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活動.活動最前線
搜尋
記憶
共找到
1757
筆 文章
-
-
2025-09-17 失智.失智專題
相對論/照顧者別忘愛自己 張文玲:積極尋找資源紓壓身心
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說,「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值得被愛的存在。當我們用愛與耐心去看待失智者,就會發現,即使記憶褪色,情感依舊鮮明;即使言語減少,陪伴依然有力量。」與失智同行,沒有所謂最好的方案,找到最適合照顧方式,接住失智者,也接住自己。張文玲:媽媽罹病超過十年,今年八十六歲,會跑會跳,狀況愈來愈好,主要在於積極對外求助,確診後積極陪同母親掛泌尿科、婦產科、精神科;另從心理諮商師獲得專業協助,透過長照體系得以喘息。建議家屬多利用一九六六長照專線,尋找實際有用的社福資源,並參加照顧者心理諮商。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也提供照顧者多種紓壓課程。為了照顧媽媽,我曾高度焦慮至身心科就醫。那時常想著「為什麼家裡其他孩子都不用管?」諮商心理師要我捨棄「以和為貴」人生哲學,試著跟兄弟姊妹吵架,居然成功了,照顧媽媽不再是我一個人的事,手足共同承擔責任義務,照顧父母責任不應該落到最乖、孝順的孩子身上,家庭所有成員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善加利用長照系統 陳明德:身上這件紅色衣服雖然有點老氣、顯舊,但這是媽媽陪著我一起買的衣服,具有紀念價值,穿在身上,讓我對人生仍充滿熱情。照顧者一定要保持身心健康,牢記「唯有戴好氧氣罩,才能救你旁邊的人」這句話,為此,我仍在社區大學擔任老師,也當起學生,試著盡量走出去,參與各項活動。充分利用長照系統,派請居服員提供居家服務,到了失智重度時,應考慮聘用外籍看護,做好泌尿道、肺部等感染防治措施,避免褥瘡。劉芸妡:媽媽確診後提早退休,我在房間裝滿監視器,打電話提醒用藥、吃飯、洗澡更衣,但效果不彰。我成為全職照護者,有時想要喘息,但一踏出門就心生愧疚。在自覺招架不住時,聘僱外籍看護,出遊幾天,身心獲得喘息。在失智症日照中心,有一天看到家屬接長輩時又推又罵,那種無奈跟疲憊憤怒,我也經歷過。以前我也很常崩潰,哭著問我到底做錯什麼?我明知她回答不出什麼,但我還是想要以女兒的角色跟她說話。我覺得照顧不只是一個人單方面付出。照顧媽媽這幾年,我學會面對自己的脆弱,也更知道珍惜當下平凡的時光。想告訴每一位照顧者,我們也是需要被看見,也是需要被理解的人,要記得愛自己。陳崇峻:失智症病情只會愈來愈壞,不可能變好,一定要有心理準備。我現在都還很懷念,我媽那時候亂買東西的感覺。她現在已經不良於行,沒辦法多走路了,但她還記得我的名字,我很欣慰。學著寬心,不要想著自己有多慘,其實失智患者想的就跟正常人不一樣,我常提醒自己要以她角度思考,放下我的執著心,這樣才能走得更久。學講母語重新連結周春玉:當發現媽媽忘了我的時候,我真的非常難過,那時候就在想,什麼方法能讓媽媽叫出我的名字。我是阿美族,我知道族語是媽媽最能掌握語言。我幾年前就開始一直在把母語練回來。告訴媽媽「我是承襲阿嬤名字的那個人」,建置我們的通關密語。每當母親耍脾氣或無法溝通時,我就以阿美族語對話,緩緩地、慢慢述說「媽媽,我不希望你忘記我」,詢問阿美族族名的由來,這是家族世代傳遞的血脈關係,成為高齡失智母親與外界溝通的最後管道,而這句話彷彿有魔力,能讓媽媽瞬間安靜下來。失智症並不表示每時每刻都不清醒,她清醒時,我就會告訴她這句話。轉念釋懷找到平衡林靜芸:身為醫師、醫師配偶,面對疾病一樣有無力感。失智症讓人害怕,也讓人看見生命最艱深的存在意義,親情的支持對失智症患者很重要,雖然會出現令人困擾的問題行為,但他只是失智,仍然是個人,需要家人親情陪伴,只是照顧者必須換個方法靠近他。找到平衡的照顧方式很重要,先生確診初期,我覺得孤單無助,沒人伸出援手,孩子甚至責怪我未盡照顧責任。後來幾年在照顧過程中,發現孩子也用他們各自的方式愛我,漸漸釋懷,這也是書寫的額外收穫。照顧者也要快樂做自己,期待隔天會變好,家人彼此互助,讓照護失智不再是孤單的旅程,而所有家庭成員均能溫柔接住,成為彼此的支柱。與照顧者對談 來新書分享會林靜芸醫師將於九月十九日舉行「謝謝你留下來陪我」新書分享會,與年輕型失智症照顧者劉芸妡對談,報名時間與地點請點擊連結了解。
-
2025-09-17 養生.聰明飲食
壓力大容易皺紋、脹氣與腦霧 營養師建議多吃這些食物助改善
慢性壓力可持續數個月甚至數年,久而久之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形成頭痛、疲累、消化與睡眠問題,也可能加速老化,想緩解症狀可以從飲食開始。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來自長島的註冊營養師佩斯(Nicolette Pace)分享能對抗皺紋、脹氣與腦霧三種常見壓力症狀的食物。攝取過量的糖會大幅影響皮膚老化,因為糖分子會與膠原蛋白、彈性蛋白等蛋白質結合,這個過程稱為糖化(glycation),會產生有害化合物,損害皮膚重要的蛋白質,導致皮膚失去彈性、產生皺紋、下垂鬆弛與其他提早老化的跡象。除了減少飲食中的糖分,佩斯說,可以合併攝取牛肉、蛋與雞肉的完全蛋白質與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形成「生物級聯反應」(biological cascade)創造並強化膠原蛋白,組織並增強皮膚、骨骼、肌腱與韌帶。造成脹氣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壓力,胃食道逆流、食物不耐症與特定藥物也是可能原因,佩斯說,食用含有酵素、利尿劑或能清除和軟化物質的食物可緩解脹氣,改善排便,建議吃含有生薑蛋白酶的薑,或含木瓜蛋白酶的木瓜,以及具有鳳梨酵素的鳳梨。這些酵素主要能將蛋白質分解為胺基酸與多肽等小分子,可促進消化,提升營養吸收並降低脹氣。芹菜含有天然利尿性質,還能為腸胃道組織提供水分,能軟化腸胃蠕動,改善腹脹。腦霧不是一種疾病,而是描述多種影響認知清晰度的症狀,像是難以專注、記憶問題,以及感覺心理遲鈍。佩斯說,富含葉黃素的食物能大幅改善記憶力、清晰度與專注度,而這類食物常被認為有益眼睛健康。葉黃素是類胡蘿蔔素家族裡的一種抗氧化劑,能到達眼睛、穿過血腦障壁,累積在腦組織內。菠菜、深綠色蔬菜、胡蘿蔔、番茄、哈密瓜與地瓜都是富含葉黃素的食物。
-
2025-09-17 焦點.健康你我他
健腦新生活/綠手指練腦力 辨花草練記性
出門後,先生問我「有鎖門嗎?」瞬間強迫症上身,非得拉門把再次確認。日前外出運動,抬頭見滿天烏雲,便返家拿傘,離開時忘了拔鑰匙,被他逮個正著。先前,我總笑他未老先衰、記性全無,實在是斑斑可考、有憑有據,不容他巧言狡辯。看他時常找東西,不是鑰匙就是手機,還有一時疏忽,口袋裡的衛生紙沒掏出來,被洗衣機洗成雪花片片的慘劇,更是三不五時上演。健忘如他,卻對於我的無心之失,記得一清二楚,而且緊抓不放,我們兩個年近花甲的老夫妻,時不時為了誰的頭腦好而「鬥嘴鼓」,粗心疏忽引發的小凸槌,雖為平淡生活注入趣味活水,卻也不由得暗自擔心。健康到老,是每個人的心願,除了體魄強健外,更需頭腦清晰。持之以恆透過改變「思考方式」、「行為」及「日常習慣」,就可鍛鍊大腦。例如:運球、跳雙人舞、學習新事物、維持好聽力、增加咀嚼次數、攝取動物性蛋白質等,都能使大腦更年輕。原本就喜歡蒔花弄草的我,因老化加劇,大腦神經連結變弱,以致臉孔和人名總難配對、話到嘴邊卻說不出來,真教人苦惱,想到利用辨認花草來鍛鍊記憶力。此外,還有閱讀和寫作、每日健走一小時。多走路有助減緩失智或知能減退,好處多多,可說是最簡單有效、省錢又輕鬆。
-
2025-09-17 活動.健康小測驗
「健腦小測驗」快速評估你的大腦健康 幫助延緩認知退化、預防失智症
元氣網-失智小測驗提供簡易的大腦健康評估測驗和健腦小遊戲幫你延緩退化、預防失智症。生活行為類● 是健忘還是失智?3分鐘檢測!注意力類● 顏色大作戰● 方向大亂鬥● 穿搭好爸氣● 照片修復師● 什麼不見了算術類● 一日收銀員● 加減算算看● 端午數字龍舟● 成語玩數字視知覺類● 顏色大考驗● 魚兒往哪游● 彩虹顏色塔● 一樣不一樣● 表裡如一填空類● 數獨● 成語謎字記憶出現衰退、語言、認知功能下降,是健忘?還是失智?3分鐘立即檢測!▲回到工具列表▲顏色大作戰▲回到工具列表▲方向大亂鬥▲回到工具列表▲穿搭好爸氣▲回到工具列表▲照片修復師▲回到工具列表▲什麼不見了▲回到工具列表▲一日收銀員▲回到工具列表▲加減算算看▲回到工具列表▲端午數字龍舟▲回到工具列表▲成語玩數字▲回到工具列表▲顏色大考驗▲回到工具列表▲魚兒往哪游▲回到工具列表▲彩虹顏色塔▲回到工具列表▲一樣不一樣▲回到工具列表▲表裡如一▲回到工具列表▲數獨▲回到工具列表▲成語謎字▲回到工具列表▲
-
2025-09-17 養生.運動健身
「蘿蔔腿」其實是保命肌 3招強化小腿肌守護你的第二心臟
當人們談論健身或抗老化運動時,焦點常放在核心肌群、臀肌或心肺訓練上,而小腿肌群則常被忽略,甚至因為外型不符合審美,被貶稱為「蘿蔔腿」。但小腿肌,特別是其中兩塊主要的肌肉,不僅關係到血液循環和平衡控制,更在維持良好姿勢與促進大腦健康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你是正在規劃中年後的健康維持策略,還是希望改善血液循環與活動力,理解並訓練小腿肌群都非常重要。由兩塊肌肉組成的小腿肌群你的小腿肌群主要由兩塊肌肉組成:1.腓腸肌這是你在小腿後側最容易看見、摸到的肌肉,形成小腿肌的主體。位於大腿骨(股骨)內外側,與比目魚肌匯合後形成阿基里斯腱,附著於腳跟。主要參與膝關節與踝關節的動作,如彎曲膝蓋、踮腳、跳躍。因跨越兩個關節,受傷風險稍高。2.比目魚肌這是一塊較扁平且深層的肌肉,位於腓腸肌之下,連結脛骨與腓骨(小腿骨頭),與腓腸肌共同組成阿基里斯腱。主要控制踝關節,幫助站立、走路與維持姿勢。雖不易看到,但對於靜脈血液回流與姿勢穩定性極為重要這兩塊肌肉合稱為小腿三頭肌,是你在日常生活中站立、步行、爬樓梯、運動時不可或缺的動力來源。小腿肌為什麼這麼重要?1.守護心血管健康比目魚肌常被稱為第二心臟,因為它在你走路或站立時能夠像泵浦一樣推動血液從下肢回流至心臟。肌力越強,這個泵血功能越有效,有助於:.減少腿部靜脈壓力.穩定血壓.降低靜脈曲張或血液滯留的風險2.維持平衡與預防跌倒小腿肌與腳踝穩定、腳趾控制密切相關。強壯的小腿肌可以:.改善步態與站立穩定度.增加應對地面變化的反應速度.降低跌倒與骨折風險這對於中高齡者尤其關鍵,因為跌倒是年長族群住院與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3.支撐姿勢、促進大腦健康強壯的腿部肌群與較快的行走速度、較佳的平衡能力有密切關係,而這些又與較低的認知退化風險有所關聯。有研究指出,下肢力量與行走速度,與認知表現、記憶力有正相關。積極參與如健走、球類運動的人,大腦萎縮與記憶退化速度較慢。強化小腿肌群的三種實用訓練1.提踵(踮腳抬升)雙腳站立,腳掌踩在階梯或地面,腳跟懸空。緩慢抬起腳跟,停留1秒,再慢慢放下。每次20下,做3組。進階版可加重(手持啞鈴)或改為單腳進行。2.單腳跳躍單腳站立,膝蓋微彎。輕跳向前或原地跳,保持控制力。每腳10至15次,做2至3組,可訓練爆發力與動態平衡。3.分腿蹲跳弓箭步站姿,膝蓋下降後快速跳起換腳。每側8至10次,做2至3組。這動作同時強化臀部、大腿與小腿,提高整體下肢協調。 你有肌少症的風險嗎?快來看看常見徵兆➤ 【資料來源】.The surprising link between muscly calves and a healthy brain.Cleveland Clinic: Calf Muscle
-
2025-09-16 失智.大腦健康
長者玩桌遊 喚起消失的記憶
全球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台灣失智症患者已突破37萬人,預估2050年將增加至86萬人以上。九月是國際失智月,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與安聯人壽舉辦第18屆募款活動,邀請歌手李千娜擔任公益大使,透過「生命智慧桌遊」陪伴長輩喚醒珍貴回憶,也能引導復能與認知訓練。超高齡社會來臨,失智症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挑戰,包含照護成本增加,對家庭與社會都是沉重負擔。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表示,基金會從「認識他、找到他、關懷他、照顧他」四個面向推廣失智照護,連結社會資源。鄧世雄強調,失智預防與延緩觀念愈來愈受到重視,但國人對於失智症的認知仍有提升的空間,包括了解成因與風險因子,並採取預防措施,以及如何學習有效的溝通與照顧技巧。李千娜分享,她的阿嬤也是失智症患者,因為糖尿病而影響大腦。去年發行的台語專輯中,收錄了一首「阿娜ㄟ」,便是孫女寫給最愛的奶奶。「我記得每次只要唱歌給阿嬤聽,她就會笑得很開心。」因為照顧者的經驗,讓她有更多體認與感觸,希望提升大眾對失智議題的重視。研究顯示,透過非藥物介入方式,如懷舊治療、藝術治療、音樂刺激等,能有效提升長者情緒穩定度與生活參與度,並延緩認知退化。失智老人基金會與香港明愛取得「生命智慧桌上遊戲」授權,透過感官刺激、認知訓練與情感互動,達到兼具娛樂、療癒與失智預防的效果,成為預防失智工具。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處長陳俊佑表示,失智症防治與照護刻不容緩,平常要多運動、多動腦、多社會互動、多攝取蔬菜水果,增加大腦的保護因子。失智機率與年齡成正比,他年過五十後,一周最少運動3天,每天都提醒自己吃足綠色青菜,即使無法避免失智,也能延緩失智。
-
2025-09-16 焦點.健康你我他
健腦新生活/籃框下投球報數 鍛鍊腦力與體力
我不擔心忘了採購該購買的物品,因為女兒年輕人也會忘。倒是近來頻繁詞語說錯或顛倒,甚至說出相反詞,挺擔心自己與失智症靠近。退休後,把投稿當目標,只要動筆,初稿都能完成。這半年來卻難做到,日常已無法透過文字敘述。這天翻開健康版「當心失智症十大警訊」入眼裡,發現無法勝任熟悉事務、書寫困難是警訊。女兒也愛閱讀健康版,安慰我警訊裡書寫困難是表示手不靈活或是忘了某個字怎麼寫,跟想投稿卻寫不出來不一樣。觀察身邊年長文友,他們依舊創作,表示寫作與年齡無關。為避免失智症纏身,我把書寫轉為口述,與家人聊起遇到的瑣碎事,讓腦袋運動,鍛鍊記憶力。讀到喜歡的文章,不像過往只是看過,現在同篇文章不僅多讀幾遍,還要細讀,讀後更要想一想。例如近來反覆讀作家栩栩的一篇文「海苔」,我有時默讀、有時念出聲,還曾停在某個句子裡傻笑,問自己有哪些相似經驗,在閱讀動腦間,召喚消失的記憶。以前站在籃框下投球時,依照投進次數在心裡報數。現在為了讓左右腦運動,運球時用不常使用的左手,每投出一球時,再增加數算失球數字,進球、失球報數同時並列,直到進球數字抵達兩百次,每天玩遊戲般的進行。我這樣鍛鍊腦力與體力,失智症應該不容易上身。
-
2025-09-16 活動.活動最前線
「遺忘,或許也是一種美好」:年輕導演安德森以藝術陪伴失智症家庭
曾照顧失智阿嬤長達十一年,八月表演工作室創辦人、導演安德森選擇以藝術作為紀錄與療癒的媒介。今年,他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共融藝術計畫」支持,邀請失智症家庭及關心此議題的民眾共同參與創作工作坊,將日常點滴轉化為可珍藏的作品。安德森表示:「失智症或許會帶走記憶,但帶不走笑容。」安德森從自身照顧經驗出發,創作《親愛的陌生人》系列展演作品,引起廣泛迴響。他持續關注台灣失智症家庭,今年更進一步串聯失智者、照顧者與一般民眾,展開為期三個月的共融藝術工作坊。課程分為動態與靜態兩大部分,包括舞蹈律動、手眼協調遊戲,以及訪談、服装設計、自畫像與飾品製作等。跟失智長輩相處,以此懷念外公31歲的藝術表演工作者林榕萱也是本次計畫的參與者之一。她親身經歷外公從輕度、中度到重度失智,直至臥床離世的過程。她回憶,家人照顧外公的方式,是代為處理全部事務,然而,這次參加工作坊,看到許多失智奶奶還能保有日常功能,讓她開始思考,照顧者「應該協助到什麼程度」。她更發現,與失智長者相處時,不能講道理,而是要順著他們的語句拼湊出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林榕萱的外公於今年三月離世。她說:「跟失智長輩相處,是懷念外公的一種方式。」婆媳的共創時光:在藝術中重新靠近照顧者鄭貝芬已陪伴婆婆七、八年。兩年前,她曾與婆婆共同參與安德森執導的舞台劇《親愛的陌生人2.0》;今年,兩人再度一同參加藝術工作坊。她說,起初擔心課程對婆婆來說太過困難,但婆婆每次上課總是表情柔和,帶著笑意。對鄭貝芬而言,這不僅是陪伴,更是照顧路上的喘息時刻,「快樂,就是最大的收穫。」更令人感動的是,透過藝術創作,她與婆婆的關係變得更親密。婆婆雖然已不記得「媳婦」的身份,卻總以「朋友」或「寶貝」稱呼她。「失智者也許遺忘了許多事,但仍能感受到誰對他們好。」鄭貝芬如此說道。從國際經驗到台灣實踐:共融藝術的在地挑戰共融藝術在國際上已有不少實踐案例,但他強調,把國際經驗帶進台灣,最大的挑戰不是技巧,而在於「思維的轉變」,必須理解台灣長輩的習慣與特質,才有可能創造出適合他們的藝術環境。不少人好奇是否能在家庭環境中進行藝術活動,安德森立刻搖頭,「家是休息的地方,如果照顧者還要準備材料、設計活動,反而會增加負擔。」他認為長輩在群體的影響與鼓勵之下,更容易展現笑容。鄭貝芬也提醒家屬要勇敢嘗試、尋求外部資源,「找到一個讓彼此都感到舒服的團體,獲得快樂與正面情緒,才是照顧路上的重要支持。」《陪伴的滋味》紀錄片與共融藝術分享會八月表演工作室將於九月在高雄、新北、台北及臺中舉辦《來吧!親愛的》共融藝術分享會,免費開放民眾參與。活動中不僅將首映紀錄片《陪伴的滋味》,呈現四組失智家庭的真實對話與情感流動,也將展出工作坊成果,並邀請專家與照顧者進行深度對談。此外,《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專訪安德森與鄭貝芬,預計於9/25播出完整訪談內容,分享更多動人的時刻。《來吧!親愛的》共融藝術分享會,免費報名連結:https://lihi.cc/nmKke
-
2025-09-16 養生.運動健身
健康老化與預防跌倒的關鍵 專家揭初學者重量訓練常見7錯誤
過去重量訓練(strength training)常與健美、運動表現劃上等號,但已有科學證據明確指出,重量訓練是維持健康老化的關鍵行為之一。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每週應至少進行兩次全身性肌力訓練,以促進骨骼健康、增強肌力與改善日常活動表現。對高齡族群來說,這不僅是健身,更是維持獨立生活與預防跌倒的保命行為。為什麼年長者應該進行重量訓練?無論是用啞鈴、彈力帶、機械訓練,還是徒手動作,只要有持續性與正確方式,都能帶來顯著的健康改善。以下是研究支持的十大益處:重量訓練的十大健康好處1.提升肌力與肌肉量:訓練2~3個月即可明顯增強肌力。2.促進代謝、控制體重:肌肉組織會在靜止狀態下消耗更多熱量。3.改善平衡力:減少跌倒風險,增強身體穩定性。4.強化骨骼密度:預防骨質疏鬆與骨折。5.增進心血管健康:降低高血壓與膽固醇風險。6.穩定血糖:被美國糖尿病協會推薦為血糖控制工具。7.降低受傷風險:提升肌肉、韌帶與關節的承受力。8.促進心理健康:運動釋放腦內啡,有助緩解壓力與焦慮。9.延緩認知退化:研究顯示與記憶力保護有關。10.延長壽命:肌力與死亡率呈反比關係,能降低早逝風險10~17%。常見重量訓練類型有哪些?1.自由重量(Free Weights)使用像是啞鈴、槓鈴、壺鈴、藥球等器材。自由重量訓練可啟動更多穩定肌群,提高訓練效益,但也需要良好的動作控制與技巧。2.重量訓練機械式器材使用像是腿推機、拉背機、胸推機等器材。透過槓桿與滑輪輔助,提供固定軌道的重量訓練,對於初學者或行動能力較差者更為安全。3.彈力帶訓練使用像是彈力帶、拉力繩等器材。具便攜性、低關節衝擊,適合行動不便者或在家訓練者。4.徒手訓練包括伏地挺身、平板支撐、弓箭步、靠牆深蹲等動作。無需器材,利用體重與重力即可強化肌群,是最自然、最方便的訓練方式。初學者常見七大錯誤根據教練與物理治療師的臨床觀察,以下為常見錯誤與建議修正方式:1.開始重量太重建議從輕量或徒手開始,確保動作正確無代償,避免受傷。2.忽略動作技巧動作正確比完成次數更重要。建議緩慢、控制動作,並由教練指導。3.缺乏熱身與關節活動度訓練建議訓練前先進行 10~15 分鐘的動態伸展,針對肩膀、髖關節與胸椎。4.忽視疼痛訊號若感到劇烈疼痛、頭暈或刺痛應立即停止,並諮詢專業人士。5.未訓練平衡與穩定性建議納入單腳站立、穩定性訓練以預防跌倒。6.忽略休息與恢復每週應保留2~3天休息,並確保充足睡眠與營養攝取。7.蛋白質攝取不足建議每日攝取1.1–2公克/公斤體重的蛋白質,來維持肌肉生長與修復。 你有肌少症的風險嗎?快來看看常見徵兆➤ 【資料來源】.Seven mistakes a personal trainer says seniors should stop making at the gym.How To Get a Lift Out of Strength Training
-
2025-09-15 焦點.元氣新聞
比加工食品還可怕! 高油鹽糖加速器官老化 醫:增死亡風險
食品加工與生活息息相關,適當保存技術可保留營養、提高食用價值、提升儲藏性,但如果是油、鹽、糖過多、缺乏膳食纖維、天然食物含量極少,且無法辨別出食物原樣的「超加工食品」,吃多了可能面臨更高的早逝風險。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表示,超加工食品經過多道工業製程,包括油炸、塑型等技術處理,另加入各種添加劑,產品已失去原有的營養價值。近年來有許多文獻指出,超加工食品隱藏了許多健康陷阱,易造成身體發炎反應,包含肥胖、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以及睡眠障礙等。研究顯示,超加工食品不僅缺乏完整營養,還會加速器官老化,讓身體提早走向衰退。當人體出現2至4個老化器官時,死亡風險就會增加2.3倍;若累積到8個以上老化器官,死亡風險更是暴增8.3倍。其中,超加工食物吃太多,累積到8個以上老化器官,超過六成在15年內死亡。‧有2至4個器官老化的人,死亡風險增加2.3倍‧有5至7個器官老化的人,死亡風險增加4.5倍‧有8個以上器官老化者,死亡風險飆升8.3倍,其中有60%以上在15年內過世。陳威龍指出,「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刊登一項針對逾2萬名參與者的大型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攝取量最高的族群,其「生物年齡」平均比實際年齡大了0.34歲。其差異並非單純熱量或營養不足,而是與這些食物的「非營養特徵」有關,例如加工過程本身,可能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最終導致老化加速。陳威龍提醒,超加工食品中的「加工肉類」其實跟抽菸、飲酒一樣,都是加速器官老化的重要因素。另一項刊登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的研究也有類似發現。當人體累積的老化器官越多,死亡風險就會急遽上升。很多人早已出現「加速老化」的訊號,卻沒放在心上。陳威龍說,當體重愈來愈難控制、飯後容易嗜睡或頭暈、睡再久還是覺得疲倦、記憶力下降、免疫力變差,這五大徵兆都可能與器官老化有關。想要延緩老化、維持年輕,可掌握三大關鍵:1.少吃超加工食品:餅乾、香腸、速食等超加工食品含有高糖、高脂與大量添加物,長期攝取容易導致血糖忽高忽低,增加體脂肪堆積,加速器官老化。2.規律運動與飲食調整:養成規律運動與攝取天然原型食物的飲食方式,有助於減少慢性發炎,讓大腦與免疫系統保持最佳狀態。3.適時補充保健品:維生素C(紅椒、芭樂)促進膠原蛋白合成;維生素A(豬肝、菠菜)有助於角質代謝;鋅(黑豆、牛肉)與皮膚結構及代謝相關。
-
2025-09-14 醫療.精神.身心
睡眠品質好不好靠感覺還是看數據?醫曝可自我觀察5大面向
常常一覺醒來,還是覺得好累;翻來覆去到半夜,大腦還無法關機。睡眠,幾乎占據人生的三分之一,但很多人卻不曾真正睡得安穩。良好的睡眠並不只是「睡滿幾小時」,睡眠品質更是關鍵。長期睡不好,不僅影響專注力與情緒,更可能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失智症風險增加相關。怎麼知道自己睡得好不好?有哪些疾病會偷走好眠?如何幫自己找回久違的一夜好眠?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大,白天精神緊繃,晚上常有失眠、打呼、容易驚醒等情形,長期睡眠品質不佳;也有人每天只睡5至6小時,但睡醒後並不覺得累。睡眠品質究竟是主觀感受,還是要看生理監測的科學數據?現在很多人用穿戴式、智慧型監測裝置記錄睡眠狀況,這些監測真的準確嗎?台灣失眠盛行率23.5%,每四人就有一人曾失眠。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田心喬說,衛福部國健署曾統計,台灣成年人失眠盛行率23.5%,意味大約每四人就有一人曾有失眠症狀。另外,精神科門診求診者,約六成都有失眠問題。常見失眠定義:1.入睡困難:躺在床上30分鐘還無法入睡。2.睡眠中斷:躺下不久可以睡著,但睡眠容易中斷,半夜多夢、或因夜尿等容易醒來,之後很難再入睡。3.太早醒來:如醒來時間比正常時間提早一至二小時,此類族群以年長者居多。還有一種狀況,沒有入睡困難、也不會在半夜醒來或早醒,但起床後卻疲憊不堪,感覺沒有睡飽,精神不濟影響工作效率,容易發脾氣,這也算失眠。田心喬指出,若每周三天,連續三個月都出現以上情形,就屬於失眠症,應就醫檢查,找出背後原因加以解決。一個晚上六次睡眠周期,總深睡時間約2小時。一般來說,每天正常睡眠時間約七至八小時,以每90分鐘為一個周期,剛入睡時為非快速動眼期,會先慢慢進入輕度睡眠,全身放鬆後,再慢慢進入深睡期,這段時間不會做夢;之後來到快速動眼期,這時會開始做夢,之後再進入輕度睡眠。如此一個晚上的睡眠會有五至六次循環。以90分鐘的周期來說,其中深度睡眠約占20幾分鐘,以一個晚上六次睡眠周期計算,總深睡時間約有2小時。穿戴裝置睡眠監測,可作為醫師診斷輔助。深度睡眠是修復身體細胞,整合一天情緒、記憶的重要階段。因此,一個人睡得好不好,就是觀察睡眠周期的情形。過去想要了解睡眠周期,需要在醫院睡一晚,進行睡眠生理功能檢查,可以透過儀器監測腦波變化;但現在可經由穿戴裝置,監測心跳、血壓、脈搏等,甚至可以監測睡覺時翻身、心律變化等情形,或有沒有說夢話,了解自己的睡眠品質,一旦出現異常時,可以盡速就醫、評估。至於穿戴裝置精不精準?田心喬說,最精準的睡眠監測仍需透過腦波檢測,但穿戴裝置的監測數據,可以作為平時觀察睡眠的依據,尤其睡眠情形是患者主觀的敘述,可能不夠精準,如果可以搭配監測數據提供醫師參考,再加以陳述自我感受、白天工作等情形,可方便醫師做更好的評估。失眠可能來自憂鬱焦慮,或睡眠呼吸中止症。「面對失眠問題,不同科別的醫師會從不同角度切入。」田心喬說,精神科醫師多會評估患者是否伴隨憂鬱、焦慮等心理困擾;但臨床上,許多患者的睡眠障礙其實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有關。這類患者常見的特徵包括肥胖、三高、下頜或頸部結構較厚實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典型症狀是夜間打呼、睡眠中呼吸暫停、反覆驚醒,清晨起床後可能口乾,白天則容易疲倦或注意力不集中。由於睡眠期間呼吸道容易塌陷,身體會不自覺使肌肉保持緊繃以維持氣道暢通,雖能降低缺氧風險,卻導致深層睡眠受干擾,整體睡眠品質大打折扣。睡眠品質自我檢測田心喬說,睡眠品質不佳可觀察五大面向:1. 躺在床上後,需要30至60分鐘才能入睡。2. 常有早醒、半夜易醒情形,若穿戴裝置監測的睡眠時間過短,應就醫檢查。3. 醒來感覺沒睡飽。4. 白天容易打瞌睡。5. 白天情緒不佳、低落,容易發脾氣、暴躁。 您的睡眠及格嗎?找出您的「睡眠地雷」➤
-
2025-09-14 焦點.元氣新聞
「國民奶奶」驚爆驟逝!瓊瑤羅老太「再8天過生日」享耆壽95歲
著名表演藝術家 陳奇(原名陳䭲)在迎接96歲生日的前8天辭世,享耆壽95歲。一生投身舞台與影視,憑藉精湛演技與親切形象,被觀眾親暱稱為「國民奶奶」。噩耗傳出後,影視圈與廣大粉絲紛紛悼念,感嘆一代藝術家的謝幕。陳奇1929年出生,早年由播音員轉型為舞台劇演員,之後進入影視圈,演藝生涯長達77年。她曾參演《上海一家人》、《半生緣》、《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囧媽》等多部經典作品,尤其在《春光燦爛豬八戒》中飾演睿智的「朱奶奶」,以及瓊瑤劇《情深深雨濛濛》中的「羅老太太」,都深入人心,成為觀眾難以忘懷的銀幕記憶。即便到了晚年,陳奇依舊活躍於大銀幕,並以一生的藝術貢獻,榮獲第31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特殊貢獻獎」,以及2023年「白玉蘭獎」終身成就獎。主持人曹可凡悼念時表示:「祈願陳老師一路走好!」同時回憶她在頒獎典禮上,雖已顯得反應遲緩,卻仍認真準備演說,展現對戲劇事業的熱情與堅持。編輯推薦優客李林李驥曝「台中搭公車像玄學」 網猛點頭:真的要賭人品于朦朧猝逝疑點重重!陳曉東發聲控「真相遭刪」貼文被下架
-
2025-09-14 失智.失智
愛的手鍊串起守護網,老盟陪伴長者不迷路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高齡失蹤人口逐年增加,其中以失智症走失比例最高,達34.26%。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副理事長陳宏材表示,自90年成立「失蹤老人協尋中心」以來,老盟持續推廣「愛的手鍊」,期能預防走失事件發生,並協助長者在保有隱私的同時,享有自由行動與尊嚴生活。 今天舉辦的 『愛心相鍊•守護無限』2025嘉年華活動,以五大倡議為核心,邀請全民一起打造不再走失的社會守護網:1.社區友善,記憶相伴:建立社區支持系統,讓失智長者在熟悉環境中安心生活。2.愛心接力,助人團圓: 強化通報與協尋機制,協助家庭在最短時間內迎回親人。3.點亮希望,為愛尋路:推廣「愛的手鍊」,成為長輩走失時最可靠的指引。4.牽掛著你,等你歸家:動員社區鄰里守望,讓長輩走失不再孤單。5.守護愛,不再走失:凝聚社會力量,讓每位長者都能平安回家。活動現場安排人氣歌手演出、趣味闖關遊戲、INBODY免費檢測,內容兼具娛樂與健康關懷,更特別邀請青年世代參與,期望透過跨世代交流,不僅深化對失智症的理解,也能提升年輕族群對「預防走失」議題的重視與支持。 「愛的手鍊」採用不鏽鋼材質,刻有24小時協尋專線及專屬代碼,只要撥打專線並提供代碼,即可即時聯繫家屬。截至114年7月底,配戴手鍊者的尋獲率接近100%,成功協助8,997個家庭團聚。 老盟也攜手富邦人壽推動失智症前期預防議題,並協力全國失智症共照中心推出「愛的手鍊不漏接」措施,由醫師診斷確診失智症且具走失風險者,即可直接發放一年期手鍊,簡化申辦流程。十年來,已幫助近2萬名病友,讓更多家庭受惠,長輩能安心走入社區。 本次活動由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指導,並邀請社會及家庭署代理署長周道君、臺北市政府社會局老人福利科長趙佳慧、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及富邦人壽共同出席。各界齊聲呼籲,透過多方合作與五大倡議行動,共築高齡關懷生活圈,讓長者安全生活、自在老化,不再走失。
-
2025-09-13 養生.聰明飲食
哈佛30年研究:每天一杯咖啡有助預防失智和慢性病 達成健康老化
每天早晨一杯咖啡,不只是提神,更可能是守護健康老化的重要習慣。根據美國哈佛大學最新研究,每天攝取一杯咖啡,可顯著降低女性罹患失智症、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風險,並有助維持良好心理狀態與行動力。長達30年追蹤,分析逾4萬女性本研究由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Sara Mahdavi博士主導,分析「護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中47,000多名女性的健康資料,追蹤時間長達30年,涵蓋營養攝取、生活習慣、慢性病歷與心理健康等面向。研究發現,那些在中年(45至60歲)每天平均攝取約315毫克咖啡因(約3杯咖啡)的女性,達成健康老化的機率明顯較高。什麼是「健康老化」?研究團隊將「健康老化」定義為活到70歲以上,無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11種主要慢性病,無認知障礙或記憶退化,無行動不便,且保有良好心理健康狀態。根據結果,只有約8%(3,700人)達成所有標準,而她們普遍都有固定喝咖啡的習慣。每日一杯咖啡,風險下降、健康機率提升研究進一步指出,每天攝取一杯咖啡,健康老化機率便可提升1%;若每天攝取達2.5杯,則可在身體、心理與認知功能各面向提升2至5%的健康老化可能性。不過,研究明確指出,「含咖啡因咖啡」才具保護效果,茶與無咖啡因咖啡未觀察到同樣效益。汽水與含糖飲料,老化風險反而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碳酸飲料與含糖飲品可能對健康老化有負面影響。研究顯示,每天喝一杯可樂、汽水等含糖飲料,健康老化的機率下降19%;符合健康老化標準的可能性,更下滑至25%。其實,過去研究已多次指出咖啡具有潛在健康效益,包括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與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這項新研究則進一步整合身心、行動與疾病預防面向,首次從多重面向評估咖啡對老化的影響。Sara Mahdavi博士強調:「這些結果顯示,小而穩定的習慣,可能在長期健康上產生重大差異。適量攝取含咖啡因咖啡,若能搭配運動、均衡飲食與不吸菸,將可能有助於維持晚年身心健康。」資料來源 / 每日郵報
-
2025-09-13 焦點.健康你我他
健康你我他/小旅行拍照唱歌 動身動心更動腦
六十耳順,參加旅遊團的小旅行,不再只是「看世界」,而是我健腦、防失智的一種生活習慣。過去會為了知識、為了挑戰而旅行,如今體力有限,腳步緩慢,記憶力也不如前。正因如此,旅行的意義更顯珍貴。行前準備行李、列清單,是腦力的練習;車上聽導遊講解、記集合地點,是記憶測驗;與團員聊天、合照,則是最好的社交刺激。這些過程看似平凡,卻正是醫師建議的「動腦、動身、互動」的健腦祕訣。有人笑我們老年人旅行愛拍照,但對我來說,照片不是浪費,而是記憶的延長。當腦海模糊時,相簿提醒我:那天和誰在一起、去過哪裡。照片不只是影像,更是抗衡遺忘的憑證。車上的卡拉OK,更是健腦的好方法。唱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旋律能喚醒青春往事,讓腦迴路再次亮起;那一刻,我們不是在表演,而是在證明「還能唱、還能快樂」。或許有人說這樣的旅行只是走馬看花,但我明白能下車走幾步、看一眼風景,就是福氣。旅行不需面面俱到,重點是參與過程。小旅行讓我動腦規畫、動身體力、動心互動。它提醒我:我還在生活之中,還能記得、還能笑,這正是最重要的健腦活動。
-
2025-09-12 焦點.健康你我他
健腦新生活/讓人生充滿樂趣 大腦自然更年輕
「不在意周圍的人事物」、「記憶變得模糊」、「一再重申同樣的主張」、「情緒容易激動」…不知中了幾項?不自覺這樣做,是大腦老化的現象,日本腦科學權威西剛志博士稱之為「高齡腦」,對號入座的朋友也不用太緊張,因為後天形成的高齡腦還有辦法挽救,而且做起來並不困難。最近拜讀「大腦部老化的人都這樣做!」一書,驚覺要健康到老,不只要體魄強健,也需頭腦清晰。持之以恆透過改變「思考方式」、「行為」及「日常習慣」,就可以鍛鍊大腦。例如:運球、跳雙人舞都是能讓大腦更年輕的「協調運動」;學習新事物,則可提升大腦靈活度、增強記憶;維持好聽力、增加咀嚼次數、攝取動物性蛋白質等健康習慣,可使大腦更年輕。再忙,也要休息與放鬆、培養廣泛興趣、養狗、工作、使用數位工具、手寫提升大腦認知等生活習慣,不易失智。讓大腦更年輕的思維模式,是以主觀年齡生活、說了負面的話後,要加上「但是」、多說「謝謝」、減少壞壓力,增加好壓力、在對話中加入擬聲詞、不依賴別人等。書中還有許多避免大腦老化的方法,值得一探究竟。「讓人生充滿樂趣的100個辦法」中,我最喜歡閱讀、園藝、烹飪和旅遊,也持續由此延伸學習新事物與新方法,期待邁向六字頭的自己能頭好壯壯。
-
2025-09-11 養生.抗老養生
感覺被忽視、不能隨心所欲吃東西 「老了」才知道的21個真相
變老確實是人生的一種恩典,但這並不意味著過程總是輕鬆無論是心理還是身體方面。最近,據BuzzFeed報導了一些年長者在社群中分享的關於老去的殘酷真相,這些觀點令人深思:1.視力退化「現在我幾乎看不清楚了。這些年來視力日漸衰退,幾乎所有時候都得戴老花眼鏡,真的很麻煩。回頭看以前畫的畫,因為看不清細節,每年都覺得自己畫得更糟。」一名來自BuzzFeed的用戶furryelf66分享。2.平衡感變差一名匿名的用戶稱,「沒有人告訴你,年紀大了之後平衡感會變得多麼脆弱。害怕跌倒會改變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回到幼兒學走路的階段:走路、說話、提重物、學新東西…全都變得不容易。」3.感覺被忽視、變透明「沒有人看見我、關注我。醫生也不太聽我說話。我先生比我年輕,去購物時他不會走在我旁邊,總是走在我後面。我轉頭看他,他卻彷彿不存在。我今年84歲,除了先生,幾乎沒有其他人。我兒子和唯一的孫子都在監獄裡。」 匿名用戶告訴BuzzFeed。4.心態停留在過去一名BuzzFeed用戶laughingovercoat396說,「有些人無法走出過去的舒適區,結果變得苦澀和怨恨。」5.退休規畫不只是金錢「我在退休前三年開始規畫生活,覺得很幸運。其實我希望能早五年開始,這樣最後六個月的壓力會小很多。人生的第二階段和第一階段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我現在75歲,還在當地的STEM高中做家教、在博物館當志工、協助食物捐贈活動。未來一年的行程已滿,享受忙碌的生活。」Mike說。 面臨通膨時代,您的退休計畫還安全嗎?|金錢性格專業檢測➤ 6.害怕死亡「沒有人願意談論這件事,害怕自己怎麼死、什麼時候死。雖然死亡是必然,但當你越來越接近終點,這些想法會不斷浮現,不管身體多健康。」BuzzFeed的用戶happydolphin274表示。7.耳毛問題用戶smellyelf643說,「從沒想過自己會長耳毛,這到底是什麼怪事?」8.主流文化不再關注你「主流文化和廣告對你不再感興趣,你會覺得自己被世界排除在外。新出的俚語你剛弄懂,它們就已過時了。」來自喬治亞州的Doug表示。9.職場年齡歧視「職場存在年齡歧視。」用戶psychiclion30告訴BuzzFeed。10.無法逃避健康問題來自佛羅里達州的55歲Chris說,「無論多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問題和死亡終究會來。有些人基因不好,仍然會生病。合理的健康選擇固然重要,但過度執著改變不了結果。記得享受生活。」11.失去伴侶後的孤獨「失去另一半後,沒人陪你看病(自己不能開車),也沒人幫你做家務中做不到的事。」匿名用戶表示。12.不喜歡被叫「高齡公民」jives6471用戶說,「我們不會叫青少年『青少年公民』直到65歲啊!」13.變老不是軟弱的人能應付的「我80歲了,已不能自己去森林健行,孩子們也不讓我獨自開車跨越美國,雖然以前做過很多次。幸運的是,我有很多興趣:編織圍巾、藝術創作、出書、閱讀、短途旅行,還會和女兒一起健行。50歲時我的目標是活到100歲,那會是一種榮耀。」BuzzFeed用戶surprisedbee181表示。14.不要讓自己活得「老態龍鍾」來自新墨西哥州的Elisa說,「我最討厭聽到有人明明不老,卻活得像個老人。我向101歲的瑜伽老師、82歲第一次參加舞蹈比賽就得獎的女士,以及106歲仍跳傘的人學習。我60歲,正在開啟新職涯,計畫活得充實快樂。活著,就要充滿希望與熱情。」15.不能隨心所欲吃東西「我保持健康體重並持續運動,但現在乳糖不耐,吃糖或油膩的東西會胃食道逆流。根本沒有所謂的『犒賞自己』因為吃完只會受罪。」用戶elliestew1212告訴BuzzFeed。 咬不動要當心⚠️咀嚼功能自我評估➤ 16.記憶與手眼協調下滑Gina說,「我65歲,幾年前經歷乳癌和化療,記憶和靈活度都有影響。雖不是大問題,但當我忘詞或在店裡用卡機出錯時,別人投來『快點啦』或『真可憐』的眼神,讓我更焦慮、錯更多。社會對老人沒耐心,但我告訴自己,他們總有一天會懂。」17.莫名其妙的身體疼痛「最近常常無預警地某個身體部位突然疼痛,完全不明原因。」用戶leebo13表示。18.被叫「女士」的那一刻「每次有人叫我『女士』我都會回頭確認是在叫誰,因為我不覺得自己是『女士』;年輕人可能不懂,我們內心依然是原本的自己。被別人用不同眼光看待,真的很受衝擊。」用戶s2kreno表示。19.旅行不再像以前那麼容易一名匿名用戶稱,「我最近去巴黎,發現自己無法再像以前那樣搭地鐵,樓梯太多了。只能搭計程車,還遇過不老實的司機。城際火車也不像以前方便。趁年輕靈活多旅行吧。」20.年輕人缺乏尊重「現在的年輕人對我們很沒禮貌,說話很糟!但他們不懂,有一天他們也會變成我們。」用戶joyfulhedgehog73稱。21.學會放下「放下不容易,但最終會帶來解脫。放下對完美的執著,是重要的一課。你會發現自己永遠無法成為完美的園丁、理財師、作家或伴侶。但當你放下完美的幻想,反而能感受到自由。人生就是一種『不完美的完美』懂了,你就自由了。」74歲來自加拿大的Dave告訴BuzzFeed。
-
2025-09-10 焦點.健康你我他
健腦新生活/走人生下半場 找到愉悅頻率
臨老是一個殘酷的人生過程,尤其面對現實的牽制,常常有時不我予之嘆。雖說退休不是終點,是另一個生活開始,我退休這幾年,頗能感受到做自己的自由,找到適合腳步節奏及內心愉悅的頻率,繼續走下半場人生。過去成長的經驗,深切知道「健康」是一個人身家終身財富,退休前已依喜好養成鍛鍊身心的好習慣,天天做自己的加油站。固定看報閱讀書刊,以充實自我求知健腦管道,但為了追回不如從前的記性,積極啟動不認老的腦力訓練。每日早晚或閒暇時,我以木梳梳理全頭百下,若睡相差時再以刮痧板和精油進行頭刮,由頂上百會穴向四方順刮全頭,鬆鬆我的腦袋。運動是最好的護身符,一周去運動館跳有氧韻律200分鐘,隨著老師示範舞曲律動全身,從中訓練個人肌耐力、領會舞步變化、反應及靈敏度,每天半小時下來,全身細胞舒暢無比,輕鬆愜意。為了改善日減的記憶力,也不時以伴唱方式學唱新歌記詞,像追星般找適合自己的歌路練唱,偶遇節日招朋引伴相互較勁一番。另透過平板建立線上親友的聊天群組,以維持日常人情問候與關係互通交流,並回應相關邀約或活動等。最近參加幾回好友及同窗餐敘,恍如回到青春洋溢的快樂時光,未來期盼持續此運轉生活軌道,讓記憶的海馬迴能一直活躍成長。
-
2025-09-10 醫療.腦部.神經
數獨、拼圖、填字遊戲,腦力遊戲防失智?生活中6件事更關鍵
填字遊戲、數獨、拼圖……你是否也在玩這些腦力遊戲,並希望藉此維持記憶力、預防失智?這些活動雖然熱門,但科學研究發現,它們的效果可能沒有你想的那麼神奇。腦力遊戲有益但幫助有限持續挑戰大腦有助於延緩退化,不過專家指出,玩得越多,只會變得更會玩,未必讓你生活中更聰明。例如你可能玩數獨越來越快,卻不代表記得住更多待辦事項或購物清單。根據研究,大多數腦力遊戲的效果只限於特定任務表現,難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思考、記憶與決策。但別急著刪掉這些App,如果你玩得開心、覺得有趣,那它們仍然值得保留。但如果你真心想訓練大腦,那麼醫學界建議採取更全面的做法。大腦健康六大支柱真正保護你的腦以下六個方向,是目前研究支持、能有效降低失智風險的生活習慣。也許你已經在做其中幾項,現在是把它們變成習慣的時候了:1.動起來:運動是最強腦部保養法運動不只強身,也能強腦。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腳踏車、跳舞)能改善血壓與血糖控制,增加腦內神經傳導物質與營養因子,還能降低失智與認知退化的風險。即使只是每天散步,也能為大腦帶來長遠好處。2.挑戰大腦:學新東西比玩老遊戲更有用用進廢退對大腦尤其真實。與其每天重複同一款遊戲,不如學習新技能、新語言或新樂器。這些陌生又有挑戰性的活動,能刺激大腦建立新連結、提升認知靈活度。例如學做一道難度高的新菜,練習左手寫字或學跳舞,或是參加腦力比賽或社團活動等。3.吃得健康:食物是大腦的燃料一個健康的腦,來自天然的飲食。研究顯示,麥得飲食(MIND)有助於降低失智風險。飲食原則包括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堅果、橄欖油、魚,少吃加工食品、反式脂肪、糖、紅肉。簡而言之,越接近原型食物,對大腦越好。4.保持社交:聊天是大腦的健身課與人互動,不只是情感支持,更是認知刺激。透過對話,大腦需要辨識語言、表情、肢體語言,並快速反應。這種綜合訓練有助於提升記憶、語言能力與判斷力。事實上,長期社交隔離已被列為失智症的風險因子之一。5.睡好覺:晚上的大腦在維修保養睡眠不足不只是累,還會讓腦部當機。睡眠時,大腦進入清理與修復模式,幫助移除廢物、強化記憶、穩定情緒。研究顯示,長期每晚睡不到5小時,失智風險將大幅提升。一般建議,每晚睡7~9小時,保持固定作息,並且睡前關掉螢幕、避免咖啡因。6.掌握健康:身體好,大腦才跟著好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憂鬱、聽力退化等,這些慢性病若沒控制好,都會影響腦部健康,增加退化風險。因此,定期健檢、控制慢性病、戒菸、少喝酒,都是預防大腦老化的基本功。 是健忘還是失智?立即檢測➤ 【資料來源】.Can Doing Crosswords, Puzzles, and Other Games Really Help You Stay Sharp?.6 Ways To Improve Your Brain Health
-
2025-09-09 焦點.健康你我他
健腦新生活/寫作閱讀增新知 運動唱歌交朋友
兩年前,欣喜迎來屆齡退休生活,除了與另一半規畫了幾趟非常憧憬的旅行外,便是賦閒在家。漸漸四肢不勤,又腦袋空泛缺乏思考,驚覺連記憶都退化了,得常找鑰匙、錢包、證件等物,或是自問每天該補充的營養素吃了沒?答案常常是「好像有又好像沒有」。深自體會該好好訓練開始下降的腦力,我覺得最快能著手的是:重拾閱讀的習慣,可以涉獵不同領域讀取新知,思考反芻為寫作的材料,構思文章隨筆,若有佳作則嘗試投稿,為生活增添樂趣,這是我健腦第一步。其次,是與另一半每天戶外健走近萬步,運動可促使身體與大腦血液循環,交換新鮮氧氣、新陳代謝。根據報導肌力與腦力訓練的重點,在於每天做一點點,而非一次做很多,是持久耐力戰,不可怠惰懶散。還要選擇一項有興趣的技能動腦學習,所以我開始認識音符學唱歌,一周學唱一首歌,讓另一半或朋友驗收我的成績;另一半則拾起羽球拍,參加社團一周兩個時段精進球技。學習路上可以刺激思維,延伸社交互動,更與同伴交換想法,把學習的知識分享,心情隨之愉快。以上幾種方式能進行流暢,則動腦時間增加不少,擺脫曾經鎮日的發呆放空,現在盡量讓自己腦袋忙起來,努力抵抗失智找上門,真心不願因為自己而拖累家人的生活品質。
-
2025-09-08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失智症其實不難!最新研究:簡單心態轉變可降低罹病風險
失智症是一種退化疾病,通常出現在老年人的身上,症狀包括:記憶力與思考速度下降、情緒障礙、語言障礙、行動能力降低等等。根據加州大學最新一項研究指出,建立生活目標感可以有效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生活擁有目標的人,較不容易發生認知退化該研究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阿麗莎·溫戈(Aliza Wingo)教授發起,針對13,000多名45歲以上的成年人進行了長達15年的調查,結果發現,生活目標感較強烈的人,罹患認知障礙(包括失智症)的可能性降低了28%,認知能力下降發生的時間平均也比沒有目標的人延遲了1.4個月。溫戈教授表示,這項結果說明了生活目標感對於年長者大腦健康的重要性,一個人可以透過簡單的心態轉變,增強大腦的韌性,進而降低失智症的風險。透過「這些事」來保護大腦健康用藥物雖然也能延緩失智症等認知障礙症狀,但伴隨著副作用以及風險成本,但是建立人生目標與活動,是相對安全且容易實現的,去思考如何充實自己永遠無關於年紀。可以賦予生活目標的具體方法包括:與家人共度時光、參加志工、靈性修行、培養休閒嗜好等等。這些活動能幫助加強社交聯繫和生活意義,保持對生命的熱情,讓大腦持續吸收新資訊,藉此來預防認知衰退和失智症,並維護心理健康。近年來已有不少研究強調生活方式、社交活躍狀況會對老年人身心健康產生影響,這項新研究也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讓各界專業人士思考預防失智症的方針,並將「建立生活目標感」納入未來的治療策略。 是健忘還是失智?立即檢測➤
-
2025-09-08 焦點.健康你我他
健腦新生活/桌遊益智遊具 銀髮健腦良伴
我經常會把自己鎖在家門外,手機沒隨身攜帶,門鈴又壞了,得透過管理室對講機聯繫家人來開門,這才結束健忘老人流浪之旅。擔心又發生進不了家門的窘境,於是藏了備用鑰匙,這舉動還真的拯救過我好幾次。明明已經再三提醒自己要記得拿鑰匙,但當穿好鞋跨出玄關時,鑰匙就是會被遺忘在鞋櫃上。騎車外出採買結束時,背包裡翻來翻去找不到鑰匙,十萬火急趕到停車處,往往看見機車和鑰匙都還在,才鬆了一口氣。有時候想起身拿個東西或做件事情,才剛站起來走到房門口,腳就戛然而止,忘了要幹嘛,有時想老半天就是想不起來,乾脆放棄,等需求出現時再行動。為了避免腦力退化,我開始玩桌遊。這是一種具有互動性和挑戰性的心智活動,不少醫學研究證明,適度刺激大腦細胞,可降低罹患失智的風險。譬如翻牌配對、圖卡記憶考驗,是能獨樂樂的腦力激盪休閒活動。與親友玩撲克牌心臟病或大富翁,可以訓練反應速度,提升專注力和邏輯思考能力。預防失智,就是要活化腦力,桌遊益智活動能有效減緩認知退化和增強記憶力,像跳棋、象棋等可不是孩童和年輕人的專利遊具,對銀髮族來說,更能促進人際互動社交關係,可說是防老健腦的靈丹妙藥。
-
2025-09-08 養生.營養食譜
說食依舊/島嶼的米香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稻米是台灣人的主食,但同樣一碗米飯,滋養的卻是百樣性情,所以台語俗諺說「一樣米飼百樣人」,而嘲諷某人不知民生疾苦時會說「食米毋知米價」,比晉惠帝那句「何不食肉糜」更貼地氣。稻依生長時所需水分可分成旱稻(陸稻)、水稻。旱稻能在缺水灌溉的陸地或山地成長,通常一年收成一次;水稻因氣候差異,收成次數也不同,台灣氣候溫暖,日照及雨量充沛,是得天獨厚的稻作寶地,多採兩期耕作,收穫面積前3名分別是彰化、雲林和嘉義縣,東部的宜蘭、花蓮、台東更以其純淨風土孕育出許多優質米。晚清出生於新北樹林的「晴園老人」黃純青就曾在〈田舍郎14首有序〉裡歌詠台灣是「氣候溫和百穀稠,早冬纔熟晚冬收」的寶島。若依澱粉黏性不同,稻米可分成秈米、粳米與糯米3類。秈米黏性低,粒長乾鬆,多作加工用途;粳米口感軟硬適中,是最常端上餐桌的飯;糯米黏性最高,用於釀酒、製湯圓、包粽子等,承載無數節慶與家族記憶。考古研究顯示,新北市十三行、台中惠來、台南南科等遺址都曾出土過碳化稻米,台北芝山岩遺址還發現了大量石製農具,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約4000到5000年前)的史前原住民就已懂得種植旱稻。到了17世紀,西班牙人、荷蘭人抵台時,也曾留下向原住民購買稻米的紀錄。在荷蘭、明鄭時期,中國大陸沿海的閩粵移民開始跨越黑水溝,來到這片新天地,也帶來以秈稻為主的稻種與耕種技術,荷蘭人甚至從澎湖引進耕牛,改變了台灣農業的面貌。然而,清代大舉來台的移民,為了拓荒,頻與原住民發生衝突,晚清文人林樹梅的詩句「人人刀劍各橫腰」,把漢人在不安陰影下帶刀插秧的緊張氣氛描繪得淋漓盡致。稻田既是糧食,也是衝突前線。隨著台灣成為「魚米之鄉」,稻米甚至回銷大陸沿海,清朝巡台御史錢琦在〈台灣竹枝詞〉記下:「早稻才收晚稻熟,橫洋偷載到漳泉。」雖然清廷管制出口,走私仍不斷。米,既是生計,也是利益。日本殖民台灣後,推行「工業日本,農業台灣」政策,然而習慣食用粳米的日本人,吃不慣台灣口感偏硬的秈米,便請來育種專家磯永吉培育出適合台灣耕種的粳米新品種「台中65號」,命名「蓬萊米」,回銷日本,台灣原有秈米則以日文漢字中有著「一直以來」之意的「在來」稱之。二次戰後,隨著大批外省人遷台,糧食需求激增,政府推動增產與品種改良,之後外銷米糧賺取外匯支援工業。然而1970年代後,邁入工業化社會的台灣反而出現米糧過剩困境,政府轉而推行稻田轉作與休耕。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外來米進入市場,加上飲食多元化,國人每年吃米量從百公斤降至40多公斤,米香在日常中漸淡。為了喚回民眾對米飯的熱愛,農業單位努力開發優良品種,例如壽司米「台稉9號」冷飯不硬;「台南16號」有日本越光米的Q黏口感;「高雄139號」成就了池上飯包的香氣;「台南11號」則是穩定產量的主力,更被日本商社「驚為天米」。此外,帶著芋頭香的益全香米、散發七葉蘭氣息的茉莉香米,都讓台灣米有了更多獨特風味。「飯者,百味之本……往往見富貴人家,講菜不講飯,逐末忘本,真為可笑。」清朝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裡肯定米飯在飲食之道的核心地位,甚至主張「知味者,遇好飯不用菜」。我曾經細嚼白飯數十口,澱粉化為甘甜,口齒生 香。然而,我們家最愛的仍是那碗簡單的苦茶油、醬油拌飯,若再加一顆半熟荷包蛋,千金飯菜亦不換。白飯簡單搭配肉燥、滷肉,或是火雞肉、瓜仔肉等,淋上肉汁醬汁,便是各有風味、適合大口扒入嘴的國民小吃;若加入蛋、肉絲、蝦仁、蟹肉、火腿,甚至名貴的鮑魚、干貝等快炒,則是豐儉由人的各色炒飯,難怪作家舒國治讚嘆:「米飯,君子也,與萬物皆和,卻又和而不同。」數年前,我曾到台東縣電光部落,隨著青農前往卑南溪畔曬穀場,看他在豔陽下一耙一耙翻動曬穀,雖有花東縱谷的山風陣陣吹來,卻驅不散一顆顆流下的汗珠,那一 刻,「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不再只是書上的詩句,而是眼前的真實,我的心裡也期盼辛勤耕種福田者,都能歡呼收割。人生亦是。
-
2025-09-06 活動.活動
臺北市國際失智症月記者會暨成果發表展覽 智憶守護 臺北相伴 邀請共襄盛舉
面對高齡化浪潮,失智症不只是家庭的課題,更是國家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攜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於 114年9 月 5 日至 7 日在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 B1 陽光大廳,舉辦 「2025臺北市國際失智症月記者會暨成果發表展覽」,邀請市民一同走進一場關於記憶、同理與陪伴的城市展覽,一同了解失智症。跨局處攜手合作 及早診斷治療與社區共融臺北市衛生局黃建華局長表示,依據衛生福利部推估資料臺北市113年底失智症推估人口數約4萬7,488人,失智症照護需求高,臺北市整合醫療與民間資源,讓民眾認識、發現、照護及支持失智症,對失智症患者、照顧者及家屬能更多尊重與包容,希望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並積極布建照護服務,本市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覆蓋全市12個行政區,社區失智據點由108年24家增至113年48家成長1倍,失智共照中心由108年5家增至113年11家,成長1.2倍。截至114年6月30日止,11家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提供6,030位疑似或確診失智症個案醫療照護、轉介及諮詢等服務,48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提供1,118位失智個案認知促進、緩和失智症病程及照護服務。臺北市政府整合各局處資源,以跨領域協作方式,從日常生活、教育學習、交通移動到就業支持與照護服務,如優化了臺北捷運的失智友善指標、公車友善字體顯示,推動商圈店家響應失智友善組織、深耕鄰里打造失智友善環境等,建立失智友善社區,確保每一位需要幫助的市民都能獲得及時、適切的照護,實踐對失智者與照顧家庭的友善承諾。失智友善照護 與善用資源社區生活共融75歲白婉芝女士長年照顧失智母親,後來警覺到自己出現和母親類似的認知困擾,經由就醫診斷為輕度失智,白女士表示「為了不想拖累孩子,希望能自己獨立生活,我參加臺北市失智共照中心及照護據點舉辦的失智課程活動與支持團體,在臺北市有對失智及高齡友善交通服務如捷運、公車、愛心計程車及走失協尋等,讓我出門在外時,也可以放心找到課程與活動的地點,臺北是個對失智高齡友善的城市,生活在臺北很幸福」。白女士以自身經驗呼籲失智症不可怕,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勇敢面對且多外出與人互動,用正確知識與心態延緩失智」。展覽免費參觀 共築失智友善城市本次展覽以「智憶守護,臺北相伴」為主題,設有五座主題島嶼,帶領民眾進入失智症者的世界,透過沉浸式失智情境VR體驗,讓參觀者從第一人稱視角,親身感受失智者日常的困惑與挑戰,讓我們學會如何用同理心回應彼此。另外,特別設置「愛的船泊,守護之網」互動區,邀請大家寫下一句話,留給自己、家人或正在照顧失智症者的人,將心意匯聚成一艘滿載愛的船,象徵臺北市集體的支持。展覽全程免費開放,歡迎各年齡層市民及家庭踴躍參加,期盼讓更多人認識失智症、理解失智者的處境,並將這份理解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友善行動,共同成為失智者與家屬的堅強後盾。臺北市有豐富多元的失智症照護資源,民眾可以瀏覽「臺北市政府失智症服務資源網」,如有相關疑問,可撥打1999臺北市民當家熱線(外縣市民眾請撥打02-27208889轉1875)或長照專線1966,將有專人到府評估可以使用的服務。照護資源請點👉👉臺北市失智照護資源
-
2025-09-06 焦點.健康你我他
健腦新生活/學外語刺激大腦 爬山忘憂精神好
時光似箭,轉眼已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年紀。台灣65歲以上失智人口近8%,且愈老愈嚴重,為了避免失智,我進行下列事項:防失智第一步就是動腦。我喜好語言學習,平常讀英日語當休閒,最近學習韓文,雖然學外語不容易,班上同學都是年輕韓迷也無所謂,因學語言需要記憶大量單字,正好拿來刺激大腦,出國時又實用,一舉兩得。其次是多運動。運動可促進身體健康,避免三高,保持好體態,運動還會讓人忘記煩惱、免除憂鬱。我喜歡打籃球,到處有球場、認識球友,即使一個人也可投投籃。最近我常爬山,每天走台北近郊小山步道。住在士林的我,每天無事就去走圓山步道,雖然階梯多,但有登山杖輔助慢慢地走,就不會傷膝而能鍛鍊腿力;在山上樹木多,找個地方做簡單深呼吸伸展運動,可吸收芬多精,加上風景優美,讓人神清氣爽。台北是個盆地,到處輕便登山步道,我覺得是好運動,能動能走怎會失智?一旦失智了,會帶給家人無盡負擔,我希望此生能健健康康的。當然,多看書,進行寫作,也都是健腦好方法。
-
2025-09-06 醫聲.高齡社會
太害怕失智 沉浸體驗帶民眾走進失智者世界
9月是國際失智月,臺北立聯合醫院在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陽光廳舉辦-勇闖《記憶Reset島嶼任務》闖關活動,希望透過互動設計及沉浸式體驗,讓更多人理解失智者的世界,也傳遞失智不只是醫療問題,更是社會須要共同面的責任,現場吸引很多民眾及親子一起玩遊戲吸收新知。民眾分享親身經歷 盼國家與醫院推動更積極衛教一位參與活動的小兒科退休醫師提到,自己在照護父母長達28年的過程了解高齡化社會對來的衝擊,尤其自己的母親就是失智失能者。他認為,活動不僅能幫助民眾建立正確認知,也期盼未來國家與醫院的衛教能朝更積極、正面的方向推動。一位來自新北市,即將退休的60歲劉小姐,在過去曾為了照顧父親而接觸市政照護資源,不過也在展覽中發現了許多過去不曾知曉的新資訊。其中,她特別提到對醫師能開立的社會處方籤感到非常認同。由於即將退休,希望這些有益的服務能更加普及,讓她未來也能享受到。63歲的 Mary(化名)則分享,她在神經內科醫師的測驗下,被發現有輕微的短期記憶衰退。她分享,醫師建議了三種非藥物方法來延緩失智,包括保持快樂、積極社交以及多動腦筋。活動現場也有家長帶著孩子一起體驗,陳小姐指出,活動設計的學習單及闖關活動很吸引孩,來來回回拍照好幾次;也很多體驗過的長者,要呼朋引伴明後一起來體驗。展期從9月5日至7日,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B1陽光大廳,全程免費開放。本次展覽以「智憶守護,臺北相伴」為主題,設有五座主題島嶼的關卡,透過沉浸式遊戲闖關的模式,帶領民眾進入失智症者的世界。希望讓更多人認識、理解失智者的處境,將理解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友善行動,共同成為失智者與家屬的堅強後盾。重現失智日常 從迷霧到希望啟發同理心這些任務不只是遊戲,而是讓人親身體會失智者在日常裡的掙扎。打開失智者家中的冰箱,民眾發現裡面放的是衣物。在迷霧島的展區中,參觀者一步步踏入失智者的家,發現周遭牆壁與地板扭曲、變幻的模樣,透過認知混亂體驗,感受失智者的認知視角,認識失能行為背後的原因。試煉島的感官任務挑戰中,民眾需接受一連串感官挑戰。透過展區模擬失智者的視角,試圖分辨氣味、文字和食物;在奇幻島,透過沉浸式的失智情境VR體驗,讓參觀者從第一人稱視角,從獨自搭乘捷運刷卡進站、逛超市買菜等日常,親身感受失智者在生活中的困惑與挑戰,讓民眾學習,只要多一些善意和同理心就可協助遇到困難的失智者。在預防失智與照護資訊方面,展場也設置了「地中海小島」,由營養師向民眾解說飲食如何延緩失智,並邀請大家依照自己的日常飲食習慣進行評分。在「希望島」中,參觀者則能一次了解臺北市跨局處的失智資源照護服務,包括「地表最強里長手冊」、高齡暨失智友善賣場、防走失資源、監理所協助方案,以及北市聯醫首創的「社會處方箋」,提供民眾完整的失智者的照護資源。
-
2025-09-05 癌症.血癌
別以為只是年紀大了! 多發性骨髓瘤的早期症狀需警覺,及早發現有機會長期共存生活
出現貧血、泡泡尿或骨頭疼痛,不一定只是老化的自然現象,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正在悄悄發生。這是血癌的一種,大多發生在60至70歲長者,因症狀與老化相似,常被忽略,延誤診斷,臺灣每年約新增700至800位病人。所幸近年標靶藥物大幅進步,不僅延長無惡化存活期,也改善副作用與生活品質,讓病人能把它當成慢性病,長期穩定共存。CRAB症狀是警訊:高血鈣、腎功能異常、貧血與骨痛出現時需警覺臺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指出,多發性骨髓瘤源自骨髓中漿細胞的癌化,這些漿細胞原本負責製造抗體,對抗外來病菌,一旦失控,就會大量產生異常抗體,形成多發性骨髓瘤。臨床常用「CRAB」來記憶四大主要症狀:•C(hyperCalcemia,高血鈣):可能導致食慾差、口渴、便秘、噁心,嚴重會意識混亂。•R(Renal insufficiency,腎功能衰退):蛋白尿或泡泡尿、尿量減少、腳水腫,甚至急性腎衰竭。•A(Anemia,貧血):會有頭暈、疲倦等表現。•B(Bone lesions,骨病變):骨頭疼痛、甚至病理性骨折,是最常見的症狀。滕傑林回顧,過去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選擇有限,診斷後平均僅能存活一至兩年,且常伴隨反覆感染、骨折及腎衰竭,生活品質極差。但近十年來,包括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及單株抗體等標靶藥物問世,治療效果明顯提升。三合一、四合一療法接力上場,為病人帶來更好的治療成果目前治療是從「引導治療」開始,再依病人年齡、體力決定是否進行自體幹細胞移植,之後再以鞏固和維持治療來延長病情穩定期。傳統化療療效有限,僅約兩三成的「天選之人」有效;現行標靶藥物的三合一療法(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類固醇)能讓九成病人在治療兩個月內明顯改善。如果在此基礎上加入單株抗體的四合一療法,經過二到三年治療,有八成病人的無惡化存活期甚至可長達五年。滕傑林充滿信心地說:「現在藥物選擇很多,只要規律治療,活十年、二十年都不是夢。」幹細胞移植:年輕體力佳者優先評估雖然標靶藥物療效佳,若病人年輕、體力良好,仍建議接受幹細胞自體移植,因為能拉長穩定期,降低疾病復發。滕傑林解釋,移植目的並非根治,而是「延長疾病可控的時間」。對於無法承受移植的年長者,標靶藥物同樣可以延長存活,甚至已超越國人平均餘命,因此「不需要冒高風險治療,只要溫和控制就好。」副作用比化療小,但別忘了按時治療最重要!談到副作用,很多人聽到「標靶藥物」仍會緊張。事實上,目前藥物副作用比傳統化療輕微得多。滕傑林說,例如蛋白酶體抑制劑可能導致帶狀疱疹、手腳麻或腹瀉,免疫調節劑可能造成血球數下降或手腳麻,大多可透過預防性用藥或減量處理。類固醇會有「失眠」的暫時副作用,但藥物減量或停用後就會恢復。單株抗體常見的過敏或血球下降,通常只在第一次出現,後續治療就不再發生。及早診斷,多發性骨髓瘤有機會成為「可共存疾病」除了規律治療,病人也要配合良好的生活習慣。滕傑林建議,每天早晚走路15分鐘、曬太陽,可幫助維生素D活化、增加骨密度。飲食方面沒有嚴格限制,他笑說:「還是吃自己喜歡的食物,不要把人生變黑白。」「多發性骨髓瘤無法根治,但可以好好治。」滕傑林強調,只要及早發現並選擇最合適的治療,病人有機會和這個疾病長期和平共處,「我對病人的期待是不但活得久、也要活得好」。因此,如果家中長者出現莫名的骨頭痛、泡泡尿、腎功能異常或貧血等症狀,建議盡快到大型醫院做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就能大幅延長穩定期,有機會維持正常的生活品質。
-
2025-09-04 醫療.呼吸胸腔
以為還不胖?這個隱藏部位變化比體重更早出現還偷走你的睡眠
當談到體重增加時,你腦海中最先浮現的畫面,可能是腰間或大腿上的脂肪。但研究指出,體重上升的最早跡象,往往出現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也就是你的舌頭。為什麼舌頭會「變胖」?你可能不知道,舌頭其實是一個結構複雜的器官,由多塊肌肉和脂肪組成。根據美國賓州大學的研究,舌頭後方約三分之一是脂肪組織,這部分有助於食物順利滑入喉嚨。然而,當你體重上升時,這塊「隱形脂肪」也會跟著增加。研究發現,舌頭內部脂肪增多會讓它在熟睡時下垂、壓迫氣道,導致呼吸變得困難,甚至引發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這些變化常在鏡子照不到、體重計還沒變化前發生,是身體最早出現的警訊之一。打鼾可能是舌頭變胖的第一個症狀雖然從外表看不出來,你的床伴可能會先聽到這個警訊。醫學觀察發現,打鼾可能是舌頭脂肪堆積的早期徵兆,尤其是那些以前不打鼾、卻突然開始打鼾或半夜驚醒、喘氣的人,更要特別留意。另外,如果你站在鏡子前,看不清懸雍垂(俗稱小舌)的所在位置,這也可能代表舌頭後方脂肪堆積過多,遮擋了視線。這些微小的變化,往往比腰圍變粗、褲子變緊還要早出現。為什麼要重視這個早期警訊?打鼾可能看似只是小困擾,但它的背後,可能潛藏著更嚴重的健康風險。未治療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大幅提高以下疾病的風險:.心臟病.高血壓.中風.第2型糖尿病.記憶力減退、憂鬱症.睡眠品質下降、日間嗜睡、專注力不集中好消息:減重能明顯改善舌頭脂肪與呼吸問題根據前述研究,無論是透過飲食或手術,參與者僅僅減去10%體重,睡眠呼吸中止的症狀平均改善了31%。MRI影像顯示,舌頭脂肪的減少正是改善的關鍵。研究作者指出,舌頭脂肪減得越多,呼吸中止症狀改善得就越明顯。因此,別再忽略那些「微不足道的打鼾聲」,它可能正是你健康亮紅燈的第一聲警報。【資料來源】.Doctor reveals the first sign you're gaining fat BEFORE it appears on your belly - and it's not where you think.Why having a fat tongue could be to blame for your snoring .Fat got your tongue? Study finds sleep apnea linked to tongue fat
-
2025-09-04 養生.聰明飲食
雞蛋可降低失智風險!每周吃一次,阿茲海默症風險降47%
最近國內掀起阿茲海默症最新療法熱潮,最新治療可以清除腦部沈積的類澱粉,有助延緩失智症狀發生約4~5年的時間,不過使用新藥費用一年約百萬以上,建議您趕快試試適量吃「雞蛋」,約可降低47%的阿茲海默罹患風險! 這項研究是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發表於《營養學期刊》(The Journal of Nutrition)的最新研究「記憶與老化計畫」,該計畫針對芝加哥地區年長者進行長期調查,並深入分析578位過世者的腦部結構,評估其飲食習慣與阿茲海默症之間的關聯。 研究將參與者依照雞蛋攝取頻率分成四組:每月吃蛋少於1次、每月吃1到3次、每周吃1次,以及每周吃2次以上。結果顯示,每周至少吃一次雞蛋者,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皆有明顯降低47%。 而在腦解剖分析時也發現,經常吃蛋者大腦內與阿茲海默症有關的病變,如類澱粉沉積與tau蛋白堆積,明顯較少。研究人員推測,食用雞蛋之所以與認知健康相關,關鍵在於雞蛋中富含「膽鹼(Choline)」,這是一種對大腦神經傳導、細胞結構維持極為重要的營養素。 研究指出,膽鹼攝取較多的受試者,認知能力維持率可高達40%。此外,雞蛋中的Omega-3脂肪酸也有助於抑制細胞發炎反應,進一步保護大腦健康。不過,研究也謹慎提醒,雖然發現雞蛋與認知能力維持之間有正向關聯,但目前尚無法直接證明雞蛋可「預防阿茲海默症」。研究問卷僅進行一次,且著重於「全蛋攝取」情況,並未提到食用其他雞蛋料理型式攝取,因此無法得知用其他方式料理的蛋是否有益。 研究人員建議將雞蛋納入日常飲食,不僅有助於提升語言測驗中的認知表現,並可能降低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病變風險,可以說是最簡單又便宜實惠的大腦保健方式。【延伸閱讀】·雞蛋放冰箱多久會壞?專家解答 教你冷藏、冷凍正確做法 ·茶葉蛋「蛋黃外層呈灰綠色」是不新鮮? 專家解答...安心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