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3 癌症.肺癌
搜尋
腫瘤
共找到
3005
筆 文章
-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避免恐慌 LDCT檢查前先與醫師討論
馬偕醫院內科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健指出,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肺癌難判斷良性、惡性,是科技進步下帶來的「不便」,解析度太好,雖然可以看到過去找不到的結節,「就像找到越多嫌疑犯,不見得更快揪出真正的犯人,這時偵探(醫師)抓壞人(腫瘤)能力就很重要。」但蘇建也提到,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儀器問世十年多,操作醫師幾乎都是訓練有素,切除肺部結節的標準及事後審核規範也已發展清楚,0.8公分以下呈現毛玻璃狀的結節皆以觀察為主,除非發現結節長大或實質化,「像海綿變貢丸」才會考慮切除。蘇建說,即使在臨床上懷疑結節為惡性,也因為僅是早期惡化,只要民眾按醫師指示時間內回診複檢,即使採取觀察等待,病況也不會失控,但蘇建也坦言,在有些小型醫院,若仍在使用舊型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儀器,確實有可能出現判讀上的誤差。蘇建指出,以目前現階段而言,不贊成「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成為全民早期篩檢肺癌的工具,最大理由是錢,他認為,以醫療經濟學的觀念來看,政府該做的是多少錢做多少,「你今天開放一定年齡層以上的民眾全民高額篩檢,然後呢?你多久要讓這群人再做一次昂貴篩檢?」蘇建進一步解釋,照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肺癌不是照一次就好,民眾需要每三個月到半年再照一次追蹤結節變化,這些都是龐大花錢,更傾向優先開放高風險險群在60至65歲前做一次篩檢,高風險工作者篩檢年紀應提早。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彭忠衎說,「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就是減少劑量以降低輻射,但犧牲解析度,輸出的影像常常看起來就是霧霧的或像晃動的東西,容易造成誤判,但「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目的是找到病兆,透過大小形狀、濃淡度去決定追蹤或切除,完全仰賴醫師經驗。彭忠衎認為,執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後,就必須不斷回診追蹤,畢竟影像檢查就是帶有輻射風險,比起普及成早期篩檢肺癌的工具,他更傾向讓有需求的人,如有其他肺病或職業暴露等高風險群,約45歲至55歲後再做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照出結節後,常造成民眾無端恐慌,彭忠衎分享,他常遇到帶著一大片光碟的民眾衝入診間,又緊張又茫然,因為肺照出東西,但仔細判讀就會發現其實是良性結節,提醒民眾選擇「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前應與醫師討論,了解其偽陽性高,避免恐慌。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非吸菸LDCT研究出爐 專家:廣設篩檢
近年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被認為是及早發現肺癌的利器,專家根據最近一項由十七家醫學中心參與的研究,初步建議政府應編列預算,精準鎖定有肺癌家族史、吸菸等高危險群接受LDCT檢查; 至於沒有危險因子者,建議四十五歲以上、經濟能力許可,可自費篩檢。專家建議,LDCT是否應列為普篩仍待進一步研究,但現階段不建議列入普篩或成人健檢項目。但由於LDCT的確可提升早期診斷比率,降低死亡率。台北榮總胸腔腫瘤部前主任蔡俊明指出,目前僅大型醫院擁有LDCT儀器LDCT儀器,建議衛福部鬆綁規定,讓小型醫療院所也能設置,減少患者等待時間與就醫障礙 。肺癌有新國病之稱,也是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率最高的癌症,台灣不吸菸肺癌患者占半數以上,醫界一直努力找出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為瞭解國內非吸菸者罹患肺癌真實狀況,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帶領十七家醫學中心進行「台灣非吸菸者篩檢研究(TALENT)計畫,七月底完成第一階段。分析一萬兩千名篩檢報告。初步顯示,每百名接受LDCT非吸菸者中,有二點九五人罹患肺癌,其中百分之九十六點三為零期到一期。計畫自二○一四年執行,二○二二年提出完整報告,預計明年底再提出部分結論、共享決策指引等。楊泮池說,考量國家資源,肺癌最理想的治療絕非標靶、免疫、化療,而是早期診斷和預防,最好讓大部分病人第一期就能確診,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抱持同樣看法。楊泮池表示,肺癌好發六十五至七十歲男性、六十到六十五歲女性,一般建議五十到五十五歲篩檢。陳晉興表示,建議政府編列預算給有家族史或吸菸的高危險群做LDCT,無危險因子者,四十五歲以上可開始自費篩檢,若直血親層被診斷出晚期肺癌,則以該親人被診斷的年齡再提早五到十歲,作為篩檢年齡。蔡俊明建議,應比照乳癌篩檢,廣設LDCT篩檢點,協助發現更多零期及一期肺癌患者。但醫師判讀影像、保養儀器、確保輻射安全等,均需通過認證。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廣設篩檢站必須先確認LDCT篩檢肺癌的效果,若確定有效,不排除比照乳癌防治,設置巡迴乳房攝影車等,增加民眾受檢機會。
-
2020-08-02 名人.張天鈞
張天鈞/年長者罹瀰漫性B淋巴瘤 應如何處理?
曾照顧女兒的保母生病了,產生聲音沙啞的現象有一個月之久,被耳鼻喉科認為是聲帶發炎。可是看來看去卻看不出所以然來,因此請她找甲狀腺的醫師看看。我按壓脖子,發現左前下方有一腫塊,硬而表面不平,再用超音波看一下,有整片的低回音。經針抽一下,並無血水,這時只好抽吸一下,但切片的結果卻說只有一些是淋巴球及吞噬細胞,支持良性之診斷。我心裡想,「這怎麼有可能?」因此請外科當成惡性來開。果然病理報告是瀰漫性大B細胞惡性淋巴瘤。過去對這種病人,採用的治療方法為R-CHOP。這是一種化學治療的方式,雖然效果佳,但必須住院。Bendamustine是我們在學生時代沒有的藥物,是一種血液惡性腫瘤的新主力,它亦是少數對抗DNA合成的藥物,早在1960年代,東德就已開發出來。當時的東德仍是共產國家,要到東西德統一才被西方國家仔細研究,原本東德是較為貧窮的東歐共產國家,而使用傳統R-CHOP(rituximab,oncovin, cyclophosphamide以及prednisoline),一共六次的療程 包括標靶藥莫須瘤合併CHOP化學治療。每次住院一天,期間相隔21天住院一次。治療惡性淋巴瘤是我們年輕醫師的標準選擇,但價格比較昂貴。後來此藥物被證明其療效與傳統相似。為何單一種藥物就有多重療效?主因它的分子結構式綜合了羥基鹽的支鏈(類似於傳統化療藥物cyclophosphamide)以及另一端為核苷酸抑制劑的支鏈(類似於fludarabine),使用起來,相當方便。基本上,Bendamustine對老年人或體能差的病人,可以降低傳統化療的毒性。但目前台灣健保核准Bendamustine用於第B與C期病人的第一線,或復發惡化病人的第二線治療。總之,Bendamustine是化學治療藥物的一股新趨勢,它穩固了化療的重要地位,我們不能說它獨一無二,合併單株抗體或其他分子標靶的訊息阻斷,已成功的豎立了典範。可用於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及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亦即普通淋巴瘤)之治療。Bendamustine也被認為血液腫瘤科醫師的新生力軍,或許將來搭配上CA-101、idelalisib等新藥,Bendamustine就可以開啟另外的曙光。如果適當地調整劑量,相信可以更有效的提高療效與延長存活,達到減少副作用的效果。我們這位病友目前為85歲。經評估後,臨床分期為Ie,五年存活率為69-70%,治癒率約50%。經與家屬討論後,準備接受Bendamustine的治療(自費3萬╱月)。不用住院,但須裝Port A。只需治療兩個療程即可,然後以電腦斷層攝影評估療效,若效果佳,則完成四次療程後,以PET評估療效即可,若療效不佳,則可考慮增加治療次數,或改以R-miniCHOP治療。
-
2020-08-02 養生.保健食品瘋
「硒」是抗癌之王?教授引述臨床研究論文批醫師胡扯
昨天在網路搜索資料時,赫然看到一篇《健康2.0》2020-1-6發表的「硒」是抗癌之王!5大神級食物這樣吃就對了,真是感慨萬千:一個標榜提供健康資訊的電視節目竟然會搭配醫師,散播害人的健康資訊。這篇文章引用江坤俊醫師說:「正常的細胞要變成癌細胞,大致可分為幾個步驟…而硒元素在各個階段都能發揮作用,守護人體免於癌症侵害,因此保持體內硒濃度充足是相當重要的。」這篇文章也引用江守山醫師說:「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曾進行一項為期10年的介入性研究,服用硒補充劑的受試者,比起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整體癌症發生率少了50%,死亡率則降低17%;其中腸胃道腫瘤、乳癌、肺癌、攝護腺癌、淋巴癌的發生率皆較低。」只不過很不幸的是,二十多年來反覆的研究已經確定硒補充劑根本不能防癌,而近幾年來的研究更顯示,硒補充劑反而會增加癌率,會增加死亡率,以及會增加得糖尿病的風險。我在三年前(2017-6-5)就已經發表抗癌四大營養密碼?,駁斥《硒,維他命D,大蒜,茶是抗癌四大營養密碼》的論調,而其中有這麼一句話:「這34年來,數十個臨床研究已經證實了,硒補充劑非但不能防癌,反而會增加癌率。不信的話,我就隨便抓五篇最新的研究報告,供讀者參考」。由於當時我這篇文章同時要駁斥4個所謂的營養密碼,所以我就只列舉了5篇關於《硒補充劑是否能防癌》的臨床研究論文。在今天這篇文章裡,我會列舉所有這方面的論文(請看附註)。江守山醫師所說的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是發表於1996年(請看附註),而這篇論文就是《硒是抗癌之王》這個胡扯的源頭。這項研究本來是要調查硒補充劑是否能預防皮膚癌,結果發現不能預防皮膚癌。可是,它卻順便意外地發現,硒補充劑似乎能預防肺癌、攝護腺癌、和大腸癌。(附註:江守山醫師所說的《其中腸胃道腫瘤、乳癌、淋巴癌的發生率皆較低》,是信口開河,絕無這樣的研究)這個順便意外的發現引發了一系列的研究,而到了2017年最後一篇論文發表為止,總共有21篇相關的論文發表。在這21篇論文裡,只有兩篇是認為硒補充劑似乎能預防癌症,其他19篇則不認為。考科藍資料庫(Cochrane Library)是一個致力於提供基於科學證據的醫學資料庫。它在2018年發表Selenium for preventing cancer(硒之用於預防癌症),而其結論的重點是:1.設計良好並且進行良好隨機對照的試驗表明,硒補充劑在降低癌症風險方面不具有益作用。2.一些隨機對照試驗發現服用硒補充劑的人較容易患攝護腺癌和2型糖尿病。3.總體而言,沒有證據表明通過飲食或補充營養來增加硒的攝入量可以預防人類癌症。有關硒補充劑會增加患2型糖尿病機率的論文是這兩篇:2016年: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for Prevention of Colorectal Adenomas and Risk of Associated Type 2 Diabetes(硒補充劑之用於預防結直腸腺瘤和伴發2型糖尿病的風險)2018年:Higher Plasma Selenium Concentr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Odds of Prevalent Type 2 Diabetes(較高的血漿硒濃度與2型糖尿病的患病機率增加有關)有關硒補充劑會增加死亡率的論文是這一篇:2018年:Effect of long-term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on mortality: Results from a multiple-dos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長期補充硒對死亡率的影響:多劑量隨機對照試驗的結果),而它的結論是:在硒水平中等偏低的國家,連續5年每天服用300微克的硒會增加10年後的全因死亡率。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應避免硒總攝入量每天超過300微克。附註:所有有關《硒補充劑是否能防癌》的臨床研究論文(共21篇):大腸癌2017年:Colorectal Adenomas in Participants of the SELECT Randomized Trial of Selenium and Vitamin E for Prostate Cancer Prevention2016年: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for Prevention of Colorectal Adenomas and Risk of Associated Type 2 Diabetes2006年: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and colorectal adenomas: an analysis of the nutritional prevention of cancer trial膀胱癌2016年:Phase III randomised chemoprevention study with selenium on the recurrence of non-invasive urothelial carcinoma. The SELEnium and BLAdder cancer Trial2012年:Evaluation of vitamin E and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bladder cancer in SWOG coordinated SELECT攝護腺癌2016年:Selenium- or Vitamin E-Related Gene Variants, Interaction with Supplementation, and Risk of High-Grade Prostate Cancer in SELECT2013年:Phase 3 clinical trial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in men at high-risk for prostate cancer2011年:Phase III trial of selenium to prevent prostate cancer in men with high-grade 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SWOG S99172011年:Progression from high-grade 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to cancer: a randomized trial of combination vitamin-E, soy, and selenium2010年:Oral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has no effect on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velocity in men undergoing active surveillance for 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2009年:Effect of selenium and vitamin E on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and other cancers: the Selenium and Vitamin E Cancer Prevention Trial (SELECT)1998年:Decreased incidence of prostate cancer with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results of a double-blind cancer prevention trial子宮癌2015年:The favourable effects of long-term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on regression of cervical tissues and metabolic profile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甲狀腺癌2014年: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lenium and other micronutrients and thyroid cancer incidence in the NIH-AARP Diet and Health Study肺癌2013年: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III chemoprevention trial of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resected stage I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ECOG 55972002年: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and lung cancer incidence: an update of the nutritional prevention of cancer trial皮膚癌2003年: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nonmelanoma skin cancer in a randomized trial1996年:Effects of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for cancer pre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arcinoma of the sk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Nutritional Prevention of Cancer Study Group不分類的癌2014年:Multicenter, phase III trial comparing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with observation in gynecologic radiation oncology: follow-up analysis of the survival data 6 years after cessation of randomization2002年: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ffect of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on cancer incidence i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a summary report of the Nutritional Prevention of Cancer Trial1997年:Reduction of cancer mortality and incidence by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原文:硒是抗癌之王?醫師害人的胡扯
-
2020-08-02 科別.消化系統
健康醫點靈/喉嚨卡卡 可能胃酸逆流咽喉
「喝咖啡、吃甜食,又讓你胃食道逆流了嗎?」廣告強力放送,許多人對胃食道逆流已不再陌生,卻可能不知道,胃酸逆流不只會侵蝕食道,還可能出現「咽喉逆流症」。若覺得喉嚨卡卡,怎麼清都清不乾淨,要當心可能是胃酸逆流咽喉作怪。咽喉逆流患者在耳鼻喉科很常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上官瑋娟說,門診中這類患者約占一成。患者求診,常因喉嚨有異物感、感覺很卡,或總覺得有痰,常擔心是否長了腫瘤,讓東西卡在喉嚨裡,希望進一步檢查。上官瑋娟說,也有患者出現聲音沙啞、呼吸不順等症狀,或吞藥丸、喝液體時有些困難,患者不易聯想到和咽喉逆流有關。咽喉逆流症,就是胃酸或胃的內含物逆流到咽喉,造成不適。食道有上、下兩個括約肌,下食道括約肌出問題,導致胃食道逆流,若上食道括約肌功能異常,就是咽喉逆流。她說,食道括約肌出了問題,讓胃酸或胃內容物出現在不該出現的位置,會刺激、侵蝕黏膜,由於咽喉較脆弱,耐酸性不如食道,或像胃壁那般強韌,咽喉逆流患者不見會出現胃食道逆流症狀,如胸口灼熱、火燒心等。此外,胃食道逆流患者躺著症狀較明顯,咽喉逆流症坐著就會有症狀。以喉頭內視鏡檢查咽喉逆流患者,可見喉咽部位有紅斑、水腫,甚至出現肉芽組織等。上官瑋娟說,若長期放任不管,可能出現病變,或有肉芽組織,治療上就比較困難。「生活型態的改變還是首選,不要把藥物治療跳到前面。」她建議,先從生活型態調整做起,戒菸、減少高脂肪食物攝取,少喝咖啡、茶、酒精、碳酸性等,睡覺時要墊高頭部,餐後3小時內避免躺下,並控制體重、避免飲食過量和肥胖等,有助改善症狀,再評估是否要合併藥物治療。
-
2020-08-01 癌症.攝護腺癌
醫院免費為男性篩檢攝護腺指數 病友捐百萬響應
童綜合醫院去年與中華民國泌尿腫瘤關懷協會發起PSA(攝護腺指數)公益篩檢活動,獲得不錯成效與迴響,今年8月繼續推廣,只要50歲以上男性,或40歲以上具攝護腺癌家族病史男性的篩檢資格,就可免費受檢,為父親的健康把關。童綜合醫院副院長歐宴泉表示,攝護腺癌名列台灣男性癌症第5位,攝護腺癌早期沒有任何症狀,許多民眾發現罹癌時已是晚期,錯失治療黃金期,台灣民眾飲食西化,近40年來台灣攝護腺癌發生率增加約60倍,及死亡率增加約20倍,但攝護腺癌是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也可根治的癌症,為讓民眾能盡早發現疾病,降低攝護腺癌晚期發現的比率,童綜合醫院及中華民國泌尿腫瘤關懷協會合作推廣攝護腺癌篩檢,連續兩年發起PSA公益篩檢活動,希望讓更多人重視家人並關心自己的健康 。歐宴泉說,去年進行的免費公益PSA篩檢活動,1個月共有近4千位符合資格的男性參加,有15%的人篩檢出攝護腺指數異常,異常指數民眾中有60%會回診進行詳細檢查;經由PSA篩檢而出現異常指數的民眾中,進一步切片診斷為攝護腺癌的民眾中,約70%是早期攝護腺癌,另30%是中期攝護腺癌。中華民國泌尿腫瘤關懷協會理事林其業,因健康檢查意外檢查出PSA指數高達69(參考值0至4),跑了3家醫院,幾乎可確定是攝護腺癌中後期而不願開刀,經歐宴泉手術後迄今8年多,狀況都良好,因此他深切感受到定期篩檢的重要性,為幫助更多男性能儘早發現、早期治療,特地捐贈100萬元給醫院,讓更多人受惠。童綜合醫院今年8月再與中華民國泌尿腫瘤關懷協會合作舉辦「守護爸爸的健康,攝護腺免費篩檢」活動,8月3日至7日在童綜合醫院梧棲院區地下1樓提供免費PSA篩檢服務,只要50歲以上男性,或40歲以上具攝護腺癌家族病史男性的篩檢資格,就可免費受檢。另外,8月10日至9月4日,與童綜合醫院合作社區醫療群的50家診所也合作辦理免費PSA篩檢,一起為民眾健康來把關。
-
2020-07-31 新聞.用藥停看聽
類固醇擦了,皮膚一定變薄、泛紅?專科醫師「7大用藥原則」一次搞懂
將類固醇副作用降至最低的終極絕招類固醇並沒有想像中的邪惡「皮膚消炎後還一直塗類固醇,這樣會不會有副作用?」許多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聽過預防式療法的詳細說明後,仍會忐忑不安地問我這個問題。不得不說類固醇「副作用多、最好少用」的觀念早已深植民眾心中。然而,我要澄清的是,類固醇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恐怖。其實人體腎上腺每天都會自行分泌製造「類固醇」,也就是所謂的「腎上腺皮質荷爾蒙」。這種天然荷爾蒙具有良好的消炎、調節免疫力等作用,而人工合成的類固醇用藥,也能達到相同的療效。有別於注射、外用、眼藥水等,臨床上異位性皮膚炎大多使用塗抹藥膏等外用藥。我在開立處方時,也會考量多數人對類固醇的疑慮,所以,會秉持以下7大原則,向患者做詳細的說明:①用藥務必遵從醫師指示,定時定量、不隨便停藥或濫用。②聽取醫師建議定期回診。平時多留意症狀變化,不妨順手做筆記,回診時就能讓醫師更快掌握病情。③務必先請醫師或藥劑師確認類固醇藥物的強度。調整用藥或變更處方時,也一定要再請醫師確認。很多人會自行上網查類固醇強度的相關資料,但我希望大家不要太依賴網路訊息。我自己就曾被網路上大量的錯誤資訊嚇壞過,更何況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更不該只憑片面資訊就自行處置。因為網路提供的訊息充其量只能做為輔助,最安全的方式還是應該要直接諮詢醫師或藥劑師。④即使搔癢的症狀緩和,也不能任意停藥。⑤除了發炎處,只要出現症狀的部位,無論程度輕重都要擦藥。⑥切勿亂塗他人的類固醇用藥,也不要把自己的藥給別人使用。⑦使用市售類固醇時,除藥劑師外,也一定要遵循主治醫師指示。塗在臉上的類固醇,要格外小心大家在使用類固醇時,請遵守以上7大原則,千萬不要自行判斷、自行用藥。曾經有患者滿臉通紅跑來求診,因為他每天都把市售類固醇當底妝在擦。而這樣「自作主張」的行為,真的令人擔慮。的確,使用外用類固醇可以緩和肌膚乾燥與發炎,也可以讓膚況穩定下來,但它畢竟屬於治療用藥,沒有醫師診斷便妄加亂用,當然會出問題。尤其,擦在臉上的類固醇更不可不慎。因為臉部肌膚是人體皮膚最薄的部分,通常微血管清晰可見、一泛紅就很明顯,所以,皮膚泛紅時很容易就被診斷為濕疹發作。一旦塗上市售的強效類固醇,雖然能讓血管收縮、泛紅消退,但也會導致肌膚變得更薄、更脆弱,長期下來,只會造成反效果。替嬰幼兒塗抹類固醇時,也需特別注意。由於嬰幼兒容易患濕疹,很多媽媽會認為孩子患有異位性皮膚炎,也因而聯想到要使用類固醇。但家長若任意使用強效類固醇在孩子身上,反而會讓孩子太早產生肌膚泛紅的副作用。因為新生兒的肌膚還在成長階段,這個時期如果接觸到不適合的類固醇用藥,會嚴重妨礙肌膚正常生長,導致肌膚脆弱不堪、症狀更加惡化,並大幅提高治療的難度。建議外用藥劑量為一個指尖關於前述7大原則的第③點,可對照強度分級表,了解自己現在所使用的類固醇強度大約落在何種等級。若要改用其他強度的類固醇,或有其他任何疑慮,都請務必先向醫師諮詢。日本外用類固醇的強度共分為5級,由強到弱依序為最強效(Strongest)、強效(Very Strong)、中效(Strong)、中弱效(Medium)以及弱效(Weak)。關於用藥原則第④與第⑤點,我再稍加補充說明如下。一般來說,一條5克的藥膏擠滿食指指尖(指尖關節長約2公分),這樣的劑量約為0.5公克,也就是所謂的「一個指尖單位」(FTU,Fingertip unit)。而1FTU可以塗滿的面積約為成人雙手的手掌,相當於體表面積的2%。雖然這個標準也會因患部範圍或症狀輕重而異,但我們仍可以「1FTU=0.5g=2個手掌面積」來做為參考基準。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藥膏的總容量也會影響指尖劑量的多寡。上述是以一條5克藥膏為例,但若藥膏容量有30克,那麼,軟管口徑相對會較大,一個指尖單位就會變成近2倍的0.9克。有了這樣的基本概念之後,在使用外用藥時就不容易抓錯劑量了。外用類固醇強度分級表(日本)「一開始先厚塗」,能節省用量又有效雖然大量使用外用藥有一定風險,但若擔心藥膏塗太多會沾到衣服就只擦一點點或薄薄塗上一層,反而會讓藥效大打折扣。塗抹保濕產品亦然,最好還是以「厚塗」為原則,讓肌膚表面呈現水潤感。塗抹完畢若衛生紙能輕輕貼合在肌膚上,就是標準用量。另外,若只在紅腫部位擦藥,藥效也無法完全發揮。換言之,只要是有發炎跡象的地方,都應徹底塗上外用藥,以便加速療程、全面舒緩發炎症狀,並預防反覆發作。接下來說明7大原則中的第⑥點,不要亂吃或亂擦別人的藥。很多人家裡會有存放家人用剩處方藥的習慣,或收著朋友說很好用的處方藥品以備不時之需。但是異位性皮膚炎適用的處方藥,會視每個人的病情、體質和身體狀況而不同。一旦用了不適合自己的藥物,只會適得其反。所以,務必只使用主治醫師為自己開立的處方藥。前面提到的第⑦點原則,也是一樣。目前市面上除了具備藥師執照的藥局,消費者也可以在很多通路輕鬆購得含類固醇的止癢藥品。若真的不得不使用這類藥品,請先向藥劑師確認正確的用藥方式與療效,也最好先諮詢過主治醫師再使用,以保障自己的用藥安全。外用類固醇的建議劑量以一條5克的藥膏為例,於食指第一節(長度約2公分)的位置擠上藥膏。此劑量約為0.5公克,也就是1FTU,可塗滿雙手的手掌。雙手手掌面積約佔人體表面積的2%。藥膏的正確塗法肌膚表面所見的患部,通常只是發炎區域的局部,藏在肌底的發炎範圍,可能比想像中更廣。若只在表面輕輕點上藥膏,將無法讓藥效充分發揮。擦藥時要將藥膏完整覆蓋住患部,並延伸帶到周圍肌膚,才能加快消炎速度,並預防反覆發炎。書籍介紹書名:自己的皮膚自己救!:1分鐘活化肌膚!全球臨床與研究冠軍名醫的「救膚養肌術」,教你改變膚況、根除皮膚問題!作者:豊田雅彦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19/11/15作者簡介/豊田雅彦 (TOYODA MASAHIKO)截至目前已發表1800餘篇醫學論文、為眾多醫療書籍執筆。一年最多可達兩百五十場以上的學術發表、衛生單位講座及專題演講等,遍及國內外。不但是日本皮膚疾病、搔癢治療與漢方醫學先驅,並對相關領域學術發展及啟蒙教育有極大貢獻。日本皮膚科學會認可之皮膚專科醫師、日本過敏學會認定之專科醫師、日本和漢藥學會理事、日本研究皮膚科學會理事、日本型態研究學會理事。亦為日本美容皮膚科學會、日本乾癬學會、日本皮膚免疫過敏學會、日本皮膚病理組織學會、日本皮膚惡性腫瘤學會、The Society for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Federation of Clinical Immunology Societies等單位之會員。合著及共同編寫書籍包括《透析東洋醫學!帶你認識九位漢方名醫》(現代書林)等多部著作。延伸閱讀: 全美首席腸胃科醫師:每天喝優酪乳是「錯誤健康法」
-
2020-07-31 科別.婦科
肚子變大可能是婦科腫瘤!醫師:水瘤大小是關鍵,若有這5點病症要當心
肚子變大別以為是發福,當心可能是婦科腫瘤。南投一名年約85歲簡姓阿嬤,多年來覺得肚子圓鼓鼓的,原本以為是老年發福未特別留意,不過近期經常感到腹脹,漸漸的吃不下,甚至出現便秘、解尿困難,經檢查後發現卵巢有兩顆大水瘤緊緊相連,共約17公分,經手術切除腫瘤後,腹脹、排泄問題都獲得改善,肚子也消了一圈。水瘤大小是關鍵,有5症狀要當心 鍾文振醫師是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暨婦產科醫師,他表示卵巢水瘤其內容物幾乎是清澈的液體。 大部分水瘤是良性的,如果直徑小於5-6公分,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大多建議定期回診追蹤,無需開刀。 但超音波顯示阿嬤兩側卵巢水瘤加起來有17x7.5公分,將近2.3公斤重。 水瘤5大症狀要注意1.腹脹2.腹痛3.便秘4.噁心5.嘔吐 水瘤經過手術後一身輕,一勞永逸 阿嬤初期不適時,在家屬陪同下到中部醫學中心就醫,當時醫師建議手術,不過家屬考量阿嬤年邁,不捨他動刀,因此醫師安排抽吸治療,減緩不適。 但治標不治本,不到半年再度復發,阿嬤甚至難以進食,相當難受,改至住家附近的南投醫院就醫,在鍾文振主任與病人、家屬討論,且在麻醉科醫師作術前評估後,決定選擇手術治療。 術後阿嬤直喊肚子輕鬆很多的感覺,慶幸有接受手術,一勞永逸。 年紀並非是手術風險!及時就醫是上策 年紀並非是手術的唯一風險,在麻醉科醫師謹慎評估下,年長者仍可接受手術治療,恢復正常生活。院方建議若家中長輩身體不適,應安排就醫,與醫師溝通安排最適合的治療,提升生活品質。●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人到中年夫妻感情逐漸變淡?婚姻長久的秘密:少一點「自己」,多一些「我們」.退休是完全做自己,沒有長官可以指揮你!江育誠:第二人生,我就是自己的老闆.感冒、皮膚癢、鼻過敏,原來是肺太虛 中醫:必按3大穴位顧肺
-
2020-07-31 癌症.抗癌新知
揪出消化道癌前病變 三總成立內視鏡檢查區增受檢人數
大腸癌是我國罹癌人數第一位已超過十年,但據國健署數據發現,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三軍總醫院今成立「健康管理中心內視鏡檢查專區」,民眾進行腸胃道癌症篩檢後,可快速查詢高精準性檢驗報告,早期辨識消化道黏膜層或黏膜下層癌化病灶。三總「健康管理中心內視鏡檢查專區」今上午舉行揭幕儀式,,由三總院長蔡建松主持揭牌典禮,蔡建松在致詞時表示,三總健康管理中心自民國95年成立以來,每月平均健康檢查人數約3千人次,現在完成內視鏡檢查專區擴建,受檢人數有望再攀升。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吳立偉指出,大腸癌連續十二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排行之首。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來自飲食習慣的改變,現代人飲食西化,吃的東西趨於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易引發炎症性或息肉性大腸疾病。因此,有消化道疾病家族史者,更應定期受檢,才能長保健康。吳立偉說,隨著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技術成熟,只要內視鏡檢查方法得宜,內視鏡檢查不再是受檢者的夢魘,搭配廣視野角度的內視鏡,將有效率的偵測黏膜病變並減少角度調節而帶給受檢者的不舒感。吳立偉表示,內視鏡檢查儀器也進步到能智能彎曲,可使大腸鏡更順暢地穿過結腸的急彎處,當進入大腸遭遇阻力時,可利用壓力使插入管自動彎曲以調節適應結腸的輪廓,降低病人不適應和過速插入盲腸的風險。另外,吳立偉也提及,窄頻色帶攝影技術是運用血紅素會吸收特定波長的特性,將表層黏膜組織的細小微血管突顯出來,利用光線變頻使波長窄化,可突顯大腸微血管及細微黏膜形態構造,藉以早期辨識消化道黏膜層或黏膜下層癌化病灶,讓早期消化道腫瘤無所遁形。
-
2020-07-30 新聞.健康知識+
吃對就不會得癌症,吃錯了才會?教授破解二分法迷思
讀者thomas在2020-7-24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寄來一個YouTube影片,問我裡面所講的健康資訊是正確嗎。這個影片是2020-7-15發表,標題是患癌飲食要留神 顧小培介紹#抗癌食品及戒口須知 《小培解百病》。我一打開影片立刻就注意到演說者顧博士那個突出的身材,而果不其然,有三位觀眾也注意到了。請看影片下面這三個評論:1.顧博士如果將大肚腩減去就更加有說服力。 請不要誤會,我沒有惡意,純粹因為中央肥胖不是健康的信號。2.現輪到我們關心顧博士自身的健康,看他的身形,他應多照顧自己,以後才能多分享他的知識。3.顧博士俾大肚腩出買咗?這三位觀眾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因為肥胖,尤其是中央肥胖(大肚腩),是會嚴重影響全身所有器官的功能,也會大大提高(約40%)得癌的風險。如果連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都做不到,怎麼還能教人家養生保健,防癌抗癌呢?有關肥胖,尤其是中央肥胖,會提升癌症風險的論文是多不勝數,例如這三篇:Obesity as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CancerBody fat distribution,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ncer, and all-cause mortalityAssociation of total adiposity and computed tomographic measures of regional adiposity with incident cancer risk: a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older adults癌細胞的形成是極端複雜,而癌症的治療也是困難重重。儘管成千上萬的科學家前仆後繼,研究了一兩百年,也發表了超過四百萬篇論文,但直至目前,醫學界所能看到的也只是癌症的冰山一角。可是,對這位顧博士而言,癌症卻是再簡單不過 – 吃對了就不會得,吃錯了就會得,如此而已。他說細胞裡有一個叫做《乙型連接素》(β-catenin)的東西,會促進細胞的分裂,從一變二,二變四,…。所以,能抑制《乙型連接素》的食物就能抑制癌細胞的增生,而能激活《乙型連接素》的食物就會促進癌細胞的增生。他說能抑制《乙型連接素》的食物是綠茶素,洋蔥素,薑黃素,芹菜素,等等,所以要多喝茶,多吃洋蔥,薑,等等。他說能激活《乙型連接素》的食物是紅棗,蘆筍,髮菜,薏仁,燕麥,麥片,紅豆,葡萄,葡萄汁,紅酒,花生,甜菜,所有菇類(蘑菇,草菇,冬菇,木耳,雲耳,靈芝,蟲草,竹笙),及所有堅果(杏仁,腰果,開心果,栗子,核桃)。這些食物都是會致癌,所以千萬不能吃。對普羅大眾來說,這種二分法無異是救世福音,所以在影片下面大多數觀眾的評論都是感激之言。但很不幸的是,每一種食物都是極其複雜,而我們身體的複雜程度,就更不用說了。如果說吃了什麼東西就會健康,那顧博士那個突出的身材,難道是故意吃出來的?如果說吃了什麼東西,或不吃什麼東西,就不會得癌,那醫院和醫學院的腫瘤科,不就全都要關門了?再說,《乙型連接素》是在正常細胞裡就有,而且是每一個細胞正常運作所必需的。縱然是真的有食物能抑制《乙型連接素》,它又怎麼能分辨哪一個是癌細胞,哪一個是正常細胞呢?如果正常細胞都被抑制了,那腫瘤還沒死,人就先死了。更荒唐的是,這位顧博士所提到的許多會激活《乙型連接素》的食物,正好是相反。他說所有真菌(菇類)都會激活《乙型連接素》,促進癌細胞生長。可是,牛樟芝一直是被認為是有抗癌作用,例如下面這兩篇論文:Antrodia Cinnamomea Prolongs Survival in a Patient with Small Cell Lung Cancer(牛樟芝能延長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Antrodia cinnamomea induces anti-tumor activity by inhibiting the STAT3 signaling pathway in lung cancer cells(牛樟芝通過抑制肺癌細胞中的STAT3信號傳導途徑誘導抗腫瘤活性)。顧博士也說葡萄,紅酒,花生,及所有堅果都含有白藜蘆醇,而白藜蘆醇會激活《乙型連接素》。可是,白藜蘆醇是被認為可以抑制《乙型連接素》,從而殺死癌細胞或抑制癌的進展,例如下面這兩篇論文:Resveratrol suppresses proliferation and induces apoptosis of uterine sarcoma cells by inhibiting the Wnt signaling pathway(白藜蘆醇通過抑制Wnt信號通路抑制子宮肉瘤細胞增殖並誘導其凋亡)。Resveratrol inhibits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alpha-mediated androgen receptor signaling and represses tumor progression in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白藜蘆醇抑制缺氧誘導因子-1α介導的雄激素受體信號轉導並抑制去勢抵抗性攝護腺癌的腫瘤進展)。顧博士在影片8分40秒的地方說了一句:「總之,你說任何話都要有根有據,不是一句我說是就是,這會被人恥笑」。啊!這句話講的實在太好,太恰當了。註:牛樟芝及白藜蘆醇的功效都是有爭議的。請看牛樟芝,真牛假牛白藜蘆醇的吹捧與現實原文:抗癌食品及戒口的胡扯
-
2020-07-30 科別.呼吸胸腔
老翁被芒果樹幹砸中胸部 疼痛就醫幸運發現肺部腫瘤
苗栗一名70歲蔡姓老翁上個月在家裡農忙時,不慎被芒果樹幹打到胸部,期間雖多次就醫,胸部悶痛始終未見改善,因此轉往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求診,胸腔外科醫師檢查除發現肋骨有1根骨折,還「意外」發現右上肺葉有1公分的小結節,老翁日前住院接受內視鏡微創手術,組織切片經病理檢驗確診是惡性腫瘤。院方表示,這起病例幸好及早發現、及早切除,患者恢復良好,已順利康復出院,且不需要追加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將持續於門診接受追蹤。衛福部苗栗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連允昌指出,這名老翁因胸部「意外」被樹枝挫傷就醫,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詳細檢查後又「意外」發現右肺葉上的小結節,且研判屬惡性腫瘤的機率高,但因考量結節貼近血管,無法事先取樣,加上患者年紀大,經向家屬說明與討論後,決定採行內視鏡手術,並於術中送冷凍切片進行病理檢驗,迅速確診為惡性腫瘤。連允昌指出,內視鏡手術與傳統手術的差異在於內視鏡手術傷口小,約4-5公分,相對地疼痛也較小,通常術後一周內就能出院;若傳統胸腔手術傷口約30公分左右,住院也需要2到3周才能出院。另外,胸腔外科手術在術後最擔心病人因怕疼痛,不敢深呼吸、咳痰等動作,導致肺炎發生,而內視鏡手術有傷口小、疼痛減輕特點,可以有效降低併發肺炎的風險。他表示,肺癌是國人10大癌症死因之首,且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確診時多已是無法施行手術的3、4期,由於肺內大部分都是空氣,針對沒有症狀的腫瘤,可善用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掃描,就能清楚發現;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可檢測0.2毫米以上的小腫瘤,民眾如有長期抽菸病史、肺癌家族史或暴露在石綿瓦環境(礦工、玻璃工、石綿瓦工人等)及45歲以上者,建議應每年定期進行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
2020-07-29 醫聲.數位健康
智慧醫院/廣達人才技術支援 台大醫院智慧醫療如虎添翼
如果能在病情惡化前,醫師就能夠得到預警,有機會挽救更多急重症病人的生命。這在過去幾乎是天方夜譚,但現在已是全球快速發展大數據與智慧醫療的現況。台大醫院也跟上這個趨勢,今與廣達電腦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人才技術合作,與國際重要資料庫結合,成為未來醫療強大的後盾。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表示,台大團隊是最強大的有最好的醫學院和醫師,過去兩年來廣達與醫學和科學兩大科學的合作,用廣達的技術去促成更多很好的科學發現和成果。現在延續過去兩年的合作,希望未來擴及更廣的面向,未來的幾年會有更美好的研究成果。台大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葉育彰表示,台大醫院2017至2018年和紐澳加護醫學會接觸,其資料庫有30年歷史、250萬筆資料。以澳洲為例,其政府支援下,其資料具有可比較性,提供當地醫療品質管理的重要指標,包括常見疾病的嚴重度、死亡率、住院天數等。葉育彰表示,台灣是第15個加入紐澳資料庫的國家,目前台大醫院每年有7000多筆重症加護資料,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腫瘤癌症等,經過一年多已建置一萬多筆資料。現在有15家醫院將採取與紐澳同樣的資料格式開始擴大建置資料庫。這15家院所包括台大醫院、台大新竹分院、台大雲林分院、部立雙和醫院、長庚醫療體系、萬芳醫院、亞東醫院、北醫、馬偕醫院、烏日林新醫院、中榮、中山附醫、高榮、高醫、奇美醫院。葉育彰表示,在廣達資訊人才及技術的協助下,台大醫院也將有能力提取並運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第三代、第四代資料庫(MIMIC)六萬筆珍貴數據。葉育彰說,MIMIC資料庫已經走到臨床應用階段,將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產生的判讀,以友善臨床人員的方式建置在醫療系統中,這也是台大醫院發展智慧醫療的重要目標。葉育彰表示,加護病房有24小時持續不斷的病人生命徵象數據更新,可以每隔幾小時就會整最新的醫療處置建議給醫師。例如幫助醫師可以在病人血壓掉之前30分鐘、病人腎功能出現危機之前八小時,就提前示警。智慧醫療也能提醒醫師,或許再做什麼檢查就能更確定診斷;繼續用利尿劑或開始洗腎的勝算比各是多少;這個病人可能要住院多久、存活率如何等。目的是讓醫師判斷下一步處置時,有更完整精確的資訊可參考。MIMIC資料庫已經發展到第四代,台灣追得上嗎?葉育彰表示,MIMIC六萬筆病人資料當中只有900個亞洲人,台灣若發展起來,亞洲人資料很快就會超越MIMIC,這有助全世界的醫學大數據庫具備更完整的內涵。在未來,智慧醫療將是輔助醫病溝通的重要參考、醫療品質提升的關鍵依據,也可望發展跨國外遠距醫療,讓世界各國的醫療人員成為彼此即時的團隊。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胡務亮表示,人體的大數據就在基因之中,23染色體,兩萬個基因,30億個鹼基對。遺傳疾病診斷需要大量的電腦運算能力,因為做全基因體定序的資料,一個人的檔案就是200G,如果只做外顯子也要15G,要能隨時運算和存取,電腦永遠不夠用。胡務亮說,廣達電腦有強大的高密度儲存伺服器,台大醫院有專業團隊可做臨床判讀,目標是結合硬體和軟體,建立符合基因運算的系統,是基因醫學發展趨勢的必備基礎。台大醫院院長陳石池表示,台大與廣達還有很多合作計畫,在廣達強大的支援下,可望提升台灣醫療品質。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表示,今年底的台灣科技展,台大醫院的主題就是智慧醫療,將呈現臨床應用成果。
-
2020-07-29 癌症.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檢查 新式攝護腺切片精準更安全
71歲許姓男患者多年前開始出現頻尿、夜尿、急尿與尿不乾淨的情況,經診斷為攝護腺肥大,開始定期至泌尿科門診就醫,治療追蹤過程中發現,體內血清攝護腺特定抗原 持續緩慢升高,但肛門指診沒有發現硬塊,在北部醫院進行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雖然兩次結果都是良性,但在第二次切片後,因為感染而高燒不退,還引發敗血性休克,在加護病房住了一週,他對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出現陰影;後來到童綜合醫院就醫,以新式攝護腺切片精準更安全,降低感染機率。童醫院泌尿科醫師呂謹亨說明,患者指數上升速度快,每年PSA 上升超過0.75 ng/ml,且肛門指診摸不到硬塊不代表沒有癌症,建議對方進行切片檢查,但患者拒絕並告知疑慮,呂謹亨解釋說明,除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以外,童綜合醫院目前新引進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定位攝護腺切片,可以針對MRI影像懷疑腫瘤的位置做精準切片,且切片是經由會陰部而不是直腸,所以大大降低術後感染機率。經醫病間溝通後,患者同意進行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定位攝護腺切片檢查。切片過程發現患者腫瘤位置在攝護腺前方偏頂端處,是傳統經直腸攝護腺切片較難取樣的地方,剛好藉由新式的定位儀器,精準切到腫瘤組織,切下來的病理報告確診罹患初期攝護腺癌;後經達文西攝護腺切除手術,成功完整切除攝護腺腫瘤,並保留神經,維持了正常的解尿及性功能。呂謹亨表示,傳統攝護腺癌病理診斷,是使用經直腸超音波做12針隨機切片,不一定能切到腫瘤的位置,診斷率約僅三成,尤其是腫瘤如果在較難切片的位置,如個案是在攝護腺的前端或頂部,就難以診斷;傳統式切片因直腸有許多腸內菌,易由切片的路徑感染攝護腺,也可能有術後直腸出血、發燒甚至感染性敗血症的風險。為避免併發症發生風險,攝護腺診斷方式不斷改善,目前除了傳統經直腸攝護腺切片,也可選擇新式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經會陰攝護腺切片;這種新式的切片診斷方式,針對MRI影像腫瘤位置精準切片,診斷率大幅提高到九成左右,且克服傳統切片方式無法取樣的位置限制。此外,因為經會陰而非經直腸切片,所以避免傳統切片可能出現的併發症風險。
-
2020-07-29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65歲後最好發! 早期無明顯症狀,除了血便還有這些要注意
65歲的陳伯伯因為解便困難,到醫院求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在乙狀結腸有個3公分的腫瘤,電腦斷層確定沒有其他器官轉移後即接受手術切除,術後病理報告發現23顆局部淋巴結中有5顆有癌細胞轉移,腫瘤科醫師評估需要接受6個月的輔助性化療。 大腸癌侵犯位置為結腸、直腸 一開始多為良性瘜肉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楊明翰醫師說明,大腸癌泛指發生於大腸的惡性腫瘤,可依其侵犯位置分為結腸和直腸;結腸包含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相接。大多數大腸癌一開始時只是良性瘜肉,經過一段時日後,有些瘜肉會惡化成大腸癌,逐漸變大產生症狀。若是出現在升結腸較容易造成貧血、腹脹;若發生在降結腸或乙狀結腸則多出現腹瀉或便秘,及型態變細或帶狀改變、血便或是腸道阻塞來表現。 第1至3期大腸癌治療 手術輔以化學或放射治療為主一般針對第1至3期大腸癌的治療,手術切除是唯一能根除腫瘤的治療方式,並輔以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目前國內外專家一致共識是第1期的大腸癌復發轉移機會低,建議定期追蹤即可,無須輔助性化療。第2期腫瘤侵犯較深及第3期有淋巴結轉移,則依危險因子的有無,醫師會建議進行3個月或6個月的輔助性化療。危險因子包括:組織學分化不良、有淋巴管及小血管或神經侵犯、手術前已出現腸阻塞甚至穿孔症狀、手術邊緣有腫瘤細胞浸潤。 大腸癌發生率僅次乳癌 第一期存活率高達9成楊明翰醫師表示,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多肉少纖維、生活習慣改變,大腸癌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根據國民健康署報告指出民國106年有1萬6千多人被診斷大腸癌,其發生率僅次於女性乳癌,但同年度死於大腸癌的卻不到6千人,表示大多數被診斷大腸癌的病人可以在治療後長期存活。而決定存活率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診斷時的期別及是否有機會手術切除。除第4期的大腸癌外,其餘期別的5年存活率都遠超過5成,若為第1期的大腸癌,存活率甚至高達9成以上。因此在臨床上,並不贊成大腸癌病人完全不接受正統治療而採取另類療法,倘若錯過了治療良機,從原本可以手術切除的早期轉變為全身轉移的晚期大腸癌,那治癒的機會就大大地降低。 50至74歲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 結果陽性應盡早就醫近年來國健署推動大腸癌篩檢計畫,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若篩檢結果為陽性,則建議安排進一步大腸鏡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楊明翰醫師提醒,大腸癌好發年齡約65歲左右,80至90歲的患者也並不算少見,年齡本身並不是接受化療與否的絕對限制,建議還是與醫師及家人好好討論,衡量接受治療的利弊得失後再行決定,以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及達到延長存活期之目標。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腹瀉未必是吃壞肚子 出現4種症狀可能就是癌! 吃素還是會得大腸癌! 最好的預防方式,養成3習慣最要緊
-
2020-07-28 癌症.抗癌新知
放射治療跨一步 台東基督教醫院直線加速器儀器今啟用
台東基督教醫院分擔在地重症醫療,讓癌症治療不再奔波外縣市就診,添購最新500萬元美金直線加速器儀器,並於今天正式啟用。東基癌症中心副院長鄭鴻鈞表示,更多台東癌症病友能在地接受放射治療了。鄭鴻鈞指出,東基的直線加速器是國內目前最先進,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同機型但最新款的儀器,光主機就重達12公噸,誤差僅2毫米內,可以執行立體定位放射手術,使身體狀況不允許手術治療的年長病患能獲得醫治。台東癌症放射治療資源不足,台東癌症病患大多到外縣市去,而放射治療依癌別及期別的不同,會要做20至30多次,往往療程花上好幾個月,離鄉求醫所衍生的住宿、交通等問題,讓抗癌之路艱辛,很病友無奈選擇放棄。東基啟用直線加速器,未來將大幅降低台東癌症病友到外地治療,以及治療後獲得很好的長期追蹤。且相較於外科手術,放射手術不需要對病人麻醉,較適合高齡與手術麻醉風險高的病人,也可彌補台東外科人才少的窘境。鄭鴻鈞強調,最新的直線加速器它使放射治療更為精準、安全,大幅降低副作用反應。同時具備「調強及調形治療」、「影像導引」、「立體定位放射手術」三大優勢。直線加速器結合了放射治療與電腦斷層掃描,方便放療時,4D同步掌握腫瘤位置的瞬間移動,尤其是位在內臟的腫瘤,會因為病人的呼吸、腸道蠕動,在身體裡的位置有些微差距。影像導引藉由電腦斷層掃描,可以精準知道治療的「靶點」如何移動,在治療計畫的設計上,就跟著腫瘤的移動,進行更精準的治療。不再以大範圍去涵蓋腫瘤所有的移動,而是縮小範圍,精準打擊,減少過程中產生的副作用。這台儀器除了放射治療,還有放射手術。是借助高科技,把腫瘤瞬間定位,並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很大的放射治療劑量打到腫瘤部位,產生類似刀子般的療效,瞬間把癌細胞摧毀。
-
2020-07-27 癌症.癌友加油站
先後罹2癌,葉金川車照騎山照爬「與其擔心癌症奪走生命,我更怕被維生管子束縛」
葉金川的人生經歷太精彩,從中央健保局首任總經理、坐鎮和平醫院的抗SARS英雄、衛生署長、馬英九總統的政治救火隊。始終鮮明的是犀利的個人風格與態度。淡出政治圈後,葉金川瀟灑活成夢想生活家,獨木舟、鐵人三項、高空跳傘、攻百岳,生活得不亦樂乎,卻鮮少人知道他先後罹患淋巴癌與皮膚癌。不過,葉老大始終是葉老大,連抗癌歷程也要一直帥帥的、不讓家人擔心,才不枉男人的氣概啊!二○一四年十二月,葉金川左眼皮突出一個綠豆大小的硬塊,在不該有淋巴的位置長出淋巴塊,長大的速度又快,有醫學背景的他,很快警覺不太對勁。先找眼科醫師檢查,也讓病理科化驗,醫師起初判斷是淋巴增生,無須過度憂心。誰料隔了半個月不到,另一邊的右眼皮上又長了一顆。「兩邊都是淋巴增生,那就是癌症了!」葉金川心中暗喊不妙。為了確診究竟是單純的淋巴增生還是淋巴癌,病理切片送第一家醫院無法確認,為求慎重,再送第二家醫院進一步分析。回顧當時的心情,葉金川笑,當然會嚇到啊,會緊張啊!也會覺得「我怎麼會那麼倒楣?」他說:「只是你要很冷靜!」在等待病理檢查報告的三天內,就像是等翻撲克牌一樣,到底是死神牌,還是高掛無事牌呢?「等待的時候最難受了。」「要死的話也早點告訴我。」一直要很帥的葉老大,此時心裡其實忐忑煎熬,為了不想讓太太張媚擔心,男子漢的浪漫是善意隱瞞了太太,獨自承擔。結果出爐,是淋巴癌。台大畢業的他,選擇到花蓮慈濟低調就醫葉金川冷靜的查閱相關醫療書籍,一步一步的規畫,安排如何應對這突然其來的人生轉折。淋巴癌分期將大大影響治療計畫與存活機會,現在是局部的病兆,還是已經擴散到全身了呢?他進行了骨髓穿刺,看看骨髓裡面造血細胞有沒有變化,如果已經發生變化,那麼就是第四期。所幸骨髓造血細胞沒有變化,接著進行PET正子掃描,看身體的其他部位是否擴散,所幸也無事。「但是PET只能看到○‧三公分以上的腫瘤,就算掃不到腫瘤,不代表沒有更細小的腫瘤在蔓延。」醫師建議葉金川進行預防性的標靶治療,以降低未來復發的機會。治療正式展開,台大醫學系畢業的葉金川,卻低調選擇回到熟悉的花蓮慈濟醫院接受治療。當時他任職血液基金會董事長,治療期間就在花蓮與台北之間通勤往返。葉金川是台大醫學系第二屆畢業生,這一班的學生縱橫醫界,出了三個衛生署長,包括林芳郁、葉金川與侯勝茂;兩個健保局長,分別是葉金川還有賴美淑。同學中還有各大醫學中心的院長,群醫遍布全台醫界重要角色,想要尋求醫療照顧,葉金川比誰都有資源,他卻選擇到遙遠的花蓮慈濟就醫。葉金川說,除了跟花蓮慈濟的感情深厚,他當時也不想驚動太多人,他說,比一般人有資源就會比較好嗎?選擇一個信任、親切、可以誠實給予忠告的醫療團隊,對病人才是最好的選擇。瞞著太太、朋友治療,單車照騎、山照爬治療期間,在花蓮的清晨,他一人先赴醫院接受放射治療,戴上訂製的頭罩,可以讓放射線更精準對準患部,眼罩則保護眼球不會在治療後惡化為白內障。治療完成就繼續到慈濟授課,同事沒人知道他在幹嘛,只覺得怪,葉老師怎麼那麼早來上班。葉金川以為自己隱藏得很好,但是因平日服用抗凝血劑阿斯匹靈的關係,放射治療後眼睛出血腫脹比常人更嚴重。不知情的人,還以為葉金川去做眼睛美容手術。逢人問起,他便把話題岔開,笑稱「被老婆打了」。標靶治療期間,葉金川單車照騎、山照爬。主治醫師婉轉勸說,治療期間免疫力會降低,要他好好靜養。堅持要正常生活的葉金川頑固的跟醫師頂嘴,「你們不是說標靶治療只會殺死癌細胞,不會傷及正常細胞嗎?」「我正常的淋巴球都在的話,免疫力就不會降低啊。」「不是啊,你要說個理由說服我啊!」每周五次的化療,連續二到三周,每次注射藥物需要六小時,都在門診進行治療。一直到不得不住院時,需要家屬簽名,這下紙包不住火了,拿著住院單給太太簽名,「我得到淋巴癌,現在要去住院。」張媚才知道葉金川罹患淋巴癌,而且已經偷偷治療一段時間。太太問:「如果是第四期怎麼辦?」他囁嚅回答:「就化療啊!」太太再逼問:「如果化療沒效怎麼辦?」葉金川說:「一步退一步啊,就去骨髓中心啊!」一向溫婉的太太此時已經瀕臨抓狂邊緣:「如果骨髓中心也沒效怎麼辦?」葉金川耍賴說:「那就辦告別式啊。」早年罹患淋巴癌等同被宣判死刑,葉金川坦白說,放射治療、標靶治療都不痛苦,最辛苦的是等待病理報告,那種等待命運被宣判的感覺。「面對癌症,你能怎麼辦,一定會發生這些過程,該來的還是會來,就是面對它。」葉金川也領了重大傷病卡,在期滿五年後失效,很慶幸。在六十五歲生日時,開了同學會,告訴同學「我罹癌了」、「但我好了」,一貫的葉金川作風。健保制度的創辦者,如何看待癌症病患的醫療費用負擔呢?葉金川說,治療期間的費用幾乎全是健保包辦,不過,只能給付到放射治療。他也笑稱,「標靶藥物需要三十萬元,全部得自費,健保也真的滿狠的。」隨後念頭一轉,他維護地說,因為健保沒有辦法給付降低復發可能性的費用,只能幫你給付治療費用,預防要靠自己。健保始終就是他的心頭肉。皮膚癌再上門,從此防曬更嚴密告別淋巴癌後,二○一九年,葉金川在脖子上又發現皮膚癌,一顆痣在頸間長大,會癢。這次一樣沒跟太太報告,自行處理了。帶著未癒合的傷口出國旅遊,揣了把小剪刀,意圖自行拆線,可是脖子上的縫線沒辦法自己拆,只好央求護理背景的太太幫忙。這次他準備好說辭,「皮膚癌有三種,我這種基底細胞癌是最簡單的一種,切除就可以了。」他對太太說,基底細胞癌像是象棋中的卒子,每次只會走一步,進展很慢。不像是黑色素瘤,那就像是俥,橫衝直撞的,就很危險。葉金川自己推理說,熱中戶外活動的他,雖然戴護目鏡、穿著長袖,但是脖子沒有保護好,常常曬到皮膚「燒焦」,因此罹患皮膚癌也不奇怪。現在他已經學乖,外出時,防曬工作更為嚴密,戴帽子、領巾等,把自己一寸不露的緊緊包裹起來。葉金川擁有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哈佛大學流行病學碩士背景,讓他總習慣用客觀角度審視自己的癌症。他說,台灣的男性一輩子有五成的機會、女性有四成的機會得到癌症。而絕大多數的癌症不會奪命。與其擔心癌症奪走生命,葉金川更害怕中風、洗腎,長年躺床,被維生管子束縛。「你必須要想清楚,你的生活價值,生活就是要能跑、能動、能飛、能跳,如果都不能,人生好像少了什麼,如果翅膀被剪掉,那他還是鳥嗎?蛇的鱗片被刮掉,那他還是蛇嗎?那麼,你想過,你是什麼呢?」要怎麼活著?葉金川說:「我要精彩,活得帥氣。」書籍簡介書中深度採訪了12位名醫與公衛權威,他們或在臨床照顧病人,或在海外醫療團服務,或在深山海濱小鎮裡義診,或在擘畫國內醫療政策,或在致力提升全民公共衛生。在醫界的領域各有擅場。他們是,台大權威林肇堂醫師 、失智權威劉秀枝醫師、仁醫陳愷鴻醫師、無菸餐廳推手韓柏檉教授、不孕症名醫林禹宏醫師、肝臟移植專家林俊昌醫師、心身醫學領航者陳冠宇醫師、海外醫療團長廖學聰醫師、產科名醫陳樸、後山家醫守護者陳淑媜醫師、大砲衛生署長楊志良、健保創局總經理葉金川。當有一天,他們罹患癌症,當醫師變成了病人,為了鼓舞癌症病患,願意展現他們在生病過程中的驚愕、掙扎、脆弱與釋然。並無私的分享私房抗癌方法,用自身的抗癌歷程,殷切叮嚀也曾在泥沼中的癌症病患。用自身的抗癌歷程,展示遭遇逆境也能溫柔微笑以對的生命的教育。立即購書》.udn買東西:https://bit.ly/2YNNdW2.博客來:https://bit.ly/3fzwnRw
-
2020-07-27 科別.消化系統
便秘多與5因素相關 養成這6個好習慣順暢排便
對於長時間坐著工作、少喝水的女性上班族來說,隨身包包裡常備著浣腸劑,因為便秘纏身,必須透過外物刺激才能擁有「暢快」人生,不過醫師提醒,長期使用浣腸劑恐會成癮,且越用效果可能越差。超過3天沒排便即為便祕 多與5因素相關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孫文俊指出,臨床便秘定義以時間為指標,超過3天以上沒排便,即為便秘。至於糞便的形狀及軟硬度屬於臨床症狀,如果便便形狀像一顆顆的小雞便,常與水份攝取不足有關,不會稱為便秘。而造成便秘的5大主因,分述如下: 1.飲食:水分及膳食纖維攝取不足。 2.缺乏運動:運動能刺激腸道反射。 3.藥物:有些藥物會間接影響排便,特別是精神科藥物。 4.習慣性憋便:越常憋便、排便反射性會越差,易造成排便功能異常。 5.腫瘤:直腸或左側低位大腸若有腫瘤阻塞,糞便量會越來越少。 孫文俊指出,有些人每天排便,但卻一直有便意,或覺得排不乾淨,這就是所謂的「裡急後重」(tenesmus),有這種症狀的民眾務必提高警覺,因為這可能是大腸息肉或直腸腫瘤所致。一有便意不能忍 長期使用瀉藥、浣腸劑恐有成癮疑慮 孫文俊強調,腸道腫瘤可能引發排便不順,如果伴隨著糞便形狀突然改變、出現便血等現象,且持續2周,就應該趕快就醫檢查,找出病因。在治療上,單純便秘可從飲食和運動著手,平常多喝水、多吃蔬果,每天固定運動,養成正確如廁姿勢,以及固定便便時間,一有便意,就去上廁所,超過8成的輕症便秘都能獲得改善。 至於瀉藥、浣腸劑,孫文俊不建議長期使用,因為只求速成,用瀉藥或浣腸劑來解決便秘問題,恐有成癮疑慮。再者,浣腸劑插管頭形尖銳,若使用不當,還可能讓直腸受傷。有些瀉藥透過刺激大腸收縮蠕動來促進排便,服用越久藥效就會越差。 食藥署則建議,當民眾有便秘等不適症狀,應到醫院尋求醫師診治。孫文俊指出,想要排便順暢,平時應養成固定的排便時間,或在上廁所時,雙腳踏著10至15公分高的小板凳,或是以溫水沖洗肛門等方式,就能刺激便意。(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多吃蔬果還便秘? 這些藥物都是兇手 持續便秘別輕忽! 加上7症狀可能是體內長瘤了
-
2020-07-27 科別.泌尿腎臟
40歲後每增1歲,腎功能就衰退1%!9個危險因子常被忽略
腎臟的好壞,與全身代謝的順暢很有關聯,有人形容它是人體最大的淨水廠,是代謝廢物、調節水分與電解質平衡的重要器官,但多數人容易忽略它,往往是拖到有明顯症狀時才發現,這時腎臟多半已經衰敗得很嚴重了。腎臟雖然耐操,卻不愛抱怨,即使腎功能已經降到正常的一半時,仍然能發揮正常作用,而我們並不知道它已經受傷。等到腎臟的功能持續惡化到只剩下不到正常的10%時,才較容易出現包括噁心、水腫、高血壓、倦怠無力、抽筋等症狀,一旦造成更嚴重的尿毒症時,就有很高的機率必須進入洗腎一途。腎臟會隨年紀增長老化 影響因素與9件事有關如同身體其他器官一樣,腎臟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老化,大約在40歲之後,每增加一歲,腎功能會下降1%,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輔仁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國城指出,如果年輕時腎臟是100分,到了80歲時,腎臟功能可能只剩下40分了。影響腎功能好壞的因素多且複雜,盧國城歸納9大危險因子:1、年齡增長、器官老化器官老化是自然現象,但會加速腎臟老化的原因,多半是因氧化壓力所造成的各種慢性發炎反應,包括生活習慣不好、接觸過多毒性物質或本身有慢性疾病等,都會造成腎臟血管內皮損傷及小血管的硬化,讓腎功能衰退。腎功能衰退後,又加重慢性疾病的進程,形成惡性循環,腎功能又加速退化。2、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腎臟病的種類中,因慢性疾病所導致的腎病變是國內常見的一群,尤其是「三高」族,因容易形成血管硬化,造成腎臟的損傷。盧國城說,高血壓與腎臟病互為因果關係,腎臟動脈受到高血壓的影響,會令血管變厚、變硬,導致管徑變小,腎絲球因為缺血而萎縮,腎功能就出現異常。反過來說,若罹患腎盂腎炎、腎腫瘤、腎絲球腎炎等疾病時,也會引起高血壓。3、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不少人喜歡把吃藥當作吃補,再加上習慣自行到藥房購買非經藥師開立的止痛劑或抗生素,甚至是一些來路不明的中草藥,一旦長期服用,或誤食有馬兜鈴酸、重金屬等成分的藥品,因具有腎毒性,就會造成腎臟的傷害。4、飲食生活失衡現代人工作忙碌,經常選擇吃大餐來紓壓,但暴飲暴食或外食族未顧及營養的均衡,長期缺乏蔬菜、水果的營養,又難以拒絕大魚大肉的飲食型態,就會吃進過多的蛋白質與熱量,造成腎臟的負擔。5、水喝太少水喝太少,就無法讓腎臟有效排出體內的毒素,當其累積在腎臟,當然會造成腎臟的傷害。6、習慣性憋尿憋尿時,膀胱尿液會上流,這時腎臟到輸尿管間的輸送不暢通,就會有泌尿道感染的風險,因為經常性反覆感染,抗生素的使用對腎臟是一大傷害;再者,憋尿後神經變得興奮,血壓上升,對腎臟功能也有傷害。7、菸酒過度抽菸喝酒都是腎臟病的推手,有統計指出,20%的腎臟病患天天抽菸,而酒精的熱量高,會造成腎臟負擔,更不利於腎臟排泄尿酸。8、體重過重肥胖的人慢性疾病也多,因此容易引起腎臟病變,而腰圍超過標準者,也要特別小心,可能會因為水分滯留對腎臟造成負擔,加速慢性腎臟病的進展。9、心理壓力大人在面對壓力時,腎上腺會分泌腎上腺素與可體松,讓胰島素下降,血中含糖量增加,長期下來,胰島素的調控變差,糖尿病就有機會上身,也因而影響腎臟健康。延伸閱讀: 尿有泡泡超過15分鐘就不妙! 當心是腎臟在喊救命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
2020-07-26 養生.樂活人生
三度罹癌的體悟!寶媽:天塌下來不要搶著去擋,不如一路玩到掛
編按:以星媽身分出道的寶媽,螢光幕前總是笑容可掬。然而,近年來,她卻陸續被診斷罹患甲狀腺癌、淋巴癌和肺腺癌。一直以來,她都是擔任家庭中承擔責任的照顧者,甚至每年都會送月餅給所有認識的朋友。然而,3度罹癌讓她有了不同的體會:讓自己休息,天塌下來不要搶著去擋!沒什麼事,少了你不行。去(2019)年年底,寶媽在臉書上宣布自己剛開完刀切除肺腺癌腫瘤,而這已經是她第3度被診斷出癌症。照片裡她笑容可掬,一點也不像剛經歷一場大病的模樣。半年之後見到寶媽,她氣色依舊、同樣笑得開心:「最近我才剛通過手術完第一次大考(術後她必須定期回診,確認癌細胞沒有復發狀況)!」為何選擇對外公開自己的病情?寶媽說,她想讓大家知道,生病並不可怕。「像我這樣領有3張重大疾病卡的人,一樣可以樂觀面對自己的人生。」她笑稱,那篇貼文出來後,她足足回了5小時的訊息,全是親朋好友來關心問候,寶媽在圈內的好人緣可見一斑。不願親友擔心 住院帶面膜淡定保養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被醫生3次宣告自己得了癌症是什麼感覺?2004年,寶媽第一次被告知罹患甲狀腺癌時,她堅持獨自搭公車回家。「我從榮總坐車回家差不多要一個小時,晚上公車沒人,剛好可以讓我冷靜一下。」寶媽笑說。「我就一個人坐在公車上發呆,腦子裡一直反覆想:天啊,我真的得癌症了!要開刀耶……我要先跟誰講?還是不要講好了?女兒一個在加拿大、一個在大陸工作,一個還在念書,我到底要跟誰講?然後人生很多畫面就跑出來。」不巧的是,在開刀後一個禮拜,她還有一場新書記者會要辦。「你也不可能到這個時候才要叫停,只好硬撐著上場。」到了這次肺腺癌手術,她已經對住院治療的SOP駕輕就熟。「我就帶足了各種保養品進醫院啊,這麼多人要來看我,怎麼可以邋遢呢?晚上無聊的時候剛好可以敷個面膜。所有我遇過的醫生和護理師都說,我是他們看過最冷靜的病人。」就在開刀前,寶媽還和小禎等幾個好友一起去蘇美島度假,當時她已經知道自己的病情,卻沒告訴任何人,「因為我真的不想掃大家的興。」與其隨時隨地小心翼翼過活,寶媽寧願一樣生活、吃飯和旅行,自在地過每一天。(推薦閱讀:先後罹2癌,葉金川車照騎山照爬「與其擔心癌症奪走生命,我更怕被維生管子束縛」)三度罹癌 在意與否日子都得過 現在寶媽已經動完手術,療程也告一段落。但因為發生在腺體的癌症容易轉移,所以仍然必須按時回診做檢查。「我現在就是3個月一個小考、6個月一次大考。」然而,腫瘤雖然可以切除,卻並非船過水無痕:「比如說現在只要稍微有點變天,氣壓變低,我就會開始覺得喘,比氣象台還準(笑);然後淋巴和甲狀腺影響我最多的就是睡眠,兩邊的甲狀腺切除、做化療還要長期服藥,身體是不可能恢復到沒生病以前的狀態。」每一次生病,帶給寶媽的感受都不同。10幾年前第一次得癌症,她才50歲出頭,不怎麼覺得嚴重,開刀完回診就沒事了,但因為切除甲狀腺,身體缺少內分泌作用,從此得吃一輩子的藥。「第2次3年前淋巴腺開刀,對我來說影響比較大,那時我差不多60、61歲,照人的平均年齡來講,應該還有20年好活,那時是我真的第一次感覺到:日子是不是剩下不多了?」至此,身體病痛給寶媽的體會是:「不在意的時候,日子過得很快;但若開始計較了,日子只會過得更快。即便是20年,也只是一晃眼過去的事情。」照顧家人30年 堅強已成習慣多年下來,寶媽幾乎成為身邊親友的醫療顧問,舉凡生病了該掛哪科、看哪個醫生最好,或是臨時有狀況該送哪家醫院,幾乎都會來徵詢她的建議。這不只是因為「久病成良醫」,寶媽之所以熟悉醫院大小事,更因為她其實是有著近30年資歷的照顧者。除了自己家中長輩,甚至連前夫一家人從香港搬來台灣定居後,都由寶媽一手打點家中的大小事務。她曾在媒體訪問中表示,當年她隻身旅居香港,幸而公婆對她非常照顧,這個恩情不能不報。習慣了當那個負責堅強的人,更不想讓身邊人擔心,第2次罹癌時,她甚至在開完刀之後才告知人在美國的小女兒。「她知道以後哭到不行,當時還很生氣地跟我說:媽媽妳生病怎麼可以不告訴我?」寶媽說著說著,忍不住紅了眼眶:「這麼多年來,所有人生病都是我陪著,醫院我太熟了。正是因為太了解那種陪伴病人的憂慮、對未知病痛的恐懼,我會捨不得身邊的人難過。再苦的治療我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了,你說我還有什麼好怕的?」在三令五申、下不為例「以後生病絕對不能瞞著我」後,這次肺腺癌手術,寶媽只得老實「通報」小女兒。沒想到特地從美國飛回台灣陪媽媽的小女兒,卻因為時差在病房睡得不省人事。「那時候我一邊傷口插著引流管,一邊感覺想吐、又想上廁所。但女兒怎麼叫都叫不起來,按了鈴也沒有護理師過來,我沒辦法自己起床,硬生生在床上忍了2個小時。」寶媽苦笑著說。5年辦6次告別式 身後一切都不如及時說愛反覆治療、陪病,出入醫院的日子,之於寶媽就像是日常的一部分。然而讓寶媽真正對生死變得豁達的原因,實則是近年她直面了不少身邊親人的離世。「這5年當中,算算我辦了6場家人的告別式。不管是準備好之後走、措手不及地走,還是等了很久才走,甚至處理晚輩的葬禮,我都遇過了。」「我每辦一場告別式,就告訴自己:我不要設靈堂、不要念經、不要燒香,不要供品,經歷愈多次,就愈覺得這些事情對我而言沒有意義。人到這個年紀,大概都已經處理了上一代的離開,但我想教下一代怎麼處理我的離開,我覺得這是每個人都該學會的功課。」因而,寶媽除了交代家人免去一切繁瑣儀式,更已為自己備妥塔位、連骨灰罈的樣式都選好了。她笑說:「我往生之後都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哪還會回來聽你們念經?一個人走了之後就一了百了了,什麼都歸零,還不如在人活著的時候對他好一點。」寶媽的母親在2011年過世,她憶起母親在病中常不肯好好吃藥打針,是個很不配合的病人。「她心臟不好、又有糖尿病,所以我們很嚴格規定她的飲食。沒想到她竟然偷偷買了食物藏在冰箱深處,半夜爬起來偷吃,家人聽到聲音起來看,媽媽一個緊張嗆到,老人家就這樣插管在加護病房住了10天。」「有時候自己沒有察覺,但那個負面情緒其實會不自覺反應在病人身上。如果有機會重來,或許我不會說這不准吃、那不可以吃,可以改說:這個我們吃一點點就好,好不好?」學習放下責任 只求玩到人生終點過去寶媽有個維持了10幾年的習慣:每逢中秋節,她就會送月餅給所有圈內認識的朋友、甚至包括節目所有工作人員,每回都得送出幾百份。「那段時間我每天眼睛睜開就在想:我今天要去哪裡錄影?來賓有誰?工作人員有誰?要準備幾份?有一次還焦慮到過度換氣,整個人喘不過氣,醫生就說:寶媽,你太緊繃了。」「到了60歲生日這天,我給自己的禮物就是:我不要再做這件事了。以前我是什麼都要面面俱到、一肩扛起的個性,後來我覺得包括生病這些事情,可能是一個警訊,告訴我其實沒有什麼事情是少了你會塌下來。」是而,寶媽近年有意減少工作、花更多的時間和親朋好友聚會、旅行,也和姊妹淘一起投身公益、到醫院分享自己多年來如何與癌症共處的經驗。問她接下來有何安排?她爽朗回答:「一路玩到掛啊!」「其實人生每個人都有最後一天,年輕時你會有目標、有未來很多想做的事,要照顧小孩等等,但我一個65歲的人,這些事我都做完了。我現在每次跟朋友約吃飯,就當作少了一次,但這不是悲觀,是讓我更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機會。」多年來一人獨居的寶媽說:「我的想法是,再給自己5年的時間,到了70歲,我就去住養老院。我的小孩都長大了,他們都可以把自己照顧得很好,我也沒有後顧之憂。」寶媽也想跟很多辛苦了一輩子的50、60世代說:天塌下來不要搶著去擋,試著把擔子放下,對自己和別人都是解脫。「不要總是和別人比較,做真的會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也是一種斷捨離。」原文:三度罹癌的體悟!寶媽:天塌下來不要搶著去擋,不如一路玩到掛
-
2020-07-26 癌症.頭頸癌
頭頸癌專題/用藥二擇一 頭頸癌治療讓醫病兩難
由於頭頸部癌成因複雜,藥物選擇少,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指出,健保規定轉移性及復發性頭頸部癌用藥,只能在標靶及免疫藥物中二擇一,由於這群患者多是中壯年,經濟上又屬弱勢,常讓醫病陷入兩難,治療方式也非國際趨勢。病患多基層勞工 身心衝擊巨大頭頸部的相關癌症中,人數最多的口腔癌就佔十大癌症的第五名,佔男性的第四名,108年就有3,154人死亡,其次就是鼻咽癌也有536死亡。同時也是台大醫院耳鼻喉部教授的婁培人在「無聲話語頭頸部癌 醫護相挺專家共識會」中指出,頭頸部癌患者往往是社會最基層的一群人,生病後不只是個人工作上的損失,也造成社會勞動力的缺口,且多數是家中經濟支柱,身心面臨的衝擊可想而知,然而頭頸癌臨床治療卻又面臨選擇不多的困境。選標靶或免疫藥 第一時間就得決定陽明大學副校長楊慕華,本身也是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他無奈地說,頭頸部癌會受外在因素影響,每個人暴露的致癌物及基因突變都不同,很難找到特定的基因去治療,這跟其他癌症非常不同,因此藥物的選擇並不多。直到標靶藥物上市才帶來突破,2009年標靶藥物合併放療獲得健保給付,讓患者減輕不少經濟負擔。楊慕華說,標靶藥讓我們看到病人的存活期有改善,免疫藥物則讓我們看到病人有被治癒的可能,但去年免疫藥物用於頭頸部癌的健保給付規定,醫師第一時間就必需先判斷要選標靶藥還是免疫藥物,但這兩種藥物對病人來說都很重要,讓醫師在選擇藥物時壓力也很大。治療用藥受局限 還有使用上限在國外治療的原則,依據病人的生物標記PD-L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表現量、腫瘤大小、遠端轉移的機會及病人身體狀況,再來決定治療方式。但在台灣情形大不同,楊慕華指出,國內患者選藥前必需先檢測PD-L1,表現量超過50%,免疫藥物才能給付在第二線用藥,第一關就約有八成患者不適用,在國際臨床指引為第一線用藥的免疫藥物,在國內使用非常受限。醫師的難處還在於,若選擇標靶藥物,同樣有使用上限制,楊慕華說,標靶藥物有效也只能用18周;若病人使用期限到了,也只能婉轉的告知換藥,不然就得自費。台灣醫療水平高 卻難接軌國際婁培人說,國內頭頸部癌治療無法與國際接軌,也連帶影響到參加國際臨床試驗,有些試驗會需要免疫藥物第一線失敗的個案,但現在面臨找不到病人的情形。台灣醫療水準高,早期患者治療成果好,彰化基督教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林進清指出,以口腔癌為例,台灣的手術治療成效好,病患在早期治療後還能回到社會工作,至於放療也是治療的三項手段之一,但因頭頸部癌神經較多,劑量太大會造成聽覺神經受損。口咽癌以化療為優先,加上現在藥物進步,未來放療劑量下降,就能減少副作用的發生。復發及轉移性頭頸部癌藥物進展美國2006年標靶藥物合併放療,核准上市2011年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用於第一線用藥2016年2種PD-1免疫藥物上市2019年PD-1免疫藥物第一線治療核准上市台灣2009年標靶藥物合併放療通過健保給付2017年標靶藥物合併化療通過健保給付2019年免疫藥物給付第二線治療,但限制標靶藥及免疫藥物二選一
-
2020-07-26 癌症.頭頸癌
頭頸癌專題/未強制積極早篩 口腔癌病患20年內仍多
在頭頸部腫瘤中,病人最多的就是口腔癌,政府推出口腔黏膜檢查已16年,篩檢率大約五成,菸檳使用率都開始下降,但口腔癌的人數並未減少。曾任衛福部次長的成大醫學院耳鼻喉科教授蔡森田直言,「戒掉菸及檳榔後,其致癌的因子仍殘留體內,預期未來20年內,口腔癌人數仍在高原期,加上篩檢政策沒有強制性,也沒有跨部會合作,無法找到真正該篩檢的人。」早期患者少 該篩檢者未出現目前30歲以上嚼檳榔及吸菸的民眾,每兩年可接受一次口腔癌篩檢,108年有60萬人受檢。蔡森田在「無聲話語頭頸部癌 醫護相挺專家共識會」中指出,口腔癌篩檢人數是足夠,但篩檢出來的早期患者增加很少,除了篩檢品質要檢討外,該出來篩檢的人沒有出來。蔡森田舉例,像建築工人、卡車司機,都很辛苦的在工地工作,沒時間到醫院篩檢,曾經建議勞工健檢要強制篩檢,司機換照時也要有篩檢報告,但勞動部認為與勞工無關,至今都沒有成形。公共工程委員會也可以規定,只要跟公家機關招標,就需要無菸無檳的工地,這些都可以透過行政手段達成。彰化基督教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林進清也非常認同,篩檢必需有法令強制性。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及台大醫學院護理系教授賴裕和則認為,嚼食檳榔有同儕的壓力,它是一種次文化,要改變很難。有卡車司機就說,不吃檳榔開車會睡著,喝咖啡又會利尿,都讓他們很困擾,因此戒檳或篩檢需要結合公會及地方政府,找出可行的方式。治療早或晚 存活率差距40%為何專家們這麼重視早篩,蔡森田感慨地說,病人都很年輕又是家庭支柱,且早晚期的治療效果,五年存活率可以差距40%以上,早期癌症病變切除後,不變成癌症,就能救了一個家。依據國健署監測,口腔癌平均每篩檢137人,可以找出一名癌前病變或癌症個案。國健署與台大公衛團隊也針對233萬名接受口腔癌篩檢民眾進行長達9年追蹤,相較未篩檢者,可降低21%晚期口腔癌發生率及26%死亡風險。這都提醒民眾早篩的重要。婁培人:HPV致口咽癌 近年人數大增菸酒檳榔是頭頸部癌的危險因子,有嚼食檳榔者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是一般人28倍。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與前副總統陳建仁等團隊,針對2.5萬人菸酒檳榔終身致癌風險進行平均18.4年追蹤,發現檳榔會直接破壞口腔黏膜,發生口腔癌的風險最高、其次為口咽癌。吸菸則與喉癌關聯性最強,喝酒則是咽癌風險最高。近年醫界也發現,頭頸部癌還與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virus, HPV)相關,其中又以口咽扁平細胞癌最為顯著,已佔美國口咽癌七成以上,台灣也有此趨勢。婁培人指出,國內頭頸部癌患者HPV陽性的比率高達三成,16年來成長約一倍,其中又以40~50歲的男性扁桃體癌(口咽癌的一種)成長最為顯著。美國甚至預估,今年口咽扁平癌全年罹患人數將超過子宮頸癌的全年罹病人數。婁培人認為,這與性行為開放有關,性伴侶愈多,罹患相關頭頸部癌的機會就愈大,尤其男性的風險比女性高很多。鼻咽癌早篩 抽血驗病毒頭頸部癌人數第二多的鼻咽癌,林進清指出,鼻咽癌跟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有關,目前已有學者發表,只需要透過抽血驗EB病毒的DNA,就能發現早期患者,這是一種很方便的篩檢方式。香港學者曾在2017年於新英格蘭雜誌發表一篇抽血驗EB病毒篩檢鼻咽癌的報告,是針對20,174名患者抽血檢測,其中1,112名患者血液中發現有EB病毒的DNA,309例個案持續呈現陽性中,進一步追蹤檢查,發現34名鼻咽癌患者。研究發現利用抽血篩檢鼻咽癌,敏感性可達97.1%,特異性98.6%,是可以當成篩檢工具。
-
2020-07-26 癌症.頭頸癌
頭頸癌專題/顏面毀損、溝通困難 頭頸癌患者難返職場
在台灣,頭頸癌患者以男性為主,多為中壯年、藍領階級等身分,他們往往是家庭中的經濟支柱。根據研究,一旦罹病,頭頸癌患者因為外觀毀損、嘴巴張不開及頭部轉動受限,重返職場路遙遙,造成病患的經濟危機。即使回到職場,平均薪資也只有原本的三分之一,急需社會支持系統的介入,幫助頭頸癌患者回到社會。七成無法復工 平均薪資大減當頭頸癌患者治療結束後,患者復健及重返職場之路,目前面臨哪些挑戰呢?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曾經發表一份調查,頭頸癌中,口腔癌患者約七成無法復工,即使復工,待遇薪資仍比罹癌前少,平均薪資僅剩7481元。長年關注頭頸癌患者、並發表多篇相關論文於國際期刊的台大醫學院護理學系教授賴裕和指出,頭頸癌的治療策略多以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為主,進而造成骨骼肌肉、顏面外觀、飲食、溝通吞嚥的損傷,抗癌成功之後,還要面對回歸社會的困難。三成憂鬱焦慮 影響疾病預後賴裕和指出,經過多份調查發現,患者生病後,有四成到六成五的頭頸癌病患無法回到職場,除了跟教育程度有關,症狀越多的病患也較容易失業,其中,張口能力與頭部轉動能力的受損,是未來就業的最大困難。另外,曾經有份5年的研究,針對頭頸癌患者治療6個月後的調查,追蹤270位病人,有32%的病人有焦慮及憂鬱問題,持續使用菸酒檳榔者及腫瘤分期較晚、症狀較嚴重者,憂鬱及焦慮風險更高,顯示存活者受到相當程度的心理困擾,甚至影響到疾病預後,因此,心理輔導及轉介也需適時介入。頭頸癌患者 鮮少向外求援有誰聽見頭頸癌患者的無聲話語呢?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分析,一年平均五萬多通的癌友求助諮詢電話中,僅不到3%是頭頸癌患者發出的求援。癌症希望基金會呼籲,癌病治療之後,病患需要回歸社會,除了病患自身要主動求援,與雇主協調,維護自身權益之外,也需要社會企業提供友善的工作環境。男性多隱忍 病後更退縮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在「無聲話語頭頸部癌 醫護相挺專家共識會」指出,癌症希望基金會服務全癌別的病患,卻鮮少接到頭頸癌患者的電話。不是頭頸癌病患沒有需求,而是本身較退縮,相較其他癌別病患,更不懂得維護自身權利與爭取協助,相關單位需要主動關懷頭頸癌患者出院後的社會銜接。頭頸癌患者多數是男性,傳統上「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心態,讓他們不懂得向外求援。而顏面損傷的治療副作用,也讓他們心態變得憂鬱、退縮,還要擔負家中經濟支柱的角色,處境更為艱難。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也補充,頭頸癌患者多是藍領階級,癌後因為無法再負擔勞力工作,因此不容易回到原本的工作崗位。而治療後的顏面損傷、說話不清的副作用,又不容易尋得內勤工作,使得頭頸癌患者回歸社會,格外困難。友善職場 應保障癌友就業王正旭呼籲,目前企業中有保障殘障人士就業的規範,應該將癌症病患也納入,打造癌友友善工作環境,保障癌友的就業權利。此外,頭頸癌患者是很有能量的一群人,也應加以訓練,令其納入頭頸癌防治工作,參與宣導工作,以同理心和現身說法將讓防治工作推展更為順利。根據研究,治療後副作用的嚴重度與收入的減少有相關。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指出,許多頭頸癌病患諱疾忌醫,國內頭頸癌早期治療療效非常好,依目前醫療技術,對於外表與語言並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病人應及早就醫。
-
2020-07-26 癌症.頭頸癌
頭頸癌專題/想和太太拌嘴 喉癌患者 半年學會食道語
7月27日是「世界頭頸癌日」,台灣2017年新增約萬名新病人。頭頸部的相關癌症,包括人數最多的口腔癌,及鼻咽癌、口咽癌、喉癌等。病人術後不只外觀改變,有些還會影響到吞嚥、說話等功能,加上多為家庭經濟支柱,罹癌後身心衝擊可想而知。日前,聯合報與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舉辦一場「無聲話語頭頸部癌 醫護相挺專家共識會」,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指出,「我們是要幫這群無聲無息的患者發聲,喚醒外界重視他們的權益。」我們前往無喉者復聲協會採訪喉癌患者邱慶輝學習食道語的過程,雖然他外表靦腆,卻有顆熱情的心。邱慶輝的太太劉小姐笑著抱怨,「他現在吵架都吵贏我耶!比我還會講話,他就是想要跟我鬥嘴鼓,才在半年內就把食道語學會了……」在大太陽底下,兩人配合記者的要求,手牽著手一起在公園散步,「好吧,我們就『假掰』一下好了……」夫妻倆又是一陣笑。這對老夫老妻對於牽手扮恩愛雖然有點不適應,但一路的拌嘴倒也是愛的表現。或許大家會認為,說話不是很簡單嗎?但對邱慶輝來說,因為癌症得把喉嚨切除成了無喉患者,要「說話」是很難的,得重新學習「食道語」,氣音加上低頻的語調,你得靠近耳旁才聽得懂邱慶輝在說什麼。太太鼓勵 讓他走出家門邱慶輝一年多前,開始覺得喉嚨不舒服,去診所看病以為是感冒,在看了幾家醫療院所之後,病情一直沒有起色,後來經由內視鏡檢查才發現喉嚨長腫瘤。「確診喉癌,接受治療後,我擔心自己以後不能說話了。」開始治療後,邱慶輝就躱在家裡不出門。即使學了食道語,有時連便利商店都不敢去,人多的地方更是害怕。這麼沮喪的心情太太全看在眼裡,「我告訴他,雖然現在講話比較不方便,但在醫院你會看到更多臥床的、生病的,他們比我們更不方便,日子還是要過,要趕快回歸正常生活!」病友變志工 過來人經驗傳承走出家門後,人生總有一番風景。邱慶輝夫婦是對可愛、幽默的歡喜冤家,太太每次都會陪先生從桃園千里迢迢到台北當志工,假日兩人也會四處遊玩,人生因病而翻轉。在協會裡他是個認真的小老師,「你先把空氣吞進去,再把氣送回食道,就像是喝汽水一樣的感覺,趁著空氣來到食道時,開始練習發出聲音。」文字上難以形容的食道語,得靠患者志工帶著病友一個字一個字的練習。這比幼兒學習說話還要難。學習食道語 復健重要一環先生在旁邊指導病友,劉小姐也忙著跟其他的家屬說,「家人的支持很重要,班主任跟我說,『若可以吵架,會學得特別快』,這讓老公找到動機了,哈哈哈……」班主任林家修生病後也曾經在家待了一年,他特別嘉獎慶輝,別人要花一年才學會食道語,他半年就學會了,病友復健的動力就是來自家人的支持。副祕書長張先生也說,協會的志工都是病友,以自身故事鼓勵大家走出來,而學會說話就是走出門的第一步。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主任朱本元指出,很多患者以為手術後就成了啞巴,其實不然,「我的外公就是無喉者,手術後活了20年,而學習食道語就是復健相當重要的一部份,也是走入社會的第一步。」一個拉一個 走出無聲世界無法說出自己的需求,讓無喉者成了弱勢中的弱勢。朱本元提及,目前協會有四個語言訓練班,確實不夠,加上多數醫院都沒有語言訓練班,患者治療後的復健也難接上,「因此,我們除了將協會會員列冊追蹤,也將主動到大型醫院設立語言訓練班,很多已學會食道語的患者都願意貢獻一己之力。」朱本元殷切地說,「我們需要把患者一個拉一個走出來,團結力量大,才能對外發聲。」學食道語 原理像打嗝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語言治療師王麗美指出,一般說話時需要有三個要素,空氣、震動及構音,就是肺部先吸入空氣後呼出,氣流通過狹窄的喉嚨聲門產生震動,再經由口腔構音,並產生共鳴後把聲音放大。但無喉患者把喉嚨切掉後,發聲的震動來源就不見了,因此食道狹窄的地方就成為新的聲門。王麗美解釋,患者必需把空氣吞進去到食道上方,就立刻把空氣打出來,再利用嘴巴把想說的話說出來。至於如何把空氣吞進去?王麗美建議利用喝水練習,把水及空氣一起吞到食道上方,打嗝出來,發出「呃」的聲音,就是練習食道語的第一步,大概半年就可以比較自然的發聲了。
-
2020-07-26 橘世代.健康橘
6字頭男人注意!這個年紀貧血 可能是慢性病警訊
女性受生理期等因素影響較易貧血,但男性也不可忽視風險,因為貧血可能是慢性病警訊。統計顯示,男性的貧血盛行率隨年齡增加,在65歲以後更翻了兩倍。年過五旬的張先生(化名)近來感到容易疲勞,在公司健康檢查中發現貧血,進一步檢查才知道,這個症狀的罪魁禍首竟然是大腸惡性腫瘤。他直呼好在有例行健檢,能及早揪出體內異狀。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表示,貧血的原因很多,除了先天型的地中海貧血(占總人口約百分之五)之外,育齡女性常見因生理期流失經血、加上飲食中攝取的鐵質不足,進而發生缺鐵性貧血,這個現象到了更年期會稍稍改善。不過年齡再長,無論是女性或男性,則可能因為腸胃道慢性病、慢性感染症、惡性腫瘤、痔瘡出血等多種疾病造成貧血,部分罹患胃炎的長者還可能有缺乏胃內在因子、難吸收維生素B12,影響血球增生。男性貧血盛行率隨年齡增加,在六十五歲以後更大幅攀升。衛福部國健署委託執行的102至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成年男性的貧血盛行率平均為百分之七點三,其中十九到四十四歲族群為百分之四點八,四十五到六十四歲族群為百分之五,六十五到七十四歲則暴增至百分之十六點二,七十五歲以上長者則高達百分之三十一點八。女性貧血盛行率則如預期、比男性高,上述調查顯示,成年女性的貧血盛行率為百分之廿點三。其中,十九到四十四歲族群為百分之廿三,四十五到六十四歲族群(約莫是女性更年期)略降為百分之十四點九,六十五到七十四歲增至百分之廿二點八,七十五歲以上長者則高達百分之廿六。康宏銘說,血紅素負責攜氧供應全身運作,因此貧血相當於缺氧。當身體沒有足夠氧氣可用,就容易出現頭暈、易累、易喘等症狀。不過,症狀若沒有明顯影響生活,有可能被民眾忽略,因此建議民眾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衛福部國健署針對四十歲以上民眾提供免費健檢(正式名稱為成人預防保健),但康宏銘提到,近年政府較關注代謝症候群,幾年前將健檢項目中的常規血液檢查取消了,因此提醒利用這項健檢資源的民眾,在健檢的同時再多花兩、三百元,自費進行血液檢查。【更多健康精選延伸閱讀↘↘↘】。沾醬食物NG!預防三高,實用4大招立刻學起來。「肩頸酸麻,小便減少」竟可能是高血壓併發症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25 癌症.乳癌
噴腋下止汗劑易得乳癌?國健署:證據不足
不少愛美人士為避免流汗浸濕衣服,會噴用腋下止汗制臭劑。近日有民眾在衛福部國健署健康九九網站問道,經常噴用腋下止汗制臭劑,是否會提升罹患乳癌的風險?國健署回應,目前尚無有力證據證實兩者之間有關。國健署表示,網路上有「止汗制臭劑會導致乳癌」的流言,導致許多使用者心生憂慮。這個傳聞來自止汗制臭劑的主要成分及防腐劑分別是鋁鹽(aluminum based compounds)及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過去研究顯示,這兩種成分有類雌激素的作用,會促進乳癌細胞增生、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因此部分科學家認為含鋁鹽及對羥基苯甲酸酯的止汗制臭劑可能與乳癌的發生有關。國健署表示,其實,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IH)與美國癌症協會(ACS)資料,目前為止尚無強而有力的證據證明止汗制臭劑會導致乳癌。國健署表示,證據較豐富的預防乳癌之道,包括均衡飲食、規律身體活動、維持理想體重、遠離菸酒等致癌因子、釋放壓力等。平時也宜少用塑膠類製品、含香料化妝品、保養品與個人衛生用品,少吃加工食品與不必要的藥品保健品,並少吃動物脂肪與內臟等。另外,40-44歲且二親等內血親曾患乳癌的女性、45-69歲女性宜每兩年做一次政府補助的乳房攝影篩檢,以期不幸出現惡性腫瘤時能及早發現與介入。
-
2020-07-25 科別.心臟血管
每到下午腳就痠、脹? 5種人靜脈血栓嚴重恐截肢
常待在家,少活動、久坐臥或久站的人就要小心了,因為可能增加靜脈血栓栓塞風險!俗稱的「經濟艙症候群」就是其中一種。靜脈血栓栓塞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單側大腿有痠痛腫脹的問題,若錯過黃金治療期,嚴重者有可能導致截肢或身亡。 一般靜脈曲張只是淺層 5種人容易發生深層靜脈血栓 林口長庚醫院血管外科柯博仁醫師形容,到中午、下午以後,會腳痠、脹脹,算是比較輕微的症狀;厲害一點的時候腿的膚色會有改變、感覺熱熱的,再更厲害的話,對整個動脈血流也產生影響,造成腳容易發冷、發白,這個時候就有截肢的危險。一般靜脈曲張只是淺層的靜脈栓塞,其中長期久坐久站、中老年人、孕婦、血管受過傷、腫瘤患者,特別容易發生深層靜脈血栓問題。如果血栓隨著血液流到各個器官,可能就會導致肺栓塞、永久性血管阻塞等危險狀況。 輕症以抗凝血藥物治療 嚴重者得做導管手術 症狀輕微會先以抗凝血藥物搭配彈性襪治療,症狀較嚴重還能透過手術來治療。手術方式包括手動傳統導管溶栓術及超音波震盪導管溶栓術,搭配藥物溶解血塊;以及PMT血栓清除導管,使用機械導管抽吸血塊。臺大醫院心臟內科李任光醫師指出,傳統手術在手動清除血栓時,每清除一次就必須把導管拿出體外清理一次,再放進去才能血栓,其實非常費時耗力又沒有效率的。而在超音波搭配之下,透過超音波震動能讓大血栓變成小血栓,這時之後再去溶解,效率會提高,且依據過往經驗看來,抗凝血藥物的劑量也能降到傳統手術的十分之一。柯博仁醫師表示,PMT血栓清除導管運用機械原理,經過電腦運算,程式規劃設定,能用最短的時間把血栓吸出來,縮短時間、手術更安全有效性,併發症也最少。另外,因為是順著血流而不是透過螺旋槳做強烈的吸取,所以對血管內膜傷害性非常小。 預防靜脈血栓 多做3件事 要預防靜脈血栓,醫師呼籲平時多活動、多喝水降低血液濃稠度、避免緊身服飾阻礙血液循環,也可多穿醫療等級彈性襪,減少靜脈曲張,如果對下肢腫脹有疑慮,能到院進行血管超音波或靜脈血流檢查,及早治療避免措施黃金治療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足底筋膜炎一踩就痛! 專家傳授6招對付你的足跟痛 腳一踩就痛! 放鬆足底筋膜每天6動作有做有差
-
2020-07-25 癌症.卵巢.子宮
85歲阿嬤肚子圓鼓鼓 手術取出2.5公斤水瘤
南投85歲簡姓阿嬤,多年來覺得肚子圓鼓鼓的,原以為是老年發福,不過近期經常感到腹脹,漸漸的吃不下,甚至出現便秘、解尿困難。檢查後發現卵巢有兩顆大水瘤緊緊相連,共約17公分,經手術切除腫瘤後,腹脹、排泄問題都獲得改善,肚子也消了一圈。南投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鍾文振說,卵巢水瘤內容物幾乎是清澈的液體。大部分水瘤是良性的,如果直徑小於5至6公分,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大多建議定期回診追蹤,無需開刀。但超音波顯示這名患者兩側卵巢水瘤加起來有17x7.5公分,將近2.3公斤重,腹脹、腹痛、便秘甚至噁心、嘔吐等症狀就是因為水瘤壓迫導致。簡阿嬤一開始曾到醫學中心就醫,當時醫師建議手術,不過家屬考量阿嬤年邁,不捨她動刀,因此醫師安排抽吸治療,減緩不適。但治標不治本,不到半年再度復發,簡阿嬤甚至難以進食,相當難受,改至南投醫院就醫。鍾文振與病人、家屬討論,且在麻醉科醫師作術前評估後,決定選擇手術治療。術後阿嬤直喊肚子輕鬆很多的感覺,慶幸有接受手術,一勞永逸。院方建議若家中長輩身體不適,應安排就醫,做最適合的治療。
-
2020-07-24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中國附醫細胞治療 大腸癌患腫瘤控制
自己就是自己的癌症疫苗!一名68歲女性,已是大腸直腸癌第四期患者,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接受細胞治療後,腫瘤消失,癌胚胎抗原趨近於零。醫師指出,細胞治療可以讓自體免疫擊殺癌細胞,若未來能成立腫瘤庫,癌症疫苗可望成為治療癌症的武器之一。衛福部前年九月通過「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開放六項細胞治療技術,適用對象包括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用於標準治療無效的癌症病人與實體癌末期病人細胞療法。特管辦法通過即將屆滿兩年,中國附醫對末期、現有治療無效的30位患者施行治療,其中10例有顯著反應。亞洲生技展昨天舉行,中國附醫展示細胞治療成果,院長周德陽解釋,樹突細胞就像總司令,教育身體裡原本就有的免疫系統擊殺癌細胞,也就是自己成為自己的癌症疫苗。中國附醫細胞治療中心副主任張伸吉指出,患者治療前,CEA(癌胚胎抗原)高達450,第一劑樹突細胞疫苗注射後,CEA下降,注射到第五劑時,幾乎已無法監測到CEA,治療到第三個月,也就是接種第六劑疫苗時,CEA趨近於零。自己的癌症疫苗分兩方面進行,先運用手術取出體內部分腫瘤組織,培養兩個月,產生更多腫瘤抗原。另一方面,過濾患者血液,分離出大量單核細胞,送至實驗室分化成樹突細胞。此時讓樹突細胞與自身腫瘤抗原互相「認識」,樹突細胞因此可辨識腫瘤細胞,並於體外培養兩周後製成疫苗。這些樹突細胞疫苗打回人體,注入淋巴系統。樹突細胞又稱為DC細胞,是抗原呈現細胞,可將腫瘤所在的抗體呈現出來,樹突細胞並不是直接攻擊癌細胞,而是教導體內的殺手細胞「T細胞」學會辨識癌細胞的特殊抗原,並教育其他樹突細胞培養更多T細胞,讓T細胞擊殺癌細胞。周德陽解釋,樹突細胞搭配PD-1的免疫藥物,可以讓擊殺癌細胞的效果更好。此外,周德陽說,若是再生醫療條例可以放寬,讓醫療院所保存病患的腫瘤,成立腫瘤庫,即可製成個人癌症疫苗,在未來癌症復發時使用;甚至製成具有通則性的癌症疫苗,讓相同類型癌症患者使用。
-
2020-07-24 醫聲.肝病清除
C肝治療/台灣2025消除C肝目標 仍差14萬人未治療
衛福部2017年起編列C肝口服新藥治療預算,幫助民眾遠離肝病與肝外病變,據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統計,實施三年半來,至今近10萬人治癒;不過距離台灣2025年前要消除C肝的目標,目前仍差14萬人。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今舉行記者會,公布C肝治療成果。衛福部長陳時中也出席,他表示考量C肝對國人的衝擊,衛福部在2017年開始每年編列C肝口服新藥預算,幫助民眾遠離肝病與肝外病變。從最早的廿億元、六十億元增加到今年的八十億元,至今治療了98923人,即將邁向10萬,也代表救了10萬個家庭免於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 。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表示,C型肝炎是台灣病毒性肝炎的第二號敵人,感染人數僅次於B型肝炎。C肝會誘發不尋常的免疫反應,引起肝內及肝外的慢性發炎,除導致肝硬化與肝癌,還會使肝臟以外的器官發生病變。據台灣大型臨床研究,罹患C肝者,肝硬化、肝癌死亡風險倍數將提升至5倍及21倍。她說,綜合各項流行病學調查推估,台灣約有40萬名慢性C肝病人,據WHO消除C肝定義為治覆率8成目標,鎖定需治療者有32萬人;其中近8萬人在2003至2016年接受干擾素治療並成功清除C肝病毒;再扣除衛福部2017年起編列C肝口服新藥預算,這三年半就有近10萬人治癒,估計仍有14萬人尚待治療。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簡榮南表示,國人十大主要死亡原因中,包括惡性腫瘤、心臟、腦血管、糖尿、腎臟、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六疾病與C肝有關;而國人十大癌症中有肝、攝護腺、食道癌與C肝有關,若未及時治癒,恐成為健康的不定時炸彈。簡榮南說明,感染C肝後,體內脂肪代謝改變及血管硬度會增加,與未感染C肝民眾相比,患者腦血管病變死亡風險攀升至2倍以上、心血管病變死亡風險倍數提升至1.5倍;而C肝病毒也會降低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導致血糖上升,糖尿病罹病率提升至3倍、腎變病死亡風險也接近3倍。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執行委員暨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表示,C肝口服新藥治療僅8周或12周,治癒率達98%,新藥更可使用在腎功能衰竭的病患身上,其副作用低、安全性高。蒲若芳說,自全面開放C肝全口服新藥後,每月平均約近4000人接受治療,如去年治療4萬5000人,今年受疫情影響,截至本月15日,約2萬2000人完成治療,比預期數稍落後,剩約3萬個治療名額,呼籲民眾主動進行肝炎篩檢、及早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