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搜尋
親子關係
共找到
120
筆 文章
-
-
2021-12-22 養生.家庭婚姻
孩子黏上手機怎麼辦?從小培養其他興趣
父母的壓力程度,與孩子使用螢幕時間長度有關。最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兒童使用螢幕的時間增三倍,從每日2小時增加到6小時,尤其壓力較高的父母,孩子使用螢幕時間也比較長。專家建議,邁入後疫情時代,父母可培養孩子興趣,透過覺察壓力現況、創造親子共處時間、規畫螢幕使用同時可做的身體活動等3個步驟,促進身心健康。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學者10月發表於《情感疾患報告期刊》的研究調查,發現新冠病毒學校關閉期間,兒童每天平均花在螢幕上的時間將近6小時,有些孩子每天使用螢幕的時間甚至高達13小時。兒童每天使用螢幕的時間,較疫情發生前平均增加3.2小時;家長的壓力水平呈現中度到高度,高壓力水平的父母與兒童使用螢幕時間增加有顯著相關。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疫情剝奪實體互動,在家時間拉長,孩子使用網路、螢幕時間因此增加。台灣也有相同現象,疫情發生後,許多事情轉為數位化,包括課業學習、同儕聊天、朋友互動等,螢幕使用時間就會增加,建議父母可以從培養孩子興趣著手,增加跳舞、打球、閱讀、畫畫等休息活動,幫助孩子減少螢幕使用時間。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家長可透過3個步驟促進自己與孩子的身心健康。1.「覺察」自身壓力現況,釐清壓力源,例如工作是否超負荷、經濟問題,或空間問題如房內即教室、工作場所,制定改善方法或適應接受。2.「創造」親子共處,以正向態度將壓力轉為助力,例如讓孩子共同分攤家務、一起做飯、一起運動。3.「規畫」身體活動,因後疫情時代很難限縮螢幕使用,但可以避免久坐,例如看電視時邀請孩子一起甩手、抬腿、深蹲,有助於緩解壓力維持健康身心。
-
2021-12-21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最新研究:新冠期間兒童使用3C時間變3倍 父母壓力大也有關
父母的壓力程度,與孩子使用螢幕時間長度有關。最新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兒童使用螢幕的時間變3倍,從建議值的每日2小時增加到6小時,尤其壓力較高的父母,孩子使用螢幕時間也有顯著相關。專家建議,邁入後疫情時代,父母可培養孩子興趣,並透過3步驟,包括覺察壓力現況、創造親子共處時間、規畫螢幕使用同時可做的身體活動,促進身心健康。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學者今年10月發表於《情感疾患報告期刊》的研究,以104名6至12歲孩子的父母為對象,其中有73名父母完成網路調查與一份評估其壓力水平和參與孩子活動的問卷,了解孩子在新冠期間,看電視、用電腦、智慧型手機或打電玩等使用螢幕的時間,來對比日常活動,發現新冠病毒學校關閉期間,兒童每天平均花在螢幕上的時間將近6小時;研究中有些孩子每天使用螢幕的時間甚至高達13小時。整體來說,兒童每天使用螢幕的時間,較疫情發生前平均增加3.2小時;家長的壓力水平呈現中度到高度;相較於壓力為低、中等水平的父母,高水平的父母壓力與兒童使用螢幕時間增加有顯著相關。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疫情剝奪實體互動、在家時間拉長,孩子使用網路、螢幕時間增加是可以預期的。台灣臨床上也有相同現象,相較過去父母可以控制孩子使用網路的時間,但疫情發生,許多事情轉為數位化,包括課業學習、同儕聊天、朋友互動等,螢幕使用時間就會增加。吳佑佑建議,父母可以從培養孩子興趣著手,增加跳舞、打球、閱讀、畫畫等休息活動,幫助孩子減少螢幕使用時間,避免因限制幾分鐘關掉電腦、電視,或沒收手機、平板方式與孩子產生摩擦。吳佑佑提醒,實質的社會互動跟學習對兒童發展很重要,6至12歲的孩子不懂得如何去找樂子,特別需要被陪伴,若父母處於壓力狀態下,很難幫孩子做完善的安排,父母不用因為孩子使用螢幕時間增加而感到自責,建議除了陪伴孩子讀書,可盡量抽時間與孩子互動,像是玩撲克牌、下棋、玩桌遊等,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也能讓自己稍微喘口氣、紓緩壓力。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家長可透過3個步驟促進自己與孩子的身心健康。第一「覺察」自身壓力現況,釐清壓力源,例如工作是否超負荷、經濟問題,或是空間問題如房內即教室、工作場所,並制定改善方法或適應接受。第二「創造」親子共處,以正向態度將壓力轉為助力,例如讓孩子共同分攤家務、一起做飯、一起運動。第三「規畫」身體活動,因後疫情時代很難限縮螢幕使用,但可以避免久坐,例如看電視時邀請孩子一起甩手、抬腿、深蹲,有助於緩解壓力維持健康身心。
-
2021-12-19 養生.營養食譜
韓教授 用家的料理凝聚愛
「常常有人說我們一家人都很會煮飯,基因真的是很神奇的東西。但或許,真正的原因是,在煮飯的時候我們都在尋找某種影子,尋找媽媽煮飯的味道,尋找一家四口好好吃飯的記憶。」失去了妻子幼香、媽媽的韓柏檉教授,經由一道道充滿回憶的健康舒食,不僅省思二十多年的夫妻與親子關係,也添加了新的創意與記憶。在傳統市場 體會太太的辛苦太太不在了,一家買菜的重責大任目前是落在我身上。前一陣子比較認真,每一、兩周的周末,我都會扛著幾個環保袋,走個二十分鐘的路到傳統市場。要買的東西、要去的店家,都是太太留下來的習慣,我們也就跟著依樣畫葫蘆,因為這些店家的品質與菜色,都是我們所喜歡、習慣的,比較放心。在買菜的過程裡,才能夠體會到太太買菜的辛苦與樂趣。這個樂趣,我可能沒有辦法完全感受到跟太太一模一樣的心情,因為我不太會跟商家們寒暄、閒聊,感覺上商家也比較不會想要跟我說些什麼。比起太太,或許是我缺乏一些笑容,看起來比較嚴肅,但是相對於從前已經比較好了。總之,買菜、逛市場是一種樂趣,但也是一種辛苦。拎著這麼多的食材,往往得頂著大太陽、撐著傘走回家,相信那時候的太太多麼希望有人能幫她一把,但我似乎總是缺席。現在我嘗到了、體會到了,所以分享給所有的男人。男人們啊,可以的話盡可能陪太太買菜,有你們的陪同,相信買回來的菜會更加豐盛、美味----因為女人被溫柔體貼關心的力量,會展現在食物的烹調上,更是開心滿滿。柏檉的隨興料理 減碳鮭魚營養早午餐材料:鮭魚片一份、櫛瓜半條、茂谷柑一顆、生菜適量、小軟法(切片)數片、雞蛋一個、油適量、黑胡椒適量、水適量步驟:1. 櫛瓜洗淨、切片,茂谷柑切成四等份,備用。2. 把油加入平底鍋,將鮭魚片和櫛瓜片煎熟。3. 準備一鍋水,打入雞蛋,煮成半熟蛋或水波蛋。4. 將上述食材擺盤,撒上黑胡椒即完成。幼香的舒食料理 雙椒油淋蘿蔔絲材料:白蘿蔔半根、雙椒油兩大匙、鹽適量、辣椒絲適量、香菜適量、冰水適量步驟:1. 白蘿蔔洗淨,削皮切絲。2. 白蘿蔔絲和鹽混合拌勻,待出水後,以涼開水沖掉鹽分。3. 將白蘿蔔絲、辣椒絲、香菜汆燙一下,再用冰水冰鎮。4. 取出擺盤。食用前,淋上雙椒油即可。幼香的舒食料理 薑泥什錦舒食材料:鴻喜菇一份、玉米筍一份、甜菠菜一把、二十日大根數根、辣椒絲適量、薑泥適量、醬油少許、橄欖油少許步驟:1. 先將各蔬菜反覆沖洗乾淨。2. 煮一鍋滾水,再依蔬菜顏色淺至深為順序,入鍋汆燙。3. 撈起各蔬菜,放入盤內。4. 辣椒絲、薑泥、醬油、橄欖油,拌勻成醬料,再淋在蔬菜盤上,即可上桌。美味小祕訣:二十日大根是小蘿蔔品種,水分足,汆燙一下,味道更甘甜。
-
2021-11-20 新聞.元氣新聞
獨/肌萎症醫師40歲完婚 擁抱生命不完美「讓罕病被看見」
肌萎縮病友協會理事長、耕莘醫院病理科主治醫師陳燕麟,本身是肌肉萎縮症患者,從醫路上他致力投入肌萎症研究,也發起基因檢測公益計畫,盼降低肌萎症患者機率。今年10月他完成人生大事,與女友完婚共組家庭,他坦言,過去感情路波折,幾段感情都無疾而終,是罕病患者都會遇到的問題,也讓他格外珍惜這段得來不易的婚姻。陳燕麟過去幾段感情並非都順遂,部分女方家人不知道,或是家人知道後就反對,在這一任之前,甚至還空窗了5年時間,一度認為「就單身一輩子」。不過他理解,所有罕病者或有明顯缺陷患者,都會遇到這類的問題,以傳統觀念上,如果女生是罕病,男生可以扛照顧責任,但若是男生罕病,「女生總不可能扛我吧」,生活的確比較辛苦。陳燕麟與太太認識多年,職場中是上司與下屬關係,值到今年才走在一起,並決定步入婚姻。他笑說,有一部分要感謝媒體,過往接受多次採訪,因此女友媽媽知道他時,第一印象是「這年輕人很上進」,雖然得知兩人交往,心裡也一度天人交戰,不過尊重孩子決定後,也同意兩人婚事。陳燕麟高一時確診罹患「肢帶型肌肉萎縮症」的罕見疾病,近端的大肌肉萎縮較快,從走路無力、爬樓梯困難,到無法蹲下、跌倒無法自行站起,最後到雙手無力。就醫學上來說,肌肉萎縮平均壽命70歲,不會立即有生命危險,但退化速度快,現在40歲需要坐輪椅,60歲可能更加虛弱,相較一般人的生命時光,罕病患者所能「做事」的時間只會越來越少。選擇從醫這條路上,陳燕麟拚命念paper、讀文獻,希望找到一絲罕病治癒的曙光,「但就我所知,要治癒是有困難的」,努力了10多年仍找不到答案,讓他曾有一段時間不敢碰肌肉萎縮。在升上主治醫師、念博士班的同時,指導教授輔大校長江漢聲一句話點醒他「你自己是醫師,又會做研究,不研究自己的病很可惜」,才讓他「解開」心中的鎖,重新往肌肉萎縮方向努力。肌萎症目前尚無藥物可以治療,陳燕麟認為在此之前,應該先透過基因檢測,把疾病限制在這一代。他是耕莘醫院分子病理、肌肉罕病實驗室主持人,他表示,肌肉萎縮症常見的是裘馨式肌肉失養症,但肌萎症還有其他200、300種,目前僅幾種罕病可以事前檢測出來,在產前基因檢測這領域,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陳燕麟特別指出,外界常把「漸凍人」(ALS,學名:運動神經元疾病)及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搞混,雖然兩者最後都是萎縮症,但症狀不同,使用藥物也不同,尤其SMA可以產前檢測,ALS漸凍人不能產前檢測,SMA是孩童時期發病,漸凍人則是50、60歲才發病。日前還看過婦產科衛教文章寫錯,導致病友混淆,是嚴重的問題。今年陳燕麟推出新作《擁抱生命的不完美》,也完成為期2個月的罕病發聲出版計畫,帶給肌萎病友們物質上的支持,並讓更多人重視罕見疾病與基因檢測重要性。他表示,面對罕病、重大事件的發生,人們往往難以克服,如何從打擊中走出,並有餘力再幫助別人,看書中一段段故事,就像「看一部電影」一樣,讓心靈洗滌一遍,給予每個人力量面對挑戰,更重要的是希望這本書成為種子,讓更多人看見罕病。肌萎症患者不希望總被外界賦予「憐憫」,陳燕麟認為,社會大眾可學習如何與罕病者相處,最好的方式是透過遊戲,因此協會擬規畫「肌萎運動會」,設計適合肌萎小朋友的互動遊戲,可以與家人組隊成為參賽者,不再只是場邊的「啦啦隊」,此外也藉此拉近親子關係,並有機會讓肌萎孩子說出對照顧者的感謝及愛。
-
2021-11-11 新聞.元氣新聞
信賴感、安全感被打破 外遇婚姻諮商首重找出這關鍵
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緋聞事件備受關注,他與妻子、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主任尤香玉共同接受鏡週刊訪問。尤香玉說,這件事「對我傷害很深」,「自己現在沒有原諒王必勝」。要如何修補外遇夫妻關係,諮商心理師說,外遇事件後,夫妻間的信賴感、安全感已被打破,若要繼續走下去,須找出雙方一同走下去的強力意義及動力,以維持夫妻關係。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說,為外遇夫妻進行婚姻諮商時,需先釐清雙方對未來婚姻的走向,是要恢復關係繼續下去或要和平的離婚,並依不同個案給予不同協助。羅惠群指出,外遇事件中,夫妻的信賴感、安全感已被打破,外遇方可能為重新建立信賴及安全感,而隨時回報行蹤或讓伴侶查看手機,但長久下來卻可能造成彼此強大的壓迫感,而在關係中不斷掙扎;臨床觀察,如此重建信賴感、安全感的方式往往成效不佳,因此須從修補創傷等其他方面著手,讓夫妻關係保持彈性狀態。如夫妻決定要繼續走下去,應積極尋找這段關係中對兩人的重要意義,以及維持下去的動力,一起改善現況,增加彼此信賴感、安全感,並創造新的起點、新的相處方式,以維繫夫妻關係,但這修補、創造的過程並不簡單,恐需要長時間的心理諮商。若夫妻想要和平的離婚,首先也會讓彼此修補創傷,慢慢的和解。羅惠群說,其中如有孩子因素,也會告訴夫妻雙方,雖然夫妻關係已經結束,但親子關係依然存在,還是必須扮演及強化父母親的角色,維護孩子權利及照護品質,降低父母失和對孩子造成的創傷。羅惠群呼籲,在台灣社會及文化觀念下,妻子面對先生外遇時,往往會思考更多、更深的層面,因而遭受到許多無形的壓力及委屈,家人應持續關心,避免妻子心情更加低落、憂鬱。
-
2021-09-24 養生.心理學解密
被主管霸凌不辭職、被家暴不離婚…關係專家:容易歇斯底里的女性配上看似冷靜的男性,很可能成為「虐待關係」
許多心理學家和普羅大眾都認定,關係出了問題,雙方都要負責任,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這種錯誤觀念非常危險。許多場合都出現虐待關係,包括家庭、公司或是伴侶,不過往往彼此都沒被察覺,所以糾纏了一輩子。我們一定要了解這種互動模式,才能察覺端倪,進而預防或終結虐待關係。所有的控制型關係都會出現暴力言行,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行為的頻率、強度和動機也不同。在最嚴重的虐待關係中,有一方會不斷控制,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維持主控的地位。家庭暴力與虐待關係的專家班克羅夫特(Lundy Bancroft)指出,施虐手段是刻意計畫好的,目的是為了維持權力和長期控制對方。目前最常見的虐待方式就是情緒虐待,也稱為心理虐待。當然,所有的虐待行為都帶有情緒,沒有純然的身體虐待。我們被信任的人毆打,情緒和身體都會受到創傷。透過心理虐待,施虐者企圖減弱對方的權力或羞辱一番,讓對方越來越難反抗,易於控制。不管在家庭或工作場所,施虐者都會運用類似的心理戰術。同樣地,新興宗教領袖、獨裁者以及野心家,都會設法擁有至高無上的掌控權。透過精心的操弄手段,他們奪走了受害者的自主權,把他們變成順從的奴隸。在更嚴重的情況下,受虐者會維持虐待關係,不再反抗。為了達到目的,施虐者掌握所有的話語權,讓受虐者看不出來自己正受到控制;他不相信自己的看法,也不敢質疑施虐者的一言一行。施虐者會把責任推給對方:「這麼做都是你逼我的,我都是為你好。」或是故意大事化小:「事情沒有那麼糟糕,是你反應過度了。」受虐者不僅違背了自己的意志,自主權和自尊也會大受傷害,最後失去反抗的意念。就像在戰爭中,囚犯被迫去殺害自己的同袍;或是妻子被丈夫家暴,進而無法照顧小孩。施虐者在受虐者心中建立一座無形的監獄,效力和真正的牢房一樣。旁觀者通常很疑惑,質疑被家暴的太太為何不離婚,被主管霸凌的員工為何不辭職,或是被情緒勒索的兒女為何不斷絕親子關係。情緒虐待讓人身心俱疲,受虐者的自我價值感不斷下降,也越來越不信任自己的看法,情緒越來越不穩定、焦慮感升高,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他們內心也累積許多不滿,但因為身處受虐關係中,為了人身安全或擔心害怕,便無法說出真心話。長期以來,他們會用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壓抑情緒。舉例來說,受虐者的家人曾經到家中探訪,可是施虐者卻找藉口不告訴受虐者,這名受虐者在悲憤交集下,情緒崩潰便哭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施虐者更覺得受虐者情緒不穩定、思緒雜亂,難以討好。在異性戀的虐待關係中,最容易看到這種互動模式。關係專家瑞爾(Terrence Real)提醒大家,容易歇斯底里的女性,如果配上看似冷靜的男性,就很有可能發展成虐待關係。根據統計,在虐待關係中,很少雙方都是施虐者,通常只有某一方在施暴。而在異性戀關係中,施虐者通常是男性,畢竟從先天生物條件來看,女性會比較弱勢。一般而言,男人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學習各種權力控制方法,這樣才能成為所謂的「真男人」;而女性在社會的要求下,傾向於當個好配合的伴侶、自主性低。當然有的施虐者是女性,畢竟除了異性戀伴侶外,同性伴侶、親子關係也都會出現虐待言行。許多心理學家和普羅大眾都認定,關係出了問題,雙方都要負責任,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這種錯誤觀念非常危險。不過,在權力控制的關係中,雙方的地位並不均等,衝突通常是某一方引起的。再說,不論你的另一半做了什麼,都不能當成暴力行為的藉口。虐待關係的指標怎麼知道自己正身陷虐待關係?專家認為,最重要的指標是自己的感覺。諷刺的是,受虐者反而無法信任自己的感覺。下列幾個問題有助於辨別情況:*發生衝突時,我是否害怕被對方恐嚇,身體和情緒都有畏懼的反應?*對方有尊重我嗎?*對方願意聆聽我的想法、感覺和需求,並且認真看待問題嗎?*把自己的擔憂提出來討論後,最後對方話鋒一轉,焦點全放在我做錯了什麼。*不論我多麼努力溝通,對話內容永遠沒什麼建設性。*是不是經常有罪惡感?*是不是過度注意彼此的關係,一直想找方法改善?*是不是覺得自己快理智斷線?*心情是不是隨著關係好壞而起起伏伏?*對方難以取悅,我始終對於現狀感到不安,很難有踏實的感覺。*自信是否減低了?*越來越難相信自己的體驗與看法。*衝突完兩人和好之後,還是擔心自己又會說錯話。*發生衝突後,對方是否負起責任,確實自我檢討,避免以後再發生類似問題?*我希望對方負起傷害我的責任,但他反而羞辱我,抱怨我要求太多、意見太多。*總是有口難言。*我想挑戰他的權威,對方卻反控我想控制他。*我感覺低人一等,在他面前抬不起頭。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施虐者動不動就發脾氣,但受虐者連抱怨的權利都沒有。如果受虐者能察覺到自己的憤怒,就比較不會一再容忍對方的惡行惡狀。為了讓受虐者不生氣,施虐者最常用的招數,就是讓對方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被公平對待。受虐者一抱怨還會受到懲罰,使他不敢再多說一句。比方說公司的主管霸道又蠻橫,你在會議上忍不住抱怨了一下,工作量分配不均,心裡不太好受。這時老闆卻開始長篇大論,強調他為公司做了多少犧牲,員工又懶又不知感恩。講到最後,老闆覺得很失望、自己被糟蹋了,一言不發就離開會議室了,完全沒有回應你的問題。事實上,老闆向你傳達的訊息是,有意見的員工一定會付出代價。虐待關係一定會產生創傷,受虐者一定會經歷某些「創傷後壓力症」的症狀。這些症狀甚至在關係結束後也不會消退,它們不是懦弱的象徵,而是受虐的自然反應。理解這個道理,受虐者才有機會治癒。請留意,如果有讀者認為自己處在虐待關係,那麼你們的互動方式已超過本書的討論範圍,最好的辦法就是結束這段關係。如果你有人身安全上的疑慮,必須立刻採取行動,尋求協助資源,以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書籍介紹書名:關係免疫力:哈佛心理學家教你建立有韌性的人際關係,有效修復情感裂縫作者:梅樂妮.喬伊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1/02/19作者簡介/梅樂妮.喬伊(Melanie Joy)心理學家,畢業於哈佛大學,專長領域為人際關係、溝通與社會變遷。她的著作獲獎無數,也是國際知名的演說家、訓練師以及組織教練。她的工作成果獲得世界各大媒體報導肯定,包括《紐約時報》、英國BBC、澳洲ABC電視臺,更多訊息可詳見www.melaniejoy.org/延伸閱讀: 打完AZ怕有副作用,「第2、4、30天」要留意!家醫科醫師:施打後第●天是血栓觀察期
-
2021-09-06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孝順其實是表達對父母的愛
親愛的孩子:上個月我去醫院作核磁共震檢查,你們知道後兩個人一起來找我,煞有其事告誡我,任何事都要讓你們參與,不希望被冠上不孝的名義。你們的語氣太嚴肅,我當場有點難堪,但你們離開之後,我心中滿滿的溫暖。我最近在思考「孝順」是什麼。我有兩個朋友,其中一個女孩年紀比你們小,她很努力,已經有許多成就。但是她不快樂,原因是父母給的壓力。父親習慣對她冷潮熱諷,母親是典型的台灣人,女兒不管多好,在母親眼中總是不夠好。女兒朝著父母的期望奮鬥,心中卻滿是委屈。去年她的父親發現癌症,短時間內就離世了。她整理父親的遺物,發現照片中的父親很少有笑容,總是一臉正經嚴肅。這時她才明白,原來父親在她面前的幽默開朗,被她誤以為是嘲諷;父親對她不滿意,全源於她自己的想法,一切只因為父親不善表達,父女間太多誤會跟距離,造成女兒心中芥蒂。結果到父親去世之後,才明白父親心裏的愛。如今面對沒有爸爸的父親節,她期許為人父母者應向孩子表達愛意,讓大家都能被愛環繞。另一位有煩惱的朋友75歲,丈夫逝世後一人獨居,常感寂寞。她常寄望兒女可以來陪她睡一晚、吃一頓飯、聊聊天、去公園散步。可是兒子女兒都忙,只能偶而見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兒女吩咐她宅在家,卻沒有來探視。最近她生日,兒子送餐,女兒送蛋糕,兩人只用大樓對講機祝母親生日快樂,東西放在管理室,人就閃了。我的朋友非常生氣,大罵兒女不孝,為此哭了好幾天。我替她探詢,才了解朋友的兒子是醫師,女兒在量販店工作,工作同屬新冠肺炎高風險職業,為了保護母親,才不敢見面。子女刻意來到母親住處以對講機慶祝媽媽生日,哪知心意沒好好溝通,反而造成母親誤會。朋友的案例,一個愛女心切,一個愛母心切,可惜都沒有好好表達。現代人的觀念,孝順是封建文化,甚至被醜化,是為控制人民,順服帝王統治搞出來的教條。我的同學蔡茂堂牧師卻說孝順是親子關係。孝順的孝是尊重,順是順從,我們常混在一起。其實子女長大到能夠獨立思考與有判斷能力時,二者可能分離。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發生變化,從階級式親子變成平等式朋友,若轉型不成功會陷入緊張,甚至敵對。很多父母強調孝順卻不面對與調適關係的轉變,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名導演李安說:「與父母的關係能夠彼此相愛就夠了。」確有其道理。父母的觀念要改,兒女也須重新學習,所謂正在創業沒有時間孝順或是父母有錢不須孝順,都不是理由。我的父親過世時,朋友給了我一張慰問卡,上面寫著「祈願曾經真實的記憶為您留住美麗的回憶,帶給您力量如斯前行。」我很幸運,父母公婆給了我許多美好的回憶,讓我走在人生的路上有所依靠。沒有什麼東西能留給你們的我,也希望能為你們留下豐富的回憶。未來的日子裏,但願我們互相能好好表達心中的愛,創造回憶。這樣縱使別離的時候到來,我們也能沒有遺憾的說再見。
-
2021-08-07 養生.家庭婚姻
「你已經做得很棒了」爸爸沒說出口,長大後我們終於看懂的5個父親心思
「比起母親的總是憂心忡忡,他更像是個若無其事的旁觀者,刻意拘謹的旁觀者。」——李宗盛《新寫的舊歌》每個爸爸,都是當了爸爸之後,才開始學習怎麼當個好爸爸。父親這一角色,似乎總是話不多,用著自己含蓄的方式愛著孩子,儘管有些生疏,卻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把最好的都給了出去。長大成人後,看著那雙曾緊緊牽過的手心佈滿了智慧的掌紋,想起父親這一生大多時間的沈默寡言,或許他只是習慣了轉過身將千言萬語的關心、疼愛和讚許都藏在心底。那些「父親沒說出口的話」,我們或許能用最真摯、深切的感情,溫柔地對爸爸說:「爸,我懂。」一、「你已經做得很棒了。」我忘了問什麼樣的倔強 讓我們不說一句真心話我要長成你的翅膀 我要拂去你的滄桑我忘了說心裡面的願望 始終是要你的肯定啊還記得小時候,總喜歡拿著一百分的考卷興高采烈地討爸爸一句溫柔的稱讚,那時爸爸的一句「你好棒!」,似乎就是小小的世界裡最美好的事。漸漸長大後,父親熱切的眼眸裡夾藏了更深的期許,我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想追求的人生,有些時候可能也會和爸爸的期待背道而馳,好久好久都再沒聽到他那句「你做得真好。」但其實我們心裡也都明白,爸爸時常偷偷地關注著我們的一切,為我們的成就感到驕傲。忙得昏天暗地時他會心疼、達成目標時他的嘴角也會不自覺上揚,長大後的嘉許,其實就藏在他的心裡。其實父親這一輩子也都思索著同樣的問題:「我是一個好爸爸嗎?」第一次為人父,或許他一直在學著如何說出合宜的稱讚、如何不彆扭地表達對孩子的愛。諮商心理師陳志恆曾分享,爸媽對孩子「在學習有品質的陪伴的過程中,刻意練習直到自然而然是必要的。」或許我們也能陪著爸爸一起練習「稱讚」,也笑著跟爸爸說:「爸,我知道你看到我做得很棒。」二、「去追尋你自己的人生吧。」“ I was once like you are now, and I know that it’s not easy.”—— Cat Stevens《Father & Son》英國民謠歌手 Cat Stevens 曾用那滄桑中帶著一絲溫柔的嗓音,以一人分飾兩角的方式唱著《Father & Son》,藉由父親與兒子一來一往的揪心對話,在歌詞裡傳遞著父親對孩子的句句叮嚀,也唱著孩子渴望被理解的心願。在平靜與激昂的旋律間,彷彿映照著很多父親常在心裡想對孩子說、但一直因為含蓄而沒有說出口的:「去追尋你自己的人生吧。」成年後,我們開始學著在愛與被愛間感受刻骨銘心的幸福和失落;幾年後,也在充滿競爭的社會中奔波,看懂了職場上的人心與成就;這幾年,自己也肩負起了一個家庭,有了想盡全力保護的人,也體會了當年父親曾語重心長的那些叮嚀與問候。父親曾用他厚實的肩膀做孩子的避風港,而成年後的我們,一步步地建立起了自己穩固、溫暖的世界。這時可能也會開始回過頭想,為我們付出了大半輩子的父親,他追求過他的人生了嗎?臨床心理師 黃惠萱曾分享,父母在年邁的過程中,孩子可能經歷的三條心路歷程,包括接受全能父母的幻滅、承擔自己長大的責任、放下親子間的遺憾。而在這三件事上能適應得較好的人,都有些觀念上的改變,其中一項是:「接納父母的『選擇』,讓父母做自己。」過去父親將生活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或許已經擁有一番成就的孩子,終於有能力對父親說:「爸,換你享受你值得擁有的人生了。」三、「對不起,我不應該發脾氣。」「你不懂啦!」爸爸氣沖沖地關上房門,一陣巨大聲響在心裡引起波濤洶湧,換來整個房間的一片靜默。逐漸年邁的父親,有時候可能會忘了我們也隨著他們的年歲一起成熟,還是總把我們當成當年還沒長大的孩子,碰到意見有歧異時,可能會脫口而出幾句有些傷人的言語,想著我們怎麼就不聽話了呢?諮商心理師 許皓宜曾在《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這本書中,將父親分成 6 種在親子關係中不同樣貌的父親類型,其中「退化的孩子氣父親」,在孩子長大後會逐漸變得固執,有時也會像小孩一樣鬧脾氣。對於父親而言,這樣的「親子倒轉現象」(指父親與孩子角色對調,父母與孩子相處時,不自覺地退回「孩子的位置」)是一種無能為力的脆弱、「不能再給予孩子更多」那種心理上的挫敗,這也讓父親變得有些矛盾難懂、喜怒無常。或許我們可以參考諮商心理師許皓宜所建議的方法,試著回到父母心中的「小孩立場」來思考,換個角度來理解、包容他,溫柔地用不經意的方式,讓逐漸年邁的父親願意停下來休息,再輕輕地對他說句:「爸,對不起。」四、「我只希望你過得好、過得幸福。」在成長過程中,父親總是神色有些嚴肅、口吻有些嚴厲地期許著孩子上進、期待著孩子善良,同時也期望著孩子有天能懂得「愛」。韓國資深歌手楊姬銀與樂童音樂家合唱的《Mother to daughter》就像母女間的家常對話,其中由母親一方用揪心的嗓音唱出:「用功吧!不對,那太老套了。誠實吧!我也沒辦法做到不是嗎?去愛吧!不對,那太困難了。」道出了為人父母期待孩子成才、讓人感到驕傲,同時又希望他們只要能自在享受人生就好的糾結。「對於人生,我也還不太了解。雖然沒什麼話好對你說,但希望你能更幸福。」或許,父親或母親這一生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得好、過得幸福。平時認真過生活、總是堅強獨立的我們,或許現在也是一個機會,換我們拍拍父親的肩,堅定地說:「爸,我已經有能力照顧你,我希望你過得好、過得幸福。」五、「謝謝你,有你真好。」父親,總是習慣了把話藏進柔情綿綿的心底,回想與父親共同擁有的回憶,也感覺到眼眶濕潤、心熱熱的嗎?那些父親放在心裏從未開口說的、到了嘴邊又總收回去的那些話,就讓我們主動跟爸爸說:「雖然你沒說,但我都感受得到。」父親節就快到了,讓我們用紙和筆傳達對父親的愛與感謝吧!國外有個網站《Write Thank You Notes》,專門提供讀者書寫不同主題的信件內容靈感, VidaOrange 生活報橘為你從中選出幾個向父親表達感謝的靈感, 今年父親節,不管是一條訊息、一張卡片,這次換我們替父親說出那些心裡話,高調地向他們表達愛和感謝吧!想寫出讓爸爸珍藏的感謝信,或許可以加入以下元素:1.我對你最特別的記憶是⋯⋯你們相聚的哪些時刻,讓你印象特別深刻呢?或許父親也一直珍藏著那個美好時刻。2.從你身上,我了解到⋯⋯的重要性你心中有浮現哪些與父親有關的詞嗎?原來父親多少都在我們身上留下了影子,也成就了今天的我們。3.我最欣賞你的一件事是⋯⋯父親身上有哪些特質,是讓你感到驕傲、佩服的呢?也許爸爸自己也從未發現呢!4.我一直想告訴你⋯⋯過去可能認為父親不會理解自己某些想法,但這也是一個機會,能夠讓父親更了解他對你而言有多麼重要。5.未來,我希望我們能⋯⋯爸,我們還要一起創造更多的回憶喔!參考資料:1.《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如何 出版2.《Write Thank You Notes》:A Thank-You Note Your Dad Will Cherish※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你已經做得很棒了。」爸爸沒說出口,長大後我們終於看懂的5個父親心思
-
2021-08-01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美國調查:疫情下77%男性壓力變大 59%感到心靈孤立
走過新冠病毒疫情的嚴峻考驗,我們即將迎來疫情中的父親節。傳統的父親角色,總是默默承擔家庭責任,背負壓力不輕吐。在疫情之下,家庭關係、經濟負擔與潛在的疾病,可能正威脅著爸爸的健康。從心理層面到生理問題,家人該如何協助一家之主傾吐心事,避免高壓之下百病齊生。新冠疫情逐漸趨緩,但對經濟的嚴重衝擊,讓許多爸爸背負比以往更高的壓力。研究調查顯示,男性較不願向外尋求協助,接受心理諮商比例僅為女性的一半,他們背負龐大心理壓力,卻從不輕易表達情緒。經濟負擔、家庭關係緊繃與潛在內心的煩惱,都可能威脅著爸爸的健康,相較以往,今年父親節,男性更需要家人多一分的關懷與陪伴。根據美國調查,疫情下77%男性壓力變大,59%感到心靈孤立。台灣今年6月失業率來到4.8%,創8年新高。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分享他遇到的案例,一名退休軍人近期展開事業第二春,事業還未穩固,加上家中長輩長期失能,還有小孩要養,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復發。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副理事長羅惠群也分享一名有焦慮病史的男性個案,疫情間月收入減少三分之一,又面臨搬家等瑣事,短期負能量壓縮,讓他陷入恐慌漩渦,導致夜晚噩夢連連、常說夢話,太太的睡眠也連帶被影響,敏感的妻子最後決定拎著先生上門諮詢。疫情大流行影響男性甚鉅,根據美國醫學雜誌《Healthline》報導,美國男性約有77%的受測者反應壓力變大;59%感受到心靈的孤立,更有45%的人自覺情緒心理健康下降,但有很大比例的男性拒絕尋求幫助。平時脾氣好,一衝動就摔東西,長期壓抑易出現暴走、成癮行為。爸爸有苦說不出,主因是受性別刻板印象影響,社會灌輸男性要有男子氣概,陽剛特質的標籤讓男性有淚不輕彈。疫情影響所及,不僅是工作上的挫折,許多對未來的計畫、期望,與人生目標可能都遭打亂。羅惠群說,男性內心壓抑過久,逃避向外求助的表現,包含出現成癮的行為如:開快車、酗酒等,面臨緊繃情緒,往往不願說出口或嘗試諮詢,避而不談的結果,導致潛在的情緒偶爾會突發性爆發,許多太太向他反應,先生平常脾氣很好,但有的時候一衝動會摔東西。「男性到青壯年會面臨不願示弱的課題。」李玉嬋則認為,曾經在職場上叱吒風雲的人,難以開口求助,人一定有軟弱的時候,要懂得適時尋求資源,像是撥打心理輔導專線,前往諮詢、諮商。邀爸爸聊一聊,讓他養成傾吐的「習慣」。男性面臨焦慮的時候,家人扮演重要角色。羅惠群說,可以主動邀請爸爸展開對話,即便他們可能自尊心作祟,出現婉拒或反應冷淡的窘境,但只要讓爸爸們養成傾吐的「習慣」,往後展開對話就會更容易。羅惠群也建議與爸爸對談的小撇步,他說,在聆聽的過程中,當男性家人展現脆弱的面向時,不必急著做出反應或給予建議,只要專心回應情緒層面,因無心的話語可能使得他們自尊心受挫,漸之不願繼續分享。家人對話初期,如希望提供建議,可以透過爸爸親暱的朋友或男性手足傳遞。當爸爸的「新同事」變家人,趁機修補親子關係。疫情改變生活方式,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 隨著大環境的改變,許多人宅在家時間變長,爸爸的「新同事」變成家人,這時男性可開始調適心態,加強心理韌性,甚至嘗試修補先前因工作忙碌而疏離的親子關係,同時與親人展開不同以往的深度對話。爸爸做家務別嫌他是豬隊友 少碎念多讚美家庭照顧方面,在性別刻板印象中,女性被賦予細心、全能的形象,舉凡停課的育兒問題,禁止內用的備餐任務,以及家裡清潔、消毒工作幾乎都由母親承擔。隨著爸爸居家工作,分擔家務機會變多,媽媽們最怕遇到「豬隊友」。今年父親節練習以讚美替代嘮叨,媽媽也該學著放手。葉雅馨說,有些男性可能不擅長家事,盡力完成家務的過程,女性也應該避免碎念,並且多多給予鼓勵、讚美,彰顯對方的優點,相信能夠減緩緊張氣氛,親人相處更和樂。
-
2021-07-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微解封公布內用被網轟!黃偉哲今不宣布 她曝決策關鍵
行政院今天宣布7月27日起疫情調降2級警戒,並適度鬆綁限令,餐廳也可有條件開放內用,有別於微解封時台南市長黃偉哲率先配合宣布開放內用,卻被網友罵翻天,緊急轉彎改為不開放內用,7月27日降2級他今天反而不表態;台南市副市長趙卿惠今天臉書稍早po文就有端倪也點出關鍵。上次微解封台南市長黃偉哲配合有條件開放餐廳內用,卻被大批網友罵翻擔心台南淪為防疫破口,黃偉哲當時認為,台南市很多小吃攤、小吃店是非常微型的企業,這段時間以來生計受到嚴重衝擊,做出「開放內用」的決定不無壓力,但希望能在防疫優先的前提下,兼顧這群庶民的經濟,只要業者做好隔板與實聯制的防疫政策都可以營業,但其他縣市紛紛表示不跟進,台南市成了6都唯一最後政策也轉彎。台南市副市長趙卿惠在臉書貼文提到中央衛福部今天會公告適度開放的指引,這次中央邀各縣市先討論共識,比較不會再有上次,公布內用,結果所有人往後退,剩下最後台南市站在原地,也受波及。她還形容像是報告班長的電影畫面,答數後⋯⋯,充滿畫面感,也點出黃偉哲今天不急著決策的關鍵。。趙卿惠也提到課後輔導班、幼兒園可以在満足防疫措施的條件下開放,家長熬了快二個月的日子,可以有一點放鬆。周末期間,可以好好享受「滿滿親子關係」。接下來小朋友就紛紛要去「上課」了。趙還提到昨晚最後一場會,討論降級,包括廟宇擲筊、抽籤,都要清消,是用酒精噴霧或是戴手套⋯⋯,非密閉空間的整脊、身體排毒,可以在做好防疫措施適度開放,但是要拿下口罩的美容作臉還不能開放。也就是,口罩的重要性,即使降級,也不能拿掉,無論從事什麼工作。另外降級後的人數控制通則,室內50人,室外100人。27日有些行業可以適度恢復日常,但大家千萬要守住指引,只有更嚴格約束自我,才可以有更「自在」的未來。不追求「零」,才能漸漸恢復日常。防疫指引公布,未來應該要各行業自律,更能儘速回到日常。
-
2021-07-16 養生.家庭婚姻
婚前進的水、婚後流的淚,自己的隊友自己教!逆媳一旦養成,便是頭也不回的氣魄
原PO學歷好工作薪水也高,在原生家庭中是位獨生女,自己的母親和奶奶感情要好並沒有婆媳問題。研究所畢業後選擇與老公結婚,老公的家是傳統大家庭,傳統到不收聘金還硬要給的那種、結婚有六禮三金十二版帖的那種傳統。從那時候開始,原PO家跟婆家就格格不入。從此,一連串與婆家相處的「受訓」過程,讓原PO一路逆風成長,成為一代逆媳。 婚禮只是開端,禮俗一切只能聽婆家的,他們的才是正解!討論婚禮時,未來的婆婆跟阿嬤一副結婚要照他們的規矩走,他們的禮俗是最正確、最傳統、最有禮的,我們家的都是錯的,一定要配合。我爸媽也因為不是很了解,因此就按照他們的規矩來,殊不知這只是第一個深淵,懵懂無知的我就這樣踏入傳統大家庭的禮俗中。 重男輕女觀念根深蒂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結婚不久,婆家開始催促生孩子,還弄出一堆補藥說吃了可以生兒子之類的,我這時感到不對勁,跟老公表示我還不想要有孩子。因此,老公強硬的跟公婆說我們有自己的計劃,生兒子、女兒都好。 非得強迫我回婆家坐月子,溝通無效後我決定直接拒絕溝通懷孕期的磕磕絆絆就算了,反正不跟公婆住在同一個縣市,偶而兩三個月或長假期才回去,就當作長輩好意的關心。真正出問題的是孩子出生後坐月子,婆婆一心覺得坐月子要回婆家做,強硬的要帶我回婆家,我早已定好的月子中心,婆婆覺得浪費錢,叫我去取消。此時老公神助攻,跟婆婆說取消不退錢也不退押金,她們才妥協說那只能住5天,當住院一樣。無論我老公如何積極抗議也無法改變。對此,我很生氣得跟老公說如果我坐月子沒辦法好好休息,我就離婚。老公無奈回我:「我盡力了,不然你自己跟我爸媽說。」結婚後第一次自己打電話給婆婆,對話內容如下:我:媽,那個我想討論一下坐月子的問題,你方便嗎?婆婆:行啊行啊,我也想跟你討論,啊我們習慣就是給婆家坐月子。你們有不同習慣,不過我覺得要以婆家為尊啦!我:我爸媽跟我是想說在台北生小孩坐月子都比較方便,出院就可以去月子中心,就不用在麻煩媽媽在跑一趟這樣。不是習慣不同啦,是現在這樣比較方便,而且也比較省事。婆婆:可是我們的傳統就是這樣啊,你要回來坐月子,不然你回來生好了,這樣就不會跑來跑去了。我:媽,我產檢什麼的都在台北的醫院,突然轉回去,不方便吧,而且我都快生了,醫生什麼都找好了。婆婆:醫生哪裡的不能生。我:媽,我會在台北坐月子,會去住月子中心,如果您要來就按照時間規矩來看我,如果不要來,那就等小孩出生以後我們再帶回去給您看,月子中心的錢我自己付,沒有拿您兒子的錢。(秒掛電話!)在月子中心期間,由於規定的關係,婆婆不能隨意進出,也沒有讓親戚隨意來,著實好好的休息了。再者,因為台北的房子是家裡給的嫁妝,婆家人不好意思直接來住,或是當成自己家一樣,所以育嬰假期間,還蠻舒心的。原以為事情落幕了,但是第一次帶小孩去婆家令我大吃三驚啊! 要襁褓中的嬰兒待在煙霧繚繞的神明廳、並喝香灰水,我瞬間黑人問號第一次去婆家是在小孩4個月的時候,婆家有神明廳,煙霧繚繞,我說小孩的呼吸系統還沒發育好,因此我抱小孩,請老公上炷香,然後我們就出去。老公阿嬤說,不行,還要知會天地公媽之類,要燒那種很粗很粗的香,我們全家都要!老公跟我說:才一下子,應該還可以吧!我堅決說不行。要老公去和他阿嬤溝通,這樣小孩會受不了。經過老公一番據理力爭後,我抱著小孩,請老公上炷香後手刀離開,老公待在那邊聽長輩們訓話...5分鐘後,老公的姑姑拿了一碗香灰水說可以保佑小孩好長大什麼的,我堅決不讓小孩喝,我絕對不會讓小孩碰這種不乾淨的水跟這種東西,姑姑您的心意我幫孩子謝謝您。其他親戚在旁說,小孩現在也四個月了,我們可以準備第二胎生兒子了(對,我的第一胎是女兒)。我義正嚴詞地說,不可能,我們養不起,你們要幫忙養嗎?我也沒有打算生兒子,我女兒我會好好教育,不用您們擔心!至此,壞脾氣的媳婦已經在婆家的家族內流傳。 婆家長輩喜歡爆粗口,孩子有樣學樣,從此展開我一去不復返的逆媳之路時間來到小孩3歲的現在,在語言萌發期的孩子十分愛學人家說話,偏偏公公跟大伯二伯喜歡使用不雅的用語,動不動就三字經五字經,或是問候人家媽媽跟生殖器的說法,令我十分崩潰。第一次聽到小孩學爺爺說三字經的時候,我從壞脾氣媳婦變身成逆媳本人,我直接跟小孩說不准學沒教養的字,別人沒教養是他的事情,你有媽媽教,怎麼可以這樣說話!小孩爆哭,但是我還是請小孩去反省區待20分鐘冷靜。轉身直接越過老公跟他們家的男性長輩們說,如果你們學不會好好說話、有禮貌的說話,那我這輩子都不會讓小孩接觸你們。語畢,我就上樓收拾東西,自己開車帶哭泣的小孩回台北。在路上我一面開車一面聽著女兒哭,十分揪心,回到家之後,女兒跟我說她已經反省好了,我跟女兒道歉,說對不起,媽媽反應太大了,但是我覺得這種詞不是很禮貌,尤其是跟媽媽這樣講話,更是不禮貌,我知道你只是覺得好玩,但是我不希望你因為好玩所以隨便說,有些詞不適合隨口說也不適合隨口學。孩子懞懂的點點頭,我們母女和好抱抱。(這邊想說,我第一次當媽媽,即使自己本身是對兒童發展的相關科系畢業,但是我還是不知道怎麼平衡親子關係,所以,我也還在學習。)在我跟孩子都安撫好各自的心情後,老公回來了,他自己默默坐高鐵回家,然後陪女兒玩耍了一下哄睡後,我們兩個開了一個小會,中心目標是,他覺得我那樣不太適合,我說我的底線就是孩子,我可以配合你家的傳統活動,甚至前幾年我都跟你回家過年,初二還要留在你家幫忙,我都可以配合。但是孩子的教育不能等,我不可能會因為孩子而退一步。如果你家人學不會好好說話,或是無法有禮貌的說話,那麼我不覺得在孩子成長的時候能接觸。老公靜默了一下,說好我會解決。 婚姻就是組隊打怪嘛,沒辦法挑到大神隊友就拉著隊友一起努力變正常人!目前,有接到婆家問過年要不要回去,老公表達,中午我們全家會回去,晚上我太太跟孩子要跟外公外婆出國,畢竟已經霸佔人家女兒跟外孫女多年,這次就讓他們一家團聚,初二一早,老公本人再來跟我們會合。婆家得知後,上至阿嬤下到正在讀大學的小姑小叔都傳訊息打電話罵說為什麼不回家,這是傳統。我一律回我聽老公的,以夫為天嘛!這是「傳統」。感恩隊友,讚嘆隊友!逆媳養成更多的是培養隊友的神助攻,從一開始結婚的小媽寶男,到現在硬氣的拒絕婆家來看孩子,硬氣的讓我可以跟我爸媽一起出國,是從婚後開始對隊友分析,每次都拿出在公司提案的精神跟隊友解釋,拿出跟客戶溝通的方式說服隊友,最後拿出寫論文的嚴謹舉例給隊友聽。最後得到一個天蓬元帥進化成齊天大聖的隊友。套一句隔壁婚姻版名言,早黑早享受,婚前進的水、婚後流的淚,自己的隊友自己教!祝各位婚姻幸福啊~~~~~※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7-15 名人.葉北辰
醫師給你問/還沒打到疫苗焦慮?警戒期與家人長時間相處,摩擦變多了?心理師葉北辰一對一免費遠距諮詢,解救家庭衝突
新冠肺炎爆發迄今,每天不停播報疫情相關資訊,許多民眾感到恐慌、擔憂染疫。三級警戒之後,企業啟動居家辦公,學校也實施「停課不停學」,工作、家事全擠在一起,各種情緒壓力炸開,影響夫妻與親子關係,該怎麼調適心理狀態呢?聯合報與WaCare聯手於元氣網推出「防疫零距離 醫師給你問」,由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諮商心理師葉北辰針對長期居家造成三明治世代親子、夫妻衝突的壓力問題,提出各種解方。即起開放線上預約,邀請葉北辰提供免費一對一遠距諮詢,名額有限。「焦慮不安是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葉北辰指出,整天待在家裡雖然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變長,但摩擦情境也變多了,彼此相處陷入低潮。疫情引發憂鬱、焦慮,負面情緒促使吵架的機會增加,若嚴重影響生活應尋求專業諮商協助。該如何告訴另一半家務分工不均?☛快按此預約諮詢,免費名額有限。https://bit.ly/3qHxGEy 建立生活儀式感 拒絕疫情負能量疫情期間,家人24小時幾乎處在一起,打破了原本各自上班、上課的時間和空間界線,再怎麼樣親密的關係,也會因為面面相對的日常相處而導致疲乏。葉北辰建議,在家也要建立「生活儀式感」,透過細節和氛圍創造新的樂趣。例如:起床後梳洗換裝,一方面塑造專業形象,同時切換到工作狀態。午餐時間,放下手邊事務好好吃飯,讓緊湊的步調慢下來;晚餐時間讓事情告一段落,三餐規律正常,避免餓了就亂吃。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難免會看電視、滑手機,各種負面疫情資訊襲來,對大腦來說是負擔。葉北辰表示,不要過度汲取疫情訊息,固定時間收看新聞報導,限制半小時、一小時即可。社群媒體也保有親密朋友和家人的互動,不需要點開負面訊息的連結,避開令人焦慮的資訊。如果感到心煩,可起身喝水、做點運動、望向窗外街景,暫時讓自己轉移注意力。照顧責任太沈重,夫妻想分居?緩和家庭衝突別人怎麼做?☛快按此預約諮詢,免費名額有限。https://bit.ly/3qHxGEy正向肯定自己 做好長遠的準備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已近二個月,葉北辰認為可以檢視回顧這段時間的自我改變,不論是生活模式、工作狀態、人際互動,寫下對自己的正面肯定,同時也跟家人分享彼此的優點。而大家最關心的親子關係緊張、家庭衝突問題,先讓自己靜下心來找出問題癥結。覺察自己的負面情緒來源後,一起討論協調未來各種計劃,重新形塑家庭親密關係。 人的心智跟肌肉一樣需要鍛鍊,平常就能透過正念練習排除焦慮,葉北辰分享最簡單的呼吸,專注當下和自我覺察。單純了解自己當前的需求後,跟家人溝通,建立體諒與信任,一起度過這個非常時期。 遠距諮詢注意事項:1、須年滿18歲以上2、極端情緒困擾者請尋求生命專線☛點擊了解如何免費預約心理師葉北辰遠距線上諮詢服務。
-
2021-07-0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三明治族群疫下壓力倍增! 醫師建議學會好好溝通,先穩定自己再照顧他人
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群是家庭重要支柱,但疫情壓力下「腹背受敵」,面臨工作、經濟等壓力,還有親子關係緊繃、不知如何照料好長輩等家庭困擾。開業身心科醫師李旻珊指出,三明治族群若發現「看什麼都不順眼」時,是身心不平衡的警訊,建議應先穩定情緒、釐清問題,再去照顧他人。「小朋友拿杯子喝東西,隔一下子忘記,又拿一個杯子來裝」、「冰箱開開關關讓人煩躁」,李旻珊發現,媽媽們希望能控制「家裡乾淨度」,但現在一家人整天待在一起,相處時間長,易出現生活習慣不合,空間、時間劃分不清等問題,便容易吵架。李旻珊建議,吵架時先至別的空間冷靜,避免口出惡言;可安排「親子共讀」時間,了解小朋友對同件事的反應,尊重小朋友特質,家長可以順便分享自己的看法,促進親子溝通。在長輩照顧上,李旻珊表示,有些長者因疫情返家同住,晚輩都會擔心自己帶病毒回家傳染給長輩;有的長輩老想往外跑,有的長者怕打疫苗會猝死,各有不同狀況,令有扶養之責的中年男女十分擔憂。建議可讓長輩聽廣播、有聲書或看電視,有話題後再開啟精神層面的交流與陪伴,有益雙方交流。此外,三明治族群也要處理自身壓力,李旻珊指出,疫情下有人收入減少,有人居家辦公,讓不少主管認為省掉通勤時間,反而應做更多事,導致上、下班界線變得不明顯,時時處在緊繃狀態。李旻珊建議,三明治族群可跟同齡者交流情緒,討論近期發生的事情,一起處理問題,調整好生活節奏,先穩定自己,再照顧他人,以緩解壓力。
-
2021-07-0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看什麼都不順眼?中年人疫情下扛3大壓力
中年人是大部分家庭的重要支柱,疫情壓力下「腹背受敵」,除了面臨自身工作、經濟等壓力,家庭中也面臨親子關係緊蹦、不知如何照料好長輩的困擾,開業身心科醫師李旻珊指出,若發現「自己看什麼都不順眼」時,要先穩定自身情緒、釐清問題,再去照顧他人。「小朋友拿杯子喝東西,隔一陣子忘記,又拿一個杯子來裝」、「冰箱開開關關讓人煩躁」,李旻珊表示,臨床觀察發現,媽媽很希望能控制「家裡乾淨度」,但如今一家人整天都一起,三餐都要準備,相處時間變長,這時生活習慣不合,或是空間、時間畫分不清楚,很容易吵架。李旻珊建議,家人吵架時可先至別的空間冷靜,避免口出惡言;安排「親子共讀」時間可讓家長了解小朋友對同件事的反應,家長也可以順便分享自己的看法,促進親子溝通。那長輩呢?李旻珊表示,有些長者原本住在日間照護中心,但因為疫情因素返家同住,晚輩都會擔心自己帶病毒,有傳染給長輩的可能;另有的長輩一心想要往外跑,有的怕打疫苗會死,各有不同狀況,令身為後輩中年男性、女性十分擔憂。對此,李旻珊建議,長輩視力通常較不佳,可以讓他們聽廣播、有聲書,或是看電視,有話題後再開啟精神層面的交流並陪伴,而不在只是「有沒有吃飽」等較為物質上的關心。除了要處理完與孩子、長輩關係的家庭事務,中年男女疫情下也要處理自身壓力。李旻珊指出,經濟壓力是中年夫妻的壓力來源之一,有的收入減少,有的居家辦公,但主管認為省掉通勤時間,反而應做更多事,電話打了都應該要接到,上下班界線變得不明顯。對此,李旻珊指出,可以跟同齡者交流情緒,討論近期發生的事情,一起處理問題,並在疫情變化中調整好生活節奏,先穩定自己,再照顧他人,並尊重小朋友的特質。
-
2021-06-14 焦點.元氣新聞
吸毒絕對沒有灰色地帶,一口都不能嘗試!識毒反毒親子一起來
吸毒對身體與大腦的傷害是一輩子的我永遠忘不了在我十幾歲的某天,我媽一進門滿臉驚慌地跟我說,村子裡某某某的兒子突然暴斃身亡。我問媽媽,不就是那個才新婚不久、每天晚上都牽著老婆在村裡散步、曬恩愛的大哥哥嗎?老媽點點頭。對這個村裡的大哥哥我頗有印象,因為小時候我就常常聽媽媽說他也不知道混到哪個幫派交了壞朋友,便開始吸起毒來,之後愈陷愈深,已到了無可自拔的地步,往往毒癮一發作,就在村裡挨家挨戶地亂敲門,到處要錢想要買毒,有時可憐兮兮苦苦哀求,有時又像兇神惡霸讓人退避三舍。老媽都說,在那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敦親睦鄰的單純年代,她很怕惹麻煩,有時不小心開門撞見他,就乾脆塞錢了事,真的害怕毒癮發作的大男孩突然失控。大哥哥年少輕狂了幾年,之後去了勒戒所成功戒了毒癮,本質善良的他似乎浪子回頭了。他有了一份正當的工作,也娶了一位嬌妻,感情緊密的全村人都一致為他的改頭換面感到無比欣慰。連我這個村裡的小輩每次撞見他牽著可愛老婆的手,一臉如燦陽般的臉孔,簡直和過去判若兩人,我都忍不住從心底冒出扎扎實實的兩個字:真好!可是,怎麼幸福倏地就沒了呢?原本以為人生從此由黑白轉為彩色的大哥哥怎就突然暴斃了呢?媽媽打聽之後才知道,原來十幾歲開始大量吸毒的他,腎大有問題,健康狀況其實已被破壞,因此,即使小感冒都可能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大哥哥就這樣無預警的走了,村子裡每晚小倆口的幸福剪影也消逝無蹤。當時才十幾歲的我因為親眼看到這個活生生、血淋淋的案例,於是很早就警戒到吸毒的可怕,特別是了解到,吸毒的遺害是一輩子的。在「青春期的腦內風暴」一書中,腦神經專家Frances E. Jensen及Amy Ellis Nut就提出,不論在英國、加拿大、荷蘭、美國等各地所做的研究都顯示,毒品對大腦及身體的傷害與改變,即使在戒斷之後,其影響是一輩子的。爸媽請注意:毒品變身誘人零食,小學生也難以抗拒事實上,當時村子的孩子從小都玩在一塊兒,幾乎幾十戶人家就是生命共同體,別說在村裡的父母輩從來沒想過孩子會吸毒,就連我們做孩子的,都覺得吸毒這件事離我們相當遙遠。從過去我的童年到現在,父母幾乎未曾改變的一個迷思就是:沒想過自己的孩子會去吸毒!過去我的時代,爸媽頂多覺得孩子只是愛玩不讀書,現在的爸媽覺得孩子只是省話、愛滑滑手機,因此相當容易忽略孩子吸毒的可能性,尤其,如今的毒品早已不像過去,從外觀上明明白白的就告訴你:這就是毒品。孩子或許脆弱,但至少理智上還可以分辨毒品,如今的毒品早已變身,完全以可愛花俏誘人之姿,投兒少之所好:軟糖、跳跳糖、巧克力、果凍、科學麵、咖啡粉包、梅片、汽水、甚至連維他命、斯斯感冒藥都可能是毒品。人生經驗有限的孩子對於混淆視聽的山寨品牌、具超級吸引力的卡娃伊包裝、甜蜜蜜香噴噴的口感,又怎能有警覺心與抵抗力呢?今年警方在苗栗市查獲一名黃姓男子持有並販賣大量的毒品果汁包、咖啡包、液態毒品包,這名黃嫌被查獲後還標榜,新興液態毒包「方便飲用、不用沖泡即可食用」,在酒店、KTV,很容易摻入酒類或飲品中,讓人毫不設防,更可怕的是,一經飲用,便使人上癮。現在的年輕人哪個不唱唱KTV、不泡泡夜店呢?如果一堆美味誘人、看來又無害的假零食真毒品剛巧在這些場合現身,只要其中一人稍微吆喝一下,在強烈尋求同儕認同的這個年紀,誰還會有腦子提防警覺呢?太多孩子都認為泡一杯香噴噴的咖啡來喝、吃一顆軟糖,有那麼嚴重嗎?就這樣,吃了一口,就來第二口,接著一口接一口,像溫水煮青蛙慢慢就成癮了。正因為如此,如今吸毒的年齡已不再像過去我的時代,多半是進入中學之後才碰觸,從數據顯示,現在的小學生已有吸毒現象,因為毒品正以誘人之姿,投兒少所好:軟糖、巧克力、果凍、咖啡粉包等包裝,讓判斷力更低的小學生難以分辨和抗拒,爸媽絕對需要警識到「防毒、反毒」的重要。青少年的大腦特徵特別容易讓他們擁抱毒品兒童青少年是一個最容易沉癮於毒品的階段,這和他們未成熟的大腦密切相關。首先,兒少的理性大腦前額葉上還沒完全長好,因此,尚未發展出深思熟慮的洞察力,他們短視近利、無法預想後果,因此,即便不斷警告他們吸毒會產生多麼可怕的後遺症,但就如我在《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裡所寫的,對青少年而言,「未來的鞭子」絕非是「眼前紅蘿蔔」的對手!再者,大腦的酬賞中心--依核,在兒少時期也比成年期更加活躍,會一直發送訊號要他們去追求刺激滿足感。因此,兒少的大腦幾乎會自動尋找高風險、高獎勵的活動,特別是只要花一點點小力氣就能獲得超大快樂的活動,以快速提高多巴胺的濃度。還有一個大腦特徵也間接導致他們特別容易擁抱毒品,如我在我的著作《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裡曾經歸納過的腦神經發展結論:青少年的大腦常被發射強烈情緒的部分所挾持掌控,這部分就是大腦的情緒看門狗「杏仁核」,只要有威脅、壓力、受到攻擊等負面的感受出現,這個激動的看門狗就會亂吼狂吠。偏偏青少年的杏仁核特別敏感,比起人生其他階段反應更劇烈,往往一倍的壓力就會自動膨脹成數倍的力道,在升學、考試、複雜人際、身心劇烈變化的種種壓力夾殺之下,這更促使青少年樂於接受最簡單、最方便的減壓方式—吸毒,特別是不善於表達情緒、也更缺乏自覺力的男孩,在壓力大到無可宣洩時,極容易以吸毒作為紓壓逃避的手段。兒少集體吸毒,只為尋求歸屬感我記得讀小學時,我放學常經過一處小山坡,常常看到地上橫七豎八地一條又一條的強力膠條,當時我很好奇,為什麼老是有人要在這滿是綠樹、空氣清新的公園使用強力膠呢?到底做什麼用呢?稍長我才知道,強力膠是當時最廉價的毒品,原來每天深夜都有一群青少年聚集在這裡吸食強力膠,才留下那一地的狼藉。這讓我留意到,青少年吸毒的模式很多都是集體進行。青少年的依附關係已從「父母」很自然地轉移到「同儕」,因此,此時期,朋友就像是他們最大的資產,誰不想擁有最多最大的資產呢?獲得友誼、找到歸屬感,是青少年最大的動力來源。為了展現對同儕團體的效忠,創造同樣的印記、共同的經驗值,青少年才管它是好事、蠢事或是荒唐事,just do it沒在怕!所以死黨一句「吸一口不會怎樣」、「我罩你」、「不吸就不是我朋友」,就輕易破解青少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基本判斷力與堅持力。 因此,就如同「青春期的腦內風暴」一書提及,十個上癮的人當中有九個人都說第一次吸毒是在十幾歲。而根據台灣2019年食藥署的資料顯示,我國初次接觸毒品的人口中,大約每五位就有一位是發生在19歲以前。反毒,成了校園、家庭裡刻不容緩的議題。而且最可怕的是,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神經元對毒品的反應特別強烈,然而,顯現在身體上的副作用卻不明顯,這更讓青少年覺得吸毒沒什麼大不了,因此就更加卸除戒備心、更易於成癮了。另外,我也曾和大學生討論過吸食大麻的問題,有大學生提出在國外有些地方吸大麻是合法的,既然如此,代表吸大麻問題不大。不過,許多毒品研究專家都有一致的結論,那就是,大麻雖非毒性極強的毒品,但其最大的危機是,大麻通常是導致一連串使用更危險非法毒品的「敲門磚」,總有一天,大麻就再以無法滿足更高濃度多巴胺的需求,於是,青少年就會從大麻、迷幻藥、安非他命…一直玩到整個身體全壞掉、腦袋ㄎㄧㄤ掉。幼稚園就植入反毒概念,一點也不嫌早美國青少年專家Josh Shipp在「解碼青春期」一書中提到,也有不少父母雖然感覺到孩子有點怪怪的,但是會被「對孩子的愛」所蒙蔽,而傾向欺騙自己:我的孩子不可能吸毒!因此不少家長在試圖介入孩子濫用藥物的問題時,都為時已晚。尤其剛開始碰毒的兒少在表面上與常人無異,難以判斷,因此錯過了介入的最好時機,而到了青春期,孩子在心理上傾向和爸媽保持距離,因此想要發覺孩子碰毒變得更為困難。因此,我認為反毒教育絕不是等到青少年在來談,在這個誘惑力無比巨大的複雜社會,販毒者只會千方百計、無所不用其極的誘惑更多兒少吸毒,因此,反毒教育愈早開始愈好。我記得我在演講時,曾經把很多變身為飲料與零食的毒品照片播放出來,居然在座有不少爸媽根本不清楚那些是毒品,可見得對目前毒品的變異與防毒方法、辨認孩子是否吸毒…這總總毒品知識,連爸媽自己都在狀況外,因此,爸媽絕對有需要跟著孩子一起建立「識毒知識」。最好就是從他們極年幼純潔時就植入「拒絕毒品」的堅強信念,知道毒品會破害健康、毀掉人生。幼稚園會不會太早?當然不會!如同從小訓練刷牙洗臉的好習慣,愈小建立愈穩固。這邊有一首國泰人壽特別製作的可愛反毒歌,小小孩可以一起唱唱跳跳,藉著琅琅上口的關鍵歌詞,從小就建立反毒信念。【國泰反毒操主題曲~反毒小英雄】對於如何拒絕好朋友的慫恿,及辨認現今五花八門的毒品,也請爸媽找機會跟孩子一起看看這則影片。【國泰人壽森林小學堂(反毒篇) 】 此外,以下影片可以讓孩子了解到吸毒的可怕後遺症,以及快速掌握拒絕八招:堅持拒絕、告知理由、友情說服、自我解嘲、反說服法、反激將法、轉移話題、遠離現場:【國泰人壽森林小學堂(拒毒篇) 】自在互動的親子關係,有歸屬感和目標感,才是遠離毒品之道當然,最重要的,是從孩子小時後就營造親子能自在互動的家庭氛圍,爸媽每天別忘花一點時間和孩子聊個小天,絕對不要小看這一點一滴的愛的存款,孩子到了青春期,會因為發展獨立自我的需求而和父母漸行漸遠,但是因為從小就已經建立好對父母的信賴與親密自在感,於是,當他們遇到問題時,第一個想要諮詢的,絕對就是親愛的爸媽。而陪伴省話又渴望隱私的青少年,雖然如我書裡所言,爸媽平常最好的方式就學著像「盆栽」一般默默地散發光和熱,但除了「不囉嗦的陪伴」,絕對不可省的,就是從旁默默且仔細的觀察、用心感受青少年的成長與變化。放手絕不等於放心,絕對不要因為覺得孩子長高長大了,就整個丟去放牛吃草,觀察每天有哪些時機、或是在哪些場合是他們願意敞開心房聊天的,就把握這些機會,請務必避開地雷話題「課業與分數」,從他們有興趣的話題切入,趁他們打開心房時,就快狠準地見縫插針,傳達反毒與防毒的重要與相關知識。此外,多半會接觸毒品的兒少都有一些共同特質,第一個就是「感到無聊」,沒有特別感興趣的事情,缺乏目的感與成就感,和同儕之間無歸屬感、感覺不到愛,因此,只要有機會接觸到毒品,他們很容易以此方式排遣無聊感和缺愛的壓力。因之,爸媽藉由日日的關愛與陪伴、營造自在親密有互動的家庭氛圍,幫助他們找到排遣無聊的興趣,感受到愛,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一起討論真實新聞,爸媽一起建立識毒知識只要是毒品,絕對沒有灰色地帶,那就是:一•口•都•不•能•嘗•試,再善良的孩子只要吸毒成癮,最後絕對都會性情大變、失去人性。如美國青少年專家Josh Shipp所說,孩子一旦踏上吸毒之路,只有兩個結果:不是變成騙子,就是變成小偷,絕對不再是你所熟悉的孩子。因此,只要有相關的新聞,比如吸毒過量致死的案例、膀胱纖維化而天天得穿尿布、三十歲少婦吸到看起來像六十歲老太婆的種種活生生的新聞,我都一定找機會給孩子們親眼看到、並且一起討論關於毒品的相關知識。因為他們不像我,在成長過程中,就親眼看過身邊熟悉的人因吸毒而毀了生命,所以,所有真實又可怕的新聞事件,就是給孩子最好的震撼教育!腦神經專家Frances E. Jensen及Amy Ellis Nut直截了當的說:不要以為和孩子討論毒品這件事只要說一次就可以,絕•對•不•夠!新聞事件、隔壁鄰居的故事,逮到時機,就要機會教育。更重要的是,家長自己有沒有具備足夠的「識毒知識」?您知道吸毒之後的各種生理反應嗎?•常昏睡•體重暴重或暴輕•精神恍惚•未感冒而經常流鼻水•喜怒無常•突然花費變多•房間出現燒塑膠的氣味•持有裝不明粉末或藥丸的小夾鏈袋、卡片、盤子、錫箔紙、打火機•用改裝鋁箔包、玻璃球、橡膠管製成的吸食器以上可能就是使用毒品的徵兆,請馬上連絡學校的生教組、生輔組,或是毒品危害防治中心的免費諮詢專線:0800-770-885。國泰人壽特別製作了一個增進家長識毒知識的影片,言簡意賅,直搗重點,推薦給爸媽一起進入反毒之門。【國泰人壽森林大學堂 家長反毒懶人包】關於吸毒,一直是家有三個青少年的菊仙我從未停止的擔憂,外面世界紛擾複雜,如今,孩子一個個都長大離巢,我不僅難以掌握他們的生活細節與行蹤,也曾聽聞他們遇過吸毒吸到茫的朋友,聽得我心驚膽跳,深怕他們在某個閃神的時刻、某個歡快的當下,就受到慫恿而做出愚蠢的決定。然而,因為從小我就盡可能找各種機會教育三個男孩認識各種毒品的可怕與後遺症,而且,只要有新的毒品出籠,我絕對不放過,一定翻出圖片向他們展示,我們也會親子一起討論,假設真的遇到有朋友吸毒並慫恿他們嘗試,該怎麼應對與拒絕。因此,即便孩子已經陸續來到成青春期、成年初期,我深信在他們的心中已刻印著堅強的信念:毒品遺害終身,一口都碰不得!因之,我強力呼籲爸媽絕對不要輕忽識毒、防毒、反毒教育,不論您的孩子多大,說一遍絕對不夠!要經常找機會和孩子討論如何辨識毒品、不斷強調毒品對身心的傷害,以及傳授拒毒的技巧,以免孩子稍有偏差,就踏出錯誤的第一步。我很高興國泰人壽願意投注心力關注這日趨嚴重的問題,我更邀請爸媽即刻起一定要把反毒教育當成重要的日常教育。記得點開以上提供的影片及教材,找適合您孩子年齡的影片一同觀賞。親子攜手,反毒教育go go go!本文作家介紹:彭菊仙政大新聞系畢。曾擔任記者,節目製作人、監製。家有三個男孩,致力於親職教養研究與寫作,出版《幸福教養》、《教出好男孩一點都不難》、《孩子有想法,我們就想辦法》等書。臉書頁:《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
2021-05-10 養生.人生智慧
操煩別人的事會生病!許瑞云:找到心中壓力源,身體才會真正變好
編按:人生到了下半場,健康是最大的資產。我們注重飲食、運動,卻常常忽略壓力對身體的影響。花蓮慈濟醫院內科醫師許瑞云指出,被壓抑的情緒,對免疫系統、自律神經、壓力荷爾蒙都有影響,也是許多疾病的潛在原因。該怎麼解開情緒的包袱,讓自己擁有真正健康的身體?人的身體是一座機器。長期使用,難免磨損、鈍化、甚至故障。為了延長身體的使用年限,人們費盡心思保養。規律運動、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嘗試各種健康飲食法……。但很少人意識到,養生,也須養心。花蓮慈濟醫院內科醫師許瑞云,近年來和同為醫師的另一半鄭先安共同推廣「心念醫療」的理念。他們受過正統西醫訓練、擁有醫師執照,卻在診間發現有許多疾病找不出明確的病因。層層追溯,才發現當事人過往所遭遇的挫折與創傷,成了潛意識中被壓抑的情緒暗流。這些心念牽動人體的生理機制,影響免疫系統、自律神經、壓力荷爾蒙等,最終演變為不同形式的疾病。找出心中的壓力源 身體復原力才會變好人的想法,真的會影響健康嗎?其實回顧中西醫的理論,已有不少關於情緒的討論。中醫典籍《素問》提到,「百病生於氣也。」指的即是喜怒哀樂導致氣場失衡,成為疾病的遠因。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特定情緒過於強烈,都會使對應的器官有所損傷。在西醫的研究當中,近年來則興起了探討大腦和免疫系統交互作用的「心理神經免疫學」。例如,主宰人體情緒反應的大腦邊緣系統若感受到壓力、情緒起伏過大,會直接影響免疫系統。聯繫腦內神經元的某些神經傳導物質分泌過度或過少,可能是罹患免疫疾病、內分泌失衡的原因。鄭先安指出,多數精神科藥物的原理,即是調節人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這種處置可以在短時間內改善病況,但無法真正解決病因。很多患者因此一再復發,來回進出診間。「真正的治本,應該是消除壓力的源頭。」許瑞云說。臨床經驗顯示,人體修復力的曲線在20、30歲達到高峰,此後開始下降。男性從40歲起就會出現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等症狀。女性則是在40歲後半、更年期後,三高比例大幅提高、骨質流失速度增加,罹患慢性病機率也提高。但好消息是,這條曲線並非無法逆轉。「人的飲食、情緒、心念都要改變,身體自然復原的能力才會提升。」許瑞云強調。家人最常互相傷害 解開包袱關鍵在「你自己」幾年前,許瑞云有個患者為健忘症狀求診,發現大腦前額葉有萎縮退化的跡象,必須服用失智症藥物。她發現,患者非常容易擔憂、焦慮。例如,她常叨唸先生和孩子不願跟隨她吃素,甚至認定家人是因為吃肉,消化系統不好而產生口臭。整天操煩的結果,導致她身心壓力極大,頭部長期氣血不足。在許瑞云的診間,這樣的患者並不少。他們的病症不一,但共同點是常為自己無法控制的事而煩惱。這些「非己的事」,總發生在最親近的家人關係之間:孩子、父母、伴侶。許瑞云認為,50世代在親子關係中有個重要的課題:「放手」。對成年的孩子,要理解他們已經獨立。看見孩子的本質,不要試圖以自己的框架侷限他們。而成年子女在面對年邁的父母時,也要尊重父母的意願,而不是以「我是為你好」之名行控制之實。她舉例,許媽媽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她會以專業醫師的角度,提醒媽媽別吃太多肥肉、肝臟,多少要做點運動。但若媽媽不想照做,她也絕不強求。因為,該如何管理健康是父母的決定,而非孩子該操心的事情。「父母的行為讓『你』擔心,那你的擔心自然是『你自己』的問題,而不是父母的問題。」她直言。相較於把父母當孩子管,為人子女的另一個極端,則是一昧壓抑自己、順從父母。許多孝順的孩子,心中反而會對父母生怨。例如:聽從父母的話嫁娶了自己不喜歡的人或離開了自己所愛的人,當後來跟伴侶吵架或鬧離婚時,就會怨懟父母當時不讓自己做決定。就算父母走了,這樣的怨氣還是無法化解,成為生命中沉重的包袱。許瑞云在診間也遇過一位患者,臉部、四肢、頸肩布滿皮疹,即使擦藥也無法根治。她發現,患者長期自我壓抑,其中一個原因是爸爸在童年時對她要求極高,無論表現再好,都無法達到他的要求。即使父親已過世多年,患者每每想起,心中仍有不滿。為了抒發患者的情緒,許瑞云請患者想像過世的爸爸就在眼前,唸出:「親愛的爸爸,謝謝您生我、養我。我帶著愛和敬重,把屬於您的期待和要求還給您。我可以選擇輕鬆自在的做自己,不需要去滿足您的期待。」壓抑的原因消失,患者的心情輕鬆許多,皮膚問題自然改善。「所有與人的關係,都是你和自己的關係。當你可以和自己和解,你就和傷害你的人和解了。」許瑞云指出,關係中的死結能解開與否,和對方無關。喜歡或怨恨,所有情緒都是自己的。當你能夠放下,壓迫生命的情緒包袱也會變得輕盈。不想為夫妻關係傷神 想辦法把婚姻這雙鞋變好穿朝夕相處的婚姻生活,也是許多人壓力的來源。行醫多年,許瑞云看過許多患者為伴侶傷神。怒氣之強、不滿之深,甚至離了婚還耿耿於懷。「夫妻是2個不同背景、不同思維的人要長期相處。有衝突,很正常。」她指出。她觀察,50世代的男女在婚姻中挫敗,和自小所受的教育有關。50後的女性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長大,為了爭取父母的關愛和有限的資源,更需要鞭策自己力爭上游。和任勞任怨的上一代女性不同,她們多半有自己的事業,期待和男性平起平坐、共同分擔家事。但相對的,50後的男性從小到大所習慣的家庭模式,仍不脫傳統的性別分工:父親是一家之主、媽媽照顧家中大小事,從來沒有看到男性在分擔家事、體貼女性的前例可循。觀念上的差異,最終成了婚姻中摩擦的導火線。也正因如此,50歲後夫妻的離婚率較先前的世代更高。許瑞云剖析女性的心態,「她有經濟能力,先生在家或不在家都沒差。離婚反而少一個要侍奉的人。」許瑞云也坦言,即使她和先生感情深厚、2人又都是心念醫療的專家,婚姻中仍有衝突的時刻。例如,她過去習慣10點前睡覺,但先生卻常為忙工作,直到半夜2、3點才就寢,2人在一起後,就開始彼此調整,一個稍微往後延,另一個盡量早睡。還有,2人共赴約會,性急如她5分鐘就可以出門。先生卻常常花半小時來準備。甚至連洗好的碗盤放進烘碗機的順序,都能是衝突的原因。衝突難避免,怎麼化解?許瑞云比喻,婚姻像是一雙鞋子。穿了磨腳卻捨不得丟,有幾種解方。可以把鞋子改得更符合自己的腳型,或者鋪上鞋墊、穿厚襪子,讓自己適應鞋子。一段關係中,要不試著和對方協商,要不改變自己的想法。例如,先生是夜貓子,太太喜歡早睡早起。那麼,有沒有可能雙方各退一步,11點一起就寢?夫妻一位是急驚風,一位是慢郎中,不如早點預告出門時間,讓慢的人有餘裕準備,急的那位也不用等。2人把碗盤放進烘碗機的順序不一樣,是不是就由較常洗碗那位決定怎麼做?改變自己的心態,也會讓舊有的關係有新的氣象。「你不能嫁給貓,卻一直羨慕別人養狗。」許瑞云妙喻。她曾在臉書社團中看到一篇貼文,討論伴侶的10個優點,有人竟然連一個都舉不出來,「如果你看到的都是伴侶的缺點,這段關係真的走不下去。」她建議,一段關係平時就要累積「愛的存款」。衝突發生時,想想對方的好。「我可以一下子想出我先生一百個對我的好,剎那間就沒什麼好氣了。」許瑞云說。不只夫妻,親子、朋友、同事,也都適用這個原則。人生本就不順利 接受現實才能得到放下後的平靜和先生修行多年,許瑞云認為,人生本就有各種挫折。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50後不得不面對的生老病死自然也是。「我的人生當然也非一帆風順,生而為人,總會有煩惱的時候。」既然人生這麼苦,活著怎麼可能沒壓力?許瑞云提醒,遇到過不去的事,先問問自己事實是什麼?「事實永遠是事實,不要跟它過不去。抗拒事實的人,百分之百會輸。」人生不要浪費時間後悔,先面對、接受了,才能好好處理,得到放下後的平靜。倘若情緒一時「卡住」,許瑞云建議,不妨利用幾個簡單的練習釋放能量。例如,想釋放壓力,可以做「10秒鐘呼吸法」:心中默念數字,緩慢吸氣4秒、吐氣4秒,最後停止2秒,讓呼吸的速率降至每分鐘6-7次。呼吸和緩,就能降低交感神經的活性,減緩焦慮。此外,走路也是排除負能量的好方法。找一塊草地、沙地,或者任何能夠安全行走的地方。每走一步,都把心思完全放在腳上,專心感受腳趾抓地、腳跟碰觸地面的感覺。不只吸收大自然的能量,也讓腦中浮動的情緒下沉,使心神穩定。「生命要真正達到自在,必須學習接受一切的發生。」許瑞云說。50歲後,不論是身體或人生,都有不少挑戰。愈是抗拒,幸福只會離你遠去。懂得讓自己喜悅的生命,自然會健康!原文:操煩別人的事會生病!許瑞云:找到心中壓力源,身體才會真正變好
-
2021-05-09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全職媽媽全年無休適時找替手 興趣要保留
日前,65歲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與56歲妻子梅琳達布宣布結束長達27年的婚姻,引起嘩然。梅琳達懷第一胎就決定離開工作回歸家庭,不但讓丈夫感到訝異,還會因誰洗碗、誰接孩子傷神傷心。事實上,全職媽媽常被誤會「不用上班很輕鬆」,但全年無休的育兒生涯,有苦說不出,這樣的狀況連富豪家庭的太太都會面臨。專家從以下三個面向,提供全職媽媽健康處方。心靈處方找替手喘息、勿一昧犧牲,才能找到自我定位。國泰醫院精神科心理師薛媛云表示,全職媽媽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讓全職媽媽身心疲憊常見的原因是,「先生覺得只不過在家帶小孩,有什麼辛苦的。」薛媛云建議,找到替手幫忙,才能創造夫妻關係、親子關係雙贏,另一半對分擔育兒或家務工作有共識,更可以減輕這些情緒以及不平衡。先生的支持相當重要,可以讓太太有喘息空間,雖然全職媽媽得配合小孩的作息,但仍可以「一周」為單位,請先生或找尋外部資源如鐘點保母、娘家、婆家支援,短短幾個小時的「Me Time」,小小的休息卻能累積大大的能量。薛媛云提到,曾有個案女性一昧犧牲自我,長久下來身心失調,經諮詢後,回家跟先生主動提議一周兩次上課進修,溝通後先生願意照顧小孩,媽媽也因此找到自我定位。營養處方孩子吃什麼、自己跟著吃,別狂吃消夜當發洩。帶小孩相當耗體力,媽媽更需要營養均衡。然而,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在家帶小孩的媽媽,常常有一餐沒一餐,或者等小孩睡了才開始大吃消夜當Happy Time紓壓。媽媽開始意識自己怎麼都瘦不下來,多半是生完小孩二、三年後,這類案例在減重門診相當常見,特別要注意不當飲食造成三高風險。全職媽媽營養不均衡的狀況相當明顯,張斯蘭說,當孩子在學齡前階段,媽媽多等到忙完孩子才正視自己的飲食,但常常就是「有吃飽」就好,忽略了蔬菜、蛋白質等多元攝取。等到小孩上了小學,這階段的媽媽午餐多吃剩菜剩飯,有什麼吃什麼,常導致營養不均。張斯蘭說,母親多會特別重視孩子的營養是否均衡,不妨在準備孩子的食物時,也替自己多備一份,不但不會多花時間,也能一兼二顧。若要檢視自己的飲食,則可透過國建署「我的健康餐盤」指引。運動處方孩子跑跳,媽媽跟著動,親子關係更親密。運動也是照顧孩子的活力來源,薛媛云觀察,剛生小孩的前一兩年,全職媽媽最沒時間、也最不想運動。她建議媽媽不要只在旁看顧,擔心孩子的安全,不妨跟著好動的小孩一起跑、跳,如此親子關係也會更緊密,又能活動筋骨。我適合當全職媽媽嗎?利用育嬰假 試探自己的可能性若想離開職場回歸家庭,建議育齡女性在備孕或孕期階段,就得跟先生充分討論。也可以先透過育嬰假的嘗試,了解全職媽媽是否為自己期待的未來。如果只打算請育嬰假當個過度性的全職媽媽,表示日後還想回到工作崗位,薛媛云提醒,在好好帶小孩的同時,千萬別忽視職場的變化。她曾遇過個案在兩年育嬰假期間,完全斷了跟職場朋友的聯繫,回歸職場難以適應,後來遇到不景氣,直接被裁員,措手不及。「有些女性毅然決然選擇當全職媽媽,可能只是在逃避工作。」薛媛云說,如果是這種情況,其實是從一個沒有成就感的地方,跳到另一個沒有成就感的地方,是變相逃避,未來可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這時,她會建議多練習看到投入育兒的好處,這段過程相當辛苦,但看到孩子成長,是另外一個成就感,要多跟自己說,孩子會成長,自己也有功勞,別輕易否定自己。
-
2021-03-27 養生.家庭婚姻
求子之路不崎嶇,婦產科醫師提點未來媽媽備好孕3大養護策略
台劇《未來媽媽》中,由郭書瑤飾演的家妃,因為意外流掉寶寶,卻發現自己有卵巢早衰問題,選擇進行試管嬰兒;張寗飾演的立芳,則因為先生精蟲活動力低落,無法自然受孕,也選擇試管嬰兒療程。在進行試管嬰兒療程中,家妃總是面臨了「你知道世界上最難熬的時間是什麼嗎?就是等待驗孕棒出現結果的那幾分鐘」;而立芳卻因施打破卵針,造成「卵巢過激症候群,緊急送醫。 對於求子困難的人來說,試管嬰兒也許是解方之一,但在試管療程前的備孕期卻是生育旅程中不容忽視的關鍵。因此,會建議以三大養護策略,朝向孕育一個健康寶寶的目標邁進。孕醫生殖中心院長黎惠波醫師表示,整體來說,為生下健康的寶寶,備孕期至少為3個月。尤其身為難孕患者,唯有患者與其家人共同支持並全程參與備孕和試管療程,才能提高受孕成功機會。養護策略一:養卵護膜黎惠波指出,一個健康漂亮的卵泡大小約18~23mm為最理想,而要養出優質的卵子,食補建議為高蛋白質、堅果、大豆、葉酸+B群、肌醇、維他命D3等營養輔助品,讓妳的卵巢年齡減緩老化。在植入胚胎前,需要評斷是否有良好的子宮內膜容受性。研究統計顯示,排卵時子宮內膜厚度7mm以上的懷孕率較佳,如果子宮內膜過薄,就需藉由專業醫學治療調整,幫助增加胚胎於子宮成功著床的機會。養護策略二:養胎護孕黎惠波說,懷胎的孕期中則需要吃對營養,適量補充鐵、葉酸、鈣、維生素D、碘和膳食纖維等以利養胎,食物以鮮食、天然為主,避免生冷、油膩、辛辣、刺激性、酒類飲食。如果有害喜症狀影響食欲,可採少量多餐進食。此外,維持環境整潔、養成規律運動、創造紓壓情境等,皆能改善孕期帶來的不便、安心養胎、增進親子關係。養護策略三:養生護心懷孕求子除了生理的照護,如維持規律日常作息、保持身體健康等,許多人都會忽略備孕女的心理健康。黎惠波說,漫長的求子過程,也可能是一段身心俱疲的過程,需要正面看待每個階段,盡可能減少讓人疲憊或負面思考的因素。建議培養一個興趣,分散求子壓力,或降低自我否定與失望的心情;同時尋求找一個能良好溝通、諮詢與分享歷程的人工生殖團隊。此外,工作如果太忙碌或壓力大,建議與伴侶討論是否該做些改變以維持工作、家庭、生活的平衡。黎惠波提醒,伴侶的同理心和支持在求子過程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否則不論是發生孕期或產後憂鬱症,對媽媽、寶寶,甚至家庭都是個煎熬的負擔和挑戰。諮詢專家/孕醫診所暨生殖中心院長 黎惠波
-
2021-03-18 新聞.元氣新聞
疫情加劇家長經濟教養壓力 家扶:兒少保護案增逾2成
家扶基金會今公布「2021年教養知能與生活情境調查」,調查指出,家長三大壓力為分別是經濟、教育與養育子女問題,疫情爆發以來,36.8%家長表示收入減少、36.2%表示照顧子女壓力增加,根據衛福部資料,2020年上半年兒少保護通報案件比2019年同期增加5.8%,開案數更增加21%。根據衛福部統計,2019年兒童少年保護通報案件創下歷史新高7萬3973件,2020上半年通報數據更較2019年同期增加5.8%,此時期在兒童少年保護開案數也增加21%。家扶基金會執行長何素秋表示,國外相關研究與實證資料反映,疫情衝擊經濟,也引發家庭壓力、易衍生暴力風險,在國內每小時都會有孩子遭到不當對待,加以疫情下,兒少保護預防工作更待超前部署。家扶指出,依據2020年家扶服務年報顯示,兒少遭不當對待在施虐者本身因素中,47.6%為教養問題、40.2%為情緒行為問題、30.5%為婚姻失調,而2021年教養知能與生活情境調查發現,當家長自覺有壓力時,最常使用於紓解壓力的方式是以「自我消化」來排解壓力,占55.8% ;更有16.5%沒有特別處理,忽視壓力感受與反應;調查另發現,多數家長雖具有正確的教養認知,卻在遇到實際狀況時無法理性反應、合宜管教。何素秋表示,從實務工作經驗看到,造成孩子被不當對待的因素包括教養、情緒、婚姻問題,因此家扶這幾年致力投入親職教育工作,這次更推出最新網路親子遊戲「森林探險記」,設計11道生活狀況題並搭配趣味動畫,遊戲完成後,會出現代表親子關係狀態的動物,且個別化提供反饋,協助家長檢視親子關係。何素秋認為,只要關注,就一定能夠幫助到孩子,邀請大眾一起支持推動「用愛包圍」計畫,民眾可捐款或認購「家扶x貓爪抓摺疊收納椅」,幫助孩子與家庭早日重回希望的道路。
-
2021-03-03 名人.謝向堯
謝向堯/混亂的呢喃,可能是心裡的牽掛…居家安寧訪視 察看患者也撫慰照顧者
有些時候我會跟著居家護理師去居家安寧醫訪。這類患者除了是慢性病,更是被認定為末期病患,家屬選擇讓患者在家走完最後一程。我一直很佩服願意把末期患者帶回家照顧的家屬,因為那表示家庭支持、及成員之間的心理建設要夠;因為對於患者何時會離世,沒有人說得準,也無從知道接下來數天或數星期會出現甚麼狀況。這次是去探視一位肝癌、肝硬化併發轉移至骨頭、且引起腦中風的黃先生。他以前是板模工,終日在外工作賺錢。在其他醫院確診肝癌與轉移後,他要求回家靜養,主要照顧者是太太和外傭。在來這戶人家之前,居家護理師提醒我,患者一向沉默寡言,與子女之間雖會打招呼卻少有共同話題。我心下有了譜,又是一個親子之間沒有太多交流的家庭。另外,患者在家有時會大喊大叫。因為這家人住的是透天厝、數十戶的老舊社區,患者剛回家照顧初期,叫聲連鄰居都受不了,還請過里長、警察來關切。家人曾一度打消居家安寧的念頭,想把患者轉送到安寧病房或養護機構。所幸和老鄰居們溝通後,大家也都能體諒現況了。黃先生躺在二樓一個單獨的房間,空間不算大,旁邊的電視正播著新聞。我初次審視他的外觀,全身明顯黃疸,腋下腫一個傷口膿包、脫皮;雙腿分別因癌症轉移而造成病態性骨折、作過放射治療及固定,骨頭也因此突出成奇怪的形狀;以前的中風造成左側肢體癱瘓,腳踝處也有小褥瘡。另外四肢末梢皮膚粗糙長繭,應該是長年做粗重工作的痕跡。來自印尼的外傭妹妹雖不會說中文,但看來很勤快。只要我們比個手勢,她就知道我們想做甚麼,並且伶俐的遞上材料。根據轉院的病歷和我初步的理學檢查,判斷黃先生過去的腦部中風影響視覺,視野應該不甚清楚;加上幾顆轉移到腦部特定部位的腫瘤,足以影響意識。我和護理師向他自我介紹,說我們是到家裡探望他的。他起初意識還算清醒,能虛弱地向我們打招呼;過一會兒卻又眼神渙散,不知所云。在護理師檢視褥瘡癒合程度、及教導外傭如何幫黃先生清潔口腔時,他含糊地喃喃自語。我彎下腰貼近他臉部,試圖聽清楚他念甚麼。最後我確定他是用台語問:「我甚麼時候會行?」他口中的「行」可以指「走路」,卻也可以是「離開」(離世),我一時無法確定他問的是哪一種?所以不敢貿然回答。護理師也是沉寂了幾秒,問:「你要走去哪裡?好好休息,有事情喊一聲,太太與妹妹就會幫忙你了。」替黃先生做好初步的照護清潔,換上新的鼻胃管後,我與社工跟太太先行到一樓客廳,詢問家庭成員們對於患者疾病的預後認知、以及未來需要哪些幫助。黃太太抱怨說,先生每天不斷的喊她,所以她連撥空出門買菜都不放心,消失幾分鐘就得趕緊衝回家;另外先生晚上也常常不睡覺,胡言亂語,甚至夜裡指證歷歷說,床邊站著往生的長輩。因此她與外勞都睡不好,緊張兮兮。太太講話時,下意識搓著雙手,看起來有點不知所措。她口頭上問的是「不知如何應付這些情境」,但我聽來更覺得像是表達對患者的心疼。過一會兒護理師也下樓,加入我們話題,留外傭獨自陪黃先生。她轉述黃先生剛剛與她相處時,曾表示很怕自己一覺不醒,所以強撐著不敢闔眼。我向太太解釋,肝癌、肝硬化本來就容易造成肝功能代謝失調,我們見到的黃疸就是證據;加上黃先生有多處腦部腫瘤,這兩個因素都會導致他意識時而清醒、時而混亂,那是腦病變患者常出現見的行為異常,醫學上稱為『譫妄症』。儘管會擔心,但家人不必因為他描述了不存在、或不合常理的物事而感到過度恐慌。另外「亂叫」有時單純是意識混亂,有時卻可能是沒安全感。女兒是大學生,坐在旁邊不發一語;兒子則不在家。我把話題引到女兒,詢問她對父親病情的了解程度。我問她:「如果父親現在和我們一起坐在這裡討論,你覺得他會想做甚麼?那些事是他擔心的?」女兒想了想說,爸爸長年在外面工作,其實她和弟弟的童年並沒有太多與爸爸旅遊或相聚的回憶。不過媽媽長期有失眠及憂鬱症,爸爸總是抽空陪媽媽去看醫生。爸爸或許會擔心,當他身體不好之後,誰照顧媽媽。聽完這個家庭的互動,我覺得感慨良多。一家之主往往都扛著家庭生計,希望給妻子與小孩最好的生活,總覺得再撐幾年就夠了!殊不知往往疏忽了親子關係;小孩不知不覺長大了,自己卻先生病了。此外這家庭裡媽媽一向依賴爸爸支持,結果爸爸反倒先倒下了,變成媽媽承受重擔。真是情何以堪!我們分析,目前黃先生所在的二樓是很好養病場所,很安靜;但我覺得那裡太安靜了!因為家人都在一樓活動。患者因為看不清楚加上意識模糊,獨自在樓上容易感到孤單。我建議太太,可以在床邊弄些背景聲音,像放廣播、佛經均可,讓患者知道自己並不寂寞;如果家人吃便當,也可以拿去二樓吃,同時跟患者說說話,讓他知道隨時有人在身旁,比較安心,相信可以減少亂叫的次數。萬一前述方式都行不通,或患者病情惡化後意識實在太混亂,就需要跟醫師商量,適度用點藥物來穩定情緒。在我們討論照顧技巧時,樓上突然又傳來「阿雲啊!阿雲啊!妳是去叼~位?緊返來喔!」音量忽大忽小,時而像夢囈的呢喃、時而像焦躁的吶喊。黃太太很無奈的說,阿雲是她的小名,黃先生每天都這樣歇斯底里地叫她;她得趕快上樓去瞧瞧他了。夫妻相處久了,個人對彼此的期待也會變成自己生活的一部份。我認為黃先生的呼喚是代表他對太太的關心與依戀。他或許不知道自己還能撐多久?但潛意識裡肯定很擔心以後誰帶黃太太看醫生?誰支持這家庭?只是鄰居在夜深人靜時聽到這些類似「叫魂、哭調」的語句,儘管了解前因後果,應該還是會覺得心裡毛毛的。我交代患者女兒,與弟弟每天回家時務必都要到父親床邊講講話,天南地北講甚麼都行,例如工作瑣事、新聞時事都可以,讓父親不覺得孤單;讓他知道子女都獨立了,無後顧之憂。最要緊是向父親傳達,會好好照顧媽媽,規律帶她看醫生。離開前,我們刻意再大步踩樓梯上樓,讓黃先生知道我們來看他了。此刻他的意識相對清醒,再次跟護理師及我打招呼;唯獨對於方才交談過的社工師感到陌生,不知她是誰、為何在此。護理師唸了他幾句:「不要整天喊太太名字啦!太太也得作飯啊!很忙呢!」患者一臉無辜的說:「我就是想她陪我啊!」護理師回:「這是真情告白嗎?」除了聽不懂對話的印尼妹妹之外,房裡的人都笑了;黃太太站在我旁邊,眼眶含淚,不能自已。與居家護理師對望一眼後,我拍了拍黃太太的肩膀,試圖傳達一個令她安心的訊息。這家庭裡除了患者近期可以預見的生命終點之外,太太日後的心理狀態也是需要持續關懷的。我衷心期望,全家人在這段時間內能齊心協力,讓患者平順的在家走完最後一程。不僅要幫子女重新連結與患者的情感,更能陪伴太太提早適應往後的傷痛,這是居家安寧訪視的目的與意義。
-
2021-03-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陳鎮川生子/只能繼親收養 同婚收養無血緣小孩 何時開放?
天后張惠妹的經紀人陳鎮川與老公Darren,透過美國合法的代理孕母生子。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同性伴侶僅能繼親收養,不能收養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同志團體呼籲,代理孕母牽涉女性身體自主等議題,是否合法化需要更多對話,但政府可加緊修法,讓同性伴侶和異性伴侶一樣擁有收養非血緣小孩的權利。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同性伴侶不能收養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僅准許「繼親收養」,也就是小孩的原生父母,帶著孩子進入婚姻關係,由配偶收養其子女,建立法律上的親子關係。因我國人工生殖法規定,僅適用不孕困擾的異性夫妻,同性伴侶若各自沒有親生小孩,登記結婚後只能遠赴海外,尋找代理孕母計畫生子,但所需耗費的金錢非中產階級能負擔。律師翁偉倫說,「陳陳」是提供精子方Darren的非婚生子女,返台後配偶陳鎮川可依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第廿條,依循民法收養相關規定,經法院審查認許後收養。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社工主任鄭智偉說,許多同志認為結婚不只是與所愛共結連理,更想共同撫育下一代。彩虹平權大平台執行長呂欣潔說,彩虹平權大平台曾協助同志尋找代理孕母,發現海外資訊不公開透明,去年受疫情影響更辛苦,有同志的小孩生下卻無法帶回台灣,返台的認養手續也比異性戀複雜。鄭智偉說,台灣是否讓代理孕母合法化,需要醫學、法學、性別平權等單位更多對話,但政府可加緊修改法律,讓同性伴侶和異性伴侶一樣擁有收養非血緣小孩的權利。
-
2021-03-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陳鎮川生子/同婚收養難 海外代孕路漫長
藝人張惠妹的經紀人陳鎮川與Darren去年結婚,兩人公布喜訊,透過代理孕母生下小男嬰,引發國內代理孕母和同志婚姻權益的討論。不孕症專家指出,台灣尚未建立代孕制度,不論是不孕的異性戀夫妻或同婚伴侶,如須代孕,必須跨海尋求代理孕母,費用至少三、四百萬元,且孩子返台後的認養手續繁複,呼籲衛福部盡快修法,賦予代孕合法性。陳鎮川說:「一看到(小孩)照片我就放聲大哭,反而Darren很冷靜。」同樣姓陳的兩人替兒子取小名「陳陳」,目前兒子仍在美國,他說已找好台籍保母,一個月後就能團圓,語氣難掩興奮。兩人於二○一九年初開始求子,一一完成選卵子、健康檢查、取精、檢測配對等,最後是Darren的精子和亞洲女性的卵子配對,透過美國合法的代理孕母在美產下「陳陳」,陳鎮川說,過程最大的困難是疫情,導致很多程序需要不斷調整,花費累計約四百五十萬。因無育嬰經驗,陳鎮川近來勤查資料,也考慮去上育嬰課程,張惠妹更是情緒激動的哭得比陳鎮川還厲害。不少同志都有類似狀況。一名男同志鼓起勇氣與向父親出櫃,父親完全接受,但也說了「不管怎麼做,都要生小孩,給我們家留後。」長期致力推動於代理孕母合法制度的陳昭姿說,這是許多男同志所面臨的難題,孩子是婚姻家庭的重要元素之一,但台灣卻連不孕夫妻都無法合法找人代孕,更別說同志。不孕治療權威醫師李茂盛說,美國當地一次試管嬰兒要價一萬美金,若需進一步檢測,再加兩萬美金,另需支付代理孕母約三百萬台幣,全部費用至少四百萬起跳。李茂盛說,代理孕母提供子宮,懷孕期間生活受限,一般懷孕二八○天,尋找美國代理孕代價,一天需約一萬台幣;若台灣能通過修法,只要擬定配套措施,就能保障代孕者權益、避免委託者侵權;預估代理孕母制度如在台上路,聘請孕母費用僅需一百萬台幣。李茂盛說,待新生兒出生後,返台要再完成認養手續,才算完成台灣法定的親子關係。陳昭姿說,國外經驗已知,因收養所衍生的糾紛機率遠高於代孕,台灣有必要先建立適用於傳統夫妻的代孕法制,上路後,緊接著優先討論同志婚姻代孕問題,這將有助於解決生育率偏低的困境。
-
2021-02-27 養生.無退休時代
中年喪子又罹帕金森氏症!她靠作畫忘卻苦痛,只為留下「留不下」的人
隨著親人接連離世,選擇勇敢活著是最令人敬佩的事情。60歲的黃秀丹罹患帕金森氏症,隨著身邊親人一個個離去,她沒有選擇消沉,反而用畫筆對抗命運,把握每天時光,想趁身體顫抖得不算劇烈時,趕緊將腦中所想畫下… 從小家境就不好的黃秀丹,上面3位姐姐都被父親送人當養女、童養媳。她在被送養前,被二哥偷偷藏起來,只剩單眼視力的父親看了不忍,才答應將她留下,免於被領養的未知命運,在全家人的關愛下,小女嬰幸福長大,成了亭亭玉立的待嫁少女。 身為家中唯一女兒,全家人動員幫她操辦婚禮,夫家也十分慎重,婚禮事事樣樣按照古禮,她帶著家人與鄰居的祝福風光出嫁。沒想到,喜愛孩子的黃秀丹,卻在婚後生不出孩子,她嘗試人工受孕,4年後,肚子依舊無消無息。婆婆便安慰:「無子天註定,不要難過。」 後來,婆婆看黃秀丹一天天意志消沉,便提議領養大伯的女兒,4歲的小女孩進門後,黃秀丹十分疼惜,將最好的都留給她、視如己出。在大女兒8歲時,黃秀丹意外懷上二女兒與小兒子,一大家子幸福快樂,公婆更時常帶著孩子出遊,讓黃秀丹可以專心上班。 作畫,為了留下「留不下」的人 48歲那年,一場車禍讓幸福的黃秀丹成了無助的照顧者。疼愛她的婆婆過世、公公雙腳嚴重骨折,除此之外,更要分神照顧3個孩子、一邊工作。有天,她上班出車禍,整個人噴飛出去,出院第一件事不是休養,是帶著公公回診,護士問:「是妳要看診還是老人家要看?」讓她一時間答不出來、心力交瘁。 其實,在經過那場死亡車禍後,公公不僅雙腳骨折、痛失老伴,心理也嚴重出狀況,個性嚴謹、不善表達喜怒的他,常常在房內偷哭…,沒想到禍不單行,在50歲黃秀丹雙手不時顫抖,確診為帕金森氏症;56歲那年兒子出了嚴重車禍,經過搶救,在第二天突然離世。 經過最深沉的痛,黃秀丹在丈夫、女兒的鼓勵下,為了轉移喪子之痛、身體病痛,便專心學畫畫,每天利用手不那麼抖的時候,趕緊將心中所想畫下,若遇到身體嚴重顫抖時,她不抱怨,只提醒自己要勇敢跟病魔共處、把握僅剩的有限時間,認真努力的畫出心中所想,只為了留下「留不下」的人。 她並將義賣的錢全數捐出去,選擇幫助更多人,延續對兒子的愛。 每個人的生命 都是一本豐厚的書 其實,每一位長輩都有許多豐沛的人生故事,若不趕緊保存,將會掩埋在時間洪流中。由一粒麥子基金會發起的「不凡長者雲上故事書」計畫,要趁長輩還沒遺忘前,有系統性的整理、紀錄、保存他們的人生故事。 黃秀丹在經過故事書計畫採訪後,內心的情緒被引導,獲得抒發、更重新梳理人生,也是種另類的療癒。 另外,有位接受「不凡長者雲上故事書」服務的長輩提到,因過去親子關係不佳,孩子與他失聯,但若有天他自己先離開了、孩子想起他,也許靠著這個故事書的服務,能讓孩子再度聽到自己想說、但沒說的話。原文刊載於2019年07月09日《今周刊 幸福熟齡》:中年喪子又罹帕金森氏症!她靠作畫忘卻苦痛:僅剩的時間,只為留下「留不下」的人 ●延伸閱讀:.預防失智症、帕金森氏症!健腦防衰的6個建議、8種關鍵元素,保持活躍的心智感知.嗜睡不是太累而是腦中風?醫師:把握黃金時間及早送醫.王偉忠:每個人年輕時,就是老後的明星!把握「快樂四招」,為自己打亮生命鎂光燈
-
2021-02-25 養生.家庭婚姻
婚姻育兒的關卡都是錢! 大A與藍白拖的婚姻告白:「孩子是婚姻殺手,但終究會成為加溫器。」
兩性作家「大A」與旅遊作家「藍白拖」結婚6年,育有1子「香火」。作家與作家的結合,挑起了婚姻中最敏感那一根神經,如何在戰火不歇中,彈奏出協奏曲?答案在於孩子,這個存在告訴父母:婚姻不浪漫,卻很真實。認識不到一年的大A和藍白拖,先有後婚,兩人沒有蜜月,沒有磨合期,一起生活立刻跳級到懷孕階段。之後孩子出生,馬上血淋淋地面對深夜裡嬰兒餓醒的哭聲,以及擠奶器的幫浦聲……不用裝清高!婚姻育兒的關卡都是錢「坦白講,過程中很措手不及,馬上就進入生活層面,育兒初期真的很混亂和沮喪。」對大A來說,一邊哺餵母乳、一邊照顧孩子,一天都快要到盡頭,才發現自己根本還沒洗臉。做了媽媽之後,心裡有種感覺,活了30多年的身體,完全不是一個女人的身材,更像是一頭供應母乳的「母獸」。那時候,兩個作家,三房兩廳,書房沒人寫稿,廚房也無人做菜。通常只有主臥室的燈火通明,晚上還一直聽到開開關關的聲響,夫妻都在一方天地裡育兒,根本走不出房間。就這樣過了幾個月後,大A漸漸地受不了,提出可把孩子給保母帶,但先生覺得沒關係他會帶,「可是當小孩哭的時候,我就會受不了,想去哄他,藍白拖居然還能繼續寫稿。」她心想:「你不是說你會帶嗎?」為什麼小孩哭的時候,他還可以寫稿寫得下去,她就必須哄小孩?十分不悅地說,「好啊,就只有你有才華,你寫稿重要,我寫稿就不重要了?」大A坦言,「不用裝清高,婚姻的關卡一定跟錢有關!」以請保母這件事來說,她想要請保母,藍白拖想省錢,雙方就會爭執不斷。兩人對家務整理也沒有共識。大A常常沒心力整理家裡,她想要請打掃阿姨幫忙,但藍白拖卻認為不需要,他來掃就好,但雙方衛生標準不同,最後不管先生怎麼說都堅持自己付錢,說:「我是來寫稿的,不是來撿你的牙線棒!」有趣的是,打掃阿姨來過後,藍白拖終於承認,「嗯,有差別。」同意兩人以後可以一起負擔打掃費用。大A這幾年也領悟一個心得:「基本上能用錢解決的就用錢解決!」不然彼此為錢爭吵,反而降低婚姻品質。說好要帶孩子的旅行.他卻瞞著一個人去有了小孩後,大A認為旅行當然一定要帶孩子同行,但藍白拖卻渴望一個人的旅行。在香火2歲左右,藍白拖擅自接受一個出國旅遊邀約,讓她覺得不受尊重,他說:「我是寫旅行的,我不去旅行,我要怎麼寫東西?」大A反問:「我寫愛情的,難道我要去外遇嗎?」最後藍白拖不顧一切地去了,在紐西蘭的這10天,留她一個人在家顧小孩,即使他每天私訊、傳照片,大A都不太想理他,天天在家裡腦補報復情節,甚至想偷偷換鎖讓他進不了家門。雖然後來大A找了朋友來家裡一起育兒,但這件事讓兩人冷戰了許久,直到後來她也接受邀約與姊妹去關島,玩了高空彈跳等活動,才發現原來她還可以這麼有活力與瘋狂、不是永遠都只有疲倦。這次的旅行,完全釋放了她的靈魂。這時終於懂了,為何藍白拖需要一個人的旅行,內心才真正與他和解。「他想要一個人旅行,他也會支持我一個人旅行,而他不在意的事,也不會要求我。」說坦白話,跟這樣的他在一起,她可以很舒服自在。孩子是婚姻殺手.先把愛情收到保險櫃大A說:「婚姻讓兩人從兩條平行線,漸漸靠近,相處過程中,心裡有數對方會在意什麼,這以前是不知道的,比較不會誤會對方。」剛開始時,彼此總分「你和我」,沒有意識到是「我們」,所以會有「就你在寫稿,那我怎麼辦?」的想法,那時沒有意識到,婚姻應該是「隊友」,不是「對手」,育兒責任應該由兩人分擔、輪流,而不是兩人互相角力。例如:大A正趕寫新書,藍白拖就會主動照顧小孩,「誰不舒服就由另一個人照顧小孩,兩人是隊友,得分的是孩子,一起努力不成為彼此的後顧之憂。」現在先生想要一個人時,大A也不會再指責或怨懟,讓他可以放心有自己的時間。先是殺手.但孩子終究會成為加溫器剛當媽媽和太太時,大A的確認為,孩子是愛情的墳墓、婚姻的殺手,不過,經過幾年婚姻生活後再解讀,「我覺得孩子比較像愛情的保險櫃,等於先把我們的愛情放到保險櫃裡,就像先把婚戒放到保險櫃裡,因為暫時用不到它,就先放在旁邊,過幾年孩子上學,慢慢有自己時間,再去保險櫃把愛情提出來。」「當他是殺手之後,他就會是加溫器,」大A提到,有一次她氣到不想再跟藍白拖在一起,但剛好香火突然發燒,只能暫時放下自己的情緒,在小孩優先的前提下,兩人趕快帶他就醫、住院,當心力放在照顧孩子後,生氣的那個點不知不覺就消失了,等到他出院,之前在意的點好像也沒那麼重要了。「小孩住院這件事,雖然讓兩人曾有過這麼多疲倦和混亂,但後來回想起來,是我們一起走過來的的革命情感。」她形容,婚姻很像一場跋涉,過程很辛苦困難,共同走過後會看到不同的風景。如果不是因為有孩子,她不會有這麼多的改變,過程中的革命情感,世界上除了先生,沒人跟你的經歷一模一樣。大A說:「婚姻裡的愛情,可能不浪漫,卻很真實。」你別錯過這場有孩子的戀愛。採訪諮詢暨圖片提供/兩性作家大A※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2-25 養生.家庭婚姻
19歲男大生租屋被父母「裝監控」 曝恐怖經歷:不見人就狂call
為了擺脫父母過多的期望與壓力,一名19歲的男大生考取外縣市的大學,獨自一人搬到租屋處,本想是奔向自由的開始,但怎料父母卻在他的租屋處放置網路攝影機,遠端監督他認真拚課業,他迫於沒有經濟能力只好答應,但父母只要沒看到人就奪命連環call,許多網友聽聞他的恐怖經歷都相當震驚。男大生23日在爆料公社App發文表示,雖然能理解父母希望他未來能功成名就,但他成績不佳還會曠課,當初考取外縣市的大學為的就是不活在別人的期望之下,能自由自在過生活。不過,近來父母想在他的租屋處放置網路攝影機,隨時監控他是否有準備課業,他雖然覺得不適當,但他從小就活在別人的安排之中,不知為誰而活,且礙於學生沒有經濟能力,也只好妥協。男大生描述在監控之下的生活,「第一晚我就覺得晚上有人在看我,覺得噁心」,所以他決定把主機電源拔掉,沒想到一早就被奪命連環call,就算當天下午5點後就沒課了,他利用時間去運動,卻同樣被一連狂call好幾通電話。從他曝光的LINE對話可看到,他先是傳了這學期的課表給父母,而父母則再要求他「監視器從今天開始都不要關機」,到了下午下課後他去運動,父母斥責他,「5點就下課了,為什麼8點還沒有到家,是跑去哪裡了?你還真當是去度假的樣子喔!」他只好無奈地回答「我在操場運動」,種種被父母監控的日常讓他苦不堪言。網友們看了都對這種監控方式感到不可思議,紛紛出主意替他解圍,「你要不要考慮找份打工,至少不用完全當伸手牌,多少還有可以跟爸媽反抗的底氣」、「你要抗議到底呀!為了你妹妹...」、「突然覺得誰以後嫁給你,進了你家家門,絕對會跟坐牢一樣」。
-
2021-02-15 養生.家庭婚姻
周渝民當全職爸爸心力交瘁!親自帶過小孩 才懂媽媽的困境
周渝民親身體驗過全職爸爸後發現,必須要「奉獻」很大時間精神在女兒身上,只能說「心力交瘁」,演戲反而是種「釋放」!對照無數全職媽媽的生活,這種「心力交瘁」,幾乎是整天沒天沒夜、不見盡頭地上演,卻很少得到應有的認同。周渝民育兒心力交瘁:生一個就夠了工作好,還是全職在家陪伴孩子好?這個答案最好實際體會後,再回答比較好。藝人周渝民(仔仔)與妻子喻虹淵育有一名4歲多女兒,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停工、待台灣1年,也常在家帶小孩。在記者會上被問起是否再生第二胎,他有感而發地表示,「要說沒嗎?我不喜歡去計劃,有也好,沒有也無所謂,父母親有很大精神奉獻給小孩身上,我們都是初為人父母,心力交瘁,我個人本身一個就夠了。」他自己沒有生第二胎的壓力,加上帶小孩真的很辛苦,育兒會碰到心力交瘁的事情很多!仔仔當全職爸爸期間,最崩潰的事是「慌」,他說,自己可能天生要做演員,「我沒辦法在家待太久,讓我休幾天假我會有點慌,我會不知道我還可以做什麼。」反而在演戲時,那些活在角色裡的時刻,「對我是種釋放,私生活跟生活要取得平衡,不用一直當全職爸爸。」這種感覺,就好像問一個為了照顧孩子而離職的媽媽:「在路上看到上班族會不會慌?」對可能曾在職場上光芒萬丈的媽媽來說,若能回到那些追求理想、衝鋒陷陣的時刻,真的是一種釋放。雖然大多數的媽媽是沒有回頭路的。育兒的挫敗感是什麼?仔仔:想努力又收不到成效 仔仔花了1年的時間,理解到育兒不可能時時順遂,總有挫敗的時候,他說:「看到女兒很黏媽媽,我想分擔一些壓力和體力時,難免感到挫折!女兒會覺得對我太久沒陪她而有隔閡,那種挫折是一種想努力又沒收到成效的感覺。」同時,從周渝民的回答,也能一窺老婆的育兒困境,當記者問起喻虹淵何時復出拍戲,仔仔不假思索馬上回答:「她沒那個時間,女兒蠻黏媽媽的。」至於在教養上有哪些堅持?仔仔笑說:「因為生的是女兒,所以也兇不起來。」身為女兒控的他,只要求孩子對長輩講話要有禮貌,大部分教育女兒的重責大任,都落在老婆頭上了。爸爸可以起步慢,但不能認為育兒沒你的事仔仔願意花1年,全心陪伴老婆和女兒,雖然過程感到挫折,但已經做得很棒!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表示,多數的爸爸必須等到寶寶出生後,才能對父職有進一步的體會,而這些差異就是兩性在育兒路上,男性總是起步較慢,也學得比較慢的原因之一。想要熟練育兒大小事,男性通常「先天不足,後天失調」,除了童年記憶中,多半沒有可以模仿(具育兒技巧)的男性對象,老婆懷孕時,也比女性延遲了280天才感受到孩子的真實存在。隨著時代變遷,魏瑋志認為,男性必須對爸爸的身分重新認識,認知到除了經濟上的支援外,更多的陪伴與參與,能讓家庭更和諧、親子關係更緊密。傳統的父親角色,因為從小與孩子之間不夠熟悉、不夠親密,孩子長大後,在不了解孩子的情況下,與孩子之間常只能以權威和命令的方式互動,所以經常造成親子間的隔閡,尤其到了孩子青春期,因幼時未培養感情,叛逆時會更難溝通。Tip 1:爸爸也是男孩!媽媽不要插手,不然爸爸會反彈正是因為不熟悉,在爸爸學習育兒相關技巧上,媽媽的角色就十分重要,魏瑋志強調,如果爸爸有心想投入育兒,那麼媽媽要做的就是放心、放手、不插手、不碎唸,讓另一半持續嘗試與練習,就像對待小孩學習新事物一般,多鼓勵、多稱讚,只有當爸爸逐漸培養起自己的自信心與成就感後,他對於爸爸的自覺才會更強烈,也會更願意共同參與育兒。因為深怕寶寶不舒服,不插手這件事對媽媽來說雖然有些困難,但只要在確認寶寶安全的範圍內,相信爸爸愛孩子的心與自己並無二致,就會越來越容易放心與放手,同時讓另一半有機會越來越熟悉育兒技巧,否則若因為看不下去就插手、不滿意就碎唸,只會引起爸爸的反彈與反感,最後索性不碰小孩或寶寶一哭就還給媽媽。Tip 2:從簡單陪玩開始,千萬不能第一件就叫爸爸哄睡在爸爸願意主動參與育兒的情況下,媽媽只需做到放心、放手、多鼓勵,但若是爸爸對於父職的轉換還停留在傳統思維,媽媽就還必須再加上循循善誘的耐心,有方法的讓另一半慢慢熟悉如何照顧寶寶。例如:從交付簡單的任務開始、從10分鐘開始慢慢增加照顧時間等。魏瑋志提醒,千萬不要一開始就交付困難的工作如:哄睡,建議可以從陪玩、讀故事書開始。Tip 3:從假日或下班後短短10分鐘習慣陪伴並且安排在老公比較有餘裕的時段,例如:若老公的工作壓力極大,一星期就先從安排假日一個時段開始就好,若爸爸的工作責任可以在下班後卸下,就可以從每日認真陪玩10分鐘開始逐漸累積,讓爸爸先從與孩子互動中培養感情,進而逐漸萌生「想多陪陪孩子」的感受。Tip 4:稱讚要具體,並挑好的部分育兒既然是夫妻共同的事,給予稱讚的方式也非常重要,如果只是說「謝謝老公的幫忙」,言下之意代表著媽媽認為這是母親的責任,爸爸的協助只是偶然與多做的事,所以與其稱讚先生參與,不如具體的表示「尿布包的真不錯」或是「寶寶喜歡跟你玩」等,才能增長先生對育兒技巧的自信。就算先生的技巧尚未成熟,魏瑋志建議也要挑做得好的部分稱讚,才能鼓勵先生願意練習,並相信自己可以一次比一次做的更好。
-
2021-02-09 養生.無退休時代
IBM女副總的「不犧牲」哲學 完美演繹女性如何在職場和家庭取得平衡
現年三十八歲的台灣IBM市場行銷暨公共關係處副總經理(即行銷長)高孟華,不只管理三個團隊、近三十人,負責公司行銷策略與市場開發、企業社會責任等重要業務,曾工作忘我到一整天幾乎不吃不喝不上廁所;但另一面,她也是一個四歲小女生和六歲小男生的媽,每周五都接送小孩上空手道課,每周也至少有一天親手製作愛心午餐便當,親子關係經營得妥貼良好。「可能我的強項在balance(平衡),一直尋求平衡點,」採訪這天,迎面走來的高孟華身形高䠷,一頭烏亮頭髮披在肩後,擁有多重身分的她,臉上洋溢著兼顧工作和家庭的幸福平衡點。 其實,她一直是被時間追趕的人。「我不是人生勝利組,一路來都是靠努力。」她父親早逝,身為有兩個弟弟的長女,一直很想趕快出來工作,高中、大學打了十份工,成就動機極強的她,花十年,讓自己一路從台灣IBM實習生進階到最年輕的副總經理。 職涯養成過程中,她持續學著拿捏職場和家庭的平衡。最大的掙扎是二○一四年,當時,長官給了她大中華區行銷的外派歷練機會,不要求她搬到北京,可以定期出差往返,但她剛生完女兒才六個月……。 「公司其實已經問我第三次,我生完老大時沒這麼做,我知道我會生老二,如果懷孕這樣travel(旅行)會很麻煩。」但這次再提,她明白,公司已釋出最大善意,等了她這麼多年,如果又說不,可能沒有下個機會了,自己也會有遺憾。「小孩那麼小的時候,比起我一直都在,但心不在,對他來講更有意義。」 出差堅持最多三晚 縝密排程 是長官愛將也是好媽媽 平時孩子由公婆帶,但她和先生取得共識,兩人不能同時出差,一定都要有人陪伴小孩。她選擇周一凌晨出發、周四半夜搭上回台班機,讓她每周一中午前就到中國,周五則在同屬大中華區的台北辦公室上班;對小孩來說,自己每周只有周一到周三,三個晚上不在。 「但這件事不是說我先跟老闆講好,時間到了,我一定得走。」儘管當時有和長官溝通自己的規畫,她也不諱言,站在長官角度,還是工作為重,「重點在你怎麼調配,不管到底是禮拜幾飛、禮拜幾到,該在就要在。」 有一次,她必須在中國停留兩周,就請媽媽和先生交替,分別先後帶兒子和女兒到北京和她會合,之後先生到上海出差,她自己帶兩個小孩回台,「我所有東西都是plan(計畫)好,身上一個小包包,裝三本護照、三本台胞證,跟一個已經裝好奶粉的奶瓶。」她解釋,如果當時沒這樣處理,會讓小孩有三周沒有父母同時陪在身邊,「希望透過中間各種安排,把這樣的事情減到最低。」 一六年初,高孟華結束大中華區行銷工作,回台接下行銷長一職時,她的新老闆先把話說在前頭:「希望不要之後拿小孩很小或家庭當藉口!」她回說「你知道我不會!」原因是,公司願意給這麼大的責任與職位,自己同樣也要有一定程度的體認,不能辜負對方期待。 為了同時繼續扮演好媽媽的角色,她給自己訂一個時間,每周五下午五點要去接兒子上空手道課。偶爾被一些事情耽擱,她就請家裡人幫忙,「至少我持續做一件事,讓孩子感受到,這是一個commitment(承諾)。」 此外,儘管沒辦法天天準備愛心便當,但她不希望孩子覺得媽媽都沒幫他們煮飯,於是從去年六月兒子上大班開始,她跟學校商量好,每周會有一到兩次帶便當,「這也是一個平衡,重質不重量,在他人生中有感受到,總是有些事情是媽媽有堅持幫他做。」 很多人都問高孟華,女性工作者面對職場和家庭該怎麼平衡?她的建議是:「不要有遺憾。」要如何做到?「工作與家庭的平衡,不是說一定是一比一對等,而是怎樣在權重中是平衡的,要拿捏一個剛剛好的感覺。」她解釋,不同角色組成了自己的人生,只要在每個角色中,盡量把自己想做的、能做到的都完成,不管結局為何,至少都經歷了,而不是選擇犧牲任何一方,就沒有遺憾。 「愈來愈多身分加在我身上,我會看到更多的自己。」這讓高孟華很享受。 「幸福是,可以沒有遺憾去體驗人生!」高孟華這樣相信,也用種種行動,達到了這種平衡狀態。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她花半輩子照顧罹癌夫,卻不如一個外籍看護!一件事告訴我們:在這世上,最重要的是自己.晚上睡得很好,白天卻總是想睡、精神欠佳?善用4招,改善這5種睡眠障礙症狀.妳不把錢給弟弟,就別回娘家!她被情緒勒索半輩子,面對「不孝」兩字,只能這麼做
-
2021-01-23 養生.家庭婚姻
劉墉給父母的一堂親子課:如何教出「哈佛碩士兒子」的自制力?
劉墉是知名作家及教育家,其兒子劉軒為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學士及教育碩士,父子倆人專注於台灣的教育問題,對於父母在教養過程中的許多困惑,有著創新的思維和想法...天底下不是只有你最大教孩子遵守遊戲規則對學齡前孩子的人格教育,最重要的一項是要建立他們守法的觀念。 各位乍聽,可能心想:天哪!才幾歲的寶寶,而且是學齡前,沒進學校呢!有這麼嚴重嗎? 要知道,正因為是學齡前,所以更要先教他們守法,他們在未進學校之前,常常是自己一個人,但是進小學之後,就會有一群同學。如果自己一個人自私自利,小霸王作慣了,進學校之後怎麼跟別人相處?如果不能合群,甚至因此被同學排斥,會造成孩子很大的問題。每個小寶寶都是自私的首先我們要知道,人天生都是自私的,自私的人能夠跟大家相處,是因為他會自制。小寶寶不是生下來就能自制,因為自私是他們生存的本能。 你注意看,是不是剛生下的小寶寶,才開始吃奶,就表現了佔有欲,他吃著媽媽的一隻奶,另一隻手可也不閒著。他做什麼?他伸出另一隻手,抓著媽媽的另一隻奶。 即使寶寶吃奶瓶也一樣,他沒另一隻奶可以抓,就可能摸枕頭尖尖、棉被尖尖,甚至什麼都沒得摸的時候,會摸領子尖尖、或者他自己的耳垂。有時候大人要把他的小被拿去洗,寶寶還可能哭著搶著,不讓洗,你對他說:「臭死了!」他還可能說是香香的,媽媽的味道。 等到他們3、4歲了,可能有一天你找不到他,發現他把玩具盒子、甚至小腳踏車堆起來,好像圍個城堡,自己躲在其中。你過去看他,對他說:「不要窩在黑黑的地方,有灰塵,快出來!」他會鬼叫:「你別過來!你別過來!這是我的家!你把我的牆弄壞了!」 說句笑話,他們是在爸爸媽媽的家裡,另外蓋了個小小的違章建築。連學齡後、比較大的孩子都有這種「自立門戶」的傾向。很多孩子如果條件許可,會要求大人為他們在樹上蓋個「樹屋」;家裡有閣樓的孩子,可能愛躲進閣樓,認為那是他們的私有天地。還有些孩子會在院子搭帳篷,整夜睡在裡面,覺得比他的臥室自在。 他們為什麼這樣表現?因為他們從生下來,就有一種本能:一步步離開父母。 他們要佔有媽媽的乳房、要佔有小閣樓、要蓋小城堡,因為他們要走向獨立。他們要吃要喝,甚至用搶的,用霸佔的,因為他們急著長大。 我們要諒解他們的自私,因為這是生存的本能。你的也是我的 問題也就出在這兒了!為什麼我們常見小寶寶們搶玩具,甚至因此拉拉扯扯,打架哭鬧? 因為他們自私,而且不知自制。他們太小,沒有「物權」的觀念。說簡單一點,他覺得每樣東西都是他的:「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這時候我們當然要教育他,甚至從寶寶很小的時候就得教。只要他搶別人的東西,就一邊阻止,一邊告訴他「那是屬於別人的,不是他的」。起初小寶寶可能聽不懂,但是從他聽不懂的時候就得教,漸漸他自然會懂,而不能在一開始的時候縱容。(很小的孩子,可能對於「你我他」這些代名詞分不清,為了讓他聽懂,你可以說名字,譬如:「大毛有大毛的,不是小寶的;小寶有小寶的,不是大毛的。」) 進一步,你可以說:「因為那個玩具是大毛的,是大毛媽媽買給大毛的,所以小寶不能搶,但是小寶可以向大毛借,如果大毛願意,小寶就可以玩一下,再還給大毛。」(為了讓孩子聽得懂,你可以一邊說,一邊比手勢,說到大毛,就把手勢比向大毛。說到小寶,就比向小寶。) 相對的,你也要教自己的孩子:「小寶也可以把小寶的玩具借給大毛玩一玩啊!」 現在是不是有來有往,有了公平、有了互惠、有了交誼?這種由起初的自私,到自制,到互惠,不是我們一生都在做的事嗎?別寵出一個小霸王這時候,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當你說:「那是大毛媽媽買給大毛的,屬於大毛,小寶的玩具是我買給小寶的,屬於小寶。」千萬別接著加一句:「如果小寶要,改天媽媽給小寶買。」 這是很多父母哄孩子的時候會說的,問題是,你說你要買給他,你後來真會買嗎?你不買就是失信! 還有,當你的孩子每次跟別人搶玩具,你就給他買,會不會造成他心裡有個聯想:「我不搶,因為我媽媽會買。」這下子就模糊焦點了,你真正應該教孩子的是,「那是大毛的,不是小寶的,小寶不能搶」,不是「小寶別搶,媽媽回頭就給小寶買」。 如果你寵孩子,他搶玩具車,你就給他買玩具車;他搶小腳踏車,你就買小腳踏車,有一天他看上別人的豪車,你要怎樣? 就算你財力夠,也給他買?你是滿足了自己和孩子的虛榮心,也寵壞了孩子啊! 給孩子人格教育的第一步,就是不能讓他隨心所欲、予取予求,不能他要什麼就給什麼,甚至只要他哭鬧,就有。 所以當你帶孩子去玩具店,孩子賴著不走的時候,就算你疼孩子,多少樣都買得起,也不能都給他買。甚至你要故意不給他買,譬如說:「這麼多樣,你只能挑一件,我同意,才給你買。」再不然講:「你哪件事情做得好,讓我滿意,下次就買給你。」 各位想想,單單買玩具這麼一件事,孩子能學到多少?這都是最重要的人格教育啊!既然要遊戲就得遵守遊戲規則。 守法,也表現在遊戲當中。 每個寶寶從很小的時候就會遊戲,因為遊戲是學習成長最好的方法。舉個例子,寶寶還躺在小床上,不會走,甚至不會爬,你站在他床前,拿東西遮住自己的臉,再把東西移開,逗他一聲:「哇!」寶寶是不是會笑?這是最簡單的互動遊戲。 他大一點,會走了,你把球交給他,叫他扔進籃子。他扔進了,是不是會很得意?這是讓他有成就感的遊戲。 再大一點,你把小瓶子放在地上,叫他拿球滾過去,把瓶子打倒,你也滾,跟他比賽,當你沒打到,他打到了,他是不是很興奮?這是輸贏的遊戲。 問題是,當你打到瓶子,他沒打到,他會不會生氣?他輸了會不會哭?他會不會把球搶過去,要多扔幾次?如果扔不到,他會不會發脾氣、耍賴,甚至把瓶子踢倒? 遊戲,就有遊戲規則,這時候你必須教他遵守遊戲規則。認贏也要認輸對於非常幼小的孩子,你剛開始的時候,或許可以放水,讓他贏幾次,但是絕不能讓他知道你放了水,也不能一直放水下去。否則會造成小孩不講理,甚至不想自己努力,只想別人「讓利」,變得沒出息。 比賽常常有獎品,下棋也會吃下彼此的棋子。既然比賽有規則,事先大家講好的,就得教孩子有得就有失的道理。 也可以說,你一方面讓孩子有贏的快樂,也要教他有輸的風度。他要認贏,也要認輸。 我兒子小時候,我就常跟他比賽丟球,譬如丟十球,看誰進得多。我們的獎品是,輸的人要立正,對贏的人說「你是真功夫」三次。(有時候甚至要說到十次。) 我兒子起初輸球,都說得心不甘情不願,甚至因為態度不好被我罵。但是當他贏的時候,我都立正,向著他,大聲說「你是真功夫」的時候,他漸漸就不會輸不起了。 所有跟小孩子玩的遊戲,都要讓他們有贏有輸。如果他一直輸,可能他的能力還不夠,那個遊戲可以等他大一點再玩,否則會打擊他的自信心。 相對的,如果他總是贏,也沒意思,反而會讓他驕傲。 有輸有贏對孩子才有挑戰,能激發他們的潛能,也才能訓練他們自制的能力,知道天底下不是「他最大」。 說到這兒,我特別要叮囑那些寵孩子的爸爸媽媽、祖父祖母,雖然你們家的孩子還小,可能只有3、4歲、4、5歲,但是永遠要教他自制,教他遵守遊戲規則,只有這樣,他入學之後才比較能夠融入團體。 如果你是學校老師,發現進來的孩子自私自利、無法無天,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別人的時候,你除了教孩子,更得教他們的家長。 書籍介紹劉墉談親子教育的40堂課:斜槓教養,啟動孩子的多元力,直面網路世代的實戰與智慧作者:劉墉出版社:台灣商務出版日期:2019/06/01作者簡介:劉墉畫家、作家。在世界各地舉行過三十多次個展,在兩岸出版文學著作、繪畫理論、工具書及畫冊一百餘種,被譯為英、韓、泰、越等各國文字。是一個以自由的心情在生活,認真的態度在學習的人。有一顆很熱的心用來體會,一對很冷的眼用來辨別、一雙很勤的手用來分享、兩條很忙的腿用來超越。延伸閱讀: 從捷運殺人到恐怖情人...大家都誤會了!「情緒」比「精神病」更危險
-
2021-01-21 該看哪科.兒科
三歲前的重要營養素 2步驟養出最強寶寶
影片重點整理🔎0:59 解析寶寶大腦黃金關鍵期 🔎2:42「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是真的嗎? 🔎4:05 3C產品「帶小孩」會影響學習力? 🔎7:02 提升學習力的關鍵營養素 🔎8:12 4方法全面提升學習力俗話說「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奉勸孩童多讀書、或用手機3C產品帶小孩,有助培養學習力?醫師指出,這些都是錯誤觀念,建立良好的體適能力,孩童反而會愈動愈聰明;使用手機3C應慎選具學習目的,有助提升親子關係的影音內容。●3歲前是學習關鍵 充足營養+運動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科部主任張璽表示,兒童的大腦如同海綿,0到6歲是吸收力最好、發育最快的階段,3歲前腦部會完成80%的發育,是培養學習力的黃金關鍵時期,透過學習建立全面性的發展,包含大動作、微細動作、社交及語言功能。張璽形容,鞏固學習力就像在蓋房子,從打地基開始補充足夠的營養素,攝取海鮮、魚類、肉類、蔬菜和乳製品等,補充DHA、葉黃素、神經鞘磷脂、肝素、牛磺酸等營養素,協助大腦神經連結的建立。穩固地基的同時,以後天環境的刺激,建立房屋骨架,張璽表示,不少家長擔心孩童輸在起跑點,鼓勵多讀書,「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俗語深植人心,卻是個迷思,建議父母多陪孩童運動,反而能建立更多刺激。●運動助記憶強化 愈動愈聰明 諸多研究報告顯示,運動可刺激大腦神經樹突增長,從根本強化大腦功能,兒時的體適能力表現愈好,長大後的認知能力及社交情緒能力也會愈好,以打球為例,打球的人必須眼明手快、高度專注、決策迅速,還要分析對手,絕對可以愈動愈聰明。此外,適當的運動有助肌肉放鬆,肌肉不僅是功能器官,也是內分泌器官,在運動的過程中會釋放化學物質,穩定睡眠,幫助夜晚記憶力的重整,強化記憶。●手機3C慎選內容 首重互動培養親子關係不過,不少父母為了讓孩童保持安靜,以手機3C帶小孩,張璽表示,孩童長期暴露於手機3C豐富的視覺、聽覺等感官刺激,不利於專注力的養成,往後一旦周遭出現吸引人的聲光影像,注意力會馬上被轉移,從書本上移開,礙於3C螢幕的藍光可能傷眼,2歲前也不適宜讓兒童接觸。反之,3C影像的選擇,若能朝向具有高互動性、有學習目的,益於親子關係建立的內容,例如,互動式電子書,家長能與孩童「共讀」,教導辨識顏色、聆聽與感受聽故事的音調起伏、動動身體等,培養親子間的良好互動,也能透過刺激兒童的五官,包含視覺、聽覺、互動、眼神接觸等,建立大腦神經連結。「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張璽說,學習慢並非不好,有些兒童搭高鐵、有些搭自強號,如最終能抵達終點、趕上進度,家長毋須過於擔心。更多訊息加入LINE@搜尋《友愛寶貝大無畏》張璽小檔案現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科部主任兼專任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主治專長:一般兒科兒童預防保健新生兒照護小兒神經疾病一般兒科醫學小兒神經醫學學經歷:日本鹿兒島大學醫學士日本京都大學醫學博士日本京都大學iPS幹細胞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學附屬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日本京都大學附屬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日本三菱京都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