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0 科別.眼部
搜尋
缺氧
共找到
629
筆 文章
-
-
2020-04-16 科別.心臟血管
胸痛攸關生死! 心內科醫師:這種痛法最致命
有一種胸痛,是突然來襲,如瞬間撕裂傷般劇烈疼痛,且患者會從前胸瞬間痛到後背,不少時候一發生,根本來不及反應時就往生了,可說是心血管疾病最可怕的急症。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表示,在運動時、突然情緒爆發壓力來臨時,或者天氣急遽變化時,若患者冠狀動脈血管就狹窄或阻塞,在這些狀況下,氧氣可能就無法順利供應到心臟以及身體其他器官,因此出現感覺吸不到空氣、氣促、胸痛或胸口的緊縮感、噁心、冒冷汗等,就是一般所稱的「心絞痛」。所謂的穩定性心絞痛,指的是每當運動到某個耐受點後就會覺得不舒服,但血管狹窄達50%時,運動時不見得會出現症狀,不過隨著血管阻塞愈來愈嚴重,患者可能會發現原本爬到5樓才會感覺胸悶、胸痛不舒服,過了一段時間,只爬到3、4樓就開始不舒服了,這就代表冠狀動脈狹窄日趨嚴重。許多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患者、肥胖者,或是有家族病史者,剛開始可能沒什麼症狀,或是只在很激烈運動時出現輕微胸口不適時,常不以為意,等到症狀日趨嚴重,血管狹窄超過70%以上,可能就需要做心導管,甚至放支架了。 此外,急性心肌梗塞則指的是冠狀動脈血管突然之間完全阻塞,血液完全無法運送供應心肌氧氣,這時候若沒有及時就醫、盡速用藥物或支架打通血管,根本來不及救命。 很多人搞不清楚心絞痛到底是什麼?一般而言,胸悶的感覺就像是一顆大石頭壓在胸口,不是針在扎的那種「痛」;患者常常無法精準定位究竟是「哪裡痛」。吳彥雯說,有時候除了胸口部位,因為神經分布的關係,還可能會出現牽引痛,讓患者覺得好像還伴隨有肩膀痛、下巴痛、甚至連牙齒都會痛;其實經過醫師仔細檢查才發現,這些沒來由的各式疼痛,其實都是心臟缺氧引起的。 還有一種胸痛,是突然來襲,如瞬間撕裂傷般劇烈疼痛,且患者會從前胸瞬間痛到後背;曾有患者形容,彷彿斧頭劈在身上一樣,這恐怕須懷疑是主動脈剝離。主動脈剝離是非常危險的,不少時候一發生,根本來不及反應時就往生了,可說是心血管疾病最可怕的急症;當天氣突然變冷、血管劇烈收縮時,特別容易發作,高血壓患者要特別小心。 若要強身護心,其實無需進行過度劇烈的運動。吳彥雯提醒,有很多運動員長期、大量的過度運動,看似身體很強健,但其實長期下來,對心臟未必是件好事,適量就好了;最重要的還是平時飲食要清淡,避免重油、重鹹,同時要拒絕三高與過胖,且盡快戒掉抽菸的壞習慣,才能遠離可怕的心血管疾病。延伸閱讀: 高血壓都是吃出來的! 5飲食地雷少碰為妙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
2020-04-15 科別.腦部.神經
看見有人中風怎麼辦?等救護車時你要做這幾件事
發現有人中風時該怎麼辦?紐約長老會醫院(New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醫師Douglas D. Sankar表示,中風後人的神經組織會迅速凋亡,快速而準確地診斷中風的類型及其患部,是成功治療的關鍵,若懷疑某人中風,請立即叫救護車,他提供幾項等待救援空檔時應該要做的事。據估計,缺氧時,每分鐘大腦中就會有200萬個細胞死亡,因此接受治療的時間延遲越長,對大腦損傷害就越大。Douglas D. Sankar指出,中風就像對腦的攻擊,供給腦部的血液阻斷後,部分腦部甚至脊髓會死亡。然而,中風的症狀多元,與受影響的大腦區域有關。例如,中風通常是沒有痛覺,而頭痛是出血性中風最常見的症狀。Douglas D. Sankar提到,中風症狀包含及特定身體部位,或身體單側或兩側無力;麻木和感覺喪失;失語,包含說話能力和理解能力異常;視力異常;身體失去協調性,產生眩暈感等。醫師強調,為了進行準確的診斷,患者的病史和理學檢查是必要的,以區分其他類似症狀的疾病,例如癲癇發作、暈厥和低血糖。因此中風時應迅速診斷,民眾若懷疑某人中風,請立即叫救護車,並遵循以下注意事項。「不要」開車載患者去醫院:立即致電救援專線,救護人員能幫助辨別患者是否需要緊急援助。「不要」給患者阿斯匹靈:對於許多中風患者,阿斯匹靈是有益的,但對於其他中風類型,阿斯匹靈會使情況變得更糟,請由醫護人員決定。「不要」給人吃或喝的東西:中風會導致肌肉控制困難,影響吞嚥能力。「要」紀錄發作時間:可幫助救援小組更有效地行動。知道症狀開始的時間,醫生可更確定最合適的治療。如果您不確定症狀何時開始,知道患者最後「正常」的時間也有幫助。「要」幫患者躺下:將中風患者的頭部稍微抬高,使他們側臥以促進血液流動。「要」鬆開太緊的衣物:有助於中風患者呼吸,但避免拉扯無力的肢體。「要」檢查該患者是否昏迷:檢查脈搏和呼吸。如果沒有心跳,請立即開始CPR。Douglas D. Sankar強調,適當的緊急處置,可以降低中風死亡率和後遺症,越早治療成效越佳。參考資料:KNOW WHAT TO DO IF YOU SEE SOMEONE HAVING A STROKE.(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還認為中風是老人專利? 有這5狀況都是高危險群
-
2020-04-15 科別.心臟血管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腦中風是大家常聽到的,但是你知道嗎?除了腦部以外,其他部位的神經系統如果也遭遇血流供應上的問題,也有可能造成中風。1、突發性視力喪失–眼中風眼科門診中,有時會接獲單眼視力突然變得模糊不清,甚至看不見的「眼中風」急症案例。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邱育德指出,這項眼科急症是因眼部視網膜動脈阻塞或靜脈出血造成,因為視網膜是產生視覺的重要部位,上面密密麻麻的神經細胞,需依賴血管系統供給養分與氧氣,以維持正常運作;若影響的血管正好是營養中心視力黃斑部的視網膜動靜脈或其分支,便可能造成嚴重的視力傷害。必須特別注意的是,根據統計,視網膜中心動脈阻塞後5年內的死亡率為40%,死因主要是心肌梗塞。因此,「眼中風」不僅是眼科的急症,也代表身體可能突發中風的前驅症狀之一,患者極可能血壓已經過高,或體內已有血栓流竄或血管狹窄阻塞情形,因此除了眼科的處理外,也需要同步照會心臟科、神經內科等專科,及時評估、監控是否有頸動脈狹窄或心臟產生血栓等情形,以免治療上措手不及。2、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耳中風一覺醒來,耳朵突然嗡嗡作響,甚至完全聽不到了,著實會讓人嚇一大跳,是不是罹患了「耳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子傑表示,許多人把「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稱作是「耳中風」,它不像「腦中風」發生的年齡層,多以50、60歲以上的老年人居多,而是一般工作壓力大的年輕人到老年人都可能罹患,患者在發病前多半沒有遭到撞擊或外傷,卻突然間出現明顯聽力受損(以單側居多),或併發耳鳴、嘔吐、平衡失調、走路不穩等情況。目前已知的可能引發原因有病毒感染、腫瘤壓迫聽神經、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內耳淋巴膜破裂等;另外,內耳迷路動脈或其分支狹窄、阻塞,在血流循環不良情況下,也可能造成神經性的聽力障礙。特別是在凜冽寒冬,血管收縮較為劇烈的情況下,部分案例可能出現類似小中風的突發性耳聾症狀。林子傑指出,突發「耳中風」時,最重要的是掌握發病10天內的治療黃金期,患者應盡速至有完整聽力檢查設備的醫院接受檢查診斷。一般來說,「耳中風」的患者若能及時接受治療,則聽力有較高的恢復機會,但如果延遲接受治療,則預後通常會較差。3、讓人舉步維艱–腳中風發生在下肢動脈血管急性阻塞的「腳中風」,是一項讓人舉步維艱的病症。患者通往雙腿「下肢」的血管因狹窄或有血栓阻塞,造成血流不暢通,進而出現下肢冰冷、麻痛、間歇性跛行、慢性潰瘍難癒等症狀;狀況嚴重時,足部肌肉組織因而缺血導致「缺氧性」壞死,甚至可能必須面臨截肢。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兼心導管室主任張丁權指出,「腳中風」也有所謂的搶救黃金時間,一旦超過6~8小時的最佳治療時機,就算再打通血管,肌肉組織仍將持續進行不可逆轉的壞死現象;但偏偏台灣人常有超強「忍功」,常因太能忍痛,而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等到醫師宣布必須截肢以保命時,便只能抱憾終身。而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心房顫動、糖尿病、高血脂、心內膜炎、骨折、感染症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老菸槍等,都是腳中風的好發對象。張丁權提醒,這些高危險群在接受定期健康檢查時,可考慮做腿部的踝關節動脈壓檢查,若ABI比值(足踝動脈收縮壓∕前臂動脈收縮壓)小於0.9,即代表下肢循環不良,可能有週邊動脈狹窄問題,必要時應進一步安排血管攝影,確認腿部血管狀況。4、控制血壓–脊髓中風人體的頸髓與胸腰髓有許多神經分布其中,負有控制四肢力氣、感覺、呼吸與排泄等功能,當「脊髓中風」時,患者可能先是在頸部或背部感到一陣劇痛,或胸部出現類似心絞痛的悶痛感,數分鐘或數小時後,便突然出現雙腳或雙手無力、感覺喪失、大小便失禁等神經症狀。為什麼會發生「脊髓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林欣榮指出,目前已知包括血管動脈硬化、主動脈疾病、動脈剝離等血管疾病,以及全身性敗血症感染等,都是可能引發的原因。而過去的調查更發現,「脊髓中風」患者中超過半數有高血壓病史,且這些高血壓患者合併出現主動脈疾病比例很高。與一般常見的「腦中風」病患比較,「脊髓中風」發病年齡較早,多在50~60歲得病,而年齡愈輕便發生「脊髓中風」的患者,往往表現出來的症狀比較嚴重,且復原情況較不理想;而由於「高血壓」與「脊髓中風」的關係頗為密切,因此,防範「脊髓中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血壓控制,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邁入中老年階段後,應定期接受全身血管與神經系統的健康檢查。延伸閱讀: 還認為中風是老人專利? 有這5狀況都是高危險群 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你一定要知道的6項腦中風檢查 腦中風患者要降血壓? 醫師點出普遍3大迷思
-
2020-04-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影/新冠插管病患為何都俯臥?英ICU醫生告訴你
英國一名加護病房醫生回答各界疑問,解釋為何新冠肺炎重症插管病患,都是俯臥在病床上,而非一般大眾所認知的仰躺。橫掃各國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高達98萬9288起,其中逾4萬7千起病例為嚴重或瀕危的重症者。許多曝光畫面可見,各地使用呼吸器的重症使患者,都是趴在病床上,引起不少疑問。英國加護病房醫生丹尼爾斯(Ron Daniels)近期就常被病患家屬質疑,為何讓他們趴躺,於是決定製作了一段影片,解釋為何有些插管病患是俯臥。丹尼爾斯指出,仰躺胃等腹部器官會壓迫肺的下半部,再加上地心引力作用,會讓血液流向被壓迫的部分,形成肺部有氧的部分缺血,而缺氧的部分則充滿血液不斷增加並擴大。但俯臥可避免肺部被壓迫,同時還能血液流入已經充滿氧氣的部分,讓病人器官能順利獲得所需氧氣。
-
2020-04-07 科別.腦部.神經
婦人擔心染疫不就醫 腦中風錯失黃金3小時救援時間右側全癱
台中市一名85歲老婦患有三高及心律不整,平時規律服藥也能自理生活,但上月上午菜園種菜時,起身感覺右腿麻,中午吃飯時右手無法拿筷,家人見狀起初並不在意,加上疫情籠罩不想進醫院,直到晚上症狀仍無改善,送急診後確診為缺血性腦中風,但因錯失黃金治療時間,現仍右側全癱,讓醫師大嘆「遺憾!」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黃紫英說,老婦從當天早上10許右腿痠麻,到晚上近9時才就醫,錯過治療黃金3小時,不能使用血栓溶血劑、動脈取栓術等方式治療,僅能施以傳統中風照護及治療方式。現雖意識清楚,但右側全癱、言語表達困難,需以輪椅代步,並依賴鼻胃管餵食。她說,中風可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及「出血性腦中風」,前者是因血栓塞住血管,使血流無法通過,造成組織缺氧;後者是因腦部血管破裂,使血流溢出血管,造成局部組織壓迫及缺氧,兩者都會出現如肢體無力、感覺麻木、吞嚥困難、語言障礙等中樞神經學症狀;而其中又有高達7成的腦中風病人屬於缺血性腦中風。黃紫英指出,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在中風後3小時內,可以採取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的方法,增加復原機會,或配合腦血管攝影,在6小時內啟動動脈取栓術,在動脈內放置支架進行取栓,來降低腦組織受損的範圍。但這名老婦到院時為時已晚,故僅能使用傳統通血路藥物,如抗凝血劑、血小板抑制劑等藥物,防止血栓繼續生成擴大及預防二次中風,無法將已阻塞的血栓溶解並打通血管,而拯救腦組織免於缺血壞死的傷害。黃紫英提醒,民眾應謹記辨識中風口訣「臉、手、說話、119」當自己或親人朋友出現臉部表情不對稱、嘴角歪斜、雙手平舉10秒出現單側手臂下垂、口齒不清及言語表達障礙,就應立即撥打119送往急診。防疫期間若發現家人出現中風症狀,更不能輕忽,才能把握搶救中風3小時的黃金治療時間,增加復原機會。
-
2020-04-07 科別.心臟血管
要避免中風找上門 先認識心房顫動
您可能沒聽過「心房顫動」,但你一定聽過中風!要避免中風找上門,就得了解這個在銀髮族裡發生率極高的疾病 – 心房顫動。心臟是我們體內的幫浦,總是規則地跳動著,推動血液前進到身體各處器官。心房顫動代表心臟失去原本的節律,變為快速不正常跳動,雖然患者可能不自覺,但久了就會帶來其他嚴重併發症。心房顫動很常見。平均一百人裡大約有一人患有心房顫動,然而隨著年紀增長,發生率持續升高。到了六十五歲時,每二十個人就有一人患有心房顫動。八十歲的話,每十人就有一人患有心房顫動。心臟有四個腔室與各大血管相連,正常狀況下,以每分鐘六十次到九十次的頻率規律的跳動。每次心跳由心房啟動,再傳訊息到心室,引發心室收縮。萬一罹患心房顫動,帶動心臟收縮的訊息異常,心房會紊亂快速地收縮,無法有效推動血液。當心房收縮不規律,血液可能會淤積成血塊,血塊剝落後就隨著血流在血管裡流動。 當血塊被血流推進到變細的血管分支處時,血流就會被阻塞住,組織就接收不到血流,缺氧壞死,這就是中風。因此,導致心房顫動患者死亡或重病的最大因素就是腦中風及全身性血管阻塞。只要心房顫動形成血塊之後,血塊隨血液四處流動,就會造成大問題,流到哪裡塞住哪裡,塞到腦部就形成腦中風,也會引發腎臟中風、腸中風、及腿中風。除了老化之外,罹患高血壓、體型肥胖、飲酒過量、或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等代謝異常疾病的人都會更容易罹患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時會讓心臟無法有效工作,全身各處得不到足夠的血液量,患者就會感到心悸、虛弱、暈眩、胸痛等不適。要診斷心房顫動,通常都是用心電圖及心律紀錄器輔助診斷。萬一確診心房顫動,治療會從兩方面著手。一個是控制心跳速度或重整心臟節律,這方面可從藥物或電擊著手。另一個方面是要預防血栓血塊形成,這時就要服用抗凝血劑。服用抗凝血劑時,患者務必注意要按時服藥,若醫師有交代要有藥物、食物的禁忌就要確實遵守。服用部分抗凝血劑需要抽血檢查以調整藥物劑量,若有異常出血,像是血便、血尿、或流血不止等情形就要回診檢查。遵照醫師指示服用治療心房顫動的藥物,降低中風危險!原文:
-
2020-04-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期兒童一發燒就送急診?急診醫良心建議:母湯喔!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吳漢屏觀察,防疫期間,一般急診就診較去年同期少三成,兒童急診少五成,但還是有家長因為孩子一發燒、咳嗽送急診,有的是太緊張,也有的是因為「比較快」、「不用等」,令人傻眼。他建議,防疫期兒童若不是病況嚴重、需緊急救護,或有接觸史、旅遊史而出現呼吸道症、發燒,小病優先選擇至診所就醫。吳漢屏提醒家長,雖然疫情期間,醫院病患分流,但急診醫護人員也要協助新型冠狀病毒採檢,應盡量減少到醫院兒童急診就醫的頻率,目前在台灣兒童急診室,需要做新型冠狀病毒篩檢的兒童遠比成人急診室少,兒童感染源絕大多是親人傳染,建議有接觸史、旅遊史出現呼吸道症狀或發燒的兒童,可經由兒童急診來做相關檢測。很多家長詢問「兒童什麼情況該送急診?」吳漢屏說明,例如若發燒超過三天,或到診所就醫、吃了退燒藥,仍出現呼吸急促、呼吸特別費力、走路會喘,或精神萎靡、活力下降、缺氧發疳口唇、手指和腳趾呈紫藍色等異常現象,盡速送醫。一名急診醫師私下分享,有家長發現孩子一發燒很緊張,沒有接觸史、旅遊史,連忙送孩子到急診,結果急診的處置和基層診所完全一樣,這名就醫的兒童吃了退燒藥後就退燒、人也有活力,但讓自己和孩子增加感染風險。
-
2020-04-02 科別.心臟血管
你的心臟健康嗎?醫師教你8項方式檢查有無隱藏毛病
日前藝人劉真驚傳不治離世,享年44歲,其當時入院治療主要是因為主動脈瓣膜狹窄。這個消息除讓外界對於劉真感到相當不捨之外,最令大多數人驚訝的是為何看似健康又有舞蹈習慣的她竟有心臟健康上的問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以此例來說,主動脈狹窄就是屬於瓣膜性心臟病,常見於老年人與老化相關,隨著年齡增長瓣膜老化出現鈣化;若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則與先天瓣膜異常有關。以心臟的結構來看,心臟分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四個部分,其中以左心室最重要,擔負了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各部位的主要功能;主動脈瓣是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若瓣膜口狹窄就會引起心臟負荷增高,長時間下來就會造成心臟衰竭。心臟衰竭分成四個階段,若達到第四級的時候平均五年存活率只剩下50%,死亡率比癌症還高。美國心臟協會將心臟衰竭分成四個階段:根據衛福部統計2018年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疾病」仍居榜上排名第二位,奪去21,569條寶貴的性命。常見的心臟疾病包括: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狹心症及心肌梗塞)、瓣膜性心臟病、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疾病發作會影響心臟運輸血液功能,嚴重時還會有猝死的可能。若身體出現異常疲倦、胸口有壓迫感、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或急促、心悸、不明原因暈厥等症狀,就要提高警覺當心是否是心臟出了毛病。蔡聰聰提供8項常見檢查方式可用來檢視心臟的健康狀態:1、理學檢查:藉由聽診依照受檢者心跳是否正常或是否有雜音,判斷是否有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瓣膜性心臟病等問題。2、胸部X光:檢查患者心臟的情形,看心臟是否變大等。3、心電圖:可以發現左心房以及左心室肥大,可搭配其他診斷方式增加準確度。4、心臟超音波:心臟超音波可以看出心臟結構、瓣膜的厚度、鬆弛以及脫垂的程度,二尖瓣閉鎖不全的嚴重度,評估左心室肌肉的收縮功能以及心房心室是否擴大、心臟幫浦功能是否正常等。5、運動心電圖:藉由受檢者在運動負荷增加時,觀測心電圖、心跳速度以及血壓之變化,了解心肌缺氧和心律不整的狀態,可做為評估心肌梗塞的預後。6、心臟電腦斷層(CT):利用超高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可有效早期發現心血管疾病,評估冠狀動脈的鈣化班塊狹窄程度。7、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CTA):需施打顯影劑再進行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的影像可得到良好的動脈顯影,可偵測動脈瘤、動脈 剝離、動脈硬化、狹窄和栓塞等疾病。特別是針對有三高問題或有冠狀動脈阻塞嚴重的族群,可能本人還未有明顯不適症狀,但可藉由檢測影像清楚觀看到心血管阻塞的嚴重程度。8、心臟磁振造影檢查(MRI):磁振造影檢測不需注射顯彰劑及零輻射影響是一種對人體安全又精準的檢查方式。利用磁振造影檢測可針對心臟肌肉及瓣膜做分析,還可測量心臟大小及精準計算心臟的收縮力,對於心臟組織測量較優於超音波檢測。延伸閱讀: 心臟病不只會胸痛! 身體3部位會痛也是警訊 裝心室輔助器等換心續命! 心臟外科醫曝3大使用時機
-
2020-03-22 養生.抗老養生
治療數萬顆心臟的體會!名醫魏崢的養生法:慢慢地吃,心安理得地活
形容一個人勇敢,會說心臟特別大顆,實際上,「心」既可強勁地跳動,也可能比想像中脆弱。看過無數心臟,手術超過萬例的魏崢,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換心」移植權威,看過無數由死到生的歷程,他體會生命最珍貴之處:在於「知心」。了解自己此生來到世界的目的,生活才踏實。70歲的他,用「童星」形容自己成名得早,但也深刻體會,生命裡最大的快樂,並非名利能夠衡量,而是來自心安理得的「成就感」。心中第一選擇不見得最好 順其自然反而成為換心權威18歲時的魏崢,以為將來的自己,會是一名建築師。大學聯考放榜,中原大學建築系,喜的是心中第一志願,憂的是私校學費哪負擔得起?上天指點他另一條路:軍事聯招,意外考上國防醫學院,在「可以救人又可以賺錢」的念頭下,少年魏崢踏出了家鄉彰化員林,負笈北上求學。理個大光頭,面對軍事系統下的醫學教育,猶如身在魔鬼訓練營,他的祖籍山東,骨子裡一副堅忍的性格,又苦又累的生活,牙一咬就撐過,但成為一名心臟外科醫師,卻是始料未及。他以醫學院第二名畢業,目標是精神科,卻看第一名先占下名額,最後他在三軍總醫院外科受訓;選擇次專科時,按畢業期數,他排在眾多學長之後,同樣只有「選剩的」分,注定他開始鑽研心臟外科。事實證明,他沒有辜負這些沒得選的「選擇」。魏崢在1988年,執行台灣首例長期成功的心臟移植手術,至今累積超過530例,存活最久的「換心人」已達30年;1996年,完成亞洲首例全人工心臟移植,往後研發的「鈦金屬人工血管接環」,挽救無數主動脈剝離患者,成績傲視全球。回頭看這些心臟手術——重新接通的血管,修補的瓣膜,注入了生命之源的腔室,都帶有藝術色彩。最初那個建築師的志向,換一種方式,展現在他的手術刀下。長期處高壓下如何不慌張?把事做到熟練魏崢說話時不急不緩,給人一種安定感,但聽他談起心臟手術如何「分秒必爭」,以減少缺氧和出血時間,也會不由得捏把冷汗。「別的器官不會立即致命,心臟是幾分鐘來算,3分鐘沒循環就完了!」手術時間無法等待,他培養出「快刀手」的能耐,技術更求精細到位,差之毫釐,丟失的就是一條性命。他描述:「角度或長度都很重要,差一點點就會失敗,有點像在做藝術品,不光畫個圖好看而已,還要注意整體狀況,要不然也沒有功能。」過程中,需要絕對的專注與耐力。當手術進行中,是茶不思飯不想,天大的約會都得取消,「我們吃飯睡覺哪比得上他的命?」以前動輒一站10幾個鐘頭,蹲馬步似地磨練,換來絕對扎實的手藝,「把任何事做到熟練後,就可以比較輕鬆,現在成功率平均99%。」只是,若遇到那1%的失敗呢?他也見過這樣的場景,上午還能聊天的患者,下午開完刀後,沒了命,剩下一具沉默的軀體。他坦言,「會有不甘心,但不能一直自責,每次都要盡全力。」他這麼看待自己的角色,「當上天給你這麼重要的使命,有點類似判人的生死,一定要很慎重,不能馬馬虎虎。」近來一次手術現場演示(Live Demo),同時有千名醫師在線上觀摩,患者需進行主動脈弓置換術,加上瓣膜根部手術,等於難度加倍,風險係數又大,不怕在眾目睽睽下失敗嗎?他把面子看得很淡,「就是要選困難的案例才有意義,萬一開不成,別人也可以學到經驗,但失敗機率不高,因為我們常常做這樣的手術,不怕。」最後,又締造一次成功的紀錄。長期處在高壓環境下,他天性沉著,臨事不慌,或許得益自父親魏蓬林的身教。他形容,父親官拜少將,年輕時四處征戰,「都已經聽到敵人的槍聲,正在吃稀飯,太燙還能吹哩,都調配好了就不用怕。」許多患者進到診間看到他,常有感:「醫生比想像中還年輕」,他輕鬆以對:「我就說我是『童星』,運氣好,早早成名。」今年70歲的魏崢,在滿檔的門診、開會行程外,現在一個月平均還有十多台刀,困難的案例仍舊親身示範。面對年紀,他坦率地說要有自知之明,「醫生如果硬撐會害人的」,既然都有退位的一天,就把握還能發揮的時候,也包括傳承經驗。「技術傳承是沒有半點私心,資深就是要把資淺教會,年老前要訓練一些人,值得信賴,技術必須能超越我,已花10、20年。」他懷抱期許。他常建議長輩周圍的人,也要跟著「服老」。看過許多80多歲的老人,被家屬逼著運動,以為對身體好,因此痛苦得不得了,「能維持現狀就不錯了,何必強求變更好?」反觀96歲的母親,總是心情開朗,也不做身體檢查,這帶給魏崢不少啟發,「如果一發現毛病,就過於緊張,愈處理愈糟糕的例子也很多,不如珍惜當下。」「活多久就是命嘛!」他的養生方法採「聽天由命」型,不額外吃營養補給品,倒是常勸人吃飯時放慢速度,「血糖上升慢,比較不會胖。」發現自己也因此瘦了不少。每一個決策 都是道德的選擇能者總是多勞,振興醫院初期沒沒無聞,他在1994年擔任院長,擴大各科規模,大幅提升門診人數。去年,他從帶領200多人的心臟醫學中心主任,再「回鍋」接任院長,要管理2,700多人,靠的就是重視團隊精神。他深信「團結」的力量,重提第一例「換心」的經驗,當時其他醫院有更好的物力設備,卻連4例失敗,如同「不可能的任務」般,到他手中的第5例,卻前所未見地成功。「軍方出身講求團隊紀律。」他強調,醫師比的不是聰明才智,也要能夠和免疫、檢驗、照護、體外循環等人配合,手術成功非一人之力,是200雙手和死神拔河的結果。他形容,主刀醫師如同指揮家,演奏成功,樂隊的每一份子同感驕傲,每個人平起平坐,只是分工不同,「在台灣,很多單位喜歡用階級來做事,我就說可以越級報告。」每天眾多的決策等著他,從病人的治療方向,手術各種應變,到管理一家醫院,如何做出最好的判斷?魏崢強調,在專業能力之外,醫師的養成,其實更像一關關「道德」的選擇題。他舉例,「比如說幫人裝個支架,就想到自己有什麼好處,是不是可以多賺點錢,這些私心念頭都必須屏除。」他常「換位」成病人的角度,或假設對方是自己的家人,道德是永遠的防線。名與利都帶不走 找到自己的成就感最重要魏崢的同學們,大半已經退休,多的是到處遊山玩水,會嚮往這樣的生活嗎?「同學也羨慕我還可以做事,有時會想,是他們快樂還是我快樂?」他說,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很心安理得。他曾看過許多從鬼門關走過的病人,會振振有詞地說:以後要看開,要捨得,要放慢腳步。但轉個身之後,很快就忘了對自己的承諾。他分享自己的體會,快樂不是因為出名,「留名這事情我覺得一點都沒有意義,比如孫中山留了名,照片到處掛,可是人死就死了,他知道別人掛他的照片嗎?」快樂也不是因為賺多少錢,他分析:「比收入的話,當醫生絕對會後悔,所以心態要轉變,你認同自己,把刀開好,把病治好,唯一收穫就是有成就感。」他不愛買名牌,也沒有奢侈的休閒活動,最大的娛樂是點開YouTube聽聽英文老歌,許多人犒賞自己的長途旅行,也不在他的夢想清單上,「每個人幸福的定義不一樣,有些人想去南極玩,但我不想,跑去那裡受罪做什麼?」救治無數病患,魏崢曾開玩笑:「醫學常違背上帝的意旨,把該到天堂的人又留下來。」又說:「我擔心,醫師到了天堂的時候,上帝會跟我們算總帳。」儘管如此,他還是會做這樣的選擇,帶領著團隊,如同與生俱來的使命般,在有限的人生裡,努力為一個又一個心臟,創造續命的機會。原文:治療數萬顆心臟的體會!名醫魏崢的養生法:慢慢地吃,心安理得地活
-
2020-03-11 科別.耳鼻喉
新冠疫情延燒不敢就醫 南投阿伯暖暖包復健反遭燙傷
新冠病毒讓許多人擔心到醫院遭感染,南投70多歲阿伯罹患肩頸性眩暈,因為擔心感染不敢就醫,自創用暖暖包貼脖子復健,結果眩暈症狀未緩解,脖子還被燙傷,又腫又痛。醫師提醒,雖然疫情期間盡量減少到醫院,但生病仍須由醫師診療,自己DIY治療延誤病情便得不償失。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說,他在門診時先替阿伯檢查,輕碰到他脖子,老伯彷彿被電到一般抖了幾下,直喊痛!醫師發現其後頸處已燙傷並起水泡了,適時的換藥後,開立了燒燙傷軟膏、止暈藥、肌肉鬆弛藥物及促進血液循環等藥物。據了解,這名阿伯肩頸性暈眩經3個月的藥物治療和復健後已改善許多。但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阿伯擔心到醫院容易被感染,遲遲不敢到醫院復健,竟每天用暖暖包貼脖子,甚至貼到睡著,以為這樣就能取代醫院復健的電療和熱療,就這樣持續了三天,不但頭暈症狀未緩解,脖子熱敷處開始又腫又痛。吳昭寬表示,肩頸性眩暈的原因,大多因為肩頸長骨刺、肩頸退化合併肌肉僵硬,導致暫時性腦部血流灌流不順,如同缺氧所造成的頭暈狀況。也可能因頸部交感神經受到刺激,造成椎動脈痙攣,以致眩暈發生。貼式暖暖包最高溫可達攝氏63度,使用時間別太長,若長時間直接接觸皮膚,恐導致一度或二度燙傷。慢性病患者應規則就醫及持續用藥,切勿延誤或中斷就醫。而避免至擁擠的公共場所,出門配戴口罩,勤洗手,才是防疫重點,勿過度恐慌。
-
2020-03-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得新冠肺炎只會影響肺部?專家指男性還需注意這些功能受損
時至今日,新冠肺炎疫情的動態牽動著全中國人民的心,每天早上睡醒打開手機都期待著能看到疫情得到控制的好消息。鮮有人知,肺炎不僅會感染他人,對社會造成危害,還會影響男性的生育能力。那麼,肺炎和男性生育能力有什麼關係呢?1.影響精子活動度:目前,諸多實驗證明,引起肺炎的多種細菌和病毒不僅對鼠、猴、雞和小牛的腎細胞存在吸附現象,而且對人的精子也有吸附現象。它們吸附在精子的膜表面,極大地影響了精子的運動速度。精子在受精前,尾部活動增強,呈超啟動狀態,這種有力的前向運動形成的突擊力加上某種酶的作用,對穿透卵子的透明帶等外層結構是必要的。因此,精子尾部的運動與精子受精能力密切相關。可以想像,若有大量細菌或病毒吸附於精子頭部、中段及尾部,必將使精子由流線型變得“臃腫”,不僅使精子前進時的阻力增大,影響精子的活動及穿卵能力,而且由於它們對精子各部位的吸附不對稱,可能會導致精子產生不同程度的轉圈運動,使相當數量的精子不能與卵子相遇。2.後遺症會影響精子品質:輕型肺炎痊癒後對今後的生活幾乎沒有影響。重型肺炎如果治療不及時,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後遺症。肺炎常遺留的後遺症有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不張和肺纖維化等。這些疾病都會導致肺的功能受到影響,嚴重者將引起人體持續的缺氧狀態。缺氧時,生精細胞受到損害,畸形精子生成增加,發生損害的生精細胞會因為細胞凋亡而發生細胞死亡,進而被清除,影響精子品質。在缺氧的情況下,血液迴圈變差,從而導致自由基損傷、局部溫度升高及血液中毒物濃度增加等因素誘發生精細胞的凋亡。3.肺炎治療有可能加重腎損傷:眾所周知,重型肺炎往往會採取大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糖皮質激素作為機體內極為重要的一類調節分子,在緊急或危重情況下,糖皮質激素往往為首選。糖皮質激素具有抗炎、抗毒、抗過敏、抗休克、非特異性抑制免疫及退熱作用等多種作用,可以防止和阻止免疫性炎症反應和病理性免疫反應的發生,對任何類型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幾乎都有效。但是糖皮質激素不但會導致糖代謝異常,同時可能影響內源性雄性激素水準,導致體內睾酮水準下降,加重腎臟損傷,從而影響男性的生育能力。
-
2020-03-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患者「淋巴器官寸草不生」 陸衛健委專家:慎用激素
大陸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蔣榮猛表示,新冠病毒損害免疫系統和肺,從一些病案看出,病人的脾臟和淋巴結「一片荒涼、寸草不生」,在這種情況下還用激素的話,病人的免疫功能是沒辦法恢復,使用激素千萬要小心。澎湃新聞報導,在5日下午的討論會上,蔣榮猛指出,新冠肺炎是一個自限性疾病,沒有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反而有很多抗病毒藥物在臨床上引起了很多副作用,因此應以不損害病人為先,盡可能考慮病人的副作用、能不能耐受等問題。針對激素使用,蔣榮猛認為,新冠病毒損害兩個方面,分別是免疫系統和肺,其他器官是繼發性的缺氧引起來的;從一些病案看出,病人的脾臟和淋巴結「一片荒涼、寸草不生」,在這種情況下還用激素的話,病人的免疫功能是沒辦法恢復,使用激素千萬要小心。此外,許多重症病人離世以後,肺泡裡、巨噬細胞裡仍然有大量的新冠病毒,蔣榮猛表示,這也能解釋很多病人在出院的時候病毒「復陽」的情況,「我們認為是病毒沒有完全清除,咽拭子檢測出現陰性只是假像,肺裡仍然有病毒,這對於我們的防控工作會帶來新的挑戰。」蔣榮猛指出,一些出現「復陽」的患者身體裡的病毒並不是完全被清除了,核酸檢測的敏感性是有限的,所以國家在第六版、第七版診療方案中要求出院後再隔離兩周,避免和其他人接觸,就是要防止病毒沒有被完全清除的情況出現。至於目前「復陽」的傳播力有多大,蔣榮猛表示尚不清楚,因為陽性不一定是真病毒,有可能是病毒屍體或碎片,所以還要繼續研究,看到底有沒有傳染性。作為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北京地壇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蔣榮猛早在1月9日就到武漢,指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堅守至今已超過50天,成為在武漢指導工作時間最長的專家之一。
-
2020-03-03 科別.新陳代謝
怕新冠肺炎不回診 專家:糖友染疫死亡風險增
有些慢性病民眾擔憂新冠肺炎疫情,不敢到醫院就醫。糖尿病專家黃建寧說,糖友一旦感染新冠肺炎,相較沒有病史者,死亡率高達8倍,應遵循醫囑用藥,以免降低對病毒的抵抗力。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今天表示,診間觀察,有些糖尿病患者因恐懼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即使面臨藥物用盡,也不願意回診拿藥。杜思德說,看到這樣的狀況令人憂心,因糖友若停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讓糖尿病患對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抵抗力較差,若不幸感染,可能增加死亡的風險。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在國際持續升溫,世界衛生組織(WHO)也針對高風險族群示警,對新冠肺炎病毒抵抗力比較脆弱的族群,包含年長者或有其他慢性疾病者,像是氣喘、糖尿病、心臟病,需提高警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依據中國的新冠肺炎流行病學統計,糖尿病患者一旦感染新冠肺炎,相較於沒有病史的病人,死亡率高達8.11倍,其中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於血糖控制。黃建寧說,過去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時,糖尿病患者也被發現具有較高的死亡率,患者的血糖高低被普遍認為是預測疾病預後的一項重要因子。在2006年的回顧文獻中,研究者發現135名因SARS死亡的病患中,有高達21.5%的患者具有糖尿病病史;另外,有文獻也發現,因SARS死亡的患者其空腹血糖值在治療期間比存活者持續性偏高。黃建寧表示,文獻也指出,糖尿病病史與空腹血糖值為死亡率及致病率的預測因子,點出「高血糖可能反映出涉及多重器官病毒感染的嚴重性」的可能性,也凸顯感染SARS的糖尿病患者死亡與嚴重缺氧的高風險。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共同提出呼籲,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糖尿病患者尤其需要持之以恆遵從醫囑用藥、不間斷地控制血糖,才可以減少疾病感染的死亡風險。黃建寧說,台灣醫療院所感染控制做得非常好,醫護人員的防疫觀念高、防疫動線規劃良好,民眾不需要過度擔心回診看病;糖尿病患者應盡量避免到其他人群聚集處,若有旅遊規劃應考慮去較為空曠的地方,避免受到感染。此外,若糖尿病患者於居家檢疫或隔離期間有回診需求,可透過衛生局轉介給指定的通訊診療機構。
-
2020-02-29 科別.心臟血管
70歲婦頭暈兩年查不出病因 竟然是心血管出問題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 張釗監熱愛烘培的70歲老太太,2年前有頭暈症狀,至耳鼻喉科就診,未查出有眩暈症等相關病因,但仍持續服用止暈藥症狀治療。因症狀持續未緩解,改看神經內科,依然查不出腦神經方面問題;直至心血管中心就診,經醫師檢查才發現病人右冠狀動脈狹窄、心肌下壁缺氧,確診為「狹心症」。所幸經心血管中心醫師以氣球擴張術,將狹窄血管內壁撐起,重建血流後,病人不再頭暈,終於可以進廚房開心「站著」做點心,不再怕暈倒。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張釗監表示,狹心症屬冠狀動脈疾病,當冠狀動脈硬化、變窄或阻塞時,會造成心臟血流不順,80%會出現胸悶痛症狀,10%會腹痛,僅少數會出現頭暈,甚至無症狀。他推估,老太太是因為停經後缺少荷爾蒙保護心血管,再加本身體重過重,有三高問題;加上平時未控制好疾病,常油膩飲食又少運動,導致右冠狀動脈硬化、狹窄。所幸,及時發現對症治療,才避免發生暈倒撞地腦出血,或心肌組織壞死造成心肌梗塞猝死憾事。張釗監指出,容易引發狹心症的危險族群,包含40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女性、停經後婦女、三高患者、缺乏運動、體重過重、壓力大、有冠狀動脈家族史及長期抽菸者。要注意避免突然激烈運動、爬坡或上樓梯時提重物、天冷或季節變化外出,以及情緒起伏過大,以免引發狹心症發作。如何確診狹心症?臨床上可透過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核子醫學及心導管等檢查,協助診斷是否罹患冠狀動脈疾病。若確診為冠狀動脈疾病,再進一步考慮以藥物、氣球擴張術或心血管繞道術進行治療。張釗監提醒,春季乍暖還寒,氣溫變化極大,要特別小心!天氣快速轉冷血管就容易收縮,如果出現胸悶痛等症狀,需提高警覺,最好就醫檢查。若出現頭暈症狀,且經由醫師排除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方面問題後,應考慮至心臟科門診檢查是否罹患狹心症、心肌梗塞等冠狀動脈疾病。並建議平日應養成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正常作息、控制三高、維持理想體重、勿抽菸以避免血管硬化,降低冠狀動脈疾病發生。
-
2020-0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之所以哭 因不知要待多久」… 武漢醫護投書醫學期刊向全球求救
資料來源:世界新聞網本報系聯合報報導,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24日發表,在武漢抗疫前線的中國醫務人員向全球發出醫療支援請求,「我們之所以哭泣,可能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要在這裡待多久,而且我們都知道,自己身為醫務人員,是COVID-19(新冠肺炎)感染風險最高的人群」、「請你們來到中國,幫助我們抗擊疫情。」中國醫學知識分享網站「丁香園」論壇轉載並翻譯這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虎撲、知乎等各大平台轉貼引發熱烈討論,不過,文章隨即遭到封鎖。據「丁香園」轉載文章,投書的是廣東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隊員,他們自1月24日到武漢支援至今。文中表示,武漢的條件和環境比想像中更加困難和極端。防護物資,如N95醫用口罩、面罩、護目鏡、防護服、手套等都嚴重短缺。投書指出,「護目鏡是塑膠材質的,需要反覆進行清洗、消毒,現在它們已經越來越模糊,讓我們的視野有點看不清了」、「許多同事的手上都長了皮疹,由於需要長時間佩戴N95口罩和穿戴多層防護設備,一些護士的耳朵和額頭上都長了壓瘡。」並透露,因為進入隔離病房前兩小時就會盡量避免進食和飲水,「一些護士的嘴唇上起了水泡,還有的護士因為低血糖和缺氧而暈倒。」另外,由於戴口罩,與患者溝通時必須得扯著嗓子喊,對方才能聽清。佩戴四層防護手套讓操作變得十分笨拙,甚至不聽使喚,連醫療設備的包裝袋都打不開,更不用說給患者打針。投書說,即使是經驗再豐富的護士,也還是會哭泣。「我們之所以哭泣,可能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要在這裡待多久,而且我們都知道,自己身為醫務人員,是COVID-19感染風險最高的人群。」文中呼籲,「現在,我們需要更多的明。我們在此向全球的醫務工作者請求醫療支援,請你們來到中國,幫助我們抗擊疫情。」另據21世紀經濟報導消息,湖北仙桃醫生劉文雄13日在家中猝死,未獲工傷認定,此前一直戰鬥在防疫一線。仙桃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作人員26日表示,目前該局領導正在商議此事,目前未有商討結果,如有新的認定結果會向社會公布。該局負責疫情防控期間工傷認定的人員表示,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是符合規定的。據報導,仙桃市三伏潭鎮衛生院醫生劉文雄13日在家中突發疾病並暈厥,後搶救無效死亡,診斷死亡原因為「急性心肌梗死」。仙桃市人社局出具的「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稱,不予認定或者視同為工傷。
-
2020-02-26 科別.心臟血管
術後吃喝拉撒都在床上 婦人肺栓塞險送命
50歲的伍姓婦女手術後出院,在家休養的1週內幾乎未下床走動,因虛弱無力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急診,住院竟發生急性肺栓塞,沒有呼吸心跳,經急救才恢復生命,但大腦受損導致講話困難、無法走路,醫師強調,民眾對於長期臥床要有風險意識,伍女手術後都不走動引發下肢深層靜脈栓塞,進而造成肺栓塞,差點喪命!伍女在某醫院切除子宮肌瘤,住院幾天後回家休養,但覺得虛弱,不想下床,連吃飯、大小解都在床上,1周後覺覺得喘,全身乏力,食慾不振,才到到彰化醫院急診。彰化醫院急診室醫師黃鎧翊指出,伍女有10多年憂鬱症病史,來診時身體相當虛弱,先收住院觀察,沒想到天伍女竟突然心肺功能停止,沒呼吸心跳。院方對伍女CPR並插管急救,但伍女心跳恢復後不久又停止,來回急救多次後才恢復穩定,轉送加護病房卻又心跳停止,醫護人員接連急救4次,歷經2個多小時才救回,經電腦斷層確診為急性肺栓塞,因多次心肺功能停止,大腦缺氧受損,語言及手腳功能都缺損,講話困難、難以行走,由復健科收住院治療,伍女不到1個月已能慢慢行走,原本吞嚥不良及講不出話的情況也改善,黃鎧翊強調,若醫師允許,術後最好要盡快下床走動,不然就容易引發下肢深層靜脈栓塞,若其血栓往上流,肺動脈突然被血塊塞住,造成肺栓塞就非常危險,伍女即是如此。
-
2020-02-15 養生.聰明飲食
啤酒、起司降腸癌、肺癌風險!…哈佛教授:這些看似不太健康的食物,其實是長壽秘訣
食物和血管新生顯而易見的,功能齊全的血管新生防禦系統可以保護我們防止許多疾病。你的健康依賴循環系統的正常平衡,沒有過多或不足的血管在你的器官中。當這個平衡被打亂,你的身體就需要幫助。你的飲食可作為疾病的預防以及輔助治療。世界各地的研究已經顯示特別的食物和飲料--包括許多我們熟知且喜愛的——可以增進你的血管新生防禦系統。即使是你準備和結合食材的方式也可以影響血管新生。這就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觀點,提供我們去思考要吃什麼食物以及如何食用。此外,如果你希望增加預防受血管新生影響的疾病的機率,飲食將為你開啟一扇新的大門。如果你目前正與一種血管新生有關的情況作戰,選擇正確的食物可能會幫助你控制,甚至擊敗那個疾病。不斷增加的證據驗證了此方法的力量。亞洲的人們,飲食中包含大量大豆、蔬菜和茶,罹患乳癌和其他癌症的風險明顯較低。在日本,有超過69,000人的年紀高於100歲。中國百歲以上的人口也有上升的趨勢。我的叔公,他一直健康地活到104歲,住在常熟市(Changshu),這個城鎮位於上海的外側,虞山(Yushan mountain)的山腳下,那裡產綠茶。依卡利亞島(Ikaria)、希臘和薩丁尼亞(Sardinia)中部充滿活力的百歲人瑞都食用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這種飲食充滿了增進血管新生防禦的食材,而且不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瞭解血管新生是你健康防禦系統的關鍵,將成為解開你體內健康長壽,以及遠離醫療保健系統的秘密鑰匙。血管新生防禦被破壞的情況雞大腿所有肉之中,雞肉是較健康的選擇之一。我們大部分人都認為雞胸肉是最棒的部分,因為白肉脂肪較少,但是紅肉可以提供其他獨特的健康益處,尤其如果你先將脂肪修剪掉。研究顯示大腿和小腿肉是特別健康的選擇。雞紅肉包含維生素K2或甲萘類(menaquinone),一種天然的脂溶性維生素。不像維生素K1是由植物(如:菠菜)產生,K2是由細菌製造。它具有抗血管新生的特性。日本廣島大學(Hiroshima University)的科學家研究維生素K2,發現它可以有效抑制血管新生和結腸癌細胞的生長。伊利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K2可以抑制血管新生與前列腺癌的生長。K2的好處也延伸到心臟病。攝取含有較多K2食物的人,死於心臟病的機會減少了57%以上;因為斑塊堆積導致的嚴重動脈硬化風險也降低了52% 。斑塊生長需要血管新生,所以這個相關性很合理。研究人員並且發現甲萘醌類也會干擾身體製造膽固醇的能力,因此可以預防動脈硬化的發生。所以即使你可能已經習慣選擇雞胸肉,當涉及健康,毫無疑問地:請選擇美味的腿和大腿。啤酒啤酒花含有黃腐醇(xanthohum++6erol),這是一種抗血管新生生物活性。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展開的一項大型研究——前列腺癌、肺癌、大腸直腸癌和卵巢癌的篩檢試驗(Prostate, Lung, Colorectal and Ovarian Cancer Screening Trial),一共招募了10萬7千9百98名受試者。其中一項分析是飲用啤酒與腎臟癌,也被稱為腎細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間的相關性。研究發現每週飲用將近5罐啤酒顯著與減少33%的腎臟癌風險相關。2,044位參與者的北卡羅萊納州結腸癌研究發現適度飲用啤酒(每天稍微少於1罐啤酒)與減少24%的結腸癌風險有關。啤酒攝取也與心血管益處相關。位於義大利坎波巴索(Campobasso)的聖馬里亞因巴羅和天主教大學(Santa Maria Imbaro and Catholic University)的馬力奧尼格里藥理研究所(Instituto di Recerche Farmacologiche Mario Negri)檢驗了跨越10個國家的14篇研究,發現每天飲用1罐啤酒與減少21%的冠狀動脈疾病風險有關。一篇德國的研究提出啤酒有預防失智症的益處。這項研究由曼海姆中央心理健康研究所(Centr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in Mannheim)主導,跨越了6個德國城市(波昂、杜賽道夫、漢堡、萊比錫、曼海姆和慕尼黑),評估了3,203位年齡超過75歲的老年人。研究人員將不同類型的酒精飲料攝取量與失智症的發病率進行相關分析。每天飲用1.5到2罐啤酒的人在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上減少了60%,而在被確診為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上也減少了87%。針對葡萄酒的相同警告也適用於啤酒:酒精的高濃度攝取會有害健康。請做一個輕度或中度的飲酒者。酒精本身會毒害大腦,而且高劑量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起司起司作為食物早有歷史上的記錄。有超過900種不同種類的起司,但是你只會在超市或雜貨店發現一小部分的種類。雖然起司的鈉和飽和脂肪含量很高,但它也含有抗血管新生的維生素K2,它是製造起司需使用的細菌菌種的副產物。馬斯垂克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的研究對起司的維生素K2含量進行分析,並且指出莫恩斯特(Munster)、高達、卡蒙貝爾、愛丹(Edam)、斯蒂爾頓(Stilton)和衣曼塔 (Emmenthal)起司的維生素K2含量最高。亞爾斯堡起司(Jarlsberg cheese)也有一種高濃度的維生素K2。起司所含的維生素K2含量可與雞大腿相比。歐洲癌症及營養前瞻性研究- 海德堡區(EPIC-Heidelberg study)檢驗了維生素K攝取量與癌症間的關係。研究人員調查23,340人長達14年,並且發現起司是這一組參與者中維生素K2(甲萘類)的主要來源。調查發現每天食用1到3片起司與減少62%的肺癌風險有關。針對男性進行相似的分析,每天食用2片起司所含的K2量與減少35%的前列腺癌風險有關。起司通常含有飽和脂肪、膽固醇和高鈉,這些都是不健康的因子,所以適量很重要。但是研究證據讓我們可以把起司重新考慮為可為我們帶來一些健康益處的食物,而不是一種應該被完全歸類為不健康的食物。橄欖油橄欖油已被人類使用了4,000年之久, 它的起源來自小亞細亞(Asia Minor) 和地中海(Mediterranean)。曾經被用做儀式所需要的燈油,橄欖油最終被用於烹飪。西班牙、義大利和希臘是今天橄欖油的主要製造者,這3個國家所生長的橄欖品種皆含有高濃度的生物活性多酚,包括油酸、橄欖苦苷(oleuropein)、羥基酪醇(hydroxytyrosol)、酪醇(tyrosol)和橄欖油刺激醛(oleocanthal)。這些複合物具有抗血管新生、抗發炎、抗氧化劑,還有獨特抗癌特性。特級特級初榨橄欖油(Extra virgin olive oil,EVOO)是壓榨橄欖製成,無添加任何化學物質或精緻,含有最高濃度的生物活性以及最佳的風味。它的保存期限大約是2年。延伸閱讀: 起床後腰痠背痛...不只是姿勢問題,你其實已「大腦積毒」!「睡眠缺氧」恐引發中風和失智●書籍介紹逆轉疾病的科學食療聖經:美國權威名醫的創新食療法,教你吃對食物、啟動身體防禦力,擺脫癌症與慢性病作者: 李維麟(William Li, MD) 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19/12/05作者簡介李維麟(William Li,MD)全球知名醫生、科學家、演說家和作家,最為人所知的是領導血管新生基金會。李醫生突破性的成果已經影響了超過七十種疾病,包括癌症、糖尿病、失明、心臟疾病和肥胖。他的TED演說:「我們能藉著飲食餓死癌症嗎?」獲得1,100萬以上人次的觀看,此外他也上過奧茲醫生秀、瑪莎·史都華秀、CNN、MSNBC、NPR和美國之音,而且於梵蒂岡Unite to Cure會議上發表研究成果。同時他也在頂尖期刊上,例如《科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刺胳針》與更多雜誌上發表了上百篇科學論文。曾任教哈佛大學、塔夫斯大學和達特茅斯醫學院。
-
2020-02-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非新冠肺炎診斷書能開嗎?醫師:不可能!發燒別趴趴走
前立委林靜儀醫師今天在臉書PO文,「不要去醫院叫醫師開奇怪的診斷書!」指有學校要求發燒學生要醫師證明「非流感或新冠肺炎」才能上課;也有公司要求員工開「無感新冠肺炎」證明去上班,她認為,新型冠狀病毒的診斷必須跑RT-PCR和做斷層掃描確診,請不要浪費醫療資源。台中市衛生局長、耳喉鼻科醫師曾梓展說,醫師僅能針對症狀開立「症狀、研判病因」,不可能開立「非流感或新冠肺炎」診斷證明。以新冠肺炎為例,有潛伏期,且需要檢驗確診,更不可能開立;他建議,民眾若發燒等不適,請戴上口罩盡速就醫、居家休息,不應去上班、上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呼籲,民眾平時應養成肥皂勤洗手、避免觸摸眼鼻口,及做好咳嗽禮節。自中港澳入境者,應配合落實居家檢疫14天不能擅自外出,一旦發現違反規定,最高可罰15萬元。居家檢疫期間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可主動與當地里長或地方衛生單位連繫,並依指示戴口罩儘速就醫,就醫時請務必告知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以及時診斷通報。相關資訊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或至疾管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查詢。曾梓展建議,民眾平時應做好勤洗手,就醫戴口罩防疫,若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應盡速就醫;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流感危險徵兆,更應盡速至大醫院看診,依醫師指示使用流感抗病毒藥劑,詳情可上台中市衛生局網站查詢 。
-
2020-02-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張峰義:17年前SARS臨床經驗 這次少走冤枉路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沒有特效藥,一旦感染就只能仰賴支持性療法,在社會籠罩害怕染病的氛圍中,仍有好消息透過烏雲照亮人心。給患者抗體 臨床可考慮繼二月六日我國第一例確診個案康復出院,昨第十例確診個案三次採驗結果都是陰性,已解除隔離限制,很快就可出院。二○○三年國內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時任三軍總醫院感染科主任的張峰義,最特殊經驗就是要求當時被稱為「超級感染源」的曹女士及其丈夫,病癒後捐血培養「恢復期血漿」,在確保血清無病毒情況下,注射五百西西血漿到兩名發燒染病護士體內。成功使患者的抗體上升、病毒量下降,療效振奮醫界,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張峰義說,這個被動給患者抗體的方法,技術困難度不高,像捐血一樣,現在我國已有病癒患者,若體內抗體高,且有中和抗體,在血清安全情況下,雖不能確定效果,但可以成為臨床考慮方法。SARS沒有特效藥,但臨床醫師還是會抱著一絲希望,替患者施打各式可能有用的藥物,雖不一定能派上用場,十七年前的臨床經驗,可讓這次治療少走冤枉路。張峰義說,最重要的是,知道大量使用類固醇是不對的,另外把抗愛滋藥物納入指引,可用於病情嚴重者。張峰義說,從過去的SARS到現在新冠肺炎,治療方法還是以支持性療法為主,雖然支持性療法簡單來說,就是患者水分不足就補水、發燒就給退燒藥物、缺氧就輸氧,但千萬不要小看或看不起支持性療法,只要改善症狀,就能幫助患者過關。居家隔離、檢疫 要守本分張峰義回憶,若當年SARS沒有即時給予缺氧重症患者呼吸器,許多患者就可能死於呼吸衰竭,在先進國家中,只要醫療量能足夠,即時接受支持性療法,患者就能活下來,目前台灣醫療資源雖豐沛,一旦演變成社區傳播,感染人數飆升,疫情將滿目瘡痍。中國疫情就是因為感染人數太多,以致醫療體系已經崩潰。張峰義說,「我從來不敢講我們都很棒。」台灣不能用看笑話的心態去面對中國大陸疫情,應該戒慎恐懼,醫院感染管控及社區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都要守本分,才能守住這一戰。
-
2020-02-13 科別.感染科
慎防類流感 中彰54人重症7死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台中市上周類流感就醫率14.61%,仍處於流行期,新增3人因流感重症死亡,今年累計已通報的33名流感併發重症患者中,30人沒有接種疫苗。台中市衛生局提醒民眾勤洗手、有流感症狀戴口罩速就醫,目前尚有3萬多劑流感疫苗,請尚未接種的民眾盡速接種,增加保護力。彰化縣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1743人次,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百分比為15.86%,今年至今,彰化縣確診流感併發重症21例,3人併發重症死亡,死亡3人均未接種流感疫苗。依據疾管署監測,中市類流感就醫率,今年第4周(1月19至25日)為14.74%、2447人次,今年第5周(1月26至2月1日)為21.73%、3999人次,上周第6周(2月2日至2月8日)14.61%、2009人次,上周的就醫率14.61%較上上周21.73%減少,但在流感重症死亡人數新增3人,累計今年台中市有4人因流感併發重症死亡。台中市今年累計已通報33例流感重症病例,患者從6歲到87歲,其中17人超過60歲,4例確診為流感重症死亡,有10人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值得注意的是通報流感重症33例中,有30人未接種疫苗。台中市衛生局說明,去年台中市準備73萬105劑公費疫苗,第一階段小學到高中學生,第二階段老人及學齡前幼兒,第三階段開放50至64歲成人、孕婦及6個月以內嬰兒父母、高風險慢性病人、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公費流感疫苗接種至今,尚有3萬多劑。衛生局建議,民眾平時做好勤洗手,就醫戴口罩防疫,若出現呼吸道症狀應盡速就醫;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流感危險徵兆,更應盡速至大醫院看診,依醫師指示使用流感抗病毒藥劑。
-
2020-02-12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眼紅腫是染疫?2關鍵能分辨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全球疫情持續升溫,新冠肺炎吹哨者李文亮,因接診感染新冠肺炎的青光眼病患時被傳染,日前病情惡化而病逝。新冠肺炎已證實可透過「接觸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呼籲,勤洗手能避免接觸感染風險,但民眾仍擔心眼科成為「疫區」,有病也不敢就診,眼科門診近期的就診量至少減少三成,其餘五官科也受影響。開業診所眼科醫師張朝凱表示,新冠肺炎造成人心惶惶,民眾即使沒有發燒或是上呼吸道症狀,發現眼睛紅,也懷疑自己罹患新冠肺炎,或是身旁的親友出現眼紅症狀,就想和他保持一定的距離,眼科也被視為「疫區」,讓部分患者不敢就診。有分泌物嗎  顏色有玄機根據臨床觀察,新冠病毒患者有結膜炎症狀表現比率雖不高,且引發病情之輕重不一,有可能為單眼或雙眼發病,早期出現結膜充血,少量水樣、稀薄黏液樣分泌物,偶見小片狀結膜下出血;重症患者則有出現嚴重結膜充血、水腫,雖然目前少見以結膜炎為首診的新冠病毒患者。但張朝凱解釋,眼睛紅腫,未必就是新冠肺炎,一般來說,眼睛不適分為「非感染性」及「感染性」,分辨兩者最簡易的方式為是否有分泌物,出現分泌物,多數都是感染引起,感染原因也分為兩種,細菌性、病毒性;細菌感染造成的眼紅不適,分泌物會呈現黃綠色、病毒感染分泌物呈現透明。結膜下出血 也會眼紅紅張朝凱表示,新冠肺炎可透過接觸感染,若不幸新冠病毒接觸到眼睛黏膜,分泌物可能屬於透明,但仍需經由專業醫師評估。至於非感染性導致的眼紅不適,患者不會有分泌物,但通常會癢,另一種非感染性的原因,像是隱形眼鏡戴太久結膜缺氧所致,長期缺氧會引發慢性結膜炎。眼紅還有一部分的患者屬於結膜下出血,眼白僅有一小片血塊,張朝凱說,多數結膜下出血的原因,可能有施力過度、火氣大、受傷等,通常無須擔心,結膜下出血就像是瘀青,人體會在二到三周內自行吸收,顏色會從血紅色轉為黃棕色後到完全消失。他呼籲,新冠肺炎疫情延燒,為了避免接觸感染引起的急性病毒結膜炎,出入公共場所應多洗手,不要共用衛生物品,最好不要揉眼睛。若單純長期或季節性眼睛紅癢、有異物感則是慢性過敏性結膜炎。其病因多半是細菌、灰塵等過敏原或體質引起,不會傳染,建議加強清潔衛生、定期清洗寢具及減少配戴隱形眼鏡。張朝凱提醒,別因為過度擔憂疫情,不敢就醫反而延誤病情,若是眼睛紅腫同時合併其他症狀如分泌物很多、視力模糊、痛等,一定要盡速就醫檢查,他也強調目前醫護人員、醫院皆會做好相關的防護,避免傳染,民眾無須擔憂。
-
2020-02-11 新聞.健康知識+
起床後腰痠背痛不只是姿勢問題…「睡眠缺氧」恐引發這二種病
有位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都會陪奶奶來看病,奶奶長年咳嗽,他自己也常咳嗽,所以認為咳嗽可能是遺傳。這年輕人每次陪奶奶來都在旁邊打瞌睡,而且他很胖。我跟奶奶說孫子可能需要做檢查,看看是否有睡眠障礙。奶奶說他以前沒那麼胖,因為一直咳嗽去看醫生,醫生說他氣喘於是開始服用類固醇,但是咳嗽還是沒改善,而且越來越胖,晚上打呼很大聲,白天坐著就睡著。安排了睡眠檢查後,發現他是重度睡眠呼吸中止,因為很胖所以呼吸道空間不夠,整夜睡覺有重度缺氧的情形,導致白天精神不濟,血壓也有變高。大部分醫師可能不以為意,認為胖容易有三高,忽略了這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所導致。後來也發現他一直咳嗽並不是因為氣喘,而是因為睡眠呼吸中止吸氣的時候胸廓有負壓,負壓有好有壞,負壓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但負壓若太強會讓胃酸容易逆流,導致慢性咽喉炎而引起咳嗽。接受了手術治療後,胃酸逆流的情形改善了,咳嗽的頻率也降低了,經江醫師安排的運動和飲食計畫,從137公斤變成78公斤,白天也不再打瞌睡,目前是竹科的工程師。從打呼到睡眠呼吸中止有些人睡覺時會打呼,打呼是因為呼吸道的空間不夠,呼吸時產生擾流就會有鼾聲出現。換句話說,如果呼吸道空間夠的話,一般是不會打呼的。從正常到打呼、上呼吸道阻力症候群,甚至到睡眠呼吸中止,從最正常到完全阻塞,中間有不同的階段,統稱「睡眠呼吸障礙」,就像光譜分布一樣,中間可能有不同的問題。第一個就是打呼,如果只是單純打呼,呼吸道阻力沒有提高,也沒有阻塞缺氧的情形,並不會造成睡眠的干擾。但是打呼會有一個問題,就是長期下來可能造成振動傷害,就像馬路上鑽地的工人,長期用鑽地機,鑽久後手會麻,因為神經已經被破壞了,甚至手指會變白,形成白指症,因為血管也被破壞了,血液循環變差。喉嚨也是一樣,有研究發現,呼吸道神經病變與長期打呼導致呼吸道受到振動的傷害有關,神經功能如果是正常的,睡眠呼吸中止的手術治療效果比較好;神經功能受損的話,手術治療效果會打折扣。打呼時同時呼吸道阻力提高,即是打呼的另一個問題──「上呼吸道阻力症候群」,最明顯的症狀就是睡覺時沒辦法好好放鬆導致肌肉緊張,白天會腰酸背痛、肩頸痠痛、容易疲勞。「慢性疲勞症候群」或是「病態大樓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很多其實都是上呼吸道阻力症候群引起的,因為睡覺時呼吸道阻力提高了,肌肉呈現緊繃疲勞,沒辦法放鬆,因為肌肉沒辦法放鬆,白天就會有腰酸背痛的情形。再進一步,呼吸道就開始阻塞了。阻塞之後會有阻塞型的通氣不全,也就是阻塞之後氣流量會受到影響,容易產生缺氧狀況或睡眠中斷。睡眠中斷從上一階段上呼吸道阻力提高就容易出現,因為雖然是睡著的,但睡著後肌肉沒辦法好好放鬆,所以呼吸會比較費力,睡眠就會容易中斷。阻塞型的通氣不全呼吸會更費力,因為已經阻塞了,但此時缺氧還不嚴重,因為還是會持續呼吸,只是會斷斷續續塞住。最嚴重就會產生睡眠呼吸中止,呼吸道已真的阻塞,而且阻塞時間比較長,一般要大於10秒才算是一次的阻塞,如果阻塞大於10秒,每個小時出現5次以上,就符合睡眠呼吸中止的定義。睡眠呼吸中止的影響睡眠呼吸中止影響的範圍很廣,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心臟病、高血壓、中風,很多研究都已發表在學術期刊,有2、300篇以上,另外糖尿病、血脂肪(膽固醇)、性功能障礙、兒童成長曲線落後,也都與睡眠呼吸中止有關。睡眠呼吸中止也會有猝死的風險,當呼吸中止時間超過1分鐘以上時,就可能導致猝死。在睡眠檢查中常會看到有病人阻塞超過1分鐘。睡眠呼吸中止與失智有關?睡眠呼吸中止現在知道有2個層面會影響失智症,一個是缺氧本身造成的問題,一個是腦脊髓液的循環變少。很多研究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病患因為長期缺氧,導致失智的風險會提高。在失智之前腦部會有一些病變,腦神經會先衰弱、退化,最先受到影響的就是控制呼吸的大腦神經,正常情況自己可以控制吸氣,但如果大腦神經受損,想吸氣時可能沒辦法很順的吸氣。控制認知的大腦皮質也會受到影響,認知就是關於人、事、時、地、物,例如昨天晚上跟朋友去吃飯,會記得是跟誰吃、在哪裡、吃什麼、吃了多久等,這就是認知功能。但如果在長期缺氧的狀態下,認知功能就會受影響或會忘記,例如原本很常去的餐廳,去了之後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在那裡,這都是認知功能出問題,容易導致失智的風險。晚近也開始有研究發現,因為失智症本來就是乙型類澱粉蛋白(beta amyloid)和淘蛋白(Tau-protein)的沉積,這2者都對腦神經有毒性,沉積越多,腦神經就越容易受損。後來發現缺氧會讓這2種毒性物質沉積得更快。另外如果呼吸不順,吸氣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因為吸氣可以讓胸廓有負壓,使血液能回流,血液因為有心臟幫浦,所以就算沒有活動,血液還是可以回流,只是循環沒那麼好。淋巴系統就沒有心臟幫浦,所以淋巴的回流全部都是靠呼吸和肢體的活動,有些住院的病人連續在床上躺了2、3天,手腳就腫了起來,這就是因為沒有肢體活動,也沒有大量的呼吸,導致淋巴回流不好。而這與失智症有關,因為腦脊髓液也沒有幫浦,需要靠呼吸去產生負壓,讓腦脊髓液可以流動。由於睡眠呼吸中止在睡覺時呼吸的次數會減少,減少後不只影響血液循環、淋巴循環,也會影響腦脊髓液的循環。腦脊髓液的循環不好的話,類澱粉蛋白和淘蛋白的代謝就會變慢,如果腦脊髓液的循環快的話,可以把這些毒性物質帶走,所以當呼吸變少了或是強度不夠,腦脊髓液的循環就會變慢,把毒性物質帶走的速度也就變慢。睡眠呼吸中止的預防與改善鼻過敏的控制是很重要的,鼻塞會導致睡眠中缺氧。減重也可以預防睡眠呼吸中止的產生,如果已經有睡眠呼吸中止,減重也可以讓呼吸中止的情況減少;但光靠減重是不能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的。延伸閱讀: 首位牙醫出身的衛福部長, 陳時中如何讓醫界到網路鄉民都信服?●書籍介紹一級睡眠術:睡眠權威親自傳授的好眠祕訣作者:江秉穎出版社:三民書局出版日期:2020/1/17作者簡介/江秉穎 醫師江醫師2013年起在台北榮總擔任副執行長,共同建構世界一流的睡眠醫學中心;2016年起擔任康寧醫院副院長,組織該院「睡眠醫學與養生中心」,引進先端睡眠診療方法與儀器,達到多元專業又有效率的治療方法。
-
2020-02-10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戴口罩運動好嗎? World Gym:長時間運動不建議
武漢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少人在運動都戴著口罩,但這樣好嗎?World Gym提醒,戴著口罩長時間運動,在低氧的情況下、呼吸較困難,恐身體不適,呼籲依個人身體狀況,決定需不需要戴口罩運動,若有咳嗽、發燒…等症狀,建議及早就醫、在家休息,避免勉強身體的情況下運動。疫情延燒,對有運動習慣的民眾來說很掙扎,到底「運動時要不要戴口罩?」戴口罩運動覺得好悶、呼吸不順暢,不戴口罩又不安心,該怎麼辦。World Gym專業教練建議,戴口罩運動、當然可行,但如果是長時間配戴,例如戴口罩就不建議操作心肺強度較高的運動持續1小時以上,很可能因為長時間處於「低氧」狀態,導致呼吸困難、不順暢。World Gym提醒,愛健身運動的族群,要時時注意身體反應,若戴口罩運動感到不舒適,就先暫停,讓身體喘口氣或改為運動時間較短、強度較輕的運動類型,避免缺氧風險。除了勤洗手,另建議運動後,沖洗乾淨再離開。
-
2020-02-09 科別.心臟血管
莫名頭暈吃止暈藥無效 原來是狹心症
年過七旬的阿嬤麗花(化名)約莫兩年前出現頭暈症狀,至耳鼻喉科就診並未查出有眩暈症等,但仍服用止暈藥來緩解症狀。未料這一吃就長達兩年,症狀看似沒有好轉。近日來,她進一步至神經內科就診,但查不出有腦神經方面的問題,接著又赴心血管科就診,這回才經檢查發現右冠狀動脈狹窄,心肌下壁缺氧,確診為狹心症。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張釗監表示,狹心症屬於冠狀動脈疾病,當冠狀動脈硬化、變窄或阻塞時,會造成心臟血流不順,約莫八成患者會出現胸悶痛症狀,一成會有腹痛症狀,約百分之五的人會出現頭暈,甚至無症狀。麗花阿嬤可能早在停經後缺少荷爾蒙保護心血管,再加上本身體重過重、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問題且平常未控制好,仍少運動且好吃油膩飲食,才導致右冠狀動脈硬化、狹窄。所幸仍算發現得早,還沒有出現暈倒撞地腦出血、心肌因得不到血液及氧氣的供應而發生組織壞死,造成心肌梗塞猝死等憾事。張釗監表示,要診斷冠狀動脈疾病,臨床上會使用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核子醫學及心導管等檢查工具。若確診為冠狀動脈疾病,再進一步考慮以藥物、氣球擴張術或心血管繞道術進行治療。醫療團隊為麗花阿嬤施以氣球擴張術,將狹窄血管內壁撐起、重建血流,如今的她終於不再頭暈,可以進廚房開心站著做點心,不再怕暈倒。麗花阿嬤這樣的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其實為數不少。張釗監表示,容易引發狹心症的危險族群包含40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女性、停經後女性、三高患者、缺乏運動、體重過重、壓力大、有冠狀動脈家族史者及長期抽菸者等。這些高危險族群要特別注意避免突然激烈運動、爬坡或上樓梯時提重物、天冷或季節變化外出及情緒起伏大,以免引發狹心症。目前正值冬季,氣溫降低會使血管收縮,提升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張釗監表示,民眾如出現胸悶痛等症狀,需提高警覺,最好就醫檢查。若出現頭暈症狀且已排除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方面問題,應考慮至心臟科門診檢查是否罹患冠狀動脈疾病,及早就醫以降低猝死風險。
-
2020-02-09 性愛.性福教戰
預防武漢肺炎該戴著口罩親熱嗎?醫師這麼說
床上溫存纏綿時,如果兩個人都戴著口罩,你還做得下去嗎?中國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台灣雖然防疫有成,但不少人搶口罩,不管到哪,就戴著口罩。不過,小陳卻是這波口罩之亂的受害者,因為咳嗽、流鼻水,另一半就拒絕跟他做愛,幾經協調,「想要可以,但必須戴上口罩。」欲望一來,小陳當然點頭說好,但戴著口罩,提槍上陣,感覺相當怪異,兩人全身赤裸,但臉上卻戴著目前最夯的綠色醫療用口罩,越做越沒感覺,只好草草了事。網友直呼 缺氧極樂快感最近某網路出現一則類似情節的貼文,題目是「請問大家會戴口罩做愛嗎?」網友們答案相當有趣,許多人認為「有需要這麼拚命嗎?」有人則建議,做愛時,兩個人臉分別朝著不同方向,就不用戴口罩。有人創意十足,「戴口罩做愛,才會有缺氧的極樂感」、「戴口罩還好,如果買不到,建議戴全罩式安全帽做愛,保護他人最重要。」有人則是分享自身經驗,平時咳嗽,但只要開始交功課,就突然不咳了。最實際的回覆是「對方不咳嗽,不會戴口罩,但是下面的橡膠口罩是一定要戴的,不然安親班的學費這麼貴……」嗨不嗨 與一氧化氮有關為何做愛時,戴上口罩,整個就很解嗨、沒有FU,甚至陰莖會變得半軟不硬?高雄醫學大學泌尿科主治醫師、高醫泌尿科學副教授王起杰解釋,這與一氧化氮(NO)分泌有關,一氧化氮是啟動男人性愛的關鍵,如同火藥上的引信,沒有了它,陰莖就只是裝飾品,只剩尿尿功用。王起杰說,做愛之前必須有前戲及外界刺激,包括視覺、聽覺及觸覺,累積到一定程度才會分泌一氧化氮,進而啟動陰莖海綿體內皮細胞,讓組織放鬆,增加血流,達到勃起堅挺。調整體位 避免面對面熄火戴上口罩,除了看不到對方的表情,無法獲得即時回饋,視覺上也怪異,很容易半途而廢,做不下去。建議如果真要戴上口罩做愛,可以採取狗爬式體位,女性在前面,男性在後面,如此一來,兩人不會面對面,透過聲音傳達熱情,就不容易熄火。台大醫院感染科教授黃立民表示,流感等大部分病毒不會透過體液傳染,以飛沫傳染居。武漢肺炎病毒傳染途徑目前則被證實為接觸、糞便、飛沫,只要戴上口罩,應該就能大幅降低感染風險。黃立民強調,做愛是開心的事,沒必要在承受重大壓力的狀況下勉強自己,硬要做品質應該也不好。站在公共衛生立場,如果身體不舒服,出現咳嗽、流鼻水等上呼吸道症狀,就應盡量休息,否則半途熄火,場面尷尬。當然也不能勉強另一半配合,畢竟感情求的是長長久久。
-
2020-02-05 該看哪科.婦產科
38歲孕婦突視力模糊癲癇 緊急剖腹搶救母嬰均安
新竹一名懷孕32周的38 歲孕婦,近日突然視力模糊且全身性癲癇抽搐數次,家人驚覺不對勁緊急送醫,經醫師診斷為子癲前症,胎兒在腹中嚴重缺氧,情況危急必須立即終止妊娠,生產過程中孕婦一度昏迷,嬰兒也因早產體重僅 1660公克,所幸經治療後母子均安。東元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陳文斌指出,許多婦女在懷孕或生產時突發癲癇症狀,俗稱「子癲前症」、「子癇症」或「妊娠毒血症」,是醫師最擔心的懷孕併發症,大多發生在20周後,最主要的症狀是高血壓,其他還有蛋白尿、全身性水腫、噁心、嘔吐、視力模糊、體重過度增加等合併症狀。孕婦癲癇發作非常危險,嚴重時可能導致母體呼吸中斷,造成胎兒的腦部受到缺氧傷害,尤其孕產期34周前發生的早發型子癲前症,嚴重者可能危及孕婦及胎兒的生命,孕婦的循環系統受到極大影響,併發症包括腎衰竭、肝衰竭、肺水腫,全身抽筋等癲癇症狀。胎兒若不滿30周,死亡率較高,死因多為早產、子宮胎盤機能不良而導致胎盤剝落。陳文斌表示,胚胎著床後,母體會分泌胎盤生長因子(PIGF),降低螺旋動脈阻力,有效的運送血液給胎兒,而子癲前症患者的PIGF濃度較低,血管擴張不佳,隨著胎兒增大,血管的管徑大小若差1倍,產生的血流將差16倍,影響胎兒生長,此時母體的血壓會不斷升高來增加供應量,血管阻力也會不斷增加形成惡性循環,最後就必須終止妊娠,才能即時保住母親與胎兒的性命。陳文斌提醒,35 歲以上高齡產婦,或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疾病、過去曾發生過妊娠高血壓、有自體免疫疾病等狀況的孕婦,都是發生子癲前症的高危險族群。目前可在第一孕期 11 至 13周時,透過抽血檢測PlGF與懷孕相關血漿蛋白A(PAPP-A),並搭配高層次超音波進行子宮動脈血流檢查及定期血壓量測,可有效篩檢出子癲前症發生率,及早發現,及早對症治療。
-
2020-02-05 科別.感染科
別只關心武漢肺炎!威脅更大的流感重症死亡已達61例
武漢肺炎引發社會不安,但流感對國人的威脅更大。國內上周新增八十七例流感重症病例,及五例經檢驗與流感相關死亡個案,死亡病例都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幾乎都在發病後短短五天內喪命,其中一名八十四歲北部婦人僅發病一天就離世。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上周五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五十一至九十歲,皆有慢性病,卻都沒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經檢驗四例感染H1N1、一例為H3N2,都是感染A型流感。該名八十四歲北部婦人有中風史,且臥床十年以上。該婦在今年一月上旬出現發燒、呼吸困難等症狀,家人緊急送醫,在急診檢查已出現敗血症及肺炎症狀,隔日在急診留院觀察,開始心律不整,還來不及送進加護病房,經搶救仍不治。自去年十月起迄今年二月三日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累計八五八例,年齡層以六十五歲以上為主,占四成以上,其次為五十至六十四歲,約占三成;九成八的病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且近八成具有慢性病史;流感重症死亡病例累計六十一例,九成八病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流感疫情仍處高峰,國內上周門急診類流感就診達十萬多人次,較前一周下降。但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二成二,仍在上升中,林詠青研判,上周為春節連假,多數門診休診,所以急診才會較多,疫情趨勢仍待觀察。林詠青提醒,家中長者若行動不便,可洽各地衛生局申請到宅接種,衛生局會評估轄區弱勢長者獨居及行動不便長者接種情形,協調衛生所或合約院所至住家提供到宅接種服務。截至二月二日止,全國公費流感疫苗尚餘約四十二點二萬劑,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呼籲,符合公費接種資格的民眾盡速接種。台中市衛生局建議,民眾應做好勤洗手,就醫請戴口罩防疫,若出現呼吸道症狀應盡速就醫;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流感危險徵兆,更應盡速至大醫院看診。
-
2020-01-25 科別.精神.身心
一個人要睡幾小時才正常?這件事是觀察指標
睡眠需求大致呈現鐘形分布,大部分人的睡眠需求是七個半到八個半小時,少數人需求量會大於八個半小時或少於七個半小時。就像吃飯一樣,有些人吃兩碗才會飽,有些人吃半碗就飽了,睡眠需求的長短並不是每個人都一樣。只要起床後精神飽滿,整天的精神狀況充沛或工作能專注,這樣就表示睡眠足夠了,無須執著於一定要睡滿八小時。 睡眠時間與年齡息息相關。嬰兒一天有二十個小時都在睡覺,睡眠時間會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短,到成年之後,就會縮短為七個半到八個半小時。隨著年齡越長,有些人會覺得老年人的睡眠需求比較少,但其實並不會比較少,只是晚上維持整夜睡眠的時間會比較短,白天則會打瞌睡,所以一整天加總起來的睡眠時間,並不會比年輕時少很多,只是睡眠的時段會比較破碎、不連續,快速動眼期的比例也會有變化。睡眠時間與死亡率也有關係,雖然還沒有直接證據顯示睡眠少到什麼程度會導致死亡,但可以確定的是,睡眠過少會無法讓身體獲得充分的休息,器官的受損與負擔無法修復。至於睡眠過多會提高死亡率,可能是因為在睡眠中有一些問題,例如睡眠呼吸中止患者,睡越久缺氧時間就越長、心臟負擔越重,發生心臟病或高血壓的機會就越高。所以睡眠時間過少或過多,死亡率都會增加,但兩者的誘發原因是不一樣的。(本文選自三民書局出版《一級睡眠術:睡眠權威親自傳授的好眠祕訣》)
-
2020-01-22 養生.家庭婚姻
老師努力把遲緩兒教成正常生 反遭母怨:補助津貼沒了
如果老師告訴你孩子經過努力,能從特教班轉到正常班,父母都會為孩子高興吧?然近日一名老師在網路發文表示,當自己非常努力的把遲緩生教到恢復成正常的一般生時,孩子的母親卻對老師說 : 「能正常是很好啦,但我的補助津貼都沒了欸。」除了這一點,老師聲稱就連小孩生病、異味性皮膚炎,提醒媽媽之後,媽媽卻反而請老師幫忙餵藥、擦藥,甚至說:「我們當家長的很忙,你們老師也不能怕麻煩,什麼都要推給家長做吧?」有網友就在下面留言:「疏忽照顧也是家暴的一種。」「老師辛苦了!已經變成服務業了!更不幸的遇到一個奧客!」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家長絕對扮演最重要的角色,老師是輔助孩子在學習知識和融入群體生活的指導者,但家長才是陪伴孩子、影響小孩人格發展最密切的人,更遑論相較普通兒童,更需要悉心照顧的遲緩兒童了,遲緩兒的定義是什麼?的確可以透過指導或治療完全根治嗎? 發展遲緩就是身心障礙嗎?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報告統計資料顯示,發展遲緩兒之發生率約為6%~8%。依照國內兒童福利法施行細則,遲緩兒是指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異常或可預期會有發展異常之情形,而需要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未滿六歲之特殊兒童。由於嬰幼兒發展的黃金時期是0到6歲,而3歲以前更是腦細胞連結增長最迅速的階段,有些家長可能會因為孩子年紀還小,對異狀不以為意或是不想讓小孩因為發展遲緩兒送往特殊班,錯過早期發現及時治療的機會。 而一般人誤以為發展遲緩等於身心障礙,其實發展遲緩的兒童不一定患有不可恢復的生理障礙。大部分的發展遲緩兒童只是與一般幼兒在知覺與情緒溝通上有一段差距,不過經過適當協助與療癒,仍有趕上正常兒童的可能,因此才有如上述老師用心教導,遲緩兒方能恢復正常學生的案例。疏於照顧,也是造成兒童發展遲緩的原因!在目前已知會造成遲緩的原因中,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是最大的,包括:染色體異常、先天性畸形症候群、腦部發育異常,早產、缺血、缺氧、腦病變、家庭環境刺激、基因突變、先天疾病、後天疾病等。而家庭環境刺激中,忽視、虐待、家庭破碎都是可能因素之一。因此父母沒有妥善照顧小孩,還有可能間接犯了妨害幼童發育,如果身邊發現有小孩在生活中疑似受到不當對待,被忽略、遺棄或虐打,可通報社福機構或社會安全網-關懷e起來線上諮詢,幫助兒童獲得應有的保護與更完善的生活。 如何幫助發展遲緩兒?對於發展遲緩兒童,及早診斷和介入療育服務,是最好的方式。寶寶從出生到六歲是發展最快的時期,三歲前的孩子如果顯露疑似發展遲緩的徵狀,父母應盡快帶小孩至醫院做篩檢。而在早期診斷、早期療育的工作當中,並不是由任何單一個專業領域的工作人員就可以獨立完成。對於發展遲緩兒童的療育服務,最重要的就是跨專業領域的合作,例如最知道小孩身心狀況與生活細節的家長、作為整體評估的醫師、語言與動作表達的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特殊教育老師、社福工作人員等,透過個案或大或小的狀況,共同努力協助使遲緩兒邁向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