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5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衛福部
共找到
5673
筆 文章
-
-
2019-11-25 癌症.乳癌
避免乳癌復發 每周走路3至5小時
乳癌是國內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衛福部統計,每天約31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名婦女因乳癌失去寶貴性命,甚至有研究指出,手術後10年都有復發可能,且三分之二復發為骨、肺、肝等遠端復發。隨著飲食、生活習慣西化,醫師呼籲,女性應更加重視「肥胖」造成的風險,建議每周至少走路3至5小時。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葉顯堂日前在乳癌防治基金會舉辦的病友活動中,分享「乳癌的復發與追蹤」,他說,乳癌來勢洶洶,相較廿年前,乳癌新發人數攀升,但隨著乳癌篩檢技術、醫療方式的進步,零至二期早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但復發卻始終是存活下來的乳癌患者最恐懼的事,乳癌復發種類可分為局部復發及遠端復發,其中三分之二復發患者是在骨、肺、肝等發現癌細胞。在遠端復發中,葉顯堂認為,骨骼復發最常見。因骨骼是最常受癌症轉移侵襲的器官,全球超過150萬名癌症患者發生骨骼轉移,對於乳癌患者,最後威脅生命時,骨轉移幾乎無法避免。在美國,骨轉移占乳癌轉移的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乳癌移轉到骨頭時,癌細胞侵蝕骨頭,造成病理性骨折,增加患者生命威脅。葉顯堂提醒,乳癌患者術後的追蹤重點,除了當心骨轉移,還必須控制體重,千萬不要變胖,因為肥胖是造成乳癌的可能機轉,脂肪細胞是性荷爾蒙來源之一,肥胖會使脂肪細胞增加,會進一步造成血清中的動情激素、雄性激素等上升,導致停經後婦女乳癌發生率大增。在乳癌存活時期的醫療照顧目標中,葉顯堂特別強調,應該改善生活樣態,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尤其注意運動對乳癌患者的好處。他說,每周只要走路3至5小時就可以增加存活率,除降低肥胖造成的復發風險,也能減少患者的疲勞、憂鬱及焦慮感,有氧運動更能避免淋巴水腫。
-
2019-11-24 新聞.長期照護
拿藥不吃、自我診斷… 別當醫師眼中的NG病人
除了找到好醫師,民眾也要學會當個好病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鈴宜建議,要當個好病人,病患應「先讓自己成為有知識的人」。好病人:先了解疾病相關知識。NG病人:反客為主,自己當醫師。陳鈴宜說,在看診前,可以先蒐集資料,只要對疾病及治療方式有一定的認識,就不會畏懼疾病,並且在看診時化被動為主動,配合醫師的專業建議,才能討論出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不過她也提醒,許多病患很聰明,看診前搜尋許多資料後,往往在看診時「自己當醫師」,一進診間便反客為主,將醫師的角色搶過來,直接診斷自己的病情,完全聽不進醫師的話,往往使醫師很難繼續與患者溝通。陳鈴宜認為,有效的溝通,醫病雙方都有責任,建議民眾看診時,先陳述自己的症狀,並掌握發問技巧,當醫師使用醫療專業術語,聽不清楚、有疑義時,都應用適當的態度詢問,通常醫師都很樂意詳加解釋。好病人:事先做好紀錄,能清楚扼要描述病情。NG病人:看到醫師,要問什麼都忘了。有些病患看到醫師一緊張,出現「白袍恐懼症」,要問的問題全忘了。陳鈴宜說,這類病患並非不想問問題,而是不知從何問起,或有聽沒有懂,甚至看到醫師忙碌、面色較為冷淡時便退縮了。她建議,病患不妨在看診前記錄自己不舒服的相關資訊,包括什麼時間、什麼事之後,症狀有何改變、有沒有家族史等。也可準備別家醫院的病歷摘要、檢查影像、做過的治療、就診紀錄等,都有助於門診時醫師的診斷及評估。衛福部台中醫院高級專員、醫務專科社工師建議,現在人手一支手機,可運用現成的手機記事本APP,記錄每次的看診情形,做成自己的健康紀錄。也可將每次看診要問的問題、已問的問題,及醫師的回答等詳列進去,讓記事本APP成為健康管理工具。好病人:聽從醫囑,遵照服藥指示。NG病人:不遵醫囑、自行增減藥物,覺得沒效頻換醫師。很多子女擔心,父母獨自就診,常常忘記醫囑,甚至不知道藥要怎麼吃,回到家後一問三不知,更慘的是誤解了醫師對於病情的解釋,該怎麼辦?陳鈴宜認為,若子女無法陪同父母就診,可先協助父母記錄各種症狀出現的時間和頻率、過往的用藥紀錄等。不過此舉僅能協助醫師診斷疾病,但病情解釋的部分,往往因長者聽不懂,返家後不知道如何遵照醫師的指示治療,使得症狀無法獲得緩解。因此,仍然希望子女抽空陪父母就診,避免治療延宕,或日後產生醫病之間的誤會。她說,醫師喜歡聽從醫囑、遵照醫師指示處理疾病的患者;相反的,不遵照醫囑、自行增減藥物,導致疾病改善程度不佳,病人覺得「沒效」又繼續往下一間醫院,反而容易延誤疾病治療的黃金時間,而產生更多併發症。好病人:當有必要而尋求第二意見時,清楚說明,不重複無謂檢查。NG病人:怕惹醫師不開心,不敢說自己多次就醫檢查。有的病患看了A醫師仍有疑惑,又找其他醫師看診,很擔心惹A醫師不開心。陳鈴宜說,對於先前看過的醫師與處置,最好針對病況轉變能有詳細的描述,以利後來的醫師快速了解目前病況,且不浪費時間重覆無謂的檢查。對於這類經常「逛醫院」、喜歡尋求第二意見的患者,多半醫師並不會因此感到不開心,他們唯一關心的是患者在其他地方做過哪些治療,以及覺得哪些治療對病情並無幫助,並從中找出其他方式改善病情。施睿誼認為,在醫療上,尋求第二意見是常有的事,建議患者讓醫師知道先前的就診紀錄、用藥紀錄,才是對診斷有幫助的。尤其有些疾病是有進程發展的,提供就診紀錄,可以協助接手的醫師做正確診斷。與醫師溝通技巧1. 清楚描述身體不適徵兆是否有特定時間(如飯後、晨起)、位置(如腹痛,是在上腹還是下腹)。2. 提供家族史、疾病史、會引起過敏的藥物。3. 相關的就醫、用藥紀錄。4. 若與飲食有關,可回想過去一天的飲食紀錄。5.若怕忘記,可在家先做好紀錄。
共
19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