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護理人員
共找到
501
筆 文章
-
-
2022-05-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慢性病+新冠肺炎 新冠戰神「台姐」:醫護人力捉襟見肘
受封「新冠第一戰神」的「台姐」亞東醫院內科加護中心暨高壓氧中心主任張厚台,其團隊去年疫情收下全國11%重症患者,今年本土疫情延燒,張厚台說,相較去年的確診病患多半沒有慢性疾病史,今年的新冠重症,多半有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醫院得同時顧一般病人及新冠肺炎病人,醫護人力已是「捉襟見肘」。指揮官陳時中日前指出,依照全國專責病房4千床的量能,台灣最多可以收治40萬名中重症個案。張厚台說,若是一般的病人,主要確認血壓、呼吸、心跳、給氧,一次新增20、30個病人,對醫院來說問題不大,但新冠病人可不一樣。「去年光是一次收10個新冠病人,就要瘋掉了!」去年國內流行Alpha變異株,因當時病人沒有施打疫苗,病況一下子就變得很嚴重,病例數暴增,亞東醫院收治全國11%的重症患者,亞東醫院開出專責、負壓隔離病房58床,最高紀錄一天新增十多名重症患者,根本來不及收治治療。今年國內流行Omicron,加上多數民眾已接種新冠疫苗,張厚台說,或許不會像去年一樣,突然變成重症,但如果一次來四五千名病人,「沒人受得了」,醫療量能還是會崩潰,若每天收治3到5床重症病人,或許還有辦法撐住。「年輕、輕症或無症狀的,應該盡量不要到醫院,浪費醫療人力。」張厚台說,過去有段時間,只要確診者無論有無症狀,統統送進醫院隔離,有些患者將醫院當旅館,使喚護理師幫買家用品、餐點,這些非「醫療需要」而是「日常需要」,根本不應由護理人員承擔。今年4月、5月確診病例持續增加,張厚台表示,相較去年的確診病患多半沒有慢性疾病史,今年增加的新冠重症,許多是心臟病、糖尿病等內科病患確診新冠肺炎,除了新冠肺炎還有原本慢性病的問題。「如果要緊急開刀的病人,確診新冠肺炎,這刀要不要開?」張厚台指出,像是心肌梗塞這類的病人,是分秒必爭、必須馬上處理,過去加護病房或許是最了解新冠肺炎處理流程的單位,現在可能出現,要開刀的病人突然發現確診、要緊急做心導管的病人被發現新冠病毒,因此各科都要了解面對新冠肺炎病人的處理方式。「現在病人不怕來醫院,即便有床位,但有人力顧嗎?」張厚台說,去年疫情導致病人沒持續回診,導致病情變嚴重,才不得不回醫院,現在醫院等於同時要負擔一般病人及新冠肺炎病人,幾乎是「捉襟見肘」。中央將輕症分流,讓輕症、無症狀者住集中檢疫所或居家照護,張厚台說,集中檢疫所的輪班醫護,若一樣是由醫院安排全部人力過去,且醫院端還得因應重症增加,要開設所有的專責病房及加護病房,也許床位夠但「人力根本不夠,沒有那麼多護理師可以照顧、編派」。去年張厚台許下「政府應重視重症照護」的願望,到了今年,張厚台說,去年疫情爆發後,只有看到中央針對「高流量鼻導管」及「超人趴睡姿」僅2項通過健保給付,其餘沒有明顯差異,「大家都有眼睛,如果每波結果都是失望,重症又不好顧,只怕腳也會走得快」。
-
2022-05-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要醫護繼續撐 陳時中護師節拿圖卡「貢獻大家會記得」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幾乎快壓垮一線醫護,日前5個醫療工會於疾管署前抗議,要求指揮中心正視基層困境。指揮官陳時中當天回應,大家撐了2年多了,要大家「最後一戰把它撐過去」。今日5月12日是國際護理師節,陳時中拿出圖卡向醫護喊話「大家很辛苦,會記得大家貢獻」。陳時中表示,今天5月12日是國際護理師節,他相信不是只有這2年,尤其這2年,護理人員非常辛苦,大家一起作戰2年多,現在是關鍵的戰役,希望把精神拿出來,「大家很辛苦,我們絕對會記得大家的貢獻」。陳時中更說,希望大家一起來,不論從採檢病人、照顧居家照護等等,變輕症的人數多,壓力很大,在此特別日子,跟所有護理人員說,謝謝大家辛苦了。日前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台大醫院企業工會、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企業工會-北市聯醫工會、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台灣護理產業工會到疾管署前抗議,提出5項訴求,包括:「輕重分流勿淪口號,將醫療資源還給重症患者」、「落實醫療降載,人力資源投入防疫工作」、「嚴守專責病房確診照顧護病比,醫療品質不能妥協」、政府應嚴格審查並監督醫院落實「人力備援計劃」、「指揮中心應傾聽基層心聲,與醫療工會團體共商疫情下一步對策」。
-
2022-05-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快篩視同確診「可用唾液快篩」 2歲幼童篩檢需研議
國內今日開放「快篩陽性即確診」讓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防疫等三對象,其中包含「經過EUA通過的」唾液快篩,也可由醫師認定視同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只有經過我國EUA核准的唾液快篩廠牌才可以做為判別工具。發言人莊人祥說,如果是自己從國外購買的試劑則不能作為判定。對於藍營立委表示,澳洲仿單提到台灣販售的「唾液快篩」不適用於兩歲以下兒童。有家長反映對於2歲以下幼兒的篩檢問題,必須到高風險的醫院進行PCR採檢。陳時中說,每一國家仿單不會完全一樣,台灣是正面表列,例如2歲至18歲的兒童青少年要由家長協助採檢。對於二歲以下或太過幼小的孩子在居家檢疫與篩檢問題,會再跟專家討論。他也呼籲,目前居家照顧已經納入體系,這段時間用自己最熟的管道就好,不論護理人員或原本的醫療機構聯繫,最方便的管道最不會亂,盡量把速度效率提升。
-
2022-05-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被當「得來速」醫護抗議 護病比提高雪上加霜
「醫護人員已經被操到死!」確診人數暴增,北部醫療量能瀕於崩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北市聯醫企業工會等團體昨至疾管署抗議,醫護過勞,被當成「得來速」人力,但政府卻一再漠視;對此,指揮官陳時中回應,「醫護已經撐了兩年多,希望大家最後一戰可以撐過去,讓社會更安全是很大的貢獻。」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言人陳亮甫表示,基層醫護多次發出求救訊號,但指揮中心卻拿以全國空床率超過五成等數據來粉飾太平,如果真有這麼多空床,為什麼還會那麼多患者在醫院外面排隊,無法順利住院,接受治療?北北基桃醫療量能緊繃,空床僅剩三至四成,第一線護理師爆料,專責病房已容納不下暴增確診病人,需借用非專責病房收治,院內感控早亮紅燈。衛福部昨與各級醫院昨天上午開會,要求地區醫院也需開設專責病房,若住院患者採檢確診,直接「就地收治」。衛福部希望各層級醫院均挪出一定比例病房做專責病房,五百床以上醫院開出二成專責為原則,三成為目標;兩百至五百床醫院,至少開出一成病房做為專責之用;至於兩百床以下醫院,則量力而為,視各醫院需求來開設專責病房。基層醫護抱怨,指揮中心非但沒有正視病床不足等問題,還下令加開專責病房,加上防疫物資不足、動線不佳,設置過程一團亂,甚至提高專責病房護病比,從原來「一比五」調升為「一比九至十六」,讓醫療問題雪上加霜。台北市聯合醫院企業工會常務理事曹芸華指出,疫情爆發後,國外專責病房護病比從「一比一」調高到「一比五」,但台灣一名護理人員需同時照顧十至廿個確診者,為國外的二至三倍,平均每天加班超過二至四小時,「衛福部是要我們照顧到死嗎?」「醫護每多照顧一個病人,死亡率增加百分之七,這難道是中央要的安心環境嗎?」曹芸華說,基層護理人員相當辛苦,在人力備援計畫不清不楚的狀況下,以篩代隔,連輕、中、重症染疫醫護都可能回到醫院工作,形同確診護理師照顧確診患者。醫護工會團體聯合提出五大訴求,包含,輕重分流勿淪口號,將醫療資源還給重症患者;落實醫療降載;嚴守專責病房診照顧護病比;政府應嚴格審查並監督醫院落實「人力備援計畫」;指揮中心應聽基層心聲,與醫護工會團體共商疫情下一步對策。對此,陳時中表示,人力備援計畫係由各醫院提出,會尊重醫護人員意思,「若可以,仍盡量維持醫療供應,現在正是加倍需要人力的時候,津貼獎勵會繼續編預算執行。」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昨與各醫院開會交換意見,希望社區中小型醫院加入開設專責病房,收治本來已在照顧、後續確診的病人。另討論病房開設、人力調度、津貼補償等。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表示,社區醫院原地收治住院患者,前提為輕症、無症狀,若病情可能轉為中重症,超過地區醫院所能處理,或需住進加護病房,將協調轉診。
-
2022-05-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工會批醫護接連確診、病床加開大亂「是要把人操死?」
疫情延燒,確診及重症人數居高不下,防疫工作已壓垮醫療人員。今日上午十點各醫療工會台至疾管署抗議,「醫護人員已經被操到死!」疫情讓過去台灣嚴峻的醫護血汗問題,如今更雪上加霜。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言人陳亮甫痛批,看到病房外外面大排長龍的民眾,病房內同事一個個被感染,疫情前後,醫護被當成「得來速」人力的情況,只是不斷加劇。當基層醫護表達病床與人力吃緊,指揮中心卻拿出全佔床率的數字,告訴民眾還有50%的空床率粉飾太平,一再受到漠視,試問「既然有這麼多空床,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民眾在外面排隊?」臺大醫院企業工會及病房護理師柴世媛更進一步表示,5月7日發出求救信號後,指揮中心仍要求以篩代隔,無法因應持續翻倍的確診數,甚至要求三天內把一般病房轉成專責病房。她直指,醫院照顧確診患者的人力不足外,防疫物資也不夠,通訊跟通風和動線都不好,加開過程雜亂無章,更直接影響醫護跟病人的安全,有誰關心基層醫護的人的身心狀況?臺北市聯合醫院企業工會常務理事曹芸華表示,在護理人力重不足的狀況下,指揮中心更下令專責病房護病比,從原來「1:5」膨脹為「1:9至1:16」,要求護理人員同時照顧10至20個確診者。曹芸華說,專責病房是高依賴單位,一個病人要照顧一個小時,五個病人就是五小時,每個人平均加班二到四小時以上,「遇到疫情大爆發,護病比調到9到15人,衛福部是要我們照顧到死嗎?」她更列舉,國外專責病房過去是1:1至1:2照顧,遇到疫情則調高到1:5至1:6」,台灣卻是1:16,比別人多二至三倍,「只要每增加一個病人,死亡率會增加七%死亡率,這是醫病要的安心環境嗎?」臺灣醫療工會聯合會會員林鈺祥表示,政府長漠視醫療人力不足的情況,要求醫院開起「人力援計」試問到底人力從何而來,並強烈表示醫護不是靠共體時艱、咬牙就能撐下去的,「我們的牙已經咬斷了。」要求珍惜跟重視基層人力,地方主管機關及指揮中心傾聽基層醫護的訴求。醫護工會團體聯合提出五大訴求,一、輕重分流勿淪口號,將醫療資源還給重症患者。二、落實醫療降載,人力资源投入防疫工作。三、嚴守專責病房診照顧護病比,醫療品質不能妥協。四、政府應嚴格备查並監督醫院落實「人力備援計劃」。五、指揮中心應聽基層心聲,與醬療工會團體共商疫情下一步對策。
-
2022-05-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居家隔離患者咳血 跑3醫院才拿到新冠口服藥
國內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急速攀升,政府本月五日宣布開放抗病毒藥物送藥到宅,但據統計,全國僅開出一九五九人份口服抗病毒藥,從藥局發配到居家照護者僅三十七人份,有病患等不到藥物從輕症轉為中重症。基隆有一名確診患者告訴本報,他都已經咳血,連跑二間醫院都拿不到藥吃,最後還是跑到北市內湖三總才解決。新北市三重區的林先生抱怨現在才開放太慢,且藥量太少根本拿不到。他說,之前家中長輩原本是輕症居家照護,透過視訊看診,醫師說:「抱歉,這邊沒有藥物」,只能先開緩解藥物如退燒、咳嗽藥等。他曾去藥局詢問,藥局卻說確診者增加太快,來不及補貨,要等下周。後來長輩越來越不舒服,趕緊送醫才好轉,醫師說已轉為中症。永和張先生表示,他們一家人相繼確診採居家照護,七十三歲母親就越來越不舒服,救護車及防疫計程車都叫不到,最後找上立委求助才順利就醫,但已屬於中症。他說,確診前幾天沒看診,也無法用藥。新北市陳姓消防員住基隆,本月四日確診居家隔離,七日症狀加重還咳出血絲,先到基隆長庚醫院掛急診,希望醫師開立抗新冠病毒口服藥物,但醫師告知住院才能給;他轉往衛福部基隆醫院求醫也無法如願。最後是因為有免疫系統疾病,透過相關人士安排,當晚在內湖三軍總醫院取得抗病毒口服藥物,服用後控制病情。基隆醫院昨表示,陳姓消防員七日到急診戶外篩檢處說在長庚確診,因長庚要求住院才能開抗病毒藥物,所以到部基求診並尋求開藥。護理人員返回急診室回報後,陳自述已聯絡衛生局,將到內湖三總開藥隨即離開。因未完成掛號及讓醫師評估,所以無法提供醫療服務。陳姓消防員說,四日確診,五日症狀加重,先後前往部基、長庚醫院看診,卻只拿到止咳、止痛等藥物。七日症狀加重又咳出血絲,自覺體力還足以支撐開車就醫,身為消防隊員不想浪費一一九資源,自行開車求診,沒想到連跑基隆二家大醫院都碰壁,當晚赴內湖三總才取得藥物。
-
2022-05-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護動員建構安全接生網 北醫附醫首起確診產婦順產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孕婦染疫情形增加。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於5月2日迎接首起確診產婦接生的案例。該名產婦懷孕40周,原本已安排住院催生,但產婦和陪產丈夫在住院前進行新冠肺炎採檢,確診為陽性,產婦有施打2劑新冠肺炎疫苗,確診時無症狀,北醫附醫隨即啟動新冠確診產婦標準作業程序,隔日順利完成剖腹手術,喜迎新生命到來。北醫附設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區慶建說,經安排產婦與丈夫於5月1日一起住進新冠肺炎專責病房待產,同時集合產科、兒科、手術室、麻醉科、護理部等團隊,評估最安全、適合的生產方式。5月2日啟用去年落成的負壓手術室,由10多名醫護穿著全套防護裝備,剖腹手術約歷經1個多小時,順利誕下一名3514克的女嬰,母女均安。北醫附醫兒科部主任張璽說,為了謹慎起見,除了正常生產醫護人力外,更比照高危險妊娠產婦,配置1組新生兒科醫護著全套隔離衣在產房外待命,為降低新生兒染疫風險,出生後進行必要的檢查後,就進到保溫箱內隔離,並轉送到負壓隔離病房內照護,目前新生兒新冠肺炎2次採檢皆為陰性。張璽指出,由於新生兒是單獨照護,由嬰兒室安排專屬護理人員,著全套隔離衣3班制、24小時照護,由於產婦目前隔離中,護理團隊也透過視訊讓爸爸媽媽觀看小寶寶的狀況,過程相當溫馨。北醫附設醫院護理部主任郭淑柳說,為照顧確診產婦調派有產科照護經驗的護理師進駐專責病房,給予關懷鼓勵,指導手擠乳技巧,有助後續母乳哺餵。北醫附設醫院長邱仲峯說,此為該院首起確診產婦接生的案例,動用跨科別超過4個部門、8個單位的醫護與病房團隊,築起最安全的「接生網」讓寶寶報到。
-
2022-05-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孕婦催生前一刻確診 醫護全副武裝完成接生任務
最近有一名孕婦住院催生前意外檢出COVID-19陽性,北醫附醫動員4部門共10多名醫護,全程穿著防疫裝備替她接生,寶寶出生後立即隔離,2次採檢均陰性,母女均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今天上午發布新聞稿指出,近日首次替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產婦接生,跨科別動員超過4個部門、8個單位的醫護與病房團隊。北醫附醫婦產部產科主任區慶建表示,這名孕婦因懷孕週期達40週安排住院催生,不料孕婦和陪產丈夫在住院前進行COVID-19採檢時意外確診,所幸產婦曾打2劑COVID-19疫苗,並無症狀。區慶建說,醫療團隊隨即啟動相關評估,當天就安排孕婦與丈夫一起住進專責病房待產,並集結產科、兒科、手術室、麻醉科、護理部等團隊,評估最安全且適合的生產方式,並啟用負壓手術室為產婦接生。區慶建指出,隔天10多名醫護在穿著全套防護裝備的情況下,耗時1個多小時順利完成剖腹手術,誕下1名3514克的女嬰,母女均安,術後新生兒直送負壓隔離病房,由專責團隊24小時照護。北醫附醫兒科部主任張璽表示,為了降低新生兒染疫風險,新生兒進行必要的檢查後就先進到保溫箱內隔離,並轉送到負壓隔離病房內照護,目前新生兒已採檢2次皆為陰性。張璽表示,為了確保寶寶健康,嬰兒室特別安排專屬的護理人員身著全套隔離衣,以3班制輪班、24小時照護,護理團隊也透過視訊讓爸媽觀看小寶寶的狀況,場面溫馨。北醫附醫護理部主任郭淑柳指出,為了提供確診產婦高品質的護理照護,也特別調派有產科照護經驗的護理師進駐專責病房照顧並指導手擠乳技巧,希望有助其後續母乳哺餵。北醫附設醫院院長邱仲峯說,這次接生對醫護人員來說是一次特別的經驗,希望準媽媽們都能安心待產,在疫情嚴峻之際,醫護團隊也已準備好協助迎接每個寶寶的到來。
-
2022-05-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觀察站/慢郎中 連國外答案卷都不會抄
新冠肺炎Omicron變異株傳播速度極快,染疫人數暴增造成醫療量能緊繃,重症及死亡人數也持續增加,香港、南韓等世界各國先前付出慘痛代價;一向以「超前部署」自豪的指揮中心依舊慢半拍,早有國外防疫實作測驗「答案卷」卻連抄都不會,正走向同樣悲慘之路。大陸、香港等地疫情大爆發時,指揮中心曾酸「中國防疫數字漂亮,但可能餓死比病死多。」上個月,陳時中至義光教會演講時也數度自誇「防疫是台灣的驕傲、台灣確診率是全球最低」,有人建議可學上海防疫,他不以為意說「我想不通要學什麼,認真想了一下就想通了,就是不要學。」不到一個月,台灣確診人數暴增,要快篩、沒快篩,醫院急診外排隊人潮眾多,還有病童來不及治療不幸死亡,也有確診者在家身亡,場景彷彿回到去年五、六月疫情嚴峻之際。香港、南韓及紐西蘭等國家,先前早經歷疫情衝擊;南韓至今確診數一七二九萬例、死亡二點二萬例,致死率百分之零點一三,香港確診數一一九萬例、九一一二例死亡,致死率百分之零點一三。台灣至今確診數十七萬例,死亡人數八七六例,死亡率百分之零點五,但還沒到達疫情高峰,陳時中說不學上海,事實上是有答案也不會抄,國外先走了一遭,政府未從中學教訓,硬要國人跟著走一遍。染疫人數暴增,國內醫療量能吃緊,除了要應付快篩陽性民眾湧入急診採檢PCR,還要照顧不斷增加的中重症個案,目前已有快篩缺、急診滿、急重症沒人醫等窘境。不過,執政黨像慢郎中,指揮中心也不食人間煙火,被問及「急診護理人員哭喊求救」,陳時中仍慢條斯理地回應「醫療院所應該適時調度人力」,顢頇輕率態度令人不解。
-
2022-05-04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增思覺失調症訪視服務 受惠患者1.9萬人即起上路
為提升思覺失調症病人醫療照護品質,以規則接受治療,健保署自2010年起推動「全民健康保險思覺失調症醫療給付改善方案」,今年3月通過「擴大收案條件」、「新增高風險病人定義」、「提升財務誘因及增列服務項目」及「修訂品質獎勵方式」4大修訂面向。主要新增出院後病人追蹤訪視及居家追蹤訪視的照護服務,新制即起上路,受惠患者達1.9萬人,。依健保署統計,去年精神相關疾病就醫人數達145.4萬人,較10年前94萬人,增加54.8%,年成長率介於3.3%~6.6%。健保署長李伯璋說,思覺失調症需持續治療,去年參與「全民健康保險思覺失調症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醫療院所數共146家,收案人數約6萬人,照護率達6成。此次修訂思覺失調方案是為了加強病人追蹤照護。除將收案條件納入當年度新診斷的病人,以擴大照護對象外,同時提升財務誘因,為鼓勵醫師輔導未規則就醫者積極尋求醫療協助,收案對象如屬未固定就醫或久未就醫者給予的獎勵費,由500點調升至650點、管理照護費由400至600點,調升至400至1200點,並為鼓勵醫師主動介入積極治療,收案對象如屬新診斷病人,新增給予獎勵費650點,讓思覺失調症病人可恢復規則就醫。 李伯璋說,此次修正也額外增加預算,包括新增出院後追蹤訪視費每次3000點,病人出院後3個月內可申報6次,盼提升醫院團隊外出追蹤訪視出院病人意願,並訂有其中3次須與衛生局及其所屬護理人員、心理衛生社工或關懷訪視員共同訪視,讓醫療端及公衛端照護資源有效銜接。另新增居家追蹤訪視費每次1500點,以針對非固定就醫且未住院病人進行居家訪視。 李伯璋說,修訂方案為鼓勵院所橫向擴大收案病人、縱向推動院所前往社區提供病人追蹤照護,避免病人不規則就醫,增加疾病惡化機率,以減輕家屬照顧負擔;對健保及醫療資源面來說,可因病人病情穩定控制,降低醫療費用,進而強化社會安全,降低社會成本。
-
2022-05-02 新聞.元氣新聞
就醫最遙遠的距離…急診排1小時 高燒嬰不治
吳姓男子六個月大的次子發高燒到林口長庚醫院掛急診,排隊等候近一個小時,最後病危不治。吳昨晚受訪說想請記者幫忙詢問:「為什麼我的小孩死在醫院裡面,醫院不敢開死亡證明書給我?為什麼醫生距離小孩三步,還說小孩意識清醒?」吳男認為,政府的問題很大,沒把配套做好,讓有緊急需要者看不到醫師,是政府的疏失。「如果問題沒有改變,後面一定還會有跟我們一樣的人」,每看一個急診就要等一小時,後面還有多少人受害?林口長庚回應,初步檢查時,男嬰雖然發燒,但意識清楚,一切都依規定處理,不過男嬰病情變化太快,始料未及,深表遺憾。新北市吳姓男子與妻子育有二子,長子快要兩歲,次子六個月大;上月廿八日,他次子突然發高燒到四十度、翻白眼、全身發抖,他騎車與妻子趕往林口長庚醫院掛急診。當天下午四時卅分左右抵達,告知門口人員男嬰的狀況,對方要求排隊掛號,他們只好到戶外診療區排隊,但前面有二、三十人,輪到時已在廿分鐘後,護士量兒子體溫為卅九點二度,他詢問能否請醫師先幫兒子看一下,護士卻說「不是只有你掛號,去旁邊排隊」。他說掛完號,前面又有二、三十人,輪到他們看診時已是五時廿五分,當時醫師距離孩子約三步,說孩子意識清醒,還說要先安排抽血;結果才過兩分鐘,孩子就失去呼吸,送進急診室搶救,搶救過程中有護理人員出來說「你們要有心理準備」,孩子在五時四十四分宣告不治。吳姓男子表示,醫院只開診斷證明,上面寫「發高燒」,不願意開死亡證明,聲稱「不是住在醫院死掉,不會開,要找法醫開。」他廿八日晚上前往新北市警林口分局泰山分駐所製作筆錄。檢警相驗後,法醫說要有病歷資料才能開死亡證明,檢察官則說如果要對醫院提告,那就要解剖遺體;他還要再跟長庚調閱資料,孩子目前只能放在冰櫃裡,他非常心痛,想要讓孩子好好地走,卻又想討個公道。他質疑,醫院做事為什麼沒有輕重緩急?已說孩子狀況很嚴重卻還要照規定來?他體諒疫情爆發讓醫院很辛苦、很忙,但為什麼不能緊急處置如吊點滴或使用氧氣機?
-
2022-05-01 新聞.元氣新聞
6月大男嬰燒到39度不治 父悲痛控醫院排隊1小時等嘸醫
新北一名父親指控,家中6個月大的嬰兒突然發高燒、翻白眼,急忙將他抱到林口長庚掛急診,卻被要求排隊,等了1個多小時,導致男嬰最後病危急救不治,怒控醫院延誤治療。對此,院方回應,初步檢查時,男嬰雖然發燒,但意識清楚,一切都依規定處理,不過男嬰病情變化太快,始料未及,深表遺憾。東森新聞報導,吳姓父親表示,兒子燒到39度,不但翻白眼還全身發抖,因此趕緊送至林口長庚急診,但護理人員卻僅冷淡回應要遵守排隊規定,還說「不是只有你掛號」。吳父說,自己在上月28日下午4點抵達醫院,但醫護人員堅持要他排隊,甚至到戶外診療區等待,就這樣等到5點,孩子病況突然加劇,5點10分急救,但已挽回不了,5點44分宣告不治。吳父指控,起初醫生一度有出來查看病情,但礙於疫情,站了足足有三步遠,當下孩子已經翻白眼,院方卻未緊急處理,而是要孩子等抽血,「血都還沒抽到,人就死掉了,我怎麼可能不痛?一個小孩就這樣走了。」院方上午表示,上月28日病人因發燒至醫院急診,檢傷時有發現男嬰發燒、意識清楚,經PCR採檢結果為陰性,非covid-19個案;一切依常態規定處理,但男嬰病情變化快速,深表遺憾。
-
2022-04-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竹市首破百 今+113 市府招募時薪制護理人員
全台確診人數今天破萬,新竹市也首度單日破百例,新增113名確診個案。新竹市今天指出,今年以來已累積615名確診個案,目前已有99人康復出院,0例重症,100%皆為輕症或無症狀個案,居家隔離1539人。另竹市有26校因確診持續停課或停班中。衛生局說明,民眾若自覺有相關確診症狀,可自行至國軍社區篩檢站採檢,該站昨天共計篩檢517人,目前已檢測出3人陽性,均依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相關規定完成通報及疫調等相關作業。衛生局表示,竹市目前「確診者居家照護」,截至今天中午已收案共285人;即日起歡迎所有民眾加入「新竹市居家照護關懷line@」(https://line.me/ti/p/@home_care_hc) ,以單一窗口處理防疫期間的必要需求。因應居家快篩試劑實名制自今天上路,新竹市有84家藥局參與實名制快篩試劑販賣據點,民眾可自https://reurl.cc/p1g40e)查詢販售地點,並依照身分證字號尾數分流購買,希望讓更多有需者買到平價的實名制家用快篩試劑,以利控制疫情。市府表示,隨著確診個案、居家隔離人數與日俱增,市府防疫人力的負擔也日益加重。為了完善防疫體系,即日起宣布招募三班制時薪「護理人員」,將提供衛福部經費補貼工作津貼,主要工作為接聽防疫電話、協助疫調、關懷確診個案及居隔者等三個任務,報名電話035355191轉249,工作日期則待招募後再行安排。
-
2022-04-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出生9天確診 昨至今兩度血氧濃度不穩送醫 父親超心疼
基隆市1家婦產科診所發生群聚感染,有4名確診新生兒留在診所嬰兒室接受照顧。其中15日出生的男嬰,昨晚和今早兩度因血氧濃度不穩,送醫監測穩定後再轉回診所嬰兒室。男嬰的父親詹姓男子上午說,接到診所2次通知寶貝兒子要送醫,非常心疼。這家婦產科診所的嬰兒室有名工作人員,22日凌晨出現呼吸道症狀,當天確診後,衛生局匡列診所人員、產婦、嬰兒及家屬共77人PCR篩檢,其中2名成人、6名新生兒確診,合計9人。6名確診新生兒中,有2人轉送林口長庚醫院照顧,另4人仍留在嬰兒室,由3名護理人員輪班照顧。診所醫師今天說,4名確診新生兒持續監測血氧濃度,昨晚有2名新生兒血氧穩定性不好,有時在80到90間,所以請119派救護車協助送醫。醫院監測2人血氧確認正常,認為沒有必要收治,轉回診所嬰兒室。今早其中1名男嬰血氧又不穩,二度送醫,經監測正常,再送回嬰兒室。診所表示,婦產科嬰兒室照顧的新生兒,如果有狀況本來就會送醫。小朋友的狀況惡化有時非常快速,不像大人還可以觀察,因此發現小朋友血氧不夠穩定,還是送醫比較適合。詹姓男子是二度送醫男嬰的父親,他說,昨晚和今早接連2次收到診所通知,寶寶因為血氧下降,所以要送醫,內心都很擔憂,還好最後又說一切正常,送回診所嬰兒室。詹男說,很希望政府協助這些確診新生兒安置在更妥善的地點,否則當寶寶的健康出現警訊,另叫救護車送醫,時間難免會延遲。就算狀況平安解除,光是送醫再送回診所的過程,對剛出生的寶寶來說,也是一種折騰。
-
2022-04-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3確診新生兒一度血氧降低急送長庚 恢復後再送回婦產科
基隆市1家婦產科診所發生群聚感染,6名新生兒確診,其中2人送往林口長庚醫院照顧。留在診所嬰兒室4名新生兒中,昨晚2人、今早1人都因血氧濃度降低被送往基隆長庚醫院。院方監測血氧正常,認為無須收治,再轉回婦產科嬰兒室照料。基隆市長林右昌昨天說明婦產科群聚感染疫調資訊,1名嬰兒室工作人員確診後,診所工作人員、產婦和新生兒共77人,全數接受PCR採檢,又有 2名成人、6名新生兒確診,合計9人。這4名確診新生兒目前留在診所嬰兒室,接受3名護理人員輪班照顧。診所考量提供新生兒更完善的照顧環境,加上後續仍有待產孕婦要住院生產,希望將確診新生兒移往更合適場所照顧,以利診所全面清潔消毒,安排待產孕婦住院。婦產科診所醫師今早說,持續為確診新生兒監測血氧,昨晚有2名新生兒血氧穩定性不好,有時在80到90間,所以請119派救護車協助送醫。醫院幫2名新生兒做血氧監測,結果維持正常狀態,沒有必要收治,轉回診所嬰兒室。今早又有1名新生兒血氧下降,送醫監測也正常,已送回嬰兒室。診所表示,婦產科設立嬰兒室是要照顧新生兒,如果有什麼狀況,本來就會請醫療單位協助。小朋友的狀況惡化有時非常快速,不像大人還可以觀察。發現小朋友血氧狀況不夠穩定,還是讓醫療單協助處理會比較適合,所以都會送醫。
-
2022-04-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某婦產科6新生兒和3員工確診爆「延誤通報」 診所醫師說話了
基隆市1家婦產科診所發生群聚感染,已有3名成人、6名嬰兒確診。有診所人員對外指控診所延誤通報,造成疫情擴散,讓更多嬰兒染疫。診所回應,「凡走過就有留下足跡」,所有人員採檢等處置流程都有時間記錄,絕無隱匿疫情。診所嬰兒室內還有4名嬰兒,已請市府協助安置,以利後續照顧。基隆市長林右昌今說明說婦產科診所群聚感染狀況,指全案共有6名嬰兒和3名工作人員確診,合計9人。指標個案為嬰兒室工作人員,整間婦產科診所共有77人做PCR採檢,又有8人確診。基隆市民眾黨市議員參選人林毓峯曾接到婦產科診所護理師的親人求助,指21日就知道有護理人員確診,但診所延誤處置,22日又有3名嬰兒確診,疫情才一發不可收拾。代表診所出面的醫師今晚說,通報、採檢等程序都有記錄,希望外界不要以訛傳訛。診所目前還有很多產檢的孕婦,距離生產的日子已很近,現在必須儘快清空診所,完成消毒等作業,在安全的情況下重新開業,保障產婦的權益。這名醫師說,診所也是受害者,並非隱匿疫情的加害人。診所嬰兒室還有4名染疫的嬰兒, 嬰兒室是一個照顧的單位,並不是醫療單位,希望政府協助安置到更合適的地點照顧。據了解,這家婦產科診所員工如有疑似症狀就會篩檢,22日凌晨有人出現呼吸道症狀,快篩陽性。診所當天上午通報衛生局,23日完成全院員工、產婦、嬰兒及家屬PCR採檢後,非感染者的產婦、嬰兒及家屬23日安排出院,2名剛出生嬰兒轉送林口長庚醫院照顧,另4名確診嬰兒留在嬰兒室照顧。
-
2022-04-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護理工會爆:護理師請領2XL防護衣不得 竟被要求離職
新冠肺炎疫情狂燒,近來每天確診病例逾1000例,醫護人力吃緊,防疫裝備也傳不足,護理師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表示,今早即接獲東部會員反映,向醫院請領2XL尺寸的防護衣,醫院不僅無法給,還認為她不配合,若不調單位就自請離職,「怎麼會有這麼離譜的事」!陳玉鳳說,近來確診病例激增,各地會員頻反映,醫院因人力吃緊,頻頻要護理人員跨科支援,壓力極大。陳表示,防疫準則是「分艙分流」,但很多醫院因人力不足,要求護理人員跨科別支援,護理人員跑來跑去,極易增加感染風險 ,大家壓力其實蠻大的。工會一直反映防疫人力增補問題,不過沒看到衛福部有什麼因應措施,且衛福部又更改新冠人力調度情形。她說,近日北醫麻醉科傳有護理人員感染,卻仍繼續工作,病人在不知情下,被感染的護理人員照顧,這對病人及護理人員而言,都是不安全的。陳玉鳳令她更無言的是,今早接獲東部一名在國軍醫院工作的會員反映,她向院方請領2XL尺寸的防護衣,醫院無法給,認定她不配合,於是要求調其他單位或自請離職,「怎麼會有這麼離譜的事」,足見近來不僅防疫人力不足,連防疫裝備可能都出問題。
-
2022-04-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大、北醫、北榮傳確診 醫護居隔放寬以唾液採檢取代戳鼻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燒進大型醫院,台大醫院外科病房、北醫附醫麻醉科、北榮心臟外科等傳出醫事人員確診,上百名醫護被匡列。另外,新北市汐止某長照機構群聚感染,已有廿八人確診,都已送醫收治。據了解,確診人員目前均為輕症。為避免大量人員居家隔離,醫療服務停擺,台大及北醫附醫啟動人力提前返回工作計畫,接種三劑且無症狀者得以快篩及PCR取代居家隔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PCR採檢時可用深喉唾液取代鼻咽拭子,減少醫護人員戳鼻之苦。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台大一名護理人員在社區被感染,院內病患及員工已有四人染疫。台大表示,初步評估為單一事件。台北榮總昨傳出兩名心臟外科護理師確診,兩人Ct值為十五及十一點三。北醫附醫指出,一名麻醉科護理師經PCR確診,匡列採檢一一一人,其中四人陽性,是否院內感染,尚待釐清。基隆、新竹縣、台中、南投、嘉義縣、台南昨天都有確診個案參與過張惠妹演唱會。由於演唱會一引導人員連續工作五天後確診,北市發送四萬七九二一封簡訊。
-
2022-04-19 該看哪科.耳鼻喉
BB彈卡幼童耳內難取出 醫師用「迴紋針」拆彈
南投一名4歲男童調皮將BB彈塞入耳內,被家人發現送醫,但BB彈體積小且渾圓,醫師評估後將迴紋針塑型自製成勺狀器械才將BB彈勾出,但醫師呼籲,幼兒誤將異物塞耳鼻,切勿自製器械或自掏,應尋求專業醫療評估協助取出。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這名4歲幼童日前被家人發現,其右耳裡面有白白亮亮的異物,直覺就是有東西塞在裡面,試圖掏出未果,最後才由爸爸帶到醫院求診,而在門診治療時確認,該異物體積小且渾圓,並且卡在耳內狹窄部位,不易取出。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賴文森說,有異物塞在耳道或鼻腔時,醫師多半會使用器械將異物夾出或吸出,但因外耳道有幾個狹窄部位,並不是很好取出,像該名4歲患者的耳內異物剛好就卡在其峽部區,且又小又圓,無法使用鑷子等器械夾出。經專業醫療評估,並與男童家人溝通後,醫師將隨手可得的迴紋針重新塑型自製成勺狀器械,在護理人員及家人協助,且不傷害外耳道的情況下,小心翼翼從上端繞過異物,並從內側往外側順利勾出,這才確認是一顆直徑約0.5公分的BB彈。南投醫院表示,幼兒誤將異物塞耳鼻,應尋求專業醫療評估協助取出,切勿自製器械或自掏;而一般耳朵或是鼻腔異物卡住時,醫師會先在門診嘗試將取出異物,倘若幼童無法配合或遇到複雜情況則需安排全身麻醉,才能將異物拿出來。賴也呼籲,當家長懷疑孩子耳、鼻內有異物,請勿自行嘗試取出,避免將異物往內推入更深處,也恐傷害周邊黏膜;若異物長時間滯留於耳朵及鼻腔,可能會出現感染或其他併發症,應盡早就醫取出,降低異物在身體內所造成的傷害。
-
2022-04-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台大外科群聚醫護天天戳鼻上班 指揮中心將改唾液
台大醫院9B外科病房發生群聚事件,院方發出簡訊通知,共匡列63人。9B共13名護理師全數居家隔離。因人力備援不足,啟動醫療人力提前返回工作計畫,其他50名人員4月16日起要天天戳鼻,第0、2、4、6、8、10、12天PCR、第1、3、5、7、9天快篩。對此,台大醫院副院長、外科部主治醫師賴逸儒昨低調證實,確實有外科部所屬的一個小單位,有同仁確診,但不願多談細節,僅強調「做法仍然依據中央的規範進行,也會持續和中央保持連續,滾動式修正。」雖然簡訊通知內容以「群聚」稱此事件,但院方今澄清,只有一位護理人員確診,並非群聚事件。簡訊中提到提前返工的50人身份是「居家隔離」,有員工擔心,是否除了家裡和工作場所之外,其他地方都不能去?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提前返回上班的醫護是「自主健康管理」,需遵循自主健康管理注意事項。若無症狀,可搭大眾運輸也可正常採買生活用品;若有症狀,應確實佩戴醫用口罩,主動與當地衛生局聯繫或撥 1922,依指示儘速就醫,且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莊人祥表示,為了減少醫護人員提前上班還要天天戳鼻的不舒服,醫療應變組已通過決議,要將醫護人員提前返回工作計畫的採檢方式改為「深喉唾液」,目前正在內部簽核中。
-
2022-04-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東新增8確診 1護理師台北染疫另7例為成功進香團
國內疫情逐漸升溫,台東縣今日新增8名確診者,其中7名為成功廟宇案延伸,當中有人居隔期間陰轉陽,另1案為20多歲男性,為醫院病房護理員,有北部活動足跡,持續疫調中,目前已匡列64人進行採檢,其中50人採陰,14人報告未出爐。台東縣衛生局表示,今日新增的8個確診案例為,7案與成功廟宇進香團個案接觸,包含3位男性與4位女性,CT值介於17.1-32.9,年齡從3歲到65歲之間,衛生所正疫調持續匡列中,其中僅1人無接種疫苗紀錄,有2人則已接種過3劑。另1確診者為男性20多歲,為縣內某醫院病房護理人員,4/12有北部足跡,因4/17出現症狀,使用家用快篩試劑呈現陽性後至醫院PCR採檢確診,目前已匡列與確診個案有接觸的病人及工作人員共64人,其中,50人PCR採檢陰性、14人報告未出爐,台東縣今年確診個案累計至今天上午已有92例。針對目前家用快篩試劑已由中央徵用,部分鄉親反映不好買到,饒慶鈴縣長提醒鄉親,若自覺有與確診者足跡重疊、前往外縣市等人潮眾多地區且出現呼吸道症狀,請配戴醫用口罩至公費快篩配合診所、衛生所,由醫師評估發放後自行檢測。饒慶鈴表示,台灣本土確診個案已經連續好幾天超過千例,阻絕傳播鍊是大家共同的責任,若與居家隔離者有密切接觸的民眾,請主動聯繫衛生局,並誠實告知疫調人員相關足跡。
-
2022-04-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胃造口與我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鼻咽癌」。今年二月介紹「透視攝影導引胃造瘻術」時,我們曾邀請病人與家屬與我們分享使用這種胃管的心得。有位病人寫出一篇非常詳盡的罹患鼻咽癌的親身體驗,經得他的同意,當時只節錄部分,而這次終於有機會登出他的全文。這次還邀請一位資深血液腫瘤科醫師解釋鼻咽癌的臨床症狀表現,以及介紹目前常用的化學藥物療法與其副作用。另一位資深放射腫瘤科醫師,則由正常的吞嚥步驟,談到放射治療對頭頸部癌症病人的影響以及需要注意的生活細節。希望這種由病人的現身說法,加上該病專科醫師的解釋,可以使國人對這台灣常見的疾病更加了解。我1973年出生,是鼻咽癌生存者,現在使用胃造口於生活中,後面是我的胃造口生活分享。我是2004年發現頸部有腫塊,發現的是家人。當時坐在家裡客廳看電視,家人發現頸部有腫塊,觸摸後又不會疼痛。家人覺得不好建議我去檢查,我自小就有鼻子過敏反應,早上起床一定噴嚏打不停,晚上常鼻涕逆流,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因咳嗽而晚上睡不好,所以在脖子發現腫塊前。我已經發生中耳積水不退的症狀(腫瘤塞住耳咽管導致耳朵分泌物無法排出),一開始只以為單純積水,到醫院耳鼻喉科檢查抽水後,隔天又有水積累的狀況發生,恰巧當時正是SARS在台灣造成肆虐,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封鎖時期,所以不覺是緊急事件沒有很積極求醫。脖子腫塊出現後,我到署立仁愛院區去檢查,醫生內視鏡檢查時發現有腫塊,於是當下安排做切片,此外發生一段插曲,我先前健康狀況一直穩定,頂多偶感風寒看看家附近診所、拿拿藥,鮮少出入醫院,對醫院流程不甚清楚以致發生烏龍事件。鼻腔切片後我以為等看報告時才收費,便離開醫院,隔了七天都沒收到任何通知,打去醫院問才發現因為沒繳費,所以切片沒有送檢驗,才急忙重新切片檢驗,一週後門診看報告時,被醫生請上座,很慎重要跟我說結果,當下心裡嘀咕,不會是不好的結果吧?頂多是癌症唄!隨後醫生讓我不要緊張激動,最後宣布切片檢查結果是鼻咽癌,其實當下我沒有很震驚,只是想,真的如心裡所猜想最差狀況(現在回想起來真是不知者不懼),後面與家人討論後選擇至醫院治療,最終確認是鼻咽癌第三期接近第四期,後面在醫師的專業治療下,我在一年治療後康復,並回歸一般生活。康復後生活逐步恢復正常,一開始除了口水少了需要常補充水分,吃東西也要多搭配湯品外,沒什麼不便之處,隨著癒後時間越來越長,當初放射治療前醫生說明的後遺症影響也隨時間增大。我大約在2016年開始發現喝水與吃東西容易嗆到而且頻率越發頻繁,對應措施就是吃飯速度放慢,我從小吃飯速度快平均一餐大概15至20分鐘用完,到後來我吃一餐要一個小時甚至一個半小時,因為用餐速度太慢導致後來我只好減少攝取的量,來符合一般用餐時間,後面開始發生一些狀況,如吃得少體重當然一直掉(我療程結束是77公斤,後來一直維持在70至72公斤左右,後來進食少了,體重最低到58公斤),另外水攝取少,我也迎來人生第一次的舍利子(腎結石),其實最嚴重的是我開始發生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就是吃東西喝東西時,因為吞嚥能力不好導致食物、飲料跑到肺部引起發炎,原本好發於長輩甚至造成死亡(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就是喝牛奶造成吸入性肺炎引起併發症才過世)。最嚴重一次是2017年我跟朋友到馬來西亞旅遊,最後一天行程喝肉骨茶當下就嗆到,結果我是在返程班機上發燒(還好當時還沒有發生新冠肺炎疫情,不然我連飛機都上不了),落地後在朋友協助下是坐輪椅推著過海關,立即返回醫院急診並住院,治療五天後才出院,後續又發生幾次類似狀況,終於在醫師建議下安排進行胃造口安裝。我應該屬於反應遲緩的人,其實一開始醫師建議我裝胃造口,我心裡還有些猶豫,後來醫師為了我從國外回來隔天立即為我處理的推力下,我才同意進行手術安裝,本以為要花一點時間,沒想到過程不超過三十分鐘,我整個人都還沒反應過來流程就結束,後面住院三天是術後觀察及護理方面的維護教育,在醫師與護理師評估我可以自己灌食,且能維護清潔傷口後,便出院恢復原本的生活。其實現在想起來應該感謝醫師的專業建議,因為比起鼻胃管胃,造口更容易維護,而且不會像安裝胃造口而不敢外出,也不會造成鼻腔的不舒服,這些都是自己事後搜集資料並實際使用後才有深刻體會。接下來就是我的使用心得,與有相同需求的朋友分享。胃造口其實是為進食困難的人除了鼻胃管外的另個選擇,早期健保沒有補助,費用比較高,現在健保補助,每半年換一次就可以,與鼻胃管不同,它是透過透視機器導引於胃部打一個小洞放入灌食管與餵食口即完成,而且因為在腹部,所以穿上衣服幾乎看不出來,不像鼻胃管整個明顯。加上半年才更換一次更換頻率比鼻胃管低,使用者不用忍受鼻胃管更換產生的鼻腔不適等狀況,現在歐美地區灌食患者的主要選擇。一開始當然是有些不習慣,腹部卡了跟管子,飲食也與以往完全不同,現在全部經由管灌處理,還好住院期間護理人員耐心的教導,並帶領我與家人學習如何照護造口處的衛生維護,其實只要用棉花棒沾酒精或碘酒幫造口處消毒清潔,並注意保持造口處清潔乾燥,不要拉扯到管線就可維持。管灌時注意不要有渣滓殘留在管子裡,保持管子的通暢,就能維持日常生活。另外因為腹部有傷口所以水下活動要避免,泡溫泉可以請不要太頻繁且每次時間不要太久,造成傷口感染。我自己也發生過一些狀況跟大家分享,狀況一是胃造口處有瘜肉,因為是管線與傷口,雖有固定但日常活度難免造成摩擦,有時候傷口會產生瘜肉,我一開始沒有,到了第三年開始,第一次傷口邊緣有瘜肉產生,原本以為是發炎趕快掛急診回去請醫生檢查,醫生檢查後說明這只是傷口與管線摩擦造成瘜肉,只要沒有流血並疼痛,持續日常清潔消毒是無大礙,若覺不美觀心裡過不去再用雷射燒灼去掉即可,當下選擇和平共處,等到下次更換胃管時就神奇消失了。狀況二是接口損毀,我睡覺時一般是仰著睡,但有時因為鼻塞等因素我會側睡,可能是姿勢變更時沒有注意灌食的接口,時間久了接口就被我壓裂,有天我因為騎機車停車為了挪空位搬機車時手頂在身體上把我的餵食接口壓斷,當下胃裡裡的胃液、水順著管子往外流,整個人腹部至腳都濕了,最後也是回醫院急診更換接口。狀況三是胃管掉到十二指腸,這個跟當初護理人員教導我要量測管路長度有關係,我一直覺得納悶,為什麼要量測管路長度,後來透過切腹之痛終於了解,我到第四年有天發現灌食後肚子好像消化不良整個胃不舒服,甚至胃痛,飲用水灌食不會灌食配方食品時才發生,本以為是食品問題,更換了兩三種都不見改善,後來回醫院做檢查照X光,發現是腹部胃管尾端掉到12指腸,腸道受不住營養品的油膩才會產生疼痛,這時護理人員問我:「你的管線長度呢?」才知道原來這個是避免管線沒有固定好,或是活動早上改變造成管路變化,神奇的是這個在我造口生活裡發生了兩次,第二次我就警覺趕快回醫院請醫生檢查處理,第二次還因此急診重做造口手術更換管線。經過這段時間的胃造口生活,我自己的體認是胃造口比起鼻胃管來說進食比較方便,自己一個人就可以處理不用麻煩家人,胃造口在腹部,衣服穿著掩蓋就不明顯,不像鼻胃管整個裸露,出門都還怕嚇到路人,對自己的社交生活影響比較小(自己臉面比較掛得住)。胃造口半年才須更換,而且每次只花30分鐘左右,相對鼻胃管更換頻率低很多,每次更換也不會不舒服(畢竟有麻醉)。傷口維護上其實也是自己就能處理,傷口的清潔消毒與保持乾爽,這個自己就能處理不會造成家人額外負擔,我自己本身在術後跟朋友出國了兩次,2018到泰國旅遊、2019到韓國旅遊帶著營養品與灌食針筒及消毒清潔工具,兩次旅程都很順利,平時稍留意一些細節就不會對日常生活有太多干擾,我認為自己進行胃造口決定是正確的,如果未來有朋友面臨跟我一樣抉擇,我會推薦選擇胃造口代替鼻胃管。
-
2022-04-15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美國史上第二個接受全臉移植,換臉11年後公開露面說了這句話
相信大家都知道死後可以捐贈器官,但你知道嗎,「臉」也是可以捐贈的,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郭耀仁主任的調查顯示,台灣人對換臉手術(Face Transplant)的相關資訊相當缺乏,而且,相對於器官捐贈,對捐臉更加持保留的態度。讀者應該還記得,1997年的一部電影,由香港大導演吳宇森執導且入主好萊塢的暴力大作 ---變臉 (Face Off),劇中FBI高級探員和昏迷的恐怖份子,在高階警官和幾位核心份子的決定下,進行了換臉手術,沒想到,後來昏迷的恐怖份子竟然清醒了,搖身變成了探員,因此,一場正邪兩方的激戰於是開始!極其諷刺的是,探員變成了人人要抓的罪犯,而恐怖份子卻手握公權力,堂而皇之的開始追殺探員,真正的探員究竟要如何挽回自己的身份(臉)呢?從這部電影就可以讓讀者清楚的知道,縱使醫學進步到可以執行極其複雜的換臉手術(註1),但在真實生活中,當然要有嚴格的法規來加以約束,例如誰可以做,以及,誰可以捐,絕非像電影一樣,一位高階警官就能斷然決定,更不可能是一位醫生就能完成的手術。2022年3月28日英國每日郵報,健康版記者克雷格女士(Emily Craig) ,大篇幅報導了美國歷史上第二個接受全臉移植的訪問案例,他是住在印第安納州,現年42歲的杭特先生(Mitch Hunter),由於已經是換臉的11年後(2011年執行)才公開露面,顯示手術相當成功,在公布其手術前後照片以及專訪影像後,立即吸引全世界各大媒體的爭相報導,台灣的媒體也不例外,這位前美國士兵,也是拯救車禍事故現場友人女朋友的英雄,自稱這是「此生做過的最好決定」。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網站上公布,想要換臉的接受者必須符合下列5個條件:年齡在 18 至 60 歲之間;經歷重傷後毀容、先天缺陷或嚴重燒燙傷(一般人不行);沒有愛滋病或C型肝炎病史;能夠服用免疫抑制劑;至少五年沒有癌症病史。另外,若為女性,則需願意放棄懷孕一年。另一方面,在換臉的捐贈者部分,當然必須是腦死的病人(不能像是電影裡面只是昏迷),在美國,常用的駕照器官捐贈登記處並不包括臉部捐贈,因為臉部捐贈涉及與捐贈者家庭特殊和敏感的同意過程,除此之外,同樣要考慮像實體器官移植那樣,匹配血型和免疫參數外,臉部捐贈還需要仔細考慮雙方的膚色、性別、種族以及面部和頭部的大小。由於此項醫學技術已臻成熟,所以自 2021年以來,短短一年內,已有超過 45 名患者在世界各地的醫療機構接受了全臉或部分臉部的移植手術。目前,台灣臉部移植是屬於臨床試驗階段,醫院可以透過申請執行這項手術,只是至今尚無經媒體報導的實際案例。這個故事要從2001年開始講起,當時,杭特先生只有21歲,著軍裝,年輕英俊瀟灑(見圖1),坐著他朋友開的車子,在北卡羅來納州的高速公路上行駛,霎時間,他的朋友失去了對車輛的控制,並撞上了10,000 伏特的電線塔,事故發生後,杭特爬出車,並努力將同在車上朋友的女友搬離危險區域(事後女孩的腳僅輕微燒傷),但沒曾想到,自己卻被高壓電塔掉落且擺盪的電線擊中,大量電流瞬間流過他的臉部,因為他的右手臂觸碰汽車而接地,雖然只持續了五分鐘,但杭特的臉、手和右腿的每一寸都被嚴重燒傷了。杭特先生在事故發生後的第27天才甦醒過來,除了右腳膝蓋以下被迫截肢外,還必需要進行20次的皮膚移植,來治療面部和頸部融化掉的皮膚,同時也接受了67次大大小小的面部重建手術,即便如此,路上行人看到他,依然會產生驚叫(見圖2)。2010年,當女朋友告知,她懷了第一個孩子的時候,由於不希望孩子將來會因為他的臉而尷尬,甚至在學校受到鄙視、冷嘲熱諷、孤立、欺負和排斥,於是杭特為了孩子下定決心,向麻州波士頓市的布萊根婦女醫院提出了換臉的手術申請,經醫院批准後,靜待合適的捐贈者,2011年(事故發生的10年後),31歲杭特等到了一位逝世男性捐贈的匹配新臉,當天手術動員了約30名醫生,分成兩組,一組醫生在杭特的臉上進行手術,而另一組則是取下捐贈者的臉,兩組都不能出錯,當然接上去要比取下來更加困難。手術總共花了16個多小時,其中涉及血管顯微手術,必須將兩條主要動脈連接到新的臉上,同時接好靜脈和微血管,藉以提供血液讓臉部存活,另外,也必須進行神經顯微手術,這樣日後才能有面部表情、說話、咀嚼和眨眼的種種功能,同時間也必須處理鼻子、鬍鬚、眉毛和嘴巴的所有軟組織和軟骨,並利用鋼片和螺釘將骨頭連接起來,最後才進行閉合手術。手術完成後,杭特被安置在外科重症加護病房(SICU)內,大約一週後,再轉入移植專科病房照護,術後臉部會產生腫脹(見圖3),杭特花了近五個月的時間才消腫,這時,面部特徵會逐漸顯現出來,但此時此刻,他已經變成了一個留著滿臉濃密鬍鬚的另外一個人,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見圖4)。術後,杭特需要接受復健治療,藉以改善言語、微笑、飲食、眨眼和情緒的表達,而換臉手術和器官移植一樣,是有風險的,因為身體可能拒絕新臉孔作為異物,也就是排斥作用,因此需要終生服用抗排斥藥。對於臉部移植,排斥反應的表現可能為斑點狀或斑片狀皮疹,可以出現在臉上的任何地方,通常是無痛的,由於排斥幾乎總是首先出現在皮膚上,因此醫生鼓勵患者及其護理人員仔細觀察症狀並向醫生報告,也由於臉部排斥的跡象很容易被監測到,所以能夠執行早期的醫療干預。因此,只要患者遵循醫囑,並確實服用免疫抑制劑,目前沒有證據表明臉部移植會失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多學科成人顱骨成形術中心的聯合主任戈登醫生(Chad Gordon)說道,換臉手術初期最重要的是面部、骨骼和牙齒是否能夠存活,並且不會排斥,但這並不意味著患者就能在日後,毫無問題地咀嚼,為了確保最佳咀嚼功能,口腔外科醫生通常必須再次修改大多數面部-頜-牙齒的移植,但戈登的目標是通過電腦輔助計算和影像模擬系統來改善這種情況,以便在手術前和手術期間就能精準地計算出患者下巴和牙齒的相對位置與角度,以便日後發揮最佳咀嚼功能,期待一次性完成手術,不用再做修正。杭特先生在接受訪問時說道,接受臉部移植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決定,把車禍事故完全忘掉,並開始新的人生。但令他驚奇的是,竟然可以長出屬於捐贈者的鬍鬚,相當神奇!杭特目前已經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一家人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我們在台灣遙遠的祝福他,也同時讚嘆醫學進步的快速和神奇。【註1】換臉手術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嚴格的篩選過程、詳細的手術準備、16 小時或更長時間的手術、神經再生、物理治療且患者須終生服用免疫抑制劑。
-
2022-04-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衛福部台北醫院護理師採檢陽性 1年前曾確診
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1名男性護理師核酸檢測PCR陽性,將再次採檢,這名護理師去年5月曾確診,今年3月曾與外縣市確診者足跡重疊,他所服務的一般病房匡列226人都篩檢,全陰性。衛福部台北醫院今晚告訴中央社記者,因應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疫情升溫,醫院定期為醫護及工作人員篩檢,13日全院普篩結果今天凌晨出爐,其中1名在一般病房工作的男護理師PCR為陽性,但CT值為30,傳染力低,明天上午將再次採檢。台北醫院表示,這名護理師是從別家醫院轉職而來,4月11日篩檢時為陰性,疫調發現他12日曾出遊。個案已隔離在醫院職員宿舍,他不是負責COVID-19專責病房,院方已針對他所服務的一般病房醫護、病人、家屬、清潔人員等匡列同樓層226人進行PCR,全數為陰性。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指出,疫調發現這名護理人員去年5月曾確診,今年3月有與外縣市確診者足跡重疊,相關疫調與匡列持續進行。
-
2022-04-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花蓮醫院已有87人確診 2大區域群聚感染
花蓮今天46人確診,衛福部花蓮醫院爆發院內感染,今天有案號的就有16人,花蓮醫院院長楊南屏表示,院內有2個區域的群聚感染,其中護理之家驗出52位陽性,採就地分流、就地照顧;院內員工也驗出35位,已知有87人確診,有71人尚無案號,現在除了普篩所有員工,也盡全力治療。花蓮醫院分別爆發照服員與清潔人員染疫,進而擴大傳染。楊南屏指出,12日晚上接獲訊息,護理之家有位照服員確診,立即為79名長者、4名外籍看護PCR採檢,其中長者有48名確診、4名看護確診,共有52名確診,還有3位重新採檢。由於有清潔人員確診,院方在昨天與今天已採檢360位員工,已有35名確診,包括4名清潔人員、11名照服員、10名護理人員、2名醫事人員、7名門診大樓行政人員及1名學生,尚有8位等報告、1位重新採檢。今天已針對所有住院病人(含陪病者)PCR採檢,今明2天針對51位洗腎病人、陪伴家屬及外籍看護PCR採檢。楊南屏指出,因護理之家都是長者,有17位發燒,治療後16位已退燒,還有3位有輕微咳嗽,在醫師緊急評估,並取得家屬同意後,立即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投藥治療。院內感染必須保留醫療量能,現已停止門急診業務,所有醫護投入防疫工作,並將護理之家就地分流、照護,確診員工返家隔離,其他員工自主健康管理,連續10天每天採檢。花蓮確診有46人,至於其他30名確診案例,花蓮縣衛生局長朱家祥表示,外縣市確診到花蓮旅遊團有5人確診,慈濟醫院有3人確診,奧斯卡餐廳新增2人,目前奧斯卡的延伸確診數愈來愈少,是接觸者的接觸者,有收斂的現象。補習班群聚部分,因有幼稚園校外教學,感染公車司機及乘客等,也由學生感染家人,因此今天新增8人確診;外縣市則有2人,另有10人疫調中。
-
2022-04-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全台4地爆「醫護傳播鏈」 「娛樂圈」群聚擴大
疫情升溫,除了燒進校園、營區,南北「娛樂圈」疫情持續擴大,阿妹演唱會也再有歌迷確診,北、中、南、東都出現醫護傳播鏈,昨天全台十九縣市都有疫情。新北市長侯友宜觀察,新北篩檢陽性率從前天零點九四增為昨天的一點三五,疫情有向上趨勢。桃園新增六十五例,其中卅五例有十三條傳播鏈,有名消防員確診。桃園市長鄭文燦認為大溪仁和國中及桃園龍山國小分別有十五、八位確診,要特別注意。台北市新增一百四十一例,創今年單日新高,其中酒店及酒吧相關增四例,累計四十四人確診;台北市長柯文哲說,去八大場所的不會固定一家,裡面員工也會跑攤,形成流動性很快的群聚。屏東新增十四例,包括天上人間小吃部四例、可愛小吃部三例;台南新增十二例,其中一例屬天上人間傳播鏈,「傑太日煙」則增四名PCR陽性(尚未有案號)。基隆增五十六例,其中二例參加台北小巨蛋張惠妹演唱會;阿妹演唱會歌迷確診還有高雄四例,高雄新增五十例,另外有兩員警確診,高雄長庚一名醫生、高醫一名醫護理師染疫。新北增加二百六十四例,中和的雙和醫院有一名急診護理師確診,院方不排除是社區感染,緊急採檢二百人,已知四名醫護PCR陽性(尚未有案號)。彰化新增七例,有六例是二林基督教醫院的護理人員。花蓮新增四十九例,除小加拿大補習班暴增廿八人染疫並外溢到別間補習班,花蓮慈濟醫院也新增五名病人、二名同事及三名家屬。台東縣新增四例,其中三例有花蓮慈濟就醫陪病及就診史。國軍部分,除了桃園楊梅某營區一名新兵確診,國防大學也有一位學員確診,苗栗頭份斗煥坪營區也有名教召員確診。宜蘭增十四例,包括陸軍金六結營區一名新兵染疫,另外晶圓會館九日一場喜宴已至少六名確診,確診者包括未施打疫苗的縣議員松王淑珍、一名大洲派出所員警。台中市南區公所也有一名公務員染疫,疑似連假到小琉球旅遊而傳染。
-
2022-04-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4月13日足跡整理包/全台確診足跡一次看!北市晚間再曝7圖卡 中山區這家「禮服店」再度上榜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延燒,國內13日新增93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744例本土個案及189例境外移入,有95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94例居家檢疫採檢陽性,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本土個案分佈為新北市264例居冠、臺北市141例居次。《聯合新聞網》為您不斷更新整理全台確診足跡,所在縣市哪有足跡一看就知。【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宜蘭縣】|【金門縣】基隆市CDC今天公布基隆相關新增56例,市府下午公布足跡,有仁一路TP快剪店、凱悅KT、東岸商場HAMA壽司店、八斗子夜市、中山圖書館、東岸商場喬義思、忠三路美玉葱油餅、百福市場、東岸停車場、義一路捐血車、中華電信基隆服務中心、仁一路活力蒟蒻屋、廟口夜市、愛三路麥當勞。台北市(20:10更新)台北市今新增141例本土個案,北市下午公布7例確診者足跡後,晚間再曝7張足跡圖,公布案28749、28861、28874、28879、29168、29176、29430於台北市公共場域足跡,包含特蘭斯商務會館(禮服店)、士林伯豆花、麥當勞、建國假日花市、永心鳳茶奶茶專賣所、台北美福大飯店、信義威秀影城、榮星花園公園。(15:44)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北市今新增141例本土及62例境外移入病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之間,97名男性,102名女性,4名調查中,本土案例分別居住於中山區22例、大安區及北投區各17例、大同區14例、松山區、信義區及萬華區各12例、士林區11例、內湖區及中正區各8例、南港區6例、文山區2例。北市衛生局今下午公布7例確診者於北市公共場域足跡,涉及場域包含溫泉會館、四育公園、隱家拉麵店、特蘭斯商務會館(禮服店)、吉星港式飲茶、Sugar Miss網美甜點店。新北市新北市今天新增264例,新北市衛生局公布確診者足跡。包含好樂迪KTV、春水堂、星巴克、海底撈、家樂福、鼎泰豐等店家。新竹市新竹市今天新增11例本土確診,市府也公布相關足跡點,包括全聯、大魯閣湳雅廣場、忠孝大潤發與新竹巨城等大賣場店家都上榜,衛生局提醒民眾若有出入相關場所足跡重疊者,即日起至25日請進行自我健康監測,若有疑似症狀可撥打0900-739-779通報。新竹縣新竹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案例持續增加,今(13)日新增23例本土確診案例,包括案25587仰德群聚延伸14例、竹市餐廳聚會群聚2例、他縣市群聚5例、新北市學校確診延伸1例,及新增獨立事件1例。苗栗縣苗栗縣今天發布新增3例確診個案,包括先前染疫國小學童的一名同住家人居隔期間「陰轉陽」及三義鄉一對母子,縣府已進行相關疫調及匡列工作。台中市台中市長盧秀燕今公布,台中市新增23例確診,包括東勢校園群聚增2例東新國小學生、東勢安養機構群聚增1例80多歲男住民、3起職場群聚6例,包括大雅扳手工廠3移工確診,疫情仍然嚴峻,請大家務必做好防疫措施;另外,針對外界關心校園防疫停課標準,市府將收集各界相關意見後再決策。彰化縣彰化縣今天新增6例確診個案,都是二林基督教醫院的護理人員,彰化衛生局疫調發現其中一名指標個案護理師曾有外縣市旅遊史,在工作環境與其同事有開會、用餐的活動,推測是從吃東西時傳染;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建議人口密集機構避免午餐會議或共同飲食,員工從風險熱區回工作崗位應進行10天健康監測。南投縣南投縣再度接獲花蓮衛生局通報確診個案,發現縣內有3名密切接觸者需安排PCR採檢,立即通知採檢後,下午公布案29534的PCR採檢陽性(CT值15.3),屬於高傳染個案,立即安排入住集中檢疫所收治隔離。雲林縣雲林今天新增1例本土確診個案,2例境外移入個案,2名彰化確診者足跡。其中一名彰化確診者在4月10日大甲媽於西螺鎮遶境時,在下午6點至7點到過西螺福興宮外圍。嘉義市嘉義市今天新增3例確診,市長黃敏惠指出,案29030為嘉北國小1名染疫學童的親屬,被匡列居家隔離後喉嚨不適,採檢轉陽性確診;另新增的案29028與案29029是同住家人,因清明連假期間接觸的台北親友確診,兩人居隔後採檢也陽性。至於小橘子幼兒園老師確診列為嘉義縣個案,上午已採檢100人。嘉義縣嘉義縣長翁章梁13日下午舉行線上記者會,公布3名確診案例,分別是民雄鄉中正補習班老師案29355及妹妹案29537,另案為六腳鄉統一超商蒜頭門市員工案9538,三案共匡列居家隔離61人、自主健康管理28人、自我健康監測95人,共採檢184人,143人陰性、1人陽性為案29355之妹,其餘40人結果未出,結果很快就會出爐。台南市台南市今天新增12名COVID-19本土個案,分屬3個傳播鍊,有到高雄照顧孫女染疫的祖父母,將軍職場接觸者,屏東案及高雄案接觸者等,市府下午公布確診前台南市足跡。高雄市高雄市今天新增50例確診,5例有台北小巨蛋演唱會旅遊史,此處為熱點足跡,請有相關足跡者盡快篩檢。市長陳其邁表示,校園停課措施會針對小學採取高強度、嚴格匡列原則,參考中央標準,根據疫調情形來調整。屏東縣屏東縣府今公布縣內14例確診個案,多與之前群聚案有關,包括天上人間小吃部相關4例、可愛小吃部3例、花蓮群聚案1例等,其中2例在居隔期間陰轉陽。縣府呼籲民眾盡快施打疫苗,提高群體免疫力,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宜蘭縣宜蘭縣衛生局今天公布3例確診者足跡,都曾去參加過不同場合的喜宴,喜宴場合是員山鄉山頂會館、宜蘭市金樽餐廳、羅東鎮晶園會館,其中晶園會館兩天來共6例確診,爆出宜蘭第三條喜宴餐廳群聚傳播鏈,籲請有足跡重疊的民眾留意身體狀況,若有不適快去篩檢。金門縣金門又有確診者的足跡!一名家住新北市的女童,案號27623在發病前4天,也就是本月4日跟家人到金門旅遊,結果在4月8號發燒,進行PCR採檢為陽性,縣府在昨日才接獲疾病管制署的通知,立即進行疫調,共匡列7名接觸者,目前採檢PCR 均為陰性。
-
2022-04-12 新聞.元氣新聞
想做物理治療未經醫師診斷就違法?朝野五版本再修法
物理治療相關團體多年來倡議修「物理治療師法第12條」,盼保障物理治療師獨立執行業務的權益,今年再度闖關,包括民眾黨、時代力量、國民黨、民進黨共五名立法委員提出五種版本,但衛福部未提版本,復健醫學會對於修法則仍採取反對立場。物理治療學會昨邀集立委、衛福部醫事司召開論壇,表達修法刻不容緩之立場。物理治療師法第12條規定,物理治療評估及測試、治療目標及內容之擬定、操作治療、運動治療、物理因子治療、機械性治療、輔具使用訓練及指導、其他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認可之物理治療業務,全數應依醫師開具之診斷、照會或醫囑為之。台灣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王子娟表示,台灣物理治療師42%在醫院,43%在診所,7%在物理治療所,4%在居家照護,0.5%在長照機構,4%在其他職業場所。不過無論物理治療師在哪裡執行法定業務,物理治療師法都要求,100%必須先醫師診斷照會醫囑,否則就是違法。反觀民俗調理貨整復推拿,依法只要不宣稱療效,都能獨立執行。王子娟表示,現行法規混淆民眾認知、延遲民眾被服務的機會,也箝制專業,陷物理治療師於違法邊緣。當物理治療師在社區和長照機構服務時,經常被迫改名,例如改說是復能、運動防護、延緩失能、傷病預防、健康促進、評估輔具業務,總之就是要強調「不是物理治療」,否則就有違法之虞。北市聯醫前總院長黃勝堅表示,當初立法的背景與現在已經不同,變革是必要的,法律鬆綁是重要步驟之一。台灣高齡老化速度是世界第一,斜率之高已經超過大家想像,不論健康照護或長照,法律再不鬆綁,第一個受害的是民眾和健保,站在因應人口變遷的超前部署立場,修法要趕快做。黃勝堅表示,日本醫養結合可以解決快速老化問題,大前提是以人以家庭為中心並且落實於社區當中。85%物理治療師在醫院和診所,對於民眾可說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加上法律束縛,更別說這次疫情,大家已經也感受得到去一趟醫院有多辛苦。黃勝堅強調,全世界對於老化的照顧,能夠做得最好的策略,就是物理治療所必須要遍地開花。物理治療不等於復健,物理治療師更應該擴大到生命全光譜,都應容易取得專業服務。專精於醫療相關法規的律師林上倫表示,反觀其他醫事人員母法,護理人員業務有75%不用醫囑,臨床心理師業務八項中有六項不需醫囑,諮商心理師六項中五項不需醫囑,助產人員百分百不用醫囑。林上倫表示,同樣是經過認證的物理治療師,卻是百分百都要醫囑,違反平等原則,連針對無疾病診斷的民眾,都有無差別的限制。從大法官釋憲上來看,無區別的限制已是過激手段。因此物理治治療師法第12條有嚴重的問題,有不合理的差別待遇、違反平等原則,有修法之必要。復健醫學會理事長李紹誠表示,站在保障民眾安全和健康的立場,還是要由醫師來評估,才能確定人是否有疾病,更何況台灣邁入高齡社會,有多重慢性病、健康狀況複雜的長者越來越多,並非物理治療專業可獨立處理。李紹誠舉例說,比如病人主述下背痛,骨質酥鬆、腸胃道出血、癌症轉移痛等原因都有可能,但這些靠物理治療師有限的資源很難去發現,也無法處理。有復健科醫師曾經也遇過病人下背痛,醫師沒有轉介進一步檢查時,只不過耽誤幾個禮拜,病人後來發現是癌症轉移肝臟,就回頭對醫師提告。李紹誠強調,現在有醫師醫師醫囑才做物理治療,責任由醫師擔;如果物理治療師沒有醫師處方、直接治療,出事就是物理治療師要承擔所有的責任。
-
2022-04-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花蓮慈院護理師致電父哭訴遭歧視:妳是慈濟的不賣早餐
花蓮慈濟醫院疑爆院內感染,到昨天為止有14名護理師及病患確診。有一名護理師的父親住在基隆,這名父親今天說,女兒每天打電話回家哭訴,冒著確診的風險撐下去,卻遭受到異樣的眼光,在租屋處倒垃圾時被指指點點,還有某早餐店說, 「護士很危險,妳是慈濟的不賣給妳」,讓女兒好難過,不僅身累,心更累。這名父親今天受訪說,現在花蓮疫情嚴重,他的小孩在花蓮慈濟當護理師,下了班回去在租屋的宿舍及買東西都被有色眼光對待,去倒垃圾走進電梯時,看到她們的人轉頭就走了,有「被歧視」的感覺。她更哭訴,除了倒垃圾被異樣眼光外,去買早午餐也被排擠,竟有人對她們說,「護士很危險,妳是慈濟的不賣給妳」,怕以後被感染。這名父親表示,護理人員為大家服務沒有罪吧,不應該讓小孩子每天心情很低落,女兒每天打電話回來跟他訴苦,大家要將心比心,不要這樣子。他說,小孩在上班也會擔心自己會診,她在某科工作,樓上有確診,急診室也有確診,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大家應該看到她們的辛苦。「當護理師不怕被感染,不怕病毒,反而人心比較毒」,他向女兒勸說,妳當時選這個職業就是要救人,要幫助病人,稍為忍耐一下,事情總是會過去。昨天他跟她說到她哭了出來,她說壓力好重,對內怕被感染,對外被異樣眼光對待,心累身也累。他認為,政府再不重視護理師處理,護理師離退潮恐怕會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