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2 名人.傅志遠
搜尋
護理師
共找到
1607
筆 文章
-
-
2022-06-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慢性病遠距用藥諮詢新趨勢,台北榮總藥學部主任張豫立:病患改善生活習慣是關鍵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兩年多,後疫情時代,新醫療環境及發展成為全球焦點。台北榮民總醫院藥學部主任張豫立表示,隨著醫療發展與科技不斷進步,未來民眾應可以輕鬆在家經由物流方式送藥到家,配合透過視訊系統進行用藥諮詢,像北榮即推出「愛家小藥師」、「行動就醫服務」App,這些新式藥事服務模式前景可期,藥界應做好準備,因應未來趨勢。控制病情 自我照顧更重要國外研究發現,用藥引發副作用一年可造成約10萬人死亡,平均一天死亡約274人,等同每天有一架滿載的客機失事墜毀。張豫立說,藥物治療過程從醫師開立處方、藥師複核處方、調劑到護理師給藥或民眾服藥,其中各環節都有出錯的可能及風險,現代醫院需透過建置各種系統性的用藥安全機制,保障民眾用藥的療效與安全。張豫立指出,除透過用藥控制病情外,民眾應有正確的觀念,致力做好自我照顧。他特別提到日本厚生省將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定義為「生活習慣病」,主要是因為絕大多數的「慢性病」都是生活習慣所致,但民眾常有錯誤觀念,認為找到最好的醫師,使用最新最好的藥,疾病問題就已經解決,其實是世間沒有魔術子彈,可以瞬間解決日積月累造成的慢性疾病,民眾還是要透過調整飲食、養成規律作息、培養運動習慣等,才能真正遠離疾病。藥物可郵寄 也可就近領取疫情期間,民眾仍有用藥需求,但醫院受疫情影響須嚴格管制進出,民眾擔心染疫,不敢到醫院領藥,因此各醫院紛紛設置「藥來速」,以減少病人停留醫院的時間。張豫立說,北榮由於門診空間寬敞,藥品調劑效率高,可控制病人門診候藥時間僅10分鐘,所以沒有另外設置戶外「藥來速」;北榮視訊門診病人的處方箋則可以透過郵寄到家,讓病人就近在住家附近的社區藥局領藥,提供病人方便的選擇。此外,北榮也利用「愛家小藥師」與「行動就醫服務」App與整合大量藥物及影像資料,協助病人記錄用藥狀況、提醒看診、用藥、辨識藥品與進行疾病管理,與病人一起合作做好疾病照顧。防新冠重症 更應規律用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有研究發現感染新冠病毒不僅可能導致肺炎,且對心血管系統也有重大影響;但有不少病人因為疫情不敢回診就醫。張豫立表示,疫情期間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擅自改變治療方式,仍應維持治療常規用藥;如果對用藥有疑問,例如需要調整心房顫動或抗凝血劑等藥物,可在看診時主動詢問醫師或透過藥師門診進行諮詢。根據南韓最新研究,持續服用抗血糖藥物患者,染疫後進展至重症及死亡比率均有下降趨勢。張豫立說,該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若病情控制較佳,染疫後的恢復狀況會比較好,藉此提醒糖尿病等慢性患者於疫情期間,仍應規律治療以控制病情。
-
2022-06-10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醫奉獎開啟「善的循環」 醫路永續傳承
「只要是沒人要做的事情,沒人要去的地方,有人願意去做,且超過10年以上,就是我們致敬感謝的對象。」自1991年以來,從過去的烏腳病、愛滋病患困境、SARS風暴,到現在面臨Covid-19家族中Omicron病毒株全面來襲,台灣不僅經歷多次疾病、疫疾的考驗,醫療環境、醫藥發展與社會氛圍等也出現很大的變動,即使如此,依然有許多醫療人員在社會各角落堅守崗位,不計名利地付出、奉獻,數十年如一日,因而在31年前由厚生基金會團隊與聯合報系團隊攜手推動、成立「醫療奉獻獎」,歷經數十年風雨淬鍊,如今邁入第32屆,始終如一,不曾動搖。拯救烏腳、痲瘋病患 醫奉得主無私奉獻歷屆醫療奉獻獎得主不乏在偏鄉服務者,因民眾為當地疾病所苦,醫者懷抱解決患者痛苦而投入治療,爾後公衛專家接棒,深入探討疾病起因,共同滅絕流行疾病。像是第7屆醫療奉獻獎得主、被譽為「台灣烏腳病之父」的王金河醫師,在1940年代於台南北門區展開服務腳程,專心投入嘉南沿海烏腳病防治領域,剛開始還不知烏腳病確切病因,王金河醫師看到病患深陷痛苦當中,於心不忍,便積極投入臨床醫療工作,因而造福許多病患。此外,曾擔任台大醫院副院長、花蓮慈濟醫院榮譽院長的曾文賓醫師為第15屆醫療奉獻獎得主,他曾親自收治、分析約1800多名烏腳病病例而找到飲用水砷汙染與烏腳病的關聯性。王金河醫師與曾文賓醫師兩位得獎者分別為臨床與研究工作的典範,同樣都為台灣烏腳病防治奉獻一生心力,令人感佩萬分。然而醫療奉獻獎得主是低調、謙虛的,有些得獎者甚至不願上台領獎,第4屆醫療奉獻獎得主白寶珠女士投身40年歲月,在澎湖離島守護當地痲瘋病病友,當得知自己得獎,原本堅持不願上台領獎,後來經主辦單位努力說服,讓她了解其所作所為可成為年輕醫者榜樣,鼓勵更多人投身弱勢醫療領域,她才勉為其難地答應受獎,這一段過程,令我留下深刻印象。從國內到海外 默默守護弱勢族群早年許多宗教界人士來到台灣偏鄉、山地,彰顯醫療奉獻獎精神「鼓勵去無人願意去的地方、做無人想做的事情」,像是第3屆醫療奉獻獎得主虎尾若瑟醫院的比利時松喬神父、來台奉獻67年的第11屆醫療奉獻獎得主義大利籍天主教靈醫會神父李智等國外神父、宣教士。而事實上,台灣仍有基層護理人員秉持同樣精神奉獻半生,像第30屆醫療奉獻獎得主周玉英護理師駐守新竹尖石鄉37年,或像第15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曾瑞慧遠赴泰緬邊境,用10年以上的青春歲月照護當地弱勢民眾,都在醫療奉獻的路上寫下許多感人篇章。過去不少國外宣教士、神父來台服務、奉獻,現在,我國醫療人員、團隊也有能力遠赴海外,為海外弱勢族群盡心盡力,這是一道道「善的循環」,而如今台灣的公共衛生環境已在先進國家之列,民眾對疾病照護的期待已有轉變,盼望在醫療奉獻獎的鼓勵下,這些善的循環可永續傳承、開枝散葉。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6-10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台大愛滋病房團隊洪健清 親身試藥
「我怎麼可能得這種病?你們是不是驗錯了?」「得這種病,我會不會很快就Say Goodbye?」「吃藥會不會有副作用?我能不能照常工作?」無論是在台大醫院愛滋篩檢諮商室,或在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洪健清的診間,每當民眾得知自己感染愛滋病毒,多數有如晴天霹靂,腦袋一片空白,內心充滿茫然、徬徨與不安情緒,不斷自我懷疑,有些人甚至動了輕生的念頭。洪健清親身試藥 台大力抗愛滋名列前茅不過,在得知確診訊息後,多數病患在台大愛滋病房醫療團隊的暖心陪伴與詳細解說下,心情逐漸穩定下來,並開始規律用藥。「我曾為了體驗藥物副作用強弱,以身試藥。」洪健清目前身為台大愛滋病房醫療團隊的領導者,透露多年前他踏入愛滋防治領域之初的一個舉動,令人感佩。當病患知道醫師有親自服用抗愛滋病毒藥物的經驗,對醫師的說明便更加信服。因此,在台大醫院目前收治的3200名愛滋病患中,高達99%的人正穩定、持續用藥。當病患願意穩定用藥,體內病毒量就會逐步下滑、疾病傳染力也會大減,而在亞洲或在全世界,這項成績皆名列前茅。即使曾面臨SARS、Covid-19疫情嚴峻階段,台大愛滋病房團隊還是努力讓病患用藥不中斷,確保藥物治療效果不會功虧一簣。疫病汙名化委屈 醫師無法搭電梯回家從投身愛滋病防治領域至今,洪健清觀察到,不管是愛滋病、SARS或Covid-19疫情,在人類對抗新興傳染病的過程中,感染者或高風險族群常受到排擠、汙名化委屈。從事感染防治工作的他,也遭遇過旁人不理解的眼光。洪健清在SARS疫情期間,住家鄰居得知他是感染科醫師,可能需要醫治SARS病患,表明不希望他搭電梯,要求他只能走樓梯,即使他認真解釋,鄰居還是無法接受,最後他只好妥協,回家都走樓梯,他苦笑說:「還好我住的公寓只有6層樓,不是60層樓……」洪健清也回憶起家族對疾病不了解的往事。在SARS時期,他的奶奶因腸缺血重症,住進家鄉的醫學中心加護病房,與奶奶感情深厚的他很想前往探望,但家族有人堅決反對,歷經很多阻礙,他才終於與奶奶見上一面。奶奶後來仍重病過世,也因家人反對,他無法送奶奶最後一程,談到這裡,他的語氣帶著一絲遺憾。社會上太多對傳染病的誤會,連醫護人員也無力。然而,台大愛滋病房醫療團隊在疫情艱困時刻仍堅守崗位,很少護理師、醫療人員主動求去,洪健清深受感動,從不後悔投身感染科領域。從SARS到Covid-19,洪健清都選擇在對抗疫疾的戰役中衝鋒陷陣,搶救更多人命,也因為他熱情、專業的態度,讓更多醫護人員願意情義相挺,和他站在第一線服務更多病患。代代傳承 愛滋治療照護30年台大愛滋病房醫療團隊由已故台大醫院前副院長、「台灣愛滋病之父」莊哲彥教授一手創立,從愛滋病被稱為「20世紀黑死病」的1980年代,到2022年的現在,愛滋病的用藥、治療與防治觀念上已有許多突破性進展。1992年,洪健清時任住院醫師,採納莊哲彥教授建議而赴美接受短期愛滋病治療訓練,從此便投入愛滋病患醫療、照護的行列,至今已歷經30年歲月。一談起愛滋病防治觀念的演進,洪健清馬上化身為一座精準的資料庫,許多數據信手捻來,毫不遲疑。洪健清分析,從2021年開始,台大團隊展開愛滋病治療計畫時,幾乎已可達到「當日診斷、當日治療」目標,由於引進新型檢驗試劑,有感染疑慮的民眾在接受篩檢後,多數可在半小時到一小時內知道篩檢結果,並了解自己有無確診。只要一確診,馬上進入門診,醫師當下就提供藥物治療,「讓已經確診的人早點開始治療,病毒量就會控制得很好,即使和別人發生性關係,至少病毒不會傳染出去,這是非常重要的!」洪健清說。愛滋用藥重大變革 病患一天一顆即可在篩檢愛滋病毒的過程中,台大團隊不僅需要和時間賽跑,也深深了解病患的身心狀態必須受到關照。洪健清解釋,在台大醫院,「任何人來篩檢前,我們會讓他先做篩檢前諮商。」在這階段,「愛滋個案管理師」(簡稱愛滋個管師)仔細向民眾解釋篩檢結果為陽性、陰性代表的意義,讓民眾充分理解,預做心理準備。當疑似感染的民眾確診、開始接受治療,確保病患能後續規律用藥,便成為另一項挑戰。此時,台大愛滋病房醫療團隊的愛滋個管師,常扮演關鍵「領航員」(Navigator)角色,除了主動帶領當下可能手足無措、神情茫然的初診病患掛號、引領進入醫師診間,病患如果需要回診,個管師會透過Line、電話等親切叮嚀提醒。若病患忘記或沒時間回診,個管師也會想辦法追蹤、幫忙約診,並確保病患有充足的藥量可持續接受治療。不只如此,愛滋個管師對病患可能面臨的各項家庭、工作與保險難題,也會設法傾聽與協助,讓病患了解醫護團隊可提供哪些幫助。而醫師面對初診病患時,會傳達「雖然您不幸被傳染,但請相信我們,我們一定和您並肩作戰,共同對抗這個疾病!」激勵病患接受治療時的信心,用藥也更能持之以恆。洪健清指出,過去治療愛滋病,病患常需服用多種藥物,「每天要吃一大把藥!」還會出現腹瀉、噁心、嘔吐、皮膚起疹子等副作用。在2016年的台灣,愛滋病治療方式產生重大變革,隨著新型抗愛滋病毒藥物引進,現在病患一天只要服用一顆藥即可,副作用也減少許多,多數病患便願意規律用藥。致力於臨床研究 交出亮眼成績台大愛滋病房團隊曾榮獲第5屆醫療奉獻獎團體獎,現在由洪健清領導的團隊傳承專業服務的火苗,不僅持續優化民眾篩檢程序,推行更細膩貼心的愛滋病防治計畫與病患臨床照護流程,也花費不少心思在臨床研究的扎根上。舉例,像針對愛滋病患接受肺炎鏈球菌疫苗後的抗體產生情況,過去台大愛滋病房團隊曾進行長期追蹤研究。另外,對愛滋病毒合併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防治策略擬定與抗愛滋病毒藥物的療效研究、藥物基因學研究等領域,該團隊都交出亮眼成績。時至今日,台灣和全世界一樣,皆面臨Covid-19疫情的威脅,在公衛與感染醫學界,已有多篇研究顯示,像愛滋病患等免疫缺損或低下的族群接種Covid-19疫苗,常規劑量的保護效果常大打折扣。針對這項議題,台大愛滋病房團隊也著手進行臨床本土研究,目前約有1590人參與研究計畫,像哪種疫苗組合的保護力較佳?病患注射疫苗後的抗體變化等,皆納入研究範疇,預計在2022年夏天會有初步結果。愛滋病患之C肝、B肝防治 受惠甚多近年來,在台灣各地,正如火如荼地推展C型肝炎根除計畫,原本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一個療程動輒上百萬新台幣,經政府和藥廠協商後降價。台大愛滋病房團隊特別針對愛滋病毒合併C肝感染的流行病學現狀、病患用藥效果等進行追蹤觀察,這也讓愛滋病毒感染合併C肝的病患受惠甚多。對台灣愛滋病患而言,B肝防治是另一項值得關注議題。洪健清表示,自1986年7月,B肝疫苗納入新生兒常規疫苗接種清單,到了現在,這群一出生就注射B肝疫苗的孩子已進入35、36歲階段。國內外許多研究顯示,隨著年齡成長,B肝疫苗的保護效果會逐漸消退,在這個階段,約50%成年人面臨B肝疫苗抗體消失窘境。另一方面,B肝病毒可透過血液、體液傳染,因此病毒常藉由刺青、性行為或共用針具等管道傳播,這也代表B肝病毒隨時可能威脅到成年愛滋病患,因此醫界建議,即使年幼曾注射B肝疫苗,成年後,還是必須考慮補打疫苗,才能維持有效防護力。為了全方位守護愛滋病患健康,針對上述議題,台大愛滋病房團隊自2017年開始展開臨床實驗,進一步想了解,如果愛滋病患必須重新注射B肝疫苗,需要單劑疫苗注射三次即可?或疫苗劑量必須加倍,才會產生足夠抗體?這項研究計畫成果預計在2023年底出爐。前輩立下美好典範 啟發後輩熱情今年,醫療奉獻獎已邁入第32年,洪健清說,他因為莊哲彥教授身教、言教的啟發,投入愛滋病醫療照護領域。「有些典範可以啟發年輕人、後輩的熱情,年輕醫師一進入臨床領域,看到典範在身邊,就會是很好的傳承、啟發!」洪健清期許自己也能立下一些典範,並吸引更多年輕醫師、護理師投入,不僅讓臨床經驗代代傳承,熱情的火炬也可以傳遞下去,未來面對新興疾病,才有本錢克敵致勝,寫下更多勝利篇章。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6-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康復了,頭腦常當機、健忘恐為腦霧上身!中醫師教你2招可改善
有1位專責病房護理師確診康復後重回熟悉的工作崗位,面臨需要照顧多位確診患者的龐大壓力下,他發現記憶及處理繁複工作的能力大減,非常容易精神不集中,工作壓力也讓他難以接收大量訊息,在工作時頻頻出錯,讓他萌生辭意。後來前往中醫診所門診求助,接受2周頭皮針與耳針的治療,注意力不集中症狀明顯改善,但是因為在高壓的環境下工作,疲勞感一直揮之不去,醫師建議他真的該好好休息。新冠康復者出現「腦霧」後遺症 可能原因有兩方向「腦霧」是新冠康復者常見的後遺症,門診已陸續出現感染新冠肺炎後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容易疲勞的患者。中醫師周宗翰表示,「腦霧」是一種長時間不退的精神模糊,患者可以表現為記憶力衰退、集中力減弱、語言溝通能力下降等,但這個症狀其實不只是康復後才有,在發病期間亦可見患者出現「腦霧」問題。研究期刊認為引起「腦霧」的原因,一方面是新冠病毒會損害腦神經細胞,另一方面是免疫系統在抵禦感染時會釋出激素,而這些激素有可能會影響神經系統的運作。中醫治療以補腎髓與強心氣為優先 常見藥材有這些《黃帝內經.素問》有云:「心者,君王之官,神明出焉。」《黃帝內經.靈樞》也提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心為一身的君主,臟腑百骸均遵從其號令,人的聰明智慧也是從心而出,心藏神,中醫的心包含現代醫學大腦的範疇,新冠肺炎康復患者診斷多有心氣虛與肺氣虛的表徵,出現疲倦、胸悶自覺有石頭壓住、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勞,呼吸短淺,健忘等情況與「腦霧」的表現也不謀而合。所以中醫在治療上以補腎髓與強心氣為優先,中醫方劑的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四逆湯、桂枝湯加附子湯、孔聖枕中丹中包含龜板、龍骨、遠志、石菖蒲,在現代醫學認為可以鎮靜,調整神經活動功能對於腦霧的治療有大的助益。許多中藥材對於腦霧也有療效,例如天麻,主要活性成分中的天麻素,可以增加腎上腺荷爾蒙的分泌,並進而活化腦部功能,改善學習記憶,許多研究發現天麻具有保護腦神經及延緩退化的效果。改善腦霧食補 中醫建議「天麻烏骨雞湯」藥膳方「天麻」具有補腦益智、鎮靜安眠的功效,而烏骨雞有補腎增強免疫力的功效,這道天麻燉雞湯,可當腦霧的治療藥膳方。▸材料:土雞1隻、新鮮香菇10朵、枸杞適量、紅棗10 顆,天麻5錢,鹽適量 切塊土雞洗淨,汆燙後撈出備用。新鮮香菇洗淨,切片。枸杞、紅棗(可去核)、天麻,先稍為泡水清洗。▸作法:煮一鍋水,放入雞肉、紅棗,煮沸後稍滾5分鐘,轉小火燉30分鐘左右,再放入枸杞、香菇煮熟,再放入天麻小火悶煮個20分鐘左右,加點鹽調味即可。▸小叮嚀:天麻切片可以到中藥店購買,天麻可先清洗浸水30分鐘,等到天麻的質地變得柔軟,再加入湯中。他特別提醒,天麻久煎則無力,所以不宜久煮,以免得不到效果。注意力不集中時 按壓這幾個穴位有助提神醒腦周宗翰建議,民眾平時如果有自覺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濟等狀況除了尋求專業中醫師的協助,也可按摩頭皮的骨縫,用指腹按壓頭皮各個地方,先從髮際線慢慢到頭頂及後腦勺,力道由輕到重,頭皮若有疼痛感,可針對痛點稍微用力,持續揉按到舒緩為止。以拳頭側面揉壓,以螺旋狀從頭皮顳區旋轉移動按摩,通常按摩會有酸脹感。也可加強按揉頭頂的「百會穴」與頸後的「大椎穴」。「百會穴」在耳尖直上的頭頂處,是陽氣於頭部集結處,能幫助治療頭部各種疾患;「大椎穴」位在頸部後正中線上,可以鎮靜安神,放鬆頸部肌肉,幫助增加腦部血液流量。(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Omicron害腦霧!腦霧有哪些症狀?會好嗎? 專家揭「4大警訊、改善方法」 。新冠病毒後遺症最易留在「這群人」身上! 揭曉常見7大症狀
-
2022-06-09 焦點.元氣新聞
安寧緩和醫療給付對象放寛 末期衰弱老年病人等適用
台中榮總安寧病房的安寧居家照護,讓病人能在家裡受到照顧,不但照護更為方便,還大幅減少因為病情跑醫院急診的時間。該院今天表示,政府6月1日進一步放寬安寧緩和醫療給付對象,讓更多非癌症病人可以得到安寧緩和的醫療照顧。這些對象有末期衰弱老年病人、骨髓增生不良,以及「病人自主權利法」規範的5種臨床條件病人,包括末期病人、不可逆轉之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或其他疾病痛苦難以承受、無法治癒且無其他合適之醫療解決方法之疾病,例如泡泡龍症、漸凍人等。家醫科主任朱為民說,一位肝硬化末期病人,因為反覆腹水引發腹膜炎,3年裡急診25次,3年前醫院建議會診安寧緩和共同照護,並銜接後續安寧居家照護,近2年多來未曾再到院急診,讓照顧她的家人不再彼於奔走在家庭和醫院間。這些居家照護包括定期訪視、攜帶手提式超音波機器,在家中進行腹水放液治療,以及照護技術指導和心理諮商等;家屬有任何問題,也可以24小時找到安寧居家護理師,或是安寧病房的值班護理同仁詢問。他說,非癌症末期病人的臨終照護,以及安寧緩和醫療的模式近年來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健保署2009年通過了非癌症末期病患也可以接受安寧緩和的健保醫療,6月1日進一步放寬安寧緩和醫療給付對象,讓更多非癌症病人可以得到安寧緩和的醫療照顧。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說,安寧緩和醫療團隊分析過去10年超過500位非癌症末期病人的照護經驗,發現非癌症末期病人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的比例節節上升,相對於癌症病人而言,非癌症病人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後,簽屬安寧緩和意願書的比例更高,且非癌症病人在機受安寧緩和醫療之後,病人和家屬對於疾病的認知都有很大幫忙,可見在非癌症末期病人推動安寧緩和醫療是有效益的。該院的安寧團隊也積極與神經內科、腎臟科等相關科別,共同研擬臨床照護路徑,讓更多病人可以受惠。若是有非癌症病人有症狀控制、心理靈性不安,以及善終準備的需求,都可以至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安寧緩和療護門診掛號診療。
-
2022-06-0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獨/確診阿公洗腎發飆怒掐瘀青 護理師曝專責病房心酸
台灣為趕上世界「與病毒共存」,逐漸放寬防疫措施,指揮中心昨宣布已確診過的6類族群,免篩檢即可進醫院,但至今醫院專責病房醫護仍須全副武裝(兔寶寶裝),才可入病房照顧確診者。有醫護表示,穿兔寶寶裝很難替病人打針,病人一憤怒下就會拳打腳踢,實在心酸。台中市區某醫學中心一名專責病房洗腎護理師表示,近日因確診者不斷增加,持續加開專責病房,為了創造負壓環境,需要將內部空氣往外抽,病房內也無法開冷氣,穿兔寶寶裝更加悶熱,這夏天炎熱天氣下,上班時間「幾乎從頭濕到尾」。護理師表示,洗腎屬專業技術,需由洗腎護理師執行,洗腎患者確診送至醫院,隔離期間還是得洗腎。護理師穿兔寶寶裝外,還要戴4層手套防護,幾乎很難摸到血管,病人時常因此發飆。先前一位失智症阿公,洗腎時因拔掉針,且止血帶已無彈性,為了不讓阿公「噴血」護理師用手幫忙壓,但阿公情緒暴怒,加上隔離近10天沒剪指甲,一怒之下竟往護理師手臂狠掐長達5分鐘,手臂全變黑青,「平常他動手動腳我還能躲,但為了止血,即便很痛也沒辦法放手」。除了專責病房內確診患者洗腎,還得到「各地」幫病人洗腎。護理師從「專責病房」內穿兔寶寶裝待5個小時幫洗腎,若「專責加護病房」內的24小時洗腎機壞掉,護理師要花10分鐘「重新換裝」前往處理;「急診急救室」的病人也要洗腎,成天不斷地在不同單位換裝、奔波。一般血液透析(洗腎)約在2至4小時完成,若洗腎機連接在病人身上,護理師都得待在病人身旁。護理師說,因確診病人太多時常被「呼叫」,逼得她被迫中斷病人洗腎,暫離1小時後返回再繼續幫病人洗腎,她非常反對中斷洗腎,「非常危險,根本玩病人的命」。護理師表示,血液透析是把病人血液從體內引流出,透過機器調整壓力,清除血液中的尿毒素及水分,再將乾淨的血液回輸給病人。若洗腎過程不斷被打斷,護理師得用生理食鹽水「還血」給病人,如此可能多給病人水分,且洗腎廔管也暫時無法移開,都是增加風險。護理師說,5月已陸續有3、4位專責護理師離職,即便醫院起初簽約時,會給一筆留任獎勵金,條件是需要服務期滿,否則就要還錢。假設醫院給10萬元留任獎勵金,有護理師再半個月就要期滿,卻毫無懸念地遞離職單,「寧願花10萬好好休息,在這邊一秒都不想待。」除了醫護辛勞,疫情也看到許多人性面。有位確診的洗腎阿姨,因發燒、呼吸喘到急診,經過治療後,兒子竟然丟下一句「這2天我都不在台中,不會接電話,不會送吃的過來」,直接把媽媽丟包在急診1周,醫院報警了3次都找不到人,但醫院無法丟下病人,只能照單全收。另一名專責加護病房的確診病人,剛來院時已CPR兩次,狀況不佳,兒子還要醫師幫媽媽裝葉克膜,經醫師評估認為病人年紀太大,裝葉克膜成效不大等,兒子才作罷,但半夜時病人再度CPR,搶救30分鐘不幸死亡,醫院從半夜聯絡到隔天下午,兒子才接電話,態度十分消極。
-
2022-06-07 焦點.元氣新聞
獎學金都花在父醫藥費連口罩錢都沒 他考上6所國立大學
國立基隆高中弱勢學生唐于田,曾經全校集合時只有他沒有口罩,因為他沒有買口罩的錢;他曾經營養不良,因為他一天只能吃一個便當,學測前的時間全部陪伴在加護病房的父親,他將所有存的獎助學金拿來支應父親醫藥費與喪葬後事。如今,他申請入學考取6所國立大學。唐于田是基隆高中數理實驗班的學生,從小與父親相依為命,原開計程車維持生計的父親,因一場病癱臥在床,家庭瞬間失去經濟來源。唐于田不只要照料父親,還要面對全家的開銷及醫藥費。因他沒有錢叫瓦斯而洗了3個月的冷水澡,學校才得知面臨的困境,許多老師關心,學校緊急介入幫助,老師總是會多準備幾個便當讓他可以帶回家,校內扶助會、家長會與校友會也發動樂捐來幫他度過難關。學測前60天,父親進加護病房,他無法照料父親生活起居,連見一面都不行,只能每天下課後到病房門口詢問護理師近況,病情每況愈下。學測後父親也走了,他面對龐大的醫藥費與喪葬費用,他將所積累的獎助學金繳醫藥費都不夠。這時家長會與校友會再度募款協助,並且許多社會力量注入,例如社會處長吳挺鋒與暖暖區公所區長蔡春堂奔走,協助申請中低收,另陳建和校友與京騰建設等善心人士捐善款雪中送炭。「我自己都想放棄人生了,但有那麼多的人在幫助我,讓我知道我不能放棄」唐于田說。父親後事結束後,他考取國立東華大學、屏東大學、台東大學、嘉義大學、聯合大學與勤益科技大學。校長鍾定先說,基中有愛,校內師長、校友會與家長會提供協助讓他度過難關、市政府單位積極協助讓他挺過危機,于田的故事可以影響更多基中的孩子,可以讓更多人懂得珍惜。高三導師周正弘說,上天給了于田很多的挑戰,但因為他的不放棄,上天還是幫他開啟了一扇窗,多間國立大學的正取,相信將會讓他不畏懼未來的挑戰。
-
2022-06-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如果沒有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是否每人死亡前均要接受心肺復甦術?
【編者按】台灣在2000年訂定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給予「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的法律地位;接著在2019年通過實施「病人自主權利法」,使國民得以生前預立醫療決定,以避免死前遭受生不如死的無效醫療。然而事實上,在目前的醫療環境,醫療團隊許多時候仍不得不違反醫學倫理「不傷害病人」的原則。一位急診醫學的資深醫師提出一個真實病例,與癌症奮鬥多年的末期病人在最後昏迷狀態下,因為家屬拒絕簽署DNR,使醫師不得不做了不只一次的急救。一位法律教授以「一件令人悲傷的裁判」,寫出一個病人父母已經簽署DNR,但醫院及醫師仍然被告,最高法院以薄弱的理由,廢棄原本醫院與醫師勝訴的高院判決。最後一位幫忙病人預立醫療決定的身心科醫師,以其專業寫出「讓以愛為名的悲劇不再發生——尊重病人自主與醫師的專業判斷」的呼籲。希望這幾篇文章可以激起各界更多的省思討論,最後能使台灣社會、法律、醫界對這重要的議題得到更好的共識。60多歲女性在七年前診斷為肺腺癌接受化療及標靶治療。在四年前肺腺癌轉移到腦膜,在兩年前轉移到脊椎。這一次入院治療後,因病情惡化而急救插管轉入加護病房。主治醫師多次說明,病人的病情已是末期,意識呈深度昏迷,不建議做積極的治療,建議家屬接受安寧照顧及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o-Not-Resuscitate,DNR)。但家屬拒絕簽署DNR,要求一定要全力救治。由於病人家屬不願意簽署DNR,醫師被迫進行急救,結果病人接受了8次的心肺復甦術後才過世。大多數醫師及病人家屬都認為如果病人心跳停止,除非根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簽署DNR,不然就要接受心肺復甦術。又有人提出醫療法60條:「醫院、診所遇有危急病人,應先予適當之急救,並即依其人員及設備能力予以救治或採取必要措施,不得無故拖延。」因而認定心肺復甦術(急救)是心跳停止時的必要的救治措施。但事實上心肺復甦術並非對所有心跳停止之人都有起死回生之功效,心肺復甦術有其醫學上使用的對象及不應使用的對象。換言之,心肺復甦術是病人心跳停止時處置的一個選項,而不是對每位心跳停止病人都要進行的處置。因此在歐美各國都建議不應完全由病人來選擇是否接受心肺復甦術,醫生也有權決定是不是應該給予心肺復甦術。甚至在英國,情況緊急時如醫師不在場,授權資深的護理師來判斷是不是需要做心肺復甦術。歐美各國的醫學倫理專家也都認為,如果心肺復甦術的處置是一個無效的醫療,是不應該給予的。我國在民國89年訂定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給予DNR的法律地位。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第7條規定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應有病人本人或家屬簽署DNR。如以法律條文字面上的解釋,在醫療處置過程中沒有醫師判斷是否應給予心肺復甦術的權限。醫師對於病人或家屬的要求急救(用盡所有方法救到底),幾乎沒有人敢拒絕,醫師都害怕與家屬產生糾紛甚至對簿公堂。常見的情境如:獨居老人或病人與親人長久失聯,病人在意識清醒前若沒有簽DNR,等到病人意識不清且病況危急時,醫療人員均須費盡心力尋找可能簽署DNR的家屬來簽DNR。如果最後沒有辦法依照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來簽署DNR,病人雖為末期疾病,醫師必須給予心肺復甦術。醫師被要求「依法行醫」反而違反了醫學倫理的原則,給予了無效的醫療。不但對病人無益反而可能有傷害(心肺復甦術可能造成病人的肋骨斷裂等傷害),另外也浪費了寶貴的醫療資源。根據臺大醫院院史記載,高天成院長於民國53年7月27日起意識不清依靠呼吸器維生。8月13日上午10時,臺大醫院高級主管與高院長家族開會,決定停止使用呼吸器。上午11時拿開呼吸器,高院長於下午1時7分逝世。在58年前,沒有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沒有法律規範如何可以撤除呼吸器。我們的前輩老師就依照大家心中的共識準則(醫學倫理),進行了十分痛心但正當的撤除呼吸器行動。在民國89年訂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前,我們也會在與病人或家屬的良好溝通後,在病人心跳停止時不給予心肺復甦術。各種的醫療法律訂定幫助我們遵循醫學倫理,但法律訂定無法面面俱到,「依法行醫」反而造成了違反醫學倫理的結果。給予醫師在醫療處置過程中判斷是否應給予心肺復甦術的權限,並不會犧牲病人權益,因為醫師一定是在有充足證據的情境下,才敢不給病人心肺復甦術。無效甚至有害的心肺復甦術不屬於醫療法第60條之「適當急救」,不給予這些治療才是符合醫學倫理準則的行醫。
-
2022-06-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21天新生兒染疫周遭人快篩全陰性 醫師曝「關鍵點」在這裡
臨床護理師發現,有名剛出生21天的新生兒確診,但從出生後就一直待在月子中心,新生兒的爸媽及整棟月子中心的醫護人員經快篩檢驗後都為陰性,讓接生醫師相當困惑,為此整個手術房還進行大清消。對此。專家表示,「用錯方法,得不到結論」,應是周遭有人染疫,但快篩敏感度不夠而並未檢出,最好對人員進行PCR檢驗,找出確診者。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說,新生兒染疫的最大可能感染源,還是被家人及周遭的人傳染,快篩試劑只能檢測Ct值25以下,病毒量較高時。推測應是傳染者無症狀,但病毒量高時傳染給新生兒,而新生兒確診時,傳染者的病毒量已下降,快篩試劑無法驗到。這時採用快篩不夠精準,應進行PCR檢驗,才能找出確診者。黃立民說,新冠病毒已在社區傳播,許多人感染後可能是輕症或無症狀,也不知自己感染,病毒就有可能傳染給家人。黃立民指出,1歲以下的嬰幼兒,免疫力尚未發育成熟,仍可能感染新冠病毒,但也因體內器官尚未發育成熟,不適合病毒生存,因此沒有明顯症狀,一旦出現發燒、活力降低、呼吸道症狀等,應速就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新生兒染疫,一定還是大人傳染的,因快篩採樣不夠精確,所有接觸嬰兒的人應該要再重新做一次PCR篩檢,準確度較高。黃高彬表示,新生兒確診較常見症狀仍是發燒、流鼻水,如果發燒超過攝氏37.8度以上,建議家長直接送醫,讓醫師針對症狀診斷治療,不建議自行餵新生兒退燒藥。
-
2022-06-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21天新生兒確診「周遭人都陰性」 護理師曝1症狀家長易慮病
本土疫情延燒,5歲以下兒童目前未能施打疫苗,家長憂心孩子確診恐引發重症,只要一發燒就想衝急診。一線護理師表示,各界關注兒童確診議題很好,但時常會過度慮病,帶來急診反而增加感染風險,不過臨床也觀察到,有出生未滿月的孩子,周遭人都陰性卻感染的怪事發生。亞東醫院小兒專責病房一名護理師表示,亞東有46床小兒專責病床,小朋友確診住院一定要有陪病家屬,家屬也需知有感染風險,護理師同時間等於要顧92人。若家屬不小心確診,除看視訊門診外,護理師要幫忙送藥到病房,家屬若突然胸悶、喘,也要幫忙急救送加護病房。近期常出現,感染源不明孩童卻染疫,護理師表示,有位剛出生21天的嬰兒確診,但他一直待在月子中心,爸媽、護理師、整棟月子中心醫護快篩都陰性,讓醫師相當困惑,為此整個刀房還大清消;甚至還有媽媽家管、爸爸居家上班,小朋友也莫名其妙確診。兒童確診可能引發腦炎,指揮中心日前提醒,兒童腦炎重症前驅8大症狀,包括體溫大於41度、持續昏睡、持續嘔吐、抽搐、意識不佳、持續頭痛、肌躍型抽搐、步態不穩,提醒家長若有相關症狀,需立刻就醫評估。護理師表示,兒童確診若併發急性腦病病、熱經孿等,要是缺氧,不到3分鐘即可能失去意識,加上兒童腦部發育不完整,經過病毒攻擊後腦部恐受傷,即便救回都還要觀察2至3年,也可能留下後遺症,他認為開設小兒專責、小兒加護病房仍相當重要。家長看到孩子發燒、睡覺抽動以為是熱痙攣,就急忙衝急診。護理師提醒,孩子體溫大於38度,建議先吃退燒藥,退不下來時再考慮送醫;而小孩或大人睡覺時,都可能有正常肌抽躍,並非熱痙攣,呼籲家長先看視訊門診,不要過度慮病,跑急診恐會增加感染風險。護理師提醒,臨床上多以3大指標來觀察小朋友是否有異狀,像精神活動力、食慾及1天尿尿3次,若三項指標都正常無須過度擔心。也建議家長在孩子出現輕微症狀,不要輕忽當作小感冒,可先掛視訊門診看診,通常確診1、2天後症狀可能加劇,及早觀察都來得及在惡化前作處置。護理師感嘆,自己原先是外科,因疫情被派來支援兒科,前後已跑過5個專科,雖跨別專科很有壓力,但在專責病房學習到許多新知,護理長也鼓勵他,疫情後希望將經驗傳授學妹,他感謝醫院今年過年後不斷演練,才沒有兵荒馬亂,且防疫資源充足,護病比維持1:7,比起其他醫院「算很幸福」。
-
2022-06-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確診護理師提前返職場 N95戴8小時吸不到氣險昏倒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造成醫療資源緊繃,指揮中心日前統計,已有上百名確診醫護提前返回職場,不過有專責病房護理師透露,確診後容易喘、胸悶,返回醫院工作時,因為上班8小時須戴N95口罩,一度吸不到空氣,差點在病房內昏倒。三軍總醫院專責病房某護理師透露,自己在5月時確診,有出現呼吸道症狀,休息7天後解除隔離,繼續返回醫院上班,但因為確診後很容易喘、胸悶、吸不到空氣,上班又都得戴著N95口罩,曾有一次在病房內照顧確診者時,一度無法呼吸,只好靠在牆壁休息,幾分鐘才回過神。該名護理師說,醫療人力的確不足,但為什麼衛福部長陳時中會覺得,確診醫療人員休息7天後就能直接上班,「我覺得這很不好」,確診醫護應有適當休息時間。因家屬不方便進入專責病房陪病,若是臥床確診者,且沒有家屬或看護,護理師就要幫忙翻身、換衣服、抽痰等;要是遇到清醒、但不願配合的確診者,不好好戴上高流量氧氣鼻導管,也不願意趴睡,不僅容易喘、血氧濃度也無法維持,護理師還得穿兔寶寶裝進病房照顧確診者。先前還有一名病人,因為躁動不斷想要下床,某次突然半夜情緒發作,意識清醒下把身上所有管路拔掉,包括動脈導管、尿管、靜脈注射導管等,結果瞬間大噴血,搞得護理師得立刻穿起兔寶寶裝,衝進病房幫病人加壓止血。中央昨宣布招募照顧輔佐人員,前進專責病房分攤護理師重擔。他說,如果順利招募到人力,的確可以協助護理師,但如果沒人來應徵,護理師還是得硬著頭皮做,而中央去年說要發給護理師的津貼,至今只給了6成,不確定新制發給照顧輔佐人員的津貼,是否也得等上1年。耕莘醫院專責病房某護理師表示,因為專責病房內無法任意走動,有些家屬陪著病人關在裡面很久,不時情緒失控,對護理師咆哮,護理師只能盡力給予安撫,但對護理師來說,心理壓力真的很大。也只能奉勸陪病家屬,可攜帶電子產品或書籍,陪病過程可能會感覺好一點。此外,專責病房照顧確診者也必須隨時提高警覺,他表示,之前有一名臥床病人氣切,但突然咳一個太用力,所有管路統統掉出來,且身邊沒有陪病者,幸好當時有護理師正好要去抽痰,發現氣切管路掉落,趕緊請醫師來協助插管,任何時刻都無法放鬆。
-
2022-06-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專責病房壓力重 護理師一人顧七患者變「看護工」
指揮中心統計,目前近八千名確診者收治住院,專責病房護理師壓力沉重,許多住院患者原本即已長期臥床,有些來自養護機構,高齡合併不少慢性疾病,生活無法自理,染疫住院後,護理師變成看護工,必須協助餵食、排泄、洗澡、換衣服、換尿布等,一人照顧六、七個確診者,可說身心俱疲。為此,指揮中心昨宣布,推動專責病房「Skill-Mixed」照護,高薪聘請照護輔佐人員,每人每班八小時、五千元,主要工作為協助患者餵食翻身、更衣及身體清潔,以照護六床為原則,由醫院協助訓練。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現在家屬陪病不方便,但專責病房護理師相當辛苦,若還要照顧確診者生活起居,壓力很大,希望聘用照護輔佐人員之後,減輕護理師負擔。新光醫院護理部主任鈕淑芬指出,高齡、中重度新冠肺炎患者,常需人協助餵食、大小便、洗澡、穿衣,有時護理師餵長輩吃一頓飯,就得花上三十分鐘;部分患者服用清冠一號,經常腹瀉,護理師就得幫忙擦拭、換尿布;工作時穿上兔寶寶裝,幾乎沒有時間吃飯、喝水、上廁所,非常辛苦。此外,護理師還常遇到「奧客」患者及家屬,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專責病房不具名護理師指出,部分家屬以為專責病房可以自由進出,一被制止,還暴力攻擊護理師;護理師分送便當,卻被病人嫌食物已經冷掉,要求重新熱過。三軍總醫院專責病房一名護理師透露,自己五月確診,當時呼吸道症狀嚴重,解除隔離回院上班,仍覺得容易喘、胸悶、吸不到空氣,但上班八小時都需戴N九五口罩,日前照顧確診者時,突然無法呼吸,整個人虛弱地靠在牆壁,幾分鐘後才回過神。該護理師說,指揮中心認為染疫醫護可在確診後的第八天上班,但每個人恢復狀況不一,擔心自己有一天在病房暈倒;此外,「Skill-Mixed」照護看似不錯,但祭出高薪,也不見得很快能找到人力,護理師還是必須硬頭皮當起看護工。
-
2022-06-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確診者狂咳抽痰 醫院主管要隔壁床家屬「躲去廁所」
今年本土Omicron疫情已超過200萬人確診,指揮中心公布,至今有7991人、近8千人正收治醫院治療,雖稱全國專責及負壓病房空床率還有42.5%,不過一線專責病房護理師直言,真正專責病房早已不夠用,都開一般病房收確診者,因非負壓環境,嚴重影響一線醫療處置。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專責病房某護理師向本報表示,專責病房早就不夠用,都加開一般病房來收治確診者,不僅大人、小孩混住在同一病房,還有家屬搞不清楚狀況,不知道專責病房不能自由進出,一不高興還暴力攻擊護理師。護理師表示,現在只要一上班,幾乎沒時間吃飯喝水,進病房都得穿兔寶寶裝,先前幫病人送便當,還被病人嫌便當冷,甚至護理師餵他也不要吃,搞得護理師得穿著兔寶寶裝「哄」病人1小時,就怕病人不吃飯,血糖低有生命危險。新冠肺炎確診者若要抽痰,依照指揮中心規定,必須在負壓隔離病房才可進行,一般病房不可抽痰,不過現在都用一般病房收治確診者,日前1名病人過世,其中一項原因是痰液無法排出,家屬憤怒怪罪護理師,沒想到醫院也跟著推卸責任,稱「護理師可視情況在一般病房抽痰」。更讓護理師心寒的是,痰液病毒量最多,在一般病房抽痰風險高,抽痰時隔壁床都可能有感染危機,日前一名確診者需抽痰,但隔壁床家屬有疑慮,沒想到醫院主管竟說「那抽痰時,就叫隔壁床的去廁所避一下」,讓他難以置信。護理師認為,醫院病房管理應重新調整,且必須跟家屬說明,例如要抽痰的確診患者集中在一間病房,且家屬都同意隔壁床常常要抽痰的情況,不是醫院一直接病人,隨便放在同病房,還要一線護理師跟家屬解釋。「疫情讓人性面通通藏不住。」護理師絕望地說,先前一位高齡長輩,家屬長期送機構養護,機構有照服員協助翻身、拍背,後來因確診送到了專責病房,不過看護很難請,家屬也不願意進病房陪病,跟護理師學照顧技巧,還嗆護理師「我就是不會啊,不然幹嘛送機構。」護理師悉心照顧長輩,也避免久臥長縟瘡,定時、定點穿兔寶寶裝進去病房幫長輩翻身、拍背,但長輩年紀太大,最後沒能撐過病情不幸過世,家屬第一句就質問護理師「怎麼那麼快就走了,你們沒把他顧好喔?」護理師直言,中央一直說人力夠,但實際一線狀況是,護理師一個月僅休6或7天,即便專責病房護病比現在設定1比7,但一上班就是忙到沒時間吃飯,還要面對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從去年至今,單位內已有10多位護理師離職。「我們願意照顧病人,但政府跟醫院應該給我們安全的環境。」護理師指出,中央先前要求確診醫護可提前上班,但一般病房無負壓設備、環境糟糕,中央不如實告訴一般民眾,民眾質疑、生氣時就罵護理師,「不覺得中央跟醫院有在重視我們,只覺得像免洗筷。」
-
2022-06-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增專責病房照顧輔佐人員 中央今起發放每班8小時5千元
國內確診數持續上升,為緩解一線醫療量能負擔,繼昨日新北亞東醫院招募「確診者看護」一天7500元,指揮中心今也宣布,從今天開始推動專責病房「Skill-Mixed」照護,每人每班8小時發放5000元,平均每位照護輔佐人員以照護6床為原則。指揮中心指出,專責病房「Skill-Mixed」照護推動模式,由醫院安排並完成醫院提供相關訓練(含感染控制)之照護輔佐人員,提供餵食、翻身、更衣及身體清潔等照顧工作。津貼發放每人每班8小時,發給津貼5000元,探3班;每日平均名照護輔佐人員以照護6床為原則,自今起實施。針對醫療資源,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專責及負壓病床全國空床目前有5909床,空床率42.5%,變化不大。不過專責病房壓力很大,因爲需要警覺性高,加上穿脫防護裝等工作較辛苦,因此採「Skill-Mixed」照顧,希望減輕護理負擔。陳時中說,因為家屬現在陪病不方便,但專責病房護理師照顧已經很辛苦,還要照顧生活起居,壓力很大,因此新制將由醫院安排相關訓練的照顧輔佐人員,提供患者餵食、翻身、更衣、身體清潔等工作,且有些老人家有很多嚴重疾病者,需生活照顧,今起實施希望減輕護理負擔。陳時中指出,昨天有看到新北有些醫院已經在招募相關人員,希望減輕醫院負擔,因此新制希望醫院多多運用。
-
2022-06-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解隔條件明放寬 護理師坦言第一線壓力難降
指揮中心宣布,6月1日起只要發病日或採檢日達15天,PCR的Ct值介於27到30者,經感染科、胸腔科醫師或醫院評估小組綜合評估後即可解隔出院,避免影響到有癌症等共病患者的化療、手術進程,也減輕專責病房的壓力。林口長庚醫院護理部主任賀倫惠表示,雖然新制上路,但每日本土確診、重症人數仍多,第一線壓力短期內可能不會減緩。新光醫院指出,確診者若可提早解隔,院內專責病床周轉率會提高。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也表示,在臨床上確實出現很多共病病患,因為沒辦法解除隔離,就無法進行其他疾病的治療。他就遇過一位已經安排開刀的腸壞死病患,因為確診被迫手術後延,導致病況加劇。姜冠宇表示,此次新制上路,專責病房的壓力會減輕一些,也讓醫療回歸正軌,用處理流感的方式來處理新冠肺炎。他也提醒,新制解隔的病患返家進行自主健康管理時,雖說傳染力低,但仍有可能傳染給長者、兒童,要盡量避免接觸。林口長庚醫院護理部主任賀倫惠表示,中央雖然調整重症解隔離標準,是讓一線有彈性做調整,不過醫院仍會依照重症病人個別症狀做適當照護,若只有咳嗽、無其他共病的患者,經過醫師評估可以解除隔離;但有共病、慢性病者,不能因為新冠肺炎治療而影響他原有慢性病治療,會協助將患者從專責病房轉移到專科病房。賀倫惠指出,先前應中央要求專責病房增開30%,院方已陸續降載其他專科人力,但隨著新制調整,勢必要再重新調整,將專責病房人力回放專科病房,不過現在每日確診、需住院患者仍然不少,今天本土確診新增8萬多例,雖然新制上路,但第一線壓力短期內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長照住民防疫最脆弱一群 機構照護員:只有慘字可形容
「染疫長輩從長照機構被送進醫院,因為醫院照顧人力也吃緊,長輩就在醫院往生了......。」高雄市長期照護機構聯合協會理事長林文雄娓娓道出長照機構在疫情風暴下的困境,住在機構的長輩通常體弱,成為弱勢中的弱勢,伴隨失智、行動不便、慢性病等不利因素,面對來勢洶洶的病毒,成為難以承受的一群人。林文雄說,長照長輩一旦確診,最讓人擔心是演變成中重症,通常會將長輩送進醫院治療,但護士人力也吃緊,加上不一定能請到照服員,長輩拍背、翻身、洗澡等都成問題,「長輩同時面臨孤獨、陌生、無人照顧等多重困境」,在沒有妥善照顧下,部分長輩無法挺過病毒襲擊,來不及和家人好好道別便離開人世。「這不是醫院的錯,更不是護理師的錯,在大量人員染疫下,大家都是受害者。」林文雄說,目前高雄看護價格從一天2600元漲到5、6千元,還可能請不到人,護理師職責是提供醫療協助,在人力不足下也兼做生活照顧,如換尿布、翻身等,「不可能做到無微不至,畢竟等著救命的人太多了。」林文雄說,過去兩年台灣疫情守得不錯,長照機構得以在安穩態勢下通過考驗,長照機構挑戰才剛開始,機構照服員有正常社交生活,回到社區、家中都可能染疫,不少無症狀的人因此傳染給機構住民,這種狀況在小型長照機構更加明顯。防疫期間長照機構無法會客,不少家屬看到機構打來的電話,總是心頭一驚,深怕接獲壞消息。高雄陳姓女子說,最近接到機構來電,告知八旬婆婆確診了,醫生要投抗病毒藥物,需要家屬簽字同意,機構工作人員仔細說明染疫狀況,也對家屬表達歉意,陳女告訴對方「您們辛苦了,沒人願意染疫。」陳女說,她自己也確診在家居隔,能體會染疫心情,「再小心都可能確診,機構要照顧那麼多人,壓力可想而知。」台東縣陸續有多家長照機構發生集體染疫事件,一名不願具名的家屬說,長輩確診後送醫急救不治,雖然心很痛,但家人年紀大、生病住機構很久了,「已看開了!」遇到了只能面對,考量照顧機構平時照料很認真,發生不幸後也用心協助家屬,不方便再抱怨什麼。住台北市、單身的林姓女子和八旬母親相依為命多年,四年前母親中風失能後,考量沒有其他親人可分擔,不得不將母親送往安養院,她努力工作賺錢。她說,這兩年疫情嚴峻,養護中心有探病管制,她試著向無法言語的媽媽解釋為何最近比較少探視,「但每天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哪知道什麼叫COVID-19?」露出一種「妳是不是不要我」憂愁眼神,讓她難過不捨。精神科醫師蘇偉碩說,長照機構長輩通常年紀高,又有失智、慢性疾病,加上被限制行動,居住密度高等,多重不利因素,染疫風險比居住家中長者高,加上照服員在社區跑來跑去,很難抵擋病毒入侵,機構長輩成為最脆弱一群,通常一人染疫就全數淪陷。另一名精神科醫師沈政男表示,近期確診死亡人數約有二成七來自安養機構,主因是長照機構住民疫苗注射率偏低,建議投藥速度要加速,才能降低長者死亡率。沈政男說,會送到安養院的長輩多是家中無法妥適照顧者,有些家屬對疫苗、投藥都排斥,對醫療行為較為消極。也有不少長者無行為能力,且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這些都是死亡率偏高因素。「生命中每個階段都有權享有妥善醫療」,沈政男認為,機構應善盡說服告知責任,盡量說服家屬讓長輩施打疫苗,才能降低死亡率。高雄大寮區一家長照機構日前出現群聚感染事件,市府依據分艙分流原則,中重症者移出就醫,其餘採輕症工作人員照顧輕症住民,無症狀者照顧無症狀住民等方式因應。衛生局表示,現已建立「快速反應部隊」機制,一旦住民確診,可立即採取投藥等處置,掌握治療先機。高雄市長陳其邁說,長照機構防疫是重中之重,3周前,高雄人口密集機構已啟動快篩,把可能染疫風險降到最低,高雄154家老人福利機構工作人員一周要快篩3次、64家護理之家等一周要快篩2次。一名長照機構照護員說,長照機構發生群聚,只有「慘」字可形容,行動不便、抵抗力差老人家避無可避,深怕社區病毒傳進機構,門禁森嚴,謝絕家屬探視,畢竟對抗的是看不見的病毒。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南燒!不少機構住民看護全確診 醫護「面臨崩潰壓力」
新冠疫情燒往南部,高雄市確診數已連日超越北市。南部某公立火葬場以前三、四天火化一具遺體,現在天天都有染疫死者限時廿四小時內火化。南部某醫院副院長說:「從醫卅年來第一次面臨這種瀕臨崩潰壓力,不少長照機構住民及醫護都確診了。」疲累雙眼布滿血絲的南部某醫院副院長說,日前院內有名病人確診,整層樓病患全部做PCR,多人呈現陽性;負責照顧的護理師也確診,她坦承二天前母親確診,可能被家人感染確診。「有的長照機構住民、醫護人員及外籍看護全中了(新冠),只是大家不敢對外說,怕民眾信心崩盤。」副院長說,他向衛生局報告,衛生局安慰說:「你們這還算好,有其他醫院的醫護超過三位數字染疫…。」南部某醫院高層透露,昨天送一名染疫死亡長輩要去火化,火葬場人員說,以前三、四天火化一具遺體,現在天天都有,多是染疫者趕著廿四小時內要火化完畢,「你說疫情嚴不嚴重?」成大醫院急診部主任林志豪表示,陽性即確診政策上路後,急診的人數明顯減少,但與過去尖峰相比,人數仍是一點五到兩倍,且中重症人數增加,成大醫療量能幾乎已經滿載,擔心未來疫情持續,中重症人數累加,可能會出現之前北部醫療崩潰情況。台南市確診數在五月廿六日中央宣布快篩陽性即確診達高峰,近日又下降到五千多例,是否意味著高峰已過去?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表示,還要觀察一段時間。高雄市廿七日至廿九日新增確診分別為一萬一二三九人、九六三○人、九五四六人,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表示,預估每天確診九千至一萬人左右的狀況要持續兩周,才能讓高雄社區有足夠群體免疫效益,疫情才可能趨穩;衛生局長黃志中說,目前醫療量能夠。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說,彰化醫院急診確診個案通報比率減少一半,但疫情還在高原期,中部只能邊走邊看。衛福部彰化醫院院長曾孔彥說,社區感染和兒童感染傳給在醫院工作的家長,間接造成院內感染,醫護人員去居隔,造成人力吃緊。衛福部防疫醫療網中區指揮官黃高彬表示,以台灣屬一日生活圈的環境,台中每日八、九千已屬高原期。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最脆弱一群 長照機構陷疫情困境
「染疫長輩從長照機構被送進醫院,因醫院照顧人力吃緊,長輩就在醫院往生了…」,高雄市長期照護機構聯合協會理事長林文雄道出疫情下長照機構的困境。他說,住機構的長輩通常體弱,成為弱勢中的弱勢,伴隨失智、行動不便與慢性病等不利因素,面對來勢洶洶的病毒,成為難以承受的一群人。林文雄說,長照長輩一旦確診,最讓人擔心是演變成中重症,通常會將長輩送進醫院治療,但醫療量能也吃緊,加上不一定能請到照服員,長輩拍背、翻身、洗澡等都成問題,「長輩同時面臨孤獨、陌生、無人照顧等多重困境。」在沒有妥善照顧下,部分長輩無法挺過病毒襲擊,來不及和家人好好道別便離開人世。「這不是醫院的錯,更不是護理師的錯,在大量人員染疫下,大家都是受害者。」林文雄說,目前高雄看護價格從一天二千六百元漲到五、六千元,還可能請不到人,護理師職責是提供醫療協助,在人力不足下也兼做換尿布及翻身等生活照顧,「不可能做到無微不至,畢竟等著救命的人太多了。」林文雄說,過去兩年台灣疫情守得不錯,長照機構得以在疫情安穩下通過考驗,如今挑戰才剛開始,機構照服員有正常社交生活,回到社區、家中都可能染疫,不少無症狀的人因此傳染給機構住民,這種狀況在小型長照機構更明顯。防疫期間長照機構無法會客,不少家屬看到機構打來的電話總是心頭一驚,深怕接獲壞消息。高雄陳姓女子說,最近接到機構來電告知八旬婆婆確診,醫生要投抗病毒藥物需家屬簽字同意,機構人員仔細說明染疫狀況,也對家屬表達歉意,她告訴對方「你們辛苦了,沒人願意染疫。」她也確診在家居隔,能體會染疫心情,「再小心都可能確診,機構要照顧那麼多人,壓力可想而知。」林姓女子和八旬老母相依為命,四年前母親中風失能,送往安養院;這兩年疫情嚴峻,養護中心有探病管制,她試著向無法言語的媽媽解釋為何最近比較少探視,「但每天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哪知道什麼叫新冠肺炎?」露出一種「妳是不是不要我」憂愁眼神,讓她難過不捨。台東一位不願具名的長照機構住民家屬說,長輩確診後送醫急救不治,雖然心很痛,但家人年紀大、生病住機構很久了,看開了,遇到了只能面對。某長照機構工作人員說,他自己剛經歷確診「咳到肺快裂開」痛苦,政府快篩、藥物提供太慢,真相就是藥不夠,面對染疫死亡率愈來愈高,政府還不檢討,透過網軍出征講真話的人,政府顯然無法對失去家人的痛感同身受。
-
2022-05-30 養生.保健食品瘋
即便知道毫無益處仍會吃 知名醫師揭自身服用營養補充劑原因
▌維生素多多益善?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說法,這筆錢最好花在維生素的真實來源上,如水果、蔬菜、健康的碳水化合物和乳製品等。2013年國際期刊《內科醫學年鑑》發表了一篇社論,標題為〈適可而止:別再浪費錢購買維生素和礦物質補給品〉,文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回顧了三項特定研究的驚人數據。首先,研究人員針對一項涉及四十五萬人的研究進行分析,發現綜合維生素無助於降低罹患癌症或心臟病的風險。另一項研究追蹤了五千九百四十七名男性,在十二年間使用綜合維生素的情況及其心智功能,結果發現綜合維生素並未減低思考緩慢或記憶力衰退等心智衰弱的風險。第三項研究主要針對一千七百零八名心臟病發的倖存者,他們被隨機分為兩組,長達五年期間,一組服用高劑量的綜合維生素和礦物質,另一組則服用安慰劑。(病人、負責照護的醫師及研究人員,皆不曉得服用安慰劑或綜合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病人是哪些人。)後來發現,兩組人在心臟病發、心臟手術和死亡的發生率結果類似。此外,另有兩項1995年完成的著名研究,橫跨十多年追蹤了數十萬人,結果顯示:補充β- 胡蘿蔔素和維生素E對人體尤其有害,會大幅提高罹癌風險。其中的研究引發了後來深具里程碑意義的美國「佛明罕心臟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該研究原先以為補充β-胡蘿蔔素有助於防癌,後來研究人員發現:服用過多的β-胡蘿蔔素,與癌症相關的死亡人數大幅增加有關,因而必須提早結束。上述所有研究在媒體報導上時有所聞,但似乎並未改變大眾服用營養補品的習慣,甚至連我都動搖不了。我每天服用綜合維生素和維生素C。如果感冒了,還會狂吞兩顆維生素C;心情好時,我還會多補充維生素D和鈣片。我丈夫既是醫師又是研究人員,同樣也會服用營養補給品;還有,我的孩子每天早上都會吃兒童綜合維生素軟糖,直到牙醫懇請我們停止為止。我之所以服用維生素,主要原因在於安慰劑作用。正如第9章〈輔助性另類療法〉中會進一步解釋,若人認為某項事物有所幫助,便確實會產生助益。服用維生素讓我感覺「更健康」;若我的孩子某天吃了口味很重的炸物而沒吃青豆,我感覺他們可能得從維生素補充一些必須的營養。但是,我從不服用任何特大劑量的營養補給品(雙倍劑量、三倍劑量、或甚至高達一千毫克的維生素C,統統毫無用處,但若不常服用,就無安全疑慮),而且我從不仰賴維生素補給品來提供真正的營養和健康。加在飲料中的強化維生素粉,其實是浪費時間和金錢,但有危險嗎?或許不會。是否有證據顯示它們有助於改善健康狀況?並沒有!我與科學界及醫學界一群受過高等教育、且十分注重健康的護理師和醫師共事,他們定期運動,並經常在鍛煉後,補充高劑量的蛋白質奶昔和富含維生素強化的果汁。這些飲品有助於肌肉增長嗎?不會。這些強化飲料會危害他們的健康嗎?也不會。他們的肌肉之所以壯大,是因為做重訓、游泳或跑步。但是,我又再次吃了這一套。身為一名忙碌不堪的外科醫師,我的當月主打午餐經常就是蛋白棒。我常定期對醫務人員(包括外科醫師、護理師、住院醫師和醫師助理)進行完全未經科學驗證、但是趣味十足的民意測驗,調查大家的維生素攝取情況。我的問題很簡單:「您有在補充維生素嗎?」結果獲得了各異奇趣且截然不同的答案:「我沒有,但應該要。」「沒有,我該這麼做嗎?」「沒有,但我母親是藥師,經常從亞馬遜會員網站訂購鈣片寄給我。」「我吃完了,所以就停止服用綜合維生素了。」「我會經常補充維生素E、C、D、B12、綜合維生素、葡萄糖胺、鈣片和魚油。」「不太會,為什麼問我?好吧,不,我沒有。」「每天都吃。」「沒有,但我的孩子有。」關於維生素和其他營養補給品的使用,爭辯永無休止,通常話題還會延伸至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強化食品和飲品。冰沙加入高劑量維生素C等免疫強化營養品,是否有任何科學根據?上飛機前能否服用什麼補品,以避免在機上髒汙且重複循環的空氣中感冒?鋸棕櫚(saw palmetto)真的有益前列腺健康嗎?回答這些問題時,涉及了服用維生素和營養補給品的心理。本人便是絕佳範例:我知道所有科學研究都說這些營養補給品並無益處,但我依然會服用。原因為何?為什麼比起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的藥物,一般人更信賴維生素公司呢?無論是傳統維生素、還是順勢療法的草本補給品,關於營養含量的規定極少,因此難以確定內容物的實際含量。2012年,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建議食品藥物管理局新增更多關於營養補給品含量的規定。儘管如此,食品藥物管理局依舊未做控管。2015年一項針對連鎖藥局沃爾格林(Walgreens)和塔吉特(Target)等幾家大型零售商店的調查發現,銀杏和鋸棕櫚等草本補給品的內容物根本不含這些成分。大約同一期間,消費者實驗室(ConsumerLabs.com)網路公司分析了數種主要維生素的實際維生素含量,發現每種維生素的實際含量與標示所聲稱相比,差距甚遠。因此,我們除了煩惱是否該補充維生素、礦物質或順勢療法草本補品外,還必須質疑吃下肚的營養補給品是否真如所想的那般營養?※ 本文摘自《誇大不實的醫療迷思:醫師教您如何分辨虛與實》。《誇大不實的醫療迷思:醫師教您如何分辨虛與實》作者:妮娜‧夏皮羅 , 克莉絲汀‧羅伯格 譯者:張嘉倫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2/03/31
-
2022-05-29 養生.聰明飲食
端午節吃粽子不吃毒粽!譚敦慈教一招去除蝦米的二氧化硫
端午節快到了,又是吃粽子時節,你愛吃的是肉粽還是鹼粽?或是只吃自己包的粽子?元氣網「生活中毒物學」邀請,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醫放系教授林中英共同傳授:「吃粽子不吃毒粽!一招去除蝦米的二氧化硫」妙方,教大家如何選購粽子、包粽子,健康過佳節。一般市售或自己包的肉粽中,譚敦慈表示,除了五花肉,通常還會加入蝦米、香菇、蛋黃、菜脯等乾貨,但許多民眾擔心乾貨添加防腐劑,食用後影響健康。例如肉粽內餡常見的蝦米,可能添加二氧化硫添加物,讓蝦米顏色鮮艷,兼具防腐功效,如果二氧化硫濃度超標、吃過量,容易引起腸胃道不適,嚴重甚至誘發氣喘。譚敦慈指出,像蝦米等乾貨,一般燻二氧化硫是避免長黴菌,若要去除蝦米裡的二氧化硫,只要將蝦米放入溫水中浸泡30分鐘,就可以去除殘留,但泡蝦米的水千萬不要再加入食物裡面。「在選擇食材上有一些必要之惡,如果沒有二氧化硫防腐容易長黴菌,也是很可怕的。」譚敦慈建議,選擇購買有信譽廠商的乾貨外,同時還可以泡一下溫水,就可以輕易的把二氧化硫這些化學藥劑去除掉。林中英指出,很多食材需要保存,也希望它的風味能留下來,因此市面上有一些有機的防腐劑,例如硫酸鹽、硼砂,可以讓食材在顏色、色澤上不會改變,尤其添加了硼砂後,吃起來會有水潤QQ的感覺。部分製造商會將有黑黑蝦頭的蝦仁浸泡硼砂、貢丸或魚丸也添加一點,讓這些食材保持色澤,且口感Q度更好。譚敦慈喜歡吃鹼粽,她形容,「放在冰箱的鹼粽拿出來,沾點糖吃很好吃。」很多人覺得鹼粽加了硼砂才好吃,但林中英強調,目前政府禁止把硼砂添加到鹼粽裡,甚至是食材中,因為硼砂遇酸就會變成「硼酸」,硼酸在胃裡會抑制一些酵素,吃進肚中的食物營養素就無法吸收,相對破壞代謝過程,尤其小朋友吃了刀的話,可能嘔吐或休克,出現身體不適等狀況。林中英透露,有一些廠商以為硼砂就是硼酸,直接添加硼酸到食品中,如此並不符合食品管理規範,提醒民眾如果看到食材有「很QQ的感覺」、「色澤鮮艷」的話,盡量不要選擇。林中英建議,選擇食材時,應選有CAS或有機認證的食材,它們通常都不會添加防腐劑。慢性疾病患者更要避免食用過多添加防腐劑的食物,飲食組合要營養均衡,讓營養成分更如虎添翼,在食材上的選擇更完美。
-
2022-05-29 癌症.頭頸癌
健保大數據/鼻咽癌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台大醫院/治療後追蹤很重要 防復發、減少副作用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台大醫院鼻咽癌門診人數,去年累計達2,193人,是醫學中心第一名。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陳俊男表示,鼻咽癌病人需要跨科團隊照護,包括耳鼻喉頭頸外科、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牙科等等,病人才能在癌症治療及追蹤上得到最好的效果。耳鼻喉頭頸外科主要負責鼻咽癌的初始診斷。治療方式以同步化學及放射治療為主流,不需手術,目前在台大醫院的腫瘤科及放射腫瘤科的合作下,病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治療成績。陳俊男說,耳鼻喉頭頸外科也負責治療後的追蹤,必要時則針對復發或殘餘的腫瘤進行手術治療。台大醫院的個案管理師十分重要,會定期提醒病人回診追蹤的時間,也會協助病人整合各科別的門診時間,讓病人方便就醫;若發現病人未能按時回診也會致電關懷,因此病人回診的穩定性高,也是鼻咽癌門診人數高的原因。鼻咽癌算是治療成效很好的癌症,追蹤的目的有二,首先是及早偵測復發;再者是處理病人治療後的副作用,因為疾病可以治癒,但副作用往往是一輩子,這時候最需要接受耳鼻喉科的局部治療來改善症狀。區域醫院No.1和信治癌醫院/注重治療中照護 避免患者療程中斷和信醫院為去年治療鼻咽癌患者最多的區域醫院,總計1,111人。和信醫院放射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吳佳興說,2000年開始,鼻咽癌治療已採用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方式,領先國內其他醫院;而在鼻咽癌治療後的副作用處理也很有經驗,經醫療團隊細心照顧,病人很少發生療程中斷的情形,院內不同期別的鼻咽癌患者治療後存活率,均高於全國平均值。病人療程結束後,絕大多數皆可恢復正常生活。吳佳興表示,為治療鼻咽癌等頭頸癌病人,創院時即成立頭頸癌醫療團隊,患者治療前,都會由各科別醫師進行病例討論,依一定計畫及準則進行治療,照顧品質很有口碑。鼻咽癌放療療程為七周,每周五天,總共35次,每次10分鐘。依相關醫療文獻,治療時程只要延後一天,整體存活率將減少1%。病人在治療過程可能會出現各種不適副作用,該院格外注意鼻咽癌患者治療期間的照顧,並提供相關衛教,護理師、放射師都會適時給予關心及協助,需要時聯絡醫師即時診察。同時會特別注意病人營養攝取,藉由營養師協助,以確保白血球、血小板等血球數正常,促進黏膜正常細胞恢復,不要影響治療計畫。地區醫院No.1台大癌症醫院/相關科別同時開診 省去患者多次奔波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去年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的鼻咽癌門診人數達242人,是地區醫院的第一名。台大癌醫腫瘤外科部主治醫師陳欣琳表示,如果腫瘤較大、病程在較晚期,可能壓迫腦神經而出現複視、吞嚥困難等症狀,但現在晚期才就醫的人很少。陳欣琳表示,頸部有腫塊的病人,有可能直接到醫院,但大部分的病人都因耳鼻相關症狀,去過耳鼻喉科就診,診所醫師發現鼻咽部位有異狀而轉診。醫院門診可做基本鼻咽內視鏡檢查,從鼻孔進去看鼻咽部位有無異常組織,可直接做切片,再由病理科醫師研判是不是惡性腫瘤。台大癌醫有特定時段,放射治療科、化學治療科、頭頸腫瘤外科同時開診,而且就在附近,鼻咽癌病人可以集中時間完成各科別的定期追蹤,不用辛苦跑很多次。陳欣琳說,鼻咽癌是頭頸癌的一種,頭頸癌團隊會定期開會,討論個案治療計畫。台大癌醫和總院有很好的聯繫互動,根據國外癌症中心的指引、最新國內外實證研究,調整不同癌別的治療指引,如果有新藥或新療法的臨床研究正在收案,台大總院和癌醫都會同步公布消息,如果醫師評估病人適合參加試驗,都可以試試看。中醫診所No.1台南郭世芳中醫診所/中西醫合併治療 緩和副作用抗癌更有力鼻咽癌放、化療易有皮膚口腔發炎、腸胃不適等副作用,有些患者因無法忍受而中斷治療。中醫師郭世芳指出,中醫藥能好好調理腸胃問題及放射性發炎反應,讓患者有較多的本錢抗癌。據110年健保數據,台南郭世芳中醫診所鼻咽癌門診數居全台診所第二、中醫診所第一。郭世芳現任大台南中醫師公會理事長;他也是西醫專科醫師,在奇美醫學中心服務多年,因深厚中醫背景,協助建立中西醫整合、主持頭頸部中西醫療計畫、身兼癌症委員,解決許多疑難雜症。常有醫院轉介來的案例,初診他會花至少半個小時詢問患者狀況與病史,找治療方法、對症下藥。郭世芳認為,西醫對頭頸部癌的治療有效果,但患者常因副作用而逃避,最後藥石罔效;中西醫搭配往往有最好結果,病友應勇敢面對,增強抗癌力。鼻咽癌放療一周後常出現口乾、口水黏稠,口腔發炎,持續到第四、第五周進入高峰,可能有多發潰瘍、融合成片或出血,可用養陰清熱解毒等中藥處方緩解,傷口也有特別研發的外用中藥。郭世芳表示,他以西醫檢查資料協助診斷,詳細解釋讓病人了解狀況,再用中醫處方,很多態度負面的患者轉為正向看待治療。
-
2022-05-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關懷、照顧病人,讓病人更安心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前列腺疾病」。一位深愛丈夫的妻子寫出病人罹患前列腺疾病的痛苦以及手術前後的諸多憂心與經驗,一位泌尿科主治醫師與一位資深護理師應邀以醫學上的看法回應。透過這種醫病雙方分享病人與家屬所感受到的病痛,以及醫療團隊對疾病的知識與看法,希望可以使雙方跨過醫病之間的籓籬,達到更上一層樓的醫病關係,這正是「醫病平台」所追求的目標。在此我們特別感謝這位關愛夫婿的女士寫出這麽感人的文章,以及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學中心泌尿部主任的用心安排,使本週「醫病平台」得以提供美好的醫病溝通。希望不久的將來可以有更多的病人或家屬願意說出他們的心聲,幫忙醫療團隊了解病家的需求,而能提供更有品質的服務。人都會面臨老化的過程,而大部分男性幾乎都會面臨攝護腺肥大的問題。當發現自己小便變細、解尿時要站很久、頻尿、夜尿等症狀時,會想到是不是自己的攝護腺發生問題。然而很多男性對於攝護腺肥大卻是一知半解,甚至不知道攝護腺長在哪裡。更害怕的是,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癌症。對於攝護腺的治療,擔心會不會因為尿不出來要插尿管、擔心要不要開刀、開刀後會不會雄風不再等等。但由於攝護腺疾病是一個不容易啟齒的隱疾,實在是難以向他人請教,也因為排尿障礙而不敢出遠門,深怕造成別人困擾。再者,也不敢去看醫生,怕別人會笑話,只能把苦藏在心中,往往是等到不能再拖了,才硬著頭皮去看泌尿科。這過程不僅對病患,甚至對陪在身邊的家人,那種無助的身心煎熬是很痛苦且漫長的。雖然攝護腺肥大在泌尿科是很常見的診斷,我們在醫療及護理照顧上都已經很熟練,但對患者來說,從疾病發生、看診、檢查、等報告到接受手術,都是從來沒有經歷過的,尤其是等待切片病理報告的過程是最令人揪心的,患者常形容等待報告就像是等候宣判一樣,感覺命運是那麼不可捉摸。站在護理師的立場,關懷(英文care,也是照顧的意思)病人是我們的職責。在關懷或照顧的過程中,我覺得除了要「感同身受」患者及家屬所面臨的痛苦外,更最重要是要「引導及帶領」他們。透過傾聽患者的心聲,並給予完整且清楚的醫學知識及相關的護理衛教指導,詳細解說檢查治療的理由與過程,並提供可以減少疼痛或不適的方法的選擇,以尊重生命尊嚴的態度,給予病人及家屬最妥適的心理支持、讓他們能感受到有溫度的照顧並願意把自己的身體交託給醫護人員,安心地接受檢查與手術治療。所謂的醫者仁心,這位患者很幸運地遇到專業、親切有耐心的泌尿科醫師,因信任而願意全然交託給醫療團隊並完成治療,也在愛他的家人的陪伴中順利地走過這生命中重要的過程。經歷過了疾病的磨難,才能體會健康的可貴,從文章的描述,我們也好像也經歷了病人及家屬所走過的過程,同時也感受到重獲健康的快樂,尤其是病人暢快地解尿的那種滿足的心情,會有一種一切都很值得的快樂。我相信他們未來對於健康的觀念及向專業醫師諮詢的態度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正向看法。
-
2022-05-26 新聞.元氣新聞
護病比改1:7 兒童病房加津貼
指揮中心日前拉高醫院專責病房護病比,原本一比五,醫學中心提高至一比九、區域醫院一比十二、地區醫院一比十五,引起護理人員大反彈。衛福部長陳時中昨下午與護理界座談,最後讓步,各層級醫院專責病房護病比仍以一比五為原則,一比七為上限,再者提高六歲以下兒童專責病房護理津貼,加成百分之五十,但計算方式還需研議。與會的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表示,她請陳時中看一張照片,一名確診護理師被醫院召回,繼續上班,休息時只能睡在地板上的紙箱,陳看到照片後,直說「怎麼會這樣」,承諾重視護理人員身心健康,要求醫療機構發放津貼。陳玉鳳說,護理界希望專責病房護病比維持一比五,陳時中未承諾,只同意以一比七為上限,雙方各退一步,採一比七方案,同時為避免醫院壓榨護理人員,若醫院要求超過一比七,相關超額津貼將由醫院出錢。
-
2022-05-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前列腺疾病」。一位深愛丈夫的妻子寫出病人罹患前列腺疾病的痛苦以及手術前後的諸多憂心與經驗,一位泌尿科主治醫師與一位資深護理師應邀以醫學上的看法回應。透過這種醫病雙方分享病人與家屬所感受到的病痛,以及醫療團隊對疾病的知識與看法,希望可以使雙方跨過醫病之間的籓籬,達到更上一層樓的醫病關係,這正是「醫病平台」所追求的目標。在此我們特別感謝這位關愛夫婿的女士寫出這麽感人的文章,以及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學中心泌尿部主任的用心安排,使本週「醫病平台」得以提供美好的醫病溝通。希望不久的將來可以有更多的病人或家屬願意說出他們的心聲,幫忙醫療團隊了解病家的需求,而能提供更有品質的服務。觀看文章所述,其實感觸頗深。臨床上,攝護腺相關疾病與症狀,是我們泌尿科醫師執業之所常;每一次的門診,往往佔半數甚至以上。然而,每位患者乃至其家庭,雖然各自有其背景故事,但所苦之不同,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這些可能的「不足為外人道也」,若非筆者用文字帶出,身為臨床醫師的我們,恐怕也難以悉知;尤其在中壯年男子歷經社會風霜之後,人言「沉穩內斂」的由來,或許是一樣樣的「痛苦吞腹內」所致。孰料,竟不只是經濟負擔或心理壓力,連身體的傷病不適,也「學會硬撐」?筆者對於丈夫的循循善誘,促成一則好故事的開端;文中患者有賢妻如此,誠所幸也。而筆者將此化為文字,若亦可引導其他「有苦難言」的堅強男子漢,不啻為善端的延伸。此外對於醫師們,也得以了解每個看似雷同的疾病背後,都各有心酸;而所謂將心比心的前提,不就是得先明白,那些自己並未經歷,或不說不知道的苦楚?因此我相信這篇文章,無論對病人,或是對醫師,都是一扇窗戶。文中醫師,在患者的第一眼印象,即為「親切專業,值得信賴」。需知這八個字,看似單純容易,相信每位醫師也奉為圭臬;然而知易行難,貫徹更難。就如同:每位父母都想成為和藹慈祥,但兒女眼中的父母,究竟如何?若沒有子女的話語文字所述,父母們又何以惕勵自己的言行?因此,見賢思齊,雖不中亦不遠已,這些實則告訴我們: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在追求將心比心的道路上,德不孤必有鄰;而看見病人信任的眼光,與開懷的笑容,不正是醫者心念所繫?此外,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資訊的流通不僅更快速,也應當更多元。既然攝護腺症狀與議題,係臨床之所常見;因而許多的常見問題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 FAQ),比如說:我排尿不順,或頻尿急尿,是攝護腺肥大還是攝護腺腫瘤?如果我的PSA上升怎麼辦?PSA超標或大於四怎麼辦?攝護腺肥大會不會變成攝護腺癌?什麼是攝護腺切片檢查,檢查會讓腫瘤擴散嗎?攝護腺健康指數(PHI)與高階多參數磁振造影 (mpMRI) 是什麼?對於鑑定攝護腺癌有何幫助?為何要自費?諸如此類等等,其實除了傳統的衛教單張、網頁瀏覽之外,針對目前中老年長者們其實亦擅長LINE或APP的使用特性,或許不妨製作類似一關關的模擬方式。一方面可以隨LINE的文字大小同步改變,以避免長者閱讀不佳的窘境;一方面配合時下流行,更增添使用動機與趣味導覽。事實上,不少機關或業者,已正朝此一方向邁進;想必方向對了,事情就更輕鬆了。筆者所述之病人害怕,乃至全家擔心,其實人人皆然;若年輕人更會使用上述平台,豈不一舉兩得,何樂不為?資訊是死的,而人是活的;當然隨時時代,資訊會累加更新,但人更應靈活變通。讓科技始於人性,而服務於人群,是我看完筆者所言,身為一位泌尿科醫師,感覺我們有機會可以精進之處。無論在心念上,或衛教上,感謝筆者都讓我們體現: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
2022-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者康復留下新冠後遺症 疲倦健忘、房事不順超困擾
去年5月國內流行Alpha變異株,較多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甚至插管,康復後仍持續喘、胸悶、呼吸困難,甚至還有「房事不順」。近期國內流行Omicron,以輕症居多,但出現「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狀況仍不少,包括慢性疲勞、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健保署去年調查,根據國內外研究報告,確診新冠肺炎後60天的亞急性期期間,仍有30至60%的人症狀持續出現,其中以疲倦(53.1%)、喘(22.9至43.4%)、關節痛(27.3%)、胸痛(21.7%)、咳嗽(15.4%)、嗅覺味覺異常(13.1%)等為主要後遺症。染Alpha肺纖維化 康復後仍喘胸悶60多歲女性去年5月確診,屬重症患者,當時插管使用呼吸器,後續產生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返家休養不到2天,因嚴重呼吸喘,再度送急診,血氧濃度掉到80%,屬於嚴重肺纖維化,後續透過肺復原、高流量鼻導管復健,慢慢從臥床進步到脫離氧氣,目前恢復正常生活,但仍時常胸悶,走一點路就會喘。40多歲的男性工程師,長期派駐越南工作,先前在越南確診新冠肺炎中症,於當地住院就醫,並使用氧氣,出院後出現擔憂、緊張、焦慮、脾氣暴躁、注意力難集中,甚至和太太的「房事」也辦不成,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目前返台於新冠門診追蹤治療。69歲復康巴士司機,去年確診重症、插管甚至氣切,住院近3個月,一度肢體無力必須臥床,生活無法自理,經過2輪、共20次的自費高壓氧治療,從原先癱在床上,現在能自己騎摩托車回診,治療上看見很好的效果。Delta、Omicron輕症留後遺症 健忘體力差36歲女性工程師,近期確診雖為輕症,但後續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明顯退步,同事上一秒講的事,她下一秒就忘了,經過高壓氧治療,改善注意力及記憶力。39歲的現役男性軍人,每年度須通過體能測驗,包括3000公尺、仰臥起坐、伏地挺身等,卻因確診新冠肺炎中症,即便康復,但體力大不如前,無法通過體能測驗,只能用游泳、競走替代項目測驗,造成工作、生活上極大困擾。30多歲護理師和先生先後確診,先生屬於中重症個案,有接受高壓氧治療,但護理師本身自覺輕症、狀況良好,沒想到經過整合門診心肺功能檢查,發現她走路時血氧時常低於90%,屬於低血氧症,代表肺部已損傷,如果沒有檢查,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低血氧危機。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劉佳鑫表示,三總整合門診自開辦以來已收382位個案,初步分析,康復者約有2成有呼吸道症狀。目前門診正在追蹤129位新冠康復者,協助治療及復健,但「長新冠」目前無專門治療方法,接受高壓氧治療是現階段是一種選擇,但必須自費。劉佳鑫表示,除了康復者自述症狀,整合門診會安排全面評估,像胸腔內科會做6分鐘走路測試、肺功能檢查、呼吸困難指標評估;家醫科做骨密度檢查、微量元素檢查;復健科提供心肺運動功能測試;身心科醫師會檢測是否憂鬱、焦慮、失眠等身心狀況評估;營養師也會投入營養評估等。劉佳鑫提醒,近期Omicron確診個案多屬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沒有明顯肺炎或重症,但確診者康復後常出現疲倦、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最令人擔心的,民眾誤以為是「原有症狀」而不以為意。若確診後1個月症狀持續,就要小心是長新冠後遺症,建議可到新冠整合門診追蹤治療。
-
2022-05-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醫療排擠嚴重!非確診長輩就醫遭拒 家屬與護理師大哭
國內長照機構染疫人數持續增加,指揮中心統計截至5月24日,國內共有900家住宿機構確診通報,包括3176名工作人員、7471名住民確診,今日公布42名確診死亡個案,有15名長者是來自機構。長照機構呼籲中央給予充足防疫物資外,更提到醫療量能遭排擠,必須正視此問題。衛福部日前要求,長照機構原地收治輕症、無症狀確診患者,並發放獎勵津貼;不過並未提供機構快篩試劑,需視各縣市政府量能提供,至今未提供免費快篩試劑縣市,包括台中市、新竹市、苗栗縣、新竹縣、南投縣等。除快篩試劑外,還包括N95口罩及防護衣等防疫物資,據了解,目前除了口罩外完全無提供防疫裝備的縣市,有宜蘭縣、苗栗縣、台中市、台南市、南投縣、高雄市及台北市。嘉義縣近日將會專車送快篩試劑、N95及隔離衣到機構。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指出,2周前疫情升溫,當時長照機構「人心惶惶」,因機構內快篩、N95口罩、防護衣等物資皆不足,沒有完整防護裝備下,要照顧確診住民,工作人員染疫風險非常高。余志松表示,機構住民多半高齡、有多重疾病,確診後都是高風險族群,許多國家面臨醫療崩潰,多半是長照機構群聚爆發,增加醫院負擔,協會早已發文衛福部請求支援,過2周都沒能得回應,直到上周衛福部終於宣布提供防疫物資及津貼,各機構內緊張氛圍才稍微緩解。台灣護理之家協會理事長周矢綾表示,機構內長輩若確診後,發病速度相當快,快篩陽性第1天可能沒症狀、第2天會開始高燒、第3天出現呼吸喘,因此盡快投以抗病毒藥物非常重要,預防長輩染疫後變重症。周矢綾提醒,近日有機構反應,凌晨有長輩因其他疾病須就醫,卻因非確診病人,遭醫院拒絕收治,讓護理師及家屬心急如焚,找不到一間醫院可以收病人,凌晨時刻坐在救護車上崩潰大哭,最後冒著被罵風險,硬是送往另一家醫院。她憂心確診數增加,醫療排擠問題恐持續上演。周矢綾表示,中央希望機構就地收治輕症、無症狀的確診長輩,避免增加醫院負擔,但也要給足機構前線物資,包括快篩試劑及N95口罩等,避免部分機構因快篩試劑不足,無法每周定期篩檢,增加機構內感染風險。周矢綾坦言,先前各縣市都有公布採購快篩試劑最低價格,高雄市也是最早提供機構免費快篩的縣市,盼各縣市也能支援前線,別讓機構忙著防疫分艙分流,還得搶防疫物資。
-
2022-05-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中心要求放寬護病比 醫護直言無法負荷
指揮中心要求放寬專責病房護理人力,引起基層反彈。北市聯醫工會憂心病患死亡率會提高,醫護也過勞;醫師姜冠宇也說會造成更多院內感染並加速人力流失;新北聯醫副院長王祖琪說,已有醫護忙到沒吃飯昏倒,再放寬將無法負荷。北市聯醫工會分析,現行護病比為一比六至十,國際是一比五至六,護師每多照顧一人,病人死亡風險提升百分之七。中央要求北北基桃擴增專責病床至百分之三十,醫護人力不足,又漠視護病比激增,護病比最高一比十五,平均病患被照顧時間僅廿九分鐘,死亡率將增高至百分之六十三。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說,護理師配置減少恐導致機動性下降,專責病房給藥、緊急處置等作業更慢,更別提一間二十床的專責病房,約二、三名病危病人及五、六名病況隨時可能變差的病患,「縮減人力,病人病情有變化是來不及處理的。」姜冠宇說,解隔翻床規定不斷更新,病患進出量愈來愈大,連護理長都要親自接病人,尤其愈來愈多同事確診,一晚上可能要顧三個專責病房,壓力不斷增加下,最後人力就流失;去年疫情,一票急診護理師投離職單離開。王祖琪也說,確診病患急速上升,醫護也因確診、居隔,約百分之十至十五人員陸續被隔離或請防疫假,長久恐難負荷。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央要求放寬護病比 醫師警告恐出現3危險後果
國內本土疫情升溫,指揮中心要求放寬專責病房護理人力,引發基層醫護反彈,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指出,放寬護病比表示同間病房同時段配置更少護理師的意思,恐導致機動性更低,造成更多院內感染並加速人力流失,長遠下來對醫療體系不是好事;北市聯醫工會則呼籲要重視護理環境改善問題。姜冠宇分析,護理師配置減少恐導致機動性下降,給藥、緊急處置速度更慢,因專責病房給藥、處置等作業,護理師需做三級防護,比一般病房需多耗更多時間,更別提一間20床的專責病房,大致有2至3個病危的病人,以及5至6個病患隨時狀況可能變差。「如果真的縮減整體人力,病人病情有變化是處理來不及的」,姜冠宇直言,別以為專責病房只是讓病人度過病毒急性病程,病人在解隔翻床規定不斷更新,病患進出量越來越大,增加入住及出院程序,光這一點就需耗費更多力氣,連護理長都要親自下海接每個病人。第二,感控、病安管理會更差,帶來更多院內感染。姜說,專責病房本質就是「關」,但很多長者關不住一直要衝出去,先前就曾有人力少情況,還真讓長者跑出去不少次,只要這種心情不穩定的病患有一個,醫護就要花更多人力去壓制,而且不會有保全來幫忙,因此對病房的感染控制及病人安全都會變差。第三,醫護配置的減少也會加速人力持續流失。姜冠宇坦言,心理傷害不是用錢可以彌補回來,去年疫情,一票急診的護理師就全投離職單離開,就算給錢讓護理師撐住,短暫停留後,也會集體離職,因為挫折感太大,就不可能留住,而補貼僅只是讓護理師離職後去旅遊散心而已,長遠來看對醫療體系就不是好事。姜冠宇直言,現在不只護理師,就連他自己是醫師,也需與長官搭擋輪班,因越來越多同事確診陣亡,一個晚上也可能要顧3個專責病房;他知道病人有如狂潮、安養院都被投了深水炸彈般,一切都很困難,發出「醫療降載」命令更是丟面子,但有些原則仍要把持住,「不然台灣怎麼可以被稱為亞洲具有最高醫療的國家?」北市聯醫工會也指出,現行護病比,平均1位護理師要照顧6至10位病患,照顧期間須翻身、拍背、給藥、換藥(有壓瘡)、換尿布、餵(灌)食及其他治療,還有許多行政工作、護理紀錄及突發狀況要處理,若有插管或病危病人也要緊急處理。北市聯醫工會表示,國際護病比是1:5-6,等於每位護理師要照顧5至6位病人,每多照顧1人,病人相對死亡風險恐提升7%,如今疫情攀升,中央要求北北基桃擴增專責病床至30%,醫護人力不足下更漠視護病比激增,最高可至1:15,平均一位病患被照顧時間僅29分鐘、病患死亡率增高至63%,更讓各地專責病房護理師面臨護病比過高及過勞問題。
-
2022-05-2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女兒高燒嘔吐父脫序飆罵 護理師淚崩:為何受如此對待
一名年輕爸爸昨天凌晨帶著發高燒的3歲女兒至新北市新店耕莘醫院急診室就醫,不滿被護理師要求稍待片刻,見女兒發燒嘔吐在自己身上,爆罵「我小孩吐了你們不用負責任嗎?你們到底在幹嘛!」不理他人,還變本加厲謾罵,「我要打電話叫人!醫生呢,你們都不用處理的嗎。」當時在急診室負責檢傷的一名護理師首當其衝,遭理智線斷掉的爸爸狂罵,按順序替他女兒檢傷後,仍嚇的「手在抖,心跳很快」,待對方離去,終於按耐不住情緒,在同事面前大哭,泣說「他連一句道歉都沒有」。該名護理師事後在Instagram上揭露這一則醫療暴力事件,侯友宜今天早上獲悉,立刻致電關心,轄區新店警分局長也到場慰問。警方證實,22日凌晨2點8分接獲醫院急診室報案有醫療糾紛,惟到場陳姓男子(42歲)已無脫序行為,詢問護理師暫時不提告,告知相關法律權益,守望無事後離去。該名護理師在Instagram上貼文,闡述親身遭遇的醫療言語暴力事件,她說昨天凌晨1點52分,一位爸爸帶著3歲女兒衝來急診室喊「小孩發燒」,由於當時在替其他病人檢傷,請對方稍待10秒左右,不料等待期間,女兒就在爸爸身上吐了。爸爸大罵「我小孩吐了你們不用負責任的嗎?你們到底在幹嘛!這是你們的小孩你們還會叫我等嗎!」縱使媽媽在旁勸說,爸爸仍不理會繼續謾罵醫護人員。該名護理師手抖的替他女兒檢傷完,讓醫生接手,期間還詢問媽媽「爸爸被女兒嘔吐,有沒有衣服可以換?」15分鐘後,爸爸帶著看完醫生的女兒出來,仍不明究理咆哮「你們就是一間爛醫院」。爸爸後來還和警衛起衝突,警方獲報趕抵,他才低聲說「剛剛沒怎麼了,只是小孩生病比較緊張,沒有爭執啦」,接著就離開醫院了。警方詢問護理師「要提告嗎?」,惟考量走入司法會變的複雜,因此暫不提告,但泛著淚說「我壓力很大,沒有做錯什麼,為什麼還要遭受這樣的對待」,接著對著醫院同事痛哭。耕莘醫院長林恒毅表示,對這樣的醫療暴力事件非常遺憾,疫情嚴峻大家都很緊張,能體諒家屬心急的心情,但恐嚇醫護同仁等言語暴力,醫院無法容忍,誠懇呼籲民眾尊重醫療專業,勿義氣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