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5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缺氧
共找到
629
筆 文章
-
-
2023-02-13 焦點.元氣新聞
溫差大比低溫更可怕,年輕人心肌梗塞恐無明顯症狀!氣溫驟降5招護心血管
才剛過了一個高溫接近30度的周末,氣象局提醒,13日下午起大陸冷氣團南下,北台灣開始轉冷,南北溫差擴大,需留意溫度變化適時調整穿著。醫師提醒,比起持續性低溫,忽冷忽熱的天氣所引發猝死的風險會更明顯增加。溫差大比低溫更可怕冬天本來就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高峰季,但相較於持續性低溫,人體較有足夠時間適應溫度,反而是忽冷忽熱的天氣更應注意,引發猝死的風險更會明顯增加。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潘泓智曾受訪指出,在日夜溫差大的時節,門診常見患者抱怨胸悶、胸痛、喘不過氣、冒冷汗等症狀。此時極有可能是因氣溫驟降,血管劇烈收縮,若是血管原本就有硬化或狹窄,就有可能導致心肌缺氧,產生胸口不適的諸多症狀。若運氣不好,甚至可能造成血管內斑塊裂解,血小板瞬間凝聚,引起心臟冠狀動脈阻塞,這就是有高度風險的心肌梗塞。而心血管疾病也並非老年人的專利,其實年輕人病發前,有可能完全沒有明顯症狀,往往更會導致無法挽回的憾事。【延伸閱讀:心血管疾病猝死頻傳 醫:溫差大比低溫更可怕】溫差大如何保護心血管?1.隨時做好保暖,採洋蔥式穿著。2.洗頭前先洗澡暖身,勿直接用水沖頭,以免溫差太大。3.注意泡澡、泡湯的溫度,若溫度下降太快,容易使血管適應不及,進而引發心肌梗塞。4.小酌可使身體發熱,但溫暖是短暫的,隨體表血流量增加,熱量散失更快,反造成全身體溫下降。5.中高齡及三高患者,睡前至少喝500cc溫開水保持體液充足,以防心臟或腦部血管堵塞而猝死。【延伸閱讀:日夜溫差大洋蔥式穿法! 醫:要穿到「微發汗」程度才算保暖】哪些族群需防範寒流低溫危害?醫師提醒,有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與三高患者都應提高警覺,要按時服藥並保暖口鼻。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王宗道曾表示,比起久居在天寒地凍的地區,在原本溫暖但氣溫驟降的狀況下,對身體的衝擊更大。人體接觸到冷空氣,會導致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另口鼻吸入冷空氣更會使心臟血管收縮,特別是斑塊堆積或狹窄處結構更不穩定,增加心肌梗塞風險。輔大醫院副院長王宗倫曾提醒,三高族群或呼吸道疾病患者,寒流來襲時一定要注意按時服藥並做好保暖,控制病情,若天冷加上空氣品質不佳,特別是PM2.5已證實與呼吸道、腦血管或心血管疾病有關,要特別注意防護。醫教3招助長輩寒流禦寒醫師提醒年長長輩「穿暖、補水、起慢」三大原則對抗低溫,降低冷天帶來的健康危害。馬偕紀念醫院老年醫學科醫師張智博曾表示,患有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群,例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或曾發生中風、心絞痛的長者,更需要做好足夠的保暖措施,避免誘發血壓上升、中風、心肌梗塞、猝死的發生。而氣溫變低時,因為出汗減少,很容易忘記補充水分,張智博表示,為了扺抗低溫,身體必須產熱增溫,請多提醒長輩適時補充熱食和溫開水。張智博提醒,老人常半夜上廁所,不管是半夜起床或是早晨起床,都要記得緩身下床,勿過於急促,最好可先在被窩裡活動各處身體關節,舒展筋骨,靜待3到5分鐘後再緩慢下床,適應溫差也能預防跌倒。【延伸閱讀:越晚越冷 醫師提醒長輩「穿暖、補水、起慢」抗低溫】暖暖包放3穴位抗低溫此外,許多人習慣準備暖暖包因應低溫,但暖暖包可不能隨便貼,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曾指出,貼在氣海、關元、命門等三個穴位,一處暖便全身暖,但注意一定要隔著衣服貼,避免燙傷皮膚。氣海:在任脈上位於肚臍下約兩指寬的位置,溫暖這個穴位有溫陽益氣、扶正固本、培元補虛的功效。若有婦科痛經、腸胃不適或手腳冰冷問題,都很適合將暖暖包貼敷於這個穴位。關元:在任脈上位於肚臍下約四指寬的地方,是收斂、閉藏元神之處。從中醫觀點來看,如果腎氣虛、下焦虛冷,可以在這個穴位上熱敷,以解決虛寒、陽氣不足的問題。命門:在督脈上位於人體背後,在肚臍的正後方。此穴位可以理血清熱,若將暖暖包貼在此處,則可放鬆腰脊肌肉,改善冬天怕冷、腰痠背痛以及頻尿問題。【延伸閱讀:強寒流來襲 中醫師:暖暖包貼這三處暖全身】
-
2023-02-03 醫聲.Podcast
🎧|高山症吃威而剛有效嗎?名醫王士豪破解迷思
小小一座台灣,屹立268座3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吸引許多民眾前仆後繼健行、登山。然而,隨著山林開放、新冠疫情爆發,登山人口創下歷史新高,國內山難也跟著劇增,救援數從2019年206件、來到2020年暴增為455件,2021年也有398件、30人死亡,其中有些人為了預防高山症,選擇服用威而鋼,醫師認為這可能會加重症狀,增加遇難風險。🎧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斜槓嚮導 王士豪邊登山邊研究高山醫學不論多麽嫻熟,登山時仍絲毫慌張不得,台灣野外地區救護協會(下稱協會)理事長王士豪深知其中的道理。1999年,他與同學登山意外受困奇萊東稜,幸好大家保持冷靜就地紮營,用無線電對講機傳遞位置,5天後一行人毫髮無傷地被直升機救援下山。九死一生的經驗不減王士豪對山的嚮往,繼續攀登百岳,連嚮導證也比醫師證書更早拿到,實為「斜槓嚮導」。後來他一頭埋進高山醫學的研究,讓登山和急診生涯相輔相成,即使出來開業,亦持續奉獻在高山醫學。5種山難可預防 王士豪:失聯最不應該發生根據消防署統計,山難發生的主因分別是迷路、創傷、墜谷、失聯、疾病,其中前4類可用非藥物的方式預防,例如事先下載離線地圖,在熟悉的地方開啟飛航模式測試;疾病則仰賴藥物。「迷路、受傷、發生疾病在所難免,但失聯就不應該。」王士豪解釋,一但失聯,就算只是腳小扭傷,也可能會在等待他人發現、救援期間死亡。因此他建議,登山時要準備充電設備、備用電池或行動電源,以維持通訊裝置的電力,也可攜帶衛星電話或無線電,遇難時能馬上發出求救訊號。高山症分3類 症狀各不同至於疾病,除了慢性病患者應該帶齊平常服用的藥物,一般人也須注意高山症發作。高山症又稱高海拔疾病,當海拔高於2500公尺,大氣壓力降低,導致人體可利用的氧氣量不足,身體出現不舒服的症狀。高山症可分成以下3類:一、急性高山症(AMS):發生率高達36%,因血氧不足,刺激呼吸中樞加快換氣,引發呼吸性鹼中毒,頭痛加上頭暈、噁心、嘔吐、疲憊虛弱、睡眠困難其中一項症狀即確診,但整體來說症狀輕微,吸氧、吃藥、休息幾小時便可再登山。二、高海拔腦水腫(HACE):發生率0.1%至0.5%,起因於缺氧使大腦血管擴張,腦部血流量增加、顱內壓力上升,血管內液體跑至腦組織中,讓患者走路不穩、胡言亂語、判斷力異常、意識不清,「像喝酒ㄧ樣,大腦會當機。」王士豪補充。三、高海拔肺水腫(HAPE):發生率與高海拔腦水腫相等、致死率卻更高。肇因於當肺部氣體交換功能變差,使肺動脈壓力上升,血管液體外溢造成缺氧,「缺氧引起肺部積水,積水又反而加重缺氧,形成惡性循環。」王士豪表示,此時患者會感到呼吸困難、胸悶、心跳加速。一旦發生高海拔肺水腫或高海拔腦水腫,須在6小時內吃藥或下撤,尤其高海拔肺水腫因肺部已受損,須至平地才可脫離險境。預防高山症服用威而鋼恐不佳 發作找攜帶型加壓艙更有效對於威而鋼預防、治療高山症一說,王士豪坦言,威而鋼具擴張血管的功效,對高海拔肺水腫有預防效果,然證據等級弱,且可能惡化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症狀,「為了預防發生率千分之一的疾病,反而加重發生率三分之一疾病的症狀,我覺得有點顧此失彼。」若高山症患者身上沒有藥,也無法立刻下撤,則可尋找附近的攜帶型加壓艙(PAC)。PAC不需電力、只靠人力,10分鐘內便能打造低海拔環境,緩解患者症狀。目前協會從2016年起,自國外引進每顆8萬、共100顆PAC,設置於40個高山山屋、5個高海拔旅遊景點、20幾個搜救單位,為患者爭取救命時間。王士豪指出,PAC使用期限將近20年,但可能會因灰塵跑進器材、野生動物破壞、操作不當、惡意破壞而受損,因此協會計畫縮短檢查週期,並加強教育訓練,以避免糟蹋各界愛心,甚至威脅到未來潛在高山症、有生命危急的民眾使用權益。如欲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民眾也可掛高山旅遊門診,請醫師針對個人身體狀況及登山行程,安排適合的藥物使用計畫,「建議新手、長者或本身有潛在疾病,事先諮詢醫師。」王士豪分享他幫助過的案例,包含發生過HAPE、在加護病房躺一週的患者再攀爬聖稜線,或因肺癌切除三分之一胃的中年婦女攀登武陵四秀及能登高嶺。疲憊登山致「撞鬼」 醫籲休息觀察狀況 此外,對於山友反應登山時遇到靈異現象,如紅衣小女孩、黃衣小飛俠等,王士豪解釋,這些鬼故事的共通點是天氣不好、山友情況不佳,導致山友腦部不正常放電產生幻覺,所以建議當下先休息,並穿好衣服,補充水分及營養,待症狀緩解再上路。王士豪說,倘若真不幸遇難,保持冷靜最為重要,接著做好保暖、飲水、食物等保護措施,用離線地圖確認自己位置後,再透過通訊裝置發出求救訊號,等待救援。期間切記不可下切溪谷,因台灣地形落差大,容易失足墜落,且溪谷陰暗溫度低、遮蔽物多又隱密,難以發出求救訊號,搜救隊也很難找到人,所以最好是留在原地。如果行有餘力,可再攀升到空曠處,方便發出求救訊號、直升機找人, 減少傷亡機率。王士豪小檔案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學士現職: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瘋高山》作者山雲白袍健康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經歷:林口長庚醫院、馬偕醫院、北醫急診科主治醫師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高海拔醫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中華航空公司總公司醫務部航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周佩怡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林琮恩特別感謝: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
-
2023-02-03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以為「鬼壓床」其實睡眠麻痹!名醫陳志金戴呼吸器睡覺20年
目前負責醫院加護病房裡的重症治療,可以不看門診,但仍保留睡眠中心每周一次的夜間門診,其實是我就有這個問題。晚上戴著「連續正壓呼吸器(CPAP)」睡覺,已經20年了,覺得這個問題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希望以自己的經驗提醒大家。愈睡愈累 白天精神不濟 念台大醫學院時就有症狀,在宿舍睡覺時常發生「鬼壓床」狀況,也就是睡在床上覺得自己醒了,但手腳卻無法動彈,以為宿舍「不乾淨」,後來我才知道這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之一,稱為「睡眠麻痹」。那時候我對這個疾病還不是很清楚,在準備內科專科醫師考試時,念到相關資料,發現自己的情況和教科書上描述的一模一樣,就醫後確診,由於檢測出我是重度患者,從此我開始晚上戴著呼吸器睡覺。這對我的影響與改變很大,之前總覺得愈睡愈累、白天精神不濟,因此內科專科考試低空及格,但治療兩年後,胸腔內科專科考試就考第一名。睡眠呼吸中止症 易打瞌睡 因為SARS,我選擇走胸腔內科,又因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而特別關注這個疾病。在門診中遇過很多重度患者,有一位年輕女生因為體重過重而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白天精神不濟被主管認為偷懶不認真,經常換工作,治療後她的精神改善、自信心提升,整個人都變得不一樣;另一位歷經多次車禍的患者,如果不治療,每天開車出門就會打瞌睡,需要與死神搏鬥,非常危險。門診中很多是太太陪著先生來看診,先生滿臉不情願的樣子,我也是患者能同理枕邊人的心情,都會告訴先生「你要感謝太太救你一命!」「太太不是嫌打呼吵,而是擔心你停止呼吸,關心你的健康。」有的太太聽到會委屈地流眼淚,先生也因此能更注意這個疾病。歐美日公運駕駛 須做檢則 我覺得台灣對這項疾病還不夠重視,像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會要求公共運輸的駕駛做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評估,但台灣沒有做此檢測,很多公共交通車禍新聞事件中,大家可能只關注到酒駕問題,其實也許是駕駛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卻被忽略,如果能有相關檢測,也許能避免很多憾事發生。醫學辭典/睡眠呼吸中止症因為肥胖、先天構造、年齡、遺傳或內分泌等問題,造成呼吸道狹窄阻塞,在睡眠過程中,會因為缺氧而不斷醒過來。長期除了愈睡愈累,缺氧也會造成心血管疾病、腦中風、高血壓等問題,並且白天精神不濟,引發學習工作上的困難及交通意外。以呼吸停頓10秒以上算一次,每小時停頓5到15次算輕度呼吸中止症,15到30次算中度,30次以上就是重度,可經由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SG)評估了解狀況,再以連續正壓呼吸器(CPAP)、手術或止鼾牙套、減重等治療。陳志金小檔案現職:●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奇美醫學中心睡眠中心主任●奇美醫學中心品質管理中心副主任年齡:51歲學歷:台大醫學系畢業專長:重症醫學、胸腔醫學、睡眠醫學、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醫病溝通經歷:●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台大內科兼任主治醫師●台灣急救加護醫學會常務理事●前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
-
2023-01-26 醫療.骨科.復健
按摩按得對,緩解腰痠背痛!按4穴位助好眠
現代人常會犯頭痛、肩頸腰痠背痛,專家指出,腰痠背痛若未處理、治療,可能引起頭痛、腿部疼痛。研究證明,正確適當的按摩,可以疏通氣血、紓壓解痛,進而幫助入睡、改善失眠的困擾。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人腰痠背痛盛行率超過7成,傳統整復推拿師郭唐佑表示,上班族長時間久坐、3C「低頭族」、姿勢不良等原因,容易導致肩頸腰痠背痛,甚至引發偏頭痛。氣血不順易發炎郭唐佑指出,中醫骨傷理論講求整體性,髖部、腰部是乘載上肢部、下肢部的重要樞紐,在正骨理論中「骨不移位,筋不受損,筋骨不分家」,若腰部歪斜則「牽一動百」,因此長期姿勢不良者,易導致整體結構歪斜,會壓迫神經、經絡不順,使氣血循環變差,引起發炎現象。氣血不通恐釀腰痠背痛,甚至壓力性頭痛,出現暈眩、嘔吐等不適症狀。郭唐佑建議,民眾若出現腰痠背痛,在家可運用按摩球,使緊繃的軟組織放鬆,像腰大肌、腰方肌疼痛者,可以拿按摩球頂在牆壁,於相對疼痛處滾動,或平躺在瑜伽墊上,雙腳捲起手抱膝,確保腰椎、尾椎貼合瑜伽墊後,進行左右搖擺各15下三回,可稍稍放鬆腰部疼痛。郭唐佑說,腰痠背痛久了也會影響身心靈,容易不耐煩、心情低落,久坐也會壓迫尾椎導致痠、麻、痛,民眾可透過按摩大小腸經絡來緩解情緒,從左側肋骨下緣腹部位置,往右按摩至胃部,不僅可讓排便更順暢,也能把「晦氣」壞情緒變為屁放出來。骨折、酒後不按摩郭唐佑提醒,有些人不適合按摩,像骨折、急性扭挫傷者,因周遭軟組織紅脹,血液循環加速,若推拿恐增加骨折風險,建議個案應先冰敷、固定,避免按摩二度傷害。此外,過年期間民眾會飲酒,但酒後不適合整復推拿,因酒精會使痛感遲緩,造成整復師誤判,按摩力道過猛恐釀休克。新光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劉宗翰建議,疼痛出現大多是血液循環不佳、缺氧造成,透過按摩可讓血液循環變好,按摩時搭配暖暖包、吹風機加熱,可加乘舒緩效果。如兩側頭痛可輕揉太陽穴、後側頭痛就按風池穴;後腦杓、肩頸兩側肌肉緊繃,可按摩斜方肌、肩井穴;上背部疼痛可按摩天宗穴,往下沿伸頸椎、胸椎將兩側的筋推開;下背部疼痛可按摩腰眼穴、腎俞穴。按摩4穴位助好眠穴位按摩可促進氣血循環,舒緩肌肉、神經緊繃,以及改善失眠。可透過指揉法,按住穴位後畫小圓圈,約3至5分鐘;或以點壓法,以手指點穴位重壓。1.神門穴:位於手腕橫紋上,靠近小指側的凹陷部。2.翳風穴:位於耳垂後,耳後乳突與下頜角間凹陷處。3.內關穴:手腕橫紋向上三指寬,位於兩條筋中間。4.印堂穴:位於左右兩邊眉心中間,皺眉紋處。(資料提供/整復師郭唐佑)
-
2023-01-25 養生.人生智慧
當家屬說「假如出事就不要救了」醫掙扎這種病人該不該救到底
拒絕心肺復甦術或許,有的時候該思考的不是是否救得活,而是救活後,是否還能有尊嚴、有一定生活品質的活著。DNR,全名為Do-Not-Resuscitate,亦即「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思是說:當病人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時,而且病程進展至死亡已經無法避免,依照病人或家屬的意願,在臨終或無生命徵象時,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包括氣管內插管、體外心臟按壓、急救藥物注射、心臟電擊、心臟人工調頻、人工呼吸或其他救治行為等等;這些選項也不一定要全部放棄,有時候可以根據病人或家屬的特別需求考量—比如說部分病人不插管、不壓胸、不電擊,但是可以給予急救藥物注射,主要的目的在於避免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有尊嚴、減少痛苦,而生者同時也可以感到安心。下午來了一台緊急手術,病人因為大腸腫瘤引起的腸阻塞,要來做一個造口,病人二十多歲,體重才三十公斤,看起來有唐氏症,同時合併智能障礙、發育不全,不會講話,生活無法自理,小時候因為先天性心臟病動過幾次手術。現在病人的心律不整正在發作,心電圖一下子從正常的心律跳到左束支傳導阻斷(Left bundle branch block),接著偶爾還會跳陣發性上心室心律不整(PSVT),如此不斷地轉換……不知道什麼原因,主要的照顧者是一位七十多歲的阿嬤,沒有看到病人的父母……我當時心中閃過好幾個念頭,這樣的小孩是被父母拋棄丟給阿嬤,還是父母為了工作賺取金錢養育這樣的孩子,所以不得不離開這個地方去北部工作?像這樣小孩被遺棄或是託付的故事,在我們這個鄉下地方不勝枚舉。假如手術中出事就不要救了因為這個病人發育不良,腸阻塞有可能會引起低血容性休克、離子不平衡、吸入性肺炎……而且他的心律不整正在發作,這樣的手術看起來就有點危險,都還沒開始麻醉,病人就已經快要往生的模樣。我想起我的學弟常常抱怨我說,我看麻醉前訪視的時候,都沒有在看,對高風險的病人,我同意書上什麼都沒有寫;我只會跟病人說:「當你睡著的時候,我會照顧你。」因為常常被抱怨,於是這一次我就想說,那我要來好好解釋麻醉風險,免得造成大家的困擾……於是我開始跟阿嬤講說,腸阻塞的病人最怕麻醉的時候嘔吐,併發吸入性肺炎,像他這樣有先天性心臟病、心律不整、發育不全,萬一發生吸入性肺炎,免不了插管去加護病房,最嚴重的狀態有可能會死亡;而且麻醉藥物會讓血壓降低,現在腸阻塞本身就有可能讓病人脫水,脫水之後離子不平衡,會讓他的心律不整惡化,隨時都有可能需要電擊跟壓胸,本來就有點智能不足,經過這次萬一發生腦部缺氧,中風變植物人都有可能……我一直講一直講,阿嬤一直聽一直聽,聽到後來,阿嬤突然打斷我說:「假如手術中出事了,那就不要救了……」我突然間一愣。手術室是一個開刀搶救生命的地方,在這裡圖的就是一個生命重新開始的機會,病人家屬說「不要救了」,這句話突然間讓我意會不過來,違反我平常的認知;接著我突然間明白了,阿嬤累了……儘管這個病人是二十多歲的年紀,不應該跟死亡扯上關係,但是在這個偏鄉、沒有多少資源的地方,阿嬤一個人跟他相處了二十多年,也該夠了……於是我進去開刀房之後,看到學弟正準備開始麻醉誘導,我就跟學弟說:「家屬說假如出事了就不要救了。」學弟聽到我這樣說也是一愣,接著開始反抗我說:不行耶!理論上拒絕心肺復甦要有兩個條件,疾病末期跟不可逆,手術過程中,無法排除麻醉藥的諸多因素的干擾,加上血壓低、離子不平衡、心律不整等諸多因素,都是可控的範圍,不屬於不可逆的疾病,而且手術過程中變化劇烈速度之快,有時候並不容許我們思考到底是不是疾病末期,是可逆不可逆,所以一定要救到底……主動脈:我當然知道法律上一定要救到底,但是這種病人你捨得把他救活?※ 本文摘自《心安的練習:一位麻醉醫師的人間修行》。《心安的練習:一位麻醉醫師的人間修行》作者:主動脈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2/12/01
-
2023-01-24 醫療.心臟血管
30歲男沒糖尿病、高血壓,突胸痛竟是心肌梗塞!醫曝這原因加速動脈硬化
「噢,胸口好痛…」阿凱在爬樓梯時突然感到胸痛,胸口彷彿被重物壓住,頸部、肩膀也很不舒服。30多歲的他沒有糖尿病、高血壓,一直都覺得自己很健康,萬萬沒想到會發生心肌梗塞。「診斷心肌梗塞後,我們便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把血管打通。」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醫師回憶,「抽血報告顯示,他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壞膽固醇)高達220 mg/dL,而他從來都不曉得自己的膽固醇超標。」如果能夠及早治療,好好控制膽固醇,這種心肌梗塞其實可以預防,洪惠風醫師指出,一旦發生心肌梗塞,就會影響心臟功能,導致心臟衰竭,甚至可能在送到醫院前死亡,非常危險。膽固醇超標時,通常沒有症狀,卻可能造成生命危險!若在健檢的時候,發現低密度膽固醇LDL-C、或其他血脂肪過高,千萬別掉以輕心,一定要積極處理,以免發生憾事。心肌梗塞不是老人的專利,低密度膽固醇LDL-C加速動脈硬化損害全身器官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經常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洪惠風醫師解釋,隨著時間我們的血管壁會越來越厚,有點像樹木的年輪,日積月累一天天增加,差別在於有人動脈硬化速度較快,有人動脈硬化速度較慢。研究發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抽菸、欠缺運動、遺傳等因素,都會讓動脈硬化的速度加快。當膽固醇、血脂肪超標時,患者通常沒有症狀,而毫不自覺。根據109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40歲以上自述無三高、心臟病及腦中風等病史之民眾,在接受成人健康檢查後,新發現有血脂、血壓、血糖異常者分別有24.7%、21%、9% 〔1〕。因為動脈硬化剛開始的時候,血管內徑沒有受到影響,讓患者沒有感覺,洪惠風醫師說,當血管壁越來越厚,就會影響全身各個器官,例如心臟的心肌梗塞、腦部的中風、腎臟功能惡化、周邊動脈阻塞等,而造成嚴重併發症,危及性命〔2〕。「曾經有研究發現,動脈硬化的速度,跟高血脂、膽固醇密切相關,當動脈硬化血脂肪太高,動脈硬化的速度就越快,老化的速度也越快。」洪惠風醫師說,「如果高膽固醇、高血脂沒有好好控制,血管就會老得快,身體也會老得比較快,而容易中風、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可能在年輕的時候發生,洪惠風醫師強調,低密度膽固醇LDL-C(壞膽固醇)越高,動脈硬化的速度就越快,危險就會越早發生。舉例來說,一般人可能是在70、80歲才發生心肌梗塞,但當低密度膽固醇LDL-C(壞膽固醇)很高時,可能在30、40歲就會發生心肌梗塞,不可掉以輕心。風險越高,低密度膽固醇LDL-C越低越好!如何有效控制壞膽固醇?控制高血脂得從飲食、運動、藥物著手。洪惠風醫師說,若只靠運動,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下降幅度大概是小於5%;若是飲食控制加上運動,平均來說大概下降8%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如果使用口服藥,大概可以下降30-50%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2〔2〕。目前還有降膽固醇針劑可以使用,降膽固醇針劑能夠促使身體清除低密度膽固醇LDL-C,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濃度。洪惠風醫師說,一般是兩個禮拜打一針皮下注射,可以降低50-60%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為低密度膽固醇控制不佳或是對口服藥物副作用不耐受的患者提供一項治療選擇。藥物的選擇與患者的危險因子有關,洪惠風醫師解釋,發現高血脂的時候,首先要確認危險性有多高,包括是否有糖尿病?糖尿病的時間有多久?是否有缺血性腦中風或暫時性腦部缺氧?是否有急性冠心症候群?是否有慢性腎臟病?是否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根據2019年歐洲心臟學會血脂異常管理指引〔3〕,心血管疾病風險越高的時候,建議將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在越低的水準。若屬於低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116 mg/dL。若屬於中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100 mg/dL。若屬於高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70 mg/dL。若屬於非常高度危險,例如腎功能很不好、糖尿病已經造成器官損傷、已經有心肌梗塞、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等,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55 mg/dL。「即使屬於低度危險,沒有任何危險因子,也希望把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在116 mg/dL以下,任何人都不能太高。」洪惠風醫師強調,「臨床上會先看低密度膽固醇LDL-C目標值是多少,然後根據目前的數值,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如果抽血發現低密度膽固醇LDL-C過高,而目標值很低,則在飲食、運動、口服藥之外,勢必要考慮使用降膽固醇針劑,運用各種工具,積極控制膽固醇。」小提醒:低密度膽固醇過高,以運動、飲食來改善,並定期健檢心血管疾病會在日積月累中形成,想要預防心血管疾病,請務必戒菸,維持理想體重,飲食方面要多攝取蔬菜、水果、魚類,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每天進行30-6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雖然沒有明顯症狀,但是會讓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加快,使得心血管疾病提早發生,洪惠風醫師叮嚀,大家要定期檢查,若發現異常便要盡快就醫,善加運用口服抗膽固醇藥物、降膽固醇針劑積極治療!◎ 了解更多心血管疾病用藥知識與風險,前往問診便利貼。◎ 了解十年內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前往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參考資料:1. 預約成人健康檢查 掌握風險擁抱健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 Atherosclerosis_AHA 3. 2019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lipid modification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and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EA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Volume 41, Issue 1, 1 January 2020, Pages 111–188原文:
-
2023-01-22 焦點.健康知識+
冬天總被靜電狂電,可能是缺氧警訊!醫警告你可能已太勞累,2面向預防
冬天一到,你也會碰到什麼都「來電」嗎?夜間低溫讓靜電問題更嚴重,不管是穿毛衣、抱寵物,甚至是開門、和朋友見面握手也不小心有電波交流!醫師提醒,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是「靜電反應」,但對於為什麼靜電會發生、如何預防靜電等問題卻不太了解,提供以下生活小知識解答!開業診所中醫師樓中亮曾在臉書粉絲頁表示,有些人一年四季都容易產生靜電,當心可能是身體過度勞累、長期缺氧的警訊!當體內的正電荷過多,稍微觸碰金屬,正電荷被吸走而出現電流,就會產生被電到的靜電反應。以下解說靜電產生的原因、容易發生靜電的身體及環境因素,以及如何預防靜電。靜電產生原因? 樓中亮指出,首先要了解的是所有物體皆有帶電,不論是金屬、塑膠還是纖維等,都會帶有正電、負電等兩種電,而人類也是。且我們通常會帶有相同數量的正、負電,以至於電荷是處於正負平衡的狀態。 靜電的產生原因,是因為物體因接觸、摩擦及剝離等動作,而產生負電荷移動,使正負電不平衡,就會產生靜電。最常見的就是更換服時的摩擦身體的負電荷被帶走只留下正電荷,接著再碰到鍋子或門把等金屬物品時負電荷,就會觸發了放電反應。 為什麼冬天容易靜電? 因為乾燥的環境有利於電荷的轉移和累積,所以冬天會比較容易發生靜電,再加上冬天衣服穿得多,衣服之間相互摩擦產生大量的電荷,電荷沒有途徑釋放掉,累積在衣服表面,就等於是在你的全身上下都充滿了靜電荷!靜電產生不分氣候的人 如果你是不分四季都容易靜電的人,需要留意可能是身體「缺氧」而引起的!且要當心過度疲勞最容易讓身體處於「缺氧狀態」,長時間的缺氧,可能會讓自律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變得亢進,而副交感神經變差,就容易有心跳變快、血壓變高等狀況,更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心血管、慢性或失智症等疾病發生。 如何預防靜電?從環境預防:關鍵在提升濕氣 .在室內使用加濕器 .種植一些綠色植物,也有調節室內溫度的作用,可經常給植物葉片上噴噴水,或養一些水培植物 .減少暖氣的使用,如果要用暖氣,就在暖氣旁邊放上一盆清水,以防空氣過度乾燥 從身體預防:關鍵在補足水分.每天一定喝足量的水,整天的水分攝取不低於2,000豪升 .喝潤喉茶:用百合30公克加1,500毫升的水,煮來當開水喝,可改善皮膚乾燥及口乾舌燥的現象 .保濕食療:常喝雞湯、魚湯或吃木耳、秋葵、山藥、豆漿等,都有助於身體保持水分 除此之外,樓中亮也提醒,若是本身容易產生靜電的人,盡量不要穿塑膠底鞋,可改穿皮革底或木質底鞋;在接觸金屬物品前,先摸一下水泥牆,能幫助體表的靜電釋放。而冬季皮膚容易乾燥的人要勤抺乳液、選擇穿棉質衣物,也可戴棉質手套防靜電。善用這些小方法,都可幫助預防靜電所產生造成的困擾。【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730.html】
-
2023-01-22 醫療.消化系統
過年邊吃邊聊天噎到食物怎麼辦? 醫:千萬別拍背,哈姆立克法才能救命!
春節團聚,老人及小孩吞嚥功能較差,吃東西時邊聊天、大笑或嘻鬧,很容易吸進異物到氣管造成梗塞,台中慈濟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莊浩凌提醒,梗塞發生千萬別拍背,馬上使用哈姆立克急救法才能把握黃金時間救命。異物梗塞時千萬別拍背莊浩凌提醒,異物梗塞時千萬別拍背,因為可能使異物完全堵塞氣管,導致難以挽救的後果。「異物梗塞的國際求救姿勢是,兩手抓住喉嚨並做嘔吐狀。」莊說,身邊有人做這個動作時,先鼓勵他咳嗽排出異物,若無法咳嗽表示氣管完全堵塞,就要馬上做哈姆立克急救。馬上做哈姆立克急救噎到者意識清醒時,施救者站在他背後呈弓箭步,前腳放在他雙腳間,一手握住另一手拳頭,拳眼向內,兩手置於肚臍與劍突中間,若是孕婦噎到無法雙手環抱時,擠按部位要移至胸骨下半部。莊解說,雙手往內、往上施力5次,反覆動作直到梗塞者咳出異物。如果梗塞者因缺氧而意識不清倒地,就要做心肺復甦術,每個循環後,檢查口中是否有異物並清除。嬰兒急救方式是「頭下腳上」趴在施救者前臂,支撐於大腿,一手托住下顎與頸胸部,另一手掌根背擊兩肩胛骨間5次,扶住嬰兒頭頸,再翻面臉朝上仰臥在前臂且頭低於胸,以兩指對準嬰兒胸骨處按壓5次。反覆施行兩種動作,直到排出異物;如嬰兒昏迷,就改用心肺復甦術,立即送醫。莊浩凌補充,如果是自己噎到,別慌張,只要找到穩固桌椅,頂住肚臍與劍突的中間處用力推擠,也有急救效果。哈姆立克法原理是藉由快速擠壓的力道將橫膈膜往上頂,使胸腔內空氣向上沖而排出異物。莊提醒,邊聊天邊吃東西還是要細嚼慢嚥,給老人與小孩吃的食物,最好剪碎再吃,才能享安全。
-
2023-01-20 名人.謝向堯
謝向堯/一生踩著扭曲的步伐前行…「與眾不同」的他,只想被平凡對待
看住院病患的會診,是臨床醫師在看門診、查房外的另一項工作。通常是住在其它科的患者有些問題,該科醫師請本科去提供建議或治療。在結束門診前收到會診單,外科病房有位二十歲年輕患者,前一天因腹痛而帶來急診,診斷為闌尾炎;住院後已經以手術將闌尾切除了。會診單上寫,患者全身包括臉部、肢體會不自主抖動、扭動,懷疑是癲癇發作,請我去評估及治療。進入病房,看見一位女性看著電視陷入沉思,猜想是患者的媽媽;患者則沉睡。我敲門向媽媽表明是來看會診的,她表情看來有點錯愕、繼而變得嚴肅(兇)。我直覺氛圍不太對,主治醫師不會沒事先告知她吧?趕緊轉個方式講:「主治醫師請我來瞧瞧患者情況,看能不能提供必要的協助。」於是她輕輕喚醒患者。患者小亮是個容貌清秀的大男生,醒來後坐到床邊。我注意到他全身軀體會有不自主扭動,但意識清楚;跟他打招呼時也很有禮貌的回禮,只不過臉部表情在說話時明顯有點扭曲,包括臉與舌頭;發音也會含糊。但這些症狀在安撫後,都能夠大致被抑制。媽媽也證實當小亮在入睡時,所有的扭動症狀都會消失。肌張力不全症 智力、動作協調性比同齡差我心裡有了譜,這應該不是癲癇。如果是癲癇發作是大範圍(全身性的),而且如此頻繁,患者應該早就意識不清了。而且他的症狀是在改變姿勢、或做某些動作時會更明顯,靜止時稍微緩解;絕大多數的癲癇不會被特定動作誘發。這是肌張力不全症(dystonia)。患者如果不是先天疾病(基因異常或遺傳),就可能是出生時腦部有損傷,例如早產導致腦部缺氧、或小時候有嚴重腦部感染等等,最常見的就是腦性麻痺患者。其他情況則需考慮內分泌代謝障礙、或長期使用某些藥物造成的副作用;有的人則是原因不明的。詢問母親,小亮確實在出生時難產,後來在智力發展、動作協調性都比同年齡的小孩更差些。那應該是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留下的後遺症。聽聞小亮從小到大都沒因為這些症狀看過醫師,我第一時間心裡有點狐疑 — 這次會診是家屬主動要求的嗎?還是外科醫生少見多怪?媽媽看來絲毫不會擔心啊?但還是試探性的解釋了我的專業結論,同時仔細觀察媽媽的反應。我緩緩說,依我進病房後所見到的小亮所有肌張力不全症狀,雖然顯而易見,但起床移動位置、拿杯子、講話等動作,幾乎都還能夠自理,其實不一定非得治療不可。萬一這些症狀曾經讓患者受傷,比方跌倒,或是因為顏面肌肉亂動到影響社交與工作,或者家屬很在意運動協調功能,倒是可以考慮用點藥物。假使日後隨著年紀增長,症狀更加嚴重而影響生活功能,甚至可以使用肉毒桿菌。不就醫 和別人過一樣生活媽媽聽到我的說明,起先有點驚訝,而後很平靜的告訴我說,她這些年都很細心照顧小亮,可以知道他的心裡在想甚麼;而且陪他上學、讓他學才藝,盡量讓他和別人過一樣的生活。她壓根不覺得小亮需要看醫生。她還帶他去看五月天的演唱會呢!小亮甚至會跟著大家一起揮手喔。語罷,母親突然叫他「揮手給醫生叔叔看」。在我還沒反應過來之前,小亮揮著不協調的手臂,朝著我「喔~喔~」呼喊幾聲!眼神興奮。彷彿是戲劇裡,球迷或歌迷見著偶像出場的歡呼聲。我笑開了:「太好了!弟弟真幸福。醫生叔叔還從來都沒機會聽演唱會呢!」於是我們有了共識,既然媽媽對小亮目前狀況了然於胸,也認為能夠照顧好他,那就不必考慮用藥。等主治醫師判斷闌尾炎妥當之後,就可以出院。我心裡嘀咕,看來是這次照顧小亮的主治醫師多心了;這家人日子過得很滿足呢!真替他感到欣慰。最後我對媽媽說,萬一哪天需要諮詢,再來門診找我就好。我走出病室,步履輕快。「與眾不同」者 想要的是被平凡對待這使我聯想到今年討論度很高的一齣韓劇『非常律師禹英隅』,裡面講的是一位罹患自閉症的女孩,靠著天賦異稟及努力而擔任律師的故事。中文譯名以「非常」來代替「特殊」、「殘障」等字眼,我覺得很中性、且不帶歧視。儘管她能力出眾,但怪異或不可預測的行為舉止卻常常惹人側目。女主角的爸爸為了她從小的疾病而感到自責;同儕中有人對她冷漠、排斥,甚至質疑她是否有特權;她也一度因為周遭人的互動而懷疑自己是否有病、能否談戀害或適任工作?但是卻也有些人選擇以平常心面對她,只在必要的時候給予支持。我認為這是一部非常溫暖的故事,教導觀眾如何去看待身邊「與眾不同」的人。大多數的民眾遇見一眼就知道「特殊、可能有生活障礙」的人,儘管可能不知道確切的醫療診斷,也多會選擇包容或協助。只是有時我們忽略了一點:家家戶戶的組成背景與人生理念都不同。我們貿然地伸出援手,卻不一定是別人需要的;許多時候對方根本不乞求我們幫忙,反倒希望被平凡的對待就好。臨床上我常常被會診,去回應一些「不必急著處理的問題」;相信許多醫師也都遇過。我猜想這回主治醫師是關心患者,不希望他在住院期間衍生其他變卦、或是怕家屬覺得照顧不周,這才主動照會我去提供意見。這算是當今醫病關係下的一種「防禦性醫療」吧!但沒有事先溝通的結果,讓我差點表錯情。搞不好家屬還以為我磨刀霍霍的想鼓吹患者用藥呢!那可就冤枉了。發現別人的潛在疾病,給予診治是件好事,也是醫者本份。但換個角度想,有時候默默觀之,只在對方提出請求時才適時給予協助,能讓當事人更自在些。這次故事裡我學到,以後在接到會診時,先再次向主治醫師釐清患者和家屬的意向,且在評估時更加細膩的去感受當下的氛圍,做出適當反應,才不會再次陷自己於尷尬的情境。他不是獨舞 媽媽一直都在小亮在未來的一生,都將帶著扭曲的步伐走下去,也一定得面對外界各種眼光,包括疑惑、同情、或者還有嘲笑或不諒解也說不定。現在的他。不知道能不能完全想像日後的難題,但我已經可以預見;相信媽媽一定也很清楚。不過這條路上他不是獨自一人跳舞。雖然目前生活起居看來有點小吃力,但是媽媽一直都在不遠處伴舞,時而在後面寧靜注視、時而在前面排除障礙,只不過旁人多半難以察覺罷了。從小亮的笑容與反射式的揮手,我知道他的人生迄今為止是充實的。媽媽儘管不能呵護他一輩子,但在可預期的未來,一定能庇護他更強壯、更坦然的去適應社會的互動。我如此堅信著。
-
2023-01-1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最好的禮物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當父母步入晚年時」。一位侍父至孝的資深藥師寫出父親在母親過世後的身心變化,道盡老年的辛酸與子女的無助。一位醫事放射師以兩篇文章分別道出子女對母親的「病」與「死」的錯綜情緒。感謝這兩位醫療團隊的作者分享他們的經驗,一方面使讀者更體會到「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同時也使社會大眾更了解當醫療人員面臨父母的「老」、「病」、「死」也都與一般人同樣的無助、惶恐、憂心。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醫病之間「將心比心」,發揮「同理心」,帶給醫病之間祥和與體貼。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爸爸不是病了,是老了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把愛傳下去不管時間過了多久,2022年11月1日這一天,應該是我很難忘記的日子。當天早上九點二十二分接到哥哥的電話內容後,身體馬上感覺不適、身體差點無法站立,一直在心中不停地吶喊:「怎麼會這樣……媽媽妳千萬不要走,一定要趕快清醒過來!」當下,我趕緊向同事交代請假的原因,迅速開車去彰化探望媽媽的病情。「秉瑋,媽媽在家中突然昏倒了,爸爸有聯絡救護車緊急急救!」 「秉瑋,我有打電話問急診,急診的人跟我說:『媽媽的情況很不樂觀,救護車到家裡時,媽媽的心臟就已經停止了,經過不斷的急救才恢復心跳,她的病因是急性心肌梗塞,等一下要做心導管治療。』」在開車往彰化的路途中,心中一直反覆哥哥的電話內容,此時雙眼的眼淚不停地留下,心裡只盼望:媽媽的病況不要太嚴重,能順利度過這次的難關!到了醫院的心導室後,爸爸在等候區哭著對我說:「救護人員抵達家裡時,你的媽媽就已經沒有心跳了,但我還是要求救護人員要全力搶救,花多少錢都沒有關係!」過了一段時間後,媽媽從心導管手術室被推出來,緊接著就被推入外科加護病房,看到媽媽在病床上昏迷的模樣,我又忍不住哭了出來,因為三天前才和媽媽一起開心地慶祝爸爸的生日。在加護病房外等待醫師的訊息時,感覺很難熬,因為還不清楚媽媽的病況!等了一個多小時後,加護病房裡的醫師終於有時間告知媽媽的病情。醫師對我說:「患者在送來醫院時,狀況就已經很不好,在急救的過程中,發生了癲癇好幾次,主要的病因是急性心肌梗塞,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引起的冠狀動脈阻塞。」醫師接著說:「急診有緊急安排心臟科醫師做心導管手術,在冠狀動脈置放支架維持冠狀動脈血流通暢,但由於心跳停止常伴隨有多重器官衰竭的問題,因此採用72小時溫控治療,也就是低溫治療,讓腦部及全身進入深度休息的狀態,降低腦部因缺氧而受損的機率。」「我的媽媽一個星期前才在另一家醫院剛做完心導管檢查!」我哽咽地對醫師說。「那真得很可惜,怎麼會這樣!不過患者的心臟很肥大。」醫師安慰我說。「秉瑋,趕緊載你媽媽到醫院掛急診,她現在頭很暈、身體無法站立。」出事前的十天,爸爸打電話給我。急診醫師安排媽媽做一連串的檢查後發現:媽媽的心肌炎指數過高,為了預防心肌梗塞,需要馬上住內科加護病房觀察。過了兩天後,經由心臟內科醫師的評估:需要做心導管檢查,觀察心臟的狀況。當天我請假陪媽媽做檢查,檢查後醫師對著檢查後的影像對我說:「患者的冠狀動脈血流通暢,只有一邊有輕微的阻塞,吃藥治療就可以了!」為了釐清媽媽頭暈的原因,醫院還安排媽媽做神經內科的檢查,但檢查結果都正常。在醫院待到第七天後,媽媽就想出院,醫院也開了止暈的藥物給媽媽服用,想不到出院三天後,媽媽的身體就出現狀況。加護病房的醫師聽完我的陳述後,拍拍我的肩膀說:「聽起來真得讓人很意外,你自己要堅強起來!」接著醫師安排我簽媽媽在加護病房治療所需的資料,當中包括病情如有需要、緊急洗腎的資料。在加護病房外等待探視媽媽的病情時,姐姐和哥哥也陸續趕過來。我和姐姐一起進入探視媽媽,病房裡的媽媽完全沒有任何反應,身上多了好多條維持生命的管線,也包括低溫治療的設備。我和姐姐一起哽咽地對媽媽說:「媽媽妳要加油!趕快清醒過來,我們不想失去妳。」接著我哭著對媽媽說:「媽媽,如果妳覺得活的很辛苦,放心地走,我們三姐弟和爸爸會努力堅強起來!」探望完媽媽後,我整個人感覺很疲憊,面對未來,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接下來探望的日子,媽媽的病情還是沒有起色,少了低溫治療的設備,身上卻多了洗腎的機器,原因是媽媽沒有辦法自己排尿。加護病房的醫師對我說:「你們要有心理準備:患者的狀況很不好,由於腦傷,患者如果清醒過來,除了行動受限,也有很多不可預期的身體損傷。」聽了醫師的話後,心裡很難過,但還是告訴自己:要努力打起精神!每天下班後,我就去寺廟幫媽媽祈福,也利用媽媽的名義,捐錢給許多慈善機構。11月9日,媽媽還是離我們而去,讓我們一家人驚訝的是:媽媽努力撐到哥哥趕來的時間才心跳停止,不到5分鐘。哥哥對我們說:「他從新北市坐車趕來彰化,一下車就看到計程車,他以前回彰化時,很難立刻看得到計程車。」姐姐接著說:「我本來心裡打算:『如果媽媽醒過來、狀況很不好,我可能要辦提前退休。』但媽媽體恤我們的辛苦,不忍心因為自己的病情拖累全家,因此選擇離開我們,我覺得這是媽媽留給我們一家人最好的禮物。」我和哥哥聽完後,強忍著眼淚、努力點頭,雖然心中很不捨,但這確實是媽媽留給我們的最好禮物。根據調查:在台灣,國人臨終前平均臥床8.04年;這8.04年當中,照顧者每天照顧被照顧者平均超過10小時;8成主要照顧者是家人;35%的照顧者為了照顧家人,被迫辭去工作。
-
2023-01-07 焦點.科普好健康
遠離心肌梗塞 穿戴式裝置 每天測心電圖
近日氣溫驟降,多位名人例如網紅館長陳之漢的母親、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念慈、南山人壽獨立董事卓俊雄猝逝,猜測均為心肌梗塞所致。其實心肌梗塞症狀多端,發作時往往是猝不及防,即時的AED搶救或許是唯一的機會。預警性心絞痛 可及時搶救不過,有些病人是有預警的心絞痛症狀,而得以及時抵達急診室,經心電圖檢查後,立即進行心導管手術而搶救回來;有些病人則是沒有典型的心絞痛症狀,而以喘、暈、冒冷汗表現,甚至根本沒有症狀,此時心電圖檢查就變得相當重要。這些情況除了及早就醫之外,病人有什麼自我檢測的方法呢?其實是有的,就是穿戴式裝置所提供的心電圖。這些心電圖功能在使用時一再提示不能檢測心臟病(即心肌梗塞或心肌缺氧),它主要是用以篩選心房顫動,但它之所以能找出心房顫動的原因,是可以做出類似傳統12導程心電圖中的第一導程的心電圖,在經過波形分析與演算後,做出心房顫動的判斷。心電圖ST下降 恐心肌缺氧有文獻報告,穿戴式裝置的心電圖可以將表現在第一導程心電圖ST節段的心電圖呈現出來,若是心電圖呈現ST節段上升可能是發生心肌梗塞,ST節段下降則可能是心肌缺氧,但重點是要把這些穿戴式手表的表背放在身體的特定部位,用以擷取或模擬其他導程的心電圖。去年刺胳針雜誌(Lancet)發表一篇西班牙病例報告,一位72歲曾做過繞道手術的病人,因心絞痛進行運動心電圖檢查,經過5分鐘運動後,病人雖未出現心絞痛症狀,但心電圖呈現ST節段下降,其波形異常持續到休息時。此時他的醫師建議病人把平常使用的穿戴式手表的表背放在胸導程第五導程附近位置,結果也可以記錄到代表心肌缺氧的ST節段下降,持續的心肌缺氧進而引發心室性早期收縮及後續的心室顫動。這顯示出這種陽春式的心電圖可以讓病人自我檢測,從而發現心肌缺氧而及早就醫,避免憾事發生。每天一蘋果 遠離心梗?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甚至曾以「每天一蘋果遠離心肌梗塞」為題,報告一位80歲有工程師背景的老太太,經常以其蘋果手表記錄自己的心電圖,有一次心絞痛時記錄到明顯的ST節段下降,就醫後經過心導管攝影檢查發現,其冠狀動脈左主幹及左前降支均有明顯狹窄,進行支架手術後隔天出院。手腳不靈活 不易檢測成功然而,目前穿戴式手表心電圖是為了偵測心房顫動而設,設定上強迫記錄30秒,若為了偵測心肌梗塞或心肌缺氧等要搶時間的急症實在過長,期間若有因亂動或手指不穩導致雜訊產生,也會被迫重新計時30秒,對於有症狀、狀態不穩定或年紀大手腳不靈活的病人來說,要自我檢測成功並不容易,即使是年輕人用這種陽春式心電圖記錄器,也要多方練習才能擷取到漂亮的心電圖。雖然用於臨床診斷仍有賴更多實證研究,包括與傳統12導程比較、診斷率、偽陰性、偽陽性等,但這是一個開端,就如測量血壓,傳統上是在診間測量血壓,現在高血壓學會不也建議病人要在家裡就自我監測嗎?
-
2023-01-02 醫療.新陳代謝
為何糖尿病本身病因單純 衍生而出的併發症卻變得棘手?
一、糖尿病用藥的原因與目標糖尿病是一種系統性的慢性疾病,病因基礎是胰島素阻抗,造成身體無法好好利用我們所攝取的糖分,細胞處於看得到糖分卻吃不到的窘境。而血液內充滿大量的糖分,看似無害實則造成人體各個器官很大的傷害,長久下來將產生各式的併發症:1. 心臟及血管病變:長期的糖分會對造成血管壁粥狀動脈硬化,產生心血管傷害。2. 神經病變:糖分會造成神經的受損,產生周邊或自律神經病變,病人可能會有手腳麻木、心悸、便秘、腹瀉等症狀。3. 腎病變:腎臟被迫要提高過濾效率,造成腎絲球(腎臟內過濾的小單位)受傷,進而造成發炎硬化,反而失去過濾的功能形成腎病變。4. 視網膜病變:高血糖的環境會對視網膜小血管造成傷害,視神經細胞缺氧後凋亡,是目前造成眼盲的重要原因。可以說糖尿病本身病因單純,然而「牽一髮而動全身」,衍生而出的併發症反而更加棘手。根據「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的統計,2019年的糖尿病人口數為220萬人,其中以第二型佔多數,換算下來的盛行率大約為9.32%[1],而這項數字還在持續增加中,也帶給醫療系統極大的負擔。對民眾來說控制血糖,可以幫助自身的健康,延緩、阻止併發症發生,增進生活品質。若是症狀輕微的糖尿病患可以及早開始篩檢,在對的時機點做對的處置而減少併發症時,有限的醫療資源就能救助已經產生嚴重併發症的糖尿病人,使疾病得到妥善得治療。因此民眾若也能夠有自主篩檢、控制血糖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等意識,對於整體糖尿病友的福祉將會有大大的提升。二、用藥改變、醫師態度改變因為高血糖是造成一切併發症的根本,因此也造就了藥物、胰島素的蓬勃發展。過往,在許多治療上治療者所著重的往往是血糖的數值控制,開立藥物可能只專注在副作用或成本,如此可能會忽略糖尿病人本身潛藏許多其他因素會影響到治療的效果,如:有無肥胖等共病、治療時的年齡、是否已經有心血管等併發症。就以肥胖這項議題來說,過去十幾年來,已經有多篇研究以及回顧性文獻,指出肥胖可能會加速分泌胰島素的Beta細胞受損,以及加重胰島素阻抗。因此不管是在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或是加重第二型糖尿病上,肥胖都扮演著極大的角色[1],[2]。因此在台灣「第2型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中,也都有強烈建議針對糖尿病合併肥胖患者,醫師在治療上應該應用飲食、運動、藥物或手術等方式去治療肥胖,以達到更好的血糖控制。因此除了調控血糖外,醫學界也愈加重視心血管疾病以及腎臟病等併發症的預防。儘管糖尿病與其併發症的控制十分棘手,目前醫藥界也研發出了許多可以有效預防心衰竭與腎臟保護的藥物,像是其中的排糖素(SGLT2抑制劑),值得慶幸。正常生理下的腎臟每天過濾大量水份,其中也會有不少的糖分隨之排出,腎臟理論上會藉由近曲小管的葡萄糖受器SGLT2回收大部分的糖分。這種回收糖分的原理是來自於糖分對於人體來說是很重要的營養物質,因此需要被回收利用。然而在糖尿病人中,就是因為身體已經無法有效利用葡萄糖又攝取過多,造成血糖過高而導致後續一系列糖尿病症狀。因此透過抑制回收糖分,可以讓身體已經過多的葡萄糖濃度回到穩定的水平。而科學家們很快就研發出了可以抑制這個回收通道的抑制劑藥物:排糖素。這個排糖素除了可以降低血糖外,科學家們更發現它有驚人的心臟和腎臟保護效果。一項刊登於2015年NEJM的研究明確指出,這些藥物可以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更可以減少心衰竭的發生[4]。而2016年同樣在NEJM中也發現這些藥物可以減少腎病變惡化的風險[5]。目前排糖素主要用於第二線藥物,用於使用目前糖尿病第一線藥物Metformin(格華止®)未達預期療效時之輔助用藥,劑量的形式同常是以一天服用一次為主。然而請注意:實際用藥需以主治醫師開立藥物為主,切勿自行調整藥物劑量!醫師在開立藥物的同時,針對糖尿病伴有肝、腎功能異常的病人,也會避免使用可能慢性影響肝、腎功能的藥物。除了上小節提到的排糖素外,目前糖尿病治療上還有一個治療的利器,就是腸泌素受體促進劑(GLP-1 RA),其藥理機制來自人體的賀爾蒙:腸泌素(GLP-1)。在人體腸道系統中,有一種神經內分泌細胞L細胞在受到葡萄糖分子的刺激後可以分泌出腸泌素,刺激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調控血糖;同時也會進入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抑制食慾並產生飽足感,以減少攝入更多的糖分。因此,可以說腸泌素就是胰島素控制血糖的「神隊友」。而拜科學進步所賜,科學家研發出腸泌素受體促進劑,可以作用在腸泌素受體上產生與人體內腸泌素相同的作用,有效調降血糖同時有著較低「低血糖」的風險,是第二線藥物當中的首選用藥。除了以上好處以外也有研究證實其對於心血管系統有保護效果[6],像是其可以預防糖尿病患者動脈粥狀硬化並間接預防心肌梗塞。在劑量以及服用頻率上,不同種類的腸泌素受體促進劑也不同,因此以實際服藥狀況以醫師之用法為主。三、隨著醫界潮流,公衛政策也鼓勵共照如前段小節提及,糖尿病的控制不佳會造成腎臟病變的發生。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22.8萬具有糖尿病及腎病的共病患者。因此許多糖尿病友時常在不同醫療院所之間做重複性的檢查,除了浪費有限的醫療資源外,更使病人浪費大量時間在醫療院所之間來回奔波。近年來,政府也開始正視糖尿病整合照護的重要性,因此健保署在2022年開始推動「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以往糖尿病照護僅著重在醫療,現在更加強調全人醫療,從預防、衛教、篩檢、治療等面向共同處理,藉由整合醫師、藥師、營養師、社工等跨科團隊,提供每位病人「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透過篩檢、衛教早期介入初期病患的病程發展,面對較嚴重的糖尿病患則可以積極治療,以避免心血管、腎臟疾病的惡化。而健保端也透過提高給付點數達到鼓勵醫療院所整合跨團隊,提供病人一站式的跨科別醫療照護,如此一來除了可以整合病人資訊外,也替病患省下舟車勞頓的時間。在「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下,不管是病人、健保體系、以及醫療院所端都可以各取所需,同時讓疾病的診療可以更加完整。在愈來愈完善、貼近醫病需求的公衛政策下,期許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可以受到更完整的照護。Reference1. 臺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2型糖尿病2. Kahn, S. E., Hull, R. L., & Utzschneider, K. M. (2006). Mechanisms linking obesity to insulin resistance and type 2 diabetes. Nature, 444(7121), 840-846.3. Al-Goblan, A. S., Al-Alfi, M. A., & Khan, M. Z. (2014). Mechanism linking diabetes mellitus and obesity. Diabetes, metabolic syndrome and obesity: targets and therapy, 7, 587.4. Zinman, B., Wanner, C., Lachin, J. M., Fitchett, D., Bluhmki, E., Hantel, S., ... & Inzucchi, S. E. (2015). Empagliflozi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nd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3(22), 2117-2128.5. Wanner, C., Inzucchi, S. E., Lachin, J. M., Fitchett, D., von Eynatten, M., Mattheus, M., ... & Zinman, B. (2016). Empagliflozin and progression of kidney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5(4), 323-334.6. Ussher, J. R., & Drucker, D. J. (2014). Cardiovascular actions of incretin-based therapies. Circulation research, 114(11), 1788-1803.【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不只控血糖、更要從頭到腳照護!談談糖尿病共照網發展】
-
2022-12-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網傳中國確診者出現恐怖「白肺」 專家曝真相:全世界都有
中國新冠疫情持續延燒,近日網路瘋傳一張截圖顯示,一名染疫者在發熱一周後胸片出現「白肺」症狀,讓當地民眾相當恐慌。對此,專家解釋「白肺」其實很常見,甚至全世界的每家醫院都有。根據央視新聞報導,針對當地民眾的「白肺」焦慮,國家衛健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表示,白肺是肺泡裡出現炎症和感染的影像學表現,而不是肺臟的組織和實體變成了白色。隨著這些滲出液的吸收、炎症的消退,白肺的表現也會逐漸消退。焦雅輝補充,並非肺部出現炎症就稱為白肺,比較嚴重的肺炎表現才會出現白肺。臨床上肺部的白色影像區域面積達到了70%到80%時,才會如此稱呼。通常出現白肺之後,患者就會出現低血氧症(隱形缺氧)或者是呼吸窘迫的症狀。事實上,不僅是新冠病毒,多個病原體都可以引發肺部炎症,像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或像大葉肺炎這些細菌,這些病原體都可以引發肺部的炎症,嚴重時也都可以出現白肺的影像學表現。北市聯合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也在臉書上表示,「這個正確名稱叫做『肺炎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症』,全世界的每家醫院都有白肺啦!我自己手頭就有白肺!每家加護病房都一大堆白肺喔」。另外,關於中國宣布預計將新冠肺炎改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新冠感染),知名旅遊部落客林氏璧在臉書表示,他認為這個病毒感染本來就只有較少部分的患者會造成肺炎,加上Omicron相比之前的變種較不容易侵犯下呼吸道,改名的確有道理。其他國家也早就統一這個病叫做COVID-19,就是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沒有用肺炎稱呼之。不過他提醒,別真的把Omicron當作是小流感、小感冒,它還是有機會侵犯到肺造成嚴重肺炎和死亡,特別是在高風險族群還有沒打疫苗的人。
-
2022-12-21 醫療.心臟血管
睡不好對心血管影響大 醫曝除了睡眠時間還有其他該注意事項
根據衛服部資料顯示,心血管疾病在國人十大死因中一直是榜上有名。美國心臟協會(AHA)先前曾提出「生活簡單7件事(Life’s Simple 7,LS7)」,提供民眾作為心臟保養的指引參考,今年AHA新增了「睡眠」指標,將LS7更新為「生活必要8件事(Life’s Essential 8,LE8)」。 如果想要維持心臟健康,良好的睡眠休息是很重要的,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冠群也表示,睡眠對於心臟血管的保護相當重要,不過AHA指引只提到「睡眠時間」,但事實上睡眠,其實還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睡不好有什麼影響? 要睡多久才夠? 睡眠對健康相當重要,陳冠群醫師表示,如果晚上沒有得到充分的睡眠,可能會使心跳不穩,產生心律不整,而且研究發現沒有獲得良好睡眠的人,血糖、血壓的恆定都會受到影響,還會造成荷爾蒙失衡,雖然睡眠看起來好像不會直接引起心臟問題,但它會間接提高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疾病的危險因子。 美國心臟協會LE8中指出,成年人每晚需要7-9小時的睡眠,5歲以下的兒童,包含午休,需要10-16小時,6-12歲至少要有9-12小時,13-18歲需要8-10小時。陳冠群醫師表示,年紀越小需要越長的睡眠時間,這樣能使腎上腺、腦垂體等成長發育相關的荷爾蒙分泌更加穩定、規律,不過睡得太久,事實上對於休息並沒有太大幫助。 睡眠品質也很重要 睡前2-4小時最好別進食 睡眠時間雖然很重要,但不是越久越好,而有些人睡眠時間有符合LE8標準,但品質不好,對於健康的幫助也會相對減少,因此品質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陳冠群醫師表示,睡眠品質和深層睡眠有關,不過深層睡眠需要經由專業儀器設備才能進行評估,如果要有深層的睡眠,睡前記得不要吃些容易刺激神經系統的食物或藥物。 陳冠群醫師指出,腸胃道的放鬆、休息是睡得好的條件之一,因此睡前2-4小時最好不要進食,尤其是含糖飲料、高熱量食物,因為即使入睡了,腸胃道不是處於休息的狀態,對睡眠品質也會造成影響,因此宵夜要盡量避免,還有含咖啡因的食物也是需要避免的。 打呼要小心! 注意有沒有睡眠中止症影響睡眠 另外,有些人睡覺會打呼,甚至打呼到一半突然沒有聲音,隔了幾秒後又突然大口喘氣,這要注意有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同樣會影響睡眠品質,陳冠群醫師提到,睡眠呼吸中止症對於心臟血管也會造成影響,在呼吸停止的這段時間,身體會短暫缺氧,如果本身就有動脈硬化的情形,會造成反覆的心肌缺氧,誘發心律不整等心血管問題,此外,可能還會造成胰臟細胞缺氧,影響血糖控制。 造成呼吸中止症的原因有許多,陳冠群醫師表示,有些人是肥胖造成的,也有可能是枕頭或睡覺姿勢,導致頸部沒有良好的支撐,阻礙呼吸通暢,而有些人是呼吸道結構問題,如果症狀嚴重,可能要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幫助做檢查、治療,維持呼吸道通暢性,獲得良好的睡眠品質,進而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 情緒、壓力也要調整 心血管疾病者更要注意睡眠影響 此外,情緒也會影響睡眠,陳冠群醫師表示,情緒、壓力本身就會影響血壓、心跳等數值,而壓力也會影響睡眠品質,間接導致心跳、血壓不穩定,因此壓力、情緒的調整也是相當重要的。 睡眠不只要注意睡眠時間,還有許多部分需要特別注意,陳冠群醫師也提醒,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更要留意,同樣的睡眠問題,對一般人來說,影響相對有限,但如果是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對一般人來說比較些微的影響也必須好好正視,而相對的,如果這些部分獲得改善,也會比一般人有更明顯的幫助。 【延伸閱讀】睡眠醫學專家每日為夜晚所做的準備打呼代表睡得熟?小心睡眠呼吸中止症傷身、傷心、傷伴侶!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6171
-
2022-12-19 醫療.心臟血管
50歲壯男打羽球突倒地OHCA 球友這1招讓他康復出院
一名50歲壯男今年9月在台中市南屯區打羽球時,突然倒地無呼吸、心跳(OHCA),還好球友見狀立即以心肺復甦術(CPR)按壓胸口,並打119求救,揀回一命,並康復出院。其子今天出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緊急救護案例感恩會,感謝球友、消防救護員及醫院聯手救命。台中市消防局說,今年至11月有108名非創傷性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患者經消防救護員搶救後送醫治療康復出院,其中高比例由旁人協助CPR並打119求助。呼籲民眾如遭遇身邊的人倒地,請立即撥打119,並同步尋找附近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器),依119電話指示急救,並等待消防救護員到場接手急救送醫。台中市消防局說,消防局在9月18日獲報,有一名男子打羽球時突然倒地,與他打球的球友第一時間評估後,立即實施CPR,並撥打119求救,救災救護指揮中心辨識為OHCA案件,立即派遣救第六救災救護大隊南屯分隊救護車,並線上告知救護員現場狀況。台中市消防局說明,救護員到場時,球友正持續為仰躺在地上的患者CPR,經再次評估後確定為OHCA,救護員陸群、駱品儒、魏君宇立即接手,繼續為患者CPR、AED心律監測、給氧處置及架設自動心肺復甦機,並送醫急救。中山附醫急診部主任潘志祥說,患者到院後,診斷為腦出血,經血管攝影術後發現為血管瘤破裂所致,以血管栓塞術搶救後,轉加護病房後續治療,最後成功讓患者步行康復出院。他指出,出血性腦中風而OHCA的患者成功救回的難度極高,因腦出血會不停壓迫腦組織而缺氧,患者需持續CPR,到達醫院後,醫院需立即判斷患者是缺血性或出血性腦中風,緊急開顱或血管栓塞手術,手術過程中還要維持住患者心肺功能,急救成功實屬不易。
-
2022-12-19 醫療.心臟血管
人真的會「笑死」?醫:是有可能的,而且不只有笑才會
我們經常會用「笑死」來形容一件事真的非常好笑,然而沒想到現實中真的有人被「笑死」。根據《網易新聞》報導,中國一位男子和鄰居在家附近店家相遇,兩人相談甚歡,沒想到鄰居竟然因為男子開的玩笑「活活笑死」了。 人真的有可能會笑死嗎?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冠群表示,是有可能的,而且不見得是笑死,在情緒特別激動的時候都有可能會突然倒下,因為情緒本身就是一種刺激,會影響心跳節律。 不只有「笑死」 情緒刺激過大都會影響心臟 事實上,心臟功能除了會受到血管影響外,也會受到神經系統的影響,陳冠群醫師表示,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主要是控制心臟的節律,交感神經會使心跳加速,副交感神經會使心臟減速。 喜、怒、哀、樂等情緒波動本身就是一種神經的刺激,如果刺激太大是有可能會造成意外的。陳冠群醫師提到,大哭、大笑事實上都是一個比較大的神經刺激,如果民眾本身神經有老化的情形,刺激太過強烈的情況下,交感、副交感神經調節出了問題,就有可能突然產生心律不整,影響心臟血流,導致昏厥。 而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心跳會加速,此時心臟耗氧量大,對於氧氣的需求量也相對提升,陳冠群醫師表示,如果民眾本身又有一些動脈硬化、狹窄問題時,血液可能會出現供需失調,產生心肌缺氧的情形,後續也有可能引發心律不整,導致突發的嚴重意外。 陳冠群醫師也分享到,臨床上這類的病人其實蠻常見的,特別是有些年長者家裡有些變故,或是伴侶往生時,情緒比較激動,可能會伴隨心絞痛或缺氧的症狀,而情緒低落也會影響睡眠,間接導致心跳、血壓不穩定,這樣的情況就有可能會加重心臟血管疾病的症狀,產生突發的狀況。 不用害怕大笑! 醫師曝只有這類人風險比較大 不過,民眾也不需要太過恐慌,像中國這起笑死意外,後來經過家屬解剖檢驗死因為「冠心病」,陳冠群醫師表示,冠心病是一個比較廣義的說詞,只要是心臟上主要供應心臟肌肉的三條血管有問題都稱為「冠心病」,所以像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硬化、心絞痛都是指這類的疾病。 冠心病常見症狀有胸悶、喘不過氣、壓迫感等,陳冠群醫師指出,也有一些比較不典型的症狀,而且年紀越大症狀會越不典型,像有些病人可能會有左側下巴、左肩、左手臂痠痛的情形,甚至有些人的表現是肚子不舒服、胃痛等。 這類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不要做太過激烈的運動外,陳冠群醫師也建議,有些情境容易使情緒太過激動、亢奮,這些如果能夠避免的話,也要盡量避免,像是看球賽、選舉造勢等等,不過,如果不是很嚴重的動脈狹窄或動脈硬化,一般都不至於會因為情緒而受到太大的影響,也不會發生像笑死這麼嚴重的突發意外。 【延伸閱讀】心跳過快當心「隱形殺手」 奪命! 安全有效治療這樣做你累了嗎? 心血管與工作負荷為過勞風險二大指標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6168
-
2022-12-16 醫療.新陳代謝
阿公載孫出門突撞車雙亡!不是心肌梗塞,竟是因這病症致命
外媒報導,一位爺爺開車載孫子外出,突然因糖尿病低血糖陷昏迷撞車致死,孫子被困車上長達16小時後來也不幸身亡。許多人會對高血糖警惕,反而忽略了低血糖的危險性。為何低血糖也如此致命?根據《Mirror》報導,這起不幸事件發生在西班牙南部小鎮,55歲的爺爺Antonio Blanco Gil,時常幫忙看顧1歲的孫子Daniel。7日爺爺感到不適,開車載著孫子外出就醫,在車上突然血糖驟降,導致他神志不清撞車,雖然當時剛好有親戚打電話來,但他接起電話後便失去意識。報導指出,爺爺的糖尿病引發了致命的心臟病發作,雖然爺爺曾試圖使用放身旁的注射器給自己注射胰島素,但顯然最後仍來不及打而死亡。坐在一旁的孫子Daniel也因此被困車上長達16小時,直到隔天早上被發現才送醫,但最後仍因體溫過低、缺乏食物和缺氧導致腦損傷和昏迷,醫院判斷Daniel在前一晚就已去世。其實多數民眾及糖友對高血糖都很有警惕,認為數值應該「愈低愈好」,常因害怕血糖過高過度減醣或飲食清淡過頭;也有部份是因降血糖藥物降糖速度快,造成血糖波動幅度大,這些因素都反讓自己掉入低血糖危機。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簡銘男曾受訪指出,屬於糖尿病急性併發症的低血糖,常因飲食異常、藥物不規律及空腹運動所引起,血糖急速降低無法供應細胞所需的能量,就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如開始產生飢餓、頭暈、顫抖、心跳加速、臉色蒼白、冒冷汗,全身無力等症狀就應特別留意,避免發生意識不清、抽筋,如果沒有立即處理,當腦部養分供給不足時,就會導致昏迷、死亡。而要避免低血糖,最好的預防辦法仍是控制血糖,衛福部台中醫院提供以下5秘訣,也提醒患者平常仍要靠規律的飲食及運動計劃、學會辨認低血糖的症狀並遵從醫師指導,適度留意自己的活動量及飲食上改變,才能與糖尿病安全共存。控制血糖5秘訣1.按時用餐不勞累2.規律監測血糖值3.隨身備有含糖物4.密切關注遵醫囑5.多次低糖找病因【資料來源】.《Mirror》Boy, 1, died after being trapped in car with grandfather who had fatal diabetic attack.血糖控制過頭 當心低血糖陷昏迷.長期低血糖傷腦!38歲的她一睡不醒 醒來無法自理生活
-
2022-12-16 焦點.健康知識+
冷爆!「在家容易猝死5時機」曝:洗澡前後中了 室內溫度非愈高愈好
你的房間內太冷,猝死風險,也一直在...不相信嗎?近日寒流來,很多猝死,他們不是死在床上、就倒在浴室旁,房間內,「我們人人都知道衣物保暖,我們卻忘了,自己房間也是要保暖的」…為什麼都會猝死在床上,浴室旁、房間內? 人體在室內低體溫的變化重症醫師黃軒分享, 先知道,冷冷的室內,如何緩慢的令人猝死,雖然人未猝死,這些生理變化已經在改變,無聲無息的靠近死亡:1.血壓一直上升,而你不知道如果室溫一直冷,身體刺激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體內兒苯酚胺分泌增多,會使人的身體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臟工作負荷增大,耗氧量增多,嚴重時心肌就會缺血缺氧而猝死。日本人研究,當你的房間一直冷:「在清晨,每下降10°C,你的血壓上升高8.2 mmHg」而你不知道,你繼續沉睡下去,一直到你的心臟血管也縮緊,你的心臟一時負荷不來,然後身體就可能死翹翹了;另一研究指出: 「每當你的房間 溫度每下降1°C,你猝死的機會會昇高5.6%」,而你那時也在睡,而不會知道的。很多救護車,冬天都會在5:00-7:00am出動,不是因為病人剛猝死,而是猝死可能已經是一陣子了,只是那是大家起床時間,才被家人發現身邊的人,怎麼死了。2.血液逐漸濃稠,而你也不知道當室溫一直冷,除了剛才説的,身體刺激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體內兒苯酚胺分泌增多,會使人的身體血管收縮,還有你的血管內血液濃稠度增加了。醫學研究抽血証明,身體如果一直處在冷環境:(1).選擇素( P selectins,又譯為選擇蛋白 )是一個細胞粘附分子增加,細胞更易粘附在血管內皮(2).內毒素 ( LPS , Lipopolysaccharides 脂多醣 ) 增加,誘發血栓素形成更多(3).血栓素 ( Thromboxanes , TXA2/TxB2 )增加,容易血栓當血液濃稠度增加了,更增加身體內的血管,容易阻塞機會。房間內,多少溫度才安全?「持續冰冷的低體溫,會使新陳代謝的濃稠增加了60%」,你說你房間內的的溫度,重不重要呢?一聽到房間冷,猝死增加,大家直覺都是就把房內溫度升高,而且愈高更好,但事實上,如果你們家室內溫度,經常保持在23°C以上,依據研究描述,你的人可能逐漸反而會身疲力乏、容易頭暈腦漲,主要是由於「室內外溫差懸殊太大」了,你一極冷(10 °C以下)出門在外頭環境,一極熱入房門(23°C以上),不只身體難以適應,這樣易產生極大的溫差。溫差,是要人命劇大溫差,真的會要人命。當溫差愈大,死亡率愈高。而且從「溫差大於5°C 以上開始,愈來愈危險」。美國研究也是告訴我們,不只是「心臟的猝死」,連「腦血管阻塞疾病」也是因為溫差大於5°C以上開始,愈來愈危險;尤其是那些之前好好健康沒有任何病史的人( < 60 歲的人,4倍風險會急性腦中風)。此外,芬蘭也是有發現他們國內的年輕猝死風險,也多發生在之前好好健康沒有任何病史的人(2倍風險會猝死) 。房間內的安全溫度醫療研究的發現:1.肺疾病患者那些肺疾病患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在21°C,至少9小時之下,他們的呼吸症狀不易發作;尤其是夜晚的房間內,能保持在至少「9小時在21°C」之下,更是較舒服的環境。2.心血管疾病者心血管疾病者,房間內一直冷,身體血壓會昇高,血液濃稠增加,促進猝死增加的機率。房間內,能「保持在18°C,更是較安全」的環境。3.健康年輕者健康年輕者,冬天,在家有保暖衣物下,能「保持在18°C,是較理想」的室內温度。 專家建議1.白天建議 (Daytime recommendations )對於超過65歲以上、慢性病者,房間內,保持在18°C之上,對這些人的健康是有利的;對於其他健康者,也建議房間內,能保持在18°C,更是較安全的環境。2.夜晚建議(Overnight recommendations )對於超過65歲以上、慢性病者,夜晚時間,房間內保持在18°C之上,對這些人,夜晚睡覺,要併有保暖衣物下的健康,才是有利的。健康年輕者,在家只要有保暖衣物、棉被或熱毯之下,房間內是否能保持在18°C,似乎是不太重要的。3.特殊叮嚀:嬰兒房國外研究發現,寒流下容易發生,嬰兒猝死症候群(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 SIDS),故建議嬰兒房最好在冰冷下,能保持在16-20°C左右。 如何讓自己房間保暖?1.電暖器/暖爐或熱空調機/冷暖氣機,用哪種保暖房間,才好呢?如果室溫超過20℃,建不需要開任何暖氣。.局部範圍:如果房間內,只有部分區域需要提高室溫,建議使用電暖器,但我們知「電暖器的耗電」,比熱空調機,高出3倍以上。.較大範圍:較大房間內範圍時,建議使用「熱空調機」,這時更能省電、會更實惠。 2.選正確位置放熱家中如果沒有熱空調機,建議使用電暖器;但是大家都把電暖器對著自己釋熱,其實這是短暫取暖方式。如果冷空氣,是從窗邊透進來的,就別把電暖爐拉到自己身旁,而是要放在窗戶旁邊,才可以把冷空氣變暖;把房內空氣變暖,才能較長時間保暖。 3.選正確運轉模式當打開熱空調機時,很多人為了想要節省電費,而轉到「微風模式」。其實這種運轉模式,反而會讓電費增加的。要達到設定房內18℃溫度,最佳的空調使用法,就是用「自動模式」,讓室溫上升到理想溫度,這會比較省電費;只開「微風模式」,電費會變貴貴的。 4.風扇的輔助有沒有發現:即時開了暖爐、開了熱空調,為什麽還很冷?這時吹風扇,開始派上用場,當暖爐放在地上,釋放出的熱空氣會上升,但這種特性也會導致熱空氣都往上跑,房間裡還是很冷。因此只要把「電風扇對著天花板吹,讓堆積的熱空氣散開,房間的溫度才會均和」。同樣的,從空調吹出的熱空氣,也會積聚在屋內的上方,也可使用風扇「朝上」,"呼吁" 熱空氣下來一下,這樣就能增加室內增溫效率,也幫助你降低電費;記得吹風扇,不是對人吹。別忘了,替自己房間保暖如果房間內,溫度沒有維持在18-20°C左右,或兩房間温差> 5°C :1.脫光衣服2.洗澡前後3.半夜尿屎4.刷牙洗臉5.睡眠當中以上5大情况,都是寒流籠罩下,容易猝死的好時機,黃軒提醒,真的,別忘了,替自己房間保暖。延伸閱讀: ·好冷!醫急籲「2禦寒方式」恐反害失溫猝死 每天吃2物助核心體溫升高 ·天冷小心瞬間奪命! 醫曝「5個意想不到部位」:恐藏心臟病發前兆
-
2022-12-16 焦點.健康知識+
溫差過大恐要人命,醫提醒「這種人」更危險!8招正確使用暖氣暖爐
12月之後天氣愈來愈冷,許多人家裡開始開暖氣或用暖爐,不過這樣拼命把室內溫度升高是對的嗎?重症醫療醫師黃軒在其臉書提醒,務必留意冬天室內外溫差懸殊過大,恐要人命,尤其是那些原本健康沒有任何病史的人更要當心!黃軒舉國外研究指出:溫差愈大,死亡率愈高。因為室內如經常保持在23°C 以上,人可能逐漸反而會身疲力乏、容易頭暈腦漲。除非你完全不出門,一但外頭的溫度低於18°C ,一進一出,容易導致很大的溫差,而且從「溫差大於5°C 以上開始,愈來愈危險」。不只是「心臟的猝死」,連「腦血管阻塞疾病」,也是從溫差大於5°C 以上開始,「尤其是那些之前健康沒有任何病史的人 ( < 60 歲的人,4 倍風險會急性腦中風 ) 。」黃軒也教大家如何正確使用暖氣/暖爐,例如要擺在正確位置,也要選對正確運轉模式。而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也在《聯合報》撰文提醒大家,吹暖氣要留意,可能產生皮膚乾燥、喉嚨乾癢,眼睛乾澀,鼻腔出血、泌尿道感染等「暖氣病」,務必多補足水分、多吃保水食物,保持室內濕度及空氣流通。8招正確使用暖氣暖爐1.室內電暖器和空調機輪流使用,如果僅部分區域需要提高室溫,就用電暖器即可,大面積區域再開空調機。2.正確擺放位置:別把電暖爐拉到自己身旁,而是要放在窗戶旁邊,才可以把冷空氣變暖。3.正確運轉模式:可選「自動模式」讓室溫上升到理想溫度18度,「微風模式」反而讓電費增加。4.開電扇輔助:把電風扇對著天花板吹,讓堆積的熱空氣散開,房間的溫度才會均勻。5.使用電暖器時,勿在密閉空間使用,應維持室內適當之通風,以免室內缺氧,造成使用者之傷害。6.切勿在電暖器上覆蓋布料衣物作烘乾之用,且應與其他易燃物品保持適切距離,尤其是壁紙及窗簾。睡覺時也不可直接將電暖器面向床邊棉被,以防火災發生。7.使用專用插座,避免與其他電器共用同一插座組,避免使用延長線,要有傾倒自動斷電裝置。8.電暖器出風口溫度較高,應注意避免人體觸碰或小孩把玩,以免燙傷。【資料來源】.經濟部標準檢驗局.《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臉書.冬天開暖氣卻讓皮膚乾燥、喉嚨乾癢?當心暖氣病上身
-
2022-12-03 醫療.心臟血管
胸悶、胸痛是心肌梗塞警訊!除了心臟問題,還有4種原因會造成胸口悶痛
又到了入秋時節,過往每當天氣變化大、溫差劇烈時,總是常常聽到救護車的警笛聲,發生心肌梗塞等急症的病患在這時特別多。談到心肌梗塞,大家第一個浮上心頭的畫面是否是手抱胸口、表情痛苦的畫面?是的,胸悶、胸痛確實是心肌梗塞的最重要警訊,但您是否知道,除了心臟問題外,還有很多常見原因會造成胸口悶痛。所以本文將介紹您不可不知的五大問題。心臟血管問題 造成胸口悶痛這方面的問題雖然不是最常見,但卻是大家最關注的,尤其本身具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的人(如: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抽菸、肥胖、缺乏運動、家族史)需要特別注意。當負責輸送血液給心臟的冠狀動脈發生動脈粥狀硬化,進而造成血管內的狹窄與阻塞時,就可能心肌缺氧而產生心絞痛的症狀。心絞痛的感覺是胸口的擠壓感,比較類似鈍痛或悶痛,常見是胸前左側一大片的感覺或位於胸口深處,通常不會是位於明確的一個痛點,有時痛感會延伸到脖子、下巴、肩膀或手臂等處。心絞痛的症狀常在運動、爬樓梯或搬提重物時產生,一般來說休息5到10分鐘就會改善,若症狀持續過久或伴隨冒冷汗或噁心嘔吐等症狀要儘速就醫,有可能是疾病惡化甚至是心肌梗塞的情況。主動脈剝離代表胸腔內的大動脈產生血管壁撕裂的現象,絕大多數都是因為沒控制好的高血壓所造成。主動脈剝離的症狀是突發性強烈而銳利的胸痛,感覺像刀割一般,痛感常常延伸到背部。主動脈剝離是絕對需要馬上就醫的急症,常需要緊急手術才能降低死亡率。其他非急症的心臟問題如心包膜炎、二尖瓣脫垂、心肌肥厚等等也可能造成胸悶或胸口刺痛的症狀。腸胃道問題 造成胸口悶痛造成胸悶、胸痛最常見的原因是胃食道逆流。分泌過多的胃酸進入食道而造成胸口灼熱或悶痛感,平躺或吃飽飯後比較容易發生,某些刺激性食物也容易誘發症狀。食道痙攣是由於構成食道的平滑肌功能失調所造成的,症狀常是胸口的強烈擠壓感,跟心絞痛的感覺很類似,不容易分辨,在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持續時間可長可短,也不一定有很明顯的誘發因子。其他腸胃道問題如胃炎、胃潰瘍、胰臟炎甚至膽結石也都可能造成胸口的不舒服。肺部或胸腔問題 造成胸口悶痛肺栓塞是由於肺動脈被血栓或其他物質堵塞所造成,症狀通常包括喘、呼吸急促與伴隨呼吸的胸部刺痛。肺栓塞是比較不常見的急症,好發於長期臥床、急性骨折、重大手術、孕婦(羊水栓塞)與癌症病人等。氣胸是因為肺泡自發性或創傷性的破裂造成胸腔內充滿空氣,症狀是伴隨呼吸的胸部刺痛,嚴重時也會感到呼吸困難。其他還有許多胸腔相關的問題也可能造成胸悶或胸痛,如:肺炎、肋膜炎、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等。肌肉骨骼問題 造成胸口悶痛這一類型的問題也佔了胸悶胸痛原因中的大宗,尤其是生活型態常常久坐,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的人,容易造成胸壁相關肌群緊繃或痙攣,所以一直感覺胸口悶悶的,嚴重時甚至會痛。另外一直重複某些動作的職業或運動傷害也會造成類似的狀況,這類型的胸痛往往可以透過姿勢改變或深呼吸及某些動作引發。其他問題 造成胸口悶痛胸悶一直都是焦慮症、恐慌症與自律神經失調的常見症狀,常常隨著情緒壓力起伏與睡眠品質好壞等狀況改變。帶狀皰疹,俗稱皮蛇,是由潛伏在人體內的水痘病毒所造成,當免疫力低下時,病毒就可能活躍而在皮膚產生水泡狀紅疹,伴隨厲害的神經痛。若發生在胸部,病發早期時尚未形成水泡,可能會誤解為其他原因的胸痛。由上所述的介紹造成胸悶胸痛的原因,大部分是輕症或是具有自我緩解性的狀況。然而,在高危險族群(如:高血壓、高膽固醇、抽糖尿病、菸、肥胖、缺乏運動、家族史)身上,即使是輕微的症狀也要特別警覺。而在一般族群身上,若出現高危險的症狀如:突發性胸痛、投射至下巴或肩膀、冒冷汗、強烈撕裂感伴隨背痛等,一樣要謹慎處理,儘速就醫。
-
2022-12-02 醫療.心臟血管
鄭弘儀冠狀動脈硬化卻無感…醫提醒恐心肌梗塞、腦中風!快做6件事改善
知名政論節目主持人鄭弘儀之前在節目中透露,自己做健檢後才知有「冠狀動脈硬化」,最狹窄的地方已達69%,但是他完全沒感覺,目前靠吃藥控制。而他以前最愛吃內臟類,現在為了健康只能忌口。氣溫下降,是冠狀動脈疾病病人容易惡化的季節。鄭弘儀之前在節目中透露,自己做完健檢才被告知有「冠狀動脈硬化」,最狹窄的地方已達69%,但是他完全沒感覺。不過醫師認為他現階段還不需要裝血管支架,目前先吃藥控制即可。而他原本愛吃下水湯及滷雞胗,配啤酒,現在內臟類都不敢吃了。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血管中心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韋廷曾受訪指出,心臟冠狀動脈阻塞,又稱狹心症,主要是心臟供應養分的冠狀動脈因長時間膽固醇累積,形成不規則粥塊脂肪,讓動脈硬化與堵塞,導致心肌缺氧壞死。好發於中老年人、有家族病史、抽菸、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性格急躁、壓力過大及缺乏運動等人。其臨床表現為突然出現胸骨後或心前區絞痛,疼痛上達左肩、臂部及頸部,伴有惡心、頭暈、面色蒼白、煩躁心悸、呼吸短促、出冷汗、甚至暈厥等症狀。此外,不同部位造成的血管堵塞問題並不一樣,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林肇鋒曾受訪表示,「腦跟心這兩個器官,因為直接影響生活、工作與外顯症狀,甚至危及生命,格外受到注意。」林肇鋒表示,倘若動脈硬化發生在頸動脈且逐漸變窄,就容易引起腦中風;若供應心臟肌肉的冠狀動脈硬化,就會引起心肌梗塞。動脈硬化,除年紀增加、性別 (男性)、種族、家族冠狀動脈疾病史、家族高膽固醇血症、慢性腎臟病等無法控制危險因子,生活習慣影響更大,現代人不良飲食習慣,抽菸、過度肥胖不運動等,都是高危險群。為避免引發心血管風險,須當心誘發因子,包括寒冷、氣候變化、清晨時段、情緒激動、強烈用力、過度疲勞等。最近天氣變冷了,多注意保暖,醫師建議,可穿襪子睡覺,有夜尿或睡眠不佳半夜起床要穿暖和,早上起床動作放慢,可先喝一杯溫開水稀釋半夜濃縮變稠血液。醫師建議以下幾件事改善動脈硬化。6件事改善動脈硬化.戒菸.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非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三高).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飲食少油少鹽,多蔬果。.減重,避免過度肥胖。.規律運動.不要過勞或熬夜【參考資料】.血管怎麼變硬?醫:動脈硬化從血管「長斑」開始.血壓飆高瀕臨腦中風!六旬男查遍竟與心肺血管無關,是「腎血管性高血壓」.天氣忽冷忽熱 有這些症狀小心冠狀動脈阻塞
-
2022-11-30 醫療.腦部.神經
常熬夜、少運動、三餐不正常 38歲上班族腦中風
38歲陳姓男子上班忙碌常熬夜,三餐不正常,平時也沒運動習慣,月前早上起床時發現自己半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家人趕緊送醫,診斷確定腦中風,幸好發現早,住院後經6周高強度復健,搭配重複經顱磁刺激、高壓氧及中醫針灸治療,現已恢復獨立執行基本日常生活的能力,漸朝著回到職場的目標前進。苗栗縣為恭紀念醫院復健科主任宋松遠表示,中風非特定族群的疾病,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剛發生時如能盡早處置,越能獲得較好預後。中風急性期,大腦損傷不穩定,家人應隨時注意病人症狀,留心病情是否惡化。急性後期應積極配合復健治療,先辦理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對治療黃金期的病人給予積極整合性照護,利用早期治療介入,恢復功能並減輕失能程度,減少後續再住院醫療支出。復健師林家正說,除積極復健,近年搭配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高壓氧及針灸也是治療腦中風的新利器。rTMS利用外加磁場來活化大腦,改善神經可塑性,目前研究已證實部分中風病人合併rTMS和物理復健治療後,能有效改善肌肉力量和肢體攣縮。他指出,高壓氧能有效提高腦組織的氧分壓,進而改善組織缺氧狀況,可預防腦部缺血區域造成永久性傷害,促進新陳代謝及組織修復能力。此外,有實證發現針灸頭部穴位,可使中風區塊的血管擴張增加循環,加速病人復原能力,更有研究指出中風出院後,長期接受針灸治療,比未接受針灸的病人降低50%復發風險。院方指出,為恭紀念醫院為中國醫藥大學策略聯盟醫院,有完整腦中風團隊,除給予中風病人積極治療,也給予家屬和民眾相關知識及學習照護能力。中風後的影響層面不僅是個人,也影響整個家庭,尋找適當醫療資源陪伴病人面對疾病,積極治療不放棄,可讓病患的人生由黑白變彩色。
-
2022-11-25 醫療.精神.身心
開車時精神不濟,當心是慢性空汙中毒! 醫:在車內注意這2點
許多人手一握方向盤就會昏昏欲睡,除了睡眠不足外,還可以補充B群來提神,不過怎麼吃精神都不集中,殊不知可能已經是慢性空汙中毒,有教授提醒,剛進車子內部的時先開啟車外循環,讓車內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氣體散去,並在行車其間開啟室內循環,避免吸入車外的廢氣,才不至於慢性中毒。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招名威在臉書表示,車子在開動時有很多小細節需要注意,剛進車子內部時先開啟車外循環,並把窗戶打開通風,原因在於汽車內部有一些環保塑料,會釋放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氣體,新車老車都會有,特別是在太陽曝曬過後,或停放在溫度偏高的地下停車場,這樣的條件氣體釋放更快,濃度也更高,吸入久了,當然會頭暈。而行車期間,最好切換到車內循環,原因為車外會有很多的廢氣,像PM2.5、硫化物、氮化物、燃燒不完全的致癌物、重金屬還有細菌和病毒,忽略這些細節,長期吸入會造成多種疾病,癌症、代謝性疾病、退化性神經疾病、加速皮膚老化,都是可能會發生的,但如果在郊外的話,倒是可以把窗戶和車外循環打開。招名威指出,車內如果同時塞太多乘客,或有人剛抽完煙,也是把窗戶或車外循環打開,避免在密閉空間裡吸入過多的二氧化碳和二手菸,才不會缺氧,一開車又精神不濟。招名威強調,很多時候以為愛睏純粹只是沒睡飽,會一直吃提神保健品,像是B群或咖啡因,雖然都是不錯的選擇,可以在短時間內幫助提高專注度,但只要先搞懂才不會治標不治本,而且車子也要聰明的開,才不至慢性中毒。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11-21 醫療.心臟血管
6成主動脈剝離患者都有1問題 醫曝輕視下場:死亡風險激增
一名患有高血壓及心肌梗塞病史的47歲婦人,因胸痛多日而擔心再度心肌梗塞,前往醫院求診。經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主動脈竟擴張到和柳丁一般大小;因此,緊急將其轉往急診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主動脈剝離」。年紀漸長+動脈硬化 使血管易脆裂彰基醫學中心心臟內科夏建勳醫師指出,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動脈血管,管壁結構包含內、中、外三層,堅韌柔軟、富彈性,但隨著年紀漸長及動脈硬化,會如同用久的橡皮水管般變硬、易脆裂,容易因突然上升的血壓將管壁衝破,使血液跑到中層及外層之間,形成「假腔」,壓迫原來的管腔,而使附近的分支血流減少,造成局部缺血,進而導致周邊器官失去血流供養而缺氧。強烈胸痛最典型 發病48小時內死亡過半「主動脈剝離」一旦發生,死亡率每小時至少增加1%,48小時內死亡過半。夏建勳說, 「主動脈剝離」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強烈胸痛,疼痛感會順著血流剝離向下延伸,從前胸轉移到背痛,而且隨著剝離的位置不同,會有不同的部位產生疼痛。若局部缺血的分支在頭部,會導致中風;在上肢則導致單側上肢冰冷;在腸或腎臟會導致腸壞死或腎衰竭;在下肢則會導致下肢缺血,嚴重者須截肢。但有時臨床症狀不明顯,甚至沒有痛只是悶、不舒服,診斷上需要格外小心。氣溫陡降時易致血壓驟升 務必注意血壓變化彰基急診暨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廖靜彗提醒,最近天氣變冷,如果有胸悶、胸痛、喘的症狀,應該儘速前往急診就醫。另外,主動脈剝離如果裂到頭部,有可能會導致中風,裂到腹部則可能會導致腸缺血及腎衰竭的症狀,所以病患有單側的肢體無力,可以前往急診就醫,做相關的檢查,有可能也是主動脈剝離。而在主動脈剝離患者中,高達6成以上都有「高血壓」病史。「高血壓」與「血管硬化」是導致主動脈剝離的兩大危險因素,因此想要血管健康,良好的控制血壓、血脂、血糖三者缺一不可。另外,抽菸及喝酒也會造成血管內皮傷害、降低血管彈性,使得血壓更高,對於血壓控制不好的患者更是危險,因此建議定期服用三高藥物外,也要戒菸、戒酒。而在進行主動脈剝離手術之後的患者,除了控制血壓、心跳之外,也建議不要搬重物或進行激烈運動,並應持續回門診進行追蹤。延伸閱讀: ·主動脈剝離瞬間沒命!「致命7因子」曝光 腹痛、腳痛、下背痛不能大意 ·心臟科醫師:「1飲品」戒掉對心血管較好,如果還是要喝,要遵守一些建議
-
2022-11-1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說話與維生 處處是智慧
老婆學文學,老公學經濟。老婆打完電話。老公:「妳半小時的電話,我們學經濟的一分就可以說完!」老婆:「每次炒飯,我一分鐘要結束,結果,你為什麼要做那麼久!」有些事可以長話短說,有些事需要細水長流,慢慢鋪陳就好比往生,可能突然間不到一分鐘就斃命,也有可能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要拖數小時或數年才能脫離苦海。人會突然往生,通常是人體的發電機—心臟壞了,例如心律不整,心室顫動幾下,或突然間心跳停止,好像突然停電一樣,人立即失去知覺倒地不起。心臟會驟然停止,可能是動脈硬化厲害,心血管阻塞了,心肌缺氧、心肌梗塞或突然心律不整而致命。如果是腦中風,例如腦出血或腦血管堵住,破壞大腦呼吸循環中樞,可能失去知覺昏迷不醒,可能拖個幾小時或幾天之後而往生。如果是腎臟壞掉了,引起尿毒症,除非洗腎或換腎,否則會引起酸中毒,最後休克而死亡,尿毒症酸中毒到往生通常只要幾天的時間。如果是肝不好、肝衰竭引起肝昏迷,肝昏迷到往生也要幾天的時間。如果是肺不好、肺衰竭,呼吸困難,血氧掉,二氧化碳堆積到體內,引起酸中毒,進而昏迷而死亡,通常也要幾小時或更長的時間。但如果是嗆到或噎到,氧氣進不了肺部,嚴重昏迷可能不到幾分鐘就會死亡,例如謀害一個人,掐住脖子,幾分鐘不到就斷氣而亡,就是例子。如果是癌症末期,全身痛苦不堪,慢慢瘦弱,人慢慢步入死亡,短則幾個月,長則一、二年,病人痛苦,家人也辛酸。總之,說話之道與維生之道,處處都是智慧,了解箇中奧妙,才能擁有健康而幸福的人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關資訊。
-
2022-11-19 醫療.耳鼻喉
打呼太誇張小心膀胱出問題 呼吸中止症恐影響勃起障礙!
夜尿多小心是呼吸中止症。30多歲的邵先生自求學時期,被室友抱怨「打呼聲很大」,他出社會後睡眠品質依舊不佳,甚至常出現夜尿、急尿,作息混亂導致他爆肥至104公斤,在太太的鼓勵下就醫檢查,才確診為睡眠呼吸中止症。醫師提醒,早年常認為膀胱過動症與緊張有關,但本土研究發現,膀胱過動症與呼吸中止症為共病關係,應調整治療新觀念。睡眠呼吸中止症各年齡層患者皆有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估計,全台患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約70至80萬人。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黃俊豪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各年齡層患者皆有,主要因鼻子過敏、腺樣體肥大、扁桃腺過大等問題所致,其上呼吸道包括鼻子、鼻咽、口咽到下咽,只要任何一處狹窄、塌陷,阻力過大空氣無法進入,即會出現打呼、呼吸中止症狀。黃俊豪表示,呼吸中止症盛行率會隨著年齡升高、肌肉鬆垮而增加,像是20多歲僅18%,到40多歲30%,60多歲高達60至70%。好發族群以肥胖者最為常見,因其舌根肥厚、黏膜下脂肪多,使得呼吸道空間狹窄;而纖瘦者也可能因先天結構問題出現呼吸中止症,包括鼻中隔彎曲、長鼻瘜肉、腺樣體肥大,或者下巴內縮、短脖子而舌根位置較後,也都有所影響。呼吸中止症患者容易頻尿黃俊豪表示,呼吸中止症患者睡眠頻被打斷,使得抗利尿激素分泌降低,自然容易頻尿。為進一步了解呼吸中止症、膀胱功能異常之間共病關聯,便蒐集927名呼吸中止症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有36%患者原先在白天排尿超過8次,夜間排尿超過2次者竟高達86.9%,且睡眠呼吸中止症愈嚴重,膀胱過動症狀也愈嚴重;經配戴呼吸器調整後,超過4成自覺白天頻尿改善,8成以上認為夜尿也減少。呼吸中止症恐影響勃起障礙黃俊豪提醒,過去發生急尿、夜尿等膀胱過動症症狀時,一般民眾多半會認為是緊張、焦慮所引起,因而使用大量鎮定劑、抗焦慮藥物等,若本身是呼吸中止症患者,長期使用抗焦慮藥物等,恐增加夜間缺氧情況,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反而使病況惡化。他表示,配戴呼吸器改善搭配治療,約3個月時間可看到明顯差異,包括體內發炎指數、缺氧情況改善,有助體循環恢復正常。黃俊豪表示,若為輕度呼吸中止症患者,可透過開刀方式治療,或以鼻噴劑等藥物改善,若中度以上患者,開刀後改善率約3至6成,可考量選擇手術或配戴呼吸器改善。他也提醒,18歲以上呼吸中止症引發的夜間缺氧和睡眠中斷,導致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增加動脈硬化風險,影響陰莖海綿體的動脈充血功能,導致性功能障礙風險增加,建議呼吸中止症患者應積極治療,降低未來發生性功能障礙問題。
-
2022-11-16 醫療.懷孕育兒
被孕婦大量黑血噴臉!施景中替胎盤早期剝離婦開刀,憂胎兒不保竟撐過來
懷孕意味著即將會有新生命到來,是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不過,對於準媽咪來說,孕期40週是條艱辛且漫長的路,不僅孕期會有生活上的諸多不便與身體不適,每一次的生產過程都是在生死邊緣交戰,非常的辛苦且危險。台大婦產科醫師施景中在臉書分享最近遇到的情況:近日有一名嚴重胎盤早期剝離的孕婦,緊急開刀時子宮內的積血壓力太高,黑血如同挖破石油管線般噴出,嚇壞在場的所有人,所幸小寶寶平安生出來,馬上放聲大哭。「天佑!」台大婦產科醫師施景中11/15在臉書發文表示,昨天(14日)早上安排了一台刀,沒想到另兩個安胎孕婦都半夜多量出血、兩個胎兒也輪流心跳減速。清早值班醫師與我報告,確定了這兩個孕婦都需要加刀,於是安排了刀序。但在第一台刀要送進去前,總醫師急忙打給我,刀序排第二的孕婦胎兒心跳狀況比較緊急,於是我又把第二台刀調成第一台。她送進刀房,血又流了一大灘在地上。原來的第一台刀變成第二台,下刀後我去看這位產婦,覺得面容有異,緊急麻醉開下去,結果是嚴重胎盤早期剝離,手術刀一劃下去,子宮內的積血壓力太高,像噴泉一樣噴到一旁幫忙的女醫師臉上。而這不是一般常見的血水,是接近原汁的黑血,源源不絕流出,好像挖破的高壓石油管線。施景中心想,這下慘了,以前碰到類似狀況,小孩出生都是蒼白軟癱,有的沒多久就當小天使了,沒想到這個寶寶生出來後,馬上放聲大哭。連後來娩出的胎盤都爛爛的,真的不知道這寶寶怎麼有辦法撐過來?下班後施景中去探望,孕婦狀況不錯,小孩在ICU照顧,也沒有大問題。母親說:「這是老天特別照顧生下來的小孩。」我點頭表示認同,難怪以前有人名字要取「天佑」、「天保」、「天賜」等等。施景中感慨表示,相對於老天(或大自然的力量),我們醫師的角色真的太渺小了。而有民眾好奇這張照片怎麼來的?手術的過程中都會有人負責照相嗎?在這麼緊急的狀況下怎麼還會有人力空出手來照相?對此,施景中特別解釋,大家手上都有手機隨時聯絡重要事情,那張罕見的重度胎盤早期剝離照片是用手機拍的,也因具教育意義,有經孕婦同意分享,並已經過特殊處理,照片中還有血滴凝集在空中的畫面。假若當初先幫她開刀會不會比較好呢?這個答案只有天知道。說不定第一台刀延後開,結果產婦變大出血休克、或寶寶出生要急救...無論如何,目前昨天(14日)早上所有寶寶都很好。感謝老天幫忙。網友看完醫師的貼文,紛紛留言表示感謝,謝謝醫師與媽媽的辛勞。「感謝醫生的努力,感謝媽媽和寶寶的堅持,每一個生命的到來是如此的不易,也如此的美好!」、「感謝醫學不斷進步與發達,讓很多孩子得以有來到父母身邊的機會。」、「每每看到與死神拔河的媽媽與醫護,真的覺得大家都很偉大。」、「雖然過程太過顯險,但最後一切都很美好,天佑偉大搶救的所有醫護人員,新生希望 ,天佑媽媽及寶貝天使的努力,希望新生,美好的新生命起啓了。」胎盤早期剝離是什麼?基隆市婦產科施俊宇醫師表示,在正常的情況下,胎盤會於胎兒出生後才會從子宮內壁剝離,而胎盤早期剝離,顧名思義為胎兒尚未出生時,胎盤就提早全部或部分剝離下來,因此,胎兒血流供應中斷,導致缺氧而死亡,發生率雖只有約0.5%至1.5%,不過一旦發生卻是相當危險。胎盤早期剝離通常於妊娠20週後至分娩前發生,發生時常見症狀包括腹痛、胎動減少、劇烈宮縮以及可能伴隨陰道出血,除了胎兒危險之外,孕婦甚至可能因大量出血,進而引起凝血機制耗損,危險性更是不容小覷,因此胎盤早期剝離是產科中相當緊急的重症,需要立即給醫生診斷及處置。如何預防胎盤早期剝離?很可惜的是,以目前的醫學環境並沒有任何方式可全面性的預防胎盤早期剝離的發生,不過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降低胎盤早期剝離的發生機率。比起婦產科醫生,身為腹中胎兒的媽媽最能隨時隨地感受到寶寶的生命力,尤其仔細觀察胎動狀況更是每個孕婦都須做的功課。不過胎動頻率因人而異,無法制定出一個胎動頻率的標準,然而孕婦依舊可以大致找出胎兒的胎動習慣及規律,例如胎兒在某個時段活動力會特別的強,那麼媽媽可以固定在這個時間點觀察寶寶是否與平日不同,不管是明顯過於頻繁、費時或是減少,都需提高警覺心,必要時須趕緊就醫診斷,否則等到毫無胎動、強烈宮縮甚至大量出血時,就已無法挽回了。誰是胎盤早期剝離危險群?胎盤早期剝離高危險群,包括孕期時腹部遭受撞擊、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高齡產婦、抽菸喝酒習慣、前胎已有胎盤早期剝離症狀的孕婦以及子宮異常的孕婦等,發生胎盤早期剝離症狀的可能性都較大。
-
2022-11-11 醫療.心臟血管
駕駛心肌梗塞導致車禍!溫差變化大須注意心臟問題,教你如何預防
台中蘇姓男子昨晚駕駛1輛黑色凌志小客車,行經台灣大道四段時心肌梗塞,整個人痛苦不堪造成車輛失控,先是擦撞同向的張姓女騎士後再衝向路旁的建地草皮,車頭嚴重毀損,所幸緊急送醫做心導管手術目前暫無生命危險,張女多處擦傷包紮後已出院。心肌梗塞是什麼?心肌梗塞是由於心臟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導致供給心肌血流中斷,心肌缺血缺氧而壞死。臨床表現上,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呼吸困難是典型的病徵,但約有一半以上的心肌梗塞患者,病發前沒有任何症狀。心肌梗塞患者在症狀和影響的程度上也有所不同,輕微者可能只感到胸悶,嚴重者則會造成心肌細胞永久性的損傷,引發如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等併發症。心肌梗塞會出現哪些症狀?一般來說,心肌梗塞病患容易出現持續性胸痛、胸悶、盜汗、臉色蒼白、四肢冰冷、噁心、嘔吐、全身虛弱無力等症狀,如果嚴重時,還會出現暈眩、呼吸困難、休克等症狀。除了這些典型的預兆,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陳炯瑜醫師曾撰文指出,民眾應該也要特別了解到一些非典型的表現,抓住這些暗藏的異狀,或許就能提早防止遺憾發生。‧非典型徵兆一:從心臟到下巴、牙床,擴散開來的悶痛。‧非典型徵兆二:上腹部及後背疼痛。‧非典型徵兆三:左肩膀、腋下及手臂疼痛。‧非典型徵兆四:當身體處於休息狀況下,出現像是被大象給踩住的緊繃感。要如何預防心肌梗塞?心肌梗塞雖然是突發疾病,但還是有跡可尋,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內文,可以透過以下方式進行預防:1.飲食應採低脂低鹽,以清淡為主,並減少高膽固醇食物攝取。2.避免三高(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疾病,有相關病史者應定期至醫院追蹤檢查。3.避免抽菸及過度飲酒。4.多吃富含纖維質的蔬菜水果,少吃精緻醣類食品。5.維持理想體重,避免肥胖。6.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保持充足睡眠。7.日常生活中應避免情緒激烈起伏,適時抒發壓力。8.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平時應多注意身體健康警訊。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心臟血管內科、現任博仁綜合醫院心臟內科周伯翰醫師表示,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容易疲勞、自律神經失調,出現胸悶、氣促、血壓高等情況,若有心絞痛、胸悶症狀,要盡快到醫院詳細檢查。參考資料:‧元氣網疾病百科:心肌梗塞‧心肌梗塞不一定是胸口痛!醫:4種非典型疼痛要警覺,年紀大或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胸悶 喘不過氣 心肌梗塞前兆‧台中黑色凌志駕駛突心肌梗塞 失控衝撞同向騎士
-
2022-11-08 養生.聰明飲食
超市買的豬絞肉呈褐色是不是壞了?專家告訴你變色原因
前幾天去超市買了一盒豬絞肉回來,結果買回來的時候肉上面出現一部分變成褐色的,小朋友就驚叫這個肉是不是壞掉了,但是韋恩微笑趁機做了個機會教育,這褐色絞肉其實不是壞了。冷藏絞肉變色是缺氧導致其實這種褐色的變化在密封的盒裝絞肉、或是盒裝肉片比較常出現,尤其是在絞肉的底面或是中心處等難以接觸到空氣的地方。它形成的原因簡單來說是肌肉缺氧了。肉的顏色來自於肌肉裡含的肌紅蛋白,肌紅蛋白本身為紫紅色;而當肌肉切開後接觸到氧氣,肌紅素與氧氣結合,會形成鮮紅色的氧合肌紅蛋白。氧合肌紅蛋白的鮮紅色,就是我們平常認為肉該具有的顏色。但是如果在低氧的密封情況下,比如說超市的保鮮膜密封包裝,氧氣太少不足以形成氧合肌紅蛋白,但是又不會完全沒有氧氣,所以部會形成肌紅蛋白。所以部分肌紅蛋白就會產生氧化反應,形成變性肌紅蛋白,此時肉的顏色就是褐色的。而且這個狀況部分是可逆的,所以如果這時候把保鮮膜打開,讓絞肉重新接觸到氧氣,褐色的部位是有機會再恢復鮮紅的。什麼是肌紅蛋白?肌紅蛋白又稱肌紅素,是肌肉組織主要的攜氧色素,主要存在於心臟和骨骼肌中,負責肌肉裡的氧氣儲存。肌紅蛋白結構上與血液裡的血紅素結構非常相似,都是一個蛋白質分子,含有一個原血紅素(heme)結構,中心還有個鐵。這個複合蛋白質結構與氧氣的親和力非常好,所以血紅素可以在血液裡運輸氧氣,肌紅素負責在肌肉裡儲存氧氣。注意有沒有腐臭味才是重點所以如果看到這種盒裝褐肉呈現褐色,雖然心理上覺得不太喜歡,但是不代表他是壞掉的,不要急著丟掉。如果它沒有發出腐臭異味、表面沒有過於黏滑等異常,這樣褐色的肉還是可以安全食用的,最多只是代表它在冷藏下放了比較多天,所以不要輕易就浪費掉了,這也是減少食物浪費的一種方法。其他肉類的常見問題彩虹牛肉是正常現象,不是機油、也不是塑化劑、重金屬豬肉部位大解析!你知道吃的是什麼肉?怎麼吃才好吃呢?豬內臟的真相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