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7 失智.新手照顧
搜尋
遊走
共找到
111
筆 文章
-
-
2022-12-13 焦點.元氣新聞
用學姐立場開課...理科太太把100多小時諮商經驗當課程賣 衛福部說話了
理科太太近期預售線上課程「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短時間內2700多人報名,進帳近500萬。文案提到「結合經驗、案例、理論、工具」,提供「實作練習、選書、專屬社團」,課程大綱與心理師在社區或醫院帶領的工作坊高度雷同,由於理科太太不具心理師資格,引起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精神科醫師等跨專業人士反彈,質疑她的資格和課程內容。理科太太後來強調「內容絕不觸及諮商、不為任何人諮商、不可能取代諮商」,是以「學姊」立場分享超過一百小時諮商經驗談,昨在粉專怒嗆「酸民惦惦」,今再發文指出是課程名稱取得不好,用了「諮商」二字,才會招來「有心人士」的斷章取義。問題只是名稱取不好、被有心人士武斷攻擊嗎?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和一些諮商心理師認為,理科太太不具專業資格者,卻以將個人經驗包裝成「課程」形式進行販售,加上網紅名人效應影響力大於專業團體,雖然內容尚未釋出、難以判定是否違法,但確實有專業倫理的疑慮,也有遊走在法律灰色地帶之虞。心健司司長諶立中表示,他個人對理科太太沒有什麼了解或既定印象,或許有些民眾購買只是好奇名人經歷,並非因自己有心理健康需求,如果理科太太只是分享自身經歷、沒有從事醫療行為,還看不到課程內容,也很難說有無不合理或違法。法規上沒有不可以,並不代表恰當。諶立中說,如果是有心理健康需求的民眾購買,他建議應注意三件事,首先是「用個人經驗很難用在每個人身上」,再者是「個人資歷背景是否可完全信任」,最後是「認為自己有諮商需求,還是要找專業人員討論。」一般人常誤以為諮商心理師只是跟你『聊聊』,這與事實有很大落差。」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表示,根據心理師法第14條,諮商心理師有六項法定業務,包括不同族群的心理衡鑑、心理諮商、心理治療,要有碩士學位、通過實習和專技高考、每6年取得120個再教育學分,才能合法執業,如果沒有經過這樣的認證,就不能自稱是諮商心理師,也不能執行相關業務。羅惠群表示,諮商經驗非常個人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啟發和想法。相較於一般自助類型書籍側重讀者反思的特性,這次販售的課程強調是個人主觀經驗分享,標榜很強的互動性、導入自評系統,令人擔心有可能傷害到個案的潛在風險,也會擔心這將導致社會大眾對於諮商有不正確的認知。基於以上,已經有些律師和專家認為這套商品有規避法律界限、遊走灰色模糊地帶之虞。羅惠群說,課程內容公佈後,才能由主管機關判定是否違法。如果有個住在台北市的人買了這套課程,對於內容有疑慮,認為有與心理師法定業務雷同、有違法之虞,個人可向地方衛生局申訴檢舉,衛生局會進行約談並做事實認定。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曾任高中專輔教師8年的諮商心理師林上能表示,理科太太所列的課程大綱雖然沒有直接指稱在做心理諮商與治療,但專業人員一看就知道,這個大綱與中小學輔導老師在校帶領的活動課程、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心理師帶領的自我探索工作坊或情緒成長團體,還有心理師在醫院、社區帶領自我探索與覺察團體的諮商內容,有著高度的重疊性。林上能說,如果只是經驗分享,理科太太以KOL身份拍影片就有很好的效果,但推出這樣類似於商品化諮商療程的課程,反而是將高度個人化的心理諮商歷程「化約」成一套模式,可能導致社會大眾誤以為「原來心理諮商就是這樣」。林上能提醒,教人尋求自我療癒的過程中,很可能引發每個人不同程度的反應,例如勾起創傷和情緒,心理師的陪伴能及時協助和平復。當此單向教學課程將個案帶出這類反應時,要怎麼給予這麼多人個人化的適切引導呢?會擔心這套課程反而導致個案錯過了接受諮商和治療的黃金期。「因為民眾不了解心理諮商、專業推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政府對於推動心理健康做得不夠,才會引起這番軒然大波。」羅惠群說,心理師的專業倫理守則,最基本的就是「不傷害」,以個案福祉為核心考量,因此要呼籲對此課程有興趣的民眾,更客觀去看待這個課程、檢視課程內容,不要受名人效應影響而忽略了自身的心理健康需求,或延誤了自己的治療。
-
2022-12-01 醫療.消化系統
咽喉逆流比胃食道逆流難察覺!醫師點出「逆流」5危險信號
該如何知道自己有逆流典型胃食道逆流的患者會有胸口灼熱的症狀——進食後會胸口疼痛,尤其是吃完油炸物或油膩的食物後。大多時候,醫生會將此患者診斷為胃食道逆流疾病。較困難的問題是如果你是「非典型」或「隱性」逆流,也就是咽喉逆流,該從何得知呢?逆流的常見症狀.沙啞.慢性咳嗽.短暫窒息.吞嚥困難.喉嚨有個腫塊.鼻涕倒流.胸口灼熱咽喉逆流在白天或夜晚都可以發生,但是大部分咽喉逆流的患者不會有胸口灼熱症狀(因此是「隱性逆流」)。針對這一點的解釋為逆流物質停留在食道上的時間不夠久,因次不會使器官出現難受症狀;然而,即使只是一點胃液進入喉嚨,就會產生症狀。喉嚨和聲帶對於逆流導致的刺激和損傷,其敏感程度是食道的一百倍。咽喉逆流的症狀為聲音沙啞、喉嚨太多黏液、淸喉嚨、鼻涕倒流、慢性咳嗽、喉嚨有個腫塊的感覺、喉嚨疼痛、短暫窒息、呼息短促、氣喘、鼻竇問題、吞嚥困難、牙齒疾病,甚至口臭。有些人會有間歇性或慢性沙啞,有些人會有嚴重鼻腔和喉嚨倒流的問題—即過多黏液或痰—所以導致慢性的淸喉嚨。如果發現任何一種上述症狀,特別是如果你抽菸,那麼應該問問你的醫生你是否有咽喉逆流的可能性。逆流症狀指數(THE REFLUX SYMPTOM INDEX,RSI)下列9個問題,請依照自己的狀況,圈選0-5 分,最後將所有分數加總,以得到你的逆流症狀指數。最常診斷和治療咽喉逆流的專科醫生為耳鼻喉科醫生。而身為耳鼻喉科醫生,我們使用逆流症狀指數(RSI)作為篩檢工具。你可以藉由回答上述問題來瞭解自己的逆流症狀指數。一般來說,咽喉逆流的魔法數字是15,但是逆流症狀指數並非一定能夠確認你罹患咽喉逆流,因為有些咽喉逆流的患者,其逆流症狀指數很低。另一方面,大多數咽喉逆流患者具有一個以上的症狀。潔米醫生所治療的患者,逆流症狀指數平均大於20。如果你察覺自己有任何一項逆流徵狀,請去看醫生。逆流的危險信號以下是一些嚴重逆流的警告信號與症狀(咽喉逆流和胃食道逆流)。其中一些症狀,可能還表示存在更危險的情況。1. 用餐後出現壓迫性胸痛,讓你懷疑自己心臟病發;顯然,為了以防萬一,你應該立刻前往急診室。2. 半夜從酣睡中醒來,像條離開水裡的魚一樣咳嗽和大口大口地呼吸;這稱作喉痙攣,你不會因此而死,但是感覺起來會。3. 慢性咳嗽超過三個月,但是胸部X光正常。對於難以診斷的慢性咳嗽,逆流是最常見的原因。4. 除了正在進食之外,喉嚨如果總是感覺起來有腫塊;通常是咽喉逆流。5. 早晨聲音沙啞、漸進性(惡化)的聲音嘶啞,還有吞嚥疼痛,都可能是咽喉逆流的症狀,甚至可能是喉癌。你應該去看耳鼻喉科醫生。逆流相關症狀和疾病(咽喉逆流與胃食道逆流)逆流與睡眠障礙你一天當中吃了什麼、吃了多少和何時進食皆可以嚴重影響你的睡眠品質—反過來說也會影響你的專注力、情緒、工作習慣和整體的生活品質。如果你有逆流,避免過度進食,尤其是過度飮酒。此外,飯後3小時你不應該躺下;如果你有夜間逆流,你應該準備一個三角枕或類似的東西以抬高頭部和胸部。光是支撐頭部的普通枕頭沒有幫助。抬高胸部能使你的晚餐更難恣意遊走;重力會幫忙。對逆流患者而言,酒精是個打擾夢鄉的問題製造者。它會放鬆食道瓣膜,放行胃的內容物逆流。此外,如果你在腦袋不淸不楚的情況下睡著,那麼你就是眞的喝醉了,而且可能會在三到四個小時後醒來,出汗的同時腦中還充滿一百萬種不同的想法;這就是酒精戒斷的跡象。永遠不要在頭腦混沌不淸時去睡覺。做些呼吸運動,盡可能保持淸醒並飮用大量白開水。如果你半夜會醒來咳嗽,那麼有兩種可能的原因:一種是逆流,另一種則是睡眠呼吸中止症,而這也可能會因為逆流而更加惡化。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你的喉嚨會在睡眠期間塌陷,尤其發生在更深層的睡眠週期中。睡眠呼吸中止症與打鼾有關,但是打鼾可以是逆流或其他情況所造成,如體重過重或鼻道慢性充血。睡眠呼吸中止症是非常常見卻被低估的疾病。如果你想得到一夜好眠,吃一頓淸淡的晚餐,且至少在睡前3小時用餐。避免過鹹的食物,它可能會讓你因為脫水而醒來,並且避免飮用超過一杯葡萄酒或等量的酒。當然,不要喝含咖啡因的飮品。想要眞正輕鬆入睡,你可以嘗試溫水浴、舒緩的音樂和洋甘菊茶(不要薄荷茶!)。再次重申,太晚進食是逆流的關鍵風險因子。如果可以,我們會堅持讓每位會逆流的人在晚上8點關閉廚房,尤其是有氣喘等呼吸問題的人。此外就是—永遠不要吃宵夜或睡前零食。潔米醫生的臨床案例費莉西雅是一名70歲女性,她身材苗條且愛運動,從前是名舞者,而且為了維持體態,每天會從事一小時的瑜珈。她因為慢性咳嗽和早晨聲音沙啞而前來尋求協助。她的喉頭是場災難。藥物對她沒有效果。她告訴我關於自己「健康的」日常養生法:一份大量的晚餐,接著是做一小時的瑜珈,睡前再吃一顆澳洲史密斯青蘋果。嗯,是這樣的:你永遠不應該在飽腹的情況下運動,或是在用餐後3小時內躺下!此外,吃紅蘋果還可以,但是對於逆流患者來說,一顆酸(非常酸)的史密斯青蘋果就像是一塊逆流磁鐵,特別是在睡前食用。我直截了當地告訴費莉西雅。請她把她的「大餐」改到中午享用,瑜珈練習與點心挪到更早的時間,並且以紅蘋果取代她每日一顆青蘋果的習慣。光是這些改變,就足以使費莉西雅的症狀完全消失。書籍介紹書名:【跨科解密】胃食道逆流修復全書:美國權威醫師12年實證,兩大飲食階段✕75道低酸料理,14天終結各種逆流症狀作者:潔米.考夫曼, 喬丹.斯特恩, 馬克.鮑爾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2/08/25作者簡介潔米.考夫曼(Jamie Koufman)是世界上逆流疾病的主要權威醫生之一,也針對逆流議題在美國國內和國際間巡迴演講。近三十年來,她的開創性研究集中在探討逆流對聲音和呼吸道的影響。她創造了「隱性逆流」(Silent reflux)和「咽喉逆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兩個涉及喉頭和喉嚨逆流的醫學術語。考夫曼醫生是紐約聲音研究所(The Voice Institute of New York)的創辦人和主任,該研究所是美國最重要的綜合聲音治療中心之一。她是紐約醫學院(New York Medical College)的臨床耳鼻喉科教授,自1994年以來每年都被列為「美國頂尖醫生(Top Doctors in America)」。考夫曼醫生撰寫了一個關於嗓音障礙、聲帶手術、逆流和經鼻內視鏡的醫學部落格:www.VoiceInstituteofNewYork.com。喬丹.斯特恩(Jordan Stern)是具有美國專科執照的耳鼻喉科醫生(頭頸外科),在上呼吸道疾病的治療方面有超過20年的經驗。他也是綜合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和打鼾中心「BlueSleep」的創辦人及主任,並且組建了一個跨專業團隊,致力於治療成人和兒童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和打鼾。斯特恩醫生經常針對睡眠呼吸中止症和頭頸部腫瘤方面進行發表和演講。他是聖文生頭頸腫瘤外科計畫(Saint Vincent’s Head and Neck Oncologic Surgery)和紐約眼耳醫院頭頸外科服務(New York Eye & Ear Infirmary’s Head and Neck Surgery)的前主任。自2007年以來,他每年都被列入《紐約時報》的「頂尖醫生(Top Docs)」名單中。他與鋼琴家馬格達萊納.巴切夫斯卡(Magdalena Baczewska)一起製作了〈Music for Dreams〉(見www.bluesleep.com)。馬克.麥克.鮑爾(Marc Michel Bauer)是法國廚藝學院(French Culinary Institute)的主廚和備廚,在過去的18年裡,他在那裡磨練烹飪和技術能力,並熱情從事教育和啟發後輩。身為一名法國主廚,他曾是曼哈頓「Délices de France」的行政主廚。他在法國獲得了烹飪藝術和科學的雙重高級認證,並在紐約州立大學學院(SUNY College)獲得了理學士學位。鮑爾主廚透過使用從國外旅行中獲得的當地食材和技術,以及透過調整食譜以滿足特殊飲食需求來設計新菜餚的能力,為烹飪帶來了豐富的創造力。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曾與許多業內的頂級廚師並肩工作,包括亞倫.賽拉克(Alain Sailhac)、雅克.貝潘(Jacques Pépin)、安德列.索爾特納(Andre Soltner)和雅克.托雷斯(Jacques Torres)。由於親身經歷過胃酸逆流的痛苦,他認為有必要創造出簡單的食譜,使逆流患者能夠享受食物,不受飲食的限制。延伸閱讀: 調整「自律神經」,要從「脊椎」開始!日本整骨專家教你:睡前3分鐘「這樣跳」,緩解身體無力、夜間失眠
-
2022-11-07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長輩常徘徊遊走 該怎麼辦?專家教5方法預防準備
● 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留意警訊避免惡化● 情緒、妄想、幻覺等行為,令照顧者頭痛● 找出失智症患者行為失控原因,對症下藥一名70歲老伯伯,每當太陽快下山時,就開始出現失控行為,包括不停來回踱步、反覆講述同樣的事情,表現非常躁動,只要家人勸阻,就是一聲咆哮或暴走,令人非常頭痛。WaCare專家、護理師周珈汶說,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許多人上了年紀經常忘記事情、對原本的嗜好不再感興趣,以為只是缺乏活動力或記憶減退,小心這些都是失智症的癥兆。若發現家人出現異於平常的行為、個性明顯改變,一定要「及早診斷、及時治療」,減緩失智症的惡化速度。失智症患者因為認知功能衰退、記憶力減退,會忘記當下要做什麼、要去哪裡,常會走來走去或是四處徘徊遊走,最後想不起外出的目的而迷路了,在住家附近也可能走失,最後變成失蹤的案例。周珈汶提醒,只要對「徘徊」行為多一分了解,就能多一點預防準備。安撫陪伴 不要一味阻止失智症所引發的徘徊大多是「有目的性行走」,只是忘了目的是什麼、該怎麼做,所以一旦發現失智長輩不停踱步、想出門時,應該先了解他們要做什麼,而非一味阻止或責怪。如果以錯誤的方式應對,有時會讓失智長輩暴走,當下必須安撫陪伴或是做一些事情來轉移注意力。建立規律作息 適度活動引發徘徊的原因,還有「日落症候群」,當太陽開始慢慢下山,失智症患者就會不停來回在家裡踱步,看起來緊張不安的樣子。周珈汶說,黃昏天色逐漸變暗時,光影、光線造成環境改變,會引起患者出現意識上的混亂,情緒也跟著起伏不定,朝向不適當的目的走去。周珈汶建議,照顧失智症患者一定要保持「環境不變」以及建立「規律作息」,當傍晚天色昏暗前,先把家裡的燈都打開,室內保持充足的光線。睡眠時使用夜燈,避免醒來時對環境感到陌生,出現踱步或跑出家門,大幅提高走失機率。養成規律作息,可避免生理時鐘混亂,若白天精神不好,千萬別躺床小憩,必要時才午睡,多安排適度的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多善用日照中心、社區據點的課程,同時也消耗體力,晚上比較好入睡。降低失智者出現徘徊遊走5方法1.耐心了解他們為什麼想要出門去做某件事2.先轉移注意力,陪伴散步一小段路後回家3.因空間認知產生障礙,可改變動線、加強標示4.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避免時間混亂5.多利用社會資源預防失智者走失
-
2022-11-03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並非什麼都無法自理!陪他們外出購物減緩脫節速度
失智並非什麼事都無法自理,也不是一夕之間會把所有以往熟悉的生活全然忘卻,因此不要一味認為失智長者只要乖乖待在家裡就好,建議照顧者不妨嘗試陪同失智長者一起外出購物,並給予長者適度使用金錢及維持消費的的彈性空間,減緩與社會完全脫節的時間。消費行為照顧法一、買雞蛋我希望維繫母親與外界互動的能力,試著教她如何買雞蛋,例如請母親幫忙去附近商店買回來10顆雞蛋,透過買雞蛋買賣交易的過程,母親就有機會跟別人說說話、多一點互動,也讓她還保有數字與金錢的概念。二、消費行為練習母親的失智,是從輕度轉到中度,甚至於最後到了重度。身為兒子的我在旁邊陪著她生活,但我還有醫院的工作,無法24小時陪伴,因此我們請了一位外籍看護。我跟太太說,外籍看護是媽媽的貴人,就是我的貴人,所以我們對外籍看護非常的尊敬,因為我們的尊重,她也以非常親切的對應方式回饋我們。白天我上班的時間,每到中午,看護就會推著輪椅帶著母親,到附近的便利商店買午餐,母親在便利商店裡一面吃著午餐,一面看著店裡進進出出的人,反而覺得非常有趣,常常不知不覺一整個便當都吃完了。我們把中午吃飯的這個任務,完整交給了看護,她也可以在便利商店找到她想要吃的食物,甚至可以和母親分著吃,所以每天中午在我家附近,可以看到一個老老的老人家跟一個陪在旁邊照顧很熱心的看護,一起活躍在便利商店,可能會在全家便利商店,或是在7-11便利商店,這是中午的美好風景。吃完中餐,她們會到旁邊的公園,吹吹風、曬曬太陽,看著孩子們溜滑梯、玩耍。失智的母親雖不是全然由家人照顧,卻能夠在一個很有愛心的看護陪伴照顧下,在社區裡,活得非常自在、正常。這些日常生活的點滴,只要用心,都能夠與「失智」老人家互動,而且挺有趣味的。提升睡眠品質照顧法缺乏活動、減少思考,大腦、小腦的運作降低,可能讓失智長者白天昏昏欲睡,到晚上卻睡不好、睡不著,甚至有驚醒、夜遊的狀況發生。如果一夜睡得好,早上精神就會特別好!我叫醒母親起床的方法很特別,母親起床前,我總是先跟她說說話,拿麻將放在枕頭上跟她玩,重度失智的母親,一萬、六萬、八萬,麻將數字都還認得出來,但「條」「筒」就叫不出來,我的麻將是母親教的,以往逢年過節會陪她打,所以藉由她熟悉的麻將,讓她手摸麻將,有種安定的感覺,再陪她說說話,笑容也就出來了,她就歡喜的起床了。起床之後我會陪同母親吃完早餐再去上班,雖然老人家的睡眠時間不太固定,有時七點起床,甚至到八點,對我來說,時間壓力當然很大,但原則上就是不打擾她睡眠,讓她自然醒,從規律與否也能觀察她的身體狀況有沒有異常,中午再請看護陪她走到附近超商,挑選她明天想吃的早餐,藉由外出採買也讓她曬曬太陽、有機會讓身體活動一下。一、把握好天氣,出門透透氣、曬曬太陽門診中有家屬來為父母親拿藥,提及疫情肆虐,日照中心都停課了,老人家在家生活不規律,認知能力更加退步,我告訴他們如果有好天氣出現太陽,一定要把握時間在上午及黃昏時段陪老人家就近在家門口或附近散散步,曬曬太陽,調整他們的生理規律。二、三十分鐘的出門透透氣,對老人家的睡眠也有很大的幫助。二、早午晚三段式,規律生活起居用餐失智長者最大的問題在於減少對周遭事物的注意力或失去興趣,可能會在電視機面前睡著,或在客廳頻頻打盹,因此在一天的時間裡,會斷斷續續的打瞌睡,換言之會把一天的睡眠時間都充足了,反而到了晚上顯得精神旺盛,可能會起床到處遊走,嚴重更會干擾到其他人,讓照顧者產生困擾。如果把失智長者的白天生活做一個規律化的安排,好比說早上起床吃個早飯後,就帶她出門曬太陽;下午午覺起來,也可以再出門曬太陽,哪怕只是三十分鐘,都會讓長者在出門時看到不同的景象,可以刺激大腦,而不會讓腦筋處於呆滯狀態,便容易產生睡意。晚上時,家屬或是照顧者陪伴吃飯,讓長者使用筷子吃飯,能夠訓練他的注意力,一頓飯陪他吃一個多小時都值得。吃完飯可以一起唱唱歌或是陪她泡泡腳、看電視聊劇情,如此一天下來,或者陪她出門在附近走走,順便訓練講話。人腦退化了,失去日子的節奏,精神就更散亂了。有三段式的生活作息,可以讓長者的生理時鐘得到規律的調整,晚上的睡眠狀態自然就會較穩定。我的母親就是用這樣的方式,所以她晚上一直睡得很好,也不會打擾到我和我家人及看護的休息。三、有必要求助醫師,搭配正確用藥失智長者如果腦部退化到額葉,節制力會降低,也許容易疑神疑鬼,或三更半夜不睡覺,若情況嚴重干擾別人,可以求助專科醫師、在醫師和家屬充分溝通之下,可透過正確用藥,來調整患者情緒,改善睡眠品質。(本文出自原水文化《超越認知障礙 曹爸有方:保有快樂記憶、忘得輕安自在,有尊嚴安老終老》曹汶龍著)
-
2022-11-03 性愛.性福教戰
中年夫妻性愛4類型!如何重質不重量 卻能愈愛愈年輕
生活壓力沉重?體能變差?中年夫妻「性」或「不性」?《聯合報健康版》十月徵文主題「性、不性,有你」,獲得許多讀者迴響來信分享夫妻性事。根據來稿,「有性有愛」的最稀有,就算有性也不少是「有心無力」或「勉力配合」。此時,除了靠運動、飲食、藥物調整狀態,更多人建議夫妻間最需要加點新激情元素助攻。而中年夫妻最多的是「無性有愛」類型,雙方已不再局限於身體上的欲望滿足,轉而在心靈上取得慰藉。以下摘錄各類型的精華篇章,來看看你們屬於哪一類型。「有性有愛」類型適當的性愛,可以讓身心更健康,也可以讓雙方感情維持甜蜜。提高性愛品質而非追求次數,是中年夫妻性愛的最大公約數。.我會製造一些羅曼蒂克的情境,例如畫一張「兩顆心交疊在一起,一支愛神的箭貫穿了兩顆心」的圖畫,把它貼在床頭,只要有一方想炒飯,示意地朝那張圖瞄一眼,另一方立馬配合。.我和老公在睡前會一起用平板看甜寵劇,戲裡的情感,很容易感染現實中追劇的我們,就這樣水到渠成,自然的完成了周公之禮。或把平板追劇換成看書,在睡前由我挑書,然後我依偎在老公的身旁與他共讀,老公會用肢體語言告訴我,於是把燈關了,兩個人就開始滾床單了。就這樣,原本不是很喜歡周公之禮的我,有了戲劇和書本的助攻,竟可以在心境上回復三、四十歲的虎狼之年。.曾有貴人提點要滿足老公男性需求,讓他無力向外發展,且我倆就算鬥氣,也有共識「不用性懲罰對方」。我在謎片成癮老公的帶領下,共同驗證謎片各種動作的難易。有時他假扮帥氣歐巴邀約,有時我則變裝來個驚喜,或者他想著○玲、我想著貝○漢…,用想像增添情趣。這些愉悅的體驗,也讓兩人的心更加靠近。.我以前常想隨心所欲,卻屢遭太太否決,後來找到一個兩人世界的時光,成為我們的性福功課表。沏一壺好茶,加「來運動」暗語,就水到渠成進入課程。.結縭27年,為何我的老公性致仍如此高昂?每當我問他是否因男性荷爾蒙分泌太旺盛,他就甜言蜜語地回應是我身材太迷人、愈來愈美麗,要我應該感到驕傲。同事與好友也常誇我「妳怎麼愈來愈年輕?」讓我不禁想到:真的是「愈愛愈年輕」的功效嗎?我想在自己身體沒有不舒服的情況下,性不性,就由老公決定吧。.過了「知天命」年紀,我心如止水,溝通後,先生會顧慮我的感受,試著吟詩詞、播放音樂或影片營造氣氛,在浪漫氛圍下,使人心情大好,彼此得到滿足,二人都很開心。偶爾我們會去汽車旅館,他說「袂使換牛母,咱來換牛牢。」才有新鮮感。我們會先約會爬爬山或喝下午茶,再去汽車旅館休息,在此處不用擔心聲音太大被小孩聽到,也不怕婆婆突然來敲門,比較能盡興地享受魚水之歡。.我的經驗是清晨睡醒時刻較好,因為經過一夜休息,體力較好,這過程當然也要先有肌膚相撫,床邊細語,才能更進入狀況。.婚後忙孩子、家務及上班,夜裡還要擔心老公對我物盡其用,每到上床時都有些緊張,只能勉強回應。反而是被迫退休後,早上不必起早趕上班,壓力瞬減,心裡輕鬆快樂得不得了。假日偶爾和老公參加旅行,一星期當幾天志工,有好心情、體力和老公一起健走。雖然老公早已過耳順之年,我也要奔六了,但「可以親熱就要盡量親熱」,是兩人默契。上床時,當老公的鹹豬手又伸過來時,當下的我覺得好甜蜜幸褔。「有心無力」類型人到中年,身體與心理都發生變化,就算想要,也可能力不從心。但只要有心,男人、女人,都有改善的辦法:男人可以這麼做:.飲食:可食用含鋅高食物。早餐我常喝一杯南瓜黑豆汁,再加一個白煮蛋。中餐配菜吃韭菜炒蛋,可顧腎壯陽。晚餐吃清蒸貝類海鮮,小酌一小杯好酒。.運動:--每天傍晚走路1.5小時,期間跑步三至五段路,讓心跳達到130以上,且做全身伸展活動。每天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維持深蹲、伏地挺身、俯臥撐、雙槓抬腿扭腰等運動,以增加肌肉量;強化核心肌群的棒式、仰臥起坐、捲腹等,有助性愛強度和耐力;快走、飛輪、健身操等有氧運動,可提升心肺功能。.按摩:我喜歡泡腳+全身按摩,夫妻雙人鴛鴦浴後,互相全身按摩,進而在柔和的燈光、輕鬆音樂、點個喜歡香精油,雙手在潤滑油的助陣下,在愛人身上遊走。總之,萬能的雙手加上舌頭、嘴巴及按摩棒的助攻,保證讓你的她飛向雲霄、快樂無比。.製造情趣:行房當日要避免身心過度疲憊,不碰煩心瑣事,洗澡後早早上床,調整適宜的室內溫度與柔和偏暗的燈光,在床上輕柔的擁抱、親吻與愛撫,再做愛做的事。.藍色小藥丸女人可以這麼做:.生理上:--更年期多有陰道乾澀問題,可塗抹潤滑軟膏以減少疼痛。--多運動。--雌激素補充療法。.心理上:在性事的次數,多數先生永遠覺得太少,太太則覺得太多。建議多溝通,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及次數。「雙手萬能」類型中年後因子女、工作等沉重的生活壓力,尤其許多女性因更年期的不適,更常「性」趣缺缺。但對男人來說,性愛是本能欲望,是生活「必需品」。因此當另一半不能配合時,也只能靠萬能的雙手自我安慰了。.早發性停經讓我吃足苦頭,心裡的愛意未減,但身體的掌控卻是江河日下。我還在適應新身體,親愛的老公,感謝你的雙手萬能。.結婚超過二十年,老婆是愈來愈忙,「妹妹」也容易乾澀,總是需要潤滑劑,以前辦完事後容易發癢有異味,才是老婆「性」趣缺缺的原因吧?去看婦產科難啊!與其改變另外一半的想法,不如自己想方設法自己來。五指好兄弟,一起來努力。.以肌膚的撫摸代替性愛,肌膚相撫、床邊細語,就是愛的傳聲筒。「無性有愛」類型最多數的中老年伴侶,不再局限於身體上欲望滿足,而是在心靈上撫慰。日常的親密動作已是愛意,只要用心經營夫妻相處之道,雖然沒有激情的性愛,一樣可以享受甜蜜而溫馨的夫妻關係。.日常生活中的擁抱、親吻、牽手等親密動作,都是「性」的表現。把性愛化為互相關懷的小動作,噓寒問暖,互相扶持。.不時製造親密貼心的舉動,例如對方出門前,會送到門口,為對方開門,還會來個「道別之吻」;太太在廚房準備三餐時,我常依偎在身旁說些悄悄話;拍照時,我們會各舉一手構成大愛心,偶爾會玩個「夫背妻」遊戲,諸如此類生活點滴,都會促進夫妻甜蜜的幸福感。.對太太來說,生完小孩,完成了階段「性」任務,愛愛這檔事就如同「厭惡品」一般,已無「效用」可言,能不碰就不碰。但對我而言,夫妻裡的性卻是「必需品」,更是我的「精神食糧」。我倆只剩形式上的「噓寒問暖」,你好我好大家好。這一晚屬於我們的床,沒有什麼,只剩「倆人的平躺」,她的,與我的。.參加社團活動與不同老靈魂交心,挽救往下墜的頹勢,晚年一樣可以活得亮麗。.平時一起爬山、逛街、散步,精神的滿足早已超越了生理需求,即便只是短暫感受到的手心熱度,都提醒著自己:共用雙人枕頭到終老,就是最幸福浪漫的事。.日常生活的提攜互助,如妻子在浴室幫忙身體不便的我洗澡、更衣;出門在外攜手並行,只為了身旁多一支手杖、一雙耳目;每晚的入眠,必伸手觸摸妻子小腹,方能安眠;清晨一個小小的morning kiss,更是開啟美好一日的起床式。生命已走在黃昏盡頭,望著身旁數十年的老伴,早已是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年輕時熱情未退,卻已提熬濃縮成精神相契的無限彩霞。.更年期的不適讓我心煩氣躁,分房後感情反而更緊密,老公會過來我這邊,讓我的頭枕在他的手臂,擁在懷裡拍拍,聊著天,就像剛新婚時一樣,換來的是親親及愛撫,把我哄入夢鄉後,老公再回小房間睡覺。或到山上、農場、賞花、看看大自然,讓家裡的事暫時拋諸腦後,充飽電後再回來面對現實,就像回到戀愛時,能互相彌補心靈的那塊私密處,更是甜蜜。.對付青春不再的無情,更應採取積極方式,注重營養健康、外在的妝容,參加社團活動與不同老靈魂交心,挽救往下墜的頹勢,晚年一樣可以活得亮麗,拋開性或不性的生理需求宰制。.雖然不再有身體的連結,三十多年的感情早已昇華為親情,但我們互相照顧支持、互訴心事的習慣還是未變,每天共進晚餐,在安全的氛圍下,安心睡去。我和先生重視的是心靈提升及視野的開拓,有時間就去旅遊,不管年紀多大,都要給掌聲,有性、無性已不是我們現階段最重視的事了。(資料來源:《聯合報健康版》十月徵文)
-
2022-10-29 養生.家庭婚姻
《台北女子圖鑑》:婚姻有可能成為老公的擋箭牌?夫妻沒有愛為什麼不離婚?
《台北女子圖鑑》自開播後就話題不斷,不論是劇中呈現的南北差異,或是女主角的感情觀,都引起網友們的熱烈討論;繼上週第五集播出後,五月天石頭飾演的已婚暖男何健寰與女主角林怡姍展開了一段轟轟烈烈的地下戀情。明知這段戀情不會有結果的林怡姍,最終還是忍不住暈船,跑去向正宮宣示主權,反而被正宮的一句話點醒......(以下有雷慎入!)由桂綸鎂領銜主演的《台北女子圖鑑》在上週已播至第五集,而第五集劇情走到林怡姍(桂綸鎂飾)在健身房遇見了溫文儒雅的暖男健寰(石頭飾),在一夜情過後才被男方告知已婚,雖然當下無法接受,但仍然抵擋不住暖男的魅力攻勢而淪陷。事實上,看似擁有無害外表的暖男是最讓女性不設防的,他們可能沒有典型帥氣的外表,但懂得打理自己並且對女性充滿紳士風度,講話不疾不徐且擅於傾聽,讓女性感受到一種被呵護的感覺,於是不知不覺墜入了暖男早已設下的陷阱。暖男可遇不可求!若真遇見還能抵擋得住誘惑嗎?或許對暖男而言,一開始就開誠布公自己不想(也不能)負責任就是一種負責,擺明了自己是很尊重女性的,要不要繼續交往下去由女性去做選擇,但別忘了當初發生一夜情的時候,這些醜話有先說在前頭嗎?要怪女性頭腦不清醒也好,被騙一次為何還要再被騙第二次?我想大概就是現實生活中又暖又正派的男性實在太難遇到了,我們總是只能在韓劇中才能滿足這種幻想,等真實生活遇見之後,又有幾個人能真的抵擋得了誘惑呢?暖男的陷阱:過於坦蕩反而更難抽離!尤其是這種標榜開放式關係的暖男,更是不介意在妳面前跟老婆通話,這也是他自認坦蕩蕩的證明。女性有一種很奇怪的心理,當一個男性也對正宮展現出相敬如賓又體貼的態度時,自然會提高對這位男性的評價,久而久之,就如同林怡姍一樣,開始會出現想要佔有這個男人的念頭。原以為自己只是玩玩的初心也逐漸走樣,這都是人性中很正常的情感流轉,最後甚至會有瘋狂的念頭想要去跟正宮展開對話,可能是想戳破暖男的假面具,也可能是想去試探他們彼此的感情是否有一絲絲的空隙可以摧毀?既然夫妻之間沒有愛,為什麼不離婚?對於這種暖男,其實是讓人又愛又恨的,我們貪戀著他們的溫柔體貼,卻又恨他們滿嘴的自私謊言,既然他口口聲聲說他們是開放式關係或當初結婚是被逼的,為何他們卻不離婚呢?真正的答案是保有婚姻才能讓他們更有餘裕在眾女性之間遊走,他們可以用自己已婚的理由,來替自己擋掉那些想要名份的女人,更狠一點是,可以利用自己已婚的身份來警告糾纏自己的女人,是有可能侵害配偶權的,即便現在通姦已除罪,但若是有足夠的證據力,在民事上仍然會被判賠的。女孩們,若是妳誤入已婚暖男的懷抱,只要想想,難道妳甘願冒被正宮告上法院,並且有可能被判賠的風險而繼續這段關係嗎?屆時損失的時間、金錢、名譽可是讓人感到不值啊!※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10-25 醫療.腦部.神經
素食者、洗腎和糖尿病患者皆高風險族群!醫授4招檢測不寧腿症候群
●雙腿有螞蟻在爬、不自覺抖動,恐罹不寧腿症候群●台灣約50萬名患者,多與缺鐵有關●遺傳引起,症狀會一代比一代更嚴重睡覺或久坐時,總覺得腿有螞蟻在爬、氣泡在皮膚間遊走、不自覺抖動、腳刺刺的,有時像被電到,出現這類腿部異常感受,可能罹患「不寧腿症候群」。根據統計,不寧腿症候群全球盛行率約5%,女性發生機率比男性高,整體約3成屬於原發性患者,通常在10歲前出現症狀,但常被認為是生長痛,等到成年症狀加劇時才就醫。腳痠刺痛 不寧腿影響睡眠雙和醫院睡眠中心主任、神經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鄔定宇表示,不寧腿的症狀多元,有患者睡覺時腿部不安寧導致失眠,也有患者反映「腳很癢」常感覺有蟲在爬,還有患者久坐後腳痠痛、有刺痛感,每位患者的症狀都不盡相同,讓患者在求診的過程中,容易被誤診,甚至找不到原因,等到30歲到40歲時,嚴重到影響生活,才終於被確診。鄔定宇指出,臨床上會依照四大標準症狀,判定是否罹患不寧腿症候群:一是雙腳時常感受到不舒服;二是「靜止時」如坐著、睡覺時,發生不舒服的感覺更明顯;三是腿部不舒服症狀會在活動後緩解;四是早上症狀輕微,下午至傍晚時症狀嚴重。只要四項症狀都符合,即可判定罹患不寧腿症候群。兒時發病 易誤診為成長痛造成不寧腿症候群分為先天與後天,鄔定宇說,先天屬於家族遺傳,目前研究與腦中多巴胺代謝有關,通常小時候就會發病,初期易被誤診為「多發性神經病變」,有些患者因症狀輕微,家人常以為孩子是成長痛而延誤被診斷的時間。如果是家族遺傳引起的不寧腿症候群,研究顯示,發病時間會一代比一代年輕,症狀也會一代比一代嚴重。後天導致的不寧腿症候群,常與體內缺鐵有關,如洗腎患者、懷孕婦女、糖尿病患者、缺鐵性貧血者、素食者等,都屬於高風險族群。此外,女性經期容易缺鐵,因此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根據調查,不寧腿症候群台灣或東南亞盛行率約1%到2%,換算出台灣約50萬人罹患不寧腿症候群。鄔定宇表示,台灣盛行率應被低估,實際罹患人數應該更多,台灣是洗腎大國,加上人口老化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很多患者是因為不寧腿症候群影響睡眠才間接被診斷出來。患者睡眠時,常合併肢體抽痛,間接性不規則抽動,較淺眠,患者也容易不自覺踢枕邊人,影響枕邊人睡眠。飲食均衡 減少刺激性食物不寧腿症候群治療方式,若是原發性患者,會先確認是大腦傳達吸收鐵質的功能變差,或是多巴胺代謝有關,前者可投以抗癲癇藥物,後者則給予多巴促進劑治療,但效果有限;後天引起的患者,多是因缺鐵導致,建議補充鐵劑改善。部分不寧腿症候群的患者不一定要透過藥物治療,鄔定宇建議,可先調整飲食,減少攝取刺激性食物,如茶、咖啡等,多補充含鐵食物,如豬肝、紅肉、深綠色蔬菜,以及避免過度攝取酒精或尼古丁。如果不寧腿症候群已嚴重影響睡眠及白天精神狀況,可投以安眠藥物治療。避免不寧腿症候群上身,鄔定宇說,最好的預防方法是飲食均衡,若患有慢性失血的疾病,像胃潰瘍、痔瘡,或靜脈曲張,都可能增加罹患不寧腿症候群機率,排除這些疾病也能達到預防效果。
-
2022-08-09 養生.運動健身
減輕壓力、降低血壓!印度瑜珈冠軍教最簡單的一種方式:每天只要3分鐘
簡單3分鐘的沉思,擺脫壓力,讓心歸零 早晨一起床,你腦中便只有該如何計畫才能完成今日的待辦事項,遊走於工作、家庭、朋友之間,同時還要完成所有日常事務,這一切光想就讓你覺得精疲力盡了。多數的我們,根本沒有沉澱的時間,那為什麼不試試給自己3分鐘的「空白時間」,什麼也不做,就是好好安靜地沉思靜坐,即使一天只花3分鐘,就可以為你在忙碌壓迫的日程中找到一絲平靜,你的內心愈加沉靜,你便得以聆聽更加細微的聲音,你便能夠開啟全部的感知去體會萬物。 想要變得更健康?沉思靜思可以說是最簡單的一種方式了!瑜珈靜坐法的好處非常多,只要將技巧學起來,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以簡單練習,所以是極為推薦的瑜珈練習!平靜身心、釐清心緒、減輕焦慮、加強專注力。在身體層面,靜坐可減輕壓力、降低血壓、強化免疫及新陳代謝,更可以平衡身心,穩定情緒。瑜珈及靜坐都是促進整體健康的好方法,而且大多數的練習都是你在家一個人就可以完成,你會覺得更加放鬆、不受他人干擾,如果說到這裡,你還沒下定決心要學習如何練習靜坐,那接著看看這些好處,你就會知道你決不想錯過! 如何靜坐?如果睡著怎麼辦?怎麼避免靜坐時睡著? 如果在靜坐時睡著怎麼辦?怎麼會睡著呢?靜坐時,你不曾停歇的思緒可能還在持續翻攪,或者有那麼一個片刻思考停止。而腦中不斷出現的自言自語可能就是快要睡著的信號。 靜坐與睡眠的雷同之處便是身心活動與感知變得極為平緩。然而,沉思靜坐是屬於「超意識狀態」,能夠引領出高端敏感的意識層面,可以有意識地主導大腦和心靈,而睡眠則是缺少意識的潛意識狀態。你必須透過練習才能夠分辨出兩者的差異,但也有一些小撇步可以幫助你別在靜坐時再睡著了! 一、睡眠時間充足 這聽起來很簡單,但現代人的失眠問題可是非常嚴重的。如果你每次開始嘗試靜坐,就馬上進入打瞌睡模式,那可能你需要的是先睡飽一點,讓身體好好休息,之後再觀察充足的睡眠是否對於你的靜坐有所幫助。 二、從短時間的沉思靜坐開始 初學者開始練習時不需要一下子就練到數小時,事實上,3~5分鐘就會是一個很好的開始,試著感受內在平靜,訓練你的心緒停止那些無止盡的雜音,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你就可以慢慢增加靜坐的時間,你也會訝異於僅僅10分鐘的靜坐,就能夠讓自己變得如此平靜。 三、在正確的時間點練習靜坐 每個人的生理時鐘都不同,挑選你覺得最清醒、最有精神的時段,不要挑選覺得精疲力盡的時候練習。 四、練習時搭配聲音引導(睡眠瑜珈) 我非常喜歡睡眠瑜珈引導靜坐的方式,我在手機裡存有很多不同的睡眠瑜珈影片,在有空檔的時間,或是我覺得當下需要平靜思緒時,我就會利用這樣的方式來簡單練習。我個人喜歡在搭車時閉上雙眼聆聽睡眠瑜珈的引導,靜坐10分鐘,直到抵達目的地,不會有誰發現你在做什麼,而睡眠瑜珈的引導式靜坐,讓你的腦中有畫面可以遵循,更不容易睡著,讓你可輕鬆專注在腦中影像。 五、漫步冥想 在林中散步,可以是一種絕美的冥想體驗。這也被稱為佛陀冥想。就像在火車上看著窗外飛駛而過的景象也能帶給你一種特別的平靜,關鍵在於正念以及有目的性的進行冥想,感受你的每一個步伐,感受開闊空間的空氣,你的身體,你的每一個動作,這也是一個將意識拉回身心的美好時刻。 六、打通淤塞的氣脈,在靜坐前練習體位法 靜坐前先練習體位法其實不難了解其道理,如果你覺得你的身體僵硬、沉重、懶懶散散,那就開始練習瑜珈體位法吧!你會覺得身體在練習後被舒展開來,更加有活力,更加靈敏,心靈已變得更加開闊沉靜。此時,身體的能量流通至體內各處,如果你覺得這樣的狀態可以讓你舒適的停留在攤屍式(大休息)中,你可以坐在一塊毯子上,保持你的脊椎中正,如此一來,你的意識會更加清晰。 靜坐的方法依每個人的狀態不同也會有所差異,我們可以從現在這個當下開始屬於自己的靜坐。無須追求完美的靜坐,不需要在絕佳的環境之中才練習靜坐,而且你也不需要一次就練習數小時,只要3分鐘的時間,進入靜坐之後,有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的思緒被拉走了,但這無傷大雅,你正在自己的靜坐之路上走著,你正在訓練你的大腦,你正在透過靜坐用平靜之美滋養你的身心。 ※2018 YOGA TTC【正統印度瑜珈師資培訓】-不需要飛越千里到印度,擁有超過17年豐富教學經驗的印度大師Master Sujit 帶你追根溯源、回到根本學習瑜伽。RYT 100進階體位法師資培訓,RYT 200哈達瑜珈師資培訓。 作者簡介_Master Sujit KumarMaster Sujit Kumar,五歲開始修習瑜珈,參加多項瑜珈比賽獲獎無數,至今仍是印度Bihar州立瑜珈比賽蟬聯6次冠軍紀錄保持人,在26歲創辦索莉雅太陽瑜珈(Sujit-Sauryayoga),立志推廣瑜珈這門古老科學,希望藉由超過15年的教學經驗帶給全家男女老少身心靈平衡健康的生活。「Sujit老師的3分鐘神奇瑜珈課」專欄文章列表延伸閱讀: 秦老闆的當鋪故事:92歲老太太,用4件「傳家之寶」教我的人生智慧
-
2022-08-08 癌症.大腸直腸癌
43歲女以為痔瘡血便又腹瀉 查出直腸長惡性腫瘤
新竹市一名43歲章小姐近期發現血便,由於身體上無不適,原以為只是痔瘡出血未特別就醫,直到七月初開始頻繁腹瀉,血便越發嚴重,到新竹馬偕醫院做大腸鏡檢查,發現上段直腸有個約五公分惡性腫瘤,最後以「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處理,術後隔天即下床活動,於第六天順利出院返家。新竹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林秉緯指出,章女手術過程順利,腹部僅有約5個小傷口,最大傷口不超過4公分,最終病理報告化驗為第三期直腸癌,透過精密手術均已切除乾淨。林秉緯表示,腫瘤位於直腸,排便習慣改變、解血便是常見的症狀,有時還有嚴重的便秘情形,而直腸癌位於骨盆腔內、若腫瘤位置鄰近肛門,傳統腹腔鏡手術因器械靈活度不足,較難在狹窄的骨盆腔內有效的操作,在移動時也會晃動到傷口,術後較為疼痛,因此建議病人以具有精細、穩定度高、手術出血量少、可在狹小空間遊走等優點的達文西手術來切除病灶,並一併進行淋巴結的廓清,降低復發風險,且能加速病人術後恢復並減少住院天數。林秉緯說明,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系統結合電腦、精密機械科技與3D影像系統,控制台可提供手術醫師高解析放大十倍的3D立體視野,機械手臂具有7個自由度且可540度旋轉,達到真人手腕靈活和準確且可模仿雙手做旋轉、抓取、捏夾動作,並消除不必要的顫抖。綜合以上優勢,利用達文西手術進行低位直腸癌切除時,可不受骨盆腔底部空間狹隘的限制,清楚看到手術廓清範圍及重要的神經、血管,進行精密的沾粘分離和完整的腫瘤切除。新竹馬偕醫院指醒,大腸直腸癌是國人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且發生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容易疏忽或遺漏,若發現自己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持續超過兩周、便祕、血便、貧血、裡急後重(上完廁所仍有便意)或不明原因體重變輕等症狀,應該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檢查,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
-
2022-07-1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如何接住墜落的你
【編者按】這星期邀請中生代的三位良醫回憶「教我人生的病人」。一位重症醫學專科醫師追述因為家人不捨而醫療團隊勉強違背病人的意願插管之後,情況未見改善,最後病人竟然在醫院自殺,引起她深切的自省,「在科技的進步之下,藥物、檢驗技術、開刀器械都可以發展神速,但唯有承接病人無法治癒的痛苦這件事情,沒有辦法被取代。」一位心臟內科醫師回憶在第一年當主治醫師時留下深刻印象的兩位病人,一位「恙蟲病」病人使他見證了病人真的就是醫師最好的老師,同時病理學老師由切片的結果及時給他的指點使他深感師恩難忘;一位原住民的年輕病人的不治過世,但病人母親對醫師的溫馨互動使他說出「前輩醫師常教導我們視病猶親是醫師的天職,而我更認為醫療服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旅程,一旦出發了就不應該停下來。」然而相對的另一位長期照顧失智老人的醫師卻語重心長地道出,「醫師不該將病患或是家屬的正向回饋過於放大,那些溢美之詞不過是他們所熟悉的人情世故,但醫病關係或者醫生與病人家屬的互信,也要有所保留。所謂視病『猶』親,而非視病『為』親,有了精準的拿捏,醫病之間才能有長久的和諧。」 在我一路以來的生命中,時會聽說曾認識的人自殺,可能未遂也可能死亡。我閱讀過相關書籍,也曾經一度想要走身心醫學科,但直到我看到報導說明,自殺成功的病人當中,過去幾個星期都曾經於診所、急診或是醫院就醫,雖然不一定是以精神情緒不穩定為主訴,但最少他們曾經離醫護人員這麼近過。於是我期勉自己,仍然要走我最喜歡的內科,但絕對不要忘記去感覺我眼前這個人的情緒,即使他是我的長輩、平輩或是晚輩。 無奈,一路走來,即使已經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但還是無法挽回一些傷心的事實。在一次學長燒炭自殺死亡,而我想起前一天照會他來看病人時,我們有過簡單的對話,但我事後怎麼想,卻想不起他有任何的不對勁,直到現在,我仍然記得當時和他對話的場景,以及隔天在原地一模一樣的地方聽到的噩耗。於是,我更要求自己:「不要急,所有走到你眼前對話的人,都要用心感受他。進入重症領域之後,這件「感受身邊人的感受」這件事情,變得更是時時刻刻很分明的存在且必要,這些對象包括病人、家屬、團隊的所有成員、甚至是我自己。於是我很常、也很喜歡坐在剛從呼吸衰竭恢復的中年病人旁,聽聽他的故事;也不介意陪著正在經歷告知壞消息之後崩潰的父母親一起掉淚。我可以很敏感的發現,生病的後面其實已經有一連串個案早已經承受不起的痛,而不是只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疾病而已。重症加護內科中,不乏很多肺阻塞末期的病人,他們苦於平日氧氣依賴、虛弱與喘,在一絲氣息中遊走在活著與死亡的邊緣。幸運一點的病人,可能已經有胸腔內科與緩和科協同治療,但大部分的人可能甚至沒有人跟他們說過後面會發生的事情以及可以的選擇。數年前的夏日午後,一位肺阻塞末期的病人,在他所有女兒跪在急診求他插管後,入住到加護病房。經過十天治療之後,病人仍然無法脫離呼吸器,因此也是時候該重新再面對這個議題了。於是我們找了家人與清醒卻插管的病人,一起在床邊開家庭會議,討論後續的照顧計畫。原以為在十天多前已經打定主意寧願死不再插管的病人,在此時也猶豫了起來,矛盾於極差的生活品質但卻有一口氣尚存,而家人的哀傷反應,也在經過這十多天看到父親插管後的不適與憤怒之後,理解了父親當時的決定。對重症醫師而言,眼看兩方的意見就快要走到一塊真是滿心的感動,即便無法立即馬上脫離呼吸器,但病人與家屬的一致共識再花時間嘗試一次脫離呼吸器,之後若是再度呼吸衰竭則不要再插管了,並接受安寧緩和治療。於是病人在住院第十八天轉至呼吸加護中心訓練。轉出到別的單位,仍然獲知,病人在呼吸加護中心裡還是不改往常的躁動、憤怒和憂鬱,但在經過幾天練習之後也終於脫離呼吸器,改用陽壓面罩協助,同時口服的低劑量嗎啡,使其減低肺阻塞的喘所造成的不適。病人脫離呼吸器之後,仍然不時會咆哮,又喘又要罵人,我想一定是極其憤怒,要不然大部分的病人是很虛弱的躺著。考量到女兒陪伴也許會讓病人心情稍微好一點,於是病人就轉至普通病房,白天女兒會來陪她,晚上則由外勞照顧。雖然我並沒有持續照顧病人,不過在追蹤他的照顧後,心理猜測這病人應該可以順利的在某個未來的日子解脫,也許在解脫前,還有可以出院回家看看電視說說笑笑的日子呢。就在數天之後,晨會剛結束,一位護理師臉色詫異地告訴我說,那位病人自殺了,用床頭燈的拉繩再加上一小段繩子,把自己吊在床頭,無聲無息,護理師半夜交班時,大驚失色,叫醒了床旁睡得正熟的外籍看護,沒有進行心肺復甦術,請家屬趕到,通知警察等族繁不及備載的手續。當然事後各種說法都有,但我腦海裡卻留下第一個聽到的聲音:「吳醫師,你知道他自殺了嗎?」我知道他會走,我也想像過他走的樣子,在我預期中應該要很完美的結束這一生,環繞著家人,而不是現在這樣,留下著詫異、疑惑、遺憾等各種說不出口的抑鬱在腦海裡。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人類的五個層次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 (社會) 需求、尊重 (自尊) 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等。對於這位肺阻塞的病人,我相信他的金字塔已經崩垮到連最底層的生理需求都失去了,無法控制的喘、虛弱始終無法獲得控制。在插管時無法瀟灑地選擇安寧拔管,但如期拔完管後卻也仍然沒有讓生活品質改善,回復到他想像的生活,不得不用尋死來抗議這一切,對於當時已經涉獵重症安寧緩和治療的我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很多的制度和照護面的流程,也在這次事件之後,檢討改善,但我相信很多病人一樣很苦,只是沒有做出和這位病人一樣激烈的事情來。這種痛苦,有心理的有生理的,就正式宣告著有我們仍然不被機器和科技取代的空間。在科技的進步之下,藥物、檢驗技術、開刀器械都可以發展神速,但唯有承接病人無法治癒的痛苦這件事情,沒有辦法被取代,這提醒著我們,要更有溫度和能力把他們擁抱著,雖然這意味著悲傷痛苦的情緒也可能會被傳染,但誰知道你會不會就是那個在墜落前最後接住他的人呢?
-
2022-06-16 失智.像極了失智
記憶力變差、詞不達意就是失智?10項真實「失智症症狀」大公開
最近記憶力不好,常常找不到東西、忘記與別人的約會?原本熟悉的動作,像開瓦斯爐、門鎖也不會了?某個詞語突然想不起來該怎麼說?當這些情況頻繁出現的時候,會讓人不禁懷疑身邊的人,甚至是自己,是不是得了失智症。這裡就結合失智症照顧者的真實經驗,幫你整理出有關「失智症症狀」的常見問答,讓你全方位了解「失智症症狀」。Q:怎麼發現身邊的人、自己失智?A:失智症一開始的症狀很難察覺,就算身邊的人出現反常行為,大家也可能只當是一時忘記、特殊事件,而不當一回事,都要等到更嚴重才意識到可能是疾病影響。所以讓我們從失智症患者家屬分享的親身經驗中,來看看他們當初是怎麼發現家人失智,如果自己或身邊的人有類似行為,就能及早注意、提高警覺。他們觀察到的行為分成以下幾類:1.認不出、認錯人:當一個人開始認不出、認錯熟悉的人,而且經常發生時,就可能是失智的警訊像是當爸爸看著女兒的臉說:「你是誰?」,看到兒子都要想很久,或是把外籍看護錯認成小三等情況,在有失智者的家庭都會發生。2.忘記事情:由於記憶出現問題,忘記事情也是常見的徵兆,從忘記日期、跟人的約會,甚至到熟悉的例行公事都有可能。像是突然不會打電話、關水龍頭,或是本來很會料理,卻突然不會,明明連續買了一個月衣服卻一直説沒衣服穿⋯⋯。3.遺失物品:經常遺失物品或是懷疑有人偷取他的錢財,也是很多家屬一開始會注意到的跡象,由於記憶出現狀況,會讓失智者記錯或忘記東西在哪,而懷疑被別人偷竊。舉例來說,像是東西壞了就說被人弄的,身分證、健保卡一年掉6次,每次都說是人家偷的。還有家裡出現很多新的東西,患者說人家送的等等。4.幻覺:幻聽、幻覺也是一個徵兆,他們可能會看到一些看不到的人,講一些天馬行空、不存在的事,疑心病也感覺變重了。例如某位家屬的婆婆,只要公公不在家,情緒就焦燥不安,甚至會哭鬧懷疑公公有外遇,之後才發現是失智症引起的。5.性情大變:原本性情溫順的家人,突然變得多疑情緒暴躁,甚至會攻擊打人;平時看電視喜歡邊看邊罵,卻變得安靜呆滯,原本外向熱情,反而不再與人社交,這種極大的性格改變,都可能是失智的徵兆。 Q:什麼症狀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A:隨著老化,智能也會減退,許多人分不清楚這與失智症的差別,如果自己、家人或身邊的親友,於日常生活中出現以下10種症狀、情境,就要提高警覺、意識到可能為失智症,並立即就醫接受完整檢查和診斷。 1.記憶力減退影響到工作:忘記頻率高,即使提醒也想不起來。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例如英文老師忘記ABC、銀行行員無法數鈔票。3.言語表達有問題:想不起來,甚至以替代方式來說明簡單詞彙。4.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搞不清楚早晚、年月,找不到回家的路。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借錢給陌生人、一次吃下一週藥量等等。6.東西亂擺錯位:將物品放置在不合理的位子,如鞋子放在冰箱之類的。7.抽象思考有困難:對言談中的抽象含義無法理解,聽不懂操作機器的指示。8.行為與情緒改變:情緒起伏大,一下哭一下罵人,出現買東西不付錢等異常行為。9.個性大變:變得疑心病重、口不擇言,也可能沈默寡言或失去自我控制能力。10.喪失活動力與開創力:對原本的興趣、嗜好失去動力。Q:真的得了失智症,會有哪些症狀?A:當確診為失智症後,早期出現的病症會以「認知功能」障礙為主,而認知功能症狀包含5大面向。 1.記憶:早期失智症病人會有記憶喪失的現象,像是忘記近期重大的事件,而且連提示都無法回想起來,這種情形還會持續惡化。2.語言:某些病人的症狀表現以語言功能障礙為主,他們常無法說出物品的正確名稱,而以替代詞代替,逐漸減少語言表達,整體溝通能力變弱。有些病人則是理解力下降,也因此被誤以為重聽。3.推理和判斷:病人的判斷力大不如前,做決定變得猶豫不決,會無法了解生活中潛在的危險、處理複雜的事,或解決突發的小狀況。4.視空間:在視覺上,病人可能無法辨識熟人的面孔或認不得物品。在空間上,病人可能認不得周圍環境,而常有迷路的狀況。5.個性和行為:病人的個性會有巨大轉變,像是變得退縮、被動,或出現重複行為、不恰當的社會行為等等。後續則會出現各種「精神行為症狀」,常見的「精神症狀」如妄想、幻覺、錯認;「行為症狀」如重複行為、迷路、攻擊、日夜顛倒、漫遊、貪食,或是出現譫妄、日落症候群;而情緒上則可能出現,如焦慮、憂鬱、淡漠等症狀。●重複行為:失智症患者常出現言語、行為的重複,像是重複提問同樣的問題,或是一直重複說一樣的話。除了言語也能出現重複進食的情形,因為失智者的記憶、判斷力喪失,使得他們忘了自己吃過東西,而反覆吵鬧、生氣。●日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又稱日落症候群,它並不是一種疾病或診斷,而是一群行為的總稱。多好發在包含阿茲海默失智症等各種失智症患者或意識混亂長者身上,在傍晚或夜晚來臨前,患者出現行為或意識上的混亂,或是原有的精神行為症狀變得更嚴重,包括躁動、踱步、攻擊、不安、焦慮、沮喪、遊走、注意力不集中、尖叫、幻覺等症狀。●日夜顛倒:失智症患者因為大腦功能退化,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所以可能出現日夜顛倒的情況。加上患者對於環境刺激與外界噪音更加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醒來,睡眠環境需要費心經營打造。Q:失智症有不同類型?不同類型的症狀也不一樣嗎?A:失智症的種類主要可分為:退化性(阿茲海默氏症屬於其中一種)、血管性、混合性(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並存),以及其他因素導致的失智。不同類型的失智症出現的症狀也有所不同。1.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1906年由德國Alois Alzheimer醫師發現並命名,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特性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主要以記憶力不好,經過暗示也想不起來,但並無意識障礙,屬進行性退化。●額顳葉型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中,容易被忽略是額顳葉型失智症,其早期症狀包含言語及人格變化、不合常理行為(拾荒癖)或重複動作,如不停開關抽屜等;與阿茲海默症較大不同是,初期極少出現時空混亂或健忘,但因發病年紀較輕,初期短期記憶不受影響,難被周遭的人發現或誤認是其他精神疾病,確診時間易延誤。●路易氏體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時好時壞起伏變化大、對抗精神藥物十分敏感、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每次發作持續數周至數月。另外還有巴金森氏病、進行性上核神經麻痺症與合併其他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之病變。2.血管性失智症:腦中風、多發性血梗塞失智症、心衰竭引起缺氧症等。3.嚴重創傷:拳擊性失智症、頭顱大腦傷害等。4.特殊感染: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進行性多發性血腦病變等。Q:失智症有幾個階段?不同階段症狀也不一樣嗎?A:失智症是一種會不斷退化的疾病,最早期出現的是輕度認知障礙或及早期失智症,接下來分為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三個階段。不同階段的症狀也不一樣,身體機能會隨著病程逐漸惡化。1.輕度(初期):記憶力、語言能力、判斷力等已經出現問題,對工作和社交能力造成影響,無法處理太複雜的事物,情緒、行為也有所轉變,但大部份日常生活仍可自理,時常因症狀輕微而延誤就醫。2.中度(中期):記憶、認知功能、生活能力等更退化,能明顯發現異狀,需要仰賴他人協助,才能處理日常生活瑣事。由於尚有行動力,走失的機會增加,生活中也有吃壞掉的食物、藏東西、日夜顛倒等狀況出現,反而增加照顧的困難度。3.重度(晚期):幾乎認不得自己和家人,認知與日常生活功能更是嚴重退化,只會講簡單的字句,行動能力、吞嚥能力也退化,基本上要完全仰賴他們照顧。Q:容易與失智症混淆的病症有哪些?A:失智症(Dementia)、譫妄(Delirium)和憂鬱症(Depression)最容易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因某些症狀相同而忽視了譫妄或憂鬱症。「譫妄」的症狀與失智症很類似,常見的現象有注意力分散、意識混亂、說話語無倫次,出現幻覺及妄想、情緒起伏變化大、行為激躁不安等等。但失智症和「譫妄」兩者最大的區別是疾病發作的時程,失智症是緩慢、持續的腦功能退化,譫妄則是急性發生的精神狀態變化。前者較不易察覺,常被誤認為「人老了就是這樣!」後者則因為是突發性的,照顧者馬上就能發現異狀。「憂鬱症」也經常與失智症混淆,老年憂鬱會引發假性失智症,不定時發生陰霾般的低潮情緒籠罩,連日常生活瑣事都受到影響。其症狀常伴隨記憶力變差、無法專心、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因為表現狀況跟失智症非常相似,讓人難以察覺是憂鬱症所引起。另一個相似的疾病是「巴金森氏病」,兩者都是腦部疾病,雖然某些症狀相似,但發病初期的病症還是不太一樣。巴金森氏病常見症狀包括行動遲緩、不靈活、四肢僵硬、手腳顫抖、駝背等,雖然患者動作障礙、變慢,但智能未受影響,不會出現判斷力減低、問題一再重複、忘記現在何年何月、疑神疑鬼等失智症症狀。但巴金森氏病到了後期,約有三到四成的患者會出現失智症的狀況,所以兩項疾病常讓人分不清。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5-19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症是什麼?日常警訊、如何預防都看這一篇
「最近總是忘東忘西,還非常容易恍神」、「記得臉卻叫不出名字,只能說出那個誰」、「情緒好像陰晴不定甚至出現憂鬱的情形」、「變得不愛出門,且活動力降低」當自己或家人出現異常行為或症狀時,一定會懷疑是否罹患了某項疾病,上網搜尋相關知識,卻出現失智症、腦霧等關鍵字,究竟什麼是失智症?與腦霧又有何差別呢?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減退,還與許多疾病有著相同、類似的症狀,並且容易令人混淆。然而除疾病本身,照顧者還會在平均8-10年的病程當中,面臨照護、身心壓力、經濟等問題,那麼遇到這些問題時該怎麼辦呢?從認識失智症、日常照顧技巧、資源使用,到與新冠肺炎、腦霧的關聯,以下分成15個重點帶你循序漸進找到解答。👇點擊下方可以直接前往想看的內容👇➡️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可以預防嗎?➡️預警可能是失智症的10大症狀?➡️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哪些人是失智症高風險群?➡️年輕人也會罹患失智症嗎?➡️失智症該看哪一科?➡️確診失智症後,可能出現哪些症狀?➡️這些疾病像極了失智?➡️失智症的治療方式是什麼?➡️失智症可以延緩嗎?➡️常見的照護問題有哪些?➡️失智症照顧有資源可以用嗎?➡️新冠肺炎會引發失智症嗎?➡️出現「腦霧」就是失智了嗎?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大腦功能漸進退化並好發於老年人,但退化的速度不一定,且非一些民眾誤解的正常老化現象。初期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特別是記不住日常、最近且立即的事物,其他像是語言、算術、空間感、時間概念、抽象思考、社交能力、判斷力等也會出現障礙,產生異常行為,過去熟悉的工作無法勝任,嚴重影響日常起居,伴隨這些行為的心態很可能變得疑心病重、被害妄想、憂鬱、焦慮、容易與他人起衝突。 失智症可以預防嗎?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隨著研究的進展,我們逐漸瞭解有助於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因子,因此更應積極地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趨吉)如多動腦、多運動、均衡飲食、多社會互動、維持健康體重;同時減少危險因子(避凶),如預防三高、避免頭部外傷、不抽菸、遠離憂鬱,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新公布降低認知缺損與失智風險的12個面向中, 還包括多運動、不吸菸、營養均衡、少喝酒、認知促進、社交互動、體重管理、高血壓管理、高血糖管理、高血脂管理、不憂鬱、聽力喪失管理等方法,也是從「從生活型態介入」預防失智的最有效的方式,研究還發現,可以透過「調整生活型態」降低四成的失智風險。想要調整生活型態,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運動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對預防失智有幫助,因為運動可以刺激腦部分泌神經營養因子(BDNF),其中又以能促進心跳率上升的「有氧運動」幫助最大,而以養成肌肉為目的的重訓,幫助就比較有限。就算沒有刻意運動,平時如果養成正確的「走路習慣」,也能減低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日本一份研究顯示,步伐小的人,在未來很容易出現認知功能衰退,而步伐大的人,認知功能則不易衰退,而且風險差異很明顯,居然高達3.39倍!接著來了解一下,大步走路的好處:(1)刺激神經迴路:大步走路能夠刺激腦與腳之間的神經傳導。除了腦通往腳的運動指令之外,腳回報腦的資訊交換也會變得活絡,有助於活化腦。(2)找回肌肉的活力:能夠更加頻繁地使用平常沒在用的肌肉。尤其是大腿與小腿的肌肉、背脊與腳相連的肌肉等,這些大肌群都可以活動到。(3)提升心肺功能:大步走路拉高了運動強度,使血液循環更好,也增加了進入肺臟的空氣量。營養和氧氣也能夠送到身體每個角落的細胞上。(4)使血管有彈性:利用肌肉的收縮與伸展,刺激肌肉包夾的血管,藉此增加血管的彈性。(5)使心情正面積極:大步走路,背部自然就會挺直,視線也會自然抬高。這樣的姿勢改變,能夠給人年輕有活力的印象,使人心情轉好,變得積極正向。●飲食飲食也能有效預防失智,很多人應該都聽過「地中海飲食」,這類飲食強調多攝取堅果、深綠蔬菜和魚類,其中堅果的油脂相較於動物性油脂來說,對心血管的健康是比較好的。還有一種是「麥德飲食」,它是以預防失智症為目的的飲食型態,結合了「地中海飲食」和預防高血壓的「德舒飲食」的特色。具體建議為攝取10種含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成分的護腦食物:全穀類、綠色蔬菜、其他種類蔬菜、雞肉、魚類、堅果、莓果、豆類、紅酒、橄欖油等。此外,紅肉、奶油、甜點、起司和速食等不健康的食物,則須限制攝取。※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咖哩、薑黃素、蘑菇、多喝茶與吃魚等,都對預防失智有幫助。還有一項比較意外的防失智食物是「口香糖」,因為嚼口香糖的動作可讓海馬迴的刺激增加,活化腦部功能、防止腦部衰弱。👉延伸閱讀:防失智「10大超級護腦食物」出爐! 營養師:還有5種傷腦飲食要少碰●生活除了運動、飲食,平時生活的方式也很重要,多做一些能動腦的活動,改掉會影響身體的壞習慣,就能有效預防失智。(1)學習新事物:想預防或減緩失智,不只要「溫故」,更重要的是「知新」。因為大腦只有在學習新事物時,才會增加神經突觸間的連結。像養成閱讀、玩填字遊戲之類的習慣就很不錯,看到不認識的字也記得去查一查,讓你在吸收新知識之餘,也能訓練大腦。也可以依個人興趣,玩玩麻將、桌遊等需要動腦的遊戲,都有助腦力健康。(2)保持社交活動:多參與社交活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在與人交談、認識新朋友的過程中,有助於增加大腦血液灌流量,降低失智發病風險。互動時也能感受到愉悅、舒適、支持等正向情緒,提升安全感、歸屬感與自信心,所以非常鼓勵長輩們平時多參與同學會、社團、宗教活動等等。如果已罹患失智症,保持社交互動也對穩定病情有幫助,而獨居的失智者,病程則惡化的比較快。(3)充分的睡眠:睡眠和失智症之間有著密切關聯,人的大腦中有個「膠淋巴系統」,就像清潔隊一樣,可以帶走腦中的代謝廢物,包括類澱粉蛋白、tau蛋白等和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毒素。而膠淋巴系統為我們「洗腦」的時間,就是晚上睡覺時的非快速動眼睡眠時期,所以每天至少要有7個半小時的睡眠比較足夠。●五感訓練記憶是由感覺器官刺激大腦而成,活絡身體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刺激五種感官活性,享受健腦的小遊戲,健忘、失智才不會找上門。這裡推薦幾個結合了生活例行公事的小遊戲給大家:(1)五感訓練: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眼、耳、舌、鼻、皮膚來感知外界的刺激。活動身體可以促進我們五感的活性。同時,適當的運動對預防失智和恢復認知功能也有很大的幫助。👉競速折衣服這個訓練同時要求計畫能力、手指活動能力,以及迅速執行能力等各項高度的能力。能夠順利完成較高難度的課題,除了訓練效果之外,還能獲得成就感。步驟一:檢視收進來的衣服,先思考何種順序折疊起來比較迅速,並設下完成目標時間。步驟二:照著預想的順序儘速進行,並測量是否能在時間內完成。聽覺訓練:五感之中,聽覺的衰退最容易被忽略。大多數的人會認為「輕微的重聽對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其實,聽力衰退是失智症的重大危險因子,因為聽力一旦衰退,與人溝通的機會會連帶大幅減少。當家人將失智的初期症狀誤解成單純的重聽時,可能延誤發現長者病情的時機。而老人家又可能因為誤會家人而迴避溝通,更會加速聽力的惡化。所以聽力衰退的嚴重性絕對不容輕忽。👉聆聽不同硬幣的聲音這個訓練要求的是辨別聲音細微差別的能力。像10元和5元之間,就只有非常細微的不同,需要相當敏銳的聽覺才能辨別。老化造成的聽力衰退會先從高音頻開始,硬幣掉落的聲音就屬於高音頻的聲音,如果聽不清楚,可以早期發現自己聽覺的衰退。步驟一:準備1元、5元、10元、50元硬幣各一個。請同伴逐一丟到桌上,試著聆聽並記住聲音的差別。步驟二:請同伴任選其中一枚丟到桌上,然後猜猜是哪一種硬幣。一人時也可以自己嘗試。(3)觸覺訓練:維持觸覺與預防失智症有什麼關係?一般來說,活動手指本身就有預防失智症的功效,而且活動手指還能鍛練腦部、活化人類最基本的功能。靈活運用手指是人類這種雙腳站立的動物特有的「高層次功能」,一旦罹患失智症,這些高層次功能會受到嚴重的傷害,所以在健康的時候鼓勵長者多多活動手指、步行走動,有助於維持這些高層次功能。👉計算發票金額大腦先理解數字的意義,再活動手指敲打計算機鍵盤,兩件事同時進行會給予大腦絕佳的刺激。若能嘗試運用非慣用手,效果更佳。※使用算盤計算訓練效果倍增,對以前習慣使用算盤的長者來說,還能發揮懷舊療法的效果。●穴位按摩中醫師也建議,平時用梳子、刮痧板或雙手手指按摩全頭頭皮、後頸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保養腦力。每次按摩約10至15分鐘,每天進行4次,以促進血液循環,因頭部布滿穴道,不需特別針對何種穴道進行按摩,就有提神醒腦功效。預警可能是失智症的10大症狀?若自己、家人或身邊的親友,於日常生活中出現以下10種症狀、情境,就要提高警覺、意識可能為失智症的警訊,並立即就醫確診。👉延伸閱讀:重複問題、情緒轉變、頻問你是誰...家屬從這些行為發現失智前兆失智10大警訊症狀Infogram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失智症主要是因為腦細胞退化、死亡,引起腦部萎縮、大腦皮質功能喪失。造成失智症的原因很多,大致也可區分為兩類,分別為可逆性失智症、不可逆性失智症,類型如下:🧠可逆性的失智症:由特定因素所引起,因此若能加以改善這些原因,失智症狀將可望恢復,這類型的失智症可能源自:●腦部創傷:像是常壓性水腦症、因外傷造成腦震盪、腦挫傷、顱內血腫或硬腦膜、及腦部長腫瘤等。●中樞神經遭受感染:如愛滋病毒、梅毒螺旋體等,都可能侵犯大腦中樞神經,造成腦機能受損引發失智。●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合併腦炎。●營養不均:缺乏葉酸、維生素B1、B2、B6、B12等營養素。●代謝失調:與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肝功能、腎功能異常有關、或體內電解質的失衡。●有毒物質的侵害:藥物中毒、酒精中毒、重金屬汙染如鋁製食器的使用等。●憂鬱症、長期壓力大引發的假性失智。🧠不可逆性的失智症:腦部因先天的老化或後天的疾病,導致持續性的大腦退化、病變,以目前的醫療僅能延緩,無法治癒,部分血管性失智症甚至有可能惡化,包括:(1)退化性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1906年由德國Alois Alzheimer醫師發現並命名,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特性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主要以記憶力不好,經過暗示也想不起來,但並無意識障礙,屬進行性退化;患者的腦部的海馬區會退化及萎縮,逐漸蔓延到高級皮質區,神經細胞受到破壞,腦解剖可發現腦內有異常老年斑塊及神經纖維糾結。美國前故總統雷根即罹患此症。我國失智症的種類與西方國家類似,以阿茲海默氏症為最多(約60%),其次為血管性失智症(約30%)。●額顳葉型失智症: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無法調整行為以致有不適切之行為反應及活動。或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都有進行性退化現象。●路易氏體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時好時壞起伏變化大、對抗精神藥物十分敏感、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每次發作持續數周至數月。另外還有巴金森氏病、進行性上核神經麻痺症與合併其他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之病變。(2)血管性失智症:腦中風、多發性血梗塞失智症、心衰竭引起缺氧症等。(3)嚴重創傷:拳擊性失智症、頭顱大腦傷害等。(4)特殊感染: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進行性多發性血腦病變等。哪些人是失智症高風險群?●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人士。●具有失智症家族病史的人,父母親或兄弟姊妹曾患有阿茲海默症等退化性失智症或血管性失智症,相對一般人病發的風險較高。●巴金森氏症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一般同齡者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者,或曾有中風病史與家族史的人,引發血管性失智症的可能性也高。尤其中風患者是高危險群。●腦部曾受創傷或感染的人。●長期處於憂鬱,極少參與社交活動的人。●長期抽菸的人,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快。※除了上述的這些,女性族群罹患失智症的比例也偏高,可能是因為整體族群平均壽命較長,年齡越大、風險也隨之增加,另外也可能與更年期後缺少雌激素有關。還有研究顯示教育程度也有影響,不識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罹患失智症風險比教育程度較高的人高。👉延伸閱讀:遠離6大危險因子 1/3的失智症可預防年輕人也會罹患失智症嗎?雖然失智症患者大多年齡偏長,但青壯年人口也可能失智,如果在65歲以前發病,就是所謂的「年輕型失智症」。相較於老年型失智症,年輕型的病程發展更快,由於初期症狀經常是憂鬱、焦慮、壓力大、睡眠障礙等,所以容易被忽略,而導致延誤就醫,平均要耗費1.5年才有辦法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發病時大多還在職場服務,所以「職場功能」會先被影響,像是業務頻頻出包、懷疑同事偷東西、焦慮挫折、易怒而失眠等,而他們通常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因為確診失智症被迫退休,除了心理壓力,也會有嚴重經濟壓力。👉延伸閱讀:在65歲以前發病!年輕型失智症早期症狀10大警訊年輕型失智VS.老年型失智對「年輕型失智症」有基礎認識後,來看看它與老年型失智症在病程發展、患者家庭情況、照顧方面有什麼不同。年輕型失智VS.老年型失智Infogram失智症該看哪一科?治療失智症的醫療機關有診所和大型醫院,當剛出現症狀時,可以先前往診所求助,診所醫師就像家庭醫師,能進行比較仔細的診療,而且一有不對勁,就能接受診察。但要更確實的診斷,還是得去大型醫院,至於能治療失智症的科別,主要分成以下幾類:●腦神經外科(腦部手術的專家):可以根據失智症的原因提供療效絕佳的治療方式。●精神科、身心醫學科(腦部與心理的專家):在這裡能進行與憂鬱症的鑑別診斷、行為或心理療法等。●神經內科(腦、脊髓、神經、肌肉等方面的專家):可進行與其他神經疾病的鑑別診斷。●老年醫學科:有的醫院設有「健忘門診」,當不知道要看哪一科時,可以先去「健忘門診」接受診察,讓醫師確認是不是失智症,確認後再請醫師轉介專門醫院或其他科。確診失智症後,可能出現哪些症狀?當確診為失智症後,早期出現的病症會以認知功能障礙為主,而認知功能症狀包含5大面向。●記憶:早期失智症病人會有記憶喪失的現象,像是忘記近期重大的事件,而且連提示都無法回想起來,這種情形還會持續惡化。●語言:某些病人的症狀表現以語言功能障礙為主,他們常無法說出物品的正確名稱,而以替代詞代替,逐漸減少語言表達,整體溝通能力變弱。有些病人則是理解力下降,也因此被誤以為重聽。●推理和判斷:病人的判斷力大不如前,做決定變得猶豫不決,會無法了解生活中潛在的危險、處理複雜的事,或解決突發的小狀況。●視空間:在視覺上,病人可能無法辨識熟人的面孔或認不得物品。在空間上,病人可能認不得周圍環境,而常有迷路的狀況。●個性和行為:病人的個性會有巨大轉變,像是變得退縮、被動,或出現重複行為、不恰當的社會行為等等。※失智症是一種會不斷退化的疾病,但因為罹病原因、每個人的狀況不同,退化的速度也不一定。最早期出現的是輕度認知障礙或及早期失智症,接下來會歷經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這些病程,因此也能從病程看失智症症狀的嚴重程度。●輕度(初期):記憶力、語言能力、判斷力等已經出現問題,對工作和社交能力造成影響,無法處理太複雜的事物,情緒、行為也有所轉變,但大部份日常生活仍可自理,時常因症狀輕微而延誤就醫。●中度(中期):記憶、認知功能、生活能力等更退化,能明顯發現異狀,需要仰賴他人協助,才能處理日常生活瑣事。由於尚有行動力,走失的機會增加,生活中也有吃壞掉的食物、藏東西、日夜顛倒等狀況出現,反而增加照顧的困難度。●重度(晚期):幾乎認不得自己和家人,認知與日常生活功能更是嚴重退化,只會講簡單的字句,行動能力、吞嚥能力也退化,基本上要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延伸閱讀:記憶力變差、詞不達意就是失智?10項真實「失智症症狀」大公開這些疾病像極了失智?●其實沒有失智當你出現忘東忘西、講不出想要的話⋯類似失智症的症狀時,並不一定就是得了失智症,有可能只是健忘、過度擔心、正常老化,或是舌尖現象和失語症,還有一個可能是輕度認知障礙,這是介於正常認知與失智症之間的時期,雖然不一定會持續惡化,但每年有10%至15%的人轉變為失智症,需要定期追蹤。●假性失智另一種可能是由憂鬱症引起的假性失智,症狀有認知功能障礙、妄想、譫妄,在服用抗憂鬱症藥物之後,就可能痊癒。但得到假性失智復原後,發生失智症的比率也比較高。假性失智5大危險因子:(1)憂鬱症(2)長期睡眠障礙(3)藥物副作用(4)缺乏維生素B(5)甲狀腺功能異常(低下)●巴金森氏病、失智症傻傻分不清?很多民眾常分不清楚巴金森氏病與失智症,兩者都是腦部疾病,雖然某些症狀相似,但發病初期的病症還是不太一樣。巴金森氏病是退化性的動作疾病,主要的臨床表現是肢體僵硬、動作困難、手腳不自主的震顫抖動、步態不穩等運動方面的障礙,動作障礙也包括反應慢、表情淡默等表現,也很容易合併輕度憂鬱。約有三到四成的巴金森氏病病患到了後期,會出現失智症的狀況,所以兩項疾病常讓人分不清。巴金森氏病目前同樣無法根治,但早期確診,及早用藥,可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延緩神經退化。失智症的治療方式是什麼?●藥物治療:目前還沒有能根治失智症的藥物,只能用來延緩病情惡化而已。輕、中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常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治療,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包括Donepezil(愛憶欣)、Rivastigmine(憶思能)、Galantamine(利憶靈)三種,它們的療效與副作用其實沒有明顯差異,建議依患者的反應情況來選擇。中、重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建議使用NMDA受體拮抗劑治療。當患者對藥物的順從性不佳、產生無法忍受的副作用,或是在用藥後退化速度反而比治療前快,以及病程進入末期的時候,就能考慮停止藥物治療。阿茲海默症之外的巴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則藥物效用比較不大。至於血管型失智症,可以使用預防腦中風的抗凝血、抗血小板藥物,來避免情況惡化。●非藥物療法:由於目前並沒有可以根治失智症的藥物,所以常會搭配非藥物治療一起進行。常見的非藥物治療有以下幾種:(1)認知活動:失智症患者會出現認知障礙問題,所以希望藉由設計過的團體活動,來訓練專注力、邏輯力、計算能力等,以維持現有狀態、延緩退化。(2)藝術創作:藝術創作被運用在治療方面已經不陌生,而在失智症患者身上也能施行。以團體方式進行藝術創作治療,可以釋放情緒、鍛鍊專注力、刺激感官,也可與團體成員互動並獲得成就感。(3)音樂團體:音樂包含旋律、節奏、創作等能,讓患者沉浸其中,感受歡愉又正向的力量,也能與其他參與者建立互動。(4)懷舊治療:失智症患者會從近期的記憶開始喪失,反而古早的記憶還是能記的很清楚,所以可以透過過去的照片、音樂、物品…來勾起他們的回憶,並鼓勵分享個人經驗,以活絡腦部活動、表達能力等。(5)運動團體:失智症患者隨者病程發展,身體動作也會跟著衰退,但還是可以透過運動來維持體能,改善平衡感、肌力等等,並透過團體活動增加人際互動。(6)現時定向感治療:失智症患者因疾病會喪失對現實的感知,像是分不清時間、地點、天氣、季節等等。現時定向感治療便透過情境式安排,讓患者感受周遭真實情況。(7)其它:其他還有遊戲、娃娃、舞蹈、園藝等多種非藥物治療方式,家人也可以陪伴患者一同進行團體活動,多增進與患者的互動,來延緩病情惡化。失智症可以延緩嗎?如果自己或親友就診後,發現得了失智症,除了請專業人員進行失智症治療和照護,平時要做些什麼,才能對延緩失智症產生幫助呢?建議可以從三個面向進行,理解患者行為、陪患者動腦和運動、幫他補充營養,讓失智症患者也能開心生活、有尊嚴地過每一天。●理解患者行為:「我又沒生病,為什麼要看病?」許多失智症患者缺乏病識感,無自我察覺的意識,常否認自己逐漸喪失記憶、認知能力,拒絕旁人給予協助,導致延誤失智症的治療時機,藉由釐清、理解失智症患者的行為思路,了解他們在病程中可能發生的症狀,進而引導、安撫失智症患者,有效幫助患者和家屬因應病症帶來的生活變化。●腦部、身體的訓練:失智症是腦部的疾病,以記憶力減退為主要表徵,後續伴隨著大腦其他的認知功能(如判斷能力、定向感、注意力、語言能力、執行力等)異常,建議可結合運動和動腦的認知訓練,許多研究都證實,運動能刺激腦部神經再生,促進大腦血液循環,延緩腦部退化,加上聊天或者類似懷舊治療等,讓患者可以回想過去的情境、記憶,活化腦部認知功能。●靠飲食補充所需營養:失智症患者腦部受損、神經記憶障礙,讓他們對於食物失去了興趣,吃飯時忘記正在做什麼而突然停下,怎麼餵都不願意進食,建議找出患者進食上有困難的原因,以對症下藥,解決營養素攝取不夠而產生營養不足現象,維持身體機能,更能好好享受餐點。👉延伸閱讀:有效避免失智及維持腦力健康 專家教怎麼吃怎麼動讓腦袋更犀利常見的照護問題有哪些?失智症發病之後,病情會隨著時間逐漸惡化,從一開始的記憶力喪失、輕微認知障礙⋯⋯,到後來漸漸失去自理能力,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也就成了一大難題。到底該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照護選擇方案(1)家庭照顧:家中有失智症患者時,要選擇留在家裡自行照顧或送安養機構是一大難題。留在家裡照顧的話,盡量不要把重擔都丟一個人身上,可以用寫照顧日記等方式留下記錄,建立起「交班機制」,方便其他人接手,輪流照顧失智者。(2)聘請看護:許多家庭也會聘請本國、外籍看護協助照顧失智者,但不管是看護或家人,都需要對基本的失智症照護有了解,像是失智症的基本病症、照顧技巧、精神行為症狀的處理、日常活動安排等等。(3)送安養機構:當長輩失智狀況越來越嚴重,家人也逐漸超過照顧負擔時,其實可以考慮送安養機構。因為有時候長輩已出現較複雜的照護需求與失能,待在家不一定好,送失智安養照護讓專業的來,反而能獲得更好的照護,重拾生活品質。※挑選安養機構前,首先要認識機構類型,失智、失能者可選擇護理之家、長照機構、安養中心。經由醫生評估長輩的健康狀況後,家人一起討論,挑選最合適的照顧方式。透過多方管道蒐集機構資訊,包括有經驗的親友、相關團體機構、政府單位評鑑的合法立案機構等。●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常見的「精神症狀」如妄想、幻覺、錯認;行為症狀如重複行為、迷路、攻擊、日夜顛倒、漫遊、貪食,或是出現譫妄、日落症候群;而情緒上則可能出現,如焦慮、憂鬱、淡漠等症狀。照顧者可就幾個常見的精神行為症狀,有基礎認識,未來若遇到相關問題時,就能理解病患行為,並透過合適的方式解決、應對。(1)重複行為:失智症患者常出現言語、行為的重複,像是重複提問同樣的問題,或是一直重複說一樣的話,非常考驗照顧者的耐心。當遇到失智者重複發問時,照顧者可以用以下三步驟應對,👉步驟1:確認當下照顧的目標為何。👉步驟2:第一次詳盡回答,第二次簡潔回答,不超過五個字。👉步驟3:提供新的刺激,轉換情境。除了言語也能出現重複進食的情形,因為失智者的記憶、判斷力喪失,使得他們忘了自己吃過東西,而反覆吵鬧、生氣。若家中失智者忘記吃過飯,還要求吃正餐,可以先嘗試用委婉的口氣提醒,再搭配時鐘、自己製作失智者的生活作息表,讓他知道目前的時程已過正餐時間。也可透過別的活動轉移其注意力,讓失智者不要一直在「吃東西」上鑽牛角尖。若轉移注意力方式無效,則透過少量多餐方式將正餐分次提供,在控制一日熱量前提下,滿足失智者「吃」的需求。(2)日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又稱日落症候群,它並不是一種疾病或診斷,而是一群行為的總稱。多好發在包含阿茲海默失智症等各種失智症患者或意識混亂長者身上,在傍晚或夜晚來臨前,患者出現行為或意識上的混亂,或是原有的精神行為症狀變得更嚴重,包括躁動、踱步、攻擊、不安、焦慮、沮喪、遊走、注意力不集中、尖叫、幻覺等症狀。若長輩出現相關症狀,家屬可紀錄時間及表現行為,透過調整作息,觀察症狀是否改善,或尋求醫療協助。以下介紹6種可以改善日落症候群的方法,✅解除失智者的生理需求,包括飢餓、口渴、疼痛、想排泄等。✅避免攝取咖啡、巧克力、茶、可樂等含有咖啡因食物,減少刺激。✅穩定失智者作息,白天可外出活動,適度消耗體力有助晚上好眠,午休時間不超過1小時。✅注意室內燈光,下午4點後打開室內燈光,讓環境維持明亮,並陪伴失智者做活動、到戶外走動,讓長輩注意力集中在活動本身,與長輩談話有眼神接觸。✅居家環境友善化,包括開關、插座顏色與牆壁呈對比,助快速識別。✅危險物品放置妥當、藥櫃上鎖,傍晚時間避免過多聲音,包括人聲、機器聲、電視聲等。(3)日夜顛倒:失智症患者因為大腦功能退化,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所以可能出現日夜顛倒的情況。加上患者對於環境刺激與外界噪音更加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醒來,睡眠環境需要費心經營打造。※想改善睡眠障礙問題,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作息,照顧者可幫患者在白天安排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激活人體免疫細胞。每天光照1小時,有助於改善神經、精神症狀。而在居家環境方面,營造舒適溫馨的睡眠氣氛,保持動線順暢、點一盞夜燈,避免半夜醒來踢到家具絆倒。●吞嚥嗆咳問題照顧者在準備失智者的飲食時,記得注意營養均衡和水分補充,讓他們從中攝取所需的營養素。若患者有吞嚥問題,記得避開一些不易咀嚼的食物,也不要固態、液體同時吃,才能避免嗆咳。由於失智症疾病的特性,會讓患者忘記用過餐,而再次吵著要吃飯,照顧者可以用話術轉移注意力,或改成少量多餐的方式提供,並幫他們固定用餐時間、位置,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失智症患者如果有吞嚥與進食困難,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脫水、吸入性肺炎等進一步的問題發生。所以照顧者應該試著用一些技巧,來改善患者情形,但還是要依患者的情況做個別化的調整。常用的照顧技巧有:(1)根據專注力與情緒狀況作調整(2)環境的調整(3)姿勢及飲食調控(4)營養品的補充(5)輔具及肢體復健介入※若已經無法自行進食,就要靠外力供給營養,否則可能危害生命安全。有些患者會考慮使用鼻胃管,雖然費用較低,但放置過程痛苦,長期置放或重複插入會造成喉嚨黏膜受傷,或增加食道發炎、胃食道逆流、胃壁出血等風險。因此也可以考慮胃造口手術,降低鼻胃管灌食導致吸入性肺炎的機率,也不再因管線黏貼在臉上的「大象鼻」而感到自卑。👉延伸閱讀:失智者不吃東西是因為「吞嚥困難」?症狀跡象、照顧技巧一次學會●陪伴溝通技巧失智症患者因記憶力衰退、認知障礙等病症,使得他們經常重複說同樣的話,或不知道怎麼回應問題,所以照顧者在與他們溝通時,會面臨許多障礙。想要順利溝通,照顧者可以學習以下6個溝通與互動技巧:(1)互動時營造正向情緒,多鼓勵、肯定失智者,減少指責、否定。(2)失智者重複同樣的話時,避免提出這點,盡量耐心傾聽就好。(3)避免問開放式問題,多用是非題溝通。問題不要有太多選項,比較可以減少困惑。(4)講話時慢慢說,使用簡單字句表達,失智者比較能理解。(5)當失智者躁動不安時,可以改變話題或換一個地方,有機會讓他心情回穩,繼續談話。(6)不要以考試的方式詢問失智者,當他記憶出錯時,不要與他爭辯或逼他承認錯誤。🔔其它照護小提醒※穿衣冷熱感知:當失智者還具備基本自理能力時,還是建議讓他們自行穿脫、更衣,並給予他們選擇衣服的自主權。但因病情影響,失智者可能有冷熱不分、季節錯亂、硬要穿同一件衣服的狀況出現,這時照顧者就要從旁協助、引導,也可以多準備幾套同款衣物,來解決患者不肯更衣的問題。※居住空間規劃:當家中有失智者時,應該將室內改成無障礙空間,才能有效預防跌倒,為了讓失智者認得廁所、臥房等,可以加上一些鮮明的標示。想防止失智者誤食物品、藥品等,危險的東西應該上鎖放在櫃子內,廚房內的瓦斯總開關也建議關掉,並讓他們避開廚房,以免誤觸會引發火災的東西。為了預防走失,在出入口可以加裝感應式門鈴、風鈴等,以提醒照顧者注意。失智症照顧有資源可以用嗎?1、政府資源失智症目前無法痊癒,情況只會越來越惡化,因此長期的失智照護是一條漫長、艱辛的路,對患者本人與照顧者來說都是煎熬。但在長照的路上,照顧者並不是孤軍奮鬥,政府也有提供配套資源和長照服務的申請,來減輕照顧者的負擔,需要的時候可以多多利用。50歲以上的失智者屬於可以利用長照服務的族群之一,照顧者可以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提出申請,或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目前提供的長照服務可分為四包服務、四包錢:四包服務(1)照顧及專業服務:包含居家照顧、社區照顧、專業照顧,居家照顧可以請專業的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協助失能者;社區照顧是將失能者送到指定單位接受服務;專業照顧提供失能個案整體性的照顧指導。(2)交通接送服務:提供交通工具接送失能者就醫或復健。(3)輔具與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提供拐杖、輪椅、居家用照顧床等生活輔具的購買與租賃,也提供斜坡道、可動式扶手等無障礙設施改善服務。(4)喘息服務:喘息服務有分社區、居家、機構三種,社區喘息服務是讓患者到日間照顧中心等機構接受照顧;居家喘息照顧提供半天3小時、全天6小時兩種服務時段,派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幫忙;機構喘息服務可安排患者到長照住宿式機構,接受短期的全天照顧、停留。四包錢以上四項服務都有提供補助,會由專人評估個案狀況與需求,擬定出照顧計畫和核定額度,再由個案管理員溝通協調。確診失智或疑似失智,還可以去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尋求醫療、照護等多方面的諮詢協助。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整合各項服務的跨領域平台,藉由個管師或跨團隊提供失智症個案不同階段所需要之生活照顧,與醫療照護之諮詢、服務、協調、轉介與追蹤,讓失智個案和家屬可以就近獲得服務資源。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為了讓失智個案和照顧者能就近找到資源、使用服務,衛福部提倡廣設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以提升社區的服務量能,建立起社區照護模式。此外也鼓勵民間團體多設立據點,提供在地的初級預防照護服務。👉各縣市失智照護資源布建及聯絡資訊:https://1966.gov.tw/LTC/cp-4022-42471-201.html2、民間資源除政府資源,民間也有團體、企業等致力於將科技與長照服務結合,提供智慧化的長照服務,讓照顧者與患者更加便利。如加裝衛星定位系統的防走失服務、銀髮送餐、線上課程等。●銀髮防走失服務如果擔心失智的長者走失,除了可向各縣市政府申請「愛的手鍊」之後,現在市面上有越來越多可以避免長輩走失的主動定位裝置,例如電信業者推出的myAngel御守錶,除了可以當作手錶讓長者配戴,也有提供計步功能關心長者的活動狀況。若長者不幸走失,家人可透過APP立即得知長者的位置。另外,手錶的待機時間可以長達數日,不用擔心在尋找長者過程中,手錶會沒電而錯過搜救的機會,有效緩解家人害怕長者走失的壓力。●銀髮送餐有時候常常因為分身乏術無法替長者或家人張羅三餐,除了市面上很多的外送送餐服務以外,現在也有專門為長者打造的科技銀髮送餐服務「銀色大門」。透過手機APP,也可以點餐專門為長輩外送。銀色大門的特色是可以為長者特殊的飲食需求做調整,例如如果需要少鹽、低脂、高蛋白等餐食,銀色大門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協助配合。●失智照護線上課程為預防長者失智、減緩失智後惡化的速度,民間許多協會及單位提供相關主題課程,並透過各種專業醫療知識,讓照顧者、家人理解如何預防延緩失智症。如WaCare遠距健康平台的APP或網站,能獲取關於失智、銀髮照護的線上課程,讓照顧者藉此接觸更多專業的醫療資訊、學習照護技巧。●Care U雲端居家照護系統失智症患者獨自在家或是只剩外籍看護協助時,若不慎跌倒或不當用火等意外發生,透過「一鍵」可即時提供救援,尤其針對遊走、外出的情形可透過無感的自動報案偵測等提醒功能,協助為失智症患者營造更安全的環境。●輔具照護相較於一般疾病照護,失智症病程、症狀複雜,且涉及的面向多元,隨著輕、中、重不同的症狀程度,如遊走行為、生活自理功能下降及情緒改變等,皆為失智症家庭常見的照顧難題,需要不同的專業照顧服務與輔具照顧資源介入,如個人衛星定位、離床警報器追蹤、生活照顧通用輔具及圖卡溝通對換輔具等,皆能大幅協助降低失智症患者與家屬生活上的種種困擾。3、預防走失失智症患者還有行動能力時,最常遇到的就是走失問題。走失常與失智症患者的「徘徊現象」有關,當他們發生徘徊,沒有被即時發現或得到幫助,就很容易發生走失、失蹤事件。至於「徘徊現象」為何會發生,常常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習慣:有些長輩在罹患失智症後,還會維持以前的習慣,或者突然重新拾回以前的習慣,例如:「我要去工作」、「我必須去國小接兒子女兒」。●想念:會出現想要回老家的行為,但老家可能已經拆遷;或者突然想念起老朋友或沒回家的家人,決定親自去拜訪。●找不到正確方向:可能出現單純想要去廚房找東西吃,但是一路從自家大門出去越走越遠。●無目的徘徊:沒有特別的目的,無論在室內還是戶外都會來回游走,遇到阻礙會推開繼續遊走。為防止走失,可以在他們的身上佩戴防走失小物,如愛心手鍊、QR code布標、防水貼紙,或加裝具GPS定位的手機、手表等,也可自行至各縣市分局鑑識科或刑事鑑識中心,申請指紋捺印服務,警局會幫失智者捺印指紋建檔留存。家屬也可以自己幫失智者做名片讓他隨時帶在身上、不同衣物口袋,每隔一陣子就為他們拍近照。※愛的手鍊、防走失手鍊可以至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或當地社會局申請,台灣失智症協會等團體也有提供愛心布標等防走失小物。另外,也可向輔具資源中心申請衛星地位輔具,目前市面上已有非常多選擇,也可向社會局申請補助購置。※其他指紋建檔以及手鍊、布標申請資訊:👉內政部警政署:申請自願捺印指紋建檔👉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愛的手鍊申請👉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愛心布標申請新冠肺炎會引發失智症嗎?新冠肺炎和失智症之間可能有關聯,根據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在《自然》期刊中的研究發現,8名新冠病歿者的大腦,患者生前都沒有精神症狀,但腦組織中卻觀察到嚴重的發炎記號。而過去只有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病這類「神經退化性疾病」,會產生同等嚴重的腦內發炎。牛津大學神經學教授馬蘇德‧侯賽因(Masud Husain)解釋說,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可以進入大腦並造成直接傷害,還會有其他的間接影響,例如,影響血液凝結而導致中風。同時,身體在對新冠感染產生反應時引起的普通炎症,也會影響大腦。另外,染疫後很多人都出現了「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常見的後遺症包含疲倦、胸悶、胸痛及腦霧,其中「腦霧」最常被提出討論。「腦霧」顧名思義就是:「腦袋像是被濃霧蓋住。」,會出現健忘、失神、遲鈍等現象,與失智症很類似。出現「腦霧」就是失智了嗎?腦霧的三大核心症狀,就是專注力、理解力以及記憶力的下降,比較的基準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出現腦霧並不等於失智,雖然腦神經有受到傷害,但如果採取類似預防失智症的作為,還是有機會改善、避免情況惡化。新冠病毒引起的腦霧,是由於病毒透過血液,穿越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導致腦神經發炎,屬於永久性對腦神經的傷害。這個後遺症通常會在染疫後3個月發生,約二成五的染疫後康復者會出現腦霧後遺症。除非避免染疫,否則無法預防,染疫後,可透過良好的飲食、睡眠、運動習慣,讓傷害程度降低。腦霧也並非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專屬後遺症,會引發腦霧的疾病還包含睡眠呼吸中止症、甲狀腺內分泌異常、偏頭痛、功能性情緒障礙、纖維肌痛症、自律神經失調或是慢性疲憊症候群等等。👉延伸閱讀:腦霧和失智症息息相關!一張表讓你秒懂6大差異、學會逆轉更多失智相關資源提供您參考📍 衛福部長照專區📍 台灣失智症協會📍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
2022-05-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PCR量能1天22萬? 議員打臉:只有8萬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表示,全國PCR量能1天可達22萬。不過,台北市議員徐巧芯指出,以法定傳染病通報分析,PCR檢測量能最高頂多8萬,嘲諷是「國王的PCR檢驗量能」,再次證實中央沒有超前部署。徐巧芯表示,前副總統陳建仁曾說抗疫三寶是「快篩、疫苗、口服藥物」,但看來指揮中心這三樣都做不好,既然快篩尚未全視為確診,PCR的量能依然相當重要、不可取代。這幾天的確診數看起來下降,但即便是指揮中心都沒有往這個方向解讀,就是因為篩檢的數字比較少,甚至可能又出現校正回歸的情形。徐巧芯說,陳時中號稱PCR核酸檢測每日檢驗量能可達22萬件,反問「但真的能夠做到這麼多嗎?為什麼基層了解的情況仍然是經常塞車?」事實上1天的量能只有6萬,經過了一年,台灣的檢驗量能還是困難重重。徐巧芯指出,網友每天都登記每日PCR「已判讀件數」與「未判讀件數」,以CDC法定通傳系統來看,PCR檢測量最高的1天也就是8萬,但大多數時候都在5到6萬之間遊走,甚至5月9日可能掉到4萬,這大概才是這幾天確診數字看起來下降的主因。徐巧芯並不認為每天14時的確診數字會是準確的,基本上都可以想像得到沒有通報、檢測的黑數有多少,但經過疫情已經2年,全國的PCR檢驗能量被號稱有22萬,但實際上只有5萬到8萬,又再次是一個沒有超前部署的例證。
-
2022-05-03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能夠安全接受陌生人輸血?你不知道的血液二三事
脾臟最多人猜,也有人說是胰臟,還有人說:「心臟?」大家都被問倒,沒有人曉得造血器官在哪裡。答案是—骨頭,骨頭是主要的造血器官,確切位置是在骨髓,大多數人都認為骨頭是給狗啃的食物,但骨髓是我們的精髓。我把沒人答對這件事告訴一位血液專科醫生,他說:「天啊!不然大家以為骨髓是做什麼用的?」或許大家覺得骨頭慘白又易碎,感覺沒什麼生命力和活力,又或許大家以為體內循環的血液是現成的,從生到死都是同一批血。事實上,血液細胞會不斷死亡、不斷更新,而且汰換速度極快。人手斷了不能重生,大量失血卻能倖存。骨髓每秒鐘製造兩百萬顆紅血球細胞和可分化為各種人體細胞的多能性幹細胞,紅血球細胞在排出細胞核之後便能在最細的微血管中遊走,其影像既像填了餡的圈圈餅,又像誘人的枕頭,我每次看到紅血球的模擬圖,就巴不得跳進畫面裡找顆紅血球窩著,美國血液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則偏好將紅血球比喻為甜甜圈。三十兆顆紅血球細胞每天在我們體內循環,行經一萬兩千英里,比從我家門口走到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市(Novosibirsk)長上三倍。我們全身上下的靜脈、動脈、微血管加起來總長約六萬英里,將近地球周長的兩倍,大部分是通往全身上下細胞的微血管。人在休息時,心臟每分鐘跳動七十五下,每十秒鐘輸送出一公升的血液,和綿羊的心臟功率一樣;藍鯨的心臟則跟國民車一般大,每分鐘跳動五下,潛入深海後心跳會更慢;至於鼩鼱的心跳則是每分鐘一千下。心臟是忙碌的器官,血液也是。血液的工作繁多,除了要將氧氣運送到各個器官和組織之外,還要運送養分、熱能、荷爾蒙,其中荷爾蒙是傳導訊息的化學物質,用於調節人體機能,影響我們的體力、睡眠、心情。血液運走代謝廢物,將二氧化碳等無用的物質排出體外,同時打擊感染、抵抗外來入侵,既是組織也是器官。一位血液專科醫生告訴我:「心臟是讓人體重大器官得以循環的幫浦。」血液身兼補給、控溫、排汙、防禦等重要職務,鞠躬盡瘁,至死方休。自從第一滴血濺出之後,人類就對血液深深著迷,然而,對於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Goethe)筆下的這種「和善汁液」,我們所知依然不多。就拿血型來說吧,你聽過的ABO系統包含A、B、O、AB四種血型,獼因子(rhesus factor)則將血型分為Rh陽性和Rh陰性。當前血型系統是依據紅血球表面的抗原和血漿上的抗體來分類,所有紅血球細胞表面都有H抗原,A型血則多了A抗原,B型血多了B抗原,AB型血兼有A抗原和B抗原,抗原就像血液的信號和記號,如果輸入的血液帶有與自身不同的抗原,就會產生排斥反應,這是非常有效的警報系統。O型血、A型血、B型血都有H抗原,因此O型人可以輸血給A型人和B型人,但是A型血會排斥B型血,B型血也會排斥A型血。Rh陰性O型血不含A抗原和B抗原,也不含Rh血型系統中的D抗原,因此可以捐給任何人,是急診室冰箱中的必備血品。輸錯血型會導致凝集反應,從而引發急性溶血,輕則全身發癢,重則身亡。在血源充足的國家,輸錯血型是罕見案例,英國視之為「重大醫療疏失」(never event),這類疏失都可以事先預防,一旦不慎發生則後果嚴重。二○一五年,英國發生的重大醫療疏失包括將手術鑿刀遺留在病患體內、明明要割闌尾卻割成輸卵管、將Rh陽性B型血輸給Rh陽性A型病患,後者導致病患胸痛、發燒等明顯症狀。二○一六年,英國的輸血單位為兩百五十萬,其中共計三起輸血錯誤,幾近錯誤則有兩百六十四起。若將視野放大到全球,目前輸血導致感染的機率低於以往,舉例而言,在低收入國家的血庫中,只有○.三%的血品帶有B型肝炎病毒,在高收入國家則只有○.○三%。全世界大概有三百多種血液系統,ABO只是其中一種,國際輸血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of Blood Transfusion,簡稱ISBT)總共列出三十五種血型系統,常見的包括Lutheran、Kell、Lewis、Duffy、Kidd、Diego、Dombrock、John Milton Hagen、Indian、Globoside,大多是以發現者的名字來命名,害我好想見一見Yt、Xg、Ok系統的發現者,尤其是Ok血型,聽著多開心啊!至於Landsteiner-Wiener血型系統中的「Landsteiner」,則是一位奧地利生物學家的姓氏,全名卡爾.蘭希戴納(Karl Landsteiner),他好奇為什麼某些血液之間會產生凝集反應,因此在一九○一至一九○三年間研究出血液的差別,這才發現原來世界上有不同的血型,這些血型彼此互異,從而將血型分為A、B、C三類,這就是後來ABO系統的雛形,這項驚人的發現讓他獲得了諾貝爾獎,也讓上百萬人能夠安全接受陌生人的輸血,但願這項成就能讓他比照片上看起來快樂一些(這位輸血醫學之父的照片不是一本正經,就是嚴肅到嚇死人),又或許他的眉頭之所以深鎖,是來自他對血型的不解—為什麼世上要有不同的血型?這在今天仍舊是無解之謎。無解不代表血液學家都在偷懶,如今我們可以將B型血轉為O型血—只要利用咖啡豆上的酵素,就可以除去紅血球表面的B型抗原,將B型血改造成人見人愛的O型血。血液學家也發現:血型和地域、種族、染病率有關,高加索人有四成是A型人,亞洲人則只有二成七是A型人。此外,科學家在一九七七年發現O型人更容易罹患霍亂:一九九一年秘魯爆發霍亂,O型人的住院率是其他血型的八倍,再看看霍亂的故鄉—恆河三角洲,這裡的O型人口比世界各地來得少,根據最近的研究顯示,霍亂毒素在O型幹細胞分化出的腸道細胞中特別活躍,導致O型人一染上霍亂就特別嚴重。A型和AB型男性也別高興得太早,一群土耳其泌尿科醫生最近發現:比起O型男性,A型和AB型男性更容易不舉。此外,O型人對瘧疾的抵抗力比較強,B型則最差。每種血型都有優點也有缺點,這些發現都只是蛛絲馬跡,其中暗藏深意,比如說:究竟為什麼要有血型?為什麼不同的血型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發展?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只有粗淺的理論,科學界還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在大多數國家(包括英國),只有病患、士兵、生過孩子的婦女知道自己的血型。有一次,在一艘葡萄牙戰艦上,我看見護送我的海軍名牌上寫著「裴德洛,A型」,這讓我十分詫異,害我一直盯著人家的名牌不放,這件事自始至終都讓我十分過意不去,怎麼想都覺得不對,知道這些海軍的血型就像讀到他們最新檢查出來的精蟲數量,或是曉得他們的女友最愛的性愛體位,那感覺就像意淫了人家,又像窺探了人家的隱私。真是越說越離譜了,但只要一碰上血液,常識往往潰不成軍。德國納粹黨想著血統純正想到走火入魔,認為雅利安人(Aryan)的血統最高尚,連帶認為「A」型是高等血、「B」型則是劣等血。日本人則認為血型不僅是紅血球細胞表面的抗原,還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個性,例如A型是完美主義者,寬容和善,臨危不亂,搭他們的車最安全;B型則陰陽怪氣、自私自利,但很會逗人開心;O型人精力充沛、行事謹慎;至於AB型既有A又有B,光想就知道很複雜難懂。《美女的血型書》在日本大賣,作者再接再厲,又出了一本暢銷書—《血型美人的便當》。血型影響深遠,有人因此求職遭拒,有人則依此選擇約會對象。二○一一年,日本大臣松本龍到福島災區視察,因出言冒犯災民,僅就職一週便辭職下台,並將自己的不當行徑怪罪給血型。他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我是B型,所以個性衝動易怒(……)我太太稍早打電話給我,指出這一點。」血型歧視恰好符合日本矮化少數民族的觀點,例如台灣人和愛奴人(Ainu)AB型和B型的比例較高,因此被日本人認為個性暴力、殘忍、遲鈍。美國在冷戰時期認為血型很重要,不論大人還是小孩,身上一律都要用刺青標示血型,一旦空襲來臨便能派上用場,根據某位醫生預測,像芝加哥這樣大小的城市遭到轟炸,需要用上將近一百萬品脫的血品。歷史學家蘇珊.萊德勒(Susan E. Lederer)在著作中提到:在印第安納州北部,「刺青師使用Burgess Vibratool的工具箱,裡頭的刺青器材包括三十到五十根針嘴和一罐無菌墨水,在園遊會上替一千多位居民刺青,在居民的前胸刺上血型」,這個「血型刺青作戰計畫」(Operation Tat-Type)後來在五所小學試辦,然而,由於醫生認為血型刺青並非萬無一失,「血型刺青作戰計畫」就此喊停。根據美國猶他州洛根市(Logan)一位社論主筆回憶:「當地中年人的身上還可以看到這些黑糊糊的刺青,但已字跡難辨。」其實血液早就不只是生物學領域的問題,而且這問題至今依舊無解—不同國家對血液的分類互異,甚至同一國家的不同機關之間也存在矛盾。舉例來說,儘管血液是由紅血球細胞、白血球細胞等組成的結締組織,但英國的《人體組織法》(Human Tissue Act)卻將血液排除在外。美國則認為血液隸屬於「生物學」,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則於二○一三年將血液列為「基本藥物」(essential medicines),就算是貧窮國家也應該要預先儲備。場景來到倫敦一間醫院的實驗室,身穿白袍的男子從顯微鏡旁讓開要我上前觀察,血液細胞對於醫生而言早就司空見慣,而我卻是第一次看到,醫生將血液均勻塗在載玻片上,並用染液上色,好讓我能看個清楚:紅血球細胞真的是雙凹圓盤狀,既像啞鈴又像甜甜圈,感覺如此生猛鮮活,而我體內的紅血球細胞卻不斷死去、更新。人體全身上下的細胞每七年更新一輪。這樣算來我已經更新到第六輪了,但紅血球細胞的平均壽命是一百一十五天,因此我的紅血球細胞已經更新到第一百四十三輪。有個探討自我和身分的哲學問題叫「忒修斯悖論」(Theseus’s paradox),又稱「忒修斯之船」(Theseus’s ship),十分受到大眾歡迎。這個哲學問題是這樣的:如果忒修斯之船的木板一塊一塊替換掉,最後所有的木板都不再是原來的木板,那忒修斯之船還是原來的忒修斯之船嗎?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全身上下的細胞跟出生時都不一樣了,紅血球細胞也跟耶誕節時的我不一樣,我還是原來的我嗎?※ 本文摘自《九品脫:打開血液的九個神祕盒子,探索生命的未解之謎與無限可能》。《九品脫:打開血液的九個神祕盒子,探索生命的未解之謎與無限可能》作者:蘿絲.喬治 譯者:張綺容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2/03/03
-
2022-04-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聞眼/疫情遇選情 防疫玩兩手策略
國內Omicron疫情大爆發,確診個案已連續兩天破百例,疫情來得又急又猛。如今,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每天仍緊緊抓著各條傳播鏈,監控疫情發展,卻又明確指出,台灣的大方向是往「開放的路走」,如此一手「清零」,另一手又好像是「與病毒共存」的做法,讓人有如霧裡看花,更不清楚台灣的未來要何去何從。陳時中對防疫走向曖昧不明,讓台北市長柯文哲、新北市長侯友宜紛紛站上火線,疾呼中央要把防疫政策講清楚、說明白,顯見地方首長於疫情爆發期,已開始擔心市民累積的不滿,不知何時就會爆發。但就防疫專家觀察,社區疫情已多點爆發,不明感染源的確診病例不斷增加,要「清零」談何容易,但要「與病毒共存」更要顧及民眾對疫情的容忍程度,有如國王的新衣,多不敢輕易說出口。今年「疫情」遇上「選情」,是特別的一年,民意可以載舟也能覆舟,一旦疫情失控,對民進黨年底縣市首長選舉將是一大利空,相反的,若能守住疫情就是一大利多。陳時中肩負指揮官的重責大任,同時劍指台北市長,站在防疫的十字路口上,他遊走在「清零」與「與病毒共存」的兩手策略,如何拿捏恐是他內心不能說的祕密,說出口怕承擔不起疫情後果,不說出口又飽受政治壓力,猶如走在鋼索上,一不小心就可能失足跌落。
-
2022-02-22 失智.新手照顧
精神行為/失智者年後情緒不穩 當心黃昏症候群
● 失智症患者或意識混亂的長者,易出現黃昏症候群● 傍晚或夜晚來臨前,常心情沮喪、憂鬱、暴躁● 季節變換可能影響黃昏症候群發生頻率患有失智症的陳爺爺,過年見到許多親戚兒孫很高興,年後卻情緒低落、睡不好,常常在傍晚時分躁動、來回踱步,出現「黃昏症候群」。醫師指出,失智患者在長假過後,經常情緒不穩或出現黃昏症候群,家屬需更多耐心協助,或給予簡單任務讓長輩產生成就感,若情況嚴重,可尋求醫療協助。黃昏症候群又稱日落症候群(Sundown syndrome),不是一種疾病或診斷,而是一群行為的總稱。好發於阿茲海默失智症或意識混亂的長者身上,在傍晚或夜晚來臨前,患者會出現行為或意識混亂,包括躁動、踱步、攻擊、不安、焦慮、沮喪、遊走、注意力不集中、尖叫、幻覺等症狀,也可能因季節變換影響發生頻率。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詡懷表示,失智症是神經退化疾病,整體病程長達數年,可能出現記憶力退化、認知障礙、個性改變、妄想、幻覺,或計算能力下降、生活功能下降、容易迷路等症狀,必須維持規律生活作息,才能穩定病情。年後人減少 失智長者不習慣剛過完春節,因作息尚未調整回到正常,陳爺爺情緒起伏很大。邱詡懷指出,特殊節慶或長假結束,失智長輩常會出現情緒、精神症狀,尤其過年期間許多親戚、朋友到家中拜年,相處時間突然增加,但失智長輩記憶退化嚴重,就會認不得親戚、想不起某些事情,因此易產生挫折感,導致心情沮喪,甚至後續出現憂鬱、妄想、暴躁等症狀,此時要注意是否引發黃昏症候群。台灣失智症協會社工組長陳筠靜表示,過年期間長輩與久違親戚相聚,通常當下心情會不錯,但當親戚紛紛離開後,人減少了、沒有複雜環境,失智長輩可能會出現躁動、不習慣,家屬需協助安撫情緒、穩定正常作息,或用刮刮樂彩券轉移長輩注意力,讓長者還是可以感受到年節快樂氣氛。作息規律化 助長者穩定情緒如何穩定失智者情緒?邱詡懷強調,失智者仍需要成就感,建議家屬可以引導長輩回想舊事,讓失智者能有所掌握,沒有壓力,也盡量讓環境簡單、規律化,或設定目標性工作,在長輩能力所及範圍內,像洗碗、整理家務等,無論是讓長輩獨立完成或與家人一起完成都可以。不過,若情況持續嚴重,家屬可尋求醫療協助。
-
2022-02-04 該看哪科.眼部
長輩婉拒外出不是體力差 醫師曝可能跟這細節有關
過年期間民眾安排出遊走春,但年邁長輩有時不太願意外出,擔心跌倒後果不堪設想。醫師指出,有些長輩不愛出門,並不一定是體力差,可能是視力退化,路看不清楚當然怕跌倒,在經過手術治療,恢復視力的長輩們不再需要拐杖,樂得天天往外跑。白內障屬於老化疾病,根據109年健保署數據統計,全台診斷出白內障疾病有57..4萬人,年齡層來看,以61至70歲最多,共有23萬6876人,其次是71至80歲,共有17萬3167人。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科主任呂大文指出,若長輩罹患白內障,且水晶體「熟透」,看東西多半模模糊糊,就算透過視力矯正仍只有0.1,這也讓長輩更保守,減少外出不敢與人互動,或習慣用拐杖「測樓梯深度」,就怕摔傷骨折,或是再也離不開床。他舉例,先前一名八旬長輩,近年越來越不愛出門,家屬原以為是腳不好,特別買了拐杖給他,後來到眼科檢查,呂大文發現長輩的視力,從數年前的0.3,至今剩下0.1,且白內障情況嚴重,經過手術治療後,長輩不僅丟了拐杖,樂得天天往公園跑。呂大文提醒,有些長輩不一定願意如實將病況告知孩子,但視力、聽力變差,幾個感知能力下降,也可能讓長輩「退縮」,即便不是失智,也可能因為感官差「不想反應」,建議民眾在農曆年期間,不妨觀察年邁父母是否有聽覺、視覺問題,改善後大多可恢復活動力。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國外研究發現白內障與失智症有關,《英國麻醉學雜誌》2016年發表研究結果,失智症患者接受白內障手術後,不僅改善視覺也改善認知功能,並觀察居住療養院的長輩,接受白內障手術4個月後,顯著提高視力,且認知能力、日常活動受損程度較低。國外研究也顯示,青光眼、白內障等合併症,可能增加罹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陳瑩山指出,失智症與大腦運作、接收訊息有關,白內障不僅看不清楚,美味佳餚全變黑白,讓胃口全無,都可能是造成失智症、憂鬱症的危險因子。陳瑩山曾收治一名個案,居住於苗栗的一位老先生,本來喜歡在三合院戶外,與鄰居好友聊天互動,但近年常退縮房間,連飯都不太想吃,經過診察發現,原來老先生視力退化,朋友分享彩色圖片全變黑白照,報紙的字也看不見,連帶出現失智症症狀。「以前1年不到1個失智病患,現在1周1個!」陳瑩山表示,白內障是高度精密手術,只要局部麻醉、約10至20分鐘可完成,但失智症患者不一定能全程配合,不少醫院建議採全身麻醉,但風險較高,家屬不見得願意讓長輩動手術。他近年採用舒眠麻醉方式,協助失智長輩完成白內障手術,可降低風險,且術後長輩恢復視力,大腦接受視覺刺激可更加活躍,延緩失智表現。
-
2022-02-0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12個孩子中有6個患思覺失調症 一部解開遺傳祕辛的家庭調查史
這是一個曾竭力掩蓋家人罹患思覺失調,窮盡一切可能、只願過上正常人生的家庭。這也是一個醫界曾寄予深深期望、試圖從中找出引發思覺失調關鍵基因的瘋狂家庭。在精神疾病的廣袤光譜中,思覺失調症是最難控制的一種。蓋爾文一家有12個孩子,10個男孩,其中6個都是思覺失調患者。這一家人所承受的精神苦難延續了數十年,至今尚未結束,原因依然成謎。然而,科學家從他們的基因中所獲得的驚人發現,成了他們留給後世最可貴的遺產。乍見德里西以前的研究資料時,麥克唐納大為震驚。在一九九○年代,基因體的完整定序猶如天方夜譚,但她針對這些樣本所做的分析遠遠超前時代。如今,這些樣本有如做了一場大夢的李伯,在這個電腦輔助基因分析的年代悠悠甦醒。現在,分析工作將比以前更輕鬆─而且更精確、更細緻、更周密。在這項新研究中,他們只想採用最鮮明而顯著的多發型家庭個案,每個家庭必須有至少三人罹患思覺失調症,必須有至少另外三人神智健全。他們選定九個家庭,其中四個是德里西在退伍軍人醫院接觸到的家庭,五個是她從前的研究對象。蓋爾文家屬於後者;他們是樣本中兄弟姊妹人數最多的家庭。麥克唐納和德里西的目標是觀察這些家庭的患病成員是否都具有某種罕見的基因變異或異常。這就是為何大家庭對他們的分析如此重要:德里西和麥克唐納知道,從思覺失調患者身上找到的基因變異,也可能恰巧出現在罹病的家長或手足身上─而這項變異並非他們共同患病的原因。畢竟,父母親各將他們的半數基因傳給子女,從某個孩子身上找到的變異,有五成機會出現在另一個兄弟姊妹身上。但是當罹患思覺失調症的家庭成員人數增加,出現在他們每一個人身上的某種基因變異的意義也隨之增大,這項變異無害於健康或者跟思覺失調症無關的機率便越來越低。而且,隨著這項變異忠實地出現在越多家庭成員身上,它是致病因子的可能性就越高。兩人的設想是,他們找到的任何一個罕見變異,都能提供一個理解這項疾病的全新角度。「即使那個特定的變異或許獨獨屬於單一家庭,」德里西說,「但那個基因的異常現象,或許是導致思覺失調患者異常的整體生化路徑的一環。」德里西和麥克唐納果然從蓋爾文家的樣本得到令人心動的發現:德里西早在一九八○年代就蒐集到的蓋爾文兄弟樣本裡,每一個人的SHANK2基因都發生突變。他們找到的這項變異,與腦中的一個重要程序有關─一個看似和思覺失調症息息相關的程序。SHANK2的作用是輔助腦細胞進行交流;SHANK2基因負責編譯協助大腦突觸傳送訊號的蛋白質,幫助神經元快速反應。蓋爾文兄弟的突變,大幅改變了SHANK2製造的蛋白質。「這項突變出現在SHANK2已知會起作用的結構體之一,」麥克唐納說,「就在目前已知對SHANK2的功能至關重要的位置上。」如此一來,SHANK2突變很可能指向關於這種疾病的某項新知─或許出現在更多人身上,而不僅限於這一家人的異常分子過程。思覺失調症或許就是在那個過程中逐漸成型的。「以科學標準而言,這當然不能證明這項突變導致思覺失調症,」麥克唐納說,「它真正顯示的,是思覺失調症的運作機制。」類似的罕見變異體也撼動了其他疾病的研究工作。好比說,帕金森氏症的研究人員從一個義大利家庭找到了影響α -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的基因突變,為新藥物的研發指引了新的方向。最好的例子,或許是降膽固醇藥物的研發,造福了有罹患心血管疾病之虞的成千上萬民眾。科學家很多年前就知道高膽固醇會引發心臟病,但一直找不到方法降低膽固醇,直到位於達拉斯的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的兩名研究人員從有早發性心血管疾病病史的幾個家庭看到罕見突變,而這種突變會降低人體清除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的能力。大多數心臟病患者並未出現這類突變,但這無關宏旨─有關那些突變的研究,發現了降低膽固醇的方法,不只可用於出現突變的家庭,也幾乎適用於每一個人。事實證明,為了導正特定的低密度膽固醇問題而研發的新藥,徹底改革了心臟病的治療方法。這或許是人類基因體計畫帶來的真正奇蹟:不是讓人有機會尋找或許存在、或許不存在的致病基因,而是有能力看到思覺失調症在腦部成型的過程。SHANK2只是其中一個例子;羅伯特.佛理德曼以CHRNA7基因闡明了資訊處理的過程,又是另一個例子。德里西與麥克唐納投入研究之際,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攜手合作、曾引領思覺失調GWAS研究的博德研究院團隊也發表了一項備受矚目的研究;他們找到C4A基因的變異現象─似乎與過度修剪大腦突觸有關。這項突變雖然比SHANK2更為常見,但依舊太過稀有,無法作為藥物研發的目標。他們的研究顯示,思覺失調患者也許在青春期修剪掉了日後可能需要的一些突觸─這是思覺失調症成型過程的另一個角度。雖然無法得知蓋爾文家是否出現C4A突變,但他們是最早將DNA捐給博德研究院進行分析的家庭之一,也在這項研究中扮演了一個小角色。二○一六年底,德里西和麥克唐納在《分子精神醫學》(Molecular Psychiatry)期刊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雖然無法斬釘截鐵地表示這個特定基因上的特定SHANK2突變就是蓋爾文家人罹患思覺失調症的元凶,但這項結論與德里西和麥克唐納看到的情況一致。從她第一次在隱谷路的客廳見到這家人算起,三十年之後,德里西或許終於有辦法回答在蓋爾文家人心中纏繞不去的問題:為什麼?答案有些出人意表。首先,基因體中三個不同的SHANK基因─ SHANK1、SHANK2、SHANK3 ─不僅與思覺失調症有關,也與其他精神疾病有關。在這項研究之前,分別有許多人研究各個SHANK基因與自閉症和其他腦部病變的關係。如今綜合來看,所有研究都顯示至少會出現精神疾病光譜上的某種疾病:出現特定SHANK突變的某些人或許有自閉症,另一些人有躁鬱症,還有一些人有思覺失調症。疾病光譜的概念看來特別符合蓋爾文一家的情況。舉例而言,彼得的診斷始終在思覺失調症和躁鬱症之間遊走;唐諾德最早被診斷出躁症、以鋰鹽治療,醫師後來才開給他各式各樣尋常的抗精神病藥物。喬瑟夫的症狀和吉姆不同,吉姆的症狀又和馬修不同─當然,沒有任何人的症狀跟布萊恩一樣。然而七名兄弟─提供樣本給德里西的七個人,包括幾個沒有確診精神病的兄弟─都在與其他精神疾病密切相關的基因上,出現了同樣的變異。「琳恩是對的,」麥克唐納說。研究有多重精神病例的家庭,到頭來,就是在研究共有的基因問題─一個會依據每個人的情況而定、以不同方式呈現出來的問題。「這些都是多發型家庭,看來,相同的遺傳決定因子有可能引發些微不同的疾病。」新的發現(例如蓋爾文家的突變)或許可以帶來關於精神疾病的全新概念。此事或許很快就會實現,事實上,某些地方已開始重新認識精神疾病。二○一○年,時任NIMH院長的湯瑪斯.英索爾(Thomas Insel)便呼籲研究人員將思覺失調症重新定義為「各種神經發育障礙的集合」,而不是某一種單一疾病。停止將思覺失調症作為單一的診斷,或許可能便是終結這項疾病污名的開始。如果思覺失調症根本不是病,而是一種症狀,會是什麼情況?「我在幾年前打過一個比方:從前的臨床醫師把『發燒』視為疾病,」任職於澳洲昆士蘭精神醫學研究中心(Queensland Centre for Mental Health Research)的流行病學家、量化精神病人口的全球權威約翰.麥格拉斯(John McGrath)說,「他們接著試圖區分各種不同的發熱,然後發現那不過是對各種疾病的一般反應。精神疾病也不過是大腦無法順暢運作時的一般反應。」第二個意外是關於咪咪。數十年來,咪咪始終堅稱這個家族疾病是出於唐那邊的血統。在她看來,唐的憂鬱症病史就是明證,沒有一個研究員有理由駁斥她的意見。「我們一直在尋找來自父親的遺傳。」麥克唐納說。然而,SHANK2突變是源於母系家族:這意味著咪咪自始至終就是導致家族疾病基因變異的載體。另一項關於SHANK2與思覺失調症的研究(大約與德里西和麥克唐納的論文同時發表)提出了健康母親將變異傳給生病兒子的更多案例。父親也可能是未受影響的載體─SHANK2並非特定性別的基因;它的位置不在決定性別的X或Y染色體上,而是在11號染色體上。為什麼十個男孩中有六個得了嚴重的精神疾病,而兩個女兒都沒事?此事或許純屬巧合─兩個女孩和十個男孩中的四人碰上了好運氣。也有可能正如德里西等人在研究中所指出的,蓋爾文家的SHANK2問題意味著「還有尚未被發現、與性別有關的因子」影響了疾病的發展過程─不過,這無法解釋蓋爾文家的其他幾個男孩為什麼沒有得病。或者,可能是源於母系的突變基因與父系的其他因子混合:SHANK2突變本身不會發揮作用,需要結合另一項突變才會引發疾病。基因突變有時候就是如此。遺傳學家凱文.米切爾曾說,特定突變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有不同的顯現方式:同樣的突變可能導致某些人出現癲癇,但卻讓其他人罹患自閉症、思覺失調症,或者什麼事都沒有。有時候,基因體其他地方的第二個罕見突變則會產生結合效果。說不定、甚至很有可能,導致蓋爾文家的男孩罹患思覺失調症的基因缺陷並非咪咪的錯或唐的錯,而是兩人結合起來的錯─調製出全然原創的雞尾酒,強烈到足以改變所有人的人生。※ 本文摘自《隱谷路:一部解開思覺失調遺傳祕辛,深入百年精神醫學核心爭議的家庭調查史》。《隱谷路:一部解開思覺失調遺傳祕辛,深入百年精神醫學核心爭議的家庭調查史》作者:羅伯特.科爾克譯者:黃佳瑜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21/12/02
-
2022-02-03 失智.新手照顧
外出旅遊/帶失智長者出遊 防疫也要防走失
新冠疫情持續延燒,是否該帶家中失智長者出遊走春?醫師建議,中重度失智者最好不要出遊。輕度失智者出遊時,一定要有兩位以上家人陪伴互相支援,避免走失,在疫情籠罩下,更須做好萬全的防疫準備。中重度者不宜出遊國泰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廖品雯表示,大多數失智長者平日生活簡單規律,但外出旅遊會因「環境變動」,造成失智者的情緒緊張、生活作息紊亂,若外宿更難以控管,因此建議中重度失智者的環境勿做太大變動,最好不要出遊。挑選好上廁所景點帶輕度失智者出門,廖品雯提醒,務必要顧及失智長者的「自尊心」與「安全性」,一定要有家人跟在旁,尤其長者上廁所時要特別注意跟緊,以防走失;更要考量長者的體力,出遊時安排的景點不要太多,最好定點旅遊,選擇上廁所方便的旅遊景點。林口長庚醫院失智中心主任徐文俊指出,對失智長者而言,家人溫馨團聚,遠勝於舟車勞頓前往景點旅遊,建議選擇容易到達、旅途時間短的彈性行程,可規畫長者對風景點有特殊情感,讓家人有團聚感為主的景點;旅行時務必要維持長者的生活常規,例如起床、吃飯的作息;要讓長者體會旅程家人陪伴的喜悅,但也要尊重長者的意見及想法,可降低衝突,讓旅途更順利。衣服藥物要帶夠徐文俊提醒,帶長者出門前,務必要攜帶長輩的隨身藥物,也因為失智者較少出門,需要注意日夜溫差大的保暖問題,衣服要帶足,如有失禁困擾,尿布和替代衣物也要多帶,以備不時之需。隨身攜帶身障證明今年疫情再起、發生群聚感染事件,導致許多家庭旅遊行程取消,帶失智長者出遊的機會變得更少,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若真的帶失智長者外出,防疫措施必須多注意,戴好口罩、勤洗手、攜帶防疫酒精等,但很多長者不愛戴口罩,因此提醒家屬要隨身攜帶身心障礙證明,以資證明避免被處罰。湯麗玉表示,過年期間外出拜年或走春踏青時,應讓失智長者穿上顏色鮮豔、易辨識衣服,可準備愛的手鍊、愛心布標、衛星定位器等預防走失工具;行程要單純簡化,有充分彈性,若失智者吵著要回家就帶回家;外出若需要上廁所時,務必有一家人陪伴失智者,切勿讓失智者單獨一人等候。
-
2021-11-14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警訊/及早警覺憂鬱焦慮 不能忽略的巴金森病前兆
巴金森病(又稱巴金森氏症)平均好發年齡為60歲,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大腦基底核中的黑質細胞會分泌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稱為多巴胺,多巴胺的正常分泌與否將影響動作順暢程度,包括手腳不自主的抖動、四肢僵硬、行動遲緩和平衡障礙等動作障礙。此外,巴金森病病友也常有焦慮、憂鬱等問題,多半出現在病程早期或晚期階段,但容易被視為心情不佳、老年憂鬱,而相關症狀也易與老化、阿茲海默症混淆,為此耗費多年時間,遊走其他科別門診,耽誤治療。巴金森病病友及家屬常出現情緒障礙或照顧壓力,下列三個摘自「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FB社團」成員的案例顯現無疑。案例一:父親由於肢體僵硬難以行走,容易跌倒,即使想勸父親多做運動、寫字看書,但父親只想坐在沙發看電視,什麼都不想做,不知道怎麼與父親溝通。(張小姐)案例二:母親半夜睡覺時總是會一直發出「啊啊……」的叫喊聲,問她為什麼叫呢?母親說她是因為睡不著,然而母親半夜的叫喊聲會干擾鄰居作息,請問該怎麼做才能幫助母親。(羅小姐)案例三:父親自從得到巴金森病後,母親就一直陪伴在身邊照顧,長期以來母親承受生病父親的負面、憂鬱情緒,很擔心母親的心理狀況。(陳小姐)神經傳導物質分泌減少,引發憂鬱、焦慮。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睿蘋說,巴金森病廣義分為三型,包括原發型,病因為基因、老化及不明原因引起退化性腦疾病,其中包括年輕型及家族型,占比約七成屬最大宗;次發型為腦中風等腦血管問題、水腦症,或長期暴露殺蟲劑、重金屬環境等;非典型是罹患路易氏體失智症、脊髓小腦萎縮症、多系統退化症等,這類病友藥物治療效果不好。受到上述因素影響,在腦神經細胞老化過程,代謝退化性蛋白-路易氏體慢慢沉積在腦部等處,在巴金森病病友真正發病前十至二十年,路易氏體逐漸沉積在腦幹,造成正腎上腺素、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分泌減少,引發不自知的憂鬱、焦慮或失眠等自律神經失調。一旦路易氏體沉積至大腦皮質,即正式發病出現單側肢體僵硬、動作慢、手抖等巴金森病的運動症狀。憂鬱高峰期,多發生在剛確診及疾病後期。蔡睿蘋說,巴金森病病友可能出現不自知的憂鬱症前驅症狀,但憂鬱高峰期仍多發生在剛確診及動作功能變差的疾病後期,此疾病發展階段中,五成病友患有輕度憂鬱症,好發族群為女性、年輕型病友及有憂鬱症家族史等。巴金森病治療依不同致病原因給予治療,蔡睿蘋說,如多巴胺分泌不足,就用補充多巴胺藥物來治療。當病友出現憂鬱症狀時,則給予不影響巴金森病治療的抗憂鬱藥物為主。讓巴金森病病友不開心的三句話用對溝通技巧 才能舒緩憂鬱與巴金森病病友相處,溝通方式很重要,蔡睿蘋表示,溝通順利能幫助舒緩病友的憂鬱情緒 。以下是徵詢「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FB社團」成員後,整理出病友聽了最容易感到不開心的三句話。×不要總是面無表情扳著一張臉。○適當溝通技巧病友因腦部多巴胺分泌異常,容易導致臉部肌肉僵硬,沒有情緒反應,此時應讓病友按時服藥,可鼓勵病友練習做「臉部微笑操」,減緩臉部肌肉緊張讓說話放鬆。臉部微笑操:嘴角往上揚做微笑動作,將上揚動作做到最大,維持五秒,放鬆後回到原表情。×整天看起來悶悶不樂,你應該要想辦法讓自己開心一點。○適當溝通技巧病友容易有憂鬱表現,對生活沒有動機、興趣,此時除藥物控制病情外,應讓病友尋求心理支持及正面思考,或藉由病友團體的力量,多與人接觸互動。巴金森病症狀不可逆,長期對於照顧者的身心也造成壓力,除了尋求社會長照資源及喘息照顧協助,也可以透過心理諮商輔導或治療舒緩壓力。×吃飯變慢、連筷子和湯匙都拿不穩,如果不想吃飯就不要吃。○適當溝通技巧病友因手抖症狀,無法拿穩餐具吃飯,一旦步入中晚期病程,肌肉活動力變差,造成吞嚥困難,家人可以準備方便進食的輔具和軟爛好吞嚥的食物,讓吃飯更順利。此外,「陪伴用餐」也相當重要,不要把病友當作小孩子責備,應保持基本尊重,讓長輩心情愉悅、增加食欲。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09-13 名人.相性幸福
享受唇舌間的樂趣需要練習 專家教你6招親吻小技巧
說到吻,腦中突然響起了一首歌,他是這麼唱的:給我一個吻,可以不可以,吻在我的臉上,留個愛標記。這是一首經典情歌,傳唱了60幾年,依然歷久彌新。因為一個吻帶給人甜蜜、想念、感謝、愛的感受,從歌詞中就可以窺知一二。另外除了聽到,也最常看到電視劇中男人女人傳遞情意最自然的方式就是以口為證。例如:男主跟女主告白之後,兩人深情的眼對眼,男主溫柔的手輕輕撫摸女主的秀髮,接著輕握住她的後頸,此時兩人的臉慢慢拉近,呼吸對呼吸,隨後就貼上對方的唇,由淺吻到熱吻讓彼此沈浸在戀愛氛圍中,甜美無比。從上述觀點來看,是不是也令人好奇,親吻的起源來自哪呢?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認為,從嬰兒時期的口慾期來看,吸吮這自然的小動作,便是親吻的開頭了。另外也有其他心理研究發現,大約有九成以上的女人都喜歡親吻,認為吻是偵測情感的一種溝通方式,而男性會把吻當成調情的工具,只要吻的投入,很快就能點燃兩人體內的慾望。因此,親吻就成了男女表達愛意與需求最重要的橋樑。話雖說如此,但現實生活中,真的可以透過吻來激起彼此的慾望嗎?我們來聽聽現代男女對接吻有什麼樣的看法。#1 我不喜歡跟老公接吻,他的技巧真的很差,每次都親的我滿臉口水。(無奈人妻的代表)#2 我女友都嫌棄我,說我舌頭很笨,教都教不會,每次吻完都吵架…(想到接吻就焦慮的男友代表)#3 我對味道超級敏感,無法跟有口臭的人接吻。(嗅覺敏感者的代表)#4 其實,我對接吻無感,是對方技巧的問題嗎?(對接吻感到疑惑者的代表)#5 女友喜歡舌吻,但我沒經驗,不知道該怎樣做才能讓她有fu~(初體驗者的代表)聽完他們的分享後,有沒有發現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技巧」部分。你知道在美國有間專業性學研究的學校嗎?學校裡有專門指導「接吻技巧」的課程,從一到十級為評審標準,學員們要透過反覆練習才能擁有十級「吻界翹楚」的能力。由此可見,接吻可是一門學問,還需要透過學習與練習,才能享受唇舌間所帶來的樂趣。心動想學了嗎?以下有幾種基本款的親吻技巧,導師一一跟大家分享:1.淺酌之吻:一開始先輕吻他的雙唇,然後稍微移開。再左右來回滑過他的唇,漸漸冒一點險,輕抿輕舔他的下唇,這邊抿一下,那邊舔一下,再移開。讓他渴望你的唇。2.誘人之吻:用舌尖舔對方的上下唇,左右來回移動,讓她感受舌尖的溫暖,注意要保持唾液充分,滋潤一下雙唇,讓唇綻放出美麗的色澤。就像清晨雨露沾濕的玫瑰,那樣充滿誘惑。3.微醺之吻:當對方唇微張開邀請你進入時,舌頭輕輕遊走他的齒與牙齦,接著探索他的口內粘膜上下滑舔一圈,一遍又一遍。就好比喝下一口又一口的紅酒,令人心醉神迷。4.糾纏之吻:以舌與舌互相推動,切勿過分用力,保持溫柔,這種相互推動可形成快感。接著用唇含住他的舌,吸允他的舌頭,想像這是品嚐一道美味的佳餚。5.邀請之吻:試著把舌尖往你的嘴彎曲,像是邀請的舞步,猶如呼喊對方,過來。這就是捲舌的動作。然後用此方式探索對方口腔各個角落。記住要控制你的口水,別讓口水淹沒對方喔!6.忘情之吻:將對方的舌包於自己的口中,繞著對方的舌尖,畫圈似的旋動,節奏慢慢加快到激烈,藉此方式增加快感,以產生更進一步的親密。溫馨小叮嚀:舌頭是口腔底的肌肉,只要是肌肉都可以透過練習變得靈敏靈巧。因此接吻技巧需要反覆練習,才能吻好吻滿,而且每個人喜歡的吻法都不同,要耐心找到對方喜歡的親吻風格,用你的舌與唇來了解他。只要做對了,一個吻就能深入人心,交流出親密情感的甜蜜。
-
2021-09-07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失智長輩白天嗜睡夜間躁動,如何改善睡眠障礙?
失智症是一種不正常的老化現象,因為大腦功能逐漸喪失,除了記憶減退、情緒干擾、認知功能障礙,睡眠時間混亂是最令照顧者頭痛的問題。長輩日間嗜睡、半夜吵著要出門,沒有方向感的遊走行為容易變成失蹤事件!長輩睡眠障礙影響全家人,揪出原因改善清晨3、4點,王伯伯已經瞪大眼睛醒來,起床到客廳來回踱步,甚至想要開門外出,吵醒了其他家人。幾經安撫,好不容易安靜下來,但天光逐漸明亮,再過沒多久要出門上班的家人也累壞了。生活作息日復一日被打亂,不僅失智長輩的生理時鐘出了問題,照顧者的體力也面臨崩潰邊緣,到底該怎麼辦?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說明,人的睡眠週期可分為四個階段:入睡期、淺睡期、熟睡期與深睡期、快速動眼期。正常狀態下,每晚大概有4至6次的睡眠週期循環,加起來共約6至9個小時睡眠時間。若有午睡習慣或白天活動量少,則會影響睡眠總時數,夜間容易淺睡或睡眠週期不正常。Q1:為什麼年紀越大越睡不著?白天生理節律、活動的時間改變,不同於青少年、中壯年時期,褪黑激素的釋放時間和達到尖峰的時間也提早。另外,若罹患慢性病,以及有情緒、內分泌、免疫力等問題,也會影響身體運作機能,改變睡眠週期。Q2:要如何改善長輩的睡眠品質、睡眠作息?養成規律的作息,在固定時間起床、用餐、就寢,白天午休或小憩勿過久,建議20至30分鐘最為適宜。若長輩日夜顛倒情形嚴重,建議採漸進式方法調整,尤其是建立「睡前儀式」,知道睡覺時間到了!Q3:失智症患者的睡眠困擾和一般年長者有什麼不同?因為大腦功能退化,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熟睡期與深睡期、快速動眼期都減少,週期性也變差。加上患者對於環境刺激與外界噪音更加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醒來,睡眠環境需要費心經營打造。(➤ 失智者晚上不睡,嚴重影響照顧者作息?除了吃藥,飲食方式也能解決?快了解專屬失智者「助眠菜單」:https://pse.is/3nmg5a)(➤ 照顧家中失智者,總有忙不完的大小事,身為照護者的你「肩頸痠痛」超疲勞?跟著專家一起做紓壓瑜珈,好好放鬆:https://pse.is/3qv74j)每到傍晚就暴躁失序夕陽西下,失智症患者卻開始躁動不安!出現幻覺、錯覺,以及焦慮、恐懼、憤怒等情緒,不停嚷嚷著看到誰回來了。家屬反映,每到傍晚總是特別緊張,害怕長輩行為失序,產生妄想或攻擊症狀。陳宥達解釋,黃昏天色逐漸變暗,患者容易出現意識上的混亂,尤其是中度以上的失智長輩,漫遊、亂跑大幅提高走失機率,增加照顧上的負擔。Q1:什麼是「日落症候群」?太陽下山後,隨著日照光線改變,失智症患者的意識和認知功能開始混亂,出現一連串脫序行為。這些症狀在白天並不會出現,傍晚或夜晚特別明顯,又稱為「日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也可能因季節變換而有不同發生頻率。Q2:「日落症候群」對睡眠障礙的影響?當失智症患者出現日落症候群時,夜間躁動情形惡化,影響睡眠時間和品質,也直接影響照顧者的作息。如何改善失智症患者睡眠障礙問題?陳宥達綜合門診觀察的資訊,分享改善睡眠障礙問題,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作息,白天安排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激活人體免疫細胞。每天光照1小時,有助於改善神經、精神症狀。而在居家環境方面,營造舒適溫馨的睡眠氣氛,保持動線順暢、點一盞夜燈,避免半夜醒來踢到家具絆倒。(延伸閱讀:家有失智症患者,該如何佈置?掌握4要點,輕鬆打造失智友善居住環境)除了認知功能障礙,陳宥達解說還有其他影響睡眠障礙的因素,建議照顧者找出原因解決,而非使用安眠藥物,讓作息更加紊亂。●環境:營造適合睡眠的環境,睡前停止使用3C產品,以利分泌褪黑激素幫助入睡。●感染:檢查是否有過敏若身體感染症況,翻來覆去睡不著。●疾病:三高、肥胖、慢性病或其他疾病也會影響睡眠狀況,仔細找出病因。●藥物:利尿劑、類固醇、甲狀腺素、鼻塞藥物、抗病毒藥物等,副作用也會導致失眠。●憂鬱:心理因素難以維持睡眠或是太早起床,憂鬱與失眠是相互關係。家醫科醫師陳宥達建議若失智症患者出現嚴重的睡眠障礙,應依實際醫療需要,安排相關門診檢查找出病因,或申請到宅訪視及居家評估。可結合使用藥物與非藥物治療,透過活動改變溝通方式、認知訓練,例如音樂輔療、懷舊治療等,耐心反覆練習才能得到效果。
-
2021-07-19 失智.失智資源
共照中心/醫療照護諮詢、轉介與追蹤 失智共照中心提供找得到的資源
在面對失智症照護路途中,照顧者總總面臨許多照顧困境,及照顧負荷,台灣社區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失智症於老年人盛行率是1.7%到4.4%,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失智症早期症狀不易被察覺,而失智者的自覺健康狀況往往高於實際健康狀況,有鑑於此,唯有經由宣導民眾如何正確判斷以及面對失智症, 如能在失智症病症未發生或輕微時,即介入提供服務及健康促進,能減緩退化、維護老人安全、減輕家屬困擾並提昇患者及其照顧者之生活品質,在未來期許結合各項長照資源、地方環境、跨專業人力、民間企業等,共同推動失智症共同照顧,提供更多友善社區服務,才能提升對於失智症的預防與治療。天主教耕莘醫院對於發展社區失智症照顧,將以失智症共同照顧中心整合各項服務,建立跨領域服務平台,將提供除了個案與家屬完整且有效的服務外,促進失智者照護服務可近性,減輕失智者家庭照顧負擔,規劃擴展失智社區照顧服務資源,讓每個失智者及家庭都能就近找得到資源並使用服務,以獲得適切及妥善照護。107年度起耕莘醫院在新北市政府的輔導下,在院內成立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團隊成員包含神經內科、精神科、護理部、長照部、社工部、復健科,失智個管師的跨領域等專家的共同合作,結合住院、門診及社區合作,落實高風險失智個案篩選,轉介記憶門診,提升確診率,專責個案管理師提供家屬是當諮詢與衛教資源。並在新店區提供推動在地老化,並發展以「失智症友善社區共同照護模式」為主,由失智症相關醫療團隊主動深入社區並連結服務據點與長照資源,為失智長者及主要照護者辦理各項相關的照顧服務,讓長者增加社會互動及增加家屬的照顧技巧,並以專業的服務提供民眾方便且專業的醫療服務。每個長輩面臨的失智症程度不同,相對精神行為也不同,但收集資料,針對其個別性給與不同處遇也是相當重要的,了解長輩過去生活經驗、生病前後個性是否有改變、興趣、生活日常照護、禁忌話題、精神行為其背後是否有其他因素、哪些處遇對長輩是有效性…詳細記錄長輩的點點滴滴,並提供給醫師參考,達到多效合一,知己知彼,用對方法才能百戰百勝。失智症長輩因相關精神行為,如:被偷/被害妄想、幻覺、重複話語、攻擊行為、遊走、尋找出口…會有許多情況題,隨時也在考驗照護者的智慧,如何從中去了解她們,發覺並創造相關應對照護措施,難免中間會遇到許多困境時,如何對外尋求資源,正所為山不轉路轉,人不轉自轉,家屬間與照顧者間彼此需有共識,一同努力,除了正確藥物治療外,了解長輩其需求,除了醫病還要醫心,適時滿足其照護。失智共照中心的成立,藉由個管師或跨團隊提供失智症個案不同階段所需要之生活照顧與醫療照護之諮詢、服務、協調、轉介與追蹤,失智個案及家屬可就近獲得服務資源,期能造福更多長照族群,讓照顧失智長輩〞憶〝路上,有你有我,不孤單。
-
2021-07-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政策急轉彎! 屏東改餐飲禁內用 潘孟安:責難我來扛
因應疫情7月13日微解封,對於餐飲是否開放內用,屏東縣政府昨天原本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範指引辦理,但連日來各界傳出正反不同意見,縣府在考量疫情及綜合評估後,今天中午緊急宣佈「屏東縣餐飲業仍只能外帶,禁止內用」,縣長潘孟安特別餐飲業朋友致歉,「對不起,請再忍一下!」縣府指出,疫情微解封,中央雖有指引,但授權地方可因地制宜,而微解封讓大家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各縣市出現不同的作法,其中最多討論的就是「餐廳要不要開放內用?」潘孟安坦言,屏東縣有很多中小型的餐廳,還有早餐、早午餐、咖啡廳、冰店、麵攤等,縣府團隊除了考慮大家是不是悶壞了,還有就是中小型經營業者面臨的生計問題,看到中央指引時,團隊內部第一時間出現激烈辯論。他說,有位出自勞動家庭的女同事語氣激動地說,看到辛苦遊走在各鄉鎮擺商展的人因為兩個月毫無收入,貸款繳不出的憂愁,更看到餐廳業者面對房租想結束營業,卻想著店內裝潢的不捨,這些都是社會最真實的聲音。潘孟安和團隊糾結討論兩天,從大眾的反應,各縣市的不同作法,加上無法禁止人潮的移動,9日剛宣佈依中央指引辦理,但今天還是決定7月13日的微解封,屏東縣餐飲業仍只能外帶,禁止內用。「抗疫不容易!」潘孟安說,微解封的狀態原本就難以掌握,縣府團隊也擔心開放可能產生亂象,不斷觀察狀況滾動檢討、彈性調整,他知道這項宣佈會讓餐飲業的朋友失望,所有的責難他都扛下,請餐飲業朋友再忍一下,對不起,更請社會大眾多一點體諒,共體時艱。
-
2021-06-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苗團攬客 業者遊走法律邊緣
「詢問度真的很高。」國內疫情嚴峻,但疫苗不足,引發部分民眾不惜飛到國外施打,又以美國最熱門。因目前國內仍禁止旅行社組團出國,不少業者頂多只能代訂機票、酒店,但近日傳出又有業者以疫苗攬客,報價內容還包括華語導遊及司機,「遊走法律邊緣」,已引發交通部觀光局關切。五月底才傳出「豪華輝瑞疫苗團」卅五天卅五萬元,但因目前組團出國違法,旅遊業界否認開團,但確實有部分民眾以自由行方式出國打疫苗。「疫苗觀光潮」最熱地點在美國,紐約州宣布到景點就能接種,阿拉斯加州直接在機場施打,可任選輝瑞或莫德納。近日還有台灣網紅拍片教學「五天十萬元」到加州打疫苗,還有「小資族」網友自立自強,找到四萬多元機票可到舊金山機場免費接種。有旅遊業者坦言詢問度真的很高,上周開始接到很多民眾來電表示想參加「美國疫苗團」,或要求代訂到美國的機票,但礙於法令,旅行社頂多代訂機票、酒店。但近日傳出有旅行社以出國打疫苗攬客,號稱兩人輕鬆成行,其中「輝瑞卅日」搭乘長榮航空到洛杉磯,經濟艙最低價廿萬兩千元,商務艙則要卅五萬三千五百元,可打兩劑及接受PCR核酸檢測;「嬌生八日」搭乘長榮航空到洛杉磯,十四萬七千六百元起跳,商務艙則要廿九萬九千元,可打一劑及PCR核酸檢測。該家旅行社攬客時強調只是代訂機票及酒店,沒有組團,但報價內容包括華語導遊兼司機陪同旅客接種疫苗。觀光局說,旅行社可代訂機票及酒店,如果司機從機場接送到旅館也合法,但若從飯店再載到醫院等其他地方,甚至有導遊跟隨,就有協助「安排行程」、類似「旅行團」的疑慮,將了解並要求改正。該旅行社說,有些旅客語言不通才提供中文司機載旅客到醫院及幫忙預約接種,但未從台灣派領隊,還是自由行,若觀光局認為有疑慮或需要調整,一定會配合。據了解,該旅行社並非個案,因有市場需求,近日傳出不少旅行社都有類似宣傳行為,雖有其他業者私下認為這遊走在法律邊緣,但也凸顯國內疫苗供不應求的窘境。
-
2021-06-07 名人.精華區
胡朝榮/失智症普篩 提早醫療介入有助預防
人口老化,全球失智症病人數正快速增加,而失智症除認知功能下降,自我照顧能力逐漸喪失,常伴隨許多行為心理症狀,如睡眠障礙、遊走、妄想、幻覺、不適當行為等,讓病人及照顧者身心飽受煎熬。如同許多疾病,早期篩檢診斷、醫療介入是不少人的主張。普篩面臨兩個主要障礙然而,普篩在現實面遇到兩個主要障礙:失智症,特別是阿茲海默症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治療,及早診斷雖然對減緩疾病惡化、病人日後生活安排及家人提早學習照顧病人技巧等有其益處,但對疾病的控制並沒有真正的幫助。此外,若沒有值得信賴又方便的普篩工具,篩檢後的確診,的確增加許多額外的醫療及民眾負擔。不過,近期的發展值得我們重新檢視這個議題。發病前10至20年有徵兆檢討近年大規模跨國臨床試驗失敗的原因,多數專家還是相信治療太晚是主因,而科學證據也顯示,失智症腦部病理變化早在發病前10至20年即開始,提早診斷介入以提高治療成功率,便成為重要議題;另一方面,針對高風險族群,生活型態改變介入已成功完成臨床試驗,這也鼓舞大眾,失智症有機會預防及治療。除此之外,失智症篩檢或診斷工具近年來不斷改良精進,例如血液生物標記的發展、數位工具,包括聲音、語言、影像、行為記錄、穿戴式工具及人工智慧的開發運用、分子影像等,都提升失智症篩檢及診斷的正確性,過去的篩檢障礙已有所改變。全球化研究加入亞非族群世界經濟論壇2020年在達沃斯成立「達沃斯阿茲海默症合作組織」(Davos Alzheimer’s Collaborative,DAC),強調為失智症病人及家屬,全球應聯合起來對應擴大中的阿茲海默症「疫情」,DAC在與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一場線上會議中,提出三個目標,包括建立全球化研究族群、加速人體臨床試驗,以及為健康照護體系做好準備。在建立全球化研究族群方面,DAC強調,更多非白人,特別是亞非族群的加入,建立真正全球化的研究族群,而且運用新科技,收集更新穎的生物標記,包括基因、數位表現型(distal phenotyping)、代謝體學╱腸道菌等(可在家收集檢體,包含巨量資料)。需著手早期篩檢及診斷在健康照護體系準備上,DAC強調第一步需著手早期篩檢及診斷,強調數位認知評量工具的使用,這些作為讓我們看到除新冠疫情外,全世界合作為我們下一階段馬上要面臨的重大挑戰所做的努力。筆者認為,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全球化大規模研究的整合,我們應該開始思考台灣的失智症篩檢政策、方式是否應有所改變?非常期待有更多的討論。
-
2021-05-13 失智.名人專家
林舜穀/照顧者負荷過重 中醫有助減輕緊繃的心情
生病的過程中,除了個案本身要承擔生理與心理的痛苦,身邊的家屬與照顧者也會面臨巨大的身體和心靈壓力。例如失智症個案常有四處遊走的問題,常常半夜自己打開家門跑出去,讓家屬疲於奔命,晚上也無法好好休息,甚至半夜會驚醒。帕金森氏症個案因為嚴重的肢體僵硬與動作困難,甚至連簡單的拿取食物和飲水都有問題,常常撒得到處都是,完全倚靠家人幫忙。若有精神與行為症狀比較嚴重的長輩,會懷疑照顧者偷走家中的東西,甚至打電話報警,弄得家人又尷尬又困擾。中醫照護評估在臨床評估中,我們會注意一些照顧者的身體和心理不舒服,很多時候這些不適都是身體在反映照護壓力的警訊。照護者的睡眠被長時間搞擾是一個警訊,因為半夜起床協助上廁所或是處理狀況,導致無法在夜裡安睡,若是照護者感覺到自己有自己精疲力盡的感覺,或是被「燃燒殆盡」的感覺,都可能是身體在抗議的警訊。其他得警訊還有包含照護者本身的健康情況變差、時常感覺到疲倦、體力上的負擔過重,都反應照護者的壓力太大。經絡穴位按摩許多長期照護者會抱怨胸悶、呼吸不順、甚至吸不到氣的情形,針對這樣的情形,中醫師會建議可以按壓胸口的膻中穴,可以舒緩胸膈的滿悶感。在照護過程中如果長時間需要協助搬移位置,或是提拿重物,也有可能會出現胸腹部疼痛的感覺,這是因為肋骨與部部肌肉長期收縮以維持用力姿勢,在腹部兩側的期門穴可以幫助舒緩這樣的痠痛,並能幫助減輕緊繃的心情。耳穴敷貼按壓中醫師會建議家屬與照護者可以按壓耳朵上的神經衰弱點,可以改善失眠與虛弱的症狀,幫助情緒與身體狀況穩定。藥食同源中藥在繁重的照護工作中如果還要費時間烹煮藥膳,許多照護者表示實在是撥不出時間來。但利用簡單的幾分鐘泡杯花草茶,大部分的人還是能找出空檔的。如果被照護的長輩願意,也可以一起辦個簡單的下午茶。菊花是家中常見的裝飾,也是飲食中常見的中藥材,菊花茶對於長期處在照護壓力下的頭昏眼花,頭部脹痛有不錯的效果,玫瑰花代表著浪漫與熱情,在中醫使用上也有疏肝解鬱、醒脾和胃的效果,可以幫助因為長期照護壓力,飲食不正常而倍感辛苦的腸胃。飲食生活宜忌對於壓力極大的照護者,最重要的建議是「每天留給自己一點獨處的時間」,每個人的身體和心靈都有有其極限,不斷地付出就很快就會耗盡能量。每天留給自己的時間讓身心可以好好充電,對於維持身心平衡非常重要,特別注意在這段時間要避免看電視、手機等媒體,避免大腦在接受更多的刺激。近幾年的研究發現,讓大腦有機會處在「靜默模式」,也就是蛇模都不做,發呆想白日夢的狀態,對於身體恢復非常重要。避免接觸太刺激的飲食,長期的壓力會讓人想要吃麻辣鍋等重口味的食物,但過度的辛辣刺激反而會讓身體無法獲得適當的休息而更加疲累。辛辣與燒烤炸食物不是不能吃,但應該把握隔天吃、少量吃的原則,才可以享受食物的愉悅,又不會給身體帶來太大的負擔。
-
2021-04-20 癌症.抗癌新知
為什麼化療會讓身體變虛弱?從戰爭中獲得啟發的治癌「毒藥」
化學療法與地獄之門為了治療癌症,我們受了種種煎熬,埋在那些煎熬深處的種種,訴說我們為求了解癌症費盡多大的心力,以努力了解癌症自相矛盾的個性,學習它的強勢、無理性的變化、特殊依賴、模式、手術方法,以及弱點。儘管癌症生物學和癌症治療是分開的主題,但也彼此交織在一起,只是聯繫兩邊的道路並不一定呈直線前進。隨著基礎科學的發展,癌症療法有了突破,行進方向就反了過來,變成從癌症治療方式揭露癌症各方面的基本知識。當科學家對癌症性質還不太了解的時候,一開始是用有毒藥劑來治療癌症的。這些藥物出現的故事,一方面令人震驚,卻也讓人深思。這些後果難計的毒物有不少到現在還在用,而且毫無疑問地形塑了我們對癌症的看法。而故事的起源完全出人意料,與人們想像的實驗室相去甚遠。是機緣巧合,也可以說有點諷刺,化學療法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暴行。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三日,美軍中校史都華.法蘭西斯.亞歷山大(Stewart Francis Alexander)接到電話,要他趕快收拾行裝,一架飛機在等他。有人給他做了簡短簡報,三天前德軍轟炸了位於義大利南部的巴里港,這是盟軍武力的重要樞紐。盟軍驚呆了,因為當時他們認為納粹空軍已焦頭爛額,根本無力攻擊此處,因此沒有防備,甚至全港燈火通明,替德國人照亮前路。炸彈從天而降,揭開恐怖場景。一千名盟軍士兵在第一輪攻擊中喪命,數百名水手在沉船時跳水逃難。他們浮上水面後,全身覆蓋著從擊毀船隻漏出來的油狀化合物,許多人注意到這油有大蒜味。然後他們開始出現奇怪的症狀,許多人都說自己有燒灼的痛感,但沒有把這些症狀和油聯想在一起,因為那些油看來只是透過制服沾上皮膚的機油。從黃昏到晚上,他們不斷喊著皮膚被燒得好痛,醫務人員注意到他們長出水泡了。過了晚上甚至出現更嚴重的症狀,除了皮膚灼痛外,數百名士兵失明了。盟軍高級司令部知道這些症狀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這就是他們打電話給亞歷山大的原因,但他們接到高層命令,不准透漏內情。亞歷山大隔天就抵達巴里港。他檢查病人,詳細詢問病情,發現以下徵狀:皮膚灼傷、失明、大蒜味—這一定是芥子氣中毒。亞歷山大受過化學戰的訓練,他毫不猶豫地告訴醫務人員該如何救治這些痛苦的士兵;但是當他帶著調查結果回去向指揮官報告時,迎接他的回應卻如石沉大海,只是叫他繼續工作,治療病患,對知道的事情不要聲張。他非常清楚,盟軍正試圖遮掩事實,闖禍的是他們自己一艘載滿芥子毒氣彈的船。幾週後,八十三名士兵死於有毒的「友誼之火」,一場豬隊友誤傷自家人的毒氣侵襲,附近城鎮受到空飄毒氣擴散波及,死亡平民無法精確計算,粗估多達一千人。一段時間後,人們才知道,在被炸毀的二十八艘軍艦中,有一艘名叫「約翰哈維號」(SS John Harvey)的船要負責,它載的毒氣炸彈被德國炸毀致使毒氣外洩。超過十二萬磅的黃色氣體溢入海灣或隨海風飄散,無差別地傷害毫無戒心的平民。盟軍下令掩蓋真相,因為戰爭雙方都簽下不使用化學武器的合議,但約束力薄弱,彼此都不信任對方,都在儲備芥子毒氣準備還擊。無法切確說出亞歷山大到底救了多少生命,也無法量化他的治療手段到底為病患減輕多少痛苦。只等有一天揭開這起意外的機密面紗,他會獲得表揚。但當他回到家鄉之所以被人記得,卻是因為他帶回去的東西—他的手提箱裡裝滿毒氣受害者的組織樣本。醫生很快開始分析樣本,發現一個共同特點:受害者在淋巴結及骨髓中的白血球全都呈現大量耗損,而這些系統恰好是淋巴瘤患者細胞發狂分裂的地方。當時,耶魯大學有兩位藥理學家路易斯.古德曼(Louis Goodman)和亞佛烈.吉爾曼(Alfred Gilman)受到委託研究「氮芥」(nitrogen mustard)的治療作用,因此兩邊就有了連結。他們突然想到,用在戰爭的毒氣具有雙重性,這種奇怪的化合物就像結合善意與邪惡的「化身博士」,既可用在戰場上,也能存在醫生診間。這個想法像是遠距離長射,但他們說服自己值得一試。他們設計一個實驗測試自己奇怪的想法,他們認為毒氣可能是人們期待已久的化學藥物。以小鼠進行的一系列實驗證明了古德曼和吉爾曼的假設:很明顯,氮芥化合物可顯著縮小小鼠淋巴瘤。即使一開始這個假設看來可能性很低,現在看來已經不那麼瘋狂了。一股興奮感彌漫在兩人之間,他們可能已經發現一種抗癌藥物。然後,這兩位藥理學家去找同校的胸腔外科醫生古斯塔福.林斯科格(Gustaf Lindskog)請他幫忙進行下一步驟。他們向林斯科格提出一個聽起來很瘋狂的要求,希望他在淋巴瘤患者身上使用氮芥。他們給林斯科格看了很多讓人驚訝的老鼠臨床數據,最後取得同意。林斯科格開始用化學藥劑治療病人,第一例病人患有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in’s lymphoma)已經發展到嚴重的呼吸道阻塞。這是一個重症案例,在他身上已用盡所有的醫療選項。但令所有人驚訝的是,用藥之後,患者的腫瘤變小了。然後林斯科格又把化學藥物注射到其他患者身上,結果相同。研究三人組興奮不已,把他們戲劇化的醫療成果透露給軍方,但興奮只有一下子。由於美國毒氣戰計畫仍屬保密階段,他們被要求保持沉默,以致這麼驚人的成果要等三年後才獲准發表。這項研究終於在一九四六年發表,引起一波興奮熱潮。幾世紀以來,癌症治療法一直以手術和放射線治療為主,成功與否要看癌細胞是否擴散。如果擴散了,放射和手術的效果當然消失得無影無蹤。如果能有一個可在體內遊走、無論癌細胞藏在哪裡都找得到、能打仗的藥,這是由來已久的夢。當然,對於那些無法切除或放射處理的「液體」(liquid)癌症,例如白血病和淋巴瘤,化療是唯一想得到的解決方案。氮芥的成功引發了誘人的可能性:說不定可以一舉開發出治療癌症、甚或治癒癌症的新藥。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醫師都被這種可能性吸引。從第一劑化療藥物成功幫助了全國各地的淋巴瘤患者,便迎來了腫瘤學的新紀元。這劑藥的誕生背景充滿隱喻,它的靈感來自某種毒物,是一種為了殘害並擊潰敵人意志所設計,在死亡之雲中緩慢移動的物質;它的治療潛力則是人類在最黑暗的數年間因為一起恐怖意外而發現的。著名的腫瘤學家文森.戴維塔(Vincent DeVita Jr.)曾寫下氮芥作為化療藥物廣泛使用初期的氛圍:「如果人們讀過當時的文獻,就會知道大家真的萬分雀躍,認為這些藥物也許可以治癒癌症病患。」可悲的是,當藥物被大量吸收,藥效過了一段時間後,證明一切都高興得太早。氮芥引起的緩解狀況非常短暫且不完全,雖然藥物在幾週內就能「軟化」典型的腫瘤硬塊,但癌細胞隨後又蹦出重生,再次盤據淋巴結,長出滿滿的惡性腫瘤。這無疑是一記重拳打在脆弱但誘人的化療希望上。狂喜之後是悲觀,化療藥物能以任何有意義的方式改善癌症患者嗎?此療法的前景再次被不確定性籠罩。氮芥之所以會有用是因為它攻擊DNA本身,DNA的核苷酸或鹼基對透過氫鍵的相互作用而連結。在所有原子結構的連接關係中,氫鍵是最弱的,它們是分子鍵的「輕輕一握」。這對DNA的功能很重要:當細胞分裂時,DNA的螺旋結構必須能夠輕鬆展開,把每條鏈暴露出來才能進行複製。二十三對染色體全部必須在細胞分裂先複製自身,每個新細胞都要一個拷貝。氫鍵的柔韌性使DNA具備動態—當特定基因被點名時,先像拉鍊一樣拉開,轉錄成RNA,然後變成蛋白質,或準備進行細胞分裂,然後再快速地拉回去。氮芥的作用是找出核苷酸鳥嘌呤,然後把它與配對的核苷酸胞嘧啶之間的輕輕一握改為「緊握不放」。這樣DNA的拉鍊就無法拉開,也就可以有效防止細胞分裂。當然,氮芥無法辨別哪個是正常細胞,哪個是癌細胞,因此氮芥流過身體時會一視同仁地將每個遇到的細胞DNA鎖住,原地凍結,就像泊車小弟把防盜鎖卡在汽車輪子上一樣。這種「攻擊」後的狀況是可想見的,那就和直接把毒氣注入患者靜脈是一樣的結果。注射數小時後,一陣噁心襲來,然後是不停嘔吐,因為身體正努力把毒藥吐出來。接下來數週,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的數量急劇下降,產血所需的細胞分裂被氮芥中斷。患者身體出現瘀青,因為凝血功能被抑制;感覺嚴重倦怠,因為貧血。如此大量耗損,讓患者連最基本的照顧自己都做不到。免疫系統也大幅衰弱,感染機會增加。隨著時間過去,越來越多的細胞DNA被鎖住,頭髮停止生長,開始脫落。本來會迅速分裂的腸壁細胞被殺死,以致無法控制地不停腹瀉;腸道出血,拉出的全是黑便和焦油塊狀物。病患變得不育,因為毒藥也會攻擊生殖器官的細胞;出現口瘡,輸送藥物到全身各部位的靜脈開始發黑。第二次世界大戰到了終點,世界開始踏上恢復正常的緩慢過程,圍繞化學療法的悲觀情緒和對氮芥的失望已升高到令人重新思考。但也許化療興起的原因是必須出現新療法呢!令人不安的事實是,癌症治療已經停滯了幾個世紀,療法僅由兩個手段構成:先以手術盡可能地切除,剩下的就用放射線處理。當傳染病越來越不是問題,癌症治療卻仍無進展。癌症在一九二六年已成為美國第二大死亡原因,但是人們不需等太久。一九四七年,哈佛大學的病理學家席尼.法伯(Sidney Farber)發現了「甲氨蝶呤」(methotrexate,學名氨基甲基葉酸),能讓白血症病童得到緩解,再次燃起化療藥物做為癌症第三線藥物的希望。※ 本文摘自《抗癌真相:癌症代謝療法如何反轉現行療法謬誤,形塑癌症治療的未來》。《抗癌真相:癌症代謝療法如何反轉現行療法謬誤,形塑癌症治療的未來》作者:崔維斯・克里斯托弗森譯者:潘昱均出版社:奇光出版 出版日期:2021/04/08《抗癌真相:癌症代謝療法如何反轉現行療法謬誤,形塑癌症治療的未來》書封。圖/奇光出版提供
-
2021-03-21 癌症.其他癌症
2021癌症論壇/癌症骨轉移 有藥物可「治本」
當癌症出現遠端轉移,最常見的部位之一就是骨轉移,許多病患在聽到的當下,感到如同被「宣判死刑」,消極面對。不過,隨著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對付骨轉移已有標靶藥物,俗稱「保骨針」,從製造疼痛禍端的源頭下手,調控癌細胞造成的骨骼脆弱,改善病患生活品質。癌細胞加速骨質流失,併發病理性骨折。當腫瘤存在體內達到一定時間,癌細胞隨著血液及淋巴系統遊走,就有機會轉移。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表示,癌症當中以肺癌、攝護腺癌、乳癌及多發性骨髓瘤最容易併發骨轉移,以晚期肺癌來說約有四成、乳癌約有六成五至七成五、攝護腺癌則有七成五的病患會發生骨轉移。人體的骨質健康,仰賴造骨及蝕骨細胞的平衡機制。不過,當癌細胞侵襲,不間斷地刺激造骨細胞,會促使造骨細胞分泌過量的訊號,此訊號會造成蝕骨細胞過度活化,加速骨質流失;另一方面也會抑制造骨細胞,阻擋骨頭新生,長久下來「入不敷出」的情況,將使骨頭疼痛,併發病理性骨折風險,還可能出現高血鈣症,病患會感到食欲變差、便祕、意識不清、甚至昏迷。在骨轉移的治療上,以往會先給予止痛藥,並以局部性放射線治療控制疼痛,如發生病理性骨折則採取手術治療。現在已有更「治本」的骨轉移標靶藥物,能抑制蝕骨細胞的活性。骨轉移標靶藥,能抑制蝕骨細胞活性。林世強解釋,骨轉移標靶藥物為一種單株抗體藥物,能精準地阻斷促使蝕骨細胞活化的訊號,如同截斷電話線,接收不到訊號的蝕骨細胞便會進入休眠期,保護骨骼不再被破壞,並預防再發生後續骨轉移的併發症。很多癌症骨轉移在初期缺少明顯症狀,林世強提醒,須隨時注意身體細小變化,例如:腰痠背痛、拿東西沒力氣等徵兆,於回診時告知醫師,安排血液及影像學等檢查,及早發現盡早治療。給癌友的一句話:勿聽信偏方,抱持樂觀正向的態度,充分與醫療團隊配合,才能有良好的抗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