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1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血壓
共找到
4676
筆 文章
-
-
2020-11-10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會致癌?易發心血管疾病?關於咖啡你該知道的3迷思!
許多人早晨醒腦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啜飲一杯香氣濃郁的「咖啡」,特別是上班族,沒喝到咖啡就覺得不對勁或是工作沒效率。 可是到底「咖啡」對健康是有益還是有害呢?今天,就邀請營養師莊昕悅與我們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最新的文獻,來談談關於「咖啡」對健康的3個迷思吧! 迷思1 喝咖啡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過去的研究中認為,咖啡與咖啡因有增加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莊昕悅說,但近期研究則指出,咖啡中富含上百種具生物活性的植化素,如多酚類的綠原酸(cholorogenic acid)、木酚素(lignans)、生物鹼(alkaloid: trigonelline)、類黑素(melanoidins),還有鎂、鉀和菸鹼酸等,能幫助身體降低氧化壓力、改善腸道菌叢生態、調節血糖與脂肪代謝等好處。 單純攝取萃取的咖啡因會增加血壓,但是喝咖啡本身不會影響血壓,可能跟咖啡中其他對身體有益的成分有關。 莊昕悅提到,要稍微注意的是,膽固醇的部分。未過濾的咖啡,譬如:濾壓壺煮出來的咖啡,含有一種物質稱為「二萜咖啡醇(diterpene cafestol)」,如果大量攝取未過濾咖啡會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不過研究中的大量是指每6杯以上,相信應該不多人會每天喝到這麼多。義式濃縮咖啡中也有一些咖啡醇,而滴漏式或過濾式的咖啡的咖啡醇含量相對較低。 她進一步說明,其實,適量攝取咖啡對冠狀動脈疾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是沒有影響的,還可能起保護作用。 迷思2 喝咖啡有助於減重? 莊昕悅表示,研究指出,咖啡中的咖啡因,具有降低食慾、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增加基礎代謝率和食物熱效應的效果,且可能與降低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以及促進脂肪的代謝有關;研究發現,一天少量多次喝咖啡,可增加整天的能量消耗約5%,但熱量消耗因人而異,也會受到飲食和運動等影響。 她提醒,咖啡對減重的好處前提是,喝不加糖或牛奶或奶精的黑咖啡,熱量最低,只有9大卡左右。如果不喜歡喝黑咖啡可以加一些低脂鮮奶,而摩卡咖啡、焦糖瑪奇朵、三合一咖啡等,因為加入鮮奶油、奶精、巧克力醬、焦糖或香草糖漿等這類「風味」飲品就不建議了,這類型通常熱量爆表反而會讓體重增加,應盡量避免飲用! 莊昕悅呼籲,腸胃敏感的人不建議空腹喝咖啡,容易胃痛或刺激胃酸分泌或是胃食道逆流問題。喝咖啡最好時機,是吃完早餐或午餐後休息1小時再來杯黑咖啡,比較不會因為空腹喝造成腸胃不適,也不會馬上影響營養的吸收。 迷思3 喝咖啡會致癌? 咖啡與癌症的關係,數十年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咖啡具抗氧化能力,能有效對抗癌症發生;有人則認為,咖啡豆在高溫烘焙過程中,釋放出的丙烯醯胺可能會致癌。事實上,咖啡不會增加癌症發生率或死亡率。 莊昕悅指出,咖啡內含上百種具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如綠原酸、奎寧酸、咖啡醇、咖啡豆醇、咖啡因、離胺酸、黃酮類化合物等抗氧化植化素的重要來源。研究顯示,即溶咖啡的抗氧化作用可能較烹煮咖啡為低。 針對丙烯醯胺來說,其在動物實驗中為致癌物;但對人體的致癌性則正具有限,而且丙烯醯胺比較多存在於高溫烘焙的洋芋片、馬鈴薯或黑糖中,咖啡相對來說少一些,而且在高溫150度以上烘焙咖啡豆時丙烯醯胺的含量反而降低一些。 莊昕悅說,不論丙烯醯胺對人體到底是什麼影響,不要經常大量攝取就好,建議均衡多元攝取不同食物來分散風險。 而研究顯示,喝咖啡可降低某些癌症發生的機率,如:肝癌、乳癌、子宮內膜癌、皮膚癌、前列腺癌的風險。 健康喝咖啡,遵循這建議 至於一天能喝幾杯咖啡?莊昕悅表示,目前衛福部食藥署建議,一日的咖啡因攝取不宜超過300毫克。若以1杯咖啡約含100毫克咖啡因推算,1日的咖啡量最多為3杯,懷孕哺乳的媽咪則建議每天不超過200毫克的咖啡因。 但因為每個人的代謝狀況和對咖啡的敏感度皆不同,容易睡不著的人建議上午喝,太晚飲用便會影響睡眠,所以需依個別狀況來調整喝的時間和喝的量。 一杯健康的好咖啡,還要注意它的保存,避免保存不當導致咖啡豆產生赭麴毒素,反而影響我們的健康。她建議,要選擇有信譽的商家,才能健康喝咖啡。
-
2020-11-09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宏觀改革三支箭 從根本解決救健保
健保因再度面臨財務危機,受到普遍關切,但其深層問題至少有下列三項,必須從根本徹底解決。 一、台灣只有全民醫保,沒有全民健保,預防保健、健康促進應納入健保給付 台灣健保以普及性、就醫可近性、民眾滿意度及費用控制,名聞於世,在傳染病控制及整體公共衛生方面,卓有成效。然而在世界各種健康國家的評比中,台灣的排名遠不及日本、北歐、新加坡、西班牙等,且幾乎從未進入前十名,台灣的平均餘命也早已被韓國超越。更重要的是,雖然醫療支出(以健保為最大宗)不斷增加,就醫次數冠全球,壽命也延長了,但依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卻是不健康(失能)的餘命延長,這與其他實施全民健康照護的國家大異其趣。另方面,平均餘命在族群、城鄉、教育、貧富間的差距也不斷擴大,亦即健康的不平等情況越來越嚴重,而這是WHO評估醫療體系的重要指標。原因何在?台灣近年來不論所得、教育、生活型態等階級,差距都不斷擴大,高階層人士多從事養生、運動、戒除有害健康的行為;而低階級人士則反之。從可預防的疾病及死亡上觀察結果,根據2013-16年國民健康署的調查,18歲以上國人三高盛行率,高血壓25.2%、高血糖11.5%、高血脂22.6%,至於65歲以上高齡者,三高幾乎人人有獎;中壯年肥胖比率三成;現今青少年炸雞、含糖飲料不離口,每日五蔬果只是口號,學校的營養午餐應是均衡飲食最好的學習場域,但顯然效果不佳,且台灣大學生是附近國家中最不運動者。健保在第一期規劃及立法時,以及二代健保修法時,均擬將預防保健、健康促進納入給付項目,但遭到若干短視的醫療提供者、付費者代表、雇主,甚至某些病友團體反對,認為應由公務預算支出。然而政府財政僅負擔健保費36%,就已捉襟見肘,用於預防保健的费用,就算國民健康署加上疾管署,仍不及健保支出的1%,與先進國家的3-10%不可以道里計。「上醫醫國(完善國家總體的衛生福利政策)、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將預防保健、健康促進納入健保給付,才是可以達到三贏最高明的政策,否則只能算是下醫而已。二、尊重生命,醫療不只是在延長生命,也應減少不必要的痛苦。什麼是生命?不同社會文化及個人,有不同的看法,但依醫學定義,人生的開始是「活產」,亦即胎兒離開母體,有心跳、呼吸及隨意肌的動作(代表腦部的運作)。因此北歐國家,多尋求反璞歸真,即一個人若不能自己心跳、呼吸,需依賴各項醫療設備,如植物人、重度失智、無法緩解的疼痛,即可選擇拔除維生設備。末期病人,經醫師判定,當前醫療已對病情無任何助益,則以積極照護取代積極治療,不再施以心肺復甦術的急救。首創安寧病房的馬偕醫院賴允亮醫師說:「只有呼吸及心跳,不代表生命」;安寧照護之母,成大醫院的趙可式教授,倡議以照護身、心、靈的臨終安寧照護,取代無益的「積極治療」。台灣在2000年已通過「安寧緩和條例」,2016年通過「病人自主權益法」,2019年開始實施,但由於各界衛生主管機關推動有限,每年健保支付末期病人的無效治療,多達千億以上。北市聯醫總院長黃勝堅認為,根據他多年行醫的經驗,末期病人強迫飲水及灌食,反而會增加病患的痛苦。醫學教育除了教導如何延長生命外,更要教導如何減少病人及其家人不必要的痛苦。到目前為止,人總有一天會過世,與其延續痛苦的生命,不如好好說再見。當然,什麼是生命,每個人認知不同,如果自認為植物人也是人,應予尊重,但是否應負擔較高的部分負擔,則值得討論。三. 提升關懷,促進全民健康孤獨有害健康,孤獨與憂鬱症、失智、自殺、身心症、失能等均有高度關聯。台灣因為不婚、不育全球第一,加以外出就業,獨居者達千萬人,當然以老人比率最高。根據衛福部的報告,2019年使用抗憂鬱藥物者近140萬人,需服用安眠藥者達到426萬人,每年服用安眠藥9.18億顆。因此如何由政府與民間合作,提升對獨居老人的關懷,對全民健保將有極大助益。例如民間多個團體在推動的「時間銀行」,提供時間關懷獨居老人,就是很好的方式。此外,也可提倡籌組「第三家庭」。因每個人都有第一家庭(原生家庭),但因不婚、不育,很多人沒有第二家庭(婚姻及子女),這是造成獨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不但同性可以結婚,也應鼓勵沒有血親及婚姻的好友、知交,組成第三家庭,相互扶持。而這更有待政府、民間推動,及訂定相關法規。救健保,提高健保費率僅是頭痛醫頭的末端,以上三項政策的宏觀規畫實施,才能進一步提升全民健康,真正挽救健保。
-
2020-11-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保健食品不是有吃有保庇 藥師:別跟3類藥物一起服用
74歲許伯伯患有心律不整,最近聽親友推薦吃魚油可以降血壓、抗血栓、保心顧眼好處多,許伯伯聽了以後很心動,但因為本身在服用藥物,擔心會有副作用,便前往醫院諮詢。藥師評估許伯伯服用的藥物為抗凝血類,若再吃魚油一類保健食品,恐產生加成影響,增加出血風險,遂即時衛教正確用藥觀,強化許伯伯對保健食品的認知。健康食品、保健食品 兩者差異在這裡近年保健風氣盛行,不少人常抱著「有吃有保庇」、「有病治病,無病安心」的心情,服用各種健康、保健食品。但市面上健康食品、保健食品琳瑯滿目,多數人都不清楚兩者差異,甚至在服用藥物的同時,補充多種保健類食品。王平宇說明,成為「健康食品」須有嚴格的審查標準,如:市面上部分魚油、紅麴產品等,有科學證據顯示其具生理調節及保健功效,並在產品包裝上標有健康食品標章(小綠人)及認證字號;而常見「保健食品」如:膠原蛋白、酵素等,僅做為一般食品使用,沒有實證證明其保健功效,且日常所需的營養素,透過均衡飲食即可攝取,無需特別額外補充,且無論是健康食品或保健食品,若食用不當、服用過量,反而會危害身體健康。3類藥物 易產生交互作用王平宇指出,服用保健類食品前,需確定食用原因、建議攝取量,若因慢性疾病正在服藥者,更要清楚該食品是否會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以免食補不成反傷身,常見易產生交互作用者如:抗凝血劑、降血脂藥物、免疫疾病藥物等:1、抗血小板、抗血凝劑:勿自行使用魚油、銀杏、維他命E等具活血功用產品,以免導致皮下出血、胃出血、血尿、出血性腦中風等出血風險上升。2、降血脂藥物:需避免與同樣具降血脂作用的紅麴併行服用,因二者並用時,如同提高藥的劑量,藥品的作用與副作用都會加強,可能導致疲倦、黃疸、肝指數上升、發燒、全身無力、肌肉痠痛、深色尿液等副作用發生機率上升。3、治療自體免疫疾病之藥物:需避免與人參、牛樟芝、靈芝等具刺激、活化免疫系統功用者併用,以免藥物治療效果下降,導致疾病加劇。高血壓、腎臟類疾病 避免攝取高鈉補給品此外,高血壓與腎臟類疾病患者應避免大量食用雞精、蜆精、食補液等高鈉補給品,以免加重病情。針對許多人認為「只要將時間錯開就能避免交互作用」,王平宇提醒,多數藥物的作用時效為24小時,無法靠錯開時間減緩交互作用,若真有服用需求,應先向醫師、藥師諮詢,避免弄巧成拙,產生不良影響。延伸閱讀: 胃潰瘍、顧胃可多吃胃藥? 小心適得其反!這些潛在風險先看懂 服用抗凝血藥飲食有禁忌!不能吃綠色蔬菜? 專家告訴你正確解答
-
2020-11-08 養生.營養食譜
體脂OUT! 無廚房減脂料理
許多租屋族沒有廚房,三餐全仰賴外食,不利健康。其實只要善用微波爐,就能做出各種健身餐,達到健康減脂的目的。低卡低脂青葡萄偽奶油果凍杯材料(2人份):鷹嘴豆製成的甜鮮奶油180克、綠葡萄100克、地瓜150克、洋車前子粉3克、水205克作法:1. 將地瓜用沾濕的紙巾包起,全火微波1分鐘。2. 將綠葡萄60克,加入洋車前子粉7克、水200克,放入果汁機或調理機一起打成泥,對半倒入甜點容器內。3. 將地瓜切成碎丁,放入耐熱袋裡,再加入5克的水,全火微波1分鐘。4. 步驟3加入洋車前子粉3克,用手捏均勻。5. 地瓜泥掐成小球狀,環繞杯子壁上一圈,再沿著杯緣黏上一圈地瓜泥。6. 加入鷹嘴豆製成的甜鮮奶油,再將綠葡萄裝飾在鮮奶油表面,完成。營養小知識綠葡萄含鉀量高,有助降血壓。綠葡萄也是所有葡萄中,維生素C含量最高的,最具抗氧化功效。鷹嘴豆奶油材料:生的鷹嘴豆150克、水500ml、塔塔粉2小匙、赤藻糖醇3小匙作法:1. 將洗淨的生鷹嘴豆泡水,放進冰箱浸泡一整夜。(若能浸泡兩天更佳)2. 鷹嘴豆連同浸泡的水,全火微波8分鐘。3. 去除表面泡沫,再蓋上微波蓋,轉中火微波10分鐘後,建議燜20分鐘再開蓋(若不夠軟爛,再中火微波10分鐘)。4. 用濾網將水瀝出在另一個容器內,放入冷藏至完全退熱為止。5. 將完全退熱的鷹嘴豆水,加入塔塔粉、赤藻糖醇,用打蛋器打發至綿密的蛋白霜,完成。6. 煮熟的鷹嘴豆可運用於其他食譜上。營養小知識鷹嘴豆奶油是植物性奶油,是純素食烘焙中常見的Apuafaba(俗稱鷹嘴豆水)打發而成的鮮奶油,油脂含量和熱量都比乳製品的鮮奶油低很多,脂肪量甚至相差30倍以上。低卡獅子頭材料(2人份):青江菜100克、豬絞肉200克(選擇瘦肉比例較高的,也可用牛瘦絞肉)、洋車前子粉10克、雞蛋1顆(中型55克)、帕瑪森起司粉25克、酪梨油5克、減鹽醬油8克、鹽2克、羅漢果糖5克作法:1.調理缽裡混合豬絞肉、雞蛋、起司粉、洋車前子粉和鹽等調味料,捏成團後,稍微拍打出筋,放旁邊靜置。2.取中型碗倒入150克的水,加一匙鹽,全火微波一分鐘。3.青江菜粗梗部分朝下,泡入上一步驟熱過的水裡。(以防葉菜部分太快發黃)4.把肉團分四等份,抓揉成圓形,擺上瓷盤,放入微波爐蓋上微波蓋。5.小心開蓋,肉丸全翻面,把周圍醬汁淋在上頭,再全火微波3分鐘。6.步驟2的青江菜,全段壓進水面下,全火微波1分鐘。7.取2片煮熟的青江菜,稍壓乾,前段葉子先打結。再把兩端收尾進獅子頭的後側。3分鐘低醣早餐蛋餅材料(1人份):杏仁粉12克、椰子粉5克、蛋1個、鹽適量、煙熏紅椒粉適量作法:1.在中型玻璃碗,混合杏仁粉、椰子粉、雞蛋。2.倒入盤子後,用湯匙壓平至均勻的圓薄餅狀。3.微波30秒後,趁熱且半熟狀態時,將四邊往內壓3公分,呈現一個正方形。4.在正中央先打入蛋白,全火微波30秒。5.取出後再加上生蛋黃。6.最後撒上適量的煙燻紅椒粉。提醒:步驟1至3,需要連續不中斷的進行,才能有效將餅皮定型。營養小知識早餐食用低醣料理的最大好處是可以穩定一整天的血糖波動,相較於高醣早餐,較不易造成啫睡或容易餓的狀況,也能維持胰島素的敏感度。
-
2020-11-08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電影《茱蒂》談 失眠該怎麼辦
小時候,作文經常出現「我的志願」這個題目。長大後想做什麼呢?當明星!相信這是許多人的選項。穿著華服在光彩奪目的舞台載歌載舞,接受觀眾的愛慕和崇拜,誰不想成為大明星?然而,當卸下華服濃妝,明星步下舞台將面對怎樣的人生?為保持纖細身段,從來沒吃飽?日以繼夜巡演,連睡覺也是奢求?長期身心折磨,複雜的人際,一般女孩期盼的愛情、婚姻也遙不可及?今年2020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得獎電影《茱蒂》,回顧了大明星「茱蒂·嘉蘭」的一生。茱蒂是誰?或許您沒有印象,但如果上網搜尋20世紀名片《綠野仙蹤》主題曲「彩虹之上」(Over the Rainbow),當那位清麗的小女孩唱「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way up high…」,你一定會驚呼——啊!這首歌我聽過!原來原主唱就是茱蒂!才16歲,茱蒂·嘉蘭就因為優異的天賦獲選為《綠野仙蹤》女主角,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但是她快樂嗎?在電影中,這個小女孩為了控制體重,只能吃雞肉與喝黑咖啡,甚至被迫服藥日夜不停的工作……成年後經歷多次不幸的婚姻,經濟走下坡,最後孩子也離開她身邊。孓然一身的茱蒂沮喪焦慮,只能靠藥物入睡。失眠是常見睡眠障礙,對健康有負面影響,可能與代謝症候群、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和慢性疼痛有關。失眠該怎麼辦呢?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吃安眠藥。其實透過「認知行為治療」,也有不錯的效果。美國梅約診所失眠照顧中心提出以下建議:1.認知行為治療認知:控制或移除任何可能影響睡眠狀況的負面情緒或是行為。行為治療:發展好的睡眠習慣,有幾個步驟:●刺激控制療法:例如設定好睡眠與清醒的時間,中間避免小睡。睡眠的時候才上床,如果躺在床上20分鐘還無法入睡,就起床離開臥房。只有在很想睡的時候才回到床上睡覺。●睡眠衛生:改變可能影響睡眠的習慣,如避免抽菸,夜間喝太多含咖啡因的飲料或是酒。●改善睡眠環境:保持臥房安靜、黑暗且涼爽,最好不要有電視在裡面,把時鐘藏起來。●放鬆訓練:學習心靈與身體的放鬆,包括冥想 、肌肉放鬆、呼吸放鬆。●限制睡眠:無法入睡卻躺在床上反而導致睡眠品質差。不如先減少睡眠時間,避免白天小睡。先造成睡眠不足,適度的疲累讓第二天晚上容易入眠。2.藥物治療:可以協助入睡,並維持較長的睡眠階段。短期使用可協助患者度過因急性壓力或悲傷而造成的睡眠障礙。需注意這些藥物可能產生副作用,例如白天嗜睡,增加跌跤的機會。電影中令人難忘的是:當茱蒂處在人生低潮,還是抱著與孩子重逢的夢想,力圖振作,在舞台上一次又一次完成令人讚嘆的表演。電影末尾,茱蒂即將告別倫敦的舞台,當「Over the Rainbow」樂音響起,她因激動落淚無法唱下去,全場的觀眾一起幫茱蒂唱下去。大家唱的,不僅是對茱蒂·嘉蘭璀璨一生的讚嘆惋惜,也因這首歌的歌詞,唱出大家的夢想:「在彩虹彼端某處,高高的雲朵上,所有你敢做的夢,最終都會實現。」
-
2020-11-08 養生.聰明飲食
能否喝咖啡其實不是你決定的 科學家解答是誰在操控你
【文、圖/選自臉譜《我,為什麼會這樣?》,作者比爾.蘇利文】為什麼你沒有喝咖啡就無法展開一天的生活?在一九八二年的電影《瞞天過海飛飛飛》(Airplane II: The Sequel)中,空服員通知乘客他們所搭乘往月球的飛船偏離了軌道,小行星撞擊了飛船船艙,導航系統受到破壞,這些都沒有讓乘客嚇著,但空服員宣布了最後一個消息,乘客便陷入恐慌中:已經沒有咖啡了。世界各地許多繁忙的人士,手中往往端著一杯咖啡。對有些人來說,咖啡不只是一種飲料,它簡直就像是身體的一部分。所以說,基因也會影響我們對於咖啡的偏好,就像能夠影響身體的一部分那般。咖啡是無所不在的能量形式,不僅能夠輕易地把咖啡因這種藥物送到身體中,大部分的人也覺得咖啡美味。咖啡因的刺激效果來自於它的分子形狀類似腺苷(adenosine),腺苷會在身體中流動,是身體能量高低的指標。清醒的時候,腺苷在身體中逐漸累積,最後當腦中和腺苷結合的腺苷受體很多時,便會發出訊號:「差不多了,該睡覺了。」而咖啡因會取代腺苷,和腺苷受體結合,截斷了這個程序。如果結合得夠多,腦就不會收到需要睡覺的訊息。當有足夠的咖啡因欺瞞了我們的神經元,腦部就受到愚弄,誤以為有緊急狀況,進而刺激釋放腎上腺素或和「戰或逃」(fight-or-flight)反應有關的激素。這個時候注意力和記憶力會提高,心跳速率加快,先前所儲存的糖會被釋放出來,好增加可以使用的能量。有些人對於自己的咖啡癮引以為傲,有些人卻沒有辦法喝太多咖啡。這種喜好差異也可能不是由你決定,而是你的DNA發揮了影響力。科學家已經發現TAS2R38這種基因和你會喝下多少咖啡有關。超級味覺者難以接受苦味,所以可能就無法忍受比較濃的咖啡,或是需要許多糖和奶精中和苦味。但是除了TAS2R38上的突變之外,還有許多事情會讓有些人無法對咖啡因上癮。對於咖啡的偏好不只受到味蕾的影響,因為咖啡因對每個人的影響也不同。CYP1A2這個基因或許可說明為何有些人喝咖啡如飲水而不會有任何副作用,有些人只喝了一杯卻會心悸。CYP1A2基因所製造的蛋白質是一種位於肝臟的細胞色素(cytochrome),具有酵素的功能,能夠分解咖啡因和其他成分。CYP1A2細胞色素並非人人相同。絕大多數人在攝取到咖啡因後十五到三十分鐘內會感覺到效果,這種藥物的半衰期大約是六個小時(也就是要花六個小時,體內的咖啡因才會消除一半。所以你在六點鐘吃晚餐的時候不要喝太多咖啡,因為在午夜時分你想要去睡覺的時候,還有一半的咖啡因讓你的身體停不下來。)具有CYP1A2*1F這種細胞色素的人,代謝咖啡因的速度慢,他們的這種酵素像是懶鬼,不會快速地處理掉咖啡因。實際上的狀況就是咖啡因會因此在身體中留得比較久。這會使得咖啡因的刺激效果增強,也會讓血壓上升。有些研究甚至指出,代謝咖啡因比較慢的人如果食用咖啡因,高血壓和心臟病突發的風險會增加。你注意到絕大部分的抽菸者會喝很多咖啡嗎?這是因為菸中的尼古丁會活化CYP1A2基因,使得咖啡中的咖啡因代謝得比較快,因此從咖啡得到的提神效果比較短暫,癮君子們會比不抽菸者更快想要喝第二杯咖啡。由人們代謝咖啡因的速度不同來看,毫無疑問地,人們代謝其他藥物與食物的速度也有差異,這造就了不同人之間心智與體能表現上的不同。一項發表於二○一二年的研究指出,在固定式自行車比賽中,代謝咖啡因緩慢的人喝了咖啡以後一分鐘就出現效果,但是代謝咖啡因快速的人,在喝了咖啡後要四分鐘才有效果。所以現在奧林匹克運動會是不是需要禁止咖啡和其他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呢?有另一個原因或許能解釋個人對於咖啡因飲料的偏好差異:腸道中的細菌類型。腸道微生物能夠影響咖啡因代謝的證據來自於咖啡果小蠹(coffee berry borer)。這種惹人討厭的生物對於種植咖啡的人來說是天大的威脅,牠們會把咖啡豆當成早餐、午餐和晚餐。咖啡果小蠹是目前已知唯一只靠咖啡就能夠生存的動物,每天吃下的量如果換算成成年人類,相當於兩百三十杯小杯咖啡。牠們為什麼能夠忍受足以致死的咖啡因量,一直是個謎。二○一五年,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微生物學家伊恩.布羅地(Eoin Brodie)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咖啡果小蠹腸道中的幾種細菌中,包括精於分解咖啡因的黃褐假單胞菌(Pseudomonas fulva)。黃褐假單胞菌帶著能夠分解咖啡因毒性的基因,住進了咖啡果小蠹的身體裡面,讓咖啡果小蠹能夠以吃咖啡為生。雖然目前我們還沒有證據指出人類具備了這類能夠消滅咖啡因的細菌,但是在煮咖啡機上已經找到了那些細菌。如果這些細菌進入人體而且成為了微生物相的一部分,就能影響身體代謝咖啡因的速度。現在研究人員發現,有其他的基因會影響人類代謝咖啡因的過程,甚至細菌也可能來摻一腳,我們也還要去研究為什麼咖啡因對某些人的作用比較快或是比較強。咖啡因影響身體的方式,當然會影響我們對於咖啡因飲料的感覺。
-
2020-11-08 養生.聰明飲食
含抗氧化劑、豐富膳食纖維 12種天然食物助降膽固醇
香草辛香料烹調時盡可能用香草或辛香料調味,能減少使用含飽和脂肪的調味品,並且大大提升風味。香草和香料還含有抗氧化劑,與蔬菜結合時,可改善膽固醇指數。羅勒、香菜、迷迭香、薄荷,薑和大蒜都是很棒的調味劑。蘋果科學家證實,每天一顆蘋果可讓你遠離心臟病。有證據顯示,常吃蘋果可降低總膽固醇,這歸功於蘋果皮中發現的酚類化合物,也就是抗氧化劑,可健全細胞功能和建立健康血液循環。選擇安全的蘋果,連皮一起吃更好。開心果研究發現,開心果與提高高密度膽固醇(HDL,好膽固醇)與降低低密度膽固醇(LDL,壞膽固醇)有關。由於堅果富含纖維與抗氧化劑,還可保護人體細胞免受氧化影響,氧化反應會導致動脈斑塊積聚。鮪魚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說法,無論食用新鮮鮪魚或罐裝鮪魚,每周至少兩份鮪魚,有助減緩血管斑塊的生長速度,減少動脈狹窄的機率。鮪魚所含的Omega-3也可降低三酸甘油脂。酪梨酪梨富含有益於心臟的不飽和脂肪酸和纖維,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臨床試驗也發現,吃酪梨可降低低密度膽固醇。不過酪梨屬高熱量食物,不宜過量。毛豆研究已證實大豆、豆腐與豆漿等製品,與較低的膽固醇有關。而富含蛋白質的毛豆,可取代其他含飽和脂肪的蛋白質來源,同時毛豆富含纖維,更可抑制食欲。藍莓一些研究顯示,定期食用藍莓與降低血壓有關。這要歸功於它們促進血管循環的作用(血管擴張),從而減緩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菠菜深綠色蔬菜可透過促進人體產生一氧化氮(NO),來幫助降低膽固醇,這有助於擴張血管,並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番茄番茄含有抗氧化劑「番茄紅素」,與大幅降低低密度膽固醇有關。不過要提醒的是,加熱過、煮熟的番茄才會釋出大量茄紅素。秋葵低熱量的秋葵,是一種特別有益於心臟健康的可溶性纖維。它也是多酚的良好來源,可對抗身體發炎。藜麥根據最近的研究,藜麥可改善總膽固醇、降低三酸甘油脂和低密度膽固醇,從而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這要歸功於穀物的抗氧化劑、纖維和維生素B群,可使血流順暢。亞麻籽亞麻籽是纖維的重要來源,其中富含omega-3脂肪酸和木脂素,可降低中風風險,是美國心臟協會推薦的營養素。亞麻籽還含有植物甾醇,有助降低低密度膽固醇。資料來源╱goodhousekeeping
-
2020-11-08 科別.泌尿腎臟
血糖、血壓控制不佳,小心影響腎功能! 身體4症狀都是在告誡你注意
34歲王姓大學助理教授,三年前檢查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卻未定期追蹤,直到近日發現下肢水腫、倦怠、食慾下降等症狀,甚至下課後開車停紅燈也能「秒睡」,赴醫檢查才發現是慢性腎衰竭合併代謝症候群及睡眠呼吸中止症,雖配合醫囑積極治療,但腎功能已受損,如今只能懊悔忽視身體警訊。糖尿病、高血壓造成腎臟病變 5至8年會進入透析治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透析室主任林崇智表示,因患者合併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有呼吸道阻塞的症狀,若經由傳統透過全身麻醉置放管路恐有風險,在手術麻醉過後無法脫離呼吸器,因此給予在腹部局部麻醉,病患於清醒狀態下置放管路,並配合其生活型態,採腹膜透析治療。根據統計,一般罹患糖尿病及高血壓的病程,在疾病發生造成腎臟的病變,通常約5至8年才會進入末期腎臟病而需要透析。林崇智指出,王先生雖無不良習慣亦無抽菸,但除了未規則控制血糖血壓問題外,同時因合併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加速腎功能惡化,才會年紀輕輕造成腎功能受損,並於短時間內進入透析治療,延續生命及維持生活品質。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與心血管、代謝疾病息息相關林崇智提醒,高血糖、高血壓若長期未妥善控制,會對腎臟造成極大傷害,加速進入透析治療階段。此外,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與許多疾病互為因果關係,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等代謝性疾病,除了致使腎臟病惡化、影響患者健康,更可能威脅公共安全。值得一提的是,腎臟疾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利,若年輕的家人有上述高血糖、高血壓、肥胖、宅在家等狀況,應時常關心他們的健康,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延伸閱讀: 多喝、多吃、多尿但沒變瘦,就不是糖尿病? 錯!醫師完整解析 全台約508萬人罹患高血壓! 十大死因3種跟它有關,這些人最好天天都要量血壓
-
2020-11-07 科別.心臟血管
心律不整不只影響心臟! 小心身體這5大部位可能也受累
多半人以為心律不整只會影響到心臟,其實其他器官也會跟著受影響,因此若發現有心律不整的現象時,請不要輕忽。1.腦部血液循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碩儒說,根據臨床實驗的結果發現,不同類型的心律不整對腦部血液循環的影響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腦部血液循環量減少25%以上時,會出現相對應的症狀。腦血管健康的正常人若發生短暫性腦缺血症狀可於短時間內忍受,但患有腦血管疾病,例如腦部動脈硬化或已有狹窄(即中風患者)則會因為腦血管流量降低而出現腦血管功能障礙的症狀,包括頭暈、無力、抽搐、暈厥、視力障礙、肢體麻木甚至癱瘓。另一方面,如果由於心房心室傳導阻滯或竇房節律點出問題了,會造成心搏過慢,常會導致腦部供血嚴重不足,出現無血壓、摸不到脈搏等症狀。2.冠狀動脈血液循環:心臟本身的養分與氧氣來自於冠狀動脈供應的新鮮血液,對於維持心臟功能非常重要。偶發性的早期收縮影響最小,心律過速的心室頻脈則會使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60%左右,及心臟收縮輸出量減少80%以上。3.腎臟血液循環:發生心律不整時,腎臟血流量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減少。頻發性的早期收縮會使腎臟血流量降低10%左右;而嚴重的心律不整則會造成腎臟血流量減少60%。腎臟血流量減少會使患者出現尿蛋白、氮血症甚至腎衰竭。4.腸系膜血液循環:江碩儒表示,發生嚴重心律不整時,會造成心輸出量降低,腸系膜血管會發生收縮反應,屬於人體內自行調節的1種代償反應,目的是為了確保心臟、腦部、腎及肝臟等臟器的供血和灌注壓的平衡。房室性期外收縮對於腸系膜血液循環影響很小,而快速的發生上心室頻脈、心房顫動時,則會造成腸系膜血流量減少34%左右,引起腸系膜動脈痙攣、胃腸道缺血的症狀,患者會出現的臨床表現有腹脹、腹痛、腹瀉、胃腸道出血、潰瘍,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腸麻痹及腸壞死。5.心房顫動:心房顫動的危險是不容忽視的,若不謹慎防範可能會有中風的可能性!隨著心房顫動的進展,心房組織的電位不穩定或肌肉組織的老化,心房顫動發作的頻率會由「陣發性」逐漸成為「持續性」,心跳則完全成為不規則節律。心房在失去有效收縮的情況下,心房中的血液會容易出現沉滯和小亂流的情形,體內凝血因子、心臟內膜及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將會變差,易在心房內形成血栓,隨血液運送流至全身,進到器官血管的血栓,就有機會使該部位的血管造成阻塞,如血栓阻塞腦部的血管,就會造成腦中風的現象;而阻塞了腳部的動脈血管時,就會造成缺氧性腳動脈阻塞。心律不整的原因和可能引發的症狀很多,也容易造成嚴重的併發症,因此,積極治療是刻不容緩。(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心因性猝死7成跟冠狀動脈疾病有關! 男女發生因不同,猝死前一天到一週都有3大症狀 心臟血管支架什麼情況該裝?放置後就沒問題了? 這種情況必須動手術!醫師完整解析
-
2020-11-07 新聞.生命智慧
台灣人器捐,竟是亞洲最高!腦死捐贈、心死捐贈、大體捐贈...差在哪?關於「器官捐贈」你該知道的實用指南
編按:如果走到人生終點,你有沒有想過,在離開人世後,能夠以不一樣的形式幫助其他的生命呢?你有想過「器官捐贈」嗎?台灣器捐人數2019年創下捐贈新高紀錄375人,由本人或家屬「主動」提出器捐的比率從過去64%,提升至71%,捐贈者生前有填具捐贈意願的比率從9%提升到24%,累計器官捐贈者5000多人,捐出的器官嘉惠成千上萬個家庭,讓台灣器捐率在亞洲名列前茅。關於器捐,你該知道的實用手冊,就由《好活與安老》作者蔡宏斌醫師告訴大家。「器官捐贈」是指一個個體把自身可用的器官,經由手術移植到另一個器官衰竭的病人身上,使他們能夠因得到這個器官而延續生命,並改善生活品質;一般還可細分為「活體器官捐贈」與「屍體器官捐贈」兩類。所謂的「屍體器官捐贈」,顧名思義,是指當一個人不幸腦死時,把自己身上良好的器官或組織,無償捐贈給器官衰竭急需移植的患者;而「活體器官捐贈」則是指一個健康的成年人,願意在不影響自身的健康及生理功能的原則下,捐出自己的一部分器官或組織,提供親屬或配偶做為器官移植。若是罹患實體癌症(solid tumors)的癌症病人,可以允許以屍體器官捐贈的方式,捐出眼角膜或皮膚組織。但若是罹患血液性癌症,如白血病(leukemia)、淋巴癌(lymphoma)及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則不可以做器官捐贈。癌症病人如果經過完整治療五年以上,確認沒有復發或癌症轉移,則可以成為器官受贈者,因為在移植後給予免疫抑制藥物時,可能會誘發癌症復發或轉移,也因此沒有完治的癌症病人,原則上不會列入移植等候名單之中。你有沒有想過,在離開人世後,能夠以不一樣的形式幫助其他的生命呢?若有意願往生後捐贈器官,可先洽詢社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或在各大推廣醫院索取器官捐贈同意書,簽署註記在健保卡中。當然,如果改變主意,也依然可以至原單位撤銷。如果你在許久之前就已申請過「器官捐贈同意卡」,請隨身攜帶,或是重新申請註記在健保卡中,以防萬一發生時,親友能理解你的心願。依照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規定,病人若有意願且於健保卡註記願意器官捐贈,即具有法律效力;若未曾以書面表示,則由最近親屬以書面同意行使,且最近親屬之書面同意不得與死者生前明示之意思相反。當最近親屬意思表示不一致時,依法條規定,決定順序為:配偶、直系血親卑親屬、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曾祖父母或三親等旁系血親、一親等直系姻親。但在台灣民情上,家族中最有決定性地位的人,往往並非法律上的第一順位,所以,若有遺愛人間的想法,除了及早完成簽署與註記,也別忘記和家人說明與溝通。台灣等待器官捐贈一直是在公平、公正的平台進行登錄及分配,依疾病嚴重程度、組織符合抗原配對、地區等因素進行排序,以正在等候器官且符合醫學考量為前提。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劇 《死之臟器》 中,有把早期腎臟癌症病人的腎臟切除後,摘掉腫瘤後加以縫合,再移植入等待捐腎病人的體內的情節,稱之為「病腎移植手術」,但是這樣的狀況在台灣不會發生!日本透析人口約三十萬人,在2015年已經由厚生勞動省核定「有限度臨床試驗病腎移植手術」,又稱為「修復腎移植」,通常捐贈的腎臟是有癌症切除後修補過的腎臟,不是健康的腎臟。在台灣如果做病腎移植手術,可能受贈者的本人或家屬會對醫院及醫師提出訴訟,台日的國情還是不同!在台灣,不管是屍腎或是活體腎移植,都要健康的腎,等待期大約10年。腦死捐贈及心死捐贈醫學史上最早的器官移植,是來自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的病人。但自從1968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發展出腦死判定的程序之後,由於腦死後器官捐的效果更好、一次可以移植的器官更多,幾年內就取代了傳統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之作法。由於人口老化,醫療科技發達,各先進國家越來越多因心臟、肝臟、腎臟衰竭而死亡的病人,許多人因為等不到器官,而提早面臨生命終點。但藉由抗凝血劑、器官保存液、體內或體外器官氧合等技術的進步,心臟停止死亡後器捐的器官品質,已經越來越接近腦死後器捐的品質。許多歐美先進國家也發現,更完整的建立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的流程與倫理規範,可改善器官供需嚴重失衡的現象,救更多的末期病人。台灣衛生福利部則是於2017年12月26日發布「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作業參考指引」,將「腦死捐贈」及「心死捐贈」並列為遺體器官捐贈來源。心死器捐適用於符合《安寧條例》中的末期病人,同意撤除維生醫療且願意器捐者,在心跳停止5分鐘後可施行心死器捐。撤除維生醫療之病人,於其心跳自然停止(即是體循環停止)後,應有5分鐘的等候觀察期,在這5分鐘裡,醫療團隊不得執行任何醫療行為,待確認未再出現收縮性血壓或心搏性心率,由主治醫師宣布死亡後,才可以進行器官摘取及移植作業。器捐也可指定給家人考量到國內等待器捐者眾,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更推動了幾項修法,使得器官捐贈「利人利己」的概念更加具體化,讓器官捐贈者死後留給家人的不一定是財產,而是健康的庇蔭。1.指定捐贈:根據 《人體器官移植分配及管理辦法》第9條規定,不論是心死器捐還是腦死器捐,若是屍體器官捐贈者在捐贈當時有家人正在等候器官,可以指定捐贈給五親等以內之血親、姻親或配偶,但限於當時當次的捐贈,之後若有其他親人等待器官移植,則沒有此項優惠。舉例來說,若哥哥車禍死亡捐出多個器官,家屬可決定將一顆腎臟捐給洗腎的弟弟。2.排序提前:根據衛福部公告,在《人體器官移植分配及管理辦法》,待移植之配偶或三親等內之血親曾為死後器官捐贈者,將來如需要等候器官分配時,將有優先權。此外,配偶須符合規定: 「應與待移植者生有子女或結婚二年以上,但結婚滿一年後經醫師診斷罹患移植適應症者,不在此限。」該公告資料便舉例說明,「以心臟及腎臟為例,於器官捐贈移植登錄系統中,找一位之前在捐贈者出現時排序分別為24名及201名的待移植者試算,加入了『配偶或三親等血親曾為死後器官捐贈者』後,排序分別變為第6名及第2名。」顯見此一新制影響至大。大體捐贈奉獻醫療所謂「大體捐贈」,是指若因為年齡限制或其他原因,導致無法捐贈器官,但仍希望可以為人類的醫療進展貢獻部分心力,可以在亡故後選擇教學遺體捐贈,做「大體老師」,或稱為「無語良師」。通常大體捐贈是自然死亡或是病故後才捐贈,這與腦死判定後做的器官捐贈不同,所以同時簽署器官和大體捐贈同意書是不衝突。大體捐贈的限制條件有以下五點:1.必須是16歲以上自然死亡或病故者。2.曾經做過器官摘除或動過手術者,不適合捐贈。3.患有法定傳染病(如愛滋病、肺結核鈣化等)者不可以捐贈。4.超過或低於標準體重50%者不適合捐贈。5.有以下情況也不可捐贈:自戕、溺斃及嚴重水腫、車禍、手術中往生、嚴重創傷、褥瘡、四肢變形或萎縮、癌症末期腹水及冰存過久致大體明顯破壞者(各醫學院校規定會有些微差異)。在大體捐贈的流程上,可以自己在生前填寫捐贈意願書,或是離世後由家屬代簽捐贈同意書,然後在病危時通知醫學院的捐贈中心,由他們來聯絡醫師進行評估。目前北區七所醫學院遺體捐贈聯合中心(包括台大醫學院、陽明大學、國防醫學院、台北醫學大學、長庚大學醫學院、輔仁大學醫學院、馬偕醫學院)的大致流程如下,其他醫學院的作法可能會有細微差異,僅供參考可另洽詢。1.進行防腐措施,並致送家屬感謝函。2.防腐處理至少一年以上,才會正式進行教學啟用。3.啟用前會舉行追思儀式,並會向學生簡介捐贈大體者生平事蹟。4.大體從防腐措施到教學結束、火化、安奉骨灰約需兩年以上時間,家屬若欲領回骨灰,請事先告知。5.各醫學院每年清明節前會舉辦慰靈公祭並邀請家屬參加。書籍介紹好活與安老:從病人自主權到安寧緩和,「全人善終」完全指南作者:蔡宏斌 出版社:發光體出版日期:2020/02/26作者簡介 蔡宏斌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台大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碩士、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現職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台灣醫院整合醫學會理事、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理事、台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發起人、荒野保護協會永久會員。長期關注醫護過勞與健康不平等議題,用心守護重症病人的健康, 陪伴家屬走出生命的幽谷。曾出版《好命到終老》系列書籍,主編《生命末期腎臟病人安寧緩和醫療評估指引》,經營《用心守護》臉書專頁,於2017年榮獲公共健康數位傳播獎。用心守護-蔡宏斌臉書粉絲團(粉絲人數14萬)吃得下盡量吃!台大醫師告訴你:為何想長壽,老人胖一點比較好
-
2020-11-07 養生.抗老養生
立冬溫補喝四神湯 按摩鼻翼後腰曬背能防寒
今天是立冬,中醫師吳明珠說,立冬進補不宜燥熱,可吃四神湯、黑芝麻糊,多生鮮蔬果和瘦肉。盡量早睡晚起,搓熱雙手按摩鼻翼、後腰,多曬背,晚上泡腳,都可養生祛寒。吳明珠表示,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要歸避寒冷。民間有「立冬補冬」的習俗,習慣在這一天進行食補,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立冬飲食養生以增加免疫力、補腎養肺為主,吳明珠說,可適當多吃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但立冬進補不宜過於燥熱,應以清補甘溫之味和甘潤生津之品,如烏骨雞、鴨、核桃、銀耳蜂蜜、蓮藕等。立冬之後也可適量吃些藥膳如四神湯、蟲草燉鴨湯、蘿蔔排骨湯、花生紅棗粥、黑芝麻糊等。此外,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補充維生素增強身體抵抗力。吳明珠說,進入寒冷的冬季後,起居養生重防寒,立冬後氣溫下降變化明顯,晴朗無風時,常是「十月小陽春,無風暖融融」。一旦遇到強冷空氣南下,早晚降溫可接近攝氏5度以上,極易感受風、寒之邪。防止寒氣入侵,吳明珠說,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以雙手搓熱按摩自己的鼻翼迎香穴,可防鼻寒;穿有領的衣服,避免頸部受風寒,對高血壓病人、心血管疾病等都有防護作用。防肺寒,可吃溫食加薑散寒,尤其早上起來可吃些熱粥暖胃養肺防寒;如果要防腰部寒氣入侵,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後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有助於疏通帶脈及膀胱經和固精益腎。每次至少30至5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許多人都會有腳寒的問題,可穿棉襪防腳寒,睡前常足浴按摩,泡腳後擦乾用手按摩足趾和腳掌心2至3分鐘。做好足部保暖工作,既能消除疲勞,又能禦寒防凍,促進睡眠。吳明珠說,立冬後也重「睡補」,盡量不要熬夜,保持充足睡眠,有利陽氣潛藏,成人最好在晚上11時以前入睡,小孩則不要超過晚上9時入眠。中醫也有一句話是「冬日曬太陽,勝似喝參湯」,吳明珠說,白天上班容易疲憊,晚上睡覺手腳冰涼,暖不熱被窩,這些都是陽氣不足的表現。補陽氣,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曬後背。吳明珠說,因人體後背是多條經絡必經之路,後背經過陽光照拂,背暖和了經絡也暢通,陽氣變足,有助消除疲勞、晚上睡眠品質也會更好。可利用有太陽的時候多散步、或在辦公室靠窗位置多曬太陽也可。
-
2020-11-07 科別.骨科.復健
避免肌少症 腎友3種運動不能少
慢性腎臟病(CKD)是指腎臟組織因疾病或其他原因遭受無法恢復的損壞,腎功能逐漸衰退,造成長期受損達3個月以上無法恢復原有功能。慢性腎臟病分為五個階段,當進入到第五階段,也就是末期腎衰竭時,就要考慮進行透析(洗腎)或腎臟移植的治療。預防惡化 先控制三高規律運動有益健康,但多數人不太了解運動對慢性腎臟病的重要性,有些病友甚至擔心安全而缺乏運動。但值得注意的是,三高(高血糖、高血壓以及高血脂)都是慢性腎臟疾病惡化的重要因子,且慢性腎臟病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比率非常高,因此危險因子的控制對病友是非常重要的。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身體活動量與其血糖、血壓、血脂控制有很大的相關性,且提高身體活動量可以使死亡率降低,並減緩腎功能惡化,也有助心肺適能和避免肌肉萎縮。還未到洗腎的患者,需限制蛋白質的攝取,避免影響腎功能。而開始洗腎後,則容易有蛋白質流失的情形,在營養攝取上建議要增加蛋白質攝取,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2公克以上的蛋白質量。一方面因為蛋白質流失增加,另一方面因為攝取限制,因此慢性腎臟病患者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得到肌少症,此時肌力訓練就顯得更重要了。慢性腎臟病的患者該如何運動呢?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應包含有氧運動、阻力訓練和伸展運動。1.有氧運動:增加身體活動量、降低體重,減少心血管和腎臟疾病的風險因子。如腳踏車或走路,每周3-5天,中等強度的運動,即感覺有點喘,但仍可以講話的程度,每次持續20-60分鐘。如果無法持續長時間運動,可以每次運動3-5分鐘,反覆的運動與休息,累積到20-60分鐘。2.阻力訓練:避免肌肉萎縮並增加肌力,避免肌少症,提升日常活動的能力。運動方式如使用啞鈴等重訓器材、從椅子起身、爬樓梯、抬腿、深蹲、舉水瓶等。每周2-3天,最少做一個回合10-15次。大部分病人應可做多個回合。從事8-10種不同的運動,針對主要的大肌肉群做訓練。3.伸展操:每周2-3天,靜態伸展到有點緊繃,每次靜態伸展維持10-30秒,同一位置伸展總共伸展達60秒。不過如果有電解質異常 ,特別是低/高鉀血症、肺水腫、四肢水腫、胸悶、心悸、近期進行手術、心律不整、嚴重慢性阻塞性肺疾、血糖>300、血壓>180/110、感染、中心靜脈導管或動靜脈廔管/人工合成動靜脈血管功能不佳等情況,就建議患者先不要運動,與醫師討論過後再決定是否繼續運動。慢性腎臟病患者運動四點注意●過去3個月未曾規律運動或有心血管疾病者,運動前先和醫師討論。●無法長時間運動者,可分段累積運動時間。如運動3分鐘,休息3分鐘,運動與休息1:1。●循序漸進。先增加運動持續時間再提高運動強度,當持續時間可超過30分鐘後,再考量增加強度。●伴隨有其他慢性疾病者,為避免服用特定藥物而影響心律,不應以心跳作為運動強度依據,應以「運動自覺強度」為主要依據,每次運動達到「有點喘但還能講話」程度。
-
2020-11-07 科別.呼吸胸腔
打呼跟睡得好不好無關! 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在睡覺發生,專家揭嚴重下場
外宿時,總關心同住的友人是否有打呼習慣,最怕出現同宿者陷入熟睡、鼾聲雷動的狀況,自己卻被吵到睡不著覺。睡覺會打鼾是一件惱人的事情,尤其對枕邊人、同房室友而言,更是苦不堪言。 不過,可別以為打鼾只是單純噪音而已,也別把打呼當成是身體較疲累所致,或者是睡得沉、睡得好的表現。據統計,國人「睡眠呼吸中止症」盛行率約2~10%,估計台灣有數十到數百萬的患者。呼恐是呼吸中止症警訊 嚴重恐造成猝死風險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表示,長期打呼恐是呼吸中止症的警訊之一,嚴重者隨時會有在睡眠時發生心絞痛、心肌梗塞、腦中風,甚至猝死的風險。他說明,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睡覺時因上呼吸道變狹窄,而使呼吸變淺且費力,因此打呼聲特別大聲,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上呼吸道完全堵塞而吸不到空氣、窒息,這也是為何臨床上偶會聽到有人在睡夢中猝死的案例。不僅如此,睡眠呼吸中止症者因常在夜間反覆缺氧,會造成心臟負荷增加、血壓上升、血管發炎。長期下來,導致心腦血管疾病日益嚴重,如高血壓、糖尿病、心律不整、心肌梗塞、中風等機率都會大幅增加。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 中風、失智風險高據美國睡眠心臟健康研究會(SHHS)長期隨訪結果顯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OSAS)患者,中風機率高於健康人3至4倍,甚至未來失智風險也大幅提升,不可輕忽。洪育忠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不一定會打呼,但大多是會的。他解釋,睡眠呼吸中止症者常有打呼症狀,但是,有打呼不見得一定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疑慮,建議進一步做深度的睡眠檢測,幫助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態。 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睡覺時發生 不管胖瘦都會出現而睡眠呼吸中止症是否都在睡覺的中期才發生?洪育忠進一步說明,在睡眠的前中後期都可能發生。因此,瞭解自身整體的睡眠狀態與品質,有其必要性,才能對症下藥找到方法解決。睡眠呼吸中止症通常是胖的人才會有,瘦的人不用擔心?洪育忠提到,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原因很多,飲酒、鼻塞、鼻中膈彎曲、過敏性鼻炎、舌根無力者都有可能,所以任何體型都有可能有上述狀況,不單限定於肥胖者。睡眠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人一生將近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想瞭解自身睡眠品質,或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洪育忠建議,可進行做完整的睡眠檢測,包括全身健檢、新世代心肺耦合睡眠檢測、壓力荷爾蒙、情緒荷爾蒙等,勿輕忽睡眠對健康的影響。(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洪育忠)延伸閱讀: 睡覺鼾聲如雷吵醒枕邊人 4打呼原因一次搞懂 睡覺會打呼是5大疾病高危險群! 中年男性、更年期後女性要注意
-
2020-11-06 養生.抗老養生
明立冬進補聰明吃不要越補越大洞 中醫推薦補氣暖身湯
明天農曆立冬,民間習俗立冬進補,慰勞1年工作辛苦,也為即將到來冬天儲備熱量,嘉義長庚醫院中醫科醫師蔡盈盈說,可以煮一些平補氣血的中藥藥膳作立冬進補,推薦一帖適合一般民眾冬季食用的中藥補湯「補氣暖身湯」。蔡盈盈說,台灣氣候入冬後氣溫並不會馬上下降,大家普遍資源較多,食物較豐富,並不需要特別大補,提醒須減少熱量攝取,以免冬天發胖太多,尤其慢性病患者吃補更要謹慎,需要諮詢專業醫護人士。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要避免過度高油高鹽菜餚,增加身體負擔;腎臟病患者飲用中藥湯需經中醫師調劑,控制鈉鉀等離子過度攝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如乾癬、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等不可食用較偏溫燥的中藥材以免加重疾病症狀,慎選適合體質補湯方才能健康吃補,吃補完更健康!蔡醫師推薦適合一般人冬季食用的中藥補湯「補氣暖身湯」,除常見的黃耆、紅棗、川芎等補氣藥材,用黨蔘代替高價蔘類,麥門冬滋陰,吃完不口渴,枸杞疏肝明目,陳皮助消化,加入排骨或雞肉煮湯更加美味,暖身又不燥熱。補氣暖身湯藥材,包括:黃耆6錢、川芎5錢、黨蔘5錢、麥門冬5錢、紅棗5錢、枸杞3錢、陳皮1錢。作法將以上食材配10碗水浸泡半小時,大火煮滾後文火慢燉30分鐘,煮滾時可加入雞1隻或排骨2斤一同燉煮,食材煮熟後加鹽調味即可食用,若當餐吃不完須將藥材撈出不可重複加熱。燉煮的鍋具以陶鍋為上,玻璃、瓷器次之,不銹鋼也可,不建議用銅、鐵、鋁鍋,以免金屬離子和藥材產生交互作用。
-
2020-11-06 科別.腦部.神經
長輩暫時性精神失常,是「瘋了」嗎?精神科醫師說:NO!可能是這疾病導致
她經由其他醫院轉診到我們這裡,生命徵象如心跳、呼吸、體溫、血壓都正常,一些基本的抽血指數包括血液、肝功能、腎功能、血中離子等,以洗腎病人而言,大致在可接受範圍內。因為被家人認定是精神失常了,所以好說歹說地勸服她來我們精神科急性病房住院。很多老人家,他們的情緒變化與生命週期邁入尾聲的心理反應有關。除了需要因應家庭結構的改變之外,因年邁而衍生出的許多生理疾病,對他們而言,才是真正令人身心俱疲的折磨:自己已經很痛苦了,還得承擔拖累家人的罪惡感。針對這類心理社會的壓力,其實很需要家屬對這些老人心理上與照護上的支持,以及整合相關的社會資源。然而,在另一層面,情緒變化可能是精神疾病所致,憂鬱症、失智症、或是因服用過多藥物等,都會引起精神方面的異常。而這些疾病,不全然是慢性化與不可醫治的,有些是找到原因就可以復原的。 結果這位婆婆在住院期間,居然白天晚上分不清楚,對談顯得牛頭不對馬嘴。經臨床研判,應為「譫妄症」簡單說就是一種「急性腦衰竭」,暫時性地呈現注意力渙散、定向感失常,有時合併干擾行為的一種症候群,這種症狀常常被家人認為是「瘋了」、「痴呆了」而送往精神科治療;或是因其他內外科病痛住院的病人,原本好端端的神智清楚,但住院一陣子,反而變得激躁易怒,造成病房醫護人員照護上的困難而照會精神科醫師。「譫妄症」其實只要把造成腦部暫時性混亂的原因找到,再就症狀面以及病因面雙管齊下就可以醫治的。 我們經過檢查發現,其實這位婆婆得了泌尿道感染。這是「譫妄症」非常常見的原因之一,因為局部感染會透過全身性的菌血症,而引起腦部功能的異常。或許因為老人免疫力不足,觀察不到泌尿道感染時常見的發燒、排尿灼熱感以及白血球增加的現象,但透過尿液檢查就找到了病因。我們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之後,她在一週內就情緒平穩的出院了。對於老人暫時性的神智失常,並不表示就是「瘋了」,應就生理、心理、社會等各層面進行完整評估,並依其優先順序循序處理,才能對症下藥。 作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 鐘國軒 整輯/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
2020-11-05 科別.心臟血管
經常胸痛頭暈?恐患「心房顫動」中風率高5倍
新北市一名58歲的顏先生,多年前曾做過心臟手術,術後也持續追蹤、回診,不過近日卻頻出現胸痛、頭暈,生活大受影響,即使醫師將藥物劑量提高,改善依然有限。顏先生日前來到台北慈濟醫院求診,心臟內科張耀庭醫師檢查後發現他患有陣發性心房顫動,若未及早治療,中風機率較一般人高出五倍,所幸在新式導管技術進行「冷凍消融術」後,顏先生隔天即出院,回歸正常生活。張耀庭指出,正常的心臟,由右心房的竇房結控制電氣活動及心臟跳動,而心房顫動的患者,因心房多處不正常放電,引發快速不規則收縮,導致造成心房無法有效收縮。若是血流凝滯鬱積形成血栓,則易引發中風,所以心房顫動患者中風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五倍。張耀庭說明,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臟節律異常,約占人口比例1%,且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愈高,65歲以上的病人的發生率更增加一倍以上。而高血壓、糖尿病、其他心臟功能疾病等病人,都是心房顫動高風險群,一旦發病,病人便可能飽受心悸、胸悶、胸痛、呼吸困難、頭暈所苦。在治療心房顫動部分,可分成藥物治療及侵入性治療,若藥物治療改善有限的患者,醫師會評估疾病狀況給予侵入性治療,如裝置節律器輔以藥物、熱射頻電燒或冷凍導管消融手術等。而新型的「冷凍消融術」是醫師以導管用微創的方式由鼠蹊部伸達心臟,經探測確認異常放電點後,將氣球充入低溫氣體,以整圈環形的方式進行冷凍治療,成功率可達70至80%以上,不只縮短手術時間、減低病人疼痛感,也降低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率。然而,冷凍消融術並未適用於所有心律不整患者,張耀庭說,連續發作七天以上的持續性或永久性心房顫動,可能與慢性心臟病或結構異常有關,而非單純放電異常,需與醫師討論適切治療方式;另外,許多心臟病患者缺乏警覺,忽略身體警訊,確診時往往已演變成心衰竭,甚至是中風,民眾若出現任何不適症狀,都應積極就醫;若以藥物治療3個月以上,未見成效者,也建議與醫療團隊討論進一步積極治療。
-
2020-11-05 養生.保健食品瘋
「芝麻素」可護心、保肝還抗氧化...真那麼厲害?藥師告訴你:真正有效的是這3項
說到這年頭的保健新寵兒,芝麻素絕對榜上有名,但許多保健食品總是誇大神化產品的效用,微笑藥師網這週要與大家分享的,就是「芝麻素」(Sesamin)的作用,希望提供資訊給大家以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喔。芝麻素的保健效益 一、什麼是芝麻素(Sesamin)芝麻素(Sesamin)是指芝麻中脂溶性抗氧化群芝麻木酚素(Lignans)主要代表成份,在芝麻中含量0.5%~1.2%不等,目前研究發現具有強效的抗氧化作用,對於人體的血壓、血脂具有正面的幫助,另一方面也可提升肝臟機能。不過芝麻素僅占芝麻含量不到1%,所以單吃芝麻不容易攝取足量芝麻素達到保健功效,對於想要達到日常保健作用者,建議服用萃取純化後的芝麻素保健食品。二、芝麻素的用途芝麻素在廠商的渲染下,被賦予了許多神奇的效力,但大多都是動物性實驗,尚未經過人體實驗證實,故微笑呼籲民眾在選用芝麻素產品前,還是先諮詢相關專業人員再購買喔。學理來說,芝麻素可以抑制delta-5-desaturase(此酶是在脂肪酸代謝的限速酶rate-limiting enzyme),抑制delta-5-desaturase會使血液中中的EPA與AA濃度下降。在1996年的一篇人體研究實驗,顯示每日服用64.8毫克芝麻素與328毫克維生素E(實驗組),比單獨每日服用328毫克維生素E族群(對照組),其整體的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都有明顯下降的趨勢,而對照組沒有下降的現象。綜合其它動物試驗,文中表示芝麻素降血脂效果可能與其抑制delta-5-desaturase、HMG-CoA reductase、acyl-CoA: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 (ACAT)酵素有關。【1】除了血脂的調控外,由於芝麻素能誘導內皮組織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現,所以對於收縮壓也有幫助。2009年一篇雙盲交叉人體試驗顯示,每天服用60毫克芝麻素,持續4周,能明顯使收縮壓下降3.5mmHg/舒張壓1.9mmHg【2】。或許你看到這數據可能無感,統計研究指出,收縮壓下降2-3mmHg,能降低4%冠心病死亡率、6%中年中風死亡率。【3】動物實驗發現,芝麻素能藉由抗氧化及抗發炎作用,減輕因酒精或四氯化碳造成的肝臟損傷,所以芝麻素的保肝效果也備受注目。在人體研究也看到類似效益,研究發現每天服用260毫克五味子萃取物及10毫克芝麻素,可以改善肝功能,調降肝指數ASL/ALT。【4】另一主要機制是抑制維生素E-ω羥基化(Tocopherol-ω-hydroxylation)(此為維生素E主要代謝速率限制步驟)。口服芝麻素,透過抑制維生素E的代謝而升高血液及組織中維生素E的濃度,特別是伽馬子集維生素E(γ生育酚和γ生育三烯酚),所以芝麻素也能間接提升身體抗氧化的能力。至於芝麻素幫助睡眠的功效,在2015年發表於Global Journal of Health Science的一篇有關芝麻素與維生素E補充品對於健康人體的抗氧化及日常生活疲勞感改善的研究,其中提到連續8週,每天服用10毫克的芝麻素及55毫克的α-維生素E,對於睡眠有幫助。【5】不過微笑說明一下,目前芝麻素及維生素E幫助睡眠的文獻相當少,並不足以支持其用於幫助睡眠的效益,所以想要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規律運動並保持愉悅的身心才是上上策。至於其它生理作用像帕金森氏症的預防、雌激素受體調節作用、脂肪燃燒,都未經人體臨床試驗,僅限於動物性試驗。整體來說,芝麻素可以藉由減少維生素E的代謝來增強維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到底芝麻素要吃多少呢?由於目前人體研究資料有限,故沒有建議的服用劑量,但若想提高身體裡維生素E的含量,以增加其抗氧化能力,則必須服用約100-150毫克的芝麻素。三、微笑藥師的定位目前芝麻素的人體研究仍太少,初步研究顯示對於心血管保健(血壓血脂)及肝臟保健有幫助。對於血壓血脂的保健效益不如精胺酸或紅麴,肝臟保健效益亦不強勢,但整體來說,芝麻素能全面性兼性心血管保健、肝臟及抗氧化效益,人體食用安全性高。參考資料:1.Hypocholesterolemic effect of sesame lignan in humans. Atherosclerosis 1996 Apr 26;122(1):135-36.2.Antihypertensive effects of sesamin in humans. J Nutr Sci Vitaminol (Tokyo). 2009 Feb;55(1):87-91.3.INTERSALT study findings. Public health and medical care implications. Hypertension. 1989 Nov;14(5):570-7.4.Improvement of liver function in humans using a mixture of schisandra fruit extract and sesamin. Phytother Res. 2013 Mar;27(3):368-73.5.Sesame Lignans and Vitamin E Supplementation Improve Subjective Statuses and Anti-Oxidative Capacity in Healthy Humans With Feelings of Daily Fatigue. Glob J Health Sci. 2015 Mar 25;7(6):43263. doi: 10.5539/gjhs.v7n6p1.本文獲廖偉呈藥師授權轉載,原文:芝麻素(Sesamin)的作用作者簡介_廖偉呈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中華民國註冊藥師,糖尿病衛教師,居家藥師照護合格藥師。部落格:微笑藥師網粉絲專頁:微笑藥師藥局延伸閱讀: 21天內替你抗發炎、降三高、減肥!美心臟外科醫師公開「修復身體菜單」:不只吃三餐,更要吃點心
-
2020-11-05 科別.腦部.神經
年紀大了得阿茲海默症,可能是年輕時種下的果! 早期預防很重要
很長一段時間,阿茲海默症都和年老捆綁在一起。人們通常覺得,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機能的退化,才使得患者的記憶力、理解力、判斷力逐漸下降,生活自理能力喪失,發生一系列不良後果、乃至威脅到生命。所以,除非專業領域,幾乎很少有人稱呼它的學術命名,而是將之稱為“老年失智”。阿茲海默症,是老年期認知障礙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是腦部的神經細胞由於某些原因損壞所引起的、漸進性的認知功能退化。認知障礙疾病患者的認知功能退化幅度遠遠高於正常老化的水平。其發生在老年期或老年前期,除了記憶力下降等認知功能症狀,還會有人格改變、語言障礙等神經精神症狀。阿茲海默症的病程較長,病情會逐年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的社交、工作和生活能力,還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當我們發現身邊摯愛的父母變得冷漠、健忘、暴躁、或性格發生重大改變時,一定要高度重視,儘早帶他們去醫院神經內科或老年科就診。我們不能因為“老年失智”有老年這兩個字就忽視了早期的預防。根據2020年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的最新研究報導指出,早在20多歲的青少年時期,阿茲海默症及認知障礙的危險因素就已經非常明顯。如果能在年輕時就針對這些生活方式和危險因素進行改變,就能對認知障礙起到預防作用。1.心腦血管疾病研究發現,中青年期、尤其是青春期即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其晚年時期的認知功能更差,發生認知障礙疾病的風險更高。因為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可造成腦部血管和神經病變、腦部物質代謝和功能紊亂等,從而損傷大腦的認知功能。預防方法:養成有益心腦血管健康的一系列生活方式,例如合理膳食,戒菸限酒,適度鍛煉,規律作息,還要積極治療和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將能降低晚年發生認知障礙疾病的風險。2.肥胖成年早期(20-49歲),如果有較高的體質指數(BMI),處在超重或肥胖狀態,則晚年發生認知障礙的風險更高。數據顯示,與成年早期BMI正常的人群相比,肥胖者晚年患認知障礙的風險高出2.5倍。超重和肥胖可能會影響體內的細胞因子和激素,間接地影響腦部血管健康。過多的脂肪還可能導致大腦澱粉樣蛋白的沉積,引起大腦損傷。(注:大腦澱粉樣蛋白沉積是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一大病變。)預防方法:避免超重和肥胖,在成年早期(20-49歲)保持正常的體型,BMI控制在18.5-23.9 kg/m2範圍內。還要警惕內臟脂肪,避免腹型肥胖,男性腰臀比應不大於0.9,女性不大於0.8。3.早期教育質量對美國老年人的一項隊列研究顯示,童年時期接受過高質量學校教育的人群,晚年發生認知障礙的風險更低,記憶力和語言功能不容易發生下降。這可能是由於童年時期接受高質量教育的人群,他們最終受教育的年限也會更長,從而可以具有更好的大腦功能。預防方法:孩子的爸媽們應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學習,保證孩子高質量地讀完小學和中學,接受較好的基礎教育,可以減少孩子將來認知障礙的患病風險。(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1-04 新聞.健康知識+
打完針後,頭昏暈針怎麼辦?專家教正確3處理方式
流感疫苗開打以來,出現部分頭暈案例,有家長反應孩子在學校打完針後頭暈暈的,被質疑是否因流感疫苗引起的不良反應,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主任林明志對此表示,目前尚未接收到有相關不良反應案例,門診中施打也沒出現問題,推測應該是暈針。「建議打針後頭暈者,可以平躺避免跌倒,或休息30分鐘後再移動。」同儕間互相影響 情緒傳染造成暈針兒科門診中施打多為學齡前兒童,因小學會安排集體施打,林明志主任說,同儕間容易互相影響,原本不緊張的同學,看到前面同學哇哇大哭,心情可能因此焦慮、害怕。暈針主要是心理因素造成,恐懼感刺激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先心跳上升、血壓升高,再因為迷走神經過度矯正,瞬間心跳變慢、血壓降低,進而昏倒。頭暈休息30分鐘 多喝溫開水「情緒起伏過大都會刺激神經,就像突然中樂透,也會因為過度興奮昏倒,但通常一下下就會恢復了。」林明志主任解釋,通常發生在打針或看到針頭的瞬間,如果頭暈,最好立刻平躺休息,避免碰撞跌倒,或是多喝溫開水、休息30分鐘,基本上都會恢復。而近幾年來都沒收到流感疫苗造成的過敏性休克、類過敏性休克的通報,不用太過緊張。疫苗保護力降低重症機率 醫仍建議施打疾管署說明,疫苗有可能造成的副作用,包括接種後可能會有注射部位疼痛、紅腫,少數的人則會有全身性的輕微反應,如:發燒、頭痛、肌肉酸痛、噁心、皮膚搔癢、蕁麻疹或紅疹等,一般會在發生後1-2天內自然恢復。嚴重的副作用,如立即性過敏反應,甚至過敏性休克等不適情況,發生機率非常低,若不幸發生,通常於接種後幾分鐘至幾小時內即出現症狀。林明志主任表示,在兒醫中心看過太多因流感造成的兒童重症,如心肌炎、肺炎,危險性都很高,而且他本身有一年疏忽未打疫苗,即被傳染A型流感,一週病程苦不堪言,建議兒童還是要施打流感疫苗,避免嚴重併發症。
-
2020-11-04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陳冠誠:洗腎完累得像蟲 3 招運動變活龍
慢性腎臟病(CKD)是指腎臟組織因疾病或其他原因遭受無法恢復的損壞,腎功能逐漸衰退,造成長期受損達3個月以上無法恢復原有功能。慢性腎臟病分為五個階段,當進入到第五階段,也就是末期腎衰竭時,就要考慮進行透析(洗腎)或腎臟移植的治療。 規律運動健康有益處,但多數人不太了解運動對慢性腎臟病的重要性,有些病友甚至擔心安全而缺乏運動。但值得注意的是,三高(高血糖、高血壓以及高血脂)都是慢性腎臟疾病惡化的重要因子,且慢性腎臟病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比率非常高,因此危險因子的控制對病友是非常重要的。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身體活動量與其血糖、血壓、血脂控制有很大的相關性,且提高身體活動量可以使死亡率降低並減緩腎功能惡化,也有助心肺適能和避免肌肉萎縮。 還未到洗腎的患者,需限制蛋白質的攝取,避免影響腎功能。而開始洗腎後,則容易有蛋白質流失的情形,在營養攝取上建議要增加蛋白質攝取,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2公克以上的蛋白質量。一方面因為蛋白質流失增加,另一方面因為攝取限制,因此慢性腎臟病患者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得到肌少症,此時肌力訓練就顯得更重要了。 慢性腎臟病的患者該如何運動呢?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應包含有氧運動、阻力訓練和伸展運動。1.有氧運動:增加身體活動量、降低體重,減少心血管和腎臟疾病的風險因子。如腳踏車或走路,每周 3-5天,中等強度的運動,即感覺有點喘,但仍可以講話的程度,每次持續20-60分鐘。如果無法持續長時間運動,可以每次運動3-5分鐘,反覆的運動與休息,累積到20-60分鐘。 2.阻力訓練:避免肌肉萎縮並增加肌力,避免肌少症,提升日常活動的能力。運動方式如使用啞鈴等重訓器材、從椅子起身、爬樓梯、抬腿、深蹲、舉水瓶等。每周2-3天,最少做一個回合10-15次。大部分病人應可做多個回合。從事8-10種不同的運動針對主要的大肌肉群做訓練。3.伸展操:每周2-3天,靜態伸展到有點緊繃,每次靜態伸展維持10-30秒,同一位置伸展總共伸展達60秒。不過如果有電解質異常,特別是低/高鉀血症、肺水腫、四肢水腫、胸悶、心悸、近期進行手術、心律不整、嚴重慢性阻塞性肺疾、血糖>300、血壓>180/110、感染、中心靜脈導管或動靜脈廔管/人工合成動靜脈血管功能不佳等情況,就建議病患者先不要運動,與醫師討論過後再決定是否繼續運動。【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 🔔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非看不可】主題:腎友不要怕運動,專家撇步大公開! 時間:11月12日(四) 20:00-21:00平台:元氣網粉絲團來賓:中華民國復健醫學會理事毛琪瑛醫師、腎友Jimmy【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11-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20多歲女子網上分享染疫心情 萬人為她按讚加油
台灣已經超過200天沒有新冠肺炎社區感染的病例,但國外疫情仍相當嚴峻,不少從國外返國民眾因此確診,一名20多歲的女子在網路上分享自己在上個月好不容易從國外返家,沒想到隔天馬上接到確診通知,「在戴上救護車人員遞來的口罩時,手都在發抖」,一人入住隔離病房更是恐懼萬分,還好病情沒有加劇,順利度過,寫出自己的經驗是希望鼓勵其他的確診者,勇敢面對疫情,而她的分享在網路上獲得極大迴響,上萬人都為她加油打氣。這名女子是在上個月從愛爾蘭返台,4日入境時並沒有症狀,5日開始發燒與全身酸痛,當時她已在家中隔離,7日確診,隨即被送醫,經過治療,目前已經返家。她在Dcard上分享自己的經驗,表示畢業工作兩年後,辭職到國外打工度假,原本認為自己計畫多時,一切都在掌握中,卻沒想到碰上疫情,成為人生最大的意外。疫情初期因為剛找到工作,並沒有想到回台,而她第一次感到恐懼,是面對貨架上的東西都被搶光,嚇到全身發抖;而國外因為疫情,工作都轉成在家進行,她幾乎除了外出採買,都留在家裡,但沒有與外人接觸,心情是很憂鬱、恐懼的,只要有一點不舒服,就會懷疑自己染疫,「真是一段今生再也不想重來的日子」後來疫情趨緩,工作也告一段落,她很想家,決定返台,與朋友聚會一一告別後,踏上歸途,可能因為疫情的影響,在機場看到國旗的那一剎那,淚水只能以「狂流」形容。她返家進行居家檢疫,與父母同住在透天厝裡,「原以為自己在海外時,已經撐過了最可怕的時期,沒想到回家以後,才是我夢魘的開始」當晚就開始發燒,前往醫院採檢、隔天就確診染疫,醫院通知她收拾東西準備住院,「我除了馬上傳訊息告知正在樓下的爸媽外,幾乎什麼也沒做。一想到那些我回國前接觸過的朋友們都還在異鄉,我就擔心不已,激動地掉下眼淚」後來救護車來接她住院,遞給她N95口罩要她戴上,「光是把兩枚口罩戴上就花了好幾分鐘,緊張到手都在發抖,工作人員看到還安撫我,請我慢慢來,別緊張」而醫院的護理人員戴著三層手套、穿著多層的防護衣照顧她,「雖然直到現在,我仍不知道到底是哪位護理師把我推進來的(大家都包緊緊),但是她那天熟練地把我安頓好,抽血、打點滴一氣呵成,還教了我怎麼使用血壓機、點滴及氧氣面罩等,都讓我的心情平穩很多,少了許多焦慮,非常感謝她的耐心及愛心」後來她打電話給國外的朋友,「一開始,我對於必須告訴他們確診的消息我感到非常害怕、擔心他們會責怪我,或是生氣,甚至是恐懼這個病情。不過,他們得知後卻是反過來先關心我的身體狀況,還安慰我『沒有人想發生這種事』」但是國外的朋友都沒有症狀、也沒有確診,而她在下機後馬上發病,應該也不是在飛機上感染,讓她到現在都還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怎麼感染到病毒。一個人入住隔離病房,加上擔心健康,「入住第一晚﹍整個病房安靜的可怕,彷彿世界上只剩下我一個人,害怕、難過、錯愕、愧疚、恐懼及擔心等等的負面情緒突然蜂擁而來,籠罩著我,直到兩周後這樣的心情才漸漸開始好轉」過程中,她不斷上網找尋其他有相同經驗的發文,希望幫自己打氣,康復後就決定寫下自己的歷程,以鼓勵他人,她在文中寫道,「沒有人想生病,也沒有人想把病毒帶回家」,希望大家能攜手努力持續做好防疫工作,戴好口罩、勤洗手,相互鼓勵,在發現疑似症狀時能不逃避、不隱瞞,勇敢面對疫情。而許多網友給她鼓勵、為她加油,還有不少曾染疫者也與她分享經驗, 「我也是確診了,前幾個月住了一個多月才出院,我懂你的難受,這段過程很難熬,我基本每天都在哭⋯ 要加油唷!」,甚至有在海外的台灣人也向她取經。
-
2020-11-02 科別.腦部.神經
眼睛黑矇、暈眩…頸動脈狹窄恐造成中風,這個族群是高風險群
「老伴,你怎麼啦?」老太太與老先生說著話,突然老先生用手撐著頭,反應有點異常。「剛剛眼前黑矇一片,頭暈暈的。最近爾偶會這樣。可能只是用眼過度,或是最近比較疲勞吧!」老先生回過神回答。「會不會是中風前兆啊?趕快去醫院檢查看看!」老太太警覺地說。 臺中榮民總醫院介入性腦血管外科主任崔源生醫師表示,「有許多患者認為暈眩、眼睛黑矇是過度疲勞或眼睛不好所造成而拖延就醫;其實主因是頸動脈狹窄,而眼動脈是頸動脈的分支之一,當頸動脈變得狹窄、血流減少,最常以眼睛黑曚來表現。」頸動脈狹窄造成中風?兩者關係密切崔源生醫師解釋,頸動脈是負責供應頭頸部血液最主要的動脈,在我們頸部的兩側各有一條頸動脈。若是因為斑塊鈣化堆積在頸動脈血管內,就像水管堵塞一樣,水流量減少如同血流量減少,使得腦部無法獲得足量的含氧血供應,只要短短幾分鐘,腦細胞就會缺氧壞死,這就是所謂的「缺血性中風」。頸動脈狹窄的初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然而,頸動脈狹窄會導致長期血流量下降,而讓大腦缺血。隨著腦部缺血愈來愈嚴重,患者會感到暈眩、反應差、注意力不集中。接著會出現各種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腦中風的症狀,像是突然肢體麻木無力、說不出話或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單眼或雙眼看不見、失去平衡等。你是頸動脈狹窄高風險族群嗎?「頸動脈狹窄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顯著關聯,因此年紀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通常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年紀都在60歲以上。」崔源生主任說明:「另外,男性佔了頸動脈狹窄患者約八成的比率,因為女性荷爾蒙能對血管內皮細胞提供一些保護作用,讓女性較不容易產生血管粥狀硬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的患者,比較容易罹患頸動脈狹窄,因為高血壓對血管造成過大的壓力,血管較容易受傷;高血糖則會弱化身體代謝脂肪的能力;高血脂患者往往有更多膽固醇聚集成斑塊,這些都增加血管粥狀硬化及狹窄的可能性。抽菸亦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危險因子,香菸裡的有害物質會傷害血管內層組織,使血管問題更加惡化。 還有一類患者因為罹患頭頸部癌症,接受大劑量的放射治療,進而導致頸部血管的狹窄。先天性遺傳疾病也可能會增加血管病變的機會。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方便且安全崔源生醫師指出,頸動脈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可以檢驗出是否有頸動脈狹窄。其中,頸部超音波是最方便、實用的篩檢工具,因為不具侵入性,也沒有放射線,可以每年固定篩檢。接受超音波檢查之後,若是發現有頸動脈狹窄的可能,建議需要進一步接受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了解血管狹窄的程度,並看看是否已有腦中風的跡象。在考慮進行治療時,還會安排血管攝影。治療頸動脈狹窄 提前預防中風發生當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60%,且有頸動脈狹窄造成的視力黑矇、暈眩等症狀;或沒有症狀但頸動脈狹窄超過70%,可以選擇傳統內膜剝離手術或微創頸動脈支架進行治療,預防中風的發生。 內膜剝離術是國際上治療頸動脈狹窄的主要方式,外科醫師利用一個頸部的切口找到頸動脈,切開頸動脈,移除堆積於頸動脈的斑塊後再縫合血管。至於微創頸動脈支架的原理就與心臟的冠狀動脈支架非常類似,醫師從患者鼠蹊部放入導線,一路延伸到頸動脈,直到導線穿過頸動脈狹窄的地方,再順著導線展開頸動脈支架,接著可以用氣球做局部擴張,將斑塊撐開,回復頸動脈的血流暢通。 「微創頸動脈支架治療時間短,約半小時到一小時,且不需麻醉,在患者清醒的狀況下施行,對年紀大的患者來說較能負荷。」崔源生主任解釋。放置頸動脈支架 配合保護裝置 在放置支架時,為了預防在操作過程中的血塊掉落,醫師會運用更精細的導管設計。其中一種方法稱為「遠端濾網」,是在導管的遠端打開一個網孔很密的保護傘,讓血液流得過去,但是當斑塊剝落掉下,這個遠端濾網就能及時攔截,不讓剝落的斑塊往大腦流過去。待頸動脈支架操作完畢後,再回收遠端濾網即可。另外一種保護設計是「頸動脈近端防護氣球裝置」,在頸動脈近端展開氣球,能夠暫時堵住血流,當血流暫停,再將頸動脈支架展開,此時如有脫落的斑塊不會隨著血液漂流而引發中風;待頸動脈支架操作完畢後可吸出少量血液及脫落的斑塊,再將防護氣球裝置消氣放掉,讓血流恢復流動。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如果本身不具有危險因子,可以在60歲之後每年固定進行頸動脈超音波篩檢。」崔源生主任一再提醒:「如果本身有三高、又有抽菸習慣,建議從50歲就開始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看看是否有頸動脈狹窄的狀況;若曾出現眼睛黑曚、視力模糊、暈眩等症狀,要盡快就醫,才能及早治療,降低中風的機率。」原文:
-
2020-11-02 科別.消化系統
婦人肝臟20公分血管瘤破裂 陳肇隆團隊11小時搶救成功
屏東縣許姓婦人不知道自己的肝臟長血管瘤,壓迫到胃引發不舒服才就醫,9月中旬血管瘤突然破裂,只有換肝才能續命。高雄長庚醫院榮譽院長陳肇隆帶領肝臟移植團隊,在24小時內完成相關評估,歷經11小時手術將許婦從鬼門關拉回。許婦感動說,感謝家人與醫生都沒有放棄她,以後會更珍惜生命。59歲的許姓婦人罹患多發性巨大肝血管瘤,過去一直沒做過相關檢查,不知肝臟內最大的血管瘤直徑已達20公分,超過四分之三的肝臟被腫瘤占據。今年8月初,許婦出現胃食道逆流等症狀才就醫,醫師懷疑是肝臟血管瘤太大壓迫到胃才不舒服,輾轉到高長庚看診。許婦病況急轉直下,9月18日血管瘤破裂導致劇烈疼痛,送抵長庚醫院時已無心跳、血壓,兩次緊急手術出血量超過1萬毫升。陳肇榮帶領肝臟移植小組進行換肝評估,最後由陳婦的大兒子捐出近七成的肝臟救母。陳肇隆指出,根據一般換肝程序,術前評估需要4至5天,因許婦情況緊急,換肝團隊在24小時內完成兒子捐肝評估與母親受肝準備,這項超緊急手術挑戰很大,所幸在11小時內順利達成,捐乾兒子的肝臟已經長回至八成,母親也即將出院返家。「感謝家人與醫療團隊沒有放棄」許婦說,昏迷後意識很模糊,清醒後才知道老公與兩個兒子都爭著要捐肝給她,感謝醫療團隊將她的命救回來。兒子也說,捐肝救母是應該的,以後跟媽媽會「心連心、感情更好」。長庚換肝團隊完成超過2千例肝臟移植手術,陳肇隆表示,肝血管瘤不是惡性腫瘤,通常不會有症狀,通常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時發現,目前也沒有藥物可讓血管瘤消失或停止生長。此外,肝血管瘤原則上不需要治療,但若已經巨大壓迫其他器官,長得太快或腫瘤屬於非典型影像才會考慮手術切除,許姓患者是罕見病例。
-
2020-11-02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寧當良醫非名醫」 耳鼻喉頭頸先驅余文儀駐守台東35年
台東執業35年的余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所醫師余文儀,因「切膚之愛」感召,加上岳父大人一句「來台東吧!」他毅然決然捨棄西部從醫的高薪和升官機會,民國75年來到資源匱乏的台東,迄今看診服務達140萬人次,可說是台東耳鼻喉頭頸外科的先驅與守護者。70歲的余文儀,高雄醫學院畢業後,分別在榮總、長庚、光田等醫院服務,也曾赴美國南加州耳科醫學中心、西北大學頭頸外科研修,當時是台灣前10位出國受臨床專業訓練的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民國74年,余文儀在彰基擔任頸外科主任時,受「切膚之愛」感召,加上台東任教的岳父希望他能為後山貢獻,盡一份心力。隔年他就來到台東,開設余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所迄今。花東2案例 決下鄉服務余文儀回憶,在台北榮總擔任總醫師期間,一位來自花蓮玉里的18歲原住民青年,搭乘醫療直升機就醫,病患是中耳炎併發八種病症,住院治療87天才脫離危險。也有一位台東的國三女生腹痛嚴重,沒診斷出是盲腸炎,導致腹膜炎,搭專機到台北就診,狀況十分危急,但仍無法救回她的寶貴性命。這讓余文儀相當震撼,區區中耳炎和盲腸炎,在偏鄉沒有醫師做適當治療,因此埋下他日後到偏鄉服務的初心。馬偕開設後 常前往支援余文儀在台東開業採取一、二樓是診所,二樓兼有檢查床、內視鏡、雷射設備等設施,設備相當先進。當時台東馬偕醫院尚未開設,直到民國76年開設後,前三年也還沒有設置耳鼻喉頭頸外科急診,余文儀不時前往支援。後來台東馬偕醫院設置了耳鼻喉頭頸外科急診,但余文儀的工作並沒有比較清閒。他苦笑說每到周末就非常緊張,因為大醫院周末休息,病患一有緊急狀況就往他這兒送,往往是重症,而周末偏鄉對外交通不便,求助無門只好自己處理。半夜來求診 突發狀況多印象深刻的是,一位80歲患者在凌晨3點求診,因高血壓併發血管硬化,大量流血。余文儀說,患者血管斷在鼻腔,緊急手術到早上6點,才讓患者脫離險境。這樣的突發狀況,35年來屢見不鮮。余文儀感嘆,在台東是跟鼻咽癌、口腔癌長期奮戰。台東的檳榔產業就業人口很多,抽菸、肥胖的人口也多,因此罹患中風、鼻咽癌、囗腔黏膜相關疾病的人較多。尤其嚼食檳榔、抽菸及喝酒的習慣,讓台東鼻咽癌患者居多,不少患者求診,余文儀會協助做病理切片,再將病患轉介給合適的醫學中心,等癒後回台東,他會接手照顧,這項花時間與心力的工作,他一做就是35年。不計醫藥費 能減免則減台東偏鄉環境與西部差異很大,余文儀感慨,患者的經濟能力多半不佳,他就不太計較醫藥費。有個紅葉小學三年級的孩童患者,家中是中低收入戶,他免費幫他做顯微手術;還有一對夫妻吵架,太太喝鹽酸企圖輕生,他特地去西部大醫院借各種型號的水銀通條,避免食道狹窄無法吞嚥,患者住院十多天,繳不出醫藥費,他也是減免。病人有需要 看到「看不動」前衛生署長林芳郁一段話:「名醫掛號要等一、二個月,但是真正對社區有幫助的是陪伴民眾的良醫。」讓余文儀印象很深刻,他一開始就打定主意當良醫而非名醫。雖然70歲了,但有太多病人都指名要他看診,余文儀笑著說,若大家還有需要,他會持續在台東服務,直到看不動為止。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5 姓名 余文儀年齡 70歲出生地 台南現職 余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所醫師學歷 高雄醫學院經歷 1976年,先後在榮總、長庚、光田等醫院完成住院醫師訓練、總醫師 1981年,南加州耳科醫學中心、西北大學頭頸外科研修,美國醫師考試及格 1983年,陽明醫學院臨床講師、高雄醫學院部定講師迄今 1986年,台東開設余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所主要事蹟 2009年,莫拉克颱風88風災南迴偏鄉義診醫師 2016年,獲衛生福利部資深醫師獎☞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1-02 科別.骨科.復健
自己的腳麻自己救!骨科名醫朱家宏:一張表揪出6大潛藏疾病
每當病人帶著真摯的神情問我:「醫生,我腳會麻,是不是血路不通?」我只能微笑以對......,因為現代醫學上並沒有「血路不通」這個名詞,之所以會讓腳產生麻痺感,約可歸因為兩大問題:血管障礙或神經障礙。究竟,哪些問題會讓我們感到腳麻?「血管障礙」引起的血路不通◆糖尿病:在足踝專科的領域裡,因為血管問題造成腳麻症狀,最常見的就是糖尿病患者。因為糖尿病患者極容易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情況下,就像是在沙漠中缺乏雨水一般,引發微血管病變,而有麻的感覺。糖尿病會促進血管的老化進而引起動脈硬化,脂肪混合著平滑細胞及鈣堆積在血管內壁,造成心血管疾病與周邊血管症狀如間歇跛行、足部潰瘍等疾病。為延後病況惡化,需積極控制血糖、治療高血脂、戒菸、飲食控制、多做足部運動來防止腳受傷。◆動脈硬化:雖然在臨床上,病人會因為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引發動脈硬化阻塞到腳的機率很小,但「腳中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也有病例是因為創傷引發「急性動脈血管阻塞」,這時就必須在黃金八小時內設法將動脈血管疏通,一旦錯過,將使足部組織壞死,面臨截肢的痛苦。◆ 靜脈栓塞:最常見的是深部靜脈阻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經濟艙症候群」,腿部因為長時間坐著無法伸曲,容易造成深度靜脈血栓,症狀輕者發生下肢水腫,重者則因為這些血栓塊會順著血流跑到肺部,阻塞肺部血管造成肺栓塞,引起呼吸困難,甚至中風或死亡。不過這類症狀的知覺較不一樣,比較屬於「腳脹」的感受,而不是「腳麻」。「神經障礙」引起的血路不通除了血管障礙引起腳麻的問題外,事實上,神經系統掌管人體的知覺,當然與此症狀有更緊密的相關性,從神經系統的角度來看,區分為兩種:◆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由腦及脊髓組成,所以引發腳麻情況的病徵,最常見的包括「椎間盤突出」和「椎管狹窄症」兩種,一旦確認病人腳麻的起因是由中樞神經障礙引起時,我們都會將其轉介至脊椎外科,讓專業醫師對症治療。◆周邊神經系統這類神經障礙所呈現的狀況又大不相同:糖尿病足周邊神經病變:這種狀況是比較沒有辦法治癒的,屬於整體性的內科疾病,只能靠自己控制血糖、定期回診檢查。跗管症候群(Tarsal Tunnel Syndrome):這是屬於足踝專科的領域,許多人都對它認識不深,很容易被誤診為足底筋膜炎或蹠痛。我曾在網路上看過美國一位病人的經驗談,這位病人原本腳盤會痛、不舒服,看骨科醫生被診斷為足底筋膜炎,猛打類固醇,無效;另一位骨科醫師告訴他純粹是疲勞或發炎。這位老兄前後花了十個多月,才真正找到問題是「跗管症候群」,手術處理後痊癒,腳不再麻痛。看到這位老兄的分享,令我相當感慨:試想在醫療先進的美國,都必須花這麼長的時間才能找出真正病因,對症下藥,更不用說在台灣,大家對足踝的認識還處在渾沌不明的狀態,相信這類病人被誤診的比率會更高,一定有許多病人流浪許久,迄今都還不能診斷出正確的問題。所以我想針對這部份和各位多分享一些觀念。跗管症候群的原理,在於脛神經(tibia nerve)通過踝關節內側下方到腳的時候,有一個管狀通道常因為外傷腫脹、腫瘤壓迫或天生體質較窄小,而造成神經傳導受阻。這時候患者就會感到足部麻痛。關鍵是麻痛的位置,只會發生在腳底及腳盤內側等遠端神經分佈的地方,部位非常明確,不會有大腿、小腿都麻的情況產生。此外,只要輕輕敲擊內側踝關節下方、脛神經通過的地方,病患若有一種類似電流通過的感覺,產生麻痛、灼熱感,就可能是「跗管症候群」。整體而言,許多附管症候群的問題屬於原發性,找不到成因,但也有可能會因為受傷,造成跗管部位纖維化或腫脹;或是剛好在那裡長出痛風石被壓到;或是腱鞘囊腫剛好長在該部位壓迫到;或是因為足跟骨癒合症造成內後側突出,繼而壓到跗管;甚至因為扁平足......,必須深入探究其真正發生的原因。我要強調的是,跗管症候群是可以利用手術來對神經減壓治療的,主要關鍵在於能否正確診斷出問題,如果只是短期腫脹,有時不開刀亦可獲得良好改善。腳麻原因複雜,忠實描述最重要由於造成腳麻的原因很複雜,病人經常到處尋尋覓覓,在內科、神經科、復健科、骨科、國術館、中醫......之間流浪。希望這些因腳麻找尋醫師的病人,能先具備正確的觀念:「血路不通」不是個病名。因為每一種血路不通都有其不同的感覺,也都有不同的原因,病人應該要試著和醫師具體說明腳麻的型態與位置,因為專業醫師要透過病患的完整描述,才能夠比較精確地診斷。以下表格只是初步的分類,協助各位在檢視自己狀況時,可以更完整地陳述給醫師參考,下次看診時千萬不要再籠統地問醫師:「我這是血路不通嗎?」因為在這個看似簡單名詞的背後卻隱含著複雜的成因,大家只要能盡可能忠實完整描述,至於複雜的病症就交給專業醫師來做最後診斷。書籍介紹自書名:己的腳痛自己救:足踝專科名醫教你遠離痛風、凍甲、腳麻、拇趾外翻、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作者:朱家宏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12/25作者簡介/朱家宏▌為台灣少數專精足踝外科的醫師之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日本奈良醫科大學足踝關節外科進修,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聖瑪麗醫院足踝外科進修。▌現任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足踝醫學會常務理事。秀傳醫院、林新醫院兼任手術醫師。▌曾任台中榮總骨科主治醫師、彰化秀傳醫院足踝中心主任、東海大學講師。▌專長:足踝外科、創傷外科、下肢複雜骨折、關節重建、運動醫學。延伸閱讀: 少吃麵包,就是預防骨鬆第一步!害你發炎又流失肌肉,骨科醫師眼裡的3大NG飲食
-
2020-11-02 科別.泌尿腎臟
醫病天地/累到等紅燈秒睡?確診慢性腎衰竭
台中有名34歲男子3年前檢查出糖尿病、高血壓,不以為意,近日發現自己下肢水腫、倦怠、食慾下降,連開車停紅燈也能「秒睡」,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慢性腎衰竭合併代謝症候群、睡眠呼吸中止症,雖配合醫囑積極治療,但腎功能已受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透析室主任林崇智說,患者沒有運動習慣,體型略胖;最近每天開車停等紅燈會不小心睡著,在家不講話也在沙發上秒睡,起初以為自己工作忙碌太累,直到伴隨下肢水腫,才驚覺事不單純。患者坦承3年前就發現有糖尿病和高血壓,體重也過重,但認為年紀尚輕應無大礙,未定期回診拿藥。經檢查發現,患者的腎臟已失去功能,才造成嚴重水腫、食慾不振、全身倦怠,確診為慢性腎衰竭,必須立即進入透析治療才能繼續正常生活。另合併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有呼吸道阻塞症狀,須轉診至耳鼻喉科安排接受手術及正壓呼吸器治療。林崇智說,據統計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的病程,通常約5至8年才進入末期腎臟病需透析;這名男子生活很「宅」,雖無不良習慣、也未抽菸,但沒有注意控制血糖、血壓問題,又合併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才加速腎功能惡化。他提醒高血糖、高血壓須妥善控制,否則對腎臟造成極大傷害;另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與許多疾病互為因果關係,包括心血管、肥胖等代謝性疾病,也會致使腎臟病惡化。
-
2020-11-02 科別.牙科
醫病天地/人工植牙 仍需防牙周病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要改善缺牙也從以往的活動假牙與固定牙橋,多增加了人工植牙的選項,金門牙醫洪長享表示,隨著植體材料和植牙技術進步,以植牙修復缺齒來重建咀嚼功能和美觀,已是普遍醫療方式,不過發育中的青少年,因骨骼及牙齒的發育會有些許差異,18歲以前不適合考慮植牙,而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或有血液凝固方面問題,要先作適當處置才能進行治療。洪長享說,植牙是指將鈦金屬人工牙根,以手術方式植入牙床,等到與牙床骨頭形成骨癒合後,再連接固定假牙。植牙的優點很多,包括健康的牙齒可完全保留,免磨或少磨鄰接牙,使兩邊牙齒完好,而傳統的牙橋製作必須將前後牙齒修磨小,人工植牙不必破壞真牙,便能製作固定假牙。植牙還可預防牙齒脫落後的齒槽骨流失,防治缺牙處的骨床萎縮現象,讓臉部不會變形,且人工植體本身不會有蛀牙問題,避免修磨兩邊的鄰牙,可減低其蛀牙機率,也容易清潔。洪長享說,人工植牙所需的療程,視骨頭與人工牙根密合的情況而定,一般約為6到8個月。至於人工植牙可以使用多久?洪長享說,植牙5到10年的成功率雖已達70%到80%,但仍然要維持清潔與定期回診,不然一樣會有牙周病的問題產生。
-
2020-11-01 癌症.飲食與癌症
為什麼他不想吃/是對食物恐懼 還是照顧者給的壓力?
疲倦無力胃口差時1.不要追求「養生清淡」,要先能吃得下。2.使用辛香料為食物增色增味。周婉琪表示,病人治療後很累,很多人坐著、躺著,不活動,自然也不想吃,整天都不餓。這種狀況如果不處理,會惡性循環,愈不動愈累、愈不想吃,愈不吃愈沒力氣動,整個人消瘦,沒有體力,治療副作用也會比較嚴重。建議病人有體力就要動一動,時間到了就要多少吃一點,少量多餐。周婉琪都會告訴病人,不要太勉強自己吃得多養生,想吃什麼就吃,就算是吃冰淇淋、蛋糕、麵包都可以。但若白血球低,食物都要煮熟、也要選購包裝產品,可補充蛋白質如豆漿、豆花、茶葉蛋,喝營養品也無妨。周婉琪發現,很多病人煮菜不用油、不加鹽,因為他們覺得生病了,飲食就要超級清淡,甚至覺得這是治療的一部分,結果還沒開始治療,胃口就已經不好了,因為這些食物令人提不起勁。他鼓勵胃口差的病人,煮菜用油用鹽,還可以使用各種辛香料或調味料,像蔥、薑、蒜、咖哩、辣椒、糖醋、檸檬汁或市售醬料如胡麻醬、番茄醬等。重口味讓食物色香味俱全,治療期間要吃得下,吃夠營養、吃夠熱量與蛋白質最重要。不過,若腸胃不適、腎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疾病者,建議經由營養師評估。吞嚥困難時1.需專業跨團隊評估吞嚥治療。2.太乾、太黏、粉狀或液狀都不宜。周婉琪表示,吞嚥困難常見於頭頸癌病人,需要語言治療師、營養師、醫師等跨團隊合作,詳細詢問和觀察,為病人進行吞嚥、食物質地評估,再進行嘗試和選擇,病人治療後也需要吞嚥方面的復健治療。周婉琪指出,一般來說,太乾或太黏及粉狀食物,都很容易嗆到或噎到,粉要加水泡開,但也不能太稀,否則流速太快,像白開水和清湯容易嗆到,就需要加增稠劑。每個人吞嚥困難程度不同,做法也會有差異,有人吸吮能力不佳、口腔肌肉協調性沒那麼好,用吸管也可能嗆到,建議用湯匙小口吃。周婉琪表示,咀嚼或吞嚥能力的差異,也影響食物質地的選擇。譬如蒸蛋、嫩豆腐、豆花、魚肉、粥、麵線、河粉。有些人需要將食物剁細碎、泥狀,用食物調理機打成半流質或全流質等;有人正餐吃得少,會在餐間吃點心或使用營養品搭配。周婉琪提醒,有些頭頸癌病人幾乎不太能吞嚥,由口進食的量達不到足夠營養,此時可經由醫師或營養師建議,暫時使用鼻胃管或胃造口進食。根據以往觀察,癌友接受醫院建議後,大多較有體力並順利度過治療期。治療後接受吞嚥復健,也能像以前一樣能從嘴巴吃東西,建議不要太過於排斥接受暫時性的腸道營養灌食,才有體力抗癌。癌患進食的心理建設沒人陪吃或照顧者嚴格要求解方:營造愉悅進食氣氛癌症希望基金會營養師周婉琪表示,這部分很需要心理師幫忙,營養師也會詳細詢問,引導病人想想看自己不想吃東西的原因,並且聆聽癌友的憂慮,從中鼓勵。常見的問題包括不知道要吃什麼、對食物感到焦慮害怕、覺得食物沒有味道或味道改變、擔心吃下去之後身體的反應等。周婉琪表示,有時候病人在意的不是食物,而是與人的關係出了問題。例如有些病人總是自己吃一份特別的食物,沒人陪他一起吃飯。有些是家屬一直叮嚀這不能吃、那不能吃,這吃太多、那吃太少,結果照顧者和病人的壓力都很大,讓吃飯變成痛苦的事情。通常諮詢的時候都要請病人、家屬或負責準備餐食的照顧者一起來,共同瞭解該怎麼吃,並解決飲食上的問題。有親友陪伴吃飯,一同營造愉快舒適的用餐環境。對選擇食物存有恐懼解方:建立「好好吃飯就是治療」的觀念周婉琪觀察,對於食物恐懼的病人,常把食物歸類為好食物、壞食物,連白飯白吐司都不敢吃,或對營養品(特別疾病配方食品)有偏見而不吃,反而買一堆誇大不實、對疾病沒有幫助的產品。需要鼓勵他們重新認識食物,建立「好好吃飯就是治療」的觀念,認識食物與手上的產品、了解營養,懂得選擇和分辨適合自己的食物,如此便不會懼怕飲食。周婉琪表示,可以藉由參加病友活動或講座來認識其他癌友、出去走走,當病人心情開朗了,也會比較願意吃東西,吃得好的人,心情也會更好,正向循環。
-
2020-11-01 養生.運動天地
選對時間運動好處更多!不僅有利降血壓 更有機會減重
早上運動好,還是晚上運動好?一直是備受討論的問題。結論通常是,不管什麼時間運動,都是好事。不過有一些科學證據顯示,一早起床揮灑汗水,的確會對身體帶來許多益處,而且早起運動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以下是幾個科學根據,促使你把鬧鐘調得早一點。一整天都會保持健康狀態紐約運動教練說,一早起床就為自己的健康努力時,會促使你一整天保持健康狀態。你可能會選擇穀物當早餐,取代糕點甜食,也可能會走樓梯到辦公室而不是搭電梯。這些小動作都會讓你更健康。你會睡得更香甜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SF)的數據,早上7點在跑步機上運動的人,睡覺時間更長、更能深睡。選擇在晚上運動的人,則比較不容易入睡,因為鍛鍊會提高體溫,引起睡眠障礙。同時,腎上腺素飆升也會影響睡眠。能使血壓降低2014年發表在《血管健康與風險管理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參與者分成三個時段運動:早上7點、上午11點、下午7點。結果在早上7點運動的人,在運動後血壓降低10%,且持續一整天,甚至在晚上下降更多。且這些人擁有更好的睡眠品質。能保持心情樂觀積極運動可以增加腦內啡含量,對人體是天然止痛劑。如果大腦在一早就獲得腦內啡獎勵,那你的一天就會變得更樂觀積極,壓力和焦慮也會減少,能更有效率地工作。更有機會減重根據《國際肥胖雜誌》2019年的一項研究,在一天中早點運動的人(至少在午前),比晚點運動的人更能減輕體重。儘管這項研究的規模不大,但研究人員發現,早點運動的人一整天更有活力,熱量消耗得更多。更容易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當你一整天的時程排得滿滿時,排在最後才進行的運動,就可能會被捨棄。尤其突來的朋友邀約,會讓你很難在運動和歡樂時光間做取捨。因此安排在早上運動,更能養成固定的習慣。4個身體跡象 你可能運動過度1.肌肉總是在痠痛狀態劇烈運動後感到肌肉痠痛是正常的,尤其是運動新手或剛開始嘗試新的運動方式。但如果規律運動的人,一直感到疼痛就不太對勁。經過24~48小時的休息後仍感痠痛,就可能是運動過度。持續疼痛、常常受傷,都可能是運動過度的警訊,應該休息幾天讓身體恢復。2.經常感到疲倦或情緒低落正常來說,運動會增加腦內啡分泌,使人感覺快樂。當持續運動,卻常感到情緒低落、沮喪疲勞,可能代表運動過度了。帶來快樂的腦內啡伴隨著皮質醇(壓力激素)存在,運動過度可能導致皮質醇升高,不利心理狀態。3.靜止心率異常判斷否運動過度的最好方式,就是在早晨醒來時,量測靜止心率(resting heart rate),靜止心率會隨著長時間的運動訓練而逐漸下降,表示運動見成效。但如果發現靜止心率突然回升,很可能是訓練過度、疲勞的緣故。另外,心率低於正常也可能是訓練過度,此時應停止運動幾天。4.尿尿是深黃色雖然多數人知道運動要保持充足水分,卻有很多人在身體脫水時運動。最常見的狀況是,晚上喝了酒後,去健身房運動;或早上起床喝杯咖啡,就開始進行鍛鍊。專家提醒,身體從輕度脫水到恢復至少需45分鐘,以為邊運動邊補水就能補足水分是行不通的。而尿液呈深色代表身體處於脫水狀態。資料來源╱healt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