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1 性愛.性福教戰
搜尋
網路
共找到
2497
筆 文章
-
-
2022-01-31 新聞.元氣新聞
番茄、芭樂不能拿來拜拜?對神明大不敬!網發布5大吉祥水果
臺灣有許多家庭在農曆新年時會拜拜,因此,每年的這個時候許多民眾也開始思考要買哪些水果來拜拜,希望可以選對水果來拜神明、祖先,討個吉利好兆頭。 《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最近一年內「過年拜拜水果」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過年拜拜五大吉利水果網路聲量排行,另外,也告訴你哪些是過年拜拜五大禁忌水果。 水果諧音討吉利,蘋果、橘子上榜觀察網友熱議的過年拜拜水果,可發現民眾大多以「諧音」的方式挑選吉利水果,像是許多網友就以「橘子」作為供品,祈求新的一年能夠「大吉大利」,而「蘋果」則有「平平安安」的含義,因此也深受民眾歡迎,有網友就分享「拜拜水果安全牌必選橘子、蘋果」,讓許多人大推「真的!好買又不貴」、「每次拜拜懶得想都直接買蘋果」。除此之外,有「好運旺旺來」含義的「鳳梨」、「招財招好運」的「香蕉」以及「保佑平安」的柚子,也是許多人春節拜拜必備水果,但也有網友表示「香蕉、鳳梨過年可拜,但要記得普渡得時候不要拜」。多籽水果對神明大不敬?接著觀察過年拜拜的禁忌水果,其中「蕃茄」等「多籽水果」,容易有排泄、消化等對神明有不敬之意的聯想,但也有民眾對此表達不解並發文請益「拜拜到底為什麼不能用蕃茄,昨天準備蕃茄被我媽罵」,引發網友兩極評論。有人表示「這種拜拜的東西,還是尊重長輩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也有民眾認為「現在都什麼時代了,不要再信這些有的沒的,拜拜就是心意到就好」。此外,許多民眾也會因「諧音」關係,避免使用「芭樂」及「葡萄」祭祀神明,以免新的一年「希望都成芭樂票、空頭支票」及「好運逃(萄)跑」;另外,「釋迦」因形狀外觀酷似釋迦摩尼佛的頭部、「檸檬」則因酸澀難以下嚥,因此被部分民眾認為不適合用作供品,以避免對神明不敬。以上都是網友於過年祭祖拜神時常見的禮俗禁忌,但時過境遷,有些流傳規定也可能稍有改變,建議民眾仍可遵照長輩及地方民俗風情來準備,挑選一些合適或愛吃的水果,為新的一年討吉利。延伸閱讀: 。過年期間做錯了,小心招來壞運氣!?網傳10大禁忌你信嗎? 。圍爐年菜好澎派,吃不完隔天吃恐拉肚子,營養師5撇步防食物中毒
-
2022-01-31 新聞.元氣新聞
過年拜訪親戚的5大煩惱 其中這句話被問最惹怒人!
隨著過年即將到來,除了有許多事情要準備外,也會與許久不見的親戚們團聚,一起歡慶農曆新年,但對一部分的民眾來說,每當過年卻有許多煩惱,究竟哪些問題令網友們覺得頭疼呢?《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最近1年內「過年煩惱」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了解網友熱議的過年5大煩惱網路聲量排行,以及4大族群網友的過年煩惱有哪些。親戚的問候最惱人 紅包該怎麼包引發網友熱議觀察網友熱議的過年煩惱,可發現不少人擔心來自「親戚的問候攻勢」,如日前就有民眾提問「農曆春節回家還要應付一堆親戚,會不會覺得很累」,引來許多網友紛紛留言表示「出社會後希望親戚越少來拜年越好,很多一樣的問題要回答不同人N次」、「過年回鄉見到親友就是一定會問東問西的,感覺有些累人」,但也有民眾認為「雖然應付親戚很累,不過換個角度想,難得有機會跟大家一起見面吃個飯也不錯啊」,表示難得團聚,忍一下也無妨。另外,過年必有的「包紅包」、「大掃除」等環節也成為不少人的一大煩惱,例如常見民眾熱議「紅包要包多少」的問題,引來網友表示「(第1份工作)包2千好像比較好看」、「紅包這種東西,量力而為」等;而「年前大掃除」則是令不少民眾大嘆「過年又要到了累了,家裡有35片大大小小玻璃要擦」、「過年時,我最怕做不完的家事要打掃」,不過也有網友表示「過年看到打掃這麼乾淨真是神清氣爽呢」。這4種人過年困擾問題引發熱議 這句話最惹怒人接著,我們分別觀察爸爸、媽媽與未婚男女在網路上交流的熱議煩惱,可發現爸媽網友較常被問及「工作收入與家庭狀況」,尤其媽媽網友更常被問到「生小孩」的問題,就有網友表示「最討厭被問什麼時候要再生1個,跟長輩的自以為是的勸生話術」、「(什麼時候再生1個)這句話很惹怒人,尤其是跟妳說下1胎一定會是男的」等。而未婚男女則較常被追問到「結婚」、「交往」等問題,以至於有網友留下「單身錯了嗎?每到過年都要被這些沒什麼在聯絡的親戚關心一下」的心情貼文,引發網友心有戚戚焉的表示「單身有錯嗎?」、「習慣就好,沒男友時就最常被(長輩)問說要不要相親,拚命想介紹」,可見不少未婚男女在過年期間都有相類似的煩惱經驗。春節將至,各種問題接踵而來,雖然令人感到困擾,不過因是難得一年一度大家能團圓的日子,若今年也害怕遇到這些麻煩事,可以先轉個念,準備好「標準回答」見招拆招,避免難得的歡樂年節充滿尷尬氛圍,壞了過節好心情!★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1-30 新聞.元氣新聞
當心春節詐騙!健保署提醒:絕不會電話通知異常
很多人都曾經因為接到電話告知「欠費將被鎖卡、健保卡被盜用、有違規紀錄」而感到驚嚇,進而衝動匯款或提供金融資訊。健保署提醒,健保署絕對不會透過電話通知這些事項,這是典型的詐騙手法,但還是有不少人會受騙上當,春節期間特別多,呼籲民眾提高警覺撥打反詐騙專線報案,也可利用全年無休服務專線或網路智能客服進行查證。健保署企劃組科長詹孟樵表示,健保詐騙電話的常見話術自稱健保署人員或檢警人員,偽稱「健保卡違規使用,例如被盜用、使用異常、有違規紀錄,而且「即將被停卡」、或「於某某醫院就診,需申請醫療給付多少錢」等情境。然後恐嚇民眾個資遭冒用,帳戶已不安全,要求將帳戶錢領出交由所謂「監管單位」,或交付存摺、提款卡及密碼,導致民眾財物損失。「健保卡已經不會鎖卡了!」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提醒,就算健保欠費,也不影響民眾就醫權,即便欠費也不會導致民眾被鎖卡或不得就醫。民眾若接到電話告知「欠費將被鎖卡、健保卡被盜用、有違規紀錄」,請不要依指示做任何動作。詹孟樵表示,健保署不會主動以電話語音、簡訊、Line等方式,要求民眾匯款、回電、或點選連結。若接到任何疑似詐騙電話,春節期間仍可撥打24小時免付費專線0800-030-598或4128-678(不須加區域碼)、手機改撥02-4128-678查證,或撥165防詐騙電話報案。健保署全球資訊網之數位客服、FB粉絲專頁及Line官方帳號等管道,均可提供24小時不打烊的健保諮詢服務。
-
2022-01-29 養生.聰明飲食
過年必備「花生」,保存不當恐為一級致癌物,嚴重會導致肝癌!營養師教5採購攻略
再過幾天就是農曆春節了,刷嘴零食都準備好了嗎?媽媽的採買清單中每逢過年總是會買”花生”有關的零嘴,像是帶殼花生、花生糖..等花生製品,原來是因為花生有長生果之稱,有象徵吉祥之意,更有句俗語說”食塗豆,食到老老老!”(閩南語),可以作為過年祝福的吉祥話呢!但是新聞中常有報導,花生製品存放不當恐怕會吃下毒素!到底是甚麼毒素引發致病危機呢?而又該如何保存,一起來看營養師怎麼說…陳文君營養師談到,花生製品,像是花生、花生糖、花生醬最容易汙染到黃麴毒素,常常是因為存放不當導致毒素產生,像是潮濕的環境、適合生長的溫度,一般為28-32℃最適生長、與空氣接觸時間長、或是採買時沒有注意到外觀是否包裝完整,可能因為破損間接造成汙染的可能。當不小心長期吃進受黃麴毒素汙染的花生製品,恐怕會影響肝臟健康,嚴重的話有可能會導致”肝癌”,世界衛生組織更是將黃麴毒素列為”一級致癌物”,所以民眾在採買時切記要小心,以免毒素吃下肚!那麼採買花生製品時需要注意什麼?1. 盡量選擇新鮮食品。2. 採買時一定要仔細確認包裝是否完整,也要注意是否在保存期限內。3. 選擇有信譽的廠商。4. 採買好的花生製品要妥善保存,盡量放置在乾燥、溫度較低的地方,若家中有防潮箱的民眾,可以將花生製品放進防潮箱存放。5. 要吃之前要注意看,若是有發霉的話,直接丟掉,避免誤食。民眾採買前多注意點小細節,如此一來過年家人歡喜團聚之餘,也能吃的開心又健康!過年零食暗藏危機….https://bit.ly/33z3xjo
-
2022-01-29 新聞.元氣新聞
過年期間打掃易帶走財運?禁除夕夜熄燈為父母延年益壽?10大過年禁忌你知道幾個
農曆春節將至,家家戶戶陸續開始大掃除、辦年貨,而過年期間除了各式祈福好運的習俗外,許多民眾也格外在意春節期間的禁忌,深怕一不小心就招來厄運,而新年期間哪些事不能做呢?儘管各方網友眾說紛紜,建議民眾還是參考即可,無須過於迷信。《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最近1年內「過年禁忌」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了解網友熱議的10大過年禁忌網路聲量排行。過年期間禁忌多 怎麼做都讓人感到兩難觀察網友熱議的過年禁忌話題,可發現許多人擔心在過年期間「打掃、洗漱」容易帶走財運及好運,像是有民眾就請益「過年有人在洗衣服嗎?我真的好想洗…但長輩說不行」,並表示家中長輩認為「洗衣服」會洗掉財運及惹怒水神,也引發兩派網友熱論,一派人認為「寧可信其有吧,過年也才幾天,討個吉利沒啥不好」,而另派網友則表示「那你洗手、洗碗水神會不會生氣啊?要洗就洗啊」,認為民眾無須過於迷信;也有網友表示「人家說初一不能洗澡洗頭洗衣服,會把財運洗走~」,讓部分民眾打趣回應「我不洗只是因為好冷…」、「讚喔,男友每天都在唸我不洗頭,今天有理由了」等。再者,每逢除夕夜前夕也常見女性網友發文請益「年夜飯想回娘家吃,會很不妥嗎?」,部分民眾表示「不要比較好吧…我婆婆超傳統,就說我這樣會帶衰娘家」、「親戚碎嘴比什麼禁忌更可怕喔,勸你不要」,但也有網友認為「我每年都回去欸,我先生家大家庭根本沒差,但我娘家爸媽都自己吃而已,很孤單」,並補充只要雙方家族溝通好就好,無需過於擔心禁忌。除此之外,在除夕當晚,許多人也會熬夜守歲,除了有為新年迎來新希望的含義外,也有人認為可為父母延年益壽,而有「禁除夕夜熄燈」一說;另外,也有網友特別提醒「過年禁打罵吵架」,表示「不亂生氣」未來1年才能和氣生財,讓不少民眾大嘆「真的難…遇到問東問西的親戚,超想發脾氣」、「小孩這幾天特別皮,但還是忍下來了」等。新的一年民眾都盼望有新氣象,不論是逢人說些吉祥話,或是透過紅包討個吉利,都是希望大家能在新的一年有好的開始,儘管網友間流傳著許多過年禁忌習俗,但許多來源都已不可考,民眾無需過度恐慌,過年期間最重要的還是與家人溫馨團圓,享受春節的喜慶氣氛!★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1-2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每天一杯含糖飲料,當心脂肪肝上身!營養師揭9招消除脂肪肝
小陳是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身體質量指數(BMI)落在26,在公司例行的健康檢查中診斷出”輕度脂肪肝”,經詢問小陳的飲食習慣,得知平常喜歡喝手搖飲料、且常吃速食、油炸類型的食品,原來這些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都可能會造成脂肪肝的發生!那些飲食習慣可能會導致脂肪肝發生?營養師說到食物中吃進太多的脂肪、碳水化合物,也就是高熱量、含糖飲料、炸雞、薯條等油炸食品,會造成血液中脂肪酸濃度太高,進入到肝臟之後,由於肝臟可以清除的脂肪有限,過多的脂肪就會在肝臟中囤積,如此一來就會演變成脂肪肝。另外,有研究指出亞洲地區脂肪肝的盛行率為29.62%,於脂肪肝患者中,每年發生肝癌中,每1000人年中約1.8名會變成肝癌,所以患有脂肪肝者,需藉由改變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等面向改變,以免病情惡化。腹部超音波掃描術是診斷脂肪肝之最佳工具以超音波檢查診斷脂肪肝的準確率達95%以上。診斷所用之標準包括:肝實質與右腎皮質間亮度對比,肝門脈、肝靜脈、及膽囊壁個別被遮掩之程度,深部肝組織音影衰減之程度等。抽血時醫師會驗AST、ALT等肝臟酵素指數,確認肝臟是否發炎。抽血檢查白蛋白指數、黃疸指數和凝血時間,也可以了解肝臟功能。透過均衡飲食等9招,改善脂肪肝1.體重過重者,需要進行減重並且要限制食物的攝取。2.避免含糖飲料、精緻澱粉的攝取,像是蛋糕、麵包等,以複合性醣類物為主要來源,像米飯、糙米、十穀米。3.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像牛蒡、筊白筍、甘藷葉等。4.盡量避免攝取甜味較高的水果,像荔枝、巨峰葡萄、香蕉等。5.控制脂肪的攝取,特別是動物性脂肪,以富含必需脂肪酸的食物為主要來源,攝取來源包括魚、芥花籽油和葵花籽油等植物油。6.避免攝取含鹽量高的食物,依據衛生福利部建議,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也就是6公克鹽。7.避免酒精攝取及抽菸。8.多喝水,一天水的建議量為每公斤體重X30-35毫升,以70公斤體重為例,每天需要喝2100-2450毫升。9.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規律運動,體重減輕,有助於消退脂肪肝;中等強度運動指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還能順暢地對話,但無法唱歌。這類活動會讓人覺得有點累,呼吸及心跳比平常快一些,也會流一些汗。對於患有脂肪肝者,除了定期回診追蹤之外,可以從均衡飲食、健康生活習慣、規律運動等三面向著手,就可有助改善脂肪肝喔!什麼!?脂肪肝恐變成肝癌!?....... https://bit.ly/3FP6gUd
-
2022-01-28 養生.聰明飲食
9天連假居家防疫最好!花蓮門諾醫院建議飲食保健4要點
春節飲食保健4要點1.不要久坐,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站起來伸展一下。2.飲食只吃8分飽,細嚼慢嚥。3.多補充蔬果,睡前勿進食。4.利用假期養成每天至少30分鐘的運動習慣。今年春節連假長達9天,因疫情影響民眾旅遊甚至出門拜訪親友的意願,不少人選擇在家耍廢、追劇、滑手機,花蓮門諾醫院建議不要久坐,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站起來伸展一下;飲食只吃8分飽,細嚼慢嚥且多補充蔬果,睡前勿進食,更建議利用假期養成每天至少30分鐘的運動習慣,是春節保健之道。門諾醫院物理治療師陳奕廷說,整天緊盯3C產品除了傷眼,還容易因為久坐或是姿勢不良,造成肩頸痠痛或腳麻,也增加糖尿病、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若同樣姿勢維持超過1小時,就應該站起來動一動,網路上有不少教學影片,透過簡單居家伸展操,拉筋5到10分鐘,就有舒緩效果。最理想的還是利用假期養成運動習慣,不論走路、爬山,或只是在家搖呼啦圈、跳繩都可以,從每天30分鐘開始,其實並不難,有固定運動習慣,也不會因為春節期間大魚大肉,造成體重飆升。門諾醫院急診室主任鄧學儒說,過年期間因天氣較冷,急診室除了上呼吸道感染病患外,腸胃炎、胃食道逆流來求診的也很多,主要還是因為大魚大肉,或是通宵熬夜、狂吃宵夜後就睡覺,對胃造成負擔。營養師提醒民眾,餐餐8分飽就好,細嚼慢嚥之外也要多吃蔬果,睡前2至3小時就不要再吃東西,是9天連假的保健之道。
-
2022-01-27 新聞.用藥停看聽
藥物不可與酒精並服 藥師:必須間隔數小時
春節將近,好友、家族聚餐或應酬時,常會喝酒,看似平凡的動作,卻可能會嚴重影響平日在服用的藥物效果。尤其藥物不可與酒精並服,也就是不能用酒代替開水吃藥,吃藥後必須間隔數小時後才能飲酒。美國食物藥品管理局網站提到,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的食物,還包括含有酒精的食物、飲料。因為身體代謝酒精所需的酵素,正好與身體主要代謝藥物的酵素(CYP-450)相同,代謝過程長達數小時之久,當酒精與藥物互搶同一個代謝酵素時,如果酒精搶輸了,酒精代謝會變慢,產生即使在平常酒量內,也有頭痛、嘔吐的情況。之前網路流傳讓人酒量變差的整人影片用的藥物,其實是讓酗酒者因此產生懼怕飲酒的療法,稱為「雙硫侖樣反應」,是透過藥物讓身體對酒精產生急性過敏,所以不可以在無醫師、藥師說明下擅自使用。此外,酒精與藥物互搶同一個代謝酵素的另一種情況,也可能是藥物的代謝變慢,轉而發生意外增加藥物的效果,因此可能讓平常不明顯的藥物副作用突然發生,增加風險。例如,用來緩解施打新冠疫苗後,出現肌肉痠痛、頭痛、發燒副作用的藥物,需要靠肝臟代謝,若再與酒精並用,會增加肝毒性、肝臟損傷的風險。喝酒後頭痛,常見民眾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來緩解頭痛,一旦這類藥物並用酒精,會提高胃腸道出血的副作用風險,可能造成血便、黑便、吐血等。若喝酒造成嘔吐不適,應避免服用止吐藥,因含metoclopramide成分的止吐藥,如並用酒精,恐增藥物發生鎮靜副作用的風險。其他如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用藥,也都可能與酒精發生嚴重副作用。藥物繁多,建議民眾可持健保卡到健保社區藥局,找專業藥師透過雲端藥歷判斷,多一分注意,少一分遺憾。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01-27 養生.家庭婚姻
舅舅給外甥女「50億的大紅包」,媽媽看後嚇壞! 4原則培養孩子的金錢觀
農曆新年,爸媽最煩惱而孩子最期待的事,想必就是包紅包了吧!過年壓歲錢給孩子包多少、怎麼包是一門大學問!根據陸媒報導,北京一名媽媽12日發布一段影片,表示孩子的舅舅給外甥和外甥女一人送了一個超大的紅包,打開紅包發現裡面放有一張紅色鈔票,上面寫著5000000000及FIVE BILLION DOLLARS的字樣。不管是誰都會被這個金額嚇到吧!這名媽媽忍不住驚呼,「嚇我一跳這是假的吧」、「這是假的還是真的呀」,完全不敢相自己的眼睛,而舅舅保證絕對是真錢。不過仔細一看,紅色鈔票其實是「辛巴威幣」,上面還印有「RESERVE BANK OF ZIMBABWE」(辛巴威儲備銀行)的字樣。去網路查,發現這50億的大紅包竟僅值5角人民幣(約新台幣2元)。讓人不禁感到失望,這個心理落差真的事太大了。影片在網路上曝光後,引發網友熱議,網友還是紛紛留言表示,這位舅舅太小氣了,大陸境內沒有銀行可以兌換辛巴威元,要這麼麻煩花時間精力不如塞張200元。紅包其實就是大人給孩子的新年祝福,雖然換算下來錢真的不多,卻是包出了新意,一種特別的紀念和回憶。4大原則培養孩子的金錢觀至於過年孩子收到的紅包,爸媽要不要給孩子自由應用,當作零用錢呢?這也是見仁見智了,不過,給孩子當零用錢的方式有許多種,制定出遊戲規則對雙方會比較好,也可以培養孩子健康的金錢觀。親子理財專家馬哈老師表示,爸媽給零用錢時,不妨也鼓勵孩子將部分錢存在「父母銀行」,由爸媽代為存進銀行戶頭或做其他的運用,跟孩子表明錢存在銀行比較安全,存進去的錢還可以變多,以孩子聽的懂的方式提及「利息」概念,吸引孩子養成儲蓄的習慣。另外,大人可使用表格教孩子記帳,分為需要和想要,讓孩子紀錄錢都花在哪裡了,較小的孩子也能畫圖表示,檢視每筆消費的使用。給孩子零用錢時,家長還是應該把握以下4個原則,讓孩子學習為自己的每個決定負責。1.定時給如同大人每月薪資固定入帳。2.不干涉孩子花錢方式有些爸媽給孩子零用錢後,會要求孩子全部存起來,其實這樣孩子反而無法學到金錢支配權,馬哈老師建議孩子存下一部份錢,最後選擇權仍在孩子身上,即便孩子亂花錢,但這也是孩子學習預算管理的過程和機會。3.單一收入來源跟孩子明確表明,怎麼花錢是你的自由,拿到錢第一天就花光,也是你的選擇,但花光之後不管孩子如何哭鬧,爸媽都要堅守原則,不要再給孩子了。讓孩子體驗沒錢花的感覺,下次才懂編列預算。4.不當獎懲工具將零用錢想成一筆孩子的「專款」,而非獎勵方法。有時孩子不聽話,有些爸媽會扣零用錢來懲罰孩子,此舉容易讓零用錢變成爸媽賞罰的籌碼,失去當初想要給孩子建立金錢觀的初衷了。
-
2022-01-27 養生.聰明飲食
今年年菜準備了嗎? 前10大年菜料理最受歡迎的是「佛跳牆」及「烏魚子」
2022農曆春節即將到來,而每逢過年,家家戶戶便會準備年菜來團聚,許多店家及通路商也會推出年菜組合,讓民眾不用在過年時辛苦煮飯,只要加熱就能輕鬆享有一桌好菜,你想好今年年菜要準備什麼了嗎?《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一年內的「年菜」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10大年菜料理網路聲量排行,及5大年菜通路有哪些。佛跳牆第1名! 這幾道料理過年必吃首先,觀察網友在討論年菜時,發現湯類的「佛跳牆」及「雞湯」備受民眾關注,其中,「佛跳牆」因是年菜必備料理,因此吸引許多網友討論,有不少民眾認為佛跳牆這道料理要看料理的技術,如有網友表示「佛跳牆好吃跟不好吃的落差太大了」、「佛跳牆地雷太多,辦桌版的超好吃,年菜版的大多難吃」;另外,「雞湯」則是可以補身體,又符合大眾的口味,而廣受民眾好評,就有網友表示「過年天氣冷所以想喝烏骨雞湯,這樣才溫暖」、「年菜除了雞湯其他我都覺得不行」,可見雞湯受歡迎的程度。而評價兩極的「烏魚子」及「長年菜」也備受民眾討論,日前一篇「最討厭哪道年菜?」的貼文,引來許多網友紛紛直呼「最討厭烏魚子,難吃又鹹又貴」、「最討厭的是苦苦的長年菜」等,但另一派網友則認為「烏魚子很好吃,然後搭配蘋果更是一絕」、「長年菜要燙過再用雞骨慢慢熬,會蓋掉苦味超好吃」,可見青菜蘿蔔各有所好。過年不想下廚? 網推這通路年菜CP高接著,觀察網友熱議的年菜通路,可發現「網路購物」成為民眾最常討論的通路之一,除了因疫情關係,讓許多網友不想到公共場所購物外,也因網路上的選擇較多,而成為不少民眾的購買管道,不過因網路上年菜產品琳瑯滿目,因此就常有網友提問「請推薦網購年菜」、「年菜網購買什麼」等問題。此外,「量販店」也是民眾購買年菜的通路之一,許多網友表示喜歡看著量販賣場DM,邊研究邊挑選自己喜歡的年菜,加上不少人也認為量販店的年菜價格優惠,如有網友表示「(量販店)平均一個人五百不到,比訂餐廳便宜」、「連兩年都訂大潤發的,今年可以『連三拉三』」等,甚至有網友表示自己每每過年前必逛大賣場搶優惠。快要過年了,一桌除夕圍爐的豐富年菜必不可少,若你還在為該準備什麼年菜而煩惱,不妨參考網友的熱議推薦,不管是要自己煮,還是利用各大通路訂購年菜,趕緊準備起來吧!★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1-24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我屬慢慢樹獺 四項準備不足
測退休力準備指標結果32分,低於整體平均57分,屬於慢慢樹獺型。五項核心能力中,除財務外,其餘四項準備不足,有待努力改進。即刻起我要調整改變自己,積極投入社區志工行列,參與資源環保回收,關懷幫助殘障弱勢者,加入樂齡學堂結交新朋友,共同學習分享;透過社群網路與親友噓寒問暖,保持密切連繫;正面積極樂觀,不與人計較,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日行一善,心靈修養,改善社會連結不足。退休是工作職場的結束,另一個新學習旅程開始。人老心不老,活到老學到老,永遠保持一顆學習心,才會跟上時代潮流。我喜歡閱讀書報雜誌,汲取新知,上網學習日、美語,增進說讀聽寫能力;網路自學電腦Office技能,精進活躍好學。有健康身體是快樂之本,平時養成早睡早起、運動習慣,早晚帶毛小孩到公園散步,做柔軟操舒展筋骨練身,提升心肺功能;飲食均衡,多吃高纖蔬果,每年定期健檢,參加健康講座,活得老活得好。在物價高漲通膨壓力下,退休金僅能維持基本保障,應依個人需求風險考量做好理財規畫,以提升自己退休生活。並預立好臨終醫療決定,日後重病危急時,放棄侵入性無效醫療治療,瀟灑走完人生;生前做好遺產遺囑規畫,避免往生後增添子女爭產糾紛。●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24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給高齡者安全回家的路
前陣子台灣女作家騎腳踏車遭外送員撞死,有位日本女作家因而在網路上發表文章,批評台灣的交通非常糟糕,甚至以「憤怒」來形容自己的感覺。對於交通亂象,我想不只日本女作家憤怒,在台灣生活的我們也快炸鍋了。每天電視新聞不斷重播各地車禍訊息,拜行車記錄器普及,各種畫面讓人看得怵目驚心,道路宛如賽車場、戰場,可是看完之後,駕駛人有因而心生警惕,進而改善交通嗎?答案當然是沒有。根據交通部道安資訊查詢網,民國109年全國交通事故的總件數達362,393件,較108年增加6%,因車禍死亡人數達2,972人,其中65歲以上長者車禍身亡數為1,235,占所有死亡人數四成以上,而高齡者死亡案件中,行人因車禍致死有306人,占25%。若將時間拉長來看,高齡行人死傷人數從民國97年的3,720年至民國109年的6,118人,12年來死傷人數成長率高達64%。當各縣市都在推動「高齡友善城市」之際,銀髮族行的安全卻沒有辦法獲得最基本的保障,甚至每況愈下,這真的是一大諷刺。當長者沒辦法安心出門,如何能感受到社會的高齡友善舉措呢?高齡車禍致死案中,當然不乏擅自穿越馬路者,不過有更多原因是車子不禮讓行人、車速過快反應不及、轉彎緩衝區域不夠,或者車輛的視覺死角等問題而產生。其中有很多可以靠動線修正或透過強力執法及宣導來改善。以紐約市為例,他們為了保障行人安全而推動及倡議「Vision 0願景零」計畫,願景零是一項全市範圍的倡議,他們認為政府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公眾,而一個安全的街道,是所住民最基本的期待。他們認為交通中的傷亡並非不可避免的事故,可以通過工程、執法和教育來達成。2014年以來,紐約市使用了所有可用的工具,來改善每個街區和行政區的街道安全,包含擴大執法範圍,打擊超速和不禮讓行人等行為,並改進新的街道設計和配置安全、廣泛的公眾宣傳和溝通,以及全面的立法議程,以增加對危險司機的處罰,讓紐約市得以重新掌控街道安全。紐約市交通局並且擬定Safe Streets for Seniors(老人安全街道)計畫,盤點全市高齡者交通事故最頻繁的地點,分析事故原因並且加以改善。有的是增加三叉路口的安全停等區域,也有將部份路段改成行人徒步區或將行人斑馬線內縮,以增加轉彎緩衝時間。自2009年以來已實施227個街道的改善計畫,使全市每年的老年行人死亡人數減少了17%。紐約市人口約850萬人,自該計畫實施後,平均每年高齡行人因車禍死亡人數約54人,平均每年每百萬人約有6.3個高齡人口因車禍死亡。相對於紐約市,台北市在2020年共有34名高齡行人因車禍身故,而台北市人口數約260萬人,換算起來平均每年每百萬人約有13個高齡人口因車禍死亡,約是紐約市的二倍,我們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今年年底即將舉行九合一大選,真心希望我們能選出一些真正做事的縣市首長,將人民的基本生活安全排在第一。當然,建構一個安全的街道,並非只是政府的責任,每一個市民、駕駛、騎士都有責任參與改善,才能共享安全的道路。
-
2022-01-23 養生.生活智慧王
蔬果清潔不善恐食物中毒!美國FDA教你七招清洗技巧
天天五蔬果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健康原則,蔬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植化素等。但是,忙碌的你是否用對方法清洗?小心,沒有清洗乾淨恐怕會吃進隱形有害物質!美國FDA規劃七個清洗步驟,讓蔬果可以安心無虞的食入口中,快點CHECK自己洗對了沒有!蔬果受到污染3原因1.蔬果生長階段,可能會受到動物、土壤、水中有害物質汙染。2.蔬果收成後會經過很多人的手,無形中也會增加污染風險。3.購買農蔬果後,準備期間儲存不當也會發生污染。清洗蔬果的7技巧1.在準備處理新鮮農產品的前後,用溫水和肥皂洗手20秒。2.在吃之前或處理時發現有損壞或瘀傷,務必切掉損壞或瘀傷的區域。3.帶皮的農產皮,在去皮前先沖洗,如此髒污和細菌就不會從刀子上轉移到水果或蔬菜上。4.使用流動水,清洗農產品,不需要用肥皂或清洗劑。5.用乾淨的蔬菜刷,刷洗堅硬的農產品,如瓜類和黃瓜。6.用乾淨的布或紙巾擦乾農產品,可以減少表面可能存在的細菌。7.將生菜或捲心菜頭最外面的葉子剝掉。新鮮農產品可能會在種植、採收、運送過程中遭受到到污染,遵循七個簡單步驟,有助於降低食物中毒的風險。
-
2022-01-2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醫師揭冬天4大傷腎行為!腎臟保護從日常做起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 高銘鴻醫師授權引用冬天氣溫低,妳是否因為活動力減少,而沒有感覺到口渴?在戶外運動因為上廁所不方便,所以選擇憋尿?天冷吃鍋,覺得昆布鍋清淡無味,一定要吃麻辣鍋?小心這些習慣可能潛藏危機!K小編特別諮詢高醫師,告訴我們哪些行為會造成腎臟損傷,一起改掉壞習慣!腎臟四大功能 如同體內裝了淨水器1.排除體內代謝後產生的廢物,包括食物、藥物等,經由腎臟過濾後,產生尿液後排出。2.維持體內酸鹼平衡,礦物質鈣、鎂、鉀、鈉等電解質平衡。3.水分調節,腎臟過濾的水分大部分會回收到體內,一天只有1到2公升會形成尿液排出。4.賀爾蒙分泌,包括腎素調節血壓、紅血球生成素幫助製造紅血球。哪些行為會造成腎臟受到損傷呢? 高銘鴻醫師列出冬天4大傷腎行為1.水喝不夠:冬天活動力降低,水分的攝取也會降低。有些人也會因為天冷不想喝水,改喝熱茶、熱咖啡或熱湯,要注意這些飲料都沒有辦法取代開水,還是建議每天至少要喝到2000cc開水喔!2.暴飲暴食:冬天食慾大開,重口味的麻辣鍋、薑母鴨等都是大家的保暖聖品!要注意攝取額外的鈉非常傷腎,火鍋湯中的普林、大量肉類的蛋白質,都會傷害腎。3.沒做好保暖:愛水不驚流鼻涕?你不怕腎臟會怕!感覺冷時會使血壓上升、腎上腺素分泌狂增,造成腎臟的額外負擔。4.憋尿:冬天其實會更有尿意,但因為有些人覺得打斷工作、冬衣穿脫麻煩、或是女生天氣冷,戶外上廁所排隊太久,而選擇憋尿,這都對腎臟非常傷。現在就開始改掉壞習慣,腎臟病初期症狀通常不明顯,別讓冬天的錯誤習慣傷害了腎,造成無法逆轉的傷害,當心嚴重的話甚至會面臨洗腎、腎結石、腎臟癌…等後果! 腎臟是人體內負責清除過多水份及代謝廢物的器官,若是腎臟受到傷害導致排毒或排水功能不足,毒性物質及水份即會堆積在體內而產生問題https://bit.ly/3mxyScT
-
2022-01-2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懶人包/申請數位健康證明3方式 詳細教學步驟
本土疫情持續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今(21日)起民眾前往歌廳、舞廳、夜總會等十二類娛樂場所,需配合出示完整接種疫苗紀錄且滿十四天才能入內活動消費,除出示原本的小黃卡外,也可用「健保快易通」或「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替代。但目前仍不鼓勵連鎖餐廳全面以接種證明作為用餐條件。12類需出示證明場所3種方式證明證明方式一:小黃卡(紙本疫苗接種卡)施打疫苗都會發放紙本疫苗接種卡,隨身攜帶供查驗。.功能:供國內查驗使用。證明方式二:健保快易通App健保快易通App「健康存摺」的接種或檢測紀錄即起增列QR code,可供店家掃描確認。.功能:供國內查驗使用。使用步驟1、下載健保快易通App使用手機或平板在Google play及Apple store搜尋「健保快易通」、「健康存摺」或掃描下方QR-CODE下載【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完成安裝後開啟程式。2、若已下載者,要先進行版本更新,才會看到QR code的新功能。3、更新之後登入健康存摺,再點選「COVID-19疫苗接種/病毒檢測結果」專區,即可看見個人已完成接種疫苗之劑次。最左邊「疫苗接種」出現幾個綠色勾勾,即代表已施打幾劑疫苗,「摘要」顯示注射日期及疫苗種類,「明細」顯示疫苗已施打院所及疫苗批號。證明方式三: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原本下載限持有效護照者,現以戶口名簿的戶號取代都可上網申辦。.申辦網址:https://dvc.mohw.gov.tw .功能:1、所有在國內接種者皆可下載2、符合歐盟規範的查驗程式,可驗證60國的證明3、提供具實名制的APP作為證明載具。.使用步驟1、前往網站:使用具備相機及網頁瀏覽器的手機、電腦等,開啟瀏覽器前往上述網址。2、同意隱私權聲明、允許取用相機權限。3、不退出查驗網頁且不中斷網路者,可續使用並維持最新功能,退出或中斷者可重新上網更新。注意事項:1、確認身分(一)國人:(1)身分證號+健保卡號+戶口名簿戶號;(2) FIDO;(3)自然人憑證。三種方式擇一。(二)外來人口:(1)統一證號+健保卡號;(2) 統一證號+入出境證號;(3) 統一證號+護照號碼。三種方式擇一。2、選擇項目選擇「疫苗接種數位證明」或「檢驗結果數位證明」。3、取得證明於申請成功畫面點選「下載/列印 數位證明」,檔案格式為PDF,提醒要先保存於行動裝置或電腦硬碟中,再視個人需要列印紙本。無列印設備但又有列印需求者,可於申請成功畫面選擇超商並點選「取得超商列印碼」,系統將產製超商取件條碼或取件編號,請自行攜碼至超商付費列印。
-
2022-01-2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腹脹、腹痛...你多久沒大便? 專家認證「便祕救急法」:跟著做超順暢
根據國外研究數據,便祕盛行率高達15%。便祕,同時是年輕世代很常發生的胃腸科疾病。國內20至50歲年齡層有高達25%飽受排便不順之苦。但排除以上年齡層的便祕人口也不少。通常年紀愈大,狀況愈嚴重,65歲以上有便祕困擾的人占4成。至於,小學生也有3成有便祕的問題,其中又以女生的比例較高(4成)。生理機能運作正常時,一旦食物被送進胃部,就會刺激大腸(結腸)蠕動,進而將便便推向直腸,如此一來就會產生便意。不過,當下的便便都是前1至2餐的殘渣,因為食物從吃下去到排出體外、期間的消化吸收過程至少需要10小時。造成腸道蠕動異常、導致便祕的原因可能是久坐、膳食纖維不足、水喝太少、過度節食、藥物或疾病等。改善便祕從日常做起1.排便習慣每天固定上廁所的時間,有便意時不要刻意忍耐,使用坐式馬桶時腳下踩小凳子有助於腹部施力等,都有助於改善排便不順的困擾。此外,現代人很多喜歡邊滑手機邊如廁,以為這樣是放鬆,卻可能讓身體以為「坐在馬桶上並不是為了便便」,要是身體習慣這樣的模式,要「順便」就更困難了。2.腹部按摩按摩腹部有助於刺激腸道。不妨利用睡前、早上起床前的短短幾分鐘,平躺於床上,膝蓋微彎,進行腹部按摩,從腹部右下方,以順時針方向、肚臍為中心,往左下方進行。記得要斟酌手部力道、下壓到一定深度(約3至5公分)才有效果喔。 3.運動習慣有氧運動多半能夠活動全身、幫助新陳代謝,像是快走、跑步、慢跑等都是很不錯、容易入門款。核心肌力訓練則有助於練習運用肌肉,有助於解便時正確用力,有些腹部訓練的動作,如仰臥起坐、空中腳踏車等,由於針對下腹做訓練,也能達到按摩腹部的效果。 4.充足水分與油脂充足水分攝取,水,指的是白開水。每日飲水量至少為體重X 30(如50公斤一天至少要喝到1500ml)。試著在早上起床30分鐘內、還沒吃早餐前,空腹時飲水300至500ml的水,有助誘發結腸反射,進而讓大腸產生劇烈蠕動。油脂有助於便便的推送,適量油才能維持身體機能,堅果、酪梨、橄欖油、玄米油等,都是很好的油脂選擇。 5.膳食纖維每天吃足2份水果,有助於改善便祕,鳳梨、火龍果、櫻桃、香蕉(要吃熟的香蕉,不熟香蕉會加重便祕)、梨子、葡萄等都富含膳食纖維。蔬菜類則有韭菜、青花菜、菠菜、白菜、筍、木耳。另外,也可多攝取優質的五穀根莖類,如糙米、地瓜、南瓜等。 大便卡卡救急篇便便一直留在肚子裡,累積多了腹脹腹痛、感覺很差。若是偶爾發生,可以嘗試一些救急的方法,例如適量攝取咖啡因、優酪乳、鮮奶等。另外,也有遇過病人是喝油(30至40ml)或早餐店冰奶茶來改善。如果上述都無法改善,可以在專業指示下使用瀉藥與浣腸劑,但不建議經常性使用,以避免括約肌失去動力,降低排便意願。(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  延伸閱讀: ·多吃蔬菜還是便秘? 醫曝「便祕兇手」愈做愈是一肚子大便 ·便祕、缺鈣還有遺傳都會讓小腹微凸! 營養師揭「3個飲食自救法」:吃很重要
-
2022-01-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指揮中心推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明天上午啟用 3步驟教你下載
因應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升溫,日前雙北便稱要推出「疫苗護照」。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也宣布,將於明天上午8時開放「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供國內使用。指揮中心資訊組副組長龐一鳴表示,「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有三大功能,包括所有在國內接種者皆可下載、符合歐盟規範的查驗程式,可驗證60國的證明,並提供具實名制的APP作為證明載具。龐一鳴指出,原本下載限持有效護照者,現以戶口名簿的戶號取代,民眾可以電腦或手機上網申辦「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 https://dvc.mohw.gov.tw ),注意事項說明如下:注意事項一:確認身分(一)國人:(1)身分證號+健保卡號+戶口名簿戶號;(2) FIDO;(3)自然人憑證。三種方式擇一。(二)外來人口:(1)統一證號+健保卡號;(2) 統一證號+入出境證號;(3) 統一證號+護照號碼。三種方式擇一。二:選擇項目選擇「疫苗接種數位證明」或「檢驗結果數位證明」。三:取得證明於申請成功畫面點選「下載/列印 數位證明」,檔案格式為PDF,提醒要先保存於行動裝置或電腦硬碟中,再視個人需要列印紙本。無列印設備但又有列印需求者,可於申請成功畫面選擇超商並點選「取得超商列印碼」,系統將產製超商取件條碼或取件編號,請自行攜碼至超商付費列印。此次僅變更確認身分方式,方便未持有護照者下載。具有效護照民眾申辦數位證明時仍會產出護照號碼,未來不必為出國另行下載;不具有效護照民眾者護照號碼欄位顯示為「Not Issued」。「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查驗程式係網頁形式( https://dvc.mohw.gov.tw/verifier-web ),不需下載安裝,民眾也可在衛福部官網取得連結,該網頁不會保留受查驗者的個資,符合歐盟GDPR,使用步驟如下:使用步驟一、前往網站:使用具備相機及網頁瀏覽器的手機、電腦等,開啟瀏覽器前往上述網址。二、同意隱私權聲明、允許取用相機權限。三、不退出查驗網頁且不中斷網路者,可續使用並維持最新功能,退出或中斷者可重新上網更新。查驗程式以顏色、圖示及文字顯示查驗結果,綠色、打勾為通過,紅色、打叉為不通過,黃色、三角驚嘆號為待確認狀態(包括:接種不完整、效期不符、非我國同意的疫苗或檢驗等),不合規格的QR code則會出現解析錯誤的訊息。驗證程式個人基本資料僅會顯示姓名及出生年月日,如需嚴格確認是否為本人持有,建議仍需搭配其它身分證件。由於我國已是歐盟數位新冠證明(EU-DCC)的成員,故本查驗程式也可查證持同樣規格由其它國家發行的疫苗、核酸檢驗數位證明,及部分有發行康復證明的國家。指揮中心提醒,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規範,疫苗證明可採紙本或數位方式,檢驗陰性或康復證明亦可做為健康證明,數位證明僅是方式之一,民眾有多元方式可提供各場所查驗。另外,指揮中心亦已備有標準的應用軟體介接程式(API)供國內具實名制功能的APP介接取得民眾自己的數位證明,並以APP為載具。發行或管理APP者,確認符合個資法及GDPR、身分驗證強度不低於本數位證明平臺,且APP後臺不得留存數位證明,請向指揮中心正式申請。為更新原有版本的功能,申辦平台預計今年1月20日下午5時至次(21)日上午8時停止服務進行更版,有急需出國使用者,請先提前下載。詳細下戴及驗證系統操作方式可以參考衛生福利部官網數位證明專區( https://covid19.mohw.gov.tw/ch/np-5345-205.html )。
-
2022-01-20 養生.聰明飲食
攝取高蛋白質、高纖維、低升糖食物,體重卻沒變?醫:想減肥,4大踩雷食物要少吃
標榜無糖,但成分是馬鈴薯澱粉和香精?名稱是豆腐,卻不是黃豆做的!為了改善體質,盡量攝取高蛋白質、高纖維、低升糖的食物,改變飲食一段時間,卻發現體重沒有變,這都不是你的錯,因為你吃到假食物了!四大踩雷食物1.假冬粉 綠豆的升糖指數只有30出頭,是地瓜的一半。冬天想來碗熱呼呼的湯麵,但是減重時不能吃麵製品,這時綠豆做的冬粉就是很好的選擇。問題是,外食和火鍋店提供的冬粉,大多是馬鈴薯澱粉做的,吃下肚就跟吃薯條一樣。如何區別綠豆和馬鈴薯澱粉?馬鈴薯做的粉絲放進火鍋裡三十秒就熟了,綠豆做的冬粉要七八分鐘才會熟。2.假杏仁粉 堅果有很多好的Omega-3,適量吃能抗發炎,補充微量元素。每天喝一杯15g杏仁粉做的杏仁茶,相當於吃下拇指大小的杏仁,加入Expresso,就是好喝的杏仁奶拿鐵。市面上大部分杏仁粉,雖然標榜無糖,但是都添加了不少馬鈴薯粉和香精。區別的方法?馬鈴薯香精杏仁粉一罐兩三百,純杏仁粉一罐要六七百,越香越不純!喝到馬鈴薯粉杏仁茶,不但沒有吃堅果的好處,還攝取到高升糖指數的精緻澱粉。3.假豆腐 很多豆腐製品,其實都不是大豆做的,蛋白質含量也不高,反而油脂和碳水化合物不少。百頁豆腐加有不少沙拉油、砂糖與鹽,熱量是盒裝嫩豆腐的3倍,富含omega-6,吃多了不但發胖,身體還容易發炎。蛋豆腐成分是雞蛋、鹽、柴魚汁,完全不含黃豆;杏仁豆腐的原料也沒有黃豆,主要由杏仁、糖、鮮奶或奶粉製成。4.組合肉 新聞報導可以用注射植物油的方法製造假霜降牛肉,且聽說雞腿肉也能黏接製成。為了避開精緻澱粉,就把早餐的漢堡改成只有漢堡肉和豆漿。問題是,漢堡肉不到一半是真的肉,其他可能是澱粉和纖維等添加物。你以為吃了很多蛋白質,其實還是吃到不少精緻澱粉。有不少肉排、牛排,其實也是重組肉,真正的蛋白質含量不高。吃上一鍋百頁豆腐,組合肉和馬鈴薯冬粉煮的火鍋,再配上一杯假杏仁茶,會發現一餐有百分之90都是精緻澱粉和不好的油脂,難怪身體越吃越差,還是多食用原型食物最健康。
-
2022-01-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升溫雙鐵禁飲食? 陳時中:戴好口罩就好
國內本土疫情升溫,但交通部長王國材表示,針對大眾運輸的防疫措施,依然維持二級警戒,不會禁飲食也不會取消高鐵自由座、台鐵站票等。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表示,別人在吃東西時,把口罩戴好就可以了。針對近期網路流傳的「入境免檢疫漏洞」訊息,聲稱返國可用買PCR陰性報告等四個步驟來鑽防疫漏洞,達成回台灣不必隔離、不必花錢的招數。指揮中心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回應,這可能是要符合舊案復陽、可提前解隔的條件,就能比其他檢疫14天的人更早回家。但一旦查獲偽造文書會依法嚴辦,且就算符合舊案復陽、解隔條件,提前從醫院或加強旅館回家,仍要完成14天居家檢疫,這是專家會議留下的但書,以免有不同變異株重複感染。羅一鈞強調,這不會比正常十四天更簡單,還要冒著偽造文書風險,奉勸民眾不要以身試法。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記者都比我們更敏感,疫情起來謠言也會跟著起來,惡意訊息、假訊息都會傷害到社會,「一定要經過查證不要任意傳播,不然對社會傷害是很大的。」
-
2022-01-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蓋被子喝薑湯可抗新冠病毒? 事實查核中心:錯誤
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新增17例本土確診個案,疫情群聚持續,網路現在也盛傳許多防疫假訊息,就有傳聞說喝熱水、薑湯能抵抗病毒感染,事實查核中心求證專家強調,以上作法皆無證據可消除病毒。事實查核中心在官網指出,近期通訊軟體、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指稱:「同學的親外甥,在深圳醫院工作…他剛剛來電要我轉告所有的親戚朋友,感染新冠病毒是乾咳無流鼻涕…」內容更提及:「新冠病毒在26至27度的環境下就會被殺死,所以要多飲用熱水…如果有發高燒的症狀,就蓋被子,喝薑湯,讓體內的熱能提高,抵抗病毒感染…」等。事實查核中心詢問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陽明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醫生黃士澤求證,他們表示許多呼吸道疾病的症狀都很類似,無法單靠症狀表現判斷是否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感染。民眾若出現疑似症狀,仍需透過篩檢,才能確認是否確診新冠肺炎。至於喝熱水是否有效預防病毒,黃士澤告訴事實查核中心,人喝熱水一般只能喝到攝氏40到50度,且再怎麼喝熱水,人類體溫仍會保持在攝氏36到37度,並不會因為喝熱水而改變體溫,人體也不可能長期處在高溫環境中。此外,黃士澤表示,COVID-19病毒感染一般是經由呼吸道黏膜,但喝水是進入腸胃道,這與呼吸道黏膜沒有關係。喝熱水對於預防病毒沒有作用。因此傳言指稱「在溫度26-27度的環境下就會被殺死」並不正確。而「吃薑是否能治療、預防新冠病毒感染」,林口長庚中醫部主任陳俊良則回應,生薑能提升免疫力,但僅為食材,只能達到保健預防作用,並沒有證據證明能消除COVID-19病毒。關於針對「病毒在喉嚨停4天」、以溫水加鹽巴、茶、醋漱口是否能消除新冠病毒,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謝思民則指出,「冠狀病毒在抵達肺部前會在喉嚨停4天」並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用鹽水、茶、醋漱口,對已經侵入呼吸道細胞的病毒,完全沒有清除作用。綜合以上採訪,事實中心表示,這項傳言是「錯誤」的訊息,且內容在2020年就已分別流傳過,這回是以組合形式重新流傳,請民眾勿採信。
-
2022-01-18 養生.聰明飲食
食物掉地3秒還能吃?毒物權威曝真相:用水沖更慘
麵包、蛋糕、土司或是水果等食物,如果掉在地上,趕快撿起來,就沒事,還是可以吃,許多節省惜物的老一輩的人都有這類觀念,不過,毒物科權威顏宗海表示,就算食物與地面接觸1、2秒,還是可能沾上致病微生物,引發食物中毒、急性腸胃炎。食物掉地上 表面都會沾染到細菌「3秒或5秒內撿起來就不會沾染到細菌微生物,這是真的嗎?」,食藥署表示,這是網路謠言,因為食物掉在地上,無論是3秒、5秒、10秒,表面都可以沾染到細菌等微生物。確實如此,顏宗海說,有些家長以為地板很乾淨,食物掉到地上,趕快撿起來,還是可以食用。有時小朋友看到食物掉在地上,拿起來就往嘴巴塞,家長還會自我安慰「不乾不淨,吃起來沒病。」。但一般家裡及社區裡存有金黃色葡萄球菌、鍊球桿菌及格蘭氏陽性菌,顏宗海強調,這些病菌都可能引發食物中毒,導致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水沖洗遭汙染食物 用處不大有些人習慣以自來水沖洗不小心掉在地上的食物,以認為這樣可以沖掉病菌,對此,顏宗海指出,用水沖洗遭汙染食物,用處不大,尤其是上面有果漿等黏稠食材的麵包、土司,如果掉在地上,馬上就沾黏細菌,應該直接丟掉。顏宗海提醒,如果食物掉在地上,不管在幾秒內撿起來,都不要食用,不要為了節省,吃了遭汙染的食物,引發腹瀉腹痛等症狀。國外研究發現,掉落在地面的食物沾染到細菌的程度,與食物特性、食物接觸表面的時間、接觸表面的材質、接觸表面的細菌濃度有關;接觸時間越長、較潮溼的食物等,都可能會沾染到較多的細菌。(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愛吃涼拌食物?熱菜放涼再冰? 專家警告「9NG行為」:食物中毒風險暴增 ·腹瀉除了多喝運動飲料,還能吃什麼? 醫師告訴你拉肚子4大飲食調養重點
-
2022-01-1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你的走路姿勢正確嗎?醫:5招自我檢測看鞋底磨損,判斷關節是否健康
大家知道除了年紀漸長促使關節退化,其實走路、運動的姿勢不良,也有可能是影響關節健康的因素之一嗎?陳炯瑜醫師分享:「近年來健身模式改變,不僅能在家看網路影片自行訓練,還能透過電玩來運動,而這樣的趨勢背後,其實暗藏著因錯誤姿勢,導致損害關節的危機。」甚至有很多的年輕族群,因不了解保養關節的重要性,輕忽了自身病況。今天我們就先來跟大家介紹,不同鞋底集中磨損的部位,所代表的隱憂。從鞋底磨損的磨損處,來檢查看看你的姿勢是否正確:⭕️腳跟外側與前足內側:代表足底受力平均,屬正常磨損。❌鞋底前側:代表有走路踮腳尖、拖著腳走路的習慣,會使後側筋膜過緊,導致腰酸背痛、肩頸僵硬與關節不穩定的狀況。❌鞋底內側:代表走路習慣內八,可能有骨盆前傾、拇指外翻等症狀,且會加速關節磨損及膝關節疼痛。❌鞋底外側:代表走路習慣外八,易圓肩、下背痛,也要特別注意關節扭傷、膝蓋軟骨磨損以及關節炎的問題。❌兩腳磨損不對稱:出現此情況者,代表身體已呈現歪斜,才會導致雙膝受力不均,因此建議盡早尋求醫療資源,請專業人士協助評估。陳炯瑜醫師也提醒,鞋底磨損過快的人,平時更要注意關節保養,當疼痛發生時,千萬不要覺得休息一下就會好,導致延誤就醫時機,如害怕動刀或服用藥物,也可以選擇透過免動刀的治療方法,像是PRP、SRF優適骨等等,來舒緩關節不適。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01-1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三):談警戒期間觀看螢幕與零食習慣的改變
【編者按】本週登出的三篇文章是來自一位醫學院教授,與我們分享有關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的心得。他透過豐富的文獻資料的整理,分別由「生活型式的改變與影響」、「警戒期間的體重與運動」以及「警戒期間觀看螢幕與零食習慣的改變」三方面詳細討論在全球籠罩在這「21世紀的黑死病」時,我們可以如何減少傷亡,維持健康。非常感謝作者對全民呼籲生活保健的重要。【延伸閱讀: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一):生活型式的改變與影響】自2019年末以來,新冠肺炎(COVID-19)在國際間快速散播,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黑死病」。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之需求,在三級或四級警戒期間,相關防疫規範除限制市場、公園、文化運動中心、校園、餐廳等營運外,許多機構也讓民眾居家上班,實體上班、會議和上學等都受規範,全家共同在家的時間增長,對日常生活和工作都發生相當多改變,產生各式各樣直接或間接的因應挑戰,如何因應才能安度難關,正考驗著民眾和當局的智慧。本文簡要討論限制居家期間中,觀看螢幕(包括電腦、電視、手機等),以及飲食型式的改變。新冠肺炎三級警戒期間看螢幕的影響二十一世紀是數位科技的世紀,網路角色日漸重要,成為人們交流訊息的主要工具,數位科技也介入各式各樣的民生活動,包括食、衣、住、行、育、樂,例如最近推出的網路銀行及各種經濟活動,都可看其影響力。2021年4月美國研究716位美年輕人每週看螢幕(電腦、看電視、玩電子遊戲)的時間,在2018年(COVID-19疫情之前)每週看螢幕25.9 ± 11.9小時,在2020年(COVID-19大流行期間)增為28.5 ± 11.6小時/週,較常見的原因包括無聊(112位)、與他人連絡(52位)。另以娛樂業而言,研究顯示,在新冠肺炎出現大流行後,在一週內多家媒體的收視率都快速攀升,尤其在封城警戒期間,嚴格限制外出,本來清晨即要出門的民眾,在警戒之後改為居家上班,減少許多通勤時間,學校也改用網路教學,讓教師與學生從事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許多家長在家上班時間中,也同時擔任助教的角色,協助學生來學習,讓每天使用螢幕的時間顯著增長1-4小時,加上用於休閒娛樂的時間,會更延長看螢幕的時數,太長久觀看螢幕,不但耗損眼力,造成精神負擔,也會因看螢幕的時間長久,日常生活功能發生障礙,睡眠品質變差,且社交關係變差,且長期看手機者,其使頸椎會固定在屈曲姿勢,承受過大負荷而疼痛,形成一個重大的保健問題。統計顯示,在新冠肺炎開始大流行後,各種媒體公司的會員制的參與從104%快速增加達633%,其中年輕人和中年人用來查尋各種最新的資料,但另有一群觀眾則長時間追劇,深陷其中之後難以控制追劇的行為,一項研究顯示,有6成觀眾在大流行期間每日看電視或電腦時間會更增長者,而只有5%反而減少;女性較常看電視劇,且焦慮和壓力症也較嚴重,女性平均每日增長0.89小時(SD,1.22),男性則增長0.70小時(SD,0.97)。探討其可能的原因如下:一、在疫情期間,媒體把握商機,推出許多新興網路會員優惠制,由於封城警戒期間,娛樂場所或運動中心都禁止營運,民眾在家休閒時間增多,且未能外出從事運動或應酬,讓許多年輕人沈迷在電競遊戲軟體、電影網站等,在著迷之後難以自抜,形成惡性循環。二、由於限制住居,民眾需利用媒體追蹤最新發佈的資料,大家應該還記得,本土疫情爆發期間,每日中午都有疫情報導的記者會,每晚許多有線電視台也請專家進行剖析,民眾觀看手機、電腦、電視等來接受新知,尤其是年輕人和中年人,可謂盛況空前。三、上班族除在家網路上班之外,另需在網路上進行會議,早期由於準備工作和效率不佳,影響會議進行,也都顯著增長使用螢幕的時間。四、目前網路程式進步,方便讓傳送即時的訊息和相片,民眾常利用媒體程式連絡親友,互相通報平安;這些連絡傳送的容量越大,耗費的時間越久。五、追劇族是近年出現的現象,民眾可以連續一整晚沈迷於劇情,先前需要上班,因此還有些節制,但在警戒期間內,居家上班加上心理壓力增高,讓追劇族情況更嚴重,姑且不論劇情對個人觀念的影響,長時間追劇而難以自抜時,必然會影響日常作習,造成精神不濟,而影響工作效率和心理健康,長期後果令人擔憂,其中女性較男性多,且焦慮和壓力症狀也較嚴重,值得注意。在2021年4月的Front Psychiatry期刊中,意大利學者指出,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研究收案715位社區居民,71.5%為女性;結果發現,封城期間民眾看電視劇的時間增長,尤其較焦慮和壓力高的女性。總之,保健觀念中,主張應避免長時間靜態的生活型式,如整天坐著和看電視/電腦,容易增高罹病風險,包括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第二型糖尿病和一些癌症等。在疫情警戒封城期間,採用看電視劇的模式,來處理心理壓力,或受限於居家上班的需求,已明顯影響正常生活,減少與他人的互動,尤其焦慮和想要逃避現實的民眾,更應及早改善。現在智慧型手機都有每日觀看螢幕的提醒,但也只限於手機,加上看電視或電腦的時間,應該有所節制;誠然適量觀看激勵人心的電影或電視劇,可舒解心理壓力,但應善用媒體,而非受其拘限,並應注意在解封後如何維持優質型式,也很重要。【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二):談警戒期間的體重與運動】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三級警戒對營養保健的影響2020年1月20日,WHO 宣稱COVID 19進入全球緊急狀態,封城警戒必然會對生活型式和飲食帶來重大的突然影響,大家還記得在疫情爆發期間,民眾購口罩、衛生紙、酒精、食品的情形;也還記得檢疫隔離期間,各鄰里長送去泡麵的情形,不論是否取得食物,有些人也難免擔心食物是否被污染,吃得也不安心,更何況報導連喝杯咖啡都會被傳染,實在令人害怕擔心。在警戒期間,限制居家和維持社交距離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大,且自我隔離會嚴重影響日常的生活行為。封城讓民眾不易像平常那樣取得食物,進市場要分身分證單、雙號,還要實名制才能進入,連新場攤販也擔心,這些都直接或間影響民生的供需。各位應該還記得有段封城時間中,要寄送到國外的包裹要檢疫,且有些地區限制寄送,航空班次大量減少,空運改為海運,檢疫期間延長,種種因素使民生物資運送受限,進而對人民的生活型式和飲食帶來重大的影響。封城警戒除了影響諸多生活工作型式之外,尤其會嚴重影響民眾的飲食習慣。由於民眾未能外出,或限制到市場購買的時間,即使到市場,也未必有常用的食物可購買,封城勒令商店、餐廳等停業,許多民眾受限於食物的供應,且未能也不敢在餐廳用餐,因而選擇在家食用簡單飲食,其中之一最為方便的即是垃圾食物、外送的速食、零食和煙酒。在警戒期間,有些保健意識高的民眾,妥善利用較長的居家時間進行烹飪,取得健康的飲食,但若無適當的食材可用,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無論如可,警戒期間對食物的習慣是廣大深遠的。各種報告有好有壞,茲列舉項數據如下:一、在2021年3月的J Family Med Prim Care中,在COVID-19印度封城期間,1,008位受試者中,73.8%減少攝食垃圾食物者,6.8%則增加;在封前41位有飲酒習慣,19位(46.3%)報告減少飲酒行為;在131位吸煙者中,99位(75.5%)減少吸煙行為。這些好的改變是始料未及的,但可能與買不到這些食物和煙酒有關,是否在解封後能夠繼續維持,值得注意。二、在2021年4月的Nutrients期刊中,西班牙學者發表西班牙在COVID-19限制居家期間,具專業背景的食品科學師生的飲食和生活行為的變化。結果顯示,在封城前與封城期間,他們攝取較多的水果、蔬菜、豆類食品、蛋、魚和優格(乳酪),而飲酒則較少;封城期間少部分攝取較高能量的飲食,使體重增加,且靜態坐立的時間延長,但整體而言,這些具食品科學背景的專業人員,封城期間的飲食仍是朝著健康的方向進行。三、在2021年4月同一期Clin Nutr期刊中,同一群學者發表一篇系統性文獻回顧。探討期間為2020年3月至5月,探索PubMed®, Scopus®, Web of Science® and EMBASE®的資料庫和32個觀察型研究,結果發現18.9-45.1%民眾的零食量增高,但15.0-41.3%減少速食攝取量,33.9%減少訂餐,10.4-51.0%增加飲酒量,應注意日後發生更長封城期間或再次封城時,需有事前準備。四、在2022(?)年1月的Appetite期刊中,法國學者報告在2020年6月9日至30日封城期間,2422位參與者的家居烹飪的改變,結果發現封城減少時間的限制,42.0%增加從事烹飪行為,7.0%則減少。22%正向改變飲食,包括封城讓他們有更多時間烹飪以提升食物品質(54.8%)或攝食較多新鮮食物和蔬果(47.4%);19.5%則負面改變飲食,主要包括攝食垃圾食物(50.3%),零食(40.1%),或是食物供應出現問題(35.9%)。結語封城期間居家時間增長,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更是難得,應善加利用,妥善規畫生活,互相激勵鼓舞,得到更多的健康和心理層面益處;大部分民眾報告在封城期間內,對生活型式和行為改變有正向的影響,但有些民眾未能妥善應用因居家管而多出來的時光,為調節心理壓力和空虛難捱的時光,結果看太久電視劇,樂極生悲。科技數位螢幕可提供最新資訊,但研究指出,太過頻繁的重覆報導,反而引起恐慌而加重心理壓力,在飲食方面,在疫情期間應善用難得的空閒,提升飲食的品質;此外封城期間飲酒量減少,可能與封城後限制酒的供應和酒吧限制開放有關,吸煙減少可能由於警戒造成供應減少,親屬告誡和害怕影響家人健康。這些改變都有益保健,改善生活型式和行為,並養成日後良好習慣,乘機戒除不良的煙酒習慣,疫情之後更應維持健康生活方式,以利防範慢性病。
-
2022-01-14 活動.元氣一日課
【元氣一日課】冬天總是手腳冰冷?當心是心血管疾病前兆!這些方法助你促進血液循環
血液循環差,是老人家或慢性病患者才會有的現象嗎?其實手腳冰冷、手麻、腳麻、一時走不動,都是末梢血液循環不好的症狀。該如何促進血液循環,以避免引發更嚴重的病症?馬上登入來了解如何改善血液循環的問題吧!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循環好,有元氣,增加抗寒力血液循環差,是老人家或慢性病患者才會有的現象嗎?其實手腳冰冷、手麻、腳麻、一時走不動,都是末梢血液循環不好的症狀。該如何促進血液循環,以避免引發更嚴重的病症?【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2 個自主運動 (可幫助你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健康)。✅ 學會 1 個生活技巧 (了解食材,避免將毒物吃下肚)。✅ 進行 2 個健腦活動 (透過訓練大腦,保持靈敏與健康)。✅ 閱讀 3 篇健康知識 (藉著了解危險因子,遠離腦中風)。★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居家運動,樂活健康帶動跳:運動專家/菲特邦健康管理 資深運動管理師 許貴婷👉課程來源👉更多WaCare全銀運動線上課程⏰ 10:00-12:00【活動】居家小活動預防退化玩桌遊!訓練注意力: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 職能治療師 鄭凱文⏰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天氣轉涼要多吃!6種天然血液稀釋劑防心血管疾病(文章來源:常春月刊)通常醫師都會開立血液稀釋藥物,給有心律不整、心血管疾病、心臟病,或是有心臟病發作、中風經驗的病患。根據Healthline報導指出,許多維生素、食物、草藥和香料,其實都可作為天然的血液稀釋劑,這些天然替代品可用於降低凝血風險,或是和處方藥一起使用。然而,必須特別注意某些草藥和補充劑會干擾處方的抗凝血劑,例如口服抗凝血藥華法林 (Coumadin),因此在攝取前可以先詢問醫師的意見。👉《點此看全文》你知道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6種食物有哪些嗎?⏰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動動手指頭!促進末梢循環: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 職能治療師 鄭凱文⏰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 【活動】放鬆活動 聽喜歡的音樂⏰ 18:00-19:00【技巧】食在美好毒物專家顏宗海教你如何安全飲食:長庚醫院腎臟科系 教授級主治醫師 顏宗海⏰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冬天洗澡由腳往頭洗可以防中風?一動作才是重點(文章來源:常春月刊)網路上流傳冬天洗澡順序必須由腳往頭洗,以防中風,但目前並沒有實證顯示洗澡順序和腦血管疾病有直接關係,反而是,短時間過於激烈的周遭溫度變化,與腦血管風險較為相關。👉《點此看全文》洗澡順序和腦血管疾病有直接關係嗎?⏰ 20:00-21:00【閱讀】一夜好眠睡前沒喝水 夜尿頻擾睡眠? 恐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惹禍別再以為「夜尿」是泌尿系統出問題!50多歲的小蔡(化名)長期飽受胃食道逆流影響,被醫師囑咐睡前二小時千萬別進食,他照做但每周仍有二到三次深夜會被尿意干擾,原以為自己年紀輕輕就罹患攝護腺肥大,泌尿科醫師檢查後卻沒什麼問題,而且每次排尿量都不少,醫師提醒他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作祟。👉《點此看全文》避免睡眠呼吸中止症應該怎麼做?⏰ 21:00 ~準備就寢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
2022-01-13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
新冠確診導致男性生殖器縮短?美泌尿科醫師:真的
英國太陽報12日報導,美國一位男子聲稱自己的生殖器因為確診新冠肺炎而縮小約4公分,醫師對此則是無能為力,此一疫後持久影響也已損害他的自信心。一位泌尿科醫師表示,「新冠陰莖」(Covid d*ck)是真實現象,亦即男性生殖器的尺寸會因血管受損縮小。根據報導,倫敦大學學院(UCL)帶領的一項3400人研究發現,其中200人通報長期新冠症狀,男性生殖器變小則是較罕見現象之一。這起事件的匿名當事人聯繫網路雜誌《Slate》一檔Podcast節目時聲稱自己是30多歲的異性戀男性,於2021年7月感染新冠肺炎,而且病得很重。當事人表示,「當我出院時,就有一些勃起功能障礙(Erectile Dysfunction)問題,靠著一些醫療照護逐步好轉,但似乎留下一個持久問題,就是我的陰莖縮小了。在我生病之前,我是超出平均的,不到巨大,但絕對比正常要更大。我現在已經失去了約一英吋半(3.8公分),變成明確低於平均」。按照當事人陳述,這明顯是因為血管損傷,他的醫師似乎覺得可能是永久傷害,「這應該不是真的很重要,但已對我在床上能力的自信產生深刻影響」。美國泌尿科醫師溫特(Ashley Winter)解釋,男性確診新冠後生殖器收縮是勃起功能障礙的骨牌效應,「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導致(生殖器)縮短是真的,陰莖在這一段時間沒有自行伸展,此時所有這些全血(Full blood)沒有流入,這會導致生殖器結疤(scarring)和生殖器縮短」,認為這可能就是當事人跟Podcast節目提及的狀況。報導指出,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能進入男性生殖器的血管,因此可能造成損傷,但新冠病毒不會經由性行為傳播。溫特醫師表示,當新冠病毒進到男性生殖器的血管內皮細胞時,就能防止適當的血液流動,進而有效阻止硬化,也提到一項研究指2名男子新冠完全康復後出現勃起功能障礙,而泌尿科醫師就在他們的生殖器內發現新冠病毒顆粒。專家們表示,幸運的是此事並非完全無望,因為目前已有勃起功能障礙及其負面影響效果的療法。溫特醫師的另一個建議則是設法接受生殖器的新尺寸,「陰莖長度無法定義某人,而在絕大多數時候,對陰莖長度的不滿其實是自我驅動,而非伴侶驅動」。
-
2022-01-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誰害醫護染疫?醫師工會:病患將病房當飯店 擅關抽風設備
台北市近日發生多起因照顧確診者染疫的醫護本土個案,北市醫師職業工會今表示,目前境外移入的確診個案多屬於無症狀或輕症,竟有部分民眾將病房當作飯店,甚至擅自關閉病室內抽風設備的,已經造成醫療人員很大的恐慌與安全危機。北市醫師工會指出,近期大量湧入的境外確診患者,確實已經造成工作人員相當大的壓力,因為縱使都是輕症,卻屢見有患者將病房視為飯店、將護理人員當作服務生,有人不斷抱怨網路連線問題,有人以線上訂餐平台訂購餐點不斷要求醫療人員幫忙領取。醫師工會還提到,病室內的負壓或通風設備對於醫療人員的安全至關重要,卻有患者屢經規勸仍堅持自行將其關閉,不只提高暴露風險也增加醫護心理負擔。醫師工會表示,對於當中少數誤解住院隔離意涵、不尊重醫療專業與體恤醫療人員辛勞,將脾氣發洩在醫護身上並且予取予求的住院確診者,嚴厲要求主管機關拿出魄力,成為醫護的後盾,而非一味要求醫療端要發揮愛心、耐心溝通。對於擅自關閉排風設施這樣的危險行為,更支持主管機關以傳染病防治法或醫療法妨礙醫療業務罪名查辦,保障醫療人員的安全。醫師工會說,現行措施要求歸國入境確診患者一律快速送往醫院隔離,醫院因此要額外準備更多病房空間,造成急性醫療資源的缺乏與急診病人更漫長的等候,已有許多專家學者針對前述困境提出提前解隔方案或呼籲設立集中檢疫所。集中檢疫所或加強型防疫旅館皆應採取與輕症確診病房相當規格的通風排氣措施,方能確保工作人員的安全。
-
2022-01-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二):談警戒期間的體重與運動
【編者按】本週登出的三篇文章是來自一位醫學院教授,與我們分享有關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的心得。他透過豐富的文獻資料的整理,分別由「生活型式的改變與影響」、「警戒期間的體重與運動」以及「警戒期間觀看螢幕與零食習慣的改變」三方面詳細討論在全球籠罩在這「21世紀的黑死病」時,我們可以如何減少傷亡,維持健康。非常感謝作者對全民呼籲生活保健的重要。【延伸閱讀: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一):生活型式的改變與影響】體重與新冠肺炎COVID-19期間的警戒、封城策略,對防疫有其必要性和效果,但大多數商業行和文化活動停歇,戶外運動設施被限制,例如戶外籃球場的籃球框都被取下、籃球網打結或被蓋上木板,讓民眾無法從事籃球運動,單槓、雙槓、和其他場所也有圍上隔離封條(圖);全國的健身運動中心禁止營運,許多平時利用夜間或週末去運動中心的機會也消失,民眾只能從事步行、騎單車或一些簡單的體操,因此可想而知身體活動量都會減少,加上民眾飲食行為改變,可想而知,體能和體重會直接受到影響。本文簡要討論警戒、封城策略對體重和運動的影響,以及因應之道。一、COVID-19警戒、封城策略對體重的影響許多探討COVID-19警戒、封城期間的研究報告內容不一,但趨勢相似,多達30-50%民眾的體重會增加。2021年4月,希臘和德國學者採用系統性回顧和統合分析研究方式,探討第一波2020年3月至5月COVID-19封城期間,16歲以上民眾的體重和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變化,該研究取自PubMed®, Scopus®, Web of Science®和EMBASE®等資料庫,加上36個觀察型研究,結果發現11.1-72.4%研究報告民眾體重顯著增高,平均體重增高約1.57%(95% CI 1.01 to 2.14),BMI增加0.31 (95% CI, 0.17 to 0.45),但同時另有7.2-51.4% 民眾報告體重減輕。2021年5月,波蘭學者探討COVID-19第一波大流行期間共183位問卷,平均年紀33 ± 11歲,結果體重增加者約49.18%,平均增加0.63 ± 3.7公斤,挑出體重未減的民眾次族群分析時,體重平均增加2.25 ± 2.5 kg,可能起因於運動量減少和飲食量和飲酒量增加,值得重視。2021年6月,美國、法國、伊朗、羅馬尼亞、英國和中國等多國學者合作,分析167個國家世代資料,探討第一波COVID-19封城期間的身體活動量和BMI變化,共收案10 121位參與者的網路問卷,去除不完整的問卷後,共有457位體重過輕(低於18.5 kg/ m²),492位為體重過重和肥胖(25-29.9 kg/m²; 30-39.9 kg/ m²),6151位為正常體重(18.5-24.9 kg/m²)。在COVID-19封城期間之前,BMI平均值為24.71 ± 5.04 kg/m²,在COVID-19封城期間,則顯著增加為24.78 ± 5.03 kg/m²(P < 0.001),這些受試者的體重都在健康範圍內。COVID-19封城期間前和封城期間,女性的平均BMI分別為為24.32 ± 5.27 kg/m²和24.39 ± 5.26 kg/m²(P < 0.001),男性分別為25.54 ± 4.39 kg/m²和25.60 ± 4.38 kg/m² (P =0.04),顯示男性體重為略微過重。此外,體重過輕者(低於18.5 kg/ m²),平均BMI從18.06 ± 0.71 kg/ m²,增至18.16 ± 0.87 kg/m² (P 35 kg/m²病患為< 25 kg/m²的7.36倍;其他相關研究結果類似,值得重視。2021年2月,台灣學者發表一篇討論肥胖COVID-19病患和死亡率的系統性回顧文獻和統合分析;論文資料來自2020年1月1日至8月30日的PubMed, EMBASE, Google Scholar, Web of Science和Scopus等資料庫,共得17篇文獻,543,399位病患,結果發現肥胖者,死亡率較高(相對風險為1.42,95%CI: 1.24-1.63, p < 0.001)。根據WHO的肥胖分級,BMI 30.0-35.0 kg/m²為第一級;35.0-40.0 kg/m²為第二級,大於40.0 kg/m²為第三級;第一級、第二級和第三級肥胖的死亡率相對風險值分別提高1.27 (95%CI: 1.05-1.54, p = 0.01), 1.56 (95%CI: 1.11-2.19, p < 0.01)和1.92 (95%CI: 1.50-2.47, p < 0.001);年紀大於65歲的肥胖病患,死亡率更高(相對風險2.54; 95%CI: 1.62-3.67, p < 0.001),應多加注意。2021年6月,韓國學者發表韓國流行病學統計研究,在2020年4月30之前罹病後被解隔離或死亡病例,共4,141位,其中3.04%病例死亡。根據BMI分為五組,(A)< 18.5 kg/m²,(B)18.5-22.9 kg/m²,(C)23.0-24.9 kg/m²,(D)25.0-29.9 kg/m²和(E)≥ 30 kg/m²。結果發現,年紀、男性、BMI< 18.5 kg/m²(A)、≥ 25 kg/m²(D和E)、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癌症和失智症等,都是引起死亡的獨立風險因子。以(C)BMI 23.0-24.9 kg/m²做為參考基準來比較,(A)BMI< 18.5 kg/m²死亡率增為3.97倍,(D)25.0-29.9 kg/m²增為2.43倍,而(E)≥ 30 kg/m²增為4.32倍,但(B)18.5-22.9 kg/m²則無統計差異,顯示BMI與COVID-19死亡率的關係呈U字型曲線,< 18.5 kg m²和≥ 25 kg/m²病患死亡率較高。因此在疫情期間,應呼籲民眾從事合適的家居運動和營養攝取,具有良好的肌肉功能、心血管健全、免疫功能和整體健康,保持BMI在正常範圍,不但有利於防範心血管代謝疾病,也有利於改善COVID-19的預後。警戒期間的運動各國依其疫情嚴重程度,對封城的限制程度各有不同,這些安全規範基本上包括居家隔離,禁止文化和社交活動,遠距工作,網路上學,限制移動,保持社交距離,關閉社交場所、學校、宗教場所、管控市場、商店、餐廳等,限制戶外和體育場所的群聚活動等。封城期間,雖然明白從事活動的益處,才可維持正常體能,健康平安。要克服運動量減少的情況,先要考量其潛在原因,才能一一突破。一、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不易在短時間從事運動,尤其是工作繁忙的上班族、商家店員、藍領族等,平時即很少從事運動,即使因警戒期間休息時間突然增加,但也沒有用來運動的規劃,需要有更多更廣層面的提醒,並指導相關策略,才能改善觀念並落實。二、平時有運動習慣的民眾,也會因為運動中心和戶外運動設施的禁止使用,因而減少運動量,這在年輕人較為常見,他們平時從事的運動較需用到特殊設備者,例如重訓、游泳等,或需團隊運動的項目,例如籃球、排球等,即使路跑也受到限制,此時因為公共衛生的防疫需求,受到警戒限制而未能從事該類運動,有些民眾對從事其他代用運動沒有興趣,會減少運動的機會。三、心理因素也很重要,在警戒期間,八大行業社交場所、學校、宗教場所、管控市場、商店、夜市、餐廳等、運動中心等都禁止營運,直接造成失業人員增加,即使餐廳改用外帶方式來度小月,但其營運量也大量減少,許多商店都直接關門,沒有經濟收入造成許多人的生活拮据,心理壓力增大,根本沒有從事運動的想法。四、對應壓力的模式,有些人在面對緊急情況時,會選擇增加飲食量和睡覺來應付,結果體重直線上升,一旦食量變大之後,會造成惡性循環;另外有些人則會失眠,結果白天昏昏欲睡,沒有力氣來運動。五、若因防疫關係而居家限制時,在斗室內更難有運動的機會,此時只能做伏地挺身或仰臥起坐,實在很難引起民眾的興趣。使用SWITCH也需要設備,也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可見,警戒期間的種種限制,雖可減少肺炎的傳播,但也應考慮防範潛在增高損害健康風險,例如減少身體活動量,加上增加攝食不健康食品的機會,因而使民眾的體重增加,不但會合併代謝症候群和心血管疾病,且引起各式各樣的慢性疾病,且更進一步增加感染COVID-19的風險,且罹病時較為嚴重,死亡風險較高。其實從事運動是個人平時應重視的習慣,此時可利用一些代用方式,來維持運動量,此外,善用媒體是一個很好的策略,目前電視及網路媒體無時不刻提醒民眾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安全距離、減少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注意症狀及配合快篩等,效果相當良好,若可增加運動和飲食的指導策略,且提出並示範一些代用運動的方式,從事體操或相關運動,效果會更好。有些節目也會播放帶動運動體操等的項目,可以從基本上增加運動的想法,目前較多的是販賣廣告、歌唱、綜藝節目等,都是觀眾群很多的節目,可善加利用,必可收效恢宏。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台灣已重新開放公共場所、公園、校園和運動中心,並且取消先前限制器材的禁制,讓民眾得以恢復原先的運動,筆者有從事晨運的習慣,在三級警戒期間,只能戴著口罩,小心翼翼地行走,以步行來維持運動量,十月中旬起逐漸開放運動場所之後,一些晨運的銀髮族團體已消失,如何讓這些老年人重拾運動樂趣,是另一個後疫情時代的重大課題。結語當COVID-19疫情嚴峻時,防疫規定會越來越嚴格,三級警戒、封城的策略,居家隔離、限制外出,讓許多病患無法維持充足活動量,身體活動量顯著減少,一旦長久下來,必然影響身體和心理健康至巨,有關當局需要審慎考量防範策略,呼籲民眾在此期間,應多注意從事居家身體活動,維持體能和體重,尤其許多衰弱的年老慢性病人,或本來體重已在肥胖邊界值的民眾,更應多加注意。目前已可在公開場所進行運動,但如何振與運動風氣,重要性並不亞於經濟的振興。
-
2022-01-12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我屬好奇海豚 財務準備最不足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我測得43分,低於整體平均57分,屬於「好奇海豚」。其中財務方面準備最不足,健康方面有待加強。活躍好學方面較好,名副其實「好奇海豚」。我願意了解社會趨勢,掌握時代脈動,喜歡閱讀,汲取新知,去年5月疫情爆發宅家時,無論是追劇或看網路文章,遇到不懂的地方隨時做筆記,讓學習無所不在,努力精進自己。針對財務方面的準備不足,大環境不景氣,萬物齊漲,薪水不漲,更要開源節流。勞退除了雇主按月提撥薪資6%到個人帳戶,我今年起將自提薪資6%,多存一點退休金,為養老做準備。喜歡工作的我,也計畫將來退休後,如果身體允許,要去兼職工作,讓自己不與社會脫節,老有所用,才不會造成子女負擔。需加強的健康部分,由於忙碌,運動總是無法持之以恆,最近因為脊椎輕微滑脫,又有五十肩,常做復健,看到復健室行動不便的阿公阿嬤,深刻體會到,人生的下半場比較的不是財富和成就,而是健康。從現在開始,我一定要顧好健康,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審慎理財,超前部屬,準備再買一個保險為退休做最好的準備。同時保持好奇心,加強社會連結,廣結善緣,努力經營人際關係。讓自己的晚年是健康的、活躍的、獨立而快樂,老得漂亮、精采。●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12 養生.聰明飲食
其實助維護血管健康?營養師揭為何九層塔形象差
一提到到鹽酥雞,就會聯想到九層塔,兩者搭配,相當對味不過,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高溫油炸過的九層塔幾乎只剩下一點膳食纖維,又因菜葉吸油率超高,熱量驚人,不宜多吃。值得注意的是,九層塔成分為丁香酚,但有網路貼文誤植為具有動物致癌性黃樟素,進而引起不少討論。九層塔含丁香酚 人類致癌性證據不足為此,食藥署出面澄清,九層塔所含辛香成份為Eugenol,中文名稱應該是「丁香酚」,而非「黃樟素」(Safrole)。許多植物含有丁香酚,而國際癌症研究組織(IARC)將丁香酚歸類為3類物質,動物致癌性不足或有限,而人類致癌性證據仍不足。劉怡里說明,九層塔為常見的辛香料,被實際上被歸為蔬菜,但因具有濃郁的味道,幾乎很少獨當一面成為炒菜主角,而是當湯品或炒蛋的配角,以及民眾熟悉的鹽酥雞最佳伙伴。維護血管健康 油炸過後無營養成分劉怡里解釋,如果從營養角度來看,九層塔屬於相當健康的蔬菜,熱量低,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如硫化物),以及丁香酚(植化素),經常食用,有助於維護血管健康。可惜的是,九層塔常被視為鹽酥雞的閨蜜好友,而形象大壞,劉怡里指出,油炸過後的九層塔幾乎沒有任何營養成分,只有一點膳食纖維。因吸油率太高,油炸後的九層塔菜葉幾乎可以與熱量劃上等號,建議民眾還是少吃為妙。(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鹹酥雞點蔬菜類比較健康? 營養師公開「油炸前後熱量」:以為清爽全是油 ·營養師認證「17種蔬菜」煮熟比生吃更營養! 沙拉最愛萵苣、紅蘿蔔、小黃瓜也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