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9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脊椎骨
共找到
99
筆 文章
-
-
2024-10-08 癌症.肺癌
汪建民肺腺癌56歲病逝 胸腔醫:以為是感冒咳嗽 當心已為肺癌早期症狀
藝人汪建民於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經過10個月治療原本狀況好轉,還努力撐住病體復出工作,沒想到8月底癌細胞失控,再檢查已侵蝕全身骨頭,9月初住進醫院後,就再也沒出來,昨晚病逝於醫院,享年56歲,汪建民的妹妹處理完後事在臉書發文昭告親友。肺腺癌成為台灣新癌王依據國健署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連十五年居首位的大腸癌,被過去位居第二位的肺癌擠下,肺癌躍升發生人數最高癌症。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肺癌2020年發生人數已位居第二名,且死亡人數已連續十年排名第一,直到2022才開始推動篩檢,相信下一年度的肺癌發生人數會更多。肺癌早期症狀易與感冒混淆 不抽菸者應留意空污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之前受訪談汪建民狀況曾指出,肺癌早期症狀包含咳嗽,容易被和感冒混淆,也有些人會出現氣喘、咳血等,四期患者有些會出現聲音沙啞的症狀,比較不典型的症狀表現,如腦中風、骨頭疼痛,如肩胛骨、脊椎骨、肋骨疼痛等,則和癌細胞轉移有關。很多患者被診斷時都已是晚期,抽菸習慣、空氣汙染、職業類別與家族史等,都是可能的影響因子,陳育民說,如果在很年輕時就抽菸,例如在國中染上菸癮,在30、40歲罹患肺癌的風險,就會相對增高。但現在不少患者不抽菸仍罹患肺癌,很可能就是吸入二手菸所致,也提醒民眾要留意空氣品質指標,如果空品不佳,就避免到戶外活動,如有戶外活動需求,要記得配戴口罩。預防肺癌從生活習慣與定期檢查做起‧戒菸:肺癌的預防首先從戒菸開始,菸為致癌物,吸菸尤其會引起肺癌。‧杜絕二手菸:將二手菸吸入肺部,因其分子微小,容易積在肺部周邊的小氣道內,會危害肺部健康,二手菸也較容易危害女性的肺部健康。‧空污:為避免空氣污染,危害呼吸道的健康,應做好自我呼吸道的保護,例如:外出戴口罩。‧避免過度暴露於致癌環境:礦業、合成塑膠業、石綿接觸者、油漆製造業、金屬業及過度曝露於有放射線的環境,將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如因工作需要難以避免,也需加強工作時的自我保護(衣著、口罩等)以避免身體接觸過多的致癌物質。‧飲食:建議多吃各種綠葉蔬菜和蕃茄對預防肺癌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定期健檢:定期檢查中除了X光外,還可以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進行檢查。111年起,國健署對特定族群提供「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補助。免費篩檢對象包括:1.具有肺癌家族史:50歲到74歲的男性或45歲到74歲的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有重度吸菸史者:50歲到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不符合LDCT篩檢的民眾,有健檢計畫時,有需求可自費加做LDCT,頻率二年一次即可,費用約為5千元。一旦自費民眾檢出異常,後續治療費用則會由健保接手,民眾不必擔心。
-
2024-10-08 癌症.肺癌
汪建民不敵病魔住院1個月後離世 專家分析不抽菸得肺腺癌可能4原因
編按:汪建民於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經過10個月治療原本狀況好轉,還努力撐住病體復出工作,沒想到8月底癌細胞失控,再檢查已侵蝕全身骨頭,9月初住進醫院後,就再也沒出來,10月7日晚間病逝於醫院,享年56歲。汪建民的妹妹早上處理完後事,剛在臉書上發文告知親友:致建民哥的朋友們我是建民哥的妹妹,建民哥於10/7晚間離開了我們,很謝謝最後這段時間幫忙的朋友們,包含所有細心照顧的醫療人員、社工朋友。謝謝一直以來支持建民哥的朋友們!也對所有被建民哥虧欠的朋友們,致上最深最深的歉意,這輩子虧欠的讓他下輩子還給各位,也懇求各位高抬貴手,給家人們一個空間,隨著建民哥的離世,一切煙消雲散!最後謝謝在建民哥最後這段時間陪伴他的女朋友Joan,謝謝妳在他身邊的不離不棄,也讓妳承擔了很多事情,再次感謝。最後祝福大家平安健康以下為今年訪問內容:56歲的汪建民罹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到頸椎、腦內,已接受長達7個月的化療,醫師指出,肺癌患者尤其是肺腺癌,因為初期症狀不太明顯,跟感冒也很類似,導致許多被確診時,病程都已發展至晚期,治療上「有無肺癌基因突變」是重要影響因子,但非常年輕時就開始抽菸的民眾,30、40歲罹患肺癌機率就相對提高;不抽菸的民眾,可能受到二手菸、空汙、家族史、職場環境等因素影響。汪建民背劇痛 檢查發現肺部惡性腫瘤汪建民受訪時提到,自己去年10月背後劇痛,檢查發現肺部出現惡性腫瘤,癌細胞擴散並吞噬頸椎最後一節和脊椎第一節相連處,而腦部也出現2顆腫瘤,並表示自己平時不菸不酒,卻罹肺腺癌,去年12月開刀並接受化療,目前已經過9次化療,超過60次電療,最辛苦時頭髮全部掉光、進食失去味覺,體重也從89公斤一路下滑到77公斤。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肺癌早期症狀包含咳嗽,容易被和感冒混淆,也有些人會出現氣喘、咳血等,四期患者有些會出現聲音沙啞的症狀,比較不典型的症狀表現,如腦中風、骨頭疼痛,如肩胛骨、脊椎骨、肋骨疼痛等,則和癌細胞轉移有關。不抽菸罹肺癌 應留意二手菸及空氣品質很多患者被診斷時,都已是晚期,抽菸習慣、空氣汙染、職業類別與家族史等,都是可能的影響因子,陳育民說,如果在很年輕時就抽菸,例如在國中階段染上菸癮,在30、40歲罹患肺癌的風險,就會相對增高。有些患者不抽菸卻仍罹患肺癌,很可能就是吸入二手菸所致,也提醒民眾要留意空氣品質指標,如果空品不佳,就避免到戶外活動,如有戶外活動需求,要記得配戴口罩。車輛或工廠所排放的廢氣、污水或煙霧都可能含有致癌物質;長期處於鈾、石綿、煤焦油、鎳、鉻、砷等工作環境,得肺癌比率是一般人3至4倍,陳育民說,礦工就是高風險職業別之一;家族史部分,如果父母或手足等二親等血親罹患肺腺癌,自己也會是風險族群,目前已有相關公費篩檢。LDCT篩檢適用對象有哪些?衛福部國健署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適用對象為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的民眾,或是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民眾,可至國民健康署審核通過的肺癌篩檢醫院,接受2年1次免費的LDCT篩檢。醫界發現肺腺癌最常見的基因突變類型,包括EGFR、ALK、cMET、HER2、BRAF、KRAS等,陳育民表示,基因檢測將是治療的重要參考,如果找得到對應的基因型別,就能透過標靶藥物治療,如果沒有的,就可能選擇免疫治療、化療,或兩者皆進行。台北榮總衛教資訊指出,肺癌指的是,肺臟或支氣管處長出的惡性腫瘤,腫瘤細胞會侵入並傷害鄰近組織和器官,當腫瘤變大時也會侵犯淋巴管及血管,藉由淋巴系統或血液系統蔓延到其他部位,類型大致可分為佔8成以上的非小細胞癌,以及生長擴散較快的小細胞癌。【疾病百科】肺腺癌
-
2024-09-23 醫療.骨科.復健
轉脖子有聲音不代表出問題,出現2症狀才麻煩!1動作真正放鬆肩頸
低頭族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頸部肌肉緊繃,一扭動脖子就出現啪啦的聲音?醫師提醒,只是發出聲音不需要太過緊張,但如果伴隨著長期疼痛、水腫或手麻等狀況,可能視神經壓迫,要盡快尋求醫師檢查及治療。轉脖子產生聲音3原因中正脊椎骨科醫院脊椎外科醫師洪哲緯表示,擺動脖子時產生聲音可歸類為3個原因,頸椎後側小關節內壓力改變,或是骨頭附近的韌帶、肌腱磨擦,或失去軟骨保護的骨頭間磨擦聲音。洪哲緯解釋,人體關節腔內含有用來潤滑關節的液體,液體內含有許多氣體,部分氣化成氣泡,當扭動脖子時,關節腔內壓力改變,氣泡受到擠壓而破裂,產生聲音,不會疼痛,這屬於正常現象。洪哲緯說,人體活動關節時,骨頭附近的韌帶、肌腱磨擦也會發出聲音,若骨頭失去軟骨保護,骨頭間磨擦造成聲音,關節一定會發炎、疼痛,顯示骨頭已退化。做收下巴動作才能放鬆頸部肌肉他表示,扭轉脖子發出響聲並不代表脖子出狀況,不需要過度擔心,若頻繁、用力轉動脖子,不僅不能放鬆頸部,還可能造成傷害,建議做收下巴的動作,可放鬆頸後方肌肉。出現2症狀當心頸關節退化洪哲緯強調,扭動脖子發出聲音還伴隨疼痛或水腫,則可能頸後的小關節退化或發炎,頸椎的結構已發生改變,除脖子疼痛、麻,還延伸到肩膀、手臂,覺得如被電到的感覺,有可能是神經壓迫,神經壓迫嚴重的話後遺症不少,要趕快尋求專科醫師檢查及治療。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8 癌症.肺癌
魔術師劉謙證實罹肺腺癌!7招預防肺腺癌 最有效早期揪癌只有1方法
據「鏡週刊」報導,48歲的魔術師劉謙被爆罹患肺腺癌,而他也親自證實在央視春晚表演後已進行手術,目前身體狀況恢復良好。據報導,劉謙透露每年都會進行健康檢查,3、4年前發現肺部中間後面長了結節,此後定期追蹤回診,直到今年春晚表演前檢查出是肺腺癌零期。隨後在今年2月於央視的春晚工作結束後進行手術,如今過了半年,健康狀況恢復良好。不同於藝人汪建民罹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到頸椎、腦內,因此需接受化療。劉謙表示因是零期,心理壓力還沒那麼大。肺癌早期症狀易與感冒混淆 不抽菸罹癌應留意空汙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之前在談汪建民狀況時曾受訪指出,肺癌早期症狀包含咳嗽,容易被和感冒混淆,也有些人會出現氣喘、咳血等,四期患者有些會出現聲音沙啞的症狀,比較不典型的症狀表現,如腦中風、骨頭疼痛,如肩胛骨、脊椎骨、肋骨疼痛等,則和癌細胞轉移有關。很多患者被診斷時,都已是晚期,抽菸習慣、空氣汙染、職業類別與家族史等,都是可能的影響因子,陳育民說,如果在很年輕時就抽菸,例如在國中階段染上菸癮,在30、40歲罹患肺癌的風險,就會相對增高。但現在不少患者不抽菸卻仍罹患肺癌,很可能就是吸入二手菸所致,也提醒民眾要留意空氣品質指標,如果空品不佳,就避免到戶外活動,如有戶外活動需求,要記得配戴口罩。誰適合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衛教資料,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由於腫瘤通常長在肺部周邊,患者多半沒有自覺症狀。而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是目前最有效偵測早期肺癌方法,對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敏感性高,最小可抓到0.3公分的肺部病灶。那是否一般人健檢都建議要做LDCT?目前健保免費篩檢對象僅針對以下2個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檢查:一、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若有吸菸情形,應同意接受戒菸服務。二、具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若有吸菸情形,應同意接受戒菸服務)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國健署引國際實證指出,對「重度吸菸族群」進行LDCT篩檢是有效的,相較胸部X光可降低其20%肺癌死亡率;但若不是前述高危險群,還沒有足夠證據顯示篩檢有效。一般醫師仍是建議55歲以上、有肺癌家族史、吸菸史等高危險群,可透過「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篩檢,如發現肺部結節,須配合定期追蹤、檢查。如何預防肺腺癌?除了定期接受肺癌篩檢,醫師建議,平常外出前先觀察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系統,如果當地空汙嚴重,建議不要騎機車或單車,盡量選大眾交通工具,並戴上口罩。平常可多吃柑橘類水果。7招預防肺腺癌1.定期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2.戒菸並拒吸二手菸。3.注意減少接觸廚房油煙。4.定期接受低劑量電斷層檢查。5.避免化學物質毒害。6.出門戴口罩預防空汙,盡量搭大眾交通工具。7.平常可多吃柑橘類水果。【參考資料】.《噓新聞》.國健署肺癌篩檢簡介.疾病百科/肺腺癌
-
2024-06-22 焦點.杏林.診間
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照顧失智父母,更懂得為病患醫心!台大牙醫師李正喆鼓勵病患治療
高齡父親與母親先後罹患重症,台大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李正喆在漫長陪病過程中,體會到照顧生病長者就像照顧小孩,除了醫病、更要醫心,看診時多了關心病友家人的時間,也會主動查找藥歷,避免老人家吃多了藥物造成交互作用。李正喆的父親失智後,也出現巴金森氏症、心臟主動脈硬化、肺炎,同時罹患膽囊癌及攝護腺癌,不時需要住院治療;母親也是失智症患者,某次跌倒導致脊椎骨折,手術後發現骨質疏鬆,必須定期回診施打保骨針,更因膽囊發炎引發敗血症,驚險送醫急診救治。父母同時失智 當小孩在顧雙親生病後都在台大醫院接受治療,李正喆可以就近照顧。近期父親又住院了,必須使用鼻胃管,解尿須由旁人協助,雖聘請看護,但考量長者需要親情慰藉,他與妻子、哥哥、大嫂四人會在下班後輪流陪伴。「父親這次住院,測量血氧數值低於70%。」李正喆說,父親有嚴重心臟病,但受失智症影響,即使呼吸變喘也難表達,抽出肺積水近1公升,但他年事已高,不適合進行瓣膜置換手術,僅採支持性療法,「我們不要求什麼,只希望父親在生命的尾聲能夠舒服一些。」至於攝護腺癌、膽囊癌,則使用抑制男性荷爾蒙針劑、標靶藥物治療控制。李正喆從事骨質疏鬆患者的牙科治療多年,有些骨鬆患者因施打治療針劑,導致罕見的顎骨壞死症,不少患者因擔心持續施打針劑會造成類似副作用,而中斷骨鬆治療。以媽媽為例 鼓勵病患治療有次李正喆帶母親回診,巧遇自己一位高齡患者,與母親是同一位主治醫師,便藉機以母親仍在接受骨鬆治療,說服對方不必擔心副作用,應積極接受治療。骨鬆病人日益增多,李正喆建議,患者用藥前,應定期至牙科追蹤,向牙醫師說明用藥情形,醫師在拔牙、植牙時必須格外謹慎,避免副作用產生,否則一旦造成口腔顎骨感染,患部會化膿、出血、疼痛,生活品質受影響,營養失調等情況也會出現,嚴重甚至敗血性休克,有死亡風險。老年人就醫問題多,李正喆說,父母行動不便,就醫要預約長照車往返,且要預估回程時間,如果候診太久,除了長照車時間對不上,長者也不耐久坐,必須躺下或肚子餓要使用鼻胃管灌食,加上醫院感染風險高,需要配戴口罩,但長者心肺功能不好,戴口罩容易呼吸不順,處處都是難題。更懂患者苦 查藥歷幫把關在照顧雙親的過程中,李正喆更了解長者就醫的難處,為了減少長者來回醫院的次數,他會盡量安排患者一次做完所有檢查。患者治療後需要進行口腔傷口沖洗,過去常要求病人每一、二周回診沖洗一次傷口,但發現長者除了移動不易外,還有吞嚥問題,沖洗傷口容易造成嗆咳,因此他會再調整沖洗次數。「父母罹患多種疾病,在不同科別就醫,處方藥物琳瑯滿目,十多顆藥物一次吃下肚,會不會有交互作用顯得重要。」也因為有陪病經驗,李正喆在為年長病患開藥前,會先查看健保雲端藥歷,或院內的藥歷系統,確保長者服用的藥物之間不會互相干擾。長者的心理需求也是陪病過程中的重要體悟。李正喆說,老人家就像小孩一樣,需要旁人的關注與陪伴,長者看病除了拿藥治療,也希望有人關心他,他在診間會試圖關心患者的家庭狀況,多問一句孫子高中考得如何,患者都會感到開心,下次更願意回診就醫,「心情快樂,疾病好像好了三分之一。」李正喆台大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照顧對象:父親、母親●罹患疾病:父親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心臟主動脈硬化、膽囊癌及攝護腺癌;母親失智症、骨鬆、膽囊炎、泌尿道發炎●發病時間:父親89歲發病,現年92歲母親89歲發病,現年91歲●症狀:父親失智、行動不便、尿失禁、解尿困難、呼吸困難、胸悶、肺積水;母親失智、行動不便、脊椎壓迫性骨折、尿失禁、解尿疼痛●治療:父親使用失智症藥物、荷爾蒙針劑及標靶藥物治療;母親施打保骨針劑●陪病心得:照顧生病長者要關注他們的心理、精神需求。老人家的生活照顧,除了需要看護幫忙,兄弟姊妹應分工合作、互相支援,減少個別的負擔。應善用長照資源,包括喘息服務、居家復健指導及陪伴、長照車接送等。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12 醫療.牙科
缺牙「牽一齒而動全身」!植牙、固定假牙、活動假牙…政府補助補牙費用一次看
牙齒不好,只是口腔、美觀問題?其實現在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牙齒問題可能會「牽一齒而動全身」,造成身體危害的風險因子。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7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12歲以上的國人平均缺4.1顆牙,其中65歲以上平均缺了13.4顆牙,而80歲以上有80.4%口內剩不到20顆牙齒。到底缺牙會造成什麼健康問題?缺牙要如何補救、治療?快讓台灣里昂哈佛牙醫診所陳俊龍院長告訴你:避免缺牙危機:導致缺牙的6大因素為什麼會缺牙?總結來說多是意外傷害,如跌倒、車禍、吃太硬的食物等等,但其他原因還可能是天生、老化、心理因素。 意外傷害:如跌倒、車禍、吃太硬的食物.天生:可能有人天生缺一顆、甚至八顆.老化:年齡增長,口水分泌較少,容易口乾舌燥,造成蛀牙率高,進而導致缺牙.心理因素:恐懼看牙,就可能放著不管導致缺牙.不良習慣:如不刷牙、刷不好、磨牙.牙周病以前有人常說,生一個小孩掉一顆牙是真的嗎?其實懷孕時骨質容易流失,但只要有良好的飲食補充,在產後半年後,骨質密度就會回到一般。但是門診中的確有看到孕婦牙齦紅腫,有許多牙結石、牙菌斑,而一刷牙就流血,造成不敢刷牙、刷不乾淨,引發牙周病、牙齒脫落的產生。另外,孕婦嘔吐也可能造成牙齒腐蝕。要避免缺牙,好好刷牙、補充營養,對孕產婦女來說相當重要。 也因為蛀牙是缺牙的一大危險因子,所以目前政府有提供滿13歲以上民眾,每半年洗牙一次的補助。針對孕婦、口乾症、糖尿病、腦中風、洗腎等高風險病人,健保給付每3個月洗牙1次。缺牙引發的健康危機牙齒對身體健康相當重要,有好的牙齒咬合,對飲食有興趣,營養就會好;良好的牙齒咬合加上唾液的幫忙,也可以促進腸胃吸收,營養也會相對好。而且若是成為牙周病,也可能造成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不可不慎。 缺牙不只影響美觀,還可能影響咀嚼功能,甚至衍生疾病。而且缺牙也可能造成鄰牙(左右各2)開始倒塌、上面的牙齒往下跑,可以說缺1顆牙,影響旁邊的7顆牙。 失去咀嚼功能:進食上就會習慣用吞的,可能影響胃部。.美觀:患處另一側的肌肉發達,造成臉歪,臉歪影響面顎關節,後續可能導致頭歪、脊椎骨歪等。.糖尿病:吞食影響血糖.失智補牙治療三選擇至於缺牙如何補救?除了什麼都不做,還可以有以下3種處理方式: 戴活動假牙怎麼做/優缺點:缺一顆牙,就可以做一個活動的假牙,但是活動假牙的鉤鉤可能會鉤到其他的牙齒,時間一久,就會造成這些牙齒的鬆動。價格:一整片(不管是一顆,甚至是十顆)依材質不同,費用約2~5萬。耗費時間:活動假牙一個禮拜就可完成。 固定假牙(牙橋)怎麼做/優缺點:需要將缺牙兩旁的牙齒磨小。價格:每一個牙冠費用約3萬,因此製作牙橋需要製作3個牙冠,因此缺一顆牙就需要花費約9萬。耗費時間:磨牙齒、製作牙冠,約一個禮拜可完成。 植牙怎麼做/優缺點:缺牙兩旁的牙齒不需損害。價格:依材質、牙齒狀況不同,一顆費用約7~15萬。耗費時間:需要等待骨整合,依每個人的狀況不同,可能耗費3個月,甚至是2年。若條件不好就需要先補骨、補肉才能植牙。健保補助的範圍雖植牙不包含在保險裡,但根據不同地區,活動假牙可能會有相對的補助。以台北市為例: 補助對象係凡設籍本市,經本市立聯合醫院以及臺北市牙醫師公會所屬醫療院所醫師評估缺牙需裝置假牙,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攜帶相關證明即可申請: 1.年滿55歲以上列冊本市之低收入戶者。2.年滿65歲以上經本市公費收容安置者。3.年滿55歲以上列冊本市之中低收入戶者。4.年滿65歲以上領有本市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者。5.年滿65 歲以上中低收入領有本市收容安置補助者。6.年滿65歲以上領有本市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費者。7.年滿65歲以上經本市補助身心障礙者日間照顧及住宿式照顧費用達50%以上者。 如何申請?連結如下 延伸閱讀: 出現這種「斑」竟提高癌症風險!醫師揭白斑可能帶來的5種可怕疾病
-
2024-06-10 焦點.健康知識+
丹麥大學研究:雙腿兩週不動倒退20年?醫師解析真相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提到二週不動腿「腿部肌肉的力量會減弱三分之一」、「腿部肌肉力量減弱 1/4」,根據原始出處的論文,其實是指23歲組的年輕人失去了 3 分之 1 的肌肉力量,而68歲組的老年人則失去大約 4 分之 1,傳言缺乏背景說明,訊息雜亂、易生誤導。 (2)傳言提到「人體重 50% 在骨頭,而骨頭 50% 在兩腿」。專家表示,骨頭約佔身體重量的 20%到 30%左右,傳言說法錯誤。 (3)傳言提到「15% 老年人大腿骨折在一年內身亡」。專家表示,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分析,該數字應為4分之1或甚至更高,傳言為錯誤資訊。網傳「鍛鍊腳與腿是你終生的任務」貼文,文中提到丹麥研究指出二週不動腿的話,腿部肌肉力量減少 1/3、1/4,倒退 10 年、老化 20~30 年、相當於 40~50 年等多組不同數字。專家表示,腿部肌肉確實可能因為二週不動而大幅下降,例如年輕男性車禍,腿圍二週極可能下降 2 成,但相關數字並非重點,重點是提醒民眾要多動腿、即使輪椅族都可以抬腿練肌肉。傳言少部分數字正確、大部分數字錯誤,且正確的部分還交叉引用二組實驗對象的數字,數字雜亂、易生誤導。 雙腿保健的研究?兩週不動倒退 20 年? 原始謠傳版本:丹麥大學研究:中年後的自信不在大腦 ,是在雙腿! compiled by RF 8/13 1、變老時,腳與腿須始終保持堅挺。 2、變老時,不應擔心頭髮變灰、皮膚下垂、皮膚皺紋,反而要照顧兩腿。 3、《美國預防雜誌》概述長壽跡象,強壯的腿部肌肉被列為最重要的肌肉。 4、若兩週內不動腿,腿力降低10年。 5、研究發現,無論老少兩週若不活動,腿部肌肉力量減弱1/4,相當老化20~30年。 6、若腿肌的衰弱,即使我們進行康復和鍛鍊,需很長時間才能恢復。 7、定期運動,步行非常重要。 8、整個身體重量負荷在腿上。 9、人體承重於腳。人體重50%在骨頭,而骨頭50%在兩腿。 10、人體最大及最強關節和骨頭在腿上。 11、強壯的骨骼與肌肉和靈活關節形成「鐵三角」,承載人體上最重要負荷。 12、你70%活動能量燃燒在兩腳。 13、年輕的你,大腿有足夠力量可抬起一輛小車! 14、腿和腳是身體「運動中心」。 15、兩腿擁有人體50%神經,50%血管和50%血液。 16、兩腿連接身體的大型循環網絡。 17、有健康的腳和腿,血液流動會順暢,腿肌發達者會有堅強的心臟。 18、人老,先從腳部開始再向上發展。 19、人老,大腦對腿部傳輸指令的準確性和速度下滑不如年輕人。 20、人一老,骨胳鈣質早晚會流失,故老年人易骨折。 21、老年人骨折,易引發併發症,尤其是致命性疾病如腦血栓。22、統計上,有15%老年人大腿骨折在一年內身亡! 23、鍛鍊腿部對於60歲的老人,永遠不嫌晚。 24、腳與腿會隨著時間衰老,但鍛鍊腳與腿是終生的任務。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1)2 週不動腿部肌肉就萎縮 倒退幾年不是重點傳言提到「兩週內不動腿,腿力降低 10 年」,「兩週若不活動,腿部肌肉力量減弱 1/4,相當老化 20~30 年」,「丹麥研究,兩週不活動後,腿部肌肉的力量都會減弱三分之一,相當於 40 至 50 歲」。由於傳言引述的說法、數字有眾多版本,MyGoPen 致電諮詢臺北市中山醫院骨科醫師、長庚大學助理教授王瀅智,他表示下肢的運動確實很重要,沒動的確會使腿部的肌力下降,這才是整件事情最有價值的重點,至於倒退幾年、傳言所提到的那些數字不需要太認真。 王瀅智指出,臨床上看到的情況是,比如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騎機車發生車禍 ,大腿骨的股骨幹骨折(Femoral shaft fracture)、開刀後鼓勵病人早一點下床走動,但即時這樣,躺在床上休養兩個禮拜之後,傷腿的大腿腿圍的確會比正常的腿還小,兩週就明顯肌肉萎縮,而且縮小的幅度是肉眼可見的差異,估計大約至少 10 到 20%,這樣的肌肉萎縮、肌力流失相當於倒退幾年很難說,因為每個人的基準不同,除非非常大型的研究才能有比較好的答案,民眾其實不用去管傳言說的倒退幾年又幾年,重點擺在就是要動就對了。(2)人體骨頭約佔 20% 到 30% 負重可以訓練骨頭 傳言提到「人體重 50% 在骨頭,而骨頭 50% 在兩腿」。王瀅智表示,骨頭大概佔身體重量的 20% 到 30%左右,一般人大約落在 20%,而專門鍛鍊的人,例如練舉重的人下盤肌肉或是骨頭都會變重,就會比一般人的占比更高,但若是屍體,則血液、組織液都排乾,骨頭的佔比才會遠高於正常的 2 到 3 成,傳言 5 成的說法並不是正常人的區間、應是錯誤資訊。而有關傳言說的「腿有人體 50% 的神經、50% 的血管和 50% 的血」 ,王瀅智表示,這些數字正確與否並不重要、民眾「看看就好」。 王瀅智強調,骨頭每天在新陳代謝,有的部分被破壞、有的部分在增長,所以為什麼老人家的骨密度會下降,骨密度除了與年齡有關,也還跟運動習慣有關,提醒民眾運動時可適度增加負重,身體負重、有需求,骨頭才知道需要再生長來支撐這個重量,所以不只運動很重要,適當的負重也很重要,能刺激脊椎骨、大腿骨維持好的骨密度。(3)台灣資料:一年內死亡率 1/4 傳言提到「15%老年人大腿骨折在一年內身亡」。王瀅智指出,大腿骨折應該是指「髖關節骨折」,世界骨質疏鬆學會建議的骨密度是測「脊椎骨」跟「髖關節」,因為這兩個部位的骨折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最大,骨鬆的人最常見的有下列四大類、五大種骨折:a. 髖關節骨折:好發於75歲以上,通常是因為合併有其他慢性病、跌倒所致。髖關節分為股骨頸骨折、轉子間骨折和轉子下骨折。其中股骨頸骨折、轉子間骨折較為常見,因為股骨頸是整根骨頭最細、最脆弱的地方。 b. 脊椎的壓迫性骨折:好發於65歲以上,因長期彎腰、提物姿勢不良,或滑跤跌倒造成,會有嚴重的背痛。 c. 腕部橈骨骨折: 好發於55歲以後,跌倒用手撐地而造成骨折,大約占人體所有骨折10%。 d. 肩膀肱骨骨折: 近端肱骨是構成肩關節的骨骼之一,常見的型態是有骨質疏鬆問題的老人家,不慎跌倒撞到、導致肩膀近端肱骨骨折。王瀅智強調而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髖部骨折的病患開完刀一年內,4 個有 1 個會死亡、1 個可以回到原先一樣的狀態,其餘 2 個則是沒辦法回復到原先的正常運動水準,也就是說本來可以自己走,骨折復原後可能要拿拐杖或是助行器,或甚至只能坐輪椅等等,所以根據臺灣本土化流行病學資料,傳言所說的的數字 15% 其實還低估,正確應該高達 25%,有的研究數據甚至高達 3 分之 1 的死亡率,傳言的說法應為錯誤資訊。 王瀅智提醒長輩們,不是年紀大了、不良於行就不用運動,即使坐在輪椅上都能夠練抬腿,訓練膝蓋附近、以及大腿的股四頭肌,坐著的時候單腿伸直、腳底板翹高,這樣維持 5 秒也是一種很好的運動,或是也可以深蹲、快走、慢跑,如果膝蓋不舒服就穿個護膝保護一下,傳言提醒民眾多運動是正確觀念,但引用出處不明、各種數字有高有低的說法,則可能易生誤導,使民眾對疾病的認識錯誤、影響後續的診斷及治療。 MyGoPen查詢上網查詢相關資料,發現 CBS 曾經報導「研究:僅兩週不活動,肌肉力量就會減弱」,提到「一條腿不動兩週後,年輕人失去了 3 分之 1 的肌肉力量,而老年人則失去了大約 4 分之 1」,「你擁有的肌肉量越多,你失去的肌肉量就越多」,「大約需要 3 倍於不活動時間的時間,才能恢復肌肉質量」,「年輕男性固定不動所喪失的腿部肌肉力量,相當於衰老了 40 或 50 年」。 但查詢原始論文出處則應為 2015 年發表於《復健醫學期刊》的 「兩週固定不動後,進行六週的有氧再訓練可以恢復腿部肌肉質量和有氧能力,但並不能完全恢復年輕和老年男性的腿部力量」,該研究的對象為 17 個 23 歲左右、15 個 68 歲左右的男性,研究目的為「旨在確定短期腿部固定不動後,有氧再訓練作為復健對年輕和老年男性腿部力量、腿部工作能力、腿部肌肉質量、腿部肌肉纖維類型組成和腿部微血管供應的影響」,研究結論為「短期腿部的固定不動對腿部力量和工作能力有顯著影響,6 週的重新訓練足以增加但不能完全恢復肌肉力量、有氧工作能力和腿部瘦肉質量」。 由相關報導及原始論文的標題以及內容,就能知道傳言說法只引用報導中的幾句話、過於片段,缺乏背景說明及完整脈絡、易生誤導。結論 傳言提到多組數據,光是二週不動,腿部肌肉力量減弱三分之一、減弱 1/4 等說法,甚至還有「兩週不動,腿力降低 10 年」、「相當老化 20 ~ 30 年」、「相當於 40 至 50 歲」等相似卻不同的說法,經查證原始論文,其實是出自年輕男性、年老男性二組實驗對象的不同數字,傳言交錯引用、沒有說明背景,易造成認知混淆、易生誤導。 專家表示,年輕男性腿部二週不動,腿圍確實可能減少約 20%,雖與傳言所說的 4 分之 1 相近,但專家表示,相關數字並不重要,重點是要提醒民眾注意腿部活動力的重要性,相關數據只是 32 人的小研究,民眾不必太過在意。而有關腿部骨頭重量佔比、髖關節骨折一年後的死亡率等數字,則與正確情況不符、應為錯誤資訊。衛教資源: 國健署 - 長者坐著動,也能動得好! 動動生活(手冊) 諮詢專家: 臺北市中山醫院骨科醫師 - 王瀅智(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6/legs.html)
-
2024-05-14 醫療.骨科.復健
睡醒脖子卡卡是「落枕」嗎?物理治療師教你「3動作」緩解脖頸不舒服!
很多人都有「落枕」經驗,一覺醒來脖子痠痛,卡卡無法轉動,甚至影響一天生活。中正脊椎骨科復健中心物理治療師林冠寧提醒,長期姿勢不正確、睡眠姿勢不當或枕頭不合適、缺乏運動、緊張、壓力都可能落枕。她也分享3個簡單的伸展與拉筋的方法,有效緩解落枕疼痛。什麼是「落枕」?醫學稱呼是什麼?多久才會改善?林冠寧表示,落枕在醫學上稱為「頸椎急性關節周圍炎」,指的是頸部周圍的肌肉、韌帶、椎間盤或小面關節等軟組織受損後,產生發炎、痙攣、疼痛,好發於早上起床或長時間固定姿勢後。落枕的原因如果是肌肉拉傷,會使頸部在運動因肌肉拉扯,產生疼痛且活動受限,適度休息一周就能改善;如果是頸椎小面關節受傷,任何角度都可能受到限制而疼痛,需一、兩周時間才能改善,如果疼痛遲未緩解,要盡早尋求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協助。發生落枕可使用熱敷來放鬆緊繃的組織,也藉由伸展操和拉筋運動來緩解疼痛:林冠寧也分享3個伸展與拉筋的方法:動作一「縮下巴」:眼睛直視前方,肩膀勿聳肩,做縮下巴的運動,重複10至20次,要注意不是做低頭動作。動作二「側彎」:做耳朵碰對側肩膀的動作,以伸展頸部側邊上斜方肌,重複10次。動作三「旋轉」:一手放在後腦杓,一手放在下巴,頸部做旋轉,重複10至20下。落枕該如何預防?長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詹益承呼籲,要避免落枕,平時的預防最重要,例如天冷時保暖頸部,如果因工作需求而長時間盯著螢幕或故定同一姿勢者,盡量至少每30分鐘做一次6個方向的頸椎伸展運動;清晨起床時也可以放慢動作做伸展,可以大幅減少落枕的機會。參考資料:聯合知識網:「落枕」脖子卡卡好惱人 物理治療師教你3招緩解落枕疼痛元氣網:天冷易落枕好苦惱 醫師教這幾招預防及緩解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2 焦點.元氣新聞
只是騎過「淺坑」 5旬骨鬆婦不耐輕震 釀壓迫性骨折
「痛呀!」50多歲的阿香(化名)日前騎車外出買菜,前方馬路有個淺淺的坑洞,她一如往常直接加速騎過,沒想到經過時的震動,下背突然一陣疼痛,返家時疼痛感已蔓延全身,痛到難以忍受,即前往急診室就醫,當下照X光卻無異狀,她只好返家休息,二周後,阿香的第一節腰椎已扁掉在X光上僅剩一半的高度,確診為骨質疏鬆引起的「壓迫性骨折」。壓迫性骨折八成與骨鬆有關 骨折後才得知自己骨鬆彰化秀傳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辛明泰,壓迫性骨折發生原因八成與骨質疏鬆有關,其餘二成源自外傷或癌症骨轉移。骨質疏鬆屬於一種隱性疾病,發生時毫無症狀常被疏忽,多數患者往往在出現壓迫性骨折後才發現自己罹患骨質疏鬆。辛明泰指出,骨質從30-35歲起隨著年齡開始流失,台灣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未來骨鬆盛行率將大幅提高,其餘引發骨鬆的原因包含,更年期女性、具骨鬆家族史、鈣質或維生素缺乏者、患甲狀腺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或缺乏運動者。骨鬆引起的壓迫性骨折雖會引起疼痛不適,不過不少長輩「很能忍」,辛明泰表示,曾有長輩早就因為骨鬆出現壓迫性骨折,卻一直以為自己是肌肉拉傷,忍痛忍了一到二個月,最後受不了才來就醫,脊椎從原本骨裂,已經「扁到」僅剩0.2釐米,正常一節脊椎高度為2公分。辛明泰指出,任何外在的力量都可能導致骨質疏鬆患者出現壓迫性骨折,例如打噴嚏、突然轉身或運動等。由於導致壓迫性骨折的方式千奇百怪,也讓患者難以第一時間反應已經骨折了,多數會誤以為坐太久或是拉傷,呼籲若突然感受到下背痛或胸口不明原因疼痛,應立即就醫,由醫師協助判別。壓迫性骨折重新撐開脊椎 灌骨水泥維持功能過去壓迫性骨折的治療方式,只能收治患者住院,採取「臥床」的方式,讓裂掉的骨頭「自己長出來」,而臥床三週到三個月的期間會給予止痛藥物舒緩不適,但是對於年紀大的患者而言,長時間臥床帶來的副作用太大,如肌肉萎縮、心肺功能下降、壓瘡、中風或肺栓塞等,也可能因為沒有運動,加速骨質流失。目前不太可能再採取傳統的治療方式。辛明泰表示,壓迫性骨折現在多以「微創脊椎手術」協助治療,從脊椎開兩個洞,找出被壓扁的脊椎,透過放置氣球或是醫療級千斤頂,將被壓扁的脊椎柱撐開,再放置骨水泥固定。不過,有些壓迫性骨折的患者屬於嚴重骨鬆患者,若使用千斤頂及骨水泥撐住原本壓迫的脊椎柱,卻反而因為「太硬」,後續造成鄰近上下兩節脊椎柱壓扁。壓迫性骨折手術治療後,仍須先檢測患者的骨密度,若骨質密度低於-2.5合併一節脊椎骨骨折,或是骨質密度介於-1.0到-2.5間,合併兩節脊椎骨骨折,可使用健保給付的骨質疏鬆藥物治療,也需補充鈣片,這樣可以避免術後反而造成其他脊椎椎體更嚴重的壓迫性骨折。辛明泰表示,壓迫性骨折如果壓迫到神經或脊髓,需要立即手術,延誤時間恐導致癱瘓,為避免嚴重骨鬆影響手術,呼籲國人平時要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如果是骨鬆的高風險群,如更年期女性等,建議停經後可檢測骨密度,或有家族史者,可自費做骨密度檢測,並依照醫師醫囑,調整生活作息,或是服用藥物改善骨質疏鬆。辛明泰醫師小檔案:現職:秀傳紀念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學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彰化基督教醫院前資深主治醫師美國UCLA神經外科腦瘤脊椎手術臨床研究醫師員林基督教醫院前神經外科主任衛生福利部旗山醫院前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台灣外科專科醫師台灣加護重症專科醫師台灣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台灣骨質疏鬆醫學會會員台灣疼痛醫學會會員台灣腦下垂體學會教育委員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腦下垂體腫瘤臨床研究醫師專長:微創脊椎經皮骨釘內固定融合手術、經皮椎體成型術(灌骨水泥)、脊椎腫瘤手術、腦內視鏡手術、下背痛、腦下垂體內視鏡手術、腦內動脈瘤手術、腦內動靜脈畸形手術、顱內腫瘤手術、頭部外傷腦出血手術、高血壓性腦出血手術、水腦症、腕隧道症候群
-
2024-03-13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長期使用類固醇易骨質疏鬆? 醫師提醒「這些人」要注意
高雄1名78歲婦人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已20年,有一次在家摔倒後腰椎骨折,就診後仍背痛難耐。免疫風溼科醫師鄭添財提醒,類風溼性關節炎病友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族群,或因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加速骨質流失,要特別注意。長期使用類固醇易骨質疏鬆?該婦人到中正脊椎骨科接受骨水泥注射後,症狀才獲得改善。鄭添財說,類風溼性關節炎病患早年多半接受長期的類固醇治療。除了體內因發炎致骨質流失,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致使骨質加速流失,因行動不便也增加跌倒造成的骨折。做好3件事控制病情鄭添財建議,患者要控制好病情,避免或減少使用類固醇,口服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並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可訓練平衡感、訓練肌肉力量,「負重」運動更對骨質密度有幫助。持續使用類固醇者要補充「雙磷酸鹽類藥物」,可增加骨質密預防骨折。他提醒,不只類風溼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的病友都應關注骨質健康,例如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等。此外,年齡大,停經後女性、體重過輕、抽菸、喝酒、缺乏運動等,都是骨質疏鬆的高風險因子。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8 醫療.骨科.復健
現代人痠痛多來自久坐!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坐姿挺直就是很好的訓練
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會不斷流失,從30歲開始,肌肉量每十年以3%至8%速度流失,肌肉不足會影響生活各種層面:平衡變差導致走路不穩、容易跌倒、身體痠痛,肌少症也容易有代謝問題,嚴重者甚至影響心肺功能。因此,要維持住健康,肌肉至關重要。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指出,當人的肌肉不斷流失,又缺乏鍛鍊,身體會開始去配合沒有力量的肌肉,導致肌肉更加萎縮,駝背更嚴重、走路更容易跌倒,生活處處是危險。而人的腿部是我們的「第二心臟」,要好好訓練不一定要到健身房,光是把每天的「坐姿」坐端正,其實就會訓練到全身的肌肉了。大肌肉群、小肌肉群分別鍛鍊,身體不失衡。人體的肌肉群非常複雜,且相互牽動,有時「背痛」不一定是背部肌群出問題,而是其他肌群的過度拉扯,導致位移等狀況。簡文仁表示,一般民眾可透過「大肌肉群」、「小肌肉群」來分別鍛鍊即可,就像是電影中的主配角一樣,一旦任何一方偏廢,都會導致身體失衡。簡文仁指出,大肌肉群屬於人體常用的肌肉,像是拉單槓時用到的二頭肌,伏地挺身用到的三頭肌,深蹲時則會用到股四頭肌,但凡手臂、大腿、腹部、背部肌肉都可以歸類其中;而小肌肉群則較不常用,例如「指力」,捏、撕、夾都屬於手指小肌肉,通常靈巧的動作都得靠小肌肉,脊椎骨內連結每節脊椎的肌肉也是小肌肉的範疇,站立需要大肌肉群,但「平衡穩定」就需要小肌肉群。現代人痠痛多來自久坐,坐姿挺拔很重要。現代人動不動就腰痠背痛,時常得「進廠維修」,找中醫針灸、推拿整復,但其實關鍵點也在肌肉。簡文仁說,現代人痠痛現象普遍來自「久坐」,當坐姿維持太久,肌肉、關節都沒有移動,組織長期在相同位置上,容易給肌肉太大壓力;若加上坐姿不良,許多肌肉甚至器官都會受到額外的扭力與壓力,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肌肉慢性拉傷,甚至影響到神經血管,導致痠痛不斷。「坐姿挺直就是很好的訓練。」簡文仁指出,光是保持背桿挺直,腳好好地放在地板上,頭頸部維持不下彎,就可以訓練到全身常用的肌肉群了。把這些維持身體姿勢的耐久肌訓練好,痠痛情形就可以獲得根本性的解決;很多人光是要維持挺拔的坐姿10秒,就覺得受不了,不自覺就會肌肉癱軟,代表耐久肌非常欠缺訓練。簡單起立、坐下,就可訓練連結膝蓋的肌肉。簡文仁也分享自己維持肌力的方式,首先一定是養成維持挺拔坐姿的習慣,另外則是每天安排一段時間運動,可以是很簡單的起立、坐下,就可以訓練連結膝蓋的肌肉,避免肌肉收縮力不夠,造成膝蓋不斷受到傷害;甚至在看書、辦公坐著時,也可以伸懶腰、拉筋,避免組織沾黏。若要加強訓練,也有許多運動方式可以選擇。簡文仁表示,人體的核心肌力包括骨盆底肌、背肌、腹肌、腹橫肌、腹直肌、腹斜肌、胸肌等等,彼此協作固定住全身,就是一項訓練。因此抬頭、挺胸、縮小腹,姿勢固定住後進行走路,就是一項全身核心肌群的訓練了,若要加強,則可以再加快、加大步伐,只要保持姿勢挺拔、不要讓身體肌肉垮掉,就可以強化肌肉的耐力,避免肌少症。補充肌肉原料咪唑胜肽化合物,搭配維生素D,增肌更有力。民眾日常選擇營養補充品時,避免骨質疏鬆得補鈣,而加強肌肉合成作用則可補充咪唑胜肽化合物。簡文仁指出,咪唑胜肽化合物是人體肌肉中既存的元素,是多項胺基酸的組合,就像鮭魚洄游一次好幾千里,要不斷擺盪魚身就得靠肌肉持久性,而維持肌肉持久性的成分之一,即為咪唑胜肽化合物。簡文仁說,現代人大部分營養過剩,年輕時吸收力強,但隨著年齡增加,營養流失速度加快,透過營養補充品來增加人體所需的營養素,確實是一種選擇。雖然人體會自行產生咪唑胜肽化合物,但一樣會隨著年紀增長而加快流失,且較難從日常飲食中補足身體所需的量,所以額外補充保健食品很重要,另外,如果能同時補充維生素D,維持健康肌肉更事半功倍。他也提醒,並非補充營養素就不用運動,運動仍是最根本的方法,彼此相輔相成,才能保持身體肌肉不失衡,迎接健康的銀髮人生。維持肌力撇步1.維持坐姿挺拔,鍛鍊耐久肌。2.每天安排一段時間運動。3.走路時抬頭、挺胸、縮小腹,就能練到全身核心肌群。4.加快、加大步伐可加強訓練。5.補充肌肉原料咪唑胜肽化合物,增肌更有力。
-
2024-02-18 醫療.骨科.復健
腰痠背痛找中醫還是西醫?多數痠痛都是因為這行為所致的傷害
熟齡長者因為關節退化、肌力流失,常喊這痠那痛;中壯年人則多半因姿勢不良、長時間久坐,引發痠痛的困擾。痠痛問題可大可小,除了骨骼退化,也要注意肌力問題。遇到痠痛時,你都怎麼處理?建立正確的保養與處置觀念,才不會放任問題愈來愈嚴重。對於腰痠背痛的處置,西醫對症下藥前要先找原因,中醫則呼籲正確的保養觀念勝過任何治療。97%的痠痛,屬同一動作反覆進行造成的損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分享腰痠背痛常見原因,上班族使用電腦時間長,加上看螢幕時容易愈看愈近,導致腰愈彎愈曲,對頸椎、腰椎都有不良影響;拿平板追劇、滑手機、打手遊打到肌腱受傷、造成扳機指,都是因反覆使用同一動作所致。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廖皓涵則說,一般門診97%腰痠背痛的病人屬於機械性損傷,其中大部分是肌肉軟組織受損,長時間或瞬間大幅度動作致急性扭拉傷,不良姿勢則導致慢性損傷。另一種疼痛則為脊椎相關的病變,包含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脊椎滑脫,嚴重時可能壓迫神經,出現從腰部傳到腿部的麻痛感或下肢無力。調整姿勢、伸展運動,搭配各種物理治療。如何舒緩疼痛?武俊傑說,人是直立的動物,上半身體重量都作用在腰部,若再加上長期姿勢不良,造成肌肉緊繃,致使脊椎骨之間的軟骨壓迫到神經,復健解方為「頸牽引」或「腰牽引」,俗稱拉脖子、拉腰,就是將骨刺或軟骨拉開,避免壓迫神經。至於姿勢不良造成肌肉緊繃、痠痛,武俊傑則要患者適當調整姿勢,從事伸展運動,搭配物理治療如熱敷、向量干擾的電療等方式,放鬆肌肉、改善緊繃程度、加速癒合,這些就是大眾所知的「做復健」(物理治療)。深層肌肉拉傷,則建議使用微波、短波、超音波或雷射等熱療方式,促進血液循環,加快受傷組織的癒合。除了物理治療,也會使用含有消炎止痛成分的貼布、軟膏、噴劑等外用藥品,舒緩較輕微的痠痛。嚴重者得利用口服藥物才能改善,有的人痛到站不起來、落枕痛到無法轉頭,只能坐輪椅就醫,這些急性疼痛則需使用針劑處置,才能較快舒緩疼痛。中西醫整合門診,讓鑑別診斷更精準。廖皓涵直言,中西醫整合門診的優點是「讓鑑別診斷更精準」,兩者相輔相成,效果更好。中醫雖能靠望聞問切搭配理學檢查,有時仍需影像學檢查、驗血報告和西醫專家意見來幫助診斷;藥物有互補性,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消炎止痛力佳,但擔心副作用或排斥西藥者,可改服中藥;西醫復健訓練肌力,中醫針灸或補養中藥,共同補強病人肌力。廖皓涵指出,四種腰痠背痛樣態有:腰部感覺冰冷的寒濕型、痛處伴有熱感的濕熱型、痛處劇烈或像針刺的血瘀型、腰痛以痠軟為主的腎虛型。針灸搭配電針可產生中樞性鎮痛效果,搭配艾灸則可促進循環使水腫充血改善,中醫治療重要一環的外敷藥布也能搭配使用,例如消腫解毒止痛效果明顯的如意金黃散、行瘀活血較強的萬應膏。高齡、生活型態不佳,特別適合中醫調理。如果是肌肉軟組織受損,推拿整脊和針灸都可行,取決於患者的喜好、成本考量和方便性。從中醫觀點而言,高齡、生活型態不佳、身體臟腑失去平衡如氣虛、血瘀、脾胃濕熱等,造成背部經絡系統自癒能力降低者,特別適合中醫調理,改善修復能力及預防復發。廖皓涵提醒,內臟疾病如腎結石、胰臟炎,或腫瘤、感染、發炎性關節炎等,都可能造成腰痠背痛,所以有時不只找復健科或中醫,不同狀況可能需至內科、骨科、神經外科、腫瘤科、感染科或風濕免疫科就診。遵行正確的保養觀念,勝過任何治療。平時保健最為重要,武俊傑說,久坐者建議適當改變姿勢,並做些伸展運動,例如頸椎舒緩,頭部左轉9點鐘方向5至10秒鐘再換邊,來回2、3回合即可達到保健效果。保健運動多達數十種,不用每種都做,大部分民眾也沒那麼多時間做,「挑幾個做完感覺舒服的動作,常做就能達到效果。」「正確的保養觀念勝過任何治療。」廖皓涵提醒生活中應注意:1. 搬重物避免只用腰力,要蹲下並把重心靠近軀幹,以臀腿的力量去搬。2. 調整睡姿側躺最好有個長型抱枕讓手腳環抱;正躺睡覺時膝蓋下墊一個枕頭,可以放鬆緊繃的腰部。3. 避免穿高跟鞋。4. 端正坐姿不要長時間坐矮凳、坐床上看書、不要翹腳。5. 伸展運動太極拳、瑜伽或皮拉提斯能鍛鍊筋骨柔軟度,使氣血循環更流暢。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25 醫療.骨科.復健
為何髖部骨折死亡率高?髖部骨折如何復健?專家教3運動在家做加速復原
髖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骨折類型,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傷者會感覺患部劇痛無法動彈、不良於行。髖關節骨折若沒妥善治療將造成下半身行動困難,最後須長期臥床導致更多嚴重併發症,死亡風險是所有骨折類型裡最高的,因此治療術後的復健相當重要,是之後能否正常生活的關鍵。什麼是髖部骨折?骨質疏鬆症是台灣常見的年長者慢性病,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資料顯示,高達近四成50歲以上女性有骨鬆問題,但大多因沒有症狀而毫無警覺,一不小心就發生骨鬆性骨折,常見發生在髖關節、脊椎和手腕等三部位,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傷者會感覺患部劇痛無法動彈、不良於行、無法負重等症狀。髖部骨折後,約60%患者往後一年無法自理,需要接受幫助,20%患者則可能需要接受長期護理。【延伸資訊】》疾病百科/髖部骨折【註】一旦骨質密度測出的T值小於-2.5,即為骨鬆。女性自35歲開始,每年有0.5%~1%的骨質流失,在停經5至7年後骨質流失的速度加快至每年2%;男性45歲開始也以每年0.5%的下降。常見的骨折部位包括股骨、脊椎骨和前臂骨,但多數人不自知,才會發生擁抱、跌倒、搬重物就導致骨折的情形。》疾病百科/骨質疏鬆症為何髖部骨折會死亡?髖關節骨折容易造成下半身行動困難,活動量降低,最後須長期臥床,臥床7天後肌肉減少可高達35%,隨後更易引起如肺炎、褥瘡、泌尿道感染、下肢靜脈栓塞等嚴重併發症,嚴重時會威脅生命,死亡風險是所有骨折類型裡最高的。台灣女性髖部骨折病患在一年內的死亡率為15% ,男性更高達22%。髖部骨折復原時間多久?髖部骨折最好的治療方式仍是盡早手術,讓病人盡早下床活動和訓練肌力以避免併發症的發生。髖部骨折多半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腫瘤及關節重建科主任王大翊曾受訪指出,根據國際文獻記載,股骨頸骨折不接受治療,一年內因併發症造成死亡的機率大約為四分之一,基於降低日後併發症發生的機會,股骨頸骨折的患者更需要接受治療。手術後除了要按照醫囑定期回診,更重要的是患者本身的復健,才能盡快恢復正常生活。髖關節附近的肌力訓練也是很重要的一環,除了正常生活的行走以外,還要加強抬腿運動,可以縮短復健的時間。「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吳瀚庭曾受訪指出,置換人工髖關節後,1至2天就應從事簡單的運動和下床行走,以預防關節攣縮與肌力退化;術後3個月內須以助行器或拐杖行走,也要注意髖關節不得彎曲超過90度,例如,坐下時椅子高度要夠高,上廁所則要讓開刀的腳向前伸直,避免下肢交叉,另也要避免內旋,以免造成人工關節脫位。一般在3至6個月後可恢復日常工作與活動,完全康復約需6個月。髖部骨折該如何復健?由於術後恢復期較長,他建議在家可躺著做三項運動,加速復原。運動時注意髖關節不要超過90度,每個招式每回做15到20次,每天做3到5回,術後一至兩天就可練習。第一招:踝關節幫浦運動踝關節上翹、下壓各維持2秒,以增加下肢循環,減少腫脹。第二招:直膝抬腿運動讓患肢膝蓋打直,往上抬到最大的忍受度,停滯10至15秒,以增加大腿前側股四頭肌的肌力。第三招:下肢滑行運動可維持下肢活動度與大腿後側膕旁肌肌力。【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1-15 養生.抗老養生
冬養腎怎麼做?中醫師教你吃4食材、按5穴位補腎氣
古聖先賢在觀察隨著四季更替產生的自然現象時,統整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規律,而中醫理論又認為「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因此,冬天是最適合順應「封藏」這一特質來養腎的季節。在了解如何在冬季養腎之前,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中醫所指的「腎」究竟所為何物。 中醫的「腎」指的是甚麼?一般常聽到的「腎臟(Kidney)」指的是長在腰部兩側後方、屬於泌尿系統內負責過濾血液雜質的器官,同時還具備影響血流量、電解質平衡、血壓調節、骨骼發育等功能。中醫所指的「腎」,則是指主「水(調節體內水分代謝)」、主「二便(調節大小便)」、主「蟄封藏之本(貯存體內精華物質)」等功能的集合,並非完全等同「腎臟(Kidney)」的生理功能。另一方面,中醫也認為「其華在髮,其充在骨」,「腎」的健康狀況可以從頭髮及骨骼的情形略知一二,若頭髮的光澤、質地變差或是骨骼的強韌度退化,或多或少都暗示著「腎」的健康狀況可能不如理想。 想養腎,我該做什麼?《難經》記述:「損其腎者,益其精」,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若精神、體力過度消耗,加之睡眠、營養補充不及,導致臟腑虧虛,則腎無精可藏,不只頭髮與骨骼的質地可能劣化,甚至有機會影響水分代謝、大小便等功能,若想在冬天修復累積整年勞頓後所損傷的腎,補益精氣便是我們的主要指導原則。 至於我們應當如何補益精氣,在《黃帝內經》中,可以看到以下的作息建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藏養之道也。逆之則傷腎,」在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冬季我們應多休息、減少體力消耗,保持情緒平穩、增加睡眠時間、注重保暖都是幫助冬季藏養精氣的具體方法。堅果、種子都是不錯的補腎食材除了作息調整之外,飲食上多補充營養也不失為冬養腎的好方法之一,《黃帝內經》提到過「形不足者,充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不少滋味濃厚的堅果、種子類食材都是易於取得的補腎食材,例如:1.黑芝麻─能黑髮、補血、潤腸、增進精子活動力,含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鈣質,可以幫助降低膽固醇、預防高血壓2.黑豆─能養血明目、補虛烏髮,含花青素,可以抗氧化、避免壞膽固醇生成3.紫米─能預防缺鐵性貧血、防止疲勞,含鐵、鋅、硒、鉀、磷等微量元素及維生素B群,可以維持骨骼及牙齒健康4.栗子─能提高免疫力,含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C、維生素E,可以保護心血管、抗氧化,但是建議一天6顆以內才不會熱量超標噢! 適度熱敷、按摩養腎穴位在調整作息、補足營養後,適度按摩一下養腎穴道可以促進腎經氣血循環,讓我們的養腎功效更加周全。只要我們將雙手掌心搓熱或用暖暖包加熱後,放在自己後腰脊椎骨兩側溫敷按壓,就可以一口氣按摩到「三焦俞」、「腎俞」、「氣海俞」、「肓門」、「志室」等穴位,是非常簡便且有效率的養生功法。洗澡時多用熱水沖洗,或者用吹風機的暖風加溫後背,也可以達到刺激這些穴道氣血循行的效果,讓我們寶貝的腎能在冷颼颼的冬天完整儲備可以繼續奮鬥的精氣!
-
2023-12-27 醫療.骨科.復健
骨折術後不敢動引發肌無力 七旬婦靠這招強化大腿肌群變有力
74歲的郭姓婦人在家不慎跌倒,導致左大腿骨折,經手術植入鋼板固定,期間因怕痛不敢動,術後1年骨折處癒合,卻出現肌肉無力、萎縮症狀,不僅起身困難、走路搖晃,還腰痠臀痛,經醫病溝通後,婦人接受電磁被動刺激左大腿深層肌群,沒有打針與吃藥,肌無力、跛行、痠痛等症狀均獲改善。高雄中正脊椎骨科醫院院長吳明峯表示,造成肌無力或肌肉萎縮的原因眾多,最常見是老年人退化、脊髓神經受損的患者,或因外傷、骨折手術後,活動量減少,導致肌肉萎縮、無力,透過電磁刺激肌肉,活化肌力,再配合主動活動可改善肌無力症狀。骨折後導致肌肉萎縮、無力郭姓婦人3年前在家摔倒,造成左大腿骨折,在他院手術治療,術後骨折處慢慢癒合,她曾到復健診所熱敷、電療及拉筋,也曾自費找復健師到家幫她復健,希望強化左大腿肌力、減緩背、臀痠痛,但效果有限。郭姓婦人說,她左大腿骨折,術後約1年骨頭才完全癒合,因長時間缺乏運動,左大腿肌無力,雖接受復健治療,但肌無力未獲改善,走路一跛一跛,右腰部、臀部痠痛。郭婦到中正脊椎骨科求診,經診斷其症狀主要是左大腿肌肉無力引起,醫師建議她以電磁刺激深層肌群的運動神經,搭配抬腿運動,強化左大腿肌肉群。電磁刺激+抬腿運動強化肌肉群郭姓婦人說,過去因左大腿無力,起身要扶著桌子,使用電磁刺激深層肌群,每週2次肌力訓練,4個月後,她的左大腿肌力明顯改善,不僅起身不用扶桌子,走路較挺,痠痛也明顯緩解。中正脊椎骨科表示,「磁場治療儀」電磁治療的應用,最早於1998年美國FDA通過可作為改善漏尿問題,近幾年也應用於刺激肌肉及改善體態。包括可針對姿勢不良導致長期慢性疼痛、傷後肌肉疼痛或術後萎縮、老年肌無力等問題,透過適當的復健指引,達到肌肉再教育,並改善肌無力症狀。
-
2023-12-21 醫療.骨科.復健
罹「媽媽手」騎車轉彎未打燈暖警沒開單 醫教一招自我檢測
57歲彭小姐從事餐飲業,反覆過度使用拇指、手腕,罹患俗稱「媽媽手」的狄奎凡氏症,她左手腕痛了20幾年,上個月她騎車轉彎未打方向燈遭警察攔下,她告訴警察說手痛到無法打方向燈,手腕還貼著痠痛藥布,暖警同情她居然沒開罰單。彭女事後接受骨科醫師林高田以針挑手術治療「媽媽手」,術後疼痛大幅改善。高雄中正脊椎骨科醫師林高田表示,「媽媽手」醫學名稱為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因瑞士外科醫生弗里茨•狄奎凡於1895年詳談此症而得名。「媽媽手」是控制拇指運動的兩條肌腱(外展拇長肌和伸拇短肌),因為長期過度使用,以致發炎造成的。林高田說,「媽媽手」成因及治療和板機指類似,只是不同的部位。針挑手術是以注射針頭當成刀片,消毒及局部麻醉後刺穿皮膚,以針頭切開、放鬆增厚的第一分隔滑車腱鞘。民眾若想確認是否有「媽媽手」可以芬可斯坦測驗(Finkelstein-Test)自我檢測,方法是抓住大拇指包在四指內,握拳將手腕向下壓,若大拇指根部疼痛即有可能是「媽媽手」。彭小姐五專畢業後,承接媽媽經營的麵店,因為生意太好了,拇指頻繁使用,且負荷太大重量,造成左手腕罹患「媽媽手」,每次疼痛就去打類固醇,讓疼痛緩解。彭小姐說,過去1至2年發作一次,近幾年發作頻率愈來愈高,每次痛起來,什麼事都不能做,連擰乾毛巾都不行,過去都去打類固醇止痛,但最近幾年打完類固醇復發時間變短,效果也遞減。彭小姐說,上個月騎機車經路口要左轉,因為沒有打方向燈,被後方警察攔下,警察問她「為何沒打方向燈?」她說左手腕痛到沒法打方向燈,暖警看到她手腕貼著痠痛藥布,同情她未開罰單,讓她深受感動。但是為了交通安全有手部疼痛的問題仍然需要積極治療。彭小姐事後到醫院接受林高田醫師在門診的針挑手術,術後左手腕疼痛大幅改善,並恢復正常生活。如何預防媽媽手?根據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資料,要避免媽媽手,平常需讓大拇指的肌腱有充足休息時間,以減少媽媽手的發生機會。就是適度讓手部休息,盡量減少拇指手腕的動作如避免大拇指「捏,抓」的動作。因此有家中成員罹患此症狀時,其他家人應適時協助,伸出「援手」,像是分擔家事等。這樣可讓患者大拇指、手腕有充份的休息機會,進而使症狀早日改善。若有媽媽手何時應去看醫生?若你已經嘗試過以下三種方式,但疼痛依然繼續干擾日常生活的活動時,就應該要就醫了。1.盡可能避免重複大拇指與手腕的動作。2.冷敷紅腫疼痛的地方。3.到藥局購買止痛藥服用。【資料來源】.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復健部:何謂「媽媽手」?
-
2023-10-15 醫療.骨科.復健
如何知道自己有肌少症?醫師教自我檢測法,5種相關疾病的預防策略
老年人肌少症,又稱為老年性肌肉減少症或老年性肌肉流失症,是指隨年齡的增長,肌肉質量和功能逐漸下降的現象。年紀達30歲過後,平均每年肌肉量會減少1-2%,60歲之後,減少的速度增快,尤其在7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更加明顯。老年人肌少症的特點.肌肉質量減少:肌肉截面積減少進而使脂肪和結締組織浸潤,尤其以第二型肌纖維減少更多。這不僅影響到體型,還進而導致肌肉力量和耐力的下降。.力量和功能下降:肌肉力量和功能減弱,這導致日常活動變得困難,影響其獨立性和生活品質。.代謝率降低:肌肉在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其減少導致基礎代謝率的下降,使老年人更容易積累脂肪,增加肥胖和相關疾病的風險。.骨質疏鬆風險增加:肌少症可能導致骨質疏鬆風險增加,進而可能增加骨折和其他骨骼相關問題的可能性。2019年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共識會議,提出亞洲人的標準以小腿圍以及SARC-F問卷作為篩檢.小腿圍量測指標:男性<34公分、女性<33公分.歐盟肌少症工作小組的SARC-F問卷,總分達4分以上符合以上其一,可進一步檢測以下二點 .手部握力:切點為男性小於 28 公斤,女性小於 18 公斤.體能表現:五次椅子站立測試(從椅子坐著起身)超過12秒,或六公尺步行速度小於1.0 m/s若又符合上述其一,建議尋求醫師協助,透過生物電阻抗分析或雙能量 X 射線吸收儀檢測,若中軸肌肉量下降達到一定程度,則確診為肌少症。肌少症5種相關疾病+預防應對策略1.骨折風險增加:老年人肌少症導致肌力下降與骨骼變得脆弱,這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出現骨折,尤其是髖部和脊椎骨折。骨折不僅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還可能導致長期的康復過程和功能障礙。預防和應對策略.鈣和維生素D攝取:鈣和維生素D對於骨骼健康至關重要,可以通過飲食或補充劑獲得。.骨密度測試:定期進行骨密度測試可以幫助早期檢測骨骼健康問題,及早採取預防措施。2.代謝疾病:肌肉質量的減少使脂肪組織的比率上升,會增加胰島素組抗性,這增加了老年人患上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等代謝性疾病的風險。預防和應對策略.均衡飲食:適當的飲食有助於維持血糖水平穩定。降低食物中的糖分和高GI(血糖指數)食物的攝取,增加蔬菜、全穀物和蛋白質的攝取。.定期檢查:國健署推動65歲以上每年一次老人健檢,定期檢查血糖相關檢驗數值,以及其他與代謝健康相關的指標。3.心血管疾病:脂肪組織的比率上升,使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進而導致心血管健康惡化,這包括高血壓、心臟病和中風等問題。預防和應對策略.定期監測:老年人應該定期測量血壓和膽固醇,確保其在正常範圍內。.健康飲食:減少飽和脂肪和鈉的攝取,適當增加飲食中的膳食纖維、健康脂肪和抗氧化劑。4.認知功能下降:肌少症可能與認知功能下降和失智症風險增加有關,對其生活和獨立性造成嚴重影響。預防和應對策略.認知訓練:參加認知訓練活動,如解謎、遊戲和學習新技能,可以有助於保持大腦的活躍。.保持社交互動: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可以刺激大腦,有助於減緩認知功能下降。5.抑鬱和焦慮:肌少症導致老年人活動能力下降,社交互動減少,進而引發抑鬱和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預防和應對策略.心理健康支持: 與家人、朋友和專業心理健康專家保持聯繫,提供情感支持和建議。.保持活躍: 適度的運動和社交活動有助於維持情緒穩定和心理健康。適合肌少症老年人的運動模式包括輕度抗阻力訓練、有氧運動、日常步行和伸展運動。老年人肌少症引發的相關疾病範圍廣泛,可以通過適當的預防措施和健康管理來減少這些疾病的風險。保持適當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的飲食、定期運動、心理健康支持和定期健康檢查,將有助於老年人維持健康、積極的生活。同時,也鼓勵家人和社區共同努力,營造一個有助於老年人健康的環境。延伸閱讀:.40歲肌肉開始流失,增加肌少症的風險:4穴位按出好胃口.好好走路就不會老!87歲金融退休董座推薦CP值最高銀髮運動.肌少症也可能提高失智風險!長輩開罐沒力、易跌倒 當心是肌少症警訊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07 醫療.骨科.復健
一張照片曝好痛!蔣萬安因「甜蜜負擔」閃到腰 骨科醫教你4招減少閃到腰機率
編按:台北市長蔣萬安今(8/7)日出席北市府員工親子日活動,對於昨天副市長李四川透露市長這幾天閃到腰,媒體關心市長身體狀況,蔣萬安笑稱「很好、很好,已經好很多了,謝謝李副市長還特別拿藥給我」。蔣萬安還自曝,之所以會閃腰,主要是因為二寶、三寶突然變比較重,所以有時候抱他們,一個不小心就會閃到腰。據了解,蔣萬安在卡努颱風來襲時,腰已經相當不舒服,蔣萬安是忍痛主持防颱會議,媒體也捕捉到蔣萬安當時要坐下時,還要扶一下椅背才坐得下去。閃到腰的痛苦很難為旁人所知,而且它的發生總是讓人措手不及,不過閃到腰可能不只是一項惱人的小毛病,還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跡象。根據骨科醫師嚴可倫在臉書粉專「有溫度的嘮叨 台中光田骨科 嚴可倫醫師 脊椎關節骨鬆專業 - 骨筋中外」指出,閃到腰本身並不是很嚴重的問題,但值得注意的是,它有可能是腰椎間盤突出的症狀之一。嚴可倫指出,腰椎間盤是一塊位於脊椎骨之間的避震組織,當其受到反覆過度壓迫、突出壓迫到周圍神經時,就會引發腰痛與下肢疼痛等不適症狀。如果忽視不理,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品質。例如走路變得困難,彎腰、坐下和起身都成一大挑戰。嚴可倫提醒,除了閃到腰,椎間盤問題常見的症狀還包括腰痛、腿部放射性疼痛、肌肉無力等。如果症狀嚴重,可能需要進一步的醫學評估和治療。什麼是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是因椎間盤長期承受重力,產生退化及椎間盤軟骨含水量的減少,造成彈性及緩衝能力隨之減弱,導致椎間盤髓核由纖維環向外穿出造成神經壓迫的情形。亦可因患者承受到突發性的外力撞擊或承載受力過重,導致椎間盤的髓核穿出纖維環。》看更多椎間盤突出成因如何避免閃到腰?預防閃到腰到底該怎麼做?嚴可倫建議有四件事你應該要知道:1.保持良好姿勢和適度運動保持正確的坐姿、站姿和睡姿有助於減輕脊椎壓力,降低腰椎間盤受傷的風險。此外,適度的運動如伸展、強化腰部核心肌群也能增加脊椎的支撐力,預防腰椎間盤突出。2.搬重物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不正確的姿勢和方法可能對腰部帶來不可逆傷害!建議使用雙手,保持腰背挺直,彎曲膝蓋,過程中避免扭轉腰部,盡可能減少腰椎間盤受傷的風險。3.管理壓力以遠離閃到腰的困擾壓力對身體健康的不良影響比我們想像中的大很多,包括增加肌肉緊張和影響免疫系統。適當的壓力管理,如運動、放鬆技巧、規律作息等,能幫助減少腰椎間盤突出的風險。4.日常生活中不忽視任何腰部不適如果有閃到腰的症狀,千萬別置之不理。若有需要,請及早就醫並尋求專業的評估和治療。哪些運動可減少閃到腰機率?彰化秀傳醫院脊椎外科醫師胡名賢受訪時也曾指出,加強核心肌群運動,可減少閃到腰的機率。不過,每個年齡層都有屬於自己的訓練方式,不是每個人活到70歲都能一尾活龍,有些人40歲體能比60歲還差,他推薦低難度的運動是快走,中難度的是游泳,高難度的才上健身房進行肌肉訓練。如果喜歡游泳,對減少下背拉傷也有幫助,胡名賢說,游泳時會動用到腹部和背部的肌肉,水療很舒服,對下背部的訓練也很有幫助。但要注意的是,如果運動的過程中,覺得下背部太痛,就不要再進行,可找醫師、物理治療師或運動教練確定自己的動作是否正確。他提醒核心肌群動作一定要做正確,否則也可能適得其反。
-
2023-07-04 醫療.骨科.復健
關節退化和骨質疏鬆不一樣!初期骨鬆沒有症狀不會痛,4方法對抗
臺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以往大家熟知的三高慢性病,主要為代謝性疾病,但近年來需要長期治療的骨質疏鬆,也逐漸獲得大家關注。 骨質疏鬆和關節退化不一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主治醫師趙顗絢表示,首先要區分的是兩個容易混淆的詞彙:骨質疏鬆和關節退化。骨質疏鬆是屬於硬骨的疾病,關節退化則是屬於軟骨關節的疾病。一般來說,骨質疏鬆本身不會引起疼痛,但關節退化會合併軟骨磨損、發炎、長骨刺,則會引起疼痛。反過來說,如果是為了關節疼痛就診,造成疼痛的原因多半不是骨質疏鬆。 趙顗絢說,骨質疏鬆不會造成疼痛,那為什麼需要治療?主要的問題在於骨質疏鬆的骨頭禁不起碰撞,所以一旦跌倒就可能造成脊椎骨折或髖關節骨折,對生活造成相當大的負擔。 骨質疏鬆要如何治療?解方一是預防跌倒。預防跌倒是預防重大骨折的第一步。在室內可以改善燈光、清理走道、加裝防滑墊或扶手。參與戶外活動時,避免穿過度磨損的鞋子,甚至攜帶拐杖或登山杖輔助行走。在自身健康方面,也可以藉由改善視力或治療暈眩,盡可能減少跌倒的風險因子。解方二是適量運動。運動可以促進骨質生長,特別是有負重或震動刺激的運動對骨質增加的效果更好。現在網路使用很方便,在網路搜尋骨鬆運動或骨鬆健身操,都有很多示範的影片。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運動如果能在戶外進行,同時可以促進身體生成維他命D,對骨質疏鬆改善也有直接幫助。解方三是營養補充。輕度骨質疏鬆的治療一定要先補充鈣質和維他命D3。坊間有許多鈣質補充的選擇,無論是顆粒、粉末或液體,只要服用方便,沒有副作用,都是很好的選擇。至於維他命D3,無論是單獨購買服用,或是和鈣質製作在同一個包裝內服用,也都沒有限制。解方四是藥物治療。近年來有很多藥物的選擇,我們從用藥的頻率來看,目前台灣有以下的選擇,包括每天吃藥、每天打針、一週吃一顆、一個月打一針、三個月打一針、半年打一針、或是最長到一年打一針。當然,最適合的藥物要端看每個人的體質決定。 趙顗絢說,近幾年各國都已經發展出很明確的骨質疏鬆治療指引,積極治療骨質疏鬆,可以減少未來發生骨折的機會,提高生活品質。延伸閱讀: 。肋骨骨折只能等自然好? 「新式手術」不必再忍痛 。肥胖增加女性早期髖部骨折的機率 尤其骨密度低於平均值風險更高
-
2023-05-21 醫療.骨科.復健
屁股痠痛、腿麻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醫授3招遠離
屁股痛一定是脊椎長骨刺或椎間盤突出嗎?也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作祟。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龍說,很多原因都會引發梨狀肌症候群,而且不只老年人,年輕人突然劇烈運動或姿勢不對,也可能引發。梨狀肌是臀部深層肌肉,下方有坐骨神經通過。梨狀肌是臀部深處的一塊肌肉,人體有兩塊梨狀肌位於左右臀部。李佳龍說,梨狀肌主要功能是協助大腿做外旋的動作,而次要的功能是當髖關節彎曲時,幫助髖關節做外展的動作,不論走路、跑步或爬樓梯,梨狀肌都會收縮以協助人體完成動作。梨狀肌因下方有坐骨神經通過,一旦梨狀肌受傷發炎,除了臀部深處的痠痛感,也常會出現腿麻、腳麻等類似坐骨神經痛的症狀。坐骨神經源自腰椎匯聚成坐骨神經,經過臀部通往下肢,而臀部最深層的梨狀肌剛好包覆在坐骨神經最上方,因此當梨狀肌受傷發炎腫脹或是過度緊繃,壓迫底下的坐骨神經,就可能引發坐骨神經症狀,出現的疼痛由臀部傳至大小腿後方甚至到足部,類似椎間盤突出或是脊椎骨刺壓迫神經的下肢麻痛症狀。醫師測試壓痛點加上X光檢查,可鑑別診斷。鑑別診斷需與脊椎神經壓迫區別,李佳龍表示,梨狀肌症候群患者,常見久坐疼痛加劇、上樓疼痛加劇,躺平則可緩解。理學檢查時,可將痠痛的腿彎曲約90°,醫師按壓臀部梨狀肌的位置,如果觸發患者的疼痛,而按壓其他臀部肌肉不痛時,則可高度懷疑梨狀肌症候群。影像檢查上,可用X光檢查是否有骨盆薦骼關節炎或其他脊椎退化問題,梨狀肌症候群有時與脊椎神經壓迫、臀肌筋膜疼痛等病症不易完全區分,有些人則是同時存在以上問題。久坐過度緊繃,稍微一動就容易拉傷。為何梨狀肌症候群被稱為現代人的文明病?李佳龍說,現代人的生活,一天中除了躺在床上睡覺外,很長的時間都是坐在椅子上。不論是坐著上班、坐著吃飯、坐著滑手機,長時間久坐的姿勢,很容易使梨狀肌沒辦法獲得伸展而過度緊繃,而後稍微一動就容易拉傷,拉傷也會發炎引起臀部疼痛,進而刺激下方的坐骨神經,引發坐骨神經痛,演變成梨狀肌症候群。梨狀肌症候群的好發族群包括久坐上班族,久坐會使梨狀肌緊繃而引發相關症狀,喜歡翹二郎腿的人,梨狀肌更易緊繃而受傷。另外,也常見於假日運動員(平時不運動、假日才大量運動)身上,突然過度劇烈運動容易導致臀肌及梨狀肌拉傷,引起發炎腫脹。口服藥效不佳者,可考慮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當梨狀肌症候群引起急性疼痛時,就應先對症消炎止痛,除了口服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外,口服藥物效果不佳或嚴重疼痛患者,可考慮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物理治療方面,可利用微波、干擾波、超音波等儀器,減輕疼痛放鬆肌肉,同時配合伸展運動與按摩放鬆肌群,運動治療都是最關鍵也是最需要的,可以避免復發。如何遠離梨狀肌症候群?李佳龍建議3件事:3招遠離梨狀肌症候群1.避免久坐久站,建議每隔30分鐘要起身活動或休息。2.維持良好姿勢、不要翹腳,合適的桌椅高度。3.每日做適當臀部伸展運動,避免假日運動員習慣、多伸展大腿與臀部肌肉群。屁股肌肉伸展操梨狀肌、膕繩肌(大腿後側的大肌肉)的伸展運動可以減輕緊繃感及舒緩坐骨神經痛,減少再受傷;臀肌鍛鍊(臀大肌、臀中肌、大腿後側肌)可以保護梨狀肌,增加骨盆與髖關節的穩定性,避免梨狀肌受傷。梨狀肌伸展動作一1. 仰臥時,雙膝彎曲,腳板平放在地上。2. 將腳踝放在對側膝蓋上,雙手抱著對側大腿往身體拉,並保持伸展。對另一側重覆相同的動作。動作二坐在椅子上,背挺直,一腳翹起,腳踝放在對側膝蓋上,將一隻手放在翹起的膝蓋上往下壓,身體同時稍微往前傾,直到感覺到臀部有拉扯的感覺,然後保持這個姿勢。換腳重覆相同動作。膕繩肌伸展動作一將兩張椅子相對放置。坐在其中一張椅子,將一隻腳跟放在對面的椅子上,將身體前傾,臀部彎曲,直到感覺到大腿後部有輕微的拉扯,然後保持這個姿勢。換腳做。動作二仰臥時,雙腿伸直。在一隻腳上繞一條毛巾。將腿向上拉直,直到感覺到大腿後部有輕微的拉扯。●每種伸展動作最初應維持5秒,然後逐漸增加到維持30秒,每日3回合。(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06 寵物.寵物疾病
品種犬常見7大遺傳疾病 專家告訴你該如何照護及預防
我們常看到可愛的柴犬、柯基、貴賓犬在街上引人注目,也常在公園看到帥氣的哈士奇、黃金獵犬在奔跑,但這些我們認得出來的狗狗,其實都是品種犬,而這些品種犬其實多數是透過近親繁殖方式繁衍下一代,長久下來,每個品種難免會出現遺傳上的疾病,以下為整理出多數品種犬常見的遺傳與好發疾病與預防。退化性椎間盤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椎間盤的功能是分隔每一個脊椎骨,作為緩衝吸收震動,使脊柱可以彎曲或移動,但當椎間盤退化時,依照症狀的嚴重度和位置的差異,輕微的症狀對於脊椎壓力小,尚可搖晃地走路;嚴重者則行動時會顯示不協調及蹣跚狀,連上廁所或進食都有困難,移動時會因疼痛而吠叫,而且,任何品種的狗都會受到此疾病的折磨,其中,肥胖的狗罹病風險較高,包括柯基犬、米格魯犬、可卡犬、拉薩犬、北京狗及貴賓犬等,但特定品種像是長背的狗(如臘腸狗)也最可能患病。處置方法及照護:輕微病例中,一旦精確地找到受傷的位置後,治療即可開始。臨床上會以針灸搭配口服藥物或骨骼保健食品進行治療,也會使用水療療程,讓狗運動時,不會在生病的關節施加過度壓力。若脊椎已經遭受嚴重傷害,要先評估是否能開刀治療。居家照護Tips*避免狗體重過重,也要避免讓牠垂直跳躍或迅速轉身,包括在沙發上跳上跳下。*讓狗有自己的床,確保床的高度只比地板高一些,若太高,就要架設斜坡或階梯。青光眼青光眼(Glaucoma)是因為眼睛內部的液體累積,導致眼壓升高所造成;通常是晶狀體在眼睛裡向前移動,可能是外傷或遺傳所導致,在剛毛㹴犬中相當常見。眼睛腫大突出,會使瞳孔持續地過度擴張,令狗感到不適且畏光,最後甚至眼盲。處置方法及照護:以藥物治療為主,減少淚液分泌,有些則需要手術。居家照護Tips*按時滴眼藥水。*若失去視力,必須全力介入牠的生活起居。髖關節發育不良飼主可從毛孩走路姿勢 初判是否髖關節發育不良。黃金獵犬、拉不拉多、薩摩耶犬、鬆獅犬,走路時屁股搖來搖去,嚴重時也會賴著不走。先以X光檢查嚴重程度,再決定是否給予止痛藥、骨關節保養品甚至減重,如果仍無法站立行走,就必須考慮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氣管塌陷有先天和後天(因氣管軟骨退化)的氣管塌陷,好發於吉娃娃、馬爾濟斯、約克夏、博美犬。完全塌陷,已危及生命,就必須進行氣管支架手術。短吻犬症候群巴哥、鬥牛犬、北京犬,呼吸道肥厚狹窄,若加上鼻孔狹窄或軟腭過長,不得不開口呼吸,喉頭容易水腫,造成心肺功能負擔。往往走沒幾步就坐下或趴在地上喘,舌頭發紺,運動耐受性極差。建議透過鼻孔擴張手術、軟腭切除手術改善犬隻的生活品質。特殊犬種靈緹犬/義大利靈緹犬:如果運動的場所不當,或由上往下跳,極容易因前肢承受過大的壓力而骨折。台灣常見犬的心臟問題秋田:心室中隔缺損(VSD)米格魯:肺動脈狹窄(PS)、心室中隔缺損(VSD)、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法洛氏四重畸形比熊:永存性動脈導管(PDA)、退行性瓣膜疾病牛頭㹴:二尖瓣發育不全、二尖瓣狹窄、主動脈下狹窄(SAS)騎士查理士王小獵犬:遺傳性心室心律不整、右心房血管肉瘤(+/-心包囊積液)、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退行性黏液二尖瓣疾病、股動脈栓塞吉娃娃: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肺動脈狹窄(PS)、退行性瓣膜疾病鬆獅犬:肺動脈狹窄(PS) 、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可卡犬:心肌病、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臘腸犬 : 退行性瓣膜疾病、二尖瓣脫垂、病竇症候群、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法國鬥牛犬:肺動脈狹窄(PS) 獵狐㹴:退行性瓣膜疾病、肺動脈狹窄(PS) 、法洛氏四重畸形、永存性右動脈弓德國狼犬:主動脈下狹窄(SAS) 、二尖瓣發育不全、三尖瓣發育不全、永存性右動脈弓、遺傳性心室心律不整(心搏過速)、右心房血管肉瘤(+/-心包囊積液)、感染性心內膜炎、擴張性心肌病(DCM)、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心肌病黃金獵犬:主動脈下狹窄(SAS)、二尖瓣發育不全、三尖瓣發育不全、牛磺酸缺乏家族性擴張性心肌病 (DCM)、犬X染色體肌肉萎縮症、心包囊積液、右心房血管肉瘤(+/-心包囊積液)大白熊:三尖瓣發育不良靈緹犬/義大利靈緹犬:永存性右動脈弓哈士奇:心室中隔缺損(VSD) 拉不拉多:三尖瓣發育不全、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肺動脈狹窄(PS)、擴張性心肌病 (DCM) 、心包囊積液、右心房血管肉瘤(+/-心包囊積液)、心室上心搏過速馬爾濟斯: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二尖瓣發育不全英國古代牧羊犬:三尖瓣發育不全、持續性心房停頓、擴張性心肌病 (DCM)科基犬: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博美犬: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退行性瓣膜疾病、病竇症候群貴賓犬: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玩具貴賓)、退行性二尖瓣膜疾病(玩具貴賓)、心室中隔缺損 (VSD)(玩具貴賓)、心房中隔缺損(ASD)(標準)巴哥犬:房室阻斷(希氏束狹窄)薩摩耶犬:肺動脈狹窄(PS)、主動脈下狹窄(SAS)、心房中隔缺損 (ASD)迷你雪納瑞:肺動脈狹窄 (PS)、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退行性瓣膜疾病、病竇症候群喜樂蒂牧羊犬: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退行性瓣膜疾病、錐幹心臟發育異常西施犬:心室中隔缺損 (VSD)、退行性瓣膜疾病㹴犬( 獵狐㹴、混種㹴):肺動脈狹窄 (PS)、退行性瓣膜疾病西高地白㹴:肺動脈狹窄 (PS)、心室中隔缺損 (VSD)、法洛氏四重畸形、退行性瓣膜疾病、病竇症候群約克夏犬: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退行性瓣膜疾病
-
2023-05-03 醫療.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後「這4處」容易骨折!做好5件事避免跌倒
生活中骨折危機四伏,其中骨質疏鬆更容易發生骨折危機。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65歲以上民眾的骨質密度,約每7人就有1人出現骨質疏鬆,且隨年紀增加。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表示,年輕就要存骨本,超過65歲以上就要檢查骨密度,給予適當治療,才能預防骨質疏鬆,進而預防骨鬆引起的骨折。年老以後需避免跌倒的發生,才能減低骨折的發生率。骨質疏鬆會讓4部位引起骨折 其中3部位因跌倒引起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20到30歲達到最高峰,之後骨量便逐漸減少,漸漸形成許多孔隙呈現疏鬆的現象,也就是「骨質疏鬆」,導致骨頭脆弱易斷。根據國健署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65歲以上民眾的骨質密度,至少有一個部位量測出有骨鬆的比率為14.1%,約每7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女性占17.4%,高於男性10.4%,且隨年紀增加。疾病百科/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可分為原發型和續發型。續發型大都由其他特殊的疾病造成骨質的流失,40歲以下男性的骨鬆較多為此型。原發型基本上與退化有關,常見於更年期過後的女性;及老年:常見於七十歲以上女性與八十歲以上男性,女多於男。容易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腕骨骨折、髖骨骨折等。》看完整百科詹鼎正表示,骨質疏鬆容易發生骨折,最常發生的四大部位為髖、手腕、上手臂和脊椎的壓迫性骨折。前三個部位主要是因為跌倒,隨撐地受力的部位不同,而在在不同地方發生骨折。壓迫性骨折主要是因為提重物、咳嗽,造成脊椎骨椎體無法承受垂直受力塌陷「扁掉」,只要直立承受重量就會引發劇烈疼痛,或坐或臥都不是。避免骨質疏鬆重點要存骨本,飲食、運動和好習慣不可少詹鼎正表示,避免骨鬆性骨折最好的方式還是存骨本。從年輕就要開始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和蛋白質,且盡量從「食物」中獲取。例如可多食用牛奶、起司等乳製品增加補充鈣質;另可從豆、蛋、魚、肉類補充蛋白質。而維生素D可幫助人體吸收鈣質,避免骨鈣合成不足而導致骨質疏鬆。詹鼎正說, 維生素D除透過日曬增加體內維生素D3轉化外,也可以食用富含魚油的魚類,如鮭魚等加以補充。「骨質疏鬆是瘦子的疾病」,詹鼎正也表示,不要過度減肥,才不會出現骨質疏鬆的問題。此外,抽菸也會加速骨質疏鬆的流失,因此戒菸也是預防方法之一。「肌少症」雖然不必然會造成骨鬆性骨折,但兩者間常有相關性,主要是因爲肌少症者可能因肌肉量過低、無法行動自如,就容易發生跌倒導致骨折,因此建議多從事重量訓練或抗地心引力的運動,不僅可以長骨也可長肌。除健身房外,爬山、爬樓梯也都是不錯的運動選擇。另外,單腳站等平衡訓練也可改善身體協調,減少跌倒發生。詹鼎正說,人在超過30歲後,每一年會以1%的速度慢慢流失,停經後女性則以每年3%速度快速流失骨質,因此女性通常在停經後、60歲左右出現骨質疏鬆的狀況,男性較晚、約在70歲左右;因此建議65歲以上就要測量骨密度。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骨密度T值低於或等於-2.5者為骨質疏鬆症,若檢測骨密度過低可考慮以藥物或打針方式預防骨質繼續流失。長者跌傷的3大場域不可不慎 把握5重點避免跌倒如果長者已經發生骨質疏鬆,就必須避免跌到引發骨折。根據國健署分析長者跌傷地點,室內發生跌傷的第一位為臥室、第二位為客廳、第三位為浴室;跌傷的主因依序為滑倒或絆倒、失去平衡或頭昏及碰到或撞上物品或人。避免跌倒引起骨折,5重點可避免:1.維持居住環境整潔:包括地板保持乾燥、雜物和電線收納整齊,以免絆倒;潮濕易滑倒的地方可加上防滑墊,以免滑倒。2.照明充足:室內照明充足才能看清路線,室內可加裝小夜燈增加亮度,並且電燈開關最好接近門口,方便觸按。樓梯的照明尤其重要,每一樓層的樓梯上方和下方都要有一個電燈開關,方便開關以獲得充足的照明。3.臥室防跌規劃:床的高度不易過高或低,方便上下床,並在床邊放置助行器或拐杖,方便上下床時拿取;也可加裝沙發椅或床邊起身扶手,方便長者起身和坐、臥。4.浴廁防跌規劃:浴室除需要放置防滑墊外,洗臉盆及馬桶旁加裝扶手,可方便長者行動;沐浴用品和毛巾也要放置在合適高度,避免長者彎腰或踮腳拿取。5.安全的樓梯:上下樓時樓梯的安全也要注意,應有穩固的扶手,樓梯邊緣要能辨識清楚,最好和樓梯面不同顏色或加裝夜光防滑條,避免踩空。(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08 醫療.骨科.復健
壓迫性骨折怎麼辦?會癱瘓嗎?要不要開刀?醫師解惑,教你如何選用合適背架
脊椎壓迫性骨折,是骨質疏鬆所導致的骨折中最常見的一種,每一年全世界都有超過一百萬人受這種骨折所苦。壓迫性骨折常造成顯著的脊椎疼痛、變形以及活動力下降,嚴重的情況甚至可能因為胸廓結構的變化,影響肺部的呼吸、通氣功能以至於致死。脊椎的壓迫性骨折通常以突然發作的下背痛表現,多數的個案不一定有外傷的病史,甚至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個案連症狀都沒有,是在檢查其他疾患時意外發現壓迫性骨折。最常見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族群是脊椎骨質密度下降的高齡族群,特別是八十歲以上的長輩,多數已經流失了超過一半的脊椎骨密度,脊椎因而更脆弱更容易發生骨折。壓迫性骨折會癱瘓嗎?要不要開刀?脊椎保護著人體重要的神經器官脊髓,是控制四肢動作感覺的重要構造。脊椎俗稱龍骨,平常很多病人來到診間,都會擔心是不是龍骨「跑掉」或「歪掉」造成症狀,更別提脊椎骨折的狀況了,大部份患者第一個問題一定是「會不會癱瘓?」「要不要開刀?」這個問題,可以從脊椎骨的構造來瞭解。其實壓迫性骨折,只是脊椎骨折的其中一種,另外還有爆裂性骨折、彎曲伸展性或稱安全帶骨折、還有移位性骨折。脊椎骨的構造,就好像一落一落的積木疊在一起,積木的主體稱為椎體,椎體和椎體一節一節堆疊,中間有稱為椎間盤的軟骨提供緩衝的作用。而椎體往後就是一圈骨性的結構稱作椎管,是脊髓通過的管路,再往後伸出脊椎骨的尾巴的是稱為棘突,指向身體的正後方,在較瘦的個案身上可以從表面摸到棘突的突起。簡單來說,從身體的前方往後方,可以把脊椎分成三等分,壓迫性骨折指的是只有前三分之一脊椎骨受影響的狀況。而這種狀況,大部份的受傷脊椎是穩定的,也就是多數的情況都不需要立刻進行手術固定或灌入骨水泥,除非患者出現嚴重且難以緩解的疼痛、或是經醫師判斷脊椎有不穩定的傾向,才會與病家討論是否需要手術處理。一般脊椎壓迫性骨折靠非手術治療一般脊椎壓迫性骨折的非手術治療,包括給予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或類嗎啡類止痛藥控制症狀、臥床休息、使用背架。背架雖然不如手術固定提供直接的穩定,仍可以透過改變脊椎的姿勢減少前側受損脊椎骨的壓力,達到減緩症狀、促進骨折修復的效果。醫師教你如何選用合適背架背架的處方視脊椎骨骨折的節位和種類而定,以較穩定的壓迫性骨折而言,將脊椎擺在伸展的位置,限制彎曲的動作可以減少脊椎前側受傷處的壓力。以脊椎壓迫性骨折最常見的胸腰椎處來說,最常使用Jewett或是CASH(Cruciform anterior spinal hyper-extension)型號的背架;Jewett的外觀像張大的嘴巴,上方的固定板貼在胸骨而下方的固定在骨盆上方,上下合力使脊椎保持伸展減壓;CASH背架則是十字型背架的簡寫,以十字狀的固定板在身體前側維持脊椎的伸展姿勢,減少脊椎前側的壓力。一般來說CASH背架比Jewett背架更輕巧且容易穿戴,適合活動量大的個案。若是脊椎骨折的狀況,影響到超過三分之二的脊椎骨,例如爆裂性骨折、安全帶骨折或是移位性骨折,代表脊椎不穩,需考慮進行手術固定;這時背架的角色,就在於術後穿戴減少脊柱壓力,或是用於病患的身體狀況與日常生活活動需求屬於無法負荷手術的族群。這種不穩定脊椎骨折患者術後所使用的背架,常用的有騎士(Knight)型背架或騎士-泰勒(Knight-Taylor)型背架。另外,Jewett或CASH這種伸展脊柱型背架,也很適合用於已出現多節段脊椎壓迫性骨折,導致外觀駝背的個案,可以穩定脊椎、減少壓力。背架的選擇除了醫師的專業建議外,首重患者的舒適性,因為穿得住的背架,才能夠發揮它的功能,穿不住的背架再好沒有用。所以在挑選背架時,最好讓患者試穿看看,各種日常生活的姿勢動作是否可以適應,並與醫師討論可能的調整方式。處理完背架的使用,回到脊椎壓迫性骨折的部份。排除掉外傷、感染、腫瘤等較為惡性也較罕見的狀況,大部份的脊椎壓迫性骨折與骨質疏鬆有很高的關聯性,因此診斷並治療骨質疏鬆,是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步。骨質密度的標準量測需使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測量脊椎、髖關節或手臂前三分之一的骨質密度。在已經有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情況下,儀器有可能錯估脊椎的骨密度,測量髖關節的骨密度可能是比較準確的選擇。在測得骨質密度後,依照其數值、患者的年齡與其他相關病史,就可以計算患者是否應該服用骨質疏鬆藥物並釐清可否申請健保給付,再與醫師討論相關藥物的使用。另外,維生素D和鈣質的補充、運動的介入也是提升骨質密度、減少日後再發生骨折機率的重要治療。小心骨鬆性骨折!掌握5大運動原則,避免質疏鬆症總而言之,脊椎壓迫性骨折不一定有很嚴重的症狀,但反應了身體的骨質流失與其他相關的健康狀況需要與專業的醫師討論釐清,經醫師診斷穩定的脊椎骨折可以使用非手術的方式處理,在常見發生壓迫性骨折的胸腰節位有多種背架可提供外部固定,減少受傷脊椎的壓力,並且同時檢查是否有骨質流失的情形,使用適當的藥物與運動介入、營養補充,可以安全有效的保護脊椎的健康。(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30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腰背僵硬、脊椎側彎必練!脊椎保健達人自創脊背健康運動
肩頸腰背緊繃不舒服?脊椎側彎可以改善嗎?超人氣脊椎保健達人鄭雲龍老師最喜歡的脊椎強背運動就是他自創的「環抱世界」動作,他將分享這個運動的原理精神和概念,以及詳細分解動作教大家如何掌握要領,趕快點開影片來學學!鄭雲龍老師說「環抱世界」動作是以促進脊椎骨柔軟為主要訴求,同時也是很好的椎間盤保養運動。它的好處是可以正確打開脊椎骨100多個關節,鬆解腰背筋膜的沾黏,並且還是很棒的神經肌筋膜動作控制的訓練。他首先講解這個動作要使用張拉型的運動概念來進行,接著一步一步詳細示範胸骨和恥骨怎樣正確靠近、感受背部張力、如何呼吸、開擴胸廓、左右旋轉...等總共五個步驟與要領。「環抱世界」動作看起來簡單,實則需要注意很多細節;倘若左右旋轉出現張力不平衡時,鄭雲龍老師建議患側邊可多做幾下,慢慢地達到兩邊的平衡。想了解更多關於健身影片?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每天環抱世界,健康自脊來!原始影片身體智慧—脊椎健康教獻的領導品牌YT延伸閱讀為什麼練臀粗的卻是腿?有效打造渾圓翹臀必知的四個重點!重訓新手增長肌肉這樣做!職業健體選手教你找到最有效的重量訓練「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3-03-08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咬牙切齒、開不了口?物理治療師教你一招嘴巴筋膜放鬆術!
經常不自覺咬緊牙關?半夜磨牙?牙齒不明疼痛?許多人因為生活緊張壓力或是口腔咬合不正,容易造成顳顎關節卡卡,使得臉部、頭部感到緊繃不適。沒關係,物理治療師張勝傑教大家來做一個非常簡單的「嘴巴筋膜放鬆」練習,幫助放鬆臉部下巴的緊繃,趕快點開影片來看看!由於練習時手指必須放到嘴巴裡面,因此,切記練習的前後務必要先洗乾淨雙手,或者使用一次性手套也可以。拉伸的力道以3-4分的痛度為佳,在很緊的角度可以多停留約10-20秒,讓筋膜更進一步鬆掉。物理治療師張勝傑指出透過嘴巴筋膜的放鬆,可以減輕顳顎關節的壓力,同時放鬆臉部和頭部的筋膜,讓緊繃得到改善。在順、逆時針各做完十圈後,可以打開嘴巴或動動下巴,看看放鬆之後是否已有改善了。想了解更多關於身體健康的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嘴巴筋膜放鬆運動做起來!原始影片物理治療師張勝傑 YT延伸閱讀脊椎骨折手術後如何自我復健?物理治療師教你三種核心運動訓練時常偏頭痛、腳痙攣抽筋有可能缺鎂?醫師教你補鎂飲食四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3-03-05 癌症.血癌
模板師傅全身無力、痛到無法搬貨,竟是「這癌症」害的…
沒想到一個連續假期後,身為模板師傅、年近60歲的潘先生就感到全身無力、甚至無法搬貨,就醫發現,他得到一種易復發,且第二線治療選項很少的癌病變 - 多發性骨髓瘤,當下他只感覺晴天霹靂。「我那時一出力就會痛,晚上翻來覆去,痛到睡不好,也無法正常工作….」潘先生談起三年前發現罹患多發性骨髓瘤情景,口氣百感交集,之後他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卻還是復發,在醫師建議下,潘先生接受CD38標靶抗體藥物等療程,疼痛終於大幅減輕,感覺也比過去輕鬆許多,只不過有的治療用藥並沒有納入健保給付,對於未來,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多發性骨髓瘤病患 多為年長長輩馬偕紀念醫院血液暨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血液暨淋巴瘤團隊主席張育誠雖然不是潘先生的主治醫師,不過在他的門診中,不少病患和潘先生一樣,在多發性髓瘤的侵襲下苦苦求生。他分析,多發性骨髓瘤的好發族群,以60-75歲年長者居多,由於癌細胞不斷侵蝕骨頭,病患飽受骨頭疼痛折磨,特別是肋骨溶骨性病變、脊椎骨折等,更常讓病患痛到輾轉難眠,行動大受影響。其他如高鈣血症、貧血、反覆感染等,也是常見症狀,病患往往很辛苦、很厭世。病患復發風險高 需更多用藥、求生機會張育誠指出,多發性骨髓瘤病患常面臨復發威脅,多需長期抗戰,一旦第一線藥物治療無效或復發,便需要進入第二線治療,目前在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第二線治療策略當中,CD38標靶抗體藥物組合療法的療效相對較佳。若是第一線藥物組合含免疫調節藥物(IMiDs),但卻面臨治療困難窘境,進入第二線治療後,更需要多增加CD38標靶抗體藥物,且合併新一代蛋白解體抑制劑(PIs),幫助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病患的生活品質也會有所提升。不過張育誠坦承,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時,在第二線健保用藥上,目前病患的選擇很有限,期盼健保納入更多二線用藥,讓醫師、病患擁有更多選擇,同時擁有更多存活希望。專業協助 帶來支持力量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由於多發性骨髓瘤的病患多為老人家,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曾針對多發性骨髓瘤年長患者發起「髓護計畫」,從最新醫療資訊的提供、營養品補助,到因應老年人易骨折風險而有就醫交通補助,每一環節都是期望幫助病患穩定治療,另一方面,基金會也有營養師、社工師、心理諮商師、商保顧問等專業人員提供諮詢服務,病患就可以擁有更全方位的支持與協助。面對多發性骨髓瘤 不要輕易放棄希望事實上,蔡麗娟也觀察到,不少多發性骨髓瘤復發病患、照顧者都有提到,每次長時間治療,皆造成身體很大疲累負擔。事實上,當多發性骨髓瘤病患採用較新標靶抗體藥物組合,治療初期可節省約一半的治療時間,第二次、第三次的治療時間也會縮短,病患不需整天都待在醫院,家屬也不用整天請假,病患、病患家人的心理負擔都會減輕,期待病患獲得更多治療機會,且遵照醫師醫療計畫,好好接受治療,不要輕易放棄希望。
-
2023-02-08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脊椎骨折手術後如何自我復健?物理治療師教你三種核心運動訓練
什麼是爆裂性骨折?脊椎骨折手術後該如何自我復健?年輕人由於活動量大遭遇到外力撞擊的機率高,是爆裂性骨折的高風險族群。「肌治生活」物理治療師阿文解說著兩種脊椎骨折特徵,同時也教導術後自我復健的三種核心訓練動作,趕快打開影片來看看!物理治療師阿文說明,爆裂性骨折除了外傷,主要特徵有三種,第一種是外力直接由頭頂作用造成頸椎受傷,合併一些顱腦傷;第二種是骨折碎片位移,破壞神經,造成癱瘓的機率比較大;第三種是脊椎受傷位移,造成脊神經嚴重受到壓迫。關於手術後患者可以做哪些自我復健運動,他示範了頸椎、胸椎和腰椎三種核心訓練動作。每個動作需停留5秒到15秒,每天做15-30下,一天可做3組。物理治療師阿文也叮囑,由於術後脊椎仍不穩定,絶對切忌身體大幅度、劇烈和速度過快以及過度彎曲脊椎等的動作。想了解更多關於身體健康的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脊椎骨折別輕忽!原始影片肌治生活 YT肌治生活IG肌治生活FB延伸閱讀時常偏頭痛、腳痙攣抽筋有可能缺鎂?醫師教你補鎂飲食四招!別再輕忽肩頸痠痛、手麻、手肘痛!治療師帶你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3-01-25 醫療.骨科.復健
下背痛該怎麼辦?復健科醫詳解下背痛原因、症狀及治療方式
下背痛及其相關的問題,是復健科門診病人最常見的病痛,這種下背痛是一種背部骨骼肌肉系統之疾病,常見初次發作的年齡層為20~40歲,男性和女性患者比例相當,而下背痛更常見於40~80歲之間,其罹病人口比例會隨年紀逐漸增加。全球約有9~12%的人口患有下背痛,但約65%的人會在六週內改善,在復健科門診中,此類病人約占三成,其主要症狀都是在下背突發性疼痛,甚至會有輻射性麻痛延伸至下肢。下背痛形成的原因是什麼?下背痛並非單一的疾病,有時會伴隨其他潛在的病因,故下背痛族群是包含許多疾病之共通症狀。一般下背疼痛常因姿勢不當、彎腰搬提重物後引起,導致下背痛之原因,可能是因下背部肌肉、韌帶、骨骼、關節的拉傷或扭傷。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疾病會合併下背痛,包括: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脊椎椎間盤退化、脊椎椎間盤突出、脊椎壓迫性骨折(常見於骨質疏鬆病人)、腰椎滑脫併脊椎管腔狹窄等。下背痛的症狀為何?一般下背痛的症狀是局限在下背部(第一腰椎至第五腰椎之區域)的刺痛或悶痛,其疼痛範圍可能是在單側或雙側,有時會有輻射性的疼痛傳至臀部及下肢(所謂的坐骨神經痛),尤其在身體往前彎曲動作時,會誘發上述症狀發生,甚至在咳嗽或打噴嚏時,亦會使下背痛加劇。雖然疼痛感會慢慢改善,但若不加以注意防範,下背痛復發的比例高且疼痛的程度會較之前更嚴重,有些慢性下背痛患者還會有焦慮及睡眠障礙的問題。下背痛常見之成因及症狀分類一、單純背部扭傷造成之下背痛:通常為局限在下背部疼痛,65%患者可在六週內改善。二、椎間盤突出或骨刺壓到神經根,或脊椎腔狹窄造成單側或雙側之下背部痛及輻射性延伸到下肢之疼痛。三、壓迫性骨折造成之下背痛:常見骨質疏鬆之患者,其部位多在胸腰椎連絡處,多見於長者意外跌坐地面造成。四、腫瘤引起之下背痛:通常會半夜3~4點左右痛醒,且下背腫瘤或感染處遇外力敲擊會疼痛,甚至會有下肢肌肉萎縮情形。五、內臟器官的轉移痛,例如:膽囊、腎結石或感染、胰臟炎或腹主動脈瘤剝離。六、外傷造成之下背痛:常見於暴力撞擊後,引起之下背部椎骨骨折,脊椎前後滑脫症或椎間韌帶扭挫傷等。七、退化性關節症:如腰椎退化骨刺。八、脊椎骨性發炎: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九、感染性疾病:如急性化膿性椎間盤炎或慢性骨髓炎等。十、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是人體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下,防礙血液暢流,無法有效的把體內因代謝作用所產生的廢物(例如:乳酸等)帶走,積存在該處而引起酸痛感。下背痛治療方式一、藥物治療:一般常用的是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或單純的止痛藥物,亦會使用肌肉鬆弛劑。若是因長期慢性疼痛導致之憂鬱及焦慮,可諮詢精神專科醫師後,配合抗憂鬱之藥物治療或進行心理治療。二、復健治療:熱療及電療可改善下背組織之僵硬,達到疼痛之緩解,對於椎間盤突出合併坐骨神經痛的患者,可使用間歇性的骨盆牽引方式,使腰椎間盤產生之負壓,減輕椎間盤對腰神經根之壓力,從而減緩症狀。三、針灸治療:可以改善疼痛程度,請向中醫師諮詢評估。另外,病人可以多吸收正確的衛教知識,例如:參加醫院背痛教室,透過上課方式,由醫師或復健治療師講授背痛原因及預防與治療方式,建立日常生活正確之姿勢及運動習慣,以增強肌力與延展性。何時需要緊急醫療處理?若是病人出現大小便失禁現象或持續嚴重的下背疼痛時,代表椎間盤突出更加惡化,可能壓迫到脊髓馬尾部控制大小便之神經根,或是突出之椎間盤破裂至脊髓腔,請立即到醫院就醫治療。(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
-
2022-11-24 焦點.元氣新聞
演員張雁名睡醒無法起身 原因竟是前一晚盤腿坐:脊椎被壓成梯形
演員張雁名23日在IG發文表示一早發現無法起床,「一動就痛不欲生」,送院檢查發現是舊傷復發所致,而導火線竟是前一晚盤腿坐。根據雅虎新聞報導,張雁名11年前拍攝《新兵日記》時,曾因不慎從7樓高的地方摔落導致脊椎錯位,經一年復健後康復,即便舊傷偶爾會復發,但對生活並未造成太大影響。而他在IG自述前一晚在家盤腿坐寫資料,約2小時後脊椎和腰間痛到不行仍不以為意就休息了,殊不知醒來後無法動彈而送醫。張雁名透露,經醫師診斷應是多年前脊椎舊傷復發壓迫到腰間的緣故。他表示,「脊椎正常是方形,我的被壓成梯字形了」,只要姿勢不對就容易就壓迫到周邊神經跟肌肉。他提醒,「脊椎受過傷的人,真的要注意不能盤腿太久。」為何盤腿坐傷害大?「盤腿坐是一種高風險、低回報的姿勢。」根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骨科醫師廖志祥曾受訪指出,盤腿坐的傷害以腰椎和骨盆首當其衝,因為盤腿坐姿會增加臀部壓力、骨盆後傾的角度、腰椎屈曲角度、膝關節內側壓力,因此,容易造成下背痛、骨盆歪斜、椎間盤突出、退化性關節炎等不適。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曾受訪表示,長期姿勢不正確,不論對脊椎骨或對椎間盤本身,都算是一種外力的壓迫,甚至它對肌肉、軟組織而言,也是一種拉扯,在日積月累之下,容易對脊椎和椎間盤產生潛在的傷害。另外盤腿坐也對膝蓋的傷害很大,簡文仁說盤腿而坐時,膝蓋彎曲角度大會讓關節承受很大壓力。簡文仁建議,若要坐在地板上,可選擇側坐的姿勢,也就是兩腿彎向同一方向。側坐時,膝蓋彎曲程度較盤腿而坐小,但坐久了還是會有傷害,像髖關節以及膝蓋外側,腓骨下方的腓骨神經就會受到壓迫,若影響腓骨神經,導致腳板無法向上翹,出現垂足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