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9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篩檢
共找到
3700
筆 文章
-
-
2024-06-19 癌症.大腸直腸癌
余祥銓被檢查出3顆可能成大腸癌的腺瘤!有家族病史者,應幾歲開始做大腸鏡?
余天兒子余祥銓日前在臉書發文驚曝,做大腸鏡檢查出7顆息肉,其中3顆是可能會變成大腸癌的腺瘤,讓他很「Shock」。一般建議,50歲以上應定期接受大腸癌篩險,但若有家族病史者,應提早到40歲接受大腸鏡檢查。二姊余苑綺直腸癌病逝 余祥銓提早接受大腸鏡檢查余祥銓二姊余苑綺直腸癌病逝,因有家族病史,即將40歲的余祥銓也得小心翼翼定期做大腸鏡檢查。日前余祥銓於臉書社群分享影片,坦言雖然很怕侵入式檢查,但還是要面對。而他原自信滿滿認為「不太可能有息肉」,但檢查出來竟被告知有7顆息肉,讓他難以置信,醫生還告訴他,7顆裡有3顆是會變大腸癌的腺瘤,4顆為良性增生,雖然增生一般不會變,但仍順便處理掉了。余苑綺發現直腸癌時僅31歲,努力抗癌8年,仍不幸於2022年39歲時病逝。根據研究顯示,家族若有一位一等親罹患大腸直腸癌,其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比一般大眾多2到3倍。若有二等親或是三等親有大腸直腸癌,或是一等親有大腸腺瘤息肉,也可能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幾歲要開始篩檢?而要預防大腸癌,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國健署目前是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若為陽性則需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但若有家族史的人,需提早到幾歲檢查呢?中國附醫癌症中心外科主任柯道維曾受訪指出,一般建議50歲以上民眾應做一次完整大腸鏡檢查,檢後無異狀也要每五年追蹤一次;有一、二等親家族史的人屬中度風險族群,應提早到40歲大腸鏡檢查;有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的人屬高風險族群,20歲時該篩檢。7招預防年輕型大腸癌此外,余苑綺在31歲時就發現罹癌,則是符合年輕型大腸癌。「年輕型大腸癌」是指發生在50歲以下的大腸癌,在防治上,應注意以下7件事:1. 有血便2周以上,或排便習慣改變﹙腹瀉或便秘﹚大於一個月,就要詳細檢查。2. 45歲起,開始作大腸癌篩檢。3. 減少攝取漢堡、炸雞、牛排等高脂肪性食物。4. 少吃醃製、燒烤的食物。5. 戒菸。6. 避免肥胖。7. 多吃蔬菜水果,並多喝開水,以保持排便通暢。【參考資料】.《余祥銓Ken》臉書粉絲專頁 .衛福部國健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6-18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無明顯症狀、也不會流異樣分泌物!只能從2端倪發現
衛福部今日公布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癌症仍然蟬聯首位,在女性婦科癌症中,卵巢癌、子宮頸癌、子宮體癌有逐漸增加與年輕化的趨勢。其中,卵巢癌為十大癌症死亡率第十位、女性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七位,威脅著女性的健康。卵巢癌難發現 腹部愈來愈大或按壓感到不適要注意婦癌權威王功亮表示,卵巢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不像子宮頸癌有抹片可及早發現,也不會流出異狀分泌物,通常都是腹部愈來愈大,或按壓時感到不適才發現。不過因為台灣超音波檢查方便,相較於國外發現時逾七成為三、四期,國人的卵巢癌患者死亡率比較低。罹患卵巢癌5高危險族群王功亮說,沒有生產過、不孕症、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太早初經及太晚停經的女性,都是罹患卵巢癌的高危險族群。另外,常發生在骨盆腔的器官或組織上的子宮內膜異位,也會增加卵巢癌的風險,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應該要多加留意。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部主任王鵬惠說,台灣的卵巢癌治療,整體成效贏過日韓,民眾應該屏除「難治易復發」迷思。他以去年公布的數據資料來看,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4歲,死亡率約4成,但死亡個案的年齡中位數超過60歲,代表超過五年存活率,民眾要把握治療契機。王鵬惠強調,透過子宮頸抹片檢查,鼓勵民眾增加「三合一保一世」篩檢,同時檢查子宮內膜癌、卵巢癌,透過更多篩檢方式,提前發現身體異狀。【延伸閱讀】疾病百科 卵巢癌
-
2024-06-17 養生.保健食品瘋
需要做維生素D濃度檢測知道自己缺不缺嗎?官方最新指引解答
昨天(2024-6-13)兩位讀者同時來函告知美國的內分泌協會關於維他命D的最新指南。第一位是腎臟科醫師邱文淵。他和我素昧平生,但我當他是學術上的知交,也有邀請他做我2020年的新書維他命D真相的推薦人。邱醫師在信函裡先是簡單介紹內分泌協會的最新指南,包括「不要篩檢維他命 D」,然後說:林教授,我想你己看過這篇文章。你多年的"努力"終於得到官方認同。第二位來函的讀者是Alberto。他是把兩篇翻譯文章放在維他命D謊言氣球這篇文章的回應欄裡。第一篇翻譯文章的英文原文是2024-6-3發表在Medscape的‘Don’t Screen’ for Vitamin D: New Endo Society Guideline(「不要篩檢」維他命 D:新內分泌協會指南)。第二篇翻譯文章的英文原文是2024-6-7發表在Medscape的Vitamin D Test Inaccuracies Persist Despite Gains in Field: CDC(儘管在該領域取得了進展,但維他命 D 測試的不準確性仍然存在:CDC)。邱醫師和Alberto提起的內分泌協會最新指南是2024-6-3發表的Vitamin D for the Prevention of Disease: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維他命 D 用於預防疾病:內分泌學會臨床實務指南)。有關新指南所建議的「不要篩檢維他命 D」,我在2017-10-20發表的大腸癌治療的迷惘以及2018-2-1發表的維他命D,讀者回應就有說:沒有人知道什麼叫做「維他命D正常值」。我在2018-3-13發表的啥是「維他命D正常值」裡更詳細說明(1)到底什麼是最佳維他命D濃度,還沒有達成共識,而精確的維他命D測量方法也還只是在研發中,(2)與其他維他命不同,維他命D在血液中的濃度在一年中隨著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而起伏。也就是說,某個時候“過低“,某個時候”過高“, 都可能是正常的,(3)目前的維他命D測量方法仍有很高的變異性,而這可能會導致不正確的維他命D缺乏之診斷。也就是說,同一個血液樣品,某一家醫院測出“過低”,但另一家卻測出“正常”。我在2019-11-11發表的維他命D:什麼是“正確”水平?裡翻譯了哈佛大學發表的Vitamin D: What’s the “right” level?(維他命D:什麼是“正確”水平?),而其中的一個段落標題是「精確定位“健康”的維他命D水平是棘手的」。我在2019-12-26發表的維他命D悖論引用了兩篇論文說:「非洲裔美國人血清維他命D的濃度大約只有白種美國人的一半,但是骨折發生率卻也只是白種美國人的一半。…根據這樣的結果,研究人員建議不應該篩檢總維他命D濃度。」我在2021-4-15發表的仍然找不到足夠的證據來支持維他命D篩檢裡報導了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的5篇關於是否需要做維他命D篩檢的文章。我在2022-11-30發表的血檢測不到維他命D,骨頭卻正常裡指出有人測不到維他命D,但骨頭卻完全正常。我在2024-2-2發表的維他命D這匹死馬裡說(1)許多專業組織,包括 USPTF、美國國家醫學會、美國內科醫學委員會基金會和美國臨床病理學會,現在都支持「不要開立基於維他命D 的篩查」,以更恰當地反映這樣一個事實:這些測試在醫學上是不必要的,浪費金錢、時間和資源,並助長了普遍維他命D 缺乏的錯誤信念,(2)此外,內分泌學會正在徹底修改其關於維他命 D 的指南,拋棄 Michael Holick 精心挑選的利潤驅動的主張,並僅使用可靠的隨機對照和臨床相關數據。有關Michael Holick,請看: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虐童反證維他命D之父 vs 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最後,很感謝邱醫師說的「你多年的"努力"終於得到官方認同」。但是,就傳遞正確醫療訊息而言,被「官方認同」是遠遠不如被「民間認同」。請看普羅大眾追捧偽科學,不屑真科學。後記:文章發表之後1小時,讀者Arthur Ting在臉書留言:「官方認同」是遠遠不如「民間認同」!唉!水清濯纓 水濁濯足。原文:不要篩檢維他命D:官方認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14 醫療.眼部
青光眼初期無症狀,該如何發現?醫警告「6高危群」視力惡化快:恐靠輔具生活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造成不可逆視盲的主要原因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青光眼、以及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除了這些原因外,在台灣形成視覺障礙原因亦有色素性視網膜病變、意外傷害,以及先天疾病。眼科醫師指出,其中最難早期發現的是青光眼,但即使視覺障礙惡化造成低視能,仍可透過輔具來發揮殘餘視力的最大功能。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眼科主任蔡宜倫表示,所謂「低視能」意即不論使用配鏡矯治、藥物,甚至眼科手術,均不能使患者的雙眼視力滿足一般日常生活需要,不只造成患者本身身心影響甚大,對於照顧者亦產生極大負擔。所幸上述病因,若能透過早期篩檢、早期診斷,進而及時治療,均有機會將對視覺造成的損傷停留在可控階段。初期無症狀「青光眼」難發現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葉師榕表示,黃斑部病變早期症狀可能是視力模糊與中心視力扭曲,若發現這些症狀後,盡速就醫、及早治療,後續視覺症狀有機會恢復。針對糖尿病相關病變,健保局也一直推動相關篩檢與檢查,若能持續規律追蹤與回診治療糖尿病,也可在視網膜病變初期檢查後發現,在及時治療與積極控制血糖下,也可有機會維持視覺功能。「但目前最難早期發現的是青光眼,因為青光眼是視力無聲的殺手。」葉師榕解釋,因為青光眼疾病初期並沒有明顯眼部症狀及視野缺損,若沒有定期於眼科接受視神經盤檢查,往往到青光眼疾病中後期,開始有明顯視野缺損、甚至影響中心視野後,患者感受到視力減退後就醫才診斷出青光眼,到這個階段便很難繼續維持視覺功能。高眼壓、高度近視是青光眼危險因子葉師榕說明,青光眼主要危險因子包括:●高眼壓●視神經盤不穩定的血流供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糖尿病●年長者他建議上述高危險族群,應定期到眼科接受視神經盤檢查,在青光眼初期便診斷與治療,後續仍有機會減緩青光眼病程惡化,並保留大部分的視覺功能。葉師榕指出.若視覺障礙不幸達到低視能程度,仍可透過視覺視覺補償或聽覺觸覺替代之輔具,將殘餘視力發揮到最大功能,並藉由一些生活技巧的改變,使患者應用輔具並重塑生活習慣,幫助患者盡可能獨立地繼續日常生活,締造視覺無障礙空間,進而重建生活自主,重拾自尊自信。【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3680.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6-14 癌症.肺癌
為什麼肺腺癌經常被發現就是晚期?你可能忽略這些不同部位症狀提醒
一名30多歲女性,不菸不酒、無不良嗜好,健康檢查卻發現肺腺癌第四期,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後,病情穩定控制超過8年。振興醫院內科部主任陶啟偉表示,肺腺癌被形容為「無聲」癌症,因為患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慢慢出現咳嗽、咳痰,常被誤以為是感冒。陶啟偉在廣播News98分享,肺癌位居癌症殺手第一名,肺癌主要可分「小細胞癌」以及「非小細胞癌」,其中,非小細胞癌又可細分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大細胞癌,而肺腺癌好發於女性,多數患者診斷時,多已是第三或第四期。當肺臟被侵犯時,會先出現胸悶、胸痛、慢性咳嗽根據研究統計,有將近7成肺癌比例,屬於肺腺癌的類型。陶啟偉說,肺腺癌初期幾乎無症狀,但是,當肺臟被侵犯時,會先出現胸悶、胸痛、慢性咳嗽;癌細胞再擴散時,接著頻繁氣喘或呼吸不順,甚至有咳血情況;當癌細胞轉移到大腦,會出現肢體無力、頭暈等類似中風的症狀;若轉移到骨頭,會引發劇烈疼痛。陶啟偉提到,女性常因二手菸、油煙、拜拜焚香而沾染到致癌物質,隨呼吸道進入肺部,增加罹患癌症機率。上下班通勤戴口罩 50歲以上定期檢查LDCT日常生活中,應杜絕PM2.5,多項研究已證實肺癌與空汙的關係,上下班通勤時間一定要戴口罩,避免PM2.5對呼吸道產生刺激性的慢性發炎反應。另外,吸菸是導致肺癌的最主要原因,陶啟偉強調,長期抽菸者要戒菸15年,體內致癌因子才會降到跟正常人一樣。陶啟偉呼籲,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是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50歲以上的民眾應定期檢查,尤其是長期抽菸者、家族有肺炎病史、曾患有肺結核、接觸化學物質的工作環境、常吸油煙的廚房工作者,都是高危險族群,早發現早治療。早期發現肺癌,早期手術治療的成效很好,陶啟偉說,有臨床個案在一期接受微創手術,2-3天即可出院。民眾應正視健康問題,定期檢查、持續追蹤,接受LDCT檢查的結果,結節有90%為良性,不必過度緊張。如何預防肺癌⟋肺腺癌?1.戒菸:抽菸傷肺,香菸燃燒後產生的化學物質,部分會致癌,其毒素會削弱人體免疫系統。2.預防空汙:室內減少大火快炒的飲食習慣,在戶外活動時要注意空氣品質,必要時戴口罩。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6-13 醫聲.罕見疾病
不懂基因檢測報告該怎麼辦?透過專業的「遺傳諮詢師」解密遺傳秘密,衛福部應未雨綢繆「此事」!
將口水吐進唾液收集器回寄,由日本實驗室分析檢測三百多種基因,有助預測疾病風險;檢測套組僅需八千多元。近年,基因檢測夯,不少生技公司在醫療科技展大肆宣傳好處,連購物平台也公開販售檢測套組,但在缺乏遺傳諮詢師專業講解下,民眾常自己嚇自己,花錢活受罪。基因諮詢的專家:遺傳諮詢師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表示,透過基因篩檢可降低新生命發生遺憾的風險,其中遺傳諮詢師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全國僅64名遺傳諮詢師取得人類遺傳學會、台灣遺傳諮詢學會頒發的證書,衛福部也未擬定國家專業認證機制,亂象叢生。在搜尋網站鍵入「基因諮詢」就出現許多認證課程,不分學歷背景,任何人均可報名參加;上課兩至三天、花上五六千元就可取得「基因諮詢專業認證」,沒空還可網路視訊上課。台灣遺傳諮詢學會理事長簡純青表示,遺傳諮詢師為具有高度醫療專業的醫事人員,必須具備基因檢測知識正確解讀報告內容,更需良好溝通技巧;我國一九八五年推行「優生保健法」重視遺傳諮詢,但迄今近四十年,政府仍未將遺傳諮詢師列入國家專業認證中,導致相關從業人員良莠不齊。民眾付出大錢卻無法理解基因檢測報告背後的意義?愈來愈多醫院、健診中心、生技公司提供基因檢測服務,但部分業者只提供檢驗報告書及書面解讀,民眾花錢僅能換來看不懂的數字圖表。簡純青表示,速成班遺傳諮詢師的專業度不夠,可能也不清楚自己講錯什麼、給病人什麼錯誤觀念,容易引發不必要的恐慌。北榮細胞遺傳檢驗室主持人張家銘表示,常有門診患者拿著在其他地方做的基因檢測報告希望釐清困惑,報告常提及某些基因異常,罹患某些疾病或癌症的風險較高,例如與尿酸相關的特定基因ABCG2出現變異,「可能」導致尿酸較高,這就讓患者以為將罹患高尿酸血症。美國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做了基因檢測,發現帶有乳癌遺傳基因BRCA1突變,於是預防性切除了乳房、卵巢。張家銘說,門診也收治過這類病人,在診間哽咽問著「是否必須切除?」事實上透過基因檢測也能協助癌友精準用藥,而危險族群可經由飲食、生活習慣及定期檢查,降低罹癌風險,不用過於恐慌。目前全台有14家醫院設置遺傳諮詢中心,依規定各需2位遺傳諮詢師。簡純青認為,神經內科的神經退化疾病、皮膚科的皮膚病變及癌症門診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均需遺傳諮詢師提供諮商,預估全台至少需200人才夠用,目前僅64考到證照,呼籲衛福部健全遺傳諮詢專業體系,將遺傳諮詢師納入國家專業證照體系,嚴格把關基因檢測的品質,抑制基因檢測市場亂象。砸大錢進行基因檢測 缺少專業解讀恐導致罕見疾病者心理不安罹患海洋性貧血,常年為心悸、頭暈等症狀所苦的陳小姐,已到適婚年齡,與男友交往穩定,但一直不敢跨出那一步,原因是男友為獨子,她擔心宿疾遺傳給小孩,將來承受和自己一樣的病痛,對於另一半的求婚,遲遲不敢說「我願意」。「罕見疾病的患者都會擔心下一代是否仍會出現罕見疾病,孩子飽受疾病的折磨。」奇美醫院兒科遺傳諮詢師郭美金說,常遇到前來諮詢的女性,心情極度緊張,講著講著就哭了出來,令人不忍。郭美金表示,許多人花了好幾萬元接受基因檢測,看到報告後陷入憂鬱情緒,擔心影響保險、婚姻及下一代也遺傳了遺傳疾病,有人為此持續諮詢二、三年,仍未走出心中陰霾。遺傳諮詢師專業解讀 可望安撫受試者焦慮不安的情緒如果報告出由「遺傳諮詢師」以科學數據及深入淺出等方式解說遺傳給下一代的機率及可能風險有多大?可透過什麼方式減少發生機率?有哪些預防或治療藥物?哪裡可以找到相關資源?相信可安撫受試者焦慮不安情緒。郭美金強調,基因檢測報告不只影響自己、另一半,甚至牽涉到一整個家族的身心健康狀況,尤其某些致癌基因或是先天遺傳性疾病,這對諮詢人員來說壓力沉重,並非一般心理師所能承擔。台灣遺傳諮詢學會理事長簡純青表示,檢測已知基因突變位點花費約二至三千元,但部分生技業者推出近十萬元套組,其中部分檢測項目並不適用所有人,民眾也不瞭解檢查項目意涵,建議接受相關檢測前應先接受醫師評估,報告出爐後更需遺傳諮詢師解釋內容。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13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不愛運動居然是腎臟病的高危險群
運動有什麼好處?最近幾年有越來越多運動的好處被研究證實,像是運動可以維持適當體重、增加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及增強抵抗力等等。而運動對於慢性腎臟病友來說,可以提升心肺功能、行走能力、增加肌肉力量,並可以增加生活品質以及改善慢性腎臟病病友的營養狀況。那運動對於血液透析腎友來說,除了提高心肺功能、行走能力和生活品質以外,還可以降低死亡率、住院率、不寧腿症候群、憂鬱以及疲勞感。運動跟慢性腎臟病的關聯根據美國第二次國民健康與營養調查(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NHIS)指出,不運動者跟常常運動的人相比,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為2.2倍;挪威的一篇研究也發現,不運動者跟每周運動3小時以上的人相比,罹患慢性腎臟病風險為2.14倍;兩篇研究皆指出不運動的人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會比較高。運動時要注意什麼事情嗎前面我們了解了運動的好處,也知道大約要運動多久才比較好。但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運動的注意事項,這邊提供一個「四要一不」的口訣,給大家參考:1.「要」評估身體狀況,事先了解自己身體與體能狀況,才可以做到安全、有效的運動,可參考國健署的”身體活動簡易自我評量表”先做評估,若有任何疾病建議先找醫師諮詢。2.「要」循序漸進,慢慢增加運動的時間和強度,避免受傷的風險增加。3.「要」穿戴適合的裝備,像是衣服跟褲子的材質要能吸濕排汗、鞋子要穿合腳而且舒適的運動鞋。4.「要」適時補充水分,避免體內水分流失。5.「不」要空腹運動,可以嘗試在飯後1-2小時運動,避免發生低血糖的危險。除了「四要一不」以外,對運動有任何問題可以諮詢專業的運動教練,才可以最安全、有效的享受運動帶來的好處。參考資料:1. Physical exercise among participants in the Dialysis Outcomes and Practice Patterns Study (DOPPS): correlates and associated outcomes2.Exercise training for adul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ochrane Database3.2017, Am J Kidney Dis, Exercise and CKD: Skeletal Muscle Dysfunc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Exercise to Prevent and Treat Physical Impairments in CKD4.2017, Urology & Nephrology Open Access Journal, Benefits of Physical 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Hemodialysis: A Mini Review5.2018, 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 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Restless Legs Syndrome, Depression, Sleep Quality, and Fatigue Among Hemodialysis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6. Exercise & Sports Science Australia (ESSA) position statement on exercise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致力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和腎病防治觀念,期望將正確的腎臟病預防和治療觀念融入每個人的生活,打造健康腎臟友善環境,提供及腎臟疾病衛教、腎臟疾病篩檢服務病友,鼓勵及培育國內相關研究人員及專科醫生,提高醫療技術及品質,並提供基層醫療院所與相關學術單位腎臟及其相關疾病知識的交流平台,增進整體醫療水平。官方網站|粉絲專頁|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6-10 醫療.新陳代謝
身體圓潤指數BRI是新的BMI?它能更準確測量身體健康狀況?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昨天(2024-6-5)發表Body Roundness Index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mong US Adults(美國成年人的身體圓度指數與全因死亡率)。我把它的重點整理如下:研究動機肥胖是一種全球流行病,發病率很高,導致死亡率上升。全球有超過 10 億人肥胖。作為死亡的5 大風險因素之一,肥胖與2019 年全球約500 萬人死亡有關。因此,更了解肥胖與死亡率的關聯可以優化風險評估、制定抗肥胖策略並優先合理規劃醫療保健資源。一般來說,肥胖是根據體重指數(BMI;計算方法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大量研究表明,與參考範圍內的 BMI 相比,BMI 定義的肥胖與全因死亡的高風險有顯著相關。一般認為身體脂肪含量不能用BMI來表徵。例如,在體重指數相同的個體中,脂肪分佈和身體組成差異很大。Lee等人針對3,6656名參與者進行的一項健康檢查隊列研究發現,與BMI反映的整體肥胖程度相比,內臟與皮下脂肪面積比反映的身體脂肪分佈與全因死亡率的相關性更一致。此外,BMI 超出參考範圍的預後能力被發現取決於人體測量和臨床條件。為了更好地體現脂肪分佈的重要性,Thomas等人提出了一種較新的人體測量指標——身體圓度指數(BRI),他們根據人體形狀開發了橢圓模型來計算身體圓度,並利用偏心率來估計內臟脂肪和全身脂肪百分比。然而,據我們所知,關於身體圓度指數與死亡率之間關係的國家數據很少,也沒有在美國普通人群中進行過研究。為了填補這一空白,我們旨在研究 1999 年至 2018 年具有全國代表性的美國人口樣本中 20 歲及以上成年人 BRI 的時間趨勢,並研究 BRI 與全因死亡率之間的關聯。研究方法使用的數據來自 NHANES,這是一系列具有全國代表性的隊列調查,旨在監測美國人口的公共衛生狀況。自1999 年以來,NHANES 以2 年為一個週期進行,收集來自家庭訪談和在行動檢查中心進行的研究訪問的資料。我們納入了 1999 年至 2018 年 10 個 NHANES 週期的參與者,他們是 20 歲或以上的非懷孕成年人,並加權代表美國非機構化的平民居民。在59064 名具有完整死亡率分析資格的受訪者中,6134 名因BRI 數據不完整而被排除,1385 名因懷孕而被排除,11518 名因報告心肌梗塞、中風、充血性心臟衰竭或癌症病史而被排除,7032 名因數據不全而被排除。最終樣本量為 32995 名成年人。根據 Thomas 等人所發展的公式,BRI 計算為 364.2 − 365.5 × √(1 − [腰圍,以公分為單位 / 2π]2 / [0.5 × 身高,以米為單位]2)。BRI依第20、40、60和80分位數分為5組,以探討與全因死亡率的關聯。研究結果在 32995 名美國成年人中,平均年齡為 46.74 歲,其中 16529 名為女性。從1999 年到2018 年,平均BRI 從4.80逐漸增加到5.62,每兩年增加0.95%,這種成長趨勢在女性、老年人和墨西哥裔美國人中更為明顯。經過平均10年的追蹤後,發生了 3452 例死亡(佔參與者的 10.46%)。 BRI 與全因死亡率之間存在 U 型關聯。與BRI 為4.5 至5.5 的人相比,BRI 小於 3.4 的成人的全因死亡風險增加 25%,BRI 為6.9 或更高的人的全因死亡風險則增加 49%。結論這項全國隊列研究發現,近 20 年來美國成年人的 BRI 呈上升趨勢,重要的是,BRI 與全因死亡率之間存在 U 型關聯。這些發現為提議 BRI 作為死亡風險評估的非侵入性篩檢工具提供了證據,這是一個創新概念,可以納入公共衛生實踐,等待其他獨立隊列的一致驗證。原文:身體圓度與全因死亡率呈U 型關聯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08 醫療.婦產科
國內女性平均生育年齡接近「高齡產婦」,哪些產前遺傳檢查必須要做?
現代人普遍晚婚、晚育,依據內政部111年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內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4歲,而35歲以上更超過3成。生育年齡升高,也提高染色體異常機率,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吳子綺表示,準父母對滿滿的產檢項目感到不知所措,常詢問:「我們夫妻都沒什麼疾病,還需要做基因檢查嗎?」高齡產婦的定義是什麼?需要注意那些問題?高齡產婦是指生產時年滿35歲的婦女,應重視定期產檢,並接受絨毛膜穿刺、羊膜穿刺。高齡懷孕可能面臨較高的胎兒染色體異常機率,特別是唐氏症等染色體缺陷。吳子綺提到,隨著醫療技術及疾病研究的進步,現在有了更多樣的診斷和篩檢方式,評估隱性基因遺傳給下一代的風險。產前遺傳診斷檢查可以達到預防重於治療、生育保健的目的,民眾可先了解什麼是染色體和基因?常見的產前遺傳檢查項目有哪些?即早掌握狀況,確保母嬰的健康。解密遺傳的基本知識:染色體與基因人體的細胞核內有23對染色體,每一對的2條染色體分別來自父母雙方,又可分為體染色體(第1-22對)和性染色體(X或Y)。染色體是由DNA纏繞構成,DNA則是由兩股螺旋長鏈構成,長鏈上有4種鹼基(A、T、C、G),兩股長鏈之間成對牽住,就是鹼基對。基因是DNA的片段,約有3萬個遺傳基因分布在染色體上,從胎兒的成長和發育,到新陳代謝、思想性格等每一部分,都受到不同基因的控制。當這些密碼出錯時,就可能造成功能異常。一般最常聽到的染色體數量異常就是唐氏症,第21對染色體多了一條,另外常見的數量異常還有愛德華氏症(Trisomy 18)、巴陶氏症(Trisomy 13)、透納氏症(45,X)、克林菲特氏症(47,XXY)等。產前遺傳檢查有哪些?診斷性檢查和篩檢性檢查的項目有哪些?目前的產前檢查項目中,會涵蓋到基因異常疾病的檢查,又可分為診斷性檢查及篩檢性檢查,診斷性的檢查包含:絨毛膜穿刺、羊膜穿刺。絨毛膜穿刺是於妊娠10周以後,在超音波導引下抽取胎盤組織。羊膜穿刺是在妊娠16至18周左右,抽取羊水進行進行細胞培養,羊水染色體分析可以看到染色體的數量和大結構。若要看到較小片段的基因有無異常,則需要更進一步的羊水晶片分析(全基因體定量分析)。這幾項檢查因為需要用穿刺針進入腹腔,屬於侵入性檢查,可能會有破水、感染等風險。篩檢性的檢查包含了初期唐氏症篩檢、中期唐氏症篩檢、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初期和中期唐氏症篩檢,是透過媽媽的年齡、抽血數值,以及寶寶的超音波等指標,去計算胎兒的唐氏症風險。這二項檢查的準確率較低,單獨只做其中一項,準確率大約在70-85%,但沒有侵入型檢查的風險。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是在妊娠10到14周之間,抽取媽媽的血液,利用其中少量的胎兒DNA碎片,進行染色體的分析,針對不同的異常有70-99%不等的準確率。吳子綺提到:篩檢性檢查不是診斷標準,有偽陰性和偽陽性的風險,還是需要諮詢醫師,安排適合的檢查。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06 失智.大腦健康
病毒肆虐腦霧頻現、壓力山大?提升記憶力1關鍵讓你擁有「腦健康新未來」
高壓時代下,許多青壯年族群面臨腦霧、壓力和情緒挑戰。研究顯示,大腦神經在30多歲達到顛峰後便開始退化,加上現代人頻繁使用3C產品、不良生活習慣,更加速記憶力衰退和失智症的提前發生。台灣生技品牌昨(5日)舉行產品發布會,與頂尖研發團隊攜手合作,將研究多年的NMDA(N-Methyl-D-aspartic acid)系統調控技術應用於食品上,打造出7大複方活性胺基酸成分。一名72歲婦女在疫情後因壓力大,出現記憶力下降,常忘東忘西,甚至家事做到一半就忘記,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經過身心科檢查,她的失智篩檢量表(AD-8)達3分,顯示為早期失智。天晟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譚詠康表示,失智一旦演變到中重度就不可逆,藥物治療效果也難以預期,因此確診輕度或中度認知障礙應及早介入,並透過改變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提升腦部功能。30歲的情緒問題也會引發記憶及認知功能下降?譚詠康分享,門診主訴有記憶力變差、專注力下降而就醫的患者多數為年輕人,但經過實際的篩檢發現,患者其實都尚未進入失智或認知障礙的階段,多數是有壓力、情緒上的問題,如焦慮、憂慮等心情因素使專注力下降,造成短期記憶功能不佳,長時間可能直接影響長期記憶。譚詠康建議,許多胺基酸與神經退化疾病的致病機轉相關,若有記憶力不佳的情況,可補充經臨床實證的複方活性胺基酸,同時搭配3大植物萃取。尤其30歲以上民眾更應該及早開始保養。NMDA受體幫助維持記憶開關腦神經科學博士暨UCLA醫學院教授蔡果荃說:「健康的維護不是從治療疾病開始,應遠早於疾病之前。尤其大腦功能不可逆且複雜,連正夯的AI也無法模擬大腦運作,因此研究團隊從NMDA受體開始,花費多年時間研究,期望大腦能與身體健康同步,維持腦部功能。」NMDA受體是神經系統的重要訊號接受器,通過胺基酸活化NMDA受體的活性,幫助維持記憶的開關,而具抗氧化、抗發炎特性的植物萃取物,也有助於減少致病蛋白的堆積,進一步提升專注力。
-
2024-06-05 醫療.消化系統
B肝表面抗原陽轉陰不等於痊癒,別忽略做一件事!
30歲趙先生從小知道自己B型肝炎帶原,長期追蹤肝功能都正常,今年健檢發現「B肝表面抗原(HBsAg)」呈陰性。他不禁好奇,「我的B肝痊癒了嗎?」醫師提醒,在免疫系統作用下,確實可能清除B肝表面抗原,但此時肝臟內可能還是有B肝病毒,仍有肝癌風險,當免疫力變差,表面抗原可能復陽,所以仍因追蹤肝功能及超音波。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康本初表示,B型肝炎是B肝病毒感染肝臟造成,在血液中可以驗出B型肝炎表面抗原,但大多是慢性感染,通常會在很多年後才出現症狀;傳染途徑可分為「水平傳染」的血液、體液傳染,或「垂直傳染」,生產時經媽媽傳染給孩子。表面抗原呈陰性 「仍可能是B型肝炎患者」表面抗原陽性患者又稱帶原者,康本初指出,在人體免疫系統作用下,表面抗原可能消失,指表面抗原陰性,可用「功能性痊癒(functional cure)」形容,這時肝臟裡可能還是有B型肝炎病毒,當免疫力變差時,表面抗原有可能復陽,重新在血液裡驗到,因此B型肝炎表面抗原呈陰性,「仍可能是B型肝炎患者」。康本初提醒,帶原者在病毒量上升、肝功能異常時,應積極治療,引免併發慢性肝炎、肝纖維化,甚至進展為肝硬化、肝癌等;病毒量低的帶原者,肝臟尚未出現病變,沒有明顯不適症狀,但能傳染他人,因此要注意與他人的體液或血液接觸。表面抗原「陽轉陰」 仍應每年定期追蹤康本初表示,即便B型肝炎表面抗原由「陽轉陰」,仍應至少每年定期追蹤肝功能及超音波,沒有病史,但有肝炎、肝硬化、肝癌家族史者,應至腸胃肝膽科門診,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抽血檢驗B肝核心抗體(AntiHBc),或是其他肝臟檢查,目前國健署提供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40至79歲),終身一次B型肝炎篩檢,民眾可至合約醫療院所篩檢,了解自身情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6-05 焦點.元氣新聞
NVIDIA攜手長庚 合作AI智慧醫療
個人化精準醫療是未來大趨勢,NVIDIA(輝達)將AI導入醫療照護領域、開發診斷方式,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來台造成旋風,並於6月2日公布攜手長庚醫院合作,NVIDIA全球醫療業務部門副總裁Kimberly Powell昨天再率團至林口長庚拜訪。長庚表示,未來將共同推動台灣智慧醫療產業的技術創新和發展。Kimberly Powel昨天一早抵台後,即前往林口長庚,由院長陳建宗、醫療人工智能核心實驗室主任郭昶甫等人接待。陳建宗表示,這次合作將透過NVIDIA的加速器計畫,滿足臨床實務應用,共同推動與引領台灣智慧醫療發展,這次訪問象徵雙方強強聯手深化合作的開始。郭昶甫表示,林口長庚自2018年5月成立AI核心實驗室後,積極開發並推動AI在臨床醫療應用,包含影像、訊號及數據分析等模型,已取得三項食藥署醫療器材許可證,例如腕部舟狀骨骨折偵測軟體、心房顫動偵測軟體、心室收縮功能篩檢。長庚更致力於發展生成式人工智慧(Gen AI)領域,將醫療結合AI智慧,目前推出超過40個臨床模型、完成5項生成式AI專案,包含病房輔助機器人協助護理師發放物品及病程紀錄等臨床業務;「AI學姊系統」運用語音智慧化護理會診系統,可快速回答問題、協助醫療決策並回應病人需求,強化專業支援、病人照護並簡化臨床工作流程。Kimberly Powell表示,林口長庚很早就布局AI,加上NVIDIA在的發展經驗,可結合雙方的專長嘗試許多應用。她指出,NVIDIA在其它領域的成功經驗,例如無人駕駛技術等,可在醫療AI上進一步取得進展。雙方昨天進行深入座談,分享對台灣未來兩年醫療發展趨勢,以及技術創新及市場戰略,包括數位轉型、生成式AI、人工智慧在醫療診斷和治療應用趨勢,以及跨國醫療環境的變化等議題。長庚也介紹院內最新各項AI技術開發進展,進一步探討與NVIDIA如何合作,雙方共同創新。
-
2024-06-02 醫療.呼吸胸腔
中榮間質性肺病整合中心舉辦病友會 9科室共照助病友抗肺纖維化
肺纖維化(菜瓜布肺)病因眾多,包含自體免疫疾病、抽菸、環境暴露等,常見症狀則有喘、咳、累等,患者易被誤診為感冒、氣喘等疾病,因而延誤治療,也易合併肺動脈高壓,根據統計,從診斷到死亡僅2年半。今臺中榮民總醫院舉辦間質性肺病(ILD)整合照護中心(下稱中心)病友會,吸引近80位病友參與,甚至有桃園病友一早搭高鐵南下出席,感謝團隊的細心照護,副院長傅雲慶表示,中心不僅是全台首間整合9個科室共同照護肺纖維化的醫療機構,收案量也居全台之冠,可為患者爭取細胞治療臨床試驗在內的最先進治療。當肺部反覆發炎、癒合形成疤痕,將漸趨僵硬,影響氣體交換,形成間質性肺病,患者將出現喘、咳、累、杵狀指、肺囉音等症狀,若病情持續惡化,可能導致肺纖維化,也就是俗稱的菜瓜布肺。中心主任傅彬貴指出,國家近年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肺癌,其中,約有7%的篩檢結果可能有肺纖維化風險,因此除了電腦斷層,也需透過肺功能檢查、X光才能診斷。因該疾病成因眾多,如自體免疫疾病、抽菸、家族史等,又會影響其他器官,傅彬貴表示,患者需要胸腔內科、心臟內科、免疫風濕科、復健科、放射科、醫學研究部、胸腔外科、病理檢驗部、護理部等9個科室的整合照護。「雖然疾病不可逆,但及早診斷、治療,仍能有效控制病況。」傅彬貴表示,中心已與基層診所合作,若患者有相關症狀,醫師將啟動轉診流程,讓患者及時接受診治。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廖文鎮說,去年底健保擴大給付抗纖維化藥物,有效幫助患者控制疾病,若再加上基層診所及時轉介,有望縮短診治時程。今天遠從桃園來參加病友會的曾先生也分享,他在台北確診後、某次出國前,突然出現嚴重咳、喘,醫師建議不宜搭飛機,且須購買氧氣機使用,「當時我感到沮喪,難道人生要開始用氧氣機嗎?真的很不甘心。」於是上網找資料發現中心,進而就醫。當時傅彬貴表示,他肺纖維化尚不嚴重,只需接受類固醇治療,仍能上飛機,「有醫療團隊在背後支持,至今身體狀況穩定,即使下週再出國也不擔心。」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黃文男表示,肺纖維化成因之一是自體免疫疾病,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陳彥如說,自體免疫疾病裡,高達五成全身性硬化症患者合併間質性肺病,皮肌炎五成六,類風濕性關節炎三成三;治療方法除了抗纖維化藥物,也可使用類固醇及免疫抑制藥物來控制肺部發炎。肺纖維化也會導致肺動脈出現不正常收縮、阻塞或狹窄,進一步提高血壓,迫使右心室因更費力打血進去肺部而負荷過量,增加心衰竭猝死風險。心臟血管中心主任林維文說,一般會透過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心導管檢查診斷肺動脈高壓,一旦確診,患者不僅要控制體重、規律運動、均衡飲食,以降低心肺負擔,也須避免服用偏方,並依照醫囑接種疫苗;傅彬貴則建議,肺病患者最需接種肺炎鏈球菌、流感、百日咳、新冠XBB、帶狀疱疹、呼吸道融合病毒等疫苗,避免出現重症,惡化肺部功能。雖然肺病易使患者感到喘、累,但復健醫學部主任程遠揚表示,運動與藥物一樣重要,維持肌耐力等身體所需能力,才能減少依賴他人。心肺復健科物理治療師卓俐吟則分享,當患者感到喘時,可以站姿找椅子或桌子,身體向前傾,放鬆脖子、橫膈肌肉,或以坐姿抱著枕頭向前傾,慢慢呼氣、吐氣,無抱枕則把手肘放在膝上;平時也應習慣腹式呼吸法,幫助放鬆身體。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4-06-01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消防弟兄辛苦了!出入火場也要顧「體內氧氣瓶」 新北議員周雅玲籲補助肺功能檢查
新竹晴空匯火災導致兩名消防弟兄殉職,消防人員的安全及健康再度受到重視。消防人員長期出入火場,是第一線空汙受害者,而肺功能對每一個人而言如同「體內氧氣瓶」,需格外重視與維護,美國肺臟協會(American Lung Association)提醒,消防人員長期面對火場濃煙、粉塵等威脅,對肺部恐造成重大傷害,建議應定期做「肺功能檢查」(PFTs),讓生命受到真正的保護。許多人一聽到「肺功能檢查」(PFTs),就把肺功能檢查與肺癌篩檢混在一起,以為肺功能檢測是照肺部X光,或做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瞄檢查(LDCT)。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李岡遠過去接受元氣網訪問時表示,肺功能檢查主要是在檢測一個人的肺活量,也就是肺部可以容納多少氧氣,以及呼吸道空氣的流暢程度。當一個人因長時間吸入空汙、粉塵,就可能引發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此時肺泡會被破壞且支氣管變得很狹窄,吸收進身體的氧氣自然就會減少,呼吸道也會比較不順,PFTs主要是在檢查這部分,而肺部X光、LDCT檢查則是在偵測肺部有沒有腫瘤,或結構有沒有異常,只有做肺部X光、LDCT檢查,無法得知一個人的肺活量或呼吸流暢程度。當肺活量減少、呼吸流暢程度變差,日常生活就很容易喘,嚴重也會影響呼吸、行動,美國肺臟協會指出,當消防弟兄因肺活量減少而影響行動,待在火場的時間就會增加,因慢性阻塞性肺病而死亡的風險也會上升,盡早做肺功能檢查,就能早點預防,以免肺功能愈來愈差、呼吸愈來愈喘。不過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皆沒有將PFTs檢測納入消防弟兄或公務人員公費健檢項目,多數只聚焦於肺癌篩檢,但這樣的保護,並不足夠。新北市議員周雅玲表示,她曾針對這議題進行諮詢,希望新北市政府多重視消防、警察弟兄與公務人員的肺部健康。由於她的積極爭取,新北市政府將警察LDCT肺癌篩檢納入公費健檢部分補助項目。周雅玲指出,目前新北市政府僅部分補助警察弟兄LDCT肺癌篩檢,期待未來PFTs也能納入,且補助範圍應含括消防弟兄與所有公務人員,這些人也應該定期接受PFTs檢查,未來,她也會持續為守護警察、消防弟兄與公務人員、民眾肺部健康、整體健康而努力,同時也希望國人多留意肺功能變化。【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5-29 焦點.用藥停看聽
咖啡、甜食易胃食道逆流?吃醃漬物易罹患胃癌?吃胃藥、胃乳、胃散有用嗎?副作用要小心
胃食道逆流(也稱火燒心,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縮寫為GERD)是台灣人常見疾病,根據統計,台灣胃食道逆流的盛行率極高,約為25%,每四人就有一人飽受困擾。到底我們胃不舒服時能怎麼改善疼痛?喝咖啡、吃甜食真容易胃食道逆流?胃藥吃太多的副作用?關於胃的大小事,就由臺安醫院胃腸肝膽科鄭以勤醫師解析。喝咖啡、吃甜食真容易胃食道逆流?「喝咖啡會造成胃發炎或胃潰瘍」,很多民眾會有這誤解,在醫學的統計上,咖啡本身不會造成胃發炎或胃潰瘍。那為何喝咖啡總有胃不舒服的感覺?其實是因為: 1.咖啡會增加胃酸的分泌,刺激黏膜,如本身為胃發炎、潰瘍者,會更不舒服。2.由於胃酸的分泌,讓平滑肌產生收縮放鬆的效果,因此誘發痙攣3.咖啡因使賁門放鬆,進而增加胃食道逆流的機率 因此若想喝咖啡又怕胃食道逆流,可以透過牛奶、胃乳等成分,使之黏附在胃黏膜上,咖啡因對胃部的刺激可能就會小上許多。雖然可在咖啡中直接添加牛奶、混合引用,但鄭以勤醫師比較建議先喝牛奶後喝咖啡的「分開喝」方法。 *咖啡中含有一種活性物質「NMP」,它可以減少胃酸,降低胃的不適感。不過若要讓咖啡產生「NMP」這種物質,就必須要透過「烘焙程序」才能產生,烘得愈深含量愈多。 除咖啡因外,甜食、高糖分、高蛋白質的飲食也會使賁門放鬆,若此時腹壓高,導致胃酸、胃內容物往上跑,造成胃食道逆流。吃醃漬物真容易罹患胃癌嗎?除了胃食道逆流外,胃癌(stomach cancer、gastric cancer)也是胃部可怕的病變之一。根據衛福部公布的癌症登記報告,胃癌在所有癌症中發生率為第8名,癌症死亡率排名第8名,好發年齡大部分在50歲到70歲之間。 其實我們都知道「幽門螺旋桿菌」是造成胃癌的原因之一,但是常吃高鹽、醃製或燻烤食物,且酗酒、抽菸者,也被視為可能的高危險群。 原因是,醃漬食物會產生亞硝酸鹽,進入胃後和消化液混合,會轉變為亞硝酸氨,而這致癌物質已知和口腔癌、食道癌、胃癌皆有關連。雖有一說是,吃泡菜等醃漬物可以幫助增加益生菌,可以保腸健胃,但若過度食用、累積,就可能增加癌症的風險,因此還是要小心食用、勿過量。年吃20億顆胃藥!副作用要小心!根據健保局統計,國人一年吃掉的胃藥超過20億顆,平均每位民眾一年就吞下超過100顆的胃藥,而自行前往藥局購買的胃藥市場,每年更高達4億元之多。 現在買胃藥太方便,只要前往藥局、藥妝店都可以取得,一旦吃過多還可能造成副作用,如使不會致癌的胃瘜肉增加;另,如是長期使用制酸劑胃藥,恐出現缺鐵性貧血、骨質疏鬆。 胃藥當中,抑制胃酸藥品或胃乳、胃散等胃黏膜保護劑產品多,它們的成分、功能通常是:.制酸成分,幫助中和胃酸。通常含有鋁、鈣等重金屬成分,身體健康者能將多餘的重金屬排除,但若是腎功能不佳者,就有可能造成重金屬累積在體內,長期可能造成危害。.藻膠類,能保護胃黏膜,對於避免疼痛有幫助。但也不可長期食用。另外,也有民眾反應吃藥會胃痛,通常造成胃痛的藥物為阿斯匹林、消炎止痛藥。這兩種藥物都和胃潰瘍有密切關聯,若要服用,醫師會評估狀況後給予。若移除造成胃痛的藥物,狀況還是沒有改善,就有可能是生活習慣導致。胃可做哪些檢查項目?.侵入性檢查:內視鏡胃鏡:將管子從嘴巴放入,觀察食道、胃及十二指腸有無病變,過程可能引發嘔吐反應。線控的膠囊內視鏡:將附上攝影機的藥丸吞入體內後,從體外用磁力來變換鏡頭的位置。和傳統胃鏡相比,診斷率相同,但缺點為無法進一步切片、採樣。 .非侵入性檢查:幽門螺旋桿菌篩檢;超音波。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8 醫療.骨科.復健
只注意三高還不夠!醫提醒「一低」易骨折、憂鬱症:健康隱形殺手
根據衛福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有4到7成民眾不知道自己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易引發腦中風、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糖尿病等,是罹患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不過,還有「一低」也是健康隱形殺手:低骨密。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暨高醫岡山醫院骨科部主任林松彥指出,骨密度過低會讓骨頭變得脆弱、造成骨質疏鬆,增加骨折的風險。骨質疏鬆不會疼痛、沒有症狀,大多數患者發生骨折才知道自己早已罹病,要想有效治癒,「預防性治療」才是王道。骨質疏鬆被稱為「沉默的疾病」,當發現行動不便、關節變形、身高縮水等症狀時,已經是相當嚴重的程度。長期身體病痛導致心情低落,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負面情緒易累積成憂鬱症。最有效避免骨鬆性骨折及其帶來的失能後遺症,即是還沒發生骨折前,先檢測出骨密度的異樣。林松彥強調,國人應在早期骨密尚未流失之前,定期接受DXA骨密度篩檢,持續追蹤、早期發現、及時治療。臨床上骨質疏鬆症的診斷標準是以「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數值作為判斷,只需要「躺著測」5至6分鐘的時間,即可檢查出完整的骨密度鑑定資料,且輻射暴露劑量約為一張胸部X光片的1至4%。骨質疏鬆檢測數值1.T值大於或等於-1.0標準差,為正常骨量。2.T值若在-1與-2.5之間,表示骨質正在逐漸流失、骨密度已變低。3.T值低於-2.5就確診為骨質疏鬆症。一般人的觀念中,駝背、變矮、下背痛皆屬於正常老化現象,這些身體警訊容易被忽略,缺乏主動檢測骨質密度的意識。林松彥呼籲,民眾要多觀察家中長輩的身體狀況,若出現「駝、矮、痛」,例如身高縮水4公分、嚴重駝背、發生背痛等,就要提高警覺「可能是骨質疏鬆」。他以一名90歲高齡的老媽媽為例,就診時已明顯看出嚴重駝背,訴說「會痛、身高變矮」,符合骨質疏鬆症狀。安排DXA骨密度檢測,T值已呈現-4,遠低於-2.5指數,且有多處壓迫性骨折,一旦跌倒可能危及生命。林松彥提醒,預防骨質疏鬆從定期檢查做起,日常飲食多選擇牛奶、小魚乾、深綠色蔬菜等高鈣食物,補充足夠的鈣質。若確診為骨質疏鬆,也要督促長輩持續規律接受藥物治療,減少骨折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8 活動.精彩回顧
長庚科大嘉義護理系 義竹失智友善青銀共享多元活動
嘉義縣自2020年起推動失智友善社區,今年的老年人口比率居全縣第3,目前在有近四百位失智者的義竹鄉設點,五月起陸續在龍蛟、東光、東榮與溪州村舉辦義竹鄉「失智充能課程」與「失智預防介入課程活動」,推廣讓失智症者在社區皆能被友善的接納與對待。截至目前已有「208人」加入失智友善天使行列,包括鄉長黃政傑、鄉代會主席黃金獅、縣議員黃金茂、翁聰賢及各村村長、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總幹事等人,全鄉22個村都有友善天使。5月初位於義竹鄉龍蛟村舉辦社區人員「失智充能課程」及「失智友善家屬座談會」,呼籲村民要重視對失智的認知、了解失智、遇到失智者時反應。長庚科大嘉義分部護理系陳柏安助理教授講授失智充能課程,說明面對失智症患者的溝通技巧。在「失智者經驗分享座談會」中,有幾位失智症患者的家人分享晚期失智家人的症狀及照顧心得,也會聘請居家服務協助照顧失智者。接續在位於義竹鄉東後寮德興寺舉辦「東光、東榮充能課程」及「失智照顧經驗座談會」展開第二部序曲。陳柏安助理教授講授失智充能課程,說明失智並非老化,澄清老化與失智的差別,失智只是腦袋生病了。另外,多關心身旁周圍的人並且要多運用「看、問、留、撥」,這樣人人都是失智天使,如觀察到失智者迷路,請撥打110請警察協助帶他回家,家中有疑似失智者或照顧需求,可以撥打 1966或義竹鄉衛生所。5/7位於義竹鄉衛生所舉辦的「失智充能課程」,請到當地義竹鄉鄉長、主席、議員、理事長及村民等一同參與本次活動。義竹鄉的老化人口佔全台比例高,必須大力推廣失智症的預防及治療,讓不論是年輕人或老年人都盡早了解什麼是失智症,並且一同推動失智友善商店,讓整個義竹鄉充滿活力! 衛生所黃主任表示,衛生局已經在3月底做了失智友善的啟動,這個活動是要讓大家了解到什麼是失智友善村,除了居民們的參與,也會推廣至公家機關,如警察局、商店街等。5月中旬在義竹鄉溪洲村活動中心辦理課程及座談活動,這個活動主要是要讓大家更了解所謂的失智友善是什麼?除了目前義竹東光、東榮、龍蛟、溪洲四村外。往後會陸續作更廣泛的推動,除了社區居民的參與之外,也會推廣至各機構、單位組織和商店。此外長期以來民眾對於失智症有錯誤的觀念影響,因此我們舉行這項計畫的目的不僅是要減少失智的污名化,並且要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利用長者功能評估量表(ICOPE)評估長者六力,可以進行失智症狀的初步篩檢,若發現問題症狀可以立即轉介醫療院所,早期發現失智症患者!接續配合溪洲村的社區發展協會舉辦「青銀共享戶外參訪」進行失智預防介入課程活動。 由陳柏安助理教授介紹移動數位學習的方式,讓長者可以隨時使用手機、平板等工具更加方便學習,透過影片內容可以了解到關於失智症的症狀及預防方法。台灣失智者人口將超過30萬人,其中有85%失智者住在社區。衛生局長趙紋華說,預防失智可從生活做起,增加大腦的保護因子例如多動腦、多運動、均衡飲食、多社會互動、維持健康體重,同時遠離憂鬱、預防三高。
-
2024-05-26 癌症.其他癌症
確診「癌中之王」多半已三到四期 為何胰臟癌難以早期發現?
被稱為「癌中之王」的胰臟癌,因早期症狀不明顯、易轉移、難診斷,發現時多已晚期,存活率低。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胰臟癌於111年首次擠進十大癌症榜單中,位居第十位。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你從相關數據,了解胰臟癌的常見共病、預防與治療趨勢。國內胰臟癌每年就診人數逐漸增加,去年總計有9,550人因胰臟癌就醫。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胰臟癌早期發現治癒率高,但問題是胰臟癌「就難在早期發現」,若從被診斷胰臟癌且持有重大傷病證明者的資料分析,有高達六成六的患者是在晚期才發現,此時都難以進行手術,僅靠化療或標靶藥物等治療,平均存活期大約只有半年。112年胰臟癌確診患者,四成八是第四期,存活時間極短。「胰臟癌對我而言,非常有感觸。」石崇良說,他的岳母幾年前因胰臟癌而離世,初期毫無症狀,僅時常聽她說胃很不舒服,照了胃鏡診斷為胃食道逆流。平時靠吃胃藥緩解,直到出現黃疸症狀,才發現不是單純的胃病,而是胰臟癌變。此時已經是胰臟癌第四期,癌細胞轉移到全身各處,主動脈被腫瘤包覆,無法透過手術完全清除,僅能做化學治療,診斷到離世就在短短的時間內發生。胰臟癌最棘手的就是「難以被早期診斷」,石崇良表示,依研究顯示,胰臟癌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0%,但到了第四期僅剩下13%。如果從罹患胰臟癌且持有重大傷病卡的人數來分析期別,以去年的數據為例,3,317名持有重大傷病卡的胰臟癌患者,有1,610人在第四期被診斷,占整體約四成八,第三期有581人,等於第三期與第四期的患者占整體的六成六。胰臟癌晚期化療已納給付,另有針對基因突變者的標靶藥。石崇良表示,胰臟癌的治療方式,初期可透將手術改善,晚期治療方式則是採以化療為主,另有標靶或免疫療法等手段。化療藥物如健擇、鉑金類藥物、愛斯萬(複方化療藥)目前健保皆已納入給付;而健保也已給付可用於胰臟癌的標靶藥物,其中一款是針對具有NTRK融合實體腫瘤的患者。至於免疫療法對於胰臟癌的治療效果,目前並不顯著,石崇良表示,各家醫院仍在進行相關的臨床試驗。胰臟癌早期無症狀難察覺,多是自費健康檢查發現。胰臟癌的高風險群仍以高齡者、肥胖、糖尿病、家族史等為主,石崇良表示,雖然已知胰臟癌最大的難處是「難以早期診斷」,但現階段也難以透過篩檢達到及早預防的效果。他解釋,現行醫療院所的檢驗檢查,都是因應患者主訴的症狀開立相關的檢驗檢查項目,而胰臟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患者根本沒有察覺,且如果只是輕微的胃痛,醫師也僅會針對該症狀做對應的檢查,如胃鏡等。從臨床觀察,多數被診斷為初期胰臟癌的患者,多是自費健康檢查時發現。胰臟癌風險因子太普遍,健保財務難因應「廣篩」。石崇良表示,政府長期以來對於十大癌症推動相對應的癌症篩檢,近年已推動到「五癌篩檢」:乳癌、大腸直腸癌、子宮頸癌、口腔癌以及肺癌。但胰臟癌的風險因子太過普遍,推動篩檢母數過大,已達到「廣篩」的地步,會使財務難以負擔。雖然腫瘤指標中有一項CA199可以當作判斷依據,但CA199並非胰臟癌專屬的腫瘤指標指數,且準確度未達「精確」標準,也使胰臟癌難推動篩檢。他呼籲如果是罹患胰臟癌的高風險對象,應多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可以採取定期健康檢查,防範未然。國內胰臟癌就醫人數逐年增加,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08年到112年罹患胰臟癌就醫的人數,從7,260人增至9,550人,男性略高於女性。胰臟癌患者約九成以上皆需住院治療,但住院不代表都是接受手術的患者,能執行手術者僅占胰臟癌住院人數的10%。胰臟癌就醫人數微幅增加,與健康檢查頻率有關。專家指出,近年胰臟癌就醫人數微幅增加與健康檢查頻率有關,即使如此,早期被診斷的人仍有限,主要因為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明顯、檢查工具受限,等到有症狀才就醫,往往已經是晚期,平均存活期僅約半年。近五年胰臟癌就醫人數微幅增加,108年為7,260人、109年7,627人、110年8,229人、111年8,911人、112年9,550人。男女就醫人數差距約一百多人,每年的數據都是男性略高於女性,以112年的數據為例,胰臟癌就醫人數男性4,844人、女性4,706人;如果以年齡層來看,胰臟癌最大宗的就醫年齡層落在60歲到69歲間,有2,841人,其次為70歲到79歲有2,680人。去年9,550位胰臟癌患者中,僅有1,672人執行手術。健保署醫管組副研究員高豐渝表示,依健保資料顯示,112年被診斷罹患胰臟癌的9,550位患者中,僅有1,672人執行手術,主要與胰臟癌多晚期才發現,能夠接受手術者只有早期胰臟癌患者,雖然有部分第二期到第三期的患者也能執行手術,但後續復發率高,醫療團隊執行手術的機率不高。新光醫院健康檢查中心部主任朱光恩表示,胰臟位處胃的後方,屬於後腹腔器官,由於後腹腔的空間大,胰臟腫瘤擴大的期間,患者幾乎沒有感覺。通常要堵住膽管或是其他部位,患者才會感受到「腹痛」,又或是出現黃疸等症狀才會就醫,此時腫瘤都已經太大,且癌細胞幾乎都已轉移,現行的治療方式效果非常有限。胰臟癌早期患者多靠高階健檢發現,腹超意外發現者極少。朱光恩表示,能夠早期發現的患者,清一色都是透過健康檢查發現,極少數是因為診斷其他疾病,在做腹部超音波時「非常偶然」下被發現。要透過超音波診斷胰臟癌,操作醫師技術要非常好,因胰臟的前方是胃,會擋住胰臟的成影。而現行的腫瘤指標CA199準確度又不高,除非採取電腦斷層或是磁振造影才有機會看得清楚,只是這兩項檢查健保不一定給付,自費價格又昂貴,沒有明確症狀前,幾乎不會使用高階影像檢查。北醫附醫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寰澤表示,胰臟癌患者典型的症狀為體重快速減輕、黃疸、腹痛,如果有類似症狀,醫師會安排內視鏡檢查。檢查方式就是利用胃鏡,只是前端再加上超音波儀器,讓超音波緊貼著胃照射胰臟,只是這檢查方式也需要有症狀時才會使用。胰臟位置示意圖胰臟位於上腹部,胃的後方,屬於後腹腔器官。因為被胃遮掩,超音波檢查不容易看清楚,臨床上不容易診斷,特別是腫瘤。胰臟腫瘤是否侵犯血管,是能否手術的關鍵。林寰澤表示,臨床上胰臟癌多數不能手術,與腫瘤侵犯到血管有關,通常出現症狀的患者,病灶都已經侵犯到血管,只能投以一般的化學藥物治療。目前健保給付胰臟癌以化療藥品為主,由於療效並不佳,且其餘標靶藥物或免疫療法、細胞療法等都屬於自費項目,導致診斷胰臟癌後約半年,患者就可能因病離世。罹患糖尿病者,有高度機率導致胰臟癌。林寰澤表示,胰臟癌的高風險群為有菸酒癮、高齡、肥胖、高血脂症、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依健保署統計,胰臟癌十大共病中,第二型糖尿病位居第一名,林寰澤說,目前不太確定胰臟癌與糖尿病之間的關係,但可以肯定的是,罹患糖尿病者,有高度的機率會導致胰臟癌。尤其有些患者沒有糖尿病家族史,飲食也都正常,但突然被診斷罹患糖尿病,不久也診斷出胰臟癌,這類「突然出現糖尿病」的患者,幾乎都是胰臟癌所引起的糖尿病。朱光恩呼籲,高風險者最好45歲之後,每兩年就檢查一次腹部超音波以及胰臟內視鏡,早期發現若能手術治療,胰臟癌也有機會痊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5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彰基兒童醫院院長陳家玉拯救無數早產兒生命,71歲恬淡養生遵守「2重點」
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2014年9月成立,主要照顧彰化、南投、雲林孩童,尤其是急、重症的兒童病患,院長陳家玉擔任小兒科醫師、新生兒科醫師40多年,拯救無數早產兒及新生兒生命,6年前從中山醫學大學校長退休到彰基兒童醫院出任院長。目前彰基兒醫救起最小存活的早產兒出生體重只有339公克,懷孕周期22周又2天。透過病友會組織 支持罕病童家庭陳家玉說,許多高危險性妊娠都集中到彰基生產,40年前醫院要是看到體重小於1千公克的新生兒,大都覺得沒希望,但現在95%以上都可存活。彰基照顧許多早產兒,若地區醫院或診所遇到生產高危險個案,也有醫師、護理師跟隨救護車將重症小孩接回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陳家玉說,罕病病童占兒童病童3到6%,罕病病童要特殊照護以及藥品、營養配方,現階段透過代謝性篩檢和基因檢查,很多可查出原因,彰基也有病友會組織能夠支持家庭。面對兒科困境 盼公費生添新血新冠疫情期間,彰基兒童醫院提供專責病房與專責加護病房,照顧中部地區病童,疫情過程累積共有1200多人住院。陳家玉表示,新冠肺炎起初主要侵犯大人、老人,直到Omicron變異株出現,造成小孩傳染快速,帶來大流行,幸好疫苗注射提供適當保護力。國內小兒科正面臨困境,陳家玉指出,他剛當主治醫師一年有40萬名新生兒,去年全台只有13萬名,少子化嚴重,讓小兒科住院醫師招聘困難,近年新冠病毒對小兒科的衝擊大,許多小兒科診所門口羅雀,加上小兒科醫師的健保給付也相對弱勢,影響年輕醫師選擇的意願。「孩子是希望,能挽救脆弱生命等於救起一個家庭。」陳家玉說,當兒科醫師讓他心靈有很大的慰勞,有時看到照顧的早產兒已結婚生子,他持續守護下一代的生命與健康,覺得很有意義。陳家玉認為,政府提供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每月1萬元補助以及健保給付提升,有助減緩兒科醫師荒。目前台灣公費醫師受訓後須下鄉服務,建議若醫學生願意選擇醫院兒科可抵免下鄉服務年限,每年招收公費醫學生若承諾切結選擇當小兒科醫師就有保障名額等方式,會對兒科留才有正面幫助。院長日常養生之道:游泳30年 早睡早起愛喝茶陳家玉的生活非常規律、簡單平淡,30多年來維持每周一次的游泳運動,是他保持體力的祕訣。每天晚上9點半睡覺,5點半起床出門,6點半就到醫院,平時喜看醫學書、傳記文學,每天會泡一壺茶怡情養性;飲食上很少大魚大肉,每天中午則在員工餐廳用餐,吃煎蛋、豆腐等簡單家常菜就很足夠。陳家玉的祖父與父親都是內兒科醫師,恬淡的生活模式是父親給他的啟發。陳家玉說,父親從日本長崎醫學大學畢業,是小鎮開業醫師,活到103歲,生活簡單,很少吃大餐,從小家裡給的也都是基本營養;祖父寫得詩詞都得獎,父親喜歡做詩詞、寫對聯,台灣寺廟對聯多出自他手。執業40多年的陳家玉,很早拿到醫學博士學位,42歲時就是小兒科學的教授,培養出許多優秀醫療人才,教學工作讓他樂在其中。陳家玉對於工作並不會感受到太大壓力,事情多時就是一件一件解決,即便工作繁忙,他每周仍會抽空游泳,一次游2小時,約游1千公尺,再沖水柱放鬆。他說,游泳是很好的全身運動,不用呼朋引伴,自己一個人就能完成,因此讓他能夠保持體力。陳家玉小檔案年齡:71歲專長:新生學、小兒感染學、小兒內分泌學、兒童胸腔醫學現職: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院長學歷:日本大學醫學博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士經歷:中山醫學大學校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中山醫學大學小兒部教授、中山醫學大學小兒部主任、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台灣兒童胸腔暨重症醫學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規律簡單平靜過生活。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23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中年男子血便源頭竟是「這癌症」!「新術式」可望保留肛門,透過篩檢避免晚期大腸癌
大便習慣改變、血便等症狀發生後,才發現是「超低位直腸癌」50歲王先生是一位上班族,一年半前大便習慣改變,解便不乾淨、有異物感,直到出現血便,就醫檢查發現直腸有7公分大腫瘤,診斷為「超低位直腸癌第三期」,經放射線治療縮小至4公分,仍需開刀切除腫瘤,但無法保留肛門。王先生因此經轉介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陳奕彰門診看診,如果採化療後腫瘤縮小有限,因此建議手術摘除腫瘤,核磁共振(MRI)顯示,患者的直腸腫瘤非常接近肛門但沒有侵犯括約肌,經評估可採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切除腫瘤,能保留完整肛門。王先生於去年10月接受手術開刀,手術傷口五處,每處僅1公分,術後完整保留肛門,術後第8天即出院,追蹤半年恢復情況良好,目前並無復發跡象。什麼是「超低位直腸癌」?治療上目前有什麼困境?據國健署110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高居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二名,平均每年新增約1萬6千多人。陳奕彰說,超低位直腸癌是腫瘤距離肛門口6公分以內,貼近直腸肛門吻合線,一般手術可能會直接進行直腸肛門切除以及永久性人工肛門。由於王先生的核磁共振影像顯示,腫瘤已侵犯腸壁漿膜層以上或局部淋巴結有轉移情況,因此陳奕彰建議,先安排術前放射治療並配合化學治療,以降低術後腫瘤局部復發機會,也可以縮小腫瘤體積,進一步達到肛門保留手術。大腸直腸癌好發族群有哪些?早期症狀有哪些?九成大腸直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之病人,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5倍。陳奕彰指出,許多病人在疾病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等到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貧血、腹痛、體重減輕時,已經是第3、4期。提醒大家應定期接受大腸篩檢,可減少晚期大腸癌發生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許多病人因懼怕人工肛門而拒絕手術、延遲病情,陳奕彰說,達文西機械手臂可達到精準切割,保留完整肛門和排尿、排便和性功能這些微小神經,加速術後恢復。健保署於去年3月已將達文西手術納入直腸癌部分健保給付。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19 焦點.長期照護
高齡手機成癮2/別把「顧孫」當唯一選項 恐喪失社交機會
戰後嬰兒潮世代陸續到了退休階段,有些人想遊山玩水,有的人幫子女照顧孫子,但愈來愈多人倡議,離開職場後開啟「第三人生」,不過男性在這方面碰到的挑戰較大,專家認為,可能是因為對唱跳活動不感興趣,或者拉不下臉參與等,建議可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參加活動;但也提醒中生代,不要只是把退休的父母當作免費保姆,卻又不允許對方干涉自己對孩子的教養,否則「顧孫」10年,可能就此錯失結交同齡好友的良機。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11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65 歲以上者有 5.34% 「做事時提不起勁或沒有樂趣」,4.78% 「無法停止或控制憂鬱」 ,隨著年齡增加,憂鬱傾向跟著增加,以「做事時提不起勁或沒有樂趣」增加幅度最大,有2.07%。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理事長吳玉琴觀察,女性比較願意走到據點、長青學苑、樂齡學習中心等地參加活動、學習新知,但男性僅約一成,會是比較擔心的,推測可能是因為,男性長者對於唱跳類活動興趣不大,所以應該要找有共同興趣的夥伴,一起從事喜歡的活動。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銀光學苑主任袁瑋分析,老一輩的男性,本來就比較少做人際有意義連結,很多時候也是工作取向,或者覺得自己曾經是大老闆,會拉不下臉;有些男性長者會一起喝酒、打牌、打球,但體力漸漸變差,人也會變得更孤單,「我覺得孤單是最大的議題」。吳玉琴指出,有些人規畫退休要到處玩,但不可能玩20年,還是要有生活重心和步調,邁向第三人生時,就要重新思考生活重心,建立「退而不休」的壯世代的概念,「年齡不是重點,而是你們怎麼過你的生活」;袁瑋則說,離開職場後的工作重心沒了,會轉向嘮叨晚輩而變得疏離,袁瑋說,長輩們不妨想想,這些都是必經的過程,對於世代間的差異,可以思考看這麼做對晚輩會不會比較有幫助。袁瑋表示,現在很多中生代,會把小孩丟給父母照顧,卻又不願對方干涉教養,可能會讓長輩覺得被利用,「如果長輩花時間照顧小孩,就少一個拓展人際的關鍵」,本來在65歲退休時,有機會交到很多年齡與興趣相仿的朋友;一但付出10年照顧孫子,很可能讓長輩錯失一段學習科技的黃金時間,繼續陷入數位落差的流沙。 袁瑋提醒,晚輩除了協助長輩適應AI等數位技術,更需要成為「詐騙守門員」,畢竟現在的詐騙手法更新快速,例如冒充理財專員等,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員,甚至曾有詐騙份子假冒在國外的退休醫師,透過臉書交友,騙取老太太的存款。人都有情感需求,尤其是情緒上龜毛、易怒的長輩,往往很難和家人相處融洽,容易變得封閉,只好將自己的情感需求寄託在網路,這些「專業」詐欺犯,往往就會帶著目的、順著長輩的脾氣,例如一起抱怨家人、附和「你真的很辛苦」等等,進一步取得信任。除了冒用身份外,科技發達的現代,甚至出現「深偽技術」(Deepfake)的詐騙手法,袁瑋表示,晚輩要多提醒長輩,這些是很常出現的手法,幫助他們建立警覺心,尤其任何金錢轉移,一定要讓家人知道。針對高齡族群的憂鬱情形,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亮妤說,去年篩檢65萬人,有4000人轉介治療、3000多人轉介到社福資源介入,但老人不太適合和年輕人一樣推三次免費心理諮商,因為要叫他們坐著,講出自己的「百轉千迴,難度比較高」,但他們會去診所或衛生所等地,也會去社區據點,由社工篩檢、個管師協助轉介,力拚今年再公布新的老人憂鬱症方案,但確切時間要等新部長上任,看過後才會對外說明。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4-05-18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為何被稱為「婦科第一凶癌」?初期症狀有哪些?婦科醫點名:有這些「症狀」快就醫
卵巢癌(Ovarian Cancer)被稱為「沉默殺手、婦科第一凶癌」,正是因為它缺乏明顯的早期症狀,出現症狀時也常常被誤認為是腸胃道問題,因此大部份被診斷出來時,都已是第三、第四期。而且也因為新冠肺炎的關係,國人到醫院的次數減少,同樣也減少了健檢的機會,當然也包括了癌檢。究竟卵巢癌的症狀有哪些?CA-125能篩出卵巢癌?怎麼吃可以預防卵巢癌?快由婦科權威陳保仁醫師與宋明樺營養師說給你聽:子宮內膜異位症跟卵巢癌有關係嗎?根據大型統計,在卵巢癌患者當中,發現有七成患者都同步有內膜異位症的狀況。但這不代表內膜異位症就會造成卵巢癌,而是兩者的成因(不正常的排卵、外來的刺激導致卵巢表皮受到刺激的突變)有相當的類似,它們的危險群(晚婚、晚生、比較胖、愛吃高油脂食物等)也幾乎一模一樣。卵巢癌初期難發現!一發現就末期?卵巢癌稱為沉默殺手有兩大原因:1.症狀不容易判別:初期症狀有肚子脹脹,脹氣、吃不太下食物、腹脹導致肚子變大、變瘦。2.因為不容易早期偵測,發現期數晚就可能較難治療。導致發生率稍微上升,但死亡率、死亡人數甚至更高。月經通常不會異常,除非腸胃吸收變差、荷爾蒙變差,月經才可能略有影響。因此若出現經常性(兩三周以上)的腹脹沒有改善,就建議可以就醫檢查。宋明樺營養師:「沒有毒的食物,只有毒的劑量」雖然卵巢癌的發生和遺傳、家族病史、年齡或荷爾蒙有關,但我們可以從飲食控制著手。以下為飲食建議:1.避免高油高糖高鹽飲食:現代人多外食,當中不外乎就是高油高糖高鹽,而高油高糖和卵巢癌有相當的關連,尤其高油的動物性油脂、反式脂肪都可能增加卵巢癌風險。2.一天一餐吃素:間接減少動物性油脂的比例。3.留意澱粉攝取:精緻澱粉(麵包、甜點)會影響血糖、荷爾蒙平衡、身體慢性發炎。如果烤土司、烤麵包等加熱澱粉等溫度過高,就容易產生致癌物質「丙烯醯氨」,進而導致卵巢癌的發生。*用氣炸鍋比較健康?氣炸鍋原理是高溫烹調,因此不管是澱粉、蛋白質、蔬菜,只要透過高溫調理,就可能增加成分的變質。如果長時間攝取,無形中吃下可能隱藏在當中的致癌成分。身體隨時在癌變?如何空出時間修復是關鍵癌症不會突然產生,而是慢慢的長成。我們的身體有抑制癌症的基因,就像是身體的警察,可以幫忙打擊壞人,但如果壞人一直出現,警察來不及撲滅,就可能導致癌症。我們的身體其實隨時都在癌化中,只要有修復期才是關鍵。除了飲食控制外,定期篩檢也很重要。目前就是靠「CA-125」指標來參考。CA-125是一種蛋白質,但不只卵巢受損,只要是發炎、子宮內膜異位症、腸子發炎、月經來時內膜的脫落等狀況,都可能導致指數上升。而CA-125的標準值為35,目前的共識是70以上,就可能要留意了。超過標準值不代表就是罹癌了,它只是屬於篩檢及追蹤指標,並非診斷指標。目前唯一較有共識的是「基因檢測」。專家解析安潔莉娜裘莉My Medical Choice國際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她之前在《紐約時報》投書My Medical Choice,文中披露自己因為帶有家族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的BRCA1基因變異,所以選擇雙乳切除手術,也計畫進一步接受預防性的卵巢加輸卵管切除手術以減少卵巢癌的發生。BRCA1/2這兩大基因群,可能與罹患卵巢癌、子宮內膜、乳癌、大腸癌等癌症相關,一旦有這些基因,罹癌風險就有可能增加。不過要提醒,但並非只要透過基因檢測就可以檢查出卵巢癌,因卵巢癌只有10~20%與基因有關。還包括受外在影響,像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致癌因子,因此,更要注重攝取飲食、體重維持還有運動等,才能減少癌症的發生。也有人會問,拿掉卵巢是否就不會罹患卵巢癌?其實卵巢長癌的病灶在上皮,肚子裡有許多地方和它是同個來源(如腹膜)。因此卵巢拿掉,還是有可能造成腹膜長癌。因此定期的追蹤,與醫師互相溝通,了解治療的風險再下決定,才是良好的醫病關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整形天后顧婕直腸癌切除腫瘤仍擴散到肝臟!不可不知的10大警訊與6大好發族群
罹患直腸癌的57歲「整形天后」顧婕,上個月開刀切除腫瘤,昨日卻驚傳癌細胞擴散至肝臟,病情惡化。大腸直腸癌曾連續15年位居台灣10大癌症發生率首位,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肥胖、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致癌因子,是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的主因,應多留意10種常見症狀。整形天后飽受便祕之苦,近期發現竟是直腸癌顧婕過去20年飽受便祕之苦,脹氣達30年、血便1年,又愛吃烤肉、燒肉,近期因排便都要1小時,還要擠壓腹部才能解便,做大腸鏡檢查才在直腸與乙狀結腸處發現5公分惡性腫瘤,證實罹癌第二期,上個月底手術切除腫瘤,未料昨日傳出癌細胞轉移至肝臟,後續治療將延長,於日前進行肝電燒手術。大腸直腸癌的警訊有哪些?那些是高危險群?糠榮誠表示,大腸直腸癌被稱為「無聲殺手」,患者易出現便血及慢性貧血症狀,或是腹部隱隱作痛、體重減輕等現象,也可能因腸阻塞而引起便祕、腹脹,甚至腹痛情形。大腸直腸癌症狀易被誤以為是痔瘡而忽略,但當出現便血、便祕和排便異常就是重要警訊,應進一步就醫檢查診斷。一般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90%是從大腸瘜肉產生,瘜肉的黏膜易質變產生腫瘤,因此做大腸鏡檢查時,一發現瘜肉必須立即切除,以免瘜肉在5至10年後癌變成惡性腫瘤。糠榮誠說,發生腸癌的危險因子很多,除了患者帶有致癌基因外,如果經常暴飲暴食、嗜吃燒烤食物、高油脂飲食的人,缺乏運動的人、肥胖者等,是容易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大腸直腸癌如何治療?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率非常高。糠榮誠表示,若父母親是癌症患者或兄弟姊妹有大腸瘜肉的人,得到大腸直腸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到4倍,建議年過50歲的人都需要進行篩檢,包括肛門指診、糞便濳血檢查、大腸鏡檢查、下消化道X光攝影等檢查,才能確診是否罹患大腸癌,治療則以手術切除為主。有家族史的人,建議40歲以後就應做相關檢查。預防罹患大腸直腸癌,糠榮誠強調,飲食要均衡,不要暴飲暴食,三餐熱量也不要太高,要控制油脂的攝取量,「天天五蔬果」,多吃高纖低脂食物,少吃煎、炒、炸的食物,少碰刺激性食物,不菸不酒,少喝咖啡,多運動,就能腸保健康。台灣癌症基金會列出常見直腸癌10種症狀,一旦出現這些症狀,應盡速就醫:1.排便習慣改變:突然發生慢性腹瀉、便祕。這常是腸道的腫瘤引起狹窄,或有不正常的分泌物。2.糞便形狀改變:當糞便漸漸變細,常是腸道發生了狹窄,有了病變。3.排泄黏液:腹瀉,腸炎時常會產生一些黏液,而在腸癌、瘜肉也會發生。4.便血或糞便帶血。5.裡急後重:是指常有便意,肛門裡老是有東西的感覺,常要上廁所,又解不大出來,常是直腸癌的症狀之一。6.腹痛。7.貧血:臨床上許多大腸癌的初始症狀就是貧血,尤其是在右側大腸病灶。不易以肉眼從糞便發現出血,常須靠潛血反應檢查。8.食欲不振體重減輕。9.腹部腫瘤:少數的大腸直腸癌以腹部腫瘤表現,有些是腫瘤太大,或轉移至其他臟器的表現,有些是因腸阻塞大便堆積於腸內,腹部可觸診到腫瘤狀病灶。10.轉移至其他器官:少數病人發現有腫瘤時已是末期,因為一些臟器轉移症狀就診才診斷出來,例如轉移至肝臟引起黃疸,轉移至骨頭而導致疼痛。哪些人是容易得大腸癌的高危險群?●有大腸瘜肉者●大腸癌家族史者●癌症家族史者●慢性腸發炎者●肥胖者●長期攝取高油脂、高熱量飲食者→想了解更多 大腸(直腸癌)衛教資訊:元氣百科 大腸(直腸癌) 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16 醫聲.醫聲要聞
永續健康論壇4/搶救護理大作戰 打造友善職場
從新冠疫情後,護理人員短缺各國皆如此,行政院祭出12項政策留人,衛福部的加薪政策初起奏效。不過,對於今年3月起實施的三班護病比,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直言,「真的有困難」,實際上,十年資歷的護理人力不少人因家庭因素暫離,未來須打造更友善的職場環境及彈性的勞動條件,才有辧法留住人才。護理人員出走已成各醫院最大危機。郭昭宏指出,造成人力流動的四大因素為薪資、工作價值、社會地位和生活平衡,雖然每年都有約五千名護理師投入,但同時也有資深的護理師離場,她們有時是因家庭因素不得不暫時離開職場。因此,郭昭宏認為,必須從薪資架構、勞動條件與彈性工時等就業策略開始著手,且因應超高齡社會及少子化,預先盤點職能缺口,並因應可能的退休潮,儲備部門專業人才;並設計迴力鏢計畫,吸引護理人力回流。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為,人員流失以及急診和開刀等候時間拉長與醫療投資不足有關;今年正是改變元年,透過加薪等方式,護理人員離開的現象已有止血,新光醫院下半年預計有逾90位護理師報到,此時應對醫護加碼投資,未來才有更好的醫療健康照護。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程文俊指出,長庚護理人力的流失相對好一些,每年會幫員工加薪3-4%,提撥47億的年終獎金,保障待遇讓員工離職率較低;也曾經為了留住基隆院區的小兒科醫師,結合社區研究,不只提高醫療人員的成就感,也協助升等,成功留下人才。提高待遇及成就感都是手段之一,各醫院也想盡辧法留人,天晟醫院院長鄭貴麟指出,照顧全家人是將人才留在家鄉的好方法,同時利用數位工具簡化工作流程,以桃園肺癌篩檢為例,民眾先利用APP填寫資料確認自己是否為篩檢對象,醫院再掃其QR-CODE就能排檢,效率提高也減輕個管師的工作壓力。另外,台灣醫事法律學會理事長張朝凱認為,日前通過「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簡稱醫預法),也是營造醫病友善對話平台,減少醫療糾紛訴訟案,都能讓醫療環境更友善。
-
2024-05-16 醫聲.領袖開講
開卷有醫|前國衛院長梁賡義談取捨:面對每個人生挑戰的抉擇
他在陽明大學推動全人教育與心理諮商,也在新冠疫情期間接下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的重任。鍥而不捨,當仁不讓,是梁賡義院士為年輕學子們立下的精神典範。梁賡義院士是一位國際知名的生物統計學家,他與同事共同設計了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研究的統計方法,包括「廣義估計公式」。這項方法至今仍被廣泛採用,對於各種疾病預防及臨床研究產生了重要作用。除了在學術上的卓越貢獻外,梁院士更以其憂國憂民的精神和卓越的教育家身份而聞名。曾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等殊榮,他的成就和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學術界的範疇。回國強化2教育主軸 積極推動跨域合作 2010年,梁賡義院士離開任教多年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回到台灣出任陽明大學校長。在七年任期內,他著重於兩個教育主軸的推動。首先是強化基礎課程,培養學生的獨立判斷和邏輯分析的能力;其次是加強專業課程,為學生未來從事研究工作做好準備。同時,梁院士也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透過通識教育和社團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同理心、包容心和國際觀。他更推動導師制度、與校長有約、心理諮商等,關懷學生的身心健康。梁賡義院士的影響力不僅止於學術界和教育界,他也積極參與推動跨領域合作。他推動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的合併,期望拓展學生的視野,結合醫學與工程等領域,為台灣的資通訊和醫療人才培育提供更多機會。此外,他也擔任多所大學的校長遴選委員,致力於改善國內大學校長遴選制度,推動學術和教育的健康發展。帶領國衛院迎戰疫情 疫苗、藥物、篩檢研發全面啟動梁賡義院士曾兩度進入國家衛生研究院,第一次於2003年SARS疫情肆虐時擔任副院長,另一次則是2017年接掌院長一職,當時恰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他帶領國衛院擔起迎戰疫情的重責大任,積極應對疫情,包括採購疫苗、規劃在台自製疫苗、開展老藥新用研究和投入快速篩查試劑的研發等。不論是作為開創台灣流行病學研究的公衛學家,或是盡一己之力期待改善台灣高教體質的教育家,梁賡義的生命歷程展現了一位學者心中掛念國家社會的俠義風骨,以及一位全人教育者的完美典範。《取捨之間》是梁賡義院士的自傳,書中描繪他生命中曾遭遇的種種挑戰及抉擇。期許透過這本書,讓更多青年學子與普羅大眾在人生道路上,從這位溫文儒雅的教育家與學者身上,得到鼓舞與啟發。══ 各界讚譽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梁院長的人格特質,那就是他那種近乎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精神!大家覺得困難或遙不可及的事情,只要是對的,他總是勇往直前、排除萬難、堅持達到目標。」——司徒惠康(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這是一本分享人生觀點的書、關於高等教育改革的著作、也是一本關於家庭教育的書籍……這本自傳不僅僅是梁校長的人生經驗,更多的是分享這些經驗所帶來的體悟。」——林奇宏(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取捨是人間至難,『取』是百步之外的穿楊之計;『捨』是十步之內的回頭是岸。取捨、進退間,其實步步驚心,在不斷的掙扎與堅持下前行,但總結就是成功之道……看成功人士的取捨,幾乎就是看頂尖武俠攻守轉換的劍道與心念。」——張德明(臺北榮民總醫院醫事顧問、前院長)⠀「在這個善與惡並存、政治動盪、戰亂不息、全球氣候異常的時代,即使有許多的不安與失望,我們還是渴望看到像賡義兄這樣,默默且堅定地為國家和教育作出貢獻的人。《取捨之間》道出賡義兄一生至今的經歷,讀者能感受到他待人之誠懇、忠實於自己,以及懷抱理想的情懷,實在是此時此刻社會最需要的典範。」——嚴長壽(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
2024-05-15 醫聲.高齡社會
一跌不起骨鬆成老人殺手 彰化篩檢1萬餘人 陽性率高得驚人
台灣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對長輩而言一個隱形殺手的疾病正開始浮現。依據彰化縣衛生局指出,2019年起骨鬆行動篩檢車進入鄉里篩檢,4年來共篩檢1.1萬名65歲以上長者,統計發現男性不論年紀,骨鬆比例約2到3成,女性則隨著年紀增加,65歲至69歲約50%,80歲以上則高達8成。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指出,宜針對容易跌倒、骨折的高風險族群進行精準篩檢,並適時放寬健保給付,讓骨折高風險者能及早治療,減少社會成本的付出。彰化縣衛生局的「骨質密度巡迴篩檢」,是以DXA骨鬆行動篩檢車進入鄉里服務,從2019年開始至去年底,已進行一千場次,篩檢約1.1萬人。葉彥伯指出,統計發現,65以上女性隨著年紀愈大,發生骨鬆的機會愈高,到了80歲有8成是骨鬆患者,比例非常高,為了讓患者後續可以追蹤,衛生局召募散布在各鄉里的退休護理人員進行報告解說及營養衛教,並給予一片光碟片及彰化縣骨密醫師的口袋名單給民眾,轉介他們看診。須待骨折方能獲健保給付 專家:應放寬標準,精準篩檢由於骨鬆治療只有在骨折時才能獲得健保給付,日前台大醫學院副院長暨國際事務中心主任,同時也是藥學教授的沈麗娟在立法院的一場醫療公聽會上,也提及,骨鬆要提早治療防止跌倒骨折,不是骨折後才開始治療,健保給付需要更有效益評估。葉彥伯也認為,骨鬆患者發生骨折的比例約一到兩成,也就是只有一到兩成的人治療上可獲得健保給付,其餘8成的患者要治療就得自費,對病人而言都是負擔,未來,應該要放寬給付標準,並進行精準性的篩檢,找出容易跌倒及骨折造成失能風險的高危險群進行篩檢,讓他們提早接受治療,讓醫療支出可以更精準化,達到更好的效益。至於未來是否將骨鬆納入65歲以上老人健檢行列中,葉彥伯認為,由於彰化縣偏鄉多,醫療院所只集中在三到四成的鄉里,老人健檢須至醫療院所進行,對於醫療不便的鄉里,老人健檢率不若都會城市高,一般縣市多落在三到四成的健檢率。為普及健康服務,骨鬆巡迴車能走入各多鄉鎮,涵蓋率會更高,因此,骨鬆篩檢因地制宜,醫療院所及社區篩檢併行。篩檢車結合業界、醫界 彰化縣擴大衛生政策生態系目前,行動篩檢車每天仍奔馳在彰化縣內的各鄉里,每年非假日的場次得排2、300場,在政策的執行上,很多縣市會考量經費預算,不過,葉彥伯提出一加一大於二的累計效益,他指出,骨鬆篩檢車是之前台電跟縣府有3年的肺功能篩檢計畫捐贈的車子,剛好計畫期滿,骨鬆醫學會找上門合作骨鬆篩檢,同步捐贈全身型雙能骨密X光機(DAX),為此,彰化縣衛生局還聘請一位專責放射師,加上外聘的司機及助理,將資源進行整合,讓政策順利上路,葉彥伯認為,這用在社區服務是非常有效率,比在醫療院所進行篩檢,一人約千元的費用相比少很多。相較於中央政府推動政策需要龐大經費及多方考量,彰化縣以地方為中心,在經費及條件更具彈性的情形下,找出系統性的執行方式,並複製微調各方面的政策,葉彥伯將商業上講的生態體系的建立,應用在衛生政策上,結合夥伴資源,拉大生態網絡,自然而然執行率就會提高,也能規畫較具前瞻性的政策。
-
2024-05-15 醫療.婦產科
更年期增三高風險 護心5要訣教你如何管理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
更年期是婦女生命歷程中自然且必經的階段,在45至55歲期間隨著卵巢功能衰退,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導致更年期婦女基礎代謝率降低、容易骨質疏鬆、體脂肪囤積、提高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更年期婦女應定期監測自我健康狀況,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並提供護心5要訣,做好日常保健,遠離心血管疾病風險。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45至64歲女性血壓偏高、血脂偏高、血糖偏高,盛行率達26.4%、21.3%、39.7%,隨年齡增加,三高異常盛行率有升高情形。吳昭軍說,更年期是影響婦女健康的關鍵,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更為顯著,進而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有死亡風險,如何在更年期早期管理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至關重要。護心5要訣1.健康體重依身體質量指數BMI進行整體熱量攝取的規畫,並視年齡、活動量及體重增加情形,進行個人熱量攝取的調整。2.均衡飲食適當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遵守少油、少鹽、少糖、高纖、高鈣飲食原則,以天然原型食物為主,減少過度加工食品。3.規律運動增加自我活動機會,運用逛街購物、上下班通勤時段,由每次10分鐘開始,分段累積身體活動量,每天累積30分鐘運動,每周累積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搭配肌力和伸展運動,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4.放鬆舒緩透過閱讀、聽音樂、瑜伽等嗜好活動,適時舒緩生活壓力,放鬆身心靈,維持愉快心情,多與親人、朋友分享心事,保持良好互動。5.無菸樂活菸品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容易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危險,若有吸菸習慣的婦女,可善用國健署多元戒菸服務資源。為幫助更年期女性了解健康狀況,國健署提供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包含身體檢查、尿液檢查、血液生化檢查、BC型肝炎篩檢、健康諮詢等,定期接受檢查,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做好更年期健康管理。
-
2024-05-14 醫聲.高齡社會
母雞帶頭!彰化經驗躍全國 王惠美:負責鼓掌當啦啦隊
在衛生醫療政策上,「彰化經驗」成了全國標竿,無論是2025年消除C肝計畫,或新冠疫情期間的防疫策略,乃至於因應高齡社會推動的骨鬆篩檢車,都跑在全國之先。母親節前夕,媽媽縣長王惠長接受本報專訪,她謙稱自己只是幫忙找資源,當員工的啦啦隊已,她也跟所有的媽媽們說:「不要只顧別人,多愛自己,家庭才會更美好」。王惠美一見到記者,就小跑步了起來,腳底一雙便鞋看得出來是征戰一整天的利器,「我已經沒辦法穿高跟鞋了…一天走路就6千步以上。」日行萬步,縣長光跑行程都快達標了,王惠美笑說,這是勞動還不是運動,運動習慣的建立仍在努力。隨著超高齡社會來臨,彰化縣有備而來,推出有趣又接地氣的政策,「我愛我的老樣子」,找老師進鄉鎮,教長輩穿搭及走秀,舉辦老人盃電動比賽,利用Switch拼輸贏;也在15個衛生所成立不老健身房,只要長輩到衛生所接受體適能檢測,經醫師評估開立運動處方箋,再交由運動指導員提供個別化肌力指導,並鼓勵長輩自主訓練,預防肌少症。「彰化經驗」幾乎是流行病學裡的專有名詞了。王惠美指出,在醫療政策上,協助衛生局找資源,像扶輪社贊助彰化縣C肝篩檢,日前也捐贈偏鄉眼科檢查,這些都整合到鄉鎮的C級巷弄長照站等關懷聚點裡,長照站裡有運動指導員、物理和職能治療師、專業驗光人員、社區營養師以及專業社區藥師等,都能提供健康相關服務。自己的媽媽正面臨失智危機,王惠美心有所感地說,找對照護資源很重要,「去年媽媽去日照中心,跟著上課後頭腦變得靈光,失智症狀減緩,且生活有重心後也變得更愛美,這都可以減輕家人負擔。」彰化縣長照服務使用涵蓋率已達70.25%,高於全國61.97%。彰化縣也開始建構全國首創的老幼共融長照衛福大樓,全縣預計18處,將整合衛生所、日間照顧服務中心、不老健身房、公設民營托嬰中心、育兒親子館及家庭福利中心等,照顧0到100歲的民眾。至於高齡化社會的另一個重點疾病—骨質疏鬆,彰化縣早在2019年就與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合作,打造全國唯一的「骨質密度篩檢巡迴車」,至已辦理了1,021場次社區的骨鬆篩檢,篩檢總人數達11,317人,目前仍在持續進行中。身為媽媽,對縣民的照顧也應用在自己身上,每年都健康檢查的王惠美,不諱言有糖尿病及癌症家族史,早期檢查讓自己提高警覺。王惠美特地在母親節前夕,提醒媽媽們,不要永遠只忙著其他人的事,多愛自己一點,家庭也會更美好。
-
2024-05-1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定期篩檢遠離大腸癌 大腸鏡檢查精準順利仰賴有效「低渣飲食」
好不容易排到大腸鏡檢查,進行了痛苦的低渣飲食、服用清腸藥物,卻因為腸道清不乾淨,「被退貨」要擇日再重作,一切前功盡棄。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如果大腸內殘留太多糞便,大腸鏡的光學鏡頭照不到清晰影像,就無法準確發現病灶或息肉。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全球第一,連續15年居十大癌症之首。衛福部國健署公布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大腸癌連續15年蟬聯第一。糠榮誠說,除了飲食西化、生活作息、基因遺傳外,也跟政府推動大腸癌篩檢政策有關,補助50歲至74歲民眾每二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根據國健署資料統計,大腸癌發生人數平均每年新增1萬6千多人,男性大腸癌的發生率是女性的1.5倍,跟經常外食應酬、抽菸及喝酒等因素有關,且肥胖會增加罹癌風險。糠榮誠說,定期接受篩檢可減少晚期大腸癌發生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率很高。腸子沒清乾淨,糞便糞水殘留,影像不清晰等於白做。愈來愈多人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除了糞便潛血檢查,無痛大腸鏡日益普及,可精準揪出息肉、腸道黏膜病變,檢查的同時能進行息肉切除,杜絕癌變後患。進行大腸鏡檢查,要注意腸子是否有清乾淨,若糞便或深色糞水殘留在腸壁,照不到清晰影像,等於白做了。低渣飲食、使用瀉劑+補水,三原則清理腸道。糠榮誠說,正確清腸步驟,一定要低渣飲食、喝光瀉劑、補充水分,否則當醫師宣布腸道不乾淨,必須重作,花錢又費時。低渣飲食的目的,是減少食物在消化後留下殘渣,降低糞便量;檢查前喝完瀉藥清掉宿便,並補充水分避免脫水促進腸道蠕動。許多人聽到要讓腸道保持乾淨狀態,擔心低渣飲食執行不夠徹底,乾脆禁食只喝水,糠榮誠提醒,不吃東西可能導致頭暈、低血糖、虛弱無力。糠榮誠建議,民眾可選擇低渣專用代餐,只要在檢查前一天食用,可少餓兩天肚子,不用擔心吃錯食物,也不須擔心飢餓無力。經過專業配方的代餐包,控制每日粗纖維素攝取量在4公克以下,熱水或微波復熱即可,口味美味營養,顛覆大眾「代餐=難吃」的既定印象。清腸劑進化到量少味佳,不必再喝大量藥液。喝瀉劑是進行大腸鏡檢查的另一道關卡,光是拿到清腸藥就很痛苦,因為一包要對1000cc的水,味道令人抗拒難以下嚥,甚至吐出來影響藥效。目前市面上有另一種藥劑,只要泡150cc的冷水,檸檬清甜口味,友善易服。好好遵循「大腸鏡檢查攻略」,確實進行低渣飲食、服用清腸劑及多喝水,就能讓檢查的效果最大化。多數大腸癌是由息肉演變,50歲以上務必定期受檢。大腸癌有九成以上是由息肉演變而來,雖然大部分的息肉屬於良性,但仍有癌變的機會。50歲以上是大腸癌的好發年齡,糠榮誠強調,息肉從發生到癌化演變,通常約5至10年左右,應定期接受篩檢。有家族遺傳史的人,則要40歲開始進行檢查,每5年做一次。隨著年齡增長,大腸癌的發生率也隨之增加,大腸鏡檢查能有效降低病灶,在檢查過程發現息肉即可直接取樣切片、切除,並不會感到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