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1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老化
共找到
2491
筆 文章
-
-
2024-07-31 退休力.社會連結
芬蘭老人高齡長壽的秘密!長期去圖書館參加健腦活動促健康
芬蘭西部城市瓦薩的公立圖書館一樓討論室,下午一點陸續有老人聚集。最年輕的也七十五歲了,還有些拄著拐杖來,他們參加每月兩次的健腦活動。北歐圖書館除以國民數,向來是世界最普及地區之一。瓦薩圖書館是全芬蘭最早開始辦借書的圖書館,1792年。這種重視知識服務的機制遇見超高齡社會,除了行動與借閱發展高齡友善,還開放會議室,與地方紅十字會志工合作,開始長期的老人健腦活動,民眾與協會都不用額外付錢。這種活動不需要醫護、職能治療、心理治療等醫事人員直接指導,而是由老人志工來帶領。年齡相近,生活記憶與共同成長經驗有交集。使用素材很豐富專業有趣,引用自健腦相關網路資源。根據神經學原理,包含記憶、用著色維持運動技能、冥想、維持與提高專注力、創造與發展、自我表達。另有安養機構合力開發的記憶公園。志工按照在圖書館進行活動的需求與多樣性來選擇適合的素材。也就是說,這種活動不是開發某種活動的業者透過管道硬要老人接受,而是老人自己選。活動程序通常志工一開始會分享一點新知,這天分享的是芬蘭國家衛生研究院推廣的finger toimintamalli,這是一個健康促進預防延緩失能的模式。研究60-77歲1200位老人,從年齡、教育程度、血壓、性別、總膽固醇、運動、身體組成等項目後發展的評量失智風險。然後有對應的多重介入防治方式,包含營養訓練、記憶訓練、運動訓練和血管疾病因子控管。希望改善生活方式得以長期維持智能。另外民間還有各種年齡心理健康服務。近來推廣異曲同工之妙的「心理健康之手」,這是一種健康素養推廣。用手為圖像,手腕上是你價值選擇(你的日常生活價值觀是什麼?你按照價值觀生活?你的生活看重什麼,認為是重要的?你白天做哪些積極的事?)。五個手指頭上有吃、睡、聊天、運動、放鬆。外圍分別有五大項:一、飲食營養(你白天吃飯嗎?記得常吃飯嗎?你和誰吃飯?)二、人際關係和情感(你停下來聽朋友說話嗎?什麼事情讓你高興或難過?你與誰共度時光?你白天心情如何?你有告訴別人,你的感受嗎?)三、自由時間與創造(你今天做了什麼有趣的事?什麼事令你發笑?什麼活動讓你忘記時間?網路找到什麼有趣的?對你來說,什麼是美麗的?)四、睡眠休息(你醒來是否感覺神清氣爽?你容易入睡嗎?你什麼時候關閉電腦設備?你還在社群媒體?)五、鍛鍊和傾聽身體的聲音(你白天運動嗎?智慧型手機對你運動有影響?什麼運動帶來好的感覺?身體放鬆的感覺如何?)。以上新知有些解說討論,這可以看到健康促進行銷貫徹,希望在非醫院診所的場所能有效觸達相關對象。然後有幾種健腦活動,包含是非題、選擇題,涵蓋各種芬蘭自然界知識。是非題例如喜鵲是黑白的、梭子魚是一種魚、所有的玫瑰都是芬芳的、熊正在冬眠、蕁麻蝴蝶不是綠色的、夏天過後春天來臨、西葫蘆是根、狐狸在城市裡可以過得很好、貓不會喵喵叫、雲杉球果比松果大、狗發出咕嚕聲、夜晚比白天涼爽、羽扇豆瀕臨絕種、向日葵在春天開花、櫻桃並不比李子大、麻雀成群結隊地生活、蒼蠅是素食主義者、黃蜂在秋天是小氣的、三葉草比莎草開花早、蜂蜜比糖甜。選擇題例如芬蘭最高點、最大的樹、最長的沙灘、最長的河流、最高的瀑布、最長的洞穴、最大的壺穴、最大的交通樞紐。每一輪公布答案後都有從題目來的生活心得交換。然後有鼓勵表達的活動,例如拿到一個提示卡片,要能不說話而用手勢比喻來猜。筆者旁觀也受邀一起活動,雖然聽不懂幾句芬蘭語。拿到一張表達格子(RISTIKKO)的字卡,筆者不斷指著天花板上的格子型日光燈。另一輪拿到的卡片是「在我看來,屬於秋天的動物是」?來參加活動的長者Rasku Rauli退休前在國際企業工作,曾周遊七十五國,並在各地潛水。他說,大家希望住在家裡到老。還能住在家裡的時候,就近有些健腦活動很方便,不需要參加其他活動動用到政府資源,為了給更需要的人使用的活動資源。尤其許多人在家寂寞,來圖書館參加健腦活動,不但有趣而且很自然安全的有社交互動,這對老人太重要。另一位退休前在瓦薩市從事市場行銷的長者Hazze Wazeen與太太一起來,就他所知,這圖書館至少有兩班這種活動團體,交錯每兩周一次。他有兩位全盲的孫子,七十多歲,繼續研究開發專門給全盲者玩的火車和軌道,還有盲人專屬的各種觸覺健腦器具。來這裡,對他來說,有社交,也可以找靈感。他甚至用自己的行銷生產知識經驗,對如何大量生產去幫助各地盲人還有願景期待,「說不定,生產成本比芬蘭低的台灣可以合作」?另一位長者分享,參加這種健腦活動,事前不需要準備什麼,沒有壓力。來之前也不知道志工今天要給什麼。這不會慌張,而感覺是一種驚奇,看看有什麼新的。事實上因為來圖書館,老人遇見的不只老人,還有小朋友、青少年、友善熱情有學問的圖書館服務人員。圖書館是老人最容易感覺仍是社會一份子而不疏離的場所,且十分安全,能平等的參加許多內部與外展活動,甚至幫助一些年輕人。來了除健腦班,在芬蘭圖書館甚至還有數位縫衣機、三D列印設計等各種先進的知識藝術創造設備,供大眾使用。目前台灣的圖書館外觀越蓋越漂亮,分別屬於文健會、教育單位、地方政府文化局等,各有上司。若干圖書館開始辦失智演講,或收藏若干銀髮相關書籍。客觀來看,許多老人到圖書館以往習慣看報。但台灣實體報紙不斷減少,圖書館服務對老人還有無限空間回應社會需要,曾有部分官員認為國內老人數位識能不足,所以難以用APP等線上資源推動健促。但芬蘭的觀念是平等為先,所以思維不是認為老人數位能力不足,而是發展的數位認知活動,必須符合所有老人容易使用!本文所列的芬蘭健腦網址有多樣性與圖樣引導,可看一下,需要多少數位素養才能上手。曾有一位失智日照中心老人親口說「這裡的健腦器材玩一次就無聊了,為什麼要我一直玩呢」?如果衛政與教育和其他單位能統合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對策,或能更有效由下而上匯集各地看法,其實還有非常多現有且近便性高、成本很低的場所,可以促成多樣預防延緩失能的心智活動。而這些場合同步可以快速廣泛的傳達最新的健康識能,總比醫院診所看診的電視牆更積極前衛達到健康老化期待。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
-
2024-07-31 養生.聰明飲食
龍眼乾竟比龍眼熱量高3倍!助排便、抗老...營養師曝龍眼5好處,一天最多吃x顆
夏季水果荔枝已近尾聲,龍眼已在上個月陸續出現,甜蜜蜜的龍眼,一不小心就會一顆接一顆!你有沒有發現,龍眼跟相同重量的龍眼乾相比,龍眼乾的熱量糖分更高!究竟為什麼曬成乾的糖分變高呢,營養師高敏敏整理「龍眼 vs 龍眼乾」熱量及營養價值差異,也告訴你吃龍眼的5大好處。龍眼 vs 龍眼乾龍眼、龍眼乾你都吃哪一種?高敏敏整理營養價值差異(以下為每100克之數值)。龍眼.水分:79.7g.熱量:70kcal.碳水化合物:17.9g.膳食纖維:1.8g.維他命C:95.4mg.礦物質鉀:282mg.礦物質鐵:0.4mg帶殼龍眼乾.水分:19.7g.熱量:274kcal.碳水化合物:72.9g.膳食纖維:3.1g.維他命C:0mg.礦物質鉀:1044mg.礦物質鐵:0.9mg看完上述「龍眼」跟「龍眼乾」的比較,有沒有發現乾龍眼的膳食纖維、鉀含量都比較高?高敏敏解釋,這是因為水分瀝乾之後營養素會再更濃縮。吃龍眼的5大好處龍眼的吃法用途多,除了果實可以直接生吃,盛產時烘焙做成龍眼乾(再做成各種甜品很香、又美味),適量添加在甜品蛋糕內,增加食物風味,而龍眼的花蜜蜜蜂採集後可做成龍眼蜜,不過高敏敏還是建議盡量趁新鮮享用。吃龍眼有5大好處,適量食用有益身體健康:1.養顏美容:豐富維生素C 幫助膠原蛋白合成2.預防貧血:維生素C&鐵質 幫助紅血球生成3.幫助排便:膳食纖維 助腸道順暢 增加飽足感4.抗氧化:富含多酚、類黃酮 幫助對抗自甴基5.維持心血管健康:富含礦物質鉀 可降血壓、消水腫龍眼怎麼吃對身體最好?水果可以吃,但一定要抓對份量,究竟份量要怎麼抓呢?高敏敏建議,水果一次都吃一份就好,一份水果大約是15g的碳水化合物,而龍眼要這樣吃才健康:1.每天吃一份即可,龍眼一次吃11~12顆就是一份,而曬乾後的龍眼乾大約10粒就是一份。2.盡可能吃新鮮的龍眼,就不選龍眼乾。3.若要吃龍眼乾,盡量選帶殼的龍眼乾,脫去水分比較好保存之外,也不會有額外糖分的添加。4.龍眼的鉀含量較高,腎臟患者、限胛的人要適量限制攝取。高敏敏提醒,現在是龍眼甜又多汁的盛產好時機,快把握品嘗當季水果的好機會來獲取滿滿的營養,但要適量享用,別因為小小一顆就忽略了它的熱量,而吃過量造成身體的負擔。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4-07-30 醫療.皮膚
先擦防蚊液,還是先塗抹防曬乳乳?專家曝「先後順序」,塗抹前注意3件事
午後雷陣雨,許多地方差一點鬧水患,這也讓南部登革熱拉警報。防疫專家建議外出時,應使用防蚊液,有效預防蚊蟲叮咬。不過,許多人搞不清楚是先擦防蚊液,還是先塗抹防曬乳液?答案是先擦防曬乳液。先擦防曬再噴防蚊液 使用前注意3件事食藥署提出防蚊液正確使用的3大注意事項:1.塗抹部位:有些產品是噴灑於衣物,有些則可塗抹於皮膚,但是並非所有部位都可以塗抹,使用前仍需確認使用注意事項等相關標示,若有傷口或過敏等肌膚須盡量避開,避免過度刺激皮膚造成不適。2.維持防護時間:防蚊液產品需要注意塗抹後可維持的時間,以便進行補擦,如果防蚊液保護效力減弱,身邊仍有蚊子徘徊,則應遵循說明書/仿單的用量說明,適量補擦。3.塗抹順序:如果需同時使用防曬與防蚊產品,建議「先擦防曬,間隔一段時間再使用防蚊產品」,且在塗抹前留意產品標示及注意事項,塗抹後有任何不適須立即停止使用並諮詢醫療人員。皮膚遭蚊蟲叮咬引搔癢 塗抹這2類藥膏可緩解民眾被蚊蟲叮咬後,皮膚搔癢時,該怎麼辦?食藥署提出2大建議:1.先以肥皂和乾淨的清水清洗傷口,減少感染風險,適度減緩搔癢。2.適度冷敷,有助於消腫止癢。但儘量避免過度抓癢,以免引發細菌感染。至於想要有效消炎消腫,建議選擇下列2類蚊蟲藥膏:1.含抗組織胺藥品:主要緩解紅腫、搔癢不適的常見成分。2.含類固醇藥品:主要以抗發炎來減少皮膚發癢,但需避免塗抹於有傷口處,以免增加感染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若是嬰幼兒被叮咬後產生紅腫反應,持續惡化,或蚊蟲叮咬處不慎抓傷破皮或疼痛,應盡快就醫,諮詢醫師,避免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30 醫療.腦部.神經
新研究揭身體2處脂肪越多 與失智症和巴金森氏症較高風險有關
手臂和腹部脂肪的多寡不只是肥胖問題,還可能與患神經退化性疾病風險有關,近日一項刊登在《神經病學》(Neurology)期刊的研究表明,與腹部或手臂脂肪含量低的人相比,這些部位脂肪含量高的人更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等疾病。研究也發現,肌肉力量高的人比肌肉力量低的人患這些疾病的可能性更小。 在該項研究中,科學家檢視超過40萬名平均年齡56歲的人的健康數據,例如腰部和臀部尺寸、握力、骨密度、體脂肪和瘦體組織等資料。在平均9年的追蹤期間,約8200名受試者患上了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是阿茲海默症、其他形式的失智症和巴金森氏症。身體組成如何對大腦產生影響?在調整了包括高血壓、吸菸和飲酒狀況及糖尿病等可能影響患病率的其他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腹部脂肪含量高的人比腹部脂肪含量低的人患這些疾病的可能性高出13%。此外,手臂脂肪含量高的參與者罹患這類疾病的可能性比手臂脂肪含量低的參與者高 18%。另一方面,肌肉力量則可能具有保護作用。研究表明,肌肉力量高的人罹患這些疾病的可能性比肌肉力量低的參與者低26%。根據上述發現,研究人員推估這些體型與神經退行性疾病之間的關係,部分原因可以透過研究開始後參與者發生心血管疾病事件如心臟病和中風來解釋。該研究作者之一Huan Song博士在新聞稿指出,「這些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影響著全世界超過6000萬人,而且隨著人口老化,此一數字預計還會增加,因此必須找出改變風險因素的方法以發展一些預防工具。這項研究突顯了通過改善體型來降低患這些疾病風險的潛力。針對性地減少軀幹和手臂脂肪,同時促進健康肌肉發展,可能比一般的體重控制對預防這些疾病更為有效。」研究主要作者Shishi Xu博士告訴《Everyday Health》,「我們一致觀察到,在臨床神經退化性疾病發作中,『中心性肥胖』(其特徵是脂肪量主要集中在軀幹)和『以手臂為主的脂肪分佈』模式的風險增加,而『肌肉力量』模式的風險降低。這證實了我們的假設,即顯著影響神經退化性疾病發展的不是脂肪和肌肉的絕對重量,而是它們的分佈和質量。」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分析並非基於直接的臨床試驗,研究報告指出,需要更多證據來澄清這些身體組成因素是否只是早期風險指標,或者確實是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可能原因。儘管如此,該項研究仍然可以幫助那些想要了解自己罹患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風險的人,這可以成為積極改變生活方式的動力,例如進行阻力訓練、減少久坐行為和堅持均衡飲食,可以有效幫助減少中央脂肪和增強肌肉力量以提供更大的神經保護益處。【資料來源】.Does Your Body Composition Affect Your Risk of Dementia or Parkinson’s?.Belly and Arm Fat Linked to Higher Risk of Alzheimer’s and Parkinson’s
-
2024-07-29 醫療.皮膚
紅腫熱痛要注意!泡水細菌、微生物易入侵…颱風後常見3大皮膚病
凱米颱風帶來驚人雨量,許多低窪地區一片狼藉,有民眾苦中作樂,跳進水中游泳、玩漂浮,看在醫師眼裡,把馬路當成游泳池等於把細菌帶上身。台北林口長庚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說,颱風天泡髒水容易讓細菌、微生物入侵身體,如果身上有傷口,可能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民眾忙著搶救家園,雙腳長時間泡在水裡,除了皮膚潰爛,還會危及生命。黃毓惠表示,免疫功能差、糖尿病患者要特別小心受到細菌、病毒感染,在澄黃色的汙水移動、游泳,可能被鐵片刺傷或玻璃劃傷,破傷風桿菌就可能會進到人體內。黃毓惠提醒,清理家園一定要穿著包覆性的鞋子,避免直接接觸到汙水或是潮濕土壤。完成清掃工作後,一定要另用清水洗淨雙腳再擦拭,保持乾爽,防止感染香港腳或惡化。另外,髒水及汗水混合,皮膚易紅、癢、起疹子,小心濕疹、過敏等皮膚疾病發作。看似常見的皮膚病,一直不停搔癢,抓破皮讓細菌進入皮膚底下的組織,會衍生成蜂窩性組織炎。黃毓惠強調,出現紅腫熱痛等症狀,需趕快就醫治療;一旦感染發生蜂窩性組織炎,就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多半可以迅速復原。颱風後要小心的皮膚病1.香港腳:天候潮濕加上夏日高溫,最容易讓香港腳復發,一定要把腳擦乾,尤其是趾縫。2.濕疹:天氣濕熱容易導致皮膚癢、起水泡,造成濕疹發生。3.皮膚過敏:髒水可能是過敏原,引起紅斑、瘙癢等反應。颱風過後,天氣逐漸炎熱,紫外線幾乎天天爆表,黃毓惠呼籲,務必做好防曬,過量的紫外線除了加速皮膚老化,也會誘發癌變。如果擔心防曬乳液的成分可能造成過敏、致痘、長粉刺,至少要做足穿薄長袖、撐傘、戴帽子及太陽眼鏡等物理性防曬。
-
2024-07-28 癌症.肝癌
健保大數據/肝癌總人數逐年上升:65歲以上最多 男為女2倍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被稱為「國病」的肝病,隨著多年來的B肝疫苗接種,B、C肝炎篩檢、追蹤、治療及肝癌治療等計畫,肝癌每年新發生診斷人數、標準死亡率均有下降趨勢。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你了解肝癌患者人數變化與治療現況。隨著B型肝炎疫苗接種、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以及C型肝炎口服抗病毒新藥之治療,肝炎防治多年來已見成效,如今又搭配國家114年消除C肝的目標,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肝病消除僅差最後一哩路,他呼籲,一定要落實B、C肝炎病毒篩檢及定期追蹤,反轉過往「肝病被稱為國病的羞辱」。曾見晚期肝癌病人受苦,多年肝癌防治終見成效。「晚期肝癌病人,皮膚泛黃、腳踝水腫,尤其腹部嚴重積水,肚子大大的,但四肢卻十分瘦弱。」石崇良說,罹患肝癌不會痛,不容易早期診斷,發現時多已出現黃疸、腹水等肝硬化晚期症狀,並演變為肝癌。過去他擔任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時,常收治肝癌晚期患者,每次看到病人定期到急診室「放水(台語,抽腹水)」,表情十分痛苦,毫無生活品質,他於心不忍。長期以來,政府推動多項肝癌防治計畫,從民國73年針對B肝帶原母親產下的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75年起全面實施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多年來也針對懷孕媽媽進行B肝抗原血液檢測、新生兒推廣B、C型肝炎篩檢,以利早期篩檢、早期發現,「這是對的政策」。B、C型肝炎論質計酬計畫,追蹤率達九成。石崇良指出,99年推動全民健康保險B型肝炎帶原者及C型肝炎感染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針對肝炎帶原者定期追蹤檢查肝功能及腹部超音波等,該計畫病人追蹤率都達九成以上,而未加入計畫者追蹤率僅七成。據癌症重大傷病新申請領證數期別統計,肝癌一期患者約占三成,而目前B、C肝病人照護率為五成,希望納入人數可以持續增加。如今肝癌完全符合國家防治癌症五步驟,包括倡議戒酒的健康促進、實證評估及篩檢、B及C肝的預防性治療,及早期診斷、精準治療。針對血液透析病人,每年篩檢一次並上傳結果,給予額外獎勵,及早發現感染B、C肝炎的病人。新發生診斷,肝癌為五癌中唯一下降者。台灣人口老化,平均餘命增加,65歲以上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石崇良說,以癌症重大傷病新申請領證數期別統計,乳癌每年新發生診斷人數,107年為1.3萬多人,112年增為1.6萬多人;結腸、直腸及肛門癌(簡稱大腸癌)從1萬3900多人增至1.5萬多人;子宮頸癌由3,786人增至4,565人;口腔癌由7,796多人增至7,979人;氣管、支氣管及肺癌(簡稱肺癌)更從1.4萬多人增至1.8萬多人。肝癌相對其他癌症,自107年新發生診斷為1萬496人,112年降為9,488人,為五癌中唯一呈下降趨勢的癌症,且肝癌標準化死亡率也逐年降低,顯見肝癌篩檢、追蹤已有具體成效。近年來,C肝藥物治療可說是最成功的計畫。石崇良說,全國C肝患者估計32萬人,隨著國家推動明年消除C肝目標,其中非高風險患者治療人數已逾八成,預計明年整體可達到微根除目標,相較於世界衛生組織(WHO)預計2030年的根除目標提早達標,最後目標是治療所有的C肝病人,根除C肝。健保陸續給付C肝用藥、免疫合併標靶療法,為病人省下大筆藥費。石崇良說,健保署去年8月宣布,免疫合併標靶藥品療法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為患者每年省下3百萬藥費,延長餘命中位數約5.8個月,接近半年。健保署也自106年起給付C肝用藥,目前C肝藥物一人藥費約18萬元,且108年起不限肝纖維化、治療經驗,110年10月將原限消化系內科或消化系兒科專科醫師處方使用,放寬不限處方醫師資格,讓病人用藥可近性更高。石崇良說,自106年至今年4月,使用C肝全口服藥物治療人數已達16萬6,209人,這是健保很大的貢獻。且就肝癌治療成本來看,篩檢仍是最具效益,早期發現治療,可以省下高昂治療費用,降低健保負擔。預計今年8月起,國民健康署將試辦以糞便抗原檢測胃幽門螺旋桿菌(HP),相信未來有機會消除HP感染,降低胃癌發生主要風險因子。他相信透過早期篩檢,肝癌及胃癌發生率都會逐漸降低。國健署為配合國家明年消除C肝目標,協助民眾及早發現是否感染B、C肝炎病毒,109年9月28日起,放寬B、C型肝炎篩檢補助年齡為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提早至40歲,終身享免費篩檢一次。肝癌總人數逐年上升65歲以上最多 男為女2倍「肝如果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這句廣告詞深植人心,早年肝病號稱國病,而肝癌曾多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首位,直到20年前被肺癌超越。衛福部統計,112年死於肝和肝內膽管癌人數達7,724人,排名第二,僅次於肺癌;健保署統計,近五年來,肝癌就醫人數逐年上升,自108年到112年,共增加3,420人。肝癌病人常合併B肝、C肝及肝硬化等,民眾仍不可輕忽肝癌威脅。好發族群隨年齡增加,男性明顯多於女性。依健保署統計,肝癌就醫人數108年5萬3,920人、109年5萬4,670人、110年5萬5,660人、111年5萬6,540人、112年5萬7,340人,就醫人數上升幅度達6.3%。健保署表示,肝癌屬於慢性疾病,每年就醫人數會慢慢增加。進一步分析發現,肝癌好發族群隨著年齡增加,男性多於女性。112年統計發現,44歲以下約850人,男性520人、女性330人;45到64歲有1萬8,660人,男性1萬4,440人、女性4,220人;65歲以上有3萬7,840人,男性2萬4,090人、女性1萬3,750人。男性肝癌人數約為女性的二倍,65歲以上占比逐年增加。肝癌共病前三名分別為B肝、肝硬化、C肝。112年肝癌病人共病第一名為慢性B型肝炎、第二名為肝硬化、第三名為慢性C肝、第四名為慢性肝炎、第五名是高血壓。其餘共病還有糖尿病、原發性肝惡性腫瘤、胃食道逆流疾病併食道炎等。肝癌病情嚴重,病人就醫檢查檢驗常選擇醫學中心。健保署統計,108到112年,肝癌病人檢查檢驗件數約介於23萬至24.6萬件,50%以上為醫學中心執行。肝癌檢查項目方面,主要有異常凝血酶原檢驗(PIVKA-II)、甲型胎兒蛋白、腹部超音波,其中PIVKA-II篩檢為健保署於109年9月1日新增的給付項目,因此,109年至112年篩檢件數持續增加,112年達到2萬多件;108年至112年甲型胎兒蛋白檢查件數為1.4萬至1.6萬件,腹部超音波檢查為4.2到5.2萬件,而109年到111年因受新冠疫情影響,檢查件數略為降低。免疫藥品合併標靶成主流,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肝癌治療上,目前免疫藥品合併標靶藥品療法已慢慢成為趨勢,但使用人數上,仍以標靶藥物蕾莎瓦為多。以112年來說,蕾莎瓦使用人數1,824人,使用免疫合併標靶藥品人數為546人。健保署於去年8月宣布,將免疫藥品(癌自禦)合併標靶藥品(癌思停)療法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為患者省下每年3百萬藥費。台灣肝癌醫學會秘書長、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懿宬表示,肝癌病人致病原因約90%為罹患B型或C型肝癌,其餘為酒精性肝癌,雖然早年有食用遭黃麴毒素汙染的食物所導致的肝癌病例,但現在已較為少見。近年來,國人飲食西化,肥胖人口增加,脂肪肝患者也須提高警覺。李懿宬說,衛福部為達到2025年根除C肝,持續推動C肝防治計畫,病人已大幅減少。至於B肝防治,1984年政府開始推動免費B肝疫苗接種,目前40歲以下民眾均有接種疫苗,肝癌盛行率低於1%;相較40歲以上罹患肝癌人數仍較多,盛行率約10%到15%,民眾不可掉以輕心。根據他臨床觀察,肝癌患者就醫時,診斷為中晚期的人數占比約四成,顯見B肝、C肝、肝硬化等肝癌高風險民眾,常輕忽定期追蹤的重要性。約四成確診已中晚期,B、C肝等高風險群務必追蹤。肝癌治療上,李懿宬說,病人目前使用免疫及標靶藥物治療的反應率、存活率,相較過往使用的蕾莎瓦好,已成為治療肝癌用藥的首要選擇。但健保給付有限制,如治療後經連續2次評估病人腫瘤沒有明顯縮小,但也沒有持續惡化,也就是穩定控制時,就必須自費治療。他呼籲,健保應比照國外使用條件,用藥後於腫瘤出現明顯惡化時,才停止給付。肝癌除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也是選項之一。北榮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周書正說,病人於術前先接受完整影像檢查,評估腹腔腫瘤大小、位置、數量,以及肝、心肺功能等,以便手術時一網打盡。目前肝癌手術方式多元,如達文西機械手臂、螢光腹腔鏡,以及傳統腹腔鏡及開腹切除手術等。術後需完整追蹤,一旦病情出現變化,可以立即處置,避免病情惡化後,延誤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6 養生.聰明飲食
早晨這個時段是最佳喝茶時間!營養師不建議飯後喝茶,且一天不超過6杯
從早年的茶道文化,再到現在的手搖飲世代,都顯示茶與台灣人密不可分,不論是綠茶、烏龍茶、紅茶等,台灣茶都舉世聞名,更是各國觀光客的最佳伴手禮。 喝茶有助養生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喝茶有助養生,如綠茶,本身是未發酵茶,含有豐富的兒茶素與單寧酸,具有對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防癌等好處;但也因為其未發酵,性質偏涼,所以消炎、解毒的功效好。 發酵過的紅茶,雖然兒茶素與單寧酸較少,不過茶黃素類(Theaflavins,TFs,為茶多酚,即兒茶素發酵所生成的物質)含量很豐富,具有抗氧化、延緩老化之效,也正因為發酵過了,紅茶性質較溫潤,具有止瀉、幫助消化等功能;而烏龍茶則是半發酵茶,口感與功效介於紅茶與綠茶之間。 早晨是喝茶最佳時間喝茶最佳時間落在早晨9~11點,其餘時間淺嘗即可。陳詩婷說明,這是因為茶的咖啡因及茶鹼具有興奮的作用,若下午3點後喝,容易影響睡眠,而且茶鹼跟咖啡因本身有利尿的作用,晚上喝茶,容易夜尿過多,影響睡眠。 不建議飯後喝茶,這是因為茶的兒茶素結合後會成為單寧,單寧植物澀味的來源,其一遇到熱水或與空氣接觸,就會氧化成單寧酸,進到體內會使蛋白質凝固,因此飯後喝茶,容易會有消化不良的狀況。 空腹也不建議喝茶,因為茶中的咖啡因會刺激胃酸分泌,腸胃功能不好的人,或是有胃潰瘍病史的人,都不建議空腹喝茶。 一天喝茶勿超過6杯陳詩婷表示,目前並沒有對茶飲訂出飲用上限,不過就以咖啡因含量來看,衛生福利部建議健康成人一天不要喝超過300毫克,約是2~3杯的美式咖啡,或約5~6杯的綠茶;倘若對茶之咖啡因或茶鹼敏感的人,則減少攝取量,且以早上9點到11點為最好的喝茶時間。延伸閱讀: ·冷泡茶、熱泡茶,哪個咖啡因比較少?不怕喝了睡不著?營養師盤點喝茶6好處 ·喝綠茶助減重!「冷泡or熱泡」好? 研究解答正確泡法與喝法
-
2024-07-25 醫療.消化系統
40歲後身體老化容易痔瘡上身 想減輕症狀謹記2不2要原則
時隔八年,再度有強颱登陸,部分民眾可能得居家上班。醫師提醒,有痔瘡問題的患者應避免久坐,以免症狀惡化。疫情後居家遠距工作模式出現 ,讓上班變得更便利,卻也因為久坐,為「有痔青年」帶來隱憂。一名20歲出頭年輕男子,近3、4個月排便後馬桶滿是血漬,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就醫檢查後確認是痔瘡所致。因為男子從事設計工作,疫情以來長期在家工作,一天坐10幾個小時少走動,痔瘡快速惡化,只好接受內外痔全切除手術,重拾健康人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王偉指出,痔瘡為肛門靜脈壓力增高、血液回流不良引起的局部組織腫脹,誘發原因有長時間坐著或站立、攝取水分及蔬果不足、排便時久坐馬桶、缺少運動、肥胖與懷孕等。若想減輕症狀,王偉說,基礎保養與生活習慣都要調整,包含不要久坐久站,避免肛門壓力上升,每坐一小時就起身活動;不要拉長排便時間,有便意再去廁所,避免如廁時長時間使用手機。每天更要攝取1.5至2公升水分且要多吃蔬果、全穀類等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避免便祕。痔瘡常見有疼痛與異物感、肛門周圍搔癢、排便後出血、肛門腫塊與分泌物等症狀。依嚴重程度分為4級,痔瘡未突出肛門為第1級,排便後痔瘡突出肛門、自動縮回為第2級,若需外力協助推回為第3級,王偉說,這名男子症狀已是第4級,痔瘡突出肛門,完全無法推回。若痔瘡有疼痛、出血等急性症狀,王偉建議,以溫水坐浴緩解症狀,肛門患部完整浸泡溫水,每次10分鐘,1天可重複多次,坐浴後以紙巾或毛巾吸乾,避免多餘擦拭造成刺激不適。若症狀未改善,應及早就醫評估,以利選擇適合治療方式,包括口服、外用藥物、橡皮筋結紮術、微創HET冷凝手術、雷射痔瘡消融手術、內外痔全切除手術。痔瘡是現代人的文明病,更是許多人的難言之隱,王偉表示,不少患者等到症狀嚴重才就醫,可選擇的治療方式就較為侷限,其實,隨著痔瘡手術的進步,術後不適和恢復期已大幅縮短,民眾無須諱疾忌醫。「二不二要」原則二不:不要久坐久站,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肛門壓力易上升,每坐1小時起身活動;不要拉長排便時間,有便意再去廁所,避免如廁時長時間使用手機。二要:每天要攝取1.5至2公升的水分,要多吃蔬果、全穀類等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避免便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4 焦點.健康你我他
一年一度退休力今年是幾分?/自在獨立又好學 貓熊升級成蝴蝶
去年首度做「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結果是「做自己貓熊」,退休力52分,低於平均值57分;今年再做測驗,則是「翩翩蝴蝶」,分數69分,高於平均的59分,很開心退休力進步了,也正好再度檢視自己的退休力。我周遭有些朋友已退休,但大部分仍像我還在工作,但已經開始思考退休生活。每當有人問我何時要退休時,我只能無奈解釋自己退休後的金流還不夠,五年級中段班的我,得等到65歲才能請領勞保的月退。再者,我認為退休後要找到興趣或是志業,否則就會無所事事,恐老化得更快,例如有朋友退休後迷上攝影、有人到處旅遊,努力為退休後生活增添色彩。「從毛毛蟲蛻變的你重視自我成長,非常獨立,但輕盈脆弱,要在健康方面多加一把勁,並多一點社會參與。」這次測驗,我在自在獨立及活躍好學獲得滿分,財務也有80分,健康及社會連結則分數偏低,需要再加強,才能像蝴蝶真正翩翩飛翔。俗語說「要活就要動」,尤其年紀愈大更要多活動,除了可以提升活力外,也可以增進身體健康。此外,一旦離開職場,朋友就變得很重要,因此老朋友、老同學就要多連繫,或是透過興趣找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才能增加社會的連結。這兩者都是現在的我,要努力的目標,否則等到真正退休再準備就太慢了。
-
2024-07-24 焦點.元氣新聞
每天約有200位長者發生車禍意外!台灣道路「三缺」問題,聽聽專家分享該如何解決這問題?
台灣明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駕駛肇事案件卻節節攀升,去年平均每天約有兩百位長者發生車禍意外。醫界提出建議,現行75歲更換駕照規定,應該比照美國,加入職能治療師臨床評估。不過專家進一步提醒,台灣從肇事統計、公共運輸、道路工程,高齡駕駛身處「三缺」環境,跨部會補洞成為關鍵。台灣高齡駕駛問題有多嚴重?交通部道安資訊網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11年65歲以上長者交通事故的死傷人數為28292人,去年已攀升至73031人,成長近2.6倍,等於每天約兩百位長者發生車禍意外。高齡駕駛肇事,既傷人也自傷。2023年機車事故中,高齡長者占13.6%,但因機車事故而身亡人數卻占全年齡的近40%,等於老年人發生機車意外,死亡率遠高於其他族群。解決「高齡駕駛」的問題?聽聽專家怎麼說交通部2017年推動高齡駕駛換照制度,75歲以上長者須每3年更換駕照,並通過體格檢查、簡易認知功能測驗,或檢附「未患中度以上失智症證明」。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說,要解決高齡長者道路安全問題,政府應讓臨床醫療人員參與高齡換照事務,協助辨識及篩檢出更多高風險的老年駕駛。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助理教授陳郁婷也提出,應該比照美國,加入職能治療師臨床評估,觀察高齡駕駛的注意力、協調力及反應力,而不是單靠簡易的認知功能測驗,「該模式在許多國家已行之多年」。對此,交通部公路局表示,該方法要有研究與醫學資料佐證,目前沒有接觸,也無特別看法。不過,解決高齡駕駛肇事是一道跨部會工程。曾任台北市車輛事故鑑定委員的警大退休教授郭守穗說,過去做肇事鑑定時發現,交通警察現場調查資料並不充分,頂多看到駕駛人年齡,難以辨識真正肇事原因,更缺乏細緻資訊佐證是駕駛行為所致。其次,政府近年將大量預算投入軌道建設等大眾運輸,但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鄭永祥指出,若能建立點到點(Door to door)的公共運輸系統,長者就願意搭公車、捷運出門,降低使用私人運具的機率。台灣道路環境複雜,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趙家麟表示,「什麼樣的環境,會導致什麼樣的駕駛行為」,台灣道路環境之亂,複雜的告示牌與車流,易使駕駛分心,治本之道仍應重視道路設計,將精簡車道列為目標。北市試辦「高齡駕訓班」 找回行的權利為降低長者交通事故,台北市率先試辦「高齡駕駛課」,中央和市政府全額補助費用。安全駕駛學會監事黃飛發表示,能參加該課程的長者都具有一定活動力,最年長的學員為一名79歲先生,自覺反應能力確實退化,應該還可開車上路,上完課的最大收穫為了解交通安全法規,因與四、五十年前考照時,改變甚大。黃飛發表示,不論是否持有駕照,只要年滿65歲,即可報名「高齡駕訓班」,目前學員以社區據點的長輩居多,經里長推廣宣傳,得知訊息,加上子女鼓勵,而重返駕訓班。教練首先檢視長者的駕駛習慣,及時糾正錯誤,例如,煞車是否過急,或是過彎操作不足。以前考取汽車駕照就可以同時領取輕型機車駕照,或是通過筆試就能騎乘輕型機車上路,這項規定已經廢除,部分銀髮族必須重新考試,才能拿到機車駕照。因此,報名「高齡駕訓班」,其中「高齡機車駕訓課程」,內容包括,騎乘教學、卡牌遊戲、安全講解、道路體驗,共計六小時,確保駕駛技能及道安觀念。不過,許多老年駕駛卻是在逼不得已的情況,騎車、開車上路,成功大學公共衛生學科暨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李中一表示,因為子女在外地工作,大部分長者獨居,想要外出活動,只能靠自己,在大眾運輸系統不方便的地區,只能騎機車,沒了機車就像沒有腳一樣,寸步難行。「長壽世代來臨,機車代步是高齡者的基本權利。」高雄榮總台南分院高齡醫學科主任陳宣恩說,老化與退化是無法抵擋,政府與家屬應盡量強化長輩身體機能,各縣市應優化多元的公共運輸方式,如果一味地剝奪「行」的權利,恐讓高齡長輩覺得被歧視,這也提高無照駕駛的危機。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指出,高齡駕駛者常有反應變慢、視力欠佳、聽不見按喇叭催促聲等問題,目前高齡駕駛想要換照,需通過認知測試,如果沒過,無法再騎車開車,政府並未擬定配套措施,等於讓這些年長者失去行動能力,難以外出看病、買菜,參加據點活動。長輩移動權 追不上國人老化近月來,台灣發生多起高齡者不當駕駛造成的重大交通事故,只要出現高齡駕駛肇事,網路上就會罵聲一片,「又是老人」、「高齡三寶」、「應該全面禁止老人上路」。交通部研議下修「關懷措施」年齡,醫界也建議讓臨床醫師參與高齡換照制度。關鍵在於當超高齡社會來臨時,老人家一旦放棄自用車,又有多少選擇?多年前,本報曾採訪一名在嘉義縣洲仔村的長者楊水利,他在七十二歲時騎車去廿分鐘外的朴子市買奶粉,遭搶黃燈的計程車撞上,躺在床上數個月,腳掌骨折傷疤都還在,十多年後仍繼續騎車,在馬路中穿梭。冒風險上路,是因為若要去朴子,光是走到公車站牌就超過半小時,一天只有五班車,對他們來說,不騎車等於沒有腳。當時報導後,公車繞進村里、幸福巴士接送,帶給洲仔村的長輩們購物、就醫很大的便利。但全台有多少洲仔村?上個月,台東卑南鄉八十歲的甘妹婆婆,在酷暑間騎車去市區回診,險些遭轉彎車撞上,她嚇壞了,但若不騎車,近年愈來愈脆弱的膝蓋,讓她連走下山坡到公車站都困難,騎車成為唯一的選擇。偏鄉交通不便利,都市就便利嗎?在都會區,老人家搭公車摔倒、步行速度較慢遭車撞上等案例不曾少過,要洗腎、要就醫,復康巴士不易預約,親友不見得能天天接送,獨居者更多。許多長輩會因不想麻煩兒女,乾脆選擇不出門,卻因此加速身體機能衰弱。愈來愈多的高齡肇事,映照出的是被忽視的長輩的移動權。當肇事時,警方只有初步分析,列出肇事者是高齡,社會膝反射認為「身體機能下滑」,卻因無法得知這名高齡者必須自行駕車的原因與困境,政府單位就無法對症下藥,提供符合長者需求的運具,導致惡性循環。台灣明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等於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是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檢視台灣大眾運輸法規,許多限制未必適用;過去大幅興建的公共運輸,也無法提供長者點到點的服務。同樣高齡化的日本,近年也遇上高齡駕駛肇事、大眾運輸駕駛缺工問題,為此以長者為主體展開各式點對點接送的沙盒試驗,台灣也有零星計畫,卻仍如一盤散沙,至今難以跟上國人老化的速度。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24 醫療.骨科.復健
你有肌少症嗎?6招自我檢測 專家授「多吃多動增肌法」中老年人都適用,快走、睡飽都有效
你有肌少症嗎?一般人在25歲時的肌肉質量為頂峰,接著會逐年慢慢流失,過了40歲開始加速流失,平均每10年流失8%,進而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營養師高敏敏提醒,肌少症不只是乍看之下沒肌肉而已,潛在的健康問題很多:營養不均、身體發炎、代謝異常、免疫疾病…,一起看看6招自我檢測,及多吃多動增肌6方法!6原因可能導致肌少症高敏敏表示,我們肌肉會流失6個原因可能導致肌少症,會導致潛在健康問題。1.活動量不夠:經常久坐不動,或臥床不起2.體內發炎:發炎易導致生成肌肉的效率變差,肌肉分解加速3.不當減重:節食、熱量不足,會讓肌肉分解流失4.生病因素:肌肉耗損的速度加快5.賀爾蒙失衡:蛋白質分解速度加快6.飲食不均衡:優質蛋白質攝取不足,合成肌肉的原料不足肌少症6招自我檢測1.小腿圍過低:手指圍圈 圍著小腿後仍然有空隙2.坐姿起身困難:需要扶手或別人攙扶3.毛巾擠不乾:肌肉變少 導致握力下降4.常反覆跌倒:一年內跌倒2次以上5.重物提不動:提不動5kg的物品6.爬10階樓梯困難:走2-3階需要休息「肌少症」是老年失能的健康殺手!高敏敏提醒,肌力流失的速度將隨著年齡老化而加快,這就是為什麼長輩上了年紀,很容易腰酸背痛、手麻腳軟、甚至一不小心就容易跌倒骨折的原因。預防勝於治療,建議平日「多吃+多動」養成6個好習慣,可有助減緩肌力的流失速度。增肌這樣吃 中老年人都適用想要增肌不一定要上健身房,高敏敏表示「只要懂吃懂動」,也能增加身體肌力!1.補充優質蛋白質攝取良好的蛋白質+適當的運動,可幫助我們增加肌肉量。優質蛋白質建議每日吃6-8份,以優質原型為主,如牛奶、雞蛋、瘦肉、豆製品。2.補充維生素D維生素D幫助強壯骨骼、維持骨骼密度,可促進鈣質吸收,維持良好的肌肉功能,保護肌肉組織不耗損。3.確保鈣質充足鈣質也會隨著我們的年紀增長,而漸漸流失有!有健康的骨骼才能支撐起我們的肌肉,因此補充鈣質就成為防老很重要的一步,一天吃到1000mg鈣質,可減緩骨質流失,保護肌肉組織。4.一週快走3次一週做3次有氧運動,不一定要快走,散步、游泳、瑜珈、太極拳都可以;主要是增加肌力、減緩退化。不過營養師提醒,平時較少運動的人,要慢慢增加運動時長難度,切勿因一時貪快而突然做很激烈的訓練,會容易造成肌肉受傷。5.熱量要足夠許多人為了要減重,會節食又運動,導致熱量攝取不足,雖然體重往下降了,卻很有可能是肌肉被消耗掉,反而變成了易胖的「泡芙人」。因此要有良好的飲食攝取+運動,才能讓我們消耗脂肪、增長肌肉6.睡眠要足夠熬夜容易導致身體發炎!而發炎會影響身體合成肌肉的能力,進而導致肌少症。因次要有足夠的睡眠,才能降低發炎因子,並刺激生長激素。看完以上高敏敏介紹的6招肌少症自我檢測,你評估後覺得自己有肌少症嗎?營養師提醒,肌少症預防勝於治療!建議趁年輕開始增肌做好6件事,「多吃+多動」讓肌力回歸正常值,才不會等過了40歲後肌肉質量加速流失後身體出狀況才後悔!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4-07-22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當前健康挑戰 不在癌症發生率
健保因人口老化,青壯年急速減少,總體繳費能力下降,少子化導致醫事人力不足,特別是護理人員。但真正的問題是不知問題在哪裡,特別是衛福部。衛福部多年來把癌症發生及死亡率列為最重要的健康問題,但如果用年齡、性別調整癌症發生率跟死亡率,實際上近年來大幅下降。尋短人數連年攀升何謂性別、年齡調整?就是今年50到54歲的男性,與過去數年同是50到54歲的男性,比較其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女性也是如此。一比下來,會發現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都有相當程度的下降,這是由於營養改善、民眾自我健康意識提升,還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成果,觀察三高疾病,也是如此。最嚴重的健康問題是什麼?首先是太多人不想活了,多數人,特別是年輕人,知道自傷尋短不好,但沒有更好有效的紓緩和釋放方式,就以此方式尋求解決,監察院於110年8月報告,尋短自殘連續20年攀升,以2016年尋短身亡1029人為例,年年增加,至2020年為8625人。最近出現了一些讓人難過的新聞,一位父親向一雙子女說對不起,與妻雙雙尋短,兒女認為父母睡著了,還替他們蓋被子,呼叫不醒才發現父母身體已冰冷;小學女老師抱著2歲女兒從高樓跳下;三重男子殺妻,再帶幼兒上陽明山,雙雙死於車內。駭人聽聞的悲慘故事可一直再寫下去,因照顧者身心枯竭,只能將被照顧的親人終結生命,子弑母、夫殺妻各種排列組合,殺人者不是立即報警,就是自我了斷,此景如同人間煉獄,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哪裡?孤寂傷害社會健康台灣最嚴重的不是癌症或三高,而是普遍的憂鬱症、失眠症、失智症,暴力事件大幅增加,捷運、公車上隨意砍人。真正的根源是缺乏社會健康及孤寂,孤寂是對人們身、心、靈嚴重傷害,人與人缺乏聯結,英國2018年設立孤獨部,日本在2021年設立孤獨大臣,世界衛生組織認定孤獨是本世紀的最重大的健康挑戰。台灣65歲以上獨居老人有60萬,不只有老人,獨居人口達322萬,獨居死亡而無人發現已不是新聞,如何建立每個人及家庭的社會資本及支持(social capital),是當前社會健康最大的挑戰。我們需要經過良好訓練的家庭醫師及相關醫事人員團隊,以社區為對象,整合社區資源,促進互相關懷聯結,提供身、心、靈及社會的整合性照護,配合民眾的年齡、性別、目前健康狀態,論人計酬分配經費。醫事服務提供者因提供服務對象有效治療,合理轉診,促進健康而得到合理報酬,這才是健康照護的興革及挑戰。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
2024-07-19 醫聲.Podcast
🎧|不想把遺產留給家人可以嗎?確保遺願被執行,代筆、口授遺囑「雷區」大公開
「我希望可以剝奪父親的繼承權!」35歲的陳小姐語帶苦澀道出,從小被父親虐待的經歷。目前已與同志伴侶結婚的她,就怕自己出意外,遺產還要分給直系親屬,所以決定預立遺囑,把遺產給自己的愛人。台灣遺囑協會劉韋德理事長提到,法律上可透過剝奪繼承權來避開特留分,但要有重大虐待或侮辱的證據,他建議可透過遺囑、保險和生前贈與,將遺產留給所愛的人。🎧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想將遺產留給所愛的人,三步驟讓你避開「特留分」隨著2025年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人口老化、不婚不生的族群增多,遺囑糾紛頻傳,特留分問題困擾了許多人。劉韋德指出,雖然可以透過剝奪繼承權來避開特留分,但這需要有重大虐待或侮辱的證據,若有此類需求,應在遺囑中詳細描述對方的具體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證據支持,以便日後發生訴訟時能有效舉證。因實務上操作困難,他建議透過三種方式,能有效避開特留分,第一是寫明遺囑的安排,來降低特留分的影響;第二是利用保險,將資產轉做保險金,當被保險人過世的時候,保險金因不計入遺產,就不會有特留分問題;第三是生前贈與,但這也存在風險,因可能出現贈與完後,雙方關係發生變化,或是受贈者提前過世的變數,這都需要慎重考慮。代筆遺囑、口授遺囑爭議多,避免「雷區」確保遺囑有效性這些所謂的遺囑紛爭,不僅在名人家庭中屢見不鮮,也逐漸成為社會中的常見問題。從王永慶到張榮發,再到近期的邱瓈寬事件,更凸顯了超高齡社會來臨後,因為老年人口增加,而代筆遺囑或是口授遺囑的需求也逐步增加,而邱瓈寬捲入恩師裴祥泉的遺囑糾紛案例,選擇將財產分配給弟子和公司員工,而非家人,特別是遺囑是使用代筆遺囑方式,所以遭受質疑遺囑的合法性,加上見證人的公正性問題,一審被判邱瓈寬方敗訴。劉韋德解釋,問題的核心在於《民法》第1198條,該條款規定遺囑見證人必須公正無私,不能有任何利益關係。在此案例,公司的員工既是見證人又是受益人,違反了這一原則,導致遺囑最初被判無效。然而,經上訴後,法院認為這些員工在見證前已正式放棄了繼承權,從而恢復了遺囑的有效性。劉韋德也提醒,代筆遺囑的見證人,必須是公正無私的第三方,不能是遺囑受益人或與受益人有利益關係的人;對於老年或失能人士,代理或口授遺囑越來越普遍,但必須嚴格遵守相關程序要求,如:預立遺囑人需清楚口述意願,並詳細記錄口授過程,避免遭遇「雷區」,確保預立了有效的遺囑。「遺囑記得要收好!」才能有效執行遺願其實預立遺囑後,劉韋德提到,許多人更困擾的是「該將遺囑收在哪」?他曾遇過大女兒帶著媽媽來台灣遺囑協會預立遺囑,但因未保存好遺囑文件,而被其他親人看見,因為繼承人未能滿足每個人意願,後續造成極大的家庭紛爭。劉韋德提到,不管是預立遺囑,或是規劃好遺囑的保管與執行都是同樣重要。他也建議,每個人都可以定期一年檢視一次遺囑,好應對生活狀況的變化,尤其可以將檢視日定為生日當天,不僅好記也有生死同源的浪漫象徵。劉韋德小檔案現職:台灣遺囑協會理事長信義房屋資深法務主管經歷:勳業法律事務所實習律師、中道法律事務所律師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審查委員台灣高等法院刑事義務辯護指定律師學歷: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86年律師高考及格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許凱婷音訊剪輯:許凱婷腳本撰寫:許凱婷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台灣遺囑協會
-
2024-07-19 退休力.自在獨立
62歲退休翁征服海內外高山!行前就醫評估,備妥「1物」再出發
62歲的洪先生已退休,平時有運動及登山習慣,這次與朋友相約去非洲旅遊,準備挑戰海拔高達5,895公尺的吉力馬札羅山。他在出發前特別就醫諮詢需準備的藥品,經醫師詳細詢問過去病史、過往登山症狀、身體檢查及行程評估後,詳細衛教預防高山症的方法,並建議使用預防性高山症用藥,同時依據當地疫情資訊,提供疫苗接種及其他用藥之指示。爬山前注意預防高海拔疾病 醫:任何人都可能發生近年登山運動盛行,出國到高海拔地區旅遊的機會增加,民眾在出發前,可先確定目的地是否為高海拔的地區,事先做好準備。新竹台大分院家庭醫學部醫師蔡瑋情表示,高海拔疾病任何人都可能發生,包括平時非常健康的成年人,且疾病發生與否、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最主要受到個人體質影響,和旅客平時的體力、運動習慣等都沒有太大的相關性。常見高海拔疾病目前主要分為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高海拔肺水腫,蔡瑋情指出,民眾處於海拔2100公尺以上的就可能會發生高山症,特別是海拔2750m以上的區域,如果過去曾有高山症的病史,也是重要的危險因子。值得注意的是,單就高海拔疾病來說,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COPD)、肺動脈高壓等病人有較高危險性,需要特別注意。高山症預防藥物有哪些? 登山前可就醫諮詢高山症預防藥物是醫師處方用藥,根據疾管署公告的旅遊保健資訊,在預防急性高山症及高海拔腦水腫上,Acetazolamide(Diamox,丹木斯)是目前一線用藥,除了預防外也有治療效果,能加速人體適應高海拔環境;緩解在高海拔地區的失眠症狀,而類固醇藥物Dexamethasone也有預防及治療效果。針對預防高海拔肺水腫,民眾則可根據醫師建議,準備鈣離子阻斷劑Nifedipine、乙型交感神經促進劑β-agonist(Salmeterol)、Tadalafil(Cialis,犀利士)、Sildenafil(Viagra,威而鋼)等藥品。蔡瑋情強調,民眾登山前,可先至家醫科門診接受身體檢查評估,並與醫師充分討論是否需使用高山症預防藥物,並依醫師指示服用。最後,蔡瑋情提醒民眾,安排登山時需謹慎規劃爬升速度,避免快速上升高度,讓身體能慢慢適應高海拔環境;在高海拔地區也盡量減少劇烈、高耗氧活動,並注意自己或同行隊友是否出現高山症的早期症狀(包括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虛弱等等),如有症狀發生應盡快降低高度。★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8 養生.營養食譜
榴槤滿身刺,怎麼切才省力?榴槤剛切開時最好吃,這樣處理可保存1個月
夏天是吃榴槤的季節,榴槤堪稱東南亞的水果之王,很多人一聞到就臭得逃離現場,但有些人卻被香到流口水,其宛如冰淇淋般的滑順口感,簡直讓人又愛又恨!《優活健康網》整理榴槤的相關知識,包括榴槤品種介紹、榴槤功效、榴槤禁忌、榴槤挑選與保存,讓你吃榴槤不踩雷!榴槤5大品種夏天的當季水果少不了榴槤,其香濃又獨特的「臭味」深受許多人喜愛,加上其熱量與營養價值之高,在東南亞也有「水果之王」的美譽。目前市場上看到的榴槤大都從泰國和馬來西亞進口,以下介紹常見的榴槤品種:.貓山王:果肉橙黃色,肉質細嫩、肉厚果實小,價格昂貴。.竹腳(Teka):果肉淺黃色,黏稠甜甘,稍帶淡苦味,口感綿密。.黑刺(Ochee):果肉橙黃色,肉質細軟如綿花糖,甜中帶苦,入口即化。.青尼(Cha Nee):果肉鮮黃色,口感細緻滑膩,吃起來甜美綿密。.金枕頭(Mon Thong):果肉淡黃色,氣味不似其他品種強烈,口感更為鮮甜,冷凍狀態下口感有如雪糕。榴槤為什麼會臭?當榴槤成熟時,植物酶會催化乙硫氨酸,釋放氣味分子,果肉越熟則特殊味道會越濃。乙硫氨酸中的化學分子有戊酸乙脂和乙硫醇,前者散發水果香味,後者則有洋蔥味,兩者混合則呈現濃郁的氣味。榴槤功效有哪些?被稱為水果之王的榴槤,含有哪些營養價值呢?營養師高敏敏於臉書粉絲頁分享,以每100公克的營養價值來說,具有熱量127大卡、碳水化合物29.7公克、膳食纖維3.2公克、鉀459公克,其功效如以下:養顏美容:中和體內自由基,延緩老化排便順暢:膳食纖維幫助順暢,刺激消化液的分泌身心放鬆:鉀使血管放鬆,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營養補充:榴槤富含不同營養素、礦物質、葉酸、鐵榴槤的功效很多,網傳榴槤可以治療經痛。事實上,榴槤在中醫種屬熱性水果,對於子宮偏寒、月經來會痛的女性,具有暖宮的效果,但是,目前在臨床上沒聽過用榴槤來治經痛的方法。榴槤禁忌有哪些?榴槤屬於高升糖指數的水果,加上熱量很高,一般人一天吃1~2瓣即達到建議量,即使榴槤營養密度高也不建議多吃。.糖尿病患者:榴槤含糖量高易影響血糖,最好把飯減量再吃榴槤。.腎臟病患者:榴槤含豐富鉀離子,腎功能不佳無法有效排出多餘的鉀,容易造成負擔。.濕熱體質者:榴槤吃多容易上火,導致口渴、消化不良,有濕疹、痘痘、易口乾舌燥的人要少吃。.飲酒者:榴槤含有特殊物質,抑制肝臟分解酒精的分解酶,同時服用可能會引起噁心、心血管疾病相關問題。.孕婦或減重者:榴蓮糖分多、熱量高,應避免多吃。榴槤怎麼切才省力?榴蓮的刺又多又硬,不是每個人都會切開。開榴槤前要先確認熟度,熟成的榴槤可以分成有果裂跟沒果裂兩種,建議拿一塊布輔助或戴布手套,避免被表皮的刺扎到手。表皮有果裂:從裂縫處將榴槤掰開,或是用刀子沿著裂縫切再剝開,就能順利把榴槤分成兩半表皮無果裂:將榴槤的果梗去掉後,底部朝上擺放,從底部觀察榴槤的紋理,可以看到榴槤的分線,從底部下刀沿著分線切即可。榴槤怎麼挑?榴槤果肉人人愛吃,但是它被尖銳的粗刺所包覆,要怎麼判斷榴槤好不好吃?可以用刀敲擊或搖動果實,《優活健康網》整理以下挑選方法,分別是聽聲音、看顏色、捏尖刺與聞味道:聽聲音:輕搖幾下,夠熟的榴槤會發出咕咕聲,不熟的則是唧唧聲。看顏色:偏黃、個頭大、榴槤皮自然開裂,代表榴槤熟了。捏尖刺:用手捏住2個尖刺的尖端,用力將它們向內捏攏,不費力就代表熟了。聞氣味:榴槤越熟散發的味道會愈濃,若聞到青草味則代表不夠熟。榴槤保存方法?榴槤剛切開時最好吃,若想好好保存榴槤果肉,可將果肉取出後用保鮮紙包好或者放入密實盒中,再放入冰箱的保鮮格,冷藏可保存2~3天,冷凍則能保存約1個月。不過,同時也要記得盡快吃完,以免因冷藏過久而影響口感。【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3760.html】
-
2024-07-17 醫療.腦部.神經
20多歲男不菸不酒竟被診斷「年輕型腦出血」! 醫曝:與這3生活習慣有關
台中1名20多歲男性上班族原有頭痛宿疾,以為工作壓力大,直到1個月前突左側嘴角、舌頭發麻、左眼視力模糊,就醫發現是硬腦膜下出血,被診斷為「年輕型腦出血」;澄清綜合醫院平等院區神經外科主任廖本立說,這名患者不菸不酒、沒有三高、頭部也未受撞擊,病因不明,可能與飲食習慣、工作壓力大、缺乏睡眠有關,這名患者經顱骨開孔減壓手術,住院10天就康復出院。廖本立說,這位男病患曾因頭痛看過門診,開立止痛藥後返家休息,後因病情加劇,左側嘴角、舌頭及左手發麻送急診,經腦部斷層檢查,發現硬腦膜下出血,且有伴隨左眼看不清症狀,建議住院治療。3生活習慣恐導致年輕型腦出血廖本立說明,從腦部斷層影像判斷,男患者硬腦膜下出血聚積在大腦旁邊,呈現半月形,依據出血時間點,出血位置在右腦半球,造成腦部壓迫,會交叉影響到對側神經區,造成左側嘴角、左手麻木,甚至左眼看不清。男病患經接受顱骨開孔減壓手術,引流出出血的血水,再放置引流管,患者術後在加護病房觀察兩天後,轉至普通病房,恢復情形良好就出院返家,住院治療共10天。廖本立強調,年輕型腦出血的原因,通常與高血壓、腦血管瘤或先天性血管異常有關,經查這名年輕患者沒有三高病史,頭部也未曾受過撞擊,研判極可能與年輕人的生活飲食習慣有關,如長期熬夜、晚睡、睡眠不足、飲食偏好高油、高糖、高熱量食物,加上壓力大、久坐少活動,導致身體容易發炎,造成血管提早老化,引發中風的高風險。廖本立呼籲,年輕人若不小心跌倒導致輕微碰撞頭部也不可輕忽,不要以為腦出血不會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如突然頭痛加劇,且伴隨顏面或單側肢體麻木無力,應及早到醫院檢查,才能把握最好的治療機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6 養生.健康瘦身
減肥就是少吃?營養師整理蔡依林減重方式曝「1關鍵」
43歲天后蔡依林日前被中國大陸網友捕捉,現身江蘇街頭,穿著黑色緊身上衣,姣好身材一覽無遺。開業營養師徐子雅表示,匯整蔡依林過去受訪談及的瘦身方式,歸納出一套控糖密技,除維持良好運動習慣外,最關鍵之處即是「少吃會讓身體發炎的食物。」蔡依林瘦身3招徐子雅歸納出蔡依林瘦身方式共有三招:1.少吃糖、少油、少吃會讓身體發炎的食物、2.愛喝水,每天至少喝2800ml的水、3.飲食清淡但均衡攝取蛋白質、蔬菜、澱粉。「糖分是引起身體發炎反應的最大兇手,可說『百害無一利』。」徐子雅表示,攝取過多糖分除了容易讓皮膚衰老,更會加速細胞老化;在油脂攝取方面,建議把握「少壞油、吃好油」原則,選擇富含Omega-3的魚油、苦茶油或橄欖油,具促進身體代謝、改善皮膚粗糙減少自由基等效果,亦可幫助身體抗發炎、延緩老化。減肥吃愈少愈好?許多民眾認為減肥就是吃愈少愈好,家醫科醫師李唐越提醒,均衡飲食才是減重原則,完全不吃、只吃單一食物都不是好方法,例如過去流行只吃蘋果的減肥方式,不僅無助減重,反而會讓身體產生預防機制,進入節能模式,短期看來體重雖下降,長久以來卻會因身體營養素不足、荷爾蒙失調,導致生活習慣恢復後,體重瞬間回彈。李唐越表示,臨床上常遇到個案減重時,僅注重控制熱量多寡,卻忘記攝取營養黃金比率的重要性,建議民眾在採取減重措施前,應尋求專業醫療人員意見,如要採取網傳韓星IU的極低熱量減肥餐等方式,更要在醫護人員監督下執行,不可貿然嘗試,否則會陷入反覆復胖的惡性循環。
-
2024-07-15 養生.聰明飲食
年紀越大越要補充蛋白質 專家推薦應多吃這些食物防疾病上身
隨著年齡增長,某些食物能提升活力,也是預防疾病的關鍵。網路媒體哈芬登郵報(HuffPost)報導,如果正在尋找能增進健康的特定食物,專家建議選擇擁有優質蛋白質的鮭魚。家庭醫學科醫師凱文·庫克(Kevin Cooke)指出,鮭魚等脂肪較多的魚類,富含EPA與DHA兩種長鏈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年長者每周至少應食用兩次,以增加Omega-3的攝取量,維護大腦健康並減少發炎。營養師金伯莉·戈默(Kimberly Gomer)表示,人體需要蛋白質來維持肌肉與力量,需要健康的脂肪來補充荷爾蒙與脂溶性維生素;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會自然流失,「如果不使用它,便會失去它」。她說,年齡增長會帶來許多的改變,變得不那麼活躍、缺乏運動及保持肌肉的動力;而所有細胞、包括腦細胞,都需要健康的脂肪來發揮作用,如果不能獲取健康的脂肪,身體和認知能力便會出現問題。營養師艾德溫娜·克拉克(Edwina Clark)說,如果不喜歡鮭魚,其他優質蛋白質食物還包括去皮家禽、雞蛋與豆腐,這對65歲及以上的年長者尤為重要。她指出,研究顯示,老年人每日的最佳蛋白質攝取量為1-1.2克(每公斤體重),高於成年人0.8克的建議量;上述所提到的食物,任何一種都能有助於達到需求。其他食物選擇隨著年齡增長,補充蛋白質與健康脂肪是絕對正確的做法,但庫克表示,羽衣甘藍或菠菜等綠葉蔬菜同樣是明智的選擇,尤其如果還吃得不夠多的話。他說,綠葉蔬菜富含葉黃素、玉米黃素與其他抗氧化劑,也是葉酸、菸鹼酸、核黃素和維生素B6等維生素B群的主要來源,對健康的大腦功能至關重要。克拉克還推薦石榴。她說,石榴含豐富抗氧化劑,可修復氧化傷害,以及一種稱為鞣花丹寧(ellagitannins)的化合物;鞣花丹寧在某些人體內會被腸道細菌轉化為尿石素A(urolithin A),它被證明可降低包括肌肉流失等老化的影響。此外,石榴還有豐富的纖維,有助調節血糖、促進飽足感與預防大腸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3 焦點.元氣新聞
健康福祉展開幕!跨越五世紀的醫療史程與智慧居家照護 民眾參觀後充滿期待
現年70歲的黃媽媽近日參觀了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在耘非凡美術館舉辦的「Long Life TAINAN, Forever Young 臺南400-健康福祉展」,展覽介紹了從荷蘭統治時期至近代的公共衛生史,以及應用數位科技打造的居家照護空間,讓子女皆在海外求學與就業、擔心自己將來成為高齡獨居者的黃媽媽,對於未來能在家中接受醫療照護充滿期待與信心。黃媽媽實際走訪健康福祉展的展區二樓,對於「在宅老化」的心願有了更鮮明的想像。最令黃媽媽印象深刻的,應屬展區二樓客廳場域的遠距醫療技術及攝影機。曾經因確診COVID-19而運用通訊軟體請中醫診所進行視訊診療的黃媽媽提及,由於確診時高燒數日、咳嗽不止,不便拖著病體出門,便在家透過通訊軟體的視訊功能與中醫師說明自身情形,大大減少往返醫療院所的路程與感染風險。二樓遠距醫療展區呈現的4K超高解析度攝影鏡頭、搭配AI降噪技術的喇叭與麥克風,讓醫病對話猶如親臨現場,黃媽媽也希望不久的將來,COVID-19以外的其他病症也可以透過視訊診療的方式進行看診。 健康福祉展二樓展示現代數位居家照護設備,透過打造出一個舒適、溫暖且安全的「數位居家照護空間」,讓觀展民眾體驗最現代化的居家科技照護宅,以及在宅接受專業醫療團隊健康照護的安心感。展區分為客廳、臥室、餐廳、浴室、健身房及戶外等六大場域,可以實際體驗各種先進的智慧居家照護設備,包括遠距醫療技術、可穿戴健康監測裝置、智慧家居整合系統、AI健身設備、AI智慧照護助理及飲食健康管理應用。 7月1日開始施行的衛生福利部「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新制、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提供急症病人適當的居家醫療照護,減少照護機構住民因急性問題往返醫療院所,並強化各級醫療院所垂直性轉銜的合作。健康福祉展所展示的智慧科技如同貼身健康顧問,除了隨時監測使用者的健康狀況,並根據數據精準提供個人化建議和預警,還可以在緊急情況發生時聯絡醫護人員,預計將可以進一步成為「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新制、「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的輔助利器。「Long Life TAINAN, Forever Young 臺南400-健康福祉展」展覽期間為即日起至8月4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每週一為休館日),展場內設有3款紀念章,集滿後即可參加摸彩活動;參加摸彩活動者,將有機會抽到電動摺疊自行車、智慧手錶、血壓計等好禮。 (臺南市政府衛生局 廣告)
-
2024-07-12 養生.抗老養生
只有覺得自己老,才是真的老了!百歲人瑞保持年輕秘訣:每周工作50小時,愛吃6種食物
新澤西州的百歲人瑞瑪莉亞姆·陶德(Mariam Todd)每周工作六天,她透露了維持健康與活力的六種食物,以及為確保長壽而戒掉的習慣。只有覺得自己老,才是真的老了!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陶德以她的例子,證明「只有覺得自己老了,才是真的老了」的道理。陶德分享了幾個關鍵的生活方式,她說,正是這些習慣讓她能夠維持如此年輕的活力、每周工作50小時;陶德每周在父母於1929年創辦的家具店工作六天。陶德令人印象深刻的勤奮精神與看似活力無窮的秘訣是什麼?她說,關鍵在於堅持不懈的日常生活習慣,尤其是在食物與飲食方面。已當上曾祖母的陶德在接受電視節目「今日」(Today)訪問時,談到她對工作的熱愛。她說,自己對工作的執著遺傳自母親,她樂在工作,甚至拒絕稱它為「工作」。她說,當她喜歡正在做的事情時,不能說「我在工作」,如果這樣說,她會感到內疚。百歲人瑞保持年輕秘訣陶德表示,雖然她能理解人們為什麼想在60歲退休,但她無法想像待在家裡會有多「快樂」。即使到這個年紀,陶德仍然開車、買菜與做飯,與兒子生活在一起。她把這歸因於日常習慣,例如她吃的食物。陶德有三年沒有看過醫生,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全拜營養飲食所賜。她避免吃速食與油炸食品,也不太喝酒;相反地,大量攝取蔬菜,讓餐盤總是五顏六色。這位百歲人瑞最愛吃番茄、辣椒、小黃瓜、黃色櫛瓜與義大利青瓜;唯一會吃的醃漬食物是德國酸菜,且喜歡自己下廚。健康網站Healthline報導,陶德還愛用黑巧克力來犒賞自己;黑巧克力據稱可降低罹患心臟病風險、促進大腦功能。陶德表示,她努力吃得好、睡得好、過得好;除了健康的飲食,還會與家人一起去泳池游泳,維持活力。她認為自己非常樂觀,「全歸功於漫長而幸福的一生」。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早睡增死亡風險?胸腔重症科醫曝真相!每天「睡滿x小時」更長壽.研究長壽之道20年!長壽專家培養出5健康習慣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2 焦點.健康知識+
素食者注意!膠囊多為「動物性」成分 專家建議素食民眾「先做1事」再吃
基於宗教因素、環保、道德或健康考量,茹素在現今社會越發盛行。素食者通常不食用任何動物類食品,也有些純素者是不吃乳製品和蛋類。但是,我們常吃的膠囊藥品,到底是葷還是素?就讓食藥署為您介紹素食者服用膠囊時需要注意的事項。膠囊多為動物性!素食者可與醫師討論藥單常見的硬膠囊分為動物性及植物性膠囊,動物性膠囊的主成分是明膠(俗稱吉利丁,gelatin),是從動物的結締組織,如牛骨、牛皮或豬皮等提煉而成。植物性膠囊的主成分是以羥丙基甲基纖維素(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 HPMC)作為原料的多醣體,由松木或是杉木中的纖維萃取而成。另外,也有軟膠囊,多是使用明膠,但屬於動物性膠囊。食藥署指出,素食的民眾如果有禁忌,可在服用膠囊前先檢視藥品仿單,藥品(膠囊殼)的成分資訊會詳細列在上面,也可以在使用前先向藥師諮詢,確認藥品中是否包含任何動物性的成分,或事先與醫師討論,是否有其他劑型的藥品可以做為替代。藥品製成膠囊有5大因素 不建議打開直接服用為什麼藥品要做成膠囊劑型呢?主要有下列因素:1.該藥粉很苦,製成膠囊可以包裹藥品的苦澀味。2.考量有些藥品具有腐蝕性或刺激性,做成膠囊可用來保護食道或消化道,避免灼傷。3.避免藥粉飄散,防止被吸入氣管。4.維持藥品安定性,例如長效型高血壓藥用膠囊是為了緩慢、恆定地發揮藥效,若剝去膠囊再服用,會讓其釋放速度不穩定,恐導致血壓忽低忽高。5.延緩到腸道才釋放,若拆掉膠囊會導致藥品還沒進入腸道,就先被胃酸給溶解。食藥署強調,不建議民眾自行打開膠囊直接服用其中的藥品,也不建議素食者自行將動物性膠囊中的藥品,改裝到植物性膠囊中。因為分裝後的膠囊無法確定其崩解、溶離的情形,進而無法保證其原始藥品的療效及安全性。★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1 慢病好日子.最新活動
【調查已結束】「銀髮世代面面觀」大調查
感謝大家踴躍填答,共計抽出20名填答粉絲,名單請見文內。預計08/09(五)前寄送簡訊,假如中獎沒收到簡訊再請聯繫小編!關於逆齡、優雅老後的「雞湯文」收不完?身體病痛漸多,候診、檢查的繁複過程讓你深感不便?AI科技來臨,智慧手錶、掃QRcode、手機付款、虛擬健保卡等新玩意兒,總讓你卡關?隨著年齡增長,身心健康是我們最重要的財富之一,我們不只面臨各種身體上的健康挑戰,身處快速老化的世界,你或許不太適應現有的醫療體系和社會服務,但,你的聲音和經驗,可以讓台灣社會走向更好的未來。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正進行「銀髮世代面面觀」調查,了解您如何關心自身健康及看病就醫,請花5分鐘填寫不記名調查,您所分享的感受,將成為「台灣新醫情」攝影專題的珍貴素材,與聯合報一起為台灣留下100個典藏瞬間。調查連結👉👉👉點此前往👉👉👉活動時間即日起- 08月04日18:00止🎁活動贈品7-11電子咖啡券,共抽出20名注意事項1.填寫期間截至113年08月04日18:00,以主辦單位電腦系統時間為主。2.抽獎及公佈日期得獎名單:08/05(一)公布於元氣網粉團感謝大家踴躍填答,共計抽出20名填答粉絲,預計08/09(五)前寄送簡訊,假如中獎沒收到簡訊再請聯繫小編!【咖啡券】0911**04670912**99170917**27970937**06090958**67070937**24690921**43880903**96480939**95200929**14840920**92070932**29890960**65610958**71290937**58640933**86720910**65170937**60620971**96990953**80203.兌獎通知得獎名單公佈後兩週內逕行發送兌獎連結,因手機與電子信箱填寫錯誤,或未在時間內兌換商品,將視同放棄且喪失中獎資格,不另外進行通知。【備註:請填寫手機號碼以便發送咖啡券兌換連結,主辦單位保有變更商品及終止活動之權利,並保留最終解釋權】4.主辦單位保有隨時修改及終止本活動之權利如有任何變更內容或詳細注意事項將公布於本網頁,恕不另行通知。
-
2024-07-11 活動.精彩回顧
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8/2登場 參加健康講座拿好禮!
高齡健康博覽會將於8月2日盛大登場。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除了在元氣網攤位提供豐富多元的活動外,還與亞培及桂冠營養研究室共同舉辦「熟齡樂生活健康新觀點講座」。此次講座特別邀請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研發推展科主任/主治醫師彭莉甯、樂齡生活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慶光、桂冠營養研究室營養師吳宜倩,以及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職能治療師林鈺祥,從智慧科技、補充營養增肌力、練出好肌力三大面向,與您分享健康生活的新觀點。【熟齡樂生活健康新觀點講座】身體的老化無可避免,但你知道有哪些智慧科技能讓你的老後生活更便利嗎?你認識肌少症嗎?如果想擁有高品質的老後生活,該如何避免肌少症找上門?儲存行動力要趁早!讓專家告訴你如何透過營養補充、精準飲食以及肌力訓練來預防肌少症並增強肌肉力量。●講座地點:台灣整合照護學會、高雄榮民總醫院攤位-編號B1016、B1018●講座議程:●報名講座有機會於現場獲得豐富好禮,立即免費報名:https://forms.gle/Z5j3bXT6QsL8m5ny6繼續往下看,更多博覽會好康報你知👇🏼👇🏼【聯合報元氣網攤位-編號B1125a】針對年長者最容易出現的「肌少症」推出豐富活動,現場設有「預防肌少症小挑戰」、「肌少症預防QA秘笈」、「健康長壽指數問卷」,民眾可以至現場參加活動,檢視自己是否有肌肉流失的風險,還有機會獲得精美贈品。●預防肌少症小挑戰肌少症是熟齡族常見的健康問題,元氣網在活動攤位設置「肌少症小挑戰」,民眾可以透過擰毛巾、扭水瓶蓋、提沙拉油等活動,檢視自己是否有肌肉流失的風險,還能獲得肌少症預防QA秘笈、豐富好禮。【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活動資訊】●活動時間:2024.08.02 (五) 10:00 - 18:002024.08.03 (六) 10:00 - 18:002024.08.04 (日) 10:00 - 17:00●活動地點:台北世貿中心一館(110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5號)●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大會活動詳情:https://www.taiwan-healthcare.org/hats/zh/歡迎大家一起來共襄盛舉!!
-
2024-07-10 醫療.眼部
太陽眼鏡選錯!小心水晶體「被煮熟」 反而更傷眼
紫外線傷皮膚,也傷眼睛,夏天曝曬在豔陽下,若沒有配戴太陽眼鏡,眼角膜、水晶體都會受到損傷。基隆長庚眼科主治醫師孫啟欽表示,許多急性、慢性眼睛疾病,均是由紫外線造成,一定要趁年輕時好好護眼,避免水晶體提早老化。太陽眼鏡不只是時尚配件,孫啟欽說,預防紫外線的傷害、降低光線強度更是配戴重點。大部分的視力矯正眼鏡也具備抗紫外線的功能,差別在於阻隔的波長,因此,一定要選擇「UV400」標誌,這組關鍵數字才能有效抗紫外線、濾藍光。孫啟欽提到,紫外線(Ultraviolet Ray)簡稱UV,依據其波長、能量,主要分成UVA、UVB、UVC。紫外線的特性UVA:長波,波長介於400-320,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對肌膚傷害最大。UVB:中波,波長介於320-280,能達到肌膚表層,較容易防護。UVC:短波,波長小於280,對人體影響較不大,但近年來臭氧層不斷被破壞,仍要注意。當曝曬時間累積過量,紫外線易使水晶體變硬、變得混濁;有些人從事戶外活動,沒戴或戴錯太陽眼鏡,更容易傷眼。孫啟欽強調,抗UV400的太陽眼鏡,可以阻擋99%的紫外線,選購前一定要注意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合格標章。鏡片的顏色並不是愈深愈好,價錢也不是愈貴愈好,重點是「UV400」,若配戴不合格的鏡片,因為光線變暗、瞳孔會放大,反而讓更多紫外線進入眼睛內,更加傷眼。至於鏡片顏色該如何選擇?孫啟欽提醒,只要戴得舒服,自己覺得光線柔和、看物品不會有過度色差,也符合「UV400」的標準,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孫啟欽強調,眼睛若沒有鏡片遮擋紫外線,曬久了還會造成黃斑部病變、光照性角膜炎、加快眼睛老化,勿輕忽看不見的光線傷害。如果眼睛有紅腫痛、看不清楚的水霧感、流眼水等症狀,一定要就醫檢查,由醫師評估開立人工淚液或口服止痛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09 醫聲.醫聲要聞
國健署力推「ICOPE」篩檢計畫預防長者慢性病,目前因「這事」讓長者篩檢率不到10%!
台灣人口老化嚴重,年逾65歲的老年人口多達400多萬,將成為未來台灣勞動人口的沉重負擔。因此,衛福部國健署試辦台灣「長者整合性照護指引」篩檢(ICOPE)計畫(5年期計畫),目前已進行到第3年,但累積篩檢34萬名長者,還不到整體高齡人口的10%,臨床醫師並不看好。什麼是「ICOPE」篩檢?對長者的好處有哪些?國健署慢病防治組長吳建遠表示:「ICOPE」篩檢計畫係將長者的功能分為六大層面,進行分析,藉此初步篩檢整體健康狀況,並精準給予需要的預防保健作為,或相關醫療介入。高雄縣醫師公會前理事長王宏育說,透過ICOPE篩檢,可即時掌握長者身體,避免持續失能,並降低後續跌倒、髖骨骨折手術等醫療費用。如在早期做好預防,避免後續產生中風、三高、慢性病等醫療支出,影響民眾生活品質也造成社會醫療成本增加。為什麼「ICOPE」篩檢不如預期?不過,該計畫推動迄今,已滿3年,反應不如預期,第1年「ICOPE」計畫近300家診所參與,第二年400多家,第三年948家,但全台診所高達15000多家,篩檢速度顯然不足。再者,近3年來,也才篩檢34萬人,還不到老年人口中的10%。目前台灣ICOPE評估機構累計948家,110年篩檢3萬人、111年篩檢8.3萬人、112年篩檢22.7萬人,均能達成原先篩檢目標。此外,目前培訓2000位篩檢服務人員,在完成受訓後,適時接手,讓每年來自於長照基金的一億元預算,用在刀口上。吳建遠指出,ICOPE評估過程繁複,確實不太適合臨床醫師,因此,擴大評估者身分,除醫師外,只要受過訓練,取得證照者,就可協助醫師執行評估工作。「高齡者專責醫師制度」有必要推廣才能預防勝於治療老年人口愈來愈多,政府有必要推廣「高齡者專責醫師制度」,由家庭醫師執行個案管理,提供關懷及多面向的照顧,定期提醒健檢、追蹤異常的檢驗報告、加強營養衛教、減少高齡者憂鬱傾向,增加其安全感。王宏育說,老人如果能從預防疾病做起,即可避免三高共病,防範肌少症、骨鬆跌倒,醫療照護事半功倍,減輕許多後端的中風失能、心衰竭、末期腎臟病、慢性肺病使用呼吸器、臨終低效益治療等高昂費用。希望台灣早日實施ICOPE普篩,每一個老年人都能有專責的家醫科醫師照護,個案管理,縮短不健康餘命,才可實踐「預防勝於治療」。ICOPE給付金額低 醫師:篩檢幾乎是做功德透過ICOPE篩檢,可早期發現長者功能衰退的徵兆。吳建遠指出該篩檢計畫1年預算1億元,由醫師及接受專業訓練者評估65歲以上長者,初評給付150元給付,複評100元給付,如果有發現異常會再依照比例給付給付100至220元不等。王宏育指出,內政部2024年2月資料顯示,全台65歲以上人口達415.8萬人,扣除已進入長照系統70餘萬人,約340萬人需ICOPE普篩,如果每次評估費用為1000元,就需34億元,分5年編列。目前一年經費僅1億,篩檢給付不合成本,引發臨床醫師的怨言。ICOPE六大指標為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每次篩檢動輒10至30分鐘。如果長者重聽或認知功能不佳,就得花上半小時,不符成本效益,對年輕醫師來說,不如去看更多病患,還比較划算。做好ICOPE普篩有望完整減少醫療的大福支出據健保署統計,2017年65歲以上的保險對象人數約占14%,醫療費用約占37%;2021年占約17%,醫療費用卻已占超過41%,可見年逾65歲者,對醫療耗用的比例甚高。如果能做好ICOPE普篩,相信可以大幅減少醫療支出。王宏育強調,台灣人口老化、少子化問題嚴重,老年人必須自求多福,政府如能讓所有65歲以上的長者均做一次「ICOPE」,就可完整建立長者的醫療端,包括:預防、評估、衛教。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08 失智.大腦健康
年過40歲後別再粗茶淡飯 當心肌肉流失導致失智症風險大增
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想要健康老化,一定要保有行動力,每天利用簡單的訓練,增強肌肉力量與質量,讓走路更穩不容易跌倒。衛福部桃園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蔡孟釗表示,過了40歲,肌肉質量平均每10年流失8%,如果忽視缺少肌肉造成的身體無力,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肌肉少 心臟病、骨鬆上門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的肌少症盛行率為7至10%,粗估近30萬人罹患肌少症。不過,超過一半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正在流失肌肉,誤以為是自然老化的現象。蔡孟釗說,年齡愈大、肌肉流失速度愈快,一旦罹患肌少症,跌倒機會就會增加,進而容易失能、臥床,甚至失智症找上門。蔡孟釗強調,肌少症於2016年被正式認定為疾病,許多國內外研究發現,肌少症與失智症相關。老年人的早期神經退化會從「肌力表現」開始,包括無法正常咀嚼或吞嚥、行動協調能力衰退、語言表達不流暢等,這些都是失智症的警訊症狀。連帶的,肌肉量不足時,可能導致心臟肌肉無力、骨質流失。均衡營養、肌力訓練都要有肌少症帶來的影響,不只增加跌倒機率,還有各種慢性病的危害。蔡孟釗提到,長輩如果行動有困難,容易憂鬱、斷絕社交,加速認知能力下降。以憂鬱情緒為例,當因肌肉活動量低,腦部受到的刺激就會減少,傳導快樂、幸福感的血清素也會降低,充滿負能量的感覺。肌少症可以及早預防,均衡營養、肌力訓練缺一不可。蔡孟釗建議,多攝取「好的營養」,每天均衡攝取五穀雜糧類、乳品類、豆魚蛋肉類、堅果類、蔬菜類、水果類,摒除老人家就該「粗茶淡飯」的飲食控制觀念,如果長期蛋白質攝取不足,肌肉流失問題會更嚴重。運動方面,長者從事的運動大多是散步、健走,建議可進行肌力訓練、心肺功能訓練、平衡訓練。尤其,阻力訓練運動有助於改善身體狀況,可依個人體能輔以壺鈴、啞鈴或彈力帶等器材,刺激肌肉生長。肌少症5特徵1.走路緩慢:在平地行走時,也很緩慢無力。2.手部握力下降:提不動水壺倒水、打不開罐頭、擰不乾毛巾。3.無法上下樓梯:爬樓梯出現困難,腳步跨不開也抬不起來。4.反覆跌倒:近1年內,連續跌倒的狀況超過2次。5.體重減輕:沒有刻意減重,但6個月內體重下降5%。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07 醫療.眼部
台灣白內障50歲以上的發生率高達1/2,「6原因」恐提早發生!「6前兆」報你知
白內障與年齡有關嗎?白內障是眼睛常見的老化疾病,許多民眾詢問:老了一定會有白內障嗎?基隆長庚眼科主治醫師孫啟欽表示,答案是肯定的。白內障屬於正常老化現象,活得愈久、一定會有。其症狀大多是55歲開始,目前國人50歲以上的發生率約50%、60歲以上約60%,跟年齡成正比。台灣白內障的發生年齡有下降趨勢?原因為何?孫啟欽提醒近年來,白內障的發生年齡有顯著下降趨勢,主因是3C盛行,診間已有40-50歲的患者需要進行手術矯正視力。白內障源自於水晶體老化,隨著年齡增加,水晶體因為自由基的傷害,蛋白質結構慢慢被破壞,日積月累變得混濁,阻擋光線通過,視力也愈來愈不清楚。夏日紫外線超強,不僅會造成皮膚老化受損,也會對造成水晶體提早老化。孫啟欽說,3C藍光和紫外線都會對眼睛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光害,一定要配戴抗藍光鏡片或太陽眼鏡減少傷害。白內障該如何治療與保健?當白內障造成視力嚴重下降、影響日常生活時,建議採取手術。想要完全治療白內障,目前只能依靠手術更換人工水晶體。術後要避免眼睛直接接觸強光及紫外線,並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包括多喝水、控制糖分攝取、避免用眼過度等。除了年齡老化因素,孫啟欽提醒,還有6項原因會加速白內障提早報到,民眾應養成定期眼部檢查的習慣,即早追蹤與治療,避免併發其他眼疾而導致失明的風險。導致白內障年輕化的原因1、外傷:眼睛如果曾受過撞擊或外傷,可能引起水晶體病變,加速白內障提早發生。2、糖尿病:血糖升高讓水晶體就像泡在糖水裡,破壞水晶體蛋白質原本的排列結構。3、藥物: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或濫用類固醇藥水,傷害水晶體核外的上皮細胞。孫啟欽強調,經醫護人員指導,適量適時使用類固醇藥物是安全無害處。4、罹患虹膜炎:屬於最常見的葡萄膜炎,若沒有適當的治療,可能會引起白內障。→想了解 什麼是葡萄膜炎5、視網膜剝離:因為手術而引起「次發性白內障」,長出一層膜狀混濁物。6、高度近視:高度近視讓眼睛提早退化,易產生「早發性白內障」。元氣百科也提供6項白內障前兆,提供讀者判斷的依據:1.看遠視力減退,或有一眼呈現不穩定2.看近老花眼度數加重,感覺不適3.電腦驗光度數變化大,常須更換眼鏡4.室內室外視力變化大,夜間視覺變差5.若遮擋一眼,其一對比敏感度差,有時出現眩光及光暈6.視覺像是玻璃變髒又變黃,嚴重者也會致盲資料來源:元氣網 白內障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04 養生.聰明飲食
吃剉冰不變胖!營養師傳授19種剉冰配料熱量圖鑑,教你「搭配法」吃冰也能瘦
最近天氣炎熱,在戶外待久了真的會熱到融化!此時,很多人一定想吃上一碗冰冰涼涼的剉冰,消消暑降溫。對此,營養師高敏敏提醒,常見19種剉冰配料的熱量圖鑑,告訴你怎麼配料怎麼選,才能享受吃冰不變胖!19種剉冰配料熱量圖鑑挑選步驟一:先選冰底.糖水清冰底:熱量110kcal.牛奶雪花冰底:熱量250kcal挑選步驟二:選配料以下配料均為每一份加料約45g=3湯匙之熱量估值。紅黃燈區 🔴🟡(都是澱粉料居多不然就是高含糖、或高油脂的食材).花生:245kcal.波霸珍珠:195kcal.蜜紅豆/蜜綠豆/蜜花豆:195kcal.薏仁:169kcal.西米露:165kcal.粉粿:165kcal.蜜地瓜/蜜芋頭:150kcal.煉乳:143kcal.粉條:130kcal.芋圓:125kcal.各式果醬:120kcal.布丁一顆:110kcal.湯圓:105kcal綠燈區 🟢(比較多膳食纖維 熱量也比較和善).椰果:75kcal.蒟蒻:53kcal.仙草:9kcal.愛玉:6kcal看完以上19種剉冰配料熱量圖鑑,有沒有發現「熱量前三名」根本都是大家的最愛!如果你三種一起吃,一碗直接超過500大卡。高敏敏建議,紅/黃燈區的配料選1-2樣就好,綠燈區可選2樣。吃冰小撇步 這樣吃更健康除了熱量之外,含糖量也必須注意。衛福部建議每日精緻糖攝取,不超過一天總熱量攝取10%,最好能降至5%。例如:若每日攝取2000kcal為例,添加糖攝取應低於200kcal(最好更低至100kcal),大約是25-50g糖量=控制在5顆方糖的概念,所以建議點一碗跟家人朋友一起分食,分散熱量和含糖量。5個吃冰小撇步,讓你吃更健康1.因為蜜紅豆/蜜綠豆/蜜花豆都是蜜過糖的澱粉,熱量自然比較高!建議大家在選擇這種澱粉類的豆時 選一種就好了。2.花生屬於油脂類 更要注意「量」3.也可以選愛玉、仙草、蒟蒻、椰果這種低熱量的為主4.糖水也建議用天然代糖水 清爽少負擔 美味也不減5.最重要的是,建議點一碗跟家人朋友一起分食,分散熱量和含糖量!看完上述高敏敏介紹的19種剉冰配料圖鑑,現在知道剉冰配料怎麼選了嗎?在享受剉冰涼爽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健康負擔喔!說說你吃剉冰最喜歡家哪幾種配料~延伸閱讀:.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義大利麵是增肥食品?專家教4訣竅健康吃.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你吃的肉有多肥?一圖看懂豬肉部位營養成分:吃錯熱量差3倍
-
2024-07-03 醫療.泌尿腎臟
50歲阿湯哥力不從心 原來更年期作怪
50歲阿湯哥,近一年在床上愈來愈力不從心,老婆臉愈來愈臭,每晚早早睡覺,隔天依然工作疲勞,還破天荒地一直出包。這一切現象彷彿宣告阿湯哥正步入中年危機,直到在網路上搜尋到「男性更年期」關鍵字,他立即到泌尿科求診,想知道是不是真的因為荷爾蒙變化,才導致現在的自己處處碰壁。男性荷爾蒙睪固酮 過40歲濃度逐年遞減女性可以從月經周期的改變,得知自己即將進入更年期,也可以用停經做為分辨的確切信號;男性也有更年期,但是症狀不明顯,或會因性功能障礙而羞於求診,更常被認為單純只是其他慢性病、憂鬱情緒、老化問題或生活習慣不佳所致,延後診斷與治療時間。男性荷爾蒙「睪固酮」主要由男性睪丸及腎上腺製造,過了40歲,濃度會以每年 1-2 %速率逐漸下降,40到55歲是男性更年期的好發期。當體內的睪固酮過低,容易引發許多身心變化與障礙,從骨骼肌肉、代謝肥胖、活力睡眠,到男子漢最重視的性功能等。男性更年期如何定義有更年期症狀並不完全等於睪固酮不足。當血液檢查出睪固酮不足,加上明顯的症狀,才是醫界定義上的「男性更年期」。另外,脂肪會抑制荷爾蒙的合成,因此肥胖或代謝症候群較易造成睪固酮不足,而睪固酮不足會讓男人沒有活力、不想運動,更進一步加重肥胖和代謝症候群。要打破惡性循環,首要就是經由生活型態和飲食運動來改善,設法維持肌肉量、降低慢性病風險,更是防止身體老化及影響心理健康。對於睪固酮低下的病人,補充睪固酮是可行的方式,透過肌肉注射、鼻噴劑或外用擦劑凝膠等方法,都可以有很好的效果。但要特別提醒,對於某些特定疾病或預期還想生小孩的男性不建議使用,治療前還是應充分與醫師溝通討論禁忌症與適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