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4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親子關係
共找到
120
筆 文章
-
-
2023-04-16 焦點.健康知識+
獨自就醫者愈來愈多!每個人都要面對就醫孤獨,自己顧自己更須超前部署
隨著社會變遷,「一個人」的比率愈來愈高,獨自一人就醫、甚至住院開刀,開完刀回家自己照顧自己,將逐漸成為愈來愈普遍的經歷。許多人可能覺得自己照顧生病的自己有些悲涼,其實不然,及早準備、調整心態,自己也能照顧自己。你知道自己的孤單等級嗎?網路上流傳著孤獨等級量表,從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火鍋,把孤獨分為十個等級,第十級便是一個人住院開刀。照顧許多老少病患,乳癌權威專家侯明鋒表示,一個人就醫情況日益普遍,原因在於單身獨居,或與家人分隔兩地的人口逐年增加,「每個人都要面對就醫孤獨,必須做好心理準備。」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獨居者愈來愈多,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林博樺表示,獨自就醫、住院的患者變多,從弘道對高齡者提供的服務觀察,整體來說,六成老人都有家人陪同就醫、一成左右有對應的服務社工陪同,自己一個人就醫者約占兩成,且愈來愈多。七旬癌友 回診途中分次休息侯明鋒發現,除了高齡者,許多四、五十歲乳癌患者,最近幾年來,獨自門診就醫、癌症化療、住院動刀的「超孤獨」情形變多。在詢問病人「有沒有家人或親友陪同」時,須小心翼翼,就遇過癌症病友當場嚎啕大哭,場面尷尬,讓人不忍。七十多歲乳癌晚期患者陳太太幾乎都是一個人回診、做化療,日前病情惡化,肺臟肋膜積水,稍微走路就喘,身體相當不舒服,但還是一個人開著老爺車回院接受治療,途中因為太喘、頭暈,好幾次將車停在路旁,趴在方向盤上休息;警察向前關心時,看到她胸前的引流管,嚇了一大跳,直問,「需要幫忙嗎?」侯明鋒說,這位病人是典型的「獨自就醫」個案,一開始確診罹癌時,兒子還曾陪同就醫,但幾年後北上工作,成家立業,就醫之路就剩她一人踽踽獨行,獨自回診、手術、化療,當醫護人員問起「怎麼沒有家人陪著一起來時?」總是眼眶泛紅,回說「兒子忙、沒空。」目前家庭型態多為小家庭,老後未和子女一起住的比率愈來愈多,林博樺表示,「這就是社會趨勢」。但他也發現,過去獨居可能因為經濟考量,尤其是老人不得不留在老屋慢慢變老,成為弱勢的象徵;但觀察現況,新世代老人不乏希望老後保有自己的生活空間,選擇不和子女同住,僅維持日常聯繫,當然也就自己就醫。中年獨居 自我挑戰住院六天更年輕一些的人,本來就獨立且行動力強, 做好萬全準備,能夠挑戰自己一個人住院,完成另一種人生成就解鎖。四十六歲的徐先生單身獨居,半年來因骨刺壓迫神經導致嚴重背痛,保守治療無效,今年三月他住院六天接受頸椎微創手術,從頭到尾都是自己一個人。徐先生說,不想麻煩家人、朋友或請看護,就靠自己做好萬全準備。除了因獨居而須獨自就醫、住院,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安欣瑜觀察,親子關係也是影響因素之一。有人年輕時忙於工作或曾和孩子發生衝突,導致子女不願照顧。她曾遇過一位七十多歲奶奶,住在山區,因肝功能不佳而出現腹水,經救護車緊急送醫,兒子雖陪同,但一到醫院將老奶奶「丟下就跑了」。好在透過醫院提供資金,加上社工協助,奶奶在安寧病房的最後一周,家屬終於出現 ,彼此和解並做最後的道別。安欣瑜也表示,一個人住院,若經濟許可通常會請看護、照服員,但對經濟困難的人來說,在醫院請看護行情一天約兩、三千元左右,若住院時日較久,是筆不小的負擔。心態準備篇/自己顧自己 先沙盤推演一般刻板印象可能認為一個人生病、自己照顧自己,相當悲慘和無助,其實,如果平常就獨立生活、能積極解決問題,遇上病痛時也能發揮思考力和行動力,自己照顧自己。卅八歲的田小姐,兩年前因闌尾炎開刀,在沒有家人陪同下,她事先準備好束腹帶、透過無障礙扶手幫忙,開刀隔天就能自行下床。四十六歲的徐先生三月接受頸椎微創手術,在術前就把生活流程都想了一遍,住院六天和術後照顧,從頭到尾都是自己一個人。田小姐兩年前有天夜裡上吐下瀉,到急診觀察,原以為是急性腸胃炎,沒想到檢查是闌尾炎,緊急被送進病房,辦住院、等開刀。辦手續時,院方發現她沒家人陪同,就照流程問她是否要請看護,但她知道看護有時不見得排得上,既然只是小手術,靠自己應該沒問題。辦理住院時,沒有單人病房,她知道病房沒有可上鎖的置物櫃,就打電話將錢包等重要物品託付同事,同時也列出清單,拜託同事幫忙準備住院時物品。徐先生頸椎動手術,他先找好友當緊急聯絡人,也跟醫師問清楚手術方式,確定可以自己換藥,還事先知道術後可能會有幾天吞嚥困難,先買好流質飲品;術後無法立即恢復活動度,也先和公司商量,將原本外勤工作暫改為內勤。徐先生術後必須戴護頸圈、不能低頭,為期兩個月,他術前把生活流程想了一遍,包括準備即食品、將生活用品擺在好拿的地方。還先上網看看其他人遇到什麼問題、怎麼解決,再根據自己的狀況演練、微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戴久人都憂鬱了 3方法恢復正常生活
校園口罩令鬆綁昨上路,戴超過800多天的口罩不必再硬性規定,專家表示,新冠疫情期間許多兒童因為隔離政策、停課等,增加憂鬱症狀,在後疫情時代,更應該關切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家長可透過重建規律生活、鼓勵開展社交、從事共同活動,協助孩子遠離憂鬱。疫情種種限制 兒童青少年憂鬱增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學圖書館網站2022年12月發布一項最新研究,針對歐洲各國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相關限制及學校停課政策對憂鬱症的影響。研究發現,兒童、青少年憂鬱症狀有所增加,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就是因應疫情嚴峻時期的停課相關防疫限制。該研究研究19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在一般憂鬱症、以及臨床相關憂鬱症的發病率,在7422項沒有重複紀錄中,青少年在一般憂鬱症增加較多,青少女則是在臨床相關憂鬱症發生率較高,而當疫情限制政策更加嚴格、或學校停課時,影響效果顯著提高。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邱弘毅表示,202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已指出,新冠肺炎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慮與憂鬱症的盛行率就增加了25%。在後疫情時代,能重新檢視潛在需求者、兒童青少年進入心理健康服務系統的機會,以及面對緊急公共衛生事件的韌性。董氏基金會日前拍攝「防疫不防心-說出來,鬆口氣」影片,訪問青少年因防疫措施居家線上學習的心情。受訪的青少年們分享,因為疫情不能與朋友見面,覺得疏遠;在家學習、課業壓力還是很重;上網時間增加,生活作息日夜顛倒等。後疫情時代 3方法恢復正常生活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提醒,後疫情時代逐步回歸正常生活,更需關切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預防孩子陷入憂鬱情緒,建議父母可從三個方式著手:一、重建規律生活:幫助孩子恢復正常生活節奏,可減輕不確定感。二、鼓勵開展社交:鼓勵孩子參與社團、運動等,增加人際連結從中建立信心。三、從事共同活動:增加與孩子互動時間,不論是一起做家事,例如烹飪、清掃,或是戶外運動、踏青、看電影等,都有助於幫助孩子紓緩壓力,增進親子關係與信任。董氏基金會為協助民眾了解如何協助兒童青少年掙脫憂鬱和焦慮情緒,同時獲得安穩自己身心的力量,今年推出《成為他的好隊友-當孩子憂鬱和焦慮》書籍,採訪多位輔導諮商與醫療專業人員,分享陪伴身陷憂鬱與焦慮情緒青少年的經驗,提供求助資訊與幫助他們建立心理韌性的作法,詳情請洽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https://www.etmh.org/)。(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4 醫療.懷孕育兒
當個「夠好的父母」比「完美」更重要! 一起成長,讓孩子練習處理困難、排解情緒
【本文重點】成為「好夠的父母」而不是「完美的父母」。成為一個「好夠的父母」意味著接受有時你無法給予孩子100%的關注或在互動中完美無缺。這也意味著讓孩子們看到你是一個有情感的人類,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解放的體驗。總體來說,本文鼓勵父母們關注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允許他們獨立地成長和學習。--by Notion AI人都會有情緒,即使做了父母也一樣。當寶貝還小時,一顰一笑都是那麼天真無邪,即使犯錯也覺得好可愛、捨不得罵;但當孩子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也在在挑戰著父母的底線。父母都希望成為無微不至的照顧者身而為人,哪有不失控的時候?儘管我們希望成為孩子的好榜樣,但伴隨著生活、工作,各式壓力隨之而來,到底該怎麼做?臨床心理師洪仲清分享了《更快樂的選擇》一書的內容,提供父母參考。英國兒童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體認到,許多父母都希望成為無微不至的完美照顧者。當孩子哭泣時,家長立即給予安慰、當孩子遇到挑戰時,父母就在那裡提供協助。溫尼考特指出,這不是孩子們需要的;孩子需要的是「夠好的父母」。「夠好的父母」更貼近孩子需要不管是因為忙碌、心煩、疲憊,抑或是需要獨處的時間,而無法百分之百呵護他們的孩子,那都不是什麼壞事!藉由這種缺乏關注的機會,孩子們將學會自我調節;相較之下,當父母總是隨傳隨到時,孩子們將無法學會自己處理困難。而父母最終目標是培養獨立的孩子,畢竟,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都在孩子的身邊。孩子從出生起,就必須有機會應對問題;夠好的父母比所謂的完美父母更接近孩子的需要。孩子向父母學習當個「普通人」當個「夠好的爸媽」,同時意味著如果你的孩子偶爾看見你處於低潮,那也無妨。你甚至可以和他們談談你的狀況,你可以抱著他們,讓他們感到安心,然後告訴他們「我現在很沮喪」或「我只是覺得累斃了」。你可以在向他們傳達事情並不是一切都安好的同時,也傳達你的愛與關懷。事實上,孩子們從你那裡聽到這些,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解放,因為他們有時也會有這種感覺。藉由允許自己當個普通人,讓孩子們知道他們也可以這樣!和孩子一起成長,就是最好的榜樣即使他們看到你失控,這也不是世界末日。因為他們也會看到你恢復正常之後的樣子,這會讓他們感到安心。如果你在充滿情緒的狀態下,說了一些你不應該說的話,或者說了讓你後悔的話,你可以向他們道歉。孩子不需要完美的榜樣;他們需要的是夠好的人讓他們有所倚靠。育兒之所以美好,原因之一在於你不僅在教導他人,你也是在自我成長。「不斷學習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塔爾.班夏哈《更快樂的選擇》※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2-23 醫療.精神.身心
王建民「衰」捲偷吃事件? 專家指建仔「這肌力」恐匱乏
前旅美大聯盟球星王建民(建仔),近期轉任台灣隊的投手教練,世界棒球經典賽即將於3月開打,台南地院今宣布,王建民被指控偷吃蕭姓人妻醫師的訴訟,礙於證據不足,判王建民免賠。不少網友認為,王建民雖有婚外情事蹟,但從此被扣上偷吃男帽子「實在很衰」。無端被捲入婚外情,有人認為王建民「很衰」,但諮商心理師林萃芬提醒,所有行為背後都是有意義的,無論是單獨與人妻醫師外出,或在通訊軟體上嘗試曖昧、試探對方,背後都有個人要去面對的心理議題。林萃芬強調,回到個人,所有外遇、偷吃都是「假議題」,常常是不願意長大、面對現實、或是不夠認識自己,當「心理肌力」不足,又渴望尋求認同時,部分民眾就會嘗試尋求與他人建立關係而獲得,陷入不斷地輪迴。婚後與異性間的份際 該怎麼拿捏?林萃芬表示,人的一生會建立非常多種關係,職場中的同事關係、家庭中的親子關係、情人間的親密關係、朋友間的友誼關係。每一種關係都會有屬於「個人」的界線,以親密關係來說,已經步入婚姻的王建民,在與同樣步入婚姻的人妻醫師相處時,就會碰到自己伴侶的感受議題,每一段親密關係都具有一定的占有性。她強調,並不是婚後,就不能與異性建立關係,而是建立關係時,自己內心是否有期待會超過友誼,但卻沒有思量會造成伴侶的傷害?諮商室內有非常多人在親密關係中,會因為對方與異性間過從甚密造成傷害,這過從甚密的行為,也還沒進入到肉體關係。被指控那一方常會說「我只是打嘴砲」根本沒什麼,有時還會責怪對方大驚小怪、沒有包容心。讓心理已經感到不舒服的伴侶陷入自責,縱容自己可以繼續打嘴砲,與異性持續有著他們想要維持過從甚密的關係。會出現這樣的行為,有太多的原因,必須「個別化」看待。只是,當行為的出現,背後往往都有著人們想追求的事物,最常見的就是希望被肯定。中年危機、職場轉型 常是人們「逃避」面對挫折時機2010年王建民捲入「大樹愛無尾熊」婚外情事件,他為此舉行記者會道歉,形象一夕崩毀。2010年恰好也是王建民,經歷肩關節受傷復出,卻表現不如預期的時刻。此次與人妻女醫傳出疑似曖昧的時間點於2014年到2015年間,也是他自美返台面臨職涯轉型時刻。林萃芬表示,每一個人都會遇到心理狀態最低潮的時刻,有些民眾會以情感出軌,獲得在職場上得不到的認同,或是人生轉型期間的痛苦,不想直接面對,就選擇「逃」,逃到一段刺激的關係中,象徵自己還有能力可以活下去。林萃芬表示,無論是王建民或是人妻醫師的人生課題,很難用片面的新聞報導看見全貌,但就一般人的狀況來說,就她的觀察,許多人選擇用逃避的方式面對自己應該要面對的人生課題。她提醒,最好的方法可能還是「直球對決」,如果不好好面對,同樣的問題就會用各種型態反覆發生,漸漸距離真正的幸福愈來愈遠。現代人對於心理的認識愈來愈多,對於關係的期待也愈來愈高。林萃芬表示,這是一個很好的年代,無論是職場之間的人際關係,或是期待長期維持的親密關係,透過認識自我與覺察自我,都有機會走向每個人內心期待的道路,現代人極缺乏「心理肌力」,這項肌力就像是身體要長肌肉,需要鍛鍊也需要時間,正確的鍛鍊,是有辦法可以避免走上網友口中聲稱的「衰」捲偷吃事件。延伸閱讀:‧容易外遇的三種男人!癌末妻悲痛控訴:15年婚姻,老公外遇豆漿千金拋家棄子‧另一半的劈腿、外遇,你能夠容忍嗎?該留下還是該離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16 醫療.精神.身心
網路成癮背後可能是焦慮及憂鬱?醫提醒:治療需先找到潛藏的「身心共病」
北部一名12歲的孩童「雯雯」長期網路沉迷,常常晚睡導致白天沒精神,上課無法專注,母親懷疑雯雯網路成癮並協助就診。台北慈濟醫院身心科醫師陳文建問診發現,雯雯有注意力不集中及憂鬱的傾向,因此以開立藥物及安排心理師與社工師介入;他建議,家長可透過獎勵方式改善網癮。長期網路沉迷是焦慮及憂鬱傾向?網路世代下不少孩童網路沉迷,雯雯長時間使用網路,常常晚睡導致白天沒精神,上課無法專注,母親懷疑雯雯網路成癮,因此帶著她前往台北慈濟醫院身心科門診。雯雯透露,自己在學校的人際關係和課業並不良好,打遊戲比較有成就感,另外也喜歡在網路上與陌生人聊天,讓自己感覺比較不孤單,但有幾次在網友要求下將較為私密的照片分享給對方後,就變得十分不安且經常哭泣。陳文建透過問診發現,雯雯有注意力不集中及憂鬱的傾向,因此開立處方藥物以改善雯雯的狀況,並安排心理師與社工師介入輔導,希望能夠協助雯雯找到調整現實與網路上人際互動的平衡。陳文建指出,網路的使用不像酒精或K他命等藥物會直接對腦部造成生理上的依賴或戒斷,但當過度投入網路遊戲以至於生活功能無法維持時,就可能要考慮所謂的行為成癮。醫師主要視其是否出現失去自制、生活多以遊戲優先、即使有危害仍無法停止等生活功能缺損的情形做為臨床診斷的依據,特別的是,使用時間未必與上癮與否有完全相關性,重點在於是否已經造成個人生活功能的缺損。網路成癮 治療需先找到潛藏的身心共病陳文建提到,網路成癮除衝動、強迫使用外,背後多有焦慮、憂鬱等情緒,沉迷其中久而久之人際與生活功能退化,可能會出現一些特定精神疾患,因此網癮往往是環境與心理困擾的加乘;治療需先找到可能潛藏的身心共病,以藥物或心理治療方式改善,再藉由培養替代的興趣、適當的行為約定。陳文建提醒,寒假期間孩子接觸網路的時間較長,家長可以透過鼓勵、獎勵的方式讓孩子自主紀錄詳細網路使用狀況,並多多安排家庭旅遊等紓解身心壓力的活動,調和親子關係的同時也能協助孩子在網路時代善用網路,健康成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2-12-14 養生.親子教養
網紅體罰兒社工登門自省! 專家:「被打大的家長」需同理和自覺
某知名網紅日前發文陳述孩子難管教,某次體罰打出瘀青,被學校輔導室通報社會局,社工上門家訪,令她感嘆「小時候爸爸盛怒之下晚上把我逐出家門,我都只敢默不吭聲蹲在門口等爸爸消氣再回家,長大後竟然還淪落到被碰瓷小兒要脅」,引起許多網友共鳴「媽媽心理健康誰在乎?」也有人留言說「小時候我要看媽媽臉色,現在我當媽了要看小孩臉色,這是新的夾心餅乾類型嗎?」網紅坦言社工登門是「此生最恥辱」經驗,家訪後孩子「似乎抓到媽媽軟肋」而變本加厲,她只能加倍忍耐「以免自己被繩之以法」,她也與導師多次溝通討論,試圖找出脫序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和相處之道。她也補充強調,發文不是要討拍或合理化暴行,只是想抒發心情並警惕自己不再犯。「一個親子部落客能在公眾面前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很不容易,要給她肯定和同理,這也是台灣社會欠缺的友善育兒氛圍。」兒福聯盟政策中心資深主任李宏文表示,家長都會有不知所措或犯錯的時候,但社會上有很多教養魔人或正義魔人,會對家長投以白眼斥責或過度關注的目光,也常常把責任都壓在媽媽身上,孩子不好就認為是媽媽的錯。這種不友善的社會氛圍,絕對是台灣連續七年生育率下降的一大原因。李宏文表示,愛孩子是普世價值,社會觀念有在進步,但速度沒辦法快。根據兒盟2014年和2022年的調查,家長認為體罰是必要手段的比例已經從四成下降到三成,認同「無論下手輕重,體罰就是暴力」的比例從四成六提高到七成三。全球已有60國立法禁止體罰,日本剛通過禁止家內體罰,韓國也打算修法;反觀台灣,民法卻還有「父母有權懲戒子女」的條文,只能從通報和兒權公約等其他方式保護兒童,從這次網紅發文的留言看來,台灣社會氛圍也韓沒有準備好要修法。除了法律,在威權中被打大的一代該如何阻止暴力代代相傳?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曾任高中專輔教師8年的諮商心理師林上能表示,自覺很重要,如果能對原生家庭經驗有自覺,意識到這個經驗對伴侶關係或親子關係有影響、發現自己正在用過去受過的苦痛來回應孩子,這會改變的契機。尋求諮商心理師或學校輔導老師專業協助、閱讀相關書籍、參與成長團體,這些行動都有助於看見家長的需要,也看見孩子的需要。李宏文表示,有聽過孩子說「你們大人很奇怪,明明都當過小孩,為什麼都忘記當小孩的感覺?」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因為兒時遭受的身心痛苦,通常是人不想回顧,但不會忘記的。這也是為什麼高達98%家長在體罰孩子後會落入「後悔、想和好、再犯」這樣的惡性循環。要終止惡性循環、不再累積關係毒害,家長必須練習在盛怒之下踩剎車、學習其他「零暴力的有效方法」,兒福聯盟有爸媽call-in教養專線 (0800-532-880我想要幫幫您),還有「教養五四三」網頁的豐富資訊(https://orange.children.org.tw/news),歡迎家長可多加利用。
-
2022-12-10 養生.家庭婚姻
孩子婚姻不幸福,竟然跟教他「孝順」有關?心理師:父母的3大謊言毀了孩子人生
現代的臨床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一個成年人的關係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關係模式的再現。假若一個人沒有什麼理由地殘忍虐待甚至殺害其他人,那麼可以基本推斷,這個人曾被殘忍虐待過。謊言(一):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這是天下無數謊言中的No.1。這個謊言如此絕對,以至於很容易被駁倒。實際上,我們只需要找出一個例外就可以駁倒這個斷言,而這樣的「例外」又實在是太多太可怕了。譬如:廣州花都區的女孩阿俊,被母親割掉雙耳;復旦大學研究生ZLL,因虐殺幾十隻貓而轟動一時,但他虐貓的另一面卻是愛貓,而這種「我愛你,所以虐待你」的變態心理,卻源自父親對他的苛刻和虐待,譬如多次因小事暴打他,還常將其關在家門外過夜。儘管發生這麼多父母虐待孩子的案件,仍有許多人認為,「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是成立的。他們不講邏輯漏洞,而強調說那些案件是特例。一個朋友對我說:「父母不愛孩子的,我估計是千分之一。」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可以上中國入口網站百度的「爸爸吧」、「媽媽吧」、「父親吧」和「母親吧」去看一看(方法很簡單,打開www.baidu.com後,點擊「貼吧」,然後單獨輸入爸爸、媽媽、父親或母親就可以進入相關貼吧),你會發現,以愛的名義虐待孩子的父母,或者不屑於借用愛的名義而直接虐待孩子的父母,實在太多太多,而對父母彷彿有刻骨仇恨的孩子,也一樣太多太多。我自己收到的信件中,至少有20%的信件談到了父母對自己的身體虐待或精神虐待,也有部分信件是做父母的意識到了自己對孩子的虐待,但他們控制不住自己,於是寫信向我求助。這是一個必須面對的事實。現代的臨床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一個成年人的關係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關係模式的再現。假若一個人沒有什麼理由地殘忍虐待甚至殺害其他人,那麼可以基本推斷,這個人曾被殘忍虐待過,譬如虐待小保姆蔡敏敏的珠海女雇主魏娟。從這個角度上看,最終展現在一個成年人身上冷酷的惡毒,可以回溯到他的童年關係,而且多數可以回溯到他與父母的關係。復旦碩士ZLL 在虐貓的時候,不過是把父親對待他的方式轉移到了貓身上而已。並且,這個事實還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很多人控制不住自己,或者冷酷地對待自己的配偶和兒女,或者殘忍地對待社會上的其他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無法面對自己有一個「壞父親」或「壞母親」的事實。我們的社會特別講孝道,即便父母虐待了自己,我們也要認為父母是對的。但是,這種理性上的接受不能遏制住他情感上的仇恨,而父母是不能恨的,所以他們把這仇恨轉嫁到配偶、兒女或其他人身上了。這種轉嫁機制,是很多惡行的基礎。經常有人給我寫信說,他想殺人,他想傷害別人。假若你和這樣的人對話,他們一開始會對你說,那些人如何如何對不起他,但隨著聊天的深入,他最終會承認,最對不起他的不是那些人,而是他的父母或其他「至親至愛」的人。在我們這樣一個特別講孝道的社會,「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會成為一個巨大的魔咒,讓我們寬恕那些虐待甚至殺死孩子的父母,也讓我們看不到惡最初是如何產生的,從而讓我們整個社會都不能面對相反的事實。在這一點上,我們需要向歐美國家學習,他們有一個較成熟的社會體系來監控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以及剝奪嚴重不合格的父母的撫養權。心理師這樣說:切記:要成為好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父愛和母愛是偉大的,這是整個人類不斷繁衍並傳遞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這遠不是說,一個人有了孩子就自動成了好父母。真愛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一點,並不斷檢討和反省自己對待孩子的具體方式。「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懶惰的邏輯,是父母們為自己開脫的最佳藉口,假若你特別迷信這句話,你對待孩子的方式就一定需要檢討。謊言(二):我愛你,所以你要聽我的這是我們社會最典型的一個愛的謊言,父母們用這個謊言控制孩子,老師們用這個謊言控制學生,男人用這個謊言控制女人,女人也用這個謊言控制男人。這個謊言是我們的一個集體無意識,它源自我們共同的一個經歷:當一至三歲的孩子蹣跚學步並開始探索世界時,大人們忍不住要替孩子們完成任務。譬如,孩子跌跌撞撞地拿玩具時,大人們遞給他;孩子四處爬來爬去時,大人們因擔心而制止他;孩子快樂地玩耍並大喊大叫時,大人們警告他們小聲一點。總之,大人們為了安全,為了「愛」孩子,嚴重妨礙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努力。並且,等孩子長大後,我們變本加厲地這樣做。譬如,幫孩子解決一切難題,替孩子作所有的決定,當孩子拒絕接受時,就以「愛」的名義強迫孩子接受。家長們在這樣做,老師們也在這樣做。這樣做,是在扼殺孩子的生命。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於選擇,當一個人不斷為自己的人生作選擇時,那麼不管這些選擇是對是錯,他的生命都會因為自主選擇而豐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會不斷增加。只有作過選擇,一個人才算活過。假若這個人的一生中都是別人在替他作選擇,那麼他的生命就沒有意義,不管別人給了他多少東西,不管那些選擇從理性上看多麼「正確」,他都會因此而虛弱無力。以愛為名替孩子作選擇,這會有極大的迷惑性。父母覺得自己做得對,孩子也不知道該怎麼反抗。但是,父母和孩子都會因此苦惱,父母發現,他們必須一直為孩子操心,而孩子則會經常感到「悶」、「煩」,甚至會有窒息感,就彷彿有人在掐著自己的脖子一樣。這種窒息感不難理解,因為父母替孩子作所有的決定,就是在從精神上掐死孩子的生命。並且,這種「掐」看上去是非常善意的,父母這樣看,孩子也這樣想,社會也這麼以為。理性很容易欺騙人,但情感不會騙人,被「掐」得厲害的孩子常常做出一些極端行為,來表達他們的真實情感。現在,父母替孩子決定生活、老師替孩子決定學習的情況愈演愈烈,而孩子們的反抗也越來越強,其常見方式是網癮和叛逆,而極端方式則是自殺和殺人。中國廣州近兩年屢屢發生中學生和大學生自殺事件,而且沒有清晰的自殺原因,看上去完全莫名其妙。我自己的理解是,他們多數是被這樣「掐」死的。極端情況之下,他們也會直接攻擊「掐」他們的人,這是廣州董姓大學生弒父的心理原因,也是一些中學生因老人勸誡自己好好學習而情緒失控並暴力襲擊老人的原因。這兩年中學生和大學生自殺的新聞越來越多,很多在學校裡做諮商的輔導老師也說,學生們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而這兩年明顯嚴重惡化。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家長和老師這些大人們替孩子作選擇的情況太嚴重了,孩子們的生命正被嚴重扼殺。心理師這樣說:切記:放手,給孩子自主的空間如果你真愛孩子,請尊重他們的獨立空間,請放手讓他們自主選擇,請不要從精神上殺死他們。謊言(三):我愛你,所以我們不分離大人常借愛的名義,而強迫孩子和自己黏在一起,這也是親子關係中常見的謊言。一個媽媽寫信說,兒子上中學後,再也不肯對她說心裡話了,她沒有辦法知道孩子想什麼,很焦慮。我回信說,這是青春期的必然特點,孩子必然要刻意與父母保持一定的距離,那樣才能保證自己的獨立空間,做父母的沒必要去做孩子肚子裡的蛔蟲,什麼都要知道。結果我收到這個電子郵箱發來的第二封信。原來,這位媽媽不會用電子郵箱,前面那封信是兒子幫她發的。這次是兒子自己寫來的,他贊同我的說法,「但是媽媽不願意接受」。這就很簡單了,和孩子黏在一起不分離,這不是兒子的需要,而是這位媽媽的需要。其實,她大可以承認這一點,對兒子說,「我需要你,所以請你離我近一些,和我說說心裡話」,而不必借用「我是為了你好」這種愛的謊言。父母和孩子黏在一起,通常情況下,都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因為獨立成長是源自生命的衝動,除非這個衝動遭到嚴重破壞,否則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不會樂意整天和父母黏在一起。父母嚴重地黏孩子,會造成很多惡果。最常見的是會阻礙孩子向外發展的動力,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需要,而停止了獨立成長,甚至都拒絕談戀愛,因為他們會覺得那是對父母的背叛。心理師這樣說:切記:請回到愛孩子的初衷做父母的,應經常問自己一句:這樣做,真的是為了孩子嗎?還是為了我自己?書籍介紹《為何家會傷人:讓愛不再是負擔》作者:武志紅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1/10/06作者簡介武志紅/資深心理諮詢師、心理學暢銷書作家。其代表作《為何家會傷人》出版十餘年來暢銷逾百萬冊。另著有《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為何越愛越孤獨》等心理學暢銷書。武志紅老師擅長以優美,易讀的文字向普羅大眾介紹專業心理學知識,引導讀者進行自我覺察,並以20餘年的豐富行業經驗,帶領為各種社會關係、親密關係,尤其是原生家庭關係所困的萬千讀者,一起踏上自我治癒與尋求幸福的旅程。延伸閱讀:還在買一大袋Costco貝果回家吃?它是麵包中最糟的選擇!專家揭:10類麵包中,最健康的原來是「它」你的「汗」若是這樣流,是腎虛警訊!其實女生也會腎虧...中醫師教你「護腎6招」逆轉年齡
-
2022-11-12 癌症.乳癌
類似長新冠腦霧易健忘的化療腦! 乳癌患者每3人就有1人
疲勞、憂鬱、腦霧、胸悶症狀,卻不是長新冠的後遺症,乳癌康復者長期後遺症也類似長新冠。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說,近兩年很多人關注新冠肺炎可能造成「腦霧」等長新冠後遺症,不少乳癌康復者也有類似問題,部分研究甚至顯示,每3人就有1人反映有這類困擾。今年乳癌防治基金會25周年大型病友會活動,現場聚集超過300人,並邀請知名藝人朱芯儀擔任主持人,她大方分享從確診乳癌至今的心路歷程。「有人稱他們是倖存者,但我更傾向稱他們為乳癌康復者」,張金堅說,台灣一年新診斷超過1.4萬人,近年5年存活超過85%,以此估計,台灣目前約有30萬乳癌康復者,因接下來隨存活期延長,面對的問題也可能大不相同,基金會將康復者照護協助列為重點之一,畢竟除對抗癌細胞,「活得快不快樂」「有沒有幸福感」也非常重要。今年基金會蒐集病友問題發現,有別於早年病友問題多聚焦治療藥物與成效,這次不少病友關注「癌後生活」,除了治療完後自覺比以前健忘、容易疲勞、失眠等身心問題,癌症對親密關係、生育議題的影響,也頗受關注。張金堅說,近兩年很多人關注新冠肺炎可能造成「腦霧」等長新冠後遺症為例,不少乳癌康復者也有類似問題,「有人把這個稱作化療腦,患者自覺記憶力變差、專注力變差、甚至有認知障礙等,部分研究甚至顯示,每3人就有1人反映自己有這類困擾」。另外,治療還可能引發長期心血管問題、骨骼健康、淋巴水腫等問題,疲勞、頭痛也不少見。至於,患者也關心癌症心理負擔引發睡眠障礙、外型改變影響伴侶關係,甚或處於生育年齡的年輕乳癌患者何時能懷孕?張金堅說,因治療癌症錯過生育年齡、難有「子」望該怎麼辦,都是不少乳癌康復者面臨的問題。這些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亟需被關注。張金堅說,乳癌病友癌後面臨性生活改變、生育問題等,過去有些病友會羞於啟齒;但這些問題一樣可向醫療團隊尋求協助。先前有一名確診時已經是三期的患者,不僅抗癌成功,在治療後還接連生了兩個小孩,基金會也補助部分費用,讓她帶著孩子出國圓夢。朱芯儀在病友分享,得知罹患乳癌後,從一開始震驚到化療後的皮膚、腸胃、掉頭髮等副作用,以及長達18小時的乳房全切以及重建手術。至於癌後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有沒有改變?朱芯儀說,術後真的有很多改變,更珍惜自己的身體,更疼惜三個寶貝孩子,至於老公則是「變得更體貼」。「癌細胞在我身上是挑錯人、算癌細胞運氣不好,我一定把你趕走」。今年病友活動除了比照往年公布「讓愛飛翔」病友補助人選,頒發優秀論文獎,同時也表揚乳癌領域傑出研究者。今年得獎者是連續多年致力乳房醫學會相關事務推動的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部主任曾令民教授。張金堅說,當患者確診為乳癌後,臨床醫師依據期別、腫瘤特性以及保險預算等,從化療、荷爾蒙藥物、標靶藥物、免疫治療藥物,以及本次病友會專題演講分享抗體藥物複合物(ADC)、小分子藥物以及生物相似藥等最新資訊,為患者量身定制、精準治療。張金堅說,乳癌康復者除於後續回診追蹤時,應針對復發與否及癌症治療可能造成的長期後遺症持續照護監測外,包括良好的體重控制、適度的運動,其實也有助降低復發以及長期後遺症。至於若因為身體形象改變等面臨性生活、生育問題等,一樣可向團隊尋求協助、一起克服,別讓後遺症拖垮癌後人生。
-
2022-11-12 退休力.自在獨立
體力變差,該怎麼拒絕幫全職子女帶孫? 專家一招教如何婉拒!
我是64歲的媽媽,有兩個女兒,因為小的比較早生小孩,那個時候我想說減輕孩子負擔,幫女兒顧小孩,可是,現在遇到老大第一胎,她也問我說「媽你可不可以幫我帶?」外面保母她不信任,而且經濟能力有限,可是我體力變差,時間都被綁住,還想多出去走走,實在不太想帶了,因為老大從小到大就比較敏感,如何婉拒女兒,才不會認為我偏心呢?(基隆孫小姐)現代婦女成為母親後,多仍待在職場工作,沒辦法獨自帶小孩,找最熟悉的家人擔任保母,當然是最好的,欣明心理成長中心所長謝玲玉指出,除了時間上容易配合之外,親子溝通會比與外人溝通容易,有一些教養意見需要媽媽幫忙,也好開口。再來就是經濟,特別對年輕夫婦來說,能減輕很大的負擔。不過,現在的人愈來愈晚生孩子,帶孫子對於老一輩來說是更吃力的,謝玲玉舉例,以前4、50歲就幫忙顧孩子,現在卻可能要60歲才開始帶,帶完孩子一輪歲數,自己都要65歲了,在體力、精神上是很大的考驗,因此,可以想知這位媽媽的無奈。量力而為 對敏感子女明講父母面對敏感的孩子通常會小心翼翼,不知道該怎麼辦。謝玲玉指出,如果子女性格上比較敏感,反而更要講清楚,讓女兒不會亂想,表達自己真的在身體條件上有限。具體舉生活上的例子,像是走沒幾步路就會喘。同時也把擔心說出來,表示自己很想帶,先前幫老二帶是因為年輕,現在則因體力無可奈何。謝玲玉建議,對子女的要求還是要量力而為,雖然不能全時全職幫忙帶孫,女兒自己有餘力的話,或許可以女兒帶、媽媽當幫手。另外,擔憂孩子給保母帶的品質,也可以向女兒提出自己能偶爾去找保母,看一看孩子狀況,通常保母不會拒絕「阿嬤要看孫」的要求。因為子女也有提出經濟方面的需求,如果媽媽真的有心,非常想要為子女出分力,可時不時再補貼一點給子女。養好體力 也可做臨托幫手謝玲玉指出,其實很多夫妻需要的是臨時托嬰的協助,因為常有一些難以應付的突發狀況,或是夫妻需要經營兩人關係,去約約會,特別對孩子年紀較小的家長是很大的幫助,可向子女表達能協助臨托,「但要提早說。」這位媽媽對子女要求有點難啟齒,謝玲玉表示,熟齡阿嬤難為的是一方面希望有自己的生活,一方面又覺得要幫忙帶,但是現在的人有更長壽的趨勢,活得久,如果身體不養好,反而年紀更大時會麻煩到子女,其實把體力顧好,對子女來說也是很大的幫助。
-
2022-10-28 養生.親子教養
養兒子老比較快! 研究指出:兒子養久父母智力下降
養小孩費心又費神,不過近期一項研究指出,養兒子比養女兒還辛苦。研究發現,有兒子的父母衰老得比只有女兒的父母還快。據《鏡報》(Mirror)報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項研究指出,需要養育兒子的爸媽,可能會衰老得更快。隨著年齡增長,養育兒子的父母大腦處理能力下降得比養女兒的父母還快。這項研究針對美國13222名50歲(含)以上的父母,進行長達18年的智力測驗。受試者中有82.3%的父母至少有1個兒子,而61.6%的受試者為女性。受試者需要在研究中解數學題、倒背數字,並且背下研究人員朗讀的單字表。研究剛開始時,男孩的父母跟女孩的父母智商水準相當,不過隨著孩子長大,父母老化,男孩父母的智力水準就變得比女孩父母的智力水準要低。研究還發現,父母生越多兒子,大腦衰退的情形就越嚴重。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專家沃芙娜(Katrin Wolfova)在研究中提到,與沒有兒子的父母相比,有多個兒子的父母認知能力退化得更快,因此推論兒子的數量與父母的健康狀況有關。專家認為這項結果與生理性別無關,因為在父母身上都觀察到認知能力退化的情形。除此之外研究也指出,女兒能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與情感支持,因此對於父母的健康有益,能夠降低父母罹患憂鬱症和失智症的風險。
-
2022-10-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他們確診之後
【編者按】在新冠肺炎疫情接近尾聲,本週以這主題刊登三篇醫病不同背景的作者寫出他們的看法。張女士在兒子與先生先後染疫康復後,寫出兩位家人與自己的感受,讓人感受到溫馨和睦的家庭如何化危機為轉機。一位剛回國不久的感染科醫師寫出赴美進修回來後,看到目前台灣防疫政策與美國的差異,分享他的看法,並呼籲社會應該以理性、生物醫學角度看待事情,重要的是藥物準備好,心態調適好而不是以此做為政治的表演場域。一位精神科醫師提出防疫期間種種措施對病人與家屬的影響,尤其是這期間住院的病人受到很大的身心壓力,以及對醫病關係以及醫療人員的影響。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帶給我們更多的省思,能夠以正向的心態迎接充滿希望的明天。今年六月份,在軍中服役的大兒子,是我們家第一個確診的人員,由於他們過的是團體生活,隨著同僚一個個確診,我心裡就有種不祥的預感,覺得他不確診也很難。果真在一個星光明亮的夜晚,我們家的群組裡傳來大兒子發燒又退燒、還會頭痛、流鼻水、咳嗽的訊息,我立馬覺得大事不妙,嚴正以對,並留下「多喝水,早點休息,如果明早症狀還很明顯,就趕快快篩」的訊息。第二天早晨,正如我們所想的,兒子的快篩劑上出現兩條線,他自行就醫,由醫生開藥讓他服用,就請他依規定完成七天的隔離,他也遵從醫囑在他的另一間房子裡完成隔離,由於他平時都在部隊裡沒有回家,所以我和先生算是逃過一「劫」,不用稱之為「密切接觸者」,免隔離。 兒子說:「雖然只有短短的七天,但時間好像都拉長了,每天,我都在日出、日落之間算時間,剛開始第一二天,還覺得能有時間在家休息,是件美好且幸運的事,但到了第三天,就有種度日如年,度秒如日的感受,覺得時間怎麼過得那麼慢,那時候,我就希望身體趕快好起來,我要回到工作崗位去,和同事們一起工作,我也才發現原來能夠付出體力與腦力,和大家一起工作,是一種幸福。」所以兒子除了剛開始那兩天身體不適,都躺著休息外,後來他身體較好的其餘時間,他都會做靜態運動,打打電動,每天固定向衛生單位及診所回報身體狀況,時間就過得快一些了。兒子確診隔離期間,由於我還在職場上上班,無法為兒子做什麼,所以兒子的所有事情都是由退休的先生全權處理,先生好像接獲了一項重要的任務一樣,只要三餐時間一到,先生就在群組裡問兒子要吃什麼,兒子點了餐之後,先生就順了他的意,幫他送餐,讓他隔離期間都能吃到自己想吃的食物,一些生活必要用品先生也一併送貨到府。不管先生每天要去哪裡或是有既定的游泳行程,他都一定會挪開時間幫兒子送餐,他覺得這件事很重要,能夠把兒子吃的事情處理完善,兒子才能早日恢復健康,重見陽光,而時間就在他每天固定送餐的行程中過去。當兒子解隔離後,他對先生的感謝溢於言表,他跟先生說:「謝謝爸爸對我的貼心與照顧,讓我能擁有良好的體力,在休養生息七天之後出關,當我面對迎面而來的久違陽光時,我心裡非常雀躍與感恩。」兒子說確診康復後的他,除了還有一些咳嗽的症狀外,其餘的症狀都不見了,這多虧了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而我看著面前對我和先生講出感恩話語的兒子,瞬時覺得才七天的時間,就好像經過多年的修煉一般,變得成熟又懂事,他竟然七日成長,實在令人窩心。電視劇「一把青」裡有句話說得好「往前走,日子就會跟上來」,確實如此,我們都在前進的腳步中,締造一個又一個不同的故事,也在時間的消逝與記憶的推疊中,把發生過的事情忘卻,就在兒子確診過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先生在我們上班時間裡感覺身體不適,為了不影響我和兒子們的一切,他自行到醫院就診快篩陽性確診後,就整好行李到另一個住處進行隔離。還好這個住處裡的冰箱,平時就冰有一些可煮的食物,諸如牛肉麵、水餃、泡麵等,還有煮水壺可煮開水,所以吃的方面即使我們沒時間送餐,也不會立即產生問題,這個住處裡還有洗衣機,可以清洗衣物,讓他每天有清潔的衣服可以穿,只要帶好手機,每天向衛生單位做好身體狀況的回報,他的小日子是過得挺愉快的。先生說:「也不知道去哪裡確診的,真是令人討厭,雖然關在這裡,每天有吃有喝的,但不能出門總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我確診的前兩天,身體較為不適,頭很重,身體也不輕鬆,但服藥過後,加上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休息,所以到了第三天,就覺得身體好很多,很想趕快解隔離。」但解隔離的時間依規定是要七天之後,所以再怎麼難以忍受,還是要依法行事,才不會招致嚴重罰則。由於先生從以前到現在,對於手機的操作都不熟悉,簡直是各項網路運用的生活白痴,所以對於確診後的他,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學會跟衛生局人員及診所醫生聯絡上的,對於這點,我很好奇,因為平時我們請他做一些設定的時候,他都說他不會,靜待下次時機到來,我再來做進一步的確認。平時喜歡閱讀及寫作的我,時間很好打發,可是對於沒有什麼靜態嗜好的先生來說,隔離時間恐怕是他夢魘的開始,這就是為什麼他三不五時就打電話來跟我視訊,因為他無聊,無事可做,又不喜歡做一些靜態運動,所以閒到無話可說的地步,只好隨時打電話來找我,因為他跟兒子們沒有親蜜的親子關係,所以他也不會打電話給他們,不過兒子們倒是貼心,先生隔離期間,他們也會在空餘的時間幫忙送餐,讓先生在疫情侵襲期間,心中感受到溫暖。朋友傳來防疫茶秘方,我趕快依樣畫葫蘆,一鍋煮朋友說的防疫茶,一鍋煮澎湖特有的除疫風茹茶,還準備了維他命C、水蜜桃、黃金奇異果、蘋果及檸檬酵素、益生菌,以及一些可以殺時間的零食等,讓先生在隔離期間,除了品嚐到食物的美味外,還兼顧到健康與營養。先生確診期間,他好像突然頓悟人生,他說:「以後,妳想做什麼就去做,想去哪裡旅行就去,我不會再持不同的意見,也不會因為省錢而凡事裹足不前了。」哇!太好了,先生能夠從確診中疫想心開、參透人生,我應該算是先生這場疫情確診下的獲益者,讓人感恩疫情,感恩一切。
-
2022-10-17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牙醫師藍英哲改善受刑人口腔衛生 「不要再染黑」也改變他們的生命
屏東縣萬巒鄉衛生所、大門前面的公車站,幾位從衛生所看完病出來的老人家正在等公車。當地公車幾個小時一班,老人家忍耐著南台灣的烈日照射,不曉得要等多久才有車可搭。一位穿著醫師白袍的男士忽然出現在衛生所門口,招呼老人家們等一等他,說休診時間到了,他去換掉醫師袍,開車載大家。老人們很開心,紛紛大聲嚷著「多謝多謝藍醫師」。藍英哲醫師,民國77年起在萬巒鄉衛生所擔任牙醫師,不但是整個萬巒鄉唯一的牙醫師,負責照顧全鄉人的牙齒;還經常兼任鄉間長者看診後的司機,開車一一送他們回家。彼此結成好朋友。利他精神早萌芽,從醫後號召偏鄉醫療團。這樣的利他精神,藍英哲似乎天生就有。中學在台北念建國中學,又在台北醫學院念牙醫系,畢業實習他原本還是留在台北的,卻因為班上一位越南僑生想在台北打工賺生活費,藍英哲便將機會讓給那位僑生。兵役退伍後回家鄉屏東開業,卻又因為萬巒鄉衛生所的牙醫師去世,萬巒鄉沒了牙醫師,藍英哲竟將自己的診所收了,下鄉接棒去了。在萬巒鄉衛生所期間,藍英哲需要支援其他偏鄉。偏鄉貧瘠的醫療,進一步催促藍英哲在屏東縣牙醫師公會發起山地離島偏遠地區巡迴醫療團,並出任第一任團長。這個醫療團後來榮獲醫療奉獻獎團體獎。似乎可以說,從號召醫療團開始,藍英哲以「組織」型態落實他的利他精神;因此,後來成為虔誠的佛教徒後,藍英哲加入福智文教基金會當志工,甚至「變本加厲」成為全職志工,組織福智義診團,帶領各科醫療人員往山地偏鄉義診。藍英哲不諱言,自己全副心力投入志工,曾經掀起家庭風暴。那時他大概45歲,執業收入一個月幾十萬。全職志工,銳減至每個月兩萬元不到,而且忙得幾乎完全忽略兩個還在中小學的孩子。孩子年紀小,無法理解「為什麼別家醫師的孩子可以過好日子」,也不諒解父親的選擇。藍英哲靠著福智團體的課程,才終於逐漸改善緊繃的親子關係。孩子現在都長大了,也有了很好的事業,藍英哲回顧往事,覺得那是孩子對父親的考驗,自己「因而學習了如何真誠、耐心的幫助他人」,對於日後為受刑人診治助益很大。偶然開啟診治受刑人之路,至今已七年。藍英哲是七年前偶然的因緣下開啟「進出獄所、診治受刑人」的特殊生涯。起初只在台東的矯正機關泰源技能訓練所為受刑人診療口腔疾病,不久後台東東成技能訓練所「慕名而來」,於是一個禮拜有三天,藍英哲在台東的獄所開六個診。前兩年又增加屏東監獄看診,今年再增加台東監獄、岩灣技訓所。可以說,已長達七年,藍英哲的病人幾乎都是受刑人。替受刑人看診,這是多數同業避之唯恐不及的苦差事,獄所因此非常缺乏醫師。藍英哲答應到泰源技訓所看診之前,泰源技訓所同時間有兩百多位受刑人病患等待治療,從提出就診需求到實際看到診,至少等三個月。前往技訓所路途周折,一來一回奔波400公里。泰源技訓所位置偏僻,藍英哲從屏東前往,路途相當周折。他要透早出門趕早上七點的火車,花兩小時從屏東到台東;再搭一小時接駁車,抵達泰源技訓所;或者搭20分鐘接駁車到東成技訓所。一來一回奔波400公里、車程六個小時,收入還遠不如一般開業。藍英哲卻說自己既然發心,自不計較「本益比」,堅持了下來。也有許多人不解「幹嘛辛苦幫忙犯了罪的人」,藍英哲的回答很簡單:「醫師是救護者而不是懲戒者;受刑人既然是病人,幫助有病痛的人減輕病痛,天經地義。」即使屏東監獄收容有愛滋病患,藍英哲做好防護後如常看診。這麼些年與受刑人接觸下來,他確實瞭解到受刑人有許多值得關懷、需要幫忙的地方。像有一個病患,胸前戴了一個小女生的相片,不離身。原來,女兒才四個月大,他就進了監牢,父女十年來沒見過幾面,非常生疏。病人述說時語氣表情充滿懺悔,藍英哲趕緊鼓勵他未來好好努力補償:「希望我這樣說能帶給他們一些溫暖、光明和希望,未來不再沉淪。」「不要再染黑了!」一語雙關感動受刑人。「看牙不是只幫助受刑人口腔衛生改善,而是生命的真正改變,」藍英哲說。受刑人有的吃檳榔、抽菸,累積大量牙垢,幫受刑人洗牙的時候,他藉機勸受刑人戒菸。有一名受刑人將他的話聽進去,半年後再來洗牙,跟他說:「請幫我把菸垢清乾淨,我戒菸半年了,還有一個月就要出獄。」藍英哲欣慰又感動,看診結束時刻意說道:「我幫你清乾淨了喔,不要再染黑了。」這名受刑人聽懂了他的一語雙關,站起身,回過頭,恭敬的對藍英哲一鞠躬:「醫師,謝謝您!」藍英哲說,要改變一個人很難,「但是只要有一個人願意改變,你所做的就有價值。」有溫暖互動也有遺憾,他曾灰心又再奮起。然而,藍英哲心中也有遺憾。「藍醫師,您是我生命中的貴人,這一生很感謝您。」一名受刑人出獄前寫給藍英哲這樣的小卡片。這名受刑人五十多歲,已入獄十幾年,上顎牙齒全無,下顎僅剩零星幾顆,幸運的得到做假牙的批准。藍英哲協助他裝好假牙,預約出獄後引他接觸學習團體。受刑人在今年一月體面的出獄,藍英哲曾特地北上探望,邀他等學習團體開課了去參加,慢慢修復與家人的關係。可惜沒有來得及,他出獄不滿三個月就自殺了。藍英哲難過的思考:為什麼十幾年牢獄都熬過了,出來了反而踏上絕路?醫師大多對到監所看診有所畏懼,台東東成技能訓練所衛生科長徐志民說,藍英哲單純將受刑人當成病人,認為法律已經給予他們適當懲罰,不能另外剝奪他們就醫權利,應該讓受刑人得到應有人權。徐志民讚美藍醫師體恤受刑人,幫受刑人做假牙,只收材料費用。藍醫師自己卻因長期工作,手部握拳出現板機指。他曾提醒藍醫師適度休息,但藍醫師不願受刑人久等,不肯間斷看診。民國103年,藍英哲疑因過度勞累且有家族性高血壓沒控制好,發生腦幹中風,就醫後奇蹟式復原。許多人勸他,不要再長途奔波這麼累,藍英哲承認有時體力透支,但他拒絕棄捨使命:「生命的價值不在長短,而是一生中做了多少利益別人的事。」對於獲得個人醫療奉獻獎,藍英哲說,得獎是策勵,提醒他不要浪得虛名,要能名實相符。他很感謝牙科團隊、家人一路相伴支持。藍英哲曾遭受刑人提告,目前仍在法院審理。他坦言,知道的當下很錯愕、灰心,但之後調整心態,當成一種學習,「學習如何增長智慧去面對這樣的人」;並且仍然相信絕大多數病患都是感恩的,期勉自己幫助他們的心永不退失:「我清除的是他們牙齒上的汙垢與病根,他們則是給予我機會清除自心的雜染與無明。」藍英哲小檔案年紀:66歲出生地:屏東學歷:台北醫學院牙醫學系現職:寶建醫院牙科負責醫師法務部矯正署屏東監獄特約醫師台東泰源技訓所特約醫師台東東成技訓所特約醫師經歷:人安牙醫診所負責醫師萬巒鄉衛生所牙醫師高雄慈悅牙醫診所屏東縣牙醫師公會山地偏鄉離島地區巡迴醫療團第一任團長得獎紀錄:衛福部健保署頒發104年感謝解決矯正機關收容人牙科就醫問題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頒發111年特殊貢獻獎銅質獎主要事蹟:●近7年來,每周屏東往返台東,深入台東獄所幫收容人看牙。●深入偏鄉醫療,1998年屏縣牙醫師公會發起山地離島偏遠地區巡迴醫療團,擔任第一任團長,帶著簡陋器材到山上為學童看診。●成為福智志工後,籌組福智義診團,每月到偏鄉山區看診、衛教宣導。
-
2022-10-08 退休力.自在獨立
第二人生追求成就感、第三人生追求意義感!丁菱娟54歲華麗轉身,找回喜歡的自己
「我覺得人生上半場的第二人生追求的是成就感,到了中場之後的第三人生所要追求的是意義感,就算是工作我也不要以賺錢為目的,而是思考有沒有意義」,影響力品牌學院、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丁菱娟,在其人生高峰期54歲時離開董事長職位,創立新事業,華麗轉身的她,從寫作到集結成書、從演講到輔導創業,將54歲以後的自己當成一個很大的實驗劇場。回想中年時期的「改變」,丁菱娟說,應是源於自己害怕沒法再學習成長吧。「我覺得當時的自己有點位高權重,當董事長十多年、有很棒的團隊、創造不錯的佳績,但我發現內心反而覺得沒有挑戰性,也覺得慢慢需要把舞台讓給年輕人,因此覺得有點揮灑不起來了」。自在生活 不想再為錢做事丁菱娟表示,人大約在50歲時會想很多事情,當時的她思考著,這樣的日子還可以過多久,自己總有一天會退下來,同時也愈來愈懷疑大家尊敬的是自己的頭銜或是個人,「我覺得繼續留在原來的位置,成長的空間會愈來愈小」,有了這樣的想法後,丁菱娟開始規畫並有意識地培養接班人。重視生活儀式感的丁菱娟,在54歲時為自己辦了一場告別人生上半場的演唱會,開啟第三人生。丁菱娟是在離開職場後才問自己想要做什麼事情,「我不想再過朝九晚五的日子,不想再為錢做事」,聽到心底聲音的她,開始盤點還有什麼想做但沒做的事,「除了吃喝玩樂,我還是要有一點工作,只是工作性質不像以前那麼緊張,我希望把人生的自主性抓回來,所以我開始寫作。」丁菱娟發覺透過寫作獲得了很大的力量,除了讓心情穩定下來,也可以落下思考,過程中有助於自己釐清很多事情,「後來出了書《享受吧!50後的第三人生》,其實就是我離開職場後,在沒有職銜光環下,實驗如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開心創作 每年挑戰3任務丁菱娟每一年會給自己三項任務,包括:完成一本書、挑戰一項運動、選擇一處自己喜歡的地方或國家待上一個月,好好感受生活。受到疫情影響,今年的運動與出國任務,也做了些調整。丁菱娟為自己安排了很酷的爵士鼓學習,同時為新創立的影響力品牌學院,新建了一個「CEO品牌體驗俱樂部」的社團。「除了上課,我想帶領大家用體驗的方式,去看看台灣很多很棒的品牌,以及他們的品牌故事,在生活中體驗美學經驗」。如今的丁菱娟,有意識地持續做著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生活過得緊湊而開心。身為暢銷作家、專欄作者,同時也是創業家、創業導師,生活實驗者,她經常在媒體上分享職場工作的觀點,以及活出自我的期許,影響許多年輕人及熟齡人士。她說:「我喜歡一直創作,做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自我突破的過程很開心,做自己喜歡又擅長且可以實踐的事情,一步步築夢踏實、完成自己當初想要改變的改變,我很享受這個過程。」中年改變第一步 了解自己要什麼【聯合報/文/何雅玲】「找到自己、找回喜歡的自己」,是中年很重要的一個命題,而心態則是改變的第一步,談到中年困境與再就業,丁菱娟以自身的經歷與觀察分享,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將心態擺好、有所取捨,有意識地累積自己,有勇氣的踏出第一步,不管成功與否,至少讓自己不留遺憾。人到中年,想「找回自己」的這份心情,其實是強烈的,只是被隱藏了而已。丁菱娟覺得到了中年會比較有自信、體驗也較多,想做自己但沒有勇氣踏出那一步有些可惜。當然,願意踏出那一步的人,有成功也有失敗,但至少人生不會有遺憾,如果想要改變,就要有意識地累積並行動,不要等到無力改變才後悔。如果你還在第二人生,不管還在職、想轉業或被退休,丁菱娟建議多發展自己的第二興趣,不論未來是否可以成為生財器具,至少在生活上會有一些改變。以前的丁菱娟,為了工作每天加班,捨棄了歌唱、畫畫等興趣,連親子關係都有點緊張,「後來我驚覺不能如此,我要去把我喜歡的那個丁菱娟找回來」,她說:「我重新找回我的興趣,我的生命出現了改變,工作時想到即將到來的繪畫課程,那個愉悅的心情讓工作效率更好,沉浸在畫畫時也忘卻煩人瑣事,自己也變成比較有趣的人。」
-
2022-10-07 退休力.理財準備
拒當下流老人!財經作家江季芸:不管親友、子女借錢,一次是底線
今年揮別職場的助理教授江季芸,40多歲就開始自己的退休大計,穩健朝年領百萬股利的路上邁進!她說,賺錢與投資固然重要,可是想要退休後高枕無憂,最重要是「懂得守住錢」。 她看過父執輩有太多人,因為金錢借貸而撕破臉,到最後落得手足、親友形同陌路。「有些人因為心太軟、太善良把錢借給親友,最後要不回來,反而讓自己陷入經濟拮据,甚至還要向別人借錢來過日子!真是有苦難言、後悔莫及。」 拒當下流老人,借錢一次是底線 在江季芸的退休理財計畫中,並沒有特別界定出所謂的「金錢界線」,但內心卻有一把尺在衡量,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讓對方著想-「讓對方為自己的財務、人生負起責任。」 「我有思考過,若真有親友向我求援時,我會提供的底線金額大致是多少。而且我會明確告知,就算這次在金錢上援助,也只會給一次機會,之後絕對會堅定拒絕!畢竟自己的退休金自己存、自己的退休金自己保護。」 那如果是自己的子女,江季芸的「這把尺」也是同樣原則嗎? 她的答案是肯定的,「留錢不如留下觀念,就算是只買一支原子筆,我也會讓他了解各種文具的價格區間,定價多少算是落在合理範圍。什麼樣的價格偏貴?什麼樣的價格是便宜?我告訴他,股票價格也會有類似這樣的高低起伏波動。」 江季芸在孩子小時候,就開始教導「生活理財」,讓孩子練習記帳和分配預算,因為理財不只是股票投資,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都和金錢息息相關。她很早就灌輸孩子觀念-長大後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起完全責任,包含對自己的財務負責。 「而且我會讓孩子知道,媽媽是說到做到的人,我是玩真的。如果你犯了錯誤,你就要自己去承擔後果。」 不幫還債,別讓孩子有錯誤期待 江季芸說,她曾看過一位女生,不停辦卡、刷卡成了卡奴,負債越滾越大,積欠近2百萬元卡債。她的父親不得不出面與銀行協商,幫她還了債,但這女生完全沒學到教訓,後來又欠了幾十萬元,而一輩子省吃儉用的父親只得再度出來幫忙,「這樣的故事絕對不是少數!」 「後來這女生跟著別人去投資期貨,以為很好賺,又欠了將近30萬元,這次不敢跟年邁的父親伸手要錢,所以到處借錢。你覺得她有學到教訓嗎?我覺得沒有。她是萬惡不赦的人嗎?她也不是,她只是一個無知、沒有金錢觀的人,所以讓自己落入了這樣的下場。」 江季芸提到,如果不想老後落得為子女還債的下場,最好從小就要教導子女財務觀念。 「當子女長大後才不會有錯誤期待,以為哪天他們負債了,父母會幫他們清償。也別不好意思去婉拒親友要求,畢竟退休後如果想要有尊嚴、不倚賴子女的自在生活,我們最好還是好好守護自己辛苦存下來的老本。 」 她說,若子女成長過程裡,都被父母「顧牢牢」,甚至予取予求,未來當父母年邁無法再負擔時,可能還會引爆家庭的財務危機。江季芸補充道,父母財力足夠時,當然樂意為心愛子女出錢出資,但資助金額與範圍最好能「事先說清楚」,以免親子之間的想法有落差,最後反而傷錢又傷感情。 忌談金錢,反而傷錢又傷感情 「我發現亞洲人常不好意思開口講錢,甚至以為『談錢傷感情』。其實,看過身邊很多例子以後,才發現如果一開始不把錢講清楚,到最後才會真正傷到彼此。」 江季芸說,許多成人親子之間,對於父母是否應出資協助子女買車、買房而產生衝突,其實這大多來自彼此的錯誤期待,「金錢常是造成親子關係緊張、甚至決裂的原因。」 好比子女理所當然覺得父母會幫忙錢,最後卻落空而心生不滿;也有爸媽覺得子女不體貼他們退休、已無金錢收入來源,卻還要來挖錢而埋怨不孝,這些案例司空見慣,甚至引發社會案件。 她說,現在多數人已無「養兒防老」的心態,但千萬不要落入「養老防兒」的窘境!「我們這一代人要懂得自我照顧,同時也要讓子女懂得照顧自己,當然,也包括金錢。」●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搭上計程車後,懷疑司機想繞遠路,出聲請司機聽我的!下車後察覺司機是對的.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認識死亡,有助了解人活在世上的意義!面對生命終站5大要點:不爭不奪、多施多捨,永保赤子之心
-
2022-10-05 養生.親子教養
小孩省餐費為買Switch 千元存款被迫上繳網轟「過分」
小朋友遇到想買的玩具時,有些人會選擇自己存錢來買,不過日前有位母親指出,大兒子為了買電動玩具Switch,把每天餐費50元省下來,還在學校幫忙代寫作業來賺錢,努力存到幾千元,沒想到老公叫兒子把錢繳出來當家用,掀起網友討論。一位母親在「爆料公社APP」發文表示,她和老公兩人薪資加起來約8萬元,在雙北養2個孩子,還要負擔房貸,每個月現金流很吃緊,夫妻也幾乎沒辦法花錢。兩個孩子就讀國小,而且因為夫妻工作忙碌,沒時間準備早餐,所以每天會給孩子50元買早餐,除此之外沒有零用錢,也沒辦法花錢讓他們上才藝班、安親班。不過,前陣子她和老公發現大兒子手上有幾千元,一問之下才發現「兒子太想買Switch,就把每天早餐的50元省下來,還在學校幫忙同學代寫作業、罰寫來賺錢」。因為夫妻兩人的現金流吃緊,老公馬上就要大兒子把積蓄全部拿出來,大兒子立刻拒絕,並強調「這是自己的私人財產,爸媽也沒有權力命令他上繳」。緊接著老公就大發雷霆,揍了大兒子一頓,還把大兒子最喜歡的玩具跟漫畫弄壞,再把兒子存的幾千元直接搶走。過了一段時間後,因為家裡現金流又再度吃緊,老公再叫兒子上繳積蓄,這時大兒子說「這段時間我每天早餐錢都花光,沒有存錢」,沒想到老公卻反問兒子「怎麼亂花錢?」兒子馬上反駁「存了錢就被搶走,誰要存錢?而且早餐錢拿來吃早餐,這才不是亂花」。貼文曝光後,引來網友批評,有人直呼「你們夫妻倆好誇張,才幾千元也要搶,這麼可憐還生小孩」、「沒能力也不會教育小孩,何苦殘害他們?」、「這種爸媽好悲哀」、「可悲的父母,請爸爸少在那邊道德綁架,小孩憑自己能力賺錢,為什麼要被收割」、「妳老公真的有夠扯」、「小孩自己有能力,爸爸為何要收割他的錢呢?父母是不是要更努力去賺?」、「你們自己有問題吧,換個立場想就會知道自己有多可惡」、「如果是我兒子的話,會很心疼,告知他早餐錢不要省,這樣早上才有精神」、「你們真的是很糟糕的父母,兒子之所以要自己存早餐錢,還要花力氣賺其他錢,就是因為父母沒辦法買他想要的東西,他自己賺來的為何拿走了還要打他?後續還要再跟他要?你們教育真的很糟糕!」
-
2022-09-24 退休力.自在獨立
離開待20年公司,一年內歷經罹癌與母親離世!鄒開蓮退休4點建議:擁抱生活,超前部署40歲就開始
幾年前的跨國會議上,與會者因意見不同爭得面紅耳赤,主持會議的CEO拍桌:「嘿,各位不用這麼激動,這裡沒有人喪命好嗎?我們只不過是要買廣告。」世界展望會董事長鄒開蓮笑著憶起當年還在雅虎奇摩時的一場會議。她這兩年帶著展望會做數位轉型,朋友不解:「又沒有業績壓力,妳幹嘛那麼認真?」她總是想起那場會議,因為現在做的就真的「攸關人命」—「我們每增加一個資助人就多幫助一個生命,改變一個孩子一生。」她相信孩子應該被保護、被賦能,每個孩子值得擁有更豐盛的生命,她用過去的專業,協助展望會更有效率、有效能從事服務。距離那場跨國會議也才幾年光景,物換星移,曾經戰功彪炳、一年國外出差20趟的鄒開蓮,這兩年過著完全不同生活。罹癌母逝 親子關係緊繃2020年,55歲的鄒開蓮離開待了20年的雅虎公司,那年,是鄒開蓮生命的關鍵轉折—她被診斷出罹患乳癌、母親離世、和青少年兒子關係緊繃;同時,疫情使她哪裡都去不了,日夜和家人待在家,終於有時間與空間好好和孩子過生活。更早之前,轉速快、日夜顛倒的跨國、跨時區工作,讓她隨時處於工作狀態、沒有下班、無法安靜、不會放鬆,她白天疲憊、晚上失眠,與青少年兒女相處時,也沒耐心聽孩子說話,只想解決問題,忘了有時候孩子只是需要有人傾聽。工作給她成就感與人生舞台,也致使她生命其他面向的匱乏與缺席。那幾年,她常常懷念天性裡快樂、愛笑、開朗的自己,「我感覺自己緊繃太久,生活其他的東西都褪色了。」那時候的她有許多人生角色:人母、人妻、人子、跨國企業主管,每個角色都是壓力,都無法享受其中。2019年的她已萌生退休念頭,加上2020年一連串事情,她視為上天給她的訊息:「鄒開蓮,妳該改變了!」斜槓思維 做出專業效率離開職場之後的鄒開蓮忙碌依然,她從只做一件事,變成做許多不一樣的事—她出任許多公司董事,也作為某些新創公司的顧問,還演講分享數位轉型,錄製給經理人的線上課程,目前正在寫書。其中著力很深的展望會數位轉型,這兩年因科技更新,提升效能效力,也善用數據展開更多的機會。例如捐款人從刷卡、入帳到確認,過去需要一周,而數位化後只要一天的時間,成本也下降了。又例如透過數位通路,今年「飢餓三十」共有1.7萬人參與,參與人數和募款金額是過去的好幾倍,而且帶來很多新面孔、年輕資助人。擁抱生活 修補家庭關係事情雖然不少,但鄒開蓮開始有餘裕放慢腳步過生活,可以和青少年兒子聊天、與已在上班的女兒分享職場經驗、和家人在每個周末夜晚共享家庭時光一起禱告,她也常常早晨起床發現天氣正好,便將原訂行程取消,跟先生一起去打高爾夫球;這些都是過去的她未曾享受過的生活。這兩年,周一到周五的早上9點,鄒開蓮都準時到線上禱告報到,線上禱告群組來自還在雅虎工作時的辦公室團契,疫情起、鄒開蓮離職,禱告改為線上,這兩年成員幾乎全勤參與,讓每一天有力量的、嶄新的開始,變成開啟每日的重要儀式。「我們在上班的人很容易不小心就把工作當神來拜、把金錢當神來拜,」鄒開蓮回想這兩年離開工作之後,她真正擁有了生活:「但是身心靈是分不開的,靈好了,我們會用不同的態度愛自己。」過去叱吒台灣網路產業的鄒開蓮,現在每日的滿足來自於和家人的親密感、能夠有耐性面對生活裡的小事,可以感官全開看見綠樹、聽見鳥鳴、感受到白雲微風好天氣,這些許多人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是她曾經失落而今拾回的珍寶,「我覺得我很幸福,自從離開全職的工作,上帝給我超乎我所求所想。」而她相信,還能更好。鄒開蓮4點建議:退休超前部署,40歲就要開始中年必須及早為退休準備,要意識到「退休不是停止」,但需要「不停」預備,退休前才預備是來不及的,鄒開蓮建議,趁著40幾歲精力旺盛時先部署以下4件事。1.理財:鄒開蓮和先生仍在工作時,每3個月會盤點家中財務總表,離開公司前也計算出全家未來數年所需的費用。尤其退休後不再有固定薪水入帳,更需要評估資產現況。2.人脈:目前鄒開蓮除了世界展望會董事長,還任中磊電子、基富通、香港PCCW、台達電等董事,也在教會服事,貢獻所長,這些機會都是她在工作之外的人脈累積。她建議平時就要建立不同領域的朋友關係,無論是做顧問、志工、參加社團,或是兼職工作,擴張生活圈交朋友,幫自己預備好。3.健康:從40歲開始,鄒開蓮每年做完整健康檢查。退休之後,開始跑步、打高爾夫球,找到喜歡的運動身心滿足。4.夫妻關係:鄒開蓮和先生有共同信仰、相仿的價值觀,即便如此,她仍坦承要學的還很多,夫妻倆不久前還一起去教會「夫妻營」上課。
-
2022-09-08 醫療.懷孕育兒
生男孩100分,生女孩「也」不錯?謝依霖:你的用詞傷還到我的小孩了
謝依霖(Hold住姐)目前育有一子一女,前幾日(25日)在臉書分享自己在決定不生下一個之後,有些人會跟她說「現在這樣已經很好了,一男一女已經一個『好』字了」。雖然這好像是一句稱讚的話,但這個「好」字讓她有感而發......生男孩100分,生女孩「也」不錯,你的用詞傷害到我的小孩了!生孩子不是任務、不是考試也不是在玩遊戲。湊一個「女子」字對於生完女兒再生一胎兒子,湊個「好」字,謝依霖表示,有什麼好湊一個好字的,那生三個女的呢?湊一個姦字?生兩個男的湊一缸孑孓?登革熱?如果一男一女叫做『好』,好像有點其他排列組合都「不夠好」的感覺。生孩子也不是在玩遊戲,要湊滿字數就送大禮嗎?大家有遇過類似的情況嗎?當妳的寶寶是女生時,旁人都說「再生一胎,湊一個『好』字」或是「下一胎再拼」這種話,但如果寶寶是男生時,聽到的卻是「好厲害,好會生」、「100分」,但好像比較少人會說「再生一個女兒」、「生女兒100分」。尤其是在老一輩的觀念中,「男孩」要傳宗接代,妳嫁進來就是要生孩子,並且要「生男孩」,因此當妳只有生女孩時,妳就是還沒有「完成任務」。有網友留言「我生了一男一女也是常常莫名被長輩說好厲害欸100分」,但生男孩「100分」這個分數的概念又是從何而來?謝依霖幽默回覆「那我媽生4個女生幾分?有倒扣機制嗎?指考?」,生孩子又不是交作業或考試,怎麼還有人幫妳孩子的性別打分數!女兒「也」不錯謝依霖分享了自己在懷女兒時,早餐店阿姨得知寶寶是女生後的反應「『沒關係啦』,女生『也』很好」,這個反應讓謝依霖傻眼,在事後她不開心的表示「我女兒就是是『最好』,沒有『也』。為什麼我的女兒要是『也』」。女生很好就是很好啊,為什麼要加一個「也」字呢?其實這就是在暗示妳自己覺得女生不好啊!(阿姨妳自己明明也是女生呀!)你傷害了我的小孩謝依霖表示,自己家有四姊妹,媽媽之前壓力好大大家都說她只生女兒,原本她都告訴媽媽,不要理別人說什麼,但是當這件事情真實的發生在自己身上,她才能理解,原來媽媽傷心的不是因為自己被羞辱,而是聽到這些話時,捨不得自己的小孩們,明明是自己的寶貝,在別人口中卻變成「『也』不錯」。網友共鳴謝依霖發布這段話後,許多網友都有相同的感受,紛紛留言「生孩子是為了整字湊數用的話,那生一打的呢?當貼春聯啊」、「到現在還會因為懷女生而覺得失望可惜的根本不配當人」、「我生了一男一女,也是在路上莫名其妙被老人說,妳~一百分!不用生了,拜託,我的子宮我要不要生,是我的事吧」、「跟我懷大女兒時候聽到的對話一模一樣!歐巴桑手冊裡面是不是有這條對話守則啊」。在現在的時代,對於重男輕女的觀念已經改變很多,不管寶寶是男是女,媽媽都一樣愛他們,媽媽最大的願望就是孩子可以平安健康、快樂的長大!※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08-13 養生.家庭婚姻
單親媽把兩兒養大成醫生 回顧育兒辛酸最遺憾這件事
離婚之後,往往如何在單親情況下,一邊工作又一邊帶孩子,將是一項巨大的考驗。不過日本有位單親媽媽藤田敦子,兩名小孩後來都成為了醫科生,近來她也在媒體上分享帶孩子的心路歷程。藤田在媒體「FRaU」撰文表示,自己是在兩個孩子分別小學2年級和4年級時離婚的,原因是前夫的公司倒閉破產。所以雖然離了婚,但是卻沒有收到任何贍養費,甚至還發現前夫曾經偷偷瞞著藤田,以他的名義在外貸款,讓生活陷入一片困頓。藤田後來找了份工作,除了星期三、六休半天、星期日休整天以外,其他天都必須工作一整天。她必須趁著午休時間回家,準備好給孩子們的晚餐和打掃家裡,再回到職場繼續工作到晚上。雖然孩子從沒抱怨,不過一想到晚餐時段,別的家庭都是和樂融融地一起用餐,就讓藤田感到相當悲傷。在繁忙的生活節奏下,藤田經常處在睡眠不足的狀態,當然也沒什麼時間陪伴兩位小孩。不過藤田的小孩相當懂事,知道媽媽經常忙到連晚上都沒辦法睡覺,因此雖然想和媽媽一起唸書,卻一直悶在心裡不說。特別是離婚前她還曾陪伴長男一起讀書複習,但次男升上中高年級後卻沒有這種待遇,然而也還是體諒了母親。在彼此相互扶持下,兩位孩子一直都保持著好成績,最後成功考上醫學院,如今也一邊出外當醫生,一邊償還上大學的學貸。即使兩位孩子已在社會立足,不過藤田偶爾還是會認為,當初為了工作而無暇陪伴她們,仍是過去的一項遺憾。
-
2022-08-11 養生.家庭婚姻
作家搭電梯短短20秒文化衝擊 白人媽媽「1句話」東西教育差異全看透
東西方教育觀念大不同,旅美作家「旅行沙舟」在Dcard上一篇「電梯裡的美式教育」文章,寫道在芝加哥長住的日子裡,常經歷到許多不同的生活體驗與文化衝擊。其中,在一次搭電梯的經驗裡,一對白人母子的互動,讓他有了意外的體悟。美國人是樂於和陌生人互動的民族,就算在小小大樓電梯裡等候的數十秒鐘,都有可能出現一段意想不到的對話或一次有趣的文化觀察。原PO分享,某天在電梯裡遇到一對白人母子,在媽媽身旁的是看起來約莫3、4歲的小男孩,原PO朝他揮了揮手,就在這時,母親問了一句:「你想不想打聲招呼?(Would you like to say hi?)」只見小男孩視線下垂,抓住媽媽的手,靦腆地搖了搖頭。母親溫柔地摸了摸他的金髮,並說聲「沒關係(That’s OK.)」。原PO回憶道,相較東方父母通常會和小孩說:「來跟叔叔打招呼。」或是「沒跟叔叔打招呼?」,兩邊父母同樣地愛小孩,也同樣為了孩子好,但教育方式卻有如此巧妙的差別,「一個是命令或疑問、一個是探詢與鼓勵;一個是慚愧和糾正、一個是認可並尊重」,短短20秒、兩句話,就讓他看見了東西方教育觀念的不同。貼文一出,網友們也紛紛留言表示讚同,「謝謝你的分享,好喜歡」、「外國人的育兒態度在這方面真的是蠻值得學習的」、「我爸媽就是從小這樣對我⋯還會說,要面帶微笑啊,怎麼臉那麼臭」、「我也不喜歡中式教育裡面都一定要跟誰誰誰打招呼,不然就是直接罵你沒禮貌」、「從小最討厭的是別人來我家或我去別人家,因為大人都會說沒叫人?第一次見面或久久見一次我哪知道要怎麼稱呼,叫太小聲也等於沒叫」。
-
2022-08-03 焦點.元氣新聞
影響親子關係 6成老菸槍抱小孩受阻
藝人王傳一菸齡超過20年,為了女兒成功戒菸,他戒菸過程「最怕戒斷症狀」,如注意力不集中、焦慮等不適感,戒菸初期曾在失敗與再挑戰間輪迴,他認為要戒菸成功,最重要是堅定的決心與毅力,加上愛孩子家人的動力,就能努力朝目標邁進。根據一項網路戒菸習慣調查,因家庭而戒菸者中,88.6%的人因健康及親子互動出狀況,其中56.2%的人抽完菸後常被阻止與小孩互動或長時間接觸。許多吸菸者表示,感受到家人刻意拉開距離,心裡不太舒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顏啟華表示,親子互動受阻是吸菸危害之一,調查發現,曾為了家人而戒菸者,有6成曾被阻止抱小孩,近4成受阻長達3個月以上,也有7成5的人會主動降低與家人親密互動頻率或保持距離。顏啟華指出,臨床觀察有5成戒菸者是為了自身健康,有1成5的人是因為家中有小小孩出生,或被太太逼戒菸。其實戒菸沒有想像中簡單,失敗主因多與「戒斷症狀」有關,包括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咳嗽、頭暈等症狀,且容易與親近家人起衝突。顏啟華說,許多人想靠意志力戒菸,成功率僅3到5%,藍領及白領皆有,像高知識份子或業務,擔心沒有吸菸無法融入,營造業勞工環境有許多吸菸者,即便想戒菸也有人會遞上香菸。他們需搭配尼古丁替代療法,提高戒菸成功率,以跳脫履戒履敗的惡性循環。國健署今年擴大戒菸補助,自5月15日起接受戒菸輔助用藥服務,不分對象皆免收戒菸輔助用藥部分負擔費用,提高戒菸誘因。現行醫療機構或藥局戒菸服務中,有多種尼古丁替代戒菸輔助品,以低劑量的尼古丁紓緩戒斷症狀。顏啟華說,戒斷症狀出現30分鐘期間,對戒菸者很折磨,多數劑型使用後需10到20分鐘才開始發揮,去年台灣引進歐美常用新劑型戒菸噴霧,噴入口腔後5分鐘即可緩解症狀。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7-30 醫療.呼吸胸腔
影/睡覺打鼾併性功能障礙 45歲男治療後「一舉得男」
男性睡眠呼吸中止症不治療,將嚴重影響性生活,恐致「雄風不再」。台灣睡眠醫學會估計,全國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約70至80萬人,嚴重影響國人健康。醫師表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因睡眠「缺氧」常引發心血管、內分泌、神經、消化和泌尿系統等疾病,如三高、胃食道逆流等,但為人少知的是,性功能障礙及早洩也是睡眠呼吸中止患者的常見病症,提醒應積極接受治療。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黃俊豪說,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原因,包括鼻中隔彎曲、鼻息肉、慢性鼻炎、肥厚性鼻炎,以及舌根、軟顎過長等,導致睡眠時缺氧,引起自律神經失調,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同時增加動脈硬化風險,也影響陰莖海綿體的動脈充血功能,進而增加性功能障礙風險,降低性生活品質、性慾和親密感。黃俊豪日前發表最新研究,分析健保資料庫1997年至2012年,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18歲以上男性,若透過手術治療後,未來可降低21%勃起功能障礙風險。此為全球首篇對於睡眠呼吸中止症與勃起功能障礙的相關性研究。近日一項「睡眠呼吸中止症與性功能健康問卷調查」,針對828位使用陽壓呼吸器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男性患者,發現以陽壓呼吸器治療後,55%受訪者認為改善陽萎症狀,41%改善早洩狀況,愈是重度患者,改善效果更是顯著。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45歲黃先生說,記得6年前,有次開車載著家人回南部,沒想到遇到塞車,開著、開著竟就睡著了,車子差一點擦撞護欄,有過那次經驗後,就醫檢查確診睡眠呼吸中止症,致病原因原來是肥胖,當時體重高達120公斤,經陽壓呼吸器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狀逐漸好轉,體重也降至95公斤。黃先生說,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期間,因精神不濟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上班回家後,也無法陪伴大女兒,影響親子關係,同時與太太的性生活也不協調,生活十分痛苦,且有了兩個女兒後,一直想生一個男生,沒想到治療後,性生活協調,終於讓兒子出生,現在是家庭美滿。黃太太說,回想先生未治療前,晚上睡覺打呼聲有如「戰車出動」,即使在房門外,聲音都非常大聲,讓她晚上睡不好,上班精神不濟,甚至也造成先生耳鳴,和先生說話都必須十分大聲,好像要吵架,生活上出現很大的困擾,加上性生活不協調,真的很想「一腳把先生踢出去」,所幸經治療後,生活才逐步恢復常軌。黃俊豪說,約有5成睡覺打鼾者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罹病後因缺氧容易引起全身性疾病,包括勃起功能障礙等,建議應積極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以改善勃起功能障礙,若男性出現白天嗜睡應提高警覺,伴侶若發現另一半有打鼾問題,應協助盡速就醫治療。
-
2022-07-28 養生.人生智慧
迷惘的世代,如何讓自己的夢想和理想充分發揮?專家教你5步驟尋找「人生關鍵字」
找到自己人生的關鍵詞也等於找到自己的定位,就像擁有GPS一樣,知道自己在哪裡,別人可以找得到你,你也找得到要去的方向。迷惘的世代,如何能有顆安定的心?根據台灣知名的一家媒體調查,台灣年輕人Z世代有六○%是感到迷惘的,之所迷惘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要什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惶恐,所以容易人云亦云,沒有主見。我想這好像也是很普遍的事。我回想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我也是如此,一方面我們的教育不教學生尋找自己天賦,不教策略思考,只求分數;二方面這世界變化實在太快,我們一直被追趕著學習、重構、再學習,卻依舊趕不上這個世界改變的速度。那麼我們該如何因應?我認為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就應該展開尋找自己願景的探索,出社會或感到迷惘之時,更要展開尋找自己關鍵字的行動,這件事非常重要。找到自己人生的關鍵字也等於找到自己的定位,就像擁有GPS一樣,知道自己在哪裡,別人可以找得到你,你也找得到要去的方向。有了關鍵字人生就有了定錨,心就安定了。所以在說變動的年代我們更需要一顆安定的心,而尋找關鍵字就是擁有一顆安定心的解藥。現在的年輕人其實都希望可以找到人生的舞台,讓自己的夢想和理想可以充分發揮,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因此要趁早找到自己跟方向以及關鍵字變成了刻不容緩的事,如此才能心無旁騖地朝目標前進。如何找到自己人生的關鍵字?關鍵字可說是你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也就是你的差異化。你必須突顯你的差異化,別人才會比較有機會認識你、記住你。但不是譁眾取寵,而是真心地去檢視自己的背景、價值觀或興趣,跟別人有什麼不同。每個人的成長背景都不相同,每個人的觀察角度與思考方式也都不相同,想想若把那些影響你的重要人、事、物找出來會是什麼呢?還有你的興趣,你發生過的一件事,或是你曾做過的一件事,你的生命故事,你的個性,這些有可能就是你的個人特色。把它寫下來,你可能會發現這就是你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有可能是你看事情的觀點,也有可能是你的夢想,而這可能隱藏著你的關鍵字。尋找自己的關鍵字,依照我自身的經驗,我是用下面五個步驟前進的:1.確定自己的願景:人來世上走一遭就只有一次,如果我們不確認自己的願景,那我們活著是為了什麼,那麼跟千千萬萬的別人又有什麼不一樣呢?沒有願景就等於行屍走肉,沒有靈魂,你只是為生存而活,不是為生命而活。所以這也為什麼尋找願景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所謂願景就是你想去的方向,換句話說就是未來五年、十年你嚮往成為什麼樣的人。人對自己的未來要有一個想像空間,才具有持續下去的意義,才能夠聚焦前往目的地。如果你現在暫時還找不到願景,那麼就去看看身邊有沒有值得你欣賞和仰慕的人。如果你想要成為那樣的人,那就去觀察他的思考、他的語言以及他的行為,然後暗自模仿他。所謂模仿並不是全然的複製,而是找出他讓你欣賞的地方和理由,然後模仿;因為你會有自己的風格,久了之後你便找得出心得,然後再融入自己的風格中,就會找出一條方向。我以前在小學時很欣賞班上一位同學,覺得她又聰明又風趣,又有才華,我就開始觀察她喜歡什麼,後來發現她很愛看書,所以我也學她開始去圖書館。一開始很多書我也看不下去,強迫自己什麼課外書都翻翻,就這樣翻了很多書之後,慢慢也找出一些心得和樂趣。從書中我找到了人生的答案,慢慢地閱讀成為我的興趣,知道自己是要做個與人相關的專業人士。我後來選擇了公關成為我的志業也就不足為奇了。2.做就對了:什麼事不要想太多,因為現在計劃趕不上變化,若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時候就先去試試看,因為做了之後你才會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在與別人的互動中才會給你一些建議,從做當中去發掘自己最喜歡和最擅長的事。很多事情沒有付出行動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只停留在想像,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可以或不可以。有很多時候我是做了之後才發現我真的不適合,原來以為不適合不喜歡的,做了之後才發現其實很有趣的。因此唯有去嘗試,去驗證,喜歡的那件事便會越來越明瞭。賈伯斯說,你必須要找到你所愛的東西,你的終身職業占據了生活大部分的時間,因此,唯有相信自己做的是有意義的工作,才能真正獲得成就感。如果你還沒找到,繼續找。很多人會問要怎麼去找到自己最擅長以及最感興趣的事呢,那就是好好觀察自己什麼事情會讓你做得廢寢忘食,忘記時間,甚至別人覺得很辛苦,但你自己卻不以為苦,這就對了。3.使命化:給一個非我不可的理由。倘若你找到自己最喜歡或最擅長的那件事,想辦法賦予意義,變成你的使命。像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在他的新書《做一件只有你能做的事》(天下文化),其中有一段是這麼寫的,「相信總會有那麼一件事情,當你看到的時候內心會感到觸動,而其他人並沒有像你這樣的感受,而那個時刻就是註定你要做什麼事情的起點了,接下來就關乎你選擇。」所以從你喜歡的事情去賦予它一個意義,讓你產生行動的使命。像我目前成立「影響力品牌學院」也是基於這樣子的使命,認為推動品牌公關的正確觀念捨我其誰,所以不論多辛苦,做起來還是甘之如飴,這就是使命的力量。因為你可以把這件事情做得更好,因為你,這個社會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然後把這件事做到極致看會怎樣,這時候你的關鍵字就快呼之欲出了。4.有計畫性的前景目標:當你清楚願景和使命之後,接下來你就很容易列下如何達到願景的行動方案了。譬如我每年在年底都會列下隔年要做的三件事,而這三件事是跟我的願景連結掛鉤,所以我就會調整朝向那個目標前進,只要和願景相關的我就做,這樣就越來越聚焦了。另外我希望我的關鍵字裡有導師、作家和品牌公關,那麼我就列下一個月寫四個專欄,一年寫一本書,然後演講,創立品牌學院。這些都是讓我越來越聚焦,往這些關鍵字靠攏。5.持續三到五年:以這樣的速度和節奏,持續三到五年之後,關鍵字就會出現了,以我為例就是持續做符合願景的事,現在只要在Google上面一查詢,這些關鍵字詞就會跟著我了。有些事情就是要時間累積,累積了才有經驗,才有心法,才有底氣。關於關鍵字這件事急不得,需要花一點時間確認方向,然後累積時間才有成果。以上就是我尋找關鍵字的步驟,我在這裡也分享給大家參考,沿著這樣的步驟去尋找你自己的人生關鍵字。我第一次實驗成功是我在第二人生職場時的關鍵字,那時候我也是在公關這個產業,聚焦在科技公關這個領域長達五到六年之後,被奧美集團相中,而主動邀請我加入,進行併購,因此「女性創業」、「科技公關」就成了我職場的關鍵字。世界在變,我們的思維也要跟著與時俱進第二次實驗成功是離開職場之後,進入到第三人生,我想做一些實驗,於是每年有計畫地做三件事,累積了五到六年之後,慢慢地轉型成為創業導師、作家、品牌公關專家,這樣的關鍵字就又跟著我了。所以試試看選擇這套方法,持續一段時間,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找到屬於你自己人生的關鍵字。現今,有四七%的工作在二十年後消失,但這個現象並不是告訴我們不需要努力,或是不需要學習新事物,反而是告訴我們關於既有事物知識的重要性將會遞減,取而代之的是「能力」。所以不能固守僵固的知識和思維,反而要運用知識解決沒見過問題的能力,這在未來是非常重要的!說到僵固的思維會害人,我自己也曾經因為僵固的思維讓我誤判小孩的未來。我的兒子從小就喜歡玩電動,而且經常沉迷在網咖,那時候我幾乎每天下班是到網咖去把他拎回來的,這在二十多年前還沒有遊戲業的年代,讓我們做父母的非常焦慮,總覺得這是玩物喪志的行為,不知道他未來能做什麼,因此有一度我們的親子關係是非常的緊張。結果我的兒子還是不改初衷,就是喜歡電玩,大學畢業之後更是將進入遊戲產業成為他的夢想,我真的可以說用「義無反顧」這四個字去形容他追求夢想的態度,一點也不為過。現在他真的在一家跨國性的公司從事電競經理的工作,重要的是他做著喜歡的工作,非常有成就感和快樂。這件事改變了我僵固的思維,絕不能用大人過去的經驗值去框住小孩無限的未來,世界在變,我們的思維也要跟著與時俱進。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逆風前行:變動年代的職場新能力》
-
2022-06-04 養生.人生智慧
50歲必看!別跟自己過不去,不一樣的50+向全新生活展開
有人說50歲之後,活的是一種心態!吳淡如接受《遠見雜誌》採訪時提到:「每一次跑馬拉松,都很慶幸自己堅持到底。那是一種從來不放棄追求人生里程碑的野心。讓我相信我對自己的身體還是個主宰,對自己的靈魂仍能微笑相待。」村上春樹熱愛跑馬拉松,吳淡如一開始跑馬拉松也是效法他,認為村上春樹年紀比她大都可以,自己為什麼不可以?吳淡如跑過蘇格蘭的威士忌馬拉松,也跑過波爾多紅酒馬拉松,在過程中體會這是一種跟自己過不去的運動,但「充實的人生就是在種種和自己過不去的樂趣中掙扎的過程。」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表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50歲後,很多人會回顧過去,也有很多人迎向全新的展開。身為吳淡如的好友,她微笑表示,「淡如應該不會退休吧!她興趣廣泛且不斷挑戰自己,跳弗拉明戈舞、學攝影、畫畫、陶藝、品咖啡、電商,到全世界各地旅行,生活多采多姿。」除了拿到GIA寶石的鑑定師外,目前正準備考紅酒執照,體驗新的專業領域,拿到執照帶給她源源不絕力量的意義,樂在實現自我中。林萃芬表示,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這是華人發展心理學的概念。五十歲,順心也好,不順心也罷,人生的基本任務大多都完成了。有些人的焦點放在回顧過往,也有些人想開創一個新的領域,或者在同一個領域中更新,渴望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 人生下半場的三個面相50歲後的人生下半場,不自我設限,可以多看多想多嘗試,有很多自我實現的可能性,可以從以下三個面相來談:❶開創更多可能性有些人很渴望退休,林萃芬本身是不太鼓勵退休的,有些人一離開職場就重心全無,有的旅行過幾次,有的成為義工,有些上過幾次課,但都維持不久,「除非很清楚知道退休後要過什麼樣的人生,不然退休會是危機的開始。」50歲後是即將到達巔峰的狀態,還大有可為,可以做的事情還相當多,這是一個很好的省思期,可以看到自己做到了什麼,多給自己一點鼓勵,原來我已經完成了這麼多事。「諮商心理師是不用退休的,很多心理學家年紀很長,依然活躍於心理學界,年紀愈長反而愈加分。」林萃芬說。多年前遇過一位諮商心理師在89歲高齡之際來台講學,有一天下了傾盆大雨,眾人語帶關切地暗示請她小心點,擔心她的身體狀況,她嗅出大家因她的年齡而格外關切,不高興地表示:「我什麼都ok,不要用年紀來評量我!」希望台灣社會可以打破對年長者的歧視,隨著年齡成長,愈來愈喜歡自己,不管做的事是不是有收穫,都能肯定自己,每項人生歷練都是生命的養分。在諮商室裡觀察到,很多當事人走到50歲後,有很深的懊惱與遺憾,覺得人生中有些目標沒有達到:懊惱過去做錯某些決定、對年輕時期錯過的事想要重新來過、否定自己的前半段,越想越覺得失落、沮喪、焦慮。林萃芬提醒,所有的50歲後都不要否定過往的努力,自我肯定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回顧過往,但不要否定自己的曾經,不管過去什麼決定都有某種程度的收穫,千萬別懊惱過去,而是要想辦法開創更多的可能性。❷中年危機是人生給的挑戰50歲後的人生,西方心理學家榮格說:「中年危機是人生給的挑戰和機遇」。這個階段,心裡懷著許多感慨與危機感,可能突然對以前深信不疑的事物產生各種懷疑,覺得生活空虛,或突然覺得自己拚命爭取的東西不再有吸引力,不再做點什麼好像會出事,進而思考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人生的意義為何?男性來諮商室討論的比例偏高,有人覺得自己停滯了,目前的工作或生活失去價值感,覺得沒有成就感,或是哪裡怪怪的,好像永遠只能追別人的車尾燈;女性年齡愈長反而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女性中年危機比較多是和對自我的角色評估與衝突有關,例如婆媳困擾,親子關係變得緊繃,面對小孩長大離家,未來能不能自立,擔心孩子在社會的變動中沒有辦法適應,會成為啃老族……。有人說中年是人生第二個「叛逆期」,驚覺生命流逝得愈來愈快,生活卻仍在原地打轉,有種現在不做,未來就來不及了的迫切感,使得中年人做出讓家人朋友驚訝的決定。例如,有人拋下高階管理職甘願從零開始、有人捨棄舒適圈到海外當義工、有人轉換跑道、有人出國流浪、有人離婚……等。❸人際關係與知性學習一個人有沒有幸福感,人際關係佔了重要的關鍵,決定生活或工作順遂與否。隨著年齡增長更需要人際關係。有些人離開職場後,生活的重心只侷限家中附近,不妨往外拓展,讓50歲後的人際關係更加自在。人到中年,很清楚自己喜歡跟什麼類型的朋友相處,沒有人是完美的,每人都有症頭、起毛的點,因為理解自己也了解對方,選擇留住相處起來舒服的朋友。林萃芬本身喜歡跟老朋友相聚,大家曾經參與對方生命中重要的階段,彼此都付出了好幾年真摯的陪伴,有各種酸甜苦辣的回憶,可以相約做些好玩的事。新朋友則能開拓視野,讓人保持心態年輕,不妨刻意在生活現場認識新朋友,錄影節目的後台就是林萃芬認識跨領域朋友的時候。在諮商室裡觀察到,50歲後不少人享受學習新事物的樂趣,對陌生領域強烈好奇,有些人會突然對園藝有興趣,種植花花草草,理解生活處處是學問,覺得很紓壓。也有些人中年後才開始學彈鋼琴,但是彈的很棒,感情和手指技術都很到位;有人熱愛學油畫,一些畫室推出基礎課程,讓初學者輕鬆畫出風景、靜物;有人學咖啡沖煮、學烹飪、烘焙,讓生活變得多采多姿。改變人生腳本,5步驟鍛練「心理肌力」「正面思考」有助人生朝理想方向發展,緞練心理肌力,避免心理能量流錯地方,感受就會有所不同!學會調整心理狀態,培養改變的勇氣,開發自我長處,接受意料之外的試煉,轉換情緒壓力,助自己免於憂鬱。❶學習消化負向情緒:透過學習來消除心裡的不甘心與憤怒,當心裡充滿正能量,就能斬斷束縛,讓情緒流動到值得的地方。❷把注意力移向快樂的經驗:承認自己做得不夠好,允許自己的不完美,想要改變人生腳本,就要轉移注意力,轉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上面。❸勇於克服阻礙:人生奮鬥過程就像爬一座高山,條條大路都可能通往夢想之路;走錯路有走錯路的學習,繞遠路有繞遠路的意外收穫;只要懂得將恐懼或壓力,轉化為有建設性的行動,就能引導自己達成生命的目標。❹追求卓越比贏得勝利更加重要。❺失敗時更要肯定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力量改變破壞性的訊息,除了在成功時適度讚美自己,失敗時不要忘了回頭,看看自己一路上克服了多少困難,走了一段多麼不容易的路。若在不順逐時,仍看見自己全力以赴的畫面,就能成為生活中支撐自己的力量,那是別人奪不走的,存在心中的篤定。延伸閱讀: 。心情不好、睡不著?只要做「1件事」10分鐘,就有改善效果 。物理治療師透露"1方法",開啟身體自我修復功能,擺脫酸痛
-
2022-06-02 養生.抗老養生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黃帝內經:節制七情、調養五臟為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是上古先哲智慧的百科全書,涉及養生、預防、調攝、推拿等,提供人們日常保健參考的自然醫學寶典。前面談到的「情志」,作為7 種情緒的精神活動,我們就從五臟(心、肝、脾、肺、腎)來談談其中的交互影響。情緒過激,禍及五臟?《黃帝內經.素問》在〈陰陽應象大論〉和〈五運行大論〉篇中都特別提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這是說明人的五臟特別容易受到太過激烈的情志所傷。何謂太過?就是超過我們所能負荷的範圍。前面談到的「百病生於氣也」,其致病因素為怒、喜、悲、恐、驚、思等導致情志過度。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一旦情志表現過度,則容易影響五臟運作,對人體產生不好的物理反應。五臟具有「藏」的特點,《素問.三部九候論》說:「故神藏五,形藏四。」所謂神藏五,主要是說在人體的五臟中,各有其獨特之處與所藏,與天地人相應。心藏著神,作為生命活動的主宰,因此才有「心為君主之官」的說法,當心受到情志因素的影響,心跳、脈動的運行都會失常,也無法好好地統治國家、令百姓安居樂業。肝藏著魂,是人的精神意識感應能力的體現,因此才有「肝為將軍之官」的說法,當肝受到情志因素影響,容易鬱鬱寡歡、魂不附體,精神意識都會失常,也無法作戰抵禦敵人。脾藏著意,是人的思想與思考活動能力的體現,因此才有「脾為倉禀之官」的說法,當脾受到情志因素影響,容易過度沉思、食之無味,導致五味失常、吸收消化不良。肺藏著魄,是人的形體動作、反應能力的體現,因此才有「肺為相傅之官」的說法,輔佐著心之君主,氣血運行順暢,當肺受到情志因素影響,肺氣耗散、真氣不足,容易導致氣機紊亂、血行不暢,導致心跳與呼吸間難以協調,也無法輔佐君主,而引發病機。腎藏著志,是人的精氣盛衰之重心,因為精能化髓、並通於腦,以為志之所居,人的記憶能力、生命活動強盛與否,與腎精之氣是否充足息息相關,因此才有「腎為作強之官」的說法,協助國家強盛。唯有精氣足,則人體健康、剛強,即使到了40 歲,也不會有腎氣衰弱的問題,並讓體質強盛。反之,腎氣耗盡則體虛乏力、未老先衰。因此《難經》中也有「五臟藏七神」的內容記載,「臟者,人之神氣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一旦不幸來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地步,都是因為牽動五臟太過。因此,如何維持情緒的平衡,是治未病及讓形神合一的重點。以下,進一步來瞭解不同情志與臟腑之間的關係。大怒傷肝――突發的巨大暴怒,為何傷肝?我們都知道,生氣對身體不好,甚至會影響健康。因為人在盛怒之下,肝的陽氣升發太過、氣血會上升、造成肝火亢盛,臉部的表現會呈現面紅目赤。中醫認為,肝是將軍之官,古代將軍得上場作戰,行前需要籌謀戰略、沙盤推演以便精確指揮部隊,克敵制勝,因此更要能夠掌控全局。假使將軍無法指揮部隊,將會造成國家動盪。肝臟也是如此,要是肝氣無法疏泄,長期積壓阻滯之下,造成肝氣鬱結,恐將全面引爆生理性紊亂。以我父親為例,早年他一個人開計程車養我們一家子,經濟重擔全部壓在他的身上,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每天大約中午吃完飯就趕著出門跑車,他設定一天扣掉油錢,一定要賺到2,000 元才能回家。因此,經常到了凌晨2 點後,他才拖著一身疲憊走進家門。有時候,因為沒有達到目標,回家的時間就會拖得更晚。當時全家一共6 口,每天睜開眼,都要吃飯,還有其他生活所需,像是讀書、補習,樣樣都要錢。因此,精神時常處於緊繃狀態的他,脾氣當然不會好,經常跟母親吵架。後來,因為腸胃問題需要住院治療,當時的我就讀國小,所以晚上就在醫院陪伴並照顧父親,白天才去學校上課。有一日下課,當我來到醫院,醫生竟然說:「你爸爸不見了!」原來我去上學時,爸爸也偷偷地開車去賺錢。他說:「全家就只靠我一個人,我要是一直住院,家裡就沒有收入來源!」後來,才知道父親不只有腸胃問題,還有高血壓的毛病,而且精神長期緊繃,才讓他變得暴躁、易怒。現在的我,已經可以理解為人父的辛苦,當一個人處在高壓情況下,時時刻刻為了三餐煩惱,脾氣怎麼會好?又怎麼能不生病呢?易怒的人經常感到煩躁不安、頭昏目眩的原因,在於肝臟的疏泄功能發生障礙,導致氣機鬱結所致,一旦荷爾蒙失調,就容易引發腸胃病、高血壓、心臟病等。但是如果隱忍這些日常小毛病,長期擱在心頭,將導致肝氣鬱結、致使情緒抑鬱、內分泌紊亂、免疫系統下降,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轉移情緒,讓自己維持平和狀態。歷史上的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處在腹背受敵、四面楚歌的境況,最後憤而引清兵入關,吳三桂此舉左右天下大事,因而改寫了朝代,正是過度憤怒的代表型人物。前面說過,女性先天容易緊張或是發脾氣,一旦引發內分泌失調,身體器官都會受到牽連,其中,又以生殖系統的影響最為劇烈。目前醫學界認知,當體內雌激素含量過高,發生子宮肌瘤的機率也會大幅增加。廣泛認可的說法是,子宮肌瘤的發生就是雌激素水平過高所致。女性因先天體質問題,比較容易憂思、事情放在內心不說,有些男性也有情緒化問題,若是經常動怒、發脾氣,染患心臟病的機率將是一般男性的2 倍以上。所以,如何保持身心平衡,是現代人必須重視的課題。因此,假如一個人情緒過怒,整個人會面紅、目赤、心跳加速,甚至感到暈眩、昏厥。時常在新聞報導上看見這樣的案例,有人因一時盛怒,發生胃痙攣、中風或心肌梗塞,只好送醫急救,狀況嚴重時,一條生命就有可能從此消失不見。許多醫學報導也指出,人在憤怒時,體內交感神經過度亢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加,促使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肌肉神經緊繃,身體各器官都會受到干擾,加劇疾病纏身。過喜傷心――突如其來的驚喜,為何傷心?一般來說,喜悅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鬆,易於恢復身體疲勞。《黃帝內經》說陰陽平衡、防病應致中和,因此,過與不及都會出現問題。清代小說《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就是在說一個太過歡喜,反倒傷了心氣的故事。范進考了大半輩子科舉,終於在54 歲考上了秀才,想要再邁向舉人之路,他的岳父胡屠戶竟為此冷嘲熱諷,罵他「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最後,籌到了旅費前往應試,果真中了舉人,如今「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范進卻因為高興過度而發狂。直到眾人叫胡屠戶出手打他,才把他打醒過來。儘管這是個諷刺意味濃厚的小說,但不難知道要是過度歡喜,一時之間換氣不及,氣升上逆,就很有可能造成癲狂、失心瘋的情形。對於某些人而言,心志可能容易受到外界干擾,時常受到驚嚇。因此,情緒波動就非常明顯,一旦發生開心的事情,就非常地喜悅,進而影響到心的脈動。嚴重情況,可能還會造成心臟停止,中醫才說大喜傷心。又如,許多患有慢性病的人、尤其是心血管疾病,要是過度刺激,就容易產生腦充血、腦溢血,攸關性命安危。中醫說的「心」,並不單單只是我們跳動的心臟。我們身體內的五臟(心、肝、脾、肺、腎),其中只有「心」並非「肉」字邊。《黃帝內經》認為:「心主神明。」因為這裡指的「心」,不只是實體的心臟而已,而是「心神」,包括無實際形體的思想、精神與意識層面。「心主神明」,如何對「心」與「神」的理解和認識。在《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大腦和心臟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過去習慣將兩者統稱為「心神」,說明了心臟具有精神活動與思考活動的大腦功能。《素問.調經論》也說:「心藏神。」還有《靈樞.邪客篇》的「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當心臟跳動時候,促使血液於全身血管流動與循環,帶動養分到各個器官,達到滋潤、供氧的功能,於是人的精氣神得以充足、飽滿。因此,當一個人處在壓力之下,心臟感受到這股訊息,便會影響心律的跳動頻率,長期壓力對心臟是種負荷,使得心臟更加敏感及脆弱,容易引發情緒反應,長期惡性循環之下,於是造成心律不整、心臟血管疾病。明末醫學大家張景岳曾在《類經》同樣認為:「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惟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針對「心」與「神」的觀點,持續被歷代醫家所推崇。近年,關於過度興奮恐將導致心臟病發的案例,時有所聞,特別是觀看刺激性的運動賽事,曾經發生過度緊張、激動、驚喜而猝死的不幸事故,正是所謂的「喜傷心」。《醫碥.氣》亦說:「喜則氣緩、志氣通暢和緩本無病。然過於喜則心神散蕩不藏,為笑不休,為氣不收,甚則為狂。」氣緩並不會感到疼痛,因為心藏神,怕的是心氣渙散,笑起來無法停止,導致癲狂,傷及心和神,《靈樞.本神》:「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就是這個道理。憂思傷脾――長時間的憂愁、思慮,為何傷脾?人有情志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如老子《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順應自然有情志而不過度;孔子的中庸之道也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的情緒應該剛好就好,太過則傷形又傷神。兩位聖人之道也都為中醫家所推崇,於此可知,情志太過會傷害五臟,其中又以思慮過甚,危害脾為最大。脾是後天的根本,氣血運化的樞紐,人體脾虛容易造成泄瀉、嘔吐、血腫、出血、消瘦、浮腫等疾病。《黃帝內經》認為:「脾在志為思,過思則傷脾。」在這裡,「思」是思慮、思考、思索,更有胡思亂想的意思。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一個人容易操心,耗費太多精氣神在一件事情上頭,就是所謂的思慮過度,精神一旦受到影響,則夜不能寐、整夜多夢,甚至因此罹患精神衰弱等疾病。由於脾主宰運化的功能,假使運化功能耗弱,後天根本被消耗殆盡,將牽動身體各個機能的健康。中醫理論:「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得飲食。」就是強調用餐時宜心平氣和,才有利於脾胃運作、小腸的消化與吸收,維持正常運化功能。例如,很多業務員都容易患有消化不良、便秘、腹瀉、腹痛,以及胃食道逆流的問題,歸咎原因在於作息不正常。他們往往沒吃早餐就開始忙碌的行程,到了午餐時間,卻還在邊吃飯邊回訊息,忙碌一整天回到家之後,還在想著如何約客戶、談案子,害怕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擔憂業績沒有達標。此時,大腦持續飛快地運轉,缺少充分休息,當然也就沒空理會脾胃是否有好好消化食物了,最後換來滿身的毛病,都是因為過度憂思傷脾所造成。《素問.舉痛論》說:「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老是唉聲歎氣、經常思慮過度,甚至是往負面方向思考,將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也會引發食慾不振、腸胃不適、消化不良的症狀,就是中醫主論氣的流通,最怕遇到氣結,形成臟腑氣滯而窒礙難行,正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養生原理。另一個案例,就是我的忘年好友阿達,他經常煩惱孩子過得好不好、孫子乖不乖,每天不停煩惱,導致脾胃消化系統不良,還伴有高血壓,收縮壓時常飆破160 mmHg。我對他說:「你都退休了,每天煩惱這麼多,對他們並沒有幫助。可以放寬心,跟好朋友多出去走走,說不定身體會更健康,還不會讓孩子們擔心。等他們回來的時候,看你精神奕奕、開開心心,就會常常回來看你啊!」後來,我幫阿達規劃一些簡單的旅遊行程,與好朋友一起遊玩,果然不再庸人自擾,不只找回了健康,也改善了親子關係。愛情也是令人傷神的東西,我們一定都聽過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梁山伯因為無法祝英台相愛而犯了相思病,終日抑鬱,過度憂思,以致耗弱心神與精氣,最後成為一抔黃土。每年有許多莘莘學子準備會考、學測、指考、大考,或是在期末考期間吃不好、睡不好,也是思慮太過所致。所以要想提高記憶力,除了學會正常作息,也不能過度疲勞,還得健脾益智。常悲傷肺――經常悲傷、長時間唉聲嘆氣,為何傷肺?肺,不僅僅是氧氣、二氧化碳出入呼吸道與肺臟的重要環節,還具有宣發和肅降的功用。中醫說「肺主衛外」,指的就是抵禦外邪的免疫系統,作為抵禦外邪侵襲的重要屏障。醫學已經證實,當人們過度悲傷,不斷哭泣,或是意志陷入消沉的時候,易使肺氣耗散,進而降低身體的免疫力,出現氣短、乾咳、咳血、音啞等症狀。假使一個人經常處於悲傷的狀態,無形中將會消耗體內肺氣,致使肺氣不足。古典小說《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終日鬱鬱寡歡,又因父母雙亡,導致個性敏感、多疑,就是一個負面教材。根據臨床研究,癌症病人有諸多類似案例,一般被診斷出癌症之後,有些人往往會變得過度悲傷,加上身體機能低下,雙重衝擊導致身心全面失衡,可能就此一病不起。推究背後成因,往往是因為疾病帶來揮之不去的憂鬱、悲傷,面臨死亡的迫切威脅,對未來缺乏希望感,促使免疫力下降,身體活力逐漸衰退、萎靡,細胞也會隨之惡化。正所謂「邪傷肺衛」,一旦「衛氣禦外」功能不強,受到病邪侵入而難以抵抗,就會引起感冒、咳嗽、過敏等症狀,加劇肺部、支氣管系統的惡化程度。每個人都會有悲傷的時刻,這本就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宣洩,但若是放任自己無止盡地悲傷下去,影響到日常生活,就不能視為正常狀態。很多事情過猶不及,情緒也是,一切剛剛好就好。恐驚傷腎――容易緊張害怕,為何傷腎?恐和驚都是腎的情志,作為人們對於外界突然狀況,產生刺激的一種應急反應。腎是人對於表達驚恐情緒的主要臟器。腎主藏精、精又藏髓,為生氣之原。所以,《黃帝內經》寫到:「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因為腎屬水,當人在受到劇烈驚恐時,就會像水一樣,水往低處流,因而發生呆愣、驚慌失措,大小便失禁,嚴重時還會引發暈厥、猝死。換言之,驚恐讓氣紛亂而低下,還會使身體器官失去正常作用。這與因為腎藏精,精生髓,通於腦有一定的關係。《靈樞.本神篇》這樣說:「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若是腎臟本身有疾病,可能都會影響其情緒、情志表達。例如很多腎虛的人都不喜歡說話,由於體質較為虛弱,尤其是小時候怕生、容易哭鬧,見到陌生人也會驚嚇閃躲,又如很多小孩在受驚嚇之後,發生大小便失禁的事情、不容易安穩好眠、容易半夜驚醒,這都是驚恐傷腎,腎氣不固的一種表現。記得國小的時候,有一位同學的個性相當內向、害羞、膽小,並且沉默寡言。有次上課期間,教室內突然聞到類似排泄物的異味,才知那位同學因為不敢跟老師說想上廁所,而大便在褲子……,之後又有一次尿在褲子上面。這樣的情事發生數次,同學就不太敢跟他一起玩了。升上國中後,這樣情況越趨嚴重,當時也沒有好的輔導系統,導致那位同學因驚恐過度,不敢與人來往,終日躲在家中,也不肯上學,又因害怕、恐懼、寂寞、悲觀、社交關係喪失,最終接受憂鬱症治療,迄今仍未恢復健康。還有一個案例,有位好友的孩子到了國小一年級還會尿床,我到朋友家跟孩子聊天後才知道,因為一直害怕做錯事被父母罵,導致自信心不足,又怕晚上睡覺會尿床,惡性循環之下,於是經常發生尿床事件。後來跟朋友聊到,孩子自信心不足、容易擔心害怕,才會發生尿床的情況,建議去看中醫,開立對症調製養腎安神的方劑,也請朋友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愛,讓孩子有安全感,不要因為孩子犯錯就急於責難,愛心、耐心、擁抱與陪伴,都是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好的互動方式。經過半年後,小孩果然已經不再尿床了,親子間的關係也有明顯改善。以上,列舉情志對於我們日常與健康的影響,根據《黃帝內經》的日常養生法則,提醒我們臨事不亂、遇事不危、逢事不驚,避免情緒起伏過大,學習舒緩調整之法,就能常養身體及臟腑的安適。《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各從其欲,皆得所願。」當我們心情愉悅、心神安定、能量俱足時,自然不會胡思亂想,情志平衡了,也就能遠離疾病的威脅。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黃帝內經╳量子糾纏:情志相勝、運氣調頻、分子營養與量子信息醫學實證》
-
2022-04-11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癌友尋求資源結伴行 張鳳書分享照顧路上不孤單
知名藝人張鳳書今天參加聯合報2022癌症高峰論壇,分享「照顧者要為自己造小確幸,把自己的生命線拉出來」的經驗,因父親在2020年確診大腸癌第三期,她陪伴父親一步步走抗癌路,尋求各醫院癌症資源,也替自己尋找小確幸喘一口氣。張鳳書父親在2020年確診大腸癌第三期,張鳳書說,家人有信仰在她父親生病後發揮滿大的作用,因為「生病像什麼都還不會時就要上場考試,而人生大部分事情都可先準備,像生孩子歷經懷胎十個月,但生病這種事是一秒就來,」得癌卻要面對生死,對照顧者壓力並不亞於生病者。張鳳書特別提到,病人生病時是主角,照顧者所有精力思緒都放在病人身上,而她父親經歷十二次化療,全家就像參加旅行團,從2020年六月發病到2021年三月治療結束,都配合父親行程,張鳳書自承:「那年我四十九歲,就像一年不見了。」張鳳書透露身為照顧者的秘訣:「我心裡是走平行時空運用法!」她體悟到陪病時間很長,她便利用父親睡著時,或化療的兩三個小時的空檔,做平常不會去做的事情,好比讀自己一直想讀的書。癌友都得面臨回家後的休養期和復原期,張鳳書表示,回家後一直陪在爸爸身邊,難免也會有壓力,其實也可將照顧癌友當成帶小孩一樣。她每周會利用一到兩小時去學畫畫,脫離照顧病人的情境,畫完畫再回家煮晚餐,「有些空檔單獨給自己,五分鐘也好,去做平常不會做的事,會成為很好的記憶。」張鳳書強調,家人得癌,醫師不見得有空告訴你癌後生活該怎麼過;但別忘了台灣各醫院都設有癌症資源中心,包括假髮、義乳、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癌症資源中心就像圖書館,「那裡有很多人有經驗,就像大馬路車來車往,有很多伙伴一起走,不要自己走羊腸小路。」照顧者也會面臨彼此意見不同的時候,張鳳書的經驗是,大家講好治療方式,走專業方式,再考慮其他方法。張鳳書說,照顧者也要和病人討論生活模式,「這有點像親子關係,有情緒要調適。」她指出,家人和父親溝通病情時,都是用數字表現,例如,腫瘤長多大?化療要做幾次?同時,她和家人也是父親開刀完再告訴他癌症分期,不想一開始就講分期,以免他會擔心。不過,張鳳書說,父親癌症化療後的副作用,有讓家人嚇到,因為過去全家人愛吃美食;但父親做完化療一口都不吃,她就去就癌症資源中心詢問過來人經驗,有人建議可給父親先喝飲品,接著再一口、兩口地吃,果然後來父親食欲慢慢恢復了。張鳳書帶著父親一步步走抗癌路,父親治療結束後生活方式更健康,甚至開始參加重訓,因為知道運動對癌後照顧很重要。她也為父親每一個階段的進步,給予儀式感。「像完成一個階段的治療,我會帶父親去他去吃大餐,他也會期待下次要去哪裡吃,而認真做治療,就像小學生一年級、二年級走下去,」張鳳書說。
-
2022-04-07 該看哪科.兒科
疫情居家工作「別常抱著孩子」 醫點3迷思影響幼兒發展
國內新冠疫情延燒,每日確診數百例以上,也讓許多企業、學校改為居家上班、上課。兒科醫師呼籲,孩子在7歲前發育很重要,建議父母在疫情期間,在家不要一直抱著孩子追劇,可多陪小孩玩玩具、念故事書,按照兒童健康手冊訓練孩子不同階段的發展,不僅刺激孩子發育,也能促進親子關係。國民健康署提供7歲以下兒童7次健康檢查,並搭配兒童健康手冊紀錄,讓新手爸媽確認孩童每階段發育完全。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指出,除了疾病外,照顧方法也會影響孩子發展,像放在嬰兒車內難以爬行、家長抱在身上太久、身上衣服包太多無法翻身、或讓孩子坐在螃蟹車內無法訓練大腿等,不僅可能出意外,也影響動作發展,家長應按時帶孩子健檢、請兒科醫師評估,避免孩子遲緩發育但不自知。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兒童健康手冊中「家長紀錄事項」,提供兒童發展警訊題項,提醒家長若孩子無法做到警訊發展項目,應儘早轉介專科醫師評估或確診,包括孩子4個月大時,會不會持續注視人臉而表現出興趣、6個月時,會不會翻身、9個月時,叫孩子的名字會不會朝聲音方向轉頭、1歲半時,會不會說5個以上有意義的單子、3歲時會不會自己解釦子、脫衣服等,檢視孩子發展是否落後、並記錄孩子成長狀況。彭純芝表示,兒童在4個月時頸部張力已要穩定,頭必須能平穩支撐著,如果張力低下的孩童,抱著時頭一直會垂下來,醫師會透過肌肉張力測試,確認是否肌肉張力低下。由於每個動作發育時間不同,像是6個月到1歲半前要把關軀幹張力、肢體動作發展,1歲半到2歲則是語言,後續是社會行為等,4個面向皆有發育里程碑,若發現發育遲緩,應及早透過早期療育介入。彭純芝提醒,有些家長照顧模式,恐難以辨別孩子是否發育遲緩,例如孩子放在嬰兒車內,沒有經歷「爬」的過程,直接變成「站」,若正常發展孩子無妨,但若等到孩子不會站、不會走,才驚覺發展遲緩,恐時間較落後。另外,孩子若想拿杯子,發出「嗯嗯」聲音時,爸媽別急著拿,而是等到孩子明確講出「杯杯」再拿給他。彭純芝表示,家長如果覺得孩子某些動作慢,也無需緊張,可經過專業醫師把關確認,若有疾病提早確診,另外可做更多評估、介入性引導,讓孩子跟上不同階段發育。且孩子發展也包括後天刺激,越刺激能讓腦部發育更為發達。國民健康署提供兒童健檢3撇步:1.勤作筆記:確定已完成兒童健康手冊上「家長紀錄事項」及「衛教紀錄表」。2.攜帶證件:出門前確認攜帶兒童健康手冊及健保卡。3.聆聽結果:聽取健檢結果,主動詢問醫師,充分掌握孩子的健康狀況。國民健康署製作「寶貝成長路 檢前先紀錄」分齡影片,相關內容可至國民健康署網站查詢( https://reurl.cc/pWj2ve )。另目前全國約3469家醫療院所提供兒童健檢服務,家長可上國民健康署網站查詢( http://ez2o.com/85wPL ),就近就醫。
-
2022-04-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市新增4例有2幼兒 傳染源溯自VVG與花蓮群聚與桃園
台中市長盧秀燕表示,今日再增本土確診4例,2例是VVG婚宴一家三口中的母及未滿5歲幼子;另增2例分別是60多歲退休男性,桃園職場群聚案相關接觸者,還有花蓮醫療機構接觸者確診1例(尚無全國案號),衛生局已掌握疫調並清消足跡,全力圍堵疫情。中市府今下午3點召開台中市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盧秀燕表示,案24329已完成三劑疫苗接種(1劑AZ+2劑莫德納),3月31日經衛生局匡列為接觸者,採檢陰性後返家居隔,案24329與案24330的Ct值分別為18及17,兩人4月2日均出現喉嚨痛、頭痛情形,經衛生局安排採檢為陽性,已隔離治療中,疫調結果,兩人足跡與23645相同,在案23645確診後已被市府衛生局匡列為居家隔離,相關場域均已完成消毒。盧秀燕指出,另增1例為桃園職場群聚案相關接觸者,為60多歲男性(案24376),已完成三劑疫苗接種(2劑AZ+1劑莫德納),曾於3月31日至北部親友家,於4月1日晚上接獲桃園通知匡列為接觸者,4月2日經衛生局安排至醫院採檢結果PCR陽性確診,已於醫院收治隔離中。經疫調結果本案匡列接觸者4名居家隔離,本案公共足跡包括南屯市場及大雅區生命藝術館,另個案於3月28日上午11時許至慈濟醫院眼科就診,衛生局也將針對同時段候診96人進行簡訊通知,如有相關症狀請至社區篩檢站進行快篩。此外,花蓮醫療機構接觸者再增確診1例(尚無全國案號),為5歲以下幼童,與案23768為親子關係,於3月27至29日與家人至花蓮旅遊,4月1日接觸者採檢陰性後居家隔離,4月3日清晨出現發燒症狀,經送醫PCR採檢結果為陽性,Ct值15.23,隔離治療中。衛生局說,除了台中新增4名確診,今也接獲外縣市個案有台中足跡點,包括3月27日晚間台中中港新光影城及4月1日中午國道三號清水服務區等二處,已通知業者進行清消作業。經統計至今日上午8時,VVG婚宴在場人員184人已全數完成採檢,檢驗結果陰性157人、陽性26人(居隔轉陽2人)、檢驗中1人。26名確診個案中,4人居住於台中市,其餘分布在外縣市。另VVG婚宴群聚案接觸者共採檢126人,全數陰性;另因應台中市出現本土個案,市府從3月29日起開設「社區快篩站」,截至昨日止共篩檢1954人,全數陰性。有關先前公布的花蓮慈濟群聚相關個案採檢情況,42歲台中西區男性(案23765),採檢擴大到70人,其中2人列居家隔離(一人採檢陰性、一人採檢中),剩餘68人為公司同事自主健康管理,均已快篩採檢都是陰性;另外,39歲女性(案23768),採檢擴大到32人,其中5人列居家隔離(1人為今日公布的幼童陽性個案、其餘4人陰性)、27人列自主健康管理,採檢均為陰性。盧秀燕強調,完成三劑疫苗接種是現階段防疫重點目標,統計至4月3日上午8時止,台中市已完成620萬9982人次新冠疫苗接種,第一劑接種245萬5604人、涵蓋率87.38%;第二劑接種230萬7870人、涵蓋率82.12%;基礎加強劑接種3萬8,317人、涵蓋率1.36%;第三劑(追加劑)接種1,408,191人、涵蓋率達50.11%。衛生局指出,清明連假期間疫苗接種不中斷,台中市4月3日至4月5日期間,每日各有38家、315家及235家院所開診接種疫苗,另台中市家樂福西屯店(4月3日至4月4日)、大甲慈濟靜思堂(4月3日)、東協廣場(4月3日)、文心森林公園(4月4日)等均持續開設接種站,請符合接種資格民眾踴躍前往接種。接種相關資訊請至衛生局網站查詢( https://www.health.taichung.gov.tw/1937954/post )。
-
2022-03-11 養生.家庭婚姻
出現婆媳問題怎麼辦?專家:婆媳關係解套4原則,媳婦、先生、婆婆還可以這樣做
人人都不希望遇到婆媳問題,但能遇到好相處的婆婆與媳婦可遇不可求,若真的無法符合自身期待,又該如何面對?身為先生又應如何扮演好隊友的角色,讓關係有正向的發展與良好維繫?掌握專家分享的4大原則,讓和諧的婆媳關係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婆媳關係不等同於家人或親子關係,陳彥琪心理師提醒,婆媳互動時,必須先放下對於這段關係有過多的期待,才不會在關係中產生失落感與衝突。 婆媳問題解套4原則遇到婆媳問題時,陳彥琪心理師建議,不論身為媳婦、先生或是婆婆都能嘗試掌握以下4個原則:1.保持距離.劃清界線首先探索自身的心理界線,了解自己在什麼樣的狀態下最自在,例如:媳婦思考是否與公婆同住、哪些事需要婆婆協助、哪些不需要等,並保持最讓自己最舒服的距離;婆婆在面對媳婦或兒子過分索討、要求幫忙照顧孩子時,也可嘗試善意的合作討論,與兒子、媳婦談妥是否該付保母費用、該做到哪些協助等,雙方才能就事論事,也較不容易有過多期待,而動輒為生活上的小事引發衝突。2.夫妻相互支持夫妻間應相互成為隊友,時常透過討論來達成共識、共同想辦法解決問題,在面對有些無法解決的婆媳問題時,也要能相互支持,當夫妻間關係夠牢固足以支持媳婦時,媳婦不必強迫自己和婆婆有同樣的觀念,也不需要為努力符合婆婆的期待而感到委屈,應該是讓夫妻與長輩間有更多的討論空間。3.思考共同目標在面臨對孩子教養、家事與生活上的觀念不同時,一般做法多會想透過說服與改變對方來解決問題,但這時容易陷入爭吵與拉扯。建議先思考雙方的共同目標為何,才能開啟有效溝通的大門,例如:雙方教養觀念不同,婆婆認為孩子不乖就得打罵,媳婦則覺得孩子知道錯在哪裡更重要,若能了解彼此的共同目標都是為了孩子好,即能在所建立的共識下,相互討論哪些方式才是對孩子是最好的,且不致陷入雙方各持己見、相互攻擊的情況。4.尋求專業支援面對婆媳問題時,建議應適時尋求他人的傾聽與專業資源,和姐妹、好友訴苦,或藉由心理諮商師引導來幫助開啟正向溝通的習慣、累積好的溝通經驗,未來有其他問題產生時,就能以更為健康的心態來面對,也能找到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媳婦、先生、婆婆還可以這樣做除了上述大原則,陳彥琪心理師也分別針對3方提出建議,當出現婆媳困擾,可以嘗試這樣做,讓自己以更好的心態與方式來面對,也避免讓關係惡化。◎媳婦照顧自己.減少批判在婆媳關係中,身為媳婦並不需要時時刻刻隱忍,而有滿腹委屈,試著多照顧自己一些,並和先生擁有良好溝通,也能維繫與婆婆間最舒服的距離。.自我照顧:照顧孩子有時已經讓身心疲憊,若同時希望能於婆媳關係中扮演好媳婦角色,也會無法負荷,這時媳婦先允許自己休息、照顧自己,並放下被婆婆認可的期待,無須要求自己成為一百分的媳婦,放寬心、有些事未符合婆婆的期待、被婆婆嫌不夠好也沒關係!如此才能正向面對關係的挑戰,並有良善的溝通。.不插手先生的親子議題:若媳婦觀察到先生與公婆間有親子議題需要去解決時,儘量不插手處理,只要支持先生去面對即可,例如:遇到金錢上的問題,婆婆認為兒子給的孝親費太少缺乏安全感,但媳婦認為應該要劃清界線,不能任由婆婆無止境地索討,這時媳婦要避免插手或想辦法說服婆婆,而是由先生來和婆婆溝通,讓先生去解決自己原生家庭的問題。.和先生討論:出現婆媳問題時,夫妻共識是首要條件,當媳婦認為婆婆的行為讓自己感到不舒服,或想表達自身的想法與觀念時,建議都和先生溝通討論,當夫妻達成一定共識,才能共同面對與解決,太太也才能擁有先生足夠的支持。.減少批判:媳婦不以批判的角度來否定婆婆的觀念或行為,認為婆婆觀念老舊、沒有接受新知,不斷以修正、訂正錯誤觀念的方式來對待,婆婆也會反抗。◎先生避免當法官.好人讓給太太當先生若能夠成為太太的好隊友,幫助婆媳關係融洽,自己就不會夾在媽媽與太太之間,時常被迫選邊站而陷入兩難。.避免迫於解決問題:陳彥琪心理師表示,出現婆媳問題時,先生常會陷入要解決問題的狀態,「那你就跟我媽說就好」、「你就不理他就好」或是「順著他的意就好」這些話會讓太太更生氣、難過;「媽你不要這樣」、「媽你這樣不好」也會讓媽媽無法接受。過於急迫想解決問題時,不僅會有永遠解決不完的問題,例如:談好小孩不能喝養樂多,轉頭卻又發現奶奶給了孩子棒棒糖等,也容易兩邊不討好,先生自己也會背負極大壓力。多給太太支持,讓她感受到兩人是隊友,可一起解決許多困難,有時,只要先生願意理解或表達支持,就能增加和太太一起解決問題的意願與能力。.不急著下定論:不急於下定論或當法官判定對錯,才有機會看見彼此的需要。例如:媽媽極度想要干涉自己的生活,這時不先否定媽媽,而是找到長輩在此行為背後可能有「被需要」的動機與需求,才會想表達意見與介入,這時,可以和太太一起思索能做什麼來滿足長輩的需求,如此就不會一直在抵抗上浪費力氣,例如:為長輩安排其他活動,讓他們感覺自己是有功能、被需要的。.成為好隊友.好人讓太太當:家人間可能因想法上的不同而有所爭執,而況對於婆婆而言,媳婦是外人,若直接來批判自己自然會觀感不佳,加上婆婆對於兒子的想法較能接受,因此,先生要做好太太與媽媽間的溝通橋樑,將和太太討論後的共識,以自己的需求與立場來的表達,媽媽就不會將所有的責任怪在太太身上。另外,也能幫助太太在媽媽面前建立好形象,例如:每逢過節送禮時,先生與太太可以共同挑選媽媽喜愛的禮物,再由先生告訴媽媽,禮物是太太堅持選的,好人讓太太當,可以讓婆媳關係更加和諧。婆婆嘗試放手.尋找新的生活重心想改變已經執行了五六十年的生活習慣,對婆婆而言並不容易,面對子女以批判的角度質疑自己時,更無法進行溝通。婆婆適時尋找生活新重心,相信兒子有獨自成家的能力,減少介入、給予尊重,讓自己與晚輩的關係不再緊張兮兮。.嘗試放手與休息:有些婆婆會認為,自己辛苦一輩子,還幫媳婦照顧孫子、處理家事,做了很多卻仍被指責、嫌棄而感到不開心,存了一輩子的積蓄,幫兒子買房卻發現兒子不會為自己留下長輩房,而覺得孤寂,陳彥琪心理師鼓勵身為婆婆的長輩,可以嘗試讓自己休息,並相信兒子有承擔責任的能力,將生活重心放在自己身上,過自己想要的老年生活。.參加活動滿足心理需求:邁入老年後,婆婆會因為失去了收入來源而缺乏對金錢的安全感、兒子結婚失去生活重心或感覺自己不再被需要,建議可以在生活中尋找其他能夠滿足這些需求的方式,例如:加入社區活動、團體等,也可以和另一半一同上長青課程、爬山等,讓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加豐富多采,當這些需求能夠藉由活動來滿足時,婆婆也就能減少向兒子索討或想管兒子或媳婦的念頭,婆媳問題自然也會減少許多。溝通小技巧.三明治法 陳彥琪心理師表示,通常兩人意見不同時,第一個念頭便是說服、修正對方,「你哪裡錯」時常成為爭執的開端,建議在婆媳關係中能使用三明治溝通法來溝通,先肯定對方的付出,再提出內心真正的需求,最後再表達希望對方能怎麼做,例如:媳婦希望婆婆減少給孩子吃糖,可先感謝婆婆幫忙照料孩子三餐,接著告訴婆婆,因為醫師表示孩子一直吃甜食容易蛀牙,必須減少糖分攝取,最後提出下次由自己自備點心或水果盒等,將自己也能接受的選項提供給婆婆,彼此再多做溝通,如此對於雙方而言都會是較能接受的方式。
-
2022-03-03 養生.家庭婚姻
婆媳問題是親子問題!婆婆過度干涉、先生壓力大迴避......3原因產生衝突
近年來,多名知名演藝人員的離婚事件,與婆媳問題有關,以婆媳問題為題材的電視電影,更是得到廣大迴響,這都反應我們日常生活中正上演著各種婆媳問題。但究竟為何產生此一問題,其背後所夾雜的各式原因,值得探究一番。長久以來,婆媳問題一直是一道難解的題,其中可能因生活習慣的不同、世代間觀念的落差、對於教養與照顧上理念不同等,彼此存在諸多差異而產生爭執,也因此,大家常於生活中聽見許多血淋淋的例子,媳婦哀怨的傾吐心聲:「婆婆隨時來我家按門鈴」、「婆婆總是對我酸言酸語」……與此同時,婆婆那一方亦不停抱怨「都是媳婦帶壞兒子」、「媳婦自私、一點都不孝順」,婆媳間的隔閡彷彿如摩西將紅海一分為二,讓兩邊存在難以釋懷與跨越的距離。許多婆婆總會告訴媳婦「要把婆家當自己家」,媳婦則抱著能夠被婆婆喜愛的期待,但往往與現實大相逕庭。看見心理諮商所臨床心理師陳彥琪表示,婆婆與媳婦兩個角色原本互不相識,因為一個男性才有了連結,兩者不是真正的親子關係,難以直來直往或有話直說的方式溝通,更無法以平時對待一般朋友、同事等人際關係的方式來處理,也因婆媳關係特殊,產生問題時,也更容易被放大檢視。現代媳婦的困境.世代差異造成自我價值衝突以前的媳婦很辛苦,她們默默地承受一切;現代的媳婦很糾結,總想著:「我該反抗?直接成為逆媳?還是要順應?」過去傳統社會認為女性應該在家相夫教子,於是從小養成既有的觀念,例如:女性應該做家事、婆婆的話是聖旨等,很自然的去接受、努力符合這些社會價值觀對於媳婦這個角色的期待,並認為理所當然,也更願意吞忍;但歷經社會的轉變,現今媳婦多為六七年級生,先生與太太兩人的教育程度與社經地位不相上下,在一個講求男女平等的世代,現代女性多經濟獨立,且娘家願意支援,不再以過往傳統觀念「女兒出嫁如同潑出去的水」來待之,世代間的觀念已經和過往大不相同。「該追求自我,或符合傳統社會對女性的期待?」陳彥琪心理師觀察到,身為六七年級生的女性,心態上總是矛盾與衝突的。受到上一代既有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影響,同時又處於個人主義興起的時代,多數女性一方面期許自己經濟獨立,一方面想符合傳統社會對於好媳婦、好媽媽的期待,造成內心自我衝突不斷。「我是不是應該在家當一個好媽媽?」、「我真的能生完小孩就回公司上班嗎?」,這時,若婆婆再插手干涉自己的決定、將過多期待加諸於自己身上,甚至將過往自身的經驗與自己比較,例如:「我兒子也是這樣養大的,以前都是這樣養的。」媳婦承受過多壓力,就可能引發衝突。產生婆媳問題常見3原因陳彥琪心理師表示,在討論婆媳問題時,先生的角色時常為人所遺忘,其實產生婆媳問題不僅是婆婆或媳婦任何一方的責任,擔任中間人的先生更是關鍵角色,婆媳問題不僅是兩代間的差異,更是夫妻關係與親子關係問題的延伸。1.親子、婚姻關係問題演變而來婆媳關係往往是凸顯親子關係與夫妻關係間問題的一面鏡子,當夫妻間或先生的原生家庭親子之間的溝通有困難時,婆媳問題就於焉而生。◎婆婆過度干涉.媳婦背黑鍋:孩子成年後,成立自己的家庭,是一個自然的成長與分化過程,然而,面對孩子從關係中脫離,亞洲父母有時難以接受與放手,特別是婆婆與公公的夫妻關係隨著晚年而日漸疏遠時,婆婆更容易將過多重心放在兒子身上, 這時,媳婦的加入,更容易導致婆婆認為兒子被搶走,急著想拿回手中掌控權,甚至帶著各種牽掛一同跟著兒子,進入到他成立的家庭之中過度干涉,進而導致與媳婦間的衝突。陳彥琪心理師表示,有些婆婆也因此對兒子加諸過多期待、情緒勒索,沒有劃清親子界線,當發現與兒子溝通無效時,不僅會轉而向媳婦訴說,造成媳婦心理壓力,有時甚至會將責任歸咎於媳婦,「媳婦帶壞我兒子,他以前很聽話,現在都不聽我的了。」由於對婆婆而言,媳婦是外人,也就容易背黑鍋。她也指出,臨床上也不乏有媳婦插手先生原生家庭的問題,不滿公婆每個月伸手向先生索討孝親費、公婆買房付了頭期款,卻要先生付尾款等,當媳婦看不慣先生原生家庭的親子問題,想插手去管、為先生打抱不平,並指導先生該怎麼做時,就會產生負面情緒,在關係中也就容易變成黑臉而吃力不討好。◎先生壓力大迴避問題、未居中協調:對於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婆婆與媳婦可能會有很多觀念上的差異,但相較於媳婦去挑戰與衝撞,兒子與媽媽的關係更適合彼此討論,若有衝突也常常比媳婦容易被接受,因此,先生是兩人間重要的溝通橋梁,當先生無法居中協調,婆婆與媳婦又都希望改變對方,要求對方配合自己,讓先生不僅容易成為夾心餅乾,更容易造成婆媳關係的對立。而當婆媳問題產生時,若夫妻感情不睦,先生覺得壓力大而迴避,又未能給予太太足夠的心理支持,總是以「我媽就這樣,不要理她就好」、「你就配合一下就好」等話語來回應,太太聽了不舒服,也導致婆媳關係更為緊張。 2.雙方期待的落差陳彥琪心理師指出,婆婆與媳婦雙方對彼此期待的落差,也是造成婆媳問題的原因,例如:婆婆期待媳婦能儘快生孩子,但媳婦沒有考慮生孩子;婆婆期待兒子媳婦與自己同住,媳婦希望小倆口有自己單獨的生活等。有些婆婆會基於傳統觀念或過去自身的經驗,對媳婦有較為「功能性」的期待,要求媳婦要待在家煮飯、做家事,必須服侍先生、公婆等,而這些期待與現代社會追尋平等,男女雙方共同經營家庭的觀念相互牴觸,也會讓媳婦感到為難,若媳婦未遵循或達成婆婆的期待,也會造成婆婆心生不滿。媳婦則大多希望婆婆看自己順眼、將自己視為女兒,期待在婆婆眼中的自己是一百分的媳婦,當過度付出卻又得不到所期待的回應時,心中也會產生疑惑與怨言,「做了那麼多,婆婆還是不喜歡我?」、「婆婆生病時,我照顧她;我生病時,卻未曾探望過我。」3.女性自我價值觀的綑綁我們鮮少聽見翁婿問題,卻時常聽見婆媳爭論不休的例子,不論是社會對於角色的期待,或社會化過程中潛移默化成為對自我的期待,相較於男性在乎家庭外的社會成就,女性則多承擔家庭內的角色期待,也因此面臨婆媳關係跟家務相關的問題,就常常會理所當然的攬責與咎責自己。陳彥琪心理師舉例,媳婦常認為自己應該要成為好媳婦、應該是一位獨立女性,不被婆婆重視或婆婆挑剔自己,是自己的問題;婆婆也時常將「服侍大家」、「孫子要和自己親近」等視為自己的責任,甚至當婆婆看見媳婦叫外賣時,還會忍不心想:「是不是嫌我做的不夠好?」。當女性時常為了符合社會期待或自我期待,而過度忽視自身的需求、不斷壓抑與吞忍,較少直言詢問與溝通,也會積累許多情緒,進而引發婆媳間的衝突。※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婆媳問題是親子問題!婆婆過度干涉、先生壓力大迴避......3原因產生衝突※更多文章請見媽媽寶寶,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