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8 焦點.健康你我他
搜尋
藥物控制
共找到
265
筆 文章
-
-
2024-01-18 醫療.呼吸胸腔
八旬翁車禍肋骨斷9根!持續服用1藥物後釀「血胸」,差點流血流到死
彰化縣80歲王姓老翁車禍撞到胸腔,就醫診斷右胸一根肋骨斷裂,追蹤即可不必手術,他持續服用抗凝血藥物控制心血管疾病,未料造成胸腔出血點擴大血流釀成血胸,差一點休克,轉院檢查發現王翁的胸腔積血逾1000公克,若遲延就醫恐怕「流血流到死」。車禍後肋骨斷裂 以為會慢慢癒合卻釀積血王翁告訴醫護,半個多月前騎機車被撞摔倒,救護車就近送他到某地區醫院看診,醫師診斷右胸1根肋骨斷裂,追蹤即可,他聽說肋骨斷裂會自行且慢慢癒合,就忍痛回家,結果盥洗、俯身、轉身,只要身體有動作就痛得要命,疼痛感與日俱增,才過了一個周末就痛到快昏倒,呼吸困難,轉院再次檢查才知肋骨斷很多根,胸腔已積血。衛福部彰化醫院胸腔創傷微創重建中心主任林聿騰今天表示,患者到院時臉色慘白,有隨時昏倒的感覺,抽血檢驗顯示血紅素5g/dl,比一般男性正常的14至18低很多,有休克之虞,胸部X光顯示右胸肋骨有9根斷裂,有的斷裂處可能車禍之後才顯現,胸腔膜腔內滿是血液,積血1千至2千CC,外表看不出出血嚴重,如果沒治療恐怕流血流到死,醫療團隊研判胸腔內一定有出血點才會這樣。慢性口服藥中有2種抗凝血劑 造成凝血功能不佳林聿騰說,患者長期服用的慢性口服藥之中有兩種抗凝血劑,俗稱「通血路」預防血管阻塞,但他不知道藥物有這個成分,車禍後就醫沒告知醫師,導致醫師沒告訴他必須停用,繼續服用車禍造成的胸腔小血管出血在抗凝血劑作用下凝血功能不佳,無法止血。王翁經內視鏡手術止住小血管出血點並輸血,一周後病情好轉,轉介到胸腔創傷微創重建中心接受微創肋骨手術,固定9根肋骨和重建胸廓,術後可立即下床,很快回復正常生活。林聿騰指出,要進行手術、侵入性如大腸鏡等檢查或拔牙,醫師都會要求幾天前就要停止服用抗凝血劑,避免血流不止,民眾萬一發生突發意外,有內出血之虞也要告知醫師目前服用的藥物,以免發生血胸等狀況。原文引用自:聯合新聞網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1 醫療.心臟血管
43歲新竹男劇烈肚子痛,竟然是主動脈剝離!醫師提醒:想預防做好「3件事」
新竹一位43歲的男性病患,因為肚子不舒服,逐漸變成劇烈背後疼痛,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經過電腦斷層檢查後,心臟外科醫師李俊毅診斷為急性主動脈剝離,破裂的位置從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一路往腹主動脈剝離下去,同時,肝臟及右邊的腎臟,呈現缺血的狀態,經過緊急手術治療,並且置放主動脈支架,目前已經順利出院,恢復正常生活。主動脈剝離會引起肚痛李俊毅指出,主動脈剝離會引起肚痛,主要原因是胸和腹的主動脈剝離,血管裂開的時候,肝臟和腎臟的血流變差,無法達到器官,引起腹痛,而主動脈靠近背部,如果剝離也會影響到脊椎引起背痛。李俊毅表示,主動脈的結構分為內、中、外層,內壁要保持平滑具彈性,承受血液流動撞擊的壓力,主動脈剝離主要風險因子包含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長期抽菸、酗酒、生活壓力等,造成血管內膜產生動脈硬化,血管壁失去彈性而變得脆弱,成為主動脈及所有心血管病變的主要原因。預防主動脈剝離做好「3件事」預防主動脈剝離,情緒控制是非常重要,平和的情緒,適度的排解心理壓力,可以讓血壓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不會高低起伏,不會因為一時的情緒失控造成血壓瞬間劇烈升高。其次,高油與高鹽的飲食,會引起長期的高血壓,因此,要定期的量測血壓,一旦有出現持續性血壓高(收縮壓大於130毫米汞柱)時,立即就醫接受檢查及藥物控制,且遵守醫囑調整飲食,讓血壓能穩定地維持在正常範圍。每日適度的運動,不但可以促進身體的血流順暢及提高代謝率,對於維持正常血壓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在氣溫變化較大的天氣,保暖就非常重要,穿著適度的衣物,避免讓身體暴露在溫差較大的環境中,能夠減少周邊血管因為冷造成急速收縮,導致血壓急速升高。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4 醫療.心臟血管
「易喘易累」是否需進行心臟檢查?心臟科醫師帶你了解心臟檢查的眉角
如果聽到長輩說:「最近心臟不好!」就要懷疑可能有心臟問題,應盡快做心臟檢查。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李浩維表示,心臟是人體的引擎,所有血液都靠它輸送,若血管不通暢就易產生全身性問題,易喘易累可能都與心臟不好有關,建議可做心電圖、X光、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心肌灌注掃描、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檢查。心臟病與三高密切相關許多長者具有慢性疾病,尤其台灣人口已有高齡化的趨勢,高達700萬人有兩種以上慢性疾病。其中慢性心臟病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皆密切相關,監控好自身健康狀況,成為台灣老年化社會下每個人的課題。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李浩維表示,民眾常因為胸痛、喘、心悸等因素來到醫院就診,大部分是3種因素所引起:1.心臟缺氧的問題導致心律不整,讓供應至血管內的氧氣不足。2.冠狀動脈狹窄導致,嚴重可能造成急性心肌梗塞。3.心臟瓣膜有異常,導致胸悶的狀況。心臟病要如何檢查?常見的檢查流程有哪些?如果心臟缺氧會導致心律不整,讓供應至血管內的氧氣不足;冠狀動脈狹窄嚴重,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倘若心臟瓣膜異常,易出現胸悶狀況。李浩維說,除非急診,常見心臟方面的相關檢查如下:1.靜態心電圖:一般民眾如果出現心律不整問題,首先會檢查靜態心電圖,確認心跳速率,當心臟有心肌缺氧、心肌梗塞都可看出差異。2.X光檢查:X光檢查可以輔助診斷,部分民眾易喘是因為心臟衰竭擴大到肺部機能,導致肺水腫,X光便可以診斷心臟有無擴大、主動脈弓有無變寬等徵兆。3.運動心電圖:當靜態心電圖檢查無異常,患者仍有臨床症狀,則會安排運動心電圖檢查,加上壓力環境,看缺氧反應是否更加明顯,觀察患者在跑步時心臟耗氧量增加時,從心電圖變化判斷是否心肌缺氧。4.4小時心電圖:主要用來檢測心律不整的狀況。心律不整多半是心臟瓣膜問題,如果常覺得心臟收縮有刺痛感,或有心悸問題,就會安排這樣的檢查。5.心臟超音波檢查:主要可以看到心臟結構與收縮功能、瓣膜情況等,像二尖瓣膜脫垂或血管阻塞造成心臟運動情況異常,可藉由心臟超音波看出心臟是否健康的端倪。6.心肌灌注掃描:如果長者無法跑步做運動心電圖檢查,會安排心肌灌注掃描,透過注射微量放射性同位素,而後拍攝心臟的血流影像,藉以觀察心臟血液是否有供應不足、受阻等問題7.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利用多偵測器電腦斷層掃描儀掃描心臟冠狀動脈結合心電圖同步的造影技術,能清楚呈現冠狀動脈的詳細解剖構造和狹窄病變,可惜是該檢查屬於自費項目。8.心導管檢查:如果以上檢查都沒有辦法排除患者症狀的來源,就會使用心導管檢查的方式。心導管就像是直接進入心血管去照相,通常是非侵入性的檢查做完後,仍懷疑有心臟缺氧問題,藥物控制無法改善,就會安排心導管檢查,並且常會合併氣球擴張術、心臟支架置放手術一併進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04 醫療.精神.身心
每天睡滿「這些時間」降低罹患憂鬱症風險!睡好覺有5秘訣
迎接新年家家戶戶除了會大掃除外,立定目標給自己新的一年、新的希望也是心理除舊布新的一環。據國際期刊研究指出,6項生活行為的小改變,其實就能維持心理健康,更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其中,每晚能睡7至9小時的良好睡眠是最重要的影響因子,降低了22%的憂鬱症風險。6行為可降低罹患憂鬱症風險要保持心理健康、遠離憂鬱其實從小處著眼就能夠有大大功效。根據《自然心理健康(Nature Mental Health)》期刊的研究指出,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健康睡眠、經常的社交連結、避免吸菸、減少久坐行為等6大項,便可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根據劍橋大學與復旦大學合作研究,以英國生物庫(UK Biobank)進行的29萬人數據分析,針對罹患憂鬱症的1萬3000人追蹤9年發現。每晚睡7至9小時的「良好睡眠」是最具影響力的,可降低22%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其次為「從不吸菸」20%、「經常性的社交連結」18%、「規律運動」14%、「低至中度的久坐行為」13%、「健康飲食」6%。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精神科主任詹佳真表示,據研究證實,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達到預防憂鬱症效果。好的睡眠對降低罹患憂鬱症的影響最大,主因是睡眠可調控壓力反應HPA軸的穩定性、海馬回振盪及交感神經系統…等神經反應,也影響免疫發炎有關的細胞因子、發炎指數及皮質酮的數值,以上都予誘發憂鬱症發作息息相關。吃安眠藥不是第一選項!睡好覺5秘訣詹佳真表示,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是每個人都要努力的目標,睡好覺的秘訣包含:規律的作息、白天有足夠的活動量、減少躺著不睡的時間、白天打盹時間少於30分鐘、上床後做腹式呼吸或放鬆練習,幫助自己進入睡眠狀態。不過,許多人有睡眠問題時會藉由服用藥物控制睡眠。詹佳真提醒,吃安眠藥絕對不是第一選項,如有睡眠問題,可和醫師討論影響睡眠的身體因素、不良習慣及對睡眠的錯誤觀念,從中找到不需吃藥,也可以睡好覺的方法。詹佳真建議,每一種生活習慣的養成都需一些時間和勉強,可將養成一個新的健康生活習慣納入新年新計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30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被病人需要是一種幸福!吳榮州 「屏基需要我」打造急重症醫療重鎮
屏東基督教醫院在地深耕70年,從當年16床小診所蛻變為有600多床的區域醫院,守護屏東縣民健康。今年初上任屏基院長的吳榮州,高醫醫學系學業後,秉持「到一個需要我的地方發揮專長」信念而落腳屏東,希望打造屏基成為屏東人日夜信賴的醫院。吳榮州出身台南將軍漁村家庭,父親是漁夫,媽媽曬鹽,家有六個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么,當初學醫單純是聽從家人建議。台南二中畢業後,考取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助學貸款完成學業。選擇走心臟內科的吳榮州說,當時是受到高醫心臟科主任是台南二中大學長影響,「心臟內科比較像外科的內科,很多數據可以推理,跟理科較相近」,但在高醫當4年主治醫師後,他決定到屏東基督教醫院服務,「高醫不差我一個主治醫師,找一個需要我的地方,讓我的專長可以發揮」。創立屏東首個心導管室吳榮州在屏基創立屏東第一個心導管室,它扮演了救命角色,展開各種心血管疾病經心導管介入性治療,每一種治療都是屏東第一例,針對急性心肌梗塞病友提供風雨無阻全年無休、24小時心導管介入治療,打通阻塞的冠狀動脈血管。屏基急診是屏北緊急醫療救護基地,急診量占屏縣的三分之一。吳榮州說,急重症醫療是屏基發展重點,醫院承擔屏東地區逾半數心肌梗塞病人處置,每月執行超過100例心導管手術,疫情期間,他完成屏東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人心肌梗塞冠狀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屏基擴區籌畫10年,瑞光院區今年動土,預計2026年完工營運,設置一般病床499床及特殊病床362床,打造國際級智慧醫療醫院,強化重大創傷、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急重症照護體系,發展急性後期及腫瘤治療照護,提高在地醫療照護。雖受少子化影響,婦產科與小兒科的經營受挑戰,醫院仍高度重視,提供全天候高危險妊娠病患及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養生秘訣/喜好爬山、吹薩克斯風吳榮州喜歡爬山、打高爾夫球,近年還學會薩克斯風,他也常追劇、看影集,戲劇中的對白有時會發人深省。屏基每年舉辦員工體適能檢測,可自由參加,他從沒做過檢測,因擔任院長有帶頭示範責任,今年被秘書ON上行程,拿下「13分優」成績,肌力、心肺耐力都是5分滿分。幾年前吳榮州完成爬玉山,為說服太太讓他爬山,自我訓練負重、爬樓梯等,讓太太看到他的訓練決心。但他說,和朋友爬山,他的腳程是最差的,先前走訪浸水營古道,走了8.5小時,今年6月則完成阿朗壹古道健走。吳榮州熱愛音樂,以前學過小提琴「音準還不錯」,一次聚會時有賣薩克斯風樂器,當下覺得很美,買了一個放在家裡,之後醫師公會揪團學薩克斯風,他就加入學習行列,利用下班時間練習,有時會在醫院心導管室旁的機房練習吹奏,「站在高崗上」就是他的招牌歌曲。醫師工作忙碌,吳榮州經常3、5分鐘就解決一餐,長期處在高壓環境,所以他的血壓、膽固醇偏高,吃了15年的降血脂、血壓的藥物控制,他很注意體重管理,但他笑說,「好像效果不是很好」。吳榮州行醫30多年,從臨床醫師到醫院管理職,不忘行醫價值。「病人有需要我就來協助」,他說,被需要是一種幸福,當醫師可以被病人需要,盡力幫助,不會覺得辛苦。屏基建院70周年見證屏東醫療發展,吳榮州說,期盼協助同仁在救死扶傷日常工作,感受到工作價值與成就感。吳榮州小檔案年齡:63歲現職:屏東基督教醫院院長兼醫事副院長、心臟血管科心導管室主任學歷: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屏東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內科主任、醫務部主任、醫務副院長專長:冠狀動脈疾病、心導管、動靜脈廔管阻塞通血路治療、心律不整、昏厥 (人工心臟節律器、去顫器)、頸動脈阻塞支架植入處置、下肢動脈阻塞通血路治療、高血壓、先天性心臟病、風溼性心臟病、心臟衰竭給病人的一句話:預防勝於治療,早期介入治療可以發揮更持久的效果。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21 醫療.新陳代謝
連串脫序行為被誤為精神異常 醫查出原來長了這顆瘤
1名47歲婦人兩年前開始出現語無倫次及在地上翻滾等怪異行為,甚至停紅綠燈時從摩托車上自摔,之後更變本加厲莫名毆打同事,事後卻一問三不知。家人以為她精神異常,但就醫卻找不出原因,直到最近發現低血糖,醫師進一步檢查,才診斷出她因有胰島素瘤導致連串脫序行為,所幸手術切除後已恢復正常。異常舉止及嚴重低血糖 查出罕見「胰島素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王子源說,患者一度被家人帶到精神科門診治療,服藥治療四個多月,脫序症狀依舊沒有改善,精神科醫師懷疑是癲癇發作,於是轉診至神經內科門診,期間也安排腦波及腦部核磁共振等多項檢查,但仍沒有找到異常的原因。他說,直到半年後患者到診所健康檢查抽血,發現空腹血糖值竟然只有26mg/dl(正常值為70~100mg/dL),可說是嚴重低血糖,經轉介來門診尋找病因,由於過去曾診療過類似的病例,綜合前述異常舉止及自發現低血糖,懷疑可能是患有罕見的「胰島素瘤」。患者住院期間接受72小時禁食試驗後出現低血糖,且血中胰島素及「C-胜鏈胰島素」(C-peptide)偏高,證實是內源性胰島素分泌過多,於是安排腹部電腦斷層及內視鏡超音波檢查,發現胰臟的頭部有一顆約1.4公分的腫瘤,經由外科手術切除後,確認是「胰島素瘤」,幸好患者術後血糖逐漸恢復正常,脫序行為也不再發生。胰島素瘤典型症狀 冒冷汗、臉色蒼白王子源說,低血糖症狀絕大部分以糖尿病患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或是注射胰島素不當所引起,胰島素瘤造成的案例十分少見,一般典型低血糖症狀為冒冷汗、臉色蒼白、心悸、手抖等,而這位病患低血糖時卻發生種種怪異行為,因此一般醫師很難立即聯想到是低血糖造成。他說,因患者無法在患病初期就立即診斷並確認疾病,往往要等到病患出現意識障礙、昏倒,發現低血糖,才會轉診至新陳代謝科,經由抽血及影像檢查抽絲剝繭後,才找到真正病因,因此剛開始常被誤診為精神疾病或癲癇發作,錯過治療時間。王子源說,胰島素瘤幾乎都是良性的,僅須手術切除腫瘤即可,少數病患也可以用藥物控制。民眾如果突然出現語無倫次或怪異行為,除了懷疑是精神科或神經科病症外,也有可能是少見的胰島素瘤引發低血糖所致,建議有行為異常狀況可以到新陳代謝科就醫找答案,才能及早治療,盡快恢復正常生活步調。
-
2023-11-19 醫療.心臟血管
衛福部口健司長賴向華疑天冷猝逝 如何預防因氣溫變化所致的猝死危機?
衛福部口腔健康司長賴向華於今天(11/19)清晨傳出,疑似天冷引發心肌梗塞猝死,享年56歲。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賴司長確實於今清晨過世,得知事件發生後,感到十分「震驚」及「痛心」。對於賴向華猝死原因?薛瑞元說,不清楚賴司長猝死原因,但此類事件多與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有關,可能是氣溫突然驟降引起,呼籲國人包括衛福部同仁,一定要多注意氣溫變化,身體若有不適應盡速就醫。如何預防氣溫變化的猝死風險?台大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曾受訪表示,氣溫差距攝氏10度升高猝死風險,心血管病人不穩定的狀況約增加三至五倍,因此建議一定要做好保暖,並留意自己是否有胸悶等症狀,並儘速就醫。王宗道表示,當皮膚接觸冷空氣的面積越大,血管越容易收縮,導致血壓升高;若血壓飆高的位置在腦血管,則容易導致腦中風。因此原本心律不整、心血管狹窄症狀者,容易血管收縮造成情況不穩。氣溫若持續偏低,身體、血管較能習慣,比較不會有急劇收縮的狀況;反之氣溫若差距過大,則發生猝死的風險升高,因此皮膚接觸冷空氣的面積愈少愈好。預防天冷猝死,王宗道表示,最關鍵是個人要能掌握自身的狀況。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者,就算正服用藥物控制,也要在早上起床、晚上睡前定時量測血壓,注意是否平穩。另外,也要留意氣溫下降期間,是否有胸悶、喘不過氣等症狀,若頻率增加或是合併全身性症狀如冒冷汗、想吐,則一定要進快就醫,千萬不能心存僥倖,等到隔天或過一段時間才就醫,「往往憾事就在這時候發生」。而一旦預知寒流來襲,王宗道建議,可多喝熱水,保持身體溫暖,並可放一件厚衣服在床邊,晚上上廁所時可以套上,避免身體突然大面積接觸到冷空氣。另外,此時不宜到戶外運動,最好改為室內運動,以降低天冷猝死的風險。
-
2023-11-18 醫聲.醫聲要聞
國內愛滋病疫情近6年來持續下降 三大指標優於全球平均
衛福部立桃園醫院2002年起,成立愛滋病照護中心,今年獲「政府服務獎」肯定。依疾管署資料顯示,國內整體愛滋疫情,2018年來持續下降,而在新冠疫情期間,仍持續愛滋各項防治工作,新通報人數也持續下降,今年截至10月底,新增感染數為804人,相較去年同期886人,下降9.3%。12月1日是世界愛滋日。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聯合國愛滋規劃署(UNAIDS)提出,2030年愛滋防治目標達到95–95–95指標,即提高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的比率達95%、感染者有服藥比率達95%,以及服藥感染者檢測不到病毒量,比率為95%,目前台灣3個95指標,已達成90–95–95,優於全球平均86–89–93,防治成果已漸收成效。曾淑慧說,愛滋治療方面,目前有高效能抗病毒治療(HAART,俗稱雞尾酒療法),愛滋病毒感染如同大家所熟悉的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可以用藥物控制,台灣自2016年引進國際治療指引推薦、一天一次且副作用低的三合一處方,只要感染者規律就醫、穩定服藥,就可控制體內愛滋病毒量達測不到,可維持其健康情形及免疫功能正常運作,並大幅降低愛滋病毒傳播風險。台灣積極推動愛滋防治策略,透過跨部會合作,並結合各縣市政府衛生局(所)、醫事機構、民間團體等共同合作,辦理分眾衛教宣導、擴大推動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PrEP)、多元愛滋篩檢與諮詢服務、加速確診時效、感染者診斷即刻服藥等政策,同時強化個案管理及伴侶服務,提升愛滋醫療照護服務品質及可近性,促使感染者穩定就醫服藥控制體內病毒量,以提升防治成效。
-
2023-11-18 養生.人生智慧
60歲李連杰面臨3次生死關頭!用25年參透生死:生命無常要及時行善「化小我為大我」
60歲的國際武打影星李連杰,為新書「超越生死:李連杰尋找李連杰」來臺灣宣傳。他2013年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後續用藥卻造成發胖、心臟不適等後遺症...身體屢傳異樣,甚至被傳了不少烏龍死訊;昨天(16)出席大愛講座,看起來氣色不錯,一開口便幽默地闢謠「我還沒死」,更分享自己的人生觀。經歷過3次生死關頭 李連杰用25年參透生死李連杰出席講座時,一出場就先幽默地闢謠說:「我還沒死,最近還在被傳在大陸說我已經死了10年了,還有1000多萬人關注,有人說死了那麼多次都沒死。」,他表示許多人知道自己練武術、拍電影、做公益,但不是太多人知道我用了25年「在努力了解生死是什麼」,皈依佛法後已看淡事俗紛擾。李連杰透露,前幾年疫情混亂全球,有感於壓力瀰漫社會,決心把多次面臨身死關頭的經驗分享出來,包括遭遇南亞海嘯、拍攝《霍元甲》從12呎台上摔下、在高山上發生很嚴重的高山症,經歷過3次生死關頭讓自己感嘆生命無常。原本打算若60歲退休後就開始行善、學佛法,卻在40歲時卻面臨衝擊,令他意識到「隨時可能面臨生死、來不及等待」。在自然災害當中,每個人再有權利、名利,當天災來臨時,無論是海嘯還是地震,誰也走不掉,「大自然的無情,大家人人都是平等的」。因此要趕快去改變人生,從「小我轉成大我」,李連杰開始做公益、做慈善。由於從小練武,對道家的思想很熟悉,覺得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是100%對和100%錯,因為在太極裡,黑的有可能百分比再轉成白,白的又可能轉成黑的,所以在相對的世界裡,萬物一定都在改變著旋轉著。他以佛教的說法比喻「萬物都在動,萬物無常」,但無常不是負面,亦非正面,就是一切都在變動中改變著。他說明修行佛教有3階段「小我、大我、無我」,各種宗教教法都是喚醒你心裡已經圓滿的本性。把每一個負面想法轉為正面 轉煩惱為菩提李連杰表示,「了解相對地生活的真相,以及了解宇宙的真相,這就是佛法,跟穿什麼、喝什麼、做什麼,不一定要限制住,我喜歡每時每刻把自己生活中的事情跟佛法融入。」他坦言2013年曾誤會罹癌,結果確診甲狀腺機能亢進,至近仍每天靠藥物控制,接著分享轉念的道理,認為「面對任何困境如果你看它正面就是正面,看它負面就是負面,甲亢來吧那就治吧,治不好也很幸福,那就是佛法提醒你要面對」,現在能很自在的感受所有的事情,都能把每一個負面轉為正面「轉煩惱為菩提」。延伸閱讀:.醫盤點「人在臨終前最後悔5件事」你符合幾項?做好4件事活出無憾人生.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
-
2023-11-06 醫療.心臟血管
血管受損5危險因子!吃對食物很重要 洋蔥、牡犡10種天然食材助護心
「心血管疾病多數是吃出來的。」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台灣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患者愈來愈多,也日趨年輕,平時不痛不癢,往往出現症狀時,常已經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哪些?心血管疾病一般是指心臟冠狀動脈血管疾病,及其他周邊動脈血管疾病。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每年台灣地區十大死都有多項與心血管疾病有關。根據統計,四到五成的心肌梗塞患者,發生疾病前,從未看過醫師,也沒有被診斷出有任何心血管疾病。若沒有警覺,心血管疾病往往殺人於無形。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血管受損受到5大危險因子影響,分別為:血管受損5大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高熱量.老菸槍其中又以高血壓最傷血管,血管長期處於高壓、緊繃狀態,又加上膽固醇、血糖過高,血管脆化程度會更快。他舉例,人體血管分靜脈與動脈,動脈主要是加壓力輸送血液到身體各處,含氧量比靜脈還高,壓力也比靜脈高。在疾病的呈現上,常聽見動脈血管硬化,而非靜脈血管硬化的主要原因也在此。疾病年輕化 與尼古丁有關係其餘4大危險因子都與飲食、生活習慣有關,高血糖主要與過度食用澱粉有關,高膽固醇多是油脂攝取量過多所致。王宗道表示,根據研究,平時若是常吃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豬油、椰子油等,只要2個月就會出現動脈硬化,建議多吃不飽和脂肪酸油脂,如橄欖油、苦茶油等。心血管疾病年輕化與「老菸槍」關係密不可分,菸中的尼古丁讓血管緊繃,與高血壓原理相同,加速血管硬化。但只要戒菸約1個月,血管緊繃的情形就會減緩;如果想明確的降低致死機率,至少要戒菸2年以上,才會出現顯著差異。吃對食物降低心血管疾病發作機率既然心血管疾病多數是吃出來的,所以吃對食物很重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機率。以下10種天然食材中,就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綠燈食物。1.深綠色蔬菜含豐富的鉀、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鉀促進神經感應與肌肉收縮,使心臟規律的跳動;維生素C的高度抗氧化活性,能預防血管壁硬化、心臟疾病發生,至於膳食纖維(比如蔬果、燕麥、全穀類、藻類)可降低膽固醇,預防冠狀動脈疾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天最好吃三份深綠色蔬菜。2.小麥胚芽、胡蘿蔔富含β胡蘿蔔素、鎂、維生素E與膳食纖維。β胡蘿蔔素具抗氧化功效,保護身體組織不受自由基破壞,預防血管病變。鎂能調節心臟律動,使心肌舒張,擴張冠狀動脈。維生素E的抗氧化活性可預防動脈硬化。3.海帶除低脂外,有β胡蘿蔔素、鈣與碘。鈣可降低吸收膽固醇和降血壓,碘能抑制甲狀腺亢奮,防心跳過快。紅藻中蝦紅素也能延緩血管老化。4.香菇味甘性平,香菇有多醣體、維生素B與維生素C。多醣體易吸收,能降血壓、膽固醇,維生素B包括葉酸、菸鹼酸、維生素B6與B12 等,供應新陳代謝的能量,保護心臟。如果罹患痛風,應減少香菇的攝食量。5.洋蔥洋蔥含有多種硫化物、硫胺基酸等營養,能降低血糖、血脂、血壓,舒張血管,發揮預防心血管病功效。6.紅麴含可以抑制膽固醇生成的物質及HMG-CoA還原酵素抑制劑,能維持膽固醇平衡。避免與葡萄柚、紅黴素等同時食用,避免生成更多膽固醇。7.黑木耳有補氣效果,含有胺基酸、膠質與多醣體,能降低膽固醇,清除血脂在動脈壁沉積,阻止血管增厚、硬化或鈣化,並改善高血壓症狀。8.深海魚如秋刀、鯖魚、鮭魚。魚肉中的DHA是ω-3的不飽和脂肪酸,能預防或減少發生動脈粥狀硬化、冠狀動脈硬化。EPA也是不飽和脂肪酸的一種,可加強代謝低密度膽固醇,防止腦血管栓塞與心肌梗塞。9.牡犡味澀微寒,跟墨魚、花枝與蝦子相比,牡犡的膽固醇含量較低,ω-3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能抗血栓,保護心血管,建議一餐的量不超過65公克(約8顆牡犡),如果那餐吃8顆牡犡,就不要再吃肉。10.番茄性微寒,果肉中有抗氧化的「茄紅素」,能消滅人體內的游離自由基,預防血脂凝結造成心血管阻塞,降低中風的危險。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心血管疾病?透過檢測血管健康,如脈波傳播連率(簡稱PWV,Pulse Wave Velocity)、踝臂指數(簡稱ABI,Ankle Brachial Index)、頸部超音波、腹部超音波、心臟電腦斷層等5種方法檢驗,可知是否有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達到警示作用。檢測多採自費,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建議55歲以上的女性及45歲以上的男性應針對心血管定期檢查,但隨著近年飲食西化,改為建議滿40歲以上的男女,就應考慮定期檢查。血管硬化並非一日造成,長時間不運動、攝取高熱量的食物都是高危險因子,若是有家族病史,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格外需要定期檢查。如何改善心血管疾病?你該做7件事1.充足的睡眠。2.舒緩身體及心理壓力。3.戒掉抽菸惡習4.多蔬果、減少紅肉及蛋黃攝取。每餐七、八分飽就好5.培養每日運動習慣。6.控制三高,已有三高應調整生活習慣並配合藥物控制。7.女性腹圍保持80公分以下,男性保持在90公分以下。【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04 養生.聰明飲食
心臟衰竭怎麼吃?水喝太多竟是禁忌!11種飲食原則一次看,7類地雷食物不要碰
心衰竭幾乎是所有不同心臟病之最後共同表徵與死亡前之共病。末期心衰竭患者之預後甚至較癌病患者更差;心衰竭也是心臟疾病患者猝死之危險因素之一。心臟的主要功能是透過收縮與舒張,將血液輸往全身各臟器、部位使用。當這個功能因為某些因素,如心臟疾病等,受到影響或減弱時,無力輸出足夠的血液量供給各器官需求,使身體出現不適,就稱為心臟衰竭。最常見引起心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心臟功能衰退異常所造成,包括心臟肌肉病變,冠狀動脈病變阻塞,心臟瓣膜病變。常見症狀:咳嗽及喘、疲倦及軟弱無力、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及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食慾不振、噁心、四肢冰冷、下肢水腫、體重上升、嚴重者會有腹水及黃疸。心臟衰竭的生活+飲食原則心衰竭是一種慢性變化,除了藥物控制之外,也需藉由飲食跟生活方式的自我管理,以改善心臟衰竭所引發的不適症狀。1.維持理想體重攝取適當熱量,平日管理好體重,避免體重過重或肥胖。2.勿喝過多/過少的水分體內過多的水份易增加心臟負荷,導致水腫或呼吸急促等症狀,因此必須遵循醫囑控制每日水分攝取。建議每天的水份攝取應控制在 1000~1500 cc,水份攝取量的計算要包括食物本身含水量、湯、飲料和開水等。3.鹽分管控,採用低鈉飲食每日均衡飲食,且不加調味料的含鈉量約為451~501毫克(約1公克鹽),因此,應儘量避免額外調味料的使用,例如:味精、醬油、沙茶醬、豆瓣醬等,並避免醃漬類食物,例如:醬瓜、臘肉等,少喝湯汁。4.飲食均衡、選購新鮮食材飲食要均衡營養,每日飲食中包含主食類、蔬菜類、水果類、肉豆類、油脂類、奶類等六大類食物。若選擇包裝食品,請詳讀標籤內的成分說明,特別要注意總熱量、總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及鈉含量。5.少量多餐,吃易消化食物選擇易消化食物,足夠纖維以幫助排便,儘可能少量多餐、減少油炸。6.選擇含鉀、鈣、鎂豐富及高纖的食物,有益降低血壓。7.選擇富含維生素B群食物,尤其是葉酸、維生素B6、B12等有保護心臟的功能。8.多攝取富含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海鮮類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食物,可降低血脂。9.適當的休息、保持舒適安寧的環境、限制訪客、減輕焦慮、保持愉快的心情。10.遵照醫師指示服藥,不能自行增減藥量或停藥。11.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心臟衰竭的7類地雷食物1.超商超飽便當:除了主菜本身含鈉量就高外,所搭配香腸、酸菜也屬於高鈉食物。 2.熱狗:製造過程中會加入大量的鹽,若再塗蕃茄醬等調味料,易使含鈉量爆表。 3.泡麵:一碗碗裝泡麵的鈉含量近2400毫克,衛福部建議成人一天的鈉攝取量不要超過2400毫克,吃光一碗泡麵,鈉攝取量就超標。4.洋芋片、韓式海苔等零食:留意有些餅乾及韓式海苔,上面會額外灑鹽,會不自覺的攝取過多鈉。 5.湯品、加工食物:丸子、餃子類,食物種含有過量的鈉,不建議食用。6.調味料及醃漬類食物:例如:味精、醬油、沙茶醬、豆瓣醬、醬瓜、臘肉等。7.限制酒精攝取(純酒精10公克以內/天)看完以上介紹的11個生活與飲食原則好習慣,及7個地雷食物要避免,知道要怎麼做避免發作、改善心臟衰竭所引發的不適症狀了吧。除了上述的日常生活習慣,平時也要維持愉快的心情,遠離興奮緊張的情況,以免增加心臟負擔。也請記錄每早空腹時的體重及血壓與心跳,定期回診追蹤病況,才不會病情突然變嚴重而不自知,發作時恐為時已晚。延伸閱讀:.一次了解心臟衰竭的症狀、原因、危險族群和預防.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重大元凶動脈粥狀硬化!5大高風險族群要當心.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參考資料:.高雄榮民總醫院-安心做美食心衰竭飲食手冊.三軍總醫院-什麼是心臟衰竭?.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心臟衰竭病人之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心衰竭疾病飲食原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幫助病人不當心苦人 談心衰竭飲食原則
-
2023-10-20 醫療.骨科.復健
終結五十肩的「肩」苦人生:解析五十肩的種類、好發族群、診斷和治療!
【本文摘要】55歲的陳小姐罹患五十肩,常在半夜劇烈疼痛而痛醒,經奇美醫院提供復健徒手治療和超音波導引的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成功改善症狀。五十肩主要發生在40至60歲之間,女性更容易罹患。該疾病的主要症狀包括肩膀疼痛和活動角度受限。診斷五十肩的關鍵在於鑑別疼痛模式,可使用肩部X光攝影和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進行診斷。治療方式多樣,但目前最有效的是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搭配徒手復健。--整理自ChatGBT。罹患五十肩的病人因半夜劇烈疼痛驚醒,奇美醫院使用復健徒手治療搭配超音波導引注射解套55歲陳小姐,本身患有糖尿病,長期服用口服藥物控制。職業是文書工作,前陣子突然感到肩膀痠痛。一開始並不以為意,隨著時間逐步惡化到肩膀在舉高時,發生在特病角度時會出現活動受限的問題。更糟的是,夜間睡覺時壓到疼痛中的肩膀,劇烈的疼痛會讓陳小姐驚醒,肩痛已嚴重影響到工作和日常生活:包含穿衣、拿東西、洗澡等等。陳小姐最初在附近診所接受治療,治療效果不佳。陳小姐後來來到奇美醫院復健科接受進一步的治療,奇美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邱如凰經診察後,輔以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最終診斷結果是俗稱的五十肩,醫學上專業名稱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陳小姐最先接受復健徒手治療,期間儘管症狀有改善,但肩部活動角度仍有部分受限,經邱醫師評估後,建議使用超音波導引的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進行改善,完整療程治療後,陳小姐的肩膀舉高角度明顯大幅度進步,疼痛指數也改善許多。陳小姐開心的表示,終於可以安穩地好好睡上一覺。「五十肩」基本資料:類型、症狀和病程邱如凰醫師說明,五十肩容易從俗名而被認為是50歲的人才會遇上的疾病,實際上「五十肩」好發在40至60歲的中年人,女性病人得病比例較男性為高。根據奇美醫院復健部的統計,2013年到2023年的就醫數據,目前已有近千位病人因五十肩引起的困擾來奇美醫院求診。五十肩可以分為兩類:1.「原發性五十肩」通常原因不明2.出現以下4種情況時,會增加「次發性五十肩」的罹病風險:●病人本身有是糖尿病病人●病人本身是甲狀腺疾病的病人●因腦中風長期不動者●骨折而長期不動者。五十肩最常見的症狀:●肩膀疼痛:這疼痛可能向上或向下輻射至頭頸部或上臂,尤其在高舉手臂過頭或將手臂移到背後時會感到疼痛和僵硬。●肩膀活動角度受限,角度會限制病人肩部無法自由運動。過去通常認為五十肩是一種自限性的疾病,病人會依序經歷四個疾病階段,時間可能會長達兩年。最近的研究指出,如果不接受相療,大多數病人雖最終疼痛會減輕,但肩膀活動角度仍然受到限制,甚至有些病人可能會長期停滯在某個階段,導致症狀持續無法得到緩解。五十肩(沾黏性肩關節囊炎)病程:邱如凰醫師提供●疼痛期:1-3個月,疼痛首次出現。●漸凍期:3-9個月,疼痛加劇,肩部活動角度受限程度增加。●結凍期:9-15個月,疼痛逐漸減輕,肩部活動角度受限達到最嚴重。●解凍期:15-24個月,疼痛幾乎消失,肩部活動角度仍然受到限制。診斷五十肩重點在鑑別「疼痛模式」,兩種影像學檢查常應用在診斷50肩邱如凰醫師指出,在五十肩的臨床評估上,先要鑑別疼痛的模式,排除是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並可使用其他影像學的工具協助診斷:●肩部X光檢查:馬偕醫院衛教資料指出此項檢查主要是看肩部骨骼結構,有無異常的肩峰形狀、肩峰下骨刺或肩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X光缺點無法直接看出肌腱等軟組織是否有受損,且具有放射性。●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邱如凰醫師說明此檢查可輔助肩部X光檢查不足,優點在於可以看到骨頭以外的肌肉、肌腱、關節囊和韌帶等軟組織結構,並且不具有輻射線,可在診間即時性的動態檢查,快速初步篩檢可能存在的問題,並協助區別肩部旋轉肌肌腱斷裂、鈣化性肌腱炎等疾病。五十肩治療方式多元,目前最佳治療的方式是「這個」邱如凰醫師指出,目前五十肩的治療有以下幾種方式:●復健治療包含關節鬆動的徒手復健●深層熱療●類固醇注射●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目前多數研究報告認為以「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搭配「徒手復健」效果最佳。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是醫生藉由「超音波」進行導引,將大量液體精準地注入關節腔中,藉以撐開沾黏的關節腔。此種方法,不僅可縮短疾病持續的時間,還能加速緩解疼痛,長期下來可達到改善病人肩部受活動角度受限的效果。肩關節囊擴張術的注射可在門診操作,不需要住院,也不需要進行全身麻醉,一次療程以2~3次為多,會因病人的情況而有不同的差異,五十肩病人每個人適合的治療方式不盡相同,需要由專業醫師判斷找到最適合病人的治療選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17 養生.健康瘦身
輕斷食減重,還可降血糖、改善糖尿病?專家提醒健康斷食最重要一原則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提到斷食能「一鍵重啟基因」,但專家表示,基因為先天性遺傳,表觀遺傳學才有後天行為「調節基因表達」的說法,傳言有誤導之嫌。 (2)肥胖醫學會公開在指引中表示,斷食可有效減重及改善代謝,但與傳統的低熱量減肥法效果相當。國健署則公開宣導,「斷食為不正確減肥方法」、「尚未有足夠的實證證明斷食能夠治療癌症」、「糖尿病患者貿然斷食可能導致低血糖、腎臟損傷 」。專家則提醒,飲食內容比飲食時間重要,斷食必須配合飲食內容的調整才能有促進健康的效果。網傳描述「輕斷食挨餓對人體重新調整」的影片,片中提及輕斷食的好處包括「一鍵重啟基因」、「對付各種症狀的金牌手段」、「看上去的年齡至少年輕 5 到 10 歲」。但台灣肥胖醫學會表示,間歇性斷食因為降低攝取的總熱量及胰島素因素,雖可有效減重及改善代謝參數,但與傳統的低熱量飲食法效果相當;營養師也表示,患有第一型糖尿病、脂肪代謝異常、胰臟炎、肝衰竭等各種疾病的病患不可進行斷食、以免發生危險,斷食必須搭配飲食內容的調整才能達到促進健康的效果,傳言只講求飲食的時間,卻不提飲食內容,恐使民眾誤導而貿然自行嘗試。 輕斷食能夠重啟基因? 原始謠傳版本: 輕斷食 挨餓對人體重新調整主要流傳這段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內容描述「我做整體自然健康療法這18年裡面,其中一個非常好的健康方法,那就是挨餓,當人體只有在挨餓的時候,我們的基因才可以重新再去啟動,所以我們的基因它都是為了挨餓存在,為了保護我們,那反而這近2、30年,為什麼那麼多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情況出現,其實更大原因是因為吃太多了,吃多了以後我們的基因就重新開始要去適應,過去我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多、你現在扔給我這麼多食物,我處理不完,所以在這個時候他就會形成高血糖、高血脂、血壓高或者是各種慢性疾病,都是因為胰島素而存在的。」 查證解釋: 官方專業指引:斷食的減重效果沒有更優 包括 168 斷食在內的各種斷食法近年引起注意,MyGoPen 實際查詢具有公信力的資料,衛福部國健署於 2023 年 1 月出版最新版的「成人肥胖防治實證指引」,該指引由國健署長吳昭軍、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共同掛名,在這本高達 205 頁、具有官方立場及專業效力的指引中,其中第 109 頁引證諸多研究出處,指出「間歇性斷食法可有效減重及改善代謝參數;但與傳統的低熱量飲食法相較則效果相當」、「機轉上常歸咎於降低的熱量攝取及胰島素」、「欠缺一年以上的長期研究 」,其最後結論為「間歇性熱量限制法或可替代傳統低熱量飲食法,但效果沒有更優」。 十大族群不適合斷食 MyGoPen 諮詢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副主任、營養師蔡一賢,她表示傳言在沒有提到任何前提之下,直接就說輕斷食可以有種種好處,但其實醫學上的「間歇性禁食」並不適合某些特殊族群,這是民眾在討論間接性禁食前,一定要先特別注意的,不適合間歇性進食的族群包括: (1)18歲以下的兒童跟青少年 (2)懷孕或哺乳的婦女 (3) 飲食失調症患者:例如吃東西會覺得噁心,或是吃太多之後會自己催吐等厭食症的患者。 (4)嚴重的低體重病人 (5)糖尿病的酮酸中毒症 (6)急性或慢性的胰臟炎 (7)急性或慢性的肝衰竭 (8)家族性脂肪代謝異常 (9)脂肪酸氧化作用缺陷疾病 (10)第一型糖尿病患:因為注射胰島素,若又進行間歇性禁食,恐增加低血糖等風險。 蔡一賢強調,不管是傳言提到的輕斷食、或是任何有關身體健康的行為,在得到好處之前,首先要先避免壞處,這是最基本的原則,上述族群因為有特殊的生理需求,傳言不能一窩蜂地轉傳而忽略提醒相關的危險性;此外,蔡一賢強調,除了這些特殊族群之外,一般人要進行間歇性進食,也一定要在醫師或營養師的飲食計畫跟監督下執行,而不是自己 DIY,蔡一賢以第二型糖尿病病患為例,糖尿病患通常合併有肥胖症、使用多種不同機轉的降血糖藥物控制血糖,這樣的病患如果能把體重控制下來、達到理想體重,事實上對糖尿病也有很大的幫助,醫師或營養師會依據專業幫病患計算藥物、食物怎樣搭配安排,才能夠達到效果、減少風險。 應由醫師、營養師指導 不能自行嘗試 蔡一賢表示,間歇性禁食最常被提到的包括 168 斷食法、52 禁食法等等,168 就是一天當中連續16 小時斷食、只集中在 8 小時內進食,52 禁食法則是正常吃 5 天、挑 2 天減少飲食,蔡一賢提醒,即使要進行間歇性禁食,也必須慢慢導入,而不是一下子就完全進入狀態,就像運動之前要熱身、結束後要做收操的回復運動一樣,不是一下子完全嚴格斷食、禁食。蔡一賢指出,她曾有一位年輕女性病例,雖然也不胖但是想要減重就自行節食少吃不吃,後來出現皮膚粗糙、掉頭髮、月經停止,這就是明顯的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的例子,蔡一賢強調,很多人其實不知道自己可能有一些還沒發現的疾病,貿然進行斷食可能短時間瘦下來、自己也覺得很開心,但其實瘦得非常不健康,甚至瘦的是肌肉量的流失而不是體脂,所以必須呼籲民眾,間接性禁食應在醫師或營養師的指導下依每個人狀況不同、以專業漸進的方式進行。 蔡一賢呼籲民眾「吃什麼,比什麼時間吃更重要」,健康飲食的原則其實應該注重的是飲食的內容,而不只是傳言提到的飲食時間,蔡一賢指出,飲食時間的問題其實是源自於現代人 24 小時都能活動、都能吃到東西的生活型態,任何時間都能工作、上街,任何時間也都能買到食物、叫到外送,以她從營養學的觀點而言,168 斷食法也不過是比較回到之前的正常生活狀態、比較符合以前人的飲食型態而已;而傳言只提到斷食,卻完全沒提吃什麼,如果輕斷食之後暴飲暴食高油脂、高糖份、高熱量的食物,不但營養價值低又會造成身體負擔,這樣輕斷食後報復性進食對身體反而更不好,傳言偏頗地只說斷食的好處,卻沒有提醒相關的配套措施及注意事項,可能使民眾誤解而貿然自行嘗試。 飲食內容比飲食時間更重要 傳言提及「挨餓可以讓基因重新啟動」,「輕斷食是對付各種症狀的金牌手段」,蔡一賢強調,能夠長期維持的飲食習慣才是符合人性的行為,例如強調多吃大量蔬果、魚肉禽肉、少紅肉加工肉品的「地中海飲食」就會比斷食更容易做到;傳言說斷食能「一鍵重啟」基因的說法不是改變基因,而應該說成「基因的表現」比較適當,就像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探討在不改變 DNA 序列的前提下、調節基因的表達,每個人從父母身上得到先天性的遺傳基因,但後天好的飲食或運動等生活習慣,使得某些疾病基因不被啟動,但若是高油、高加工食物以及菸、酒、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就會刺激相關的基因、造成細胞病變。 斷食不能治糖尿病、癌症 蔡一賢強調,從營養學的觀點來看,輕斷食是一種激進、不符合日常生活習慣的方式,輕斷食的科學實證目前大多都僅限於動物實驗,極少有人體實驗的研究,而且這些鼠類的輕斷食研究也同時操作包括飲食內容的調配,這也是要特別提醒民眾的地方,不要一昧迷信斷食的好處,而忽略飲食內容的優劣才是關鍵。 傳言還提到「無論什麼身體症狀,只要輕斷食,身體症狀都會有很大的改善」,MyGoPen 查詢其他具有代表性的資訊,其中國健署官網就曾於 2018 年發布「不正確減肥方法 」資訊,內容提到「斷食法可能造成各種重要營養素缺乏、體重掉落太快、肌肉流失,也可能造成腎臟及腦部的損傷」。而 2020 年保健闢謠專區的「斷食可以治療癌症嗎?」則公開宣導「目前尚未有足夠的實證證明斷食能夠治療癌症,雖有少數實驗研究和動物試驗結果顯示短期斷食可以幫助增強免疫系統、減緩特定癌症的生長和擴散速度等,但由於這些都是動物研究,因此尚不清楚人類是否有相同的結果」。而「斷食法可以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是真的嗎?」一文則強調,「糖尿病患者貿然採用此種斷食法,還可能因為熱量攝取不足,導致低血糖發生,甚而身體將脂肪分解燃燒產生酮體,造成腎臟損傷」。 結論 傳言強調輕斷食的好處,提出「輕斷食一鍵重啟基因」、「人體只有在挨餓的時候,基因才可以重新啟動」、「對付各種症狀的金牌手段」。但包括國健署、肥胖醫學會、營養師都指出,斷食無法治療糖尿病、癌症,而備受爭論的減肥效果則與傳統低熱量飲食法相當,傳言「斷食重啟基因」、「斷食治百病」為錯誤說法。 衛教資源: 國健署 - 不正確減肥方法 成人肥胖防治實證指引 諮詢專家: 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副主任 - 蔡一賢(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08/gene.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08 醫療.心臟血管
高密度膽固醇(HDL)越高越好?如何增加HDL?6QA破解膽固醇迷思
健康檢查看到「膽固醇」項目出現紅字,你知道自己的數值代表什麼嗎?膽固醇數值是心血管健康的指標之一,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心臟科醫師林威辰參考文獻和門診經驗,以Q&A問答協助民眾認識膽固醇。Q:高密度膽固醇是好的膽固醇,越高越好?高密度膽固醇(HDL)太高太低都不好,過高的HDL也可能與特定心血管事件相關。根據國健署的建議:男性>40 mg/dL或是女性>50 mg/dL。過去西方的大型流行病學觀察研究發現,血清中如果有較高的HDL的人,他們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比較低。整體來說,研究觀察到每上升1mg/dL高密度膽固醇,會下降大約2%到3%的心血管死亡率。只是後續有些大型觀察研究,仍無法證實高密度膽固醇有預測能力,甚至非常高的高密度膽固醇和死亡率增加有關,特別在高血壓病人身上。過高的高密度膽固醇和特定心血管事件機率增加的關聯,目前機制還不清楚。因此簡單的說,高密度膽固醇太高或太低都不好。Q:如何增加高密度膽固醇?地中海飲食能抗氧化,運動被認為最有效果。目前已知可以增加高密度膽固醇的方式,主要有飲食、運動和藥物三種。飲食的原則就是以地中海飲食為主,包含蔬菜、水果、堅果類、橄欖油和魚肉,避免紅肉和香腸、培根等加工製品。地中海飲食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會有幫助,可以改善高密度膽固醇功能和抗氧化。過去也有小規模的觀察研究發現,運動可以改變血脂肪的組成,血中高密度膽固醇在數個月運動介入後提升,甚至被認為比飲食控制更有效。雖然高密度脂蛋白長期被視為血管清道夫,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然而過去數個大型藥物臨床研究,使用菸鹼酸、纖維酸衍生物或膽固醇酯轉移蛋白,有效提升高密度脂蛋白數值,但目前並沒有臨床研究可以證明,使用藥物提升高密度膽固醇可以避免心血管疾病。Q:提升好膽固醇,就能降低壞膽固醇?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靠史他汀藥物控制。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如運動、減少卡路里避免肥胖,對於血脂肪的組成會有幫助,並降低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提升高密度膽固醇。使用可以有效降低壞膽醇藥物的史他汀藥物,也有增加好膽固醇的效果。Q:吃素可以降低壞膽固醇嗎?研究顯示,吃素會顯著降低膽固醇,但不會改變三酸甘油脂濃度。相較愛吃肉類食物,素食者可能可攝取更多的纖維、鎂、鋅、鐵質、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等。相關研究統合分析發現,吃素會顯著降低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但不會改變血清中三酸甘油脂濃度。Q:體型偏瘦的人通常不會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低密度膽固醇與體質相關,瘦子也可能膽固醇過高。肥胖被認為與血脂肪異常相關,會造成三酸甘油脂上升、高密度膽固醇下降、低密度膽固醇上升,但總量不會明顯上升。過去觀察研究發現,BMI值小於27的人,隨著體重減輕,血清的低密度膽固醇就越低。但要小心的是,低密度膽固醇受體質因素影響很大,不代表體型偏瘦的人,就不會有膽固醇過高問題。Q:膽固醇的高低與壓力有沒有關係?壓力會使血脂表現不良,需適度運動緩解。有觀察研究發現,壓力是三酸甘油脂和低密度膽固醇上升的危險因子,並且和高密度膽固醇降低有關。研究者建議若有長期工作壓力或慢性壓力的人,要有適度的運動以緩解慢性壓力造成的健康問題。責任編輯:辜子桓、吳依凡
-
2023-10-07 醫療.心臟血管
高血壓常見藥物有哪些?有哪些副作用?破除高血壓藥物的6迷思
高血壓的藥物種類很多,這是因為導致高血壓的機制不同,所以發展出不一樣的藥物。也因此,每個高血壓病人使用的降血壓藥物會有很大的差異!「元氣網」整理醫師開高血壓藥物的原則、有哪些常見的高血壓藥物,讓高血壓病人能夠更了解自己所使用的藥物。醫師開立高血壓藥物的原則有哪些?當醫師得知病患出現高血壓問題時,根據病人的情況考慮所使用的藥物:1.嚴重度:病患的血壓有多高?如果病患的血壓值是血壓非常高,就會使用藥效較強的高血壓藥物,讓病患的血壓可以降低下來,避免持續對身體造成較為嚴重的傷害。2.原因:雖然高血壓多數是原因不明,如果是已知高血壓的原因,醫師也會對症下藥,選擇針對原因改善的藥物。3.共病:病患有時還有許多疾病連同高血壓一起發生,使用藥物時必須連同這些共病或潛藏的疾病一起加以考慮,選擇合適的藥物,常見的共病有:糖尿病、高膽固醇、慢性腎臟病等,潛藏的疾病可能有:中風、心肌梗塞等。了解常見的高血壓藥物類型有哪些?這些藥物各有哪些副作用?下面這些藥物較是高血壓的常用藥物醫師會根據上面的3原則來選擇藥物,幫助病患血壓下降。 1.利尿劑:人體中的水分含量與血液中鈉離子濃度有關,當血管中的鈉離子濃度增加時,血管的水份也會增加,當血管中的水份增加時,心臟需要的力道也會增加,血壓就會上升。而利尿劑主要透過增加排尿來減低體內的水分和鈉離子濃度,當人體中的總體液量降低,就能讓心臟泵血的壓力降低。據國外研究指出,部分利尿劑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的效果,但長期服用有可能會讓糖的耐受性變差,病患有可能攝取過多糖卻不自知,導致血糖偏高,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小心使用。常見副作用:●利尿劑藥物會有頻尿、脫水的現象,較不適合在晚上使用,會增加夜尿的風險,部分病人會因夜間頻尿而出現失眠等問題。●利尿劑藥物容易會排除較多鈉、鉀離子,有可能會有低血鈉與低血鉀的問題,為避免低血鉀問題,可使用具有保鉀效果的利尿劑類藥物,或可以飲食增加高鉀食物的攝取。2.鈣離子通道阻斷劑:英文寫作Calcium channel blocker,常簡寫為CCB,這類藥物會阻斷用來細胞間用來進行傳導訊息的鈣離子通道,阻斷的結果會讓血管中的平滑肌處於放鬆的狀態,心跳放鬆變慢,藉此達到血壓降低的目的。CCB類的藥物不能使用在心臟衰竭的族群中,會讓病情更加嚴重。常見副作用●部分病患會出現心臟不正常跳動(心悸)、頭痛等疼痛發生。●部分病患可能會有噁心、腸胃不適,伴隨皮膚搔癢出疹等症狀。●不可吃葡萄柚或喝葡萄柚汁。3.血管收縮素轉化酵素抑制劑:英文名稱是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常簡稱為ACEI。這類藥物具有減少血管收縮素的產生,讓病患的血管不易收縮,血壓自然就會下降。此類藥物優點在於不會影響血糖、血脂和尿酸,對這幾種共病影響較小。但這類型藥物會影響胎兒的發育,懷孕婦女不適合使用。常見副作用:●味覺改變、食欲降低,有還會出現皮膚起紅疹,嚴重會有血管神經性水腫等問題。●可能會有高血鉀的風險,對於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可能會增加腎臟損傷的疑慮。4.血管收縮素接受器阻斷劑:英文名稱是angiotensin-receptor blockers,常簡稱為ARB。這類藥物是阻斷血管收縮素跟肌肉細胞或血管細胞進行結合,使血管收縮素無法正常作用,進而促使血管不易收縮而讓血壓下降。但這類藥物會影響胎兒在母體內的發育,懷孕婦女不適合使用。常見副作用:●容易暈眩、失眠,背部和腿部容易疼痛,有時還會附帶腸胃道的問題,例如:腹瀉、消化不良等。●不適合與ACEI類藥物合併使用,不僅會增加高血鉀的機率,對於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可能會增加腎臟損傷的疑慮。5.乙型阻斷劑:英文稱為β-Blocker,具有抑制人體交感神經的作用,讓心跳變慢與血壓下降的作用,所以也被當成降血壓藥物使用。因為會遮蔽低血糖的現象,一般不建議糖尿病患者使用此類藥物。此外,乙型阻斷劑會出現呼吸不順的副作用,慢性肺阻塞和氣喘患者也不建議使用此類藥物。常見副作用:●會出現咳嗽、呼吸不順等呼吸症狀;還會出現疲倦、失眠、運動能力降低等問題。6.甲型阻斷劑:英文稱為α-Blocker,主要透過阻斷α-腎上腺素受體,讓末梢血管擴張,因此達到降血壓的效果,目前這類藥物更多應用在攝護腺肥大的治療上,高血壓治療已經較為少見。並且心臟衰竭的病人不適合使用這類藥物。常見副作用:●一開始服用這藥物時,容易發生有姿勢性低血壓,起床時不要太快,避免因姿勢突然改變,導致低血壓而出現頭暈、噁心等症狀。7.直接血管擴張劑:能夠讓血管平滑肌放鬆,所以末端血管阻力下降,因而讓血壓下降。常用在頑固性高血壓或高血壓急症當中使用。常見副作用:●常見副作用:頭痛,嚴重會引起心律不整的問題。高血壓藥物控制目標為何?高血壓根據2022年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建議改用居家血壓而不是診間血壓來做為高血壓的診斷和分級,居家血壓採用「722原則」,連續7天量血壓,早晚量血壓「2次」、每次量測以「2次」取平均數。居家血壓只要高過130/80 mmHg,就可確診為高血壓。醫師會根據病人的情況,如果為低風險的病人可以血壓≧140/90 mmHg再進行治療,其他高風險的病人會是血壓≧130/80 mmHg進行治療。不同的共病族群,控制血壓的目標也不同,簡單原則如下:●建議血壓控制目標為小於130/80 mmHg:糖尿病、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症)、慢性腎臟病(尚未進入洗腎階段)、有使用抗血栓藥物的族群。●建議縮壓目標值須小於130 mmHg:65歲以上老人和心臟衰竭的病人。實際病人血壓的控制目標,仍需由主治醫師根據病人的病情進行決定。破解高血壓物的使用迷思1.醫師開立高血壓藥物時,通常會與共病一起考慮,所以有服用其他藥物或有其他疾病的病史,請務必告知或提醒醫師,請醫師選擇適合自己病情的高血壓藥物,同時也避免藥物的交互作用所帶來的風險。2.高血壓的藥物是為病人量身設計,當發現自己血壓高時,不可以向他人「借藥來吃」,或者向推薦親朋好友使用特定藥物,因為醫師使用藥物只能針對特定病人,不能任意進行「藥物共享」。3.高血壓藥物的選擇,為了增加療效會有合併多種高血壓藥物的情況,治療時請隨時與主治醫師了解病情,根據病情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4.降血壓藥物原則上不會影響腎功能,但如果血壓控制不好,長期處在高血壓,反而會讓腎功能惡化,嚴重時會需要洗腎。所以定時服用高血壓藥物,將血壓控制正常,反而能夠保護心臟,也避免日後洗腎。5.服用抗高血壓藥物後有注意事項,應在3小時內避免飲酒不節制、洗熱水澡、做耗費體力的運動。6.高血壓為慢性疾病,需長期治療控制,不可自行因血壓高低而任意停藥或增加減少藥量,鼓勵民眾每天固定時間量測血壓並記錄,可供醫師回診判斷之用。忘記吃高血壓藥物時該怎麼辦? 1.一般的高血壓藥物,如果忘記的時間點在兩次服藥時間的中間點時間內,則可以補吃,反之如果超出則不用補吃,且下次服用部可一次服用雙倍,避免影響藥物濃度,引起副作用。2.需要「隨餐服用」的降血壓藥物,如果忘記服用,應該避免補吃,避免血壓降的太多,造成病人低血壓。
-
2023-10-02 醫療.心臟血管
60歲以上的人不用看舒張壓?血壓標準會隨年齡增長而變化嗎?
我在2017-11-14發表血壓標準往下調。讀者Mr. Chang在2023-8-16留言:「謝謝教授,請問這篇由桃園某地政事務所資訊室轉貼的文章是否有科學根據?非常謝謝您!……他建議60歲以上的人不看舒張壓,只看收縮壓是不是有達標,這才是真正判斷高血壓的標準。」這位讀者寄來的文章是2019-6-5發表的血壓沒有年齡對照表!醫師:不管幾歲標準只有一個。在我討論這篇文章之前,我請大家先看血壓標準往下調這篇文章裡的幾個重點:1.在2017-11-13美國11個最重要的醫療機構,包括心臟協會及心臟科學院,共同發表新的血壓標準值,將「高血壓」的定位從「高於140/90」往下調為「高於130/80」。(註:這是自2003年以來,首次調整)2.我在2016-11-25發表顛覆正常血壓的認知?,駁斥一篇《中國國民黨駐美國總支部》發表的文章。該文章說正常收縮壓是82+年齡(例如,75歲的人的正常收縮壓是82+75=157)。我駁斥說,美國最重要的三個健康機構/組織全都是把「正常血壓」定為「低於120/80」。3.我在2017-5-1發表血壓新準則,駁斥《不被醫生殺死的47心得》這本書所說的「血壓標準值是人為操作,目的是增加降血壓藥的銷售」。4.我在2017-10-14發表高齡醫學,推翻過去,駁斥《真逆齡》這本書所說的「65歲以上人稍微胖一點反而比較好,血壓比一般高一點反而可以改善大腦的血流量,避免心智衰退」。(註:《真逆齡》的掛名作者是陳姓高齡醫學專家)好,我們現在來看血壓沒有年齡對照表!醫師:不管幾歲標準只有一個這篇文章的前三段(合併):『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說,他發現很多患者認為自己年紀偏大、本來血壓就會偏高,後來才知道原來在LINE群組有個流言,是一張「各種年齡正常血壓應該是多少?」的對照表,認為正常人的收縮壓應該是「82+年齡」,所以50歲的正常血壓是132,就算高一點也正常。其實這是錯的,任何年齡層的血壓都應該控制在收縮壓/舒張壓是120/80mmHg,任何年齡的偏高血壓,都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中風、腎病變等疾病機率增加,等於是增加死亡風險。』所以,和我在上面那4篇文章裡所說的一樣,王宗道醫師也認為網路上流傳的「正常收縮壓是82+年齡」是錯誤的,而成人正常血壓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120/80。雖然血壓是會隨著年紀升高,但所有成年人,不管是什麼年紀,都還是要以不超過120/80為目標。至於要如何控制,還是那句老話,均衡飲食,有恆運動。讀者Mr. Chang關心的是這篇文章的最後一段:『這種收縮壓、舒張壓差稱為「脈搏壓」,王宗道說,通常血管硬化是老化的一種現象,所以舒張壓以60歲為一個分界線,60歲前會隨著年齡增高、60會後反而會降低,他建議60歲以上的人不看舒張壓,只看收縮壓是不是有達標,這才是真正判斷高血壓的標準。』有關「舒張壓以60歲為一個分界線」,我們來看2020年發表的Unsolved Problem: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with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below the Safety Margin【未解決的問題:(孤立的)收縮性高血壓且舒張壓低於安全裕度】。這篇論文引用了兩篇論文說:「老化導致收縮壓持續升高,而舒張壓在 50-60 歲時達到高峰,然後下降」。所以,「舒張壓以60歲為一個分界線」的確是有科學證據的。這篇論文標題裡所說的「未解決的問題」指的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收縮壓會持續升高,所以需要用藥物控制,可是這樣會使得原本已經很低的舒張壓也跟著下降,而舒張壓越低死亡風險就越高。所以,這就造成要不要用藥物控制收縮壓的進退兩難(難以解決的問題)。「60歲以上的人不看舒張壓」這樣的建議顯然是認為,不管舒張壓高低,控制收縮壓是首要任務。但是,從上面那篇論文是發表於2020年來看,這個建議在2019年發表時應當是沒有確切的科學根據。不過,現在總算是有一篇論文同意「60歲以上的人不看舒張壓」這樣的建議。請看2022年發表的Th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J-Curve in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Links and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高血壓管理中的舒張壓 J 曲線:心血管疾病的關聯和風險)。它說:「最近有足夠的證據表明,低舒張壓並不是心血管結局惡化的原因,而是代表了混雜或相反的因果關係。 因此,雖然低舒張壓可以被認為是心血管風險的標誌,但當需要控制伴隨的收縮壓升高時,這種風險預計不會隨著血壓的進一步降低而增加。 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下降低血壓似乎是有益的。」所以,就這篇論文而言,「60歲以上的人不看舒張壓」這個建議應當是正確的,儘管它在2019年發表時是還沒有確切的科學證據。原文:60歲以上的人不看舒張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6 養生.聰明飲食
黏滑秋葵怎麼料理?「1煮法」顧胃、降三高、助餐後血糖穩定
黏黏滑滑的秋葵,熱量低、營養豐富,且有助腸胃蠕動,更重要的是有助調控血糖,被不少糖尿病患視為營養聖品。超營養秋葵 抓住產季尾巴快來品嘗秋葵是夏季蔬菜家族的成員之一,其主要產季為每年的4~9月,抓住產季尾巴快來品嘗營養秋葵。《鮮享農YA - 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曾介紹秋葵,它富含維生素A、β胡蘿蔔素、鈣、鎂、鉀以及水溶性纖維果膠,熱量低、營養豐富,且有助腸胃蠕動。營養師劉怡里曾受訪指出,秋葵是高鈣、高鉀的蔬菜,膳食纖維高、熱量低,可降三高,並有顧胃作用。而許多人對秋葵的第一印象就是黏黏滑滑的,其黏液含有水溶性纖維果膠,可減少飲食中油脂的攝取,具有降血脂作用,有助餐後血糖穩定。不過以下2個族群仍要謹慎食用。慎食秋葵族群1.秋葵的膳食纖維高,若有胃炎、胃絞痛、腹瀉等症狀者,要避開勿食用,以免症狀更嚴重。2.飲食限鉀的腎臟病人,不可多吃,建議將秋葵汆燙後再食用。秋葵水比秋葵還能降血糖?此外,坊間還盛傳秋葵、秋葵水可以降低血糖。對此,幾年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營養師曾找來10位高血糖患者做臨床試驗,發現每天吃秋葵者又是高血糖患者,確實可以大幅降低血糖,若是血糖輕微超標降低的效果則是有限。實驗結果顯示秋葵確實有降低血糖的效果,但從試驗結果看來是屬於有「調控」效果,並非像是藥物能直接降血糖,站在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民眾平時可以吃秋葵作為保養,但絕對不能將秋葵當作偏方治療自己的高血糖,若是被醫師判定需要服藥,就得服藥控制,不得只單吃秋葵就希望達到吃藥的效果,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秋葵含有的「異槲皮素」幫助降低血糖。從實驗結果中也算出可以達到降血糖效果的秋葵含量,大約每天可以吃16根秋葵,大約含有200微克的異槲皮素,即可達到效果。還有謠傳指吃秋葵不如喝秋葵水?國健署曾於「保健闢謠」專區指出,根據印度的研究,取秋葵的果皮或種子製成粉末再泡水,服用秋葵果皮或種子的糖尿病鼠,血糖、血色素、SGPT、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皆比較低,而非泡水後的秋葵水。食藥署也提醒民眾,浸泡過秋葵的水,是否澈底清潔、是否有農藥殘留,以及置放過久的秋葵水易滋生細菌,都是需要顧慮的地方。最重要的是,秋葵屬於食品而非藥品,無法取代治療糖尿病的藥物。治療糖尿病必須藥物控制與飲食管理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控制。秋葵如何料理?許多人也苦惱,秋葵買回來不知如何處理。《鮮享農YA - 農糧署》教大家,料理前可先保留蒂頭,再以流動清水洗去表面細毛,或以削皮刀將蒂頭去皮後再料理,同時要避免烹調過久造成黏液精華流失。若為整根汆燙,則建議1至2分鐘後即可撈出,再放入冰水冰鎮保留口感。也可視個人喜好,將秋葵切碎、切丁、切片,搭配不同料理方法品嚐秋葵原味。不過營養師提醒,秋葵適合汆燙,不宜高溫烹調,否則果膠、維生素C等營養素容易流失。【資料來源】.《鮮享農YA - 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農業部》臉書粉絲專頁.國健署「真相與闢謠」.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9-03 失智.長期照護
當我們處在疾病的邊界上 失智母親與罹癌女兒跨越疾病的一場旅程
2018年7月,人類學家劉紹華和她的母親接連確認罹患「世紀之症」,其母診斷為阿茲海默症初期,而劉紹華得了癌症。兩人同時生病,對於家人打擊重大,家中混亂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各種沒想過的生命經驗陸續發生。不論生病或康復,變壞或變好,都不是跨過一條界線那麼簡單,而是得經歷一段來回反覆的灰色地帶。生病或老化的身體,很多的身心感受一言難盡,因為病人可能正困惑於不明的處境,也可能難以啟齒內在的憂心。當病人正在跨越身心的邊界,能靠什麼擺渡以順利超越現況、朝向安頓之境?我想,除了良好的治療,以及病人自己的身心探索與活在當下的修行功夫外,親友的同理心、照護和言行反應,也是下墜之人能否被接住、順利擺度過關的重要因素。我和母親同時經歷身心下墜的慌張。當我陷入化療副作用和孤立無聊導致的身心變化時,母親也正陷入腦部退化的風暴之中。半年的治療期間,醫囑盡量迴避親友探視,以預防感染。母親雖常跟我通電話,但只能等待我的白血球數回升且哥有空時再帶她來看我。雖然我們對各自病程的認識和投降的時間點不同,卻同樣經歷過身心下墜的慌張。我接受治療約三個月後,母親從擔心和掛念我,變成只有掛念,到主要剩下「為何我都不回家」的疑問。她逐漸忘記我生病了。當我偶然發現母親遺忘此事時,我感到難得的欣慰,從此在她面前絕口不提。我以為,遺忘不好的事就等於放下。但是,仍有清晰邏輯認知的母親,不見得這麼想。遺忘並不等於放下,而是想不起來的懊惱。有回聊天,母親提到一些她記不清楚的不愉快往事,我說:「這些事忘記了,不就輕鬆了嗎?就不用再想了啊。」 母親偏頭瞅我:「怎麼會輕鬆?」 我又問:「那是什麼感覺呢?」 母親低下頭,似乎認真用力地在思索:「覺得很……懊惱,想不起來很懊惱。」母親用加強語氣說了「懊惱」兩次。我有點訝異,這是非口語的正式用詞,母親的表達能力仍非常精準。母親和我的對話讓我明白,沒有完全遺忘的記憶,仍是記憶。記憶破碎的狀況勾引出自我認同的焦慮與懊惱,哪怕是不愉快的記憶,都不想失去。母親想要拾回的,不一定是記憶本身,更是記憶的能力。母親經常清晰具體地描述自己的腦霧狀態,她能認知並表達細微的變化。外人看來是幻覺,卻是病人的真實感受。有一天,我牽著母親的手散步,她突然問我:「妳有沒有覺得我走路搖搖晃晃?」其實,母親走路並沒有搖晃,但那是她身體內在的真實感受。我在治療後期,偶爾也有那種身體內在非常脆弱,像是隨時想坐下的感覺,但是外人完全看不出來,甚至可能以為是病人的幻想。那不是錯覺,是真實的感受,病人正在辨識體內的訊息,並努力穩住自己。母親所經歷的病識感,是種覺察自己正在往下墜的失控感受,儘管速度不一定很快,方向卻很明確。我感同身受。治療期間,我的病識感也很明顯。在一般的社會認知裡,化療就像是把「毒藥」打進身體裡,癌細胞殺死了,無數的好細胞也陣亡犧牲,化療就是一種必要之惡。我的病識感,主要源自於化療的副作用,而非已受藥物控制的疾病本身帶來的傷害,所以,我相信自己度過化療的難關後將得以康復。然而,儘管有此信心,我都免不了陷入低潮。而快速老化愈趨逼近、失智愈趨明顯的母親如何能有信心?如何能安置自己的不安?當我們處在疾病的邊界上失智症狀一再浮現的母親和癌症治療中變得脆弱的我,都處在邊界上。在此之前,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我會用上這套我熟稔有餘的觀點,來理解母親和我的這段生命交會時刻。我的人類學研究讓我慣於「永遠處在邊界上」,向來以為那是一個來回進出隱微邊界的不穩定狀態,因為堅守模糊地帶,才能在其中探尋和理解不同世界的脈絡。這種狀態最適於思考,尤其是關於自身認同與位置的思考。只是,以前的我未曾想過,處在邊界上對於生命的思索和昇華有利,卻也可能延長病中之人的困惑與苦痛。因為,多數時候必須跨越模糊邊界,才有可能朝向穩定,或邁向新生。位於邊界上的處境若欲是福而不是禍,端賴對於前景能否有所期盼。治療是我的擺渡人,得以協助我跨越有限可期的邊界之苦,只要前景在望,處在邊界上仍有新生的期待。但是,母親的擺渡人何在?母親正在經歷的生命過渡,是否還能有機會走向某種重生,而不僅只是一路失控漂流到生命的終點?
-
2023-08-17 癌症.癌友故事
爸爸癌逝幾年後,媽媽也病逝!碧姐照顧好大弟獨子至長大結婚,完成媽臨終遺願
七○年代的後山,是什麼模樣呢?相傳那時候許多人懷抱黃金夢,蜂擁來到台東淘金,也有人相偕開墾荒地,一時,人潮聚集,盛況空前。後山尋夢,就此落戶生根碧姐的父母也跟著人群,從苗栗苑裡來到後山尋夢。他們搭建幾處茅屋遮風避雨,雖然淘金夢碎,倒是在後山開墾荒地,慢慢種植許多稻米蔬果,孩子呱呱落地後,食指浩繁,屋前屋後又畜養雞鴨牛羊,好不熱鬧!回憶兒時,永遠有忙不完的家務與農事。放學後養雞鴨剁豬食,揀乾材煮飯等等,假日則到田裡除草打雜做零工。秋收時,金黃色的稻穀,飄散的稻芒,更是刺得全身奇癢無比!看著其他同學結伴出去遊玩、烤肉,內心只能偷偷羨慕。孩子眾多,養活一家大小已經不容易,遑論讀書!而且,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也不許可。除了碧姐,其餘兄弟姊妹小學畢業或國中畢業,就必須賺錢幫忙養家。說來也是幸運,喜歡讀書的她才能順利升學。聽說,當年她是整個村莊極少數考上高中的女生,那時候鞭炮應該放了好長一串吧!雖然努力節衣縮食,可是每次到繳學費時總是湊不足。碧姐懇求爸爸讓她繼續讀書,並保證以後一定會努力工作,賺錢回報。那年代,窮苦人家的孩子想繼續升學,真是不容易。每到開學日,晚飯後,媽媽都會牽著她的手,走了約兩公里長長的石子路到村長家借錢。小路沒有路燈,夜色迷茫,蟲聲唧唧,不遠處還會傳來陣陣狗吠聲。牽著媽媽的手,走過漫漫石子路,是求學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村長是當地首富,仁厚慷慨,聽說有良田數十甲,村民任何急難都會跟他借貸。「畢業後來當我家媳婦好了。」碧姐乖巧可愛又優秀,甚得村長喜愛,村長夫人甚至對她說。想起當年這件事,她說:「那時候實在太害怕務農,農事永遠做不完,想到村長家良田數十甲,嚇得腿都軟了!只好託辭年紀還小――。」誰知道,後來村長兩個兒子都有很好的發展,兩位媳婦根本不需下田農務。一個是董事長夫人,一個當了官夫人,真是始料未及啊!從填寫志願書,到簽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碧姐笑笑說,這都是命吧!碧姐婚後在北部定居,利用閒暇進修,大學、研究所畢業後,也在學校授課。後來,有一陣子爸爸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醫師說是肝癌,需住院開刀治療。家人一下子亂了陣腳,大家都說碧姐書讀得多,一切交由她決定。所以住院開刀時,所有治療與填寫志願書,都是碧姐包辦簽名。那時候整個村莊很多人陸續得癌症,爸爸平日也會一一探望親友。三、四十年前的癌症疼痛,並沒有適合止痛藥物控制,所以病人回家後疼痛不已時,哀號哭泣,輾轉病側,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悽悽慘慘。每回爸爸探視親友返家後,心情低落,想想,不知何時會輪到自己。「如果我得了癌症,我就切腹自殺比較快!不要拖得那麼可憐。」他曾這麼說。或許眾人一一發病,大家懷疑可能是農忙時噴灑農藥造成。由於當時資訊不普及,天氣又悶熱,灑農藥時很少戴口罩。碧姐嘆口氣:「其實曠野無邊,風向亂飄,戴一層口罩也沒有足夠保護作用。」或許,每個行業,都有潛藏的辛酸與無奈!碧姐擔心病情,常常回台東看爸爸。有次,她發現爸爸床底下藏了一把武士刀,想起爸爸曾經說過的話,內心就難掩憂傷。每次回家,總是特別留意,那把武士刀是否安然存在?幸好後來醫療進步,病情控制得宜,一直沒有派上用場。只是,不知何時,武士刀旁邊,又多放一罐農藥!她內心驚懼不已!爸爸在世最後兩年,那把武士刀,及一罐農藥,是碧姐心頭最大的噩夢。想到當時癌症病人處境艱難,床底下竟然藏著武士刀和農藥,就覺得非常不忍。隨著病情進展,一年後,爸爸的病情已經進入末期。醫師向大家解釋何謂不做侵入性急救措施,讓病人善終最好的方式。家族討論後,一致決定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讓爸爸順利好走,並公推最會念書的碧姐執筆簽名。碧姊回想當時看著意願書,心如刀割,幾度簽不下去。彷彿,自己是那個殘忍的劊子手!一筆簽下去,爸爸將永遠沒有繼續活下來的希望。眼睜睜看著爸爸從氣喘不過來,到陷入昏迷,與死神拔河。「爸爸會不會責怪她呢?」「這麼做,到底是對,還是錯?」幾度泣不成聲,內心糾結不已!最後,伴著溫熱的淚水,才簽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薄薄的一張紙,淚痕未乾。這件事,一直在她心中落下很深刻的印象。爸爸安詳平靜走了。午夜夢迴,想到當時簽意願書的情景,與思念心情,就熱淚盈眶,彷彿,自己是劊子手一般!這份煎熬,一直到就讀生死學研究所,在老師循循善誘下,才釐清概念,慢慢釋懷。不過,那已經是許多年以後的事了!幾年後,媽媽住進加護病房。戴著氧氣鼻導管虛弱地喘息著。碧姐再次面臨生離死別,心痛不已。她永遠記得,為了支持女兒讀書的夢想,每學期,媽媽都會牽著她的手,摸黑走一個多小時石子路,卑微地跟村長借錢的往事!「我還不想死啊!」那日,在病房裡,媽媽流著淚,訴說內心的害怕與不捨。「如果我走了,以後,阿賢要怎麼辦?」「阿母,您放心,我會照顧。」碧姐痛心疾首,淚流滿面,緊緊握著媽媽的手,哽咽說著。延續思念,光陰不滅阿賢是大弟的獨子。大弟國中畢業後在家幫忙農務,有時候打打零工、學開怪手,婚後和父母住在一起。阿賢小時候,弟媳婦就走了。沒有媽的孩子,阿嬤特別心疼。爸爸癌症去世後,大弟也得了癌症,身體不適。阿賢不愛讀書,交了一群朋友,下課後經常吃喝玩樂,偶爾還會翹課,自由自在無人管束。媽媽走後,碧姐徵得大弟同意,將阿賢接到北部就讀高職,過起規律的生活。只是,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過慣自由自在的日子,面對正常的新生活,孩子也很不適應。有時接到老師電話,阿賢與同學爭吵糾紛,或課業跟不上。有時翹課一整天,有次甚至不告而別,跑回台東找朋友玩。真是狀況百出。為了訓練阿賢獨立,就讀高職時。托人幫他安排打工的機會,希望他能夠珍惜擁有。只是阿賢有時候覺得太辛苦,不想上班,有時睡過頭,甚至躲在網咖打電動,學校和公司打來的電話,令人疲於奔命,心力交瘁。為了這孩子,碧姐可真是操碎了心。但是,一想到媽媽臨終的淚水,就不忍心放棄這孩子。雖然經常接到學校或工廠電話通知,她只能耐住性子,始終秉著初心,一路行去。反倒是她的兩個兒子,自律獨立,沒讓她操心。回想那些年,真不知道怎麼過的。因著對媽媽的思念與承諾,費盡心思栽培阿賢。雖然積習難改,有時溝通不易,但是混著混著,也終於高職畢業。離開學校,剛開始工作不穩定,薪水太少,工作太累,老闆會罵人,沒有前途等等,理由五花八門,換了好幾個地方。有時,碧姐甚至要出面協助處理。只是,現實是會磨人的。換了幾份工作,也換了幾任女朋友。幾年下來,個性才慢慢趨於穩定,有不錯的對象。這兩年,終於開花結果。阿賢結婚那天,賓客盈門,喜氣洋洋。碧姐穿著大紅禮服,坐在主桌席,看著一對新人,內心真是感慨萬千。終於能走到這一步,總算圓滿。真是不容易啊!「阿母,我做的這一切,都是為您做的。」她在心中默默告訴媽媽。「阿賢今天結婚,也有穩定的工作,您看到了嗎?」碧姐用十幾年時間,完成媽媽臨終心願,也實現對媽媽的承諾。您,看到了嗎?本文節錄:《思念的延續:志工路上的溫暖伴行》一書延伸閱讀:.30歲男陪父抗癌卻罹癌!化療到一半父病逝... 重獲新生後任安寧志工.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此有新的旅途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01 養生.聰明飲食
「醫生,我的膽固醇總超標,是不是飲食太油膩?」北聯醫:要降膽固醇你反而更該「吃油」!
不少人都是聞「膽固醇」色變,希望不要和這個字扯上關係最好,但有醫師說,「膽固醇其實是我們的好朋友」,甚至是「沒有它不行」,為什麼?「膽固醇」其實是修復身體組織的幫手!如果將身體組織、細胞發炎或損傷比喻為「失火」,那送來及時雨的「消防員」就是過往聞之色變的「膽固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陳煒達說,膽固醇能夠在傷口上堆積,幫助組織修復,就像平常外傷後皮膚結痂,其中「痂」便有膽固醇的參與。用一個更通俗的比喻來形容,通常會將身體組織、細胞發炎或損傷比喻為地震後「牆壁龜裂」,一般工程會用「補土」來修補牆壁裂痕,而體內用來修補損傷的「補土」便是「膽固醇」。因此可以發現,膽固醇非但不是造成組織損傷的敵人;相反地,膽固醇其實是面對組織修復時的重要幫手。造成牆壁龜裂是因為地震破壞,而不是因為補土;造成組織損傷的是發炎,而不是膽固醇。所以理性細想,該減少的並不是膽固醇,而是體內的損傷、發炎反應,組織細胞不損傷,膽固醇自然下降。中醫向來強調「標本兼顧」,若短期間膽固醇超標,站在治標的角度,降膽固醇的動作不可或缺,但於此同時,也不能忘記治本的重要,找出身體受損的部位(臨床上以消化道和心血管的損傷為居多),適度加以治療,減少細胞的損傷,膽固醇自然就會降低。膽固醇超標更要吃「油」!「醫生,我的膽固醇總是超標,是不是飲食太油膩了?」、「醫生,我的膽固醇過高,是不是不能吃蛋?」,陳煒達說,以上都是自己在門診常聽到的問題。他解釋,人體有3/4的膽固醇都是身體自行合成,飲食所佔的膽固醇僅1/4,因此,血中膽固醇的上升,並非因飲食油膩或只是大量吃蛋就可以造成,根本問題還是在於體內的慢性發炎。那或許有人會問:「所以我的膽固醇超標,就不用清淡飲食了?」答案是「對一半」。膽固醇超標的患者,飲食確實可以攝取大量的油脂,但重點是要攝取「好的油脂」,如富含O-mega3的油,能幫助身體修復、抗發炎,而不是已出現油耗味的不良油品,也不是高溫烹煮、產生許多具攻擊性自由基的油品。膽固醇升高和「慢性發炎」有關,斷食、減醣能改善陳煒達表示,比起飲食,膽固醇的升高其實和身體「慢性發炎」更為相關,可以想像發炎如同身體受了傷,此時膽固醇便會生成來幫助組織修復。慢性發炎最常引起的表現在消化道和心血管,消化道症狀例如常打嗝脹氣、胃食道逆流、胃潰瘍等等;血管症狀更危險,通常發現時已經是問題比較嚴重了,如中風、心肌梗塞等。除了前面提到的吃好油,醫師也建議可以透過「斷食」和「減醣」兩個方法來降低膽固醇。間歇性斷食能讓身體有較長時間消化、修復身體,可減少慢性發炎機率,降低膽固醇的生成,但醫師提醒,斷食需要培養長期習慣,如果只是偶爾執行一兩天是沒有用的。至於「減醣」,是由於澱粉類食物代謝完後會形成碳酸,長期下來容易造成血管酸化,使膽固醇升高,因此減少澱粉類食物的攝取,也是降低膽固醇的方法之一。高膽固醇會遺傳嗎?醫:很罕見「醫師,我爸媽都有高膽固醇的問題,請問我是不是也有可能被遺傳?」答案是會,但相當罕見。陳煒達指出,的確有一種「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FH),指處理血脂的接受器基因出現了缺陷,需靠藥物控制,而此病的確是一種遺傳性疾病,但非常少見。陳煒達說,常見家族裡有多位家人都患有高血脂問題,這還是和相似的飲食習慣有較大關係,所以與其擔心遺傳,還不如紮實從生活、飲食習慣做調整,來改善高膽固醇的問題。最後醫師提醒,不論是西藥的statin類藥物或是中藥的降脂膠囊,都只是治標的功能,若飲食不改,損傷不斷,身體的組織、細胞不斷受損,體內的膽固醇絕對會忠心耿耿地再次升高,以修復損傷,也讓患者感覺自己的膽固醇為什麼忽高忽低。反覆、長年就醫只是在用自己的健康換取醫師的財富,若能改變對待身體的方式,減少傷害,該睡就睡,不該吃就不吃,組織受損減少,膽固醇自然下降!延伸閱讀: 調節「自律神經」,睡前花10分鐘就夠!專家示範「2大動作」還能緩解肩頸痠痛
-
2023-07-26 養生.聰明飲食
44歲陳喬恩2個月瘦23公斤!減肥食譜大公開 營養師:7類人別嘗試恐影響健康
44歲台灣女星陳喬恩,出道22年擁有多部代表作,被譽為「偶像劇女王」。2019年參加中國戀愛實境節目,與馬來西亞男友Alan交往2年多後結婚,經常在社群分享幸福日常。日前因「幸福肥」被誤以為懷孕,身高165公分的她一度胖到62公斤、體脂也有32,導致看起來相當圓潤,讓她努力減肥2個月半後瘦23公斤,恢復婀娜多姿身材。而她也大方公開「葡萄柚減肥法食譜」,讓許多網友躍躍欲試。對此,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提醒,葡萄柚減肥法並非人人都適合,有些禁忌減肥之前必須注意。陳喬恩的葡萄柚減肥法陳喬恩自創的葡萄柚減肥法,號稱12天就能瘦5公斤,讓許想減肥的網友躍躍欲試。不過高敏敏表示,這個方式雖然可以快速瘦身,但她有那麼一點點不喜歡,因為照著食譜的吃法,會有很多營養攝取不到,也有一些禁忌你一定要知道。陳喬恩的葡萄柚減肥法(連續吃12天,休息2天)早餐半個葡萄柚(可榨橙汁無糖) + 2個雞蛋 + 2塊培根午餐半個葡萄柚(可榨橙汁無糖) + 沙拉 + 肉晚餐半個葡萄柚(可榨橙汁無糖) + 肉or魚 + 沙拉or蔬菜(綠色or紅色)葡萄柚減肥法5種禁忌高敏敏提醒,以上除了葡萄柚之外都沒有限制份量,晚餐的部分建議「選擇魚」會比較好。但這減肥方式有一些禁忌須注意,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1.容易營養失衡:長期不吃澱粉,只吃水果蔬菜,容易導致營養不均衡,增加不健康風險。2.復胖風險高:限制吃澱粉的人,一旦又開始吃澱粉後的復胖機率高,甚至可能變得比以前還胖。3.沙拉醬的選擇最好是選熱量低的和風醬、油醋醬比較好,若是選錯沙拉醬恐會吃攝取更多熱量。4.烹煮方式建議最好以原型食物下去料理,也建議用蒸煮烤煎的方式。5.不建議吃培根,這類肉品可以換成雞胸肉或雞腿肉等,接近原型食物的肉。吃這些藥的人不適用葡萄柚減肥法高敏敏也提醒,有在吃降血壓藥、降血脂藥、抗栓塞藥、抗癲癇藥、免疫抑制劑、抗組織胺的人,不適合葡萄柚減肥法,原因是因為葡萄柚、柚子等水果都含有「呋喃香豆素」,這種成份會讓藥物分解速度減慢,會產生像是服下過量藥物一樣的副作用。建議在服用以上特定藥物期間儘量避免攝取柚子、葡萄柚,以避免不必要的藥物食物交互作用。1.降血壓藥 (Amlodipine、felodipine、nifeddipine OROS、verapamil)→與葡萄柚的交互作用:容易頭痛、臉紅、低血糖2.降血脂藥 (statin類) →與葡萄柚的交互作用:容易肌肉酸痛、肌肉病變3.抗栓塞藥 (cilostazol) →與葡萄柚的交互作用:會增加藥物濃度(一半以上)4.抗癲癇藥 (carbamazepine) →與葡萄柚的交互作用:會增加血液濃度 易造成不適😵💫5.免疫抑制劑 (cyclosporin) →與葡萄柚的交互作用:容易造成嘔吐、頭重腳輕、腹痛、腎毒性6.抗心律不整藥 (amiodarone) →與葡萄柚的交互作用:影響藥物控制心跳速率7.抗組織胺 (astemizole、terfenadine) →與葡萄柚的交互作用:會增加心臟不良反應看完以上「陳喬恩的葡萄柚減肥法」的減肥食譜、減肥的5種禁忌,以及搭配服藥的注意事項,有沒有更了解葡萄柚減肥法!高敏敏提醒,請在用此種減肥法前,務必先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減肥切莫求快,還是建議選擇能持之以恆的健康方式減肥,對身體比較健康。延伸閱讀:.飯、湯、肉、菜先吃誰?營養師曝「正確用餐順序」吃飽又易瘦.吃辣能抗癌、降低膽固醇,讓你更長壽!辣椒對身體的好處壞處一次看.減肥總失敗又復胖?「6招不復胖飲食法」照著做體重不會忽高忽低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8 醫療.心臟血管
醫PO「血油」照片嚇壞人!怎樣算高血脂?多運動、飲食清淡就能降血脂?
現代人飲食經常大魚大肉,沒有高血脂、高膽固醇的人可能是少數。有醫師在社群媒體上PO出患者一管血,清楚看見一層厚厚的油浮在上面,藉此奉勸大家日常飲食不要吃太油!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日前在其臉書粉絲專頁《Icu醫生陳志金》PO出一張令人驚嚇的照片,他說護理師拿了病人的一管血問道「檢驗科說病人的血『油油』的,真的看得出來嗎?」陳志金說,只要加驗血脂肪,再把這管血靜置幾個小時,或把血液進行離心分離,就會知道了。結果出來,果然清楚看見一層厚厚的油浮在上面,目測油的厚度大概是血液的3倍。陳志金指出,病人的三酸甘油酯是1677 ,正常應該要小於150,而三酸甘油酯太高會引起胰臟炎。他奉勸大家平常吃東西不要吃太油,以免高血脂上身,血就會像這樣「油油」的!怎樣算血脂偏高?血脂即血液中的脂肪,主要包括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值過高,或高密度脂蛋白濃度過低時,即為血脂異常;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超出正常值就是高血脂,也易引發其他重大疾病,如心臟病、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動脈硬化甚至腎臟病等的危險因子。》看詳細疾病百科/高血脂症.總膽固醇(TC)高過200mg/dl.低密度脂蛋白(LDL)超出130mg/dl.高密度脂蛋白(HDL)低於40mg/dl.三酸甘油酯大於200mg/dl以上其中任一異常或者合併多種異常情形,就可能是高血脂症。膽固醇過高,該吃什麼?要控血脂,需注意不要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像是雞皮、肥肉等,高熱量、高油脂、反式脂肪食物、精緻糖類也要節制。改為多吃魚肉、橄欖油、五穀雜糧等。多運動、飲食清淡就能控制高血脂?不過,其實來自食物攝取的膽固醇僅占身體的二至三成,因此除了控制飲食,還需要其他方法一起配合。尤其很多人認為罹患高血脂症不用吃藥,只要多運動、飲食清淡就能控制,是相當常見的錯誤迷思。現任臺北榮民總醫院重症加護內科主任黃柏勳曾受訪指出,運動、飲食清淡確實是良好的生活習慣,但高血脂症的發生有高達7至8成是基因搞鬼,飲食僅占約2至3成,因此臨床上經常有患者明明體型不胖,也有定期運動、飲食健康仍然罹患高血脂症,必須靠藥物控制。控血脂3招1.耐心服用藥物2.妥善調整飲食3.培養運動習慣【參考資料】.《Icu醫生陳志金》臉書粉絲專頁 .三軍總醫院.高血脂靠運動飲食就能控制 醫師:大錯特錯.壞膽固醇控制不佳有3原因 影響血脂的這些食物少吃
-
2023-06-17 醫療.泌尿腎臟
什麼時候需要洗腎?洗腎多久會死?一次了解腎功能的大小事
台灣目前有12%的人慢性腎臟病,不少民眾對洗腎和腎功能存有各種疑問,元氣網從腎臟在人體的生理功能談起,解析醫師如何判斷腎功能的好與壞?何時才需要洗腎?進一步探討,洗腎後腎功能有可能恢復嗎?根據洗腎後所增加的壽命,解析高齡洗腎病人所需要考慮的不同面向方方面面。腎臟在人體功能?1.調節水分、排泄廢物:腎臟每天過濾液體約有160~190公升,其中大部分皆回收體內,人體中的兩個腎臟一天約產製 1~2.4公升的尿液,這些代謝廢物經由腎臟過濾後,經由尿液排出體外。 2.調節體內礦物質平衡:維持體內重要礦物質在血液中的濃度,重要礦物質包含:鉀、鈉、鈣、鎂、磷等。3.平衡體內酸鹼度:身體新陳代謝後容易產生許多酸性物質,主要透過腎臟排除。如果腎臟功能變差,就容易引起酸中毒,進而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 4.分泌荷爾蒙:腎臟本身也會分泌荷爾蒙,調節體內的生理作用,例如:分泌腎素,協助調控血壓。分泌紅血球生成素(EPO),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如果腎功能變差,也會導致紅血球製造不足而引起貧血。活化維生素D,來調控鈣離子平衡及維持骨密度與骨頭健康。如何判斷腎功能好壞?腎臟在人體的功能很多,醫學上多使用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也稱GFR)來評斷腎功能的好壞,主要用來評斷腎臟在單位時間內清除血漿某一物質的能力,此數值會隨著年齡老化而逐漸衰退,40歲後每年約減少1 ml/min/1.73m2,腎絲球過濾率愈小表示腎功能也愈差。健康年輕人(40歲以下)的腎絲球過濾率正常值落在110~120 ml/min/1.73m2間,目前主要藉由血中肌酸酐來估算腎絲球過濾率(eGFR)。腎絲球過濾率低於60 ml/min/1.73m2,就可稱為腎功能不全,如果腎功能不全的情況持續超過三個月,就可以稱為「慢性腎臟病」。 當腎功能變差時,體內的水分、酸鹼值和礦物質都獲改變,會導致水腫、代謝性酸中毒,嚴重甚至會引起尿毒症;通常腎功能越差時,越容易出現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可能導致死亡。當腎功能不全的狀況輕微時,可以先用藥物控制與緩解併發症;當腎功能不全嚴重時,如果連諸多藥物都無法適當控制併發症與症狀時,就需要考慮腎臟替代療法,也就是俗稱的洗腎與換腎(腎臟移植)。怎樣才需要洗腎?腎臟指數多少要洗腎?對於慢性腎臟病的病人來說,是否要開始採取透析治療,關鍵是兩項重要臨床指標:1.腎功能不全的嚴重程度:依照腎絲球過濾率可把腎功能好壞大概分成4級。●正常:腎絲球過濾率 >60 ml/min/1.73m2●輕微不良:腎絲球過濾率45-60 ml/min/1.73m2●中度不良:腎絲球過濾率15-45 ml/min/1.73m2●嚴重不良:腎絲球過濾率
-
2023-06-06 醫聲.慢病防治
糖尿病年花健保402億!近半數同時患腎臟病
一名70多歲的張姓伯伯,50多歲時確診糖尿病、高血壓,長年透過飲食與藥物控制血糖及血壓,但退休後因獨居煮食不便,血糖控制不佳,近來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未定期就診追蹤病況,導致血糖快速失控,直到兒女探望發現腳步浮腫,走路喘息症狀加劇,才至醫院就診,經醫師診斷糖尿病合併嚴重腎臟病變,未來恐洗腎度日,張伯伯後續被送進安養院,長期醫療、看護費用也加劇兒女的負擔。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根據第2型糖尿病年鑑統計資料,2000至2014年間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病疾病的人數,明顯增加4倍;第2型糖尿病併心衰竭人數增加1.9倍。根據台灣腎病年報指出,45.4%新發透析患者主診斷為糖尿病、51.2%透析患者合併有糖尿病,平均每2位透析患者,就有1位合併糖尿病。此外,雖糖尿病粗死亡率下降16.8%,總住院率降低21%,但75歲以上患者數增加,多數第2型糖尿病患者更高達4成以罹病10年以上,尤其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平均壽命延長,應及早守護糖友心腎,減少不健康的失能年數。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蔡世澤表示,糖尿病是國人普遍的慢性疾病,古語說「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已病」隨著醫學進步逐漸有藥物可使用,「欲病」在快要引發嚴重併發症時,透過藥物或生活習慣有機會改變,而要保持「未病」最困難。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透析末期腎病會讓國家、社會帶來龐大負擔,末期腎病原發原因為糖尿病,若能控制則可解決一半問題。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強調,希望各國注意致病風險因子防範,包括吸菸、酗酒、不健康飲食與不運動等。國健署希望強化慢性病管理,也希望透過成人預防保健計畫,及早發現疾病及早治療。去年國健署、健保署合作代謝症候群管理,從疾病前端做預防性治療,藉由醫病共同決策、改變生活習慣,逆轉疾病發生。健保署111年度健保支出統計,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臟疾病高達587億,糖尿病緊追在後達402億。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糖尿病因為共病特別多,像是一年內新發生透析病人,有48%都有糖尿病,若超過65歲以上,則超過一半都有糖尿病,這也是造成國人腎臟衰竭的因素,此外心血管疾病也是糖尿病共病,因此糖尿病照護需跨專科才能照顧得好。石崇良表示,健保署過去啟動糖尿病共照計畫,透過照護團隊指導病人,除了藥物治療以外,從飲食、營養控制、運動等生活習慣,建立健康行為,以及調節壓力、睡眠,共照計畫也讓病人參與,相較於沒參與共照計畫的人病人,疾病控制、住院率皆有明顯落差。近年觀察糖尿病患者死亡率下降,但75歲以上高齡糖尿病人數增加21%,40歲以下年輕族群發病率亦逐年提升至7.6%,顯見桃尿病已有高齡化、年輕化趨勢。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表示,糖尿病發生併發症與罹病年有關,若控制不佳則會更快發生。以70歲老年人來說,罹患糖尿病,距離若活到80歲,僅和糖尿病共處10年,只要控制的不要太差,發生併發症機率就會減少。楊宜瑱指出,但若是30歲年輕人罹患糖尿病,若能活到平均餘命75歲,會有將近50年時間跟糖尿病共處,併發症、共病發生機率增加,必須優化血糖控制,但年輕人常因工作、生活型態無法配合,較難做好血糖控制。她表示,老年人控制糖尿病以安全、維持生活品質為目標,年輕人則需要積極控制。楊宜瑱表示,糖尿病發生的風險因子,包括家族史、體重過重與肥胖,共病則有高血壓、高血脂、代謝症候群等,若民眾空腹血糖異常、葡萄糖耐受不良、少運動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等,則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民眾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做好體重管理,遠離糖尿病。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今年進一步升級糖腎共照目標,今啟動「GOAL 50+超越50計畫」,公布最新的控糖典範計畫目標,預計於未來5年間強化糖尿病患者心腎共病篩檢率、全國共病照護率,並持續推廣國際治療指引,提高以下五項目標超越50%,包括一、糖尿病與共病識能。二、ABC達標率:糖化血色素、血壓、膽固醇三大指標控制達標。三、尿液白蛋白與尿液肌酸酐比值(UACR)檢測率。四、指引用藥遵囑率。五、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計畫涵蓋率。
-
2023-05-28 醫療.新陳代謝
健保大數據:糖尿病患60至69歲最多 共病第一名為高血壓
【本文重點】台灣糖尿病患者超過200萬人,每年增加2.5萬人,但糖尿病前期症狀不明顯,需透過定期健檢才能察覺,建議家中備有血糖機定期測量。運動頻率要高於一般人,每周建議運動150分鐘以上,飲食控制則要注意澱粉含量、進食順序,建議選擇糙米、紫米等非精緻澱粉類食物,盡量減少喝手搖杯、果汁等高糖飲料,並避免飲用含糖的無糖珍奶、拿鐵等飲料。--by ChatGPT隨著國人飲食高糖、缺乏運動、肥胖等因素,依衛福部健保署最新統計,111年罹患糖尿病人數高達256萬8,409人,正式突破250萬人大關。糖尿病患若未及早控制血糖,恐引發各種併發症,造成截肢、永久失明或終身洗腎。本期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分析糖尿病患健保就醫數據,說明糖友治療現況,提醒民眾注意糖尿病危機。糖尿病是國人常見慢性疾病之一,健保署長石崇良說,糖尿病常會發生微小血管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等;血糖太高還會引發末梢神經病變,造成腳趾發麻;同時也會降低免疫力,延遲皮膚傷口癒合,尤其是腳部。為照顧病患,糖尿病醫療費用支出多年來排名健保第三名,111年花費約402億點,而糖尿病腎病變是導致末期腎病變的主因,未來將朝慢性病整合管理,妥善治療及追蹤病人。提高共病管理照護費,一次就診,完成糖、腎追蹤管理。石崇良說,健保自民國90年推動糖尿病給付改善方案,100年再推動初期慢性腎臟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除原有論量計酬外,額外提供管理照護費及品質獎勵金,鼓勵醫療院所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性照護模式,透過連續性定期檢查、檢驗、衛教及追蹤的管理模式,妥善治療病人,提高醫療效率及整體照護品質,以減緩病程及減少併發症,該方案均已納入健保支付標準。而為考量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具多項共同風險因子,健保署目前已整併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方案為「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提高共病者的管理照護費,糖尿病合併初期慢性腎臟病共病病人於同一次就診中,完成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追蹤管理照護。衛福部推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三方協力做好慢性病防治。「糖尿病、腦血管疾病、心臟病、高血壓等與代謝症候群密切有關。」石崇良表示,衛福部於111年起開始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由國健署發展代謝症候群標準及防治策略,醫事服務機構找出代謝症候群患者、協助個案追蹤管理,相關個案追蹤管理相關費用則由健保支應,透過健保署、國健署及醫界三方協力合作,達到慢性病防治目標。石崇良說,健保署95年全面進行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參加的基層診所需進行初級健康照護及慢性病管理、設置24小時諮詢專線提供健康照護建議,進一步減少民眾不必要就醫需求,並加強基層與醫院合作。未來將擴大應照護族群,以家醫計畫為最基礎,增加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個案納入,未來逐步將糖尿病、初期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合併初期慢性腎臟病等照護與家醫計畫整併。參考世界治療指引,持續引進新藥、減少心腎病變。於糖尿病用藥政策方面,石崇良指出,糖尿病口服降血糖藥時,若合併腎功能不佳,一旦藥物使用過多常造成腎臟負擔,即需要調整藥物劑量。健保署會持續參考世界糖尿病臨床治療指引及相關研究,引進更為有效、具器官保護效果的糖尿病新藥,除了血糖控制外,也可減少後續心腎病變,對第二型糖尿病患相當重要。但石崇良說,糖尿病為長期需要治療的慢性病,患者人數眾多,健保給付會一併考量相關用藥成本效益、財務衝擊、預算可支應性、治療指引及病人特性等,且持續請相關醫學會提供意見、臨床文獻及財務影響等資料後,依程序研議納入給付優於傳統糖尿病藥物的新藥。糖尿病患60-69歲最多,共病第一名為高血壓。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五年來,糖尿病患就醫人數逐年上升,自107年到111年增加31萬4,830人。即使新冠疫情期間,民眾多不敢到醫療院所就醫,但糖尿病患就醫人數仍持續增加,且糖尿病患者常有高血壓、高血脂、缺血性心臟病、慢性腎臟病等共病,危害整體健康,特別是糖尿病好發於中壯年及年長者,值得大家關注。好發族群為中壯年及年長者,男略多於女。依健保署統計,糖尿病就醫人數107年225萬3,579人、108年234萬4,720人、109年241萬8,430人、110年249萬2,851人、111年256萬8,409人,分析這四年間,就醫人數上升幅度達14%。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委陳依婕說,疫情期間,病患就醫人數持續增加,除有少數新增患者外,因糖尿病為慢性疾病,病人仍需回診追蹤,較不受疫情影響。進一步分析發現,糖尿病患者好發族群為中壯年及年長者,年齡分布於50至79歲,111年統計發現,50至59歲為49萬7,229人,60至69歲78萬8,573,70至79歲為60萬3,780,其中60至69歲為患病高峰,另就性別分析,男性略多於女性。90歲以上超過5萬名患者就醫,穩定控制仍可高壽。糖尿病的高齡患者就醫人數仍維持高檔,陳依婕說,糖尿病為慢性疾病,好發原因可能受飲食、運動等多重因素影響,而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也都是中壯年、高齡長者居多,目前健保在照顧、追蹤糖尿病人的措施相當完整,同時也延長了病人的壽命,所以很多糖尿病人只要按時服藥、控制病情,都可以維持得不錯,111年數據顯示,90歲以上還有5萬4,073名患者就醫。陳依婕表示,糖尿病患者常伴隨共病,111年256萬多名糖尿病就醫患者統計中,共病第一名為「原發性高血壓」,達127萬3,911人,也就是說,高達近五成糖尿病患同時有高血壓;共病第二名為「高血脂症」,有73萬8,447人,第三名為「混合型高血脂症」68萬1,902人,其餘共病還有純高膽固醇血症、痛風、泌尿道感染症、慢性缺血性心臟病及慢性腎臟病等。心臟內科及腎臟科就醫者不少,顯示心腎共病常發生。從107至111年糖尿病患1至12月就醫人數分布,陳依婕說,每年除2月受農曆新年影響,就醫人數較少外,其他月份就醫人數相當平均,原因是糖尿病患多規律回診治療及追蹤。其中最常就醫科別前五名,分別為內分泌科、家醫科、內科、心臟血管內科及腎臟科,病人在心臟內科及腎臟科就醫的人數多,由此可見,糖尿病常合併心臟或腎臟疾病。至於糖尿病患的就醫習慣,健保署111年統計,基層診所為978萬1,654人次最高,其次為區域醫院的850萬2,935人次、醫學中心606萬1,361人次及地區醫院561萬3,477人次,顯見糖尿病人習慣到住家附近的基層診所就醫。非胰島素藥品使用,遠高於胰島素注射。糖尿病治療藥物方面,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杜安琇表示,就健保署111年統計,健保給付的糖尿病治療用藥申報情形,藥費達191.7億元,使用人數為224萬3,665人,包括胰島素藥品共收載29項,使用人數為49萬2,982人,申報藥費為43.3億元;非胰島素藥品包括二甲雙胍類、DPP-4抑制劑、SGLT2抑制劑、腸泌素等,共約400項,使用人數達214萬5,474人,申報藥費為148.4億元。杜安琇說,非胰島素藥品使用人數高於胰島素藥品,可能原因是胰島素是以注射為主,民眾多不喜歡打針,而非胰島素藥品以口服藥居多,如二甲雙胍類降血糖藥物「metformin」為第一線用藥,使用時間最久,該款藥物使用人數高達120萬5,309人,為所有非胰島素藥品中,使用人數最多。近年來,隨著藥物推陳出新,包括DPP-4抑制劑、SGLT2抑制劑也備受關注,相關用量也開始上升。杜安琇指出,DPP-4抑制劑使用人數為51萬8,494人、SGLT2抑制劑為32萬5,861人,申報藥費為22.3億元及20.7億元。口服藥物多元 部分糖友需合併多款使用糖尿病患者用藥方面,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杜思德說,二甲雙胍類藥物為糖尿病第一線用藥,使用病人多,藥品用量大。但隨著糖尿病病情進展,嚴重時可能已無法採用單一種藥物控制,而必須合併多款藥物,目前可以選擇的藥物非常多,醫師會依病人實際需求開立。杜思德指出,近年來,若糖尿病患糖化血色素大於7.5,可以多重用藥時,常合併使用排糖藥(SGLT2抑制劑),該藥物具有心、腎保護功能,且一天服用一顆,服藥後也不會低血糖,使用非常方便。另經常使用的降糖藥(DPP-4抑制劑)服藥後也無低血糖副作用。「雖然胰島素為針劑,但相比20多年前,現在要病人打針已簡單許多。」杜思德表示,糖尿病口服藥物多元,讓胰島素用藥比例確實降低,但若糖尿病患對口服藥物反應不佳,還是須施打胰島素。隨著醫療院所積極衛教,病人對糖尿病的認知愈來愈清楚,「知道為何而戰」,只要和病人好好說明,病人為了控制病情多願意配合。111年糖尿病患門診就醫人次10大院所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19 醫療.骨科.復健
久坐讓你下背痛?其實靠「棒式運動」就能舒緩!棒式正確2步驟,但「這2種人」千萬別做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大家居家辦公及在家活動的機會增加,健身房及戶外活動減少,腰痠背痛及下肢麻木無力的人數大增。「腰痠背痛」就是下背痛(low back pain,LBP),看起來只是單純的不舒服,但常是骨質退化或流失的危險因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骨科主治醫師羅逸帆說,要緩解下背痛,如果能適當調整生活習慣及鍛鍊核心肌群,就能減少疼痛及就醫的機會。下背痛的原因以疾病來說,大多數的下背痛是由於腰薦椎的病變所引起,包括肌肉韌帶拉傷、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退化性關節炎、脊椎滑脫症、脊椎狹窄症、骨質疏鬆症及僵直性脊椎炎。也有少數是因為腫瘤、骨折、 腎臟疾病(如腎結石)、肝膽疾病所引起。引起下背痛的情況包括: 彎腰搬運推拉重物 長時間彎腰工作 跌倒 外傷 打噴嚏 久坐或久站 不良坐姿 穿高跟鞋 懷孕 肥胖 體力差軀幹肌力不足。以上原因都容易引起下背痛。此外,某些運動需使用腰部較大活動度,例如舞蹈、跳高、桌球、網球等, 也容易引起腰椎受損,進而引發下背痛。下背痛看哪科?如果感覺到自己下背痛、不舒服,可以初步至骨科、復健科接受檢查。下背痛如何舒緩:棒式運動羅逸帆建議,可以做「棒式運動」來鍛鍊背部核心肌群,減少下背痛及骨質退化的機會,如果有正確的姿勢與訓練,效果甚至不輸藥物控制長期下背痛。無論是健身運動或瑜珈,棒式運動都是基礎的入門動作。棒式運動的做法: 藉由前臂和腳尖接觸地面,將身體撐起像一塊平板。 在撐起身體的過程中,腹部、臀部和腿部肌肉都必須出力。要注意的是,這兩種人不適合做棒式運動,以免惡化背部疼痛,以及對關節造成太大負擔: 有急性背部疼痛、外傷 手肘或肩膀關節受傷年長者若肌肉力量較弱,可嘗試將背部打直、雙手上舉往後貼近雙耳停留數秒,抑或平躺在床上將臀部抬離床板做提臀的動作,效果也不錯。下背痛的伸展運動有下背痛的患者,可以透過一些運動治療強化腰背部及腹部肌肉,增加髖關節活動度,改善體態姿勢。以下列出常見的治療性運動,進行前宜向醫師諮詢合適的項目。一、伸背運動:俯臥,以手肘或手掌支撐起上半身,保持腹部緊貼地面,每次維持20秒。二、小腿後筋伸展:雙腳一前一後站立,雙手固定於前方,前膝彎曲,後膝伸直,每次維持20秒。三、大腿後筋伸展:仰臥,將一側大腿盡量拉高並保持膝蓋打直,以毛巾套住腳底往下壓,每次維持20秒。四、大腿內收肌伸展:盤膝而坐,雙腳貼緊,將兩側大腿往下壓,每次維持20秒。五、大腿外展肌伸展:一手貼牆,同側腿置於身後往外延伸,軀幹往對側彎曲,每次維持20秒。六、收腹平背運動:仰臥屈膝,腹部用力將下背緊壓床面,每次維持6秒。七、貓背運動:雙手及雙膝著地,將背部拱起,維持20秒,再將背部下凹,亦維持20秒。下背痛患者,睡覺要注意什麼?下背痛不適合坐較深的沙發或睡太軟的床墊,起床時也應避免突然從床上爬起。另外,罹患下背痛病患應注意姿勢,避免腰部壓力負荷過大。搬移重物時不宜直接彎腰取物。羅逸帆提醒,新冠病毒迫使人類的生活習慣有了改變,但是身體健康卻不應該因為疫情而打折扣。平時做好自我保養,預防退化及骨質疏鬆,適當運動及均衡飲食及保持良好心情,是減少背部疼痛、進出醫院及長期抗疫最好的良藥。參考資料:台中榮總復健科 - 下背痛的復健治療延伸閱讀: 脂肪肝就是痰濕堆積物!50年經驗資深中醫師:遠離脂肪肝,你該多吃的6種食物
-
2023-05-17 醫療.新陳代謝
他每天大吃1食物「尿尿超多泡泡 」罹糖尿病!醫師一查:失控了
常喝手搖飲可能會罹患糖尿病,根據國外的統計研究資料顯示,2010年的超過三十萬人的統計,每天喝超過一杯含糖飲料得糖尿病的風險,比普通沒有喝飲料的人高26%。但除了手搖飲,「吃太多澱粉」也可能罹患糖尿病,一名台商近期從大陸出差返台後,驚覺「尿尿怎麼那麼多泡泡」,就醫檢查後發現,糖化血色素及蛋白尿都「失控了」,原因竟是飲食習慣「吃太多澱粉」。習慣「麵食類吃到飽」尿尿有泡泡家醫科醫師彗倫近日在《醫師好辣》在訪談節目中分享一名患者求醫經歷,該名台商最近回來台灣後發現尿尿有泡泡,等了約十分鐘都沒有散去,就醫檢查之後,發現糖化血紅素已經到9%,而正常值應在4.0~5.6%之間,黃彗倫表示:「糖化血紅素目標控制在7%以下就達標,9%表示血糖失控。」靠藥物控制+整飲食菜單 避免洗腎 經醫師詢問才知,該名患者高血糖原因是習慣「麵食類吃到飽」,搭配餃子、燒賣、港點類點心,且很少吃到青菜、蛋、豆腐,而導致營養素不均衡,雖然還不到洗腎程度,但是血糖已經失控,腎臟守不住蛋白,而開始出現蛋白尿現象。所幸最終靠藥物控制、搭配養師調整飲食菜單,加強非澱粉類蔬菜攝取,才讓蛋白尿獲得改善,避免洗腎之路。根據國健署資料統計,糖尿病是國人位居十大死因之ㄧ,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糖尿病及其所引發的併發症影響國人健康不容小覷,醫療負擔相當龐大,民眾可好好注意飲食習慣,避免疾病找上門。延伸閱讀:.有「泡泡尿」是腎臟出問題?醫:這5情境也會讓尿液產生泡沫.6大陷阱午餐組合!營養師:這套餐看起來清淡,卻吃掉半天熱量.糖尿病到底該怎麼吃才正確?詳解美國糖尿病學會最新飲食建議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6 醫療.腦部.神經
24歲學霸AV女優自曝罹「這種病」停工!典型症狀一痛二累三腦霧,確診不易還常被認為無病呻吟
【本文重點】24歲的日本知名AV女優結城莉乃最近在推特上表示自己罹患纖維肌痛症,導致全身關節與肌肉疼痛、倦怠、睡眠障礙等症狀。纖維肌痛症典型症狀「一痛二累三腦霧」,患者常感受全身僵硬,日常生活受影響。治療包括教育、心理、藥物和運動等。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對纖維肌痛症患者有益,建議每天走路20分鐘或進行中強度有氧運動150分鐘。--by chatgpt畢業於日本知名大學法律系的24歲學霸女優結城莉乃,當初為了報復男友而進軍AV界,她14日突然在推特上發文,表示自己這一年來身體陸續出現發燒症狀,今年感覺到身體異常仍照常工作,3月中旬發現身體越來越差,甚至連站起來都有困難,為避免在工作上造成困擾,與公司討論後決定先無限期休養。她透露自己罹患「纖維肌痛症」,「全身關節與肌肉出現激烈疼痛,手指頭沒有了力氣,連寶特瓶都打不開,也無法修剪指甲」。她坦言,一個多月以來接受檢查後才開始治療,目前已服用藥物控制但仍需要時間調整,但是一年多來的煩惱終於找出原因還是相當開心。纖維肌痛症典型症狀 「一痛二累三腦霧」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衛教資料,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內科醫師徐廷儀指出,纖維肌痛症的臨床特徵在於廣泛性的肌肉骨骼疼痛合併其他身體症狀,身體檢查可以發現多處的壓痛點(但局部構造並無異常),以抽血檢查也得到大多正常的數據。還有些疾病與纖維肌痛症有「共病」的傾向,例如腸燥症、偏頭痛等,它們時常一起找上門,而且在病程同步起伏、交相干擾。典型的纖維肌痛症症狀還包含:倦怠與睡眠障礙(一直覺得好瞌睡,但又睡不好,常感覺睡不飽)、認知功能干擾(記憶力與專注力變差)、頭痛、下腹痛或腸胃絞痛、憂鬱、焦慮,此外像是異常感覺(皮膚如針刺或蟲蟻爬行的感覺)與胃食道逆流、頻尿、急尿等也偶有表現。永和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兼任主治醫師胡翔越曾在《台灣復健醫學會》撰文形容纖維肌痛症的症狀就是「一痛二累三腦霧」,病人還常常感受全身僵硬,日常生活許多事都受到影響。2017年Lady GaGa也不幸罹患此症,她曾表示:「每天早上起床腦子就像一團漿糊,根本無法思考」。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林至芃曾受訪表示,因為纖維肌痛患者的疼痛時常發生在全身各部位,包括腹痛、胸痛、筋骨痠痛,可能跑去看腸胃科、心臟科、復健科、骨科、神經外科都還無法確定病因,也因長期不被外界理解,多半被認為是「無病呻吟」,往往情緒低落、煩躁、影響工作表現,還可能求助精神科。纖維肌痛症是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需透過教育、心理、藥物、健身四大支柱一起治療。多運動對纖維肌痛症有幫助 最推薦「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胡翔越指出,纖維肌痛症的病人常因全身痛需不敢動,但如果一直將注意力放在疼痛上,會變得更不想活動,久而久之將造成失能,因此得這個病就得多運動!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纖維肌痛症的運動對患者有許多幫助而且可以很簡單!最常被推薦的是「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只要每天做20分鐘或是一週內集中在兩天內做有氧運動就能達到效果。一般建議,從低強度有氧運動起始,一週2天開始,最終目標為達到一週運動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若不想記這麼多,就記住每天走路20分鐘,心跳至少要超過100下。運動可選擇腳踏車、跑步、水中運動等。認識纖維肌痛症 (Fibromyalgia, FMA)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傳導異常導至疼痛感放大身體有超過11個特定的痛點慢性疼痛超過三個月,合伴其它症狀如腸燥症、睡眠障礙、肌肉和軟組織疼痛、身心障礙、頭痛、顳頜關節等相關症狀通常發在20 – 50 歲80-90% 女性患者居多預估台灣有20 – 40萬患者》纖維肌痛症自我檢測(資料來源/TFA台灣纖維肌痛症關懷協會)【參考資料】.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衛教資料.纖維肌痛症不是普通肩頸痠痛,愈不敢動恐逐漸失能!醫推薦做二種運動維持體能.24歲學霸AV「痛到站不起來」 無預警宣告:全面暫停工作.疲倦常常累恐是「公主病」 29題自我檢測纖維肌痛症
-
2023-05-11 醫療.婦產科
雙胞胎比率在台已逾4%,近6成是早產兒!醫曝早產風險增加原因
台灣少子化,但試管嬰兒數逐年創新高,且雙胞胎比率在台已經超過4%,使高齡高危險、早產率提高。台北長庚婦產科系主任洪泰和表示,台灣試管嬰兒寶寶增加,衍生高齡高危險與早產率提高的狀況,他提醒懷孕婦女例行產檢的重要性,有助於預防發生合併症及畸形胎兒的產生,以及早期發現孕婦及胎兒的健康問題。試管嬰兒補助對象 擴大至所有不孕夫妻台北長庚醫院生殖中心主任尤星策表示,衛福部自2021年7月1日起,將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對象,由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擴大至所有的不孕夫妻,幫助許多家庭。近兩年來,台北長庚試管嬰兒療程數年增53%,懷孕數也比前一年度增加51%,每年有超過120名試管嬰兒寶寶來自於台北長庚,就懷孕率與活產率而言,台北長庚生殖中心達到63%的懷孕率與45%的活產率,高於全國平均。早產發生率增 最大危險因子多胞胎妊娠台北長庚醫院產科主任蕭勝文主任析發現,近年台灣早產(懷孕不足37週活產的寶寶)發生率逐年上升,2021年已達10.61%,台北長庚更是超過20%。早產最大的危險因子就是多胞胎妊娠,比例達到15至20%,有將近60%的雙胞胎為早產兒。他說,子宮膨脹過度被認為是自發性早產風險增加的原因。主播楊智捷去年在台北長庚生殖中心接受試管嬰兒療程,當時她39歲,懷有雙胞胎,但因為前置胎盤造成產前大量出血,最後經過安胎三個月,在33周時,由台北長庚副院長羅良明剖腹生產下龍鳳胎。黃女士的大寶已10歲,努力多年盼不到二寶,31歲時也在台北長庚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由產科主任蕭勝文剖腹讓二寶順利出生。張女士36歲,患有免疫疾病抗磷脂質症候群與甲狀腺亢進,長期服用藥物控制,導致不容易懷孕,在台北長庚接受取卵及植入胚胎,34周時發生早期宮縮狀況,提早接受剖腹產順利生下雙胞胎。高危險妊娠孕婦 視情況增加產檢次數洪泰和表示,依國健署規畫,理想產前檢查次數為14次;在七個月(28周)前,每月產檢一次;七到九個月(29-36週),每二周產檢一次;36周後,每周檢查一次,高危險妊娠或妊娠併發症的孕婦,視情況增加產檢次數,才能確保母體及胎兒的健康。補充資訊/試管嬰兒療程試管嬰兒療程只是將「卵子與精子受精和發育成胚胎」的過程,移到試管中來進行。試管嬰兒最主要的重點是:將卵子取出放在試管中,另外篩選過活動力較佳的精子,讓卵子與精子自行受精,之後繼續觀察胚胎發育的情形,並在適當的時機將胚胎放回子宮腔內,14天後,以懷孕試驗來檢測是否懷孕。試管嬰兒療程:需配合打針刺激排卵,對於37歲以下且抗穆勒氏賀爾蒙(AMH)值大於2的婦女,平均受孕機率約達60%左右。試管嬰兒治療適用的族群有:1.女性兩側輸卵管切除或阻塞2.男性精子數量過少與活動力過低3.適用於嘗試多種治療仍無法懷孕的不孕夫妻,例如:卵巢濾泡存量很低的婦女、嚴重的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包含子宮肌腺症和卵巢巧克力囊腫的副取。【參考資料】林口長庚生殖與遺傳醫學中心:試管嬰兒治療(IV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