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羅一鈞
共找到
920
筆 文章
-
-
2022-06-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5萬561例、172例死亡 羅一鈞:中南部正脫離高原期
本土疫情持續下降,新增本土個案人數連續三天維持5萬多人。國內今天新增5萬561例本土個案、75例境外個案,172例死亡個案。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各區均呈現下降或緩降情形,中南部正在脫離高原期,周一起可望每日可望維持新增確診5萬人以下。今日新增之5萬0561例本土病例,為2萬3669例男性、2萬6873例女性、1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7,820例)、高雄市(7,391例)、新北市(6,133例)、台南市(5,085例)、桃園市(4,093例)、彰化縣(3,750例)、台北市(3,265例)、屏東縣(2,248例)、雲林縣(1,311例)、南投縣(1,254例)、新竹縣(1,203例)、苗栗縣(1,124例)、嘉義縣(1,048例)、新竹市(1,008例)、宜蘭縣(969例)、嘉義市(664例)、基隆市(663例)、花蓮縣(637例)、台東縣(504例)、澎湖縣(252例)、金門縣(123例)、連江縣(16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7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07例男性、6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66例具慢性病史、100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0日至6月16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3日至6月16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75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42例男性、3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7例)、越南(2例)、新加坡、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法國、泰國、西班牙及德國(各1例)移入,另60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27日至6月18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29萬5076例確診,分別為1萬3823例境外移入、328萬119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5221例死亡病例,其中5,20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498例、台北市821例、台中市433例、桃園市395例、高雄市388例、台南市283例、彰化縣225例、屏東縣179例、基隆市149例、宜蘭縣120例、南投縣113例、雲林縣103例、花蓮縣83例、嘉義縣及新竹縣各77例、苗栗縣73例、台東縣70例、嘉義市62例、新竹市42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5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二次感染定義將明列 專家:後續用藥、隔離都未討論
染疫後真的有「無敵星星」還是會「二次感染」?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日前表示,近期將明列二次感染定義,包括超過三個月以上可列入二次感染通報,以及一至三個月內的判定條件等,並修改通報系統,連動後續自主回報、開藥治療等。不過,中區指揮官、中國附醫黃高彬表示,專家會議僅有共識「可二次通報」,後續的用藥、隔離方式等都尚未討論。羅一鈞日前表示,二次感染是最近一次病毒感染後,在三個月後再出現症狀,且PCR檢驗發現病毒量回升。目前各國對新冠肺炎二次感染時程定義不同,英國、美國認定三個月以上,歐洲認為60天以上。羅一鈞表示,二次感染仍可能成為重症,但也要考慮其重複用藥或高齡等用藥風險。黃高彬表示,雖然日前專家會議確實有針對二次感染進行討論,但主要是因爲之前「二次感染」系統會直接歸併為同一案,等於無法通報二次感染。但因Omicron的免疫反應輕微,染疫後的保護力不佳,加上現在又有BA.4、BA.5等新亞型變異株出現,更容易發生再次感染,因此認為應該要能讓相關個案可以被通報。他表示,國外對於第一次染疫後出現症狀可算二次感染的時間定義都不同,從29天至90天後都有;目前國內是採三個月後。但如果在三個月內又出現咳嗽、喉嚨痛、喉嚨癢、流鼻水、發燒等症狀,懷疑是新冠肺炎二次感染就要再次驗PCR;目前專家會議的共識為Ct值30以下可視為二次感染。另外,黃高彬表示,專家會議也認為,如果認為通報為二次感染,也必須針對感染者做全基因定序,確認後續感染的病毒為何,是否出現新變異株,加強監測。但是,對於二次感染後的一連串隔離、用藥等方式,黃高彬說,因為二次感染的定義也都尚未被核定,因此專家會議都尚未討論。
-
2022-06-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幼兒等BNT? 專家:有疫苗就打
衛福部食藥署已核准六個月至五歲兒童莫德納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原先採購合約已包含幼兒莫德納疫苗,目前正在洽談劑量、到貨期程,希望七月到貨,完成檢驗封緘後,預計可在七月中下旬開打,前提是本周順利舉行ACIP專家會議,討論接種條件等。部分家長期待輝瑞BNT幼兒疫苗,羅一鈞表示,目前仍和廠商洽談中,因資料尚未送至食藥署審查,會同步請廠商盡速提供資料。專家表示,莫德納疫苗以及輝瑞BNT疫苗效果相差不遠,因應後續秋冬疫情,建議符合資格者,有疫苗就先打。本土確診案例已破三百萬人,零到九歲占染疫人口的一成,不但有一定比率成為中、重症,且腦炎比率高於其他國家。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美國FDA專家全數通過莫德納以及輝瑞BNT疫苗用於六月大到五歲兒童,其實著眼於秋冬疫情,國外正流行BA.4、BA.5,須全力避免幼兒重症。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一歲以下兒童染疫出現重症比率高,兩款疫苗都屬於mRNA疫苗,效果差不多,由家長決定要選擇哪一款疫苗,但建議只要符合資格,就要施打;後續可觀察副作用,目前已知莫德納的副作用相對較多,特別是高燒比率約在百分之三到四間。邱政洵表示,現在接種疫苗目的不是避免感染,Omicron變異株免疫逃脫機率愈來愈高,打疫苗主要是防範重症。台灣目前Omicron疫情降溫,但仍以BA.2為主要流行株,未來可能面對BA.4、BA.5,相信後續還會有下一波疫情再起,此時讓六個月至五歲的孩子接種疫苗,絕對是超前部署。國內也核准Novavax疫苗專案輸入,羅一鈞表示,希望七月能到貨,但確定時間仍要在和COVAX確認。
-
2022-06-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南部確診減少 疫情緩降
昨新增本土案例五萬三六四三例,境外移入六十四例,死亡案例一八一例。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新增本土病例數較前一日下降百分之二點八,病例數最多的台中市、高雄市,也降到八千例以下,目前整體趨勢往下走,中南部確診人數也下降,皆呈現緩降情形。新冠肺炎死亡累計死亡人數破五千例大關,自二○二○年起,新冠肺炎累計奪走五○四九條人命,除了十五例境外移入,其餘都是本土案例。在本土五○三四例死亡個案中,其中四一九六例在今年死亡,占八成三。昨新增一八一例死亡案例,一○二例男性、七十九例女性,介於廿多歲至九十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最年輕的廿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史,無接種疫苗,感染後不幸死亡,死因為新冠肺炎、心衰竭併心因性休克;另有二名卅多歲死亡案例,為一男一女,分別有神經系統疾病、癌症等。中重症新增四○二例,包括二四二例中症、一六○例重症。昨新增二例兒童重症,一歲男童出現哮吼,無慢性病史,五月廿九日發燒、咳嗽、流鼻水、聲音沙啞,隔日快篩陽,卅一日呼吸困難、胸凹,送急診呼吸窘迫插管,在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等,六月一日拔管,六月九日康復出院。另一為六歲男童,無慢性病史,六月十日接種第一劑輝瑞BNT,隔日因接觸者身分快篩陽,六月十二日發燒到卅九度,出現咳嗽、腹瀉,六月十三日呼吸困難送急診,有胸凹、喘鳴聲,胸部X光兩側肺炎,呼吸窘迫插管用呼吸器,住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國內兒童重症累計六十一例,十七例死亡,其中腦炎廿一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十二例、哮吼六例、敗血症三例、家中死亡五例、MIS-C十二例、共病二例。
-
2022-06-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幼兒莫德納預計7月中下旬開打 羅一鈞曝幼兒BNT進度
衛福部食藥署昨舉行專家會議,核准莫德納使用於6個月至5歲兒童,並建議施打2劑,每劑0.25ml(含25微克的mRNA),施打間隔28天。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幼兒莫德納已在原先採購合約中,希望7月份能到貨,預計可在7月中下旬開打。羅一鈞表示,幼兒莫德納目前正在洽談劑量、到貨期程,希望可在7月份時到貨,完成檢驗封緘後,預計7月中下旬開打。但此前提是下周順利召開ACIP專家會議,討論納入接種的條件,確認後會再公布幼兒接種計畫。至於有不少家長仍觀望輝瑞BNT幼兒疫苗,羅一鈞表示,目前仍和輝瑞廠商洽談中,因資料尚未送至食藥署審查,會同步請廠商盡速提供資料。另外食藥署昨核准Novavax疫苗專案輸入,羅一鈞表示,我國Novavax疫苗是向Covax平台訂購,約200多萬劑,已通過專案輸入的訊息回報Covax,目前仍在敲定到貨期程,希望盡速7月份到貨,但確定時間仍要在和Covax確認。
-
2022-06-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402例 6歲男童打1劑BNT隔日確診變重症
國內今新增中重症案例402例,包括242例中症、160例重症。死亡新增181例中,最年輕死亡個案為20多歲男性,為癌症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後,出現心衰竭併心因性休克,不幸過世。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今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20至90多歲,特殊個案包括1名20多歲癌症患者,另2人為30多歲,分別有神經系統疾病和癌症。兒童重症新增2人。1歲男童為哮吼,無慢性病史,5月29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聲音沙啞,5月30日快篩陽性,5月31日出現呼吸困難、胸凹,送急診因呼吸窘迫、插管使用呼吸器,入住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後續病況好轉,6月1日拔管移除呼吸器,6月9日康復出院。目前兒童哮吼累計6例。另一例為6歲男童,無慢性病史,6月10日接種第一劑輝瑞BNT,隔日因是接觸者,經快篩陽醫師確認確診,6月12日發燒到39度,出現咳嗽、腹瀉,6月13日出現呼吸困難送急診,有胸凹、氣喘鳴聲,胸部X光顯示兩側肺炎,因呼吸窘迫插管使用呼吸器,住進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目前還在加護病房。目前兒童重症共62例,17例死亡。肺炎累計13例。
-
2022-06-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5萬3643 境外64 死亡181人 病例數較昨降2.8%
指揮中心今(18)日公布,新增本土案例5萬3643例,境外移入64例、死亡案例181例。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今日各縣市新增病例數沒有超過8千例,且新增個案數比昨日下降2.8%。今縣市新增病例數排名,包括台中新增7983例、高雄7579例、新北6398例、台南5322例、桃園4611例、彰化4247例、台北3463例。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53,643例本土病例,為25,098例男性,28,514例女性,3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7,983例),高雄市(7,579例),新北市(6,398例),台南市(5,322例),桃園市(4,611例),彰化縣(4,247例),台北市(3,463例),屏東縣(2,512例),雲林縣(1,535例),苗栗縣(1,320例),新竹縣(1,243例),南投縣(1,220例),嘉義縣(1,094例),宜蘭縣(963例),新竹市(888例),花蓮縣(809例),嘉義市(752例),基隆市(663例),台東縣(609例),澎湖縣(245例),金門縣(162例),連江縣(25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8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02例男性、79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64例具慢性病史、127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4日至6月15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6日至6月15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6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38例男性,2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60多歲,分別自美國(4例),土耳其及越南(各3例),英國及法國(各2例),沙烏地阿拉伯、瑞典、泰國及新加坡(各1例)移入,另46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6日至6月1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2,692,040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443,761例排除),其中3,244,453例確診,分別為13,748例境外移入、3,230,65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5,049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5,034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474例、台北市813例、台中市410例、桃園市377例、高雄市370例、台南市275例、彰化縣209例、屏東縣169例、基隆市147例、宜蘭縣116例、南投縣105例、雲林縣96例、花蓮縣76例、嘉義縣75例、新竹縣72例、台東縣及苗栗縣各68例、嘉義市58例、新竹市41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5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幼兒有疫苗可打了!家長苦惱選莫德納還輝瑞?前台大醫解答
幼兒有疫苗可打了!美國FDA專家會議全票通過莫德納和輝瑞疫苗施打於6個月以上幼兒,衛福部食藥署昨天舉行專家會議,核准莫德納疫苗用於6個月至5歲兒童,建議施打兩劑,施打時間間隔28天,對此,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認為,「小小孩打疫苗也是可防MIS-C」,至於選輝瑞還是莫德納他也替家長分析供參考。林氏璧在臉書發文說,美國FDA專家會議全票通過小小孩疫苗,終於補上最後一塊拼圖,接近全年齡都可以施打新冠疫苗,民眾好奇小小孩疫苗可以防重症嗎,答案是理論上可以,但因為臨床試驗收案人數少,產生案例少,根本沒發生重症及死亡,防腦炎部分,因為國外幾乎沒有兒童腦炎,但理論上是可預防的。林氏璧也替家長們分析,最近大家擔心的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在青少年和兒童已經有許多證據可以預防,「小小孩打疫苗應該也是可以防MIS-C」,至於要選輝瑞還是莫德納,兩者資料目前很難互相比較,林氏璧表示,「如果比較在乎有效性,建議打莫德納,如果比較在乎打完疫苗後發燒或不舒服,建議打輝瑞」。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昨天表示,下周會盡快邀集ACIP召集人及委員討論幼兒莫德納疫苗接種事宜,力拚七月開打,目前衛福部食藥署核准莫德納疫苗用於6個月至5歲兒童,建議施打2劑,每劑0.25毫升,為成人劑型一半,施打間隔28天。
-
2022-06-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二次感染」定義近期將明列:三個月內再驗出PCR陽,符合三條件將認定二次感染!
染疫康復後隔一段時間再出現症狀,是「復發」,還是「二次感染」?指揮中心專家會議達成共識,兩周內出現症狀大多屬於原病程復發,超過三個月屬於二次感染;至於三個月內再次驗出PCR陽性,在符合一定症狀、病毒量或基因定序為不同病毒株的條件下,將認定為二度感染。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近期將明列二次感染定義,包括超過三個月以上可列入二次感染通報,以及一至三個月內的判定條件等,並修改通報系統,連動後續自主回報、開藥治療等;若有符合條件個案,在通報系統尚未更新前,可請醫師手動通報,並與地方衛生單位聯繫,補發居家隔離單。羅一鈞表示,二次感染是最近一次病毒感染後,在三個月後再出現症狀,且PCR檢驗發現病毒量回升。目前各國對新冠肺炎二次感染時程定義不同,英國、美國認定三個月以上,歐洲認為六十天以上。羅一鈞表示,二次感染仍可能成為重症,但也要考慮其重複用藥或高齡等用藥風險。羅一鈞說,三個月內再次感染機會不高,研究發現,感染Omicron BA.1後,二度感染BA.2機率僅萬分之一或三,二次感染機率隨時間增加,但通常不會在短期內出現。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二次感染須由醫師判斷,發生時機大多在確診後三個月以上,但確診一至三個月內也可能二次感染,狀況較複雜,若醫師認為疑似二次感染個案,專家建議先通報,由網區防疫醫師及指揮官了解並討論是否需用藥,若確認為二次感染,會當作新個案。部分確診者治療後又出現症狀,羅一鈞表示,從國外經驗來看,有百分之一至二的確診者,使用抗病毒藥物且症狀改善五天後,經過二至八天又出現症狀,甚至採檢陽性,但由於後續症狀會自行緩解,不建議給予二次抗病毒藥物或其他藥物,無需額外重新隔離,這種情況將稱為「復發」或「竄升」,尚待討論。
-
2022-06-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灣確診趨緩!但致死率續升達萬分之13
昨天新增本土病例五萬五一八七例,境外移入七十四例,死亡案例一五四例。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各縣市新增病例數皆未超過九千例,整體病例數下降約百分之十二點六,六都病例數多,但下降幅度也有百分之十,下降趨勢明顯,期盼下周起可穩定控制本土病例數在單日五萬例以下。中南部仍在疫情高原但今年死亡病例達四○一五人,致死率約萬分之十三,是否續升備受關注。羅一鈞表示,死亡人數是落後指標,待疫情過後一至二周才會呈現出來,目前與國內外疫情比較,致死率有增加趨勢,且中南部仍在疫情高原期,屆時還可能通報死亡個案,但待每日新增染疫人數降低後再結算,較為客觀。新增中重症四四六例昨天新增中重症案例四四六例,包括中症二九四例、重症一五二例,死亡案例一五四例。最年輕死亡案例為四十多歲男性,本身有心血管等多重慢性疾病,曾施打兩劑疫苗,六月四日確診,十一日過世,死因為肺炎併心肺衰竭。青少年增一例重症,為十八歲男性,六月五日車禍外傷,合併氣胸、骨折、動脈及肝腎損傷,住院安排手術,手術前驗出新冠確診。另增兩例兒童重症,包括四歲腦炎女童,為我國第廿一例兒童腦炎個案;另一名七個月大男嬰出現肺炎,但已出院。國內青少年重症七例,三例死亡;兒童重症五十九例,十七例死亡。針對國內醫療量能,羅一鈞表示,六月十六日指揮中心發文給北部醫療院所,包括台北區及北區,針對先前要求五百床規模醫院需加開專責病床數到二成,現在可降低到一成五,空出病床可以有效運用,收治其他病人。歐美國家近日以Omicron BA.4及BA.5為主流,目前邊境攔截新變異株共四十八例,BA.5四十例,BA.4八例。羅一鈞表示,雖然歐美兩種變異株同時流行,但BA.5比BA.4更具傳播優勢,「看起來與國際趨勢一致」。境外移入16例為BA.5昨境外移入新檢出十七例,包括一例BA.4,來自美國,其餘十六例皆為BA.5。新增的十七例,其中一例為小於十歲的美國籍男童,六月九日入境,經唾液採檢陽性,確定為BA.5,男童沒有施打疫苗,也無症狀,Ct值廿七,此案為境外移入首見兒童感染BA.5且無症狀案例。五歲以下可打莫德納繼六月下旬開放兒童接種新冠疫苗第二劑,衛福部食藥署昨天舉行專家會議,同意莫德納疫苗適用六個月至五歲兒童接種,施打兩劑,每劑○點廿五毫升(含廿五微克mRNA),施打間隔廿八天;另食藥署也核准Novavax疫苗專案輸入,是繼高端疫苗後,我國第二支次單位蛋白疫苗。
-
2022-06-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BA.5傳播力強易造成肺炎 境外已攔40例
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於歐美流行,但目前看起來BA.5比BA.4更具傳播優勢。根據日本東京大學最新研究,從細胞及動物試驗發現,BA.5的毒性比BA.1強,更容易造成肺炎,後續需觀察全球重症死亡率是否增加。雖然指揮中心預言,未來社區一定會出現BA.4、BA.5感染者,但目前仍全力防堵於境外。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BA.4、BA.5累計攔截四十八例,後者就占了四十例,雖然歐美兩種變異株同時流行,但看起BA.5比BA.4更具傳播優勢。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台灣目前疫苗接種率高,BA.4、BA.5變異株對於國內影響不大,在尚未有次世代疫苗可以接種前,高風險群仍建議打滿四劑,口罩以及社交距離仍需維持。
-
2022-06-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對年長者,這是不好的時代」 死亡病例逾4千 以高齡居多
截至六月十六日,本土病例累計達三一○萬七千多例,中重症一萬一千多例,死亡病例四○一五例,致死率為萬分之十三,死亡個案以高齡者居多,九十歲以上致死率達百分之五點八九。專家呼籲,兒童、年長者不可輕忽,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對年長者來說,這是不好的時代,新冠病毒的威脅會一直都在。」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分析年齡,七十歲確診者十三萬八千多例、死亡八七九例,致死率約萬分之六三;八十歲確診六萬一千多例、死亡一三五九例,致死率萬分之二二二;九十多歲一萬五千多例,死亡九一九人,致死率萬分之五八九。黃立民推估,Omicron致死率約於萬分之十三至十五,目前疫情趨緩,醫療量能較為寬鬆,加上已有經驗,有利治療,關鍵是早期快篩確診、早期給藥,不要拖延至三、四天後給藥,並依患者病情開立免疫調節劑治療,同時加強加護病房患者治療,就可降低死亡人數。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與黃立民皆認為,此波疫情再持續兩周就會明顯下降,屆時死亡人數就會減少,但目前受到日前中南部疫情影響,死亡人數還是會增加一些。洪子仁表示,若只觀察Omicron致死率,可能受到黑數影響而有偏差,採用全人口致死率較爲精準,目前國內受新冠病毒影響全人口致死率為萬分之一點六,預估往後致死率約介於紐西蘭的萬分之二點五及南韓萬分三點六之間;至於Omicron致死率,有可能維持在萬分之十五至廿。黃立民說,全球年長者的致死率都很高,感染後幾乎都是去掉半條命,原因是年長者身體虛弱,免疫反應差,染疫後病毒繁殖不受控制,幾乎很難治療「能做的十分有限」。臨床發現,八十歲以上長者確診後,使用瑞德西韋治療二至三天,PCR檢測Ct值仍低,病毒量也只能減少一半,顯示藥物抑制病毒效果不佳。
-
2022-06-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致死率將再創高 專家曝此波疫情結束時間點
Omicron疫情延燒,指揮中心最新統計,今年截至六月十六日,國內本土病例累計達310萬7千多例,中重症1萬1千多例,死亡4015例,依各年齡層分析感染率及致死率,全年齡致死率為萬分之13,死亡個案以高齡者居多,90歲以上致死率達5.89%。國內專家表示,此波疫情約再持續兩周就會結束,死亡人數就會減少,但兒童、年長者不可輕忽,務必避免感染,降低引發重症致死風險。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最新年齡層分析,70歲確診者達13萬8千多例、死亡800多例,致死率約為0.63%;80歲年齡層確診6萬多例、死亡1300多例,致死率2.22%;90多歲年齡層確診1萬5千多例,死亡900多人,致死率5.89%。黃立民預估,此波疫情,致死率再高也有限,推估Omicron致死率約介於萬分之13至15,而目前疫情趨緩醫療量能較為寬鬆,有利於病人治療,且治療也愈來愈有經驗,只要能落實早期快篩確診、早期給藥,不要拖延至3、4天後給藥,並依患者病情開立免疫調節劑治療,同時加強加護病房患者治療,就可降低死亡人數,往後應該有2個月的好日子。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及黃立民都說,目前疫情正逐步趨緩、下坡中,約再持續兩周就會結束,屆時死亡人數就會減少,但目前受到日前中南部疫情影響,死亡人數還是會增加一些。洪子仁說,若只觀察Omicron致死率,可能受到黑數影響而有所偏差,因此採用全人口致死率較爲精準,目前國內受新冠病毒影響全人口致死率為萬分之1.6,預估往後致死率約介於紐西蘭的萬分之2.5及南韓萬分3.6,至於Omicron致死率,有可能維持在萬分之15至20。「對年長者來說,這是不好的時代,新冠病毒的威脅會一直都在。」黃立民說,全世界年長者的致死率都很高,感染後幾乎都是去掉半條命,原因是年長者身體虛弱,免疫反應差,染疫後病毒繁殖不受控制,幾乎很難治療「能做的十分有限」;臨床發現,80歲以上年長者確診後,使用瑞德西韋治療2至3天,PCR檢測Ct值仍低,病毒量也只能減少一半,顯示藥物抑制病毒效果不佳。避免確診者染疫死亡,黃立民及洪子仁均提醒,年長者及身邊家人應要打滿3劑疫苗,如果符合資格也應盡速打第4劑疫苗,平時落實戴口罩、勤洗手避免染疫。
-
2022-06-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幼兒莫德納EUA審核通過 「6個月至5歲」孩童2劑間隔28天
繼六月下旬開放兒童疫苗接種第二劑,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是否同意核准莫德納疫苗適用於6個月至5歲兒童,經專家討論,建議核准莫德納疫苗可適用於6個月至5歲兒童的基礎接種,施打兩劑,每劑0.25ml(含25微克的mRNA),為成人劑型一半,施打間隔28天。食藥署今晚間透過新聞稿指出,經審查莫德納疫苗在6個月至5歲兒童所進行的一項第二/三期臨床試驗,試驗結果顯示,兒童試驗組所誘發的中和抗體免疫原性結果,不劣於青少年及成人試驗組的免疫原性結果;安全性資料方面,與其他年齡組別相比,沒有發現新的安全性疑慮。食藥署表示,經整體評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並考量國內緊急公共衛生需求,與會專家建議核准莫德納疫苗緊急使用授權,可適用於6個月至5歲兒童的基礎接種,施打兩劑,每劑0.25ml(含25微克的mRNA),施打間隔28天。食藥署表示,在6個月至5歲兒童的臨床試驗中,不良反應大多屬於輕微、暫時性的,接種第二劑後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通常高於第一劑,受試者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躁動/哭鬧、注射部位疼痛、嗜睡、食慾不振、發燒、注射部位腫脹、注射部位紅斑、疲倦、頭痛、肌痛等,臨床試驗中沒有發現有心肌炎、心包膜炎或死亡案例,未來食藥署將持續監控國內外接種COVID-19疫苗的安全警訊,分析評估疫苗不良事件通報資料,執行安全監視機制,保障民眾接種疫苗之安全。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會儘速與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下週預計召開專家會議,討論幼兒新冠疫苗開打事宜,目標拚七月開打。
-
2022-06-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突破4千人染疫死亡 90歲以上致死率高達5.89%
Omicron疫情延燒,今年1月1日至6月16日國內累計310萬7297例本土病例,中重症1萬1938例,指揮中心每周進行各年齡層分析,包括感染率及致死率,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至今累計4015例死亡案例,全年齡致死率為0.13%,死亡以高齡者居多,90多歲年齡層致死率5.89%。最新年齡層分析,70歲年齡層中總確診13萬8471例、中重症2667例、死亡879例,該年齡層致死率0.63%;80歲年齡層,總確診6萬1318例、中重症3676例、死亡1359例,致死率2.22%;90多歲年齡層,總確診1萬5615例,中重症2105例,死亡919例,致死率5.89%。國內醫療量能,羅一鈞表示,6月16日指揮中心發文給北部醫療院所,包括台北區及北區,針對先前要求500床規模醫院需加開專責病床數到20%,現在可以降低到15%,已無需這麼多,空出病床可以有效運用,收治其他病人。抗病毒口服藥使用,羅一鈞表示,每天總使用量約8至9千份左右,並沒有因為確診數下降而看到領藥量減少,目前藥物領用率還不錯。今天全台各區空床數率都超過3成,與個案數下降,多個區脫離高峰、離開高原期的趨勢一致。國家中醫藥研究所修正「清冠一號動態表」中最新用藥指引,此外更明確寫出,清冠一號不只確診者可以公費取得,其餘民眾也能自費購買。羅一鈞回應,清冠一號仍屬於醫師處方藥物,若符合公費開立條例,會由健保代收代付,並以「嚴重特殊傳染病特別預算」支應,如果醫師認為有必要也可自費開立。
-
2022-06-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二次感染」定義擬介於1至3個月 羅一鈞曝要3條件評估
近日國內超過300萬人確診,不少民眾反映染疫後又再度出現症狀,採檢PCR也是陽性,懷疑是「二度感染」。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昨日專家會議討論,確診治療後若症狀復發,依國外研究不建議給予二次抗病毒藥物,近期會再公布指引,以更精準用詞提供醫師遵循。羅一鈞表示,昨日專家會議針對2議題討論,第一包括,使用抗病毒口服藥後,有病毒回升的情形,以國外經驗來看,也發現有1到2%的民眾使用口服藥後,在症狀改善5天後,經過2到8天又產生症狀,或經過檢測發現陰性轉陽性,甚至比先前病毒量、更低,不過平均來看,症狀出現都會自行緩解。因為病人新症狀出現,會讓醫師擔心是否需另開新藥物,羅一鈞表示,根據國際上研究,後續出現的病症會自己緩解,通常發生在「7+7」管理期間,依照國外研究,不建議再給第二次抗病毒藥或改用其他抗病毒藥物治療,也不建議額外重新計算隔離天數,依照目前措施執行即可。羅一鈞表示,後續會在與專家確認文字說明,包括使用「竄升」或「復發」等名詞,經討論後會公布給一線醫師遵循,如果沒有服藥者,應該不用列入這個框架中。針對「二次感染」如何界定,羅一鈞表示,是指針對最近一次感染病毒後,又在出現症狀,且PCR檢驗發現病毒量回升現象,通常是感染後3個月後,在3個月內發生機率低,先前研究感染Omicron BA.1後,二度感染BA.2的機率約萬分之1或3,隨著時間增加二度感染機率上升,但通常不會在短期內。羅一鈞表示,各國針對感染新冠肺炎後,多久時間後才算新感染的定義不同,像是英國、美國都用90天或3個月作為切點,歐洲則以60天做切點,國內會討論1至3個月做修訂期程,包括針對「症狀定義」及「合併病毒量」或「定序結果」,都有相關討論,需要再彙整專家意見。羅一鈞表示,特別向臨床醫師說明,待中央最終版本出來可再度依循,包括名詞「復發」及「二次感染」,以及超過3個月以上為二次感染,3個月內會自動歸併跟排除,若設定好二次感染條件,即會修改通報系統,以及後續自主通報系統連動隔離及開藥措施等,後續會在公佈二次感染定義。媒體詢問,有民眾反映一個月內病症復發,且Ct值23,疑似二次感染,醫師要他盡快回家隔離。羅一鈞表示,若已符合條件,醫師可通報衛生局當作通報個案處理,若醫師要通報但沒有居隔單,可跟地方衛生單位聯繫、手動通報補發居隔單,另定義完成後,會盡快修訂系統通報。針對二次感染是否需要基因定序,羅一鈞表示,以目前制定條件來說,專家意見希望有病毒學上的證據,至於實際操作上,基因定序需要一些時間做,包括送驗及等結果,結論都會納入考量,但牽涉不同配套,請民眾及醫師靜候二次感染標準,較易操作且民眾也看得懂。針對國內Omicron是否有二次感染,羅一鈞表示,會再跑一下資料庫,看是否能區分出有二次通報的資料,未來修訂條件,會有1到3個月內的資料呈現。羅一鈞表示,專家討論最後版本,為1到3個月,或是30到90天或28天等,會就最後文字敘述再擬定。二次感染仍有重症風險,但要評估是否用藥後2到8天內,或是有年齡等風險,都要考慮是否不重複開藥。
-
2022-06-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BA.4、BA.5邊境攔截+17 其中16個BA.5首見兒童感染
Omicron BA.4及16株Omicron BA.5大舉來台。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邊境持續檢測及定序,今新增17例BA.4及BA.5,入境日從6月4日至6月12日之間,並非新制開放「3+4」後才驗出。新增的17例中,BA.4只有一例,來自美國,其餘16例都是BA.5,與國際趨勢一致。指揮中心表示,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1株Omicron BA.4及16株Omicron BA.5,個案分別為13例男性、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2022年6月4日至6月12日。其中檢出Omicron BA.4個案為自美國移入;檢出Omicron BA.5個案分別自美國6例、土耳其2例、日本、匈牙利、法國、南非、英國、泰國、越南及新加坡移入。羅一鈞表示,雖然兩種病毒株都在歐美進行傳播,但BA.5傳播力高,占比也高,目前在境外攔截到新變異株共48例,其中BA.5有40例、BA.4有8例。另外也首見兒童感染新變異株BA.5。羅一鈞說,他是小於10歲的美國籍男童,6月9日入境,經唾液採檢陽性,確定為BA.5,男童沒有施打疫苗,也無症狀,Ct值27,此案為境外移入首見兒童感染BA.5且無症狀的案例。指揮中心說,國際上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分別於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發現,研究顯示該二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今年4月至5月期間已於南非快速引發第五波疫情。他說,WHO於今年6月8日資料指出,目前已超過40個國家分別檢出BA.4 及BA.5,且全球發現該二株變異株感染國家及病例數均持續增加。此外,近期BA.5病毒株已造成歐洲地區葡萄牙疫情快速回升,且英國、法國近期疫情回溫亦評估與BA.4 及BA.5傳播有關;鄰近國家中紐西蘭、澳洲、新加坡、南韓及日本均有社區感染病例,香港近日發現有BA.4或BA.5境外移入個案,部分曾具社區活動史,可能造成社區傳播風險。他說,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接種 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請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
2022-06-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增154例死 40多歲男打2劑染疫亡 18歲男車禍驗出確診
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446例中重症個案,包括294例中症、152例重症,154死亡個案。其中最年輕死亡個案為40多歲男性,本身有心血管等多重慢性疾病,曾施打兩劑疫苗,6月4日確診,6月11日過世,死因為肺炎併心肺衰竭。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3例兒少重症,其中1例青少年為車禍個案,為18歲男性,沒有慢性疾病,6月5日騎機車車禍外傷,合併有氣胸、骨折、動脈及肝腎損傷,住院安排手術,手術前驗出新冠確診,因病況需插管、住加護病房,因此列入重症個案為共病,目前病況改善轉出加護病房,在一般病房治療中。另外新增1例兒童腦炎,為4歲女童,6月14日晚間發燒、抽搐,當晚送急診,因出現呼吸喘、插管使用呼吸器,電腦斷層顯示腦水腫,診斷為腦炎,6月15日住加護病房,使用降腦壓藥、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瑞德西韋、抗癲癇藥物,為我國第21例兒童腦炎個案。另外新增1例兒童肺炎,為7個月大男嬰,5月9日發燒,5月10日赴急診,經PCR確診,隔天開始出現呼吸喘、咳嗽、活力、食慾降低,5月12日再到急診,胸部X光兩側肺炎,因缺氧、呼吸窘迫插管使用呼吸器,後續用類固醇、瑞德西韋藥物,5月16日已拔管移除呼吸器,5月22日出院。國內青少年重症累計7例,其中1例是共病,屬於車禍創傷,死亡維持3例。12歲以下兒童重症59例,其中17死。包括21例腦炎,肺炎(含細支氣管炎) 11例、敗血症3例、哮吼5例、家中死亡5例、MIS-C個案12例、共病2例。
-
2022-06-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5萬5261例 境外74再增BA.4、BA.5 下周有望5萬以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5萬526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5萬5187例本土個案及7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54例死亡。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今天病例數本土5萬5187,各縣市都沒有超過9千例,比較高還是六都,整體病例數下降12.6%,六都都有下降10%以上,逐漸下降趨勢很明顯,大約在下周可以穩定,本土病例數可以控制5萬例以下。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55,187例本土病例,為25,821例男性、29,345例女性、2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8,323例)、高雄市(8,248例)、新北市(6,671例)、台南市(5,465例)、彰化縣(4,316例)、桃園市(4,305例)、台北市(3,726例)、屏東縣(2,659例)、雲林縣(1,421例)、苗栗縣(1,344例)、南投縣(1,316例)、新竹縣(1,262例)、嘉義縣(1,054例)、新竹市(976例)、宜蘭縣(959例)、嘉義市(751例)、花蓮縣(730例)、基隆市(663例)、台東縣(571例)、澎湖縣(256例)、金門縣(136例)、連江縣(35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5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88例男性、66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44例具慢性病史、96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7日至6月14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1日至6月15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7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51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分別自馬來西亞、泰國及美國(各3例)、德國及新加坡(各2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比利時、柬埔寨、法國及英國(各1例)移入,另56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4月19日至6月1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2,622,602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427,808例排除),其中3,190,787例確診,分別為13,685例境外移入、3,177,04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4,86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4,85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458例、台北市802例、台中市388例、桃園市358例、高雄市352例、台南市252例、彰化縣195例、屏東縣161例、基隆市143例、宜蘭縣111例、南投縣97例、雲林縣88例、花蓮縣75例、嘉義縣71例、新竹縣及台東縣各68例、苗栗縣64例、嘉義市51例、新竹市37例、金門縣9例、澎湖縣5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血清檢測排除老小 專家憂成效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啟動新冠病毒血清流行病學調查,釐清Omicron於社區的隱形傳播鏈,但專家指出,此調查排除長者及兒童青少年,成效堪慮。成功大學研究自然感染、中症住院後一個月兒童,體內中和抗體僅有五分之一,「無敵星星」恐失效,籲指揮中心先讓孩童檢測抗體,過低可提前接種疫苗,指揮中心回應將再了解數據。血清抗體檢測有利掌握社區感染,因應國內去年五、六月Alpha及Delta疫情,指揮中心去年八月底啟動捐血人血清調查,今年再次重啟調查,針對今年一至六月全國捐血中心的血清存檔樣本,依照各縣市人口、性別、年齡比例進行分層隨機抽樣,預計抽樣三萬六千件檢體。捐血民眾抽樣機率約百分之三到四,並以抗核蛋白N抗體作為檢測抽樣目標。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認為,進行血清流行病學研究目的,除了解疾病盛行率外,最重要目的在於提供政策上的參考,但使用血庫樣本收案最大問題,是排除掉十七歲以下兒童青少年及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二大族群屬於最脆弱族群。蘇益仁表示,調查應檢測二種抗體,接種疫苗後產生的S抗體以及自然感染的N抗體,才能協助訂定未來疫苗追加劑要打在哪一個族群上,且血清流行病學研究,應以不同地區進行全人口收案,否則「花那麼多錢卻沒有意義」。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血清流行病學調查最重要任務是「救老小」,像理解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及長者感染重症、死亡等,調查應了解真實感染人數,才能在BA.4、BA.5疫情侵台前,調整防疫對策。羅一鈞表示,研究計畫為保護個資,檢驗結果不會個別通知捐血人,也不會回頭追蹤及疫調,檔案會按程序銷毀、去辨識,保護隱私及個資。若捐血人不希望被抽樣,可於六月卅日前致電一九二二退出計畫。
-
2022-06-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0多歲男疑首例MIS-A卻難認定 醫曝「1問題」:未來恐更多
國內出現多例兒童確診新冠肺炎後,併發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近日疑似出現成人確診後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新光醫院收治一名20多歲男性,6月初PCR確診新冠肺炎,引發多重器官發炎,醫師懷疑是MIS-A個案,因入院時有嚴重症狀,包括高燒、休克、腸胃道及結膜炎等症狀。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表示,MIS-A症狀與敗血症有許多症狀重疊,較難分辨,這名個案症狀較偏向MIS-A,主要考量他出現腸胃道症狀、持續高燒且休克、眼睛泛紅等,但仍難以確認是否為MIS-A,因為「無法確認真正感染及發病時間點」,此類個案未來也可能再出現。黃建賢表示,MIS-A症狀出現大約在感染新冠病毒後2至6周,不過國內先前Omicron流行高峰期,很多人等不到PCR,甚至因為不想確診導致工作請假等因素,即便有症狀,也不願意「確診」,臨床醫師很難精確掌握到底何時發病,也難推估個案症狀是MIS-A症狀或長新冠。依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報告指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後會造成身體各器官嚴重發炎,包括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腸胃等,都可能受影響。黃建賢建議,民眾要記得自己出現症狀的日期,以便後續若就醫時,能提供醫師判斷是否為新冠急性期症狀,還是長新冠問題。針對新光醫院疑似收治國內首例MIS-A個案,且疾管署去年舉行線上研討會中,台中榮總醫師也針對MIS-A進行報告,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今在記者會上回應,MIS-A的發生則比MIS-C更為罕見,且有些病症和成人本身慢性病急性發作、延續性的新冠肺炎症狀或長新冠等症狀較難區分,會再與院方確認相關個案是否列入中重症名單,再報告說明。
-
2022-06-1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MIS-A、MIS-C是什麼?常見症狀、好發年齡 5大QA一次懂
國內疫情未平,前國健署長邱淑媞昨(15)日針對40多歲男性的死亡個案,懷疑台灣可能已經出現成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引發民眾擔憂。6月初,台灣也曾傳出首例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這兩者名稱相似的病症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又有何不同?聯合新聞網統整出5大QA,帶您進一步認識何謂MIS-A和MIS-C,以及如何判斷自身症狀。Q1:MIS-A/MIS-C是什麼?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引述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報告指出,感染新冠肺炎後少數人會併發嚴重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造成身體各器官嚴重發炎,包括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胃腸等都可能受到影響。MIS依發病對象又可分為成人(Adults)的MIS-A,以及兒童(Children)的MIS-C,兩者都是因染疫導致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嚴重者可能死亡,根本原因目前未有定論。Q2:MIS-A/MIS-C的好發年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依照美國CDC的統計數據表示,在221位MIS-A的個案中,平均年齡落在19-34歲,且男性佔比7成。前國健署長邱淑媞也指出,MIS-A好發於年輕男性。相對於MIS-A,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MIS-C會發生在0-19歲、感染過新冠肺炎的孩子身上,其中又以6-12歲居多。Q3:MIS-A/MIS-C的常見症狀?・MIS-A:羅一鈞說明,MIS-A從確診到發病間距為20天到36天,平均天數28天,一般發生在距離確診3週以後,有5項常見症狀,包含發燒、低血壓、心臟功能低落、喘到呼吸困難和腹瀉。邱淑援引美國CDC報告提醒,若持續發燒,且出現兩項以上症狀,如胃痛、紅眼睛、腹瀉、頭暈、皮膚起疹子、嘔吐等,就要懷疑得到MIS-A,一但出現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意識不清,或是皮膚、嘴唇及指甲蒼白泛藍等任何嚴重不適,都應立即就醫。・MIS-C:吳昌騰指出,患有MIS-C的兒科病人發病時間點多為感染後的2-6週,幾乎全部患者都會出現39-39.5度的高燒,並合併有多系統的炎症,常見的症狀包含腸胃道症狀(嘔吐、腹痛、腹瀉等)、皮膚粘膜症狀(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手足肢端腫脹)、心血管系統(心肌功能異常、冠狀動脈異常),還有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凝血功能異常、呼吸症狀等。另外,有超過3分之1的病童會併發休克,通常呈現暖性休克,病人這時都需要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不過MIS-C跟另一種兒童心臟疾病「川崎氏症」的症狀雷同,經常造成家長混淆,因此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長謝凱生提醒,家長可依據兩點不同判斷是否為MIS-C,川崎氏症好發在5歲以下兒童,MIS-C則是6-12歲,且引發MIS-C最主要的前提是孩子曾經感染過新冠肺炎。Q4: MIS-A/MIS-C的死亡率?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李建璋說明,不同於一般染疫後常見的呼吸道症狀,心臟是MIS-A較常攻擊的地方,且MIS-A對成人的致死率高達3%至7%,有5成的人會住進加護病房,危險性比Omicron高出許多。吳昌騰澤則針對MIS-C表示,這種症候群在每 10萬名名確診兒童中,發病率在 Alpha流行期間為 54.5,在 Delta流行期間為 49.2,在 Omicron流行期間為 3.8,死亡率僅為1-2%。黃瑽寧也補充說,根據研究,亞洲人、東方人發生 MIS-C 的比例大幅低於黑人、拉丁裔族群,且 Omicron 誘發 MIS-C 的比例也比Delta 少了75%。不過最關鍵的還是疫苗接種,他根據國外研究指出,兒童只要打一劑疫苗,就可以降低97%的MIS-C發生率,預防效果非常顯著。Q5:台灣出現MIS-A/MIS-C的確診個案了嗎?羅一鈞指出,目前本土病例中還沒有確診為MIS-A的臨床診斷通報,不過日前有2名40多歲男性,本身無慢性病卻在染疫解除隔離後死亡,令外界擔憂可能是MIS-A個案。羅一鈞對此回應,雖然個案年齡在40歲以上,但發病到死亡間隔不到2週,不符合MIS-A通常為3週以後發病的症狀,因此為MIS-A機率不高。而在兒少重症的MIS-C方面則陸續新增個案,截至11日為止累計8例,昨(15)又傳出一名13歲男童確診MIS-C,為全台首例「青少年」MIS-C個案,該名少年沒有慢性病史,且曾接種過兩劑BNT疫苗,目前在一般病房治療當中。
-
2022-06-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7月本土確診有望萬例以下? 指揮中心這樣回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預估,7月本土確診有希望在萬例以下,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較確定的是未來高原期過後,每周將呈現持續下降情形,7月情勢則要觀察北、中、南疫情趨勢,沒辦法精確推估。羅一鈞說,針對本土疫情,目前較確定的推估是,未來高原期後,每周會呈現持續下降情形,目前北部態勢比較明,中、南部則正要脫離高原,希望下周能有降幅。羅一鈞表示,至於7月如何演變?最重要的,是民眾的防疫措施是否持續落實,以及人流部分是否明顯回升,導致群聚、互相傳染情況開始,且還要觀察北、中、南部疫情趨勢,無法明確或精確推估,確診人數是否可在萬例以下,希望大家一起配合。
-
2022-06-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成大研究中症童1個月抗體不足 羅一鈞:須全盤了解研究
目前國內本土疫情仍在高原期,指揮中心規定染疫後隔三個月才能接種疫苗。但成大醫最新院研究發現中症兒童一個月後八成抗體不足,因此有家長擔心可否提前、不要等到三個月再接種。對此,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尚未看到成大研究的詳細數據,才能全盤了解兒童感染後免疫系統內產生跟保護力指數是否有增加;若有數據會提到ACIP討論。成大針對中症住院後1個月的15名兒童進行研究,發現血液中對抗Omicron病毒的中和抗體濃度,有八成明顯不足,其中二成甚至中和抗體極低,難以對抗下次的病毒感染。羅一鈞表示,中和抗體跟其他細胞免疫指標,都是用感染後保護力進行評估,因此也必須看成大是否有整理細胞免疫參數指數,才能全盤了解並納入參考。針對兒童疫苗接種,羅一鈞表示,美國專家會議表決通過針對六歲以人幼兒可接種BNT和莫德納兩種疫苗,莫德納接種兩劑、BNT依照研究結果接種三劑。國內食藥署正審核幼兒莫德納,預期很快會開會審查決議,若同意使用於幼兒,會再提到ACIP討論,看是否納入兒童疫苗政策當中。另針對目前學校、幼兒園因確診停課,但停課過後要求學童快篩陰才可返校,但可能會在陰陰陽陽階段恐影響學習權益。羅一鈞表示,確實會有陰陰陽陽階段,但這些人大多短期內不會有新感染,會請教育部參採像先前公布的醫院陪病、探病或住院例行篩檢,發病採檢15天到三個月內免篩檢等原則。
-
2022-06-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啟動血清研究查隱形傳播鏈 指揮中心:30日前致電1922可退出
為了解今年4月份爆發較大規模本土Omicron疫情期間,社區是否存在隱形傳播鏈,疾病管制署將進行「我國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與長期趨勢分析計畫」,抽樣今年1月至6月全國捐血中心存檔樣本。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若捐血人不希望被抽樣到,可於今年6月30日致電1922留下相關資料即可。羅一鈞說,全國各捐血中心血清存擋樣本,預計抽出3萬六千件,提醒捐血人若要退出計畫,可於6月30日致電1922留下資料,而為保護個資,抽出檔案都會按照程序銷毀、辨識連結,不會檢驗連結,回頭追蹤或疫調,會保護隱私及個資,請大家安心,也不會把檢驗結果通知各別捐血人或有查詢機制。指揮中心說,「我國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與長期趨勢分析計畫」針對今年1月至6月收受之全國各捐血中心之血清存檔樣本,依各縣市人口、性別、年齡比例進行分層隨機抽樣,每2周1次,每次3000-3500件,預計抽樣3萬6000件檢體。該時段有捐血的民眾被抽到之機率約3至4%。考量目前國人可捐血年齡群(17-65歲)中,至少接種1劑新冠疫苗接種率已近90%,難以透過抗棘蛋白抗體(anti-Spike protein)陽性結果,辨別屬疫苗接種誘發或病毒感染後產生,因此,本計畫僅進行SARS-CoV-2病毒抗核蛋白抗體(anti-Nucleocapsid protein)檢測。指揮中心指出,加入或退出此計畫不會影響捐血人現有任何權益,亦不會被特別註記。該計畫經疾管署人體研究倫理審查會審查通過,採用選擇退出(opt out)的方式,以確保受試者的自主權。若有曾於該段時間捐血之捐血人欲退出本計畫,請於今年6月30日前致電1922並請留下相關資料(血袋號碼,或提供姓名、身分證字號及生日);或請以書面方式寄送相關資料至台北市中正區林森南路6號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新冠病毒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與長期趨勢分析計畫),後續由血液基金會於檢體抽樣前排除。
-
2022-06-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3+4」旅館批無指引難管控 羅一鈞:陰性證明方式不限
入境新制「3+4」昨上路,但有旅宿業者認為沒有詳細配合指引,紛紛發出怨言。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居家檢疫或隔離者在自主防疫期間,可依照防疫旅宿業者揭示的方式,向業者出示二日內快篩檢測陰性及身分證明等文件後出入防疫旅宿。但出示快篩沒有限定方式,不論以手機圖片或拍照傳社群軟體都可以。羅一鈞表示,昨天入境人數4500人,後續會觀察每天入境人數,就一周施行狀況與交通部滾動式檢討。至於旅館負擔的責任,通常業者於房間內或大廳已公告讓入住旅客知道即可,入住者後四天出門時出示快篩陰性證明,沒有限定方式,不管用手機圖片或拍照上傳社群都可以,不需要向業者提出必要外出佐證資料,也未要求業者進行管控。另外,他說,入住者若發生外出未歸,請業者協助於其外出次日上午通報地方政府,以利地方政府後續查處。至於入境人數上限,羅一鈞表示,需要考量入境管理是否採檢,還有後端確診人數情形是否會造成醫療量能負荷,目前收治數剛開始脫離高峰下降或緩降,也還要搭配國內疫情走勢,才能討論入境人數是否有提高空間。
-
2022-06-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373例、168人病歿 17歲少年死亡3兒童重症
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373例、168例死亡個案。其中再增一例青少年死亡個案,本身有多重慢性疾病,染疫出現肺炎,因因嚴重休克併心肺衰竭死亡;另有三例兒童個案,分別為兩例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以及一例腦炎,所幸治療後症狀後改善,無死亡。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159人具慢性病史、113人未接種滿三劑、97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1492例,死亡3861例。其中新增一例青少年死亡,個案為17歲男性,本身有道閉鎖等多重慢性疾病史,長期臥床,未接種疫苗。6月5日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快篩陽性確診,6月10日因呼吸喘送急診,檢查有肺炎情形,插管使用呼吸器住加護病房,但仍不幸因嚴重休克、心肺衰竭於6月12日過世。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共6位,包括肺炎四例、心肌炎一例、MIS-C一例;其中三例死亡,有兩例有慢性病史。另外,中重症個案包括245例中症、128例重症,其中新增三例特殊重症兒童個案,其中兩例為MIS-C。羅一鈞表示,一例為2歲男童,無慢性病史。5月23日確診,三天後症狀緩解。但5月29日又出現腹瀉,隔日出現發燒、全身紅疹送急診,當時懷疑是MIS-C住院。住院後有用免疫球蛋白症狀改善,於6月6日出院。但出院後隔天又出現高燒、腹瀉,隔日症狀復發再回急診,又診斷MIS-C二度治療住院,收治於一般病房,治療後症狀改善中。另一例為11歲男童,無慢性病史,5月9日快篩陽性,發燒兩天結束病程。但6月8日又出現發燒、喉嚨痛、頸部局部腫痛,隔日到急診診斷為急性淋巴腺炎住院治療。住院後至6月12日出現嗜睡、頭痛、血壓降低狀況,伴隨有口腔發紅等,醫師診斷MIS-C合併休克住加護病房觀察,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所幸6月15日病況改善已轉出加護病房至一般病房。另一例腦炎個案為8歲男童,無慢性病史,6月14日活力下降且肌躍性抽搐至急診,急診發現意識改變及眼球震顫,檢驗新冠確診。頭部電腦斷層正常,但因有神經學變化醫師診斷為急性腦炎,住加護病房用降腦壓藥、抗癲癇藥、類固醇、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目前住加護病房,但未使用呼吸器或氧氣,且入院後未再發生抽搐情形,目前病況穩定好轉。目前累計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57例,其中包括腦炎20例、肺炎(含細枝氣管炎)10例、敗血症三例、哮吼五例、家中死亡五例、MIS-C12例、共病二例;維持十七例死亡。
-
2022-06-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6萬3170例 羅一鈞:與上周相比明顯下降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仍在高原期,今天新增本土個案6萬3170例、境外移入個案51例。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病例數較前一天減少8.4%,各縣市都沒有超過萬例的情形,整體趨勢明顯比上周顯少,希望能夠維持。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6萬3170例本土病例,為2萬9845例男性、3萬3301例女性、2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9,523例)、高雄市(9,316例)、新北市(7,440例)、台南市(6,163例)、彰化縣(5,185例)、桃園市(5,066例)、台北市(4,025例)、屏東縣(3,032例)、雲林縣(1,606例)、苗栗縣(1,605例)、新竹縣(1,462例)、南投縣(1,458例)、嘉義縣(1,323例)、新竹市(1,245例)、宜蘭縣(1,187例)、花蓮縣(888例)、基隆市(787例)、嘉義市(769例)、台東縣(673例)、澎湖縣(262例)、金門縣(141例)、連江縣(14例)。今日新增168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93例男性、75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59例具慢性病史、113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5日至6月13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6日至6月13日。今日新增5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27例男性、23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5例)、越南(3例)、德國、盧森堡及泰國(各1例)移入,另40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日至6月1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13萬5565例確診,分別為1萬3611例境外移入、312萬190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4714例死亡病例,其中4,69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432例、台北市797例、台中市366例、桃園市346例、高雄市328例、臺南市242例、彰化縣185例、屏東縣155例、基隆市141例、宜蘭縣104例、南投縣90例、雲林縣84例、花蓮縣74例、新竹縣、台東縣及嘉義縣各65例、苗栗縣62例、嘉義市49例、新竹市36例、金門縣8例、澎湖縣5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第二劑疫苗6月下旬開打 醫療院所、學校雙軌進行
全國累計54例12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造成17人死亡,指揮中心日前宣布5至11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第2劑間隔時間從現行12周縮短成4周。疾管署長周志浩今天表示,預計6月下旬開始開打,具體日期由各縣市宣布,目前規畫以醫療院所、學校雙軌施打。原本兒童新冠疫苗接種間隔為十二周,經專家討論後縮短到至少四周。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昨天表示,第二劑兒童輝瑞BN%疫苗預定6月22日開打,莫德納疫苗則依照縣市規畫,只要距第一劑接種時間超過四周,就可打第二劑。衛福部今天上午到行政院報告「COVID-19疫情現況及應處作為」,新聞稿中指出,5-11歲兒童第2劑COVID-19疫苗接種部分,將以醫療院所、學校雙軌進行規畫。周志浩表示,雙軌規畫包含醫療院所,各地方衛生局分配,另一是各縣市衛生局安排進入校園施打,由醫師、護理人員評估。周志浩表示,實施日期涉及疫苗配送、學校接洽等,各地方政府確定實施時間,原則上是6月下旬,各縣市依據安排時間安排小朋友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