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元氣周報
「當我發現自己感染COVID-19時,儘管醫師說我年輕且健康,不用擔心,但並沒有因此減輕我的焦慮。」住在紐約、39歲的老師莫琳·納利說,當她5歲的孩子和丈夫接連確診後,她覺得自己快崩潰了,「所有的邏輯都消失,只剩恐懼。」頭痛、全身痠痛、腸胃不適,這些都是確診後帶來的心理壓力造成。
國內新冠肺炎的確診人數每日攀升,篩檢後,收到「陽性確診通知」成為恐懼的代名詞。如何面對同住的家人?鄰居朋友知道了怎麼辦?我會不會成為重症患者?會留下長遠的後遺症嗎?
美國梅約診所臨床心理學家Craig Sawchuk博士說,一年多來這場全球大流行的疫病,除了帶來醫療崩潰、人類孤立,染疫者更被汙名化。被質疑是否到過什麼特定場所?是否沒做好個人衛生管理?這些壓力可能讓病情雪上加霜。以下是專家提供確診者對抗壓力和焦慮的方法。
佛羅里達心理治療師Haley Neidich說,不必假裝自己很堅強、不害怕,這樣只會適得其反,讓神經系統處於高度戒備狀態。打電話給親友說出自己的感受,請他們聆聽你的恐懼,問問自己,該做些什麼來擺脫這些負面情緒。
很多人在確診之後,會開始冒出許多假想,病症會不會變嚴重?沒有醫院收治怎麼辦?事實上每個人對病毒的反應不同,不需想東想西嚇自己,也不必懊悔自責「早知道不要去那裡就不會感染」、「未來我會不會需要呼吸器?」跳脫這些只會讓人更焦慮的思想,專注當下你可以做的事情。
當身體症狀逐漸好轉之後,讓自己恢復生活常態。早晨起床洗個澡、穿戴整齊,做一些讓自己感覺有生產力的事,例如整理衣櫃、雜誌,搜尋一些想做的食譜,清理電子郵件信箱等。這些事情不只可以讓我們度過一天,也可以讓大腦專注於疾病以外的其他事情。
你可能想要知道此刻朋友們都在做些甚麼,但要小心,研究已證實,在這些社群媒體上花的時間愈多,愈容易感到焦慮和沮喪。「大腦是老派的。」加州心理學家Michelle M. Carcel說,例如閱讀這類活動,會讓大腦放鬆。而瀏覽社交媒體時,大腦會被激活,神經系統也可能處於戰鬥或逃避狀態。
沉默、忍耐是此刻最糟糕的事,別羞於開口,適時尋求幫助很重要。想像如果今天確診的是你的朋友,你也會希望盡可能給予對方協助。
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