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3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肝醣
共找到
97
筆 文章
-
-
2024-10-02 養生.聰明飲食
吃澱粉易胖屁股大腿?營養師曝:不是澱粉的鍋 其實是「2大惡習」害的
你是不是也聽說過「吃澱粉會先胖到屁股跟大腿」,所以讓你不敢吃澱粉?甚至已經戒澱粉好久了?但真的是這樣嗎?吃澱粉跟下半身肥胖沒關係 真正主因一次看營養師沈宛徵分享,自己的許多個案也對澱粉感到畏懼、敬而遠之。但吃澱粉跟下半身肥胖沒有直接關係!我們吃進澱粉消化吸收後,除了提供身體大部份能量運用外,會優先以「肝醣」形式儲存在肌肉、肝臟,大約可以儲存約300-400g。不過,當攝取過多熱量,肝臟、肌肉的就會沒有空間儲存熱量,於是這些多餘的熱量,就會轉變成「脂肪」形式,儲存在肝臟、皮下脂肪。由此可知,並不是吃澱粉就一定會胖。而是攝取過多食物,才會讓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轉換成脂肪,儲存在肝臟、或是皮下脂肪等身體各處!瘦下半身日常這樣做 循序漸進不困難下半身會胖,主要是跟熱量攝取過多與生活模式有關。沈宛徵指出,現代人經常外食,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下半身也容易水腫、囤積脂肪。因此,外食族、久坐族想要瘦下半身,沈宛徵建議這麼做:.外食族:外食族想瘦下半身要先控制總熱量,而非不吃澱粉!建議先從減少食用「高油、高甜、高加工」的食物,減少熱量攝取。而許多餐廳為了增加風味,各種餐點的「鈉含量」也容易偏高,下半身容易水腫。建議外食族把握「少醬料、少喝湯」原則,並多選擇以天然辛香料調味的原型食物,就能減少鈉的攝取。.久坐族:久坐容易造成下半身血液循環變差,讓你即便吃得少也容易虛胖、水腫。建議先從增加活動量開始,像是上班時提早一站下車多走路、通勤時多爬樓梯。如此一來,無需刻意播出時間上健身房,也可以讓下半身多活動。等到下半身的血液循還變好之後,就可以從事強度比較強的運動了,如慢跑、騎腳踏車、阻力運動,都可以提高下半身的代謝力,並增加線條感。同時,久坐族下班回家也可以多做抬腿的動作,適時讓下半身的淋巴液回流、提升血液循環。想要瘦出蜜大腿、蜜桃臀,真的沒有想像中困難!身肥胖多方嘗試仍瘦不了 就醫尋求協助為上策沈宛徵強調,下半身的肥胖,主要跟熱量攝取過多、活動量太少有關。不過,少數人也會因為基因遺傳跟荷爾蒙分泌,影響了皮下組織的囤積量。如果你發現自己做了飲食調整,定期運動,還是甩不掉皮下脂肪的話,建議可以到新陳代謝科,尋求專業醫師與營養師的建議,藉由客製化的建議,幫助你安全有效的擊退皮下脂肪!延伸閱讀: ·突然一直變胖!營養師點名「讓你莫名變胖10大原因」 蛋白質不足、吃飯時間不規律中了 ·愛喝冰水易胖小腹?減肥「喝冰水or溫水」好? 專家解惑...答案超意外
-
2024-09-21 養生.聰明飲食
到底要不要吃早餐?營養師揭關鍵 「7種健康早餐組合」穩定血糖助減重
不少人早上為了趕著上班、上學,早餐經常匆匆打發,或是因為起床太晚來不及,乾脆把早餐跟午餐併在一起吃,但早餐學問大,不僅是一天元氣的開始,養成吃早餐的好習慣,更可以維持血糖水平,減少糖尿病風險!上午10點易出現低血糖反應 不吃早餐恐致胃疾病依據中醫的「子午流注」理論,每天的12個時辰,相對應人體的12條經絡。早上7~9點正走到「胃經」,也就是在這個時段吃早餐,身體的消化利用率會是最好的。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正常的血糖值約在70~100 mg/dl間,通常人體經過一整夜沒進食,血糖就會跟著降低,此時若好好的吃一頓營養的早餐,能使血糖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可以預防常見於上午10點左右的低血糖反應。若血糖較低,較容易出現頭暈、冒冷汗、心悸等不適,進而可能影響學業及工作表現。雖然有些人習慣不吃早餐,覺得沒什麼大不了,可以在午餐、晚餐再「補」回來,但程涵宇說,早餐很重要,不能省略!若不吃早餐,容易因為早上空腹,中午時肚子更容易感到飢餓,有人更因此食量大增,反而造成胃腸負擔過重,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胃潰瘍、胃炎、消化不良等胃部疾病。同時錯過早餐,長時間未進食,胃中沒有食物可以刺激膽汁分泌,會讓膽汁變濃稠,產生膽結石的機率因此變高。吃早餐助代謝 遠離糖尿病因此,不要小看吃早餐,早餐對於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狀態和活動、預防低血糖、維持正常代謝等都有幫助。程涵宇解釋,存在肝臟的肝醣約有70-100公克,在禁食8-12小時後即會耗盡,而肌肉中的肝醣也因為沒有糖分的補充而漸漸用完,人體為了生成葡萄糖,會消耗肌肉組織,一旦肌肉減少時,人體代謝就會變差。對於體重斤斤計較的愛美一族,更可以透過吃對早餐,維持良好代謝,控制攝取的總熱量與合理的體重。同時,吃早餐也可以降低「胰島素抗性」,因而降低糖尿病發生的風險。當身體的肌肉、脂肪、肝臟細胞等,無法正確有效的跟血液中的胰島素反應,就是胰島素抗性,這會造成血糖偏高,也是引起糖尿病的原因。而且,吃早餐可幫助調節身體質量指數(BMI)。通常習慣不吃早餐或是早午餐一起吃的人,多半是因為晚起床,這也常代表前一天可能較晚睡。一旦晚睡,吃宵夜的機會就大增,這時候就很容易有小腹、產生腹部肥胖的問題。低GI早餐也要注意份量 這樣吃延緩血糖上升建議早餐要吃含有複合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例如全麥饅頭、麥片、糙米飯糰等,這些食物會慢慢釋放糖分,有助於控制血糖,而且不要喝含糖飲料,可以再輔以雞蛋、豆漿等增加營養,由於多數人常忽略天天五蔬果,早餐幾乎以澱粉、蛋白質為主,建議早餐也要吃水果、蔬菜等,增加纖維質的攝取。程涵宇也提出理想的早餐組合,像是吐司夾蛋及生菜、饅頭夾蛋,或是以菜包取代肉包,再配上一杯微糖豆漿,熱量大約400卡,可提供適宜的熱量,也帶來活力滿點的早晨。如果已是糖尿病患,早餐更要注意醣類的攝取。吃吐司要切邊,看似不起眼的吐司邊,因為體積紮實,占了一片吐司20%-25%的澱粉量,熱量不容小覷。糖尿病患的主食類可盡量選擇「低GI」的糙米、全穀類,程涵宇說,低GI也就是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吃完之後,血糖上升較為緩慢,不像白米、精緻麵包等屬於高升糖食物,會讓血糖快速增加,刺激胰島素分泌。但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全麥麵包、麥片等健康早餐,仍要注意進食的份量,吃太多還是會導致血糖過高,因此,不能因為是低GI食物就放心無限制的吃。選擇水果時,糖分較高、比較甜的水果也要限制份量。同時,因為高纖維蔬果可以延緩血糖上升的速度,因此,比起一般人,糖尿病患者的早餐更應增加蔬果的攝取量,建議可吃生菜、番茄、小黃瓜等。早餐可分兩階段進食 減輕腸胃負擔不過,不少人常覺得早上剛起床胃口不好,更別說重視早餐,建議可以分「兩階段進食」,起床後先喝豆漿補充體力,等到10點左右覺得「味覺醒了」,再吃點吐司,如此也會酌量減少午餐的食量,這樣可以一舉兩得。因為不少上班族會利用午休時小憩,但如果午餐吃太飽,趴在桌上午睡,很容易對飽脹的胃部造成壓迫,若適量減少午餐的食量,也能減輕對胃的負擔。 健康早餐組合1.苜蓿芽三明治+精力湯2.起士蔬菜三明治+燕麥片3.吐司夾蛋(去邊)+少糖黑豆漿4.饅頭夾蛋+少糖豆漿5.堅果雜糧饅頭+低脂起司+水果一份+無糖綠茶6.稀飯1碗+荷包蛋1個+青菜2碟7.全麥麵包三明治+低脂鮮奶值得一提的是,假日補眠,近中午時分才跟朋友、家人悠閒的共進早午餐,這種用餐方式愈來愈流行。但是早午餐的份量大,往往有火腿、培根、雙蛋等大量的蛋白質,烹調也多以油煎等方式,油脂比例高,不適合作為一天中的第一餐,否則很容易變胖。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0 醫聲.Podcast
🎧|想要養肌肉、運動更有耐力,奧運級營養師告訴你祕笈不在蛋白質
現代人常說「吃肉就能長肌肉」,但這可不一定是事實。雖然蛋白質在增肌和運動表現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營養師曾怡鈞指出,只吃蛋白質是不夠的,增肌的關鍵還是靠重訓,若要運動表現良好,則主要靠攝取足夠的醣類,像需要耐力的馬拉松選手,醣類的「肝醣超補」才是增強耐力的主要因素。🎧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曾怡鈞認為,運動過後要特別注重蛋白質和醣類的補充,尤其是銀髮族,吃對營養素有助於促進身體修復,長肌肉的原理是「有破壞才有建設」,光靠吃大量的肉並不能讓肌肉變壯,還需要配合足夠的重量訓練,若沒有經過訓練,只增加蛋白質攝取也不會變成「綠巨人-浩克」般肌肉發達,因為身體沒有儲存蛋白質的機制,吃太多蛋白質只會增加肝、腎的負擔。如果要增加肌肉量,曾怡鈞建議,每天應該攝取每公斤體重約1.6克的蛋白質;而運動後,每公斤體重攝取0.2~0.3克蛋白質就夠了,例如,體重70公斤,大約需要21克蛋白質,相當於三份肉,一份大約是一兩,也就是三根手指頭大小的量;至於銀髮族,因為消化吸收能力較差,建議把蛋白質量增加到每公斤體重0.4克。至於運動型的選手,營養素補充又不同,例如馬拉松選手,醣類反而是主要能量來源,曾怡鈞指出,賽事型的選手在比賽前要進行「肝醣超補」,也就是大量攝取醣類,這能像汽車加滿油一樣,讓你跑得更遠、續航力更強例如,一個70公斤的馬拉松選手,每天需要大約每公斤體重10克醣類,也就是大概12碗飯的量。如果吃不下這麼多飯,可以選擇全穀雜糧類、地瓜等富含醣類的食物,不能因為要增肌減脂,而熱量攝取不足,影響到運動表現。「蛋白質與運動之間的距離」,也須要依不同的運動目標有不同的飲食策略,曾怡鈞建議在設立目標時,最好尋求專業人士的建議,制定個性化的飲食計畫,達到最好的肌力與耐力。曾怡鈞小檔案現職: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營養師暨運動營養領域負責人經歷:•2024 巴黎奧運 中華隊運動營養領域負責人•2023 杭州亞運 中華隊運動營養領域負責人•2021 東京奧運 中華隊運動營養領域負責人學歷: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科學研究所中山醫學大學 營養學系 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吳貞瑩主持人:閻廣聖音訊剪輯:閻廣聖腳本撰寫:閻廣聖音訊錄製:閻廣聖特別感謝: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
2024-09-04 養生.生活智慧王
探病送禮怎麼送?營養師解說常見8款 2情況要慎選
探病送禮有學問,並非覺得不錯就送給對方,也得考量對方是否真能使用,或者反而多增加一些困擾。嫚嫚營養師指出常見8種伴手禮,以及當中的營養、送什麼概念的,還有部分族群應避免的。 8種常見食物型探病伴手禮是送什麼的?哪些人不適合? 嫚嫚營養師表示,以食物型的伴手禮來看,天然食材製作的普遍都能送,不過也要注意有些其實偏向於藥物,甚至是來路不明的藥物,就不建議作為探病伴手禮。 雞湯、魚湯:手術、產後需要修復,或較難下嚥又需要補充營養等。雞肉或魚肉含優質蛋白質等營養,透過熬煮能煮出較小的胜肽、胺基酸,不只較容易攝取、也較容易吸收、幫助病後或術後恢復。不適合的族群和雞精、滴雞精等類似。 雞/魚精、滴雞/魚精:似濃縮雞/魚湯,經過脫油處理,可降低油脂、熱量攝取,適合族群也相近,而且是現成的,能節省時間,也方便分食、方便送禮。而現代技術也會視廠商再結合其他養生效果,例如抗疲勞等。不過楓糖尿症、痛風、急性高血壓、腎臟病、魚類海鮮過敏就不建議食用,3歲以下孩童則減量。 燕窩:適合族群大致同雞精,主材料是燕子的口腔中的膠質分泌物,主要營養在於蛋白質,其他也包含碳水化合物、微量礦物質,這些多元營養有助身體恢復。燕窩酸、表皮生長因子等特殊營養,研究認為可助抗氧化、抗發炎、促進代謝及修復,包括皮膚和黏膜,特別是產後養顏美容,不過還盼更多研究證實。一般而言,只要不會對蛋白質過敏,各族群幾乎都能吃,不過需要留意冰糖等調味,可能影響體重等。 蜆精:主要養分在於肝醣,肝醣足夠的情況下有助護肝、抗疲勞、提振精神、增強體力等,也如雞精一般,是一種普遍族群多能食用的品項之一。不適合的族群包括各類肝病患者,例如脂肪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炎、B型肝炎、C型肝炎、肝癌等,以及痛風、急性高血壓、腎臟病、海鮮過敏者。 人參:因為普及、食材相對少見、又確實有人蔘皂苷等幫助調節免疫的營養,像是人人能用的高檔的禮品。不過實際上為中藥材的一種,效果往往較強,並非人人能用。亞洲參偏溫、較補,較適合體虛、長者等,對青壯年可能就容易補過頭。西洋參則偏涼、溫和,各年齡層可適量飲用。但不論如何都不宜和藥物一起使用,有用藥者注意。 靈芝:多醣體、三萜類化合物是主要養分,特別有助調節免疫力,也有不少研究正著重於抗腫瘤。不過和人參一樣是中藥材的一種,效果可能過強,不適合用藥者、懷孕、哺乳中的婦女。 水果:本就是國民每日6大營養之一,是普遍皆可送的,尤其國人普遍蔬果補充不足。當中的各種維生素、植化素等,對人體皆有利抗氧化、抗發炎、維持免疫力等各種好處。若是腎臟病需要限鉀則留意不宜。 中藥補品、藥酒:大多初衷是補身體,視內容物,通常為動物性的蛋白質或植物性營養。但中藥畢竟是治療用,需先診斷,不宜作為禮品。藥酒則當中含有酒精,為發炎物質的一種,一般不適合病人。若來路不明還潛藏其他風險。不具專業研究證實、也不知道補什麼、又有風險,各族群都不建議送。 探病伴手禮大多能送雞精等,但2種情況還是得要慎選! 一般情況,普遍能送:整體來看,雞湯、魚湯、雞精、滴雞精、燕窩、蜆精、水果等以天然食材為主的大多普遍都能送,但要留意不適合的族群。嫚嫚營養師也表示可從情境參考,也考量病人的便利性,畢竟未必有機會當下就詢問醫師、營養師。 用藥者,避免藥物型(中藥材):以藥物來說,若因某些疾病有服用藥物者,為了避免不確定是否會有藥物交互作用、影響藥物等風險,藥物、中藥類、中藥材的伴手禮就不適合,例如人參、靈芝等。 部分疾病、狀況、不知道,避免食物型:從疾病和身體狀況來看,不清楚對方疾病狀況者,都建議避免送食物型的伴手禮。即便是雞湯、雞精、水果等普遍能送的,也未可知是否有沒注意到的事情。例如限鉀限磷的腎友需嚴格限制鉀攝取量等。這樣的族群大多可以考量相對應的大廠牌營養補充品,不過也需要先確認。 探病伴手禮未必要送吃的,不知送什麼,可送祈福小物! 嫚嫚營養師表示,探病送禮最主要還是得看病人需要什麼,透過病患從醫生了解是最準確的。但若是問不到、不確定、怕打擾,可選安全牌,如前述提到的天然食物型。若安全牌也不知是否適合,也可送祈福小物,例如送花表示關心,花對於台灣人也較少有花粉症等情況。也可以送上祈福小物,例如紫水晶、能量石、健康御守等。探病送禮在心意,先確認情況再準備,更助送禮到位免困擾! 《延伸閱讀》 .人參好處多、禁忌也多!別亂補、別亂送,注意4點避免副作用。 .保健食品、營養食品≠健康食品!一張圖看懂要怎麼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4-09-03 養生.運動健身
運動前該吃蛋白質還是碳水化合物?專家曝運動後這樣吃恢復快
為了達成運動目標,在運動前適當補充身體能量非常重要,一方面既可以提高表現,又可以加快恢復過程,但是你應該優先考慮碳水化合物還是蛋白質?運動前該吃什麼?專家指出,碳水化合物是首選食物。當我們吃碳水化合物時,它們會分解成葡萄糖,並以肝醣的形式儲存在肌肉和肝臟中。肌肉肝醣用於促進肌肉收縮,而肝醣原有助於維持血糖,為大腦和肌肉提供能量。在進行任何形式的運動之前,確保這些能量儲備充足是很重要的,這樣可以確保人們擁有持續的能量,以便進行有效的鍛煉而不會感到疲倦。一般來說,最佳的做法是在運動前約一到兩小時攝取每公斤體重1至2克的碳水化合物,這意味著一位68公斤的人在運動前需要至少68克的碳水化合物。如果是通常在起床後選擇立即鍛煉的人,他們可以提前幾分鐘吃大約30克的碳水化合物,例如香蕉或芒果乾。若要從事中高強度的運動,那麼在運動前攝取碳水化合物尤其重要。因為在低強度運動期間,肌肉主要依靠脂肪來獲取能量。然而,更劇烈的運動需要更高的能量,而身體只能從碳水化合物中獲得。有助運動後恢復的食物事實上,運動後攝取適當營養與運動前吃什麼一樣重要,建議在運動後吃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來補充肌肉以促進促進修復和增強肌肉。具體而言,運動後30分鐘內吃一份高碳水化合物零食是理想的選擇,有助補充能量儲存並防止低血糖。在運動後的幾個小時內,成年人還應該攝取約20至40克蛋白質,幫助增強肌肉和修復組織。這也能啟動恢復過程,使你能更快準備好進行下一次運動。除了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之外,補充水分也是身體恢復的重要環節。儘管對於一個人在運動前後應該攝取多少克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有粗略的估計,但它們只是粗略的數字,並且需要一定程度的反覆試驗,因為每個人對常量營養素成分的需求程度不同。為了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留意運動期間的能量水平以及運動後的恢復時間,兩者都是了解你的飲食是否足以支持運動目標的有用線索。同樣重要的是,運動之外的飲食也會對整體表現產生影響。每天攝取足夠的熱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有助於在訓練場內外為大腦和肌肉提供有效的能量。【資料來源】.Protein or Carbs: Which Makes the Best Pre-Workout Snack?
-
2024-08-12 養生.聰明飲食
高膽固醇和高血脂的人更應多吃雞蛋和肥肉?醫師詳解膽固醇飲食正確觀念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說「膽固醇高應該多吃雞蛋和肥肉」,但其實人體膽固醇超過 7 成是身體自行合成、其餘才是飲食,傳言說法缺乏背景、脈絡,易使人誤以為二者高度相關,傳言說法易生誤導。 (2)根據國健署官版衛教,高膽固醇食物包括五花肉、培根、奶精、豬油,適量的海鮮以及雞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專家表示,雞蛋是指全蛋都吃,若是像傳言只說「蛋黃」,月餅、粽子、蛋黃酥中的鹹鴨蛋黃則都應該避免。網傳「膽固醇高、血脂高 應該多吃雞蛋和肥肉」影片,片中提到飲食最大誤區就是膽固醇高的人不能吃雞蛋黃、肥肉,人體用碳水化合物來去合成膽固醇,多餘的膽固醇會排走不會過量,真正過量的是碳水化合物。但專家表示,「高血脂症」分為「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甘油脂血症」、混合型等,高膽固醇血症患者不應該吃肥肉、全蛋則可依個人情況適量攝取,高膽固醇是高血脂的ㄧ種,蛋黃是雞蛋的一部分,傳言多處出現用詞混雜的情況,且缺乏背景及脈絡,傳言內容既有錯誤、也有易生誤導的不同部分。 高血脂應該吃肥肉雞蛋? 原始謠傳版本: 胆固醇应该多吃什么更健康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人體合成膽固醇佔 7 成 並非都與飲食絕對相關 傳言提到「膽固醇高和血脂高的人,你就更應該多吃雞蛋和肥肉」。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這句話其實在學理上就存在謬誤,人體的膽固醇、也就是抽血驗到的膽固醇當中,基本上有 7 到 8 成是身體自己合成的,其他 2 到 3 成才是從飲食吃進去的,所以醫生常常會跟驗到高膽固醇血症的病人講,你也不用覺得一定是自己吃太油,也許是家族遺傳而導致的體質,所以這時候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執行飲食控制、運動介入,以區別是不是真的跟遺傳有關,如果這樣做之後血脂還是很高,就會考慮是家族遺傳因素、是否需要 PCSK-9 抑制劑等藥物介入等等,因為藥物能直接改善膽固醇的合成。傳言說膽固醇過高的人應該怎樣吃,並未釐清膽固醇過高是身體合成的問題、還是飲食的問題,傳言說法易生誤導。膽固醇飲食有「開根號」壓低效果 勿存僥倖心態傳言提到「膽固醇高和血脂高的人,你就更應該多吃.....」,柳朋馳解釋,過去有一些研究認為,膽固醇的飲食有類似「開根號」的概念,也就是說假如一個人吃了 100 毫克膽固醇、可能在體內就增加了 10 單位,但是要吃到 400 時,體內才會增加 20,也就是並非等比例的關係、比較像是開根號,這時候如果病人覺得吃了100毫克就會增加10,吃 900 才增加 30 比較划算,認為何必嚴格限制飲食,卻忽略了多增加的那個 10 或 20,對身體其實是加成的傷害,例如壞膽固醇減少 1%對於心血管的發生機率就會下降 1%,好的膽固醇增加 1% 對心血管的發生率就會下降 3%,所以每 1% 的高或低都很有意義,那個 10、20,可能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可能就是誘發心血管事件的板機。 此外,柳朋馳也提醒,除了膽固醇飲食有開根號效果,要避免吃太多、數值卻開根號壓低的僥倖心態,高膽固醇飲食的過程當中還會連帶吃進其他更多的糖分、碳水化合物、熱量、鹽分等等,這些都是三高共病的來源。兩者不連動 狂吃還是繼續合成 柳朋馳強調,除了上述提到身體負責 7 到 8 成膽固醇的合成、這塊與飲食無關以外,兩者之間的連動性也式常被誤解的,假如一個人吃太油,身體合成的膽固醇是不是就會變少,答案是不會,身體不會去動態平衡膽固醇,以身體血液的酸鹼值為例,就是恆定在 7.5 的正負 0.5 之間,如果發生代謝性酸中毒,人體會用呼吸的方式把酸排掉,或用代謝的方式透過腎臟把酸性排掉,這才叫動態平衡,但是人體在膽固醇的部分,並沒有強大到能做到動態平衡,膽固醇太高並沒有蓋子,一個人狂吃的時候,雖然身體合成的膽固醇可能稍稍少一點、但是不會明顯降低,身體還是認真做工、繼續合成膽固醇,這種情況之下就會造成顯著性的高膽固醇血症。藥物抑制膽固醇合成、吸收 未見排出的機轉 傳言提到「如果有足夠的膽固醇攝取,多餘的部分會排走、不會過量」。但柳朋馳指出,以目前臨床上使用的降血脂藥物當中,並沒有看到哪一個藥物的機轉是把膽固醇排出去,但是在高血糖、糖尿病用藥中,SGLT-2 類的藥物就是避免人體腎臟主動回收尿液中的糖份,讓多餘的糖份能順利排出體外,降膽固醇藥物還沒有找到類似的機轉,目前的膽固醇藥物都只能抑制合成、抑制吸收,並沒有看到有哪個藥物能促進排除膽固醇。 MyGoPen 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根據國健署於 2023 年「 血脂異常一定就是膽固醇高嗎?」的闢謠,提到膽固醇可分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膽固醇會附著在血管壁上導致動脈硬化,高密度膽固醇會將膽固醇從週邊組織輸送到肝臟代謝儲存,對動脈血管有保護作用。傳言說多餘的膽固醇會排走,對照低密度、高密度膽固醇在人體的運作情況,網傳影片描述排走的說法語意不詳、應為錯誤說法。膽固醇來源主要靠飲食 非常缺乏才跟碳水有關 傳言提到「膽固醇一般用碳水化合物去合成....真正過量的就是碳水化合物」。柳朋馳強調,基本上碳水化合物吃進人體後會先轉成三酸甘油脂,三酸甘油脂可以進而做結構式的改變,變成膽固醇的來源,可是大部分膽固醇來源其實是從飲食中直接獲得,所以傳言的說法其實跳了很多的步驟、也沒有說清楚前提,例如高膽固醇血症的病人,醫生不會要他碳水化合物吃少一點,只會告訴他高膽固醇的東西像內臟類、帶殼海鮮類不要吃太多,但是如果是三酸甘油脂高的病人,醫師就會跟病人說甜食、澱粉不能吃太多、油炸的不能吃太多,因為這些就都和碳水化合物有關,碳水化合物吃進去之後不會直接儲存成碳水化合物的形態,會先轉成肝醣或者是三酸甘油脂來儲存,除非當膽固醇的攝取來源真的非常缺乏時,人體才會把三酸甘油脂拿出來用、拿去轉換成膽固醇類。傳言說「膽固醇一般用碳水化合物去合成」、「真正過量的是碳水化合物」都是錯誤的說法。蛋白、蛋黃各有營養 應依病患情況調整 傳言說「最大誤區是膽固醇高的人不能吃雞蛋黃,還有肥肉」、「膽固醇高更應該多吃雞蛋和肥肉」。柳朋馳強調,雞蛋的蛋白富含蛋白質,但是蛋黃有卵磷酯、維他命,礦物質,蛋黃除了很營養、也有油脂,每百克的蛋黃含有 1177 毫克的膽固醇,吃全蛋會比只吃蛋黃好,而且會單吃蛋黃通常是月餅、粽子、蛋黃酥裡的鴨蛋黃,還會吃下很多糖分、熱量,傳言只看一個點、挑一項東西出來講,卻沒有全面性的觀察、持平的比較優缺點,並且沒有依病人的狀況而有調整,傳言說法易生誤導。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說「膽固醇高和血脂高的人,你就更應該多吃雞蛋和肥肉」。但其實人體的膽固醇有高達 7 成是身體自行合成、其餘才是飲食攝入。此外,體內合成的膽固醇也不太會因為飲食膽固醇已狂吃增加、合成膽固醇就減少,兩者不具有連動性,傳言的說法會讓人以為兩者高度相關,傳言既沒有說清楚疾病的背景知識、也沒有解釋相關的脈絡,傳言說法錯誤、易生誤導。資料來源: 國健署 - #闢謠【吃素就不會有高血脂問題?】 血脂異常一定就是膽固醇高嗎? #破解迷思 海鮮含有高量的膽固醇,該避之唯恐不及? 台中榮總 認識高血脂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8/cholesterol.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7-18 養生.運動健身
只要站得住就能做!知名教練徐棟英教你掌握超慢跑4訣竅:比散步多消耗2.5倍熱量
近年流行「超慢跑」運動,有人超慢跑半年就減掉20至30公斤。體適能教練徐棟英指出,「只要站得住就能做」,老年人或體弱者可扶著牆壁跑,以避免跌倒;年輕人如有減脂目標,可以將超慢跑穿插開合跳,每天累加運動90至120分鐘,減重效果不錯。超慢跑4要領1.前腳掌先著地,且不能太用力。2.膝蓋保持彈性微曲,即使換腳都不會伸直。3.跑步聲音愈輕量愈好。4. 小步伐,可以搭配節拍器或有節奏的音樂。消耗能量 比散步多2.5倍河堤、運動場等地方,是許多民眾會選擇的慢跑地點,但可能因為溫度高、下雨、空氣品質不佳等原因而放棄,徐棟英說,在家做超慢跑運動,不受天氣與器材影響,只要跟著節拍器,甚至還可以邊追劇、看球賽等慢慢跑。早上做超慢跑,可讓一整天的精神變好,但有睡眠障礙的人就不要太晚做,否則會影響修補人體的睡眠時間。有很多人因為跑步的強度過高而意興闌珊,但超慢跑則是身體有「不痠、不痛、不硬、不喘」等4個回饋,且消耗能量還比散步多2.5倍;心率部分,一般坐著大概心跳60至70下,原地跑則可達到90至100下,而心跳愈高、代謝愈快,就像汽車引擎轉速愈高,油量消耗就愈大。有睡眠障礙 避免太晚跑徐棟英表示,通常超慢跑沒有特定時間,早上做效率最好,全天的精神會變得很好,如果要晚上進行也可以,但建議有睡眠障礙的人避免太晚超慢跑,因為結束後,交感神經會上升、副交感神經下降,會變得很亢奮而睡不著,反而會影響睡眠,畢竟睡眠才是人體最重要修補的時刻。不少人跟著徐棟英做超慢跑,甚至有人在3至6個月內就瘦了20、30公斤,如果覺得強度太低,建議可穿插間歇有氧運動,例如超慢跑5分鐘後開合跳,可以提高心率,若太喘就改回超慢跑,每天累計運動90至120分鐘,減重效率最好,因為有氧運動前15分鐘都在燃燒肝醣跟血糖,之後才開始減脂。防跌倒 長輩可扶牆壁跑很多血糖偏高的長者會到戶外散步,但有些人會覺得沒效果就放棄,徐棟英說,年長者或體弱者,同樣可以做超慢跑運動,只要站得起來就行,如果怕跌倒則可以扶著牆壁超慢跑,也建議可以在吃6、7分飽、休息5分鐘後就進行超慢跑,也有實驗指出,飯後不要馬上坐下並搭配有氧運動,飯後血糖會很快穩定。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6 養生.聰明飲食
間歇性斷食和生酮也有機會降失智風險!醫揭「1因素」是關鍵
文/理查・瑞斯塔克 不少的研究人員指出,間歇性斷食法對阿茲海默症的患者有某些助益(稍後會更詳細討論),我們先將焦點擺在斷食過程中大腦所發生的變化。 在斷食十二至三十六個小時後,身體會進入「酮症」的生理狀態,血糖低、肝醣(又稱糖原)耗盡。肝醣是由肝臟生成的葡萄糖儲存體。斷食過程中,肝醣不斷分解出葡萄糖,數小時後,肝醣便會完全耗盡。為了回應此情況,身體其他部位的細胞會釋放出脂肪。脂肪隨著血液逆流向肝臟,在那裡被轉換成酮體,這是身體在沒有葡萄糖可用時的另一種能量來源。這種「代謝轉換」在斷食後十二小時會發生,之後酮體就會取代葡萄糖的功能。 雖然肝臟是生成酮體的主要部位,但腦部的星形膠質細胞也能產生酮體。在開始斷食的幾個小時後,酮體成為大腦最主要的能量來源,提供其百分之七十的能量需求。酮體在肌肉中是高效的能量來源,也能提升大腦細胞的生物能量和認知表現。根據生酮飲食法的原則:高脂肪、適量蛋白質、低碳水化合物,就能產生這樣的代謝轉換。 在動物實驗中,接受五天生酮飲食的老鼠,在空間學習和記憶方面的表現都變得較佳。阿茲海默症患者也需要提升神經細胞的生物能量、穩定葡萄糖代謝以及促進神經細胞的訊號傳遞。 生酮飲食法的效用類似斷食,所帶來的效果也大同小異,同時還能產生酮體。不過這種代謝轉換會為大腦帶來哪些影響? 許多人都說,進入「酮體狀態」會令人亢奮、心情愉快、心胸開闊。有些人還會覺得神智突然清醒。最重要的是,斷食可以增強思考力、學習力、記憶力和警覺性,因為這過程刺激了腦細胞中的一種蛋白質:「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這種化學物質對海馬迴的影響最大,有助於當中神經細胞的生成,因此能提升記憶力。斷食還會觸發「自噬」:摧毀或移除受損和功能異常的神經細胞。 直覺上來看,生酮飲食法對於治療阿茲海默症應該是有幫助的,因為患者的大腦比較不能吸收葡萄糖,但還能正常利用酮體。然而,迄今為止,還沒有足夠的研究來證實生酮飲食的好處。但有一項研究顯示,在進行為期十二周的生酮飲食後,十五名輕度至中度阿茲海默症患者表示,他們的認知能力有所改善。 不過,許多人的身體狀況並不適合進行斷食,所以練習前一定要先諮詢醫師的意見。總體來說,斷食也許可能成為降低罹患失智症風險的方法,就看看是否有更多研究能證明生酮飲食的正面效果。 《延伸閱讀》 .減醣、間歇性斷食哪個容易瘦?營養師教6招這樣吃更好瘦! .6大傷腦食物要少吃!營養師教麥得飲食護腦,腦袋更清晰。 以上內容由理查・瑞斯塔克著,時報出版《預防失智大作戰》提供。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4-06-15 養生.聰明飲食
運動前要不要進食?2024巴黎奧運來襲!營養師教你運動前後吃什麼來提高運動表現
2024年法國巴黎奧運即將於七月底盛大舉行,全民運動熱潮也逐漸燃起。然而,除了將熱情與汗水投入其中外,我們更應該謹慎地思考運動前、中、後的飲食安排。今天《健康設計家》的品牌營養師Sean將與大家分享運動前、中、後的聰明飲食選擇,幫助你在運動場上能有最佳表現!運動前要不要進食?並不是所有運動都需要額外補充能量首先要給大家一個觀念,「並不是所有運動都需要額外補充能量」,有時候你只是散步15分鐘或是仰臥起坐20下這種低強度運動,可能都還沒有喘就已經完成了,那麼其實是不需要再額外補充能量的,因為有可能你吃進去的熱量一不小心就會大於運動時所消耗的熱量,反而給身體徒增負擔喔!所以,是否需要補充、補充什麼、補充多少其實主要是取決於你運動的強度以及時間,並不是絕對的喔!運動前吃什麼?營養師建議補充好吸收的醣類為主根據美國營養與飲食學會(AND)、加拿大營養師協會(DC)與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共同發表的一篇論文內提到,運動前補充營養有幾個目的: 將你的身體調整成準備運動的狀態(例如:原本在執行斷食,需要在運動前補充足夠的能量好應付運動所需) 避免運動中的腸胃不適 提供運動時所需的營養 運動前的補充主要是簡單好吸收的醣,如碳水化合物。肝醣是肌肉很重要的營養來源,當我們需要大量使用到肌肉的時候,體內肝醣的儲存量就會顯得特別重要。我們可以把身體想像成是一台汽車,要有足夠的燃料(肝醣)才能支撐它持續往前行駛,因此在運動前攝取足夠的醣類來將燃料加滿,可以提高運動的狀態以及體驗並減少疲勞感。不過就像前面所說,並不是所有的運動都需要額外補充能量,基本上如果低強度的運動持續超過1小時以上或中高強度的運動才需要補充喔!.運動前的補充原則:1-2小時進行補充。以醣類為主、蛋白質為輔,小份量且好吸收為原則。運動前30分鐘可以以好吸收的液體作補充。而補充的量則依照不同運動會消耗的熱量多寡來決定。.運動前營養師建議這樣吃:前1-2小時:可以吃饅頭、蛋等含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的食物 前30分鐘:果汁等好吸收的液體運動中要補充多少水分?運動中的補充著重在少量多次的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運動中補充的目的在於要補充流失的體液。我們在流汗的同時也會流失掉大量的水分及電解質,若沒有加以補充會導致身體脫水、出現疲乏、影響運動的耐力及表現等等。.補充原則:每15-20分鐘補充150-350 c.c.的水分。若是持續超過1小時的低強度運動或中高強度的運動則可以選擇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來補充。.營養師小提醒:運動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停下來喝水,千萬不要等到「覺得口渴了」才開始補充,因為到那個時候身體可能已經缺水一段時間了,體內的各個生理功能也已經開始受到影響囉~另外,大量流汗時除了補充水分,也別忘了要補充電解質才不會造成失衡喔!運動後怎麼吃?把握運動後的黃金30分鐘運動後把握黃金30分鐘補充黃金比例的醣類及蛋白質快速恢復肌肉。經過一段時間的運動之後肌肉會呈現疲勞的狀態,前面所提到的燃料(肝醣)也被耗盡,這時候若沒有立即補充能量的話很容易讓疲勞感延續,影響下一次的運動表現。所以運動後補充的重點在於能夠立即為肌肉補充能量,越快補充則吸收的效果會越好、肌肉恢復能力也會越佳。主要補充醣類來源的食物,再搭配適量的蛋白質攝取,很多人會認為要訓練肌肉只要補充大量蛋白質就可以了,但其實運動後缺乏足夠的醣類是會導致肌肉流失的喔!所以在運動後正確的時間補充正確比例的醣類及蛋白質能夠幫助修補耗損的肌肉並且減少脂肪的堆積。.補充原則:運動完的30分鐘內,以醣類:蛋白質=3:1的比例補充,可以吃正餐或點心;若為點心,則熱量控制在250-300大卡左右。. 運動後營養師建議這樣吃:建議組合1:地瓜搭配無糖或低糖豆漿。建議組合2:御飯糰搭配茶葉蛋。空腹運動會增加燃脂?常常會聽到:「空腹運動會增加燃脂。」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錯誤,只能說這樣的結論可能不夠完善。有研究顯示空腹運動確實能夠提高身體脂肪的利用,但由於沒有足夠的燃料(肝醣),因此會大幅影響運動表現以及耐力而沒辦法達到預期的運動強度,若運動持續一段時間還可能導致身體開始分解肌肉組織來產生足夠的能量以應付運動所需,會導致肌肉流失。因此一般來說是不建議空腹運動的唷!運動完吃東西會胖嗎?很多人擔心在在運動完後吃東西會容易變胖,但其實是相反的,運動後吃才更不用感到罪惡!由於運動後身體處在能量耗盡的情形,因此吃進去的熱量主要都是幫忙修復受損的肌肉喔!至於是否會胖就取決於你吃的熱量多寡,控制得宜的話並不會造成身體額外的負擔,但如果胖了就代表你真的吃太多囉!2024巴黎奧運 《健康設計家》與您一起為台灣加油看完文章,對於運動前、中、後的飲食有沒有更多的了解了呢?擁有正確的觀念、正確的飲食補充才能讓你在運動時達到最好的效果,也更能事半功倍!2024年的巴黎奧運即將展開,讓我們一同為台灣加油,期待能有精彩的表現!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4 醫聲.Podcast
🎧|母子糖友頻尿丟工作!刻在心裡的糖尿病4迷思
有對罹患糖尿病的母子從事勞力工作,為控制糖尿病,長期服用具有保護心、腎功能的排糖藥物,因此類藥品是藉由泌尿道排出糖分,可能有頻尿的狀況,母子因此引起老闆質疑而丟了工作;後來兒子轉職外送員,長期在戶外工作,因天氣炎熱狂喝手搖飲,再次回診時糖化血色素竟增加4%,所幸醫師了解原因後,重新調整治療方式,避免血糖危機爆發。🎧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4大常見迷思 阻糖友就醫、控制血糖根據統計,目前台灣糖尿病患共近220萬名,每10人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但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表示,社會大眾對糖尿病的誤解將導致病患延遲就醫,或血糖控制不佳,故須加強衛教宣導,也鼓勵民眾定期健檢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糖尿病常見4大迷思:Q1.:糖尿病永遠不會好?A:早年糖尿病發現時多已晚期,但現今治療方式多元,即使無法痊癒,仍能有效控制血糖。Q2.:一旦用藥,就需用藥一輩子?A:先透過藥物控制血糖,並調整飲食習慣、生活型態後,若糖友不用藥依舊保持良好的習慣,病情穩定,就不需再用藥。Q3:吃得少就能控制血糖?A:不一定,當身體沒有充足的醣類作為能量來源,肝臟會分解肝醣產生葡萄糖,而葡萄糖又無法進入細胞被適當利用,就會累積導致血糖上升,因此吃得少不如吃得對,像是改攝取低GI(低升糖指數)食物,或是多吃纖維素,不僅促進排便,也增加食物停留在胃部的時間,延後小腸吸收,以控制血糖。Q4:糖友吃藥會傷腎?A:醫師會選擇最適合糖友病況的藥物,且台灣洗腎人口裡,將近一半是糖尿病控制不好演變而來,因此糖友反而需要用藥預防腎病變。糖友注意4項營養指標 全家人「吃得平等」更健康此外,糖友進食時多以為只需注意糖分,但歐弘毅提醒,總熱量、碳水化合物、脂肪、鈉等4項營養指標更重要,尤其總熱量一天不超過2000~2500大卡,避免肥胖讓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佳,並增加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風險,「以一天三餐來算,一餐不能超過700多大卡,但一杯珍珠奶茶即使無糖,也有500大卡,十分驚人。」而鈉會引起血壓升高,讓糖友合併高血壓,同樣也須注意攝取量。先天基因以及相近的後天生活環境、飲食習慣,會提升糖友家人的罹病機率,但若特別分開健康人、糖友的餐點,可能讓糖友感到「餐桌上的不平等」,所以歐弘毅建議,糖友看診時,家裡負責煮飯的人能一起陪同,設計適合大家的菜單,不僅讓糖友控制病情,也讓健康人達到預防糖尿病之效。除了控制飲食,歐弘毅建議,民眾應把握國健署提供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45歲以上未滿65歲者可每3年健檢1次,65歲以上或其他特定條件者則能每年健檢一次,「有家族史或妊娠糖尿病者更需及早、提高頻率健檢,否則越年輕的糖友,併發症越多。」未符上述資格的民眾若擔心罹病,可定期量測腰圍是否在標準值內,或每1、2年自費健檢一次,抑或到附近診所花銅板價檢查血糖。若20至64歲民眾的血糖、血壓、血脂、腰圍等數值異常,可加入全民健康保險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讓附近診所及早介入管理健康,預防狀況惡化到真的罹病,增加後續負擔。歐弘毅小檔案現職: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成大醫學院醫學系教授兼任主治醫師經歷: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台灣肥胖醫學會教育訓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19迄今)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第十四屆理事(2019迄今)學歷:國立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王柏云主持人:王柏云、周佩怡音訊剪輯:蔡嘉哲腳本撰寫:王柏云音訊錄製:Studio 307錄音室特別感謝: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
2024-04-03 焦點.元氣新聞
前立委沈富雄早上健身前未做「這些事」竟昏倒瀕死! 運動名醫建議這樣做補充體力
已高齡84歲的前立委沈富雄,日前分享瀕死經驗,驚吐「感覺很好,像死了一樣完全沒有感覺。」這番談話嚇壞不少人,而他這起意外事故發生在健身房,主因是沒吃早餐也沒帶水,爆汗1.5公升後,突然就不省人事,昏倒過去,整個過程大約不超過2分鐘,很幸運沒有受傷。剛睡醒身體處於脫水狀態,容易昏厥失去意識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表示,經過一夜睡眠,早上剛起床時,身體是呈現脫水的狀態,如果沒有吃早餐、沒有補充水分就進行中高強度的運動,可能導致大腦缺血、缺氧。因為運動加速血液集中流到四肢,連帶影響心臟循環系統,很容易發生「昏厥」,突然短暫失去意識,並在短時間內恢復過來。運動昏倒的情況也有可能是低血糖,但血糖過低時,通常會出現冒汗、心悸、發抖、四肢無力等飢餓感的症狀,有徵兆可循,本人可意識到即將發生暈眩不適。運動前到底該不該進食呢?林頌凱以沈富雄的案例分享,很多熟齡族群習慣清晨出門運動,應先補充能量飲、粥等好消化的食物,接著熱身,再進行輕度、中度的有氧運動。如果是到健身房,應避免一開始就挑戰需要閉氣用力的重訓項目,一早身體機能還沒完全甦醒,重訓、深蹲會讓血壓瞬間上升,輕者頭暈目眩,嚴重則會影響血液回流。林頌凱建議,運動前先飲用200cc的水,運動過程中,每30分鐘補充水分;如果運動完有頭暈症狀、尿液變黃,代表補水不夠。運動時,身體肌肉會消耗肝醣,可另補充香蕉、牛奶,幫助修補肌肉組織。這族群清晨運動需容易身體狀況早晨空氣好、日照舒適,林頌凱特別提醒高齡族群,清晨溫差大,慢性病族群要特別注意身體狀況,不要暴露在較冷的環境中,避免血管收縮。清晨運動注意事項1.攝取能量飲或粥,避開包子饅頭等不好消化的食物,容易脹氣不舒服。2.進行輕度、中度有氧運動,不要一大早就做重訓、深蹲訓練。3.運動前中後都要補充水分,易流汗者可選擇運動飲料。4.運動前一定要暖身,減少運動傷害,也讓血液溫度升高,身體熱起來。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23 養生.聰明飲食
缺鈣怎麼辦?鈣吃太多會怎樣?素食者、銀髮族、停經後婦女要當心 6種食物幫你輕鬆補鈣
不論你是精力充沛的青年,或是人生閱歷豐富的長輩,一定都曾聽身邊的人說過,補鈣要補到位才能長得高、不會得骨質疏鬆等等的建議。由此可知鈣質對我們人體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但你可能不知道,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下稱國健署)公布的最新「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報告指出,鈣卻是國人最缺乏的礦物質營養素!究竟要如何避免發生缺鈣的情形呢?今天就讓《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告訴大家鈣的重要生理功效,以及如何正確又有效率地輕鬆補鈣! 鈣的4大功效鈣質在人體中具有許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大致上可以分為4類,分別是:1.構成骨骼的主要成分體內的鈣質有99%都存在於骨骼及牙齒中,而骨骼其實是屬於一種「活組織」,意思就是骨質的分解與再造是不斷在進行的,這個過程主要是由身體內的兩個細胞:分解骨骼的蝕骨細胞(Osteoclast)與再塑骨骼的成骨細胞(Osteoblast)兩者達到動態平衡來完成。再塑過程對骨骼健康非常重要,骨骼可以透過這個過程來成長、修復並替換破損的部位,而鈣的功能,就是在骨骼再塑時,提供厚實的地基,確保骨骼的堅硬牢靠。2.幫助血液凝固凝血在傷口止血的整個環節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血液凝結是一連串非常複雜的機制組合而成,而鈣本身就屬於這個反應中的一份子,它能促進凝血機制中多個環節的轉換,也能將凝血酶原(Prothrombin)活化成凝血酶(Thrombin),使血液凝固。3.幫助合成神經傳導物,維持正常心律與肌肉收縮鈣質可以幫助合成及釋出神經細胞之間傳遞訊息的物質-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控制心肌的收縮與舒張、用以維持穩定的心律,當血液中的鈣濃度太高或太低時,都會影響到神經系統反應與心搏的速度。 肌肉是由無數條肌纖維所組成的組織,這些肌纖維能夠自由活動,也是要靠鈣質與肌纖維的結合與分離才可達成。4.調控細胞代謝細胞內具有可以與鈣結合的蛋白質,它可以改變許多蛋白質與酵素的活性,進而影響細胞的分裂、能量代謝等生理功能,例如肝醣分解、糖解作用等生化反應就需要鈣離子的幫助才能順利進行。 一天鈣攝取量要多少?根據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表中,13~18歲的青少年鈣質每日建議攝取量是1200毫克;18歲以上的成人則是每日1000毫克。但國健署公布的最新「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中發現,國人每日平均吃到的鈣質僅有建議攝取量的五成左右!可見缺鈣已經是國人普遍的狀況,所以大家要注意多多補鈣喔!.缺鈣會怎樣?若是缺乏足夠的鈣質,建造骨頭的密度與品質就會降低,容易增高罹患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的風險;同時會使血液無法正常凝固,導致凝血異常;也有可能因血中鈣濃度失衡造成心悸或是肌肉不自主緊繃與收縮,產生所謂的痙攣或抽筋。.鈣吃太多會怎樣?雖然鈣質攝取過量的案例很少發生,但還是要注意一下每日不要攝取超過2500毫克的鈣質,以免出現血鈣過高,可能造成腎臟及其他器官的負擔。 哪些族群容易缺鈣?建議孕婦補鈣嗎?以下是Sean幫大家整理出較容易缺乏鈣質的族群,若自己或家人是屬於這類群體,要記得在日常飲食中多補充鈣哦!1.素食者大家都知道牛奶、小魚干中含有豐富的鈣質,但這些食物對於素食者來說是無法食用的,而植物性來源的鈣又多存在於菜葉纖維較粗硬的部分,且蔬菜中植酸與草酸的含量也高,可能會抑制鈣質吸收,所以就算吃了很多含鈣豐富的蔬菜,也不見得能吸收到足量的鈣質。建議素食者可以多吃一些如板豆腐、豆干、黑芝麻等非屬於蔬菜,但也含有豐富鈣質的全素來源食物來補鈣。2.銀髮族隨著人體老化,骨質中的鈣流失速度變快,缺乏鈣質的牙齒開始鬆動、牙齦也開始萎縮,導致咀嚼功能下降,進而使進食量減少,因此攝取到的鈣量也隨之變少;又因胃酸分泌不足,造成鈣質吸收率降低。綜合以上數點原因,逐漸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讓銀髮族成了缺鈣危機中的高風險族群。因此建議銀髮族可以食用牛奶、板豆腐等含有高鈣的流質、軟質食物來補足身體所需的鈣。3.停經後婦女根據研究顯示,雌激素可以抑制蝕骨細胞的活性,減少骨骼中的鈣質分解釋出,幫女性維持骨質。但在女性停經後的5~7年,會因為雌激素的減少,使蝕骨細胞更加活躍,導致骨骼的分解加速,約會額外喪失約20%的骨質。所以女性在尚未停經前就必須為自己的身體累積好足夠的鈣質,停經後也要注意持續補充才行喔!4.生長期的青少年青少年的鈣質需求量居全年齡層之冠,此時身體正邁入一個快速成長的階段,需要比成人更多的鈣質來建構健康的骨骼,以應對如:身高增長、肌肉強化…等需求。因此當鈣質需求量增高時,攝取量若沒有隨之增加,同樣會落入缺鈣的風險之中。所以平時就要多吃一些如小魚干、牛奶,或是含鈣質的保健食品來補足。5.缺乏日曬的族群充足的日曬能夠讓身體自行合成維他命D,而維他命D可以促進鈣質在小腸的吸收率,所以身體若是沒有足夠的維他命D,便容易發生鈣質吸收不佳而缺乏的情況。因此若你的工作性質是長期在室內辦公的話,記得在放假時多去戶外曬曬太陽,或適量補充如黑木耳、鮭魚、香菇等含維他命D的食物。建議孕婦補鈣嗎?懷孕期間的鈣質補充也很重要!充足的鈣質可以幫助胎兒建構骨骼,並降低孕婦發生腳抽筋、骨質疏鬆症的情形。不過孕婦的鈣質需求跟一般人一樣,都是每日1000毫克,不須特別多吃,若自覺三餐中的飲食沒辦法吃到足夠鈣質,也可以透過含鈣質的保健食品來補充喔! 吃什麼補鈣最快?生活中常見的補鈣食物有哪些?如何選擇生活中常見的高鈣食物,是很值得大家去了解與實踐的,這一段就讓Sean推薦給大家幾個富含鈣質的食物,不論是喜歡自己準備便當的人或是外食族都可以多多參考哦!牛奶:根據營養成分分析,每100毫升的牛奶就有約104毫克的鈣質!除了鈣質之外,牛奶中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供人體生長所需。因此國健署會建議大家每天「早晚一杯奶」來補充每日鈣質所需。- 小魚干:小魚干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一直都是補鈣的首選之一,因為每100克的小魚干中就含有高達2213毫克的鈣!它不只富含鈣質,其中還含有豐富的鎂,可以強化我們的骨骼,使它變得更加堅固牢靠。- 黑芝麻:作為油脂類食物的一份子,除了提供人體必需的脂肪酸以外,黑芝麻的鈣質含量也是非常豐富的,每100克就有1479毫克的鈣質。不過一般飲食中要吃到100克的黑芝麻並不容易,且可能會攝取到過多油脂,因此Sean會建議把黑芝麻酌量加進料理或主食中即可。- 芥藍菜:芥藍菜的鈣質含量在蔬菜類食物中相對豐富,每100克的芥藍菜中含有181毫克的鈣質,還有豐富的維他命A、C可以為我們帶來維持夜間視覺跟抗氧化的助益,雖然芥藍菜本身帶有苦味,但它的營養價值可是非常高的哦!- 紫菜:紫菜的鈣質含量也不少!每100克的乾燥紫菜中有342毫克的鈣質(以含水率80%計算,100克濕紫菜含有約68毫克的鈣質),除此之外,紫菜中的鉀、碘、鐵、鎂等礦物質也很多,它們都是人體維持正常代謝機能所必需的營養素。不過要提醒一下大家,紫菜較容易有重金屬超標的風險,所以在購買時要選擇良好的紫菜來源,避免把有害物質一起吃下肚。- 含鈣質保健食品:對於牙口功能不好而進食量少的銀髮族、無法攝取動物性來源食物的素食者,以及患有乳糖不耐症而無法食用牛乳的族群,使用鈣補充劑來補足每日所需的鈣是非常有效率的做法。一款優秀的鈣補充劑除了要含有豐富且生物利用率高的鈣質以外,應該也需具備幫助鈣質吸收與利用的營養素如維他命D、維他命K及協助鈣質消化利用的機能性成分,才能將花的每一分錢都發揮最大的效益。拜現代科技及生活水平發達所賜,人們可以選擇的食物更加精緻多元化,但卻也因此可能忽略補充鈣質的重要性,所以正確挑選高鈣食物,成了人人都應重視的技能。看完了今日的文章後,相信你一定對「鈣」有了更深的認識,為了使骨骼更加健康,就讓我們從下一餐開始改變吧!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9 養生.健康瘦身
什麼是低GI飲食?營養師教你外食「GI搭配法」,食物加「1味」可降GI值
紅遍全球的「低GI」飲食法則,你吃對了嗎?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營養師劉怡里說,低GI不等於低熱量,如果肆無忌憚吃過量,仍會變胖、累積大量脂肪。什麼是低GI?什麼是低GI呢,首先要了解「GI」,Glycemic index代表升糖指數,指食物吃進身體後,血糖速度增加快慢的影響力,可作為血糖控制的參考。所以低GI食物有助於糖尿病患穩定血糖,也能協助體重管理,有效減肥減脂。低GI食物4特點劉怡里分享,低GI為「高纖維、低精緻、低加工」,其食物有幾項特點:1.纖維量高: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水果,有助於減少膽固醇的吸收,血糖上升速度慢。2.密度扎實:需要多花時間咀嚼的食物,例如全麥麵包、義大利麵條。3.精緻度低:加工處理的澱粉食物,例如白麵、意麵、白土司等。4.糊化程度低:澱粉煮愈久,糊化程度愈高,易讓血糖上升速度快,要避免長時間烹調的粥、燉飯。適合與不適合低GI飲食的族群適合族群低GI飲食能避免刺激過多胰島素分泌,有助於控制血糖、減重、減少心血管疾病,劉怡里表示,糖尿病患者、想瘦身減肥者、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代謝症候群患者,都適合多吃低GI食物。另外,學齡兒童若專注力不足、需要控糖,也可以執行低GI早餐計畫,提高學習力,還要避免攝取過量含糖飲料,雙管齊下。1.糖尿病患者2.想瘦身減肥者3.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4.代謝症候群患者5.學齡兒童不適合族群低GI飲食好處多,有飽足感、有助減重、有助血糖穩定,但有以下症狀的人,不適合進行,避免得到反效果。1.低血糖患者:需要理想分量的碳水化合物啟動肝臟肝醣分解或進行糖值新生。2.體重過輕、BMI值過低:攝取多元食物,增加卡路里及熱量。3.剛進行腸胃道手術:易刺激胃腸道蠕動。4.容易腹脹、不舒服:食物停留在胃中過久。5.胃口不好的老人家:容易營養攝取不足。看數值選擇低GI食物想知道如何選擇低GI食物,劉怡里說,可掌握以下數值:低GI:<55,對血糖波動的影響小。中GI:56至69之間,對血糖的影響中等。高GI:>70,容易讓血糖快速上升。外食「GI搭配法」現在人外食比例高,可參考衛福部提供的「GI搭配法」,如果吃了高GI食物,可選擇GI較低的食物一起食用,例如陽春麵加海帶、白土司加生菜沙拉,有效平衡GI值。盡量少吃加工食品、勾芡的羹湯類;在食物中提升酸度(檸檬汁、白醋),也可以降低GI值。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10 養生.聰明飲食
碳酸飲料對健康不佳,可以改喝代糖汽水嗎?營養師這麼說
珍珠奶茶可謂台灣的「國飲」,現已紅到世界各地;滿街推陳出新的手搖飲店、讓人眼花撩亂的飲品種類更堪稱台灣一大特色。除了手搖飲,汽水、可樂等碳酸飲料,是很多「氣泡族」的最愛。已有許多研究證實,碳酸飲料對身體的危害不淺。糖是最大殺手,磷酸影響鈣吸收,不利骨骼健康。高雄市大同醫院營養室主任高慧珊說,碳酸飲料含糖漿、色素、咖啡因等成分,可樂還含磷酸,因為人體中磷與鈣會處於平衡狀態,喝多了磷會影響鈣質吸收,造成骨質疏鬆,長期大量飲用,不利骨骼健康,尤其是成長中的孩子。不過,「糖」仍是影響健康最大殺手,高慧珊說,「無糖、無糖、無糖,很重要所以說三次。」碳酸飲料最好不要喝,忍不住要喝就選擇「零卡」,如果喜歡氣泡在口中的感覺,也可選擇無糖氣泡水。長期大量喝代糖飲料,可能影響腸道功能。高慧珊說,飲料中主要有糖、香料、色素等物質,其中影響健康的關鍵就是糖,長期攝取的話,體重增加、三高,都是健康殺手。她遇過很多心血管病人都是「無糖不歡」者,她都會建議「戒糖」,如果無法一次到位,可逐漸從半糖到無糖,或每天3杯到2杯到1杯逐漸減量,千萬別跟自己健康過不去。高雄長庚醫院營養師吳靜宜說,含糖碳酸飲會造成脹氣、蛀牙等問題,至於有人說會造成腦部退化,應該是三高導致心血管疾病所造成的。如果覺得無糖就食之無味,也可選用赤藻糖醇等「代糖」,幾乎沒有熱量,不過她提醒,吃代糖反而容易「自我安慰」沒有熱量,因此吃得更多,長期食用無助於控制體重,也可能影響腸道功能。吳靜宜也建議,糖攝取量不要超過每天建議熱量10%,例如每日攝取2000大卡的人,糖攝取量就要在50克以內,一瓶600ml的可樂,含糖量就超過60克,已超過一天攝取量。做一小時以上高強度運動,才需要喝運動飲料。也有很多人喜歡在運動後來瓶運動飲料,吳靜宜說,運動飲料(sports drink)是指為運動員設計,在長時間高強度訓練後的飲料,裡面含有鈉、鉀、鎂、電解液,還有很多糖,來替代運動流汗流失的物質。吳靜宜說,在耐力和超耐力運動中,適當攝取運動飲料可以保持水分,並為肝醣耗盡的肌肉提供額外能量,已被證實可以提高運動表現。不過,並非運動後就得喝運動飲料,高慧珊說,做一個小時以上的高強度運動,覺得喘及大量流汗,才需要喝。如果只是簡單散步、微微冒汗,並不需要喝運動飲料,只要喝白開水補充水分就可以了。也有些人認為只要大量流汗,例如烤箱、蒸氣室等就需要喝運動飲料,其實是錯誤的。根據衛福部建議飲用量,男生600ml、女生400ml就足夠。腸胃炎拉肚子補充電解質,稀釋喝比較溫和。另外,不少人認為腸胃炎、拉肚子時可以喝運動飲料緩解,吳靜宜表示,如果是急性腸胃炎,短時間多次上吐下瀉,沒辦法進食,適量地飲用運動飲料的確對補充人體水分、電解質及能量有幫助。高慧珊則說,如果腸胃功能較弱的人,因腸胃炎想要喝運動飲料,也是稀釋喝比較好,以免腸胃負荷不了。另外,民眾也能到藥局買「電解質補充液」,同樣可補充人體所需電解質和糖分,價格比運動飲料貴,但效果較為和緩。飲用碳酸飲料相關研究● 一項研究顯示,一天只要喝兩罐無糖碳酸飲料(含人工代糖),就可能使女性心臟病、中風風險增加近三分之一。這項超過八萬名女性參與的研究,是首次針對較年長女性特定中風類型的研究。研究發現,經常喝無糖碳酸飲料的女性,罹患血栓性中風的可能性,較一般人高出31%。與很少飲酒的女性相比,患心臟病的風險高29%,死亡風險則高出16%。某些人的風險特別高,包括肥胖的女性。該研究發表於《中風(Stroke)》期刊上。● 根據歐洲癌症和和營養前瞻性調查(EPIC),在10個歐洲國家共52萬1330人的研究發現,每天喝碳酸飲料超過二杯(每杯250毫升),相較於每月少於一杯者,死亡風險提高17%;每天喝代糖碳酸飲料超過二杯,相較於每月少於一杯者,死亡風險提高26%。另外,美國心臟及中風學會期刊指出,人工甜味劑碳酸飲料每天喝超過一次,易增中風及失智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03 養生.健康瘦身
血糖不穩、胃功能差別嘗試間歇性斷食 營養師告訴你如何增肌減脂瘦得健康
不少人為追求好看的體態,在大吃一頓後,透過減重恢復理想的狀態,而「間歇性斷食法」正是近年許多人嘗試的方式之一。專家指出,執行這樣的方法,基本上就是攝取的總熱量,不要超過熱量消耗,以形成「熱量赤字」。但血糖不穩或胃不好的族群,就不建議這樣的方式,此外,也避免睡前4小時進食。熱量仍需管制,進食時段也不能毫無限制攝取。「間歇性斷食法」近年相當流行,包含168、1410、204等斷食法,也有隔日斷食法、定期性斷食法等,主要是限制進食時段的不同。相較於傳統限制熱量攝取的減肥法,著重於「吃的時間」,以168間歇性斷食法為例,一天之中16小時禁食,並將食物集中在8小時內吃完。台灣營養基金會董事吳映蓉表示,這類減肥方法雖可行,但還是要看個人能否做得到,並配合各自不同的生活習慣調整,例如有些人就是沒辦法在下午4點過後不進食。如果做不到168等間歇性斷食法,也可以在一星期中,選2天吃得少一點或減少一餐,能達到減少熱量攝取的效果。吳映蓉指出,使用間歇性斷食法,不代表在進食時段可以毫無限制攝取,重點仍是進食總熱量不要超過總熱量消耗,否則達不到減肥效果。她建議,睡前盡量不要吃高熱量食物,最好睡前4小時就不要吃東西了,例如晚間11時入睡、晚間7時後就不要再進食,但可以喝水或無糖茶。維持肌肉很重要,不要減到蛋白質攝取量。這些減重方法的整體原理,都是「熱量赤字」的道理。吳映蓉表示,希望民眾在減少熱量時,不要減到蛋白質的量,因為肌肉從維持或合成,蛋白質很重要,可以在減重過程增加一點蛋白質和蔬菜、減少一點糖分較高的水果或碳水化合物,但每天總熱量依然可減少300至500卡。「三餐好好吃,吃好的食物。」吳映蓉舉例,魚、五穀飯、大量蔬菜、蘋果等,慢慢享受食物的味道、把自己餵飽,就能減少吃不健康零食的欲望。「要看你吃的東西值不值得變成你的脂肪。」吳映蓉分享自己的作法,她說有些甜點很好吃,為了滿足口欲,她會淺嘗一口,然後去運動,也就是讓熱量的「進出」達到平衡。畢竟覺得好吃的當下,血糖也跟著升高了。不要只追求體重數字,增肌減脂才能瘦得健康。減肥中的男女,熱量攝取應控制在多少大卡呢?衛福部國健署衛教資訊指出,如以每周減輕0.5公斤為目標,代表每日應減少500大卡,通常設計減重飲食,女性每天攝取1200至1500大卡、男性1500至1800大卡。不過,過度嚴苛的節食,會讓人出現虛弱、掉髮、情緒不穩和營養欠缺等症狀,一旦解禁,食欲大開,又落入肥胖的惡性循環。吳映蓉說,把體重乘以30,就可以簡單算出每天所需要的能量,若活動量和運動量大的人則需要更多能量。一般活動量的人,以體重50公斤的成人來計算,所需熱量為1500大卡,但不要只追求減掉體重,最重要的是要增肌減脂。她提醒,飲食占七成、三成靠運動,肌肉維持、脂肪減少很重要。攝取熱量低於基礎代謝率,未來復胖機率更高。吳映蓉提醒,如果屬於血糖不穩定者、在施打胰島素的糖尿病患,不適合有一餐沒一餐的進食節奏;腸胃不好的民眾,也不適合太長時間不吃東西,否則胃酸會分泌過多,這些都是比較不適合使用間接性斷食的族群。國健署提醒,以節食、吃極低熱量飲食的方式減肥,當攝取熱量低於基礎代謝率時,除了平常提供主要能量的脂肪與肝醣外,肌肉的蛋白質也會被當作能量來源,以供給器官臟器的正常生理作用,因此造成肌肉流失而減少基礎代謝率。研究顯示,極低熱量飲食造成代謝率流失的問題,在減肥結束後的一年內都還無法恢復到正常,未來容易發生復胖的問題,且可能會高於減肥前的體重,變成「溜溜球效應」。國健署強調,適度減少熱量、搭配運動是最好的方式,攝取的熱量建議要高於基礎代謝率。執行間歇性斷食法注意事項1. 斷食期間,可以喝白開水或無糖茶飲、黑咖啡。2. 進食期間,可增加蛋白質攝取,避免肌肉流失。3. 避免吃大量澱粉、太甜的水果,使血糖升高。4. 增加蔬菜攝取、細嚼慢嚥,能增加飽足感,避免吃甜食的欲望。5. 每日攝取的熱量建議要高於基礎代謝率。5. 若無法做到每日間歇性斷食,也可在一星期中,選2天吃得少一點或減少一餐。6. 執行斷食計畫前,先諮詢醫師。資料來源╱吳映蓉、國健署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03 養生.健康瘦身
愈甜的愈後面吃!為什麼營養師建議水果應該在飯後吃比較佳?
每年農曆春節,和美食擁抱歡愉過後,換來的是磅秤上的悔不當初。要胖很快,要瘦卻很難,在體重和熱量之間糾纏不休,在滿足與挨餓間苦苦掙扎。減肥方法很多,從最基本的減少熱量攝取,到這幾年最流行的限制進食時間、限制食物種類,有人覺得有效,有人很快復胖。我們請醫師、營養師分析幾大減肥方式的優缺點,看看哪一種最適合你。元宵節過後,代表農曆新年正式畫下句點,也是準備減肥「還債」的時候。人人都熟知「要胖很快,要瘦卻很難」,營養師說,「管住嘴」很重要,只要能「戒糖」,減重大致已成功一半。在飲食方面也可以增加蔬菜和蛋白質的量,進食順序也是一大重點。維持肌肉能提升基礎代謝率,幫助消耗熱量。不吃東西在初期體重下降得快,主要原因是未進食導致肝醣大量分解造成的脫水現象,而不是真正的消耗脂肪,長期的節食還會影響基礎代謝率。台灣營養基金會董事吳映蓉比喻,有些人在減重初期,體重數字的確會下降得很快,過沒多久卻開始出現瓶頸、停滯期,但這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體重變化就像階梯一樣,一階一階之後會進入一個平衡狀態,但只要在對的狀態下往前進行,就可以打破這個狀態。衛福部國健署提醒,限制熱量攝取的飲食,要注意是否達到身體「基礎代謝率」需求,一旦每日熱量攝取低於1200大卡,就很難從限量的食物滿足身體各種營養需求,而需借助綜合維他命、礦物質補充。所謂「基礎代謝率」是指身體在沒有任何活動狀態下,還是需要消耗能量,以維持呼吸與心臟等器官運作基本生理功能,也就是身體所需最低限度的熱量。如果再加上每天的活動,還有消化代謝食物所需要的熱量,就是整天所需要的熱量。基礎代謝率是影響整天所需熱量的關鍵,肌肉會大幅影響基礎代謝率,所以維持肌肉量能幫助維持基礎代謝率。不能只看體重數字減少,過度節食會減掉肌肉。有些民眾會藉由「計算熱量」減肥法,限制卡路里攝取,吳映蓉說,減肥本來就是要限制卡路里,靠增加活動、運動及提升新陳代謝消耗的熱量,要大於攝入的熱量,達到「熱量赤字」;但不要只專注體重數字減少,而是應該看整體的脂肪與肌肉分布比例。減重要在均衡飲食的情況下減去熱量,但很多人會選擇不吃東西、只吃青菜或水煮食物等,吳映蓉提醒,這樣會減掉肌肉,反而更快復胖。在均衡飲食下,建議提高蛋白質量與蔬菜量,碳水化合物(主食類)和水果則可以減少。先吃蛋白質和蔬菜,主食、水果最後吃,避免脂肪堆積。最重要的是進食順序,吳映蓉說,可以先吃蛋白質和蔬菜,細嚼慢嚥10分鐘後再吃其他食物,例如,先吃豆魚肉蛋類,之後再吃玉米等,最後再吃水果,可以把握「愈甜的愈後面吃」的原則,讓血糖波動小,才不會一下子分泌很多胰島素、加重脂肪堆積。吳映蓉補充,各種蔬菜都很好,甚至包括藻類、菇類也都是很好的選擇;蛋白質食物比較推薦雞肉、魚肉等低脂的肉類,或是毛豆、黃豆等植物性蛋白與豆腐、豆乾等,也都是不錯選擇,牛肉等紅肉攝取量則可減少。正餐只吃水煮,餐間卻狂嗑零食,減肥肯定破功。「戒糖就成功一半」,吳映蓉說,戒糖在飲食控制過程中占重要比例。過年期間民眾大魚大肉,吃年糕或糖果餅乾等零食,也會放縱讓自己喝幾杯手搖飲;但過完年了,就應該開始把這些飲食戒除,同時也要減慢吃飯速度,吃完飯盡量讓自己動一下,不要馬上坐下或躺下。吳映蓉說,有些人會在正餐時間選擇水煮餐等,想讓自己吃得健康,但卻又在餐間吃洋芋片、蛋糕等零食,讓她直呼,「管住嘴」真的很重要!每日飲食建議攝取份量吳映蓉說,各大類食物的份量不好計算,沒有要減重的民眾,可以用自己的體種簡單計算「一日」所需份量。計算方式如下:.豆魚肉蛋類1.體重/102.魚肉、瘦肉1份=半個手掌大3.蛋1份=1個全穀雜糧類1.(體重/10)X0.5碗2.1碗=1平碗水果類(體重/10)X0.5份1.1份=2/3碗蔬菜類1.比水果多1份2.1份=等於煮熟後2/3碗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03 養生.聰明飲食
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營養師告訴你哪些食物富含膳食纖維
說到健康飲食,大家都知道一些簡單的小技巧,包括均衡飲食、多吃蔬果,選擇少油、少鹽的烹調方式及少喝含糖飲料等,注重養生的人還會以未精緻的全穀類或根莖類食物來取代精緻澱粉(如白米、白麵等),而這些方法之中隱藏著一個重要的概念——「攝取足量膳食纖維」。究竟膳食纖維是什麼?它又具有什麼功能呢?就讓品牌營養師Jane一一為你解答!膳食纖維是什麼?膳食纖維是指無法被人體小腸酵素消化的碳水化合物(醣類)及木質素。主要為植物細胞壁與細胞間質所含的多醣類,其他像是寡糖、抗性澱粉及聚葡萄糖等物質,因不被人體消化且有益健康,也歸類為膳食纖維喔!而膳食纖維又可分為水溶性及非水溶性兩大類:1.水溶性膳食纖維:成員有果膠(Pectin)、樹膠(Gums)、菊苣纖維(Inulin)、寡糖(Oligosaccharides)及抗性澱粉(Resistant starch)等,常見食物來源有水果類、蔬菜類、全穀雜糧類及豆類,例如:芭樂、燕麥、黃豆、栗子、豌豆及木耳等。2.非水溶性膳食纖維:成員包括木質素(Lignin)、纖維素(Cellulose)、幾丁質(Chitin)及部分半纖維素(Hemicellulose)等,常見的食物來源有全穀雜糧類、堅果類、蔬菜類、水果類及豆類,例如:糙米、小麥麩皮、紅蘿蔔、花椰菜、菠菜及開心果等。在對膳食纖維有基本認識後,接下來就帶大家來看看它們的功能吧!膳食纖維的功能1.提供飽足感我們平常用餐時,身體會分泌激素來調控消化作用,並維持血糖穩定,其中像胰島素(Insulin)、膽囊收縮素(CCK)及類升糖素胜肽-1(GLP-1)在執行各自作用的同時,都會刺激大腦產生飽足感,進而降低食慾。但因為激素作用需要時間,加上現代社會環境壓力大,常造成人們在大腦飽足感機制尚未啟動時,就已經快速吃下過多的食物了。而膳食纖維可以增加吃東西時的咀嚼次數,延長用餐時間,讓上述激素有充足的時間發揮作用,使大腦產生飽足感,達到降低進食量的效果。此外,膳食纖維進入體內後,因不易消化又佔有體積,尤其水溶性膳食纖維會在體內吸水膨潤,形成粘液狀的水樣層,進而延緩胃排空,使食物在腸胃道裡的消化時間變久,延長飽足感。2.作為益菌生/益生質(Prebiotics)益菌生是腸道好菌的食物來源,可以作為養分幫助好菌生長,維持人體健康。部分膳食纖維(例如:果膠、寡糖、菊苣纖維及部分半纖維素等)在進入腸道後,可以被腸道菌利用,其發酵後的代謝產物(如乳酸及短鏈脂肪酸等物質),可以酸化腸腔內部,提供對好菌有利的生長環境,並幫助腸道黏膜健康。除此之外,短鏈脂肪酸可以被人體吸收,供給能量(1.5~2.5kcal/g),同時還有增加人體對水分及鈉再吸收的功能。3.幫助排便順暢當膳食纖維攝取不足時,糞便會較難成型,便秘發生機率也會提高,易使廢物累積在腸道、滋生有害菌,導致腸道不健康,增加細胞病變風險。而膳食纖維具有刺激腸胃蠕動、增加糞便體積、改變糞便質地等作用,可以讓排便更順暢。在腸道蠕動的過程中,會將附著於腸壁的廢物一併帶走,避免它囤積在體內,影響健康。4.延緩血糖上升飲食經消化後產生的單醣(主要為葡萄糖),經腸道吸收進體內後會讓血糖上升,接著身體會分泌胰島素促進細胞對葡萄糖的利用,並將多餘的糖儲存成肝醣或轉換為脂肪,幫助血糖回穩。但因現代飲食中,吃了較多的精緻澱粉及含糖飲料,這些會使餐後血糖快速上升,造成胰島素必須需加強作用,將這些過多的醣類在體內轉換成脂肪,才有辦法處理掉血液中過多的葡萄糖。而當餐後血糖快速上升、血糖波動過大等現象反覆發生,就容易增加體內脂肪堆積,產生肥胖及胰島素阻抗等問題,增加罹患相關疾病的風險。若飲食含膳食纖維,在消化的過程中,部分的膳食纖維會在酵素和食物之間產生阻隔效果,降低酵素和食物的混和,也減少消化後的食物(如醣類、脂肪)與腸壁的接觸機會,進而讓養分吸收的速度變慢,使血糖上升的速度趨緩。另外,因膳食纖維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所以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燕麥、蔬菜)也較不易使血糖快速上升。5.降低血脂、血膽固醇膳食纖維具有降血脂、血膽固醇的功能。除了上述提及的阻隔效果外,它還能和膽固醇、脂肪、膽酸(膽汁成分)等物質結合,減少這些脂類的吸收,使其跟著糞便排出體外,同時也可以降低減少部分熱量攝取。特別的是當膽酸回收到體內的量變少時,會促進肝臟從血液中帶走膽固醇,用以生成新的膽汁供消化使用,降低血膽固醇的濃度。膳食纖維的諸多功能讓它成為飲食重要一環,除了可以增進腸胃道功能,影響血糖、血脂及血膽固醇外,也有研究表示高纖及適量脂肪的飲食習慣對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特定癌症發生風險(例如大腸癌)有正面效果。其他像熱量低、具飽足感的特性也能應用在體重管理上,如果在食物選擇上優先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並減少高熱量食物的攝取,就能達到控制熱量的效果。不知道在看完文章後,大家有沒有更認識膳食纖維了呢?最後還有一點要提醒大家,除了養成多吃蔬果,補充膳食纖維的習慣外,也別忘了要多喝水喔!水除了是維持體內液體平衡、促進新陳代謝的重要推手外,適當補充水分可以滋潤腸道,幫助膳食纖維發揮作用,讓消化及排便過程更順暢!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31 養生.聰明飲食
食物熱量怎麼算?營養師教你算出自己的健康體重,跟一日熱量需求
就如同汽車需要燃料或供電才能行駛一樣,我們人體也需要熱量來維持身體的各項運作,而這些熱量從哪來呢?就從每天吃下去的食物來啦~食物被人體消化吸收後可用來產生熱量,作用在各種地方,如:保持正常體溫、心跳等維持生命現象的基本功能,或是進行思考、各式活動及生長發育等,所以不論是清醒時還是睡覺時,我們活著的每分每秒都需要消耗熱量,只是消耗多或少的差別而已。小客車、休旅車、大卡車…等,不同大小、型號的車在不同的環境下,油耗量皆不一樣;人體也是如此,依照個體差異,大家每天消耗的熱量不同,需求當然也不一樣,到底哪些因素會影響我們的需求呢?現在就來看看吧!熱量單位一般汽車透過加油來補充能源,接著可以從剩餘油量來推算大概能開多遠;而我們則透過食物來補充熱量,那麼吃進食物後,又該如何知道它能提供多少熱量呢?在營養學上,熱量通常以大卡Kilocalorie(kcal)為單位,一般來說碳水化合物(醣類)及蛋白質1公克的熱量為4大卡,脂肪1公克9大卡,酒精1公克7大卡(1毫升5.6大卡) ,所以只要知道食物的成分,就能算出熱量是多少了!如果想知道各食物的實際熱量,可以參考衛福部食藥署的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喔!影響熱量需求的因素影響熱量需求的原因有很多,比較常提到的如:性別、年齡、身高、體重、體組成及活動量等。因肌肉組織消耗掉的熱量比脂肪組織還高,因此若體重相當的話,肌肉較發達、體脂肪較少的人,熱量需求會比較高;活動量較大,從事體力消耗大的職業也會需要較多的熱量。另外,如果身體處在生長發育期、懷孕哺乳期、受傷或是疾病等特殊狀況時,因細胞生長、孕育新生命或是組織修復這些過程都很耗能,因此,除了原本的需求外,可能還得額外加點熱量才夠用。 特別的是,相較於成人體內多為儲存熱量的白色脂肪(white adipose tissue, WAT),嬰兒因為肌肉較不發達,難透過顫抖維持基本體溫,體內會有較多能產熱的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 tissue, BAT)消耗熱量並幫助他們維持體溫,但棕色脂肪組織長大後就會逐漸減少,而白色脂肪的比例會增加,所以由脂肪組織消耗掉的熱量也會逐漸降低。熱量平衡當自己熱量不足時,要怎麼察覺呢?身體是很聰明的!如果能量不夠,會產生飢餓感,催促我們去吃東西,但要吃多少?會不會不小心吃太多?這就比較難精準測量了。因此,當吃進去的熱量大於需求時,多餘的部分不會被浪費,而是以肝醣或脂肪的形式存在體內,等到哪天有需求時,再派上用場!相反的,當食物不夠時,就會開始消耗那些預先存好的能量啦~體重變化是觀察熱量平衡的方式之一,如果攝取的熱量持續低於消耗量,體重就會逐漸減輕;而吃下比身體需求還多的熱量時,我們會漸漸變胖。因此,不論是想進行增重或減重等體態管理,只要擁有熱量平衡的觀念,加上控制好熱量來源(均衡飲食)及有效運用熱量(適當運動),就能達成體態管理的目標,讓自己更健康、自信、有活力。有一點要注意的是,能量消耗的順序是先使用肝醣,後使用脂肪,所以想藉著運動來降低體脂肪,不但要注意運動強度,挑選適合自己的運動,還得注意運動要持續一段時間,才能確實減少體脂肪!此外,世界衛生組織提出 -「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和擁有健康體重的人相比,肥胖者發生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等問題的風險較高;而體重過輕則容易和營養不良、骨質疏鬆、月經失調等症狀掛勾,因此,將體重維持在正常範圍不但能更健康,保持理想體態也能讓自己更有信心,對現代人來說是值得重視的議題。簡易熱量計算看到這裡的你,是否會好奇,既然食物的熱量可以測出來,那我們可以測出自己的熱量消耗嗎?是有方法可以測量的!熱量測量的方式主要有「直接熱量測量法」及「間接熱量測量法」2種。第1種:直接熱量測量法請受試者進入一個絕緣的密閉空間,由於身體產生的熱會被儀器周圍的水吸收,使水溫上升,再以此換算出身體消耗的熱量。此方法較準確,但儀器造價昂貴且操作方式較複雜,故很少使用。第2種:間接熱量測量法分析受試者呼吸時的氣體,藉由計算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及使用的氧氣量來間接計算熱量消耗。算出自己的健康體重+一日熱量需求除了上述實際測熱量消耗的方法外,現在也有衍生出一些簡單的熱量計算公式,只要經由輸入個人資料之變數,就能估出熱量需要~一般常用Harris–Benedict equation公式先得出基礎代謝率Basel Metabolic Rate(BMR)後,再乘上活動量係數來算出熱量。各種公式基本上都是以性別、身高、體重、年齡及活動量當變數做計算的。我們也在這裡提供另一個算法,並納入健康體重當變數,給大家參考。步驟1:算出自己的健康體重(BMI=22時的體重)健康體重=22×身高(m)平方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 = 體重(kg) / 身高(m)平方 (Kg/m2)BMI可以用來衡量成年人的肥胖程度(不包含未滿18歲、正在做重訓、運動員、懷孕或哺乳中女性、身體虛弱或久坐不動的老人)除了BMI≥27外,如果男性腰圍>90cm,或女性腰圍>80cm也算肥胖喔!步驟2:算出靜態代謝率(RMR)靜態代謝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是指一整天都不做任何事的情況下所消耗的熱量。計算方式如下:男性: RMR(kcal/kg/d)=25.44-[0.01807×年齡]-[0.1448×體重(kg)]+[0.03797×身高(cm)]女性: RMR(kcal/kg/d)=23.1811-[0.01807×年齡]-[0.1448×體重(kg)]+[0.03797×身高(cm)]步驟3:依自己的生活習慣,對照活動強度指數步驟4:計算出一日熱量需求就如同汽車要定期回廠保養,才能保障行車安全;我們也要時時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疾病才不會悄悄找上門。現代人生活繁忙,也許很難去控制每天吃下的熱量,但依然要時不時提醒自己,注意吃下的食物是否適當,活動量是否充足,並透過定期量體重、做健檢的方式來觀察自己的健康狀態。多一份知識就多一份力量,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後,能對熱量有多一點認識!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16 醫聲.罕見疾病
北榮建立龐貝氏症快速診斷標準 台灣龐貝氏症治療成效全球第一
治療龐貝氏症的藥物發明人是前中研院院士陳垣崇,此一發明拯救了無數的龐貝氏症病人及家庭,而臺北榮總團隊也接續使命,建立了全球最快速的新生兒篩檢確診標準,讓龐貝氏症的嬰兒平均出生10天內就能接受酵素治療,以致於目前嬰兒型龐貝氏症的治療成效為全世界第一。今年4月第二代新藥上市,所有龐貝氏症病人都能得到更好的治療成效。北榮兒童醫學部部主任牛道明指出,北榮龐貝氏症快速診斷的標準,平均6小時後就能確診,出生9.7天就能接受治療,台灣是全世界第一個進行龐貝氏症新生兒篩檢的國家,北榮團隊至今篩檢總人數超過150萬,為全球最大的篩檢人數,找到37名嬰兒型龐貝氏症,這些病人經即時快速的治療,加上全方面的細心照護與復健,病人各項預後表現均遠優於世界各國,長達10年追蹤的治療成果也發表在國際期刊,引起全球專家學者極大的重視。美國罕見疾病新聞網(Rare disease advisor)及BioNews-Pompe Disease媒體也刊登報導,並建議各國應仿效北榮的作法。龐貝氏症是體內代謝肝醣的酵素基因缺乏或突變,造成酸性α-葡萄糖苷酶(GAA)不足,造成肝醣無法被分解,堆積在肌肉的結果是造成細胞死亡或受損,特別是心臟、呼吸道的肌肉,悠關著生命系統,主要分為嬰兒型及晚發型。牛道明指出,由於肌肉損傷不可逆,確診者愈早接受治療及復健愈能過正常生活。快速診斷標準,陽性預測值百分之百,醫療團隊24小時待命,6小時內接受治療談及當時如何快速治療,北榮兒童醫學部遺傳內分泌主任楊佳鳯回憶起10年前的場景,「我當時在急診看著疑似個案的小嬰兒,要經過肌肉切片、酵素檢驗,以及基因確診後,再向健保局申請專案用藥,等到藥物通過接受治療,至少需要超過兩個月的時間。但眼前的病人明明有肌肉張力不佳、心臟肥大等符合診斷的標準,我們卻束手無策,正在苦惱該怎麼辦時,牛道明認為『不能讓病人等了,只要病人符合我們建立的診斷標準,就先用酵素治療吧。』這個決定改變了病人未來的命運。牛道明說,「當年會在向健保局申請專案用藥前就給藥,是真的覺得病人沒時間等待,但依照我們所建立的快速診斷準則,事後證明我們並沒有誤診過任何一位病人,也因此沒有不是嬰兒型龐貝氏症的病人會錯誤的接受到酵素治療,而造成健保的浪費,但我們的快速治療讓我們的嬰兒型龐貝氏症病人治療成效,遠遠超越世界各國。」每當收到疑似龐貝氏症個案的通知時,整個團隊都會繃緊神經,將病人視為緊急個案,病人一到院立即安排各項檢查,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檢查,這十多年來我們團隊幾乎全年無休、24小時待命,無論是深夜或是過年期間,只要病人一抵達醫院,全員出動,才能夠達到病人平均在6小時內就能接受酵素治療,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這麼多年來牛道明及楊佳鳳從不覺得累「因為我們覺得病人家屬更為辛苦,他們必須定期帶病人來院治療,還要擔心病人因疾病造成的各種問題,而隨著病人年齡的增長,也要依照不同的成長時期做飲食及復健上的調整」。此外為了讓病人、家屬間有更好的溝通,拉近醫病間的距離,我們也協助病友們成立了全國的病友會,也建立起了line群組,在群組中病人家屬可直接與醫療團隊成員溝通,醫療團隊也是有問必答」。我們是和病人和家屬一同成長,這麼多年來藉由病人及家屬的問題與回饋,也從中得到了許多學習的機會。楊佳鳳提到在疫情高峰時,有位病人感染新冠病毒被隔離,但他又必須要注射酵素藥物,經過與台中衛生局、負責收治的台中榮總溝通,最後院方在戶外搭了帳篷,讓患者接受治療,「我們在疫情期間,無論多麼困難,我們的患者都沒有loss掉一次治療。」這份全心全意為病人著想的信念,讓人十分感動。北榮8月全面換二代新藥 助龐貝氏症病童有更好的治療雖然我們治療成效世界第一,目前大部分的病人都能走能跑,甚至能參加運動比賽。但這群病人還是有些特殊的肌肉如口腔咽喉或呼吸相關肌肉較弱,導致說話發音較不清楚,肺功能較差,且生病發燒時易有肌肉無力的狀況出現。這代表目前所使用第一代龐貝氏症酵素藥物在治療上仍有所不足,所幸龐貝氏症第二代藥物於2021年8月美國FDA核准上市,而今年4月健保已通過給付龐貝氏症第二代新藥。今年9歲的小女孩小玥剛好受惠於這波換藥潮。出生時,經由新生兒篩檢,轉往北榮做抽血、心臟超音波確診龐貝氏症,並開始接受酵素替代療法治療。小玥媽媽回憶,剛開始每2週從台南回診北榮做一次酵素治療,不料1歲左右身體功能開始衰退,肌肉力量變小,走路跌倒次數增加;當時經過北榮醫療團隊評估後,隨即將2週一次的酵素替代療法,改為每週一次南北往返治療。2歲時,媽媽向團隊反應爬樓梯時步態有點怪,經北榮物理治療師評估後,發現雙腳肌肉力量不對稱,隨即轉介北榮水療治療師評估,經評估後,建議以游泳替代水療,再加上職能、物理以及語言治療,狀況才穩定下來。在北榮團隊的照護下,小玥跟同年齡的孩子站在一起,看不出異狀,甚至還可以參加游泳比賽,小玥也得以參加她最喜歡的舞蹈課程。「直到2年前,小玥6、7歲時,病況開始有明顯退化情形」小玥媽媽無奈表示,所幸北榮團隊及時嘗試各種努力,讓小玥在面對第一代用藥的醫療極限下,讓病況變化速度得以稍緩。所幸,北榮今年8月全面換藥,在接受第二代酵素替代療法後, 小玥的臨床表現趨於穩定,跑步時,大腿也可以抬得較高,檢驗肌肉損傷狀況的CK值(肌酸肌酶)明顯下降,在各方面運動表現也有明顯進步。媽媽認為,現在有二代新藥加上持續每週接受游泳、復健治療,希望小玥身體狀況越來越穩定,讓身體能維持更好狀態,能去實踐她未來成為一位舞蹈老師的夢想,並且爭取更多的時間,等待再下一個新療法的到來,讓小玥未來可以手心向下,回饋社會!一路以來,很感謝北榮團隊,在小玥病況每次出現變化時,都會以最快的速度處理,讓小玥得以維持現在這麼好的狀態!
-
2023-11-05 醫療.骨科.復健
增肌只吃蛋白質還不夠 營養師揭長肌肉最佳飲食組合及攝取黃金時間
蛋白質是構成肌肉主要的原料,南投醫院營養師黃淑敏說,在長時間高強度的運動期間,人體肌肉組織中的蛋白質分解也會隨之增加,所以此時如果由飲食中提供足夠且完整的蛋白質,可以有效促進肌肉生長。黃淑敏指出,醣類及蛋白質食物可以刺激胰島素分泌,會促進蛋白質合成及肝醣儲存,所以正確的運動飲食方式,應該是「足夠醣類食物、適量的脂肪及蛋白質」。如果只補充高蛋白質食物,而不攝取醣類食物,可能使肝醣儲存減少,更有可能因為高蛋白食物相對油脂及熱量偏高,而使體脂肪增加,便會使運動功效減半。充足醣類可避免身體消耗蛋白質,更能合成肌肉。竹山秀傳醫院營養師賴怡伶形容,如果把身體比擬成小房子,寒冬來襲,急需生火產生能量,當肌肉不足、營養不好時,只能把屋內的家具拿去燃燒,燒著燒著,屋內就空盪盪,禁不起一點寒風,一吹就垮了。因此如何增加肌肉存款,減緩肌肉流失,怎麼吃很重要。賴怡伶說,年長者更要多注意每日飲食的補充,優質蛋白質來源主要為大豆、魚類、蛋、乳製品、瘦肉等;醣類食物最好的選擇是全榖雜糧,包括未精緻米類如糙米、胚芽米及麥類如蕎麥、燕麥等,因為長肌肉最佳組合就是「醣+蛋白質」,充足的醣類可以避免身體消耗蛋白質,讓蛋白質保留在體內不被消耗,而更能合成肌肉組織。蛋白質應分散在三餐吃,才能有效修復增生肌肉。建議每日高優質蛋白質食物3至8份,每份約半個手掌心大小,醣類食物則約為1.5碗至4碗為主;攝取蛋白質依體重每公斤乘以1至1.2,以體重60公斤的老年人來說,一天需攝取60至72克蛋白質。賴怡伶強調,以前年輕時可能只要攝取一個「掌心」大的量,隨著年紀增長,想增肌每餐至少要吃約一個「手掌大」的量,三餐若能餐餐吃到蛋白質,平均分配有助於肌肉合成,當蛋白質攝取不平均時,無法有效修復或生長肌肉。所以分散三餐平均攝取最好。另外,年長者除三餐均衡飲食,也要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固骨本延緩肌肉流失。運動後馬上吃,掌握黃金時間提高肌肉合成率。規律運動尤其有助於肌肉保留與生長,每周2至3次平衡運動或抗阻力運動,有益於增加肌肉量、強度及平衡感上升,讓跌倒風險下降。黃淑敏表示,根據2018年國際運動營養指引建議,運動後應立即飲食,若太晚進食(大於2小時)肌肉合成會降低,對高齡者沒有增加肌肉效果。應掌握運動後1小時內的黃金時間,依照運動強度與時間來補充均衡營養,最是「肌」不可失的好時機,讓肌肉生成有效率。運動後通常補充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食物,搭配組合無糖優格+水果、地瓜 + 豆漿、香蕉+茶葉蛋、燕麥+牛奶等,都是不錯的食物選擇。健康增肌食譜早餐:低脂牛奶+饅頭夾蔬菜午餐:地瓜飯+清蒸鱈魚+炒菠菜+胡蘿蔔炒蛋午後點心:花生、豆花、豆漿或堅果、水果、優格等晚餐:紫米飯+滑嫩雞丁+炒空心菜+番茄豆腐誰不宜攝取過多蛋白質?慢性腎臟病竹山秀傳醫院腎臟內科主任林博文指出,慢性腎臟病患者務必嚴格控制蛋白質攝取,避免加重腎臟負擔,容易有蛋白尿。但蛋白質攝取過低合併熱量攝取不足,又會造成體內組織分解、體重減輕,同時也會增加含氮廢物產生,增加腎臟負擔。攝取量應與醫師充分討論。部立南投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洪秉鴻表示,患有肝昏迷、嚴重肝硬化(有肝腦病變症狀)、慢性腎衰竭、急性腎衰竭、腎功能不全、急性腎絲球腎炎、尿毒症(腹膜透析除外)的病人,特別需要嚴格限制蛋白質的攝取,建議慢性腎臟疾病患者,可選擇優質蛋白質來源,如蛋、魚、海鮮、肉,並攝取足夠熱量,避免體內蛋白質分解流失。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患者攝取蛋白質需足量不過量,並確保蛋白質與能量合成,維持正常肝細胞功能。蛋白質可挑選植物性來源或酪蛋白食物,避免攝取高產氨的食物如乳酪、臘肉、香腸等,採用限制蛋白質飲食前,務必先諮詢營養師給予個別的飲食設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03 醫聲.Podcast
🎧|挑戰肝臟移植極限 換肝手術權威「三項第一」為器捐短缺開新路
台灣器官來源有限,許多人命懸一線排隊等待接受移植,最後卻等不到器官而離世。為了極大化器官利用,台灣陸續創下三項第一,包含全台首例「一肝二用」捐肝手術,將一位大愛捐贈肝臟分給2位受贈者使用,全台首例跨血型活體肝臟移植,以及全台首例、全球僅三例懷孕期間移植肝臟,還能母子均安的高難度手術;為患者開闢一條生路的幕後推手,是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李威震,至今已完成逾1400檯換肝手術。🎧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肝臟如充血海綿 換肝須注意出血 李威震來自嘉義縣大林鎮,雖然地處鄉下,但李家父執輩是地方仕紳階級,爺爺在日據時代即擔任保正,且家族成員眾多。他表示,歷經日本統治,台灣南部民眾多不希望家中子女從事政治工作,轉而鼓勵自己走上行醫救人的道路。他就這樣順利考取醫學系,並早在大學二年級開始學習基礎醫學課程時,就立志要選擇外科。李威震回憶,大二時第一堂課就是「解剖學」。學習過程中,發覺疾病與人體器官之間的關係非常奧妙,便一路鑽研下去。打定主意選擇外科後,自己並未荒廢內科學業,反而加倍認真,要把內科先學好、打下基礎,連同學對此也刮目相看。外科醫師養成時間長,是難度極高的科別之一,能進行肝臟手術者,更是外科醫師中的佼佼者。李威震說,肝臟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除了民眾常說的「排毒」功能,也是人體的「發電廠」,能合成肝醣、供給能量。結構上,肝臟連結動脈、下腔大靜脈等重要血管,就像一塊「充血海綿」,手術時非常容易出血。尤其接受肝臟移植手術的病人,通常已發生肝衰竭,導致凝血功能不佳,一旦出血很難止血,加上每檯移植手術平均要花8至10小時,考驗執刀醫師專注力,手術極具挑戰性。台灣器捐者少 以一肝二用、跨血型換肝救急「台灣器官移植發展向來是亞洲區最快的國家之一。」李威震表示,國內很早就有腦死判定等移植相關法令,但時至今日,台灣器官捐贈風氣仍不興盛,每百萬人中捐贈器官者僅5至6人,器官捐贈比率最高的西班牙,每百萬人就有40人以上願意捐贈器官。大愛器官來源少,肝病卻是台灣早年的「國病」。不忍病人因等不到器官而離世,李威震帶領團隊,突破醫學限制,要救治更多肝病患者。2003年,他完成全台第一例「一肝二用」手術,將一個大愛捐贈肝臟,分給2位成人使用,藉此「多救一人」。在活體肝臟移植方面,因受限倫理問題、擔心器官買賣,政府限制5等親內才能捐肝,李威震突破血型限制,完成第一例「跨血型捐肝」,家庭成員少的病家,不必再受限血型,而失去活體捐肝機會。李威震說,跨血型捐肝必須克服抗體排斥的問題,藉由血漿置換術加上剛上市的單株抗體藥物,團隊在2006年完成手術。受贈者是一位肝硬化女病人,一度考慮至大陸換肝,最終由不同血型的兒子捐贈肝臟,手術至今17年,病人恢復良好,足見不同捐肝術式預後、存活率均不受影響,與傳統捐肝手術相同,「在門診追蹤的病人,已無法分辨哪位是跨血型捐肝、哪位不是。」孕期進行肝臟移植 母子均安在全球僅3例李威震的另一項創舉,是完成全球罕例在孕婦懷胎期間進行肝臟移植手術。他表示,該孕婦懷胎14週時,肝臟突然急性發炎,黃疸指數飆高,住院數週仍未好轉,必須換肝才能保命。後來病人幸運等到大愛捐贈肝臟,在懷孕第17周時接受移植手術,手術過程團隊非常謹慎,必須確保孕婦血壓起伏不能太大,否則恐會影響胎盤血流供應,進而影響胎兒健康。李威震說,術前照會婦產科評估,認定胎兒除神經系統未發育完成,其他器官均已成型,才放心進行手術;術後亦持續追蹤胎兒情況,至今孩子已經4、5歲,心智、生理機能一切正常。術後查閱文獻,發現娠中進行肝臟移植,還能順利產下新生兒的個案,全球僅有3例,此例是台灣唯一一例。多數案例都是換肝過程中,因血壓不穩導致胎死腹中;或為保全母親性命,先引產腹中胎兒,「母子均安真的非常困難。」李威震小檔案現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台灣外科醫學會理事台灣肝癌醫學會理事學歷美國匹茲堡大學進修台北醫學院經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部主任台灣移植醫學學會 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林琮恩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
2023-10-21 養生.聰明飲食
運動後該吃什麼?營養師教你吃「3種營養素」提升運動後成效
運動好處多多,不僅能增加肌肉強度,也有調節血壓及血脂、強化免疫能力、預防骨質疏鬆等益處。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建議,成人每周最好能進行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腳踏車)。不過,除了規律運動以外,要有好的運動成效,就要先懂得怎麼吃!所以今天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來和大家探討最適合運動後吃的3個營養素吧!【健康知識Plus劃重點】-提升運動後成效的3個營養素當運動時,身體的肌肉會因為反覆地收縮舒張而消耗能量並產生些微損傷與組織再造,此時若沒有及時補充營養的話,肌肉就會出現疲勞狀態,影響到下一次的運動表現。若能在運動後補充均衡適量的營養,就可以幫助減緩疲勞感,還能增加肌肉量以提升基礎代謝率,進一步減少脂肪堆積喔!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有哪些營養素最適合在運動後補充吧!一、碳水化合物(醣類)最常被誤解的碳水化合物,其實是在運動後很重要的營養補充!許多人都曾聽過這種說法:「運動後因為身體吸收力變好,所以不能吃碳水化合物,否則會更容胖!」但事實卻剛好相反!肌肉中儲存的肝醣是由碳水化合物所組成,會於運動時被消耗掉。所以在運動後若能及時攝取適量碳水化合物類的食物,可幫助肌肉補足流失的肝醣,減少疲勞感的發生,還能減少肌肉流失與增加肌肉量、提高代謝率,反而不容易發胖。我們平常所吃的米飯、全麥吐司、香蕉…等,都是屬於碳水化合物,很適合在運動後的30分鐘內吃,份量上則建議大約是一小碗飯或一片吐司的量。 二、蛋白質講到增肌減脂,一定少不了蛋白質!我們肌肉組織是由蛋白質所構成,運動後補充蛋白質,可以幫助修復受損的肌肉組織及合成新的肌肉。像是牛奶、豆漿或是雞胸肉,都是很優質的蛋白質來源。研究更發現,在運動後以醣類:蛋白質=3:1的比例來補充,效果最佳!例如地瓜配無糖豆漿,或是一根香蕉配一杯牛奶,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三、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簡稱Omega-3)是營養師Sean推薦的小秘方!很多人認為運動完的隔天會痠痛「鐵腿」是因為乳酸堆積造成,但其實這是很常看到的一個運動迷思!首先,肌肉中肝醣的代謝產物為乳酸是正確的,但它不是造成長時間痠痛的主因,真正會造成肌肉長時間痠痛的原因是-「發炎反應」。運動的過程雖然會破壞肌肉組織,但是也會刺激它再生成更強壯的肌肉,而這個過程就會產生發炎反應,引發痠痛「鐵腿」的現象。而Omega-3擁有優秀的抗發炎能力,可以有效幫助對抗發炎反應,減緩運動後的不適感。若想要有效率的攝取,Sean建議可選擇富含Omega-3的食物或魚油保健食品,讓運動後身體恢復得更有效率。 看完今天的文章後,大家對於運動後的營養補充有沒有更多的了解呢?這些補充的原則或許沒有辦法讓大家馬上變得像選手或健美運動員一樣「頭好壯壯」,但是都可以有助於大部分運動後的恢復喔!擁有正確的觀念、正確的飲食補充才能讓你在運動後達到最好的效果,也更能事半功倍! 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2 養生.聰明飲食
醣類就是碳水化合物嗎?為什麼控制醣類吸收時間非常重要?
碳水化合物與醣類碳水化合物與醣類的差別碳水化合物和醣類的分類非常混亂。碳水化合物大部分的化學結構式都用Cm(H2O)n來表示「水與碳結合的化合物」,以前也稱為「含水的碳」。但有些碳水化合物的結構式並非如此,因此不稱為碳水化合物,而是改稱「醣類」或「糖」。不過,現在大家還是習慣使用「碳水化合物」,「糖」和「醣類」的定義也有點混亂。(審定註:「碳水化合物」是舊名稱,新名稱以「醣類」稱之。醣類為一大類的營養素,分為單醣類、雙醣類、寡醣類和多醣類,一般再將具有甜味的單一醣類,以「糖」稱之,如葡萄糖、蔗糖,英文字尾多為ose。)以前的碳水化合物可用營養來分類,有可當作熱量的「醣類」,和無法當作熱量的「纖維質=膳食纖維」。若從結構上分類,可分為單醣、雙醣、寡醣和多醣。若按照這種分類,纖維素等纖維質屬於多醣類。目前的分類仍保留碳水化合物這個用語,裡面再分成醣類和纖維質。醣類分成單醣、雙醣、寡醣和多醣,單醣和雙醣為常見的醣類。但是,若按照此分類,纖維素在結構上屬於多醣,但本身是纖維質,因此無法納入多醣類。正因為現在仍保留碳水化合物的用語,習慣將sugar翻成「糖」,才會造成這樣的混亂。代表性之砂糖(sugar)的主要成分為蔗糖(sucrose)這種雙醣,由葡萄糖和果糖結合而成。醣類的消化與吸收由酵素分解為單醣再吸收醣類要變成最小單位的單醣,才能被身體吸收;想吸收雙醣或多醣等養分,需先分解為單醣。而身體攝取最多的是多醣類的澱粉。在口腔咀嚼食物後,透過口腔唾液裡的消化酵素α-澱粉酶,分解為麥芽糖這種雙醣。再經由胃部來到十二指腸,和含有α-澱粉酶的胰液結合,進一步分解為麥芽糖和糊精。再送到小腸,由上皮細胞絨毛分泌的麥芽糖酶,分解為葡萄糖這種單醣。最終被分解的葡萄糖由上皮細胞絨毛膜吸收後,透過微血管經由肝門靜脈送到肝臟。而乳糖和蔗糖這些雙醣來到小腸後,乳糖由乳糖酶分解,蔗糖由蔗糖酶分解後再吸收。吸收的速度與血糖值醣類被分解為單醣後由小腸吸收。像葡萄糖這種單醣一旦被吸收,血糖值會急速上升,當胰島素分泌正常時還能控制,但會增加胰臟、血管或身體的負擔。為了避免發生這種狀況,分解吸收的「時間」非常重要。比起精製白米,糙米可以慢慢被吸收。用餐順序「蔬菜→魚肉類→碳水化合物」,也能讓醣類的吸收趨於穩定。醣類的代謝製造生命活動需要的ATP由小腸消化吸收的葡萄糖除了儲存於肝臟,也能變成血液裡的血糖循環全身。葡萄糖增加,血糖濃度(血糖值)跟著增加,必須把血糖儲存於肌肉或脂肪組織以調整濃度。肌肉裡的葡萄糖變成肝醣這種多醣類,脂肪組織裡的葡萄糖則變成體脂肪。血糖是熱量的重要來源,由自律神經調整其濃度。尤其大腦或神經系統只能利用來自醣類的熱量,必須確實維持血糖值。再者,葡萄糖可以透過無氧呼吸下進行的糖解作用,以及有氧呼吸態下進行的檸檬酸循環(TCA cycle)這兩大系統,製造熱量後,最終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而醣類轉換為熱量時,一定要有維生素B1構成的輔酵素。葡萄糖分解為兩個,形成二個分子的丙酮酸或者是乳酸,這時可以製造二個分子的ATP(腺苷三磷酸)這種熱量儲存物質[糖解作用]。丙酮酸得到氧後,於粒線體內轉換為乙醯輔酶A,與草醋酸縮合形成檸檬酸。然後再經過好幾個階段,透過檸檬酸循環變回草醋酸,再次變成檸檬酸之前製造三十〜四十分子的ATP[檸檬酸循環作用]。而想進入檸檬酸循環作用必須透過呼吸取得氧氣。缺少氧氣的話,丙酮酸會變成乳酸,不僅代謝作用止於糖解作用,還會堆積乳酸這種疲勞物質。檸檬酸循環(TCA cycle)粒線體的糖解作用形成丙酮酸,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時的一種生理反應循環。檸檬酸循環於體內進行時可產生熱量為身體所用。熱量一天的必要攝取量(按不同年齡)仟卡(kcal)是活動或驅動大腦或心臟等體內各部位的必要之熱量單位。所謂的1kcal就是,讓1公升水的水溫上升1℃所需要的熱量。熱量攝取過剩或不足都會影響身體健康,而不同年齡、性別或活動量,一天必要的攝取熱量之標準也不同。(審定註:仟卡(kcal)亦可稱大卡(Cal),熱量單位亦有用仟焦耳(kj)表示。1 kcal = 1 Cal = 4.184 kj。)根據厚生勞働省「日本人的飲食攝取標準」(2020年版),人一天預估的必要熱量可由[基礎代謝標準值×參考體重×身體活動強度]來計算。基礎代謝就是沒做任何事的安靜狀態下用來維持呼吸、心跳、體溫等生命活動之最小限度的熱量。而所謂的身體活動強度,就是運動或日常活動等,一天有多少活動量的指標。至於未成年所需的熱量,男性15〜17歲的成長期需要2800kcal,女性12〜14歲需要2400kcal。※ 本文摘自《來自日本NHK 打造健康每一天的營養大全》。《來自日本NHK 打造健康每一天的營養大全》作者:上西一弘, 藤井義晴, 吉田宗弘譯者:高淑珍出版社:方舟文化出版日期:2023/09/20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18 名人.好食課
雞隻會打許多抗生素?溫體雞肉比冷藏冷凍肉更新鮮?破解5大雞肉迷思
好食課營養師發現網路上還是有許多消費者對於肉品有著許多迷思,像是生長激素、抗生素等問題,這次好食課整理了常見的5個雞肉迷思,一次破解給大家知道!迷思一⟫雞肉有打生長激素不需要用、不能用、也用不起的生長激素2015年的市場調查指出,消費者最擔心的肉品安全議題中,第一名是使用生長賀爾蒙!消費者的想法是,台灣到處都是雞排攤,每天雞肉需求這麼大,台灣那麼小哪可能養這麼多隻雞,所以一定是使用生長激素讓雞隻快快長大!答案是!絕對沒有!白肉雞的品種、育種與飼料注定使雞隻快速成長台灣的肉雞品種為「愛拔益加」、「樂斯」和「科寶」,本來就是很容易長肉的品種,且經過數十年的育種技術,再加上良好的飼養環境與飼糧調配,大幅提高肉雞的生長速度。讓肉雞的飼料換肉率,從原本的2公斤飼料換1公斤肉進步成只要1.5公斤飼料換1公斤肉(想想人類要吃多少食物才換得一公斤),所以完全不需要用什麼生長激素就可以達到養肉的目的!除此之外,生長激素非常的昂貴,以白肉雞的批發價不到百元,根本用不起生長激素!再加上生長激素是蛋白質,加在飼料中會有被消化破壞問題。若用注射的,想想整個養雞場上千隻到數萬隻的雞,要打生長激素可不是打一劑就有效,那要找多少人工才能打得完?所以,打生長激素完完全全的不符合經濟效益!不會打也不需要打,也不值得打!迷思二⟫吃雞肉會性早熟不是雞肉導致性早熟,是烹調與飲食太多油脂提高了風險由於生長激素的謠言傳得沸沸揚揚,再加上近年來零星的兒童性早熟新聞,導致媒體甚至是非畜牧專業的醫事人員,在節目上言之鑿鑿指出導致性早熟的兇手就是施打生長激素的雞肉,另外也衍生出雞翅尖和雞脖子是打生長激素的部位,叫消費者不要吃的謠言。可是前文已經說明雞隻是絕對不會打生長激素,那為什麼近年來會有性早熟的問題呢?首先,疾病的歸因沒辦法歸咎到單一因子,飲食高油化也可能是性賀爾蒙變多的原因之一。此外,過去爆發的塑化劑事件,在台灣已經數十年之久,研究也發現塑化劑是環境賀爾蒙,會干擾我們的性激素導致性早熟問題。所以要歸咎原因的話,塑化劑和高油飲食反而更是主因。迷思三⟫雞隻會打許多抗生素抗生素是讓雞隻不要受到細菌的感染,因此在雞隻養成期作為「預防性投藥」之用,但養雞業者須配合政府規定的停藥期規範,讓雞隻在電宰前可以代謝在飼養前期使用的抗生素,因此對於我們而言也是安全的!若是擔心的話,也可以購買標榜飼養全程沒有使用抗生素的雞肉品牌,讓自己更安心!另外,網路影片指出幼雞在出生時會打針,這就是打生長激素或抗生素的證明!錯!抗生素不是用打針的,而是計算好給予量後添加於飼料中,讓雞隻攝取時可同步攝入。影片中雞隻施打的其實是新城雞瘟等疫苗,就像我們在出生時會打的卡介苗一樣,是激發幼雞的免疫反應以避免罹病,和抗生素一點關係也沒有!迷思四⟫溫體肉比冷藏冷凍肉更新鮮許多消費者總覺得溫體的最新鮮、最好吃!早年在市場還有現宰雞肉,將雞脖子劃一刀後丟到橘色大桶子中讓雞一直掙扎後死去,這樣一點也不人道,且屠體在死亡前的掙扎會耗盡肝醣,反而造成肉品僵硬問題!台灣在2008年為了防治禽流感,因此頒布了禁止現宰政策,現在在菜市場已經看不到這種不人道的屠宰方式!目前傳統市場還是有溫體雞肉、豬肉等肉品,若是有食安意識或經過輔導的市場,可能在運送、販賣過程都有控制溫度,這樣就可以大幅降低細菌孳生的問題,不僅降低了食物腐敗的狀況,也防止食品安全的問題!不過,傳統市場還是有很多未控制溫度的攤商,試想這些攤商都是什麼時候批貨?什麼時候分切?到消費者購買回家時已經過了多久?再加上許多傳統市場的衛生堪慮,就讓肉品成為細菌的溫床!根據先前的研究,在室溫下販售肉品的細菌含量是冷藏冷凍肉的百倍,甚至千倍之多!因此溫體肉並不一定比冷藏冷凍肉新鮮!如果還是喜歡買傳統市場的「溫體肉」,可以挑選運輸與販賣環境有溫控的攤商,才是更加保障食安!迷思五⟫保存期限前的即期肉品就是不好?消費者對保存期限的迷思,不只限於肉品而是存在於所有食品中!保存期限的意義,是規範業者要保證在該日期前,「未開封」的狀態下不得腐敗或有食安問題。民眾常有的問題是開封後於保存期限前腐敗,就認為是業者的問題。但開封後就會有環境污染、人員污染等等因素,像是沒洗手就拿取肉塊,那這樣導致腐敗是業者的問題還是消費者本身問題?另外,未開封的即期品也常被認為是不新鮮的商品而不敢購買,這就間接地導致食物浪費。只要是在保存期限內可以食用完畢的,無論是即期還是剛出廠的,都會是安全無虞、品質優良的商品,消費者不用過度的在乎保存的「期限」!結語⟫現在的網路流通太過快速,許多錯誤的資訊也因此無遠弗屆的繼續傳遞中,因此建議大家要慎選資訊來源,或是主動將正確的訊息傳遞給親朋好友,才能遏止錯誤的訊息一直傳散!【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2023】營養師解析⟫白肉雞有打生長激素?會性早熟?5大雞肉迷思一次破解!】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0 養生.聰明飲食
吃澱粉不是原罪!醫曝不吃澱粉後遺症有哪些:重點在如何吃對
吃了會變胖、血糖會飆高……加上近年生酮飲食流行,「澱粉」成為人人喊「禁」的小惡魔。曾幾何時,餐桌上重要的澱粉類主食,成為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食物。事實上,澱粉是人體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吃澱粉本身不是原罪,重點在於民眾多半吃錯澱粉。健身、減重風氣盛行,不少民眾為了減重、塑身而不吃澱粉,只吃肉類及蔬菜。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治元指出,以蛋白質取代澱粉雖能減輕體重,但人體長久缺乏葡萄糖,將難以應付急性血糖變化需求,不吃澱粉類食物也會造成體內微量元素失衡。營養師表示,澱粉攝取過少恐造成情緒低落、女性停經等問題。為什麼澱粉類對身體有影響?勞動量太少、澱粉吃得多,就可能出現肥胖、血糖問題。王治元表示,攝入蛋白質能提高人體肌肉質量,但肌肉中的肝醣只能在肌肉中使用;澱粉經分解後形成葡萄糖,累積在肝臟中,則可提供全身使用。人體面對壓力時分泌的激素如腎上腺素、可體松,能提升血糖、支應人體所需能量,若澱粉攝取過少,難以應付短期升糖需求。故早年營養學建議,每日熱量來源應有五成來自澱粉。他也說,現今社會型態轉變,針對勞動力密集度低的白領階級,若攝取太多澱粉而無法消耗,就會助長血糖變化,造成糖尿病等疾病發生。但減少澱粉攝取量的同時,也不宜將澱粉攝取歸零,除了因應短期升糖所需,也因澱粉是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如鈣、鐵、錳的重要來源,尤其糙米等含有米糠的穀類,微量元素含量高,若長時間只吃白米飯,或不吃澱粉類,也會造成體內微量元素失衡。澱粉類該吃多少才恰當?攝取量應與活動量平衡,40歲後減少澱粉攝取量。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澱粉攝取量多寡應與活動量取得平衡,若攝入過多又沒有消耗,囤積在體內會形成脂肪肝、三酸甘油脂過高、肥胖等狀況。現代人活動量少,自己攜帶計步器,在主動留意活動量的前提下,一天才走了3000步;若恰逢外出工作、乘坐計程車等情況,活動量可能更少,澱粉的攝取量就要減少。此外,年齡愈長活動量也愈少,年過40歲的民眾也應減少澱粉攝取。不過,李婉萍說,澱粉能被人體分解為葡萄糖,進而產生能量,且葡萄糖能通過腦血管,提供腦部營養,若攝取的澱粉量不足,人體恐會進入「休眠狀態」,除了精神不濟,甚至會主動停經。澱粉進入體內也會轉換為「色胺酸」,帶來快樂情緒,澱粉攝取不足時,會導致焦躁不安、情緒低落。澱粉和精緻澱粉有何區別?糙米、芋頭等非精緻澱粉營養多,優於麵包、麵條等精緻澱粉。澱粉可分為「精緻澱粉」與「非精緻澱粉」。李婉萍說,前者不具其他營養素,單由澱粉組成,如麵包、麵條等;後者則包括纖維、維生素等其他成分,即時常被誤認為蔬菜的澱粉類,包括玉米、南瓜、紅藜麥等。糙米、胚芽等穀類具有外殼,含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維生素E;芋頭則含有纖維、維生素B群,還有鉀、鎂等礦物質,也屬於非精緻澱粉。建議民眾選擇非精緻澱粉,其中纖維素能幫助腸胃蠕動、促進排便,提升腸胃健康,久坐容易便祕的上班族能夠受益。澱粉類除了飯還有哪些食物?同樣是豆子,吃起來「鬆鬆、綿綿的」就是澱粉。李婉萍表示,正常體重的人一天至少應攝取「一碗飯」,即200公克澱粉類食物,低醣飲食的標準則是每日攝取50克醣類。除了白飯以外,也可加入其他澱粉類食物一起食用,包括地瓜、菱角等。部分蔬果類其實是澱粉,如芋頭、山藥、南瓜、地瓜、三色豆中的玉米及青豆等,民眾選擇時應多加注意,避免誤判攝取量。李婉萍也說,民眾選擇食物時,能藉由「口感」初步區分澱粉類食物與非澱粉類食物,前者吃起來「鬆鬆、綿綿的」,後者則相對「結實、Q彈」。例如同屬豆類,鷹嘴豆口感較為鬆軟,屬於澱粉類;屬於蛋白質成分的毛豆、黃豆則吃起來較為紮實。有人認為,在早餐時多吃澱粉類,能幫助提升整天精神。李婉萍表示,早餐吃不吃澱粉並無太大差別,台灣常見早餐選項如豆漿等食物,幾乎都有醣類,即使食物本身不含糖,也能在人體中轉換為醣類。建議早餐選擇以健康飲食為主,如果是「麵包配奶茶」,組成成分只有油脂、澱粉、糖,還不如不要吃的好。她也提醒,一般上班族早上9點工作、12點休息,期間幾乎都坐在位置上,若早餐攝取太多熱量、無法消耗,反而容易囤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07 養生.運動健身
減重不挨餓也能健康瘦!中醫師親授最佳甩油秘訣 無痛成功減重30kg
現代社會,維持身材又能吃得飽,成為許多人追求的目標,但是很多人對於減肥常常感到困擾,不知該從何開始。然而,吃好吃滿也能瘦,中醫師為我們揭示了一些最佳甩油秘訣,讓我們在無痛的過程中成功減重。編輯推薦為什麼一直瘦不下來?營養師:五個好習慣教你遠離惱人難消的內臟脂肪彩虹餐盤🌈減醣料理之辣炒彩蔬雞丁酒糟性皮膚洗臉就痛、產後胖40公斤 超強媽媽靠兩招甩肉、還開了自己的美妝品牌!影片中提及的飲食211法則,即是「哈佛餐盤」,蔬菜、蛋白質、全穀類等2:1:1比例。選擇多種蔬菜,蔬菜至少占1/2;蛋白質比例略多於1/4,選擇海鮮、雞肉、瘦肉,紅肉包括牛、豬、羊等、避免培根、香腸加工品攝取;需特別注意的是,除了常見的黃豆之外,大部分的豆類都屬於澱粉。最後是澱粉,略少於1/4,玉米吐司等少量吃,避免米血、甜不辣等加工品。阿信醫師也說道,飲食的順序最重要,在生理代謝學上來講,先吃進蛋白質,透過蛋白質酵素作用使胺基酸分解,可有效刺激胰島細胞分泌出升糖素,告訴我們的身體現在需要血糖來幫忙代謝、平衡血糖,不僅在吃東西不會造成身體負擔,還可以有效分解肝醣、酯肪。所以建議大家吃飯前先喝水,喝完後先吃蛋白質。如果不小心吃多了,阿信醫師也建議大家,每周3天,30分鐘,心跳130下的強度運動時間,可以有效幫助我們代謝身體,讓酯肪不囤積,才是長久的代謝控制。而代謝控制也不要太有負擔,如遇到困難也建議諮詢專業醫師。祝大家都能擁有健康自信的身材,還想知道更多健康減酯的知識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為什麼一直瘦不下來?營養師:五個好習慣教你遠離惱人難消的內臟脂肪彩虹餐盤🌈減醣料理之辣炒彩蔬雞丁酒糟性皮膚洗臉就痛、產後胖40公斤 超強媽媽靠兩招甩肉、還開了自己的美妝品牌!「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07-20 養生.運動健身
為何肌力訓練和健康長壽息息相關?專家曝能預防常見3種疾病
目前已知肌肉量從40 幾歲開始就會急遽減少。在腿部肌力的部分,80 幾歲時,肌力會剩下20 幾歲的一半。肌肉量的減少是臥床不起的原因之一,預防與改善的絕招就是肌力訓練。在肌力訓練的基本理論中,一般成人提高效果的標準肌力訓練方法,是採用8 至10RM(進行8 至10 次後,即達極限的負荷)來進行。藉此即可一邊挑戰各種項目的高重量肌力訓練,一邊提升肌肉量與肌力。不過對於肌肉量少、肌力低的高齡者或兒童,甚至是體力差的人來說,有可能很難採行這樣的運動。近年來,被推薦用來代替這個的運動之一,就是每週2 至3 次,每次10 至15 分鐘,用自己的體重或1 至4 公斤的輕量啞鈴來做的慢速訓練。不過這種慢速訓練,若要安全地將效果提高到最大限度,「認識身體的構造,配合個人身體狀況進行」是很重要的。這對於(a)預防代謝症候群、(b)預防運動障礙症候群、(c)預防失智症也非常有效。以下就一項一項來看吧!(a)預防代謝症候群所謂的代謝症候群,指的就是脂肪堆積在內臟裡,同時在高血糖、高血壓與高血脂症中,合併有兩種以上的狀態。如果堆積太多內臟脂肪,有可能導致動脈硬化,最後恐怕會演變成心血管疾病(心臟病)或腦血管疾病(腦中風)等危及性命的疾病。人是靠肌肉活動身體、產生熱能並消耗醣類或脂肪。如果肌肉變小,能量消耗會減少,脂肪會增加,有可能演變為糖尿病或高血脂症。代謝症候群的預防與肌力訓練之間,也是透過前述的「動保熱血」連結在一起。肌肉中有一種叫「肌脂蛋白」的蛋白質,這種肌脂蛋白基因被破壞的老鼠,比一般的老鼠更容易因高脂肪飲食而肥胖,也會罹患糖尿病。肌脂蛋白具有讓肌肉更容易產生熱能,以燃燒脂肪的功用。如果肌肉量少,肌脂蛋白也會比較少。此外,目前也逐漸發現一件事,就是肌肉也會發揮內分泌器官的角色,分泌出似激素物質,這些物質統稱為「肌肉激素」。最先被發表出來的肌肉激素,是一種叫介白素-6(IL-6)的細胞激素,據信具有以下這些作用:① 腦部的抗氧化作用、保護神經細胞。② 對脂肪細胞產生作用,促進脂肪分解。③ 對肝臟產生作用,促進肝醣分解。④ 動脈壁的抗炎作用(預防動脈硬化)。最近新發現的「肌肉激素」中,則有「鳶尾素」。鳶尾素是透過運動由肌肉分泌出來的物質,能將「白色脂肪褐色化」,變成「米色脂肪」。這種米色脂肪細胞,是利用脂肪能量來產生熱能的脂肪,因此應該也可說是一種「容易消除的脂肪」。此外,做肌力訓練能得到一些短期效果,經由感覺神經傳遞刺激到大腦,進而分泌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生長激素等等,以促進脂肪分解。(b)預防運動障礙症候群所謂的運動障礙症候群,指的是因為肌肉、骨骼、關節等運動器官的衰退或障礙,導致難以站立或行走,需要長期照護的高風險狀態。造成運動障礙症候群的主因包括① 半身肌力衰弱、② 平衡能力衰弱、③ 骨骼或關節的疾病等等。① 與② 雖然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因為年齡增長而發生的事,但可以靠著自身的努力加以預防與改善。③ 的骨骼或關節疾病包括退化性膝關節炎、腰椎退化性關節炎、風濕症等等,必須接受醫院的處置。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的肌肉量減少與肌力衰退,稱作「肌少症」。通常隨著年紀愈來愈大,肌肉量與肌力會逐漸減少,最終演變成肌少症。平均來說,過了20 歲以後,體脂肪就會開始增加,肌肉則是過了30 歲以後開始減少,大約從45 歲開始會很明顯地減少。在運動障礙症候群的主因中提到的「下半身」,是最容易受到老化影響的部位。下半身的肌肉在到了80 幾歲的階段,會減少到20 幾歲時的一半。隨著肌肉日漸減少,不僅活動量會減少,更會陷入肌肉進一步減少的「負向循環」,提高跌倒、臥床不起的風險。高齡者肌肉量減少所造成的肌力衰退因人而異,有的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老,有的人則顯得年輕有活力。長期持續做肌力訓練的人,大部分都非常朝氣蓬勃。為了追求健康長壽,肌力訓練也是有效的方法。(c)預防失智症許多流行病學研究都顯示「運動具有預防失智症的效果」,其中最為人所知的研究就屬Buchman 等人的研究(2012)。他們針對716 名平均年齡為82 歲的健康高齡者,進行為期3 年的調查,調查運動追蹤器所記錄的日常活動量與阿茲海默症發病率之間的關係,並在報告中指出低活動量組的發病率,比高活動量組高出2.8 倍之多。此外,Larson 等人(2006)亦針對1740 名65 歲以上的高齡者,進行為期6 年的追蹤調查,最後報告顯示,每週至少3 天走路15 分鐘以上,失智症的發病率會變成約0.6 倍。雖然目前尚未完全釐清為什麼運動會有這樣的效果,但很多用小鼠或大鼠做的動物實驗都顯示,運動(跑步)會促進大腦海馬迴的神經細胞增生,讓迷宮學習更有效率。由於大腦海馬迴是短期記憶的中樞,因此據信對於失智症與兒童的學習都有深刻關聯。在動物實驗中,運動增加了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發現。實驗顯示,運動會使肝臟或肌肉分泌出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不僅讓肌肉變粗、讓骨骼變強壯,同時也與腦中BDNF 的增加有關。此外,藉由運動從肌肉分泌出來的肌肉激素之一「鳶尾素」,有可能會促進海馬迴中的BDNF 生成。因此,透過運動也有可能從肌肉分泌出預防失智症的物質,不過其中的相關性尚待進一步驗證。據聞亞里斯多德曾說:「走路可以解決許多困難的問題。」或許其中的祕密就藏在肌肉中。(d)健康壽命與肌肉我們能以健康狀態存活下去的指標之一,包含「健康壽命」。所謂的健康壽命,就是能夠自立且健康生活的期間,而不會因為臥病在床、失智症等原因需要長期照護。「健康壽命」=「平均壽命」-「需要照護等支援的期間」在日本,男女的平均壽命早已分別超過80 歲與86 歲,但健康壽命卻是男性71 歲、女性74 歲。也就是說,我們「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有一成以上的時間,必須依賴別人的力量才能生存下去」。解決「如何能在避免臥床不起的前提下享受人生」與「盡量縮短需要照護的期間」等課題,也是今後日本社會最重要的議題。至於解決方案之一,就是利用慢速訓練等方法來鍛鍊肌肉。筆者本身今年已邁入65 歲,不但感覺體力逐漸衰退,跟當年的健美運動員時期相比,肌肉量也減少相當多。不過藉由科學式的學習與實踐正確的運動知識,對於老化的不安逐漸轉變為安心與期待。我想用適合自己身體的最佳姿勢,持續地做肌力訓練。對於筆者來說,鍛鍊肌肉是豐富人生色彩、打造快意生活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快樂且正確地打造肌肉,就是在打造身體;打造身體就是打造人格;打造人格就是在打造幸福;打造幸福就要從快樂且正確地打造肌肉開始。繼「動保熱血」之後,我又自創了一個新詞。快樂且正確地打造肌肉的「樂」(TA)、打造身體的「體」(KA)、打造人格的「人」(NI)、打造幸福的「幸」(SHI)。(譯注:括弧中為日文的首字母發音)把這些發音拼在一起,就成了「TAKANISHI」,也就是筆者的姓氏「高西」。雖然有點不知分寸,但如果各位能從腦海中想起「TAKANISHI」一詞,那將會是我無上的榮幸。※ 本文摘自《強化肌力訓練全書》。書名:《強化肌力訓練全書》作者:石井直方, 柏口新二, 高西文利 譯者:劉格安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3/07/06
-
2023-06-10 醫療.消化系統
有脂肪肝怎麼辦?營養師曝「做好3件事」遠離脂肪肝,多吃燕麥、魚油、蘋果也有用
相信大家都知道,肝是人體很重要的器官,所以有句經典廣告台詞是這麼說的:「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但你知道嗎?近期的研究報告指出台灣的脂肪肝盛行率竟高達33.3%!等同於每三個人當中就有一人有脂肪肝!「脂肪肝」(Fatty Liver)指的是過多的脂肪累積在肝臟,造成肝細胞發炎,久而久之使肝細胞受損,最後演變成肝硬化、肝病甚至是人人聞之色變的肝癌!接下來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為大家解說肝臟與人體的關係及如何去保養自己的肝,請大家一定要特別注意自己的飲食生活習慣哦!脂肪肝的成因肝臟是人體內最主要的代謝器官,許多重要的生化反應與功能都與它息息相關,例如分泌膽汁以消化脂肪、藥物或酒精的代謝、維持免疫功能、肝醣分解與合成、脂溶性維他命的儲存…等。而脂肪肝形成的原理,多半是因為不好的生活習慣,如甜食或油炸等高熱量食物攝取過量、缺乏運動、糖尿病控制不佳與酗酒…等,導致血液攜帶了太多脂肪進入肝臟,超出了肝臟可以負荷的量,經長時間累積後而成的結果。為了防止脂肪肝再繼續惡化,Sean在下一段的文章中就要來和大家一起從生活習慣的改變來預防脂肪肝的形成!遠離脂肪肝的3個原則脂肪肝雖然盛行率很高,但在它尚未惡化成更嚴重的疾病之前,還是有機會透過個人努力逆轉康復的!而最簡單且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從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著手,只要謹記下面三個大原則,就可以有效打擊脂肪肝!‧維持或減重至理想體重減重的目的就是要減去身體內多餘的脂肪,減少肝臟內脂肪囤積的風險。‧每周至少從事150分鐘以上的中度運動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可以讓身體消耗多餘的能量、增加胰島素敏感性、促進脂肪分解等益處。‧均衡適量的營養均衡的六大類飲食組合能提供身體各種營養素,為身體帶來脂質合成減少、降低肝臟脂肪、增加膽固醇代謝排出量等益處。可依照國健署建議:「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來避免脂肪肝。另外以營養師的角度,也推薦大家三種護肝相關營養素,供大家在食物方面做選擇,讓你吃對營養,護肝事半功倍! 【PrimePlus小學堂劃重點】3種營養素讓你「肝」之如飴‧水溶性膳食纖維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燕麥、秋葵、蘋果…等,它們能夠護肝的原理在於它能增加飽足感,進而減少熱量與脂肪攝取;增加膽酸排出促使肝臟加速代謝膽固醇,調節體脂肪;還能降低肝臟細胞纖維化的風險。‧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多存在於奇亞籽、魚油、核桃…等食物中,這類型的脂肪酸可有效降低血漿中的三酸甘油酯,還具有調節肝臟中的脂質代謝、抗發炎等多種功效,能夠減少脂肪肝形成的機率及保護肝臟細胞不因發炎而被破壞。隨著市面上Omega-3魚油相關的保健食品越來越熱門,Sean在這裡也和大家分享一些挑選的小技巧:1.選擇Omega-3濃度>80%的魚油2.選擇好吸收的rTG形式魚油3.選擇先進的專利超臨界萃取及淨化技術的魚油4.選擇具國際標章驗證的魚油。‧維他命B群我們的飲食中如糙米、雞蛋、牛奶都含有許多維他命B群。維他命B群是幫助我們的肝臟代謝三大營養素(醣類、脂質、蛋白質)時所必須!另外,肝臟在代謝酒精時也會消耗大量的維他命B群,因此補充足夠的維他命B群可以幫我們的肝臟在進行代謝功能時一切順利正常。由於維他命B群中又細分8種維他命,且廣泛地存在於六大類食物中,以現代人的飲食生活習慣要均衡的攝取到這些食物並不容易,所以用保健食品的形式來補充維他命B群也漸漸成為趨勢。Sean在這邊也建議大家選擇保健食品時,盡量以天然來源而非人工合成、不添加或少添加為原則去購買。脂肪肝早期因沒有症狀,並不容易察覺到,為了不讓自己的人生變成黑白色, 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就更應該加倍注意,避免疾病悄悄上身。也建議每年安排一次健康檢查,透過醫學儀器來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若身體有任何狀況,不要誤信偏方延誤就醫時間,而增加肝臟疾病惡化的風險。 延伸閱讀:.5大易缺鈣族群當心「骨質疏鬆」!不只牛奶,6種高鈣食物也能幫你補鈣.魚油不只護心,還可抗發炎!但這4種族群食用前要注意.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1 養生.營養食譜
增肌減脂只吃雞胸肉好嗎?營養師分享正確觀念,尤其「一物」要攝取充足!
超商販售的「義式黑胡椒雞胸肉」,因某位健身教練情緒失控意外而爆紅。近年健身市場蓬勃發展,雞胸肉的需求水漲船高,超商整排的雞胸肉,不同的口味都賣得嚇嚇叫,雞胸肉不只是健身族群「增肌減脂」的食物首選,也是減重族群的好夥伴。「增肌」除攝取足夠蛋白質,「這東西」也必須攝取充足當「線條」、「曲線」比過去的「瘦」更容易吸引到人們目光,因此讓更多人投入健身領域。健身族人手一塊雞胸肉,也讓追求身材曲線的人,誤以只有吃雞胸肉,才能長出「大肌肌」。曾有民眾與健身房簽下一年合約後,下定決心要成為「肌肉猛男」,聽聞身材要好,不只運動還得搭配飲食,看著肌肉男女都吃著雞胸肉,他三餐也都只吃雞胸肉,結果體重沒減輕,也沒增加肌肉,反而因吃太少,運動又過量,導致在健身房暈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黃雅婷説,健身族群開始流行吃雞胸肉,主要原因是雞胸肉富含蛋白質,且脂肪含量又低,自然成為健身飲食首選。攝取蛋白質,食材的選擇不是只有雞胸肉,健身族群要達到「增肌減脂」,不能只攝取蛋白質或只喝高蛋白,攝取足量的碳水化合物更為重要。「增肌」飲食需要吃對時間,兩個時間點飲食要留心黃雅婷表示,人體需要維持一定的代謝,幫助肌肉生成,建議在重訓後,肌肉呈現撕裂被破壞的狀態時,30分鐘到1小時內,攝取足量的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質,推薦運動後吃一份地瓜、雞胸肉,以及一份含糖的食物,例如水果、含糖飲料等,才能在肌肉流失的狀態下補充肝醣。蛋白質的攝取,除了雞胸肉是選項外,茶葉蛋、豆漿等都是很好的選擇。運動前,也不建議空腹運動,建議運動前的1到2小時,可補充碳水化合物,或是一份含糖食物,例如水果,以及一份蛋白質。只吃雞胸肉可能增加腎臟與肝臟負擔,嚴重需洗腎!不管是健身族或減重族,三餐飲食均衡仍是首要目標,黃雅婷指出,如果營養失衡,會對身體帶來傷害,特別是只吃一種食物的族群,更為危險。誤信健身偏方,三餐都只吃雞胸肉,又碰上本身肝、腎功能就不好,很可能會因過為偏激的飲食方式,增加腎臟和肝臟的負擔,嚴重者可能得洗腎。黃雅婷解釋,腎臟協助代謝蛋白質產生含氮廢物排出人體,如果腎臟病變時,就無法協助代謝,導致過多的含氮廢物堆積在體內,進而中毒,像尿毒症等;肝臟是負責消化道消化蛋白質產生的氨基酸,加工製造成人體所需的蛋白質,肝臟若不好,同樣無法代謝蛋白質。健身族群的蛋白質攝取量需多少?肌少症和腎臟病人又該吃多少蛋白質? 國健署建議,一般民眾攝取蛋白質的量,為體重(公斤)乘以0.8克到1克,舉例,60公斤體重的民眾,每天攝取的蛋白質約在48克到60克間;如果活動量大,像健身族群,蛋白質攝取量為體重(公斤)乘以1.2克到2.5克間;肌少症的長輩,則建議蛋白質攝取量為體重(公斤)乘以1.2克到1.6克間;如果是有腎臟疾病的患者,建議攝取量為體重(公斤)乘以0.6克到0.8克。黃雅婷表示,100公克雞胸肉的蛋白質約為20克,100公克鮭魚排約21克、100克雞腿約19克、100毫升豆漿約3.5克、1顆蛋約6克。現代人飲食狀況大多不佳,需要減重或是增肌減脂,建議應該尋求專業營養師的幫助,才有辦法讓達成目標的效果更快。雞胸肉健康食譜:涼拌雞胸肉食譜食材:雞胸肉一片、小黃瓜一根、洋蔥1/4顆、紅蘿蔔半根調味料:薄鹽醬油 1大匙、蒜泥 1小匙、薑泥 1/2匙、堅果 1小匙、辣椒適量、麻油適量作法:1.雞胸肉煮熟或蒸熟,用手或用叉子剝成絲後,放入冰箱冰鎮約1小時。2.紅蘿蔔切絲後煮熟,也可與雞胸肉一起煮。3.小黃瓜切絲,洋蔥切絲,和煮熟紅蘿蔔一起泡冰水。4.將堅果以外的調味料放在一個碗中攪拌。5.把冰鎮雞胸肉取出,放上小黃瓜、洋蔥絲與紅蘿蔔絲,淋上攪拌完成的調味料,將所有料攪拌均勻,再放上堅果即可食用。(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