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6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自律
共找到
510
筆 文章
-
-
2021-10-13 養生.聰明飲食
劉德華早餐吃燕麥片30年!一篇文告訴你,燕麥片減肥法的祕訣
60歲的娛樂天王劉德華,多年來維持好身型與帥氣外表,自律性極高的他,曾在娛樂節目中坦言,他早餐吃燕麥片跟優格,長達30年。無論劉德華待在什麼地方工作,他都會帶著燕麥片。根據外媒《Business Insider》報導,燕麥片確實有促進健康和減肥效果,但是要正確吃燕麥片,否則當心,食用方法不正確,越吃越胖。燕麥片減肥法一、燕麥片的營養成分:燕麥片含有纖維、複合碳水化合物、植物性蛋白質的混合物。二、燕麥片的健康益處:1.飽腹感並且幫助排便:內含膳食纖維,尤其是可溶性纖維,可以軟化大便,讓大便更容易排出。2.控制血糖上升:燕麥片是低升糖指數(GI)食物。低GI意味著,燕麥片可以防止血糖在飯中和飯後飆升,這有助於更長時間地抵抗飢餓。並將血糖保持在健康範圍內,尤其是對於糖尿病患者,可以預防心臟病等長期併發症。燕麥片的GI約為55,比全麥麵包低約25點。3.可能助於增強免疫系統:一種可溶性纖維,β-葡聚醣,存在於燕麥片,有助於活化抵抗感染的細胞。三、如何正確吃燕麥片減肥?1.不要添加過多的糖和調味品:在燕麥片中添加一些甜味可能會讓燕麥片更好吃,但是熱量會迅速增加。或許可以在燕麥片上面,撒一些藍莓。2.注意攝取份量:其實燕麥片的熱量很高,而且碳水化合物含量過高。這可能會干擾減肥。但對普通大眾來說,一天攝取一小杯燕麥可能沒問題。3.遠離調味燕麥:調味燕麥通常添加對身體不健康的加工糖。4.進食速度宜緩慢:慢慢進食燕麥片,否則身體可能很難處理所有纖維,並導致腹脹、便秘和胃痛。人們可以每周吃兩到四次燕麥片,然後逐漸增加到每天食用。
-
2021-10-1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更老和自律神經有關!權威醫揭原因
自律神經協調就能返老還童?你覺得自己比過去更容易疲勞;或是生活習慣沒變,但皮膚卻變得很糟;以及明明以前不在意的事,現在卻動不動就覺得煩躁嗎?有些人覺得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變老」才出現的,但有些人明明年紀相仿,看起來卻很年輕,過得健康又有活力。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自律神經。自律神經若是協調,胃腸就能順利地吸收營養,血液的品質也會跟著上升,肌膚與頭髮便能保持光澤,沒來得及吸收的營養也不會囤積成脂肪。換言之,自律神經協調的人不管是外表還是體質,都會比實際年齡來得年輕。根據我們診所的資料顯示,男性自三十多歲後,自律神經的活躍度每十年會減少百分之十五。年輕時,就算自律神經因為稍微操勞一點而失調,副交感神經也能立刻讓自律神經恢復正常,所以當我們越來越老,就有必要努力讓自律神經保持協調。具體來說,就是讓衰退的副交感神經提升活力,如此一來,就能預防免疫力下滑所產生的併發症,還能有效延緩老化。※ 本文摘自《自律神經超圖解:身體怪怪的,都是因為它?學會與最不受控的人體系統和平共處》。《自律神經超圖解:身體怪怪的,都是因為它?學會與最不受控的人體系統和平共處》作者:小林弘幸 譯者:許郁文出版社:創意市集 出版日期:2021/09/04
-
2021-10-09 新聞.健康知識+
別再汙名化「喝冰水」,好處其實超多!台大醫師告訴你:15個喝冰水的好處
考一考,你對「溫度」的迷思!Q1冷水澡和熱水澡,哪個對身體比較好?A:沖澡、泡澡用冷水或熱水,應該要以身體狀況與環境冷熱來考慮。年輕力壯的人如果為了鍛鍊身體,以冷熱交替沖或泡澡所施加的生理壓力訓練最強,次強的是只用冷水或是熱水。一般人熱水沖澡就好,如果想要稍微挑戰自己,可從冷水沖腳開始,慢慢訓練到腿部就可以了。大範圍的冷水澡,身體需要具備相當強的生熱能力(亦即運動能力)與冷適應訓練。對於一般有健康疑慮的人,沖澡的方式比泡澡安全,因為泡澡產生的生理影響比較大,需要考慮身體狀況與接觸時間長短的影響。Q2空腹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往往會這麼問,多半是媽媽看不慣兒子還沒吃飯就從冰箱拿冰的飲料咕嚕灌下肚。氣候炎熱時身體變得燥熱,空腹喝冷開水吃冰可以舒緩身體過熱的現象,之後才吃得下飯,所以只要不是甜的飲料,反而可以提振精神、促進食慾、幫助消化,也可以幫助腸胃蠕動、緩解便秘習慣,以及胃食道逆流。另外,在寒冷的季節裡喝冰開水,需要經過運動訓練與處在溫暖的室內環境,才不會產生失溫的壓力;因此,在國外的餐廳裡因為有開暖氣,即使天寒地凍,他們飯前常常也是供應冰開水,自有其道理。當然,如果身體無法適應,那麼要如何做,還是需要再三考量利弊。Q3喝冰開水、吃冰,會使代謝下降和體質變寒嗎?A:吃冰有助於增加新陳代謝、活化脂肪細胞、幫助解渴與散熱。尤其,過熱的時候吃冰,可以提振精神與情緒,多數人因此容易保持活力與運動力;而運動與活力的增加,可以改善怕冷無力的外冷情形,因為經過運動訓練之後,體質就會變得傾向外熱內冷的狀態。不過,吃冰會刺激副交感神經與促進平滑肌收縮,對於氣管敏感與腹瀉的人,可能需要適量或額外的訓練。人體為了維持恆溫,生理會有適應現象,體質越接觸溫熱反而怕冷而變寒,越接觸冰冷就怕熱;所以,北方人怕熱而南方人怕冷,常喝溫熱水身體比較怕冷,而常喝冰開水反而比較不怕冷。Q4生理期,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喝冰水吃冰會刺激副交感神經,使得子宮平滑肌收縮變強,不過可能覺得經痛明顯。但是,好處之一是可以幫助子宮復原、減少經血的總失血量;好處之二是減少缺鐵性貧血與虛寒的體質;好處之三是副交感神經受刺激可以改善情緒,特別是在心情不好、環境溫熱時,可以考慮這麼做。相對於喝溫熱水或熱敷,的確可以緩解子宮收縮與經痛,但是會增加出血量,容易造成慢性貧血。月經期超過五天就可能有輕度貧血,鐵的利用與造血則約需四十天才能補足,因此月經稍微量大或時間長,就會產生缺鐵性貧血,而且即使補充鐵劑與葉酸也來不及。此外,過度接觸溫熱會讓交感神經興奮,因此容易感覺煩躁,再加上貧血後的疲倦、怕冷、體力不支等等都會影響婦女的健康。也有人認為吃冰會造成各種婦女病,事實上正好相反,理由會在接下來的內容中詳細解釋。其實,偏離體溫的冰冷或溫熱都會產生不同的生理反應,各有其利弊,如果不確定該怎麼做,就保持中性(室溫)就好了。Q5痠痛時,該冰敷還是熱敷?A:發炎或受傷的急性腫痛不宜熱敷只能局部冰敷,冰敷時間約五到十分鐘左右,可以每一兩個小時重複冰敷一次;而慢性痠痛雖然可以藉由冰敷或熱敷來緩解,但是我不建議熱敷。慢性痠痛的局部冰敷是為了神經效應,一方面有鎮痛效果,另一方面因為冷刺激之後神經反射使放鬆血管反而可以改善循環,因此需要的時間短只要一到五分鐘以內就可以,如果使用冷卻噴霧效果會更好。冬天寒冷時可以冰敷或冷擦拭後保暖以增加循環。慢性痛的熱敷是為了緩解疼痛以便開始自主活動,因此只有熱敷而不自主活動會產生熱適應,而且熱敷會加重局部發炎反應並使神經痛加劇,建議盡量避免。在我的治療對象裡,有許多運動或意外傷害後產生慢性疼痛的病人,我認為盡早活動比熱敷重要,而不活動的熱敷,在我的建議事項中是一律禁止的,如果因為活動前緊繃需要舒緩,是可以稍微熱敷,幫助運動前熱身。值得注意的是,痛風性疼痛是不宜熱敷加熱,也不宜冰敷冷卻,除了選擇服用藥物之外,最佳的策略是飲食控制與局部保暖。Q6天氣冷,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天冷時在溫暖的室內運動發熱後,可以喝冷水、吃冰幫助復原,而且喝冷水的解渴效果比較好,也可以提升副交感神經,並且調節自律神經,幫助脂肪新陳代謝,不過前提是要可以維持體溫。所以,想要在天冷時喝冰開水、吃冰,就要懂得先保暖與保持運動習慣,否則失溫引起身體的壓力反應,那就不好了。在歐美日韓地區,寒冬季節也常喝冰飲料或吃冰,一方面室內溫度適宜沒有失溫的問題,二來喝一點冰水可以解渴提神(喝溫熱水反而不易解渴,容易口乾舌燥)。台灣的天氣溫熱時候居多,因此多數家庭裡的室內加熱設備不夠,使得冬天寒冷時室溫低於攝氏二十至二十五度,屬於容易失溫的環境,如果少活動,容易感覺手腳冰冷僵硬,在這種情形下自然常喝溫熱水或熱湯來保暖,但是過度倚賴體外熱源反而製造了各種健康問題。Q7究竟喝冰開水好,還是喝溫開水好呢?A:整體而言,吃冰、喝冰開水,或者喝溫熱水、熱湯,都會產生生理反應,各有其利弊,不可因噎廢食。要怎麼樣得到最大的好處而減少副作用,需要有足夠的生理學常識。在寒冷環境下身體體溫不足時,喝溫熱開水可以補充熱量、維持體溫、減少交感神經作用,因此令人舒服;但是,在溫暖的氣候時就常喝溫熱開水,身體會產生熱適應、降低新陳代謝,並且增加發炎的機會,也容易產生自律神經失調與慢性疼痛。氣候溫暖時喝冰開水,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經作用、減少自律神經失調提振精神,也可以減少天冷時發生對冷敏感的問題,除了幫助降溫散熱、減少發炎,同時也會提高脂肪的新陳代謝。如果不確定自己或家人該怎麼樣才好,則喝室溫的涼開水就好。不過,當腹瀉、咳嗽或生病時,建議可以喝溫開水,以幫助提高免疫力,緩和副交感神經的腹瀉與咳嗽的作用。Q8有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人,可以喝冰開水或吃冰嗎?A:在溫暖的環境中,心臟不好或糖尿病的人因為散熱能力差,所以容易發生過熱而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的現象,進而增加心血管的負擔,因此可以喝冷開水或吃冰降溫,以緩解交感神經興奮對心臟與血糖的刺激;其他慢性病患者多數也是會有類似問題。簡單的說,就是該散熱解熱時,若反而加溫,會增加生理負擔不利健康。在冬天寒冷時,身體不好的人應該保持室溫溫暖,而以喝室溫涼開水為主,如果手腳冰冷常需要喝溫熱水取暖,那麼應該注意是否室溫太低造成失溫的壓力,維持室溫在攝二十三至二十五度左右可以減少失溫,這樣的溫度環境還有利於活動,因為冷而不活動終究會對心血管產生不利的影響。高血壓患者對冷熱變化很敏感,過冷會刺激血壓,過熱也會刺激血壓升高,所以高血壓患者並不一定喝冷或喝熱。因為血壓受到藥物、心收縮、血管張力與交感神經狀況等等因素影響,需要視環境與個別情形而論。燥熱或失溫都會刺激交感神經,使得血壓忽高忽低不好控制。總之,高血壓只要藥物控制得當,身體過熱的時候給予適當降溫,反而穩定血壓減少心臟負擔;相反的,天氣寒冷使得血管收縮會升高血壓,這時候補充熱量可以放鬆血管使血壓降下來。Q9氣喘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吃冰刺激副交感神經會使平滑肌收縮,因此對咳嗽或氣喘不利。但是,平常都習慣喝溫熱開水會使氣管對冷更敏感,一吸到冷空氣就咳嗽或氣喘,因此平時就習慣喝涼開水或做減少冷敏感的訓練,一旦咳嗽或氣喘發作時,喝溫開水的緩解效果較好。Q10 胃食道逆流,應該喝溫熱的還是冰冷的?A:胃食道逆流多數屬於自律神經失調的表現,也就是交感神經過強而副交感作用不足。除了對冰冷不適應的人之外,我治療的案例一旦從喝溫熱水改成冰冷開水之後病症幾乎都會好轉,其實對有些胃病患者也有相同的效果,至於原理為何接下來書中內容會有詳細說明。對於不想喝冰冷或不適應的人,可以改喝室溫的涼開水就好了。Q11喉嚨痛、鼻塞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感染性的上呼道症狀多數不適合冷刺激,同時也為了提升免疫力而需要喝溫開水;相反的,敏感性的鼻塞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之一,屬於鼻咽冷敏感的現象,常喝冰開水可以使鼻咽逐漸對冷產生適應,減少鼻塞的現象。因此,感冒發燒時喝溫開水可以緩解症狀,但是感冒好之後如果常喝溫開水,會使鼻咽產生冷敏感,而造成慢性鼻塞、或鼻咽喉嚨乾澀,甚至容易有聲音沙啞的問題。Q12自律神經失調,該喝溫熱開水或冰開水?A:大多數的自律神經失調源於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而產生症狀,因此常喝溫熱開水反而使交感神經興奮而加重症狀;相反的,在溫暖的環境下喝冰開水常能緩解症狀。在後面的章節內容裡,會有詳細說明。Q13心情不好時可以喝冰水吃冰嗎?A:心情不好時,通常是交感神經興奮、或副交感神經低下。在天氣熱或身體過熱時給予冷刺激,例如吃冰品,可以提振副交感神經放鬆心情;除非身體健康有疑慮,否則多數情緒失調與失眠的患者可以因此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天氣冷時因活動減少所產生的情緒失調,則需要保暖並且要足夠的活動以提振精神。書籍介紹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喝冰水、局部冰敷、洗冷水澡→抗發炎、穩定自律神經、改善慢性病作者:梁恆彰、楊翠蟬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21/07/23作者簡介:◎梁恆彰學歷:台大醫學士經歷:麻醉科專科醫師、婦產科專科醫師、前台大、國泰、北醫醫師、前台大麻醉部、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現職:台大癌醫中心麻醉部兼任主治醫師、台大癌醫中心疼痛門診醫師、身新醫學診所院長特殊專長:疼痛與身心症的非藥物治療法,包括:一般疼痛、神經痛、手術後疼痛、癌症疼痛、婦女疼痛、演奏與運動傷害後疼痛、自律神經失調,以及憂鬱、失眠、情緒、記憶、眼花、鼻塞、心悸、呼吸、腸胃、泌尿症狀、身心藥物戒斷著作:《身心壓力多大,聽心跳頻率就知道》◎楊翠蟬學歷:陽明大學醫學士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麻醉科醫師、台北市立忠孝醫院醫師、蘇澳榮民醫院醫師、書田診所疼痛科主治醫師現任:新北翰生診所主治醫師、台北市身新醫學診所兼任醫師延伸閱讀: 「謝謝你們,沒讓我爸爸在走廊上等死...」台大醫師:我們救不了病人,卻救了他的三個女兒
-
2021-10-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華航機師6次違規外出 民航局重罰機師60萬、公司200萬
中華航空一名機師居家檢疫期間違規外出、華航證實該機師違規事證明確,處分一大過二小過及停飛,無限期取消空勤資格。交通部民航局今天說,該機師六次違規外出,開罰機師60萬、華航200萬元。民航局說,林姓機師今年8月間違反檢疫規定,於居家檢疫期間多次外出,民航局完成調查後,呈報交通部對當事人處以60萬元罰款;並針對華航未能落實管理與督導責任,裁罰200萬元。民航局指出,林姓機師於8月16日執飛法蘭克福航班返台入境後,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定,應進行5天居家檢疫至8月21日,但居檢期間,林姓機師共六次違規外出,民航局透過警方調閱相關監視畫面後,確認其已違反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依法呈報交通部,裁罰60萬元。業者部分,民航局表示,自疫情發生後,民航局即反覆提醒業者務必落實督導與管理責任,但今年5月至8月,華航已陸續發生6起機組員違反居家檢疫規定事件,鑑於華航並未確實落實管理責任,依法裁罰200萬元,並要求立即改善。民航局長林國顯提醒航空業從業人員,身處防疫第一線,一定要秉持自律精神,恪遵指揮中心相關檢疫規定,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業者也務必要落實管理,約束員工遵守檢疫規定。林國顯也強調,機組員只要遵守防疫規定,即使染疫,工作權也會受到保護,指揮中心與民航局也都瞭解長期處於「居檢—派飛」的循環中,對機組員身心健康是很大的考驗,因此,除了配合指揮中心滾動檢討檢疫機制,民航局也持續要求業者,須關心機組員身心狀況,在維護飛安前提下,規劃派遣作業,並建立機組員身心關懷與健康管理機制。
-
2021-10-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樂見指揮中心防疫鬆綁 何美鄉:我相信放寬是OK的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起放寬許多防疫限制,因中央是以「大方向指引」鬆綁,但部分地方政府覺得太過籠統,且憂心放寬過於有感,社區尚未準備好?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樂見鬆綁」,她說,剛好在今年冬季前,測試群體是否存在病毒,因為抵抗力不好的人不論是否鬆綁,也有生病的可能,「我相信放寬是OK的」,當然疫苗還是要繼續施打。何美鄉以英國為例,她說,英國在7月19日完全解封,確診數雖然還是居高不下,但死亡、重症沒有很多,BBC在解封後幾日調查報導,10個倫敦人裡面,仍有9個人外出會戴口罩,是為了防堵Delta;反觀台灣,Delta群聚事件已告一段落,且未有延燒跡象,是時候鬆綁,可以放鬆一下了。針對在「空曠、可維持社交距離」的狀況下,可以拿掉口罩。何美鄉說,她自己在一個月前,早已在臉書探討這個問題,寫下小徑上,只有森林裡的鳥聲相隨,四處沒有人跡,以她專業而言,拿下口罩似乎沒有感到愧疚,可以在人少的野外讓民眾拿下口罩;當然部分山區人潮還是眾多,若有人迎面而來,還是得戴上。至於開放娛樂場所,像是KTV等場域,是否有風險?何美鄉說,指揮中心應是篤定台灣病毒不多,且去KTV理應都是健康、抵抗力好的年輕人,而去年防疫有目共睹,靠得就是國民的自律,放寬就是測試社區內有沒有病毒,若有零星確診也不用驚慌,是回歸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
2021-10-0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關注疫情快喘不過氣 婦求醫診斷為恐慌症
胡姓婦人數月前居家防疫期間,非常關心疫情與疫苗荒的問題,經常看新聞,也和親朋好友傳LINE討論,整個人變得緊張情緒不穩,還不時向先生碎碎唸,激動生氣時喘不過氣,夫妻關係緊繃。先生要求她就醫,看了胸腔、心臟科、身體檢查皆無異狀,轉到身心科,醫師診斷為恐慌症。第1次看診領藥後,婦人隔天還是感覺呼吸不過來、睡不著,抱怨藥沒效。經醫師解說與衛教舒緩呼吸技巧,婦人遵照醫囑按時服藥,病情漸趨穩定,夫妻也重獲家庭溫暖。聯新國際醫院精神科醫師陳修弘表示,這類自覺吸不到空氣的過度換氣病人,通常是急性發作送急診再轉到其他科別,檢查排除生理因素,最後才來到身心科。病人通常女多於男2至3倍甚至更高,通常與個性多思、多憂、急性子有關。陳修弘指出,心因性的吸不到氣或過度換氣,是恐慌症的症狀之一,當病人遭遇重大挑戰或劇烈變動,心理壓力驟增,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交感神經過度活躍,造成心跳加快,需要更多氧氣,卻反而自覺吸不到氣而加快呼吸,二氧化碳被排出過多而引發頭暈、胸悶、胸痛、手腳發麻等症狀。如果病人無法緩和呼吸,會使症狀惡化,甚至意識不清、昏厥,應立即送醫治療。陳修弘指出,恐慌症引起過度換氣的治療要從飲食、生活作息、藥物方面說明,建議病人飲食須均衡營養,避免含咖啡因或提神飲料等刺激性食物;生活作息方面睡眠要充足,規律運動、勻稱調節呼吸。藥物治療分為治標和治本用藥,依療程做搭配運用。治標用藥如鎮定劑或乙型阻斷劑,當病人有感於恐慌症快要發作,或不舒服時的短期服用約2至3個月後,可經醫師評估停藥。治本用藥如血清素相關藥物,副作用少,不會產生依賴,需規律服用,建議至少持續服藥1年,可大幅減少復發機率。穩定用藥期間如因防疫不進醫院,也可透過視訊門診按時拿藥。陳修弘表示,過去曾有績效優異的保險業務員,因恐懼搭飛機而無法參加公司的國外旅遊獎勵,後來經過數個月的治療,已能搭乘台灣往返東京的短程航線,之後持續穩定治療及服藥,並應用生理回饋療程學習的技巧,1年後經醫師評估停藥再也沒有復發,顯示恐慌症病人持之以恆與醫師配合治療,可避免病情發作。
-
2021-10-05 該看哪科.皮膚
抗異大作戰/生物製劑助15歲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考上第一志願
抗異大作戰講座第五場「皮又再癢?兒童照護大公開!」精彩回顧https://lihi1.cc/OcQsj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常見的慢性皮膚病,醫師建議,異膚症狀慢性且反反覆覆,家長要有耐心陪孩子長期作戰,並把握黃金治療期,盡早在成長階段積極治療,平時則從飲食、清潔和環境等三大面向,做好日常的皮膚保養。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與元氣網主辦「異起改變 抗異大作戰」系列直播講座,第五場「又皮再癢 兒童照護大公開」,由馨蕙馨醫院兒童氣喘過敏科主任馮文彬主講,並由身心治療瑜珈老師林淑鈴介紹瑜伽動作,緩解異膚帶來的身心壓力。典型症狀:皮膚乾燥、紅疹、脫屑馮文彬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在不同年紀的症狀略有不同,第一個特徵是明顯的皮膚癢感,其次是症狀慢性且反覆出現,慢性定義是指嬰兒期持續兩個月以上,其他年紀持續六個月以上。典型症狀包括皮膚乾燥、紅疹或脫屑,且症狀左右對稱,甚至角質增厚出現魚鱗或苔蘚變化。嬰兒的病灶多出現在臉頰,手腳的外側,大一點的孩子多半出現在手腳關節的彎曲處和手掌。馮文彬建議,一旦孩子有以上症狀,且其他家人也有過敏疾病史,家長就要高度懷疑是異位性皮膚炎,盡快就醫檢查。有家長認為,隨著孩子長大,異膚症狀會自動改善,因此童年階段不必積極治療,馮文彬說,異位性皮膚炎若發生在嬰幼兒,的確六至七成長大後症狀會緩減,但如果小時候不積極治療,長大後改善的幅度較低,會影響日常生活且造成外觀問題,影響孩子的學習注意力和社交,有的孩子更因此內向退縮,甚至憂鬱。慎防合併過敏性鼻炎 氣喘尤其,嬰幼兒如果有異位性皮膚炎,較大之後會有氣喘和鼻子過敏。馮文彬說,目前台灣統計發現,七歲以上仍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有六成機率會合併其他過敏病症,半數是過敏性鼻炎,三成是氣喘,另兩成是兩者兼具。因此,把握孩子的黃金治療期格外重要。馮文彬表示,傳統治療方式採用外用藥膏及類固醇藥物,對中重度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劑,近年國際藥廠開發出生物製劑,對中重度患者治療效果不錯,目前國內開放12歲以上病友使用,適合做為中重度異膚孩子的長期治療選項。馮文彬曾收治一名15歲的重度異膚患者,長期且反覆發作的症狀令這個國中生失去信心,雖曾使用口服免疫抑制劑,但副作用多且要常常抽血,讓他極度抗拒治療,最後經醫師和家長溝通,說服男孩嘗試生物製劑,結果在短短一到兩個月後,異膚症狀大幅改善,皮膚幾乎不會癢,男孩也因為病情穩定,睡眠和生活恢復正常,後來順利考上第一志願。長期抗戰做好皮膚保健除了藥物治療,日常照護也是控制異膚病情的關鍵,馮文彬建議家長先從飲食做起,多讓孩子嘗試多元的天然食物,即使是蝦蟹奶蛋花生等易敏食物,也不妨少量嘗試,如果孩子吃了沒有過敏現象,便不必刻意忌食,畢竟這些食物都有豐富的營養。日常保養的第二大重點是點清潔和保濕。馮文彬說,洗澡水溫應盡量控制在攝氏35、36度,並適量使用中性或弱酸性清潔沐浴用品,只用清水洗澡將無法徹底清除皮膚上的油脂汙垢,容易促進細菌孳長進而造成皮膚感染。另要視孩子的皮膚乾燥程度,再根據天氣、季節和活動狀況,調整使用不同的乳液產品塗抹皮膚,做好保濕。 第三,要注意環境中的刺激物。馮文彬說,塵蟎、二手菸、空氣汙染等環境過敏原和刺激物,都對孩子不利,應盡量避開,家長也可購買溫溼度計,讓家中維持在濕度60%、溫度26度左右,打造皮膚舒適的環境接種新冠疫苗前 先和醫師討論最近全台青少年開始施打新冠疫苗,也讓家長擔心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是否適合。馮文彬說,整體而言,中重度異膚患者可接種,但較不適合在大型接種站或學校施打疫苗,最好和主治醫師討論後,安排在醫療院所施打較安全。 他也提醒,如果異膚病友正在急性發作期,或是近兩周內曾使用口服的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或其他注射藥物,應暫緩施打,先和專科醫師討論。而在接種新冠疫苗後,異膚患者可能因為停藥或疫苗免疫反應,病情會變得不穩定,馮文彬說,這時應依照醫師指示調整用藥並且規則回診。3組瑜伽動作 放鬆身心異膚患者的搔癢、紅疹常集中在關節處造成緊繃,家有異膚的孩子,也成為親子共同的生活壓力,瑜伽老師林淑鈴建議,不妨透過三種不限年齡和場地的簡單瑜伽動作來舒緩筋骨,親子一起延展肌肉,透過胸腔的擴張,讓呼吸放鬆,自律神經穩定下來,將可降低焦慮,尤其適合在睡前進行,將有助入睡,提升生活品質。一、樹式側彎:經由手臂、腋窩伸展,加強血液循環,使皮膚代謝力更好,使膚質穩定。二、貓式伸展:打開呼吸循環空間、伸展腋下促進肺經穴位按摩,促進身體內外良好循環。三、貓牛式呼吸:異膚患者皮膚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情緒易敏感脆弱,身心處於焦慮耽憂之中,因此調節呼吸、靈活脊柱造血代謝能力、緩解煩躁不安情緒,強化身心安定,也有助於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的復發頻率及影響程度。●加入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社團,掌握最新社團訊息●ADCT小測驗:簡單回答6個問題,幫助異友掌控病情●抗異大作戰系列講座精彩回顧
-
2021-10-02 醫療.耳鼻喉
耳鳴怎麼辦?3招可改善!單側耳鳴等4狀況儘速就醫
耳鳴是民眾日常相當常見的症狀之一,但往往並非耳朵出現問題,不少生理或心理疾病都有可能造成。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提醒,民眾出現耳鳴情況時可多留意相關症狀,若出現單邊耳鳴等情況時,建議盡早就醫檢查,因為其也有可能是較嚴重的問題,不可忽視。 為什麼會耳鳴?雙側、單側差很大! 洪暐傑醫師表示,大多數的耳鳴會是以雙側同時出現呈現,其可能因心情、壓力、自律神經失調等情緒相關原因所引起,也可能因聽力退化、長期鼻塞的過敏族群、胃酸倒流至耳咽管等所致。因此若常受到耳鳴所苦的民眾,可以檢視是否有壓力過大及上述其他問題,或透過檢查找出原因。 但若是出現單邊的耳鳴就應提高警覺,其問題可大可小,例如鼻竇炎、感冒就有可能造成單邊耳鳴,嚴重的情況也包括了血液循環不佳、血管阻塞造成的耳中風,或是耳膜感染、穿孔,或是聽神經瘤,甚至是鼻咽癌等,這些都有可能因為鼻咽等處單邊出現問題形成阻塞,使得耳鳴的現象以單邊呈現。 耳鳴問題可大可小,4大情況盡早檢查! 除了單邊的耳鳴,洪暐傑醫師也提醒其他需盡早就醫的情況,包括了耳鳴的聲音越來越大、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但近一兩年經常出現、又或者是合併出現疼痛等,這些都有可能是背後有較嚴重的問題所產生,應盡早就醫檢查,以避免誤判,例如將鼻咽癌誤認成感冒而延誤治療。 耳鳴怎麼辦?醫教3招有助改善! 洪暐傑醫師表示,面對耳鳴最好的方式自然是先進行檢查,在經過檢查之後,若有發現相關問題,針對問題的原因進行改善、治療即可,並避免相關的風險因子。例如因過敏所引起的耳鳴,經過藥物治療後,也應改善日常生活環境,避免塵螨等過敏原接觸。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患者就醫檢查後,會發現沒有什麼特殊的原因,這常讓患者感到納悶。洪暐傑醫師指出,這種情況多的是因情緒、壓力等因素所引起,這類原因相當常見,且壓力、情緒往往像溫水煮青蛙一般,當事人往往沒有發現。另外,也可能未必是身上有什麼特別的壓力,而是因為人格特質所致,例如情緒較敏感的族群。 洪暐傑醫師建議,若是在檢查之後沒有特殊原因,可試著從放鬆心情、調整情緒、適度紓壓的方向著手,與耳鳴和平共處,避免太糾結於此事反而讓神經更加緊繃,反而可能讓耳鳴的情況加劇。例如像是腹式呼吸、深呼吸等就有助放鬆心情,平時也調整良好的生活作息,並且培養運動習慣以利舒緩情緒,飲食上避免重口味食物降低身體發炎的機會,讓自己「吃得好、睡得飽、快樂沒煩惱」,如此一來便有助於改善耳鳴的問題。 《延伸閱讀》 .無來由耳鳴、胸悶、胸痛?當心自律神經失調找上門! .用呼吸改善耳鳴!醫:未必是耳問題,單側等情況早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24 寵物.寵物疾病
寵物知識+/沒精神、吃不下…狗狗也會得「氣象病」飼主怎處理看過來
即將進入秋冬,季節轉換時天氣變化較大,許多人在這個時期易發頭痛、關節酸痛等症狀,狗狗也有所謂的「氣象病」,獸醫來解析何謂氣象病,以及飼主如何防治。Q.什麼是氣象病?受到天氣變化的影響,例如變冷、下雨、濕度升高等導致身體狀況變差的情形,叫做氣象病。Q.狗狗為什麼會受天氣變化影響?生物體內有某種程度的恆定機制,外界產生變化時照理說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這是就健康、自律神經強的狗而言;但對身體虛弱、高敏感的狗來說,低氣壓、濕氣等會讓血壓、血液運行產生變化,已患病和高齡的狗也容易受影響。狗狗罹「氣象病」常見的症狀‧沒來由的變得沒精神、嗜睡‧食慾不振‧焦躁不安Q.家有罹氣象病的狗狗該怎麼辦?如果是本身已有疾病的狗狗,氣象病的症狀很可能會惡化下去,建議盡早到動物醫院給醫生檢查。未來天氣有變化時症狀可能反覆出現,必須常備相關藥物,並且與獸醫商討日後的對策。醫師建議,平時就要強化愛犬的身體,讓牠好好吃飯,情緒保持平穩,不要給牠太多壓力,和家人們保持良好的關係和互動。
-
2021-09-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校園開打BNT疫苗 醫師建議這方法,預防集體暈針!
● 年輕族群易暈針、女多於男● 暈針主因是心理因素● 暈針後多休息、喝水與量血壓大都可恢復校園明天開始接種BNT疫苗,就以往施打經驗而言,青少年團體接種疫苗,最怕「集體暈針」。診所醫師施奕仲比喻,「暈針像會傳染一樣。」建議校方做好事前準備,包含轉移學生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動線安排,避免學生直接目睹抽針、接種,甚至是暈針的過程,將可以有效預防集體暈針。「集體暈針」,意即不只一位學生打完疫苗後癱軟無力,主要症狀包含頭暈、惡心、嘔吐、臉色蒼白、手腳發冷、血壓下降、昏迷、暈眩等。心理因素 年輕族群易暈針有些人很怕打針,陰影揮之不去。施奕仲說,常好發於年輕族群,女生發生機率略高於男性,通常在接種疫苗後3至5分鐘內發生,有暈針經驗的人再次發生比率更高。暈針主要為心理因素,因為心理恐懼、緊張,交感神經張力高張,卻又在接種完畢立刻放鬆,以致自律神經失調、副交感張力突然反彈,瞬間心跳或血壓驟降,而癱軟無力。前頭暈針後頭緊張 像會傳染「原本不緊張的學生,看到前面一個打完暈倒,就變得更緊張。」施奕仲說,就是這樣的情緒,會影響疫苗接種反應,「暈針像是會傳染」。他分享,先前參與子宮頸癌疫苗接種時,因為校方安排施打動線不佳,一整個下午打下來,至少有20至30名學生暈針,校方為求謹慎,將他們統統送到急診。事實上,暈針後只要躺平、多休息,同時監測脈搏,清醒後多喝水,幾乎都會沒事。施奕仲說,暈針的學生意識多半清醒,因打疫苗後本來就有留觀時間,護理師在此時需多加注意血壓量測,學生則多補充水分,若數字慢慢回復正常值,即可回班休息。接種規畫3區 避開不安景象避免集體暈針,校園接種動線安排需再三留意。學生在等待過程,若目睹護理師抽針,或是前面一位學生突然倒下,都是加劇緊張感的原因,這時空間上阻隔,適時放鬆心情或轉移注意力就很重要。施奕仲建議,校方可以規畫三區,包含等待、接種與暈針休息區。學生在等待接種前,可以先在教室觀看輕鬆影片,舒緩緊張情緒、轉移注意;接種區盡量以屏風阻擋,避免學生看到抽針、暈針的景象而不安。另外,對於少數已經暈針的同學,送往其他休息場所的動線,需與排隊接種疫苗者隔開;在暈針休息區則由護理師陪伴觀察,並且定時量血壓、心跳,直到恢復正常才回到各班教室;但如果血壓、心跳的測量,一直處於偏低的情況,且超過30分鐘,儘管學生意識是清楚的,還是會建議送院持續觀察。
-
2021-09-20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女業務便秘20年 微創手術重建腸道「暢」快了
1名女業務員長期便秘,天天吃強效軟便劑仍「大」不出來,20年苦不堪言,台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邱建銘接獲病人求診,採用微創便秘術式重建腸道,終能讓業務員重拾「暢」快人生,也重拾笑容。42歲女業務員,因業績壓力大,自我要求也很高,她工作表現優異,但苦惱「便秘」,她自述用過各種偏方,可是效果卻愈來愈不明顯,生理問題的焦慮造成睡眠不足,加上工作壓力形成惡性循環,她說對人生愈來愈絕望。女業務員後來到台中慈濟醫院就醫,期待能藉手術徹底解決問題,主任邱建銘依他臨床經驗指出,大多數便秘病人的病因與自律神經失調、情緒壓力有關,只要改變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9成以上的便秘都可以改善,並藉藥物控制緩解症狀。但經過長期追蹤,確認女業務員軟便藥物愈用愈重,藥物無法戒斷,屬於極少數真正需要開刀的族群,邱建銘決定幫她動刀,傳統便秘手術做法是切除所有大腸,只保留直腸,存在兩個最大缺點,除容易導致術後嚴重腹瀉或升高夜間滲便機會、沒有大腸腸內菌共生互動,也會影響身體抵抗力,邱建銘調整標準術式做法,保留1小段升結腸,利用腹腔鏡切除大部分的大腸,做升結腸與乙狀結腸吻合。回診時,女業務員滿臉笑容說,她從人生沒有希望的谷底,到如今可以早睡早起工作順利,順利休假出遊,感謝邱建銘主任幫她找回生命中的快樂。邱建銘表示,過去3年,針對長期追蹤已確認為「藥物治療無效」的19位病人做保留升結腸的便秘手術,雖然保留小段升結腸會讓手術變得相對複雜,但個案術後腹瀉、失禁、滲便副作用為零,便秘症狀百分百改善,同時完全不需要軟便劑的比例達8成4,長期觀察結果能降低手術後副作用,安全有效,治療效果更好。
-
2021-09-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集體暈針」如傳染般!專業醫授校方「這兩招」有效預防
校園接種BNT疫苗倒數,就以往施打經驗而言,青少年團體接種疫苗,最怕「集體暈針」。診所醫施奕仲比喻,「暈針就像是會傳染一樣。」避免集體暈針,校方有兩項事前準備可以有效預防,包含轉移學生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動線安排,避免學生直接目睹抽針、接種,甚至是暈針的過程。以往校園接種經驗,不管施打流感疫苗,或是子宮頸癌疫苗都曾出現過「集體暈針」事件,意即不只一位學生打完疫苗後癱軟無力,暈針的主要症狀包含頭暈、噁心、嘔吐、臉色蒼白、手腳發冷、血壓下降、昏迷、暈眩等。有些人很怕打針,陰影揮之不去。施奕仲受訪說,暈針主要為心理因素,常好發於年輕族群,因為心理恐懼、緊張,交感神經張力高張,卻又在接種完畢瞬間放鬆,以致自律神經失調、副交感張力突然反彈,瞬間心跳或血壓驟降,而癱軟無力。據統計,女生發生的機率略高於男性,通常在接種疫苗後3至5分鐘內發生。至於為何會產生暈針的情形?施奕仲指出,有些人是天生害怕打針,也可能因為過去打針經驗不好而有所畏懼,有暈針經驗的人再次發生的比例更高。事實上,暈針後通常只要多躺平、休息,同時監測脈搏,清醒之後多喝水,幾乎都會沒事。施奕仲說,暈針的學生意識多半清醒,因施打疫苗後本來就有留觀時間,護理師在此時需多加注意血壓量測,學生則多補充水分,若數字慢慢回復正常值,即可回班休息。但如果血壓、心跳一直處於偏低的情況,且超過30分鐘,儘管學生意識是清楚的,還是會建議送醫院持續觀察。避免集體暈針,校園接種動線安排需再三留意。學生在等待過程,若目睹護理師抽針,或是前面一位學生突然倒下,都是加劇緊張感的原因。這時,空間上阻隔,適時放鬆心情或轉移注意力就很重要。施奕仲建議,校方可以規劃三區,包含等待、接種與暈針休息區。學生在等待接種前,可以先在教室觀看輕鬆影片,舒緩緊張情緒、轉移注意;接種區盡量以屏風阻擋,避免學生看到抽針、暈針的景象而不安;對於少數已經暈針的同學,送往其他休息場所的動線,需與排隊接種疫苗者隔開,並由專業護理人員陪同。
-
2021-09-0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脹氣、胃食道逆流,為什麼吃藥總是好不了? 醫:善用冷熱,消化道會更健康
外在環境的冷熱或者飲食的冷熱都會影響消化道的運作,包括胃食道的括約肌與腸道的蠕動,身體熱會吃不下,冷則會胃口開,大致上與溫度對於自律神經系統的影響有關。 便祕喝熱水,情況會更嚴重 給予消化道熱刺激、或者交感神經處於過度興奮的狀態,會放鬆胃食道的括約肌與腸胃的平滑肌,減少蠕動與消化作用;給予冷刺激、或者興奮副交感神經,會使消化道蠕動、胃食道的括約肌與腸胃的平滑肌收縮、幫助消化。 另外,還要考慮消化道神經的馴化現象,也就是說,如果常受到冷的刺激,慢慢適應之後,就會對溫熱的反應比較敏感;相反的,常受到溫熱的刺激,適應之後就會對冰冷的反應比較敏感。 舉個例來說,如果常喝溫熱水,那麼偶爾喝冰水的時候會造成消化道明顯的收縮,容易有腹瀉和腹痛的症狀;相反的,如果習慣喝冰冷開水,那麼偶爾有腹痛和腹瀉的症狀時,喝點溫熱開水就有明顯舒緩的效果。 以上提到的生理現象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不用藥物來達到一些緩解症狀的效果。譬如,容易便祕的人如果又常喝溫熱水,那麼反而會使腸胃道的蠕動變慢,而且容易脫水使得糞便乾硬,因此排便變得更困難;相反的,如果有腸躁症的現象,像是腹痛腹瀉,那麼喝點溫熱開水就可以舒緩這些不舒服。 脹氣、胃食道逆流,為什麼吃藥總是好不了? 在台灣,普遍有時常喝溫熱開水的習慣,這麼做有可能使胃食道的括約肌常處於鬆弛的狀態,因此就容易有胃食道逆流與胃脹氣的問題。 有很多腸胃道的不舒服,源自於壓力大,刺激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使得腸胃的機能下降過度鬆弛所產生的,所以,如果常喝溫熱開水會不斷刺激交感神經,作用在腸胃上使它更鬆弛,雖然一時有放鬆的效果,但是胃食道逆流、脹氣等症狀可能會反覆拖得更久。 喝冰水雖然可能一時造成胃食道過度收縮而產生不舒服的感覺,但是,對於腸胃道收縮不良所引起的症狀,例如胃食道逆流、脹氣、便祕等等相當有效。依照我的多年經驗,如果循序漸進做冷適應的馴化訓練,亦即慢慢降低飲食的溫度,放棄不時喝溫熱開水的習慣,再加上規律運動,許多人的腸胃問題因此不藥而癒。 驚嚇!午餐後竟是心肌梗塞的好發時間 腸胃道的工作狀態,跟心臟的關係也是相當密切。心臟不好,供應腸胃的循環就受到影響,進而影響食慾與我們的消化能力。相對的,腸胃的問題也會加重心臟的負擔,尤其是腸胃長時間處在鬆弛的狀態,腸胃靜脈的回流不好會使心臟的負擔變重。 心肌梗塞或者冠心病是現代人常見的毛病之一,心肌梗塞在日常好發的時間之一是發生在午餐後 ,這個現像不難理解,因為白天工作勞累,交感神經已經比較興奮,如果中午一頓飽食後交感神經會更興奮,進而驅動心臟更加速跳動與收縮,這時候發生心臟缺氧情形的風險就更高了。 所以,在工作忙碌的狀態下,最好是少量多餐,避免中間一頓飽食或者喝熱湯,這樣不但容易維持體力,而且減少身體的負擔,也避免心臟過勞造成缺氧。 認識消化道生理特性,減輕腸胃與心臟的負擔 當我們有發炎、感染、中毒、或自律神經失調時,常會有腹瀉與腹痛的症狀,這時候腸胃道的收縮也是產生症狀的原因,如果這時候喝一點溫熱開水,可以幫助腸胃放鬆減少不舒服;另一方面,溫熱開水增加交感神經的作用,可以減少因為腸胃收縮引起的副交感神經過度作用所產生的血管迷走性昏迷。 運用腸胃道的生理常識,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在吃飯的時候,餐點供應的順序是有道理可循的。飯前一杯冰開水,可以加速腸胃的排空與恢復味蕾的敏感度;如果想喝湯,那麼西式餐飲在主菜前的湯品溫度應該是溫而不燙就可以,否則會影響對於主菜的品嚐能力。 如果是中餐,通常熱湯是放在主菜之後才供應,這樣的好處是一方面不會影響主菜的品嚐,二來可以讓腸胃更放鬆,因此才有辦法繼續吃後面的甜點與水果,不過這麼做會讓人吃得太飽,雖然這也是一種待客之道,但是卻會給腸胃道與心臟帶來比較大的負擔。 【案例18 長年胃食道逆流,吃藥物始終沒改善】何小姐四十二歲,有多年胃食道逆流的問題,因為怕胃寒,她隨時帶著保溫瓶常喝溫熱水暖胃,雖然胃鏡檢查多次並沒有什麼發現,但即使定時服藥,症狀仍然明顯。 調整與馴化→練習喝冰開水幫助食道等收縮,慢慢就不藥而癒了 我告訴她常喝溫熱水是不斷放鬆食道與賁門,反而容易逆流;相反的,應該練習常喝冰冷開水,幫助食道與賁門收縮。經過例行神經調節治療與改變習慣後,她的症狀就不藥而癒。 【案例19 多年便祕,竟是喝溫熱水造成的】張小姐二十八歲,有多年便祕的問題,經過大腸鏡的仔細檢查,並未發現明顯病灶,平時也吃了不少青菜。原來她每天早上起床就喝一杯溫熱水,想要幫助腸蠕動,但還是便祕,而且變得更嚴重。 調整與馴化→早上一杯冰冷的牛奶優格或豆奶,就不常便祕了我告訴她溫熱水會放鬆腸胃,反而加重便祕;相反的,冰開水可以刺激腸胃蠕動,可以緩解便祕。所以,早上一杯冰冷的牛奶優格或豆奶效果可能更好,她聽了之後開始試著這麼做,雖然偶爾會鬧肚子,但是已經不常發生便祕問題了。 改善長年胃食道逆流,喝冰開水就對了 現在有消化道症狀的人很多,尤其胃食道逆流與便祕相當常見。腸胃問題不但令人困擾,而且有時候檢查與治療都沒有辦法得到滿意的結果。 這當中的原因之一,是部分症狀屬於消化道的自律神經失調所造成,而這些案例對於藥物的治療效果通常不好。 喝冰冷開水會刺激消化道的副交感神經,因此喝冰冷的開水就可以幫助胃食道縮緊、減少逆流,能緩解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同時也會增加腸道的蠕動,所以對緩解便祕比較有效。相反的,喝溫熱開水會刺激消化道的交感神經放鬆胃食道,會增加胃食道逆流的情形,對於緩解便祕也比較無效,甚至會增加便祕的情形。 有很多人喝冰冷的開水就會覺得胃食道不舒服,這是因為收縮所產生的症狀。 這種情形在習慣喝溫熱開水的人身上很常見,大部分的人是可以經由冷適應的訓練,讓胃食道慢慢緊縮而減少逆流,如果有長年胃食道逆流問題的人可以試試看。 冰涼的開水或飲料會刺激腸道蠕動,並且幫助排便,但是對於有腹痛或腹瀉的人就不適合了,遇到這類的症狀可以喝一些溫熱的開水來緩和腸道的收縮,以減輕症狀。※本文摘新自然主義《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
-
2021-09-07 養生.聰明飲食
睡眠每增1小時降染疫機率12% 5大營養素助你一夜好眠
● 夜間睡眠每增加1小時,染疫機率降低12%● 睡眠障礙或易疲累者,感染風險高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病毒,無論是原始病毒株,或是後續四大變異株Alpha、Beta、Delta、Gamma,都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如何提升免疫力對抗病毒?聯青診所營養師莊譓馨指出,良好的睡眠習慣,有助於降低罹病機率,想要一夜好眠,不妨補充色胺酸、維生素B群、抗氧化物、GABA(γ-胺基丁酸)、鈣及鎂等5大營養素。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去年進行一項睡眠研究,分別針對「夜間睡眠時間」、「白天午睡時間」、「睡眠障礙」、「疲倦程度」與「暴露於新冠病毒環境」5大層面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夜間睡眠」每增加一小時,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就降低12%;而有睡眠問題或容易感到疲憊的醫護人員,感染風險則大幅提高。莊譓馨說,良好的睡眠,可以提升免疫力,所以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好好睡覺,讓大腦、身體、心靈充分休息,回復原來的活力,絕對是重要的防疫策略。1.色胺酸:快樂荷爾蒙色胺酸是合成褪黑激素的原料,褪黑激素是由大腦內松果體生成的一種荷爾蒙,可用來幫助睡眠。2.維生素B群:合成褪黑激素維生素B3可幫助保留住體內的色胺酸,維生素B6及葉酸能夠協助合成褪黑激素的前驅物質(血清素);維生素B12有助褪黑激素分泌。3.抗氧化物:降低發炎反應抗氧化物是食物中天然存在的一種營養元素,可以是維生素、礦物質或植化素,能保護身體細胞免受到自由基的傷害。當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時,可能造成睡眠障礙,而抗氧化物能夠降低發炎反應,如維生素A、C、E、類胡蘿蔔素,可能有助提升睡眠品質。4.GABA:穩定自律神經GABA是一種具神經傳導功能的胺基酸,能夠抑制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可安定腦部有安神鎮定的功能。5.鈣及鎂:穩定情緒、減少壓力鈣及鎂屬於可以放鬆神經的礦物質,可協助調節掌管睡眠的褪黑激素,增強其分泌,也是GABA的活化劑,進而防止神經系統過度興奮、放鬆情緒,因而改善睡眠。而鈣可強化神經系統的傳導感應,也具有穩定情緒、緩和緊張焦慮、鬆弛肌肉,及改善失眠的作用,兩者適合一起攝取。
-
2021-08-26 新聞.健康知識+
癌細胞怕熱是錯誤的觀念! 醫:喝溫熱水和熱敷,只會加重發炎反應
癌症:癌細胞怕熱是錯誤的觀念 在我用非藥物治療疼痛的患者中,有許多癌症患者,其中也有癌症已經轉移而到了末期的案例,而這些案例有些已經使用嗎啡或者類嗎啡,但都無法緩解他們的疼痛。其實只要癌症患者們願意活動,我可以用非藥物的方式緩解他們的疼痛,讓他們可以更熱衷於動一動身體,絕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不可思議。 癌症病友想以熱止痛,只會更痛 癌症疼痛大部分是一種組織發炎退化的後遺症,不見得與癌細胞的侵犯有關,多數也算是局部缺氧性的神經痛,這種疼痛是非常可怕的,別說是一般止痛藥,最後連嗎啡和類嗎啡都壓不住。另外,神經血管痛也常發生在非癌症的慢性疼痛患者的身上,嚴重時痛不欲生,是我能夠找到最好的形容詞。 然而,現在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主張癌細胞怕熱,所以利用熱來抗癌,這種誤解可能是因為癌症化學治療中有一種腹腔的熱化療而聯想到的。的確,熱可以增加免疫力這是無庸置疑的,但過多的免疫反應所產生的低度發炎反應,反而會造成各種病痛甚至癌症。癌症已經屬於發炎內熱了,不宜再加熱。 在生理上,人體只有在必須時才會提高體溫,在正常狀態下減少不必要的發炎才是維持健康、抗老化最重要的工作。其中,使用冷卻技巧以減少藥物的使用,是我知道最明智的方式。 喝溫熱水和熱敷,只會加重發炎反應 很多人以為高溫可以殺死癌細胞,因此不斷給自己加溫,這種想法過於一廂情願,因為溫度需要高到攝氏四十一度以上才有輔助殺癌的效果。況且,身體持續在高溫下,不用多久,也一樣受到嚴重傷害而產生各種疼痛;另一方面,持續發炎與高溫也會增加癌症發生的機會。 如果加上熱適應現象,也就是越接觸溫熱越能容忍高溫,例如常接觸溫熱水就習慣更熱的湯水,但是身體承受高溫的上限並未提高,反而容易產生慢性燙傷,也可能增加致癌的風險。 【案例30:乳癌切除後,手與肩頸疼痛難耐,且無法入睡】林小姐四十四歲,一年前因為左胸乳癌而接受全切除手術與化療,雖然術後也進行物理治療幫助肩頸活動,但是日漸感到舉手困難與肩頸痛,最難過的是平躺睡覺時都疼痛難耐,雖然她常熱敷希望改善循環,但是問題越來越嚴重。 調整與馴化→ 在手術部位做紓解治療,常按摩及冰敷,睡眠品質變好了 門診時她左手無法舉過水平面,甚至頭頸的活動度也不完全,胸部疤痕與手術區組織堅韌。除了協助將疤痕與軟組織做紓解治療外,我告訴她不能再熱敷了,相反的要她常局部按摩且冰敷,經過兩個月的治療,她舉手已經可以貼近耳邊,疼痛已經很少了,雖然還是有點緊繃,但是可以好好睡覺了。 【案例31:鼻咽癌導致口乾舌燥、吞嚥困難、肩頸疼痛難耐】陳先生七十八歲,是鼻咽癌放射線治療與化療的患者,雖然經過物理治療與熱敷,他的口乾舌燥、聲音沙啞變得越來越明顯,而且開始肩頸痛,甚至偶爾會有吞嚥困難的情形。調整與馴化→ 做神經紓解治療,改喝涼冰水,兩個月後情況好轉 觸診檢查後,發現他的頭頸部深層組織硬化明顯,而且頭肩頸的活動受限,頭也抬不高。經過舌下神經與頸部交感神經節做紓解注射治療後,他的唾液分泌大致恢復,不再口乾舌燥;另外,肩頸部組織經過治療後,肩頸的活動也大為改善。 我告訴他不要再喝溫熱水與熱敷,因為那麼做會加重局部的發炎,應該改喝涼或冰開水,經過兩個月治療已經好多了。 【案例32:腸癌末期控制得宜,但腰背痠痛到無法入睡】 李先生三十七歲,身體骨瘦如材行動困難,他是腸癌末期患者,經過化療與放療後病情得到控制,但是腰痠與背痛嚴重而難入睡,雖然使用嗎啡還是痛,家人得常幫他熱敷按摩,但是效果卻越來越差。 調整與馴化→ 紓解神經性疼痛,不用再打嗎啡止痛了 整體而言,他的疼痛是體質流失導致神經發生缺氧性疼痛,這種疼痛最忌熱敷,即使給予嗎啡效果也有限,如果將發生問題的神經血管紓解開來,並且適當活動,即使不用藥也可以緩解疼痛。經過兩個月的治療,可以行動自如,也不需要定時服用止痛藥了。 緩解癌症疼痛不難,要動、要冰敷 我在台大癌醫中心醫院的門診裡,常碰到有癌症疼痛問題的患者,其中有些案例即使以嗎啡治療止痛的反應也不好。但經過我給予非藥物的神經紓解治療後,多數不再需要過多的止痛藥。 癌症患者的疼痛,多數來自於與癌症相關的體質流失,其次才是癌症的手術和藥物治療之後的副作用,只有少數是癌症細胞所造成的局部疼痛。大體上,癌症患者大都長期處於低度發炎的內熱狀態,因此,他們的疼痛大多是軟組織發炎退化後的缺氧性神經痛,這種疼痛即使以嗎啡治療,效果也有限。 如果癌症經過治療獲得控制,同時患者可以自由活動,那麼,疼痛問題可以靠運動與神經的紓解治療而得到緩解,甚至痊癒。在治療過程中,必須減少發炎現象,多利用局部冰敷,有助於消炎、恢復循環,以及減少局部缺氧性疼痛。如果已經到了末期,即使身體贏瘦而核心體溫無法承受冰冷的刺激,也要避免過熱造成身體的負擔過大。※本文摘新自然主義《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 ●講座資訊不吃藥,也能搞定自律神經!求助無門的病痛、找不到病因的這裡痛那裡痛,很多是自律神經對溫度變化的發炎反應!疼痛科權威梁恆彰醫師與楊翠蟬醫師首創,以「冷處理」改善自律神經失調、降發炎。9月5日下午2點金石堂信義店,梁恆彰醫師演講「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分享改善自律神經失調與各種疼痛問題的撇步。洽詢電話:(02)23925338分機16或網路報名:https://forms.gle/uSWWJUmG4PdAxE8b7
-
2021-08-22 該看哪科.耳鼻喉
天旋地轉還是頭重腳輕?耳鼻喉科醫教你分辨頭暈或眩暈
臨床上常見不少患者深受眩暈所苦,有些患者來到診間時自述:「醫師,我頭暈,走路不穩、搖搖晃晃」,又或者「我前陣子起床時,看到天花板會旋轉」,同樣都感覺「暈」,你分得清是「頭暈」還是「眩暈」嗎?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可從感覺上簡單分辨,頭暈就像是在船上搖晃,頭重腳輕;眩暈則是眼前的物體會有旋轉感,而且容易反覆發作。通常只要對症治療、遵照醫囑,都能獲得改善。年輕時為了考試挑燈夜戰,即使2、3天不睡覺也能挺過去;到了中壯年,處於高壓工作狀態,如果熬夜趕報告,副交感神經受到不當抑制或交感神經過於活化,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就容易引發眩暈,通常以過勞、緊張、焦慮、睡眠不足、容易生氣等特性的族群罹患率較高。眩暈分2類 中樞神經性疾病恐致中風李宏信醫師進一步分析,眩暈可概分為「中樞神經性疾病」和「周邊神經性疾病」2大類,前者主要是以腦部疾病為主,人體供給腦部血液的動脈系統有2個,頸動脈負責供應大腦血液,椎基底動脈則負責供應小腦與腦幹血液,若頸動脈狹窄可能有中風之虞,但未必會暈;不過若是出現眩暈現象,則有引發中風的可能。至於「周邊神經性眩暈」,通常是由內耳不適所引起,為前庭系統傳到腦部的過程發生異狀,當聲音傳到蝸牛體後能夠判斷高低音、大小聲,三半規管能製造出方向及速度感,若因內耳老化、血管不通、吃過鹹,淋巴液過多、導致積水,只要頭稍微轉動,就可能覺得搖晃感嚴重。耳石脫落 眩暈情況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耳石脫落也是可能造成眩暈的情況之一,李宏信醫師解釋,前庭神經下方有個圓形物體如同鐘擺一般,三半規管和前庭前方也有個很小的石頭,若掉落、跑動就會刺激神經,導致眩暈。李宏信醫師指出,造成耳石脫落症的原因多以頭部遭到重擊,以及隨著年紀老化沾黏性不佳所致。透過正確耳石復位術多數都能好轉,但因為執行過程有風險,有引發急性眩暈的可能,合併盜汗、心悸現象,建議應在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指示操作下,比較安全。此外,若眩暈反覆發作且伴隨耳鳴和聽力減退,則可能是梅尼爾氏症,有時感冒病毒入侵或鼻涕跑入內耳裡,也可能造成眩暈發生。維他命B滋養神經 維他命C抗氧化劑眩暈症狀依嚴重程度來看,正處於急性期時,常常躺在床上無法起身,易有嘔吐、盜汗情況,嚴重時應打119掛急診,打止暈針、輸入點滴後,好轉即可返家,但仍可能隔1、2天後又發作,應持續服用藥物,並防止頭部轉動過快,多躺著休息。通常急性期多以利尿劑來排除體內之鹽份及水份,降低內耳壓力。李宏信醫師補充說明,內耳功能會隨著血管缺乏彈性、老化逐漸退化,治療上還會給予打通血路的藥物,擴張血管、增加滲透力,增進血管的供血功能;再者,長期應輔以維他命B滋養神經,促進神經恢復、再生,並添加維他命C抗氧化劑、鋅、鎂等微量礦物質等,對於內耳功能都有修復作用。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排除腦部疾病和腫瘤的可能性之後,因內耳問題所導致的眩暈,服藥至少應以3個月為1個療程,再視病情的穩定情況,逐步減少服藥次數,所謂預防更勝於治療,平時勿過勞、適時舒壓、適度休息,勿食用過油、重鹹的料理,就能減少眩暈上身。(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久蹲起身頭暈是貧血嗎? 小心是低血壓!醫師警告「姿勢性低血壓」7大高危險族群 ·為何會罹患眩暈症? 專科醫曝「誘發因子」:老人、停經婦女要小心
-
2021-08-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疫苗後天開打 江啟臣:同島一命變謀財害命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下午響應民團號召,聲援悼念因新冠肺炎疫情罹難國人。江致詞時批評,去年一整年因為人民自律,守下去年一整年要民進黨政府幫忙準備疫苗,但民進黨政府準備一整年,準備了高端疫苗給人民,還讓人民沒有選擇。江啟臣質疑,韓國買的新冠疫苗晚到,他們政府馬上去催,但衛福部長陳時中只會報數字,讓800多條人命白白犧牲,現在還要私人企業、宗教團體、國民黨與地方政府等各界都在幫忙買疫苗,已成是全世界的笑話。江啟臣也批評,衛福部審查高端緊急使用授權(EUA)過程黑箱,現在還沒獲得國際認證就要開放施打,要讓全民當免費白老鼠,把台灣人民當賭注,民進黨政府什麼同島一命,根本就是謀財害命。
-
2021-08-20 新聞.健康知識+
不明顯的發炎是「症」、明顯的發炎是「病」 醫:偏高的溫度環境會導致人體的大小病痛!
在討論冷熱的問題之前,我們先要知道人體是一個恆溫的有機生物體,運作溫度保持在攝氏三十七度上下,差異約只有○.五度,我們量到的表面溫度大約比核心溫度低○.五度。 在一天當中,早晨六點左右我們的體溫最低,約是攝氏三十六.四度,而在下午五點時體溫高達約攝氏三十六.九度。所以,黃昏休息後如果活動減少,體溫就會慢慢降低。如果體溫在攝氏三十八度以上,就開始有發燒的現象,如果在攝氏三十六度以下就有體溫過低的現象。因此,身體在正常情況之下,會運用各種生理反應以保持體溫的穩定。實際上我們對冷的容忍度比熱高 人體的新陳代謝作用終日持續不斷,意思是我們身體不斷的燃燒熱量作工而發熱,因此,實際上我們對冷的容忍度比熱高。所以,氣溫只要超過攝氏三十度就會讓我們感到炎熱難耐,如果達到攝氏三十八到四十度,也就是說比體溫高二至三度,我們就很容易發生中暑或熱衰竭而危及性命。相反的,我們覺得舒適的室溫大約是攝氏十八到二十五度,這個溫度比我們的體溫低了十二度左右,這是因為我們不斷在發熱而需要涼爽,只要所處環境的溫度夠,就不需要刻意提供額外的熱源;也就是說,人體對熱的容忍度比冷的容忍度低很多。 偏高的溫度環境,對於身體不好的人影響很大在台灣的生活環境中,我們在夏天最舒適的溫度約攝氏二十三到二十六度(感覺涼),到了冬天如果室溫保持在攝氏二十到二十五度(感覺不冷),這樣是比較理想的室內溫度。以台灣的氣候來看,多數時候都在舒適的溫度以上,因為自己產生的熱已經很多,所以散熱對我們來講就更為重要。很多人很在意冷氣病這個問題,其實冷氣對於維護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設備,因為偏高的溫度環境,對於身體不好的人影響很大,所以在醫院裡、加護病房、與手術室,冷氣都很強就是這個緣故。冷氣病的產生,主要是與我們的運動不足,或冷氣清潔做得不好有關,而不是溫度冷的問題。 細胞對熱真的很敏感 人體對冷有較高的忍受度,因此喝比體溫低二十度的水,我們會感覺涼快,但是比體溫高二十度的水,也就是接近攝氏六十度的水溫,就可能有致癌的可能性。所以,即使我們喝冰箱裡攝氏五度到十度的冰開水,也不會有致癌的危險。其實,我們的細胞對熱真的很敏感。根據醫學研究,常喝熱飲如茶或咖啡的人罹患食道癌的比例偏高,這可能是喝攝氏六十度以上熱飲的習慣所使然,也有研究認為喝熱茶甚至與胃癌相關。 我們身體的發炎反應也與體溫有密切的關係,溫度高發炎強,溫度低發炎弱,所以體溫超過攝氏三十七.五度就顯示可能有問題,超過三十八度明顯是發燒。根據醫學的研究,發炎反應跟很多疾病息息相關,包括現代人常有的心血管疾病、癌症與退化,所以說減少發炎是我們保持健康與養生的關鍵因素。 人體本身就是發熱工廠 我們有多會發熱呢?一般人日常代謝的熱量需求約二千大卡以上,大都以熱的形式發散出來,相當於五十公斤的水升高四十度。一天當中,身體散發出這麼多熱,如果冷卻做得不好,身體機能就會衰退而感到疲倦,也會有食慾不振的現象,因為吃東西會產生更多的熱令人受不了。尤其,我們新陳代謝的效率只有二十五%,換句話說,有七十五%所吃進去的熱量都要以熱的形式散發出去。這麼多熱跑出來,就須要有良好的散熱能力,主要靠的就是呼吸、排汗與排尿。 呼吸跟排汗都需要消耗能量,於是又得製造更多熱。所以,過熱時與其經過皮膚來散熱或者喘氣來散熱,不如直接喝冰開水或吃冰來得有效。人們在炎夏之際,都會喜歡各種冰品冷飲,這是因為有生理需求而產生心理反應。當我們降溫之後,常常會感覺心情放鬆愉快,這是因為冰冷帶來副交感神經作用所使然。過熱效應會導致大小病痛 人體為了保持體溫的穩定有很多平衡的機制,我們的選擇並不是一面倒的保暖,或者喝溫熱水就好了,因為這麼做可能破壞我們身體的平衡機制,造成我們的生理失去應付環境變化的彈性,反而會引起很多不適的症狀 。 【過熱案例1:中暑和熱衰竭】 人在中暑的時候,會頭痛、體溫過高、噁心嘔吐、心跳過快,甚至失去意識。在這之前,如果有熱衰竭的現象,雖然意識還清楚,但是可能會有頭昏、盜汗、心跳變快,甚至抽筋的現象。 實際上,嚴重的過熱現象表現出熱衰竭或者中暑的情形,而輕度或者中度的過熱現象在初期症狀可能不明確,如果沒有注意很容易疏忽,一旦慢性化後會有各種症狀,例如口乾舌燥、頭昏腦脹、眼睛脹痛、慢性鼻塞、胃食道逆流、食慾不振、便祕、下腹脹、腰痠、皮膚或者黏膜乾澀,以及各種慢性疼痛。 【過熱案例2:女性月經過量 】 有些女性有月經過量,月經出血日數過長的現象。在我多年接觸的患者中,女性與年長者特別容易有過熱引發的自律神經失調症。他們的不舒服,時常被以為是身體虛寒來調理,結果反而引起更嚴重的症狀。這些案例給予點滴治療以補充水分,並且降低體溫之後,通常效果很好。 【過熱案例3:農作或勞動的年長者】 在鄉間從事農作或勞動的年長者,許多都有太熱或不舒服就打點滴以補充水分養分恢復疲勞的習慣,除了補充水分恢復體力之外,冷的點滴液有讓身體降溫的效果,進而恢復活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大城市裡的人們多數在炎熱的季節可以待在冷氣房裡,因此對於打點滴的醫療習慣不能理解。 慢性過熱,會變得又怕冷又怕熱 慢性過熱會使體質變成外冷內熱,也就是又怕冷又怕熱,這是因為身體過熱所引起的發炎反應,會造成體質流失、體力變差,因此四肢無力怕冷,但是內臟又處於過熱,因此很容易累,體力更差。大多數的家屬很驚訝,我說患者雖然看起來虛弱,其實是處於過熱發炎的狀態,必須要認真地降溫抗發炎,而且要避免過度給予溫熱。一般台灣的民間習慣,以為生病或身體虛弱怕冷就必須要給予熱補,其實在台灣的氣候裡,多數時候我們要擔心的是過熱加重發炎的副作用。 恆溫動物的身體會對溫度變化做出生理調整以適應環境,因此飲食的溫度也會產生生理作用。對多數人而言,一天當中多數時間都待在室內,身體會以室溫為基礎來運作,如果擔心喝冰開水或溫熱水對身體的影響,或是不確定該怎麼做,建議飲用室溫的涼水以保持中性的溫度效應。 不明顯的發炎是「症」、明顯的發炎是「病」 觀察百年來人類的體溫,科學家發現一般人的體溫比以前下降了一些,同時人類的壽命也比以前增長不少。除了因為醫藥的發達之外,我們體力的消耗減少,跟著發炎也減少,身體的負擔比古人輕鬆多了。 明顯的發炎反應可以從驗血實驗室檢查得知,並據此推斷疾病的原因,但是多數症狀從不舒服到癌症,絕大多數都與低度發炎有關,卻不容易從血液得到明確的答案。醫學臨床上,通常以幾個指數(如C-Reactive Protein,Rheumatoid Factor等等)概括,以解釋低度發炎的情形。 簡單的說,明顯的發炎是「病」,但是不明顯的發炎常常只有「症」。身體各處的低度發炎無法從臨床的儀器檢驗出來,只能由間接的臨床表現作判斷,例如從心率或交感神經的症狀,慢性疼痛或慢性病的存在,或者組織慢性發炎後的黏連現象去估算。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明明不舒服,到醫院做了一大堆檢查卻沒有明確的答案。 冷與熱的副作用與禁忌,知多少? 偏離標準體溫的冷或熱刺激,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冷刺激的副作用:可能引起凍傷、心跳緩慢、高血壓、咳嗽、氣喘、腹痛、腹瀉等副交感神經症狀。 •冷刺激的禁忌:手腳冰冷等失溫的狀態、寒冷環境下、高血壓、心臟病等系統性疾病;未經少量漸進測試者不宜。 •熱刺激的副作用:可能引起過熱燙傷、腫脹發炎、血栓、高血壓、低血壓、高血糖、心跳過快、心臟衰弱等交感神經症狀。 •熱刺激的禁忌:慢性疼痛、自律神經失調、心臟病、炎熱的環境下;未經少量漸進測試者不宜。※本文摘新自然主義《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 ●講座資訊不吃藥,也能搞定自律神經!求助無門的病痛、找不到病因的這裡痛那裡痛,很多是自律神經對溫度變化的發炎反應!疼痛科權威梁恆彰醫師與楊翠蟬醫師首創,以「冷處理」改善自律神經失調、降發炎。9月5日下午2點金石堂信義店,梁恆彰醫師演講「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分享改善自律神經失調與各種疼痛問題的撇步。洽詢電話:(02)23925338分機16或網路報名:https://forms.gle/uSWWJUmG4PdAxE8b7
-
2021-08-16 養生.人生智慧
忙著健康美,沒空理會老!楊秀慧54歲從王品華麗轉身:如果不下山,怎麼看得到另一座山的美景?
「我喜歡爬山,如果不下山,怎麼看得到另一座山的美景?」王品集團前執行長楊秀慧如此形容人生與職場。2年前,她從職場高峰華麗轉身,退休時才54歲,外界詫異、惋惜,她卻認為是時候交棒,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 她為自己設定目標:學畫、運動、登山…,「每年都要做一些自己覺得可以紀念或挑戰的事。」去年完成百岳挑戰,今年將22年王品經驗寫成新書《我這樣管理,解決90%問題!》,並計畫國境解封後攀登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我忙著健康與美麗,就沒有時間去理會『老』這件事情。」 聊起這次的採訪主題,楊秀慧笑了,「以前約訪都是談管理,最近談的卻是樂活、熟齡,啊~原來我已經50好幾!」 退休後,把多數時間留給自己 不知老之將至,是因為她心態、體態皆維持年輕,不但月跑100公里、年攀2座百岳高山,即使近來疫情升級無法出門,她仍在家裡做瑜珈、跳有氧舞蹈。 2019年退休後,楊秀慧就把多數時間留給自己,一周至多花2天演講、擔任顧問,將多年管理經驗傳承。 「現在人越來越長壽,每10年平均壽命在拉長,後面還有更多的日子可以走,說實在那些職位、抬頭都是一時,最終要回歸到自我。」她笑道:「有一天位置總是要給年輕人,那到時我要做什麼?應該趁著現在去學一些、做一些我想做的事。」 學習素描,目標5年後開畫展 會計師出身的她,32歲進入王品,先是擔任財務長,一路歷練稽核、人資、營運長等職務,也曾參與內部創業,創辦夏慕尼鐵板燒。2015年王品因食安風暴重創形象與業績,她臨危受命接任執行長,帶領集團走出低潮,卻在2019年選擇功成身退。 「我喜歡嘗試很多東西,現在也不算退休,只是放慢腳步、做傳承的工作,又有時間可以多愛自己。」像她小時候嚮往畫畫,退休後便為自己報名素描班,更設定5年後要開畫展。 極其自律的她笑說,自己還是會排目標與計畫:1年爬2座百岳、跑3場馬拉松、參加2次單車活動,「目標不是挑戰體能極限或個人成績,我就是在玩,但還是習慣有紀錄,因為我覺得人要動,動才會有活力。」 陪女兒追劇,不將職場抬頭帶回家 疫情爆發前,她每年安排旅行,「老了有朋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到了某個年齡一定要走出去、有不同群的朋友。」她透過登山、瑜伽課認識新朋友,「每年跟姊妹淘出國旅遊,姊妹淘又會形成姊妹淘,就會多一些朋友圈。」 但這些活動,並不強要家人參與,「我最幸運是老公體諒我很多,女兒也理解我很多。」楊秀慧回憶,女兒曾寫過一篇作文:「我的媽媽不像媽媽,百年難得一見地煮菜,半夜常偷抓我的零食吃光,還有在家常常講電話。」 所以她從不將職場抬頭帶回家,「只要可以跟她們在一起,我就會努力以她們為中心。」像是周末盡量排除行程,陪女兒追劇,看一些好笑、無厘頭的網紅影片,「把這些可以做好的事做好,互動的量也許不多,但質可以更好。」 和先生彼此給空間、尊重雙方興趣 與先生的相處,則是維持舒服的相處距離。過去公司辦旅遊聚餐,常要求另一半出席,但先生參加幾次就討饒:「主管都男的,帶的都是女生,我跟那些太太沒話聊,可以不要配合嗎?」 她反思,自己也很少陪老公參加活動,不該強加壓力在對方身上,兩人溝通後以1年參加1~2次為限,但每年安排家庭旅遊,一家人仍有共遊時間。「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需要陪伴時就在一起,我尊重他的生活,他尊重我的興趣,彼此有空間。」 生活有所羈絆又各自獨立,她的日常過得有滋有味,「我也會聽Podcast、音樂,去一些網紅推薦的民宿、美食,讓自己接收新資訊。」楊秀慧調侃自己愛玩,卻也藉此不與時代脫節,笑稱:「年輕是可以訓練出來的。」 她認為,進入熟齡一定要有目標與興趣,無論是學做菜、彈琴、畫畫或爬山,「認真地跟自己對話,想想做些什麼,可以讓自己全神貫注或覺得快樂。」 自律自主、自修自省,都靠自己 另一個必修學分,則是養成運動習慣。楊秀慧建議,可以從一些小動作養成自律的習慣,像她每天起床梳洗完便套上運動服,自然有了想動的情緒,晴天出去跑步,下雨在家裡做瑜伽,「那就是一個『開關』,你就會去做這件事情。」 又如她常在公園遇到一位打扮入時的92歲阿嬤,人喚「美美阿姨」,「她看起來只有70多歲,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公園拍一張照片,再搭公車到處跑,她的開關就是每天照相。」 「自律、自主、自修、自省,都是靠自己。」說到底,這些追求美好和快樂的慾念都是隨心所欲,楊秀慧說:「多一點時間與心靈對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幸福開關。●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13年不想性愛、夫提分居才配合!他被當「提款機」當然不公平,妳用心才能真挽回.預防癌症、血栓、更年期症狀!50後飲用5種香草,輕鬆安度熟齡人生.50後放過自己,好好享受生活!這樣嘗試「極簡生活」,讓心靈更加放鬆、樂觀
-
2021-08-14 養生.運動天地
強健身體的免疫力!她靠2招「呼吸操」放鬆肌肉、保持身心靈平衡
不久前,疫情在社區蔓延,我們身處危機,日常規律被打亂,如今,疫情趨緩,我們渴望「常態」的安定感,才發現,我們以為的「舊日常態」不再,「變動」成為唯一不變的事。「學習與變動共處,在心裡培養安定感」成為疫情下你需要裝備的新能力。 8月的《橘世代》,希望帶著讀者重新喚起習以為常的覺知:好好呼吸、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鍛鍊,透過藝術和園藝,療癒自己,重新愛上疫後生活。新冠疫情打亂了生活步調。疫情之下,除了強健身體的免疫力,也要強化內心的穩定,時下正流行的自癒力和藝術輔療,有助於身心靈平衡,正向度過這場疫情風暴。疫情來襲,最需要的是保持正念,建立自身療癒力讓生活恢復正軌,學習呼吸是最好的自我照顧,在一呼一吸之間平衡身體系統運行。腹式呼吸 啟動與生俱來自癒力當身體承受壓力時,呼吸會不自覺地急促變短,包括心情煩躁焦慮,感到一陣胸悶喘不過氣來。調整呼吸可以放鬆緊繃的身體,別小看這再平常不過的生理機制,愈是基礎的事物愈容易讓人忽視!自癒力學會理事長黃利利推廣「正念呼吸操」,藉呼吸吐納平衡身體的自癒及免疫力,非常適合居家防疫。疫情蔓延之際,更要好好鍛鍊肺部,透過呼吸鎮定情緒,同時改善身體不適症狀。黃利利是主婦聯盟綠主張生活消費合作社的創辦人之一,長期關心食安、環境議題。55歲那年,身體開始走下坡,鼻子、咽喉、氣管、肺等呼吸系統都出了問題,經常過敏乾癢。60歲省思飲食固然重要,心理狀態更是健康的根本,因緣際會接觸「腹式呼吸」,於是投入自癒力推廣。黃利利相信,學會調整呼吸就能調心,把空氣吸入肺內再吐出的節奏,能牽動各部位肌肉、加速體內排毒。規律深呼吸 放鬆跳脫負面情緒腹式呼吸可提高肺活量,充分運用肺泡交換氣體,過程中刺激副交感神經活躍,有益身心放鬆。黃利利把腹式呼吸結合伸展運動,延伸出「正念呼吸操」,專注於規律的深呼吸,摒除雜念體驗慢活、放鬆、靜心。一吸一吐之間,放鬆肌肉、沉澱思緒,自然就能跳脫負面情緒。練習腹式呼吸時,保持順暢平穩、深吸慢吐,每分鐘約5-6次呼吸循環。黃利利笑說多做幾次,呼吸對了,不僅肺更健康,也能改善睡眠品質、自律神經失調。現代人生活壓力倍增,直接反映在身體病痛,「正念呼吸操」運用深沉的腹式呼吸達到放鬆效果。黃利利建議,「每天花10分鐘,或是在情緒極為煩躁時專注呼吸,很快就可以恢復平衡,讓身心靈有煥然一新的感受。」正念呼吸操疫情下,多做擴胸運動,強化肺部功能,加上「正念呼吸」,透過呼吸幫助養生、靜心。第1式:雙手畫圓吸氣打開胸部,前腳微蹲,後腳拉直,感受背部及腿部的變化。第2式:拉筋伸展吸氣往下開胸、膝蓋彎曲、手臂離臀,感受背肌的變化。愛自己的藝術課 舒緩焦慮藝術也能治病?2018年,加拿大醫療機構與蒙特婁美術館進行跨界合作,醫生可開立「藝術處方箋」,透過體驗藝術促進健康。已有科學證明,藝術能改善憂鬱、焦慮,刺激神經活動。新活藝術創辦人暨執行長康思云認為,藝術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每個人都能透過創作表達文字無法呈現的情感,注入身心靈正向動能。「疫情自5月中旬急速升溫,民眾待在家防疫快要悶出病,難免心情焦躁、疲累,應該把時間花在好好照顧自己。」康思云鼓勵大家拾起畫筆或使用複合式媒材,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式享受創作過程,隨心所欲繪出療癒新生活。藝術創作不僅能陶冶性情,拿筆畫畫、動手DIY也能訓練長輩的手部肌力,同時刺激顏色認知。一幅幅寫實或抽象的動人圖像,舒緩每天接收疫情資訊的焦慮,也活絡熟年創作力。線上藝術輔療服務 豐富創作能量疫情期間,新活藝術把實體課程轉變成線上形式,並串連全台藝術輔療師推出「免費線上藝術療癒工作坊」,民眾在同一時間上線互動,體驗遊戲互動、實體創作與心靈對話。藝術輔療導入照顧的元素,從創作中重拾生活價值與意義,專注當下培養心靈韌性,暫時忘卻世俗煩憂。隨著時間過去,難免會出現防疫疲勞,康思云提供身心調整妙方:藉由藝術找到安穩身心的力量,放寬心面對疫情或生活變化。防疫之餘,不妨參加線上藝術療癒工作坊,網際網路維持了人際聯繫,也緩和了社交距離的冷漠。康思云看到許多長者有了新的社會互動,重新建立友誼,期待疫情趨緩或結束之後,持續豐富藝術能量,讓生活變得更好。手作紓壓創作1.選擇家中隨手可得的素材,例如雜誌、廣告DM等可快速上手的材料。2.剪下雜誌、廣告DM的圖案,例如食物、建案或風景圖等。3.將剪下的圖案自由拼貼,發揮巧思拼貼出可敘述的故事,增加趣味性。
-
2021-08-13 養生.聰明飲食
夏季吃西瓜解暑!你適合吃嗎? 專家曝「食用禁忌&最佳食用時間」
夏季炎熱吃上西瓜超解暑!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游明謙醫師表示,西瓜是很好的水果,富含豐富的脂溶性維生素,但是要注意腸胃系統不佳、糖尿病人、慢性腎臟疾病、呼吸系統疾病、過敏疾病的族群,記得食用的量不宜過多,最多一個手掌為限,也因為西瓜屬性較寒,從冰箱取出後應先退冰才不會傷及脾胃,建議飯後食用,有助於維生素吸收。 西瓜清涼解暑 天然白虎湯清熱解暑游明謙表示,西瓜含水量高達93%,具有糖分甜度,並富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包括茄紅素、β胡蘿蔔素、維生素A、C等維生素,飯後攝取有助於吸收。中醫觀點來看,西瓜屬性甘寒,又有天然白虎湯之稱,能夠用來清暑熱、發燒、感冒、喉嚨痛腫及消炎的功用。 容易腹瀉體質 西瓜不宜過量攝取西瓜屬性甘寒,中醫角度來看,若是體質較寒涼、腸胃不佳、容易咳嗽、腹瀉體質、大便不成形或軟稀感、腸胃敏感不宜吃太多西瓜。游明謙解說,西瓜偏寒常有拉肚子症狀,不過拉肚子原因多,包括脂溶性維生素太多無法吸收、自律神經系統改變腸胃敏感、食物過敏等原因都可能引起拉肚子,但並非所有人都不能吃,需注意攝取的份量、症狀和疾病的穩定性。 糖尿病人把握份量 血糖起伏不飆升游明謙舉例,糖尿病的人攝取西瓜份量不宜過量,比如每100公克西瓜,熱量約35大卡,熱量不算高,但是飯後吃一大盤西瓜,等於100、200大卡,相當吃一碗飯。飯後吃一大盤西瓜,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不佳,若是糖尿病者,最多以一個手掌為限,建議優先選用纖維水果,避免血糖上升迅速。 腎臟病需限水者 攝取份量避免喘西瓜含水量高達93%,一口接著一口相當解渴,若必須要限水的病人要特別注意。游明謙提醒,洗腎病人、腎功能不全、慢性腎病、心臟衰竭的人,小心水分的攝取量,很可能吃完西瓜後會變得更喘,或者是腎臟水份排不出去,所以要注意食用的份量。 氣喘或呼吸道疾病 瓜果類要少吃游明謙補充,氣喘的小孩吃瓜類容易咳嗽,以醫師多年臨床經驗來看,每五位就有一位對西瓜過敏。西瓜很可能是過敏體質的過敏原。特別注意的是,如果是罹患呼吸系統疾病、氣喘、過敏體質的人,吃完西瓜出現咳嗽問題,應少量攝取為宜。西瓜怎麼健康吃? 飯後吃、退冰吃、少量吃至於西瓜該怎麼吃?游明謙建議,西瓜是很好的水果,飲食符合中庸之道,適量少量即可。但西瓜的脂溶性維生素因為需有油脂才能吸收,不像水溶性維生素能隨時吸收,所以建議飯後吃為佳。天氣炎熱把西瓜放冰箱保存以免細菌滋生,但西瓜屬性寒涼加上冷藏後,直接吃下容易導致腸胃更加敏感,建議退冰後再吃。若有身體上的不舒服,即時調整食用用量。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西瓜消暑!紅肉or黃肉哪個好? 營養師解析「兩者差異」:男性補充精胺酸要吃這色 ·水果愈甜熱量愈高? 營養師公布「夏季水果TOP15熱量排行」...西瓜竟墊底
-
2021-08-02 名人.精華區
侯勝茂/支持醫療運轉 向疫情期間的捐血人致敬
2020年初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台灣防疫有成世界有目共睹,血液捐供也在遵循指揮中心的防疫政策之下,尚屬平衡;今年5月中,疫情升級三級警戒,全台剎那間呈現緊張氛圍,民眾害怕群聚、減少出門,公司行號也大幅增加居家工作的人數,只剩下與民生物資有關的店家營業,城市裡一貫的快節奏,瞬間停滯了,而疲於奔命的現場,就是醫療場域了。捐血車外出募血困難重重在宅防疫不外出,使得捐血人驟減、辦理捐血活動的學校、社團、企業為避免群聚的疑慮,紛紛打退堂鼓,捐血車的停放更加不容易;三級警戒,無法商借廁所,原本人潮聚集的捐血熱門廣場,也瞬間空曠杳無人跡,捐血車外出募血困難重重。三級警戒時,各捐血中心血液安全庫存量迅速下滑,甚至跌至四天以下,陷入缺血的緊急狀態;雖然各級醫院均實施醫療服務降載,暫停非必要或非緊急醫療服務,以確保醫療量能因應流行疫情,但亟需輸血醫療的病人卻無法等待,他們的生命和醫療權益,也在此時面臨極大考驗。捐血人無私奉獻拯救生命在幾經推動以及各界的協助呼籲之下,血液安全庫存量慢慢的回補,這都要感謝一群長期以來一直在定期捐血的捐血人,他們默默的按時捐血,規律而且自動自發,他們平常就特別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為了不錯過任何一次捐血救人的機會,他們堪稱護國菩薩,因著他們的無私奉獻,拯救了無數生命和家庭,也支持著醫療的運轉;身為醫療共同體,我們不懈怠。捐血作業場所高規格防疫台灣血液基金會即刻強化各捐血站、室內作業場所的防疫措施,加強場地設施清消、實施人流管制、推動捐血預約制、保持社交安全距離,以防護捐血人安全;並延長部分市內捐血地點的作業時間,希望在三級警戒期間仍外出工作的民眾,能先捐血再回家。國際間從未有輸血後感染COVID-19的案例,美國血庫協會(AABB)規範也指出,COVID-19並非經血液傳播之傳染病。每個捐血作業場所,我們均做高規格防疫措施,為的是保護捐血人,也保護一線醫護同仁,降低任何可能發生的風險,讓捐血成為沒有障礙的行動,在疫情喧擾的時刻,成為大愛的連結。面對疫情持續嚴峻,我們沒有鬆懈的本錢。對於廣大的定期捐血人,他們的自律和自我堅持,正是整個醫療體系裡不可或缺的一環;每年台灣有70多萬人次必須接受輸血療疾,血液的安全和供應無虞,有賴廣大捐血人強烈使命感的支撐,也是台灣血液基金會責無旁貸的任務。盼捐血者能納第七類接種值此非常時期,他們仍然無畏無阻的實踐捐血救人理念,值得感佩;為感謝捐血人的無私奉獻,在更多疫苗進來以後,建請衛福部能考量,將定期規律的捐血者納入第七類「維持國家安全及社會機能正常運作者」,列入優先施打COVID-19疫苗對象。有健康的捐血人,才有安全的血液可使用;並降低捐血人定期外出捐血的疑慮,以維持足夠的醫療量能,讓醫療運作不間斷。
-
2021-07-30 養生.人生智慧
「相信所有的挫折,都是最好的安排。」東奧5位台灣選手的人生金句:郭婞淳、楊勇緯、羅嘉翎、魏均珩、鄭怡靜
2020東京奧運賽事於7/24展開,隨著比賽如火如荼地進行,台灣的選手們努力地在賽事上寫下歷史新篇章,截至目前已拿到一金二銀二銅,為國家和自己爭取光榮。奧運獎牌不僅是給這些堅持努力的運動選手最大的肯定,更代表著他們辛苦訓練的成果,VidaOrange編輯為你精選了5位奪得獎牌的臺灣選手在賽後發表的得獎感言與金句,或許,你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到那個一直以來努力不懈的自己。2020東京奧運舉重金牌:郭婞淳「相信所有的挫折,都是最好的安排。」在2016年里約奧運奪得銅牌的郭婞淳,在今天下午的賽事中突破自我極限,用抓舉103公斤、挺舉133公斤的好成績打破奧運紀錄,成功奪得2020東京奧運女子59公斤級金牌殊榮!囊括了奧運、亞運、世錦賽、亞錦賽等國際賽事金牌,目前仍是59公斤級三項世界紀錄保持人的郭婞淳,16歲就進入國家隊培訓,然而,在她為2014年亞運練習時,不慎被槓鈴壓傷,造成右大腿肌肉70%斷裂,原本可以輕鬆舉起的重量,傷後用盡全力卻始終無法舉起,加上外界的耳語,讓郭婞淳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無法回到以前的狀態。日前,她在粉專上分享當時的心路歷程,「相信所有的挫折,都是最好的安排。」還好,在教練、醫生和團隊的鼓勵下,郭婞淳用正面的心態面對上天的考驗,為自己做出最大的努力,持續進行復健和訓練,最終克服了多重障礙,在2016里約奧運上奪得銅牌成績。此外,在壓傷當下經歷過等待救護車期間煎熬的郭婞淳,也在賽後拿出自己的奪牌獎金,捐了價值150萬的救護車給在偏鄉的醫院,希望可以藉由一己之力幫助到更多的人,因為她認為:「人生不只是贏得比賽,而是幫助別人一起完賽。」2020東京奧運柔道銀牌:楊勇緯「正因為有些遺憾,才有了更遠大的追求。」年僅23歲的柔道選手楊勇緯,第一次參加奧運就奪得銀牌的好成績,就讀台灣體育大學競技運動研究所的他,替柔道項目爭得首面獎牌,成為在2020東京奧運上首位為國爭光的選手,然而,創下多項紀錄的他,卻始終保持著一顆謙卑的心,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一路走來要感謝的人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心中是滿滿的感激。」柔道其實是一項非常講究細節且困難複雜的運動,從手指頭到關節都要鍛煉,有不少柔道選手的耳朵會因為長期磨練在地而變形,背後的疼痛更是常人無法想像,因此,需要非常自律的精神以及努力,不斷地訓練、進步,才能取得進入奧運的門票。楊勇緯表示,雖然這次比賽沒有拿到夢寐以求的金牌,但正因為有了這些遺憾,讓他可以朝著更遠大的目標前進,相信有天份又自律努力的他,將會持續地挑戰自己的極限,在4年後的奧運比賽奪得更亮眼的成績。2020東京奧運跆拳道銅牌:羅嘉翎「這不是一個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出身於跆拳道世家的羅嘉翎,自小就對跆拳道有濃厚的興趣,透過不間斷的努力訓練,年紀僅19歲就在2016及2018年的世界青少年錦標賽取得金牌,是臺灣第一位連續兩屆獲得世青賽跆拳道的金牌選手。首次參加奧運的羅嘉翎,在最後一場比賽成功打敗來自尼日的選手耶索夫,為跆拳道項目奪得銅牌殊榮,而賽後她也在社群媒體提到,其實自己一開始並沒有覺得一定要獲勝,而是抱著挑戰自己的心情進行比賽。「這不是一個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期待羅嘉翎未來可以不斷地突破自我,成為台灣運動體壇上的最亮眼的一顆新星。2020東京奧運男子射箭團體賽銀牌:魏均珩、湯智鈞、鄧宇成「不是第一名才是成功。」——魏均珩在男子射箭團體賽奪得銀牌的魏均珩、湯智鈞、鄧宇成,分別打敗了澳洲、中國,並以6:0的好成績進入金牌賽與韓國對抗,雖然最後敗給韓國隊,但二次挑戰奧運的魏均珩並不氣餒,帶領著兩位學弟一起參賽的他,不僅在三人之間培養出良好默契,也用幽默的個性化解團隊的緊張氣氛,他幽默中帶有的認真也傳達:「這中間的學習才是永遠拿不走的。」魏均珩在拿到銀牌後分享他的心情:「不是第一名才是成功。」希望大家未來可以持續關注中華射箭隊,而他也提到,連霸兩次的韓國隊非常厲害,未來如果要超過他們,還有非常多要學習的地方,充分地展現了運動家雖敗猶榮的精神。2020東京奧運桌球混雙銅牌:鄭怡靜、林昀儒「會一直拚,不拚到最後不放棄!」——鄭怡靜被稱為「黃金混雙」的林昀儒和鄭怡靜,日前為中華桌球隊奪得東京奧運第一面獎牌,兩人以4:0比數橫掃法國組合袁嘉楠與勒班森,摘下東奧新增設的桌球混雙銅牌,而鄭怡靜賽後也落下眼淚,釋放一直以來累積的壓力。鄭怡靜在粉絲專頁上分享,能夠獲得這座得來不易的獎牌,並不單單只是靠自己和林昀儒的努力,家人朋友和粉絲在背後強大的支持,是他們能奪得銅牌殊榮的最大功臣。而她也提到「接下來的比賽我們也會一直拚,不拚到最後不放棄!」雖然在今天早上的女子單人賽中,鄭怡靜以4:0比數止步於32強,但相信擁有不服輸精神和意志的她,未來將會持續地挑戰自己,創造一場又一場的耀眼佳績。※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相信所有的挫折,都是最好的安排。」東奧5位台灣選手的「人生金句」:郭婞淳、楊勇緯、羅嘉翎、魏均珩、鄭怡靜
-
2021-07-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微解封公布內用被網轟!黃偉哲今不宣布 她曝決策關鍵
行政院今天宣布7月27日起疫情調降2級警戒,並適度鬆綁限令,餐廳也可有條件開放內用,有別於微解封時台南市長黃偉哲率先配合宣布開放內用,卻被網友罵翻天,緊急轉彎改為不開放內用,7月27日降2級他今天反而不表態;台南市副市長趙卿惠今天臉書稍早po文就有端倪也點出關鍵。上次微解封台南市長黃偉哲配合有條件開放餐廳內用,卻被大批網友罵翻擔心台南淪為防疫破口,黃偉哲當時認為,台南市很多小吃攤、小吃店是非常微型的企業,這段時間以來生計受到嚴重衝擊,做出「開放內用」的決定不無壓力,但希望能在防疫優先的前提下,兼顧這群庶民的經濟,只要業者做好隔板與實聯制的防疫政策都可以營業,但其他縣市紛紛表示不跟進,台南市成了6都唯一最後政策也轉彎。台南市副市長趙卿惠在臉書貼文提到中央衛福部今天會公告適度開放的指引,這次中央邀各縣市先討論共識,比較不會再有上次,公布內用,結果所有人往後退,剩下最後台南市站在原地,也受波及。她還形容像是報告班長的電影畫面,答數後⋯⋯,充滿畫面感,也點出黃偉哲今天不急著決策的關鍵。。趙卿惠也提到課後輔導班、幼兒園可以在満足防疫措施的條件下開放,家長熬了快二個月的日子,可以有一點放鬆。周末期間,可以好好享受「滿滿親子關係」。接下來小朋友就紛紛要去「上課」了。趙還提到昨晚最後一場會,討論降級,包括廟宇擲筊、抽籤,都要清消,是用酒精噴霧或是戴手套⋯⋯,非密閉空間的整脊、身體排毒,可以在做好防疫措施適度開放,但是要拿下口罩的美容作臉還不能開放。也就是,口罩的重要性,即使降級,也不能拿掉,無論從事什麼工作。另外降級後的人數控制通則,室內50人,室外100人。27日有些行業可以適度恢復日常,但大家千萬要守住指引,只有更嚴格約束自我,才可以有更「自在」的未來。不追求「零」,才能漸漸恢復日常。防疫指引公布,未來應該要各行業自律,更能儘速回到日常。
-
2021-07-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混打運將被停權半個月 陳時中:沒故意要保障工作權益
各地出現混打亂象,先前一名松山機場排班計程車司機,自爆混打AZ、莫德納疫苗,事件爆發後被排班計程車自律委員會做出停權半個月處分,讓他今出面喊冤,自己不是故意要混打。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要看主管規定是如何,可以怎麼溝通,若不是故意擾亂,還是要保障工作權益。松山機場排班計程車司機日前自爆,曾在5月7日接種AZ疫苗後,7月5日又經過交通部公路總局安排,施打莫德納疫苗,且醫護沒發現,他事後在群組炫耀自己「紅了」,自豪稱醫師羨慕他混打,說他的防護力將超過93%,還是創全台先例。消息傳出後,不僅遭各界撻伐,陳時中昨更罕見說重話,認為運將的行為「就像闖紅燈還得意拍照」,本來就不對。松機排班計程車自律委員會昨晚間指出,已對該司機做出停權半個月處分,即日起生效,讓該名運將相當不服,再度出面喊冤,認為自己不是惡意混打,是醫護沒有查核。陳時中今說,計程車司機說接種卡有貼兩個貼紙,疑惑「那他是打第三劑嗎?」至於遭懲處,他說可能要看主管規定,看怎麼去溝通,如果不是故意擾亂行為,工作權益還是要給予保障。對於第一劑打AZ的人有呼吸不順、胸悶不舒服,醫護說可以混打的問題,陳時中說,對於第一劑施打出現過敏不適,可以依照醫師意見,第二劑可以改打疫苗,特殊情況是可以的。
-
2021-07-13 名人.余儀呈
醫師給你問/焦慮會引起自律神經失調嗎?疫情期間試試5個練習法,家醫科醫師余儀呈免費遠距諮詢,一對一教你克服失眠、心慌意亂
新冠疫情實施三級警戒已近二個月,民眾防疫在家衍生許多心理健康問題,芝山診所醫師余儀呈指出,民眾受疫情影響到飲食、睡眠和情緒,感到莫名不對勁,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建議應從「靜心」讓自己安穩,正念放下過度杞人憂天的思維。聯合報與WaCare聯手於元氣網推出「防疫零距離 醫師給你問」,即日起開放線上預約,邀約芝山診所醫師、陽明欒樹醫療群召集人余儀呈提供公益免費遠距諮詢給需要的民眾,進行一對一諮詢,僅限額11名。很難一覺到天亮、耳朵嗡嗡叫,是自律神經失調還是焦慮引起?☛快按此預約諮詢,免費限額僅9名。https://bit.ly/3hCo75U他指出,焦慮常是因為思慮太多而觸發的反應,例如:對未來的擔憂、害怕被傳染、排不到疫苗、打針的副作用等。焦慮不是病,但如果過度擔憂,容易心煩氣躁、肌肉緊繃、睡眠障礙,最後自律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出問題。余儀呈分享五招平心靜氣之道,呼吸、肌力放鬆、運動、心理諮商、正面思考。一、呼吸每日抽出10-20分鐘的空檔,調節呼吸放鬆緊繃的身體,此時此刻不要想任何事情,讓身體慢下來,在一吐一納之間放鬆心靈。最簡單的方法,可從深呼吸開始,活躍副交感神經的運作。二、肌力放鬆練習察覺自己的肌肉張力,可用力皺眉、放開;再換嘴巴下顎,延伸到肩頸、關節、腰椎、下肢等,區域性作自我放鬆。當身體的肌肉緊繃時,就可以檢查是否因為焦慮情緒所產生。三、運動運動是最天然有效的緩解焦慮秘方,不過運動要循序漸進、訂下目標計畫,勿馬上進行激烈項目,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民眾,一定要先與醫師諮詢評估,可搭配穿戴式裝置測量身體指數。四、心理諮商心理產生複雜衝突無法梳理,需要釋放的出口,除了親友之外,心理諮商是一個好管道。與心理師抒發藏在心中的憂慮,陪伴整理矛盾的想法,適時地對外求援,主動尋求專業協助。五、正面思考這一點雖然有點難,學習降低自己的敏感度,不要想太多還未發生的事情,把正能量注入每天的生活。結合時下的「正念」,練習好好照顧自己的能力,重拾內心平和穩定。余儀呈建議,焦慮常伴隨著容易疲倦、無法集中精神、肌肉緊繃、睡眠障礙等,間接影響到人際關係,建議嚴重焦慮的民眾可在醫師建議下,輔以藥物減輕症狀。☛點擊了解如何免費預約家醫科醫師余儀呈遠距線上諮詢服務。
-
2021-07-12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狗狗怎麼都不理我了?小心寵物也會憂鬱症上身!
近日網紅Youtuber阿滴自曝罹患憂鬱症,經過一年治療已康復,並自述憂鬱症發作的症狀,包括焦慮、睡眠障礙、不自覺發抖等等。除了人以外,毛小孩也可能罹患憂鬱症,只是不會講話的牠們只會表現在行為上,飼主若觀察到以下症狀,應多多留意,必要時得找獸醫諮商。貓狗憂鬱症的症狀1.活動力下降如果你的寵物平常很好動、喜歡出門、在家跳上跳下,有一天卻突然變得文靜,很可能就是憂鬱症的徵兆。如同人一樣,憂鬱症患者通常都會逃避社交、活動力低落、害怕與人接觸。2.食慾不振引發食慾不振的成因不光是生理疾病,當有心理疾病時,一樣是會吃不下飯。當發現寵物飼料愈吃愈少,連最喜歡的零食都引不起興趣,若不是因為不舒服或偏食的原因,就得考量是否是心情抑鬱所致。3.嗜睡雖然動物的睡眠時間本來就比人類多,長達12~14小時,老狗則睡的更久。如果寵物睡的比以往更長,又不是老齡的關係,甚至飼主活動時仍窩著睡覺,懶得理你,很可能不是不愛你了,而是憂鬱症的徵兆。4.孤僻冷淡平常總愛找飼主玩耍的寵物突然變得耍孤僻,常常躲起來或偏好獨處,不跟人或是同伴互動,也可能是陷入抑鬱的情緒,如同人類的社交恐懼症。如何預防寵物陷入憂鬱症?憂鬱症這類心理疾病的成因相當複雜,但如果盡力維持寵物的身心靈健康,就能有效降低貓貓狗狗抑鬱的情形。1.多互動有些人對寵物的態度是有空才陪牠們,沒空就理都不理,但寵物也是需要社交的,如果主人能固定撥時間陪牠們玩、帶出去走走,能幫助牠們的心情穩定。2.多運動多帶狗狗出去走走,活動筋骨能活化自律神經和刺激大腦,讓心情變好;不出門的貓咪則能在家多設置跳台、層板等讓牠們活動,或是經常更換玩具讓牠們不無聊。3.良好生活習慣當寵物作息不正常、常被干擾、無法安心吃飯,都可能引發焦慮而導致憂鬱症,因此給牠們一個安適的環境,營養和睡眠充足,都能降低憂鬱症發生的機率。4.避免體罰有時寵物做錯事,主人會大聲斥責,甚至動手體罰,這樣容易造成牠們的心理壓力,因此在管教時避免做出會造成心理陰影的行為,否則不但沒達成效果反而讓寵物憂鬱症上身。
-
2021-07-10 養生.運動天地
4招「正念瑜伽」 揪父母一起做
瑜伽老師林淑鈴說,「正念瑜伽」強調身心靈和諧,透過呼吸、伸展與身體感受找回內在力量,同時提升肢體協調性、平衡性以及增強肌力,適合全年齡層。中年子女揪父母家人共同體驗,也是培養「老親子」關係的好方法,彼此督促增進防護力。正念瑜伽第一步,找一張跟膝蓋等高的椅子,坐下之後,身體隨著呼吸頻率的變動,讓自律神經慢慢放鬆。動作一:坐好之後,將手往前伸直、眼睛直視前方。這時輕閉嘴巴,用鼻子吸氣、鼻子吐氣。接著雙手往兩旁張開,雙手往上延伸時吸氣、往下伸展時吐氣,重複畫開圓滿的大圈,舒展緊繃的身體。動作二:只坐椅子的1/3,將右腳勾到左腳上,若勾不住或想翹二郎腿也可以,舒服就好。眼睛直視前方,雙手往上延伸、往下伸展,脖子跟下巴收起來。吐氣往下時可變換轉右方向,保持身體平衡;把左腳勾到右腳上,吐氣往下時變換轉左。動作三:雙腳微微打開,手肘提起準備動作。手指頭放在肩膀上,左手肘碰右膝、眼睛看向右後方;右手肘碰左膝、眼睛看向左後方。連續5回,抬起身體時吸氣,往下碰膝蓋時吐氣。動作四:站起身,讓椅背靠近自己,將左腳往後跨一大步,兩腳膝蓋打直。抬頭挺胸吸氣、看向前方;吐氣時雙手微彎、臀部往後推,額頭輕輕貼著椅背。保持穩定把身體推起來,換右腳往後跨一大步,一樣的動作再次重複。
-
2021-07-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宅在家防退化 長輩防疫當自強
疫情打亂長輩日常作息,除了活動量減少,無法出門的影響還包括無形的心理壓力,久了容易悶出病來。三軍總醫院日間照顧中心主任謝嘉娟表示,長者不出門首先活動力下降,接著易因肌肉流失導致退化疾病。一旦身體行動不方便,心情也跟著憂鬱、煩躁,身心相互影響,陷入惡性循環。謝嘉娟說因為缺乏運動,即使肚子不餓,三餐時間到了仍然進食,輕忽三高慢性病的控制,她建議定時應用血壓計、血糖機等監控數字。督促長輩運動,可鼓勵嘗試線上視訊軟體,邀親朋好友一起加入體驗線上運動樂趣。另外,睡眠時間也要固定,作息大亂容易引起自律神經失調。還有,別忘了補充維他命D和鈣質,彌補宅在家日曬不足,預防熟齡最常見的骨質疏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