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搜尋
迷思
共找到
945
筆 文章
-
-
2021-10-20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只要出現對稱性關節痛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破解迷思
「關節痛,忍一忍就好?」「關節痛只是因為工作太勞累?」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種好發於中年女性的自體免疫疾病,馬偕紀念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李惠婷醫師指出,除了造成關節慢性疼痛之外,還會持續破壞關節,漸漸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導致失能,可不是個「忍一忍就好」的小毛病!迷思1:類風濕因子RF陽性就一定是類風濕性關節炎RA?類風濕因子RF(Rheumatoid Factor)只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的參考檢查之一,李惠婷醫師表示,因為其他原因也可能導致類風濕因子RF陽性,而且有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類風濕性因子RF會呈現陰性。導致類風濕因子RF陽性的原因很多樣,除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外,還有其他自體免疫疾病、或是一些讓身體慢性發炎、感染的疾病,例如B型肝炎、C型肝炎帶原的病人,甚至有些腫瘤也會造成類風濕因子陽性。若檢驗發現類風濕因子RF陽性時,還需要配合臨床症狀,和其他的抽血檢查來判斷。李惠婷醫師說,單純只有類風濕因子RF陽性,不代表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迷思2:只要雙手、雙腳出現對稱性關節痛,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表現大多是對稱性、多發性關節炎,但也有其他疾病可能發生對稱性關節炎,李惠婷醫師舉例,像是很常見的手部退化性關節炎、或其他的自體免疫疾病也可能有關節的侵犯,而造成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危險因子包括中年女性、抽菸、肥胖、家族病史等。典型的表現是同時侵犯雙側相同的關節,使關節腫脹不適,而且休息愈久,愈不舒服。患者於早上起床時,關節僵硬的狀況可能持續超過一個小時,較嚴重時甚至無法拿牙刷、擰毛巾。若關節炎持續超過六週,還會抽血檢驗發炎指數、類風濕因子RF、CCP抗體等,李惠婷醫師解釋,每個病人的表現不太一樣,臨床上會依據受侵犯的關節、關節症狀、關節外症狀、持續時間、抽血檢查等,做整體的評估。迷思3: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自體免疫疾病,聽說要多進補、多吃健康食品來提升免疫力?「這是錯誤的觀念!」李惠婷醫師說,「有很多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確定診斷後就會開始使用各式各樣的補品、健康食品,反而錯過治療的黃金期。」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亂掉了,而處於發炎的狀態,進補可能造成疾病惡化。李惠婷醫師,早期藥物治療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非常重要,愈早治療,愈有機會控制病情,建議應該要及早治療,把握黃金治療期。迷思4:聽說類風濕性關節炎RA只要調整飲食,就可以不用吃藥?早期藥物介入有助於減少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李惠婷醫師說,部分患者會嘗試飲食或民俗療法,拖了半年,發現關節還是持續發炎才回到門診,結果關節已經遭到破壞。關節破壞是不可逆的,可能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導致失能。迷思5: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RA得吃很多類固醇?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第一線用藥是免疫調節劑,通常會使用一種以上的藥物,李惠婷醫師解釋,免疫調節劑通常需要服用大概一至兩個月後才會出現療效,因此在發炎很厲害的時候,有可能會先使用類固醇抑制發炎反應,和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疼痛。部分病人在接受免疫調節劑、止痛藥、類固醇的治療後,還是沒有辦法控制發炎、緩解症狀,就會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李惠婷醫師說,「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以有效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減少關節的發炎跟破壞,我們會根據病人的症狀,來幫病人申請使用。」類固醇並非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要治療藥物,只要發炎狀況控制良好,便會逐步調低劑量,並停止使用。李惠婷醫師說,治療過程中都會依照疾病活性調整藥物,不至於長期大量使用類固醇,患者並不需要太擔心這個問題。迷思6:類風濕性關節炎RA打針一定比吃藥好?針劑和口服藥的作用機轉不同,都能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預防關節變形,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調整合適的藥物。迷思7:一定要打生物製劑嗎?生物製劑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效用?生物製劑有很多種,治療機轉各不相同,有些可以抑制T細胞活化,有些可以抑制B細胞活化,有些可以與細胞激素(腫瘤壞死因子、介白素)結合,以抑制發炎反應。李惠婷醫師說,假使免疫調節劑的效果不如預期,才會申請生物製劑、小分子標靶藥物,目前藥物選擇很多,重點是要及早接受治療,才能發揮更好的療效。迷思8:使用生物製劑需要經常換藥?使用生物製劑時,醫師仍會根據病人的症狀做調整,李惠婷醫師說,可能轉換到第二種、第三種,才會找到適合的藥物。申請生物製劑之前都必須評估病人的共病症、使用的安全性,李惠婷醫師說,「我們都會跟病人討論,最主要還是要看病人接受治療的配合度,如果可以遵照醫囑用藥,大部分病人都可以達到良好的控制。」迷思9: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只要關節不腫、不痛,就可以停藥?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免疫疾病,即使是在關節不腫、不痛的時候,關節依然會持續受到破壞,李惠婷醫師提醒,有些患者還有關節外併發症,所以不可以自行停藥。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需要長期追蹤治療的慢性病,醫師會根據症狀適時調整藥物。迷思10:有類風濕性關節炎RA就不適合運動嗎?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為怕痛,或是已經有關節變形,所以就不敢運動。李惠婷醫師說,其實維持適度運動對患者很重要,可以防止肌肉萎縮、改善關節活動度。患者可以與醫師、物理治療師討論,依照身體狀況設計運動處方,足夠的暖身及伸展,也有助於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原文:
-
2021-10-19 養生.聰明飲食
吃白木耳養顏?營養師破解迷思:根本沒膠原蛋白
近年來,又名銀耳的白木耳成為相當夯的養生食材,有人天天飲用冰糖銀耳蓮子湯,以為養顏美容,但營養師提醒,白木耳不含膠原蛋白、蛋白質,如果將此當成正餐,可能吃出一堆問題。白木耳本身營養成分豐富 當正餐吃卻會出現大問題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白木耳營養豐富,含有粗蛋白、碳水化合物與膳食纖維,以及鈣、磷、鉀、鈉、鎂等多種礦物質,其中又以鈣、磷與鉀含量最高。劉怡里表示,白木耳屬於高纖的健康蔬菜,主要原因為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具有穩定血糖、代謝血脂、促進腸胃蠕動等3大功效,相當適合想減重者,以及嚴格控制血糖的糖友食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白木耳並不含膠原蛋白,但許多人認為吃起來口感黏稠,就一定具有養顏功效,因此,幾乎天天食用,劉怡里說,就有1名熟女因此吃出問題,體重52公斤,但體脂率高達38%,健診報告一片紅字。白木耳不含膠原蛋白 市售木耳飲品當心含糖量劉怡里說,該名熟女中午只吃冰糖蓮子白木耳,以為可以補充膠原蛋白,讓皮膚Q彈,還可美白,但白木耳不含膠原蛋白,而蓮子、冰糖含有澱粉與糖份,幾乎沒有蛋白質,營養並不均衡。坊間白木耳、黑木耳等相關健康飲品越來越多,劉怡里建議,購買時應注意糖份,建議自己料理木耳湯品,添加紅棗、水果丁,就不用額外再加糖分,吃起來更健康。此外,白木耳、黑木耳含有豐富的鉀,劉怡里提醒,腎臟功能不好的人應該謹慎食用,不要吃太多。(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吃膠原蛋白會胖嗎?膠原蛋白補充有用嗎? 營養師告訴你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 ·多吃蔬菜有益身體健康? 這5種深綠色蔬菜吃多小心患上腎結石
-
2021-10-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我打的疫苗能減少重症和死亡嗎?後疫苗時代來了!真實世界數據教我們的4個疫後觀察
全球經歷COVID-19重擊之後,當疫苗注射無可迴避,民眾對疫苗的疑慮從「安全嗎?」提升到「有多少保護力?」、「防重症能力如何?」、「需要追加第三劑嗎?」目前隨著變種病毒威力愈來愈強大,全球的疫苗研發趨勢又是什麼?專家提醒,相關資訊都可參考,但要注意的是,接種疫苗最重要的目的是減少重症和死亡,幫助人類與病毒和平共存。現有疫苗能否達成這個目的?從真實世界的數據可以得到答案。Q1:疫苗的抗體濃度愈高,保護力就愈高?為了終結全球大流行,各國卯足全勁,用史上最快速度衝刺疫苗研發。台灣民眾選擇施打AZ、莫德納、BNT、高端疫苗之前免不了要比一比,但該比什麼呢?是要看臨床試驗的保護力、看驗出的抗體濃度、還是看各國接種後的真實世界數據?什麼是真實世界數據(Real World Data,RWD),按照美國FDA的定義,是指從傳統臨床試驗以外其它來源獲取的數據。新冠肺炎疫苗在全球已施打數量為63.9億劑,然而,臨床試驗的情境與真實世界還是有所差異,導致臨床試驗結果外推至真實世界會有局限性。根據加拿大研究,接種疫苗可有效降低住院及死亡風險,在Alpha變異株,各廠牌一劑疫苗的保護力分別為85%(AZ)、80%(BNT)、79%(莫德納),面對Delta變異株,保護力也有88%(AZ)、78%(BNT)、96%(莫德納)。「抗體濃度和保護效果有相關,但沒有絕對關係,也不是唯一指標。」馬偕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表示,民眾打完疫苗後,抗體變化會因人而異,有些人濃度上升較慢,驗到數值比別人低,但不能代表這個人的保護力,也不能推論後續濃度的發展。「面對Delta變異株突破感染,疫苗防重症能力仍強。」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召集人邱南昌表示, AZ、BNT、莫德納等疫苗,都是依照原型株所開發,臨床試驗雖顯示面對Delta變異株的保護力略為下降,但真實世界的數據仍顯示這些疫苗針對預防重症、住院、死亡的保護力有八成到九成以上,「真實世界的數據最實在了」。【延伸閱讀】>>抗體濃度和保護效果有關嗎?專家曝解讀疫苗效力關鍵Q2:打疫苗發生血栓、心肌炎副作用的機率高嗎?國外疫情仍嚴峻,為避免感染,施打疫苗是必然。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說,所有疫苗都有不良反應,隨著施打數量愈多、個別不良反應也不同,像是腺病毒疫苗AZ、嬌生有血栓風險,mRNA疫苗(莫德納、BNT)則可能會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等。邱政洵表示,以國外報告來看,施打AZ發生血栓機率約百萬分之10至20,國內疫苗安全性監測報告,打AZ發生血栓機率約百萬分之6,意即國內發生血栓機率低於國外,屬於罕見不良反應。另外,心肌炎好發於第二劑接種後一周內,以年輕男性為主,心包炎好發於第一劑接種後2至4周,以中年男性為主。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只要接種後提高警覺,如果出現不適,盡速就醫,早期診斷治療,均能順利痊癒,邱政洵強調,台灣健保體制完善,醫療水準不輸歐美,民眾不必過度擔心。中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表示,疫苗不良事件是指接種後出現任何身體上的不良情況,這些事件發生在疫苗接種之後,但不代表就是接種疫苗造成。為了保護自己與家人,民眾對疫苗應有正確認知,打破迷思,務必把握接種機會,上網預約,完整施打二劑,才能有效抵抗新冠病毒變異株,不要自己嚇自己。【延伸閱讀】>>怕副作用不敢打?秋冬病毒活躍 兩劑保護才完整Q3:已經打過第一劑疫苗,可以不用打第二劑嗎?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說,接種第二劑疫苗除要拉高抗體外,還有另一項目標是激活免疫記憶、T細胞防護力,由於新冠疫苗大部分不是活性疫苗,除了嬌生以外,其餘國際廠牌疫苗都須接種兩劑,若接種兩劑以上,保護力都會提高。雖然台灣目前尚未受變種病毒肆虐,但各國在Delta的侵襲下,引發疫苗長期有效性的疑慮。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說,追加第三劑的原因無非是,害怕抗體濃度隨時間而去、保護力下滑。簡單而言,第二劑疫苗主要為防重症,第三劑疫苗目的是抵抗變異株。假使追加第三劑的必要性提升,疫苗的挑選又是一大學問。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目前AZ疫苗已經針對變異株研發出第二代疫苗,相關研究報告顯示,接種兩劑第一代AZ疫苗之後,第三劑接種二代AZ疫苗者,效果特別好,抗體和T細胞反應都有增強,預防感染及重症死亡的效果可望再提高。輝瑞和BioNTech公司9月表示, 5至11歲的兒童接種BNT疫苗後,產生很強的免疫反應,已向美國衛生監管機構申請EUA授權;自南非變種病毒Beta出現後,莫德納便著手研發針對Beta的次世代疫苗,作為第三劑加強針,2021年5月公布試驗初步結果,顯示注射次世代疫苗者,可提升受試者體內對抗 Beta 與 Delta 變種病毒的中和抗體量。總體來說,追加第三劑疫苗,與疫情現況一樣,牽涉到未來疫情走向、變種病毒演化等,全民應有心理準備面對的是變動式過程。【延伸閱讀】>>因應突破性感染 打第2劑和第3劑疫苗目的有何不同?Q4:打完兩劑疫苗後,就可以安心脫口罩了嗎?目前所施打的疫苗,都是針對病毒原型株所開發的基礎疫苗,由於新冠疫苗提供的免疫保護,在完成兩劑接種後四至六個月開始減弱,而且面臨變種病毒「突破性感染」案例時有所聞,接續施打第三劑,是各國疫苗政策的重要議題。歐美許多國家早已研議第三劑打法及適用對象,而幾家國際藥廠也著手研發次世代疫苗,什麼是「次世代」呢?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只要是改良現有的疫苗,都可稱作「次世代疫苗」。指揮中心中區指揮官、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表示,「劑量調整」為次世代疫苗主要改良方向之一,藉此減少副作用;再者為「改良劑型」,希望讓疫苗更方便接種或更容易進入人體作用;另嘗試結合其他疾病,希望苗接種一次,便可預防多種疾病。黃高彬表示,當疫情趨緩,疫苗接種急迫性變低,民眾就會檢視疫苗的副作用,為此,許多藥廠研發次世代疫苗,重點放在調整劑量,以降低副作用,像是莫德納疫苗原本劑量為100微克,最近著手研究25微克劑量的效果。AZ研發次世代疫苗AZD2816,開始進行臨床試驗,在接種過疫苗和未接種過疫苗的成人中,評估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預計年底前可發表結果。黃高彬表示,由於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都是冬天發生的呼吸道疾病,因此許多藥廠想朝新冠肺炎結合這兩種疾病發展次世代疫苗,甚至部分藥廠想加入副流感,等於打一劑就能一勞永逸,不過目前都在臨床前試驗階段。【延伸閱讀】>>挑戰不只來自新冠變異株 次世代疫苗4大改良方向大流行恐難終結,需接受與病毒共存紀鑫表示,新冠肺炎短時間內發生全球大流行,社會大眾難免期盼有超強疫苗問世、終結大流行,但其實流感疫苗預防重症住院的效果,也差不多是七、八成,各大新冠疫苗的防護效果真的都不差。邱南昌表示,雖然從國外資料看到,在疫苗覆蓋率很高的國家,還是持續發生突破感染,但不能因確診人數增加就否定疫苗覆蓋率提高的價值,還要看重症死亡的比率,而這方面確實在大規模疫苗接種後下降了。如果一個國家社會有共識,可以接受感染後低重症、低死亡的局面,「這就是與病毒共存的開始。」彙整民眾新冠肺炎疫苗5大迷思,邀請馬偕紀念醫院兒科部副主任張龍來為大家解答施打疫苗保護力怎麼看?專家知識分享看更多:>>抗體濃度和保護效果有關嗎?專家曝解讀疫苗效力關鍵>>怕副作用不敢打?秋冬病毒活躍 兩劑保護才完整>>因應突破性感染 打第2劑和第3劑疫苗目的有何不同?>>挑戰不只來自新冠變異株 次世代疫苗4大改良方向
-
2021-10-18 養生.聰明飲食
鹹酥雞攤點蔬菜類較健康?營養師曝實情:全是油
一直位居深受喜愛宵夜排行前幾名的雞排、鹹酥雞、炸薯條等,光是用聞的,就讓人垂涎三尺,但因食材外層裹上一層層麵粉,經油炸後,除了熱量超高,反覆油炸的油,很容易產生游離脂肪酸等裂變的物質,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機會,那麼,鹹酥雞點蔬菜類會比較健康嗎?鹹酥雞 熱量排行榜 差距超乎想像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其實蔬菜就是陷阱之一 因為含水量高的關係,在炸的過程中油脂反而容易取代水分,讓原本只有20幾卡的蔬菜瞬間吸油熱量暴增多倍。‧蔬菜類杏鮑菇:油炸前35kcal∕油炸後175kcal四季豆:油炸前26kcal∕油炸後130kcal玉米筍:油炸前26kcal∕油炸後130kcal青椒:油炸前24kcal∕油炸後120kcal‧澱粉類米血糕:油炸前230kcal∕油炸後345kcal糯米腸:油炸前215kcal∕油炸後325kcal銀絲卷:油炸前212kcal∕油炸後320kcal‧加工品百頁豆腐:油炸前360kcal∕油炸後540kcal甜不辣:油炸前175kcal∕油炸後350kcal‧肉類雞排:油炸前210kcal∕油炸後630kcal鹹酥雞:油炸前150kcal∕油炸後525kcal雞三節翅:油炸前92kcal∕油炸後320kcal去皮、廚紙按壓 避免過多油脂入肚高敏敏指出,同樣一份食材會因為料理方式不同導致熱量差異,加上鹽酥雞食材很多外層再裹了一層粉、又沾滿了油,接著整個拿去油炸後,所以熱量才會層層往上堆疊,食物熱量可以多至2-5倍。高敏敏建議,一樣的食材能利用蒸、煮、滷、烤的烹調方式,就盡量少油炸,或可以選有脫油處理的店家,把多餘油脂甩出去;然而,除了建議「去皮」吃之外,吃之前也可以準備吸油廚紙(廚房紙巾)按壓一下,並且不另外加調味料,以免徒增鈉含量,很多人可能因此隔天水腫,長期下來對腎臟亦是負擔。回鍋油不利身體健康 補充蔬果平衡營養值得一提的是,建議不加九層塔,因為真的非常吸油或不要食用為宜。且盡量觀察一下店家的用油,避免吃到回鍋油,若是已經炸到很黑的油鍋及油品質就不太恰當,也要注意油鍋冒煙狀況、黏稠度,而若吃到的食物有油耗味,就表示油炸過久了。高敏敏提醒,吃完炸物後,最好多補充蔬菜水果,讓健康稍微平均一下!延伸閱讀: ·食用油炸食物其實超NG!植物油比動物油健康? 營養師揭「用油迷思」 ·連營養師都不敢碰 6大NG宵夜隨便點熱量就爆表
-
2021-10-17 該看哪科.皮膚
指甲瘀青要拔掉還是讓指甲繼續長?醫教4招助改善
不論是手指被東西壓到、腳趾踢到櫃子等,指甲碰撞瘀青往往讓人困擾,不知該如何處置才好。許多人翻箱倒櫃,拿出各種家用備藥救急,像是小護士、碘酒、酒精、雙氧水等,這情況在指甲瘀青時也相當常見。對此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曾奕騰醫師提出相關建議,並提醒留意較嚴重的情況。 指甲瘀青怎麼辦?醫教4招助改善! 曾奕騰醫師表示,指甲瘀血的當下、1~2小時內,最好的救急方式還是建議以冰敷進行,透過熱漲冷縮的原理,讓血管冷縮達幫助止血的效果。後續若指甲瘀血程度較輕,約一至兩日後熱敷即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代謝,有助復原。 至於藥物選擇上,則可試情況決定。較輕微的瘀青,在冰敷之後適當的靜養,待身體自行吸收即可,不用特別使用其他藥物。手指甲通常約1~2個月即可恢復原狀,腳趾甲因下肢循環往往相較不佳,通常約2~3個月復原。 若有形成外傷,可用碘酒、酒精作消毒,避免感染風險。小護士對指甲瘀青而言僅是涼涼的效果而已,沒有其他顯著的幫助。至於雙氧水雖然有消毒效果,但同時也會破壞人體組織,影響復原發展,因此任何外傷都不建議使用。而若是較為嚴重的指甲瘀青,建議盡早檢查,因為問題恐怕不只有瘀青。 日前曾有案例發生過,在家行走時未注意,在未降速的情況下腳小趾踢到櫃子,出現嚴重的指甲瘀血,但因只是踢到櫃子並未就醫,持續疼痛了兩個禮拜也不見好轉,後續就醫經X光檢查後才發現腳趾封閉性骨折。 指甲瘀青留意傷勢,4種情況盡早檢查! 曾奕騰醫師提醒,若是出現較為嚴重的瘀青,例如瘀血情況超過指甲的一半、劇烈疼痛、持續疼痛未見好轉等,建議盡早就醫檢查為佳,因為常會伴隨有骨折等指骨受損的情況,亦可能形成細菌、黴菌孳生的溫床形成感染。而若上述這些情況發生,自然也不利於指甲健康及復原,甚至可能出現甲床分離的情況,需多加留意。 後續保養,若後續有出現紅、腫的情況,也建議盡早檢查,因為其可能代表著傷口正在發炎、或形成甲溝炎等其他問題。若出現紅、腫、熱、痛等情況,則要注意可能更為嚴重,這症狀是蜂窩性組織炎的典型症狀,雖然因指甲瘀血而形成並不常見,但還是提醒多注意。 指甲瘀青要拔掉嗎?還是讓它繼續長? 許多民眾遇到指甲瘀血的情況,常見會有個「必須要拔掉」的迷思,認為這樣後續才會長得好等想法。對此曾奕騰醫師表示相當不建議。正如前述所提到的,指甲瘀青視不同部位及嚴重程度,通常約1~3個月就會逐漸復原,但若自行將指甲拔除,不僅沒有好處,且會形成外傷,更容易造成細菌或黴菌感染。因此建議民眾,指甲瘀青當下還是先冰敷並觀察傷勢,看是靜待康復,或是就醫檢查治療。 《延伸閱讀》 .指甲倒刺拔掉、咬掉易成甲溝炎!醫教2步驟輕鬆清除,也要留意缺鐵! .指甲出現條紋、白斑?營養師指常見5情況從飲食作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16 失智.像極了失智
跟著做這「3件事」,有效提高注意力,幫助你建立長期記憶
哈佛神經科學家、暢銷小說《我想念我自己》作者莉莎・潔諾娃寫給每個人的記憶全書,破解我們對記憶的許多誤解與迷思,並提供保健記憶的簡單方法。蘋果的商標是全球最容易辨識的圖像之一,請試試憑記憶畫出蘋果的商標。或者,你可以從下面九個圖形中,識別出真正的蘋果商標嗎? 你能識別出真正的蘋果商標嗎?在原始研究中,85名大學生中只有一名能憑記憶完美地畫出蘋果商標。提供參與者幾種相似的版本選擇時,只有不到一半(47%)的學生能辨識出正版商標。你覺得哪一個是正版商標?如果你選了其中任何一個,就答錯了,這九個都是假商標。這麼少人能辨識出這個到處可見的圖案,這代表什麼?蘋果的行銷很糟嗎?當然不是。看到蘋果的產品,我們都知道那是蘋果的產品。但單純的重複接觸,並不保證我們會記住某些事情,記憶還需要投入注意力。如果你一天的清醒時間有16個小時,你的感官就等於不停工作了57,600秒,那是很龐大的資料量。但是你無法、也不會記得你的感官接收到的所有內容。💡 我們想記住某件事,最重要的是要留意正在發生的事情。你的記憶不是攝影機,能不斷記錄你接觸到的每一個景象和聲音,你只能捕捉並保留你有留意的東西。你也常常忘記「這些事」嗎?忘記剛剛說的話、別人的名字、手機放在哪裡,首要原因就是沒有留意。如果你沒有留意眼前的事,之後就不會記得。例如,如果你沒留意把眼鏡放在哪裡,就無法形成把眼鏡放在哪裡的記憶。之後,當你因為找不到眼鏡而感到挫折時,你並不是失憶了。你沒有忘記任何東西,那段記憶從來沒有形成。眼鏡不見了,是因為你沒有集中注意力(我的眼鏡通常就在我的頭上!)。現在,讓我們想像一個假設情境。你在派對上,你的朋友莎拉向你介紹她的先生。他說:「嗨,我是鮑伯。」你也介紹自己,並跟他握手。兩分鐘後,你們還在聊天,但你心裡覺得很尷尬也很害怕,因為你不知道眼前的人叫什麼名字。你為什麼不記得鮑伯的名字?你清楚地聽到他說:「嗨,我是鮑伯。」但光是接觸到鮑伯的名字還不夠。要記住他的名字,你的注意力也必須參與。鮑伯說出名字之後,這個名字會存在你的大腦約15至30秒的時間,如果注意力沒有加入,鮑伯的名字很快就會消失了。因此實際上,你並沒有忘記鮑伯的名字。因為你沒有留意,從一開始你就沒有記住他的名字。留意需要有意識的努力,因為大腦的預設狀態是不專心的。我們不專心的大腦平時不會集中注意力,通常都在神遊、做白日夢、處於自動駕駛狀態,而且背景充滿了重複流動的思緒。我們無法在這種狀態下形成新的記憶。如果我們想記住某件事,就必須打開大腦的開關,醒過來,特別留意。我們會記住我們留意的東西,所以更要留心我們平常關注哪些事物。樂觀的人會留意正面的經驗,因此正面經驗就會成為記憶。如果你情緒低落,就不太可能把快樂的事件或愉快的經歷固化成記憶。如果你只注意烏雲密布的時刻,就不太可能注意到陽光露臉的片刻。你尋找什麼,就會發現什麼。如果你每天都在尋找神奇的事物,注意充滿喜悅和驚奇的時刻,你就能捕捉到這些時刻,把它們固化成記憶。久而久之,你的生活故事將充滿讓你微笑的回憶。我們生活在高度連結、事情一件接著一件的注意力分散時代。你的智慧手機、臉書、推特、Instagram、推播通知、電子郵件、停不下來的胡思亂想,都是注意力的小偷,因此也是記憶的小偷。💡 盡量減少或排除使你分心的事物,就能改善記憶力。充足的睡眠、冥想和少量的咖啡因是抵擋分心的有效方法,可以提高你的注意力,幫助你建立長期記憶。與我同屬於X世代的人,經常吹噓自己可以一心多用,彷彿這是一種超能力。同樣的,千禧世代也能一邊看Netflix一邊Snapchat,同時還能跟你說話。但如果你想記住自己做過、經歷過的事情,上述兩種情境都會出現問題。當大腦試圖形成記憶時,分心會大大降低記憶形成的可能性。即使大腦在你分心的狀態下設法固化了記憶,這個記憶可能也不夠可靠,未來無法被完全提取。要形成深刻、準確的記憶,你必須全神貫注。
-
2021-10-16 失智.像極了失智
熬夜趕進度除了爆肝,居然還會有「這些風險」?
哈佛神經科學家、暢銷小說《我想念我自己》作者莉莎・潔諾娃寫給每個人的記憶全書,破解我們對記憶的許多誤解與迷思,並提供保健記憶的簡單方法。原來睡眠也能改善記憶力?如果大藥廠明天推出一種可以改善記憶力,並顯著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的藥,你會想要嗎?你願意付多少錢?其實這種藥已經有了。它就叫做睡眠。假設每晚沉睡8小時,人類一生中就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如果你活到85歲,等於花了248,200個小時在睡覺,相當於整整睡了28年!如果你50歲,代表你已經花了16年在睡覺。整整16年沒有讀書、沒有工作、沒有思考、沒有社交、沒有玩耍、沒有愛人。同樣,其他動物睡覺時,也停止了狩獵、進食、交配或梳洗等各種活動。為什麼人類和其他動物要進化成花這麼多時間「什麼事也不做」?睡眠並不是可以自由選擇的無所事事,它不是被動、空白的無意識狀態,不是偷懶的休息時間,也不是浪費時間,更不等於不清醒的狀態。身體在睡眠時其實處於很忙碌的狀態,對你的健康、生存和各種功能的運轉極為重要。睡眠不足會增加我們罹患心臟病、癌症、感染、精神疾病、阿茲海默症和記憶力衰退的風險。關於記憶,睡眠在許多方面都扮演關鍵角色。首先,我們需要睡眠才能集中注意力。沒有充足的睡眠,早上你的額葉皮質就會拖著疲憊的步伐上工,你的注意力會變得遲鈍。要形成記憶,第一步就是要留意。睡眠可以確保額葉皮質神經元保持警覺、活躍、隨時準備就緒,提供記憶編碼所需的注意力。睡眠也會對新編碼的記憶按下儲存鍵,有助於固化新的記憶,睡眠不足則會干擾記憶固化。研究睡眠對肌肉記憶的影響實驗中,參與者要用非慣用手在電腦上以4-1-3-2-4這個順序,快速準確地按下這四個數字鍵,持續30秒。練習12次之後,每個人的表現平均提高約4%。12小時後,所有參與者再次測試相同的任務。一半的人在過去12小時維持清醒,他們執行任務的速度和準確度都沒有提升。另一半的人在過去12小時有睡足8小時,這些參與者的速度提升20%,準確度也提高35%。技能記憶大幅提高,不是因為持續練習,或單純過了一段時間。這些人進步是因為他們有睡覺。熟能生巧,前提是你有睡覺。長期睡眠不足可能提高阿茲海默症風險!另外,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睡眠對降低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極為重要。多數神經科學家認為阿茲海默症是澱粉樣斑塊累積所引起的。正常情況下,澱粉樣蛋白會被大腦的清潔工神經膠細胞(glial cells)清除和代謝。在你深度睡眠期間,神經膠細胞會沖走你清醒時累積在突觸中的所有代謝碎片。深度睡眠就像大腦的強力清潔,如果深度睡眠不足,神經膠細胞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工作,你早上醒來時,昨晚累積在突觸中的澱粉樣蛋白還有殘留,就好像是澱粉樣蛋白的宿醉。成年人每晚需要7到9小時的睡眠,少於這個時間的睡眠會影響你的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心理健康和記憶力。每天晚上,睡眠都在幫助你積極對抗心臟病、癌症、感染和精神疾病。當你獲得足夠的睡眠,體內所有器官系統的活力(包括你的大腦)都會得到改善,相對地,如果你睡眠不足,健康和記憶力就會受到極大損害。我們長期睡眠不足,還往往以此為榮。但是吹噓每晚少於7小時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根據錯誤資訊而形成的自滿。睡眠專家一致同意,我們每晚都需要7到9小時的睡眠,少於這個時間的睡眠對健康和記憶都有害。
-
2021-10-14 該看哪科.眼部
眼睛乾可以長期使用人工淚液嗎? 眼科醫解答:含3成分恐致白內障
<!--@IMAGE_14284632_CENTER_0@--> 「點人工淚液真的會讓眼睛越來越乾嗎?」、「人工淚液可以天天滴作為保養嗎?」、「洗眼液可以改善乾眼症嗎?」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眼科孫啟欽教授指出,使用人工淚液並不會造成依賴性,如果乾眼症狀惡化時,仍要留意是否有其他沒有被治療的面向,建議民眾遵循醫囑,依病況使用適合的眼藥水,日常中應適度的讓眼睛休息。有效緩解乾眼症 破解三大迷思每天用眼時間拉長,相信有眼睛乾澀的困擾,希望使用人工淚液能增加眼球的濕潤度,讓眼睛獲得良好的控制與症狀緩解,孫啟欽教授說明,臨床觀察民眾對於人工淚液或眼藥水存有許多迷思:迷思1:「人工淚液或眼藥水,越清涼越好嗎?天天滴或保養?」不能!孫啟欽教授說,保養型眼藥水內含「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薄荷醇」等成分,僅能短暫紓緩症狀,長期使用會容易使眼壓變高,導致白內障的形成。而人工淚液可作為潤滑劑,並緩解眼睛的乾澀不適,成分單純的人工淚液可作為乾眼症患者首選,建議民眾在醫師指示下選擇使用。迷思2:「使用人工淚液會造成依賴性,讓眼睛越來越乾,加重乾眼症?」不會!孫啟欽教授表示,使用人工淚液不會造成依賴,但若乾眼症狀加劇,可能要考慮疾病嚴重度是否發生變化,建議民眾遵循醫囑,依病況使用適合的眼藥水。迷思3:「洗眼液可以改善乾眼症嗎?」不行!孫啟欽教授提到,洗眼液會把淚液中許多具有抵抗力的蛋白等物質洗掉,反而增加症狀惡化風險,因此並不建議使用洗眼液。 眼表疾病指數量表  大於13分以上應就醫 如果懷疑自己已罹患乾眼症,該怎麼做自我篩檢?孫啟欽教授建議先透過「眼表疾病指數量表(OSDI)」自我評估,如果過去一週(1)眼睛感覺:乾澀、畏光、發紅有血絲、痠痛、異物感、分泌物黏稠、視力模糊、視力不佳;(2)如果過去一週因為眼睛不適,造成閱讀、使用手機、電腦、夜間開車、看電視等產生影響;(3)如果過去一週眼睛在颱風、乾燥環境、冷氣房狀況感覺不舒服。總數值已經超過13分以上,應儘速至醫療院所就醫,透過專業檢查與診斷進行乾眼症的診斷。
-
2021-10-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怕副作用不敢打?秋冬病毒活躍 兩劑保護才完整
第一劑疫苗覆蓋率為鬆綁防疫政策、警戒降至一級的主要關鍵,指揮中心預估,10月底疫苗覆蓋率就能達到七成,屆時疫情平穩,將可能再大幅放寬防疫規定。專家提醒,為了有效抵禦新冠病毒變異株,國人應完整施打兩劑,務必把握接種機會,上網預約,依時間前往接種。疾管署資料顯示,確診新冠肺炎臨床表現為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或出現呼吸困難、腹瀉、嗅味覺異常或喪失,亦可能進展至嚴重肺炎、呼吸道窘迫症候群或多重器官衰竭、休克等。依據目前流行病學資訊,雖患者大多能康復,但許多人出現嚴重後遺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據報告,國內發生血栓機率低於國外,屬罕見不良反應。「為避免感染,施打疫苗是必然。」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說,所有疫苗都有不良反應,隨著施打數量越多、個別不良反應也不同,像是腺病毒疫苗AZ、嬌生有血栓風險,mRNA疫苗(莫德納、BNT)則可能會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等。邱政洵表示,以國外報告來看,施打AZ發生血栓機率約百萬分之10至20,國內疫苗安全性監測報告,打AZ發生血栓機率約百萬分之6,機率較國外稍低,屬於罕見不良反應。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引用國外臨床經驗,美國40家醫院、超過200萬疫苗接種者,從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疫苗接種期前),以及2021年2月至2021年5月(疫苗接種期後),施打mRNA疫苗造成心肌炎、心包炎不良反應的確較高,整體而言,發生動脈栓塞與心肌炎風險大約10萬分之一。心肌炎好發於第二劑接種後一周內,以年輕男性為主。另外,心肌炎好發於第二劑接種後一周內,以年輕男性為主,心包炎好發於第一劑接種後2至4周,以中年男性為主。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只要接種後提高警覺,如果出現不適跡象,盡速就醫,早期診斷治療,均能順利痊癒,邱政洵強調,台灣健保體制完善,醫療水準不輸歐美,民眾不必過度擔心。從3月22日新冠疫苗開打至10月7日,累計接種後不良反應事件為8861例,其中非嚴重不良反應4613件,疑似嚴重不良反應4248件,疑似接種後死亡個案則有849人。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疫苗接種後死亡,是時序上的關聯,不一定有因果關係,疑似死亡個案的認定標準從寬,接種後死亡100天以上也會被記錄,目前為止接種後的死亡並沒有高於背景值。國外疫情仍嚴峻,應完整施打二劑,別自己嚇自己。中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表示,疫苗不良事件是指接種後出現任何身體上的不良情況,這些事件發生在疫苗接種之後,但不代表就是接種疫苗造成。為了保護自己、保護家人,民眾對疫苗應有正確認知,打破迷思,踴躍接種,不要自己嚇自己。陳欣湄指出,無論施打何種廠牌疫苗,常見副作用如注射部位疼痛、頭痛、肌肉痛等,約在施打後48小時內發生,並於一周內緩解,若民眾施打超過一周仍發燒、疲倦,就要注意是否有其他疾病。秋冬之際,年輕族、學生開打BNT、AZ等,可能施打前剛好感冒,卻誤以為是疫苗副作用,建議民眾若觀察一周以上仍有不舒服情況,應求診醫師。雖然國內疫情趨緩,邱政洵提醒,國外疫情仍相當嚴峻,Delta變異株傳播力特別強,美國CDC今年7月底數據,Delta的R0值可高達6至8,R0值指的是基本傳染數(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 R0),意謂1人感染可傳6至8人,且像美國、以色列、新加坡等完整施打二劑疫苗的國家,每天仍有千人確診或「突破性感染」。邱政洵表示,疫苗接種政策應該朝著「全民施打」,衛生單位積極衛教民眾,並執行施打疫苗後續追蹤,以及不良通報、早期診斷治療;民眾對於疫苗也要有正確認知,若健康狀態良好,施打疫苗副作用極低,就應該施打。「民眾一定要完整施打二劑」陳欣湄說,施打疫苗需要時間生成免疫力,近日秋冬季來臨,病毒恐更加活躍,千萬別等疫情來才打,應盡速施打獲得保護力。
-
2021-10-09 新聞.健康知識+
別再汙名化「喝冰水」,好處其實超多!台大醫師告訴你:15個喝冰水的好處
考一考,你對「溫度」的迷思!Q1冷水澡和熱水澡,哪個對身體比較好?A:沖澡、泡澡用冷水或熱水,應該要以身體狀況與環境冷熱來考慮。年輕力壯的人如果為了鍛鍊身體,以冷熱交替沖或泡澡所施加的生理壓力訓練最強,次強的是只用冷水或是熱水。一般人熱水沖澡就好,如果想要稍微挑戰自己,可從冷水沖腳開始,慢慢訓練到腿部就可以了。大範圍的冷水澡,身體需要具備相當強的生熱能力(亦即運動能力)與冷適應訓練。對於一般有健康疑慮的人,沖澡的方式比泡澡安全,因為泡澡產生的生理影響比較大,需要考慮身體狀況與接觸時間長短的影響。Q2空腹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往往會這麼問,多半是媽媽看不慣兒子還沒吃飯就從冰箱拿冰的飲料咕嚕灌下肚。氣候炎熱時身體變得燥熱,空腹喝冷開水吃冰可以舒緩身體過熱的現象,之後才吃得下飯,所以只要不是甜的飲料,反而可以提振精神、促進食慾、幫助消化,也可以幫助腸胃蠕動、緩解便秘習慣,以及胃食道逆流。另外,在寒冷的季節裡喝冰開水,需要經過運動訓練與處在溫暖的室內環境,才不會產生失溫的壓力;因此,在國外的餐廳裡因為有開暖氣,即使天寒地凍,他們飯前常常也是供應冰開水,自有其道理。當然,如果身體無法適應,那麼要如何做,還是需要再三考量利弊。Q3喝冰開水、吃冰,會使代謝下降和體質變寒嗎?A:吃冰有助於增加新陳代謝、活化脂肪細胞、幫助解渴與散熱。尤其,過熱的時候吃冰,可以提振精神與情緒,多數人因此容易保持活力與運動力;而運動與活力的增加,可以改善怕冷無力的外冷情形,因為經過運動訓練之後,體質就會變得傾向外熱內冷的狀態。不過,吃冰會刺激副交感神經與促進平滑肌收縮,對於氣管敏感與腹瀉的人,可能需要適量或額外的訓練。人體為了維持恆溫,生理會有適應現象,體質越接觸溫熱反而怕冷而變寒,越接觸冰冷就怕熱;所以,北方人怕熱而南方人怕冷,常喝溫熱水身體比較怕冷,而常喝冰開水反而比較不怕冷。Q4生理期,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喝冰水吃冰會刺激副交感神經,使得子宮平滑肌收縮變強,不過可能覺得經痛明顯。但是,好處之一是可以幫助子宮復原、減少經血的總失血量;好處之二是減少缺鐵性貧血與虛寒的體質;好處之三是副交感神經受刺激可以改善情緒,特別是在心情不好、環境溫熱時,可以考慮這麼做。相對於喝溫熱水或熱敷,的確可以緩解子宮收縮與經痛,但是會增加出血量,容易造成慢性貧血。月經期超過五天就可能有輕度貧血,鐵的利用與造血則約需四十天才能補足,因此月經稍微量大或時間長,就會產生缺鐵性貧血,而且即使補充鐵劑與葉酸也來不及。此外,過度接觸溫熱會讓交感神經興奮,因此容易感覺煩躁,再加上貧血後的疲倦、怕冷、體力不支等等都會影響婦女的健康。也有人認為吃冰會造成各種婦女病,事實上正好相反,理由會在接下來的內容中詳細解釋。其實,偏離體溫的冰冷或溫熱都會產生不同的生理反應,各有其利弊,如果不確定該怎麼做,就保持中性(室溫)就好了。Q5痠痛時,該冰敷還是熱敷?A:發炎或受傷的急性腫痛不宜熱敷只能局部冰敷,冰敷時間約五到十分鐘左右,可以每一兩個小時重複冰敷一次;而慢性痠痛雖然可以藉由冰敷或熱敷來緩解,但是我不建議熱敷。慢性痠痛的局部冰敷是為了神經效應,一方面有鎮痛效果,另一方面因為冷刺激之後神經反射使放鬆血管反而可以改善循環,因此需要的時間短只要一到五分鐘以內就可以,如果使用冷卻噴霧效果會更好。冬天寒冷時可以冰敷或冷擦拭後保暖以增加循環。慢性痛的熱敷是為了緩解疼痛以便開始自主活動,因此只有熱敷而不自主活動會產生熱適應,而且熱敷會加重局部發炎反應並使神經痛加劇,建議盡量避免。在我的治療對象裡,有許多運動或意外傷害後產生慢性疼痛的病人,我認為盡早活動比熱敷重要,而不活動的熱敷,在我的建議事項中是一律禁止的,如果因為活動前緊繃需要舒緩,是可以稍微熱敷,幫助運動前熱身。值得注意的是,痛風性疼痛是不宜熱敷加熱,也不宜冰敷冷卻,除了選擇服用藥物之外,最佳的策略是飲食控制與局部保暖。Q6天氣冷,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天冷時在溫暖的室內運動發熱後,可以喝冷水、吃冰幫助復原,而且喝冷水的解渴效果比較好,也可以提升副交感神經,並且調節自律神經,幫助脂肪新陳代謝,不過前提是要可以維持體溫。所以,想要在天冷時喝冰開水、吃冰,就要懂得先保暖與保持運動習慣,否則失溫引起身體的壓力反應,那就不好了。在歐美日韓地區,寒冬季節也常喝冰飲料或吃冰,一方面室內溫度適宜沒有失溫的問題,二來喝一點冰水可以解渴提神(喝溫熱水反而不易解渴,容易口乾舌燥)。台灣的天氣溫熱時候居多,因此多數家庭裡的室內加熱設備不夠,使得冬天寒冷時室溫低於攝氏二十至二十五度,屬於容易失溫的環境,如果少活動,容易感覺手腳冰冷僵硬,在這種情形下自然常喝溫熱水或熱湯來保暖,但是過度倚賴體外熱源反而製造了各種健康問題。Q7究竟喝冰開水好,還是喝溫開水好呢?A:整體而言,吃冰、喝冰開水,或者喝溫熱水、熱湯,都會產生生理反應,各有其利弊,不可因噎廢食。要怎麼樣得到最大的好處而減少副作用,需要有足夠的生理學常識。在寒冷環境下身體體溫不足時,喝溫熱開水可以補充熱量、維持體溫、減少交感神經作用,因此令人舒服;但是,在溫暖的氣候時就常喝溫熱開水,身體會產生熱適應、降低新陳代謝,並且增加發炎的機會,也容易產生自律神經失調與慢性疼痛。氣候溫暖時喝冰開水,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經作用、減少自律神經失調提振精神,也可以減少天冷時發生對冷敏感的問題,除了幫助降溫散熱、減少發炎,同時也會提高脂肪的新陳代謝。如果不確定自己或家人該怎麼樣才好,則喝室溫的涼開水就好。不過,當腹瀉、咳嗽或生病時,建議可以喝溫開水,以幫助提高免疫力,緩和副交感神經的腹瀉與咳嗽的作用。Q8有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人,可以喝冰開水或吃冰嗎?A:在溫暖的環境中,心臟不好或糖尿病的人因為散熱能力差,所以容易發生過熱而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的現象,進而增加心血管的負擔,因此可以喝冷開水或吃冰降溫,以緩解交感神經興奮對心臟與血糖的刺激;其他慢性病患者多數也是會有類似問題。簡單的說,就是該散熱解熱時,若反而加溫,會增加生理負擔不利健康。在冬天寒冷時,身體不好的人應該保持室溫溫暖,而以喝室溫涼開水為主,如果手腳冰冷常需要喝溫熱水取暖,那麼應該注意是否室溫太低造成失溫的壓力,維持室溫在攝二十三至二十五度左右可以減少失溫,這樣的溫度環境還有利於活動,因為冷而不活動終究會對心血管產生不利的影響。高血壓患者對冷熱變化很敏感,過冷會刺激血壓,過熱也會刺激血壓升高,所以高血壓患者並不一定喝冷或喝熱。因為血壓受到藥物、心收縮、血管張力與交感神經狀況等等因素影響,需要視環境與個別情形而論。燥熱或失溫都會刺激交感神經,使得血壓忽高忽低不好控制。總之,高血壓只要藥物控制得當,身體過熱的時候給予適當降溫,反而穩定血壓減少心臟負擔;相反的,天氣寒冷使得血管收縮會升高血壓,這時候補充熱量可以放鬆血管使血壓降下來。Q9氣喘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吃冰刺激副交感神經會使平滑肌收縮,因此對咳嗽或氣喘不利。但是,平常都習慣喝溫熱開水會使氣管對冷更敏感,一吸到冷空氣就咳嗽或氣喘,因此平時就習慣喝涼開水或做減少冷敏感的訓練,一旦咳嗽或氣喘發作時,喝溫開水的緩解效果較好。Q10 胃食道逆流,應該喝溫熱的還是冰冷的?A:胃食道逆流多數屬於自律神經失調的表現,也就是交感神經過強而副交感作用不足。除了對冰冷不適應的人之外,我治療的案例一旦從喝溫熱水改成冰冷開水之後病症幾乎都會好轉,其實對有些胃病患者也有相同的效果,至於原理為何接下來書中內容會有詳細說明。對於不想喝冰冷或不適應的人,可以改喝室溫的涼開水就好了。Q11喉嚨痛、鼻塞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感染性的上呼道症狀多數不適合冷刺激,同時也為了提升免疫力而需要喝溫開水;相反的,敏感性的鼻塞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之一,屬於鼻咽冷敏感的現象,常喝冰開水可以使鼻咽逐漸對冷產生適應,減少鼻塞的現象。因此,感冒發燒時喝溫開水可以緩解症狀,但是感冒好之後如果常喝溫開水,會使鼻咽產生冷敏感,而造成慢性鼻塞、或鼻咽喉嚨乾澀,甚至容易有聲音沙啞的問題。Q12自律神經失調,該喝溫熱開水或冰開水?A:大多數的自律神經失調源於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而產生症狀,因此常喝溫熱開水反而使交感神經興奮而加重症狀;相反的,在溫暖的環境下喝冰開水常能緩解症狀。在後面的章節內容裡,會有詳細說明。Q13心情不好時可以喝冰水吃冰嗎?A:心情不好時,通常是交感神經興奮、或副交感神經低下。在天氣熱或身體過熱時給予冷刺激,例如吃冰品,可以提振副交感神經放鬆心情;除非身體健康有疑慮,否則多數情緒失調與失眠的患者可以因此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天氣冷時因活動減少所產生的情緒失調,則需要保暖並且要足夠的活動以提振精神。書籍介紹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喝冰水、局部冰敷、洗冷水澡→抗發炎、穩定自律神經、改善慢性病作者:梁恆彰、楊翠蟬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21/07/23作者簡介:◎梁恆彰學歷:台大醫學士經歷:麻醉科專科醫師、婦產科專科醫師、前台大、國泰、北醫醫師、前台大麻醉部、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現職:台大癌醫中心麻醉部兼任主治醫師、台大癌醫中心疼痛門診醫師、身新醫學診所院長特殊專長:疼痛與身心症的非藥物治療法,包括:一般疼痛、神經痛、手術後疼痛、癌症疼痛、婦女疼痛、演奏與運動傷害後疼痛、自律神經失調,以及憂鬱、失眠、情緒、記憶、眼花、鼻塞、心悸、呼吸、腸胃、泌尿症狀、身心藥物戒斷著作:《身心壓力多大,聽心跳頻率就知道》◎楊翠蟬學歷:陽明大學醫學士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麻醉科醫師、台北市立忠孝醫院醫師、蘇澳榮民醫院醫師、書田診所疼痛科主治醫師現任:新北翰生診所主治醫師、台北市身新醫學診所兼任醫師延伸閱讀: 「謝謝你們,沒讓我爸爸在走廊上等死...」台大醫師:我們救不了病人,卻救了他的三個女兒
-
2021-10-0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使用免疫抑制劑B肝恐復發究 北榮研登國際期刊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可能使B型肝炎復發。北榮研究發現,接受莫須瘤、恩瑞舒等免疫抑制劑治療,具有B肝復發風險,建議這類患者需監測並適時予以治療。B型肝炎是國人重要疾病,可能導致肝衰竭、肝癌甚至死亡。台北榮民總醫院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B肝病毒在人體內會受到免疫系統的控制,一旦人體免疫力下降無法壓制病毒,就會造成肝炎發作。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所領導的B肝研究團隊,過去就曾發現免疫抑制劑「莫須瘤」治療,對於B肝痊癒的患者,仍有很高的B肝復發風險。最近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及風濕免疫科共同發表研究,長期追蹤1937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接受各類型免疫抑制劑治療,發現除了「莫須瘤」外,另一種免疫抑制劑「恩瑞舒」,也具有B肝復發風險。研究指出,即使病人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已有B肝抗體,在治療中仍可能產生抗體消失與B肝復發。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風濕免疫學頂尖期刊(Annals ofthe Rheumatic Diseases)。北榮團隊曾收治一名68歲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曾患B型肝炎康復的男性,2015年起接受恩瑞舒治療,關節炎病況獲得良好控制,但今年1月患者,B肝病毒量卻突然上升,風濕免疫科醫師及時轉介至胃腸肝膽科,讓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療,目前B肝也控制良好。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李懿宬醫師提醒,台灣B肝盛行率高,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務必先檢測B肝抗原與抗體,治療過程中也要定期追蹤肝臟狀況,若接受高強度的免疫抑制劑治療,像是莫須瘤與恩瑞舒,B肝復發率高,可考慮預防性使用抗病毒藥物。此外,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天舉辦「破除B肝迷思」媒體工作坊,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說,被蚊子叮、同鍋共食、如廁或親吻擁抱可能染B肝,以及B肝無症狀不用治療等,都是常見迷思。蘇東弘表示,即便無症狀、早睡早起、各種肝臟相關指數正常,B肝病友仍要定期回診,監測B肝病毒量與肝纖維化程度,有需要就須用藥治療,可讓肝功能恢復正常,降低罹癌風險。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也呼籲,近年C型肝炎照顧政策成果豐碩,可望提前至2025年消除C肝,盼C肝照護經驗可做為B肝的借鏡,讓病友獲得更多協助與健保支持。
-
2021-10-08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動物溝通後寵物行為沒有改善 我是被騙了嗎?
醫生總說:「疾病不是一天造成的,為什麼期待吃一次藥就可以改善呢?」同樣的,毛小孩行為偏差也不是一天造成的,為什麼期待一次溝通就能明顯改善呢?找出問題原因,三方共同努力解決,透過行為引導、心理調適,才是改善行為最周全妥當的方法。我們往往輕易的賦予更多的權力給他人,到底是信賴專業還是為了推卸責任?大家好,我是腦男,今天要講的主題,是寵物溝通諮詢後很多人可能會有的情況或疑問,在這裡幫大家說明。毛小孩行為有問題怎麼辦?先給獸醫看因為寵物不像人類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哪裡「有問題」,食慾不振可能是牙齦發炎,也可能是因為生病感冒造成,也可能是心情不好壓力大。不清楚狀況第一時間最好是給獸醫做物理檢查,再依照情況找寵物溝通師,這樣的順序才不會錯失關鍵急救時刻。溝通後毛小孩行為沒有改善?小心迷思陷阱!這裡要幫大家釐清幾個迷思。首先,動物溝通師的工作是「翻譯」毛小孩的想法,並不是協助家長「管教」毛小孩。毛小孩行為會偏差,就是想法長期不被重視,因而變本加厲的吸引主人注意力,或者抗議,尤其毛孩們並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吸引注意力方法。如果溝通師不理會毛小孩的意見,只站在家長的角度去調整毛小孩,那麼這就是助紂為虐了。心理問題造成的行為偏差,原因不外乎幾個方向:1.長期被冷落或打壓:主人過度忙碌讓毛小孩感受到寂寞;或者相處的態度強硬、處罰嚴格等,讓毛小孩沒有做自己的空間,都可能讓毛小孩壓力過大而行為失常。被冷落的毛小孩則可能會摔東西、亂尿尿、狂叫來吸引主人注意(也可能會瘋狂撒嬌)。而被長期欺壓的毛小孩,不親人、膽小、疑心病強、脾氣差不給抱、有侵略性等等,也可能是生活太壓抑造成的。2.主人情緒變化大:主人家庭不和諧常吵架,或工作繁忙造成焦慮緊張,敏感的毛小孩都能直接感受到,並且他們會吸收這些負面能量,或者更極端的釋放這些能量。這是很常見的卻難以覺察的問題,有時候毛小孩的行為偏差,問題可能就出在主人自己身上。先改善自己,毛孩自然就會改善。3.不適應新環境:環境的問題是最複雜的。比如自己的窩被動了、家裡來了別的寵物、熟悉的東西被拿走了、主人長期出門沒事先告知、被剃毛或結紮沒事先告知、男女主人分手、熟悉的貓砂被換了等等等…毛小孩就跟小孩子一樣難搞!有自己的喜好跟執著,所以如果要好好相處,就不要亂幫毛小孩做決定反而會自造成對立,找尋溝通師協助,彼此尊重了解,並重新調整相處模式就可以改善。4.未結紮的本能反應:相信很多人有這類的困擾,沒結紮的毛小孩會有很明顯的本能反應或情緒,當他們需要抒發時,就可能會帶給人類困擾。比如公貓的侵略性,他們在野外時會需要保持戰鬥力與體力,就會時常模擬打架的情境跟主人或東西玩,而可能太過暴力造成傷害。有強烈地盤性的毛孩,還可能會亂尿尿站地盤。母貓發情時的過度撒嬌或叫聲也可能造成很多困擾。如果未結紮又加上上述三點的狀況,那問題可能就更複雜。你遇到的問題是屬於哪一種呢?釐清問題後,請跟溝通師討論適合的調整狀況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如果因為找到問題就鬆懈而不解決,問題依然會存在。我遇過很多家長,溝通之後就想說反正溝通過了,生活模式照舊,結果不久後毛孩又有行為偏差,這不是可想而知嗎?治標不治本呢。我長期諮詢經驗可以說:「其實問題的原因是毛小孩造成的比例比較少,大多問題都出在主人身上。而我們服務到後來也都是在解決人的心理問題。」唯一且最快解決問題的秘密跟大家分享一招打天下的方法,就是「自己跟毛小孩溝通!」因為唯有你自己親身體驗牠的一切,你才能站在牠的角度感同身受,才能放下自己去理解另一個生命。其實「動物溝通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那就是同理心。請真心的感受牠,不期待回報的愛牠,接納毛孩子為自己生活帶來的刺激跟改變。更感恩牠在我們生命中陪伴我們,好好的欣賞、撫摸…這時候你們心意相通,就是最有品質的「溝通」了。「動物溝通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就是同理心而已。本文摘自腦男|動物溝通後,寵物行為沒有明顯改善,我是被騙了嗎?,經作者授權轉載。
-
2021-10-04 養生.聰明飲食
鮮乳標章的數字越大越濃醇?冬天鮮乳較營養? 專家這樣解釋
你沒有人發現,有些鮮奶會有一個白色牛貼紙?有仔細看過嗎?它是「鮮乳標章」 代表這瓶鮮奶是「國產生乳」,但你知道它代表的意義嗎?鮮乳標章與濃度無關 標示一次看懂營養師高敏敏指出,不少人一直有個「鮮乳標章的數字越大越濃醇」的迷思,其實它與濃度無關,只是印刷廠的印刷批號,左上為冬、夏期品代碼,可分為冬天英文字母、夏天注音符號:桃紅色數字為流水編號,每年都會更換;小牛身上的公升數是容量,有125ml-3685ml等多種;期別則表示是屬於夏天或冬天生產,夏期品代表4月-11月、冬期品代表12至隔年3月。夏天蛋白質、脂肪含量低 冬天呈相反狀況而台灣飼養的牛品種,大多是黑白斑點的荷蘭牛,濕熱的天氣會讓乳牛食慾降低,喝水量變多,導致夏天的產出的奶,蛋白質跟乳脂肪含量會較低;冬天則相反,乾冷的天氣會讓乳牛食慾上升,吃的比較多,產出的奶蛋白質跟乳脂肪含量就會比較高。但一般來說,冬天鮮乳的購買率會下降,造成鮮乳過剩,這時「鮮乳標章」就可以區分夏季與冬季,也能便於追蹤冬季剩餘鮮乳流向。避免骨質流失 這樣攝取顧健康衛福部建議每日都必須攝取1.5-2杯乳製品、每日鈣攝取量要達到1000mg,但依據國健署營養調查竟發現,高達8-9成的人每天吃不到一份奶類、每日平均乳品攝取不足1.5杯者居然高達99.8%!高敏敏直言,臨床上出現蜂窩式骨頭的案例層出不窮,若要預防骨質疏鬆,除每天1.5-2杯牛奶或優酪乳、優格、起司替代,若全素者不喝牛奶,可以選擇多攝取豆干、傳統豆腐、豆漿,且要少吃高糖、高鹹等食物,並且多運動支撐骨骼健康。延伸閱讀: ·乳糖不耐症狂拉肚子怎麼辦? 小心會遺傳!教你日常幾招緩解不適 ·鮮奶、保久乳、奶粉哪個營養? 加熱別煮沸!營養師的答案可能讓你嚇一跳 
-
2021-10-02 該看哪科.牙科
破解健康迷思/認真刷牙就不會蛀牙嗎?牙醫:除了刷牙,還要做到這些事才能防蛀牙
Q:認真刷牙就不會有蛀牙嗎?使用漱口水,可以有效預防蛀牙?A:努力刷牙卻仍蛀牙,常見因刷牙方法錯誤、使用翻毛的牙刷、吃太多甜食及飲料等原因所致。由於牙刷是平的,如果牙齒排列不整齊、牙齒凹凸,刷牙方法又不對,許多地方「刷不到」,就容易導致蛀牙。一般是使用牙刷的刷毛尖端才能將牙齒清潔乾淨,而已經翻毛的牙刷,不具清潔力,長期使用下,無法提供牙齒足夠的清潔效果。有些人喜歡吃甜食、飲料,尤其手搖飲料含果酸、糖分、澱粉,若間斷著飲用2至3小時,牙齒長時間浸泡在含糖飲料中,酸性物質殘留在牙齒表面及牙齦,容易腐蝕牙齒,也易導致蛀牙。除了用牙刷刷牙外,使用牙間刷、牙線能協助清潔牙縫,漱口水也是預防蛀牙的方法之一,但漱口水只是輔助使用,不可取代上述潔牙方式。漱口水宜選用含氟漱口水,可以殺死細菌,但因各品牌漱口水可殺死的細菌種類不一,不建議長期使用同一品牌,應更換品牌,輪流使用。諮詢╱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張采宇
-
2021-09-25 養生.聰明飲食
柚子含豐富膳食纖維,再加上優酪乳的益生菌 一同搭配食用4大好處一次看
中秋佳節剛過,正是吃柚子的季節,過去曾有傳聞吃柿子搭配優酪乳會導致中毒的說法,至今甚至延伸出吃柚子配優酪乳會中毒,這是真的嗎?攝取過量搭配蛋白質食物 腸胃敏感易不適營養師高敏敏直言,柚子配優酪乳不會中毒、不會消化不良,反而是順暢健康好處多。至於為什麼有「水果搭配優酪乳會中毒」的說法,其實是從「吃柿子不能配優酪乳」開始,後來柚子與香蕉也有相關迷思出現,但並沒有任何一種水果搭配優酪乳會中毒。那麼,這些迷思是從哪裡來的?高敏敏說明,原因是柿子含有單寧酸、香蕉含有有機酸,而柚子則是高纖維食物,若「過量」食用又搭配蛋白質食物,可能會導致胃腸比較敏感的人消化不良、不舒服。(推薦閱讀:柿子配螃蟹不會中毒! 但3種人吃多恐出事) 優酪乳迷思多 3個Q&A破解此外,高敏敏也針對常見的優酪乳迷思一一解析: 1、乳糖不耐症不能喝優酪乳?A:其實正好相反,有乳糖不耐者可以改成喝優酪乳來補充乳製品,因為優酪乳裡的乳糖已轉為乳酸,反而可以減輕消化道的負擔。一瓶約200ml的優酪乳相當於一杯鮮奶的鈣質營養,建議可以早晚各一杯,幫助鈣質補充,同時還能補充好菌。(推薦閱讀:乳糖不耐症狂拉肚子怎麼辦? 小心會遺傳!教你日常幾招緩解不適)  2、優酪乳糖分很高?A:優酪乳中的「醣」並不等於「糖」,以無加糖優酪乳為例,當中的糖其實是天然來自於乳製品中的乳糖,通常營養標示的糖是所有單醣和雙醣的總和,所以牛奶及優酪乳的「乳糖」也會被列入其中,但這個糖並不是一般所說的精緻糖,換句話說,通常包裝上寫無加糖是指無額外添加糖。 3、優酪乳只能冰飲,不可常溫喝?A:答案是可以常溫喝的!有些市售含健字號認證的優酪乳,在離開冰箱放置30℃以下陰涼處約1小時內,優酪乳的菌數和功效都不會改變,所以不喜歡冰飲的人,可以選對優酪乳,拿出來回溫再喝。 柚子搭配優酪乳 4大好處一次看另外,高敏敏提及,吃柚子搭配優酪乳有什麼健康好處呢?1、順暢無比:柚子有著豐富膳食纖維,再加上優酪乳的益生菌,可以幫助腸胃蠕動、排便順暢,是很好的養腸組合。2、養顏美容:柚子中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可以幫助膠原蛋白合成、修護肌膚屏障、養成健康好肌底,而優酪乳的好菌能增加腸胃代謝,腸道暢通自然擁有好氣色,養顏記得先養腸就對了。3、鈣質吸收UP優酪乳中富含鈣質,而其中更有乳酸能幫助鈣質好吸收,建議可以每天喝2瓶優酪乳,維持骨骼健康。 4、鞏固免疫力優酪乳中的乳酸能幫助優質蛋白質更好吸收,加強乳品營養!其中的好菌更能協助維持腸胃菌相平衡,身體保護力也因此提升,再加上柚子裡面的維他命C,相輔相成讓身體屏障更完整,抵抗病原菌入侵。 (推薦閱讀:很多人都白吃了!益生菌改善過敏、顧腸胃無感? 營養師曝7種NG吃法) 挑選優酪乳、柚子要注意 食用份量要當心最後,高敏敏提醒,喝200ml的優酪乳約等於一份乳製品的營養,建議挑選時選擇有胃腸功能改善健字號認證、菌種耐胃酸,如:A菌、B菌,才能有效定殖腸道。而柚子、文旦建議選擇當季新鮮的,剝好後放進碗裡約八分滿就約是一份水果,但柚子的纖維含量較高,因此腸胃敏感者應適量攝取,才能滿足一天水果及乳製品所需,也能增加消化道蠕動順暢。  (推薦閱讀:柚子、文旦哪一種比較營養? 營養師曝「熱量魔王」:O瓣就超標)延伸閱讀: ·柚子維他命C、纖維多! 營養師忠告「每日食用量」:超過恐變胖、拉肚子 ·鮮奶、保久乳、奶粉哪個營養? 加熱別煮沸!營養師的答案可能讓你嚇一跳
-
2021-09-2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打破迷思?新研究:「乳製品不會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
根據一項針對全球最大乳製品消費國家進行的新研究顯示,與攝入量相對較低的人相比,「食用更多乳製品的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低」。CNN報導,瑞典是世界上乳製品生產和消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研究該國共計4150名60歲老人食用乳製品並測量血液中發現的特定脂肪酸,隨後追蹤這些人平均達16年,以觀察有多少人罹患心臟病、中風和其他嚴重的心血管疾病,以及有多少人死亡。在對其他已知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包括年齡、收入、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其他疾病等進行統計調整後,研究人員發現,脂肪酸含量高、同時也是乳製品攝取量高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低」。在將瑞典的結果與來自美國、丹麥和英國共計近4萬3000人的其他17項研究相結合後,該團隊隨後證實了這項發現。該研究的聯合資深作者馬克倫德(Matti Marklund)在聲明中表示「雖然研究結果可能部分受乳製品以外的因素影響,但我們的研究並未表明乳製品本身有任何危害,我們發現那些攝取量最高的人實際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低,這些關係非常有趣,但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乳脂肪和乳製品對健康的全面影響」。
-
2021-09-21 養生.聰明飲食
雞塊和漢堡肉到底是什麼做成的?供應商揭真相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根據《食力》2019年「你今天吃『速』了嗎?速食店你都怎麼選?」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30.5%的民眾擔心「不知道漢堡肉、雞塊是用什麼部位組成」。燙口酥脆的雞塊和漢堡裡多汁的牛肉餅能夠說是速食店的靈魂商品!但根據《食力》2019年「你今天吃『速』了嗎?速食店你都怎麼選?」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竟有30.5%的民眾擔心「不知道漢堡肉、雞塊是用什麼部位組成」,這些經過重組加工後的雞塊、牛肉餅,究竟是用什麼製成的?雞塊怎麼做?簡單的原料,大大的美味!2004年美國紀錄片「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指出,麥當勞的麥克雞塊最初是使用已經不能產蛋的老母雞製成,剝去骨頭後,然後磨碎成雞肉泥,與各種添加物和防腐劑混合,壓制成型後沾粉油炸、冷凍乾燥後送至麥當勞販售。而網路也曾謠傳麥克雞塊是使用恐怖的「粉紅肉渣」製成,當時美國麥當勞為了粉碎這些流言,直接讓節目「流言終結者」直擊麥克雞塊的製作過程,為的就是自清他們使用的食材都是真正的雞肉。那雞塊到底是什麼做成的呢?麥當勞供應商「碁富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副總古明靄博士表示,「麥克雞塊的組成原料其實很單純,就是雞腿肉、雞胸肉、增加口感滑潤的雞皮、鹽、以及具有保水作用的磷酸鹽」。除此之外,古明靄也提到雞塊不會加入下腳料一起製作,因為這反而可能會造成微生物的污染。如果加入下腳料一起製作,如雞爪、內臟,會有很明顯的風味改變,消費者一吃就會發現,根本不可能用下腳料混充!供應國內多家速食業者雞肉原料的「台灣卜蜂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南投事業處副總經理張維岳也同樣表示,「一般雞塊的組成只有胸肉、腿肉、皮、麵粉,再加上鹽巴調味而已。而速食業者的雞塊含肉率也都很高,吃起來才會有原肉的感覺」。百分百純牛肉,漢堡中的牛肉不是混合肉!很多民眾對於漢堡中的牛肉餅有迷思,不知道是什麼部位的肉做成?古明靄表示「國外分切肉品時,會先將可作為牛排的部位取走,而我們就是購買其他的部份,例如後腿肉、牛腱,也有菲力、沙朗的旁邊的肉, 一起攪碎後,再加以成型。 也沒有添加調味料,只有在煎熟的時候會灑上一點鹽巴。」不用過度擔心食品添加物,合法添加就沒問題!曾有國外媒體報導麥克雞塊中添加「丁基對苯二酚」與「聚二甲基矽氧烷」等添加物,美國麥當勞說明丁基對苯二酚是作為抗氧化劑使用,而聚二甲基矽氧烷是為了避免油炸時起泡,且沒有直接證據顯示會對於人體有害。雖然這兩種皆是台灣准許合法使用的食品添加物,但台灣麥當勞也曾表示,台灣的麥克雞塊配方不含此2個添加物,目前麥克雞塊只添加有保水功能的磷酸鹽,且添加量也都是落於合法的範圍內。可見,這些產品的組成成分並不如網路謠傳混雜了奇怪的碎肉或下腳料製成,嘴饞的時候,來點雞塊或一顆漢堡,是不是沒那麼罪惡感了?延伸閱讀▶吃炸雞會性早熟、速食店養6條腿的雞?那些年關於雞的謠言,信了你就輸了▶愛吃炸雞薯條卻擔心油不乾淨?拆解速食店如何用科學來管理何時換油▶漢堡肉偷工減料、含肉率低?談食安前先來談談檢驗數值怎麼看(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9-16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都打助防重症、死亡!6種人建議早打
台灣近日新冠疫情獲得控制,但還尚未止息,最近也即將進入流感、肺炎鏈球菌高峰期,流感疫苗等也即將開打,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建議,民眾在拚新冠疫苗覆蓋率之餘,可同時接種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更有助提升保護力。 小心新冠疫情+流感季 染上一種都對後續不利。 黃軒醫師指出,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肺炎鏈球菌三者,雖傷害程度不同,但皆對人體呼吸道有害,症狀也非常相似,皆可能出現咳嗽、喉嚨不適、發燒等症狀,也都有可能進入重症及死亡,且若不幸感染一種以上,對健康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提醒民眾在防範新冠疫情之下,也得慎防另外兩者。 黃軒醫師以較為常見的流感病毒比喻,其有如先遣部隊,一般而言殺傷力不高,但一樣有可能致命,通常在進入呼吸道後會一路破壞呼吸道,後續若染上新冠病毒或肺炎鏈球菌,將有如重裝部隊、特種部隊一般大舉入侵,病菌的侵害將易如反掌,重症、死亡的機會將大幅提升。反之也是如此。 另外,進入流感季,也可能出現患者輕忽的問題,雖然現在民眾普遍防疫意識相當高,若有不適症狀都會有所警覺,不過若症狀並無大礙,往往容易讓人心想「沒這麼倒楣吧?」。因此黃軒醫師也提醒,在目前全球仍然是大流行,現階段若有可疑呼吸症狀出現,都建議先篩檢是否為新冠病毒應對為佳,以免誤判造成更大流行的可能。醫療院所也皆會以此方向做防範。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 3種疫苗都打提升保護力! 現階段新冠疫苗覆蓋率已超過4成以上,黃軒醫師建議民眾可繼續施打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這三種疫苗皆對防範三種病菌的重症皆有所幫助。 已有不少研究發現流感疫苗,有助於降低新冠病毒的重症、死亡率,而美國也進一步研究發現,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後感染新冠病毒,其重症、死亡率明顯下降了3成左右。 黃軒醫師形容,如同派守不同的軍隊駐守保護呼吸道,不論是否已經接種新冠疫苗,都鼓勵施打原來每年依計劃排好的流感疫苗,再加上肺炎鏈球菌疫苗,這些都是相當不錯的「三種軍隊」,一起來支援保護著我們的肺部。 哪些族群建議新冠加打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 黃軒醫師建議,像是年長者、慢性病、肥胖、有慢性咳嗽等慢性呼吸道疾病、孕婦、幼童等高風險族群,更是建議盡早追加這兩種疫苗。且現階段如果因新冠疫苗資源有限,而尚未輪到有慢性疾病的年幼孩童,亦可透過這兩種疫苗先取得一定免重症的保護。 如有意願施打流感或肺炎鏈球菌疫苗者,除了之前對疫苗過敏者應避免,一般民眾建議可先評估時程,不論何種疫苗,皆建議前後間隔2~4周,視個人情況不同,可先與醫師討論,盡早加強提升自我的保護力。《延伸閱讀》 .高端、AZ、莫德納、BNT打哪支?疫苗比一比,洪暐傑醫師破除迷思! .高端疫苗有用嗎?安全嗎?招名威解析,並指最大關鍵問題!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15 養生.聰明飲食
常喝氣泡水易造成骨頭鈣質流失?專家替你破解迷思
飲用氣泡水兩大原則高溫炎熱,稍微一動就滿身大汗,許多人猛灌汽水可樂,擔心發胖,就換喝氣泡水,有人買了氣泡機,天天自製氣泡水,國防醫學院公衛學系教授祝年豐提出飲用氣泡水兩大原則,不可添加糖漿,腸胃功能不好者少喝,避免脹氣。事實上,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局(CDC)曾建議,以氣泡水來替代汽水可樂等高熱量飲料,但氣泡水必須是沒有調味,直接加壓溶入了二氧化碳,而不是添加蘋果、檸檬等口味的氣泡水。祝年豐指出,沒有調味的氣泡水就是添加二氧化碳的開水,因為有了氣泡,增加口感,感覺起來比水好喝,對於部分認為開水沒味道,不愛喝水的人來說,倒是可以嘗試喝氣泡水。有些網友認為,常喝氣泡水,可能破壞牙齒琺瑯質,容易蛀牙,不過,研究顯示,氣泡水的pH值約為5左右,並沒有低到足以侵蝕琺瑯質,至於可樂等碳酸性氣泡水,就比較可能影響口腔健康。常喝氣泡水,容易造成骨頭鈣質流失?此外,常喝氣泡水,容易造成骨頭鈣質流失?祝年豐說,這並無學理根據,國外部分研究顯示,常飲用汽水與骨頭的礦物密度下降有關,但這與單純的氣泡水無關。祝年豐表示,氣泡水就是加了二氧化碳的開水,喝下去後,就等於喝開水,只是增加口感,建議購買時,以單純氣泡為主,盡量少喝有味道的氣泡水。如果使用氣泡機,自製氣泡水時,如添加糖漿,可能更好喝,但也增加熱量,不利於減重、控制體重。另外,腸胃功能不好、胃食道逆流患者應該盡量少喝,以免腸胃脹氣,或讓病情惡化。★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9-10 養生.聰明飲食
喝豆漿會痛風?豆製品都高普林?營養師揪禍首:6成患者發作前都喝這個
喝豆漿會導致痛風嗎?營養師林世航破解這「萬年迷思」!黃豆雖屬於高普林食物,豆漿算中普林食物,當急性「痛風發作的期間」,確實應該要避免攝取「普林食物」;不過一般的正常健康人,適度的攝取這些食物是可以的。根據研究也指出,「植物性食物」並不會提高痛風的機率。 林世航說明,痛風是因為血液中有過多尿酸而形成高尿酸血症,尿酸是普林(purine)的代謝物,普林就是「嘌呤」,是DNA與RNA的成分,所以我們只要有攝取到「細胞」就會攝取到普林。 不過,普林代謝成尿酸後會從尿液排出,健康成人不容易因為攝取到普林,而發生高尿酸血症的問題,但當攝取太多高普林食物、或者尿酸合成代謝增加,還有腎臟排泄有問題時,就會導致高尿酸問題,並產生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處而引發嚴重的發炎問題,就是俗稱的「痛風」。 網傳「豆製品會因為含有高量普林而引發痛風?」,研究認為並不會提高發生風險! 國外研究追蹤4萬7150名、40至75歲非痛風患者的男性達12年,分析這段時間內的飲食狀況,是否與痛風發生風險有關聯性,結果指出植物性食物並不會提高痛風罹患機率! 台灣學者亦分析痛風風險與飲食內容的關聯性,結果發現痛風罹患風險與豆類攝取量呈現負相關,也就是一般人攝取豆製品是會減少罹患痛風的風險,主要健康人可以從尿液中正常地排出尿酸,而不至於會因為攝取到含有普林的食物就罹患痛風。林世航強調,對於已經是痛風的患者而言,平常適量的吃豆製品是安全的,在急性發作時確實要攝取低普林飲食,黃豆屬於高普林食物,而豆漿屬於中普林食物,所以在發作期間減少攝取這類食物是正確的。 台灣學者曾分析,哪些食物是具有誘發痛風的可能,在822位痛風病患分析結果中,約有半數在急性發作前都有誘因,其中約有60%的病患在發作前有喝啤酒,18%有吃海鮮,而14%有攝取內臟類食物,但豆製品幾乎不是誘發痛風發作的原因。 林世航提醒「所有食物都是過與不及都不行,即便研究並未指出豆漿與豆製品是痛風的原因,但依然要建議適度攝取單一類食物。」●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丈夫升主管常出差,竟外遇希望離婚!1故事體悟:外遇,是夫妻之間最深沉共謀.80多歲老父親開刀暫失能,姊弟倆搶著照護:你出力我出錢,就用自己的方式孝順他!.50後放過自己,好好享受生活!這樣嘗試「極簡生活」,讓心靈更加放鬆、樂觀
-
2021-09-07 該看哪科.皮膚
清蒸代替辣炒!皮膚科醫教你吃螃蟹過敏怎麼辦
美味的秋蟹季來臨!許多饕客早已做足準備享用螃蟹大餐,但甲殼類海鮮尤其是螃蟹,對於易敏體質的族群來說,若不忌口容易引發過敏反應,造成皮膚出現紅疹凸起,嚴重更可能導致休克!這是因為螃蟹富含易導致過敏的原肌凝蛋白(tropomyosin),或是海鮮裡的組胺酸(Histidine)因為存放條件不理想,被孳生的細菌代謝成組織胺(Histamine),就會引發蕁麻疹。皮膚科陳冠宇醫師表示,過往只要到了秋蟹季,診間前來就診的病患數明顯增加,一問之下多半是因為受不了美食誘惑大啖秋蟹,使得皮膚敏感的患者如蕁麻疹等症狀加劇。因此特別提醒,若有過敏病史或為蕁麻疹患者,在大啖秋蟹前,建議可參考過敏原檢測。如對於螃蟹類呈現高度過敏時,則不建議食用。若為低度過敏時,食用秋蟹建議料理方式以清蒸代替燒烤或辣炒,或是在食用前可預先服用抗組織胺藥物避免症狀發作。蕁麻疹症狀腫如”加菲貓” 急性發作嚴重恐導致休克陳冠宇醫師提及蕁麻疹發作部位可遍布於全身,患者會感覺癢、體溫升高,最為困擾的是當病症出現在臉上,嚴重時患者眼睛會腫起來如「加菲貓」,而嘴唇就像「香腸嘴」,影響平時的社交及工作。如果蕁麻疹未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控制,也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症狀如喘、腹痛、關節痛等,甚至會導致無法呼吸。曾經有一位住在梨山的中年女性患者,因慢性蕁麻疹突然急性發作,使氣管腫脹,呼吸困難,所幸在救護車火速將患者送到醫院後,經過醫師治療才控制病情。陳醫師回想這位案例時仍餘悸猶存,因為當時情況危急,若是耽誤太久可能就一命嗚呼。因此,提醒蕁麻疹患者,平時務必配合醫囑穩定治療,在急性發作時切莫輕忽,應立即就醫,以免有生命危險。新一代抗組織胺不嗜睡,1小時發揮藥效且可持續24小時一天只需服用一顆,提高服藥順從性陳冠宇醫師提及蕁麻疹的治療方式一般為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分為第一代及第二代。通常在急性蕁麻疹病灶較嚴重時,會選擇使用第一或二代抗組織胺藥物合併類固醇治療。而慢性蕁麻疹的病患,需花費較長的時間治療,故需避免副作用的產生,使用「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進行治療,可在1小時內便發揮藥效緩解症狀,且藥效可維持24小時,不僅不會影響病患的肝腎功能,也不會造成嗜睡,提高服藥順從性;另外,多數老年患者會同時服用多種藥物,而一天只服用一顆的「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較不須擔心會和其他藥物產生相互作用而影響藥效的發揮。網路偏方不『蕁』常!醫叮囑:長期且持續治療方為永久之計除了秋蟹季節需格外留意,針對網路上流傳的治療蕁麻疹偏方:如米酒及薑汁擦拭患部、或用保鮮膜將患部包裹起來等,陳冠宇醫師也一一解釋並破除迷思,包含使用米酒及涼感藥物擦拭患部,雖會短暫感到舒緩,但米酒會造成刺激性皮膚炎; 而保鮮膜與薑汁塗抹也會導致症狀更加嚴重。建議若病患無法立即就醫,又想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地緩解,可冰敷或是沖冷水澡降低體溫、減緩不適。雖然慢性蕁麻疹無法立即根治,但只要長期、持續治療,就可以減緩發作及嚴重程度。原文:
-
2021-09-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眼中台灣病人求醫的心理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就醫、行醫與醫療政策的檢討」。一位資深醫師冷眼旁觀,點出他所看到的大眾就醫的問題;一位關心醫學倫理的律師誠懇道出他認為醫師行醫應有的修養。非常難得的是健保署李署長在百忙之中回應這兩篇文章,他以台灣濫用健保的真實數據、民眾就醫所需之部分負擔額度非常少,且檢查(驗)並無部分負擔的設計,而提出落實「使用者付費」的制度規劃,搭配弱勢經濟協助措施,才能有效降低不必要的就醫行為,讓珍貴的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民眾。讓我們傾聽李署長誠懇的呼籲:「民眾、醫療提供者、健保署各司其職,共同守護台灣健保!」最近我在醫院的接駁車上聽到一位年長女病人的報怨,她說最近因疫情的關係,原來就醫的醫學中心的大醫院可能要負責照顧有「染疫」的病人,而減少門診的次數,使得已習慣固定去門診領藥的她感到不方便,因此轉來一個有「專科」名號的醫院就醫。因為此次來到過去沒有就醫紀錄的醫院門診是初診,因而需多付初診掛號費,也被要求回診看檢查報告。因此向車上的乘客抱怨這醫院,對年長病人的不便及官僚。這個對話讓我聯想及分析台灣的「便民」就醫問題。一般民眾掛號求醫,都是因為身心不適而去求「醫者」幫忙改善。過去幾十年來。在台灣一般民眾是找住家附近的「開業醫師」或經家人、朋友或依其他媒介來找出名的「有名醫師」幫忙,以求緩解或治療不舒適。近年因為醫師舆人口的相對比增加,各分級的醫院、診所也增設許多,加上醫療保險的普及,使台灣的民衆有很多求醫的方式。除了分布在各地的診所,還可以「自我診斷」到不同分級的醫院甚至醫學中心的特別門診掛號求診。目前在台灣的民眾因身心不適可求助的管道很多,從傳統的求神拜佛、秘方傳授的漢草秘方等等之外,還有中西結合的「順氣」、推拿等民俗療法。最近民意開放,有科學根據的「西方醫療」漸漸受到重視,求診於經「認證」的醫療機構的民眾也很多,認同科學診斷及治療的民眾也更普及。因此,病人求診的管道及方便度都在近年內改變了許多。全民健康保險的推動,台灣民眾就醫更方便,因而追求進階的「專科」或「次專科」。求診及治病更方便,一般民眾求醫的量及質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加上經濟條件改善、生活品質進步,也顯現出一般民眾很注重健康狀況及醫療品質。國民平均壽命的延長,尋求醫療資源的幫助時,有些人仍有如求神拜廟的心理,以為「廟大、神會更靈」,因而追求去出名的「醫學中心」看診。除了治療管道多樣化之外,民眾也會尋求更「精準」及提供最先進的醫療科技來診治病情。要求受到最 好的、更新的技術來「看病」。各種檢驗的方式也比以前多樣化。醫學界也推出更「精準」的影像及生化、基因的技術。中西醫門診及特殊次專科的服務業者也推薦更多的診斷及治療技術,增加了許多化驗及技術的分析,來維護「更好」的醫病關係。醫療給付,包括轉診去專科或次專科就醫。就醫的經濟負擔也因健保給付,而有醫師變「醫匠」的現象。媒體的報導在新進醫療方面的資訊也增加很多,多少影響到民眾追求名醫或要求特殊醫療器材檢查的要求。就醫很方便在追求更次專科的「專家」以獲得最好的服務及治療。一般的民眾對醫療機構也多少有些迷思,同拜廟求神類似,很多都以為「廟大、學問就大」而趨向醫學中心,甚至向醫學院的附屬機構求助。因為一般民眾認為有專科醫生的頭銜,對病情的了解、判斷、檢查也應有高人一等的能力。一般民眾總期待又新又貴的檢查及診治會有更好的療效。這類的醫療資訊廣泛的在媒體上報導,多少影響一些「久病亂投醫」的現象。上述的社會現象或許會讓醫學生產生一些迷思,也會影響醫學生畢業後選擇進階臨床受訓的方向及執業的場所,甚至未來服務的方向。不同社經背景的民眾對疾病的認知不一樣,對現代科學及突飛猛進的醫療新科技的認知也很不同,對生命的看法也不一致,所以追求新醫術及科技療法很難有共識,對醫療「成果」及疾病「治癒」 的定義也不盡相同。或許更好的社會教育,會影響一般民眾的就醫形態。
-
2021-09-05 新聞.健康知識+
打疫苗頭暈癱軟是暈針還是休克?醫曝5項辨別指標
國內持續趕拚新冠疫苗的覆蓋率,副作用、不良反應等也備受關注,也有人會在施打後出現暈針的反應,讓人緊張是單純的暈針又或是休克。對此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在社群上分享初步辨識的方法,提醒民眾打完疫苗多加留意,但不必過度緊張。 打疫苗頭暈是暈針?休克?醫指5點多留意! 黃軒醫師表示,施打疫苗出現暈針或休克的情況,不單是只有新冠疫苗才會出現,是各個疫苗都有可能發生不適症狀。暈針主要是因迷走神經反應而起,不會有生命危險;休克則主要是因過敏反應所致,可能會有致命的危機。兩者看似相似,但對生命的影響有著極大的差異,可從時間點、感受、呼吸、心跳、皮膚等作觀察。 暈針: 黃軒醫師指出,暈針通常會在施打疫苗後的5分鐘之內發生,多的是施打當下就出現,當事人可能出現頭重腳輕、身體漂浮、忽冷忽熱、身體癱軟的情形,甚至是出現短暫的暈厥、意識昏迷或倒下,且可能因情緒緊張有過度換氣的情況,不過血氧濃度多半正常。在心跳方面,可能出現變慢的情形,及暫時性低血壓,皮膚則常見濕黏、冰冷,臉色迅速慘白、冒冷汗,就像被嚇到一樣。不過這些情況一般而言較為短暫,經短時間休息後清醒便恢復正常。至於民眾關心的第二劑疫苗,暈針者是可以施打的。 至於休克,黃軒醫師則表示症狀多半比暈針明顯還要更糟。休克因過敏反應往往會經過一段時間才出現,相較暈針沒那麼快,通常約在5~30分鐘左右出現,患者往往會有昏迷、意識不清的情況出現,整體狀態會遠比施打前、比前述的暈針情況還要更差,此情況會是一種警訊。在呼吸方面,由於上呼吸道痙攣,可能因支氣管嚴重收縮而呼吸困難,且有呼吸喘鳴的聲音,此時血氧濃度往往低下。至於心跳,因為休克屬於急速變化的重症,即便意識恢復正常心跳也還是可能處於持續加快的狀態,且血壓依舊低下。在皮膚上的表現,有別於暈針的臉色慘白,病患會出現的是搔癢的蕁麻疹、潮紅、眼瞼水腫等過敏反應。至於第二濟疫苗,因已發現過敏反應,自然不能夠再進行施打。 除此之外,黃軒醫師也透漏,曾遇過出現休克的患者,對方表述當下感受到將死的感覺,因此患者的危機意識和醫護人員將其當真這兩點相當重要,若處理不當,患者可能過沒多久就會當場死亡。暈針、休克處理大不同,接種後自我觀察很重要! 暈針和休克除了症狀不盡相同,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黃軒醫師表示,暈針因身體癱軟需有個位置休息,避免身體造成外傷,並安撫情緒至意識恢復即可。但過敏反應引起的休克關乎人命,在發現情況不對就應實施基本的救命術,如意識呼吸評估、維持呼吸暢通等,並緊急呼叫急救小組,給予氧氣、打針輸液、監測生命徵象、給予急救藥物腎上腺素,若未改善則每5-15分鐘重複注射一次。 黃軒醫師提醒,上述的這些症狀不見得每個患者都會出現,也有可能出現上述以外的症狀,不過醫護人員有受過相關訓練及經驗,處變不驚,也期待民眾不必緊張。最重要的是,接種後除了仰賴醫護人員,接種者也應留意身體狀況,以利發生的當下即刻處理,保障生命安全。《延伸閱讀》 .打疫苗前後這樣吃增強保護力!營養師:接種前要睡飽、避免空腹! .高端、AZ、莫德納、BNT打哪支?疫苗比一比,洪暐傑醫師破除迷思!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04 養生.聰明飲食
破解健康迷思/黑咖啡+運動 才有減重效果
Q:喝咖啡可以減肥嗎?什麼時機喝最好?喝哪一種咖啡減重效果最佳?不喝咖啡改喝茶也可以減脂嗎?A:當體脂肪過高時,喝咖啡搭配運動的減重效果不錯。建議在運動前30分鐘或在運動過程裡,可以喝黑咖啡,也就是美式咖啡,才會有減重效果。黑咖啡裡的咖啡因成分,可促進腎上腺素分泌,幫助肌肉收縮,產生爆發力,有助於燃脂減肥。以60公斤體重的人來看,在運動前半小時或運動時,可以飲用一大杯450至500㏄的美式咖啡。不喝咖啡的人,運動時可以搭配喝無糖綠茶,綠茶含有兒茶素,不僅能促進腎上腺素分泌,並幫助脂肪代謝,減脂效果好,還可以降低血中膽固醇,體重獲得控制。不過,如果胃不好的人,不宜喝太多的黑咖啡或綠茶,否則會導致胃不舒服。諮詢╱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
-
2021-09-04 性愛.性福教戰
人老後就沒有性需求嗎? 滿足老年人性愛有益身心健康
退休後的生活,除了玩賓果遊戲、養貓、編織之外,還有美好的性愛!對親密行為的渴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只是一種偏見。We-Vibe是為所有人的愛情生活提供創新產品的領先製造商,性治療師、性學家鄭義鑫與世界各地的性治療師及退休的人們進行交談,深入了解老年人的性生活。在5個娛樂及教育影片中,他們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及見解,指出了最常見的謬誤,並提出了良好的性愛技巧建議,令主題更為吸引。台灣人不敢討論的禁忌話題 導致對性有錯誤的謬思We-Vibe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有51.9%的台灣人認為性慾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臨床護理雜誌》的一項研究中透露,最重要的個人因素及性活動的預測因素是對於正向的性態度及知識、較低的壓力水平及較少的失能。在中華文化中,不願討論性慾以及缺乏正確及可用的信息可能會導致許多老年人的性功能及生活質量下降。在這項研究中,他們發現性活動的流行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但仍然有很多男性及女性會在70及80歲的時候進行陰道性交及自慰。當說到戀愛情節,在電影和電視上大多只會看到年輕人,這會讓人誤以為在老年時會性需求會減弱,而在We-Vibe的活動,不但展示了老年人的性需求,而且還展示了老年性生活帶來的快樂程度,希望從而改變這種觀念。性慾並不會因年齡增長而衰減 破除對於性的迷思「我們不可能在不與老年人交談的情況下,了解他們的慾望和偏好。」We-Vibe 性賦權主管Johanna Rief解釋,愛和性慾並不會因年紀增長而衰減,希望透過這些影片,鼓勵人們討論性需求,並尋找出新的方法來體驗他們的性行為,並不會再感到羞恥。在這次活動中,We-Vibe與7名60歲以上的人討論了他們的性偏好及行為,以及身體的變化如何影響性的需求。此外,提倡不老性慾的作家Joan Price接受了訪問,談論她最常見被問到的問題。其他國際專家,包括性治療師及醫生也消除了對老年性行為最普遍的偏見和錯誤假設。1.重新定義何謂性愛性慾可以隨著年齡改變。但這是個打破「性等於插入的性行為」這既定觀念的機會,並嘗試新的事物。往往會因此重新發現新的偏好、性感區域及與伴侶的聯繫。所有接受訪問的參與者都表示性愛已經產生了變化,現在的他們比年輕時更享受性生活。「放開你過往的性愛,因為我們都回不到 20 歲了」Joan Price解釋說,把它當作探索之旅,找出如何讓現在的你帶來最大的快樂、興奮及性高潮。畢竟,7.3%的台灣受訪者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性生活會變得更加輕鬆,因為你會更了解自己的身體,性愛也可能因此變得更加親密,因為你可能已經與同一個伴侶同床共枕多年。2.與外表無關作為身體積極運動的無意識支持者,所有參與者都反復指出外觀在性行為中並非最重要的部分。假如你對自己的外觀感覺良好,便可以更享受與伴侶間的親密關係。幾乎所有參與者都指出性生活令人快樂及不受拘束,因為他們不再那麼擔心自己的外表。作為年輕人,本來就會希望對自己的身體有自信,無論社會壓力及美麗的理想是怎樣的。3.美好及安全的性愛讓彼此都能感到愉悅透過媒體及色情電影,許多人認為他們清楚地了解他們的伴侶最喜歡是什麼。但是偏好及需求是非常個人化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人更了解自己的身體及慾望,在最理想的情況下,更能與自己更好地溝通。總結出73歲的Peter的說話「你認為可能對別人有吸引力的東西,不一定可以吸引別人。」不幸的是,老年人往往經常忽視避孕的重要性,即使意外懷孕的風險非常低,但年齡與性傳播疾病感染並沒有關係。We-Vibe目前的調查顯示,超過55歲以上的人並不重視安全性行為。在長期關係中,這方面當然可以不去重視,但若在交換伴侶的情況下,老年人也應該採取避孕措施來保護自己避免感染性病。4.溝通讓性愛更加美好溝通是維持良好關係及良好性生活的關鍵,傾聽與表達自己的願望一樣重要。即使是在長期關係中,當某些接觸感覺並不像以往那樣良好時,讓你的伴侶知道也很重要,相反地,也代表著值得嘗試新的事物。5.重質不重量的性愛當然,性慾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例如,對性的普遍慾望可能會減低,同時也可能需要長時間才能被喚醒,或者可能對某些刺激的反應會產生變化。然而,身體仍然會對觸摸作出反應,因此通常只需要開始觸摸自己,就可以引發性慾及慾望了。即使身體產生了變化,但老年性行為也不可被忽視,因為除了感覺良好之外,性行為對健康的好處也超越了壞處。除此以外,性愛也可以改善你的情緒,有助抵抗抑鬱的情緒、增強免疫系統及有助於緩解疼痛。老年人的性需求應該被重視 滿足愉悅有益身心健康鄭義鑫指出,老年人的性需求,在社會和家庭的認知裡,通常被疏忽、壓抑和限制的,不過即使老年人的性機能和性慾都漸漸退化,身體想被撫觸、被渴望的需求仍然是存在的。性權是各年齡階段都需要被重視的,尤其是老年人在性的心理與生理需求,用適合自己的性活動或親密和愉悅的愛撫而達到滿足,甚至性高潮可以來活化腦部狀態。要提升老年人對性愛的正向態度和積極作為,除了社會和家庭成員的開放和接納之外,還要調整一些老年人對性愛的刻板印象,例如:性愛是年輕人的權利、性生活只能是陰莖與陰道的性交等等,和進行性溝通增進彼此的共識,若有性功能不足的部分可適當利用性輔具或情趣產品,一樣能為個人和伴侶間的性活動,帶來回到年輕般的感受,對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壽都有助益。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性愛是組成整個人的其中一個部分,並滿足個人對情感和身體親密度的終生需求。大部分成年人,無論年齡都應該能夠享受性關係帶來的滿足感。★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8-30 養生.聰明飲食
廚餘不是好東西!學者:吃「噴」的豬肉沒較美味
不少人認為,吃廚餘的豬,肉質比較好吃,比較香?農委會表示,只是因為飼養期比較久而已,並非吃廚餘的豬肉比較好吃;學者認為,這只是一種迷思,廚餘餵飼養豬不穩定,肉質油質都偏軟,只是某部分人喜愛而已,但是否好吃,見人見智;但廚餘真的是不好的東西,從疾病防治來說,應該禁止。國內肉品專家、東海大學畜產與動物科技學系榮譽教授吳勇初表示,覺得吃廚餘的豬肉好吃,只是消費者個人習慣上的問題;真正吃廚餘的豬肉,屬於軟脂豬肉,脂肪飽和度較軟,也因此傳統的廚餘豬肉吃起來就是軟軟的;吃飼料的豬肉相對比較硬;從肉品的學理報告來說,硬脂的豬肉比較好吃;他舉例,大家都愛吃巧克力,因為巧克力的脂肪飽和度接近90%,因此口感好,大家覺得好吃。吳勇初說,豬隻吃廚餘,廚餘都是人剩下的食物混雜而成,以國人的烹調習慣,大多採用植物油,脂肪飽和度低,吃了大量飽和度低的油脂的豬,就是軟脂肪,理論上風味並不如脂肪飽和度高的的飼料豬;因此覺得廚餘豬肉比較好吃者,只是心理作用,實際上是脂肪有缺失的肉;現在也有不少廚餘豬改吃飼料,養出的豬品質、脂肪樣態相對穩定,且降低風險;若吃廚餘,那豬隻的脂肪樣態全年都不盡相同,依照廚餘內容而有變化。他表示,三年前就不斷討論禁止廚餘養豬,但政府妥協了,不論從疾病防治的角度,或者學理上豬肉的風味,乾脆趁這次契機徹底解決問題,一次改掉,如果持續使用廚餘,在疾病控制上的風險永遠存在,這是實際的問題,不應該不見棺材不掉淚,存有僥倖心理;他建議應該發展特色豬,比如吃牧草、吃中藥、吃花朵,最近流行吃茶葉,飼料加工過程,可以全面控制衛生安全;用廚餘養豬真的很不好,公寓大廈擺放的廚餘桶,又髒又臭大家都閃避,豬隻吃了這樣的東西,怎麼會有美味的豬肉?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表示,不是黑豬就等於吃廚餘的豬,吃廚餘的豬有黑豬也有白豬,只是北部吃廚餘的豬,超過九成是黑豬;而南部屏東也有黑豬,大多都是母豬場,由於廚餘的營養不均衡,因此是飼料餵養。江文全說,說吃廚餘的豬肉好吃僅只是迷思,主要還是農民飼養的成本問題,因為採用廚餘養豬直接生產成本少了一半;從學理上來說,黑豬飼養期比一般白豬飼養長久,大約多了三個月至半年,一般白豬六個月就會上市,黑豬看飼料、營養與品種,會養到九至十二個月,因此會說好吃,主要是因為養得比較久,肉跟風味比較成熟,所以跟養六個月的豬肉不太一樣,現行農委會畜試所近年也開發廚餘豬的飼料配方建議,採取低濃度的飼料配方調整,餵養出來的豬,也可以接近這樣的風味。
-
2021-08-3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肌炎不是打疫苗才會有!醫指3風險,胸痛、喘、累速就醫
國內持續拚疫苗施打覆蓋率,疫苗當中mRNA的莫德納和BNT疫苗,與「心肌炎」、「心包膜炎」的關聯受到關注,成了不少民眾施打疫苗前的考量。 不過其實不論是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兩者皆並非僅有疫苗才會引起,提醒民眾關注疫苗之餘,日常也需多留意防範,如有相關症狀應盡早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mRNA疫苗易引心肌炎?醫:極為罕見,留意即可。 聯安診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醫師表示,根據歐洲藥管局結至7月10日分析,BNT接種1.77億劑當中出現145例心肌炎、138例心包膜炎;莫德納在接種2000萬劑當中出現19例心肌炎、19例心包膜炎。mRNA所發生的心肌炎或心包膜炎,主要發生在年輕男性、接種第二劑的時候,發病的時間約為一周至28天發生。雖然主要發生於男性,但並不代表僅有男性會發生,任何年齡、性別都應留意。 不過施奕仲醫師也表示,因疫苗所引起的心肌炎、心包膜炎,計算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12.6,屬於極罕見的案例。且據美國疾管中心統計,除了極少數案例以外,絕大多數都可以康復。因此從整體的公衛角度來看,施打疫苗仍是利遠大於弊。提醒民眾多加留意即可,不必過度恐慌。 心肌炎不是打疫苗才會有,日常相關風險也要注意! 心肌炎和心包膜炎並非只有疫苗才會引起,日常也有許多風險因子需多加留意,以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導致嚴重的後果。 心肌炎成因3風險,胸痛、喘、累速就醫! 施奕仲醫師說明,心肌炎顧名思義為心臟組織發炎,臨床上發生的主要原因為病毒感染,包括了腸病毒,上呼吸道病毒、消化道病毒等感染,例如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若病毒進入到心臟造成心肌感染發炎,即所謂的「病毒性心肌炎」。另也有一部份的心肌炎原因不明,推測與免疫失調或異常有關,例如自體免疫引發的心肌炎,mRNA疫苗所引起的心肌炎也推測可能為免疫異常所致。而文獻上也曾有報導過因細菌性或寄生蟲所引起,不過此情況極為罕見。 施奕仲醫師表示,因上呼吸道或腸胃道疾病病毒感染所引發的心肌炎,症狀非常多變且難以發現,提醒民眾若感冒症狀遲遲未好、病程異常延長、身體逐漸虛弱就應提高警覺。除此之外,患者也容易出現胸痛、易喘、疲勞、四肢冰冷、臉色蒼白的症狀出現。而情況嚴重的猛爆性心肌炎,恐會使人導致休克甚至死亡。 若有出現相似情況應盡早就醫,以利掌握黃金治療時間。防範心肌炎發生,除了在疫苗上的選擇外,平時也要注意相關風險,平時應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也要維持良好的免疫力,並每年施打流感疫苗,以利預防病毒性心肌炎。 心包膜炎成因廣,預防、控制慢性病是重點! 至於心包膜炎,施奕仲醫師表示發病原因與心肌炎相似,主要為病毒感染,其他也包括了結核菌感染、尿毒症、癌症轉移、化療電療等。 心包膜炎的症狀,常見為中央或左側的胸痛,特別是在呼吸時會更加不適,在躺下時也可能會合併呼吸易喘、身體虛弱、發燒、心悸、腹瀉、嘔吐等症狀。若造成心包膜填塞,未及時執行心包膜穿刺引流,病人有死亡的風險。 因心包膜炎的形成的原因眾多,醫師建議預防心包膜炎主要著重在提升免疫力,以及預防、控制慢性疾病,日常應均衡飲食、攝取多樣營養素、規律運動強健身體、並積極地控制三高。 《延伸閱讀》 .高端、AZ、莫德納、BNT打哪支?疫苗比一比,洪暐傑醫師破除迷思! .高端疫苗有用嗎?安全嗎?招名威解析,並指最大關鍵問題!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29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忘記剛發生的事是失憶嗎?一心多用是記憶力小偷
哈佛神經科學家、暢銷小說《我想念我自己》作者莉莎‧潔諾娃寫給每個人的記憶全書,破解我們對記憶的許多誤解與迷思,並提供保健記憶的簡單方法忘記剛剛發生的事,不是失憶,是記憶根本沒形成。忘記剛剛說的話、別人的名字、手機放在哪裡,首要原因就是沒有留意。如果你沒有留意眼前的事,之後就不會記得。例如,如果你沒留意把眼鏡放在哪裡,就無法形成把眼鏡放在哪裡的記憶。之後,當你因為找不到眼鏡而感到挫折時,你並不是失憶了。你沒有忘記任何東西,那段記憶從來沒有形成。眼鏡不見了,是因為你沒有集中注意力(我的眼鏡通常就在我的頭上!)。現在,讓我們想像一個假設情境。你在派對上,你的朋友莎拉向你介紹她的先生。他說:「嗨,我是鮑伯。」你也介紹自己,並跟他握手。兩分鐘後,你們還在聊天,但你心裡覺得很尷尬也很害怕,因為你不知道眼前的人叫什麼名字。你為什麼不記得鮑伯的名字?你清楚地聽到他說:「嗨,我是鮑伯。」但光是接觸到鮑伯的名字還不夠。要記住他的名字,你的注意力也必須參與。鮑伯說出名字之後,這個名字會存在你的大腦約15至30秒的時間,如果注意力沒有加入,鮑伯的名字很快就會消失了。因此實際上,你並沒有忘記鮑伯的名字。因為你沒有留意,從一開始你就沒有記住他的名字。大腦的預設狀態是不專心的,需要有意識的留意才能記住。留意需要有意識的努力,因為大腦的預設狀態是不專心的。我們不專心的大腦平時不會集中注意力,通常都在神遊、做白日夢、處於自動駕駛狀態,而且背景充滿了重複流動的思緒。我們無法在這種狀態下形成新的記憶。如果我們想記住某件事,就必須打開大腦的開關,醒過來,特別留意。我們會記住我們留意的東西,所以更要留心我們平常關注哪些事物。樂觀的人會留意正面的經驗,因此正面經驗就會成為記憶。如果你情緒低落,就不太可能把快樂的事件或愉快的經歷固化成記憶。如果你只注意烏雲密布的時刻,就不太可能注意到陽光露臉的片刻。你尋找什麼,就會發現什麼。如果你每天都在尋找神奇的事物,注意充滿喜悅和驚奇的時刻,你就能捕捉到這些時刻,把它們固化成記憶。久而久之,你的生活故事將充滿讓你微笑的回憶。讓人分心的事物太多,一心多用是記憶力的小偷。我們生活在高度連結、事情一件接著一件的注意力分散時代。你的智慧手機、臉書、推特、Instagram、推播通知、電子郵件、停不下來的胡思亂想,都是注意力的小偷,因此也是記憶的小偷。盡量減少或排除使你分心的事物,就能改善記憶力。充足的睡眠、冥想和少量的咖啡因是抵擋分心的有效方法,可以提高你的注意力,幫助你建立長期記憶。與我同屬於X世代的人,經常吹噓自己可以一心多用,彷彿這是一種超能力。同樣的,千禧世代也能一邊看Netflix一邊Snapchat,同時還能跟你說話。但如果你想記住自己做過、經歷過的事情,上述兩種情境都會出現問題。當大腦試圖形成記憶時,分心會大大降低記憶形成的可能性。即使大腦在你分心的狀態下設法固化了記憶,這個記憶可能也不夠可靠,未來無法被完全提取。要形成深刻、準確的記憶,你必須全神貫注。考考你哪個是正確的蘋果LOGO?蘋果的商標是全球最容易辨識的圖像之一,請試試憑記憶畫出蘋果的商標。或者,你可以從下面九個圖形中,識別出真正的蘋果商標嗎?在原始研究中,85名大學生中只有一名能憑記憶完美地畫出蘋果商標。提供參與者幾種相似的版本選擇時,只有不到一半(47%)的學生能辨識出正版商標。你覺得哪一個是正版商標?如果你選了其中任何一個,就答錯了,這九個都是假商標。這麼少人能辨識出這個到處可見的圖案,這代表什麼?蘋果的行銷很糟嗎?當然不是。看到蘋果的產品,我們都知道那是蘋果的產品。但單純的重複接觸,並不保證我們會記住某些事情,記憶還需要投入注意力。我們想記住某件事,最重要的是要留意正在發生的事情。你的記憶不是攝影機,能不斷記錄你接觸到的每一個景象和聲音,你只能捕捉並保留你有留意的東西。如果你一天的清醒時間有16個小時,你的感官就等於不停工作了57,600秒,那是很龐大的資料量。但是你無法、也不會記得你的感官接收到的所有內容。
-
2021-08-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今開放登記!高端、AZ、莫德納、BNT ,4種疫苗「保護力、副作用」比一比
編按:首批輝瑞(BNT)疫苗即將到貨!由永齡/鴻海、台積電和慈濟購買,且郭董出馬到歐洲催貨的BNT疫苗,最快下周一(8/30)抵台,今天(8/28)下午2時起重新開放意願登記,BNT以12-18歲優先,剩下80萬劑開放給第一到第十類族群施打。台灣國內疫苗持續拚接種率,近日高端也將於8/23開打,許多民眾支持,也有不少民眾觀望。其實不只是高端目前有如信仰般的存在,信者恆信,其他疫苗也有相似的情況,包括AZ與血栓,或是莫德納、BNT與心肌炎的聯想,又或者莫德納、BNT聽說比較好的想像,各疫苗在民眾討論之間,都逐漸形成了某種特定的形象或聯想。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不論是何種疫苗,目前台灣已有、將進的疫苗都是安全且具保護力的,建議民眾可多從醫學角度了解各疫苗的正確相關資訊,並盡早施打,存好抗疫的本錢。 國內疫苗比一比,血栓、心肌炎竟異於想像! AZ疫苗:腺病毒疫苗,與血栓的關係? AZ疫苗是以腺病毒載體的方式製作,取自人體免疫系統陌生但安全無害的黑猩猩腺病毒作為載體,運載病毒的棘蛋白基因輸入體內製造抗原,進而刺激、訓練人體的免疫反應並產生記憶,達到防護的效果。 AZ與血栓之間的關係,是民眾關注度最高的,不過和一般民眾所認識的三高等疾病所帶來的血栓不同,AZ疫苗的血栓是少部分的特殊情況,例如曾有過肝素誘發血小板低下症的族群才可能提升此血栓的機會,因此三高等多數認為自己可能為血栓高風險族群的疾病患者,其實也可以打AZ疫苗。 莫德納、BNT:mRNA疫苗,與心肌炎的關係? 莫德納和BNT疫苗皆以mRNA的疫苗技術製作,將能製造棘蛋白的mRNA疫苗輸入體內,讓宿主自行製造、生成棘蛋白,進而啟動、訓練身體的免疫反應。 mRNA疫苗民眾較為擔心的心肌炎,洪暐傑醫師表示,這是疫苗藥物所帶來的免疫反應,與心臟病、三高等無關,而心臟病患者施打後出現心肌炎的機率也不會升高,發生率一樣極低,因為兩者沒有關連。 高端疫苗:次蛋白疫苗,真的安全有用? 高端疫苗是以重組蛋白的技術開發,製造出病毒的棘蛋白,將此輸入至人體,讓人體產生免疫效果,達到防戶的目的。 高端疫苗民眾較為關注的,就是是否真的安全有用?雖然未通過三期試驗,但從目前二期數據來看,確實具有保護力、副作用機率較低、且尚無不良反應出現,成績相當出色,就看民眾想看二期試驗還是三期試驗的結果,以醫學的角度看待此事。 醫師看各疫苗保護力、副作用、不良反應。 保護力: 綜合上述看保護力、安全性,洪暐傑醫師認為,4種疫苗雖然製作方式不盡相同,但概念大同小異,民眾常見的各種保護力數據比較,其實各不進相同的數據,多是出自於不同的研究,尚無大型研究以所有廠牌的疫苗在同一個基準值進行實驗。因此基準值並不相同,雖可做為參考,但放在一起比較的意義並不大,不適合做為相比的數據,更不適合做為挑選疫苗的基準。以目前來看,國內民眾能打得到的疫苗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保護力。 副作用: 從安全性來看,4種疫苗也都具有相當高的安全性,副作用是每個疫苗多少都會出現的可預期情況,代表著身體的免疫反應正在激發,因此產生不適,包括疲勞、發冷、發燒、注射點疼痛、頭痛、關節痛、肌肉痛等,而若沒發生也不必擔心,疫苗一樣是有效果的,副作用只是因人而異。 不良反應: 如前述所提,血栓、心肌炎等不良反應皆與民眾所想像的不同,並不必太過擔心,不過當然若有疑慮,可評估是否施打其他適合自己的疫苗。而不論如何若自覺非健康的族群,包括年長、用藥、慢性病等,都建議先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是否適合打疫苗,以免漏掉其他真正有風險的危險因子。 民眾所擔心的猝死案件則有待釐清,至目前為止,尚未有證據證實與疫苗為直接關係,比起疫苗導致死亡,民眾需更加注意的是在打疫苗這段時間的防疫安全及個人安全,例如缺水、中暑等。 國門力擋變種病毒,個人也要先存好抗疫本錢 洪暐傑醫師建議,此時此刻民眾應避免再因政治關係、品牌迷思等各種原因挑選疫苗,目前已進入、即將進入台灣的疫苗都是安全且有用的,建議民眾盡早施打,有什麼就打什麼才是上策。並在施打完疫苗後一樣注意戴好口罩、社交安全距離、勤洗手及消毒,如此才更有利一同度過疫情難關。 《延伸閱讀》 .高端疫苗有用嗎?安全嗎?招名威解析,並指最大關鍵問題! .打疫苗前後這樣吃增強保護力!營養師:接種前要睡飽、避免空腹!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