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輸血
共找到
173
筆 文章
-
-
2021-10-05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創國內紀錄 1歲童大愛遺人間 兩萌妹植入成功免洗腎
移植雖在國內發展許久,發生在孩子身上卻很特別。台北榮總團隊今天公布,完成一名年僅1歲3個月、9.8公斤的幼兒器捐雙腎移植手術,共有20名醫護投入歷時18小時馬拉松手術,創下國內最低體重的大愛器捐,並將兩顆腎臟分別植入的新紀錄。小小的生命來不及長大,不過讓另外兩名孩子免於終身洗腎的痛苦,受贈者4歲李小妹妹,以及9歲許小妹妹,在完成手術一年後,活蹦亂跳地在今天的記者會亮相。很難想像這兩位小妹妹去年還在生死拚搏,李小妹妹出生後第3天,即因自發性胃破裂導致敗血性休克,引發急性腎臟衰竭需終身洗腎,是國內年紀最小接受長期血液透析治療個案;而許小妹妹則因先天性心臟病術後引發急性腎臟衰竭,導致慢性腎臟病,接受腹膜透析長達3年。一般兒科主任張瑞文表示,腹膜透析雖然是兒童慢性腎臟衰竭首選治療方法,但有些病童會因多次腹部手術病史或反覆腹膜發炎感染,導致腹膜透析效果不佳,甚至無法使用,而需改以血液透析的方式替代。而病童體重太輕及洗腎管路建立困難,使得血液透析治療對於嬰幼兒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再加上,兩名病童因長期洗腎,僅能維持基本生理代謝,導致發育嚴重遲滯,腎臟移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等腎、植腎」又是一項嚴峻的考驗。兒童外科主任蔡昕霖說,年幼的大愛腎臟捐贈者極為稀少,且摘取與植入的手術極為困難,移植後的併發症遠高於成人族群,成功率極低;而幼童身形較小,身體血量或血壓無法充足供應成人捐贈的腎臟。台灣現行的器官分配原則,以北榮這個案例而言,孩子的兩顆腎臟捐贈,以往有99%是捐贈給一個大人使用。2005年至2021年,捐贈腎臟者中,年齡小於6歲只有15位,共捐出30顆腎臟,僅4位小於12歲的病童接受移植,其餘幾乎都植入成人患者原因在於台灣器官捐贈制度以「登記制」。蔡昕霖指出,沒有按年齡為切點,小孩子被迫跟大人一起等器官,臨床還會遇到,「60歲捐贈器官給4歲孩童」的狀況,但孩子最好植入年齡相近的腎臟,因為它會隨著受贈兒童成長發育有較好的適應,而達到較佳的長期腎功能。他建議,我國可以參考,美國「Share-35」的作法,顧名思義即是,若遇上35歲以下的捐贈者,優先給小於18歲的捐贈者做移植手術,以增加兒童、青少年的移植意願。孩子器官移植實屬不易,所以北榮去年一悉知有年紀小的捐贈者時,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與器官移植團隊擬定完善的手術治療計畫,隨即兵分兩路,蔡昕霖、移植外科鍾孟軒醫師摘取腎臟,張瑞文則做術前準備,李小妹、許小妹分別進行手術,共耗費20人、18小時。皇天不負苦心人,術後3個星期許小妹妹順利出院;但李小妹妹因經常輸血,誘發免疫系統產生極高的抗體,是移植後急性排斥的高風險族群。北榮醫療團隊用盡所有治療方法,歷經12次的血漿置換與抗排斥藥物多管齊下,終於在術後1個月,成功脫離透析治療。移植一年後持續追蹤,原本5.8公分的捐贈腎臟,隨著兩位受贈者一起成長,目前已長成10.5公分與8公分,而兩名妹妹也「暴風式抽高」、快樂長大,現在只需固定回診吃藥,與正常孩子沒有不同。
-
2021-10-03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開這一個 是為了救下一個
今年某個颱風夜,我在醫院值班。照理說該是「風平浪靜」的一晚,外頭風雨交加,大家都躲在家裡不出門,平常忙碌的急診,應該會清閒一些。可惜外傷無處不在,年輕機車騎士與汽車擦撞,第一時間送到其他醫院,經初步處置後轉診至我服務的醫學中心。到院時重度休克,大量輸血後血壓勉強回升,電腦斷層看起來是大範圍肝臟撕裂傷,而且持續出血中。病患狀況危急、假日又是半夜兩點,人力少之又少、又遇上颱風……所有不利因全加在一起。「血管攝影!快!」我衝到放射科醫師休息室,告知有個病人需要他們幫忙,同時打給手術室:「先讓病人做血管攝影止血,如果止不住就要馬上開刀,請先準備!」放射科醫師看過電腦斷層影像,立刻同意我的處置:「我去聯絡技術師還有血管攝影室。」手術室護理師:「我趕快協調人力,你那邊有需要立刻打電話過來。」儘管人力有限,當病患需要協助,第一線的外科醫師需要支援,所有人義無反顧堅守崗位。沒多久,放射科主治醫師抵達現場,雖已貴為主任,颱風夜還是在第一線值班,在我們最需要他的時候,如天神般降臨。如果血管攝影止血能成功,病人將有機會避開風險與死亡率極高的手術;相反地,若是沒辦法執行,那就真的得「拿命來拚」了!當所有人都在忙著血管攝影止血時,身為外科醫師似乎是現場最沒有角色的人物。然而我看著這一切,看著這迷人的一切,思緒突然有點脫離現實:我何其有幸,能和這麼了不起的一群人共事。在颱風夜裡、幾乎所有人都躲在家裡休息的時候,這麼多人聚在這裡,為了挽救一條命。「出血量太大了,血管攝影可能沒辦法完全止血,我盡量把能控制的出血都處理了。」放射科醫師告訴我。「太感謝了。」另一頭我拿起電話:「準備開刀,我現在要把病人推進手術室!」思緒回到現實,接下來是我的戰場。年輕人是第五級肝臟撕裂傷,藏在肝臟後方的肝靜脈出血,也是外傷醫師最頑強的敵人。其治療困難點在於出血位置在肝臟深處,手術極難直接找到出血點;而肝靜脈和下腔大靜脈直接相連,出血又快又急。醫學文獻上的死亡率報告是80%到100%。「病人隨時會死亡,請做好心理準備,也請聯絡其他家屬,這可能是最後一面。」我將手術同意書遞給家屬,知道接下來將是九死一生的搏鬥。多年前,我和一位資深外傷醫師一起處理過這樣的案例,病患沒有救活,大量鮮血從我們看不見止不住的地方一直湧出。那時候我沮喪地替這台手術收尾,資深醫師告訴我:「雖然死亡率非常高,但這是唯一機會,非開不可。開這一個是為了救下一個,總是會有救活的機會。」果然一如預期,鮮血從肝臟的大裂縫裡不斷湧出。我只能用大量的止血紗布,緊緊地將裂縫塞住,施行損害控制手術。這是對技術、耐心、膽量的多重考驗。病人的運氣好,我的運氣也好,血止住了,後續的恢復也還不錯。「開一個死一個」不足為懼,「開這一個是為了救下一個」才是外傷醫療的使命。
-
2021-09-2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沒高血壓病史、腹痛卻差點喪命 醫揭易被忽略的腹主動脈瘤
1名87歲老先生本身沒有高血壓病史,定期因為攝護腺肥大在泌尿科看診,平常生活尚能自理。在最近幾天因為肚子悶痛,懷疑是便秘的問題,自行去藥房買了軟便藥來吃,但是效果不佳,後續開始冒冷汗,之後被發現全身無力,昏倒在地。送往急診時發現病患已叫不醒,經腹部電腦斷層檢查意外發現1個8公分大的腹主動脈瘤病發後腹腔破裂出去的血塊,血壓偏低,輸注生理食鹽水勉強達到100毫米汞柱收縮壓。主動脈支架手術 術後照顧尤其關鍵國泰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李孟霖說明,針對老先生的情況,心臟血管外科會診後,隨即緊急施以主動脈支架手術。首先先用血管腔內氣球將主動脈堵住,減少血液不斷流入後腹腔,維持血壓,之後再根據病患的主動脈瘤解剖構造,置放適當尺寸的主動脈支架,最後以顯影劑確定沒有滲漏出去的情形,才算完成手術。術後住進心血管中心加護病房。李孟霖表示,別以為手術成功就結束了,術後的照顧更是重要。首先,大量血液流入後腹腔造成腹內壓上升,雖然已經及時以氣球堵住主動脈減少出血,但是術中總共仍然有約3,500c.c.的輸血量,腹內壓一開始超過20毫米汞柱。值得慶幸的是病患隔天意識逐漸恢復,但是可能因為術前的休克現象及術後腹內壓高造成的壓迫現象,一度腎臟衰竭,需要使用血液透析裝置輔助腎臟排尿功能,所幸在2天後腎臟逐漸恢復自己排尿的功能,順利脫離洗腎裝置,而腹內壓也逐漸下降到10毫米汞柱左右。病患腸胃蠕動能力也恢復,可以恢復經腸道飲食,肺部的氣體交換功能也沒有受損。在手術1周後開始逐步脫離呼吸器,可望拔管轉出加護病房。容易被忽略的急重症 腹主動脈瘤手術和術後感染風險高腹主動脈瘤是常被忽略的疾病,主要是因為它的位置在後腹腔,在主動脈瘤長大的時候往往不會伴隨明顯的症狀,病患常因此不自知。等到大到一定程度發生破裂產生腹痛時,已經算是相當危急的狀況,此時如果不緊急處理,死亡率將近百分之百,而就算進行緊急手術,在這樣休克的情況下,死亡率也將近5成,手術風險相當高。而手術後的照顧,又因為腹內壓過高的關係,有時候必須施以減壓手術或管路引流,來減少腹內壓避免各臟器的壞死,而這種疾病的照護和病患的復原本就需要較長的時間,然而在加護病房長期照顧過程中,因為病患本身的年紀及免疫力的問題,時間一久又容易發生各式感染狀況,一不小心就會造成敗血症併發休克,而有致命的風險。心血管、三高及抽菸病史者應定期追蹤 以提早搶占先機治療因此,對於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患者,或是有三高及抽菸病史的長輩,李孟霖建議,應進行腹部超音波或是腹部電腦斷層的篩檢,若是發現有腹主動脈瘤時,需要定期追蹤,對於血壓的控制必須更為嚴謹,膽固醇的控制也要更加注意,希望能在早期發現時利用各式藥物的控制減慢主動脈瘤增大的速度。若是有菸癮的患者,也強烈建議戒菸。而當直徑超過5公分時,因為發生主動脈瘤破裂的機會開始快速上升,此時建議早期施以支架手術,因為在這種時機(非休克狀況下)進行手術的風險相對較小,同時能夠減少日後發生破裂死亡的風險,以期改善病患生命品質。(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有這「2條件」小心主動脈剝離! 醫警告:10個走著進來,10個躺著出去 ·你是主動脈剝離高危險群嗎? 醫揭「奪命過程」:完全無預兆
-
2021-09-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皙福先生與夫人結縭60年,確因癌末比她先一步離世 悟出「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
Tell me, what is it you plan to do with y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Mary Oliver【編者按】這星期我們難得的收到了三篇來自不同背景的醫師寫出他們「跨越醫病之間的高牆」的經驗。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家寫出與一位老年癌末病人溫馨的互動,悟出「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另一位醫師因為遇到相當有主見、不容易與醫護人員溝通的病人,使他想到「為什麼不考慮誠心接納,順著病人的主張來進行,再加上持續耐心和關懷,設法探索他的內心世界?」。最後一位醫師生病後,自己注意到身體變化,提醒醫療團隊考慮其他可能性,同時也要避免妄作推斷,誤導主治醫師或醫療團隊,才能做一個稱職的病人。皙福先生皙福先生有嚴重的貧血,白血球數也低,去年初夏骨髓檢查發現是「骨髓增生不良」(myelodysplasia)而且骨髓裡的芽細胞(blasts)數量已經瀕臨血癌的程度。皙福先生剛過81歲生日,過去得過攝護腺癌及黑色素瘤,都是開刀痊癒。骨髓增生不良卻是一個很難纏的病。一年多前,我跟皙福先生第一次討論化療建議與治療計畫時,剛好我的同事有個病人跟先生年紀相仿、氣質相近(耳聰目明又手不離卷),也住在同一個鎮;貝克先生患有血癌已經接受化療半年左右。取得雙方的同意後,我介紹他們認識,可以交流經驗。皙福先生每週至少來我們的診所一次做抽血檢驗,化療一個月打五天。一開始,一個月要輸血一兩次,病情也保持穩定了一年左右。皙福先生的夫人因為失智,已經在離他家隔街的一個療養院住了幾年了。他們有三個子女,都住在離他們驅車可至的城鎮。皙福先生非常的獨立,也非常能幹。有一回,因為腹谷溝疝氣卡住,疼痛不堪,在急診室過了一晚,所幸,那段腸子又慢慢縮回腹腔,也迴避了緊急開刀的需求。因為他的血液疾病,開刀的風險很高,外科醫生建議他買一種專門設計給腹谷溝疝氣穿戴的護帶,防止腸子再掉出來。皙福先生從網路訂購護帶,發現不好用,把貨品退還,換了另一個護帶,又不合用,返返複複至少四次才找到一個有效又好用的護帶;之後,疝氣的問題再也沒有發作。這樣的耐心與堅持,讓我非常的欽佩。皙福先生來門診時,總是帶著他的iPad 以及從圖書館借的書。他使用iPad記錄他的病史資料進程,也經常搜尋閱讀相關醫療資訊。他也很會適當的使用他的iPhone 或iPad與他的醫師聯絡。記得一年前,他的小腿上有個傷口,皮膚有點發紅;因為事情發生在週末,在電話上問了他的症狀後,我建議他照個照片,把影像傳給我看,再決定需不需要用抗生素。透過這種方式,在過去一年,我們迴避跑急症室的一般做法,處理了舉凡小傷口,尿道感染及輕微便血的狀況。我的iPhone有好幾張他傳給我的大便上有小量凝固鮮血的照片!我特別欣喜的是皙福先生的好奇心及好學的態度。每次我跟他解釋病情,包括骨髓的正常功能、為什麼他的血球數很低,正常的血球壽命,以及輸注的紅血球能維持多久等等。他總是聽得很專注,也提問很好的問題。我們也常常交換我們正在閱讀的非醫療書籍的心得,以及點到為止的嘲弄川普政府的種種荒誕事蹟。今年的四月初,他向我請了兩個禮拜的假,搭飛機去亞利桑那州去處理(賣掉)他在那裡的一個房子。他跟他的夫人過去每年到那裡過冬,他要去把一些家庭照片及紀念品,裝上他的舊車子開回新罕布夏州;那是將近4300公里的距離!「阿隆(皙福先生的名字),你確定要自己一個人開車嗎?為什麼不坐飛機回來呢?」「沒問題的。我想把我的舊車開回來送給要去上大學的孫子。我跟我太太過去都是開車往還,聽有聲書也容意打發時間,累了就找旅店休息。」我們安排在他出發前輸血,回來後回診驗血,也都平安無事。今年的五月及六月,皙福先生兩度在化療一週後因發高燒住院。特別是六月那一次,他有大腸桿菌的尿道炎及菌血症;剛住院時因為意識不清,生命徵象不穩定而住入加護病房。幸好他對抗生素的反應很好,一兩天後就度過危機,但是體力也耗損了不少。有一天,我去醫院看他,皙福先生完全不知道我前幾天也天天訪視他。當我跟他説明發生了什麼事,他看著我眼淚盈眶地説:「I don’t know what I do without you.」(我不知道沒有你要怎麼辦!)之後,皙福先生的骨髓切片檢查跟以前沒有什麼變化,但是我判斷他的骨髓疾病已經惡化,輸血需求增加、感染症變嚴重,血小板數也下滑。皙福先生在波士頓的 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的腫瘤諮詢醫師跟我討論後,建議換一個新上市的口服藥。一週前,我跟皙福先生説明換藥的理由(病情已經惡化)、治療的目標(穩定血球數,減少輸血需求)。我也很坦誠地告訴他,如果我們很幸運的話,他也許還可以有一年左右的存活期。通常醫生在告訴病人他們有限的生命時,接下來常常用的一句話是“Get your affairs in order.”(把身後的事都交代好)。我説不出口。停了一陣子後。皙福先生凝視著我,平靜地説他昨天已經去找他的律師安排一些事情。我們又討論了這個疾病惡化時常見的併發症,及致死因素;許多病人是因為嚴重感染而過世。面對著這位我很尊敬喜歡的病人講這些很傷感,但不得不説的事,雖然表面上卻必需很平靜、專業,像在給學生上課一樣,心裡其實很難過。我給他一份這個新藥的資訊,並且説明藥價可能會非常昂貴,我們的社工師會幫他找財務協助,大約會花幾個星期的時間才能拿到這個藥(Ivosidenib, an IDH1 inhibitor)。昨天,皙福先生回來他每週定期的驗血。我們發現Ivosidenib的自費價格每個月超過3000美元,社工師還在努力尋找財務支援。這樣天價的治療,任何有點思考能力的人都會問「值得嗎?」。皙福先生自己讀了一些資訊,也思索了許多問題。他的第一個質疑是 Ivosidenib用在血癌的臨床實驗,病人的中存活期(median survival,50%病人的存活)是13個月。我上週告訴他如果我們很幸運的話,他的存活期還可能有一年左右,用不用藥似乎沒有什麼差別。我告訴他,這個藥可能會減少他的輸血需求(65%病人用藥後不再依賴輸血),存活期也有可能遠超過13個月。他也可以選擇支持療法,也就是不用藥物,只接受輸血。當血小板數很低,輸血的需求到了一週兩三次的情況,有的病人可能選擇安寧治療。「記得貝克先生嗎?他在藥物治療失效後,選擇放棄輸血,只做居家安寧。」我説。「是嗎?」雖然他們只見過一次面,皙福先生記得這位儒雅的病友。「因為嚴重貧血,體力會很虛弱,沒有行動能力,甚至會呼吸困難。安寧護士會用嗎啡讓病人保持舒適,慢慢地睡著離去。」我們談了居家安寧需要有家人全天候陪伴,住院安寧可能有病房費的負擔。皙福先生早已想好這個問題。他太太的療養院也有安寧病房,經濟上也沒有問題。之後,我們沉默了一陣子。「 Are you sad or emotional? 」(你很難過嗎?)我問。其實,我是在説我自己,因為我捨不得這位像知己般的病人離開。我們都眼淚盈眶。他沒回答,只是伸出手跟我碰拳(fist bump,因為疫情期間,人們迴避握手或擁抱)。不朽人生前兩天開車時,在公共電台聽到一則感人的故事。一位第一次懷孕的媽媽莎霞,在生產前就知道她的同卵雙胞胎,一個是健康的,另一個患有無腦症。醫生告訴她,無腦症的孩子可能會胎死腹中,或出生不久後就死去。她悲傷的心情可以想見;到底自己做錯了什麼,吃了什麼不該吃的東西,或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才導致胎兒的異常發展嗎?她的無腦症兒子出生後六天過世。她跟她先生同意將孩子的一些器官組織捐給學術基構做研究。捐贈的同意書説明家屬將來沒有權利尋求研究結果或任何賠償。兩年半後,她的兒子有一天問她,弟弟是不是在天堂裡?他在那裡快樂嗎?這樣的童言讓她有個衝動,想知道她去逝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剛好過了幾天之後,她到波士頓出差。她知道兒子的眼角膜是捐給哈佛大學的研究機構,就打了電話過去,説明了自己的身分,請求一個造訪研究室的機會。接線生愣了一會兒,因為她從來沒有接到過類似的請求,但是她很熱心的幫忙,莎霞造訪了哈佛;帶她參觀的人也引她見到眼角膜研究室主任。他跟她解釋,新生兒的眼角膜細胞比成人的細胞有再生能力,但是器官的來源很稀罕、珍貴。「妳兒子的眼角膜細胞在我們研究室裡生長著。將來會造福很多人。」那一刻,莎霞覺得她的心幾乎要跳出她的胸口!「我的兒子在人間!」 「他在哈佛,他進了長春藤大學!」之後,莎霞全家人又陸續造訪了其他研究機構,去了解兒子的臍帶血細胞、視網膜及肝臟都用於哪些研究。誰知這個只「活著」六天的生命,變成永恆不朽呢!人生好走當我們告別人間,房子、車子甚至傳家珠寶可以留給子孫後代;但是詩人Mary Oliver問我們 What have we done with 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皙福先生留給他的家人和我的至寶,將是他的智慧、精神與思想價值。後記當我告知皙福先生我以中文寫了他的故事,他問我能不能給他一個英文版。看了我特別為他寫的英文翻譯後,他寫了很長的電訊給我。他和他的夫人結縭60年,她很依賴他,也很需要他的陪伴(companionship)。皙福先生覺得自己很有福氣,生在很好的家庭;他跟他的夫人旅遍世界;他們有很好的兒女子孫,一生結識了許多好友;真是沒有什麼遺憾了。他卻從沒料到他會先他的夫人一步離世。他並不懼怕死亡,而是捨不得她孤單。我告訴他我完全了解他的心情。我在網路找到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的中英對照,傳給皙福先生。他傳給我 Sullivan Ballou letter ,一封美國內戰陣亡軍官寫給他即將喪夫的妻子的告別信。那幾天,我的心滿溢著感動,為人間的真情摯愛哽咽無語。適逢美國紀念911恐攻二十週年,許多電視節目回顧那轉眼間灰飛煙滅的無數生命,令人感念生死的無常。不管年輕健壯或老病潺弱,我們在塵世的日子總是有限的,因此,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live 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as well as it can be.
-
2021-09-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混打高端好嗎?醫師揭現行四種疫苗「混打好棒棒」組合
國內開始進行混打高端等臨床時驗,引起各界討論,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在臉書分析目前國內4種疫苗混打效果,表示「莫德納混高端,不建議」、「莫德納混BNT,很可以」、「AZ混mRNA,好棒棒」。潘建志醫師在臉書發文分析,指出AZ、莫德納、BNT、高端四種疫苗其實都被設計成要打兩劑,「因為第二劑疫苗會激發更全面更強烈的免疫反應,而有更好的保護力」。他解釋,理論上第二劑的蛋白質抗原性質越接近第一劑,容易被第一劑寫入記憶體的記憶性B細胞T細胞辨認出來,對混打而言效果越好,若單純只看疫苗本身的蛋白質胺基酸序列,「四種疫苗在抗原表達上幾無差異,好像都能混打」。可惜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潘醫師以人類血型有A、B、AB、O四種,不能隨便輸血以免出現免疫排斥反應為例說明,疫苗抗原上的聚醣不同,表現出的抗原免疫性就不同,甚至會被當成身體外來異物而被排斥。其中AZ、莫德納、BNT三種疫苗接種後所產生的S蛋白/S-2P蛋白,都是在人體中、且是同一個人的體內合成的,醣基化相同,免疫反應接近,理論上可互為第一劑、第二劑。但高端次蛋白疫苗的S-2P蛋白,是透過中國倉鼠卵的上皮細胞(CHO),經基因改造技術所產生,加上佐劑後包裝成針劑,再打入人體中,和其他三種疫苗免疫反應差別較大,「比較不適合混打」。潘醫師再進一步表示,莫德納與BNT皆為mRNA疫苗,兩者十分相像,抗原S-2P蛋白的序列完全一樣,國外也有研究證實可以混打,因此在等不到第二劑同種疫苗時,「莫德納混BNT在學理上和現實中是非常可行的」,總比第一劑打完拖延太久,造成抗體逐漸降低,保護力消失擋不住病毒好。而AZ和mRNA混打,則是被AZ大缺貨和血栓疑慮逼出的策略,雖然後來發現混打反應更強,但過去不同疫苗間「哪有人在混打」。至於接種順序,潘醫師說,根據國外研究,還是建議先打AZ、再打mRNA效果較佳。高端疫苗因醣蛋白抗原表現和其它疫苗有差異,且全世界都沒有其他次蛋白疫苗上市,沒有混打先例,故台灣必須從頭開始做臨床實臨,加上高端產能有限、民眾對高端有「疫苗猶豫」心理,因此他建議高端還是專心「自己混自己」,等保護力和安全性的數據更清楚後,再來考慮混打。
-
2021-08-30 癌症.肝癌
王光輝肝癌病逝/早期通常沒症狀 發生率、死亡率都很高的肝癌如何避免?
【2021/08/30編按】兄弟象隊一代名將、人稱「萬人迷」的王光輝,今天上午因癌症病逝,年僅56歲離世令球迷震驚。在台灣,肝癌的發生率與致死率都很高,且不少人是B型肝炎與C型肝炎的帶原者,一起來看懶人包!這裡要討論的肝癌,是指「原發自肝臟細胞的癌症」,而不是指從大腸癌、乳癌、胰臟癌轉移到肝臟的「轉移性癌」。肝癌的症狀在肝癌的早期,患者通常沒有症狀,能在肝癌早期就發現自己罹癌者,很多是從健康檢查得知,而非因為不舒服就診。當肝癌繼續長大時,患者可能會感覺:● 右上腹痛● 腹脹● 無預警的體重下降● 食慾欠佳 ● 疲憊● 黃疸● 茶色尿● 發燒肝癌的危險因子如果有下面幾項危險因子,你或許該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健康檢查,以免已有肝臟腫瘤卻不知道。● B型肝炎或C型肝炎這幾乎是肝癌最常見的危險因子了!兩者都是經由血液傳染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能經由母嬰垂直感染、共用針頭、輸血等方式得到肝炎。病毒性肝炎會持續的破壞肝臟細胞,肝細胞病變演變成癌症的機會就大大增加。● 肝硬化當肝臟因為酒精、病毒性肝炎、藥物等因素受損後,肝臟會企圖自我修復,但過程中會產生疤痕,因而變硬、變形,這些漸進性且不可逆的破壞會讓肝臟失去原有功能,也讓肝細胞病變演變成肝癌的機會增加。肝癌的危險因子接下來的肝癌危險因子,則與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 嚴重酒癮若天天飲用大量酒品,且保持過量飲酒習慣多年,罹患肝癌的機會就較大● 黃麴毒素黃麴毒素是一級致癌物質,當花生、黃豆、玉米等五穀雜糧在濕熱天氣下發霉後,會產生黃麴毒素,像花生粉、花生醬、豆腐乳、棗類中藥材等保存不當時都可能有黃麴毒素,且即使加熱到攝氏一百度烹煮也無法去除,吃下肚後黃麴毒素會攻擊肝臟細胞,引發肝細胞病變,甚至導致肝癌。● 糖尿病也會增加肝癌的機會。● 體重過重檢驗肝癌當然,我們一定會很關心要如何檢驗出肝癌呢?若醫師懷疑患者有罹患肝癌的可能,會安排抽血檢查胎兒蛋白,若上升則須懷疑是否有肝癌,抽血同時也要了解現在的肝功能指數。若是慢性B型或C型肝炎病患,建議每六個月應該抽血檢驗甲型胎兒蛋白指數;若已經確定是有肝硬化的病患,那建議每三個月抽血檢查血清甲型胎兒蛋白。假使定期抽血檢查時發現這指數是異常的,或指數一直持續上升,就要小心肝癌的可能。當然,並非所有肝癌病患的胎兒蛋白指數都會上升,抽血結果即使是正常的,也不代表一定沒有肝癌。肝癌的影像檢查一般來說,定期腹部超音波檢查可以做為高危險群的第一線檢查,建議罹患B型肝炎者、C型肝炎者、及肝硬化者至少四到六個月應該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檢查肝癌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都是能用來檢查肝癌的影像工具。肝臟切片代表取出一小部分的腫瘤組織,放到顯微鏡下化驗,可用於確診是否為肝癌。進行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時,須要打顯影劑,以便了解腫瘤的分布位置、數量、及大小,醫師會再配合患者的年齡及身體狀況,決定適合的治療手段。若發現的夠早,選擇「手術切除」通常是最有效的治療,有機會治癒肝癌。其餘治療方式包括了射頻燒灼、動脈栓塞、藥物注射、肝臟移植等,就端看個人病情及腫瘤狀況來決定了!原文:
-
2021-08-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男子車禍重傷休克 亞大醫院5次手術救回他
一名48歲男性日前車禍全身多根肋骨斷裂、下肢開放性骨折,且送醫後因張力性氣血胸併出血性休克,一度「心跳呼吸停止」,所幸院方啟動創傷小組緊急搶救,陸續完成止血、引流、骨折固定等多達5次的手術治療,才終於讓他復原出院。醫療過程全程陪伴丈夫的妻子感動表示:「當時先生送到急診室的時候已經奄奄一息,幸好醫療團隊仍不放棄一絲絲希望,堅持搶救到底,這條命是醫院幫我們搶回來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鍾侑庭指出,患者到院時意識不清、瀕臨呼吸衰竭,立即啟動外傷小組,雖經緊急插管,血壓仍不穩定,身體檢查亦發現顴骨疑似骨折,且左下肢有明顯開放性傷口及變形,X光檢查也顯示左側第3至9肋骨葛折,懷疑出血性休克合併張力性氣胸。正準備胸管引流減壓時,發現患者突然心肺功能停止。當下緊急實施心肺復甦術,並立即針式減壓,歷經關鍵8分鐘後總算恢復心跳。骨科醫師賴禹呈說,因患者左側骨盆、股骨及脛骨嚴重骨折,使得下肢出血量大,外傷當天先以時間短且微創的骨骼外固定手術達成初步骨折復位,術後送往加護病房觀察與支持性治療,等6天後生命跡象恢復穩定,便立即與胸腔外科合併手術,先治療下肢五處骨折及肋骨固定手術,4天後再進行失血量較大的骨盆手術,並採取「創傷控制骨科治療」的階段性手術,降低併發症與器官衰竭的發生率。胸腔外科醫師劉柏毅說,患者左側肋骨第3至9根骨折,且有連枷胸、氣血胸,亦出現張力性氣胸,狀況相當危急,經過輸血、輸液、生命徵象監測、抗生素使用避免感染,待全身性發炎期過後,執行肋骨固定手術,術後第2天順利拔管,為避免肺部功能退化及關節僵硬,在加護病房期間也安排肺部與肢體復健,21天後順利轉往普通病房。
-
2021-08-25 新聞.科普好健康
什麼是暈針?當「暈針」發生時如何處理、如何避免暈針的發生
國產高端疫苗於8月23日開打,傳出有人接種後倒地、意識突然喪失等不良反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個案大多血壓較低、心跳較快,推估應是暈針導致。究竟什麼是暈針?該如何避免?據大鈞診所醫療百科顯示,暈針廣泛發生於於打針、抽血、輸血、捐血、疫苗注射等各方面,是指在針刺過程中,忽然感覺身體不適,而發生暈厥的現象。主要的症狀為突然感到頭暈目眩、心慌、噁心、欲嘔吐、臉色蒼白、手腳發冷,嚴重甚至血壓下降或神智昏迷…等,其實就像是有些人只要見到了鮮紅的血液,即臉色發白、噁心、欲嘔,頭暈眼花;而暈針並不是只有被打針的人才會暈針,有時候是在旁圍觀者也有可能會暈針。常看到就是有外傷處理時,醫護人員都會請家屬在外面等候,不然萬一家屬發生暈針,醫護人員會更忙碌的。 暈針(needle phobia)又稱為打針恐懼症,可能發生在打針、抽血或是中醫針灸時,是一種心理因素所引起的生理反應,常見反應會有暈眩、想吐、全身無力…等。常發生在打針的那一剎那,但也有人只是看到針筒扎到身上(即使看到的是針扎到別人的身上),就感同身受暈倒的。也有少數人,會在過程後餘悸猶存,也許過了5~30分鐘才感到不適,這也是一種暈針反應。 暈針是因為對針具的恐懼感先刺激了交感神經系統→心跳上升→血壓升高→導致迷走神經過度矯正(vasovasgal reflex)→瞬間心跳變慢→再刺激腦部分泌鬆弛血管的激素→血壓降低→進而暈倒(自己嚇自己而暈倒)。引起暈針的原因?為什麼會暈針呢?有的人是很怕看到針,有些人很怕痛,也有些人因為過去打針有不好的經驗,還有遺傳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一個人會暈針。曾經暈針過的人很容易再次發生暈針。暈針如何處理1. 停止針刺,將針取出。2. 請平躺休息。3. 鬆開衣物腰帶,注意保暖。4. 症狀輕者,靜臥片刻,給飲溫開水或熱茶後即可恢復。 如何避免暈針1. 避免過飽、過餓如果是參加體檢一般都會要求受檢者空腹,所以過飽機會不多,過餓倒是有可能;但是遇到體檢人數眾多時難免等待,該怎麼辦?如果你真的覺得餓得受不了了,站在醫護人員的立場我也只能建議你盡量鼓起勇氣先去抽血,避免過餓讓你暈針;然後可以吃點東西,再進行其他不需要空腹的檢查。 2. 避免過度疲勞如果預知哪天要抽血、注射、針灸…等,前一日最好不要飲酒或熬夜,以免過度疲勞。3. 轉移注意力深呼吸是常用來轉移注意力的方式。4. 有暈針史應主動告知如果以前有過暈針的經驗,大川診所王祝任醫師建議:需要打針抽血時,請告知醫護人員,他們會請你躺在床上,做需要的醫療行為,以避免暈針的發生。
-
2021-08-24 該看哪科.兒科
女嬰罹先天橫膈膜疝氣 高雄長庚在母胎階段就及時揪出
高雄24歲婦女懷孕20周產檢時發現胎兒疑有左側先天性囊性腺瘤樣畸形,轉診高雄長庚醫院,確診為先天性橫膈膜疝氣,隨即啟動跨科會診,一路照護,至第38周順利產下,女嬰出生3天後再接受橫膈膜缺陷修補。此案例亦凸顯「母胎醫學」的重要,歐美醫院早就起步,高雄長庚今年5月間亦成立母胎醫學中心,提前以小兒醫學的技術應用到產前胎兒身上。因應疫情,高雄長庚今年5月間成立的母胎醫學中心,延至今天才啟用,並公布一起嬰兒罹患先天性橫膈膜疝氣案例。先天性橫膈膜疝氣(CDH)發生率約1/2500,病因不明,存活率不到60%,嚴重者需使用葉克膜,產前小於50%能診斷出。高雄長庚婦產科醫師收治一名懷孕20周的孕婦,胎兒疑有異樣,經安排核共振檢查,左側胃腸結構進到胸腔,以致肺部發育受限,肺容積僅剩45%,診斷為先天性橫膈膜疝氣。婦產科立刻照會兒童新生兒科、小兒外科莊錦豪醫師及李信儀醫師共同會診,至38周胎兒順利產出後再修補橫膈膜缺陷,這名女嬰生下時2830公克,所幸在母胎時獲及時治療,平安健康。母胎醫學的產前小兒醫學,是把產前發現的胎兒問題,提前以小兒醫學的技術應用到胎兒身上,對高危險妊娠患者而言,在懷孕期間即能應用高端影像設備與分子生物科技來診斷胎兒異常,杜絕畸胎的遺憾。高雄長庚表示,1968年羊膜穿刺檢驗開啟產前診斷先機,1972年即時性超音波的發明讓產前胎兒影像診斷跨出劃時代的一步,此後3、4D超音波的發明,分子生物科技發展,讓產前診斷有了「螢光快速定位雜交檢驗」、「染色體基因晶片分析」。2007年發展的非侵入性唐氏症篩檢,更讓產前診斷邁步前進。高雄長庚在1994年7月即全面推行母血唐氏症篩檢,羊水中心在1995年7月通過國健署評鑑;產前侵襲性治療診斷也在12月開始進行子宮胎兒內輸血。1996年9月進行南部首例子宮內羊水灌注,1998年7月進行子宮內胎兒胸腔積水治療,開啟南部子宮內胎兒治療的先驅,之後更積極發展level II、3、4D超音波及杜普勒超音波及最尖端的胎兒心臟超音波。高雄長庚副院長藍國忠今主持院內母胎醫學中心啟用儀式,指母胎醫學中心將是產前診斷與產前小兒醫學的所在,可即時統合,完成複雜、跨科的產前檢查,對台灣母胎健康,將承擔全新任務。
-
2021-08-1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搶救TTP之6:TTP病患陷困境 應考慮納入罕病保護傘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血栓型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在臨床上非常少見,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周聖傑表示,台大平均每年只有一兩個案例,有些幸運的患者治療後很快痊癒,終生未再復發,但也有些患者的治療很棘手,不斷復發,最後過世。【延伸閱讀:TTP是什麼?看TTP患者最真實的告白】五大症狀 血小板低下、血管內溶血最常見周聖傑表示,導致TTP有五大症狀與血栓有關,最常見的是血小板低下和血管內溶血,兩者也是絕對必要條件,血小板低下時,患者會有紫斑和出血,血管內溶血則會造成貧血,患者會頭暈、疲勞和血紅素尿液。另三種病徵不一定會出現,第一是中樞神經症狀,患者會意識改變,嚴重的甚至突然昏迷和癲癇;第二是腎臟問題,比較少見,少數患者會因腎臟問題而水腫或無法排尿,最後一種病徵是發燒。周聖傑說,TTP的盛行率極低,台灣大約是百萬分之一,以台大為例,一年平均只有一兩個病患,有時候一年兩三例,但有時兩三年都沒有TTP病患。TTP在臨床診斷上,最關鍵的是檢測患者體內ADAMTS13酵素。周聖傑指出90%至95%的TTP患者屬於免疫型,主要來自自體免疫的因素,對ADAMTS13產生抗體,以致體內ADAMTS13 被移除,結果人體內的vWF 因子無法被切斷而變得太長,進而吸附大量血小板造成血栓。搶救TTP 第一步先換血因此,搶救TTP患者最常見的處置方式是置換血漿,把大分子的vWF因子自患者血漿中移除,置換的新血漿內有正常的vWF因子和ADAMTS13,也同時移除了對抗ADAMTS13的抗體,但有時患者體內仍殘存抗體,要再等一陣子才能治癒。周聖傑指出,臨床上多數患者換血兩三天後的血小板即恢復正常,但曾有患者超過一個月後才治癒;一般患者大約是置換一倍左右的血漿,也有人效果不好,國外文獻顯示甚至有患者要早晚各洗一次,置換兩倍血漿。另要留意的是,有些患者換血後雖病徵緩解,但檢測發現體的ADAMTS13依然偏低,這代表抗體還在,就必須再使用莫須瘤等免疫抑制藥物來抑制抗體。周聖傑表示,置換血漿如同大量輸血,TTP患者等於一下子接受10至20位捐贈者的血液,一定有健康風險,最常見的是過敏,身上出現紅疹和發癢。另外,台灣的捐血品質雖控管嚴謹,但仍可能有極少數的C肝和HIV帶原,都是可能的風險。近年國外已有新的TTP抗體藥物,周聖傑說,新藥可阻止vWF因子與血小板結合形成血栓,與血漿置換併用能加速臨床上的的效果,有機會減少死亡,但新藥未引進台灣。免疫型患者不一定會復發TPP分為免疫和遺傳型,根據過去的統計,周聖傑說,免疫型TTP復發的機率不高,有些患者一生只發作過一次,治癒後未再復發。例如十多年前周聖傑曾收治一名正在服役的年輕患者,他在軍隊早點名時昏倒,身上出現紫斑,送醫急診檢測發現血小板低下,血液抹片也看到破碎的紅血球,都是典型的TTP病徵,因此很快確診且立刻進行血漿置換,患者病徵很快改善,再也沒有復發。還有一位男性患者在十年前發病,但當時他只有血小板低下和血管內溶血的病徵,輾轉看了很多血液科醫師都找不出原因,最後到台大才確診是TTP,經血漿置換後也已順利治癒,未再復發,直到最近因擔心AZ疫苗的血栓問題,才又找周聖傑回診。但不是所有患者都如此幸運,周聖傑說,有些患者體內的抗體無法完全移除,會反覆復發,治療上很困難;他曾收治一位患者,持續發燒、意識改變,置換血漿仍無法改善,最後越來越昏迷,甚至出現癲癇住進加護病房,即使再給予免疫抑制藥物仍不見起色,最後不幸離世。還有部分免疫型患者是因免疫控制不好而一直復發,周聖傑解釋,TTP的發作除了因為ADAMTS13低下之外,外在的酒精、懷孕和感染(例如感冒時的病毒感染)等變化,都會影響人體免疫功能,誘發病徵出現。他也說,現在由於ADAMTS13的檢驗普及,患者病徵改善之後,可繼續追蹤監測體內ADAMTS13是否恢復,也可進一步釐清確診患者到底是遺傳或免疫型。治療遺傳型TTP 終生的戰役遺傳型TTP的治療則是一場長期戰役,患者因為基因缺陷,體內的ADAMTS13低下,必須不斷換血補充。周聖傑表示,目前全台灣只有一位先天性病人,體內沒有ADAMTS13,從幼童時期確診至今已30歲,每三四周就要輸一次血,每次輸四到六個單位血液,20多年未間斷,一停就會復發。周聖傑說,台灣雖以免疫型病例居多,但表面上看來是免疫型的患者,也有可能是遺傳型,只是未被診斷發現。英國一項研究曾蒐集TPP孕婦病例,原以為她們都是免疫型,進一步檢測才發現其中部分竟是遺傳型TTP,從小一直有輕微的溶血等病徵,但從未被診斷出來,直到懷孕才誘發TTP的病徵。周聖傑認為,TTP絕對是非常罕見的疾病,但台灣對罕見疾病的審查傾向只接受遺傳型的疾病,偏偏TTP患者是遺傳型或免疫型很難區分,無法立刻知道,要靠長期追蹤才能判別。他表示,TPP如果能納入罕見疾病的保護傘,未來引進國外的新藥物會較為容易,對患者來說是好的,而過去也有非遺傳型的疾病納入罕病,「因此這不是不可討論的事」。
-
2021-08-19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皮膚癢抓到破皮潰爛 竟是骨髓纖維化作祟
●皮膚劇癢破皮,恐與血液疾病有關●九成患者脾臟腫大●好發於65歲長者身上「皮膚癢到痛不欲生!」一位資深內科醫師的外公,四肢常抓到破皮潰爛,長期於皮膚科就診卻毫無效果,某次抽血檢查發現血小板數量異常,轉至血液科,就診發現竟是「骨髓纖維化」。台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林建嶔指出,骨髓纖維化共有10大症狀,若症狀逐年惡化,應提高警覺。造血功能轉嫁脾臟或肝臟骨髓纖維化是「骨髓增生性腫瘤」的一種,骨髓增生性腫瘤是指骨髓造血幹細胞中造血母細胞發生不正常增生,如真性紅血球增生、原發性血小板增多,屬於最常見的骨髓增生性腫瘤,如果未妥善控制,將惡化為「骨髓纖維化」或是「急性血癌」。骨髓纖維化會使骨髓原本造血功能轉嫁至脾臟或肝臟,約九成骨髓纖維化患者脾臟腫大。初期症狀不明顯常被忽略研究顯示,真性紅血球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經過10到15年,最高會有11%到14%的機率轉變成骨髓纖維化。不過,多數的骨髓增生性腫瘤初期不是無症狀,就是症狀不明顯被忽略,就醫時往往已形成骨髓纖維化。研究發現,骨髓增生性腫瘤10大常見的症狀為疲勞、易有飽足感、腹部不適、活動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搔癢、發燒、夜間盜汗、骨頭疼痛、體重減輕。林建嶔表示,這些症狀幾乎每個人都有,但是這些症狀如果持續發生且逐年愈來愈嚴重,就要懷疑是血液疾病。需定期輸血或服藥物改善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陳睿哲指出,骨髓增生性腫瘤是少見可以找得到驅動基因突變的疾病,出現症狀後抽血確認血球數量,基因檢測也是很重要的工具,常見的突變基因包含JAK2、CALR、MPL、BCR-ABL1融合基因。無論是血小板或紅血球增生,最擔心血栓發生,骨髓纖維化必須接受骨髓幹細胞移植治癒,而骨髓纖維化因造血功能異常,需定期輸血或使用口服抗骨髓纖維化藥物改善。林建嶔表示,骨髓纖維化好發於長者身上,多數是在65歲左右發病,但也有二成左右在55歲以前甚至更早發病,治療上會依照年齡作調整,年長的患者移植前恐需要化療,因此治療計畫多採取避免疾病惡化,加上可使用口服抗骨髓纖維化藥物改善,搭配骨髓纖維化自我檢查量表(MPN10量表),調整處方維持患者生活品質。【線上講座】戰勝骨髓纖維化
-
2021-08-18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搶救TTP之4:病況既兇且猛 緊急血漿置換挽性命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是非常複雜的血液疾病,血液科醫師表示,TTP從致病原因到症狀判讀和治療方式,都考驗著醫師和患者,一定要提高警覺。尤其TTP是血液疾病中的急症,一旦發生就要搶時間治療,否則會影響多重器官,引發嚴重後果。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宇欽指出,TTP發生的關鍵原因來自體內缺乏ADAMTS13,這是一種切斷vWF(von Willebrand Factor,溫韋伯氏蛋白質因子)的酶。正常的vWF因子會結合形成雙鍵再擴張連結為多鍵,成為大型的vWF,可作用在內皮細胞上吸附血小板,堵住血管破口, 達成止血功能。但當人體ADAMTS13不足時,大型的vWF無法被正常地切斷,這些大型vWF便會吸附太多血小板,形成血栓,進而造成小動脈阻塞和全身血小板低下。ADAMTS13 缺乏的原因可大致分為遺傳性和免疫性。陳宇欽說,20歲以上的TTP成人患者,90%都屬免疫性造成,包括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乾燥症)、感染等狀況,都有可能產生抗體,中和掉了ADAMTS13的活性。判讀難 二大治療方式: 換血+免疫制劑 陳宇欽表示,TPP在臨床診斷上,無法藉由單一的檢驗結果來確認,相較於癌症只需切片或斷層檢查即可判定,TTP要做很多檢查才能確診,包括檢測ADAMTS13的活性,並透過腎功能異常、發燒、血小板低下、血紅素低下、溶血等五項臨床表徵來綜合判斷,還要經由鑑別診斷,排除掉其他不同原因。因此臨床上TTP的確診,對醫師是極大考驗。陳宇欽說,TTP都是急性發作,就醫的第一關往往是急診,但偶有經驗不夠的急診醫師一看到檢驗結果顯示血小板很低,便立即為患者輸血小板,反而造成更嚴重的血栓。針對TTP的治療,陳宇欽說,台灣常採用血漿交換(血漿置換術),以及使用類固醇或治療癌症的生物製劑等免疫抑制劑,而國外近年已核准有新的單株抗體治療,機轉為透過一種阻斷血小板與vWF因子結合的藥物,但台灣至今仍未引進。 症狀多元 急診患者小心轉錯科TTP的發病症狀多元,陳宇欽指出,小動脈血栓阻塞會快速影響人體不同器官,影響到肝臟就出現黃疸,影響到神經就出現意識異常。例如他曾收治一位做生意的婦女,一開始常找錯錢給客人,講話時答非所問,最後意識嚴重混亂,家屬以為是精神問題送到醫院急診,但急診室醫師檢驗時認為她出現黃疸,便轉送腸胃科,直到腸胃科發現患者血小板數值很低,立刻會診血液科,馬上確診是TTP進行血漿置換,緊急救回一命。另一位年輕女性患者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曾於診所就醫檢查發現血小板低下,後來症狀惡化到三總急診,醫師警覺可能是TTP,立刻做ADAMTS13檢測,馬上確診,隨後進行十幾次血漿置換術,同時配合使用類固醇及治療癌症的生物製劑,順利治癒,之後定期追蹤,至今兩年多來都未復發。 相較於這些幸運的病人,有些急診TTP患者卻歷經波折才確診,常常先被送到神經或腸胃科,最後才由血液科介入。陳宇欽提醒,TTP是血液疾病中的急症,一定要盡快確診,且確診後要立刻搶時間治療,絕不能今天發現明天再換血。TTP的病因和症狀雖複雜,但患者仍可與TTP和平共處。陳宇欽表示,患者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預後第一年應每月回診,一年後改為每三個月回診,平時更要隨時警覺,一有問題應馬上洽詢了解其病情的醫師,家屬陪同急診時也要說明TTP的病史,以免延誤治療。符合罕病門檻 盼新藥引進台灣TTP的患者在台灣很少,陳宇欽說,台灣官方認定為罕病的標準包括:罕病發生率要萬分之一以下、有基因缺陷、治療困難,從這三點來看,TTP都符合認定門檻。陳宇欽說,國內目前雖有血漿置換和免抑制劑藥物這兩種治療方式,但臨床顯顯示有些病人治療後的效果並不是很好。他認為,醫學在進步,國外既然有新藥,就應該引進台灣,尤其TTP患者是可治療的,未治療前死亡率雖達80%,但治療後可大降至20%,若能投入更好的治療藥物,一定可以再提高治療成功率。陳宇欽說,台灣醫師常參加國際會議,都會知道國際上的醫學進展,也深知台灣的差距有多大,如果能引進好的TTP新藥,不論對患者、對醫師都是值得考慮的好機會。【延伸閱讀:TTP是什麼?為什麼辨別難、治療也難】
-
2021-08-02 名人.精華區
侯勝茂/支持醫療運轉 向疫情期間的捐血人致敬
2020年初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台灣防疫有成世界有目共睹,血液捐供也在遵循指揮中心的防疫政策之下,尚屬平衡;今年5月中,疫情升級三級警戒,全台剎那間呈現緊張氛圍,民眾害怕群聚、減少出門,公司行號也大幅增加居家工作的人數,只剩下與民生物資有關的店家營業,城市裡一貫的快節奏,瞬間停滯了,而疲於奔命的現場,就是醫療場域了。捐血車外出募血困難重重在宅防疫不外出,使得捐血人驟減、辦理捐血活動的學校、社團、企業為避免群聚的疑慮,紛紛打退堂鼓,捐血車的停放更加不容易;三級警戒,無法商借廁所,原本人潮聚集的捐血熱門廣場,也瞬間空曠杳無人跡,捐血車外出募血困難重重。三級警戒時,各捐血中心血液安全庫存量迅速下滑,甚至跌至四天以下,陷入缺血的緊急狀態;雖然各級醫院均實施醫療服務降載,暫停非必要或非緊急醫療服務,以確保醫療量能因應流行疫情,但亟需輸血醫療的病人卻無法等待,他們的生命和醫療權益,也在此時面臨極大考驗。捐血人無私奉獻拯救生命在幾經推動以及各界的協助呼籲之下,血液安全庫存量慢慢的回補,這都要感謝一群長期以來一直在定期捐血的捐血人,他們默默的按時捐血,規律而且自動自發,他們平常就特別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為了不錯過任何一次捐血救人的機會,他們堪稱護國菩薩,因著他們的無私奉獻,拯救了無數生命和家庭,也支持著醫療的運轉;身為醫療共同體,我們不懈怠。捐血作業場所高規格防疫台灣血液基金會即刻強化各捐血站、室內作業場所的防疫措施,加強場地設施清消、實施人流管制、推動捐血預約制、保持社交安全距離,以防護捐血人安全;並延長部分市內捐血地點的作業時間,希望在三級警戒期間仍外出工作的民眾,能先捐血再回家。國際間從未有輸血後感染COVID-19的案例,美國血庫協會(AABB)規範也指出,COVID-19並非經血液傳播之傳染病。每個捐血作業場所,我們均做高規格防疫措施,為的是保護捐血人,也保護一線醫護同仁,降低任何可能發生的風險,讓捐血成為沒有障礙的行動,在疫情喧擾的時刻,成為大愛的連結。面對疫情持續嚴峻,我們沒有鬆懈的本錢。對於廣大的定期捐血人,他們的自律和自我堅持,正是整個醫療體系裡不可或缺的一環;每年台灣有70多萬人次必須接受輸血療疾,血液的安全和供應無虞,有賴廣大捐血人強烈使命感的支撐,也是台灣血液基金會責無旁貸的任務。盼捐血者能納第七類接種值此非常時期,他們仍然無畏無阻的實踐捐血救人理念,值得感佩;為感謝捐血人的無私奉獻,在更多疫苗進來以後,建請衛福部能考量,將定期規律的捐血者納入第七類「維持國家安全及社會機能正常運作者」,列入優先施打COVID-19疫苗對象。有健康的捐血人,才有安全的血液可使用;並降低捐血人定期外出捐血的疑慮,以維持足夠的醫療量能,讓醫療運作不間斷。
-
2021-07-23 養生.家庭婚姻
6歲童站機車踏板遭撞亡 急診醫:孩子不是你的安全氣囊
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室醫師韓振宇說,今年2月,一名6歲男童站在機車踏板由父親載出門遇貨車追撞,男童前胸撞上機車龍頭導致嚴重創傷,經送醫搶救仍不治;他呼籲,疫情趨緩,家長騎車載孩子出門,不管前揹,站車前腳踏墊都相當危險,宛如人肉安全氣囊,首當其衝。「孩子不是你的安全氣囊」,謹記「三不原則」,「不」能站踏板、「不」能加座椅及「不」能用揹巾,避免憾事發生。韓振宇說,這名6歲男童送到急診室時,整片前胸瘀青,兩側大腿變形,呈現休克與呼吸衰竭,經插管並安排緊急輸血、做一系列檢查等3小時緊急搶救後仍因傷重宣告不治。經了解,男童由父親騎車載遭貨車追撞,由於男童站在機車踏板上,產生巨大撞擊,前胸碰撞機車龍頭,才導致嚴重創傷。韓振宇指出,兒童不是大人的縮小版,生理,發育或生長上跟大人有相當大的差異,小兒頭部外傷是所有家中大人最擔心的事情,常見輕微腦震盪,頭皮血腫與頭皮撕裂傷,如果發生傷口持續流血、持續嘔吐、甚至有頭痛、嗜睡,喚不醒時應立即就醫。韓振宇說明,兒童的肋骨柔軟且有彈性,胸部重大外傷易造成氣血胸或橫膈破裂。兒童腹壁肌肉薄弱、脂肪少,無法有效保護內臟,在加上肝臟、胰臟等器官相對體積較大,因此腹部受鈍傷易造成大出血,常常還沒送到醫院就休克死亡。他提醒,若兒童車禍受傷,先注意現場安全,放置警告標示。若能自行移動就盡快移到安全地方,以免受到二次傷害;如果無法自行移動,意識清楚者,表示可能有骨折或其他內傷,先不要移動傷者,讓傷者自行採取舒服的姿勢等待救援;如果意識不清且沒有呼吸心跳,可以開始執行心肺復甦;如果有明顯出血點,可協助加壓止血,把握黃金時間搶救。
-
2021-07-19 名人.林思偕
林思偕/留在這裡
80年代,我在台大醫院的兒科門診見習。血液科教授頗具功力,不用抽血,光憑聽診觸診,就診斷出一個「白血病」的兩歲小男孩。小孩子圓圓的眼睛,笑顏會融化人似的,有點蒼白,細嫩的皮膚上有些瘀青。一點也沒有病容,應該是在疾病的初期。當年自費時代,沒有健保。很奇怪。禍不單行。先天性或重大疾病傷殘的孩子,家境通常不好。父母親悲痛欲絕。教授建議住院檢查,但家人面面相覷,家裡那一丁點收入哪負擔得起醫藥費?他們表示要回去「考慮看看 」(多半是要聽天由命了)。這也難怪,窮苦人家孩子生得多,當年治療水準不高,禍福難判……這反應似在教授意料中,他苦口婆心對家長說:「不要抱回去,留在這裡,要給他治療。我們好好照顧,孩子有機會好啦!」***********一位小兒外科教授回憶40年前的場景:他當住院醫師時,物力維艱。開刀止血只能徒手用線綁;常捲起袖子捐自己的血,晚上值班開刀麻醉要自己上。他暗自禱告孩子是O型或A型,因為他是A型的,輸血不會排斥某天半夜,他的老師要為一位罹患壞死性腸炎的新生兒緊急開刀,他硬著頭皮上陣麻醉。開刀房的暖氣越來越暖,可是孩子的身體卻越來越冷。還沒開刀孩子已經過世了。當年自費時代,不知怎的,罹患膽道閉鎖和泌尿道畸形需要開刀的小朋友,家境通常不好。他常不知道怎麼開口跟家屬討論醫療費用。父母親付不起錢,總會面有難色向他說:「孩子就留在這裡,給醫院做實驗算了。」聽到家長這麼說,他就想著無論如何要把孩子救起來,並努力降低費用,只收個意思意思。所以當年的小兒外科醫師又忙又窮。看到孩子術後康復的笑顏,父母高高興興把孩子抱回家,就是最大的報酬。***********每半年,我都會收到簡訊,說我的車該進廠維修了。「車子使用上沒什麼問題吧 ?」維修人員問我。「最近我開得很順啊,引擎寂靜無聲,車況是從上次出廠以來感覺最棒的時候。」「用感覺的不準。這次是例行維修,向您報價一下……」維修人員說了一堆車子零件的術語,我每次聽他報價,心就開始往下沉。我懂人體的內臟,卻不了解車子的。人心不古。我無法完全信任車廠老闆,我們之間有「利益衝突」,總覺得他們會敲我竹槓。該來的總是要來,幾個小時後:「向林先生報告一下,這次您愛車的毀損狀況出乎我們的想像。」「首先水箱有點破裂,刹車皮有點毀損,都幫你換新。冷媒幫你補充,倒車導引系統作修正。 胎紋已被磨平,行車安全不能打折,您愛車的四個輪胎我都幫你換了。」「 所以一共是xxxxx元。」 我沒聽錯,五位數起跳,第一個數字還不是一。頓時,愛車變得和我一樣蒼老。我差點想跟他說:「您估個價,把它買走。車子我就留在這裡了。」
-
2021-07-16 寵物.寵物長照
寵物知識+/毛孩生病怕荷包大失血?保險業務教你挑對寵物險有眉角
你養毛小孩嗎?那你不孤單,台灣已有60%的家庭有毛小孩陪伴。台灣人口少子化,毛孩數量卻激增,農委會統計台灣15歲以下小孩數量,每年以4%速度減少;反觀家貓及家犬數量則以約6%速度逐年增加,初估2020年毛小孩數量共有296萬隻,比15歲以下孩童多出10萬。 飼養毛孩難免有傷病,小孩生病有健保,毛孩可沒有。統計指出若毛孩以平均10年壽命來算,不含醫療費光是日常生活花費至少60萬起跳。寵物看病掛號費動輒數百上千,輸血或手術住院等需花費上萬元,若是罹患重大疾病如腎病、乳腺癌、心臟病或淋巴癌等,平均醫療費用超過3萬元,無非是飼主的一大負擔。 寵物保險因此獲得許多飼主青睞,但商品百百種,選寵物險到底有什麼眉角呢?投保寵物險前,有幾個名詞可以先理解,才不會被搞得霧煞煞。◉自負額「自負額」是指在保險期間內,發生承保範圍內的損失時,被保險人必須自行負擔一部份金額,其餘部分才由保險公司支付。換句話說,自負額20%的寵物險,假設寵物門診費花1000元,飼主得自己負擔200元,剩下的800元才由保險公司支付。◉理賠次數和金額限制多半寵物險都有限定一年內理賠次數,投保時要多注意。且寵物險絕大多數的理賠都是「實支實付」,也就是花費多少保險就理賠多少,但有一定上限且限定額度,如商品介紹「手術費用每次最高45000」就是45000內實支實付的意思。◉初次投保年齡和續保年齡限制投保時要注意有沒有寵物年齡限制,通常貓狗不一樣,例如「投保年齡限定8週至10歲,續保可至15歲」的意思,是毛孩第一次投保時須滿8週,且小於10歲,投保後可以續保到15歲,16歲後就不能投保。◉除外項目投保保險一定要看清楚「條款」,條款內的除外事項或是不保項目都是不會理賠的。例如有的條款規定「故意致被保寵物受傷或生病」是不賠的,或是寵物在國外所發生之事故等等都可能不賠,以各家寵物險條款為準。◉費率有的保險公司不分年齡和品種都是統一費率,例如富邦產物的「毛起來愛」,有的依照不同年齡、貓咪或狗狗有不同費率,通常狗狗比貓咪貴,如華南產物的「寵寶保」、新光產物的寵物險都是。◉寵物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是指投保的寵物致第三人(不包含主人)身體損傷、死亡或財物損失,對方向飼主求償時可以啟動。例如小王(被保險人)的狗狗大寶(被保寵物)突然情緒失控,咬傷鄰居小蓮,小蓮向小王求償醫藥費1萬元,這時就可以啟用保單中的「寵物侵權責任」條款,1萬塊若在限額內就由保險公司負擔。投保寵物險要準備什麼?投保準備資料投保寵物險需有要保人及被保險人,通常都是飼主本人。必須先知道被保寵物的生日、準備寵物清晰的近3個月正面照,以及寵物身分證明(例如:晶片序號、體檢證明、注射疫苗證明等),最多人使用晶片序號。理賠必備資料◾寵物死亡需準備理賠申請書、寵物死亡註銷登記之證明、公營單位或合格登記之業者所開的支出明細表或收據正本、被保險人之身分證明等,以各家保險公司規定為準。◾寵物經獸醫院評估須緊急進行手術治療需準備理賠申請書、登記合格的獸醫院所開的診斷證明及醫療費用單據、被保險人暨被保險寵物之身分證明等,以各家理賠申請文件為準。網友激推6家寵物險比較▪本表僅供參考,最新寵物險方案仍以各家官網為準。
-
2021-07-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8旬翁打莫德納後輸血亡 家屬不願解剖無奈接受死因
彰化縣74歲劉姓婦人事前接種莫德納疫苗兩天後突然死亡,因死因未能釐清,將解剖送法醫研究所進一步調查,彰化今又傳出一名81歲盧姓老翁,也在打莫德納後第4天死亡,家屬雖認為是疫苗造成,但相驗死因為自然死亡,家屬不願遺體解剖,只能接受這樣的說法。彰化縣衛生局目前僅認定施打疫苗的不良反應致死僅有1起,不過陸續有民眾在打完疫苗後死亡個案傳出,除了劉婦與盧姓老翁在接種莫德納疫苗數天死亡外,先前也傳出兩起長者注射AZ疫苗後死亡案件,這兩件家屬都同意解剖,相關檢體已送法醫研究所。盧翁的家屬指出,盧翁有貧血症狀,每周都會去輸血,7月6日打完疫苗後,7月8日去輸血,後來發燒有吃退燒藥,卻在7月9清晨被家人發現已往生,過去輸血10多年都沒事,打完疫苗卻過世,懷疑是打疫苗造成。劉婦7月8日早上去打疫苗,雖沒有發燒但有疲憊感,10日早上家人發現她沒有起床,發現不對勁後兒子從外地趕回來,最後找消防局破門,發現她已經倒臥在家,劉婦的兒子表示,母親只有高血壓,身體還算正常,現在只能靜待調查死因。現在疫苗不良反應通報中央大都稱與疫苗無關,有檢警認為,隨著接種疫苗的人越來越多,可能受理更多打完疫苗後死亡解剖的案件,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應針對該類案件專責化驗釐清,法醫研究所應加入疾病與疫苗相關領域專家,否則難說服家屬。
-
2021-07-15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貧血別亂補,婦亂補鐵成肝硬化!醫教正確改善3觀念
貧血是非常常見的健康問題,但卻未必人人都有正確的改善觀念,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對於貧血大多數人最常見的2個錯誤觀念,一是小問題不會怎樣,二是自己補一補就可以。其實貧血若長期沒改善、甚至不斷用錯誤的方式改善,恐招來無法彌補的後果。 貧血常見錯誤觀念一:小事情不會怎樣。 洪暐傑醫師指出,貧血的問題可大可小,情況較輕者可能出現頭暈、疲倦、劇烈活動時會感覺到喘,嚴重時不動也會喘、甚至出現意識喪失、遲鈍等問題,也可能出現掉髮、指甲脆弱的情況,因為身體已出現平衡機制,降低較不重要之處的血流,以提供給重要器官。換個角度來看,若有不明掉髮、指甲脆弱者也建議可檢視是否有貧血的問題。 若身體長期處於嚴重貧血的狀態,無法正常運輸血氧,將可能導致各器官受損,包括腦部,腦受損、失智症的風險都將提高。而因血氧供應不足,心臟需要更加努力才有辦法供血,因此也心衰竭的可能性也非常高,因貧血所導致心衰竭在台灣為前四名,最嚴重的情況,也有可能造成死亡,不可輕忽。 貧血常見錯誤觀念二:補鐵、吃鴨血就好。 對於改善貧血,很多人認為頭暈就是貧血所引起的,而貧血就是因為缺血、缺鐵所引起的,這個時候就是應該要補鐵、吃鴨血。但其實頭暈、貧血病沒有那麼簡單,改善方式也不同。 洪暐傑醫師解釋,頭暈的原因有很多種,舉凡最常見的姿勢性低血壓、焦慮、情緒,或是管理平衡的內耳石脫落、移位所產生的「耳石脫落症」(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等,絕大多數的頭暈原因不明,貧血也會出現頭暈,但頭暈未必就是貧血。 貧血的原因也非常多,未必就是缺血或缺鐵,例如肝腎功能不佳、月經出血過多、受傷嚴重出血、骨髓疾病、鉛中毒、大腸癌等,或是缺鐵、素食者容易出現維生素B12、葉酸等營養缺乏,以及台灣常見的地中海型貧血等。每種原因治療方式都不盡相同,未必就是缺鐵,錯誤的方法不但無法治療、改善問題,反而可能讓自己身陷健康損害甚至致命的危機當中。 貧血亂補鐵,婦血鐵沉著成肝硬化! 洪暐傑醫師舉例,以台灣最常見的地中海型貧血來說,這類型的貧血就不能補鐵,地中海型貧血患者體內的血球會不斷被破壞,但鐵質濃度其實並沒有不足,若不斷的補鐵,體內鐵質濃度會不斷上升,最終形成「血鐵沉著症」,將可能損壞體內各個器官,包括心臟、肝臟、腎臟等。 洪暐傑醫師也表示診間就曾遇過上述這樣的案例,一名婦人有嚴重地中海型貧血問題,不斷補鐵最終導致肝硬化。會發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先發現患者有肝硬化的問題,醫師追溯原因,發現患者肝臟鐵質沉積相當嚴重,再向前回溯鐵質過高的原因,才發現原來該名病患有嚴重地中海型貧血卻自行補鐵,導致出現嚴重的血鐵沉著症。 改善貧血防傷腦、心衰竭,3觀念是才是根本之道! 綜合前述來看,貧血不旦會對身體造成負擔,甚至也會帶來嚴重的危害,但原因又百百種,是個並非民眾可以自行改善的問題,因此洪暐傑醫師建議,平時若有觀察到自己的身體狀況不佳,且有出現相關症狀時,應盡早就醫檢查,確認是否有貧血問題,並了解貧血的原因為何,以利對症治療。 《延伸閱讀》 .避免缺鋅易生病、感染、貧血,營養師推4類食材助補鋅! .不是每種貧血都補鐵,缺鐵性貧血這樣補更有利!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6-16 新聞.元氣新聞
全台鬧血荒! 剩3.3天庫存 衛福部急喊話「相當緊繃」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連帶影響捐血人意願,衛福部臉書貼文指出,目前國內血液庫存量持續偏低,截至6月14日為止,各捐血中心合計的貯血量平均僅有3.3天的庫存量,其中A型血為3.5天、B型血為4.4天、O型血為2.7天及AB型血為3.1天,呈現相當緊繃的狀態。血液基金會表示,6月7日至6月13日統計,血液供應量為過去72.5%、降三成左右,而捐血量則是過往59%、降四成左右,單周來回就相差2300袋,呈現血液量與捐募量「入不敷出」情況。而因為疫情關係,雙北醫療量能降載三到四成,但捐血量也下降,僅過去的43.8%。血液基金會表示,防疫期間仍有醫療用血需求,像是地中海型貧血、或癌症病患仍須定期輸血,或是有緊急車禍、外傷的病患也須用血,可看見過去合作企業、團體捐血及熱心捐血人,疫情期間仍盡力捐血,也鼓勵除了捐血車外,各縣市皆設有捐血室,其空間較大,保持社交距離捐血更安心。台灣血液基金會也啟用捐血預約制,各捐血中心也已加強相關防疫措施,讓健康的人安心捐血,捐血前請至台灣血液基金會捐血人專區( https://dh.blood.org.tw/donor/ )預約並完成健康問卷,於指定時間前往捐血中心,避免與多人接觸及等候,也可救人一命。為了用血安全,台灣血液基金會公告自109年3月19日起,凡曾出國的民眾,需於回國後暫緩捐血28天。倘若曾被確診感染新冠肺炎而治療痊癒者、及曾與確定病例之密切接觸者,亦暫緩捐血28天。
-
2021-06-0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搶救TTP之2:醫療奉獻獎85歲老醫師呼喊 讓TTP納入罕病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血栓型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病人很慘。」這是來自85歲的沈銘鏡的呼喊,盼TTP病患納入罕見疾病,獲得新型藥物治療,減少復發,增加生活品質。為此,他曾經由彰化基督教醫院送件衛福部國健署,得到「非罕」、「該疾病屬於後天性」、「有機會自然緩解」、「目前有治療方式」等回覆,老醫師卻不氣餒,他說,對於已經傷及腦部、心臟的TTP嚴重病患,仍應納入罕病照顧。沈銘鏡被稱為台灣血友病之父,目前是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常務理事,他解釋,溫韋伯氏因子(vWF)是人體內的大型凝血因子,需要靠ADAMTS13蛋白酶裂解。TTP患者因產生ADAMTS13抗體活性因而降低,巨大的vWF凝集血小板堆積在微血管而造成血栓。【延伸閱讀:國內血液腫瘤科醫師,對TTP納入罕病的呼籲】過去死亡率8成 TTP患者的辛酸過去,TTP病患發病的死亡率是八成,在使用血漿置換術與免疫製劑後,死亡率才降低,但半數會復發。但沈銘鏡曾接治一名七歲患有「先天性」TTP小女孩,至今已十多年,每三周就要到醫院補充血漿,需輸血四個單位,生活品質堪憐,更不要說輸血隱含的感染風險,而血栓也會持續造成多處器官的損傷。沈銘鏡被稱為血友病之父,是因為他發現國內血友病患因診斷太遲、治療落伍、肌肉關節系統的嚴重損害而跛行,幾經奔走與努力,成立我國第一個血友病醫療中心。愛滋病毒會汙染血漿分離製造出來的濃縮凝血因子,血友病人因而感染,為此,照顧一生的血友病友反過來責怪沈銘鏡。深受打擊的他,參與國際會議時,獲悉凝血分子加熱可以殺死愛滋病毒,立即返國建議停止輸入未經加熱之凝血分子,10年後,沈銘鏡獲頒壹等衛生獎章。沈銘鏡更因發現S蛋白缺乏,C蛋白缺乏和凝血酶缺乏是國人靜脈血栓的病因,獲得王民寧醫藥衛生傑出貢獻獎。他畢生奉獻給血友病患、類血友病和罕見出血性疾病病患及靜脈血栓病患,於95年獲頒第16屆醫療奉獻獎。美國FDA已核准新藥 盼國內能將TTP納入罕病照顧沈銘鏡說,TTP發生率低,血漿置換風險高,預後併發症多,患者恍如抱著不定時炸彈過生活,如今美國FDA已核准新藥可以緩解嚴重症狀,盼國內能將TTP納入罕病照顧,引入罕藥治療。台北慈濟血腫科主治醫師高偉堯也認為,罕病中的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PNH),也是罕見而複雜的血液疾病,也非遺傳性,盼也能將TTP納入罕病保護傘。衛福部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指出,罕病認定有罕見性、診斷治療困難、疾病嚴重度、是否需要遺傳諮詢或有利於疾病防治等原則,予以綜合判定審議,目前請彰基補件中。「十三分之一罕見血液病友聯誼會」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OneThirteenthAlliance
-
2021-05-28 該看哪科.婦科
婦人倒臥血泊!陰道出血憂染疫不願就醫 手術6小時救命
嘉義42歲婦人日前陰道陸續出血,因憂心醫院有染疫風險,不願就醫,僅在家自行服藥,25日傍晚上廁所突血崩出血2000c.c 休克,臥在血泊中,家人發現送醫一度命危,經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急救近6小時、輸血3000多c.c終於救回一命,婦人術後熱淚盈眶說,「謝謝醫師救命,讓我活下來!」婦人經過1天休養、生命跡象穩定,恢復情況良好,昨和丈夫見面時熱淚盈眶,直言彷若隔世「活下來的感覺真好」,也不斷感謝黃元德救命之恩。院方表示,該婦人上月到某醫院做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後,陰道陸續出血,但婦人見疫情嚴峻,到醫院看診可能染疫,一直不願就醫,每次出血都自行服藥,本月25日傍晚因出血不舒服,請丈夫買晚餐、她去上廁所,不料丈夫返家發現,妻子已倒臥血泊中,立即叫救護車送院急救。「出血太嚴重了!」黃元德表示,該婦人到急診時,陰道持續大出血,僅在院出血量已超過2000c.c,進入休克狀態,他研判病況危急、須立即開刀,但婦人大量失血造成手術中血液完全無法凝固,每縫1針就多2個洞出血,所有傷口出血都有如潺潺溪水般,止血十分困難。黃元德說,當下研判婦人已有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病變(DIC),失去凝血功能,決定迅速切除子宮,在術中血流不止時,接力用了大量纱布,強力壓迫血管叢2個多小時,維持生命。他說,手術除不斷止血爭取時間,同時還幫婦人輸入超過3000c.c 血液,大量補充凝血血清、血小板,終於成功止血救回婦人性命,事後發現止血紗布聚集起來,超過1顆足球大小,他在手術室忙了近6小時。黃元德說,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疾病,若能及早發現,大部分可用藥物控制及定期追蹤,不急著開刀;如肌瘤造成經血量過多、經期拉長導致貧血,或壓迫到膀胱或直腸造成頻尿、排尿不易等症狀,建議接受手術切除,術後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及造成貧血、不孕等問題,仍需返診追蹤、不能輕忽。
-
2021-05-11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終身輸血排鐵不能吃牛肉菠菜 他定期治療過正常人生活
台中37歲王姓男手在8個月大時確診為重度乙型地中海貧血,終身要接受定期輸血和排鐵劑治療,不能吃含鐵質高的食物如肝臟類、牛肉、菠菜等,14歲因脾臟腫大切除,雖因病情飽受折磨,但他聽從醫囑規律回診追蹤治療,生活日常與常人無異。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部顧問醫師彭慶添說,地中海貧血中重度屬於慢性疾病,可能出現嚴重貧血、黃疸、肝脾腫大、骨骼變形、發育遲緩等,需一輩子接受定期輸血和排鐵劑治療。部分患者於青少年期前接受骨髓移植,有機會根治。彭慶添建議,地中海貧血中重度患者也不需要氣餒,目前傳統療法加上精準現代醫療已非常進步,只要好好遵照專科醫師醫囑,也能和正常人一樣享有良好生活品質。彭慶添說明,王姓男子因罹患重度乙型地中海貧血,因慢性貧血會造成脾臟腫大,故於14歲時接受脾臟切除手術,此外,患者的代償性造血增加,間接造成鐵質吸收增加及長期紅血球輸注,容易溶血造成鐵質沉積在重要器官,每3個月要抽血追蹤鐵蛋白,每年則需回醫院安排腹部、心臟超音波與核磁共振等檢查,相當辛苦。彭慶添介紹,孕婦接受產前檢查篩檢地中海型貧血,可提早診斷胎兒是否為重型患者。另外,寶寶於3到6個月大時,正好是胎兒血色素轉換為成人血色素的過程,若寶寶經常臉色蒼白,就須注意是否為乙型地中海貧血所致。地中海貧血是一種隱性的先天性遺傳疾病,由於患者先天紅血球結構異常,導致脆弱且容易破裂,攜氧功能亦不足,輕度患者並不影響生活。彭慶添說明,中重度患者則需要接受輸血及排鐵等治療,適當補充葉酸及維生素,有助於維持健康,應避免過量攝取含鐵質高的食物,如肝臟類、牛肉、菠菜、櫻桃等。
-
2021-05-01 新聞.健康知識+
外出用山泉水洗手,竟吃下寄生蟲!專家提醒使用山泉水這動作沒做小心染病
全台鬧水荒,甘霖遲未至,讓中南部面臨缺水危機。讓人開始思考,除了節約用水,是否能開發新的水源,也因此,使得鑿井業近日爆紅,訂單甚至排到6個月之後。而也有人想到,是否可運用山區豐沛的山泉水,緩解限水困境。全台水荒,喝山泉水就好?專家分享,過去就有不少人習慣到山區汲取山泉水返家燒開泡茶飲用,但有人直接飲用後,隔天開始出現腹痛、腹瀉、發燒等症狀,赴醫檢查,才發現為阿米巴性痢疾併肝膿瘍所致,經由抗生素治療約2個月才痊癒。收治個案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陳政國提醒,山泉水因富含礦物質,喝起來甘甜,許多人至山區享受芬多精之餘,口渴時,也不禁掬一把山泉水來解渴。但山泉水務必煮沸後才能飲用,以免發生嚴重併發症。他說明,由於山泉水微生物偏多,且可能遭受動物排泄物汙染,常見為志賀氏菌、大腸桿菌、鉤端螺旋體菌、阿米巴原蟲等菌種,會使患者出現腹瀉、嘔吐、發燒、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嚴重時更可能造成血便、肝膿瘍、腎衰竭、敗血症等,不可不慎。陳政國指出,腸道寄生蟲感染途徑主要為「經口食入」,如生吃、生飲、飯前便後不洗手等行為,都可能接觸到蟲卵而經口食入。過去他也曾經遇過患者在山區剝橘子前,用山泉水洗手,卻不慎吃下鉤狀螺旋體菌。返家後出現發燒、手腳無力、眼結膜充血、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血尿等症狀,最後演變為肝腎衰竭,經緊急洗腎、輸血治療才搶回一命。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如糖尿病友、癌症患者、年長者、小孩等,更不能輕忽生飲山泉水的嚴重性;雖然免疫力正常的成人,感染腸道寄生蟲大多症狀輕微,但寄生蟲具傳染力,若出現疑似寄生蟲感染症狀,應立即赴醫檢查及治療。 諮詢專家/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陳政國 未煮沸飲用,恐引發疾病山泉水連洗手都需注意!
-
2021-04-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泰國台商子患急性白血病 台泰「破格」處理讓他回台治療
一對住在泰國曼谷的台商夫妻的3歲兒子「本丸」患有急性白血病,需要緊急輸血,醫生建議夫妻兒子應該回台灣接受進一步治療,但因為疫情回台不易,泰國台商們知道消息後,除了在網路上發布需要幫助的訊息,更親自捐血捐錢,本丸更在雙方駐外單位的幫忙下,以「破格」方式處理,昨天回到台灣準備接受治療。我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今天在臉書上分享一則疫情中溫暖的故事,代表處表示,20日泰國的台商群組突然出現一個緊急訊息,提到有一個小男孩急需血小板,希望大家踴躍捐血救人,一對台商夫妻的兒子「本丸」患有急性白血病,需要緊急輸血,台灣醫生也建議最好儘速讓孩子回台灣接受進一步治療。辦事處表示,但因為曼谷疫情嚴重,血庫供應不足,此外還有隔離政策,回台灣的班機安排不容易,加上需要機上醫療照護,所費不貲,本丸的媽媽著急不已,她的好友台商林皇邑得知後,一方面透過臉書等社群媒體發佈訊息,也透過駐泰代表處「旅外國人緊急服務窗口」、台商總會總會長郭修敏及台商何素珍尋求協助。辦事處表示,何素珍透過多年累積的人脈關係,致電泰國紅十字會的高層人士,對方允諾優先提供血液,先解決家屬的燃眉之急,郭修敏也在網上號召,更身先士卒前往醫院捐血、捐款,隨著訊息傳播,越來越多旅泰台商發揮同胞愛挽袖捐血,捐款也從一開始朋友間的私下捐助,因為很多台商表達強烈意願,而變成公開募款,在短短兩天內無數愛心湧入,讓本丸的媽媽趕快在網路上喊可以不用再捐血捐錢了,「關心電話多到讓醫院有點嚇到了」。辦事處表示,辦事處緊急協調泰國貿易經濟辦事處代表通才,雙方同意以「破格」方式處理,給予各種簽證文件的快速協助與通關禮遇,在兼顧疫情管制、醫療需求以及經費負擔等多重考量,很快地替家屬解決航班機問題,讓本丸能儘速回台接受治療,在多方努力下,本丸在媽媽與專業醫療團隊的隨同照護下,搭乘泰航班機回到台灣。
-
2021-04-2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多重外傷隱形殺手 長庚研發AI揪骨盆骨折
一位工地工人自高處跌落,右大腿骨骨折送到急診,血壓一直不穩定,卻找不到正確病因,只能進行輸液和輸血治療。轉到林口長庚,利用AI人工智慧輔助診斷後,發現除了左側股骨骨折外,還有左側恥骨骨盆骨折;找到出血點即時止血後,血壓馬上回穩,並於手術一周後平安出院。林口長庚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廖健宏表示,由於送到急診的外傷病人都很嚴重,多處出血,第一線醫師可能多會考慮到是其他臟器出血引發血壓過低,難以在第一時間考慮到是骨盆骨折所造成的大出血。然而,骨盆骨折容易引發大量出血,若未及時判斷,持續出血死亡率高達三成,可說是多重外傷的隱形殺手。且有4%至9%的患者,在第一時間髖部骨折會被誤診,若誤診或延誤診斷,術後第一年患者死亡風險也會增為兩倍。林口長庚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鄭啟桐則表示,由於重大外傷病人到院的第一張X光片為骨盆X光片,若能透過AI輔助,便能快速判斷是否有骨盆骨折的風險。因此,長庚外傷團隊利用醫院自身龐大的外傷資料庫,收集過去2008至2016年高達5204張骨盆X光片,訓練及新設計出AI演算法,能同時辨識各種不同位置及不同類別的外傷型態,並利用熱點標示,精準指出病人受傷的位置。鄭啟桐說,系統經過訓練後,目前準確度、敏感度以及特異性皆高達九成以上,並相較之前單純利用人工判讀,可減少誤診比率五成。目前長庚也已將此系統運用於該院2000多例的病患。廖健宏表示,過去的AI演算法,多僅能單一部位的單一病灶進行分析判讀,相對侷限,而長庚的系統則突破過去限制,能同時辨識各種不同位置及不同類別的外傷型態。因此該團隊研究報告也登上自然(Nature)期刊2021年2月的子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
2021-04-09 癌症.血癌
以為扁桃腺發炎,「韓粉大將」毛嘉慶罹血癌!醫:5個病癥,發病就來勢洶洶
45歲國民黨文傳會前副主委、安定力量副執行長毛嘉慶驚爆罹患血癌,他3/31深夜在臉書上寫下自己得了血癌,正在接受第一階段化療。他寫道:「這個病有個特點,沒人知道怎來的,我是以為扁桃腺發炎從急診得知。首先向我得罪過的每個人道歉,誠心向你們道歉,我錯了,對不起,謝謝你大人有大量。再來,沒真的得罪但看我不爽的,我們握手和解吧,其實,事情都過這麼久,不要不爽了!」毛嘉慶說,自己一定會頑強地活著,要大家不必特別來看他,並開玩笑出院就要來辦趴踢,樂觀面對病情。 有不少名人都因罹患白血病,俗稱「血癌」而逝世,而電視上的主角也常因為罹患此疾病而過世,導致大家聽到「血癌」就非常害怕! 臨床上有些病患聽到醫生診斷出「血癌」後,就消失不見、不再回診,四處求偏方醫治,導致延誤病情,病患說:當下聽到的那一刻,感覺距離死亡非常接近,腦海一片空白…聽人家說化療很可怕,所以才不敢再回診。 其實,知名插畫家—幾米先生也曾經罹患白血病,他接受了治療,病情得到控制,才能繼續創作出更好的作品給大家。 國泰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苓萍說,不少白血病病友經過積極的化學治療,可以控制病情,進而接受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後,也能恢復良好,所以並不是罹患白血病就一定沒救了。 什麼是白血病呢? 人體的造血器官—骨髓,會製造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當骨髓出現癌細胞抑制了造血功能,製造出不正常的血球,癌細胞會隨著血液流到全身各處,導致身體無法抵擋外來的細菌和病毒,若沒有立即治療,癌細胞增加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越晚治療就越容易危及到生命。 白血病的分類臨床上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白血病比慢性白血病較嚴重,死亡率較高,疾病的表現也比較複雜,不易處理。 1.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好發成年人,依照分化再細分為M0到M7型。 2.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好發兒童,成年人占少部份,細分L1到L3型。急性白血病治療以注射化學治療為主,可分為2階段,第1階段是「引導治療」,癌細胞接受化學治療後,暫時從血液中消失,疾病達到緩解之後,就進入第2階段「鞏固治療」,主要是預防疾病的復發,若有合適的骨髓幹細胞,可考慮骨髓幹細胞移植。 3.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好發20至45歲,病程進展較慢,主因是人體的第9對與第22對染色體之間的遺傳物質,發生了轉位(費城染色體),目前治療有口服化學治療及口服標靶藥物(Glivec,基立克),標靶藥物發只抑制癌細胞,而不破壞正常細胞的功能,讓癌細胞不會再增生,是目前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第一線用藥。 4.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好發老年人,多為B細胞型,病人如果沒有症狀通常會先觀察,定期回診追蹤血液檢查,等症狀出現再考慮治療,目前治療有口服化療藥物控制,也有標靶藥物可注射。 為何會得到白血病? 發病原因不明,常見可能原因有5點: 1.放射線:正常人罹患機率在1 / 25000左右,但曾身處在原子彈爆炸圈1公里以內的居民,數年之後罹患白血病的機率高達1 / 60左右,懷孕的婦女接受腹部 X光照射,新生兒罹患率也較高。 2.化學藥劑:長期接觸有機苯的工人,或曾接受過含烴化劑(Alkylating agents)化學治療的病人,其罹患機率也比正常人高。 3.遺傳或基因突變:先天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症( Down's syndrome)、布倫氏症候群(Bloom's syndrome)、再生不性貧血、或家族中有兄弟姐妹罹患白血病的,其機率較高。 4.自體免疫性疾病:自體免疫的缺陷可能與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有關。 5.病毒咸染:目前已知第一型人類T淋巴球細胞性病毒(HTLV-I)病毒感染與成年型T細胞白血病有關。 白血病5大症狀 大部分白血病都沒有症狀,急性白血病初期都以發燒、容易疲倦、臉色蒼白、有出血傾向(牙齦出血、皮膚瘀青)、骨頭痛等來表現,然而一旦發病就來勢洶洶,慢性白血病大部分都是因為健康檢查,發現血液異常或脾臟腫大才被診斷出來。 如何確診白血病? 1.血液檢查:監測血球變化。 2.周邊血液抹片:血液檢體在顯微鏡下,會出現許多芽細胞,芽細胞就是不成熟的白血球,主要看血球分化的情形。 3.染色體分析:分析血液或骨髓細胞的染色體是否有病變。 4.骨髓穿刺切片檢查:許多人對於骨髓檢查非常害怕,以為是抽脊髓液(腰椎穿刺),但其實不是,骨髓穿刺主要抽取部位是骨盆處的腸骨脊,首先會請受檢者側躺,醫師會先皮膚消毒,注射局部麻醉後,再以特殊的針穿刺腸骨脊,抽出少許骨髓組織和血液,之後紗布加壓穿刺部位,平躺30分鐘,無出血可下床走動,這是確定白血病的診斷及分類最好的方式。 什麼是移植治療?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把正常的骨髓細胞、周邊血液造血幹細胞或臍帶血液幹細胞,像輸血一樣輸給病人,在接受移植前,會先經過超高劑量的化學藥物治療及全身放射線照射,盡量將體內的癌細胞消滅,並同時抑制身體的免疫系統,防止外來的骨髓細胞在移植之後受到排斥,重新建立病人的造血系統和免疫系統。 移植治療也有條件的限制,必須先經過醫師的評估,而接受移植後,最需要注意的是預防合併症,如感染、排斥反應等,目前有免疫抑制劑的藥物可降低併發症的發生及嚴重度。 3種移植方式 1.骨髓移植:有自體及異體,「自體」就是病人本身骨髓未受侵犯,或經化學藥物治療,達到完全緩解時,抽取自己的骨髓。「異體」指他人的骨髓,來源有親屬(雙胞胎、兄弟姊妹、父母),非親屬(經由慈濟骨髓庫或其他骨髓庫配對而來)。 2.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病人接受高劑量化療後,骨髓中的幹細胞會被釋放到周邊血液中,此時合併使用白血球生長素(GCSF)促進幹細胞增加,就能抽取到足夠的幹細胞,經過收集、分離、冷凍保存的過程,輸至病人的體內,不用全身麻醉。 3.臍帶血移植:臍帶血含有豐富的造血幹細胞,在胎兒出生時,剪斷臍帶後,自胎盤留取臍帶血冷凍保存,待日後自己或他人需要時使用。 目前臍帶血幹細胞移植的發展,可提昇血液幹細胞移植的範圍,使更多的病人能從血液幹細胞移植中獲得痊癒,但臍帶血也有一些限制,需要與醫師再討論。臨床上還是以骨髓移植和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較常見。 白血病通常都來的又快又急,許多病人對於罹癌一時間無法接受,心理上還沒做好準備,就必須面對接踵而來的治療,治療過程中,常需要住在隔離病房中避免感染,對病人來說是非常孤單的,也因為高劑量的化學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會讓病人很辛苦。 在身心承受極大的壓力下,親友的支持、關懷和鼓勵是相當重要的,必要時可藉助宗教信仰或專業心理諮商,陪伴患者一起度過抗癌旅程,同時諮詢醫護人員的協助。●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種蔬菜,不如學會摘野菜!退休以後,我的「陶淵明實驗」.變胖、怕冷又掉頭髮,可能是甲狀腺低下?醫師:恐引多種慢性病,10症狀自我檢視.中年後開始回看一生,不留遺憾!還想去哪裡玩、哪些事還沒做,趁來得及一一補足
-
2021-04-01 癌症.血癌
找不到合適骨髓 彰基半相合造血幹細胞移植助父救回兒
20歲男大生蕭承揚4年前診斷罹患血癌,找不到合適骨髓,後來接受親屬白血球抗原(HLA)配型半相合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靠著父親捐贈配對不完美的骨髓及造血幹細胞,成功救回一命,如今順利重返校園當大學生。彰基醫院目前完成300例骨髓移植,這3、4年來完成10例半相合移植,蕭承揚是彰基第一例半合血液幹細胞移植個案,蕭承揚表示,2016年16歲時開始貧血,到地區醫院輸血,但貧血症未減緩,甚至開始暈眩,因此到彰基兒童血液科檢查,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生活步調全部打亂,除了必須向學校請長假,也不得不放棄準備已久的全國技能競賽。彰基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王士忠表示,承揚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初期的治療計畫是進行化學治療,但一開始對化療反應不盡理想,計畫做血液幹細胞的移植,但配對結果不理想,在台灣最大的慈濟骨髓庫也找不到相合的,後來才嘗試請承揚爸爸來跟他做配對。王士忠指出,父母與子女間大概都是半合子相合的骨髓,過去因為移植技術的限制,半合血液幹細胞移植容易產生很厲害的移植物抗宿主反應,但近幾年來醫療技術進步,加上承揚化療後骨髓都仍有癌細胞殘餘,需盡快做血液幹細胞的移植,所以決定採用爸爸所捐贈的半合子血液幹細胞移植。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賴冠銘表示,過去骨髓移植配對時一定希望全合,否則容易造成強烈排斥,但兄弟姐妹之間只有四分之一的機會全合、找非親屬的骨髓配對又往往需要2到3個月時間,如果病人無法等待配對成功,就可能因白血病離開。隨著近年基因半合的骨髓移植技術成熟,可透過移植後化療的免疫調節,大大降低排斥效果,半合骨髓移植存活率與非親屬骨髓移植存活率差不多;在半相合的條件下,可以找到更多捐贈者,減少病人等待時間,甚至因為半相合大部分都是親屬,所以比過去更快從病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子女中找到骨髓配對者。
-
2021-04-01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常感到寒冷、疲倦可能是貧血…7種不同類型貧血這樣改善
當沒有足夠的健康紅血球攜帶氧氣進入人體器官時,就會發生貧血,因此,貧血的人經常會感到寒冷、疲倦或虛弱的症狀。依據病因不同,貧血可分為7種,包括:缺鐵性貧血、巨紅血球母細胞貧血、地中海貧血、出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鐮狀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在此針對7種不同類型貧血,分享七種改善方法。1. 缺鐵性貧血改善法:補充鐵劑或攝取含鐵飲食飲食中常見的含鐵食材包括:雞肉、牛肝、牛肉、羊肉、豬肉、蛤、沙丁魚、蝦、牡蠣、扁豆、紅豆、南瓜、南瓜種子、菠菜、葡萄乾、蛋。2. 巨紅血球母細胞貧血(惡性貧血)改善法:補充維生素B12、葉酸製劑或飲食攝取i. 飲食中常見的含維生素B12食材包括:羊肉、牛肉、豬肉、雞肉、火雞、金槍魚、鮭魚、天然低脂優格、牛奶、奶酪、豆漿、奶酪。ii. 飲食中常見的含維生素葉酸食材包括:扁豆、黑豆、鷹嘴豆、菠菜、牛肝、佛手瓜、萵苣、花椰菜、蘆筍、蔥、草莓、橘子、奇異果、木瓜。3. 地中海貧血改善法:補充葉酸、鐵螯合劑,或輸血、骨髓移植地中海貧血的人建議均衡飲食,包括蛋白質、穀物、水果和蔬菜,對於非輸血性地中海貧血患者,須注意飲食中避免攝入大量鐵;對於接受鐵螯合劑療法的輸血患者,則不需要低鐵飲食。食用食物:雞蛋、優格、花生醬、堅果、奶酪。需適量食用的食物(鐵含量較高):牛肉、羊肉、豬肉、肝臟、生蠔。4. 出血性貧血改善法:補充鐵、維生素B12、葉酸i. 含鐵食物包括:紅肉、深綠色多葉蔬菜、堅果、肝臟、海鮮、鐵質強化穀物、麥片、菠菜、扁豆。ii. 含維生素B12食物包括:魚、牛肝、蛤蜊、肉、家禽、蛋、其他乳製品。iii. 含葉酸食物包括:牛肝、扁豆、菠菜、白腰豆、蘆筍、蛋。5. 再生障礙性貧血改善法:以輸血或骨髓移植治療、補充鐵、維生素B12、葉酸、維生素Ci. 含鐵食物包括:菠菜和其他深綠葉蔬菜、豆腐、豌豆、扁豆、鷹嘴豆、葡萄乾、鐵強化穀物和麵包。ii. 含維生素B12食物包括:牛肉、豬肝、禽肉、魚肉、雞蛋、乳製品。iii. 含葉酸食物包括:菠菜和其他深綠葉蔬菜、牛肝、蛋、香蕉、橙。iv. 含維生素C食物包括:橙、葡萄柚、橘子、奇異果、草莓、哈密瓜、綠花椰菜、辣椒、番茄、菠菜。6. 鐮狀細胞性貧血改善法:飲食均衡i. 穀物含有葉酸,可幫助身體會產生新的紅血球,並富含維生素B、鎂和硒,可以幫助增強免疫系統,例如:全麥麵包、米、麵食。ii. 蔬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纖維、葉酸等,有助於防止感染、治癒傷口、保持眼睛和皮膚健康,例如:菠菜、胡蘿蔔、綠花椰菜、番茄、綠豆。iii. 水果含有維生素、礦物質、纖維,例如:蘋果、橙、香蕉、葡萄、奇異果、李子、桃子。iv. 牛奶含有鈣、維生素D、蛋白質、鉀,有助於骨骼健康。v. 肉和豆類含有蛋白質、鋅、鐵、omega-3,有助於維持能量和生長,omega-3可幫助減輕炎症,例如:雞肉、豬肉、魚、牛肉、堅果、種子、豌豆等。vi. 油脂含omega-3和維生素E,具有減輕炎症、抗氧化等作用,例如:橄欖(油)、玉米油、堅果。7. 溶血性貧血改善法:服用藥物、骨髓或幹細胞移植、生活調整i. 盡量休息:溶血性貧血會較疲勞。ii. 攝取各種健康食物:水果、蔬菜、全麥麵包、低脂乳製品、豆類、瘦肉、魚。iii. 依照指示攝取液體:應喝多少液體或哪種液體適合,液體包括水、果汁、牛奶。iv. 依照指示進行運動: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運動計劃,有助於降低血壓,改善健康狀況。
-
2021-03-31 醫療.消化系統
喝山泉腹瀉發燒 生飲惹禍
中部水荒,不少人習慣開車到山區汲取山泉水返家飲用,但有人喝下山泉水後,隔天開始出現腹痛、腹瀉、發燒等症狀,赴醫檢查才發現為阿米巴性痢疾併肝膿瘍所致,經抗生素治療約2個月才痊癒。醫師提醒,山泉水務必煮沸後才能飲用。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陳政國說,山泉水喝起來甘甜,許多民眾至山區也不禁掬一把山泉水解渴。一名患者登山口渴且疲憊,便直接生飲山泉水,到家後立刻腹瀉、高燒不退,竟是感染阿米巴原蟲。他說,由於山泉水微生物偏多,且可能遭受動物排泄物汙染,常見為志賀氏菌、大腸桿菌、鉤端螺旋體菌、阿米巴原蟲等菌種,會使患者出現腹瀉、嘔吐、發燒、貧血等症狀,嚴重時更可能造成血便、腎衰竭等。陳政國說,腸道寄生蟲感染途徑主要為經口食入,如生吃、生飲、飯前便後不洗手。過去也曾遇過患者在山區剝橘子前,用山泉水洗手,不慎吃下鉤狀螺旋體菌,返家出現發燒、血尿,最後演變為肝腎衰竭,經緊急洗腎、輸血治療才搶回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