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0 科別.精神.身心
搜尋
藥物控制
共找到
263
筆 文章
-
-
2020-02-27 科別.皮膚
戴口罩沒控油 小心口罩痘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搭乘捷運、出入公共場所,幾乎人人都配戴口罩。皮膚科醫師表示,門診已陸續出現「口罩痘」的患者,比以往增加約一成,呼籲工作環境或是日常需長時間戴口罩者,應減少化妝、注意保濕、做好控油,每天清潔臉部兩次,避免「口罩痘」出沒。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專任主治醫師張引碩表示,長時間配戴口罩,口罩與臉部的摩擦再加上悶熱,都會使臉部皮膚失衡,特別是原本就有酒糟、粉刺的民眾,臉部長時間處於悶熱環境,會更凸顯原先的皮膚問題。張引碩表示,配戴口罩仍需要看時機,我國新冠肺炎確診案例雖不斷增加,但民眾無須恐慌到隨時隨地都戴著口罩,運動時或位處空曠處也配戴口罩,則是完全沒有必要。避免口罩痘出現,張引碩提出三大原則,第一為維持口罩配戴原則,目前建議當進出醫院、處於人潮擁擠空間、慢性病或免疫力不佳民眾才需配戴。其餘時間,若是健康人則無需戴口罩。第二為定時保持通風,當覺得悶熱時,可走至相對空曠處,讓自己以及皮膚透氣,一旦臉部已經出油,可使用吸油面紙擦拭,但不建議臉部一油就洗臉,過度的清潔與搓揉,反而會破壞皮膚的油脂分泌,皮膚過乾,皮脂腺反而會分泌更旺盛,建議一天維持洗二次臉的習慣即可。第三為避免濃妝,外出建議以淡妝為主,加上可以使用清爽的乳液,讓臉部的肌膚能維持一定的濕度,才能避免油脂分泌旺盛而長痘痘。張引碩表示,部分口罩痘是酒糟肌惡化,可透過藥物控制,其餘的痘痘則可用外用A酸改善。他呼籲民眾別自行認定疾病,若仍有類似情形出現,應盡速就醫,由醫師評估後治療。
-
2020-02-26 科別.心臟血管
防疫正夯食用薑黃得與失 心臟科病人小心補過頭
初春天氣多變,碰上新冠肺炎疫情險峻,許多心臟科患者覺得自己氣血不足,除規律心血管用藥外,希望吃保健食品或民間配方,增強免疫力與血液循環,但是嘉義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明賢提醒患者要小心,部分食物會與藥物有交互作用,導致藥物濃度異常干擾藥效。林明賢指出,有名58歲男病人多年前因心內膜炎,接受機械式主動脈瓣膜置換,長期在心臟科門診接受抗凝血劑治療,他不菸不酒,藥物控制良好。但農曆年後,病人自覺容易痔瘡出血,走路會喘,回診追蹤抽血,發現評估凝血功能的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指數超過7(治療控制值維持2~3),血紅素指數下降到8.2 gm/dl(男性標準值>13 gm/dl)。病患原本否認最近有使用中藥或喝酒習慣,追問下,才發覺他近日因自覺手腳冰冷,親友推薦薑黃粉,雖病患避開藥物與薑黃粉使用時間,每日只用一小匙,1個月後雖明顯改善手腳冷麻症狀,但發現刷牙易牙齦出血,也許火氣大,上廁所也易痔瘡出血,第2個月後呼吸費力,因為沒有下肢水腫與小便減少問題,延至預定回診時間,才跟醫師討論病情變化。林明賢說,心臟科藥物多樣,需長期服用穩定病情,傳統抗凝血藥物「華法林」(Warfarin)是其中重要藥物之一,目的預防與治療血栓,但藥物容易受許多含維生素K食物(萵苣或花椰菜)、香菇、中藥(當歸)、酒精性飲料影響其效果。雖然近幾年台灣陸續引進四種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不因為飲食習慣影響穩定藥物濃度,但還是有部分病患只能使用「華法林」作臨床預防血栓用,其中包括換機械式瓣膜患者或心房顫動合併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與二尖瓣風濕性瓣膜狹窄患者。近幾年台灣風行吃薑黃粉,宣稱可能療效包羅萬象,包括抗氧化發炎、抗癌、促進血液循環、減重降血脂等,所以市面常做成健康食品與藥錠,方便服用。另,冬天咖哩鍋也含薑黃粉成分,大量頻繁使用此類料理,可能增強藥物效果,增加INR導致出血風險。林明賢建議病人可以在門診時,先跟醫師討論那些健康食品可以安全使用,不隱匿附加藥物使用,規則生活飲食習慣,如此可讓心血管狀況穩定,也可避免突發出血風險,包括嚴重腦出血中風。所有健康食品要在安全規範與適量使用下,才能弊少於利。
-
2020-02-13 橘世代.健康橘
降血壓藥反引發高血糖!藥師:這兩種藥物最容易影響血糖失控
「我沒有抽菸喝酒,還固定運動,為什麼血糖還突然變高?」糖尿病友控制血糖很重要,但是不穩定的血糖值常造成民眾緊張,懷疑自己的糖尿病病情加重。藥害救濟基金會表示,雖然高血糖大多和飲食與運動等生活形態有關,但慢性病患者的某些藥物也可能造成高血糖,服用藥物時要留意自己的血糖值,並和醫師討論是否調整藥物。高血壓是國人常見慢性病,雖然可以透過藥物控制血壓,卻很少有人知道部分降血壓的藥物可能會減少胰島素分泌或阻抗胰島素作用,而體內胰島素長期分泌不足或作用受阻時,會導致高血糖。藥害救濟基金會藥師唐如意表示,根據文獻有幾個種類的降血壓藥物容易出現高血糖的不良反應:一、利尿劑:高血壓或水腫的病人常使用利尿劑來治療,其中thiazide類利尿劑或似thiazide類利尿劑,由於會影響內分泌和代謝,藉由減少胰島素分泌或增加胰島素阻抗性等可能的機轉,導致高血糖或出現糖尿病症狀及增加新發生糖尿病的風險。二、乙型阻斷劑:常用來治療心律不整、狹心症或高血壓的乙型阻斷劑,可能會影響血糖的變化。對於使用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如有同時使用乙型阻斷劑時,可能會導致發生嚴重低血糖的不良反應風險。此外,乙型阻斷劑也可能影響胰島素自ß細胞的釋放,或減少周邊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導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或增加新發生糖尿病的風險。但唐如意也提醒,雖然糖尿病患者及空腹血糖值過高或併有肥胖症、高血壓和高血脂等疾病的代謝症候群病人,應謹慎使用thiazide類利尿劑和乙型阻斷劑,但不可斷然停藥。可定期監控血糖,並在就醫時,告知醫師自己的症狀以及正在服用的藥物,以減少併發症或血糖過高的風險。【血壓系列延伸閱讀】。家中長輩突然血壓過低 千萬不能拖!。如何正確量血壓? 一定要知道的4件事。預防高血壓別再只吃堅果了! 專家建議3大重點。年紀大血壓高很正常? 醫:還是要控制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常運動、乖乖吃藥血糖還是高?當心是這些藥物在搞鬼
「醫生,我沒有抽菸喝酒習慣,還固定運動,最近血糖怎麼突然變高?」、「我一直按時吃治療糖尿病的藥,也改吃低脂和高纖的食物,但為什麼血糖就是一直降不下來?」不穩定的血糖值,常造成許多民眾緊張,懷疑自己是否罹患糖尿病或原有的糖尿病病情加重。 其實導致高血糖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與飲食及運動等生活型態有關聯,也可能因感染、壓力或發炎等疾病狀態而導致血糖過高,此外,有些藥物,例如:類固醇、抗精神病藥物等,已為人所知可能引起高血糖,但不少罹患慢性病者卻也很容易忽略。 像是高血壓是常見慢性病,很多人都知道可以透過藥物控制血壓,卻鮮少有人留意到部分降血壓的藥物可能會減少胰島素分泌或阻抗胰島素作用,而增加血糖過高風險,若未能及早發現初期症狀,使身體長期處於血糖過高的現象,便可能誘發糖尿病,或影響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 根據文獻指出,thiazide類利尿劑和乙型阻斷劑(β blockers),相較於其他種類的降血壓藥物,較易出現高血糖的不良反應,尤其是空腹血糖值過高或肥胖的病人,更是有較高的風險會導致糖尿病發生。 因此,對於糖尿病患者及空腹血糖值過高或併有肥胖症、高血壓和高血脂等疾病的代謝症候群病人,應謹慎使用thiazide類利尿劑和乙型阻斷劑,平日用藥除了要留意原有的疾病控制外,也要定期監控血糖,以減少併發症或血糖過高的風險。 為避免高血糖的危害,除了改善飲食及規律運動等生活型態的調整之外,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也要留意正在使用的藥物是否有導致高血糖的可能性,如服用可能引起高血糖的藥物,用藥期間要特別留意血糖的變化,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平日除應遵照醫囑規律用藥與監測血糖外,就醫時亦應告知醫療人員併用之藥品,若發生不良反應時,建議立即回診就醫,必要時依據醫囑調整治療藥物。 延伸閱讀: 吃對血壓自然降! 16種天然降壓食材隨時都能吃到 降血壓藥物 該清早服用還是睡前吃?
-
2020-01-15 科別.消化系統
醫師:避免菸酒咖啡因 遠離胃食道逆流
許多民眾有胃食道逆流症狀,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謝名宗今天表示,台灣約有25%的人有胃食道逆流,應該避免菸、酒、咖啡因的攝取,減少睡前宵夜,才能遠離胃食道逆流。謝名宗指出,胃食道逆流是許多因素加總的結果,包括體重、飲食習慣、藥物史、生活作息、壓力、食道賁門鬆弛、食道功能不良、胃排空、食道裂孔疝氣等。他說,胃食道逆流以藥物控制能改善胃酸的分泌,但若停藥,胃酸分泌恢復正常,症狀又會復發。謝名宗表示,胃食道逆流是全球盛行的疾病之一,2018年研究統計,全球盛行率14.8%。2011年台灣研究顯示,台灣約有25%的人有胃食道逆流,症狀包括胸口灼熱,溢酸感、胸悶、咳嗽、喉嚨異物感、氣喘等。胃食道逆流的檢查,胃鏡擔負重要的角色,除疾病診斷外,還可檢查食道憩室、嗜伊紅性食道炎和胃腸道癌症,這些疾病都有可能伴隨類似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若想遠離胃食道逆流,謝名宗建議避免抽菸、喝酒及咖啡因的攝取,巧克力和咖啡等都可能造成賁門鬆弛;另外,還要少量多餐,避免睡前消夜,適度放鬆和運動,減輕體重,生活作息要正常,夜間睡覺時,頭部稍微墊高,也能減少逆流狀況。
-
2020-01-12 科別.皮膚
治療乾癬重在穩定控制 勿求偏方傷身
冬天來臨,又到了乾癬好發季節。乾癬又稱為銀屑病,許多患者會有迷思,認為西藥久用對身體不好,反而尋偏方「求斷根」。但醫師表示,乾癬是一種慢性免疫疾病,因無法根治而會反覆發作。目前並無特效藥,醫師表示最好的方式是對症下藥,穩定控制疾病,千萬不可誤信偏方,花錢又傷身。免疫失調致發炎 易生併發症日前舉辦的「癬中求勝」講座,邀請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與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鐘文宏、義大醫院皮膚科主任劉懿珊與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現場200位病友及家屬參加,不少是與乾癬抗戰超過十年的病友帶著問題前來,醫師現場分享乾癬常見的治療迷思以及如何從發炎上游對症下藥。鐘文宏表示,乾癬又稱作銀屑病,典型皮膚表現為紅斑、脫屑,盡早治療才能避免惡化。但因為這個疾病有個「癬」字,常被民眾誤以為會傳染,因而遭到汙名化,以致病情拖延。事實上,亁癬一詞來自日本,劉懿珊表示,乾癬是因自體免疫失調導致的「慢性發炎」疾病,由於皮膚受到免疫細胞攻擊而出現發紅現象,甚至刺激皮膚角質增生而脫屑。乾癬不只是皮膚病,而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疾病,除皮膚紅疹,若不及時接受治療,可能合併關節炎造成關節腫脹、疼痛、變形。另外,乾癬合併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機率也較高。誘發因子不同 輕重程度有別劉懿珊表示,乾癬成因不明,推測與遺傳有關,外傷、感染、壓力、內分泌和藥物也可能是誘發乾癬或使其惡化的因子。另外,不同地區亁癬患者的誘發因子也可能不同,臨床上看到北部患者多因天氣乾冷誘發,南部則多與肥胖相關。乾癬依據嚴重程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嚴重程度則依病灶面積而定。通常以一個手掌為單位,病灶面積大約三個手掌以下,為輕度乾癬,十個手掌以上則是重度乾癬。通常輕中度乾癬可使用外用藥膏、局部照光來治療;中重度乾癬則必須搭配口服藥物。亂食偏方 反覆發作當排毒黃毓惠表示,診間常發現,病人怎麼開藥都治不好,一問之下才發現病人誤信偏方食用含靈芝、牛樟芝成分的保健食品,反而過度激化免疫系統去攻擊自己的皮膚,使得症狀更為惡化。甚至還有病人認為乾癬反覆發作是「排毒」現象,而不願意到皮膚科就醫。鐘文宏說,上網搜尋「乾癬」二字,常常跳出許多中醫批評西藥「傷肝傷腎」的廣告,甚至公路上也常見大型看板,號稱「接受中醫調理三個月後,乾癬消退近九成」。但他強調,乾癬沒有特效藥、無法「斷根」,接受治療穩定控制病情是最好的方式,並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當中醫無效 還是得找皮膚科黃毓惠則表示,約20%至30%的病患同時接受中西醫乾癬治療,無論中、西醫,都要先確診並對症下藥,而非購買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偏方或保健營養品。若是中醫治療沒有起色或病情更嚴重,還是要回頭找皮膚科醫師,不可任由發炎反應不斷地進行。劉懿珊表示,醫療技術發展,若使用外用藥膏、局部照光和口服藥物仍無法改善症狀,可與醫師討論向健保申請使用生物製劑。生物製劑直接作用於乾癬的發炎因子,像是TNF-α、介白素17(IL-17)或介白素-23(IL-23)等,目前新一代藥物甚至可達到病灶接近消失的程度。但健保對生物製劑採取有條件給付,須為乾癬重度患者。也就是診斷超過半年、接受兩種口服藥各三個月及照光治療仍未改善,才可申請,同時有B型、C型肝炎及腫瘤的乾癬患者,也需適當評估後再使用,以免增加感染風險。劉懿珊和黃毓惠皆表示,乾癬不只是皮膚的疾病,對全身器官都有影響,包括併發心血管疾病、乾癬性關節炎等,若出現相關症狀,最好盡快就醫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切勿聽信偏方,延誤治療,影響學業、工作及生活品質。預防復發小叮嚀勿碰刺激食物 少吃甜食加強皮膚保濕 避免搔癢劉懿珊說,避免乾癬復發,除了使用藥物控制,也要維持良好生活型態,避免誘發發炎因子。飲食上避免飲用酒精、食用發霉或不新鮮食物、油炸食物。另外,甜食會導致身體發炎指數升高,也要減少食用。黃毓惠則表示,加強保濕可避免皮膚搔癢,洗澡後塗抹乳液,軟化角質後再擦藥,使藥物更容易滲透,可達到保濕和藥物治療的雙重效果。
-
2020-01-10 科別.腦部.神經
為三叉神經痛拔牙又開腦 靠精準定位手術重生
58歲鄭先生近年飽受三叉神經痛所苦,為此曾拔掉2顆牙、動過數次手術,仍痛不欲生。所幸靠精準導航定位搭配射頻燒灼治療,成功阻斷痛源,他形容這段抗病過程是「死而後生」。嘉義長庚醫院副院長暨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楊仁宗今天在記者會分享,鄭先生近10年飽受三叉神經痛之苦,曾誤以為是牙痛而拔掉2顆牙,也做過2次開腦微血管減壓術及2次伽瑪刀立體定位放射手術,仍無法改善疼痛。鄭先生表示,疼痛發作時相當痛苦,為了止痛甚至要靠酒精麻痺,但直到喝掉一整瓶烈酒仍痛苦難耐。楊仁宗說,三叉神經顧名思義有三個分支,分別掌管臉部上、中、下的感覺。造成三叉神經痛的機轉,目前認為是三叉神經在進入腦幹的區域受到血管壓迫,因而產生神經傳導短路現象。病人常因「臉部或牙齒疼痛」症狀,先至牙科就診,因治療無效後再轉至神經內外科接受治療。楊仁宗表示,唐朝第一美女楊貴妃,被詩人吳草廬形容「齒痛自顰眉,君王亦不怡,此疾如早割,何待馬嵬時」,應是中國史上第一個忍受三叉神經痛困擾的名人。三叉神經痛好發於50歲以上的族群,楊仁宗說,這是一種嚴重的面部疼痛,發作前常沒有預兆,但可由觸摸臉部、風吹、咀嚼、說話或刷牙所引發像電擊一樣的疼痛。治療三叉神經痛,首先為藥物控制,以抗癲癇用藥最有效,但當藥物治療無效,或長期使用藥物產生暈眩、肝功能受損等副作用時,就需考慮外科介入。楊仁宗表示,傳統開腦微血管減壓術有手術風險,年紀大或合併有內科疾病的患者較不合適;另一種方法為伽瑪刀立體定位放射手術,雖無傷口,但治療效果較差,醫療費用也較為昂貴。射頻燒灼治療術是一種簡單且值得推廣的治療模式,但要把一支細針放入腦內治療,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楊仁宗說,神經傳導路徑相當複雜,想精準定位神經傳導路徑止痛並非易事,結合核磁共振、電腦斷層影像及導航系統定位技術,醫師在病人局部麻醉下,只要將一根細針準確通過顱底橢圓小孔,放置到腦內的三叉神經節,再予以「射頻燒灼治療」,可迅速有效改善病人疼痛。但此術式也不是所有三叉神經痛的病人都有效且需部分自費。楊仁宗表示,有94%三叉神經痛病人可經此術式獲得改善,有6%可能因血管神經病變而沒效。手術有效的人中,有2至3成可能因神經會再生,5年內可能會復發。術後也可能會有臉麻的後遺症,但不影響生活、咀嚼和表情。
-
2020-01-09 科別.腦部.神經
吃飯、講話都痛 藥物控不住三叉神經痛得考慮外科介入
三叉神經痛對患者是一大折磨。有人不管是張口講話、吃飯、咬食物都痛不欲生,也有人誤為牙痛而拔掉2顆牙。嘉義長庚副院長暨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楊仁宗表示,在治療上,通常先以抗癲癇等藥物控制,當藥物治療無效,或產生暈眩、肝功能受損等副作用時,就得考慮外科手術介入。73歲高女士深受三叉神經痛折磨多年,吃許多藥都沒用,更瘦了好幾公斤。58歲鄭先生則飽受三叉神經痛十年,做過兩次開腦微血管減壓術及伽瑪刀立體定位放射手術,仍無法改善疼痛。而後兩人接受長庚醫院三叉神經射頻燒灼治療,症狀終於改善。長庚醫院今舉行三叉神經射頻燒灼治療記者會。收治上述兩患者的楊仁宗表示,三叉神經有三個分支,分別掌管臉部上、中、下的感覺,而造成痛的病因。目前認為是三叉神經在進入腦幹的區域受到血管壓迫,而產生神經傳導短路現象。但多數患者常先誤以為是臉部或牙齒疼痛,而先至牙科就診,經治療無效後才轉至神經內外科。楊仁宗說,據統計,三叉神經痛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全世界每10萬人口約4至13人罹患。發作前常沒有預兆,但可由觸摸臉部、風吹、咀嚼、說話或刷牙而引發如電擊般的疼痛。手術上,傳統為開腦微血管減壓術,但年紀大的患者較不合適;伽瑪刀立體定位放射手術雖無傷口,但治療效果較差,費用也較高。楊仁宗說,嘉義長庚醫院此創新結合核磁共振、電腦斷層影像及導航系統定位技術,醫師在患者局部麻醉下,將一根細針通過顱底橢圓小孔,放置到腦內的三叉神經節,再予以射頻燒灼治療,就可迅速改善疼痛。治療時間僅需10分鐘內,低侵犯性但有效、且無傷口產生,治療結束後患者即可返家,恢復正常活動。不過楊仁宗也表示,部分患者術後會臉麻,約2、3天消退;且因為神經會再長出來,部分患者症狀有可能復發。另外,據統計全世界6%是本身神經有問題,不是三叉神經問題,因此射頻燒灼治療也可能無效。此技術長庚已累計包括台灣、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等800多個成功案例,94%的患者在治療後,疼痛情形獲得改善;而做過開腦等手術後復發疼痛的患者,在接受射頻燒灼治療後,也有約85%患者疼痛獲得改善。
-
2019-12-30 橘世代.健康橘
橘世代如何存骨本? 醫:先從飲食、太陽下手
年過50歲後,若缺乏運動、飲食不均,容易因骨質疏鬆而跌倒。醫師建議,熟齡者應攝取足夠營養,並常曬太陽,此為預防骨鬆的不二法門;若有吃素者建議勿全素,以免長期缺乏肉類攝取而使蛋白質過少。中華民國骨質疏鬆學會常務理事、成大家醫科主治醫師吳至行表示,骨質疏鬆症是指因骨密度降低,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病症。骨鬆並無特殊藥物可治療,避免骨鬆最好的方法就是「預防」,如年過50歲的熟齡者,就得保存骨本、培養肌力。而要如何避免骨鬆,吳至行說,得透過飲食、曬太陽與運動來下手。飲食部分增加豆類、小魚乾、牛奶等鈣質,及肉類等動物性蛋白質攝取,來維持肌肉量;曬太陽則是每周日曬,增加體內維生素D3轉化,來促進骨質新陳代謝,但切勿選正中午太陽最強烈時,一次半小時內,以免曬傷。而健走、慢跑等適度運動也可增加肌力,是預防骨鬆最好的處方。吳至行也呼籲,熟齡、年長民眾飲食量以比年輕時少,需攝取充足鈣質把牙齒照顧好外,且勿因為怕三高、宗教等因素而不吃肉或吃全素,而缺乏蛋白質,以免肌少症、骨骼弱化。若骨質疏鬆較嚴重時,仍應詢問醫師,再進行藥物控制。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29 科別.皮膚
反覆慢性蕁麻疹 醫師:約二成可找到病因
8歲女童半年來卻反覆蕁麻疹發作,癢疹遍布頸部、軀幹及四肢,在診所治療服用口服抗組織胺及類固醇藥物控制症狀,但病程仍反覆發作未能緩解,向台南安南醫院兒科求診。兒科醫師賴以修進行抽血檢查後,發現甲狀腺素低下與促甲狀腺素偏高,再進一步做甲狀腺超音波,確診為「橋本氏甲狀腺炎」,補充甲狀腺素後,甲狀腺功能穩定,蕁麻疹消弭無形。30歲女護理師,一年來也是反覆蕁麻疹發作,病灶分布於身體及四肢,往往一個禮拜發作3、4次,期間也做過敏原測試,但未找到特定過敏原。因奇癢難耐,每次發作時皆使用口服或注射型抗組織胺治療後向賴醫師求助,經詳細問診及抽血檢測後,發現有高效價自體免疫抗體,確定診斷為自體免疫疾病-休格蘭氏症,也就是所謂的乾燥症。經免疫調節藥物控制乾燥症後,蕁麻疹不藥而癒。賴醫師表示,蕁麻疹依病程長短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前者通常是因為接觸到過敏原而引起,病程不超過6個禮拜,後者是指蕁麻疹反覆發作超過6個禮拜以上,以上兩名病人皆為慢性蕁麻疹的案例。賴以修說,有約二成的慢性蕁麻疹病人是可以找到原因的,包括自體免疫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乾燥症、類風溼性關節炎、第一型糖尿病、乳糜瀉等、甲狀腺疾病、慢性感染如胃幽門螺旋桿菌、A型肝炎、及C型肝炎等、特製食物含辛辣、發酵、及酒精成分者、甚至跟惡性腫瘤等都有相關。處置這類慢性蕁麻疹病人,賴以修表示,重要的是要找出發病病因治療,蕁麻疹自然就會痊癒。如蕁麻疹反覆發作超過6個禮拜,就要趕快諮詢醫師做詳細的檢查,找出根本病因才是上策。
-
2019-12-27 科別.心臟血管
運動後出現三症狀 正常孩子恐陷心律不整致命危機
心臟疾病已是我國十大死因第二名,尤其107年致死成長率直逼第一,兒童心臟科醫師提醒,孩童心因性猝死常見原因之一的心律不整,除先天性心臟病孩子容易有心律不整,即使是結構正常的小朋友也可能有心律不整問題,家長若發現孩子在運動後,容易胸痛、頭暈、心悸,就要特別留意。台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邱舜南說,正常人的心律是由右心房的竇房結啟動,傳到房室結、房室束,以及心室傳導系統使心室收縮,造成規律的心跳。心律不整的種類很多,只要不是正常竇房節啟動,或整個傳導系統有任何問題就會造成心律不整,包括心臟跳得太快、太慢、或不規則、甚至心跳停止。邱舜南進一步說明,有些心律不整是良性的,如竇性心律不整、心房早期收縮、結性節律、不頻繁的心室早期收縮等,臨床上不會有嚴重的症狀或併發症,也不需要任何的治療;病理性心律不整分為心搏過速及心搏過緩。其中病理性心律不整需要積極治療,邱舜南提醒,病理性心律不整輕則胸痛,頭暈,心悸,嚴重會暈厥甚至猝死,長期治療則以藥物控制或心導管燒灼治療,依據醫師評估,有些患者需裝置心跳律調節器治療,或考慮植入性心臟去顫器。若家中孩子在運動後,容易胸痛、頭暈、心悸,甚至曾在運動時暈厥,如果家族又剛好有心律不整病史, 甚至有年輕猝死家族史,建議帶小朋友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如心電圖及心臟超音波,輕忽不得。確診後需遵照醫師指示嚴格限制其運動,保持生活規律,避免上述誘發因子,同時小患者家屬應學會心肺復甦術以備不時之需。一旦有症狀立即送醫治療,並建議隨時身上備有疾病診斷,以幫助急診醫師處理,預防猝死悲劇發生。
-
2019-12-26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27歲女慶生狂嗑5天火鍋 竟「急性痛風」發作
最近氣溫驟降,許多民眾都會吃火鍋暖身,台中市豐原區一名27歲潘姓女子,體重高達83公斤,一連吃了好幾天火鍋,未料導致左側大腳趾紅腫熱痛,甚至半夜痛到難以入眠,到衛福部豐原醫院就診發現,竟是急性痛風發作。豐原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胡宗慶表示,痛風沒有分季節,但每年冬天卻是最多人求診,尤其天氣愈冷,急性痛風患者有增加趨勢,因為大家喜歡在冬天吃火鍋,卻不知道湯裡含有高含量的普林,當新陳代謝後成了尿酸,尿酸高時急性痛風也就容易發生。潘女雖沒有痛風家族史,卻因前陣子生日聚餐,與朋友們一連吃了5天火鍋慶生,造成尿酸值數高達8.7 ,一般女性6.5以下、男性7以下;潘女尿酸超過標準值,導致左側大腳趾紅腫又痛,急性痛風發作,經過藥物控制及飲食改善,痛風已獲控制。胡宗慶說,避免急性痛風發作,建議民眾吃火鍋時若想喝熱湯,可以先喝一開始煮的湯頭,因煮到後面火鍋料會愈加愈多,甚至肉片、海鮮也會一併加入鍋中,此時湯頭雖濃郁好喝,但普林含量也會增加,若持續喝湯,發生急性痛風的機率就會提高。
-
2019-12-23 科別.皮膚
乾癬的平日保「癢」 先擦乳液再擦藥
冬天來臨,又到了乾癬好發季節。乾癬又稱為銀屑病,是一種慢性免疫疾病,因無法根治會反覆發作。通常因為冬天氣候乾冷,或是亂吃補品等刺激性飲食,都容易發作。因此醫師建議,除了使用藥物控制之外,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也是治療乾癬不可或缺的一環。義大醫院皮膚科主任劉懿珊表示,乾癬是因自體免疫失調導致的「慢性發炎」疾病,皮膚受到免疫細胞攻擊而出現發紅現象,甚至刺激皮膚角質增生,而有脫屑的狀況。其成因不明,推測與遺傳有關,若父母雙方都罹患乾癬,則孩子約有30%的機率也會得到乾癬。此外,外傷、感染、壓力、內分泌和藥物都可能是誘發乾癬或使其惡化的因子。因此,皮膚癢時去搔抓便有可能造成外傷、感染,使乾癬更為惡化。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可在洗澡後塗抹乳液,加強保濕避免皮膚搔癢。然而一般民眾誤以為擦乳液會「形成保護膜」,阻擋外用藥物吸收,因此常先擦藥再擦乳液。她表示,乳液可軟化角質,因此最好先擦乳液再擦藥,使藥物更容易滲透,達到保濕和藥物治療的雙重效果。劉懿珊也表示,要避免乾癬復發,除了使用藥物控制,也要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避免誘發發炎因子。因此飲食上要避免飲用酒精、食用發霉不新鮮的食物和油炸食物。另外,由於甜食會導致身體發炎指數升高,也應避免。黃毓惠則表示,診間常發現病人怎麼開藥都治不好,一問之下才發現病人因認為乾癬是免疫疾病,而食用含靈芝、牛樟芝成分的保健食品,希望加強免疫力。但黃毓惠說,乾癬不是免疫功能低落而是太好而「引發內戰」,自己的白血球去攻擊皮膚造成發炎反應,因此靈芝、牛樟芝、人蔘這類食品反而會使乾癬變嚴重,千萬不可誤信偏方食用。
-
2019-12-22 科別.心臟血管
誤以為正常老化而忽視 這病是所有心臟疾病的最終結局
50歲王姓男子從事貿易商中階主管,近年經常至中國出差外,並常需應酬,雖每年健檢,血糖血壓不正常也不在意;直到去年冬天時雖覺得心臟部位出現疼痛、無力、喘不過氣感,但拖了半個月後才在當地就醫,發現是心臟衰竭,心室射出率僅剩25%,經緊急置放心臟支架後仍覺得喘,今年初返台接受醫師進一步治療。收治王姓患者的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表示,心臟衰竭是所有心臟疾病的最終結局,部分患者在初期時症狀並不明顯,常會有容易喘、咳嗽、疲累,較為嚴重時則出現上氣不接下氣、呼吸困難、水腫、心悸等問題,但多數患者在出現上述症狀時,因仍可活動,因此不易察覺;特別是年長者,常誤以為是正常老化而忽視,以致病況惡化而耽誤黃金就醫時間。心臟如同身體內的幫浦馬達,負責打出足夠的血液量供各器官使用,以維持身體功能。而心臟衰竭即為心臟幫浦馬達因某些因素,導致功能下降,沒有能力打出足夠血液量來供應身體需求,導致身體產生不適。吳彥雯說,心臟衰竭的好發族群上,以65歲以上老年族群為主,但近年有年輕化趨勢。據統計,年齡55歲以下族群約有4%的機率會罹患心臟衰竭,像她的門診中心臟衰竭患者青壯年反而較多;而除了家族史外,若患者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三高,長期抽菸、喝酒等,都是心臟衰竭高危險群。在相關檢查上,吳彥雯說可透過心電圖、胸部X光、心室射出率等檢測。心室射出率代表左心室打出多少血液,射出率60%代表每次心跳會有左心室血液總量的60%被打出,一般民眾正常值應在60%間,若低於40%則過低,可能出現心臟衰竭。而像王男是冠心症引起的心臟衰竭,且過了快半個月才就醫,已錯失治療黃金期,致血管堵塞嚴重,使心室射出率僅25%,當然會身體不適、喘不過氣。吳彥雯說,王男今年初回台來亞東就醫時,在她與心衰竭中心團隊給予防血栓、降血壓藥物,加上復健、戒菸、正常作息等三個月後,心室射出率從25%升至40%外,透過定期回診追蹤,喘與疲累的部分改善,王男也重拾工作。吳彥雯說,心臟衰竭雖無法完全治癒,但可藉由早期發現治療,加上生活方式改變、藥物控制、手術等,仍可以維持好的生活品質。
-
2019-12-21 新聞.健康知識+
感冒分2種 專家教你搞懂病毒型與細菌型有何不同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上周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約9.2萬人次,相較再前1周上升21.2%,10月統計至今,已有11人死亡。由於近來天氣明顯變化,免疫力若不好,很容易罹患流感或感冒,雖然名詞看起很像,症狀也相似,嚴重性卻不同,如果將流感誤判成一般感冒,很有可能引發重症死亡。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陳敏恭表示,「感冒」與「流感(流行性感冒)」名詞看起來很像,讓許多民眾誤會,覺得症狀與嚴重性差不多,但就正常體質普通人而言,感冒可能3天左右症狀會開始緩解;但流感則不同,症狀來勢洶洶,不舒服感覺明顯劇烈,而且康復所需時間也會比較長。 就一般感冒而言,症狀大部分是喉嚨痛或流鼻水,嚴重一點有少數仍然可能高燒,但流感則非常不同,疾病症狀非常猛烈,同樣容易咳嗽外,也經常伴隨高燒與全身性肌肉痠痛等,高風險族群如年長者、免疫功能不足、慢性疾病患者、嬰幼童等,罹患流感具有一定死亡風險,即時診斷就醫非常重要。 陳敏恭進一步說明,如果得到流感,目前台灣主要用藥分別是克流感與瑞樂沙,藥物可以針對流感病毒作用,希望減緩症狀同時縮短病程。想要不得到流感最好方式,就是施打流感疫苗,每年疾病管制署都會有公費疫苗,給高風險族群施打,如果沒有公費資格,居家附近診所也可自費施打,在流感病毒入侵身體前,先讓免疫系統認識每年的流感病毒特徵,可以大幅降低感染機率,就算流感病毒入侵身體,由於免疫系統已經做好準備,引發重症風險也能減少。 臺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醫師黃立民補充說明,雖然流感與感冒都是上呼吸道受病毒感染,但流感就是非常強的感冒,病毒型態非常強悍,攻擊人體的傷害又快又猛,也因為發炎反應強烈,容易併發其他重症,而且散布力也強,容易在引發群聚感染;而一般感冒病毒攻擊力道相對流感病毒則小很多,身體比較能反應抵抗,所以症狀就較為輕微。 病毒經常轉變特徵,身體要不斷重新認識,才能有效對抗。陳敏恭解釋,流感疫苗必須每年施打,讓免疫系統先認識每年流感病毒特徵,預先做好準備,大概需要10至14天才會產生抗體,所以流感疫苗一定要在流感開啟前先行施打,否則等到流感高峰時,身體不見得有足夠抵抗力對付。 另一方面,感冒雖然症狀沒有那麼嚴重,但也需要良好治療,不同類型感冒,醫生有不同處置方式。一般病毒感冒沒有特效藥,醫生會給予支持性療法,喉嚨痛給消炎止痛藥、流鼻水給予鼻水藥,痊癒要看免疫系統強弱,及個人休息與水份的補充。 黃立民指出,病毒型感冒有沒有特效藥,要看症狀嚴重度與市場需求,流感由於症狀嚴重,病患急需藥物控制疾病,如果流感不馬上壓制,患者本身危險性很高外,也很容易導致別人感染,造成群體散布;反觀一般感冒由於傷害度較低,身體很快就能復原,因此市場需求不大。 陳敏恭補充,口腔中其實有許多細菌寄生,平時抵抗力充足,外層黏膜強度夠時,身體與微生物能夠保持平衡,但是發生了一般病毒型感冒,身體抵抗力會受影響,口腔黏膜也容易受損,讓細菌有機會趁機入侵,也就造成第2波感冒,如果醫生診斷發現細菌型感染,就會開立抗生素治療。 經常有病患覺得,同一間診所看了2次病都沒好,到第2間診所看3次病才好,可能是第1間診所醫術不好。陳敏恭強調,感冒病症強弱會因病源不同有異,並且身體要認識病毒產生抗體,需要一定時間,會引起稍微發燒,時程按個人免疫能力而定,小孩大致需要3至6天,大人則是2至4天,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延伸閱讀: 好像快感冒了! 該喝薑茶還是吃維他命C? 流感疫苗開打! 3情形應評估後再接種
-
2019-12-15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該放支架嗎?
2019年11月發表的研究顯示,慢性穩定性冠心症的心臟病病人,就算已經中到大面積(>10%)缺血,也可以不急著裝支架或繞道手術。這研究是在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年會時,由紐約大學霍克曼醫師Judith Hochman在大會中發表的,它是美國官方(美國國家健康署NIH跟國家心臟肺臟血液學會NHLBI)用超過十年的時間,花了一億美金所做的研究,有37個國家的5179個病人、320個導管中心參與。研究將病人分為兩組,兩組都使用非常正規的藥物治療(幾乎每個病人都使用他汀的降血脂藥物,其中三分之二使用高劑量),一組只用藥物,另一組除了用藥,還安裝血管支架或是開刀,病人平均追蹤超過四年。主要的結論,就是在這些中大面積缺血的穩定性冠心症病人,放支架或開刀不能讓人活更久,不能預防心臟病發作,但可以減少症狀。這裡說的穩定性冠心症,指的是兩個月內症狀都很穩定,如果是最近才開始的胸悶胸痛氣喘,或是最近開始運動耐力變差的病人,屬於急性冠心症,就跟這篇研究無關,需要立即就醫。在急性冠心症時,放支架是救命的必要措施,可以減少死亡率,提升生活品質,減少日後心臟衰竭的可能性。對急性心臟病發作的人來說,支架不但要放,而且要愈快愈好。這篇研究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支架或開刀組在第一年時心臟病的機會稍高,但是到了四年時,心臟病的機會就稍低,兩者都沒有到達統計學的意義,也許時間更久以後會有所差異,但目前還看不出有何不同。其實2007年COURAGE的研究就發現,穩定性冠心症的病人只要按時吃藥、嚴格控管生活作息,效果與裝設血管支架無異。但十二年前那篇研究結果出來時,許多人攻擊它說參與研究病人的病情不夠嚴重,所以參考價值不大。這次的這一篇,把中到大面積缺血的病人都列進來了,還是類似的結論,就是穩定性冠心症的病人,不管缺血區域的大小,都還可以先用藥物治療,不需急著裝支架或是血管繞道。心肌梗塞有五種類型,少數屬於跟猝死、介入治療跟心臟繞道相關的後三型;1/4的人屬於第二型,是在需求增加(像敗血症、大出血…)時發生;七成以上的心肌梗塞屬於第一型,與血管壁有關,而跟血管狹窄程度無關。我喜歡用「土石流」來解釋這一型的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是土石流,血管是公路,心肌梗塞時是血管壁出問題,產生的血栓塞住血管內徑,就像土石流是山壁坍塌堵住道路,兩者都不是中間的路不通引起的。放支架,是修公路,單單靠修公路,是不能預防土石流的,預防土石流靠的是水土保持,反覆的研究都告訴我們,預防心肌梗塞,主要靠的是控制三高、抽煙……這些危險因素,而不是靠放支架。在美國每年有三十到五十萬個支架手術(台灣約三萬多),在美國放支架的病人,大部分屬於急性心臟病,只有1/5是屬於慢性穩定性冠心症的病人。在這些穩定性冠心症的病人中,以前大家覺得小面積缺血時先吃藥,只有當症狀無法用藥物控制時才考慮裝支架,中大面積就要處理。但這篇新的研究告訴我們,在這些慢性穩定性冠心症的病人中,就算已經中到大面積(>10%)的缺血時,也可以不急著裝支架或繞道手術。
-
2019-12-15 科別.兒科
兒童有氣喘 勿擅自停藥
台灣氣喘盛行率有上升趨勢,也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小一男童謙謙在3歲被診斷患氣喘,卻未依規則使用氣喘藥物控制,經常掛急診。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表示,兒童要遠離氣喘其實不是難事,只要別擅自停藥、居家環境要定期整理,都能有效改善,近日天氣轉涼,謙謙氣喘也未再發作。研究報告顯示,台南國小學童氣喘盛行率由2008年10.7%爬升到2012年11.7%。就讀小一的謙謙在3歲時因反覆喘鳴,被診斷為氣喘,這幾年來常因感冒發燒就出現咳嗽、喘鳴甚至呼吸急促,常須至急診報到,今年也有多次氣喘急性發作,後來急診醫師使用藥物控制急性症狀並轉至門診。奇美兒科部主治醫師陳威毓指出,經檢查發現謙謙屬於典型的過敏性氣喘,但沒有規則使用氣喘藥物控制,他除開立保養型的吸入型類固醇,同時也衛教謙謙的母親應保持家中通風,定期整理居家環境。一般家中常見的塵蟎過敏原須清除,像塵蟎最常生長在枕頭、棉被等寢具,地毯、窗簾以及絨毛玩具等,都必須經常清洗更換。陳威毓說,兒童或青少年時期氣喘若反覆急性發作,會增加長大後的成人型氣喘的風險,病童、家長及醫護人員需要相互配合、討論治療計畫。
-
2019-12-13 養生.抗老養生
45~59歲是健康關鍵期 謹守「二八法則」讓你更長壽
從人體健康角度來看,45歲到59歲是身體機能容易出現問題的年齡,這個年齡段的身體新陳代謝開始緩慢,人體免疫力也逐漸走下坡路,可謂是人生健康的關鍵時期,如果保養得好便會如年輕人一般越活越年輕;如果保養不當,不僅疾病纏身也為生命埋下隱患,此時需要怎麼做才能遠離疾病,確保長壽呢?這裡不妨從醫學角度來探討養生的二八法則:(1)飲食:二分細八分粗關於飲食,要做到“二分細八分粗”,不可以吃的太精細,要多吃粗糧。粗糧則可以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營養,同時富含豐富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有很強的吸水性,吸水後可以膨脹數倍,使大便變鬆變軟,同時加速腸道的蠕動,減少體內毒素在腸道內分解和停留的時間,有利於身體健康。(2)穿衣:二分涼快八分溫暖嚴寒的冬季溫度非常的低,我們一定要根據天氣的變化而及時添加相應的衣物,切不可以為了苗條好看而穿得太少,尤其要做好保暖工作的部位有腳掌、關節、以及腹部,寒氣一般會從腳掌和腹部進入到身體,如果這兩個部位沒有做好保暖工作,就會易於感冒,如果受寒的部位在關節部位,那麼情況就會更為嚴重,很容易在日後出現關節炎、關節痛等後遺症。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穿衣不可過於保暖,不要穿得太厚太多。因為衣服穿的太多太厚,不容易散熱,一旦體溫出現變化,很容易受涼感冒。此外,衣服穿的太多太厚,會降低人體抗寒能力,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人反而更易生病。微寒可以刺激人體,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人體全身臟腑氣血的運行,可增強機體的抗寒能力和免疫力。所以,在穿衣這個事情上,要講究“二分寒八分暖”。(3)疾病:二分治療八分調理很多時候,都是疾病已經到來時,人們才開始手足無措地去接受醫生的治療。其實對於疾病,應該要做到“二分治八分防”,在中醫中叫做“治未病”。“治未病”不僅告誡醫者應對患者病情明察秋毫、未病先防,也啟示我們在疾病未生之前,做到早期干預、扶正以祛邪。比如冬天很多人容易得心腦血管疾病,以腦梗為例,一旦發病,第一時間去醫院治療,確定用藥方案,然後需要長期藥物控制病情,預防復發,這同時,除了二分治療之外,八分的生活調理格外重要,包括飲食作息、康復鍛煉、心理調節都不容忽視。(4)吃飯:二分飢八分飽民以食為天。對於吃飯這個事情,我們要講究“二分飢八分飽”。飲食不能過飽,否則使胃無法蠕動,影響消化吸收,下頓吃飯就沒有胃口。如果在飢餓狀態下飲食,不論吃什麼菜味道都好。此外晚上一定不能吃得過飽,因晚上要睡眠了,如果吃得過飽,不但胃感到不舒服,而且影響睡眠。晚上吃多了,容易造成肥胖,肥胖又容易導致各種疾病。總之,45歲到59歲是長壽的決定期和黃金期,在這個階段,我們要做到“二八”法則,飲食、穿衣、吃飯等要講究一個度,對於疾病則要講究“治未病”。只有做到這些,我們才能健康下半生。作者簡介:藥師方健,大陸三甲醫院副主任藥師,原文取自《搜狐網》
-
2019-12-11 醫聲.肝病清除
C肝篩檢/拚C肝治療 別忘了B肝
C肝新藥上市翻轉過去治療困難,讓「消除C肝」成為重點政策,但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提醒,別讓肝病治療顧C肝、失B肝。專家指出,B肝健保用藥條件對部分患者較嚴苛,無肝硬化者治療三年後也必須無條件停止給付,臨床偶見患者停藥後嚴重急性發作,期望健保能放寬給付條件。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B肝和C肝防治一樣重要,B肝無法治癒,部分患者必須持續投藥,但由於施行新生兒接種疫苗政策,B肝新病人有減少的趨勢。李伯璋指出,歡迎相關學會提出B肝給付修正建議,健保署將進一步討論。B、C肝防治一樣重要肝策會長高嘉宏說,過去C肝只能用干擾素,加上口服抗病毒藥物雷巴威林輔助,步驟多且副作用高。直到全新口服藥物上市,各期別C肝患者皆可治療,副作用少且病人接受度高,療程二至三個月,治癒率甚至高達98%。高嘉宏說,C肝治療因此成為重要話題,健保從有條件給付新藥,轉變為是否肝臟纖維化,只要C肝病毒陽性,就可納入治療對象。肝策會也將推動多年的「全民回肝」計畫改為「全篩全治救肝單」,擴大C肝篩檢與治療。另外,衛福部長陳時中喊出「2025消除C肝」,不只醫學中心動起來,串聯鄰近基層診所的雙向轉診制度,共同投入C肝治療。今年稅制調整後,基層診所也積極參與。衛福部明年更擬編82億元,造福六萬名感染者。找出感染者 需地方援手但找出感染者是篩檢工作的挑戰。高嘉宏說,C肝病人以高齡者為大宗,當交通不便又無人接送,他們不可能走進醫療院所做篩檢。有醫院安排「外展門診」,希望提供一站式篩檢,抽血後立即看結果,確定感染就開藥。「這其實相當辛苦。」高嘉宏解釋,外展門診需要人力,若沒有抽血驗到病毒陽性,也無法獲得健保給付。此外,深入村里家戶其實更好,但對醫院團隊是艱困挑戰,有賴地方政府奧援。高嘉宏建議,應再多編列媒體預算,宣導C肝治療的重要,且宣導必須「接地氣」,有人力、有錢、有正確衛教資訊,才有可能找到隱藏在社區或偏鄉的感染者,達成消除C肝願景。但高嘉宏也指出,即便衛福部編列不少C肝治療預算,大部分投注於昂貴的藥物給付,而非預防篩檢和個案管理的支持。以台大醫院團隊為例,個管師僅一人,但必須追蹤將近八千名的B、C肝患者。此外,有的地方政府和民間團體為篩檢派出人力、付出財力,但篩檢資料仍需好好整理運用,避免重複篩檢的浪費。健保給付 對部分患者嚴苛消除C肝固然重要,但高嘉宏提醒,B肝治療也不可忽略。高嘉宏指出,B肝與C肝治療條件不同,B肝目前僅能藥物控制、無法治癒,但健保給付對部分患者嚴苛,例如要求患者肝功能指數(GPT)大於兩倍以上,且超過三個月。患者若纖維化明顯,但肝臟發炎情形不高,很難達到給付條件。此外,健保給付也規定部分患者治療三年後,若無肝硬化即無條件停藥。「臨床偶見患者停藥後嚴重的急性發作,甚至發生猛爆性肝炎。」停藥後 3至4成復發高嘉宏說,認真服藥的患者大多不會復發,但停藥半年,臨床發現有三至四成復發風險。若病人擔心復發改自費用藥,每月至少三千元,長期對患者是負擔。他建議修正健保給付條件,例如B肝表面抗原低到一定程度再停藥,降低復發風險。除了不要顧C肝、失B肝,高嘉宏也特別提到「脂肪肝」防治,由於與生活皆習慣較有關係,有必要從減重、飲食控制和運動處方下手,降低脂肪肝對健康的危害。高嘉宏說,「這是我們的長遠目標:打造一個沒有肝病的美麗島。」 編輯推薦 別再將錢尿到馬桶裡!維他命只是創造「很貴的尿液」 羽絨衣手洗還是丟洗衣機?日本家事達人:脫完水放這個,衣物更快乾
-
2019-12-08 科別.耳鼻喉
自購鼻噴劑治過敏性鼻炎?醫警告可能導致不可逆傷害
改善惱人的過敏性鼻炎,第一步必須先找出過敏原,降低過敏的發生率;第二步要改善環境,調整生活習慣,加強運動增加免疫力;第三則是需要妥善的藥物控制,若已嚴重到藥物無法控制,部分可以透過手術來改善。不過醫學上,尚未有能根治過敏性鼻炎的方法,調整環境以及增強免疫力、定時用藥控制,才是根本之道。初期治療:抗組織胺+類固醇噴劑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陳榮哲表示,過敏性鼻炎的用藥,初期皆會先給予第一代或第二代的抗組織胺,緩解打噴嚏流鼻水的症狀,同時配合使用局部類固醇噴劑,當打噴嚏流鼻水的症狀緩解後,只要定期使用類固醇噴劑即可。近年發現第一代的抗組織胺會有嗜睡的問題,第二代則不會,開立處方時,皆以第二代為優先。進階治療:口服類固醇 謹遵醫囑使用上述方法沒辦法緩解症狀時,可能會使用到口服類固醇,陳榮哲說,口服類固醇的劑量較高,也不會開立太長的時間給予患者服用,而且口服類固醇不適合有糖尿病、結核菌患者使用,其產生的副作用會大於治療效果。陳榮哲說,臨床上最常遇見家長們疼惜孩子,不願讓孩子使用類固醇,但現在的噴劑類固醇,劑量低且幾乎沒有副作用。控制過敏性鼻炎是一場長久戰,治療過程中很常遇見的狀況是,一旦控制穩定、家長就放棄使用,一旦放棄使用,藥效還沒有完全發揮時,就可能前功盡棄。此時可能得加強藥物的劑量以及頻率,來達到原本該有的效果。也有患者嚴重拖延後,進而出現鼻竇炎、鼻中隔彎曲等問題,必須手術才能改善。手術治療:非永久、副作用多 須經完整評估陳榮哲說,現階段的手術方式主要都是改善鼻塞,對於改善打噴嚏、流鼻水的症狀有限。手術方式目前有鼻翼神經切除術,可改善鼻子搔癢感、打噴嚏等,只是開刀的部位會使眼睛出現永久性乾澀等副作用,另鼻翼也可能再長出來。另有電燒手術,可解決鼻息肉問題,改善鼻塞。過敏性鼻炎中,最常見的鼻中隔彎曲,會造成下鼻夾肥厚、鼻肉腫大等,進而產生鼻塞,可透過切除術將其切除。但不代表不會復發,這些都必須透過完整的診斷與評估,在治療效果大過於副作用下,才建議執行。常用鼻噴劑 恐致不可逆傷害陳榮哲說,過敏性鼻炎的患者中,最擔心不就醫、直接購買坊間的鼻噴劑,這類的鼻噴劑通常是血管去充血劑,標榜不使用類固醇,該款產品去鼻塞的效果極佳,說明書上皆會寫「不建議連續使用超過五天」,但一般民眾不太看說明書。當使用第一次有效時,就會噴上癮,一旦噴上癮會出現更難治療的「藥物性鼻炎」。藥物性鼻炎會對鼻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得用更強的藥改善,若使用鼻噴劑的時間愈長,就必須接受手術才有可能改善嚴重鼻塞的問題,連帶也必須承擔手術後的副作用。過敏性鼻炎照護1. 規律用藥,遵從醫囑。2. 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可以使鼻粘膜血管收縮,降低鼻塞的症狀。3. 平時用溫熱毛巾敷鼻腔,其濕度、溫度都可以增加微血管的收縮。4. 經醫師建議,也可以透過洗鼻改善症狀,幼童使用洗鼻器時,建議由家長協助。5. 平時的生活應保持穩定情緒,避免焦慮等,讓身心靈平衡,也是增強免疫力的方法之一。
-
2019-12-01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小丑」 談憂鬱症與排尿障礙
「醫師,我很頻尿,昨天晚上起床十幾次,一夜都沒睡快崩潰!」說話的是一位中年女性,可能因為長期失眠,眼眶凹陷,眉心揪成一團,刻出深深的皺紋。「症狀多久了?」我問。「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她說,「多年來我照顧生病的母親,去年她走了,就剩下我一個人,開始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常常有不好的想法,最近又頻尿、夜尿,看醫師都說我是膀胱過動症,可是吃藥沒效……」我在她眼中看到深沉的悲哀。經訪談並徵求病人同意後,轉介至身心科,確診為憂鬱症。患者憂傷無助的眼神,在最近一部熱門的電影《小丑》男主角的眼中也看過。《小丑》(英語:Joker)是2019年的美國電影,甫上映就獲得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奬,並獲影評以及票房的雙重肯定,賣座超過10億美元,成為影史上最賣座的R級(限制級)電影。《小丑》有什麼魅力?說實在的,這是讓我看了感到非常沉重的電影。男主角小時候受到母親同居人的虐待,有嚴重精神方面的困擾,為了生計,擔任社會底層的廣告小丑,卻備受言語,肢體的暴力霸凌,最後在陰錯陽差之下鑄下大錯。男主角菲尼克斯為了這角色爆瘦20多公斤,精湛的演技讓這個孤獨、敏感,飽受折磨的邊緣人呈現在我們面前,那絕望的眼神讓觀眾也彷彿進入深沉的痛苦。憂鬱症與恐慌症是常見的精神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憂鬱症將成為2020年造成人類失能疾病的第一名。憂鬱症盛行率約12%,女性發生比率較高,依統計來看,台灣有超過兩百萬憂鬱症的患者。快速變遷的世界讓大家越來越焦慮。是否有憂鬱症呢?不妨參考美國精神醫學會所頒行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V)。1.幾乎每一天,整天都處於憂鬱的情緒。2.明顯的失去興趣或喜悅感。3.明顯的體重減輕或增加。4.失眠或是睡眠時間過多。5.思想或是肢體活動變得過於激動或是緩慢。6.幾乎每天都感到疲倦。7.幾乎每天都感到「沒有價值感」,或是過度的罪惡感。8.思考或專注度減退。9.反覆想到死亡,或是輕生念頭。上述症狀中,第一項或第二項必須至少有一項成立,再加上其餘項目成立的總數超過五,且持續時間超過二周,很可能有憂鬱症。建議盡快至身心科(精神科)診治。除了情緒困擾,憂鬱症也經常伴隨生理上的變化,例如:失眠、厭食與排尿障礙。根據日本學者的研究,憂鬱症族群25.9%有排尿障礙,其中最普遍的是膀胱過動症,特徵是急尿、頻尿、尿急時漏尿。在治療方面,當精神狀態不穩定,單方面以藥物控制排尿症狀效果有限,因此,與精神科同時進行治療,有比較好的效果。「精神病最痛苦的,就是別人總希望他們假裝自己正常。」這是小丑口中說出的沉痛句子。電影中,那些施加霸凌的人在小丑反擊下化為灰燼,受到欺壓的高譚市市民紛紛戴上小丑的面具站上街頭,以火光與暴力抗議,然而在激情與破壞之後呢?何時能得到救贖與平靜?電影中沒有給予答案,我們能做到的是如電影中的那個侏儒,以溫暖與同理心看待與我們不同的人。在人不如意的時候,適時給予援手,或許能夠減少一些遺憾。(本文承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身心內科吳佳錚主任提供資料,僅此致謝)
-
2019-11-29 科別.呼吸胸腔
台商久咳不癒竟是肺癌 醫師:久咳超過8週應盡速就醫
一名年近40歲的台商,長期慢性乾咳,本身患有胃食道逆流、鼻涕倒流,某天突然聲音沙啞,就醫檢查發現其左邊聲帶麻痺,進一步胸部X光檢查竟確認罹患肺腺癌,癌細胞已轉移至胸腔內的淋巴,壓迫了左邊神經引起聲帶麻痺。其實,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等都可能引起久咳,臨床上也常有患者偶然發現肺癌等其他疾病,因此,若久咳超過8週,應尋求胸腔科醫師診治。久嗽沒好日子過8週以上 沒改善應找出原因咳嗽是身體的保護機轉,慢性咳嗽是指咳嗽症狀持續8週以上沒有改善,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有患者咳嗽至昏倒、肋骨斷裂等,故過度咳嗽時應盡快找出原因,以對症治療。筆者於問診中最常見久咳不癒的病因,包含鼻涕倒流(上呼吸道咳嗽症候群)、氣喘、胃食道逆流為最大宗,另外剩下一成為感染,例如:肺結核、百日咳、肺膿瘍等,再來是因高血壓藥和血糖藥所引起。至於其他肺部原因,包含:氣管擴張症、細支氣管炎、肺癌、非氣喘性嗜伊紅性之氣喘炎等、類肉瘤、菜瓜布肺和其他慢性肺部疾病。鼻涕倒流、氣喘、胃食道逆流也是常見慢性咳嗽兇手針對慢性咳嗽如何治療,筆者認為鼻涕倒流可用抗組織胺、類固醇、鼻噴劑或鼻黏膜消腫藥物;過敏性氣喘則可透過吸入性氣喘藥物控制,梅雨季也盡量控制室內溼度至50%~60%;胃食道逆流則可服用胃酸抑制劑,感染性疾病利用抗生素治療即可,其他情況也可使用止咳藥。另外,抽菸患者也常久咳,因吸菸刺激氣管,造成慢性發炎而引發咳嗽,只要戒菸就可以改善;老菸槍則要注意慢性阻塞性肺病,其肺功能已退化變差,必須長期使用氣管擴張劑治療。久咳揪病因 胸部X光檢查最重要「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才是治好慢性咳嗽的關鍵。」久咳超過8週,可請胸腔科醫師進行胸部X光、電腦斷層、肺功能檢查、痰液細菌培養和氣管鏡或鼻鏡等檢查,其中又以胸部X光檢查最重要。上述常見慢性咳嗽病因雖無法據此診斷,卻可以排除肺炎、肺結核、肺癌等可能。除上述案例,也有一名患者誤以為自己感冒沒好,咳了將近4個月,主要症狀是乾咳、喉嚨有痰。經醫師檢查後發現,是鼻涕倒流引起,也在X光檢查中意外發現肺部結節,幸運在初期檢測出肺腺癌。正確診斷對症下藥 以下警示症狀要注意病患就診時應告知醫師,是否有咳血、咳痰或呼吸困難、發燒、聲音沙啞、反覆同部位肺炎感染、呼吸困難、胃食道逆流、體重減輕等警示症狀,並主動告知職業與工作環境、是否有抽菸等危險暴露因子,或者用藥資訊(尤其是血壓藥和血糖藥),方便醫師正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