2022-07-20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遺囑
共找到
123
筆 文章
-
-
2022-07-10 醫聲.高齡社會
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談論生死有技巧 讓長輩擁有善終決定權
兩年多來,新冠疫情帶來的衝擊前所未見,愈來愈多人想要好好的「善終」,打造最後一哩路的幸福。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科主任、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蔡兆勳指出,《病人自主權利法》已經上路了,民眾可以先進行預立醫療遺囑諮詢,思考一下在自己疾病末期時要接受什麼樣的醫療。是樂活積極,不是等死,安寧醫療讓他活得像「人」。蔡兆勳在參加「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中指出,住到安寧病房的患者多有九個症狀,包括疼痛、全身疲倦虛弱、呼吸困難咳嗽、腸胃道問題、失眠、意識改變、排尿障礙、褥瘡、淋巴水腫等,這不只是肉體上的痛苦,心理打擊也相當嚴重。除了病人本身焦慮恐懼的情緒反應,連家屬也處在痛苦中。蔡兆勳表示,這時全家人都會充滿罪惡感,總認為不打點滴不安心,不打強心針就是不孝,末期病人及家屬飽受身心靈的整體性痛苦,而安寧緩和醫療不只照顧患者,連家屬也會提供靈性關懷。台灣安寧緩和醫療品質高居全球第三名,很多人認為安寧療法就是放棄治療,實際上,它是一種樂活積極而非等死的醫療行為。曾經有癌症患者躺在床上插滿了管子動彈不得,進入安寧病房後,解決患者的痛苦,身心得到平穩,最後還能坐著輪椅到醫院中庭散步,活得像「人」一樣。五種狀況平常就要談,有共識就能「生死兩相安」。好的生活品質、好的死亡品質,是末期病人照護的目標,甚至讓患者在自己家中走完最後一哩路。要達到這種「生死兩相安」的境界,家人需要先知道長輩的想法才有辦法達成。蔡兆勳建議,從陪伴傾聽開始,討論生死議題才不會唐突,有五種狀況平常就需要談論,像是危急時要不要急救電擊、插管,人工維生系統要不要進行等。尤其現在有病主法,大家平常時就可以想一下,減少可能的遺憾,也讓最後一哩路不要因為家人沒達成共識起衝突。透露出自己的求救訊號,引導父母吐真言。平常與父母互動良好的華人本土心理研究基金會顧問林以正,父母已高齡90多歲,他就直接了當的說,「媽妳可以把告別式的致詞寫好,或預錄好嗎?我就不用麻煩了。」林以正指出,他自己平常跟父母聊天的方式,是透露出自己的求救訊號,而不是教他們該怎麼辦,就能聽到父母真正想說的話。例如,今年初腳受傷,就直接告訴父母自己有多恐懼,順便告訴媽媽,「妳之前(生病)怎麼有辦法忍耐這麼久呢?到底怎麼辦到的……」自然而然就開啟良性溝通的話題。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的作法,是清明節時全家一起去掃墓,媽媽就說自己的後事要怎麼處理,因此,順著長輩的話談論生死也是很恰當的方式。🤫如何增進人際關係:練習閉嘴傾聽 當個受歡迎的長輩🤫想當受歡迎的人要如何辦到呢?華人本土心理研究基金會顧問林以正建議,當你跟別人聊天時,先「閉嘴三分鐘」,聽聽別人想說的話,不要急著講述自己的經驗,只要你想聽,沒有人會捨不得說,聽完後再給予正確的回應,會讓對方覺得受尊重。當你能對別人的談話內容有好的反應時,可以讓自己的人際關係大幅進步。林以正表示,我們有太多的經驗都在聽完別人的談話後,第一時間就開始接續話題,大家輪流說完後,都忘了第一個談話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或對方的需求,因此練習閉嘴是很重要的學習。
-
2022-07-06 養生.人生智慧
抗癌準備/朱俐靜罹癌病逝,生前就將「這些事」交代給家人
知名歌手朱俐靜傳出罹患乳癌,40歲離世,讓歌迷朋友感到痛心。根據媒體報導,朱俐靜抗癌2年,知道自己罹癌後,就把銀行密碼交給家人,以及思考寵物的照顧事宜。面對癌症這類無聲殺手,律師提醒,在抗癌養病過程中,若對財產上有擔憂,應該同步為自己做好全面規劃,2件「抗癌準備」讓自己和家人更安心。罹癌的危機意識 銀行密碼、鑰匙交所愛《ETtoday東森星光雲》報導,朱俐靜單身沒有小孩,罹癌時即產生危機意識,告知姊姊自己的銀行密碼和家中鑰匙等私人事務,同時也擔憂起自己的狗狗該怎麼辦,很早就做好全盤的規劃。恩典法律事務所律師周依潔表示,不少人在發現生病、罹癌或重大手術前,會開始針對財務做統整與規劃,主要是擔憂自己若有意外發生,希望能讓家人安心,尤其以單身者更明顯。因為單身者,多半會思考房子、財產要留給誰,或是心中有想捐贈的公益團體等,希望能全盤掌握。單身罹癌不恐慌 2準備減輕抗癌負擔周依潔提醒,可以從2件事開始準備,包括設立意定監護人和預立遺囑。設立意定監護人的用意,主要預防喪失行為能力、生活無法自理等狀況。癌症切除惡性腫瘤後,若未來發生癌細胞轉移,癌症復發造成失能,可能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此時,若有提前設立意定監護人,例如,兄弟姊妹、摯友等,就可由他來代為處理醫療、財務等生活大小事。預立遺囑則是為防範未來病情不受控制,意外離世時,家人可根據遺囑來協助處理身後事。周依潔透露,單身者的遺囑,多半重視「想把財產留給誰」、「財產不想留給誰」、「財產捐給特定公益或宗教團體」。預立遺囑,對於罹癌者而言,像是一份心中的保險,根據心意提前做好分配,讓自己在抗癌時能減輕心理擔憂,也能把財產留給自己真正愛的人。健康是最重要的寶藏,若不幸罹癌,無論單身與否,在抗癌時若有擔憂,不妨參考以上的方式,為自己與家人提前做好規劃,減少對自身的心理負擔。
-
2022-07-02 養生.人生智慧
留房給兒女,卻吵著分產怎麼辦?律師:生前預立遺囑 指定繼承人少紛爭!
張爺爺因病過世,留下一棟2500萬的房子和數百萬現金,他和配偶育有一對子女,兒女各自成家,房子是張爺爺和老伴建立的起家厝,分產時兒女有意出售,但高齡的張奶奶卻不願離開,一家人為了房產怎麼分,天天吵不停,該怎麼辦呢?生前預立遺囑 指定繼承人少紛爭恩典法律事務所律師周依潔指出,由於張爺爺生前並無規畫遺囑,依法規定,不動產由張奶奶和其子女三人平分,每人取得1/3(此處不討論夫妻剩餘財產分配之問題),但兒女意見不同,處分資產時困難重重。她建議,張爺爺生前若預立遺囑,指定不動產留給太太,雖然遺囑會侵害到「特留分」(指法律保障繼承人一定可分配到的部分),但張爺爺可透過存款或保險、股票等其他資產,分配給其他繼承人,讓其他繼承人的特留分不受侵害,如此一來,可安心指定不動產留給某位繼承人。從張爺爺的故事可發現,他因未事先預立遺囑,造成死後唯一房產,無法如張爺爺所願讓太太得以終老。律師指出,倘若張爺爺名下僅有一棟房產,並無留下任何其他資產,這時候就會更加麻煩。所有權人眾多 賣房需逾半數同意若張爺爺預立遺囑,交代唯一財產房子留給配偶,侵害民法特留分規定,但又無其他資產可分,周依潔透露,這時就會出現配偶還是要與其他繼承人共有房屋,導致共有人間若對是否出售房產意見分歧,將視共有人及持有比率,皆超過半數同意,才能進行處分;或持有比率超過2/3,不論人數是否過半,都能處分。所以若張爺爺未預立遺囑,兒女又都同意出售,即使張奶奶一人不同意,也無法改變被賣掉的事實。確認符合出售比率的門檻後,欲出售房產的繼承人找到買方出價,也同意出售後,便能以存證信函通知不願出售房產的繼承人,詢問是否用相同條件行使「優先購買權」,若對方不願買,或超出回覆時間仍沒回覆,欲出售房產的繼承人就可以賣出。想留房給子女 贈與契約皆大歡喜許多人努力辛苦賺錢一輩子,生前將財富傳承給子女,卻發生「有了銀子不要老子」的憾事,逼得父母寧可選擇死後才讓孩子繼承,避免無法安心終老。恩典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蘇家宏提醒,如果想生前贈與,可透過寫贈與契約簽但書,且附帶條件,萬一子女不孝,未遵守條件,即可訴請返還。因此,贈與契約的簽訂,不只能延續父母疼愛子女的心意,也可以保障爸媽自己的財產,用聰明的方法贈與,雙方才能皆大歡喜!
-
2022-06-18 養生.人生智慧
想留房給孩子,該不該先過戶? 律師教你節稅有眉角
財富傳承是長輩留給晚輩的愛,但不少人卻忽略傳承必經的細節「繳稅」,像是贈與稅、遺產稅等。資產的總額,會影響稅負的多寡,暖男律師、恩典法律事務所創辦人蘇家宏律師透露,在做財富傳承時,透過事前計算就可以略知需繳多少稅,用對策略,更有機會讓自己或子女免繳稅!房產該不該先過戶 律師給解方談到贈與稅、遺產稅,很多人不太了解內涵,甚至道聽塗說,讓自己不小心做了錯誤決定,導致須繳納更多稅。蘇家宏分享案例,曾有一位先生來到他的演講現場,愁眉苦臉地說,「律師,我已經好幾個晚上都睡不著了,因為想把手中的房子留給兒子,我朋友建議,現在趕快把房子過戶給兒子,這樣比較好,真的嗎?」蘇家宏一聽直言「並不需要這樣做」,他分析此案例,當事人想要省遺產稅,所以參考朋友過戶的意見。事實上,當事人的房子公告地價現值不到1000萬元,納入其他財產也沒超過1200萬元。在當時遺產稅免稅額1200萬元(2021/12/31之前)的條件下,若利用遺囑規畫,讓兒子在他過世後繼承,不僅生前不用繳贈與稅,兒子也不用繳遺產稅。最後,蘇家宏耐心地建議,不用立刻把房子過戶,而是寫好一份遺囑,註明把房子留給兒子,就完成了傳承規畫。擁有20年以上財富傳承經驗,接觸過1000個以上家庭,蘇家宏透露,很多人誤以為找律師就是要打官司、爭產,事實上,透過法律的概念做好財富預防性規畫,不僅不會破壞家族感情,更能省下未來可能的官司費用和時間,是一個大家需知的重要觀念。擁多筆不動產 傳承留心遺產稅有些人認為,「我的財產不多,不需要做財富傳承規畫」,蘇家宏提醒,遺產稅免稅額為1333萬元,喪葬費扣除額123萬元,配偶扣除額493萬元,還有各項扣除額與免稅額,因此,如果單身者的遺產總額低於1456萬元,有配偶者的遺產總額低於1949萬元,不用煩惱遺產稅的問題,超過部分就「可能」要計算遺產稅。從累進稅率的精神來觀察,遺產總額超過免稅額及扣除額的部分才是課稅遺產淨額,遺產淨額5000萬元以下課徵10%遺產稅;5000萬~1億元,課徵500萬元,加上超過5000萬元的部分加課徵15%;超過1億元者,課徵1250萬元,加上超過1億元部分再課徵20%。蘇家宏提醒,遺產是含海內外的所有財產,因此有多筆房地產、海外資產的人更要留心,若沒有提前規畫,晚輩在繼承時,就可能面臨被課大筆遺產稅的狀況。
-
2022-05-28 養生.人生智慧
避免爭產失和,寫遺囑不再是禁忌!律師教你財富傳承,留愛不留負擔
過去2年因新冠肺炎的侵襲,很多人被病毒奪走了生命,且多在轉瞬之間,甚至來不及和家人說再見,留下無盡的遺憾。有感於生命的稍縱即逝,不少人開始思考寫遺囑的重要性,恩典法律事務所創辦人蘇家宏律師表示,遺囑是父母給孩子的祝福,也是守護家庭秩序的重要防線,想要達到無紛爭的財富傳承,寫一份有效的遺囑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避免爭產失和 寫遺囑不再是禁忌過去談到遺囑,多數人是感到忌諱、不吉利的,但隨著時代改變,寫遺囑已不再是避諱的議題,市面上的寫遺囑課,甚至班班爆滿,這樣的改變到底從何而來?蘇家宏透露,他處理財富傳承案件超過上千件、20年以上的經驗,他發現跟20年前比起來,現代人對遺囑的心態更開放也更積極。因為過去大家對遺囑很陌生,所以很少人寫遺囑,造成父母過世後,子女為了遺產分配,往往須上法院打官司,甚至造成手足失和、大家庭從此分裂。若是父母能提前寫好遺囑,像是「手諭」的效果,讓大部分子女能根據遺囑的內容,獲得保障。蘇家宏分享,遺囑是「提前規畫」的概念,現在很多人會來詢問遺囑,諮詢完半數的人對於寫遺囑仍抱持考慮態度;半數的人會很快的完成遺囑,他發現,做完遺囑規畫的人,多數感到安心,因為他們把家庭的秩序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解決了心頭煩惱。有效分配財產 子女不必緊急賣地寫遺囑僅是對自己的財產做好有效分配嗎?蘇家宏補充,其實寫遺囑是全面向的財產規畫。「魔鬼藏在細節裡」,很多父母會忽略一個重點「預留稅源」,透過在規畫遺囑時,律師就可以提供相應的解方。蘇家宏分享一個案例,有位大地主想做財富傳承規畫,由於手中的錢幾乎全投資在土地上,並沒有很多現金。蘇家宏便提醒,若大地主過世後,子女要繼承多筆土地時,必須先繳納大筆遺產稅,屆時恐因繳不出遺產稅得緊急變賣土地。因此,蘇家宏建議大地主,可提前賣一些土地換現金,然後購買人壽保險。等到大地主離世後,子女便可領取保險金作為遺產稅的稅源,提前做好全面規畫,讓全家都可以更安心。
-
2022-05-15 養生.人生智慧
防爭產,財富傳承早規畫!建議父母提早寫好遺囑節稅省,將財產依照自己的心意做好分配
進入中年後,多數人擁有了一定的財富,不再汲汲營營追求財富的累積,更多人開始思考如何做「財富傳承」,才能讓畢生心血為下一代帶來保障。「財富傳承是有錢人的煩惱,我錢不多不用想這一題」,這是多數人的想法,但其實一塊土地、一棟房子、兩張保單都可能因為分配不公造成下一代翻臉爭產,恩典法律事務所創辦人蘇家宏律師強調,不管是父母、子女、單身族都要及早做好財富傳承規畫,因為「懂法律很重要,但是如何運用法律,更重要!」父親生前留房 沒有法律依據擁有財富傳承20年以上經驗、處理過1000件相關案例的蘇家宏透露,一般人最常因為口頭交代產生家庭糾紛,甚至造成手足對簿公堂的局面。蘇家宏分享,曾經有一位當事人找上他,這位先生是孝順的孩子,獨自照顧生病的父親將近10年,父親也在生前親口交代要把房子留給他,想不到父親過世後,兄弟姊妹都來爭產,更主張父親只有口頭告知,並沒有留下證據。因此,從法律的角度來看,這位孝子的確站不住腳,最後僅能將房子變賣後與手足平分,自己也失去了畢生落腳處。類似案例層出不窮,蘇家宏特別強調財富傳承「提早規畫」的重要性,做父母的也不願看到後代翻臉爭產、子女也不願意權益被剝奪,而單身者未規畫傳承事宜,財產最終可能也只能充公。給父母建議 寫好遺囑節稅省心針對父母常見的擔憂,害怕太早分配財產,子女會不孝順、自己變成下流老人,蘇家宏語重心長提醒,建議父母輩要提前寫好遺囑,才能把家的秩序掌握在自己手中,將財產依照自己的心意做好分配。建議要把大部分的財產先留在手上,因為當財富在自己名下時,「你才是爸爸、媽媽,不用擔心給了財產後,子女各自飛」。在財富傳承時,父母親要特別留意稅務問題,蘇家宏建議,不動產用遺囑的方式傳承給孩子,這樣可避免土地增值稅,並節省房地合一稅。現金則可透過兩個方法,第一是買人壽保險,在要保人、被保險人同為一人,免除逃漏稅的情況下,有可能免計入遺產稅。第二是用每年贈與的方式傳承給下一代,目前每年每位贈與人有244萬元的免稅額度,可透過分年贈與來節稅並達到傳承目的。給子女建議 懂得法律爭取權益不少子女在父母離世後,驚覺財產分配不公,而與手足產生糾紛,面對類似狀況,蘇家宏強調,父母要不要給財產,是父母的自由,爭取時要站在對的位置,爸媽有權利在生前決定要把財產給誰,因為生前的財富屬於「財產」,可以自由規畫,子女能做的是多盡孝道;死後的財富才屬於「遺產」,可透過法律保障來主張權益。舉例來說,假設父母有寫遺囑,儘管遺囑表明把財產只給其中一個小孩,但其他子女可以透過「特留分」的規定來爭取財產分配。若是父母沒有寫遺囑,就可透過「應繼分」的規定來爭取分配權益,這時候就顯現出是否懂得運用法律的重要性。給單身建議 多方規畫布局老後單身族沒有子女照顧,蘇家宏建議,有兩件事要提前規畫。第一,老後要找一位「意定監護人」,簽署意定監護契約,可以是手足或朋友,能代替自己協助做重要決定,將來萬一失智,能協助生活大小事的決策處理。第二,要找到「醫療代理人」,協助自己未來在醫療上能夠代理做決定。財產部分,蘇家宏建議,可將部分財產做信託規畫,讓自己的財產安全、不容易被騙走,可避免未來萬一碰到老年詐騙,財產不致化為烏有。此外,也建議單身族提前寫好遺囑,可規畫財產如何分配、捐贈,讓愛心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
2022-05-08 養生.人生智慧
家族爭產、手足對簿公堂該怎麼辦?律師:財富傳承應及早規畫,家人才不會為錢反目
家族爭產、手足為錢反目對簿公堂,這類新聞層出不窮,但別以為這是有錢人的煩惱,其實「一塊土地、兩棟房子、三張保單」都可能引起家族紛爭。面對財富傳承衍生的問題,擁有20年以上專業經驗的恩典法律事務所律師蘇家宏表示,想要避免家人為錢反目,不管是父母、子女、或老後單身族,都應提前準備,才能將傳承的心意完整發揮,並且合法節稅、合理分配。談到財富傳承,是許多家庭閉口不提的話題,多半有各種擔憂,父母害怕太早分產,造成子女不孝;子女若是主動提出分產規畫,會讓父母傷心;單身族群則是,許多人尚未思考到身後的財產處理,抱持順其自然的態度。蘇家宏透露,家族中不同的身分,要擔憂的問題不同。財富傳承經驗超過20年、累積1000件以上案件的他分享,規畫財富傳承並非要立刻把財產分出去,而是提早根據自己的心意做好布局,以父母輩而言,可以預立遺囑,把財產先保留在手上,讓子女了解,若有棄養的狀況,父母可隨時調整遺囑、做財產比例分配。至於子女,最常碰到的狀況是,父母突然離世而且未寫遺囑,造成兄弟姊妹為了遺產發生衝突。此時,就可以透過法律來保障自己的權益,像是分割遺產、請求特留分等方法。老後單身族也必須做好財富傳承,可提前規畫要將遺產留給誰,或捐給哪些機構,否則最後遺產將會充公。
-
2022-02-1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為手術爭取更多時間的腦部冷卻技術 其實源自於嘗試大腦移植的外科醫師之手
2015年,義大利神經外科醫生卡納維羅(Sergio Canavero)表示自己將會是首位做到「大腦移植」的醫生。事實上,他不是第一個有這樣想法並致力落實執行的人,卡納維羅的偶像──羅伯.懷特醫生也說過同樣的話。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傳記和醫學發展史,探究羅伯.懷特(Robert J. White,1926-2010)這位美國最知名、最傑出也是最古怪的外科醫生如何追尋頭顱移植的醫學技術,將一個人的靈魂移植到另一個人的身體。這聽來簡直是天方夜譚,或只會出現在科幻小說。但在真實世界可以怎麼樣辦到呢?懷特的博士論文研究並未從加上第二顆頭著手,而是專注在腦半球,更精確來說,是移除動物的一側腦半球,然後觀察結果。這類手術稱為大腦半球切除術(hemispherectomy),自一九二八年起,偶爾在人體上實施,通常應用在癌症和腫瘤的特例,或治療嚴重癲癎。結果好壞參半:有時候病人會完全康復;有些時候會帶來不尋常的後果,最常見的是失去語言能力或局部麻痺。即使到現在,我們仍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雖然可能的原因不一,或許與神經可塑性(大腦的適應能力)及患者年齡(愈年輕狀況愈好)有關。在某些病例只把左右大腦半球之間的連結切斷,而非完全移除某側大腦半球,一般是為了讓無法以藥物治療的癲癇停止發作。這種方式的復原率往往還更好,雖然會有輕微程度的不適……然而在極少數的情形下,會現奇怪的症狀,包括所謂的「他人之手症候群」(alien hand syndrome),這些人的手掌或手臂(通常是右手)似乎會按照自己的意願行動……在某些案例中還會打主人或掐脖子。換句話說,腦很奇怪又奇妙(有時令人毛骨悚然),我們對腦所知甚少。懷特想知道,到底需要多少分量的腦就夠用。懷特的團隊將兔子麻醉,後來是狗,好移除牠們的一側大腦半球,有時是右腦,有時是左腦。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動物會恢復,帶著半顆腦過大致正常的生活,雖然有些小麻煩,但大多只是行動不順的問題。生命的火花似乎存在於剩餘半球的意識裡,仍然裹在動物的頭骨中。不過,梅約診所同時也是創傷醫院,而懷特是腦外科醫生。他一次又一次看著年輕的意外受害者,他們的頭骨遭重壓或刺穿,陷入昏迷,再也沒有醒來。如果你能夠只靠半顆腦活下去,那麼,你要怎麼解釋這些災難?懷特曾經用手拿著一顆孩童的腦。他曾經聽到家長帶著期盼,乞求答案問道:他們的寶貝何時會好起來?在那些憂心忡忡的問診當中,懷特只能緊閉薄脣;其實他認為復原無望。但是,你會告訴才剛陷入悲傷狀態的媽媽和爸爸嗎?或者,你就是等待,讓時間在接下來的幾天或幾週揭曉?有時候,懷特會和這些家長一起祈禱。手術後,他會到附近的天主教堂停留,也在那裡禱告。然而,對於神經系統受損的病人來說,他知道祈禱無法改變他們的結局。這種矛盾的情況使他苦惱:如果大腦半球切除術證實人可以只靠半個大腦活下來,那麼大腦受創後妨礙意識恢復的大敵似乎不是創傷本身,而是別的因素,是手術後才出現的東西。懷特懷疑罪魁禍首應該是脊髓組織的腫脹,這會讓創傷後通往腦部的血流受阻,但是他沒有把握如何精確地中斷這種效應。而答案將從不尋常之處冒出來─又是與狗有關。懷特來到梅約診所的好幾年前,診所就一直在研究分離腦部的主題。他們的目的在於分離出狗的腦(也就是把它移出頭顱,並維持活力),希望能創造出所謂的「模型」。分離出來的器官讓研究人員可以了解代謝率(器官消耗能量的速率)、血液如何在裡頭循環,以及其他因素,而不需要去分辨器官和身體的差別(身體有自己的循環模式和代謝情形)。如果外科醫生沒有從分離研究(並外推到人類)而來的資訊,可能會誤判某種器官維持穩定所需的血液量,在複雜的手術中,沒有餘地容許犯這類錯誤。懷特在一九五五年來到診所時,他的新同事還沒成功完成分離,他們每次嘗試時都會意外壓壞、割傷或損害組織。懷特已經以手術精湛聞名,他的大腦半球切除術堪稱藝術傑作。他很快就加入獸醫暨資深生理學家大衛.唐諾(David E. Donald)的實驗室。他們一起開始進行低溫實驗,並稱之為局部低溫腦灌流(localized hypothermic cerebral perfusion)。他們計畫利用冰凍來減緩傷害。進入深度凍結科學家不是最早考慮到冰凍的威力的人。尼爾.瓊斯(Neil R. Jones)在一九三一年寫出一個科幻故事《詹森衛星》(The Jameson Satellite),讓主角在死後特地被冷凍起來,期盼未來能掌握長生不老的關鍵。羅伯特.艾丁格(Robert Ettinger)寫了一本書《永生的期盼》(The Prospect of Immortality),因而獲得「人體冷凍技術之父」的稱號(人體冷凍技術的英文是cryonics,有時候會被誤以為是cryogenics,後者是指低溫學),他聲稱自己是受到《詹森衛星》的啟發,而且多年來已有一些懷抱希望的人接受冷凍保存。詹姆斯.貝德福德(James Bedford)博士曾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心理學教授,是第一位冰入冷凍庫的人;他在遺囑中保留一筆錢,用於購買鋼桶和液態氮。第二位是演員兼製作人的狄克.克萊爾(Dick Clair)(曾參與的節目有《瑪麗.泰勒.摩爾秀》〔The Mary Tyler Moore Show〕、《鮑勃.紐哈特秀》〔The Bob Newhart Show〕、《生命的真諦》〔TheFacts of Life〕及《媽媽的家庭》〔Mama’s Family〕等),他罹患愛滋病,希望將來有一天解藥出現時再甦醒過來。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生物從冰冷的墳墓成功復活。醫學上的低溫保存例子,目的比較溫和:並非要透過超低溫冷凍來進行時間旅行,而是想讓人體的生理時鐘變慢。我們感冒的時候,身體會發抖以產生熱。但是如果身體失溫過快,神經系統會開始停止作用。接著出現暈眩和定向力障礙,身體不再顫抖,並且,為了維持器官運作,所有能保持體溫的資源都轉往身體核心。我們的血液(與氧氣)循環減緩,然後再也無法產熱,心臟停止跳動。體溫過低是會致命的。歷史上有幾場戰役,讓成千上萬人死於嚴寒:迦太基名將漢尼拔(Hannibal)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時,保守估計損失了兩萬人;拿破崙的軍隊從莫斯科撤退時死傷慘重。羅伯特.法爾肯.史考特(Robert Falcon Scott)在他一去不返的南極探險中,描述寒冷如何影響腦袋,造成混亂與遲緩。懷特需要逆轉這種自然過程,才能與寒冷化敵為友。局部灌流的目的,是要降低腦部的溫度,而不會影響身體的溫度。懷特和他的團隊剖開狗的胸膛,接觸到供應腦部的血管系統,使用冰冷的生理食鹽水讓這個系統產生休克;他們讓供應身體的血管系統保持溫暖。狗的腦進入低溫,然後「關機」─也就是說,顱內循環停止了。沒有血液,就沒有氧氣;沒有氧氣,腦細胞就會死亡。懷特假設,這是許多腦損傷的麻煩所在。不可挽回的傷害並非總是發生在脊髓損傷當下,通常在三到四小時之後才出現,由於發炎作用的關係─發炎是身體對損傷的反應,會把體液送往受傷部位。發炎的組織擠壓這個區域,阻礙運送血液到腦部的脊椎通道。如果缺乏充氧血三十秒,你會失去意識;一分鐘,使腦細胞死亡;三分鐘,造成腦部永久損傷;超過五分鐘,死亡迫在眉睫。但是在極低溫之下,情況改觀了。雖然灌注生理食鹽水會使狗的血液停止流動幾分鐘,在離開冷卻狀態之後,牠就恢復了。懷特的內心一陣激動。減緩腦部的代謝過程,會降低腦對氧的依賴。外科醫生可以為手術爭取到寶貴時間,而且如果在病人受傷之後馬上冷卻脊髓,這樣會暫緩腫脹,避免傷及神經和腦細胞。「我們完成了。我們做到了!」懷特回想起那個發現時刻,他第一次看到病人身上的實質效果:四肢麻痺的孩童或許可以得救,以及複雜手術能夠進行而不會造成腦傷。下一步,當然就是分離出整顆腦。對懷特來說,一個充滿機會的嶄新世界已經開啟。如果他可以發展出在體外替腦部冷卻和加溫的方法,這樣一來,身體和腦部幾乎像是分開存在的。如果他以人工的方式,從外部提供血液和氧氣給腦部,情況會怎樣呢?那麼他就能得到一顆在體外存活的腦。然而,這不會在梅約診所實現。唐諾和懷特對於結果很滿意,持續改善他們的靈長類灌流實驗。診所從這些實驗看出治療人類脊椎損傷的未來希望,認為這比追求分離腦部更重要。雖然實際外科應用比研究事項更重要,但是懷特從不認為自己只是外科醫生,甚或不認為他主要的職業是外科醫生。他是外科醫生科學家,而且他想要做更多。我們往往樂於享受突如其來的靈感、直覺和意外好運。歷史學家史蒂芬.強生(Steven Johnson)在《偉大創新的誕生》(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這本講述創新歷史的書裡,列出許多大家愛用的比喻,從「靈光一閃」到「腦力激盪」等等。可是,創新不會憑空掉下來。它們會從思緒的幽谷冒出,那裡有許多半成形的點子聚集,等著誕生。腦部冷卻實驗的流程並不是懷特的「靈光一閃」,而是透過梅約診所同事的協助之下逐漸演變出來的。由於上述的成功,這時懷特想要嘗試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儘管只是因為還沒有人做過。如果你一開始就深信做得到,那麼成功只是早晚的事了。懷特已經把問題在腦袋中翻來覆去盤算,從各個角度設想實驗。他打算把腦從它的保護殼取出,拆掉動脈和靜脈管路,盡可能以人工方式維持長期存活。德米科夫對於如何把腦分離出來的問題已經想出部分解決方案,他發現狗的腦(以及頭和前腳)可以依靠另一隻更大型的動物做為「維生系統」而存活下來。但是,他並沒有完成精細的工作,也就是把腦部整個移出來,讓血管系統和血流一直保持運作。更重要的是,狗從來不是人類的合理替代品;為了建立真正的模型,應該要在靈長類身上實行分離研究。※ 本文摘自《謙卑先生與屠夫醫生:實現首例恆河猴換頭手術,神經外科先驅羅伯.懷特對移植人類大腦的追求,以及靈魂移植的追尋》。《謙卑先生與屠夫醫生:實現首例恆河猴換頭手術,神經外科先驅羅伯.懷特對移植人類大腦的追求,以及靈魂移植的追尋》作者:布蘭迪•席萊斯 譯者:徐仕美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21/12/04
-
2022-01-24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我屬慢慢樹獺 四項準備不足
測退休力準備指標結果32分,低於整體平均57分,屬於慢慢樹獺型。五項核心能力中,除財務外,其餘四項準備不足,有待努力改進。即刻起我要調整改變自己,積極投入社區志工行列,參與資源環保回收,關懷幫助殘障弱勢者,加入樂齡學堂結交新朋友,共同學習分享;透過社群網路與親友噓寒問暖,保持密切連繫;正面積極樂觀,不與人計較,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日行一善,心靈修養,改善社會連結不足。退休是工作職場的結束,另一個新學習旅程開始。人老心不老,活到老學到老,永遠保持一顆學習心,才會跟上時代潮流。我喜歡閱讀書報雜誌,汲取新知,上網學習日、美語,增進說讀聽寫能力;網路自學電腦Office技能,精進活躍好學。有健康身體是快樂之本,平時養成早睡早起、運動習慣,早晚帶毛小孩到公園散步,做柔軟操舒展筋骨練身,提升心肺功能;飲食均衡,多吃高纖蔬果,每年定期健檢,參加健康講座,活得老活得好。在物價高漲通膨壓力下,退休金僅能維持基本保障,應依個人需求風險考量做好理財規畫,以提升自己退休生活。並預立好臨終醫療決定,日後重病危急時,放棄侵入性無效醫療治療,瀟灑走完人生;生前做好遺產遺囑規畫,避免往生後增添子女爭產糾紛。●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1-12-23 退休力.自在獨立
痛的領悟…68歲單親媽 遠行必寫遺書
「病人自主權」賦予了當事人選擇醫療行為、自己決定善終的權利,但在身體尚健康時,先訂定一筆「拒絕搶救」契約,何其勇敢?六十八歲的單親媽媽趙鸞美為減輕孩子負擔,早早簽下,更進一步完成器官捐贈同意書,因為她曾體驗白髮人送黑髮人之痛,多年前女兒意外過世,趙鸞美從這場悲劇中習得大愛。趙鸞美從事餐飲業,早年因丈夫不忠離婚,獨力扶養兩名女兒長大。沒想到,在她四十六歲、小女兒十九歲剛升大二那年。女兒搭同學機車上陽明山,不幸車禍身亡。小女兒過世後,趙鸞美身邊只剩大女兒,接下來幾年,趙鸞美只要出遠門必寫遺書,把身後事交代一清二楚。趙鸞美至今每次旅遊都會加保意外險,「別人可能會笑我,但我認為這是保險觀念,未來也會繼續這麼做。」她說,自己沒有什麼財產,若發生意外,女兒至少可多領點保險金,不必為她的後事煩惱。趙鸞美目前獨居,個性熱情堅強的她享受培養眾多興趣,排解大女兒旅居國外的孤單,目前在台南社區大學修了四門課,樂在其中。在「身後學」課堂中,趙鸞美從同學經驗中聽到許多身後財產糾紛,親人反目成仇的故事,體認到身前訂立遺囑的重要。最近趙鸞美更簽下「預立醫療決定書」,未來若因故無法自主呼吸,不用氣切、插管等急救。
-
2021-12-23 退休力.自在獨立
律師教你立遺囑 把身後牽掛化為白紙黑字
「身後事」在承平時期鮮少被人們重視,彷彿禁忌,直到新冠疫情,許多人因此有了不同體會,願意提前預備。擅於處理家事案件的律師賴芳玉對此深深有感,尤其在全台密集打疫苗期間,一周有六、七人上門詢問要立遺囑的「盛況」。疫情不僅讓許多人注意起自己的健康、更有許多生命是突然消逝。尤其許多人打疫苗後出現不適,加上隨著接種疫苗死亡人數日增,想在打疫苗前先立遺囑、或詢問遺囑的人更是倍增。賴芳玉看到,有人在打疫苗前,會逐一整理出所有看得見、看不見的財產清單,包括不動產、存款、股票、基金等帳戶,或珠寶、有價值的字畫等,都逐一列成清單,還有保險箱、銀行、信箱等各種帳號密碼等,會一一整理條列預留給家人。有些年紀較大的人,在打疫苗前,思考著如何透過遺囑延續原本的照顧者角色。賴芳玉舉例,有老人家想到幾個孩子中,可能某一個經濟能力比較差、或家裡負擔比較重,對於遺產的分配,希望能留給某人或某幾人多一點照顧,常常會特別詢問律師有什麼方式可以延續原本自身對特定孩子照顧者的角色。不少單親媽媽在打疫苗前很焦慮,尤其會找律師討論,如何讓遺產可以真的用在照顧未成年的孩子身上。賴芳玉解釋,如果孩子未成年,原本擁有監護權的媽媽一旦辭世,孩子的監護權可能改歸未同住的父親,許多單親母親擔憂,想留給孩子的遺產可能被前夫或其他家人揮霍在其他用途,卻不見得會用在孩子身上。
-
2021-12-03 養生.人生智慧
「遺囑」是用來照顧真正想照顧的人!掌握3個關鍵,讓遺囑沒爭議
大疫之年,讓人們對無常有更深體會,面對生死,除了心理調適,更需要事前規劃,尤其是遺囑與遺產繼承,若能事先安排,就能照顧到真正想照顧的人,也能避免後代子孫為此鬧得不愉快。 元貞聯合法律事務所律師陳景筠說,常見遺產紛爭當屬分配不均,尤其台灣老一輩仍有重男輕女觀念,常排除女兒繼承權,或獨厚某個子女。 其次,是被繼承人與繼承人之間財務往來不清。譬如台灣父母喜歡將不動產、股票或存款借名登記在小孩名下,親子生前對簿公堂時有所聞,身後更可能為遺產歸屬產生爭執。 第三,是找不到遺產。陳景筠指出,只要資產在國內,都可以向國稅局申請財產清單與所得資料,就算是金條金飾、古董字畫也能從買賣紀錄找到軌跡,但海外、尤其是中國資產相對難尋。 林林總總問題,或許無法全靠遺囑來解決,但至少遺囑中已載明財產清單,就能大幅減少上述第二、三項狀況。 一、什麼是應繼分、特留分?繼承順序到底怎麼排? 民法1138條規定,遺產繼承人除配偶外,其他繼承人順序分別為:直系血親卑親屬(通常為子女,若子女已經過世,則由孫輩代位繼承)、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 在沒有立遺囑的狀況下,遺產會依據「應繼分」來分配。如果立有遺囑,則按照個人意願去指定分配,但無論遺囑怎麼寫,繼承人仍保有最小比率的「特留分」。 舉例來說,喪偶的王爺爺留下600萬元遺產,若無遺囑指定,兒子A、女兒B按「應繼分」,可各得300萬遺產;如果兒子A早一步離世,就由孫子a1、a2代位繼承這300萬元。 但若王爺爺身前立下遺囑,指定將遺產交給兒子A,妹妹B仍然可以向大哥請求「特留分」,也就是應繼分300萬元÷2=150萬元。 現今有不少頂客族或壯年驟逝案例,以去年夯劇《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為例,媳婦小鷗沒有孩子,亡夫也沒留下遺囑,按應繼分,小鷗必須和婆婆彩香均分1000萬遺產。但如果婆婆已不在世,小鷗就必須和先生平日素無往來的哥哥、姊姊分遺產,頂多只能取得1/2、即500萬元。 若亡夫有立遺囑,指定將遺產都留給小鷗,則婆婆可要求應繼分的1/2,即250萬元。如果婆婆已離世,大伯、大姑們則可主張應繼分的1/3,也就是166餘萬,小鷗仍可保有剩餘的833萬元遺產。 二、繼承前2年內的贈與,是不是納入遺產分配?要不要繳遺產稅? 不少年邁長輩或重病患者,會先將財產轉移給配偶或子女,避免遺產稅或債務繼承。但依據法令,被繼承人「死亡前2年內」贈與配偶及繼承人的財產,都會在被繼承人死亡時視為遺產。 陳景筠舉例,假設A先生有1000萬的房產、2000萬債務,為了防止房子被拿去抵債,便在病重時先過戶給小孩,認為孩子只要拋棄繼承,就能保有房子、又不必償債。但如果房子是在A先生死前2年內過戶,國稅局與債權人仍可將房子視為遺產來追稅或是請求清償。 如果A先生在過世前1年把房子過戶給兒子,女兒在父親過世後得知,是否也能要求哥哥把房子拿出來分配?答案是不行。 陳景筠解釋,由於生前分配財產出於個人意願,「繼承前2年內的贈與必須繳遺產稅,但不納入遺產分配。」不過若是因為結婚、分居、營業而發生的贈與(法律上稱為「生前特種贈與」,性質屬於遺產的預付),女兒仍可主張房子屬於遺產。 A先生若有2000萬遺產,這棟價值1000萬的房子就必須先加回,變成3000萬再除以2,兒子、女兒各分得1500萬。但因為哥哥已獲得1000萬房產,所以只能再分得500萬元。 陳景筠建議,如果被繼承人想節稅,可以利用夫妻間互相贈與免稅,以及1200萬的遺產稅基本免稅額規定,另可利用每年220萬元的贈與免稅額做移轉,或是先分配、做信託等,都能合法達到節稅目的。 三、如何立遺囑才能避免爭議? 目前遺囑共有5種方式:自書遺囑、代筆遺囑、公證遺囑、口授遺囑與密封遺囑。這些方式中,以自書遺囑最簡便,但一定要親筆手寫才有法律效力。 像《我的婆婆》裡,婆婆彩香手寫遺囑,只要符合法定要件,無人見證也有效力。但劇中將遺囑影印多份再蓋手印,寄給子女留存,事實上影本只能做為附件參考,親筆正本才有效力。 而代筆遺囑與公證遺囑是較好的選擇。陳景筠表示,公證遺囑由公證人筆記,但保密性較差,若家族財產眾多,不想公諸他人,就可選擇代筆遺囑。 這兩種方式都是找3名見證者(公證遺囑見證人之一為公證人),由當事人在見證者面前口述遺囑,經代筆人或公證人筆記、宣讀、講解,確認無誤後載明日期,再全體簽名。 密封遺囑與公證遺囑相似,只是由當事人自書遺囑、簽名密封,以防止他人開閱後偽造或變造。 陳景筠建議,可委請律師計算特留分、應繼分,擬好遺囑再找公證人公證,是較推薦的方式。 至於口授遺囑,通常用在重病臥床者身上,透過錄音、見證者來確認遺囑,但效力只有3個月。彌留、失智狀態則不適用口授遺囑。 陳景筠說,其實可將遺囑視為養老規劃的一環,將資產按心意預先做好分配,可用作信託養老,剩下才做成遺囑,目的都在於避免紛爭,「讓老有所終、幼有所託。」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多囊腎不注意,會有腦動脈瘤引發中風!醫師:出現3個常見症狀,要小心.一顆10萬的植牙有人用20年、也有不到5年就壞掉!「這五點」做好,用一輩子都OK.姐弟抗壓性都很高,只有我…在比較中長大的她也想堅強:你們說的我都懂,但我做不到
-
2021-11-28 養生.人生智慧
再入圍金馬影后,活出不後悔的人生! 陳湘琪:「我的人生,從未覺得可惜。」
「我的人生,從未覺得可惜。」陳湘琪說這句話時,就如定海神針一般堅定。該如何定義陳湘琪呢?簡而言之,她是近代台灣電影獨一無二的堅毅女性面孔,在楊德昌的「獨立時代」,她化身天真可愛的年輕女孩,在徬徨的社會裡逐漸迷失,到了蔡明亮的「天橋不見了」、「你那邊幾點?」則是身處城市的孤寂女人,擁有一雙歷經千瘡百孔的眼神,如今她在錢翔執導的電影「修行」裡,化身得知丈夫外遇的中年婦女,意圖靠著靈修超脫一切,卻又深陷於自身架構的心靈牢籠。投身教育 和學生沒有距離53歲陳湘琪在北藝大任教已有20餘年,擔任表演課程教授,提到教育,她發出朗朗笑聲,說自己私下與學生的距離非常近,「我不會也不太喜歡用3C,時常會叫他們救我,教我用電腦、手機」,更笑說很喜歡跟學生們抱來抱去,只是這一兩年遇到新冠肺炎,不能近距離接觸,「之前疫情爆發,要遠端視訊上課,我的天啊,很辛苦的,還先打電話請他們教我視訊」。一幕背影 感謝楊德昌啟蒙回想當年,陳湘琪說自己念台北藝術大學時,就是被當時的老師楊德昌一手帶出來,那時楊德昌執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時,由於經費不足,要求所有工作人員都要下場演,「我只是個小小場記,也下場演個醫生未婚妻,只有一幕背影」,不過楊德昌對她讚譽有加,下一部「獨立時代」便拔擢她為主角之一,「我是真的很感謝老師,他影響了我對創作的基本態度」。陳湘琪樂於作育英才,幾乎沒時間拍片,「我推掉非常多片約,有喜劇的,也有恐怖的,但我頂多只有暑假能拍戲,就跟他們說可以找更適合的演員去演」,問她是否後悔錯過一些合作機會,「我不會的,我幾乎不對我的人生後悔」。拒用手機 不想被科技綁住陳湘琪因堅持不想被科技綁住,堅持不用手機,「但我覺得最近沒有手機,好像愈來愈難生存了,到處都要實聯制掃QR code,我都只能用寫的」,問她是否會因此想辦手機,「等到真正感到困難的時候,再來辦吧,現在還是不需要」。但說到疫情,陳湘琪坦言自己在這段期間,時常感到焦慮恐慌,「太多事情都讓我有不確定感,好像要突然搶物資、酒精,我就像個山頂洞人出來採購一樣,需要全新的生存方式」,她甚至有段時間考慮立下遺囑,畢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染疫,只是這番話說來雲淡風輕,彷彿生死對她而言意義不大,只要盡全力精采活過。健走保養 維持在最好狀態陳湘琪熱愛游泳、跑步,即便在疫情期間,也會到河邊散步健走,讓她的身材、外型保養得宜,她認為演員應維持在最好狀態,才能配合不同角色表演,「我以前很喜歡喝咖啡,現在頂多一天一杯,我常常一忙就忘了吃東西,現在也都強迫自己要補充營養」,如今生活之於她,就是一場修行,畢竟這具身體與她日夜相伴多年,未來,還得一起在這大千世界裡穿行裕如呢。嚮往簡單的幸福 看婚姻 有恐慌也有憧憬陳湘琪在「修行」演出婚姻失和的中年婦女,只能寄情於宗教、身心靈修行,被問及她是否會對婚姻恐慌,迄今仍單身的她,坦言演過這麼多感情失敗的角色,或多或少會有些恐慌,「為了演這部電影,我先跟一些另一半有外遇的婦女聊過,分享她們的情緒,我覺得婚姻真的很不容易,很多人無法走到最後」。不過陳湘琪依舊相信,這世界上有美好的婚姻關係,「我在我父母身上見證到一切,他們最後進入到一種『兩人如一人』的境界,共同經營關係,互相感謝,彼此是最好的隊友」,陳湘琪淡淡說道,若是自己真正進入婚姻,會希望能像父母一樣,擁抱簡單的幸福,「我是不容易放棄的人,也不會貿然進入一段關係,如果我有婚姻,我會希望是這樣,要與我的另一半走到最後」。陳湘琪演技精湛,常有情緒充沛的演出,但她說自己雖對藝術比較敏銳感性,但私下對自己的感情,還是比較內斂理性,「身為演員,感性、理性都要具備」,即便如此,她仍相信未來,也會用盡全力去迎接自己想要的愛。再入圍金馬影后 表演路 全力以赴不多想陳湘琪從影超過30年,直到2014年才以錢翔執導的「迴光奏鳴曲」拿下金馬影后,但她仍有些許遺憾,因父母親過世,無法與他們共享榮耀,「小時候我想讀戲劇,他們就很不理解,但也沒阻止,如今他們離開了,很希望他們在天上能看到這一切」。雖曾與楊德昌、蔡明亮等名導合作過,不過陳湘琪從未順利叩關金馬影后,這也是她格外感謝「迴光奏鳴曲」的原因,「導演給我很大的自由,很大的詮釋空間,讓我可以好好整理這個角色,讓她變得更為真實」。如今與錢翔導演二度合作「修行」,也再次入圍金馬影后,她說拿過一次已經心滿意足,因為學校工作忙碌,也還未看過「瀑布」、「美國女孩」等對手演員,不過她曾與「瀑布」導演鍾孟宏合作電影「失魂」,對導演功力讚譽有加,也相信賈靜雯、王淨的表演都很好。但身為演員,其實每次獲得肯定,她還是會很開心,「只是話說回來,我覺得我就是全力以赴演好戲,不要想太多,就是要好好表演」。
-
2021-11-06 失智.失智100問
財務問題/失智者如何保護財產?專家教「這3招」避免被騙財
詐騙老人事件層出不窮,尤其是失智症患者,因認知功能出現障礙,判斷、思考退化,容易成為有心人士覬覦的肥羊。其中還包括被家人、親友移轉房產,或簽署文件變成保證人,因此背上債務。該如何保護失智的家人免於受騙上當,律師教你認識三道防火牆,做好財務安全防護。幫失智家人留住錢!長照家庭必須知道的法律常識一名住在安養機構的60多歲王先生,患有失智症、單身未婚,某天胞兄接到房仲電話,告知王先生委託賣房,簽了委託銷售也已成交,需要家人提供房屋權狀。哥哥非常驚訝,弟弟失智住在安養中心,怎麼會有房屋買賣交易紀錄?房仲特別說明如果無法辦理過戶手續,要另付一筆違約金,哥哥擔心若房產被騙走,日後安養費怎麼辦,自己還有家庭要照顧,無法負擔日後的費用,最後尋求律師的幫忙,律師給了以下建議:● 第一點:首先發出律師存證信函。● 第二點:接著再提出「準詐欺罪」。● 第三點:同時並向法院聲請「監護宣告」、「暫時處分」,最後成功守住財產。Q1:發現家人有失智症病徵時,該如何設下防火牆?失智者因為失去判斷能力,容易成為詐騙集團下手的目標,專業律師吳挺絹建議,發現家人有疑似病徵時,應立即就醫累積病歷或診斷證明,一旦遇到有心人士,才有機會證明是因心智缺陷而遭詐騙。千萬不要擔心被貼上「失智症」標籤後,在司法體制中難獲正義,失智診斷證明是財產被不當轉移、詐騙的護身符。Q2:什麼是「準詐欺罪」?什麼時候該提出告訴?以上述王先生的詐騙案件為例,吳挺絹協助家屬向法院提起準詐欺告訴,將財產過戶的手續先停下來,避免轉移成功。若詐欺對象為未滿18歲、精神障礙、心智缺陷等辨識能力不足,家屬察覺權益受到損失或有施用詐術的詐欺行為,可提出準詐欺罪。※刑法第341條(準詐欺罪),利用精神障礙、心智缺陷等辨識能力不足,故意使用惡意手法騙取金錢或財物。(➤ 別輕忽失智患者的精神行為異常,「這些症狀」都會讓照顧者身心俱疲!專家帶你認識精神行為症狀成因以及常見症狀:https://pse.is/3kq6fx)(➤ 照顧失智者,不能只關注失智症問題,更要仔細觀察是否出現其他症狀,專家教你找出問題所在儘早解決,避免小病釀大病:https://pse.is/3pynby)Q3:什麼是「監護宣告」?失智者需要「監護人」來協助守護財產。法院透過醫院的鑑定後,讓王先生的哥哥變成監護人,取得法律上可以幫忙管理財產的權利,王先生的所有不動產買賣需經由哥哥,但仍需經過法院同意。👉🏻吳挺絹說明,「監護宣告」保障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的家屬,本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可以向法院聲請監護宣告。Q4:聲請「暫時處分」的功能?該何時聲請保護應受監護宣告人的利益?暫時處分是一個暫時決定,而不是最終的判決。向法院聲請監護宣告程序,大約半年時間才能完成,若當事人的財產、房屋已經有被過戶的危險,透過暫時處分可以在監護宣告程序完成之前,禁止「任何人」對當事人的財產進行過戶。👉🏻吳挺絹建議,聲請監護宣告時,可同時聲請暫時處分,防止財產被移轉的危險,及未來追討不易的問題。用法律保護失智病患,設立安養信託保住老本台灣失智人口日漸增多,失智症患者除了遭到外人詐騙,也常發生親友藉機將財產轉移的糾紛。吳挺絹舉另外一個案例,三兄弟分得遺產後,哥哥住在安養中心,陸續出現重聽、健忘症狀,有時電話講很大聲,容易洩露錢財狀況,手足擔心哥哥的錢財被騙、被盜領。👉🏻吳挺絹建議到銀行辦理設定「自益信託」,失智症患者無法自由使用財產,錢財使用由銀行把關。Q1:設定「自益信託」的好處?● 將財產放在銀行信託,每個月固定開銷由銀行依約定處理生活費、安養費等,專款專用的方式是理想用錢模式。● 由法院指定監察人,除可杜絕詐騙、親友借貸,還可事先指定財產繼承人。Q2:什麼時機應該做自益信託?● 若擔心年老後會失智,可主動到銀行辦理安養自益信託,分配未來每個月的資產運用。● 家人發現長輩有失智徵兆,也可以先規劃安養信託,確保財產安全。● 另外,罹患早發性失智症的患者,本人也可親自到銀行申請辦理,安排日後生活受到照顧。Q3:如何保障失智症患者的錢財及家屬的權益?各種聲請須配合醫院鑑定,醫院的鑑定報告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法庭上證明喪失行為能力的證據。若家人出現失智警訊,應提早規劃與防範,最好的方式就是到法院聲請監護宣告,保護家人不被有心人覬覦或家屬爭產的情況。(➤ 「失智了,財產就要任人分配?」生命無常,沒有人能預測未來是否會罹患疾病而導致生活無法自理,因此,資產規劃更應及早開始,搞懂「這3種方法」不需為錢擔憂保資產!:https://pse.is/3s8te6)很多錢財糾紛都是發生在父母過世之後,尤其是失智症患者的遺囑是否有效、舉證責任困難等,為避免親人對簿公堂,提早做好法律上的預防措施,維護財產安全。吳挺絹強調,失智者遭詐時,症狀輕微、表現正常,家屬常常未發覺行為異狀,錯失舉證的機會。隨時注意家中長輩,及早預立財務規劃,避免有心人士利用受害者無法確切論述事情始末的痛點,無法獲得實質賠償。
-
2021-10-14 失智.失智100問
財務問題/失智父,竟把財產全部贈與給看護?孩子討得回來嗎?
父親叱咤商場,這一生秉持誠信待人,不誆騙、不浮誇、不欺詐,寧可人負我,也絕不負人。告別式時,前來靈堂致哀的人談起父親總是讚許連連,有個長輩談起父親當年慷慨解囊助他一臂之力而得以東山再起,更是說者、聽者都眼眶泛淚。這樣的父親,對他們幾個兄弟姐妹而言,一直都是山一般巍峨的存在,他們敬畏卻也依賴父親,他們仰望卻也信任父親。居家看護對家屬提出存證信函但,他們卻在父親的後事告一段落,準備申報遺產稅、辦理遺產繼承登記時,接到一份從沒料想過的存證信函,寄件人是父親生前的看護趙小姐。父親罹患失智症後,開始出現人、時、地的定向障礙,中度失智症後,迷路了幾次,多虧了附近鄰居機警,總會立即打電話通知他們幾個兄弟姐妹,但他們不敢再讓父親有單獨一人的機會,幾個人商量之後,辭退了日間的居家照服員,改聘用了肯24小時居家照顧的看護。趙小姐從對岸遠嫁來台灣,取得了身分證,據說跟先生感情不睦,話不投機,寧可住在雇主家24小時掙錢也不願意回去與先生同住。醉心閱讀的父親重視教育,對於成績要求向來嚴格,他們幾個兄弟姐妹在父親恩威並施的監督下,個個學有所成,有些歸國在企業位居要津,有些則在國外飛黃騰達,晨昏定省或是日日陪侍在側,卻成了工作忙碌的子女們最奢侈的想望。趙小姐的適時出現,成了及時甘霖,讓他們放下了心中擔心憂懼的大石,對於趙小姐自是充滿感激。失智父,於患病期間立下遺囑存證信函提及,父親生前曾立下遺囑,為感謝趙小姐這幾年盡心盡力、無怨無悔的照顧,願將名下所有之不動產、帳戶內的現金、持有股票等,均贈與給趙小姐,並要求身為繼承人的幾位子女必須尊重其意願,不得有異議。存證信函的最末,語氣義正辭嚴,指責幾位子女過去未盡孝道,違反人倫,反觀身為看護的趙小姐,翻身、餵飯、把屎把尿、推輪椅進出,讓老先生在過世前享有穩妥舒適生活,幾位子女當深切反省,且不該違反遺囑,擅自將遺產登記為公同共有,而應移轉予趙小姐。幾天之後,A律師以遺囑執行人的身分,提出老父親的代筆遺囑,其上全是電腦打字,只有老父親及見證人的簽名是手寫的文字,字跡看得出來是老父親重度失智症後用顫抖、不穩的手寫的,但子女們完全無法置信,父親與母親白手起家,兩人之間鶼鰈情深,生死相許,父親曾承諾先走的母親定會好好守護共同胼手胝足打拼來的家產,以父親一輩子縱橫商場的精明,豈會做出這麼糊塗的決定?又怎麼可能讓兩人一生心血付諸流水?若父親不是罹患失智症,是被有心人士詐欺嗎?若父親不是罹患失智症,若不是腦部神經疾病引起認知功能缺損導致有機可趁,若非認知功能持續惡化而受到有心人士詐欺,怎麼可能會出現這種邏輯完全不通的遺囑?雖然因為無法經常返家探視而難以查知父親日常身體、精神狀況,但至少每三至六個月帶同父親就醫、檢查、治療,藉由過去的病歷、認知評估量表以及理學檢查報告等,仍然可以窺見父親當時的生理功能、認知、推理以及判斷能力,而父親的確有持續性惡化的記憶喪失、語言功能障礙,甚至無法處理複雜的事務。幾個兄弟姐妹商議後,決定仍然依據法律規定,將被繼承人即父親的遺產登記為繼承人公同共有,暫不分割,保留著父母親的遺澤,也收藏著雙親賜予的溫暖。不需要依靠這些財產維生,但這些卻是父母親一生努力的痕跡,不容外人平白插手,甚至不勞而獲。此案子父親的財產,子女們真的難以追回嗎?看了此案子,不禁想問:原告趙小姐是否能舉證此案之父親於生前,是在確實意識清楚、具有足夠之判斷能力下,請他人代筆遺囑?且老先生幾個子女並未罔顧人倫或背棄孝道,仍盡責於每月支付趙小姐看護費用,也負擔父親的生活、醫療費用,衡情論理,一分一毫都不肯讓子女繼承是否符合現有法規、行政機關或司法制度?問題出在哪裡?針對於此,本書擬舉若干實例盡可能為讀者解答疑問,並提出司法及修法建議。本書結合醫學與法律的專業角度,以說故事的方式導出失智症患者法律權益的核心問題,把枯燥無味的法律,寫得生動活潑,輕鬆理解對於失智症者所產生的法律問題。讓罹患失智症的患者及家屬,在穿過層層凝重黑霧後,可以擁抱微曦,再次展露燦爛開懷的笑容。為你,為我,更為了他們,預約一個沒有失智的未來~預約沒有失智的未來,不是期待失智症消失,而是期待能有更多的人看見失智者的困境、聽到失智者的呼救。
-
2021-10-0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易喘、水腫只是單純老化?醫提醒心臟衰竭比癌症更致命,該留意哪些症狀
心臟衰竭不容忽視!疫情期間應護心不中斷 根據統計,109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因心臟相關疾病的總死亡人數高居第二名,與108年相比死亡人數增加3%,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相關疾病,其中致死率最高的便是「心臟衰竭」。然而大部分民眾對心臟疾病和心臟衰竭認知不足,誤以為累、喘、腫只是正常老化現象,即使已確診心臟衰竭,也未必規律就醫或用藥,低估其危險性。尤其心臟相關疾病患者因原先心臟已有功能缺失或免疫功能下降等狀況,在疫情期間面對病毒侵襲時,更容易導致併發症產生甚至重症,約有10.5%患者會因原先潛在的心血管疾病導致染疫後死亡。 9成患者無法及早發現心臟衰竭!出現這些症狀需提高警覺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醫師說明,人體的心臟就像馬達,負責推動血液到全身幫助器官運轉,若馬達開始疲乏,心臟缺乏彈力,就是心臟衰竭(心臟無力)。心臟衰竭患者在初期時,常會出現喘、疲累、水腫甚至需要端坐呼吸等,特別是年長者出現這些症狀時,多誤以為只是老化造成,高達9成的患者無法早期警覺到心衰竭相關症狀,往往錯失黃金治療時間,直到緊急送醫後,才被確診為心臟衰竭。當被診斷為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逼近50%,比許多癌症更致命,嚴重性不容忽視。 心臟相關病史染疫重症機會高!與醫師討論及早施打疫苗 COVID-19新冠肺炎的臨床表現為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部分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毒會透過多種方式損害心臟,甚至直接侵入心臟或使心肌發炎,大約25%的重症患者會檢測到心臟損傷現象,其中約6.8%患者會出現心臟衰竭徵兆。有心臟相關疾病史包含心臟衰竭、高血壓等民眾,染疫後導致重症的比率將會大幅提升,提醒有心臟相關病史的民眾,疫情期間應隨身攜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已被不時之需,並多留意身體變化、提高警覺。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醫師說明,依照國內心臟學會指引,絕大多數的心臟疾病患者都可以施打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不會有安全疑慮,只有極少數曾服用抗凝血劑造成血栓的患者,應先與心臟專科醫師諮詢後,再依個人疾病狀況決定是否施打。 侯嘉殷醫師分享,曾收治一位男性患者,未接受治療前因嚴重累喘腫症狀不得不住院,原先都已寫好遺囑,後來積極配合用藥指示與搭配專業團隊照護後,現在已恢復正常生活。呼籲民眾,及早發現症狀、積極治療並穩定回診,是有機會將疲憊無力的心臟恢復且保持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心跳快慢對壽命也有影響?研究:心跳逐年增加,死亡率增2倍 .得心臟病發生憂鬱症風險高3倍!恐升皮質醇增加血栓風險 醫籲3招解「憂」護「心」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比癌症致命!送急診才知「心臟衰竭」 心臟病5年內死亡率近50%
心臟病患者罹患新冠肺炎風險高,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最新數據,約10.5%患者會因原先潛在的心血管疾病導致染疫後死亡,為合併症中占比最高。心臟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致死率最高的就是「心臟衰竭」,但大部分國人認知不足,誤以為「累喘腫」是正常老化,醫師呼籲,民眾應注重個人心臟健康,定期回診及健康飲食、適當運動、遠離菸酒等,疾病可獲得控制。【疾病百科:什麼是心臟病?好發族群、預防方式這邊看】心臟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比許多癌症更易致命依據衛福部109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較108年相比,死亡人數增加3%,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4萬人死亡。其中致死率最高是「心臟衰竭」,但心臟衰竭患者因低估其危險性,未必會規律就醫或用藥,且心臟疾病患者因心臟已有功能缺失或免疫功能下降等,若染疫更容易導致產生併發症,甚至重症致死。國健署運用94至104年三高資料,串接105至106年健保就醫數據,分析6558位個案發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個案,後續發生心臟病風險分別是一般人的1.78倍、1.47倍及1.43倍。也有民眾因三高長期固定在醫院就診,恰逢疫情嚴峻,出現胸痛、冒冷汗等不適症狀卻不敢就醫,撐到最後一刻才送急診,診斷是心肌梗塞,因病情嚴重預後狀況很差,讓人遺憾又難過。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有三高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若發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不要擔憂疫情而害怕就醫,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才能增加復原機會。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表示,心臟衰竭患者初期,常有容易喘、疲累、水腫,甚至端坐呼吸等情形,多數患者,特別年長者誤以為老化,高達九成錯失黃金治療時間,直到緊急送醫住院後,才當場被診斷出「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逼近50%,比許多癌症更易致命。侯嘉殷分享,一位男性患者未接受治療前,因嚴重累、喘、腫症狀不得不住院,原先都已寫好遺囑,後來配合用藥治療,活動力變好,恢復正常生活,還能出門遊玩三天兩夜。心臟相關疾病史民眾 染疫變為重症的比率大幅提升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表示,罹患新冠肺炎臨床表現,多以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部分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毒會直接侵入心臟或使心肌發炎,破壞氧氣供需平衡來間接傷害心臟,大約25%的重症患者透過抽血檢測,發現心臟損傷的現象,其中約6.8%患者會出現心臟衰竭徵兆。若有心臟衰竭、高血壓等心臟相關疾病史的民眾,染疫後演變為重症的比率大幅提升。趙庭興指出,依照國內心臟學會發表之指引,大多數的心臟疾病患者都可以施打新冠疫苗,不會有安全疑慮,只有極少數曾服用抗凝血劑造成血栓的患者,建議或許可暫緩施打,建議先與心臟專科醫師諮詢後,再依個人疾病狀況決定是否施打。國健署、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與台灣諾華共同響應2021年世界心臟日「Use Heart to Connect」,將與知名插畫家「小學課本的逆襲」合作,於9月29日世界心臟日當天,在心臟基金會官方粉絲專頁展開五周的圖文衛教宣傳活動,並與國民阿嬤陳淑芳合作,打造心血管疾病防治長輩貼圖,提供民眾製作屬於自己的貼心叮嚀,透過轉傳關心親友健康與接收心血管疾病防治健康資訊。國健署提供護心3秘訣:1. 力行護心行動:時常關心自己與親友,彼此都要保持健康飲食,適量多次飲水、規律運動、遠離菸酒、定期健檢,做好自主健康管理。2. 善用安心科技:可透過國健署「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了解五種慢性疾病風險,包括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腦中風、心血管不良事件,建議算完風險後落實健康指引,降低罹病風險。若有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應維持正常作息,規律服藥,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可透過健保署因應疫情指定院所開設的「視訊診療門診」,或就近於社區診所就醫,與醫療人員合作做好個人疾病控制。3. 持續用心防疫: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並配合政府防疫措施及確保個人健康。●心臟基金會官方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Heart.Foundation●國衛署心血管疾病防治長輩貼圖https://www.hpa2021whdevent.com.tw●國健署「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https://cdrc.hpa.gov.tw/index.jsp
-
2021-09-12 養生.人生智慧
如何書寫自己的「終活筆記」?必須思考的4大面向,人生最後一程自己決定
編按:面對人生的最後階段,你做好準備了嗎?近年日本流行「終活」一詞,也就是「為了迎接人生終點,所進行的準備活動」。其中重要事項之一就是「終活筆記」(Ending Note),先將身後事做好規劃,更積極、自主地決定如何告別,也能減少家人的負擔。為什麼要做「終活筆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楚告知他人,自己在各方面的身後事希望如何處理。這樣在自己離世、或是突然遭逢事故時,家人不會無所適從。除了實務上的考量之外,其實這也是一個回顧過往、聯繫好久不見的朋友,或是挑戰自己過去不曾做過的新嘗試的機會。透過整理自己、把握當下,更能積極地展望未來。預先留下紀錄 身後可減輕家人負擔而若要以簡單的概念解釋終活筆記裡面該寫些什麼,其實就只有兩個重點:1. 減少家人不確定與困擾的必須資訊2. 希望傳達給家人的訊息和個人紀錄先從比較簡單、容易完成的部分開始著手。如果沒辦法馬上確定的內容,或是自己還沒有結論的項目,就先空著也沒關係,即使是已經寫好的內容,也可以隨時修改,以像是寫日記或備忘錄一樣的感覺,輕鬆地準備就可以了。目前市面上有不少可以參考的書籍和資料,當然也可以依據自己的需要做出調整。整體來說,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方面著手:一、個人基本資訊、各類證件及合約資料1. 個人證件、戶籍資料(可附上影印本作為備份、正本則載明存放處)2. 重要家族成員的資料和聯絡方式3. 有加入哪些保險?是否已繳清費用?4. 水、電、瓦斯、手機門號等固定費用的合約或帳單資訊5. 其他定期支付費用所購買的會員或服務(如訂購報紙雜誌、健身房或俱樂部會員或數位影視等)6. 是否有飼養寵物,平常的飼養習慣,過世後希望如何處理如果沒有和家人同住在一起,雖說是最基本的個人資料,家人可能不一定清楚,事前詳細列出,有助於家人在身後進行相關的解約、過戶程序時,不至於有所遺漏。在自己過世之後,寵物也必須要想辦法妥善安頓。最理想的狀態是可以約定好由家人或願意承接的朋友照顧,但如果實在有困難,事先記明可送到相關設施或委託送養,也可以減少家人的困擾。而詳細列出家族成員的聯絡方式,除了避免兒孫輩不一定清楚之外,也可以先寫下自己過世之後,希望通知哪些家族成員。二、身後事(葬儀)該如何處理1. 希望的葬禮形式、採用何種宗教儀式,流程如何進行2. 希望邀請來參加自己葬禮的人3. 希望一同陪伴自己入棺的紀念物4. 是否有準備好遺照要使用的照片、保管地點5. 希望下葬的墓地地點,是否已有生前契約在世時就能和家族討論自己的葬禮該如何進行的人,或許還是屬於少數。如此一來,在過世後,家屬可能就會以自己揣測,或依照禮儀業者的建議進行,但卻可能不一定符合往生者的期待,或是規模過大造成浪費。因此,和葬儀相關的意願,能夠記載得愈詳細愈好。列出葬禮希望誰來參加、並附上聯絡方式,則可以避免家人不一定清楚自己有哪些朋友,連絡上也更方便。若有餘裕,則不妨在記載時聯確認聯絡方式是否已經有變更,也可以趁這個機會關心久未聯繫的親友。事先準備遺照,則是看似細瑣、實則重要的一環。很多人在過世後因為沒有準備遺照,家屬得臨時找出適合的照片,最後可能選了一張表情或畫質不理想的照片,人生最後一張相片,能先挑選出自己滿意的美照是最好的。三、財產清單與繼承遺囑1. 在哪些銀行有開戶,有投資哪些股票、基金等金融產品2. 名下的不動產清單3. 所使用的信用卡清單4. 是否與他人有借貸往來,以及相關文件5. 是否有預立遺囑、保管於何處在記錄財產清單時,記得不要把戶頭帳號連同密碼全部寫出來,以免筆記不慎遺失或落入他人手中時,有安全上的風險,只需要紀錄「在哪些地方存有財產」即可。許多人有把各種密碼記錄在紙上或是電腦裡的習慣,一定要告知家人這份文件在哪裡。如果發現自己有已經有很久未曾使用的帳戶、信用卡,也可以趁這個機會解約或是結清後註銷,省去後續處理上的麻煩。近來沒有實體存摺的數位帳戶、或是只在網路上進行投資的股票紀錄,這些容易被忽略的項目,也不要忘記了。另外要注意的是,終活筆記並不能視為遺囑。對於財產的分配,還是必須要依法預立正式的遺囑,才具有法律效力。四、醫療照護與處置意願1. 是否對特定食物過敏2. 是否有長期吃藥控制的慢性病、慣常就醫的醫院、醫生的聯絡方式3. 常備藥品清單4. 如果罹患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是否希望被告知疾病名稱5. 在危急情況下,希望施行哪些可延續生命的治療方式6. 往生後是否願意捐贈器官7. 若需要照護時,傾向在長照機構或是採取居家照護在突然遭遇事故、本人無法清楚表達時,能預先了解和醫療相關的各方面意願非常重要。特別是延命治療、器官捐贈等重大決策,若能自己先行決定並告知家人,就能避免萬一實際面臨狀況時,家人無法抉擇或是意見不一的困境。而考量到未來可能有需要長期照護的狀況,不妨也可以先自行前往設施考察,選擇自己信任、有品質的機構。以上這些項目,要全部寫完可能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不需急著立刻完成,可以先從有把握的地方開始、審慎思考之後再動筆。而在完成之後,也千萬別忘記要告知家人紀錄的內容,才能確實發揮終活筆記的效用。若死亡是每個人都終將經歷的人生必經之路,及早在各方面做好準備,除了展現對自己負責的人生態度、也是一種給家人的體貼。資料來源/終活サポート原文:如何書寫自己的「終活筆記」?必須思考的4大面向,人生最後一程自己決定
-
2021-08-16 養生.人生智慧
「父親連處理過世流程都印下來了..」不發訃聞、不灑骨灰!75歲蔣父打疫苗前親交蔣偉文遺書
藝人蔣偉文六月份帶75歲的爸爸去打AZ疫苗,爸爸下車交給他一份親筆遺囑和重要文件資料,並請蔣偉文不要下車,請他等候自己的時間仔細詳讀。蔣偉文翻閱後發現,爸爸在遺囑中交辦身後事,並告知家中重要物品、文件擺放位置,以及載明家族親戚的聯絡方式。蔣偉文爸爸過去曾於航空公司任職,因此從遺囑信函上就能看見航空公司名稱。蔣偉文表示,父親自己上網報名施打疫苗,事前向蔣偉文分析打或不打的考量面向,坦然說:「利大於弊,且施打疫苗可以免於重症,對家人也是種保護。」「爸爸除了考慮接種疫苗的健康風險,也評估AZ是否有數量不足,有來不及打第二劑的機率,幾乎已經做好全面考慮,經過審慎評估才決定行動。」這一天,蔣爸爸特地要求蔣偉文提早來接,並說:「有一些文件要讓你在車上看,你不必陪著下車,我自己去打就好。」蔣偉文拿到後才知道是遺囑,上面詳列抽屜、床頭櫃裡面有什麼文件與物品,還附上爸爸到戶政事務所下載的「如何處理親屬過世流程」,讓兒子在需要時不至於慌了手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爸爸交代身後事不要發訃聞,火化後骨灰撒到漂亮、優美風景的地方即可。」 蔣爸爸淡定看待生死,對蔣偉文的教育更以身教為重,名校畢業的蔣爸爸從不要求小孩的學業成績,對孩子們在人生路上的決定皆予以大力支持,先前蔣偉文開插畫展,老爸也現身捧場,對兒子的演藝成績與有榮焉。如今蔣偉文早已為人父,蔣爸爸同樣傳承開明的教育理念給他,要他學會重視親子陪伴更勝成績分數。蔣偉文讀著爸爸的遺囑,想起過往父子相處點滴,內心非常感動。此外,他也不捨長輩要承受接種疫苗的憂慮,希望透過臉書文章分享,紀錄下這個非常時刻。 「我父親面對生死的豁達,也會影響我對孩子,日後對生死議題直言不韙。」 網友看到蔣爸的作為,紛紛留言稱讚他「打疫苗還要寫遺囑,好帥」、「很理智,非常時期要有這種智慧」、「沒辦法不熱淚盈眶啊!體貼又愛人的長者!令人感動」,其實,上週九把刀岳母打疫苗後離世的消息非常令人不捨,不管年齡幾歲,凡事做好萬全準備,也許會少掉較多的遺憾。延伸閱讀:預立醫療決定書 他們「不讓下一代痛苦」
-
2021-07-24 養生.人生智慧
「上一代打江山、下一代打官司?」預立遺囑,留給家人愛的傳承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5月爆發後,短短2個多月時間,我們可能聽聞許多不幸驟逝的心碎故事,感傷之餘,除了做好個人防疫,不影響摯愛親友之外,還能為親愛的家人做些什麼呢?恩典法律事務所律師蘇家宏積極呼籲,若心中有掛念的人,「現在,就是學會自書遺囑的最好時機。」他說,實務上看過太多想寫卻來不及的個案,讓他不勝唏噓。分配遺產 下一代不打官司對華人社會來說,「錢」與「死亡」通常是家中避談的話題,即便社會風氣算開放的台灣,預立遺囑的人仍算少數。蘇家宏認為原因之一在於遺囑涉及的財產分配,背後往往是錯綜複雜的情感牽連,人們未到最後關頭,多半選擇逃避面對。蘇家宏舉家族企業為例,有創辦人雖生前就知道要立遺囑,但仍不做任何處理,最後演變成子女手足爭產。他感嘆地說,從業20年來經常看到「上一代打江山、下一代打官司」的類似情況不斷上演,實在枉費第一代辛苦拚下江山,想照顧後代子孫的心意。可能有人會疑惑,現行法律對於配偶、手足及子女的遺產分配,本就有各自保障的遺產份額,何必預立遺囑?蘇家宏解釋:「法律制定的比例原則,不見得符合每個家庭真實狀況。」這些年他致力推廣預立遺囑的重要,希望當事人能依照自己意願,事先規畫遺產安排。遺囑有情 口吻不必冷冰冰最近本土疫情緊張,蘇家宏也感覺到民眾的焦慮。他說這陣子來詢問遺囑的人明顯增加,但身為基督徒的他,選擇用樂觀態度面對疫情,他說:「死亡的逼近,其實是給我們反省的機會,而寫遺囑就是整理自己的過程,它會促使我們重新檢視身邊人事物的優先順序。」蘇家宏說,遺囑雖是法律文件,但口吻不必冰冷疏離,一份好的遺囑是法理與情感兼具。他提醒:「我們活著是為了愛,不是為了法律,所以遺囑該重視傳承,而不是法理。」他用自己寫的遺囑來說明何謂「愛的遺囑」:「感謝神賜給我美好的人生,請家人朋友不要悲傷掛念。本人最掛念者為家人,你們要彼此相愛互相扶持,希望能夠依照我的意思分配財產,我會在天上為你們祝福禱告。」
-
2021-07-21 養生.人生智慧
父驟逝沒留遺囑,他催生「遺囑產生器」:給生者一封情書是種溫柔體貼
律師劉韋德在2019年推出「777遺囑產生器」,提供民眾免費下載使用,被稱作佛心App而聲名大噪。他形容,生命就像一場旅行,終有結束的一天,立遺囑不僅涉及後事安排、財產分配,更是留給生者的一封情書,一份最後的溫柔與體貼。 今年重大意外、疫情接踵而至,生命如斯脆弱,誰都可能與親愛的人驟然離別。 「立遺囑永遠不嫌早,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走。」劉韋德多年來在市府、區公所提供免費法律諮詢,觀察到民眾對遺產的諮詢普遍,2年前推出免費App「777遺囑自動產生器」,迄今已超過3萬次下載。 一份遺囑,就是一個故事 近百則使用者留言,道盡滿滿感謝,還有許多來信詢問遺囑細節,拜託劉韋德幫忙解惑。他滑著手機翻出最近一封來信:「這位小姐說幼年被父親、兄長虐待,所以不願給父兄繼承,請我幫她看看遺囑…,唉~人生故事很多。」 一份遺囑就是一個故事,屬於劉韋德的,則是對父親驟逝的遺憾。 台大法律系畢業的劉韋德,目前是信義房屋客戶服務部執行協理,他從入行以來一直利用公暇提供民眾諮詢。「大學的時候,老師就提過台灣人忌諱寫遺囑,法院遺產訴訟多,不只豪門恩怨,平民百姓爭產糾紛也非常多。」 他從義務諮詢經驗觀察,遺產諮詢量約在3成左右,「民眾對遺產繼承的糾紛比率很高,當時就在想:有沒有比較簡單方式教民眾寫遺囑?」這念頭一埋就是20多年,直到父親9年前亡故,逐漸具體浮現。 劉韋德嘆道,雖然自己是律師,但父親走得突然,仍不免留下懸念。當時,69歲的父親因血尿到醫院檢查,隨即診斷為膀胱癌,老人家第一個反應是否認、抗拒,拖了1個月才找其他醫院複診,但癌細胞已轉移擴散至肝臟,短短3個月便撒手人間。 父親罹癌驟逝,他重新反省生命 「醫生說他時間不多了,他卻不知道,做人子女也很難啟齒,要他趕快把遺囑寫一寫。」父親臨終那天,正好輪到劉韋德照顧,他見父親熟睡,決定回家洗個澡,沒多久就接到母親來電,說父親走了。 過去見天災意外報導,雖傷感卻難感同身受,直到父親驟逝,「那距離真的很近很近,對生死會有一種反省,假設自己有一天也走到這個地步,是不是把很多事情交代清楚?」 2016年,行政院拍板《民法》繼承編修正案第1189條,提及「除自書遺囑外,亦得以電腦或自動化機器製作之書面代之」。儘管法案至今仍躺在立院,卻讓他推動遺囑產生器的念頭再度浮現,認為可將遺囑模版、科技化,透過電腦程式供一般民眾使用。 「一開始我以為簡單寫個程式,5萬、10萬元就能好,結果找資訊界朋友一起討論,他們說網頁已經不是時代主流。那主流是什麼?是App!」 App方便使用,長輩能輕鬆語音輸入 他解釋,雖然手機較難編輯長篇文字,但App下載方便,即使是長輩也能輕鬆語音輸入,「下拉式選單只要勾勾選選,不用寫,除了一些個人資訊得自己填入,其他都很容易編輯。」 劉韋德也說,雖然台灣人忌談生死之事,但觀念逐漸開明,倒是因為牽涉法律條文,讓許多人對立遺囑感到遲疑。另一個是不急,「但生死就是這樣,誰也不知道自己的時間什麼時候會到。」以4月發生的太魯閣號出軌事件為例,罹難者就有不少年輕生命。 「到了一定年紀,立遺囑不僅僅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劉韋德說:「如果財產有幾億,爭來爭去也就算了,但有時候明明不多,大家卻要為了這點錢而鬧,那不是更冤枉嗎?」 他建議,年輕人若非從事危險職業,也不必太早立遺囑,但可下載App,透過範例去省思人生重要排序。過了60歲,則應趁早規劃,「反正立好可以隨時改,平常沒事想一下,當成遊戲來玩也OK。」 練習讓自己思考,怎麼安排身後事 練習的過程中會逼著你去思考,「有一天當你需要,就會很快知道怎麼做。」劉韋德說,除非一窮二白,否則總有一點資產可以分配,其他如喪葬採取何種宗教儀式?火葬、樹葬、海葬、要不要辦公祭等,都可在遺囑中寫明。 「遺囑,就是死者意志的一種展現。」儘管法律對繼承權仍有規範,但還是可以在最大限度內保障想照顧的人。 好比夫妻沒有孩子,且雙方父母皆已離世,若其中一方過世,遺產是由配偶與對方兄弟姐妹各分一半,而非全數由未亡人繼承。但若先預立遺囑,則可將手足繼承範圍限於特留分,其餘財產則留給配偶。 說來說去都是錢,但劉韋德為了這支App花費近百萬元,雖取得專利,卻無償提供大眾下載,考量倒是無關金錢了。 51歲的他笑言,自己有形的損失就是這100萬,但過程中幫助到許多人,「也許有來說感謝、也許沒有,都沒關係,至少50年、100年以後,大家還會知道這個App發明人是劉韋德,這也是一種遺產。」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夫妻關係,不是「放軟態度」就會改變!陳安儀:打開內心所有抽屜,才能擁抱真幸福.得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生病並不可恥,需要的是別人的幫忙不需要憐憫.想當「上流老人」,現在就讓自己過得好!中年後打造「優老計畫」,從這一步開始做起
-
2021-07-01 養生.人生智慧
他送75歲父親去打AZ疫苗,竟收到「遺囑」!讓蔣偉文看到何謂人生的萬全準備
接種AZ疫苗後,不良反應事件頻傳,讓民眾害怕不已,造成預約接種疫苗後爽約的情況層出不窮,剩下的疫苗殘劑超過時效只能丟棄。指揮中心也在6月25日起開放18歲以上成人預約候補接種最後一瓶殘劑。雖讓AZ疫苗讓大眾避之唯恐不及,打前也總要思考在思考。但是藝人蔣偉文的爸爸卻是自己上網查詢疫苗接種資訊,並跟衛生所及里長連絡,並做好疫苗注射預約。蔣偉文今早載著75歲的爸爸,前往衛生所施打疫苗。而爸爸下車前,囑咐蔣偉文不要下車,並且交給他一份「親筆遺囑」和重要文件資料,「看他一派輕鬆自在的坐著等打疫苗,我只覺得~太帥了,我爸爸永遠是我想成為的父親典範啊。」蔣偉文今早在臉書表示:「一早我爸讓我開車載他到衛生所去打AZ疫苗。75歲的蔣爺爺自己上網查詢疫苗接種資訊,並積極跟衛生所及里長連絡做好疫苗注射預約。」他也表示自己的爸爸是中畢業、政大高材生,身體健康,沒啥慢性病史,且強調打疫苗利大於弊,不必擔心,只是凡事做好萬全準備。而且蔣爸爸不僅全副防疫,還自備塑膠椅。下車前,先囑咐蔣偉文在車上等他,以免人多徒增染疫風險。之後,蔣爸爸交給蔣偉文一份遺囑,以及三頁列印好的各式辦理需知及密碼資料。讓他覺得:「看見他一派輕鬆自在的坐著等打疫苗,我只覺得~太帥了。」蔣偉文臉書全文:
-
2021-06-0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症治療重點、照護資源,醫師圖文解說
「醫生,我先生都會一直問同樣的問題,才剛講過的話,馬上就忘記。他從前愛看電視,現在卻連遙控器都不會用,而且常搞不清楚白天、黑夜。」老太太一臉擔憂地說,「前幾天出門去散步,結果竟然在公園迷路,走不回來。怎麼會這樣啊?」員林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中心林君襄主任指出,失智症的症狀以記憶力退化為主,患者會反覆詢問相同問題,才剛講過一回頭又會再問,有些患者則會反覆購買同樣的東西,讓家屬相當困擾。另外,患者的判斷力、計算能力、語言能力都會受到影響,整體的認知能力越來越差。失智症還會出現一些精神症狀,例如妄想、幻覺、憂鬱等,可能會誣賴別人偷他的錢、或是配偶有外遇的狀況。「該如何區分老化健忘?還是失智症呢?」林君襄醫師舉例說明,「如果上週五帶長輩去看花展,長輩可能會忘記看過哪些花,但是失智症患者可能會記錯交通工具,嚴重的話甚至完全忘記去過花展。正常老化的健忘,可以透過寫筆記提醒自己;若是失智症患者,可能連寫筆記也沒有辦法提醒自己,而且失智症患者沒有病識感,會覺得自己一切正常。」懷疑失智症該怎麼辦?林君襄醫師解釋,失智症是一個總稱,它包含非常多種失智症,其中大概6、7成是阿茲海默症,另外還有血管型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或是包含兩種以上失智症的混合型。若懷疑家人有失智的狀況,要儘快至神經內科就診,醫師會透過較完整的檢查來診斷失智症。抽血檢查是為了排除一些可以治療的疾病,例如甲狀腺低下、或長期吃素可能導致維生素B12缺乏等。影像檢查是為了排除腦瘤、外傷、水腦等問題。臨床上,大多會使用「臨床失智症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cale,簡稱CDR)」、「簡易智能測試(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簡稱MMSE)」來進行評估。MMSE會依照教育程度跟年紀去校正,分數越低代表越嚴重。CDR會分成0.5、1、2、3,代表疑似或極輕度、輕度、中度、重度失智症。及早治療失智症,才能延緩病程失智症的嚴重度不同,所需要的治療與照護也不相同,林君襄醫師強調,早期介入相當重要,倘若放任不理,患者的認知功能、生活功能將迅速衰退。目前已有失智症的藥物能夠延緩病程,如果能夠提早警覺到失智症,並早期開始治療,患者的認知能力與生活能力可以被改善且延緩。針對阿茲海默症造成的失智症,可考慮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Acetyl-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或NMDA受體拮抗劑(NMDA antagonist)。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可以減少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分解,改善認知功能;NMDA受體拮抗劑可抑制NMDA受體的過度活化,延緩失智症惡化的速度。醫師會根據病情及健保給付條件來用藥,若能在失智症早期開始治療、按時服藥,有助於減緩病程。「假使到了失智症中晚期才開始治療,患者可保存的功能就會有些差距,也就是有無照顧自己的能力」林君襄醫師說,「早期介入治療就有機會可保存較多的認知與生活功能。」早期治療會有大概半年的時間,患者生活功能會變得更好,甚至接近正常老化的曲線。由於失智症患者容易忘記吃藥或忘記吃過藥,有時還會一次吃掉好幾天份的藥物,建議可使用分裝藥盒或由照顧者餵藥,以確保用藥安全。善用失智症照護資源除了藥物之外,不同程度的失智症也需要不同的照護,林君襄醫師說明,目前有多種社會資源可以運用,包括「喘息服務」、「居家服務」、「家庭托顧」、「營養餐飲服務」、「安養服務」、「巷弄長照站」、「失智症團體家屋」等,提供給患者及照顧者各方面的協助。「疑似或極輕度失智」患者若未接受治療,一年內進展到輕度以上失智症的機會達15%,建議利用長照服務地圖尋找巷弄長照站、失智據點參加認知促進活動,有助維持認知功能。在患者仍有判斷力時,要把握機會討論相關法律問題,例如預立醫療決定、預立遺囑、遺產處置等。因為患者判斷力變差,較容易受騙,財務保管須更為謹慎。「輕度失智」患者可透過巷弄長照站、失智據點獲取相關資訊,也能考慮參加日照機構。患者白天可至日照機構參加各種活動,維持社交功能。部分機構亦提供夜間臨時住宿,讓家屬或照顧者能獲得短暫天數的休息。由於失智症患者相當容易走失,務必事先準備,倘若走失48至72小時沒有得到救援,死亡率會提高三至四成。可以使用安心手鍊、智慧手環,讓患者穿著鮮豔、顯眼、容易辨識的衣服,並至警察局捺印指紋。「中度失智」患者可能出現嚴重的行為問題或大小便失禁,可以考慮居家服務或機構收住。生活環境要預防跌倒,可安裝扶手、止滑條、減少障礙物、充足照明,減少意外發生的機會。「重度失智」患者已經無法思考、表達,需要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可能有吞嚥障礙、需要長期臥床,最後可能因為反覆感染而逝世。「失智症照護牽涉生理、心理、家庭、社區等很多層面,」林君襄醫師說,「我們的失智症團隊有個案管理師、心理師,收案後個管師會每個月進行電訪,並依照失智家庭的狀況去規劃合適的長照資源。當家屬的壓力過大時,也有心理師可以諮詢、協助。」貼心小叮嚀林君襄醫師提醒,失智症並非單純的老化或健忘,如果發現家人出現重複發問、迷路、性格改變、判斷力變差、混淆時間地點、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等狀況,務必盡快至神經科或精神科做進一步評估。目前已有藥物能夠延緩失智症的病程,應及早接受治療,才有機會保存較多的認知能力與生活能力。同時,也建議家屬多善用各地區共照中心的資源,起初可協助疑似失智患者的就醫服務,再透過社區長照資源的輔助,延緩患者病程進展,並提供最適切的照顧建議。原文:
-
2021-06-09 養生.家庭婚姻
「手足經不起金錢的挑撥!」洪雪珍:不分財產怕意外,分了又怕子女鳥獸散...你還有一個選擇
現在你不分財産, 身後就是子女搶財産貝琳是我的忘年之交,72歲了,最近我們見面,聽她聊聊近況,她說最近很忙,我問她忙什麼,貝琳回答:「忙著分財產啊!」貝琳有一對子女,各有嫁娶,家庭與事業都還算平安順利,我不懂發生什麼事,貝琳要選在這個時間點分財產;哪裡知道貝琳的解釋乾脆俐落,她說:「現在不分財產,等到我走了,他們就會搶財產,這兄妹還做得成嗎?我還能死得瞑目嗎?」大哥突然過世的啟示貝琳憑著聰明能幹,以及過人的努力勤奮,白手起家了一家公司,前二十年光景好, 攢了不少錢, 加上眼光精準, 投資房地產, 財富更是連翻三倍, 住在台北最貴地區的一棟百坪豪宅裡,可以想見她的家產不可小覷。但是按照一般人的觀念來看, 貝琳身體健朗、精神奕奕, 還在掌管公司的經營, 看起來再活蹦亂跳一、二十年沒問題, 還不到要分家產的年紀。該不會是有什麼隱情? 貝琳的閱歷深, 馬上看出我的疑惑, 她說, 幾個月前的確發生了一件大受驚嚇的事,讓她突然警醒過來,發現在身前處理財產的必要性與急迫性。貝琳的母親95歲,長年臥病在床,由大哥照顧。大哥單身未婚、性情古怪、脾氣暴躁, 其他手足對他一向敬而遠之。其中只有小弟侍母至孝,每天打電話給大哥, 關心母親的近況。七月時, 小弟帶全家出國旅行,仍然每天打電話, 但是打了三天都沒人接,便LINE其他手足去了解看看。二妹第一天就去了,看到母親躺在床上安然入睡,就匆匆離去,沒敢跟大哥打個照面, 就直接給小弟報平安。哪裡知道等到小弟回國,趕到家裡,才赫然發現大哥已經死去,而母親也餓了兩天未進食,最後把命救了回來。這位大哥長期失業,沒有收入,一直以來都是靠手足接濟,誰也料想不到他在身後居然留下三張股票,不值什麼錢,有一張還下市,可是母親仍然必須繼承,問題是母親無法起身去辦理,弄得貝琳到處奔波,折騰不已。手足的感情,經不起金錢的挑撥她看著母親快速衰弱,去日不多,實在難以想像不久後要為母親再辦理一次遺產繼承,而且這次將更複雜,總共有五個手足,怎麼分都不平均, 難杜悠悠之口,多多少少都會撕裂關係,在心中種下嫌隙的種子,離間彼此的情感。可是,能怎麼辦?很難辦啊!有一次貝琳跟母親提議, 是不是就把財產分了?母親幡然大怒,用顫抖的手指著貝琳說:「我還沒死,妳就要分財產,那我現在就去死好了。」貝琳眼見日子一天天過了,分財產的問題日益急迫,再這樣蒙混下去不是辦法, 於是趁著母親沉沉入睡之際,嘗試將一些不那麼有價值的東西先分一分。果然如她所料,意見紛雜,吵成一團。這使得貝琳心中有數,不值錢的東西都擺不平,值錢的東西更是難上加難,將是母親身後最大的問題。因為這件事, 貝琳驚覺到, 她的財產比母親可是上百倍,項目複雜,有房產、股票、基金、債券、珠寶、字畫、骨董等,還要分給兩個子女,可以想見有多麻煩!不過麻煩還不打緊,貝琳擔心的是,在她身後,子女是彼此至親之人,假使為了分財產鬧得鬩牆,破壞手足情誼,才是最令她心痛之處。思及至此,貝琳反問自己,這一輩子辛勤工作,到底想留給子女什麼?「不就是留下一份親情,給哥哥一個妹妹、給妹妹一個哥哥,以及一個不必為了生活煩憂的未來嗎?」手足再多,也可能一個都沒假使身後得到的是相反的結果,貝琳決定,倒不如在她有清楚意識的時候,依照自己的意志,處理妥當分財產大事。貝琳是好友,我不免杞人憂天,多想了一些,問她一旦分財產了,孩子會不會因此不理她, 輪到她晚年無人承歡膝下, 落得孤單寂寞的地步?「呵呵,不會的,我可以先分好,寫好遺囑,再逐年繼承呀!」像貝琳這樣的案例, 不要說新聞屢見不鮮, 生活周遭也不乏這類故事。我的小學同學麗達就是一例。她父親做建設, 留下不少房子, 有一年夫妻兩人發生意外,不幸車禍過世,留給七個子女一個棘手問題,財產怎麼分?兄弟姊妹因此為了分房產鬧得不可開交。每棟房子的價值各不相同,請來的鑑定師說法也不見得一致,加上手足經濟狀況不一,吵鬧不休,有時候還大打出手,甚至互控對方,直到十多年後才塵埃落定,但手足的感情也吵沒了,互不往來。麗達是家裡老么,每每說到這個家庭悲劇,都淚如雨下。她認為,父母親打拚一生、省吃儉用,留下偌大遺產,一定不樂見子女反目成仇的結局。而且由於麗達單身未婚,她特別感到一個人活在這個地球上,非常孤單無依⋯⋯「可是,我明明有六個兄姊、十一個姪子,我卻是誰也見不著。」人生無常,沒有所謂的「最後一刻」我們都知道,人生無常。可是我們都以為,這句話是在說別人,不是說自己,一直存著僥倖之心,相信自己可以活到「最後一刻」,還可以從容不迫地處理一些重要大事。其實這是非常危險的生涯布局,不只危及自己的財務, 也傷及子女的感情,留下不可彌補的遺憾。所以趁著還在當家做主、意識清楚的時刻,及早為身後的事做妥當安排,讓子女無後顧之憂,也幫助他們在這世界上仍然可以享有親密的手足之情,延續家族的血脈關係。書籍介紹書名:要獨立老,不要孤獨老:人生的意義自己定義,走出自己的英雄之旅作者:洪雪珍出版社:有方文化出版日期:2019/04/30作者簡介/洪雪珍政大新聞系、台大商學所畢業。每十年轉換一次跑道,進行一趟英雄之旅,享受精彩豐富的人生。第一個十年從事採訪與編輯的新聞工作,第二個十年轉入電台與報紙負責行銷與活動領域,第三個十年為台灣人才尋找最適合的舞台。目前進到第四個十年,擁有多重身分、從事多重工作,包括作家/斜槓教練/職涯諮詢顧問等。曾任職《聯合報》主編、台北愛樂電台行銷總監、《自由時報》行銷經理、yes123求職網副總經理,並為《商業周刊》、《今周刊》、《Cheers》等多家雜誌網站人氣專欄作家。著有《你的強大,就是你的自由》、《哪有工作不委屈,不工作你會更委屈》、《工作愈換愈好,得有這些本事》、《不乖勝出》等暢銷書。
-
2021-06-0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拋棄傳統規定 快爭取疫苗
婆婆開白內障回來,看到媳婦:「我不曉得妳那麼老了,皺紋好多!」有些事,看到真相,才知原來如此,但知道真相,要說清楚講明白,有時也要措詞得當,看時間、場所、對方心理而定。對付日益嚴苛的新冠疫情,民眾人人自危,近日搭飛機去美國打疫苗的國人越來越多,比起一年前,旅居美國的國人回國避難,真是最大的反差。這個情形,很像自然界候鳥隨著氣候的變遷而移動一樣,因為牠們看清楚了要隨著自然的變化而遷移才能活命,同樣的,大多數的國人也看清楚了事實,知道短期內要在國內施打疫苗大概不可能,「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教書治天下如此,求醫保命亦是如此。古人說,治國者要能通天文、知地理。古代孔明常常夜觀星象,以求治國的智慧。但現代治國者要能有治國之智慧可不容易,因現代政治生態,比古代複雜多了,尤其醫療專業度又高,這次疫情又是超越之前的SARS疫情,全球感染者及致死者人數應該是空前絕後。因此,如何及時參考國外之經驗,同時廣納全國這方面的專家,做出最好的防疫措施,在在考驗有關當局的智慧與行政能力。古人說:「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目前國人大都在家不敢出門,此時應該說:「自由誠可貴,生命價更高。」更為貼切。根據國外的經驗,除了防堵之外,及早施打疫苗才能降低發病率及死亡率,是全世界的共識。因此,套一句國父遺囑:「聯合全世界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換成今日的話就是要聯合全世界願意賣我疫苗之國家,以及國內各行各業的努力,趕快爭取疫苗到手,拋棄一切傳統規定,「救人如救火」應該是大有為政府應該有的思維與態度,這才是為官之道,也是蒼生之福。●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4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3-22 養生.家庭婚姻
4子女拋棄繼承,想把父親千萬遺產房子全給媽!專家急阻止:這種孝順反而添亂
當父母親其中1人逝世,社會老是上演著許多家族爭奪遺產大戰,但有4位子女感念母親一輩子為家庭奉獻犧牲,決定把爸爸留下來的現金、房產全數給予母親,這種孝順爆棚的心或許很感人,但是地政士看了卻直呼「千萬母湯」,因為不但無法盡孝,還會導致整個家族3代以上的混亂。 新北市地政士公會公關主委鄭文在分享一個案例。家住板橋的一對張姓夫妻,育有2男2女總共4名小孩,子女們都已經成家立業,其中一名更長年在美國經商。 今年1月張爸爸離世,留下了價值1千萬餘元的板橋房子及300萬現金存款,4名子女討論過後決定全數留給母親,擇日一起向法院遞狀辦理拋棄繼承權,好讓媽媽能單獨繼承、頤養天年。 重點來了,鄭文在表示,如果這4人真的向法院完成拋棄繼承的備查,原本單純的繼承權將更為複雜,因為就算他們4人都拋棄繼承權,媽媽也無法單獨繼承,繼承權將從原本由媽媽和4名子女,轉變成媽媽和多位孫子女一起繼承。 因為民法第1138條規定配偶為當然繼承人,另外,第一順位繼承人是子女,倘若子女們拋棄繼承權,孫子輩就會遞補為第一順位繼承人,原本單純的5人瞬間變成複雜的數10人繼承,除非連孫子們一併拋棄繼承權,否則,他們的孝心會使單純的繼承變得更加複雜。 而且,孫子女中有未成年人,還有歸化成美國人的,光是想到要讓全部人一起辦理拋棄繼承流程就讓人頭皮發麻。 幸好4名子女決定去法院之前,經過朋友介紹與地政士聯繫,阻止這場可能即將發生的超級複雜繼承關係,之後決議改採協議分割遺產的方式辦理,將想分配給媽媽的不動產及現金等,透過分割協議書載明同意分配給媽媽,如此不僅可以盡孝道也能夠避免繼承權的複雜化。 至於辦理方式,兄弟姊妹4人只要在遺產分割協議書中簽名,載明同意分配即可,即使分配0元也不會影響繼承登記的進行。 鄭文在說明,繼承權是生活中一堂必修的學分,向前延伸可以透過意定監護、遺囑、信託等配套完成,建議民眾如果有遇到類似拋棄繼承權問題,切記,問問專業地政士或是律師,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飲用綠茶,對人體有益處!避免癌症、發炎老化,呼吸胸腔科權威:這樣喝防流感病毒.春天乍暖還寒,好發中風、心肌梗塞!3分鐘保養心血管,白雁:身體循環慢慢會變好.少一點未知、就少點畏懼!中年後,學著放下手中的濾鏡與成見,再次感受真實人情溫暖
-
2021-01-3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全民超起來 人人好心肝
老婆:「你今年超了沒?」老公:「昨天晚上才被妳操得半死,怎問這句話?」老婆:「是問你今年做超音波沒?」老公:「人好好的,做什麼超音波?我不是班超,也不是曹操,也不是蔣光超,在學校也不是文『抄』公……」。老婆:「難道你要當國父?要讓我守寡或再嫁給別人?」「國父那年代就是沒有超音波,肝的膽管癌發現太晚才死的。」老公:「我又不是國父…,我雖然有B肝,但人好好的,別詛咒我!」老公:「公司體檢都有抽血,也都正常!我每天跑三千公尺,周末還打高爾夫球!」老婆:「可是你沒『超』!沒做腹部超音波!光抽血不夠的!抽血看得出來都太晚了!」老公:「妳變成大長今了!大腸抽筋了!別瞎掰!」老婆:「真的,不信你去看肝基會的網站!看你要我當寡婦,或你要先寫遺囑,把財產都給我,我再去找第二春!」老婆說得對,肝癌是不長眼睛的。台灣的成年人每人都有可能得肝癌 。肝癌是台灣男人癌症的第一把交椅,女性癌症的第二、三把交椅。尤其因為肝臟內部缺乏痛覺神經,加上只要四分之一的肝臟還正常,就感覺良好,不會有任何症狀。因此,通常都是等症狀出現,例如黃疸出現、肚子大了起來或人瘦了下去,才去求醫,但那時候肝癌通常很大了。因此,台灣成年人每年至少要「超一次」,有B、C肝就要半年一次。「你今年超了沒?」是新年新口號,希望能蔚為風潮,讓全民「超」起來,讓人人有好心肝。●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1-26 新聞.長期照護
兄弟姐妹分了財產,卻不付照顧父母扶養費!我可以向他們要求分擔嗎?
數月前,有位約40多歲的陳小姐到事務所來做法律諮詢。預約時,她只簡單和助理提到:「想來請教關於扶養費的問題。」聽到助理這樣向我回報,我心想:「她可能是遇到自己扶養父母親的問題。」到了面談諮詢當日,陳小姐如期赴約,但當她開口提出她的疑問後,竟嚇了我一大跳!「吳律師,我今天來是想請教扶養方面的問題,但我是幫我外婆和媽媽問的!」她單刀直入的說。「因此今天是遇到扶養外婆的問題嗎?」我心裡想著。「我外婆今年103歲了!幾個月前,因為外婆感覺自己年紀很大了,身體狀況也愈來愈不好,而且阿姨舅舅們也都7、80歲,年紀也不小了!所以他們就說服外婆,先來處理財產的事情,把財產過戶給他們!以避免未來還有稅的問題~外婆其實也不懂!但就是拗不過他們,就把名下的財產部分用贈與、部分用買賣的方式(實際上是假買賣真贈與),過戶給他們了!」她緩緩道來,之前外婆處理財產的動機!而我驚訝的原因是,現在當真是超高齡社會,竟然是年紀高達103歲的長輩,遇到了扶養的法律問題!「那麼在財產過戶之後,現在是遇到甚麼問題呢?」我提出疑問,也引導著陳小姐把話繼續說下去!「財產過戶之後的幾個月,外婆身體出了狀況,開始需要人頻繁的帶著去看醫師,我媽媽是最小的女兒,外婆感情也和媽媽最好,所以現在都是媽媽帶著去看醫師,但媽媽也60幾歲快70歲了,她也沒有辦法擔任照顧外婆的責任!」看來陳小姐的母親,也辛苦了!而這也是目前許多家庭面臨到的,當家中長輩需要被照顧時,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誰來擔任主要照顧者?「我們現在有在考慮請外籍勞工協助照顧外婆,但總是要花錢!所以我媽媽就去找她那些哥哥姐姐們討論,請他們一起來付相關的費用!但沒想到,他們一個個都有理由!有人說:『我自己年紀也大了,身體也都有些毛病,需要用錢,所以沒有辦法一起分擔相關費用!』、也有人跟我媽媽講:『媽媽和妳(陳小姐的媽媽)感情最好,她應該最希望妳照顧她~是不是一定要付這筆費用,再想想吧!』然後結果就是,他們就把外婆丟給我媽照顧了!久久才來看一次外婆!跟當初他們要求外婆分財產前,根本就是兩張臉!」陳小姐為自己的母親和外婆感到委屈,我可以感受到,她語氣中的急促及氣憤。因此我先請她喝口水,喘口氣,緩緩之後,我們再繼續談!「那麼現在,您母親這邊有甚麼想法呢?」我想瞭解,陳小姐今天來找我的動機!「因為現在都是我們家在付照顧外婆的相關費用,我想幫我媽媽問:『法律上有甚麼方法,可以要求阿姨舅舅們一起來付這些錢嗎?這對於我們家,真的也是一筆不小開銷!』」陳小姐說。「民法規定,直系血親之間,互負扶養義務。所以您的舅舅阿姨們,法律上有義務要養他們的母親,也就是您的外婆!」我解釋著。「但是民法同時也有規定,您的外婆必須要符合『不能維持生活』的法律要件!才可以要求子女扶養!」我向她說明著,法律上仍有一些限制要件! 「請教吳律師,什麼情況才符合呢?」「目前法院曾經判決過的案件,有認定包含以下幾種情況,我們來看看外婆是否符合:1. 如果您的外婆,名下已經都沒有財產;2. 或者是,雖然有財產,但都是一些沒有辦法馬上變賣來給付生活費用的財產!例如,雖然有土地、房屋這些不動產,但都是和其他人共有,所以擁有的是持分,是不容易立即變賣換現金的。以上2種情況都算符合『不能維持生活』的法律要件!」用法院實際的判決來說明,我想陳小姐會比較容易瞭解。「吳律師,那我外婆一定符合!她名下的財產正如您說的,除了還剩一些當初從我外公那邊繼承來的,和別人一起共有的土地的持分,其他都沒有了!持分比例我記得也剩下很少。聽我媽媽說,當初阿姨舅舅他們都覺得拿到也很麻煩,無法使用,所以才沒有要求我外婆過戶!」我心想,外婆這樣的情況,法律上應該滿有機會可以要求子女們付扶養費。「那接下來,該怎麼做呢?」陳小姐急切的想瞭解,可以如何採取行動幫助媽媽和外婆!「接著,就要看您外婆的意願了!請教陳小姐,您外婆的意識認知能力,還正常嗎?有失智的症狀嗎?」這一點,涉及到外婆現在有沒有辦法來當原告!「我外婆沒有失智,她腦筋都很清楚,所以她現在對於她的孩子們這樣對她,她才感到特別難過!我和媽媽也只能安慰她,她至少還有我們這一家可以照顧她!」是阿,有時候對於一切都很清楚明白,到底是不是好事,也很難說!「瞭解,那目前如果是要向其他人要求共同分擔扶養費有兩個選擇,能執行哪一個?與您外婆目前的意願有關!」「那如果您外婆,想要用孩子們沒有養她,所以要撤銷贈與把財產給拿回來,也是有機會的!但要記得在您那些舅舅阿姨拒絕的1年內提出訴訟,而且您外婆會是訴訟中的原告!」我同時提醒陳小姐,不只有要求大家共同負擔扶養費的這一個選項!「吳律師,我想先瞭解要求其他人一起分擔扶養費用的部分,因為是否要把財產拿回來,我也還要回去問外婆的意思!」陳小姐一想到要說服老人家,在不經意間,臉上就露出苦笑的表情!我不意外,我很常在遇到類似問題的晚輩臉上,看到這樣的表情訊號! 「扶養費請求的第1個方法是:您外婆當原告,向她的孩子們,就是您的舅舅阿姨們提起訴訟,要求他們履行扶養義務,給付扶養費!」「但這個方法,一樣要說服您外婆來當原告!她是否願意告自己的孩子們,還是要和她討論溝通!」經驗上,長輩們總是不想和子女們對簿公堂啊~「我覺得確實需要和外婆好好溝通,有沒有不需要外婆當原告的方法呢?」陳小姐問,看來她覺得要說服外婆,的確有一定的難度!「扶養費請求的第2個方法是:您母親當原告,向她的哥哥姊姊們,提出不當得利的訴訟,要求她們共同分擔這些您母親已經自己幫您外婆給付的看護、醫藥費……等等費用!」我心想,或許這個方案,對陳小姐一家來說,會比較可行!「我覺得媽媽當原告,比較可行耶!我媽媽應該會比我外婆好說服,畢竟這些開銷,只有我們一家自己負擔,也真的很辛苦!」陳小姐臉上,似乎終於有了一線曙光!「好的,那還有一件事,陳小姐您記得回去跟媽媽溝通時,要提醒她!」「吳律師,請問是甚麼事呢?」陳小姐一直很認真的在筆記我告訴她的方法,她聽到我這麼說,抬起頭來認真地望著我。「時效!」我說。「不當得利訴訟的時效是15年!也就是說,假如您媽媽今天幫外婆付了一筆看護費,從支出起算15年,一定要跟她的兄弟姊妹們採取法律行動討這筆錢,如果超過時間,法律上您的舅舅阿姨們可以做時效抗辯,不付這筆錢給您母親!」我向陳小姐解釋時效的意義!「哇~這麼嚴重!那怎樣才算法律行動呢?像我媽媽之前用講的,算嗎?」我心想,這也是多數人的做法~「用講的比較難保存證據,來證明您媽媽有提出過這個請求!所以建議媽媽可以透過律師寫存證信函,來做中斷時效的證據保存!」要採取訴訟行動之前,證據的創造與保存,是很重要的!「而且,存證信函寄出去之後的6個月內,媽媽還是要正式的提出訴訟或是聲請法院發支付命令!不然,之前寫存證信函中斷時效,會沒有用,時效還是繼續下去喔!未來舅舅阿姨們還是可以做時效抗辯,不付錢給您媽媽喔!」我再次提醒她,法律上執行的細節及時程!「吳律師,我瞭解了,那我回去和媽媽溝通討論,我想事情還是要立即處理,不然時間一天拖過一天,對我們家而言,也是很大的困擾!而且還有時效問題!我會儘快向您回報後續我們決定採取的法律行動!」陳小姐回去後,果然積極地和母親溝通,並先請我們發了存證信函,再提出給付扶養費的訴訟!---每每我遇到這樣父母親把財產給出去之後,未來父母自己再遇到需要用錢,又沒有錢的情況,我都很疑惑著,為什麼這樣的劇情會一再上演?父母親當初又是因為什麼動機,才把財產乖乖地給送出去呢?而當長輩高齡百歲,還要面臨這樣的問題,這除了情何以堪,身邊的人又能如何安撫安慰這樣的長輩受傷的心呢?我不是心理學專家,也不想去批判,但我的觀察,父母的家庭教育對子女的價值觀養成,真的很重要!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今會有這樣的結果,絕非短時間造成的!此外,對於這樣的長輩而言,我想她對人性、承諾的信任,已經幻滅!但有幸的是,還有小女兒一家的陪伴,這時候,真心的陪伴,讓長輩知道,至少還有我們在,至少我們對您是真心相待,就是最好的方式。而當然,另從專業角度講,長輩如為稅務規劃或因其他因素,想提早規劃財產傳承(確實也需要提早規劃,畢竟自己哪一天要去和上帝、菩薩喝茶喝咖啡,沒人算得準),也有許多工具可以協助試算稅金及安排給自己有保障的方案,例如透過遺囑、信託、附負擔贈與契約……等方式,也需要預防未來自己失智,財產旁落他人,沒有真的用在自己身上(只有買保險不夠啊~)!如果您有需要,歡迎預約法律諮詢,我們再好好的來聊聊了!
-
2021-01-11 新聞.杏林.診間
影/30年已捐上億 離島狂醫大病暴瘦今再宣布遺產全捐公益
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行醫超過30年,每月都固定捐出一半薪水做公益,長年累積捐款超過1億元。他今天參加澎湖惠民醫院募款重建音樂會記者會時說,去年生了一場大病,暴瘦10幾公斤,更感人生無常,當時已預立遺囑,身後財產不會留給後代,全部捐為公益。杜元坤是神經顯微重建手術國際權威,行醫30餘年,長年到離島澎湖支援醫療。這次聽到澎湖惠民醫院設施老舊,想重建並蓋長照大樓,照顧澎湖長者,需5.5億元經費,現在只募到6000萬元,因此對外募款,今並也來參加記者會,談到離島醫療資源不足,他忍不住拭淚。「其實老天爺是派我來當他的天使!」杜元坤說,從小讀教會學校,對宗教是很有熱誠的。因為上帝能夠做的事情,人們沒有辦法想像,只能學著,希望把這個精神給受苦的人,與大家分享。杜元坤說,他與澎湖的淵源始於「10元便當阿嬤」,這位澎湖阿嬤長期在高雄路橋下賣10元便當,加上每年有10%的澎湖人為了看病來回奔波台灣,便開啟10年每月往返澎湖與高雄的候鳥醫師生涯。「澎湖人教我怎麼做好醫師,惠民醫院教我怎麼當個溫暖的醫師。」他希望協助惠民醫院重建更新。杜元坤說,從1990年開始當主治醫師,30多年來,每個月都固定捐出一半薪水做公益,捐款金額已超過1億元。去年底他生了一場大病,手術前找來律師預立遺囑,寫下身後所有遺產都捐公益,不會留給子孫。還好術後身體恢復的不錯,不過已立遺囑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