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5 醫療.泌尿腎臟
搜尋
膀胱過動症
共找到
34
筆 文章
-
-
2024-10-21 養生.聰明飲食
天然鹽能改善胃食道逆流、抽筋、三高?專家破解謬誤:比精鹽少一重要物質
你可以先知道: (1)根據國健署最新一次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台灣人普遍鈉攝取量過高,最嚴重的年齡層甚至達到建議量的173%,國際上也是超量攝取的趨勢,現代人並不存在鹽吃太少的問題,反而是鹽吃太多,傳言說法錯誤。 (2)「真鹽」應稱為「天然鹽」,天然鹽比精鹽有更多的礦物質、微量元素,但不能因此就把精鹽說成不好的東西;反觀天然鹽通常不加碘、但精鹽有加碘,國人缺碘盛行率約 5 成,傳言偏頗比較、且沒說國人明顯缺乏的營養素,傳言說法易誤導。 (3)天然鹽為食品、食品依法不得宣稱或暗示療效,傳言所稱的能改善的症狀,很多都是「低血鈉症」的症狀,但多數低血鈉症不是鈉吃不夠,而是吃進去的鈉發生別的代謝失衡問題,傳言混淆二種概念、傳言說法錯誤。 網傳「真鹽的妙用及好處」約 18 分鐘的錄音檔,提到高血壓、甲狀腺腫大等身體不適「問題都是真鹽少吃了」,吃水果灑鹽、可平衡水果太甜,真鹽改善夜尿、頭痛、噁心嘔吐、疲倦打瞌睡、感冒,「吃真鹽保證不會吃到腎臟壞掉」。但專家表示,傳言所說的「真鹽」,其實應稱為「天然鹽」,不管是天然鹽或是精鹽、成分都是氯化鈉,天然鹽比精鹽多了礦物質、微量元素,但是精鹽添加碘、避免台灣民眾通常缺碘的問題,不同的鹽各有優點,傳言說法易生誤導。此外,專家也提醒,整體國人的鈉攝取量過高,傳言卻鼓吹鹽吃太少、要多吃鹽,傳言說法錯誤。 傳言所說的論點也見於坊間書籍,類似說法包括「真正的好鹽,大量攝取也沒關係!破除減鹽世紀迷思——少鹽並不會讓你遠離疾病,吃對鹽才會」,「身體正在發出『我需要鹽』的求救訊號」等,專家提醒民眾,務必仔細檢視自然療法有多少科學證據、不要輕易誤信。 天然真鹽的妙用及好處? 原始謠傳版本: 真鹽的妙用及好處 或這個版本: 吃對塩能救命: 真鹽是指含有天然礦物質的海鹽或岩鹽等! 這篇對頻尿、胃食道逆流、抽筋、減肥、三高的人有幫助,務定要播來聽,對健康有幫助。 主要流傳這段 18 分 17 秒 的錄音檔,並在通訊軟體和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一)青壯年男性超標達 173% 臨床少見缺鹽病人 傳言說「以為吃少鹽少油才對身體好,不知道這是錯誤法」、「長年下來高血壓了、心跳過快,或甲狀腺腫大」。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叫人家多吃鹽其實就是一件讓人很匪夷所思的事,其次就是好鹽、真鹽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柳朋馳強調,醫生並不會要民眾完全清淡才叫做好,每個人都需要適量的鹽,而所謂的「適量」對每個人來講並不見得相同,本身有潛在疾病,像是心臟、腎臟疾病的人就絕對不可能是多鹽,甚至有時候要限鹽,臨床上少鹽少到導致無力、低血鈉等問題並不常見,通常是非常極端的限鹽、或是使用一些藥物,或是腦部荷爾蒙有問題等等,才會導致體內的鈉留不住、變成「低血鈉症」。 柳朋馳指出,一般人正常飲食的情況下並不會缺鹽,尤其是現代人、平常都是已經過度吃鹽,古代人吃的東西並沒有像現代這麼豐盛,飲食習慣差異這麼大的情況下,鹽的攝取量過多已經是不用爭議的,唯一差別在鹽的好壞選擇。MyGoPen 查詢句代表性的公開資料,國健署2020年更新的「減鹽秘笈手冊」官版衛教內容提到:調味品中也可能含有看不見的鹽或鈉,例如醬油、沙茶醤、蕃茄醬等,而且麵線、油麵、餅乾等,或是釀製、加工的食品,例如:榨菜、筍乾、香腸、肉乾、鹹蛋、肉丸、火鍋餃類,製作過程中也都需要添加含鈉量高的鹼、蘇打發粉或鹽,這些都會使現代人不知不覺吃進太多鹽。 國健署呼籲,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要超過 2400 毫克、相當於食鹽 6 公克,差不多就是 1 茶匙食鹽,但是一個人每日鈉的總攝取量包括:天然食物中鈉含量、加工食品、人工調味品中的鈉含量,攝入太多的鹽會影響健康,許多研究報告顯示,高血壓、動脈硬化、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甚至是胃癌,都和鹽吃得太多有關或可能有關。 此外,根據國健署公布的最新版「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17 到 2020 年),第 51 頁報告中提到:台灣男性在 4 歲以上、女性在 7 歲以上就有鈉攝取量過高的狀況,19 到 44 歲成人為鈉攝取量最高的族群,男性達建議量的 173% 最高,其次為 7 到 18 歲的兒童、青少年,及 45 到 64 歲成人。而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保持均衡與健康的飲食,小心鹽多必失」論壇內容,提到:全球平均的鹽攝取量為每天 10.8 克,是世衛組織建議量 5 克的兩倍之多,食用過多的鹽儼然已成為飲食與營養相關死亡的最大風險因素。由上述各種資料可知,現代人不管是台灣或是國際上,並非「少鹽」出問題,而是鹽吃太多出問題。(二)「真鹽」說法誤導 天然鹽沒加「碘」不符台灣人需求 傳言提到「用真鹽在做菜,真鹽泡水喝、乾吃都行」。但根據教育部字典「真正」一詞的相反詞為「冒充、假冒、虛偽」,傳言稱為「真鹽」有誤導其他鹽品是負面意思之嫌。MyGoPen 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主管機關及購物平台都使用「天然鹽」稱之,而根據國健署於 2019 年「玫瑰鹽是天然的鹽,比較健康?」保健闢謠,提到:民眾會以為時尚、進口的鹽就比較高級,但其實背後隱藏營養危機,進口的鹽可能不含碘,長期吃這些沒有加碘的食鹽,有可能造成碘營養缺乏的風險,國健署建議「家裡最常用的鹽,應該要以有添加碘的鹽品為主」。 柳朋馳指出,鹽的好壞這個議題在過去幾十年間時常出現,坊間流行過竹炭鹽、玫瑰鹽、岩鹽、海鹽等等,這些天然鹽各有優點,但是醫界卻擔心這些都是「無碘鹽」,「大脖子」甲狀腺腫大的疾病曾經在台灣盛行很長一段時間,直到 1960 年代食鹽加碘政策之後才改善,因為不管吃葷、吃素,所有人都會吃到鹽,所以才會在食鹽加碘,但天然鹽太過盛行的話,醫界反而擔心民眾的碘攝取量不足。 而 2015 年衛福部「食用碘鹽 健康多一點 逾半數國人碘營養不足」新聞稿中指出:2004 年鹽品開放自由貿易後,現在市面上販售的國產及進口食鹽並非全部為碘鹽,而根據國健署「2010-2013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之尿液碘濃度分析計畫」顯示,2013 年 6 歲以上人口的尿液碘濃度中位數為每公升 96 微克,有 51.9% 國人尿液碘濃度低於世衛建議下限 100 微克。此外,2013 到 2016 年的國民營養調查則發現 7 到 18 歲的缺碘盛行率為 3 成、19 歲以上成人是 5 成,2017 到 2020 年的國民營養調查發現高達 8 至 9 成家庭已使用含碘食鹽, 但 45 歲以上成人的缺碘率仍有 5 成。由上述資料可知,台灣民眾仍有極高比例處於缺碘狀態,天然鹽為了標榜天然、通常不會再加工加入碘,未必符合台灣人口的健康需求。(三)天然鹽有礦物質、精鹽有碘 不能部分比較 柳朋馳強調,天然鹽的礦物質、微量元素確實比較多,補充礦物質、微量元素對人體確實有益處,但不能因此就把沒什麼礦物質、微量元素的精鹽說成是不好的東西,人體並不是靠吃鹽作為礦物質、微量元素的主要來源,而是從每天攝取的飲食上均衡獲得,反觀「碘」往往才是很有可能吃不夠的,傳言不提天然鹽不含碘的問題、說法偏頗而不夠全面,而且天然鹽比較貴、成本效益是否划算很難說。(四)鹽無法「平衡」水果糖分 改善口感的意義也不大 傳言提到「把真鹽撒在水果上面,去平衡水果太甜」。柳朋馳指出,有人吃水果加一點鹽、達到甜度增加的效果,這樣就不用吃那麼甜的水果,但是減水果的糖份卻多吃了鹽,降低糖尿病風險、增加高血壓風險,這樣一來一往有多少好處不無疑問,應該鼓勵病人不要為了口感而去吃很甜的水果才對,而不是強調再加其他東西來調整甜味。 此外,水果加鹽只調整了甜味、並沒有改變含糖的糖分,糖分原本有多少、還是一樣吃進去,鹽並沒有真的取代糖,「平衡」是指口感、口語上的說法,並不是化學反應式上的平衡,傳言「平衡」的說法太過籠統,而且這樣做的意義並不大。(五)鹽能鎖水卻傷腎 應找出夜尿病因 柳朋馳表示,吃了鹽能鎖水,也就是上述所說的身體留鈉、留水,但之後就變成血壓上升,血管內的壓力必須排掉,鹽跟水就進入腎臟、腎臟必須代謝處理掉,這個過程會損耗腎臟,所以與其為了解決夜尿而去吃鹽,反而應該找出夜尿的直接病理原因,例如攝護腺肥大、膀胱過動症等,靠鹽短暫性的鎖水反而製造别的問題。(六)低血鈉不是吃太少 而是失衡、留不住 傳言提到「上課想睡覺打瞌睡缺氧」、「上班喝真鹽水身體變暖」。柳朋馳指出,低血鈉症會有明顯的神經學症狀,包括:頭痛、疲倦、頭暈、肌肉無力、失去平衡感、運動失調、感覺遲鈍等等,幾乎就是傳言所說的鹽能改善的症狀,但臨床上因為鹽吃太少、過度極端的清淡飲食所導致的低血鈉症是非常少見的,約 3 到 5 成的低血鈉病人與利尿劑等藥物或是疾病有關,也就是所謂的「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症候群」(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 secretion,SIADH),病人體內分泌不正常濃度的抗利尿激素,使得水份滯留、引發低血鈉,高危險族群為腦部創傷或出血、小細胞肺癌、使用抗癲癇藥物,這類的病人或是「水中毒」的病患,臨床上的確會鼓勵飲食上可以多加一點鹽,但是並不是表示是平常吃太少鹽,這些病人跟一般人相比、並沒有太少,而是分母被改變。 此外,尿崩症、使用利尿劑的病人則是因為內分泌、腎臟病、藥物等因素而導致排尿、血鈉濃度出問題,甚至高血鈉,這些病人跟正常人相比也沒有吃不夠、而是整體的代謝平衡不正常,柳朋馳強調,吃不夠、不平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傳言卻混為一談。由此可知,傳言缺乏疾病背景、治療脈絡,傳言為易誤導的說法。 柳朋馳提醒民眾,高鹽對身體的損害主要是心血管、腎臟;鹽會導致身體留鈉、留水、血壓就會往上走,因此高血壓初期的病人都會被要求「得舒飲食」,得舒飲食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減鹽」,讓血壓不要偏高。此外,腎臟在高鹽的環境下會受損,而高血鈉也會使神經細胞受阻,再來就是不管是高血鈉或低血鈉,都會影響到大腦腦細胞的活性,提醒民眾不要誤信謠言,多吃鹽養生不成、反而有害健康。結論 總而言之,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歷次做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台灣的民眾並沒有吃鹽太少、反而是吃鹽太多,最嚴重的年齡族群甚至達到建議量的173%,而國際上的相關研究也顯示同樣的超量趨勢,可見不只台灣、包括國際上都因為鹽吃太多而推動減鹽的健康飲食,傳言為錯誤說法。 傳言說「真鹽」,但應說成「天然鹽」比較中肯,天然鹽比精鹽多了礦物質、微量元素,這些營養有益人體,但不能因此說成沒有這些礦物質、微量元素的精鹽就是不好的東西;此外,人體主要是靠飲食攝取礦物質、微量元素,不是靠吃鹽,強調天然鹽可以吃到礦物質、微量元素,卻不提也同時吃進更高的心血管風險,也不提天然鹽往往是無碘鹽的問題,傳言說法易誤導。 傳言提到吃鹽可以治夜尿、疲倦、體寒等,全以「個人經驗」出發,未提出「科學證據」證明因果關係,同一個案是否具有「重複性」、「再現性」不無疑問,無法推論為其他人也同樣有效,傳言說法為錯誤資訊。 傳言說「洗水果的時候、泡蘋果的時候才會用台鹽的鹽」。多年來相關主管機關都宣導用鹽水洗蔬果是錯誤作法,食藥署曾於 2015 年闢謠「蔬果殘留農藥,用水洗不掉,用精鹽可去除,是真的嗎」,強調「加鹽清洗蔬菜以去除農藥並不是正確方法」, 食藥署所屬的食藥好文網也曾於 2018 年宣導「用鹽、用醋或是清潔劑等方式清洗蔬果,其實清洗效果都很有限,有時甚至會導致蔬果中鈉含量增加」,傳言貶低精鹽只當成清潔使用、錯誤使用精鹽的說法,也使整個傳言的可信度降低。衛教資源: 國健署 - 減鹽秘笈手冊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8/salt.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3 焦點.健康知識+
不要怕夜尿,睡前喝點温開水防心梗?醫詳解夜尿成因,曝喝水正確時機及方法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內容全都抄自網路,「老人應該多吃肉補充蛋白質」為林靜芸本身的媒體投書,確實出自林靜芸;「睡前少喝水害心梗」則抄自網路謠言、並有多種版本,與林靜芸無關,傳言為假借冠名、部分錯誤的訊息。 (2)傳言說的「睡前少喝水害心梗」為錯誤訊息,「夜尿不是膀胱問題、是心臟老化」則是混淆「疾病本身病因」與「其他疾病也會造成夜尿症狀」,膀胱過動症是夜尿「病因」之一,心臟病則會造成夜尿的「症狀」,傳言為易誤導的錯誤訊息。網傳「聽聽林靜芸醫師對老人吃肉,及夜尿的深入分析」貼文,以林靜芸自述口吻,提到老化是一種營養不良、老人普遍缺蛋白質,老人應該多吃肉補充蛋白質,以及怕夜尿所以睡前不敢喝水、使血液變稠,導致老人清晨腦梗、心梗。MyGoPen 查詢網路上公開資料,發現老人吃肉的內容為林靜芸的媒體投書,但傳言部分有關夜尿的部分則抄自資深網路謠言、並非出自林靜芸,且內容多所錯誤,例如其實睡前不喝水與心肌梗塞無關,傳言為假借冠名的錯誤資訊。 林靜芸講吃肉和夜尿的訊息? 原始謠傳版本:聽聽林靜芸醫師對老人吃肉,及夜尿的深入分析,讓我們好好的快樂安渡老年生活吧! 林靜芸1949年生於台中,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 其夫為林芳郁醫師 (台灣著名的心臟外科醫師) 老人醫學專家認為,「老化」是一種營養不良。 老人胃口變小,熱量營養不足,免疫力下降,認知也下降。 老人普遍蛋白質不足,所以建議老人「要吃肉」。 日本的報導,沖繩高壽老人最多,他們喜歡吃肉、吃魚。 沖繩人吃肉是類似台灣人燉肉,裡面加了蘿蔔、海帶、大蒜等等,專家認為這樣的煮法減少總膽固醇,增加不飽和脂肪,富有營養又不會引起心血管疾病,可供參考。 東京老年綜合研究所副所長柴田博士也說,蛋白質缺乏可能肌少症,容易感染,威脅老人的生命。「葷食」不是高血壓、高血脂的罪魁禍首。 肉食中含有多種豐富的胺基酸,使血管保持柔軟,預防動脈硬化和腦中風,提高對傳染病的免疫能力。 肉類能夠提供蛋白質,必要的胺基酸,以及其他營養素,老人該考慮多吃肉,膳食平衡。 營養充分,才能成功老化。美國醫生說:夜尿與心,腦梗問題,因為夜尿,所以就很怕喝水,殊不知這種,睡前不喝水,半夜爬起來尿尿又不喝水,却是導致老年人清晨腦梗塞的重要原因。 其實,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的問題, 夜尿是因為老年人心臟功能老化衰竭, 右心房回吸來自下半身的血液能力變差所導致... 白天的時候,我們都處於立着的姿势,血液會往下流,心臟不好,回心血量不足, 下半身的壓力會變大, 於是老年人白天會有下半身水腫的現象, 等到入夜平躺睡覺的時候, 下半身的壓力解除,大量囤積在組織裡面的水份就回到血液裡面來。水太多,腎臟就開始努力的把水釋出,排至膀胱,引起夜尿, 所以一般平躺入睡後大概三 四個小時就會起來上第一次廁所,上完之後,血液中的水份仍然不斷增加 於是又過了3個小時後又會上第二次廁所.... 那為何這是導致腦梗塞心肌梗塞的重要原因呢? 因為經過兩三次排尿後,血液中的水份已經大量減少, 加上冬天人體透過呼吸散失水分速度很快, 於是血液開始變的黏稠 睡覺的時候由於人體基礎代謝低, 心率相對變慢, 於是黏稠的血液加上緩慢的血流速度, 血管狭窄處就容易堵塞了.... 這也是為什麼老年人幾乎都是在 清晨五六點的時候發生 心肌梗塞或腦梗塞的重要原因, 最嚴重的情况就是睡著死亡。第一個要告訴大家的是: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的問題 。 第二個要告訴大家的是:睡前一定要喝點温開水,半夜起來尿尿之後一定要再喝點温開水,不要怕夜尿,因為不喝水可能會奪走你的性命 。 第三個要告訴大家的是: 平時一定要多運動多鍛煉 讓心臟的功能得到加强, 人體不是機器, 機器常用會磨損, 人體却剛好相反, 常用會變強壯... 平時一定要拒絕吃不健康的食物, 尤其是高澱粉類及油炸煎烤物。 最後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轉發給你們的老年朋友分享,祝福大家多運動,健康快樂。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MyGoPen查詢網路,發現傳言早在 2019 年就開始在網路流傳、為資深傳言。 (一)林靜芸生平抄自維基百科 部分資訊有誤 MyGoPen 以傳言內容在網路上搜尋,可以發現傳言前三句「1949年生於台中、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其夫為林芳郁醫師(台灣著名的心臟外科醫師)」等內容,與維基百科的敘述相近、但較為簡略,維基百科的資料林靜芸為 1950 年出生、但傳言寫 1949 年。 (二)老人吃肉等內容抄自林靜芸媒體投書 MyGoPen 查詢傳言其他內容,傳言以林靜芸自述的口氣,提到「老化是營養不良、普遍蛋白質不足、肉食中有胺基酸,老人應該多吃肉」等內容,但相同的內容其實出自林靜芸於 2017 年 12 月投書於媒體的「林靜芸/吃肉到底好不好?」文章,文字內容吻合一致。(三)怕夜尿不喝水害心梗抄自網路 冠名林靜芸為假訊息 有關「美國醫生說不要因怕夜尿而不喝水、血液變稠導致老年人清晨腦梗」 、「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等第三部分的傳言,則能在網路上找到多種版本,除了開場白、結語略有不同之外,內容主體完全相同,而這些不同版本中,有的版本則在文末署名為出自退休護理長,可見傳言只是抄自網路謠言、內容農場,與林靜芸無關、為假借冠名的不實訊息。(四)睡前喝水與心梗無關 傳言為錯誤訊息 傳言說「睡前一定要喝點温開水,不要怕夜尿,不喝水可能會奪走性命」。但MyGoPen 曾於 2024 年 7 月提出「【錯誤】睡覺前中後三杯水防血液黏稠?心血管暢通?醫師詳解喝水正確觀念」查核報告,查核內容中專家澄清「睡眠時水份流失有限,最大流失是排尿,但人體會分泌抗利尿激素保護睡眠品質,傳言強調睡前、睡中要喝水,反而增加夜尿困擾」、「一杯水大約 300c.c.、相較於 5 公升的全身血液量,比例太低無法造成什麼影響」、「國健署等單位都宣導每天喝足 2000c.c. 白開水,少量、分次、慢慢喝才是避免心血管疾病的正確方法」。由上述查核內容可知,傳言為錯誤訊息。(五)攝護腺、膀胱都有關 心臟病會造成夜尿 傳言還提到「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的問題」。但根據 MyGoPen 於 2023 年 7 月提出的「【誤導】身體的各種求救訊號?分別代表不同器官的狀況?過於簡化說法!」查核報告,專家表示:「門診病患自訴夜尿、頻尿,若是 60 幾歲的男性會先考量是不是攝護腺的問題, 如果是年輕人,則會推測是否為膀胱過動症」。 而泌尿科醫師顧芳瑜則曾衛教,提到「夜尿的成因」包括「攝護腺肥大、膀胱過動症、尿崩症」,而「造成夜尿症的其他疾病」則有「心臟衰竭、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 傳言說「夜尿並非膀胱失常」,但夜尿「病因」其實包括膀胱過動症;傳言又說「夜尿是心臟老化」,但實際上是心臟病會造成病患有夜尿的「症狀」,傳言將夜尿的「病因」與「造成夜尿的其他疾病」混為一談,缺乏對疾病的正確理解,且論述邏輯混亂,傳言為錯誤資訊。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為假借冠名的謠言,傳言主要內容中,前半的部分有關老人應該多吃肉的內容,抄自林靜芸 2017 年的媒體投書;但後半的部分有關夜尿的內容,則是抄自網路內容農場的錯誤訊息。衛教資源: 顧家醫療 顧芳瑜 - 夜尿頻繁怎麼辦?泌尿科醫師帶你了解夜尿症成因以及3大改善治療方式 全民健康基金會 - 一夜七次郎?惱人的夜尿暗藏健康危機(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9/lin.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5-07 醫療.泌尿腎臟
台灣膀胱過動症人口超過4百萬人 六旬婦接受脛神經刺激術治療改善
60歲洪女士多年來飽受頻尿問題困擾,每30至40分鐘就想上廁所解尿,尤其夜尿3至4次嚴重影響睡眠,更不敢出門旅遊。原以為是泌尿道感染進行抗生素治療卻未見改善,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她罹患「膀胱過動症」,除了口服藥物治療外,並接受電針刺激腳踝脛神經治療,目前頻尿及夜尿狀況獲得改善。根據研究統計,膀胱過動症盛行率約18.6%,女性盛行率高於男性,以年長者居多,推估台灣膀胱過動症的人口約428萬人。中國附醫泌尿部婦女泌尿科主任、台北分院泌尿科醫師鄒頡龍指出,「頻尿、尿急、夜尿」是患者常見三大排尿症狀,不僅影響生活品質、工作效率,嚴重會發生尿失禁,也因不敢社交而增加失智的風險,應及早治療改善。鄒頡龍表示,一般成人膀胱的尿液容量約400至500cc,正常的膀胱運作是等尿液累積至某程度,再透過神經傳遞使大腦產生尿意,接著經由膀胱肌肉的收縮將尿液排出。如果膀胱僅儲存了少量尿液就開始傳遞排尿訊號,產生尿意和不正常地收縮,就稱為「膀胱過動症」。40歲以上女性、肥胖、曾經反覆泌尿道感染、攝護腺疾病、有飲酒習慣的人,是膀胱過動症的高危險群。膀胱過動症的治療,鄒頡龍說,一般是採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如寫排尿日記,記錄喝水量、排尿狀況等,並且進行膀訓練;藥物治療包括口服抗膽鹼藥物及β3腎上腺接受體促進劑,但抗膽鹼藥物會有口乾、便祕等等副作用,可能影響老年人的認知功能,β3腎上腺接受體促進劑則易有高血壓及頭痛問題。近年國內引進膀胱過動症新治療方法─「脛神經刺激術」。鄒頡龍指出,此方法是以超細微電針(直徑約0.23 毫米)微侵入刺激腳踝內側的脛神經,從而對膀胱進行調節,每周進行一次微電療,每次治療30分鐘,6次治療後會有穩定療效,之後可每2周或4周再進行一次維持治療,但仍需搭配低劑量的藥物治療。此治療須自費,每次治療費用7500元。鄒頡龍說,男性膀胱過動症治療方向與女性差不多,但治療更複雜,因為男性有攝護腺,但治療膀胱過動症的藥物可能會讓膀胱收縮力降低,讓男性解尿更困難。而脛神經刺激術不會影響膀胱收縮,也不會影響排尿的速度,對男性膀胱過動症患者而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洪女士去年10月接受「脛神經刺激術」6次及口服低劑量藥物治療後,目前每2周或3周進行一次維持治療,她不再嚴重頻尿,膀胱容量及夜尿症狀改善減少到2次,睡眠品質提升,外出旅遊也不必煩惱。鄒頡龍指出,「脛神經刺激術」在美國及歐洲已有20年以上使用經驗,2005年通過美國FDA認證,適用於頻尿、急迫性尿失禁等治療;2010年英國國家健康暨照護卓越研究院亦將此治療列入膀胱過動症常規治療。鄒頡龍提醒民眾,當持續頻尿影響日常生活時,千萬勿拖延,應盡快就醫診斷是否罹患膀胱過動症,此病症需要長期控制,配合生活型態調整,持續口服藥物,脛神經刺激術也可成為治療的一環,以達到穩定控制的效果。
-
2024-04-25 醫療.泌尿腎臟
白天排尿超過X次、晚上起床上廁所超過X次,小心「膀胱過動症」!如何治療與改善?
什麼是膀胱過動症?膀胱過動是指膀胱內尿液尚未儲存到生理正常容量時,就開始傳遞神經訊號,使大腦產生尿意,或膀胱肌肉自行不正常收縮的症狀,在台灣的盛行率為17%至28%,女性略多於男性,季節交替時會加劇,如有急尿感、急迫性尿失禁、白天排尿超過8次、晚上起床排尿超過2次等,要特別注意。34歲金融從業人員許小姐,從學生時期就比別人常跑廁所,才剛解完尿不到半小時,就覺得膀胱又漲滿而緊繃,最近半夜被尿意驚醒高達2至3次,連帶影響白天的精神狀態,檢查發現是間質性膀胱炎合併膀胱過動症。71歲李先生有攝護腺肥大病史,為改善排尿無力、餘尿不盡,服用藥物治療數年,但近1至2個月發現尿意來得又急又猛,好幾次趕到廁所都險些漏出尿來,一查才發現是攝護腺肥大合併膀胱過動症。膀胱過動症狀有哪些?該如何治療或改善?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張雲筑表示,常見膀胱過動症狀,包含急迫性尿失禁,白天排尿超過8次,晚上起床排尿超過2次等。近期門診患者增加2成,因為氣溫忽冷忽熱,會造成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難以穩定運作,血管、膀胱、骨盆底肌肉收縮等,都可能會加重頻尿或急尿等膀胱過動的症狀。膀胱過動症可能是單獨存在的下泌尿道刺激性症狀,但也常合併出現於有尿路感染、攝護腺肥大、尿路結石、糖尿病、間質性膀胱炎、神經病變等患者身上,生活習慣的調整相當重要,建議減少咖啡、茶、辛辣食物等刺激性飲食,並戒菸、適量攝取水分等;正規治療則包含藥物,物理治療或手術治療等。那些人容易得到膀胱過動症?●40歲以上的女性。●自然產生過2胎以上的婦女。●肥胖者。●患有泌尿道感染的人。●糖尿病患●攝護腺肥大患者。●飲酒習慣的人。資料來源:元氣百科 膀胱過動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01 醫療.泌尿腎臟
動不動一直想尿尿! 醫揪「4大兇手」超錯愕:愛吃蛋糕、巧克力中了
你知道吃甜食會讓你的膀胱頻繁爆炸嗎?過多精緻食物的攝取,不只會讓你胃食道逆流,其實還容易導致膀胱過動,讓你不停跑廁所! 讓膀胱過動的兇手 這些飲食禁忌要留意而生活中究竟還有哪些容易誘發膀胱過動的飲食禁忌?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戴定恩主治醫師一一為說明!1、減少刺激性飲食有膀胱過動症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減少攝取刺激性的食物,像是咖啡、茶這些有含咖啡因的食物,或者是酒、辛辣的食物,都該減少攝取,避免刺激膀胱。2、杜絕精緻食物而除了刺激性的食物之外,高糖分的精緻食物,像是蛋糕、汽水、巧克力,也要少吃一些,才不會為膀胱加劇負擔。3、控制喝水量雖然水對人體來說非常重要,不過膀胱過動症者,喝水量依照體重和腎功能,控制在每小時150-300ml,隨流汗多寡調整水分攝取,不要一次喝太多。4、戒掉菸癮香菸裡頭的尼古丁,除了對肺部會造成影響之外,其實對膀胱也是種刺激。尼古丁容易導致膀胱不自主地收縮,建議膀胱不好的人,多方嘗試戒掉菸癮,守護自己的健康!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 陳學梅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4-02-27 醫療.泌尿腎臟
男性、女性頻尿原因總整理!頻尿定義、4建議飲食、4改善方法一次看
1天尿超過●次就算頻尿!女生注意「3疾病」害你一直跑廁所,醫:吃芋頭、銀杏都能改善常常想解小便,卻老是解不乾淨 ? 甚至在睡著之後,半夜還是會起來尿尿的經驗嗎 ? 小心你可能有「頻尿」的困擾了!一天尿幾次算正常?以下為您介紹頻尿的具體定義,以及女性、男性的頻尿原因。頻尿的定義根據國際尿失禁醫學會(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資料顯示,頻尿的定義為:一天小便超過8次,晚上起床上排尿超過1次就算是頻尿。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林姿婷醫師則強調,雖然頻尿有這樣具體、明確的定義,但其實只要患者認為解尿的次數過於頻繁,已經造成生活上的困擾,也能夠算是頻尿。 頻尿原因總整理綜合顧家泌尿科與臺大醫院新竹分院資料,很多疾病的症狀,都會造成頻尿的情況產生,例如:心理的壓力、泌尿道感染、刺激性或是利尿性的飲食(咖啡、酒精、西瓜)等等。此外,冬天流汗量少,水份的排泄大多藉由小便排出,也會造成上廁所的次數變多。而男性和女性可能因不同的生理構造而有所不同。以下介紹女性、男性頻尿的常見原因:女性頻尿的原因 膀胱過動症:膀胱過動症是一種常見的女性頻尿原因。它是由於膀胱的控制神經或是膀胱的平滑肌出現問題,導致膀胱肌肉不由自主地收縮而產生頻尿的症狀。而其產生原因常常與女性更年期、長期排尿習慣不良等等有關。 泌尿道感染:女性較容易患上泌尿道感染,這是由於泌尿道結構短小,細菌易於進入並感染尿道和膀胱,引起頻尿、尿急和尿痛等症狀。 子宮脫垂:子宮脫垂是指子宮向下移位或下垂,這可能對膀胱的正常功能造成壓迫,導致頻尿的發生。男性頻尿的原因 攝護腺肥大:攝護腺是男性身體中一個重要的器官,負責生產和分泌精液。隨著年齡的增長,攝護腺可能會出現肥大的情況,進而壓迫尿道,導致頻尿的出現。 攝護腺發炎:攝護腺發炎是男性身體中另一個重要的器官,負責生產攝護腺液。攝護腺炎是攝護腺組織的感染和發炎,這可能引起頻尿的症狀。 泌尿道感染:當細菌進入男性尿道時,它們會引起感染發炎反應。發炎有可能刺激尿道周圍的神經結構,導致頻尿的感覺。 尿道狹窄:尿道是將尿液從膀胱排出體外的管道,當尿道受到壓迫或收縮時,尿液的排出就會受到阻礙,從而導致頻尿的問題。頻尿怎麼辦?如何改善?台中榮民總醫院指出,可透過以下四個方法來改善頻尿: 製作排尿日記:記錄每天排尿狀況,包括喝水量、飲品種類、小便量、小便時間與次數,尤其是喝下利尿的茶、咖啡更要註明,做完後請帶著排尿日記與醫師討論幫助診斷。 避免刺激性飲料、辛辣或太酸的刺激性食物酒精、碳酸飲料、含咖啡因(咖啡、茶、可樂)飲料、辛辣或太酸 ( 柳丁汁、蔓越莓汁等 ) 的刺激性食物會刺激膀胱,減少對膀胱的控制力,造成頻尿、尿失禁問題。 睡前少喝水:有些人因為頻尿而不敢喝水,但不喝水膀胱仍會收縮刺激排尿,且沒有水分狀況下,膀胱更有也有可能感染發炎,所以還是要每天喝足量的水 ( 每公斤體重X30c.c),不過,建議在睡前降低飲水量,睡前也應排尿,減少夜尿頻率。 勤做凱格爾運動:可訓練骨盆底部肌肉群。先將尿液排空,平躺在床上雙腿彎曲,用力緊縮肛門附近包括陰道四週的肌肉,維持10秒,再放鬆 10 秒。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約10 到 15 分鐘,逐步增加,至少要連續做3 個月。頻尿要吃什麼?泌尿科戴定恩主治醫師曾於粉專「熱血暖男 戴定恩醫師」粉專分享4類食物可改善頻尿: 蛋白質健康的蛋白質如雞肉、海鮮、蛋,能夠幫助強化肌力,同時也可以幫助維繫骨盆底肌的肌力。許多人頻尿與骨盆底肌肌力弱有關,建議可以多加補充蛋白質,增強肌力減少頻尿的狀況。 南瓜籽南瓜籽的保健功效十分多樣,像是抗氧化、含鎂、含鋅,有豐富的纖維質,同時它還有助舒緩膀胱過動的問題。此外,南瓜籽富含植物固醇與木酚素,兩者合併能夠幫助骨盆底肌肉增加,對於改善頻尿可說是很有幫助!延伸閱讀:防癌聖品「南瓜」》從果肉到籽都可以吃!營養師教你15分鐘自製「南瓜籽」:用家裡有的●●就可做 芋頭前面與大家分享的都是多是透過增加肌群肌力來改善,而芋頭雖然無法幫助增加肌力,不過它能夠為膀胱照顧黏膜的健康,對於頻尿也有極大的幫助! 銀杏不只是記憶力不好要吃銀杏,有頻尿的狀況有可以適當補充!銀杏對於人體的幫助十分的多,而它收斂除濕的功用,可以幫助改善排尿不順、頻尿、小便混濁的狀況。只是需要注意,銀杏不可過量食用,需要依個人狀況適量攝取!延伸閱讀50+男性必看》頻尿、夜尿、尿不乾淨…攝護腺肥大別再吃紅肉!一文看懂6大飲食要點頻尿、急尿不是膀胱的錯,而是你的「神經系統」太聰明了!物理治療師教你從「排尿秒數」看懂身體警訊改善頻尿、尿失禁就靠「凱格爾運動」!凱格爾運動好處、圖解3步驟、6注意要點一次看資料來源:亞東醫院、顧家泌尿科、台中榮民總醫院、熱血暖男 戴定恩醫師|台北 文山 新店 泌尿科 疝氣 結石 攝護腺專業、臺大醫院新竹分院責任編輯:曾耀儀核稿編輯:陳宛欣延伸閱讀: 一大早吃水果很不好!祖傳三代中醫師的養生4招,遠離過敏、氣色自然好 午休小睡有4種,哪種最厲害?日本名醫教你「強力小睡20分鐘」,提高認知能力和工作效率元氣網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2-21 醫療.泌尿腎臟
夜尿影響長輩睡眠 常見3大原因!夜尿如何治療?
不少長者因夜間膀胱過動症、夜間多尿、攝護腺肥大等問題,飽受夜尿困擾。夜晚頻繁起床如廁,容易跌倒骨折,若致行動不便需臥床,活動力下降,身體機能會下降,增加死亡率,同時會影響睡眠品質及內分泌狀況。常見夜尿3原因夜尿是中斷睡眠的一大因子,如果在睡著後想如廁而醒來排尿,就是夜尿。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戴定恩指出,常見夜尿3原因,必須仔細診斷引起夜尿原因、對症下藥,才能有效改善。1.尿路相關問題。2.心臟衰竭造成水分滯留,平躺時水分回流使腎臟製造尿量增加。3.睡眠呼吸中止症刺激身體分泌心房利鈉素,會增加尿量。尿路相關問題引起的夜尿,包括男性攝護腺肥大、夜間膀胱過動症、夜間多尿等,戴定恩說,攝護腺肥大會使尿路阻塞、排尿不順或膀胱敏感,進而導致夜尿;膀胱過動症是指膀胱過度敏感,由於人平躺時,環境周遭造成的刺激感受較弱,就容易察覺膀胱的感受,使尿意更強烈;夜間多尿則是因老化造成生理時鐘變化,使腎臟在夜裡製造較多尿液,夜間尿量可能達到全日的三分之一。夜尿如何治療?夜間多尿問題,戴定恩表示,可使用抗利尿激素治療,但不得用於心衰竭病人,使用需特別小心,因會減少水分排出,若有水腫問題會加劇,可能導致血液鈉離子低下,進而引起神智不清或意識混亂等神經學症狀,十分危險。醫師會先確定病人體內鈉離子含量,或請患者配合補充鹽分。戴定恩說,攝護腺肥大導致膀胱過度敏感的夜尿問題,可用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α-blocker)藥品例如tamsulosin等,幫助放鬆攝護腺、使尿道擴張,讓小便排尿順暢、減輕膀胱敏感度,常見副作用為姿勢性低血壓,在身體姿勢變化、移動時需特別留意,也可能導致逆行性射精,患者性行為時有射精感,但精液逆流至膀胱中未能排出,反而表示治療效果良好。戴定恩指出,膀胱過動症在治療時,會使用膀胱放鬆藥品,包含β3腎上腺素受體作用劑藥品,例如mirabegron或使用抗乙醯膽鹼受器藥品。抗乙醯膽鹼受器藥品常見副作用為口乾、眼乾、腸胃蠕動變慢導致脹氣等,需留意可能導致眼壓上升,造成青光眼惡化、或影響失智症患者病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2-18 醫療.泌尿腎臟
夜尿會增加死亡率跟骨折機率!醫指成因3種,「做好3件事」改善夜尿問題
許多65歲以上的老年人都有夜尿問題,往往也習以為常,不知道夜尿的嚴重性!夜尿已被證實會增加死亡率跟骨折機率,因夜晚頻繁起床尿尿,容易造成跌倒、骨折,若行動不便需臥床,活動力下降,身體機能也會下降,增加死亡率。另外,夜尿會影響睡眠品質,使白天沒有精神,影響身體內分泌。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泌尿科戴定恩醫師,談談夜尿的成因與常見治療藥品。 夜尿成因有3種如果在睡著後因想如廁而醒來排尿,就算是夜尿。常見夜尿的成因有三種:夜尿成因1:尿路相關問題。夜尿成因2:心臟衰竭造成水分滯留,平躺時水分回流使腎臟製造尿量增加。夜尿成因3:睡眠呼吸中止症刺激身體分泌心房利鈉素,增加尿量。治療時必先判斷引起夜尿原因,並針對該原因治療,才能有效改善。尿路相關問題引起的夜尿,常見原因為男性攝護腺肥大、夜間膀胱過動症、夜間多尿等。攝護腺肥大會使尿路阻塞、排尿不順或引起膀胱敏感,進而導致夜尿;膀胱過動症是指膀胱的過度敏感,由於人平躺休息時,環境周遭造成的刺激感受較弱,反而更容易察覺膀胱的感受,使尿意更強烈。夜間多尿則是因老化造成生理時鐘變化,使腎臟在夜裡製造較多尿液,若夜間尿量達到全日的三分之一,即是夜間多尿。找出原因對症下藥因為攝護腺肥大,導致膀胱過度敏感的夜尿問題,可用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α-blocker)藥品例如tamsulosin等,幫助放鬆攝護腺、使尿道擴張,讓小便排尿順暢、減輕膀胱敏感度。這類藥品常見副作用為姿勢性低血壓,在身體姿勢變化、移動時需特別留意,也可能導致逆行性射精,患者性行為時有射精感但精液逆流至膀胱中未能排出,但此現象不會造成身體傷害,反而表示治療效果良好。注意用藥副作用,先與醫師溝通自身狀況膀胱過動症在治療時,會使用膀胱放鬆藥品,包含β3腎上腺素受體作用劑(β-3 agonist)藥品,例如:mirabegron或使用抗乙醯膽鹼受器藥品(anti-muscarinic drugs)。抗乙醯膽鹼受器藥品常見副作用為口乾、眼乾、腸胃蠕動變慢導致脹氣等,需留意可能導致眼壓上升,造成青光眼惡化、或影響失智症患者病況。至於夜間多尿問題,可使用抗利尿激素治療。戴定恩醫師表示,抗利尿激素的使用需特別小心,因其會減少水分排出,若有水腫問題會因而加劇,並可能導致血液鈉離子低下,進而引起神智不清或意識混亂等神經學症狀,十分危險。在使用抗利尿激素藥品時,醫師會先確定病人體內鈉離子含量,或請患者配合補充鹽分,並且不得用於心衰竭病人。食藥署提醒,面對夜尿問題,應尋求專業醫師治療,不僅能讓您一夜好眠,更能讓身體早日恢復健康。良好生活習慣,改善夜尿問題戴定恩醫師提醒,夜尿問題除了找到病因、藥品輔助外,更重要的是生活習慣!建議睡前3小時盡量不喝水、過了中午12點後避免咖啡與茶類的攝取,因咖啡因有利尿效果,會增加膀胱敏感度。另外,不論男女都可以做凱格爾運動,練習骨盆底肌肉的收縮與放鬆運動,幫助減緩膀胱感覺神經的過度敏感。參考資料:藥物食品安全週報、藥物食品安全週報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每晚起床尿2次」恐是夜尿症警訊!醫示警高危險族群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7 焦點.杏林.診間
全台女醫不到30位 泌尿科醫師張雲筑守護患者「下水道」健康
「『下水道』的健康由我來守護。」這是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張雲筑的職涯寫照。目前全台經過完整訓練上線的女性泌尿科醫師不到30位,身為「關鍵少數」,她因為熱愛動手操作而走外科,又因為喜歡精細的內視鏡手術選擇泌尿科,平均每月需要看800例左右個案,面對男性患者因尷尬而提出質疑時,她會給對方換醫師的選擇,但也會明確地表達,自己的醫療專業技術是沒有問題的。環境中都是「師兄弟」,生理期不會被列為排班考量。談到當初選擇泌尿科的契機,張雲筑表示,自己的個性就是喜歡動手操作,所以一定是選能夠透過開刀,徹底為病人解決問題的外科。而泌尿科使用的器械,包含膀胱鏡、輸尿管鏡、軟式輸尿管鏡等,都可以高度處理結構上的問題。當患者的結石、腫瘤、攝護腺肥大等疾病,經過她的治療而改善,令她十分有成就感。不過,一般人印象中的泌尿科醫師都是男性,張雲筑透露,這個科別的女醫師的確非常少,目前全台經過完整訓練上線、經驗成熟的不到30位,困難點包含「環境中都是師兄弟」,有時很難自在地工作,以及「生理期不會被列為排班考量」,這點和女醫師人數多的婦產科有很大差別。年輕男性患者進診間,「哎呀怎麼是女生!」張雲筑亮眼的外表,在診間最常發生的是「我不尷尬、尷尬的是病人」,因為櫃檯服務人員都會在掛號時,告知初診男性患者,「張醫師是女性,OK嗎?」即便如此,男性患者走進診間時,偶而還是會說,「哎呀怎麼是女醫師!」張雲筑解釋,患者會有這樣的反應,可能是擔心自己身為男性,卻找女性泌尿科醫師看診,會被認為是故意為之,「但就是想太多」。她會告訴患者,如果有任何疑慮,想找其他男醫師都能幫忙轉介,但在泌尿醫學的專業上,女醫師是可以信賴的。張雲筑說,她每天平均會看2、30位患者,1個月大約就800多人了,所以真的不用不好意思。反倒年長的男病患豁達得多,因為自己就是有結石痛、就是尿不出來,需要專業醫師治療。和女病患互動像朋友,鼓勵積極調整生活型態。身為女醫師,與女性患者的互動,張雲筑覺得像和親密的朋友聊天。有時候病人因為不積極遵從衛教和醫囑,造成病情反覆或改善有限,張雲筑會直接說「妳不乖喔」,「因為女性患者很大一部分是看膀胱過動、夜尿頻尿、間質性膀胱炎下腹痠痛、骨盆底肌筋膜炎等功能性問題」,張雲筑會努力和患者溝通,因為這類疾病除用藥治療外,也需要患者積極調整飲食作息等生活型態。就有患者經過多次說服,終於決定去做伸展瑜伽等運動,也明顯感受下腹部疼痛獲得改善。巧合的是,張雲筑的先生也是外科醫師,因為有家族的支持協助照顧小孩,讓張雲筑能專注在自己熱愛的醫療工作。她笑說,小朋友對於媽媽是醫師沒什麼特別感覺,但的確會影響他們,將行醫的想法放在心裡,尤其在她向親友講述衛教資訊時,「會覺得媽媽好像變成一個很厲害的人」。展望2024年,張雲筑希望能以女性泌尿科醫師的身分,持續細膩又有效率地為患者緩解種種病痛。維持美好身形每天走一萬步,開刀房空檔也狂走。張雲筑留著一頭俐落短髮,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身材卻維持得相當好。她笑說,自己沒有到健身房重訓的習慣,但會要求自己每天一定要走滿1萬步,「沒有達標就在開刀房狂走」,因為手術前需要準備時間,她會善用空檔在開刀房走道來回行走,畢竟坐著聊天吃零食也是耗掉一樣的時間。由於從事的是極耗體力的外科,除均衡飲食外,張雲筑格外重視蛋白質攝取,因為一台刀可能需要花上2至3小時,中間又不能停下來補充熱量,只靠澱粉和飲料,真的沒辦法支撐耗體力的手術、看診。她尤其會避免吃粥這類很容易餓的食物,還好如今便利商店都有雞胸肉、高蛋白棒等選擇。張雲筑醫師小檔案.現職: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經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台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給患者的一句話:下水道的健康由我來守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07 醫療.泌尿腎臟
常頻尿、尿急、夜尿的「膀胱過動症」病患有福了,新治療方式「脛神經刺激術」將可大幅協助改善症狀!
常頻尿、尿急、夜尿等排尿症狀的人,恐罹患「膀胱過動症」。根據盛行率推估,台灣膀胱過動症的人口約428萬人,以老年人居多,不僅影響生活品質、工作效率,嚴重會尿失禁,更增加失智的風險,應及早治療改善。脛神經刺激術治療膀胱過動症可大幅改善男女病友症狀來自高雄的56歲職業駕駛楊先生,有髙血壓病史,近年出現嚴重頻尿、尿急,常突然尿急而無法專心開車,每小時會發生3次尿急,晚上夜尿至少2次,無法好好休息,影響健康。經口服藥物、肉毒桿菌素膀胱注射等治療,效果不理想,後經4次「脛神經刺激術」治療,頻尿及尿急症狀降低2/3。62歲李女士飽受頻尿困擾多,每30至40分鐘就想上廁所解尿,更因擔心解尿問題而無法出門旅遊,常為了找不到廁所憋尿,導致下腹部及尿道難受,以為是泌尿道感染進行抗生素治療但未改善,後確診為膀胱過動症,接受口服藥物治療,症狀改善有限,且出現口乾、便祕等藥物副作用,於是改採「脛神經刺激術」6次療程、每次30分鐘的經皮電針刺激「足部脛神經」治療,排尿症狀明顯改善。什麼是膀胱過動症?脛神經刺激術如何治療膀胱過動症?中國附醫泌尿部婦女泌尿科主任、台北分院泌尿科醫師鄒頡龍指出,一般成人膀胱的尿液容量約400cc,正常的膀胱運作是等尿液累積至某程度,再透過神經傳遞使大腦產生尿意,接著經由膀胱肌肉的收縮將尿液排出。如果膀胱僅儲存了少量尿液就開始傳遞排尿訊號,產生尿意和不正常地收縮,就稱為「膀胱過動症」。鄒頡龍說,膀胱過動症的治療,一般是採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近二年國內引進膀胱過動症新治療方法─「脛神經刺激術」。此方法是以超細微電針(直徑約0.23 毫米)刺激腳踝內側的脛神經,從而對膀胱進行調節,每次治療30分鐘,每周一次,6至12次治療後,會有明顯改善效果。此治療須自費,每次治療費用7500至8000元。膀胱過動症高危險族群●40歲以上的女性●肥胖●曾經反覆泌尿道感染●攝護腺疾病●有飲酒習慣的人等。鄒頡龍說,男性膀胱過動症治療方向與女性差不多,但治療更複雜,因為男性有攝護腺,但治療膀胱過動症的藥物可能會讓膀胱收縮力降低,讓男性解尿更困難。而脛神經刺激術不會影響膀胱收縮,也不會影響排尿的速度,對男性膀胱過動症患者而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脛神經刺激術也可應用於間質性膀胱炎鄒頡龍也將「脛神經刺激術」用於間質性膀胱炎的治療。間質性膀胱炎典型症狀,包括頻尿、夜尿、尿急、膀胱疼痛等,排尿症狀與膀胱過動症相當類似,「慢性膀胱疼痛」是其主要不同之處,目前沒有單一有效的根治方法,因此可將脛神經刺激術納入間質性膀胱炎治療組套中的一環,配合生活型態調整,口服藥物及膀胱水擴張等,效果不錯。鄒頡龍提醒,當持續頻尿伴隨下腹部不舒服時,千萬勿拖延,盡快就醫診斷是否罹患膀胱過動症或者間質性膀胱炎,再對症治療。膀胱過動症3治療方式: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21 醫療.泌尿腎臟
黃子佼2萬字貼文自曝插尿管導致2後遺症 泌尿醫分析原因
藝人黃子佼在性騷案爆發、自傷送醫後昨重開臉書、貼出長達2萬字的貼文。文中提到,在醫院時自己被插了許多管線,再穿尿布、插導尿管後,第十二天頻尿、排不出尿的情況才消失。醫師表示,導尿管多用於出血量大或時間長的手術,短期使用不會有嚴重後遺症,長期使用則可能造成尿道感染、頻尿等狀況。黃子佼送醫插了很多管線 排尿靠眾人幫忙黃子佼貼文透露,事發就醫當天,有被縫合傷口的疼痛給間歇痛醒,接著耳邊響起救護車警笛聲,到了傍晚才真正醒來,「但還沒有恢復說話能力與思考的速度,行動也緩慢。」、「在醫院,我身上插了很多不知道是什麼器材的管線,讓本來就全身無力的我更加動彈不得。」另據他的妻子孟耿如轉述說法,其中包括「眾人幫忙排尿」。黃子佼2後遺症可能原因黃子佼提到,自己出現長達10多天頻尿、排不出尿並存著狀況。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系副系主任陳煜表示,頻尿常見原因包括膀胱過動症、感染、情緒緊張等;排不出尿多出現在男性病患,因尿道狹窄、年紀大導致攝護腺肥大、中風、脊椎受傷、糖尿病導致膀胱功能受影響等,都是可能原因,嚴重時也會使用輸尿管。【延伸閱讀】.疾病百科/膀胱過動症.疾病百科/攝護腺肥大導尿管 長期使用才會產生後遺症陳煜說,臨床上需要使用導尿管的原因包括手術時間長或有出血風險的大手術,除了讓手術期間患者能夠正常排尿,也可進行每小時尿量監控;頻尿的情況一般來說不會用到導尿管。陳煜也說,導尿管若短期用於導尿,通常是因手術等原因不得不放,移除後通常沒有太多後遺症;若長期放置輸尿管,則可能造成尿道感染、發炎導致的尿道狹窄以及頻尿等狀況。且因放置輸尿管期間,稍有尿液就會被排出,膀胱長時間沒有漲尿,也會造成膀胱收縮能力降低的狀況。
-
2023-01-11 醫療.泌尿腎臟
懸空尿尿讓她膀胱細菌蔓延!蹲姿其實沒錯,是你沒蹲對…醫教正確解尿姿勢
許多女生在外上廁所不敢坐著,都懸空尿尿。泌尿科醫師分享,這樣做會讓膀胱裡發炎、長滿細菌,最佳的解尿姿勢仍是坐著。懸空姿勢尿尿 她泌尿道感染細菌繁衍泌尿科醫師歸家豪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一名女性患者因血尿、尿尿疼痛等泌尿道感染症狀就診,經檢查她膀胱內滿是細菌。患者跟他抱怨說,在外面上廁所很注意衛生,都不敢直接坐馬桶上,而是屁股懸空尿尿,為何還會發生感染?歸家豪指出,採半蹲姿勢尿尿很容易尿不乾淨,掃超音波給患者一看,膀胱裡果然有不少餘尿。他解釋,女生因尿道短,且尿道口本來就有些細菌,當這些細菌進到膀胱且泡在餘尿裡,每半小時就繁衍一代,幾個小時就讓膀胱充滿細菌,相當驚人。最好的如廁姿勢是蹲著或坐著,坐姿就是確切的讓屁股坐在馬桶上面,讓膝蓋及腳踝都呈90度踩地,使屁股和大腿內側肌肉放鬆,排尿才會排得乾淨。蹲著尿尿 其實是很自然的姿勢林口長庚醫院男性學及婦女泌尿科主任陳煜曾受訪表示,事實上自古以來,蹲著尿尿是很自然的姿勢。但腿部力量比較不足的人,因為怕跌倒,如廁時會將注意力放在腿,而不是解尿的動作,確實可能因為這樣而比較解不出來,如此就會建議要坐著尿。新光醫院泌尿科主任林宜佳也說,對於骨盆底肌肉鬆弛無力的尿失禁婦女,正是要採用蹲姿解尿。而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曾接受採訪指出,排尿時交感神經放鬆、副交感神經刺激,會讓膀胱收縮夠力、括約肌放鬆,尿液才能順利排出。若半蹲,骨盆底肌需要出力,尿道無法完全放鬆,尿液還沒排完,排尿動作就先行停頓,容易尿不乾淨。殘尿比率越高,膀胱壓力大,可能造成頻尿、泌尿道感染,甚至腎臟水腫。因此建議,女性解尿應最好選擇「全坐」或「全蹲」,讓尿道完全放鬆。半蹲尿非泌尿道感染主因不過,半蹲尿尿也不是泌尿道感染的主因,最主要還是仍是大小號後不正確擦拭(正確應由前(尿道口)向後(肛門)擦拭),及水喝太少或是憋尿。若怕公廁不乾淨,使用前先用酒精將座墊擦拭乾淨,並鋪上衛生紙,可有效降低感染機率。與其擔心坐公廁可能泌尿道感染,醫師提醒,平常更應注意異常頻尿或尿不乾淨的感覺,頻尿可能是有膀胱炎或膀胱過動症;常有尿不乾淨的感覺,則可能是糖尿病或是其他神經病變所引起,有這些症狀就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資料來源】.YouTube《醫師好辣》.女生半蹲尿尿會導致尿失禁?醫師駁:沒這回事.不敢上公廁?半蹲尿尿有風險
-
2022-11-19 醫療.耳鼻喉
打呼太誇張小心膀胱出問題 呼吸中止症恐影響勃起障礙!
夜尿多小心是呼吸中止症。30多歲的邵先生自求學時期,被室友抱怨「打呼聲很大」,他出社會後睡眠品質依舊不佳,甚至常出現夜尿、急尿,作息混亂導致他爆肥至104公斤,在太太的鼓勵下就醫檢查,才確診為睡眠呼吸中止症。醫師提醒,早年常認為膀胱過動症與緊張有關,但本土研究發現,膀胱過動症與呼吸中止症為共病關係,應調整治療新觀念。睡眠呼吸中止症各年齡層患者皆有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估計,全台患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約70至80萬人。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黃俊豪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各年齡層患者皆有,主要因鼻子過敏、腺樣體肥大、扁桃腺過大等問題所致,其上呼吸道包括鼻子、鼻咽、口咽到下咽,只要任何一處狹窄、塌陷,阻力過大空氣無法進入,即會出現打呼、呼吸中止症狀。黃俊豪表示,呼吸中止症盛行率會隨著年齡升高、肌肉鬆垮而增加,像是20多歲僅18%,到40多歲30%,60多歲高達60至70%。好發族群以肥胖者最為常見,因其舌根肥厚、黏膜下脂肪多,使得呼吸道空間狹窄;而纖瘦者也可能因先天結構問題出現呼吸中止症,包括鼻中隔彎曲、長鼻瘜肉、腺樣體肥大,或者下巴內縮、短脖子而舌根位置較後,也都有所影響。呼吸中止症患者容易頻尿黃俊豪表示,呼吸中止症患者睡眠頻被打斷,使得抗利尿激素分泌降低,自然容易頻尿。為進一步了解呼吸中止症、膀胱功能異常之間共病關聯,便蒐集927名呼吸中止症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有36%患者原先在白天排尿超過8次,夜間排尿超過2次者竟高達86.9%,且睡眠呼吸中止症愈嚴重,膀胱過動症狀也愈嚴重;經配戴呼吸器調整後,超過4成自覺白天頻尿改善,8成以上認為夜尿也減少。呼吸中止症恐影響勃起障礙黃俊豪提醒,過去發生急尿、夜尿等膀胱過動症症狀時,一般民眾多半會認為是緊張、焦慮所引起,因而使用大量鎮定劑、抗焦慮藥物等,若本身是呼吸中止症患者,長期使用抗焦慮藥物等,恐增加夜間缺氧情況,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反而使病況惡化。他表示,配戴呼吸器改善搭配治療,約3個月時間可看到明顯差異,包括體內發炎指數、缺氧情況改善,有助體循環恢復正常。黃俊豪表示,若為輕度呼吸中止症患者,可透過開刀方式治療,或以鼻噴劑等藥物改善,若中度以上患者,開刀後改善率約3至6成,可考量選擇手術或配戴呼吸器改善。他也提醒,18歲以上呼吸中止症引發的夜間缺氧和睡眠中斷,導致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增加動脈硬化風險,影響陰莖海綿體的動脈充血功能,導致性功能障礙風險增加,建議呼吸中止症患者應積極治療,降低未來發生性功能障礙問題。
-
2022-11-10 癌症.其他癌症
漏尿、頻尿、血尿皆藏危機 如何判斷是膀胱無力、膀胱炎或膀胱癌?
● 漏尿合併頻尿、一個月血尿,藏癌症危機● 避免膀胱癌復發,應維持良好作息● 調排尿、飲水鬧鐘,別等尿意滿點再衝廁所尿液顏色、排尿頻率都能反應出身體健康程度,無論是漏尿、頻尿、血尿等,背後恐潛藏泌尿道或是腎臟疾病的危機。特別是血尿,短時間持續一到二周,服用抗生素等藥物後可改善,可能是急性膀胱炎;若持續超過一個月,極有可能是膀胱癌,早期切除五年存活率可達60%,但膀胱癌屬於復發率極高的癌症,需長期追蹤觀察,維持良好生活作息,才有機會避免復發。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張景欣表示,漏尿與頻尿常同時發生,從症狀看疾病,可以先從患者年紀著手,再看性別。年紀愈大,尿道結構可能會鬆弛,出現老化型漏尿、頻尿,而男女的漏尿原因,除了生理結構外,背後有著不同原因。張景欣表示,男性尿道比女性長,約18到20公分,容易有殘尿,加上男性有攝護腺,泌尿道口可能因為攝護腺肥大,使尿道變狹窄,尿液排出時流得比較慢,小便過程中也可能容易中斷,要辨別是否為攝護腺肥大導致的漏尿、頻尿,可以檢視晚間睡覺時會不會因為想上廁所,起床至少三到四次。女性尿道較短,約3公分,通常女性頻尿可能與感染有關,漏尿與生產次數多、子宮肌瘤手術導致子宮脫垂、膀胱脫垂有關。血尿相對於頻尿、漏尿問題來得嚴重,張景欣指出,通常血尿難以透過「肉眼」判斷,泌尿道出血或是器官出血,血液混雜著尿液,顏色常被稀釋,難以明顯看見。如果是肉眼可辨別的血尿,可以用年紀做初步判斷,年輕女性多數是因為膀胱炎、腎臟發炎、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血尿;中年婦女大多是泌尿道結石或尿失禁導致;年長女性可能是膀胱癌或是腎臟癌所致。張景欣說,年齡僅是初步判別,如果服用抗生素等藥物,血尿在一到二周內可以改善,無需太過擔心,應該是急性膀胱炎引起,如果持續一個月以上血尿,就得懷疑是癌症。確認膀胱癌的檢查有四項:膀胱鏡、尿液細胞學檢查、腎臟超音波、泌尿道顯影劑攝影。膀胱癌常見於「老男人」,患者大多是60歲以上男性,性別比是男多於女,造成膀胱癌的危險因子為抽菸、化學染劑汙染等。張景欣表示,台灣已鮮少會接觸到化學汙染,但老一輩若曾生活在化學汙染環境,老後發生膀胱癌的機率相對於一般人高。其餘風險因子則與生活習慣有關,如憋尿、泌尿道反覆發炎、水分攝取不足、腎臟疾病等,都會增加膀胱癌的機率。想避免頻尿、漏尿、血尿、膀胱炎、膀胱過動症、膀胱癌等,張景欣指出,最基本的預防方式,不外乎是「水喝足」、「不憋尿」。臨床上有非常多的案例都是打麻將連莊憋尿,等到下莊就趕緊上廁所,尿排得又快又急,長期下來,膀胱就容易受到刺激開始漏尿、頻尿,或是想尿尿不出來。張景欣建議,現代人生活忙碌,或是因應開會等各種因素,可以嘗試訂定「排尿鬧鐘」、「飲水鬧鐘」,一到二個小時就喝一次水,並起身走動排一次尿,別等到尿意滿點時再衝廁所,此舉反而會增加感染機會。
-
2022-05-18 該看哪科.婦產科
女性沒月經也有慢性下腹痛 物理治療可減輕疼痛
慢性下腹痛是許多女性的煩惱,卻不一定是月經造成,曾有1名女牙醫下腹痛,檢查得知是常要單腳踏板調整病人位置,導致骨盆底肌肉筋膜炎。醫師表示,此病症主要是長期負重、短時間劇烈運動等,除了服藥也可透過物理治療,其中體外震波可改善8成患者疼痛症狀。慈濟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龐渂醛說,造成女性下腹痛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很複雜的狀況或源自於各種疾病,包含內膜異位症、巧克力囊腫、骨盆腔發炎等,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骨盆底肌肉筋膜炎」,需要醫師更多的耐心與專業檢查。罹患骨盆底肌肉筋膜炎,除了反覆性下腹痛以外,還會伴隨著頻尿、性交疼痛等症狀,大多數病人常被當作骨盆腔發炎、內膜異位症、膀胱過動症或小便感染治療,效果有限,而且還可能會吃下不必要的抗生素等藥物。骨盆底肌肉筋膜炎是經年累月造成的慢性病,如長期站立負重、先前骨盆受傷或挫傷、生產裂傷等;短期內過度的劇烈運動,或短時間內頻繁爬山,或是長時間下半身用力,都有可能造成。龐渂醛表示,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療程至少需要6至8周,有些嚴重的病人,可能需要3個月的療程才會康復。治療分為藥物治療及物理治療,其中物理治療可選擇溫水坐浴與體外震波,讓骨盆肌肉有效放鬆並解除症狀。龐渂醛說,體外震波儀是1台可輸出電磁震波的復健儀器,對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的病人來說,只需要在會陰部表面施打震波,屬於體外非侵入性的物理治療,一般只會有短暫的酸痛感。做完6至8次療程,約8成的病人得到改善,6成的病人有明顯改善。
-
2022-01-14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80公斤醫師3個月減掉10公斤的秘訣:多喝水控制飲食,一有空檔就運動!
一年多前,我無意間驚覺自己體態日漸肥胖,與病患對談生活習慣的過程中,反思我肥胖的原因,有可能是門診量大,加上要輪值等壓力下造成,因此我買了一支智能手表,提醒忙碌的自己,要強迫身體運動與放鬆,執行三個月就減掉了10公斤,感覺身體負擔減輕,精神變很好,工作狀態比以前更有活力。多喝水 勤上廁所不憋尿原本體重80公斤的我,嚴格控制飲食,每天喝白開水3000㏄以上,搭配運動,才成功減重。「我水喝很多,病患又一個接一個進來看診,我還是會自我提醒每兩小時就要上廁所一次。」身體力行不憋尿,才有好的身體基底。泌尿科門診最常見急尿、頻尿、夜尿、急性尿失禁等膀胱過動症問題求診的病患,看多了我心裡也會怕,一年多前我還在彰化基督教醫院服務時,工作量龐大,發現肥胖時,覺得要做就要快,不能再等了,於是展開我的減重之路。透過減重成效 衛教病患就這樣維持一年多的健康飲食和減重生活,雖然剛到雲林基督教醫院服務不久,抵擋不了在地美食的誘惑,但是我會自我要求「有意識的吃」,吃原型食物,加上持續運動,才能有效控制體重,不會突然往上飆升。「看到我的減重成效,病患也會詢問,互相交流經驗,其實這就是最好的衛生教育。」雲林的病患多數都在40歲以上,七老八十的長者更占多數,衛教觀念嚴重不足,因為大多數人是農夫,需要體力,所以吃得比較多,甚至會亂吃,想要翻轉當地保守衛教觀念需要時間,時常是多說無益,因此我會換個方法透過檢查的數值,以客觀數字「教育」病患,效果不錯。實施減醣 只在早上吃澱粉現代人活在高壓生活裡,「放輕鬆」這句話有講等於沒講,其實連醫師都很難放輕鬆,只有在常規的運動下,才能強迫自己放輕鬆,尤其膀胱過動症的病人更需要。我的減重方法,首先從飲食習慣改變,實施「減醣」開始,要求自己只有早上可以吃澱粉,但不是隨便亂吃,只吃馬鈴薯、地瓜等原型澱粉,我會強迫自己喝水,雖然看診忙碌,但盡可能不憋尿,除了不影響身體機能,也是提醒自己做好病患的榜樣。手表設定鬧鐘 提醒跑步還會強迫自己在工作空檔時運動,我的手表有設定鬧鐘,鈴響時我會站起來在原地跑步,每天至少要跑8千步到1萬步,或下班後一邊看電視一邊跑,把運動融入到我的生活裡,也是我能一直持續做的關鍵。我在診間常跟病患宣導基本衛教,除了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外,攝護腺病症的藥物可能要服用一輩子,不可以為控制好就不吃藥,要停藥一定得問過醫師,否則療程等於回到原點,除非接受開刀,但也不是所有病人都適合手術,因此發現問題時,務必及早就醫診斷,有感染現象仍要詳細檢查、查明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江恒杰小檔案現職:雲林基督教醫院 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年齡:55歲學歷:●中國醫藥學院畢●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碩士專長:●泌尿科醫學會疝氣手術(TIPP)●疝氣腹腔鏡微創手術●內視鏡尿路結石手術及體外震波碎石術等經歷:彰化基督教醫院外科部副主任
-
2022-01-10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天冷頻尿正不正常?醫教1招自我檢測:3情形當心泌尿道出問題
每到冬天氣溫下降,不少人會出現頻繁跑廁所的現象,在家裡還好,如果剛好在工作或會議中卻尿意頻頻,難免會造成一些困擾。實際詢問上班族「冬季頻尿」帶來的負面影響,除了「工作思緒容易被中斷」之外,最尷尬的是,每當主管、同事主動關切,一句「你還好嗎?吃壞肚子了嗎?」都不知該如何回答…究竟冬季頻尿是天氣影響還是泌尿道真的出問題,泌尿科醫師教你這幾招簡單判斷。氣溫驟降易頻尿 靠排尿日記紀錄身體狀況第一點必須要知道,就是「天冷真的會利尿」,又稱冷利尿(Cold diuresis)現象,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楊旻鑫表示其因可分為二:(一)氣溫低會使肢端血管收縮,導致血多回流至軀幹,也代表流經腎臟血液量增加,使腎臟過濾尿的過程加快。同時,靜脈回流量提升也會促進心臟分泌心房排鈉鈦,又稱「利尿素」,減少腎臟對於鈉離子與水分的再吸收作用,進而加速人體排尿。(二)人體自律神經遇冷活化,使膀胱逼尿肌收縮,導致膀胱較無法儲存尿液。楊旻鑫醫師指出,臨床上一日排尿次數逾八次即可說有頻尿現象,但仍需綜觀個人每日飲水量及排尿量而定,因此對於有頻尿現象的民眾而言,簡單紀錄包含飲水量與排尿量之排尿日記,當出現問題需就醫時,能更有助於醫師掌握病人身體狀況。出現「這三種」情形 儘速就醫檢查究竟冬季頻尿正不正常?除了注意排尿次數之外,楊旻鑫醫師提醒,若出現「急尿」,即一有尿意就憋不住;或排尿時有疼痛感,甚至「血尿」情形,就需儘速至醫療院所安排進一步檢查。可能引發頻尿的疾病很多,以女性而言,最常見即為泌尿道感染、膀胱過動症;男性則多為攝護腺肥大或攝護腺發炎,除尿意頻繁之外也常合併解尿困難,如尿不出來、尿不乾淨等;而孩童、青少年出現頻尿現象,家長就得多留意,有可能是心理壓力造成。憋久了會生病 陷入尿意更頻繁的惡性循環 頻尿還好解決,但不少人一旦開始專注於工作,尤其是辦公室族群,常因想等工作告一段落再起身,或擔心他人眼光而刻意憋尿,其實都會對泌尿道造成累積性損傷。楊旻鑫醫師說明,長期憋尿可能使膀胱肌肉無法放鬆,進而導致解尿困難,也有機率演變成慢性膀胱疼痛症候群 ,又稱「間質性膀胱炎」,患者膀胱過度敏感,只要一產生尿就容易感到不適甚至下腹疼痛,且尿意時常來的又急又快,嚴重影響生活。養成正確習慣 「喝對時間」也能減少頻尿排尿要順暢,養成正確飲水習慣也很重要,楊旻鑫醫師表示,正常人每日建議飲水量為自身體重(kg)乘以30 c.c.-50c.c.,但心腎功能不佳的患者即不適用此試算方式,應諮詢主治醫師。針對冬季頻尿族群,楊旻鑫醫師也提供以下幾點注意事項:(1)盡量避免咖啡、茶飲、酒精等利尿飲品。(2)晚餐不喝湯、晚餐後少喝水,減少夜尿情形發生,以免影響睡眠而造成其他健康問題。(3)注意保暖,減緩冷利尿現象發生。(4)隨時注意相關症狀,及早治療,若頻尿嚴重影響生活,可至醫院就診尋求醫師協助,適時使用藥物改善。(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白天尿尿超過8次小心有問題! 泌尿科醫揭「3大跡象」:膀胱累壞了 ·尿液出現「這3色」危險了! 專家揭「尿液顏色」代表健康狀況:尿透明別再喝水
-
2021-11-1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白天尿尿超過8次小心有問題! 泌尿科醫揭「3大跡象」:膀胱累壞了
39歲葉先生,近半年來跑廁所次數越來越頻繁,有時甚至會來不及進廁所,半路就閃出尿,且夜間常需起床尿尿二至三次,工作效率大受影響,就醫檢查發現是膀胱過動症;另名54歲呂女士,習慣憋著尿把事情做完再去上廁所,近來發現上廁所頻率比其他年輕女同事多,但排尿完又覺得尿不乾淨,解尿過程的尿流又弱又慢,且常站起來時,尿竟不受控滴在內褲上,要用護墊才能安心,檢查發現原來是膀胱無力惹的禍。頻尿或不受控的漏尿 恐是是膀胱過動或膀胱無力 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膀胱過動是指膀胱尚未儲存到生理正常容量,就開始傳遞神經訊號使大腦產生尿意,或膀胱肌肉自行不正常地收縮。而膀胱無力是指膀胱的肌肉層逼尿肌功能低下,造成膀胱收縮力或收縮時間下降,以至膀胱無法排空或延遲排空。(推薦閱讀:尿尿痛、頻尿...小心「急性膀胱炎」! 醫授「防感染秘訣」:不喜歡喝水也中招)白天尿尿次數多 小心是膀胱過動張雲筑提到,台灣膀胱過動症盛行率約17-28%,女性略高於男性,症狀表現為日間排尿8次以上、夜間起床排尿2次以上、急尿感甚至急迫性尿失禁;常出現於尿路感染、尿路結石、停經後、攝護腺肥大、老化、糖尿病、神經病變等患者。(推薦閱讀:老是尿急跑廁所小心子宮肌瘤! 醫示警:30歲女性每5人就有1人有)習慣性憋尿 長期易致膀胱無力張雲筑說明,膀胱無力患者女性約佔12-45%,70 歲以上的男性盛行率甚至可以達到48%。症狀表現為排尿前需費力或等待、尿流細而慢或間斷解尿;膀胱長期無法有效排空,易導致頻尿、夜尿,甚至漏尿。長期憋尿容易造成膀胱彈性疲乏引起膀胱無力的問題,甚至併發泌尿道感染;老化、糖尿病、攝護腺肥大、神經病變或受傷、接受過骨盆腔手術等也都可能導致膀胱無力。(推薦閱讀:尿失禁墊衛生紙吸漏尿? 醫曝「恐怖下場」:這幾個時期要當心)不論是頻尿、急尿或漏尿,首先影響的是生活品質,長期坐視不管,可能併發反覆泌尿道感染、腎功能下降等問題。張雲筑提醒,這些膀胱神經肌肉功能疾病需倚賴泌尿科醫師藉由尿液、影像、膀胱功能檢查逐一分析,釐清病因方能準確予以衛教的指導、用藥,安排物理治療或手術治療。延伸閱讀: ·每晚總是被尿意叫醒? 專家警告「4疾病訊號」:夜間跑廁所超過2次快就醫 ·有尿意就跑廁所是錯的! 預防膀胱炎,這間距去一次才算正常 
-
2021-11-10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有尿意就排尿對膀胱不好,可能致萎縮?醫揭憋尿傷害
憋尿不論是男性或女性對身體都不好,不僅可能造成尿道感染,甚至更進一步傷害到腎臟,特別是對於女性更是常見。星幸福美學診所院長曾郁文醫師提醒,不論再忙都應記得上廁所,以避免感染情況發生。 憋尿容易細菌感染,女性更為常見要注意! 憋尿的短期影響 曾郁文醫師表示,憋尿對身體的影響,從短期來看,容易讓細菌有機可乘,使得下泌尿道感染,引起尿道炎,進而出現尿道疼痛、灼熱等不適。而女性的尿道至膀胱僅約有3~4公分的距離,相較男性約17~18公分短了不少,因此細菌感染的風險將對來得更高。若情況沒有改善,細菌也會在體內不斷增長,甚至向上感染,引起膀胱炎,患者便可能有血尿、下腹疼痛等症狀出現。再更進一步則會形成腎盂腎炎,患者則會出現腰痛、血尿、甚至發燒等症狀,這在性別比例上來看,女性明顯比男性常見。 憋尿的長期影響 憋尿對身體的影響,若是從長期來看,有可能會使得膀胱出現不自主收縮的情況,頻尿的情況越來越明顯,且隨年齡增加愈加嚴重,形成「膀胱過動症」。曾郁文醫師提醒,若在沒有額外多喝水的情況下,排尿頻率約每一小時就上一次廁所,或甚至更多,且白天排尿超過8次,晚上超過2次,或是一有尿意就無法忍耐、漏尿等,這些都很有可能是膀胱過動症的徵兆,建議盡早檢查,以避免情況加劇。 有尿就上膀胱會萎縮?醫:並不會。 許多人認為,有尿意就排尿對膀胱不好,可能造成膀胱萎縮,對此曾郁文醫師則認為並不至於,腎臟每小時約可製造70~100c.c的水分,膀胱儲存量則約350~500c.c不等,水喝多的情況下,約一小時會上一次廁所是正常的。因此有尿意就上並無妨,反之則需留意膀胱過動症。簡單「膀胱訓練」有助改善膀胱過動症! 民眾若確診膀胱過動症,曾郁文醫師建議在檢查之後,可透過「膀胱訓練」的方式改善情況,方法很簡單,讓自己維持每日飲水量2000c.c,不過時間上分開攝取,例如分十次200c.c,如有尿意,可適度延後半小時,藉此訓練膀胱儲水能力,隨情況日益改善,可再適度調整半小時。不過也提醒注意,此訓練並非憋尿,時間調整不宜過多,且不可不喝水,否則不僅無法訓練膀胱,還可能增加尿道感染風險。 防範私密處感染,醫教4招有助保養! 防範泌尿道等私密處感染,除了本此討論的別憋尿,以及前述所提及的多喝水外,曾郁文醫師也建議,平時可適量攝取蔓越莓,其對於防範尿道感染有不少幫助,雖不在於可以殺菌,但花青素可使壞菌不易附著泌尿道黏膜,藉此有助預防細菌感染,不過畢竟是食物,因此沒有治療效果。 女性方面,曾郁文醫師也建議留意小便後的擦拭方式,以往大多鼓勵女性由前向後擦拭,避免將位於後端肛門一帶的細菌往前帶。隨醫學進步,資訊也得更新,現多提倡女性擦拭尿道時以定點吸附的方式進行,約沾3~5秒便可換一張衛生紙,如此更有助避免擦拭行為增加細菌感染風險。而女性私密處保養也包括了陰道,陰道保養可適度攝取益生菌,因為陰道一帶的好菌與乳酸菌息息相關,可補充洛德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幫助陰道維持在弱酸性,幫助益菌增長,對於防範陰道感染是相當不錯的選擇。《延伸閱讀》 .腰痛是腎臟病嗎?會洗腎嗎?醫:留意症狀,4種人最容易洗腎! .陰道感染有異味搔癢如何分辨?醫師建議「事前清洗」更重要!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28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告別漏尿頻尿尷尬 醫師:就醫+養成3個好習慣
50幾歲的呂小姐工作忙碌,責任心又重,上班時常憋尿把事情處理好,趕往廁所也是來去匆匆。長期下來,呂小姐愈來愈頻尿,常感覺尿不乾淨,最近好幾次站起身就漏尿在褲子上,嚇得她趕緊就醫。收治這位個案的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呂小姐頻尿是因為膀胱無力,另有一些人頻尿是因為膀胱過動, 必須先做好鑑別診斷才能正確用藥,另外也要養成「定時」、「勿匆忙」、「該坐就坐,該蹲就蹲」的三個解尿好習慣。張雲筑表示,女性比較常見四、五十歲就出現膀胱無力,盛行率介於12到45%,但70歲以上男性因攝護腺肥大,盛行率可達48%。症狀包括排尿前需費力或等待、尿流細而慢或間斷解尿;膀胱長期無法有效排空,易導致頻尿、夜尿,甚至漏尿。長期憋尿容易造成膀胱彈性疲乏引起膀胱無力的問題,甚至併發泌尿道感染。張雲筑表示,老化、糖尿病、攝護腺肥大、神經病變或受傷、接受過骨盆腔手術,都可能導致膀胱無力,但年輕女性若發生膀胱無力,通常是因為習慣憋尿、上廁所太匆忙。久了膀胱就像睡著,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出力。 如果能服藥加強收縮力量,加上行為矯正,通常只要服藥一個月就可以痊癒了。張雲筑表示,正常情況膀胱可以擴張到盛裝300毫升尿液,但膀胱過動症患者40毫升就尿急了。膀胱過動盛行率約為17至28%,女性略高於男性,症狀包括日間排尿8次以上、夜間起床排尿2次以上、有急尿感,甚至發生急迫性尿失禁。常出現於尿路感染、尿路結石、停經後、攝護腺肥大、老化、糖尿病、神經病變等患者。張雲筑提醒,膀胱過動需要放鬆或去敏感,用藥與膀胱無力不同,因此第一步需要辨別頻尿漏尿的原因,才能正確用藥。另外無論膀胱無力或過動,除了就醫服藥,也要培養好的三個解尿好習慣。第一是要「定時尿尿」,幫助膀胱無力者停止憋尿,膀胱過動者重新適應正常尿量。第二是「勿匆忙」,特別是膀胱無力患者,如果剛開始一次解不乾淨,可以在廁所等一下,再進行第二次解尿。第三就是正確使用馬桶,蹲式馬桶就全蹲,坐式馬桶就坐著,千萬不要半蹲在空中解尿,因為半蹲會讓骨盆底肌繃緊,反而很難尿乾淨。
-
2021-09-05 失智.像極了失智
你吃的藥可能引發失智風險?專家曝「1成分、7款藥」需注意
美國FDA近二十年來首度通過失智新藥,你用的到嗎?你知道,長期吃哪些藥有可能會提高失智風險?最新研究發現,顧好你的心,也對你的大腦好。失智、老化大不同 早期症狀不明顯藥害救濟基金會訪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部吳承誌藥師指出,失智不是只有忘記,是全面退化,並非正常老化,而是一種疾病。不單只有記憶力衰退,還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思考認知等各方面功能退化;但早期失智症狀輕微,與正常老化的差別不大,多半等到中期症狀明顯才被發現台灣失智症協會點出,一般人都以為長輩是老番顛,人老了都是這樣,輕忽長輩其實是生病。正常老化的情況下,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但若是失智症,患者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早期表現可能只有記憶力變差,常找不到東西,漸漸出現生活習慣和個性改變,多疑和無緣無故亂罵人等症狀。(推薦閱讀:失智症會遺傳嗎? 6症狀都非正常老化,神經內科醫師告訴你如何預防)治療失智症藥物 多元方式能改善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退化型失智症,被認為與大腦出現不正常的斑塊(由於ß類澱粉蛋白大量堆積),以及神經纖維糾結有關,造成神經原與相關連結喪失功能。美國FDA在六月通過新藥Aduhelm,可以有效減緩ß類澱粉蛋白的堆積,是首度針對疾病進程研發的藥物,核准上市做為阿茲海默症治療用藥。惟台灣目前尚未核准。現行藥物以症狀治療為主,沒有辦法治癒受損退化的大腦。主要是膽鹼酶抑制劑與NMDA拮抗劑,它們可以改善神經傳導物質傳遞,延緩疾病進程。吳承誌說明,前者適用於輕至中度病人,可能副作用有噁心、腹瀉、頭痛、嘔吐等,後者則用於中至重度病人,可能副作用有眩暈、躁動、尿失禁、失眠、腹瀉等。此外,透過建立熟悉、穩定、有安全感的環境,懷舊療法、芳香療法、寵物治療、音樂治療等非藥物治療,也能改善失智患者精神行為症狀。(推薦閱讀:提升腦力、延緩失智! 每天只要堅持做這10件生活小事…逛街也算)這些藥可能引發失智風險 擅自停藥害了了陸續有研究發現,抗膽鹼藥物有提高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抗膽鹼藥物會阻斷一種名為乙醯膽鹼的神經傳導物質,抑制副交感神經,作用於全身,常見於過敏藥、感冒藥、腸胃道用藥、以及治療憂鬱、膀胱過動症、巴金森症、與癲癇等用藥。(推薦閱讀:研究:糖比古柯鹼更容易上癮 攝取過多小心失智風險飆)在一項約有28萬人參與的病例對照研究中,發現抗膽鹼藥物活性愈強,80歲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愈高,尤其是部份的抗憂鬱劑、膀胱抗毒蕈鹼用藥、抗巴金森症用藥和抗癲癇藥;研究結論指出,中、老年病人若使用上述藥物,建議考量用藥的效益與發生失智的風險,如果有其他治療選項,應考慮使用別種用藥或者非藥物方式替代。然而,這不代表該類藥物都不可以使用,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提醒,貿然停藥會加重病情,特別是抗憂鬱或抗癲癇等藥,切勿擅自停藥,如有相關疑慮,應回診與醫師討論。延伸閱讀: ·咖哩防失智症、抗癌!哪一種顏色好? 營養師曝「食用關鍵」:3種人別碰 ·老化跟失智常搞混? 最大差別在這個地方!醫師曝「4危險誘因」
-
2021-08-0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36歲女尿急憋不住 頻漏尿只能用護墊防內褲濕
頻尿、漏尿並非老人的專利。一名36歲的女性,每20分鐘就要跑廁所一次,勤跑廁所還是改善不了尿急,根本無法憋尿,甚至人未到廁所,就有漏尿的狀況,時時刻刻都要使用護墊,避免內褲濕透,產生令人噁心的尿騷味,十分困擾,她就醫發現確診「膀胱過動症」。膀胱過動症是一種常見的泌尿道疾病,研究顯示,亞洲的盛行率大約是20.8%。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林才揚說,台灣則是15.8%,膀胱過動症發生率高且惱人,但因羞於啟齒,且有時伴隨尿味,病患就診率大打折扣。膀胱過動症的成因,林才揚說,像是神經性因素,例如中風、腦血管異常與顱內疾病,肌肉性因素有攝護腺肥大,另還有一些不明原因;病人幾乎會因生活品質變差而受苦,因此能夠有效控制排尿間隔十分重要。女性因尿道較於男性短,常受泌尿道疾病所苦,但林才揚解釋,以膀胱過動症而言,根據流行病資料顯示,發生率當中男性是16%、女性是17%,並無女多於男的狀況,且各年齡層皆可能發生,該病症會隨著年紀上升而增加罹患率。確診該疾病的主因是膀胱逼尿肌功能不良所致,常見的症狀,林才揚舉例,病人在尿意湧上時,無法控制排尿,像是急尿、頻尿(一天8次)與夜尿(一晚兩次以上),嚴重者會有失禁狀況,最後導致膀胱萎縮。並非頻尿即確診膀胱過動症,林才揚說,有些病人本身就有泌尿道感染、結石、泌尿道腫瘤等疾病,上述狀況需先排除,以避免誤診。這時醫師會以問卷作為評估工具,像是民眾回家需做排尿日誌,紀錄一天喝多少水、排多少尿,必要時用尿路動力學檢查,和影像檢查輔助。林指出,確診膀胱過動症,依病情有所區分,若需要施予藥物,以抗膽鹼藥物、β3腎上腺素受體促效劑最為常見,兩者皆有一些副作用,像是便秘、口乾等。一般而言,療程維持數個月,類似慢性病治療,一次開藥三個月並回院追蹤。
-
2021-07-11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夢想之地》 談成人尿床
十多年前,我和太太帶著兩大箱行李到美國紐約,展開一年多的進修生活。剛抵達時,美景、美食、音樂劇,五光十色的紐約,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沒幾天,才發現在陌生都市要租到理想房子並不容易。生活中的瑣事:申請水電、瓦斯、申辦手機、買車、考駕照……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對於初來乍到的我們都是壓力。最沉重的是:人在異鄉舉目無親的漂泊和孤獨感。遠離故鄉,移民另一個國家,容易嗎?「夢想之地」(英語:Minari,韓語直譯:水芹)是2021年上映的美國電影,改編自導演鄭李爍80年代一家人懷著「美國夢」移居美國的真實故事,獲得今年(2021)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以及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什麼是「夢想之地」?是如聖經所說的「流奶與蜜之地」? 影片一開始,男主角開租來的卡車,帶著家當搬到阿肯色州鄉下,迎接他們的是一片荒蕪。沒有水,需辛苦掘井;沒有房子,只能住在裝有四個輪子的貨櫃車。車屋沒有地基,龍捲風警報來時心驚膽戰。男主角懷抱夢想:在這土地種植韓國蔬菜,有一天能行銷全美。但夢想非一蹴可幾,困窘的物質生活,加上照顧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兒子大衛,夫妻感情瀕臨破裂。他們從韓國接來母親照顧外孫,由於文化差距,一開始祖孫格格不入。大衛有尿床困擾,外婆戲稱他「小鳥壞掉了」。有一天,大衛醒來發現床鋪濕了,自己的褲子卻是乾的,才知道同睡的外婆因中風而尿床。尿床在兒童相當常見,不過成年人也可能尿床。研究指出:大約1%到2%的成年人尿床。因為許多人覺得難以啟齒不願就醫,因此實際發生的比率可能遠高於這個數字。成人尿床可能的原因:1.夜間尿液產生過多:抗利尿激素(ADH)會在睡覺時減慢腎臟產生尿液。當ADH分泌量不足,導致夜間尿液過多而尿床。2.糖尿病:如果控制不佳,可能造成夜間尿液過多而尿床3.膀胱容量較小:例如膀胱過動症,神經性疾病(如腦中風)等導致容量變小,會導致尿床。4.泌尿系統疾病:例如尿路感染、尿路結石、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和膀胱癌。5.藥物和飲食:某些失眠藥物或精神治療藥物之副作用。酒精和咖啡因也會導致夜間尿液增加,膀胱不穩定而尿床。尿床的治療包括:行為治療:限制下午和晚上的液體攝入量。避開咖啡因和酒精。增加膀胱容量:以膀胱訓練配合藥物治療,增加膀胱容量。設置鬧鐘:在尿床發生之前起床解尿。抗利尿激素:減少夜間尿液產生。要同時減少入睡前水分攝取,才會有較好效果。什麼是夢想之地?絕不是遍地黃金,財富唾手可得的樂園,而是要懷抱夢想,用血汗耕築的一片天地。「夢想之地」電影原名「Minari,水芹」的意象或許最能反映這種精神:「水芹美味,能適應各種不同環境,就跟野草一樣。」台灣在60、70年代有許多留學生赴美。筆者當年到美國及歐洲吸取新知,收穫良多。今日我也鼓勵年輕人出國進修,拓展視野,不要為夢想設限。那「夢想之地」不一定在某個國家、某個地方,可能就在你我心中。
-
2021-04-1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國人40歲以上成人夜尿盛行率近4成 醫曝常見4大原因
一夜多次郎是許多男人的夢想,但如果一夜多次起床尿尿,影響睡眠,則可能欲哭無淚。醫師提醒,夜尿不只影響睡眠品質,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大警訊,夜尿男性應提高警覺,下午4點後少喝可樂、咖啡、茶等含有咖啡因飲料,並積極就醫。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廖俊厚說,根據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ICS)定義,夜尿為「尿意強烈中斷原來的睡眠而醒過來,而這樣的情形1個晚上至少兩次以上」。夜尿的4大原因廖俊厚指出,台灣40歲以上成人的夜尿盛行率高達38.1%,盛行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夜尿早被列為泌尿道症狀,但民眾常認為這只是老年退化表現,就醫率偏低。廖俊厚提出夜尿的4大原因:1.睡眠期間身體製造的尿量過多:年老後,荷爾蒙分泌的能力逐漸退化,導致身體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以致夜間多尿。2.膀胱能儲存尿液的能力低下:多半與膀胱過動症、神經性膀胱等膀胱疾病,以及男性攝護腺肥大等因素有關。3.內科疾病:心臟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等患者,排尿次數均會高於常人。4.睡眠障礙: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半夜腦部處於缺氧狀態,無法有效分泌抗利尿激素,尿液從腎臟流向膀胱,以致出現夜尿。「夜尿為身體健康亮紅燈的一大警訊。」廖俊厚說,三高患者夜尿比率明顯高於一般民眾,且晚上多次如廁,勢必影響睡眠品質,白天精神狀況也會變差,影響工作表現。在治療上,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秘書長王弘仁說,「治療夜尿與夜間多尿需多管齊下」,症狀輕微者應先調整生活習慣,首先養成睡覺前先上廁所、排空尿液排空的習慣。其次,睡前4小時內少喝開水,以及含有咖啡因的茶飲,也不要喝酒,或吃過甜的水果。夜尿嚴重者於下午4點後,即應避免飲用咖啡、茶、可樂等含有咖啡因的飲料。至於藥物上,王弘仁指出,口服合成抗利尿激素藥物可減少夜間尿液的產量,有效改善夜間多尿症狀,平均增加兩小時以上的連續睡眠時間,提高睡眠品質及白天精神狀態。「夜間多尿是疾病,應及早至泌尿科治療。」王弘仁提醒,夜尿患者如合併其他慢性疾病,治療時應雙管齊下,長期穩定控制慢性疾病,且需接受夜尿治療。★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3-17 科別.泌尿腎臟
咳也漏尿急也漏尿熟女好尷尬 1次麻醉2手術解危
一名50多歲的林姓婦人是三個小孩的媽媽;長期有漏尿困擾,快走、咳嗽漏尿、連急也漏尿,尿失禁明顯,害她不敢出門、運動,體重飆升,經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婦女泌尿科主任鄒頡龍求診,確診為混合型尿失禁,即結合兩種不同的尿失禁,後接受微創尿道中段吊帶手術,以及肉毒桿菌素膀胱內注射後,手術隔天出院,尿失禁獲改善。林姓婦人說,她求診後,曾以膀胱過動症接受藥物治療,但咳嗽時仍會尿失禁;也有醫師認為是應力性尿失禁,建議開刀,但術後還是會有急失禁問題,直到向鄒頡龍求診,接受手術才緩解。鄒頡龍說,女性尿道短,只有二到四公分,加上生產,老化,停經種種因素,尿失禁成為很多熟齡婦女的夢魘,臨床上四十多歲婦女就有此困擾。婦女尿失禁最常見有二種,應力性尿失禁在腹部壓力增加,如打噴嚏、咳嗽時漏尿,原因與膀胱出口的外括約肌功能失調有關,治療應由凱格爾運動開始,如果效果不理想,可以考慮手術治療。他指出,另一種急迫性尿失禁典型的症狀是突如其來的尿急感,想趕快去廁所卻來不及,原因與膀胱神經功能失調有關,經常伴隨著頻尿還有夜尿。以藥物治療為主,如果效果不理想或副作用大,可以考慮肉毒桿菌素膀胱注射,控制膀胱肌肉過度收縮而造成的尿失禁。鄒頡龍說明,約1/3失禁困擾的婦女屬於混合型尿失禁,傳統上會優先治療較嚴重的症狀,例如:咳嗽、打噴嚏漏尿明顯的患者先選擇手術,如果是急迫性尿失禁較嚴重,以藥物控制為主,但還是無法完全緩解尿失禁。他指出,他治療方式採一次麻醉當中進行施行尿道中段吊帶手術、肉毒桿菌素膀胱注射等兩種手術,術後的尿失禁明顯改善,與單純接受尿道中段吊帶手術的患者相比,術後的成功率分別為88%與71%。這項研究成果於去年刊登在國際期刊“Toxin”。肉毒桿菌素注射效果約維持4到6個月,術後要持續的配合口服藥物和追蹤。
-
2021-02-20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脂肪不見得都不好!棕色脂肪能降代謝性疾病,但要如何增加呢?
長期以來,大家只知道白色脂肪,也就是和很多代謝性疾病有關聯的脂肪,但事實上,脂肪與人類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那麼的單純枯燥,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人類有三種不同類型的脂肪細胞:白色、米色和棕色。而顏色的差異,主要是來自於脂肪細胞裡面有沒有粒線體(細胞的發電廠),因為粒線體內含有細胞色素,所以會在顯微鏡底下呈現出米棕色,故而得其名。但也有人把米色脂肪細胞直接歸類在棕色細胞裡面,稱其為非典型棕色細胞。相較於白色脂肪可以儲存能量,讓我們在飢荒和疾病時渡過難關,棕色脂肪更能利用線粒體來燃燒脂質,並在人體溫度下降時產生熱能,防止失溫現象發生,顯然扮演著更加積極的角色。從身體上分布的位置來看,過多的白色脂肪除了包覆內臟外,也會沿著腹部和臀部聚集,而棕色脂肪則是傾向於體內較深處,像是頸部、上背部和脊髓周圍,這使得研究棕色脂肪變得比較困難。甚至到了2009年時,科學家們都還不確定成年人身上是否仍然會保留著棕色脂肪,因此,對於更進一步,棕色脂肪的功能,其與環境因素以及遺傳基因之間的詳細關係,就根本瞭解更少了。之後,隨著醫學顯像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們才能夠開始著手研究棕色脂肪,以及其在降低代謝性疾病中的可能作用。2021年1月4日洛克菲勒大學的科學家科恩醫師(Paul Cohen)在《自然醫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由於產熱的棕色脂肪在動物(小鼠)模型中已經證實會顯著改善葡萄糖和脂質異常的現象,但對於棕色脂肪會不會也影響人類的代謝和心血管疾病,則尚不清楚。所以科恩醫師針對52,487名患者,蒐集了134,529次的18F-氟脫氧葡萄糖之正子斷層掃描圖像,互相比對患者的健康情形。結果顯示,擁有棕色脂肪的人,其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較低。同時,棕色脂肪的存在也與第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冠狀動脈疾病、腦血管疾病、充血性心臟衰竭和高血壓的患病機率較低有關。這些發現引起了媒體界的注意,美國科學家雜誌健康版記者海特小姐(Amanda Heidt)於是在1月12日專訪科恩醫師,利用一問一答的方式來讓大家了解棕色脂肪和疾病之間的關係,潘老師覺得很有用,特別翻譯後,加以整理,並加入材料後讓大家一次搞清楚什麼是棕色脂肪。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都認為棕色脂肪是用來保護小型哺乳動物和新生兒,因為棕色脂肪可以直接產熱,避免身體失溫。可是當嬰兒年齡增長後,棕色脂肪就會跟著逐漸萎縮,直到消失。但2009年的一系列論文卻發現,成年人身上仍然存在有棕色脂肪,並且可以在寒冷環境下,被誘導增多,當利用放射性標記的葡萄糖,並使用正子斷層掃描成像後觀察,也確定棕色脂肪可以使用葡萄糖產熱。這些論文確實引起了科學家們極大的興趣,但由於放射性標記的葡萄糖具有放射性,不可以大量使用在毫無醫療目的,僅僅只是為了研究的受試者身上,所以至今無法對人類進行大規模掃瞄,並深入研究棕色脂肪與身體代謝性疾病之間的關係。無巧不巧,由於柯恩醫師服務的醫院是一家專科的癌症醫院(斯隆-凱特琳),在醫院內為了治療病人,必須進行成千上萬次的正子斷層掃描,因為這些掃描通常用於診斷或跟踪癌症的進展。當院內許多主治醫師看到病人的影像時,總是評論成人體內棕色脂肪確實存在,因為這些棕色脂肪可以像癌細胞一樣,吸收放射性標記的葡萄糖當燃料,很容易被誤認為是癌細胞,但其實不是。而柯恩醫師的做法則是,按照規定,經病人同意向醫院索取影像資料來分析,這樣一來,柯恩醫師就得到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棕色脂肪數據庫,可以用來研究棕色脂肪與人類健康之間的關係。棕色脂肪可以降低代謝性疾病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柯恩醫師提出了三種假設。第一是棕色脂肪的存在或數量會直接影響白色脂肪的分佈情況,例如使內臟脂肪或腹部脂肪(致病性較高)比例變少,而皮下脂肪(有害程度較低)比例變多,但全身脂肪總量不變。第二是由於棕色脂肪內的粒腺體可以進行燃燒並消耗能量,因此,許多可能有毒的燃燒後代謝物,就可以被留置在棕色細胞內,不會跑出去致病。最後,第三種可能性是棕色脂肪具有內分泌的功能,就像白色脂肪會分泌瘦素(Leptin)和脂聯素(adiponectin)一樣,而越來越多的證據也表明棕色脂肪是一個重要的內分泌器官,藉由內分泌信號調節疾病的發生率,是非常合理的。目前已知可以增加棕色脂肪的方法,有所謂的冷暴露(潘懷宗/寒冷真的能減重!發抖10分燃燒運動1小時熱量),但當置身於寒冷環境時,很多人覺得不舒服也不願意。於是,科學家們試圖發掘更多可以調節或激發棕色脂肪的其他生化途徑,以便研發藥物。目前臨床上使用於膀胱過動症的一款藥物,叫做米拉貝隆(Mirabegron),就已經有研究顯示,服用米拉貝隆後的患者可以增加棕色脂肪。另一方面,如果事實證明棕色脂肪的好處主要是來自於棕色脂肪所釋放的內分泌激素的話,也可以把該激素找出來,並專門研究該激素在體內的功能。當然,甚麼事都可以牽扯到基因,每個人身上棕色脂肪的多寡,可以和遺傳有關,毋庸置疑,也可以和一些環境因素的誘導有關,例如年齡、性別、體重、居住緯度等等。柯恩醫師的團隊正在採取多種不同的方法,看看是否可以找出與棕色脂肪相關的遺傳基因。如果確定了這些基因,也可以藉由調控這些基因來增加棕色脂肪,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大家可以拭目以待喔!
-
2021-01-15 科別.泌尿腎臟
1小時排尿4次!間質性膀胱炎女性患病較男性高出15倍
35歲陳小姐自我要求高,事事要求完美,在金融業工作多年有憋尿習慣,曾患細菌性膀胱炎;近年飽受頻尿、膀胱痠痛的困擾,1小時最多跑6趟廁所,夜間也不得好眠。年底的業績壓力更讓她的症狀變本加厲,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品質,讓她苦不堪言,遂就醫檢查發現為間質性膀胱炎。陳小姐就診後吃了抗生素約一年仍未改善,遂轉院就醫做功能性檢查,經過2至3個月的治療後,從1小時要跑廁所4至6次,到現在已可爬山2小時。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間質性膀胱炎好發於30到60歲的女性,臨床上女性患病機率較男性高出15至20倍,頻尿、尿急、夜尿、下腹疼痛是最常見的症狀;當恥骨上膀胱區痠疼難耐、脹痛長達三個月以上,合併有頻尿、急尿感與夜尿次數增多等情形,建議至泌尿科接受進一步檢查。張雲筑說,間質性膀胱炎種種不適症狀來自於膀胱壁的慢性病變,包括黏膜層的損傷、組織中肥大細胞聚集、神經傳導途徑異常放大疼痛訊號。每當漲尿或憋尿時疼痛加倍,疼痛的位置在下腹部恥骨上方,排尿後疼痛會減輕,為緩解疼痛感只好常常跑廁所,但也相對帶來工作及生活上的不便。診斷部分,張雲筑表示,間質性膀胱炎需排除急性細菌性膀胱炎、尿路結石、膀胱腫瘤或膀胱過動症等泌尿道疾病,藉由系統性的問診與檢查,才能找出真正的病因;依自身門診觀察來看,每10名患者有5人罹患細菌性膀胱炎,3人有結石等問題,2人有間質性膀胱炎,其餘可能是有漏尿等情況的患者。張雲筑指出,間質性膀胱炎確切的病生理機轉仍未明朗,研究顯示可能與長期身心壓力、焦慮,或本身有過敏、免疫方面疾病相關,患者應盡量維持身心的平衡,過度緊張擔憂反而加重病情。治療方面,張雲筑表示,間質性膀胱炎的治療是多面向的,首先是生活習慣及飲食的調整,養成規律作息,避免刺激性或添加物過多的食品,減少咖啡因及酒精的攝取,調節身心壓力,並配合醫師用藥治療。張雲筑舉例,「膀胱水擴張」治療方法同時具有診斷及治療間質性膀胱炎的效果,以內視鏡檢查膀胱是否有傷口,並將傷口擴張誘發癒合。張雲筑表示,倘傷口明顯則以膀胱藥物灌注治療或物理治療。病況嚴重的患者因膀胱反覆發炎結疤而嚴重萎縮,需考慮手術治療。張雲筑提醒,菸酒、吃炸物、甜食、醃漬物等會讓交感身經系統更不穩定,應盡量避免,可生活中可藉瑜伽、打坐等活動調節壓力;臨床上部分案例起初認為是細菌性膀胱炎而服用抗生素,發現沒有效果後才發現可能是間質性膀胱炎,通常這樣過程就拖了2至3年。張雲筑指出,間質性膀胱炎容易反覆發作,使患者身心俱疲產生惡性循環的症狀,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交行為、生活品質都會造成重大的影響。若因膀胱不能忍受,1小時上3至5次廁所,綜合上述症狀超過三個月並排除器質性病灶後,便可能是間質性膀胱炎,建議及早就醫治。
-
2020-09-15 科別.泌尿腎臟
重訓後忘收操 31歲女頻尿、下腹痛
健身風氣興盛,許多女性也加入重訓行列。但是健身完千萬記得收操,否則小心練到最後,反而造成骨盆底肌筋膜炎,出現頻尿、下腹痛的問題。31歲的陳小姐平時熱愛運動、衝浪,為了衝浪還做很多重訓來幫助衝浪表現,但每次運動完都沒有好好收操。沒想到這一年來常感到下腹疼痛且頻尿,一開始以為是膀胱炎,但經過治療,症狀仍反覆發作,甚至影響性生活,詳細檢查後才發現骨盆底肌肉筋膜炎。收治陳小姐的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骨盆底肌肉位於最底層承受人體臟器重量,因此若久坐久站、愛翹腳、慢性便秘、體重過重等,就可能過度或不當使用骨盆底肌肉群,導致肌肉僵硬、筋膜缺氧沾黏、血液循環不佳,造成骨盆底肌肉筋膜炎。張雲筑說,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男女都可能發生,但女性較多,約是男性的十倍;常見的症狀,包括:反覆下腹疼痛、頻尿、性交疼痛等。但女性下腹痛與頻尿的原因很多,包括膀胱發炎、骨盆腔發炎、便秘、間質性膀胱炎、膀胱過動症和內膜異位症等,其中將近五成伴隨著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的問題。因此診斷上除了檢查排除其他下腹痛原因外,也需藉由內診測試疼痛節點來鑑別診斷。張雲筑表示,門診觀察,近年來許多女性為了追求健康而投入慢跑、重訓或深蹲等運動,過度使用骨盆底肌肉,卻忽略暖身跟收操,造成骨盆底肌肉慢性發炎的情形漸漸增加。治療上,可用熱敷、泡澡,或使用按摩球放鬆髂腰肌,並配合醫師開立消炎或肌肉鬆弛等藥物;症狀較嚴重者,可安排磁波椅電刺激治療或會陰部雷射治療,一方面降低疼痛神經敏感,一方面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及肌肉放鬆。張雲筑也提醒,更重要的是應改善翹腳等不良生活習慣、運動後記得收操,避免肌肉一直處於緊繃狀態,而女性一旦出現反覆下腹疼痛、頻尿、性交疼痛等症狀。她也建議盡快尋找醫師檢查治療,以免錯過急性治療期,到了慢性沾黏期,治療上將更棘手。
-
2020-06-20 科別.泌尿腎臟
妙齡美甲師一天頻尿高達3、40次 原是這病因好發在女性
30歲的蔡小姐,從事美甲工作數年,也屢獲全國性美甲比賽大獎,近半年來飽受頻尿之苦,一天上廁所的次數高達20至30次,晚上也要起來4至5次,連幫客人彩繪指甲時,也必須頻頻向客人說聲對不起,暫時離開去上個廁所,已嚴重影響工作,經衛福部新營醫院確診為「間質性膀胱炎」,接受口服藥物以及玻尿酸膀胱灌注治療後,才有改善。蔡小姐求診時表示,半年來總是覺得一直想尿尿,雖然總是想要忍住不尿,但是那種一陣一陣下腹痙攣疼痛感,會不停地襲上來,直到尿液排出才會比較舒緩一些。頻尿的症狀,使得的他一直不敢跟朋友出去玩。她也曾經就醫,醫師告訴她可能是膀胱發炎或是膀胱過動症,服藥後症狀卻始終無法改善。為了小便,工作被打斷、晚上失眠,下了班也只敢待在家裡,讓她困擾不已!經衛福部醫師詳細問診以及尿液檢查排除泌尿道感染,在膀胱鏡檢查時發現,膀胱黏膜有多處出血點與破皮的現象,確診為「間質性膀胱炎」,在醫生建議下接受口服藥物以及玻尿酸膀胱灌注治療,治療後,頻尿與下腹悶痛的情形漸漸有改善,不僅在上班時,不再為頻尿所困擾;下班之後,也可以和朋友一起出去玩,晚上睡眠也改善,整個人都精采了起來。衛福部新營醫院泌尿科主任陳建升表示,間質性膀胱炎對很多人來說是很陌生的疾病,它好發於女性,尤其是30至40歲間。主要症狀包括頻尿、急尿、下腹部漲痛或是會陰部疼痛,尤其是在憋尿的時候,疼痛感會特別明顯,排尿後痛感則會減輕。長期下來,這些症狀除了造成身體不適,對於情緒精神,甚至性生活方面影響甚鉅,病患往往會合併焦慮與憂鬱症狀。間質性膀胱炎並不像泌尿道感染一樣,是由細菌感染所造成的,它的成因一般認為是由於膀胱黏膜層的破損,尿液物質滲入膀胱壁刺激之後,產生症狀,在膀胱鏡檢查時會有獨特的表徵(如多處出血點與黏膜潰瘍破皮的現象)。間質性膀胱炎與膀胱過動症的表現也很像,都是以頻尿為主,但是,間質性膀胱炎的患者在膀胱漲尿時會有下腹的疼痛感,而膀胱過動症的患者則無。陳建升說,針對間質性膀胱炎的治療,以恢復膀胱黏膜的完整性為目標,目前治療藥物採玻尿酸的膀胱灌注或口服藥物為主,除此之外,也可以灌注肝素或以肉毒桿菌施打、內視鏡膀胱水擴張或是膀胱黏膜潰瘍切除手術對某些患者也會有幫助。建議患者盡量避免吃含鉀離子或柑橘類水果、煎炸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及咖啡、濃茶、酒及碳酸飲料;間質性膀胱炎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必須要有耐心,持續地接受治療,調整生活作息,才能讓膀胱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