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5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迷思
共找到
943
筆 文章
-
-
2021-09-04 養生.聰明飲食
破解健康迷思/黑咖啡+運動 才有減重效果
Q:喝咖啡可以減肥嗎?什麼時機喝最好?喝哪一種咖啡減重效果最佳?不喝咖啡改喝茶也可以減脂嗎?A:當體脂肪過高時,喝咖啡搭配運動的減重效果不錯。建議在運動前30分鐘或在運動過程裡,可以喝黑咖啡,也就是美式咖啡,才會有減重效果。黑咖啡裡的咖啡因成分,可促進腎上腺素分泌,幫助肌肉收縮,產生爆發力,有助於燃脂減肥。以60公斤體重的人來看,在運動前半小時或運動時,可以飲用一大杯450至500㏄的美式咖啡。不喝咖啡的人,運動時可以搭配喝無糖綠茶,綠茶含有兒茶素,不僅能促進腎上腺素分泌,並幫助脂肪代謝,減脂效果好,還可以降低血中膽固醇,體重獲得控制。不過,如果胃不好的人,不宜喝太多的黑咖啡或綠茶,否則會導致胃不舒服。諮詢╱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
-
2021-09-04 性愛.性福教戰
人老後就沒有性需求嗎? 滿足老年人性愛有益身心健康
退休後的生活,除了玩賓果遊戲、養貓、編織之外,還有美好的性愛!對親密行為的渴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只是一種偏見。We-Vibe是為所有人的愛情生活提供創新產品的領先製造商,性治療師、性學家鄭義鑫與世界各地的性治療師及退休的人們進行交談,深入了解老年人的性生活。在5個娛樂及教育影片中,他們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及見解,指出了最常見的謬誤,並提出了良好的性愛技巧建議,令主題更為吸引。台灣人不敢討論的禁忌話題 導致對性有錯誤的謬思We-Vibe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有51.9%的台灣人認為性慾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臨床護理雜誌》的一項研究中透露,最重要的個人因素及性活動的預測因素是對於正向的性態度及知識、較低的壓力水平及較少的失能。在中華文化中,不願討論性慾以及缺乏正確及可用的信息可能會導致許多老年人的性功能及生活質量下降。在這項研究中,他們發現性活動的流行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但仍然有很多男性及女性會在70及80歲的時候進行陰道性交及自慰。當說到戀愛情節,在電影和電視上大多只會看到年輕人,這會讓人誤以為在老年時會性需求會減弱,而在We-Vibe的活動,不但展示了老年人的性需求,而且還展示了老年性生活帶來的快樂程度,希望從而改變這種觀念。性慾並不會因年齡增長而衰減 破除對於性的迷思「我們不可能在不與老年人交談的情況下,了解他們的慾望和偏好。」We-Vibe 性賦權主管Johanna Rief解釋,愛和性慾並不會因年紀增長而衰減,希望透過這些影片,鼓勵人們討論性需求,並尋找出新的方法來體驗他們的性行為,並不會再感到羞恥。在這次活動中,We-Vibe與7名60歲以上的人討論了他們的性偏好及行為,以及身體的變化如何影響性的需求。此外,提倡不老性慾的作家Joan Price接受了訪問,談論她最常見被問到的問題。其他國際專家,包括性治療師及醫生也消除了對老年性行為最普遍的偏見和錯誤假設。1.重新定義何謂性愛性慾可以隨著年齡改變。但這是個打破「性等於插入的性行為」這既定觀念的機會,並嘗試新的事物。往往會因此重新發現新的偏好、性感區域及與伴侶的聯繫。所有接受訪問的參與者都表示性愛已經產生了變化,現在的他們比年輕時更享受性生活。「放開你過往的性愛,因為我們都回不到 20 歲了」Joan Price解釋說,把它當作探索之旅,找出如何讓現在的你帶來最大的快樂、興奮及性高潮。畢竟,7.3%的台灣受訪者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性生活會變得更加輕鬆,因為你會更了解自己的身體,性愛也可能因此變得更加親密,因為你可能已經與同一個伴侶同床共枕多年。2.與外表無關作為身體積極運動的無意識支持者,所有參與者都反復指出外觀在性行為中並非最重要的部分。假如你對自己的外觀感覺良好,便可以更享受與伴侶間的親密關係。幾乎所有參與者都指出性生活令人快樂及不受拘束,因為他們不再那麼擔心自己的外表。作為年輕人,本來就會希望對自己的身體有自信,無論社會壓力及美麗的理想是怎樣的。3.美好及安全的性愛讓彼此都能感到愉悅透過媒體及色情電影,許多人認為他們清楚地了解他們的伴侶最喜歡是什麼。但是偏好及需求是非常個人化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人更了解自己的身體及慾望,在最理想的情況下,更能與自己更好地溝通。總結出73歲的Peter的說話「你認為可能對別人有吸引力的東西,不一定可以吸引別人。」不幸的是,老年人往往經常忽視避孕的重要性,即使意外懷孕的風險非常低,但年齡與性傳播疾病感染並沒有關係。We-Vibe目前的調查顯示,超過55歲以上的人並不重視安全性行為。在長期關係中,這方面當然可以不去重視,但若在交換伴侶的情況下,老年人也應該採取避孕措施來保護自己避免感染性病。4.溝通讓性愛更加美好溝通是維持良好關係及良好性生活的關鍵,傾聽與表達自己的願望一樣重要。即使是在長期關係中,當某些接觸感覺並不像以往那樣良好時,讓你的伴侶知道也很重要,相反地,也代表著值得嘗試新的事物。5.重質不重量的性愛當然,性慾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例如,對性的普遍慾望可能會減低,同時也可能需要長時間才能被喚醒,或者可能對某些刺激的反應會產生變化。然而,身體仍然會對觸摸作出反應,因此通常只需要開始觸摸自己,就可以引發性慾及慾望了。即使身體產生了變化,但老年性行為也不可被忽視,因為除了感覺良好之外,性行為對健康的好處也超越了壞處。除此以外,性愛也可以改善你的情緒,有助抵抗抑鬱的情緒、增強免疫系統及有助於緩解疼痛。老年人的性需求應該被重視 滿足愉悅有益身心健康鄭義鑫指出,老年人的性需求,在社會和家庭的認知裡,通常被疏忽、壓抑和限制的,不過即使老年人的性機能和性慾都漸漸退化,身體想被撫觸、被渴望的需求仍然是存在的。性權是各年齡階段都需要被重視的,尤其是老年人在性的心理與生理需求,用適合自己的性活動或親密和愉悅的愛撫而達到滿足,甚至性高潮可以來活化腦部狀態。要提升老年人對性愛的正向態度和積極作為,除了社會和家庭成員的開放和接納之外,還要調整一些老年人對性愛的刻板印象,例如:性愛是年輕人的權利、性生活只能是陰莖與陰道的性交等等,和進行性溝通增進彼此的共識,若有性功能不足的部分可適當利用性輔具或情趣產品,一樣能為個人和伴侶間的性活動,帶來回到年輕般的感受,對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壽都有助益。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性愛是組成整個人的其中一個部分,並滿足個人對情感和身體親密度的終生需求。大部分成年人,無論年齡都應該能夠享受性關係帶來的滿足感。★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8-30 養生.聰明飲食
廚餘不是好東西!學者:吃「噴」的豬肉沒較美味
不少人認為,吃廚餘的豬,肉質比較好吃,比較香?農委會表示,只是因為飼養期比較久而已,並非吃廚餘的豬肉比較好吃;學者認為,這只是一種迷思,廚餘餵飼養豬不穩定,肉質油質都偏軟,只是某部分人喜愛而已,但是否好吃,見人見智;但廚餘真的是不好的東西,從疾病防治來說,應該禁止。國內肉品專家、東海大學畜產與動物科技學系榮譽教授吳勇初表示,覺得吃廚餘的豬肉好吃,只是消費者個人習慣上的問題;真正吃廚餘的豬肉,屬於軟脂豬肉,脂肪飽和度較軟,也因此傳統的廚餘豬肉吃起來就是軟軟的;吃飼料的豬肉相對比較硬;從肉品的學理報告來說,硬脂的豬肉比較好吃;他舉例,大家都愛吃巧克力,因為巧克力的脂肪飽和度接近90%,因此口感好,大家覺得好吃。吳勇初說,豬隻吃廚餘,廚餘都是人剩下的食物混雜而成,以國人的烹調習慣,大多採用植物油,脂肪飽和度低,吃了大量飽和度低的油脂的豬,就是軟脂肪,理論上風味並不如脂肪飽和度高的的飼料豬;因此覺得廚餘豬肉比較好吃者,只是心理作用,實際上是脂肪有缺失的肉;現在也有不少廚餘豬改吃飼料,養出的豬品質、脂肪樣態相對穩定,且降低風險;若吃廚餘,那豬隻的脂肪樣態全年都不盡相同,依照廚餘內容而有變化。他表示,三年前就不斷討論禁止廚餘養豬,但政府妥協了,不論從疾病防治的角度,或者學理上豬肉的風味,乾脆趁這次契機徹底解決問題,一次改掉,如果持續使用廚餘,在疾病控制上的風險永遠存在,這是實際的問題,不應該不見棺材不掉淚,存有僥倖心理;他建議應該發展特色豬,比如吃牧草、吃中藥、吃花朵,最近流行吃茶葉,飼料加工過程,可以全面控制衛生安全;用廚餘養豬真的很不好,公寓大廈擺放的廚餘桶,又髒又臭大家都閃避,豬隻吃了這樣的東西,怎麼會有美味的豬肉?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表示,不是黑豬就等於吃廚餘的豬,吃廚餘的豬有黑豬也有白豬,只是北部吃廚餘的豬,超過九成是黑豬;而南部屏東也有黑豬,大多都是母豬場,由於廚餘的營養不均衡,因此是飼料餵養。江文全說,說吃廚餘的豬肉好吃僅只是迷思,主要還是農民飼養的成本問題,因為採用廚餘養豬直接生產成本少了一半;從學理上來說,黑豬飼養期比一般白豬飼養長久,大約多了三個月至半年,一般白豬六個月就會上市,黑豬看飼料、營養與品種,會養到九至十二個月,因此會說好吃,主要是因為養得比較久,肉跟風味比較成熟,所以跟養六個月的豬肉不太一樣,現行農委會畜試所近年也開發廚餘豬的飼料配方建議,採取低濃度的飼料配方調整,餵養出來的豬,也可以接近這樣的風味。
-
2021-08-3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肌炎不是打疫苗才會有!醫指3風險,胸痛、喘、累速就醫
國內持續拚疫苗施打覆蓋率,疫苗當中mRNA的莫德納和BNT疫苗,與「心肌炎」、「心包膜炎」的關聯受到關注,成了不少民眾施打疫苗前的考量。 不過其實不論是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兩者皆並非僅有疫苗才會引起,提醒民眾關注疫苗之餘,日常也需多留意防範,如有相關症狀應盡早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mRNA疫苗易引心肌炎?醫:極為罕見,留意即可。 聯安診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醫師表示,根據歐洲藥管局結至7月10日分析,BNT接種1.77億劑當中出現145例心肌炎、138例心包膜炎;莫德納在接種2000萬劑當中出現19例心肌炎、19例心包膜炎。mRNA所發生的心肌炎或心包膜炎,主要發生在年輕男性、接種第二劑的時候,發病的時間約為一周至28天發生。雖然主要發生於男性,但並不代表僅有男性會發生,任何年齡、性別都應留意。 不過施奕仲醫師也表示,因疫苗所引起的心肌炎、心包膜炎,計算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12.6,屬於極罕見的案例。且據美國疾管中心統計,除了極少數案例以外,絕大多數都可以康復。因此從整體的公衛角度來看,施打疫苗仍是利遠大於弊。提醒民眾多加留意即可,不必過度恐慌。 心肌炎不是打疫苗才會有,日常相關風險也要注意! 心肌炎和心包膜炎並非只有疫苗才會引起,日常也有許多風險因子需多加留意,以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導致嚴重的後果。 心肌炎成因3風險,胸痛、喘、累速就醫! 施奕仲醫師說明,心肌炎顧名思義為心臟組織發炎,臨床上發生的主要原因為病毒感染,包括了腸病毒,上呼吸道病毒、消化道病毒等感染,例如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若病毒進入到心臟造成心肌感染發炎,即所謂的「病毒性心肌炎」。另也有一部份的心肌炎原因不明,推測與免疫失調或異常有關,例如自體免疫引發的心肌炎,mRNA疫苗所引起的心肌炎也推測可能為免疫異常所致。而文獻上也曾有報導過因細菌性或寄生蟲所引起,不過此情況極為罕見。 施奕仲醫師表示,因上呼吸道或腸胃道疾病病毒感染所引發的心肌炎,症狀非常多變且難以發現,提醒民眾若感冒症狀遲遲未好、病程異常延長、身體逐漸虛弱就應提高警覺。除此之外,患者也容易出現胸痛、易喘、疲勞、四肢冰冷、臉色蒼白的症狀出現。而情況嚴重的猛爆性心肌炎,恐會使人導致休克甚至死亡。 若有出現相似情況應盡早就醫,以利掌握黃金治療時間。防範心肌炎發生,除了在疫苗上的選擇外,平時也要注意相關風險,平時應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也要維持良好的免疫力,並每年施打流感疫苗,以利預防病毒性心肌炎。 心包膜炎成因廣,預防、控制慢性病是重點! 至於心包膜炎,施奕仲醫師表示發病原因與心肌炎相似,主要為病毒感染,其他也包括了結核菌感染、尿毒症、癌症轉移、化療電療等。 心包膜炎的症狀,常見為中央或左側的胸痛,特別是在呼吸時會更加不適,在躺下時也可能會合併呼吸易喘、身體虛弱、發燒、心悸、腹瀉、嘔吐等症狀。若造成心包膜填塞,未及時執行心包膜穿刺引流,病人有死亡的風險。 因心包膜炎的形成的原因眾多,醫師建議預防心包膜炎主要著重在提升免疫力,以及預防、控制慢性疾病,日常應均衡飲食、攝取多樣營養素、規律運動強健身體、並積極地控制三高。 《延伸閱讀》 .高端、AZ、莫德納、BNT打哪支?疫苗比一比,洪暐傑醫師破除迷思! .高端疫苗有用嗎?安全嗎?招名威解析,並指最大關鍵問題!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29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忘記剛發生的事是失憶嗎?一心多用是記憶力小偷
哈佛神經科學家、暢銷小說《我想念我自己》作者莉莎‧潔諾娃寫給每個人的記憶全書,破解我們對記憶的許多誤解與迷思,並提供保健記憶的簡單方法忘記剛剛發生的事,不是失憶,是記憶根本沒形成。忘記剛剛說的話、別人的名字、手機放在哪裡,首要原因就是沒有留意。如果你沒有留意眼前的事,之後就不會記得。例如,如果你沒留意把眼鏡放在哪裡,就無法形成把眼鏡放在哪裡的記憶。之後,當你因為找不到眼鏡而感到挫折時,你並不是失憶了。你沒有忘記任何東西,那段記憶從來沒有形成。眼鏡不見了,是因為你沒有集中注意力(我的眼鏡通常就在我的頭上!)。現在,讓我們想像一個假設情境。你在派對上,你的朋友莎拉向你介紹她的先生。他說:「嗨,我是鮑伯。」你也介紹自己,並跟他握手。兩分鐘後,你們還在聊天,但你心裡覺得很尷尬也很害怕,因為你不知道眼前的人叫什麼名字。你為什麼不記得鮑伯的名字?你清楚地聽到他說:「嗨,我是鮑伯。」但光是接觸到鮑伯的名字還不夠。要記住他的名字,你的注意力也必須參與。鮑伯說出名字之後,這個名字會存在你的大腦約15至30秒的時間,如果注意力沒有加入,鮑伯的名字很快就會消失了。因此實際上,你並沒有忘記鮑伯的名字。因為你沒有留意,從一開始你就沒有記住他的名字。大腦的預設狀態是不專心的,需要有意識的留意才能記住。留意需要有意識的努力,因為大腦的預設狀態是不專心的。我們不專心的大腦平時不會集中注意力,通常都在神遊、做白日夢、處於自動駕駛狀態,而且背景充滿了重複流動的思緒。我們無法在這種狀態下形成新的記憶。如果我們想記住某件事,就必須打開大腦的開關,醒過來,特別留意。我們會記住我們留意的東西,所以更要留心我們平常關注哪些事物。樂觀的人會留意正面的經驗,因此正面經驗就會成為記憶。如果你情緒低落,就不太可能把快樂的事件或愉快的經歷固化成記憶。如果你只注意烏雲密布的時刻,就不太可能注意到陽光露臉的片刻。你尋找什麼,就會發現什麼。如果你每天都在尋找神奇的事物,注意充滿喜悅和驚奇的時刻,你就能捕捉到這些時刻,把它們固化成記憶。久而久之,你的生活故事將充滿讓你微笑的回憶。讓人分心的事物太多,一心多用是記憶力的小偷。我們生活在高度連結、事情一件接著一件的注意力分散時代。你的智慧手機、臉書、推特、Instagram、推播通知、電子郵件、停不下來的胡思亂想,都是注意力的小偷,因此也是記憶的小偷。盡量減少或排除使你分心的事物,就能改善記憶力。充足的睡眠、冥想和少量的咖啡因是抵擋分心的有效方法,可以提高你的注意力,幫助你建立長期記憶。與我同屬於X世代的人,經常吹噓自己可以一心多用,彷彿這是一種超能力。同樣的,千禧世代也能一邊看Netflix一邊Snapchat,同時還能跟你說話。但如果你想記住自己做過、經歷過的事情,上述兩種情境都會出現問題。當大腦試圖形成記憶時,分心會大大降低記憶形成的可能性。即使大腦在你分心的狀態下設法固化了記憶,這個記憶可能也不夠可靠,未來無法被完全提取。要形成深刻、準確的記憶,你必須全神貫注。考考你哪個是正確的蘋果LOGO?蘋果的商標是全球最容易辨識的圖像之一,請試試憑記憶畫出蘋果的商標。或者,你可以從下面九個圖形中,識別出真正的蘋果商標嗎?在原始研究中,85名大學生中只有一名能憑記憶完美地畫出蘋果商標。提供參與者幾種相似的版本選擇時,只有不到一半(47%)的學生能辨識出正版商標。你覺得哪一個是正版商標?如果你選了其中任何一個,就答錯了,這九個都是假商標。這麼少人能辨識出這個到處可見的圖案,這代表什麼?蘋果的行銷很糟嗎?當然不是。看到蘋果的產品,我們都知道那是蘋果的產品。但單純的重複接觸,並不保證我們會記住某些事情,記憶還需要投入注意力。我們想記住某件事,最重要的是要留意正在發生的事情。你的記憶不是攝影機,能不斷記錄你接觸到的每一個景象和聲音,你只能捕捉並保留你有留意的東西。如果你一天的清醒時間有16個小時,你的感官就等於不停工作了57,600秒,那是很龐大的資料量。但是你無法、也不會記得你的感官接收到的所有內容。
-
2021-08-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今開放登記!高端、AZ、莫德納、BNT ,4種疫苗「保護力、副作用」比一比
編按:首批輝瑞(BNT)疫苗即將到貨!由永齡/鴻海、台積電和慈濟購買,且郭董出馬到歐洲催貨的BNT疫苗,最快下周一(8/30)抵台,今天(8/28)下午2時起重新開放意願登記,BNT以12-18歲優先,剩下80萬劑開放給第一到第十類族群施打。台灣國內疫苗持續拚接種率,近日高端也將於8/23開打,許多民眾支持,也有不少民眾觀望。其實不只是高端目前有如信仰般的存在,信者恆信,其他疫苗也有相似的情況,包括AZ與血栓,或是莫德納、BNT與心肌炎的聯想,又或者莫德納、BNT聽說比較好的想像,各疫苗在民眾討論之間,都逐漸形成了某種特定的形象或聯想。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不論是何種疫苗,目前台灣已有、將進的疫苗都是安全且具保護力的,建議民眾可多從醫學角度了解各疫苗的正確相關資訊,並盡早施打,存好抗疫的本錢。 國內疫苗比一比,血栓、心肌炎竟異於想像! AZ疫苗:腺病毒疫苗,與血栓的關係? AZ疫苗是以腺病毒載體的方式製作,取自人體免疫系統陌生但安全無害的黑猩猩腺病毒作為載體,運載病毒的棘蛋白基因輸入體內製造抗原,進而刺激、訓練人體的免疫反應並產生記憶,達到防護的效果。 AZ與血栓之間的關係,是民眾關注度最高的,不過和一般民眾所認識的三高等疾病所帶來的血栓不同,AZ疫苗的血栓是少部分的特殊情況,例如曾有過肝素誘發血小板低下症的族群才可能提升此血栓的機會,因此三高等多數認為自己可能為血栓高風險族群的疾病患者,其實也可以打AZ疫苗。 莫德納、BNT:mRNA疫苗,與心肌炎的關係? 莫德納和BNT疫苗皆以mRNA的疫苗技術製作,將能製造棘蛋白的mRNA疫苗輸入體內,讓宿主自行製造、生成棘蛋白,進而啟動、訓練身體的免疫反應。 mRNA疫苗民眾較為擔心的心肌炎,洪暐傑醫師表示,這是疫苗藥物所帶來的免疫反應,與心臟病、三高等無關,而心臟病患者施打後出現心肌炎的機率也不會升高,發生率一樣極低,因為兩者沒有關連。 高端疫苗:次蛋白疫苗,真的安全有用? 高端疫苗是以重組蛋白的技術開發,製造出病毒的棘蛋白,將此輸入至人體,讓人體產生免疫效果,達到防戶的目的。 高端疫苗民眾較為關注的,就是是否真的安全有用?雖然未通過三期試驗,但從目前二期數據來看,確實具有保護力、副作用機率較低、且尚無不良反應出現,成績相當出色,就看民眾想看二期試驗還是三期試驗的結果,以醫學的角度看待此事。 醫師看各疫苗保護力、副作用、不良反應。 保護力: 綜合上述看保護力、安全性,洪暐傑醫師認為,4種疫苗雖然製作方式不盡相同,但概念大同小異,民眾常見的各種保護力數據比較,其實各不進相同的數據,多是出自於不同的研究,尚無大型研究以所有廠牌的疫苗在同一個基準值進行實驗。因此基準值並不相同,雖可做為參考,但放在一起比較的意義並不大,不適合做為相比的數據,更不適合做為挑選疫苗的基準。以目前來看,國內民眾能打得到的疫苗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保護力。 副作用: 從安全性來看,4種疫苗也都具有相當高的安全性,副作用是每個疫苗多少都會出現的可預期情況,代表著身體的免疫反應正在激發,因此產生不適,包括疲勞、發冷、發燒、注射點疼痛、頭痛、關節痛、肌肉痛等,而若沒發生也不必擔心,疫苗一樣是有效果的,副作用只是因人而異。 不良反應: 如前述所提,血栓、心肌炎等不良反應皆與民眾所想像的不同,並不必太過擔心,不過當然若有疑慮,可評估是否施打其他適合自己的疫苗。而不論如何若自覺非健康的族群,包括年長、用藥、慢性病等,都建議先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是否適合打疫苗,以免漏掉其他真正有風險的危險因子。 民眾所擔心的猝死案件則有待釐清,至目前為止,尚未有證據證實與疫苗為直接關係,比起疫苗導致死亡,民眾需更加注意的是在打疫苗這段時間的防疫安全及個人安全,例如缺水、中暑等。 國門力擋變種病毒,個人也要先存好抗疫本錢 洪暐傑醫師建議,此時此刻民眾應避免再因政治關係、品牌迷思等各種原因挑選疫苗,目前已進入、即將進入台灣的疫苗都是安全且有用的,建議民眾盡早施打,有什麼就打什麼才是上策。並在施打完疫苗後一樣注意戴好口罩、社交安全距離、勤洗手及消毒,如此才更有利一同度過疫情難關。 《延伸閱讀》 .高端疫苗有用嗎?安全嗎?招名威解析,並指最大關鍵問題! .打疫苗前後這樣吃增強保護力!營養師:接種前要睡飽、避免空腹!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27 新聞.元氣新聞
月經教育元年!北市推免費衛生棉 台大開課破除迷思
月經是女生常遇到卻學不到的生理現象。月經衛生教育直到去年才在台生根,衛生棉品牌Kotex靠得住去年在雙北市推出「she can青春期生理教育計畫」,打造國內首套針對國中生設計的月經教材;台大也宣布今年9月要開校史第一門月經課,大談這件女生都會碰到,卻少有人透徹介紹的事。新創團體「小紅帽」創辦人林薇是國內最早倡議月經教育的人,她去年至今走遍全台7個縣市校園,發現學生對月經認識甚少,有男生以為月經是藍色的。就連熟知女性產道結構的護理專科生、台大醫學院女生,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自己月事期間的不適。不只學校教育著墨少,許多當代爸媽害怕惹來一屋子的尷尬氛圍,避與孩子談月經。在林薇眼中,教育是讓國人認識月經的最重要管道。這正是小紅帽入校教月經的初衷,對小學生,小紅帽團隊強調月經和流汗、流鼻涕一樣,是稀鬆平常的生理現象。對中學生,他們帶入更深的議題,讓學生了解月經對經濟、生活的影響,並從中反思「為何會這樣?」台大接棒高等教育端的月經教育,宣布這學期增設名為「月經:理論、思潮與行動」的課。開此課的創新設計學院在粉絲專頁介紹,此課藉由切換不同視角的專業 ,由醫學、法律、機械、獸醫系等教授帶領,去解釋或嘗試探討女性生殖週期現象,與社會文化間的細膩連結。這是一門牽涉到性別平權、月經平權、公民社會、科學教育、法律規範和經濟發展的多元課程。衛生棉廠商則試圖讓生理用品走入校園,帶領學生認識和關心月經。台北市政府8月26日宣布與Kotex推出「國中生理用品供應試辦計畫」,將於古亭、信義、士林、重慶、木柵5所國中先行試辦一學期,於校園女廁設置「she can生理用品盒」,預計將有超過1500名女性師生受惠。Kotex品牌製造商、金百利克拉克台灣香港事業群總裁閔慧琳指出,在校園供應生理用品,能讓女學生需要時隨時取用,再搭配「she can青春期生理教育計畫」月經教育,鼓勵青春期孩子正向看待月經話題,從校園開始破除月經汙名與迷思。林薇分析,月經長期被誤認為見不得人的事,只能以「那個來了」稱之,這樣的刻板印象待破除。月經也衍生社會議題,台灣就有年輕女生因買不起生理用品而陷入「月經貧窮」,為省錢一天只用1、2片衛生棉。蘇格蘭為此推動生理用品免稅,受歐美關注,但國內少有人關注此議題。如今越來越多團隊致力此事,期待教育翻轉月經予人的印象,陪伴學生們認識它也認識自己。
-
2021-08-25 該看哪科.皮膚
泡熱水、擦醋、擦凡士林…香港腳偏方多!皮膚科醫師:都是錯誤治療偏方,恐使症狀更嚴重
您有香港腳嗎?您是否聽過各種關於香港腳的說法與偏方,例如:泡熱水、泡醋、泡鹽水能緩解香港腳症狀,甚至還有用薑、牙膏塗抹等說法。為了破解這些迷思,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請到皮膚科診所楊麗珍醫師來為民眾逐一釐清,並建立正確治療香港腳的觀念。泡熱水、擦醋、擦凡士林……通通無效楊醫師指出:坊間有許多關於預防與治療香港腳的說法,有些是正確觀念,但也有很多是錯誤的治療偏方。例如穿襪子悶住容易得香港腳、共穿鞋襪容易得香港腳、易流腳汗者容易得香港腳、襪子應該要和家人衣物分開洗等,這些都是正確的觀念!反之,泡熱水、擦醋、擦凡士林、擦啤酒、鹽巴水、牙膏、老薑等網路上流傳的治療偏方,這些不僅無效,甚至可能使症狀更嚴重。將患部浸泡於溫熱的水中,想藉熱水達到殺菌效果,事實上,黴菌十分耐熱,即使泡湯溫度達到45℃,也不足以殺死黴菌,反而可能使症狀加重。擦醋治療,則會造成患部脫皮,增加糜爛型足癬的風險,嚴重甚至可能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凡士林適用於冬季乾燥症,若是塗抹於患部,反而提供一個適合黴菌滋長的環境,因此也不建議使用。至於酒、鹽水、老薑、茶樹精油等,都沒有經過科學證實可以治療香港腳,民眾勿隨意聽信偏方,以免造成病情延誤,甚至可能損害身體健康。 諮詢專業醫藥人員,依醫囑或藥品仿單正確使用治療香港腳,建議先由醫師診斷,並依照醫囑進行治療。若自行至社區藥局購買治療香港腳之指示藥品,需先諮詢專業的醫藥人員,並依照藥品仿單(說明書)正確使用,才能早日獲得健康。食藥署提醒民眾:網路謠言多,應先查證後過濾錯誤的資訊,千萬不要盲目聽信偏方,小則延誤病情,大則傷身。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8-24 養生.生活智慧王
手機電磁波有害健康?教授破解電磁波危害迷思
臉書朋友Andy今天(2021-8-22)寄來一則有關基地台的消息。Andy是電子工程師,在一兩年前曾跟我討論過電磁波是否有害。這就是為什麼今天他會特地寄來這則消息。這則消息的標題是:基地台斷訊!「原始人」風波一年後續燒 里民怨:訊號超弱,而它的第一段是:彰化和美鎮柑井里里民,去年五月,因為不滿被裝設基地台要求拆除,業者直接斷訊,彷彿回到原始人生活,後來開里民大會,準備將基地台移到公墓附近,但居民說這一年來訊號還是很差,家裡常常只剩一格,從台北回來的居民直接把手機丟在一旁不用,乾脆放空。看到這則消息後,我決定把一篇我在去年6月就寫好的文章發表出來。==============================================================網路上,不管是中文的,還是英文的,有關「電磁波很危險」的資訊,是多到三天三夜都看不完。我的高中同學,大學同學,遠親近朋,粉絲讀者,也都傳個不停。更讓我感到沮喪的是,不管我提供再多的科學證據,他們還是說很擔心。去年,美洲中國工程師協會及另外三個團體共同邀請我在9月28日給了一個題為「電磁波有害健康?」的演講。只可惜當時沒有錄影,所以就沒機會跟讀者分享演講內容。幾天後,一位聽眾寄來電郵,說台灣的一位名嘴教授剛出了一本書,而書中有提到電磁波的危險,所以我就在12月28日發表使用手機,腦瘤風險飆三倍?,予以駁斥。事實上,在那之前我就已經發表過兩篇跟電磁波有關的文章,只不過當時所討論的重點並不是要駁斥有關電磁波有多危險的傳言。這兩篇文章分別是2019-5-13的遠紅外線的醫療效果是真的嗎,及2019-10-13的太赫兹細胞理療儀。我在文章裡有說,不管是「遠紅外線理療」,還是「太赫兹理療」,都是要花大錢去做的。可是,遠紅外線和太赫兹都是電磁波,而且在能量上都是比手機的電磁波要強上好幾千倍。那你會不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有人要花大錢去做電磁波理療,有人卻怕電磁波怕得要躲到山洞裡。而且,很可能就是有一種人,他們是一方面花錢去做電磁波理療,另一方面卻又天天擔心手機發射的電磁波會造成腦癌、乳癌,血癌等等等。那,到底是為什麼,會有這麼荒唐的事?其實,追根究底就是「不懂」,再加上被所謂的專家(像那位台灣名嘴教授)誤導,才會這樣無厘頭地搞得天翻地覆。(網路笑話:學生問老師,為什麼有盲人走路要打著燈籠。老師回答,如果他是真瞎,卻打著燈籠給人引路,那肯定是台灣名嘴)電磁波在自然界是無所不在。縱然地球上從來就沒有人類出現過,所有動植物都還是被電磁波籠罩著。而縱然原始人類是躲在山洞裡,也還是一樣會被電磁波「輻射」到。一談到「輻射」,這又是一個讓很多人感到非常害怕的東西:一聽到「輻射」,就會想到X-光、電療、核電廠、原子彈等等可怕的東西。但其實你家裡的日光燈也是一種電磁波,也一樣是在輻射。可是,你為什麼不怕日光燈的輻射呢?何況,日光燈的輻射在能量上是比手機強上好幾十萬倍。縱然不開日光燈,而就只是白天坐在家裡,你也一樣是被來自太陽的光線不斷地輻射,而來自太陽的光線在能量上也是手機的好幾十萬倍。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身體也是無時無刻地在釋放電磁波,而且這種電磁波(即遠紅外線)在能量上是比手機所釋放的電磁波還要強上好幾千倍(請看遠紅外線的醫療效果是真的嗎)。那,你怎麼還敢抱著你的老公/老婆和小孩?我們現在來看下面這個我從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下載的電磁波頻譜。頻譜最上面的那一行數字是以10倍進階的頻率(Frequency),而其單位是赫茲(Hertz,簡寫為Hz)。赫茲的定義是「週期性事件每秒鐘發生的次數」。 例如,我的心臟每秒鐘跳一次,所以我心跳的頻率就是1赫茲(1 Hz)。在這個頻譜的左下方有列出電纜(Power Lines)所發出的電磁波的頻率是50到60赫茲,而電腦(Computer)所發出的電磁波的頻率是60到100赫茲。頻譜的第二行所顯示的幾個英文縮寫是以一千倍進階的頻率單位。解釋如下:KHz是「Kilohertz,千赫茲,103」,MHz是「Megahertz,百萬赫茲,106」,GHz是「Gigahertz,千兆赫茲,109」,THz是「Terahertz,太赫茲,1012」,PHz是「Petahertz,拍赫茲,1015」,EHz是「Exahertz,艾赫茲,1018」。電磁波的能量是跟頻率成正比,所以在頻譜越右邊的電磁波能量就越強。像X-光和伽瑪射線(如常用來切除腫瘤的伽瑪刀)就是非常高能量的電磁波,而它們也被稱為「游離輻射,Ionizing Radiation」。相對地,在頻譜左邊(即約在PHz的左邊)的電磁波是屬於「非游離輻射,Non-Ionizing Radiation」(如日光燈)。「游離」和「非游離」之間的差別,簡單地說就是,前者具有破壞細胞分子(如DNA)的能力,而後者則無此能力。在頻譜所顯示的GHz的下面可以看到手機所釋放的電磁波的頻率是約2GHz,而微波爐內部所釋放的電磁波的頻率是3到30GHz。我在前面提到的「遠紅外線理療儀」以及「太赫兹理療儀」,它們所釋放的電磁波的頻率是在3到100THz之間,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說,在能量上它們都是比手機所釋放的電磁波要強上好幾千倍。我們人體所釋放的電磁波跟遠紅外線是一樣的,所以在能量上它也是比手機所釋放的電磁波要強上好幾千倍。還有,很多人怕得要死的基地台,它們所釋放的電磁波也一樣是屬於此一範圍的頻率。我們人類之所以能看得到東西,在白天是因為有來自太陽的光線,而在晚上則是因為有來自燈具的光線。不管是來自太陽或來自燈具的光線,它們都是頻率在400到800THz之間的電磁波(請看頻譜上七彩的部分),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說,在能量上它們都是比手機所釋放的電磁波要強上好幾十萬倍。更何況我們是每天都曝露在這些電磁波之下十幾個小時。所以,相形之下,手機或基地台所釋放的電磁波到底有多危險,或多不危險,您應當可以判斷得出吧。關於手機和基地台電磁波的安全性,世界各國的衛生醫療單位都已經有發表聲明。我現在就只翻譯一小段世界衛生組織所說的:在過去30年中,在非游離輻射的生物效應和醫學應用領域中,已經發表了約25,000篇文章。 儘管有些人感覺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但與大多數化學藥品相比,這個領域的科學知識是更廣泛。根據最近對科學文獻的深入審查,世界衛生組織得出結論,當前證據並未證實暴露於低水平電磁場對健康有任何影響。我在很久前有下載一個比較簡單的中文電磁波頻譜,但已不記得是從哪裡下載。原文:電磁波好可怕?基地台斷訊,原始人風波
-
2021-08-23 養生.保健食品瘋
醫療級就是最好?藥師、營養師解析B群挑選及吃法
維生素 B 群是國內最受歡迎的保健營養食品,僅次於益生菌,而市面上的 B 群種類多,有些人甚至會特別選擇「醫療級」 ,醫療級歸類於藥品,和保健食品從研發到製程都有很大的差異。來聽聽 Heho 營養師宜庭和胡廷岳藥師解析差異及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B 群是吃什麼的?我也需要補充嗎?維生素 B 群是八種維生素的總稱,包含B1、B2(核黃素)、B3 (菸鹼素)、B5 (泛酸)、B6、B7(生物素)、B9(葉酸)及 B12,在體內扮演許多能量代謝的輔酶。大部分民眾都是期待維生素 B 群能夠促進新陳代謝,讓身體能充滿活力。可以依照以下三步驟評估自己是否需求:1.攝取不足:B 群廣泛存在各類食物當中,如牛奶、雞蛋、全榖、堅果、肉類、深綠色蔬菜,如果飲食均衡就幾乎不會缺乏,反之,如果你是三餐外食、飲食不均衡的人,就有缺乏的可能。2.消耗多或需求增:壓力大、常熬夜、酗酒、洗腎或長期服用利尿劑會加速 B 群消耗;腸躁症、長期服用避孕藥、抗病毒藥物、血糖藥或曾進行切胃手術者則是有較差的吸收,都可能造成維生素 B 群需求量增加。3.有缺乏症狀:缺乏 B 群的症狀包含疲憊、睡眠障礙、貧血、或口角炎等,若症狀嚴重建議尋求正當醫療管道評估,才能對症下藥。我有需要吃「醫療級」維生素 B 群嗎?許多民眾會特別買「加強」版,有劑量越高效果越好的迷思,但其實醫療級(歸類為「藥品」)通常是針對特定症狀,像目前市面上熱銷的品牌的醫療級 B 群是「高劑量、少種類」,如高劑量的 B1 和 B2 主要是針對神經症狀(如神經痛、神經發炎或眼睛疲勞),如果是一般沒有特殊症狀,只是一般保健使用,建議以「低劑量、多種類」的維生素 B 群為主(如同時含 B1、B2、B6、B12 等)。藥師解析藥品級和食品級差異一般保健食品都屬於「食品」,除了經健康食品認證的 13 項功效之外,不得宣稱療效,而藥品級的劑量、適應症及用法都必須要在仿單清楚記載。胡廷岳藥師說:「藥品和保健食品的研發、製程和品質控管相對嚴格非常多,每一季都會抽檢,一有疑慮就會預防性下架,但食品級就沒這麼嚴謹。」「有療效就相對會有副作用的風險,建議經醫師診斷之後再依處方使用。」胡廷岳補充道:「B 群能夠加速身體很多的反應進行,因此對於消化道比較敏感的人,每次吃 B 群就會增加腸胃蠕動,可能有拉肚子或噁心的副作用。雖然水溶性維生素容易排出,但長期過量吃還是會增加肝腎負擔。」B 群不用每天吃 營養師:有需要再吃站在營養師的立場,當然會希望大家都能均衡飲食,從天然的原型食物中去補足微量營養素,但現實中並不容易。因此會建議若經專業醫療人員評估後有需求,先選擇適合產品(有症狀可補充特定高劑量、一般保健選擇多種類低劑量),並且搭配個人飲食狀態和生活習慣補充。例如可以在壓力大、熬夜隔天、腰酸背痛或應酬飲酒前視情況補充 B 群,不一定需要常規補充。
-
2021-08-22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為什麼減肥會便秘?專治便秘的4大技巧
相信許多減肥的人都有共同的疑問,為什麼減肥會便秘?宋晏仁教授表示,當飲食習慣改變時,初期常常會有一些特殊症狀,其中一個症狀就是排出的改變,如:便秘、拉肚子。宋晏仁教授表示,經常攝取水份、補充30c.c的麻油、橄欖油或苦茶油,以及吸收鎂離子能幫助排便,甚至做跳躍式的運動也能讓腸胃道蠕動的方向改變。很多人對於「排出」有兩種迷思,認為排汗是主要的排毒方式,其實排汗僅是運動後自然調節溫度的生理反應,很多人以為排汗後體重就能減輕,事實上,排汗後體重減輕只是因為水份大量流失所造成,另外,許多人認為減醣後會造成便秘,其實問題在於過去所吃的澱粉含有太多油脂,真正能幫助排便的就是要有足夠的纖維、油脂與水分。宋晏仁教授表示,只要定時、順暢的排便都是健康的,如果超過三天才有一次排便一定要想辦法解決,畢竟排出順暢才能瘦身順利!想了解更多健康知識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找回健康活力!了解更多飲食指導及檢測: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8-2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男人35歲,感覺沮喪、有鮪魚肚...就開始初老!泌尿科醫師告訴你:「男性更年期」的症狀有這些
男人約在35歲睪固酮達到高峰後,就逐年以約2-3%的速率降低分泌。都是費洛蒙惹的禍─ 男人也有更年期女性更年期的症狀比較明顯,例如:盜汗、潮紅、燥熱……等等,也比較廣泛被討論注意;至於男性更年期許多人是不知道、不了解的。男性其實也有更年期!臨床上很多進入更年期的男性朋友描述,自己跟過去年輕的時候有很大的不同,精神、體力變差,也變的比較沒有衝勁。其實這些都跟男性荷爾蒙—睪固酮有關。許多人都不知道,男性也有荷爾蒙,就是睪固酮。男性荷爾蒙在男性體內,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高峰期。出生前男寶寶的男性荷爾蒙會偏高一點,這是為了性別的分化;出生以後會有一段時間男生女生的性別區分不太明顯,一直到青少年期,男性荷爾蒙開始上升,第二性徵的發展逐漸明顯(例如:喉結、鬍鬚……等等)。從這個時候開始男性荷爾蒙持續上升,一直到35歲男性荷爾蒙達到最高峰。往後以2%的比率逐年下降,大約到40-50歲的時候,開始會有男性荷爾蒙不足的感覺。身材方面,中間的肌肉群因為男性荷爾蒙的不足,會出現鬆垮、鮪魚肚的現象。其他方面包括:上進心、運動力、體力、肌力、企圖心、性慾也出現降低的現象。男性更年期的輔助治療確診後,往往許多男性會去吃坊間各式各樣的補充品,希望能藉這些補充品「以形補形」,但要小心注意這些補充品中可能會添加人工合成的荷爾蒙。由於男性荷爾蒙的使用需要專業醫師的評估與監測,在使用人工合成的荷爾蒙之前,需要專業醫師先確認排除病患,是否有男性攝護腺癌的風險,這是因為男性荷爾蒙可能會促進男性攝護腺癌的惡化。男性荷爾蒙補充的多寡,是一項需要由專科醫師依據年齡、體內男性荷爾蒙的多寡等眾多因素進行衡量與控制的。過少的時候,男性的精氣神不足缺乏啟動的動力;過多的時候,又會造成暴力傾向的發生。補充劑量的拿捏,建議仍需諮詢專業醫師。在飲食方面,由於許多男性更年期病患常常合併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而高血脂病患在飲食控制上往往會刻意避開攝取油脂。而油脂又與男性荷爾蒙睪固酮的生成有關,因此均衡的飲食,不偏重或刻意減少,才是維持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當喬治克隆尼不想飛— 男性更年期美國男星喬治克隆尼在電影《型男飛行日誌》中,飾演帥氣多金的企業高幹,一年飛行322天到處出差,自由自在隨意與偶遇的美女約會,這種日子羨煞多少男性。你能想像,某一天喬治突然說「啊,我不想再飛了,更不想跟美女約會了」嗎?50歲的麥可正是像電影裡的喬治克隆尼般的外商公司高階經理,出差頻率高到每天早上醒來都得想一下自己現在到底在地球的哪個角落。飛行是他的日常,卻能從不感覺疲倦地,總是保持高昂的事業熱情與奮鬥精力;這樣的特質使得他屢屢為公司創造驚人業績,同時也大大滿足自己的成就感。不過當他來到我的診間時,模樣卻完全不會令人想起喬治克隆尼。心情低落,連開口講話都很累似的,需要我不斷引導才能進入正題。麥可覺得這1年自己整個人都變了,沒有活力不說,連過去相當自豪的戰鬥型快狠準商業決策能力也完全崩解。「不知道怎麼搞得,做事情猶猶豫豫,瞻前顧後,幾個案子都在我手上錯失良機。醫生,我心情很不好,還動不動就對人發脾氣,這完全不是以前的麥可啊!」「以前不管工作多長時間,一下班還是可以往健身房裡鑽,不練個1、2個小時不痛快。可是現在下班只想回家,不要說什麼幾公斤的重訓器材了,目前我唯一想運動的只有手指,按遙控器,身體癱在電視前動也不動。」麥可說:「才多久,以前那些結實的肌肉都不見了,肚子越來越大,褲子得重新去買,健身房懶得去,除非是可愛的客服打來,才勉強去一次。」一直打不起精神,連太太跟好友也覺得麥可怪怪的,向來以事業為重的他居然動了念頭想申請優退,感覺自己徹底變了一個人。「本來以為是年紀的關係,」麥可說:「兩個星期前開車聽廣播,正好聽到莊醫師你上節目講男性更年期的衛教,提到的勃起功能變差、性慾降低、感覺沮喪這些症狀我都有符合。因為勃起困難,所以已經1年多沒有性行為,晨勃更是早就沒有了,所以今天來找莊醫師,幫我看看我是不是遇到更年期問題了。」經過兩次抽血檢查後看出,麥可的男性荷爾蒙(睪固酮)遠遠低於建議的正常範圍,並且因為有明顯症狀,在確認並非攝護腺癌的高危險群者之後,開始進行男性荷爾蒙的補充治療。針對勃起功能障礙,則施以客製化的「雞尾酒式」療法(包括男性荷爾蒙的補充、融合醫學、分子矯正營養補充及低能量陰莖震波)。三個月後,麥可清楚感受到自己不再心情空虛徬徨,身心都重新充滿活力,也開始回到健身房運動,肚子馬上消掉不少。更年期障礙是男性非常重要的初老症狀之一,病情嚴重者不僅自己痛苦,也深深影響身邊的人,甚至造成人際關係緊張、職場表現不佳、家庭失和,有時也會伴隨著高血壓、高血糖等健康問題。為什麼說性功能障礙是男性初老指標之一呢?男人約在35歲睪固酮達到高峰後,就逐年以約2-3%的速率降低分泌,等降到某種程度,便會出現跟麥可一樣的症狀,尤其是欲望減低和勃起障礙等。所幸若能早期發現診斷,進行適當男性荷爾蒙補充,是很容易就能恢復「男子氣概」的。就像麥可回診時,低聲告訴我,上周末和太太歡度結婚十六周年,兩人擁有了「一個非常美好的夜晚」。喬治克隆尼又可以繼續進行他的型男飛行啦。書籍介紹堅持:泌尿科醫師破解攝護腺保健迷思,教你找回青春活力作者:莊豐賓、王蘭芬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1/08/03作者簡介莊豐賓:畢業於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和東吳大學法律在職專業碩士。曾任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美國克里夫蘭醫院臨床研究員。現為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三軍總醫院、台北宏恩醫院泌尿外科兼任主治醫師,莊豐賓幸福診所院長,國内知名大藥廠醫學處長。王蘭芬:畢業於東吳大學英文系,曾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當代文學研究所就讀,當過報社記者,主跑影劇和藝文新聞,曾獲第五屆「兩岸新聞報導獎」。著有小說《圖書館的女孩》、《影劇小記者的秘密日記》、《旋轉木馬嘩啦啦啦》、《夏天與甲蟲的故事》、《寂寞殺死一頭恐龍》,散文集《沒有人認識我的同學會》、《故事許願機》。延伸閱讀: 照顧中風丈夫15年後,自己也罹癌...洪雪珍看「付出強迫症」:你以為的付出,其實是為了證明自己
-
2021-08-19 該看哪科.皮膚
抗異大作戰/異位性皮膚炎治療該怎麼選? 破解食物迷思 內外調養控疾病
抗異大作戰講座第二場「打針?吃藥?我的異位性皮膚炎好解方!」精彩回顧 https://lihi1.cc/RL7yG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藥物多元,包括傳統的口服類固醇等藥物,或施打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都各有不同的注意事項,藥費負擔也有差異,病友可和專業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並遵從醫囑,不要隨便中斷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與元氣網主辦「異起改變 抗異大作戰」系列直播講座,第二場「打針?吃藥?我的異位性皮膚炎好解方!」由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昭瑜、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簡鈺樺為病友解惑。長期口服傳統藥物 應定期抽血監測 黃昭瑜表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當外用藥膏和照光都不易控制時,須採用口服藥物和打針治療,最常使用的口服藥是類固醇,有健保給付,另一種傳統用藥是口服免疫抑制劑。黃昭瑜說,不論是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部分患者長期使用後可能出現白血球下降或造成肝腎負擔,因此一定要定期抽血監測肝腎指數及白血球。在新冠疫情籠罩的此時,民眾陸續施打疫苗,黃昭瑜提醒,異膚患者若口服類固醇劑量超過每日20毫克,或口服MTX等免疫抑制劑,施打疫苗後應停藥一至兩周,以免影響疫苗效力。生物製劑副作用小 健保有條件給付 隨著醫學的進步,黃昭瑜表示,目前已有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專一或精準型藥物,主要是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可針對發炎細胞或發炎激素進行控制。黃昭瑜指出,根據國外醫學文獻顯示,使用生物製劑16周後,三分之二的中重度異膚患者有75%的症狀可獲控制,以她自己收治的患者來說,效果確實比使用傳統藥物好。生物製劑的另一優點是安全性,黃昭瑜說,生物製劑因為不必經肝腎代謝,感染風險也低,不像需定期監測白血球等指數,且不會影響新冠疫苗效力。目前台灣僅核准12歲以上患者可施打生物製劑,健保給付18歲以上患者,且申請條件是必須使用口服免疫抑制劑中的兩種藥物至少12周,且搭配照光治療,症狀依然嚴重者,才適合提出健保申請。至於口服小分子藥物,目前核准成人使用,但健保不給付,患者須自費。黃昭瑜說,口服小分子藥物因為要靠依肝腎代謝,患者仍應定期做白血球、肝及腎指數檢測,接種新冠疫苗後也要配合停藥一至二周,以免降低疫苗藥效力 。治療銜接應謹慎 勿驟然停藥 她也提醒,異膚患者要留意更換藥物的銜接,例如使用生物制劑,通常要一個月左右才會出現效果,因此患者應和醫師多溝通,原本使用的傳統口服藥物可逐步減少,不能驟然停用,照光和外用藥膏也可搭配採用。對中重度患者來說,專一的精準性治療藥物較能有效控制病情,但台灣目前僅生物製劑可獲健保有條件給付,黃昭瑜說,患者如果無法自費使用精準型藥物,也不用太擔心,畢竟現在健保給付的治療方式很多,患者可和醫師討論,根據自己的期許和經濟能力做通盤考量,訂出最適合的治療計畫。食物過敏因人而異 多吃天然原形食物 除了對治療藥物有疑問,異膚患者常有飲食疑慮,例如不敢吃海鮮或堅果類。簡鈺樺分析說,對異位性皮膚炎來說,食物只是誘導發炎,海鮮、堅果雖較易引發過敏,但不代表不能吃,主要還是根據個人體質和攝取量的多寡,也有些中重度患者吃海鮮卻沒問題。她表示,患者不妨用「少量淺嚐」的方式去面對有疑慮的食物,先少量試著吃一點,不要直接抗拒,如果沒有過度不適,就不須太排斥。簡鈺樺並提醒,凡是加工和高油、 高糖、高鹽的食物,都容易誘導人體內的發炎反應,最好多吃食物的原型,少吃精緻、加工食品,才能降低過敏反應。天然的原形食物有各種不同顏色,簡鈺樺說,這些顏色正代表著植化素,都有著抗氧化和抗發炎的意義,對異膚患者來說,番茄、紅椒中的紅色植化素即有助於皮膚形成保護膜。●加入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社團,掌握最新節目動態 https://lihi1.cc/JQYdw●ADCT小測驗:簡單回答6個問題,幫助異友掌控病情 https://lihi1.cc/fkTEM●抗異大作戰直播講座活動訊息:https://lihi1.cc/8ZPxk
-
2021-08-1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破解健康迷思/白袍高血壓 可能真變高血壓
Q:白袍高血壓會不會真的變高血壓?A:所謂心理會影響生理反應,如果病人每天在家測血壓都正常,血壓正常值120/80mmHg,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但只有到醫院量測血壓卻不正常,即為「白袍高血壓」。隨著年紀增長、血管逐漸硬化,原本有白袍高血壓的人,也可能會變成真正的高血壓患者。若是在醫院獨立安靜空間量血壓卻血壓偏高,或是家中血壓計有效性不佳卻在醫院量測血壓高,則可能是真的高血壓,而非白袍高血壓。諮詢╱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
-
2021-08-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吃糖會降低免疫力長達5小時?教授破解吃糖迷思
我在昨天(2021-8-12)發表最大心率,目標心率:運動指標的一些眉角,不久後有一位署名G.D. Chen的讀者在回應欄裡留言:「教授您好:讀到這一篇報導,提到說 “中山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在《健康2.0》指出,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只要攝取75~100克的糖分,免疫功能就會下降一半,甚至影響時間可以長達5小時。"我心想,糖這麼可怕的嗎?! 那台灣南部人平常如果都是傳統飲食是不是很容易就超標?? 於是順藤摸瓜找到這個所謂《健康2.0》的片段。影片中家醫科醫師陳欣湄說:"腸胃病學家niket sonpal研究顯示:攝取75-100g的糖 就會阻礙免疫功能,可降低免疫功能50%以上;吃完糖30分鐘後開始持續5個小時"。查了一下這位學者, 他是波蘭醫學院畢業的醫師(這對我來說腦海中就有警報聲響起), 雖然也是有M.D.資格, 但我不確定這個說法是否正確. 到了pubmed也沒找到相關的研究(也可能是我不會查詢)。可以請教授解惑嗎?感謝您!」上面的第一個連結打開的是一篇前天(2021-8-11)發表在《健康雲》的文章,標題是:吃糖會降免疫力!3族群最危險 醫警告:1杯手搖飲就超標。上面的第二個連結打開的是一個2021-8-5發表在YouTube的《健康2.0》影片,標題是:新冠肺炎 可能併發 糖尿病 ! 吃這些讓免疫力下降5小時!防疫先控糖穩定免疫力 健康2.0精華。影片中,陳欣湄醫師在高談闊論糖是會如何降低免疫力時,後面的看板顯示「胃腸病學家Niket Sonpal研究顯示:攝取75-100克糖 就會阻礙免疫功能…糖對免疫系統的抑制作用在吃完30分鐘開始 持續5小時」。Niket Sonpal的學位是在波蘭取得的。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的記錄顯示,他有6篇低檔的論文,但也都只是次要作者。更荒唐的是,他從未發表過任何有關吃糖,或跟免疫系統有關的論文。那,陳欣湄醫師所說的「Niket Sonpal研究顯示」是怎麼回事?我搜到一篇一年半前(2020-3-23)發表在Huffpost的文章,標題是Eating Sugar Can Weaken Your Immune System. Here’s What To Know.(吃糖會削弱你的免疫系統。 這裡是要知道的。),而裡面有這麽幾句話:「根據 Niket Sonpal ,你可能需要攝入大量的糖才能看到真正的影響——但糖的克數會很快增加。他說:『研究確實表明,攝入 75 至 100 克糖溶液會阻礙身體的免疫功能。我應該提醒,75 克聽起來很多,很難想像你可能攝入了 75 克糖,但實際上它就只等於兩罐汽水。』」這段話裡的「研究確實表明」是一個連結,而它打開的是一篇快要50年的老論文(發表於1973年)。這篇論文的標題是Role of sugars in human neutrophilic phagocytosis(糖在人類嗜中性白血球吞噬中的作用),而它的作者名單裡根本就沒有Niket Sonpal(他應當是都還沒出生)。其實,早在一年前我就討論過這篇論文。我先是在2020-7-21發表最近瘋傳/醫師散播的新冠謠言,駁斥江守山醫師所說的《抗疫5方法》,而在這5個方法裡,有一個是「記住不要吃糖,精製糖吃下去,白血球睡覺睡5個小時」。隔天,我又發表吃糖,白血球睡5個小時?,指出「白血球睡覺睡5個小時」這個說法就是根據那一篇1973年發表的研究論文。這項1973年的研究是給志願者口服100克的葡萄糖,果糖,蔗糖,蜂蜜或橙汁,然後在0.5、1、2、3及5小時之後採取靜脈血,然後把靜脈血和葡萄球菌一起放進培養皿裡,然後測定靜脈血裡的嗜中性白血球對葡萄球菌的吞噬作用。結果發現,口服葡萄糖,果糖,蔗糖,蜂蜜和橙汁都會減弱嗜中性白血球的吞噬作用,而5小時之後所採取的靜脈血還是有這種現象。所以,研究人員就說吃糖會減弱嗜中性白血球的吞噬作用長達5小時。要知道,這項研究只是在培養皿裡觀察嗜中性白血球的吞噬作用,而吞噬作用在免疫系統裡所佔的分量,也許只是千分之一或萬分之一。更何況白血球所吞噬的東西是細菌,而不是病毒(沒這個功能),所以把這麽一個實驗結果延伸成「吃糖會提升感染新冠肺炎風險」,想像力也未免太豐富了吧。不管如何,陳欣湄醫師所說的「Niket Sonpal研究顯示」,根本就不是Niket Sonpal的研究,而真正的研究根本就沒有說「吃糖會降低免疫力,長達5小時」。所以,這又是一個健康2.0的胡扯。原文:吃糖會降低免疫力?長達5小時?健康2.0又一胡扯
-
2021-08-13 養生.運動天地
胸型不好看靠訓練修正?破解三大迷思拯救你的胸型
健身風氣興起,許多人靠後天訓練追求更完美的體態,但要不要練胸一直是女性的困擾,今天就來拯救你的胸型,破解三大迷思。一、胸部形狀不好看可以靠訓練修正嗎後天訓練可以決定部分胸肌的發達程度,但胸部形狀取決於先天基因,建議持續訓練,才能擁有均衡強壯的身體。二、女生練胸機會變石頭奶嗎練胸肌不會讓胸部變硬,因為肌肉是有彈性的,只有在肌肉充血的情況下才會短暫變硬,只要適度伸展,肌肉就會恢復柔軟狀態。三、女生練胸機胸部會變小嗎胸部大小主要看脂肪和乳腺組織,不論是脂肪堆積型或是乳腺扎實型的女性,練胸肌都能讓胸部的肌肉變得厚實,看起來更堅挺、集中。練胸不僅讓胸部結實,還可以預防下垂、外擴,就算是地心引力也抓不住你!可以從伏地挺身、臥舉啞鈴開始,如果想讓中間的溝溝變明顯,也可以加強上胸訓練,讓胸部看起來更飽和!想了解更多健康運動文章,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練出漂亮線條!「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8-1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控糖常見隱形地雷你中了幾項?醫教正確控糖金三角
一名患有糖尿病的螺絲工廠工人,因工作性質屬於高強度勞動,每餐都習慣吃好幾碗白米飯才有飽足感,體重因此逐漸攀升,加上未規律服用藥物,造成長期處於糖化血色素9%的高血糖狀態。經過醫師不斷矯正觀念以及營養師給予正確的飲食衛教後,開始改變飲食習慣並減少澱粉攝取量,也改施打複方胰島素,治療持續約半年,糖化血色素順利降至7%,體重也回歸正常水準。 糖尿病是一種伴隨終身的慢性疾病,擁有正確觀念能讓控糖事半功倍,需要患者與醫師及營養師共同配合,謹記穩定控糖金三角「飲食、藥物、運動」,透過體重管理、定期監測血糖,才有助於改善血糖。陳建良診所陳建良院長指出,穩定控制血糖是避免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關鍵,但部分糖友常落入控糖誤區,造成血糖控制不佳。 誤區一:潛藏在飲食中的隱形糖 糖尿病治療除了藥物,飲食控制也不可忽略,瞭解食物的種類及其對血糖的貢獻度是控制血糖的第一步。然而,許多糖尿病患者即使拒絕甜食誘惑,仍會誤入「隱形糖」的陷阱,陳建良院長舉例,常見錯誤的飲食觀念為攝取過多升糖指數的主食,如精製白米、麵粉製品、馬鈴薯等,或是攝取過量的水果。提醒糖友們應更積極認識食物,以免誤食隱藏的高升糖食物,造成血糖飆升而不自知。 誤區二:血糖高低才是治療基準 定期監測血糖能掌握自己的病況,更能從中調整生活及飲食習慣,但許多糖友認為身體沒有不適就表示血糖穩定,回診檢查才發現血糖飆升至200-300mg/dL。陳建良院長表示,100mg/dL與300mg/dL的血糖數值,對大部分的病患而言,身體感受不出這高低血糖之間的差異性,但卻與併發症息息相關,若身體長期處在高血糖環境,易造成心血管、終端器官的發炎及病變,甚至提高死亡的風險,呼籲民眾務必重視監控血糖的重要性,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誤區三:胰島素的錯誤迷思 坊間非專業人士的建言經常造成民眾對胰島素有錯誤迷思,至今依然對其有誤解。其實胰島素在糖尿病治療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愈早施打愈有助於保護胰臟功效,也可減少後續併發症發生。陳建良院長說明,胰島素至今已100年,安全性與成效有目共睹,目前有複方胰島素可作為治療選擇,不僅能穩定血糖,也不易發生低血糖與體重增加的副作用,一天只需一針的注射方式對糖友更是便利。 陳建良院長鼓勵糖尿病友應積極為自已血糖把關,定期量測血糖、謹慎選擇食物、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及遵照醫囑治療。若發現口服藥物無法改善血糖控制時,應與醫師討論其他的治療方式,現今糖尿病治療已相當進步,也有多種不同類型的複方藥物可以選擇,期望透過傳達正確觀念,幫助糖友有效控制血糖,避開控糖誤區,穩定血糖「胰」定成功。 (陳建良院長提醒,別讓胰島素迷思成為控糖誤區,當血糖控制不佳時應與醫師討論,及早施打胰島素穩定血糖。) MAT-TW-2100863-1.0-06/2021 《延伸閱讀》 .糖尿病友防疫期間如何維持血糖穩定? .飲食不忌口糖化血色素飆破10!醫籲及早使用胰島素穩定血糖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11 新聞.健康知識+
內分泌失調到底是什麼?真有所謂內分泌失調嗎?
昨天(2021-8-9)收到蔡明劼醫師的新書,早上到,下午就看完了。這麼積極,並不是因為我有肥胖的問題,而是一直很好奇蔡醫師是如何能用不節食、不斷醣、不生酮、不吃藥的方法來讓病患變瘦。我是在兩個月前接到出版社邀請我為這本書做推薦,而儘管我並沒有看到書稿,卻就毫無猶豫地答應了。原因有二:(1)蔡醫師曾為我的兩本新書做推薦(請看維他命D真相及偽科學檢驗站),(2)在跟蔡醫師的幾次學術交談中我認識到他的言論都是遵循科學證據的。如今,在看完這本書後,我很高興我做了正確的判斷 – 它的確是值得推薦。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對於許多養生迷思,例如生酮、斷食、無麩質、膽固醇、補充劑、有氧運動,做了基於科學的評論,所以,縱然不需要瘦身的人也會從中獲益良多。這本書的 Part 1是「內分泌的真相:觀念篇」,而一開頭的大標題是〈變胖,真的是內分泌「失調」惹得禍?〉。之所以會把「失調」加上引號,是因為蔡醫師發現有很多人會用「內分泌失調」來做為發胖、長青春痘的藉口,但他卻質疑是否真的有「內分泌失調」這回事。他說:【但其實我一直不知道所謂「內分泌失調」這個名詞是哪裡來的,如果有人知道發明者是誰,麻煩告訴我一聲,我一定會好好教訓他……喔不對,是好好向他請教請教。】蔡醫師接下來說:【思考這個問題時,我想到在醫學的領域我們主要是討論各種疾病(disease)或疾患(disorder),會不會是有些人把「疾患」翻譯成「失調」了呢?這大概是唯一說的通的解釋了吧?】「失調」的英文是dysregulation,而「內分泌」的英文是endocrine,所以我就用“endocrine dysregulation”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結果搜到共55篇標題或文摘裡含有“endocrine dysregulation”的論文。最早的一篇是在1972年用德文發表在Schweizerische Medizinische Wochenschrift(瑞士醫學周刊),而它的標題翻譯成英文是Endocrine dysregulation in obesity in childhood: reactions of growth hormone and cortisol to insulin induced hypoglycemia(兒童肥胖的內分泌失調:生長激素和皮質醇對胰島素誘導的低血糖的反應)。第一篇用英文寫的,而文摘裡含有“endocrine dysregulation”的論文是1981年發表的Influence of the LH-RH analogue buserelin on cyclic ovarian function and on endometrium. A new approach to fertility control?(LH-RH 類似物布舍瑞林對周期性卵巢功能和子宮內膜的影響。 一個控制生育的新方法?)。這篇論文的5位作者都是德國人,所以“endocrine dysregulation”似乎有點「德國製造」的味道。不管如何,因為蔡醫師懷疑是有人把「疾患」(disorder)翻譯成「失調」,所以我也用“endocrine disorder”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結果搜到一千多篇標題或文摘裡含有“endocrine disorder”的論文。由此可見,雖然“endocrine disorder”和“endocrine dysregulation”所指的是同樣的健康問題,但醫學界卻是較常用“endocrine disorder”。無論如何,就中文而言,「失調」聽起來的確是比「疾患」來得有氣質,所以,蔡醫師,您就體恤民意,開懷接納「內分泌失調」這個名詞吧 – 縱然,如您所說,有時候它就只是一塊遮羞布。原文:蔡明劼醫師的瘦身新書:「內分泌失調」哪裡來的?
-
2021-08-08 養生.聰明飲食
有機蔬果比較健康且能降低罹癌率?教授:是迷思
臉書朋友林先生在2021-7-24寄來一篇文章,希望我能檢查它的真實性。這篇文章是2018-10-25發表在HEHO網站,標題是:貴是有道理的!國際期刊指出 多吃有機蔬果 降低25%罹癌機率!。它說:【為了避免吃到農藥或是其他有害身體的物質,有些人會選擇購買「有機食物」,期望有比較高的價格,幫自己的身體健康多一重保護!那麼,花費額外的金錢常吃有機的食物,真的比較健康嗎?最新的研究肯定了這種想法,研究發現,與那些幾乎不吃有機食品的人相比,常吃有機食物的人,罹患癌症的風險低了25%。這篇發表在《JAMA》期刊上的研究,是透過近7萬份的問卷分析得出的結論,首席研究員Julia Baudry表示,即使考慮了社會人口、社會經濟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以及癌症家族史,「吃有機蔬果降低罹癌率」的結論依然成立。】在我討論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讓讀者知道,我在2016年3月設立這個網站不久之後,就發表了4篇關於「有機」的文章,而在兩個月之後我又發表了另一篇。這5篇文章分別是:天然就是好?多種化學物在有機農作的使用農夫市場是真有機嗎?有機食品較營養?有機5迷思HEHO那篇文章所說的研究是2018年發表的Association of Frequency of Organic Food Consumption With Cancer Risk: Findings From the NutriNet-Santé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有機食品攝取頻率與癌症風險的關聯:來自 NutriNet-Santé 前瞻性隊列研究的結果),而它的結論是,越常吃有機食物的人,罹患癌症的風險就越低。但事實上,這篇論文的內容卻顯示,這個關聯性只存在於乳癌和淋巴癌,而不存在於其他癌症(攝護腺癌、大腸癌、皮膚癌)。這篇論文也有說它的研究結果是與之前的一項更大型的研究(10倍人數)相反。這項之前的研究是發表於2014年,標題是Organic food consump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cancer in a large prospective study of women in the United Kingdom(英國一項大型前瞻性研究中的有機食物攝取和癌症發生率),而它的結論是,有機食物的攝取與癌症風險(包括乳癌)無關。HEHO那篇文章所引用的論文是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而事實上JAMA有邀請專家寫了一篇針對那篇論文的評論。這篇評論的標題是Organic Foods for Cancer Prevention-Worth the Investment?(有機食品預防癌症——值得投資嗎?),而它在結尾是這麼說:「雖然癌症風險與有機食品攝入量之間的關係仍不確定,但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改善其他因素,如體重、體力活動和飲食,可以降低癌症風險。就整體健康而言,目前的證據表明,食用傳統種植的農產品的好處可能超過接觸農藥可能帶來的風險。對農藥風險的擔憂不應阻止傳統水果和蔬菜的攝入,特別是因為有機產品通常價格昂貴且許多人無法獲得。雖然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檢驗有機食品在癌症預防中的作用,但目前的建議應繼續關注有確鑿證據支持的可改變的風險因素,並鼓勵健康的飲食模式,包括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量,無論是傳統的還是有機的。」(註:「傳統的」就是「非有機」)從這段話就可看出,專家的意見是:(1)癌症風險與有機食品攝入量之間的關係仍不確定,(2)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改善其他因素,如體重、體力活動和飲食,可以降低癌症風險,(3)有機產品通常價格昂貴,不是人人負擔得起,(4)應鼓勵健康的飲食模式,包括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量,無論是傳統的還是有機的。這篇專家評論的通訊作者是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的系主任Frank Hu醫生。但是,很諷刺的是,HEHO那篇文章竟然引用Frank Hu來支持它所聲稱的「貴是有道理,有機蔬果降低罹癌機率」。事實上,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有發表Can eating organic foods cut cancer risk?(吃有機食品能降低癌症風險嗎?),指出「有機食品能降低癌症風險」的論調是證據不足。哈佛大學營養系的研究人員更是在上個月(2021-7-10)發表了研究論文Intake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by pesticide residue status in relation to cancer risk(根據農藥殘留狀況與癌症風險相關的水果和蔬菜攝入量),而它的結論是,通過攝入傳統種植的水果和蔬菜所接觸到的農藥量,與癌症風險無關。這篇論文還特別提起HEHO那篇文章所引用的研究,指出它有很多實驗上的缺陷,以至於它所取得的「有機食物能降低癌症風險」結論,並不可靠。總之,儘管「有機較健康」是深入人心,而媒體也喜歡配合演出,甚至鼓勵,但是,根據目前的科學證據,這個觀念仍就只是個迷思。原文:貴是有道理?有機蔬果降低罹癌機率?
-
2021-08-05 新聞.元氣新聞
肌力影響防疫保護力!研究:肌肉減1成病菌感染增,減4成肺炎死亡升
增肌/確保疫苗保護力營養補充二關鍵:「好吸收蛋白質」、「提升保護力營養素」小心「失肌」!40歲後每十年平均流失8%,40~80歲間恐降低33% !提升抗疫實力 醫籲:蛋白質量增20~50%!選擇「好吸收蛋白質」才算補對!選擇具醫學實證營養品 快速累積抗疫體力/保護力!本週因應疫情變化,公布許多新防疫政策,不僅疫情警戒降二級,也開放38歲以上民眾施打新冠疫苗。疫情雖趨緩,但社區中依然存在隱形感染者,外出仍有感染風險;此外,面對傳染力更強的Delta變種病毒,持續也有境外移入案例,我國尚未完全排除威脅。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家庭醫學科彭邦中醫師說,雖疫苗已開打且擴大接種對象,但台灣目前覆蓋率尚未達群體免疫狀態,維持自身免疫力及謹遵防疫原則還是最根本之道。為了在關鍵時刻提升免疫力,醫師提醒,除了均衡營養和適量運動之餘,中壯年族群及長輩千萬別輕忽維持肌肉量。而有效增加肌肉與確保注射疫苗後免疫力的飲食關鍵,就是「好吸收蛋白質」及「提升保護力營養素」。員榮醫院醫療體系家庭醫學科黎雨青醫師說明,從天然的原型食物補充營養當然是最佳的方法,但外食族、牙口與食慾較差的中壯年族群及長輩,因難以維持多元且適量飲食,面臨營養不均甚至缺乏的困境,針對這類族群就建議使用均衡營養補充品改善營養。黎雨青醫師也提醒,疫情期間民眾若想要快速提高自身保護力,最好的選擇就是具醫學實證可幫助體力增強的均衡營養補充品,且選擇全球性品牌會更有保障。防疫關鍵時刻陷危「肌」!研究顯示:肌肉流失10%免疫力就開始下降/流失40%肺炎死亡風險增1!「肌肉量與免疫力有直接關聯性!」彭邦中醫師表示,肌肉能儲存免疫系統需要的蛋白質及分泌免疫相關細胞激素,當肌肉流失時,免疫力就會下降。研究發現,肌肉量與免疫力的好壞息息相關,維持充足肌肉有利於免疫系統 ;反之,肌肉流失變多,免疫力就會變得更差!亦有研究顯示,只要肌肉流失10%,免疫力就會降低,染疫風險隨之增加;流失30%,疾病恢復能力陡降,重症風險提升;肌肉流失超過40%,肺炎死亡風險大幅上升1。「儘管肌肉在免疫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肌肉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流失。」彭邦中醫師提醒,40歲後肌肉將以每十年平均流失8%的速度迅速減少,40至80歲間可能流失將近三分之一的肌肉2。因此,在防疫的關鍵時刻,中壯年族群及長輩除了疫苗以外,也別輕忽肌肉與免疫力之間的關係。而有效提升肌肉量的關鍵,彭邦中醫師強調,一般中壯年族群及長輩,最根本就是由營養做起,關鍵就在於補充「好吸收蛋白質」、「提升保護力營養素」。挑選優良蛋白質先知道 你補充的是好吸收蛋白嗎?維持肌肉量提升免疫力 蛋白質要增量 醫建議:每日每公斤補充克數由0.8~1公克提升至1.2公克彭邦中醫師提醒,大家都知道要提升肌肉量就必須多吃像是雞胸肉等高蛋白食物,但卻常誤會整塊雞胸肉裡都是蛋白質,這可是錯誤迷思!攝取蛋白質前要先確認「蛋白質含量」,像大家悉知的雞胸肉,每100公克中只有31公克屬於蛋白質。除此之外,還要考量「利用率」的問題,才能確保蛋白質能有效轉化成製作肌肉、免疫細胞所需的原料,而選擇「好吸收蛋白質」才能事半功倍!那民眾到底一天要攝取多少蛋白質才夠呢?彭邦中醫師說明:「一般正常成人通常是建議每日每公斤體重應至少攝取0.8~1公克蛋白質,但疫情之下,民眾若想維持肌肉量、提升免疫力及確保疫苗保護力,會建議提升蛋白質量至每日每公斤攝取1.2公克,尤其是中老年族群,肌肉流失及免疫下降的風險高。因此,以70公斤成人每天應補充蛋白質量為例,在疫情下將由原本建議的56~70公克提高至84公克,並搭配適量運動。這樣的蛋白質克數計算回原食物本身,可以發現民眾為了提升肌肉量及免疫力,必須吃下更大量的食物,一般成人可能會有熱量增加導致肥胖的問題,而對食慾較差或牙口不好的長者要增加進食更是挑戰!彭邦中醫師說明,為了在關鍵時刻強化自身保護力,除選擇高品質的蛋白質食物外,可以適時加入均衡營養補充品,讓營養補充更有效率,就不用煩惱補充完善營養需要吃進大量食物。提升免疫力及確保疫苗保護力不可不知道的營養素 專家詳細分析報你知除了蛋白質是生成免疫及肌肉細胞的原料,許多維生素、礦物質對於免疫力都有重要影響,均衡攝取才能維持整體健康狀況,甚至是鞏固與強化免疫系統、確保疫苗施打成效,累積抗疫實力。黎雨青醫師也整理出增強保護力的重要營養素!除了蛋白質以外,還包含了維生素A、D、E、C、B6、B12、葉酸及礦物質鋅、鐵、硒、銅。黎雨青醫師進一步分析這些重要維生素礦物質,對於提升保護力、確保疫苗施打效果都有重要幫助:維生素B6可將蛋白質分解成可用原料;維生素B12、葉酸、鐵可促進免疫細胞生成與活化;維生素C、維生素E、硒可抗氧化、保護細胞,其中美國衛生研究院更特別指出,缺乏維生素C對免疫系統有不利的影響,可能增加新冠肺炎感染及重症死亡風險 。維生素A、維生素D、鋅可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且有多篇研究顯示,缺乏維生素D、鋅會增加新冠感染以及重症死亡風險4;銅則可抑制病毒活性。黎雨青醫師強調,提升免疫功能及確保疫苗施打成效不能只看單一營養素!需同時補齊多元營養素以提升保護力,在疫情期間也才更有保障。牙口/胃口差卻要增量補營養 「食」在好痛苦! 加入醫學實證均衡營養補充品 面對疫情更安心在疫情之下,為了要提升保護力,適當增量攝取「好吸收蛋白質」與「提升保護力營養素」是兩大要事!然而,在疫情衝擊全民生活,居家防疫期間,不少民眾為了降低群聚感染風險,減少到超市採買食材的頻率,每日三餐透過外送及外帶打理三餐。黎雨青醫師提醒,外食容易出現營養缺口,因為通常澱粉比例較高,若要吃到足量蛋白質與維生素礦物質,除了得吃進更多份餐點,也更是所費不貲。長輩因牙口變差且食慾下降,「吃足」與「吃好」儼然像是一場苦戰,更有有高達四成二的年長者熱量攝取不足 。黎雨青醫師說明,透過多元食物獲取所需營養素是最理想的狀況,不過國人普遍陷入「所需營養多元,但實際補充不足」的窘境。建議一般民眾除了正常飲食以外,亦可簡單使用均衡營養品,填補生活中的營養漏洞,補足提升保護力的關鍵營養素。黎雨青醫師也特別提醒:「許多中壯年族群或長輩誤以為自己年紀大了、代謝及運動量下降,少吃一點比較健康,但事實上中壯年族群及長輩肌肉流失速度加快,蛋白質補充需求更大。在經醫師或營養師的評估下,以均衡營養品來說,甚至可能需提升每日份量。」市售營養品琳瑯滿目,民眾常不知如何挑選,就此,黎雨青醫師提醒,除了要把握成分包含上述二關鍵:「好吸收蛋白質」與「提升保護力營養素」外,是否具有充分醫學實證也很重要。黎雨青醫師提醒,近期台灣民眾都透過疫苗新聞學習到臨床試驗的重要性,其實營養補充品也是,故建議民眾可以挑選有進行過多項臨床試驗、甚至登上國際醫學期刊的均衡營養補充品,會較有保障,也較可預期能快速增加體力與保護力。
-
2021-08-01 養生.聰明飲食
探索新聞/味蕾迷思…吃起來酸 不代表甜度低
農委會農糧署訂的水果果品品質基準,列舉愛文芒果、番石榴、椪柑等十五種常見水果的糖度、糖酸比等項目的品質基準,鼓勵農民標示,但坊間既看不到相關標示,有些吃起來感覺酸的水果不代表含糖度低,有些水果經改良變甜了,糖度變化也難靠味蕾判別,讓消費者無所適從。農糧署果樹產業科長范國慶說,果品品質參考表是讓水果外銷有明確基準,酸甜度達標是讓市場接受的參考依據。范國慶指出,各種水果糖度吃起來感受不同,西瓜可能九度以上就覺得很甜,鳳梨可能要十五度以上才會覺得甜;有些水果,夏天糖度十五度就很甜,但到冬天可能十七、十八度還會覺得酸。另一個弔詭的現象是,水果吃起來甜不代表糖度高,感覺酸也不代表含糖度低。范國慶舉例,如果水果的糖度是十、酸度是一,吃起來很甜,如果糖度廿、酸度五,糖酸比是四,吃起來反而覺得酸,甜酸與糖度之間,味蕾很難判定,要實測才知道。農委會高雄區農改場果樹研究室助理研究員朱堉君表示,外界的迷思是「甜度高代表糖度就很高」,但目前官方訂的糖度是指「總可溶性固形物」,也就是所有能溶於果汁的糖、酸、維生素、礦物質等,即使數值很高,也不見得全都是糖。所以糖度測出來的數字高,不見得含糖量一定高。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營養室主任吳月盈表示,國內水果因品種研發及種植技術進步,以前不甜現在可能變甜了,官方的果品品質基準可能失真,只能參考。
-
2021-07-31 醫療.心臟血管
慢病最愛問【血栓】小藥師健康營養資訊:血栓病患不能打疫苗? 幾個自我檢測破除迷思
前陣子施打疫苗後猝死或血栓的新聞層出不窮,搞得人心惶惶,在政府力拚疫苗施打率的情況下,民眾心裡不禁納悶到底哪些人絕對不能打疫苗?打疫苗之後,有多少機率會造成血栓呢?如果本來有血栓的病史可以打疫苗嗎?小藥師幫大家整理一些相關的問答! Q1.哪種人「絕對不能打」新冠病毒的疫苗?1.對先前注射的新冠病毒疫苗產生嚴重過敏反應者。2.曾對MRI顯影劑、電腦斷層含碘顯影劑過敏者,請告知並諮詢您的醫療人員,以防對某類有相同成分的疫苗過敏。3.對疫苗有潛在嚴重過敏反應者,則可利用下表做過敏風險評估:Q2.看新聞感覺打疫苗會血栓或猝死,這些機率高嗎?病毒載體疫苗(如AZ, Janssen)施打後,全球累積數位病例是發生罕見部位的靜脈血栓同時合併血小板低下的狀況。在歐洲跟美國,其發生率約百萬分之十。粗估血栓約為每十萬人中0.79至3.77人。Q3.有腦中風病史,可以打疫苗嗎? 可以。因為,目前研究認為,施打疫苗後產生特殊免疫反應引起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與多數腦中風的原因不同。Q4.有血栓相關疾病病史可否施打疫苗?大部分人可以。目前尚無證據顯示一般靜脈血栓病史的人,施打疫苗後會提高產生此不良反應的機率。但如果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病毒載體疫苗(如AZ)。 Q5.我有在服用抗血栓藥/抗凝血藥,可以打疫苗嗎?打之前要停藥或調整嗎?可以。由於新冠肺炎疫苗為肌肉內注射,抗血小板藥物及抗凝血藥物可能造成局部肌肉內血腫,但打疫苗的利大於弊,故建議施打疫苗。以下是藥物的說明及注意事項:不管是服用哪種抗血栓藥/抗凝血藥,若施打前幾日內有出血傾向(例如:不明原因的皮下出血或牙齦出血),或您有其他關於服藥的問題,建議還是先與醫師先進行討論,評估且確認風險後,再決定是否施打疫苗。資料出處:1.J ALLERGY CLIN IMMUNOL PRACT.2021 Apr;9(4):1423-14372.CDC:Updated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for Use of the Janssen (Johnson & Johnson) COVID-19 Vaccine After Reports of 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Among Vaccine Recipients — United States, April 20213.台灣腦中風學會【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慢病好日子社團招募新成員啦!社團主要討論各種慢性疾病,透過文章、影片、圖片、課程及病友故事分享,提供醫療知識及互助鼓勵。🔔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延伸閱讀】-居家防疫動起來 「超慢跑」簡單效果好-中風後的復健長路 風友「要認真」定目標-莊昕悅營養師/腎臟不好的糖友怎麼吃?3個小技巧攝取低蛋白飲食又兼控血糖
-
2021-07-3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肚子不餓卻咕嚕咕嚕叫不停? 醫揭「超尷尬原因」:出現1危險徵兆快送醫
40多歲的上班族劉先生,工作相當忙碌,根本不記得自己多久沒有上廁所,連有便意也暫時先忍著,直到腹痛如絞,才乖乖坐上馬桶,使盡吃奶的力氣排便,有時因為糞便太硬,甚至出現血絲或肛裂的情形,相當難受。 排除身體廢物 維持年輕體力關鍵 我們每天吃進去的食物,在消化道(食道、胃、小腸、大腸)的旅行時間長達1~3天,其中有絕大部分的時間是在我們的腸道(小腸、大腸)吸收消化,食物消化的殘渣(廢物)最後轉變成糞便,經由肛門排出體外。 廢物累積在體內,一定是不好的,每天排除廢物,人體才能維持正常的運作,自然老化得慢,是保持年輕體力的關鍵。 常放屁 當心腸胃功能有異一個正常的人,每天放屁5~10次,總共會排出500毫升左右的氣體。一般而言,吃得愈香(如肉類、各種油炸食物),放出的屁愈臭。常放屁可能跟肚子脹氣有關,導致脹氣的原因包括飲食習慣不好,例如吃東西時狼吞虎嚥、邊吃飯邊說話等,或是吃了易產氣的食物,例如豆類製品、地瓜等;頻繁的排氣也有可能腸胃道疾病,如大腸激躁症、消化性潰瘍、膽結石、胃炎、腸阻塞、腸套疊、腸粘黏、腸胃道腫瘤等患者,也容易累積腸氣而導致脹氣,因此,常放屁其實代表腸胃功能有異,可能要求助醫師。另外,當排出的氣體出現惡臭時,也是一種警訊,最好調整飲食,改為清淡,若時還未改善,則需要看醫生。 腸子常咕嚕咕嚕叫 係因腸胃蠕動所致肝膽腸胃科醫師洪志聖表示,腸子常咕嚕叫,除了是因為腸胃正在蠕動之外,也 可能是因為太緊張導致,很多大腸激躁患者都有此情形,除非已經影響生活品質,原則上不需就醫。 宿便非得完全清除 正常排便即可然而,也有不少人認為,宿便一定要完全清除,這恐怕是最常見的迷思了。許多廣告的推波助瀾,讓人以為宿便是肥胖、百病之源,而用盡所有方法想要清除囤積在肚子裡的糞便,有些人甚至吃瀉藥而傷身。洪志聖說明,其實,正常人即使每天排便,還是會有宿便,而且大腸裡需要菌叢的平衡,而非只有某種菌,因此,只要排便正常,並不需要特別擔心宿便。延伸閱讀: ·便祕伴隨「5改變」小心得大腸癌! 專家教你如何遠離高風險 ·莫名胃口差、常脹氣小心是胃癌! 醫警告:這些「用餐習慣」恐增罹癌風險 
-
2021-07-30 新聞.用藥停看聽
搶買「疫苗用止痛藥」? 他曝普拿疼分3種:大多數人都吃錯
國內加速疫苗施打,許多民眾為了緩解接種後的不適症狀,都會購買「普拿疼」服用。不過,一名就讀臺北醫學大學的網友表示,其實市售的普拿疼區分為3大種類,功能和成分也有所不同,希望透過對藥品基本的講解,讓民眾能針對副作用對症下藥,了解不是「非普拿疼不可」或「只要普拿疼都好」。一名臺北醫學大學的網友在Dcard發文表示,普拿疼基本上可分為紅、藍、綠三種顏色的包裝,其中,紅、藍的功能都是止痛退燒,兩者的主成分大致相同,皆含有「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差別僅在於紅色包裝為加強版,成分多了咖啡因;而綠色包裝的「伏冒系列」,則是針對感冒症狀的配方,並可再細分成一般、加強、咳嗽、鼻炎等。至於最近許多人想購買「疫苗用普拿疼」,他指出民眾常有的2大迷思,第一,其實並不是「只要有寫普拿疼」就好,例如伏冒系列雖然也有退燒成分,但是其他成分都是多餘的,不適合用來緩解打疫苗的副作用;第二,藥品有「學名」跟「商品名」兩個名字,商品名可能隨廠商不同而各自取名,但是其實都是相同的東西,因此若買不到普拿疼,只要有「acetaminophen」成分也都適合服用。該網友強調,「只要普拿疼都好」以及「非普拿疼不可」,都是大眾常有的錯誤觀念,因此,不必為了「找普拿疼」奔波好幾家藥局,可以多看看其他藥盒上的標示;此外,他也補充,紅色版的加強錠,主要是用於加強止痛,在退燒效用上與藍色版一致,若接種後有反覆高燒的狀況,他建議可以搭配攝取電解質,反而更有作用。最後他提到,其他平時常見的另一止痛退燒藥物NSAID(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雖附有消炎作用,但目前較不建議接種後服用,除非為四肢嚴重痠痛者,服用NSAID才確實較有幫助,常見成分包含ibuprofen(布洛芬)、diclofenac acid(雙氯芬酸)等。
-
2021-07-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以為落枕忍痛2年 55歲男頸椎間盤突出導致肌肉萎縮
55歲陳先生工作長期要搬重物,2年前開始出現左側肩頸痠痛,以為是落枕未理會也一直沒有改善,最近開始出現手掌麻木,睡覺會因痠麻痛醒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原本靠藥物控制不舒服的症狀,肌肉開始產生無力並出現明顯的萎縮,到麻豆新樓醫院神經外科門診就醫,經磁振掃描後發現第6、第7節椎間盤突出,造成左邊神經孔狹窄。醫師建議他接受頸椎椎間盤切除合併骨融合術。3天後順利出院,後續門診追蹤時,痠麻痛的症狀已經完全改善,不用再靠藥物控制不舒服的症狀。麻豆新樓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張昂傑表示,大部分的頸椎椎間盤突出以保守治療即可,首先需要矯正不良的姿勢,要盡量避免增加頸部負擔的運動或動作,讓頸部不會過度彎曲或過度伸張,在復健專科醫師指導下接受頸椎牽引,使其增加頸椎關節間的距離、幫神經根減壓,也可以接受中醫針灸,熱敷,吃藥打針等等來舒緩痙攣的肌肉。若是症狀開始變嚴重,例如長期疼痛甚至影響到生活、睡眠、工作,或手的肌肉明顯的萎縮,這時就建議及早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張昂傑表示,頸椎椎間盤突出而導致脊髓及神經根受壓是常見的退化性疾病,容易發生在老年人、長期做增加頸部負擔的粗重工作、骨質疏鬆症、受傷者都可能造成頸椎椎間盤突出及骨刺增生的風險。現隨著3C智慧型手機和平板的普及,低頭族增加。當頸部彎曲並一直維持同一個姿勢,頭部重量對頸椎椎體和椎間盤形成一定的壓力。長期下來很容易引起頸椎提早退化、椎間盤突出及骨刺增生。頸椎椎間盤突出的典型症狀,從頸部背面和肩胛骨的地方開始酸痛,感覺像落枕一樣,順著肩膀、手臂,到手指並產生麻痺刺痛感。隨著時間增加,狀況越來越嚴重,導致肌肉無力使不出力氣(抬手、舉東西),精細的動作(握拳,拿筷子,梳頭,扭鈕扣等)無法執行,甚至會發生患部肌肉萎縮不可逆的狀況。「頸椎手術很危險嗎?成功率大概多少?」醫師表示,這是病人最常詢問的問題,普遍大眾都保留錯誤的迷思,認為頸椎手術容易造成癱瘓風險,或留下嚴重的後遺症。現今隨著醫療技術、儀器(如顯微鏡,骨材)診斷工具的進步,雖然手術會有風險(如脊神經受損,脊髓液外滲,食道、氣管或聲帶受傷,骨融合失敗等),只要做好術前評估,上述的風險已經是微乎其微。醫生會從頸部前面劃開傷口,把頸部肌肉、血管、氣管和食道撥開,接著把椎間盤和位於上下節脊椎骨暴露出來。接著靠顯微鏡小心翼翼地把壓迫的椎間盤或骨刺切除,以達到神經減壓的效果。中間的空隙將植入移植骨或代替品(珠子),作為兩個脊椎骨之間的橋樑,以進行脊椎融合。病患術後3至5天便可出院,3至個月後,移植骨或珠子會與上下的脊椎骨融合成一塊堅實的骨頭,在這期間患者必須配戴頸圈,減少移植骨或珠子滑動,增加融合情形,病患也可以考慮植入「活動式人工椎間盤」,目前無健保起付,但患者術後不必戴頸圈,頸部活動也不會受到限制,也不易造成鄰近節退化的問題。
-
2021-07-23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我的鸚鵡為何不會說話?鸚鵡飼養入門必須知道的事
鑒於特殊寵物的照顧和疾病相關資訊大家比較陌生,本院方治閎獸醫師為大家分享一些鳥龜鼠兔等特殊寵物的相關知識,希望能提供一些照顧及飼養上的幫助。鸚鵡新手入門第一堂課:了解這個物種「方醫師,我想養鸚鵡,你有沒有建議養哪種鸚鵡?」「為什麼我養的鸚鵡都不會說話?」「飼養鸚鵡前有沒有需要先考慮清楚的點?」「從年紀多大開始養鸚鵡比較恰當?」這些是剛開始飼養鸚鵡的飼主很常問我的問題,首先我得先破除一個迷思「並不是所有的鸚鵡都會說話」。鸚鵡的學習說話的來由源自野生鸚鵡同一群體之間用來聯絡的特定叫聲,學習叫聲是為了彼此溝通,也代表兩件事,這是一種本能;同時,鸚鵡要認同你是同一群體才會模仿你說話。所以就算是你在旁邊放錄音帶放到卡帶都刮傷了,家中鸚鵡都不見得能學會說話。若想選擇學說能力較好的鸚鵡,我會推薦亞馬遜鸚鵡(個人經驗上黃帽的比較聰明)、非洲灰鸚鵡等,通常小型鸚鵡普遍學與能力不若中大型鸚鵡好。 選擇好種類後,有幾點考量用來評估是否真的已經準備好迎接新成員。首先,鸚鵡的叫聲通常是體型越大叫聲越大。雖然不會整天叫,但有些叫起來驚天地泣鬼神,就算你能承受,但家人鄰居能接受嗎?接下來破壞家具和衣物是一定會發生的事。你是否已經做好心理準備。最後,鳥類沒有膀胱,換言之,要訓練鳥寶定點上廁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他們每十幾二十分鐘就會排泄,加上沒有儲存的空間(憋不住),所以都是一根腸子通到底,這部分就需要特別去維護環境的整潔。以上幾點都是不管選擇何種鸚鵡前需要自我評估的事。 至於要從年紀多大的鸚鵡開始飼養比較適合,這部分就是因人而異,通常來說,我都會建議選擇已經會自己吃穀物的,雖然普遍認為親手餵奶可能比較容易親人,但還需要餵奶的鸚鵡有更多需要注意的事情,包括餵奶的溫度、頻率、鸚鵡平時的保溫、湯匙怎麼餵……等,當然到了厭奶期要開始轉換食物的時候又是一門大學問。總結的說,飼養鸚鵡要思考的是自己做好準備了嗎,能否接受以上我說的這些問題,不過鸚鵡還是有很多行為值得大家去了解探索,也祝福各位能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鸚鵡喔~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康莊動物醫院臉書,原文出處:鸚鵡新手入門第一堂課
-
2021-07-22 癌症.飲食與癌症
「只要維持過往熱量,喝高蛋白粉就足夠?」癌友飲食5迷思
癌症治療期間常出現食慾不振、體力下降、疲倦等「食體倦」症狀都是體內發炎的警訊,許多癌友對飲食存有迷思,營養不良、免疫力不佳持續發炎,預後表現也與「炎值」息息相關,40個月存活期來看,炎值低患者,近7成可以存活超過40個月,然而炎值高患者,僅剩不到1成。基隆長庚醫院營養科林奕岑營養師說,其中最常見誤以為罹癌治療期間需要吃清淡,但其實治療期間需要適時補充肉類,保持體力,為了維持免疫力,人體需要大量生成白血球紅血球,蛋白質量也需要高一點。「清淡應該是治療完成後的飲食重點。」癌友營養迷思之一是「只要維持過往熱量,喝高蛋白粉就足夠」,但林奕岑說,癌友對於熱量、營養組成、抗炎EPA等需求都與一般民眾不一樣,所以只補充單一營養是不夠的,市售的高蛋白粉通常熱量較低,不符合癌症患者營養攝取。癌友飲食5迷思 1. 罹癌治療期間需要吃清淡治療期間需要適時補充肉類,保持體力,清淡應該是治療完成後的飲食重點。2. 只要維持過往熱量,喝高蛋白粉就足夠市售的高蛋白粉通常熱量較低,不符合癌症患者營養攝取,應採「高熱量、高蛋白」的飲食重點。3. 低醣飲食可以餓死癌細胞減少醣類攝取只會餓到正常細胞,造成體力不足無法繼續治療。4. 被親友勸服選擇超低醣類攝取的生酮飲食低醣類高脂肪會造成癌友食慾降低,不例癌症患者於營養素的充分攝取。5. 只要是Omega-3都可以抗發炎Omega-3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主要含有兩種營養素EPA和DHA,各自功能不同。
-
2021-07-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逐步降溫台灣何時開國門? 何美鄉點出二大重點
台灣每日接種人數屢創新高,截至7月15日為止,疫苗覆蓋率已經達到19.14%,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於臉書發文指出,從英國接種疫苗以及自然感染率來看,50歲以上2劑疫苗才能達到100%抗體陽轉率,她指出,未來開國門需要注重二個方向,如何讓高風險及長輩接種率接近100%,以及兒童及青少年在無疫苗接種前提下,國人能否捨棄追求「零確診」迷思,換取可兼顧國家整體盡速復常的韌性競爭力。何美鄉分析英國的疫苗接種率與自然感染率,她指出英國曾大流行,自然感染率高,台灣只能靠施打疫苗以及維持防疫公衛措施,如勤洗手戴口罩,等到疫苗接種率達到滿意的程度,才比較有可能鬆懈。依照英國接種數據來看,50歲以上,一定要接種兩劑才有100%的抗體陽轉率,50歲以上的高接種率(3月底已達95%以上),是現在delta 病毒低重症率的關鍵因素,截至5月為止,現有疫苗接種所達到的群體免疫,足以控制alpha 的傳播,但完全無法遏止Delta的傳播。她指出,英國至今Delta株持續蔓延,主要以疫苗接種率低的年輕族群,但也有極少數已完全施打疫苗得年長者感染,並有極少數重症與死亡。既然預防Delta病毒傳播的門檻如此高。或許對於混打疫苗可能有的較佳免疫效益,台灣應該嘗試來爭取。AZ第一劑之後,以莫德納或BNT來追加,兩者都有國外文獻證實免疫效果的提昇。針對英國自然感染率的分析,截至3月為止,英國成人至少有30%的自然感染率,這也是依英國Office of National Statistics 報告數據來推算。感染過新冠肺炎且康復的病人,在接種一劑疫苗之後,所產生的免疫反應,比施打兩劑疫苗更高。何美鄉表示,但是台灣幾乎沒有自然感染,因此疫苗的保護效益可能會不如高自然感染率的英國。因此台灣在沒有自然感染的情況下,仍需謹慎務實的追蹤疫苗施打後的整體效益,要如何進行,還得仔細策畫。至於未來台灣的國門何時可以開放,像是免除或部分鬆綁入境檢疫管制,都與疫苗接種率息息相關,尤其考慮控制Delta 病毒所需的高群體免疫門檻。她指出有兩大重點,第一是要如何讓高風險群族及年長者達到幾近100%的接種率,以降低重症的風險,仍是全民需要努力的方向。第二是兒童及輕少年在仍無疫苗接種的前提下,國人能否摒棄持續追求”零確診”的迷思,接受低重症率,以及難以避免的COVID─19疫情的防疫作為,來換取可以兼顧國家整體儘速復常的韌性競爭力,將是政府與全民最嚴峻的考驗。何美鄉表示,現在台灣第三級警戒是否降級,似乎應著眼現在台灣每日氣溫高於攝氏30度,已相當不利於病毒的生存與傳播,尤其現有微量殘餘的英國株,能造成大規模爆發的機率極低。而戶外也相對安全,開放並鼓勵國人多往戶外運動,是有利於健康的長遠之計。她呼籲,指揮中心現在應該就可以開始訓練國人,不再追求不切實際的「零確診」思維,大膽並智慧的降級,否則漫漫的防疫長路,將會民不聊生的沒完沒了,耗掉的是國家的競爭力。
-
2021-07-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預防Delta病毒門檻高 專家:可嘗試疫苗混打
疫苗是否開放混打受關注,專家今天說,英國資料顯示預防Delta病毒門檻高,國外文獻證實AZ第1劑後打莫德納或BNT,免疫效果都有提升,可嘗試混打爭取可能有的較佳免疫效益。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今天在臉書貼文分享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National Statistics)去年12月14日至今年6月20日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相關統計。根據相關資訊,何美鄉指出,英國50歲以上一定要接種兩劑才能有100%的抗體陽轉率,而50歲以上的高接種率是現在Delta病毒低重症率的關鍵因素,且截至5月為止,現有疫苗接種所達到的群體免疫,足以控制Alpha病毒株的傳播,但完全無法遏止Delta病毒株的傳播。何美鄉說,至今Delta病毒持續蔓延,主要是以疫苗接種率低的年輕族群,但也有極少數已完全施打疫苗的年長者感染,並有極少數重症與死亡。她認為,既然預防Delta病毒傳播的門檻如此高,或許對於混打疫苗可能有的較佳免疫效益還是應該嘗試來爭取,像是AZ第1劑之後,以莫德納或BNT來追加,兩者都有國外文獻證實免疫效果的提昇。何美鄉也提到,依英國國家統計局報告數據來推算,截至3月為止,英國成人至少有30%的自然感染率,而感染過COVID-19且康復的病人,在接種1劑疫苗之後所產生的免疫反應,比施打兩劑疫苗更高。何美鄉說,在幾乎無自然感染的台灣,疫苗的保護效益可能會不如高自然感染率的英國,台灣在沒有自然感染的情況下,仍需謹慎務實追蹤疫苗施打後的整體效益,包含如何進行、仔細策劃,主因是疫苗對重症的保護效益可能是來自於細胞免疫或記憶型B細胞。COVID-19本土疫情趨緩,疫情警戒是否降級受關注,何美鄉也提出看法。她認為,3級警戒延長對防疫獲利有限,應訓練民眾不再追求零確診,大膽降級,否則防疫長路恐耗掉國家競爭力。何美鄉也提到,鬆綁邊境入境檢疫管制與疫苗接種息息相關,還必須考慮控制Delta病毒所需的高群體免疫門檻,因此有兩個關鍵因素,包含如何讓高風險族群及年長者達到近100%的接種率,以降低重症的風險。以及在兒童及青少年仍無疫苗接種的前提下,民眾能否摒棄持續追求「零確診」的迷思,接受低重症率以及難避免的COVID-19疫情防疫作為,來換取可以兼顧國家整體儘速復常的韌性競爭力,將是政府與全民最嚴峻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