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7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搜尋
耳鼻喉科
共找到
609
筆 文章
-
-
2021-02-12 科別.耳鼻喉
食物卡在喉嚨怎麼辦? 急診醫教正確自救法
冬天食補吃紅棗養生的人也大有人在,但被棗核卡住事件也有發生風險;1名67歲婦人吃紅棗誤吞棗核,經手術取出棗核。醫師提醒,發生棗核卡在食道的情況,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千萬不可用吞飯、吞饅頭等方法強行咽下,應馬上使用「哈姆立克法」將異物推擠出來。 誤食異物 「吞食法」有危險彰基急診觀察室主任醫師倪渟淵表示,個案在吃紅棗時不小心將紅棗核吞下去,一直覺得喉嚨卡卡的有異物感,曾經前往診所求治,可是沒有改善,來到彰基急診的時候,生命徵象穩定,沒有發燒、吞咽困難及胸痛症狀,當時安排照X光發現咽後間隙有空氣,懷疑食道破裂,隨即安排電腦斷層檢查。倪渟淵強調,在個案食道竟然發現2.6公分紅棗核卡住,並且造成周圍有膿瘍的情形,經會診耳鼻喉科及胸腔外科,立刻進行手術取出紅棗核,幸好治療成功,病人也順利康復出院。一般老人家年紀大,有一些失智症或是退化的問題,常常會有誤食異物的情形,例如被魚刺哽住,一般民眾在被魚刺哽到時,常會先嘗試一些土法或偏方如「喝醋」企圖把魚骨頭軟化溶蝕掉,或是吃一些青菜或肉塊,希望順道將魚刺吞下,但「吞食法」實際上有危險,很可能讓魚刺掉入食道引起併發症。 立刻停止進食、輕咳 立即就醫倪渟淵指出,正確的處理方是立刻停止進食、輕咳後魚刺還是掉不出來,就應該立即掛急診請耳鼻喉科醫師協助夾除最安全;倪渟淵提醒,不正確方式可能讓魚刺卡得更深,或卡在食道,會增加醫師處理時困難。如果呼吸道阻塞仍有呼吸,應立即就醫,但完全阻礙呼吸或幾乎吸不到氣;彰化縣消防局彰化分隊員翁彬凱表示,一般碰到異物梗塞,經詢問如果是輕度梗塞,會鼓勵患者用力咳嗽將異物排除;如果患者氣道完全成阻隔,發出氣音或尖銳高亢聲明的時候,會請家屬協助使用「哈姆立克法」。翁彬凱講解,原則上會告知要協助他將異物排除,再繞到患者後面,前腳放在患者胯下,維持患者昏倒的時候不會重心不穩而摔倒,此時一手比「一」找到肚臍位置,一手握拳將拳眼朝內,在「一」的位置上方,雙手握住快速的往上往後,持續做到異物排除。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魚刺哽到喉嚨吞飯、喝醋都NG! 第一時間這樣處理才是正解 ·吃年糕噎到別用手挖! 用「這招」才能救命
-
2021-02-10 科別.皮膚
過年想開運微整形嗎 最多人拿孫藝珍、玄彬當範本
想要「牛年」好運到嗎?今年國內醫美市場不受疫情影響持續旺,戴口罩還戴出新氣象,眼睛、額頭、鼻子等是熱門的微整形部位,許多人提前預約醫美門診進行「修修臉」,期待新的一年能有嶄新面貌,可以開運、時來運轉。新年新氣象,許多人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有精神,會利用春節假期,到醫美門診「修整門面」微整形,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蔡豐州表示,過年前的門診量已增加約三成。新光醫院耳鼻喉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邱昱勳指出,最近很熱門的微整形部位,分別是眼睛、額頭、鼻子等地方;又因為戴口罩可遮住術後的鼻外固定架,所以動鼻部手術的人也不少。常見的修修臉範本,多以火紅的韓劇明星爲主,去年最流行的女星範本是孫藝珍、洪秀珠,男星則是玄彬。利用年假上門美容整形的項目,以除皺、皮膚緊緻、瘦臉、飽滿天庭和夫妻宮、眼睛有神、鼻子高挺、嘴唇豐潤、下巴微翹等為主。邱昱勳說,這些可透過注射玻尿酸及肉毒桿菌素,或淨膚雷射等非侵入性的微整方式達到一定效果。施打肉毒桿菌素,可以撫平動態皺紋如抬頭紋、魚尾紋等,也可以瘦小臉;玻尿酸可填補凹陷,用於改善臉部靜態紋,如淚溝、嘴角紋、眉間紋等,也可用於豐唇、豐頰、豐太陽穴、隆鼻和墊下巴等。此外,光療的皮秒雷射、淨膚雷射,則可達到皮膚白皙緊緻、除色斑的效果。男女性想微整的項目不同,邱昱勳指出,亞洲人常做眼睛、鼻子的整形,女性可能較在意眼睛,男性通常會介意鼻子,希望鼻子要挺,相學認為「露鼻孔會漏財」,因此不少中年男性會來調整鼻型。微整形不只調整臉部形狀,還牽涉比例及化妝技巧,邱昱勳解釋,圓臉的人就不適合太尖的鼻頭,額頭平就不適合太高的山根。有的人為了上鏡好看,鼻子會做得很尖、很立體,雙眼皮會割的很寬,在化濃妝、戴假睫毛時效果明顯,但這不適合平常淡妝或沒有上鏡需求者,會顯得太突兀不自然。
-
2021-02-07 新聞.長期照護
自己的老人自己顧 社區醫療資源哪裡找?
台灣2020年人口首度負成長,65歲人口占比將在2025年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一般來說,長者進入長照階段前會先住院,出院後逐漸轉成慢性病才衍生出長照需求。為了讓長照2.0在地老化,近幾年政府陸續推動社區醫療照護相關方案提高資源可近性,民眾只要聰明利用,將可加速實現「自己的老人自己顧」目標。居家醫療服務介入,減少長者失能臥床機率。開業耳鼻喉科醫師、也是推動北投社區醫療群的洪德仁表示,台灣社區醫療群收案人數從2019年的545.8萬人增加到隔年的574.8萬人,今年推估605.3萬人,長照2.0一啟動,健保署也同步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利用社區診所、地區醫院、後送醫學中心共建系統,提供患者「居家醫療」、「重度居家醫療」、「安寧療護」三階段照護,讓出院前後的長者無縫接軌,在家安老。洪德仁表示,台灣高齡化速度非常快,國人失能後需要照顧的人數以及照顧時間的長度,遠超過歐洲美國與日本,台灣平均臥床七年多才往生,北歐只有兩年甚至更低,「這代表一個人生命末期是沒有生活品質可言,要仰賴別人照顧。」而這樣的照顧若放在家庭獨自承擔,壓力太大。以台灣目前外籍看護工多達25萬人,顯示有25萬個失能長輩或家庭有長照,然而,外看通常只會讓失能者更依賴。洪德仁認為,居家醫療服務的介入,可更積極擔任復能角色,肩負老人健康管理,「才有機會老得好。」居家失能照護+減少機構院民就醫方案,提升照護品質。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常務監事黎家銘則表示,長照2.0推廣至今第五年,還是有不少人不瞭解怎麼用,或是不信任,或者有外勞乾脆不用,但這是可以透過居家醫療的介入作出搭配。衛福部長照司兩年前推動「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顧」方案,民眾一提出申請,就可透過醫師評估個案後填寫「醫師意見書」,讓沒有醫療背景的照服員、長照A單位個案師或一線家人申請適當的長照2.0服務,包括居家環境障礙改善、輔具申請,喘息服務、職能治療師協助復能。黎家銘分享,一名萬華80多歲的老伯從加護病房出院後,女兒從門診才知道有居家失能照護方案,經過評估,協助串聯當地照管中心安排相關長照服務。由於醫師意見書具專業公信力,家屬配合度高,減輕老老照顧負擔,也讓不同專業之間的資源做出最佳整合,最後連女兒都來掛號成為他的家醫病人。倘若失能者住到機構呢?2020年長照司又新增「減少機構院民就醫方案」,讓社區醫療團隊也能服務住民,降低前往醫院的就醫機會,卻能大大提升照護品質。洪德仁分享北投社區醫療群61位醫師中,已有23位醫師加入居家醫療服務,成立了「仁和居家醫療照護團隊」,連同附近的失能家庭、住宿機構長者都會定期訪視。偏鄉資源仍不足,應提供誘因讓基層醫師下鄉。從早期的社區醫療群模式到長照2.0下的整合醫療照護,黎家銘說,台灣雖有一定收案量,還是有許多地方可以發展更加細緻。例如偏鄉地區的社區醫療資源仍不足,政府應提供更大誘因讓基層醫師下鄉推廣,許多宜蘭、台東、花蓮、金山的社區醫師只憑著熱忱,無法做長做久。此外,「居家醫療照顧」、「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減少機構院民就醫方案」基本上都是架設在家庭醫師制度下所形成。洪德仁說,自己的醫療群有三分之一願意加入居家醫療「比例已經算高」,一個社區醫療群能成功推動,一定要靠團隊。此外,強有力的後送醫院建立綠色通道,也能讓民眾對基層服務更有信心。
-
2021-02-07 新聞.長期照護
走出診間 看見需要 社區醫療打造台灣的溫柔堡壘
落實分級醫療,「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畫」邁入第18年,已有900多個社區醫療群深入全台各區,參與診所數與醫師數占比超過30%,收案人數預估今年可破600萬人次,這些基礎不但是這一波新冠肺炎守住社區的關鍵,走出診所的醫師們把專業關懷送到病人家裡,替台灣醫療打造出溫柔堡壘。社區醫療群三階段,提供民眾全人整合照護。「早期,大部分醫師都沒辦法了解,為甚麼要離開診所去社區關心這麼多事情?」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邱泰源表示,台灣醫師長期訓練重視專科醫療,鮮少理解,器官其實是長在「人」身上、人是長在家庭、家庭依附社區。自從健保開始推動分級醫療,基層診所動起來,才開始有家庭醫學、社區醫學領域,也才讓醫學院訓練思維、生態慢慢轉變。所謂「社區醫療群」,是指民國92年健保署推動「全民健康保險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簡稱家醫計畫),由同一地區五家以上基層診所與合作醫院共同組成「社區醫療群」,希望透過在地群體力量提供民眾全人整合照護。第一階段:解決偏鄉無醫狀態邱泰源表示,先進國家發展社區醫療過程,大多是因為擔心醫療走到專科時,沒辦法以人為本來進行整體照顧,而台灣第一波社區醫療革命在民國72年。當時,衛生署試辦「群體醫療執業中心計畫」,希望解決偏鄉地區無醫狀態提高醫療可近性,邱泰源就是在民國77年被台大派去金山,擔任群醫中心主任。第二階段:921地震深入鹿谷救災第二階段是民國88年的921大地震,邱泰源回憶,當時「路都斷了」,台大醫學院教授謝博生早有推動社區醫療念頭,投入家醫科的邱泰源就帶著台大團隊進入南投竹山鹿谷協助救災。後來又透過教學幫助當地建立社區醫療,持續三年共去了近兩百次,沒想到這樣的經驗累積,成了日後推動社區醫療群的重要歷練,竹山鹿谷也成為健保署推動社區醫療群制度的原型濫觴。第三階段:SARS防疫工作帶進社區民國92年爆發SARS,可說是社區醫療群在台灣第三階段的功能擴大。邱泰源說,這些深入基層的醫師與當地民眾連結深,把防疫帶到社區落實起來更快,藉著分級分工,診所可以先擋住第一線病患,又有後送醫學中心做後盾,大大打破醫學中心與診所之間的競合藩籬。而散布在各地的社區醫療群也依據當地生活型態各有特色,「北有北投、南有岡山」,有些還加強自殺防治、家暴防治與當地衛生局共建社區安全網。走出診間30年,至今仍為防疫第一線把關。邱泰源口中的「北有北投」,指的是開業耳鼻喉科醫師洪德仁,30多年前他就走出診間,並在2004年透過「厝邊好醫師聯誼會」替北投社區醫療群奠定基礎,先後與振興醫院、北榮合作,至今已有61位社區醫師加入,共照顧4萬8731位在地民眾健康。洪德仁分享,2020年農曆年後,正值國內新冠疫情開始緊張,一位20多歲年輕人不舒服發燒來到診所就醫,他一看有山東旅遊史,馬上向1922通報,立刻後送合作醫院讓疫調、轉診同時並行,為台灣防疫做好第一線把關。後來也有一位居家隔離的天母民眾,因眩暈先通報衛生局,經評估後聯繫洪德仁以「通信醫療」問診判定為梅尼爾氏症,再請對方的家人拿健保卡到診所領藥,讓居隔者也能獲得醫療服務,減輕現場就醫負擔。社區醫療應擴大到健康促進,提升生活品質。然而,洪德仁認為,台灣社區醫療不該只是醫療這麼單純的層次,若要走長走遠,應把健康照護擴大到健康促進,並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為目標。自己也是北投人的洪德仁,對這片生長地的古蹟、文化保存相當關心。至今,他帶領團隊陸續參與過北投藝術節、推廣社區大學、農民市集、發起公共論壇、推動樂齡學堂,透過行動與當地居民產生健康生活的各種連結,賦予社區醫療全新更廣大的定義。
-
2021-01-27 癌症.頭頸癌
脖子腫大不痛不癢竟是鼻咽癌轉移?當心不確定的感冒症狀,3大症狀更是警訊
柯先生發現左下頦有腫塊,既不會痛也不會癢,只是感覺喉嚨有點乾痛,猜想應該是感冒,便隨便找了家附近的內兒科診所拿了一般感冒藥和消炎藥吃,感覺腫塊好像有消了一些,覺得不會痛便沒再去看了。 後來又感覺有感冒症狀,醫師說可能是感冒引起淋巴腫大,再吃了一些藥,感冒症狀沒了,也因為工作忙碌就沒再去看診了。 又過了半年,他一直覺得腰痛,老是在吃止痛藥,家人發現他脖子腫大那麼久都沒好,要他到大醫院檢查,等到醫師用鼻咽內視鏡檢查,才發現是鼻咽癌,因為有頸部淋巴轉移還有骨盆腔骨轉移,發現時已經是第四期鼻咽癌了。 ▍上頸部無痛腫大最危險 「上頸部如果有不痛不癢的腫塊,一定要高度懷疑鼻咽癌!」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侯勝博提醒,臺灣約有70%到80%以上的鼻咽癌病人是以無痛性的上頸部淋巴結腫大為表現。 一般無論是感冒或是感染引起的淋巴結腫大,一定都會有疼痛感,所以如果發現脖子上部「有腫大而且不痛不癢」,一定要提高警覺;絕不會是普通的感冒! 侯勝博表示,鼻咽癌有三大症狀:一是無痛性上頸部淋巴結腫大;二是患者都有鼻涕中有血絲,或是早上起床後倒吸一口的痰中有血絲;第三是有單側耳朵被塞住悶悶的症狀。 其他的症狀還包括不確定的感冒症狀,患者可能會有鼻塞、流鼻涕有血絲等現象,大多數患者都會以為是一般的小感冒,當然有鼻塞或流鼻涕有血絲的人,大多數都不會是鼻咽癌。 可是如果同時伴隨著有「早上第一口痰中有血絲」,這種症狀一週內至少有兩三次的話,就要提高警覺。 ▍鼻咽癌位置深處很難早期發現不過當發現脖子有無痛淋巴結腫大時,已經是轉移病灶,而且頸部淋巴結很豐富,一有淋巴結轉移,很容易轉移全身,像是骨骼、肺臟、肝臟等。 侯勝博說,因為鼻咽的位置很深,在鼻腔後方與口咽上方,很難直接看到,必須使用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等特殊工具才能看得到,而且早期的症狀真的就是像小感冒一樣很不明顯。 他行醫多年中,看過原位未轉移的鼻咽癌的病例數只有個位數,而患者都是因為看別的病,不小心同時發現有鼻咽癌,絕大多數患者都是中晚期才發現。 不過即使發現已經有轉移,患者也不必太灰心,侯勝博表示,鼻咽癌因為位置在顱腔正中,開刀很難清楚完全,所以放射治療為第一線療法。 由於鼻咽癌對放射線敏感性強,治療的反應很好,第一期及二期A的患者在單純使用放射治療,治療範圍包括鼻咽部、附近組織及頸部淋巴區。一般是每天照射,連續治療七至八週,五年存活率可達八成以上! 二期B後的患者則建議合併放射及化學治療,對化學藥物反應良好的患者,存活率也可以提高,所以患者不要恐懼,尋求正規療法可以爭取更多時間。
-
2021-01-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春節搭大眾交通工具? 醫師:防疫仍開自家車為佳
公路總局鼓勵民眾在春節連假期間出遊、返鄉能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不僅有多項優惠措施,還是經濟實惠選擇。但醫師建議,目前防疫仍是優先,若桃園醫院疫情一周後仍未退燒,開自家車才是最佳方案,即使得搭大眾交通工具,仍必須做好萬全的防疫準備。耳鼻喉科醫師許慶芳指出,站在公路總局的立場,為避免春節交通壅塞,因此鼓勵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但是目前疫情仍嚴峻,如何做好防疫仍應是最優先該考慮的。例如美國總統拜登一上任就下令大家必須加強戴口罩,尤其是在大眾交通工具上。因為大眾交通工具若有病毒傳染,在尋找傳染源和進行匡列上都有更高的困難。他說,如果環境允許,目前出遊、返鄉仍以自己開車為佳,若必須搭大眾交通工具,則最好隨身攜帶酒精或乾洗手消毒,並嚴格遵守相關防疫規定。童綜合醫院副院長、急診專科醫師吳肇鑫指出,未來一周會是最關鍵的時刻,若桃園醫院疫情降下來了,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壓力就會小些,否則即使要搭乘,必須注意病毒的兩種傳播方式,一是飛沫,一是接觸,因此除了必須戴好口罩,車上的椅子、桌子、洗手檯都可能成為傳播媒介,因此應隨身攜帶酒精或乾洗手消毒,以避免被傳染。嚴姓家庭主婦指出,目前已規畫好春節從台中赴南投旅遊,但基於防疫考量,會自己開車,非必要不會搭大眾交通工具。連自家車上也都會準備好乾洗手和酒精溼巾,每個人上車後都得擦拭一番。台中區監理所運輸管理科長黃建興說,公路總局是基於民眾在春節期間仍有返家、出遊才會提供多項的優惠給民眾選擇,這些資訊也有助於民眾出遊時能解決行的問題,並十分便利。在防疫上,他們會嚴格要求和監督,務必做好防疫工具,才能讓民眾安心過年。
-
2021-01-26 科別.耳鼻喉
聲音6跡象恐出賣你的年齡!說話大聲、說太快都NG
現值70歲的湯老伯,原本聲音宏亮,但自去年夏天開始覺得說話時,不再像年輕時嘹亮輕鬆,不時有勞累、沙啞感覺,連帶有頸部痠痛、喉部乾燥、異物感,甚至在喝湯時,也常有嗆到的感覺。經過喉內視鏡檢 查,發現雙側聲帶萎縮、聲門無法閉合,始終有1mm的間隙,看來就像是永遠閉不攏的雙唇,被診斷為「聲帶老化」。聲音有年齡之別 4個老人聲音疾病每個人都知道皮膚會老, 卻鮮少人知道聲帶也會老。耳鼻喉科醫師王興萬指出,即使是通過電話筒,沒有見到本人,也可以輕易從聲音分辨出對方的年齡,這是因為老人的聲音通常較為軟弱、沙啞,不像兒童的聲音清亮、尖銳,因此聲音確實有年齡之別,就算是一般人也很容易分辨。老年人的聲音疾病,分為聲帶癌、聲帶瘜肉、結節,以及音聲老化等,其中音聲老化、聲內閉鎖不全約占1/5的求診病例,這些老人家們通常到耳鼻喉科時,多會表示自覺到聲音變低沉、沙啞、唱歌五音不全、喉嚨長期乾痛不適、多痰、說話費力。聲帶老化 失聲、說話疲倦是常見症狀王興萬表示,所謂的聲帶老化是指老年人的喉部會有一些型態上的變化,這是因為聲帶的膠原纖維、彈性組織及纖維組織母細胞的減少,或是黏膜下腺的萎縮所致。有些老人家的喉部肌肉,因為老化導致肌肉萎縮,或是肌肉纖維排列混亂,發現在纖維中 出現結締組織的增加及脂肪滲透。這些變化都會讓聲帶出現間隙,或是氣息聲。一般主要的症狀為失聲及說話疲倦,聲帶萎縮導致老人家在發聲的時候聲帶不容易緊閉,如此就容易覺得講話很累,聲音會產生沙啞的現象,進而導致高低音階無法適時的達成。還有些年輕人也出現聲帶老化的情況,通常與職業有密切關係,通常是老師、行銷人員、職業歌者、軍人、導遊等,以嗓音為謀生手段的從業人員,因為長期過度使用聲帶,導致聲帶提早老化。說太大聲、說太快 恐致聲帶長繭聲帶老化有時要必須與聲帶長繭或瘜肉做一些鑑別診斷,一般聲帶的基礎振動頻率,女性大於男性,女性約238 Hz,男性約142 Hz,所以出現聲帶結節情況的女性多於男性。說話的音量過大會使聲帶負擔變重,一般說話的音量不要大於40至45分貝,否則聲帶容易長繭或瘜肉;同時,若說話速度太快也會加重聲帶負擔,中文說話速度一般不要大於一分鐘200字,若以電視上的主播說話速度為例,主播的說話速度約為一分鐘200字,到一分鐘250字。王興萬強調,最好慢慢說,以每分鐘150字為宜。老年人聲音問題以老化的因素居多,但仍有可能與聲帶長繭、瘜肉或是聲帶癌有關。聲帶手術 幫助聲音回春 雖然老化是不可免的,但是透過治療,還是可以讓聲音回春。王興萬提及,強化肺活量及頸部肌肉的應用,需要老人家耐心且長期的配合,經過不斷練習,一般多利用唱歌方式練習,學習有效運動肺部的空氣作為發聲之用,透過正確的唱歌方式,也可以改善喉部肌肉與呼吸間的協調性。 雖然老化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但是注意「講話衛生」卻是人人可以做到的。王興萬提醒,避免長期大聲講話、大叫,當聲帶黏膜發生感染的時候,減少過度使用聲帶、喝酒、抽菸,正確的說話習慣,適量的運動,都可以保持聲帶健康。延伸閱讀: ·聲音燒聲只是小毛病? 4原因其中一種就是癌 ·出現吞嚥困難多已是食道癌末期! 醫勸「3個飲食惡習」快改
-
2021-01-23 醫聲.慢病防治
思覺失調/常聽到嘰嘰聲好像漏電,是幻聽還是耳鳴? 醫師教你如何分辨
在耳鳴門診中,常會聽見患者問道:「我的耳鳴已經很久了,很像蟬在叫,會是幻聽嗎?」、「我一直聽見嘰嘰聲,很像在漏電,是幻聽還是耳鳴?」所謂耳鳴和幻聽,都是人體聽到不屬於外界環境的聲響,該如何分辨?外耳、中耳 聽覺接收系統外耳和中耳負責收集及放大聲波,稱為「聽覺接收系統」。內耳耳蝸把聲波轉換成神經電波,經由聽神經傳到同側耳蝸神經核,接著在腦幹內發出聽覺神經路徑,向上延伸進入大腦,並不斷地交叉到對側,發揮抑制性調控功能,過濾掉雜亂或較不重要的電波訊息,稱為「聽覺傳遞過濾系統」。聽覺皮質位於大腦兩側顳葉,負責整合並解讀傳遞上來的電波訊息,產生聽覺,並跟儲存於大腦頂葉內的記憶聯結,使我們知道其中涵義,衍生思想或語言,稱為「聽覺解讀系統」。耳鳴會聽到沙沙、嗡嗡聲若聽覺接收系統發生狀況,例如耳垢阻塞、外耳炎或中耳炎,耳蝸接收不到環境中原有的基礎音量,聽覺傳遞過濾系統會自動啟動代償機制,聽毛細胞加強擺動,聽神經加強傳導,耳蝸神經核加強放電,腦幹聽覺路徑減少抑制效應,設法去強化已減弱的聽覺訊息,患者就會聽到雜亂無章、沒有特定頻率的「沙、沙」或「嗡、嗡」聲。若聽覺傳遞過濾系統本身發生了狀況,例如噪音傷害、聽神經退化或腦幹中風,造成某個音頻的聽力缺損,剩下健康的器官代償性地加強做工,並減少抑制效應,患者反而會聽到特定音頻的聲音,大多是高頻的「嘰、嘰」聲,很像鐵窗在磨擦,少部分是低頻的「嗯、嗯」聲,很像是馬達在運轉或汽車在怠速;最特殊的,莫過於跟心跳同步、搏動性的「咚、咚」聲,或很像血液在噴的「咻、咻」聲,其實都是該系統沒有把原本屬於人體內正常的聲響給過濾掉,甚至把它放大,稱為「體內聽覺症」。多數耳鳴 都可找到病因幻聽乃聽覺解讀系統出現了狀況,例如大腦萎縮(失智症或思覺失調症)、癲癇發作、中風或腫瘤壓迫,誤生有定義的聽覺,例如鈴噹聲、鐘聲、貓狗叫聲或言語交談聲。人體不會無緣無故聽見不存在於環境中的聲響,一定是身體某種病理變化影響到聽覺系統。隨著檢查儀器及技術的進步,大多數耳鳴均可以找到病因,只有在無法找到病因,疾病無法獲得治療前,患者持續焦慮,把生活壓力及過去負面經驗投射在耳鳴,大腦解讀系統也跟著加入代償行列,進而放大與扭曲耳鳴,成為「腦鳴」,使病症更加地複雜。旁人感受不到、極主觀症狀耳鳴和幻聽都是旁人感受不到、極度主觀的症狀,但兩者來源不同,有時被誤認「腦波控制」或「電波攻擊」,建議患者宜盡早就醫,早期找到病因並治療,才能減輕痛苦。
-
2021-01-18 科別.腦部.神經
無來由耳鳴、胸悶、胸痛?當心自律神經失調找上門!
今健康/郭家和 蕁麻疹腸躁症時好時壞?當心是自律神經失調身體警訊 身體常常出現各種老毛病,看完醫生吃完藥,卻又經常反覆發作,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造成?民生承安診所王健宇醫師指出,現代人一天當中從起床睜開眼到晚上睡眠,所有的活動都是靠自律神經進行調節,包括呼吸、心挑、饑餓、排泄都有相關,一旦打亂作息節奏,就可能出現各種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若未妥善控制,有可能引發紅斑性狼瘡、大腸急躁症、慢性蕁麻疹、甲狀腺機能亢進者等疾病。 王健宇舉例,許多人作息失調又採用錯誤解決方式,更容易導致身體平衡失調,比如為了熬夜喝咖啡,隔天照常上班為了提神繼續喝咖啡,如同一台持續運動的車子,該進廠保養卻不進廠,身體就會有「破口」而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問題。以女性而言,壓力大時最常見的就是甲狀腺機能失調,甚至可能因此引發自體免疫疾病。相較之下,因壓力產生的腸躁症,則有男性多於女性的現象。 耳鳴竟是自律神經失調害的?王健宇:先看這兩科再確定 坊間常有民眾,突發性出現耳鳴卻找不出病因,恐也需要注意自律神經問題。王健宇指出,耳鳴與自律神經關係非常密切,提醒民眾如果耳鳴時好時壞,當處於天氣冷、心情低落、壓力大的時刻特別容易發生,就是身體處於壓力破口的不平衡狀態下。也可觀察自律神經失調的其他症狀,比如頭疼、頭暈、胸悶、胸痛、皮膚過敏,這些症狀都會反映身體是否處於平衡之中。 王健宇提醒,耳鳴其實是相對難處理的疾病,民眾如果不時發生耳鳴、暈眩,應先至耳鼻喉科就診。若檢查無明確病因,可再尋求神經內科諮詢。倘若耳鼻喉科與神經內科檢查皆無問題,這類耳鳴很多時候歸類在自律神經失調的範疇。醫師表示,可使用針對耳鳴、暈眩的症狀治療藥物,再搭配調節自律神經失調的藥物,有機會控制在7、8成之間。 面對自律神經失調 先求和平共存找出壓力源 王健宇表示,面對自律神經失調或時好時壞的症狀,應保持平常心配合治療,先求與症狀和平共存、日常生活不受影響。醫師提醒,有自律神經相關症狀與疾病發生時,除應就醫治療外,也建議病人找出造成壓力的源頭,用正確的方式舒解壓力,才能真正讓自律神經恢復平衡,甚至有機會可以脫離藥物。 《延伸閱讀》 .胸悶胸痛該怎麼辦?醫:3重點判斷是否需盡速就醫 .用呼吸改善耳鳴!醫:單邊耳鳴等情況盡早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12 新聞.元氣新聞
今年起58個偏鄉可遠距會診 民眾仍得先到當地院所就醫
健保今年起給付58個山地離島地區的遠距醫療,先開放衛福部遠距醫療試辦計畫包括的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及急診,總額已為此編列一億元。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張作貞表示,服務運作前,需要在地與遠端兩方的醫療院所或衛生所先議定好,再來向健保署申請,偏鄉民眾只要先到當地的診所或衛生所,就能得到專科會診或急診。不過,目前服務模式還有一些限制。例如,在地端必須是醫療院所,不包括在宅醫療;民眾如果是在在地端沒有提供服務的時間需要急診,還是得親自去急診;健保署目前僅以重返急診率、轉診率、看診人次作為遠距醫療服務指標,尚無其他有關病情控制、治療成效、病人安全等醫療品質指標。張作貞表示,健保給付上,在地端可申報醫療費用,例如診察費、藥費等,遠距端則可申報專科門診遠距會診費,給付每人次500點或是每診次5000點;遠距急診診察費給付則視檢傷分類而定,每人次507到2340不等。相較於實體門診2602點診察費、實體急診診察費依檢傷分類390到1652點,遠距醫療有加成,大約三成。張作貞表示,目前健保署為遠距醫療設定的監測指標包括24小時重返急診率、轉診率、看診人次。健保署希望讓病人在安全環境中獲得診療服務,未來將逐步實施並且滾動檢討。目前以此三專科、58個地區先行上路,是經衛福部試辦計畫確認可行性,也經西醫基層共同擬定會議同意,未來不排除納入更多科別,也可以討論在地端納入在宅醫療團隊,也會訂定更貼切的品質指標。
-
2021-01-11 科別.耳鼻喉
喉嚨痛不一定是感冒!耳鼻喉科醫:幾種喉嚨痛別輕忽
喉嚨痛是相當常見的症狀,每當喉嚨痛時,大家通常會直接聯想到感冒,其實喉嚨痛的原因很多種,可不一定是感冒喔。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耳鼻喉科柯皓允醫師指出,喉嚨是呼吸道、消化道對外的通道,在呼吸、進食的過程中,容易接觸到病毒、細菌等各種病原體,若遭到感染便會出現喉嚨發炎、腫脹、疼痛。其中,感冒是喉嚨痛最常見的原因,以病毒感染為主。過於勞累、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等狀況,都會增加感染的機會。除了感染之外,胃食道逆流也可能導致喉嚨痛,因為胃酸的酸性較強,溢到喉嚨時,會對黏膜造成傷害,而時常感到喉嚨卡卡、有異物感、疼痛不適。如果生活環境、工作環境中有粉塵、花粉、香菸、揮發物質等,同樣會對喉嚨造成刺激,誘發發炎反應。部分民眾因為需要長時間講話、唱歌,若發音方式不正確或過度用力喊叫,皆可能導致黏膜損傷,而有喉嚨不適的狀況發生。緩解喉嚨痛,可以這樣做柯皓允醫師表示,出現喉嚨痛時,可以在日常生活做些調整,以緩解症狀。請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讓症狀惡化。最好不要抽菸或吸入二手菸,因為香菸中有大量有害物質,可能使黏膜發炎加劇。攝取充足水分會有幫助,對健康成年人來說,將體重乘以30,大約是每天需要的水量,但不要喝太熱或太冰的水。維持喉嚨濕潤,有助緩解不適。另外,也要注意空氣中的濕度、溫度要適中,過於乾燥也會讓喉嚨更不舒服。柯皓允醫師解釋,喉嚨痛患者就醫時,醫師會先了解狀況,評估可能的發生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若喉嚨痛有伴隨咳嗽、流鼻水、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大多屬於病毒感染。能夠造成感冒的病毒有非常多種,大多沒有特效藥,得仰賴我們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病毒,醫師會針對症狀表現來開立藥物,緩解不適。假使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延續好幾天,可能出現繼發性細菌感染,而開始呈現比較濃稠的痰液或鼻涕,這時才考慮使用抗生素。「是否使用抗生素,必須由醫師評估判斷,」柯皓允醫師提醒,「不要認為感冒就得吃抗生素,畢竟抗生素是針對細菌感染,濫用抗生素恐導致抗藥性,而且可能影響腸道菌叢。」除了口服止痛、消炎藥之外,柯皓允醫師表示,喉嚨噴劑也有助於緩解喉嚨痛,較常見的噴劑成分包括清潔消毒藥水、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例如Benzydamine。噴灑這類喉嚨噴劑後,對黏膜有局部消炎、麻醉止痛的效果。在餐前使用,可緩解喉嚨不適,方便患者進食,有充足的營養才有好體力,能夠幫助患者復原。 因為喉嚨噴劑每次噴灑的量有限,相較於口服藥,對全身的影響較小,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的噴劑,並依照指示使用。「務必使用經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會比較有保障,」柯皓允醫師強調,「不要輕信偏方,例如使用鹽水或醋,對喉嚨非但沒有療效還可能有害。」這幾種喉嚨痛不尋常,千萬別輕忽大家都有喉嚨痛的經驗,且多數喉嚨痛會在幾天內漸漸緩解,然而,有部分喉嚨痛代表病情不單純,需要盡快就醫。柯皓允醫師提醒,「有一些喉嚨痛的警訊請特別留意,包括喉嚨疼痛經過幾天的治療依然沒有緩解、身體突然反覆發高燒、講話聲音改變、講話聲音好像含著滷蛋、吃東西完全吞不下去、感到呼吸困難等。」我們呼吸時,空氣都得經過喉嚨,如果會厭嚴重發炎、腫脹,可能影響呼吸,甚至有窒息的危險。假使發現脖子紅腫、疼痛,暗示可能有深頸部感染,必須立刻就醫治療,否則感染會迅速蔓延,恐併發敗血症,危及性命。用餐時若喉嚨哽到魚刺、蝦殼、骨頭等尖銳硬物,千萬不要嘗試吞白飯、喝醋、用手挖,這些土方法都只會讓狀況惡化。正確的處理方式是立刻就醫,讓耳鼻喉科醫師利用內視鏡進行檢查,確定異物的位置並小心移除。原文:
-
2021-01-06 科別.新陳代謝
喝油養生兼顧減肥? 醫曝「真實案例」下場...小心要命
一位30多歲女性上班族,為了減肥採取生酮飲食,每天起床空腹喝下一桶豬油,利用油在胃內的排空效果差,讓身體處於不飢餓、反胃的狀態。此辦法的確在短短半年內從70公斤瘦到55公斤,但這種極端的減肥方式,也讓她在短期內又胖回原本的體重。非正規減肥法 當心復胖還會影響健康耳鼻喉科診所黃哲緯院長表示,減重者若採取網路上各種非正規的減肥方法、非法的減肥藥或是坊間的直銷產品,只要無法與個人生活型態結合,不只會復胖,更可能比原先還要胖。該名女患者就是因為無法長期忍受不健康的減重方法,即便短期體重有下降,但心理上也受到負面影響,最後只能找尋體重管理門診尋求專業醫療團隊的協助,才漸漸地回到理想身材,目前持續地維持良好的體態且恢復原有的開朗。 長期處於肥胖 會提高死亡風險台灣對於成人的肥胖標準定義採取BMI身體質量指數,即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若介於24-27kg/m2為過重,大於27 kg/m2則為肥胖。黃哲緯院長表示,肥胖短期內也許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的負擔,但只要處在肥胖的狀態下超過五年,死亡風險會比一般人多兩倍,若肥胖超過十五年,死亡風險更是一般人的三倍,由此可知「肥胖就是一種慢性疾病」。除此之外,肥胖還會帶來許多併發症,體重越重者,不只慢性疾病發生率越高,死亡率也越高,常會伴隨像是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中風、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疾病。因此,就算身體目前沒有感到不適,只要體重超標,就可以啟動減重計畫,黃院長表示很多肥胖的患者因為瘦身有成,同時也達到了鼻子過敏緩解與打呼改善的額外效果。 減重的唯一方式是控制 聰明吃、快樂動、每天量體重減重的唯一方式是控制「熱量攝取小於熱量消耗」,透過健康且可長期維持的飲食型態以及搭配運動來平衡每日的總熱量,並且保持積極愉快的心理,必要時可透過醫師評估,藉助藥物輔助或是外科手術,降低減重的困難度。減重的速度也不宜過快,若是以極端的手法控制飲食,將有非常高的機率導致復胖。建議以每週減少0.5 -1公斤為原則,每天大約需要減少500 大卡的熱量攝取,或減少攝食300大卡熱量,增加體能活動多消耗200大卡,都能達到相同的效果。黃哲緯院長提倡「聰明吃、快樂動、每天量體重」來達到減重目標,飲食方面建議尋求專業醫療團隊,不僅可以提供正確知識,讓大家了解減肥不是只能吃水煮餐,還可以給予健康的個人化飲食指引;運動層面,建議每週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且心跳130下以上,若無法做到運動333的人,則能夠利用零碎時間動一動,不要產生過度的壓力造成反效果。最後,每天面對體重機上的數字,不是要對數字斤斤計較,而是了解自己身體的變化,評估目前的減重計畫是否有效。(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12小時內進食完成就能減肥? 減重專家曝結果 近5成國人BMI超標!168斷食吃想吃的也能瘦? 減重專家曝「復胖原因」 
-
2021-01-05 科別.腦部.神經
臉部疼痛原因多 頭痛、眼痛都可能
臉部疼痛的原因有很多,有時不易分辨,如何做出鑑別診斷很重要。額頭附近的疼痛,其實是一種頭痛,不管是常見的緊縮性頭痛或偏頭痛,甚至是少見的叢集性頭痛,都會侵襲額頭至顳部的太陽穴位置,在眼眶周圍及深處形成疼痛。不過一般大眾額頭最常痛的原因,多是感染引起的。大部分鼻炎感染到鼻腔,其黏膜因刺激而腫脹,到某種程度就會疼痛,若感染的膿液流入上下的鼻竇時,疼痛會有繞著眼眶一圈的感覺,甚至引起上排牙痛。另外,三叉神經痛、紅眼症、急性青光眼也要列入考慮,可從發作部位、時間、詳細的病史來做鑑別診斷。還有眼痛合併眼球不能轉動,則要考慮痛性眼肌麻痺症(Tolosa-Hunt syndrome),必須做腦血管影像來診斷。要小心的是,若合併明顯的神經學症狀,例如意識不清,或半身麻痺等,就要強烈懷疑腦部損害,如腦膜炎感染或是腦血管疾病,要送急診馬上做檢查及治療。臉頰附近的疼痛,有幾個狀況要考慮的。一是三叉神經痛,即在耳道前方深處三叉神經核的位置,多半呈現電擊或燒灼感覺般的疼痛,外觀幾乎無異狀。二是顳顎關節炎,在上下顎關節附近會有明顯觸痛,可能略呈現腫脹,病人多半很難張開嘴巴。三是顏面神經麻痺。基本上顏面神經麻痺是不太會痛的,它的成因多半是疱疹病毒感染 ,但感染到一定程度會腫脹而引起疼痛。若只是感染簡單性疱疹病毒(HSV),治療後大都會痊癒,但是少數感染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的人,多半會同時影響第5及第7對腦神經,會引起嚴重的發炎,外觀腫脹,甚至有紅疹及水泡產生,稱為雷式症候群(Ramsy-Hunt syndrome),這是急症,不快速治療會有顯著後遺症。四是其他病症,如咽喉或扁桃腺炎、淋巴結腫脹、中外耳炎、上排牙齦炎等,而老人則要考慮巨細胞動脈炎(Giant cell arteritis),它侵襲頭部兩側表面血管,除了疼痛外,嚴重會導致失明。臉部大小疼痛病症,病因有輕有重,建議到醫療院所診斷及治療,以免延誤治療良機。
-
2021-01-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就診數暴降 診所虧損、借貸增
疫情改變國人就醫行為,也讓部分診所賠錢。健保資料顯示,相較前年同期,去年前三季就醫人次減少一九四一萬,預估整年將減少超過二千萬人次。其中西醫基層診所減少一四七九萬人次居冠,降幅達百分之十,且連續三季未見止血,兒科、耳鼻喉科等診所叫苦連天,就醫人數大降三、四成,部分診所賠錢,只好減診、縮編,甚至向銀行貸款。健保統計,西醫基層給付點數較去年減少三十二點二億點,跌幅驚人。分科別來看,去年前三季以小兒科、急診科、復健科就醫人次下降最多,分別較前年同期少百分之二十一點六、百分之十五點二、百分之十二點八。其中小兒科最慘,第一季就醫人次比去年少百分之十三點一,第二、三季較去年慘跌百分之三十一點二、百分之二十點三。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小診所每月房租至少五萬,加上護理人員、藥師、行政人員等人事成本,以及水電、清潔、藥品等固定支出,每月營運成本三十萬起跳,如果每個月病人少於一千人,診所醫師等於沒收益,已有不少診所虧損連連,甚至必須向銀行貸款。考量去年醫療院所收入不理想,健保署修訂醫療產業紓困辦法,正報請行政院核定。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副組長吳科屏表示,通過後,若院所去年一月到八月健保醫療費用低於前年同期的八成者,將獲得補助,確保達到前年同期八成。目前粗估一千七百多家醫療院所可獲得補助,經費約四億元,將由紓困振興特別預算支應,不會用到健保公務預算或保險經費。衛生福利部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過去一年狀況特殊,民眾畏懼就醫,但醫療體系提供醫療服務並未打折,也沒有出現就醫障礙。不過,民眾也學習到不需要逛醫院,未來或許有助於各級醫院就醫人數正常化,讓醫院不再那麼血汗,提升醫療點值。衛福部部長陳時中於去年初承諾醫療院所補助八成,林應然呼籲,衛福部盡速提供紓困,讓部分院所得以週轉、度過難關。
-
2021-01-01 失智.像極了失智
聽得到兒子說話,卻聽不到女兒說話...原來是隱藏的失智徵兆
不可偏重單一功能,五感綜合訓練最重要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眼、耳、舌、鼻、皮膚來感知外界的刺激。這些感知大致可以區分為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這5種,又稱為「五感」。活動身體可以促進我們五感的活性。同時,適當的運動對預防失智和恢復認知功能也有很大的幫助。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種機能必然漸漸衰退。身體一旦衰退,許多老人家會因為覺得出門與人見面很麻煩,而變得越來越不喜歡出門,這也是造成失智的原因之一。日本人常見的阿茲海默型失智,一開始出現的是嗅覺障礙。接下來,大腦皮質頂葉和海馬迴開始出問題,最後位在額頭內側的前額葉皮質也會漸漸失去功能。前額葉皮質又被稱為「心智指令中樞」,負責集中注意力和決策等重要工作,其中,「執行功能」這項工作與失智有重大的關係。執行功能,是指把各種計劃中的事項付諸實行的能力。例如設計菜單後,買足所需的食材,再正確地把材料烹調成菜餚。能夠正確執行這一連串的步驟,表示我們的大腦中的執行功能可以正常運作。可是,如果需要採買的食材漏掉一堆,反而一時衝動買了一大堆不需要的東西,就是所謂的「執行功能障礙」。當出現上述的「執行功能障礙」症狀時,生活應該已經出現相當程度的不便。所以,日常生活中儘早覺察非常重要,導入預防措施,並且在前額葉皮質功能低下前,及早對應。視覺資訊可以間接促進腦部活性從眼睛進入的訊息,會先刺激眼球底部的視網膜,再透過視神經傳達到位於後腦勺枕葉的視覺中樞,將眼睛看到的訊息做進一步處理,並判斷物體的形狀與顏色。視覺功能的老化現象,包括老花眼或視力衰退,一旦上了年紀,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老花。此外,還有一種因大腦認知功能衰退而引發的視覺異常,其代表性的症狀有「精神性視野狹窄」,這種症狀是眼睛的視覺功能運作正常,但腦部能夠辨識的視線範圍窄化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上的實例包括「只吃眼前菜」,滿桌的菜餚,但病人只吃他眼前的那一道菜,對其他的菜餚漠不關心。這是因為病人的視覺功能雖然能正常運作,看得到所有的菜餚,但腦部對於傳送過來的視覺資訊無法做進一步的處理與認識。另外,不同類型的失智症會造成不同型態的視覺障礙。對視覺功能影響最鉅的是「路易氏體型失智症」。此類型失智常見視幻覺症狀,被認為與大腦枕葉的功能衰退有密切相關。失智症會讓枕葉的視覺中樞受傷,使人喪失處理視覺資訊的能力,因此會看到不可思議或實質上不存在的人事物。為了預防這些症狀的發生,經常觀賞美景、每日練習轉動眼球、適度刺激視覺很有效。雖然這些活動不能直接提升認知功能,但對間接活化大腦的效應值得期待。聽力衰退與溝通不良的惡性循環五感之中,聽覺的衰退最容易被忽略。大多數的人會認為「輕微的重聽對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其實,聽力衰退是失智症的重大危險因子,因為聽力一旦衰退,與人溝通的機會就會連帶大幅減少。首先,因年紀增長而造成的聽力衰退主要特徵是「高音的部份聽不清楚」。長者的耳朵很難清楚捕捉到兒童或是女性的聲音,以及說話的內容。有時,家人擔心老人家聽不清楚,而刻意提高音量,容易使老人家誤會說話者正對自己動怒,久而久之,會刻意迴避彼此交流的機會。此外,家人常將失智的初期症狀,誤認為是一般的聽力衰退。例如,家人對長輩說,「昨天的生魚片很美味」時,長者卻毫無反應。有可能是因為長輩雖然有聽到對話,但對自己吃過生魚片這件事卻毫無記憶,無法理解問題的用意,因此不知道如何回應。當家人將失智的初期症狀誤解成單純的重聽時,可能延誤發現長者病情的時機。而老人家又可能因為誤會家人而迴避溝通,更會加速聽力的惡化。所以,聽力衰退的嚴重性絕對不容輕忽。在病人聽力衰退,但尚未完全失聰的狀況下,一般的耳鼻喉科通常不傾向使用助聽器來治療聽力衰退。我認為這樣的治療,可能錯過治療的較佳時機。因為當認知功能衰退更嚴重時,患者就再也無法學習如何適當操作助聽器。既然與人溝通機會的減少是失智症惡化的重大危險因子之一,當患者還能與人正常交流時,就應該致力減少危險因子的發生。維持味覺,享受生活之樂「罹患失智症,是不是連味覺都會消失……」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擔憂。有些失智症患者會將包裝精美的香皂當成糖果吃下肚,這是因為失去判斷力導致的誤食,而不是因為味覺喪失,連難吃的東西都感覺到美味。一般的老化現象造成的味覺退化,首先是會感覺不到食物的味道,例如「食物的味道好像太淡」。另外,臨床結果顯示,額顳葉型失智症在發病早期階段就會有飲食嗜好上的變化。例如,本來不嗜甜食的人,忽然變得非常喜歡吃甜的東西等。額顳葉型失智症隨著病程的發展,可能會因為味覺的退化而發生剛剛才津津有味地品嚐食物,過一陣子卻完全不記得這件事的狀況。雖然訓練味覺不能直接預防失智,但可活化腦細胞,間接發揮預防失智的效果。罹患失智後,日常生活中可以從事的活動越來越少,樂趣也會漸漸減少。例如,味覺是一種直接的感受,品嚐美食是生活重要樂趣之一,也是人活在世上最單純的喜悅之一。讓長輩儘量維持味覺、享受食物的喜悅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觸覺,活在世上不可或缺的心靈撫慰觸覺的感受遍及全身,從頭頂一直到腳趾。例如「熱」、「冷」等溫度的區別,到「痛」、「癢」等皮膚的感覺,如果沒有觸覺器官協助感知,我們無法得知這些感受。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其它的感覺器官一樣,觸覺的衰退無法避免。但是,高齡長者即使罹患失智症,觸覺也不會完全消失,所以即使是重度失智症患者,按摩肩膀同樣能令人感到放鬆舒服,受傷也一樣會產生疼痛不適,只是失智帶來的記憶力衰退,偶爾會讓老人家忘記自己受了傷這件事。維持觸覺與預防失智症有什麼關係?一般來說,活動手指本身就有預防失智症的功效,而且活動手指還能鍛練腦部、活化人類最基本的功能。靈活運用手指是人類這種雙腳站立的動物特有的「高層次功能」,這種與大腦協調的高層次功能同樣負責執行言語與抽象思考能力,也正因為可以自由活用這些功能,人類才可以活出特殊性。一旦罹患失智症,這些高層次功能會受到嚴重的傷害,所以在健康的時候鼓勵長者多多活動手指、步行走動,有助於維持這些高層次功能。另外,肌膚的接觸也非常重要。不管是輕握雙手或是按摩,都是一種絕佳的溝通方式。這些動作不單只是觸覺的刺激,也可以帶來心靈上的安全感或是增進彼此意識的交流,撫慰心靈。嗅覺障礙是最先出現的症狀,及早發現、有效預防負責感覺氣味的嗅覺不同於其他感官,不用經由大腦皮質,而是直接與海馬迴與杏仁核這些器官相通。海馬迴負責記憶、杏仁核負責情緒。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突然飄來一陣香氣引發了自己的食欲,甚至觸發了自己對一段往事的難忘回憶。這是因為感知氣味的嗅覺神經和這些掌管本能與記憶的器官位置非常相近。嗅覺是一種本能的直覺,與失智症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以往我們認為「記憶力先衰退,接著嗅覺也退化」,其實不然。阿茲海默症與路易氏體失智症在出現記憶障礙症狀前,往往就會先出現嗅覺衰退的症狀。近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嗅覺退化在先,接著海馬迴才被破壞才是事實。預防失智症的一個重點,海馬迴與嗅神經不同,一旦破壞就無法回復,所以在嗅覺神經開始退化後,但尚未波及海馬迴的初期階段,就先採取預防措施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嗅覺,可以在大腦異常的初期階段及早發現。即使是一般的老化帶來的衰退,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定期訓練的良好習慣,可以有效幫助維持現狀。嗅覺神經所在的鼻腔因外露於人體,相較其他感官比較容易受影響,這也表示只要訓練,效果更容易顯現。由此得知,嗅覺的訓練對失智症預防非常重要。書籍介紹明日的記憶,靠今天的練習:現在開始訓練大腦、防失智、不健忘作者: 浦上克哉出版社:天下生活 出版日期:2020/12/02作者簡介浦上克哉日本鳥取大學醫學部教授日本失智症預防學會理事長1988年取得鳥取大學醫學院研究所博士課程,2001年起擔任鳥取大學醫學系保健學科生體制御學講座・環境保健學領域教授、日本失智症預防學會理事長、日本失智症學會專科醫師等迄今。日本第一位投入失智症診療・預防的專家,基於多年來診療經驗,開發了認知功能檢查(健忘諮詢課程)。積極推動社區失智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等活動。責任編輯:呂宇真核稿編輯:陳宛欣延伸閱讀: 講好1人1棟房,媽媽過世哥哥就不認帳...遺產面前,「明明說好的」有多脆弱? 煮火鍋時,蟹肉棒的塑膠套到底要不要拆?台大化工博士解謎
-
2020-12-30 科別.耳鼻喉
罹患過敏性鼻炎的人較容易感冒? 耳鼻喉科醫揭兩者「症狀差異」
溫度、濕度等天氣的變化,讓身體一時無法適應,所產生打噴嚏、流鼻水等類似過敏性鼻炎的症狀,不一定就是過敏反應;所謂的「過敏」,一定是要與某個特定的「過敏原」作用後,產生相關反應才能稱之。過敏性鼻炎分2種 必須接觸過敏原符合鼻炎通常就是指鼻子發炎的狀態,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因病菌感染所引起「感染性」的鼻子發炎,如一般上呼吸道的病毒感染、感冒、或細菌感染引起的鼻竇炎等;另一種則是「非感染性」 的鼻子發炎,是由於患者自身與環境的不協調所引發的,過敏性鼻炎就是其中之一。耳鼻喉科醫師江裕群表示,一般臨床上,會以「過敏」和「非過敏」來區分鼻炎。非過敏的鼻炎,包含病菌感染所引起的鼻炎,或一些其他如藥物引起的鼻炎;至於過敏性鼻炎,雖然也有發炎的反應,但是這種發炎的反應屬於免疫調節的問題,和感染引起的發炎是不相同的。過敏的發炎反應,簡單的說,是指人體本身與外界的一些 過敏原產生不協調的結果,也就是說,必須是要有接觸過敏原(如塵蟎等)的過程,後續出現打噴嚏、鼻子癢、流鼻水等症狀,才可以稱之為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初期與感冒相似 癢是最明顯症狀過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狀與感冒初期的症狀非常相似,相關的研究統計指出,過敏最具特異性的症狀就是會「癢」,通常這種癢除了發生在鼻部外,還包含眼睛週圍、耳道深處等部位,就連上顎後端(軟顎的部位)也都會癢;此外,伴隨而來的還會有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等症狀,情況再嚴重者甚至還會出現鼻涕倒流、咳嗽等症狀發生。然而,感冒症狀在初期和過敏其實是很難區分的。江裕群說,因感冒在定義上,是所謂的「急性鼻炎」,大部分都是病毒引起,顧名思義,初期症狀上也以鼻部症狀,如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為主,到後期才可能會出現如喉嚨痛、發燒等較為明顯的感冒症狀。對於感冒症狀與過敏症狀的區別,江裕群進一步說明,感冒通常會伴隨喉嚨痛、甚至發燒等症狀,病程約一週左右;而過敏一般是不會有喉嚨痛或發燒的問題,症狀持續的時間會較久。 過敏性鼻炎感冒機率沒有比較高 雙手沒洗亂碰亂摸感染機會增此外,常會有人會問「過敏性鼻炎患者是否較容易感冒?」江裕群指出,這個觀念並不正確,因為過敏是本身和環境的過敏原交互作用,才會產生過敏的反應;而感冒是病毒或細菌傳染的結果,可能來自飛沫傳染或經由接觸病菌的手去揉 眼睛、揉鼻子、挖鼻子,將病菌帶入體內。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過敏患者因為癢的症狀,較一般人容易去揉眼睛、揉鼻子、挖鼻子等,若沒有勤加洗手的習慣,容易增加感冒的機會。 學會與過敏和平共存 避免不良習慣降發作頻率一般過敏的治療原則,重點在於症狀的控制,畢竟過敏屬於個人體質的一部分,其實很難去根治。關於過敏性鼻炎的日常照護,江裕群建議,應該要盡量避免生冷的飲食、多運動、規律健康的生活,避免菸酒、避免多塵環境等,並且適時、適當的藥物、健康的飲食、規律的生活,就可以減少過敏發作的頻率和強度。 延伸閱讀: 很多人都白吃了!益生菌改善過敏、顧腸胃無感? 營養師曝7種NG吃法 鼻塞、打噴嚏、流鼻水...是過敏性鼻炎還是鼻竇炎? 兩者這樣區分!治療方式一次看懂
-
2020-12-29 科別.耳鼻喉
國小女童滿口蛀牙還膿傷 竟是「鼻噴劑」惹禍
南投縣一名國小女童日前因右下巴紅腫熱痛,且症狀持續2天仍未解,因此赴衛福部南投醫院就醫,經診她滿口蛀牙,甚至已有膿液從紅腫牙齦縫滲出,致嚴重蜂窩性組織炎合併膿瘍,未料醫師細查後發現,她滿口蛀牙竟是「鼻噴劑」惹禍。南投醫院指出,該名12歲女童口部蛀牙問題嚴重,因此院內醫師研判是不潔的口腔環境,造成嚴重口腔蜂窩性組織炎合併膿瘍,便以藥物局部處置搭配一周高效價抗生素治療,回診時腫痛獲改善,醫師卻發現她鼻腔竟被兩坨粉色肉團塞住。經瞭解得知,家長不捨孩子因過敏性鼻炎長期鼻塞,便自行至藥局購買鼻黏膜血管收縮的噴劑,女童使用後鼻內血管收縮,鼻塞獲緩解,但這一用持續好幾年,鼻黏膜血管彈性疲乏,還造成鼻甲持續腫脹,鼻腔完全塞住,只能靠口呼吸。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表示,充足的唾液能和細菌分解食物時產生的酸性物質形成酸鹼中和,藉此保護牙齒,而長期鼻塞張口呼吸導致唾液量不足,而使酸性物質逐步侵蝕牙齒,增加蛀牙的風險,甚至形成齒源性的感染病症。院方表示,由此可見,滿口蛀牙不一定是沒有好好潔牙的關係,經細查女童病況,能從中發現,她滿口蛀牙,甚至引發嚴重口腔感染及膿瘍的罪魁禍首,其實是她期濫用血管收縮鼻噴劑致藥物性鼻炎的後果。吳昭寬說,目前治療鼻炎噴劑有血管收縮、類固醇、抗組織胺以及新開發的類固醇合併抗組織胺鼻噴劑4大類,而市售鼻噴劑雖能快速減緩鼻塞,但不能長期使用,建議別連續使用超過7天,若造成藥物性鼻炎,恐致使鼻塞症狀更嚴重。南投醫院則表示,女童停用該鼻噴劑,並接受手術治療,呼吸窘迫狀況已改善,現正治療蛀牙;同時提醒,適合的鼻噴劑能緩解,但切勿自行長期使用或增減劑量,應透過醫師或藥師等專業人員諮詢協助,以免影響療效,甚至造成不良反應。
-
2020-12-25 新聞.元氣新聞
衛福部試辦花東遠距醫療 1年服務偏鄉近2000人次
花東地形狹長、偏鄉專科醫師欠缺,隨著資通訊精進、偏鄉網路建設逐步到位,健保署試辦遠距醫療,由偏鄉衛生所醫師看診,透過即時視訊傳送到合作醫院的專科醫師判讀後,作出診斷,今年已看診近2000診次,科別包括眼科、耳鼻喉科與皮膚科,明年還有望擴大到其他鄉鎮。健保署東區業務組長李名玉說,衛福部前年5月發布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由部立台東醫院成功分院與高雄長庚率先啟動遠距醫療試辦計畫,部立花蓮醫院豐濱原住民分院也加入行列,接著再擴大到台東11個缺乏次專科醫療的鄉鎮,花蓮縣秀林鄉也在上個月起與花蓮慈濟醫院合作,透過五官鏡,提供糖尿病人眼底鏡檢查。李名玉說,遠距醫療打破距離限制,透過視訊方式,補足偏鄉次專科醫療不足,藉由醫院與偏鄉衛生所、分院連線,讓醫院的專科醫生透過即時影像判讀病症,並釋出處方箋,讓病患可直接在衛生所、在地藥局拿藥,不需要舟車勞頓,就能享有區域級醫院以上的醫療資源。東區藥務組今天邀集參與遠距醫療計畫的高雄長庚、花蓮慈濟、高雄醫大、台東馬偕醫院代表,及花東兩縣衛生局人員,說明今年度計畫執行狀況,並向協力醫院表達感謝。健保署統計,1到10月遠距醫療已為花東偏鄉服務1867人次。李名玉說,目前遠距醫療費用未全面納入健保給付,衛福部將明年定為「遠距醫療健保給付元年」,正研擬相關草案,一旦通過,明年有機會全面納入,且服務範圍也可望擴大,以花蓮為例,除了目前已執行的秀林、豐濱兩鄉,列入「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服務範圍的萬榮鄉、卓溪鄉,都有機會加入。
-
2020-12-21 科別.耳鼻喉
天冷、壓力大耳鳴就發作?當心自律神經失調!醫:先看這2科找病因
蕁麻疹腸躁症時好時壞?當心是自律神經失調身體警訊 身體常常出現各種老毛病,看完醫生吃完藥,卻又經常反覆發作,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造成?民生承安診所王健宇醫師指出,現代人一天當中從起床睜開眼到晚上睡眠,所有的活動都是靠自律神經進行調節,包括呼吸、心挑、饑餓、排泄都有相關,一旦打亂作息節奏,就可能出現各種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若未妥善控制,有可能引發紅斑性狼瘡、大腸急躁症、慢性蕁麻疹、甲狀腺機能亢進者等疾病。 王健宇舉例,許多人作息失調又採用錯誤解決方式,更容易導致身體平衡失調,比如為了熬夜喝咖啡,隔天照常上班為了提神繼續喝咖啡,如同一台持續運動的車子,該進廠保養卻不進廠,身體就會有「破口」而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問題。以女性而言,壓力大時最常見的就是甲狀腺機能失調,甚至可能因此引發自體免疫疾病。相較之下,因壓力產生的腸躁症,則有男性多於女性的現象。 耳鳴竟是自律神經失調害的?王健宇:先看這兩科再確定 坊間常有民眾,突發性出現耳鳴卻找不出病因,恐也需要注意自律神經問題。王健宇指出,耳鳴與自律神經關係非常密切,提醒民眾如果耳鳴時好時壞,當處於天氣冷、心情低落、壓力大的時刻特別容易發生,就是身體處於壓力破口的不平衡狀態下。也可觀察自律神經失調的其他症狀,比如頭疼、頭暈、胸悶、胸痛、皮膚過敏,這些症狀都會反映身體是否處於平衡之中。 王健宇提醒,耳鳴其實是相對難處理的疾病,民眾如果不時發生耳鳴、暈眩,應先至耳鼻喉科就診。若檢查無明確病因,可再尋求神經內科諮詢。倘若耳鼻喉科與神經內科檢查皆無問題,這類耳鳴很多時候歸類在自律神經失調的範疇。醫師表示,可使用針對耳鳴、暈眩的症狀治療藥物,再搭配調節自律神經失調的藥物,有機會控制在7、8成之間。 面對自律神經失調 先求和平共存找出壓力源 王健宇表示,面對自律神經失調或時好時壞的症狀,應保持平常心配合治療,先求與症狀和平共存、日常生活不受影響。醫師提醒,有自律神經相關症狀與疾病發生時,除應就醫治療外,也建議病人找出造成壓力的源頭,用正確的方式舒解壓力,才能真正讓自律神經恢復平衡,甚至有機會可以脫離藥物。 《延伸閱讀》 .用呼吸改善耳鳴!醫:耳鳴未必是耳朵的問題,單邊耳鳴等情況盡早就醫! .失眠分3大型態 別單靠安眠藥,睡眠日記有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2-19 新聞.用藥停看聽
感冒可自行買藥緩解症狀嗎? 藥師:可以,但有5大族群不宜!
感冒了怎麼辦?可自行買藥緩解症狀嗎?微笑藥師藥局廖偉呈藥師表示,一般健康狀況良好者,若只是單純的小感冒的確可以諮詢藥師建議購買成藥來緩解症狀,但若為高齡者、嬰幼童、過度肥胖、具慢性疾病或免疫低下者則不建議自行購買成藥,最好請醫師診斷後再給予用藥建議較為妥當。 小感冒時,雖然不用藥也可靠身體免疫力而康復,但適當用藥的確有助於緩解症狀、減緩感冒期間的不適感受。然而,廖偉呈藥師提醒,並非所有人都適合自行購買成藥,尤其以下5大族群若有用藥需求時,最好先向醫師諮詢再用藥,以確保個人健康!1.高齡者:年長者通常會伴隨著身體機能退化的狀況,因此用藥時更應小心留意藥物成分與劑量,以免藥量過重而影響健康。2.嬰幼童:由於嬰幼童的腸胃、代謝系統都仍在生長發育階段,兒童適用的藥物種類與用藥劑量皆與成人不同,故不宜自行購買成藥服用,以免損害健康。 3.慢性疾病者:慢性疾病通常需要長期用藥控制,因此若有使用感冒藥需求時,最好至醫療院所就診並主動告知自己的慢性病史,以利醫師評估用藥建議,以避免出現藥物交互作用的問題。 4.免疫低下者:此類患者正因身體免疫狀況較差,因此用藥時更需小心留意,以免藥物傷身而加重不適症狀,故不建議自行買藥、用藥。 5.過度肥胖者:由於肥胖者較容易合併有三高問題,且可能因為體脂肪較高而削弱身體的代謝與免疫反應、容易出現慢性發炎的狀況,故感冒時症狀可能會較一般人更為嚴重。因此,若有用藥需求時最好就診向醫師諮詢合宜的用藥建議,以達到較佳的改善效果。 感冒用藥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家醫科、小兒科、耳鼻喉科、藥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2-16 科別.耳鼻喉
又地震了嗎?三種疾病引起暈眩要掛急診查明
一早起床天旋地轉,又地震了嗎?近日不少民眾,特別是女性,起床後感到暈眩,衛福部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今天表示,腦中風前兆、梅尼爾氏症、耳石症都可能引起暈眩,應掛急診檢查,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起床後,暈眩時間在一分鐘內,一天之間因變換姿勢感到天旋地轉,很可能是俗稱的耳石症,又稱作「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作祟;許嘉方說,掌管內耳前庭平衡的耳石成分是碳酸鈣顆粒,每顆約20至30微米,都在楕圓囊裡,不知何種原故脫落,掉進半規管,就產生短暫暈眩症狀,症狀持續數周到好幾個月。員林農工校長林玉芬因耳石症而頭暈,不得不請假休養。許嘉方表示,耳石症好發年齡為50歲以上,臨床醫學觀察,耳石症女性病人略多於男性,目前沒足夠研究數據解釋為何中高齡女性容易耳石脫落,有人推測與老化有關,也有人認為頭部以前受過傷,導致耳石容易脫落。耳石症約占暈眩症病人的1/3,可接受耳石復位術治癒,有些人因「姿勢對了」幸運地耳石症回歸原位,不藥而癒。另外兩種容易引起暈眩的疾病分別是腦中風、梅尼爾氏症。腦血管即將栓塞或爆裂的位置如果在小腦與腦幹之間,極可能引發暈眩,暈的時間較久,無論躺著坐著站著都頭暈;梅尼爾氏症的特徵是有一個耳朵出現耳鳴、悶悶的,不管身體擺什麼姿勢也都頭暈。民眾若感到一陣天旋地轉,最好掛急診求醫,檢查引起頭暈的原因,不要自己當醫師診斷,以免延誤治癒良機。
-
2020-12-16 新聞.健康知識+
噴嚏打不停好痛苦! 「過敏性鼻炎」除了藥物治療,醫師告訴你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根治
三十一歲的A先生,從小學開始就飽受過敏性鼻炎的困擾,每天早上一起床噴嚏就打個不停,要知道他是否已經起床很簡單,只要聽聽看房間有沒有傳出「哈啾.哈啾.」的聲音就可以了。噴嚏打完之後,他接著會衝到廁所抽衛生紙,一張又一張,因為鼻水就像沒關緊的水龍頭一樣,滴滴答答。為了這擾人的問題,A先生從小到大定期至醫院診所報到,只是無論是耳鼻喉科、兒科還是內科,醫生開立的藥物、噴劑總是一開始有效,然後漸漸失效,並且還會出現嗜睡的副作用。獨門分析處置:從防止身體的發炎反應下手A先生來我的門診時,就和許多鼻子過敏的患者一樣,提到自己的鼻子既無力又無奈並帶著一點憤怒。事實上,每天和鼻子癢、狂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眼睛癢奮戰,光是用想的就讓人覺得累,更何況是親身經歷呢!而且吃藥看醫生也只能緩解不適,暫時解決困擾,過敏症狀還是任性地想來就來,這一點真是讓人感到非常挫敗!針對過敏性鼻炎的治療,過去多是以抗組織胺和鼻噴劑型態的類固醇為主,不過近幾年來,陸續有研究發表顯示:營養品對於過敏性鼻炎有頗為顯著的改善和防治。例如:具有極強抗氧化和抗發炎功能的薑黃,可幫助減少鼻氣流阻力進入而緩解打噴嚏、鼻塞等症狀;有「超級食物」美譽的藍藻可提升免疫力,能改善鼻炎,對於鼻炎所引起的鼻塞、鼻癢、流鼻水、打噴嚏,有一定的改善效果.。過敏就是一種身體的發炎現象,我始終認為從營養的補充、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整,以及環境的改善多方面著手,才是調理此疾病的根本。因此,A先生到我這裡就診,我一開始就禁止他去室內溫水游泳池,更使用了高劑量的藍藻和薑黃,幫助對抗發炎、提升免疫力,在不適症狀改善之後,接著我再請他補充鵪鶉蛋,它對過敏性鼻炎的療效也在二○一九年的研究中獲得了證實.。實際效果見證:五個月後跟過敏性鼻炎說掰掰A先生在認真配合治療之下,從來到我的門診的那天開始算起兩個半月,所有之前會出現的過敏性鼻炎反應全都消失了!更棒的是,至今五個月他從來沒有一天因過敏性鼻炎的不適而感到困擾,現在每天早上起床再也不會狂打噴嚏、流鼻水、鼻子癢、眼睛癢了!不過他算是比較好處理的病人,另一類的病人還動用到高劑量益生菌。就連黑眼圈都是過敏性鼻炎造成的!有過敏體質的患者,將過敏原吸入鼻腔,不斷刺激鼻黏膜和腺體,進而引起鼻腔內一連串的發炎反應,這就是典型過敏性鼻炎發作的來龍去脈。過敏原來自哪裡呢?過敏原就來自於我們生活的周遭,可能是動物皮毛屑、花粉、棉絮、空氣污染、溫度變化、異常的氣味等。每個人的過敏原不一定相同,每個人也不見得只對一種物質過敏。一般提到過敏性鼻炎,我們會想到鼻子癢、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眼睛癢、說話有鼻音等症狀,但過敏性鼻炎對生活造成的困擾豈止這些!過敏性鼻炎經常發作,還會出現黑眼圈、頭痛、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長此以往更有可能誘發氣喘、造成記憶力減退、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等令人擔心的狀況。飲食西化也是過敏的引爆點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的統計資料,現今台灣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大概是三十%,也就是說三個人裡面就有一個人飽受經常打噴嚏、流鼻水、鼻子癢、眼睛癢等不適所苦。因為患病人數實在眾多,關於過敏性鼻炎的探討和研究也不少,其中有個觀點我想特別提出來與大家分享。二○一三年,一份針對五十一個國家的三十一‧九萬位青少年和十八萬一千位的六歲孩童進行的飲食研究調查. 顯示:速食可能導致鼻炎、氣喘和濕疹,或使之惡化,尤其每週食用三次以上影響更為明顯且嚴重。在飲食越來越西化的現今,希望大家能正視速食對身體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面對這個難纏的疾病,除了使用抗組織胺、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之外,我強烈建議大家從根本的調理做起,多留心什麼東西會造成自己鼻炎發作,注意營養的補充、飲食的調整,並認真改變生活型態。如此一來,相信一定可以減少鼻炎發作的頻率,一步步達成不藥而癒的目標。(本文摘自新自然主義 《生病一定要吃藥嗎?:逆轉慢性病,不藥而癒》) 書籍簡介 「生病了,該怎麼辦?」得到的答案不外乎:看醫生呀、吃藥囉、不舒服不能拖,要及早檢查治療等等的回應。很多人一生病的立即反應,不外乎是找醫生開藥治病。最後就是大家領著藥回家,開始吃藥人生。結果,藥越吃越多,劑量越來越重,身體卻越來越差!本書作者江守山醫師擁有腎臟科專業學識與數十年的臨床經驗,長期大量鑽研國內外醫學研究,他從多不勝數的醫學研究及臨床經驗中發現,藥物並非改善疾病的唯一選擇,而門診中也有不少患者不想長期與藥為伍,接受了非藥物治療而獲得良好改善,這些在書中江醫師都樂意與大家分享。
-
2020-12-15 癌症.頭頸癌
防口腔癌 菸檳族滿30人 即派醫師到場篩檢
台灣抽菸及吃檳榔人口多,是口腔癌發生率高的主因,民眾若能及早主動篩檢,便能有效治療口腔癌。衛福部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除了民眾自行至醫療院所篩檢外,團體中的菸檳族群滿30人,將會直接派醫師到場提供篩檢服務。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楊奕馨分析台灣檳榔嚼食盛行率與口腔癌發生率時表示,台灣檳榔防制可從嚼檳族群的職業類別、社區特性等著手擬定策略。有的區域是檳榔生產地,有的職業如運輸業、建築業等工作壓力大,是嚼食檳榔的主要族群之一。針對忙碌又沒時間自行去醫院檢查口腔黏膜的高危險群,林莉茹表示,只要團體中抽菸、嚼食檳榔滿30人,便能集體向國健署或衛生局通報,相關單位會直接派醫師到場提供篩檢服務。「目前約有200團篩檢完畢,陽性率約14%。」林莉茹說,癌症生成時間通常約10到20年,及早找出口腔癌的癌前病變,就能及早治療,提醒30歲以上有菸檳行為的民眾,每2年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若發現有「破、斑、硬、突、腫」其中一項症狀,要盡速就醫接受治療。台灣最新的癌症統計資料顯示,十大癌症死因中,口腔癌症死亡率位居第四名,死亡率每十萬人有10.04人。國衛生院癌症研究所副所長劉柯俊表示,口腔癌一直沒有很好的治療藥物,若有應能提升患者的存活率。楊奕馨表示,台灣在檳榔防制上策略,包括校園與社區檳榔健康危害的防制宣導、高嚼檳場域營造無檳榔環境、提供戒檳服務、癌症篩檢及跨部會合作,男性檳榔嚼食率自2007年17.2%,至2018年為止已降到7%以下,其中30至39歲的族群降幅最大,每年減少1.7%。
-
2020-12-14 科別.耳鼻喉
醫藥天地/長期用鼻噴劑 鼻塞更嚴重
新北市34歲高姓女子經常因嚴重鼻塞無法入睡,她過去只要噴一下市售鼻噴劑,就能快速緩解,但最近鼻塞嚴重的程度連噴藥也無法改善,她到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求診,醫師許瑛倢檢查發現她的鼻黏膜腫脹、發紅,加上長時間使用鼻噴劑病史,診斷為藥物性鼻炎,除了請病人立即停藥,也以藥物治療,讓高小姐的鼻塞順利緩解。過敏是鼻塞的主要成因之一,其他則如鼻中膈彎曲、鼻竇炎、鼻腔腫瘤等。藥物性鼻炎為不當使用藥物,造成鼻腔黏膜發炎的病症,容易發生在長時間使用血管收縮劑的鼻噴劑患者。許瑛倢指出,鼻噴劑依成分分為抗組織胺、類固醇、血管收縮劑等3種,快速有效的鼻噴劑大多成分是血管收縮劑,使用後能馬上收縮鼻腔黏膜血管,緩解鼻塞,但若長期使用,就會使血管疲乏,造成血管擴張、無法收縮,出現越噴越塞情況。當醫師診斷出藥物性鼻炎,會請病患停藥,改開其他藥物,讓鼻腔血管恢復彈性,若血管擴張嚴重,且藥物無法有效改善時,就會考慮施以鼻肉削除手術,擴大鼻腔空間,改善呼吸。許瑛倢提醒,鼻噴劑可改善過敏、鼻竇炎造成的鼻塞症狀,但是鼻中膈彎曲或鼻腔腫瘤的鼻塞患者對藥物則無明顯反應,因此民眾應先就醫釐清鼻塞原因。
-
2020-12-14 科別.耳鼻喉
醫病天地/眩暈又手腳無力 36歲女腦瘤
一名36歲女子常眩暈,每回發作僅短短數分鐘,還合併動暈、右側聽力減退,醫師初步診斷為內耳的迷路炎。但就在等候回診做電腦斷層檢查過程中,女子逐漸出現右手腳無力、麻木、吞嚥困難、尿失禁,緊急檢查,才發現腦部右側顳葉腫瘤已壓迫腦室和腦幹。有眩暈的人不少,來襲時有如天旋地轉,甚至伴隨噁心、嘔吐症狀,和頭暈的頭昏昏、頭重腳輕不一樣。常見的眩暈中,有一種是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常在姿勢變動時出現,有可能是耳石脫落或梅尼爾氏症等,暈眩時間可能從數分鐘到幾個小時,還常伴隨有耳鳴、聽力改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余育霖說,眩暈病人中,良性約占6到8成,又以耳石脫落症占大宗,原因多為內耳半規管的耳石脫落,可以藥物、耳石復位術治療。不過,眩暈有「良性」也有「惡性」。余育霖說,「惡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又稱「中樞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可能是腦部腫瘤、出血或梗塞的初期表現,症狀和良性極為相似,也可能為姿勢性眩暈,並合併聽力改變、耳鳴。余育霖說,患者不一定有四肢無力、共濟失調和非典型眼震等中樞神經病灶的證據。若是腦部腫瘤、腦出血,電腦斷層還偵測得出來,但初期的腦梗塞,則要靠核磁共振檢查。余育霖提醒,暈眩患者若初步治療效果不佳,或合併出現看到兩個影子、眼歪嘴斜、吞嚥困難、四肢無力或手腳麻木等症狀,就要懷疑是否有腦部病灶,建議趕快出就醫。
-
2020-12-13 科別.耳鼻喉
空品不佳加上溫差大!過敏、慢性呼吸道疾病病患多2成
近日南部空氣品質不佳,加上季節交替、早晚溫差大,過敏與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增多。高雄市診所協會理事長楊宜璋表示,最近各醫療院所類流感的病人確實減少,但呼吸道疾病患者近日大概多了兩成,提醒民眾盡量減少戶外活動,室內可使用空氣清淨濾清器。耳鼻喉科醫師楊宜璋表示,因為民眾已養成戴口罩的習慣,入冬以來類流感的病患減少。不過從12月8日晚上台南歸仁大面積農地焚燒,汙染物南飄影響大半個高雄市區,加上這幾天高雄空氣品質變差,過敏與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變多,大概增加了兩成。楊宜璋說,過敏性鼻炎、慢性氣管炎的病患增多,空氣品質不良會引其發作,季節交替、早晚溫差大,也要多注意。民眾在空品不佳時,要盡量減少戶外活動,一定要出門時,也要戴口罩。在家時可利用空氣清淨濾清器,改善空氣品質。也要呼籲民眾不要隨便燃燒廢棄物、農作物,以免空品再惡化。楊宜璋表示,同樣是呼吸道疾病,之前因為流感疫苗疑似出現不良反應的事件,影響了健康族群的接種意願,醫生還是鼓勵接種,醫療院所都還有自費的流感疫苗。醫界擔心流感還是有可能流行,如果又爆發新冠疫苗疫情,在鑑別上會有些困難,且萬一同時感染流感與新冠肺炎,病情有可能會更嚴重。
-
2020-12-13 新聞.元氣新聞
台大生醫分院滿周年 3分院元旦將整合「新竹台大分院」
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營運滿周年,今天上午舉行園遊會慶祝,院長余忠仁也宣布好消息,台大醫院新竹地區的3家分院,預計明年元旦整合成為「新竹台大分院」,3家醫院整合後,病床數共1986床,醫療人員4000多人。新竹縣長楊文科、立委林為洲、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長王永壯也一同參與活動,慶賀台大新竹生醫滿周歲,並跳起健康操,呼籲民眾關心自己的健康。楊文科表示,台大醫院生醫分院經過眾人奔走20多年才終於正式到位,主要提供大新竹地區民眾方便就醫服務,恭賀醫院滿一周年,期待未來台大新竹生醫分院第二期工程盡快完成,讓民眾從高鐵前往醫院就醫更方便。余忠仁說,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去年12月開幕,這一年來引進許多重大醫療儀器設備,目前已開放103床一般急性病床、10床加護病房、4間開刀房與1間心導管室,除提供一般內、外婦、兒科、骨科、神經科、復健科、耳鼻喉科與眼科等基本門診與住院醫療服務外,並已開始進行癌症化療門診業務與腫瘤治療服務,期待能滿足地方上的醫療需求。余忠仁也說,台大醫院新竹、竹東、生醫等3家分院,明年元旦正式整合成為「新竹台大分院」,整合後分別是新竹醫院與生醫醫院,生醫醫院再下設竹北院區與竹東院區,3家醫院扮演分工角色,各具特色,期望再提升大新竹地區醫療服務的廣度及深度。
-
2020-12-11 科別.耳鼻喉
女口臭2年!連男友都拒絕接吻 醫揪真相嘆「這難以察覺」
口臭是許多人的困擾之一,一般人發現自己有口臭,會趕緊刷牙清潔或嚼食口香糖,若持續無法改善,多半人會以為是「胃食道逆流」,日前一名女子口臭長達2年,男友都不願意跟她接吻,看了諸多醫生,吃了多種胃藥都無改善,最後才發現原來是有「扁桃腺結石」藏在喉嚨深處,連醫生都說「難以察覺」。耳鼻喉科醫師陳亮宇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有位20幾歲的女上班族,因為長期感到「喉嚨卡卡」去看醫生,醫生都跟她說是「胃食道逆流」所導致,反覆吃了多種胃藥都無改善,還跑去看腸胃科照胃鏡,狀況還是不見好轉,最後甚至吃胃藥吃到「覺得自己胃壞掉了」。該女子求助無門下,找到陳亮宇醫師的門診,並告訴醫生除了長達2年「喉嚨卡卡」外,只要一張嘴,就會飄出惡臭,連男友都受不了,拒絕跟她有接吻上的親密接觸。陳醫師聽完症狀後,幫她用棉花棒壓她的喉嚨查看才發覺,喉嚨裡面有多顆扁桃腺結石,其中最大的結石擠出後有2公分,也因為這些結石的關係,才會造成該女子有口臭的問題。陳亮宇醫師表示,該女子的扁桃腺結石,其實一開始是看不到的,所以很多醫生查看的時候不容易發現,要很仔細去看才會注意,直呼「她這兩年都飽受卡魚刺在喉嚨的感覺,真的很痛苦!」據了解,扁桃腺結石是口腔內藏於齶扁桃體上的鈣化物,這些鈣化物常常是食物殘渣及細菌所組成,所以容易導致嘴腔惡臭,患者可靠飯後刷牙保持乾淨,讓惡臭味降低,若還是無法改善,可去看耳鼻喉科門診,經醫生評估切除扁桃腺。
-
2020-12-03 癌症.抗癌新知
紅脣族口腔黏膜篩檢有用嗎? 過來人這麼說....
台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今公布第11屆縣市口腔癌防治力調查結果,發現全數縣市在「戒檳衛教服務」呈現逐年崩跌,從106年提供6萬人戒檳服務,下滑至108年1萬人不到,呼籲政府應積極持續制定「檳榔危害防制專法」,讓一線宣導、公衛人員能依法推動相關防治工作。吃檳榔超過20年的葉先生表示,「不要以為只要戒檳、清潔口腔或是有做其他保健就沒事」。葉先生因工作關係,每天最多吃50顆檳榔,反覆出現破皮潰瘍,嘴巴感覺刺刺緊緊,在吃檳榔約10年後陸續發現口腔內白色斑塊,嘴巴張不開等症狀,但因心存僥倖,認為只要戒除檳榔、刷牙清潔口腔,就不會有問題,一直沒有就醫。直到客戶發現他臉頰腫起來,口腔有異味,趕緊就醫後,已是口腔癌第4期。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鼓勵民眾運用口腔黏膜檢查,及早發現有機會篩檢出癌前病變,經過適當處置,能有效避免發展成口腔癌,建議30歲以上有菸檳行為的民眾,每2年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新竹縣政府衛生局衛生稽查員邱淑琴表示,因應局內人員異動頻率高,會加快培訓同仁衛教能力,並製作口腔癌防治手冊給民眾供參,為提升醫師鑑別診斷的能力,再建立口腔病變圖檔給醫師。依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資料分析,口腔癌患者好發於中壯年族群,國人平均餘命80.9歲,但口腔癌死亡年齡中位數60歲,口腔癌患者整整少了20年的壽命。早期發現口腔病灶是提升存活率與降低治療難度的關鍵,民眾若發現口內出現「破斑硬突腫」之一的情形,應盡速就醫:(1)破: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週未癒合(2)斑: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3)硬: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4)突: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乳突狀或疣狀突起)(5)腫: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