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9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罹癌
共找到
1229
筆 文章
-
-
2022-04-08 新聞.活動快訊
2022癌症高峰論壇 明後天線上直播
「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即將於本周六、日舉辦,因covid-19感染人數再創單日新高,2022癌症高峰論壇更改形式,以線上直播方式,陪伴更多癌友一起走過這段抗癌之路。此次論壇由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康保險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主辦。論壇四大主題:抗癌路無畏無懼、我與新藥零距離、別當癌症候選人、癌後的第二人生。監察院前院長王建煊將於線上分享,他在81歲健檢時,發現攝護腺癌的PSA指數升高,而確診罹癌的歷程。王建煊原定舉辦的贈書簽名會,也暫時取消。原為實體活動的癌症論壇,因疫情將改為線上直播,於周六、日,早上10點由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播出,和信醫院、癌症希望基金會、台灣癌症基金會、乳癌防治基金會、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乳癌病友協會粉絲團共同響應直播,民眾只要透過手機、電腦就可以在家中收看。.4/9(六)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videos/7303358586402292.4/10(日)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89351164842501
-
2022-04-0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用藥三年後先停藥還是繼續用藥?B肝治療指引 研究及臨床權威世紀大辯論
三月底,南台灣進行一場B肝治療指引世紀大辯論,攸關100多萬名B肝患者治療權益,攤開雙方陣仗,可說是台大幫、長庚幫之爭,各有院士級權威參與論戰。反方(長庚)希望維持現行用藥三年後,先行停藥作法,正方(台大)則認為應讓醫師、病患有所選擇,可繼續用藥,不需強制停藥,並擴大健保給付對象。 這場醫界罕見的學術辯論係由台灣消化系醫學會舉辦,在聯合學術演講年會上邀請國內肝炎研究及臨床權威專家,正反雙方陳述意見,並提出質疑。結論報告將呈交前副總統陳建仁,再由健保署召集專家會議,決定最終版治療指引。為了這場超級辯論,雙方精銳盡出。B肝治療指引世紀大辯論引言人:高醫肝膽內科教授余明隆正方代表:台大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義大副教授暨肝病中心主任許耀峻、還有中研院士陳培哲 反方代表:高雄長庚教授級主治醫師陳建宏、林口長庚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鄭文睿、中研院士廖運範總結:林口長庚副院長簡榮南 余明隆在開場時表示,希望這是一場君子之爭,能有禮貌、有風度的情況下,抒發意見。他開玩笑地說,「希望會議室裡的冷氣再強一點,專家們火氣不要太大,以免擦槍走火。」 正方第一棒蘇東弘表示,WHO訂定2030年全球清除肝炎3大目標,為肝炎新感染病人數減少90%、肝炎病人80%獲得治療、肝炎致死人數減少65%,台灣如想超越世衛組織,就必須讓B肝患者提早接受治療。 用藥治療前是否需有3個月肝功能觀察期? 蘇東弘說,現行治療係以病毒量為參考依據,且需先觀察3個月,符合資格,才能給付用藥。依據台大、北榮等相關研究,如為E抗原陰性,血清病毒量超過2000 IU/mL國際單位,若肝指數異常,特別是肝臟已顯著纖維化(F2以上)或家族肝癌病史,就應給予治療,無須再有3個月肝功能觀察期。 反方陳建宏則強調,應先觀察患者3個月病毒變化,之後再測表面抗原,再決定是否用藥,應該是比較好的作法。臨床調查發現,持續使用口服藥物四年,約有七成患者測不到病毒,但如果不急著用藥,持續觀察,在三、五、七年之後,分別有20%、35%、53%等機率測不到病毒。 正方(台大幫)則提出質疑,肝炎治療目標為消除病毒?或是延長生命促進生活品質?慢性B型肝炎是慢性疾病需長期治療,應比照糖尿病、高血壓,持續用藥,透過藥物來降低罹癌風險。 對此,陳建宏答辯「這不是很成熟的問題!」,在B肝治療上,不見得必須終身治療,一輩子用藥,而是選擇適當的治療時機,這也能減輕健保財務負擔。 停藥後到底會不會再復發? 正方第二棒許耀峻則採取悲情個案攻勢,認為B肝患者停藥之後,雖有一成多比率「表面抗原消失」(透過自身免疫系統而自然痊癒),但卻需面對眾多不確定感,並以林口長庚醫院的資料說明,患者停藥後會有肝炎復發,不幸死於肝衰竭的風險。 許耀峻認為,服用三年抗病毒藥物後,停藥與否,應該尊重病人與醫師的選擇,也就是「醫病共決」,讓患者清楚停藥之後的可能風險與機會,而不是直接限制治療時間,如此一來,病人如果想繼續用藥,就必須自費。 許耀峻強調,為了安全起見,患者停藥後,必須持續回診,接受抽血檢查,但有些患者因工作所需,無法請假,有人則住在偏遠地區,舟車勞頓,難以定期回診。 表面上看來,停藥後,可以省下健保藥費支出,但如果評估回診抽血檢查費用,以及日後因肝功能指數異常,必須急診、住院的醫療費用,持續用藥或許更有效益。 「在肝炎治療上,不能只考量藥費。」許耀峻說,八成患者在停藥後,因為復發等問題而必須再度用藥,比率相當高。建議將B肝視為慢性三高疾病,讓患者持續用藥,或是提供患者選擇是否繼續用藥的選項。 許耀峻強調,醫師應有責任提醒患者中斷用藥的風險,讓患者養成回診、追蹤的就醫習慣,不能因為病友醫囑不好、用藥順從性較差,就直接讓患者停藥。 給病人用藥喘息的空間 反方第二棒鄭文睿強調,並不是不讓病人繼續接受治療,而是選擇該治療的病人。此外,調查發現,約七成五肝炎患者規律用藥,一週中有兩天忘記用藥的比率偏高,將增加四倍肝癌、肝硬化的風險,不要以為這不可能,每年都會遇到兩三個因為用藥順從性差、經常忘記吃藥,而引發肝癌的患者。 鄭文睿建議,應給病人用藥喘息的空間,臨床上觀察到許多人得知一吃藥,就必須吃一輩子,即影響治療意願,「醫師不能把問題丟給病人端」,用藥時間愈長,病人服藥遵從性愈低,有人根本不回診拿藥。 以林口長庚為例,如果沒有個管師以電話催促回診,一年後,百分之六患者不再回診拿藥,到了五年,就有一成患者不回診。之所害怕回診,就是不知道自己吃藥還要吃多久。 研究證實,患者停藥之後五年肝硬化比率,與持續用藥這一組的比率差不多,連罹患肝癌的比率也差不多。因此,病患停藥是有好處的,給自身免疫系統發揮的空間,當然停藥後的追蹤,就顯得非常重要」,務必讓病友回診,接受監測。 鄭文睿表示,不少病友在停藥後,透過免疫系統清除B肝病毒,等於自行痊癒,直呼「這太棒了」,而病患高興,醫師高興,這個時候只有藥廠不高興。 鄭文睿說,停藥後自行痊癒不是不可能,且罹患肝癌的風險也沒有增加。至於如何讓病患在停藥後感到安心,答案很簡單,「讓病人隨時可以找到我(醫師)。」 對此,正方蘇東弘則有所質疑,要求反方提出「停藥準則」,如何向患者保證「停藥後不會復發?」,門診觀察發現,不少病友一停藥後,肝功能指數飆升,一下超過2000 U/L(國際單位)。 再者,停藥後,最理想狀態為每周或每兩週回診一次,接受抽血檢查,但這對大部分病友來說,相當不便。相較之下,持續用藥,每三個月回診一次,對病友更方便,順從性會更好。況且許多肝炎患者合併慢性疾病,就只是在服用高血壓、降血脂等藥物時,增加一顆抗病毒藥物。 停藥後免疫系統是否可清除病毒? 對於正方所提出論述,鄭文睿表示,許多慢性病患者常自行停藥,用藥順從度不高。再者,B肝患者停藥後,肝臟持續處於發炎狀態,免疫系統發揮作用,有機會自行痊癒,清除病毒。 正方第三棒陳培哲上台後的第一句話為「真理愈辯愈明」,反方所說的「停藥後,免疫系統可清除病毒」證據力稍顯薄弱,比率不到一成,真理就是「有病毒就應該治療、不應停藥」,有必要更改現行治療準則。 陳培哲說,截至目前為止,在肝炎治療指引上,仍無全球皆認可的準則,但建議衛福部對於非肝硬化的肝炎患者,在給付上能夠有彈性,逐步放寬給付範圍。 例如,讓病人與醫師之間做到「醫病共享」,提供更多選擇,而不是時間一到,就只能暫停給付。此外,如果患者停藥兩次後,再度復發,就持續給藥,避免又一次復發。 陳培哲說,希望雙方可以達到共識,不要再舉辦類似辯論,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為患者著想,可以有風度、氣度,以及和和氣氣地解決B肝治療困境。 台灣肝炎權威大老廖運範則擔任反方結辯,他表示,這是安排有些奇怪,「應該我是正方才對」,辯論過程中,雖有瑕疵,但大體上沒有問題。 廖運範說,自然病程為治療策略的基礎,不少B肝患者過了50歲,體內病毒就消失不見,相信這是每個病人最希望看到的結果,而正方(許耀峻)所提出的例子屬於極端個案,長庚幾乎看不到這類案例,「長庚作得到,相信其他醫院醫師也可以做得到。」 廖運範指出,停藥之後,兩週回診一次,如果數值變壞,就應該趕快治療,醫師不要怕麻煩,認為持續用藥,就可以解決很多事情,「正方不可以剝奪病人自然痊癒的機會」。 廖運範表示,正方的研究結果發表在許多很不錯的期刊中,但這些期刊也有可能刊登不對的研究報告。另外,正方辯論時,引述了許多專家學者,但其中不少人是他根本沒聽過的專家,換句話說,「我沒有看過他們的論文」。 廖運範認為,台灣在2000年擬定B肝治療指引,當時可說是獨步全球,到了2016年,歐美各國逐漸向台灣看齊,從持續用藥,變成主動推薦「適時停藥」,現在正方卻希望持續用藥、不可中斷,這不就是「歐美跟進,台灣反退」。 廖運範說,台大、義大、北榮等最新相關研究都證實,停藥後自然痊癒的比率高於持續用藥,基層診所醫師應該負起病友停藥後的監測責任,讓病友安心。 相較之下,正方希望持續用藥,如此一來,醫師只需三個月開一次藥物,病人很方便,醫師也很方便,但非必要的治療,卻可能剝奪病友自然痊癒的機會。 總結:別因個案影響整體,客觀看待科學實證 簡榮南做總結時表示,醫師不是神,如果在自己病人過世,當然會很痛心,在感情上過意不去,而過不了這個坎,但應該更客觀地科學實證資料,「數字就是數字、證據就是證據」,不能只因一兩個案,就覺得停藥很可怕。 簡榮南說,「不能看到病毒就殺,應該等待免疫啟動,看看結果再說。」,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持續治療,就會造成「上車容易、下車難」困境。 簡榮南表示,這一兩天就會這次辯論報告,向陳建仁報告,最近健保署將召開專家會議,做出最後決議,看看是維持現況,還是更改指引。
-
2022-04-04 癌症.抗癌新知
健保癌藥給付資格限縮 醫界譁然
歷經五年申請,晚期肺癌第三代標靶藥物「泰格莎」終於在二○二○年四月納入給付,對象為EGFR T790M基因突變、無腦轉移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但健保署最近更改規定,四月一日起,僅能用於「腦轉移的第四期肺腺癌患者第一線治療」,大幅限縮給付資格,肺癌病友討論炸鍋,醫界也一片譁然。百人適用 僅卅人獲給付給付限縮也是癌友經常面臨的困境,調查發現,取得衛福部食藥署許可證的癌症新藥,適用對象如有一百人,經過兩三年,甚至更久的審查後,最後僅卅人可獲得給付。嚴格限縮給付範圍,追根究柢,仍是健保財務困頓,錢必須省一點用。健保署藥物共用擬訂會議主席陳昭姿表示,今年健保總額僅提供廿八億元做為新藥給付之用,但其中包括標靶藥物、免疫藥物等癌症新藥,未來類似「泰格莎」緊縮給付的案例,只會多,不會少。雙和醫院副院長、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李岡遠表示,根據臨床研究,泰格莎確實在患者尚未出現腦轉移前使用,有預防效果,但對於已腦轉移者,控制效果也佳;泰格莎給付條件改變後,前後有資格使用者是兩組相反的病人,為何調整給付條件,應該與財務有一定的關係。健保署三年前取消肝癌與胃癌免疫療法給付,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表示,胃癌與肝癌患者接受免疫療法,在真實世界的治療結果與臨床試驗一致,若非考量財務,應無有取消的理由;取消給付後,礙於自費,先請患者使用健保給付藥物,待失效再建議免疫療法,負擔得起的病人不到一成。給付新藥 不該只看金額主持藥物共擬會議多年的陳昭姿說,以前評估新藥給付的關鍵為療效,近幾年卻是藥物經濟學領軍,透過數學模式統計花了多少錢,可得到多少好處,再乘以病患人數,看似科學,對癌友來說,卻不公平。但從健保財務觀點來決定是否給付新藥,似乎成為共擬會議原則之一,新藥一年花費逾兩億元,過關難度就相當高。「金額不應該是考慮給付新藥的主要標準。」陳昭姿說,應該估算該藥物給付後,帶給癌友哪些好處,例如,提高生活品質、重返職場、生活自理等,這些看不見、較難量化的改變,對整體社會更為重要。今年健保總額提供新藥給付廿八億元,即使加上罕病、血友病、愛滋病等幾個小總額,全部藥費都不到治療上呼吸道疾病(感冒)三百億元的一半。陳昭姿表示,新增癌症人數逐年攀升,每個人都可能罹癌,如果健保給付可朝向「保大、不保小」,省下治療感冒的醫療費用來給付癌症新藥,或可減少許多人間悲劇。健保署兩年前給付「泰格莎」,預計管控藥費對財務衝擊於兩億元內,近八五○名無腦轉移的肺癌患者受惠。目四月一日更改規定後,健保署科長連恆榮說,新制預計受惠者二九四到三七四人,但四月一日前已使用「泰格莎」的患者,不受影響。【癌友帳單和故事】‧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但沒錢沒辦法體驗!「錢」絕對是癌友活命關鍵‧ 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 醫療險加癌症險還賣了房!我沒選擇餘地「有了錢和保險才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 每3周化療一次花費5、6萬 病友家屬深刻感受「因病而窮」‧ 治療三陰性乳癌花近百萬「我想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
-
2022-04-04 醫聲.癌症防治
攤開癌症帳單/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
聽到醫師說,這八九不離十是癌症,當下腦袋一片空白,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罹患乳癌。我是松兒,確診乳癌時才30歲,至今過了8年,期間經歷兩次癌症轉移、惡化,現在仍努力抗癌。8年前,自己摸到右乳有不明腫塊,立即就醫檢查,而被醫師宣布可能是癌症後,隨即安排局部切除腫瘤手術,病理切片化驗後,確診為乳癌第三期,且癌細胞已轉移至淋巴結,當下合併化療、放療。化療過程十分不舒服、很辛苦,惡心、嘔吐、掉髮等副作用一一出現,當時心想「等到治療完,病情就好了。」對於治療過程保持正向想法、充滿信心,相信一定可以痊癒。從罹癌到現在,先生從婚前到婚後一路陪伴,不論住院治療還是回診。我個性比較獨立,即使現正接受治療中,仍持續工作,有人問我是否考慮不要再上班,但工作讓我的生活有重心。我的雌激素、黃體激素受體陽性,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陰性,治療後控制良好,維持了二至三年。沒想到,5年前於某次回診追蹤檢查,竟發現癌細胞轉移至肺部。原以為乳癌已經治療好了,真的沒有想過會轉移到肺部,當時用荷爾蒙藥物「諾曼癌素」繼續治療,大約二年多的時間,與癌細胞和平共存。但兩年前,追蹤又發現肺部腫瘤變大,心想不是一直都控制好好的,又怎麼會惡化?但還是打起精神繼續治療,醫師說,原有藥物已經壓不住癌細胞,必須換藥,於是自費使用標靶藥物「擊癌利」,同時也加入臨床試驗計畫,使用荷爾蒙藥物「法洛德」。使用「擊癌利」,白血球數量因此降低,會比較容易累。在沒有用藥前,到晚上7、8點都還有精神,但用藥後,有時下午4、5點,甚至中午過後就明顯感覺累,體力續航力變差,因此調整工作模式並盡量減少壓力,稍微放慢腳步,不要讓自己太累。治療開始,因為均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因此用藥全需自費。以近兩年來治療藥費估計,標靶藥物「擊癌利」每3個月為7.84萬元,幸好加入臨床試驗計畫使用荷爾蒙藥物「法洛德」;剛開始每月藥費約3萬元,再加上醫師建議每3個月打針調整荷爾蒙,總計一年藥費約72萬多元,所幸「法洛德」現在由臨床試驗支付,一年約省下36萬元。礙於病情不得不接受治療,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如此高額的癌症治療費用,雖然自己及家庭經濟狀況仍能負擔藥費,但真的很沉重。回門診追蹤時,也常聽到醫師說,有許多癌症病友為了籌措醫藥費,必須貸款或賣房子。沒有人願意生病,必須使用高價藥品癌症,更不是自己願意的。希望健保署能夠思考,由健保與患者依一定比率共同負擔藥費,減輕經濟負擔,癌症病患不顧高額花費醫療費用,就是希望可以控制病情,好好活著,等待治癒的一天。回想這一路抗癌歷程,心態就是平常心,保持「治好,就沒事」的信念,不過,當有一點輕微感冒、疲倦等小狀況,還是會特別敏感,有點神經質,擔心病情是否又有變化。雖然如此,仍努力認真治療,現在生活如常,從外人眼光來看,自己完全不像是生病的人,堅信一定可以聽到醫師說,癌症治癒好,「不用再吃藥了,也不用再回診了。」 ▌癌友小檔案松兒:38ys、女性.診斷:8年前乳癌二期,後肺部轉移,兩年前再復發.治療:(兩年前復發之後)1.擊癌利(三個月一次,每次78400元)2.法洛德(每月3萬多元,現加入臨床試驗計畫)3.醫師建議每3個月打針調整荷爾蒙(每次11500元).總帳單:一年藥費約72萬元.健保為何不給付:擊癌利給付條件為55歲以上或曾接受雙側卵巢切除術、.FSH及estradiol 血液檢測值顯示停經▌鼓勵癌友一段話「我相信有天醫生會跟我說不用再回診了!這是我一直相信的」──松兒
-
2022-04-04 醫聲.癌症防治
攤開癌症帳單/每3周化療一次花費5、6萬 病友家屬深刻感受「因病而窮」
在看到罹癌父親的帳單時,剛就業一兩年的小玉深刻感受到「因病而窮」是真的可能發生的事情。三周一次化療住院,每次必須自費五、六萬元,在得知老爸醫療保險可以申請理賠後,她鬆了一口氣,但心想哪些經濟能力不佳、又沒投保醫療險的癌友,該怎麼辦呢?二○一九年十一月,朴先生摸到頸部硬塊,一開始以為只是簡單的淋巴結感染腫脹,至住家附近小型醫院耳喉鼻科就診,醫師取樣檢查後,建議再追蹤。但幾個月後,朴先生身體異狀愈來愈多,腋下冒出多顆小硬塊,夜間盜汗,常醒來一身濕,睡不好,白天沒有胃口,食不下嚥,短短一個多月體重掉了五六公斤。家人直覺不對勁,趕緊陪同至醫院尋求協助,這才確診為淋巴癌。小玉說,從爸爸開始出現症狀,到切片穿刺檢查結果出爐,差不多花了半年時間。爸爸是小玉心中的大樹,為家人撐起一片天空,為了賺錢養家,在市場工作的他,必須凌晨出門,一直忙到中午,才回家休息,但睡覺起床後,又得再開始工作。得知爸爸罹癌,全家人倍感煎熬,但表面卻必須裝得堅強,小玉和家人輪流陪著他到醫院接受化療,常擔心著藥物毒性太強、副作用太大,老爸身體會不會受不了。除了掛心老爸病情,小玉也憂心醫療費用,因為每三個星期一次化療,需在醫院住上一晚,隔天出院時,就必須繳交所有醫療費用。在醫師評估下,改成合併治療,多了幾種自費化療藥物,另加止吐藥,費用應該不便宜。小玉說,在老爸辦理出院手續時,拿到了帳單,確實被嚇到,每三周化療一次,包括病房費及化療費用,每次約五、六萬元,依照醫師擬定的治療策略,至少需做八次化療,全部醫療費用就快五十萬元。小玉指出,那時還不知化療效果好壞,上網查詢淋巴癌的治療方法,搜尋到免疫療法,看似療效還不錯,但藥費之高,讓她頭皮發麻。「如果家裡存款不夠的話,那該怎麼辦?」小玉說,看到帳單時,心裡掙扎,自己手邊可運用的金錢有限,根本無力分擔,又不敢直接開口問老爸,這該如何解決?直到知道老爸年輕時投保了醫療險、癌症險,能夠實支實付,住院也可請領津貼,出院費用幾乎可以打平,小玉這才鬆了一口氣。小玉說,從不知治療癌症竟會如此燒錢,除了藥費、病床費、看護費,還有許多意想不到開銷,例如,類似月子餐的「化療餐」,用來補充癌友的體力,提供足夠熱量,維持一定的體重,才能持續接受治療。「要是沒有私人商業保險,癌友的負擔真的很重。」小玉說,父親現在已經康復,定期追蹤中,也重回市場的工作,忙碌如往,「我已經長大到可以自力更生了,希望父親漸漸卸下照顧子女的重擔,更關注自己的建康。」▌癌友小檔案朴先生:60歲、男性.診斷:2020年淋巴癌四期.治療:.R-Chop 八次,每次約4.2萬元.帳單:33.6萬元.健保為何不給付:腫瘤細胞型態不符合健保給付適應症.註:.R-Chop :rituximab與CHOP (cyclophosphamide, doxorubicine, vincristine, prednisone)的合併療法▌鼓勵癌友一段話謝謝身邊的一切,尤其是這麼努力的爸爸。小玉
-
2022-04-03 癌症.癌友加油站
走過抗癌歷程 在人生叉路看見新風景
「如果生命沒有明天,我要帶著回憶還是夢想離開呢?當醫師告知確診消息後,立馬回去寫下100個願望清單,就算無法全部完成,也一定要留下最美的回憶。」(抗癌鬥士張秀芳)抗癌,是一段艱辛且漫長的旅程,亟需勇氣與陪伴,全台最大癌症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與「財團法人滄洲文教基金會」聯手舉辦抗癌故事徵文活動,藉由53則生命故事,將溫暖、陽光傳遞至抗癌家庭及社會大眾,觸及超過7萬人,社群宣傳總曝光數超過十萬次。真實經驗共橫跨抗癌六個歷程,包含乳癌、大腸直腸癌、肝癌、肺腺癌、卵巢癌、淋巴癌、下咽癌、膽管癌等,甚至有投稿癌友同時罹患兩種癌症。長期投入藥物研究開發的中美醫藥集團表示,2015年成立「財團法人滄洲文教基金會」,其初衷是關懷弱勢家庭與教育發展,傳達知識教育並以之回饋社會。此次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六系列徵文,透過社群力量,凝聚正能量的迴響,持續傳散至各個角落,降低癌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鼓勵無畏癌症,樂觀面對人生逆境。謝董╱大腸癌1年「要記得回來給我們看。」這一句話,支持著我度過20天加護病房,熬過兩次敗血症、肺坍塌、肺積水及打到上限的升壓劑,最終在元宵節前平安出院。這是我術前最後一次到注射室報到,護理師們給的鼓勵,打完術前最後一針抗過敏針劑,啟程前往改變我人生的道路,成為抗癌一族。Ann Jan╱淋巴癌8年台大蔡璧名教授的一句話:「人要鬼門關走一回,才會真正明白你在追求什麼。」我覺得最是受用!慶幸即將邁入第八個年頭了,家族所有人從我罹癌起,都非常關注他們自身的飲食、情緒與健康狀況,這又何嘗不是因禍得福?Lisa Lin╱卵巢癌8年罹癌,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重要的,剩餘的生命我要怎麼過?放下變質的感情婚姻,重新愛自己,為自己而活!學習去做我想做的。現在的我可以跑全馬、超馬,也騎單車環島和登山,那是罹癌前從未看過的風景,超美的!芬達╱乳癌近1年罹癌快一年,所有的幸運在我身上都發生,一直告訴自己:只要努力改變自己,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改變。老天給我的功課很幸運了,早發現早治療,我在一切的幸運裡沒有理由不改變,唯有改變才能更有機會走下去,讓自己保持最好的能量。
-
2022-04-03 癌症.癌友加油站
我是癌友7/你的醫療保險夠了嗎?健保不是萬能也並非通包
看病需要錢,沒錢萬萬不能!不少人認為,不是有健保嗎?對,有健保。但它不是萬能,也不是通包,能給付的狀況會與自己的預期有差別。在醫療端需要自費的項目恐怕比你想像的還要多,沒有多餘的預算也會影響到醫療計畫的選擇。以癌症治療最新的免疫藥物或最新的標靶藥為例,有非常大的機會沒有健保給付,有給付也有可能因為藥價昂貴,健保大餅有限,給付條件嚴苛,通常都是較晚期的患者通過給付的機會較高。即使通過健保給付,也有可能會有使用上的次數限制,造成前段治療有健保給付,後續治療無法給付的情形。或許有人會抱怨,我都有繳健保費,怎麼治療上都還要自費呢?癌症新療法多元,最怕不符健保給付、也無商業保險。但說實在的,醫療新科技帶來的治療,確實墊高醫療費用。依據最新的衛生福利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為12萬1,254人,新舊患者形成的龐大癌友群,對健保是很大的負擔。雖然健保總預算突破8,000億左右,依據2017年平均個人經常性醫療支出佔GDP6%-7%之間,鄰近國家韓國佔7%以上,日本10%以上,因此台灣健保被稱「美而廉」是不是件好事,各界近年有非常多的討論。醫界普遍認為,健保總預算並不夠,分配到個人的醫療支出就是捉襟見肘。當不符健保給付條件,就得考慮是否自費,這些藥物費用,會依選擇藥物的種類而不同,每個月少則幾萬元,多則十幾萬都有可能,若沒有商業保險給付,又沒有經濟基礎,那麼治療上的選擇就有所不同。先了解可能的治療計畫,再與保險業務員商討。確診當天,我衝回家後立刻跑進書房,第一件事就是把商業保單翻出來,看一下醫療險及癌症險的部份,再來就是看看存款有多少錢,這件事讓自己在悲傷之餘整個人「醒」了過來。在慌亂中拿出保單,多數情況無法靜下心來,加上保單用語像「天書」一般,有看沒有懂,怎麼辦呢?我試著依照之前有位血液腫瘤科主任的建議,先跟主治醫師討論未來可能的治療計畫,有了輪廓後再把自己「未來」的情況想像了一遍告訴保險業務員。我告訴對方,會進行一個大手術,有可能會用到微創手術,也有可能不會;可能住院二到三周,想住付差價的單人房或雙人房;若健保沒有給付的藥物,想要自費接受新藥治療;也想在體力不佳時喝癌症營養品,這些保險都有給付嗎?了解後,發現自己的保單是實支實付,但每次住院自費的部份有天花板限制,額度比想像中少,但住院期間有看護金,出院後有療養金,也有首次罹癌補助金可領。因疫情住院麻煩,最好了解門診治療給付範圍。另外,也必需了解門診治療的給付範圍,以方便未來治療選擇,以門診治療替代住院,在COVID-19尚未停止的此刻,是很重要的考量。當然,住院給付一定比較高,但現今住院非常麻煩,住院者及陪病者都得進行PCR採檢,又得冒著被感染的風險,門診治療會是好的選擇。錢夠不夠用,關係到未來能選擇的治療方式。或許在得知生病時,很多人會失去理智無法思考,但也請家庭成員中有人一定要保持理性,因為癌症的治療及恢復需要長期規畫,這些都跟錢有密切關係。當然,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你還未生病前就可以「想像」生病的狀況,「考」一下你的保險業務員,隨時調整保單。因為生病後,就只能針對暨有的保險及現實的狀況來想對策了。關於保險的10件事申請任何保險,包括商業保險、勞保、團保,都需要診斷書及收據,因此需多申請幾份,且需蓋醫院官印才能當正本使用。詢問保險業務員● 保單性質,是否屬於實支實付,其定義為何?● 若住院,換算下來每天可以獲得多少給付?● 每次住院,自費醫材藥物最高額度為多少?● 是否有首次罹癌費用?● 門診治療是否有給付?● 自己的狀況符合殘障定義嗎?● 需要準備的資料有哪些?詢問公司人資● 團保給付項目?● 勞保可申請哪些項目?殘障給付?薪資補助?● 團保及勞保需準備的資料有哪些?
-
2022-04-01 焦點.生活用品毒害
沒拔插頭、沐浴乳、灰塵...看懂6大居家「塑化劑」陷阱!醫師傳授吃5類蔬果排除塑化劑
因《犀利人妻》走紅的36歲藝人朱芯儀日前公開自己去年罹患乳癌,事實上台灣的乳癌患者也出現年輕化趨勢,而女性容易忽略卻關鍵的致癌因子之一就是環境荷爾蒙,特別是我們每天幾乎都會接觸到的「塑化劑」。塑化劑是最常見於生活中的環境荷爾蒙,種類多達上百種,因為能讓材料柔軟、液化,改變物品原來的特性,不只是塑膠製品才會添加,從塑膠製品(塑膠容器、寶特瓶、塑膠袋、塑膠吸管、保鮮膜、塑膠手套等)、定香劑(存在於有香味的化妝品、保養品或衛浴用品中)到藥品的膜衣、膠囊等都含有塑化劑。家中的壁紙、地磚、家具裝飾材料、油漆和清潔品,以及小朋友經常接觸的巧拼、塑膠地墊、塑膠玩具都可能是塑化劑暴露來源。像是前陣子風靡兒童、國小學生幾乎人手一個的「滅鼠板」益智玩具,就要當心塑化劑疑慮。塑化劑對健康的影響:罹癌風險、不孕,還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值得注意的是,塑化劑有類似女性荷爾蒙的作用,長期大量暴露對健康的危害包括:1. 可能增加乳癌、子宮內膜癌等風險2. 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平滑肌瘤、第2型糖尿病與妊娠高血壓風險增加3. 男性精子稀少、活動力弱,容易不孕4. 女童性早熟及乳房提早發育5. 孩童容易產生氣喘、過敏性疾病6. 可能影響孕婦甲狀腺功能(甲狀腺激素濃度降低);研究也發現孕婦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越高,若生產男嬰,其生殖器官先天性異常風險越高7. 嬰兒腦部發育可能受到影響(嚴重可能會智能低下)8. 有些臨床症狀包括偏頭痛、嘔吐、暈眩等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臨床教授兼主任蘇大成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塑化劑還與頸動脈早期動脈硬化(頸動脈內中層厚度)明顯呈現正相關劑量效應:塑化劑暴露會引起血管內皮細胞失常,增加壞膽固醇滲入的風險,長期影響之下形成脂肪斑塊,若斑塊破損阻塞就會造成心臟病。塑化劑對內皮細胞的破壞,是動脈硬化的關鍵起始點。雖然塑化劑進到人體後約兩到三天可被代謝,但在居家生活、環境和空氣等仍有機會接觸到塑化劑,當環境毒物的微量持續暴露,仍會造成身體全身性的影響。隨手拔插頭、避免用巧拼⋯⋯醫師教你避免塑化劑毒害雖然專家也強調並不是所有的塑膠都含有塑化劑,但接觸來源在日常環境中幾乎處處可見,所以更需要有意識的注意相關成份如何入侵我們的生活。統整各方專家與醫師建議,要避免塑化劑毒害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勤洗手:高雄醫學大學的實驗發現,用肥皂搭配正確洗手6步驟能有效移除塑化劑達95%,遠高於只用清水洗手的9%,並建議選用無香精、成分簡單的肥皂和洗手乳。尤其是小朋友摸過塑膠玩具後,一定要洗手後再吃東西。• 多喝水:多喝水及透過運動排汗可加速身體代謝體內的塑化劑毒素。• 多吃各色蔬果:蔬果中含有各式各樣的植化素,例如茄紅素(番茄、西瓜)、胡蘿蔔素(木瓜、南瓜、番薯)、花青素(葡萄、李子)、葉綠素及葉黃素(深綠色蔬果)等,具有強大的抗氧化功能,可減輕塑化劑的毒害。而脂溶性的維生素像是維生素A和維生素E,更能幫助代謝脂溶性的塑化劑。中山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欣湄指出,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如高麗菜、花椰菜、小白菜、白蘿蔔等含有「吲哚」,對塑化劑排除有些幫助。• 少吃高油脂食物及內臟: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大多以脂溶性型態存在,因此少吃高油脂食物及內臟可減少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累積體內的風險。• 凡是塑膠製品都避免高溫加熱:因塑化劑遇含油、酸性物質的熱食容易溶進食物,不論是哪一種材質的保鮮膜,微波時建議一定要把保鮮膜拿掉。另外,現在許多人都會買超商微波即食加熱食品,食藥署建議若所需加熱時間較長,可以採用中溫、多次加熱的方式微波;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則建議,不管是使用PVC或PE等類型的塑膠包材,還是要把外包裝拿掉再放進微波爐加熱較安全。• 冷凍食材的塑膠袋包材選擇:分裝肉品或含油食品冷凍保鮮時,應避免使用PVC材質。因PP材質在低溫下容易有脆裂的可能,PE材質中首選HDPE材質較耐低溫;冷藏也最好避免塑膠製品直接接觸食材,以免油脂促進塑化劑的溶出。• 慎選塑膠製品:如美耐皿餐具、兒童的塑膠玩具、文具、塑膠地墊、巧拼、桌墊等等大都含有塑化劑,長期接觸恐有健康疑慮。• 慎選保養品、化妝品和香氛用品:每天洗澡用到的沐浴乳、洗髮精等都可能添加含有塑化劑的「定香劑」,所以應多使用天然的手工肥皂或比較不香的清潔用品和保養品;除了不要在密閉空間長期使用香氛和精油等產品,浴室也要避免擺放空氣芳香或除臭劑。• 不用的家電要拔掉插頭:電線無論是在待機狀態或使用中,都會因溫度上升而加速釋放塑化劑。• 定期清除灰塵:分佈在室內環境中的鄰苯二甲酸酯塑化劑最後可能被吸附或沉積在灰塵中,而可能被吸入或留存在地板上。資料來源:《食品不安全的年代如何自保?顏宗海醫師教你怎麼吃最安心!》《環境荷爾蒙:認識偷走健康.破壞生態的元兇》延伸閱讀: 「今生不再相欠,來生不要再見!」兒子被逼到跳樓,留給父母的最後一句話
-
2022-04-01 癌症.肺癌
罹患肺腺癌 醫病互信讓她們撐過存活期
「一步步接力,持續邁進,定能看見隧道盡頭的光」,53歲時被宣判罹患肺腺癌且僅能存活兩年的淑芬,從化療、標靶治療到參與臨床試驗,她分享自己能夠健康存活的關鍵是相信專業團隊的治療計劃及家人陪伴的力量,鼓勵癌友不需害怕,繼續向前。53歲生日當天,淑芬得知自己罹患肺腺癌第四期,雖然具社工背景的她相當鎮定,卻不忍看到先生崩潰痛哭,「原以為能相守到老,卻被宣告約剩兩年存活,我心中很不捨」。起初在醫師建議下採取化療,沒想到一個月後卻產生抗藥性且轉移至脊椎、肝臟,這讓一直以來堅強的她,淚灑診間,「我這麼努力,卻還是這樣的結果」。對於這個突如其來的打擊,淑芬依然堅強面對,並積極地與醫師討論。「把這些病痛交給醫生,相信專業很重要」,在醫師規劃下,建議她開始接受第一或二代標靶藥物,後續即有機會接續採用第三代標靶,延長了壽命,甚至後來她也參與台大臨床試驗,目前病情持續穩定控制中。罹癌已3年的她,不想每天待在家中,報名了社區大學繡花課,沒想到一繡就是三年,看到自己的繡花作品讓她很有成就感。回首來時路,她告訴病友們,當處於陰暗時,不要害怕,繼續往前走,定能看見陽光。淑芬和多數的病友一樣,剛得知罹患肺癌時,心中對於存活期、如何治療等問題產生許多疑慮。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肺癌團隊負責人夏德椿醫師說明,針對EGFR基因突變患者的治療,第一線用藥通常以二代標靶治療居多,而當出現抗藥性、產生T790M基因突變時,患者不需灰心,可進一步申請健保給付的三代標靶進行治療,這樣的接續型雙標靶治療能讓患者擁有較優質的生活品質,進而提升病友的治療意願。「FB肺長壽社團」:結合國內外肺癌機構及各界人士,共同推廣肺癌防治及篩檢觀念;並加強肺癌患者間的交流,提升肺癌治療之相關知識。 >>加入Facebook「肺長壽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Lung.Longlife
-
2022-03-31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術後未追蹤 拖到肛門流血
大腸直腸癌為國內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術後追蹤不可忽視。一名住在金門的57歲女性患者,罹患第三期大腸直腸癌,經手術及電療、化療後,只需透過輔助性化療、定期追蹤,即可控制病情,卻因疫情不敢來台回診,拖延九個月直到病情惡化變為第四期,肛門、會陰部外流出血,一天需換三次尿布、無法坐著,腫瘤發展快速難再切除。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聖捷表示,患者術後仍有零星微小細胞,需透過化療消滅,但該名患者怕染疫而不敢回診,直到腫瘤變大、惡化到第四期後才回診,不僅前面治療功虧一簣,復發後腫瘤發展的更廣泛、快速。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指出,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腺瘤息肉癌化造成,通常早期無症狀,若能及早發現、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發生。常見大腸直腸癌三大自覺症狀,包括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務必提高警覺。一旦發生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祕、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更是罹癌的高風險症狀。國健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二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表示,糞便潛血陽性者,需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若無追蹤,罹患大腸癌風險將增加。大腸直腸癌成因,包括家族遺傳病史、飲食習慣及健檢意識低落,建議民眾仍要定期篩檢。隨著醫療基因分子診斷進步,包括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治療多元,且部分有健保給付,鼓勵民眾確診四期也不要放棄。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約二成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其餘八成與年齡、肥胖及飲食、生活習慣等有關。蔣鋒帆呼籲,民眾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即使無症狀,也應於50歲後每二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高風險群更應提早做大腸內視鏡檢查,遠離大腸癌危害。
-
2022-03-29 癌症.大腸直腸癌
為什麼沒症狀也要做大腸癌篩檢?醫曝篩檢與診斷的區別
新聞報導:「大腸癌蟬聯14年癌王!醫曝六症狀,這七種人要小心」、「大腸癌成新癌王!五大類食物是元兇,增4倍罹癌風險」大腸癌很顯然是個重要的議題,攻佔各大媒體篇幅。任何有關癌症的一切,包括流行病學、高風險群、症狀、診斷、治療,都在這幾年成了討論的焦點。關於大腸癌,最有效的防治,例如避免吃油炸類食物、多運動…等涉及生活習慣,往往不如想像中容易。此外,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人不經會問:「沒有什麼症狀,卻可能罹患大腸癌!那該做什麼,才能讓自己安心?」「篩檢」便是不容忽視的第一步!為什麼沒症狀也要做篩檢?什麼病都可以篩檢嗎?首先,我們得先分清楚兩個名詞,「篩檢」與「診斷」。篩檢是在「沒有症狀」的個體當中,透過特殊的方式找出有特定疾病的人,診斷則是在已經有症狀的個體身上,利用各種方式找出病因。而判斷一個疾病是否需要篩檢,「沒有症狀」時的「病情嚴重度」是相當重要的因素。接下來會把疾病大致分成三種,第一種是「始輕終輕」,第二種是「始輕終重」,第三種是「始重終重」。第一種疾病,「始輕終輕」,沒有症狀的時候不嚴重,但就算出現了症狀,還是不嚴重,顯而易見的,這類疾病並沒有篩檢的必要。但第二種疾病,「始輕終重」,沒有症狀的時候是不太嚴重,但疾病本身會在體內偷偷發展,等到症狀出現,往往已經過一陣子、變嚴重、病情相對不樂觀,這樣的疾病就有篩檢的必要。因為如果在「沒有症狀」、「不太嚴重」的時候就抓到,不僅後續治療便宜許多,死亡率也降低許多。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大腸癌,若得到四期大腸癌,包含反覆急診、反覆住院、工作損失、以及高價的標靶藥物,每年的額外花費可能高達一期大腸癌的五至六倍,至於存活率,一期大腸癌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1%,然而進展到四期,五年存活率僅剩下15%。(參考資訊1、2)不過,還有一些更兇惡的疾病,也就是第三類疾病,「始重終重」,例如胰臟癌。只要有了這個疾病,無論一期還四期,病情一律不樂觀。這樣的疾病就也沒有篩檢的必要,尤其在許多特定的狀況下,「做檢查」本身也會增加病人的痛苦,自然而然,針對這些疾病做的篩檢就不會成為主流。許多疾病在沒有症狀的時候就會建議篩檢,得要符合至少兩個條件。首先,這個疾病產生的後果夠嚴重,再來是一旦發現,現有的科學能有好的處置方法。就像我們平時會去汽車保養場檢查輪胎一樣,一方面是知道輪胎在雨天打滑的後果將有多嚴重,另一方面是如果真的發現輪胎磨平,也能立即更換。大腸癌篩檢工具有哪些? 優缺點各是什麼?目前台灣對於大腸癌的篩檢工具分為兩類,糞便類以及結構類。糞便類是針對病人糞便,比如觀察糞便潛血、血紅蛋白等,間接推測篩檢者的大腸內是否有息肉、腫瘤組織等可能造成輕微出血的原因;結構類則是用各種方法,包含以前的灌鋇劑(台語俗稱灌石膏)、或是現在的乙狀結腸鏡、大腸鏡,直接觀察大腸的結構,試圖找尋病灶。糞便類的優點是方便、不具侵入性,缺點則是敏感度較低,畢竟真的長大腸息肉或癌症的人不見得會出血,或是出血的量太少,也不一定能被機器監測到。結構類則相反,優點是敏感度高,有長大腸息肉或腫瘤會直接可見,但缺點就是具侵入性,做檢查時相對不舒服。另外事前要吃清腸藥,手術過程中也有穿腸的風險。糞便潛血檢查分成哪幾種?原理是什麼?為什麼可以篩檢出大腸癌的潛在患者?糞便潛血檢查,顧名思義就是檢查糞便裡面有沒有潛在的、不該出現的血,大致又分成兩種方式,化學法以及免疫法。化學法糞便潛血檢查(guaiac-based fecal occult blood test)的原理是把一種名為guaiac的酵素,抹在試紙上面與檢體接觸,如果檢體當中有血液,紅血球內的其餘酵素就會與guaiac進行氧化還原反應,改變試紙的顏色。但這個方法的缺點是,「紅血球內的其餘酵素」並不只會出現在紅血球裡面,儘管是糞便當中並沒有血液的正常人,也可能因為剛吃完含其他動物血液、鐵、高維生素C、抗凝血劑,如豬鴨血、菠菜、葡萄、阿斯匹靈的食物或藥物,而含有「能與guaiac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的酵素,進而產生偽陽性,所謂「檢查結果說你的糞便裡面有血液,但其實沒有」的狀況。(參考資料)幸虧台灣目前多數採用的是第二種方法,免疫法,偵測的目標從「紅血球內的其餘酵素」變成「只出現在人類紅血球表面的一種蛋白質」,偽陽性的比率相較化學法就大大降低,畢竟一個人攝取再怎麼多其他動物的血液,也不會突然跑出原本沒有的蛋白質。如此一來,當一個人做檢測的結果為陽性,我們就有比較高的信心認為,這個人的糞便裡真的有「人類的紅血球」,就可以進一步執行大腸鏡檢,確認是否有影像上的證據發現諸如潰瘍、發炎、息肉、腫瘤等病灶。關於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癌,該以什麼態度面對?最常見的迷思是,篩檢只要做一次就好。實際上,身體的狀況不停的在變化的,很有可能換了一個環境、換了一種生活習慣,經過時間慢慢累積,就有了不同的病徵。做一次檢查沒看出異常,絕對不代表未來不會有異常。根據瑞士起司理論,每片瑞士起司都有一些小孔洞,只有一片的話,照下去很容易透光,但如果把很多片疊在一起,光線就透不過了。糞便類的檢查如果定期做、做許多次,儘管敏感度相對低,但每一次都「剛好」沒檢查到的機率,就會小很多,如果真的都沒有異常的話,大致上就能放心。這也是政府積極宣導大腸癌篩檢的原因,除了要大家都來做,還要穩定的做,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當然,真的想要避免得到癌症,最有效的方法還是良好的生活習慣。有抽煙、運動量少、體重過重、三高、愛吃燒肉的人,大腸癌的風險就是高出許多。(參考資料)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50-74歲的民眾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年齡符合資格,別忘了去醫院檢查唷!【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盧柏文醫師】大腸癌躍十大癌症之首!了解糞便潛血檢查的重要性】
-
2022-03-25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如何面對阿嬤失智身體臭?媽媽這一句話,她做出不讓自己後悔的選擇
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近20%為65歲以上長者,而失智率盛行率為4.97%,推估65歲以上近13萬老年人患失智症。若家中有失智長輩,照顧壓力多落在中生代兒女身上,經濟、照顧雙重壓力下喘不過氣。台灣失智症協會近年發現,越來越多「孫字輩」參與失智照顧,分擔上一代的照顧負擔。從小由外婆帶大的張雅晴,看著外婆從社交活躍,到外公去世後變得容易埋怨、不出門,成天關窗不開燈,坐在電視前發呆,不時怒罵媽媽、舅舅,無論是光線或整體氣氛都黑暗。外婆因患糖尿病,必須按時施打胰島素,卻時常忘記或重複施打,導致血糖忽高忽低,也常常問重複話,經檢查確診為血管型失智症。後幾年外婆到失智症協會瑞智學堂上課,加上血糖控制,維持中度失智症沒有再惡化。身為失智症患者家屬,張雅晴說,當家中長輩罹患失智症,孫輩通常不是第一線面對,上頭還有父母親先行照顧。隨著長輩年紀越大,外觀、行為出現變化、身體也有味道,與小時候對外婆的印象有落差,也多少會害怕、不想面對。有一次母親告訴她,當覺得照顧到不耐煩、很累時,「就把這次當最後一次」,做出不讓自己後悔的選擇。因此,張雅晴建議孫輩們面對照顧失智長輩,可採取「三不一要」:不害怕,不嫌棄,不計較,要耐心。雖然長輩失智會重複說話、講話變無聊、尿失禁或隨地大小便、身上有異味,但不要害怕或嫌棄長輩,不要傷了長輩自尊心,也不要計較過去紛擾,嘗試專注當下,將長輩當作小朋友照顧,雖然華人社會中,愛說出口會有些害羞,「反正失智長輩下秒就忘,也不用害羞」,呼籲後輩把握時間,不要後悔。同樣是失智症家屬的黃惠汶,外婆患失智症、父親則罹癌,自己孩子是第四代,有時會想躲長輩,但她認為教育很重要,必須讓孩子了解生病這件事,像帶著孩子幫自己的父親按摩腳底,潛移默化轉換觀念。失智症家屬王譯慧分享,雖阿嬤失智、吃飯會掉飯粒,但全家人一樣如常同桌吃飯,對阿公、阿嬤的態度一如繼往,並帶小小孩讀繪本了解失智症,讓祖孫維持互動。台灣失智症協會昨舉辦記憶咖啡講座,主題為「共譜美好回憶-讓金孫一起照護失智長輩」。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許多父母親不願讓孫輩照顧失智長輩,認為子女應該好好上班、唸書,但聽到孫輩分享的祖孫互動相當感動,年輕人也有不同方式可以和阿公阿嬤交流。失智症協會家屬聯誼會會長邱淑明認為,照顧失智症很辛苦,孫輩願意去了解失智症、去陪伴,充分顯現「愛要及時說出口」。
-
2022-03-25 癌症.肝癌
B肝病毒突變寄生肝臟抽血難測 醫:4大肝癌危險群注意!
B肝健康帶原者仍可能罹癌。榮陽交團隊最新研究發現,B肝病毒突變可寄生在肝臟,抽血也難測出高病毒量,逾50歲、男性、家族病史、可測到病毒,就是肝癌高危險群。慢性B型肝炎患者的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檢查正常,顯示病毒量低,為健康帶原者,但陽明交通大學與台北榮民總醫院今天召開記者會,說明B肝病毒破壞肝臟的新機轉,健康帶原者也可能罹患肝癌。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研究員梁毓津說明,B肝病毒要從血液進入人體細胞內才能複製,進出細胞則要靠病毒表面抗原,即病毒外套膜,如人類穿了外套才出門,病毒在細胞內複製後穿上外套,再釋出到血液中,抽血才測出病毒量。但最新研究發現,有B肝病毒的外套膜若帶有PreS/S基因突變,如同外套破損無法穿出門,病毒就滯留在肝細胞持續複製,如同寄生在肝臟內,無法釋放到血液,也躲避免疫的偵測與攻擊。主持研究的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特約主治醫師吳肇卿說明,這顯示感染B肝病毒變異株的患者,抽血檢查可能低估病毒量,且B肝病毒寄生在肝臟中,會慢慢破壞肝臟,提高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現在的B肝治療標準還不夠。」吳肇卿說,現行健保給付B肝抗病毒藥物標準,要抽血檢測病毒量大於每毫升2000國際單位,但這項研究顯示,部分患者可能是肝癌高危險群,卻因抽血檢查病毒量被低估,不符合用藥資格,治療上有很大的灰色地帶。台北榮總轉譯研究科主任吳俊穎也提到,台灣B肝用藥給付標準相對較嚴格,確實有不少病患不符合健保用藥標準,卻發生肝癌;國際上大多傾向及早治療,並持續擴大B肝抗病毒用藥對象,才能降低後續肝硬化或肝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吳肇卿也與博士班研究生、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滕威發展出預測肝癌的危險量表,指標為年齡、性別、家族病史與病毒量,只要大於或等於9分,如若年齡大於50歲、男性、有肝癌家族史、體內可偵測到病毒,就是肝癌高危險群。吳肇卿說,這個簡易量表可預測目前不符合健保用藥的B肝病人發生肝癌的危險機率,以及抗病毒藥物對降低肝癌風險的效益,估計有3成處於治療灰色地帶的患者,也應該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
-
2022-03-24 癌症.乳癌
朱芯儀吐病況!乳癌腫瘤大很快「乳頭被拉扯到凹陷」
女星朱芯儀罹患乳癌後上徐乃麟主持的「醫師好辣」,現身分享確定罹癌的這一段心路歷程,她坦言腫瘤大的很快,乳頭被拉扯到已經凹陷進去,洗澡時要將側邊的皮膚掀開清洗,連乳房下緣都已經出現類似妊娠紋的紋路。朱芯儀上節目維持一貫的開朗笑說:「其實我今天是來報恩的!」透露之前摸到胸部有異狀的當下沒想太多,認為過幾天再看看就好,直到去年11月中到「醫師好辣」錄影,順口詢問同場的外科醫師陳榮堅,卻被警告:「妳這不行,要趕快就醫!」她這才驚覺情況不妙,立刻請老公衛斯理(賈子宸)幫忙掛號,後來經過一連串的檢查,最終確定罹患乳癌二至三期、且已轉移到淋巴。她表示非常感謝這段時間遇到的貴人,讓她最後能順利進行治療。朱芯儀表示2020年11月的例行健康檢查報告,僅發現兩側胸部皆長了1點多公分的纖維腺瘤,當時被告知只要觀察即可。直到去年11月疫情趨緩,她開始上通告錄影後才發現胸部下緣突然變得豐滿,「我起初以為是再發育,很開心。」後來想想不對,怎麼不是兩邊一起?只是沒摸到硬塊,僅有一顆會移動的東西,「我的觀念是會動又痛就是好東西。」所以11月19日錄製「醫師好辣」時,是抱著樂觀的看法詢問陳榮堅醫師,豈料卻得到必須趕緊就醫的回覆,嚇得她急忙請老公幫忙掛號,並到台大醫院做超音波、乳房攝影、切片…等檢查,最後報告確定罹癌,她說:「原本的纖維腺瘤都沒有變化,這三顆腫瘤都是在這一年新長出來的。」還幽默自嘲:「可能是之前疫情期間,大家停班停課在家,被我兒子氣的。」朱芯儀也提醒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千萬不要輕忽身體發出的任何警訊!節目上朱芯儀也大方分享先前不敢在媒體朋友前談論的病況、怕嚇壞大家,她坦言腫瘤大的很快,乳頭被拉扯到已經凹陷進去,洗澡時要將側邊的皮膚掀開清洗,連乳房下緣都已經出現類似妊娠紋的紋路。而她目前採取的是術前輔助治療,必須做六次化療(錄影當週第四次)讓腫瘤縮小,之後才能開刀,接著化驗確定是否還有癌細胞殘留,再決定後續要進行幾次化療,整個療程大約要花兩年時間。朱芯儀表示現在只要體力允許就會出門走走,讓精神變好、不要一直往負面情緒去想,就算掉頭髮也沒關係,樂觀的說:「我現在就是戴假髮,很OK的!」希望用自己的經歷鼓勵乳癌病友們。
-
2022-03-23 該看哪科.耳鼻喉
舌頭無力會致睡眠呼吸中止症 專家教你訓練口咽肌
●全台近70萬人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多與鼻子有關,也有因肥胖造成●不治療,恐罹患高血壓、心律不整等心血管疾病60多歲的黃姓男子,近期飽受「夜尿」所苦,每晚至少得上廁所兩次,影響睡眠及工作。初期以為是攝護腺肥大導致,就診後仍完全沒改善,追根究柢,竟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惹的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檢查室主任徐上富表示,若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狀,應就醫檢查,不可輕忽,否則罹患心血管等疾病的機率恐大增。白天與夜晚 症狀分兩類根據推估,我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盛行率約3%,粗估全台至少有近70萬的患者,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為主。徐上富指出,近年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大幅度的增加,症狀不再是只有「打鼾」而已,其他如夜尿、嗆咳、口乾舌燥、頭暈等,都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除了打鼾以外的症狀,睡眠呼吸中止症可依照白天與夜晚的症狀粗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白天起床後,如果感到容易口乾舌燥,或是明明睡飽七小時仍頭暈頭痛,都屬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症狀;另一類的夜晚症狀,除了打鼾,還有是否會因為被口水嗆到咳醒、夜尿等。在醫院睡一晚 確認原因徐上富表示,許多男性出現夜尿症狀,第一時間都會以為是攝護腺肥大,但有一大部分的患者,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引起。大多數患者認為睡眠呼吸中止症是「可自癒」的疾病,常會先調整睡眠習慣,但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成因複雜,可能源自鼻子,也可能是舌頭肥大或肥胖導致,建議應就醫檢查,最好是在醫院睡一晚確認成因。徐上富說,近年睡眠呼吸中止症被高度重視,主要是「缺氧」會對人體器官產生慢性傷害,尤其腦部缺氧不僅容易讓人頭暈、頭痛,長期下來將增加腦中風及失智的風險;其次是心血管的傷害如高血壓等,研究指出,中重度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年齡超過50歲以上有八成的機率罹患高血壓,還可能引發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等;其餘潛在的疾病,還有脂肪肝、罹癌等風險。嚴重者 配戴陽壓呼吸器徐上富表示,台灣屬於島國型國家,多數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都與「鼻子」有關,通常可以透過手術獲得改善。也有些是因為「肥胖」引起,或是舌頭肥厚所致,當睡眠時肌肉過度放鬆,舌頭就會往後塌,此時可以透過減重及舌頭的肌力訓練改善。徐上富說,輕度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可以透過生活習慣的改變等達到改善的效果,但通常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就醫患者,多數都屬於中重度患者,中度以上患者多會建議配戴陽壓呼吸器改善,如果無法長期配戴,會建議透過手術做根本的治療。
-
2022-03-22 焦點.元氣新聞
恐怖室內二手菸!實測酒吧PM2.5濃度 空汙紫爆「12倍」
「菸害防制法」行政院版修正草案3月1日立法院一讀通過,但內容諸多爭議,包括一禁(電子煙)一開(加熱菸)、警示圖文未採用素面包裝等,另外雖然擴大禁菸場所,董氏基金會直批,老人福利機構、酒吧及夜店等仍可設置吸菸區,且3人以下的室內還是能吸菸,相較全球已有28個國家「室內完全禁菸」、65個國家「酒吧、夜店等室內全面禁菸」,我國仍然跟不上國際腳步。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暴露在二手煙環境下,除了增加致癌風險,也會增加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及死亡風險。世衛最新報告指出,二手菸「沒有」安全曝露量,接觸二手菸恐導致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和癌症,非吸菸者若與吸菸者同住,罹癌及過早死亡風險大幅提升。世衛菸草控制框架公約(FCTC)第8條更明定,應保護民眾免於二手菸暴露的危害。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表示,室內空汙懸浮微粒PM2.5主要來源是二手菸、三手菸等,二手菸是A級致癌原,菸霧有超過7千種化學物質,超過250種有毒性,近93種為致癌物。研究顯示,PM2.5可深入肺部、血管內,造成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傷害,長期甚至導致癌症或死亡。林清麗指出,吸菸者身上帶有菸品燃燒後的微粒,殘留在衣服、家具上,甚至無色、無味的三手菸,更可以在室內「停留長達3個月」。根據統計,台灣年平均PM2.5濃度近21微克/立方公尺,超過71微克/立方公尺就是空汙「紫爆」,研究單位至台灣夜店實測發現,PM2.5濃度高達800微克/立方公尺,是「紫爆」的12倍。室內設置吸菸室PM2.5更高的嚇人。根據董氏基金會資料,台灣某五星級飯店設置的合法吸菸室,室內PM2.5最高值為313微克/立方公尺,超出「紫爆」4倍,某大型購物商場吸菸室,鄰近商場婦嬰用品、遊樂樓層及男女洗手間、哺集乳室,其室內PM2.5最高值達888微克/立方公尺,是「紫爆」的12.5倍。林清麗指出,政院版納入大專院校禁菸值得肯定,但WHO重視室內公共及公眾場所全面禁菸,全球已有65個國家及地區「夜店、酒吧全面禁菸」,我國還停留在「可設置室內吸菸室」,等於落後全球65個國家及地區。尤其新型菸品不僅只有PM2.5,還有更微小的PM0.3懸浮微粒,更是恐怖的「隱形殺手」,應將所有室內「全面禁菸」,創造真正的無菸環境。由130個團體組成的「台灣拒菸聯盟」,依照世界衛生組織(WHO)菸草控制框架公約(FCTC)修法訴求,提出民團版5大「菸防法」修法重點,除了與政院版相同的「全面禁止加味菸」及「禁菸年齡提高至20歲」,另外包括:一,全面禁止電子煙、加熱菸等新型菸品。二,菸品容器正反面印製85%警示圖文,並採用素面包裝。三,室內公共及工作場所確實全面禁菸。四,禁止菸商具名贊助並加重違法罰緩。五,明文禁止菸商干擾菸害防制政策。
-
2022-03-22 癌症.肝癌
餐餐吃3碗白飯才覺得飽!高一男確診脂肪肝 醫警告:忽略1事恐變肝癌
林姓高一男每餐得吃一碗公(約3碗白飯)才有飽足感,家長原以為是發育期不以為意,不料體重一路逼近破百大關,抽血檢查更發現肝指數超標,經超音波檢查診斷為「非酒精性脂肪肝」,醫師只得訂定鏟肉計畫,預防步上肝病三部曲的悲劇。脂肪肝 分酒精性與非酒精性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主治醫師陳德慶表示,脂肪肝顧名思義就是脂肪堆積在肝臟引起的疾病,又可分為酒精性與非酒精性,前者是長期飲酒過量造成的肝功能受損,後者則是攝入過多的熱量,導致脂肪堆積在肝細胞內引起發炎反應,進而破壞肝細胞導致肝指數升高。(推薦閱讀:脂肪肝恐致罹癌、死亡速度增! 專家曝「5危險徵兆」:瘦子也逃不了)非酒精性脂肪肝 嚴重恐步上肝癌三部曲陳德慶強調,非酒精性脂肪肝雖然是慢性疾病,一般人幾乎不會發現身體有顯著異狀,但只要肝發炎問題持續下去,同樣會步上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命運;尤其日前瑞典大型研究更提出新發現,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年輕人20年後的死亡風險比一般人高出7倍以上,不可不慎。(推薦閱讀:胸口出現蜘蛛痣,小心已經罹患肝病! 一張圖帶你快速看懂肝癌警訊)身體3部位變黑 應提高警覺肥胖是脂肪肝最大的危險因子,陳德慶提醒,現階段雖然沒有藥物可根治,但有效控制體重與規律運動卻是可以改善脂肪肝炎,甚至讓脂肪肝完全消失;此外,若發現肥胖者的頸部、腋下或鼠膝部位有變黑、粗糙及增厚的症狀,也要注意可能與胰島素抗性有關,若置之不理,未來恐演變成第2型糖尿病,終生得與病魔對抗。延伸閱讀: ·如何消除脂肪肝? 專家認證:6個常被忽略的習慣最有用 ·脂肪肝會消失嗎?會遺傳嗎? 專家警告還在做這「7件事」小心變肝癌 
-
2022-03-22 癌症.肺癌
2022癌症高峰論壇/接續型雙標靶治療 肺癌突破五年存活門檻
● 肺癌高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一位,晚期肺腺癌最多● 咳嗽、咳血、呼吸困難等症狀,恐罹患肺腺癌● 癌症治療目的,以維持病人生活品質、延長存活期為主條件符合 可申請健保給付台灣肺癌的發生率雖非第一位,但死亡率卻高居第一位,診斷時以晚期肺腺癌居多。所幸現今的肺癌治療方針多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肺癌團隊負責人夏德椿表示,通常病患最關心的是治療後的存活期及經濟負擔等問題,晚期肺癌若採取接續型雙標靶藥物治療,病患存活期有機會超過5年,且符合條件者,均能申請健保給付,大幅降低患者經濟壓力。標靶接力 偏鄉癌患少奔波夏德椿曾收治家住南投信義鄉的70多歲老太太,三年前因咳嗽、咳血等症狀確診為肺腺癌,經過二年多的第二代標靶治療後,產生抗藥性,出現呼吸困難、肋膜積水等惡化症狀,便立即替患者進行切片,確認有T790M基因突變,進而協助患者以健保給付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接續進行治療,至今病人依然持續配合治療中。夏德椿表示,癌症治療兩大目的,一是維持病人生活品質,一是整體存活期延長,像這名患者因家住偏遠,以標靶治療,只需每天在家中服藥,並定期回診,讓年長者免於舟車勞頓,不僅延長存活期,副作用較低,更維持生活品質。2+3療法 存活期63.5個月過往的觀念中,病患可能認為一種藥物就應該永久有效,但是事實上卻不會,因爲會產生抗藥性降低治療效果,且抗藥性的機轉千變萬化,有非常不同的表現存在。夏德椿解釋,所謂的接續型雙標靶治療,例如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當接受第一代或第二代標靶治療一段時間後,可能會產生抗藥性,而接續型雙標靶治療,也就是視病人是否有T790M基因突變,再接續以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根據最新的亞洲國際大型研究GioSwinG統計,以亞洲各國肺癌治療的真實世界資料,接受2+3接續型雙標靶治療,整體存活期可達63.5個月,為晚期肺癌患者帶來令人振奮的消息。醫病共決 找出最適合療法除了存活期的延長外,病人也會關心是否能負擔得起治療費用、副作用等,通常醫師會與病患進行SDM(醫病共決)討論,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為例,醫師與個管師會透過衛教工具,羅列包括罹癌型態、期別等資料,做為治療選擇的依據,因此,患者可依據病情以及其經濟負擔、是否須兼顧工作、住家距離醫院遠近等問題,與醫師討論治療目標,選擇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法。【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20 養生.人生智慧
看遍無數老後照顧現場的體會!居服員楊嘉敏:50歲後該做好的3個心理準備
編按:每個人都無可避免會面對老後與病痛,如何才能讓人生最後一哩路少些顛簸,又該做那些身心準備?因緣際會下,從零經驗開始從事居服員工作4年多的楊嘉敏,由於照顧長輩的經驗,也讓她像是提前預習了自己的老後,她說:老並不可怕,只要做好心理建設、以正視而非逃避的態度面對,就能安穩地抵達。人人都嚮往充實而有尊嚴的老後生活,但也有不少人對於老有著許多不切實際的想像與恐懼,如何在人生暮年活得更好、更自由?從事文字工作的楊嘉敏,在偶然的一次因緣際會之下,做了4年多的居家服務員工作,原本她只是想將這段經驗做為寫作題材的田野調查,卻意外有了深刻的身心體會。「生老病死,是每個人生命的必經之路,但我們可以選擇用什麼心態走完它。」楊嘉敏說。母親罹癌急逝 來不及準備就面臨至親的老病死在接觸居服員工作之前,楊嘉敏才經歷母親的離世不久,「我覺得這在冥冥中好像是一個緣分,補足了我當時還沒有修完的人生學分。」楊嘉敏的母親因罹患淋巴癌,發現時已是末期,從罹癌到過世僅有短短3個月:「在很短的時間內,我快速地經歷了一個和我最親的人老、病、死的過程,對我來說這些事都很陌生,沒有人告訴過我該怎麼處理面對,就像在什麼武器都沒有的狀態下就到前線作戰,其實是很手足無措的。」楊嘉敏回憶,當時由於已經不適合做積極治療,母親選擇在家裡接受安寧照護,但若是身體有突發狀況,還是必須回醫院急診。「那是我這輩子最頻繁坐救護車的時期。」不只如此,隨著身體狀況的惡化,母親逐漸無法自理生活,唯一同住的楊嘉敏成了主要照顧者。「那時我半夜經常要攙扶母親上廁所,也曾問過她要不要穿尿布,但母親堅持不肯,後來我做居服員才理解,有時候不是照顧者方便就好,也要顧及被照顧者的心情和意願。」後來,平常經常上圖書館、也習慣坐在固定位置的楊嘉敏,因為旁邊也有一位總是坐同一個位置的中年女性,一聊之下,才知道對方是居服員。「我總覺得在照顧媽媽的時候犯了很多錯誤,或許也想藉此機會解除一些疑惑和遺憾。」照顧失智者的難題 在於同理對方而非同情實際投入居服員的工作,楊嘉敏的第一個體會是:「照顧長者絕對不是大家想像中歲月靜好的溫馨畫面,而是戰場。」在楊嘉敏所服務的個案中,有6成屬於失智症患者,輕重程度不一,「我們必須要學會安撫他們許多不知從何而來的情緒、嘗試理解各種異於常人的反應;更不要說經常與各種異味、髒亂共處,甚至有部分失智者會有暴力傾向。」「同情很容易、同理很困難。」她曾遇過一位失智阿嬤,會把所有身邊的東西拿起來咬,「一開始我無法理解為什麼,後來才想到,也許她是因為感官認知功能已經退化,用嘴巴咬可能是她僅存能認識物品的方式,就像幼兒一樣。」最後她經過家屬同意,買了一個奶嘴給阿嬤咬,才解決了這個問題。「有時候失智者因為已經無法理解眼前的狀況,有時候他們以為我是闖到家裡的小偷、或是有時和患者的配偶說話,就以為我是小三,很生氣要趕我出去。」面對無法以常理溝通的失智者,她也曾感到沮喪、甚至有點生氣,但後來她換位思考:如果自己的周遭的一切變得陌生、不認得身邊的人或是無法處理日常生活,一定也會很擔心、害怕。「所謂的關懷或照顧,並不是當濫好人,而是用理性和客觀去對待。」面對生死第一線的照顧工作 體會人生的無常悲喜雖然和照顧者相處有許多不為外人道的辛苦,還要面對病患和家屬的各種狀況,但楊嘉敏卻認為,居服員是她做過最有價值的工作。「我曾經照顧過一位低收入罹癌的阿嬤,因為申請政府的長照服務,有時會陪她去看醫生。有天因為候診的人很多而超過了規定的陪病時數,她很不好意思要掏錢給我,還要買東西給我吃,但她其實自己都沒有錢了。那份心意就讓我覺得很感動。」從事照顧工作,也讓她體會生命的悲歡無常,「很多失智者年輕時可能擁有很好的工作或是學歷,但到了人生的最後階段,他們最需要的其實都不是錢、而是陪伴與關心他的人。」楊嘉敏說,她曾經照顧過一位住在五星級病房的董娘級阿嬤,「但最後享受那些設備的其實是我,本人反而已經感受不到。」「我爸爸是在我做居服員的期間過世的。當時我雖然馬上放下工作趕了過去,但還是來不及見他最後一面。一開始我非常懊悔,甚至質疑自己:如果照顧別人卻讓我無法陪伴爸爸最後一刻,這份工作有意義嗎?」後來負責照顧父親的護理師告訴楊嘉敏:很多醫護人員都有這樣的經驗,雖然可能沒辦法親自照顧自己的家人,但同時也有別人在照顧他,她這才釋懷不少:「我想或許照顧者的價值,就是分擔起這個責任,讓家屬的生活能夠維持如常、不被拖垮,就像是一種生命共同體。」50歲後的照顧與自己未來的老後 該做好的3種心理準備50歲後的人,開始面對照顧現場與自己未來的老後,該做好哪些心理準備?1. 做好心理準備,父母隨時會有狀況「如果要說這份工作帶給我什麼體會,我覺得:家有年邁長輩的50世代,首先要做好心理建設和準備,老人家的健康隨時會有突發狀況,也許是忽然記不起你是誰了、甚至突然倒下都有可能。」楊嘉敏說。2. 不要無止境燃燒自己此外她也提醒,若家中有需要長期照顧的對象,「千萬不要無止境地燃燒自己,不管是家屬或是照顧者都不是萬能的,有時候放下一些無謂的心理障礙、設下停損點,及時尋求幫助非常重要。現在政府其實已經提供不少長照資源,但很多悲劇都是因為家屬沒有尋求外界協助,最後撐不下去而崩潰。」3. 住家附近一定要結識朋友「如果不想孤老而終,一定要建立有地緣關係的人際網路。平常多參與鄰里活動,有時候里長、鄰居甚至常跑這一帶的房仲或是保險員,可能都比遠方的子女更能提供即時協助。很多孤獨死的人,最早發現的都是房東,因為時間到了沒有繳房租。」楊嘉敏說。自己也來到50後的人生後半,目前單身的楊嘉敏,對自己的老後安排也已經有所體認:「若我到了無法獨立生活的那一天,就是去住養老院。對於老,無須過度憂慮,但也不應一無所知,但在我還有能力的時候,多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去關心周遭的人事物,那麼也許就會建立起一種善的循環。」原文:看遍無數老後照顧現場的體會!居服員楊嘉敏:50歲後該做好的3個心理準備
-
2022-03-20 癌症.抗癌新知
2022癌症高峰論壇/南山人壽首創健康守護圈罹癌前中後 全面照護
你的保險除了給付理賠之外,還有其他加值服務嗎?有沒有想過,萬一罹患癌症,需要的可能不只是經濟支援,還要有更全面的支持?這些南山人壽都想到了,除了提供完善的保險保障,更領先業界首創健康守護圈,在癌前、罹癌與癌後,都能提供相對應的保障與加值服務,讓保戶安心抗癌。串聯合作夥伴的服務鏈,涵蓋健身、營養、醫療照護等。南山人壽商品精算暨數據管理資深副總經理陳維新表示,保險業走向Total solution(整體解決方案),除了財務補償之外,也希望帶給保戶更全面的延伸服務。在服務保戶的過程中,南山人壽發現,當保戶得知可能罹癌時,心情既徬徨又擔心,往往會先詢問業務員能得到多少理賠給付,倘若保險公司在第一時間能為保戶多做一點,提供保戶更多幫助,例如提供癌症第二意見諮詢、心理諮詢等服務資源,透過保險公司的品質把關,為保戶挑選值得信賴的合作廠商,省去保戶上網搜尋的時間,並降低找到非合適服務的沉沒成本。現在透過南山人壽的健康守護圈,串聯合作夥伴的服務鏈協助保戶解決難題,這也是南山人壽成立健康守護圈的初衷。陳維新說,健康守護圈的合作夥伴已從前年的6家,擴展到現在近30家,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合作夥伴遴選及導入機制,服務內容涵蓋範圍更廣,包含運動健身、飲食營養、醫療照護、心靈健康。以癌症相關健康服務為例,像是照護人員線上媒合平台、乳癌術後內衣等等,都有一系列相對應的合作夥伴能提供保戶服務,幫助保戶解決罹病後健康上的大小事。因應癌症新療法,推出癌症新式檢測與療法補充包。台灣男性每4人有1人、女性每5人就有1人罹癌,癌症險可說是國人不可或缺的險種,民眾接受度也相對較高。以南山人壽為例,六到七成的保戶都有癌症險,保額大約落在50萬元到60萬元之間,陳維新建議,癌症治療花費高,保額最好拉高到100萬元比較足夠。尤其醫療科技不斷進步,新式療法推陳出新,像是癌症基因檢測、標靶治療、免疫細胞療法等,都是屬於高額且須自費的項目,建議民眾定期透過保單健檢,檢視保單哪些項目有給付?哪些不給付?並且要將新式癌症治療納入保險範圍,讓保障更全面。為了讓保險跟上醫療科技發展腳步,南山人壽去年推出一系列癌症新式檢測與療法的保障補充包,特別針對罹癌後癌症基因檢測、重度癌症標靶治療、實體癌第四期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提供保障,保障能夠附加在既有的癌症險上,並且納入外溢機制,透過提高保額與現金回饋,鼓勵保戶維持健康體況、定期接受篩檢,全方位提升國人的癌症保障,也透過健康促進機制提升民眾健康管理意識。定期檢視保單補足缺口,以「加購」方式拉高保障額度。陳維新表示,許多民眾的保險都是10年、甚至20年前買的,歷經時代變遷,醫療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或許現在看來部分保障範圍已不夠全面,建議民眾應該定期檢視保單,補足保障缺口,不須解約保單,而是加買不足的保險項目就好。以南山人壽新推出的癌症新式療法補充包來說,其特色正是讓民眾能依需求彈性組合,可附加於癌症險主/附約,就像去餐廳點餐,選擇加價購其他附餐的概念,不必再重新買一個套餐,保險補充包不僅可減輕民眾的保費負擔,更可輕鬆滿足拉高保障額度,也能補充癌症新式檢測與療法的自費缺口,一舉數得。特別的是,為了促進保戶更健康,不要走到罹病理賠的階段,南山人壽近年新推出的癌症商品均納入外溢機制,如果維持良好的運動、飲食習慣,反應在健檢數據上,就可以獲得現金回饋;若是接受國健署的四癌篩檢或是指定疫苗接種,也能享有現金回饋。透過外溢保單的設計,鼓勵保戶積極照顧自己健康,避免落入疾病階段,達到保戶與保險公司雙贏的良善循環,發揮保險公司積極的影響力,從被動的保險理賠,轉變為主動的健康促進,守護國人健康,提升國家生產力,創造三贏局面。最畏:癌症治療的經濟壓力,無法工作的損失和身心調適。無畏:保險補充包和健康守護圈,幫助癌友安心抗癌。【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19 癌症.肺癌
57歲吳淡如「肺部驚現20個白點」!肺結節會變成肺癌嗎?醫師:留意7大病徵
編按:知名作家吳淡如昨日(3/16)在臉書透露,自從7年前做斷層掃描在肺部發現20個肺結節後,每年都會到醫院例行性的CT檢查。昨天檢查安全過關,她提醒步入中年後都應定期健檢,也分享:「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活在當下,有陽光就要享受。」吳淡如說,7年前媽媽一到醫院檢查就發現是第4期肺腺癌,當時醫生詢問家族病史,發現母親所有姊妹都得過肺癌,立刻開單叫她去做斷層掃描。「結果發現20個結節,唉喲好多啊…還好都小於0.5公分。」她推測可能是小時候多次罹患肺炎所致,「某些癌細胞在你免疫力好的時候是會休息的,你不好的時候就開始大軍入侵…。」吳淡如說,過去7年來,年紀稍長的表親們發病比例很高,且幾乎都是肺癌,他們未必抽菸,也多生活在好山好水的宜蘭,不能以空氣污染來解釋病因,只能說家族中的罹癌基因力量強大。「如果說這20個肺部的小白點給我什麼啟示的話,那就是年輕時曾是憂鬱文青的我,現在就算心情不好,時間也很短。」因為中醫認為心情不好會傷肺,她因而練就「過2分鐘就變樂觀的本領」。她也提到,感謝這些小白點讓她關照自己,也注意補充足夠營養、在乎免疫力,笑稱:「孩子太小,沒資格真的生病!」昨天吳淡如做完斷層後「宣判無罪」,肺結節沒有長大,減肥中的她特別犒賞自己吃了鹹酥雞和剉冰,歡慶自己「又可以好好的活一年」。醫師表示,肺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多半需要藉由健康檢查來發現是否有異狀,通常小於1公分的結節定期追蹤即可。但若追蹤時發現結節變大、長厚,甚至型態改變就需要進行手術,究竟有哪些病徵應該注意?(原文刊登於2020/9/29,更新時間為2022/3/17) 衛福部2017年最新資料顯示,肺癌死亡率在所有癌症中高居第一,且連續8年居冠,已經成為「新國病」。 由於肺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多半需要藉由健康檢查來發現是否有異狀,通常小於1公分的結節,定期追蹤即可,但追蹤時如有發現結節變大、長厚,甚至型態改變,還持續出現7大病徵,則手術可能就是需要的治療手段。 住院意外發現肺結節立即切除 台中53歲林女士,因為間質性膀胱炎住進苗栗醫院治療,期間一直覺得腹部疼痛,院方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意外發現1.3公分的肺結節,立刻以甲基藍定位方式進行手術切除,並在術中送冷凍切片,迅速確定是良性的肉芽組織,目前已恢復順利出院,並持續追蹤。 苗栗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連允昌表示,由於肺臟器官內大部份都是空氣,針對沒有症狀的腫瘤,可以採取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掃描,就能清楚及早發現,若是有症狀,則建議透過胸腔內科門診盡速安排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才能好。 惡性結節的發生率約僅1-2% 事實上,有肺部結節不全然就是肺癌,肺部結節可分為良性和惡性,有98%結節為良性結節,可能是良性腫瘤,或只是肺部過去發炎留下來的疤痕組織,而惡性結節的發生率僅1-2%,即是惡性腫瘤。 肺癌典型的7大症狀1.咳嗽2.咳痰3.血痰4.胸痛5.聲音沙啞6.吞嚥困難7.體重減輕 1/3患者沒咳嗽宜定期健康檢查 肺癌典型的症狀包含咳嗽、咳痰,而在癌細胞擴散後還可能出現胸痛、聲音沙啞、吞嚥困難等狀況,但是也有1/3患者並沒有持續咳嗽,也就是絲毫無病徵,因此定期健康檢查、才能早期揪出肺癌因子,下列高危險群,更是不能輕忽。 肺癌4大高危險群1. 吸菸者2. 長期暴露在空汙或二手菸等環境者3. 有肺癌家族病史者4. 曾罹患肺結核或其他肺部慢性疾病者●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脂肪肝恐致肝癌!醫師建議:多做4件事,遠離罹患癌症的可能.抑鬱症真是可怕惡魔!苦苓:那時唯一念頭是要怎樣尋死,才能讓妻子拿到全部保險金.攝護腺手術容易出現低體溫!骨科、泌尿科手術特別要注意,「這樣做」避免併發症發生
-
2022-03-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43歲男打完AZ後1個月 心肌梗塞才出院又再腦中風
他們不是新冠疫苗接種不良反應的直接受害人,卻因為家人在打了疫苗之後生重病或死亡,疑慮難解、傷痛難平,有的成了網路鍵盤手,有的加入疫苗受害自救群組,搜尋關注全世界的疫苗相關資料和受害人彼此取暖、打氣,成了他們的生活的日常,「我想知道到底在我先生(弟弟、媽媽...)身上發生了什麼事!」43歲男打完AZ後一個月 心肌梗塞又腦中風從事餐飲業的43歲范先生,去年八月底因為血栓導致重度腦中風,現在雖然出院,但腦部受傷失語、情緒行為難以控制,「就像幼稚園小孩」,他妻子謝小姐說,有次他在外尿急,竟當眾想解褲直接尿進空咖咖杯,她懷疑先生的病與疫苗接種有關。去年7月16日晚范先生到診所打AZ疫苗,返家後忽冷忽熱、心跳加速、輕微發燒及喘。她說,她自己還有糖尿病和高血壓,但先生一向健康,「他很鐵齒,覺得是打完疫苗的反應」,僅吃普拿疼緩解。但後續喘得越來越頻繁,拖了快一個月,她覺得不能再這樣,8月19日晚要先生掛亞東心臟科,醫生很驚訝地跟她說,「一般人早死了,怎麼他還能撐著?」范先生被診斷出血栓、心臟衰竭、心肌梗塞、心肌炎等,心律功能只剩16%,直接住院。她詢問醫生是否是疫苗造成的,醫生說因為人也還沒死,也不可能做切片檢驗。住了快一周,8月25日才出院,30日無預警在家中暈倒送醫,醫生說因為血栓導致重度腦中風,住加護病房,9月3日從加護病房轉入一般病房。「十個有六、七個是,」謝小姐說,她在陪先生住院復健(板英醫院)期間,發現周遭不少中風病友是在疫苗注射後沒多久就發生,有位還只卅多歲。「打疫苗死亡的、重傷的,就說是有慢性病」,她先生過去沒有因慢性疾病的問題,但申請不良反應救濟,等了幾個月,今年1月收到的卻是一張不予救濟的紙,指他因高血壓慢性病導致中風,她不解「好好家庭一夜之間變這樣...對我們家屬情何以堪,只能自認倒楣嗎?」63歲疫苗打完不適 診斷胃癌只能怪自己「我不是反政府陰謀論者、我不是反疫苗激進分子、我沒有想製造危言聳聽跟無謂恐懼的氣氛」,家庭主婦林彥君在媽媽過世後5天,在臉書上發了一篇文,描述了她母親最後三個月的病情。她透過臉書發聲,貼了一篇又一篇對新冠疫苗接種的疑慮,她說,「我不希望(媽媽)只是一個(申請不良反應救濟)的數字而已」,雖然她預料最後也只會得到與疫苗無關的理由不予救濟的結果,「他們也給不出更好的答案」,但不希望自己就安靜鄉愿下去。林彥君說,媽媽去年7月21日打第一劑AZ,2天後發燒一整天,9月底開始感到不舒服,讓她開始去診所四處求醫,10月12日傍晚,媽媽傳訊在家庭群組說疼痛難耐要去急診,初步判斷胃出血嚴重,原本在一般病房,10月15日突入加護病房、收到病危通知、簽立了放棄急救書,同一天被院告知我們媽媽肝臟內滿滿一到二公分的小腫瘤,並有轉移到骨髓。10月23日林彥君的媽媽63歲生日當天收到診斷證明,病症主因是胃癌末期併肝骨轉移。第二天一早她媽媽開始痰吐不出來,狀況持續走下坡,當時意識清楚還主動要抽痰,下午3點前人就走了。在新冠疫苗大量施打時傳出不少猝死案例,林彥君就勸家人緩打,沒想到不幸在自家裡發生,她雖認為疫苗可能是壓垮媽媽身體的最後一根稻草,卻不敢跟媽媽提,怕媽媽自責不聽勸做了錯誤的決定,一想到這裡她就心痛淚如泉湧。她說,媽媽在未入院前不知罹癌,就跟一般人一樣,偶爾有點感冒、偶爾因吃太多甜食胃酸、偶爾姿勢不良腰痠背痛。她相信癌細胞不會一夜生成,但不信疫苗接種不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當那一針打下去有很多機轉的可能」,媽媽癌症病情急轉直下就是最好例子。政府一再催促慢性病患或高齡民眾去打新冠疫苗,忽略了疫苗跟病毒一樣,極有可能造成高風險死亡,「事前冠冕堂皇說要人民配合疫苗政策,事後為國犧牲卻當作沒事,那憑什麼要人家去打?」經絡理療師接種高端後 急性白血症病逝47歲的陳正能是經絡理療師,去年在打了高端疫苗後兩個月就因急性白血症離世,他哥哥陳奕達說,弟媳在那數月前已失去了父親,後來又遭逢喪夫,倍受打擊,他自己也傷心到差點無心工作,全家無法放下這種遽失親人的傷痛。他說,弟弟很孝順,人生像陀螺拚命地轉,奮鬥多年擁有自己租的小店面,去年疫情期間,為了拚經濟繼續做生意,但又擔心家中還有小四、小三兩個兒子,不想因工作染疫影響小孩的安全,本來跟太太勾打莫德納疫苗,但因急著要打,又聽說高端疫苗比較安全,因此去年8月26日接種高端。但陳正能打完高端後,胃潰瘍全身無力,9月18日左右開始喉嚨痛、肚子痛。中間還看中醫、西醫,連他自己都懷疑與打疫苗有關,還跟客人在群組裡提到這事。10月5日他發燒到攝氏37.5,很不舒服,送急診。檢查出來,血紅素過低,白血球過多。隔天轉到台大醫院,醫師判斷是血癌、急性白血症,10月7日上午7點多人就走了。家屬申請不良反應救濟,仍等待審議中。需足夠時間調查或數據分析 才能判定是接種所致根據衛福部疾管署官網所列「COVID-19疫苗Q&A」資訊,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指的是注射疫苗後,發生任何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這些事件有時序相關(接種「後」發生),但不一定存在著因果關聯性。例如注射疫苗後,不論接種後多久發生顏面神經麻痺,都可能被歸為時序相關,但是在疾病致病機轉觀點看,必須接種後某段時間發生(具病理可解釋性)且接種者發生機率高於非接種者高(經統計檢定),才能以科學實證為基礎上,懷疑或不排除這樣的不良事件可能與因疫苗產品而引起(具因果相關性)。多數疫苗接種後發生的偶合不良事件(具時序相關,但未釐清因果相關性),需要足夠時間經調查或數據分析,才能依據實證來判定是否可能為接種疫苗所致。
-
2022-03-17 癌症.抗癌新知
2022癌症高峰論壇/癌症險保障夠嗎?專家籲應定期「保單健檢」
●深度訪問癌友發現,保額至少100萬元才足夠●癌症新式療法成為癌症治療的財務負擔●應定期「保單健檢」,檢視兩個面向台灣癌症時鐘快轉到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險」成為國人接受度較高的保險商品。根據南山人壽統計,六到七成保戶有投保癌症險,但保額多半僅有50至60萬元,明顯不足支應罹癌後的醫療與照顧開銷;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癌症新式療法費用昂貴,部分項目健保沒有給付,必須考慮萬一不幸罹癌,如何得到足夠的保障。讓保險跟上時代腳步南山人壽建議,民眾應定期「保單健檢」,檢視保障範圍與保障額度,讓保險跟上時代腳步,建構更全面的癌症保障。南山人壽商品精算暨數據管理資深副總經理陳維新表示,全球邁入精準醫療時代,新式療法推陳出新,高額且須自費的新式療法成為癌症治療的財務負擔。深度訪問癌友發現,癌症險保額至少要100萬元才足夠,與目前民眾普遍投保的額度存在落差。陳維新強調,保單健檢很重要,建議民眾至少每年都要做一次,南山人壽也提供保戶保單健檢服務,透過保單健檢了解自己的保險有哪些保障,又分為「保額」及「保障範圍」兩個面向,若是保額不足,建議透過投保10年或20年定期險,保費相對終身險會更加經濟;若保障範圍不足,則可以運用保險補充包添購保障。透過保險補充包擴充保障範圍如何補足癌症險保障範圍?近年南山人壽推出癌症新式檢測與療法的保險補充包,特別針對罹癌後癌症基因檢測、重度癌症標靶治療、實體癌第四期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提供保障,能夠附加在既有的癌症險上,民眾可透過保險補充包的方式進行擴充、將保障補足。可附於主附約彈性組合陳維新指出,癌症新式療法補充包可附加於癌症險主約或附約,方便彈性組合,幫助民眾在可運用的預算下,針對自身缺乏的保障選擇,也能補充癌症新式檢測與療法的自費缺口,降低日後罹癌的自費醫療支出。南山人壽導入健康服務此外,南山人壽前年創立「健康守護圈」,從客戶在健康歷程中可能產生的痛點及需求,主動導入健康服務,例如針對罹癌歷程中可能的需要,提供跨業合作,包括癌症第二意見諮詢、線上心理諮詢、乳癌術後內衣、飲食營養照護、照護員服務等,幫助安心抗癌。【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17 癌症.抗癌新知
需要化療代表已經癌症末期?化療一定會讓頭髮掉光?醫師替你破除4大化療迷思
癌症長年來高居國內十大死因首位,現在治療的方式愈來愈多元,然而許多病人提到化療就很恐慌,因為聯想到嚴重難耐的不良反應,或是和癌症末期畫上等號。藥害救濟基金會訪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吳佳哲醫師,破除臨床上常見的化療迷思,他強調化療在癌症治療扮演重要角色,與醫師正確溝通,了解使用化療的時機與注意事項,才能有效抗癌。癌症化療的四大迷思迷思一:使用化療代表疾病已經到末期?化學治療是利用化學藥品來摧毀或抑制癌細胞,是癌症的治療方式之一,醫師會依據癌症的種類、腫瘤的分期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例如手術、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以及選擇不同的化學治療藥品。例如開刀主要針對局部處理,若腫瘤已經離開原發部位,甚至轉移到其他器官,就必須藉由化療做全身性治療;然而像白血病這類血液癌症,化療則是治療的優先選項,而且反應非常好。因此,並非癌症末期才使用化療,現在,化療甚至普遍運用在早期癌症來增強手術的效果:比如在手術前先做化療,讓腫瘤縮小以增加手術成功率;對於乳癌或肺癌這類容易轉移的癌症,手術後追加輔助性化療,可降低日後腫瘤轉移或復發的機會。迷思二:化療的不良反應一定會讓頭髮掉光?化療是透過化學藥品阻斷癌細胞的生長,讓癌細胞凋亡,但同時也會傷害到正常細胞,常見不良反應包括大量掉髮、嘔吐、口腔黏膜破損等。其實不同化療藥品產生的不良反應不盡相同,以乳癌為例,俗稱小紅莓的化療藥品(doxorubicin)打1至2個療程後,掉髮的發生率幾乎100%,但使用另一個化療藥品vinorelbine(如:溫諾平、威若賓),其不良反應主要為白血球低下及腸胃症狀,但幾乎不會嚴重掉髮。病人可以和醫師先溝通最擔心什麼不良反應,在達到治療效果的前提下,有機會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案,以避開特定不良反應的藥品。迷思三:化療一定要住院才能治療?早期鉑金類化療藥品可能造成嚴重的嘔吐不適,病人會非常虛弱,往往需要住院;但現在有許多藥品可大幅降低嘔吐的不良反應,因此做化療未必一定要住院,而是視病人的身體狀況而定。又如大腸直腸癌患者使用5-FU化療藥品,由於要持續輸注24小時甚至48小時,早期必須要住院治療,但現在可選擇用化療奶瓶(攜帶式化療輸液器),可以隨身進行化療,病人仍可兼顧工作或是家庭照護,進而提高生活品質。迷思四:化療過程感到不適只能勉強忍耐?化療的療程雖然有預估計畫,但往往隨病況變化去調整治療步調,醫師會定期替病人抽血監測,若預期繼續用藥可能產生併發症,就會延後治療或暫停治療。有些不適感是很主觀的,像是化療造成的疲倦感,醫師很難明確知道有多嚴重,建議病人可以透過症狀的描述,讓醫師去評估如何調整治療方向。事實上過程中若有任何難耐的不良反應,都可以跟自己的主治醫師討論後續治療要如何調整,例如施打劑量減少、延長施打頻率、抑或是單純處理不良反應就好,醫師會在療效與不良反應當中去取得平衡。治療選擇由醫病共同決策 維持體重助抗癌吳佳哲醫師強調,罹癌後的治療選擇需要醫師與病家共同討論,除了衡量有哪些治療武器跟可能面臨的不良反應,還要考量病人年紀、身體狀況、疾病別、器官剩餘功能等,才能量身打造最符合需求的個人化醫療。他建議病人做化療時放輕鬆,比如有些針劑一次要打3小時,可以帶本書去看來轉移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要讓自己維持體重及體力,這是抗癌基本的要件,因此如果治療後味覺變得不好,未必要堅持清淡飲食,而是要想辦法讓病人能正常吃飯,比如吃些重口味食物增加味道,或是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如果真的吃不太下去,才退而求其次藉由配方營養品來補充。若有醫病溝通的相關疑惑,歡迎瀏覽醫療爭議關懷資源專區或洽詢醫療關懷諮詢專線:(02)2351-0740。
-
2022-03-16 養生.健康瘦身
肥胖不僅是慢性病!醫曝十大死因有8項與肥胖有關
近一半成人有肥胖問題!腰圍控制同樣重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 2016年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過重者超過19億人,其中肥胖者超過6.5億人,表示肥胖已成全球重要的公衛議題。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定義,18歲以上成人身體質量指數(BMI) ≧24為「過重」,BMI≧27則為「肥胖」。 2016-2019年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的比率高達47.9%,有近一半成人有體重的問題,而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盛行率也高達11.21%,以上數據皆顯示台灣過重與肥胖盛行率仍有改善空間。除了BMI,腰圍也是健康體態重要的一項指標,根據國健署定義,腹部肥胖為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0cm,這間接反映內臟脂肪的堆積,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導致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增加、血糖升高,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風險將上升。十大死因有8項與肥胖有關!新冠肺炎死亡率比一般人更高 台灣肥胖醫學會林文元理事長表示,肥胖是一種慢性病,不只會造成體能衰退,還可能會導致各種代謝、婦科方面的疾病。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病還包括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胃食道逆流等。而臺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與肥胖相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導致醫療費用與社會成本的提升。不僅如此,肥胖還會增加罹患新冠肺炎時的重症風險,住院率更是正常體重者的三倍,且肥胖住院者較健康體位住院者多2倍死亡率! ACT體重管理 改善肥胖遠離慢性病 因此,台灣肥胖醫學會呼應2022世界肥胖日主題「全民皆須行動(Everybody Needs to Act)」,提出體重管理的「ACT」三個行動方案: Accompany陪伴與支持:過重及肥胖者需要同理與陪伴,以長久支撐減重之決心,更需要專業醫療協助。小從周邊親友,大至整體社會,都應以支持代替歧視,給予減重者陪伴和幫助。 Calories 輕卡管理:有效率的減重計畫,應搭配熱量計算及適當的營養調配,加上適度的運動來消耗卡路里,達到健康體重的範圍。 Training 體重管理與全民學習:針對民眾端,透過國健署健康99網站等資源,幫助民眾打造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起追求健康體態;醫護端由台灣肥胖醫學會對專業人員進行體重管理相關醫學講座,從基層到醫學中心,讓醫護人員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幫助與支持民眾進行體重管理。 改善肥胖問題,刻不容緩!健康體態的維持不僅帶來更亮麗自信的自己,更是遠離慢性病的關鍵。國健署也呼籲無論是自己或親友在面對肥胖問題時,應以更正面、積極的方式,並於需要時勇於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行動來改變全球最嚴峻的健康問題。 《延伸閱讀》 .肥胖罹癌風險僅次於抽菸!醫舉肝癌3部曲,趁早調整生活可逆轉。 .真實案例!從118公斤到46公斤,減重營養師分享成功4原則。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3-15 新聞.活動快訊
幫癌友無畏癌症 填問卷抽好禮
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心理情緒…人人聞之色變的癌症,已逐漸走向慢性病化,關於癌症預防,你最想知道什麼事?抗癌,不是只有定期就醫,罹癌後要面臨營養、治療、費用與補助...這些照護問題,你最想獲得什麼樣的知識與建議?「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透過「癌症預防」、「癌症治療」、「癌症營養」、「癌症負擔」四大最受關注的議題,鼓勵一般民眾、癌友為自己發聲,主辦單位將根據調查結果,提供最適切的支持與服務,期待每個人都能用了解取代害怕,我們陪您癌症治療的路上「無所畏懼」!活動時間:即日起至3月20日00:00止活動贈品:癌症營養品關懷包10份、7-11美式咖啡電子券20份主辦單位:「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註: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將根據統計結果,公開於聯合報系相關平台與活動,並作為新聞報導之用。>>問卷填寫:http://user153168.psee.io/432rdm
-
2022-03-14 癌症.大腸直腸癌
北市十大死因惡性腫瘤蟬聯榜首 每30分就有1人罹大腸癌
台北市2020年十大死因統計結果,惡性腫瘤蟬聯榜首,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擾亂民眾規律篩檢習慣及受檢意願,為此,中山區健康中心推出「『疫』起癌篩站出來」活動,即日起至6月30日止,首次參加大腸癌、乳癌篩檢及完成子宮頸抹片者,除台北通百元加值禮、百元加菜金兌換券、全聯消費送金針菇,因應白色情人節還有限量5組免費婚紗寫真攝影。北市2020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146人,每天約有14人因罹癌而逝,但2020年癌症篩檢人數50萬396人卻比2019年篩檢數54萬5421人少4萬5025人。根據衛福部健康署分析,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務長吳岱穎表示,衛福部2020年死因統計,全國有2655名女性因乳癌死亡,是婦女癌症死亡率第三名,而乳房X光攝影可偵測乳房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根據衛福部2015至2019年新診斷乳癌的5年期別存活率,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逾94%,但晚期存活率僅約35%。吳岱穎指出,在中央癌症登記最新資料顯示,大腸癌已連續14年高居全國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2019年大腸癌新診斷人數達1萬7302人,平均每30分22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癌,男性發生率是女性的1.5倍,但男性篩檢人數卻低於女性,鼓勵男性應定期篩檢並留意身體狀況。中山區健康中心主任林柳吟補充,北市2020年主要死因提要說明指出,45至64歲中年死亡人數有2837人,以惡性腫瘤居死因首位,約占46%,呼籲民眾要重視癌症篩檢重要性。林柳吟說,衛福部針對年滿30歲女性提供每年1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45至69歲婦女提供2年1次免費乳房攝影篩檢,二等親有罹患乳癌病史的40至44者也可免費篩檢、50至74歲提供2年1次免費大腸癌篩檢。林柳吟表示,為提高民眾篩檢意願,即日起至6月30日止,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結合中山區42里辦公處、全聯福利中心及台北市婚紗攝影商業同業公會,提供首次參加大腸癌、乳癌篩檢及3年、6年以上未做過子宮頸抹片者,完成篩檢後,除台北市民享有集點「台北通-百元加值禮」,還送買元加菜金兌換券、全聯消費送金針菇,以及限量5組免費婚紗寫真攝影及店內消費買一送一優惠。
-
2022-03-12 癌症.癌友加油站
2022癌症高峰論壇/王建煊罹癌不害怕:把治療交給醫師、把心交給信仰 !
二月廿一日是節氣裡的「雨水」,雨霧飄渺中,來到前監察院長王建煊位於林口社會住宅一樓的「無子西瓜社會福利基金會」,行動略不便的王建煊夫人蘇法昭坐在輪椅上,由看護推著來到辦公室等候,「歡迎蘇老師,來!來坐這個大寶座!」 聲音宏亮的王建煊一邊說著,一邊幫忙攙扶太太坐到沙發上,王建煊有如陽光般的溫煦,蘇法昭則像是圍繞著太陽的月亮,兩人在生命的宇宙裡永恆存在。 八十四歲的王建煊和八十三歲的蘇法昭,從成功大學相識、相戀到結婚,已六十多載,基金會人稱「蘇老師」的蘇法昭是中文老師,王建煊從政後,蘇法昭打理先生生活上大小事項,甚至開車載王建煊跑行程,是王建煊最得力的左右手。直到三、四年前,蘇法昭沒由來的跌倒七、八次,王建煊覺得不對勁帶著妻子就醫,才知道她罹患輕度失智症。 王建煊說到自己八十一歲時罹患攝護腺癌,笑稱:「我幾乎快要忘記了,為了正確回答你們,我還特別去問了我的主治醫師。」王建煊指出,自己如同其他老年人一樣,有攝護腺肥大問題,常一個晚上要醒來好幾次上廁所,他一度想把肥大部位割掉!醫生說,年歲大了,開刀有風險,不建議動刀子。 直到他二0一八年的一次回診,醫師跟王建煊說:「你攝護腺癌的PSA指數超過正常數值很多,還是切片檢查一下比較好。」然而那時王建煊已答應那年的三月要去美國洛杉磯演講,他還是飛去美國五十五天,演講了一百零八場。 王建煊一回台北,趕緊到醫院做攝護腺切片檢查,確認格里森分數達七分,相當於攝護腺癌第三期,「醫師就跟我說,你是非常高風險族群!」王建煊說,其實剛聽到醫師宣布病情的當下,「我好像有點糊裡糊塗的樣子,一點都不緊張!」醫師也為他訂定治療策略,先做放射線治療,不用開刀手術,他就一周接受五次放射線治療,「就像上班一樣,一星期五天到醫院放射線室的治療床躺廿分鐘,連續做了一個月。」 王建煊談起治癌經歷似雲淡風輕,實際上他在做放射線治療時,也出現意外的插曲。因為照射時,膀胱必須要有足夠尿液,否則照不清楚,但是尿液一多,就想小便,「我有兩次照到一半時,就尿在治療床上。」還好治療室工作人員也很有經驗,為他鋪上護墊才解決窘況。 之後,醫師繼續為王建煊施打男性荷爾蒙抑制劑,一開始一個月打一針,後來三個月打一針,就這樣打了兩年,每次定期回診驗PSA指數都過關,只有0.01,治療甚為成功。「攝護線癌細胞喜歡吃男性荷爾蒙,男性荷爾蒙減少,讓癌細胞餓死,現在我好像變得像女人一樣。」王建煊笑說,蘇法昭在一旁補充:「你們不覺得他很溫柔嗎?」夫妻倆笑語如珠,引起眾人哈哈大笑。 如同過去擔任政府首長時的理性,王建煊自我分析,他擔任公職時一年會健檢一次,雖然有時忙碌到兩、三年才檢查一次,但後來養成了健檢習慣,才能和醫師維持暢通管道,瞭解身體狀況,並且得以及早治療因應。現在的王建煊,每天早上七點起床到基金會及各地忙公益事,晚上十點就寢,生活正常。除了把治療交給醫師,王建煊以曾為癌友身分,特別舉聖經箴言所曰:「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這節聖經對癌症病友最重要的是後半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因為罹患癌症,病人常驚慌失措,認為完了,憂傷的靈立刻出現,最後使你骨頭都枯乾,癌症當然不易痊癒。王建煊說他的攝護腺癌,雖然是「非常高風險群」但感謝神,他一點都沒放在心上,自己好像有點傻呼呼的樣子,所以他從未因癌而生憂傷的靈。因此面臨癌症,絕對不要驚慌失措,多禱告,方法總比困難多。那麼要如何才能有喜樂的心呢?那就是要多做愛心的事,有愛走遍天下,多獻愛心,人走到哪裡都受歡迎,心情自然愉悅。這種喜樂的心,是治癌的最佳良藥,全世界的醫師,幾乎都這麼說。 王建煊和基金會的夥伴們,卅多年來在世界各地,共創辦六個慈善基金會和長照法人。他和蘇老師前後捐出約一億元。另外單單二0一五年就在世界各地做了兩百七十六場公益演講,「人去愛留」是王建煊演講時常說的一句話,他說:「做公益的事,常會讓我喜樂到流下眼淚。」付出與信仰,伴隨他順利抗癌。王建煊說現在他已八十四歲,他希望成為上帝手中的一隻小鉛筆,能畫出更多造福人群的美麗圖案來。這種盼望,使他能堅毅的活下去,打敗癌細胞,自然力量多多。【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11 新聞.元氣新聞
北醫攜手清大 開發肺腫瘤仿生晶片
你知道,一個小小的晶片就可以模擬出人體複雜的器官和免疫系統,讓動物和人類免於當藥物測試的白老鼠,進一步實現個人化、精準醫療的目標嗎? 「癌症治療最痛苦的,莫過於必須多次嘗試不同的化放療藥物。」由台北醫學大學和清華大學所組成的團隊,打造仿生晶片在肺腫瘤醫療方面的應用,重現腫瘤微環境的運作。仿生晶片在肺腫瘤醫療應用的合作發想,是因為清大劉承賢教授的親身經歷,他的親人因為罹癌開了三次刀和化療,因此希望可以透過所學、結合資訊科技與醫療,清楚地了解病灶後,再進行精準治療,減少反覆嘗試不同藥物的痛苦。「簡單來說,我們就是將腫瘤微環境建置在一個小小的仿生晶片上,模擬出腫瘤微環境的情況。」台北醫學大學研究發展處研發長李岡遠表示。仿生晶片是癌友精準用藥測試的替身一開始,研發團隊只是希望將腫瘤微環境建置在仿生晶片上,進行各項研究,後來發現這樣的機制,正好可以取代病人進行藥物的測試、提升藥物研發的速度,也可以提升癌症治療的效果,包括使用後可能會有哪些副作用。他指出,現在許多治療方式都屬於合併療法,但每一種藥物都有其特定的組合,通常無法正確得知到底是哪一個藥物產生的作用和副作用,透過仿生晶片模擬腫瘤微環境,就可以知道這項合併療法是否適合這位病人,如果不適合或可能產生較大的副作用,醫師能迅速判斷是否要更換其他療法,減少藥物的濫用和浪費,提高治療的精準度,也減少病患錯誤用藥的折磨。「也就是幫病人做藥物篩選,找出最適合病人使用的藥物組合,宛如替身醫療。」目前,研發團隊先以肺腫瘤為適應症標的進行研發,未來可以延伸應用到不同的器官、模擬不同的疾病,去測試各種藥物在人體、腫瘤微環境下的作用情況,加速藥物的篩選和開發。提供更佳的精準治療減少副作用劉承賢表示,利用仿生晶片來測試藥物是否可以在身體裡產生作用、發揮藥效,等於是代替病人進行藥物的臨床測試,減少病患測試藥物過程中的痛苦,讓病患及早使用適合的藥物來進行治療,實現個人化、精準醫療的目標,對提升健康照護品質有很大的幫助。目前這項研究就是在以往仿生晶片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出可以模擬身體免疫系統運作,篩檢出免疫治療藥物的仿生晶片,測試藥物進入到人體後,人體的免疫系統是否可以正常啟動來阻擋癌細胞的入侵。李岡遠說,「我們是利用真實病患的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放在仿生晶片上,可以相當程度地真實反應出藥物對於腫瘤所產生的作用。」此外,由於全球動物保護意識抬頭,以往科學界都是利用各種動物來進行臨床前藥物開發試驗,在動保趨勢下,各國都被要求必須減少利用試驗動物來測試臨床前藥物開發的測試,瑞士更直接禁止動物試驗,而這類仿生晶片技術的應用,正好符合減少殺生、保護動物的需求,兼顧醫療科技的研發。清大在資通訊科技、半導體方面有很優異的實力,北醫在臨床醫療方面有很紮實的基礎,這樣的組合就是強強聯手的概念,北醫團隊提供醫療資訊、臨床檢體,清大負責晶片的開發,雙方共同將技術整合在一片小小的仿生晶片中,開發出獨一無二、極具商業和臨床應用價值的產品。「不過,我們目前仍缺乏量產技術和法規的經驗,未來希望政府能夠挹注更多資源、資金和人才,幫助團隊繼續往下開發!」李岡遠說明現在遭遇的瓶頸。「現代醫學加上資通訊強項,將可望創造台灣另一座護國神山,並向國際推展。」李岡遠醫師娓娓說出心中遠大的理想,未來希望將研究成果一步步商業化,發展成可以挽救生命、改善醫療品質的產品,造福更多人。Box 台北醫學大學與清華大學「器官晶片/替身醫療」團隊北醫胸腔醫學研究團隊與清大動機工程團隊所開發的「仿生晶片」,李岡遠熱衷研究,引領胸腔內科全方位發展,專案計畫榮獲科技部2021未來科技獎,可為癌症病患提供更好的個人化精準治療。由北醫事業發展處全力支持,雙和醫院胸腔內科孫偉倫博士整合北醫與清大資源,打造藥物測試篩選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