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3 醫療.泌尿腎臟
搜尋
腮腺炎
共找到
30
筆 文章
-
-
2024-03-20 醫療.感染科
我需不需要打麻疹疫苗?抽血檢測可知自己還有沒有麻疹抗體!但「1原因」醫建議直接補打
疾管署於2月公布今年首例本土麻疹個案,日前又新增2例境外移入麻疹,讓人擔憂疫情逐漸擴大,尤其麻疹的傳染力高,面對高傳染性疾病該怎麼預防跟治療?麻疹發病口腔有白色斑點 其餘症狀跟感冒相似 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表示,麻疹在台灣被列為第二類傳染病,是屬於感染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症狀跟感冒非常相似,同樣有流鼻水、鼻炎、咳嗽、發燒等症狀,而在發病3至4天左右,口腔內會出現白色斑點(柯氏斑點)。柳朋馳說,麻疹列入我國法定傳染病,於1992年全面推行幼兒接種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但要注意的是,1981年後出生、接種麻疹疫苗已過20年的族群,保護力會下降,建議補打一劑。麻疹的疫苗接種率高,依目前資料統計,一歲幼兒的接種率約達95%,具有一定的保護力,不容易傳開來,民眾不需過度驚慌另一波大流行。不過特殊族群(免疫不全、體弱多病、工作頻繁接觸外國人者)建議施打疫苗增加抗體。想知道自己有沒有麻疹抗體,抽血檢測可知麻疹好發於春夏二季,雖然罹病的致死率不高,但併發症不容小覷,可能會引起腦炎、肺炎、中耳炎等,造成聽力受損或智力障礙。柳朋馳提到,想知道自己有沒有抗體,可抽血檢測,但檢測費用和施打疫苗的費用差不多,不如直接補打,效益更快。要特別注意的是,MMR屬於活性減毒疫苗,孕婦不宜接種,接種4周內也要避免懷孕。不論是感冒、流感、新冠肺炎、麻疹,這些呼吸道疾病症狀都頗為相似,也都怕引發重症、併發症,施打疫苗是最佳保護方法。目前麻疹沒有特定的治療藥物,若不慎被傳染,採症狀舒緩和支持性療法,症狀嚴重可以用抗生素來治療感染。柳朋馳提醒,麻疹的潛伏期約10至14天左右,透過口鼻飛沫傳染,有些患者不會有出疹症狀,施打疫苗、勤洗手、戴口罩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方法。【延伸閱讀】.日本現在有麻疹疫情嗎?預防麻疹要打什麼疫苗,我該補打嗎?關鍵QA了解麻疹
-
2024-03-19 醫療.感染科
日本現在有麻疹疫情嗎?預防麻疹要打什麼疫苗,我該補打嗎?關鍵QA了解麻疹
日前台大醫院感染科前醫師、旅日達人林氏璧指出,日本也傳出多地爆麻疹病例,「建議最好一歲以上再帶小朋友去日本」。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與林氏璧求證後,提醒民眾,日本疫情並未流行,搶打反而會讓自費疫苗快速用罄、影響高風險工作人員補接種人員的需求。麻疹怎麼傳染的?感染麻疹會怎樣?我需要打疫苗嗎?《元氣網》整理以下幾個關鍵QA讓大家對於麻疹更為了解。麻疹疫苗篇Q1:國人最常去的日本,現在有麻疹疫情嗎?目前國際間大流行的國家是哪裡?根據疾管署網站之國際間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表,目前國際麻疹疫情第二級警示的國家有以下3個,其餘國家僅在第一級注意等級。●哈薩克●衣索比亞●印度【註】國際旅遊疫情建議分三級第一級:注意(Watch),提醒遵守當地的一般預防措施第二級:警示(Alert),對當地採取加強防護第三級:警告(Warning),避免至當地所有非必要旅遊Q2:麻疹如何預防?該打什麼疫苗?疾管署指出,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MMR疫苗是用來預防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的活性減毒疫苗,其預防效果平均可達95%以上,並可獲長期免疫。家中如有年滿一歲幼兒,請盡速接種。麻疹:是一種急性、高傳染性的病毒性疾病,通常經由飛沫傳染,自感染至出疹約7-18天,前驅症狀會發高燒、咳嗽、結膜炎、鼻炎,且口腔的頰側黏膜會發現柯氏斑點,其後疹子最先出現在面頰及耳後,隨即散佈到四肢及全身,較嚴重者會併發中耳炎、肺炎或腦炎,而導致耳聾或智力遲鈍,甚至死亡。腮腺炎:俗稱「豬頭皮」,是一種經飛沫傳染的病毒性疾病。好侵犯唾液腺,尤其是耳下腺,病人可出現發燒、頭痛、耳下腺腫大,有些會引起腦膜炎、腦炎或聽覺受損。若在青春期感染,易併發睪丸炎或卵巢炎,可能影響生育能力。德國麻疹:是一種經飛沫傳染的病毒性疾病,病人症狀輕微如微熱、鼻咽炎、耳後淋巴結腫大,疹子約維持 3 天。易併發關節炎、神經炎、血小板減少、腦炎。若在懷孕早期受到感染,會導致流產、死胎或畸型(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目前公費接種的對象有3類:1.幼兒:出生滿 12 個月及滿 5 歲至入國小前各公費接種一劑。2.國小學童:未能於滿 1 歲後完成 2 劑 MMR 疫苗接種者,應依「國小學童新生入學後預防接種紀錄檢查與補種指引」完成補接種。3.育齡婦女及外籍配偶。另,有較高麻疹或德國麻疹感染風險者之接種建議如下:1.計畫前往有麻疹或德國麻疹疫情地區者。2.工作性質會頻繁接觸外國人者。3.醫療照護工作人員,及照護尚未接種第1 劑 MMR 疫苗嬰幼兒之機構工作人員。Q3:麻疹疫苗接種禁忌?1.已知對「蛋」之蛋白質或疫苗的成份有嚴重過敏者,不予接種。2.孕婦。3.已知患有嚴重免疫缺失者(包括嚴重免疫不全的愛滋病毒陽性個案、先天性免疫缺失症與白血病、淋巴癌等惡性腫瘤病人或接受化療、免疫抑制藥物治療及高劑量類固醇者)。Q4:為何建議1981年後出生之成人在前往麻疹流行地區前諮詢醫師自費接種一劑MMR疫苗?國內有研究顯示,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與其他成年世代比較,麻疹抗體盛行率較低,可能因為他們是接種疫苗的世代,幼時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隨時間而衰退,因此,依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建議, 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如前往麻疹流行地區,考量前往該等地區可能感染風險,建議可諮詢醫師自費接種一劑MMR疫苗,再行前往。麻疹症狀篇Q1:麻疹怎麼傳染的?有哪些症狀?麻疹是由感染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屬於第二類傳染病,可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或接觸病人鼻咽分泌物而感染,出疹前後四天均具傳染力,傳染性相當高,在疫苗尚未使用前,超過百分九十九的人都會被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感冒,前驅症狀為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等,以及發燒三至四天後口腔內出現斑點。Q2:麻疹的紅疹如何呈現?麻疹最顯著的症狀就是出疹。根據疾管署衛教資料,紅疹的特點如下:前驅症狀3-4天柯氏斑點出現後,會繼續發燒,並且再過24-48小時後典型的斑丘疹出現於耳後,再擴散至整個臉面,然後慢慢向下移至軀幹第2天和四肢第3天,皮疹在3-4天的時間內會覆蓋全身,並持續4-7天;病人出疹時病情最嚴重,且發燒至最高溫;皮疹出現3-4天後,熱度與皮疹即開始消退,皮疹退了以後,會出現鱗屑性脫皮及留下褐色沉著。約5-10%之患者因細菌或病毒重覆感染而產生併發症,併發症包括中耳炎、肺炎與腦炎。【註】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簡稱為SSPE),這是兒童麻疹最危險的併發症,通常在感染痊癒後5~10年左右發病,並開始出現漸進式的個性改變、智能降低以及癲癇,隨著病程進展,最後病人陷入昏迷,植物人狀態,死亡率極高此症即使痊癒也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Q3:出現疑似麻疹症狀,該怎麼辦?出現疑似麻疹症狀時,應儘速戴口罩就醫,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若已被衛生單位通知是麻疹病例的接觸者,應落實自主健康管理,出現上述症狀時,應進行自我隔離並電話通知衛生機關,由衛生機關會通知醫院預先規劃動線,再且全程戴口罩並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以免傳染給其他候診的病人及家屬。Q4:什麼人較容易感染麻疹?三類人是感染麻疹高危險族群:1.一歲以下的寶寶。2.不曾得過麻疹或不曾接種麻疹疫苗的人,都可能感染麻疹。3.得過的患者大多會自行痊癒,之後就有終身免疫力。但小時候接種過疫苗、沒有得過麻疹的族群,可能因疫苗保護力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弱,成為感染的高危險族群。研究顯示,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幼時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有可能已隨時間衰退。Q5:沒有與麻疹病人直接接觸,也會感染麻疹嗎?病人散佈於空氣中的麻疹病毒,在2個小時內仍有傳染力,因此,在麻疹病例之可傳染期間,若曾與其同處在一個封閉空間,無論時間長短,都算與個案有接觸,而可能被感染。即使病人已離開,該空間在2個小時內都可能還存有麻疹病毒,如果沒有麻疹免疫力的人進入這個空間,就有可能感染。Q6:與麻疹確診患者接觸後,是否需施行自我隔離?麻疹個案之接觸者於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與麻疹病例最後1次接觸日起往後推算18天內),應每日早晚各量體溫1次,並詳實記錄體溫、活動史及是否出現疑似症狀,如果沒有任何不適或未出現疑似症狀如發燒、出疹、咳嗽、鼻炎、結膜炎等,仍可正常生活,但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儘量佩戴口罩。接觸者如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出現疑似症狀,則應進行自我隔離,並電話通知衛生單位,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預先規劃好動線,避免接觸到其他等候看診的人。就醫時並請主動出示健康健側通知書及全程佩戴口罩。根據疾管署3/12發布的資料指出,我國今(2024)年累計9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至40多歲,5例為本土病例,另4例為境外移入病例。疾管署提醒,今年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例,國際間傳播風險增加,國內再新增群聚個案,目前處好發季節,本土傳播風險上升。【資料來源】.《疾管署》傳染病介紹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2-02 醫聲.疫苗世代
退休前也應檢視健康力 活用成人疫苗投資個人免疫防護 節省個人潛在醫療支出 邁向樂齡更要重視疾病預防
依據聯合報自 2020 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退休準備不再只靠一桶退休金,必需隨檢視自己的「退休五力」:理財、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自在獨立,五力齊備才能面對健康老化。第一屆退休力論壇「挑戰一個人 『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正是探討每個人面對高齡化社會,要如何準備迎老。全世界人口正急速老化,根據聯合國資料,從2019年1億4300萬的80歲人口,估計到2050年,會增加三倍到4億2600萬人。台灣也在老化中,2026年,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高達全人口的兩成。逐漸老化的社會也造成醫療照護體系嚴重的負擔。2019年台灣全國健康照護花費佔GDP 6.1%,遠低於OECD平均數8.8%。2011年到2021年,全國健康照護花費增長率逐漸增加,2020和2021年增長率更是突破7%。如果以目前台灣老化速度的趨勢看來,醫療花費的負擔越來越大,如何確保健康老化將是非常須正視的課題。成人疫苗施打有益個人 可預防疾病 降低家庭醫療花費 根據最新統計,台灣醫療支出在家庭花費比例越來越重。1996年醫療花費佔家庭支出9.8%,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延長,衛生保健觀念增強,2011年來到14.6%,2022年醫療保健支出比重增至17.8%。而成人疫苗施打可以預防疾病,改善生活品質,甚至也可以降低一半住院的機率和減少1/3的死亡率,因此可以減少家庭對於醫療花費的支出。施打疫苗對國家經濟更有貢獻,美國曾經做過一個大規模的調查,發現在2015年這些疫苗可以避免傳染疾病的醫療照護經濟負擔多達90億美元,其中,八成的醫療負擔是來自沒有施打疫苗的民眾。如果能增加成人疫苗施打,將可減輕這些經濟壓力,同時創造經濟韌性以及長遠性。 國際知名慈善家,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曾經在去年5月英國衛報新聞訪問中表示,他說疫苗創造奇蹟,他無法想像有人會不認同。在另一個今年2月英國廣播電台BBC訪談中,比爾蓋茲甚至說,要好好利用錢,他寧可花錢買疫苗,也不要花錢去火星。他說,花814英鎊,約台幣31000元就可以拯救一個生命。 根據國際老齡化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n Aging) 研究報告,如果能投資成人疫苗計畫,對醫療和社會整體投資報酬率可達40%到300%不等,這樣的投資報酬率來自於中老年人持續的工作生產力和勞動參與力、稅金收納、醫療支出的減少,以及減少老年照護等支出壓力。 疫苗可以預防的傳染病(Vaccine-preventable diseases ,VPDs)對老人健康和國家經濟都有很大的威脅。老年人容易感染疫苗可以預防的傳染病,像是流行性感冒、肺炎、帶狀疱疹和呼吸道融合病毒引發的下呼吸道疾病等。 WHO建議流感疫苗施打率應涵蓋65歲以上人口的75%,但是依據國衛院最新報告,台灣65歲以上流感施打率從2010年到2019年只有25.6%到35.6%。另外,以呼吸道融合病毒引發的下呼吸道疾病為例,過去認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嬰幼兒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原因,會造成呼吸衰竭,甚至致死的嚴重威脅。但近年發現,在體質較弱的年長者、呼吸系統不好及免疫力較弱的族群,若感染RSV也可能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炎、心衰竭等症狀,造成住院與死亡率的上升。 9項成人疫苗 定期檢視接種建議 守護健康 快樂變老 高齡人口對於傳染疾病抵抗能力較差,加上人口結構的變化,臺灣現行的公共衛生需求應該優先推行成年人疫苗接種、鼓勵民眾遵行成人預防接種建議時程表,這是推動健康老化中重要課題之一。國內疫苗推動協會TIVS也結合衛福部疾管署的成人預防接種建議表,統整成人疫苗接種懶人包,包含以下九種疫苗: 破傷風、白喉、百日咳相關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季節性流感疫苗;B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日本腦炎疫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以及帶狀疱疹疫苗。建議民眾定期審視自身健康狀況,終其一生應諮詢醫師接種合適疫苗。 依據內政部統計,國人2022年平均壽命79.84歲,擁有健康力是一個人退休後獨立生活的第一步,如何透過施打疫苗,保護自己的健康,健康又快樂的變老,將是每個人都要重視的課題。
-
2023-11-09 癌症.其他癌症
8點檔女星兵家綺 追蹤3年甲狀腺腫瘤變成癌!腫塊會動是惡性?醫教判斷關鍵
常在8點檔演出貴婦角色的女星兵家綺,在民視「市井豪門」殺青後,甲狀腺亢進回診竟發現癌細胞,醫生建議她甲狀腺全部切除,終身服用甲狀腺素。醫師表示,嗓音沙啞、摸到硬塊都是甲狀腺癌前兆;年輕女性常罹患甲狀腺癌,但多為預後良好的甲狀腺乳突癌。根據聯合報報導,兵家綺原本就有甲狀腺亢進、甲狀腺腫瘤,這幾年一直持續追蹤,但最近因感喉嚨、耳朵不適,晚上睡覺還會心悸失眠,回醫院檢查後發現,持續追蹤3年的甲狀腺腫瘤最終還是轉變成癌細胞,令她無奈表示:「該面對還是要面對。」原以為只要切除癌的部份就好,沒想到醫生建議甲狀腺全部切除,終身服用甲狀腺素。她日前也在臉書發文:「祈求不要擴散到淋巴。」【記者林琮恩報導】甲狀腺癌分3類 患者大多是年輕女性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張以承說,甲狀腺癌主要分為甲狀腺乳突癌、甲狀腺髓質癌以及甲狀腺未分化癌三大類型,以甲狀腺乳突癌最為常見,占比8至9成,且若確診時未出現淋巴轉移,經手術切除與碘131放射治療後,20年存活率高達9成,是人類最好治療的癌症之一。他也說,甲狀腺髓質癌占比約為一成,且較為難治;甲狀腺未分化癌則具有猛爆性發作的特色,非常兇猛,但近年隨免疫治療新藥研發,不少病人能可獲得治療。張以承表示,甲狀腺癌患者以年輕女性較多,且八、九成都是甲狀腺乳突癌,預後良好。自己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服務時,曾有一位護理師午餐時突然摸到甲狀腺腫塊,確診為甲狀腺乳突癌,但因結婚在即選擇不動手術,追蹤至今已過十年仍未造成影響。甲狀腺癌多數無徵兆 2成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聲音沙啞、鎖骨間摸到硬塊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徵兆,但更多人是沒有任何症狀,在健檢時接受超音波檢查才發現罹癌。」張以承說,甲狀腺癌腫瘤局部侵犯,會影響聲帶、造成嗓音沙啞;腫塊則會位於兩鎖骨之間,且硬度很高「像石頭」。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聖為曾受訪表示,大部分的甲狀腺相關疾病,像是甲狀腺癌或甲狀腺結節,超過八成的患者並不會有任何症狀,只有約二成左右的人可能會出現聲音沙啞、吞嚥困難或可以觸摸到腫塊等症狀。多數甲狀腺疾病的患者是透過健康檢查才被發現的,例如進行頸部超音波檢查、抽血檢驗甲狀腺功能等,或者是因為本身有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的症狀,所以定期接受追蹤檢查才能發現問題。腫塊移動與否可判斷腫瘤良性或惡性?至於是否能以腫塊移動與否判斷腫瘤的良性、惡性?張以承說,不論腫塊是否移動都有可能是惡性腫瘤,若腫瘤已發生局部侵犯,會因組織沾黏而固定不動,但在局部侵犯之前,患者吞口水時腫瘤也會跟著移動。甲狀腺結節、家族史 甲狀腺癌主要危險因子張以承說,甲狀腺結節、家族史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危險因子。若發現超過一公分的甲狀腺結節,臨床上會先以細針穿刺判斷是良性或惡性,每半年到一年穿刺一次,並連續進行三次,若都是良性則持續觀察即可,不必動刀切除。此外,甲狀腺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或發炎等情況,有可能導致癌化。他表示,細針穿刺的準確率約為七成,開刀是最有效的防治方式,但全台具甲狀腺結節的民眾約佔人口一成,不可能每人都開刀切除。通常是穿刺後為惡性、超音波觀察到嚴重鈣化的患者,才會進一步治療。目前醫學界至今仍不清楚甲狀腺癌真正發生原因,但推測可能跟遺傳、飲食、孩童時期因腮腺炎接受X光或放射線治療者等相關。整體而言,甲狀腺癌的存活率很高,在所有癌症中算是預後良好,而適當的治療尤其重要。透過積極的態度和適切的治療,大多數患者都能夠康復。》看更多甲狀腺癌預防方式
-
2023-03-08 焦點.健康知識+
保護長者、小朋友必看!成人預防疫苗你打了幾種?專家詳解接種建議
接種疫苗是對抗傳染病最有效的預防措施。然而,成人疫苗卻常因不清楚施打目的和時機而被忽略。事實上,不只在疾病流行高峰期,隨著年紀漸長,生理器官與免疫功能逐漸衰退,也需要在適當時機與醫師討論,主動預防接種。 成人疫苗預防常被忽略?保護家中長者小朋友超重要! 許多民眾不免會有疑惑,明明小時候接種過的疫苗,為什麼長大還要再施打?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醫師說,隨著科技進步,已將許多重要傳染病,透過預防接種大幅減少。不過,以前認為是次要的傳染病就開始顯得重要。以水痘來說,因為開始有了疫苗接種後,兒童感染病例下降,反而是成人容易因水痘病毒引起的帶狀疱疹影響生活品質。 成人考慮需要接種疫苗主要有三大原因: ・幼兒時未接種、或是有接種但沒有產生抗體、抑或是有接種但抗體隨年紀減弱消失。 ・非例行預防針,但對成人階段或高危險群有接種必要。 ・出國旅遊特別考量。 接種疫苗不只可以提升自身免疫力並預防疾病,也可保護無法或尚未接種疫苗的家人,免於暴露感染風險。特別是家中有長者或小朋友,更應及早與醫師討論! 成人疫苗你完成了嗎?醫詳解9種疫苗 目前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結合衛生福利部疾管署的成人接種建議,統整成成人疫苗接種懶人包(共有九種)。讓民眾能定期審視自身健康狀況,接種合適疫苗。 ・破傷風、白喉、百日咳相關疫苗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季節性流感疫苗 ・B型肝炎疫苗 ・A型肝炎疫苗 ・肺炎鏈球菌疫苗 ・日本腦炎疫苗 ・人類乳突病毒疫苗 ・帶狀疱疹疫苗 2/27−3/5認識帶狀疱疹週 避免「疹後神經痛」影響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傳染病可以透過戴口罩、勤洗手遠離,但卻有一種病毒罩不住,就是帶狀疱疹病毒。李秉穎醫師說明,帶狀疱疹是水痘病毒再復發,如果小時候得過水痘,將終身潛伏在體內神經節伺機而動。特別是50歲以上的民眾、慢性疾病族群或者是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等可能免疫力較差的族群都是帶狀疱疹的高危險族群。一旦引發嚴重的併發症-疹後神經痛,可能延續數天、數禮拜,甚至數年,讓人痛不欲生。 即使曾罹患過帶狀疱疹也不能掉以輕心、疏於預防。帶狀疱疹的預防,就是好好地提升免疫力,除了正常生活作息、規律運動外,施打疫苗也是提升抵抗力的良好方式。目前帶狀疱疹疫苗有活性減毒疫苗及非活性疫苗,50歲(含)以上未曾接種過帶狀疱疹疫苗者或18歲以上具風險因子者,不論之前是否有水痘或帶狀疱疹病史,都建議接種帶狀疱疹疫苗。若想了解更多成人疫苗接種資訊,請至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官網查詢成人疫苗接種懶人包。 《延伸閱讀》 .年紀越大越容易得皮蛇?疹後神經痛和長新冠一樣難纏! .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 都打助防重症死亡!6種人建議早打。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2-10-18 癌症.頭頸癌
34歲女星無預兆罹甲狀腺癌爆哭!醫:女性發生率是男性三倍,做好2件事助預防
34歲女星林欣霈過去曾演出「真愛找麻煩」、「真愛趁現在」等偶像劇,外型亮麗、身材窈窕的她,即使淡出演藝圈多年,也經常在社群平台分享生活點滴,人氣相當旺,但近日她卻驚爆今年6 月安排健檢當作生日禮物,未料卻發現甲狀腺異常,回診後確認為惡性腫瘤,回想當初得知結果,她說,走出醫院後呆站在門口崩潰大哭:「老天爺!為什麼是我?!」林欣霈昨(17)日在臉書發長文公開3個月來的抗癌歷程,表示在健檢時發現甲狀腺結節數量異常,之後轉診進一步做超音波和穿刺,發現甲狀腺附近長了5、6顆腫瘤,其中1顆已鈣化,最大達3公分,等待報告結果又是一陣緊張與煎熬,原本她還不斷地自我催眠希望是良性,無奈最終被告知是惡性腫瘤,罹患甲狀腺乳突癌,「我記得我腦中一片空白,呆站著誰也沒有打電話,口罩因為眼淚跟鼻涕的關係都濕了。」不過,她很快地收起眼淚、整理好情緒,「遇到了就處理!難過擔心負面抱怨,都不能解決問題。」在等待開刀治療的過程,林欣霈調整作息、避免勞累,所幸因癌症是初期,手術過程順利,她開心喊:「恭喜我!畢業了,抗癌成功」並稱目前繼續做放射碘131治療、定期回診拿藥和追蹤即可。林欣霈經過這段抗癌歷程,除了感謝親友的陪伴,她也想跟大家說:「可以的話,試著將心比心,給患者一些正能量,不需要責備也不用陪他們難過,只要給他們放鬆跟愉悅的心情,帶他們轉移注意力,但關心也要拿捏,過多的關心也會讓患者感覺壓力。」什麼是甲狀腺癌? 女性發生率是男性三倍【2022/10/18 聯合報/記者陳雨鑫報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聖為表示,甲狀腺位在兩條鎖骨正中間凹陷處,往上1.5公分左右,靠近男性喉結位置的下方。甲狀腺主要負責分泌甲狀腺荷爾蒙,又被稱為甲狀腺素,負責調節新陳代謝、心跳等。根據研究,甲狀腺癌的發生率女性遠高於男性,比例大約是3比1,造成甲狀腺病變,較為明確的證據顯示,與幼年時曾暴露過量的放射線有關,如曾接受頭頸癌、腦瘤等放療,會大幅增加成年後出現甲狀腺癌的機率。許多文章顯示,甲狀腺癌女性高於男性,主要與壓力、內分泌失調有關,張聖為表示,臨床上確實有蠻多個案有這類的現象,但研究並未明顯證據證實。除了林欣霈以外,藝人寶媽、前副總統呂秀蓮都曾罹患過甲狀腺癌。甲狀腺癌好發年齡約在50歲上下,九成的甲狀腺癌屬於良性,僅一成為惡性甲狀腺癌。甲狀腺癌分為四大類型,甲狀腺乳突癌、甲狀腺濾泡癌、甲狀腺髓質癌、甲狀腺分化不良癌,其中以甲狀腺乳突癌為最多,占整體的8成到9成,通常乳突癌的患者會有3到4成的機率,已經出現頸部淋巴轉移,剩餘的1成則以甲狀腺濾泡癌為主,甲狀腺髓質癌以及甲狀腺分化不良癌發生機率少之又少。張聖為表示,林欣霈於34歲罹患甲狀腺乳突癌,雖然年輕但治療預後較佳,若大於55歲才被發現罹患甲狀腺乳突癌,有更高的機率出現淋巴轉移,且治療預後較差。甲狀腺癌有什麼症狀?張聖為表示,無論是甲狀腺癌或是甲狀腺結節等,有八成以上的患者不會有任何症狀,僅有二成左右會出現聲音沙啞、吞嚥困難、摸得到腫塊等。多數的甲狀腺疾病患者都是透過健康檢查被發現,如檢查頸部超音波、抽血檢測甲狀腺功能等,或是本身有甲狀腺亢進或低下者,定期追蹤發現。甲狀腺癌如何治療?張聖為表示,甲狀腺癌以手術治療為主,如果甲狀腺癌經切片檢驗為良性,手術治療的前提則是評估甲狀腺癌是否已影響到患者,如腫瘤壓迫到聲帶、外觀不佳、影響吞嚥等,良性腫瘤切除,不一定會切除整片甲狀腺,也不會切除淋巴。若是惡性甲狀腺癌,則建議立即手術,避免淋巴轉移通常都會一起切除淋巴。進行手術治療後,避免惡性癌細胞殘留,會搭配放射性碘131治療,原理是甲狀腺素會與碘結合,讓結合後的甲狀腺素成為標的,進行放射治療,徹底消除惡性的癌細胞。後續則是服用甲狀腺促進素等方式治療。如何預防甲狀腺癌?避免罹患甲狀腺癌,張聖為表示,第一預防輻射線暴露,減少不必要的X光檢查,第二是查看自身是否有癌症家族史,定期做健康檢查;其餘的方式則是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飲食攝取充足的營養、調節生活壓力、保持運動等。如果有甲狀腺亢進或甲狀腺低下,應定期追蹤服藥,避免有癌變的機率。關於甲狀腺癌,你應該要知道的事為什麼會發生甲狀腺癌?在醫學界至今仍不清楚真正的原因,但可能跟遺傳、飲食、孩童時期因腮腺炎接受X光或放射線治療者等相關。一般來說,甲狀腺癌的存活率很高,而且大部分是良性腫瘤,所以只要遵循醫囑,大部分都可以回歸正常生活。在過去的統計可以發現到,大部分罹患甲狀腺癌的病患為女性,以發生率來說,女性是男性的三倍,常見的年齡是35~55歲。想要預防甲狀腺癌,可以這樣做:◎洗澡時可仔細檢查自己的頸部,看看是否有異常凸起的腫塊,若有發現異常,應儘快找醫師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定期接受身體健康檢查,甲狀腺癌與遺傳因子有關,若家人有甲狀腺癌,可以定期追蹤檢查。參考資料:認識甲狀腺癌:https://reurl.cc/vWVQne元氣網疾病百科甲狀腺癌:https://reurl.cc/qNQGDE
-
2022-09-04 醫療.皮膚
近3年國內首例麻疹本土病例 20多歲女「紅疹爬滿腳」
國內出現首例麻疹本土病例,為一名北部20多歲女性,8月12日腳上開始出現紅疹,但無其他症狀,8月19日至診所就醫,後因出疹持續增加且伴隨頭痛,8月31日再至醫院就醫,並經檢驗後確診。個案於今日健康監測結束,目前仍有紅疹,已無不適症狀。由於個案於暴露期間未曾出國,研判為今年首例國內感染病例,可能感染來源仍在調查中。針對首例麻疹本土個案,目前掌握接觸者5人,近期均無國外旅遊史,其中1名友人於8月29日出現紅疹,已安排採檢,餘4人無疑似症狀,將追蹤接觸者健康情形。另個案可傳染期間多待在住處,衛生單位亦持續調查是否有公共場所活動史及進行相關防治工作。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麻疹潛伏期較長大約6至21天,平均中位數落在13天,若民眾有發燒、鼻炎、結膜炎、紅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以利衛生機關及時採取防治措施,避免疫情擴大。該病例也是我國自2020年起首例麻疹病例,在國際疫情中,全球今年迄今麻疹報告數明顯高於去年同期,過去12個月累計逾22國爆發大規模疫情(20例以上/百萬人),以非洲及東地中海區域最為嚴峻,亞洲地區則以阿富汗疫情持續嚴峻,菲律賓部分地區疫情升高,美洲及歐洲部分國家則報告零星病例。另,許多國家延遲推動第二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疫苗,致疫苗覆蓋率不足,可能爆發大規模疫情,WHO建議各國積極落實疫苗接種,提升免疫覆蓋率、加強監測並預作因應準備。莊人祥表示,許多國家新冠疫情期間,因麻疹症狀相似新冠而誤以為是新冠,因此麻疹診斷被低報,甚至有些國家因為封城,有些個案根本沒有被診斷出來,或因為疫情不方便接種疫苗,延遲施打、導致麻疹疫苗覆蓋率不足,爆發較大疫情。莊人祥指出,我國現在針對返台民眾,需進行檢疫「3+4」天,有可能民眾在國外感染麻疹,返台後2至3周才發病,現在已經有本土病例,若民眾有接觸從國外返台的友人,其身上有出現疹子者,都要小心。疾管署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一般民眾(特別是1981年後出生的成人)近期如計劃前往流行地區,出國前2至4週可先就醫諮詢評估是否需要自費接種MMR疫苗;如為自然感染免疫者則不需再施打疫苗。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
2022-07-07 焦點.健康知識+
疫苗接種都跟陰謀有關?醫師:反疫苗的歷史幾乎和疫苗史一樣久遠
▌疫苗爭議歷久不衰我兒子七歲時,想做一項學校作業:為開發中國家的兒童募捐,讓他們可接種小兒麻痺疫苗。兒子認為一劑疫苗只要一美元真是棒極了,而且理想情況下,他應該能輕鬆募集足夠的錢,來保護近五百名兒童。此外,他也覺得免疫接種後,孩童指尖會染成紫色,十分美妙(這是在偏鄉唯一可行的記錄方式)。所有這些都是簡單的算術,複雜的部分在於向他解釋:他好意想幫助地球另一端有需要的群體加強免疫,但在他自己所處的國家,整個群體卻四分五裂!我該如何向他說明,這個看似可救人命的作業其實是個棘手難題,可能會冒犯他學校裡百分之二十的成員,而這項計畫也許會因為可能觸犯他人而遭擱置?我試圖講明,但兒子不明白,我也不明白。拒絕接種疫苗並非新鮮事,不是源於Google、好萊塢或推特推文。拒絕注射疫苗的歷史,幾乎和疫苗史一樣久遠。疫苗先驅金納醫師當時試圖說服牧場拓荒者接受少量牛痘病毒,以保護他們免受更致命的天花侵害,金納可說是面臨了重重困難。雖是出於保護目的,但牧場拓荒者害怕即便接觸極少量,也會引發這種可怕疾病,他們的恐懼理所當然。1855年,美國麻薩諸塞州開始規定學童接種疫苗。英格蘭更加強硬,1853年已頒布了〈接種疫苗法〉:除非醫學上判定健康狀況不適合,否則所有嬰兒都必須強制接種天花疫苗,因此也首度開啟了疫苗接種的醫療豁免,而針對〈接種疫苗法〉的反對聲浪也形成最早的反疫苗運動,比社群媒體、甚或是疫苗與自閉症相關的假說,早了一百五十年之久。1898年,〈接種疫苗法〉新增了一條「良心拒絕者」條款,形成了法律漏洞,讓人可選擇拒絕接種疫苗。等於在一百多年前,「個人信仰豁免權」就已經誕生,遠早於美國國內關於新世代坐享特權和果汁吧的熱議爭論。十九世紀的英國,光是在良心拒絕者條款制定的第一年,就有近二十萬拒絕疫苗的良心豁免案例,核准通過。美國社會學家葛拉斯納(Barry Glassner)在1999年的重要著作《恐懼的文化》中,提及1982年一部名為《DPT:疫苗輪盤》的電視節目,此專題節目播出後,全美出現恐慌。該節目涉及令人心痛的傳聞,主要關於有些兒童接種DPT疫苗(白喉-百日咳-破傷風混合疫苗)後,嚴重殘障或甚至死亡。毋庸置疑,節目播出後,其他媒體隨即大肆報導,引發社會大眾恐慌。醫師和食品藥物管理局提出了大型長期研究結果、超過一百萬名兒童的抽樣調查資料、以及1949年DPT疫苗問世以來的數據,結果顯示:疫苗出現之前,每年有二十六萬五千名兒童因百日咳病倒,七千五百人死亡。儘管如此,對疫苗的恐懼早已蔓延開來,而且早在YouTube出現前,就已傳遍大街小巷。接著,出現了一個縮寫同為DPT(Dissatisfied Parents Together,不滿家長群組)的強大團體,領導人是費雪(Barbara Loe Fisher)。費雪聲稱她的兒子因DPT疫苗而出現急性神經系統破壞。媒體大肆宣傳,兩年之內,多家DPT疫苗製造廠退出市場,疫苗旋即出現短缺。美國並非特例。十多年前,日本的疫苗恐慌導致DPT疫苗禁用,結果百日咳病例增加了十倍,百日咳相關死亡人數也上升三倍。即便在英國可使用疫苗,當時的社會恐慌也導致預防接種率下降了百分之四十,以及後來幾年的百日咳病例激增了十萬例。為了消弭社會大眾的歇斯底里、避免無止盡的訴訟、抑制傳聞軼事成為頭條新聞並引起普遍恐慌,美國國會補助成立了「疫苗受害補償制度」(VICP),為那些認為自己小孩因疫苗接種受到相關傷害的父母提供補償。由於不追究接種過失,此舉還可防止全美國(甚至全球)的公共衛生危機,使法院免於審理一堆沒完沒了、因疫苗相關不良反應而引起的訴訟。但是,就算拿出世上所有資料數據、製藥公司的法律保障、以及關於疫苗安全性和功效的所有證據,也無法動搖熟諳媒體和陷入文化焦慮的反疫苗人士,對疫苗的憂心忡忡。▌從來不缺陰謀論對某些拒絕接種疫苗的人來說,主要關乎「控制」:出於為人父母的本能,我很清楚對我和家人最好的選擇是什麼;若我認為適合或時機正確,我們便會選擇接種(或不接種)疫苗。席爾斯(Bob Sears)博士在我辦公室不遠處的高速公路旁執業,他一直是「另類疫苗接種時間表」的支持者。全國各地都有家長把「席爾斯博士的時間表」奉為圭臬。這些家長的孩子並未按照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和美國兒科學會建議的時間表,接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水痘疫苗、A型或B型肝炎疫苗的保護。席爾斯博士甚至聲稱:「我提出的時間表並無任何研究根據,從未有人使用過我的時間表進行大規模的兒童研究,確定它是否安全或有任何益處。」事實上,2010年和2013年的研究顯示,依循衛生機關建議時間表接種疫苗的兒童,與採延後接種方法的兒童相比,發育結果毫無差異。對有些人來說,疫苗接種關乎陰謀論:製藥公司、醫療團體和政府試圖控制我們;有些人則是無知:這些病哪有那麼嚴重?或者,若世上已不存在這些疾病,我們何須注射疫苗?而許多人則是源於對化學物質和所謂毒素的錯誤看法:太早接種過多疫苗會傷害嬰兒身體健康。還有,難道製藥公司、科學家、企業和醫師不是為了錢嗎?最後一個問題如今已成為疫苗爭論的重點。我可以直接代表醫師發言:施打疫苗在財務上只剛好達到收支平衡,通常甚至會有輕微的財務損失,試想診所得購買疫苗、針筒和針頭、支付護理人員薪水和診所租金,疫苗費用實際的利潤空間並不大,不管您信或不信,疫苗接種可謂純健康照護的最後遺跡,單純是為了預防疾病。我不認識任何樂見麻疹或腮腺炎病例的醫師,疫苗接種絕對是我們職業中為數不多的非生財工具,現下流行的肉毒桿菌注射當然就另當別論了。疫苗在經過認可確定可安全用於人體前,必須經過各式各樣的醫學測試。典型的疫苗公開問世前,在安全性和功效上得經過長達十五年的嚴謹研究,時程遠遠超過了絕大多數的非處方藥物和處方藥物,而且肯定比任何順勢療法產品更加周延。順勢療法產品在您家附近的天然食品店上架前,通常未經過食品藥物管理局及任何外部機構的研究或評估。儘管如此,仍有許多人認為食品藥物管理局並未對公眾公正公開,而且認為政府隱藏了危險或別有居心的動機。廣為流傳的疫苗陰謀論認為,食品藥物管理局、大型藥廠、甚或兒科醫師,共謀利用疫苗牟取豐厚利潤,經常為了賺錢而在安全性檢驗上放水或抄近路。這點絕非事實。疫苗生產管理的利潤是藥品中最低的。過去幾年,為了平息社會大眾的擔憂,美國醫學研究所(現稱為美國國家醫學院)負責進一步的審核工作,確保食品藥物管理局審核的所有研究資料都對外公開,而美國國家學術院(NASEM)健康與醫學部門每年也會發布這些資訊。※ 本文摘自《誇大不實的醫療迷思:醫師教您如何分辨虛與實》。《誇大不實的醫療迷思:醫師教您如何分辨虛與實》作者:妮娜‧夏皮羅 , 克莉絲汀‧羅伯格 譯者:張嘉倫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2/03/31
-
2022-05-03 養生.抗老養生
名中醫的四季養生法:秋白、冬黑、春綠、夏紅...這樣吃提高免疫力少生病
每逢梅雨季往往會讓人覺得四肢沉重、浮腫而精神不振,這時節小兒容易患呼吸道傳染病,如感冒、咳嗽、肺炎、水痘、腮腺炎等。按照四季調養,可根治過敏《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如果能依照四季的型態,以食療藥膳的方式保養,再搭配規律的作息,所謂「衣爛從小補,病淺從中醫」,便能夠提高免疫力、平衡體質,預防和減少疾病的發生。春天萬物萌發,須補脾肺對於有些經常反覆生病、免疫力低、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兒童,中醫可以如何幫助他們呢?台灣地處亞熱帶,除了北部較能感受到四季的變化外,中南部全年皆溫暖舒適,氣候多屬夏秋類型。且因四面環海,高濕度也衍生一些問題,如塵蟎和黴菌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而95%的人對塵蟎過敏,導致國內過敏兒的比例居高不下。春季陽光明媚,萬物萌發,欣欣向榮,小兒在此季節,亦是生機蓬勃,身體功能活動量增加。每年2月初為「立春」,標示著春季的開始,然剛過嚴冬,有一句俗諺說「春天後母面,欲變一時間」,就是形容春天乍暖還寒、變化多端的氣候,像後母的心一樣令人難以捉摸預測。每逢梅雨季往往會讓人覺得四肢沉重、浮腫而精神不振,這時節小兒容易患呼吸道傳染病,如感冒、咳嗽、肺炎、水痘、腮腺炎等。此時可以配製一些平補脾肺的中藥,如荷葉、薄荷、佛手、藿香、紫蘇等,能預防感冒、祛濕醒腦、調整消化道機能等。食療方面,春季對應的臟腑屬「肝」、味「酸」、色「青」,所以可以適量補充這類型的食物,但要注意不要補多了,反而會讓肝氣太旺,影響其他臟腑。青綠色的蔬果如菠菜、芹菜、花椰菜、黃瓜、奇異果、檸檬等;肝經也與眼睛有關,可以多放鬆以舒緩眼睛乾癢。春季保養.茶飲處方材料:荷葉2錢、薄荷1錢、佛手1錢、藿香2錢、紫蘇2錢。做法:1.將藥材洗淨,放入600∼800毫升(約3∼4碗)滾水中煎煮3分鐘,取藥汁當茶飲。2.或將藥材洗淨後,裝進過濾袋,置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600∼800毫升,燜泡數分鐘後即可飲用;可反覆用熱水沖泡至味淡。夏季暑熱,須清熱降火《理虛元鑒》中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夏季炎炎酷暑,以前好像吹電風扇就稍能緩解,現代氣候變遷,冷氣已是家家必備,不少孩子因夜眠吹冷氣,反而晨起時過敏更嚴重。建議自動設定冷氣,在預計起床前一小時關閉,才不會因室內外溫差過大,而加重症狀。夏天炎熱,戶外活動多,也是容易中暑的季節。有的孩子不習慣喝水,若一時出汗過多(或不出汗),導致頭暈眼花、忽然昏倒,在中醫稱為「耗損心氣」,不可不慎。相反的,人們常貪涼而傷身,如嗜吃水梨、西瓜、綠豆湯、青草茶等具清熱降火功效的食物或茶飲。生冷瓜果、冰涼飲品皆宜小嘗去暑,但不可多吃,以免寒涼傷氣陰,加重過敏等不適。請以桑葉、菊花、薄荷、麥門冬、葛根等中藥,幫助生津止咳,預防中暑,為夏季適合飲用的清爽涼茶。食療方面,夏季對應的臟腑屬「心」、味「苦」、色「赤」,所以可以適量補充這類型的食物。小朋友通常怕苦,則可選擇如冬瓜、蓮子、愛玉、仙草、薏仁等清暑利濕的食材。除了瓜類,夏天也是水果的旺季,建議多吃些富含維生素C 的水果如鳳梨、葡萄、芭樂等,對於皮膚的保養有不錯的效果。夏季保養.茶飲處方材料:桑葉1錢、菊花2錢、薄荷1錢、麥門冬2錢、葛根2錢。做法:1.將藥材洗淨,放入600∼800毫升(約3∼4碗)滾水中煎煮3分鐘,取藥汁當茶飲。2.或將藥材洗淨後,裝進過濾袋,置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600-800毫升,燜泡數分鐘後即可飲用;可反覆用熱水沖泡至味淡。秋季濕度高,宜重潤肺止咳入秋後暑氣逐漸趨緩,颱風及午後雷陣雨減少,熱對流不像夏天般頻繁,也讓空氣中濕度明顯降低。然而乾熱的天氣一樣令人難受,秋季在五行中對應金,「金」代表鐵器、兵刃刀劍的收斂肅殺之氣,像老虎一樣凶猛,故又有秋老虎之稱。秋季對應的臟腑屬「肺」、味「辛」、色「白」,氣管不好的人,此時容易咽乾不適,宜多攝取含水分、平潤的食物,如梨、百合、玉竹、荸薺,或是帶有膠質、質地黏稠的食物,如銀耳、海帶、山藥、蓮藕、秋葵、海參、海蜇皮等。喜歡園藝的朋友都知道,果樹施基肥最佳的時間是秋季(9月中下旬∼10月上旬),若錯過了就建議在第二年的春天,泥土解凍後及時施肥。其實,中醫轉骨的道理,和果樹施肥的概念相當接近。秋收以冬藏,藏陽好過冬,以待來年陽氣能升發的更漂亮。春天轉骨則是順著陽氣升發的「勢」,多給些肥料推一把,夏天枝葉就愈見茂密了。秋季適合使用的中藥材可選用如沙參、紫蘇葉、蘆根、枇杷葉、杏仁、桑葉等,幫助化痰、潤肺止咳,也可以健胃整腸、預防季節性感冒。秋季保養.茶飲處方材料:沙參2錢、紫蘇葉1錢、蘆根2錢、枇杷葉1錢、杏仁2錢、桑葉1錢。做法:將藥材洗淨,放入800毫升(約4碗)水中煮滾後,用小火再煎煮約15-20分鐘,取藥汁當茶飲。冬季陽氣收藏,可適時溫補秋風瑟瑟後迎來寒冷的冬天,台灣東北部尤其能感受這樣的變化。冬季人體的陽氣收藏,適量吃些溫補的藥膳,可以提振元氣、促進循環、溫暖增熱,所以「防寒養腎」是冬季的養生原則。但要注意如果本身屬於燥熱體質,就要選用平補的食材,或是在溫補食材中,加入一些性味偏涼的佐味,如白蘿蔔、大白菜、空心菜、蘆筍、絲瓜、苦瓜等。藥材方面可以選用如參鬚、何首烏、乾薑、桂圓等,能補氣提神、溫胃散寒、益心脾補心血。食材部分可以選色「黑」的,如黑芝麻、黑豆、黑棗、黑木耳、烏骨雞、海參等,有助入「腎」經滋養身體,提高免疫力。冬季保養.茶飲處方 材料:參鬚1錢、何首烏1錢、乾薑1錢、桂圓2錢。做法:將藥材洗淨,放入600毫升(約3碗)水中煮滾後,用小火再煎煮約15-20分鐘,取藥汁當茶飲。由於一般人對於中藥的藥性並不熟悉,因此可以請中醫師針對個人體質加以調配。另外要提醒的是,若遇感冒發燒,或有特殊情況時,暫時不要食用藥膳和茶飲!佐味的部分可加入適量的蜂蜜(一歲以上)、冰糖或麥芽糖來提味。書籍介紹書名:名中醫的兒科診療法:經絡推拿與食養調理作者:孫茂峰, 王宏銘, 張絜閔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1/09/24作者簡介孫茂峰 中醫師國內知名的針灸權威名家,針灸醫術精湛,專治小兒腦性麻痺、肌肉關節疼痛及腦中風後遺症,更醫治了無數的癌症病患,以一手迅速而精準的「頭皮針」,成為許許多多中風、腦麻症患者的最後希望,在中醫中藥針灸診治疑難雜病,享譽國內外,不僅讓西醫領域的名醫佩服,連台灣各邦交國大使、總理等,也都曾慕名前來求診。西元2001年榮獲聯合國世界和平基金會頒贈的世界名醫獎。現職/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 教授/顧問醫師經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 院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副院長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第八屆理事長王宏銘 中醫師現職/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針灸科主治醫師學經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 博士班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張絜閔 中西醫師現職/馬偕紀念醫院中醫兒科主治醫師學經歷/台北醫學大學 生藥學研究所台灣中醫兒童暨青少年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延伸閱讀: 消防員考你:發生火災,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滅火、不是逃生,也不是報案
-
2022-03-04 養生.聰明飲食
「香菜」就是要在春天吃!祛風解毒還健胃,中醫師教這樣吃促進血液循環
春季主養肝,護脾胃也不可忽視中醫養生講究順時而養,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說法。春季屬木與肝相應,如果肝氣升發太過或者肝氣鬱結,會導致肝臟受損。而且肝氣旺盛,肝木剋脾土,對於脾胃,很容易造成損傷,所以,我們必須照顧肝、脾胃,特別是在飲食上應該少酸增甘,多吃一些有利發寒散邪的甘味食物,以及扶助陽氣的食物。比如枸杞粥、山藥紅棗糯米粥、蓮子木耳羹等。而且,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微生物會迅速繁殖,細菌在一定情況下會大量滋生,如果這個時候不注意個人衛生、食用沒有完全煮熟的食物,將很容易導致身體脾胃「承受不住」。首先,要經常洗手,防治細菌進入腸胃。不吃生冷的食物,吃熟食。其次,還要講究食物的衛生,有效阻隔病菌。食物要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汙染。吃剩下的食物應該及時儲存在冰箱內,而且儲存時間不宜過長。食用之前必須要加熱,以熱透為原則。儘量少食用易帶致病菌的食物,比如螺螄、貝殼、螃蟹等水產品,如果想要食用,一定要煮熟蒸透。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鹽醃後直接食用等方法都是不可取的。食用涼拌菜的時候可以多加入一些醋和蒜,以產生殺菌的作用。除了日常注意個人衛生,辨證調理,針對不同體質採取不同類型的飲食方法:肝鬱脾虛型:推薦湯品(個人用量):選用麥芽二十克、茯苓十五克、白朮十五克、新鮮薄荷十五克,豬瘦肉一百五十克。豬瘦肉清洗乾淨,先汆燙去腥,然後將麥芽、茯苓、白朮放入煲內,煲四十五分鐘,再放入新鮮薄荷煲十分鐘,即可食用。此湯品具有疏肝解鬱的作用,還能夠益氣健脾。脾胃虛寒型:推薦湯品:黨參十五克、白朮十五克、生薑三片、胡椒粉三克,豬肚半個,清洗乾淨,然後將所有食材都放入到煲內,煲一小時即可食用。特別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飲用此湯的時候,忌食生冷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春季多吃香菜,激發脾功能春天肝火比較旺盛,再加上春雨綿綿濕氣入侵,所以,多吃一些香菜能夠祛風解毒、芳香健胃,如果把香菜和豆腐搭配一起食用,效果會更好。香菜辛溫含芫荽油,可用作發疹的藥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香菜可消穀,補虛,治五臟。」香菜的莖葉當中含有一種特殊的芳香味,所以才被民間俗稱「香菜」。也有叫作芫荽、鹽荽、胡荽、漫天星等。中醫認為,香菜性溫味辛,具有發表透疹、健胃的功效,可用於麻疹初期不易透發、食滯胃痛等病症。根據現代研究發現,香菜之所以香,主要是因為它含有揮發油和揮發性香味物質。由於香菜辛溫,含有芫荽油,能夠解毒透疹、疏散風寒,促進人體全身血液循環,所以也經常被作為發疹的藥物。比如小孩如果出疹痘,可以用香菜做成香菜酒擦皮膚,或者是水煎香菜趁熱熏鼻,可以加速疹痘發出,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如果已經出疹痘,就應該立即停止使用香菜。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講,「芫」字為「魚毒也」,「荽」字為「香口也」。所以香菜還可以放在魚和肉當中進行調味,還具有去毒的作用。但是,香菜一般是作為調料,不可多食。由於香菜味辛能散,多食或者久食,都會耗氣、損精神,從而引發或加重氣虛。平素自汗、乏力、倦怠、很容易感冒的氣虛的人,更應該少吃一些香菜。產後、病後初癒的患者也經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氣虛,這個時候,也應該避免吃香菜。除此之外,香菜還有溫熱、發瘡的作用,因此,狐臭、口臭、胃潰瘍、腳氣、瘡瘍患者都不宜食用,否則會加重病情。下面為大家推薦一道食譜:香菜豆腐羹材料:香菜兩百克,嫩豆腐一到兩塊,雞蛋一個,太白粉、食鹽、香油適量。做法:1.剁碎豆腐,香菜洗淨切成末,雞蛋打散、薑切成末,太白粉加水調成汁。2.鍋燒開水,放入豆腐、薑末,再放入雞蛋,水燒開之後放入香菜末、食鹽,攪拌煮一會兒再倒入調好的太白粉汁。3.邊煮邊攪拌,直到羹有些稠的時候再淋上少許香油即可。此湯能夠清熱祛濕、發表透疹、健胃。春季養脾,切記少吃酸多吃甜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在春季應該多吃一些辛溫升散的食品,比如小麥、紅棗、豆豉、花生、蔥、香菜等,並儘量少吃生冷黏雜之物,以免傷害到脾胃。調養脾胃要多吃甜食少吃酸食春季肝氣很旺,自然會影響到脾,因此春季很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的症狀,中醫就認為:「當春之時,食應減酸宜甘,以養脾壯陽。」通常而言,為了能夠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扶助陽氣,在飲食上應該遵循這一原則,多吃甜食少吃酸食來調養脾胃。主要是因為吃多了酸味的食物,會讓肝功能偏亢,因此在春季飲食調養最好是選擇甘溫之物,忌酸澀。春季也是多風的季節,蜂蜜則是最為理想的保健品。蜂蜜性平、味甘,有滋養、潤燥、解毒、通便等功效。春季每天早上喝上一杯蜂蜜水,不僅可以潤腸通便,清除體內毒素,還能有效預防感冒。除此之外,還應該多吃一些新鮮蔬菜,比如春筍、菠菜等,這樣可以補充因為冬季新鮮蔬菜較少,維生素攝取不足的缺憾。增強抵抗力要注意攝取充足的維生素。春季氣溫變化比較大,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繁殖快、活力強,有很多病毒性傳染病在這一季節都處於高發期,比如流感、水痘、急性腮腺炎等,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攝取充足的維生素和無機鹽,比如小白菜、油菜、辣椒、菠菜、柑橘、紅棗等食物當中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有抗病毒的功效。另外,春季還需要注意補充熱量,增強身體抵抗力。早春時節,氣候其實依舊寒冷,人體為了禦寒,必須消耗一定的能量以維持基礎體溫。所以,早春期間的營養組成,應該以高熱量食物為主。因此,春季飲食宜遵循高熱量高蛋白原則。在春季日常飲食當中,除了穀類製品,還應該選用黃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是可以及時地有效補充能量。此外,在早春期間,還需要補充一些優質的蛋白質食品,比如雞蛋、魚類、蝦、牛肉、雞肉和豆製品等。這類食物都含有豐富的蛋胺酸,能夠增強人體耐寒力。還有,春季飲食要講究清淡,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益氣養陽要多吃大蒜、蔥和韭菜在春季可以多吃一些益氣養陽的食品,比如胡蘿蔔、薺菜、芹菜、菠菜、香椿、豆腐、蓮藕、荸薺、百合、銀耳、蘑菇、鴨蛋等,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適量進食一些甲魚。另外,綠豆芽、黃豆芽、黑豆芽、蠶豆芽、豌豆芽等豆類食品對於疏通肝氣、健脾和胃也有很大的好處。除此之外,大蒜、蔥和韭菜也都是春季應該多吃的食物。特別是韭菜,又叫起陽草,雖然四季常青,但是在春天食用最好,具有溫中助陽的功效,而且韭菜當中有較多的營養成分和豐富的纖維素,能夠促進腸道蠕動、預防大腸癌的發生,與此同時,還能夠減少膽固醇的吸收,達到預防和治療動脈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作用。大蒜也具有促進新陳代謝、增加食欲、預防動脈粥狀硬化和高血壓的功效,加上其性溫,也是可以補充人體陽氣,而且還有很強的殺菌力,對於細菌引起的感冒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因此春季也應該多吃些。另外,蔥也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多吃不僅能夠補陽散寒,還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癌能力。書籍介紹書名:養好脾胃不生病:從運動、飲食、穴道入手,直接又簡單的健運脾胃養命法作者:王淼出版社:世茂出版日期:2020/09/30作者簡介/王淼中國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臨床專業。曾先後跟原北京中醫醫院兒科主任佘繼林主任醫師,及老中醫王煥祿主任醫師學習,對中醫保健養生有豐富的經驗。著有《防癌怎麼吃,抗癌怎麼養》《很簡單實用的經絡調理方法》《五行無色潤五臟》《中華傳世老偏方治病一本通》《醫生不外傳的養腎秘籍》《祛除濕熱,一身輕鬆》《脊椎好,病就少:正脊知識、自我檢測、改善NG姿勢,終結腰酸背痛自救書》(世茂出版)《養肝就是養壽》等作品。延伸閱讀: 賴以威10年歷經父逝、閃婚、喪子...數學家的愛情小說登HBO:平凡日子才是機率極低的幸福
-
2022-01-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要不是獲得巨大的成功,就是徹底失敗」mRNA技術何以能在新冠危機中異軍突起?
在一月第三個星期的瑞士達弗斯(Davos),街道上的積雪堆得老高,世界經濟論壇(WEF)正在這裡舉行,地區的機場私人飛機的交通如此擁擠,以至於附近的軍事基地為它們開放一條飛機跑道。至少有一百一十九名億萬富豪被列入二○二○年的賓客名單,他們將演講有關改變世界的大構想,並和世界領袖以及較低經濟階級的與會者閒聊,包括十幾歲的氣候活動份子格蕾塔‧童貝里(Greta Thunberg)和大提琴家馬友友。在前一個星期,一些新聞主播稱為「武漢流感」的新病例從四十一例激增到二百八十二例,還有少數確診的感染出現在泰國、日本和南韓。當財經新聞網CNBC的一名記者對英國大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簡稱AZ)的執行長蘇博科(Pascal Soriot)提到這個話題時,他似乎很鎮定。他回答說:「現在看起來疫情似乎控制得很好。」被問到這個冠狀病毒對經濟潛在的衝擊時,另一家全球頂尖疫苗製造商賽諾菲(Sanofi)的執行長韓保羅(PaulHudson)轉變話題,談起他公司的季節性流感疫苗為公司帶來了可靠的獲利。「我們盡力確保能生產足夠數量的疫苗。」他說。備受尊敬的美國公司默克(Merck)告訴CNBC,它將等候世衛組織的指示。大致說來,大藥廠的結論是,追逐新興的傳染病無利可圖。正如默克和賽諾菲從自身在伊波拉和茲卡病毒的第一手經驗學到的,大多數疫情爆發都是很嚇人、佔據報紙頭版的事件,但很快就被人們完全忘記,至少在未受直接影響的人身上是如此。疫苗得花數億美元開發,且通常耗時數年、甚至數十年才能推出市場。很少疫苗的經歷如同默克一九六七年的腮腺炎疫苗一樣,它在四年內開發出來並獲准上市,直到今日還需求殷切。一旦短暫的流行過去,就沒有人可以試驗你開發的疫苗,而且更重要的,也沒有人會購買你的疫苗。來自政府和基金會的外部資金─如果有的話─將很快枯竭,開發計畫將被擱置。高薪聘請的科學家將回到那些賺錢的計畫,恢復被打斷的生計。所以,何必強求?莫德納執行長班塞爾抵達達弗斯前,早已清楚疫苗開發很少有成功的紀錄,他此行只有一個目標:確保為公司發展的冠狀病毒疫苗取得資金。班塞爾戴著工程師常戴的那種金屬框眼鏡,在剪裁合宜的西裝下有著長跑健將的身體。他從三十幾歲就參加達弗斯的年度會議,所以能完全融入這個環境。現在四十幾歲的他本身不是億萬富豪,但身價也相當可觀。如果那一年有一本書與他形影不離,那就是前迪士尼公司執行長羅伯特‧艾格(Robert Iger)寫的《我生命中的一段歷險》(The Ride of a Lifetime)。艾格在書中寫到,打安全牌在企業世界中絕對無法讓人成功:「真正的創新只發生在人有勇氣的時候。」正如葛拉漢決心證明疫苗設計在他的病原體預防模式下可以進展的比以前快,班塞爾看到一個機會可以展現他的公司擁有的一種技術─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能讓這種設計比競爭者更快實現。從一九八○年代以來開發的大多數疫苗依賴一種模糊而耗時的程序,就是在一個裝滿基因工程化細胞湯的大不鏽鋼桶裡培養病毒蛋白。莫德納的方法是只把製造那些蛋白所需的指令遞送給人體細胞。這種疫苗就像冠狀病毒本身,會劫持我們細胞裡已經存在的機制。你可能知道你的基因組─基因的總和─是包含在DNA裡,而DNA的形狀則像雙鏈的螺旋,其結構好像扭轉的繩梯。第二鏈扮演第一鏈的備份硬碟,形成包含你生存所需的所有基因一個重複而持久的存檔。例如,一個基因描述如何製造胰島素,是一種控制血糖的酵素;另一個基因決定你眼睛的色素數量。細胞核裡交纏的二十三對染色體是以DNA組成,但DNA在細胞內其實並沒有做多少事,做事的是DNA過度活躍的搭檔mRNA,mRNA會在恰當的時機讓那些指令化為行動。當一個特定的基因需要被表達─也就是轉變成蛋白─時,DNA的雙鏈會暫時解開交纏,像拉鏈那樣拉開。然後像Scrabble字母般浮在細胞中的核苷酸,會沿著這些暴露的鏈自動安排,形成一個對應於特定基因的mRNA。然後這些短暫存在的單鏈分子衝出細胞核,並與核醣體連結,核醣體就是看起來像層疊煎餅的細胞工廠。在核醣體工廠裡,那些mRNA遞交拼接所需蛋白的指令。莫德納的疫苗破解這個程序,把合成的mRNA直接送到細胞內。核醣體不在乎那些外來的mRNA來自何方。一連幾天─也許長達一星期,直到那些mRNA鏈腐壞─核醣體遵循它們的指令並產出蛋白。那個蛋白扮演一個假分子,讓身體能練習它的免疫反應。這是一個很令人振奮的創意,但它行得通嗎?mRNA從未在世界任何國家獲准用於人體的疫苗或藥物,莫德納的財務前途完全看能否達成這個目標。在二○一八年十二月,該公司在股市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規模創下全球生物科技業的最高紀錄,使公司估值達到七十五億美元。除了傳染病疫苗外,該公司的開發計畫中包括在罕見的基因疾病和癌症採用mRNA原理的治療法。但在莫德納創立至今的十年間,它從未在市場上成功地推出一項產品,在生物科技圈裡,對莫德納的懷疑逐年升高。一位頗具影響力的藥品界部落客曾批評說:「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們PowerPoint投影片的說服力。」這些話班塞爾全都聽在耳裡。批評者把他描繪成一個殘暴、不輕易饒恕、只關心股價的老闆─但這與最了解他的人對他的看法並不相符。他的惡意批評者忽略的是那些偉大的構想─那種可以改變世界、拯救世界的構想─需要花大錢,當然更不用說需要一個有足夠技術和足夠動機去籌措它們的人。班塞爾總是說,莫德納要不是獲得巨大的成功,就是徹底失敗。沒有其他可能。班塞爾入住他在達弗斯擁擠的歐式旅館房間後,立即發出一封電子郵件給一個可以幫助他達成任務的人:一位名叫理查‧哈契特(Richard Hatchett)的美國醫生,他也在達弗斯。哈契特主持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Coalition for Epidemic Preparedness Innovations,CEPI),是一個總部設在挪威、由蓋茲與梅琳達基金會(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在伊波拉和茲卡疫苗上市失敗後創立的組織。還有其他全球組織提供救命的疫苗給需要的國家,但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專注在為下一個流行病─X疾病─做準備。哈契特一直在密切觀察冠狀病毒的疫情,而他的幕僚之一已經與葛拉漢討論過。「過去二十年來我學到的每一件事都讓我感到很焦慮。」哈契特說。他看到班塞爾寄來的電子郵件後,回信答應立即會面。哈契特有著雪白的頭髮和沒有血色的削瘦臉孔。他從機率的觀點來看待病毒世界。在與班塞爾會面時,哈契特表達他對武漢疫情爆發的擔憂。還沒有人能確定這種未命名的新型冠狀病毒有多大的傳染力,不過哈契特從流感的數學模型中知道,一旦新病毒株感染了三十到五十個人,一場大流行將無可避免,除非採取特殊的應變措施。如果這種新型冠狀病毒也適用此一模型,那麼世界已經遲了一步。班塞爾向哈契特報告莫德納準備生產第一批臨床疫苗的最新狀況。他最近做了一次粗略的計算,並得到自己也很驚訝的結果。他發現莫德納可以使用該公司用於個人化癌症治療的小規模設備,生產第一批用於人體安全試驗的疫苗。這可以讓成本從原本三百萬到五百萬美元降至一百萬美元以下,確實很划算。即使在會面前,哈契特和他的團隊就希望能參與這項試驗,並已迅速組織一個小組座談會以吸引注意。一月二十三日星期四下午,哈契特在外觀極其摩登的達弗斯會議中心宣布,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將提供莫德納一百萬美元,以生產首批用於國家衛生研究院第一期試驗的疫苗。輪到班塞爾說話時,他帶著法國腔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解釋該公司採用的技術。他說那就像一套軟體,只需要為最新的病毒疫情做更新。有人問他,他認為需要多長的時間推出疫苗。「我還沒有時間表,」班塞爾說:「以前沒有人這麼做過。」當班塞爾和哈契特陸續走出會議室時,他們用手機檢視來自中國的最新消息。武漢的高鐵火車站擠滿了旅客,他們穿著羽絨外套,戴著口罩,爭搶著想搭上最後一班離開這個城市的火車。機場已經關閉,當局已開始封鎖主要道路。電影院已關門、網路咖啡廳已斷線,雜貨店的貨架空蕩蕩。湖北省各地現在有超過五千萬居民的行動受到限制,中國最大的節日假期農曆春節,已被正式取消。在記者會兩天後,班塞爾發出一封緊急訊息給葛拉漢、佛奇和疫苗研究中心主任馬斯科拉。「我已縮短我在歐洲的行程,明天將飛回美國。」他寫道。他將直接到華盛頓特區為臨床試驗擬訂策略,並已開始尋求額外的政府資金。「我們現在需要投資,以便擴大mRNA製程的規模。」他寫道:「所以有許多要談的事,但我們會搞定。」國家衛生研究院領導的團隊仍在努力為前臨床試驗培養修改過的刺突蛋白,包括確保它已相當穩定;另一方面,莫德納的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正在趕超製造mRNA疫苗本身的進度。每一批疫苗都必須檢驗以確保RNA與初始的基因序列相同,最終的疫苗也必須妥善地消毒和確保安全性。莫德納推出臨床級候選疫苗最快的時間紀錄是十個月,那是一款茲卡疫苗。在冠狀病毒計畫的頭幾天,該公司資深董事漢米頓‧班尼特(Hamilton Bennett)問一位團隊成員,計畫的時程表會是如何。他得到的回答是:一百二十天。「那太瘋狂了。」他說:「你確定嗎?」不確定,實際上他們只是希望儘快製造出疫苗。團隊成員決定他們將夜以繼日地工作,並且每星期工作七天。「病毒不休假的。」一名工程師告訴班尼特:「所以我們也不能休假。」不久後,工程師把他們的時間表縮減一半到六十天。如果動物試驗進行順利,到了三月就會有一種可用來進行第一期試驗的疫苗。班塞爾並非唯一跟病毒賽跑的人,如果他在自己的記者會後打開電視,他將看到格瑞格里‧葛倫(Gregory Glenn)的臉。葛倫是另一家生物科技公司Novavax的科學長,他正接受彭博新聞和CNBC的訪問。葛倫坐在他位於馬里蘭州蓋瑟斯堡(Gaithersburg)的公司總部一張桌子後,穿著西裝外套和未扣第一顆鈕扣的牛津襯衫。「我必須承認這是很令人興奮的時刻,」葛倫說:「這將是個測試案例。」他說,Novavax已加入冠狀病毒疫苗競賽。如果莫德納是疫苗世界的蘋果公司,一家人人稱羨、既酷炫又資本滿溢的公司;那麼Novavax就是諾基亞(Nokia),一家仍然在賣東西、但你不確定有誰在買的舊公司。該公司註冊商標的封裝(encapsulation)技術Novasomes,是以延時釋放機制開發的顯微脂肪泡泡,用在雞隻的疫苗,但它們證明用在一種護膚產品「Nova肌膚保養系列」(Nova Skin Care)更有價值。而拜它們綿密的口感所賜,Novasomes最終被用在低脂肪的女童軍餅乾上,和理察‧西蒙斯(Richard Simmons)的西蒙斯九七%無脂肪餅乾。三十年後,Novavax已放棄Novasomes產品,但仍嘗試─但未成功─在市場上推出一種人類疫苗。該公司專注於蛋白質次單元疫苗(protein-subunit vaccines)。和莫德納的mRNA疫苗─傳遞如何製造刺突蛋白的指令給身體細胞─不同,Novavax的疫苗傳遞刺突蛋白本身。蛋白質次單元疫苗發明於一九八○年代的基因工程革命期,而雖然它們的製造需要的時間比mRNA疫苗來得長,但這種技術有很可靠的紀錄。你可以在各種有機體裡培養病毒蛋白,從大腸桿菌細菌到菸草株都可以。回顧一九八○年代,在出任Novavax疫苗發展部主管之前很久,高爾‧史密斯(Gale Smith)就已發明一種用於最快、最奇怪的平台技術:毛毛蟲卵巢細胞。不管什麼時候有任何傳染病疫情爆發,包括從豬流感到伊波拉等,Novavax就會在這些細胞中製造一種候選疫苗,並發布連串的新聞稿來拉抬一下它的股價。但每一次公司都讓投資人失望,也讓自己失望。這一次,葛倫和史密斯希望結果會有所不同。※ 本文摘自《疫苗戰爭:全球危機下Covid-19疫苗研發揭密,一場由科學家、企業、政府官員交織而成的權力遊戲與英雄史詩》。《疫苗戰爭:全球危機下Covid-19疫苗研發揭密,一場由科學家、企業、政府官員交織而成的權力遊戲與英雄史詩》作者:布蘭登・波瑞爾 譯者:吳國卿, 王惟芬, 高霈芬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02
-
2021-12-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青少年第二劑BNT預備開打 亞東醫師整理各類疫苗懶人包
教育部近日開始徵詢國內中小學青少年,接種第二劑BNT疫苗之意願,又再掀起疫苗討論,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青少年醫學暨保健學會理事長陳志道表示,家長目前專注於COVID-19疫情,很可能忽略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與流感等疫苗,但其實這些苗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也同等重要。陳志道綜合整理青少年各時期及類型之建議接種疫苗,其中青少年幼兒期包含「水痘疫苗(Varicella)」,建議自費接種1劑,13歲以上者則應注射2劑;「B型肝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Mumps-Rubella, MMR)」,以及「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的混合疫苗(Tetanus-diphtheria, Td)」等,接種後需注意抗體力價可能隨時間消失,可經醫師評估是否再追加。青少年建議接種之疫苗則包括,「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建議9至26歲女性及高風險男性接種,因為正值性生活活躍的青少年期,當開始有性行為後,感染HPV的機會將大幅增加;「流感疫苗」,該病毒極易產生變異,每年流行的病毒株幾乎稍有不同,建議各青少年每年接種一劑,提升群體免疫力。另外,高風險族群則建議接種「A型肝炎疫苗」,防止遭病毒汙染餐飲導致急性肝臟發炎,尤其建議前往A型肝炎盛行區的旅遊者施打2劑,2劑間隔6到12個月,保護力可達20年以上;高風險旅遊或留學青少年建議接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以避免在當地遭感染;若有先天性心臟病、氣喘、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者,則可考慮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以避免肺炎、嚴重菌血症及腦膜炎等。陳志道提醒,青少年及父母可先依據個人疾病史、疫苗史及危險因素,檢視可能需要的疫苗選項,至醫療院所作全面性疫苗評估,在身體條件允許下接種疫苗,保護自己更保護家人。
-
2021-11-16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成人打了新冠疫苗就百毒不侵? 醫師提高風險疾病指南
本土疫情爆發後,疫苗成為討論焦點,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古君揚表示,許多成年人會認為自身抵抗力好,就沒再接種其他疾病的疫苗,但其實人在每一時期都有不同感染風險,建議成年人、高風險族群及有出國需求的民眾都應該適當接種相關疫苗,以提升自身保護力,同時也保護家人安全。新冠疫苗逐漸在國內普及,不過其它疾病的疫苗卻常常受到忽略,尤其是成年人都認為自己保護力充足,即便無意間感染也不會太嚴重,仍可在身體康健的狀況下良好復原。古君揚提醒,人從出生到年老都會面臨不同的感染風險,沒有哪一類年齡族群可以置身事外,為預防傳染病之傳播及併發症,疫苗接種不可或缺,建議成年人仍應該在合適的時間點施打相關疫苗,補足身體免疫力。亞東醫院指出,許多易遭忽視卻建議成年人要接種的疫苗,如水痘疫苗(Varicella)、帶狀皰疹疫苗(Herpes zoster vaccine)、B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Mumps-Rubella, MMR)、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的混合疫苗(Tetanus-diphtheria, Td)、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以及流感疫苗(Influenza vaccine)等。亞東醫院還建議,高風險族群可接種A型肝炎疫苗,以避免急性肝臟發炎,接種共2劑,2劑間隔6到12個月,保護力可達20年以上;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則可避免肺炎、嚴重菌血症及腦膜炎等,尤其65歲以上老年人更該接種。另外,民眾若有出國旅遊需求,也可接種黃熱病疫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及日本腦炎疫苗等,尤其是預計前往高風險國家時更該注意。古君揚建議,成年人可依據個人疾病史、疫苗史以及危險因素,先檢視可能需要的疫苗選項,至醫療院所作全面性疫苗評估。他呼籲,成年人雖然抵抗力好,但仍需要思及同住家人的安危,孕婦更需要考量到胎兒的健康,接種疫苗是為了提升自己與身邊家人的保護力。
-
2021-10-16 該看哪科.感染科
青少年要打哪些疫苗? 亞東醫師:不只BNT,年輕人也需要HPV、流感疫苗
BNT疫苗陸續抵台,學校的施打作業也積極進行,但除了新冠疫苗外,家長們知道,青少年還要接種哪些疫苗嗎?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志道提醒,爸爸、媽媽們除了專注在新冠疫情之外,也可能忽略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與流感等疫苗,而這些疫苗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也同樣重要。青少年要打哪些疫苗呢?一、青少年於幼兒期應接種以下疫苗:1.水痘疫苗未曾接種疫苗且未得過水痘者,建議自費接種1劑,13歲以上者則應注射2劑,2劑至少間隔4~8周。2.B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與肝硬化及肝癌有密切關係,該病毒經體液或血液,例如親密接觸、輸血、注射等途徑傳染,許多人容易在青少年期,因為沒有足夠的保護措施,導致感染。如果已經接種,隨著時間抗體力價可能消失,建議檢測B型肝炎抗體,再進一步諮問醫師是否建議補打1劑B型肝炎疫苗。 3.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均飛沫傳染。施打該疫苗可預防併發中耳炎、肺炎或腦炎;或睪丸炎、卵巢炎,影響生育能力;若懷孕婦女早期感染德國麻疹,會導致流產、死胎或畸型。隨著時間抗體力價也可能消失,建議青少年可檢測MMR抗體。 4.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的混合疫苗建議在11~12歲間若未曾施打Td者,可以直接追加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非細胞型百日咳混合疫苗,其後每10年則建議再追加1劑Td。二、建議青少年接種的疫苗:1.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人類乳突病毒是重要的性接觸傳染病原,與生殖道疣及女性子宮頸癌有關,建議9~26歲女性及高風險男性接種,正值性生活活躍的青少年期,當開始有性行為後,感染HPV的機會將大幅增加。施打疫苗的最佳時期為沒有過性行為或未受到HPV感染者,但若已有性行為,也呼籲青少年施打,保護自己及伴侶健康。2.流感疫苗流感病毒極易產生變異,每年流行的病毒株幾乎稍有不同。社交活躍期的青少年容易互相傳播,建議青少年(及6個月以上兒童)每年接種1劑流感疫苗,提升群體免疫力,以免受流感疫情威脅。三、針對高風險族群的建議疫苗:1.肺炎鏈球菌疫苗其病菌經飛沫傳染,可侵入呼吸道或血液中引發肺炎、菌血症、腦膜炎等嚴重病症,建議高危險族群之青少年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2.A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經糞口傳染,好發衛生條件不佳的地區,食用遭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感染,導致急性肝臟發炎。若前往A型肝炎盛行區的旅遊者建議施打,共2劑,2劑間隔6~12個月,保護力可達20年以上。 3.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腦膜炎雙球菌全球都有感染個案,主要流行地區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橫跨非洲中部的「非洲流腦帶」地區,容易在人口聚集場所或活動造成疾病傳播,建議高風險旅遊或留學青少年施打。
-
2021-09-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何新冠疫苗沒辦法接種後終身免疫?這個數值是關鍵
麻疹疫苗接種後一勞永逸,水痘疫苗的免疫保護期限可達十到20年,破傷風疫苗的保護力可持續十年以上。然而,為何美國官員正在評估,是否授權讓已接種新冠疫苗的成人,最快在六個月後就接種加強劑?接種疫苗的目的,是藥藉由自然感染產生對疾病的保護力,且沒有出現重症或死亡的風險。研究免疫反應的埃默里大學生物學教授亞尼塔表示:「好的疫苗有上述效果,讓人們即使接觸病毒也不會受到感染,但並非所有疫苗都那麼完美。」疫苗的防護作用分成三個等級,包括完全免於感染和傳播、免於重症和傳播、僅免於出現重症。疫苗的有效性,則取決於誘發的免疫反應強度、所產生抗體的衰減速度、益菌或病毒是否容易產生突變和感染區域。疫苗的免疫閥值(threshold)是指足以防止生病的免疫力水準,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斯里福卡教授表示:「基本上,免疫閥值是指抗體或中和抗體的每毫升血液中的濃度。」例如,破傷風疫苗的免疫閥值是每毫升0.01個國際單位(IU/mL),麻疹則為0.02個國際單位;麻疹抗體的衰減速度緩慢,破傷風抗體的衰減速度較快,但破傷風疫苗讓人體產生比免疫所需還多的抗體,抵銷衰減狀況。斯里福卡教授指出,追蹤抗體衰減狀況需要時間,如果掌握了免疫閥值,就能計算保護期限,「但我們還不了解新冠疫苗的免疫閥值」。可複製型疫苗的有效性最強,例如麻疹疫苗和水痘疫苗基本上可產生終生免疫力;非複製型病毒載體疫苗和蛋白疫苗(如破傷風疫苗)的保護力持續期限較短,但能透過施打佐劑增強有效性。嬌生、阿斯特捷利康的新冠疫苗均使用非複製型病毒載體疫苗,不含佐劑成分,輝瑞和莫德納的mRNA疫苗則不包含任何病毒。麻疹、腮腺炎、德國痲疹和水痘的病毒幾乎不會發生變異,但目前至少已發現八變種新冠病毒。 產生突變的病毒和細菌,較難控制。斯里福卡教授說:「流感病毒也會突變,我們每年都會製造一款新疫苗,盡可能應對新的流感病毒株。」未來,新冠疫苗也將獲得升級,以對抗變種病毒;與此同時,為了防範難纏的病毒,或許有必要施打加強劑。
-
2021-05-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安全?效果最差?專家詳解新冠疫苗十大迷思
國際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預防接種疫苗被視為可能力挽狂瀾的解方。台灣在3月22 日起開放公費疫苗施打,但打氣疲弱,與疫苗相關的負面訊息、擔憂罕見血栓副作用等,一直未曾停歇。截至5月9日,台灣手上逾30萬劑AZ疫苗,用掉9.2萬劑,還有20萬劑得跟即將到期的有效期限賽跑。「AZ太便宜、效果不好?」「很多國家都不打AZ,一定是不安全?」「打AZ會血栓?」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看到民眾一連串的疑惑,日前舉行記者會,詳解新冠疫苗10大迷思。迷思1: 台灣疫情控制得很好,不需要施打新冠疫苗?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臺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全球疫情依舊嚴峻,台灣防疫做得很好,但仍受經濟衝擊;未來各國都完成疫苗接種、優先開放國門,台灣不可能繼續鎖國防疫。另外,很多人以為其他人打了疫苗就有「群體免疫力」,自己就能不打了,實際上,要達到群體免疫,必須有7成以上的人接種疫苗,才有機會讓病毒漸漸消失;且群體免疫只能維持短時間,以麻疹疫苗為例,在台灣接種率達95%,但只要世界有麻疹疫情,台灣也一定會有個案。新冠病毒很可能成為長期流行病毒,一旦感染就有1至2成重症、2至4%死亡率,不打疫苗是冒風險。迷思2:打了新冠疫苗就代表不會有機會感染新冠病毒了?李秉穎:目前歐美核准的疫苗都能將近100%預防重症住院,但研究發現,疫苗無法避免無症狀感染者將病毒傳給他人。也因此,即使接種疫苗,仍應勤洗手、佩帶口罩、不碰眼鼻口,以降低感染風險。迷思3: 新冠疫苗為什麼要打兩劑?李秉穎:歐美目前核准的疫苗大多需要接種兩劑,因新冠病毒是新的病毒,接種第一劑疫苗事先幫免疫系統「上課」,讓免疫系統學會辨識病毒、學習對付的技能;打第二劑就像是「複習」,讓免疫反應蓋起高樓,依照時程打完2劑才有完整保護力。迷思4:病毒會變異,打了疫苗也會失效?李秉穎:新型冠狀病毒是RNA病毒,容易變異。歐美核准的疫苗對於某些變異病毒株仍具有一定保護力,但對某些變異病毒株,如南非株的保護效果確實變稍差。至於以後需不需要使用新的新冠疫苗來對付病毒變異,仍須更多研究結果。根據台灣研發腸病毒71型疫苗的經驗,腸病毒也常變異,但一支疫苗也可對抗。迷思5:AZ疫苗價格最親民,所以效果最差?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英國牛津大學與阿斯特捷利康藥廠(AZ)合作研發的新冠疫苗價格親民,是因為AZ承諾在新冠疫情期間,以非營利方式提供腺病毒載體疫苗。依美國第三期臨床試驗數據,歐美目前核准的腺病毒載體疫苗與mRNA疫苗在預防重症住院的效果同樣接近100%,歐美真實世界數據研究也顯示,這兩種疫苗都能有效預防接種者出現有症狀的感染及降低傳播的可能性。若以流感疫苗的保護力約4到6成來看,目前新冠疫苗,不管是腺病毒載體或mRNA疫苗,保護力早已超過標準。迷思6:多國限打AZ新冠肺炎疫苗?AZ疫苗真的不安全嗎?黃玉成:限打的情形發生於歐盟部分國家,歐盟藥管局評估,雖疫苗可能導致罕見的血栓副作用,但仍評估AZ疫苗接種益處大於風險,仍建議接種。歐盟各國依據國情與疫情不同,調整AZ疫苗的施打政策。迷思7:新冠疫苗有可能造成血栓的不良事件,要不要打?黃玉成:世界衛生組織(WHO)分析歐洲藥品管理局(EMA)、英國藥品暨醫療產品監管署(MHRA)以及其他國家的最新數據,疫苗與血栓相關性似乎合理但尚未確認,發生率約百萬分之四,但接種疫苗是利大於弊,仍建議民眾繼續施打。研究也顯示,新冠病毒造成罕見腦靜脈血栓CVST的機率比施打新冠疫苗高,意即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的嚴重危害更值得擔心。歐盟藥管局近日雖將血栓列為極罕見副作用,但仍強調疫苗對於新冠病毒感染的預防效益,遠大於可能帶來的風險,建議繼續接種。台灣基於歐盟資訊建議:民眾接種前與醫師討論評估相關風險,同時現階段正在使用避孕藥、賀爾蒙治療的族群接種前後應停藥至少28天。迷思8:新冠疫苗研發與測試太倉促,所以並不安全?呂俊毅:疫苗或新藥研發過去費時10多年為常態,主要是依研發流程進行動物實驗、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臨床,每一期都要花費兩三年時間。研發時間「最短」的腮腺炎疫苗,也花了4年多。新冠疫苗研發僅有一年不到,並不是把上述的研究流程跳掉,而是法規上的彈性解釋,把每個流程的時間壓縮並重疊,如動物實驗做到一半之後,若無問題就進行第一期臨床;第一期臨床做得差不多了就做第二階段等,沒有省掉任何一個步驟,也沒有放棄該有的科學要求。所有新冠疫苗的研發與測試都有經過嚴謹的審查及檢驗程序,目前採購的疫苗都經衛生主管機關食品藥品管理署及醫藥品查驗中心審查,確認品質、安全及療效,才能核發緊急使用授權、專案輸入許可。開放施打後,也持續追蹤接種者的身體狀況,以監測疫苗的安全性。有些人也會在意,為什麼AZ疫苗是韓國廠產的,甚至質疑韓國廠品質不佳?這是因為AZ先前並沒有做疫苗,而是委託全球各地的疫苗公司協助生產,在亞太生產國為韓國、印度、澳洲、泰國等,所委託的疫苗工廠都經過認證許可,韓國廠也屬世衛COVAX供應鏈一環,很多國家都有使用,都符合國際法規認證。迷思9:新冠疫苗的副作用很嚴重?呂俊毅:接種疫苗出現副作用是正常的,這也是疫苗發揮功用的訊號。常見副作用包含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酸痛、發燒、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因此,打完疫苗產生輕微的副作用不必緊張,需要時找醫生諮詢或用藥即可緩解不舒服。常見於媒體報導的「不良事件」並不等於「副作用」。不良事件指的是注射疫苗後,發生任何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這些事件只要在接種後發生都會需要通報,但並不一定存在因果關係。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的新冠疫苗統計資料,自3月22日疫苗開打至5月10日,疫苗接種約9.2萬劑,疫苗接種不良事件通報438件,其中非嚴重不良事件有410件、疑似嚴重過敏3件、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25件。迷思10:新冠疫苗會讓人感染新冠病毒?呂俊毅:目前歐美核准使用的疫苗成分,並未包含具活性的新冠病毒,這代表新冠肺炎疫苗並不會讓人感染新冠病毒。不過,疫苗接種需要2週才會產生免疫力,目前疫苗大多需要接種兩劑才算完整接種,因此過程中也有可能因暴露病毒而受到感染,建議接種疫苗後仍要做好防疫措施以免感染。用疫苗預先建構台灣的免疫防火牆李秉穎說,國際及早完成疫苗覆蓋,有可能讓新冠病毒「傳不下去」,進而讓病毒消聲匿跡。儘管現在有變種病毒威脅,但以目前資料分析,疫苗對變種病毒仍有一定保護力。除非是「來自星星的你」(意即外星人),否則每個人都應該接種疫苗,降低染疫風險。呂俊毅說,台灣目前確實染疫風險很低,有些人會認為是不是台灣就先不要打疫苗?但此說法要成立有一個前提,就是感染率必須一直維持這麼低。假設有人可以保證,台灣感染率可以一直維持,那就可以不用打AZ,可以繼續等,等有沒有更安全的疫苗,「可是,誰能保證?」呂俊毅說,打新冠疫苗需要時間才能產生免疫力,若等到疫情爆發、因為風險增加才要打, 可能來不及。應該在疫情還沒來之前做好準備,透過施打疫苗建構免疫力。(本文轉載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對AZ疫苗又期待又怕? 專家詳解新冠疫苗十大迷思,原文網址: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5427)
-
2021-04-26 新聞.元氣新聞
疫苗迷思 錯誤訊息妨礙接種
世界衛生組織在「世界免疫周」特別呼籲,圍繞疫苗接種所傳播的錯誤訊息,將會加重疫苗緩打的威脅。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委員暨台大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指出,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率的健康促進方法,似是而非的訊息造成民眾擔憂,其實嚴重不良反應極為少見,也可循受害救濟機制補助。疫苗迷思中,最有名的一樁歷史公案,莫過於打疫苗會得自閉症。一九九八年,英國腸胃醫師魏克菲爾德(AndrewWakefield)在極富盛名的醫學期刊「刺胳針」上發表,接種腮腺炎、麻疹及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可能誘發一種稱為退化的自閉症病症。事後證實是鬧劇一場,呂俊毅指出,該論文不僅被刺胳針回收,該名醫師也被撤銷執照,但影響甚鉅,引發超過十年的反疫苗潮,雖然至今再沒有第二篇的研究顯示疫苗會導致自閉症,流行病學的背景值也沒有發現自閉症因接種疫苗上升,但已有理說不清,成為疫苗的最大迷思。國內小兒科資深權威李慶雲曾說,「沒有得過麻疹之前,小孩還不算你的。」顯示疫苗對保護孩子的重要。國內嬰幼兒接種疫苗的輝煌成績,也讓人誤以為接種疫苗是嬰幼兒專利,呂俊毅說,疫苗對嬰幼兒健康有極大貢獻,但疫苗保護力並非終身,青壯年人需補打疫苗,而新型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更是成年人應接種的疫苗。呂俊毅指出,疫苗將致病菌的成分打到身體裡,產生免疫反應,因此輕微發燒、頭痛、倦怠、紅腫、硬塊都是正常反應。因此,產生「副作用」是必然的,但副作用不等於不良事件。此外,國內接種流感疫苗時,也曾出現手抖、無力的民眾,但接著就慢慢自行恢復,判斷屬於心因性反應。對於真正疫苗造成的不良事件,可透過常規接種疫苗預防接種受害救濟機制,視傷害程度、持續性及是否可恢復,經專家審議評估後給予補助。
-
2021-03-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中國疫苗列半年不能懷孕 專家:頂多一個月
為遏止新冠肺炎疫情,國際間已經陸續開始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但傳出中國大陸政府發出「接種新冠疫苗後注意事項」,包括「接種後半年內不能要孩子」。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對此表示,從來沒有聽過打疫苗不能懷孕的事情,即便是活性減毒疫苗,也「頂多一個月內不要懷孕」,六個月太久了。李秉穎表示,疫苗分為滅活疫苗和活性減毒疫苗。非活性通常對孕婦懷孕都沒有問題,像是流感疫苗懷孕時也都可以接種。活性減毒疫苗則因為是活的病毒有一些顧慮,因此除非利大於弊,因此不建議在懷孕時接種,或必須和醫師討論後再接種。而AZ疫苗為腺病毒疫苗,為活性減毒疫苗一種,但像歐洲因為疫情嚴重,利大於弊,因此會讓孕婦施打AZ疫苗,台灣則是非疫區,因此孕婦暫緩施打。而中國大陸大多是滅活疫苗,少數才是腺病毒疫苗。另外,如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也是活性減毒疫苗,但活性疫苗在施打兩三週後就對人體沒有影響,因此頂多一個月內不建議懷孕,不會要求半年這麼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對「禁止懷孕說」則表示,「可能有些誤傳」。他說,應該是新冠肺炎疫苗比較新,所以臨床試驗對象尚未包括孕婦,因此通常新藥品或新疫苗會希望近三個月內有懷孕打算者,能暫緩接種疫苗;或是準備懷孕的婦女接種了,也要推遲懷孕的時間在接種三個月後。而每個國家規定不太一樣,台灣目前並未將孕婦列為優先接種對象,但這些人若屬於第一線醫護人員,則可和醫師討論是否有接種需要。不過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孕婦也可以申請先調到其他單位服務,便可推遲接種時間。
-
2021-03-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為何德法也停打AZ疫苗?豬流感疫苗陰影 怕公眾失信心
由英國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與牛津大學合作研發的AZ疫苗傳出接種後疑似出現血栓症狀,除愛爾蘭、丹麥、挪威、冰島及荷蘭外,如今德國與法國等歐洲國家「出於謹慎」也暫停接種。在歐洲多國政府採取行動同時,世界衛生組織(WHO)和歐盟藥物管理局(EMA)強調尚無證據表明血栓是由疫苗引起,專家表示「在所有接種疫苗者中,發生血栓事件的數量不高於未接種者」,並呼籲各國不要暫停接種。英國衛報報導,歐洲各國政府似乎不為所動,除血栓風險之外,還有其他因素導致接種困難。其一是在涉及成千上萬人的基礎上,沒有人能排除罕見副作用。2009年爆發的豬流感就曾出現類似問題,當時接種後才發現每55000劑名為「Pandemrix」的疫苗中,就有一劑會讓兒童出現障礙性睡眠發作。據悉,英國約有100人患上這種疾病,使他們白天會在「無意識下入睡」,導致民眾對疫苗的疑慮,因此,對於任何看起來不像血栓的病例,將進行特別仔細的檢查。與科學機構不同,政府除證據外還有其他因素需權衡,最主要便是擔心「公眾對疫苗的信心」及首長如何應對。以法國為例,大眾對製藥公司的疑慮存在已久,導致豬流感疫苗的潰敗,當時法國購買數百萬劑,國民卻拒絕接種。兒童麻疹腮腺炎麻疹混合疫苗 (MMR)的接種率也很低。同時,德國是第一個拒絕允許65歲以上老人接種AZ疫苗的國家,因為尚沒有證據表明它對老年人的效果如何,代表該國更為謹慎。不過決定暫停施打的另一個因素可能是疫苗貨源。雖然英國有大量庫存,但歐洲其他國家並非如此,阿斯特捷利康不久前再度削減其擬議的疫苗交付量,第一季減少至3000萬劑,約為最初承諾的三分之一,若無法提供大量劑量,歐洲則更容易暫停疫苗接種。
-
2021-03-07 新聞.健康知識+
你打了嗎?醫師列7大成人所需疫苗備足完整抵抗力
門診有位媽媽扶著疼痛難耐、罹患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的阿嬤說:「郭主任,長皮蛇後再打疫苗有沒有用?我現在打有沒有用?」七大疫苗 建立成人保護力樂生療養院社區醫學部郭紋翠主任表示,隨著新冠肺炎疫苗的問世,讓接種疫苗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性再度受到關注。疫苗的施打應由專業醫師針對個別健康與年齡等狀況,提供應施打的項目和接種時間點。郭醫師提出以下七種成人應接種的疫苗 ,並建議只有自己備足完整的抵抗力才能預防疾病、遠離各類傳染病。一、50歲以上:◎流感疫苗:每年打一劑。◎肺炎鏈球菌疫苗:65歲以上及未滿65歲高風險群(如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者、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慢性肺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與肝硬化患者、酒癮者、菸癮者、腦脊髓液滲漏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者),只要一劑,終身受用。◎帶狀疱疹疫苗:50歲以上成人,不論之前是否得過水痘或皮蛇,建議都要打一劑。二、20歲到50歲:◎流感疫苗:慢性病患,每年打一劑。◎A型肝炎疫苗:高危險群(慢性肝病、血友病、曾經移植肝臟病人、男同性戀或雙性戀或藥物成癮者),或是職業易暴露(如醫療人員)、工作需往來流行地區者,建議接種2劑。◎B型肝炎疫苗: 未曾接種B 型肝炎疫苗者,應依「0-1-6個月」之時程接種3劑。若為感染高危險群(血液透析或器官移植病人、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免疫不全者;多重性伴侶、注射藥癮者;同住者或性伴侶為帶原者;身心發展遲緩收容機構之住民與工作者;可能接觸血液之醫療衛生之工作者等),則應追加1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對於未曾接種、接種史不清楚者或檢驗未具麻疹或德國麻疹抗體者,應接種2劑,且間隔至少4週。◎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子宮頸癌疫苗):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對於沒有性經驗且未曾感染過的女性接種效益最高,因此9到14歲或無性經驗者,可諮詢醫師視情況施打。目前HPV疫苗有三種(2價、4價、9價),其中2價疫苗可供15歲以上女性施打、4價及9價疫苗適合15-45歲女性,但這三種疫苗不建議交替施打。(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打針後要揉才不會有瘀青、硬塊? 不一定!這2種狀況只會愈揉愈糟糕 ·打完針後,頭昏暈針怎麼辦? 別緊張!專家教正確3處理方式
-
2021-01-26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有人就是不打疫苗?不相信疫苗效力的人有共通處嗎?
針對高影響力人士的相關論辯顯示,我們必須思考自己是如何接觸網路資訊的。對於一些想法,為什麼我們會捨此從彼?原因之一就是競爭:各類論點、新聞、產品全面競相爭取關注。生物的傳染現象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流感和瘧疾等疾病的病原體,事實上都由多株組成。這些病原株不斷競爭,搶著侵入有受感染風險的人體。為什麼不是其中一種病原株勝出,宰制其他病原株?人類的社會行為或許能說明一二。如果人們聚集,形成緊密連結的小圈圈,則會使各式各樣的病原株停留在一個人類群體之中。實際上,每個病原株都能找到自己的地盤,不需彼此頻繁競爭。這樣的社會互動型態,也能說明網路使用者何以在想法與見解上會有巨大落差。從政治立場到陰謀論,有相似世界觀的社群媒體群體時常聚集在一起,並可能因此形成「同溫層」。身處同溫層時,很少會聽到與自己相左的觀點。反疫苗團體是聲量浩大的網路社群。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三合一疫苗會導致自閉症一說廣為流傳,卻又沒有根據。反疫苗團體時常擁護這項說法。謠言開始於1998年的一篇科學論文,研究由安德魯‧維克菲爾德(Andrew Wakefield)主導。論文遭到質疑和撤回,維克菲爾德也從英國醫事人員名冊中除名。不幸的是,英國媒體挑出維克菲爾德的主張,並大書特書。此舉導致三合一疫苗接種率下降,而後未接種者回到各級學校,在校內與人密切接觸。數年後,英國便爆發數波大型麻疹疫情。2000年代初期,MMR三合一疫苗的謠言固然在英國甚囂塵上,歐陸國家的媒體報導倒是另一番光景。這一廂,英國對於MMR三合一疫苗有愈來愈多負面報導;那一頭,法國媒體則是針對B型肝炎和多發性硬化,揣測兩者之間未經驗證的連結。時間拉到近期,日本媒體對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展開負面報導,而在肯亞,一則流傳二十年的謠言再次浮出檯面。民眾對醫學持疑也非新鮮事。數百年來,人一直在質疑疾病的預防方法。1796年,愛德華‧詹納醫師(Edward Jenner)發明天花疫苗;在此之前,有的人會使用稱為「人痘接種」(variolation)的技術,減少罹病風險。這項技術起始於16世紀中國,透過讓健康的人接觸天花病患的結痂或膿液,刺激人體形成溫和的感染反應,藉此針對病毒產生免疫能力。儘管人痘接種術的操作仍有風險(致死率約2%),但相較於天花動輒三成的死亡率,仍是小巫見大巫。英國於18世紀開始流行人痘接種術,但風險效益比是否值得?據法國作家伏爾泰(Voltaire)觀察,其他歐洲人認為英國人又笨又瘋,才會採用人痘接種。「之所以說他們笨,因為他們為了避免孩子染上天花,索性先讓小孩得到天花;之所以說他們瘋,是因為他們想將某種可怕的瘟病傳給他們的小孩,目的只是預防一種未知的禍害。」伏爾泰指出英國的批評也是一面倒。「海峽另一邊的英國人說英國人以外的歐洲人膽小,又違逆自然。說膽小,是因為他們害怕讓小孩忍受一點點痛苦;說違逆自然,是因為他們讓自己一次又一次死於天花。」(伏爾泰本身則是罹患天花後痊癒,支持英國人的防疫法。)1759年,數學家丹尼爾‧白努利(Daniel Bernoulli)決定試著讓爭議畫下句點。為了釐清天花染疫風險是否大於人痘接種風險,白努利設計了第一個疫情分析模型。他根據天花傳播的模式,推估出只要人痘接種的致死風險低於10%(符合真實數據),便能延長預期壽命。在現代社會,疫苗接種與否,通常不是難題。一方面,MMR三合一接種等疫苗非常安全有效,而麻疹等傳染病又有可能致死。因此,有疫苗還普遍拒絕接種,往往是奢侈行為;有的地區因為打了疫苗,數十年來感染率低,反而會有這種現象。一項2019年的調查發現,相較於非洲與亞洲民眾,歐洲國家更加不相信疫苗。一直以來,疫苗相關謠言都只是特定國家才有,但現代人的數位連結程度與日俱增,情況有了變化。今日網路資訊傳遞快速,自動翻譯功能跨越了語言藩籬,使得疫苗接種的迷思從而傳開。人們對於疫苗接種的信心因而下降,而這可能對兒童健康帶來可怕的後果。由於麻疹傳染力極強,需至少有95%人口接種疫苗,才有望預防疫情傳播。在反對接種觀念深植人心的地方,疫情隨之而來。近幾年來,歐洲已有數十人死於麻疹。如果接種率更高,原本能防患於未然。由於出現反疫苗社群運動,人們開始注意線上同溫層的可能性。然而,在存取資訊時,有多大程度受到社群媒體演算法的實質影響?畢竟,現實生活中,我們與他人分享信念,而在網路上也不例外。線上的資訊傳播,會不會只是反映早就存在的同溫層?在社群媒體上,有三大因素會影響我們的閱讀內容:聯絡人是否有分享文章?該文章是否出現在動態消息(feed)上?我們有沒有點閱?根據Facebook數據,這三大因素都會影響我們吸收資訊。Facebook數據科學團隊曾針對2014至2015年間的美國使用者,探討他們的政治觀點,研究發現使用者傾向於接觸相近的觀點,程度會遠高過隨機挑選朋友時的情況。Facebook演算法會決定使用者動態新聞(News Feeds)的內容,在好友張貼的內容中,演算法又會過濾掉5%至8%相左的政治觀點。同時,使用者看到呈現內容時,又較不會點選與本身政治立場相左的貼文。使用者極為偏好點選顯示於動態新聞頂端的文章,這證明為了搶占關注,內容競爭會有多激烈,也表示如果Facebook存在著同溫層,則同溫層會先從好友圈開始形成,但隨後可能因動態新聞演算法受到誇大。來自其他管道的資訊又如何呢?會同樣兩極化呈現嗎?2016年,牛津大學、史丹佛大學和微軟公司研發單位Microsoft Research以5萬名美國人為對象,檢視他們的網路瀏覽習慣。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在自己偏好的新聞網站上看到的文章,使用者在社群媒體和搜索引擎上看到的文章大體上更兩極化。不過,社群媒體和搜索引擎也會讓使用者接觸範圍更廣的觀點。新聞可能有更強的意識形態內容,但民眾也必須多加接觸對立的想法。這似乎是矛盾的:相較於傳統新聞來源,如果社群媒體豐富了我們接觸的資訊範圍,又為何無法減少同溫層形成呢?原因可能在於我們對線上資訊的反應。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多位社會學家以美國志願受試者為對象,請他們追蹤持相反觀點的Twitter帳戶,結果發現受試者隨後會撤回到符合本身政治立場的領域。平均而言,共和黨支持者變得更加保守派,而民主黨支持者變得更加自由派。這與第三章探討的「逆火效應」並不完全相同,因為民眾並非讓特定信念受到挑戰,但這確實代表要減少政治立場極化,不如建立新的網路人際連結那樣簡單。和現實生活一樣,我們在網路上也可能討厭接觸到我們不同意的觀點。展開有意義的面對面對話,雖然能幫助改變態度(就像改變偏見和暴力的實驗),但若透過線上動態新聞閱讀觀點,不見得會有相同效果。※ 本文摘自《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一書,由行路出版授權刊載。《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作者:亞當・庫查斯基譯者:高子璽出版社:行路出版日期:2020/11/04《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書封。圖/行路提供
-
2020-10-11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疫苗/除了流感疫苗 專家提醒:成人也要接種的9種疫苗!
公費流感疫苗10/5開打,今(2020)年民眾因為COVID-19疫情防疫意識提升,預期接種狀況更為踴躍,為節省等候排隊的時間,鼓勵民眾於10月5日開打後,可先向合約院所預約;若院所僅提供現場掛號,請民眾可先電話詢問合約院所疫苗剩餘情形後再前往,合約院所名單可透過疾病管制署流感防治一網通、疾管家或1922防疫專線查詢。也請醫療院所預先安排預約接種及現場掛號動線,做好人潮分流,避免排隊動線混亂,並讓預約者優先接種疫苗。衛生福利部指出,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實施對象與去年相同,包括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國小至高中(職)學生、50歲以上成人、具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與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孕婦及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安養、養護、長期照顧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醫事及衛生等單位之防疫相關人員及禽畜養殖等相關行業工作人員、動物園工作人員及動物防疫人員等,除學生於校園集中接種外,其餘公費對象可於10月5日開打後,攜帶健保卡及相關證明文件(如:兒童健康手冊、孕婦健康手冊等)前往合約院所接種。衛生福利部進一步表示,今年提供的公費四價流感疫苗共有3家廠牌,其中2家為雞胚胎蛋培養,1家為細胞培養,均經食品藥物管理署檢驗合格,品質安全有保障。民眾於接種前應由醫師進行評估,已知對疫苗成份過敏者或過去注射曾經發生嚴重不反應者,不予接種;發燒或有急性中重疾病者,請待病情穩定再接種。為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民眾前往醫療院所或接種站接種時,應佩戴口罩、適度保持安全距離及落實手部衛生等措施;接種流感疫苗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休息觀察至少30分鐘,待無不適再離開,另可能會有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等,一般會在發生後1至2天恢復,若有持續發燒、意識或行為改變、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等異常狀況,應儘速就醫並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管署。因為擔心感染流感再加上新冠肺炎會讓自己和家人置身危險內,本來只有家有年長者或幼兒的成人才會主動自費打的流感疫苗,今年則是疫苗還未開打,很多診所就已經被預約一空。除了流感疫苗以外,還有什麼疫苗是成人應該接種的嗎?很多人都以為我們小時候所有傳染病的疫苗全都打完了,但其實疫苗有它的時效性,有些有二十年,有些則只有十年,流感因為病毒變異性很強,所以一年要打一劑針對當年預測會流行的幾種病毒株的疫苗。也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除了萬眾齊待的新冠肺炎疫苗以外,很多過去大家忽略的疫苗重新受到重視,以下我們來為大家介紹還有哪些疫苗,是成人應該要趕快去打的。流感會引起全身症狀,第一個必打疫苗因為感染流感,會引起從呼吸道,到全身痠痛等全身性影響,加上從過去的經驗得知,感染流感再併發肺炎雙球菌會讓病情更嚴重,因此在目前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到開打仍遙遙無期的情況下,所有醫師都建議先預防流感,避免兩種病毒夾擊而引發重症,因此現在世界各國都在搶流感疫苗。所以在新冠肺炎疫情捲土重來前,大家絕對不要錯過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上呼吸道感染後,很容易併發肺炎,這不只好發在兒童,根據疾管署統計,每年的嚴重性可能致命的「侵襲性肺炎」,約有六到七成是發生在五十歲以上,若是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感染肺炎鏈球菌,死亡率超過25%,若併發腦膜炎或敗血症,死亡率更超過30%以上。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提醒,雖然目前國內針對75歲上以有公費23價肺炎疫苗,但是它是以23種肺炎雙球菌血清的「莢膜多醣體」當抗原,這種抗原只能留在血液,無法預防血外感染,研究顯示多醣體疫苗無法引起免疫記憶,保護期只有2到4年,兩年內的保護效果不到一半,即使連續接種也無法提高抗體反應,而且容易引起敏感反應。因此目前多鼓勵接種13價肺炎結合型疫苗,可以將肺炎鏈球菌莢膜多醣體跟載體蛋白質接合在一起,改進T淋巴細胞依賴型反應,吸引B細胞產生免疫記憶高的IgG。50歲以上、合併糖尿病、心臟病及癌症等肺炎鏈球菌感染高危險群,最好接種13價肺炎疫苗。帶狀疱疹疫苗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大家注意到個人免疫問題,帶狀疱疹被認為和流感和肺炎併列為「秋冬三大流行病」。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提醒,秋冬季因為天冷、壓力大,是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好發的季節,尤其五十歲以上、六、七十歲的長者特別好發,約有二、三成的人一生中至少會得到一次帶狀疱疹,而更要注意的是,年紀愈大的帶狀疱疹症狀較嚴重,而且更容易留下神經痛後遺症。神經痛後遺症不只一般的止痛藥無效,患者甚至得服用到抗癲癇藥物止痛,止痛效果還有限,因此目前建議五十歲以上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五十歲到五十九歲施打的預防發病的效果高達七成,六十歲以上則是五成。施打疫苗者即使發病,水泡發疹數大幅減少,疱疹後神經痛的預防效果高達近七成,特別是年齡愈大者的預防效果愈好。水痘疫苗日前成功嶺爆發役男群聚感染水痘,由於成人感染水痘後容易併發嚴重病情,多數發病者發病後都住院療養。黃玉成提醒,成年人才感染水痘,包括皮膚易併發細菌感染、指數上升、併發水痘性肺炎、易引發血小板低下的出血性水痘,死亡率是兒童患者的數十倍。台灣是2004年才全面施打水痘疫苗,所以17歲以上沒接種過疫苗,如果這些人過去未得過水痘,由於水痘傳染力高達九成,未來若不小心接觸水痘病患,或是帶狀疱疹病人(帶狀疱疹為水痘病毒引起),很容易併發嚴重的水痘病情。因此建議沒得過水痘又沒打過疫苗的成人,建議要接種水痘疫苗。成人最好要補接種的疫苗1.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由於非自然感染,而是由疫苗產生的抗體,有效抗力過了十年效價減半、二十年幾乎失效,因此目前對於許多幼時曾接種過的疫苗,疾病管制署建議成人某些疫苗應該補接種疫苗,增強抗病效力。其中麻疹是近年來各國好發的傳染病,尤其包括歐洲和日本等許多國家的麻疹接種率低,抗體不足者接觸到麻疹病人發病率幾乎百分之百,病毒傳染力超強以外,成人感染後併發中耳炎、肺炎與腦炎的機率高,因此建議若需出國到麻疹疫區前宜補接種疫苗,19歲以後到65歲間建議宜補打2劑。2.破傷風、白喉、百日咳相關疫苗建議每10年接種一劑。3.日本腦炎疫苗日本腦炎易併發後遺症,因此建議在十九到六十四歲成人宜接種一劑,六十五歲以上再補接種一到二劑。4.B肝疫苗、A肝疫苗雖然台灣自民國87年起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但是三十四歲以上成人仍有部份民眾無B型肝炎抗體,為預防B型肝炎,建議沒有抗體的成人宜接種3劑疫苗。另外部份新生兒接種過疫苗的民眾,年過二十歲就驗不出抗體,針對這些族群,建議宜再補接種疫苗增強抗體。現在的國人多無A型肝炎抗體,倘若要出國到A肝疫區,或是國內有小型群聚感染時,建議接種二劑A肝疫苗。5.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十九到四十五歲三劑108年國內在女性十二到十五歲有公費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接種政策,可預防子宮頸癌等多項癌症,一般建議女性十九到四十五歲的女性可以自費接種。
-
2020-08-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曼徹斯特大學研究: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聽力可能下降
美國CNN報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聽力學家調查121名新冠肺炎成年患者康復出院後8周的狀況,發現有16人表示自己聽力出現問題,其中8人說自己聽力變差,另外8人說自己有耳鳴。研究員們在「國際聽力學期刊」發表這項研究結果,為科學家們研究新冠肺炎造成的長期健康影響提供更多方向。英國國家衛生研究所(NIHR)曼徹斯特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聽力學教授門若表示,科學家已知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腦膜炎等病毒會導致聽力下降,而這些冠狀病毒會破壞在大腦和耳朵間傳輸訊息的神經。門若說:「理論上,新冠病毒也可能破壞聽力系統某些部分,包括中耳和耳蝸。」
-
2020-05-25 科別.腦部.神經
這種發燒會傷害腦部!致命腦膜炎,早期症狀像流感
過去你可能會聽長輩說過,某個街坊鄰居的小孩發燒之後,就「燒壞腦袋」,從此智力停留在四五歲,或是有些地方動的不好!遇過這些狀況後,大家聽到「發燒」總會很緊張。然而,其實問題不是那個燒直接把腦袋燒到壞掉,而是造成發燒的原因 – 通常是「細菌」、「病毒」、或「黴菌」的感染,讓環繞著腦部組織和脊髓組織的「腦膜」發炎感染,我們今天就來看看「腦膜炎」。腦膜是包覆腦組織與脊髓的細緻構造,腦膜炎則代表腦膜受到細菌、病毒侵犯而感染發炎。腦膜炎容易發生於年紀很小(小於5歲)的小孩身上,十幾歲的青少年到25歲以前的年輕人也會,再來就是超過60歲以上的長者。如果本身有些慢性病,免疫功能不全,或是沒有脾臟(像是曾經車禍脾臟破裂出血而移除脾臟者),也比較容易罹患腦膜炎。(關於腦膜,可以看「顱內出血有四種,每一種都很要命」這篇,了解腦膜分層與不同的顱內出血)病毒感染造成的腦膜炎比較常見,但通常比較沒有細菌性腦膜炎那麼嚴重。我們常聽到的「腸病毒」可能導致腦膜炎,另外,單純皰疹病毒、腮腺炎病毒也是可能的致病病毒。 細菌性的腦膜炎是很嚴重的,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可能幾天內患者就死亡了。通常是細菌跑進血液裡,然後侵犯腦部和脊髓導致細菌性腦膜炎。耳朵或鼻竇的感染則會讓細菌直接侵犯腦膜引發感染。以下三個細菌一定要認識:● 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B型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b型流感嗜血桿菌曾經是小孩細菌性腦膜炎的最常見原因,現在小嬰兒有接受疫苗注射後,罹患這種腦膜炎的機會就大幅減少。腦膜炎的早期症狀和流感很像,患者可能會突然發高燒,頸部變得僵硬,如果已經是能表達的年紀,會抱怨頭非常痛,且與過去的頭痛感覺不同、伴隨噁心嘔吐,變得對光敏感,沒辦法專心,意識變得模糊或混亂,或根本很嗜睡,幾乎難以被旁人叫醒,食慾變得很差,有這些狀況一定要非常小心,趕緊就醫。接下來我們專門來看看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的感染,這個腦膜炎會很嚴重,即使接受治療,每一百個患者中還是有10到15人會因此死亡,很容易影響十幾歲的青少年。近年來美國大專學校有幾次的疫情爆發。有些患者即使後來康復,仍留有永久性的神經損傷,腦部受損、耳朵聽不到、肢體動作變差。腦膜炎雙球菌平常會出現在哪呢?其實有些人是腦膜炎雙球菌的健康帶原者,鼻腔、喉嚨裡就長著腦膜炎雙球菌,但不會造成這個人有什麼症狀,這些沒有症狀的帶原者可以透過呼吸道的分泌物和口水來傳播細菌給他人。腦膜炎雙球菌會通常會需要較親密和長時間的接觸,像是親吻、咳嗽、使用同一個杯子,比較容易傳播。 因此,如果處在密集的生活型態,像住在宿舍這樣的機構,會讓腦膜炎雙球菌更容易傳播,因此大學剛開始住宿的新鮮人,剛進去訓練的新兵,監獄的囚犯、長期照護中心的居住者,都屬於較容易染上腦膜炎雙球菌的族群。感染腦膜炎雙球菌後,潛伏期約為3到4天,患者會開始出現上述的腦膜炎症狀。我們可以根據抗原性和莢膜化學組成,分成腦膜炎雙球菌不同的血清型。其中六個血清型,分別是A,B,C,W,X,Y,會有造成流行感染的潛力。想要減少感染機會的話,最好要打疫苗。目前台灣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4價結合型疫苗或4價多醣體疫苗,可以預防四個亞型(A,C,W,Y),接種疫苗的7到10天後就可以產生保護力,建議本身有脾臟缺損、補體缺損、或準備去高風險地區(非洲)旅行的話,最好要先施打疫苗。而剛提到美國的大專院校曾發生過幾次腦膜炎流行,主要是亞型B的腦膜炎雙球菌,現在美國有針對B型腦膜炎雙球菌的疫苗,台灣沒有。如果要去美國念書,年紀介於16到23歲之間,建議要到美國打疫苗。原文:
-
2020-05-25 科別.耳鼻喉
聽力受損原因有哪些?醫籲及早檢查
年紀大了,或多或少都有聽力衰退情形,如果聽力檢查測出的分貝數在25分貝以上,就已是聽力受損。25至40分貝屬於輕度聽損,一般人在輕度聽損階段較難察覺,往往會拖到中度聽損以上才做聽力檢查,時間拖久了,除了聽力變差外,要找出聽力受損的時間點、原因以及後續的治療也是難上加難。聽力治療師黃妤茜表示,聽力受損的原因不是只有先天性遺傳,後天的環境跟人為影響也會造成聽力受損。常見聽力受損的原因,包括噪音或長時間戴耳機;挖耳朵若用力不當,也有可能傷到耳膜;外力撞擊下,也很有可能會傷害到耳朵的組織;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感冒等疾病,都有可能侵犯腦神經,讓聽力受損;緊張、壓力過大或是睡眠不足,也是造成突發性耳聾的原因之一。老化更是聽力衰退主因,台灣的高齡人口中,三位至少有一位有退化型聽損;還有遺傳會造成聽力受損。聽力受損的檢測方式,包括耳鏡檢查,可以了解耳道耳垢過多、發炎、耳膜破洞等情況;純音聽力檢查,則是檢查受檢者純音聽力各頻率最小聽閾值,利用不同頻率的純音,檢測對聲音的敏感度,能夠正確測量聽力分貝數;而語音聽力檢查,是用於助聽器使用者的評估和復健,了解言語清晰度。此外,還有新生兒聽力篩檢,則是因為嬰幼兒無法表達,所以需要做嬰幼兒專門的聽力檢查。
-
2020-05-14 科別.兒科
家長憂疫情延遲幼兒疫苗接種 醫:暴露感染其他傳染病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家長為減少出入醫療院所,延遲幼兒疫苗接種時程,嘉義市衛生局統計,五合一疫苗、麻疹及A型肝炎等第1劑接種率降低,醫院臨床觀察近3成嬰兒未按時施打預防針,憂心嬰兒暴露感染其他傳染病風險,呼籲家長應按時帶孩子接種,才能有完整保護力。嘉義市衛生局指出,1歲以下幼兒常規疫苗,包括B型肝炎第2劑及五合一疫苗第3劑,接種率正常,但五合一疫苗第1劑,及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第1劑、A型肝炎第1劑,疫苗接種率降低近1成,衛生所已透過電話、明信片催注。嘉義基督教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周信旭指出,疫情期間小嬰兒沒有口罩可戴,臨床約有近3成家長,未帶嬰兒到院注射預防針,但這樣可能顧此失彼,建議可使用嬰幼兒防護面罩,減少飛沫傳染。嘉義市衛生局表示,嬰幼兒對疾病抵抗力較差,免疫防護機轉尚未成熟,打完疫苗後至少需要2至4週才會逐漸形成保護力,若延遲施打、感染機率增加,因此按時接種相當重要。像是最近天氣炎熱,是日本腦炎好發季節,日本腦炎是透過蚊蟲叮咬傳染,家長不可不慎。衛生局指出,嬰兒出生至滿2歲3個月,因施打疫苗時間密集,家長比較不容易忘記,但滿5歲至入國小前則易忽略,家長若憂心醫院環境,亦可改至東西區衛生所接種,衛生所也增設兒童閱讀空間,讓孩子等待打疫苗時,減少緊張不安氣氛。衛生所開放預防接種的時間,每周一三五上午8點30分至11點30分,今(14)日晚間5點至8點,東區衛生所加開星光夜診,民眾可多加利用。
-
2020-05-11 該看哪科.婦產科
家長憂疫情 5幼兒疫苗接種率降0.53%至9.6%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台北市衛生局統計發現,適齡幼兒的疫苗接種率,包括B肝、五合一、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MMR)、A肝及日本腦炎5項常規疫苗接種,疫情前後四個月的接種率,均下降0.53%至9.6%不等。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長余燦華說,正因部分家長擔心新冠肺炎感染,多避免進出醫療院所,也因此延遲帶孩子前往醫院接種常規疫苗。余燦華提醒,因麻疹傳染力強,因疫情緣故,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MMR)疫苗的適齡幼兒接種率下降8.08%,若有麻疹疫情,恐影響幼兒的抵抗能力。另外,除了適齡幼兒外,余燦華說,截至今年4月底,臺北市2萬3788名即將入學的國小一年級新生中,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第2劑(MMR2)接種率為78.9%、活性減毒嵌合型日本腦炎疫苗第2劑(JE-CV_LiveAtd-2)接種率76.92%、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DTaP-IPV)接種率72.81%,上述3項疫苗全數完成率僅65.02%,提醒還有8322位學童,尚未完成全數接種。衛生局提醒,各項常規疫苗應該按時接種,才能有完整保護力,其中接種滿5歲至國小入學前疫苗,才能提升學童的群體免疫能力,降低因集體生活而造成疾病感染之風險。余燦華呼籲,防疫期間,家長若要於前往人潮較多的院所接種疫苗,除勤洗手、戴口罩等適當防護措施外,也可採事先預約,或至各行政區臺北市聯合醫院院外門診部及小兒專科診所接種。
-
2020-05-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致幼兒疫苗接種率低 爸媽四訣竅保安心
受疫情影響,新竹市衛生局觀察近期各項學齡期幼兒的常規疫苗接種率與往年同期相比明顯下降,今呼籲民眾別受到疫情影響不敢進醫療院所,仍要讓家中學齡前幼童接種各項常規疫苗,並記住「上醫院不煩惱,先與醫療院所電話預約、全程配戴口罩、進出醫院前後清潔手部消毒、返家後更換衣服」等四大訣竅。衛生局障王宗曦表示,家長們若檢視家中幼童預防接種黃卡,發現有適齡應接種而尚未完成者,請攜帶兒童健康手冊和健保卡前往合約醫療院所或新竹市三區衛生所皆可完成疫苗接種,讓孩子儘早獲得完整保護力。王宗曦提醒,今年小一新生入學前要完成「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日本腦炎疫苗」及「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四合一疫苗」等3劑疫苗,以提升學童免疫力,杜絕校園傳染病,提醒家長儘快帶孩子接種,保護孩子健康不能忘。市長林智堅說,按時接種各項常規疫苗即早建立幼童完整免疫力與預防新冠肺炎感染都相當重要,防疫期間家長難免對前往醫療院所感到擔憂,因此,衛生局提醒民眾牢記四大訣竅,可先與醫療院所進行預約,以減少在接種單位的等待時間、就醫過程中全程配戴口罩、出入院所前後清潔手部並用酒精消毒、返家後將全身衣物更換,就能順利讓孩子接種疫苗同時也做好防疫工作。
-
2020-04-08 該看哪科.兒科
延遲接種常規疫苗 可能危及幼童免疫力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超過三個月,民眾為降低感染機率,多會避免進出醫療院所,也因此間接影響父母攜幼兒前往合約院所接種疫苗的意願。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學齡前幼童適齡各項常規疫苗應接種劑次,分別降低了1%至9%,其中下降最明顯的是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MMR)疫苗。與去年10至12月疫情發生前相比較,109年1月至3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接種率下降最多的是MMR疫苗第一劑,少了9%,疫苗完成率從81%降至72%。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呼籲,冬末春初是麻疹好發季節,嬰幼兒無抗體,非常容易感染,在接種一劑後,即可獲得高達九成保護力。接種率下降第二名則為A肝疫苗的接種,下降了7%,完成率從83%降至76%;下降第三名為五合一疫苗第四劑,少了6%,完成率自79%掉為73%;其他B肝疫苗、日本腦炎疫苗也都有接種率下降趨勢。如因疫情未接種疫苗的幼童持續累積,將可能危及幼童免疫力,造成防疫缺口及引發該等疾病的侵襲。林詠青提醒,按時接種各項常規疫苗,及早建立幼童完整免疫力,與預防新冠肺炎感染都是相當重要的,家長如對於前往人潮較多的院所接種有所擔憂,除應進行的防護措施外,可採取先行預約的方式,屆時再攜寶寶前往,也可至衛生所接種,以減少在接種單位的等待時間。另外,疾管署也提醒,如因接受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而延遲者,請務必於解除檢疫或隔離日後,盡速攜幼兒完成接種,保護孩子健康不能忘。疫苗接種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預防接種專區」(http://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