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0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記憶
共找到
1756
筆 文章
-
-
2025-02-18 養生.抗老養生
改善衰老時間和生活質量 專家揭4種科學支持方法有助健康長壽
長壽代表什麼?活得更久應該是有更多時間與摯愛的人相處,做自己喜歡的事,並且創造回憶,而不僅僅在應對老年時期的慢性病。專家指出,年長者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防止身體殘疾,並延長我們的積極預期壽命。雖然我們仍無法改變基因,有研究表明生活方式的選擇,尤其是飲食和運動,在決定我們是否能過上長久、健康的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這意味著你可能比你想像更能掌控影響長壽的因素。以下為4種基於科學支持來改善壽命的方法:1.地中海飲食當談到改善長壽和預防疾病的飲食時,總是會提到地中海飲食。它們以魚類作為蛋白質來源,魚類富含有助於大腦和心臟健康的脂肪。此飲食模式還包含大量的蔬菜,並限制高度加工的食品和糖分。【延伸閱讀:地中海飲食有哪些食物、怎麼吃及好處一次看】專家提醒,沒有任何一種「速效飲食」能產生深遠的影響。當我們思考長壽時,我們必須考慮那些能帶來長久影響的飲食模式和變化。更重要的是,這些變化必須是可持續的。除此之外,一次專注於一個元素,並確保它符合你的個人偏好。例如你喜歡扁豆的話,可以用它來代替白米飯。或者你不喜歡魚類,那就改從其他蛋白質來源攝取。2.減重肥胖與許多慢性病有關,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甚至會縮短壽命。對於許多成年人來說,減掉一些多餘的體重對長壽和整體健康非常有益。不過專家提醒,與其一昧試圖減重,不如了解適合自己年齡、性別和身高的理想體重。即便僅是減少5%的體重,也能顯著影響從血糖到血壓等多方面的身體指標。換言之,在各個人生階段保持健康體重對於健康老化至關重要,並且有助改善健康壽命。3.不久坐隨著久坐行為越來越普遍,有研究已經聚焦於這對長壽和疾病風險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專家指出,久坐行為如長時間看電視,已與慢性病的風險增加相關聯,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過早死亡,而此風險增加可歸因於肥胖及體力活動減少。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你定期運動,久坐仍然與嚴重的健康風險相關。因此,不要只想著用一次劇烈的健身訓練來抵消懶散的日子,要思考如何在一天中增加身體活動,像是在家裡或辦公室走一走。4.運動定期運動是對健康最有益的事情之一,而且這不僅僅是關乎你的身體健康,運動的好處也延伸到大腦認知功能。有研究發現,對於年長者來說,心肺適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是跨多個認知領域(包括記憶)的腦部健康絕佳指標。找到能增加身體活動,同時減少久坐時間,並且是愉快的,是讓這個習慣能夠持續下去的關鍵。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建議,成年人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體力活動。整體而言,積極運動、減重、採用地中海飲食以及限制久坐行為,不僅是延長壽命的關鍵,還有助於提升你的生活品質或健康壽命。此外,充足的睡眠及減少壓力也有助達成此一目標。【資料來源】.5 Science-Backed Ways to Live a Longer Life.Successful Aging: Tips for Keeping Your Body and Mind Sharp
-
2025-02-16 養生.運動健身
增進肌力、心血管健康 女性50歲後做6種類運動有助強健身體
不論年齡,規律運動都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基石。加州的ACE認證私人教練喬伊納(Damien Joyner)表示,對50歲以上婦女族群而言,規律且全面性的運動可增進肌力、心血管健康、敏捷與協調度等,進而提升生活品質。Eating Well報導,專家建議50歲以上婦女每周做包括快走等六種運動來強健身體。1.快走促進整體健康走路常被推薦為最佳運動方式之一。營養(Nutrients)期刊上的一篇研究顯示,飯後走路可以降低身體對當餐的血糖反應。喬伊納說,許多人常告訴他對走路感到厭倦,或效果不如從前,他建議提高步行速度,或是規劃有坡度的路線增加強度,更能訓練自己的心肺與肌肉功能。2.承重訓練強化骨骼人體的骨密度會在30歲後開始衰退。藉由承重運動(weight-bearing exercises)對骨骼施加負荷,可刺激造骨細胞,進而維持骨密度與骨骼肌力。喬伊納說,戶外健行、打網球或跳舞都是維持骨密度的良好運動。3.關節痛族群可做水中運動就算身體不舒服,仍需要有適當的方式保持活力。喬伊納說,水能提供低衝擊的環境,較溫暖的水能增加關節活動度,運動之後可能會感覺日常活動更為順暢。正如俗話所說,運動就是潤滑液;只要持之以恆,再加上經驗豐富的專家協助,便能體會到運動如何減輕疼痛。4.自行車運動增強腦部功能戶外運動是增進認知功能的首選。一項研究指出,年長族群只需騎二十分鐘的腳踏車就能增進海馬迴的功能,這是大腦中掌管記憶、學習與解決問題的組織。如果不喜歡傳統自行車,可以試試電動自行車,在輕鬆享受通勤或旅行的過程中保持活力。5.阻力訓練維持肌肉量部分長者面臨肌肉流失與虛弱的肌少症問題,而阻力訓練能有效對抗這個狀況。喬伊納說,建議練習功能性動作,模仿日常生活中身體的活動方式。例如透過硬舉(deadlift)訓練抬起物品的能力;或是以伏地挺身促進生活中推的能力;深蹲則是坐到站的核心訓練項目。6.瑜伽增進平衡感與柔軟度即使沒有驚人的柔軟度也能享受瑜伽。研究顯示這種身心訓練能增加身體平衡感、下肢柔軟度與肌力以及心理健康。瑜伽屬於低衝擊運動,就算年齡增長仍是一項安全又有效的運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5-02-14 失智.非藥物治療
集中10小時內進食 科學實驗發現間歇性斷食有助減緩失智症
研究人員發現,每天集中在十小時內進食,可改善認知功能並減少澱粉樣蛋白前驅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的累積;澱粉樣蛋白前驅蛋白的累積是阿茲海默症的典型症狀。這對於在早上8點吃早餐的人來說,這意味著得在下午6點就停止進食。這起針對小老鼠進行的研究還發現,限時飲食可改善小老鼠的記憶和睡眠習慣,顯示這種飲食方法,不僅可以預防癡呆症,還可以逆轉其症狀。聖地牙哥加大(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神經科學家、研究資深作者德斯普拉茨(Paula Desplats)博士指出:「我的家人很不幸的受到阿茲海默症的影響,我一直都很希望能從事轉化科學研究,並以某種方式來幫助患者。」她說:「限時餵食是個可以讓人輕鬆且立即融入生活中的策略。」研究人員指出,大約有80%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會經歷包括夜間睡眠困難和認知功能惡化等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紊亂的問題。晝夜節律被稱為是人體的24小時內部生理時鐘,負責調節包括睡眠、體溫、新陳代謝和荷爾蒙釋放等生理過程。患者經常會在半夜時間醒來,並在意識模糊的狀態下活動,大幅增加他們受傷的風險;而這種睡眠週期紊亂的問題,更是許多阿茲海默症患者需要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假設阿茲海默症患者出現的晝夜節律紊亂,是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結果,但事實很可能剛好相反,」德斯普拉茨指出,「晝夜節律紊亂可能反是導致阿茲海默症的主要因素之一。」這篇發表於Journal Cell Metabolism的研究,是透過讓一群透過基因改造而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老鼠,採用不同的餵食模式,來研究阿茲海默症與晝夜節律之間的關聯。而其研究結果顯示,間歇性斷食能透過調節晝夜節律,來減少大腦中澱粉樣蛋白分子的產生。間歇性斷食是一種飲食計劃,在這計畫中,你可在進食期間內正常飲食,但延長減少飲食量或不飲食的禁食期間。間歇性斷食眾所皆知,可以有效幫助人們減肥並改善慢性病狀況。(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5-02-14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失智症專家邱銘章預防失智現身說法 「我戴助聽器10年」
專精於失智症醫療領域的我,戴助聽器已10年了。最初是家人抱怨說,「我們講什麼,你怎麼都聽不清楚或聽錯」。有一次開失智症的國際會議,我是主持人,在台上發現我竟聽不懂台下的人問問題,受到了刺激,於是趕快配戴助聽器至今。聽損 是失智症危險因子其實我們家有家族性高頻的聽力喪失問題,單音高頻率段集中在3000、4000赫茲(Hz)及以上的頻率為主的聽力喪失,我的父親則是在80幾歲才開始戴助聽器。聽損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但可以治療與預防。研究已證實,聽損的人配戴助聽器,有助於降低失智風險,因此要預防失智就要保護聽力,最好是從年輕開始預防聽損。聽損在高齡者頗為常見,通常是從在吵雜環境中無法聽清楚別人說的話開始,由於是慢慢發生、逐漸惡化,因此不易被發現,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比較困難。不少來看診的長輩有聽損問題,但就是不願意戴助聽器,我常常會取下耳朵上的助聽器向長輩說,「你看,我有戴喔!」希望能幫助長輩及早配戴助聽器,現在證據很清楚,「有沒有戴助聽器,對於將來發展成失智症,是一個決定性因素。」助聽器 有AI輔助可降噪多數長輩會嫌助聽器戴起來很吵,其實需要慢慢地適應,先在家裡戴,外出時可以先降低音量,現在很多助聽器有AI輔助,可以把它調整為降噪比較強的模式,只要偵測到很大聲時,它自動會把放大的音量立刻下降,讓人不會覺得很吵雜。聽損是失智症的第一名危險因子。當家屬發現患者開始常有對話聽不懂或聽不清楚的情形,這是失智症的早期症狀。目前台灣成年人聽損盛行率約20%(優耳聽力音量在25分貝以上才聽得到),65歲以上有失能性聽損者(優耳聽力音量在40分貝以上才聽得到)高達40%,建議要戴助聽器,以預防罹患失智症。聽損程度愈嚴重、發生時間愈久,失智的風險愈高。跟開始的聽力圖相比,每增加10分貝的聽損,發生失智的勝算比為1.3倍。輕度聽損者(25-40分貝)失智風險是沒有聽損者的兩倍,中度聽損者(41-55分貝)是3倍,重度聽損者(56分貝以上)將近5倍。即使輕度聽損,都會增加失智症風險,也會造成記憶及思考能力下降。高齡的聽損分周邊聽損和中樞聽損。周邊聽損是聽覺器官或耳蝸神經病變導致無法偵測到聲音,大部分可經由配戴適當的助聽器矯正,這種聽損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中樞聽損是無法在大腦中處理聲音,尤其是語音,常常有聽沒有到,有些話聽得見、有些話就聽不到,無法用助聽器矯正,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早期症狀。這時跟長輩講話的方式就很重要,我常表演給長輩的家屬看,你應在長輩的正前方,先招呼他取得注意力,看著他的眼睛,用簡短的句子慢慢說,不要太高頻、太大聲,就可以增加他聽懂的機會,簡單、具體、明確內容的對話,他大部分是可以聽進去的。聽損跟失智風險相關,腦部磁振造影研究顯示,中年聽損者的顳葉體積縮小速度較快,其中包括海馬迴、內嗅皮質等跟事件記憶相關的腦區。顳葉內側主管記憶、外側主管聽力及語言,如果聽損的人沒戴助聽器,他們在顳葉萎縮速度比聽力正常的人快,大腦萎縮速度也比一般人或戴助聽器的人還快。聽損 容易導致孤單憂鬱聽損也容易導致孤單、憂鬱或社交隔離等,這些都是增加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從認知儲備觀點來看,聽損減少了環境中來自聽覺訊息的認知刺激;還有心血管的共病,會導致耳蝸或聽覺的上升神經通道(橋腦到聽覺皮質)的缺血性損傷如耳中風、腦幹中風,進而產生聽損或顳葉內側萎縮造成失智。如果聽損25年以上的人,失智風險是最高的。研究顯示,失智風險高的族群使用助聽器後,追蹤3年的認知功能衰退風險可下降48%;即使聽損者已有輕度認知障礙,使用助聽器還是會降低變成各種失智症的風險。自我聽力篩檢法先將眼睛閉著,再以雙手的手指頭在兩耳旁邊互相搓一搓,看能不能聽得到,如果真的聽不到,就趕快去做聽力檢查。邱銘章小檔案現職:憶安診所神經專科醫師、台大醫院神經部特聘兼任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神經科兼任教授學歷:台大醫學系、台大電機研究所博士(醫學工程)專長:●記憶、認知、行為障礙●失智症●異睡症、嗜睡症、睡眠運動障礙、睡眠呼吸障礙●一般神經科(腦中風、巴金森、癲癇等)經歷:●台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兼主任●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台大醫院失智共照中心主任●大醫院睡眠中心主任●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30招日常健腦活動 打造專屬的不失智生活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與聯合報合作,邀請邱銘章醫師等15位預防失智專家,共同出版《這樣生活不失智》一書,鼓勵民眾依自身日常生活喜好,建立專屬防失智生活。各大書店好評販售中,聯合報亦提供購書優惠。劃撥資訊帳號:19920764戶名: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填妥書名、姓名、電話、地址、數量)洽詢電話:02-8692-5588轉5616、5871(平日09:00-21:00 假日10:00-16:00)《這樣生活不失智》新書分享會 時間| 2025/3/8 (六) 10:00-11:30主講|柯宏勳 所長 / 延希職能治療所 費用|入場費150元 / 人 (現場繳費)地點|晴耕雨讀小書院(桃園市龍潭區福龍路二段169巷181弄30衖90號)報名|請點選連結報名
-
2025-02-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在教與學中找到更好的自己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臨床醫學的教與學」,由三位大學醫院不同階段的醫師分享他們在這方面的心得。剛由醫學院畢業的PGY (畢業後不分科住院醫師) 真誠地描述自己誠惶誠恐地幫忙學弟妹學習臨床醫學,而領會教學想長的心路歷程。一位已有幾年臨床經驗的內科住院醫師幫忙醫學生在每日的臨床工作中,領會如何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務操作,讓醫學生們更直觀地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診斷方式以及治療原則。醫學院的老師更利用臨床醫學的教學理論與技巧,提高教學效果,並分享在床邊教學或課堂授課的準備,常有腦中記憶重整更新之感,而感受到教學樂趣與成就感。「Doctor」這個字的字根doc來自拉丁文docere,意思是to teach to instruct,中文「醫師」兩個字中既有醫亦有師,清楚地詮釋除了醫療任務,醫師這個角色亦承擔了傳道授業解惑之責;臨床醫學的成長路上,知識技能的傳承在正式與非正式的場域中,經由課堂傳授、手把手帶領與人際關係的潛移默化,在言教、身教甚至是境教中有形無形的傳遞影響著。許多人覺得教學是個困難的任務,總覺得要有豐富的學識及臨床經驗才夠格當任教師;然而教學相長,跟據Snell (2011)的整理,醫學生認為約有1/3的學習是來自於住院醫師們的教學與分享,Prince(2005)的研究指出70%的醫學生覺得年輕住院醫師是他們臨床學習的好老師。當提到Residents as teachers或是住院醫師的教學責任時,許多住院醫師的反應是「我還在學習,哪來的能力教別人?」、「我忙到都自顧不暇了,怎麼還有時間教學弟妹呢?」或是「我有心想教,但不知道我教的方式對不對?」等。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雜誌的學習平台特別提到「Although you may not realize it, you (the resident as teacher) teach through all your words and actions」,美國現代醫學教育的重要推手哈佛前院長Daniel C. Tosteson也曾提到「We must acknowledge……that the most important, indeed 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offer our students is ourselves. Everything else they can read in a book.」,事實上不管你自認有沒有在教,學生都在學,因此除了以住院醫師為教師residents as teachers的概念,相同的想法逐漸擴及紮根至students as teachers。住院醫師與同儕及醫學生們相處的時間比主治醫師更多,雖然住院醫師的臨床工作忙碌時間常變得很零碎,但在照顧好自己和病人的前提下,當臨床負擔比較不那麼繁重時,利用短短的時間與學弟妹們分享某個實用的臨床主題或技巧、職涯探索心得、工作生活甘苦談甚至是在一線工作值班時的生存撇步,盡管時間再短主題再淺顯,學弟妹都獲益良多。掌握「少即是多」的訣竅,與其花很長時間刻意教學搞得彼此很有壓力甚至精疲力竭難以為繼,倒不如利用看病人或工作學習的零星空檔交流互動有效教學,對年輕同儕的關心、臨床思路分享指導、溝通技巧照護心得、特定但實用的小議題或臨床技能等,學長姐們一點一滴的付出學弟妹們都感受得到。臨床學習的路上我們總有許多學習專業知識技能的課程與機會,但對於如何教學卻很少經歷正式的訓練。許多人在專業成長的過程中從師長學習獲益,無論是語言或非語言的引導,相信在那過程中前輩的身影也形塑了年輕醫師對未來的想像,正向role modeling的過程堆疊營造出機構的教學氛圍與文化,負面的氛圍也會澆熄團隊的凝聚力,因此教學的熱忱是會擴散傳遞的。好教師有三要素:「教學熱忱、教學技巧與專業能力。」其中以教學熱忱為首要,只要有心願意開始永遠不算晚,但如果能有內在及外在的動機支持,教學熱情才能繼續發光發亮。外部動機包含相關的規定獎勵等,然而當臨床負擔沉重身心疲勞時,外部動機有時不僅效果不彰甚至可能引發反效果。內部動機往往是能支持我們克服困難持續努力的關鍵,當人們覺得某事該做、有興趣、甚至在付出的過程中尋得了自己的定位與成就感,這時候就算覺得很累也較有動力持續下去;當然若能同時配合外在動機提升成就感甚至努力被看見,在正向回饋下更能大大提升持續教學的意願。再者倘若有機會接受一些教學與回饋技巧的訓練,在進行教學時會更有自信,互動中建立的人際情誼與合作默契將會是未來醫路上的寶貴資產。除了教學我也負責師資培訓工作,對於住院醫師教學,推薦大家從微型教學模組開始嘗試,這是頗為適合住院醫師在忙碌職場中運用的教學技巧,藉用簡潔明確的教學架構,在有限時間中完成教學診斷-有效教學-教學回饋,非常容易上手,例如One Minute Preceptor Model (Get a commitment、Probe for supporting evidence、Teach general rules、Reinforce what was done right and Correct mistakes)及BOPPPS Model ( Bridge-in、Objective、Pre-assessment、Participatory Learning、Post-assessment and Summary),推薦給大家試試。住院醫師們不用擔心能力不足以招架同儕或學弟妹的提問,醫學領域浩瀚知識日新月異,沒有人是全能的,遇到無法回答的提問「我們一起回去查,明天討論!」,知己所不能而主動學習是成人學習的特點,經由目標性的查找,學習會更有效率喔!Benjamin Franklin提到「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learn」,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主動學習的效率大於被動學習的效率,學習新知識後若消化吸收再轉化傳授他人,其學習效率是最高的,也就是說在這過程中收穫最多的其實是教學的人。我們學習許多的專業知識,倘若能在教學或衛教的過程中用自己的詞彙淺顯易懂的比喻表達,讓學員甚至是病人家屬瞭解,看著自己越來越獨當一面的樣子,相信也會更有自信,提升專業感。無論是臨床教學或課堂講授討論時,學員及學弟妹也時常會分享一些我不知道的知識或技巧;我在備課的過程中也常有腦中記憶體重整更新之感,挺有收穫的,「To teach is to learn twice」教學相長如同腦內啡般在繁重的臨床生涯中提供不一樣的樂趣與成感就。
-
2025-02-12 失智.失智資源
臺北市創新宣導認識失智症 首創推廣歌曲、打造微課程AI專家
失智友善推廣歌曲 喚起年輕世代共鳴臺北市6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全市總人口的20%,邁入「超高齡社會」,隨之而來的是失智症者逐年攀升。為提升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並鼓勵年輕世代關注此議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首創朗朗上口的推廣歌曲《支援記憶,陪你前行》。透過輕快的旋律將失智症知識融入生活,例如提醒民眾失智症常見徵兆、以免誤認失智症是老化現象,而延誤就醫時機。另為宣導失智友善社區概念,加深民眾遇到失智症者以「看、問、留、撥」協助,特編制舞蹈及RAP,讓民眾更容易理解學習,喚起年輕世代共鳴。多元學習課程 創新打造微課程AI專家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近年製作多元學習素材,讓「認識失智症」成為全民教育,跟隨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導入AI相關技術與應用,為提升民眾對失智症之認識及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攜手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處,創新打造線上AI虛擬專家,於「臺北e大數位學習網」製作微課程,AI講師講述失智症的成因、失智症種類及病徵、預防失智症方式等內容,深入淺出地傳達失智症相關知識,培養市民失智症基本認識以友善包容失智症者。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持續運用多元管道,提升市民對失智症的認識,並強化對失智症者的友善態度。更藉由創新宣導手法讓各族群產生共鳴,共同關注失智症議題,攜手打造一個關懷、包容的臺北失智友善城市。●《支援記憶,陪你前行》臺北市失智友善推廣歌曲:https://pse.is/73rl4y●「預防失智症,從健康生活做起」AI講師微課程:https://youtu.be/PkgCoUF_QWA?si=U0jgWg0ldDRyNxKj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廣告
-
2025-02-1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談住院醫師在醫學教育中的角色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臨床醫學的教與學」,由三位大學醫院不同階段的醫師分享他們在這方面的心得。剛由醫學院畢業的PGY (畢業後不分科住院醫師) 真誠地描述自己誠惶誠恐地幫忙學弟妹學習臨床醫學,而領會教學想長的心路歷程。一位已有幾年臨床經驗的內科住院醫師幫忙醫學生在每日的臨床工作中,領會如何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務操作,讓醫學生們更直觀地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診斷方式以及治療原則。醫學院的老師更利用臨床醫學的教學理論與技巧,提高教學效果,並分享在床邊教學或課堂授課的準備,常有腦中記憶重整更新之感,而感受到教學樂趣與成就感。從醫學生時期開始在醫學院、醫院長大的我,深受老師們的指導。從醫學院開始的導生制度,給予我們一個家族般的凝聚力。陳慧玲教授曾擔任我學生時期的導師,從那時開始,到我當兵、選科,及擔任各層級住院醫師時,老師時時刻刻關心我的學習與臨床狀況,並給我許多建議與教導。畢業後身為住院醫師,我接受著很多老師(主治醫師)的指導,而住院醫師同時是學生,也身為Junior(後進)住院醫師的學長和醫學生的小老師。我在照顧病人遇到不解的時候,有主治醫師可以請教。對於醫學生而言,住院醫師能幫學弟妹開啟進入臨床工作的第一扇門。在每日的臨床工作中,我們不斷學習如何直接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務操作,透過床邊教學,讓醫學生們更直觀地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診斷方式以及治療原則。在實際的個案中學習臨床推理以住院病人的診治為例,對於每一個住院的患者,我會先帶著學弟妹分析主訴(Chief complaint,病患就醫的主要緣由)及其他臨床症狀(Clinical presentation)。綜合此年齡層、性別、地區的盛行疾病(Epidemiology),心中列出幾個可能的診斷,有各個診斷大致的可能性推斷(Pre-test probability)及先後順序,以及這些診斷是否有急迫性必須立即處理。接著利用身體診察(Physical exam)優化自己的想法,比方說,利用神經學症狀(Focal neurological sign) 大致評估病人可能是哪個腦區或哪些神經可能出問題,利用心音(Heart sound)初步推測是否可能有瓣膜性心臟疾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利用水腫(Pitting edema)、黃疸(jaundice)症狀,推測可能有肝的疾病等等。接著安排檢查,以確定我們的推論及診斷。有些檢查我們是想優先排除(rule out)高度危險的診斷,比方說,有些檢查非常靈敏(Sensitive)但不特異(Specific),我們用來排除嚴重的診斷。比方說,d-dimer 升高可能來自身體任何地方的血栓,另一方面它在嚴重發炎時也是急性發炎反應的指標(biomarker for acute inflammatory response)。對於肺栓塞可能性不高的病人(low pretest probability),我們可以藉d-dimer 排除肺栓塞,但不能用它來診斷;而對於肺栓塞機率高的病人,very low d-dimer 只能降低檢測後可能性(Posttest probability),也不能完全排除此疾病(rule out)。再者,有些檢查結果或臨床症狀是否某疾病的特徵(pathognomonic),有高度特異性(highly specific),但並不靈敏,若出現陽性幾乎可以確診,但未測出(Negative findings)不代表沒有這個疾病。這樣細膩且複雜的推理過程,並非教科書熟記就可應用,每一位病人的臨床表現及檢驗數值,都是獨特的。我在指導醫學生和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醫師(PGY1/2)時,發現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太過依賴教科書或文獻所述的疾病特徵(Pathognomonic sign),而過早排除了(rule out) 很多可能的診斷,有可能遺漏很多疾病,或用廣泛性的評估(Global screening) 方式,試圖大海撈針,結果檢驗數值(Lab data)出現大量的臨界數值(borderline data),看到很多「非特異性的發現」(Non-specific findings),而迷失在大量不相關的診斷當中。以上過程看似複雜難懂,但就像偵探一般,抽絲剝繭,反覆驗證思索,討論的過程,可以將過去書本上的知識,化為實際能應用的診治方向,實為醫學之精隨所在,因此這探索過程,若沒有學長姊細心的引領,很難靠自身或科技來完成學習。醫病互動另一個我認為很重要的部分是人與人的互動,從醫學生蛻變到醫生的過程,最常遇到的困難是如何與病人及家屬互動。從我PGY時期開始帶醫學生,我都會教導如何跟病人自我介紹、系統性地詢問病史、與病人互動完成身體檢查、與家屬溝通。很多醫學生會被病人或家屬質疑專業性,而我則會跟他們說明,醫療團隊的組成包括主治醫師,甚至病房主任,負責臨床決定。住院醫師負責處理病人的症狀及需求,醫學生則以見習或實習的方式,病家同意為前提,成為團隊照護的一員,但不做任何醫療決定。學弟妹在住院醫師帶領下,可以看到他們的學習也很快,因為跟病家互動時間長,有時甚至能聽到家屬的真心話。曾有醫學生在床邊,當場看到病人掙脫束縛,用乒乓約束手套拔出鼻胃管,所幸及時看到並阻止,避免危急狀況發生;也曾有醫學生,看到看護收尿布時,大便顏色黑色(代表腸道出血),馬上通知我,讓我們能及時處理。醫學生在住院醫師的帶領下,不只是學習,也能成為團隊當中貢獻心力的一員。見山是山、一層一層不同風景「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諺語,適用於醫學教育。回顧自己在求學的各個階段,高中時得了幾個競賽的獎項,便自以為已對生物醫學有了一定的瞭解,還常「指導學弟」。上了大學,方知自己是井底之蛙。大四考完國考,也有了種自己「懂了」的錯覺,在學弟妹面前更是侃侃而談,誤把自己當成了「大師」。直到大五進了臨床見習,才發覺大部分的病人,都不像課本上的樣板,按圖索驥式的診斷漏洞百出。成為PGY開始直接照護病人,發現自己在診斷、治療、醫病溝通、制度下的臨床工作,都有諸多不足之處,時時需要老師及學長姐們的支援及教導。在帶醫學生的過程中,學弟妹提出的問題,居然常常令我語塞,凸顯我的思考存在許多盲點。成了內科住院醫師(R)以後,開始對病人的診斷治療有一定程度的想法。照顧病人幾年以後,慢慢發現自己學生時代,從來沒有真正讀懂課本,即使是PGY及內科住院醫師奉為聖經的「Pocket Medicine: The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Handbook of Internal Medicine」,看似簡單的診斷流程(Algorithm)及簡短的幾行字,代表著卻是整合著多個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臨床指引(Guideline)及許多專家的臨床經驗。我常鼓勵學弟妹多看、多學習。讀課本三年,遠不如照顧病人一個月。只有病人才是真正的老師。他們的症狀都是切身之痛。即使大家看得是同一本課本,但臨床經驗的差距,導致我們對課本的理解完全不同。每逢看到醫學生來到病房,我都會手把手帶著他們問診、身體檢查、梳理病人的症狀與時間線、提出鑑別診斷(Differential diagnosis)、安排必要的檢查、解讀報告結果。我剛成為R2開始進加護病房(ICU)照護,有幸受到R3指導。當我成為R3,也積極的指導R2。現在當了心臟科Fellow,我會帶住院醫師、醫學生學弟妹參觀導管室、與主治醫師討論治療計畫(Treatment strategy)。我也會帶學弟妹看著我掃心臟超音波,講解每一個角度畫面、解釋所發現的特徵。我自己也還是菜鳥,在導管室有非常多東西要學,也很感謝老師、學長姐的指導。台大醫院重視經驗的傳承,無論是老師對於學生,或學長姊對於學弟妹。後人站在前人肩膀上,能夠承先啟後,看得更高、更遠。「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在學生到醫師的養成過程,我不斷抱持學習的心,也樂於與學弟妹分享學習的心得。我的目標是成為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而這個過程,雖然有「學然後知不足」的體會,但持續的虛心求教,總讓我的每一步都感到收穫滿滿,也希望自己能成為學弟妹心中的榜樣與靠山。
-
2025-02-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路上,從尋寶者到引路人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臨床醫學的教與學」,由三位大學醫院不同階段的醫師分享他們在這方面的心得。剛由醫學院畢業的PGY (畢業後不分科住院醫師) 真誠地描述自己誠惶誠恐地幫忙學弟妹學習臨床醫學,而領會教學想長的心路歷程。一位已有幾年臨床經驗的內科住院醫師幫忙醫學生在每日的臨床工作中,領會如何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務操作,讓醫學生們更直觀地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診斷方式以及治療原則。醫學院的老師更利用臨床醫學的教學理論與技巧,提高教學效果,並分享在床邊教學或課堂授課的準備,常有腦中記憶重整更新之感,而感受到教學樂趣與成就感。常有人說,六年制的實習醫學生邁入住院醫師的階段之間存在偌大的鴻溝,本以為只是師長促勵我們在學生時期好好用功的威嚇,殊不知對於剛結束兩年實習生涯的我才覺察這段差距的驚人。沒有intern的緩衝和對工作的事先熟稔,一夕之間成為臨床人力甚至負擔教學義務,不只是擔憂臨床處置不周,更是害怕教學責任未盡,畢竟誤人子弟的罪過甚可過於庸醫殺人呢!對於「教學」,多數的PGY(不分科住院醫師)在初期想必都會覺得連自己都還未找出最佳學習方式,就要負責教導學弟妹,誠惶誠恐可想而知。其實在醫院的學習是種需要培養與練習的技能,有別於學生時期只要肯挑燈苦讀,多能在考試得到高分,在醫院的學習,即使早到晚歸、精疲力竭,仍可能一無所獲。學都不及掌握,況言教?我仍記得大五從醫學院甫入醫院之際,落寞無助卻不知所措是我的日常。那一年第一個實習科別是內科,常覺得自己明明剛完成藥理病理整年的試煉,熬過每日不間斷早八到晚五的大堂課,通過第一階段國考,理應是終於可以運用滿腹經綸的時候。然而,事實上卻總感到所學和可用差距的力不從心。接病人和打一份病歷要花上半天,接著上科部安排的核心課,一整天下來和學長姐的對話幾乎只有病人的分配和病房事務。到了大六才是全時間投注在病房,因為接病人打病歷愈加熟稔,也不用花時間上課,我得到時間可以專研病人的病程發展、判斷各項實驗室數據、研究影像等等,最重要的是我有空閒向住院醫師學長姐請教,得到引路和經驗的傳承。在臨床學習上我愈發快樂,也終能領悟「從病人上學習到的知識才能記得長久」這句話。回首二年心境轉換之大,我認為掌握到在醫院的學習技巧十分重要,以老師或學長姐指引的方向為經緯,可以迅速找到學習重點,也才不會在過去病史如老太婆的裹腳布的病人上無所適從。於是,我認為在醫院學習的好壞,主治醫師以及住院醫師等前輩無庸置疑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得到好的教學,是事半功倍的關鍵,甚可獲得茅塞頓開的驚喜。在醫學的黑森林中,剛愎自用只會體悟到橫衝直撞後的一事無成,而謙虛請教,以學長姐給的地圖按圖索驥才能尋見寶藏。雖然住院醫師們常因繁雜工作忙到焦頭爛額,試著「思考或查資料後再發問」、「適當的讚美」、「幫學長姐做臨床雜事,如做心電圖」,幾乎都能得到學長姐們的傾囊相授。一直以為住院醫師才擁有教學的資格,直到大六在病房遇到學弟妹,我才領悟到,「教」其實是奠定於「學」之上,而「學」則要透過「教」來鞏固。要先學才能教,但不一定要學富五車才能教人,光是分享大五的那段撞牆期,就可以幫助到許多初入臨床而迷惘的學弟妹,光是複習掃一次到院前重點式照護超音波(Point-of-care Ultrasound, POCUS),就可以教給第一次學習的新人。在教的過程中,不但感受到自我價值,更是知識的再次鞏固,何樂而不為?即使沒有知識上可以傳授,經驗上的交流也足夠讓自己有機會回首,擁有更大的格局看待往日,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同時,其實是將挫折砥礪而成的珍珠吐出的過程。因為有後輩的提問和存在,我們也才能在壓力中不斷鞭策精進自己,甚至有機會整理過去經驗,成為他人可貴的寶藏。在習醫的一路上,我們從懵懂無知的尋寶者,逐漸成為向後輩指路的引路人,本以為是驚天動地的角色轉換而驚慌,然而,經過沈澱與思考,此身份的轉換似乎也沒那麼駭人,雖然傳遞知識仍希望能達到醍醐灌頂的功力,僅是多一年的臨床見聞也足夠成為良好的教學材料。在醫學的黑森林中踽踽獨行,不斷尋找新寶藏的同時,對已經擁有寶石的取出雕鑿,能使其愈加閃耀動人,對問路者的經驗傳承,能使曾經受人的福澤繼續散播。不斷的遇見和尋見,在朝心之所向前進之時搜集寶藏,也珍惜旅途中偶遇的每個人,相信那一天回首,不但是對於醫學教育的貢獻,抑或自身實力的累積,必能為一路走來的自己感到驕傲而不虛此行。
-
2025-02-09 名人.劉秀枝
減緩大腦萎縮退化 劉秀枝告訴你怎樣才能成為超級腦力老人
我們都會老,但每個人變老的速度不一,而且每個人的各個器官老化的速度也不同。有次我演講時說:「我認為我老化最快的是我的外貌,而老化最慢的是我的大腦。」看到聽眾很多人點頭,我不知要高興還是傷心?醫療進步讓許多老化及老化相關的退化性疾病都可以修復甚至逆轉,例如醫美讓臉蛋回春、白內障摘除並植入人工水晶體以及膝關節和髖關節置換術等,但大腦退化及其相關疾病如阿茲海默症等無法用手術或藥物治癒,因此預防是最好的方法,也就是操之在我,除了極少數的遺傳基因,大都是可以經由控制其風險因子來預防。隨著年紀增大,記性(尤其是短期記憶與情節記憶)會逐漸減退,但並不影響日常生活 ,並非失智。不過還是有一群老年人,直至80歲,其情節記憶還能與50-65歲的人相當,被稱為「超級腦力老人(superagers)」。怎樣才能成為超級腦力老人呢?近20多年來,有關超級腦力老人的研究甚多,其中以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th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SuperAging Program)以及西班牙馬德里的長期追蹤研究(the Vallecas project)最為人知。2023年8月《刺胳針健康長壽》一篇來自馬德里研究的論文,對64位平均81.9歲的超級腦力老人與55位平均82.4歲的一般老人,平均追蹤5年,大腦的磁振造影檢查顯示,超級腦力老人腦部的顳葉內側、前腦以及視丘的腦灰質體積較大;追蹤5年後,其腦灰質的萎縮速度也比一般老年人慢。至於兩者的生活習慣,除了超級腦力老人的動作較快,以及較少焦慮與憂鬱外,兩者沒差別。甚至在阿茲海默症血液生物標記的指標上,兩組也未有差異。因此作者認為超級腦力老人並不是大腦內不會出現阿茲海默症的相關變化,而是先天因素(大腦較大)加上後天的努力,而能抵擋歲月和疾病的侵蝕,減緩大腦萎縮退化之故。研究超級腦力老人已超過25年的美國西北大學,最早提出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此研究團隊發表於2017年《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的一篇論文,對31位超級腦力老人與19位一般老人,進行各項人格心理量表的評估,結果發現超級腦力老人在心理幸福感量表中顯示人際關係較好、較正面,而其他量表項目則沒有差別。作者根據此團隊之前的大腦解剖研究,推測是超級腦力老人大腦的前扣帶迴較厚,且有較多的馮‧艾克諾默神經元(Von Economo neurons)之故。雖然目前研究還無法確定超級腦力老人養成的原因,但可以確定的是與預防失智症的保護因子很相似,除了受教育、多動腦、多運動、多活動、睡眠充足、遠離空汙、控制三高、保護大腦外,維持心理健康,不孤寂、少憂鬱,良好的人際關係,尤其是擁有可信賴的朋友也是很重要。臺灣於2023年平均壽命80.23歲(男性76.94、女性83.74),預計將在今年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看來我們不僅會變老,還可能活到百歲,因此期許自己成為超級腦力的老人就很重要了。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
-
2025-02-04 養生.生活智慧王
清理父母老家遭拒、爆衝突如何溝通?專家教3招說服長輩「斷捨離」
先前報導過應該趁父母還健康時清理雙親住宅,如果你認同「斷捨離」的概念,也許你也有興趣聽聽什麼叫做「老前整理」。隨著高齡化時代到來,日本興起一股老前整理的風潮,提倡高齡者應該趁還健康時清理自己長年累積的物品,留給自己和子女更乾淨的空間與生活,也降低處理身後事的成本。然而,當子女想要幫父母老家進行大掃除時,可能會遭到強烈反對,日本收納專家伊藤まき(Maki)就在日媒分享,面對這種情況時該如何有效溝通。1.採取循序漸進原則當父母非常執著於留下物品時,強迫清理很可能會引發衝突,因此不建議這麼做。更好的方式是先清理自己留在老家的物品,或者是整理房屋裡的某個區塊,當一小部分變得乾淨時,生活空間也變得更舒適,父母會慢慢意識到整理屋子的結果其實還不錯。2.柔性詢問而非強硬命令如果父母開始出現打掃家裡的意願,就可以著手開始清理其他地方,但不要用命令的口氣指揮家人清理,更不要沒有徵詢同意就擅自丟掉物品。對子女來說不起眼的東西在父母心中卻可能是有價值或是珍貴記憶的寶藏,或者當初花下很多錢購買的物品。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詢問父母是花了多少錢買的,並確認它是否還能使用,並和長輩進行討論,鼓勵他們將東西轉賣或是處理掉。3.轉移捨不得的情緒建議子女讓父母知道,把不需要的物品拿去二手市場或網站上賣可以賺錢,即使實際上出售的價格不高,也盡可能告訴他們可以賺很多錢,將他們「丟掉很浪費」的觀念,轉化成「可以賺錢」。收納師也提醒,改變屋子的狀態對於父母、自己,甚至是家中的小孩寵物都會造成情緒上的影響,因此最好是一步一步慢慢整理,避免對家人造成太大壓力。此外,有些人可能會直接請人來打掃,然而,就算是整理專家也很難打動長輩,說服他們丟掉已經不需要的物品,因此先讓子女或是家人進行「示範」,讓他們感受斷捨離為生活帶來的好處,就能讓整理父母老家這件事情變得更順利。
-
2025-02-02 醫療.腦部.神經
日常太規律其實不好 醫師揭生活6NG習慣恐讓大腦提早老化
大腦的功能會在60歲後隨著年齡逐漸退化,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西達塞奈(Cedars-Sinai)醫療中心的醫生譚(Zaldy Tan)和美國神經病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成員芬尼(Glen Finney)表示,生活中有六種習慣,會讓大腦提早老化。芬尼說,不要覺得因為年紀變大,很多事情發生都是理所當然,若好好照顧大腦和身體就能健康地老化,有些你以為會發生的變化就不會發生。以下是六個會讓大腦提早老化的生活習慣:1. 沒有太多社交生活人的朋友可能隨著年紀漸長而變少,社交生活也變少,導致人際互動變少及社交孤立,醫生說這會剝奪大腦的刺激和建立新神經連結的機會,加速大腦的退化。報導指出,和他人見面及交談會刺激大腦中語言處理和理解相關的區域,也會觸發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進而刺激新腦細胞的產生,若沒有社交互動,這個功能就不會被啟動,先前的研究顯示,那些與社會隔離的人大腦中與學習和思考相關的區域的皮質體積較低,患失智症的風險高出26%。2. 重複的行為人類是習慣的動物,但醫生表示,每天做同樣的事情會讓大腦提早老化,若一個人有「我不再是個孩子了,我不用擔心學習了」這種心態,會破壞大腦健康、讓大腦提早老化。芬尼建議可以透過學習樂器或外語來避免這情況,因為學習新的技能會刺激腦部新的細胞的生長,還能改善大腦中負責解決問題、長期和短期記憶的區域。3. 忽視壓力人年紀大的時候,可能會因為擔心財務狀況、朋友或家人而有長期或長時間的壓力,有些人會試著忽視這些壓力,但醫生說這樣會提高身體發炎的機率,破壞腦部健康。報導指出,有壓力的人會有較多壓力荷爾蒙,這和記憶問題有關,這對腦部的破壞會導致大腦提早老化,提高發生失智症的機率。若想減輕壓力,醫生建議可以進行呼吸練習或冥想。4. 吃太多外食或速食外食或速食很方便,但吃太多這些高鈉食物會讓腦部提早老化,還有過胖的風險;多項研究顯示,速食或超級加工食品會增加認知退化的風險,體內鹽分過多會損害認知功能,其中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如此阻撓了流往腦部的血液。5. 睡眠品質不良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建議人一天要睡7至9小時,其中有25%的時間是深度睡眠,但有約4成的年長者每個晚上都睡眠品質不良。譚說,睡覺時,記憶會被分類並被放置在對的地方,以供未來取用,β澱粉樣蛋白(beta-amyloid)這個破壞腦部導致阿茲海默症的物質,就是在睡覺時被清除,但若睡眠不足或品質不好,清除的過程就會被干擾。睡眠不足還會導致專注力和隔天回憶資訊的問題,久了累積就會讓大腦老化。6. 缺乏運動芬尼說,運動特別是心肺適能或增肌運動也能讓大腦保持年輕,可以增加大腦內的生長激素,例如提升腦部健康的神經因子,也能促進流到腦部的血液,刺激新的腦部細胞生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5-01-27 名人.王詩婷
王詩婷/創傷不是你的錯,但恢復是你的責任!人生怎麼再站起來?
我2019騎車腦出血後在家裡面對各種痛苦但隱形的症狀時,看到一句話:Trauma is not your fault, but healing is your responsibility,『創傷不是你的錯,但修復是你的責任』也就是身邊的人可以支持你、陪伴你,但最終要走出來,需要你自己把自己拉起來,努力往前走。但明明很痛苦,很憂鬱,到底要怎麼走出來?你應該已經歷了悲傷的前面四個步驟: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但你接受了嗎?聖嚴法師說『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聽起來簡短的四個步驟,但應該是人生最難的課題吧! 無論你的創傷是甚麼種(疾病/受傷,家人離開,失業)我們可以先重新認識新的自己,我現在的身心狀況是如何?把所有的痛苦勇敢列出來。先試著開始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可以檢討怎麼避免,或從中學習到什麼,但儘量不要讓自己過度執著。首先,建議尋找專業知識或支持,例如:閱讀相關的書、心理師。我自己就在這個過程認識了「臨床神經心理師」這個專業,也自己當病人找我們的名醫,台灣耳鼻喉科權威 賴仁淙 部長,尋求我受傷後耳鳴、暈眩的問題到解方。他給了我很全人醫療的建議:早上曬太陽、睡前不要用3C,還建議我看韓劇愛的迫降,好好抽離工作與現實生活。練習感恩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開始因應新的自己。我受傷後開始寫日記,每天寫下3-5件感恩的人事物,包含:感恩我還活著!感恩支持我的親朋好友!我過了五年多了,現在還是仍然每天寫日記,現在變的更正向樂觀,連最憤怒的心情寫完,還是能寫出當下感恩的人事物。讓我無論再怎麼痛苦,都能找到我很幸福的原因。我也開始設計自己的快樂,兩年前開始一個『Jar of Joy 快樂罐子』每一次一件事太給我無比的快樂,我會寫進去。每到年底,我會打開看看今年帶給我快樂的事,整理分類,能因此看見哪些事情帶給我快樂,這兩年最常出現的包涵:參加音樂會,與朋友出國,我的毛小孩們,很有記憶點的美食餐廳。因此我現在會很刻意的設計這些到我的生活裡。最後,我發現幫助別人能帶給自己無比的價值與感動。我建立了腦傷資訊網站,成立臉書腦傷病友會,在光田設立腦傷特診。過了五年半,我不只走出來了,我得到正向感恩的能力,我找到腦功能修復的工具與生活方法。身為醫院領導者,我對「人,真的想要什麼」有了全新的體驗與看見,讓我有了動力與方法帶來全人醫療與健康。只有你可以決定照顧你的身心健康。多愛自己吧!找到讓妳開心的事,找到讓你相處舒服的親朋好友,遠離消耗你身心狀態的人事物。這傷痛是一個疤痕,不會馬上修復,但它會慢慢慢慢的減少。
-
2025-01-27 焦點.元氣新聞
獨立照顧者年節最煎熬 張曼娟曝10年心境:別為難自己、要以自己為榮
台灣今年進入超高齡社會,照顧者的心聲需獲得重視。知名作家張曼娟今天以近10年「獨力照顧者」身份,向許多正遭遇同樣處境的民眾鼓勵,千萬不要為難自己,「只要我們心裡清楚知道,自己做了多少的付出,並且以自己為榮,那就好了。」張曼娟在臉書分享,近10年來一肩扛起照顧年事已高父母親的責任,深有體會的是,照顧者真的不是一般人,尤其是獨力照顧者,「在很多很困難的時刻,我常常問自己一句話『為什麼是我』?可是我後來發現,這其實就是一切苦惱的來源,當你成為一個獨立照顧者的時候,最難的就是過年過節。」張曼娟說,當平常很少出現的親人們回家過年,長輩們特別開心,把平日裡的怨念、難搞,都換成了熱情又和藹可親,看在照顧者眼裡,真是冷暖自知。當平常不出現的親人,為了表示「關心」,也會對照顧者多方挑剔,潛意識裡想讓照顧者知道「雖然我都沒做,其實你做得也不好」。張曼娟感慨,照顧者難為,但請千萬不要為難自己,因為過完年,這些人都會消失,「很多事情不用爭一個是非黑白,只要我們心裡清楚知道,自己做了多少的付出,並且以自己為榮,那就好了。祝福所有的照顧者,我們已經度過了一年,繼續向前,加油。」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建議,可在逢年過節時設計4大互動或陪伴計畫,讓久違的親戚回家時參與照顧事宜,減輕主要照護者的負擔,形成良性循環。1.建立親切的接觸情境:安排親戚與患者進行簡單的社交互動,如回憶過去的共同經歷、觀看老照片或談論熟悉的話題,能激發患者的情感記憶,讓雙方互動自然。2.設計輕鬆的活動:建議親戚陪患者進行適合其能力的活動,如散步、唱歌或簡單的手工藝,不僅能拉近彼此距離,也能減少照顧壓力。3.簡化照護需求:向親戚清楚說明患者的日常習慣和簡單的應對技巧,如如何安撫患者情緒、協助進食或陪伴時注意事項,讓照顧工作更容易上手。4.設定短期目標:初次嘗試時,將親戚的照顧時間控制在幾小時內,以便讓主要照護者安心休息或處理個人事務,隨著親戚的熟悉程度增加,可逐步延長陪伴時間。
-
2025-01-26 退休力.論壇活動
理財諮詢、失智預防、肌力檢測 樂齡議題實用有趣
「我以前都沒有概念,只聽理專推薦,結果虧了一大筆錢……」在2024退休力論壇暨博覽會中,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再度前來設置RFA退休理財諮詢顧問攤位,65歲劉小姐在諮詢服務後表示,經過RFA顧問說明,她對於老後理財規畫終於有了些概念,之後面對眾多紛雜資訊或理專推銷,較能了解該如何評估並做出決定。2024退休力論壇暨博覽會現場熱鬧滾滾,除了RFA退休理財諮詢顧問攤位,還有善終三法大挑戰、保健品知多少、失智預防停看聽、安心住好房、最強大腦、高年級職務再造設計、聯合文創。去年大受歡迎,利用白蘿蔔進行肌力測試的肌力挑戰也登場,實用又有趣。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秘書長姜漢中觀察,現場不少參與論壇的XYZ世代來預約諮詢,多數希望讓自己的退休金持續增加,所以詢問方向以投資、理財產品規畫為主,但也有少數民眾詢問有關清償債務、債務管理,而這部分相對比較複雜、敏感,顧問也花了不少時間釐清,給予中肯建議。「善終三法大挑戰」由器捐及病自中心與雙和醫院共同設置,不少民眾趁機了解「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預立醫療決定書」等。「高年級職務再造設計」攤位由北基宜花金馬區銀髮人才資源中心所設,現場不少中高齡長者對找工作很有興趣。「最強大腦」讓參與者體驗失智健腦遊戲,從簡單的國字辨識、彩色方塊,進行認知訓練及刺激大腦循環。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利用圖卡分類,兼具益智、訓練記憶力的功能。全齡樂遊藝站主任林志倫表示,預防失智不僅是口號,民眾要力行「多動腦」,最好的方式就是「玩遊戲」。老年人養生保健首重蛋白質加膳食纖維,優質蛋白質能預防肌少症、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從長輩進食的狀況也能觀察是否有牙口不好、咀嚼功能變差,及早透過口腔訓練,改善吞嚥障礙。民眾主動詢問 展現高度養生需求三多士營養師 許亦豪「2024退休力論壇」的攤位設計各具特色,沒有同質性過高的問題。尤其講者施昇輝以親身經歷,分享生前規畫的重要性,談到父母親辭世前的準備過程,我也因此開始重新審視相關議題。此次三多士在現場擺設攤位,提供高纖、高鈣營養飲品,現場參與民眾主動了解資訊,展現對養生的高度重視。聯合報設置的失智旅人攤位以遊戲互動,提升參與者對失智的重視。我更觀察到,有不少非退休族群前來參與論壇,為退休做準備,透過講座課程與攤位互動,提早開始退休布局,進行包括財務與健康方面的準備。運動融入日常 有助提升生活品質運動教練田玉笛今年是我首次參與退休力論壇,現代人意識到提前準備退休生活的重要性,卻不知如何著手,參加論壇能有效解答這些疑惑,並為參與者指引方向。我也計畫將所學內容分享給學生,規畫未來生活、制定健康計畫,有助提升生活品質。我在論壇舞台上進行有氧運動教學,現場民眾反應相當熱烈。這樣的活動安排,不僅能活絡氣氛,還能讓參與者在短時間內體驗從暖身、肌力訓練到伸展的完整運動流程,為下午的課程做好準備。建議熟齡族群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如深蹲等簡單動作,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遭逢親人離世 終活筆記本很有感現場民眾蕭小姐近期參與了兩場由不同媒體主辦的退休論壇。其中,聯合報的「2024退休力論壇」讓我留下深刻印象,受益匪淺。論壇邀請了多位專家,如前金管會主委王儷玲、資深媒體人高愛倫等,分享他們對退休生活的見解,內容豐富且實用。我因前年的「以防萬一財務筆記本」而被吸引參加,該筆記本的設計讓我印象深刻;今年推出的「終活筆記本」,適逢有親人接二連三離世,深有感觸,於是火速報名參加。活動雖需支付報名費,但提供舒適的場地、完善的服務,以及豐富的博覽會主題攤位,整體相當貼心。三十而立 年輕人應提早準備活動主辦人黃琬淑關於「退休力」,大眾普遍認為是戰後嬰兒潮世代的課題。實際上,年輕人更應提早準備,以描繪未來藍圖。論壇播放的街訪影片中,嬰兒潮世代的受訪者指出,年輕人都靠父母啃老,令人唏噓。身為Y世代的我,深感需積極培養理財觀念,避免成為長輩的笑柄。我今年30歲,退休看似遙遠,但曾聽前金管會主委王儷玲老師的演講,她強調「25歲就要開始理財」。論壇上,退休理財顧問也解答我的疑惑,指出勞保可能面臨破產,但勞退新制採帳戶制,建議勞工可選擇「勞退自提」。為確保美好退休生活,我們必須及早做好準備。
-
2025-01-26 養生.營養食譜
季節限定 有年味的芥菜
在芥菜上市的季節,逛市場會注意「芥菜心」上市沒。在還不太認識芥菜時,曾詢問菜販有沒有菜心,連買錯了兩次,做不出「衝菜」。大芥菜(包心芥菜)、小芥菜、大葉芥菜、大心菜,都叫芥菜,也有人叫「長年菜」。不同的芥菜適合做成不同「加工品」,如酸菜(鹹菜)、梅乾菜(鹹菜乾)、福菜(覆菜)、雪裡紅、榨菜,也可醃漬醬瓜。包心芥菜的芥菜仁、大心菜的莖都叫菜心,還有另一種萵筍(A菜心)也叫菜心,易搞混且都同季節上市。不論那種芥菜、菜心,買錯了也沒關係,都好吃。這次食譜用的芥菜是「大心菜」,菜心是指去除葉片、取其棒狀莖的部分,在大心菜產季的中後期,市面上較容易看到芥菜心;若尾端帶花,會更嗆更有味,做衝菜和㸆菜取的就是這一段。對辨識芥菜心不內行的人,菜攤上不易發現它的存在。有時菜販也會搞錯,問要做「衝菜」的,才不會搞錯。如果菜販不知衝菜,就找下一家買。大心菜炒肉絲大心菜(菜心)甜度夠,一般拿來燉煮排骨、雞湯,這次試著拿來炒。大心菜避免選太粗的,掂一下重量,不要買到中間空心的,尤其在產季末,芥菜心大量上市時的菜心纖維較粗,容易裂開,選購要注意。食材:大心菜、豬肉絲、蒜、薑、醬油、老抽(增色用)、糖、太白粉、白胡椒粉作法:1.豬肉絲用醬油、老抽、糖、太白粉、胡椒粉,加適量的水,抓一下醃漬20分。2.大心菜削去莖外層的粗纖維,再切成條狀。起一鍋水加鹽,待水煮開後放入大心菜,煮約九分熟,撈起、泡水備用。3.起油鍋,放蒜末、薑末炒香,加入醃漬好的豬肉絲,翻炒熟、水收乾,起鍋備用。4.另起油鍋,放入大心菜,加鹽調味炒一下,再放入豬肉絲拌炒,即可起鍋。㸆菜這道小菜不在我的味覺記憶。市場買了芥菜心準備做衝菜,菜販說做「㸆菜」也好吃,且強調用「紹興」最對味。㸆菜是江浙小菜、眷村菜,一道苦中帶甜、濃油赤醬的小菜。做法和蔥燒鯽魚一樣用了大量油、醬油、冰糖和少許酒,小火慢燒,收乾醬汁「㸆」出來的一盤「紅燒青菜」。食材:芥菜心、醬油3大匙、冰糖3大匙、紹興酒1匙作法:1.起油鍋(油要比炒菜多),芥菜心切大段或整株下鍋煎。菜梗先炒,葉子慢放。2.加醬油、冰糖、紹興酒及適量的水,中火煮開加蓋「㸆」20分-30分,掀蓋收汁。● 可熱吃,放涼也好吃,吃不完放冰箱保存。● 醬料部分,油、醬油、冰糖多,紹興酒少。衝菜衝菜如其名,講究「衝」快速,前後三、五分鐘就可做好,是容易上手的自製小菜,冰箱放半個多月沒問題。是搭餐、下酒的季節小菜。食用時取出要吃的量,可直接吃,也可加少許醬油、麻油和糖,或加醋、辣油、花椒粉,吃多少拌多少。食材:芥菜心、鹽1小匙、油1小匙(可不用)容器:乾淨的玻璃瓶作法:1.芥菜心如有清洗,要充分晾乾。2.菜梗處如太粗先剖半,與菜葉一起切丁備用。3.熱鍋,加入切丁的芥菜心,加些許的鹽、油,快速煸炒,炒個半生不熟(溫熱,約1~2分鐘)。4.趁熱氣快速塞入瓶罐中,塞滿、密封。5.放置在常溫1~2小時即可。● 有濃烈的芥末嗆味,代表成功,涼後放冰箱存放。
-
2025-01-24 失智.Podcast
【Podcast】Ep24、25.面對複雜的阿茲海默症,該如何更好的進行診斷?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去年底舉辦「2024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國際論壇」,以阿茲海默症精準診斷、新版分期及新治療方式,定調2025是失智症照護元年,是充滿希望的一年。《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主持人陳韻如深入議題,邀請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徐榮隆醫師上節目,暢談阿茲海默症精準診斷的重要性。常有人問:「失智症是否等同於阿茲海默症?」其實失智症包含多種類型,除了阿茲海默症,還包括血管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及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等,但其中以阿茲海默症佔比56.88%最高。然而,診斷阿茲海默症並非易事,在談診斷之前,應先認識其發生原因。毒蛋白導致大腦退化徐榮隆說,失智症最常見的發生原因是退化,退化跟老化不同,正常生理過程每個人都會老,但退化是加速地老化,而且遠超過正常範圍,若家屬覺得無法判斷,「只要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無論是記憶力不好或判斷能力有問題,或覺得個性改變,就必須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大腦退化導致的阿茲海默症,其成因與類澱粉蛋白、濤蛋白這兩種毒性蛋白有關,徐榮隆說,「失智症不是一夜之間發生,而是毒性蛋白在腦子裡住了很久,可能超過十幾二十年,不斷累積直到腦子開始受不了,才會出現症狀。」在發生失智症之前,會先出現輕度認知障礙,剛開始對生活的影響不到,然而,輕度認知障礙的人每年會有15%的機率,在隔年進入到失智症。新版阿茲海默症分期本集節目中,特別詳細說明阿茲海默症新版分期方式,因為,過去對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方式有限,但最近兩三年,國外開始有新的治療方式,可清除阿茲海默症的毒蛋白,也因此訂出新版疾病分期。徐榮隆說,過去失智症病程用輕、中、重度來區分,新版確診指引採用類似癌症診斷中用於評估疾病進展的「數字分期系統」,將阿茲海默症也分為第0期至第6期,並加上生物標記abcd系統分期。簡單來說,4、5、6期就是過去認知的輕、中、重度,第3期是輕度認知障礙,第2期是主觀認知障礙,第1期是完全沒有症狀但生物標記異常,第0期則是具有遺傳基因。未來醫師將會依照疾病分期,給予阿茲海默症病患相對應的治療與醫囑。精準診斷有助於掌握病因由於新治療方式的對象是輕度認知障礙及過去講的輕度失智症,使得早期精準診斷更為重要,徐榮隆表示,目前的精準診斷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透過「正子造影」來看腦部毒蛋白的堆積程度,第二種則是抽取「脊髓液」,因為腦部大部分毒蛋白會在脊髓液裡循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將這種檢測方式的結果視同與正子造影一致,不過前者費用較高,而後者須住院以及屬於侵入式檢測。另外還有一種更方便的方式,是以抽血方式檢測毒蛋白濃度。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阿茲海默症的診斷變得更有意義,未來醫師可以精準掌握病因,例如當醫師發現病患不只大腦發炎,也有粒線體問題時,就會檢視病患生活習慣,協助病患一起制定「個人健康計劃」,教導正確的生活方式來幫助病患減少發炎情況。儘管治療阿茲海默症進入新里程碑,但徐榮隆也在節目中呼籲,應趁年輕或大腦還沒生病前,讓大腦更多活躍,提高腦部韌性,儲存腦本,以減少未來罹患失智症的機會。本集重點✎阿茲海默症發病前二十年,腦部可能就有毒蛋白✎阿茲海默症新版分期來自於新的治療方式✎精準診斷「正子造影」、抽取「脊髓液」以及抽血檢測毒蛋白濃度✎精準診斷有助醫師掌握病因,並提供更好的治療方式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Ep24收聽平台:🎧SoundOn:https://lihi.cc/0CRwc🎧Apple Podcast:https://lihi.cc/sjtzd🎧KKBOX:https://lihi.cc/ztZbR🎧Spotify:https://lihi.cc/Ohra7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Ep25收聽平台:🎧SoundOn:https://lihi.cc/enVPE🎧Apple Podcast:https://lihi.cc/uUICF🎧KKBOX:https://lihi.cc/qODfs🎧Spotify:https://lihi.cc/422MN⭐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本節目由禮來贊助播出
-
2025-01-23 失智.失智資源
《這樣生活不失智》分享日常健腦妙招 上市一個月即完銷再版
健康事業部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於2024年底合作出版書籍《這樣生活不失智:科學實證告訴你,量身訂做健腦菜單,生活隨時存腦本!》,甫上市便引起熱烈迴響,職能治療所、社區據點紛紛發起團購,亦登上各大書局醫療保健類之新書百大銷售,一個月內初版已銷售完畢,提供超過3000個家庭預防失智的識能,1月將再版印刷。《這樣生活不失智》邀集15位台灣失智權威醫師及職能治療專家,為台灣首本包含日常生活型態測驗及30招健腦招式的失智預防書籍,幫助讀者依照自己的生活狀態與興趣,客製專屬的存腦本健康生活。書中提到,不用大幅改變日常生活,一樣可以訓練腦力。例如喜歡旅行的人,只要從跟團旅行改成自己規畫旅程,從出發前訂機票、找旅館、排行程的過程中不斷動腦,到旅途中根據突發狀況隨機應變,都是很好的大腦訓練。或是看完電視後,主動與親友討論、分享所看到的內容,就可從被動地「逛」電視轉變成記憶力、組織能力訓練;或在欣賞有興趣的藝文展、舞台劇時觀察細節,也能訓練注意力並提高正向情緒、活化大腦。台北市立圖書館《與讀者有約講座》這樣生活不失智 新書分享會講者|國立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毛慧芬教授時間|03/30 (日) 14:00-16:00報名|報名網址地點|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10樓會議廳 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二段125號30招日常健腦活動 打造專屬的不失智生活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與聯合報合作,邀請15位預防失智專家,共同出版《這樣生活不失智》一書,鼓勵民眾依自身日常生活喜好,建立專屬防失智生活。各大書店好評販售中,聯合報亦提供購書優惠。劃撥資訊帳號:19920764戶名: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填妥書名、姓名、電話、地址、數量)洽詢電話:02-8692-5588轉5616、5871(平日09:00-21:00 假日10:00-16:00)
-
2025-01-2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一次在病人身上靜脈注射失敗的經驗
編者按:這星期的兩篇文章是來自第一年進入臨床實習的醫學生在「醫學人文臨床討論會」的學習心得。一位醫學生因為靜脈注射失敗,當下未能及時向病人道歉而深感懊悔與愧疚。透過師生的討論,學習到學生應該對病人坦承自己是尚在學習階段、經驗不足的實習醫學生而誠懇為自己的失敗道歉,並利用這機會向病人衷心感謝他們對醫學教育所做的貢獻。另一位醫學生提出一個幾年前被發現肺腺癌已擴散至肝臟和脊椎的病人,最近被懷疑有腦部創傷或癌轉移,但家屬不忍心讓病人接受進一步檢查而發現已是病入膏肓。學生對於家屬的態度感到困惑而提出討論,討論中學生開始了解我們需要學習由病人與家屬的立場去了解他們的想法,才有可能找到他們能夠接受的建議。「您好,我是實習醫學生,為了明天的手術做準備,等下會幫您進行手臂靜脈注射。過程可能會有些不舒服,再麻煩您多忍耐一下。」雖然已經在同學的身上練習了數次,但真正站在病人面前,語氣還是不夠堅定,動作也顯得有些僵硬。對於所有的實習醫學生而言,每一個「第一次」都是很難忘的經歷—既期待著自己能夠將所學的知識兌現為實際的行動,展現白袍所承載的專業度;卻害怕任何一點的失誤,浪費了病人及家屬的信任。拿起靜脈注射的針頭,我的手心微微出汗。深吸一口氣後,我小心翼翼地將針頭刺入患者手臂上標記好的血管位置。那一刻,周圍的聲音彷彿完全消失,我屏住呼吸,全神貫注於針尖穿入皮膚的瞬間。我的視線牢牢鎖住那條血管,絲毫不敢分心。直到鮮紅的血液緩緩流入針筒,才稍微感到如釋重負,壓在心頭的大石悄然落下。而平靜接著取代了壓力,讓我能穩穩地完成接下來的操作。然而,就在我準備推進軟針的瞬間,病人因疼痛微微縮了一下手臂。這不經意的動作,讓我原本穩定的手也隨之顫了一下,針尖的方向不禁偏離。我試圖重新調整角度與位置,卻再也找不到那條原本清晰可見的血管。護理師學姊見狀,便上前協助。然而,無論怎麼努力,針頭始終無法順利進入。我們只得無奈地抽出針頭,結束這次失敗的「初次嘗試」。看著病人露出些許痛苦的表情,我裝作專注地收拾身旁的器材,低聲的說:「辛苦了,明天護理師會再協助您進行靜脈注射,現在先休息一下吧。」話語輕輕落下,卻藏不住心中的愧疚,而道歉始終哽在喉間,遲遲沒有勇氣說出口,最後只好帶著尷尬匆匆離開病房。自那以後,每次查房與病人互動時,心中總覺得少了幾分自在。尤其當需要替病人進行換藥、拆線,或是其他術後照顧時,那種不安的感覺便會浮現,擔心著他對我的信任早已在那一次失敗中悄然動搖。直到約兩週後的「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我嘗試將這次事件的經過和自己的感受仔細描繪出來,坦白自己在當下因沒能及時向病人道歉而感到懊悔與愧疚,並以開放心態聆聽同學們的回饋及老師們的建議。 陳主任的一番話深深啟發了我:「道歉的意義並不在於追求病人的原諒,而是學會面對錯誤的後果,甚至勇於接受懲罰。然而,接受懲罰的前提是理解它的意義——它讓我們記憶更深刻,並從中成長。」讓我意識到犯錯本身並不可恥,反而是促使我們進步的契機。與其對失誤耿耿於懷,甚至選擇逃避,不如學會坦然接受錯誤帶來的挑戰,並藉這些經驗來豐富自己的學習歷程。就如同這一次靜脈注射的經驗,比起選擇沉默離場,我更應該在事前坦承自己是尚在學習階段、經驗不足的實習醫學生,並在失敗後勇敢向病人道歉,即使可能面臨一些不理解甚至苛責,但這些過程卻是讓我真正能夠成長的深刻印記。賴教授的話讓我對醫病關係有了全新的理解:「與病人分享反思,展現醫者的力量,這不僅讓病人明白他們在醫學教育中的重要性,更能賦予他們在病痛中一份尊嚴與成就感。」作為一名實習醫學生,我常常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擔心病人因此對我失去信任,這讓我不自覺地過度放大每個細節,將每個處置簡單地界定為對錯。然而,隨著學習的深入,我逐漸明白,醫病關係並非單向的「治療」與「被治療」,而是充滿互動與信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病人不僅是我們的學習對象,更是我們成長的夥伴。他們的支持和配合對我們的學習至關重要,並深刻影響著醫學知識的傳遞與實踐。當有機會時,我會更加主動肯定病人對醫學教育的貢獻,這不僅能加強我們之間的信任,也能讓病人在漫長的住院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成就感。「您好,我是正在學習的實習醫學生,接下來會為您進行手術前的靜脈注射。如果過程中有不適,請您多多包容,也非常感謝您的理解與協助,對我們這些還在實習階段的醫學生來說,這是非常寶貴且重要的經歷。」我想在下一次遇到類似的情境時,我會試著這麼說。我不會再逃避責任,而是學會誠實面對自己的不足;不再誤解醫病關係的單向性,而是勇敢分享自己的學習過程,邀請病人一同參與其中。我相信,這樣的雙向醫病關係,將成為我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基石。我也將不辜負這些寶貴的經歷,將它們轉化為不斷進步的動力,繼續邁向更成熟的醫師之路。
-
2025-01-20 焦點.健康你我他
婆媳攜手過好年/婆媳聯手蒸鹹粿 曾是年前重頭戲
久居鄉間的婆婆,對於動輒花費半個月菜錢的外帶年菜,嗤之以鼻。她覺得祭祀用的三牲加以料理,雞肉、豬肉切成小塊加薑絲煸炒乾香,剩下的和芥菜煮成雞湯,同樣美味。魚要留著年年有餘,當然不能馬上吃掉。「甜粿硩年、發粿發錢、菜包包金,菜頭粿食點心」,除夕前幾天,就要磨米炊粿、做包子,因為過年拜拜,除了供奉祈求吉利的水果、發糕、鮮花、春仔飯與糖果外,還會準備有「包金」的菜包(類似艾草粿),內有蘿蔔絲、芹菜珠、香菜、花生粉,軟Q外皮和鹹香內餡完美結合,口感豐富,是我最喜歡的年節美食。年糕、鹹粿象徵「年年高升」,不可或缺。只是蒸年糕曠日廢時又有諸多禁忌,幸好婆婆從善如流,允我買現成的來拜拜。但因家中食指浩繁,菜包、鹹粿定要自己蒸上一大籠才夠吃,所以我們年前的重頭戲,大抵就是守在蒸籠前,等到灶上冒著熱氣的糕點一一出籠,將年節氣氛推上高潮,揮汗如雨、忙進忙出的辛勞,才能全數拋諸腦後。婆婆仙逝轉眼已逾20年,我卻還沒找到願意傳承手藝的接班人,不免心生愧疚。雖然每年還蒸鹹粿分贈親友,也訂年菜拜拜後圍爐,但家族人口凋敝,過年亦不復以往熱鬧,昔日婆媳聯手準備餐點的畫面,只能從記憶裡追尋了。
-
2025-01-20 活動.精彩回顧
【得獎名單】AI智慧互動工具輔助失智預防調查
感謝您踴躍填答,共計抽出10名填答民眾。【7-ELEVEN咖啡提貨券(10名)】kidxxxx12@yahoo.com.twn19xxxx26@gmail.comflorxxxxp@gmail.comjill26xxxxx52@yahoo.com.twSNKxxxx05@gmail.comsadcoxxxx01@gmail.comsmaxxxx@gm.fxsh.tyc.edu.twyellxxxxxxwa@gmail.coma091xxxxx03@gmail.comjojoxxxx20@gmail.comAI 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尤其在健康領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潛力。近年來,失智症的預防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而科技也在其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了解社會大眾對 AI 工具的認知與接受度,以及這些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協助維持腦部健康的可能性,元氣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邀請您提供想法、觀點,一同推動更健康、更有活力的未來生活方式。【調查重點】1️⃣ 失智預防活動分析:瞭解您目前的健康習慣與失智症預防行動。2️⃣ AI使用現況調查:瞭解大眾對AI工具的認識與使用情況。3️⃣ AI功能需求評估:探索哪些AI功能最符合您的期待。【調查時間】📅 即日起至 2025年1月17日 23:59 止【活動贈品】🎁 7-ELEVEN咖啡提貨券(10名)【調查單位】元氣網、聯合報系 健康事業部【領獎注意事項】2025年1月20日(一)公布獲獎名單於「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 粉絲專頁」。【隱私權聲明】本問卷資料僅用於統計分析及研究,公開時僅呈現匯總結果,絕不涉及個人隱私。獎項寄送範圍限 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地區,恕不提供海外配送服務。主辦單位保留修改或終止活動之權利,變更內容將於活動頁面公布,恕不另行通知。
-
2025-01-16 失智.失智專題
也許我現在認不得你,但我永遠記得我有多愛你
你的家中也有失智長輩嗎?你們都多久見一次面,又是如何相處的呢?繪本《在我忘記以前……》中的主角克萊兒,每個週末都會和爸爸一起去安養院看奶奶。起初,她對這個固定行程感到非常排斥,感到無聊,也不明白為何要去。直到某次她讀了奶奶寫給爸爸的手寫信後,開始有了轉變。用記憶書寫 從未消失的母愛在繪本文字中,作者維克多桑多(Victor D.O. Santos)用「還記得」做為奶奶手寫信中每個段落的開頭,將她腦中與兒子相處的珍貴回憶與點滴書寫下來。從出生開始,第一次生病、第一次學會走路、第一次得獎、第一次失戀,一直到搬出家門、結婚生子。在信的最後,奶奶寫到:「今天,一個奇怪的男人,帶著小女孩來到這裡。他不肯離開我的房間,女孩的雙眼流著淚。還記得,有人問那男人: 『她都忘記你是誰,你為什麼還來看她?』我記得男人回答:『因為我還記得她。』我們一直,而且永遠都會惦記彼此。我們的愛比整座銀河系還廣大, 所以我永遠不會忘記你。」每一句的「還記得」都是一個記憶的片段、一次母愛的傾吐、思念的絮語。即使在奶奶的腦海中,兒子與孫女現今的樣貌已然模糊,仍無法削減她對兒子的關愛。用畫面喻情 重新妝點的記憶在繪本圖案中,繪者安娜佛拉提(Anna Forlati)將代表失智症的勿忘草做為壁紙的圖樣,佈滿了奶奶與爸爸曾經生活的房子,象徵母子之間滿滿的愛與回憶。然而,隨著失智症的侵蝕,奶奶腦海中的記憶漸漸淡去,花朵圖案逐頁減少、消失,最後只剩一大片白牆與手中的一株勿忘草,空間也從家中轉移到了安養院。令人感到暖心的是,在女孩克萊兒讀完信後,她終於了解到爸爸每週都去探望奶奶的原因,也非常願意參與這段與奶奶的相處時光,一起積累了許多三人嶄新的美好回憶,並用一張張照片記錄下來。而這些照片不只重新佈滿了奶奶原本一片空白的牆面,也富足了一家人的回憶。《在我忘記以前……》與其他失智相關的作品不同之處,在於該故事是從失智症長輩的角度訴說,向孩子表達自己心中從未消失的愛,以及這份愛的傳承與循環。本書也為失智者照顧者與照顧者子女搭建暖心的橋樑,失智照顧者時常在家庭中,面臨著切換角色的衝突,看著父母逐步退化,生活壓力與孤獨感也與日俱增。透過本書,我們希望能帶給失智者家庭安慰與療癒,同時也提供一個讓孩子理解家中的失智長輩的機會,他們也許不記得你是誰,但只要雙方都還有愛,依舊能共度許多美好時光。無論家中是否有失智長輩,《在我忘記以前……》都是一本很適合與孩子共讀的繪本,畫面的設計與其中暗藏的巧思,再加上文字的相互呼應,讓孩子能自然地理解失智症。共讀的過程中,也不妨與孩子分享自己小時候的回憶,相信孩子一定能從對話與故事中,了解到珍惜與家人相處時光有多重要。
-
2025-01-15 養生.生活智慧王
寒冷天氣對身體有什麼危害?專家示警5部位可能受影響甚鉅
隨著冬天的氣溫下降,寒冷天氣有時令人難受,但不僅僅如此而已,低溫實際上也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專家表示,即便長時間暴露在正常冬季氣溫中,都可能會影響心臟、大腦和其他重要器官。低溫如何讓身體失去熱量?當身體暴露於寒冷中時,熱量流失的速度可能會超過產生熱量的速度。隨著時間一長,身體會耗盡儲存的能量,使體溫開始下降。長時間暴露於寒冷中,尤其是當身體的核心體溫降至攝氏35度以下時,可能會導致失溫、凍傷以及其他問題。寒冷的天氣會影響身體的各個部位,包括:1.心血管系統專家指出,當空氣溫度下降時,血管會收縮,以防止熱量流失,並在身體核心周圍保持更多的血液。當血液正在從外圍轉移到這個區域,這就是手指和腳趾變冷的原因。但這會增加血壓,高血壓會導致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特別是那些已經面臨更高心血管風險的人。 極端寒冷還可能導致血液增稠,更容易凝結,這同樣會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2.呼吸系統專家表示,患有氣喘、慢性肺病或其他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在氣溫下降時風險較高,因為冷乾空氣會刺激呼吸道,這會引起更多的發炎,並導致呼吸道周圍的肌肉收縮,這可能會引起喘鳴、咳嗽、呼吸急促或胸口灼熱感,尤其是在運動時。3.免疫系統一般來說,寒冷的天氣會讓人們更容易生病。專家提醒,當寒冷的天氣來臨時,人們往往會聚集在室內,更擁擠的環境使得病菌更容易傳播。更重要的是,一些病毒在寒冷中能夠存活得更好,而人體的免疫系統可能會失去部分效能,像是乾冷空氣使覆蓋鼻子、嘴巴和喉嚨的黏膜變乾,失去防禦病菌的能力。4.認知功能因為寒冷而引起的血管收縮會影響認知功能,尤其是失溫發生時更是如此。當核心體溫降到攝氏35度以下時,就會出現失溫。失溫可能是由極端寒冷引起的,或者在較不寒冷的氣溫下,如果身體因為雨水、汗水或進入冷水而感到寒冷,也有可能發生。失溫的徵兆包括顫抖、混亂、語無倫次、呼吸緩慢、記憶喪失、嗜睡、極度疲勞、臉部浮腫或腫脹以及皮膚蒼白。專家警告,失溫是一種緊急情況,像是顫抖這樣的早期警告徵兆絕對不應該被忽視。5.皮膚凍傷長時間暴露於寒冷中,當血液流向四肢的量減少時,也可能導致凍傷。另外,血液循環不良的人風險較高。凍傷的徵兆包括麻木、皮膚蒼白、紅腫或疼痛。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應立即離開寒冷環境,進入較溫暖的地方。避免摩擦凍傷部位或用凍傷的腳或腳趾行走,因為這樣會造成更多損傷。相反地,可以將凍傷部位浸入水溫不要過熱的溫水中。如何保持溫暖?預防寒冷造成傷害的第一步是穿對衣物,尤其是當長時間外出時,確保沒有皮膚暴露在外,像是戴上圍巾、帽子和手套,而不僅僅是穿外套。專家提醒,即便寒冷天氣外出運動有助體溫升高,但避免過度體力活動,因為你會流汗並失去熱量,反而得到反效果。此外,溫暖的飲品可能幫助人們在戶外保持溫暖,但應避免飲酒。酒精可能讓你覺得更暖和,但它會擴張血管,並使你多排尿,從而導致脫水。而且酒精會干擾思考能力。如果被困在寒風環境中,專家建議尋找能擋風的地方,或保持活躍來幫助取暖。【資料來源】.What cold weather does to the body and how to protect yourself this winter.What the cold really does to your body.What cold weather does to the body and how to protect yourself this winter
-
2025-01-14 失智.Podcast
【Podcast】Ep23.一首獻給失智大姑的情歌 林逸欣的陪伴譜寫愛的旋律
「我說著沒人理解的詞彙,你是誰我是誰,請讓我回家…」?這是創作女歌手林逸欣在歌曲《風的記憶》中深情描繪的句子,靈感來自她失智大姑的記憶世界。林逸欣擔任《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來賓,透過音樂分享她面對至親失智的心境轉換,並探討音樂如何成為連結親情的溫暖橋樑。獨居長輩失智林逸欣的大姑曾是一名聰明獨立的數學老師,未婚的大姑對林逸欣疼愛有加,視她如己出。然而,隨著年歲漸長,大姑開始出現一些失智症常見行為,例如:頻繁地提問、忘記攜帶鑰匙,甚至出門後久未歸家。家人擔心獨居的大姑自理生活有困難,開始定期送便當,但情況並未好轉,冰箱堆積著未吃完的便當,營養不均衡導致體重驟減。直到發現一些不該在浴室的物品和未吃的處方藥,家人才意識到大姑的失智症已經嚴重退化。林逸欣感慨地表示:「大姑一個人住,真的很難全面性去關懷她。」隨著病情惡化,大姑的脾氣變得暴躁,即使身在家中卻不斷喊著要回家,有時對著虛空揮拳,彷彿看見不存在的人事物,甚至出現輕微的攻擊行為,家人不得不在大姑家中安裝監視器以確保安全。對失智症者而言,遊走、不斷想出門是常見且難照護的行為之一,主持人陳韻如建議,當失智症者表現出想出門的傾向時,照顧者可以陪伴他們外出散步,滿足他們的需求。用音樂撫慰失智大姑的心目前,大姑的行動能力已大幅退化,生活起居由專業看護全程照料。林逸欣坦言,目睹大姑的變化讓她感到震驚,但隨著對失智症有更深入的認識,她明白這些行為都是疾病使然,而非大姑的本意。這份理解不僅化解了她的困惑,也讓她自責未能早期察覺大姑的病徵。她將大姑的記憶狀態比喻為風,時而清晰時而模糊,由此譜寫出《風的記憶》。音樂能安撫失智症患者的心靈,她會精心挑選悅耳的歌曲,特別是大姑喜愛的台語老歌,透過音樂的療癒力量,為大姑帶來情緒上的慰藉。在節目中,林逸欣分享了面對親人罹患失智症後的心路歷程。隨著社會高齡化,失智症人數持續增加,林逸欣以親身經驗分享,唯有真正理解失智症、培養同理心,才能避免因對疾病認知不足而引發家庭矛盾。本集重點:✎從一位獨立的數學老師到出現失智症狀,家人如何逐漸發現她的狀況惡化?✎當失智症者一直想出門,照顧者該如何適當地回應與處理?✎如何從對失智症的無知,轉變為一個有同理心的照顧者?✎如何運用音樂安撫失智親人的情緒?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lihi.cc/bgH9u🎧Apple Podcast:https://lihi.cc/OSrRP🎧KKBOX:https://lihi.cc/jnDKp🎧Spotify:https://lihi.cc/w08Oz⭐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5-01-1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胃食道逆流、精液逆流 哪一個比較嚴重?
俗語說:「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水往低處流,是重力現象。人是直立動物,自然口水往肚子吞,胃酸往下流動,腸子幫助食物的消化吸收。精液也是由貯精囊出來經由尿道射出體外。但如果這個自然現象亂了,就會有種種病症出來。近年來有關逆流—逆天而行的疾病首推「胃食道逆流」,它幾乎成了新的國民病。胃食道逆流是指在胃的胃酸逆流到食道內引起食道的灼傷變性,引起胸口灼熱、胸悶等症狀,症狀很像心臟出了問題。近幾十年來,喝咖啡成為國人的新生活習慣,早年台灣人有喝茶的習慣,但只限於中老年人,「老爺子」們品茶之用,但時至今日,喝茶的人也有增加,但喝咖啡幾乎成為現代男女老少的必需品。其原因一方面是西風東漸,一方面也許是現代人生活緊張,一方面也是便利商店普及,取得方便之故。咖啡與茶都會刺激胃酸分泌,而咖啡刺激的力道更強。此外,兩者都會讓人成癮,大腦中會有記憶,因為喝了咖啡會讓人精神振奮,讓人產生愉悅感,但如果喝多了或體質對咖啡較敏感,胃酸分泌過多,胃酸就會由胃逆流到食道,食道因而灼傷而產生變性,甚至產生食道癌。尤其喝完後馬上躺平,加上如果胃與食道間的賁門鬆掉了,胃酸更容易逆流到食道去,引發各種症狀,有些人睡覺起來喉嚨有痰、有時聲音沙啞,通常都是胃酸逆流所引起。至於精液逆流,是指射精時,精液本來應該由上往下由尿道射出來,但此時精液反而逆流到膀胱內,男性雖有射精之感,但精液中無精子,變成空包彈,造成男性不孕之因。精液逆流是由於膀胱頸部的括約肌鬆了,其最常見原因是攝護腺手術後所引起的,因為手術時有可能傷了膀胱頸的括約肌,或傷了神經所致。雖然男性有快感,但一旦知道自己是空包彈,對自尊心是一大打擊,而想懷孕的女性也會希望落空。總之,不管是胃食道逆流或精液逆流都是逆天而行,反其道而行之,要避免這種結果,前者避免喝太多咖啡或茶,後者則是要請泌尿科醫師為你做攝護腺手術時刀下留情了。●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5-01-11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北市聯醫陽明院區院長邱逸淳 醫療虛實整合 做最接地氣社區醫院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院長邱逸淳認為,「醫師是一個可以幫助人的行業」,他期許位於天母地區的陽明院區,成為最接地氣的社區醫院,真正實現醫療虛實整合,讓民眾在愉悅感受中獲得妥適的醫療照顧。畢業於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的邱逸淳,25年前選擇當「內外兼修」的泌尿科醫師,行醫之路從台北榮總泌尿外科住院醫師開始,一待就是5年的紮實訓練,接著在羅東博愛醫院泌尿外科服務2年,讓宜蘭縣民不再舟車勞頓北上就醫,也能享有微創等先進醫療手術治療。不斷自我精進的邱逸淳,考上國立陽明大學醫工所博士班,且適逢北市聯醫整併初期,於是2006年回到台北忠孝院區服務,不但要讀書,還得兼顧一家五口的親子生活,他直呼「時間緊到軋不過來,還好有老婆、雙方家長與師長支持」,順利於4年半取得博士學位。醫病溝通 比醫學技術更重要「以前覺得醫學技術最重要,醫師有絕對的權威,其實醫病溝通更是重中之重。」邱逸淳回憶說,曾為一名88歲老先生成功執行體外震波碎石,但患者從未回診追蹤,隔年被消化外科醫師確診胃癌後,家屬跑來質疑他,要是有提醒異樣,就能及早治療。從此他養成一個習慣,「我會把未到診的病人資料及報告,全部看過一遍,必要時電話通知」。2013年邱逸淳加入北市聯醫醫療品質暨病人安全委員會,透過系統可掌握提醒有疑慮患者的病況,例如報告異常,即簡訊通知醫師追蹤當事人等系統性作為,保護病人安全。他也會盡量收集病人在其他院所的看診紀錄,綜合性提供相關科別追蹤的建議,不少人因此早期發現胃癌、肺癌等。完整區域聯防 連結居家醫療2017年邱逸淳被任命為北市聯醫品質管理中心主任,2019年接任和平婦幼院區副院長,站在新冠肺炎抗疫最前線,2021年協助成立萬大前進指揮所且肩負駐站指揮官重責。2022年接任教研防疫資訊副總院長,2023年兼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代理院長,2024年7月16日接掌陽明院區院長。邱逸淳說,陽明院區為醫療兼具公衛與社區連結的重鎮,不只家醫科、小兒科等傳統強科,近年重點發展泌尿科、骨科等,以20年發展藍圖,規畫與7大院區儀器設備互補合作、醫師跨院協作,在完整區域聯防基礎上,連結醫院外的居家醫療,因應超高齡社會的長照領航,以全國最好、最接地氣的社區醫院為首要目標。在醫療前線25年來,邱逸淳印象深刻的是疫情時期的北農群聚事件,身為駐站指揮官,每天回到家幾乎超過半夜12點,有一次等門的兒子假裝嚴肅地說,「爸,我知道你今天對社會國家貢獻卓越,可是你對我們家的貢獻應該是零」,因此給他一個補救機會,洗完水槽的碗就當作今日的貢獻。邱逸淳說,雖然事後得知是玩笑話,卻也是家人心聲的小小表達,十分感謝家裡永遠的支援;工作、生活的平衡確實重要,即使為醫院、社會和國家奉獻許多,仍不要忘了永遠的家人。也因處在高壓的工作環境下,他以前會陪伴孩子騎腳踏車、跑步,現在則是常回苗栗鄉下及爬山健行,「接觸大自然,從中獲得每周間的一個逗點」。追求「能吃、能動、能記憶」隨著年紀增長、基礎代謝率變差,邱逸淳說,飲食上會強化補充蛋白質,也會控制食物的攝取分量,畢竟稍微吃多,體重就容易攀升,而適度運動也是不可少,「能吃、能動、能記憶」是漸有年紀後,追求的3大目標。 每個人都是自己身體的主人,邱逸淳認為,大眾應培養良好的健康識能,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要好好的為自己健康當責,不然醫師總有一天會等到你」。邱逸淳年齡:50歲專長:泌尿醫學、微創手術、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精實管理、價值醫療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院長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EMBA、陽明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經歷:北市聯醫泌尿科主任、北市聯醫品質管理中心主任、北市聯醫忠孝院區醫務秘書、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副院長、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代理院長、北市聯醫教研防疫資訊副總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要好好為自己的健康當責。
-
2025-01-10 醫療.腦部.神經
撞擊致腦傷 頭暈頭痛是警訊
台灣腦傷患者七成因機車事故所致。2024年1至9月,全台機車交通事故共30萬579起,造成29萬5732名騎士受傷。雖然安全帽有效減少重傷,但許多民眾未戴好安全帽,車禍後仍有許多人出現輕微腦傷,嚴重者則出現影響生活品質的症狀。大腦如果凍般柔軟脆弱,雖有顱骨與保護膜防護,撞擊仍可能導致大腦組織受損,並引發神經元撕裂、凋亡等問題。每個人的體質與大腦恢復能力有所不同,有些人在適當休息後可恢復正常,但有些人則會持續出現頭痛、頭暈,甚至光線敏感、聲音敏感等困擾。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患者在初期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時,常以為是作息不規律或過度疲勞所致,未及時就醫,導致問題累積惡化,甚至嚴重影響生活。建議在撞擊後的三天內密切觀察自身或患者身體,若有頭暈、頭痛加劇,或出現失去人事時地物概念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並至少休息兩個月,避免進行高強度運動,防止二次傷害。就醫時,醫師會使用簡易初評工具判斷是否為腦傷症狀。若確認為腦傷,將由臨床心理師進一步進行認知、記憶及處理能力的詳細評估,並輔以腦部影像掃描、腦波儀等檢查,全面診斷腦部神經連結與功能變化。研究顯示,藥物可緩解腦傷初期的頭痛、頭暈、憂鬱、失眠等,降低腦組織發炎。腦部復能方面,臨床心理師可依患者需求,設計專屬的認知功能訓練、適應功能強化及職業復能計畫,協助重建生活能力,恢復身心健康。
-
2025-01-10 失智.Podcast
【Podcast】過年特企:好吃、好玩又好住!陪伴失智家人年節照護指南
春節將至,對於許多失智症家庭來說,這既是期待已久的團圓時刻。即將迎接長輩回家、把握天倫之樂的同時,家屬往往也會擔心:如何照顧好失智長輩?如何讓他們感到開心且安全?成為許多家庭關注的重點。《失智好好生活》年節特輯將從飲食、懷舊療法及居家環境,三個關鍵面向出發,為失智家庭量身打造溫暖又貼心的節日照護指南。透過專業建議和實用策略,幫助每一個失智家庭,度過一個充滿愛與尊重的溫馨年節。美味年菜,解決吞嚥困境年夜飯是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對於吞嚥功能退化的失智長輩來說,豐盛的佳餚可能成為一種負擔。失智長輩如果提不起胃口或吃得不順,營養可能無法跟上,進而影響健康。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建議,透過適當的吞嚥訓練,幫助長輩逐步適應糊狀或凍狀食物,從而改善用餐體驗,讓吃飯不再是一場戰鬥。這個年節,不妨試試讓家人一起用美味年菜陪伴失智長輩,一頓飯,也能是最暖心的團聚時光!🔍詳細內容: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3902/7730607懷舊療法,喚醒溫暖記憶年節期間,親友團聚、熱鬧的聚會、豐盛的佳餚,這些歡樂的氣氛,是我們所期待的美好時光。然而,對失智長輩來說,過多的刺激,例如人群、聲音和各種活動,可能讓他們焦慮,甚至引發壓力。在這樣的時刻,透過一些簡單而貼心的互動,就能讓失智長輩感受到溫暖與安心。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社區職能治療師/延希職能治療所所長 柯宏勳分享,如何透過讓失智症者聆聽老歌,創造與失智症者溝通的話題。在熟悉的旋律和動作中,長輩的情緒能更穩定,也有機會藉此打開記憶,和家人展開更多互動。🔍詳細內容: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3902/7910423 打造失智友善居家環境過年大掃除,不僅是為了除舊佈新,對於有失智長輩的家庭而言,這更是一次絕佳的機會,可以趁此調整居家環境,為長輩打造一個安全、舒適且能減少迷失和不安的空間。空間識別障礙是失智症患者最常面臨的困擾之一,長輩可能會在熟悉的環境中感到迷失,或對空間產生不安全感。如何透過細心的居家環境調整,幫助長輩減少迷失和不安,成為照顧者必須認真思考的課題。在進行居家改造前,若晨室內裝修公司專案經理徐宛菱建議,先從當「偵探」開始,找出問題根源與居住環境的關聯,先從小空間著手,循序漸進地讓失智長者接受。免花大錢小改造 讓失智症者擁有更安心的居住的環境。🔍詳細內容: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3902/8193696 年節照護指南重點:✎一日三餐傷腦筋?有吞嚥困難的失智者怎麼吃?✎哪些活動安排適合失智症者?如何鼓勵失智症者參與活動?✎免花大錢,讓失智症者更安心的居家改造小訣竅!⭐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一日三餐傷腦筋?有吞嚥困難的失智者怎麼吃?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 https://user27065.pse.is/5k25p7🎧Spotify: https://user27065.pse.is/5k25pl🎧KKBOX: https://user27065.pse.is/5k25qe🎧Apple:https://user251766.pse.is/5k2j3z生活比吃藥重要!失智者日常活動的聰明安排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https://reurl.cc/6vDYkr🎧Spotify:https:https://reurl.cc/xaE44V🎧KKBOX:https:https://reurl.cc/ezm77Q🎧Apple:https://reurl.cc/5v2ZZq打造失智居家友善環境 解決長者的空間方向障礙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 https://reurl.cc/Mjy64p🎧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eydGzx🎧KKBOX: hhttps://reurl.cc/xv6paL🎧Spotify: https://reurl.cc/vv6pao
-
2025-01-09 失智.大腦健康
不只是記憶流失而已 醫師教你失智症5種簡易測試法在家就能做
失智症影響所及,不僅記憶流失而已,還有空間知覺,到走路步法、嗅覺、能否走上樓梯等,現在,神經科醫生賓吉分享五種簡易測試法,讓人在家中做,或許就得知自己有無罹患失智症。哈芬登郵報(HuffPost)報導,賓吉醫生在最近貼於抖音(TikTok)社媒平台的視頻中表示,他提出的簡易測試法,與體能任務及反應力有關。首先是看看人是否能單腳站立至少30秒鐘。這一點經其他研究指出與腦部老化有關。賓吉指出,要單腳站立至少30秒鐘,動用的心智靈活力,數量很不可思議。辦不到的人,雖然活動力正常,卻「反映出腦部控制平衡感及動作技巧的區域,有細微的缺陷」。早期失智症還會改變你對味覺的感受;有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或阿茲海默氏(Alzheimer's)的人或許會注意到,自己淋浴時感覺有所不同。第三是調整時鐘,請人把它調到特定時間,可以得悉空間知覺、注意力及做計畫等有沒有問題。接下來是分門別類流暢度測驗;賓吉醫生要求他的患者就一特定門類,點出屬於其中盡可能多的東西,可以考出他們的言語流暢程度,喪失這種能力也經指出與失智有關。賓吉醫生也建議「雙重任務走路測驗」,要求疑似有失智症的人邊走邊接受認知能力測驗,例如倒數;他表示,要這麼做而很費力,就顯示執行功能、記憶或注意力出問題。上述簡易測驗算不上專業診斷。但愈早診出失智症,結果往往較好。如果認為自己或者你在意的人罹患失智症,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建議盡快去看家醫科醫生。國民健保署指出,如果你發現親戚、朋友疑有失智症,建議你陪伴對方去看家醫科醫生,如此與醫生討論時,你可以協助他們想起答案。另外,夫妻談起這個話題或許很難為情,因此要確定處理這個話題時很和緩,在兩人都熟悉的場合提到,別匆忙。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5-01-08 養生.聰明飲食
缺鐵和貧血有什麼分別?30~40歲女性「缺鐵危機」醫師揭飲食策略
許多人常聽到女生要多補鐵,但究竟為什麼女性比男性更需要注意鐵質攝取?而缺鐵究竟會對身體健康帶來什麼風險呢?日本內科醫師梶尚志就跟大家分享女性補充鐵質的注意事項。缺鐵和貧血的差別缺鐵指體內鐵質不足的情況,鐵是製造血紅素的必要元素,血紅素為人體輸送氧氣,因此缺鐵時,氧氣輸送不足,就會導致疲勞、頭暈等症狀。而缺鐵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出血導致鐵質流失、生長期對於鐵質需求增加、飲食和吸收問題。而貧血則是血液中紅血球和血紅素數量減少的疾病,缺鐵雖然是貧血的常見原因,但也可能是因為:維生素B12缺乏、葉酸缺乏、蛋白質不足、營養不良。許多人會認為貧血跟缺鐵有關,缺鐵的確是導致貧血的原因之一,但貧血的成因有很多,民眾如果出現貧血症狀,還是要進行專業血液檢查。為什麼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缺鐵?除了月經會讓女性流失鐵質,懷孕期間、分娩和哺乳也是缺鐵的原因,尤其30歲以後是子宮肌瘤的好發年紀,很可能導致經血量增多,如果飲食中又缺乏蛋白質和鐵,就會讓鐵質不足的情況更加嚴重。30~40歲職業女性的缺鐵危機30~40歲的女性通常面臨家庭、工作兩頭燒的人生階段,在忙碌之餘容易忽視三餐的營養攝取,甚至以麵包點心配上咖啡取代正餐,有些女性甚至會因為想要節食,避免攝取紅肉或魚類,導致身體缺鐵。更年期的鐵質管理進入更年期時,由於雌激素減少,容易產生疲勞、心悸、頭暈等症狀,也可能出現焦慮、失眠或是記憶力衰退,在此期間比起一下子補充大量鐵質,更建議均衡飲食,注意天然雌激素、鈣、維生素D等營養素的攝取。透過飲食策略有效攝取鐵質1.多吃富含血紅素鐵的肉類例如:牛肉、豬肉等紅瘦肉,以及肝臟、貝類,這些食物中含有的「血紅素鐵」容易被身體吸收。2.補充非血紅素鐵對於素食者來說,也可以透過植物性飲食攝取「非血紅素鐵」,例如:豆製品、菠菜、綠花椰菜、堅果穀類、檸檬。要注意的是,非血紅素鐵吸收率較差,建議搭配維他命C來提高吸收率。3.避開干擾鐵吸收的食物茶、咖啡中的丹寧酸會阻礙鐵質的吸收,尤其是非血紅素鐵,建議食用非血紅素鐵的餐點後1~2小時都要避免喝茶或咖啡。4.補充鐵劑的注意事項有些貧血或是孕期的民眾會靠鐵劑來補充鐵質,但市面上營養品五花八門,與其擅自購買,使用前最好先諮詢醫生,並選擇專業醫療機構推薦的優質產品。要注意吸收率高的鐵劑如氨基酸螯合鐵,過量攝入可能會導致器官受損,因此務必要按照醫療指示服用。參考資料:Women's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