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30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腹脹
共找到
544
筆 文章
-
-
2022-12-27 癌症.肝癌
金馬獎得主許志遠48歲肝癌逝 肝病權威揭肝癌成因及預防關鍵
知名音樂人、金馬獎得主許志遠(DJ Point)驚傳病逝消息,享年48歲。他曾在2018年以《地球最後的夜晚》拿下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而今(2022)年不僅以《一家子兒咕咕叫》入圍金馬獎,也為《神人之家》貢獻配樂,據悉他是因為肝癌離世。肝癌的成因和症狀有哪些,預防肝癌又該怎麼做?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曾表示,肝臟是無聲的器官,肝臟病變患者不會有感,早期能夠發現的患者大多是長期控制B、C肝或定期健檢發現,等到不適才就醫大多是晚期,而晚期肝癌的治療效果有限,從診斷到死亡平均半年到一年,嚴重者三個月內就可能辭世。無聲殺手肝癌3大成因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簡榮南曾表示,台灣肝癌的患者以「病毒性肝炎」為最大宗,大多是B、C肝的帶原者,其次為酒精性肝炎,第三位為脂肪性肝炎。台灣近年來積極找尋B、C肝帶原者,但推估仍有一半的B、C肝帶原不知道自身有病毒性肝炎,若能在早期發現,腫瘤小於3公分以下,透過手術治療幾乎可以完全根除肝癌。簡榮南表示,自知是B、C肝帶原的患者,約有六成會定期於門診追蹤,能幫助肝癌及早發現,但仍有四成的患者,雖然自知帶原卻未定時追蹤,成了肝癌未爆彈。‧肝癌成因: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除了肝炎、肝硬化,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亦顯示,脂肪肝、糖尿病、三酸甘油脂過高也是國人罹患肝癌的三大風險因子。林口長庚醫院肝臟研究中心主任葉昭廷曾表示,B、C肝在疫苗和藥物治療下,預期造成肝癌的風險會愈來愈低,下個世代的肝癌防治重點在肥胖、慢性病和脂肪肝。肝癌有症狀通常已晚期楊培銘表示,肝癌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但是若是已經出現黃疸、腹脹、疲倦、右上腹疼痛、發燒、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又或是肝衰竭、肝昏迷,恐怕都已經是晚期肝癌,而晚期肝癌治療工具有限,導致死亡率極高,近年雖有免疫療法,但僅對20%的晚期肝癌患者有效,延長約39個月的壽命,但仍遠低於早期治療的效果。‧肝癌可能症狀:黃疸、腹脹、疲倦、右上腹疼痛、發燒、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曾指出,罹患B肝、C肝及脂肪肝等患者,為肝癌高風險族群,應每半年至一年定期追蹤,隨時掌握肝臟健康狀況。平時若出現體重減輕、腹痛、黃疸等症狀,或是長達一至兩個月容易累,「這是一個警訊,應速就醫檢查。」預防肝癌關鍵是找到它楊培銘說,「預防肝癌的關鍵就在於腫瘤還沒有長大、出現症狀之前,就先找到它。」想知道肝臟是否健康,必須靠抽血檢查,並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肝、膽、胰、脾、腎臟等五大器官。楊培銘提醒,B、C型肝炎帶原者至少每半年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年滿40歲以上民眾則應每年一次腹部超音波,才能及早發現腫瘤、根除治療。根據台灣本土研究,最快29天肝癌體積倍增,但大多數需要經過112天,也就是說,肝腫瘤長大一倍,約需4個月。楊培銘建議,有肝硬化的人每隔3到6個月就要追蹤1次,無肝硬化者則是每6到12個月追蹤,如此就算發現肝癌,通常腫瘤不會超過3公分,來得及做根除性治療。‧預防肝癌方法:定期腹部超音波檢測、飲食少油膩、少喝酒、多運動、生活保持規律黃怡翔說,不論是早期、中期、晚期肝癌患者,若能好好接受治療,早期肝癌5年存活率可高達80%至90%,中期、晚期肝癌患者的五年存活中位數時間分別為30個月及20個月,呼籲患者務必遵守醫囑進行治療。提醒飲食應少油膩、少喝酒、多運動、生活保持規律,避免罹患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進而遠離肝癌。
-
2022-12-25 醫療.消化系統
營養師認證「消肚子脹氣9個作法」真的有效! 高麗菜、蘋果、人工甜味劑都要少碰
不知道為什麼腸胃常常鬧脾氣?常飯後肚子堵堵,腸道內有氣體或壓力覺得怎麼上不去又下不來好不舒服,有時候甚至還會痛,這就是脹氣了! 脹氣發生 常見8大原因營養師程涵宇指出,脹氣非常常見,一般人發生率在16-31%,有些人深受其擾甚至影響到生活品質。而脹氣有可能是因為一頓大餐、吃了產氣食物等原因造成,也有可能是身體的警訊!1.腸道過多氣體‧吃了過多在結腸中發酵的食物,例如纖維、糖醇和 FODMAP(在腸道發酵的短鏈碳水化合物)‧食物耐受不良,例如乳糖或果糖不耐受‧吞下太多空氣‧腸內液體增加‧便秘‧腸道微生物群生態失衡2.內臟超敏反應:對腸道內正常量的氣體和張力的感受增加3.壓力、焦慮4.變胖5.高脂肪飲食6.月經週期的變化7.腹壁和橫膈膜的肌肉反射8.其他警訊:感染、吸收不良、腸阻塞、肝病或癌症 改善脹氣問題 9飲食法則要牢記程涵宇也分享,9個消脹氣科學飲食法,幫助大家消除脹氣問題:1.避免容易脹氣食物例如青花菜、高麗菜、洋蔥、蘋果、小麥、糯米、口香糖、炸物、鹹酥雞、碳酸飲料等;其他像是糖醇、人工甜味劑、豆類和部分高纖維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可能導致腹脹的不易消化的化合物,建議減少或避免吃這類食物幫助緩解。2.乳糖不耐症改喝優酪乳乳糖不耐症會導致多種消化症狀包括腹脹。如果有乳糖不耐症的人,乳品來源可以先以優格、優酪乳優先。3.規律排便也有關係如果有便秘問題可能加重脹氣症狀。4.吃益生菌改善例如優格、味噌、豆豉、泡菜、康普茶都是豐富益生菌的來源。益生菌會改善腸道中的細菌環境,解除脹氣問題,若選的是保健食品形態的益生菌,建議至少連續吃四週來確定效果。5.少鹽少油也有幫助大餐和高鹽或高油食物會增加腸道中氣體和水的產生及滯留,而導致腹脹。6.吃東西慢慢吃不說話吃東西慢慢吃不要邊講邊吃,可以幫助降低腸道中的氣體量來減少腹脹和打嗝問題。7.飯後走走飯後走路或騎腳踏車有助於清除腸胃中的氣體。8.不要跟吹汽球一樣快速變胖體重快速增加會增加腸張力、發炎反應易導致脹氣9.練腹肌也有用有些人的脹氣問題可能是由異常的肌肉反射引起的。生物反饋是一種有助於重新訓練這些肌肉幫助放鬆並緩解腹脹。最後,程涵宇提醒,如果有長期無法解決的脹氣問題,請務必看醫生找到根本原因,才是根本之道。延伸閱讀: ·不只要避開麵包!1圖看「最易讓你胃脹氣兇手」 高麗菜、地瓜、蘋果都上榜 ·莫名胃口差、常脹氣小心是胃癌! 醫警告:這些「用餐習慣」恐增罹癌風險
-
2022-12-22 醫療.消化系統
誤食「水晶寶寶」不斷膨脹 高雄1歲男童險破腸
高雄一名1歲男童日前誤食「水晶寶寶」,導致腹脹、嘔吐,緊急送至高雄長庚醫院兒科急診。經X光片及電腦斷層發現,男童右下腹有圓形異物,導致小腸阻塞脹大,歷經2次手術、照胃鏡、食鹽水灌食後,終於順利取出男童腸道內的水晶寶寶,最大尺寸直徑竟接近3公分。男童在住院半個月後,順利康復出院。高雄長庚醫院近日接到一名小兒急診,1歲男童因誤食水晶寶寶,使得水晶寶寶在腸道內吸水不斷脹大,堵塞腸道,以致腹脹、嘔吐、食不下嚥。入院X光片發現男童小腸堵塞、脹大;電腦斷層則看見右下腹有疑似水晶寶寶的圓形異物,緊急會診小兒外科醫師蔡逸文進行剖腹探查手術,取出數顆大小不一的水晶寶寶,以及水晶寶寶漲破的殘渣。第1次手術後,持續密切觀察男童狀況,發現男童仍有腹脹、嘔吐情形,再排1次X光片,發現腹內仍有未取出的水晶寶寶,立即由小兒外科醫師蔡逸文會同兒童胃腸科醫師賴宛孜,安排第2次手術取出水晶寶寶,同時照胃鏡,確認胃、十二指腸等處的水晶寶寶殘餘碎片。男童在第2次手術後轉至加護病房,以鼻胃管灌食鹽水,運用水晶寶寶遇鈉離子縮小的特性,抑制男童腹內水晶寶寶殘渣繼續脹大,並在3天後,由男童自行解便排出體內殘餘的水晶寶寶碎屑,逐漸恢復食慾與活力,半個月後康復出院。賴宛孜說,水晶寶寶是「聚丙烯聚合物」,也作為尿布中的吸水成分,吸水力極強,在吸收水分後,大小可以膨脹數倍;小至彈珠大小,大則可以脹到雞蛋尺寸。水晶寶寶因為顏色鮮艷,以及吸水後會脹大、分裂等特性,很受兒童喜愛。但若誤食,可能讓水晶寶寶在腸道內吸收水分後,脹大堵塞腸道,引起腸道發黑、壞死、缺血、穿孔,甚至引發腹膜炎與敗血性休克,導致死亡。賴宛孜提醒,家中如果有幼童,應將水晶寶寶這類物品置於高處,或其他避免幼童取得的位置;如果真的不小心或疑似誤食,應盡速送醫,切勿自行於家中以生理食鹽水灌食。
-
2022-12-11 養生.聰明飲食
想讓喝咖啡有助排便?研究建議特定時段喝效果最明顯
早晨來杯咖啡,除了提神醒腦,也可能刺激腸道讓人產生便意,甚至無咖啡因咖啡也有此效果。雖然喝咖啡是否有助排便,效果因人而異,但研究顯示,咖啡會促使至少三分之一的人產生排便衝動,且對女性的影響大於男性。咖啡對刺激排便的效果很快,有研究發現,喝咖啡可以在四分鐘內增加結腸肌肉收縮,引發排便衝動。至於咖啡為何會引發排便衝動,專家分析有以下原因:1.咖啡會影響腸道荷爾蒙咖啡會刺激胃泌素(gastrin)和膽囊收縮素(cholecystokinin)分泌,這兩個激素與「胃結腸反射」相關,會刺激腸道收縮,促使便便向直腸移動。2.早上喝咖啡效果明顯過去曾有研究證實,咖啡對腸道的刺激作用,在早晨最強。這可能是因為睡覺時,胃排空的速度比清醒時緩慢,且睡眠時,結腸的收縮也會減少。早晨醒來之後身體開始活動,結腸也會開始運作,早上一杯咖啡會進一步刺激消化系統,讓排便的衝動更強烈。3.咖啡因促進排便一杯240cc的咖啡,約含80-100克咖啡因,咖啡因會刺激腸道肌肉活動,並增加肛門壓力,而增強排便衝動。然而研究顯示,咖啡因並非唯一能刺激腸道、讓人想排便的化合物,喝不含咖啡因的咖啡,也有相同效果,意味著咖啡中的其他化合物也有此作用。科學家認為咖啡中的其他化合物,如綠原酸,也有刺激腸道肌肉的效果。4.咖啡添加乳製品添加乳製品的咖啡如拿鐵、卡布奇諾等,對乳糖不耐受者,光是牛奶就會產生腹脹、腹痛、腹瀉等刺激排便的作用。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2-12-04 醫療.婦產科
打排卵針會變胖? 生殖醫:食慾可能增加、水腫
晚婚成為現代人的趨勢,許多女性為了讓自己保有育兒的選擇權,因此進行凍卵。不論人工受孕、試管嬰兒或是凍卵,透過施打「排卵針」來幫助取得卵子。但也有女性擔心,打了排卵針後會變胖。不過,醫師表示,打排卵針後確實會因為雌激素升高,但只是短期水腫,不會造成肥胖。食藥署說,注射型排卵藥品主要作用為培育更多卵泡成熟,主要成分為濾泡刺激素(FSH)及黃體化激素(LH),排卵反應間接會使體內雌激素升高,然而雌激素會促使鈉和水在體內滯留,造成暫時性的水腫。國泰醫院婦產科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說,進行人工生殖時會打排卵針增加卵泡數量,以取得較多的卵子,通常多在8至14天的短期使用期間內,荷爾蒙的效應不會造成體重增長;長期的賀爾蒙分泌,如懷孕,才可能造成體重上明顯的增長。不過,賴宗炫也說,部分女性施打排卵針後,可能因為雌激素短期濃度升高,食慾增加、胃口變好,因此吃得較平時多一些,讓體重稍稍增加,但不是因為打排卵針就造成體重增加,臨床上也沒有明顯的統計顯示。為增加受孕機率,取出的卵子是否愈多愈好?賴宗炫提醒,可取出的卵子數量多,代表卵巢儲能較好,與年紀、個人體質有關,但用藥過量可能過度刺激卵巢,造成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因此仍要與醫師討論,平衡適度的劑量即可。食藥署指出,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會產生少尿、腹脹、口渴、呼吸困難或喘促,嚴重併發胸腹腔積水、肺栓塞與呼吸窘迫症候群,甚至出現血栓等副作用,所以需經不孕症專科醫師適切之診斷及評估,給予適當之劑量,以避免用藥相關安全疑慮。至於,使用排卵針等賀爾蒙藥物,是否造成未來罹患婦癌的機率增加?賴宗炫表示,排卵針目前問世使用44年左右,根據許多長期研究顯示,並不會增加罹癌風險。賴宗炫說,賀爾蒙藥物屬於處方用藥,切勿自行透過不明通路購買,用藥不慎可能造成血栓風險增加,特別對年輕、具家族史的女性來說,務必要留意。
-
2022-12-01 醫療.消化系統
什麼是腸躁症?醫詳解3種腸躁症類型、症狀及飲食改善方式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生活習慣不正常、受情緒不佳及飲食不規律影響,容易發生大腸激躁症。醫師表示,腸躁症屬於功能性障礙,症狀易與其他疾病混淆,無需長期使用藥物,但須調整飲食、維持運動習慣、良好生活作息及舒緩壓力,以免腸躁症一再復發。●腸躁症是功能性障礙,無需長期用藥●腸胃不適先檢查,排除癌症、其他疾病所致●勿暴飲暴食,減少大腸激躁症發作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新光醫院健康檢查中心主任朱光恩表示,腸躁症發作時機與心理因素有密切關係,包括工作壓力大、經濟問題、家庭因素、感情問題、情緒不佳或憂鬱症等精神疾病復發時,都可能使腸躁症發作,好發年齡落在20至60歲的職場工作者,尤其女性發生機率比男性高。腸躁症常見腹瀉型、便祕型、混合型3種類型。朱光恩說,大腸蠕動、消化系統失調是腸躁症發生原因,屬於功能性障礙,常見腹脹、腹鳴、放屁次數多等症狀,最明顯症狀是「裡急後重」,明明想排便卻上不出來、不斷跑廁所,但這些症狀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須透過抽血、糞便潛血、大腸鏡、腹部超音波等檢查,排除其他貧血、膽囊、肝臟、胰臟等問題,或大腸息肉症、大腸癌等問題。朱光恩提醒,若腹部不適,且變瘦、體重變輕、食欲變差等狀況,要小心是否為大腸癌,因部分大腸癌患者腫瘤位置長在直腸,也會出現腹瀉、解便解不乾淨的困擾,民眾應先做相關檢查,排除其他疾病,不要自認為腸躁症而未就醫,錯過黃金治療期。不過,若已排除其他疾病可能,腸躁症即使久未治療,並不會演變為大腸癌。治療大腸激躁症不一定要吃藥,朱光恩表示,維持良好生活作息才是重點,包括飲食定時定量、兩餐不要隔太久、避免「亂吃」冷熱交替食物、酸辣不忌口、暴飲暴食等,更應戒酒、戒菸,適時補充優質益生菌、酵母菌,曬曬太陽、多運動,紓解壓力,遠離大腸激躁症。新光醫院營養師許為捷表示,台灣腸躁症盛行率約20%,比全球平均值10%高很多,誘發腸躁症原因多與情緒壓力有關,像社經條件、地位較佳者,生活壓力大、工作繁忙、容易緊張者等都是好發族群。此外,若腸道菌叢改變,壞菌變多,也會誘發腸躁症。針對3種類型腸躁症,飲食建議也有所不同,許為捷建議,腹瀉型可多吃水溶性纖維,協助將腸道多餘水分吸出,例如洋車前子、秋葵、木耳、柑橘類等;便祕型則多攝取水分及蔬菜,增加排便順暢;混合型飲食應避免高油、高鹽,少吃洋蔥、甘藍、氣泡水、含有山梨糖醇成分的口香糖等,以減少脹氣機率。也應避免喝過多的咖啡、茶、酒,以免刺激腸道。國外許多研究證實,運用「低FODMAP飲食法」,可改善腸躁症症狀,許為捷說,FODMAP食材攝取過多,無法在小腸被吸收而進入大腸,帶入水分造成腹瀉,一旦經過腸道細菌發酵,會產生氣體並引起腹脹、腹痛,因此腸躁症患者在症狀出現時,應暫時避開FODMAP飲食,例如小麥、牛奶,以及蜂蜜、芒果、豆腐等,待症狀緩解後再恢復少量攝取。低FODMAP食物蔬菜:白菜、甜椒、胡蘿蔔、茄子、黃瓜、萵苣、大番茄、櫛瓜水果:藍莓、哈密瓜、葡萄、奇異果、柑橘、鳳梨、樹莓、草莓、香瓜奶類及乳製品:杏仁奶、巧達乳酪、不含乳糖牛奶、帕瑪森乳酪蛋白質:牛肉、雞肉、蛋、魚、豬肉、毛豆堅果及種子:奇亞籽、花生、胡桃、南瓜籽、芝麻、夏威夷果、葵花籽、核桃穀類:糙米、燕麥、藜麥、白米糖及甜味劑:楓糖漿、適量的食用糖、黑巧克力
-
2022-11-30 醫療.消化系統
一吃飯就腹痛當心膽結石 醫揭何時該取出結石:常做2事易成高風險群
「我從高中到現在,常吃完飯就胃痛。」一位30幾歲女病人以右手摸著上腹痛苦地說。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朱光恩心想,胃痛20年太怪了,於是安排她做腹部超音波,果然問題不是胃,是一堆膽結石導致慢性發炎引起疼痛。開刀清除結石後檢查發現,膽囊經過結石長期摩擦,慢性發炎到出現癌化跡象,若未經處理,就會演變成膽囊癌。●7、8成膽結石病人無症狀●常大吃大喝,易誘發膽結石急性發作●膽結石慢性發炎,易引發胰臟炎、癌化約7、8成膽結石病人是無症狀的,朱光恩表示,通常是做了超音波檢查才會發現,如果長期都無症狀,也不會一吃東西就痛,就沒有開刀取石的急迫性,病人可選擇和膽結石和平共處。不過,病人要有「某天可能急性發作」的心理準備,因此有些無症狀膽結石病人是不敢出國的,害怕在國外遇上急性發作卻沒有醫院可處理的窘境。3成有症狀的膽結石病人,可分為症狀嚴重的急性發炎病人、症狀輕微的慢性發炎病人。朱光恩分析,急性發作最常見的誘發因子是「大吃大喝」,因為膽汁是用於消化油脂的消化液,當人吃了大量高脂食物,膽囊會努力收縮、排出大量膽汁,但原本有結石問題者,這時膽囊可能會不堪負荷、發炎抗議。朱光恩指出,膽結石急性發作,常會同時出現「高燒、右上腹劇烈疼痛、黃疸」三種症狀,很容易診斷。要注意的是,很多病人以為皮膚發黃就是黃疸,其實這比較不準,應該看眼白是否變得偏黃。若是發生在體弱的老人家,來勢洶洶的全身性感染可能會導致死亡,不可輕忽。這位女病例屬於慢性發炎的膽結石,容易被忽略,牽連出胰臟、癌化等大問題。「一吃飯就腹痛,要高度懷疑膽結石。」朱光恩說,當人吃東西,膽囊就會反射性地收縮,這時如果碰到了結石,可能會輕微疼痛,也會導致膽汁分泌的比較不好、消化不良,常見腹脹、打嗝、放屁等症狀,病人常誤以為是胃痛,做胃鏡仍找不到原因。「如果有一顆膽結石進到膽管,可能會波及到胰臟。」朱光恩指出,膽管鄰居就是胰臟,膽管和胰管在壺腹這個部位是相連的,膽結石跑進膽管,就可能堵住胰管,導致急性胰臟炎。膽結石的慢性發炎,也可能引起慢性的胰臟炎,即便症狀輕微,但長期發炎久了,這些部位罹癌的機會就高了。為防患未然,應該把石頭清掉。朱光恩說,除了超音波,也會做核磁共振造影確認結石位置。如果膽囊、壺腹都有結石,會分兩段手術治療,首先利用逆行性的胰管膽管內視鏡,清除在壺腹的結石,再利用腹腔鏡把膽囊裡的石頭拿掉。分兩段手術處理可讓腹部的傷口最小化,不必為了取壺腹的石頭而劃開肚皮。預防膽結石產生,得先掌握造成結石的主要原因。朱光恩指出,三個生理因素和兩個行為因素,都會增加膽結石產生的機會。水分太少、膽固醇過高、地中海型貧血導致的膽紅素過高等生理因素,都會導致膽汁太濃稠,容易在膽囊中生成結晶,進而變成結石。沒空喝水、沒空吃飯的人,罹患膽結石的風險高。朱光恩解釋,水喝太少會導致身體缺水,膽汁變濃而易結晶;若兩餐間隔時間太久,膽囊長時間沒有反射性收縮,膽汁中的水分會被再吸收,愈來愈濃縮,也容易產生結晶。朱光恩建議,規律運動、多喝水、低糖低油高纖飲食、定時吃飯,都是預防膽結石的重點,有地中海型貧血或膽結石家族史的人必須更認真執行。多喝水和定時吃飯可避免膽汁黏稠,低油低糖飲食和規律運動有助於降低膽固醇並促進新陳代謝,高纖飲食則有助於排除多餘的油脂。
-
2022-11-25 養生.聰明飲食
地瓜葉超護眼3C族必吃!常見護眼營養幾乎都有,還有助抗氧化、防癌
地瓜葉是台灣常見料理之一,在夜市小吃更可說是隨處可見。不過可別因為常見就小看了地瓜葉,其實它的營養成分非常豐富,特別是現代人天天用3C需好好養眼、又或是不少民眾容易有便秘情況、有防範腸癌的需求,吃地瓜葉都可以有所幫助。 地瓜葉超護眼3C族必吃! 營養師:好處還不只這樣。 助減重、排便、護腸道:嫚嫚營養師指出,地瓜葉是個低熱量營養又豐富的蔬菜,約每100公克僅有25大卡,膳食纖維則約有3.3公克,是一般蔬菜的2-3倍左右,有助腸胃蠕動、促進排便、維持腸道菌相、預防腸癌、降低壞膽固醇等,約吃一碗200公克煮熟的地瓜葉,就可補足膳食纖維6.6公克,約為一天的1/4,相當可觀。 常見護眼營養己乎都有:地瓜葉也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豐富、維生素A,約半碗100公克就可滿足一日需求,對於護眼、修復黏膜、保養皮膚等都非常有幫助。另外能夠轉換成維生素A的類胡蘿蔔素,以及民眾養眼常聽到的葉黃素、玉米黃素都很高,是個相當出色的護眼食材。 有助抗氧化、防癌、養骨、胎兒發育:地瓜葉有不少的植化素,如槲皮素、綠原酸、芹菜素、楊梅素等都很豐富,有助抗氧化、預防癌症。而若簡單以綠色和紫紅色的地瓜葉相比,紫紅色的多酚量、花青素又會更高,這類帶有天然色素的蔬果,一般而言抗氧化能力會更加卓越。除此之外,地瓜葉也含有鎂、鋅、銅、錳等礦物質,有助維護骨骼、牙齒健康。葉酸含量也高,約每100公克就有70微克,是對於胎兒腦部發育的重要營養。 地瓜葉不只是營養價值高,葉片軟嫩適合牙口不佳者! 4種人可多吃地瓜葉:嫚嫚營養師表示,地瓜葉平價又高營養,CP值非常高,光是有助顧眼睛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A、葉黃素、玉米黃素,就值得有事沒事滑手機的現代人多多攝取。而其膳食纖維高又低熱量,很適合減重者、便秘者。孕婦也可從地瓜葉攝取豐富葉酸,幫助胎兒良好發育。而地瓜葉也是少數葉片柔軟的蔬菜,對於年長者、掉牙者等牙口狀態不佳族群非常友善,若要吃蔬菜但又不好咀嚼,地瓜葉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2種人不適合吃地瓜葉:不過,地瓜葉雖然營養豐富,但還是有些族群不宜。嫚嫚營養師指出,地瓜葉鉀離子的含量也高,有腎臟疾病者就不適合多吃,需特別注意份量。而有在使用抗凝血劑者,維生素K恐怕會影響藥效,就不建議食用地瓜葉。 地瓜葉油用好油炒就很營養,營養師:別吃太鹹,避免生食。 地瓜葉這樣吃就很營養:想要攝取更多地瓜葉的營養,嫚嫚營養師建議其實像夜市小吃一般用油炒就相當不錯,因為地瓜葉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A、葉黃素、玉米黃素都是脂溶性,搭配油脂更有助吸收,口感也較佳。而攝取膳食纖維,日常也需有足夠的油脂和水分才有助排便,若不吃油便秘反而會更嚴重。 需要稍微留意的是:雖說像夜市小吃般那樣就很健康,不過還是需稍微留意醬油、鹽等調味料別加太多,以免鈉攝取過量。自家烹煮也避免時間過長,以免水溶性維生素、礦物質遇水容易流失。 地瓜葉不要這樣吃:雖然較為少見,不過現代沙拉、精力湯盛行,嫚嫚營養師也還是提醒,地瓜葉不宜作為沙拉生吃或打成蔬果汁等,因為烹煮前存在蛋白質酵素抑制劑,生吃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 地瓜葉買回後先風乾再冷藏,更助延長保存、吃進滿滿營養! 在保存方面嫚嫚營養師也提醒,地瓜葉常見買回後上頭會有水氣,若沒注意保存,帶回家不久就會爛掉變黑。建議買回後可先裝進大容量塑膠袋或其他容器,並留意盡量避免葉片重疊,用電風扇等方式風乾再冷藏,約可放5至7天,保存良好更有助吃進地瓜葉滿滿的營養。 《延伸閱讀》 .芹菜是控血壓、護血管高手!降血壓必吃,加堅果等4吃法更加分! .果汁、蔬果汁、果菜汁有營養?營養師:別濾渣,把握3重點也助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1-16 醫療.懷孕育兒
試管嬰兒取卵數越多不一定好!醫籲應破除3大迷思
35歲的A小姐急欲求子,聽聞小姑透過試管嬰兒順利產下雙胞胎,便積極討教秘訣,卻不顧醫師建議自行拉高「KPI」標準,像是取卵數量、要求醫師增加藥物劑量等,醫師提醒,取卵數多不代表成功率高,應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療程,勿過度參考他人經驗。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美州表示,國健署去年7月擴大不孕症補助,上路1年統計發現,未滿45歲參與療程的婦女明顯增加,較前1年同期成長6成,但卻常見婦女出現3大迷思,包括「AMH值焦慮」、「取卵數迷思」、「隱忍身體不適」。「AMH值」為抗穆勒氏管賀爾蒙,由卵巢中未成熟的小卵泡所分泌,可顯示女性卵巢卵子「庫存量」。陳美州表示,AMH值不可逆,隨年齡增加,數值只會愈來愈低,的確是生殖醫學重要評估指標,但數值低不代表生育功能不佳,「重點是,取好卵優於取多卵」。不少婦女為提升「命中率」,希望透過誘導刺激增加排卵,但國內外研究發現,取卵數大於15顆時,發生「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OHSS)」機率也上升,超過20顆後新鮮胚胎活產率反而下降,最新研究指出,最佳取卵數落在8至14顆左右,能產出試管嬰兒需2顆以上「好」胚胎。國內一份不孕症家庭調查顯示,有5成接受治療的人,在治療期間曾出現身體不適、情緒起伏。陳美州表示,用藥刺激排卵可能出現體溫過高、腹脹腹痛、頭暈嘔吐等症狀,若劑量過高恐過度刺激,造成卵巢、子宮嚴重不舒服,這些症狀都可能讓女性害怕而不敢再進行療程。台灣生殖醫學會常務理事蔡永杰提醒,用藥後若雌激素過高,會造成子宮內膜細胞凋亡、影響胚胎著床率,嚴重副作用OHSS恐引起血管栓塞、休克、甚至卵巢破裂,不過國內發生率不到3%,但療程所產生的不適不應忽略,應反應給主治醫師,療程安全及舒適都十分重要。蔡永杰表示,生殖醫學治療著重「個人化治療」,醫師開立排卵藥物前,會依照年齡、體重、AMH值、AFC(濾泡數)、FSH(濾泡促進激素)、濾泡成熟度等做評估,建議民眾掌握「樂孕ABC三原則」,包括適當取卵數、適當身體反應、個人化治療,才是成功懷孕的關鍵。
-
2022-11-13 養生.聰明飲食
靠吃對食物增加成功機率 營養師推薦8種食物有助健康減重
減肥常常是起頭容易、維持難,除了高熱量美食容易讓人破功,無法掌控的壓力和睡眠不足,也把體重再度推向高峰。專家推薦將以下食物納入日常飲食,可以大大增加減肥成功的機率。1.蘋果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熱量大約95大卡、含5克纖維。蘋果皮中含有天然植物化合物「熊果酸(ursolic acid)」,研究顯示可增加脂肪燃燒。選擇無農藥的蘋果、連皮一起吃,能獲得更多好處。2.蘆筍蘆筍利尿、纖維含量高,有利對抗腹脹和減重。它還富含維生素A、 C、E、K、B6,以及葉酸、鐵、銅、鈣和蛋白質,是抗氧化劑的豐富來源。3.豆類富含蛋白質的各種豆子(黃豆、毛豆、黑豆、鷹嘴豆等),是嘗試減肥的最佳食物之一。豆類代謝緩慢,可以維持更長時間的飽足感,因而減少食物攝取,達到減肥效果。半杯的豆類提供約110大卡、7克蛋白質,與1盎司(約28克)的雞肉或魚肉所含蛋白質相當。4.漿果類忍不住想吃甜食時,就吃漿果(藍莓、覆盆子、桑葚、黑醋栗、草莓等)吧!漿果熱量低、纖維含量高,一項研究顯示,與吃65大卡含糖零食的人相比,吃65大卡漿果的人,在晚餐時少吃了133卡路里。另一項追蹤20年、調查超過13萬名成年人飲食模式的研究,發現漿果是維持健康體重的最佳水果之一。5.柑橘類一顆中等橘子約含60大卡和3克纖維,而葡萄柚約含100大卡、4克纖維。柑橘類因高含水量和高纖維,被列為低升糖指數的水果,可穩定血糖、維持飽足感更久。6.蛋蛋曾被視為高膽固醇大敵,但研究證實,適量吃蛋並不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一顆蛋的熱量大約80大卡,富含讓人有飽腹感的蛋白質、維生素E。7.希臘優格高蛋白質和低含糖量,可以幫助抑制食欲。希臘優格的蛋白質是一般優格的兩倍左右。一項為期6年、追蹤超過8500名歐洲成年人的研究報告指出,每天吃一份或更多希臘優格的人,相較於每周吃少於兩份的人,超重的可能性降低20%,肥胖的可能性降低了38%。8.馬鈴薯老是被當成罪惡食物的馬鈴薯,居然有助減肥?事實上,馬鈴薯含有大量纖維,尤其在馬鈴薯皮裡。纖維會讓身體有飽足感、減少進食。一個中等大小馬鈴薯,約含150大卡熱量。
-
2022-11-11 醫療.精神.身心
自律神經失調是身體拉警報 醫曝常見4大原因:可能血糖爆表
●睡不好、焦慮、全身不對勁,可能自律神經失調了●自律神經失調最常見問題:壓力或慢性病●改善解方:嚴控血糖、戒菸戒酒、多運動「醫師,我一定是自律神經失調,你開藥給我吃!」身心科診間常有病人這樣說,但醫師可不敢這麼快下定論。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任張勳安指出,自律神經失調通常是其他身心問題的結果,應視為「拉警報」,找出根本原因,對症治療。若是出現沒胃口、腹脹、心悸、睡不好、焦慮、疲乏、全身不對勁等問題,就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了。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林耕新說,壓力或慢性病是最常見問題,症狀多半輕微、可逆,需要病人改變想法或生活習慣,不能期望光靠吃藥就能治好。自律神經系統是維持人類存活的平衡系統,包括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腸神經三大系統。這些神經都是從大腦延伸到全身,控制五臟六腑,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會互相拮抗又維持平衡,以調節人面臨壓力時的反應。「自律神經失調」依程度分為大失調或小失調,依原因可分為先天或後天。張勳安表示,大失調大多源於比較嚴重的疾病或神經系統傷害,例如中毒、感染、腦瘤壓迫等;有些自律神經失調是先天的,與基因遺傳有關,有家族病史,但人數不多;最常見因身心疾病等後天因素造成的小失調。自律神經失調只是負責「拉警報」的症候群,張勳安指出,其本身不是一個診斷,是要提醒人應做詳細檢查、找出其他潛在的診斷。臨床觀察常見原因,包括糖尿病、菸酒毒品等物質濫用、壓力大、缺乏運動。原因一:糖尿病失控糖尿病沒控制好,會導致神經病變,張勳安說,曾有門診病人自述身體很好,但因為「自律神經失調」導致睡不好而就醫,結果抽血檢查發現他的血糖爆表。只要能控制好血糖,就不會產生神經病變問題。原因二:物質濫用菸酒毒品等物質濫用,也會引起神經病變,長期抽菸會導致自律神經功能變差,酗酒則會引起酒精性神經病變,因此須戒菸戒酒,才可以改善。原因三:壓力大壓力過大會引起自律神經失衡。林耕新說,要學習調適壓力並不容易,很多病人不想改變生活習慣和想法,抱持「吃藥就會快好」的錯誤期待,到處就醫、看遍各科,靠鎮定劑、安眠藥來降低自律神經活性,但藥物或許能暫時緩解症狀,卻無法真正治療疾病,也無法改變牽動疾病的壓力,藥物副作用還可能把問題搞得更複雜,不是長久之計。「願意面對自己心裡的問題,才能開始更深一層的治療。」林耕新表示,人的壓力和情緒困擾,常是根源於某些想法,心理治療專業人員可以協助人學習分辨「沒有幫助的想法」、練習用不一樣的想法面對各種事情,進而把自己從原本的困境中釋放出來。不過,這通常需要至少三個月的療程,定期與專業人員晤談,不可能像吃藥一樣速成。原因四:缺乏運動少運動或不運動,也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但症狀多屬輕微,建議應養成運動習慣,多從事中度運動,運動會產生腦內啡,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具紓壓解鬱作用。靜心3步驟,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如果自覺忽然煩躁不安、心跳加快,很不舒服,林耕新建議,這時可做靜心3步驟,做完就能消除一半以上症狀;感覺舒服一點了,就能開始察覺、分辨自身想法。每次遇到狀況就如此練習,也能幫助自己不易陷入壓力的漩渦。靜心3步驟:1. 找一個安靜的空間。2. 坐下來,閉上眼睛。3. 用你能控制的最慢速度,深呼吸5次。
-
2022-11-07 養生.抗老養生
「立冬」進補,不是每個人都可補!中醫師:3種體質的人當心反效果
立冬補冬的由來立冬,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通常是國曆11月7日或11月8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因此,時節適逢萬物避寒,農作物秋收後到冬日收藏以利來年。而民間也有「立冬補冬,補嘴空」的俚語,就是提醒民眾透過食補來補充營養恢復體力,養精蓄銳為年後做準備。可是現今已非傳統農業社會,需要依靠大量勞力,滿街的薑母鴨、羊肉爐、藥膳排骨,讓人隨時食指大動,卻又時常聽到民眾吃補後產生許多不適症狀。青少年吃補結果冒痘痘,青壯年吃補口乾舌燥甚至咽痛失聲或者月經不來,銀髮族吃補失眠便秘或痔瘡出血等,皆是提醒民眾補錯了更傷身,失去了進補養生的初衷。到底該怎麼進補才是正確的呢?如何正確進補1.了解自身體質與藥膳種類中醫將藥膳分為溫補、平補、清補(涼補)三種,依素體體質區分:「虛寒則溫補,不虛則平補,燥熱則清補。」我們可以先將民眾分為兩大類,一是「虛寒體質」,另一部分則為「燥熱體質」。• 虛寒體質常見症狀有:怕冷、手腳冰冷、畏寒、臉色蒼白、精神萎靡、大便稀溏、或白帶多清澈水狀。• 燥熱體質常見症狀有:怕熱、口乾舌燥、易嘴破、情緒煩躁、便祕、白帶多稠且黃綠色。但提醒民眾,體質偏寒或偏熱性,主要是由身體表現而論,但實際狀況還是需要由中醫師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而定。中醫的「溫」補「涼」補,指的是食物的屬性,而非溫度。例如常見的羊肉牛肉桂圓就是偏溫性的食物,而螃蟹瓜果就是偏涼性,但經過烹調煮食方法或加入辛香佐料或米酒,食物屬性也有可能改變。2.哪些情況要小心進補提醒民眾如果處於身體不穩定的狀況,例如①感冒、發燒、喉嚨痛、咳嗽有黃痰;②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或③燥熱體質(陰虛內熱)等,則需要避免進補或詢問醫師調整食材種類,以免造成身體不適。進補吃過頭,腸胃不適怎麼辦面對美食佳餚,一不小心吃多引發胃腸不適,腹脹、腹痛、腹重沉墜感,抑或是噁心,這時候可以按摩穴位和搭配茶飲來改善症狀。1.按摩腹部穴位建議每次3到5分鐘,用指腹指尖輕壓點按穴位。可以找肚臍上下左右附近穴位為按壓點,局部點按輕柔,或是以肚臍為圓心順時鐘按摩腹部也行。① 天樞:肚臍左右2寸(三指幅)② 大橫:肚臍左右左右4寸③ 水份:肚臍上方1寸(拇指寬)④ 下脘:肚臍上方上方2寸⑤ 中脘:肚臍上方上方4寸⑥ 氣海:肚臍下方1.5寸⑦ 關元:肚臍下方下方3寸2.按摩肢體穴位能助消化解不適建議每次3到5分鐘,用指腹指尖輕壓點按穴位。① 合谷穴:在手掌橈第一掌骨之中點處。當拇指、食指兩指併合時,虎口部肌肉隆起最高處,往食指側按壓則有感。② 內關穴:位於腕關節內側,腕橫紋上量三指寬(2寸),兩筋之間。內關穴位可以處理胸滿脹痛、噁心嘔吐。③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外側向下3大約四指寬處。3.茶飲將所有藥材用過濾袋裝好,放進茶壺中。第1泡,先用少量的水沖洗藥材倒出;第2泡,用600毫升的溫熱水,悶泡10~15分鐘,藥材可重覆加水回沖,直到沒有味道為止。① 山楂陳皮茶山楂健脾開胃、陳皮理氣燥濕化痰化痰、甘草調和藥性。② 玫瑰花茶玫瑰花芳香疏泄,有疏肝解鬱、醒脾和胃、行氣止痛之功。當有胸脅脘腹脹痛或嘔噁食少症狀,可以使用泡茶消除不適。民眾雖可嘗試以上茶飲來緩解腸胃不適症狀,不過每個人的體質有所不同,建議還是由您的中醫師為您把關最安心。
-
2022-11-06 養生.聰明飲食
腸躁症要少吃!營養師推9種最佳高纖食物緩解便祕、控制血糖
便祕的人要多攝取纖維,但纖維的好處不只緩解便祕,還能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臟病,減少罹患結直腸癌風險。對糖尿病患而言,高纖食物可預防血糖飆升,增加飽腹感,幫助減輕體重。吃多少纖維才夠?購買食品的人,可在包裝盒上看到纖維含量標示;當然最佳的纖維來源,仍是天然蔬果等原型食物,可以上網搜尋它們的纖維含量,試著加總每天吃的纖維量,並逐漸增加直到每天達到35克的標準。營養師Amy Lee提醒,增加纖維攝取必須採漸進式緩慢增加,讓腸道細菌習慣分解纖維,才能避免短時間大量攝取而引起腹脹不適。酪梨有人把酪梨當水果吃,但它並非高碳水化合物,反而富含大量健康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纖維含量也不可小覷,這兩種營養素已證實對代謝與腸道菌叢有益。纖維量:每100克含5.6克纖維燕麥燕麥同時含水溶性和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可為腸道大掃除,同時也可降低膽固醇。另外,它也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劑。纖維量:每100克含12.9克纖維扁豆扁豆是纖維含量非常高的食物,扁豆的熱量也很低,並且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把扁豆和喜歡的穀物做成扁豆湯,對腸胃道健康是超級食物。纖維量:每100克含10.7克纖維奇亞籽奇亞籽是非常好的高纖食物來源,而且含有大量鎂和鈣,可以加進早餐燕麥片中,或加入不濾渣的蔬果汁,吃進滿滿纖維。纖維量:每100克含34.4克纖維覆盆子所有漿果都是非常好的食物,其中覆盆子和黑莓含最多纖維,在國內不容易買到新鮮覆盆子,冷凍的漿果可獲得同樣的好處。纖維量:每100克含6.5克纖維杏仁堅果成員之一的杏仁,不管取得或攝取都非常方便,除了纖維,還可獲得健康的脂肪和礦物質鎂。纖維量:每100克含11克纖維黑巧克力黑巧克力居然含有膳食纖維?前題是你必須購買可可含量高的黑巧克力,才能攝取到較高的纖維、抗氧化劑和其他營養物質。確保你購買的是70%以上的黑巧克力。纖維量:每100克含10.5克纖維鷹嘴豆近年火紅的鷹嘴豆也是膳食纖維的最佳來源之一,還富含礦物質和蛋白質,可以煮熟後用調理機打成泥,作為吐司抹醬或加入沙拉。纖維量:每100克含12.2克纖維爆米花看電影吃爆米花還可以增加纖維攝取?以玉米為原料的爆米花,是未經加工的全穀物,但建議自製不含奶油或少油、無糖的原味爆米花,才是健康的選擇。纖維量:每100克含14.5克纖維●營養師小提醒 誰不能吃太多纖維?有腸躁症的患者,最好在增加纖維攝取前諮詢醫師,因為大量纖維可能讓症狀惡化。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2-11-04 養生.聰明飲食
十字花科蔬菜有8大營養價值,因含有「1元素」躍升21世紀超級食物!但3族群不能吃多
十字花科蔬菜的種類繁多,各有獨特的風味,因這些植物的花朵形狀像十字架,因此以拉丁文中的十字架來命名;十字花科蔬菜的營養相當全面,尤其被視為能對抗癌症而大行其道,來看看十字花科蔬菜的營養價值究竟有多高。 全面解析營養素成分市場上常見的高麗菜、大白菜、花椰菜……等蔬菜,皆屬於十字花科蔬菜,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對身體有極大的好處,包含抗癌、預防糖尿病、降低心血管疾病等,被譽為是超級食物。 超級食物(superfood)是指那些營養豐富、含有特別高的抗氧化物,甚至可能對某些疾病有預防效果的食物;其中的「十字花科蔬菜」就是許多學者推崇的超級食物。十字花科蔬菜因為植物的花朵像十字架,所以,人們以拉丁文中的十字架為它命名,常見蔬菜如白菜、甘藍菜、蘿蔔、花椰菜、高麗菜等,種類繁多,也各有各的獨特口味及抗氧化物質。 十字花科蔬菜有哪些? 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眾多研究紛紛證實,十字花科蔬菜富有多種營養物質,可達到抗癌、降低心血管疾病、預防慢性病等好處,建議人們將其作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 十字花科植物有數千種之多,但作為可食用的蔬菜有以下幾類: ❶白菜類:如大白菜、小白菜、菜心、油菜等。 ❷甘藍類:如花椰菜、菜花、高麗菜、紫甘藍、結球甘藍、羽衣甘藍等。 ❸芥菜類:如芥菜、雪裡紅、大頭菜等。 ❹蘿蔔類:白蘿蔔、紅心蘿蔔等。 8大營養價值 陳詩婷說,十字花科蔬菜的營養價值極高,含有如β胡蘿蔔素、鈣、葉酸、鎂、鐵、錳、鋅、銅,維生素C、維生素A、維生素K等,它們也是膳食纖維很好的來源,對腸胃道有很好的保護作用;不過,真正讓十字花科蔬菜與眾不同的是,它們特有的含硫化合物「硫代葡萄糖苷」,被證實可促進整體健康,並能降低多種疾病的風險。 ❶抗癌 十字花科蔬菜擁有其他蔬菜沒有的植化素,它是一種有機硫化物,名為「硫代葡萄糖苷」。眾多研究表明,不管是將它們剁碎、烹飪或生吃,硫代葡萄糖苷都會轉化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謝產物,如異硫氰酸酯、吲哚-3-甲醇、蘿蔔硫素等產物,這些次級產物被發現具有效能極高的抗氧化能力,能降低眾多疾病的風險,包括將致癌物無毒化,或是阻止細胞的癌化,包括可預防大腸癌、胃癌、乳腺癌、胰腺癌、肺癌等癌症。 ❷降低心血管疾病2018年,澳洲西澳大學研究發現,吃越多蔬菜的人,血管厚度越薄,其中研究人員又發現,每天只需要多吃10克的十字花科蔬菜,血管厚度可減低0.8%,顯示十字花科蔬菜比起其他蔬菜,對於預防心血管硬化的功效更為明顯。 陳詩婷解釋,因為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的膳食纖維,以及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有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的膽固醇」)的沉積,降低動脈粥狀硬化的機率。 ❸對抗骨質疏鬆十字花科的蔬菜鈣含量很豐富,特別是芥藍菜、油菜、小白菜、芥菜、羽衣甘藍等,再加上以上提到的這些蔬菜,草酸含量也低,綜觀來看,是幾款含鈣量高、吸收率高的「高鈣蔬菜」(備註:以上提的蔬菜,鈣吸收率可達50~60%,牛奶為30%),每吃進100克,約能提供100~250毫克的鈣質(補充:成年人每天鈣質建議攝取量為1000毫克)。換言之,經常攝取對於補鈣有幫助。 ❹保護視力提到視力保健,大家首先聯想到的是紅蘿蔔、南瓜等;可是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中的羽衣甘藍、芥菜等,其含有的胡蘿蔔素、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也很高,對於視力的維持也有極大幫助。 ❺腸道保健幾乎所有蔬菜及水果都富含膳食纖維,十字花科蔬菜也是。研究發現,每天攝取100克的十字花科蔬菜,有助改善腸道新陳代謝,及維持腸道微生物群(如益生菌)的多樣性,有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等益處。 ❻對抗發炎研究發現,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可使體內發炎的生物標記物:介白素(interleukin6, IL-6)減少25%。陳詩婷進一步說明,因為十字花科蔬菜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具有很強的抗發炎和抗氧化特性,有助於保護細胞免受損傷。 每天應該吃多少十字花科蔬菜?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進食3至5份蔬果,有助維持整體健康;其中,在每日攝取的蔬菜中,至少包含1至2份的十字花科蔬菜(1份蔬菜為半碗煮熟的菜量)。 ❼抗衰老 十字花科中的紫甘藍含有豐富的花青素,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抗氧化劑,能夠保護人體免於自由基的傷害,長久下來,有抗衰老的作用。 ❽預防血糖波動跟所有蔬菜一樣,十字花科蔬菜也富含膳食纖維。研究發現,膳食纖維有助延緩葡萄糖被人體吸收的速度,同時可預防胰島素阻抗,降低血糖震盪,很適合血糖控制不穩的民眾,當成平時的蔬菜來源。 3族群不適合食用 儘管十字花科食物擁有眾多好處,但若有甲狀腺功能問題、容易脹氣,以及正在服用抗凝血劑的人,都應該適量攝取。 ❶有甲狀腺機能問題的人 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但其代謝產物,如硫氰酸鹽,被證實是一種致甲狀腺因子,在缺碘的情況下,會抑制碘向甲狀腺的運輸,減少身體對碘的利用率,增加甲狀腺疾病的風險。因此,對於碘攝入不足、缺碘的人,應該減少十字花科蔬菜的食用量及頻率。(備註:假使體內的碘攝取量充足,其不良影響幾乎可以被忽略。) ❷消化功能差的人 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及棉仔糖(一種身體難以消化的寡糖),因為在腸道內無法被分解,經由微生物發酵後產生氣體,容易造成腹脹、腹部不適等狀況;因此針對平時容易腹脹的人,應適量食用。 ❸服用抗凝血劑的人 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維生素K,是一種促進凝血作用的因子,會降低Warfarin(一種抗凝血藥的成分)的藥效。因此,平時有服用抗凝血藥的病人,特別是治療和預防靜脈血栓、肺栓塞、栓塞性中風等血栓疾病的人,應避免大量食用。(本文摘自476期)延伸閱讀: 。飲食常攝取「2蔬菜」,可以預防癌症外,還能提升癌症治療效果 。吃大蒜、青花菜,可提升癌症治療效果
-
2022-10-26 醫療.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3成因 中醫師授必按穴位緩解症狀 護胃靠日常6件事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三餐不正常,胃食道逆流的現象愈來愈普遍,不只影響生活品質,嚴重可能造成食道被胃酸過度刺激,引起食道病變,甚至演變成食道癌。中醫師吳宛容表示,西醫治療胃食道逆流常使用制酸劑及質子幫浦抑制劑,抑制胃酸分泌,只要一吃就會有成效,但停藥後有將近9成的復發率,導致患者反覆發作,必須長期藥物中和胃酸。然而長期服用,胃內酸鹼值失調,反而造成腸胃細菌過度生長,西藥制酸劑多半含有金屬離子,是中和胃酸的主要離子,民眾自行服用胃藥惟未遵照醫師指示常造成副作用,含鋁造成便秘、含鎂引發腹瀉、含鈉容易脹氣,含鈣導致鈣、鐵質流失等。 找出胃食道逆流成因 中醫對症下藥減少副作用 胃酸逆流絕對有原因,中醫治療的優勢在於找出真正成因,並減少服用西藥的副作用。吳宛容中醫師說明,中醫除了抑制胃酸,減緩不適感,也會同時調理肝氣,紓緩病患情緒,減緩壓力,另外能依據病患體質、狀況,找出真正成因,治標同時治本,有助於病人根治胃食道逆流。 壓力過大引起的胃酸逆流 門診上常見西藥吃很久才跑來看中醫,其中大宗是壓力引起的胃酸逆流,中醫處理壓力問題非常拿手,吳宛容中醫師認為, 這類型的患者因為肝氣鬱結引起肝胃失和,也就是自律神經失調影響腸胃消化液異常,多半會使用柴胡疏肝散與半夏瀉心湯治療,平時有可以多按揉合谷與太衝穴: 合谷穴:在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 太衝穴:腳的大拇指和第二指指縫間,往上1寸(約一個拇指橫寬)處 三餐不定時、過度偏食造成胃食道逆流 另外一種常見的類型就是吃的東西、時間不對,通常業務與胡亂減重的朋友為大宗,三餐不定時,過度偏食就很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狀況發生。吳宛容中醫師分享,很多人喜歡生酮飲食,攝取過多的油與蛋白質,導致胃排空時間拉長。食物、胃酸停留在胃的時間變多,導致「飲食停積」,就會影響下食道括約肌的張力,容易胃酸逆流。中醫常常使用保和丸與藿香正氣散治療,平時有可以多按揉足三里與中脘穴。 1.足三里:足三里穴位於腿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 2.中脘穴:找到胸口正中間的胸骨,沿著胸骨,向下找到最下端的突起-劍突,劍突與肚臍連線的中間,按壓有輕微的酸脹感就是「中脘穴」。 長期便祕、消化道無法排空反而逆流 長期便祕,身體水分代謝失調也是引起胃食道逆流的原因,中醫講究氣血水的平衡,腸與胃是同一個空腔,當空腔下部壓力過大,東西就會往上湧。通常有宿便、便秘的狀況,腸道無法排空,連帶就會向上擠壓到胃部,造成食物容易往上衝產生胃酸逆流,如果找出原因,應該要用緩瀉劑才對,而不是制酸劑,只要讓腸道暢通,胃酸逆流都能改善,中醫常常使用調胃承氣湯治療腸胃病就是這個道理。平時有可以多按揉上巨虛、天樞穴。 1.上巨虛:位於「足三里」穴位往下4指寬度的部位。 2.天樞:位於肚臍左右旁2寸,以手部食指、中指的力量,以順時針方向按揉即可。 先天腸胃功能不佳 西醫最怕的天生腸胃功能不好的民眾,長期胃痛找不出原因、天生脾胃虛弱,久病導致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吳宛容中醫師解釋,在中醫屬於脾虛胃弱或是氣虛血瘀,中醫常常使用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調養脾胃,平時可多按湧泉穴、脾俞穴。 湧泉穴:湧泉穴位於腳底中間凹陷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 脾俞穴:位於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肚臍對應的是第二腰椎,再向上摸三個椎體,下面旁開兩指處即是。 護胃法寶 1、飲食宜三餐正常、食量固定、不吃易生痰或促進胃酸分泌的食物 2、情緒宜穩定,要適當的抒發 3、少吃難消化的食物。如果吃飯後容易腹脹則應避開容易脹氣的食物 4、胃酸嚴重時避免咖啡、辛辣、燥熱、有刺激性的食物都暫時不要吃 5、盡量在晚上11點前就寢,因為熬夜容易傷肝陰,長期下來更會進一步傷胃陰,導致胃壁(胃黏膜)變薄,降低對胃酸的耐受度。 6、多吃富含膠質的食物:植物性膠質如地瓜葉、皇宮菜、黑木耳、白木耳、秋葵以增強胃壁。 【延伸閱讀】多汗、盜汗傻傻分不清? 美女中醫師分析報你知自律神經失調 呼吸也會胖!原來是壓力肥搞的鬼【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10-24 焦點.元氣新聞
12歲女童戴Apple Watch狂發嗶嗶聲 檢查發現癌症侵襲全身及時救命
Apple Watch除了有血氧、心率偵測外,現在也新增車禍偵測和體溫感測功能,讓智慧型手錶不僅只是一個配件,還能救命!一名12歲女童因Apple Watch發出心率異常通知,意外發現身體其他疾病,及時挽回一命。外媒報導,12歲的女童Imani Miles平時有佩戴蘋果Apple Watch的習慣,某天她的母親Jessica Kitchen突然發現女兒的手錶不斷發出嗶嗶聲,警告心率異常過高,讓她警覺相當奇怪,「因為它以前從未發生過(通知)」,帶了女兒去醫院後發現是闌尾炎,醫生也火速進行手術,將女童的闌尾切除。不過事情並未結束,醫生在切除完女童Imani Miles的闌尾後,此時發現該處有罕見的「闌尾腫瘤」,也是一種神經內分泌腫瘤,對於兒童來說相當少見,且當時癌細胞已擴散女童身體其他部位,需再次接受手術去除,所幸女童至今一切安好,待在家裡休養中,讓母親也鬆一口氣。Jessica Kitchen表示,所幸有Apple Watch的即時通知,讓她得知女兒的身體狀況,「如果她沒有那支手錶,情況可能會更糟。」如今女童仍持續戴著Apple Watch,她的母親也不斷在網路上以自身經驗,宣傳穿戴技術的好處。據台中慈濟醫院的資料顯示,闌尾癌在大腸直腸癌症中,僅有1至5%的發生機率,加上「闌尾腫瘤」初期幾乎沒症狀,就算出現右下腹部疼痛,也容易被當成便秘、吃壞肚子等一般問題處理。該腫瘤需長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消化不良或食慾不振,引發急性闌尾炎(如似腹脹、腹痛等)症狀,一旦腫瘤變得更大,可能因阻塞闌尾造成感染,出現敗血等症狀,而有致死可能。
-
2022-10-18 養生.聰明飲食
壓力大腸躁症發作?營養師提醒:少碰這些高「FODMAP」食材
今年已進入Q4,不少上班族、業務員面臨極大壓力,如果有腸躁症體質,可能深受其擾,一旦吃錯食物,情況更慘。國外研究顯示,腸躁症病友若常吃蘋果、豆類食物、花椰菜、高麗菜、大蒜或常攝取咖啡因等高「FODMAP」食材,容易誘發腸躁症發作,導致身體更不舒服。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團隊建議,從許多研究結果來看,腸躁症患者採取低「FODMAP」飲食,症狀發作機率可大幅降低,舉例來說,就有研究數據顯示,採取低「FODMAP」飲食的腸躁病患者中,有76%症狀出現改善。高FODMAP食物 對腸躁病患大不利「FODMAP」的英文全名為「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 Disaccharides,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低FODMAP飲食也就是少吃「可發酵」(Fermentable)的寡糖(Oligosaccharides)、雙醣(Disaccharide)、單醣(Monosaccharides)與多元醇(Polyols)類食物。為什麼FODMAP食物會讓腸躁症加劇?許多研究發現,許多腸躁症患者的腸道系統無法順利吸收FODMAP食物,在腸道菌發酵作用的催化下,這些食物會讓腸液增加,也會製造許多氣體,一旦腸道充滿液體、氣體,就會脹氣,食物消化速度也會改變,結果便引發腹脹、放屁、腹痛、腹瀉等症狀,當少吃這些食物,理論上症狀就會緩解。舉例來說,像乳製品、豆類食物、小麥、大麥類食物、蘋果、櫻桃、花椰菜、高麗菜、大蒜、洋蔥、蘑菇與含糖飲料、甜點、含高果糖玉米糖漿食物、甜味劑等,都屬於高FODMAP食物、食材,這些食物都不太適合腸躁症族群。腸躁症病患 適合吃哪些食物?對此,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陳韻婷分析,腸躁症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容易腹瀉、腹痛類型,另一類則容易便秘,而國外研究多以容易腹瀉、腹痛者為主,如果病患擔心攝取小麥、大麥類食物會不舒服,可考慮以糙米、燕麥、玉米、馬鈴薯取代,至於豆製品方面,很多人以為黃豆製品也包含其中,事實上,單純黃豆較容易引發脹氣,若經加工,製成豆腐、豆干,易引發脹氣的成分就會減少,所以豆腐等黃豆製品也是可以食用。陳韻婷也提醒,咖啡因容易刺激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系統,對腸躁症患者並不利,所以腸躁症病患要避免食用含咖啡因飲品。至於便祕型腸躁症患者,則建議攝取充足水分,攝取水分標準為一公斤體重一天攝取30cc水分,以體重六十公斤的成年人來說,一天就會建議最少補充1800cc的水分。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團隊建議,腸躁症病患可選擇以下食物做取代:1. 無乳糖奶類製品、無乳糖優格、米漿、杏仁茶與椰奶等食物。2. 香蕉、葡萄柚、草莓、柑橘、檸檬、萊姆、奇異果等水果。3. 白菜、竹筍、胡蘿蔔、豆芽菜、小黃瓜、茄子、薑、萵苣、蘿蔔等蔬菜。4. 豆腐、雞蛋、魚肉、雞肉、豬肉、牛肉等蛋白質食物。5. 杏仁等堅果類食物,但一天需控制在10到15顆。6. 糙米、燕麥、玉米、馬鈴薯、藜麥、玉米粉製品等食物。採取低FODMAP飲食 記得諮詢專業營養師如果腸躁症病患想採用低FODMAP飲食,建議諮詢專業營養師建議,這樣才能確保飲食計畫安全、健康,如果要恢復正常飲食,也要循序漸進,每次增加一種食物,再觀察症狀變化,在這過程中,撰寫飲食、症狀日誌或許會有不少幫助。
-
2022-10-09 醫療.中醫
每4人就有1人中!胃食道逆流分4型 中醫教早晚按2穴道緩解
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常見的毛病,粗估每四個人就有一個,胃食道逆流也存在於歷史已久,中醫稱為「泛酸」、「吞酸」等,在臨床治療上累積了豐富的智慧。中醫師彭溫雅表示,胃食道逆流的常見原因包括壓力大、情緒緊繃,也與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常吃消夜有關,這些都會導致消化機能變差,延緩胃排空的速度,分泌過多的胃酸。分泌過多的胃酸停留在胃部,一旦腹壓上升,就會被往上擠壓,導致胃食道逆流,引起咳嗽、聲音沙啞、胸悶、火燒心、胸口灼熱等症狀。雖然胃食道逆流的症狀類似,但背後的致病機轉可能大不同。彭溫雅表示,中醫將胃食道逆流分成四種類型,胃火旺盛、肝氣泛胃、飲食積滯、寒濕內阻。每一種類型各有適用的藥療和食療方針,如果搞錯了,可能適得其反,最好先經由中醫師評估,才能對症下藥。胃火旺盛型/燥熱飲食為主因,常見口乾舌燥、舌破、便祕。彭溫雅表示,胃火旺盛的原因來自飲食,吃太多燥熱的食物或水果就會「泛酸、吞酸」,像是薑、蒜、胡椒、辣椒、龍眼、荔枝、堅果等,常見症狀包括口乾舌燥、口臭、舌破、便祕、胸口灼熱感。解方:建議要「清胃降火」,可以吃一些清涼降火的食物,比如富含消化酵素的優酪乳、酸梅、李子等。適合的中醫藥方有天花粉、清胃散,半夏瀉心湯等。肝氣泛胃型/思慮和作息為主因,煩躁易怒、睡眠不足。肝氣泛胃的主要原因不是吃,是以思慮和作息為主。彭溫雅表示,這類胃食道逆流病人通常都有煩躁易怒、睡眠不足、作息不正常等問題,會有腹脹、胸悶,淺眠、多夢等症狀,治療方式是疏肝理氣、寧心安神。解方:彭溫雅表示,中醫理論認為綠色食材會入肝,有助於疏理肝臟鬱結的氣,建議可吃點香蔥、韭菜、蒜苗。藥方部分有像是加味逍遙散、柴胡疏肝湯。至於寧心安神,可以吃蜂蜜、紅棗、百合等具備自然甘甜的食物,清心蓮子飲、酸棗仁湯也是中醫常開的方劑。飲食積滯型/吃太多缺運動,消化不良、腸胃失調。彭溫雅表示,飲食積滯型是因為吃太多,倒不一定是吃燥熱的食物,可能是吃的食物不太新鮮、或是量太大,但人又缺乏運動,導致消化不良。常見症狀包括胸悶、腹脹,有時便祕,有時腹瀉,類似腸胃失調的感覺。解方:要治這一型,就得健脾和胃。彭溫雅說,要強化提升脾胃的運化功能,可以吃白米、山藥、蓮子、秋葵等,都是可以健脾和胃的食物,也可以吃些山楂、木瓜、白蘿蔔、生薑等有助消食化積的食物,平胃散、保和丸則是有健脾和胃作用效果的方劑。別忘了,要少吃點,如果很容易餓,可以少量多餐。寒濕內阻型/生冷攝食過多,常伴隨腹瀉與脹氣。彭溫雅說,脾胃是溫暖的器官,如果生冷、冰冷的食物或飲料攝取太多,會導致脾胃濕氣太重、運化不良,就會發生胃酸上逆、排便稀軟等症狀,病人除了胃食道逆流,常常同時還會有拉肚子和脹氣的困擾。解方:建議少喝飲料和湯,多吃比較溫熱的食物,例如以一點調味料和嫩薑煮羊肉。中藥材部分,會建議用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穴位按摩 養胃最好彭溫雅建議,不論什麼類型的胃食道逆流,都可以透過早晚穴位按摩的方式保養。睡前按|內關穴內關穴在手腕下方三指、前臂正中的位置,按這個穴位對於改善肝氣鬱結、消化不良、壓力的效果都很好。建議在晚上睡前洗個澡,全身暖和之後,平躺於床上,身體肢體都不要彎曲,以免經絡受阻,效果打折。躺好之後,搭配吸氣四秒、吐氣四秒的腹式呼吸,同時以按住四秒、放開四秒的節奏,兩手各按3分鐘。因為人體血液循環全身一圈是20秒,以四秒為一個單位的呼吸和按壓穴位,也符合身體的節奏。彭溫雅表示,按此穴位可改善壓力下自律神經過度亢奮的問題,按完之後全身會很放鬆,也有助於改善入睡困難的問題。如果白天不小心多吃了,或是胃食道逆流正在發作,也可以馬上按,這個穴位感受度很強。早晨按|中脘穴第二個推薦穴位是距離肚臍四指位置的中脘穴,剛好就是胃的位置。這裡不能用按的,要用「振腹」的手法拍,手指併攏如同半杯狀,以空杯的位置去拍,大約每三秒,以不輕不重的力道拍一下中脘穴,一共拍100下,大約是5分鐘的時間。建議在早上剛起來空腹時拍,趁著陰氣未散、陽氣未動的時間,效果最好,趁刷牙洗臉的時間就能順便完成。
-
2022-10-09 醫療.消化系統
胃散消脹氣最有效?專家提醒:小心胃壁變薄、消化功能受損
胃疾和飲食、壓力脫不了關係,因此成為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國人依賴胃藥,常自購胃腸成藥隨身攜帶,胃脹不適、胃酸逆流就吞一包。但胃痛問題可大可小,如何治胃、養胃,減少胃疾發作,是現代人重要的保「胃」戰。健保署逐年取消「指示用藥」給付品項,「胃藥」就是被鎖定的重點藥物,畢竟光是去年,胃藥就花了健保1.44億元。因為相較於處方藥,這些指示用藥比較溫和,安全性也高,民眾可在一般社區藥局購買、依照藥師或醫師的指示服用,但民眾也需要對藥品有一定的了解,才不會吃出問題。只壓症狀不查病因,最怕延誤胃病治療。「胃散、胃乳、胃乳片,這三種是民眾最常到藥局買的胃藥。」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藥師沈采穎表示,這些藥的作用不太一樣,但大部分的人比較喜歡吃胃散,因為胃散成分中有碳酸氫鈉,消除脹氣的效果不錯。有些人沒有胃病病史,可能某天因為吃了大餐,感覺胃脹、消化不良,就會吃點胃散來幫助消脹氣、消化。沈采穎表示,台灣的胃散通常是一大罐,日本賣的胃散常見分裝成小包,兩者各有人愛。許多人習慣在家囤貨備用,只要家裡有誰肚子不舒服就吃一包。「不過,胃散長期吃下來也可能會出問題。」沈采穎說,之前遇過一個高中生,家裡冰箱總是備著一罐胃散,他從小就常看家人拿來吃,他也照做,結果不但延誤了胃病的治療,還因為常常以碳酸氫鈉中和胃酸,導致胃壁變薄,年紀輕輕就發生胃穿孔,只能切除三分之一的胃。胃藥常含金屬成分,中和胃酸也可能引腹瀉或便祕。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坊間胃藥常有金屬成分,有助於中和胃酸,但各有一些副作用。例如,鎂離子有可能會引起腹瀉,鋁離子有可能導致便祕。有些人會在吃大餐前先吃些胃藥,以為這樣就能預防餐後脹氣,但醫師不建議這麼做,因為這很可能只是徒增身體經歷腹瀉或便祕等副作用的機會。康本初表示,如果只是一味的吃胃藥壓症狀,原本的胃食道逆流、幽門桿菌導致的潰瘍遲遲沒有解決,胃長期發炎,很可能變成萎縮性胃炎。沈采穎表示,如果胃部疾患一直沒有明確診斷,病人習慣不舒服就吃個藥、症狀減緩了就不吃,過程中胃部反覆發炎,變成長時間的慢性發炎,就會導致萎縮性胃炎。長期只靠胃藥緩解不適,胃的消化功能會受損。康本初提醒,有些人常常覺得胃不舒服,自己吃點胃藥緩解之後,就放著不管,沒有就醫尋求徹底檢查和對症下藥。久而久之,胃的消化功能會漸漸受損,這時就已經不只是消化不良、腹脹,而是連營養吸收都有困難,體重減輕、體力虛弱等問題都出現了。雖然這種長時間累積的問題,比較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但不代表年輕人就不會發生,不論什麼年齡的人,都不可以輕忽。康本初表示,以胃潰瘍為例,如果是幽門桿菌所引起,病人應接受除菌治療,才能解決根本問題。若置之不理,或只吃些治標不治本的藥,長期不但可能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更有可能衍生出癌前病變,最後導致胃癌。再者,現在胃食道逆流病人很多,但有些可能是非典型症狀,病人不會感覺溢酸,而是有慢性咳嗽、咽喉不舒服等困擾,病人也有可能先吃過相關成藥而無法改善,或看過耳鼻喉科、胸腔科都找不出問題,最後才來看腸胃科。病人自述「胃痛」未必真胃痛,須經醫師詳細診斷。「腹部不舒服,也可能不是胃的問題。」康本初說,病人到診間常常自述「胃痛」,但醫師要經過詳細的問診和檢查,才能確認到底是什麼器官的問題。就算病人說吃了成藥有改善,也可能只是巧合。他說,最怕的就是心臟病,如果運動時冒冷汗,有可能與心臟相關,這比胃病更緊急;如果飯後覺得上腹偏右側疼痛,可能跟膽囊有關。康本初提醒,胃食道逆流的病人從年輕到老都有,老年人可能有其他共病,主因不一定是飲食,但年輕人多半與飲食習慣有關,特別是咖啡、甜食,還有重口味的食物。常常遇到年輕胃食道逆流病人,因為難以調整飲食,就算吃了很有效的藥物,停藥一陣子之後又會復發、回到診間。因此建議有胃食道逆流困擾的病人,除了症狀嚴重時就醫吃藥,更重要的還是要做好飲食控制。
-
2022-10-09 醫療.消化系統
胸口不適是胃病還是心臟病?醫授判斷依據:發作時機是關鍵
感覺像「心臟病發」?若只發生在飯後,要考慮腸胃問題。有人形容胃食道逆流(GERD)像「心臟病發」,因此很多病患先跑去心臟科就醫後,檢查沒問題,才輾轉到腸胃科。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消化內科主任蕭家仁說,「心臟不適大部分是運動後發生,若是只在飲食後才有胸口不適感,腸胃問題的比率較高。」「胃食道逆流算是一種文明病。」羅東聖母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王威迪說,此病與飲食習慣、生活作息、壓力大、熬夜、肥胖等脫不了關係。現代人生活緊湊、工作應酬繁多,大魚大肉加上酒杯文化,胃食道逆流的人不在少數,看了醫師吃藥後改善,但不久同樣狀況又發生。王威迪說,有別於早期年代,民眾經常農忙活動筋骨,腸胃蠕動佳,胃食道逆流較少發生;邁入現代社會後,辦公室文化讓人生活型態改變,尤其上班族久坐少動,使得腸胃蠕動慢,胃酸逆流、排便不順等腸胃問題隨之而來。久坐少動、吃飯太快,盛行率逐年上升。生活緊湊、吃飯速度快,也是胃食道逆流原因之一。蕭家仁表示,人體分泌的唾液為鹼性,可以中和胃酸,而吃飯速度太快,會使食物無法與唾液融合,食物在胃裡一塊塊的無法消化,增長停留時間。建議吃一個便當要花20至30分鐘,慢慢咀嚼吞嚥,可讓消化功能較順暢,減少胃酸逆流的機會。另外,吃飯速度太快,連帶空氣跟著下肚,也容易發生胃脹氣等問題。王威迪指出,台灣胃食道逆流的盛行率逐年上升,高達15%至25%,即每四至五人就有一人深受其擾,且好發於30歲以上的成年人。蕭家仁說,也有部分病患是身體結構問題,因胃部凸出於橫膈上方,導致橫膈無法隔離胃酸逆流,就是所謂的橫膈疝氣。另外,年紀大身體機能退化、肥胖壓迫腸胃、穿太緊的衣服,都有可能發生胃食道逆流。壓力大,腸胃蠕動變慢,影響食物排空,胃酸增加。除了生理問題,心理問題也會影響胃食道逆流。情緒壓力大時,會讓腸胃蠕動變慢,造成胃酸變多、胃排空變慢。蕭家仁表示,情緒壓力是一種人體交感神經反應,身體將精力移去對抗壓力來源時,心血管持續努力工作,消化道吸收功能就會休息。感到壓力時,交感神經處於強勢,因此使得腸胃道靜止,食物排空就會變慢,留在胃裡胃酸增加、賁門鬆弛,進而造成胃食道逆流。當三道閘門都失效,可能出現慢性咳嗽、喉嚨異物感等非典型症狀。胃食道逆流可能出現典型與非典型症狀,蕭家仁說,典型症狀包括口腔有酸味、上腹脹、胸口灼熱;非典型症狀則因胃酸往上跑,導致非心因性胸痛;侵蝕喉嚨後導致慢性咳嗽、喉嚨異物感或疼痛;進入肺部導致氣喘或聲音沙啞;甚至造成牙齒酸蝕、牙齦發炎、耳朵痛。蕭家仁說,食道與胃之間,有一道「下食道括約肌(賁門)」的閘門;食道與咽喉間也有一道「上食道括約肌」的閘門;氣管與咽喉則有會厭作為閘門。若胃與食道間的閘門失效,則初步逆流即會發生,可能引發典型胃食道逆流症狀;若往上另兩道閘門也失效,則會出現非典型胃食道逆流症狀。王威迪說,食道與胃交接的「賁門」,平常處於緊縮狀態,僅在進食時才鬆開,吃東西太快會造成這個閘門鬆弛,而吃得快也代表當下情緒緊張,逆流症狀可能更嚴重。建議「情緒放輕鬆、吃慢一點」,如此能避免閘門鬆弛,胃酸逆流也會少一些。火燒心症狀最典型,晚上逆流易咳,可墊高枕頭。胃食道逆流的常見表現中,王威迪指出「火燒心」最為典型,胸骨或胃猶如被灼燒,嚴重者甚至會覺得喉嚨有異物感,「卡到像自己得了食道癌」。不過他說,只要沒抽菸、喝酒、吃檳榔的習慣,得食道癌的機會其實很低。除了火燒心,慢性咳嗽、噯氣、胃脹氣、反酸都是症狀之一。王威迪提到,因胃食道逆流造成的慢性咳嗽通常沒有痰,「晚上比較容易咳嗽,因為晚上會分泌較多胃酸」,可透過墊高枕頭減緩不適,以改善睡眠品質。「許多人會將噯氣與打嗝搞混」,王威迪說明,前者是氣體下不去,才會從嘴巴打出來,後者則是橫隔膜受不正常刺激,持續收縮而一直打嗝。噯氣也被認為是胃食道逆流的初期症狀之一。
-
2022-09-30 養生.聰明飲食
顧肺、促排便、降致癌風險…「芭樂」好處多到爆!光維生素C,一顆就能補足
芭樂營養價值高、價格親民,整體CP值非常高,且雖營養講究多元均衡,但若是真的不知道要吃什麼水果才好,每天兩份水果中選一份吃芭樂也可以是個很好的選擇。劉怡里營養師建議,民眾日常可視自己的目的需求補充芭樂,也注意攝取份量及方式,更有助促進健康! 超親民水果王:芭樂!光維生素C一顆就能補足! 劉怡里營養師表示,芭樂主要常見可分成土芭樂、白肉芭樂、紅心芭樂三大品種,營養成分含量視品種有所不同,以膳食纖維、鉀、維生素A、維生素C、葉酸最為突出,又以維生素C、膳食纖維特別亮眼。 劉怡里營養師指出,維生素C有助提高血管彈性、防心血管疾病、增膽固醇代謝、維持免疫力、增皮膚彈性、促進美白等,於加工肉品後吃,也有助阻斷硝酸胺這致癌物形成,好處非常多。與維生素C含量通常100g有約91mg的奇異果相比,兩者可說並列維生素C之王。而若以成人一天建議攝取量100mg來看,一顆芭樂普遍都不只100g,光一顆就可以補足維生素C一日建議攝取量。 除此之外,芭樂高膳食纖維有助增加飽足感、幫助排便、延緩醣類吸收、穩定血糖、避免餐中食量過多。鉀助人體神經傳導與肌肉收縮、維持電解質平衡等,為人體必需巨量礦物質之一。維生素A有助護眼、強化皮膚黏膜、促進骨骼及牙齒發育、修復肺部、維持免疫力等。葉酸則有利心血管健康,且是人體合成DNA必須營養,因此多鼓勵孕婦攝取。而芭樂中也有相當豐富的楊梅酸、芹菜素等植化素,抗氧化劑總量可說是眾多水果中數一數二的高,在適量的前提下也有助穩定血糖。 芭樂營養豐富又助減肥,怎麼吃較好?營養師:看目的。 劉怡里營養師表示,芭樂的營養及對人體的好處非常多,想要促進飲食健康,一般民眾建議可在餐後吃半顆,因為維生素C可幫助鐵、鈣等營養吸收,也有助避免硝酸胺致癌物形成。而若想減重、控制體重的族群,建議可以選在飯前吃半顆,膳食纖維有助增加飽足感。但和鳳梨等水果相較之下,就不建議入菜,維生素C遇熱會流失,雖未必會全部消失殆盡,但也顯得浪費些。至於切開與否,就看個人喜好,對於營養差異並不大。 吃芭樂留意細節吃得更健康!吃芭樂籽便祕代表要多喝水。 劉怡里營養師也提醒,吃芭樂也還是有需留意之處。營養師表示,吃芭樂時還是建議盡量避免其他佐料為佳,若要加也應適度,若鹽或梅子粉過多,會有鈉、添加糖過多的疑慮,反而不利健康。 平時尚未有高纖飲食習慣者、腸胃不佳者、剛動過腸胃手術者等族群較不宜吃芭樂、或者說需更應注意份量、分餐吃,因為芭樂膳食纖維高,對這類族群而言較容易出現胃痛、腹脹、腹痛等腸胃不適。 至於民眾常口耳相傳「別吃芭樂籽,會便秘」的說法,營養師則表示並不會,芭樂籽對腸胃不佳者,確實有可能造成不適,但不會造成便秘,會便祕通常是本身飲食、喝水習慣不佳等因素所致,芭樂為高纖食物會促進排便,但飲水不足一樣會塞於腸道。維持良好的飲食模式,吃芭樂更有助養生! 《延伸閱讀》 .吃芭樂也能養肝?這些食物都有利保養肝臟,營養師指護肝關鍵! .吃芭樂別丟芭樂葉 中醫:拿來泡茶有利降血脂、血糖、增強免疫力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9-30 醫療.消化系統
胃脹氣怎麼辦?除了打嗝和放屁,10招讓你解決肚子脹氣困擾
你常有小腹微凸、肚子鼓鼓的困擾嗎?其實飲食中有些食物很容易造成脹氣!到底要該如何避免、又該如何化解肚子充滿氣的危機呢,邀請敏敏營養師為大家說分曉!其實每個人消化道都會製造氣體,排除氣體的方式就是打嗝和放屁。體內如果氣體過多,可能就會引發腹脹甚至腹痛。為什麼會產氣?常見原因有二1.來自吞入的空氣2.因大腸細菌分解未消化食物所產生的氣體脹氣症狀:腹部常常脹脹的、大量頻繁排氣、腹痛、腹脹而食慾不振改善脹氣就靠這10招1.減少易產氣食物:如果你是容易脹氣的人,減少容易讓你脹氣的食物:黃豆類、洋蔥、馬鈴薯、糯米製品等。不過這些天然食材都是很營養健康的,不要以偏概全,可以一種一種作嘗試及改善或少量來試試。2.避免氣泡飲品:飲品中的氣泡會導致吞下更多空氣,如果出現脹氣,可樂、啤酒就少喝點吧!3.少吃高飽和脂肪食物:炸物、甜食需更長時間消化,尤其高脂肪食物所需要的消化時間也比較長。建議高飽脂肪攝取量要限制在每日攝入總熱量的10%之內唷!4.吃富含消化酵素的水果:奇異果、木瓜、鳳梨中的酵素可幫助消化、調節消化功能。5.定時吃好菌:定時補充好菌、替消化道注入生力軍,維持體內菌叢生態,可以攝取無糖優酪乳或優格幫助調整。6.細嚼慢嚥少說話:時常狼吞虎嚥、吃飯說話,其實很容易吃進更多空氣。放慢吃飯速度並少說話,而且盡量一餐至少吃滿20分鐘以上。7.乳糖不耐者改喝發酵乳製品:乳糖不耐者吃進大量乳糖會容易脹氣、腹瀉、腹痛,可以改成喝優酪乳、吃優格等發酵乳製品,同時也能補充每日所需的鈣質及益生菌!8.以水代酒:酒精會讓小腸中的細菌大量滋長。9.改善鼻過敏:鼻塞、過敏的人,常常會不自覺用嘴巴呼吸,導致吞進較多空氣。有此症狀的人,應先想辦法改善過敏或相關症狀。10.少久坐、多運動:餐後不要馬上坐著,可以起來動一動幫助消化或是到戶外散步。盡量避免易產氣6大食物1.氣泡飲料:飲品中的氣泡會導致吞下更多空氣,易脹氣 可樂、啤酒、氣泡飲品就少喝點吧!2.高脂食物:炸物、甜食 需更長時間消化,尤其高脂肪食物所需要的消化時間也比較長⋯高飽脂肪攝取量要限制在每日攝入總熱量的10%之內唷!3.澱粉類:各種豆類,包括紅豆、綠豆、黃豆、豌豆等都是屬於易產氣食物,另外像是地瓜、大小麥製品、糯米、馬鈴薯、玉米等的澱粉類,有時也會造成脹氣問題。4.蛋白質類:有乳糖不耐者,吃進大量乳糖也可能會引發脹氣、腹瀉、腹痛,可改成喝優酪乳、吃優格等發酵乳製品,同時也能補充每日所需的鈣質及益生菌!植物性的蛋白質中豆製品,黃豆、豆漿、豆製品等也容易產氣。5.水果及其加工製品:減少吃果乾製品,包括果乾、龍眼乾、香蕉、柿子等,就能避免脹氣問題。高敏敏營養師提醒大家,這幾類都是容易產氣的食物,不是說不能吃!而是有脹氣困擾的朋友要減少攝取。若是已經減少攝取產氣食物,脹氣問題還是沒感善的話,一定要諮詢醫師或營養師釐清原因、對症下藥,以免造成其他身體負擔。
-
2022-09-21 癌症.淋巴癌
解血便、身子虛拖3個月竟是胃淋巴瘤 他抗癌無復發
76歲何姓男子解黑便、血便長達3個多月,同時出現容易疲勞、身體虛弱、胃口不佳、腹脹以及噁心,就醫求診症狀未獲改善,轉診到台中烏日林新醫院,發現是胃黏膜淋巴癌一期,竟是幽門螺旋桿菌引起,後經接受20次放射治療,以及幽門螺旋桿菌除菌治療,並定期追蹤回診,至今無復發或殘存腫瘤。烏日林新醫院醫胃腸肝膽科醫師魏宏宇說,在醫院癌症治療團隊合作下,由血液腫瘤科主任林增熙安排全身正子掃描作為癌症分期檢查,正子影像顯示胃黏膜淋巴瘤僅侷限在胃部,屬於胃黏膜淋巴瘤一期。胃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屬於相對好治療的淋巴癌,66%至75%的病人多為第一、二期,92%的病患則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魏宏宇指出,標準治療大多先進行消滅幽門螺旋桿菌的藥物治療,除菌成功後,有高達80%的機率,亦同時消除胃黏膜淋巴瘤,復發機率約30%。若是患有胃黏膜淋巴瘤,且未合併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是曾做過幽門螺旋桿菌除菌藥物治療後,胃黏膜淋巴瘤仍然存在的病患,則需要接受放射線治療,有超過90%的腫瘤根除率,五年存活率亦超過90%。魏宏宇說,何姓病患因胃黏膜淋巴瘤急性腫瘤出血,血紅素偏低,評估後需先放射線治療。何姓病患共接受20次放射治療,放療前都會安排二維影像驗證X光比對位置,提高腫瘤控制率,並且降低周圍正常組織接受到放射線的劑量。何姓病患完成放療療程後第2天,腫瘤已經完全清除,病理切片結果也顯示無殘餘腫瘤,但仍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接受幽門螺旋桿菌除菌治療,並定期追蹤回診;今年再次接受胃鏡切片檢查,至今無復發或殘存腫瘤。魏宏宇說明,根據統計,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會引起胃部慢性發炎,症狀為上腹不適、上腹脹痛、灼熱感、噁心、打嗝、口臭;其中15%至20%會演變為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1%至2%會發展為胃腺癌;0.1%會發展成胃淋巴癌,呼籲大家不可輕忽幽門螺旋桿菌之危害。
-
2022-09-16 醫療.婦產科
走路會陰卡卡小便困難 醫師:子宮膀胱脫垂要盡早處理
80多歲老婦女多年來走路覺得會陰部卡卡,常有下墜感,感覺「有東西」從陰道掉出來,容易和底褲摩擦出血,造成生活困擾,近日她因解尿不順引發急性尿滯留及下腹脹痛,到嘉義縣衛福部朴子醫院求診,經婦產科醫師陳文欣內診,發現症狀是子宮合併膀胱脫垂引起,脫垂程度是最嚴重四度脫垂,另合併發炎腫脹,以致無法自行將脫垂推回。經適當抗生素治療後,陳文欣安排骨盆腔重建手術,手術順利術後恢復良好,脫垂子宮及膀胱回到正常位置,告別下腹沈重及小便困難的窘境。患者說,以前覺得不好意思看病,造成多年生活困擾,不知道這個問題可以治療,後悔沒有盡早來求診。陳文欣說,骨盆腔器官脫垂包含子宮、膀胱及直腸,好發中年婦女,特別是較肥胖,生產次數較多,從事勞動女性。常見症狀,起先輕微症狀包含腹部有下墜感合併會陰部有球狀膨出物,一開始多在腹部出力或經過整日久站後才會掉出,隨著疾病嚴重度上升及老化,脫垂症狀越來越嚴重,會陰部膨出物變成無時無刻都掉在外面,經常摩擦底褲導致出血,塞在兩腿間造成走路摩擦不適難為情,影響正常解尿,如果不自行用手將膨出物推回,無法正常解尿。陳文欣表示,子宮膀胱直腸脫垂情況,廣泛存在中老年婦女,大多數民眾不知道這種病可以治療。甚至錯誤觀念認為子宮掉出來,只要切除子宮就能解決脫垂問題;脫垂疾病治療分三類,依嚴重程度及對病人日常生活困擾程度做選擇:運動治療:凱格爾運動;物理治療;手術治療,重建手術需專業訓練才能安全評估執行,建議找婦女泌尿專科醫師評估。陳文欣說,脫垂不是絕症,但隨著老齡化,高齡病人若合併嚴重脫垂,會造成生活及家人照顧不易,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是最佳處置。
-
2022-09-16 醫療.泌尿腎臟
腸道細菌也會讓泌尿道發炎!教你如何判斷腸道健不健康,5方法助改善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有7成的免疫細胞落在腸道。但你知道,越來越多研究「腸道健康」與漏尿間竟顯示出有關聯性,到底兩者之間如何互相影響,繼續看下去吧!腸道健康,如何影響身體?腸道作用包括吃進的食物後的消化吸收。但是腸道健康,主要是指腸道中微生物的菌相平衡。微生物群系又稱為正常菌群微生物群系遍布全身,主要存在於大腸和小腸中。包含數萬億種不同類型的微生物,有好有壞。這些微生物通常在健康的環境中和平共存。但是,因為疾病、不良飲食習慣、使用抗生素等都會破壞菌相平衡,在不平衡的狀況下身體會出現各種反應,更容易生病。良好的腸道健康很重要,預防疾病發生!當腸道健康菌相不平衡時,身體就更難吸收營養素、儲存脂肪和調節血糖。腸道健康狀況不佳不僅會導致疾病,還會對免疫系統、皮膚、心臟、情緒、睡眠品質、大腦和消化等造成嚴重影響。更重要的是,保持腸道健康甚至可能有助於預防某些疾病,像是癌症或自體免疫性疾病。腸道健康與漏尿有關?長期以來,尿液被認為是無菌的。不過近來新的研究顛覆了以往的觀念,發現原來尿液含有微生物。 研究還顯示,引起泌尿道感染的細菌,在易患泌尿道感染的人的腸道中也有會該細菌。反之,腸道中含有大量有益細菌(即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的人中,泌尿道感染的風險降低。如何判斷腸道健不健康?腸道會影響身體的層面很廣泛,從情緒到消化,甚至皮膚,腸道健康狀況不佳會以各種方式表現。腸道中的細菌不平衡會有的情況:1.消化問題,例如脹氣、腹脹、便秘或胃部不適2.睡眠障礙、睡眠品質不佳3.老是覺得疲倦和反應慢4.皮疹或刺激5.偏頭痛6.對糖的渴望7.影響體重8.情緒障礙,例如焦慮或抑鬱改善腸道健康方法1.慎選食物:吃進益生菌(如 Keifer、優格、酸菜和泡菜)和益生元(高纖維蔬菜、水果和全穀類)有助維持腸道“好”菌。減少加工食品,其中含有大量糖分和有害細菌。飲食方式也很重要,細嚼慢嚥,以確保身體能夠正確消化正在吃的東西並吸收。2.充足睡眠:睡眠不足會改變荷爾蒙,無形中增加壓力,導致腸道問題。還可能會影響你想吃不健康的食物或在睡前吃東西,這都會影響腸道健康。3.經常運動:運動對身體有許多益處;此外,研究發現運動還可以改變腸道中細菌的組成。4.盡量避免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會破壞腸道中的好菌、壞菌。除非有必要,否則不要服用抗生素。5.充足水分:多喝水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也有助於消化。大腸癌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除了透過大便潛血反應檢查,亦可透過大腸鏡和乙狀結腸鏡做篩檢,不過這兩種檢查有什麼不一樣呢?https://bit.ly/3QFg2NP
-
2022-09-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5594!中重症+114 增2童MIS-C 8歲男童淋巴腺炎、心包膜積水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3萬583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5594例本土個案及23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0例死亡。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新增病例數較昨天增加1574例,增加4.6%,較上周六多3065例,增加9.4%。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5,594例本土病例,為16,106例男性、19,478例女性、1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646例),台中市(4,545例),台北市(4,503例),桃園市(3,783例),高雄市(2,726例),台南市(2,038例),彰化縣(1,617例),新竹縣(1,011例),宜蘭縣(937例),屏東縣(887例),苗栗縣(841例),新竹市(822例),雲林縣(779例),基隆市(721例),南投縣(666例),花蓮縣(662例),嘉義縣(477例),嘉義市(352例),台東縣(257例),金門縣(179例),澎湖縣(129例),連江縣(16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7例具慢性病史、21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7月6日至9月6日,死亡日期介於7月6日至9月7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3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8例男性,9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8例)、泰國(7例)、菲律賓(4例)、馬來西亞(3例)、土耳其及日本(各2例)、香港、法國、韓國、美國、印度、澳門、新加坡、澳大利亞及中國(各1例)移入,另20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3日至9月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709,482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051,306例排除),其中5,650,028例確診,分別為30,392例境外移入,5,619,58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255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2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72例、台北市1,145例、台中市1,031例、高雄市962例、台南市788例、桃園市778例、彰化縣600例、屏東縣414例、雲林縣323例、南投縣302例、苗栗縣255例、嘉義縣242例、基隆市223例、宜蘭縣209例、花蓮縣170例、嘉義市165例、新竹縣163例、台東縣146例、新竹市104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114 增2童MIS-C 8歲男童淋巴腺炎、心包膜積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114例,包括81例中症、33例重症,以及30例死亡個案。其中兒童重症新增2名MIS-C,包括八歲男童及兩歲女童,兩人皆沒有慢性病史、也沒有接種疫苗,經過醫院救治後,目前皆已出院。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其中8歲男童,7月19日確診,8月28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左頸腫塊、頭痛、腹脹、嘔吐、咳嗽,8月29日到急診就醫,檢查有扁桃腺及頸部淋巴結腫大,診斷急性淋巴腺炎,8月30日住院,症狀持續且出現結膜炎、皮疹、嘔吐、腹瀉、凝血功能異常、發炎指數升高,心臟超音波顯示心包膜積水,診斷為MIS-C,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治療,健康狀況良好,已於9月6日出院。另外2歲女童,6月18日確診,8月29日起發燒,8月31日到急診就醫,檢查有喉嚨紅腫、草莓舌、皮疹,及發炎指數及凝血功能異常,診斷MSI-C,9月1日收治住院,9月9日已出院。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06例,包括腦炎31例、肺炎22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10例、家中死亡7例、MIS-C129例、共病3例(腦腫瘤、癲癇重積),其中31例死亡,包括12例腦炎、6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國內今年至9月9日,本土病例累計共556萬9412例,中重症共2萬5039例,其中9401例死亡。輕症無症狀者佔全部病例99.55%。昨六個月到四歲幼兒有2904人接種莫德納疫苗,其中第一劑接種858人次,第二劑2046人次;輝瑞疫苗昨第一劑接種3347人,該年齡層第一劑32.9%,第二劑4.5%。昨全台新冠疫苗總共接種3萬1748人次,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第一劑93.2%、第二劑87%、第一次追加劑76%、第二次追加劑9.9%、65歲以上第二次追加劑35.3%。
-
2022-09-09 醫療.消化系統
出旅途中腹瀉、便秘、消化不良怎麼辦?如何預防與做好萬全應對以免掃興!
疫情逐漸趨緩,大家紛紛計畫外出旅遊,出門在外總是會較無節制的吃當地美食,這時候腸胃就有可能出現小狀況,包括腹瀉、便秘、消化不良,不想讓旅程不盡興,那麼快點看看當出現這些症頭時,有什麼解決方式吧!1.腹瀉:腹瀉、拉肚子是外出旅遊最常見的症狀。通常會出現稀便、水樣便。腹瀉常因吃進被細菌或腸道寄生蟲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的感染引起的,或本來就有慢性腹瀉患因為環境改變或壓力誘發腹瀉。如何預防腹瀉: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受污染的食物、水,及經常洗手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另外,還要保持水分充足,還要避免冰塊,因為製成冰塊的水可能不乾淨;食物選擇要注意,只吃煮熟還要趁熱吃完、水果和生菜一定要在用水清潔過後、去皮才能吃。腹瀉時如何處置:多數腹瀉會在幾天後緩解,並在五天內結束。但如果出現血性腹瀉、嚴重腹痛、發燒,或者腹瀉持續時間超過一兩週,這時候一定要就醫找到確切病因。腹瀉時可以這樣做,有助緩解不適:補充電解質:飲用含有電解質的水和減糖的運動飲料來避免脫水。使用非處方產品:洛哌丁胺 (Imodium)、次水楊酸鉍 (Pepto-Bismol, Kaopectate)有助於減少稀便、水樣便的頻率並緩解痙攣。2.便秘:發生在作息不規律,像是長途車程或是飲食不規律。便秘可持續一兩天或更長時間。如何預防便秘:增加膳食纖維和液體攝取。富含纖維的食物包括許多水果,如蘋果(帶皮)、覆盆子和梨;全麥食品。當纖維攝取足夠,有助於糞便更柔軟、更順暢。不過也不要一次吃進過多的纖維,因為纖維會導致腹脹和脹氣;另外,還需要喝足夠的水。便秘時如何處置:非處方口服瀉藥可以緩解。散裝劑:聚卡波非鈣 (FiberCon)、甲基纖維素 (Citrucel) 和歐車前 (Metamucil)。食用時要搭配大量水一起。大便軟化劑:藥物與糞便融合並軟化,有助於順利排便。3.消化不良:出門在外就是想要大喀當地美食,往往會比平常吃得還要多,但胃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像是胃痛、腹脹和胃灼熱。如何預防消化不良:出門在外會打亂平時的飲食習慣,所以盡量控制飲食。例如:避免易觸發消化不良的食物:有大腸激躁症的人,對於FODMAP(可發酵寡糖、二糖、單醣和多元醇的縮寫)含量高的食物,會在腸道中會發酵產氣、造成過多的水分移動到腸道中,造成脹氣、腹痛、腹瀉、痙孿等症狀。常見的FODMAP食物是奶製品、綠花椰菜、豆類、小麥、大蒜、洋蔥、蘋果;不要暴飲暴食;少量多餐,例如,一天四次小餐,而不是三餐;吃東西速度放慢,吃得太快或吃飯時說話,易吞下過多的空氣,同時也會產生過多的氣體。消化不良可以這樣做,有助於緩解:消化不良通常會在短時間內自行消失,但有一些方法可以緩解。使用非處方藥:抗酸藥或液體胃部不適藥物:如鹼式水楊酸鉍(Pepto-Bismol,Kaopectate)緩解胃灼熱的酸阻滯劑:例如質子泵抑製劑,如奧美拉唑 (Prilosec) 或蘭索拉唑 (Prevacid),或 H2 阻滯劑,如法莫替丁 (Pepcid, Pepcid AC)、Gas-X 等含有二甲基矽油的抗毒藥。
-
2022-09-07 癌症.其他癌症
胰臟癌擴散肝臟造黃膽 醫手術讓他減痛度最後時光
1名75歲男子腹痛、食慾降低且體重下降,檢查發現罹患胰臟癌,且癌細胞擴散到肝臟,後續又出現阻塞性黃疸。醫療團隊評估後,決採用「膽道金屬雙支架」引流膽汁,術後黃疸指數順利恢復正常值,不僅減緩痛苦,也讓他能維持在清醒狀態,讓家屬感謝不已。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腸胃肝膽科醫師許樹湖說,胰臟癌預後普遍不佳,未接受治療者若出現黃疸,平均存活更可能不到半年,即使可接受手術治療,平均存活時間也僅約一年,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早期預防、早期治療,若發現自己或親友突然莫名暴瘦、腹瀉、上腹痛及背痛,或者出現阻塞性黃疸等症狀,都建議盡快就醫,避免症狀惡化。他說,患者年初突然莫名感到腹部漲痛,加上經常消化不良,家人建議到門診就醫,經抽血發現腫瘤指數高達315 U/ml (正常值應低於37U/ml),加上又有暴瘦、腹痛、黃疸等症狀,懷疑可能與胰臟癌有關。切片證實為胰臟頭部惡性腫瘤,合併肝臟多處轉移,情況危急。患者積極抗癌,雖評估不適合手術切除,但仍接受多次化放療及試驗新藥,可惜後續出現嘔吐、敗血症等強烈副作用,效果並不顯著。且肝臟轉移腫瘤不斷腫大,其中有一顆腫瘤就位在肝門區,正好就是左右兩肝及膽道匯流部位,造成膽汁淤積,衍生嚴重阻塞性黃疸併發症,若未適當處置,恐怕會引發敗血症、出血傾向甚至肝腎衰竭。許樹湖說,經置入肝內膽道金屬雙支架,可引流肝內75%以上膽汁引流量至腸道,所幸過程十分順利,術後患者黃疸指數也恢復到正常值,腹脹也改善,且身上沒有外引流管的累贅,大幅提升生活品質外,住院期間更減少身體不適,同時有效延長治療時間,也讓全家人得以陪伴患者享受最後時光,對於醫療團隊感謝不已。
-
2022-09-07 癌症.血癌
兒癌最常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有8大症狀應就醫
台灣每年約新增500名兒童確診癌症,其中又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占25%最多。醫師提醒當出現骨骼或關節疼痛、淋巴結有觸壓無痛感腫塊、瘀青與流血不止等8大症狀,應就醫檢查。每年約有500例新發病癌症兒童,為鼓勵癌症家庭不要放棄希望,成立40週年的兒童癌症基金會今天起至9月18日,在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辦親子共學圖文特展。兒癌衛教大使、新手爸爸黃子佼特別到場支持表示,他看到女兒健康報告數值有點異常都會緊張不已了,更何況孩子罹癌的家長,鼓勵闔家一起觀展,家長有警覺心是好事,遇到問題就勇往直前面對。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兒童癌症基金會執行長陳博文致詞指出,所有兒童癌症中,又以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占比最高,發生率高達25%,平均每4個癌童就有1人罹病。陳博文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未滿18歲的兒童,以3歲至5歲之間的兒童為最多數,成人發病機率較低,且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程發展快速,但初期的症狀卻不典型,容易與病毒或細菌感染、撞傷、生長痛等搞混。陳博文提醒,當出現骨骼或關節疼痛、蒼白疲勞虛弱、淋巴結出現觸壓無痛感的腫塊、皮膚紅疹、莫名發燒、腹脹腹痛、瘀青與流血不止、食慾不佳等8大症狀,應提高警覺,及時帶孩子就醫進行骨髓與血液檢查。台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醫師、兒童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周獻堂說,目前有化療、標靶治療、異體幹細胞移植、細胞免疫治療4種療法,大約有8成病童可以治癒,卻仍有1到2成孩子對化療治療反應不好,需要嘗試異體幹細胞移植。周獻堂表示,現在最新的治療突破是細胞免疫治療,美國10年前臨床試驗階段就成功治癒一名女童,至今沒有復發,台灣今年通過藥證之後,正式進入可治癒難治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童的新時代,已有成功首例,盼未來能納入健保給付。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東燦表示,兒癌絕對不是絕症,只要早期發現,8成可治癒,急性淋巴白血病治癒率更高,也不會傳染,希望透過圖文展覽,幫助更多人了解這個疾病,讓學校師生也能了解,減少孩子面臨疾病污名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