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8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搜尋
蜂窩性組織炎
共找到
203
筆 文章
-
-
2021-11-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深層靜脈栓塞像高速公路出了大車禍 醫籲單側下肢腫脹、疼痛一定要留意
「醫師,我的左腳會不會壞死啊?」躺在急診推床上的王先生一臉擔憂地說,「之前醫師說是蜂窩性組織炎,所以有吃抗生素,但是好像都沒有改善。整隻腳很脹、很痛,摸起來都硬硬的。」相較於右腿,王先生的左腿已明顯腫脹發紫。「這恐怕不是單純的蜂窩性組織炎,」醫師蹙起眉頭說,「你的腳有可能是血管塞住了。」「血管塞住!?那該怎麼辦?該不會需要截肢吧?」王先生緊張地問。「出現單側下肢腫脹、疼痛時,一定要留意是否有深層靜脈栓塞的狀況。」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蔡承根醫師指出,「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後,我們確認他的問題並非蜂窩性組織炎,而是位於骨盆腔內部的髂靜脈血栓合併嚴重狹窄,血液無法順利流回心臟,鬱積在下肢靜脈,便會產生一連串不適。由於靜脈回流受阻,也會影響表層靜脈,所以皮膚也常會出現反覆發炎的現象。」為了解決深部靜脈血栓及狹窄的問題,便安排微創方式的血管介入治療,經由導管溶栓及使用氣球擴張狹窄的靜脈,然後再置放靜脈支架把髂靜脈完全撐開,蔡承根醫師說,深部靜脈血栓及源頭狹窄的問題解決了,他的左腳便不再疼痛,也漸漸消腫,之後也比較不會再發生反覆性的蜂窩性組織炎問題了。深層靜脈栓塞恐導致猝死心臟是推動生命運轉的引擎,經由動脈將血液送往全身,維持各器官的運行,爾後血液會經由靜脈流回心臟。由於下肢距離心臟較遠,且受到重力影響,回流相對困難。我們的下肢靜脈可分為淺層靜脈與深層靜脈,蔡承根醫師指出,淺層靜脈位在皮下肉眼可見的位置,深層靜脈則是包覆在肌肉裡面,兩者由交通支連接。當淺層靜脈與深層靜脈出狀況時,會產生不太一樣的症狀。淺層靜脈在皮膚表層,發生栓塞時,可以從皮膚表面可以摸到一段腫脹、發炎、疼痛的血管,附近的皮膚也會發紅。淺層靜脈栓塞的發生,大多是因為血液循環不良,例如久坐、久站、創傷、使用靜脈留置針頭等。深層靜脈的管徑較粗,若出現栓塞,便會造成較嚴重的問題,蔡承根醫師舉例,「深層靜脈栓塞就像高速公路上出了場大車禍,整條血管無法運行,影響層面較廣,併發症也比較嚴重。」下肢的血液循環靠深層靜脈進入骨盆腔,當血液不流通時,大量血液會鬱積在下肢,蔡承根醫師指出,從外觀可以見到,患者的整隻腳由腳趾頭開始往上腫脹、甚至泛紅、發紫,兩隻腳的粗細有明顯差異,而且會伴隨疼痛不適。除了腳腫、疼痛之外,鬱積的血液可能凝結成血塊,蔡承根醫師說,倘若血塊順著血液流回心臟,便可能造成肺栓塞,患者會突然喘不過氣,嚴重可能猝死! 盤點深層靜脈栓塞危險因子深層靜脈栓塞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血管阻塞或血液循環不良,蔡承根主任表示,久坐、久站、臥床或長期維持相同姿勢時,下肢血液停滯便容易凝固,而形成血栓。其他的危險因子還包括懷孕、體重過重、抽菸、癌症、心臟衰竭、家族史、服用避孕藥等。「懷疑深層靜脈栓塞時,可以使用超音波檢查,測量下肢血流的狀況,並尋找血栓的位置,若血栓位置越往心臟的方向靠近,血管會鼓脹的越厲害。」蔡承根主任說,「更上游的靜脈也不能疏忽,尤其是腹部骨盆腔內的血管,因為動脈與靜脈在此交會,靜脈走在動脈後面,有部分靜脈會被動脈橫跨其上,在長期壓迫之下,位於骨盆腔的髂靜脈可能產生病變、纖維化甚至是萎縮退化,導致血管狹窄,嚴重影響下肢血液回流。」由於靜脈後面是又是脊椎,當脊椎退化產生骨刺或椎體變形,血液回流時因前方動脈反覆搏動及機械式的摩擦,前後夾擊髂靜脈的情況下,也容易使靜脈受傷,蔡承根醫師解釋,這樣的持續機械性的傷害會無聲無息地破壞靜脈管壁,使靜脈慢慢開始纖維化及萎縮。及時治療,搶通下肢血流!突然出現單側腳腫、疼痛等不適時,要盡快就醫,蔡承根醫師說,在深層靜脈栓塞初期,可以嘗試使用溶解血栓的藥物來治療,有時血栓的形成不只侷限在一處,所以在治療期間需要密切觀察。針對髂靜脈狹窄的部分,可以考慮血管介入治療,利用靜脈支架來撐開靜脈的管徑,蔡承根醫師解釋,「我們會從大腿部位股靜脈或膝蓋後的膕靜脈穿刺,將導管放入髂靜脈,小心地穿過血管狹窄的部位,接著用氣球擴張血管管徑,在這個擴張的過程中即使只在狹窄部位擴張增加2至4毫米,也能讓堵塞的狀況大幅改善,增加靜脈的回流,患者的症狀就會慢慢緩解。」為了避免病變的靜脈在擴張後漸漸萎縮回原狀,我們可以在氣球擴張後置放靜脈支架,蔡承根醫師說,靜脈支架能夠將靜脈血管完全地撐開,維持靜脈暢通的狀態,減少深層靜脈栓塞復發的機會。所以治療方式要把髂靜脈狹窄的源頭問題徹底處理,才是完整治標及治本的治療。回過頭來說,有些人有潛在髂靜脈的問題,早期都是先以腳腫,小腿皮膚顏色改變及皮膚搔癢,甚至是小腿有反覆潰瘍傷口呈現,這些其實都是要小心是非血栓性髂靜脈病變的特徵表現,早期發現早期處理,才不用等到演變成深部靜脈血栓的血栓性髂靜脈病變再來就醫,處理方式也就不會那麼棘手複雜了,而且長期的預後也比較好。貼心小提醒久坐、久站、臥床、長時間維持同樣的姿勢都會導致血液滯留而容易出現深層靜脈栓塞,大家要盡量避免。蔡承根醫師提醒,如果出現單腳腫脹、疼痛、發紅、發紫的狀況,務必盡快就醫,才能及早搶通血管,恢復血液循環,以避免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原文:
-
2021-11-05 新聞.健康知識+
毛巾沒洗如同用馬桶擦身體!專家指3地雷,常過敏、私密處感染留意
毛巾是日常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不過許多人僅注意到生活必須,卻忽略了日常清潔,往往是數周才洗一次,另外也包括共用毛巾、直接使用新毛巾等,這些習慣恐怕都會影響身體健康。 毛巾沒洗如馬桶,恐引過敏、私密處感染! 美國毒物理學教授招名威表示,衣服穿一兩次就會洗,毛巾也一樣,久久未洗的毛巾,可含有相當多元的病菌,除了民眾最常聽到的大腸桿菌,也會隨著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帶有各種不同的病菌,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退伍軍人菌、仙人掌桿菌等。且這些病菌會不斷的繁殖,再加上浴室往往是整個家中最潮濕的地方,更有利病菌滋長。據研究,毛巾三天沒洗,病菌量就可以達到約8千萬個,如同以馬桶擦拭身體一般,一周沒洗就可達到上億,遑論許多民眾是放到出現味道或是月計算。 若民眾經常使用沒有清洗的毛巾,除了容易出現皮膚過敏、毛囊炎、落髮等皮膚疾病外,也可能出現陰道感染、下泌尿道感染、甚至再更進一步向上感染,引起腎盂腎炎等上泌尿道感染。而若身上有傷口,自然也可能造成傷口感染,甚至蜂窩性組織炎。若洗完澡身體總還是癢癢的、身體經常出現過敏、感染等情況,建議應檢視自己是否有衛浴清潔問題。 共用毛巾很母湯,小心病菌互相感染! 許多人有共用毛巾的習慣,最常見的如夫妻、情侶等,家庭共用同一條毛巾也大有人在。對此招名威教授表示相當不建議,正如前述,毛巾會隨著使用者而有不同的病菌,若其中一位使用者身有感染疾病,毛巾就有可能成為該病菌的溫床,造成互相、反覆感染,包括皮膚疾病,也可能帶至私密處,即便其中一方正在進行治療,但畢竟尚未痊癒,病菌就有可能「寄宿」在伴侶身上又回到自己身上,例如香港腳的黴菌、又或是病毒疣等就頗為常見。 新毛巾不洗,恐藏化學藥劑引皮膚炎! 新的毛巾許多人會直接使用,招名威教授提醒這種直接使用的情況也應避免,因為上頭除了可能藏有螢光劑等化學藥劑,製作、包裝過程也無法確定是否衛生安全,若直接使用,也很有可能引起皮膚疾病等各種不可預期的問題,道理如同新買的衣服需要清洗一樣。招名威教授就分享,以前曾因新衣服沒洗直接穿,導致身體紅腫發癢,且越抓越癢,甚至出現紅斑的窘境。而較為謹慎的民眾,會先用水沖洗過,這清潔的力道恐怕也還遠遠不足。 別讓毛巾成健康破口,簡單4招輕鬆改善! 招名威教授提醒,毛巾和身體接觸其實相當緊密,清潔不當或甚至是沒有清潔,容易造成各種健康影響。建議民眾新的毛巾最好先用洗潔劑以熱水清洗為佳,以清除上頭對身體不利的有害物質。 日常可準備2條毛巾輪流使用,每三天就確實清洗一次,最少也規定自己每周務必更換,並徹底曬乾,若秋冬、雨季無法確實曬到太陽,也可用烘乾的方式進行,這兩種方式都遠勝於風乾,清洗的這段時間就可以使用另外一條。而不論關係在如何親密,都建議使用自己的毛巾,避免共用。 除了毛巾清潔,保存的環境也很重要,毛巾大多是放在浴室,浴室又較為潮濕,建議可用除濕機除溼,有窗戶也建議打開通風,若想簡單一點也可以放個電風扇在浴室門口通風,如此除了有助避免病菌滋長的環境,也可防範在浴廁中滑倒。 《延伸閱讀》 .新衣不洗會致癌?小心有害物質,至少要先曬 .防範塵螨引過敏、氣喘 毒物專家6招:枕頭要用熱水洗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27 該看哪科.指甲.足部
灰指甲不一定是灰色 醫曝最常見顏色:8種人易罹患
提到與指甲相關的疾病,許多人首先會想到灰指甲!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指甲的疾病並不容易診斷,很多狀況都易與甲癬混淆,如乾癬指甲、指甲失養症、運動摩擦造成變厚變色、外傷、指甲下方腫瘤、指甲逆生等,一定要諮詢皮膚科專科醫師,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指甲變色不一定是灰指甲 高風險群需注意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邱足滿說明,灰指甲的醫學名稱是甲癬,是指甲受到黴菌感染而導致變色、變形、質地改變,最常見的致病菌是皮黴菌,但顏色不一定是灰色,反而常見黃、黑、白色等,但要注意的是,並非指甲出現變形、變色就是甲癬喔。邱足滿補充,血糖控制不好者,會增加黴菌感染風險,而且因為血液循環不好、感覺神經變遲鈍,很容易因為甲癬的存在形成難以癒合的傷口,甚至發生蜂窩性組織炎;而需要長時間穿鞋,如不透氣防水鞋之類的工作也是高風險族群;具有某些特定基因的人容易得到黴菌感染,主因是體質比較無法清除黴菌感染。(推薦閱讀:一下雨香港腳就發作? 皮膚科醫列「日常5大黴菌感染源」:這種腳型也易得)另外,免疫抑制的患者,如愛滋病患者、洗腎病患、器官移植的患者、肥胖、抽菸、年老、穿不合腳的鞋子、指甲美容不當都較容易得到甲癬。(推薦閱讀:拇指外翻跟你穿的鞋有關! 醫教「自測法」:關節凸出、腳長繭要小心了)治療灰指甲 4 種方式可參考萬一感染了灰指甲該如何根治呢?邱足滿指出,目前治療灰指甲的用藥,包括口服、外用、雷射和拔掉指甲等方式:1、口服藥:藥物經由肝臟代謝,須檢測肝功能指數變化;有些藥物會和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使用要小心,而有些藥物則不建議充血性心臟衰竭的患者使用。在肝功能檢查方面,必須在服藥前和服藥數週後各檢測一次;口服藥物的治療期為一天1次,手指甲感染需連續服用42天,腳趾甲則是84天。2、外用藥物:因為指甲板結構較難穿透,所以治療甲癬的藥劑有比較特別的指甲油劑,透過溶劑快速揮發的作用提升藥劑濃度、穿透指甲板殺黴菌,每週一次,腳趾甲需要持續9-12個月,怕吃藥或有禁忌症的人可選用此法;但每次擦新的藥劑前,必須先磨掉上週的藥膜。3、雷射:許多外國研究利用雷射的光熱效應殺黴菌、促進指甲生長速度,但療效不如上述兩類治療,若想自費嘗試請尋求合格的醫療機構治療。4、拔掉指甲:如果拔除指甲後,指甲生長環境仍充滿黴菌的話,結局仍是再復發,而且傷口照護是個問題。要注意的是,糖尿病、血液循環較差、凝血功能差的人不適用。保持腳的涼爽和乾燥 修剪長度要適當另外,治療甲癬時也要治療足癬,口服藥可兩者兼具,有些患者身上可能有不同部位受到黴菌感染,如:臀部、胯下、身體、四肢,若採用口服藥物治療可一網打盡。此外,日常生活要盡量保持患部乾爽,才能避免有利於黴菌生長的環境,進而幫助治療成功率。邱足滿進一步補充,甲癬嚴重程度、以前是否有過甲癬感染、家人是否也有類似感染症而沒有接受治療、病人合併其他疾病的狀況,例如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形、病人當下其他用藥的狀況、病人是否服藥規則及正確擦藥、是否提供皮膚、指甲(趾甲)乾爽、乾燥的環境等因素會影響甲癬治癒率。(推薦閱讀:喜歡把腳趾甲剪很短? 用錯方式很容易就會凍甲)邱足滿提醒,在公眾場合要穿著適合的鞋子,不要打赤腳,並保持腳的涼爽和乾燥,而指甲也要修剪成適當長度,不宜過長或太短,平時要穿充分吸汗的襪子,清洗時可用60℃以上的水溫洗45分鐘,鞋子則可用臭氧來殺菌。延伸閱讀: ·灰指甲會傳染!到底該如何治療? 日常生活中這些壞習慣都會引黴菌上身 ·治療香港腳、灰指甲,擦藥4關鍵沒做到當然不會好! 第一點常常被忘記
-
2021-10-25 該看哪科.牙科
慣用手常無法將牙齒刷乾淨 牙醫曝常見NG刷牙方式
「醫師,我刷牙時間都很久,為何還是會得牙周病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齒顎矯正科專任主治醫師陳德星表示,牙周病引起的原因常與無法維持良好的清潔習慣有關,特別是使用慣用手刷牙易造成同一側牙齒沒有刷乾淨的問題。因此預防牙周病最佳的方式是做好口腔清潔及定期檢查。如有觀察到刷牙後出血、牙齦萎縮、牙齒鬆動等狀況,建議及早就醫檢查,維護口腔健康。 牙周病 牙齒周圍細菌感染的疾病陳德星表示,牙根周圍會有一層「牙周韌帶」跟齒槽骨做連結,如果因為發炎或感染等因素,造成牙周韌帶與周邊的齒槽骨有破壞以及流失的狀況,稱之為「牙周病」。其所造成症狀包括口臭異味、牙齦發炎紅腫流血,更嚴重還會造成牙齦萎縮、牙根外露,甚至是牙齒動搖。至於引起的原因通常與沒有維持良好的清潔習慣,導致牙周的病菌形成牙結石,長期累積下便會使齒槽骨破壞、流失。 牙周病不可輕忽 對身體的影響超乎想像陳德星說,牙周病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可能超乎想像,如未妥善治療可能造成下列危害:(1)蜂窩性組織炎等感染性的疾病:因為牙周病是一個跟細菌造成的疾病。當身體的免疫系統無法抵禦細菌時,細菌就可能隨著軟組織擴散,進而影響口腔,造成局部性的腫脹。較嚴重的狀況包括喉部深部的感染壓迫氣管引起窒息、壞死性筋膜炎、嚴重菌血症及細菌性心內膜炎都有可能致命。(2)鼻竇炎:由於口腔上顎的後牙與上顎竇非常接近,此處骨頭較薄,受到破損時,或者是牙周病、牙根根尖發炎等齒源性感染,都有可能引起上顎竇發炎。(3)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牙周病跟糖尿病具有雙向的影響。許多研究顯示牙周病是心血管疾病的潛在危險因子,已被證實往後會增加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且研究顯示牙周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較差,若牙周病變嚴重,很可能會加重糖尿病的相關併發症。所以糖尿病的患者,不可忽視牙周病對身體所帶來的影響。 使用慣用手刷牙 刷牙兩側都要刷乾淨陳德星分享診間常見NG的刷牙方式,無論是右撇子或左撇子都會有刷牙的慣性,如果沒有按照固定的方式刷牙只會刷到左邊,左邊認真刷、右邊忽略。對於沒有被訓練的成人或孩童來說,無法將牙齒徹底清潔乾淨,建議刷牙要從右側至左側,一顆顆刷乾淨,再從內側繞回來去刷。按照順序刷牙,才不會出現使用慣用手同一側牙齒沒有刷乾淨的問題。同時應選擇軟毛牙刷,避免太硬的牙刷會破壞牙齦周圍的組織。 預防牙周疾病 做好日常口腔清潔陳德星強調,正確的刷牙及使用牙線、牙間刷,並且掌握三餐飯後及睡前都確實清潔牙齒是可以有效預防牙周病的產生。民眾如果自我檢測時發現有以下情形需及早就醫檢查:1.注意刷牙及使用牙線後,是否有出血的狀況?2.照鏡子看牙縫是否越來越大?牙齦是否有萎縮(牙齒看起來變長)?3.用手或舌頭按壓牙齦,有否明顯腫痛不適或出血的狀況?是否會有牙齒鬆動、搖晃的情形? 把握就診時間 請教牙醫師問題陳德星提醒,預防牙周病最佳的方式是做好口腔清潔以及定期檢查。如果沒有定期洗牙及口腔檢查的習慣,請攜帶健保卡至各院所諮詢牙醫師。若不確定口腔清潔的方式是否正確,請把握就診的時間詢問牙醫師。如果因為牙齒排列不整而造成清潔不易,也可以請牙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的矯正治療,以利長期口腔健康的維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每天刷牙還得牙周病? 多數人都忽略「1地方」!牙醫教正確潔牙順序 ·牙周病不一定會痛? 牙齦發炎要小心!醫列「9典型症狀」別當耳邊風
-
2021-10-18 該看哪科.皮膚
陳柏惟起水泡跛行還跌倒 醫師警告:注意感染避免再走
立委陳柏惟為了罷免案,選前每天10小時「苦行」,最近因腳起水泡,跛行也更行嚴重。醫師指出,因為鞋子裡是細菌孳生的溫床,腳上已有傷口,又伴隨著流汗,甚至是破皮流血,就有可能進一步感染,所以建議陳柏惟最好應該停止,讓腳休息,若迫不得已一定要繼續,也應該特別注意感染防護。記者上午詢問陳柏惟服務處,服務處人員說,目前陳柏惟的腳「主要是水泡,前腳掌大水泡、腳趾水泡、腳後跟水泡」,而且因為體力消耗很大,也曾在苦行中兩度跌倒,並一度癱坐在地上,接著才爬起繼續行程。不過,對於傷勢,有運動防護員主動連絡,並替陳柏惟進行包紮處理,以及肌肉伸展等,好讓他能繼續走下去。另外,陳柏惟團隊的傷兵還不止他一人,多名助理一路陪著他走,還要四處發傳單,腳上也起了水泡,也面臨體力極大的挑戰。面對這樣的處境,陳柏惟昨天曾說,他檢討發現,原來前4天的路都是在上坡走山路。因此接下來的苦行路徑會略做調整,他的服務處人員也說,接下來的苦行路徑會挑較為平坦的市區道路。對於腳已跛又破皮仍持續高強度的行走,家醫科醫師王公作不表贊同。他認為,此時該做的就是趕緊就醫並讓腳休息,才不會進一步造成傷害。他說,以陳柏惟破皮面積還不小來看,就面臨極高的感染可能,甚至嚴重可能導致甲溝炎和蜂窩性組織炎。他建議陳柏惟在長時間行走時,若路上遇到有皮膚科診所應趕緊去就醫,至少可以對傷口進行一些處理。但即使是已就醫,接著應該就是休息,不能再走;繼續走就仍處在感染和傷口進一步惡化的風險中。王公作也呼籲,一般人若平日沒有太大的運動量,驟然的進行大量運動,體力會無法負荷,除了像陳柏惟已有跛行情形,肌肉若無法承受,還可能衍生橫紋肌溶解症,不可不慎。不過,陳柏惟曾數度說,選前的百公里苦行一定會走完,就像他對選民的承諾。
-
2021-10-17 該看哪科.皮膚
指甲瘀青要拔掉還是讓指甲繼續長?醫教4招助改善
不論是手指被東西壓到、腳趾踢到櫃子等,指甲碰撞瘀青往往讓人困擾,不知該如何處置才好。許多人翻箱倒櫃,拿出各種家用備藥救急,像是小護士、碘酒、酒精、雙氧水等,這情況在指甲瘀青時也相當常見。對此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曾奕騰醫師提出相關建議,並提醒留意較嚴重的情況。 指甲瘀青怎麼辦?醫教4招助改善! 曾奕騰醫師表示,指甲瘀血的當下、1~2小時內,最好的救急方式還是建議以冰敷進行,透過熱漲冷縮的原理,讓血管冷縮達幫助止血的效果。後續若指甲瘀血程度較輕,約一至兩日後熱敷即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代謝,有助復原。 至於藥物選擇上,則可試情況決定。較輕微的瘀青,在冰敷之後適當的靜養,待身體自行吸收即可,不用特別使用其他藥物。手指甲通常約1~2個月即可恢復原狀,腳趾甲因下肢循環往往相較不佳,通常約2~3個月復原。 若有形成外傷,可用碘酒、酒精作消毒,避免感染風險。小護士對指甲瘀青而言僅是涼涼的效果而已,沒有其他顯著的幫助。至於雙氧水雖然有消毒效果,但同時也會破壞人體組織,影響復原發展,因此任何外傷都不建議使用。而若是較為嚴重的指甲瘀青,建議盡早檢查,因為問題恐怕不只有瘀青。 日前曾有案例發生過,在家行走時未注意,在未降速的情況下腳小趾踢到櫃子,出現嚴重的指甲瘀血,但因只是踢到櫃子並未就醫,持續疼痛了兩個禮拜也不見好轉,後續就醫經X光檢查後才發現腳趾封閉性骨折。 指甲瘀青留意傷勢,4種情況盡早檢查! 曾奕騰醫師提醒,若是出現較為嚴重的瘀青,例如瘀血情況超過指甲的一半、劇烈疼痛、持續疼痛未見好轉等,建議盡早就醫檢查為佳,因為常會伴隨有骨折等指骨受損的情況,亦可能形成細菌、黴菌孳生的溫床形成感染。而若上述這些情況發生,自然也不利於指甲健康及復原,甚至可能出現甲床分離的情況,需多加留意。 後續保養,若後續有出現紅、腫的情況,也建議盡早檢查,因為其可能代表著傷口正在發炎、或形成甲溝炎等其他問題。若出現紅、腫、熱、痛等情況,則要注意可能更為嚴重,這症狀是蜂窩性組織炎的典型症狀,雖然因指甲瘀血而形成並不常見,但還是提醒多注意。 指甲瘀青要拔掉嗎?還是讓它繼續長? 許多民眾遇到指甲瘀血的情況,常見會有個「必須要拔掉」的迷思,認為這樣後續才會長得好等想法。對此曾奕騰醫師表示相當不建議。正如前述所提到的,指甲瘀青視不同部位及嚴重程度,通常約1~3個月就會逐漸復原,但若自行將指甲拔除,不僅沒有好處,且會形成外傷,更容易造成細菌或黴菌感染。因此建議民眾,指甲瘀青當下還是先冰敷並觀察傷勢,看是靜待康復,或是就醫檢查治療。 《延伸閱讀》 .指甲倒刺拔掉、咬掉易成甲溝炎!醫教2步驟輕鬆清除,也要留意缺鐵! .指甲出現條紋、白斑?營養師指常見5情況從飲食作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12 該看哪科.感染科
防蜂窩性組織炎 三高患者護雙足
「我又來住院了。」70多歲、有糖尿病的伯伯,因為有香港腳,腳上細小傷口反覆發炎,兩年來已三度住院。這次是左腳紅、腫、熱、痛,影響作息,就醫檢查發現,白血球、發炎指數超出正常值,確診為「蜂窩性組織炎」。北榮感染科主治醫師陳夙容表示,蜂窩性組織炎的住院患者,約6、7成有代謝性疾病,務必注意雙腳保養。陳夙容指出,皮膚是身體最大的器官,負責屏障有害物質、細菌及外來異物進入人體,當皮膚受損導致屏障出現漏洞,病原菌入侵,在皮下組織產生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即是蜂窩性組織炎。感染蜂窩性組織炎最大的風險因子,來自傷口或受損皮膚,例如割傷、燙傷、動物咬傷所產生的傷口;皮膚疾病如蕁麻疹、帶狀皰疹(俗稱皮蛇)或乾癬,導致表皮不完整,細菌也易入侵造成傷口感染。代謝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與高血脂,也是蜂窩性組織炎的高風險因子。陳夙容說,平常如果沒有確實用藥,可能會造成血管脆化、老化、肢端血液循環變差,許多老人足部有傷口卻不自知,因神經病變所致,進而反覆發生蜂窩性組織炎。陳夙容強調,代謝性疾病患者除了控制病況,雙腳保養格外重要,必需穿著鞋襪保護腳趾避免受傷;可以使用乳液保濕,預防皮膚龜裂,有皮膚疾病的人應定期用藥、保養。出現傷口時,像是蚊蟲咬傷、割傷,應正確清潔傷口、包紮、定期換藥,若是慢性傷口,應定期消毒,作好傷口護理。臨床也有一些病人沒有皮膚病、沒有受傷,還是罹患蜂窩性組織炎。陳夙容解釋,傷口不一定肉眼可見,只要皮膚狀況不佳,如香港腳導致脫皮、皮膚乾燥龜裂等,就有可能讓皮膚屏障出現漏洞。對一般人來說,需注意腳指甲不宜短,以免甲溝炎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到海邊要格外小心,海水裡面藏有海洋弧菌,是常見造成蜂窩性組織炎,使傷口急速惡化的菌種。陳夙容說,輕微蜂窩性組織炎,可服用抗生素治療,但蜂窩性組織炎病況變化快,隨時可能惡化,嚴重可能會進展至骨髓炎、甚至導致壞死性筋膜炎及敗血症,恐需外科手術清創,建議不明原因紅腫痛超過兩天,應盡速就診。
-
2021-10-07 該看哪科.皮膚
蜂窩性組織炎嚴重恐截肢 別讓小傷口變大問題5點提醒
一名70餘歲,患有糖尿病的伯伯,近2年來第3度因為左腳紅、腫、熱、痛影響生活作息而到急診求診。醫療團隊為其進行檢查,發現他的白血球及發炎指數超過正常值,加上左腳局部發炎徵兆,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伯伯合併有香港腳、糖尿病,雙腳時不時有細小的傷口,難怪發炎始終好不了!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陳夙容表示,每個月都會遇到數名因蜂窩性組織炎入院的病人她也提醒民眾,平日只要注意雙腳的保養,便可大大降低罹病機率!什麼是蜂窩性組織炎? 究竟是怎麼發生的?陳夙容指出,皮膚是身上最大的器官,負責屏障有害物質、細菌及外來異物進入人體危害健康。當皮膚受損導致屏障出現漏洞,病原菌入侵在皮下組織產生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即是蜂窩性組織炎。感染蜂窩性組織炎最大的風險因子來自於破裂的傷口或受損的皮膚,如割傷、燙傷、動物咬傷所產生的傷口;皮膚疾病如蕁麻疹、帶狀皰疹(皮蛇)或乾癬導致表皮不完整,細菌就能大舉入侵造成傷口感染。糖尿病、高血壓 都可能導致反覆發炎有時候一些長輩會納悶:「我明明沒有皮膚病,也沒有受傷,為什麼還會得蜂窩性組織炎?」其實並不一定需要有肉眼可見的傷口,只要皮膚狀況不佳,如香港腳導致脫皮、皮膚乾燥龜裂等狀況就有可能讓皮膚屏障出現漏洞、讓細菌有機可趁。此外,體內的白血球、淋巴球及其它免疫物質會隨血液循環到發炎部位進行殺菌作用,現代社會普遍生活水準提升,大多數老人家身上多少帶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文明疾病,若未用藥好好控制就會造成血管脆化、老化、肢端血液循環變差,進而導致反覆發生蜂窩性組織炎。趁早治療避免惡化 5點提醒蜂窩性組織炎是個隨時可能惡化的疾病,嚴重可能會進展至骨髓炎、甚至導致壞死性筋膜炎及敗血症,若嚴重至此則可能需要外科手術清創、或截肢!因此,即使在疾病初期只有發紅的局部症狀,仍不可輕忽,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即時發現身上不尋常的紅熱腫痛,盡早就醫,才能防患未然!陳夙容提醒,有些長輩因為蜂窩性組織炎反覆發作而住院,除了身體免疫力較弱而導致的反覆感染之外,更有可能來自於對身體一些小傷口的處理不當以及對自身健康狀況的忽視。家中長輩如果有反覆發炎困擾的話,不妨注意以下幾點:1. 控制代謝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避免循環變差,增進自身抵抗力。2. 穿著鞋襪保護腳趾避免受傷,注意腳趾甲修剪避免甲溝炎發生。3. 使用乳液保濕,避免皮膚龜裂;若有皮膚疾病應按指示定期抹藥保養。4. 當有蚊蟲咬傷或割傷時,應正確清潔傷口、包紮、定期換藥。5. 如果有慢性傷口,定期消毒,作好傷口護理。
-
2021-10-05 新聞.元氣新聞
整合醫學團隊治病 北市聯醫、台大醫師跨院遠距會診
68歲李阿姨小腿忽然腫脹疼痛,罹患了蜂窩性組織炎,前往長期看診的台大醫院就醫,必須住院做抗生素治療,但得等四天才有病床,為了可以即時獲得治療,在她同意下,台大醫院幫李阿姨轉診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住院,透過跨院遠距通訊診療,兩院醫師在李阿姨做超音波檢查的同時討論最佳的治療方法。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高齡化社會的患者大都有多重共病,該院整合醫學科在住院期間是以病人為中心進行整合醫療,病人不再需要「五天跑五個科」。十月起,台大醫院將專長於整合醫學制度與床邊即時超音波的醫師許甯傑,借調至市聯醫中興院區擔任整合醫學科主任,進一步推動雙向合作模式。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主任王宗道指出,整合醫學科由主治醫師24小時值班,和住院醫師和專科護理師形成「主責團隊」,隨時可即時處理病人狀況。病人出院前也可以轉銜個管師、出院準備護理師等,並將強化與其他醫院的橫向連結,導入遠距精神。其中「即時超音波」這項技術,可謂是「新世紀的聽診器」。「未來的醫療趨勢,將不再是一對一,而是透過科技的進步,由整個團隊去診治病人。」許甯傑說,科技進步,即時超音波可以把檢查資訊做遠端分享,不但降低依賴操作者經驗、專科別等限制,也能讓多位醫師一邊做檢查、一邊討論病情,病人也可以得到跨科團隊的即時回饋。王宗道指出,目前觀察民眾對於轉院和視訊會診的接受度,大概只有兩到三成,仍有待提升,努力的關鍵在於「醫病溝通要讓民眾安心」。
-
2021-10-04 新聞.元氣新聞
科技縮短醫病距離 在市聯醫住院也有台大醫師診療
68歲的李阿姨有天小腿忽然腫脹疼痛,診所判斷是蜂窩性組織炎,建議她去長期回診的台大醫院。台大急診建議要住院做抗生素治療,但要有病床,可能得等上四天。為了讓李阿姨可以即時獲得治療,在當事人同意下,台大醫院將李阿姨轉診到市聯醫中興院區住院,透過跨院遠距通訊診療,兩院醫師在李阿姨做超音波檢查的同時討論,實現高效率的全人醫療。跨院遠距通訊診療的服務模式,台大醫院和市聯醫中興院區已經行之有年。台大醫院統計,2017年起,從台大醫院出院轉銜到社區住院的就有650人次,以市聯醫中興院區為大宗;在台大急診經初步評估穩定後轉至社區住院的也有2748人次,其中超過四成(1112人次)都是轉到市聯醫中興院區。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高齡化社會的患者大都有多重共病,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在住院期間就是以病人為中心,病人不再需要「五天跑五個科」。十月起,台大醫院將專長於整合醫學制度與床邊即時超音波的醫師許甯傑,借調至市聯醫中興院區擔任整合醫學科主任,進一步推動雙向合作模式。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主任王宗道表示,整合醫學科是2009年由台大創傷醫學部前主任柯文哲成立,2017年正式隸屬於內科部,目前有71個病床,10位主治醫師、22位專科護理師。王宗道表示,整合醫學科由主治醫師24小時值班,和住院醫師和專科護理師形成「主責團隊」,隨時可即時處理病人狀況,且與次專科照護並行不悖。病人出院前也可以轉銜個管師、出院準備護理師等,現在將強化與其他醫院的橫向連結,並導入遠距精神。其中「即時超音波」這項技術,可謂是「新世紀的聽診器」,而許甯傑就是這方面的專家。「未來的醫療趨勢,將不再是一對一,而是透過科技的進步,由整個團隊去診治病人。」許甯傑表示,過去床邊檢查聽診器或傳統超音波,都很難分享檢查的過程資訊,但隨著科技進步,即時超音波可以把檢查資訊做遠端分享,不但大大降低依賴操作者經驗、專科別等限制,也能讓多位醫師一邊做檢查、一邊討論病情,病人也可以得到跨科團隊的即時回饋。奠定遠距照護中心主任基礎的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何奕倫表示,台大醫院遠距照護中心的強項,包括最完整的視訊系統、完善的資訊加密系統,還有24小時隨時值班的醫師和個管師,提供不間斷的服務。未來有許主任在中興啟動整合,將「雲端病房」概念帶去中興,兩邊都以病人為中心,真正可做到「數位傳千里,雲端共嬋娟。」王宗道表示,目前觀察起來,民眾對於轉院和視訊會診的接受度,大概只有兩到三成,仍有待提升,努力的關鍵在於醫病溝通要讓民眾安心。
-
2021-10-01 該看哪科.皮膚
蜂窩性組織炎住院逾6成有代謝疾病 醫:做好雙腳保養
「我又來住院了。」一名70多歲、有糖尿病的伯伯,因為有香港腳的緣故,腳上細小的傷口反覆發炎,兩年來已經是第三度住院,因為左腳紅、腫、熱、痛影響生活作息,進一步檢查發現,白血球、發炎指數超出正常值,確診蜂窩性組織炎。臨床醫師觀察發現,蜂窩性組織炎住院患者,約有6、7成本身有代謝性疾病,務必多注意雙腳的保養。什麼是蜂窩性組織炎?北榮感染科醫師陳夙容指出,皮膚是身上最大的器官,負責屏障有害物質、細菌,及外來異物進入人體危害健康。當皮膚受損導致屏障出現漏洞,病原菌入侵在皮下組織產生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即是蜂窩性組織炎。感染蜂窩性組織炎,最大的風險因子來自於破裂的傷口或受損的皮膚,例如割傷、燙傷、動物咬傷所產生的傷口;另外,皮膚疾病如蕁麻疹、帶狀皰疹(俗稱皮蛇)或乾癬,導致表皮不完整,細菌就能大舉入侵造成傷口感染。代謝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與高血脂,都是確診蜂窩性組織炎的高風險族群。陳夙容說,平常如果沒有確實用藥,可能會造成血管脆化、老化、肢端血液循環變差,臨床上遇過許多老人,有傷口在腳部卻不自知,全是因為神經病變所致,進而導致反覆發生蜂窩性組織狀況。因此,代謝性疾病患者除了控制病況外,陳夙容說,雙腳的保養格外重要,必需穿著鞋襪保護腳趾避免受傷;可以使用乳液保濕,避免皮膚龜裂,有皮膚疾病的人應該按指示,定期抹藥保養。出現傷口時,陳夙容指出,像是蚊蟲咬傷、割傷,應正確清潔傷口、包紮、定期換藥,假設是慢性傷口,定期消毒,作好傷口護理。臨床也有一些病人納悶,明明沒有皮膚病、也沒有受傷,還是得到蜂窩性組織炎。陳夙容解答,傷口並不一定肉眼可見,只要皮膚狀況不佳,如香港腳導致脫皮、皮膚乾燥龜裂等狀況,就有可能讓皮膚屏障出現漏洞。以一般民眾而言,需注意腳指甲不宜剪過短,怕甲溝炎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另外,赴海邊需格外小心,海水裡面藏有海洋弧菌,是常見造成蜂窩性組織炎,並使傷口急速惡化的菌種。陳夙容說,一般蜂窩性組織炎,輕微只需要服用抗生素治療。然而,它是一個隨時可能惡化的疾病,嚴重可能會進展至骨髓炎、甚至導致壞死性筋膜炎及敗血症,恐需要外科手術清創、或截肢,建議如果不明原因紅腫痛超過兩天,就需要盡速就診。
-
2021-09-2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靜脈曲張怎麼辦?保健及預防4招,秘訣就在「小枕頭」
大多數的人認為,靜脈曲張大多只發生在久站的人身上,像是服務業、醫護人員,但其實許多老年人也有這樣的狀況。而老年人出現靜脈曲張,主要是因為老化所造成,若是輕微的靜脈曲張可不需太過擔心,只要留意是否變嚴重即可。 什麼是靜脈曲張?如何造成?靜脈主要是負責將血液送回心臟,正常的靜脈血管中有瓣膜,可防止血液逆流。而靜脈曲張即是因久站等其他因素,造成腿部血液不易回流到心臟,進而積淤在腿部靜脈中,也就是俗稱的「浮腳筋、靜脈腫」。 另一個原因則是老化導致活動力及肌肉收縮下降,時間一久,影響血管壁的彈性,加上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加速了靜脈曲張的形成。 靜脈曲張常見於大腿內外側、膝蓋窩、小腿內外側、足背,在初期,靜脈只是較為明顯;嚴重的患者,靜脈會明顯膨脹,突出一顆一顆,或是形狀如蚯蚓的青筋,就要就醫接受治療,避免更加嚴重,引發其他更嚴重的問題,像是血管破裂造成失血、休克,或是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 靜脈曲張治療■ 靜脈曲張的硬化劑注射治療:主要針對小型靜脈曲張症狀患者,治療方式是將藥物注射到患肢的血管內,破壞異常靜脈曲張血管的內膜,形成局部血栓,因此稱為硬化治療,可於門診進行,約10~15分鐘即可完成。 硬化劑治療安全性高,返家後會患處會有局部紅腫或瘀青,但數天後便可恢復,術後當天即可拆除彈性繃帶,隔天睡醒再穿上,可淋浴,但一週內勿泡澡或是用過熱的水洗澡。 ■ 傳統靜脈抽離手術:於大腿內側切2~3公分切口,將隱靜脈與股靜脈分叉交接處與一些分支結紮,再於腳踝切一小切口穿入抽離的導管,將隱靜脈的一些異常分支抽離。術後大腿會有瘀青的情況,數天後即可恢復。 ■ 雷射手術:主要作用是是讓血管腔內閉合。傷口小、復原快,疼痛大幅降低,門診即可進行,手術後幾小時患者即可步行,但只限於大腿部分的靜脈曲張,目前尚無健保給付,需自費進行。 ■ 經皮透視動力輔助式靜脈切除顯微手術:利用特殊器具取出穿透靜脈曲張支,或蚯蚓狀鼓起的靜脈曲張支。 傷口小,疼痛感也較小,復原快。適用於下肢集中型以及較粗大的靜脈曲張病患,此方法也是需要自費進行。靜脈曲張保健及預防方法四招: 久坐時盡量將腿部墊高避免下肢久垂於地:老人家坐在椅子上時可用小椅子至於雙腿之下,夜間睡覺時,足部也可以墊個小枕頭,稍微高於心臟即可,幫助血液回流。秘訣,就在讓腿部抬高。年輕愛美女性,會利用抬腿讓血液回流,老人家也是喔!可找個舒適的小枕頭,讓老人家睡得更安眠,也能預防靜脈曲張。 適當運動:年老後由於體力下降,肢體行動不變,很多長輩幾乎是坐整天,血液循環越來越差。可鼓勵跟陪伴長輩走動、散步,若是不方便行走可透過按摩或是被動關節運動,幫助下肢關節活動,強化靜脈血液回流的功能。 注意飲食留意營養、避免過胖:不論是營養不足或是過度肥胖,都會使身體機能下降更快。 穿著彈性襪輕微的靜脈曲張或是靜脈曲張手術術後,可選擇適當的彈性襪,購買時請詢問專業人員,避免穿著過緊或是緊度不夠的彈性化,否則也無法達到保健的效果。 靜脈曲張是老年人常見的小毛病,預防更甚於治療,維持良好的運動及健康的飲食才是長久的保健之道!❤ 愛長照提醒您,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若有任何疑問或不舒服,請記得向醫師諮詢、問診,以及遵守醫囑喔! 參考資料:臺安醫院醫藥專欄馬偕紀念醫院
-
2021-09-12 該看哪科.皮膚
長繭、雞眼消不掉?醫曝2根除關鍵 有黑點要小心!
生活中時不時會發現身體某處長繭,特別是在手、腳部位,不少人發現會用手撥、磨平的方式消除,但往往效果不盡理想,甚至過沒多久又長出來。對此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皮膚科唐豪悅醫師指出關鍵問題,從日常就可以輕鬆改善。 硬皮是繭還是雞眼?醫:小心也可能是病毒疣。 唐豪悅醫師指出,繭最主要的生成原因就是磨擦,皮下組織長期摩擦,外層角質層就容易變厚,形成硬皮,像是吉他手的手指就容易長繭,常見也包括手指、腳趾、腳根等。 和繭非常像的「雞眼」,其實也是繭的一種,常見出現在足部易摩擦之處,整隻腳都有可能出現。當原本已經形成的繭又再更進一步的反覆摩擦,就會形成雞眼這樣更深層的繭。也因這樣的繭更為深層,已破壞了皮膚內層,因此有別於一般的繭,按壓會感到疼痛,且外觀多以半透明呈現,形似雞的眼睛,因此得名。 值得注意的是,身體長出的繭,有時也未必就是「一般的繭」。唐豪悅醫師指出,當人體感染HPV病毒時也可能出現繭,也就是所謂的「病毒疣」。病毒疣是經病毒所感染,因此不同於前述兩者出現於摩擦處,身體各處皆有可能出現,四肢較為常見,患部和繭相似,但會出現極為細小如沙粒般聚集的黑點,常讓人誤以為沾到髒東西,按壓也會痛。 也提醒特別注意,病毒疣雖少部分患者可透過免疫力康復,但其為少數族群,病毒疣傳染力高,傳染途徑為接觸傳染,包括接觸患者或物品等,亦可能自己傳染給自己其他部位,若無治療,也可能逐漸增大,長在趾甲附近可能影響趾甲造成變形。提醒繭上有小黑點多留心,為避免自己反覆感染或傳染給親友建議及早就醫。繭、雞眼消不掉?醫指2關鍵:別自己亂剪。 從上述可見繭未必只是繭,這是其中一項患者再怎麼剪、怎麼磨都遲遲無法消除的原因之一。其次,若真的只是一般的繭或雞眼,回到繭生成的根本原因「摩擦」,以穿鞋舉例,若鞋子一直都是穿同一雙,同樣的部位自然會反覆的不斷繼續摩擦,繭和雞眼也就會不斷的生成。 另一方面,自行剪掉、磨平,除了會因為誤判原因和沒有解決根本原因,導致無法根除以外,唐豪悅醫師也指出此舉也容易使得患部或周邊皮膚受傷、造成細菌感染、甚至是蜂窩性組織炎等更嚴重的問題,特別是手容易接觸各種物品,腳多處於悶熱、潮濕、易有大量細菌的鞋子當中。因此若要消除繭,還是建議透過治療及生活調整為佳。繭、雞眼別亂剪,醫教2招輕鬆改善及防範! 唐豪悅醫師表示,不論是繭、雞眼或是病毒疣,治療方式其實都相當簡單、健保也有給付。繭和雞眼可透過水楊酸溶解,而病毒疣則可透過冷凍治療進行改善,醫師會以低溫的液態氮塗抹於患部徹底破壞病毒,療程視情況有所不同,一般約兩次左右。至於許多口耳相傳的民俗療法,唐豪悅醫師則不建議,先不論是否有效,多半容易誤判或越弄越糟,未必免徒增治療困難,呼籲還是交給專業醫師處理為佳。 在生活調整上,防範長繭、雞眼或復發,避免摩擦自然是最重要的,腳部建議時常更換不同的鞋款,鞋款以合腳、舒適、不咬腳、不會太緊為佳,亦可穿厚一點的襪子,如此可大幅減少同處摩擦的機會,繭或雞眼自然也就不易生成。至於病毒疣則以避免傳染機會為主,在泳池、三溫暖等戶外空間,建議避免赤腳走路,平時也建議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維持免疫力,降低病毒纏身的機會。 《延伸閱讀》 .指甲出現條紋、白斑?營養師指常見5情況從飲食作改善! .指甲倒刺拔掉、咬掉易成甲溝炎!醫教2步驟輕鬆清除!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07 養生.生活智慧王
衣服洗過還是有汗臭味、霉味?3個洗衣地雷超常見
小綠的汗腺相當發達,尤其到了炎熱的夏天,只要走出戶外買便當,即使才短短 的幾分鐘,揮汗如雨下之外,汗流浹背讓整件衣服都濕透了,當他再度進入辦公室之後,強力的冷氣雖然把衣服吹乾了,但這個時候,難聞的汗臭味也就出現了,尤其是在密閉的空間內,味道特別明顯,這樣的情況經常讓他覺得很不自在。汗液本身無味道 這些原因都可能導致汗臭的原因有哪些?皮膚科醫師蔡長祐表示,雖然常說汗臭,但其實汗液本身是沒有任何味道的。成人的身體平均有200~500萬 個汗腺,汗液成分中有將近99%都是水分,剩下的1%是鹽分、尿素、氨基酸、乳酸等,可以幫助身體散熱以及調節體溫,只有當汗液被皮膚表面的細菌分解時,才會產生臭味;而在運動之後,汗臭會達到最高點,這是因為體表變得高溫又潮濕,是最利於細菌繁殖的溫床。要去除汗臭,首先要找出流汗的原因,除了高溫、壓力、情緒緊張會讓人冒汗之 外,像甲狀腺亢進、腎上腺長腫瘤等疾病,也都會讓人大量流汗。(推薦閱讀:一流汗狐臭、體味加重怎辦? 皮膚科醫授「超強除臭法」:汗本身沒有異味)消除汗臭、體臭 對症下藥徹底解決1、徹底清潔:洗澡時可以多加去角質這個步驟,徹底清潔皮膚。2、勤換衣物:選用純棉材質的衣物,若汗濕了就應該更換。3、止汗劑:晚上洗澡擦乾身體之後,塗抹止汗劑在平日容易出汗的部位。(推薦閱讀:止汗劑要睡前擦才有效! 4種情況硬用恐會得刺激性皮膚炎)4、疾病治療:若是甲狀腺亢進、腎上腺長腫瘤造成的大量出汗,則要針對疾病做治療。衣服老是臭摸摸 清洗時這樣做能除臭老是聞起來臭臭的衣服,應該如何清洗,才可以去除臭味呢?家事達人陳安祺表示,衣物臭味來源大致上可以分3個原因,針對不同原因有不同的除臭方法:1、衣物材質變質:例如化學纖維衣物材質不佳而變質就會有異味,或是動物纖維,如蠶絲、羽毛等衣物,受到高溫影響而產生蛋白質變質,就會有臭味產生;因此,應該慎選衣物材質,或是避免高溫曝曬衣物。(推薦閱讀:高溫戴安全帽頭皮癢、出油又臭? 機車族「常見惡習」恐釀蜂窩性組織炎)2、洗衣機內的霉味:若洗過的衣物都會有異味,此時要定期清洗洗衣機內槽,而且洗完衣服之後不要馬上把機蓋合上,應讓機槽通風且讓濕氣散發掉後才蓋上機蓋。3、衣物汗味過於嚴重:若只是部分衣物異味嚴重,那就必須把這些衣物先行另外預洗,亦可在水桶中加入洗劑和1~2大匙的小蘇打粉先行浸泡。要置入洗衣機清洗時,記得把污水倒掉後以清水略加沖過;問題不嚴重時,可以在一般清洗衣物時,加入洗劑的同時倒入1杯小蘇打粉,即可去除臭味。延伸閱讀: ·腳易出汗?小心悶出腳臭! 醫授穿鞋前「8個前置作業」快速除臭 ·內褲總是黃黃的?熱水會破壞材質? 洗錯堆滿菌!快避開這些NG清洗動作
-
2021-09-06 癌症.乳癌
乳癌婦女淋巴水腫 手臂有如球棒硬梆梆
曾姓婦女20年前罹乳癌,動3次大手術,為解決併發症淋巴水腫,醫師施以淋巴結移植手術,但術後左上肢持續腫脹、僵硬,復健穿壓力衣無效,甚至淋巴回流阻塞導致蜂窩性組織炎,險遭截肢,經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施以超顯微淋巴管與靜脈吻合術,曾婦消腫,重拾正常生活。69歲的曾婦說,第3次手術後,醫師說可以從腸子底下取淋巴種到手臂,改善回流,術後沒好,整隻手硬梆梆、腫脹變形、皮膚緊繃,感覺像球棒,衣服每件都要修改,外觀兩隻手大小差很多,出門朋友看到都會問,身心遭受極大壓力,還得憂鬱症。大林慈濟整形外科醫師莊濬綦說,手臂淋巴水腫是乳癌患者療程中,接受腋下淋巴結廓清或接受放射線治療後,因輸送系統阻塞,遠端淋巴液無法經淋巴管及胸管輸回靜脈系統,使得含大分子和高量蛋白質淋巴液滲至細胞間質中,造成腫脹,嚴重恐造成細菌滋生溫床,導致反覆發生蜂窩組織炎或淋巴管發炎,不及早處理,手臂淋巴系統將破壞截肢。莊濬綦表示,曾婦因傳統治療或按摩無效,施以超顯微淋巴管與靜脈吻合手術,以高倍顯微鏡輔助,先在水腫肢體皮下打入螢光染劑,利用特殊紅外光影像系統找出淋巴管後,再以直徑0.01公釐手術縫線將淋巴管與小靜脈吻合,藉小切口在皮膚下做淋巴接合,不會在患肢以外部位增加新的傷口,侵入性低,術後傷口照顧簡單,很快回到原來生活。莊濬綦表示,目前平均每個月都完成一例手術,淋巴水腫通常發生在肌膜層上的部分,乳癌、婦癌、嚴重開放性骨折手術後、淋巴管退化等,都可能遭淋巴水腫,及早治療,避免迷信偏方,才不會延誤治療黃金時機。
-
2021-09-03 該看哪科.皮膚
戴兩層口罩戴到耳朵破皮 皮膚科醫師教減壓3妙招
防疫意識高,有的人選擇戴上兩層口罩,內層是一般外科款、外層則是布口罩,卻疏忽了負載壓力的「耳朵」正在抗議。一名女性銀行員,因為工作需要常接觸人群,習慣戴兩層口罩,長時間磨擦下來,束帶與耳朵接觸部位,開始裂開、發炎、有熱痛感,甚至流出黃黃的液體,因而求助醫師。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耳朵多為軟骨,皮膚也較脆弱,口罩帶長期束縛、摩擦,就容易有破皮的狀況。有3個NG狀況,恐使耳朵破皮加劇,一是皮膚敏感者如濕疹患者,易併發接觸性皮膚炎;其次是天熱時,流汗未及時擦乾處置,汗液裡面胺、鈉,會催化傷口發炎;三是下拉口罩壞習慣,許多民眾吃東西或喝水時,直接將口罩拉到下巴,不僅增加耳朵摩擦,也容易讓病毒汙染口罩。小破皮處理很簡單,趙昭明指出,抗發炎、外用藥膏可治療傷口,不建議以人工皮或OK繃黏貼患部,怕傷口悶住潰爛。受傷部位若紅腫、疼痛超過三天,要注意反覆發炎的問題,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的可能。有效對抗耳後破皮,趙昭明提供減壓3妙招,建議可隨身準備乳液或凡士林,潤滑耳後降低摩擦,忘記攜帶也沒關係,小小一張衛生紙墊在後方,也能發揮功效;另長時間工作的民眾,可以利用上廁所時間,在保持防疫安全前提下,拿下口罩休息一下,舒緩束縛感。
-
2021-09-02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她患淋巴水腫雙手硬如球棒 醫師這招讓她重獲新生
乳癌治療中常見淋巴水腫,讓患者苦不堪言。一名69歲曾姓女子20年前罹患乳癌陸續動三次大手術,為解決併發淋巴水腫,接受淋巴結移植手術,但術後左上肢仍持續腫脹僵硬,後接受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超顯微淋巴管與靜脈吻合術,讓她左上肢退腫,重拾正常生活功能。曾女說,淋巴移植手術後狀況沒改善,整隻手還是硬梆梆、腫脹變形、皮膚緊繃,像球棒一樣,外觀上兩隻手的大小差很多,後續配合復健及穿壓力衣,卻始終無效,甚至淋巴回流阻塞導致蜂窩性組織炎,險遭截肢命運。大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醫師莊濬綦表示,手臂淋巴水腫是乳癌患者在療程中,接受腋下淋巴結廓清或接受放射線治療後,由於輸送系統受到阻塞,遠端淋巴液無法經淋巴管及胸管輸回靜脈系統,使得含大分子和高量蛋白質的淋巴液滲至細胞間質中,因而造成腫脹,如不及早處理,則整個手臂之淋巴系統將被破壞,面臨截肢命運。莊濬綦建議曾女接受超顯微淋巴管與靜脈吻合手術,以高倍顯微鏡輔助,先在水腫的肢體皮下打入螢光染劑,利用特殊紅外光影像系統找出淋巴管後,再以直徑 0.01mm的手術縫線將淋巴管與小靜脈做吻合。莊濬綦說,小切口在皮膚下做淋巴接合,侵入性低,不會在患肢以外部位增新傷口,且術後傷口照顧簡單,可以很快回到原本的生活。目前平均每個月都完成一例手術。莊濬綦提醒,淋巴水腫常發生在肌膜層上以的部分,乳癌、婦癌、嚴重開放性骨折手術後、淋巴管退化等,都可能會遭受淋巴水腫問題,若能及早接受治療,避免迷信偏方,才不會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
-
2021-09-01 該看哪科.皮膚
戴雙層口罩「耳朵受不了」破皮流湯 專家教減壓三招
防疫意識高,有的人選擇戴上兩層口罩,內層是一般外科款、外層則是布口罩,卻疏忽了負載壓力的「耳朵」正在抗議。一名24歲的女性銀行員,因為工作需要常接觸人群,習慣戴兩層口罩,長時間磨擦下來,束帶與耳朵接觸部位,開始裂開、發炎有熱痛感,甚至流出黃黃的液體,因而求助醫師。近兩年疫情嚴重,長時間需配戴口罩,不少民眾為耳後破皮找上門。收治個案的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耳朵多為軟骨,皮膚也較脆弱,口罩帶長期束縛、摩擦,就容易有破皮的狀況。有3個NG狀況,恐使耳朵破皮加劇。趙昭明說,第一、皮膚較敏感者,如濕疹患者就越容易併發接觸性皮膚炎;再者,尤其是夏天天氣炎,流汗未及時擦乾處置,汗液裡面胺、鈉,會催化傷口發炎。最後,則是下拉口罩的壞習慣,趙昭明說,許多民眾吃東西,或喝水時,懶得將口罩取下,而是直接把它拉到下巴,不僅增加耳朵摩擦的狀況,反而更容易讓病毒汙染口罩。小破皮處理其實很簡單,趙指出,常見的抗發炎、外用藥膏即可治療傷口,不建議以人工皮或OK繃黏貼患部,怕傷口悶住潰爛。即便耳朵破皮還是得繼續戴口罩,他表示,受傷部位若紅腫、疼痛超過三天,要注意反覆發炎的問題,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的可能。有效對抗耳後破皮,趙昭明提供減壓3妙招,他建議,可隨身準備乳液或凡士林,潤滑耳後降低摩擦,忘記攜帶也沒關係,小小一張衛生紙墊在後方,也能發揮功效;另長時間工作的民眾,可以利用上廁所時間,在保持防疫安全前提下,拿下口罩休息一下,舒緩束縛感。
-
2021-08-3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足部小傷口輕忽 險些變成截肢下場
一名58歲男性罹患糖尿病5年多,因自認身體沒有不適,所以未認真地控制血糖,更沒有定期追蹤。有次發現腳底出現一處小傷口,但因不會痛,也就沒有特別在意,直到某天高燒不退、全身倦怠到醫院急診,才發現腳部傷口早就深入骨髓,引發敗血症與酮酸中毒,經緊急住院一個多月,配合多次清瘡與抗生素治療,才終於控制住感染。衛福部台中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謝雅湄表示,許多糖尿病患者可能會因罹病後沒有出現不舒服的症狀,就不積極控制血糖,但臨床數據指出,血糖控制不佳可能會造成神經退化、足部血流減少,腳部更可能因此變形。她說,糖尿病患者比起一般人更容易出現傷口,不幸的是傷口癒合速度也更慢,如果是合併神經病變的患者,即使細菌已經深入骨髓,也不一定能感受到疼痛,造成許多人傷口持續惡化,直到併發高燒、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等才知事態嚴重。謝雅湄說,研究指出,糖尿病患約有1分之1的機率會發生足部潰瘍,由於傷口往往不大,又因神經病變感受不到疼痛,患者常不以為意,惡化到最後,許多人常因一點小傷口而要面臨截肢的風險。她呼籲,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足部照護,至少一年要到衛教中心檢查足部神經退化、血管或足部變形的問題;已經有足部變形、神經受損,或是過去曾有足部潰瘍問題的人,建議外出時要穿著淺色襪子搭配包鞋,每天更要勤加檢查足部是否有傷口。她建議,如果是年紀較大或行動不便的人,可以請照顧者代為注意足部情形,若出現變形或傷口無法癒合的問題,需趕快到有糖尿病足專科的醫院進行評估。
-
2021-08-25 該看哪科.皮膚
泡熱水、擦醋、擦凡士林…香港腳偏方多!皮膚科醫師:都是錯誤治療偏方,恐使症狀更嚴重
您有香港腳嗎?您是否聽過各種關於香港腳的說法與偏方,例如:泡熱水、泡醋、泡鹽水能緩解香港腳症狀,甚至還有用薑、牙膏塗抹等說法。為了破解這些迷思,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請到皮膚科診所楊麗珍醫師來為民眾逐一釐清,並建立正確治療香港腳的觀念。泡熱水、擦醋、擦凡士林……通通無效楊醫師指出:坊間有許多關於預防與治療香港腳的說法,有些是正確觀念,但也有很多是錯誤的治療偏方。例如穿襪子悶住容易得香港腳、共穿鞋襪容易得香港腳、易流腳汗者容易得香港腳、襪子應該要和家人衣物分開洗等,這些都是正確的觀念!反之,泡熱水、擦醋、擦凡士林、擦啤酒、鹽巴水、牙膏、老薑等網路上流傳的治療偏方,這些不僅無效,甚至可能使症狀更嚴重。將患部浸泡於溫熱的水中,想藉熱水達到殺菌效果,事實上,黴菌十分耐熱,即使泡湯溫度達到45℃,也不足以殺死黴菌,反而可能使症狀加重。擦醋治療,則會造成患部脫皮,增加糜爛型足癬的風險,嚴重甚至可能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凡士林適用於冬季乾燥症,若是塗抹於患部,反而提供一個適合黴菌滋長的環境,因此也不建議使用。至於酒、鹽水、老薑、茶樹精油等,都沒有經過科學證實可以治療香港腳,民眾勿隨意聽信偏方,以免造成病情延誤,甚至可能損害身體健康。 諮詢專業醫藥人員,依醫囑或藥品仿單正確使用治療香港腳,建議先由醫師診斷,並依照醫囑進行治療。若自行至社區藥局購買治療香港腳之指示藥品,需先諮詢專業的醫藥人員,並依照藥品仿單(說明書)正確使用,才能早日獲得健康。食藥署提醒民眾:網路謠言多,應先查證後過濾錯誤的資訊,千萬不要盲目聽信偏方,小則延誤病情,大則傷身。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8-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998萬人次接種COVID-19疫苗 涵蓋率達39.46%
據指揮中心統計,全台累計998萬人次接種COVID-19疫苗,人口涵蓋率達39.46%;接種疫苗後死亡個案方面,已有144例解剖完畢,其中91例、63%與慢性病相關最多。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新統計,國內昨天新增2萬7359人次接種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累計接種998萬5997人次,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達39.46%,劑次人口比42.55%。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在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方面,共接獲78件不良事件通報,其中40件非嚴重事件、36件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2件死亡;2名死亡個案均接種AZ疫苗,年齡介於41歲至54歲,於接種後1天至48天死亡。莊人祥說,在接種疫苗後死亡個案方面,今天再增4件解剖個案,看起來都跟慢性疾病有關。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累計144例接種疫苗後死亡解剖,其中91例與慢性病相關最多,7例疑似肺炎、6例嗆噎窒息、4例泌尿道感染、4例腦室和腦幹出血,6例待釐清。另外,還有2例頸椎骨折、2例胃穿孔併腹膜炎、2例主狀脈剝離、2例心肌梗塞、2例主動脈瘤破裂、2例肺水腫,以及呼吸道阻塞、氣管內有管灌倒流液體、咽喉炎、上消化道出血、肋膜炎、膽道化膿性感染、吸入性肺炎及心肺衰竭、腦實質舊出血併外傷性腦挫傷、化膿性肺炎、蜂窩性組織炎併發敗血症、一氧化碳中毒、腹主動脈偽動脈瘤破裂、心肌病變、缺血性腸壞死。
-
2021-08-19 該看哪科.皮膚
嘴唇乾裂別用舌頭舔?醫提醒:小心蜂窩性組織炎
嘴唇乾裂是不少民眾常出現的困擾,有些人甚至到了夏天也一樣會出現。遇到這樣的情況,許多民眾會試圖用舌頭舔拭、擦護唇膏等方法改善,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皮膚科唐豪悅醫師表示,用舌頭舔其實非常不好,不但沒用,且可能造成惡化,而護唇膏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民眾多加留意。 嘴唇乾裂原因未必是乾燥 醫:也可能是感染所致。 唐豪悅醫師指出,嘴唇乾裂雖是常見的小問題,但若處裡不當也有可能越來越麻煩。嘴裂常見因乾燥、缺水而起,或者用手、口撕去嘴唇上的細屑不小心撕開傷口而形成外傷。其他常見也可能和皮膚疾病有關,例如嘴唇濕疹未妥善處理,漸漸形成慢性濕疹,或是口角炎、細菌感染、黴菌感染等。營養方面,維生素B缺乏也容易形成嘴裂,這也是為什麼嘴破我們常聽人建議要多補充維他命B。至於較少見的情況,像是天皰瘡等部分自體免疫疾病也可能造成,另外癌症、癌症化療後也可能會使得黏膜變乾、唾液分泌量減少,進而形成乾裂,雖為少見,但也需留意。 口罩噴精油,民眾嘴裂腫成香腸嘴! 值得注意的是,保養品、護唇膏、精油等也可能造成皮膚過敏或刺激形成嘴裂。唐豪悅醫師表示,近日疫情關係民眾配戴口罩,日前就曾遇過不止一位患者,因習慣以精油消除口罩異味或消毒,但卻沒注意到自己對精油過敏,就診時嘴唇腫脹得有如香腸一般且乾裂,後續開類固醇藥物治療才逐漸改善,提醒民眾平時也要留意接近皮膚之物是否妥當,且口罩也應每日更換新的,以確保防疫功能完善。 嘴裂乾裂護唇膏未見效,2情況盡早檢查。 大多數的人遇到嘴裂問題多會自行擦抹護唇膏等,接下來等自行好轉,但由上述可見嘴唇乾裂的可能性其實非常多,護唇膏並無法治療疾病或感染。唐豪悅醫師建議,有嘴裂的情況出現時還是建議先進行檢查為佳,若要自行改善也要注意傷口變化,超過兩周遲遲沒有好轉,或嘴裂的情況反覆的發生,就應盡早檢查找出原因,看是細菌、黴菌感染或過敏、濕疹、還是營養缺乏、或皮膚疾病等何種因素引起,才有利後續的傷口照護。而平常生活上也要注意避免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打呵欠、飲食時也避免嘴巴張太大等。 嘴唇乾裂別用舌頭舔,小心蜂窩性組織炎! 在傷口照護上,唐豪悅醫師提醒千萬記得不要用舌頭舔,試圖沾濕乾裂的嘴唇,口水雖能濕潤,但主要還是水性的液體,容易在揮發時一同帶走嘴唇上原有的水份,自然會越來越乾。且口水帶有大量的細菌,若已形成傷口再不斷地舔舐,再小的傷口都有可能更進一步造成細菌感染,甚至更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 唐豪悅醫師表示,遇到嘴裂的情況,可以用護唇膏擦拭,但建議應挑選添加物較少的護唇膏,以避免過敏或刺激皮膚,造成情況加劇甚至變成香腸嘴。醫師建議可選擇凡士林,成分單純僅有凡士林的油脂,身體各處的皮膚皆可塗抹,包括嘴唇,不小心吃到也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先讓醫師檢查原因,才有助治療及改善。《延伸閱讀》 .夏季皮膚癢、燒襠怎麼辦?皮膚科醫師推1法寶超止癢! .指甲出現條紋、白斑?營養師指常見5情況從飲食作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15 該看哪科.皮膚
為何愛乾淨的人仍難逃香港腳?醫曝足癬多樣形態
台灣氣候潮濕,梅雨、秋颱接連而來,連日大雨讓雙腳悶在鞋子裡,當心香港腳、體癬上身!皮膚科醫師蔡逸姍指出,皮癬菌會在人體不同部位相互感染,導致足癬、股癬及體癬蔓延,若置之不理可能導致潰爛、細菌感染,甚至發生敗血症。她提醒衛生習慣不佳的民眾特別小心,務必要穿襪才穿鞋、鞋襪天天換,避免腳底潮濕孳生黴菌。足癬常接觸公共泳池潮濕地板,愛乾淨的人也會得香港腳。五十多歲女患者到皮膚科求診,發現腳縫中長有水泡和膿泡,且伴隨搔癢,她疑惑「為什麼我很愛乾淨卻會得香港腳?」詢問才發現,原來她會去公共游泳池游泳,人來人往的潮濕地板,也成了足癬的傳播管道。足癬就是俗稱的「香港腳」,潮濕的環境特別容易感染,感染後可能出現多樣形態。● 水泡型香港腳會出現小小的透明或混濁白色的水泡,經常被誤認成「汗皰疹」。● 糜爛型香港腳若長出膿泡破掉開始流湯,就成了「糜爛型香港腳」。● 趾縫型香港腳有民眾腳縫較緊,黴菌容易在腳趾縫的第四趾、第五趾之間,常見「趾縫型香港腳」。● 草鞋型香港腳有部份族群腳底會開始脫屑、出現白色厚底,即所謂「草鞋型香港腳」,又稱為厚皮型足癬、老香港腳,常被誤認為是腳皮老化,需要「磨腳皮」才會好,殊不知已經被黴菌佔領,且會伴隨灰指甲等狀況出現。● 無症狀香港腳蔡逸姍指出,很多民眾以為香港腳一定會癢、會脫屑,但其實還有一種「無症狀香港腳」,除了可透臨床醫師判斷之外,也能刮下部分腳皮屑,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看到菌絲像掃把或絲狀,甚至還有圓形孢子,就能馬上得知是否為黴菌作祟。體癬 股癬抓完腳再抓身上變體癬,擅自塗抹止癢藥膏恐更嚴重。另外,也有些足癬患者因為腳癢用手去抓,抓完以後又無意識往身上摸,無形中把黴菌傳染到身上其他部位,例如屁股、胯下或是背部。體癬外觀上會出現一圈圈紅色塊狀如世界地圖一般,因為外觀驚人,有部分患者會以為自己中邪或中毒了。加上感染體癬常伴隨搔癢難耐,容易癢到睡不著,甚至有民眾為了止癢,擅自塗抹家中的濕疹藥膏,反而導致病情惡化,導致黴菌蔓延更大片。蔡逸姍提醒,黴菌感染如果置之不理,有的足癬、體癬會潰爛,也容易細菌感染,形成蜂窩性組織炎,嚴重還可能引起敗血症,千萬不可輕忽。就醫後經皮膚科醫師診斷是黴菌感染後,會給予外用抗黴菌藥膏,至少要治療一到兩周以上才會有起色,常常有患者只擦一兩天,狀況好轉就不擦,結果再度復發。若屬頑固型的癬病,需進一步使用口服抗黴菌藥物治療。接觸到香港腳皮屑 一定會被感染嗎?香港腳雖然有傳染力,但並非百分之百。蔡逸姍指出,她曾遇過一位病患有嚴重香港腳、體癬,但太太跟他生活二十年卻完全沒被黴菌感染。皮膚較油、微生物環境較不適合黴菌生存的體質,比較不容易得到香港腳。另外,臨床上也遇到不少男性在當兵時感染香港腳,由於軍靴密不透風又跟他人共穿,就連襪子也是潮濕就馬上套上,導致感染足癬而不自知,務必留心。
-
2021-08-12 該看哪科.皮膚
赤腳清髒水 好癢!小心接觸性皮膚炎
連日下雨積水,小心雙腳浸泡在汙水裡,香港腳會更為惡化,還容易引起接觸性皮膚炎,甚至細菌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一名28歲的男子,患有輕微香港腳,連日下大雨後,需要處理積水問題,因為怕鞋子沾濕,便赤腳處理淤積,雙腳浸泡在汙水中半小時,許久未乾。這個無心舉動,讓他好幾天腳部奇癢難耐,忍無可忍之下求助醫師。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當時他的雙腳已有臭味,十根腳趾縫已出現「白白爛爛」糜爛狀態,大拇趾又紅又腫,罹患甲溝炎。中南部先前因盧碧颱風,帶來狂風暴雨,部分低窪地區已淹水好幾天,趙昭明提醒,不論是還在降雨,或是水退的掃除清潔,皮膚浸泡在汙水中,皆會有感染風險。浸泡在汙水當中,許多民眾會感到腳癢,趙昭明說,這是一般的接觸性皮膚炎,常見皮膚紅腫癢、脫皮、脫屑等表淺性的症狀;由於汙水的成分不明,還會引發深層感染,像是細菌、黴菌等感染,尤其若腳長期處於潮濕狀態,大量黴菌孳生,容易引發香港腳。趙昭明指出,肝腎功能差、免疫功能差、糖尿病患者,以及有傷口的人更要注意,如果雙腳長時間浸泡在汙水裡,容易引起細菌感染,嚴重將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甚至有死亡風險。大雨過後清掃家園時,趙昭明呼籲,腳一定要穿上雨鞋不可赤腳,手也要戴上手套保護。若出現接觸性皮膚炎症狀,以清水及肥皂仔細清洗患處,多半可舒緩。若是持續性的癢、紅腫、熱痛,年輕人可觀察一至兩天,老年人最好不要等,應盡速就醫。
-
2021-08-11 該看哪科.皮膚
28歲男赤腳泡汙水30分清淤 雙腳惡臭、腳趾縫糜爛
下雨積水讓香港腳惡化!一名28歲的北部男子,本身患有輕微香港腳,連日降雨之下,需要處理積水問題,因為怕鞋子沾濕,便赤腳處理淤積,雙腳浸泡在汙水中整整半小時,許久未乾。這個無心舉動,讓他好幾天腳部奇癢難耐,忍無可忍之下求助醫師。收治該男的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轉述,當時他的雙腳已有臭味,尤其十根腳趾指縫,已出現「白白爛爛」糜爛狀態,大拇指甚至又紅又腫,得到甲溝炎。北部水災情形相對趨緩,中南部先前因盧碧颱風,帶來狂風暴雨,部分低區已淹水好幾天,趙昭明提醒,不論是還在降雨,或是水退的掃除清潔,皮膚浸泡在汙水中,皆會有感染風險。浸泡在汙水當中,許多民眾會感到腳癢,趙昭明說,這是一般的接觸性皮膚炎,屬於表淺性的症狀,常見有皮膚紅腫癢、脫皮、脫屑;另外汙水不知名成分,還會引發深層感染,像是細菌、黴菌等,以黴菌而言最常見的就是,腳長期處於潮濕狀態,大量黴菌滋生引發的香港腳。肝腎功能、免疫功能差、糖尿病患者,與有傷口的民眾更要注意,趙昭明說,浸泡汙水若引起細菌感染,嚴重將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甚至有死亡風險。大雨過後清掃家園,趙呼籲,腳上一定要穿雨鞋不可赤腳,手也要戴上手套保護。若出現接觸性皮膚炎症狀,以清水+肥皂等盥洗用品,仔細清洗多半可舒緩;持續性的癢、紅腫、熱痛,年輕人可觀察一至兩天,老年人最好不要等,盡量盡速就醫。
-
2021-08-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昨新增5例疫苗接種後死亡 38歲女待解剖釐清死因
國內疫苗接種達922萬8263人次,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達37.11%、劑次人口比達39.32%。昨天新增74例接種疫苗後不良事件,其中有五例死亡、31例嚴重事件。本次死亡個案中最年輕的38歲女性個案,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預計8月13日解剖,才能進一步說明。莊人祥表示,新增五例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個案為二女三男,皆為接種AZ疫苗,年齡介於38歲至62歲,為接種疫苗後一日至20日之間發生。至於施打疫苗後死亡解剖部分,累計已解剖135例,其中87例與慢性病相關,6例待釐清。另外,疫苗接種後發生疑似其他嚴重不良事件新增31件,其中27例為接種AZ疫苗,為17女10男,年齡為22歲至78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14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腦中風、心肌梗塞、脾梗塞、下肢血栓、血小板低下、顏面神經麻痺、腦炎、蜂窩性組織炎、頭痛與視力模糊、胸痛與心悸及皮膚起疹等。另有四例為接種莫德納疫苗,為一女三男,年齡介於23歲至73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13日之間發生,包含疑似腦中風、心律不整、格林-巴利症候群,及診斷未明之頭暈與嘔吐等。而有民眾表示,打完兩劑莫德納疫苗隔天耳聾、耳鳴,住院觀察七天還沒恢復聽力。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樣的案例美國也研究過,認為和疫苗無關,但本土接種疫苗都可以提報不良反應也會尋求VICP的關聯性認定。針對今天公布新增的五例境外移入個案中有兩例接種過疫苗,羅一鈞表示,案15900在6月9日和7月1日都在美國打過BNT,抵台時已超過14天,屬於完整接種;案15901在6月12日和7月9日分別打過BNT疫苗,也接種滿14天,屬完整接種。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以台灣本土案例來看,打完兩劑還沒滿十四天而染疫的有五例;打完兩劑滿十四天的有六例。
-
2021-08-07 該看哪科.牙科
65歲以上長者仍保有24顆牙齒,僅有約4成! 不好好刷牙當心中風失智
過去無論是政府政策宣導或牙醫師訓練都著重在兒童的牙齒保健,但在全球人口老化情況嚴重下,老年牙醫學已是近年全球牙醫研究的主要趨勢,熟齡長者的口腔保健,帶來對健康的影響恐怕更需要重視。長者保有24顆牙齒僅約4成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1年提出8020計畫,希望80歲的長者至少要能保存20顆以上的自然牙齒;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曾做過統計,國內65歲以上的長者,口內牙齒數仍保有24顆牙齒的僅有約4成左右,全口無牙的盛行率則有2成5以上。缺牙所造成的傷害比你想像的更大,不僅會導致咬合型態改變,讓咀嚼功能出現障礙,進而影響日常飲食與營養吸收,也會讓長者的自尊心受損,影響身心健康。萬芳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任祁力行指出,長者常見的口腔問題如牙周病與蛀牙,最終都可能造成缺牙。而口腔黏膜灼熱疼痛的問題,更會造成長者心理壓力(擔心是癌症),以及進食困擾。◎牙周病牙周病是成人最常見的口腔疾病,成因多半為口腔清潔不夠確實,導致食物殘渣或細菌停留在齒縫時間過長,牙菌斑與牙結石堆積在牙齦周圍,若沒有定期看牙醫檢查牙齒,久而久之就形成口臭、牙齦發炎、齒槽骨病變等,這也是許多長輩出現牙縫變大的主因。等到齒槽骨流失加上牙齦萎縮後,即使沒有蛀牙也會脫落。◎蛀牙蛀牙成因與牙周病類似,需要被長期照顧的失能長者,蛀牙與牙周病的情況會更為嚴重。不好好刷牙當心中風失智祁力行說,這些常見的口腔問題都對健康造成程度不一的傷害,好比說,牙周病與蛀牙的細菌,會導致急性細菌感染,甚至可能出現臉部、頸部的蜂窩性組織炎;此外,這些細菌也會在體內形成慢性發炎反應,進而破壞心血管內膜,這是造成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腦血管栓塞的兇手之一,還可能引發糖尿病,「這些重大的慢性疾病,也是造成日後失能的原因。」這也是一直被提及:「不好好刷牙,當心日後中風失智」的緣由。另一方面,若是因為蛀牙導致牙齒變得尖銳、牙周病嚴重令牙齒搖晃時,都可能傷害舌頭、口腔黏膜。長期以往,即使不抽菸、不喝酒也沒有嚼檳榔,也可能形成口腔黏膜病變,例如口腔癌等。此外,對於原本就疾病纏身的長輩,在使用某些治療骨質疏鬆或癌轉移如雙磷酸鹽類藥物時,更要加強對蛀牙與牙周病的防治。因為研究與臨床案例都顯示,台灣的牙周病患者(未控制),在長期使用該類藥物(兩年以上),導致顎骨壞死的機會,是遠高於西方世界的公共衛生統計。老年族群牙周病問題嚴重,國民健康署已於2010年舉辦「牙周病統合照護計畫」,針對全口牙周炎患者,擴及齒數達16顆以上的成人(需拔除者不計入數量),只要有6顆牙齒的牙周囊袋深度超過5mm,即可獲得三階段治療補助。口腔問題要及早發現治療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公共關係委員會主席兼發言人江錫仁特別提醒,牙周病必須及早預防不能輕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降低日後對健康的傷害。並建議長輩可善用政府所推行的牙周病統合照護計畫,以確保牙周維持健康,提升生活品質。
-
2021-08-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增5例接種AZ後死亡 最新解剖死因出爐
國內第四輪疫苗持續開打,昨日單日接種數達9萬7342人次,另有5例AZ疫苗接種後死亡。指揮中心數據顯示,已累計564例疫苗接種後死亡案例,其中381人為75歲以上長者,其中有477例為接種AZ,有87例為接種莫德納,經死亡解剖的案例已累計129例。指揮中心公布,已解剖129例死因出爐,其中86例與慢性病相關,6例嗆噎窒息,2例頸椎骨折,1例呼吸道阻塞,6例疑似肺炎,4例泌尿道感染,1例氣管內有管灌倒流液體,1例咽喉炎(2個月大孩童),1例胃穿孔併腹膜炎,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肋膜炎,1例疑膽道化膿性感染,2例腦室和腦幹出血,1例吸入性肺炎及心肺衰竭,1例腦實質舊出血併外傷性腦挫傷,1例化膿性肺炎,2例主狀脈剝離,1例蜂窩性組織炎併發敗血症,1例心肌梗塞,1例一氧化碳中毒,1例腹主動脈偽動脈瘤破裂,1例心肌病變,6例待釐清。國內接種數已累計860萬7387人次,AZ接種556萬8768人次,莫德納接種303萬8619人次,COVID-19 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34.78%,劑次人口比36.65 (劑/每百人)。
-
2021-08-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解剖124例接種疫苗死亡 86例有慢性病
施打疫苗後死亡解剖釐清死因,指揮中心今公布目前已解剖124例,其中有86例本身有慢性病。此外今新增1名施打莫德納疫苗死亡個案,該個案為66歲男性,接種疫苗後8日死亡。指揮中心表示,目前已解剖124例,其中86例與慢性病相關,6例嗆噎窒息,2例頸椎骨折,1例呼吸道阻塞,6例疑似肺炎,3例泌尿道感染,1例氣管內有管灌倒流液體,1例咽喉炎(2個月大孩童),1例胃穿孔併腹膜炎,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肋膜炎,1例疑膽道化膿性感染,2例腦室和腦幹出血,1例吸入性肺炎及心肺衰竭,1例腦實質舊出血併外傷性腦挫傷,1例化膿性肺炎,1例主狀脈剝離,1例蜂窩性組織炎併發敗血症,1例心肌梗塞,6例待釐清。8月2日新增25例(16女9男)AZ疫苗接種後發生疑似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年齡為26歲至86歲間,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42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腦中風、肺栓塞、下肢深部靜脈栓塞、過敏反應(誘發氣喘急性發作、蕁麻疹、下肢水腫合併皮膚紅疹)、接種後常見之全身不適,及診斷未明之抽蓄與意識改變、持續數日發燒、複視、肝指數偏高、經血過多、手麻、左側肢體無力等等。同期間新增8例(6女2男)莫德納疫苗接種後發生疑似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年齡為 20 歲至 79 歲間,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 16 日間發生,包含疑似顏面神經麻痺、心律不整、肺栓塞、注射部位紅腫熱痛,及診斷未明之胸痛、呼吸喘與四肢麻木、左側肢體無力等等。累計目前已有548例(255女293男)接種新冠疫苗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年齡為2個月至101歲間(其中370人為75歲以上長者),疫苗接種後當日至68日間發生,其中有465例為接種AZ,有83例為接種莫德納。累計548例中,有4例(1例接種AZ,3例接種莫德納)為原通報非死亡之嚴重不良事件追蹤後轉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