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5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遺傳
共找到
1499
筆 文章
-
-
2024-02-05 養生.聰明飲食
膽固醇過高到底可不可以吃蛋?不吃雞蛋會造成營養缺乏嗎?
雞蛋營養豐富又美味,但對於高血脂(膽固醇)的患者來說,到底能不能放心吃雞蛋,一直是個存在爭議的複雜議題。因為一顆雞蛋大約含有210毫克膽固醇,一般建議每日膽固醇攝取不宜超過300毫克,吃一顆雞蛋就超過一半的建議攝取量。紐約大學心臟病專家格雷戈里·卡茨醫學博士說,「雞蛋含有大量膽固醇,需減少攝取」是幾十年前我們對心臟病認知的舊觀念,事實上,體內膽固醇的飲食來源只有20%,其餘80%是肝臟製造。因此,近年專家轉向建議民眾,與其限縮膽固醇食物攝取,更重要的是降低飲食中的「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攝取量。那麼,到底能不能放心吃雞蛋?以下是有關雞蛋和膽固醇的知識,以及如何適量食用,享受美味又能維持健康。不吃雞蛋,會造成營養缺乏嗎?雞蛋不僅用途廣泛,而且營養豐富,是蛋白質和健康脂肪以及必需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良好來源。蛋黃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維生素B12、硒和膽鹼。雖然雞蛋的膽固醇含量確實很高,但飲食中的膽固醇未必會對血液膽固醇造成影響。事實上,完全不吃雞蛋可能會導致身體缺乏必需營養素。雞蛋對人體膽固醇數值影響有多大?人體存在的膽固醇(血液膽固醇),與透過飲食攝取的膽固醇(膳食膽固醇)之間存在差異。血液膽固醇是由肝臟產生,對人體某些功能的運作不可或缺,例如產生荷爾蒙和消化脂肪食物。但隨著年紀增長,過多的血液膽固醇會堆積在動脈血管內,阻礙血流進出心臟,導致胸痛或心臟病發作,高膽固醇也會增加中風的風險。膳食膽固醇則存在動物性產品中,如肉類、海鮮、雞蛋和乳製品。雖然雞蛋確實對膽固醇有輕微影響,不過因人而異。卡茨博士說,有一小部份的人,對食物中膽固醇的吸收力特別好,這群人的低密度膽固醇,的確可能因為攝取某些食物而使膽固醇升高。膽固醇高的人,一天可以吃幾顆蛋?作為營養飲食的一部分,多數健康的人每天可以吃1-2顆蛋。營養師潔西卡·格爾曼建議,調整蛋白質攝取來源,就不會過度依賴雞蛋,並搭配富含纖維的早餐,如淋上橄欖油的蔬菜、全麥土司和水果。如果你的膽固醇很高,也不必完全避吃雞蛋,它們也是健康飲食的一部分。建議這類人應減少飲食中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膳食膽固醇的攝取,最好將雞蛋攝取限制在每周4-5顆以下。這也適用於超重、肥胖或有其他心臟病危險因子的人。有些人因為遺傳的關係,出現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應定期就醫追蹤治療,並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吃包括雞蛋在內的高膽固醇食物。專家觀點:雞蛋和膽固醇到底該怎麼吃?1.減少飽和脂肪、反式脂肪攝取過去的說法是,人體已經會製造膽固醇,因此專家建議限制膳食膽固醇的攝取量;但近年來,專家轉而建議減少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攝取,而不再專注於限制膳食膽固醇。2.雞蛋別和高脂肪食物一起吃建議注意全面的飲食健康,而非單一營養素,包括水果、蔬菜、全穀物、蛋白質和低脂乳品,當然包含雞蛋,但必須適量。另外,建議雞蛋不要和其他高脂肪食物一起吃,例如香腸、培根和奶油,因為進食的脂肪多寡,會影響低密度膽固醇顆粒在血液中停留的時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02 焦點.元氣新聞
空污損免疫力?Dyson研究:85%國家一年中有逾半年室內PM2.5排放量比室外更高
智慧科技品牌Dyson長期致力於呼吸健康研究,近日首次發表全球室內空污報告,根據此調查報告結果,全球室內空氣品質皆拉上警報!85%國家一年中有半年以上室內懸浮微粒PM2.5排放量比室外高,台北雖然日均值達WHO(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標準,但年均值仍超過1倍以上。冬季為台灣空污高峰期,居家空氣品質尤其不可輕忽。Dyson全球空污報告採用Dyson空氣清淨機經MyDyson App取得的監測數據,調查範圍包含39個國家、44個城市。從每日不同的時間段觀察,下午6點至午夜的PM2.5在各個城市和國家/地區最高,也顯示室內顆粒物污染最高的時間與大部分民眾一天中在家的時間相吻合。而這份報告在台灣也取得了超過4,000多個取樣數據,地點主要集中在台北。進一步檢視相關數據,台北PM2.5年均排放值在33個調查城市中排名26,污染較少,但每日污染量高峰時間分別落在上午11點至下午1點以及晚上6、7點2個時段,通常是民眾待在公司或返回家中的時間。另外,台北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年均排放值在33個城市中同樣排名26,高峰時段為晚上8點到午夜,與其他國家/地區傍晚和清晨VOC含量較高的狀況一致。=====================================================================(醫師採訪呼吸疾病相關議題)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去年底公布的最新十大癌症排名 1,肺癌已成台灣癌症之首,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周百謙醫師提醒,除了年齡、生活習慣、遺傳因子的影響外,長期暴露在大量PM2.5、VOC等空氣污染物的環境下,容易破壞氣道表面黏膜,造成保護力下降、免疫系統受到影響,就容易失去對病毒的防護力,不知不覺讓疾病趁虛而入。周百謙醫師表示,目前針對空氣品質的關注,已經從PM2.5,擴大到VOC。台灣不同區域,有不同的PM2.5 污染物,也有不同的VOC濃度,都造成不同的疾病盛行率。VOC可由多種不同源頭釋出,包括建造物料、家具、化妝品、香氣產品、清潔劑、殺蟲劑、黏合劑、 油漆及二手煙等,常見像是一級制癌物甲醛,對人眼、鼻等有刺激作用,更可於室內殘存長達15年以上。如果沒有針對室內空氣污染進行有效防治,呼吸道疾病及肺癌的風險都會相對增加。=====================================================================選擇可有效偵測污染粒子 並主動吹送氣流的空氣清淨機 才能從根本防治污染源想要維持居家空氣潔淨,減少看不見的污染所帶來的疾病隱憂,可以主動過濾消除空污的空氣清淨機會是不可少的室內健康選擇。正因為空氣品質很難用肉眼判斷,因此若能夠使用空氣品質偵測器來找到居家的空氣污染死角,進行強化過濾以及污染源防治,可以有效降低潛在風險。選擇精準以數字呈現空氣品質狀況的清淨機機種,搭配正確清淨機放置地點的選擇,對維持家中環境健康的幫助會更大。日常可透過如環保署的空氣污染品質報告評估即時戶外空氣品質狀況,決定戶外活動是否要改變形式,或改變地點。若外部空氣較差,建議關閉臥室門窗,搭配空氣清淨機進行淨化循環,選購時除了要依照空間大小選擇適當過濾效率的機種,也可以選擇具備主動吹送氣流設計的空氣清淨機,透過氣流循環降低通風死角的存在,確保全域有效淨化,另外若以自然風模式吹送,可避免持續過強風流引起使用者的不適,能讓人更放鬆舒適的同時,更進一步的強化呼吸道以及免疫方面的防護力。 Dyson空氣清淨機資訊請參閱:https://ath.tw/A7LL6/udn
-
2024-01-30 醫療.皮膚
頭髮缺乏營養一直掉!10大「養髮食物」吃出健康秀髮
頭髮是我們的第二張臉,擁有亮麗豐盈的秀髮能為人增添光彩,展現自信與魅力。然而,當頭髮缺乏足夠的營養時,髮質就可能變得毛躁、沒有光澤,甚至出現落髮問題,讓整體形象顯得黯淡無光。這時,可以透過「飲食」提供頭髮所需的營養,改善頭髮的健康問題。想知道哪些食物能有效維持頭髮健康嗎?快來看看網友推薦的養髮食物吧!《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三個月內「養髮食物」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10大養髮食物排行。「黑芝麻」可增加髮量預防白髮觀察近三個月內網友針對「養髮食物」的相關話題討論,可以發現「黑芝麻」含有豐富的亞麻油酸,能讓髮絲變得強韌,減少頭髮乾燥、斷裂的問題。此外,芝麻中的維生素B群及礦物質鈣和鐵,對促進頭髮生長與預防白髮也很有幫助。有網友就在討論區分享「增髮秘訣」,表示高中髮量又少又毛燥,還因為壓力大有白頭髮,後來靠著正確洗護步驟保養、搭配服用黑芝麻粉,最終收穫茂密黑髮,直呼「食補最安心有效」,引來網友留言「我頭髮也是很少,看到你的成功案例就像明燈」,推薦同樣為「髮量少」而困擾的民眾參考。 「乳製品」含蛋白質能強健髮根毛髮有約80%是由角蛋白組成的,因此「蛋白質」是頭髮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平時除了補充蛋豆魚肉類外,也可以攝取「乳製品」來補充營養,例如牛奶就是很優良的蛋白質來源,消化率及利用率都高,可以維持頭皮健康及強韌的髮根;若有乳糖不耐症困擾的民眾,也能嘗試食用優格與乳酪來增加蛋白質。即有網友分享「晚上都會泡杯芝麻牛奶減少掉髮」,吸引網友回覆「除了用生髮洗髮精外,我也喜歡用原型食物來養髮質,像是鮮奶、豬肝、雞蛋」、「補充蛋白質真的很重要,畢竟吃什麼補什麼嘛」,認為攝取適量蛋白質是培養好髮質的訣竅。維生素C水果保護頭髮不易斷裂而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及「蘋果」,可以幫助膠原蛋白形成,保護頭髮不易斷裂,養出滑順潤澤的秀髮。另外,維生素C也有抗氧化的功效,能預防頭皮提早老化、促進頭髮生長、防止掉髮等。一名網友就提到「想改善孕期掉髮的話,水果可以多吃」,並笑稱「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引起網友共鳴「懷孕吃天然食物最安心,平常都吃橘子補充維生素C」、「我媽說小時候都給我吃蘋果,頭髮真的像白雪公主一樣好」等,指出食用天然水果補充維生素C對頭髮很有益處。你也想擁有令人稱羨的美麗秀髮嗎?其實影響髮質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先天的基因遺傳外,均衡飲食攝取充足營養、培養健康的生活作息、放鬆心情減少壓力等,也都是養成良好髮質的重要關鍵。有空時不妨參考看看網友的討論,設計出適合自己的養髮菜單,養成飄逸柔順的豐盈秀髮吧!(本文轉載自《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30 醫療.消化系統
拉肚子、便秘…吃藥一直好不了?醫建議不如多吃高麗菜、木瓜等低腹敏食物
許多人經常腹瀉、便祕反覆發作,長期吃藥無法改善,卻也沒有惡化。台南市立醫院腸胃內科主治醫師廖建彰提醒民眾,遇到這種狀況,有可能各種生化檢查都找不出原因,不要一直靠吃藥緩解。腸躁症患者 腸道可能比正常人更敏感廖建彰指出,這種反覆發作,卻無法以病理解剖、結構病變或生化檢查來解釋的胃腸疾病統稱「大腸激躁症」或腸躁症。西方國家發生率15∼22%,以女性為多約70%;台灣的發生率則是在10∼20%之間,跟西方國家一樣女多於男。【延伸閱讀】疾病百科/腸躁症(大腸激躁症)廖建彰表示,門診常會遇病人抱怨「拉肚子好幾個禮拜,吃藥都沒有改善」,其實大多是俗稱的「腸躁症」,除藥物更要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腸躁症常見腹瀉、便秘伴隨腹脹、腹痛、噁心,血液、糞便、內視鏡檢查沒有感染、消化道潰瘍、消化道腫瘤與其他器官疾病。沒有一種藥物可改善腸躁症所有不同症狀腸躁症致病原因醫學研究仍不完全清楚。廖建彰表示,患者腸道運動可能比正常人更敏感、運動過度或不足,腸道排空不規律或是壓力、焦慮、憂鬱等心理因素,生理、心理、環境和遺傳都有可能。醫師治療腹瀉或便秘用抗痙攣劑、止瀉劑、安神劑、肌肉鬆弛劑、軟便劑,但沒有一種藥物可改善所有大腸激躁症的不同症狀,需依病人個別症狀給藥。低腹敏食物可減少腹脹或腹瀉 低腹敏食物有哪些?廖建彰建議調整飲食習慣,腹瀉型要避免高油脂食物、生菜或含咖啡因飲料;便祕型可攝取較多纖維如蒟蒻、燕麥且應避免容易造成脹氣食物如豆類、番薯、麵包,應補充腸道益生菌。另研究顯示,低腹敏食物可減少腸胃道腹脹或腹瀉。高麗菜、菠菜、白木耳、奇異果、木瓜、葡萄、白米、糙米、燕麥、起司、南瓜子等屬低腹敏食物,可降低腸胃道不適。但需經醫師與營養師指導,不適合長期進行以免營養失衡。配合飲食生活習慣也要改變,例如充足睡眠、適度運動與心情放鬆,都有助改善與治療腸躁症。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28 醫療.心臟血管
皮膚科名醫彭于賓晨跑猝逝 醫提醒3危險因子及室內運動3要點
知名皮膚科診所「于賓診所」院長彭于賓,26日傳出逝世消息,當時他正在跑步機上晨跑,被發現時已經倒臥在地,判斷是因心血管疾病去世,不過家屬尚未對外說明。心臟內科醫師指出,最近天氣冷是可能的因素之一,如果平常沒有運動習慣,應該要漸進式進行,也要留意起床後2至6小時,避免「清晨巨浪」發生。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說,猝死常見的成因為心肌梗塞、突發心律不整、主動脈剝離等,心肌梗塞突然發生時像土石流,血管則如同一條條的公路,血管壁變得愈來愈厚,血管內徑未必會受到影響,所以有62%的男性心機梗塞或猝死,之前沒有任何症狀,女性則為46%。目前外界尚未得知彭于賓的具體狀況,不過,如單純以心肌梗塞來看的話,洪惠風說,這類個案的風險因子中,年齡是其中一個危險因子,男性45歲以上、女55歲以上或停經後;家族遺傳是第二個危險因子,男性親戚55歲以內心肌梗塞或猝死算危險因子、女性65歲以上;第三個危險因子是抽菸,其他危險因子則包含血壓、血糖、膽固醇,以及體重注意和運動等。洪惠風表示,「要預防土石流就要做好水土保持」,方法有二,第一為控制好血壓、血糖、膽固醇等「三高」因子、不要抽菸、要規律運動等;另外就是要注意「不要發生颱風」,也就是留意天氣突然變冷或變熱,也要控制情緒,不要生氣或熬夜等。運動方面,洪惠風說,如果平常沒有規律運動習慣的話,要漸進式進行、避免劇烈運動,如果一直以來跑數公里沒問題,但突然只跑幾百公尺就出現胸悶、咳嗽等蛛絲馬跡,就要趕快就醫,也建議民眾可以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等於每天測試,一旦有異狀可以早點發現並就醫。除了運動頻率外,還要留意可能發生的「清晨巨浪(morning surge)」,洪惠風說,血壓控制不好的人,容易在清晨時有突然的血壓驟昇,也是最容易產生中風及心臟病的時間點,通常建議起床後2至6小時要特別小心。洪惠風形容,白天活躍的交感神經,和晚上的副交感神清,會在清晨「交班」,在這段時間等於煞車沒有鬆開就踩油門,心律可能比較難以調解,容易出事;而有些人在睡夢中猝逝,可能與呼吸中止症等部分原因相關;有些肥厚性心肌病變,則好發於運動時,提醒民眾平時就要留意自身狀況。皮膚科名醫疑跑步健身猝逝 醫曝冬天運動3大注意事項新北市土城醫院急診醫主任薛承君表示,冬天寒冷,許多民眾選擇在室內健身房運動,但仍可能發生意外,提醒民眾使用跑步機時,應注意3大要點:第一、運動前,熱身務必充足:尤其是天氣寒冷時,應充分熱身讓血液流動到肌肉,增加血液循環,減輕運動時心臟送出血液的負擔,降低突發性心肌梗塞的機會。第二、運動中、運動後,需注意身體保暖:即便是運動會讓身體流汗,冬天運動,最好還是穿著長袖、長褲的運動散熱衣褲,協助身體保暖;運動後,也應立即擦乾汗水及沖澡,避免環境氣溫低,更加刺激交感神經,增加心肌梗塞的機會。第三、運動時,不要過於勉強:如果跑到一半有胸悶、胸痛等身體不適時,一定要立即停止,但許多人認為,運動才會健康,而過於逞強,如每一次馬拉松比賽時,總會有人發生心肌梗塞,有時就是過於勉強所致,且在比賽當下,心情處在緊張、壓力下,也容易增加心臟負擔,發生意外。薛承君說,一般來說,突發性心肌梗塞或猝死,多與心室顫動有關,建議在室內健身房跑步時,第一、應選擇有工作人員服務的時段;第二、同時有其他民眾正在運動;第三、備有「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設備的場所,若發生緊急狀況時,可以立即急救。薛承君指出,醫學研究指出,當民眾發生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突然昏厥倒下時,如果可以立即急救,相較於急救人員抵達現場急救,可以大幅增加患者的存活率,而搶救回來後,神經系統恢復的情形,也會比較好,因此,第一時間搶救事關重要。薛承君指出,男性、年齡65歲以上、三高、肥胖、吸菸、壓力大及有新血管疾病家族史者,為心肌梗塞的好發族群,但這些只是醫療的評估風險,不代表沒有這些風險的人,就不會發生心肌梗塞,因此,平時要多注意心臟的健康,每年可以在醫囑下,進行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等相關心臟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問題、及早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28 醫聲.罕見疾病
夜夜秀引爭議 重傷罕病家屬的心 前立委楊玉欣:罕病患者父母其實都很自責
「罕病病患面對日益嚴重的病況,其實想要的是『好好死去』,但又不知道有什麼辦法,所以能想到的就是自殺。尤其是遺傳性的罕病病人,他們的父母其實都很自責,常常想要帶著小孩一起去自殺。」楊玉欣難過地說。《賀瓏夜夜秀》節目對於罕病身障者陳俊翰律師不當言論,引發喧然大波,除了罕病基金會發表抗議聲明外,各界也聲援陳俊翰律師。實際上,台灣也有罕病患者進立法院執行參政權,那就是現任基隆市社會處處長楊玉欣,她是第一位罕病立委,也是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重要推手。 楊玉欣是第8屆國民黨不分區立法委員,本身是罕病患者,深知重病患者備受磨難的煎熬。也思考著有沒有可能有一條「安全防線」,讓每個人和每個家庭不要掉入痛苦的深淵,而這就是她與同僚們推動病主法的最重要原因。約莫一年半前,楊玉欣接受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採訪,談及自己從政歷程,及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心路歷程。以下文章節錄自「穿越生命之河 預見未來的自己」一書,全文將分上下兩集刊出。內文:19歲發病罹患罕見的遺傳疾病:「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我自己就是罕病患者,完全了解病人對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的渴望,我希望能有法律來維護每人生命最終的尊嚴。」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創辦人(目前擔任基隆市社會處處長)楊玉欣說。回想起民國82年,她在花樣年華的19歲時發病,突然跌倒、爬不起來,大她1歲的姊姊也在同一個時間點發病,經由醫師檢查診斷之後,確診為「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這是一種全身性肌肉退化的罕見遺傳疾病,身體每一個有肌肉的地方都將慢慢失去功能。「當醫師宣佈確診時,告訴我『你無藥可醫、你會癱瘓』時,其實那時候我就已經死了。沒有什麼事情比你得了一個『好不起來的絕症』更恐怖。」楊玉欣訴說著當時這個如晴天霹靂的消息,帶給她的衝擊。「既然已經死過一次,就沒有什麼可害怕的了。當你已經接納它,也願意繼續往前走,就不那麼害怕,也就願意承擔了。」籌建「罕見疾病基金會」,傾聽病人的聲音──「自殺」有了這番醒悟,楊玉欣試著轉換心情,她想,要如何讓自己受到的苦可以幫助到別人?於是她開始共同參與民國87年「罕見疾病基金會」的籌備(88年正式成立),藉由自身及服務重症病人的經驗,讓她徹底了解病友切身的需要。罕見疾病大多無法治癒,楊玉欣在關懷病人及家屬時,發現病人經過病魔長期的折磨,他們都會談論一個問題,就是「自殺」。楊玉欣說,「面對日益嚴重的病況,其實想要的是『好好死去』,但又不知道有什麼辦法,所以能想到的就是自殺。尤其是遺傳性的罕病病人,他們的父母其實都很自責,常常想要帶著小孩一起去自殺。」楊玉欣開始思考,當疾病極其痛苦、難以治癒,幾乎無尊嚴的生命樣態,要如何在最後得到圓滿?然而,無論對罕病病友或一般人來說,醫療不斷進步,有越來越多的辦法來延長生命「徵象」,但當事人想要喊停的時候,卻無法再為自己發聲……她不斷思量這當中關於生命意義、生命價值的問題。讓重症病人有一個尊嚴離開世界的方法: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於是她腦海中一直浮現一個想法:「這些重症病人,難道沒有一個有尊嚴離開這個世界的方法,而不是採取自殺的方式嗎?」這個疑問在她心裡累積長達20年。直到她擔任第8屆不分區立委時,這個契機來了!101年2月,楊玉欣37歲時,獲選為第8屆不分區立法委員,她一上任就立刻著手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她認真說道,促使她推動這部法律的「初衷」是:「希望所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病人和家庭,不是在痛苦掙扎中死去,而是能夠獲得有尊嚴、自主善終的機會,而國家有義務要建構友善的制度,來保障重症病人的尊嚴和自主權。」對於生命的看法:已死過一次 就戰鬥吧!「『活著』很不簡單!」經過確認罹患罕病之後,她每天都在經歷著旁人無法想像的極大痛苦,她說:「想想看,你每天跟人家講300次『幫我』,這種『活著』必須靠別人幫你做所有一切,洗澡、穿衣服、撥頭髮、拿開水、把腳動一下、脫褲子、擦屁股等,會是什麼感受?」如果苦難不能有意義,如果疾病受苦對社會不能有所助益,那真的當時就該死去!楊玉欣認為:「既然已經死過一次,就知道為何而戰,那個戰鬥就是,如果我的疾病的經驗可以讓我有一些反思,思考著如果有一件事可以不讓別人遭受同樣的痛苦、不再經歷我所經歷過的苦難,就值得為它奮戰!」雖然疾病對病人的打擊是很劇烈的,但同時它也能夠產生巨大的爆發力,讓問題成為創造價值的契機!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6 養生.聰明飲食
10大高普林食物排行榜 一表看低中高普林食物有哪些?
痛風患者限制高普林食物攝取量,以低普林食物同時配合藥物治療、適當運動、定期追蹤尿酸數值、均衡飲食,可有效控制「高尿酸血症」或減輕「痛風」發作的疼痛。普林是什麼?高普林食物有哪些?一文看懂高普林食物。普林是什麼?根據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衛教指出,普林(purine)是體內遺傳物質上的一種含氮物質,可來自於身體自行合成、身體組織的分解及富含核蛋白的食物,經由肝臟代謝後會形成尿酸,透過腎臟將尿酸排出體外,若體內產生過多尿酸或腎臟排泄受阻,就會造成尿酸過高,引起高尿酸血症。以血尿酸濃度的正常值,成年男性血尿酸值 >7.0mg/dL ,成年女性血尿酸值 >6.0mg/dL,即定義為高尿酸血症。所謂的痛風就是因為普林代謝異常而引起高尿酸血症,導致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腔,引起之關節腫痛或變形。高普林食物是引發痛風元兇?許多人認為豆類、穀類等等高普林食物是引起痛風的元兇,不過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執行長暨臺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科主任蔡長祐受訪時指出,根據近年研究發現,攝取豆類、穀類並不會特別提高痛風發生率。(推薦閱讀:引發痛風最危險的 竟不是高普林食物!醫師揪出生活4大隱藏痛風兇手)蔡長祐表示,引起痛風的主要原因為攝取過多肉類,而且高糖、高脂肪食物及酒精也是誘發痛風的原因之一。另外,水果雖然含有大量果糖,但是水果內有一種天然酶類,可抑制尿酸提高;不過,若將水果榨成果汁則容易使酶類失去活性,會造成抑制尿酸升高的效果變差。高普林食物有哪些?痛風患者、高尿酸血症或尿酸鹽沉積過多而引起泌尿道結石者應限制高普林食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理說明以下高普林、中普林及低普林食物表,高普林食物應少食或盡量避免,中普林食物可酌量食用,低普林食物則可自由搭配攝取。 (表格來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10大高普林食物排行榜由上表可知,中、高普林食物包含紅肉、內臟和海鮮等等。根據啟新診所資料,以下整理10大高普林食物排行榜。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宏恩醫療財團法人宏恩綜合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啟新診所延伸閱讀: 「發炎」就是大腦病變的開始!聽手機、吃麵包...劉博仁醫師點名「6大促發炎習慣」你可能天天都在做
-
2024-01-24 醫療.新陳代謝
吃飯速度快對血糖控制有影響嗎?會不會增糖尿病和肥胖風險?
許多因素都會影響你罹患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像是過重、遺傳、年齡、運動量、是否吸菸以及飲食。其中,你選擇吃什麼會大大影響之外,你的飲食速度其實也會發揮作用。一項2020年的研究指出,與吃得較慢的人相比,吃得快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可能更高。吃飯速度對血糖控制有何影響?美國克里夫蘭診所內分泌代謝醫師David Creel告訴《Verywell》,並非所有研究結果都是一致的,但文獻似乎表明,當我們吃得更快時,我們的血糖上升得更快。Creel指出,儘管對快速進食風險的研究尚無定論,但緩慢進食有許多已知的好處。例如當我們吃得更慢時,我們就不太可能吃得太多。在大多數情況下,大腦確實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收到已經吃飽的訊號,因此放慢進食速度可以幫助我們更早有飽足感。美國營養師Alissa Rumsey告訴《Verywell》,當我們特別餓時,我們可能會吃得很快,這可能會影響我們的食量。尤其當兩餐之間間隔太長時,可能會導致低血糖,然後導致我們吃得很快,最後可能導致血糖反彈。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可能會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而當人們吃得太快時可能會發生的暴飲暴食也會增加肥胖的機率。Creel指出,快速進食的急性影響包括血糖升高更多或更頻繁暴飲暴食。如果長期進食速度極快,將導致胰島素抗性惡化,並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風險。不過Rumsey表示,一些研究表明進食速度與糖尿病的發生之間存在關聯,但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它直接導致糖尿病。糖尿病的發展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許多因素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吃飯速度慢的好處有哪些?吃得慢一點可以幫助你避免暴飲暴食,因此,如果你想減肥的話,這可能是有益的。Creel補充,若你的飲食內容有預先分配,進食速度快可能不是一個大問題。換言之,如果一個人有預先配比食物並且他們吃得很快,那可能不會產生同樣的影響。細嚼慢嚥還可以幫助你避免腸胃問題。Creel解釋,如果我們吃得更快,往往會吞下更多的空氣並產生更多的氣體,這可能會引起不適。另外,對於患有胃食道逆流的人而言,如果你吃得太快,導致胃酸逆流到食道,這會讓事情變得更糟。Rumsey指出,雖然患有糖尿病的人需要更關注自身的血糖濃度,但大多數人在血糖穩定而沒有大幅波動時感覺最好,所以每個人都應該考慮這一點。Rumsey補充,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是不要讓自己太餓而吃太多和太快。全天規律飲食可以幫助你保持血糖平衡,並可以防止你挨餓,這可能有助於降低你的進食速度,同時又回過頭來有助平衡血糖。【資料來源】.How Fast vs. Slow Eating Affects Your Blood Sugar
-
2024-01-23 醫療.整形美容
一眼就能識破年齡的部位 一次看懂不讓頸紋顯老的預防方法
.勤保養臉卻忘記脖子,小心頸紋增加.低頭滑手機,姿勢性頸紋患者愈來愈多.時常咬牙切齒,恐成「火雞脖紋」候選人頸紋被視為「顯老」的象徵,許多民眾臉部保養得宜,但目光往下,頸部卻滿是皺紋,一眼就被識破年齡。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暨美容醫學中心主任林明秀表示,國人大多著重臉部保養卻疏忽頸部,頸部的保養與臉部應一致,保濕是避免長出細紋的最高指導原則,但同步也得改善「低頭」的壞習慣,降低姿勢型頸紋的出現。頸紋形成的原因可分為先天與後天林明秀指出,頸部的「真皮層」相較於其他部位薄,真皮層的組成為膠原蛋白和彈力纖維,大約在25歲後,膠原蛋白流失速度加劇,彈力纖維變性,增加產生紋路的機率。不過,頸紋的生成不只有年齡這一項因素。頸紋可分為「先天」與「後天」引起,先天性頸紋主要是遺傳體質所致,這些人年輕時就有頸紋,通常以「橫向紋」居多;後天性頸紋分為老化型、脂肪型、姿勢型等,其中姿勢型頸紋因「低頭族」而愈來愈普遍。其餘讓頸紋增加的高風險因子,還有頸部皮膚過於乾燥、長期曬太陽造成老化,都會增加紋路產生的機率。預防頸紋首重卸妝要臉頸同步林明秀說,頸紋分為「橫向紋」與「直向紋」,橫向紋即為環狀紋,較為常見,一旦出現橫向紋,可以透過醫美等方式修復;直向紋俗稱「火雞脖紋」,引起火雞脖紋通常是擴頸肌收縮引起,可透過施打肉毒桿菌素放鬆肌肉改善。此外,一般保養的方式,如保濕、避免日曬等,僅能延緩惡化速度。橫向紋出現的主要關鍵在於膠原蛋白流失,林明秀表示,如果是很淺的橫向紋,可以做飛梭雷射或是皮秒透鏡療程,同時加強保濕防曬,也可採取電音波的方式,將能量打在真皮層及筋膜層,刺激膠原蛋白重組。此外,由於頸部皮膚薄,電音波的能量需調整,避免刺激到頸部神經或傷害皮膚,建議民眾要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使用電音波改善頸紋。如果橫向紋過深,則可採直接填補的方式改善,如施打小分子玻尿酸,維持約半年,或是可直接施打膠原蛋白,可維持約3到6個月,又或是膠原蛋白刺激劑例如晶亮瓷,可維持約1到2年。該如何預防紋路的出現?林明秀說,平時要有保濕的習慣,很多民眾勤於做臉部保養,擦乳液、敷面膜,但都忘記往下擦到頸部,頸部的保養方式與臉部完全一致,保濕要記得擦到頸部,防曬除了塗抹臉部,也要一併塗抹到頸部,卸妝也要「臉頸同步」。早C晚A保養頸部抗頸紋老化頸部要抗老、抗細紋產生,可使用外用含A醇以及維他命C保養品。使用方式為「早C晚A」,早上擦含維他命C的保濕產品可抗老化,合併防曬可保護皮膚免於紫外線的傷害,晚上塗抹A醇,主要是A醇白天吸收陽光後容易引發光化學反應降低原本的效果。另外,臉部的表情、咬牙切齒的動作,則會增加頸部肌肉收縮,亦會增加火雞脖紋發生的機率,林明秀建議,大家別時常咬牙切齒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21 癌症.抗癌新知
NGS篩檢納保有助國內破解罕病 但多數醫療院所設備不足
NGS篩檢納保 有助國內破解罕病健保署今年第二季將NGS納保,符合資格的癌友想免費使用,須先同意「將檢測結果交由政府保存」。專家表示,NGS主要納保對象都是癌友,若能將台灣的癌症基因,納入國衛院的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將大幅提升國內的藥物發展,未來國內的罕病等,有機會可突破治療困境。健保署今年二月六日將召開最後一次會議,決定NGS給付癌別、基因位點,並制定治療指引,不過健保署長石崇良已表示,若要使用健保給付的NGS,民眾接受檢測前須先簽署同意書,同意將基因資料等送入國衛院的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保存。國衛院群體健康研究所長邱弘毅表示,民眾只要接受健保給付的NGS,相關資料即會留存一份至國衛院,大醫院有存放檢體的能力,可自行留存資料,小型醫院若無力存放檢體,則可存放於國衛院,這些內容,未來產、學、研、醫界都可申請使用。以位居台灣十大癌症之首的肺癌為例,台灣肺癌患者最特別之處是「非吸菸肺癌」占比高達五成,學界研究結果與家族遺傳關係最為顯著,若能透過進一步的基因檢測結果,將有機會解開台灣肺癌基因之謎。熟諳人體生物資料庫運作的專家表示,台灣過去許多研究多仰賴健保資料庫,隨個資意識抬頭,健保資料庫的使用也面臨考驗。熟諳人體生物資料庫運作的專家表示,NGS篩檢資料,因取得民眾事前同意,其運用上會比健保資料庫更加靈活、較具前瞻性。NGS實驗室申請塞車 恐影響癌友權益次世代基因定序(NGS)今年第二季將正式納入健保,癌友引頸期待,但NGS執行標準納「特管辦法」規範,恰好碰上落日條款,得趕在最後十四個工作天送審,導致衛福部近期收到數千件各方設置實驗室申請案。業者反映「再不申請後續業務就不能執行」,但也憂心政府無法在短時間內消化案件,恐讓新制上路後,影響癌友權益。隨基因解碼,癌友若能找出體內突變基因,對應到適合藥物,能大幅增加投藥效果,但要確認體內突變基因,需自費做「次世代基因定序」。健保署去年底宣布,今年第二季NGS將納保,適用癌種包含三陰性乳癌、攝護腺癌、大腸直腸癌、骨癌等十九種癌別。NGS納保對癌友雖是一大福音,但多數醫療院所設備不足,一台基因檢測儀器,動輒千萬,過去在NGS未納保前,醫院多與產業實驗室合作。不過由於衛福部二○二一年修正特管辦法,針對實驗室自行開發的基因檢測項目正面表列納管,並給予三年落日條款,二月九日前若未完成申請、實驗室未通過認證,全都不准做,其中也包括NGS,導致近期衛福部接獲大量實驗室申請案,否則買了設備,NGS也做不成。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特管辦法是規範「實驗室自行研發檢驗技術(LDTs)」的主要法源,將於二月八日落日,導致近期申請案量暴增,目前待審案件約有六千多件,將採「簡審」,若提交資料齊全,五天內可完成審查。劉玉菁表示,符合LDTs規範的案件共九六六件,其中NGS案件占比約為三分之一,應不會影響新制上路。一位不具名業者透露,符合可執行NGS實驗室條件門檻高,以價格為例,NGS機台價格高,有些醫療院所鎖定價格較低的陸製機台,但食藥署卻連「陸輸」機台都不准使用。除了機台價格以外,人員配置等要求也高,多數地區醫院無法負擔,只能改與產業實驗室合作。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說,考量基因檢測後需要傳出個人的基因資料,恐有個資保護問題,因此申請實驗室時,需提供切結「不使用大陸製機台」才得以申請。
-
2024-01-20 養生.聰明飲食
每天一杯100%純果汁健康嗎?外國研究曝1關鍵原因,長期恐致肥胖等慢性病
根據專家對於先前研究所做的最新分析,若是每天喝至少一杯100%純果汁,可能會造成兒童和成人的體重小幅增加。每天喝一杯純果汁 長期恐致肥胖CNN報導,這份分析報告的作者之一、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醫學教授暨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流行病學和營養學教授魏勒特(Walter Willett)說:「果汁有個根本的問題,就是食用量。以這種方式食用水果,很容易過量。」魏勒特透過電子郵件表示:「舉例來說,我們多常一次吃下3顆柳橙?但一杯相當於3顆柳橙的柳橙汁可在1、2分鐘內喝用,我們還可能再續一杯;這會增加很多卡路里,並導致血糖飆升。」專家指出,長期血糖過高,會導致出現胰島素阻抗、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心臟病、肥胖或其他慢性病。果汁不應被視為健康的解渴方式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醫學院醫學與分子遺傳學教授暨附屬萊里兒童醫院(Riley Hospital for Children)小兒糖尿病計畫主任韓農(Tamara Hannon)表示:「除非你的孩子無法忍受以一般方式食用蔬果,否則以健康的角度來說,真的沒有理由用果汁替代完整蔬果。」根據美國國家營養指南,青少年和成人每天飲用100%純果汁不應超過8盎司(約237毫升),且果汁不應被視為健康的解渴方式。水果既然有益健康,為何喝純果汁會產生問題?吃水果和喝果汁有何差別?專家舉例,吃蘋果不會使血糖突然飆高,因為果糖會緩慢釋放到血液中;但喝蘋果汁卻會讓血液頓時充滿果糖。韓農解釋說:「血液不能含有大量的糖,這對器官來說是危險的。因此身體有很多機制讓血液快速擺脫糖分,以保持我們的血糖正常。」此外,做過相關研究的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系研究科學家馬里克(Vasanti Malik)指出,喝果汁對健康的影響不只關於血糖。他表示:「以固體形態吃進卡路里,大腦更能夠記錄下這些卡路里並因此調整你的進食。...但如果你是喝進這些卡路里,便可能不會感覺到飽,於是又會開始吃東西。」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延伸閱讀:.長壽的祕訣其實很簡單 新研究曝只要多做一件事.日本人長壽秘密! 納豆「納豆激酶」有益心血管、遠離三高風險.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0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質疏鬆,是真的嗎? 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
隨著年紀的增長,人類的骨流失速度會加快。如果骨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使得骨骼變脆、變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骨密度減弱會使發生骨折的機率增高,嚴重會造成永久行動不便、長期臥床或死亡。因此,預防骨質疏鬆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課題,專家建議趁早存「骨」本,多攝取高鈣與優質蛋白、適度曬太陽、負荷運動;對此,元氣網也針對3大飲品與骨質疏鬆的迷思進行闢謠,告訴你茶、咖啡、牛奶對人體骨質的影響。為什麼會骨質疏鬆?人體骨骼骨量大約在20歲至30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量逐漸減少,女性停經後因為荷爾蒙減少,骨流失速度會加快。如果骨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使得骨骼變脆變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列為全球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台灣高達160萬人患有骨質疏鬆。據國健署統計,骨鬆是國內65歲以上民眾常見慢性病第4位,50歲以上男性中,每5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症,其中女性的比例更是男性的2倍。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沈默的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些中高齡患者,可能只有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的外觀變化,這些患者平常不會覺察到它的存在,大多不以為意,但是只要一個輕微跌倒,或是突然過猛外力,如彎腰搬運物品,就可能造成骨折。骨折後引發嚴重的疼痛、無法行動、可能長期殘疾、永久行動不便,需長期臥床、影響健康生活品質,甚至死亡。哪些人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1.七十歲以上的年長者。2.停經女性,根據統計,五十到六十歲的女性骨質量平均會減少25%,而同年齡男性的骨質量僅減少12%,明顯女性較男性嚴重。3.具遺傳體質,家族中有骨質疏鬆症病史的人。4.具不良飲食習慣或生活型態者。5.長期濫用類固醇藥物的人。6.經常減重、體重過輕的人。7.未生產過的婦女。8.罹患特殊疾病患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肝臟病或洗腎病人,以及性腺功能不足者,如早發性停經的人。)咖啡、茶、牛奶會影響鈣質吸收嗎?常聽人家說喝咖啡會導致骨質疏鬆,喝紅茶、牛奶可以補鈣延緩骨鬆,真的是如此嗎?一起來看看真相。Q1:喝咖啡會導致鈣質流失,應該少喝?根據歐盟食品科學專家委員會評估,咖啡因每日攝取量建議在300毫克以下,對健康不致造成影響。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咖啡因會增加尿中鈣質的排泄,增加鈣質的流失;但若從臨床的角度來看,目前並沒有直接證據顯示喝咖啡會造成骨質疏鬆,僅將咖啡因列為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之一,而非引起骨質疏鬆的主因。至於淺焙咖啡跟深焙咖啡,兩種咖啡的咖啡因含量是差不多的,並不會因為咖啡的烘培方式而對骨質有影響。若您已有骨質疏鬆的情形,仍想享用咖啡的美味,請記得多補充鈣質,以免鈣質流失情形加劇。所以想要健康喝咖啡,就要先吃夠鈣質!Q2:喝紅茶能預防骨質疏鬆,可以多喝?過去研究紅茶中的茶黃素有助於增加骨質密度,進而達到預防骨質疏的效。對此,食藥署闢謠解釋,目前沒有確切的科學實質證據論述指出喝茶與骨質疏鬆性、骨折之間有關,有喝茶習慣的人,並不會導致骨質疏鬆,也不能預防骨質疏。但濃茶中含有大量咖啡因,會影響鈣質吸收,應避免喝濃茶。Q3:喝牛奶能預防骨質疏鬆,可以多喝?美國醫學會期刊有文獻指出,牛奶可以弭平咖啡因帶來的骨質風險。成年人每日需要的鈣質約800到1200毫克,建議盡量由奶製品、蝦米、小魚乾、紫菜、黑芝麻、豆類製品及深綠色蔬菜等食物攝取,或在醫師及營養師的指導下服用鈣補充劑。在營養學的角度,攝取乳製品是補充鈣質的最佳方式,因為乳製品除了含鈣量高,且人體對它的吸收率也高,因為每份牛奶(240毫升)約可提供270毫克的鈣質,接近一般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的四分之一,再加上恰到好處的鈣磷比及乳糖,使鈣質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能增強牙齒及骨質密度,預防骨質疏鬆症,牛奶是補充鈣質的最佳食物來源。但若你有乳糖不耐症,身體無法完全消化乳糖,會因飲用牛奶後有腹瀉、胃痙攣、腹痛等症狀,建議靠牛奶以外的其他食物(黑芝麻、豆漿、紫菜、小魚乾、香菇...),來補充身體所需的鈣質。平日做好6件事預防骨質疏鬆專家建議平日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預防老後骨質加速流失。1.維持健康的體重,攝取均衡飲食,尤其補充含鈣量豐富的食物,如小魚乾、蝦米、黑芝麻、紫菜、髮菜、莧菜、海帶、豆腐、豆漿、牛奶、香菇等2.養成規律且適度的運動習慣,特別是有某種程度牽拉擠壓的活動,如慢跑、健走、打球、划船等,或是負重體操如使用啞鈴、沙包舉重、伏地挺身,蹲馬步、墊腳尖訓練等3.平時可服用鈣片及維他命D,尤其更年期後更應加強補充。停經後女性可考慮適量補充荷爾蒙,以減少骨質流失及增加骨質密度4.適度的曬太陽,人體皮膚只要曬十至十五分鐘的太陽,每週三~四次,就可獲得足量所需的維生素D,幫助體內鈣質吸收5.遠離菸酒,並減少攝取不利於身體吸收鈣的含咖啡因食物(包含濃茶、可樂)6.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測量骨質密度,並接受骨質疏鬆的藥物治療看完以上,你知道茶、咖啡、牛奶對身體的鈣質吸收的影響是什麼嗎?想要預防骨質疏鬆,必須從年輕時就開始注重均衡飲食的攝取,多吃富含鈣質的食物、適度曬太陽、保持理想體重及適度運動,並避免抽菸、喝酒、熬夜等造成骨質流失的行為。如有骨質疏鬆症之症狀,應尋求醫師協助,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時機。參考資料:、長庚醫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台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生活網、元氣網、元氣網疾病百科-骨質疏鬆症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真長壽.運動防癌降低死亡!專家曝每周運動「這時間」抗癌,散步、腳踏車都算
-
2024-01-18 醫聲.罕見疾病
搶救TTP之11/TTP患者反覆復發恐自費數萬元 專家:或可認列罕病減負擔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他在護理站辦出院手續時,突然病情發作昏倒,急送加護病房洗血才脫離險境。」馬偕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張明志表示,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患者有三成會反覆復發,若沒有及時處理,恐有生命危險;對於後天型TTP未被認列罕病,他認為,主管機關或許可考慮患者的困境,比照另一種非遺傳性罕病,擴大解釋罕病定義。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是種罕見血液疾病,當血液中的ADAMTS13酵素先天缺乏,或後天受抗體影響而活性低落,將使血小板過度活化,發生血管內溶血,於全身各處小血管形成無法消融的血栓,以及破碎的紅血球,造成血管狹隘,紅血球通過時被擠壓破裂,使得血管內溶血惡化,導致貧血;而血小板也因過度活化而大量消耗、數量急劇減少,出現出血、皮膚紫斑,血栓更散佈於腎臟、大腦及其他重要器官,造成腎及神經病變。TTP復發因子不明 ,無及時診治死亡率高 執業40餘年、診治過20多名TTP患者的張明志說,TTP也會造成神經、腎臟問題,因此患者發病送急診後,多再從神經內科、腎臟科轉介至血液科,「以前大家認知不足,導致患者沒有及時得到處置,死亡率高達二成。」張明志表示,診斷TTP最準確的方式,是檢驗ADAMTS13酵素,但耗時數日至一週,緩不濟急,所以醫師多從臨床症狀、血液抹片判斷,初步排除高血壓、懷孕等可能性後,就投予血漿置換術(俗稱換血),必要時再加上類固醇、單株抗體利妥昔單抗(Rituximab),直到血小板數目、ADAMTS13恢復,「TTP是自體免疫疾病,但還沒辦法說明誘發TTP復發的風險因子有哪些,血漿置換後ADAMTS13及血小板數目恢復的速度越慢,越可能反覆復發。」他說,患者需承受不知何時復發的心理壓力,難以規劃長遠未來,但仍鼓勵勇敢活下去,像是曾有位40歲女牧師出現發燒、神智混亂、貧血等TTP典型症狀,雖酵素檢驗結果尚未出爐,仍先給予換血、利妥昔單抗,患者對治療反應良好,追蹤30年至今病情穩定、從未復發。如何助TTP患者?專家:後天性或可認列罕病 也先將單株抗體納保去年8月衛福部考量到先天性TTP為先天性遺傳疾病,且治療藥物要價高昂,決定將其認列為罕病,人數較多的後天性則無,讓不少後天性TTP患者需自費使用不在適應症內、要價5到6萬元的利妥昔單抗,增加經濟負擔,張明志表示,主管機關或許可參考已被列為罕病,但為體細胞突變後造成、並無家族遺傳傾向的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PNH),擴大解釋罕病定義,將後天性TTP列為罕病。現在國外已有減緩TTP症狀的新型抗體藥物,但尚未被引進台灣,張明志表示,若要盡快幫助TTP患者,可將目前患者使用前,需經專案事前審查的利妥昔單抗納入健保,不僅能確保患者常規使用,也減輕患者經濟壓力。想知道更多資訊,歡迎關注「十三分之一罕見血液病友聯誼會 -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FB粉絲專頁
-
2024-01-18 醫療.眼部
老年人如果看直線變成彎曲,導致視力顯著下降,小心是「黃斑部皺褶」!一次了解這病的成因與治療
老年人發生視覺彎曲、扭曲的成像,引想到開車等日常生活時,經檢查往往是黃半部皺褶所引起。「黃斑部皺褶」與「黃斑部病變」的關係如何?常見原因有哪些?如何治療黃斑部皺褶?元氣網編輯整理「黃斑部皺褶」的相關資訊,分享給需要的民眾。什麼是「黃斑部皺褶」?為恭醫院眼科謝明潔醫師說明:眼睛中的黃斑部好比是照相機的底片功能,底片結構正常,看東西才能夠清晰顯像。一般來說視力中心的黃斑部如果發生問題,都可統稱為「黃斑部病變」,病人的視力成像會發生各種問題。想看更多黃斑部病變的資訊→元氣百科:黃斑部病變其中「黃斑部皺摺」是「黃斑部病變」的一種類型,是指黃斑部前增生一層有張力的纖維膜,稱為「增生膜」或「視網膜上增生膜」,這層不正常的增生纖維膜會將底下的黃斑部組織拉扯到扭曲變形,就好像底片被揉皺,因此看東西不再清晰,就會產生視力扭曲的情況。「黃斑部皺褶」的成因有哪些? 前兆有哪些?增生膜(視網膜增生膜)的形成,目前仍未有定論,大多認為主要的成因是因老化產生,當位於眼睛中心的透明的玻璃體退化與相連在後方的視網膜發生分離時,少數殘留的玻璃體組織留在視網膜上,誘發視網膜生成增生膜(視網膜增生膜)。黃斑部皺褶的危險因素還有遺傳(基因)、曾發生視網膜的相關疾病(包括視網膜裂孔、視網膜剝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中風等)、眼內發炎(例如:葡萄膜炎)、眼球外傷、或動過眼內手術者,都有較高的機率發生增生膜(視網膜增生膜)。謝明潔提醒,老年人如果有視力模糊、看東西不清晰,尤其是直線變彎曲情形,應及早到眼科做進一步檢查。黃斑部褶皺如果早期能夠早期處理,日後復原也不會產生較多的後續治療問題,建議有相關症狀的病人盡及早就醫診察。「黃斑部皺褶」如何加以治療?黃斑部皺褶目前無法靠打針吃藥治療,只能接受手術將增生膜小心剝除,讓底下的黃斑部組織自行修復;年紀大的族群容易發生,苗栗地區曾遇過一個大家族中每個人都有黃斑部皺摺情形,家族成員先後都前來進行手術治療。目前主要是透過手術進行治療,謝明潔建議手術可選擇微創玻璃體切除術,藉由顯微鏡和微創玻璃體切除儀,病人僅要局部麻醉,約半小時就可完成手術。並且術後不需住院,就可直接回家。由於手術屬於微創手術,術後不會有顯著的痛感。黃斑部皺褶術微創手術後照護原則:僅需兩周不碰水避免感染,其餘正常生活,不再像以往的眼科術後有諸多禁忌事項。「黃斑部皺褶」典型案例說明年近八旬的陳姓老翁右眼看東西,多年成像出現彎曲的現象,影響到日常生活,即使退休也無法開車四處遊玩,來到為恭紀念醫院求診眼科醫師。經檢查發現他右眼發生「黃斑部皺褶」,最佳視力僅存0.3。後經醫師建議手術後,在為恭接受最新微創玻璃體切除術。不到1年,老翁視力已從0.3進步至0.7,看直線也不再會彎曲。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78歲老翁黃斑部病變看東西直線變彎曲 微創手術改善台大眼科部:視網膜上增生膜(黃斑部皺褶)簡介
-
2024-01-16 醫療.皮膚
頭皮屑很多怎麼辦?頭皮屑洗髮精怎麼挑?解析頭皮屑形成原因與改善方法
每到季節交替,氣候溫度與乾濕變化大,頭皮屑問題就會跟著來!有時會如雪花般飄落在肩膀上,不只影響美觀,也會導致搔癢感。造成頭皮屑的原因相當多,可能是生活習慣,或是疾病因素導致。為什麼會有頭皮屑?以下為您介紹頭皮屑9大原因,以及頭皮屑改善方式。為什麼會有頭皮屑?頭皮屑9大原因為什麼會有頭皮屑?是因為油性頭皮?飲食不正常,還是?綜合整理毛爵生髮診所與食藥好文網說明資料,造成頭皮屑的原因有以下9種:1.脂漏性皮膚炎:通常呈現油膩的鱗片狀、較大塊。2.過敏性濕疹:外觀看起來比較乾燥、細碎。3.乾癬:頭皮出現一層厚厚的銀白色頭皮屑,而且與正常皮膚有明顯界線。4.頭皮容易出油:頭皮容易出油大多是來自遺傳體質的因素,當頭皮先天皮脂腺油脂分泌過盛,常會讓頭皮變得油膩;除此之外,氣溫也是影響頭皮角質細胞代謝速度的關鍵,溫度每上升一度,油脂分泌會上升10%,也因此大多數的人夏天較容易有出油問題,而當頭皮角質層代謝過快,脫落便會形成頭皮屑。5.壓力、情緒:一般人頭皮上都會有皮屑芽孢菌,在正常情況下,皮屑芽孢菌的數量能夠被有效控制;當壓力過大、情緒不穩定的時候,皮屑芽孢菌便有可能在頭皮大量繁殖,造成頭皮菌種環境失衡,進而引發頭皮屑問題。6.刺激性飲食:盡量減少刺激性的飲食,像是油炸、高鈉、高糖分、辛辣重口味的食物,以及避免攝取過多咖啡因(如:茶類、咖啡等),以防皮屑芽孢菌過度孳生,進而影響毛囊健康。7.睡眠作息不正常:當作息不正常、睡眠不足,常會造成人體的免疫力下降,使角質代謝異常,讓頭皮屑越來越嚴重。8.頭皮清潔不當:多數有頭皮屑困擾的人,並不一定是油性頭皮,也有許多人因清潔過當,刺激皮脂腺過度分泌,或是使用的洗髮精不適合導致頭皮過敏,使得頭皮敏感脆弱、脫屑,產生頭皮屑。9.身體功能障礙:當身體器官有異常狀況,如:胃腸功能障礙、營養不均衡、內分泌失調等,皆會讓身體營養吸收不佳、免疫力降低,影響頭皮健康而產生頭皮屑。頭皮屑種類:乾性、油性這樣分林易寰中醫師曾於翰醫堂公益中醫診所粉專說明,頭皮屑的種類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乾性頭皮屑和油性頭皮屑,說明如下: 每天洗頭還是有頭皮屑?林易寰中醫師說明,頭皮屑是屬於皮膚正常代謝的產物,每個人都會有。然而,如果你的頭皮屑呈現大顆且清楚可見,那可能表示皮膚代謝出現異常,屬於不正常的情況。許多人認為頭皮屑是由頭皮過油引起的,反而一天洗好幾次頭,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這種觀念可能導致過度清潔造成頭皮敏感或是購買到不適合的洗髮精。頭皮屑洗髮精怎麼挑選?頭皮屑要用哪一種洗髮精?食藥好文網說明,一般民眾對付頭皮屑的方法多半是使用含「zinc pyrthione」成分的抗屑洗髮精,這類商品適合對付因「脂漏性皮膚炎」而產生的頭皮屑。另一種含「ketoconazole」成分的抗屑洗髮精,由於具有抗黴菌作用,被歸類為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用藥,用來輔助治療黴菌感染所引起的頭皮屑,也能預防因皮屑芽孢菌過度繁殖所引起的感染症狀(如脂漏性皮膚炎)。這類洗髮精必須在藥局、藥粧店等據點,經醫師、藥師或藥劑生指導後才能購買,而且使用前必須仔細閱讀藥品標示、說明書等相關資訊,使用後若有發生不適情況,應立即停止使用,並接受醫師診治。不過,假如產生頭皮屑的原因是罹患「過敏性濕疹」或「乾癬」,就無法以抗屑洗髮精解決問題,必須由醫生診斷,並搭配藥物治療。頭皮屑很多怎麼辦?如何改善?惱人的頭皮屑問題如何改善?瑞安診所分享以下幾點日常照護方法有助於改善:1.注重飲食與生活習慣:避免刺激性的食物、熬夜、飲酒、拒絕壓力、注意睡眠並常保精神愉快。2.適當的清潔頭皮,使細菌無法滋生繁殖,就能避免頭皮皮脂分解時油細菌造成的刺激而產生發炎反應。3.選擇並正確使用適合自己頭皮膚質的洗髮產品,避免化學物質刺激、過度清洗等現象。4.洗頭時可搭配含有效抗皮屑芽孢菌、角質溶解、平衡油脂分泌、抗發炎、止癢等治療型抗屑洗髮類產品,以指腹按摩頭皮數分鐘,達到去頭皮屑與舒緩不適症狀的效果。5.依照自己頭皮的油、中、乾性的特點,配合季節變化來決定洗頭的次數。秋冬是頭皮屑的好發季節,頭皮出油量少,可一週洗頭2~3次。而中性的頭皮膚質一週可洗3~4次,油性頭皮的人可於夏季天天洗頭。6.避免用指甲與梳子等尖銳物品搔抓頭皮。7.洗頭水不可過燙,否則會刺激頭皮造成頭皮更乾癢。資料來源:毛爵生髮診所、食藥好文網、林易寰中醫師、瑞安診所延伸閱讀: 從頭看健康!白髮、掉髮、頭皮屑...中醫師教你看出:身體哪裡出問題
-
2024-01-15 醫聲.醫聲
團隊合作+基因檢測+精準醫療,病童獲「重新站起」力量
「孩子,我們知道這條路很辛苦,但爸爸、媽媽會陪著你,努力克服這所有的困難、挑戰!」過去,盧爸爸、盧媽媽每當看到盧小弟因為「軟組織肉瘤」壓迫神經而疼痛、無法行走,只能坐輪椅前進,心裡就有點酸酸的。即使如此,盧爸爸、盧媽媽還是排除萬難,努力陪伴盧小弟復健、找尋治療解方,盧媽媽甚至甘願放棄自己社交生活,也放棄手機申請網路,只為專心陪伴孩子,終於,在家人陪伴,加上醫療團隊、基因檢測與精準醫療的相輔相成,目前八歲的盧小弟已經可以靠助行器行走,並擁有「重新站起」的力量。盧小弟出生時,醫師就發現他背部隆起、長有腫瘤,後來確診為低惡性度「軟組織肉瘤」。由於肉瘤長在脊椎附近,且不斷緩緩長大、壓迫骨骼,導致他出現嚴重脊椎側彎,加上肉瘤壓迫脊椎神經,也引起右腳疼痛、垂足、行走困難。即使經過多次手術治療,腫瘤還是持續長大,直到接受精準醫療,情況才有所改觀。當時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療團隊的專業建議下,盧小弟勇敢接受兒童神經外科手術,術中在神經功能監測下,運用椎弓切除、腫瘤切除等方式施行減壓手術,以減輕軟組織肉瘤對神經的壓迫。同時,醫療團隊也取得腫瘤組織切片進行基因檢測,後來發現腫瘤帶有致癌基因「NTRK基因融合」,透過分子腫瘤團隊會議的精準醫療討論,為盧小弟配對到專門針對NTRK基因融合的標靶藥物治療。一般來說,抗癌新藥的價格極高,一般家庭難以負擔,所幸健保從2022年開始,將NTRK 基因融合的實體腫瘤兒童病人納入給付,而國內也引進了草莓口味的糖漿劑型,適合兒童病人服用。經過三個月用藥,盧小弟的軟組織肉瘤明顯縮小,右腳行動能力也獲得改善。軟組織肉瘤包覆脊椎,治療很棘手「盧小弟的軟組織肉瘤包覆了多節腰椎,因為要維持脊椎穩定度,手術要特別小心,就算動手術,也無法處理得太乾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腫瘤科主任劉彥麟為盧小弟的主治醫師,他分析,對盧小弟來說,這樣的軟組織肉瘤就好像體內的「隱形未爆彈」,雖然短時間不會馬上致命,卻會一步步壓迫脊椎與神經,進而威脅行動能力。劉彥麟進一步指出,如果放任肉瘤壯大,脊椎神經就可能受到更大傷害。一旦腫瘤壓迫到脊椎神經而導致神經壞死、斷裂,小孩成長與父母照顧之路,就會更加辛苦。當這類軟組織肉瘤長得太靠近脊椎,根據過往經驗,往往只能做部分切除,之後再持續觀察、追蹤,無論是藥物或其他治療選項都非常有限。用基因檢測找到精準醫療,讓一切很不一樣近年來,在兒童腫瘤治療領域,也興起精準醫療的治療趨勢,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有機會幫這些患者找到更為有效的治療標的。也讓盧小弟這樣的軟組織肉瘤病童,以及其他實體腫瘤病童,有了更多的治療選項、機會。自2023年12月1日起,根據健保署公告,只要18歲以下病童,且實體腫瘤組織切片驗出NTRK基因融合變異,不限定腫瘤類型,使用NTRK基因融合標靶藥物皆有納入健保給付。而在成人方面,健保則是同步涵蓋非小細胞肺癌、甲狀腺癌、軟組織肉瘤等13種成人癌別。盧爸爸提到,當初,聽醫師建議後,他與盧小弟原本擔心檢測、治療的過程可能產生副作用,經醫師耐心說明、分析腫瘤基因檢測與精準醫療的原理、特點,他們才放心接受治療,所幸經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後,成功找到新的治療藥物與希望,才終於出現轉機。劉彥麟也發現,門診中在溝通腫瘤基因檢測時,偶爾會聽聞到一些大眾迷思,像是有些家長誤以為NTRK基因融合是透過遺傳而來,因而導致夫妻產生爭執。他解釋,這種基因融合變異主要發生於腫瘤細胞,多為病童身上一小部分細胞隨機、偶然產生的,通常和家族遺傳沒有關聯、也不會遺傳給下一代。醫療團隊專業建議、主動關心,病童家人更安心對於醫療團隊的付出,盧爸爸充滿感激,他說在盧小弟接受治療的過程中,無論是兒童神經外科陳淑美醫師、小兒腫瘤科劉彥麟醫師或其他醫療團隊成員,都付出許多心血,一發現問題,便盡快提出改善建議,讓家人感受到許多溫暖、關懷。對於其他處於類似情況的病童家庭,盧爸爸認為,「父母的心,一定要先穩住!」當父母的心穩定下來,孩子也才能安心接受治療,生活也才不會受到太大干擾,他也希望盧小弟未來可以得到更多學習、更多自由。
-
2024-01-13 醫療.婦產科
女子體重直飆114公斤!竟是「這疾病」導致,做好1件事後才改善
台南市何小姐從不在意體重,不料20歲時體重卻直線上升,直達114公斤,月經也消失一整年,經診斷是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她接受「腹腔鏡袖狀胃切除(縮胃手術)」。術後努力運動控制飲食,半年甩肉55公斤體重降至59公斤,消失的月經也逐漸規則,自然受孕,一年半後成功生下兩名女兒,產後也無明顯復胖,今天向主治醫師表達謝意。何謂多囊多囊性卵巢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一種生育期女性常見的內分泌疾病,是女性不孕症主因之一,發生率估計約占育齡婦女的5~10%。臨床症狀包含月經失調、月經量少、排卵次數少或不排卵、肥胖、多毛、冒青春痘、雄性禿等。多囊性卵巢症患者除了不孕和流產的風險較高外,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子宮內膜癌等疾病的機率也比一般人來得高。因外貌或生育的問題,患者常合併有憂鬱、焦慮的心理困擾。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成因尚不清楚,目前研究指出有家族遺傳的傾向。另外,肥胖應是獨立的危險因子。值得一提的是,多囊性卵巢不等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如果只是「多囊性卵巢」,其荷爾蒙沒有異常,卵子品質正常,較無不孕問題。>>>延伸閱讀:元氣網疾病百科-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造成「無排卵性不孕」主因奇美醫院消化系外科主治醫師林逸峯指出,不孕問題日益嚴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造成「無排卵性不孕」主因,病人通常有月經不規則、周期少於21天或多於35天、超音波下卵巢有大於12顆小卵泡與雄性激素過高等現象。目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致病機轉並不清楚,醫界普遍認為跟內分泌有關,主要是胰島素功能不佳,多數病人有代謝症候群,約有60%合併肥胖問題。體重減輕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獲得改善林逸峯表示,這些病人在體重減輕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通常都會獲得改善,目前臨床第一線治療方式主要是用降血糖藥物合併飲食、生活型態改變,改善胰島素抗性,減輕體重,達到緩解症狀。林逸峯說,減重手術是有效且持久治療方式。術後15年內可減重達27%,因肥胖導致的死亡相對風險降低89%。高達76.8%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經過減重手術後得到解決,與常規治療比較,減重手術後兩年的糖尿病緩解率是75%至95%。減重手術可解決或改善62.5%的高血壓病例,並可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近期研究證實,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合併肥胖的病人使用常規藥物治療有15%改善,接受減重手術有將近80%達到月經規律,懷孕機率更將近兩倍,顯示減重手術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合併肥胖有幫助。但減重手術治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效果,仍需更多深入研究。奇美醫院表示,首次就醫時,醫師會和病人討論減重方法包括飲食、運動、藥物及減重手術,提升病人減重動機,接著由營養師給予個人化飲食規畫,加上運動輔助提升減重效果。若經過生活型態調整、飲食、運動和藥物減重成效仍不佳,可由精神醫學部評估是否減重手術治療。目前健保署對減重手術的標準是:BMI大於37.5 kg/m2或是32.5 kg/m2,並合併糖尿病等肥胖相關疾病。因減重手術仍有流血、傷口感染、潰瘍、營養缺乏等併發症風險,需經仔細評估才可手術。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元氣網疾病百科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2 焦點.健康知識+
眉毛越長的人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件事」才能真長壽
中華文化自古以來「眉壽」為90歲長壽的象徵,也有不少長者相信「眉毛越長越長,是代表自己越來越長壽,也越來越健康?」的說法。但事實真的如此嗎?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告訴你,關於眉毛長度與壽命的真相!眉毛長度與壽命長度的關係針對「眉毛越長壽命越長」的說法,黃軒表示,有人研究收集了超過1000位長壽老人的實驗,在該實驗中發現,在這1000多名長壽的老人中,僅有11位長者的眉毛長度是長的而已!因此所得結論是「眉毛長度與壽命長度無關」。眉毛變長要當心!與4種健康原因有關雖然眉毛長度與壽命無關,但黃軒列出4種導致眉毛變長的原因,恐是身體的警訊。人在50歲以後眉毛變長,可能就下列身體健康原因有關係:1.代謝速度緩慢年輕人的新陳代謝快,眉毛會不斷地更新,所以長不了太長。而老年人的新陳代謝變慢了,眉毛就會漸漸停止更新了,所以就會變長2.荷爾蒙失調眉毛還會受到體內荷爾蒙的影響。特別是對男性來說,如果體內雄性激素高,那麼毛髮的生長速度,就會變得更快、眉毛也變成又短又細了!3.飲食影響.高蛋白食物:長期攝入高蛋白食物,如鱼、禽、蛋、瘦肉、豆制品等,可能會使毛囊生長速度加速,眉毛變得更黑和更粗,越來越長少吃糖分高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和高糖分高鹽分的食品,易造成眉毛的發育異常。4.遺傳因素眉毛的長度和厚度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例如,如果父母的眉毛很粗和濃,那麼下代通常會具有相似的特徵最後黃軒提醒,「眉毛長度與壽命是完全無關的」,那只是民俗傳說!科學證據目前只有顯示眉毛長度是與「代謝、遺傳、飲食和你的體內荷爾蒙作用」會有關。因此,不要以為長得像「白眉道人」就會長命百歲,最重要的還是要好好照顧身體健康,才有機會活得更長久喔!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0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今年將改支付標準 著重兒科等弱勢科別
今年為全民健康保險法上路30周年,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宣布將全面改革醫療服務支付標準,投入36億元檢討醫療服務資源耗用相對值(RBRVS),更為解決少子化困境,將強化兒科、婦產科等弱勢科別點值,同步因應國人的醫療需求,如精神疾病、心理諮商等,調整點值,新版支付標準最快2025年上路。隨著醫事人力短缺、醫材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石崇良表示,健保支付標準已到必須重新檢討的時候,健保才能永續經營,此為未來兩年工作重點。健保署將採用RBRVS評估,針對4500項醫療服務檢討,使各醫療專科、次專科支付標準趨向一致,未來點數可能有升降,但將提供合理的給付。石崇良說,健保為總額制,各科醫療支付標準必須ㄧ併檢視,相關規劃研究已於去年完成,今年將邀集各醫學會共同研議,並於明年討論後年健保總額時納入討論,整體預計最快於2025年進行調整,目前將以兒科為優先規畫。兒科診療不易 專家:增加點值留人台灣面臨少子化危機,石崇良表示,首波檢討的重點科別為兒科,小病人不易照顧、診治,在收治重症病童時,更加辛苦,加上少子化,讓兒科人力變少,有必要列入首要改善目標。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倪衍玄表示,幫助哭鬧的小朋友看診需要更多心力,但診療費不成比例,少子化更導致兒科醫師短缺,連台大也都面臨招不滿的窘境。兒科醫學會副理事長陳銘仁指出,兒童的藥劑量比成人低,藥費也低,因此健保給付較低,但藥師又必須分藥、磨粉,耗費心力;小小孩怕打針,哭鬧不休時,需要多人協助,當然期待診療費用能夠加成,包括增加急重症、加護病房診察費、年齡較小的病童加成給付等,目前於細節部分都會與健保署進行討論且逐步爭取。台大兒童醫院前院長黃立民表示,兒科一般門診及住院診察費確實應增加給付點數,提高給付後可提升小兒科醫師收入,藉此吸引年輕醫師加入;目前只調整急重症給付點數,以致不少兒科醫師紛紛轉往急重症發展,一般兒科醫師卻短缺,但兒科醫師重要的是,「把一般的病看好,不要成為重症。」 另目前健保給付兒科一般門診及一般住院診察費已有加成,黃立民指出,但不限兒科醫師,內科等科別也有加成,如耳鼻喉科醫師幫兒童看診也獲加成,這部分也須討論。若可增加一般門診及住院診察費點數,再讓加成給付限小兒科醫師,以這兩點先進行改革,相信兒科醫師人數很快會上升。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期望兒科醫療給付點值可以保障1.1元。不過,他認為不應從總額支付額外費用,而是由公務預算編列,畢竟健保總額沒有增加,一昧地增加點數,點值反而被稀釋,「這是空口說白話、空中樓閣,挖東牆補西牆的做法。」此外,少子化下,小病童人數變少,讓部分兒科醫師在面對重難罕症等小小病人時,專業能力不足,衛福部為此研擬補助兒科醫師出國研習新技術。倪衍玄指出,台灣兒科醫師治療B型肝炎病童的醫術成熟,但對於照顧某些遺傳性疾病的經驗明顯不足,透過補助讓年輕醫師有機會出國,可截長補短。醫療服務與點值不符比例 健保署:將全盤檢討至於急診醫師以CPR救活一名垂死病人,健保點值1千多點,但中醫門診把脈睡眠障礙卻能獲2千多元。再以神經外科醫師的開腦手術為例,需6年以上的專科長期訓練,且一次動腦手術平均時間超過6小時,健保點值約為3萬點上下,但手術相對複雜,風險高,易有醫糾;相較之下,處理內痔手術,手術容易、風險極低,則有近4千點。隨著科技發展,不少輔助機器可以大幅醫師縮短手術時間。例如白內障手術,以前病人要住院,現在手術時間縮短,術後就可以返家;「達文西手術」是機器成本高,但也可大幅縮短手術時間,石崇良指出,將考慮調整給付方式。石崇良表示,支付標準確實有必要全盤檢討,評估依據為每個醫療服務項目,醫療人員需付出多少相對勞力、代價、訓練等,且為因應國人醫療需求,健保署也將調整精神疾病、心理諮商等相關點值,但因涉及層面廣泛,預計利用一至兩年時間與各專科醫學會討論,蒐集及整合意見後,再做跨科別比較,避免不同科別間出現爭議,以期給付更為公平,新制最快明年上路。目前在2024年健保總額已編列專款,醫院及西醫基層分別編列26億及10億元,等到啟動調整就可使用。前衛生署長葉金川表示,點值調整是好現象,但建議不要從健保總額撥款,可從菸捐或是補充保費等處著手,增加經費來源,否則對點值仍有影響,也容易引起其他科別醫師不滿。(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4-01-05 焦點.健康知識+
嘴破吃什麼好比較快好,多久會好?嘴破原因、飲食禁忌總整理
過度勞累、經期、壓力大...等,都是造成嘴巴破洞的原因,帶來的疼痛感還會影響食慾。嘴破可以吃什麼加速復原?不能吃什麼?以下為您完整說明。嘴破原因與症狀「嘴破」在醫學上稱為「反覆性口瘡」,在中醫稱為「口瘡」或「口瘍」。成因眾多,衛福部桃園醫院資訊如下:通常過於勞累造成免疫力失調而產生,且和遺傳有關,因此家人可能也有反覆嘴巴破的經驗。缺乏維生素B12、礦物質或使用不適當的藥物也會造成嘴巴破。有些人講話時,不自覺咬破嘴巴內膜,也會留下傷口。情緒和壓力也會是加重嘴巴破的重要原因。其他因素則為感染黴菌或病毒。中醫角度而言,將嘴破分成虛火、實火和虛證,造成嘴破原因如下:若吃過多烤炸辣、花生等食品造成者則屬實火;若因熬夜、月經來、壓力大而嘴破則屬虛火上炎。實火者,通常口瘡色紅且腫痛,兼有口渴、喜喝冷飲、大便秘、小便黃赤、舌紅苔黃和脈數有力等症狀,治療需清熱瀉火;若屬於虛火者,通常會反覆發作,且伴隨有心煩氣躁、口舌乾燥、手腳熱且汗出、舌紅少苔和脈細數等症狀,治療需滋陰清熱。若屬於虛證,其口瘡表面顏色淡、無紅腫,輕度疼痛但卻常反覆發作,且常有疲倦、腹瀉、食慾低下、舌淡和脈弱等症狀,治療則給予補氣藥物。嘴破吃什麼較快好?可以吃哪些水果?綜合整理杯蓋營養師與衛福部台東醫院資訊,建議攝取以下蔬果,能夠幫助傷口癒合,使嘴破快快好:維生素C:維生素C可以幫助膠原蛋白形成,也可以幫助傷口的癒合,可以多吃柑橘類水果,或是芭樂、奇異果,草莓、釋迦、木瓜,維生素C含量都很高。蔬菜來說的話,杯蓋營養師說明,像是彩椒、青椒,或是糯米椒,維生素C含量也很高,可以多吃一些。礦物質鋅:鋅跟傷口的癒合也有關可以適量補充,食物可以從南瓜子或是海鮮類,像是蝦子跟牡蠣,鋅含量都很高,可以適量的吃。維生素B2:嘴部周圍有裂縫、或發炎破洞情形時,是由於體內缺乏能幫助修復組織傷口的維生素B2,此外對皮膚和頭髮生成、健康也扮演重要角色,它無法在體內自行儲存,因此需從食物或營養補充品來補充。維生素B2每日建議攝取量男性約1.3毫克、女性約1.1毫克。每天喝250毫升牛奶就能幫助補充,植物性食物如有香菇、木耳、花生、芝麻、杏仁等也有豐富維生素B2。聽說一天吃5顆以上的奇異果,可以治療嘴巴破,是真的嗎?食藥好文網說明,奇異果雖含有維生素C,但口腔潰瘍的肇因繁複多元,「一天吃5顆以上奇異果可治療口瘡」目前並沒有相關科學論述依據證實。且奇異果恐產生刺激性,可能會造成黏膜受損。此外,嘴破、潰瘍會影響食慾、體重下降,衛福部台中醫院衛教資訊說明,建議患者選擇質地柔軟、細碎等替代食物,幫助吞嚥:.乳製品:如乳酪、布丁、奶昔、冰淇淋 (高糖的食物可快速補充熱量,可暫時使用)。.水果類:如香蕉、木瓜、果泥。.肉魚豆蛋類:如碎肉、豆腐、鮮魚。.軟質蔬菜:如冬瓜、莧菜、絲瓜。.主食類:如稀飯、細麵、冬粉、地瓜、麥片、馬鈴薯、綠豆、紅豆、蓮子等。嘴破不能吃什麼?程涵宇營養師曾於粉專分享,嘴破發炎期間不要吃太燙的食物像是火鍋,還有5類刺激發炎的粘膜的食物避免吃:.過硬食物,像是很硬的法國麵包、洋芋片、油炸食物.太酸的食物像是酸辣湯、檸檬、柑橘類.辣椒.碳酸飲料.酒嘴破吃什麼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說明,口腔潰瘍的治療以局部用藥為主,為了緩解經常性、複雜性與嚴重性口腔潰瘍所出現的不適、紅腫、疼痛等症狀,尤其是對於複雜性或其他全身性疾病所合併的口腔潰瘍,通常會配合局部用藥作為輔助治療。好處是可以緩解疼痛,局部消炎消腫,並促使潰瘍早日癒合。各類用藥包括:局部止痛劑: 使用含麻醉藥製劑(Lidocaine、Benzocaine)的噴劑、凝膠或漱口水。因為是麻醉劑,使用時會有苦味及些許麻木感。局部抗發炎劑: 類固醇藥製劑( 塗抹Nincort寧康口內膠、Salcoat口腔噴霧膠囊),可以讓紅腫熱痛的黏膜消炎萎縮,減輕不適感。要注意的是,此藥不可用於感染性的潰瘍傷口。Comfflam Spray康護寧消炎噴液劑有局部抗發炎的作用,可緩解口腔潰瘍、牙科手術的疼痛及咽喉疼痛。局部抗菌劑:一般預防感染劑如Parmason gargle寶馬生漱口水,可減少口中細菌。若口腔感染了念珠菌,可用Nystatin 寧司泰定膠囊藥粉塗抹於潰瘍處;或將溶水性佳的藥粉加生理食鹽水或葡萄糖液,當成漱口水使用。局部黏膜保護劑:臨床醫師也使用制酸劑或胃乳,要患者含於口腔,可形成保護膜,以減少潰瘍處的刺激疼痛。嘴破多久會好?一般嘴巴破約在兩週即會痊癒,若沒有痊癒而且局部同樣地方反覆發作,則需考慮是否為貝西氏症(或稱貝歇氏症,Behcet’s disease),或其他癌前病變的可能,不可輕忽。參考資料:衛福部桃園醫院、杯蓋營養師、衛福部台東醫院、食藥好文網、衛福部台中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延伸閱讀:侯昌明長照失智父19年血淚史:我寧願疑神疑鬼帶老爸看醫生,也不要只是買瓶銀杏就好
-
2024-01-04 癌症.乳癌
事前避孕藥只會傷身嗎?外國研究指出可預防卵巢癌、子宮內膜癌
不少有避孕需求的女性都會選擇服用事前避孕藥,若有正常服用的話,事前避孕藥的保護率可以達到99%。但避孕藥只會傷身嗎?長期服用是否會致癌?元氣網整理了避孕藥與癌症的相關性,一起來看看。事前避孕藥避孕率可達99%口服(事前避孕藥)是透過賀爾蒙的雌激素、黃體素抑制排卵,從而防止懷孕,適合不會忘記定時服用的人。若有正常服用的話,事前避孕藥的保護率可以達到99%,是所有避孕藥中避孕效果最好。第一次服用前,建議找婦產科醫師諮詢評估是否能吃此藥物。優點:·避孕成功率在99.9%以上。但需長期且穩定服藥,才能達到避孕效果。·除了避孕,也能調經、改善經前症候群及青春痘。·停藥次月即可備孕,不影響胚胎生長發育。·降低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發生率。缺點:·若記性不好忘了吃,要在時效內補吃,才不會影響避孕效果。·有增加乳癌的風險,有乳癌家族病史者要注意,服用前要找婦產科醫師諮詢。·有服藥後副作用,恐會有噁心、嘔吐等副作用,若出現不適感應立即停藥。事前避孕藥可避孕又防2癌根據《Medical Xpress》報導,近期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對25萬多名婦女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口服避孕藥可預防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且停止使用後,保護效果會持續數十年,這項研究發表在《癌症研究》雜誌上。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是最常見的婦科癌症,其終生患病風險略高於2%。子宮內膜癌稍微常見一些,但由於症狀較明顯,因此通常能在早期發現,因此死亡率較低。然而,卵巢癌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因為它通常在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之前才被發現。在目前的研究中,科學家比較了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女性,和從未使用過的女性之間的乳癌、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研究發現,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女性,患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要低得多;即使停止使用口服避孕藥15年後,罹癌風險仍比未服藥的女性低了50%,停藥後30-35年仍然檢測到風險降低。台灣的婦產科名醫、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鄭丞傑表示「口服避孕藥可以避孕又可防癌」,國外不少醫學文獻證實,服用避孕藥物,可以減少罹患卵巢癌風險。他建議沒有懷孕、生育過的女性,或初經早(11足歲之前)、停經晚(52族歲後),及連續打針或服用排卵藥物一年以上等危險族群,最好在醫師評估下服用口服避孕藥物,讓卵巢暫時休息。事前避孕藥恐致乳癌?以往事前避孕藥也常被認為與靜脈栓塞和乳癌等副作用有關。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卻提出不同的見解,「事前避孕藥使用者罹患乳癌的風險略有增加,但在停藥後幾年內增加的風險就消失了」。研究結果表明,即使短期風險增加,曾經使用過的乳癌和從未使用過的乳癌的,終生風險可能沒有差異。究竟事前避孕藥是否會導致乳癌?國外許多研究出現2極論點,根據《台灣癌症防治網》表示,一些研究認為使用口服避孕藥會增加乳癌的風險,但是也有其他研究顯示並不會增加風險。例如在2021年一項報告顯示在25歲前使用口服避孕藥反而降低了9%罹患乳癌的風險,最近瑞典一項研究也顯示使用荷爾蒙避孕藥罹患乳癌的絕對風險很小。《亞東紀念醫院》表示,導致乳癌發生的原因與許多因素有關,乳癌危險因子包括:遺傳、飲食生活習慣、第一胎生育年齡超過三十歲、未曾生育者、停經後肥胖、長期服用口服避孕藥、長期補充女性荷爾蒙、初經在12歲以前、停經在55歲後等,而這些危險因子並不容易預防。預防乳癌的正確觀念,應該要定期做乳房攝影檢查或乳房超音波,才能達到有效的篩檢、早發現早治療,進而降低死亡率。看完以上研究可發現,事前避孕藥除了可避孕,還能預防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部主任陳怡仁醫師表示,在全世界婦產科醫生過去40年使用避孕藥的經驗,口服避孕藥是一個安全也且有效的避孕方法,而且新一代的避孕藥已改良並且降低心血管之副作用,而乳癌的發生率增加,可能是因為服用避孕藥的婦女常自我檢查或常看醫生檢查的結果,但它確實減少良性乳房疾病的發生率。因此在醫生評估後,仍可安心使用避孕藥。參考資料:medicalxpress、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亞東紀念醫院、元氣網、台灣癌症防治網延伸閱讀:.愛愛後不想當爸媽!5大避孕方式優缺點一次看.射精前戴套即可避孕?醫提醒:計算排卵日避孕有前提.避孕藥該怎麼吃才能有最大效果?專家提醒這族群要小心
-
2024-01-02 癌症.胃癌
愛吃醃漬食物易得胃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才是主因,用餐一習慣很危險!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公布的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胃癌排名第8名。可能大家對胃癌的既定觀念是吃太鹹或太多醃漬食物,這當然也是致癌因子,但其實胃癌有高達九成是因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如平常吃飯共用餐具就可能感染而不自知。且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不會馬上致癌易讓人輕忽,但殊不知若長期感染,少數人可能導致胃癌或胃淋巴瘤的發生。為什麼會得胃癌?致病因子以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為首衛福部國健署曾製作懶人包《殺菌保胃戰:認識胃癌元凶幽門螺旋桿菌》,內容指出胃癌發生原因很多,像是遺傳、不良生活習慣、逆流性食道炎、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消炎藥患者、有胃部疾患等,還包括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國健署指出,高達九成的胃癌患者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將降低胃酸強度、使胃部發炎,慢性發炎可能進展成胃癌。飲食習慣與胃癌的發生有相當關係在不良生活習慣方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達文西手術微創中心主任彭正明曾受訪指出,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飲食習慣與胃癌的發生有相當關係,喜歡吃醃漬、吃太鹹、加工類食品者,胃癌發生率較高;胃癌也與遺傳有關,有家族病史罹癌率高達23倍,男性、抽菸、喝酒罹癌率大增,50歲以上罹癌率也急速上升。多吃新鮮的水果與蔬菜可以減少胃癌風險,在日常飲食上可以「彩虹飲食」為原則,也就是挑選不同顏色的蔬果,不同種類的蔬果富含不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如此自然就可以均衡攝取到各種營養素。預防胃癌飲食原則:7少2多7類少吃.高鹽食物.醃製食物.燒烤肉類.加工食品.高油脂食物.精製糕餅.刺激性飲料包含咖啡、茶、酒精2類多吃.蔬菜.水果→均衡飲食最重要早期胃癌症狀不明顯 易與一般胃病混淆彭正明指出,早期胃癌症狀不明顯,包括消化不良、食欲下降、胃脹氣、腹脹等,易與一般胃病,如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混淆。而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可能引起缺鐵性貧血而頭暈,可能造成消化性潰瘍而胃痛、嘔吐、出血,可能造成慢性胃炎而有胃痛、胃脹、打嗝、消化不良等。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王雅瑜、家庭醫學部醫師蘇致軒於《中榮醫訊》撰文指出,若是胃幽門桿菌感染,須持續進行幽門桿菌的治療:用潰瘍特效藥搭配2~3種抗生素,給予7~14天的治療,約有70-90%的殺菌成功率。完成幽門桿菌療程且停止抗生素與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滿一個月後,須再回診透過糞便幽門桿菌抗原檢測證實是否根除幽門桿菌。早期胃癌有機會靠手術切除病灶即可,較後期的胃癌則視情況搭配標靶治療、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預防胃癌 避免共用餐具最重要預防胃癌,先從預防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開始,而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通常是口沫傳染,因此很重要的是應避免共用餐具、改用公筷母匙。胃癌預防7招1、用餐前要洗手,避免共用餐具、改用公筷母匙;飲食細嚼慢嚥。2、避免吃到不乾淨的食物或飲水3、少吃醃漬、煙燻、過辣、刺激食物4、戒除菸、酒、檳榔5、多吃新鮮蔬菜水果6、避免過度緊繃的壓力7、四十歲起每一到二年接受胃鏡與胃幽門桿菌檢查,有家族病史、抽菸、喝酒者等高危險群,務必每年篩檢。【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2-31 癌症.肺癌
「非吸菸」肺癌人數逐年增高 胸腔科醫師指家族史佔關鍵因素
肺癌成為我國十大癌症之首,每年約有一萬六千多人是新診斷為肺癌的個案。國內積極防治菸害,但「非吸菸」肺癌的人數卻逐年增高。國內研究團隊日前於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刊登的研究結果:不吸菸者若具有肺癌家族史,相較於無家族史者提高了五成左右的罹病風險,其次的風險因子是暴露於空汙以及年齡。國內大型醫院收案試驗,證實肺癌家族史是罹病關鍵。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洪仁宇表示,過去一直認為抽菸才會罹患癌症,但隨著國內吸菸人口降低,罹患肺癌的人數卻持續上升,經多年研究,台灣不吸菸肺癌最大宗的因素是「家族遺傳史」。國內17家大型醫院從2015年到2019年,收案1.2萬多名不吸菸但具有可能會引發肺癌的風險對象:收案條件為55歲到75歲民眾、不吸菸或吸菸少於10包年且戒菸超過15年。具有的風險因子包括:三等血親內具肺癌家族史、處於環境菸害、本身患有慢性肺阻塞或肺結核、烹飪指數(Cooking Index)大於等於110、烹飪過程中無適當通風等。結果顯示,有17.4%的參與試驗者,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後發現肺部有結節陰影,接受切片檢查和外科手術後,有318人(2.6%)被確診為肺癌。而被診斷侵襲性肺癌者,其中多達197人(61.9%)具有家族史。女性患者肺腺癌占比達87%,多數無吸菸習慣。台灣罹患肺癌的類型以「肺腺癌」為最大宗,如果以性別分別,依2020年公布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所有罹患肺癌的男性患者中,肺腺癌的占比為58%;所有罹患肺癌的女性患者中,肺腺癌的占比高達87%,而女性肺腺癌患者,大多沒有吸菸習慣。洪仁宇醫師表示,過去一直認為「吸菸」是導致肺癌的最大宗風險因子,但隨著戒菸人口增加,其餘的風險因子導致的肺癌更值得被重視,其中家族史應該要被格外注意,其餘風險則是空汙、年齡、職業環境、肺部慢性疾病等。不過肺癌初期症狀難辨,常見症狀為咳嗽、全身不適、喘、胸痛、血痰等,平均每位肺癌患者被診斷時約有2.38個症狀。但洪仁宇醫師強調:這類症狀大多不會立即危害生命,加上很像感冒或器官退化的表現,也讓患者就醫警覺性降低,導致患者被診斷時大多已經是晚期。肺癌基因型態漸明朗,藥物治療效果愈來愈好。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吳寬澧表示,早期肺癌可以透過手術搭配化學治療,預後效果很好,如果是晚期肺癌的患者,手術治療就會成為輔助療法,治療方式則以全身性療法為主,例如標靶藥物,免疫及化學治療等。而隨著基因檢測的技術與標靶藥物的研發越來越進步後,肺癌患者接受藥物治療的效果也愈來愈好。國內的肺腺癌患者,大多是EGFR的基因突變類型,如果是該基因型的肺癌,投藥反應與化療相比,效果明顯高出一倍以上。吳寬澧醫師分享:一位使用標靶藥物的患者診斷為第四期肺腺癌帶有EGFR基因突變,給予對應的標靶藥物後,原本是「大白肺」,服藥兩周後肺部狀況便明顯改善,服藥兩個月後,肺部X光就幾乎沒有「白肺」的跡象。九種基因型投以標靶藥物,接續治療延長存活期。吳寬澧醫師表示,傳統肺癌的治療是依照細胞型態來決定。例如肺腺癌、鱗狀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各自有不同的治療策略。但隨著醫學演進,目前已經被發現且有標靶藥物可以治療的肺癌基因型有九種,如EGFR、ALK、ROS1、MET、KRAS、BRAF、NTRK、RET、HER2。現在治療肺癌的選項,還要參照每個人不同的基因變異來決定。整體而言,可能高達七成的肺腺癌病人,有機會使用到標靶藥物。隨著治療方式的進步,肺癌的診療也與時俱進。吳寬澧醫師分享,以高醫為例,院內即採「肺癌多專科團隊」定期會議討論病人治療決策,意即每位來院求診患者的治療方向,事實上也加入了團隊內各專科醫師的意見。而在治療策略方面,近年也逐步發展根據可能的抗藥性來選擇標靶藥物。吳寬澧醫師更以「救援投手」的概念來說明標靶接續治療策略的觀念。以國人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為例,如第一線先採用第二代的標靶藥物作為先發投手,在腫瘤抗藥性出現後,若基因檢測確認帶有T790M的基因突變,則可以第三代標靶藥物上場救援、接續治療。這種做法在一個亞洲大型研究中已發現,病友存活期可達63.5個月。國內長庚醫院的研究也發現可達到61.8個月。吳寬澧醫師說,目前晚期肺癌雖有藥物可治療,但如果能提早發現,才有治癒的機會,且病患預後仍遠遠優於晚期發現的病患。國民健康署針對高風險對象推動免費的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有助於找出早期肺癌患者。符合高風險族群者,應定時檢查,才能及早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31 醫療.精神.身心
憂鬱症和焦慮症該如何治療?用解決不適症狀為由鼓勵患者積極就醫
憂鬱和焦慮像是兩個互相連動的齒輪,當人體處在緊繃狀態,交感神經變得活躍,後續可能就會出現無法放鬆、坐立不安、喘不過氣、心悸、腸胃道症狀等。如果症狀多、持續時間長、影響到生活,就要尋求醫療協助,醫師會在診斷過程中給予輕度的心理治療,藥物則偏向臨床輔助治療。醫師建議,前幾次治療建議密集就醫,也要留意第一至三次的大發作,否則很可能會演變為難治型憂鬱症。使用藥物或認知治療,須視症狀是否達到疾病程度。對於有憂鬱或焦慮情形的患者,該使用藥物或認知治療?台北榮總精神部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及腦科學研究教授李正達說,臨床上需要檢視症狀的強烈度,是否到達「疾病」的程度,如果病人在就診的當下,已經出現猶豫、焦慮、吃不下或睡不著,甚至死亡念頭等,如果非藥物治療有限,可能就會同時運用藥物與非藥物治療。李正達指出,現階段的主線用藥,常見的有抗憂鬱劑,增強血清素或正腎上腺素的藥物;針對急性症狀,如焦慮、失眠、緊張、自律神經失調等,臨床上可能會運用一些鎮靜安眠藥,達到症狀緩解。這些屬於比較基礎的一般臨床用藥,李正達說,如果病人的症狀相對更頑固、更難治療,可能就會運用其他類別的藥物加強治療,如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藥劑量較低,一般來說都能夠增強抗鬱劑在抗憂鬱焦慮方面的效果。認知行為治療,引導病患拆解、看見事情的全貌。除了藥物治療外,醫師也會使用認知行為治療,李正達表示,主要是用在症狀不那麼嚴重的個案。當人在面對強大的壓力源時,對壓力的感受本來就會增加,伴隨的就是憂鬱、焦慮的情形,如果有機會了解個案到底受到什麼樣的心理社會壓力影響,以及個案的應對、思維等,或許就有機會從中給予指導和心理治療。李正達以工作上的壓力為例,當上司交付一個難以解決的新任務,有些人就會覺得完蛋了、一定沒有辦法達成,接著馬上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才沒辦法完成,也就是把事情「嚴重災難化」,或者有點以偏概全,例如當天沒辦法做完,就覺得這輩子沒有辦法做完,沒有辦法看到事情的全貌。用「正念」摒除外物,將思緒轉回自己的內在。「我們遇到這種個案,就是想辦法跟他『夥伴化』。」李正達說,也就是讓患者知道自己是有人陪的,並從討論中找出新的解決策略,對於以偏概全的情形,就會協助將事件拆解、階段性完成。其餘非藥物的方法,李正達提到,也可以使用「正念」的模式,暫時讓自己不要把思緒聚焦在外界的事物,而是完全聚焦在內在的狀態,例如把右前臂慢慢用力,再慢慢放鬆,感受自己肌肉的張力,也可以慢慢吸氣和吐氣,將思緒從外界移到自己的內在。藥物治療無效,可與醫師討論腦神經刺激治療。李正達表示,如果已經遵照醫師開立的處方與療程,服用抗鬱劑等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還是覺得情緒很低落,就可以尋求醫師進一步協助,執行腦神經刺激治療,因為這類治療目前仍屬於自費項目,通常要尋找有一定品質的醫療院所,目前核准的有經顱微電流刺激(CES)和重覆透顱磁刺激(rTMS)等,最短療程需要三星期。李正達建議,因為有些人症狀比較嚴重,已經到每天都度日如年的程度了,前幾次治療,最好能夠密集就醫,例如一個禮拜就醫一次,如果調整後控制得好、已經有進步的空間,漸漸地就可以調整為二、三周,甚至一個月回診一次。李正達說,只要穩定治療,建議大概半年回診一次,在狀況穩定之後,就可考慮使用比較低的劑量,主要是為了避免復發,因為半年基本上已經是一個很穩定的狀態,但如果患者處在高壓生活環境,本身又容易焦慮,就會建議再追蹤久一點。歲末年終,加上氣溫驟降,醫學中心精神科醫師觀察,近期憂鬱症發病人數增加,不僅住院憂鬱症病人數上升,門診也觀察到不少憂鬱症復發個案,此現象與日照不足、節氣循環均有關係。與憂鬱症身體症狀表現類似的「焦慮症」,則與病人生活壓力有關,受氣候、季節影響較小。但醫師指出,隨心理健康識能提升,民眾對於憂鬱症病識感提升,但仍有不少患者罹患焦慮症卻難自覺。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尚文近期遇到一位病患,至醫院就診時,狀況就像電影「怪胎」中描繪的社交恐懼症患者。他表示,該患者是一位大學生,因個性容易焦慮緊張,在學校上課時,擔心背後的眼光,只敢坐在最後一排,跟女同學說話時,更是緊張到必須閃躲,經診斷屬於焦慮症,除給予抗焦慮症藥物服用,也安排心理諮商,雙管齊下解決患者病況。睡眠、食欲、腸胃功能差,大腦認知功能也受影響。張尚文表示,焦慮症、憂鬱症患者常伴隨身體症狀,除常見的睡眠品質不佳,患者也會出現偏頭痛、肌肉痠痛、頻尿等病症;大腦認知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兩種疾病都會導致病人記性不好,容易忘東忘西。此外,張尚文說,患者也常有腸胃道症狀,例如缺乏食欲,或飲食後腸胃蠕動異常導致腹部脹痛、消化不良或胃潰瘍等。症狀與一般腸胃病症難以區分,但三分之一甚至半數的腸胃科病人都有焦慮症狀,醫師除使用制酸劑等壓制症狀,也會開立抗焦慮藥物,幫助患者放鬆神經。焦慮症者敏感、想太多;憂鬱症者情緒低落、提不起勁。焦慮症、憂鬱症的區別,主要是情緒表現、致病因子不同。張尚文表示,兩者身體症狀類似,但憂鬱症患者情緒表現比較低落,焦慮症患者表現則較為敏感。若以致病因子區分,兩者雖然都有記性不好的表現,但焦慮症患者致病原因是對於周遭事件、訊息過於敏感,「看太多、想太多」注意力不集中;憂鬱症患者則是對事物提不起勁,「什麼都不想看」,因此記不起事情。抗焦慮藥物「治標」,抗憂鬱藥物「治本」。至於憂鬱症及焦慮症的藥物治療,張尚文表示,兩者用藥類似,臨床上針對憂鬱症患者,除給予增加血清素的抗憂鬱藥物以外,若病人合併焦慮症,會開立速效抗焦慮劑,幫助快速壓制症狀。意即抗焦慮藥物先「治標」,服用1至2周,焦慮源終止或症狀緩解即可停藥;抗憂鬱藥物則用來「治本」,每個療程需服用6周至3個月。另外,隨醫藥科技進展,抗憂鬱劑除能增加血清素,也能增加腎上腺素、多巴胺、褪黑激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有疾病家族史者,仍可靠調適壓力避免發病。張尚文表示,憂鬱症可細分為生物體質憂鬱症,與外在環境壓力引發的壓抑型憂鬱症等;焦慮症也是部分與體質有關,但也與情緒長期壓抑有關係。憂鬱症、焦慮症的家族遺傳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0倍,即家族中有疾病史的民眾較易罹病,但有家族史者在全部患者中占比僅約一成。除與基因遺傳有關,黃薇嘉說,焦慮症、憂鬱症也受家庭環境養成影響。因此,即使家中有基因遺傳因子,民眾也不必過度緊張,如果能學會調適壓力的方法,就不容易演變為焦慮、憂鬱症,可尋找紓壓方式,例如手作、運動、冥想、做瑜伽等,都對病情有助益。自律神經失調 常與焦慮、憂鬱症共病有些憂鬱症、焦慮症病人就醫意願不高,身邊的人如何協助患者就醫?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黃薇嘉表示,以焦慮症而言,當症狀開始影響旁人,且被察覺時,通常焦慮程度已經相當嚴重,建議民眾可用「身體症狀」作為勸說病人就醫的基礎,焦慮症、憂鬱症病人都常吃不好、睡不好,或自律神經失調導致頭暈、頭痛、胸悶等症狀,旁人若鼓勵病人就醫解決上述問題,接受度會比直接點出焦慮症、憂鬱症來得高。坊間許多書籍提到「自律神經失調」。黃薇嘉表示,自律神經失調的專業術語是「身體化症狀」,臨床表現包括持續性頭暈、胸悶等,且嚴重至影響生活。根據國內近期大規模研究,自律神經失調與焦慮症、憂鬱症共病比率高,近三分之一患者合併焦慮或憂鬱。民眾若長時間出現無特定病因的身體不適,建議可至精神科就診。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1 醫療.罕見疾病
中年出現長期流鼻血、不明原因頭暈等狀況,小心是「這病」引起,應長期追蹤治療以降低潛在健康風險!
1名69歲婦人因頭暈問題困擾多年,始終找不出原因,最近經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張耕閤診斷,從她長期流鼻血,並在舌頭尖端與下唇發現一些類似血管瘤的小突起,且鼻腔粘膜上散布著許多小血管瘤並有出血現象,加上眼白非常白,走進診間時明顯無力、呼吸急促,最終確診她罹患罕見疾病中的「遺傳性出血性血管增生症(HHT)」。編輯按:HHT是疾病名稱: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的縮寫簡稱,原始報導使用遺傳性出血性血管增生症,台灣更常使用的翻譯為「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下面仍以「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說明。張耕閤為婦人抽血檢查血色素,血液檢驗報告顯示糖化血色素值極低,只有3.6(女性正常值11.5 ~ 16.5),已達到危險水平。於是緊急要婦人接受輸血治療後,頭暈、流鼻血等症狀明顯改善。什麼是「HHT」?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有什麼風險?HHT(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是一種血管發育不正常的疾病,尤其容易影響到是連結動脈與靜脈間的微血管(也有使用毛細血管),影響到微血管的形成,導致微血管數不多,並且這些病人的微血管壁薄、微血管易捲曲變形,只要輕微碰撞就可能造成微血管破裂而出血。隨者患者年紀的增長,體內會逐漸出現內臟動靜脈畸形病變,常發生在胃腸、肝臟、肺臟、腦部等部位。內臟動靜脈畸形病變,主要就是動脈靜脈間缺少微血管,動脈血直接流到靜脈,直接衝擊的結果導致靜脈壓力過大而容易破裂出血。出血的症狀會隨年齡增長會有日趨惡化的狀況。根據研究指出患者約在16歲左右,會開始出現一些血管畸形病變的相關徵兆,90%以上的HHT(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在40歲以上,就會因血管畸形病變發生相關的出血問題。患者的生存率和死亡風險會受到罹病年齡的影響,研究指出HHT(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患者的生存率較低,死亡風險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對於長期存在頭暈、無力和流鼻血等症狀的患者,及早到門診接受檢查和治療非常重要。罕見疾病定義是什麼?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的發生率有多高?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屬於罕見疾病,根據罕病法對於罕見疾病的定義為:盛行率在萬分之一以下、罕見性、遺傳性和診治的困難性,以上述的三項指標為參考原則。根據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的資料:目前估計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的盛行率介於萬分之1-2間,此病盛行率隨著不同地區有所差異,在美洲的安地列斯群島的發生率較高,臺灣應屬於低盛行率區域。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如何早期發現,早期常見症狀有哪些?患者自從幼年時會就開始出現自發性、反覆性鼻腔出血問題,是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首要的症狀。張耕閤指出容易引起慢性鼻腔出血,血色素持續降低,身體代償習慣就會造成長期頭暈、無力、易喘等症狀。尤其當患者伴隨有鼻中隔彎曲、鼻過敏或鼻竇炎時,由於鼻腔常有阻塞與流鼻涕,擤鼻涕時更容易出血。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患者早期的症狀:慢性鼻腔出血,因易出血也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也會在各種黏膜組織(特別是口腔黏膜、鼻黏膜)、皮膚、手、唇、舌、臉、泌尿生殖器等部位常會發現因微血管擴張所引起的點狀出血瘀點。有50%的患者在20歲前就開始鼻出血,30歲後則有93%的患者會出現經常性的鼻出血症狀。張耕閤提醒持續不明原因頭暈和經常性流鼻血可能是罕見疾病的警訊,如果民眾長期有類似症狀,建議應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以確定病因並接受適當治療,以提高生活品質並降低潛在的健康風險。罕病基金會建議患者應長期追蹤並且需要定期評估貧血、血氧、動靜脈畸形等問題是否發生,一旦確定罹患此病,家族中其餘成員也應接受長期的追蹤,以便得到此病的家人都能獲得完整的醫療監測與照護。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6旬婦長期頭暈找不出原因 醫從她走路無力、流鼻血找出病症財團法人罕病基金會: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 ( 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 )中華民國藥師聯合公會論文: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之介紹及治療
-
2023-12-21 醫療.泌尿腎臟
他疑染腸胃型感冒卻是重金屬中毒 如何預防重金屬危害?
彰化縣55歲洪姓男子情緒焦躁和記憶力減退,以為是上了年紀的症狀,近日錯把腹痛、呼吸急促當腸胃型感冒,就醫驗血確診為重金屬中毒,懷疑與長期從金屬表面處理工作有關,目前服藥和注射針劑緩解症狀。彰化縣二林基督教醫院腎臟科醫師江芳瑩表示,腎臟是人體重要器官,負責過濾血液中的廢物和毒素,同時調節體內的水分和電解質平衡,當人體長期或過量曝露在鉛、汞、鎘等重金屬環境裡,可能引發嚴重的腎臟傷害,近日有一名洪姓病人因腹痛、貧血、焦躁、呼吸急促及記憶力衰退等症狀求醫,抽血檢驗報告顯示金重金屬中毒。洪姓病人告訴醫護,自己從事金屬表面處理相關工作,長期接觸工業廢水,看情況戴口罩和手套。江芳瑩說,鉛會積聚在腎臟組織而損害功能,汞中毒可引起急性腎損傷,鎘是廢水和煙霧中的常見汙染物,長期接觸可能導致腎臟功能減退,甚至形成腎結石,民眾最好減少接觸汙染的材料,不得不接觸時應全程戴口罩和手套。江芳瑩說,除了盡量身處有重金屬汙染之虞的環境,飲食要確保沒重金屬汙染,平日適量飲水、控制鈉攝入、多攝取膳食纖維的食物,不過量飲酒、不吸菸,服藥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並選擇無重金屬成分的藥物,日常生活多管齊下護腎。什麼是重金屬中毒?根據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資料,一般來說會對生物體造成傷害的重金屬,主因可能是金屬離子會與生物體內的大分子結合或鍵結,這些大分子如蛋白質或遺傳因子DNA 等,一旦被鍵結,便會失去該有的功能,導致細胞死亡或不正常增生而引發癌症。各種重金屬中毒的常見症狀這些常見的重金屬,若急性大量暴露或長期累積,在臨床上會造成一些疾病或症狀:.鉛:會引發貧血、神經肌肉麻痺、兒童鉛腦症或智力較差、腎臟損傷及腹痛等消化道症狀。.汞:會引發神經、腎臟、呼吸道及皮膚炎症與壞死,以及一些早期的神經精神症狀,包括注意力渙散、失眠、易激動、幻想和躁症等。.鎘:急性症狀類似一般食物中毒,患者會嘔吐、下痢、腹痛等;若為慢性中毒則會出現腎功能障礙,導致骨骼中鈣磷的流失,引發骨軟化症,導致骨頭疼痛。.砷:雖然不是重金屬,但易污染食物或飲用水。急性中毒症狀有腹痛、血便、溶血、休克、急性肝炎、腎衰竭及抽搐;慢性中毒會有皮膚疹、胃腸症狀及末梢神經炎。如何預防重金屬中毒?鉛鉛的暴露,可能來自油漆色料或塗料、釉藥的製造使用,鉛蓄電池的製造與回收,塑膠品或塑膠安定劑的製造,錫鉛熔鑄、電線電纜、映像管與日光燈製造,電子焊錫與電容器噴錫等作業以及空氣汙染。因此, 工作時做好防護是最好的預防中毒措施。如果工作中會接觸到鉛,下班時應在工作環境洗澡及換好衣服再回家,並把自己的衣服與家人的衣服分開清洗,不把鉛粉塵帶回家,即可避免暴露在鉛汙染的環境中。汞汞的暴露主要來自河川和近海水產所受到的工業污染、牙齒補綴物、劣質中藥材和化妝品等。汞也普遍應用在電池、日光燈、螢光燈、溫度計和血壓計。因此,為了減少汞的暴露,應選購標示清楚、檢驗合格的海鮮食品、中藥材和化妝品。考慮到汞的毒性,如今在家庭中已推行盡量減少或禁止使用汞溫度計。砷砷的暴露主要是透過食物和飲水,食物中可能含有的砷以及農藥常使用的都是有機砷,毒性比較低。飲水中的砷主要為無機的形態,毒性很強,飲水會被砷污染,有可能是地層構造的自然因素,也可能是工業汙染所致。因此,受汙染地區最好不要飲用地下水,應使用乾淨的民生用水。鎘在工業上,鎘經常被用於塑膠加工業或當安定劑使用。抽菸也是鎘暴露的主要來源之一。比較需要注意的是,台灣部分地區由於受到鎘的汙染而生產出有毒鎘米,因此,購買檢驗合格的稻米食用是預防鎘暴露的重要原則。【資料來源】.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遠離重金屬中毒
-
2023-12-20 醫療.整形美容
大咪咪未必都好事!女性與男性巨胸的煩惱,可能原因有哪些?縮胸手術都能有效改善!
女性巨乳負重壓力大,一般「抽脂」並不會達到縮胸的目的!近年醫美盛行,很多女性藉手術讓胸部變大或更大,也有部分女性因胸部太大而飽受異樣眼光,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近來有越來越多女性因職場困擾、不堪腰酸背痛或呼吸困難而決定進行「縮胸」一事。案例一:吳小姐的巨胸讓個人專業被忽視28歲吳小姐分享過去只要抬頭挺胸、人們目光就常不在她的表情或肢體動作,卻是聚焦在巨大胸部,甚至無視她的工作表現開玩笑,促使她決定做縮乳手術,「以利大眾正視她的專業」。過去自己在家族企業擔任業務,專業內容十分熟悉,客戶群也有好口碑。不過每次與客戶談生意時,對方的視線總是放在她的胸部,互動中常有意無意說玩笑話,讓她感到尷尬又困擾,工作長期累積的壓力令她不勝其擾。台南市安南醫院美容醫學中心主任唐慧君說明:吳小姐的「巨乳」看似令人稱羨,卻常造成肩背痠痛、讓肩膀負擔沈重,購買内衣食常找不到適合尺寸,變成需要加錢訂做,乳房下緣也易累積積累太多濕氣而過敏。上述種種困擾,驅使她前來就醫求解。案例二:洪小姐右胸增大導致平躺都會呼吸困難洪小姐最近因肩頸痠痛、平躺呼吸困難,並且右胸逐漸變大而決定就醫。醫師將左、右(E、F罩杯)同時縮減為C罩杯,術後頓感如釋重負,肩頸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也都不藥而癒。唐慧君解釋:巨乳者不一定都是肥胖,是否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端看影響生活品質程度。巨乳原因很多:有可能基因遺傳,也有病人反映在青春期服用大量「轉大人」藥方補過頭,造成胸部明顯比姐妹都巨大。破除「縮胸手術」的迷思有些患者以為「抽脂」即可縮胸,乳房一側的脂肪最多100-120克,G罩杯以上抽脂後通常外觀並不會產生差異。並且縮胸手術可能會破壞乳腺、影響日後的哺乳。縮胸手術不適合的的族群有:平常有抽菸習慣、凝血功能異常者。唐慧君說,胸前負擔過重者可考慮縮乳手術。然而不少病人的家人、朋友不能體會縮乳的必要,也導致許多因巨乳感到困擾的女性,礙於旁人想法,承受沈重負擔數十年,鼓勵更多有同樣煩惱的女性,應及早借助手術來提升自身的生活品質。男性女乳症病人易因胸部凸出而自卑 經醫師妙手可助他重拾自信什麼是「男型女乳症」?台中市長安醫院乳房外科醫師李育嘉指出,男性女乳症是男性乳房組織中最常見的良性疾病。主因是荷爾蒙失衡,導致雌激素比例增加,刺激男性乳腺發育;可能單側或雙側出現,有時也伴隨乳房腫脹和疼痛。根據統計,台灣約有35%的男性受到男性女乳症的影響,常見於50至69歲的年齡層。高達70%的青春期男孩出現某種程度的乳房組織增加是正常的,大多數人不需特別治療,因為乳腺在發育後1至2年會逐漸消退。如果胸部變大的情形依然持續,造成病人尷尬、乳房疼痛或壓痛,經藥物治療效果仍有限,此時最佳的處理方式就是透過手術切除乳腺組織。男性女乳症對心理所帶來的壓力不容忽視。許多男性因此感到自卑,甚至可能遭受到言語上的欺凌、不敢游泳或是穿著受到限制。手術是一個很好的治療選擇,能夠幫助恢復自信。鼓勵病人不要因「男性女乳症」而影響身心靈健康,及早尋求適當的治療非常重要。男性女乳症實際案例:●21歲大學男生從小因胸部凸出而感到自卑,儘管透過運動瘦身努力,仍難以改善,只能選擇穿寬鬆衣服遮掩。●35歲男性因胸部微凸外,還在右側胸部摸到硬塊,讓他懷疑是否罹患乳癌,十分焦慮。兩位病人就醫求診於乳房外科,病理報告顯示均罹患「男性女乳症」,後經過手術重塑後,胸部外觀才恢復自然平坦,並重拾自信。「男性女乳症」與「男性乳癌」如何區分?儘管男性乳癌發生率遠低於女性,男性如果在乳房處摸到硬塊時,仍建議前往乳房外科專科門診進行詳細檢查。如果覺得胸部看起來有些過大,可以身體平躺,用食指與拇指捏起乳暈部位,兩指間的皮膚厚度超過兩公分,同時又觸摸到硬塊,這可能是男性女乳症而非乳癌。男性乳癌常見症狀★乳房皮膚發紅或剝落。★乳房皮膚發炎或凹陷。★乳房出現腫塊或腫脹。★乳頭內收或乳頭區域疼痛。★乳頭溢液。上述症狀並非僅有乳癌會引起,如果任何症狀或變化,應立即就醫。(資料來源/美國CDC)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巨乳負重壓力大女性縮胸日增 安南醫院:以影響生活品質為認定聯合新聞網:「男性女乳症」大學生胸部凸出很自卑 醫手術助他重拾自信
-
2023-12-19 醫療.心臟血管
有這家族史當心!研究指omega-3攝取量低可能會增患病風險
鮭魚、鯖魚、鯡魚和沙丁魚等油性魚類(oily fish)含有EPA(二十碳五稀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等omega-3脂肪酸。這些脂肪酸對身體許多功能很關鍵,但無法由身體自行產生,必須從飲食中取得。過去已有研究表明,吃含有omega-3的飲食對健康很重要,不過有新研究指出,有些人可能更需要多吃油性魚類。根據刊登在《循環》(Circulation)期刊的觀察性研究指出,omega-3可能對於有心臟病發作、心臟驟停或中風家族史的人來說更為重要。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檢測超過四萬名沒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其血液中的脂肪酸濃度,並且分析每個人的家族病史,以確定他們患心臟病的遺傳風險。結果後發現,近親患有心血管疾病且體內EPA和DHA濃度較低的參與者,患心臟病的可能性高出40%以上。與此相比,有心臟病家族史且體內omega-3濃度充足的人,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增加25%。換言之,這意味著對於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omega-3可能有助於降低他們患心臟病的機會。該研究主要作者Karin Leander表示,研究表明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比其他人從多吃油性魚類中獲益更多。美國麻薩諸塞州總醫院心臟科醫師Pradeep Natarajan告訴《TCTMD》,這些觀察性發現很有趣,但需要進一步研究來了解這種相互作用。他未參與這項研究。什麼是omega-3?omega-3的三種主要類型是ALA(α-亞麻油酸)、DHA 和EPA。EPA和DHA存在於魚類和海鮮中,而ALA來自植物來源,例如亞麻籽和大豆油。人體不會產生這些脂肪酸,因此人們必須食用富含 DHA、EPA 和 ALA 的食物,或服用補充劑來提高體內omega-3濃度。對於家中有心血管病史的高風險患者而言,一般的預防建議是要特別注意其他風險因素,例如血壓、膽固醇和吸菸狀況,並未有特別的飲食建議,但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建議所有人每週至少吃兩次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魚類,例如鮭魚、鱒魚、鯡魚、鯷魚或鯖魚等。【資料來源】.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n be reduced by eating more oily fish.Family History of CVD? Low PUFA Intake May Add to Risk.Omega-3s Benefit People With a High Risk of Heart Disease
-
2023-12-18 醫療.指甲.足部
穿高跟鞋拇趾外翻近40度痛到像火在燒 未治療可能引發全身骨骼、關節問題
張小姐因工作關係每天需要穿著高跟鞋,大拇指內側長期與鞋面摩擦,半年前開始無法久站,走路不到半小時,腳底就痛到像火在燒,拇指呈現ㄑ字型根部又凸又腫,就醫檢查時拇趾已外翻將近40度。 萬芳醫院骨科醫師陳建樺表示,拇趾外翻雖然不是急症,但是病發時卻會讓人痛到難以忽略,若不積極治療還有可能會引發全身骨骼和關節歪斜、自律神經失調等併發症。 什麼是拇趾外翻? 該如何治療變形腳趾? 「拇趾外翻」的患者腳背第一掌骨與大拇趾間的關節會呈現外凸彎曲。陳建樺醫師提到,拇指外翻常會伴隨其餘腳趾的擠壓變形、足部疼痛外翻,外觀上大拇趾會往第二拇趾偏移15度以上,使大拇趾、第二拇趾交疊,使第二拇趾異位,導致穿鞋時摩擦不適,大拇趾根部的骨頭突出且紅腫發痛。 陳建樺醫師表示,拇趾外翻初期可以先透過消炎止痛藥、改善穿鞋習慣,減輕病情惡化,不過無法根治外翻,當保守治療一段時間後疼痛感仍未緩解,病人可以考慮接受大腳趾外翻手術,矯正腳趾變形並重整腳趾平衡。 拇趾外翻70%與遺傳有關 但高跟、窄頭鞋是加速劑 不過,術後仍需配合良好的穿鞋習慣,挑選寬楦頭鞋子,減少穿著高度超過一吋的寬楦頭鞋子,偶爾也可以使用足部輔具,如五指襪、大拇指分隔墊等避免復發。 陳建樺醫師提醒,雖然拇趾外翻約有70%和遺傳有關,扁平足、韌帶鬆弛、少數神經系統疾病及類風濕關節炎等也是好發族群,不過,高跟、窄楦頭的鞋子仍是加速拇趾外翻惡化的催化劑。 因為穿著高跟鞋時,墊高的鞋跟會造成身體重量往前足的方向壓迫,此時較窄的楦頭就會把大拇指以及小指往足部的中線擠壓。陳建樺醫師表示,當大拇趾內側的關節囊因為長時間反覆的擠壓而鬆弛後,就會產生畸形。因此,建議民眾應避免窄楦頭、高跟的鞋子,減少大腳趾外翻產生的可能。 【延伸閱讀】大拇趾外翻不一定是高跟鞋的錯 5常見原因曝!如何治療、選擇鞋子?不只外觀!「大拇趾外翻」姿勢、步態、關節都受影響 拖延治療恐需手術【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9737】(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