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5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腦血管
共找到
631
筆 文章
-
-
2022-01-23 養生.聰明飲食
只吃菜不吃油?營養師:內臟沒保護 便祕更嚴重
有些注重養生的人,因怕胖或吃到不良油品,乾脆滴油不沾,所有食物都用汆燙。亞東醫院營養師吳宛真指出,油脂為六大類食物之一,不吃油脂除了會有皮膚疾病外,也會造成腸胃蠕動不順暢。她建議,三餐還是需要攝取油脂,且建議家中不要使用單一種油類,應準備多種油脂,才不會因為高溫烹調而產生反式脂肪。Omega-3、6、9 各有優勢,均衡攝取別偏廢。吳宛真表示,油脂是人體必須營養素,其中Omega-3和Omega-6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脂肪酸。1公克油脂可以提供9大卡熱量,油脂的功能包含增加食物風味及口感,油脂感高的食物也會增加飽足感。油脂中的Omega-3是構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會影響其結構、硬度,也會影響中樞神經和視網膜的結構。Omega-6通常被認為容易造成身體發炎,但與幫助凝血、維持皮膚調節免疫系統有相關性。吳宛真說,在門診時,有些油脂攝取量過低的人,皮膚容易有濕疹等狀況。Omega-9是則可以抗氧化、降低膽固醇,攝取足夠的量有助於維持心腦血管健康,也可穩定情緒。只吃菜不吃油,內臟沒保護,便祕更嚴重。有些人為了防便祕,攝取大量青菜,但如果油脂攝取不足、加上喝水量不多,反而會讓便祕的狀況更嚴重。吳宛真說,適當攝取脂肪除了促進腸胃蠕動,也有保護內臟的功能,太瘦的人一旦遭受撞擊,內臟受到的傷害也會比較大。吳宛真表示,每種油都含有飽和或是不飽和脂肪酸,差別在於比例高低,重點在於需要均衡攝取各種油脂。例如,豬油是民眾常攝取到的油脂種類之一,因結構穩定,不容易被氧化破壞是其好處,但攝取過多就會增加膽固醇,對身體造成負擔。Omega-3較少攝取,可多吃鮭魚、鯖魚等。民眾常常覺得植物油比較健康,但植物油其實也含飽和脂肪酸,只是量比較少。她舉例,把Omega-6含量高的油類如大豆油、葵花油等拿來高溫烹調,就會變成反式脂肪酸,對身體造成危害。吳宛真建議,家中應該要多準備不同種類的油,並了解各種油類的發煙點,來決定料理方式。含有Omega-9最多的橄欖油發煙點低,適合涼拌,不適合煎炸;而酪梨油的發煙點比較高,就適合用在高溫烹調上,不會因高溫加熱產生反式脂肪酸。吳宛真指出,如果經常外食,就容易從肉類攝取較多油脂,這也是多數人攝取油脂主要來源。而一般人最少攝取到的是Omega-3,主要來源為亞麻子油、印加果油及魚油等,可藉由食用鮭魚、鯖魚等含有好油脂的魚肉獲得。參考地中海飲食模式,就可均衡攝取好油。根據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油脂攝取的最佳比例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1:1.5:0.8」其中又建議Omega-3和Omega-6最理想比例是1:1。吳宛真認為,一般人在用餐上,很難抓到食用油脂的精確標準,並不容易計算,她建議,民眾在Omega-3和9的攝取量比較少,可以參考地中海式飲食模式,減少吃肉的次數,在每周飲食比例中,增加食用魚肉的次數到2至3次,取代原本的肉類攝取量,就可以攝取到較均衡的脂肪酸。另外,市面上也有販售魚油商品,吳宛真說,食用人工補充劑是否比直接吃天然食物更有效,還是存疑,飲食習慣是長期的,藉由長期培養、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才真正對健康有利。烹調兩大重點1.不要等冒煙才開始炒菜要知道油溫是否適中,可以一根竹筷插在油中試試,當筷子周圍開始出現小泡沫時,即為煎、炸或炒的最適當溫度。2.食材清洗完盡量瀝乾因為水分不但會使油鍋起泡、飛濺,同時也會促進水解反應,加速水解性酸敗。健康吃油法1.水油炒先放水,使用中、小火,等到水稍微滾了,再放油。這種做法為「水油煎法、炒法」。若直接用油熱鍋,溫度會直逼200℃至300℃,油質會變化並冒煙。2.水煮法使用滾水汆燙菜,將菜撈起,再拌油和調味。
-
2022-01-2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律不整常見3症狀 忽略不理可能腦中風或猝死
當你有小鹿亂撞般的心跳,如果不是來自戀愛的悸動,而是在靜態狀況下都可明顯感受心臟「怦怦跳」,就有可能發生心律不整。有些心律不整是無症狀的,但嚴重像心室頻脈或心室顫動,也有可能致命,因此不能輕忽心律不整的症狀。心律不整是很常見的心臟疾病,但許多人會忽略不在意,到了老年時才驚覺事態嚴重。其實長期心律不整對血管健康有很大的威脅,例如心房顫動,可能會形成血栓,若堵塞住腦血管則會發生腦中風,因此,如果有心臟不適症狀,應盡早到醫院診治,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能減少心律不整對生命的威脅。正常的心跳是由心臟的天然節律器「竇房結」啓動,進而帶動整體心房、心室搏動來完成一次心跳,正常心跳頻率是每分鐘60至100次,少於60次為心跳太慢,大於100次則為心跳過快,若傳導路徑出問題,就會造成心跳不規則,也就是心律不整,而且每個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常見心律不整症狀:心跳過快:跑步、發燒或緊張狀態下,心跳都會加速,但需考慮可能與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正在服用的藥物有關。心跳過快容易出現暈眩、昏厥、心悸、休克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猝死。心跳過慢:有些人心跳天生比較慢,許多運動員都在每分鐘50幾下,所以只有心跳數低,並不能視為異常。心跳太慢會出現頭昏眼花、走路不穏、甚至疲倦感和呼吸喘等症狀,嚴重時也可能造成心臟衰竭。心跳不規則:正常的節律下,有時吸氣時脈搏的間隔變短、呼氣時間隔變長的情況,稱為「呼吸性心律不整」,常發生於年輕人身上,這是生理性狀況不用擔心,但若出現心悸、胸悶、胸口痛時,應就醫檢查診斷。生活中預防心律不整的方法:1.避免高油、高糖、高膽固醇食物攝取,以維持標準體重。2.正常生活起居,保持情緒穩定;避免吸菸、限制飲用酒類及少喝含咖啡因飲料。3.切勿亂服成藥,例如有些感冒藥會誘發心跳加快,造成心臟不適。
-
2022-01-21 養生.抗老養生
今年最後一個節氣「大寒」,養生先養腎!做好9件事,教你保陰潛陽固陽氣
今(20)日是24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大寒」,同時大寒也代表最寒冷的時節已經到來,過了大寒天溫度就會逐漸溫暖,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重要時機,是冬天結束,春季到來的轉折點。過渡時期,寒暖交接,人體最易受到細菌病毒的侵害,因而大寒養生十分關鍵。「大寒小寒,防風御寒」,是老年人養生的重點,尤其是出門運動或外出時,應適當增減衣物。此節氣,在起居方面仍要順應冬季閉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為了養人體的陽氣,晚起是為養陰氣。大寒節氣的飲食,仍應遵守保陰潛陽的原則,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使腎氣堅固。切忌黏硬、生冷食物,宜熱食,防止損害脾胃陽氣,食物的味道可適當濃一些,保持一定的熱量。此外,還應多食用黃綠色蔬菜,如胡蘿蔔、油菜、菠菜等。大寒養生-吃好三樣1.蝦皮燒豆腐據醫學研究證明,缺鈣會影響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冬季日照時間短,人們活動量減少,很容易缺鈣,因此在寒冷季節裡要注意多補充鈣質。豆腐中有著豐富的鈣質,蝦皮也是補鈣的高手,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可以滿足許多乳糖不耐的人補鈣的需求。豆腐與蝦皮這兩種食材簡單易得,蝦皮燒豆腐這道菜也十分易做,即在做普通燒豆腐的過程中加入蝦皮即可。為減少鹽的攝取量,建議選用無鹽蝦皮。豆腐濃郁的豆香加上蝦皮的鹹,吃上一口,唇齒留香,快做給家人嚐嚐吧。2、清炒山藥“春吃花,夏吃葉,秋吃果,冬吃根”,冬天要多吃一點根莖類食物。山藥味甘、性平,具有「益腎氣、健脾胃、潤毛皮」的作用。山藥中含有的營養成分能夠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其中含有的卵磷脂還能增強人體的記憶力。此外山藥所含熱量較低,常吃具有減肥健美的作用,很適合廣大愛美女性食用。3、桂圓紅棗煲牛肉牛肉最適合體弱者食用,能夠快速補充因為寒冷消耗的能量。牛肉性溫,不僅可以暖身暖胃,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很多人冬天脾胃受寒,導致消化不良,脾胃失和。加上桂圓紅棗,不僅可以補充營養,還能補脾益氣,促進吸收。大寒養生-喝好三樣1、當歸生薑羊肉湯當歸生薑羊肉湯,出自古代名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驅散寒冷、溫中補血,被譽為「冬季暖身第一湯」。羊肉能補中益氣,開胃健力。羊肉性熱,冬天人的陽氣內斂,正好可以藉羊肉補足,可以有效改善手腳冰涼,畏寒怕冷。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羊肉,消化不良、內熱咳嗽的人,最好少吃。2、冬瓜排骨湯大寒之後要吃「三冬」,三冬即:冬棗、冬瓜、冬甘蔗。冬瓜膳食纖維豐富,對於降低人體膽固醇及血糖都有好處,還能夠防止動脈硬化。冬瓜中鈉鹽含量低,高血壓患者可以多吃。排骨中含有大量蛋白質,具有補血的功效。排骨進補,冬瓜解膩,二者同食,既營養又美味。3、燕麥粥大寒養生要注意養脾,燕麥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符合大寒時節養脾胃的需要。冬季天氣寒冷,心腦血管病的高發。食用燕麥可以有效降低人體中的膽固醇,對心腦血管病人大有好處。除此之外,燕麥還有通便、降血糖的作用,很適合中老年人食用。除了燕麥粥,還可以將小米與燕麥同煮,加上幾顆大棗,既營養又美味。做好三樣1、每天泡腳,堅持不懈冬天最重要的是防寒保暖,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腎經起於足部,足心的湧泉穴是其主穴。每天睡覺之前,可以用溫水泡腳,並用力揉搓足心;可以解除疲勞,補腎強身,延緩衰老。還能防止感冒、高血壓、冠心病等多種疾病的發生。每次泡腳以20分鐘為宜,中途要適時添加熱水才有效果。2、室外活動不可起太早老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也要加強鍛煉,但室外活動的時間需要有所注意和調整。冬季作息要遵循早睡晚起的規律,室外活動鍛煉的時間最好不要過早,要等到太陽出來之後,人的身體整個甦醒後,再外出鍛煉。在空氣品質不好的霧霾天裡,盡量減少戶外活動,尤其是呼吸道不好的人,更要減少外出活動時間。運動前做十五分鐘準備運動,提高身體韌帶、肌肉的彈性,有效防止損傷。3、注意頭部頸部保暖冬天最重要的,還是防寒保暖。人的全身被衣物包裹,頭頸反而是散熱最多的地方,而頭部、頸部受寒可引起末梢血管收縮,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對於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在寒冷的天氣裡要特別注意頭部和頸部的保暖,出門帶好帽子、圍巾等保暖產品。(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2-01-15 新聞.科普好健康
感冒頭眩暈,原來併發中耳炎 醫:4個原因引起, 老人、三高者眩暈小心中風!
一名20歲大學生,某次感冒時,鼻塞、咳嗽、喉嚨痛及流鼻水發作,左耳悶塞,整天頭暈目眩,一快速轉頭或改變姿勢,例如低頭看書、平躺翻身或上下樓梯,見到眼前景物會旋轉,嚴重時還會惡心。就醫時,發現其左側耳膜裡面,中耳腔黏膜紅腫,原來是上呼吸道感染併發急性中耳炎。在門診中常會診治到這類患者,但為何會引起眩暈呢?引起眩暈 四個原因原因一:中耳負壓,內耳變形耳咽管黏膜水腫,會引起阻塞,中耳腔內空氣被組織吸收,產生負壓,拉扯耳膜,造成凹陷;拉扯卵窗及圓窗(中耳到內耳開口上),內耳前庭(橢圓囊及球囊)即發生形變,壓縮耳石斑,改變耳石分布,使患者以為身體正在翻滾、移動或搖晃。原因二:內淋巴液比重增加病毒經由卵窗感染內耳,引起耳蝸管發炎,血管紋路分泌含有大量抗體及發炎激素的內淋巴液,循環到前庭及半規管。由於內淋巴液含有大量蛋白質,密度變大,頂帽密度較小,便向上浮起及扭曲,使患者以為頭部正在轉動。當患者轉頭時,由於一側半規管內淋巴液較為黏滯,流動不足,該耳平衡輸入減少,使患者以為頭部沒有跟著轉動。原因三:橢圓囊內耳石鬆脫病毒經由圓窗(聽小骨連接處)感染橢圓囊,耳石膠發炎變性,耳石顆粒脫離耳石斑,隨著內淋巴液循環,沉積某一支半規管,或黏在壺腹頂帽上,就會在患者改變身體姿勢時,耳石因重力或慣性作用,繼續帶動內淋巴液流動,使患者以為頭部還在轉動。原因四:誘發前庭性偏頭痛若患者有偏頭痛體質,當中耳腔發炎,會刺激黏膜下的感覺受器,訊息經由三叉神經傳進腦幹,經由三叉神經血管疼痛機制,啟動前庭性偏頭痛。電位波動干擾前庭神經核,使它無法抑制性地調控該側前庭神經所傳入的平衡訊息,或者干擾前庭神經,使它無法正常地接收平衡訊息,患者會以為身體正在傾斜或旋轉。檢查耳部及眼球 確認眩暈 在診療眩暈時,為了及早篩選出危險的眩暈,醫師會檢查患者耳部及眼球,評估肢體及步態。若確認是安全的眩暈,就會對症下藥。屬於原因一者:進行中耳通氣術後,症狀立即緩解。屬於原因二者:會隨著耳悶而加重或緩解,治療時會使用副腎皮質素,減輕免疫反應,進行消腫。屬於原因三者:感染痊癒後過段時間,會安排耳石復位術,把耳石歸回橢圓囊內。屬於原因四者:會隨著頭痛發作而緩解,少有併發症,治療以止痛、止暈及止吐為主,控制症狀即可。老人、三高者眩暈 小心中風須注意少數患者,特別是老年或有三高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時,交感神經旺盛,血液比平時更黏稠,阻塞腦血管,發生小腦或腦幹中風,因此發作劇烈的眩暈,宜趕緊送醫。
-
2022-01-1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寒流接力報到手腳冰冷穿再多也不暖 小心末梢血循障礙
寒流接力報到,容易手腳冰冷的族群,更應該做好防寒保暖。不過,有些人即使衣服穿很厚,仍然無法改善四肢冷吱吱的情況,醫師警告,這可能已經出現末梢血液循環障礙,若合併手腳麻木、痠痛且經常發生,長期置之不理,日後恐引發嚴重病症,千萬不能大意。手腳冰冷、麻木、痠痛 微循環不良恐影響全身器官現代人罹患很多疾病,都與末梢循環障礙有關。而人體微循環主要是連接小動脈和小靜脈之間的微細血管循環,透過分布在全身的微細血管,將攜帶的氧氣和養份與代謝的廢物和二氧化碳進行交換,保持細胞活性與組織的正常功能。家醫科醫師蘇崇凱解釋,一般人以為微循環只與四肢末梢有關,事實上,所有器官和組織都受綿密網狀的微血管影響,一旦出現微循環不良,常以不適、痠痛、僵硬、麻木,或是動作無力等症狀先表現出來。臨床上微循環不良的患者,最常抱怨手腳冰冷或四肢麻木,尤其是寒流低溫時,症狀會趨明顯。蘇崇凱醫師說明,1位62歲的林姓婦女,年輕時就有高血壓病史,後來慢慢控制回穩,但身體瘦弱約40幾公斤,還有末梢循環不佳、心臟較無力,加上運動量不足、活動容易喘,天氣寒冷時手腳末端冰冷、紅腫、痠痛,也有麻木感等症狀,經醫師建議增加運動量、注意保暖和按摩,血壓穩定控制,搭配銀杏葉製劑,1個月情況有所改善。現代醫學證明人體的衰老、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及長期的亞健康狀態等,都與微循環密切相關。蘇崇凱醫師表示,當人的年紀大身體老化時就容易出現血管硬化、血流不順,若加上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長期控制不良,也容易產生血管硬化病變。現年57歲李先生因家族病史,20年前就有糖尿病,但控制不佳,隨著年紀增長出現下肢水腫、手腳麻木。經嚴格控制三高、增加運動量趨穩定,但麻木感仍未消失,經服用銀杏葉萃取物2周後,得到初步緩解,半年後幾乎未再犯。久坐久站上班族、搬重物送貨員 都是微循環不良高危險族群蘇崇凱醫師指出,除了身體內在因素造成微循環不佳,這些人也是高危險族群:如平常久坐、久站的上班族、運動不足的女性、或建築工人常鑽洞、磨水泥及搬運重物的送貨員等,都容易出現末梢血液循環障礙。51歲的王先生就是例子,他是名快遞售貨員,經常開車、搬運重物,常抱怨手腳痠麻,尤其手特別明顯,雖平日有服用止痛藥物緩解,麻木感卻仍存在,尤其下雨天騎車吹風,右手會麻到沒有知覺。後來服用銀杏葉萃取物和維他命B12製劑,透過改善末梢血液循環、幫助組織器官正常運作及神經修復,幾天後就有改善。蘇崇凱醫師提醒大家,想要預防微循環不良情況,日常工作盡量避免久站或久坐,應適當活動、增加運動量,慢性病患者應控制三高數值,尤其心臟血管不好的人,冬天清晨少出門、應注意保暖,適當補充薑黃、抗氧化劑如銀杏葉萃取物、當歸等,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和行動力。坊間銀杏葉產品眾多 諮詢醫師、藥師才有保障蘇崇凱醫師進一步補充,坊間銀杏葉萃取物產品眾多,應慎選品質。往往「萃取物不等於萃取物」,尤其植物藥的品質深受種植環境、萃取方式影響,價格當然也是「一分錢、一分貨」。雖然銀杏葉製劑在醫學研究證實,對於改善末梢血液循環有輔助療效,但選對藥品才能達到良好的改善效果。蘇崇凱醫師叮嚀,如果想避免買到不良品,選擇知名大廠牌的銀杏葉萃取物較可靠,並建議服用前可諮詢醫師、藥師,用藥安全有保障。蘇崇凱醫師強調,若手腳麻木、痠痛等症狀持續1、2個月未改善,可能有永久性病變的風險,此時應盡速就醫,找出病源、進一步診治。★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1-14 活動.元氣一日課
【元氣一日課】冬天總是手腳冰冷?當心是心血管疾病前兆!這些方法助你促進血液循環
血液循環差,是老人家或慢性病患者才會有的現象嗎?其實手腳冰冷、手麻、腳麻、一時走不動,都是末梢血液循環不好的症狀。該如何促進血液循環,以避免引發更嚴重的病症?馬上登入來了解如何改善血液循環的問題吧!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循環好,有元氣,增加抗寒力血液循環差,是老人家或慢性病患者才會有的現象嗎?其實手腳冰冷、手麻、腳麻、一時走不動,都是末梢血液循環不好的症狀。該如何促進血液循環,以避免引發更嚴重的病症?【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2 個自主運動 (可幫助你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健康)。✅ 學會 1 個生活技巧 (了解食材,避免將毒物吃下肚)。✅ 進行 2 個健腦活動 (透過訓練大腦,保持靈敏與健康)。✅ 閱讀 3 篇健康知識 (藉著了解危險因子,遠離腦中風)。★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居家運動,樂活健康帶動跳:運動專家/菲特邦健康管理 資深運動管理師 許貴婷👉課程來源👉更多WaCare全銀運動線上課程⏰ 10:00-12:00【活動】居家小活動預防退化玩桌遊!訓練注意力: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 職能治療師 鄭凱文⏰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天氣轉涼要多吃!6種天然血液稀釋劑防心血管疾病(文章來源:常春月刊)通常醫師都會開立血液稀釋藥物,給有心律不整、心血管疾病、心臟病,或是有心臟病發作、中風經驗的病患。根據Healthline報導指出,許多維生素、食物、草藥和香料,其實都可作為天然的血液稀釋劑,這些天然替代品可用於降低凝血風險,或是和處方藥一起使用。然而,必須特別注意某些草藥和補充劑會干擾處方的抗凝血劑,例如口服抗凝血藥華法林 (Coumadin),因此在攝取前可以先詢問醫師的意見。👉《點此看全文》你知道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6種食物有哪些嗎?⏰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動動手指頭!促進末梢循環: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 職能治療師 鄭凱文⏰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 【活動】放鬆活動 聽喜歡的音樂⏰ 18:00-19:00【技巧】食在美好毒物專家顏宗海教你如何安全飲食:長庚醫院腎臟科系 教授級主治醫師 顏宗海⏰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冬天洗澡由腳往頭洗可以防中風?一動作才是重點(文章來源:常春月刊)網路上流傳冬天洗澡順序必須由腳往頭洗,以防中風,但目前並沒有實證顯示洗澡順序和腦血管疾病有直接關係,反而是,短時間過於激烈的周遭溫度變化,與腦血管風險較為相關。👉《點此看全文》洗澡順序和腦血管疾病有直接關係嗎?⏰ 20:00-21:00【閱讀】一夜好眠睡前沒喝水 夜尿頻擾睡眠? 恐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惹禍別再以為「夜尿」是泌尿系統出問題!50多歲的小蔡(化名)長期飽受胃食道逆流影響,被醫師囑咐睡前二小時千萬別進食,他照做但每周仍有二到三次深夜會被尿意干擾,原以為自己年紀輕輕就罹患攝護腺肥大,泌尿科醫師檢查後卻沒什麼問題,而且每次排尿量都不少,醫師提醒他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作祟。👉《點此看全文》避免睡眠呼吸中止症應該怎麼做?⏰ 21:00 ~準備就寢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
2022-01-1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上山追雪小心高山症 醫籲缺氧盡快下山有效緩解
大陸冷氣團南下,增加高山降雪機率,不少民眾準備上山「追雪」,卻可能疏忽暗藏危機的高山症。門諾醫院醫師提醒,高山症的會因為缺氧有疲累、喘、頭暈等症狀,嚴重者24小時內恐致死,若有出現疑似高山症狀況,勿貪戀美景,盡快下山是最有效的方法。門諾醫院心臟外科醫師楊凱迪表示,高山症的症狀由於缺氧,出現疲累、喘、頭暈、頭痛,甚至吃不下飯和想吐,多數人隨著適應環境而紓解,但也有人惡化,甚至引發急性腦水腫和肺水腫,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改善,24小時內可能會致死,其中「嘔吐」是高山症的重要指標,民眾要多加留意。楊凱迪說,海拔超過2500公尺以上,容易出現高山症,尤其合歡山開車就可抵達,高度爬升非常快,高海拔空氣稀薄,若缺乏適應的時間,就會產生不舒服的症狀。而經驗不足的民眾可能以為只是感冒或疲累,而讓自身暴露在高山症的危險中,因此民眾剛到高海拔地區時,應先休息後再活動。醫師建議,嬰幼兒、有肺部疾病、心臟病、貧血或血栓疾病患者,想要上山賞雪,可先詢問主治醫師的建議與評估,再決定是否定前往。而一般民眾可事先準備預防性藥物及隨身攜帶氧氣瓶,以備不時之需。山上賞雪除了預防高山症,也要特別留意溫差變化,引發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醫師表示,經常在新聞畫面中看到許多民眾一下車到雪地裡打滾,甚至有人脫衣挑戰低溫,其實非常危險,如果本身有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而不自知,劇烈溫差變化刺激血管,可能誘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勿因為一時刺激而造成憾事。
-
2022-01-11 養生.健康瘦身
運動處方量身打造 減重效果更佳
依據聯合報報導指出,國軍官兵中有上萬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值)超過30,屬於病態性肥胖。由於許多代謝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都和病態性肥胖症息息相關,雖然相關單位已採取了許多中高階耗氧量的體適能運動策略,但如要達到運動式的減肥成效,仍然要規畫一套更精準的專業運動處方。一般運動減重的課程設計,主要是以消耗熱量為主軸,但許多人發現如果持續做同一種運動,一段時間後效果就會遞減,甚至體重還會回升,這就是人體都有一種負回饋生理機轉所產生的「運動抗耐性」的生理反應,而要克服此現象,就需要有專業的運動處方介入。畢竟每個人肥胖的原因及肥胖的部位不盡相同,所以完整的運動處方,就要依據個人的肥胖成因設計量身訂做處方,包括須減重的部位、運動強度、個人的生理極限(避免運動猝死)、運動的頻率、多樣化的運動項目等。廣義的運動處方,還包括了飲食熱量的處方,在一篇2011年發表於新英格蘭期刊的研究報告顯示,適當的飲食熱量控制配方合倂運動的介入,比單獨的運動更具顯著的減重效果。如有些人喝了一杯半糖的珍珠奶茶後,會增加約600大卡的熱量,如換算運動熱量分解能力,以60公斤體重的人,可能要慢跑超過60分鐘才能完全消耗,因此想要單純僅靠運動而沒有飲食控制,其減重的CP值是很低的。開立精準的運動處方,一定要具有醫療背景的專業人員,包括專業的營養師、醫師、職能治療師、或有醫療專業的運動教練,一方面要深入了解病態性肥胖者的病因,再依據其生活飲食作息的內容,訂出其個人專屬的運動處方,如此持之有恆,一定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成效。
-
2022-01-0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想想未來的我 及時定期健檢
老朋友聚會。王先生:「聽說你最近買了一個房子很便宜?」張先生:「是啊!一坪才10幾萬,環境還滿優美的。」王先生:「哪裡有那麼好的事?」張先生:「是啊!是陰宅啊!景氣不好,陽宅買不起,只好先買陰宅啊!」生老病死,沒人躲得過,只是過程每人不同,辛酸苦辣,冷暖自知,每人壽命有極限,古人教訓「今日事,今日畢」,但很少有人說「要由後天看明天,明天看今天」,意思是說,今天年輕的我,身強體健,但要能防微杜漸,注意身體的保養與照顧,才能讓幾十年後,年華老去的我仍然能夠活得健康快樂。事實上,除了少數天災人禍之外,老年時的健康與否,是躺病床上或住安養之家,或奄奄一息住入安寧病房,或幸福又美滿而又健康的活著,與自己平日是否有注意對肉身的保養及定期檢查有莫大的關係。例如平日大吃大喝,飲食不知節制,造成血中膽固醇過高,或三酸甘油酯過高,就會埋下動脈硬化的因子,中老年後可能運動走路會喘,或是突然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猝死,幸運者心臟來得及放支架,腦血管阻塞部位少或出血量少,還可以拿拐杖、坐輪椅,讓看護推來推去。嚴重時可就能一命嗚呼,有的變成植物人,離不開呼吸器,拖累家人,心中直嘆「久病無孝子」。又如平日酷愛杯中物,未想到心肝寶貝,只顧及時享受,可能一、二十年後肚子大、眼睛黃或吐血,或肝昏迷,送到急診,才發現有酒精性肝硬化末期,只能哀求別人捐肝活命,昔日英雄好漢至此,後悔莫及。又如有了B、C肝,不知要定期抽血驗肝指數及胎兒蛋白,也不知要定期做超音波,只知拚命工作,等到有一天突然肚子痛或人瘦了下去,求醫才發現肝癌末期了。想要活到國人平均壽命的七、八十歲就很困難了。總之,活在當下,要想到未來的我,要及時呵護、定期保養我們的肉身,才能健康且快樂的長壽,也是新年給自己最好的禮物。●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1-05 養生.抗老養生
最冷節氣「小寒」宜溫補!養生注意三細節,教你不同體質如何進補
今天是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冬季的第五個節氣;此時北半球太陽光斜射最厲害的時侯,意味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但寒至極時,便是即將回暖之時,生物界開始萌動,大雁開始北歸;古諺有云:小寒大寒,準備過年。在凜冽的寒風中,農曆新年即將到來,遊子紛紛開始歸家,年味也日濃一日。小寒的民俗:吃臘八粥小寒往往相伴臘八節。臘八節就在臘月初八這一天,這是中國民間一個重要的節日。這個節日源於中國的祭祀活動,據說這一天是釋迦牟尼的成佛日,所以在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另外老百姓還有醃製臘八蒜、吃臘八豆腐、吃臘八麵的習俗。中國各地臘八粥的做法各有不同,所用的食材也五花八門。人們在蓬萊米中添加各種穀物、果子,如紅豆、花生、核桃仁、桂圓、紅棗、蓮子、栗子、葡萄乾等,以微火燉煮,全家圍坐在桌前享用以歡慶豐收,同時也能透過吃熱粥來取暖禦寒。臘八粥的做法材料:蓬萊米80克、糯米80克、小米30克、薏仁30克,紅豆、綠豆、花生、核桃仁、桂圓、紅棗、葡萄乾各適量。做法:1.將上述穀物以清水淘洗乾淨,除小米之外的其他穀物用水泡2.將各類穀物一同倒入鍋中,加適量清水以大火燒沸。3.將各類乾果輔料倒入鍋中,改文火邊攪動邊熬煮30分鐘待粥稠糯香時即可。小寒的養生1.冬練三九:小寒至大寒的這段時間,正值三九;所謂的「三九天」,就是從冬至隔日算起,每九天為一個單位,第一個九日為一九、第二個九日為二九、第三個九日就是所謂的三九,稱作「三九天」。正所謂「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小寒是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適當的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能夠增強身體禦寒能力。由於離過年越來越近,有些地方還會保留年味十足的鍛煉方式,如跳繩、踢毽子、滾鐵環、鬥雞等。但要注意的是,冬季運動也很容易出汗,不及時脫衣容易導致皮膚發疹,但過度脫衣很容易感冒,所以在運動的時候注意出汗情況,適量增減衣物很重要。2.注意保暖、衣服不是越厚越暖和:在此節氣裡,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中醫認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於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在著裝方面保暖為主,尤其注意頭頸、背部、手腳等部位的保暖。很多人認為衣服穿得越厚越暖和,其實不然,因為衣服的保暖性與衣服內空氣層的厚度有關,衣服太厚且緊貼身體,空氣層厚度為零,反而保暖性降低。因此著衣應選用分量輕、膨鬆、保暖性強的羊毛、絲棉、羽絨等製品。3.適宜進補: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小寒節氣十分寒冷,所以在飲食上,暖身活血補氣為小寒進補方針。羊肉、牛肉、栗子、紅薯、杏仁、瓜子、花生、葡萄乾等食物皆是小寒飲食之選,尤其是燉湯的烹飪方法最適合寒冷節氣,正所謂“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三高」人群要勤監測小寒時節,心血管、腦血管、呼吸系統疾病最為常見;除此以外,“三高”人群的血壓、血糖、血脂水平在此寒冷季節容易變化,需要加強自我監測,防止疾病加重。①防血壓波動:氣溫下降,季節變化,會引起血管收縮血壓波動,高血壓患者在嚴寒季節需要加強對血壓的自我監測,如有頭暈、頭痛症狀,或者血壓較平時水平升高的情況,需至醫院門診就診,及時調整降血壓藥,穩定血壓水平。②防血糖變化:天氣寒冷,戶外活動減少,糖尿病患者可能因飲食增加及運動量減少,而導致血糖水平升高,因此一方面要保持活動量,可適當增加室內活動,同時注意監測血糖水平,控制血糖。③防血脂異常:冬令時節是進補的好時機,然而食補過度如進食過多牛羊肉、動物內臟,血脂代謝異常的人群可能出現血脂進一步升高,因此血脂異常人群仍需注意飲食有節,不宜過度進補。不同體質怎樣進補,小寒飲食應以「溫補」為主小寒時節是冬季進補的最佳時節,但進補並非一味地大量食用滋補品,而需要有針對性,並且要補而有度。按照傳統中醫理論,滋補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①補氣:針對氣虛體質,宜用紅棗、白朮、黃芪、淮山藥等。②補血:針對血虛體質,可用當歸、熟地、白芍、阿膠等。③補陰:針對陰虛體質,宜用生地、麥冬、沙參、天冬、枸杞等。④補陽:針對陽虛體質,可選用鹿茸、杜仲、肉蓯蓉、巴戟天等。小寒飲食應以溫補為主,這個節氣補腎可提高人體生命原動力,幫助機體適應嚴冬氣候的變化。羊肉是小寒節氣溫補的首選食物。《本草經集注》曰:羊肉入脾、胃、腎經,其性味甘熱,可溫中健脾、補腎壯陽、益氣養血。
-
2022-01-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破解厝邊迷思/自行增減藥量 反而傷身
Q:長期服用降血壓、降血脂藥物,近幾個月檢查數值都沒有超標,擔心長期吃藥會傷腎,可以少吃幾顆藥嗎?A:隨著壽命延長,老年人罹患三高的比例也增加,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主要危險因素,高血脂容易導致動脈硬化,高血糖則是糖尿病的前奏。年紀愈大,慢性疾病愈多,身體功能只會逐漸退化,有任何慢性疾病千萬不能擅自停藥或減量。自行增減藥物劑量,容易使血壓、血糖數值忽高忽低反而傷身,藥物有保護身體功能的機制,有問題可以諮詢醫師,千萬別誤以為「少吃藥就是健康」。「藥物一定要定時定量服用,尤其三高常合併其他慢性疾病,需服用多種藥物來合併治療。」遵照醫師指示,適量吃藥並不會傷腎,反而有些藥是用來保護腎臟減緩腎功能惡化嚴重度,定時、定量服用以防病情惡化,「濫用藥物」才是傷身的主因!諮詢╱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洪大川
-
2022-01-0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袁惟仁近況呈植物人狀態 腦溢血有9徵兆應急速就醫
編按:「小胖老師」袁惟仁2018年在上海因腦溢血昏倒,返台進行手術切除腫瘤,之後就回到台東老家休養,原本復原狀況還不錯的他,2020年10月傳出他在家中跌倒陷入昏迷,如今最新近況則是已無法認人,呈現植物人狀態。腦溢血是腦科疾病中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即使是用最先進的醫療技術,5成以上的倖存病患無法自理生活。若有以下9種徵兆,很可能罹患腦血管疾病,建議即時就醫。1.劇烈頭痛這種頭痛沒有明顯誘因,很多人開始都是斷斷續續頭痛,但後來轉化為持續性頭痛。2.暈眩難受暈眩程度有不同,大致為突然感到天旋地轉,站立不穩,抬腳費力,甚至摔倒在地上。3.一側麻木很多腦溢血發生前都會出現面部、手臂、手指的麻木,特別是無名指,如果同時出現上肢或者下肢的乏力,情況就更加危急。4.眼前一片黑突然眼前一片漆黑,或者一隻眼睛出現識物不清,看東西模糊,甚至出現重影,這些都是疾病前兆。5.舌根發硬突然感覺舌頭根部僵硬,舌頭膨大,說話說不清楚,甚至舌頭痛、吞嚥困難。6.經常嗆咳在喝水或者進食的過程中莫名出現嗆咳,這也是很多人腦溢血的先兆。7.哈欠連天有些腦血管疾病的病人會不分時間、地點而情不禁自地打哈欠,這正是大腦缺氧的徵兆。8.握力下降手臂突然失去握力,比如拿一個東西明顯感覺拿穩卻掉在地上,有時還伴隨話說不清楚。9.白天嗜睡一些人在腦溢血發病前都會出現嗜睡的症狀,即便是在精神很好的白天也睡意明顯,有非常疲憊、睡不夠的感覺。如何預防腦血管疾病?1.控制血壓,提防隱形鹽根據作息調控好血壓,能把腦溢血的風險降低30%左右。人體血壓有兩個高峰。第一個血壓高峰是在上午10點左右,另外一個高峰在下午4點左右。下午高血壓的高峰更容易造成腦溢血。所以中午吃完飯小憩15~30分鐘,可以降低腦溢血發生的風險。這些年由於隱形鹽的存在,雖然大家吃鹽少了,但是食鹽裡的罪魁禍首「鈉」的攝入反而有所上升,比如味精、番茄醬、醬油、甜麵醬、甜品、冰淇淋、香腸、燻肉、泡麵等都含有大量的鈉。2. 50歲後避免這些危險行為下面這些危險行為最易誘發腦血管病,年齡超過50歲的人千萬要注意。●猛然回頭●仰臥起坐●彎腰搆地面●爬樓梯或爬山●倒著走路●站著穿褲子●猛起床●排便太用力●情緒激烈 ●過早晨練●吃太飽3.不亂服藥阿司匹林被當做救命藥物,很多人都拿它來預防心肌梗塞和腦中風,但它真的沒那麼神奇。阿司匹林在健康人群中不能顯著降低腦血管病的風險,反而會增加出血的危險性,若有相關疾病,要在醫生指導下小劑量長期服用。4.定期體檢除了高血壓引起的腦溢血,還有一種叫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這是大腦內的動脈瘤破裂造成的出血。研究表明,35~75歲的人中大概有3.5%~7%的人大腦內有動脈瘤,但是腦動脈瘤破裂前多數不會有任何症狀,大家可以選擇到醫院體檢來預測是否可能存在腦溢血風險。
-
2021-12-27 養生.保健食品瘋
嘴破、痠痛、解酒...吃B群有用?覺得累就狂吞?吃「B群」10個正確觀念
維他命B群主要包括 B1、B2、B6、B12、菸鹼酸(B3)、泛酸、生物素及葉酸(B9)等等八種,扮演輔酶的角色,幫助促進新陳代謝,協助營養素轉換成能量,維持健康與調節生理機能。所以如果身體缺乏維生素B時,將無法有效分解營養素產生能量,而比較容易會有疲勞或焦慮的感覺。了解B群對身體的作用後,接著也透過常見的B群相關疑問整理,更正確的掌握B群的服用秘訣吧!晚上吃B群會睡不著嗎?空腹可以吃B群嗎?各種迷思一次解答1. 晚上吃B群會睡不著?維生素B6可協助合成血清素,幫助分泌褪黑激素;B3可減少失眠患者夜間醒來次數;B12則能維持神經系統健康並幫助入眠。如果因壓力或憂鬱等造成失眠,睡前補充低劑量B群,反而可以安定神經,幫助睡眠。2. 可以空腹吃B群嗎?營養師高敏敏分享,B群可在飯後1小時內或「隨餐吃」(服用後立刻吃飯)。營養師蔡怡瑄補充,有腸胃較敏感的民眾在餐前服用維生素而感到腸胃不適,所以若本身腸胃功能較差,也建議選擇餐後服用。醫師則建議剛開始服用B群的人可以先從早上飯後開始嘗試。3. 「嘴破」吃B群有用嗎?營養師蔡正亮指出,酗酒、長期使用抗生素藥物、長期純素者或者嚴重營養不良才可能缺乏維他命B2,產生典型的口角炎、舌炎,甚至嘴唇或周邊乾裂,但這與「嘴破」這種「口瘡性潰瘍」不同。以目前的科學證據來看,也無法證實補充高劑量的維他命B12可改善潰瘍。4. B群可以緩解痠痛?高單位B群對神經痛覺的掩蓋作用可以減少止痛劑的使用, 但藥師廖偉呈提醒,服用高單位B群仍是治標不治本,要請專科醫師診斷造成身體發炎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服用高劑量B群來阻斷痛覺傳導。5. 可以用能量飲料取代B群來提神嗎能量飲料最常見的成分包括咖啡因、牛磺酸、維生素B群和電解質,又以咖啡因、牛磺酸含量特別高,食藥署建議每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以不超過300毫克為原則,因此高血壓患者、孕婦、哺乳婦女和幼童應該避免飲用。6. 吃B群尿會變黃是因為沒吸收?因B群屬於水溶性,使尿液變黃的是維生素B2(核黃素),溶於水中會呈現黃螢光綠色,屬於正常現象。所以尿變黃不是代表沒吸收,而是已經攝取足夠。7. B群+咖啡可以加強提神嗎?藥師趙順榮提醒,喝咖啡後應間隔1~2小時再補充維生素B群才會有比較好的提神效果。敏盛醫院研究副院長江坤俊進一步解釋,咖啡利尿,而維生素B群為水溶性,同時補充會加速維生素B群消耗。8. B群可以解酒嗎?酒精會快速消耗體內B群中的B1、B2及葉酸以幫助代謝,因此常喝酒的人普遍缺乏維生素B。而缺乏B群會讓肝臟代謝酒精的作用變差,所以補充B群對解酒是會有些幫助,不過醫師也說幫助並不大。9. B群劑量越高、效果越好?B群是水溶性的維生素,吃下4小時後就會被代謝掉,所以不妨選擇中或低劑量、分次補充,效果反而比較好。10. 吃B群會抗痘還是誘發長痘痘?維生素B1能幫助消炎,B2則能強化皮膚細胞的抵抗力、防治脂漏性皮膚炎;B6可抑制皮脂腺分泌過多的油脂,有效淨痘控油。營養師周佑承則特別推薦痘痘肌族群食用地瓜,富含纖維、B群及類胡蘿蔔素,可同時補充多種抗痘營養。覺得累也只顧著吞B群!均衡飲食才是根本之道B群除了調解新陳代謝、維持皮膚和肌肉健康,增進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功能、穩定情緒等好處,補充足量維生素B1、B2、B6、B12對長輩的記憶力也非常重要,且B6、B12和B9(葉酸)的充足與否也和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指標「同半胱胺酸」有關。由於維生素B12幾乎不存在於一般植物性食物中,如果素食者連蛋奶都不吃,醫師建議適量補充綜合維他命或B群,也可考慮額外添加B12的營養強化食品像是西方常吃的早餐穀物。另外,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學院教授林慶順則提到,過度攝取維他命B12有危險性。研究指出除了會增加骨折風險,也與死亡率有正相關性,因此一般民眾還是要參考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醫師強調,累不一定是缺乏B群造成的,還是要找出真正的原因,而非一味補充B群,以免治標不治本。營養師趙函穎就提到,如果身體缺乏B群,吃B群可以振奮精神、補充體力,但是原本飲食就已經很均衡的話,吃B群反而不太會有感。所以藥師廖偉呈也建議,平常多吃蔬果補充所需的維生素與纖維質,更能攝取足夠B群。下肢麻木、舌頭不是粉紅色...缺乏B12警訊要注意好心肝門診中心肝膽腸胃科專任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內科部兼任主治醫師蔡宛玲提到,缺乏B12的患者除了貧血,還會出現感覺異常、肢端麻木、不協調等神經學症狀,通常下肢比上肢明顯;也可能抑鬱、健忘、認知障礙、失智等。若無即時治療,可能因惡性貧血危及生命或造成不可逆的神經傷害(例如失智症)。不過一般人透過日常飲食即可攝取到足夠的B12,不需特別補充。另外,若舌頭不是粉紅色且有腫大、裂痕,甚至下陷齒痕等現象,也得當心可能是缺乏維生素B群導致。長期嚴重缺乏B群可能會出現味蕾消失,臨床上許多長者因此抱怨吃東西「沒有味道」。資料來源:舌頭不是粉紅色 恐缺乏B群導致腸胃不適 也可能是維他命B12缺乏?!喝能量飲料提神,補營養又比咖啡健康,真的嗎? 提神飲料是「藥品」嗎?素食,從海藻攝取B12?維他命B12濃度越高,死亡率越高瘦身跟失眠可以吃B群嗎?營養師的QA小教室【梭健康】擁抱青春 不痘留營養師高敏敏-保健營養品吃對時間表延伸閱讀: 「心理諮商」有用嗎?在做什麼?心理師公開:諮商前,你該了解的「11大問題」
-
2021-12-2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出現小中風症狀別輕忽 醫示警:勿踩生活地雷,1周內可能引發中風!
一般人認知的中風常會造成肢體癱瘓,引起家庭生活風雲變色,然而,醫學上稱為「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俗稱「小中風」,症狀比較輕微,有人甚至很快恢復,因此,多數民眾容易忽視。其實小中風可以說是中風的前兆,後續可能引發中風機率相對提高,必須加以嚴防。 出現小中風症狀別輕忽 1周內可能引發中風小中風的成因是由於大腦特定部位的血液供應暫時受到阻礙,導致產生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發作時類似中風症狀,可能突發性出現頭痛、頭暈、想吐,產生複視、視力模糊或暫時性失明等,部分會有耳鳴,手腳發麻無力、步態不穩,或突然大舌頭、說話遲鈍等情況。醫學定義認為小中風通常符合「24小時之內恢復正常,且沒有任何神經學後遺症,以及神經學影像正常」的3個條件。現代人往往因為工作忙碌、生活壓力大,在小中風症狀出現後多休息即獲得緩解、恢復正常,因而不放在心上。復健專科滕學澍醫師指出,罹患小中風的患者,代表腦部及末梢血液循環已出現不良警訊,歷經小中風的1周內,很可能引發真正中風,根據臨床統計資料,缺血性中風患者當中,有30%過去曾經歷過小中風。促進及預防末梢血液循環不良 遠離小中風威脅小中風好發族群包括慢性心血管疾病、三高患者,其中血壓長期偏高,容易導致血管壁脆弱、內膜受損、甚至破裂,最後引發腦血管出血;高血脂表示血液裡脂肪堆積過多、壞膽固醇高,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血管愈變愈狹窄;高血糖容易導致血管受損不易修復,血循變差。其他如抽菸、肥胖、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飲食不正常又不愛運動,都容易讓身體及血管產生慢性發炎,提升小中風的機率。預防小中風發生,罹患先天心臟血管疾病及三高患者,必須服藥控制,作息規律、適當舒壓,多攝取高纖蔬果,補充足夠的水分,飲食少油、少鹽,戒菸酒以及適度運動。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臉歪嘴斜是中風還是顏面神經麻痺?專科醫師教你如何區分 ·氣溫驟降!「2時間點」 最易中風 護心祛寒保暖這樣做
-
2021-12-2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氣溫降1度心血管病變增2成 心臟科權威教冬天如何慎防心臟病猝死
● 冬天是心臟病猝死高峰期● 規律用藥,也要天天量血壓● 天冷吃鍋,注意鹽分攝取不要過量,以防血壓升高國健署公布的調查報告指出,國人18歲以上高血壓罹患率為23.7%,亦即近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有高血壓問題,而心臟病也是國人健康的前三大殺手,且在冬天致死率最高。氣溫降1度 心血管病變增2成每年11月到隔年3月是心臟病猝死的高峰期,英國醫學研究期刊指出,冬天每降攝氏一度,未來一個月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增加20%。民眾可能會認為定時服用高血壓藥物,又有規律地運動,同時沒有不舒服的症狀,血壓應該就正常沒有問題,但若沒有天天量血壓,可能會因為入冬、氣溫驟降,血壓升高了卻不自知。冬季心臟病亡 比夏季高26~36%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在冬季因心臟病死亡的機率平均較夏季高出26至36%。由於低溫造成血管收縮,周邊血管阻力增加,心臟需更賣力才能將血液輸送出去,因此負荷變大,血壓就易升高,平常服用降血壓藥物的劑量可能就不夠,當血壓無法有效控制時,嚴重者可能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引發中風,甚至造成主動脈剝離瞬間大出血而致命。以主動脈剝離來說,主動脈如一條高速公路,是人體輸送血液的最大血管,負責傳送大量血流,結構分內、中、外三層,只有銅板壁般厚度,血壓高時,瞬間大量血流將主動脈像氣球一樣漲大,撐不住時就會爆裂,突然致命連搶救機會都沒有。一半幸運者的血液僅衝破內層滲入血管壁夾層,形成主動脈剝離狀況,又稱為主動脈夾層瘤,症狀多為撕裂般的急性胸痛或上背病,若確診為升主動脈剝離者,需要緊急接受重建手術,否則短時間內可能因外層破裂致死。胸痛逾10分鐘 可能心肌梗塞溫度驟降,除容易引起高血壓,當心臟負荷過大,也會造成心肌缺氧,嚴重時會引發急性心肌梗塞,導致心臟肌肉大片壞死。冠狀動脈是供給心臟肌肉氧氣及營養的血管,當因鈣化或脂肪堆積等原因造成血管阻塞,產生胸悶等不舒服症狀時應盡速就醫,狀況持續惡化、甚至胸痛連續超過10分鐘,服用舌下含片也未能緩解時,需趕緊到急診室確認是否為心肌梗塞。有些人對痛覺較遲鈍,平時沒有胸部不舒服症狀,這些人最容易被忽略。美國一項大型研究調查報告指出,男性心臟病患有高達62%平常沒有任何徵兆,第一次心臟病發作即是心肌梗塞甚至猝死,女性比率也達46%,所以不少患者第一次發作就嚴重到來不及送醫而猝死。4族群 50歲後運動心電圖檢查冠狀動脈阻塞的症狀初期並不明顯,一般健檢大多做靜態心電圖,然而許多時候是在運動狀況下,心臟負荷增加,心電圖才會出現缺氧的變化,因此建議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及心臟病家族病史者,50歲後應該安排一次運動心電圖檢查,若發現心臟缺氧情形,應進一步安排高階電腦斷層或心導管檢查,瞭解血管阻塞狀況,做為正確治療方向的參考。此外,天冷時國人吃火鍋幾乎是全民運動,稍不注意鹽分攝取就會過量,也是導致血壓升高的原因。為避免冬天心臟疾病無預警地找上門,切記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保持心情愉快、不要吃得太鹹等,都是預防血壓升高的不二法門。
-
2021-12-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台北馬拉松五跑者OHCA 醫師:三高未控制好不宜跑
2021台北馬拉松今清晨自北市府前廣場開跑,但有7名跑者,6男1女,因身體不適送醫,其中2位選手為氣喘與胸悶、另5位選手OHCA,所幸已全恢復生命跡象。醫師表示,可能因凌晨氣溫低或是疫情關係練習不夠,而出現不適。除了暖身應做足外,若高血壓、高血糖等三高未控制好的民眾,則不宜參加如此劇烈的活動。臺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表示,今天馬拉松傳出五個OHCA,確實比過去的賽事多。但究竟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因不了解患者的年齡、狀況,因此無法下定論。但現在天氣寒冷,尤其清晨溫度低,加上運動時為了應付長距離賽事跑者穿得較少,確實容易對心臟、血管的衝擊很大。他表示,運動長期來說雖對身體好,但短期、高強度的運動對心臟卻是很大的壓力,因此熱身、保暖一定要做足。因此,到了賽場不要急著將保暖的外套脫掉,應先做好熱身、身體熱開後,等到真的起跑再將保暖衣物脫除,以免血管突然收縮增加風險。另外,若是跑一跑感到特別容易喘、頭昏眼花、胸口不舒服或呼吸不順,就不要勉強自己完賽,最好停下來慢慢走到補給站,向他人求助。王宗道也說,現在很多民眾瘋路跑,如果曾罹患三高控制好,確實可以慢慢練習;但若曾罹患心肌梗塞做過血管支架手術或做過其他心腦血管手術者,都不建議從事半馬、全馬的活動。馬偕醫院急診醫學部副主任簡定國則表示,今天可能因為天冷或因疫情關係練習不夠,而出現身體不適的狀況。但所幸現在大型活動都會設置急救站,也推廣推廣全民急救,趕快做好急救、維持生命之鏈的完整,預後比過去好很多。除此之外,補給站也必須預備充足的飲用水和準備AED,以預防跑者發生憾事。
-
2021-12-19 養生.保健食品瘋
益生菌能改善憂鬱症?教授揭益生菌補充劑的問題
讀者Hikari 2021-12-9在NMN的吹捧與現實的回應欄裡留言:「林教授好:家人在line的群組內傳了這篇文章,提到了腸道菌相會影響人的焦慮、憂鬱心理問題,說文明病除了要看精神科以外,也需要保健品(各種益生菌)來輔助。家人就在群組內討論說這篇文章說得應該都正確,因為裡面引用了British Medical Journal跟Science的文獻,……。我個人的見解是吃那些益生菌粉包、膠囊、直銷產品不如直接吃原味的希臘優格。所以想問:1. 這篇文章寫得正確嗎?(還有包括他引用的論文) 2.吃保健品的益生菌是否不如直接買希臘優格(還是說吃優格對於腸道菌相其實是沒差的?) 3. 好奇教授您個人針對優格、優酪乳的飲食方針,您是怎麼看的」這位讀者寄來的文章是2021-12-8發表在《泛科學》的腸道炎會導致憂鬱症?——淺談體內的腸腦軸線,揭露腸道菌的「腦控」機制!。但是,它卻完全沒有提到這位讀者所說的「文明病除了要看精神科以外,也需要保健品(各種益生菌)來輔助」。也就是說,這位讀者的親人在line群組所傳的訊息與事實不符。不過其實這一點也不意外,因為,自作聰明、加油添醋,斷章取義、妄加論斷、指鹿為馬、移花接木,等等,本來就都是line訊息常見的問題。這篇《泛科學》文章共列舉了12份參考資料,而其中6份是科學報告,另外6份則是中文網路文章。從這6篇中文網路文章的標題就可看出,它們都是跟這篇《泛科學》文章一樣,都是故意用「腸道竟是你的第二大腦」、「腸道菌如何控制你的大腦情緒」、「腦控」這類譁眾取寵的字眼來吸引注意。只不過,我在益生菌,本末倒置這篇文章裡就有請讀者思考「是你決定腸道細菌,還是腸道細菌決定你?」。先不管是誰決定誰,那6份科學報告裡的「Science的文獻」是今年10月21日發表的Identification of a choroid plexus vascular barrier closing during intestinal inflammation(發現一個腸道炎症期間脈絡叢血管屏障的關閉)。它的結論是:炎症性腸病相關的精神症狀可能是腸-腦血管軸失調的結果。就這篇論文而言,《泛科學》所做的解讀並沒有問題,但就緊接下來的另一篇論文而言,《泛科學》所做的解讀則是大有問題。《泛科學》是用「區區腸道菌,竟可操縱大腦主控權?」這個小標題來引介這篇論文,而引介文是:「我們都知道腸道菌大致分成好菌及壞菌兩種,好菌讓你擁有好的代謝及吸收營養的能力,壞菌讓你便秘、拉肚子樣樣來。不過,這些菌不只掌管消化,他們也會左右人的大腦喔!國立成功大學生理學科暨研究所的吳偉立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也在 ⟪自然⟫(Nature)期刊中發表了一篇關於腸道菌透過調控腦神經元影響社交行為的研究。」這篇Nature的論文是今年6月30日發表的Microbiota regulate social behaviour via stress response neurons in the brain(微生物群通過大腦中的壓力反應神經元調節社會行為)。光是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微生物群只不過是「通過大腦中的壓力反應神經元」來「調節社會行為」。那,這跟《泛科學》所說的「區區腸道菌,竟可操縱大腦主控權」,是一樣嗎?更何況,這項研究是用小鼠做實驗的,所以其結果是否能套用在人身上,還是個未知數呢。讀者Hikari所關心的British Medical Journal文獻是去年7月6日發表的Food & mood: a review of supplementary prebiotic and probiotic interven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adults(食物與情緒:補充益生元和益生菌干預治療成人焦慮和憂鬱的綜述)。它是一篇綜述論文,不是研究論文,而結論是:「我們的結果證實,益生菌/益生菌療法值得進一步研究。 努力應旨在闡明益生菌治療憂鬱症和/或焦慮症的感知功效是否可以在更大的測試人群中復制,以及這種效果是否通過繼續治療或停藥後得以維持。 干預措施也應單獨進行調查,而不是組合進行調查,以確定觀察到的影響歸因於何處。 應優先考慮對這種影響進行機制解釋。」您有沒有看到「我們的結果證實,益生菌/益生菌療法值得進一步研究」?想想看,這是一篇非常近期,才剛發表不到半年的綜述論文,而它竟然還在說「值得進一步研究」!那,您還要繼續相信網路文章所說的「益生菌可以改善憂鬱症」嗎?其實,有關「益生菌可以改善憂鬱症」這個議題,我在兩年多前(2019-8-19)就已經發表益生菌能改善心理疾病?。我引用了兩篇論文及兩篇專家意見,指出益生菌在動物實驗裡所顯現的正面效果還沒有在人的臨床試驗裡被證實。我也引用了宋晏仁醫師發表的想調整體內菌相?與其買藥劑 不如從飲食下手:【我並不主張要用補充的方式來獲得益生菌,而是應該想辦法利用天然食物,在我們的身體裡培養好菌、調整腸道「菌相」。】沒錯,我在益生菌,本末倒置這篇文章裡請讀者思考「是你決定腸道細菌,還是腸道細菌決定你?」,就是要傳達「腸道裡的細菌到底是好還是壞,是由你決定」這個訊息。至於益生菌補充劑的利弊,事實上還有研究說可能是有害呢!請看:益生菌,傷腦?益生菌,弊多於利不管是有害還是有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健康網站有一篇Can Probiotics Improve Your Mood?(益生菌可以改善你的情緒嗎?)。它說:「儘管將益生菌的使用跟情緒聯繫起來很誘人,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目前,我們沒有太多證據表明服用益生菌會改變憂鬱或焦慮。這是一個有吸引力的理論,但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指導我們。益生菌的一個問題是缺乏一致性。 消費者不能總是確定他們得到了什麼。益生菌被 FDA 視為食品補充劑,而不是藥物。因此,我們對它們的製作方式或它們是否包含他們所說的內容沒有很多規管。在美國,乳桿菌和雙歧桿菌是最常用於治療胃腸道問題的益生菌菌株,但市場上有許多益生菌產品含有不同類型的細菌,含量也不同。 缺乏監管意味著一批可能與另一批不同。當您購買現成的益生菌時,無法知道其中的細菌是否與產品製造時一樣活躍。 此外,每個人的腸道中可能有不同類型和數量的細菌。 這意味著對一個人有效的益生菌可能對另一個人無效。」原文:腸道菌能控制我們?益生菌能改善憂鬱症?
-
2021-12-1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腳麻、腿腳冰冷為前兆 防周邊動脈阻塞看走路步態
一位年約六十歲的男性,腳痛多年、不良於行,平時外出與生活起居都由兒子負責。疫情期間患者腳部的症狀加劇,連躺著或坐著不動都感到十分疼痛,忍痛三個月後,兒子發現其腳部發黑失去知覺,緊急送往醫院搶救,才發現是腳部動脈阻塞。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多因不良習慣所致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沂名指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on disease, PAOD),是全身動脈粥狀硬化的一種過程及表現,在台盛行率高達 15.6-32%。其是因周邊血管動脈粥樣物質不斷擴大和繼發性血栓形成,引起動脈管腔逐漸狹窄甚至閉塞,流至遠端的血量以及供應遠端組織的養分及氧氣減少,進一步使肢體出現慢性或急性的缺血症狀,倘若未接受積極治療,往往進展至肢體壞疽甚至截肢情形。此外,周邊動脈阻塞與許多心血管疾病相同,都是由不良的生活習慣或三高慢性病所引發的血管病變,好發於五十到六十歲者。初期症狀輕微 常被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顏旭霆表示,周邊動脈血管疾病 40-50%的病人沒有臨床症狀,初期的症狀輕微,常被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延誤就醫;周邊動脈血管疾病為動脈粥狀硬化惡化的指標,也將增加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若血管硬化指標(Ankle-Brachial Index,踝肱血壓比值) ABI≦0.9,十年內死亡率更是會提升兩倍。未積極處理 嚴重恐需要截肢周邊動脈阻塞的患者腿部血管會隨著疾病進程慢慢阻塞,前期患者並不會有任何症狀,隨著疾病病程進展,患者漸漸在行走一段時間後腿部肌肉會發生缺血、疼痛的現象,休息一段時間後就恢復正常,醫學上稱為「間歇性跛行」。陳沂名說明,多數人會誤將間歇性跛行視為年紀大所引致的退化性疾病,但這其實是周邊動脈阻塞所造成的,若發現時未積極處理,很有可能會導致腿部缺血發黑、肌肉溶解,最嚴重恐需要截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分4級 腳麻、腿腳冰冷為前兆顏旭霆補充,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依Fontaine分級(Fontaine Classification)分為四等級:第一級患者症狀輕微,多為腳部冰冷或出現腳麻,但有些患者完全沒有症狀出現;第二級患者腿部動脈阻塞,開始出現間歇性跛行的症狀;第三級患者阻塞嚴重,腿部即使在休息狀態下仍會疼痛;第四級動脈幾乎完全阻塞,腿部出現壞死或壞疽的現象。間歇性跛行是最容易觀察到的症狀,若發現走路一段時間後小腿肚就開始疼痛,休息後又恢復正常,那就該懷疑是周邊動脈阻塞,前往醫院做更進一步的血管檢查,6小時黃金時間內若沒有打通血管,有很高的機率必須截肢。值得一提的是,若已經出現症狀,自行靠飲食調整無法減少阻塞的情形,一定要經由專業醫師評估狀況後,才能預防狀況加劇。延伸閱讀: ·走路腳拖地小心是「垂足症」! 醫揪「危險姿勢」:5職業易發生 ·沒傷口卻蜂窩性組織炎? 醫解謎「關鍵病因」:皮膚乾燥、腳跟龜裂要小心
-
2021-12-1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簡單4招消滅壞的膽固醇!助防中風、心肌梗塞、失智症、腎衰竭
防範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血壓、血糖、血脂等健康都相當重要,其中如何消滅與高血脂關係密切的「膽固醇」受到相當高的關注,對此國泰醫院心臟內科張釗監醫師指出關鍵,並提供建議針對關鍵進行改善! 膽固醇有好有壞,不是越低越好! 張釗監醫師首先釐清,民眾平常所討論的、想降下的膽固醇,從醫學觀點來看指得是「低密度膽固醇」,膽固醇可分為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三種,低密度膽固醇就是所謂的「壞的膽固醇」,其密度低、體積小,容易滲入血管壁內於血管堆積、造成阻塞,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之一。高密度膽固醇則是「好的膽固醇」,密度高、體積較大,是所謂的血管清道夫,有助清除壞的膽固醇,幫助維持血管健康。因此膽固醇並非越低越好,而是要降得對。 壞的膽固醇影響廣泛,不只有中風、心肌梗塞!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肥胖者易有高血脂、壞膽固醇較高的問題,但其實瘦的人也可能會,醫師認為其最主要的關鍵風險不在體態胖瘦,胖往往只是附帶的影響,除了體態更要注意家族遺傳、飲食習慣、運動習慣、代謝疾病等,瘦的人也要注意。 另外,民眾對於高血脂、壞的膽固醇一事,較常聯想到的疾病就是中風、心肌梗塞,但其實影響的不僅有如此。醫師表示,壞的膽固醇長年堆積,堵住心血管就成了心肌梗塞,堵住腦血管容易形成中風,而同樣是腦血管阻塞、腦部血流受阻,失智症的風險自然也會上升,也就是所謂的「血管性失智症」。而若是塞住腎臟血管,就容易引起腎衰竭,下肢血管阻塞就容易形成間歇性跛行,正如民眾常聽到的血栓相似,壞的膽固醇堵在哪裡,身體就壞在哪裡。 簡單4招消滅壞膽固醇,讓身體、血管保持健康! 張釗監醫師表示,要消滅壞的膽固醇可從飲食、運動、及生活作息著手。飲食方面,許多民眾認為蛋不能多吃,容易形成膽固醇,但其實這類食物性膽固醇,對人體的影響並不大,合理範圍一天吃1~2顆蛋是沒問題的,真正影響的是讓體內生成壞膽固醇的「壞油」,如油炸等垃圾食物,以及過多的動物性油脂,特別是紅肉。因此建議,平時應多攝取蔬果,盡量避免油炸類食物,肉類以白肉為主,並攝取「好油」,地中海飲食綜合上述,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在運動方面,張釗監醫師表示,運動可有助於好的膽固醇增加,血管清道夫增加,自然更有助清除壞的膽固醇。建議民眾平時可視身體耐受程度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單車、跳繩、開合跳等,若不想這麼累,快走、競走也是很好的選擇。另外也可以進行無氧運動,如簡單的舉啞鈴、仰臥起坐等,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交替進行,更有幫助。 生活習慣上,除了多喝水有助促進血液循環,也建議抽菸、酗酒能避免則避免,兩者皆是各種常見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種生活習慣調整,也都間接影響著身體機能,日久便可發現身體日漸健康,血管健康也能保持或恢復。 《延伸閱讀》 .酪梨高油脂卻能降膽固醇?營養師:還有利保護心血管、降血糖、防癌 .高血脂不是胖的人才會有!醫教4點觀察,防範中風、心肌梗塞。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6 該看哪科.中醫
冬季進補食材黑名單曝光! 中醫師教你寒熱夾雜體質該怎麼補
對重視飲食的台灣人來說,冬天就是「吃吃吃」的季節,天氣冷了不想出遠門,沒什麼事情可做就吃點東西,加上年終節慶氣氛濃厚,免不了要與朋友聚聚,吃個羊肉爐、薑母鴨,保暖祛寒兼補身。不過也有很多人因此補過頭,吃到口內炎、失眠甚至腹瀉者在所多有。那麼我們該怎麼吃呢?現代人多「寒熱夾雜」體質 薑母鴨少吃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部兼任主治醫師中醫師方志男認為,現代人因飲食習慣改變,經常吃炸物的關係,有「寒熱夾雜」體質的人特別多。「寒熱夾雜」是什麼?顧名思義就是寒性、熱性的體質特點都有一些,這些人容易火氣大、口乾,卻又怕冷。方志男建議日常生活的飲食,還是以溫和的料理為主,避免薑母鴨等太過燥熱的飲食內容。同時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例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的病患,更要避免吃燥熱的飲食,以免疾病復發。同時,方志男觀察到一個現象,那就是大家去中藥房想買藥材,煮點四物湯等一些大家都能夠自己料理的簡易藥膳時,老闆卻是問顧客「你要50還100」,而非針對體質,選擇適合的藥材。他建議大家如想煮藥膳,像是四物湯這類的,應該諮詢合格中醫師,針對體質進行調整。國健署提醒慢性病患 天冷食補注意3要點衛福部國健署也提供幾個重點:如有缺鐵性貧血者可以用鐵質高的食材如鴨肉、牛肉、羊肉;痛風、高膽固醇血症者,避免選腰子、大腸、肝臟、豬心等普林與膽固醇高的食材、也不宜選油脂過高的三層肉,燉雞、燉肉、燉內臟的湯品,痛風患者宜忌口;血壓過高或有心、腦血管疾病病史的病友,注意鹽分、膽固醇、飽和油脂,也要注意補品中勿大量加入酒精。另外,國健署也提醒大家要選擇適當的鍋具。鍋具建議挑選陶瓷或不鏽鋼材質,不建議使用鐵、銅、鋁、錫等金屬材質。烹煮前,先洗淨藥材,用冷水浸泡30分鐘後,水加至一定量,大火煮至沸騰再轉小火慢熬,過程中勿開鍋蓋,以免揮發油成分散失;生鮮肉品的食材,如雞、鴨等,應先汆燙後,再與藥材共煮。最後,記得「購買中藥材時請至合格的中藥販賣場所」,購買合乎衛生標準規範的藥材。 ★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2-1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避免洗腎吃清淡一點就好?醫:日常8風險都要留意
現代飲食不少人偏好重口味,隨著健康意識抬頭,也常聽到彼此勸戒「不要吃太鹹,小心洗腎」,對此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醫師提醒,雖然避免重口味、防範洗腎是好事,但對於腎臟健康需留意的不單單只有偏鹹的飲食。 5大常見洗腎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占兩名! 顏宗海醫師首先說明,飲食習慣偏鹹,雖然確實會增加洗腎的風險,但並不是直接的影響,之所以民眾口耳相傳「吃太鹹小心洗腎」,最主要的因素在於,這般飲食習慣容易引起高血壓,而有此飲食習慣者,也常見整體飲食狀態不佳的問題,也容易引起糖尿病,兩者皆在常見的洗腎風險名單中,是容易引起腎臟病變的風險族群。 醫師指出,洗腎的風險族群當中,糖尿病和高血壓就占了兩名,其他也包括了腎絲球腎炎、腎結石、多囊性腎病等,這些疾病和遺傳也有所關聯,不過多半也包括了後天的飲食影響,如高血壓和糖尿病,若本身就有家族史又不控制飲食,風險自然就更高。避免洗腎吃淡一點就好?醫:日常8風險都要留意。 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壓、高血糖及糖尿病、高血脂,三高彼此環環相扣,得一者也會容易得另外兩者,這些疾病的常見的共同風險,除了家族遺傳和飲食偏鹹,也包括了鮮少運動、不常喝水、身材肥胖、不吃蔬果等,且也不單只會引起三高及糖尿病。換言之,若要防範洗腎,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問題,而不單只著重在飲食口味。另外,若是引起高血壓及糖尿病等疾病,又不控制或未妥善治療,接下來就可能引起腎臟病變及其他併發症,恐怕就離洗腎的日子不遠。醫師提醒,飲食較為清淡是少了一個風險,但若飲食清淡卻暴飲暴食等,踩著上述其他的地雷,一樣有風險。 慢性病吃藥久了會洗腎?醫:不吃藥才會! 顏宗海醫師也特別提醒,面對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不少患者治療較為消極,認為藥吃多、吃久了會洗腎,這其實是個相當嚴重的錯誤觀念。以糖尿病來說,遵照醫囑、定期回診、妥善用藥、控制病情,可降低併發症發生的可能性;反之,若控制不佳,接下來就有可能引起各項併發症,當中包括腦血管病變、心血管病變、眼部病變、末梢血管病變等,腎病變也在其中,不吃藥、自行停藥等才是導致洗腎的重要風險因素。 值得關注的是,消極治療的患者,往往還是會想辦法自救,常見就從不明管道、親友建議等使用偏方、以民俗療法等方式自行治療,這恐怕不只延誤治療,還存在著原料不明等各種不可控的因素,恐引起傷腎、傷肝等各種其他問題,讓病情雪上加霜。上述兩者都是大忌,提醒患者應格外留意。 防洗腎關鍵不只在口味,3大方向更有助防範! 顏宗海醫師提醒,雖然現在醫療技術發達,洗腎不代表人生就黑白或者鐵定往生,邊洗腎邊出國玩、正常上班、生活的大有人在,但畢竟能避免則避免,防範的重點就不單僅限於自己是否吃的清淡,也包括了解相關疾病、留意生活各項風險,以及若真的出現疾病也要遵照醫囑妥善控制,如此才是真正有助避免洗腎最好的方式。 《延伸閱讀》 .如何避免進入洗腎人生?醫:糖尿病、四高一定要按時吃藥 .腰痛是腎臟病嗎?會洗腎嗎?醫:留意症狀,4種人最容易洗腎!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晚一分鐘差很大!腦中風救護不能拖:救一人就是救一個家庭
119正確判別通報 能加速醫院搶救周中興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治醫師面對徵兆提高警覺,精準後送縮短治療時間。腦中風屬於急性重症,不論是腦血管出血或阻塞,大多會有不適徵兆,可採用「微笑、舉手、說你好」評估是否為腦中風症狀,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周中興表示,通報119並確認為急性腦中風時,醫院會同步啟動緊急救護SOP,包括緊急腦部影像檢查、抽血、準備醫材等流程。若少了通報119緊急救護這一關鍵步驟,民眾自行到院後還要諮詢、等待檢查,拉長了搶救時間,拖延每一分鐘,約增加200萬腦神經細胞死亡。周中興呼籲,民眾應該善用119資源,同時尊重救護技術員的專業,聽取建議送往「就近適當」的急救責任醫院。為了讓病人在黃金時間內順利施打靜脈血栓溶劑,或是進行動脈取栓,各縣市衛生局、消防局與醫院建立腦中風緊急醫療處置網絡,119勤務中心接獲通報將隨即通知就近的醫院啟動到院前準備。一到現場馬上施以緊急醫療處理的緊急救護技術員(EMT),在醫療最前線為病患爭取更多黃金救援時間,熱血守護國人健康。台灣腦中風學會透過與聯合報及各地消防局跨領域合作,推廣腦中風的健康識能、靜脈血栓溶解劑與動脈血栓移除治療,了解適切的診治及處置。民眾可透過評估危險因子調整生活型態,提高警覺注意身旁的親友,有機會救人一命、保住一個家庭。雲林縣/多獨居老人 搶救腦中風交給119陳韋鳴雲林縣消防局訓練教官、雲林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消防員接獲通報到現場時,是唯一可以幫助民眾的人,神聖使命強化我們的責任感和榮譽感。根據內政部統計,雲林縣65歲以上人口佔比僅次於嘉義縣和台北市,轄內有許多獨居老人或老老照護困境,相對身體不適通報119的個案也增加。雲林縣消防局訓練教官陳韋鳴說,腦中風病情瞬息萬變,處理準則要「快」與「準」,觀察患者的臉部表情、身體動作和語言表達能力,就要搶快緊急送醫。中風的徵兆除了較常見的眼歪嘴斜、單側無力外,民眾常有許多迷思,陳韋鳴說曾見民眾聽信「指尖放血降血壓,有助延緩中風」的說法,事實上在手指頭扎針放血無法治癒中風,這是錯誤的迷思。以及患者若有意識不清的情況,因民眾無法判斷是否為低血糖造成或是急性中風發作,切記不能往口中塞藥品、餵糖水等外來物,以免造成異物哽塞而致命,建議記下發作時間與症狀,等待救護人員抵達現場。陳韋鳴呼籲,保持警覺、及時分辨中風、撥打119送到正確的醫院才是最佳解方。南投縣/分秒必爭!就地送醫 縮短到院時間李嘉祐南投縣消防局訓練教官、南投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我只想幫助人!唯一可為民眾做的事,就是盡力去急救,重拾健康生活。全台唯一不臨海的南投縣,偏鄉醫療資源明顯不足。南投縣消防局訓練教官李嘉祐的父親是腦中風患者,對於重症救護感觸特別深,呼籲民眾日常做好健康管理控制,三高患者更要按時服藥、定期檢查,遠離致命威脅。急性腦中風有賴民眾、消防、醫院共同建立救護鐵三角,透過良好的溝通彼此信任,聽從專業人員就近送至責任醫院,急救搶快到院接受治療。南投縣的地區醫院大多能進行靜脈血栓溶解劑,若超過黃金4.5小時,由醫院轉院至台中或彰化的動脈血栓移除手術團隊,仍有機會降低腦部受損的風險。新竹縣/善用119 啟動腦中風急救網絡黃韓林竹東消防分隊小隊長、新竹縣政府消防局救護教官、高級救護技術員困難的事簡單做、簡單的事用心做,大家一起努力把災害降到最低,救是你、就是我!新竹縣三面環山,最遠的鎮西堡、司馬庫斯等部落離竹東市區尚有2小時車程,為突破山區地勢與氣候對緊急救護效能造成的限制,新竹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黃韓林說,已專門為腦中風病友執行「救護紀錄雲端e化系統」,提升救災救護與線上即時派遣,落實勤務管制加強搶救效能。當119人員受理案件時,一邊傳遞病人病情至救護人員e化系統、一邊衛教指導民眾,確保患者在救護車到達前維持生命跡象,以利救護人員順利銜接後續。大多數長輩發病時並不知道自己中風了,家中移工看護也僅認為「怪怪的」,跟平常比起來不愛說話、走路不穩,等到雇主回家才送醫救治,已造成不可逆的腦部細胞損傷。民眾可透過辛辛那提測試法辨別中風症狀,有任何異狀立即撥打119,讓救護人員協助送往有提供急性中風治療的醫院!腦中風盡早治療預後愈好,把握黃金救命3小時,救是你、就是我!苗栗縣/城鎮距離長 需正確判斷送對醫院劉旻昌苗栗消防分隊小隊長、苗栗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助人就是助己,營造溫馨正向的社會氛圍,總有一天會給予回饋。苗栗縣幅員廣大、城鎮之間距離較長,若沒有在第一時間送至專責醫院,反而增加舟車勞頓、延誤救援時間。苗栗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劉旻昌從事救災救護工作逾20年,曾遇過民眾指定送往台中童綜合醫院,經過衛教溝通,送至5分鐘車程的區域醫院,終於解除危機。劉旻昌表示,掌握腦中風的發病時間非常重要,可協助醫護團隊判斷使用血栓溶劑或動脈取栓,他的姑姑曾發生左腦中風,當時家人發現有失語異常,立即撥打119送往最近的醫院治療,出院後幾乎沒留下後遺症。有些三高病患平時控制血壓、血糖的成效差,出現腦中風徵兆時,以為只是身體短暫不適,等到家人發現眼睛緊盯前方不動、臉部表情僵硬偏癱、單側肢體無力,驚覺大事不妙,已錯失黃金治療時間,面對中風危機,他呼籲民眾應該提高警覺。
-
2021-12-1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30秒快速測驗,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你的中風警報響了沒?
一波波寒流來襲,低溫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誘發急性腦中風發作。急性腦中風來得突然、讓人措手不及,病人留下的嚴重併發症,易造成家庭及社會重大負擔。除了注意保暖、杜絕危險因子,若不幸發生腦中風,「快送醫」是影響病人預後、降低失能嚴重程度的關鍵。第一站 中風警報表30秒快速測驗 你的中風警報響了沒?台大醫院緊急醫療及災難醫學科主任謝明儒說,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民眾,發生腦中風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3倍,含有其中二或三項,機率再加乘,三高之外,有心房顫動、抽菸、肥胖、凝血異常、生活習慣不佳及有家族病史者,也是腦中風高危險族群。謝明儒提醒,平常要注意控制危險因子。例如:定期量血壓、避免重口味、保持規律運動等,善用國健署提供的免費健檢,定期為健康把關。近年急診常見50歲以下的中風病人,大多是多油、多鹽和高糖飲食引起,一旦出現疑似腦中風徵兆,盡速撥打119送醫,爭取黃金搶救時間。第二站 辨別中風症狀微笑、舉手、說你好 快速分辨口訣一旦發生中風,掌握送醫時機非常重要,如何在第一時間發現,謝明儒強調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當有臉歪嘴斜、肢體麻木無力、說話不清楚甚至失語等症狀出現時,就要提高警覺。謝明儒舉例,腦中風常見半側臉跟手腳突然發麻或暈眩無法站立,甚至是視力模糊不清,患者以為只是身體勞累,表示「休息一下就好」,等到發現不對勁時,往往病情已經惡化。謝明儒表示,一般民眾常有兩大錯誤觀念和行為,第一忽略發病徵兆:以為自己不會這麼倒楣,身體突然無力或暈眩時「休息一下就好」,錯過黃金治療時間。第二輕信民俗療法:沒有根據的指尖、耳垂放血,容易因疼痛而讓血壓更高,可能讓病情更惡化。他也提醒,發生腦中風徵兆一定要立刻打119就醫,搶快打通血管,後續配合醫師建議進行復健,達到生活自理。第三站 119救護車送醫中風徵兆不可拖 快打119腦中風發生過程非常急促,可能造成嚴重後遺症,甚至導致死亡。南投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廖祐宏表示,接到疑似腦中風通報案例,一定會用「微笑、舉手、說你好」評估,加上量測血糖鑑別,確認是否血糖異常導致。對於腦中風評估處置,最大的挑戰是「判斷什麼時候發生?」,他曾遇過許多個案都是清晨家人叫不醒時才發現,民眾應提高警覺觀察家人身體狀況,尤其是屬於罹患腦中風的高危險群。愈早送醫打通阻塞的心血管、腦血管,有機會降低死亡率。廖祐宏說,腦中風屬於急性重症,民眾要懂得求救,善用119資源,同時尊重救護技術員的專業,第一線消防員跟救護員都保持著同理心照護患者的不適,同理心體會家屬的著急,更需要大家同理心對待,相信專業就是最大的尊重和幫助。第四站 中風治療愈短時間打通血管 效果愈好彰化基督教醫療體系中風中心執行長孫穆乾說明,過去,腦中風無藥可醫,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步,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有了突破進展,使用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動脈取栓手術可提升良好預後。腦中風已經是可以治療的急症,出血性有些需由神經外科動手術移除血塊,缺血性則是以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導管打通阻塞的腦血管。在發病後的3小時內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成效較顯著;近年治療成效及國際研究顯示,有些個案可延長至4.5小時,但需由急診及神經科跨團隊合作評估患者狀況。若是大血管中風,還可以搭配動脈血栓移除術,在6~8小時內直接打通。若第一時間無法辨識腦中風而錯失以上急救時間,在24小時內還可以用特殊影像檢查,評估尚未壞死的腦細胞範圍,為腦中風患者爭取更多復原機會。若壞死區域太多、動脈粥狀硬化太嚴重,以及合併其他血管疾病,則不適合這項手術。孫穆乾呼籲,愈早送醫治療,愈有機會降低失能的嚴重程度。除日常遠離腦中風危險因子,孫穆乾特別提醒,若不幸發生腦中風,應把握半年的復健黃金期,盡早恢復活動力與肢體功能。更重要的是要有「預防再次中風」的觀念,除了了解自己中風的原因(如心房顫動),配合規律藥物治療控制外,更應定期至神經內科回診追蹤,維持身體健康。
-
2021-12-12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首次中風弱化症狀感受度 二次中風更難察覺、死亡率達25%
藝人李炳輝、廖峻近年都經歷過「二次中風」,相較於首次中風,兩人二次中風的症狀,有個共通點是「被他人發現」。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三總神經科部主任周中興表示,中風過的患者常常難以分辨身體不適的症狀,到底是首次中風引起,還是二次中風,若沒能及時救治,二次中風帶來的後遺症往往比首次中風嚴重,增加家屬照顧難度。國內調查,10%的中風患者,一年內會二度中風。「中風出院不等於完全恢復,必須隨時防範二次中風。」周中興表示,據一項德國調查顯示,首次中風後第一個月就有「二次中風」的風險,機率約為1.2%,一年內發生二次中風的機率約7.4%,五年內為19.4%;據國內的調查,則是有10%的中風患者,一年內會二度中風,一旦發作,殘障程度都比第一次嚴重,死亡率高達4分之1。周中興解釋,首次中風的患者,最常見的症狀是「手腳無力」、「疲憊」,也因為無力多動導致陷入更無力的循環;當二次中風發生時,身體反應也同樣是無力感,讓患者無法察覺而輕忽症狀,通常二次中風都是親友或是醫師觀察到,才即時被發現。無論是第一次中風或是二次中風,家中有中風患者,對於家庭的照顧負擔極大。周中興說,其實中風是可以預防的。中風的高危險因子中,除了三高,還有被稱為中風隱形殺手的「心房顫動」。全台人口約1%有心房顫動,因心房顫動導致的中風致死率更高,據調查,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一年內死亡率約有50%。周中興表示,心房顫動可能是持續性、也可能是陣發性偶然發生,心律不整使得心房收縮異常,血流不順容易凝結成血塊,阻塞腦血管,引發缺血性腦中風。心房顫動患者、有家族史者,務必追蹤治療。周中興表示,具有心房顫動家族史的民眾,應定期追蹤檢查,確認心血管健康。若已確診為心房顫動患者,醫師大多會採取「預防」的概念,讓患者定期服用抗凝血劑,避免中風發生。至於已經中風但沒有確診心房顫動者,則要隨時注意心房顫動的症狀。他解釋,心房顫動發生的時間可能只有幾秒或是幾分鐘,一般監測難以準確抓到,即使是24小時心電圖,也不一定能確認,也可能首次中風時就是因為心房顫動引起,但未能及時抓到訊號,並未被判定是心房顫動引發的中風。他呼籲,已中風過的患者,平時必須多留意是否有心悸或頭暈症狀,必要時,可以做長時間的心電圖紀錄檢查,避免二次中風發生。周中興強調,不管是首次中風或是二次中風都有機會預防,最怕患者輕忽,有些患者首次中風的後遺症不嚴重,開始隨意停藥、不回診、不運動,甚至拾回過往的不良習慣,如抽菸、高熱量飲食等。他呼籲,預防二次中風應該要遵守「三不原則」:不抽菸、不油膩、不停藥。【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1-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復健科醫師談疼痛:徒手按壓檢查有時勝過影像檢查
【編者按】「疼痛」一直是醫療端非常棘手,而病人端非常痛苦的大難題。這次因為一位旅美資深復建科醫師的投稿,而有機會邀請國內麻醉科以及神經內科的資深學者,分別就三種不同醫療專業的角度寫出他們對疼痛的看法。希望可以幫忙大家了解「止痛」固然重要,但探究疼痛的原因更是不容忽視。病人需要有耐心,能夠告訴醫師詳細病史,並用心回應醫師的問診,接受醫師的身體診察,而這絕不是昂貴的儀器檢查就能找出疼痛的病因。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疼痛的治療並不只是藥物,其他非藥物或心理方面的支持也都是非常重要。多數病人的病況 其實「觸診」就能被診斷有一次我從檀香山飛往洛杉磯,機上呼叫醫師,我一向志願幫忙,便去看個究竟。一位年輕醫師捷足先登,他已把病人平躺在走道上,囑咐空服員每五分鐘量血壓。我蹲下向病人探問狀況,她才廿來歲,健康無病,也沒服藥,先前無恙,上廁時不小心,頭碰到輕薄的廁門,稍感頭暈。我在她指出的頭部碰撞處,用手指輕按,找到痛點,這就是頭暈的來源,只須輕按五分鐘即可化解。這位年輕醫師我大聲喝住,不讓我碰觸病人;我說頭暈係頭皮下的筋膜扭傷縮緊所引發,輕撫五分鐘就好了。他不加理睬,堅持我勿插手,偏要全權處理,沒查明頭暈的原因,卻說她的頸椎可能斷了,頭頸千萬動不得,會導致全身麻痺。(輕碰一下廁門會打斷頸椎嗎?頸椎斷了只會頭暈嗎?) 我多說也沒用,只好袖手退下。見他驅走乘客空出四個座位,讓病人靜躺幾小時,並要空服員繼續每五分鐘量血壓,即使每次都正常,甚至聯絡洛杉磯機場,備好救護車待命,抵達時送她去醫院急診。這事令我搖頭三嘆,他反應過度、小題大作,將輕微頭暈當成緊急大病,缺乏理智的醫療判斷,胡搞一番,簡直太離譜了!可憐的病人,平白遭受如此折騰驚嚇,無謂地浪費時間與費用,著實替她叫屈。一位跛腳的病人由神經科醫師轉診過來做復健,他身體健壯無異樣,唯跛腳走路已有幾天。我觀察他的步態,看出腳底有問題,問他痛不痛,他說腳底痛,檢查之下發現有厚繭痛,我在厚繭處貼上軟墊避開負重,走起路來隨即不痛不跛。他說神經科醫師已開處方,要他去驗血、照腦部CT scan,把跛腳當作是腦的病變。我問他該醫師知不知道你的腳底痛,他說醫師沒問,也沒檢查。我向該醫師報告實情,他才取消所有的檢驗。 一位病人頸前右側有一小硬塊,按之會痛,便知是扭傷縮緊的肌肉,我輕按十分鐘就化解消失。她的家庭醫師卻視為甲狀腺的腫瘤,藥物治療多年,甲狀腺機能一直都正常。我很納悶,硬塊不在甲狀腺上,也沒連結,而是相距2-3 cm之外;若是腫瘤,按之不痛也不消失,該醫師竟沒觸摸檢查,逕以甲狀腺腫瘤治之。難道頸前的腫塊就必是甲狀腺而不會有其他嗎?還有一位病人腰痛了數天,醫師以為是腎結石,做了很多檢驗才罷休,腎結石引起突發性劇痛而異於腰痛,難道是腰痛的首選、沒有別的考慮嗎? 躁動手 (restless hand) 一概認定為神經的問題,許多病人被誤作帕金森氏病 (Parkinson’s disease) 經年服藥。要之,前者的躁動 (特發性震顫essential tremor) 幅度甚大,動作時才發生,休息時則靜止不動,波及身體許多部位,不只手指。後者只有手指在靜止時出現微顫 (fine tremor),即所謂滾丸狀 (pill-rolling) 微顫,手一動就消失;另外,帕氏病還有運動過慢 (bradykinesia)、鉛管樣 (lead-pipe) 或齒輪樣 (cogwheel) 僵硬(rigidity)、姿勢前傾站不穩、碎步走路越走越快 (慌張步態festinating gait)、表情木訥等症狀。兩者的症狀懸殊,非常明顯,如此混淆,真是要不得。我一位病人半夜腹痛,到急診室求醫,醫師說是胃痙攣,做一大堆檢驗,搞了幾小時仍找不出病因,準備做腹腔鏡。她遲疑婉拒,翌晨來找我,我一聽就知是腹肌的筋肉傷,不是胃腸的毛病,輕按半小時就治好。事後她心有不甘,打電話去急診室痛罵一頓。我另一位病人頭暈,去急診室做了許多檢驗,還住院兩天觀察,都搞不出名堂。隔天找我看病,我輕按十五分鐘就根治,頭暈原是頭皮下的筋膜因傷縮緊之故,並非其他的問題,鬆開就是了。 疼痛的真相 徒手檢查可找出確切的傷處醫學界這類的糗事何其多!茲以我專業的「疼痛」為課題,根據親身的閱歷,再舉例略述之:首先應該把疼痛的真相弄清楚:疼痛必有根源,痛表示受傷或發炎,諸種疼痛的根源在於筋肉 (肌肉muscle、筋膜fascia) 傷,而與炎症無關,因炎症痛短期內就消失;一旦受傷,傷處長年留存累積,不治則時痛時隱,終生不癒。疼痛不可能來自沒痛神經的組織,脊椎、關節、血管無痛覺,因此腰痛與脊椎、膝痛與膝關節、偏頭痛與血管,互不相關;身體仰賴神經才有感覺,能感覺痛表示神經完好,否則神經損壞便已喪失痛覺,疼痛並非神經的問題。疼痛來自機械性扭傷的肌肉和筋膜,有如頭髮糾纏打結。徒手檢查可找出確切的傷處,X光、CT scan、MRI無以顯示。各類療法若不梳理扭纏的傷處,即屬無效,例如藥物、打針、冷熱敷、電療、推拿、矯整附件、開刀、針灸等;任何刺激傷處的動作,易致惡化,亟宜避免,包括牽引、拉筋、推拿、運動、按摩壓揉、鍛練肌肉等。若在確切的傷處施以輕按候住及輕拉候住的精準療法,筋肉傷以及急性炎症痛皆可輕易祛除,輕按或輕拉啟動自癒功能的生理反應而鬆解筋肉,候住則維持反應直到復原。醫學論述對筋肉傷略而不述,致令醫師對筋肉的傷痛所學有限,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全予忽略,沒做檢查也無從治療。事實上,所有疼痛均源自筋肉傷,醫學書在這方面卻付諸闕如,可以說助益很少也不可靠,讀者多遭訛傳誤導,落得「盡信書不如無書」。我一直懷疑那些撰寫醫學教科書的學者教授,是否依據問診檢查病人並親手治療所獲取的實際臨床經驗?究竟有幾個親自去診治病人?搞懂傷處在哪?或只沿襲傳統既有的謬誤,而對真確關鍵的病因茫然無知、視而不見、置之不理?遂致以訛傳訛延續窠臼,卻已悖離實情而不自知。結果,診斷偏差而無以「搔到癢處」,治療隨之歧誤而沒能「對症下藥」,診、療皆錯。腰酸背痛的病因,眾口皆曰椎間盤突出或骨刺,壓迫了神經引起坐骨神經痛,實則腰痛與脊椎或坐骨神經並無因果關係;脊椎的內部結構沒有痛神經,絕不致痛,壓迫神經引發的痛極其短暫,腰痛根本就是脊椎周圍的筋肉傷在作祟,按觸之下便可找出。醫師都沒檢查筋肉,只知遵照教科書,因循盲從,必然偏誤。手痛概皆認定是腕隧道症候群 (carpal tunnel syndrome) 壓迫正中神經、網球肘不外是肱骨外上髁炎 (lateral epicondylitis of the humerus) 發炎造成、肩痛都是軸轉肌袖口撕裂 (rotator cuff tear)、五十肩係黏稠性包囊炎 (adhesive capsulitis) 沾黏、膝痛即是半月板撕裂 (meniscus tear)、偏頭痛乃是腦血管的張縮所致、月經痛起因於荷爾蒙失調。這些全錯了,都是筋肉傷。 腳麻當成糖尿病性末梢神經症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連同皮蛇痛 (shingles pain)、三叉神經痛 (trigeminal neuralgia) 都指向神經的病變。殊不知吾人依賴神經來感覺麻痛,能感覺麻痛表示神經正常,若神經損傷或病變,便就失去感覺,不麻也不痛;麻痛與神經病變,兩者不可能同時存在,有其一便無其二,所以疼痛與神經病變毫不相干,沒有神經痛 (neuropathic pain) 這回事。關節內部結構沒有痛神經,不管關節何種狀況皆無痛,即使骨磨骨、半月板撕裂、關節炎也不痛,痛在關節外具有痛神經的筋肉。膝、臀痛與關節無涉,乃是關節外的筋肉扭傷所致,觸診即可找出痛處,一、二小時就能治癒。可惜醫師都不予檢查, 卻誣賴關節,大費周章把膝關節、髖關節換掉。 呼吸困難多是胸肋、橫膈膜、腹肌的筋肉傷,致使胸式、腹式呼吸受限,比心肺的疾病更常見。乾咳來自喉嚨而非肺部,治療氣管肺臟則徒勞無功。鼻塞喉癢是胃液逆流 (acid reflux) 最顯著的症狀,甚少出於喉嚨發炎或過敏。小腿抽筋不是因為缺鉀缺水,而是筋肉傷。腳痛絕非腳底筋膜炎 (plantar fasciitis),實是筋肉 (筋膜多於肌肉) 扭傷,並沒發炎。疼痛都是筋肉傷惹的禍一般大眾以及醫療人員對疼痛的病源,因誤導而缺乏正確的認知。腰酸背痛其實來自肌肉與筋膜扭傷,並非書上所說的骨刺、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坐骨神經痛、關節炎或其他脊椎的問題。筋肉傷的診斷,只須徒手檢查,按觸疼痛的部位、肌肉的緊硬,檢測肌力的強弱、彎轉的幅度,觀察姿勢的歪扭、走路的姿態,很容易就可以準確地找出疼痛的根源,無需其他的檢驗來作診斷。認清病源並找到確切傷處之後,有了正確的診斷,腰痛即可輕易有效治之,而且節省花費;不是靠吃藥、打針、開刀,而是徒手施以輕按候住及輕拉候住的精準療法,筋肉傷很快就能治癒而不再有痛,不啻名副其實的「妙手回春」。療法不對或不足,則終久纏身無解。疼痛都是筋肉傷惹的禍。診斷若不檢查筋肉,便誤入歧途;治療若不及於筋肉,就徒勞無功。
-
2021-11-20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越睡越累,竟是肥胖惹的禍! 醫師教你「睡眠呼吸中止症」該如何改善
睡覺打呼好危險,竟會睡到沒呼吸?許多成年人都有睡眠障礙,其中又屬中高年齡層的失眠情況最為嚴重,不僅如此,還會有各種病痛輪番找上門,甚至造成肥胖。「發福不是因為一直喝酒、吃宵夜造成的嗎?」有時候並不是因為應酬太多,而是長期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導致內分泌失調,造成肥胖,而肥胖又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越睡越累,竟是肥胖惹的禍!「呼……。」陳先生一邊擦著汗,一邊走進診間,即便診所開了冷氣,對陳先生來說還是不夠。陳先生本身除了高血壓的病史,也有肥胖方面的問題。「這幾年我一直睡不好,白天常常打瞌睡,家人都不敢讓我開車上路。」這幾年發現睡眠品質不太好,即便睡滿了八小時,起床後依然覺得睡不飽,除了白天精神不濟,經常打哈欠之外,甚至體力也受到了影響。不只如此,還因為睡覺打呼太大聲,導致睡在旁邊的妻子也跟著睡不好,後來,家人實在看不下去,將陳先生帶到了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因為睡眠呼吸中止症,讓他夜晚睡不好,甚至嚴重到晚上得佩戴呼吸器,才能夠好好入睡。在陳先生的身上,許多疾病造成他睡眠品質差,其根源可以說是因為「肥胖」,因此,醫院的醫生告誡他:「想要睡個好覺,你就該減肥了。」減重真的是一道相當大的課題,萬病以「肥胖」為首,不論是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都與肥胖有關係。減重並不是吃藥、打針、抽脂,就能夠輕鬆解決的問題,病患必須配合醫師做好全方位的體重管理,才能避免復胖。事實上,肥胖牽扯到許多層面,例如代謝問題,三大營養素(醣類、脂質、蛋白質)在體內的代謝,還有代謝所需要的營養素、荷爾蒙問題、腸胃道問題,以及生活習慣等,都是造成肥胖的因素。代謝、腸胃道出問題,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經過幾個月,陳先生的體重只增不減,在減肥這條路上處處碰壁的陳先生,已經考慮做切胃手術了,但在我看見他所做的問卷之後,發現不只是肥胖危機,連身體內的系統也出現了問題。首先,他的食量並沒有很大,因此我猜想可能是代謝出現了一些問題,所以再進一步檢查器官功能,發現腸胃道功能並不是非常好,導致影響到營養素的吸收,才造成代謝出現問題。接著,我發現他有男性荷爾蒙不足的症狀,當男性荷爾蒙不足時,身體的胰島素就會產生抗性,造成糖尿病。在過去的一些檢查報告中,可以看見膽固醇、血糖的數值都是紅字,並不是在及格的標準之內。經由完整的身體檢查後,確定陳先生在代謝、腸胃道出現了問題。代謝方面,三大營養素的代謝都出現了偏差、男性荷爾蒙數值偏低,而基本的營養素像是微量元素、抗氧化維生素都不足;腸胃道方面,腸道菌叢失衡、腸漏症、腸道發炎等症狀,造成體內慢性發炎,讓體內胰島素產生抗性,進而造成肥胖。既然已經知道導致肥胖的源頭,就是逐一破解的時刻!我先改善陳先生體內的代謝開始,接著改善男性荷爾蒙、調整腸胃道,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以減少體內的發炎,加上運動與飲食互相搭配同時進行,在短短的一年內,協助他成功瘦身,擺脫呼吸器和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糾纏,迎接人生更美好的未來。常見小症頭,竟會讓人睡夢中離開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睡眠障礙,指的是人在睡覺時,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口咽及喉部)發生反覆性的塌陷,因而堵住呼吸道造成呼吸變淺且費力,更嚴重的話,氣道還會完全被堵塞,使人吸不到空氣造成窒息,以男性、肥胖、酗酒,以及有服用安眠藥、鎮定劑的人,有較大機會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其症狀是一般人習以為常的「打呼、打鼾」,這些常見的「小症頭」就可能會影響心血管、腦血管等重要的循環系統,嚴重的話還會導致心肌梗塞!所以,睡眠呼吸中止症還被稱為是「沉默的殺手」,患者無法察覺到自己的病症,若覺得睡再多仍疲憊不堪,或是枕邊人發現有異狀時,一定要盡速就醫。多數人是因為肥胖造成呼吸道狹窄,或造成維持呼吸道通暢的肌肉張力不足而容易塌陷,也有人是因為先天下巴較小或後縮、扁桃腺或懸壅垂過大或先天顱顏缺陷,造成氣道狹小所致。案例中的陳先生是因肥胖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肥胖讓他的頸部過粗,使呼吸道變得狹窄,呼吸不到空氣就會醒過來,由於睡眠斷斷續續進行,使陳先生無法享有優質的睡眠,導致白天常常打瞌睡、精神不濟、無法專心,進而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品質。有些病患會因為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睡眠不足,使得身體免疫力下降、無法有效代謝,使心臟病和腦中風發生機率提高三倍,嚴重者甚至會有猝死的危險!【睡睡平安.好眠有方】◎睡眠呼吸中止症,該如何改善?一般來說,輕度阻塞性睡眠中止症,可能只需要保守治療,整理如下:◆ 減重:對於大多數患者來說,即使體重減輕百分之十,也能減少呼吸中止的發生頻率,減重為治療呼吸中止的首要之務。◆ 避免酒精及安眠藥物:睡前不可飲用酒類飲料,並避免在睡前使用鎮靜安眠藥物,會使呼吸道更容易在睡眠期間塌陷,並延長呼吸中止的時間。◆ 側睡:仰躺睡覺時,較容易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而側躺睡覺時,發生機率則會下降,因此可以使用特殊枕頭,或是輔助側睡的道具。◆ 減輕鼻塞藥物:有鼻竇問題或鼻塞的人,應該使用鼻腔噴霧劑、呼吸貼,或是鼻塞藥物來減少打鼾,並改善氣流,使夜間呼吸更舒適。若是保守治療無法減緩睡眠呼吸中止症,建議使用其他治療方式,例如:正壓呼吸器、口腔牙套矯正器、進行手術,整理如下:◆ 使用正壓呼吸器:睡覺時,使用持續性氣道正壓呼吸器,這是目前針對成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標準治療方式。◆ 口咽整形手術:包含懸壅腄整形手術、扁桃腺摘除手術等,針對打鼾有較明顯的效果。◆ 口腔牙套矯正器:可以減少打鼾及減輕睡眠呼吸中止發生的程度,少部分的患者則可以消除睡眠呼吸中止症。有些人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肥胖,也可能是肥胖造成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所以如果平時食量不大,也不是每天都吃高熱量食物,體重卻一直直線上升,可能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結果。總而言之,造成肥胖的原因很多,例如陳先生是因為營養素代謝失調、腸胃道菌叢失衡,才造成他的肥胖,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最終影響到了睡眠,這些都是環環相扣,若疏忽了其中一項,都不能脫離疾病的糾纏。因此,確定自己是什麼狀況後,才有辦法對症下藥,找回健康的身體。睡眠呼吸中止症,罹患高血壓風險高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是讓我們沒有睡飽,有一類睡眠呼吸中止症名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簡稱OSA),更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許多研究證實,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會造成慢性病控制不良,比如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比一般人高,相反地,有高血壓的患者,同時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機率也很高。這是因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讓患者在睡眠中反覆吸不到空氣,在不斷清醒的過程中,促成交感神經活動,引發末梢血管的收縮,導致血壓在每一次呼吸之間反覆飆高。長期下來,罹患高血壓、心肌梗塞、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高於一般人,嚴重者更可能中風猝死!睡眠障礙並不是等到年老罹患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才開始回頭尋求解決方式,而是應該在年輕時就要引以為戒,注意平時睡眠的時間、睡眠效率,遠離失眠才是對自己的未來負責。◆ 營養助眠對策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導致肥胖,而肥胖又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子,因此想要調節膽固醇代謝、改善血液循環、改善心肌功能,防止血栓生成的話,就要攝取含有紅麴、魚油、輔酵素Q10、瓜胺酸等營養素的食品,才能維護血管內皮功能與彈性,不再像是隨身帶著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引爆。•建議攝取營養素:◊紅麴:含有降脂活性物質MVA(Mevinolinic acid)及有降血壓和預防老年痴呆症的活性物質GABA(Gamma- aminobutyric acid)。◊魚油:可以降低血管發炎反應,預防血管血栓形成,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凝血反應,避免血小板及纖維蛋白原在血管中過度凝集,形成血栓造成阻塞,讓循環功能可以順暢進行,還可以調節血脂肪膽固醇、降低三酸甘油酯。因此,補充足夠的EPA及DHA,或是其他Omega-3 脂肪酸,對於調節正常的血脂蛋白及促進健康的膽固醇代謝,至關重要。◊輔酵素Q10:Q10是目前最強的脂溶性抗氧化劑之一,能防禦人體細胞的氧化損傷,包括脂質,蛋白質和DNA,保護組織細胞不受自由基攻擊損傷,包括心肌、神經系統與細胞蛋白質。◊瓜胺酸:可在人體轉化成精胺酸和一氧化氮,有助於血管內皮放鬆,改善血管彈性。◊法國香瓜萃取物:專利法國香瓜萃取物中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 SOD),是體內重要的抗氧化酵素之一,能促心血管健康、減少脂質氧化,並促進一氧化氮的生成,維持血管內皮功能健康,有助於血管放鬆。同時,SOD的抗氧化能力亦能減少發炎反應。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失眠診所:整合醫學醫師、營養師教你吃出好眠力》
-
2021-11-17 失智.大腦健康
你怎麼走路,看出老後失智機率!醫學博士公開「正確走路法」防失智、增血管彈性
步伐小的人容易罹患失智症的證明二○一二年,我們團隊整理出的研究,發現一項驚人的事實。那就是──步伐小的人,認知功能容易衰退。而且更令人震驚的是──「風險高達三倍以上」。我簡單說明一下我們研究團隊進行的是什麼樣的研究。我們是以超過一千名日本群馬縣與新潟縣六十五歲以上的居民為對象,進行大規模調查。首先,我們調查每個人的步幅,並根據步幅大小分為「小步伐」、「中等步伐」、「大步伐」這三組。我們將這三組的人數調整到幾乎相同。接著再進行為期最長可達四年的「認知功能衰退與否」的追蹤調查。也就是研究「步伐大小對於後來的認知功能變化,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在這四年期間,成功追蹤到最後的人數為六百六十六人,其中大約每六人就有一人出現「認知功能衰退」的狀況。這三組當中,「認知功能衰退」人數占最多的,就是「小步伐」那組。另一方面,衰退人數最少的是「大步伐」那組。這個風險差異很明顯。居然高達三.三九倍!對照「大步伐」組,「小步伐」組出現「認知功能衰退」現象的人,超過三倍以上。而且這只是短短幾年間的變化。順便補充一點,「中等步伐」組是一.二二倍。根據這項研究結果可知,步伐小的人在未來很容易出現認知功能衰退。換一種說法就是──步伐小的人,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高達三倍以上!大步走路,就有這麼多好處!步伐大的人,認知功能不易衰退。步伐小的人容易衰退──研究結果得到這項結論,也令我驚訝。但是,為什麼步伐大的人,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低呢?本書針對這個謎團進行追蹤,並已找到答案,不過我在這裡要先介紹幾個大步走路的好處。1.刺激神經迴路大步走路能夠刺激腦與腳之間的神經傳導。除了腦通往腳的運動指令之外,腳回報腦的資訊交換也會變得活絡,有助於活化腦。2.找回肌肉的活力能夠更加頻繁地使用平常沒在用的肌肉。尤其是大腿與小腿的肌肉、背脊與腳相連的肌肉等,這些大肌群都可以活動到。3.提升心肺功能大步走路拉高了運動強度,使血液循環更好,也增加了進入肺臟的空氣量。營養和氧氣也能夠送到身體每個角落的細胞上。4.使血管有彈性利用肌肉的收縮與伸展,刺激肌肉包夾的血管,藉此增加血管的彈性。5.使心情正面積極大步走路,背部自然就會挺直,視線也會自然抬高。這樣的姿勢改變,能夠給人年輕有活力的印象,使人心情轉好,變得積極正向。在百歲人生的時代,「步幅」是關鍵!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年年增加,已經到了「百歲人生」的時代。然而,也有些人在人生後半階段是「病痛纏身的狀態」。「病痛纏身」表示需要照護,也就是說,你的人生進入了「生活無法自理」的階段。這個階段的時間長度,男性大約九年,女性大約十二年。哪些情況需要照護呢?主要原因列舉如下:第一名 失智症第二名 腦血管疾病第三名 高齡造成的退化第四名 骨折與跌倒第五名 關節問題只要避免這些需要照護的因素,我們就能夠維持「健康狀態」。目前已知腰腿力量在走路的步伐大小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腰腿有力的人才能夠長壽我們以需要照護因素第四名的「骨折與跌倒」為例。有些人的情況是,跌倒骨折導致病人的活動受到限制,或者必須臥床。各位身邊或許也有這樣的例子。腰腿強健,走路能夠穩健踏出每一步的人,比較不容易跌倒。就算被路上的凹凸不平絆到,也能夠立刻跨出一步,支撐自身體重,防止跌倒在地。事實上,根據國內外各項調查與研究顯示,腰腿的強度(步行能力)不僅與骨折、跌倒有關,也與「死亡率」有關。近年來的研究已知,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尤其與步行能力密切相關。對於健康的人來說,走路是理所當然的動作,因此沒有注意到走路的重要性。但事實上,步行能力才是支撐我們「生命」的關鍵。重點不是走路速度,而是「步伐大小」!話說回來,何謂「步行能力」?步行能力也可以說是「腰腿強度」,通常能夠利用「步行速度」判斷。步行速度是由「步幅」與「步調」這兩項要素所構成。一步的大小(步幅)與踩地的節奏(步調)相乘之後,就是步行的速度。步行速度=步幅×步調過去的研究和調查把重點擺在「步行速度」。結果得知──步行速度慢,就會提高各種健康問題的風險。但是問到「為什麼步行速度慢不好?」這個關鍵問題時,事實上沒人能回答。我想知道「為什麼?」於是,為了找到答案,我第一步先分析「步行速度」。我把步行速度分成「步幅」與「步調」來思考,並調查兩者之中何者有意義。結果得知「步幅」與「認知功能衰退」有因果關係。這一點我在前面已經提過。順便補充一點,在這個關係中,也納入年齡與身高等基本屬性,以及疾病的影響,因此身高矮的人與女性也適用。另一方面,由上圖看不出,「步調」與「認知功能衰退」之間具有因果關係。也就是說,可以確定步幅才是決定風險的關鍵。這是相當重要的成果。步伐小的人容易罹患失智症前面提過「步幅與認知功能衰退」有因果關係。接下來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步幅與失智症的發病」。我們團隊曾經耗時十二年之久,針對超過六千五百零九人進行大規模的追蹤調查。調查內容為「步幅是否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改變?」另外就是「步幅的大小與失智症發病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我們透過這項研究得知──不管是年輕人或老年人,走路步伐小的人,都有很高的機率會罹患失智症。什麼意思?也就是說,無論什麼年紀,步伐小(步幅窄)的人,就算當下沒有罹患失智症,發病的風險也很高。言下之意就是,即使現在沒問題,在不久的將來,仍有很高的機率會得失智症。步伐大,就能夠大幅降低失智症發病的風險與「大步伐」組相比,「中等步伐」組上了年紀之後,風險仍有一倍,沒有改變,但「小步伐」組的風險卻變成二.一二倍。這項調查結果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失智症的發病風險」在任何年齡層都一樣。不管你是六十五歲、七十歲、八十歲或九十歲,「步伐小且年紀大」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都高過「大步伐」者兩倍以上。也就是說,現在「步伐小」的人,不管將來到幾歲,都比其他人容易罹患失智症。但是,換句話說,即使你現在的步伐小,只要調整成「中等步伐」或「大步伐」(或是努力邁大步),今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有機會降低到一半以下。書籍介紹書名:大步走,不失智!:步幅加大5公分的走路革命,醫學博士教你「刺激大腦」的正確走路方式作者:谷口優出版社:漫遊者文化出版日期:2021/10/06作者簡介/谷口優2012年秋田大學醫學院研究所修畢,擁有醫學博士學位。目前是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協同研究員。2011年以步伐大小的研究,獲得美國老年醫學會「青年獎勵獎」。2016年獲得日本老年醫學會的「優秀論文獎」。2018年獲得「長壽科學獎」。2012年起與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合作認知功能衰退與失智症相關研究,並發表多篇研究論文。2014年起擔任東京大學醫學院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19年起擔任國立環境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延伸閱讀: BNT保護力只有6個月?AZ比BNT兩劑保護力更好?打不到第二劑莫德納怎麼辦?解析3大疑問
-
2021-11-15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睡覺放件外套助防心肌梗塞 醫籲防範天冷6疾病風險
冬天天氣寒冷、潮濕,太陽露面的機會也不多,不論是身體或心理的疾病,風險都隨之提高。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提醒,冬季留意6種常見疾病,並留意生活中的細節,更有助確保健康。 中風、心肌梗塞:洪暐傑醫師表示,天氣冷血管收縮,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問題,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且不單僅限於寒冷,也包括溫度變化過大,例如太冷或太熱,像是在較冷的浴室洗熱水澡,又或者是洗完澡後從溫暖的浴室回到較冷的房間等。這些情況年長、三高等慢性疾病者、有心、腦血管疾病史者等風險族群更要注意。 因此防範中風、心肌梗塞等,醫師提醒,平時應做好保暖,除了適度添加衣物外,頸部禦寒也很重要。洗澡前建議先用熱水暖暖浴室再進入然後脫衣;洗澡時先用溫熱水暖暖手腳再沖身體;洗澡後則先穿好衣服再出浴室。睡覺時,也建議放件外套於伸手可及之處,以利夜間上廁所時做好保暖。而慢性病族群自然更要穩定控制病情。 除此之外,也留意中風及心肌梗塞徵兆,若有臉歪嘴斜、出現單邊無力等肢體障礙、講話口齒不清等,可能為中風,用「微笑、舉手、說你好」的方式檢視。而胸悶、胸痛、甚至延伸至肩部、頸部、背部等,則可能為心肌梗塞,亦可能因不適冒冷汗、喘不過氣。如有上述情況應盡早就醫! 呼吸道疾病:洪暐傑醫師指出,天冷之際是病菌活躍度最高的時後,因此現階段民眾除了需對新冠病毒有所防範以外,另外也包括了流感病毒及肺炎鏈球菌。而冬季也有不少聚會活動,例如聖誕節、跨年、過年等,若當中有人受到感染,其他人受到感染的風險也會提高。另一方面,天冷也容易讓氣管收縮,使得氣喘、呼吸道過敏加劇。 醫師建議,即便現在國內疫情控制得宜,民眾還是應持續做好防疫,不可完全鬆懈,除了盡早接種新冠疫苗,也建議接種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更有助提升保護力。平時也可以再多戴一層布口罩,避免直接吸入冷空氣,降低氣喘、呼吸道過敏的機會。當然,多戴一層口罩有可能擠壓原本防疫用的口罩而出現細縫,因此也要留意完全密合,以助防疫。 糖尿病低血糖、併發症:洪暐傑醫師指出,糖尿病患者更需注意寒冷的天氣,因為患者容易有各項併發症,包括前述提到的中風、心肌梗塞等大、小血管問題,天冷血管收縮,易釀成周邊動脈阻塞,發生機率也就更高。其他併發症也包括神經病變,患者也容易因此忽略寒冷的感覺,暴露於風險當中而不自知。而若藥物使用不當,患者也容易出現低血糖的情況,但同時因為天冷的關係,往往讓患者忽略低血糖發冷的警訊,嚴重可能休克、喪命。 因此呼籲糖尿病患者,天冷時也更需要注意保暖,且務必規律用藥,而若有感覺到發冷、手抖、心悸等症狀時也應提高警覺,別忽略了低血糖警訊。另外也提醒,糖友也盡量避免冬季進補,洪暐傑醫師表示,進補的概念出自於早期社會營養較缺乏之時,現代普遍營養過盛,其實沒有進補的必要,補的大多是心靈層面,而糖友不論是以羊肉爐、薑母鴨等方式進補,都容易使得血糖飆高,且也多為重鹹、高蛋白,容易增加腎臟負擔,建議維持原本的健康飲食即可。 冬季皮膚癢:冬季皮膚癢,最常見出自於乾燥所引起的「缺脂性濕疹」,當保護肌膚的油脂因乾燥而減少,便有可能出現乾癢的情況,各種過敏原也容易從皮膚細微裂痕長驅直入。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會誤以為是不乾淨而不斷沖洗,使得原本所剩不多的油脂持續被沖刷掉。也有民眾會用熱水沖洗,試圖以熱水刺激蓋過發癢的不適,但這情況也容易使得病況加劇,甚至引起皮膚發炎。 洪暐傑醫師建議,防範、改善冬季皮膚癢,最主要就是保濕鎖水,建議可使用沒有人工添加物的乳液,並避免使用洗淨力過強的肥皂或沐浴乳等。而若真的出現皮膚乾癢,除了避免抓癢外,上述的不良行為也應避免,建議以冰鎮的方式止癢,最好的改善方式自然還是請醫師協助為佳。 骨折:冬季天氣濕冷、環境不易乾燥、容易滑倒,進而產生骨折,特別在浴室更要留意。且也因太陽照射較為不足、民眾外出減少,普遍有維生素D不足的情況,這也容易影響骨密度,增加跌打損傷時發生骨折的風險。且活動減少,肌肉保護下降,也是骨折的風險之一。 洪暐傑醫師提醒,冬季應多留意環境地板保持乾燥、止滑,以免發生危險,若浴室有窗戶,建議敞開通風,若沒有窗戶,可使用電風扇、除濕機等。而有太陽露臉時,可把握機會多曬曬太陽,平時也可以直接從保養品攝取維生素D,以利維持骨密度。並不論在家或戶外,皆可維持簡單運動的好習慣,更有助保護骨骼。 憂鬱症:冬季除了時常陰雨綿綿,容易使得人心情低落,也因為日照不足的關係,血清素濃度就可能受到影響,血清素與情緒息息相關,若缺乏,便容易出現憂鬱等負面情緒,若更嚴重、持續沒有改善,也可能形成精神相關疾病,如憂鬱症。 洪暐傑醫師建議,民眾平時可多留意適度攝取水果的養分,大多數水果當中含有色胺酸,其為血清素的原料,有助彌補因日曬所造成的分泌不足,另外像是香蕉、牛奶等,也是有助於舒緩情緒的食材。平時不論在家或戶外也一樣可以保持運動習慣,或是多元培養興趣,有助避免憂鬱情形出現。平時也可以多加觀察,若近兩周內頻繁出現憂鬱的情況,以及兩周內明顯對以往喜歡的事物逐漸失去興趣,便建議及早追蹤。 《延伸閱讀》 .冬季進補先看「自己缺什麼」,中醫:補錯恐傷身,台灣以滋陰潤燥為佳 .天冷低溫是心血管疾病旺季!泡溫泉勿過久、少吃高油脂食物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14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警訊/及早警覺憂鬱焦慮 不能忽略的巴金森病前兆
巴金森病(又稱巴金森氏症)平均好發年齡為60歲,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大腦基底核中的黑質細胞會分泌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稱為多巴胺,多巴胺的正常分泌與否將影響動作順暢程度,包括手腳不自主的抖動、四肢僵硬、行動遲緩和平衡障礙等動作障礙。此外,巴金森病病友也常有焦慮、憂鬱等問題,多半出現在病程早期或晚期階段,但容易被視為心情不佳、老年憂鬱,而相關症狀也易與老化、阿茲海默症混淆,為此耗費多年時間,遊走其他科別門診,耽誤治療。巴金森病病友及家屬常出現情緒障礙或照顧壓力,下列三個摘自「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FB社團」成員的案例顯現無疑。案例一:父親由於肢體僵硬難以行走,容易跌倒,即使想勸父親多做運動、寫字看書,但父親只想坐在沙發看電視,什麼都不想做,不知道怎麼與父親溝通。(張小姐)案例二:母親半夜睡覺時總是會一直發出「啊啊……」的叫喊聲,問她為什麼叫呢?母親說她是因為睡不著,然而母親半夜的叫喊聲會干擾鄰居作息,請問該怎麼做才能幫助母親。(羅小姐)案例三:父親自從得到巴金森病後,母親就一直陪伴在身邊照顧,長期以來母親承受生病父親的負面、憂鬱情緒,很擔心母親的心理狀況。(陳小姐)神經傳導物質分泌減少,引發憂鬱、焦慮。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睿蘋說,巴金森病廣義分為三型,包括原發型,病因為基因、老化及不明原因引起退化性腦疾病,其中包括年輕型及家族型,占比約七成屬最大宗;次發型為腦中風等腦血管問題、水腦症,或長期暴露殺蟲劑、重金屬環境等;非典型是罹患路易氏體失智症、脊髓小腦萎縮症、多系統退化症等,這類病友藥物治療效果不好。受到上述因素影響,在腦神經細胞老化過程,代謝退化性蛋白-路易氏體慢慢沉積在腦部等處,在巴金森病病友真正發病前十至二十年,路易氏體逐漸沉積在腦幹,造成正腎上腺素、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分泌減少,引發不自知的憂鬱、焦慮或失眠等自律神經失調。一旦路易氏體沉積至大腦皮質,即正式發病出現單側肢體僵硬、動作慢、手抖等巴金森病的運動症狀。憂鬱高峰期,多發生在剛確診及疾病後期。蔡睿蘋說,巴金森病病友可能出現不自知的憂鬱症前驅症狀,但憂鬱高峰期仍多發生在剛確診及動作功能變差的疾病後期,此疾病發展階段中,五成病友患有輕度憂鬱症,好發族群為女性、年輕型病友及有憂鬱症家族史等。巴金森病治療依不同致病原因給予治療,蔡睿蘋說,如多巴胺分泌不足,就用補充多巴胺藥物來治療。當病友出現憂鬱症狀時,則給予不影響巴金森病治療的抗憂鬱藥物為主。讓巴金森病病友不開心的三句話用對溝通技巧 才能舒緩憂鬱與巴金森病病友相處,溝通方式很重要,蔡睿蘋表示,溝通順利能幫助舒緩病友的憂鬱情緒 。以下是徵詢「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FB社團」成員後,整理出病友聽了最容易感到不開心的三句話。×不要總是面無表情扳著一張臉。○適當溝通技巧病友因腦部多巴胺分泌異常,容易導致臉部肌肉僵硬,沒有情緒反應,此時應讓病友按時服藥,可鼓勵病友練習做「臉部微笑操」,減緩臉部肌肉緊張讓說話放鬆。臉部微笑操:嘴角往上揚做微笑動作,將上揚動作做到最大,維持五秒,放鬆後回到原表情。×整天看起來悶悶不樂,你應該要想辦法讓自己開心一點。○適當溝通技巧病友容易有憂鬱表現,對生活沒有動機、興趣,此時除藥物控制病情外,應讓病友尋求心理支持及正面思考,或藉由病友團體的力量,多與人接觸互動。巴金森病症狀不可逆,長期對於照顧者的身心也造成壓力,除了尋求社會長照資源及喘息照顧協助,也可以透過心理諮商輔導或治療舒緩壓力。×吃飯變慢、連筷子和湯匙都拿不穩,如果不想吃飯就不要吃。○適當溝通技巧病友因手抖症狀,無法拿穩餐具吃飯,一旦步入中晚期病程,肌肉活動力變差,造成吞嚥困難,家人可以準備方便進食的輔具和軟爛好吞嚥的食物,讓吃飯更順利。此外,「陪伴用餐」也相當重要,不要把病友當作小孩子責備,應保持基本尊重,讓長輩心情愉悅、增加食欲。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