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1 失智.Podcast
搜尋
記憶衰退
共找到
44
筆 文章
-
-
2024-10-02 焦點.健康你我他
老寶貝的藍色世界
午後,張阿嬤由孫子陪同至會談室,阿嬤自訴2年前因胸悶、脹氣、腰骨膝蓋痠痛及夜眠欠佳等身體「甘苦」到家醫科求診,近期失眠加劇、食欲降低,轉診身心科經醫師轉介諮商。阿嬤和先生相依至3年前阿公離世,兒女皆已成家。阿公過世後,阿嬤還會去社區走走,後因跌倒行動不便,且感到聊天愈發無趣而少參與,兒女則不定時幫獨居的她採買送食。半年前,阿嬤的姊姊因病去世,她淚訴姊妹倆的故事、姊姊被送安養過程、疫情探視不便、感嘆人老不中用記憶衰退…,言語中透露,對姊姊的思念遺憾、個人的無助、人生的無意義。阿嬤是因身體不適及夜眠欠佳求診,就醫療角度來看,阿嬤的憂鬱需要專業的協助。2022年國衛院調查顯示,台灣65歲以上長者,輕度憂鬱症和重度憂鬱症盛行率分別是3.7%和1.5%;衛福部指出,台灣5%-7%老人常覺得心情不好、悲哀、孤單提不起勁,但老人憂鬱就診率只有1.3%,多數未獲適當醫療。超高齡社會將到來,認識老年憂鬱是偵測問題的開始。老人憂鬱症比起一般成年人的憂鬱更難以覺察,老年人多以身體不適來傳達情緒狀態,且其認知功能降低常被誤認為老化,尤其老人生活多以家庭為主,較難觀察到社會功能變化。就如張阿嬤,老伴走後獨居,跌傷後的不適讓疏離的生活更封閉,姊姊離世未能相送的遺憾,讓阿嬤的身心症狀明顯加劇。老年憂鬱主因1.壓力事件:老年常相伴死亡議題,親友的死亡就是壓力源,當周遭他人一一離開,易讓人產生無助甚至失去希望。2.身體脆弱:身體受阻行為將受限,可能讓原本孤單的生活更形封閉。3.孤單疏離:情緒憂懼若身邊又缺乏支持力,將使長者失去和他人連結並感到寂寞,可能加劇生命的無望。常見3策略1.衛生教育推廣:知識推廣有助民眾學習早期偵測並利早期治療,有助患者的安適,間接讓醫療資源更有效運用。2.培養運動或嗜好:找出適合的運動或嗜好,不僅健身也可看見個人所能,並從健康或成就感的回饋找到更多的可能性。3.與他人產生互動:不論是家人規律陪伴,或經活動創造與他人連結,都有助強化生命希望及意義感。
-
2024-09-19 養生.保健食品瘋
褪黑激素抗骨質疏鬆症?教授告訴你正規醫療機構建怎麼說
一個多月前,我和三位大學同學,以及我們的老婆,一同在美國東岸旅遊。遠從台灣來的同學老婆問我對於用褪黑激素來預防(甚至逆轉)骨質疏鬆的看法。在談話的過程中我可以感覺到她是已經相當相信,而且似乎有意要買一些回去送給親友。(註:褪黑激素在英國、歐盟 、澳洲、及台灣都是處方藥,攜帶入境可能觸法,請看食藥署1、食藥署2)她在我們這個旅遊群組的LINE寄來兩則資訊。一則是Mount Sinai發表的Osteoporosis:由於褪黑激素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因此褪黑激素可能跟骨質疏鬆症的發生有關。需要更多的研究。另一則資訊是2024-6-8發布的影片,標題是:【增骨密】這招 強健骨質又好眠【feat.醫師 江守山 |健康主播鄭凱云】。影片下面的留言幾乎是清一色地感謝江醫師,但有一個留言是:我有一次吃了褪黑激素,整晚睡不著,結果第二天開車,開了半小時以後困得不行了,不得不找個地方停下來睡覺,所以我再也不會吃這玩意了。我上網搜查關於褪黑激素抗骨質疏鬆的中文資訊,搜到的全都是這位江醫師在各個媒體的宣傳。原來,他是在2023-11-27發表了一本褪黑激素的書。內容簡介是:(1)近代科學界一項最驚人的發現:褪黑激素,(2)科學實證,身體有足夠的褪黑激素可抗糖尿病腎病變、肥胖腎病變、預防膽囊老化、預防椎間盤變扁引起的老化變矮、降低尿酸……。事實上我在六年前(2018)就發表褪黑激素奇蹟療法,批評一本當年在台灣發行(英文原著發表於1996年),鼓勵大家吃褪黑激素的書。我指出:1.褪黑激素被聲稱是連伊波拉病毒都能治療。2.其他褪黑激素治療的對象還包括高血壓,癌,阿茲海默,記憶衰退,帕金森,毒癮,心血管疾病,寄生蟲,糖尿病,精神病,眼疾,口腔炎,胰臟炎,牙周病,肝病,細菌感染,中風,肥胖,頭痛,等等等。3.可是,縱然是目前最確定的「失眠治療」,也不是人人都有效。還有,眾所皆知的「時差調整」,也一樣是因人而異。4.所謂的「褪黑激素奇蹟療法」,的確是奇蹟。尤其是所謂的「增進性能力」,想想看,吃了褪黑激素之後,是不是會昏昏欲睡,而當你昏昏欲睡時,還會想嘿咻嘿咻嗎?5.也就是說,褪黑激素似乎是什麼病都能治,但似乎又是什麼病都不能治。一切都是似有若無,捉摸不定。6.至於「沒什麼副作用」,當然也是誇大。目前已經確定的副作用有頭暈、噁心、嘔吐、嗜睡、焦慮、等等。另外,褪黑激素也會影響其他藥物的作用,例如抗凝藥(阿司匹林)、免疫抑製劑、糖尿病藥、避孕藥,等等。7.我們平常吃的食物,幾乎都含有褪黑激素。尤其是穀類(玉米,紫米),含量更是高(請看Dietary Sources and Bioactivities of Melatonin)。但是,雖然是天天吃,您卻根本就不知道,也沒有任何感覺,不是嗎?所以,這又是「什麼功能都有,卻什麼功效都沒有」。我在兩年前(2022)又發表褪黑激素的濫用,報導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剛發表一篇醫療新聞Climbing Melatonin Use for Insomnia Raises Safety Concerns(為治療失眠而持續上升的褪黑激素使用引發安全擔憂)。重點如下:1.褪黑激素的銷售在短短三年裡增長一倍多,從 2017 年的 3.39 億美元,到 2020 年的 8.21 億美元。 可以預期的是,褪黑激素的銷售將持續增長,原因是人口老化而面臨的更大睡眠問題風險,以及越來越忙碌的生活方式可能導致焦慮和睡眠障礙。2.褪黑激素補充劑的褪黑激素含量比標籤所顯示的含量高出將近五倍,並且在不同批次之間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 在測試的 31 種產品中有 8 種含有血清素,這是一種褪黑激素分解的產物,具有潛在的健康風險。3.我們大腦松果體所釋放的褪黑激素是以picogram(皮克)來衡量的(1皮克等於一百萬分之一毫克),而用於治療晝夜節律紊亂的劑量(約半毫克),也是遠低於許多市售產品的劑量(幾乎都是10毫克)。4.褪黑激素補充劑通常是安全,但並非完全沒有風險。 不良反應包括頭痛、疲勞、頭暈、嘔吐、以及白天嗜睡。 小型研究還記錄了潛在的更嚴重後果,包括同時服用褪黑激素和抗高血壓藥物的患者的葡萄糖耐量降低以及血壓和心率增加。5.我們對褪黑激素的長期安全性知之甚少。(版主加註:您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在許多國家,包括台灣,褪黑激素是處方藥?)儘管的確是有很多這方面的研究,但目前並沒有任何正規的醫療機構建議用褪黑激素來預防或治療骨質疏鬆症。連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以及國家骨質疏鬆症指引小組都沒有這樣的建議。台灣的骨質疏鬆協會在2002年首次發表《骨質疏鬆症預防和治療臨床指引》,之後每兩年發表一次更新。在最新的2022年更新論文裡,melatonin這個字是連一次都沒出現過。不管褪黑激素是否真的能抗骨鬆,可以肯定的是,把它說成「奇蹟」或「最驚人的發現」,都是違背醫德的行銷技倆。延伸閱讀:防止骨質疏鬆最有效的方法原文:褪黑激素抗骨質疏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23 養生.聰明飲食
山葵有助減緩失智症記憶衰退!研究找來72名健康志願者,發現「這成分」能降低海馬迴發炎
山葵是深受大眾喜愛的日本調味品,尤其是為壽司增添了層次的口感與風味,而近來1項研究發現,山葵還可能有益於認知,在1項針對60歲以上健康參與者的小規模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使用含有山葵主要生物活性化合物6-MSITC的補充劑,對短期和長期記憶均有顯著改善。山葵有助增進老年人記憶力? 研究找來72名健康志願者實驗研究團隊對72名年齡在60至80歲之間的健康志願者進行了評估,並將其分為2組,其中1組在睡前攝取100毫克山葵萃取物,而其餘的則在12週內攝取相同分量的安慰劑。研究人員在試驗前、後評估了參與者的一系列的認知能力,包括執行能力、記憶力、處理速度和注意力。在試驗結束後,攝取山葵萃取物的組別在語言能力、注意力和執行簡單任務方面表現出更好的短期和長期記憶。研究人員在發表於《營養學期刊》(Nutrients)的論文寫道,在研究了6-MSITC攝取對老年人認知能力的益處後,依照目前隨機對照試驗顯示,在12週內攝取0.8毫克6-MSITC的組別,相較於安慰劑組,明顯改善了記憶功能,包括情節記憶和工作記憶,但並未發現在其他認知功能上有明顯的改善,而這項研究是首次證明6-MSITC對健康老年人的記憶功能有益。山葵含這成分能降低海馬迴發炎 有助於減少這方面的記憶問題山葵中含有的主要生物活性化合物6-MSITC,不僅可以降低負責記憶的大腦區域「海馬迴」,產生發炎和氧化的機會。此研究的首席研究員Rui Nouchi表示,有些老年人可能會有聯想面孔和名字的記憶相關問題,但在服用山葵補充劑後,確實有助於減少這方面的問題發生。研究人員相信,攝取6-MSITC將有助於增強老年人日常的記憶功能,然而,研究團隊仍需測試山葵對其他年齡層的影響,並檢查山葵是否有助於減緩與失智症相關的記憶衰退。資料來源:Wasabi For Cognitive Health? Researchers Say It Could Improve Memory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7 養生.聰明飲食
吃全穀類食物能減緩認知衰退? 外國研究:這種族獲得改善較顯著
目前已知食用全穀類食物能改善膽固醇、血壓和其他健康指標,最近1項研究則發現,黑人的認知衰退速度較慢與攝取全穀類食物有關。吃全榖類食物能減緩記憶衰退? 研究團隊追蹤6年找到解答根據發表在《神經學》(Neurology)期刊上的研究,攝取含有較多全穀類食物的人,相較於攝取較少全穀類食物的人,其記憶衰退的速度較慢,相當於年輕8.5歲。然而,研究結果並未表示,全穀類食物能減緩記憶衰退,但兩者之間具有關聯性,而且研究人員僅在黑人參與者中觀察到這種現象。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劉曉然(Xiaoran Liu)表示,由於阿茲海默症和失智症影響著數百萬的美國人,因此,找到預防這些疾病的方法,是公共衛生的首要任務,看見人們也許可以透過每天增加全穀類食物攝取量,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相當令人興奮的事。研究小組調查了3,326人,其中60%是黑人,而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75歲,且皆未罹患失智症。研究人員追蹤了約6年的時間,並每3年請參與者回答1次問卷,評估他們的全穀類食物攝取量;同時也完成了認知和記憶測試,包括回憶單詞列表、記住數字,並按正確順序排列等任務。依據他們飲食中全穀類食物的含量,參賽者共被分為5組,最低組的參與者每天攝取不到半份,而最高組的參與者每天則攝取2.7份全穀類食物。其中1份全穀類食物相當於1片麵包、半杯義大利麵或米飯、1盎司的餅乾或1杯乾麥片。這種族吃全穀類食物認知能力有所提升 研究仍需進一步確認研究小組發現,67%的黑人參與者每天攝取1份以上的全穀類食物,而只有38%的白人攝取相同的分量。在總結4項認知測試的分數後,得出了1個總體認知得分,並用它來測量認知衰退的狀況。研究人員表示,在非裔美國人參與者當中,攝取更多全穀類食物,且更頻繁攝取全穀類食物的人,他們整體的認知、知覺速度和情境記憶衰退速度較慢,但在白人成年人中,則沒有看到類似的趨勢。這項研究受限於食物頻率是使用自行報告的數據來測量的,所以可能存在誤差。劉曉然表示,這些結果有助於醫學專業人員制定飲食建議,而且也還需要進行更多大型研究,來驗證這些研究結果,並進一步研究全穀類食物對不同族裔群體的認知影響。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資料來源:Include 3 Servings Of Whole Grains In Diet Daily To Slow Cognitive Decline, Study Says★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1 失智.大腦健康
你的身體正「慢性發炎」嗎? 不改善恐引發輕度認知障礙(MCI),最終演變成失智!
當身體出現慢性疼痛、容易疲累等症狀,小心身體正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如果輕忽這些警訊,未適時調整生活作息、改善現況,可能損傷神經元,導致記憶和認知功能下降,最後演變成失智症。身體慢性發炎影響身體功能主要表現在「活動力」上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發炎是人體的自動防禦反應,屬於身體自我修復,如果體內發炎指數過高、時間過久,會讓免疫力受損,進一步引發慢性疾病,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失調、免疫系統調控失當,器官組織會慢慢受到持續性的破壞,β類澱粉蛋白沉積,影響大腦的運作。當腦中的β類澱粉蛋白沉積愈嚴重,會干擾神經細胞之間的傳遞,除了影響記憶力、判斷力,也會降低活力。陳亮宇表示,慢性發炎影響身體功能,主要表現在活動力方面,當整個人提不起勁、做什麼事都沒興趣,進而減少社交活動時,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可能比別人高,因為少了人際互動的刺激,對外界的理解力與反應力都變得較遲鈍。什麼是腦霧?腦霧與失智有關嗎?如何預防慢性發炎?自新冠肺炎大流行後,其後遺症之一的「腦霧」偁受關注,是指大腦混沌昏沉、無法正常運轉,並非醫學專有名詞。腦霧所出現的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認知功能障礙等症狀與失智很相似,腦霧是因為疾病感染而誘發身體發炎反應,大部分的人會在疾病康復後三至六個月左右慢慢復原,多為可逆性、可改善。如果腦霧症狀持續半年以上,應積極處理、調整生活狀態,否則會進展到輕度認知障礙(MCI),可說是潛在的健康危機。陳亮宇提醒,良好的生活習慣應從飲食、運動、作息下手,要避免高糖、高脂、油炸等容易上火的食物,尤勿攝取過多精緻糖,以免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另外,肥胖會讓發炎指數增加,加速大腦老化,因此要做好體重控管,並戒除菸酒。陳亮宇強調,肥胖、三高、熬夜、缺乏運動都跟慢性發炎有關,也是導致失智的原因。想要打造抗發炎體質,要懂得「趨吉避凶」,多吃含有Omega-3的魚肉和堅果,豐富的維他命A、B、C、D、E具抗發炎作用。運動是天然的消炎方式,可促進全身循環系統修復發炎的部位,且大腦分泌的物質能維持認知功能,對預防失智大有幫助。腦霧與輕度認知障礙(MCI)的差別*腦霧:主觀性記憶衰退、無法專心,但旁人不覺得。腦霧可逆轉,但有一小部分會進到輕度認知障礙、輕度失智病程。*輕度認知障礙:記憶力、語言能力、判斷能力比正常老化出現嚴重的衰退。在臨床上,每年約有10%-15%患者會發展為失智症。點看更多內容【免費線上課程】讓專家用一根棍子告訴你如何逆轉退化大腦「失智小測驗」快速評估你的大腦健康 幫助延緩認知退化、預防失智症 不失智的台式地中海餐桌 彩椒烘蛋
-
2023-12-12 失智.名人專家
跨海自述 英國醫師與失智共存14年
台灣二○二五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失智症盛行率八%推估,至去年,全台失智人口超過卅二萬人;衛福部長照司數據顯示,有百分之七十四尚在極輕度、輕度失智階段,大有機會趁早延緩病程。為帶民眾打破失智世界的薄紗,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舉辦「二○二三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由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的英國醫師珍妮芙.彼尤特(Dr. Jennifer Bute),以既是醫師又是患者的視角,自述失智者的真實世界,提出靈性照顧的重要性,因為失智者仍保有豐富的情感及行動能力,告訴大家如何「看見那個人,而非失智症」。「失智者(的靈性),一直都是存在,只是需要被找到。」七十七歲的珍妮芙.彼尤特是英國皇家全科醫師學院院士(FRCGP),曾擔任家庭醫師長達廿五年,她在二○○九年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當知道健康出了狀況,便提早退休,將時間投注於翻轉社會大眾對失智症的看法。抗病鬥士開懷現身珍妮芙.彼尤特以「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為題,在英國與論壇連線,發表演說。當她的笑聲與影像透過視訊現身大螢幕,全場近四百位民眾雀躍地向這位對抗失智症十四年的鬥士揮手致意,她流暢回覆提問,激勵許多人。她強調,「失智者是一個人,也一直是我們的家人。」只是被困在疾病當中,需要身邊人的理解、接納、肯定與欣賞,才有機會與外界、家人重新連結,建立「心」關係。失智者記憶衰退、逐漸認不得人、認不得路,在語詞的使用、圖像、空間的認知可能改變,而記憶也常不定期、不定時陷入過去某個人生階段,就好像進入一段「時空旅行」。照顧者該如何應對?珍妮芙.彼尤特形容,「這就像是拜訪朋友家,按門鈴無人回應,你是選擇放棄?還是另找方法?」她找到最容易觸及到失智者心靈的是音樂、唱歌、跳舞,笑聲也很有用,可以幫助失智者放鬆。但每一個失智者狀況不同,今天有效也許隔天就不管用,她鼓勵多嘗試。徐文俊分享靈性照顧瑞智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從事失智症治療、照顧服務廿多年,最重要的是「人」、「家」及靈性照顧。藉由珍妮芙.彼尤特的經歷,他強調面對失智、高齡議題,人人都該更早學習靈性照顧。徐文俊說,「靈」是生命力量的來源,靈性是人類對生命、死亡、意義、價值等追求,尤其在身體虛弱、認知問題和身體障礙、慢性病、致命疾病的診斷和生命終結階段,轉向靈性或宗教價值觀、信仰,以協助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找到希望並為死亡做準備。透過靈性照顧、關懷,失智者、照顧者有機會重新審視彼此的關係、找尋生命的意義、價值,並與自我、家人、社區、大自然、至高者進行連結,面對重重挑戰,才能產生力量與勇氣。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健芳表示,高齡政策白皮書中,靈性照顧主要在安寧照顧,以住宿機構為主,明年將獎勵機構培訓員工接受安寧教育課程以及加強居家安寧,幫助長者在臨終一刻心靈安定。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與珍妮芙.彼尤特有長期情誼,她觀察,珍妮芙.彼尤特雖是失智者,卻可以透過影片、網站平台有條理地分享失智者心路歷程,並闡述其信仰核心價值,這是很不簡單的任務,在珍妮芙心中,「失智症就像個禮物,讓大家多理解失智者、失智症,就像是上帝所賦予的任務」。而這樣的社交活動、互動刺激,也可幫助延緩失智退化,對社會帶來正面啟發,值得尊敬、學習。更多相關報導失智照顧/避免失智被詐騙 3招防淪肥羊失智照顧/國內8萬失智人口 未被長照傘覆蓋失智照顧/傾聽與對話 儲備靈性照顧能力
-
2023-12-11 失智.大腦健康
開始健忘是正常老化還是失智徵兆?醫揭判別基準及改善方法
.輕度認知障礙是失智「前驅期」.多運動、保持社交可以鍛練大腦.及早介入有機會逆轉病態性老化家中長輩最近行為出現異常,早上忘了吃藥、出門忘記帶鑰匙、想不起來到超市要買哪些菜,健忘情形愈來愈頻繁,因此心情相當鬱悶。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隨著年紀增長,記憶力逐漸退步,除了是正常老化現象,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影響日常生活 是判別基準許多人對記憶衰退感到恐慌,擔心是不是得了失智症?陳亮宇表示,輕度認知障礙與失智症的差別,主要是「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輕度認知障礙的認知能力雖然部分損害,但仍可以照顧自己、有獨立自理能力,而且能明顯感覺到做事情的流暢度跟以往大不同。因此,容易情緒挫折,後續出現憂鬱、失眠、暴躁等症狀。失智症除了記憶力衰退、判斷力變差,忘記的事情經提醒也完全沒印象,會用否認或以自己的方式來述說事件過程,其生活能力會持續下降。輕度認知障礙被喻為「失智前驅期」,目前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失智症盛行率約7.8%、輕度認知障礙約18.8%,每年約有10至15%的輕度認知障礙個案會轉變成失智症,一旦確診則無法逆轉。及早介入 有機會恢復正常輕度認知障礙介於正常老化與罹患失智症之間的過渡期,因各項表現不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常被誤認為只是年紀大了,易錯失早期治療黃金期。陳亮宇建議,多關心家中長輩,細心留意精神狀態、異常反應,輕度認知障礙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可先以「失智症十大警訊」自我檢測,搭配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使用,或是就醫進行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陳亮宇提醒,早期介入輕度認知障礙,有機會恢復正常認知功能,或是延緩進入失智症病程。在預防及改善方面,可透過學習新事物多鍛鍊大腦,例如參與據點活動、參加社區大學課程等。人際互動也相當重要,社交行為能夠刺激大腦;另要多運動,促進血氧含量、腦部血液循環,避免昏昏沉沉想睡覺,落入作息不正常的惡性循環。正常老化、輕度認知障礙、失智症的差異.正常老化:常常忘東忘西,經旁人提醒可想起來,日常生活自理沒問題。.輕度認知障礙:自己會感覺記憶力、判斷力變差,但不會影響日常生活;經過治療可恢復,忽略不理則會演變成失智症。.失智症:記憶及各項認知功能嚴重退化,無法自我照顧,忘記的事情經提醒會否認。改善輕度認知障礙5方法1.保持學習力:防止或延緩腦部老化。2.多強化社交:人際互動能降低孤獨感。3.規律運動:促進全身及腦部血液循環。4.均衡飲食:強調食材原態的「麥得飲食」。5.正常作息:避免日夜顛倒混亂,規畫日程安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08 醫聲.Podcast
🎧|失智名醫徐文俊揭多重資源管道,助失智家庭渡難關
「我的母親竟然不認得我,我是每天都在照顧她的女兒,為什麼她要把我當騙子、當賊防?」無論在台灣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我幫您)線上,或在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徐文俊的診間,都有不少失智者的家人、照顧者面對這些問題,不知如何是好。🎧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面對照顧者所湧現的種種委屈、無奈,徐文俊除了不捨,也常提出不少具體建議、靈性照顧解方,期待幫助照顧者、家人與失智者找到關係和解之路,也希望更多民眾了解失智者因疾病所承受的無奈、無助。失智症,不只是記憶問題!徐文俊分析,失智症有阿茲海默症、血管型失智症等類型,多為大腦病變造成。有時,缺乏維生素B群,也會引發類似失智症症狀,以阿茲海默症來說,許多人認為,這類失智症只是記憶衰退問題,事實上,當一個人出現失智症,不僅記憶會衰退,認知功能、語言功能等,也都會產生變化,最常見的就是失智者因大腦認知功能受影響,導致「認不得人」,也就是無法將對方的臉孔與自己所熟知的人連結在一起。舉例來說,失智者可能對身為女兒的照顧者說:「妳長得好像我女兒,但妳不是我女兒吧?妳是誰?會不會是騙子,想騙我錢?」而照顧者、家人常百口莫辯,感覺自己的辛苦遭抹滅、忽視,特別是被當成騙子、被當成賊的時候,心情更是委屈、複雜,但對於失智者來說,那卻是最真實的感受,失智者也會為此感到困惑、無助,甚至產生防衛心理,此時,往往失智者本身、照顧者都會陷入情緒深淵,衝突也容易加劇。失智症確診、診斷後的支持,都是非常重要由於失智症的症狀常隨時間而改變,且失智症的種類、原因可能有許多面向,因此正確診斷、找出真正原因,以及診斷後的支持、照護便格外重要。徐文俊強調,對於失智症的多重影響,失智症病患與家人的關係常需要重新建立、連結,這一條路並不容易,常需要更多的陪伴、理解與支持,民眾、失智者家人對於失智症的認識,也需要更深、更廣。因此,徐文俊鼓勵民眾、失智症病患家人、病患本身透過台灣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我幫您)的協助,多討論、釐清自己與家人需求,並串聯台灣失智症協會所提供的各項服務與長照2.0、失智共同照護中心等資源。目前,台灣失智症協會所提供的服務,從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我幫您)諮詢服務,到「瑞智互助家庭」社區服務、Young記憶會館與Young咖啡坊等年輕型家庭支持服務,乃至每個月的家屬課程講座、團體活動等,皆讓失智者、家人依各自需求而有不同選項。創新服務,貼心滿足失智者、家屬不同需求以瑞智互助家庭為例,這樣的服務模式主要是為了兼顧失智者與家屬需求,並紓解家屬照顧壓力、減輕家庭照顧的負荷,同時也幫助延緩失智者退化。在瑞智互助家庭活動中,失智者可在安全、自在又充滿懷舊氛圍的環境中選擇、參與自己喜愛的各項活動,家屬陪伴時,也能分享、交流照顧經驗、心得,紓解長期身心壓力,在這過程中,也可逐漸形成互助支持網絡。同時,協會也發展Young記憶會館與Young Coffee等年輕型家庭支持服務,也讓許多年輕型失智者、家屬有了家的感覺。其中,Young記憶會館主要服務對象為65 歲以下經醫師診斷為年輕型失智者及其家屬,所提供的服務則包括諮詢服務、失智症活動服務,包括輕中度失智者課程、中重度失智者知覺統合課程等,以及家屬支持活動、家庭活動與Young Coffee等。Young Coffee是每周六由失智者擔任店員的咖啡坊,透過服務的過程,增進與社會的互動及成就。藉由工作步驟分析、標準化作業流程,並依失智者能力、個性進行不同工作任務。並經過多次練習、修正及熟悉工作模式,且在最少的提醒、協助下完成工作,失智者也可從泡一杯好咖啡等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在接待的過程中,民眾更可以認識年輕型失智者的多元樣貌與獨特價值。關注失智症政策倡議,全方位守護失智者權益不僅如此,台灣失智症協會也長期關注失智症政策倡議,舉例來說,像「金融無障礙和友善服務」的推廣,就是重要環節。當失智者到銀行辦事情,可能表達不清楚,或反覆詢問、忘記對話內容,而行員常不知如何應對。今年,台灣失智症協會便與許多金融單位進一步討論如何促進「友善失智金融實務工作」,讓行員了解失智者所面臨的一些障礙,共同演練、研擬提供支持、協助的方法與流程。另外,台灣失智症協會也積極提倡、守護失智者的工作權,這幾年,協會與各地種子講師已至全台80個以上的企業組織,幫助超過5,000位職場主管與職員認識失智症、以及有助於失智者留任或就業的各項資源、友善措施。無論您是失智者或失智者家人,都歡迎與協會團隊分享服務使用經驗與回饋,或是討論關注的失智議題,如此各項政策及服務發展才能更貼近失智家庭的需求。徐文俊也希望失智症者、失智者家人可以多運用上述各項資源,並得到更多支持力量。徐文俊小檔案現職: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學歷:美國哈佛大學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雙碩士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經歷:北院區失智症中心主任林口長庚醫院失智症科主任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聖保祿醫院神經內科主任Podac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Shiro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蔡嘉哲特別感謝:台灣失智症協會
-
2023-12-04 失智.新手照顧
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系列報導/年輕罹患失智症怎麼辦? 保持生活力 盡量維持身體功能
人類壽命不斷延長,活到100歲不是難事,難的是如何活得健康有品質。超過65歲之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會增加,但也有不少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在得知確診的那一刻,可能都會想問「為什麼是我?」擔心生活有天翻地覆的變化。進入高齡社會,人人都可能失智,罹病了該怎麼辦?正值青壯年就業階段被診斷為年輕型失智,又該如何保住工作權利?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說,目前全台超過32萬名失智症患者中,約1.2萬人是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其中近4成還在職,對其個人、配偶、子女、同事造成衝擊。配合醫師治療 罹病不一定失能年輕型失智者大多仍身體強健,除了性格轉變、情緒不穩、記憶衰退等症狀,最大的打擊是容易感到沮喪,因為平常輕而易舉能完成的事不再順手,需要他人協助提醒。湯麗玉表示,罹患失智症不代表一切將停滯或結束,在輕度失智(初期)應該好好維持住身體功能,有機會延緩病情退化速度,繼續創造精采的生活,千萬不要覺得沒有任何希望就放棄人生。湯麗玉強調,人生當中難免有所失去,面對失智症所帶來的轉變,要學習自我調適與接受。失智症是慢慢退化,並非一下子完全失能,罹病不一定就失能、也不等於失能。有些失智者原本的藝術、體育、文學天分很高,失智初期,行為表現也不輸一般人,只要配合醫師的治療方針、多參與社會事務、旁人多支持鼓勵,仍大有可為。許多人以為失智等於失業,透過勞動部的「職務再設計」計畫,可持續在職場發揮所長,減輕對家庭造成的經濟影響。失智不可怕 家屬要學會放手對失智者及其家人來說,部分家屬認為得到失智症很丟臉,可能導致就醫、治療不積極。湯麗玉說,失智並不可怕,對於疾病認知不足是引起焦慮的主因,家屬要調整互動溝通模式,學會放手、不追求照顧上的100分。她以著有「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的英國醫師珍妮芙為例,她在63歲時診斷出失智,透過影片、書籍記錄與失智共融共好的歷程,鼓勵病友正視疾病、勇敢走出來。湯麗玉分享,珍妮芙將失智症當作恩典,從醫師及患者的角度公開個人經驗,表達出對於罹病的想法。講述確診年輕型失智症前後的生活改變、提供專業見解,說出失智者對人事物感到迷惘和求助的心聲。許多人不相信這是失智者的自白,能清楚論述生活點滴、寫出與疾病共存的見證,翻轉大眾對失智症的刻板印象。湯麗玉認為,珍妮芙無所畏懼面對種種困難,值得每個人學習,當病程到了後期,也要讓自己做個愛與被愛的失智者,建立起友善環境。「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於12月8日舉辦,邀請到「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作者珍妮芙‧彼尤特醫師線上分享年輕型失智者歷程。此次論壇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贊助夥伴富邦人壽;行動響應夥伴吉晟生技、采鋐健康整合集團、皇嘉;以及各界夥伴共同參與,包括支持夥伴:台灣失智症協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倡議夥伴:元氣網、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屏東基督教醫院、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切膚之愛社會福利基金會、畢嘉士基金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
-
2023-10-15 醫聲.高齡社會
阿茲海默症臨床診斷新準則 依生物標記分0至6期
阿茲海默症臨床診斷新準則已開始使用。台大醫院神經內科特聘主治醫師邱銘章表示,相較於過往常見的臨床失智評估(CDR)1至3分期,現改以如癌症0至4期,將阿茲海默症也分為第0期至第6期,並佐以生物標記abcd系統分期,增加醫師診斷準確度。全台65歲以上長者,每4人就有1人有認知功能衰退情形。邱銘章指出,阿茲海默症屬失智症中常見分類,全球病例數普遍較多。而今年7月舉行的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公布了修訂版阿茲海默症臨床診斷準則,依患者認知或行為症狀、生物標記及基因等狀況進行分期。現階段阿茲海默診斷依症狀有無或嚴重程度區分,主要以「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及「及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針對患者記憶力、定向感、解決問題力等面向進行評估。從尚未出現認知或行為症狀的臨床前期,至後續開始有前驅症狀時屬於輕度認知障礙(MCI),再依疾病進展至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的輕、中、重度阿茲海默症階段。邱銘章表示,相較於過往評估方式,新的阿茲海默臨床診斷準則,則使用類似於癌症臨床分期法,分為0至6期與abcd系統。其中第0期屬無症狀但帶有決定性基因,患者尚未出現任何症狀,但隨疾病逐漸進展,將會慢慢往第6期的方向依序調整。而abcd則為依據正子斷層造影(PET)「生物標記分期」,以4英文字母分別代表初期、早期、中期及末期生物標記,對應患者大腦皮質的Tau蛋白堆積量。邱銘章說,目前神經內科臨床已經陸續開始使用新的分期方法,提供醫師及患者較準確的評估依據。對部分擔憂可能罹患阿茲海默或失智症的民眾,邱銘章表示,一般患者開始出現自主認知障礙時,普遍會有自覺,但若為他人客觀發現患者有認知問題時,反而患者可能會出現自我感覺良好的情形。而民眾也可透過自覺記憶或認知衰退,或自覺個人表現比不上同齡者,又或是周邊親友確認有認知衰退等情形,及早發現及早就醫。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估算,2021年65歲以上失智人口約有30萬多人,意味著每4名高齡者,就有可能有1人有認知功能障礙症狀。衛福部資料指出,失智症就醫人數也年年增長,自2016至2018年每年增長約1.75萬人。邱銘章說,目前阿茲海默藥物為症狀治療,以認知及精神行為為主。以在進入臨床前時期開始治療效果較佳,非藥物治療也同樣以臨床前時期治療,效果最佳。新阿茲海默症0至6期與abcd系統:第0期(無症狀但帶有決定性基因):臨床上無變化且生物標記仍在正常範圍,如自體顯性遺傳家族性阿茲海默症或唐氏症患者第1期(無症狀期):客觀認知檢測表現與同齡同教育程度者相同,亦無近期認知衰退或情緒行為症狀,但生物標記已開始出現異常。第2期(過渡期):患者有輕微可察覺的變化,與1至3年前認知或神經行為表現下降,且相關症狀持續長達約6個月,但對生活功能僅有最低程度影響。第3期(出現認知障礙與早期功能影響):患者客觀認知檢測表現異常,認知衰退主觀及客觀皆可證實。此階段患者生活仍可獨立自主,但須花費更多時間完成,相當於輕度認知障礙或及早期失智症(CDR=0.5)。第4期(失智症合併輕度功能障礙):對應CDR1,相關症狀表現在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如做家事、照顧小孩、開車等,基本功能尚可自行完成。第5期(失智症合併中度功能障礙):對應CDR2,認知功能持續退化,基本日常生活功能出現中度障礙,需他人協助。第6期(失智症合併重度功能障礙):對應CDR3,患者認知功能惡化,基本日常生活功能出現重度障礙,須完全仰賴他人協助。自覺認知衰退評估:1.自覺記憶衰退2.過去5年內出現自覺認知衰退情形3.自覺認知衰退開始年齡在60歲後4.對自覺認知衰退情況感到憂慮5.自覺表現比不上同齡者6.周邊親朋好友確認個人有認知衰退情形7.擁有APOE4基因8.擁有其他阿茲海默症生物表記
-
2023-10-08 失智.大腦健康
連運動都救不了!研究稱這些人即便有運動習慣仍不足以防失智
南加州大學科學家團隊日前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最新研究指出,60歲以上民眾如果每天長時間久坐,包括上班期間與在家裡,失智症的風險將增加。研究指出,久坐不動對身體健康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果,每天長時間久坐的民眾即使有定期運動習慣,還是無法擺脫失智症風險。南加大團隊使用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數據,以4萬9841名60歲以上民眾做為研究對象,調查一天當中絕大多數時間久坐不動者,出現失智症的風險是否提高。這些研究對象在研究展開之際並沒有失智症,睡眠時間不包括在久坐的計算當中。統計結果發現,一天當中長時間久坐者,即使有固定運動的習慣,還是不足以預防失智症。華盛頓郵報報導,先前多項研究已經指出久坐不動的健康傷害,一天當中在辦公室上班、通勤以及家裡坐著看電視、打電腦所累積的數小時時間,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心臟病、肥胖症、糖尿病與其他疾病風險提高,還有猝死。同時,久坐不動也將抵消運動所帶來的新陳代謝健康助益。研究人員比對七年之間的就醫紀錄與死亡資料,查看經常久坐的研究對象是否較容易出現失智症,統計發現一天當中至少坐著十小時的民眾,未來七年出現失智症的機率,比一天當中坐著時間不到十小時的民眾,高出大約8%;一天內坐著時間至少12小時的民眾,失智症機率則增加63%。率領這項研究的南加大生物科學及人類學教授芮契廉(David Raichlen)說,在辦公室坐了一天,回家又坐在電視機前,加上開車、搭車,所有時間加起來頗為可觀,造成認知與記憶衰退風險增加。研究顯示,有運動習慣但一天久坐至少十小時的民眾,出現失智症的風險跟沒有運動的久坐民眾一樣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01 失智.大腦健康
麥得飲食有助防失智怎麼吃?詳解麥得飲食推薦食物及一周菜單
失智發生率不斷攀升,不可逆的神經退化過程讓患者及照顧者身心俱疲。預防之道應從生活最基本的飲食做起,吃得好、吃得對可預防延緩病症,以原型食物為基底,進行地中海飲食結合得舒飲食的「麥得飲食」,讓大腦變年輕。「預防失智該怎麼吃?」這是民眾最關注的焦點,營養師徐佳靖說,掌握均衡飲食的原則,多吃蔬果、五穀雜糧等原型的天然食物,除了減緩認知功能退化,還能穩定三高、保護心血管。均衡飲食聽起來簡單,但是不知道吃多少量、吃多少種類才叫均衡,徐佳靖以國健署公布的「我的餐盤」為例,每天從乳製品、水果、蔬菜、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堅果種子這六大類食物中攝取身體需要的營養素。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日積月累影響大腦健康。人體各器官都有老化時間表,大腦從20歲起,神經細胞的數量開始逐年下降,約40歲有感記憶力衰退。害怕失智症上身,除了改變生活習慣,最好的方式就是從日常飲食中攝取足夠營養素來護腦,同時要遠離對心血管健康有害的加工食品。常吃紅肉、奶油、起司、甜點、油炸物、精緻澱粉等食物,日積月累的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酸易使膽固醇沉積血管壁,影響大腦組織和血液循環。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族群,但其實是年輕時的不良生活習慣,慢慢累積類澱粉蛋白β,增加罹病風險。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失智症比率升高;針對飲食新策略,徐佳靖推薦有「心智飲食」之稱的麥得飲食(MIND Diet)),此飲食法結合控制血壓的「得舒飲食」和保護心血管的「地中海飲食」,提倡多吃原型食物,並以天然蔬果為主,尤其是莓果類和綠色葉菜類蔬菜,其抗氧化成分可以保護大腦細胞。高齡飲食掌握: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麥得飲食鼓勵多吃原型食物,避免高油、高鹽、高糖等不健康的食物,不只適用於失智症高風險群,對一般人也是非常健康的飲食法,有助於提高大腦認知和記憶力。徐佳靖強調富含維生素B1、B6、維生素C、E等四大護腦營養素的食物,分別有穩定腦神經、抗發炎、抗氧化、減少自由基的功效,鼓勵養成固定攝取六大類食物的習慣。如果長期營養不均衡、常吃加工食品,引起身體和大腦的反覆發炎反應,進而影響智力和記憶力。研究顯示,健康飲食型態能降低發生失智的危險性,徐佳靖分享「三好一巧」的觀念: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可做為高齡族群的飲食計畫。「吃得下」指的是食物的質地,要考慮長輩的牙口、口感喜好;「吃得夠」則要三餐定時定量攝取,或是少量多餐盡量吃,達到一日所需的總熱量;「吃得對」從多樣化的蔬果著手,搭配全穀、堅果、魚類、雞肉;「吃得巧」講究食物分配平衡,天然調味不過油過鹹。麥得飲食推薦食物深綠色葉菜菠菜、芥菜、地瓜葉、甘藍菜、青花椰菜,含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B1、C,抗氧化、抗發炎。其他類蔬菜胡蘿蔔、番茄、茄子,含β-胡蘿蔔素、茄紅素、維生素C,可增強免疫力。堅果類杏仁、腰果、南瓜子、夏威夷果,維生素A、C、E具抗氧化功效,增進血管功能。莓果類藍莓、蔓越莓、覆盆莓、草莓,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抑制自由基氧化。豆類豆漿、豆腐、豌豆、毛豆,蛋白質含量高,含多酚類抗氧化物。全穀雜糧糙米、燕麥、藜麥,含維生素B1、B2和鉀、鎂,調節新陳代謝。魚類鮭魚、鯖魚、沙丁魚,富含Omega-3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抗發炎、預防記憶衰退。植物油橄欖油、葵花油、苦茶油,含抗氧化效果的維生素C、E,預防腦退化。麥得飲食一周菜單推薦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15 養生.聰明飲食
健忘、代謝差、便祕...6大初老症狀你中幾項?營養師曝抗老必吃食物,延緩進入初老階段
你有初老症嗎?是否發現過了30歲之後,開始容易忘東忘西、代謝差、腰酸背痛⋯體力大不如前,初老症狀變得越來越明顯。營養師高敏敏提醒,過30歲後人體老化是很正常,建議早點注意攝取以下提到的營養(食物),減緩老化症狀,讓身體保持更好的狀態。30歲後身體出現6大症狀+要補充的營養年過30歲後,容易出現記憶衰退、排便不順、免疫下降、關節卡卡、要酸背痛、代謝變差,可以透過飲食補充營養來減緩老化症狀,來看看初老症狀你中了幾項?1.記憶力衰退,經常忘東忘西→該補充的營養:魚油+卵磷脂.魚油:腦部缺乏營養老化,會讓腦部活動力降低,多吃深海魚類補充Omega-3,其中的DHA可以活化腦部細胞。.卵磷脂:大豆類製品的卵磷脂是神經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多吃不僅能提升記憶力,還能改善女性更年期症狀。2.嗯嗯不順 經常卡卡的→該補充的營養:纖維+好油+水,缺一不可.纖維:若有便秘問題,每天建議吃5份以上蔬果(衛福部建議膳食纖維攝取量為25-30克/天)。.好油:適量添加優質脂肪,像是酪梨、堅果類,能增加大便的潤滑度。.水:每天要喝至少1500~2000cc的水,再搭配運動,幫助腸胃蠕動。3.免疫下降,經常感冒→該補充的營養:蛋白質+鋅+植化素.蛋白質:製造免疫細胞需要蛋白質參與,建議多補充優質蛋白質(豆類、魚肉)。.鋅:鋅有助於生長發育、維持免疫系統。.植化素:不同顏色的蔬果,都富含不同的植化素功效,能有效抗發炎及抗老化。4.關節卡卡活動有異常聲音或沒那麼靈敏→該補充的營養:葡萄糖胺+魚油.葡萄糖胺:關節的軟骨會隨著正常老化,出現磨損的情況,有時可能是生活姿勢有誤,導致關節承受過度壓力。可多攝取葡萄糖胺(是軟骨基質、關節液的主成份之一),可透過甲殼類、山藥、海藻等等食物攝取。.魚油:魚油具有抗發炎效果,能減少關節發炎的疼痛不適。5.腰酸背痛→該補充的營養:鈣+維生素D+鎂.鈣:人因老化導致骨質流失是很正常的,但若是沒有及時補充,老年後會提升骨折風險。可以透過多喝牛奶補充鈣質。.維生素D:吃芝麻、多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幫助鈣質吸收。.鎂:而綠色蔬菜也有幫助神經傳導及肌肉運作的功效。最重要的是「加強肌肉量也很重要」,有足夠的肌力才能支撐全身骨骼。6.代謝變差→該補充的營養:維生素B群+維生素C+水.維生素B:維生素B在消化食物、製造能量、代謝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將脂肪、碳水、蛋白質轉變為能量。.維生素C:維生素C可減少自由基的傷害,幫助膠原蛋白等組織合成。.水:水是想維持良好的新陳代謝的必備元素,必不可缺少的就是補充足夠的飲水。調整良好的睡眠作息、充分的運動,可以更好的維持新陳代謝。看完以上營養師列出初老的6大症狀:記憶衰退、排便不順、免疫下降、關節卡卡、要酸背痛、代謝變差,以及要補充的營養(食物),知道平日飲食要怎麼吃才能減緩老化症狀,讓身體保持更好的狀態了嗎。高敏敏提醒,人體老化是正常現象,及早注意攝取的營養可以延緩初老症狀,但若你的身體長時間感到不適,還是要及時就醫。你有沒有覺得自己出現「初老」症狀呢?趁早補充營養,從年輕就開始抗老吧。延伸閱讀:.抗老怎麼吃?專家點出7個好習慣+10大抗老化食物越吃越年輕.每天觀察自己大便!出現4大便是腸胃警訊!醫曝「7便便形態」這種最危險.丹麥老年研究中心:臉看起來年輕,真的較長壽!怎麼做才能逆轉老化?
-
2023-07-29 焦點.科普好健康
38歲男3年前做腦瘤手術後又復發!醫師透過「這方式」精準切除惡性腦瘤
38歲的小誠頭戴棒球帽,刻意壓低帽子遮住半張臉走進診間,手中拿著院外的檢查資料,他主訴三年前曾經接受過腦瘤手術,原以為把瘤拿掉之後就會好,但最近又被檢查出腫瘤復發,已經沒有信心留在原醫院做治療,於是抱著一絲希望改到我的門診就醫。透過電腦螢幕清晰可見,一顆3公分大的腦瘤再度攻占了他的右額葉,同時從過去病歷中發現,他的額葉惡性腫瘤屬於分化不良星狀細胞瘤,也就是「第三級惡性腦瘤」,因此告訴他應盡快安排時間手術,再放下去恐怕會有生命危險。小誠面對再次的手術挑戰,難免擔心害怕,但是讓他及家屬充分了解整個治療過程,經過討論之後,他馬上同意再次接受手術。因為考量他之前已有開過刀,因此這次開顱手術以原來的傷口進行,同時依據病情決定開顱範圍。手術後經過病理檢查結果,證實小誠的腦瘤為「膠質母細胞瘤」,也就是「第四級惡性腦瘤」,屬於最惡性的腦瘤。膠質母細胞瘤 早期難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初期症狀缺乏特異性,可能只有非特異性的頭痛、頭暈、記憶衰退等症狀,往往直到特異性症狀出現,如語言障礙、認知缺損、感覺異常、肢體無力、癲癇發作以及嚴重意識昏迷等,才會確診。因此,膠質母細胞瘤很難於早期發現,多數人都因症狀惡化,甚至昏迷嗜睡,緊急送醫急救,才發現罹患膠質母細胞瘤。通常腦瘤手術為了不傷及重要的神經構造,都會採用最大安全的切除方式,畢竟是人腦,很難像身體其他部位腫瘤一樣,能藉由犧牲周邊正常組織而做到更完全切除,因此,就算術中認為已經全部切除乾淨,但術後仍必須搭配放療、化療或標靶藥物治療,使疾病預後效果更好。術後放射治療 殺光癌細胞隨著醫療進步,黃螢光輔助搭配手術中顯微鏡神經功能監測,可以在手術過程中清楚分辨腫瘤與正常組織的界線位置,避免切除到正常的組織,更精準及做最大有效安全範圍切除,減少殘餘腫瘤存在,術後再做放射治療,將術中無法切乾淨或肉眼看不到的癌細胞一網打盡,預後也比較好。手術當天,透過黃螢光輔助,讓小誠腦袋中的惡性腫瘤無所遁形,二個小時之後,成功清除所有腫瘤。膠質母細胞瘤為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腦瘤,根據美國癌症協會估計,每年約有1萬3000名病人死亡。這類腫瘤好發於45至65歲男性,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往往腫瘤已經有一定大小,因此,若有出現非特異性的頭痛、頭暈、記憶衰退等症狀,建議最好找專科醫師做詳細檢查,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9 醫療.腦部.神經
有助減輕失智症引發的記憶衰退 最新研究曝睡眠這環節很重要
【本文重點】深度睡眠可能可以防止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記憶力減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研究團隊發現,大量深度睡眠可以作為一個保護因素,防止患有阿茲海默症的人記憶力下降。深度睡眠可增強大腦中β澱粉樣蛋白的彈性,這種蛋白質與失智症引起的記憶喪失有關。透過減少患者大腦中β澱粉樣蛋白的積累速度,以深度睡眠來改變睡眠,可以帮助緩解失智症患者面临一些破壞性後果。--by ChatGPT出於多種原因,良好的睡眠是身體健康的重要環節,不過一項刊登在《BMC醫學》(BMC Medicine)的研究顯示,深度睡眠可能可以防止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記憶力減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一個團隊的新研究表明,大量的深度睡眠可以作為一個保護因素,防止那些患有阿茲海默症的人記憶力下降,這為幫助緩解失智症患者面臨一些最具破壞性後果找到潛在的新方法。該研究作者之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類睡眠科學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Zsófia Zavecz表示,即使有一定程度的腦部病理特徵,你並不一定注定會出現認知症狀或記憶問題。人們應該意識到,儘管存在一定程度的病理特徵,但有些生活方式因素可以幫助減緩和減少影響。其中一個因素是睡眠,特別是深度睡眠。事實上,深度睡眠也被稱為非快速動眼期睡眠,作為一種「認知儲備因子」,可以增強大腦中一種叫做β澱粉樣蛋白的蛋白質彈性,這種蛋白質與失智症引起的記憶喪失有關。此前的研究指出,睡眠中斷與大腦中β澱粉樣蛋白的加速積累有關。作為最普遍的失智症,阿茲海默症會破壞記憶通路,並且在晚期會干擾一個人執行基本日常任務的能力。近年來科學家們探索了β澱粉樣蛋白沉積物與阿茲海默症的關係,以及這些沉積物如何影響記憶。除了睡眠是保留記憶的基礎外,該研究團隊此前發現,一個人深度睡眠量的減少可以預測未來大腦中β澱粉樣蛋白的積累速度會更快,在此情況下更有可能發生失智症。 既然睡眠對記憶如此重要,那麼作為一個可以改變的因素,是否可以通過改變睡眠來影響阿茲海默症相關的記憶喪失?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人員招募了62名健康且未被診斷出患有失智症的成年人,讓他們睡在實驗室裡,而研究人員則用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監測他們睡眠時的腦波。研究人員還使用正子斷層造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掃描來測量參與者大腦中β澱粉樣蛋白沉積物的數量。其中,一半的參與者有大量澱粉樣蛋白沉積,另一半則沒有。接著,參與者在睡覺後便進行一項記憶任務,涉及將名字與面孔進行匹配。該研究結果發現,大腦中有大量β澱粉樣蛋白沉積物且深度睡眠更長的人,在記憶力測試中表現比那些沉積物數量相同但睡眠更差的人要好。這種補償性提升僅限於澱粉樣蛋白沉積組,在沒有病理的組別中,深度睡眠對記憶沒有額外的支持作用。換言之,深度睡眠減弱了β澱粉樣蛋白沉積物對記憶力的負面影響。不過Zavecz提醒,由於健康參與者的樣本數很小,這項研究只是了解睡眠可能預防記憶喪失和阿茲海默症進展的早期研究。但它仍然為潛在的長期實驗打開大門,這些實驗可以檢驗可能具有深遠影響的睡眠增強療法。 【資料來源】.Deep sleep may mitigate Alzheimer’s memory loss, Berkeley research shows
-
2023-05-01 醫療.精神.身心
身體疼痛查不出病因 原來是老年憂鬱!注意8大警訊,一表助檢測
● 老年憂鬱常誤認為老化,是難察覺的心病● 不及時治療,老年憂鬱易失能、失智● 適當生理、心理治療,憂鬱病況可改善年逾七旬的張媽媽,幾個月前一直抱怨這裡痛、那邊痛,晚上睡不好,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連愛吃的食物也興趣缺缺,食欲明顯下降,體重掉了好幾公斤。家人以為是「上了年紀的老化現象」,直到張媽媽脾氣變得暴躁、記憶力和語言能力的退化,就醫診斷為老年憂鬱,透過藥物、心理治療,才慢慢減輕低潮的情緒。拒看身心科 易錯過治療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謝嘉娟說,65歲以上的老年族群,退休後若無妥善安排生活,或慢病纏身、伴侶離世、家庭疏離、失去社會連結,常會感到自身無存在價值。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的憂鬱情緒,容易與老化、初期失智搞混,加上患者病識感低,認為只是身體不舒服而抗拒看身心科,易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從輕度惡化成中重度,甚至有輕生念頭。憂鬱症最常見失眠及食欲不振症狀,伴隨悲觀、失落、不安、妄想,老年憂鬱則常抱怨身體不適,家屬疲累奔波醫院各科陪伴看病,卻檢查不出任何異常,最後下結論:「應該是自然老化吧!」謝嘉娟提醒,可從8個面向觀察家中長輩是否有憂鬱症,或利用老年憂鬱症量表(GDS-15)自我檢測,若超過標準,建議及早就醫診斷,視憂鬱程度給予藥物、非藥物治療。注意8大老年憂鬱警訊1.失眠:出現入睡困難、淺眠、整晚睡眠斷斷續續。2.妄想:疑神疑鬼,常說出「大家都討厭我」言論。3.胃口變差:食欲減退導致體重明顯減輕,容易便祕。4.興趣缺缺:本來喜歡的事情提不起勁,做什麼都嫌煩。5.身體不適:頻繁喊身體痠痛不舒服,檢查卻無大礙。6.不想說話:對親友的問話有一搭沒一搭,反應遲鈍。7.情緒暴怒:常心情不好,表現出煩躁、生氣。8.記憶衰退:因為注意力散漫,常被誤解為失智。傾聽陪伴 老年憂鬱可逆轉老年憂鬱很多臨床表現跟失智相似,又稱為「假性失智」,透過飲食、運動、藥物、人際支持等,有助於預防及逆轉。謝嘉娟表示,老年憂鬱症主要危險因子是身體疾病,尤其三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互相影響,久病容易對生命感到絕望與無助;其次是伴侶離世深陷抑鬱,以及親友相繼過世的哀傷,缺乏社交互動,漸漸地會自我封閉。謝嘉娟強調,一旦發現家中長輩有憂鬱傾向,應多傾聽與陪伴,鼓勵走出戶外運動、曬太陽,日常飲食多攝取維他命B、葉酸放鬆心情。除了日常抽空陪伴長輩聊天,可善用老人免費健康檢查服務,包含憂鬱症篩檢及認知功能評估,提早揪出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以便轉介至身心科、老年醫學科治療。(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20 失智.像極了失智
健忘到什麼程度是異常?一表檢測早期失智 高於2分快就醫
● 失智症是不可逆的大腦退化,病程約8至10年● 失智跟老化不同,記憶衰退影響生活● 懷疑失智,使用量表自行檢查或就醫一名72歲退休教師,平時個性溫和有禮,最近家人發現父親容易發怒,會忘記前幾分鐘才講的事情,連跟朋友的約會都沒印象。使用「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評估後,8道題目中了2項,到記憶門診做詳細檢查,發現是失智症初期,聽從醫囑追蹤治療,家人也收集失智照顧資源,減輕未來的照顧重擔。個性行為 「感覺跟以前不一樣」上了年紀,忘東忘西好像很正常,但如果記憶力衰退到影響生活就要小心。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失智症患者的健忘是完全忘記原本要做的事,即使旁人提醒也會否認,或重複講述過去的事、從沒發生過的事。導致異常行為的主因是大腦功能退化,記憶力、思考力、判斷力都處於混亂,造成認知功能障礙。根據統計,失智症從輕度進入中度、重度、末期,平均病程約8至10年,早期發現並給予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可以延長到15年左右。民眾帶長輩就醫第一句話多是「感覺跟以前不一樣」,包括個性、記憶、行為、習慣等,不少患者到院診斷已是失智症輕度或中度。但諸多症狀容易跟老化搞混,民眾在家該如何自我篩檢呢?陳亮宇強調,任何的不一樣都可能是失智症前兆,可填寫「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檢測,8道題目只要2題以上答案為「是」,強烈建議就醫接受進階評估,包括抽血、認知功能檢查。一經確診,再安排腦部影像檢查診斷屬於哪一種失智症類型,以及對應照顧方式。及早發現治療 延緩病情惡化失智症的臨床表現多變,每個人的病情發展隨著腦部退化損傷而不同,妄想、判斷障礙、忘記事情、生活功能不順都是常見的失智表現,有些患者會出現焦慮、情緒挫折、失眠狀況變嚴重等。除了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也可利用簡易認知功能評估表(SPMSQ)綜合結果,陳亮宇提醒,自己篩檢的分數落差大,應由家屬填答,並依照「過去與現在改變的狀況」為評分標準。許多失智症患者都是身邊親友先發現,熟知早期症狀,可以及早發現治療、及早延緩病情惡化。65歲長者、有慢性疾病、身體狀況差者都是罹患失智症的高風險族群,家人應多觀察生活習慣是否有異常;若有了明確診斷,特定認知症類型其實有藥物能減緩認知功能衰退。陳亮宇表示,平常應從三高控制、規律運動、戒菸戒酒、人際互動等方面著手,預防勝於治療,年輕時就應好好為健康存本。Untitled chartInfogram(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9 醫療.腦部.神經
「殯葬天王」龍巖集團李世聰神經膠質細胞瘤逝!醫:幾乎是惡性,8症狀要懷疑腦瘤可能
聯合報報導,龍巖集團總裁李世聰今天(8日)驚傳病逝,享壽65歲。龍巖集團已證實此訊息,並表示相關治喪事宜籌備中。【相關新聞】·「殯葬業大亨」龍巖集團總裁李世聰今辭世 享壽65歲·名嘴陳立宏也是腦腫癌逝 醫:病程兇存活期短其實早在2021年即傳出李世聰罹神經膠質細胞瘤(GBM)第4期。元氣網疾病百科介紹,腦瘤大致可分「原發性」及「轉移性/續發性」。原發性亦即腫瘤於腦中自然生成,最常見的類型為膠質細胞瘤,依照發生的位置以及細胞特性,可再細分為「髓母細胞瘤」、「腦膜瘤」、「腦下垂體腫瘤」、「神經鞘瘤」等。轉移性則是由其他部位之癌症細胞轉移而來,臨床上多由肺癌與乳癌轉移而來。【延伸資訊】·疾病百科/腦瘤另根據國泰綜合醫院醫訊謝政達醫師、張志儒醫師撰文指出,所有腦瘤中神經膠質細胞瘤占一半以上,幾乎都是惡性的,且惡性程度還特別高。當有下列的8症狀時,必需懷疑腦瘤的可能1. 視力逐漸模糊,視野逐漸狹窄:這是因為腦瘤造成腦壓增高,壓迫視神經,引致視力模糊,看東西迷濛而不真實。至於視野的缺損,則多在兩側,好像有布簾遮住般。少數視力差的老年病患,在接受白內障手術後,視力並未獲得改善,也是因為長腦瘤之故。2. 眼睛外觀變形:包括眼皮下垂、眼球外突、眼睛無法往外看等,這是因為負責眼球運動的腦神經受損,問題在腦部而不在眼睛。3. 單側聽力變差:先是平衡及聽神經(第八腦神經)受壓,有陣發性的耳鳴、聽力逐漸變差、有可能伴隨著同側臉麻,接著腦幹處負責顏面感覺的三叉神經(第五腦神經)以及負責吞嚥的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及腦幹受壓迫,造成吞嚥困難、步態不穩、甚至視力模糊,這是典型聽神經瘤引起的症狀。4. 吞嚥困難以及步態不穩:吞嚥食物(尤其是流質)時常會嗆到,聲音沙啞,無法大聲,下肢緊繃,無法大步邁開,容易摔倒。這些是後顱窩腫瘤壓迫舌咽神經、迷走神經以及腦幹所引起的症狀。5. 單側肢體麻木或者無力:類似中風的症狀,但不及中風來得急遽,而是漸進性的。這是因腦中負責運動功能的錐體束系統,受到壓迫所造成。6. 人格的改變:大腦的額葉或者顳葉受到侵犯時,會有記憶明顯變差、情緒失控、行為舉止錯亂、答非所問等異常的症狀。7. 荷爾蒙的異常:年輕婦女無故停經及乳汁過度分泌;手腳、鼻子、下巴慢慢變大,鞋子逐漸穿不下;月亮臉、水牛肩、身軀肥大、四肢瘦小,這些都有可能是腦下垂體腺瘤不正常的分泌荷爾蒙所致。8. 癲癇的發作:也有部分腦瘤是以癲癇形態表現:嘴角抽搐、手腳痙攣、然後全身性發作。以上是腦瘤可能產生的特殊症狀,至於一般常見的頭痛、頭昏、失眠、記憶衰退等,為功能性障礙,不代表有腦瘤的存在。而針對腦瘤的治療,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必要時以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加強或輔助之。
-
2023-02-02 焦點.健康知識+
6生活要素有助減緩記憶力下降 其中這項最明顯
找回記憶、預防失智症可通過健康生活方式實現。1月25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疾病高創中心主任賈建平團隊在《英國醫學雜誌》線上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還將這種方法總結為「管住嘴,邁開腿,勤動腦,多社交,記憶好」。年齡增長、生活方式、易感基因等都是影響記憶力變化的因素。「現有研究顯示,載脂蛋白APOEε4是導致記憶下降的重要風險基因,然而如何找到更明確的記憶影響因素及提高記憶的方法,仍是目前最有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賈建平介紹。這項研究自2009年啟動,共納入2.9萬名年齡60歲以上且認知功能正常的成年人(平均年齡72歲,49%為女性)作為參與者。研究人員使用聽覺詞語學習測試量表來測量參與者的記憶功能,並對參與者進行基因檢測,發現其中20%是APOEε4基因的攜帶者。隨後,研究人員在2012年、2014年、2016年和2019年對參與者進行隨訪評估。得到評估資料後,研究人員從6個方面計算參與者的健康生活方式得分,研究發現,每個健康行為都與10年內記憶力下降速度有關。其中,健康飲食對減緩記憶力下降的效果最強。6生活面向減緩記憶力下降健康飲食規律鍛煉積極社交進行寫作閱讀等認知活動不吸煙不喝酒中老年記憶衰退不一定是失智症「如果中老年人堅持至少7種推薦的健康飲食,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或75分鐘的高強度的體育鍛煉、不少於2次社交活動、不少於2次閱讀思考和書寫等,同時控制煙酒。與不能堅持這些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相比,每年可多獲得更多的記憶分數,且大大降低了失智症發生率。」賈建平表示,中老年人年齡相關的記憶衰退並不一定是失智症的前驅症狀,可能只是一種普遍的良性健忘,可以被逆轉或保持穩定,而不是發展到失智症狀態。研究也證實,健康的生活方式與APOEε4攜帶者更低的發病風險密切相關。「這一結論,不但適用於老年人,也適用于攜帶這種基因的中青年人。因此,這一人群應更早踐行健康生活方式。」賈建平說。
-
2022-12-12 失智.像極了失智
老年憂鬱是失智症早期徵兆!醫:未及時治療恐損傷腦部神經
● 被害妄想是老年憂鬱常發生症狀● 憂鬱症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之一● 失智症患者對健忘、記憶衰退沒有感覺「醫師,我最近常忘記事情,是不是得了失智症?」「我父親的脾氣變得很暴躁,覺得鄰居都在講他的壞話,是失智還是其他精神疾病呢?」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謝嘉娟說,當經歷重大壓力事件,容易引發憂鬱情緒,對周遭人事物的興趣明顯減退,漸漸地失去活力,專注力和判斷能力也下降,如果久未痊癒,認知功能會跟著變差,讓人誤以為是失智了。身心狀況急速惡化 恐是老年憂鬱老年憂鬱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之一,當家中長輩亂發脾氣、無理取鬧時,先別下「上了年紀都會這樣」的定論,找出是否因生活改變、慢性疾病影響造成的。憂鬱會引起「假性失智」,若未能及時得到治療、症狀逐漸惡化,腦部神經也會受到損傷。謝嘉娟指出,有些患者對健忘感到不安,主動求診主述困擾的問題,但真正的失智症患者是無法察覺到自己的記憶力衰退或下降,忘東忘西不自知,而且會把旁人的提醒和好意想成負面的攻擊。好發於65歲以上長者的失智症,並非正常的老化,其症狀為記性變差、反應變慢、變得消極、無法完成過去可以勝任的事情,也會出現健忘和妄想。老人憂鬱和失智症的症狀相似,常被搞混而錯失治療時間,要分辨兩者的最大關鍵是「病識感」。謝嘉娟表示,許多長輩很堅持「自己沒有生病」,不承認自己有問題,甚至妄想是其他人要加害於己,種種情緒、精神行為加重照顧者的壓力。得舒、地中海飲食 抗憂鬱防失智除了病識感,憂鬱導致的記憶力下降可經由提醒想起來,而失智症患者則是怎麼刺激也無法達成記憶目標,有此情形應盡早前往精神科、老年醫學科評估診斷。謝嘉娟說,睡眠是影響情緒的重要因素,長期睡眠不足易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影響腦內代謝,相對提高失智的風險。謝嘉娟指出,不良生活習慣也會提高罹患失智風險,例如:三高、肥胖,容易引發血管型失智症;頭部外傷、憂鬱症跟神經退化的阿茲海默症相關。民眾最常詢問:「老年憂鬱與失智症到底該不該吃藥?」謝嘉娟建議,以藥物為輔、非藥物為主,最好多參與社交活動或是外出運動,增加人際互動的機會。在飲食建議食用結合得舒飲食和地中海飲食的「麥得飲食(Mind Diet)」,強調多吃原型食物,選擇全穀類食物、限制高飽和脂肪食物及精緻食物,有助於穩定血糖、延緩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
-
2022-12-01 醫療.腦部.神經
疲倦常常累恐是「公主病」 29題自我檢測纖維肌痛症
不少人常常這裡痛、那裡痛,連爬一層樓梯都覺得累,都可能患上俗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國內醫師提醒,這類患者身體常出現不同疼痛,包括腹痛、胸痛或筋骨痠痛,間接影響情緒問題,但時常檢查不出病因,最後放棄不願再就醫,台灣疼痛醫學會除推出「纖維肌痛症台灣臨床處置指引」,也推出「纖維肌痛症自我檢測」網站,病友填選29個問題,除有助醫師了解病情,醫病也能討論出最佳治療方案。台灣纖維肌痛症盛行率約5.8%,相當約有130萬人受這樣「看不見的隱形疼痛」所苦。台大醫院麻醉部教授孫維仁表示,纖維肌痛症是慢性疼痛疾病,病患常有廣泛性、慢性疼痛超過3個月。患者常見疲勞、全身性疼痛、頭痛、全身僵硬等症狀,也可能有認知功能障礙、記憶衰退、憂鬱、焦慮等。孫維仁表示,今年一項6國研究發現,相較中國、泰國、土耳其纖維肌痛症病友,至少1年內可被診斷出,但台灣的病友卻要花5至10年,即使台灣醫療方便,但問題未被解決,病友更加容易放棄。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林至芃表示,纖維肌痛患者的疼痛時常發生在全身各部位,包括腹痛、胸痛、筋骨痠痛,可能跑去看腸胃科、心臟科、復健科、骨科、神經外科,也因長期不被外界理解,多半被認為是「無病呻吟」,往往情緒低落、煩躁、影響工作表現,還可能求助精神科。長期投入纖維肌痛症研究的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教授蔡佩珊本身也是病友,她分享,一名中年男國標舞老師因患有纖維肌痛症,跳舞時會疼痛、全身僵硬、提不起勁無法教課,心中有滿滿負能量,但不好意思跟家人、旁人抱怨,無人能理解相當孤單。她表示,纖維肌痛病友若有失眠情形,也會加重疼痛強度,因而服用更多藥物,所受折磨不亞於其他病痛,期盼此疾病應被國人理解、重視。林至芃表示,纖維肌痛症目前健保有給付藥物,僅限幾個特定專科醫師可開立,但醫師必須要鑑別診斷,若合併嚴重情緒問題、睡眠障礙、認知功能缺損,會評估病友是否符合纖維肌痛症的診斷準則。林至芃表示,纖維肌痛症是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透過教育、心理、藥物、健身四大支柱,病友即使運動會痛,也要忍著七分痛去健身,疼痛就會慢慢減少,變為五分、四分痛,跨過鴻溝後就會不斷進步,運動不管是太極、有氧、重量訓練,或是簡單易行的伸展、步行、自行車、瑜珈,都很推薦。台灣疼痛醫學會除推出《2021纖維肌痛症台灣臨床處置指引》,專科醫師可依患者症狀及病程給予適合藥物,以及運動建議、生活型態調整、物理/心理治療等。今年也推出《纖維肌痛症自我檢測》網站,讓病友了解最新資訊,也提供病友可自主登錄纖維肌痛症量表,包括疼痛情況、記憶力及專注度、疲勞程度、頭痛、體力、睡眠、情緒等共29個生活問卷及用藥的狀況,醫病合力討論最適合方案,讓病友不再孤單。
-
2022-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是健忘還是大腦開始退化?小心年輕型失智症
工作精明幹練的王小姐,45歲就升職當上部門經理,處理繁雜工作井然有序,樂於追求自我成長。但是最近熟悉的業務頻頻出錯,連應酬場合也會叫不出客戶的名字。同仁發現異狀,建議就診找出原因,結果醫師直言可能是失智症,王小姐很難接受,驚恐老年人疾病怎麼會提前找上門?●失智不是老人病 出現警訊要及早就醫別以為老年人才會失智!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全台近30萬已確診的失智人口中,其中有1萬4000多人屬於年輕型失智症。什麼是年輕型失智症?其症狀跟一般失智又有什麼相異之處?身心科醫師陳韋伶說,一般失智症發病年齡約在70至80歲,若早於65歲即稱為「年輕型失智症」;而認知功能衰退的症狀並沒有不同,一樣有精神症狀與個性行為改變,最大衝擊是生活多層面的影響。現代人工作繁忙、精神壓力過大,容易忽略年輕型失智症的發病警訊,可能因為病因複雜掛了許多科別,延遲確診時間。陳韋伶提醒,若個性、行為、工作能力與過去有明顯改變,留意可能是失智症徵兆,出現下列症狀要小心。【年輕型失智症的十大警訊】一、記憶衰退:跟健忘不太一樣,常會突然「斷電」忘記下一步要做什麼,到了會影響工作的程度。二、個性改變:原本溫和的個性變得易怒、不耐煩甚至多疑,自己也感覺到心情焦慮,但無法控制情緒。三、溝通困難:表達言不及義,包括書寫也出現問題,說話或書寫不如以往流暢,有人際溝通障礙。四、容易出錯:原本擅長的工作或熟悉的日常事務、活動已無法順利完成。五、時地混淆:因為認知功能開始衰退,不時會忘記時間、忘記自己在哪裡,頻繁出現迷路。六、判斷變差:做出錯誤或不合理的決定,例如採購數量、品項不對,或專案內容不合常理。七、社交退縮:語言表達能力減弱而減少與外界的互動,導致變得退縮、被動。八、被害妄想:常弄丟物品或擺回不正確的位置,因找不到而指責別人亂拿、丟竊。九、空間混淆:難以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的關係,無法判斷物體距離遠近,出現駕駛困難。十、決策障礙:無法訂定工作的策略與規劃,容易因注意力不集中而犯下判斷失準的錯誤。●不只阿茲海默症!失智症還有分類型失智症有很多種類型,65歲以上的失智症患者,主要是阿茲海默症和血管性失智症;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症,除了阿茲海默症,可能因疾病、頭部創傷、意外事件缺氧而認知功能惡化。其他還包括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以及營養失調、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誘發病因,陳韋伶表示,要找出病因對症下藥,幫助患者和家屬預做準備,因應失智症帶來的生活影響。【失智症的類型與症狀】👉阿茲海默症:大腦神經細胞退化所造成的失智症,記憶明顯衰退,對人事時地物的辨別認知出現障礙。👉血管性失智症:因腦血管疾病所導致,主要表徵為動作及反應遲緩、身體平衡動作不佳等,合併精神症狀。👉路易氏體失智症:經常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行為,因多發系統萎縮,容易身體僵硬、走路不穩、重複跌倒。👉額顳葉型失智症:管控行為和情緒的額葉出現障礙,常出現焦慮緊張與憂鬱,早期症狀為情緒異常、人格改變。●年輕型失智症不易發現 記憶力大幅減退是警訊電影《我想念我自己》描述擔任大學教授的女主角因罹患阿茲海默症,逐漸失去工作與生活能力,劇情帶出年輕型失智症病程早中晚期的明顯變化。年輕型失智症因為發生年紀早,常被懷疑是更年期、壓力大,或其他心理因素,所以常忽略及早發現。失智症和記憶力高度相關,特別是短期記憶,一轉頭即忘了要做的事;在職場上,原本很熟悉的工作及技能變得常出錯,還有言語或書寫出現困難,都可能是年輕型失智症的表現症狀。陳韋伶叮嚀,65歲以下發生阿茲海默症,大多是因為基因、遺傳,若家族存在高風險遺傳因子,一定要維持健康生活習慣,降低罹病可能性。【如何預防失智症提早來報到】✅改變生活不良習慣:改善抽菸、熬夜等壞習慣,充足睡眠有助於修復過勞的大腦,同時代謝清除對大腦不利的有害物質。✅控制原本的疾病:中風患者要預防二次中風,避免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引發血管型失智症。✅釋放過多的壓力:長期過度用腦、精神壓力大,易累積β類澱粉蛋白影響記憶,提升失智症風險。✅建立規律運動:運動可以預防腦部的海馬迴萎縮,同時促進血液循環代謝掉β類澱粉蛋白。●失智症不可逆 積極治療可延緩退化失智症屬於持續性、漸進式的腦神經退化疾病,不單只有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會直接影響人際關係與生活自理能力,整個病程大約15至20年,最後因長期臥床、出現併發症而離開人世。但年輕型失智症的退化速度通常較快、症狀多樣化,且對藥物的反應較差;陳韋伶強調,一定要正視失智症問題,積極治療可延緩退化,加強社交互動、學習新事物,使大腦繼續活化。誰說年紀大才會失智?生活作息不正常、有抽菸和酗酒等習慣,就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失智症絕對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雖然無法治癒,但是可以用各種方式改善症狀,發現親友行為異常,應及早陪伴就醫獲得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延緩病情惡化。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9-21 失智.大腦健康
哪種方法預防記憶力衰退最有效?台大醫告訴你最實用建議
「記憶力減退」是老化過程中最令人關切的問題。一般人記憶力在60歲後開始退步,但某些層面的記憶早在30幾歲就開始衰退。記憶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功能,記憶力的好壞跟其他的認知功能密切相關。記憶分類至少5種認知心理學認為,記憶至少分為事件、工作、知覺、動作及語意等5種,在老化過程的速度並不一致。事件記憶(最近日常生活的活動)和工作記憶(心智操作活動過程的暫存記憶),隨著老化而有顯著的衰退;知覺記憶(熟悉的氣味、喜歡的音樂曲調)、動作記憶(騎自行車、彈鋼琴、打太極拳)及語意記憶(天文、地理、經濟、歷史等各種常識),比較不易退步。記憶提取表現兩層面與老化相關的「記憶提取」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需要高強度自發性提取的回憶:比如「前向式記憶」,記得未來某個時間點要做某件事,像一個月後的同學會聚餐、每天晚飯後吃三高的藥等。這類記憶通常動員到較多前額葉的功能,而前額葉是受老化影響最早也最大的構造。二、特殊細節記憶的提取,對老年人比較困難:老年人善於使用大意、要旨來協助記憶,但過度依賴要旨記憶容易導致錯誤記憶,易把不同的人、時、地、物、事混淆在一起。但正常老年人也會發生這樣的錯誤。記憶和注意力相關記憶和注意力、執行功能、問題解決能力也密切相關。一般性認知能力比較好的人,學習效率較高,記憶功能會比較好。例如注意力容易集中、快速理解或掌握一件事的意涵的人,有助於對這件事相關記憶的形成;工作記憶好的人,在進行分析判斷或解決問題時比較有效率。不管是正常老化或是病理性的變化,老年人記憶衰退病徵的表現和生物因素、環境因素息息相關。人體受到嚴重感染、發燒、手術、麻醉、化療、中樞神經鎮定藥物(安眠藥)、抗乙醯膽鹼抑制藥物(抑制腸蠕動、抗過敏、止暈、某些肌肉鬆弛劑等藥),都會導致記憶暫時或永久的下降。疫情期間居家或機構的社會隔離,類似這種社交互動的剝奪,可能加速認知功能、記憶力衰退。事件記憶的衰退是最常見的早期病徵,且伴隨訊息處理速度及執行功能的下降。反之,因為長時間密集從事認知活動、身體運動與社交互動所積累的「認知儲備」,對於這些不利的影響比較具有免疫力,即使短暫出現問題,也較容易康復。認知復健呼聲高漲目前醫學上對於治療失智症或記憶力衰退藥物的進展相當有限,因此近年認知復健的呼聲高漲,很多認知促進方法跟理論紛紛興起。很多研究結果顯示,認知訓練和認知技巧的實踐,可以改善記憶作業,但訓練成果是否可以類化到生活層面還缺乏實證。現今預防記憶退化最成功的途徑,還是代謝症候群、血管危險因子的控制,預防頭部外傷、降低嚴重感染、避免不必要的多重用藥(多重副作用),更要及早經營增強「認知儲備」所謂「三動」(心智活動、身體運動、社交互動)的生活型態,以及優化一個情境脈絡充分支持記憶提取的友善環境。
-
2022-08-08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症究竟會不會遺傳?醫師提醒非正常老化是警訊
●兩親人患失智症,罹病機率為一般人三倍●非單一原因造成,生活習慣不良也會引起●憂鬱引發假性失智,最後恐演變成真失智70歲父親被診斷罹患失智症,上一代的爺爺也是失智症患者,正值中壯年的林先生很憂心是否會遺傳?衛福部桃園醫院腦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江俊宜表示,若家族有兩位以上親人患有失智症,罹患機率是一般人三倍,但民眾不必太過擔心,得到失智症並非單一原因,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和心理健康,有助於預防失智症。即便有風險 健康生活更重要失智症是大腦非正常退化的疾病,分別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血管型失智症和額顳葉型失智症等類型,其中,阿茲海默症與遺傳有關,電影「我想念我自己」即描述女主角罹患早發性遺傳的阿茲海默症。江俊宜說,家族有失智症病史,的確有較高罹病機率,但只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一定會走到生病階段。江俊宜指出,雖然有遺傳風險令人擔憂,但有些失智症患者的家屬格外提高警覺,藉由規律運動、定量飲食來預防發病,反而改善了三高問題。罹患失智症也可能是受到長期後天環境的影響,導致腦部不斷累積β類澱粉蛋白斑塊,進而造成健康的神經元受損,出現記憶衰退、語言能力衰弱、空間認知及理解力下降等症狀。早期發現早治療 能延緩惡化失智症不是急性的疾病,病程可能短至2年,也可能長達20年之久,無法治癒是患者最害怕的事,其失能和精神行為也造成照顧者的壓力。江俊宜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非常重要,能延緩失智症的病程,增加患者獨立自主的能力、找回生活品質。65歲以上長輩應定期健檢,包含大腦影像檢查,幫助發現早期失智症。失智症狀出現前的15至20年,β類澱粉蛋白斑塊就開始逐漸形成,應及早避開菸酒、肥胖、三高、熬夜等危險因子,並控制腦部創傷。江俊宜強調,運動能維持肌肉量、增強心肺功能,是目前已被證實能預防及延緩失智惡化的重要關鍵,加上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地中海飲食,就能減少失智風險。👉推薦觀看:【免費線上影音】由各領域專家陪您認識、預防及延緩失智症。
-
2022-01-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後遺症最易留在40歲以上成人身上!醫揭常見7大症狀
截至110年11月底,全球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已突破2.5億人,即便是在疫情較輕微的臺灣,迄今也累計超過一萬六千名病例,並造成八百多人死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感染者約有80%至85%為輕症,多數患者經過三至四周後能完全康復,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在四周之後,持續有身體不適的現象。新冠病毒後遺症 感染病毒四周後仍有症狀Long COVID最初來自一位義大利新冠肺炎患者在自己推特上創造的主題標籤(hashtag),用來描述自己染病復原後持續的症狀,透過社群軟體傳播而廣為人知,隨著世界各地有愈來愈多類似的病例報告發佈,國外的醫學專家也正式將感染病毒四周後仍然持續有症狀的現象,命名為Long COVID,可以理解為新冠病毒後遺症。(推薦閱讀:新冠居家快篩試劑有症狀才用就太晚了! 食藥署揭「最佳使用時機」)持續性症狀比例至少有十分之一 常見症狀有這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張書綸表示,國外的調查報告發現染疫後留有持續性症狀的比例至少有十分之一以上,在某些住院患者的統計甚至高達八成,最好發於40歲以上的成人,兒童患者很少見,症狀可謂五花八門,涵蓋身體各器官系統,最常見的長期症狀為倦怠、頭痛、咳嗽、呼吸喘、認知功能惡化(記憶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以及持續性的嗅味覺異常;不過,新冠病毒後遺症的致病機轉尚不清楚,變種病毒株與長期症狀的關係也有待釐清。(推薦閱讀:發燒、咳嗽、嗅覺改變...是新冠肺炎or流感? 美國CDC盤點「10個共同症狀」)支持性療法+復健為主 高危險族群應注意目前新冠病毒後遺症的治療仍然以支持性療法和復健為主,新冠肺炎患者在染病四周後若有持續性的症狀,應就醫進一步檢查,了解身體不適的原因、並評估是否有其他症狀類似的可治療疾病。(推薦閱讀:電梯、床頭櫃、廁所...小心新冠病毒非飛沫傳染途徑! 醫曝「11個恐怖死角」:超容易被忽略)張書綸指出,初步資料分析發現,新冠病毒後遺症的高風險族群包括高齡長者、介於五、六十歲的中年婦女、重症患者、慢性病族群和染病初期出現多重(五個以上)症狀的患者。近來國內疫情趨緩及媒體廣泛報導疫苗施打後的不良事件,導致部分民眾施打疫苗意願下降,雖然突破性感染案例頻傳,現行疫苗對於預防重症的保護力仍然令人放心。延伸閱讀: ·COVID-19新冠肺炎致「肺纖維化」能恢復嗎? 陽明交大實驗解答 ·打疫苗引發心肌炎有哪些症狀?會留後遺症嗎? 專家點名「3大危險徵兆」快就醫
-
2021-10-16 失智.大腦健康
抗衰弱,你需要肌力訓練!專家教你「2項運動」存健康
隨著年齡增長,即使是正常的老化也會影響日常生活,包括視力模糊、聽覺減弱、嗅覺遲鈍、記憶衰退等,身體器官變老各有時間表,但衰弱可不是正常老化。老年人一旦出現肌少衰弱,連帶影響跌倒、臥床、失能,及早運動存肌本才能存老本!熟齡也能做重訓,提高肌力和肌耐力「我年紀這麼大了,適合做重訓嗎?」70歲的張伯伯因為疫情待在家裡,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次數變多了,更加懶得起身運動,開始肌力下滑。因為手腳無力、吃東西常嗆到,看醫生被診斷為衰弱前期,建議嘗試「重量訓練」,讓身體有足夠的負荷刺激,有效增加肌肉力量及肌肉量。許多人聽到重訓,跟張伯伯都有一樣的反應:我能承受這種高強度運動嗎?💡重訓不是年輕人的專利,長者透過個人化的運動計畫,可以改善衰弱問題。WaCare健康平台運動專家何宏胤解說,衰弱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生理性老年症候群,根據功能性老化的不同階層,越衰弱的老人,容易因為感冒、嗆咳、跌倒等狀況,身體功能性突然急轉直下,而且癒後效果差。階層落在衰弱前期、衰弱等級的老年人,透過運動介入可以有效維持、延緩及改善身體的功能衰退,包括吞嚥的肌肉群。建議從強度較低的動作逐步進展,讓肌肉力量穩定提升,包括有氧運動、肌力訓練、平衡訓練及柔軟伸展等,並先以單一種運動介入開始,進而漸進式的加強抗阻力訓練,強化下肢肌力避免跌倒。(➤ 你老了嗎?常常忘東忘西、手腳不靈活、反應力下降?「5種健腦操」訓練體力及改善協調能力。:https://pse.is/3rarcm)Q1:初期的運動訓練應該如何制定計畫?目標提高整體體能活動,並進行每周三次,每次30-45分鐘,為期3-6個月先從低強度的運動開始,維持一定的頻率,讓身體慢慢習慣活動量。練習單一肌群、關節反覆屈曲及伸展。運動強度可依個人能力調整,並確認運動期間的個人安全。Q2:針對衰弱前期、衰弱等級的老年人,有哪些訓練原則?●首先是「漸進式阻力訓練」,利用自體重量或固定式運動訓練器械、彈力帶等器材,慢慢增加中度至中高強度的訓練。過程中要注意重量、組數、每組反覆次數等,對肌肉產生漸進式的刺激,強化肌力、增加肌肉量。●另一個重點是「放在下肢」,人體有70%的肌力在下肢,多練習深蹲與分腿蹲,以下肢帶動全身、促進血液循環。再者,平衡與步態訓練及心肺適能也必須納入訓練畫。訂定健身行事曆,有氧運動強化心血管依ACSM美國運動醫學會有氧運動頻率建議,大多數成人的運動處方應每周進行至少5天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每周3-5天結合中到激烈強度有氧運動,並輔以肌力/肌耐力、平衡感和柔軟度訓練。何宏胤強調,老年人和年輕人的運動處方最大的不同點在於相對運動強度。老年人運動首重「安全」,應先請醫師評估身體狀況,運動時出現胸悶、喘、頭暈症狀則需醫療諮詢;運動後若無不適症狀,可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在訓練前先拉開關節活動度,從足底延伸至身體、脊椎,不只能減少運動傷害,還能讓運動表現更好。重訓+有氧的混合式肌力訓練是有效的鍛鍊方式,因能增進肌肉功能性、協調性,改善心肺功能。類型採取漸進負重阻力訓練、爬階或其他可使用到主要肌群的肌肉活動動作越慢越好,讓肌肉花更多的時間抵抗阻力,製造更多的代謝壓力。何宏胤補充,重訓動作能提升認知功能,搭配有氧運動增加年長者心肺適能,減少老化和疾病所帶來的影響。鼓勵老年人除了達到運動量最低標,也可試著超過身體活動建議次數,改善慢性疾病和健康狀態,因為較多的身體活動已知具有治療效果。近年來,「爆發力訓練」漸盛行,何宏胤鼓勵熟齡族嘗試,爆發力訓練有助於反應力、減少意外跌倒風險。(➤ 忙碌工作及照顧長輩,讓你忽略該好好照顧你自己?認識「更年期」帶來的改變,及早保養身體:https://pse.is/3qsluf)Q1:什麼是爆發力訓練?隨著年齡漸長,爆發力下降速度遠高於肌力。從各種研究顯示高速的爆發力訓練能帶給肌肉神經系統較多的刺激,有助於反應、平衡及步行速度,全面提升運動能力。剛開始建議可以採用衝擊力較小的訓練工具,如:氣壓式、彈力、泳池進行練習,包括利用自身重量進行的自重訓練。速度原則掌握向心階段「越快越好」;離心階段「慢速控制」,並強調全身性、下肢訓練動作。💡自重訓練是利用自身的重量進行的訓練,不依靠健身房中的各種器械。常見的自重訓練有伏地挺身(Push Up)、引體向上或反握引體向上(Pull Up or Chin Up)、單腿深蹲(Pistol Squat)等。Q2:熟齡族的肌力健身運動該注意哪些事項?應重視個人化差異、幫助其建立自我效能,請醫師身體評估後,協請專業教練進行重訓+有氧訓練,運動過程也要有專業人員(教練)陪同。選擇不同訓練方式以因應不同生理需求,如留意膝關節炎、骨質疏鬆、平衡功能低下等特殊狀況,可搭配複合式功能性動作(一次能夠針對多個肌肉群進行鍛鍊)與孤立動作訓練(一次只針對某個單一肌群鍛鍊)。另何宏胤特別提到,若有明顯認知障礙患者仍可做身體活動,但需要個別協助。許多疾病都是因為缺乏足夠身體活動量所造成,膝蓋、關節在疼痛階段就要及早運動、做重量訓練。衰弱需要多面向的運動介入,用正確的方式運動加強肌力,是存骨本、保老本的不二法門。肌力、爆發力訓練搭配中高強度有氧訓練,對熟齡族增加肌肉力量及肌肉量有很大幫助,掌握漸進式肌力訓練原則,一起為老後預儲肌肉和肌力。
-
2021-07-15 失智.大腦健康
5招預防失智症 麥得飲食一日菜單示範
您或身邊的親友是否會時常忘東忘西,甚至嚴重到記不得曾允諾過的事?您認為這是因為粗心還是失智症的初期症狀?若當您或您的親友因記憶衰退而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就該正視這是否為失智的症狀,根據衛生福利部與其他相關失智症團體的流行病學統計結果發現,台灣110年65歲以上老人失智盛行率推估為7.59%,表示約13位老人中,就有1位是失智症的病人,但其實失智症不可怕,若能及早發現,早期開始治療是可延緩衰退的發生,或是當尚未發病前,我們都可透過生活或飲食型態來預防失智症的發生。不願面對的真相-是老化還是失智?老化是屬於正常的生理機能衰退而非疾病;相反地,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非老化,它屬於多重病徵集結的疾病,失智不單是記憶力衰退,還可能有其他認知能力的退化,同時也可能出現妄想、幻覺或個性改變等情況發生。失智症的十大警訊:如何預防失智症?1.維持健康體位(18.5≦BMI<24):(1)40-64歲時,體位肥胖者(BMI≧30),失智症發生的相對風險提升近3倍。(2)過重者(24≦BMI
-
2021-06-15 失智.大腦健康
良好作息預防中風 有助避免失智
邁入中年,許多人擔心:「我會不會突然中風倒下?還是會得失智症?」不管是哪種失能,對病人和家屬都造成莫大壓力。但中風使失智症風險增加兩倍,當中風又再失智時,無疑讓病家困境更雪上加霜。積極預防中風的危險因子,有助避免失智症。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而是認知功能退化、導致生活功能受影響而無法自理。可能影響認知層面,包括記憶力、執行功能、專注力及行為情緒等。目前失智症無法治癒,但早期診斷對病人及其照顧者生活品質有幫助。失智症最常見「阿茲海默症」,約占5至6成;其次為「血管型失智症」,約占2至3成;其他如「額顳葉失智症」或「路易體氏失智症」,其比率皆小1成。血管型失智症成因,包括單一關鍵性腦梗塞失智症、多次中風失智症及腦部小血管疾病。血管型失智症的臨床特色與阿茲海默症不同,常會有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或階梯狀退化。阿茲海默症早期以短期記憶衰退為主,但血管型失智症早期則出現動作反應遲緩、步態不穩或精神相關症狀。但兩種疾病也並非涇渭分明,因阿茲海默症者腦部影像也常看到血管相關病變。該如何預防中風及血管型失智症?建議保持良好作息,例如健康飲食、控制體重、適度運動、戒菸、避免過量喝酒、維持正常社交生活、注意「三高」控制。若屬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患者、心律不整(如心房顫動)患者,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服用抗血栓藥物來預防中風。若是中風患者,則應配合醫師及復健師的治療策略,積極控制中風相關危險因子,規律服用適合的藥物,並搭配良好生活作息,注意飲食控制、適度運動及正常社交生活。 及早辨識中風徵兆很重要,請記住「FAST」口訣:判斷是否有突發性的臉歪嘴斜、單側肢體無力、說話異常等,符合其中一項都要盡早送醫,才能把握治療黃金時期。
-
2021-03-18 科別.消化系統
全台瘋鮭魚吃到飽 營養師提醒:生食吃太多影響腸道健康
日本連鎖壽司店推出免費吃行銷方案,造成全台百餘人改名「鮭魚」,台南市立醫院營養師張麗娟表示,鮭魚、秋刀魚富含Omega-3,特別在季節交替之時,可對抗心血管疾病,不過這幾天大家瘋壽司吃到飽,其實生食不宜過多,除有寄生蟲疑慮,也會影響腸道健康。張麗娟表示,鮭魚中含有大量的營養成分,包括各種蛋白質,維生素如維生素A,B,D和磷,鈣,鐵等礦物質,鮭魚中最有價值的物質之一是Omega-3脂肪酸,可以有助擺脫身體發炎,不但能夠對抗腸道過敏,還能保護心血管、抗憂鬱、預防記憶衰退,不過生食不宜過多。至於有哪些食物含有Omega-3呢?如深海魚鮭魚,但是由於大型海魚重金屬含量高,建議每周吃2次深海魚肉,每次的量約在2份~3份,大約是60 ~90公克,建議與小型魚如鯖魚、秋刀魚交替食用。風濕免疫科醫師鄭傑夫也指出,研究發現「地中海式飲食」可降低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地中海式飲食的原則,包括每餐以蔬菜、水果、全穀、豆類、橄欖油、堅果為主,可添加香草或辛香料取代人工調味料。每週至少2~3餐有魚,最好是油脂豐富的魚,例如秋刀魚、鯖魚、鮭魚,可適量攝取禽肉、蛋,與乳製品。每天平均攝取0.21克以上omega-3,相當於每周至少食用100公克油脂豐富的魚,可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風險35%。張麗娟補充,素食者可藉由亞麻仁子、奇亞籽、海藻類等補充Omega-3。她提醒除了魚類,蔬果和牛奶也不可少,因為蔬果中含有維生素B群和具有抗氧化的維生C和E;蔬果中還含有維生素B6,可以使血液中的同半胱胺酸代謝,牛奶中不只有鈣質,還有維生素B2,也應該要每日攝取。張麗娟建議,均衡飲食基礎應著重「質」而非「量」,提高營養密度,餐餐吃七、八分飽就好,且生食也不宜過多,除有寄生蟲疑慮,也可能影響腸道健康。攝取優質的六大類食物:全榖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堅果種等,才是健康飲食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