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0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認知衰退
共找到
38
筆 文章
-
-
2024-09-16 醫療.精神.身心
防老年憂鬱演變成失智症 醫建議2招健腦、增「快樂激素」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加劇,老年憂鬱症備受關注。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老年憂鬱如果不及時介入治療,當大腦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狀態,可能損傷腦部神經,進而演變成失智症,甚至有較高輕生機率。在老年人口的精神疾病中,以憂鬱症盛行率最高,其次為失智症。楊聰財說,多數長輩會以身體症狀來表現心理的不舒服,但子女、照顧者容易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楊聰財建議,老年憂鬱的防治,要從生理、心理、環境和精神方面多管齊下,改變陷入鬱鬱寡歡的危險因子。在生理方面,首重定期健康檢查,楊聰財指出,透過定期健檢,可及早發現並控制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能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減少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負面影響。均衡飲食對於維持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楊聰財說,攝取富含抗氧化劑食物,有助於降低憂鬱風險,可多吃水果、蔬菜、全穀物,適量攝取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能促進腦部健康,減少認知衰退的風險,降低憂鬱的發生率。運動對於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顯著影響,楊聰財指出,運動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等「快樂激素」,減輕憂鬱症狀,可從事步行、游泳、瑜伽等有氧運動,能提高心肺功能,且增強體力和免疫力。許多老年人常因為身體不適或焦慮,出現睡眠障礙。楊聰財強調,應避開助眠藥物,建立良好睡眠習慣,例如保持固定的起床、就寢時間,睡前不使用3C產品,打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以提高睡眠質量。孤獨感是老年憂鬱的重要原因之一。楊聰財說,豐富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助於降低老年人憂鬱的發生率,建議家人、朋友和社區組織應積極主動與老年人保持聯繫,參加社交活動,幫助老年人擴大社交圈,增強歸屬感和幸福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3 失智.大腦健康
老年憂鬱不及時治療恐變失智症!醫提醒適時補充這些營養素降憂鬱風險
在老年人口的精神疾病中,以憂鬱症盛行率最高,其次為失智症。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加劇,老年憂鬱備受關注。不過,大多數長輩會以身體症狀來表現心理的不舒服,子女、照顧者容易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老年憂鬱不及時治療 恐演變成失智症老年憂鬱如果不及時介入治療,當大腦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狀態,可能損傷腦部神經、演變成失智症,甚至有較高的自殺率。楊聰財說,老年憂鬱防治要從生理、心理、環境和精神方面多管齊下,改變陷入鬱鬱寡歡的危險因子。在生理方面,楊聰財提醒,首重定期健康檢查,在健檢過程中,及早發現並控制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這些疾病如果反覆發作,易加重憂鬱症狀。透過定期體檢和醫療監控,能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減少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負面影響。均衡飲食減少認知衰退 運動能釋放「快樂激素」楊聰財強調,均衡飲食對於維持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研究指出,攝取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有助於降低憂鬱風險,可多吃水果、蔬菜、全穀物。此外,適量攝取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能促進腦部健康,減少認知衰退的風險,並降低憂鬱的發生率。運動對於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不論任何年紀,都要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適度的步行、游泳、瑜伽等有氧運動,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強體力和免疫力,且運動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等「快樂激素」,減輕憂鬱症狀。隨著年紀增加,總睡眠時間下降,楊聰財提到,許多老年人常會因為身體不適或焦慮等原因,出現睡眠障礙。避開助眠藥物,應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例如:保持固定的起床、就寢時間,睡前不要再使用3C產品,打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以提高睡眠質量。豐富的社會支持增強幸福感除了上述改善方式,孤獨感是老年憂鬱的重要原因之一。豐富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助於降低老年人憂鬱的發生率。楊聰財建議,家人、朋友和社區組織應積極主動與老年人保持聯繫,參加社交活動,幫助老年人擴大社交圈,增強歸屬感和幸福感。★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09-06 失智.大腦健康
愈早控制愈好!控管14個風險因子 逾半失智症可預防
失智症是可以預防及逆轉的!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失智症常設委員會」發表一份最新研究報告,若針對14個失智症的危險因子進行控制或改善,可以預防或延緩將近一半的失智症發生。失智症14個風險因子「失智症常設委員會」在2020年提出12個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分別為低教育、聽損、高血壓、吸菸、肥胖、憂鬱、缺少運動、糖尿病、喝酒過量、頭部外傷、空汙、社會隔絕等,今年則新增「視力損傷」和「低密度膽固醇升高」2個危險因子。有愈來愈多研究證據顯示,持續進行認知訓練、增強體能鍛鍊,並且戒菸、治療高血壓,維護心血管健康,可有助於降低失智症發生率。一份針對18至65歲者進行的最新研究顯示,即便是教育程度低的人,若能持續積極參與認知活動,仍會有減低失智風險的效果。聽損用助聽器 降低罹病研究也證實,聽損的人使用助聽器,可有助於降低失智風險;戒菸、治療憂鬱症、改善空汙等,可使認知功能進步,都是降低失智症風險的方法。頭部外傷則在任何年齡層都是發生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所以戴安全帽、預防接觸性運動(如美式足球或拳擊等)時發生頭部傷害,都相當重要。新增的視力損傷危險因子,若視力喪失會增加47%失智症風險,或35%發生認知障礙風險。尤其白內障會增加17~21%、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則增加34%失智症風險,但如果白內障患者接受白內障摘除手術比沒接受開刀的病患下降29%失智風險,接受白內障手術的人失智風險跟沒有白內障的健康人並無顯著差異。LDL升高 失智機率增加至於低密度膽固醇(LDL)升高,是認知衰退、各種原因失智症以及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英國研究指出,65歲以下的成年人低密度膽固醇濃度增加1mmol/L(38.7mg/dL),罹患各種失智症的風險增加8%;低密度膽固醇濃度在3mmol/L(約116.4mg/dL)以上,則失智症的風險增加33%。丹麥的世代研究顯示,飲食習慣不良者,也就是沒有遵守每周至少攝取三次各種蔬菜、水果、魚類,少喝含糖飲料、少吃香腸等醃燻或外食肉類,相對於有良好飲食習慣者,非阿茲海默症的失智症風險上升54%。但有服用降血脂藥的人,則失智風險不會增加。美國研究指出,提升高密度膽固醇(HDL),可預防失智症的發生。在一個36個研究的綜合分析發現,持續服用他汀類(statin)降血脂藥物,可減少20%發生各種原因失智症以及32%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然而,在一個專門分析隨機分配對照實驗研究(RCTs)期刊Cochrane的回顧文章,卻無法證實降血脂藥物有效降低失智症或認知退化風險的功能。控制危險因子 愈早愈好對於失智症風險的預防,開始的愈早愈好、持續愈久愈好,而降低風險的努力永遠不嫌早也不會太慢,只要有努力就會看到效果。這些危險因子的控制,即使對於原本就是失智症風險基因(例如ApoE e4)的帶原者,也會有減低失智風險的效果。總之,在失智症風險的控制與介入通常需要針對多面向、多個因子一起努力,才能夠真正做到預防或延緩失智症和認知退化。(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6 養生.抗老養生
預防勝於治療!專家揭每個人都應該了解自己的6項健康指標
我們都知道預防勝過治療,畢竟疾病一旦發生,例如心臟病發作或代謝異常,可能會對自身及家人造成巨大的痛苦。如果能夠找出方法幫助我們預防這些疾病,就非常值得你關注。以下是每個人都應該了解六項關於自身健康的指標:1.腰圍專家指出,如果只有一種測量方法來預測人們的健康狀況,那就是腰圍,它揭示了你的身體中間部位周圍的脂肪量。如果女性腰圍超過35吋,男性腰圍超過40吋,罹患心臟病、2型糖尿病和其他代謝問題的風險就會增加。有越來越多研究表明,腰圍是比BMI更有用的衡量標準。它可以更準確估計腹部脂肪,從而預測疾病風險。若要測量你的腰圍,先將量尺繞在你的中間部分,即肚臍處,並確保你在站立時呼氣後進行測量。2.膽固醇專家建議,應該清楚自身的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數值。例如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至少每年進行一次血脂檢查,若血脂濃度有升高的跡象,則需每三到六個月進行檢測。專家補充,低密度脂蛋白是最重要的數值,因為這將透露患者患冠心病或動脈粥狀硬化(也稱為斑塊堵塞動脈)的風險。許多低密度脂蛋白濃度較高的人會服用他汀類藥物等處方,但這取決於個人風險程度等因素。3.血壓如果你患有高血壓,你的心臟送出更多血液,隨著時間拉長,這會損害血管壁,導致動脈粥狀硬化。此外,高血壓會引發心臟病和中風等併發症,同時傷害大腦和腎臟等器官,這就是為什麼每年至少檢查一次血壓如此重要。假如你有年齡、家族史和肥胖等高風險因素,導致患高血壓的風險較高,則應更頻繁檢查血壓數值。根據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正常血壓應低於120/80 mmHg。如果你的血壓偏高,醫師的處置方式將取決於你的個別情況而定。4.血糖糖化血色素是測量血糖的方式之一,此測試會計算過去兩到三個月的平均血糖濃度,用於診斷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如果你年齡超過45歲,或年輕但體重過重,或者有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又或父母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等風險因素,則應該每年檢測一次糖化血色素。另一方面,已確診為糖尿病的人,最好每三個月追蹤檢查一次(每年4次),若是血糖控制很好,檢查的次數也可依醫師建議減少。5.基礎代謝率基礎代謝率主要是測量身體在休息時維持基本生活機能所需最低限度的熱量,了解基礎代謝率可以讓你確定自身的飲食是否足以滿足身體的基本需求,這樣可以確保飲食和運動習慣的改變是安全且可持續的。如果你輸入年齡、身高、體重和性別,許多線上計算工具都可以協助確認你的基礎代謝率。例如身高165公分、體重58公斤的30歲女性每天的基礎代謝率約為1300卡路里。6.握力專家指出,握力主要體現的是手部、前臂以及上肢的肌肉力量,為評估一個人隨著年齡增長未來身體功能的一個良好指標。如果你的握力很強,你將能夠打開罐子、揮動球拍、提起重物,並在跌倒時保護自己。有研究表明,握力較弱與糖尿病、心臟病、認知衰退相關,並且與更高的死亡風險和較差的生活質量有關。握力可透過握力器進行測試,如果你的握力需要改善,除了進行重量訓練和阻力訓練之外,你也可以透過每天擠壓網球兩次,每次十分鐘進行訓練。【資料來源】.7 Metrics Everyone Should Know About Their Own Health
-
2024-08-06 失智.大腦健康
吃加工紅肉會增加失智症風險,取而代之多吃2類食物助維持大腦健康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愛吃加工紅肉會增加失智風險,但多吃堅果和豆類可以預防失智症。紅肉吃太多不但有害心血管健康,於7月31日在費城舉行的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每天至少吃四分之一份加工過的紅肉——如熱狗、午餐肉和培根,因加工肉類中的飽和脂肪和防腐劑影響,也可能導致失智風險。加工紅肉吃多恐增加失智症風險根據《Healthline》訪問精神科醫師Sham Singh指出,香腸和培根等食物含大量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含量,過量攝入飽和脂肪會導致膽固醇斑塊在動脈中積聚,導致動脈粥樣硬化並損害流向大腦的血液,血流量的減少會阻礙氧氣和營養物質向腦細胞輸送,從而加速認知能力下降並增加患失智症的風險。紅肉不但與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更與全身的血管損傷和炎症有關,包括大腦。慢性炎症和血管功能障礙可能導致失智。紅肉經過高溫燒烤,無論燒烤、油炸,溫度越高、加溫時間越長,會形成大量的異環胺(HCA)及和多環芳烴(PAH)等致癌物。這兩類物質會破壞DNA而致癌,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這些化合物也會在體內誘導氧化應激和炎症,包括大腦,氧化應激會導致細胞損傷並加速衰老過程,這與阿茲海默症和失智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而生活習慣的改變,則有可能逆轉對阿茲海默症引起的輕度認知障礙或早期失智的影響。堅果和豆類可以保持大腦健康另一方面,在堅果和豆類中發現的營養物質可以保護大腦健康,《Healthline》訪問營養師Varsha Khatri指出,用堅果和豆類代替加工紅肉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堅果和豆類中的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助於改善心臟和血管健康,更含有多酚等重要的營養素和抗氧化劑,可以對抗氧化應激;而健康的脂肪,如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作用,有助於維持大腦中健康的細胞膜。為了獲得多吃堅果和豆類的好處,Vashtri建議逐步在你的膳食中加入更多的這些食物,例如:.用豆子代替食譜中的紅肉.想吃零食時就吃吃堅果.加入更多植物性膳食預防失智,最晚40歲就要開始失智症中最常見的就是阿茲海默症,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衛教資料指出,阿茲海默症早期最明顯的病徵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是一種慢性、不可逆的神經退化疾病。預防失智愈早開始愈好,最晚在40歲過後中年就該開始過預防失智的健康生活,以保持敏銳、警覺和專注,避免認知能力下降。林口長庚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曾受訪指出,可藉由運動、腦動、互動等「三動」延緩認知衰退,控制慢性病並穩定三高。劉秀枝建議可透過郊山健行、走路、遠離空污。飲食方面要多吃抗氧化類的食物。建議地中海飲食及麥得飲食,二種型態強調吃全穀類、堅果類、多蔬果及健康的油脂,都被證實能保護心血管健康。要特別注意,地中海飲食鼓勵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全穀類,但不等於植物性飲食,其強調選擇魚類及海鮮。【參考資料】.《Healthline》Red Meat Raises Dementia Risk, but Nuts and Beans May Have a Protective Effect .台灣失智症協會.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7-08 養生.保健食品瘋
累計20多年研究數據 吃綜合維他命的人比不吃增4%死亡風險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前天(2024-6-26)發表兩篇綜合維他命與死亡率關聯性的論文:研究論文:Multivitamin Use and Mortality Risk in 3 Prospective US Cohorts(3 個美國前瞻性隊列中綜合維他命的使用和死亡風險)作者:9位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前言:在美國,近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最近服用過綜合維他命。老年人、女性、非西班牙裔白人和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的使用率較高。使用綜合維他命的動機包括維持或改善健康以及預防慢性疾病。討論:在這項針對 390124 名一般健康的美國成年人進行的隊列研究中,追蹤時間超過 20 年,每日使用綜合維他命與降低死亡率無關。相反地,我們發現每天使用綜合維他命與不使用綜合維他命相比,死亡率風險高出 4%。編輯評論:The Limited Value of Multivitamin Supplements(綜合維他命補充劑的有限價值)多達三分之一的美國成年人使用綜合維他命補充劑,這些補充劑是否可以降低死亡率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Loftfield 及其同事的研究利用 3 個大型隊列(包括 390124 名參與者)和 20 多年的追蹤數據,調查了綜合維他命使用與死亡率之間的關聯,同時仔細控制了潛在的混雜因素。補充綜合維他命與降低死亡率無關,這證實了先前研究的大部分負面結果。不僅如此,與未服用綜合維他命的人相比,服用綜合維他命的人的死亡風險還更高出4%。將營養干預措施重新聚焦在食物上,而不是補充劑上,可能會提供綜合維他命無法提供的死亡率益處。相關文章:維他命,補充劑,醫生需知維他命及補充劑的隱形危險,美國公視紀錄片維他命的實話與胡說維他命可減緩認知衰退6成?醫師無知還是故意誤導心血管疾病、癌症預防:β-胡蘿蔔素、維他命 E有害、綜合維他命無益太空人維他命世界最貴的尿原文:綜合維他命→死亡風險增4%←39萬人,20多年數據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05 失智.非藥物治療
阿茲海默不可逆,「三動」延緩認知衰退!預防首重穩控血糖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慢性、不可逆的神經退化疾病,主要與腦部病變、遺傳基因有關。演出《雷神索爾》走紅的澳洲男星克里斯漢斯沃,因檢查時發現自己帶有2個ApoE4遺傳基因,宣布暫時息影。林口長庚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帶有風險基因≠罹病,民眾多注意控制三高、慢性病,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失智症會遺傳嗎?「失智症會遺傳嗎?」研究顯示,阿茲海默症患者確實有家族關連,但是只有小於5%是因基因遺傳而得病,徐文俊說,失智症有部分遺傳性,但基因只能歸為先天是否容易生病的體質,最主要還是後天環境的影響,基因帶原不等於患者,風險高不等於生病。失智症中最常見的為阿茲海默症,可以透過血液檢測生物標記以及ApoE遺傳基因檢查,生物標記的診斷為重要的趨勢,不過即使進行藥物與非藥物治療,阿茲海默生物標記仍會存在、不會消失。徐文俊強調,阿茲海默症的發症原因與腦中累積類澱粉蛋白β有關,當檢測出大腦的異常蛋白濃度,可能開始發病。「大腦的糖尿病」阿茲海默症 穩控血糖很重要預防失智症要及早開始,徐文俊提到,阿茲海默症與胰島素的分泌有關,一定要穩定血糖控制。阿茲海默症被喻為是大腦的糖尿病,又稱「第三型糖尿病」,當血糖過高時,會造成腦部神經及腦血管內皮細胞病變。若是對阿茲海默症患者進行早期干預性治療,例如注射糖尿病藥物刺激調節血糖的荷爾蒙,這方式是否有效呢?徐文俊認為,這只能控制血糖,無法治標治本,要防治疾病發生或惡化,必須執行「健康生活型態」。「三動」延緩認知衰退徐文俊強調「三動」,藉由運動、腦動、互動延緩認知衰退,控制慢性病並穩定三高,再加上飲食,多吃抗氧化類的食物。運動:適當且規律的運動,是健康促進及疾病預防關鍵,建議每周進行2次以上的運動。腦動:多閱讀或課程學習、觸新事物,刺激大腦提升認知能力。互動:日常多參與社交活動,人際互動可促進語言能力、改善情緒。飲食方面,建議地中海飲食及麥得飲食,二種型態強調吃全穀類、堅果類、多蔬果及健康的油脂,都被證實能保護心血管健康。要特別注意,地中海飲食鼓勵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全穀類,但不等於植物性飲食,其強調選擇魚類及海鮮。徐文俊提醒,植物性飲食容易維生素B12不足,可能影響紅血球製造和神經系統。(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27 養生.聰明飲食
吃全穀類食物能減緩認知衰退? 外國研究:這種族獲得改善較顯著
目前已知食用全穀類食物能改善膽固醇、血壓和其他健康指標,最近1項研究則發現,黑人的認知衰退速度較慢與攝取全穀類食物有關。吃全榖類食物能減緩記憶衰退? 研究團隊追蹤6年找到解答根據發表在《神經學》(Neurology)期刊上的研究,攝取含有較多全穀類食物的人,相較於攝取較少全穀類食物的人,其記憶衰退的速度較慢,相當於年輕8.5歲。然而,研究結果並未表示,全穀類食物能減緩記憶衰退,但兩者之間具有關聯性,而且研究人員僅在黑人參與者中觀察到這種現象。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劉曉然(Xiaoran Liu)表示,由於阿茲海默症和失智症影響著數百萬的美國人,因此,找到預防這些疾病的方法,是公共衛生的首要任務,看見人們也許可以透過每天增加全穀類食物攝取量,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相當令人興奮的事。研究小組調查了3,326人,其中60%是黑人,而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75歲,且皆未罹患失智症。研究人員追蹤了約6年的時間,並每3年請參與者回答1次問卷,評估他們的全穀類食物攝取量;同時也完成了認知和記憶測試,包括回憶單詞列表、記住數字,並按正確順序排列等任務。依據他們飲食中全穀類食物的含量,參賽者共被分為5組,最低組的參與者每天攝取不到半份,而最高組的參與者每天則攝取2.7份全穀類食物。其中1份全穀類食物相當於1片麵包、半杯義大利麵或米飯、1盎司的餅乾或1杯乾麥片。這種族吃全穀類食物認知能力有所提升 研究仍需進一步確認研究小組發現,67%的黑人參與者每天攝取1份以上的全穀類食物,而只有38%的白人攝取相同的分量。在總結4項認知測試的分數後,得出了1個總體認知得分,並用它來測量認知衰退的狀況。研究人員表示,在非裔美國人參與者當中,攝取更多全穀類食物,且更頻繁攝取全穀類食物的人,他們整體的認知、知覺速度和情境記憶衰退速度較慢,但在白人成年人中,則沒有看到類似的趨勢。這項研究受限於食物頻率是使用自行報告的數據來測量的,所以可能存在誤差。劉曉然表示,這些結果有助於醫學專業人員制定飲食建議,而且也還需要進行更多大型研究,來驗證這些研究結果,並進一步研究全穀類食物對不同族裔群體的認知影響。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資料來源:Include 3 Servings Of Whole Grains In Diet Daily To Slow Cognitive Decline, Study Says★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2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天然食物比較好,為何維生素B12反而建議吃營養補充品較安全?
本文複雜,先說結論:補充維生素B群具有延緩認知功能衰退效果,飲食攝取高維生素B12具有健康風險,透過營養補充品補充維生素B12,反而安全。營養是健康長壽的核心,維持營養建議以均衡飲食達成,但長者若飲食狀況不理想,提供口服營養補充則屬必要,營養補充須兼顧熱量與蛋白質,微生素補充則須謹慎。維生素B12是水溶性維生素,被稱為「造血鈷胺素」,是人體必要維生素之一,可協助紅血球發展成熟,修復受損神經。最近發表的整合分析發現,血清維生素B12濃度的高低與死亡風險成正比,血清維生素B12濃度每增加100pmol/L,死亡風險便增加4至6%,這種關聯在維生素B12水平超過400pmol/L的個案中更明顯。所以,還可以補充維生素B群嗎?人體維生素B12多存在於細胞內,血清維生素B12濃度反應身體含量,但也與體內各種健康狀況相關,例如肝腎功能異常、血液疾病或敗血症等,大量破壞細胞的疾病都會造成血清維生素B12上升。嚴重疾病者 B12過低死亡風險增該研究深入分析維生素B12的來源,包括飲食攝入與營養補充品。結果發現,血清維生素B12濃度低於200pmol/L的人,死亡風險上升,維生素B12補充品比食物攝入風險高,但這些個案可能具有較嚴重疾病,所以補充也低於200pmol/L,健康風險並非單純與維生素B12有關。血清維生素B12濃度400pmol/L以上的個案,食物攝取的維生素B12來源反而增加死亡風險,這發現與天然飲食的訴求相反。使用美國國民營養調查的研究發現,血清維生素B12濃度偏低與死亡風險上升有關,以營養補充品形式而提升血清維生素B12濃度則是安全的。另有研究收集95篇論文(超過4.6萬人)探討補充維生素B群對失智的影響,發現維生素B群的補充,顯著減緩認知衰退,使用時間愈長預防效果愈好,補充時間較短或已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的個案,效果較不明顯。該研究探討的是包括維生素B12、B6與葉酸等維生素B群補充成效。此外,針對因各種急性疾病入院的內科病患,在未特別補充的情況下,住院期間血清維生素B12濃度越高,出院後的死亡風險越高,此時的血清維生素B12濃度正是反應細胞破壞的疾病嚴重度。看完這些研究結果,脈絡逐漸清晰。維生素D的故事歷歷在目,雖然觀察性研究發現血清維生素D偏低與死亡、癌症、失智等疾病有關,但嚴謹的臨床試驗研究則未發現補充維生素D的益處,反倒是愈來愈多研究發現補充高劑量維生素D的健康風險,維生素D的補充需要謹慎評估。B12多來自紅肉 營養補充品較安全理論上,飲食強調天然來源,但從維生素B12來看,飲食攝取的維生素B12反而不一定健康,因為食物維生素B12主要來自紅肉、內臟等不太建議的食材,透過飲食提升維生素B12反而增加攝取較不健康的食物,所以,複雜的事情還是要找專業,不能只看廣告代言。【延伸閱讀】.國人普遍缺乏維他命B群是真的嗎?教授曝你不太可能欠缺原因 .缺乏維生素有何影響?營養師告訴你什麼狀況吃補充劑比較合適(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08 焦點.元氣新聞
2024市售5款瑪卡品牌推薦!帶你認識瑪卡功效與挑選方法
説到要提振精氣神,總會先聯想到保健聖品「瑪卡」,究竟瑪卡是什麼?聽說瑪卡能激發男性的能量潛能,提升體力和續航力,真有那麼神?但其實瑪卡女生也能吃!現在就一起來看看,瑪卡推薦功效有哪些,怎麼吃又最好!瑪卡是什麼?有哪些種類?瑪卡又稱為「秘魯人蔘」,是一種生長在秘魯高山上的植物,和花椰菜、甘藍菜等同屬十字花科蔬菜。過去常被用來幫助男性滋補強身,但其實瑪卡具有平衡賀爾蒙的功效,女性吃瑪卡也有益處。此外,瑪卡更被用於提升運動表現,已被美國NASA太空總署、國際登山組織聯盟、2002世界盃球賽作為指定保健食品,成為備受國際矚目的保健食品之一。瑪卡有不同顏色,包括黑、紅、黃、白、紫……等,品種多達10幾種,各種顏色的瑪卡成分有些差異、營養價值也不同,建議使用瑪卡時,可同時攝取不同顏色的瑪卡,營養成分互補,效果更全面。黑瑪卡:產量稀少,營養價值高,幫助男性保健效果突出。紅瑪卡:抗氧化成份高,含有豐富胺基酸、維生素、鈣和鐵,常用於女性保健品。紫瑪卡:含豐富花青素,有助滋補強身。黃瑪卡:是市售常見的瑪卡種類,有助增加新陳代謝,維持體內賀爾蒙平衡。瑪卡功效有哪些?瑪卡含有生物鹼、類黃酮等活性成分,營養價值高,除了廣為人知「提升男性戰鬥力」的功效之外,還有多種好處:【瑪卡功效1】:強身健體瑪卡含有特殊的瑪卡烯、瑪卡醯胺,以及胺基酸、鋅、牛磺酸等營養素,增強體力,提升運動耐力。【瑪卡功效2】:緩解更年期症狀女性更年期間,常見因雌激素低下引起不適症狀,如:燥熱、盜汗、睡眠中斷、情緒不穩定等,瑪卡有助於賀爾蒙平衡,緩解更年期身體不適,穩定情緒。【瑪卡功效3】:幫助記憶力瑪卡經過動物實驗,證實有助減緩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衰退情形,有助優化學習能力和記憶力。【瑪卡功效4】:幫助維持健康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FAO)資料顯示,瑪卡成分中有14%蛋白質、78%是碳水化合物,每100克瑪卡含有15.4毫克的鐵、288毫克的鈣,是當地人優質澱粉來源,對於調節代謝、健康維持有正向幫助。瑪卡推薦給誰吃?什麼時候吃最好?瑪卡無論男女都能吃,尤其是以下族群,更需要特別補充:1.希望重返青春機能的男士。2.工作壓力山大的上班族。3.有健身習慣、想要提升運動表現者。4.經期不穩定、或有更年期困擾的女性。5.體力消耗大、從事勞動工作者。市面上很多瑪卡保健食品,將瑪卡乾燥研磨,製作成粉末型態,是最方便、好吸收的補充方式。推薦飯後食用,可完整吸收瑪卡的營養素,有感提振精神,穩定食用一段時間,每天定時定量補充,長期保養,效果會更明顯。吃瑪卡有哪些注意事項?有副作用嗎?瑪卡是秘魯人的日常食物,一般人食用時,只要留意不要食用過量,就不用太擔心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服用特定藥物或身體有特殊健康狀況者,以及有飲酒習慣者,建議諮詢醫師後再補充。瑪卡保健品怎麼挑選?凡是吃進肚子裡的保健品,挑選前都要先睜大眼睛看清楚,如何挑選不踩雷?哪種成分配方最有效?【瑪卡挑選原則1】足量各色瑪卡且經糊化瑪卡含有較多碳水化合物,直接食用新鮮瑪卡容易產生脹氣,經過類似翻炒的糊化過程,可去除大多澱粉,讓瑪卡更好消化,營養價值也更濃縮。經臨床研究,糊化後的瑪卡劑量一天需攝取2500毫克,才能達到最佳保養功效,購買時需留意糊化後的瑪卡劑量是否足量。此外,市售瑪卡主要有黃、黑、紅等,各種類有不同的功效,如同飲食要講究均衡,補充瑪卡也是各種類都均衡攝取較好。【瑪卡挑選原則2】搭配足量精胺酸,複方效果更加乘國際研究文獻指出,食用瑪卡時,搭配2500毫克足量精胺酸,更能激發戰鬥力。建議選擇複方成分,例如加入鋅、刺五加、透納葉、蛹蟲草等,更能提升男性魅力指數。【瑪卡挑選原則3】清楚標示原料來源,有認證才安心坊間產品品質良莠不齊,一般民眾無從判斷。選擇清楚標示原料來源、由國際大廠把關,通過SGS農藥測試、重金屬測試等第三方認證的產品,才能安心食用。5款熱門瑪卡推薦!【瑪卡推薦品牌1】大研生醫 精氣神瑪卡粉包● 瑪卡成分:專利TERRASOUL®;40%黃瑪卡+30%紅瑪卡+20%黑瑪卡+10%紫瑪卡● 添加含量:2500毫克瑪卡、2500毫克精胺酸● 複方成分:L-精胺酸、刺五加、鋅、蛹蟲草、透納葉、西伯利亞人蔘● 第三方認證:鋅含量檢測、通過SGS檢驗,重金屬、塑化劑、農藥殘留均未檢出● 特色:使用美國濃縮 6 倍瑪卡,並經過糊化,頂規足量2500毫克、黃金比例各色瑪卡,提供多元營養素,且達文獻建議的足量配方。搭配2500毫克足量精胺酸,幫助新陳代謝,並添加複方,增強體力、保養精氣神、提振青春活力。>>這裡買【瑪卡推薦品牌2】sunvita超戰神黑瑪卡膠囊● 瑪卡成分:專利Macapro®戰神瑪卡,80%黑瑪卡+15%紅瑪卡+5%黃瑪卡● 添加含量:500毫克瑪卡、100毫克精胺酸● 複方成分:L-精胺酸、透納葉、植物萃取物、酵母鋅● 第三方認證:通過SGS檢驗,重金屬污染、塑化劑、農藥殘留、西藥未檢出● 特色:選用秘魯600%專利濃縮黑紅瑪卡,6:1 超高濃縮比,搭配天然植物萃取物、酵母鋅等複方,引爆戰鬥力,提升男性自信活力。>>這裡買【瑪卡推薦品牌3】三得利 御瑪卡● 瑪卡成分:瑪卡萃取粉末● 添加含量:240mg瑪卡萃取粉末、800mg L-精胺酸● 複方成分:L-精胺酸、鋅、牡蠣萃取粉末、人蔘萃取粉末、榖芽萃取粉末● 第三方認證:經SGS檢驗● 特色:集結6大成分:瑪卡、精胺酸、鋅、牡蠣萃取物、高麗蔘萃取物、榖芽萃取粉末,幫助男性能量湧現,好體力不輸少年時。>>這裡買【瑪卡推薦品牌4】船井生醫 6X活力瑪卡王● 瑪卡成分:黑瑪卡、紫瑪卡、黃瑪卡● 添加含量:每一份956 mg (2顆)、鋅15mg● 複方成分:紅景天、鋅、瓜拿納● 第三方認證:經美國USDA檢驗、SGS檢驗農藥殘留、壯陽藥未檢出● 特色:黑瑪卡+紫瑪卡+黃瑪卡,三方配合,並添加帝王補氣秘方紅景天,以及鋅、瓜拿納等3大幸福成分,幫助男女日常保養,促進感情升溫。>>這裡買【瑪卡推薦品牌5】杏輝醫藥 優倍多YouBest A+男性強健複方軟膠囊● 瑪卡成分:未提及● 添加含量:瑪卡乾燥粉末100mg、南瓜籽油80mg、刺五加萃取物50mg、鋅7.5mg● 複方成分:茯苓萃取物、刺五加、鋅、南瓜籽油● 第三方認證:通過重金屬污染、塑化劑、農藥殘留、微生物未檢出● 特色:含專利成分茯苓三萜Lipucan®,以及瑪卡、刺五加、南瓜籽油等25種營養素,提供豐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幫助戰力維持,滿足一日所需。>>這裡買
-
2023-12-28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失智!每天吃草莓有助降低失智症風險 外國研究:與這成分有關
每天吃水果有助於預防失智症嗎?近來1項研究發現,每天攝取1杯草莓,可以降低中年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辛辛那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nati)的研究團隊去年發現,將藍莓加入飲食中,有助於降低失智症風險,而在這項對藍莓的擴展研究中,研究人員也研究了草莓對認知老化的影響,研究結果發表於國外權威期刊《Nutrients》。草莓含有多種營養成分 研究發現能降低失智症風險失智症指的是會造成思考、記憶或決策能力受損的疾病,而阿茲海默症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種類,約佔80%的失智症病例。研究作者兼辛辛那提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行為神經科學系的榮譽退休教授羅伯特克里科里安(Robert Krikorian)表示,草莓和藍莓都含有1種稱為花青素的抗氧化劑,已被公認能帶來多種健康益處,例如增強新陳代謝和提升認知能力。另外,流行病學數據表明,經常食用草莓或藍莓的人,隨著年齡增長,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較慢。除了花青素之外,草莓還含有被稱作鞣花單寧和鞣花酸的微量營養素,它們對心血管疾病、神經退化性疾病和癌症等帶有正面的影響。研究人員找了30名主訴有輕度認知衰退的超重患者,進行了為期12週的試驗,在試驗期間,參與者被要求每天除了服用草莓粉補充劑之外,不能再食用任何莓果。其中一半的參與者服用相當於1杯草莓粉補充劑,而另一半則服用安慰劑。然後,研究團隊評估了參與者的認知能力,包括長期記憶、情緒、憂鬱症狀的強度和代謝數據。為何草莓有助降低失智症風險? 降低大腦發炎成關鍵研究人員指出,草莓粉補充劑組的參與者較少被干擾記憶,而且與執行能力的整體改善有一致性。羅伯特.克里科里安表示,草莓粉補充劑所帶來減少記憶干擾的效果,是指在單字學習測驗中,減少語意相關術語的混淆。換句話說,這可以表示,在記憶測試期間內,這組的參與者即便面對了不相關單字的干擾,也能有很好的掌控度。此外,研究人員還注意到草莓粉補充劑組的參與者,他們的憂鬱症狀明顯減輕,但在代謝方面,例如胰島素水平,並未觀察到有何影響。人類的執行能力在中年時期開始下降,而過多的腹部脂肪,如胰島素阻抗和肥胖,都會增加體內的發炎反應,其中也包括大腦發炎。羅伯特.克里科里安說明,草莓對失智症能帶來有益的效果,其原因被認為應該是因草莓具有降低發炎反應的特性,以緩解體內的發炎情形所致。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5 醫聲.高齡社會
阿茲海默症臨床診斷新準則 依生物標記分0至6期
阿茲海默症臨床診斷新準則已開始使用。台大醫院神經內科特聘主治醫師邱銘章表示,相較於過往常見的臨床失智評估(CDR)1至3分期,現改以如癌症0至4期,將阿茲海默症也分為第0期至第6期,並佐以生物標記abcd系統分期,增加醫師診斷準確度。全台65歲以上長者,每4人就有1人有認知功能衰退情形。邱銘章指出,阿茲海默症屬失智症中常見分類,全球病例數普遍較多。而今年7月舉行的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公布了修訂版阿茲海默症臨床診斷準則,依患者認知或行為症狀、生物標記及基因等狀況進行分期。現階段阿茲海默診斷依症狀有無或嚴重程度區分,主要以「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及「及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針對患者記憶力、定向感、解決問題力等面向進行評估。從尚未出現認知或行為症狀的臨床前期,至後續開始有前驅症狀時屬於輕度認知障礙(MCI),再依疾病進展至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的輕、中、重度阿茲海默症階段。邱銘章表示,相較於過往評估方式,新的阿茲海默臨床診斷準則,則使用類似於癌症臨床分期法,分為0至6期與abcd系統。其中第0期屬無症狀但帶有決定性基因,患者尚未出現任何症狀,但隨疾病逐漸進展,將會慢慢往第6期的方向依序調整。而abcd則為依據正子斷層造影(PET)「生物標記分期」,以4英文字母分別代表初期、早期、中期及末期生物標記,對應患者大腦皮質的Tau蛋白堆積量。邱銘章說,目前神經內科臨床已經陸續開始使用新的分期方法,提供醫師及患者較準確的評估依據。對部分擔憂可能罹患阿茲海默或失智症的民眾,邱銘章表示,一般患者開始出現自主認知障礙時,普遍會有自覺,但若為他人客觀發現患者有認知問題時,反而患者可能會出現自我感覺良好的情形。而民眾也可透過自覺記憶或認知衰退,或自覺個人表現比不上同齡者,又或是周邊親友確認有認知衰退等情形,及早發現及早就醫。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估算,2021年65歲以上失智人口約有30萬多人,意味著每4名高齡者,就有可能有1人有認知功能障礙症狀。衛福部資料指出,失智症就醫人數也年年增長,自2016至2018年每年增長約1.75萬人。邱銘章說,目前阿茲海默藥物為症狀治療,以認知及精神行為為主。以在進入臨床前時期開始治療效果較佳,非藥物治療也同樣以臨床前時期治療,效果最佳。新阿茲海默症0至6期與abcd系統:第0期(無症狀但帶有決定性基因):臨床上無變化且生物標記仍在正常範圍,如自體顯性遺傳家族性阿茲海默症或唐氏症患者第1期(無症狀期):客觀認知檢測表現與同齡同教育程度者相同,亦無近期認知衰退或情緒行為症狀,但生物標記已開始出現異常。第2期(過渡期):患者有輕微可察覺的變化,與1至3年前認知或神經行為表現下降,且相關症狀持續長達約6個月,但對生活功能僅有最低程度影響。第3期(出現認知障礙與早期功能影響):患者客觀認知檢測表現異常,認知衰退主觀及客觀皆可證實。此階段患者生活仍可獨立自主,但須花費更多時間完成,相當於輕度認知障礙或及早期失智症(CDR=0.5)。第4期(失智症合併輕度功能障礙):對應CDR1,相關症狀表現在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如做家事、照顧小孩、開車等,基本功能尚可自行完成。第5期(失智症合併中度功能障礙):對應CDR2,認知功能持續退化,基本日常生活功能出現中度障礙,需他人協助。第6期(失智症合併重度功能障礙):對應CDR3,患者認知功能惡化,基本日常生活功能出現重度障礙,須完全仰賴他人協助。自覺認知衰退評估:1.自覺記憶衰退2.過去5年內出現自覺認知衰退情形3.自覺認知衰退開始年齡在60歲後4.對自覺認知衰退情況感到憂慮5.自覺表現比不上同齡者6.周邊親朋好友確認個人有認知衰退情形7.擁有APOE4基因8.擁有其他阿茲海默症生物表記
-
2023-08-01 醫療.腦部.神經
別再喝咖啡了,小心記憶力變差?教授破解「腦神經專家」說法
臉書朋友Andy Wolf昨天寄來一個兩週前(2023-7-15)發表的影片別再喝咖啡了,小心記憶力變差!► 聽聽腦神經專家怎麼說 – 他是小賈斯汀和麥莉希拉的治療師 – Dr Daniel Amen丹尼爾.亞曼。Andy問我這個影片有根據嗎。首先,丹尼爾·阿門並非腦神經專家,而是心理醫師。有關這位醫師,負面的評論是多不勝數,例如下面這三條:華盛頓郵報在2012-8-9發表Daniel Amen is the most popular psychiatrist in America. To most researchers and scientists, that’s a very bad thing(丹尼爾·阿門是美國最受歡迎的心理醫生。 對大多數研究人員和科學家來說,這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這篇文章有一段是:「該領域最負盛名的美國醫療組織——包括美國心理學會、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美國放射學院、核醫學和分子影像學會以及國家精神疾病聯盟——都沒有證實丹尼爾·阿門的聲稱。」這篇文章也引述美國心理學會會長Jeffrey Lieberman :「丹尼爾·阿門的聲稱沒有可靠的科學支持,人們必須對他的動機表示懷疑。」Insider在2022-1-27發表Bella Hadid’s Brain Doctor Daniel Amen Is a Controversial Psychiatrist(貝拉·哈迪德的腦醫生丹尼爾·阿門是一位有爭議的心理醫生)。其中兩段是:【在2021 年,哈佛大學神經科醫生史蒂文·海曼 (Steven Hyman) 說:「絕望的人很容易受到蛇油的傷害。阿門的患者可能會被誤診為慢性創傷性腦病等問題,而實際上他們患有憂鬱症等疾病,並且應該得到適當的治療。」】Daily Beast在2022-12-10發表(2023-1-9更新)Brain Doctor to the Stars Labeled a ‘Snake-Oil’ Salesman(明星們的腦醫生被叫做蛇油推銷員)。它的副標題是Daniel Amen was once called “the most popular psychiatrist in America,” but critics and former patients say he’s a grifter who is giving desperate people false hope.(丹尼爾·阿門曾被稱為“美國最受歡迎的心理醫生”,但批評者和前患者稱他是一個騙子,給絕望的人們帶來虛假的希望)。再來,有關咖啡和失智風險的關聯性,我在2021-11-19有發表常喝茶和咖啡的人較不會得中風和失智症。在這篇文章裡我引用一篇兩天前才剛發表的研究論文:Consumption of coffee and tea and risk of developing stroke, dementia, and poststroke dementia: A cohort study in the UK Biobank(咖啡和茶的攝入量以及患中風、失智和中風後失智的風險:英國生物銀行的一項隊列研究)。這項研究的結果之一是「每天喝 2 至 3 杯咖啡和 2 至 3 杯茶的人失智風險降低 28%。」我現在把2021年到2023年有關這個議題的研究論文和綜述論文列舉如下:2021Higher Coffee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Slower Cognitive Decline and Less Cerebral Aβ-Amyloid Accumulation Over 126 Months: Data From the Australian Imaging, Biomarkers, and Lifestyle Study(126 個月內,較高的咖啡攝入量與較慢的認知衰退和較少的大腦 Aβ 澱粉樣蛋白積累相關:來自澳洲影像、生物標誌物和生活方式研究的數據)。我們的研究結果進一步支持這樣的假設:咖啡攝入量可能是預防阿茲海默病的保護因素,增加咖啡攝入量可能通過減緩大腦 Aβ-澱粉樣蛋白積累來減少認知能力下降,從而減輕 Aβ-澱粉樣蛋白介導的氧化應激和炎症過程相關的神經毒性。需要進一步調查來評估是否可以將咖啡攝入量作為一種可改變的生活方式因素納入其中,以延緩阿茲海默病的發病。Drinking coffee enhances neurocognitive function by reorganizing brain functional connectivity(喝咖啡通過重組大腦功能連接來增強神經認知功能)。咖啡對認知功能的有益影響可能歸因於功能連接的重組,以實現更有效的網絡特性。根據我們的發現,網絡重組的模式可以用作定量標記,以闡明咖啡對認知(尤其是執行功能)有益影響的機制。The Neurophysiology of Caffeine as a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timulant and the Resultant Effects on Cognitive Function(咖啡因作為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劑的神經生理學及其對認知功能的影響)。大多數審查的研究表明咖啡因對成人和老年人的短期和長期記憶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2022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Caffeine in Alzheimer’s Disease(咖啡因對阿茲海默病的神經保護作用)。臨床研究有提示性證據表明,咖啡因對失智症和可能的阿茲海默病具有神經保護作用(30 項研究中的 20 項支持這一點),但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例如本綜述中提出的「理想」研究,來證明這種聯繫。臨床研究還表明,咖啡因是一種認知正常劑,而不是認知增強劑。此外,臨床研究表明咖啡因的神經保護作用可能會因性別而混淆。 基於體內和體外研究的有力證據表明,咖啡因在阿茲海默病動物模型中具有神經保護特性(22 項研究中有 21 項支持這一點),但需要進一步研究來確定介導這些作用的機制途徑。2023Caffeine for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Is the A2A Adenosine Receptor Its Target?(咖啡因預防阿茲海默病:A2A 腺苷受體是其靶標嗎?)。許多臨床研究表明,喝咖啡可能有益健康,特別是在對抗阿茲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方面。「體內」和「體外」實驗工作提供了有趣的證據,證明咖啡因通過與 A2A 受體 (A2AR) 拮抗結合來發揮其神經保護作用。這篇綜述總結了支持 A2AR 在記憶喪失和認知能力下降中發揮關鍵作用的科學數據,以及支持咖啡因對這些受體的拮抗作用可能實現的預防神經退行性變的保護作用的證據。原文:別再喝咖啡了,小心記憶力變差!腦神經專家說的,能信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7 焦點.元氣新聞
補腦保健食品怎麼挑?醫籲補充完整營養素 美研究:綜合維他命減緩認知衰退
「奇怪!我的鑰匙呢?剛剛不是拿在手上嗎…」「他不是那個誰嗎?好眼熟…可是忘記名字…」「我剛剛明明要跟你說什麼…忘記了…」上述情境很似曾相識嗎?上年紀後,總是忘記東西放在哪裡,或記不得生活上發生的小事,說話也不比以前流暢,情緒變得更加暴躁,沒辦法控制爆走失控的行為。驚覺這些是大腦退化的警告,因此想追求補腦保健食品的協助。然而,有許多民眾卻不知該從何挑起。本文整理出5大補腦保健食品&補腦保健食物清單,和想防止腦部急速退化的民眾分享,該如何搭配正確補腦飲食遠離腦部退化風險。大腦退化有跡可循!選補腦保健食品前,要先了解這4大腦退化原因國際失智症協會(ADI)曾在2015年全球失智症報告預告,世界上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對應台灣2022年底統計,65歲以上長輩中每4位就有1位有大腦認知障礙。事實上,「正常老化」和「大腦退化」的表現只有一線之隔。「老化」的確可能也容易忘記某些事,但會在事後某個時間點想起來;大腦退化卻會「完全遺忘」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常見的大腦健康退化原因有以下4種:●大腦退化原因1:長期壓力當身體長時間處在壓力環境,會分泌壓力賀爾蒙來應付壓力,一旦時間久了,會影響大腦細胞之間的聯繫,就容易引發認知功能退化。●大腦退化原因2:年紀增加年紀增長,負責複雜心智活動的區塊交流會變緩,再加上身體負擔累積,容易增加大腦退化風險。●大腦退化原因3:睡眠不足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是導致腦退化的原因之一。睡眠不足會影響腦部海馬迴運作,且讓大腦沒休息時間代謝β-澱粉樣蛋白,當體內代謝廢物累積,可能削弱大腦形成長久記憶力,間接提高罹患失智疾病風險。●大腦退化原因4:心血管危險因子長期心血管風險因子存在,或是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恐會影響腦部血管供血,當大腦血管系統出狀況,血液循環不佳,便可能損傷神經細胞運作,造成認知能力下降。由於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腦部時時刻刻處於高壓力、疲勞狀態,長時間處在不利思緒健康的生活環境,甚至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神經相關疾病,腦齡容易「超齡」衰老,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一旦發生「認知改變」,恐怕就要擔心,是腦齡衰老、思緒退化的前兆。有哪些補腦保健食品?5大綜合補給 研究證實照顧大腦需完整營養為強健大腦健康,遠離腦部疾病風險,現代人四處探詢「補腦保健食品」,想盡方法活化腦細胞,改善記憶力。常見的補腦保健食品有以下5種:●補腦保健食品1:綜合維他命綜合維他命中含有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而在研究中被證實這些維生素與礦物質會透過特殊管道機制穿越屏障、進入大腦,能各別參與腦部神經元運作代謝、化學合成的過程,有助於促進大腦功能運作。※補腦保健食品中的微量營養元素各司其職,照護大腦健康★B1:維持細胞基本代謝營養能量,維持大腦神經健康活躍。★B2:幫助細胞產生能量,分解代謝老廢物質。★B3:菸鹼酸的衍生物參與大腦細胞各種運作細節,包括抗氧化、代謝修復、以及訊息傳遞。★泛酸:是維持大腦健康的重要蛋白質成分,參與大腦脂肪代謝。★B6:有助於體內化學反應,促進大腦發育健康。★生物素:可轉換身體即大腦所需的能量,強化神經細胞傳遞。★葉酸:可以支持大腦神經健康,活絡神經傳遞。★B12:幫助健全發展神經系統,並可分解容易造成大腦負擔的蛋白質半胱胺酸。●補腦保健食品2:卵磷脂此外,有研究也支持卵磷脂經由消化過程,轉換成乙醯膽鹼後,就是神經傳導物質的重要原料;適量補充卵磷脂有助於神經傳導、預防老年失智。●補腦保健食品3:薑黃薑黃當中的有效成分「薑黃素」,在《美國老年精神病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一份研究裡已經證實,成分可以抗發炎,並減少大腦運作區塊的澱粉樣蛋白堆積,長期補充可以改善記憶專注力。●補腦保健食品4:咖啡因存在咖啡、可可裡頭的咖啡因,其實就是一種生物鹼,可以刺激大腦皮質醒腦。●補腦保健食品5:魚油研究普遍認為,魚油富含的DHA可活化大腦細胞、改善記憶,特別在2021年一份西班牙醫學研究指出,DHA 與大腦皮質厚度之間存在顯著相關,而有阿茲海默症遺傳風險的中年人攝取充足DHA,可以保護腦血管並有益大腦認知運作。保健菜單大公開!研究顯示這6種食物顧腦、減緩認知能力退化由於大腦認知結構複雜,思緒運作是靠著腦神經元互相傳遞訊息,才能進行一連串的思考、記憶與推理,其中龐大的神經系統需要B1、B2、B6、生物素、葉酸、B12維持機能健康運作,而麩胺酸、酪胺酸等營養則被用來當作神經傳導物質的前驅物,尤其麩胺酸常常被稱為「腦細胞食物」,身體補充富含這些微量元素的食物,可以改善情緒與記憶力。台灣失智症協會蒐集臨床個案經驗,發現應該透過改善飲食習慣,像是補充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才能避免大腦營養失調。美國研究發現,可以補充含有20種以上關鍵營養素的綜合維他命,來幫助減緩認知衰退。補腦食物清單統整!這6種食物富含營養,照顧大腦健康!●補腦食物1:深綠色蔬菜》巨量維生素深綠色蔬菜如:羽衣甘藍、菠菜、芥藍、花椰菜等,富含茄紅素、花青素、黃酮類、多酚類,可以滿足腦部所需營養,幫助大腦維持運作機能,減緩認知能力下降。●補腦食物2:綜合莓果》維生素C及多種植化素綜合莓果當中,豐富的維生素C及多種植化素,可以抗氧化,減少自由基對大腦神經元的傷害。●補腦食物3:堅果》B群核桃、腰果、胡桃杏仁等堅果,是優質B群維生素及油脂來源,有利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合成。●補腦食物4:深海魚類》Omega-3至於鮪魚、鮭魚、鯖魚、秋刀魚含有豐富Omega-3,當中的DHA和EPA可以幫助健腦,促進腦部活化、情報傳遞與幫助記憶。●補腦食物5:雞蛋》卵磷脂雞蛋中的蛋黃含有豐富卵磷脂,可以活絡腦部,幫助思緒清晰。●補腦食物6:燕麥穀物》麩胺酸尤其是燕麥,富含了麩胺酸、維生素B群、維生素E、鉀、磷、鎂、亞麻油酸等微量礦物質營養,堪稱「大腦糧食擔當」,可以提升腦部神經活力。上述補腦食物清單顯示,想要補腦必須靠多元完整的複方營養守護。而食物中的關鍵補腦營養—B群微量營養元素,各司其職,更是維持大腦機能運作的關鍵。有益大腦健康 解密「2大飲食術」的精準營養●飲食術1》地中海飲食地中海飲食是最常被提到預防失智症的方法之一,這補腦邏輯其來有自。最主要的保健核心就是,多攝取蔬果、豆類、堅果、未精製穀類,並且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來烹調或調拌沙拉。此外,也建議多攝取海鮮魚類,尤其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哈佛醫學院更深入證明「地中海飲食」有益大腦的原因,表示在這種日常飲食習慣裡,可以幫助身體多元攝取重要胺基酸成分,以及維生素C、E及 B群,已經被證實對大腦有益。●飲食術2》APDQS飲食法現在衍生更新潮、從生活習慣改善起的「補腦」保健飲食法,大力推崇「APDQS飲食建議」(A Priori Diet Quality Score)。透過飲食營養質與量評分,建議增加水果、蔬菜、豆類,與低脂肪乳製品,以及堅果、魚類、適量酒精,同時減少油炸食品、甜點零食、高脂肪乳製品和含糖飲料。補腦時代來臨!透過補腦保健食品「綜合維他命」全方位照顧大腦健康而至於哪一種食物對大腦認知健康最有幫助?醫學臨床研究並沒辦法單一佐證,只強調是「完整飲食習慣共同發揮作用」。因此,比起瘋狂攝取、補充特定營養,醫學專家更建議「攝取完整營養」。綜合維他命因含有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證實對腦部健康有益。美國維克森林大學醫學院(Wake Forest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執行的COSMOS-Mind Study1臨床研究蒐集2,262名受試者回饋,證實每日固定補充「綜合維他命」,可以延緩老年人腦部認知退化。且這習慣持續3年後,估計可減緩認知衰退6成,該研究結果也被發表在《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雜誌》(Alzheimer's & Dementia)。而《Neurology》2期刊一篇研究長期追蹤營養對於大腦健康的影響,發現從25歲開始「吃得正確」,其大腦認知功能表現更穩定,連帶地記憶、專注、思考理解和表達能力都會更好。這些健康補腦觀念,在腦年齡提早衰老的現代更顯重要。世界衞生組織(WHO)認為「降低失智症風險」將是未來重要課題,因此在2019年出版「降低認知功能減退和失智症風險指南」(Risk reduction of cognitive decline and dementia: WHO guidelines),極力建議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尤其,指南強調均衡營養,多攝取堅果和未加工的全穀物,像是玉米、小米、燕麥、小麥、糙米,每天至少400克的蔬菜水果,並從深海魚類、堅果、酪梨攝取不飽和脂肪酸營養,研究證實可促進腦部分泌營養因子,加強腦部神經的鏈結,有助於減少大腦退化。●補腦不腦補!尋求補腦保健食品時,需打破「以形補形」的大腦迷思由於思緒退化的原因很複雜,坊間總是開玩笑地說,「大腦老囉!要多補充銀杏、豬腦、核桃補腦!以形補形!」。當然,沒有研究實證這些有助於減緩認知功能退化,可見得「以形補形」的補腦保健觀念早已經落伍。特別是市面盛傳的「吃銀杏補腦力」一說,一般人常誤認「銀杏果」是補腦保健食品的極選,可以補腦、刺激活躍腦部神經。但其實銀杏果只是一般食品,目前為止還沒有臨床研究能證實銀杏果和大腦健康之間的關聯,頂多銀杏葉萃取有些槲皮素(quercetin)成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註1:COSMOS-Mind Studyhttps://alz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lz.12767註2:《Neurology》期刊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448450/PM-TW-CNT-23-00276
-
2023-06-30 失智.大腦健康
想讓大腦維持健康?營養重點大公開!醫師教你這樣吃效果最周全
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65歲以上長者每4位有1位有認知衰退狀況,年紀越大盛行率越高。許多研究發現,補充銀杏、魚油、B群、DHA,有助腦部健康,日前美國一項研究顯示,補充綜合維他命有助認知、記憶力、行為執行能力等,林口長庚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彥安指出,腦部結構複雜,需要多種不同營養素,若要預防失智,應以綜合維他命為優先,才能緩解認知衰退。林彥安表示,失智症並非一瞬間形成,而是慢慢轉變過程,大腦內佈滿腦神經、細胞,不同區塊所需營養不同,並非單一營養素就能提供整個大腦需求。大腦認知包括記憶力、執行力、辨識力、語言力與自控力等功能,宛若房子有鋼筋、水泥、管線組成,隨時間而老舊,若未修繕,功能將每況愈下。研究顯示,隨年紀增加,大腦認知功能在40至50歲開始有退化現象,且能改善認知障礙的藥物治療有限,加上民眾容易忽視病徵,導致難以減緩惡化速度,醫師也提醒,民眾常有三大迷思錯失延緩,包括覺得自身離失智還很久、以為失智是正常老化、只補充單方營養素。不少人誤認失智是正常老化,林彥安表示,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衰退,較同齡的人進程更快。且因認知功能退化中的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的腦部退化疾病,若誤將記憶力、注意力、語言能力下降等徵兆解釋為單純的正常老化,恐錯失到相關門診進行諮詢與治療的黃金期。根據最新研究,營養是保護認知退化的因素之一,因失智症初期症狀可能影響情緒,甚至降低社交意願,若營養充足、有好體力,將有良好精神從事社交。林彥安說,從40歲開始就可能浮現失智徵兆,若未及早發現,等到發現認知功能受損時,嚴重、惡化速度恐加劇。要減緩認知衰退,民眾要好好保養大腦認知,包括完整營養攝取、多社交、多運動。
-
2023-05-22 失智.大腦健康
家中長輩患有失智症,該不該做基因檢測?早發性失智症5症狀一次看
【本文重點】漫威英雄「雷神索爾」克里斯漢斯沃擔心遺傳父母的「ApoE4基因」會造成未來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此宣布暫時息影。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大多好發於65歲以上族群,但有少數患者是早發性失智症,與基因變異有關。家族病史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之一,如果有家族成員超過2位以上失智者,可以考慮做基因檢測的評估。檢測出異常時,應提前做好預防,並且要及早規畫財務與生活安排,降低失智纏身的風險。--by ChatGPT漫威英雄「雷神索爾」克里斯漢斯沃宣布暫時息影,因為健康檢查赫然發現遺傳父母的「ApoE4基因」,擔心未來會罹患阿茲海默症,先暫緩演藝工作。也有不少人擔憂:家中長輩患有失智症,該不該做基因檢測呢?檢測出異常 做好預防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大多好發於65歲以上族群,少數患者為基因變異而在65歲以下發病,又稱「早發性失智症」。失智症確實具有部分遺傳性,但9成以上的阿茲海默症為散發性,危險因子除了家族病史外,年齡、腦部創傷、慢性發炎、心血管疾病、不良生活習慣等亦是發病、惡化的主因,諸多因素導致大腦堆積沉澱大量的β類澱粉蛋白,損傷腦細胞。家人失智,該不該做基因檢測?陳亮宇表示,家族成員超過2位以上失智者,可做檢測的評估效益。目前會遺傳的阿茲海默症,只有小於5%是因基因而發病,大部分還是多重因子所引起,因此,一旦檢測出異常時,應提前做好預防,從飲食、運動、健康管理做起。然而,檢測正常也不保證一定沒事,長期處於壓力、睡眠品質不良、生活作息不正常的人,容易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尤其熬夜傷身又傷腦,沒有充足的時間讓大腦把有毒物質排出。財務與生活 及早安排如果帶有失智基因的人,能否先進行治療呢?陳亮宇解釋說,基因治療有限尚待突破,也許改變天生上的障礙,但也可能產生其他強烈副作用。檢驗結果僅供罹病機率參考,無法作為診斷的生物標記。不論有沒有失智基因,預防失智趨吉避凶都要做!陳亮宇指出,有相關基因或家族病史,更要及早規畫財務與生活安排,包括積極參加活動及社會參與,要多強化各類人際社交,降低失智纏身的風險,也有助於延緩失智病情。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更不是老人的專利!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的發病年齡愈低,跟家族遺傳有較高關聯。陳亮宇提醒,早發性失智症常被忽略而延誤診斷,且病程進展較快,當發現親友人格明顯改變或行為異常,一定要進一步就醫。若40、50歲發病,後續還有30年餘命,應該跟家人討論日常照顧、臨終選擇等,並且盡可能維持原來的工作,或跟公司協調工作複雜度,避免因為人生職涯中斷而陷入負面情緒,導致認知衰退更嚴重。失智症是正常老化嗎?出現哪些徵兆該注意?你覺得居住的城市失智友善嗎?元氣網舉辦「失智症識能與友善環境滿意度大調查」,邀你一起來看我們與失智友善的距離。基因檢測前 先做測驗經常忘東忘西是健忘還是失智?3分鐘小測驗教你分辨健忘與失智。
-
2023-04-24 醫療.新陳代謝
罹患糖尿病一定會產生併發症嗎?醫盤點糖尿病可能造成的影響
【本文重點】糖尿病常見併發症是視網膜病變,可能因高血糖危機導致眼部血管受損並增加血管壁脆弱,具有發生出血風險。此外,胃腸道症狀也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見問題,如避免過度用力排便避免讓小血管破裂引發玻璃體出血。糖尿病與失智症的關聯密切,主要是血管性失智症的高風險因素,高血糖會導致大腦功能受損與認知衰退,需要積極控制三高並定期檢測糖尿病病況。--by ChatGPT一名中年男性因眼睛微血管破裂就醫,檢查發現罹患糖尿病的他,未做好血糖控制而造成視網膜病變,原本沒有不舒服症狀,近期卻出現腹脹、便祕,在猛用體力後,視力被血塊遮住,模糊看不清楚。高血糖危機 讓視網膜產生病變長庚醫院北院區視網膜科主治醫師康祐銓說,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跟全身血管、神經、組織、器官都有關係,最常見併發症是視網膜病變。糖尿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約三分之一患者不知道自己的血糖過高,有些人是因視力變差、看東西有黑點,眼底檢查異常才發現罹病。糖尿病對健康的影響甚鉅,康祐銓指出,血糖不穩會加速血管發炎、受損;隨著病情嚴重,眼睛長出不正常的新血管,且血管壁十分脆弱,咳嗽、揉眼睛、腹部過度用力,都可能造成破裂。糖尿病患者發生胃腸道不適比率很高,因為神經末梢病變影響胃腸道功能,常見蠕動變差、排便不順暢。因此糖尿病人連「大便」也要小心,用力過度會讓小血管爆掉,導致玻璃體出血。康祐銓分享,有位患者平日作息混亂,主訴看東西中間好像有一點扭曲歪斜,以為是熬夜睡不飽讓視力變模糊,經常大魚大肉少吃蔬果,也有便祕問題,在一次排便比較用力的過程當中,一隻眼睛突然完全看不見,結果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不正常血管增生所致。失智風險高 起因大腦功能受損康祐銓提醒,糖尿病患者如果有便祕問題,要多吃高纖蔬果補充膳食纖維,排便時切記拿捏力道,避免小血管擴張、破裂,傷害視力。在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失智12大危險因子」中,糖尿病是其一,高血糖會損傷大腦功能與認知衰退,若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罹患失智症的機率高出一般長輩1.5至2.5倍。糖尿病與失智症關聯密切,主要是大小血管的病變,易引發血管性失智症,包括腦中風、腦部血液循環不良,腦細胞壞死而使智力減退。罹患糖尿病一定會產生併發症嗎?主要關鍵是患病時間與控制程度,只要罹病時間長,身體就像一直泡在高濃度糖水中,後續併發症的風險相對增加。已經知道自己是高危險群或確診者,建議至少每年做一次視網膜檢查,按照疾病程度不同,每三個月至半年檢查一次,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有腦中風、腦外傷也要小心併發血管性失智症,積極控制三高、定期健檢追蹤糖尿病病況,或透過「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自我檢測。想知道更多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預防與治療,請上元氣網【遠離視力無感陷阱】線上影音課程:http://bit.ly/3y65WxN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2 焦點.健康知識+
4個跡象顯示你的大腦比你實際年齡還老!8招逆轉大腦老化
人的年齡有明確的依據,但你知道「大腦」其實也有年齡,而且跟「外貌」一樣,會因為健康狀況或生活方式的不同,而跟你的實際年齡不太一樣,可能比較年輕、也可能比較老。那要如何知道自己的大腦是幾歲?美國《預防》雜誌根據各國相關研究,提出以下幾個觀察的跡象,《元氣網》也整理各專家建議,提供8個逆轉大腦老化的方法。大腦年輕的3個跡象1.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年輕根據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和延世大學的研究發現,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年輕的人,大腦衰退的速度比較慢。研究人員表示,認為自己越年輕,身心就越活躍,這已被證明對你的大腦健康非常有益。所以,盡可能做一些讓你感覺年輕的事情!2.會說不止一種語言加拿大和西班牙的研究人指出,會說兩種語言的人,可以讓你的大腦更有效地選擇信息,從而節省大腦能量,有助於保持大腦年輕,也較不會出現認知障礙及失智。因此,學習雙語有助於活化你的大腦。或在空閒時讓耳朵聽聽不同語言的內容,也是個好方法!3.活在當下專注此刻,活在當下,不要糾結於過去不好的事物,讓大腦擺脫憂鬱。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澳洲國立大學的研究,幫助你活在當下的「冥想」、「正念練習」,可抑制雜念、提升注意力及記憶力、控制情緒,透過減輕壓力保護大腦。大腦老化的4個跡象1.憤世嫉俗芬蘭的一項研究,發現憤世嫉俗的老年人不僅認知能力快速下降,而且往往死得更早。這可歸究於「負面壓力」,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對大腦有非常不健康的影響,它會阻止你清晰地思考。如果你的世界觀傾向於憤世嫉俗——定義為認為其他人通常是自私或不誠實的——開始注意這種態度何時出現在某事或某人身上,在那些時刻,嘗試積極改變你的心態:做一些深呼吸,並選擇想一些積極的話。2.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南加州大學的一個研究發現,容易分心是認知老化的標誌。這種特徵早在 30 歲時就會出現在大腦中,並且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一個徵兆。這種情況最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但如果你在壓力下經常難以集中注意力,做「認知測試」看看是否有任何認知衰退的傾向。【改善】一些小遊戲有助大腦專注力訓練,如拼圖遊戲。3.家人朋友的抱怨許多人都有忘東忘西的毛病,但如果你的健忘行為,已經到了身邊的人經常抱怨、覺得有問題,你就該警覺自己的記憶問題,執業的美國神經病學學會院士、醫學博士Thomas R. Vidic並說,許多患者通常不會意識到自己有記憶問題,這時身邊人的回應是很好的觀察依據。4.白天也覺得累許多研究都點出,睡眠是大腦非常重要的保護,盡可能維持每晚7~8個小時的良好睡眠。如果你白天覺得很累,表示你的大腦沒有在夜晚得到充分休息,導致大腦衰老。若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更要注意睡眠呼吸暫停會導致缺氧,直接損害大腦。逆轉大腦老化的8個方法1.健康飲食:多吃健腦食物,如鮭魚或鯖魚等油性魚類、蛋、優格、新鮮果汁、深綠色葉菜、莓果、堅果、全穀物等。麥得飲食、地中海飲食,都是專家極推薦對大腦有益的飲食法。2.維持運動:如每天每爬一段樓梯、經常快走…。3.讓生活有目標:生活有目標,可激發你的大腦努力去達成。如果已經退休,擴大你的社交圈,經常與他人互動,有助於提升記憶表現,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4.適時傾訴壓力:遇到壓力記得多向家人朋友傾訴,適時釋放壓力,有助減緩大腦衰老。5.保持樂觀:如上述,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對大腦有非常不健康的影響,遇到不合理的事,試著改變自己心態,樂觀看待。6.起床後「冥想」:起床後嘗試冥想至少十分鐘,讓大腦平靜、高效地開始一天的生活。德國基納大學醫院也曾做過研究,冥想對大腦有益,可放慢大腦老化的速度。7.經常鍛鍊大腦:經常使用大腦並讓它保持忙碌,就能讓大腦維持在健康狀態。如玩數獨、讀書、或上述多學一種不同語言,都是好方法。8.改變刷牙方式:同時使用慣用手與非慣用手,也就是左右手交替刷牙,不僅可以刷到不同的角度、讓牙齒的污垢能更徹底地被清除,同時也可以為大腦帶來適量的負荷,達到訓練大腦的效果。【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如何讓大腦老得慢?科學實證減緩大腦老化5方法,改變刷牙方式很關鍵!.生活有目標很重要!神經科醫師分享「護腦」5件事.研究:長期冥想 大腦年輕7歲半
-
2022-12-25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失智、減緩認知衰退的祕訣 最新研究發現與這類食物有關
一項新研究指出,早餐喝杯茶、午餐吃一把蔬菜、晚餐喝杯葡萄酒佐餐,是成功預防失智的祕訣。研究人員說,多攝取含有抗氧化物黃烷醇(flavonols)的食物或飲料,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較慢。在一項為期七年的研究中,來自芝加哥Rush Medical Centre的科學家,招募961名平均年齡81歲,且患有失智症的老人。參與者每年填寫飲食問卷,關於他們吃某些食物的頻率,並完成認知測試。科學家根據他們飲食中黃烷醇的含量,分成五組。平均而言,參與者每天攝取10毫克的黃烷醇,最低的一組每天攝入5毫克,最高的一組15毫克,相當於一杯深綠色蔬菜或三到四杯茶。分析顯示,與黃烷醇攝取量最低的人相比,黃烷醇攝取量最高的人,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降低了32%。研究更發現,從羽衣甘藍、豆類、茶、菠菜和青花椰菜中攝取多數黃烷醇的人,認知能力下降速度最慢。而那些吃較多番茄、蘋果、茶、酒和柑橘類的人,也看到相關益處。研究作者Thomas Holland認為,此研究最令人振奮的是,特定飲食選擇可以延緩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像多吃蔬果、多喝茶這類簡單的事,就可以對保持大腦健康發揮積極效用。」英國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計畫負責人Sara Imarisio博士評論這項研究時說,過去就有相關研究證實,黃烷醇可以保護腦細胞免受損傷,這促使研究人員想更深入了解它們在減緩認知衰退上的潛在作用。他分析,由於參與者在這項研究開始時平均為81歲,在研究開始前幾年的生活方式,可能也是影響他們認知能力下降的因素。「但我們現在可以說,有大量證據表明,均衡飲食是降低認知能力下降風險的一種方式。富含水果和蔬菜的飲食,以及大量運動和不吸菸,有助心臟健康,進而保護大腦免受導致認知障礙疾病的侵害。」「如果我們終生控制飲食和身體活動,那將是邁向晚年大腦健康的關鍵一步。」研究結果發表在《神經病學(Journal Neurology)》雜誌上。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08-02 失智.大腦健康
褪黑激素服用過量 恐引起失智及長期精神問題
醫衛學者提出警告,持續服用高濃度的褪黑激素(melatonin)恐導致一連串未知的嚴重健康問題,包括嚴重的認知功能衰退以及長期的精神問題。愈來愈多人使用褪黑激素幫助入眠,目前全美超過2%的成年人經常服用褪黑激素,比過去20年增加五倍;由於褪黑激素整體使用時間還不夠長,尚無法研究其對生活的實際影響,但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表示,長期使用恐導致認知損害,比如失智。美國醫學期刊JAMA刊登的一篇新研究指出,睡眠與精神病專家警告,長期高劑量的「自我藥療」會使自身陷入短期副作用的風險,包括疲勞、頭暈、頭痛,以及更嚴重的長期健康後果,尤其是搭配其他藥物時風險更大。許多經常使用褪黑激素助眠的人群,服用的劑量高於每晚建議的最大使用量(5毫克),且長期攝入超標劑量。與大部分國家不同,美國的褪黑激素並不受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監管,不需開立處方即可在線上或藥局購買,被視為是能幫助入眠的天然安全補充品;數據公司Statista的資料顯示,褪黑激素的銷售成長142%,從2017年3億3900萬元增加到2020年8億2100萬元。醫師還警告,兒童使用褪黑激素的人數增加,因家中兒童一次攝入過多劑量而通報求助的家長人數激增。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今年年初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過去前十年,中毒求助專線接獲兒童因攝取過多褪黑激素的案件超過26萬,增加530%。其中兩個案例死亡,五例使用呼吸器治療,近300例送往加護病房,4000例以上住院。褪黑激素補充品對人體的長期影響目前所知甚少,此產品在市場上相對較新,且直到最近才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區廣泛使用,其總體影響仍有待研究。NIH已將褪黑激素與失智及壽命略減連結,但缺乏確切的研究證實。其他助眠藥物或補充品的數據也表明,過度使用或使用錯誤最終可導致顯著的認知衰退或在往後的生活中出現精神問題。
-
2022-07-03 失智.大腦健康
提早識別失智症高風險患者 研究揭肌肉量與認知功能關聯性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Geriatrics(老人醫學)昨天(2022-7-1)發表Association of Low Muscle Mass With Cognitive Function During a 3-Year Follow-up Among Adults Aged 65 to 86 Years in the Canadian Longitudinal Study on Aging(加拿大老齡化縱向研究中 65 至 86 歲成年人 3 年隨訪期間低肌肉量與認知功能的關聯)研究動機:隨著年齡的增長,失智症越來越普遍,並對患者和家庭的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不幸的是,導致失智的病理變化在診斷時似乎是不可逆轉的。治療失智的方法很少,療效非常有限,而且只是治標。因此,識別可以估計隨後認知能力下降風險的可修改生物標誌物至關重要。這種可測量的生物標誌物可以識別適合進一步測試潛在疾病改善療法的高風險患者。身體功能和認知功能是雙重相關的,因此是虛弱和運動認知風險綜合徵的一部分。最近一項研究發現,較低的握力與較高的失智症風險和死亡率有關。然而,很少有人關注肌肉量。除了在身體力量和功能中的作用之外,肌肉還是一種內分泌器官,它釋放出幾種與大腦功能有關的肌動蛋白。迄今為止,很少有橫斷面研究探討肌肉量與認知障礙之間的關係。為了要解決此一差距,我們檢查了四肢瘦軟組織量(ALM,代表骨骼肌量)與 3 個認知功能(記憶、執行功能和精神運動速度)在自由生活的老年人中的 3 年下降之間的關聯。(註:有關握力與失智症風險的關聯性,請看我最近發表的握力強弱與失智風險的關聯性)研究對象:加拿大老齡化縱向研究是一項針對社區居住成年人的前瞻性基於人群的隊列研究。入組時間為 2011 年至 2015 年,隨訪 3 年。在 8279 名參與者中,4003 名 (48%) 為女性,8005 名 (97%) 為白人,平均年齡為 72.9歲。研究方法:四肢瘦軟組織量(ALM,代表骨骼肌量)是通過雙能 X 射線吸收測定法進行評估。低 ALM是用特定性別的加拿大切點來認定。記憶力是用 Rey 聽覺語言學習測試來評估。執行功能是用心理交替測試、Stroop 高干擾(單詞/點)測試、動物流利度測試和受控的口頭單詞關聯測試進行評估。精神運動速度是用電腦管理的選擇反應時間來評估。研究結果:在 8279 名參與者中,有 1605 名參與者 (19.4%) 在基線時 ALM 較低。低 ALM 的參與者年齡較大,體重指數和身體活動水平較低。基線時存在低 ALM 與執行功能和精神運動速度的 3 年認知下降更快有關聯性。在調整包括年齡、教育水平、體脂百分比和握力在內的協變量後,低 ALM 仍然與執行功能下降有關聯性。低 ALM 與記憶無關。結論:這項具有詳細認知評估的大型縱向隊列研究發現,肌肉量低(低 ALM)的社區老年人在 3 年內可能會經歷更大的認知衰退,更具體地說是執行功能的衰退。這種低肌肉量與執行功能變化的關聯是獨立於重要的相關因素,包括體脂百分比和握力。原文:肌肉量與認知功能的關聯性
-
2022-06-27 失智.大腦健康
走路變慢可能是失智症前兆 專家授1招扭轉大腦萎縮
走路速度變慢,可能是失智症?一項對老年族群的研究發現,年復一年步態變緩慢,有「認知功能下降」的跡象,進而引發失智症,可能是因為右腦中負責掌管記憶的海馬迴萎縮所導致。老年病學和神經病學教授喬維爾蓋斯博士表示,失智症最高風險是「雙重衰退者」,也就是走路更遲緩,並且同時有認知衰退跡象的人。若要降低失智症風險,進行有氧運動可以增加腦中海馬迴的體積,延緩因退化而產生的萎縮現象,並且有助增強記憶力。雙重衰退 導致失智症風險增首先,並非單單只有認知功能下降的人,都一定會得到失智症,根據美國國家老齡化研究所數據,65歲以上患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人中,只有10-20%會在1年後發展為失智症,也發現患有認知功能障礙的人,病情可能沒有進展,也有機會改善。現今,另一項於《JAMA Network Open》發表的研究,針對近17,000名65歲以上成年人的調查發現,每年走路速度慢約5%以上的人,且認知功能出現障礙的「雙重衰退者」,才最有可能罹患失智症,而此結果也突顯「步態」對於失智症風險評估的重要性。此外也強調,只有步態或只有認知衰退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相較於雙重衰退者來的低。有氧運動增加海馬迴體積 降低失智風險隨年齡增長,可以透過有氧運動,來扭轉因衰老造成的大腦萎縮。研究發現,有氧運動可以增加海馬迴的體積,增強記憶力。海馬迴位於大腦顳葉深處,是一個形狀類似海馬的器官,負責學習、鞏固記憶和空間方向感等。而當海馬迴體積大小不同,腦力也有所落差,體積越小,能記的東西越少,失智的風險就增加,甚至有研究發現,「50歲後,海馬迴每年會萎縮0.5%,有些人還可能萎縮的更嚴重。」在2011年的一項臨床試驗中,有氧運動訓練可使右前的海馬迴體積增加2%,有氧運動必須搭配心率和呼吸,根據台灣衛福部建議,每次運動至少要30分鐘,心跳每分鐘達130下,或達到最大心跳速率的70%,才算是有效的有氧運動。其類型可包括快走、游泳、跑步、騎自行車、跳舞和跆拳道,以及健身房有氧運動機器,例如跑步機、橢圓機、划船機或爬樓梯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小心憂鬱會引起失智! 醫示警「難倖免族群」:1機警動作助早發現 ·氣象專家李富城「輕微失智」! 專家列「10大前兆」:重複購物、找不到東西小心了
-
2022-06-21 失智.大腦健康
睡到自然醒是最幸福?研究揭睡眠超過這時間可能提升失智症風險
上週五(2022-6-17)的同鄉聚會裡有人問我睡太久是不是不好,我回答:「是的,因為有失智的風險。」這立刻就引起同鄉們一陣呱噪,顯然是非常震驚或不同意。我是一點都不感到意外,畢竟年紀大的人常會被告知睡到自然醒是最幸福的,所以每天睡個十幾個小時是理所當然地健康。睡眠過久會有失智風險,是我在幾年前看過的醫學報告,所以為了要再度確定,隔天我就上網搜尋相關資訊。我先是在谷歌做一般搜尋,結果竟然搜到一大堆文章說很多天王天后級的運動員是每天睡十幾個小時。例如ESPN就說:「Roger Federer 和 LeBron James 曾說他們平均每天睡 12 小時…Usain Bolt、Venus Williams、Maria Sharapova 和 Steve Nash 每天睡 10 個小時。 大多數 NBA 球員每場比賽都會小睡,有時長達 3 小時。」這些文章畢竟不是科學報告,所以它們的報導也許只是道聽途說。不管如何,我接下來就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我是用sleep duration和cognitive搜索標題裡帶有這兩個關鍵詞的論文,結果非常意外地發現,最近發表的相關論文幾乎全是出自中國。為了節省篇幅,我就只挑最新發表的8篇論文(2021年和2022年,全出自中國)供大家參考。U-shaped 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duration and subjective cognitive complaints in Chinese elderly: a cross-sectional study(中國老年人睡眠時間與主觀認知主訴的 U 型關聯:一項橫斷面研究)。研究對象:668人, 60到101歲,平均74歲。結論:睡眠時間大於8小時以及小於8小時都與較差的主觀認知主訴有相關性。Associations Between Total Sleep Dura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Adults: Does Midday Napping Have an Effect on It?(中國中老年人總睡眠時間與認知功能之間的關聯:午睡有影響嗎?)。研究對象:9218人,52到72歲,平均62歲。結論:總睡眠時間與認知功能之間存在倒 U 型關聯,特別是在 ≥60 歲或沒有社交活動的老年人中。 午間小睡可以減輕睡眠質量差和睡眠時間較短對認知功能的有害影響。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Duration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t Different Levels of Metabolic Disease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Chinese Adults(中國社區老年人不同代謝疾病水平睡眠時間與輕度認知障礙的關係)。研究對象:1367人,平均71歲。結論:長睡眠時間(> 10小時)與患有代謝綜合徵的老年人輕度認知障礙的風險增加顯著相關,但與沒有代謝綜合徵的老年人無關。Long sleep dur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frailty among older community-dwelling adults: results from West China Health and Aging Trend study(長睡眠時間與居住在社區的老年人的認知脆弱有關:中國西部健康和老齡化趨勢研究的結果)。研究對象:4093人,60到95歲,平均68歲。結論:長睡眠時間(≥ 9小時)與老年人的認知衰弱有相關性,短睡眠時間(< 6 小時)則沒有。Exploring the 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hort or Long Sleep Duration and Lower Cognitive Function: A 7-Year Cohort Study in China(探索短或長睡眠時間與認知功能下降之間的雙向關聯:中國一項為期 7 年的隊列研究)。研究對象:7984人,56到74歲,平均65歲。結論:睡眠時長與認知功能之間存在雙向關聯,認知功能越低與睡眠時長或短時的關聯性越強。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leep dura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China: A 10-year follow-up study from 2005 to 2014(中國老年人群睡眠時間與認知功能的縱向關聯:2005年至2014年的10年隨訪研究)。研究對象:2148人,年紀大於等於80歲。結論:長睡眠時間(>9 小時)與整體認知和四個認知領域顯著相關:定向、注意力和計算、即時回憶和視覺構建。 睡眠時間過長或過短都與延遲回憶有顯著相關性,而與類別流暢性、語言或遵循三階段命令的能力沒有顯著相關性。Long Sleep Duration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Chinese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中國社區老年人長睡眠時間與認知障礙有關)。研究對象:1591人,年紀大於等於60歲。結論:長時間的睡眠(>9小時)與較高的認知障礙發生率、較差的整體認知能力以及定向力、記憶力、語言能力和執行功能下降有關,尤其是在年紀越大的人中更是越為顯著。Associations of Dietary Pattern and Sleep Duration with Cognitive Decline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A Seven-Year Follow-Up Cohort Study(社區老年人的飲食模式和睡眠時間與認知衰退的關聯:一項為期七年的隨訪隊列研究)。研究對象:2307人,55到89歲。結論:與睡眠時間每天 8 小時的人相比,睡眠時間每天≤5 小時或 > 10 小時的人的整體認知分數下降幅度更大。從這八篇論文就可看出,它們是一致認為,就年紀大的人(60歲以上)而言,睡眠時間在7到8小時之間是最好的,而超過9小時或10小時就會提升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至於睡眠時間過短(小於5小時)是否也會提升風險,則還沒有取得共識。原文:睡眠時間與認知功能衰退的關聯
-
2022-06-10 焦點.長期照護
用Line問長者量六力 檢測防失能
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預估國內將有470萬的65歲以上長者,為預防長者衰弱與失能,衛福部國健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長者整合性照顧指引」,設計「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讓長者在防疫期間可透過簡單居家評估,及早發現功能異常、及早就醫。長輩延緩失能六大功能指標,包括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奇美醫院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蔡孟修表示,雖然台灣人壽命不斷延長,但國際上更重視「未失能的健康餘命」,若老人家要健康老化,就要在活動功能出現異常時,及早介入。「長者量六力」是針對延緩失能的六大功能指標進行評估,蔡孟修說,「六力」都相互牽連,像有長者出現認知衰退,進而影響食欲吃不下、體力下降,經過醫師評估後,發現是甲狀腺問題,透過醫療介入改善病況後,連帶食欲、體力也恢復。蔡孟修指出,過往醫療院所針對慢性病長者回診時,多用複雜的延緩失能評估量表追蹤長者疾病變化,但受疫情影響,許多長輩不敢來醫院回診,甚至家人也久久才回家一次,難以精準掌握長者的健康狀況,雖然現在有視訊門診可以使用,但也很難及早發現問題。「長者健康不是只在醫療院所,應提前回到個人或家庭來關心。」蔡孟修說,許多長者因疫情延後就醫,大多為時已晚,國健署研發「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讓長者在家自我評量,也提醒家屬應該多協助幫忙注意長者健康。不過,此功能並不代表醫療上檢測數據,若檢測異常,建議應轉介醫院幫忙評估。老化造成的功能衰退常被忽視,許多民眾將聽不清楚、走路變慢、健忘、無力等現象視為正常又合理。蔡孟修表示,長者整合性照顧評估,除了65歲以上高齡者,55至60歲長者也可提前做,建議每三個月進行一次檢查,若幾次檢測都沒問題,也可以半年或一年再做檢查。「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設計有五亮點,包括「介面簡單操作」14題評估題目、「多元語音評估」國語、台語、客語及英語4種語言語音功能、「健康資訊分類」、「資源地圖運用」查詢居家附近提供運動及營養課程據點資訊、「健康資料連結管理」若自我評估異常,可查詢居家附近提供長者功能評估的醫療院所。
-
2021-12-14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因會改變大腦結構?喝咖啡對記憶有影響嗎?
讀者Hyman昨天(2021-12-9)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請問咖啡因造成大腦灰質減少對大腦有什麼影響嗎?新聞裡面說經常攝取咖啡因會造成大腦灰質減少,……所以咖啡因會讓大腦某些部位縮小,但是卻會改善大腦?」這位讀者寄來的影片是2021-12-3這家媒體【發現科學】的一個單元,標題是瑞士最新研究 「咖啡因」會改變大腦結構。它的長度是3分48秒,可是真正跟「瑞士最新研究」有關的部分卻只是短短的24秒。其他3分多鐘都是在談跟這項研究毫不相干的「咖啡為什麼會讓人興奮、睡不著」。也就是說,這家媒體真正的興趣是在「興奮、睡不著」這個議題,但卻用「改變大腦結構」這個嚇人的標題來吸引關注。這個短短24秒的片段是在影片的第52秒開始,影片受訪醫師說:「沒有使用咖啡因的那一群人,它的大腦的某些部分的皮質,有比較,相對於有使用咖啡因的人來講,那大腦皮質是有增加的情形」。然後,接下來是新聞節目的幕後語音說:「也就是說,常喝咖啡的人大腦皮質相對減少。」這就很奇怪了,影片受訪醫師明明是說「沒有使用咖啡因……,大腦皮質是有增加的情形」,但是新聞節目卻把它解讀成「常喝咖啡的人大腦皮質相對減少」?難道說「沒有使用咖啡因→皮質增加」跟「喝咖啡→皮質減少」是一樣?如果是不一樣,那到底是誰說錯了?這項「瑞士最新研究」是在今年2月15日以電子版先行發表。當時沒有任何主流媒體予以報導,但一些非主流媒體則爭相報導。然後,在六月這項研究才以印刷版正式發表。它的標題是Daily Caffeine Intake Induces Concentration-Dependent Medial Temporal Plasticity in Humans: A Multimodal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每日咖啡因攝入量誘導人類濃度依賴的內側顳可塑性:一項多模式雙盲隨機對照試驗)。首先,我需要解釋一下這個標題裡的Medial Temporal Plasticity。Temporal是Temporal Lobe(顳葉)的簡寫,而顳葉是一個位於耳朵上方的大腦區塊。Medial的意思是內側,而Plasticity的意思是可塑性,所以Medial Temporal Plasticity的意思是「大腦內側顳葉的可塑性」。請大家先記住「可塑性」,因為等一下我會來討論這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這項研究共招募了20位有喝咖啡習慣的年輕男性(平均年齡26歲),然後將其中10位分配到試驗組,而另外10位則做為對照組。試驗組的人是每天吃三片各含有150毫克咖啡因的藥片,而對照組的人則吃不含咖啡因的藥片。十天之後,這兩組人都接受大腦檢查。然後在隔天到兩個月之間,這兩組人互相對調,試驗組的人轉成對照組,而對照組的人轉成試驗組。十天之後,他們再次接受大腦檢查。兩次檢查的結果是,試驗組的人的大腦皮質總量減少,而在內側顳葉更是顯著,但是當他們轉成對照組,也就是不再使用咖啡因之後,他們的皮質量就又恢復了。這就是為什麼這篇論文的標題是用「可塑性」,而不是「減少」或「增加」。由此可見,影片受訪醫師所說的「增加」和新聞節目所說的「減少」,都是錯了。還有,請注意,這項研究也有檢查參與實驗的人在睡眠上的變化,而結果是,不論是試驗組或對照組,他們在睡眠上都沒有發生變化。這當然是跟這家媒體在睡眠問題上的關心和強調大相徑庭。另外,也請注意,所有參與實驗的人都是繼續他們平常喝咖啡的習慣。也就是說,被分配到試驗組的人每天除了從他們所喝的咖啡攝取到咖啡因之外,又再多攝取了450毫克的咖啡因,而這個量是相當於約5杯咖啡。這就表示,會造成大腦皮質減少的原因是那450毫克額外攝取的咖啡因(5杯咖啡),而非這些人平常就在喝的咖啡。內側顳葉的一個主要功能是記憶,所以它的萎縮當然就意味著記憶功能的減退,而這自然也就會讓人聯想到常喝咖啡的人是否會比較沒有記性。也算是巧合,今年5月就有一篇探討這個問題的綜述論文發表。它的標題是The Neurophysiology of Caffeine as a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timulant and the Resultant Effects on Cognitive Function(咖啡因作為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劑的神經生理學及其對認知功能的影響),而它的結論是:大多數我們審查過的研究表明,咖啡因對成人和老年人的短期和長期記憶都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三個禮拜前也有一篇相關的臨床研究論文發表。它的標題是Higher Coffee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Slower Cognitive Decline and Less Cerebral Aβ-Amyloid Accumulation Over 126 Months: Data From the Australian Imaging, Biomarkers, and Lifestyle Study(126 個月內較高的咖啡攝入量與較慢的認知衰退和較少的大腦 Aβ-澱粉樣蛋白積累有關:來自澳洲成像、生物標誌物和生活方式研究的數據),而它的結論是:我們的研究結果進一步支持了這樣一個假設,即咖啡攝入量可能是對抗阿茲海默症的保護因素,增加咖啡攝入量可能通過減緩大腦 Aβ-澱粉樣蛋白的積累來減少認知功能下降,從而減輕 Aβ-澱粉樣蛋白介導的氧化應激和炎症過程的相關神經毒性。這兩篇論文是分別在今年5月14日和11月19日發表,這家媒體那個影片是在12月3日發表,而影片所宣稱的「最新研究」則是在今年2月發表。一個號稱「發現科學」的電視節目所發現的「最新研究」不但是為時已晚,還更是把它解讀的錯誤百出。原文:咖啡因會改變大腦結構?台視新聞錯誤百出
-
2021-11-29 失智.非藥物治療
預防方法/遠離6大危險因子 1/3的失智症可預防
全球失智症人口增長,台灣失智症人口約28萬人,預估尚未被診斷的失智者將近13萬人。專家呼籲,避免發展成失智症,除了應及早診斷、治療,預防失智更重要,民眾應遠離三高、菸酒、頭部外傷、憂鬱、聽力障礙、空氣汙染等危險因子。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失智症危險因子共有五大項,分別為三高、頭部外傷、抽菸、憂鬱及聽力障礙。台北榮總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根據2017年研究顯示,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下,有三分之一的失智症可預防。2020年最新失智症預防研究更發現,控制注意中年時期頭部傷害、減少飲酒傷害及老年後避免空氣汙染等三項危險因子下,預防失智症更提升至四成。三高未控制 失智風險高三高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王培寧說,三高若沒有控制好,可能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容易出現記憶、認知衰退,尤其血壓超標,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五倍。空汙影響 認知功能差近年研究觀察,「空氣汙染」成為新的失智症危險因子,王培寧指出,空汙引發失智症以PM2.5影響最大,包括工廠、燃燒、油煙皆為PM2.5來源,不只影響肺部,也影響大腦健康。國外研究指出,空氣汙染嚴重區域,民眾的認知功能較差,長期追蹤也發現,民眾認知退化速度也較快。聽力受損 憂鬱機率增不只中老年人需要預防失智症,世界衛生組織(WHO)提醒,全球11億的年輕人頻繁使用耳機,未來將面臨「聽力受損」,聽力不好會造成大腦負荷,認知問題也影響大腦結構,造成社交疏離感,恐增加失智、憂鬱、跌倒機率。2021年美國阿茲海默研究中心最新發表,戴助聽器可減少三成機率進展為失智症,若本身已是失智者,戴助聽器退化速度也變慢。老年憂鬰 不處理會失智有些老年人因「憂鬰症」影響認知功能,出現類似「失智」情況,造成「假性失智」,若沒有好好治療,假性失智也可能會退化成真的失智,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之一。罹新冠肺炎 恐提早失智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王培寧表示,國外研究發現,年輕型失智症相較老年型失智症,確診新冠肺炎機率更高,若原先已輕度失智者,恐因長期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加速退化,提前進展到失智症。王培寧說,感染新冠病毒引起中風、癲癇、肝腎功能等急性期問題,也引發長期新冠後遺症,尤其新冠病毒會攻擊人體內ACE2受體,其受體在大腦中廣泛分布,而導致大腦、認知功能受傷害,專家也警告,感染新冠肺炎恐提早失智、快速退化。新藥問世 治療輕度失智王培寧提醒,預防失智症,早期診斷、治療很重要,但並非所有失智症都屬於阿茲海默症,臨床診斷時,除了觀察認知功能,也可透過生物標記來判定。美國FDA今年通過阿茲海默症新藥,適用於輕度認知障礙到輕度阿茲海默症早期患者,試驗中受試者在高劑量、連續14個月使用才有顯著效果,但高劑量恐有局部腦水腫、發炎、微出血反應等副作用。
-
2021-07-26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醫師怎麼這麼凶?疫情下的溝通困境
病人起身離開診間前,回過頭說:「你怎麼這麼凶。」我一時傻眼語塞,病患拿著處方緩緩地步出診間,還不忘提醒預約三個月回診,說他還是要回來看。護理師看出我的尷尬,連忙安慰我:「病人嘛,難免有些情緒,別在意。」但之後隔壁診間醫師也說我口氣不太好,在隔壁都聽得到,我就認真想了一下自己的狀態。醫病雙方都靠音量取勝兩個月的三級警戒以及醫院醫師確診的新聞,整個看診的防疫標準都提高,除了醫師的口罩、面罩,還有醫病之間的壓克力隔板,對於耳背的長者而言,所有教科書上所寫的溝通技巧全部失靈,醫病雙方都只能靠音量取勝,看診的精神耗損大幅提高。由於疫情因素,往往看診流程都加速,減少互動及病患停留在醫院的時間,防疫的考量及費力的溝通,看診變得更加困難。病患出現無力、認知衰退多數狀況下,病患常委由子女來領藥,相對溝通簡潔很多。然而三級警戒下的兩個月,多數高齡病患足不出戶,日照中心與社區活動暫停、居家長照服務減少、親友往來降低,就診病患出現了幾個共同特徵:衰弱、無力、認知衰退,更重要的是焦慮、憂鬱、害怕,甚至恐慌,沒疫苗時擔心沒疫苗可防護,有疫苗時不知哪一種好,也擔心施打後的副作用。當天門診中,有患者的認知功能在兩個月中直接打對折,也有幾位因為擔心焦慮,消瘦10公斤,而這一瘦連站立都不穩,即使解封也難以恢復原有生活。這種焦慮反映在身體症狀,也有反映在心理層面的,或許因為難得出門,也無法取得照顧服務,許多病患坐下後就是一連串的頭暈、腰痠、膝蓋痛、沒食欲、走不動,也有不少血糖持續飆高,而解決之道需要很多生活上的介入。長輩回門診沒什麼精神但病患也哀怨地回應:「我就是沒辦法,我有孫子需要照顧,我每天都很累,有時候想想都覺得老天爺怎麼不來帶我走。」或說「外面這麼毒,電視天天說疫情嚴峻,而且打疫苗那麼危險,我能來門診已經鼓起很大勇氣」。還有原本尚可攙扶行走,雖然常唉聲嘆氣但還算穩定的病患,兩個月三級警戒後,坐在輪椅上沒什麼精神,好像也懶得看我一眼,只跟家人說「這麼老了,哪裡有什麼重要的事,回家吧!老了還有什麼可要求,就這樣吧」。疫情對高齡者影響很大疫情對高齡者影響很大,面對生活上遭遇各種各樣困難的長輩,這次我也沒招了,為減少感染風險,我比平常更加速完成看診,遑論各式裝備下的溝通障礙。而這些好不容易出門的長輩,或許正是身體不舒服,也或是心理欠缺安全感,比平常需要更多的支持,但也正是溝通最困難的時期,我已深自檢討,更希望疫情早日脫離我們的生活。
-
2021-02-08 養生.抗老養生
癌症、慢性病和失智症哪項最能補救?專家的答案可能讓你意外
保持活動:對於活躍的老年人而言,最大的威脅是最能補救的事老年病醫師喬安.林恩(Joanne Lynne)在報告關於美國臨終照護的窘況時,用以下這個問題來開場:「你們有多少人預期死亡的來臨?」林恩接著提供三個選項:癌症、慢性心臟或肺臟疾病,或者虛弱和失智。她的圖表描繪每種疾患的臨終情況(Y軸顯示功能,X顯示時間進程),而她所描繪的每種疾患的傷害,讓聽眾和我感到吃驚。癌症通常在病患死亡之前有幾週或幾個月的急劇衰退期。慢性心臟或肺臟疾病的特點是幾次的重症,間隔著功能減弱、相對穩定的時期。第三種情況是可能伴隨失智症而來的擴大虛弱,包括長期緩慢的衰退,這是大多數人最壞的夢魘,等著降臨在許多熟齡美國人身上。他們通常年逾八十五,女性人數多得不成比例而且寡居。我們不知道造成失智症的原因,因此難以預防,不過我們知道對於老化的積極態度能防止失智症,即使是遺傳上傾向於罹患該疾病的人。對照之下,其脆弱指標(體重下降、虛弱、疲憊、步行速度變慢、活動減少)則易於偵測。可靠的檢測確實存在,但比起老年病醫師,一般醫師鮮少執行。隨著年齡而喪失肌力是自然而然的事,往往不被注意,但最終可能演變成無力跨出浴缸或爬階梯。我母親一輩子不喜歡淋浴,她在浴缸裝設了許多起初看來古怪的把手,但她變得太衰弱,根本無力撐起自己進出浴缸。保持身體活躍可大大提升熟齡者的體適能、肌肉大小和力氣,並強化骨頭強度和平衡感。這麼做能改善和甚至預防認知衰退,配合飲食還可以補救和甚至逆轉促成虛弱的許多因素,無論你年紀多大或多晚才開始。即使已然虛弱的更高齡熟齡者,也能從適度的介入措施,例如走路或從事簡單的重量訓練,獲得極大的好處。熟齡者也毋須比年輕人更努力,就能維持相同程度的健康。拉克斯醫師說,「要做的話永遠不嫌遲。這有點像是看見遠處的冰山。只要你修正一、兩度航向,就能完全避免撞上冰山。」讓「器官獨奏會」變簡短「器官獨奏會」(organ recital)─我聽人這麼稱呼,指隨著年歲會愈來愈長的關於疼痛和疾病的叨叨絮絮─不必總是挾持了聊天內容。我想知道朋友健康問題的近況,但我確信我們能訓練彼此快速講完。我認識某位住在海外的女士,她每年都會回來跟上家鄉每個人的現況。她會提醒朋友,她回來是為了聽聽他們生活中發生的事,而不是內臟裡發生的事。一旦器官獨奏會開始,她便提醒朋友她不是醫生,並且轉身離開。「我花了好幾年時間,終於成功戒除他們這個習慣。」她露出笑容道。說起你的病痛,或許除了你媽之外,沒有人真正那麼感興趣。在某場會議中,一位新聞工作上的同事問每位發言者對於逐漸變老的感受。我最喜歡的回答是:「就像有個疼痛的腫塊,它會到處移動。」我把它想成「一次只能有一個嬰兒哭」的疼痛理論。當我們把老二從醫院抱回家時,他的兩歲姊姊突然哭了起來,我丈夫面無表情地宣布:「一次只能有一個嬰兒哭!」他實事求是地告訴她。這讓她嚇一大跳,給予我們足夠的時間克制住脾氣。現在如果我久坐或走太長的路或諸如此類,我會感覺疼痛,但如果我的背不舒服,我就不會注意到膝關節的問題。一次只能有一個嬰兒哭。我必須提醒自己,疼痛就只是疼痛,不盡然與年齡有關。幾年前我那當騎師的女兒和我都被診斷出髕骨骰骨疼痛症候群,並且定期接受物理治療。我很難把這當成一早起來要記住的第一件事,結果便是東倒西歪地往門把扶,好幫助自己站直。我祖母所說的僵硬,我的整形外科醫師稱之為狹窄症,我的針灸師稱之為氣血淤塞,而我的全科醫師說是關節炎。我不跟別人多談這件事,一來因為無聊,二來是我不想給它更多頻寬。我的目標是能繼續做我想做的事。到目前為止一切順利,雖然終點柱一直在改變。我前以會騎著單車一路颼颼急馳,現在改騎慢車道。我在人行道上仍然走得飛快,一旦非得慢下來,就像露絲.弗蘭德利(Ruth Friendly)那樣心不甘情不願。「你感覺自己仍然是五十歲、六十歲、六十五歲,就連七十五歲也好。」這位電視製作人說。她每週日開車從威斯徹斯特進城,參加家庭聚餐。「我們沿著河濱路步行,突然間我忍不住說:『你們能不能慢一點?』這不是我,我不喜歡這樣。」弗蘭德利告訴我。那是以前的她,不過較小的步伐並不能阻止她參與活躍的社交生活和吃力的工作。「我的身體遲鈍許多,即使只與兩年前相比。」九十二歲的教師暨紀錄片製片人喬治.史東尼(George Stoney)說。「光是要走出我住的大樓,就不斷被所有人超前。我還是無法接受,這種情況始終令我惱怒。」那不是唯一的剝奪,但他不會否認以對。當某項學生評鑑抱怨這位教授的聽力時,史東尼立即購置了助聽器。在地鐵上幾乎總會有人讓座給他,「我經常很高興可以坐下來。」史東尼說。我也是,感覺被冒犯是件傻事。那是內化的年齡歧視在作崇,公車上讓人倒胃口的標語更是無濟於事。「你會不樂意讓座給年長者或失能者嗎?」標語的寫法充滿屈尊降貴的心態。標語應該這麼寫:「請讓座給任何看起來需要的人。」※ 本文摘自《年齡歧視:為何人人怕老,我們對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又如何形成》。《年齡歧視:為何人人怕老,我們對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又如何形成》作者:艾希頓‧亞普懷特 譯者:林金源出版社:木馬文化出版日期:2021/01/13《年齡歧視:為何人人怕老,我們對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又如何形成》書封。圖/木馬文化提供
-
2021-01-14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68歲阿嬤戰勝失智,環遊世界!不想老了認知衰退,請改掉11個習慣
克莉絲汀有自殺傾向。好多年前,她絕望地看著她的母親逐漸失智,連家人都不認得,更不用說自理生活,最後不得不進入養老院。克莉絲汀與她母親備受煎熬,她母親在62歲那年罹患阿茲海默症,被病折磨了18年,最後受苦的只有克莉絲汀。因為她的母親已經沒有知覺了。克莉絲汀65歲時,發覺自己的認知出了問題。她在高速公路上開車迷路,甚至在熟悉的路線上也記不得匝道的位置;她沒辦法分析數據,也不能及時整理和準備報告,但這些事又對她的工作十分重要;由於無法記住數字,她連短短的四位數都得寫下,更不用說電話號碼了;她讀過的東西記不住,每一頁讀到最後一句,又得回頭重讀這一頁。克莉絲汀不情願地準備辭職。她的錯誤變得越來越頻繁,還叫錯寵物的名字,連自己家裡的電燈開關都要找,即使她已經住好幾年了。 克莉絲汀跟許多人一樣,想要忽視這些症狀,但這些症狀卻越來越糟。2年來她的認知退化不斷惡化,她諮詢了醫生,醫生告訴她,她正步上她母親的後塵,而且醫生對克莉絲汀的狀況也束手無策,他在病歷上寫下了「記憶問題」,因此克莉絲汀無法獲得長期護理保險。她接受了視網膜掃描,結果顯示出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乙型類澱粉蛋白。克莉絲汀的腦海裡浮現了她母親的慘狀,又想到了她的失智症會持續惡化,因此無法獲得長期護理保險,也沒有有效療法,所以她決定自殺。她打電話給自己最好的朋友芭芭拉說:「我親眼見過母親逐漸喪失心智的過程,我絕對不會讓這種事發生在我身上。」聽了克莉絲汀這番話,芭芭拉嚇壞了。但是芭芭拉有了個想法,她告訴克莉絲汀:先不要輕生,她聽說有新的研究,克莉絲汀可以前往數千里之外、位於舊金山北部的巴克老化研究協會求助。於是在2012年,我見到了克莉絲汀。3個月後某個週六,克莉絲汀從家裡打電話給我,說她簡直不敢相信她的心智狀態會改善。她再度展開全職工作,開車也不再迷路,且能毫不費力記住電話號碼,感覺比過去好多了。我掛掉電話時,想起了幾十年來的研究、與實驗室同僚在白板上討論的時光,以及相關理論和治療方法裡每個細節的自我檢討⋯⋯這一切都沒有白費!這些研究指出了正確的研究方向。克莉絲汀現年73歲,已經接受ReCODE治療(編按:作者戴爾・布萊迪森醫生所設計的治療失智症的療程)5年,依舊全職工作,環遊世界,並沒有出現任何症狀。此外,由於各種原因,她曾經中止了這個療法,雖然只是短暫停止了4次:一個輕微的病毒疾病、一些藥用完了、出門旅行等等,而每次只要中止這個療法,她的認知能力就開始下降。但只要恢復使用ReCODE療法,她的認知就又恢復了正常。個人生活史/生活方式的種種因素在實驗室中,我們會檢測基因排列與生物化學因素,來尋找造成認知衰退的重要關鍵;同樣的,透過了解病患的個人生活史,我們也能夠找到導致認知衰退的重要線索。因此,我們必須了解你過去或現在是否曾遇到下列幾種狀況:• 曾有腦部創傷(曾被打昏、出車禍或從事需要劇烈肢體接觸的運動)。• 曾接受全身麻醉(如果有,幾次)。全身麻醉將麻醉劑的毒性與不好的氧化作用結合起來,會對大腦機能造成負面影響。• 是否曾經補過牙?這可能會讓你接觸到無機汞。• 是否食用汞含量高的魚類?這可能使你接觸到無機汞。• 使用特定的藥物,尤其是影響腦部的,例如煩寧(valium)等苯二氮平類藥物(benzodiazepine)、抗憂鬱劑、血壓藥物、史達汀、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或者抗組織胺。• 使用過街邊販售的毒品、非法藥物。• 喝酒(如果有,喝多少)。• 抽菸。• 口腔衛生。如果沒有做好口腔衛生保健,很可能會引發發炎的症狀。• 體內是否有醫療填充物(例如:人工髖關節或乳房植體)。• 患有肝臟、肺部或心臟等器官的疾病• 打呼。這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證據。 • 食用熱榨油(例如:棕櫚油)。這些熱榨油在熱榨的過程中,會流失一些維生素E含量,所以可能導致腦部的損傷。• 攝取反式脂肪、簡單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這兩者會造成許多影響,例如血管損害及胰島素抗性。• 有慢性鼻竇炎的困擾。鼻竇炎的發生可能表示曾經接觸過黴菌及其相關的黴菌毒素。• 有胃腸問題,例如脹氣及經常性的腹瀉。這可能是罹患腸漏症的前兆。• 住家、車子或工作環境裡有黴菌。大多數人不知道黴菌也是造成認知衰退的風險因子之一。• 食用加工產品或非有機的食品。上述的食品通常會提高胰島素抗性,並容易接觸到毒素。• 曾被蝨蟲叮咬過。蝨蟲攜帶70種以上的病原體,例如萊姆病的病原體伯疏氏螺旋體,這種病原體所導致的慢性發炎也可能會導致認知衰退。• 為了治療胃食道逆流而攝取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的用途是為了降低消化作用所需的胃酸,但同時也降低了鋅及維生素B12等養分的攝取。• 使用化妝品、髮妝品或止汗劑。這些產品都會讓你暴露在毒素之下。• 不太會流汗(人體可以透過排汗消除毒素)• 曾經便秘(排便能夠消除毒素)。• 飲用水攝取不足(排尿能夠消除毒素)。任何上述的因素都可能增加認知衰退的機率。延伸閱讀: 平衡自律神經第一步:這4種食物少碰為妙!消耗體內B群讓你「慢性發炎」●書籍介紹終結阿茲海默症:第一個實證可預防、逆轉認知退化的療程作者: 戴爾‧布萊迪森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9/09/27作者簡介戴爾・布萊迪森醫生(Dale E. Bredesen, MD)國際知名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專家。他畢生的職志就是翻轉當今對阿茲海默症的理解。他相信,阿茲海默症可以預防,可以逆轉。他是醫界神經研究的先鋒,率先發現ReCODE療程,現已獲全球許多醫生採用。 他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杜克大學醫學中心,並在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醫院擔任神經科住院醫師及總醫師。他曾在諾貝爾獎得主史丹利・布魯希納(S.Prusiner)的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 他先後任教加州大學(舊金山、洛杉磯)與加州州立大學(聖地牙哥),也是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阿茲海默症伊斯頓研究中心主任、巴克老化研究所(Buck Institute)的董事長兼執行長。 布萊迪森醫師的實驗室主要研究神經退化過程的機轉,並致力將研究結果轉換為有效的阿茲海默症與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治療方法。出版過超過230篇經過同儕審閱的論文。 2008年,他與瓦吉斯・約翰醫生(Varghese John MD)合作建立了「阿茲海默症用藥發展網絡(ADDN)」,從而找出全新的阿茲海默症分類療法,並且發展出全面性的新療程,也因此辨識出三種阿茲海默症亞型。同時,他們於2014、2016年發表「逆轉認知退化(ReCODE)」療程,紀錄到輕度認知障礙與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病患好轉。這是人類醫學史上的新例,本書也成為家喻戶曉的紐約時報暢銷書。責任編輯:呂宇真核稿編輯:陳宛欣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