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是全身動脈粥狀硬化的主要表現,它常與其他動脈粥狀硬化疾病,如冠狀動脈疾病及腦血管疾病有關。一般而言,周邊動脈疾病引起的組織缺血多好發於下肢,當有斑塊堆積在周邊動脈血管,形成血栓,或血管硬化造成狹窄、阻塞,而導致下肢組織無法獲得充足的血液、氧氣與養分,引起組織缺血與壞疽等,即稱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台灣盛行率高達15.6~32%。
- 症狀: 1.急性動脈阻塞:主要因栓塞或血栓,堵住原本暢通的血管,引起組織缺氧壞死,主要有以下五大症狀(5P),疼痛(pain)、脈搏喪失(Pulselessness)、蒼白(Pallor)、感覺異常(Paresthesia)、麻痹(Paralysis)。 2. 慢性動脈阻塞:早期無症狀或因有側支循環,使症狀減輕而容易被忽略。常見症狀包括缺血性疼痛,但症狀依缺血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最常抱怨的症狀為下肢冰冷、間歇性跛行(於運動中感受到腿部肌肉的抽痛,並在短暫休息後得以緩解),更嚴重時會發生患側脈搏減弱、肢體毛髮脫落、皮膚乾皺、皮膚潰瘍、指甲萎縮、患肢水腫、組織壞死及壞疽、感染等。
- 併發症: 下肢壞死,甚至需要截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