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6 養生.人生智慧
搜尋
米飯
共找到
535
筆 文章
-
-
2022-04-16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溫暖又有飽足感!2種減醣常備早餐報你知
減醣、減肥的你,早上起床又在想要吃什麼?YouTuber「批批在日本幹嘛」將要教大家製作兩種可以常備在冰箱裡的減醣早餐,只需要簡單的烹煮和調味就好,讓你減肥減的輕鬆愉悅。這次減醣早餐準備的料理有糙米飯糰、豆渣起司蒸糕。批批在日本幹嘛在影片中還分享了冷凍飯糰的解凍及食用、起司蒸糕的回溫方法,讓常備在冰箱的早餐更營養更好吃。糙米飯糰可以做成鹽烤鮭魚及鹽昆布柴魚兩種口味,分別要準備的材料是:糙米(白米也可以)、鮭魚、毛豆仁、鹽、白芝麻;糙米(白米也可以)、鹽昆布、柴魚片、芝麻油,完全放涼後冷凍,約可保存2~3週喔!豆渣起司蒸糕要準備的材料則是:無調味豆乳、蜂蜜、雞蛋兩顆、豆渣粉、起司粉、泡打粉、會融化的起司、黑芝麻。放涼後蓋上保鮮膜貼緊,預防乾燥,冷藏1天內要吃完冷凍則可保存2週喔,更詳細作法快打開影片看看吧!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飲食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你吃飽零負擔!完整影片:點我看 批批在日本幹嘛YT:點我看 延伸閱讀減肥也要好好吃早餐!帶你做10款低卡減脂早餐吃素也能輕鬆增加減脂!一次準備5天份便當「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有肌勵療心室Podcast:https://udngpower.soci.vip
-
2022-04-09 養生.聰明飲食
不止酒精,含糖飲料也易導致痛風發作!痛風該吃與不該吃的飲食清單
痛風可藉由飲食降低尿酸及醫師所開的藥物兩種方式,痛風為最可控制的關節炎。國家網路醫藥整理美國關節炎基金會列出購物清單作為選擇食物的指南,達到改善整體健康、降低尿酸並降低痛風發作的機率。 當體內過多的尿酸積聚,並結晶沉積在關節中時,就會發生痛風。尿酸增加,或腎臟無法完全將尿酸從體內清除。4類增加尿酸並導致痛風發作的食物或藥物,包括:4類可能導致痛風發作的食物或藥物1、貝類、肉汁、紅肉、湯和內臟肉(如肝臟)富含嘌呤。2、酒精過量。3、含糖飲料和果糖含量高的食物。4、藥物,例如:低劑量阿司匹林(因為它有助於預防心臟病發作和中風,不建議痛風患者停止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利尿劑,例如:氫氯噻嗪(Esidrix,Hydro-D);Lasix用於器官移植的免疫抑製劑,例如:環孢素(Neoral、Sandimmune)、他克莫司(Prograf)。痛風及其併發症常見於男性、停經後女性和腎臟病患者。痛風與肥胖、高血壓、高脂血症(高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和糖尿病有著密切關連。也有可能因為遺傳,導致家中成員多人受痛風影響。一般來說兒童少有痛風問題。採買時,美國關節炎基金會建議9個採買的食物:1、脫脂牛奶。2、低脂乳製品,像是:優格、起司。3、全穀類產品,查看營養標籤並確認其成分為全穀類,例如:全麥麵粉。4、植物油,像是:橄欖油、菜籽油、向日葵。5、蔬菜。 6、櫻桃。7、維生素C,根據研究顯示,每天補充500毫克維生素C或更高劑量,可降低男性痛風發病率。8、咖啡。9、水壺,便於隨時有容器裝水。採買時,美國關節炎基金會不建議6個採買的食物:1、紅肉、內臟肉,像是:肝臟、舌頭。2、貝類,像是:蝦、龍蝦。3、由精製碳水化合物製成,像是:白麵包、白米飯、意大利麵、糖。4、加工食品,像是:薯片、零食、冷凍食品。5、含糖飲料。6、酒精,如果有喝酒習慣,在24小時內,女性限制喝酒種類不超過一種,男性喝酒種類不超過兩種。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康普茶(Kombucha)在紅甚麼?喝康普茶有甚麼好處、功效?何時喝最恰當?水果發霉還能吃?小心潛藏疾病!營養師授採買學問:注意價格、切好水果、果汁、表皮狀況貧血未必單純缺鐵?醫:留意合併症狀小心癌症,盡速檢查才是上策!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4-09 養生.聰明飲食
全麥麵包比較健康?恐害你變胖、沒精神 營養師曝「隱藏陷阱」
全麥麵包比較健康?小心看似健康的褐色外表可能是假全麥,這樣到底要怎麼分辨真假全穀麵包?全麥麵包 這樣才屬真全麥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別為了「感覺更健康」不小心吃下更多油、鹽、糖、添加物,要知道真正「符合全麥比例」的全麥麵包,口感是比較粗、不細緻軟綿的,其實不少市售全麥麵包不是真正的全麥(全粒粉)製作的,而是用白麵粉再回添麩皮製成。(推薦閱讀:空腹吃「5類食物」會胖、傷腸胃、血糖失控! 吐司、豆漿、香蕉都上榜) 三招破解 假全穀胚乳佔85%:一般白麵粉主成份麩皮佔12.5%:在小麥最外層,纖維最多的部分胚芽佔2.5%:維生素、礦物質,營養最高的部分(推薦閱讀:前三名不是花生、巧克力!「9款抹醬吐司熱量」曝光 營養師:一片厚片等於一碗飯) 高敏敏說明,全穀麵包全部依此比例要佔整個麵包配方總重量51% (含)以上 才能叫「全麥」,至於市面上的假全麥是用一般白麵粉+麩皮做「成看起來健康」的麵包,進而少了最珍貴的胚芽,更可能多了焦糖色素、糖漿、添加物等,要看清楚真正的全麥原料分為2種,有用這兩個原料製作的全麥麵包,才是真的全麥麵包: ‧全粒粉用真正小麥原粒磨成的,台灣較少見、價格高、保存期短。‧全麥粉把胚乳+麩皮+胚芽,仿照天然比例混合還原的,目前較常見此原料。(推薦閱讀:燕麥取代白飯降膽固醇、防糖尿病! 營養師揪「健康迷思」:這些人吃了很負擔) 分享3招 全麥這樣吃更健康1、買有成分標示全麥麵包的原料要有「全麥粉」,若是小麥麩皮、麥粉或麵粉居多,可合理懷疑全麥比例不高。2、全麥口感較粗、不細緻不要想追求軟嫩好吃又要全麥。3、每天至少有一餐吃全穀飯不一定要執著全麥麵包,糙米飯、燕麥飯、十穀米都是健康穀物。 (推薦閱讀:白飯熱量高?糙米、紫米助減肥? 營養師公布「5種米真實熱量」:答案超吃驚) 麵包含大量碳水化合物 變胖也會沒精神高敏敏提醒,其實麵包不是不能吃,而是要量力而為的吃,比方說正餐都吃得很「規矩」,均衡不油膩,那下午嘴饞來一顆麵包,晚餐少吃飯、多吃菜這樣是可以的,但若早餐吃麵包、下午吃麵包、每天都要吃一兩顆麵包,甚至麵包當正餐 那就不太行,因為麵包含大量碳水化合物,除了可能導致變胖,也更會更沒精神。(推薦閱讀:愛吃麵包、土司、烏龍麵小心糖尿病! 專家曝飲食「犯1忌」所致) 如果真的想吃麵包,高敏敏建議,可以搭配鮮乳、優酪乳、豆漿一起享用,獲取更全面的營養。延伸閱讀: ·可頌還不是最胖!營養師揭「暴肥款麵包排行」 前3名不少人天天吃 ·饅頭加甜精、麵條加防腐劑,吃了會怎樣? 專家曝「嚴重下場」 
-
2022-04-08 養生.聰明飲食
含全粒粉、全麥粉才是真全麥麵包!營養師教3招健康吃麵包
養生風盛行,許多民眾開始攝取全穀類食物,而全麥麵包常會列入清單,但是全麥麵包真的比較健康嗎?小心看似健康的褐色外表,可能是假全麥!要知道真正「符合全麥比例」的全麥麵包,口感比較粗、不細緻及軟Q的!要如何選擇"真"全麥麵包,有請高敏敏營養師來為我們解答! 如何分辨真假全穀麵包?高敏敏營養師教你用3招破解假全穀介紹全穀之前,必須先認識一整粒小麥(胚乳、麩皮、胚芽)的構造: 1、胚乳:佔85%:一般白麵粉主成份。 2、麩皮:佔12.5%:在小麥最外層、膳食纖維最多的部分! 3、胚芽:佔2.5%:維生素、礦物質,營養最高的部分。 衛福部也曾經兩度修正「全穀產品宣稱及標示原則」全穀麵包全部依此比例,要佔整個麵包配方總重量51%(含)以上才能叫“全麥”!至於市面上的假全麥,是用一般白麵粉、麩皮做成“看起來健康”的麵包。而少了最珍貴的胚芽,更可能多了焦糖色素、糖漿、添加物...等 2種真正的全麥原料真正的全麥原料,分為2種,包括:全粒粉、全麥粉,用這兩個原料製作的全麥麵包,才是真的全麥麵包喔! 1、全粒粉:用真正小麥原粒磨成的,國內較少見、價格高、保存期短。 2、全麥粉:把胚乳、麩皮、胚芽,仿照天然比例混合還原的。是目前較常見原料。 了解真全麥之後,敏敏營養師分享3招,這樣吃更健康! 1、購買時選擇有成分標示:全麥麵包的原料要有「全麥粉」若是小麥麩皮、麥粉或麵粉居多,可合理懷疑全麥比例不高。 2、全麥口感較粗、不細緻:不要想追求軟嫩好吃又要全麥 3、每天至少有一餐吃全穀飯:不一定要執著全麥麵包,糙米飯、燕麥飯、十穀米都是健康穀物喔! 敏敏營養師教你怎麼吃麵包,運用替換方式負擔最小! 提醒大家,其實麵包不是不能吃,而是要量力而為的吃。比方說,正餐都吃得很「規矩」,均衡不油膩,那下午嘴饞來一顆麵包,晚餐少吃飯、多吃菜,這樣是可以的!但如果早餐吃麵包、下午吃麵包、每天都要吃一兩顆麵包,甚至用麵包當正餐,那就不太建議!因為麵包含大量碳水化合物,多吃除了可能導致變胖,也更會影響到精神喔!如果真的想吃,可以推薦搭配鮮乳、優酪乳、豆漿一起享用,獲取更全面的營養。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現在正值諾羅病毒好發季節?!美國CDC剖析諾羅病毒症狀、傳染途徑、治療及預防方式預防心血管疾病該吃什麼? Omega-3脂肪酸、膳食纖維、限制飽和脂肪,遠離心臟病男性硬度不足是警訊!當心三高拉緊報!醫籲透過2方式遠離不舉危機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4-03 養生.聰明飲食
改吃糙米飯為何血糖控制還是不佳?一圖看懂澱粉類食物如何代換
現代人講究養生,不少人常常為了該吃麵好?還是吃飯好?糾結不已。衛福部金門醫院營養科主任李嘉根表示,其實吃飯或吃麵都一樣好,最重要是吃進去的量及是否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不可只吃某一種食物或某一種食物不吃。吃起來粉粉的、有飽足感的澱粉類,都歸屬全穀雜糧類。依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每日飲食指南」、「食物代換表」,飯跟麵在「每日飲指南」歸類為「全穀雜糧類」,李嘉根說,一般正常成年人每日可吃1.5~4碗,依每人身高、體重、活動量等有所不同。要注意的是每日總攝取量,而不只是每餐的進食量。李嘉根說,全穀雜糧類以前稱為主食類或五穀根莖類,但這樣說民眾多半不易理解。在營養衛教時,通常會說「凡是吃起來粉粉的,且吃完有飽足感的」都是,簡單來說就是「澱粉類」。每份全穀雜糧類可提供蛋白質2公克、醣類15公克、熱量70大卡,主要功能是提供熱量而非蛋白質,做為熱量來源。所以,一般人聽到需控制體重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減少吃澱粉類、甚至不吃。「飯吃很少了,怎還瘦不下來?」多是搞不清份量與食物代換原則。李嘉根說,在營養衛教時,常聽到民眾發問:「我飯吃得很少、已經改吃糙米飯了,為什麼血糖還是控制不好?」;「我飯吃得很少,且每天運動,為什麼還是瘦不下來?」。仔細詢問飲食內容後,發現有不少NG行為,例如:1.一天只吃一碗飯,但用的是吃牛肉麵的碗。2.沒有吃白米飯,但是每餐吃超過一碗的糙米飯或是兩碗粥。3.早餐土司夾蛋或饅頭1大顆。所謂「碗」的大小,會因每個人使用習慣而不同,在食物代換表中的「碗」,簡單來說就是常見吃飯用的小碗,而不是吃牛肉麵的大碗公。到底每餐吃多少澱粉才恰當?李嘉根說,以一般成年人正常的活動量、工作量,且體重沒有特別高、也沒有特殊疾病的情況下,每人每餐約可吃7分滿到1碗飯,或是粥、麵等1.5~2碗。完全不吃澱粉,脂肪無法完全代謝,當心酮酸中毒。也有人問,可不可以完全不吃「澱粉類」?答案是不可以。李嘉根說,因為身體在脂肪代謝過程中,必需要有醣類,如果缺乏醣類,脂肪無法完全代謝而產生酮體,過多酮體會造成「酮酸中毒」,常見於糖尿病患在血糖控制不佳下,因人體無法使用體內葡萄糖,進而代謝體內脂肪做為身體的能量來源,也會發生在刻意不吃澱粉的不當減重情況下。全穀雜糧類食物口感不佳,可用漸進方式添加食用。因此,營養師最推薦吃全麥、雜糧、全穀類。全麥、全穀為整顆穀物經過加工精磨成細粉,而完整穀物包含:麩皮、胚芽、胚乳,所以富含維生素B群、維生素E、鉀、鎂、鐵、鋅、纖維等,可以有較多的飽足感。但全穀雜糧類的食物通常口感不佳,部份民眾接受度不高。建議一開始可以用一半的白米加一半的糙米或胚芽米來烹煮,慢慢再減少白米的比例。要提醒的是,如果有血磷控制問題(如腎臟病患者),不適合食用全穀雜糧類,反而建議要吃白米飯。若需控制蛋白質攝取量,就要選擇冬粉、米粉或是特殊的低蛋白米,因為它們的蛋白質含量較少。麵包族的選購建議1. 選擇真正全麥(穀)或雜糧麵包,全穀成分應佔配方總重量51%(含)以上。2. 注意營養標示中的熱量、反式脂肪含量、鈉含量。3. 原料配方越單純越佳,避免吃下過多食品添加物,如防腐劑、乳化劑等。4. 若無食品標示或營養標示時,盡量選擇無內餡、外觀無油油亮亮、無濃郁香氣、咬起來口感較差或有乾澀感的麵包。● 雖然全麥(穀)或雜糧麵包相對健康,但還是要注意進食量,避免攝取過多熱量。諮詢╱金門醫院營養科主任李嘉根
-
2022-04-03 養生.聰明飲食
哪些麵條較健康?營養師揭2種麵吃起來不油 反而是熱量地雷
台灣傳統以米食為主,究竟東方人適不適合以麵類當主食?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營養師何宜蓁表示,麵食攝取量增加,麩質過敏的症狀也會提高,長期腹脹、腹瀉者應減少麵食攝取,對於愛吃麵食的民眾來說,建議選擇蕎麥麵或全麥麵條,可獲得較多的膳食纖維。麵粉蛋白質雖高於白米飯,但兩者皆缺乏兩種必須胺基酸。何宜蓁說明,麵食主要來源是小麥,小麥脫去外殼後,其組成由外層至內層,分別為麩皮、胚乳、胚芽,小麥經過碾磨後,去除了麩皮,剩下的麵粉就是麵食的主要成分,而其中留下來的營養成分多為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比較白米飯及麵粉,兩者營養成分差異不大,其中麵粉因蛋白質含量較高,所製成的麵食蛋白質含量也較高一些。依蛋白質品質來看,因蛋白質由許多不同的胺基酸組成,當中有一群胺基酸人體無法自行合成,一定要從食物中攝取,稱為必需胺基酸,肉類就含有完整必需胺基酸,而米飯及麵食兩者皆缺乏「離胺酸」及「羥丁胺酸」,因此在蛋白質品質上來看,兩者其實差不多。麩質就是麵筋,可能造成長期腹脹、腹瀉等過敏現象。何宜蓁指出,台灣傳統以米食為主,較不會有麩質過敏情況,隨著麵食攝取量增加,就頻傳出有人發生麩質過敏的症狀。麩質 (Gluten)為一種存在於小麥、大麥和黑麥等穀物中的蛋白質,也就是麵筋,若有人長期腹脹、腹瀉卻找不到原因,可能就是麩質過敏造成,若沒有過敏問題,米飯及麵食均是良好碳水化合物來源。何宜蓁表示,麵條製作大同小異,使用麵粉加水攪拌、醒麵、切成條狀即可,外觀有白有黃,白色的如陽春麵、意麵、麵線、烏龍麵,黃色的為油麵、豆菜麵。白麵:會添加鹽分。黃麵:添加食用鹼。意麵:多添加雞蛋。拉麵:添加鹽及食用鹼。雞絲麵:為麵線炸過製成。鍋燒意麵:意麵炸過製成。王子麵:麵粉加水、鹽混合蒸煮、調味後,再油炸製成。蕎麥麵:為蕎麥粉及麵粉混合。義大利麵:多選用含蛋白質較多的硬質小麥,揉製過程中加水、鹽、油及雞蛋,再做成許多形狀,經高溫乾燥製成。粄條:將在來米泡軟後,磨成米漿,經多道工序煮熟、整型烘乾製成,依據製作過程不同,又分為水粉及炊粉。纖維質含量較高,營養師最推蕎麥麵、全麥麵。不同麵條風味不同,哪些麵條較健康?又該如何挑選?何宜蓁表示,綜合上述介紹,若以纖維質含量來看,建議選擇蕎麥麵,或是其他全麥麵粉製成的麵條,可獲得較多的膳食纖維;若以整體熱量來看,建議應避免製程中有添加油脂如油麵、義大利麵,或是有經過油炸的雞絲麵、鍋燒意麵,減少攝取過多熱量。至於黃油麵,問題則是高鈉。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80公克的油麵就有570毫克的鈉,同重量的白麵條只有455毫克,米飯更低,80公克白米或糙米,都只有2毫克鈉。乾麵熱量一定會比同款的湯麵多100大卡左右。以料理方式來看,何宜蓁建議選擇清湯麵,因羹湯油脂含量較高,而乾麵為了方便拌開,料理過程一定會額外添加油脂、肉燥等,使整體熱量上升。劉怡里說,乾麵都要與調味料攪拌,這通常會帶來額外的熱量,因此乾麵熱量一定會比同款的湯麵多100大卡左右。至於炒麵需要加油去拌炒,何宜蓁也不建議常吃;若要吃義大利麵,白醬會添加奶油烹煮,熱量較高,以熱量來排序為白醬、青醬、紅醬、清炒義大利麵。何宜蓁提醒,白米及白麵粉都少了米糠(麩皮)、胚芽所含的維生素B群,所以建議攝取全麥麵粉製作的麵條,或是由雜糧米、糙米及胚芽米製作的麵條,才能獲得更豐富的營養。而無論是怎樣的料理方式,也都建議要補充蔬菜,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
-
2022-04-03 養生.聰明飲食
稀飯、湯飯會讓血糖快速上升 營養師詳解5類飯食怎麼吃最好
一碗白飯除了配菜吃,還能變化為炒飯、燴飯、燉飯、焗烤飯、丼飯、炊飯、韓式拌飯、稀飯、湯飯,讓愛飯族怎麼吃也吃不膩。營養師表示,相較於小麥製成的麵食,飯沒有麩質過敏的問題,但各種飯料理熱量差異很大,還是要了解各種料理方式的營養特色,以免不知不覺加重身體的負擔。【飯配菜】東方飯料理最健康吃法:白飯配菜和蛋白質食物。營養師夏子雯表示,吃飯最健康的方式,就是飯配菜和蛋白質,這也是台灣最常見的吃法。如果是外食,可以到自助餐挑選三樣青菜,搭配豆腐或蛋,肉類主菜建議選擇非油炸類、去皮的肉類,這樣就是營養均衡又不容易胖的一餐。悍草訓練營養師王為國表示,東方人可能比較適合吃飯,因為麵食是小麥製品,為麵食帶來筋性的麵筋,其實就是最近受到矚目的「麩質」,有幾種特定的蛋白質,已被證實會造成過敏性的腸道病變,引起免疫反應,攻擊腸道黏膜細胞。王為國表示,「麩質不耐症」嚴重的人會拉肚子,症狀較輕的可能會昏昏沉沉、整天疲勞,但很少人會聯想到原來是吃到麩質造成。建議這樣吃:台灣飲食西化,有麩質不耐症的人越來越多,避開麵粉類,以馬鈴薯、地瓜、米飯取代,不舒服的反應就不會出現。【炒飯、燴飯】又香又油、經勾芡、澱粉多,都是高熱量飯食。夏子雯表示,一般餐廳或熱炒店的炒飯,可以看到每一粒米都被油脂包覆,燴飯的醬汁經過勾芡,等於在白飯上又添加了油脂和澱粉。所以如果有一餐吃了炒飯或燴飯,當天其他餐最好要控制油脂和澱粉不能太多。建議這樣吃:炒飯和燴飯的另一地雷是澱粉較多,每一份大約有6份主食,相當於1.5碗飯,但是蛋白質和蔬菜份量卻比較少,要記得其他餐澱粉減少一些,且要攝取蛋白質和蔬菜。【燉飯、焗烤飯】含奶油和起司,熱量密度高,對成人來說營養超量。王為國表示,燉飯和焗烤飯的主要成分包括橄欖油、奶油、起司、白飯,還有肉類和海鮮,類似於東方的炒飯,但是熱量密度比炒飯更高,小小一份燉飯或焗烤飯,熱量就相當於一份大盤的炒飯。為什麼燉飯和焗烤的熱量密度這麼高?因為多了奶油和起司等乳製品。王為國分析,飯、肉、油脂的營養組成都很單純,例如飯類就是碳水化合物為主,肉類是蛋白質為主,油脂就是脂肪為主。但乳製品的營養組成很特別,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三者都很豐富。建議這樣吃:乳製品豐富的飯食,對於食物來源還不多的發育中孩童來說,是很好的食物來源,但對於飲食相對多元的成年人來說,很容易帶來營養超量的負擔。【炊飯、丼飯、韓式拌飯】炊飯相對健康,丼飯和拌飯要提防高鈉醬汁。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炊飯通常是用電鍋,放入自帶油脂的食材,與白米一起蒸熟,無論食材和烹調方式都很單純,相對較健康。至於丼飯和韓式拌飯,需要注意的是都會淋醬汁,這些醬料鈉含量都很高。王為國提醒,醬汁愈濃稠,熱量可能愈高,建議外食時可用乾飯、濕飯來略作區分,優先選擇乾飯,可以避免來自醬汁的額外熱量。建議這樣吃:炊飯、拌飯、丼飯的基底都是白飯,如果想要多攝取一些蛋白質,王為國建議,可以將雜糧混合白米或糙米,一起煮。相較於動物性蛋白質,植物性的蛋白質通常比較不完整,身體的利用率也比較低,增加植物性蛋白質的多樣性,可以彌補不足,提高身體對於植物性蛋白質的利用率。【稀飯、湯飯】高升糖指數的飯食,會讓血糖快速上升。劉怡里提醒,稀飯和湯飯都是「高升糖指數」的食物,會讓血糖快速上升。為了讓血糖恢復正常值,身體會大量分泌胰島素,這會促使脂肪累積,容易造成肥胖或是心血管疾病。建議這樣吃:如果要吃稀飯或湯飯,建議搭配一些蔬菜、豆類,或是在飯湯中加些地瓜和燕麥一起煮,可以讓血糖比較平穩,不會波動那麼大。
-
2022-04-03 養生.聰明飲食
白飯和白麵哪種熱量高?營養師曝吃麵易胖2個關鍵
有人喜歡照三餐上麵館、吃麵包,無麵不歡;有人一餐不吃飯,就覺得沒有飽足感。擁麵派和擁飯派有各自的堅持,到底飯食和麵食在營養上有無差異?東方人適合以麵食為主嗎?我們請營養師解析米飯與麵食的營養,也教你怎麼選擇健康的米/麵食。每到用餐時間,吃飯吃麵各有人愛,但也有人兩種都不吃,對「澱粉」敬謝不敏。營養師眼中,飯和麵分好多種,營養價值差很多,不能一概而論。必須認識各種飯麵的特色和價值,才算稱得上擁有選擇的自由,享用麵飯美味,並兼顧飽足和營養。白飯和白麵,哪個好?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做比較之前,要先講清楚比較的基礎。為了去除煮熟過程中水分多寡對於重量的影響,以生的粳米和乾麵條各80公克來比較,這個份量煮熟之後相當於四份主食,大約是一碗飯、兩碗熟麵。劉怡里指出,白飯和白麵條的熱量差不多,大約是280大卡。不過,白麵條的蛋白質(9.2公克)和膳食纖維(1.5公克)都高於白飯(蛋白質5.6公克、膳食纖維0.6公克),不過白米的醣類(62.2公克)略高於白麵條(59.7公克)。就加工程度來說,白麵高於白米,但兩者都屬精製食物。要吃健康,精緻飲食不宜太多,白飯和白麵條哪個精製程度比較高?悍草訓練營養師王為國表示,白米飯距離原始型態較近,只有脫去米糠層和胚乳,至於麵條,是小麥先經過上述那段過程,再磨成粉、製成麵條,因為多數麵粉會加食品添加劑,所以麵條的加工程度較高。王為國表示,白米距離穀物的原始型態較遠,精緻程度高於糙米;相較於白米,糙米有更豐富的維生素B群、蛋白質和膳食纖維。至於麵食,麵粉是從小麥加工而來,全麥麵粉把小麥的麩皮一起打進去,顏色較深,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含量較高。愈有彈性的麵食,蛋白質含量愈高,但不適用於透明麵類,如冬粉。同樣是營養價值較高的主食,糙米和全麥麵食還能再分高下嗎?劉怡里表示,同樣以80公克的生糙米和全麥麵粉來比較,兩者的熱量都是約290大卡,糙米的醣類(60.1公克)略高於全麥麵粉(57.1公克)。不過糙米的蛋白質(6.6公克)和膳食纖維(3.2公克),都比全麥麵粉低(蛋白質10.4公克、膳食纖維6.4公克)。麵粉製品很多,有高筋麵粉做的富嚼勁的麵條、麵餅,也有中低筋麵粉製成的糕餅、麵包。王為國表示,小麥加工過程中,澱粉和蛋白質原本混在一起,可將硬度較高的麵筋「洗」出來,這個部分就是蛋白質。兩者分開之後,透過「配粉」的方式調配不同的麵筋比例,以生產出不同筋度的麵粉。了解上述加工過程就能理解,基本上愈有彈性的麵食,蛋白質含量較高。義大利麵升糖指數較低,蛋白質含量接近高筋麵粉。「麵粉的筋度就是由蛋白質含量所決定。」劉怡里歸納,高筋麵粉蛋白質含量較高,大約在12%到14%,中筋麵粉是9%到12%,低筋麵粉在9%以下。高筋麵粉就是一般麵條、鍋貼皮所使用的材料,至於蛋糕、餅乾、鬆餅等糕點類所使用的就是中低筋麵粉。「有嚼勁的麵食蛋白質較高」這個原則,並不適用於透明的麵類,例如冬粉、粉條。王維國提醒,這類透明的麵條雖然很Q,口感卻沒有高筋麵類那麼扎實,是因為其彈性並非來自於麵筋,而是來自於其他的添加劑,蛋白質含量自然不高。那蕎麥麵和義大利麵呢?劉怡里表示,義大利麵是杜蘭小麥粉做的,蛋白質含量比較接近高筋麵粉,而且義大利麵是升糖指數較低的麵食,比較不會導致血糖劇烈波動。王維國表示,蕎麥麵的原料是蕎麥,不是小麥,優點是膳食纖維含量較高,有助於調整膽固醇和血糖、促進腸道蠕動。吃麵比吃飯易胖?佐料、油炸是關鍵很多人認為吃麵更容易胖,王為國表示,一碗白飯配菜配肉,是很常見的飲食方式,但很少人會拿著一碗白麵去配菜,通常麵條都是要加佐料的,這也會增加麵食的總熱量。如果光看白飯或白麵條本身,熱量其實是差不多的,並沒有吃哪一個比較容易胖。雖然白麵條沒有比白飯易致胖,但其他麵條還是有潛藏的高熱量陷阱。劉怡里表示,有些麵條要經過油炸,本身的脂肪量和熱量就比較高,卻因為煮成湯麵之後,讓人產生「沒有很油」的錯覺。80公克的白麵條只有1.1公克的脂肪,280大卡;但同重量的鍋燒意麵或雞絲麵,卻高達380大卡,包括18.2公克的脂肪。
-
2022-04-01 養生.聰明飲食
一天從飯菜竟可能攝取高達「40顆方糖」!日本內科醫師揭:你不知道的「醣類」真面目
以下我將列舉實際病例,並詳實說明治療經過。讀過這些取材自我門診病患的案例之後,各位便會明白,即使少吃點藥、斷開胰島素注射,照樣能使糖尿病況大幅好轉。▍Y.N先生 50歲後半男性 糖化血色素11.2%→ 6%;單靠飲食調整有效改善糖尿病況Y先生是我的門診病患中,未曾進入長期服藥階段,單靠飲食療法便有效改善糖尿病況的理想案例。確診罹患糖尿病後的期間越短,飲食療法的改善效果就越顯著。換句話說,糖尿病最重要的,就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先生在某次健康檢查後,發現自己可能有糖尿病問題。當時的他,糖化血色素6.5%以上,已達糖尿病診斷標準;只要糖化血色素偏高兩次以上,或同時期血糖值偏高,就會被判斷為糖尿病。一旦糖化血色素超過8.5%,即為糖尿病重症;若超過10%,一般便會建議立刻住院。後續Y先生再次接受健康檢查,糖化血色素居然高達11.2%。一般來說,這樣的數值屬於需要實施兩週「糖尿病住院衛教」的重症患者。在過程中,將採用傳統的治療方式:攝取六成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1600大卡左右的飲食,一天測量三~四次的血糖值,然後再投以胰島素藥物。可是,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若占六成,便意味著糖質攝取較多,所以每次飯後的血糖值都會攀升。後續院方再投以胰島素,因為藥物作用,血糖值迅速下降,同時便會產生強烈的空腹感以及焦慮情緒。也就是說,傳統的糖尿病住院衛教,等於是對抗強烈空腹感和焦慮感的一場戰役。先生因為工作的關係,沒有辦法配合住院衛教,所以我從門診開立了必須的內服藥給他,並搭配限制醣類攝取的飲食療法。經過衛教說明後,Y先生立刻減少了三餐的主食(少吃白飯、麵條、麵包等澱粉),同時控制其他的糖質攝取,開始確實執行限醣飲食。一般人很難馬上改變原本的飲食習慣,但只要開始之後,病情就會得到改善。確實實施限醣飲食的Y先生,大幅控制了第二型糖尿病的最大主因「因飲食引起的血糖值上升」。換句話說,他本人因為努力而得到了豐碩的成果。於此同時,他的糖化血色素當然持續下降;更在初診過後半年,在已停止服用藥物的狀態下,使糖化血色素降低至6%。確診罹患糖尿病後的期間越短,飲食療法的改善效果就越顯著。Y先生便是透過早期發現與適當治療而獲得改善的絕佳案例。 ▍T.T先生 60歲前半男性 胰島素注射 76單位→0單位 第二型糖尿病史25年,半年就好轉先生是「資深」第二型糖尿病患,其病史長達25年,每日施打的胰島素高達76單位。他的胰島素施打方式為,「NovoRapid 70 Mix」(超速效型七成)早餐前12單位、午餐前22單位、晚餐前26單位;睡前則施打「Levemir」(持效型)16單位。換句話說,T先生一天施打四次胰島素,已進入「胰島素強化療法」狀態。所謂的胰島素強化療法,便是把速效型和持續型組合起來,一天施打三~四次。此外,每天僅施打速效型三次,也包含在強化療法裡。這個時期的T先生,糖化血色素是8.2%,體重是96.8公斤,屬於肥胖身材。原本接受糖尿病傳統治療的T先生在轉診到我這裡之後,便改變治療方針,開始實施限醣飲食療法;來自外部的胰島素補充也從注射慢慢轉換為內服藥物。六個月之後,T 先生的體重下降至88.9公斤,成功減去7.9公斤。此外,他的糖化血色素也降至6.1%,有了大幅的改善。在此階段,T先生使用的內服藥如下所示:‧Onglyza錠(5mg)早上1錠/功效:促進胰島素分泌。‧Metgluco錠(500mg)早上2錠、晚上2錠/功效:減少血液中的糖質。‧Seibule錠(75mg)三餐前各1錠/功效:改善餐後血糖值。‧Glufast錠(10mg)三餐前各二錠(一日6錠)/功效:促進胰島素分泌。‧Lusefi錠(5mg)早上一錠。這是我個人設計的「SPT治療法」。SPT是Spike Prevention Therapy 的簡稱,除了以停止胰島素注射為目標外,另一個治療重點在於「有效抑制糖尿病患的餐後血糖值飆升」。然而,此治療法中還是使用了可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藥物,這畢竟是停止胰島素注射後的(暫時性)替代方案。遇上T先生這種自行施打胰島素,且投藥量較多的病患時,我會先從SPT開始,接著再逐漸把治療方式過度至「零胰島素療法」。首先,要先停止服用可直接促進胰島素分泌的Glufast 錠;接著,再停用間接促進胰島素分泌的Onglyza 錠。如此一來,就可以成功切換至零胰島素療法。而在逐步變更內服藥物的期間,我也實施了相關衛教,患者對限醣飲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時確實地實踐。停用外部補充的胰島素(包括內服、注射)可得到下列好處:1.不會有低血糖造成的「異常空腹感」,減少不必要的零食或糖質攝取。2.免除了因高胰島素造成的低血糖疑慮,可以放心實施限醣飲食。3.減少因胰島素而起的「鹽分和水分囤積」,能改善肥胖、浮腫和高血壓。4.改善倦怠感與疲勞感。在上述項目中,改善肥胖(體重減少)與浮腫等,是零胰島素療法的常用藥SGLT2 抑制劑帶來的效果。在T先生的病例中,他確實產生了這樣的身體變化。整體來看,階段性地逐步停用胰島素藥劑,不僅可以降低糖化血色素,同時也改善了更多原本不甚理想的身體狀況,這便是零胰島素療法的最大特色。你不知道的醣類真面目吃完醣類(糖質+食物纖維)食物後,體內會因攝取了糖質,呈現餐後血糖升高的狀態。此時,健康的人體會自然分泌胰島素使血糖下降;糖尿病患者則因胰島素的效能不佳,導致血糖值居高不下。為此,患者必須從外部補充胰島素(包括注射或內服藥物)以降低血糖值,但這種做法很容易引起「高胰島素血症」,同時也提高了各種器官障礙病變的風險。醣類儘管是人體必需,吃太多仍會危害身體。不光是糖尿病患者要小心,一般身體健康的人也得留意,避免攝取過量。從古至今,人類不曾吃過這麼多糖實際上,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人類的飲食本來就是以「控制糖質」為基礎。以日本為例,庶民能夠一天吃三次白米飯,也是近代才有的事。據說是從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的江戶鎮民開始的。另一方面,從生理學來看,人體能降低血糖值的激素只有胰島素。相反的,提高血糖值的激素則有成長激素、甲狀腺激素、昇糖素(Glucagon)、腎上腺素(Adrenaline)、皮質醇(Cortisol),多達五種。降低血糖值的激素只有一種,就代表人類過去很少暴露在過量的糖質當中。然而,現代社會卻到處充斥著糖質,限醣飲食也變得更加困難。實際上,現代人每日攝取的糖質量,往往都超出身體允許的範圍。過去,「注重健康」的人最重視的,不外乎卡路里、飲食均衡、多吃蔬菜、控制鹽分等——但大家完全沒有考慮糖質的多寡。餐飲店的菜單也一樣,比較講究的餐廳,會註記該餐點的鹽分和卡路里,但很少看到有哪家店會主動寫出糖質含量。此外,幾乎每個人一天三餐的飲食,都是把醣類(即碳水化合物)當成主食,但我們卻對自己攝取了多少糖質毫不關心。順道一提,一碗白飯(150公克)的糖質約55公克。也就是說,光是一日三餐的白飯,就吃下了約165公克的糖質。除此之外,用餐時的配菜裡頭也含有糖質,保守估計,一般人一天會攝取總計200公克以上的糖質。如果以一顆方糖5公克換算,一天攝取的糖質,相當於40顆方糖。就我的觀點,血糖值80~120mg/dl是正常範圍,但如果透過主食和配菜攝取大量糖質,即便是沒有糖尿病的人,血糖值仍會超過140mg/dl。這是相當危險的警訊。糖質攝取過量了嗎? 從糖化血色素找答案如果就這麼放任下去,高血糖值便會成為常態,體內的糖質會和周遭的物質產生反應,引起「糖化」(Glycation)。所謂糖化,就是多餘的糖質結合在一起,使體內的蛋白質等物質產生變性。此外,近期的研究更指出,糖化是促使人體老化的最大原因之一,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各界矚目。此外,糖尿病血液檢查檢測出的「糖化血色素」,就是糖質附著在血紅素(使血液呈現紅色的紅色素)上頭,經過糖化而成的物質。糖化血色素可作為糖質攝取的指標,用來追蹤你吃進了多少糖質、以及攝取多少糖質會影響身體健康。糖化血色素越高,攝取的糖質就越多,體內的糖化也就更越嚴重。如果三餐飲食的糖質都過量,就會對健康造成極大的損害;如果每天都這樣吃,等於一年365天都在傷害身體。由此看來,過去「以主食為主」(醣類占六成)的均衡飲食指導,豈不正是導致人們血糖值過高、造成第二型糖尿病氾濫的主因嗎?「每六個日本人,就有一個是糖尿病的預備軍」這個統計數字,便是再清楚不過的答案。(編按:在臺灣,則是每十個成年人,就有一位是糖尿病患者。)書籍介紹書名:不依賴藥物,血糖值也能下降的方法:日本名醫臨床實證,有效維持血糖穩定,避免危險併發症,順便擊退脂肪肝!作者:水野雅登 出版社:方舟文化 出版日期:2021/12/28作者簡介/水野雅登(Mizuno Masato)日本知名糖尿病內科醫師糖尿病內科醫師,現任AKIBA水野診所院長。2003年取得醫師執照,並完成醫籍登記;2019/2/13開設AKIBA水野診所,擔任院長。水野醫師的雙親本身就有糖尿病史,之後他自己也因健康亮起紅燈,開始實施以限醣飲食為主的治療,效果奇佳。應用於實際診療後,成功使多名糖尿病患不再需要施打胰島素(其中甚至有人每日注射量高達97單位);在他的臨床門診中,共有84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完全斷開胰島素注射。後續他更透過部落格、Facebook、Twitter和巡迴演講等形式,全力推廣「蛋白脂質飲食法」及「零胰島素治療法」等資訊。現在亦同時實踐治療癌症的維生素生酮療法。《不依賴藥物,血糖值也能下降的方法》是他在臺灣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延伸閱讀: 地震來了,「防災包」為何東西太齊全不一定好?哪種糧食最適合?要準備什麼物品?這篇一次解析
-
2022-03-3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減重5公斤就能逆轉糖尿病!醫教4招燃燒內臟脂肪
降低內臟脂肪,跟治療或預防糖尿病,其實根本就是同一件事!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在FB粉絲專頁表示,以往認為糖尿病是由於長期高血糖造成胰島細胞的損傷,但在2020發表的一篇文獻指出:「脂肪對胰臟是有毒性的,逆轉糖尿病的關鍵就在於減少肝臟和胰腺內的脂肪。」「胰島細胞」其實是被肥死的「許多人在減重前抽血檢查,常意外發現有糖尿病的問題,有些人甚至空腹血糖超過300,糖化血色素超過10,必須開始服用糖尿病的藥物。」蕭捷健表示,根據2018年就有研究指出:體重減少0~5公斤,有7%逆轉糖尿病體重減少5~10公斤,有34%逆轉糖尿病體重減少10~15公斤,有57%逆轉糖尿病 體重減少>15公斤,有86%逆轉糖尿病 蕭捷健也發現,體重下降之後,的確有不少人就再也不需要吃糖尿病的藥物了。所謂減重,其實就是把自己當成糖尿病的病人,若用一句話解釋糖尿病,他說:「人體就像是手機,因為你一直在充電(吃),最後就把電池充壞了。」我們是怎麼把這顆電池搞壞的呢?蕭捷健說明,脂肪肝(肝臟)和糖尿病(胰臟),是2個惡性循環的轉輪,一路把我們帶往不可逆的糖尿病併發症、和重度脂肪肝導致的肝硬化。由於肝臟受損後,處理脂肪微粒的功能會出問題,血管中產生更多的VLDL微粒膽固醇,導致血栓和中風。第1圈:肝臟循環1. 過多熱量攝取我們吃了碳水化合物,這些醣類必須在肝臟或肌肉裡轉換成肝醣儲存起來,稱為肝醣,這個過程需要胰島素的作用。肝糖的儲存空間是有限量的,肝臟的肝糖儲存量大約為300~400卡,肌肉的肝糖儲存量因人而異,可多達1,200卡以上,看你肌肉多不多。2. 肝臟脂肪增加肝糖儲存空間滿了之後,吃下去的碳水化合物沒地方擺,只好變成脂肪儲存起來,在肝臟就形成了脂肪肝。碳水轉換成脂肪儲存比較費力,需要胰島細胞更用力地分泌胰島素。3. 胰島素阻抗:胰島素無法降低血糖肝臟塞滿了脂肪後,會感到憤怒:「你再塞我就要壞掉了!」於是開始對胰島素的指令已讀不回,血液中有更多的葡萄糖無法轉換成脂肪儲存。4. 胰島素分泌增加胰臟只好加班分泌更多胰島素,強行把葡萄糖變成三酸甘油脂,於是血液裡有更多的VLDL極低密度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脂肪肝越來越嚴重。第2圈:胰臟循環1. 胰島脂肪過多由於血液裡有過多的三酸甘油脂,這些脂肪對胰腺是有毒性的,脂肪會造成胰島細胞去分化。研究發現,有些人在胰腺脂肪含量超過5%的時候,就患有2型糖尿病了。2. 胰島素反應變差餐後的血糖降不下來,導致更高的血糖,和更多的血脂肪。初期胰島細胞還能代償,當胰島脂肪累積到一個程度,胰島細胞就被肥死了,這也就是糖尿病的開始。3. 高血糖糖尿病高血糖, 甚至糖尿病,導致脂肪肝的情況更嚴重。4招改善脂肪肝,逆轉糖尿病回到源頭,最重要的第1步,就是解決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肝醣滿載的問題。吃下去的澱粉都變成肝糖儲存起來,不要滿出來變成油脂,內臟脂肪就會開始變少,還沒被肥死的胰島細胞也會慢慢復活,胰島素的功能也會回復。已經有糖尿病的人,可能胰島素阻抗相當嚴重,肝糖明明還有空間,卻怎麼都存不進去,這種情況,就要使用藥物治療了。蕭捷健建議,可透過以下方法逆轉糖尿病:1. 充電80%就好為了肝臟的胰島素阻抗,每個人能吃的澱粉量,根據肝糖的儲存量,有一定的額度。糖尿病的病人,最好在有監控的情況下減糖。突然完全不吃澱粉,3餐藥物繼續使用,可能會導致低血糖或酮酸中毒。可以先把米飯切換成低GI的澱粉,例如綠豆,地瓜,糙米等,再開始減量,可能一天400到600卡左右的澱粉就好。當你不把肝糖的儲存空間都填滿(電池不要充飽電),內臟脂肪就會開始燃燒。順帶一提,果糖和酒精會直接在肝臟變成脂肪儲存,就像是給二重轉輪上油一樣(真的是油啊)。2. 夠長的空腹時間不管吃什麼東西,都會導致胰島素的分泌,就算吃肉也一樣。 要讓胰臟有時間休息, 建議一天至少可以空腹12~16個小時,但也不需要空腹過長的時間,以免影響到蛋白質的吸收。3. 改善肌肉的胰島素阻抗講白話,就是要運動。不管是重訓或有氧都能提昇肌肉使用肝糖的能力,而運動要像約會一樣,找一個做完還想要下一次再做的運動就可以了。蕭捷健強調肌力訓練的好處,除了增加胰島素敏感度,還能改善肌少症肥胖的問題,日後肝糖儲存空間增加,可吃更多澱粉也不變胖。4. 吃太多油脂也會糖尿病很多人都覺得吃澱粉會胖,不知為何就覺得吃肥肉不會胖。事實上,肥肉在腸道消化分解到最後,會成為脂肪酸在小腸吸收,最後運送到肝臟合成三酸甘油酯。 吃太多澱粉,超過肝糖的儲存量, 這些葡萄糖會被轉化成脂肪; 但是吃下去的脂肪,就是脂肪。 就算進行生酮飲食,狂吃肥肉吃到飽,也會造成胰臟細胞的脂肪中毒,造成糖尿病和三高。飲食,還是要盡量以蔬菜,瘦蛋白,抗發炎的油脂為主。已經有脂肪肝和糖尿病的人,要逆轉這些問題,需要不少的時間和努力。蕭捷健提醒,「我們投資了不少時間在自己的事業上,但卻不願意花相應的時間在自己的健康上, 等到發現問題這麼嚴重, 反而要花更多的心力和金錢去找回健康,不是很不划算嗎? 」【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減重5公斤就能逆轉糖尿病!醫教4招「燃燒內臟脂肪」】
-
2022-03-26 養生.聰明飲食
每4人就有1人高血壓!降血壓怎麼吃?營養師授5秘招:吃對還能瘦
得舒飲食(DASH Diet)是一種廣泛受到推崇的健康飲食法,起初是為高血壓患者所設計出的一套飲食方式,可有效助於控制血壓、降低血糖,預防心血管疾病。其特色是攝取富含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及低脂乳品,肉類以低脂為主,並減少紅肉的攝取,油質攝取則是選擇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的油脂,如堅果、橄欖油、酪梨、堅果等,含糖飲料、甜食也要減少攝取。 得舒飲食 有助瘦身、降血壓營養師潘富子指出,得舒飲食雖是一種專為高血壓患者所設計,一般健康者也可以把得舒飲食當作日常飲食方針。由於得舒飲食高纖、低脂、吃好油的特性,若控制好熱量,掌握好每種食物的份數,也可以達到瘦身的效果,但如有糖尿病、腎臟病、腸胃道等疾病者,則要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推薦閱讀:藥師示警「服用降血壓藥」別碰香蕉、金針菇、空心菜! 嚴重恐傷心腎) 得舒飲食怎麼吃?把握5大原則潘富子提出簡單把握「高纖、全穀、低脂、吃好油」這幾項重點就可輕鬆執行:1、主食盡量以全穀雜糧類為主:可用糙米飯、燕麥飯、全麥饅頭等食物,取代白飯、白麵等精緻澱粉,每天約攝取6-8份。(推薦閱讀:燕麥取代白飯降膽固醇、防糖尿病! 營養師揪「健康迷思」:這些人吃了很負擔)2、每天攝取5份蔬菜及5份水果:分別在一日三餐中平均分配吃完。蔬果在挑選上,可盡量多攝取高鉀蔬果,富含鉀蔬菜有莧菜、菠菜、空心菜等;富含鉀的水果則是奇異果、木瓜、芭樂、香蕉等。一份的份量可用一個拳頭作為一份的大小。(推薦閱讀:美國家衛生院警告「8種隱藏版高鈉食物」恐害血壓飆! 法式麵包、辣椒粉、蝦子都上榜)3、選低脂乳品:每天攝取2-3份低脂奶或低脂乳品,如低脂奶、優格等。4、攝取蛋白質可吃豆製品或吃白肉取代紅肉:如魚、雞、鴨、鵝,也可降低飽和脂肪的攝取。5、攝取好的油脂:烹煮食材時選用好的油脂,如橄欖油、芥花油、葵花油等,也可吃堅果補充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攝取,但份量上一天不超過1份。(推薦閱讀:血壓狂飆!營養師點名「忌吃5樣食物」防傷心 清粥配菜也在內)三高盛行率高 初期症狀不易發現由於飲食習慣西化,口味也較多重油重鹹,也因生活較忙碌,時常會疏忽飲食上的營養均衡且大多沒有培養運動習慣。依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18歲以上國人三高盛行率,每4人有1人為高血壓(26.76%)、每4人有1人為高血脂(25.6%)、每10人有1人為高血糖(11.05%)。(推薦閱讀:愛吃2樣便當菜恐致高血壓!網驚呆:是必點)潘富子強調,三高就是導致多種癌症或心血管疾病、其它慢性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無論是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在初期發生異常都沒有明顯太大不適感,大多都是藉由健康檢查才意外發現,因此要格外注意。(推薦閱讀:燕麥取代白飯降膽固醇、防糖尿病! 營養師揪「健康迷思」:這些人吃了很負擔)延伸閱讀: ·量血壓要用右手還是左手? 專家曝「6個NG行為」:多數人都做錯 ·這樣吃小心「第四高」上身!營養師公開「3種陷阱組合」 竹筍雞湯也在內 
-
2022-03-22 養生.聰明飲食
膚質好壞,關鍵在照顧好「腸皮軸線」!營養師公開 養腸煥膚10大食材
養出健康美麗肌的食材推薦大家都知道想養出健康自然的美麗肌膚,與飲食的關係密不可分, 而吃進什麼樣的食物,更是大大影響著我們的腸道循環。腸皮軸線會影響著身體的各個系統,包含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免疫系統、血液系統,擁有健康的腸道,就能擁有美麗肌膚。以下將介紹有益腸道更有益肌膚的食材,對各食材的營養成分有了基本的認識之後,搭配第4 章的飲食計畫,就能讓我們的美麗肌邁向好循環!為肌膚打底,不可或缺的10大食材養腸煥膚好食材(適合:所有肌膚)1. 全穀雜糧:全穀雜糧富含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和排便,維持消化道健康;同時也富含維生素B群,能幫助調節新陳代謝、維持皮膚的健康,並增強免疫力。尤其華人飲食每餐幾乎都會有米飯,只要調整為全穀雜糧,就能有不錯的成效!2. 蔬菜:蔬菜的膳食纖維含量高,可以調節腸胃道內的菌叢生態,維持消化道機能。此外,膳食纖維可以降低食物滯留於消化道的時間,可幫助膽固醇代謝、減少有害物質的吸收。3. 豆類(毛豆/黃豆):膳食纖維含量高,可以緩解便秘問題、維持腸胃道健康。黃豆在保留植物特性的同時,也有和動物性蛋白同樣高吸收率的蛋白質營養,能被人體有效利用,是建構皮膚組織和細胞的重要來源。4. 水果:水果富含膳食纖維,能促進消化道蠕動、維持腸道內菌叢的生態平衡外,也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維生素A、E、C等都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降低體內的自由基傷害,維持肌膚膚的完整性。5. 無糖優格/優酪乳:含有乳酸菌,能幫助消化,維持腸道的酸性環境,有益其他益生菌生長。有些添加特殊菌種的優酪乳或優格也能直接補充益生菌,增加腸道中的好菌比例,維持良好的消化道機能。此外,優酪乳和優格也是優質蛋白質的攝取來源,能協助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提供身體修復、合成膠原蛋白的材料。但過多乳品也可能增加長痘痘風險,所以建議可以每天食用一至兩份即可,也能同時觀察食用優酪乳、優格時肌膚是否有長痘、出油問題。紅潤氣色營養素(適合氣色不佳的人)健康紅血球需要葉酸、維生素B12、維生素B6、鐵這四個充足的營養素,擁有健康紅血球,就能氣色紅潤喔!以下食材能補充這些重要的營養素。6. 豬血/鴨血(鐵):豬血、鴨血的含鐵量很高,一碗豬血湯就能滿足每日所需攝取量的一半,亦含有蛋白質,熱量及碳水化合物含量都很低,對於追求體態管理的人來說,是CP值很高、沒有太大負擔的養顏食材。7. 牛肉(鐵):牛肉亦富含鐵質,是製造紅血球的關鍵因子,影響著血球攜帶氧氣的能力,牛肉也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人體的吸收效率高,可提供身體組成肌膚結構所需的蛋白質材料。8. 紅豆(鐵):紅豆是素食者的補鐵好食材,若有補足鐵質,可以改善蒼白的氣色。雖然植物性的鐵質攝取效率沒有動物性來得佳,但還是有補充的效果,若想要讓鐵質吸收效率更好,可以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食材一起吃。此外,紅豆也含有葉酸,有助於維持紅血球的正常運作,為肌膚帶來紅潤好氣色。9. 菠菜/紅莧菜(葉酸):葉酸是維持紅血球正常運作的重要營養素,若長期攝取不足的話也會有貧血的狀況發生。日常飲食中,深綠色葉菜類就是很好的葉酸來源,每天三餐至少要吃到一種深綠色蔬菜,特別是孕婦,在養胎過程中葉酸的需求也會增加,要攝取充足才會更健康,肌膚更紅潤哦!10. 魚類、蝦、貝等海鮮食材(維生素B12):維生素B12也是紅血球正常運作的關鍵營養素,多存在於葷食的食材中,是消化吸收不好、長期全素的人特別需要留意補充的營養素。【延伸閱讀:你的腸道竟可能比你老20歲!恐是「滿臉痘痘、皮膚發炎」兇手... 營養師:想改善就吃「這2種菌」幫腸道減齡】書籍介紹書名:吃出逆齡好膚質:專業營養師團隊的156道食譜,21天打造素顏美肌作者:好食課營養師團隊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22/02/24作者簡介/好食課營養師團隊 專業的營養師團隊,即時掌握國際健康飲食潮流,以正確易懂的營養資訊,傳遞健康知識,洞察台灣民眾健康與飲食現況,與大家分享最新、最正確、易懂的食品營養資訊。著有《增肌減脂!運動前後快速料理》《做自己的運動營養師》《3日、5日、7日減醣瘦肚餐》等書。web:www.learneating.com延伸閱讀: 那夜,重症醫師狂奔急診室...看到太太血一直冒出來,一個丈夫鼻酸的請求
-
2022-03-19 養生.聰明飲食
防疫在家外送吃什麼才健康?營養師教你點中餐、西餐、速食健康餐訣竅
COVID-19疫情肆虐下,外送平台興起,民眾只要拿起手機就有許多商家與餐點可以選擇,外食頻率增加也讓外食族經常發生飲食不均衡、高鹽、高油、低纖維等問題,長期可能導致便秘、肥胖、三高等慢性病,對身體的傷害不容忽視。營養師覺嘉欣指出,平時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整體生活品質與健康狀況都能有所提升。外食族在點餐時若能把握均衡飲食的原則,就能輕鬆吃的健康又營養,在防疫期間提升免疫力,保護自己對抗疫情。營養師表示,中餐澱粉為主,可以這樣做搭配更營養中式餐點食物的組成以澱粉為主,如炒飯、炒麵、燴飯、湯麵類,需注意飲食不均衡的情況,建議可加點滷蛋、豆腐、豆干等蛋白質食物及一份燙青菜。快炒類烹調口味較重鹹,且烹調用油多,需注意高油、高鹽等問題。如果選便當類,盡量選擇以蒸、煮、烤、涼拌的烹調方式的食物,避免煎、炸物、香腸、貢丸等加工食品,並應搭配足夠蔬菜量。營養師建議,西餐醬汁以紅醬或青醬為首要選擇主餐選擇海鮮類、雞肉等飽和脂肪含量低的白肉,若食用牛肉、豬肉等紅肉,建議每週紅肉攝取要控制在500公克以內。如點義大利麵、燉飯類,首選清炒方式,若選擇醬汁則可優先選擇紅醬或以橄欖油為基底的青醬,而白醬多以鮮奶油為主成分,飽和脂肪含量高,要注意減少攝取頻率,以減少熱量及醬料攝取。如果餐點的蔬菜量不足,也建議再加點一份時蔬或小菜。套餐的濃湯因大多數有添加麵粉及奶油進行調合,熱量不低,建議以清湯取代濃湯。前菜的生菜沙拉若可接受不沾醬,就建議直接食用,以減少攝取醬料的熱量,若不習慣仍需選擇醬汁,建議選擇和風醬、水果優格醬或油醋醬,熱量都比千島醬及凱薩醬還低,可詳看醬料外包裝。例如便利商店1包40公克的沙拉醬,和風醬、凱薩醬、千島醬依序為48、96、104大卡。飯後甜點一般為精緻糕小蛋糕、餅乾、冰淇淋,如果可以的話,盡量少吃甜點,才不會額外攝取過多的精緻糖及飽和脂肪。速食搭配生菜沙拉、無糖茶飲較無負擔建議選擇烤雞、燒肉漢堡類,優於炸雞堡、炸雞塊等油炸物。附餐薯條若換生菜沙拉,可減少至少150大卡的熱量並增加蔬菜攝取量,達到均衡飲食。飲料建議選擇無糖綠茶、零卡汽水或鮮奶,少喝含糖飲料。覺嘉欣營養師表示,把握以下5原則,飲食均衡營養,提升免疫力,幫助對抗疫情。1、每天至少1餐選擇未精緻澱粉類當主食,如糙米飯、地瓜、南瓜、全麥麵包等。2、每天至少吃2份水果與3份蔬菜,選用新鮮當季食材。家中可常備較耐放的水果,減少出門採買的頻率,如蘋果、芭樂、柳橙。3、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包含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乳品類。4、選擇7少食物,少油、少鹽、少糖、少油炸物、少沾醬佐料、少吃精緻甜點與甜飲料,少吃加工食品。5、攝取足夠水分,簡易計算方式可用每公斤體重乘上30毫升,作為一日所需水量的評估。
-
2022-03-16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春天過敏發作 營養師授4多2少原則提振免疫力
●益生菌有助營養吸收、排便順暢,提升免疫力●防過敏,多吃優質蛋白質、膳食纖維●地瓜、南瓜、胡蘿蔔、小番茄,減少誘發過敏春天是過敏疾病好發季節,鼻過敏、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患者就診人數暴增,而腸道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因此,想預防過敏,可先從調理腸道開始。營養師表示,掌握「四多二少」六大飲食原則、吃對食物,就能提振免疫力,讓病菌、病毒不易入侵,減少過敏疾病的發作。如何預防過敏、抗過敏?腸道健康的關鍵就在於飲食,應注意「四多二少」六大飲食原則:多吃優質蛋白質、膳食纖維、含維生素A與C的蔬果、富含Omega-3魚類及堅果;少吃蛋糕、甜點、糖果等加工食品,以及麻辣鍋等刺激性食物。●多優質蛋白質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指出,若腸道充滿益生菌,可促進身體吸收營養、排便順暢,進而提升免疫力。過敏屬輕度發炎反應,若能提升腸道健康,就可降低發炎反應,建議應多攝取優質蛋白質,例如瘦肉、雞蛋、豆漿、豆乾、牛奶、深海魚等食物。但提醒肉類、雞蛋的烹調,不宜油炸,應以涼拌、蒸、滷、煎等為主,以促進體內免疫球蛋白生成,減少發炎及過敏機會。●多膳食纖維膳食纖維食物,可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排便順暢,劉怡里建議,可多攝取地瓜、五穀飯、紫米飯,以及綠花椰菜、地瓜葉、芥藍菜等,如此可讓腸道益生菌存活時間長,達到腸道菌種平衡。●多維生素A與C的蔬果鼻過敏患者常有鼻子、喉嚨癢等過敏症狀。劉怡里說,平時可多吃含維生素A及C的蔬果,如地瓜、南瓜、胡蘿蔔、蛋黃、小番茄、甜椒、芭樂、木瓜、奇異果、柑橘類等,以強韌粘膜細胞的防護罩功能,降低外來病毒、細菌引起過敏情形。●多魚類及堅果魚類及堅果富含Omega-3脂肪酸,具抗氧化、抗發炎、抗過敏作用,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說,可以多吃鱈魚、秋刀魚、鮭魚等深海魚,以及核桃、杏仁等堅果;也可多攝取亞麻仁油、海帶、海藻等食物,吃進體內後,可轉換成少許的Omega-3,有助抗過敏。●少吃甜點、加工食品很多人愛吃以棕櫚油、玉米油、大豆油等製成的糕餅類,攝取Omega-6過多,張斯蘭說,如此會造成Omega-6及Omega-3攝取比率失衡,為10比1或15比1,容易引起過敏的Omega-6太多,抗發炎的Omega-3太少,進而出現慢性發炎及過敏反應,提醒平時應多吃魚,少吃蛋糕等精緻澱粉類。劉怡里說,減少過敏須少吃加工食品,因其中可能含有防腐劑、香精、色素等易誘發過敏物質,特別是紅色及黃色的色素,將加重孩童過敏反應。平時更要搭配多運動、多喝水,才能遠離過敏。●少吃刺激性食物不少人吃帶殼海鮮或雞蛋會引起過敏,張斯蘭提醒,首先食材一定要新鮮,降低過敏發生機率,平時少吃麻辣鍋、喝酒等,避免血管擴張引起過敏反應。但如果過敏症狀持續復發,可進行過敏原檢測,不接觸過敏原,飲食可用雞肉取代雞蛋,食用魚類取代帶殼海鮮。
-
2022-03-15 養生.聰明飲食
吃比不吃更傷身!營養師曝「早午餐5大陷阱」:致三高、更易胖
現代人因為工作繁忙,總想在週末假日睡到自然醒,導致早餐時間往往都超過9點,因而興起了一股早午餐(Brunch:Breakfast(早餐)+Lunch(午餐))的風潮。把吃早餐的時間往後推遲,並將早餐和午餐的份量合併著吃,加上坊間推出的美式超大份量Brunch,但這樣的飲食模式健康嗎?短時間吃大量食物 易引起胃腸道負擔從健康飲食的角度來看,營養師張麗玲表示,將兩餐的份量加在一起吃的Brunch,因為在短時間內吃下大量的食物,很容易引起胃腸道的負擔,長期下來就會引起代謝失調,加上坊間的Brunch大多都是以高油、高脂的美式餐點為主,一餐吃下來熱量破表,吃多了若又沒有運動,不但體重可能直線上升,「三高」可能會跟著來報到。(推薦閱讀:如何降三高?降三高飲食怎麼吃? 專家授「控制5招」:隱藏高危險群要注意)起床後第一餐影響身體大 早餐、午餐應分開來吃 其實,起床後的第一餐非常重要,有研究指出,一早起床若不補充足夠的能量,則易造成血糖過低、注意力變差,同時出現疲勞、記憶力衰退等現象;因此,為了健康著想,仍建議早餐與午餐應該分開來吃。(推薦閱讀:早上空腹想吐、沒食慾恐是「胃食道逆流」! 醫揪「超雷習慣」 :吃飯太快也中)2小時內吃早餐 間隔4-5小時吃午餐以吃早餐的時間點來說,張麗玲指出,不管是幾點起床,都建議在起床後的1~2小時內用完第一餐。一般來說,規律的早餐與午餐時間應間隔4~5小時,所以,吃早餐的時間應該在早晨的7~9點(辰時)之間最好。而以中醫養生的觀點來看,辰時正好處於胃經當令之時,氣血流注於胃經,因而磨化能力在此時最強,所以,早晨7~9點正是早餐進食的最佳時間。(推薦閱讀:空腹吃「5類食物」會胖、傷腸胃、血糖失控! 吐司、豆漿、香蕉都上榜)吃早午餐 這些營養前提須注意針對假日晚起型的現代人,偶爾將Brunch當作第一餐或真的很想吃Brunch的人,除了攝取量不要太多之外,在營養攝取上仍應以均衡飲食為前提,而後兩餐的用餐時間則需往後移,以下是營養師的飲食建議:1、選擇含維生素B群及複合醣類食物:如糙米飯(粥)、全麥麵包、雜糧麵包,以及全穀類食物。(推薦閱讀:前三名不是花生、巧克力!「9款抹醬吐司熱量」曝光 營養師:一片厚片等於一碗飯)2、多選擇優質蛋白質:如魚肉、各種瘦肉、家禽肉等。蛋類的攝取方面,每週均衡攝取2~3顆蛋較為適當。3、含鈣質豐富之食品:包括低脂牛奶、無糖營養強化豆奶、乳酪、起士、小魚乾等。4、以不飽和脂肪的攝取為主:少吃含油酥的麵包,並減少塗抹在吐司上的奶油使用量;最好選擇植物油、核果類等不飽和脂肪。(推薦閱讀:可頌還不是最胖!營養師揭「暴肥款麵包排行」 前3名不少人天天吃)5、多攝取新鮮蔬菜及水果:蔬果中不同的植物化合物(植化素)對人體健康各有益處。藉由足量、多樣的蔬果,補充身體所需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以利不同的植物化合物發揮各種有利健康的效益。防三高、肥胖上身 生活作息莫輕忽為了健康著想,不讓三高、肥胖上身,保持腸胃機能正常運作,每天的早餐一定不能少,若不得已晚起或真的想吃Brunch,張麗玲建議,偶一為之就好,或調整Brunch的飲食內容,使其盡量達到營養均衡。延伸閱讀: ·燒餅夾油條不是最肥! 營養師揭「15款中式早餐熱量」:第一名你常吃? ·減肥到底要不要吃早餐? 營養師的答案可能跟你的不一樣
-
2022-03-09 癌症.食道癌
男子胃不舒服竟是食道癌 微創手術助食道重建
62歲王姓男子胃部不適到醫院接受胃鏡檢查,醫師發現他的食道約有三分之一長度的黏膜異常,因此進一步切片檢查,病理報告顯示為食道癌。幸好透過分期檢查,發現癌細胞尚未由淋巴結轉移,因此以微創手術進行食道切除及重建,並透過術後細心照護及復健治療,病患已順利恢復。大千綜合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楊絡勝表示,其實食道癌手術並不困難,但後續照顧才是最重要的,因為病人術後易出現肺部發炎及飲食困難的問題,如果未能獲得妥善照顧,病人死亡率會提高。這次的個案一開始時因咳痰方式不佳,導致積痰多,為避免釀成肺炎,院方以支氣管鏡幫他抽痰,同時也鼓勵他積極接受呼吸和吞嚥的復健訓練。另外,因食道剛做完重建手術,因此先以軟質食物為主,再慢慢讓他練習吃米飯等硬質食物,這段期間也利用手術時做的空腸造瘻管餵食,幫助病人維持體重及營養來源。食道癌好發於50至70歲的男性,原因包括抽菸、喝酒、嚼檳榔、常吃含亞硝胺食物、太燙的飲食、食道曾受腐蝕傷害、肥胖、胃食道逆流等。由於食道癌初期沒症狀,多數病人都是因無法進食時就醫檢查才確診,但此時可能已是食道癌第3期或以上的期別,影響術後恢復狀況。楊絡勝提醒,目前醫學進步,食道癌存活率已從5至10%改善至25%,但若能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導致食道癌的危險因子,同時早期發現(例如吞嚥感覺異常持續超過兩周)就盡速就醫檢查,能及早釐清病因並獲得正確治療。
-
2022-02-26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期間飲食該如何控制?營養師:8大飲食指南一次看懂,讓你遠離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在懷孕期間以75克葡萄糖水耐受試驗,經3段血糖檢測,有1項或1項以上異常就算妊娠糖尿病,目前在台灣沒有大規模的研究證實台灣的妊娠糖尿病盛行率,但來營養諮詢的妊娠糖尿媽媽有上升趨勢。若未能於孕期期間控制穩定血糖,對媽媽及寶寶都會增加危害風險;以下跟大家分享妊娠糖尿媽媽在食物的選擇應如何管理,吃出營養對抗高血糖及避免體脂肪增加。孕期控制血糖虛改變生活習慣 減醣從均衡飲食開始治療懷孕婦女的高血糖,首要且不能忽略的是生活習慣的改變,如果生活習慣的改變無法達到血糖控制目標,才會考慮開始藥物合併治療。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營養師賴冠菁表示,想要透過飲食管控血糖,均衡飲食是重要的一環,而減醣飲食更為重要。醣類就是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成單醣、雙醣、寡糖及多醣,而單醣及雙醣是分子較小的醣類,人體吸收相當快,因此妊娠糖尿媽媽血糖想管理良好,須減少小分子的醣類,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多醣類食物。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攝取額外加糖的飲品或甜品,而攝取天然的多醣類食物。賴冠菁說明,均衡飲食就是每日都能攝取到6大類食物分別為:全穀雜糧類、乳品類、水果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食物升糖指數,所以想要輕鬆控糖,就是要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並選擇低升糖的食物,並控管攝取的份量。要記得吃澱粉的同時就要搭配吃蔬菜纖維及蛋白質,簡單的每餐進食訣竅如下,詳細的食物份量及飲食,建議經營養師針對個人量身訂做:▸菜:煮熟蔬菜至少1碗。▸肉:瘦肉或魚肉約手掌心大小,蛋奶素者約1塊或田字型豆腐1塊+小方豆干1塊+蛋1顆。▸飯:全穀雜糧飯4分之3碗。▸水果:每天水果2至3份,1份相當於柳丁大小1顆。▸乳製品:低脂乳品1至1.5份,1份相當於240cc的鮮奶或3湯匙的奶粉,需分成多次點心吃,避免果糖及乳糖吃過多,造成短時間內血糖升高。妊娠糖尿病飲食該如何控制? 8大重點1次看懂1.熱量依照孕程期別及體型調整妊娠媽媽被診斷出妊娠糖尿通常在24至28周,處於孕期第2期及第3期,每日熱量的攝取則需比孕前增加300大卡。應視孕婦的血糖值及體重增加情形做調整,最少不可以低於1500至1800大卡/天,但也不能因懷孕而有1人吃2人補的觀念,否則熱量攝取過多,容易累積體脂肪。2.攝取天然的醣類食物替代精緻糖每日醣類建議攝取量為熱量的40%至50%,依照美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的建議,懷孕婦女的醣類攝取至少要有120公克/天,若以台灣食物代換表的含醣份量來說明,每天至少要攝取11至12份(1份醣量15公克),建議分配到3至6餐/天,1份醣類的食物量,應以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為優先,因其所含的膳食纖維較為豐富,益於血糖管理。水果以選高纖維且果糖含量低的種類,依照食物份量表的1份醣為15克,芭樂1份約155公克(相當於大顆芭樂半顆或小顆芭樂1顆),膳食纖維有5.7克,含有維生素C 213.7毫克,堪稱營養素之王。3.膳食纖維增加飽足感大部分蔬菜都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吃蔬菜可以減緩食物被吸收的速度,避免升糖反應之外,還能增加飽足感,故建議每餐一定要有蔬菜類,而非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薏仁或地瓜塊莖類等,和白米飯及精緻澱粉食物相比,全穀類的升糖反應相對較低,其所含的纖維質較多,提升飽足感及攝取到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更能減少血糖震盪。4.選擇優質蛋白質優質蛋白質是指6大類食物中的豆魚蛋肉類,而其中的豆是指黃豆、黑豆、毛豆及其製品,家禽肉類吃肉不吃皮,紅肉類挑瘦肉不吃肥肉,魚及蛋類都是很好的蛋白質食物來源,優質蛋白質可提高身體基礎代謝率減緩食物吸收率,每餐攝取豆魚蛋肉助穩定血糖。5.少量多餐避免血糖起伏及飢餓感懷孕過程中,常因腹中寶寶逐漸長大因而影響孕媽咪腸胃道的舒適度,為了穩定血糖值,選擇少量多餐且定時定量的用餐方式最適當。很多人都誤以為少量多餐就是1天吃6餐,而每餐吃1個便當或1碗牛肉麵,點心吃蛋糕配珍珠奶茶,賴冠菁說,其實少量多餐是指將1餐份量分成2餐來吃,並能同時攝取膳食纖維及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更能有益於血糖管理。6.維生素及礦物質的補充孕期第3期要增加的營養素有鐵、鈣、鋅、鎂、碘等礦物質及維生素B群、葉酸等,適當進食富含的食物,補充胎兒生長及母體需求。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豬血、豬肝、瘦肉等。含鈣豐富的食物,如:乳品類、牡蠣、丁香魚、起司、黃豆及豆製品。含鋅豐富的食物如:蛤蠣、牡蠣及瘦肉類。含鎂豐富的食物,如:原味堅果類、未精緻全榖雜糧類等。含碘豐富的食物,如:海帶、紫菜等。而深綠色蔬菜及未精緻全榖雜糧類能提供維生素B群及葉酸。增加鎂的攝取有助改善媽媽孕程抽筋的症狀,乾海帶15克(約1湯匙)含有97.8毫克,去殼調味南瓜子15克(約1湯匙)含有94.5毫克,胚芽米乾重80克煮熟後約1碗量含有440毫克,建議用胚芽米或其他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取代部分白米飯,並每天1湯匙堅果種子類,增加鎂的攝取。7.少鹽、少油炸的飲食攝取過多的調味料會增加鈉量攝取,造成水腫、高血壓及孕程末期妊娠毒血症,利用清蒸、燉、滷、水煮、涼拌取代糖醋、油炸、沾粉或勾芡的菜餚,以避免過多油脂的攝取;加工食品通常含有看不見的油、鹽、糖,例如:貢丸、香腸,醃漬食品也含較多的鹽、糖,例如:蜜餞等,建議淺嚐即止。8.喝水量絕對要夠人體內水分大約佔體重的70%,水參與人體重要的消化酵素反應,生物化學作用及促進代謝,具維持體液正常滲透壓及電解質平衡、調節體溫的作用。若每天飲用的水不夠,食物中的營養素就不能被吸收,人體的廢物也不能變成尿液排出體外。每日需求量為每公斤體重30cc,建議不要用含糖飲料、鮮奶、鹹湯或濃茶等取代水。若擔心有水腫問題,除避免醃漬品、滷汁或高湯過量攝取外,建議睡覺時可用枕頭墊腳,或盡量能將1天的水量安排在睡前2至3小時喝完。★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2-25 養生.聰明飲食
少吃澱粉、甜食血糖還是高? 營養師曝「低GI飲食陷阱」:很多糖尿病人都吃錯了
不少人抱怨:「我已經少吃澱粉類的食物,為什麼血糖還是控制不好?」其實,血糖的高低,可能跟所吃進的食物GI值高低有關係! 高GI值食物 血糖上升速度較快GI值,中文稱為「升糖指數」,指的是當人體吃進食物後,造成血糖上升速度的快慢數值,若吃進高GI值的食物,血糖上升速度較快;相反的,攝取低GI值的食物,血糖上升速度則較慢。(推薦閱讀:空腹吃「5類食物」會胖、傷腸胃、血糖失控! 吐司、豆漿、香蕉都上榜) 營養師張斯蘭表示,想要控制血糖指數,第一步就是做好飲食管理,尤其糖尿病患的飲食原則應堅持「低GI飲食」,因為低GI食物轉化成葡萄糖的速度較慢,餐後血糖上升的幅度自然相對較少,就能達到控制血糖的功效,進而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推薦閱讀:糖尿病控血糖,先吃菜再吃肉? 專家揭「正確進食順序」:大部分人都做錯) 挑選低GI食物 6守則跟著做但該如何選擇低GI食物?相同熱量的食物,會因為食物的種類、烹調方式、來源及含纖維量的不同,導致GI值的不同嗎?張斯蘭說明,健康且正確的低GI飲食,還是有幾個配合要件,以下列出6項原則做參考:1、盡量攝取食物原本的樣貌:愈精緻的食物,GI值則愈高,高GI的食物(GI值≧ 70),像是太白粉、糕餅、餅乾、烘焙類、白飯、白麵包、白麵條等,餐後會使血糖迅速飆升,建議避免食用,應攝取而未加工過且盡量愈是原始的食物,GI值才會愈低。(推薦閱讀:愛吃麵包、土司、烏龍麵小心糖尿病! 專家曝飲食「犯1忌」所致)2、纖維量愈高,GI值愈低:因為纖維質有助延緩血糖上升的速度,蔬菜類纖維質較高,所以GI值普遍較低,特別注意的是,除了馬鈴薯的GI值較高外,其餘的蔬菜多半都是纖維含量愈高,GI值就愈低。(推薦閱讀:不甜的水果不會影響血糖可以多吃? 含糖量其實沒差!這些無糖食物也是陷阱)3、總熱量不應過高:雖然攝取低GI值的食物可以控制血糖上升的速度,但攝取的總熱量若過高,仍然無法達到控制血糖的要求,正確做法應該是選擇低GI食物的同時,也配合總熱量的攝取,才是達到控制血糖的正確做法。(推薦閱讀:低GI飲食減肥怎麼吃? 專家解密「變瘦關鍵」:少了它小心更胖) 4、適當分配醣類、脂肪及蛋白質的攝取量:一般而言,人體每日正確的熱量分配應該是醣類不超過60%、脂肪不超過30%,蛋白質約為15%。老年人或腎臟功能不佳的病患,對於每日蛋白質的攝取量應視病情而定。5、選擇品質好的油脂:油脂好壞對於糖尿病患可是相當重要的,應少攝取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固態油脂食物,正確做法應是選擇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且避免攝取油炸、油膩的食物,否則可能會使糖尿病患病情惡化,甚至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機會。 6、選擇食物質量並重:最常吃的主食不外乎是米飯、麵條等,雖然這些食物是供應人體能量的重要來源,但因米飯、麵條的GI值高,讓許多糖尿病患不敢吃;其實,只要能配合一些低GI的食物一起進食,配合更恰當的烹調方法,就可改變血糖吸收的速度。(推薦閱讀:吃麵比吃飯更容易胖?乾麵、湯麵哪個好? 營養師公布「正確答案」) 特別注意的是,雖然蛋白質及脂肪這兩類食物,均會影響碳水化合物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速率(含量愈高,GI值愈低),但若腎功能不佳的患者應遵循營養師的建議,切忌盲目亂吃;而攝取過量脂肪,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攝取蛋白質及脂肪這兩類飲食,應特別注意。 延伸閱讀: ·美CDC公布「10種食物」控血糖、防糖尿病! 蛋、酪梨、魚類都上榜 ·「糖尿病第一個症狀」非多吃、多喝、多尿! 醫示警:每4位病人2至3位都中
-
2022-02-24 養生.聰明飲食
隔夜菜引發敗血症害男子截肢?教授揪出真正禍首
讀者李先生昨天(2022-2-22)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請問教授這是真的嗎?」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前天發表在TVBS的文章,標題是:男子突引發敗血症雙腿遭截肢 罪魁禍首竟是隔夜菜?雖然這個標題有給自己打了個問號,但它難免還是會讓大家以為吃隔夜菜是很危險,有可能會導致截肢。事實上,隔夜菜很危險的傳說已經行之有年,只不過,這些傳言裡的罪魁禍首是亞硝酸鹽。請看我發表的華視:年菜回鍋恐致癌,以及亞硝酸鹽致癌?誤會大了。TVBS這篇文章是這麼說:【《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去年刊登的文章,近日因為一支YouTube影片受到矚目。文章記載一名男子吃了朋友的隔夜剩菜後,竟出現致命敗血症,雙腿慘遭截肢。 「Chubbyemu」在Youtube擁有246萬位訂閱者,他近日將《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的離奇事件翻拍成影片,也讓該文章受到媒體關注。綜合外媒報導,該文章指出,一名男子吃下朋友剩的雞肉、米飯和撈麵後,還不到24小時,就開始出現急性腹痛、反覆嘔吐、頸部僵硬和呼吸困難等症狀。後來,他的皮膚開始變紫,在朋友陪同下緊急送醫。抵達醫院後,他嚴重高燒,每分心跳速率飆高到166下。根據就醫紀錄,男子沒有任何過敏,也有接種必要的疫苗。後來,醫生才在男子的血液中發現腦膜炎雙球菌,使男子發生腎衰竭,出現血栓。此外,醫生也發現該男子雖然在中學前接種第1劑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卻沒有在4年後接種推薦的加強針。 醫生後來只能截肢男子膝蓋以下的腿部,以及部分手指。男子於26天後才恢復意識。目前仍無法得知食物中出現這種細菌的確切原因。】TVBS文章裡所說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文章,指的是發表於2021-3-11的一個案例報告:Case 7-2021: A 19-Year-Old Man with Shock, Multiple Organ Failure, and Rash(病例 7-2021:一名患有休克、多器官衰竭和皮疹的 19 歲男子)。這個案例報告的摘要是:「一名 19 歲男子因休克、多器官衰竭和皮疹被送入兒科重症照護室。入院前 20 小時,他在吃了餐廳剩飯後出現腹痛和噁心。入院前 5 小時,皮膚出現紫色變色。 做出了管理決策。」TVBS文章裡所說的「近日一支YouTube影片」,指的是發表於2022-2-16的A Student Ate Suspicious Leftovers For Lunch. This Is What Happened To His Limbs(一名學生吃了可疑的剩菜當午餐。 這是發生在他四肢的事情)。在這個影片裡,網名叫做Chubbyemu的醫生Dr. Bernard用紀錄片的手法講解那個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案例。在他的敘述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情節,是TVBS那篇文章完全沒有提起的。事實上,TVBS那篇文章所說的「朋友」,應當是「室友」才對,而隔夜菜就是這位室友吃剩下來的。Bernard醫生說這位室友在吃那份餐館食物時,就已經發生嘔吐。也就是說,那份食物在還沒有被放隔夜之前,就已經是有問題。醫院檢查那位患者的血液,發現他是被腦膜炎雙球菌感染而發生敗血症,但是他並沒有出現腦膜炎。Bernard醫生還說這位患者在12歲時有接種一劑腦膜炎雙球菌疫苗,但是卻沒有在16歲時再接種需要間隔兩個月的兩劑疫苗。Bernard醫生也說這位患者的室友則是有接種完整的腦膜炎雙球菌疫苗。也就是說,那位室友有得到疫苗的保護,但那位患者則沒有。事實上,Bernard醫生在影片的一開始就說:「我不打算就食物或剩菜來嚇唬任何人。今晚我會吃剩菜,就像我每天都會做的一樣。我馬上會讓你了解,這是一件在完美風暴序列中發生的異常事故。我每個月都會發布一個視頻,所以如果你點擊訂閱和通知鈴,我們就可以一起吃剩菜。」所以,Bernard醫生開宗明義就說,他本人是天天吃剩菜,也邀請追隨他的粉絲一起吃剩菜。那,為什麼TVBS偏偏就要說「患者被截肢的罪魁禍首竟是隔夜菜」?後記:文章發表並轉載到我的臉書後,邱品齊醫師在我的臉書留言。原來他在2022-2-21已經在他的臉書指出媒體的錯誤。原文:男子遭截肢,禍首是隔夜菜?TVBS誤導之嫌
-
2022-02-21 養生.聰明飲食
減肥喝燕麥奶反而變胖 一表看懂豆漿、牛奶、燕麥奶差異
●燕麥奶是澱粉類中的全穀雜糧類●一小瓶燕麥奶相當於半碗飯●可與地瓜、糙米飯、蕎麥麵等主食類互相替代近幾年植物奶蔚為風潮,以「燕麥奶」最受歡迎,占據超商整排醒目位置,豆漿和牛奶相形失色。營養師提醒,別被名詞誤導,燕麥奶在營養學上並不是「奶類」,而是「全穀雜糧類」,一小瓶相當於半碗飯,營養上也不能取代豆漿或牛奶。減重喝燕麥奶 反而變胖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表示,近來在體重管理門診觀察,有些減重的民眾特別愛喝燕麥奶,覺得燕麥奶比較健康,早上十點喝一瓶、下午喝一瓶,晚上再喝一瓶,結果不但沒有變瘦,反而還變胖。劉怡里指出,他們可能被燕麥奶的「奶」字誤導,殊不知,燕麥奶其實算澱粉類,餐間喝一小瓶市售燕麥奶,相當於六湯匙乾燕麥片,等於吃了半碗飯下肚。不過,市售燕麥奶成分單純,只要注意選擇「無糖」,可算是健康飲品。水溶性膳食纖維 有助排便燕麥奶和燕麥片一樣有「β-葡聚醣」,是一種水溶性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有助排便順暢。只是不能誤以為燕麥奶顏色白白的又有個「奶」字,就可取代豆漿和牛奶。燕麥奶是澱粉類,蛋白質、鈣質的含量都遠不及豆漿和牛奶。劉怡里指出,燕麥奶、豆漿、牛奶在六大食物類別裡分屬不同類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就很容易了解三者不能互相取代。燕麥奶是澱粉當中的「全穀雜糧類」,可與燕麥奶互相替代的是地瓜、糙米飯、蕎麥麵等主食類,如果減肥時吃膩了這些主食,可善用燕麥奶來增添變化。豆漿則是六大類食物中的「豆魚蛋肉類」,可說是植物性的肉類,富含優良植物性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還有大豆異黃酮,對於三高患者和更年期婦女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成年人可根據體重估算每日攝取量,每公斤體重應攝取一公克蛋白質;基於飲食均衡,建議植物性與動物性蛋白質各占一半。喝燕麥奶 無法補充蛋白質牛奶含豐富鈣質、維生素B2,這些都是國民營養調查顯示較容易攝取不足的營養素,且牛奶有優質的動物性蛋白質。國民飲食指南建議,每日應攝取1.5份奶類,可每天早晚各喝一杯240毫升的乳品,如果有乳糖不耐症,可以用優格、無糖優酪乳等其他乳品代替。現代人生活忙碌,很多人利用便利商店食物做飲食熱量管理。劉怡里建議,如果地瓜吃膩了,可以換喝燕麥奶,但吃了主食類又喝燕麥奶,就要記得多算半碗飯熱量。喝燕麥奶無法補充蛋白質,所以可補充雞蛋、雞胸肉等蛋白質。
-
2022-02-19 養生.聰明飲食
疫情叫外送常導致飲食不均 掌握5原則也能吃出防疫力
在COVID-19疫情肆虐下,外送平台興起,民眾只要拿起手機就有許多商家與餐點可以選擇,外食頻率增加也讓外食族經常發生飲食不均衡、高鹽、高油、低纖維等問題,長期可能因此導致便秘、肥胖、三高等慢性病,對身體的傷害不容忽視。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營養師覺嘉欣指出,平時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整體生活品質與健康狀況都能有所提升。外食族在點餐時若能把握均衡飲食的原則,就能輕鬆吃的健康又營養,在防疫期間提升免疫力,保護自己對抗疫情。中西式餐點這樣點 外食也能健康吃覺嘉欣營養師表示,中餐愛好者要注意,中式餐點食物的組成以澱粉為主,如:炒飯、炒麵、燴飯、湯麵類,需注意飲食不均衡的情況,建議可加點滷蛋、豆腐、豆干等蛋白質食物及1份燙青菜。快炒類烹調口味較重鹹,且烹調用油多,需注意高油、高鹽等問題。如果選便當類,盡量選擇以蒸、煮、烤、涼拌等這類烹調方式的食物,避免煎、炸物、香腸、貢丸等加工食品,並應搭配足夠蔬菜量。西餐愛好者則建議主餐選擇海鮮類、雞肉等飽和脂肪含量低的白肉,若食用牛肉、豬肉等紅肉,建議每周紅肉攝取要控制在500公克以內。如:義大利麵、燉飯類,首選清炒方式,若選擇醬汁則可優先選擇紅醬或以橄欖油為基底的青醬,而白醬多以鮮奶油為主成分,飽和脂肪含量高,要注意減少攝取頻率,以減少熱量及醬料攝取。如果餐點的蔬菜量不足,也建議再加點1份時蔬或小菜。套餐的濃湯因大多數有添加麵粉及奶油進行調合,熱量不低,建議以清湯取代濃湯。前菜的生菜沙拉若可接受不沾醬,就建議直接食用,以減少攝取醬料的熱量,若不習慣仍需選擇醬汁,建議選擇和風醬、水果優格醬或油醋醬,熱量都比千島醬及凱薩醬還低,可詳看醬料外包裝。例如便利商店1包40公克的沙拉醬,和風醬、凱薩醬、千島醬依序為48、96、104大卡。飯後甜點一般為精緻糕小蛋糕、餅乾、冰淇淋,如果可以的話,盡量少吃甜點,才不會額外攝取過多的精緻糖及飽和脂肪。速食愛好者,建議選擇烤雞、燒肉漢堡類,優於炸雞堡、炸雞塊等油炸物。附餐薯條若換生菜沙拉,可減少至少150大卡的熱量並增加蔬菜攝取量,達到均衡飲食。飲料建議選擇無糖綠茶、零卡汽水或鮮奶,少喝含糖飲料。飲食均衡提升免疫 把握5原則對抗疫情覺嘉欣營養師表示,若能把握以下5原則,飲食均衡營養,提升免疫力,幫助對抗疫情:▸原則1:每天至少1餐選擇未精緻澱粉類當主食,如:糙米飯、地瓜、南瓜、全麥麵包等。▸原則2:每天至少吃2份水果與3份蔬菜,選用新鮮當季食材。家中可常備較耐放的水果,減少出門採買的頻率,如:蘋果、芭樂、柳橙。▸原則3: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包含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乳品類。▸原則4:選擇7少食物,少油、少鹽、少糖、少油炸物、少沾醬佐料、少吃精緻甜點與甜飲料,少吃加工食品。▸原則5:攝取足夠水分,簡易計算方式可用每公斤體重乘上30毫升,作為1日所需水量的評估。★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2-12 養生.聰明飲食
湯圓、元宵傻傻分不清 營養師:熱量都高適量就好
元宵節將於下周二登場,除了提燈籠、猜燈謎外,一碗熱呼呼的元宵、湯圓,也是民眾最喜歡的傳統美食之一。就有營養師提醒,雖湯圓很受民眾歡迎,但也別吃太多,除了熱量高外,患有高血壓、腎臟病或胃不好的民眾,也盡量避免較好。元宵節將至,來上一碗熱呼呼的「湯圓」,是大家最常過節的傳統習俗之一。但民眾總有個疑問,這天吃的到底稱作「元宵」或是「湯圓」?但其實湯圓、元宵,辨別的方式,並非從是否有「包餡」來判斷,兩者最主要差別在於「作法」,口感也有所不同。「元宵」是以餡料沾水,放在糯米粉上不停「搖製」,成圓球狀即完成,口感較扎實有咬勁,且通常會以較硬的甜餡為主,外型以圓形為主,但較不規則;而「湯圓」則是先將糯米粉或水製成「糰」,包入個人喜好餡料「搓」成球狀,口感軟黏Q彈,而傳統冬至湯圓(也稱紅白湯圓)則是不添加餡料,作法也是將糰搓製而成。有些喜好湯圓的民眾,不小心就會吃了好幾碗。童綜合醫院營養師林珈伃指出,不論是「湯圓」或「元宵」,熱量皆不少;以傳統紅白湯圓來說,10顆熱量約70大卡,等同於1顆有包餡的湯圓或元宵,一碗熱呼呼紅豆湯元宵,若吃了4顆,加上紅豆湯,熱量就超過了1碗米飯。林珈伃也提醒,包餡鹹湯圓鈉含量較高,食用時應避免喝湯,避免血壓上升;包花生、芝麻或豆沙的甜餡湯圓,則是含磷量高,容易造成腎臟負擔,腎臟病患應避免攝取;林也表示,湯圓或元宵原料都是糯米,不易消化,加上甜食易造成胃食道逆流,消化功能較弱者應酌量並細嚼慢嚥。民眾若想應景吃碗湯圓,林珈伃也建議,民眾可盡量均衡搭配、使用天然食材,鹹口味可加入韭菜、茼蒿等蔬菜,補充膳食纖維,甜口味則可盡量使用天然桂圓、枸杞提味,取代常用的紅豆或花生,減少糖分及熱量;選購湯圓時,也可先看營養標示,選擇熱量、飽和脂肪及糖含量較低的;再來就是適量攝取,避免攝取過多熱量,就可健康吃湯圓。
-
2022-02-06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有效避免失智及維持腦力健康 專家教怎麼吃怎麼動讓腦袋更犀利
常覺得忘東忘西、腦力不夠用,到底是健忘還是失智?如何及早儲備腦力,科學研究證實,運動和適當飲食都可以讓腦袋更犀利。777腦力保健法 運動最重要曾文毅/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推薦理由:提升腦力健康,建議從運動、飲食、睡眠三方面著手,每天應走7千步、吃飯7分飽、睡眠7小時的「777腦力保健法」,其中又以運動最重要。運動是目前實證醫學上,最有效避免失智及維持腦力健康的活動。運動時應搭配有氧運動及肌力訓練。我今年65歲,為維持腦力健康,天氣好時,固定從住家騎40分鐘的Youbike到工作地點,每周游泳一次,時間40分鐘,每周到健身房一次進行重量訓練。長期養成運動習慣,有助全身血管健康,供應腦部的氧氣及營養充足,且運動後肌肉量增加,有助分泌肌肉酵素,此酵素可促進腦部運作,因此「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其實是錯的,愈是運動的人,大腦更健康。若沒時間運動、上健身房的人,則建議每天應走7千步。除運動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患者應按時服藥、控制病情,以防病情突然惡化,引發中風危機,造成腦部損傷。飲食應採用「健腦飲食」的地中海飲食法,攝取大量及多樣蔬果,多吃魚、蛋,獲取優質蛋白質,油脂則選擇堅果、橄欖油等,此外,如五穀雜糧等也是對腦力營養有所助益。每餐應只吃7分飽,因人在沒有吃飽、處於一點飢餓感的情形下,體內會產生自噬作用,將重新組裝及長出新的細胞。最後,要維持大腦健康,每天睡眠時間7小時,以清除及洗刷大腦運行一天的雜質、廢物及毒性蛋白等,且需進入深層睡眠,大腦才會愈來愈健康。全頭頭皮按摩 促進血液循環陳潮宗/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中醫師推薦理由:為了保養腦力,可以用梳子、刮痧板或雙手手指按摩全頭頭皮、後頸部,促進血液循環。每次按摩約10至15分鐘,每天進行4次,以促進血液循環,因頭部布滿穴道,不需特別針對何種穴道進行按摩,如此有提神醒腦功效。平時也可依個人興趣,從事打麻將、桌遊等用腦、動腦的思考活動,有助腦力健康。現代人愈來愈長壽,大腦功能退化者也愈來愈多,常見健忘與失智。健忘是一時想不起來,但隨後可以想起來;失智症則是容易迷失方向,比如出了家門卻迷路回不了家,或是心算的計算能力喪失、不靈光,或出現妄想等。民眾若有健忘相關症狀,可至中醫診所經中醫師問診使用「孔聖枕中丹」,藥方包括龜板、龍骨、遠志、菖蒲,作用為補益心腎,益智安神,緩解失眠、健忘、精神恍惚等症狀。此外,維持腦力健康,陳潮宗說,可以在食材中添加枸杞、何首烏等抗老化、抗氧化中藥材,如燉煮枸杞雞湯、何首烏雞湯等。枸杞或何首烏一人份約為10克,但因何首烏有一點氣味,有些民眾不習慣,建議可以由1000c.c.的水中放入7至10克何首烏,熬煮成300至400c.c.的湯汁,在不影響風味的前提下,酌量加入雞湯中,達到養生益腦的作用。抗發炎食物 讓腦袋更靈光許惠玉/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推薦理由:要維持腦力健康的「心智飲食」,應多攝取抗發炎食物,如鮭魚、蔬菜、水果、堅果,其中富含Omega3、植化素,以及維他命A、C、E,以對抗自由基,避免腦力衰退。心智飲食的食物須多樣化,建議每天吃15種以上食物,包括較多蔬果、未精製全榖、豆類及其製品等。國內外研究發現,飲食營養愈多樣化,可刺激腦神經活化、降低發炎反應,增進記憶力、判斷力、表達和理解等認知功能。但要維持大腦健康,一定要避免傷害腦力的食物,如香腸、臘肉等加工紅肉,以及炸雞排、鹽酥雞等油炸食物,與精緻糕點、含糖飲料等。「長壽飲食」也可以保持大腦健康,須多吃富含植物性蛋白質的食物,蛋白質攝取多來自肉類,但肉類含有飽和脂肪酸,容易在體內形成膽固醇,因此以大豆、豆類、藻類、菇類等植物性蛋白質為基礎,是更好的選擇。維持腦力、長壽三餐飲食建議搭配:早餐:一條地瓜、一杯240c.c.豆漿及一份水果(如一根香蕉、一顆蘋果等)。中餐:一碗糙米飯,菜色選擇三色豆、毛豆、長豆、鷹嘴豆等,並搭配鮭魚、菠菜等。晚餐:吃一碗五穀雜糧飯,加入含豆腐、豆干等豆製品菜色及蔬菜,肉類約為三兩、150克的紅肉或白肉,建議一周不吃超過500公克紅肉或白肉。
-
2022-02-06 養生.聰明飲食
吃到足夠營養素、血糖控制平穩 專家揭CP值最高的健康飲食方式
現代人常覺得工作忙碌,無法花心思照顧身體,沒時間運動、沒時間好好吃飯。事實上,日常累積的良好小習慣,可能成為健康的大幫手。一年之始,我們請各專科醫師、中醫師、營養師推薦他們認為CP值最高的生活好習慣,推薦給讀者。一天24小時,幾乎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投入工作,被工作纏身的社畜,幾乎沒有時間照料自己的健康,三餐時常有一餐沒一餐,飲食均衡更是難以兼顧。北醫附醫營養師、運動教練皆建議CP值最高的健康飲食方式「先吃菜、肉,再吃飯」,不僅能吃到足夠的營養素,也能減少澱粉攝取,讓血糖上升的速度變慢。吃飯有順序 菜→肉→澱粉蘇秀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推薦理由:健康飲食的習慣,不只是選對的食材,更需要建立好的觀念。根據研究顯示,吃飯的順序非常重要,先吃菜再吃肉,再接續吃飯,會讓血糖上升的速度最為平緩。澱粉會讓血糖上升、胰島素分泌,長時間讓身體處於血糖上升過快、體內胰島素大量分泌的狀態,也會讓葡萄糖形成脂肪儲存,會增加身體的負擔。只要培養好健康的飲食方式,每餐不要過量,再搭配均衡飲食、不要狼吞虎嚥,就能讓飲食逐步走向健康化。我平時早上5點半吃早餐,下午1點吃午餐,6點半吃晚餐。早餐會想辦法多吃一些蛋白質,纖維則是放在其他兩餐吃,三餐的量都不多,大約八分飽即可。每周喝二到三次參鬚茶楊賢鴻/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推薦理由:現代人普遍生活壓力大,即使有好的飲食,也可能因為作息不良,讓身體狀況不佳。推薦新的一年可以增加一個簡單的飲食習慣,一周煮一次參鬚茶,作法很簡單,需要人參鬚30克、枸杞15克、甘草1片,把所有材料放在碗中加入六碗水,熬煮成三碗水即可。三碗水大約可以煮四到五杯,一天喝一到兩杯,一周喝兩到三次。參鬚茶可以達到補氣、調解免疫力、幫助新陳代謝,現代人常常用腦過度,會有使不上力的感覺,參鬚茶增加血液循環,也能幫助記憶與思考,比較不容易感冒,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抵禦疫情。吃夠蛋白質 澱粉最後吃王柏崴/陽光健身Sunshine Fitness負責人推薦理由:平時的飲食方式很簡單,早餐吃得飽,晚餐吃得少,但蛋白質是一定會攝取的物質,包含雞胸肉等,可以達到健身的需求。也因為健身,看到許多國人肌力不足,平時蛋白質攝取得少,只做有氧運動,肌肉無力也常會有病痛,特別是長輩會有肌少症的問題,恐增加未來失能的機會。每天至少要吃一份肉,建議先吃肉、再吃飯,對於身體的代謝比較好,也因為先吃了肉,會比較有飽足感,不會吃太多米飯、麵食,澱粉容易累積成脂肪。現代人忙碌,運動時間不多,建議調整飲食方式,既可以維持身材,也能攝取需要的營養素。
-
2022-02-03 養生.聰明飲食
軟到用洋芋片就能切開炸雞!日本研發熟食軟化鍋解決老人難咀嚼問題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日本人口高齡化,也讓銀髮族飲食市場有更多需求,為了增進老人食慾與生活品質,日本Panasonic前工程師於2019年9月研發出了「Delisofter(譯:熟食軟化鍋)」。軟如奶油的炸雞,不是噱頭。為了讓老人也能吃得美味的食物,從而獲取營養,2名日本工程師於2019年9月研發出「熟食軟化鍋(Delisofter)」。Panasonic工程師研發熟食軟化鍋 把雞肉變軟如奶油日本2位Panasonic前工程師為了提升銀髮族生活品質與食慾,於2019年9月研發出了「Delisofter(譯:熟食軟化鍋)」,號稱可以把炸雞軟化到用洋芋片也能切開。Delisofter機器運作方式,是用非常小的刀子把食物切開後,接著用120度的高溫處理,讓食物變得軟爛易咀嚼,但不失去原本的形狀,直接解決老人厭食症的問題。此外,這款熟食軟化鍋也可以在24分鐘內煮好米飯,可見高溫效能。「以前我每個月為了幫我年事已高的父親買特殊、好吞食的食物,就需要花上24000台幣左右。」其中一位工程師小川恵指出。只不過,Panasonic公司並不認為這樣的家電會有足夠市場需求,因此兩位工程師離開Panasonic、成立分拆公司Gifmo,並透過它販售「熟食軟化機」,定價為47,300日幣(約1萬1台幣)。食物難咀嚼,恐導致老人厭食症、營養不良台灣非營利組織董氏基金會則指出,「銀髮族厭食症」是老人營養不良、衰退、肌少症等不良症狀的一大源頭,其中原因是老人牙齒不容易咀嚼較有韌性、較硬食物。而許多打成泥、或流質的食物,則失去了口感。董氏基金會指出,就算希望老人多攝取營養,也該避免餵食流質食物,以免長輩的咀嚼能力再退化。因此能夠餵食好吃、有形狀的食物十分重要,也能確保銀髮族長輩攝取到不同食物的營養價值(如雞肉的蛋白質等)。銀髮族商機大!台灣預計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日本與台灣同樣都是人口高齡化嚴重的社會。根據日本總務省2021年9月19日最新公開數據,日本65歲以上人口高達3640萬,總人口占比29%,不僅是史上新高,也是世界第一。《彭博》報導也預測,日本人口老化嚴重,預計2025年每年將有超過2千億日圓的銀髮族飲食商機,例如日本森永也在2020年8月推出能減緩老人健忘的機能性優若乳飲品。而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在亞洲僅次於日本。根據國家發展委員統計,台灣2020年底出現人口負成長,2021元年65歲以上人口占比16.15%,預計於2025年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可見,銀髮族商機將越來越大。不管是在日本或台灣,人口老化是必然趨勢,「食衣住行」中的飲食產業如何滿足老人,是作為文明社會、成熟經濟體勢必要面臨的課題。延伸閱讀▶老了容易健忘!日本森永推出「記憶對策」優酪乳 能減緩長者認知障礙、提升記憶▶迎接超高齡社會 該怎麼吃備受關注▶銀髮族營養不良多因「老人厭食症」!4大指標提升食慾、進食技巧參考資料▶For Aging Japan, a Cooker That Makes Chicken Soft as Butter(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2-02-01 新聞.食安拉警報
2月為食物中毒高峰 食藥署揭食物保存最安心溫度
春節圍爐聚餐,食安問題要留意。衛福部食藥署統計,2月是食物中毒案件量高峰,籲民眾盡量熟食,保存食物冷藏要攝氏7度以下、保溫60度以上,且加熱達70度以上才可食用。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民國108年食品中毒案件共502件,其中以2月為案件數最多,達68件。食藥署食品組科長李婉媜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訪問說,2月正值春節前後,有許多圍爐團圓及尾牙春酒活動,需要大量備餐,若食材加熱處理不足、室溫下放太久或生熟食交叉污染,都可能導致食物中毒。李婉媜也提到,春節前後餐飲業繁忙,可能聘僱不具備食安專業知識的臨時人力,如未受過充分訓練的人員管理不當時,極易引起食品中毒事件。食藥署分析,2月正值農曆春節前後,有許多圍爐團圓及聚餐宴席等活動,由於須製備大量餐食,餐飲業的正職人員可能不足,此時可能聘僱不具備食品衛生安全專業知識的臨時人力,如未受過充分訓練的人員管理不當時,極易引起食品中毒事件。若從病源物質判明的案件分析,李婉媜說,以感染諾羅病毒導致食物中毒最多,多半是因處理餐食人員衛生習慣不佳,導致交叉感染,或者食物未徹底加熱,如生蠔等貝類,吃下肚可能染上諾羅病毒。李婉媜表示,金黃色葡萄球菌與仙人掌桿菌則是細菌類食物中毒病原的大宗,前者多因人員衛生習慣不佳,後者則常是米飯等五穀雜糧類保存溫度不當,導致細菌滋生。過年因食物中毒跑急診,破壞年節氣氛又掃興,李婉媜提醒,年節食物務必要注意保存狀況,冷藏要在7度以下、保溫要在60度以上,存放逾2天則要冷凍;食用前食物要加熱至中心溫度達70度以上才可食用。李婉媜說,採購食材要注意新鮮衛生,儲放食物也要把握「先進先出」原則,以免萬年食材塞在冰箱深處;若選擇外食聚餐,不妨留意環境狀況,盡量選擇較整潔衛生的餐廳。
-
2022-02-01 養生.生活智慧王
存起來!一圖看懂初一到初五習俗禁忌 誤踩地雷直接窮到年底
農曆正月初一到初五是新年旺財關鍵期,尤其初一是新年頭一天,做任何事都可能影響一整年的運勢,禁忌特別多。《聯合新聞網》為讀者整理初一到初五各種習俗大小禁忌供參考,祝福大家新的一年能夠趨吉避凶、萬事如意。▌初一‧早餐要吃素。初一是「萬神盛會」忌殺生,吃齋積福德、積慈悲心,俗語有云:「初一早吃齋,巧贏吃一年菜」。‧忌吃稀飯喝湯。粥湯象徵貧窮,初一吃粥會窮整年。‧忌煮新飯。初一要吃年夜飯留下的米飯,象徵年年有餘。‧忌早上洗頭、洗澡。會把財氣洗掉。‧忌灑水、洗衣、倒垃圾。初一、初二是水神生日,不要洗衣、灑水,以示對水神尊重,初一倒垃圾會把福氣倒掉。‧忌掃地。若一定要掃得往家裡掃,代表把財氣掃進來。‧忌叫他人全名催人起床。會讓對方整年有被人催促做事,運勢差。‧忌跟還在睡覺的人拜年。會讓對方一整年都躺在病床上,身體差。‧忌白天睡午覺。白天睡覺給人懶散印象、影響事業運。‧忌動刀剪針線。代表整年口舌是非纏身、剪斷財運。‧忌打破東西。代表破運、破財,打破東西一定要口念「歲歲平安」吉祥話補救化解。‧忌打罵子女。過年要說好話、做好事,來年才能順順利利。‧忌吃藥。新年頭一天吃藥,影響健康運。‧忌借錢。代表破壞財運,俗語說「初一借了別人的錢,一年四季靠外援;初一借給別人錢,財產外流一整年」。‧忌讓人從自己口袋掏東西。代表整年的錢財都會被人家掏走。‧忌諱出嫁女兒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兒初一回娘家,會把娘家吃窮,也有「女子回頭春」彷彿婚姻不幸福之意。‧要「走春」。春同台語「餘」,有「儲存」之意,代表富裕豐盈;出門朝東至少走365步以上,代表一整年都好運。▌初二‧出嫁女兒回娘家。初二又稱「迎婿日」,出嫁的女兒須帶著夫婿一起回娘家拜年。‧忌晚上回娘家。傳統回門宴請女婿時間多為中午,女兒女婿要趕在上午11點前抵達。‧忌空手回門。女兒回門必須準備「伴手禮」,象徵「帶財回娘家」,數量要「成雙成對」不能是單數。‧忌在娘家吃晚餐。女兒回門作客須在傍晚前離去,不要留下來吃晚餐,否則「吃到底」會帶衰娘家家運。‧忌穿黑白衣服。傳統上多是發生不好的事才會穿的顏色,過年不討喜。‧忌灑水、洗衣物。初一、初二是水神生日,不要洗衣、灑水,以示對水神尊重,也避免將好運、財富洗掉。‧忌掃地。若一定要掃得往家裡掃,代表把財氣掃進來。▌初三‧忌外出拜年。大年初三俗稱「赤狗日」,易與他人發生口角紛爭,赤也有赤貧之意,外出沖犯到會招來貧窮,是故不適合外出拜年。‧忌吃米飯。民間以為正月初三位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禁食米飯,以免得罪米神,導致整年收穫不佳。‧忌晚睡。這一天傳說是老鼠的娶親日,傳統習俗會在牆角處灑一些米糧、糕餅,和老鼠分享一年的豐收,並且早早就寢,以免打擾老鼠娶妻。▌初四‧忌出遠門。初四迎眾神,灶神回歸、清點戶口,這天最好待在家裡。‧忌在廚房換衣物。會觸換廚房之神灶神。‧忌在廚房談情。會影響夫妻、情侶間的感情。‧忌用針線。縫補衣物象徵補破洞,新的一年會一直「補」不停,針帶煞忌用。‧忌宰羊。正月初四為「羊日」,不可殺羊,當日天氣好,意味這一年養羊人家會有好收成。‧吃折羅。將過年期間剩菜煮成大雜燴,彰顯勤儉持家美德。‧迎財神。初四這天將拜完的禮品分享他人,新的一年財神會更加眷顧。‧接五路。原是指「五路行神」,後演變成接「五路財神」,從商者在初四晚恭迎五路財神,祈求生意興隆。‧綁火神。用麥梗或玉米梗綁在棍子上,點燃後從自家送到河裡,祈求家宅平安無火災。▌初五‧送五窮。初五是開市的好日子,黎明時由內而外燃放鞭炮,象徵把窮神從家中趕走。‧大掃除。過年期間不宜打掃,累積方垃圾象徵窮氣,初五要徹底清潔,送窮出門。‧吃餃子。象徵「捏小人嘴」,避免遭小心讒言相害,餃子外型像元寶,象徵招財進寶。‧忌睡午覺。初五開工日,要更加努力工作,俗稱「恨窮」,代表新的一年更勤奮、收穫更豐富。‧忌訪他人。初五俗稱「破五」為「送窮」日,去別人家拜訪,會將晦氣帶到別人家。
-
2022-01-2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每天一杯含糖飲料,當心脂肪肝上身!營養師揭9招消除脂肪肝
小陳是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身體質量指數(BMI)落在26,在公司例行的健康檢查中診斷出”輕度脂肪肝”,經詢問小陳的飲食習慣,得知平常喜歡喝手搖飲料、且常吃速食、油炸類型的食品,原來這些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都可能會造成脂肪肝的發生!那些飲食習慣可能會導致脂肪肝發生?營養師說到食物中吃進太多的脂肪、碳水化合物,也就是高熱量、含糖飲料、炸雞、薯條等油炸食品,會造成血液中脂肪酸濃度太高,進入到肝臟之後,由於肝臟可以清除的脂肪有限,過多的脂肪就會在肝臟中囤積,如此一來就會演變成脂肪肝。另外,有研究指出亞洲地區脂肪肝的盛行率為29.62%,於脂肪肝患者中,每年發生肝癌中,每1000人年中約1.8名會變成肝癌,所以患有脂肪肝者,需藉由改變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等面向改變,以免病情惡化。腹部超音波掃描術是診斷脂肪肝之最佳工具以超音波檢查診斷脂肪肝的準確率達95%以上。診斷所用之標準包括:肝實質與右腎皮質間亮度對比,肝門脈、肝靜脈、及膽囊壁個別被遮掩之程度,深部肝組織音影衰減之程度等。抽血時醫師會驗AST、ALT等肝臟酵素指數,確認肝臟是否發炎。抽血檢查白蛋白指數、黃疸指數和凝血時間,也可以了解肝臟功能。透過均衡飲食等9招,改善脂肪肝1.體重過重者,需要進行減重並且要限制食物的攝取。2.避免含糖飲料、精緻澱粉的攝取,像是蛋糕、麵包等,以複合性醣類物為主要來源,像米飯、糙米、十穀米。3.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像牛蒡、筊白筍、甘藷葉等。4.盡量避免攝取甜味較高的水果,像荔枝、巨峰葡萄、香蕉等。5.控制脂肪的攝取,特別是動物性脂肪,以富含必需脂肪酸的食物為主要來源,攝取來源包括魚、芥花籽油和葵花籽油等植物油。6.避免攝取含鹽量高的食物,依據衛生福利部建議,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也就是6公克鹽。7.避免酒精攝取及抽菸。8.多喝水,一天水的建議量為每公斤體重X30-35毫升,以70公斤體重為例,每天需要喝2100-2450毫升。9.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規律運動,體重減輕,有助於消退脂肪肝;中等強度運動指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還能順暢地對話,但無法唱歌。這類活動會讓人覺得有點累,呼吸及心跳比平常快一些,也會流一些汗。對於患有脂肪肝者,除了定期回診追蹤之外,可以從均衡飲食、健康生活習慣、規律運動等三面向著手,就可有助改善脂肪肝喔!什麼!?脂肪肝恐變成肝癌!?....... https://bit.ly/3FP6gUd
-
2022-01-21 養生.聰明飲食
這7種食材、營養素主宰身體核心溫度!營養師最推這道家常菜
你可能不知道,食物中的營養素主宰著身體的核心溫度,只要吃進正確的營養素,冬天不用穿得厚重、像個不倒翁,也能由內而外暖起來。 近來天氣轉涼,讓人一到戶外不免瑟瑟發抖。其實人類是恆溫動物,若體溫低、手腳冰冷,表示身體裡缺乏相應的營養支持,不足以維持體內核心溫度,只要補充對的營養素,身體的能量充足,守得住核心溫度,就能不怕冷。 哪些營養素可以提升核心溫度呢?臺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想讓身體由內而外暖起來,可在食物中添加新鮮的辛香料,舉例來說,咖哩就是很好的保暖料理,裡面含有薑黃素,又多會加入洋蔥進去炒,更搭配了飯(澱粉)、肉(蛋白質)等食物所含的營養素,就能暖起來,只是,咖哩飯的熱量稍高要留心。 補血暖身─鐵質 除了先天性的貧血之外,女性因每月的生理期失血,很容易造成血紅素不足的貧血,缺血時,攜帶氧氣的紅血球減少,血液循環下降,血中的含氧量偏低,當然容易感覺寒冷,劉怡里建議,若沒有其他慢性疾病,月經來時吃2 至3 次低脂紅肉,例如:牛腱、里肌肉等補鐵,能很快改善,或是攝取含鐵量高的蔬菜,餐後搭配維生素C 高的水果,都有助於鐵的補充。 補身熱血─薑辣素 薑母鴨、熱薑茶都是冬天常見的菜色,吃了加入薑的料理後,會感覺到全身血液活絡起來,身體自然暖和。薑吃起來有辛辣口感,就是薑辣素的作用,它能適度促進血液循環,讓腸胃和內臟器官活絡,也是超強的抗自由基食物,對抗體內發炎有一定的效益。 合成肌肉─蛋白質 蛋白質是身體非常重要的成分之一,舉凡肌肉、指甲、頭髮、皮膚和內臟,都需要蛋白質的組成。 缺乏蛋白質者通常會怕冷、臉色差、掉髮、皮膚枯槁、肌肉量少,而蛋白質的食物產熱效應最快,所以可選擇海鮮、低脂動物性蛋白質和豆類等補充,尤其吃藥膳補品時,可用魚肉、雞肉代替豬肉,減少脂肪和熱量的攝取,而痛風、腎臟病等患者,則要切記蛋白質不可以攝取過多。 抗氧活血─硫化素 蔥蒜有非常特殊的味道,是因為其中富含硫化素所致,除了有抗氧化的功效外,也能促進新陳代謝、刺激身體汗腺。 辛香料中的大蒜、洋蔥、青蔥、青蒜,或花椰菜、高麗菜等及其他十字花科植物都富含硫化素,但很容易揮發,且硫化素溶於水、加熱也容易散失,蔬菜不宜烹煮過久,大蒜和洋蔥可以磨碎加進菜餚裡,若只拿來爆香而沒有吃進去,是攝取不到硫化素的。 促進代謝─辣椒素 在台灣,不管走到哪,麻辣火鍋、麻辣鴨血都是冬天的熱門美食!辣椒功效來源來自於辣椒素,俗稱的唐辛子,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甚至幫助脂肪燃燒。 不過,劉怡里提醒,若要達到保暖功效,必須食用辣椒本身才能攝取到辣椒素,或是切碎放進料理食用也可,唯獨胃食道逆流、胃潰瘍、食道灼傷等消化器官疾病者不適合吃辣。至於民眾最愛的麻辣鍋等再加工品,吃下的辣椒素所剩無幾外,多搭配高油重鹹的料理方式,反而增加身體負擔。 增加能量─澱粉 許多女性為了愛美而積極減重,熱量不足的情況下,也會讓身體覺得寒冷。 劉怡里提醒,碳水化合物能轉變成葡萄糖,是身體很重要的熱量和能量來源,讓身體有產熱效應,從中醫的角度看,就是能夠「補中益氣」的養分,如果不喜歡吃白米飯,或擔心熱量太高,可吃南瓜、地瓜和山藥等根莖類,同時滿足高纖和身體溫暖的營養需求。 殺菌護心─蒜素 大蒜的氣味非常濃厚,有人喜歡也有人厭惡,就是其中的蒜素成分所致,蒜素除了有殺菌效果,也富含硫化物及辛辣口感,會刺激身體感到些微灼熱及刺痛,促進血液和代謝循環,而且,在心血管好發期的冬日,蒜素還能降低膽固醇的合成,是保護心臟的好營養素。●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27歲打工討生活,被笑「明星竟然端盤子」...許傑輝:我不是最耀眼,但可以是最努力的.最好的友誼並非要聯繫頻繁!不以利益為目的的關心,對成年人來說很難得、要珍惜.98歲豐興林文貴辭世》365天只休息2天、天天騎車巡廠!堅信「別人教我兒子,比我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