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後事」在承平時期鮮少被人們重視,彷彿禁忌,直到新冠疫情,許多人因此有了不同體會,願意提前預備。擅於處理家事案件的律師賴芳玉對此深深有感,尤其在全台密集打疫苗期間,一周有六、七人上門詢問要立遺囑的「盛況」。
疫情不僅讓許多人注意起自己的健康、更有許多生命是突然消逝。尤其許多人打疫苗後出現不適,加上隨著接種疫苗死亡人數日增,想在打疫苗前先立遺囑、或詢問遺囑的人更是倍增。
賴芳玉看到,有人在打疫苗前,會逐一整理出所有看得見、看不見的財產清單,包括不動產、存款、股票、基金等帳戶,或珠寶、有價值的字畫等,都逐一列成清單,還有保險箱、銀行、信箱等各種帳號密碼等,會一一整理條列預留給家人。
有些年紀較大的人,在打疫苗前,思考著如何透過遺囑延續原本的照顧者角色。賴芳玉舉例,有老人家想到幾個孩子中,可能某一個經濟能力比較差、或家裡負擔比較重,對於遺產的分配,希望能留給某人或某幾人多一點照顧,常常會特別詢問律師有什麼方式可以延續原本自身對特定孩子照顧者的角色。
不少單親媽媽在打疫苗前很焦慮,尤其會找律師討論,如何讓遺產可以真的用在照顧未成年的孩子身上。賴芳玉解釋,如果孩子未成年,原本擁有監護權的媽媽一旦辭世,孩子的監護權可能改歸未同住的父親,許多單親母親擔憂,想留給孩子的遺產可能被前夫或其他家人揮霍在其他用途,卻不見得會用在孩子身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