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0 焦點.科普好健康
搜尋
眼角膜
共找到
84
筆 文章
-
-
2024-07-19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臥虎藏龍》一代女俠鄭佩佩離世,捐大腦供醫學研究!大體及器官捐贈需要哪些手續及流程?
《臥虎藏龍》一代女俠鄭佩佩驚傳離世,享壽78歲。根據鄭佩佩生前受訪的影片表明,離世後她希望將遺體捐出,讓更多人得到重生。鄭佩佩曾主演過《臥虎藏龍》碧眼狐狸、《唐伯虎點秋香》華夫人等角色而聞名,其過世的消息傳出後震驚所有華人圈,經紀公司已證實此事,但只表示鄭佩佩近年確實身體抱恙,只是選擇不將消息公開。然而根據外媒《Variety》報導,鄭佩佩長期患有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並將自己的大腦捐獻給醫學研究。鄭佩佩早在2019年被診斷出患有罕見的神經退化性非典型帕金森綜合症,皮質基底節退化症(corticobasal degeneration ,CBD),症狀與帕金森氏症類似,目前的治療都無法延緩病症發展。【延伸資訊】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其實鄭佩佩之前就曾公開談過遺體捐贈的理念,根據微博影片她生前受訪表明離世後希望將遺體捐出,「我雖然老了,但我還有眼角(膜)、還有遺體,呼籲大家一定要有愛,讓愛活下去,才能得到更多重生。」器官及大體捐贈的觀念在近幾年已被愈來愈多人接受,但器捐並非想捐就能捐,也得視遺體情況,並有其手續及流程。《元氣網》整理大體及器官捐贈的相關問題供大家參考。器官捐贈的相關流程及QA器捐流程確定患者無腦幹神經反射在急診室、加護病房最容易遇到意外導致腦死的患者,有些是家屬主動提出,或醫療成員能敏感於此類個案,經由主治醫師的同意,再會同社工人員或護理人員向家屬提出。此時要給家屬一段時間去了解面對—腦死等於死亡的概念。【延伸閱讀】器捐中心:生命教育不只有嚴肅談生與死 換位思考體會「遺愛分享」關懷與輔導家屬提供病患及其家屬身、心、靈的全人、全家和全程照顧是醫療成員謹守的職責。醫療人員給予家屬關懷與支持,佈置安靜的空間讓家屬紓解悲痛的情緒,在適當的時機將器官捐贈的機會告知家屬,尊重家屬有選擇捐贈或不捐贈器官的權力。 維持腦死患者器官功能捐贈者的血壓、排尿量、水份、及體溫應維持在適當的範圍,以確保器官的適用性及移植後的成功率。 同意器官捐贈當獲得初步的同意後,及找關鍵的家屬出面以便詳細說明及辦理手續, 由社工員先請家屬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 同時通知院內移植團隊或院外移植小組待命。家屬同意捐贈器官後, 醫師仍會持續救治病人直到腦死判定完成,確認病人無法回復生命。 如係意外事故,請家屬先至意外事故發生轄區派出所報案; 社工人員會協助請檢察官及法醫到醫院驗屍及核發死亡證明書。 (※報案宜盡早以便採足證據,作為萬一有訴訟程序時有力證據)。聯絡移植團隊病人入院的醫院若是移植醫院,則所有捐贈過程會由該院的移植小組人員,包括:醫師、護理及社工人員等協助處理。然而有可能該移植醫院在當時某些器官沒有合適的等待者,此情形下,則徵求家屬同意,將部份器官轉往其他移植醫院給合適的等待者,以便器官發揮最大的功效。聯絡移植醫院之移植小組若病人住進的醫院無法進行移植時,則在家屬的同意下,將病人轉往其他移植醫院。接受轉介之移植醫院的移植小組代表,包括:醫師、社工人員或護理人員,會事先前往評估病人的狀況,若適合捐贈,則安排運送,社工人員會與家屬再次確認意願,說明細節,並請家屬陪同到移植醫院完成住院手續。兩次腦死判定腦死判定依法有明確嚴謹的規定。 進行腦死判定之前應至少觀察12小時以上,確定病人(1)確實陷入深度昏迷,不能自主呼吸且須依賴人工呼吸器維持呼吸。(2)導致昏迷的原因已經確定。(3)病人係遭受無法復原之腦部結構損壞。 為避免誤判,應確定病人不是因為新陳代謝障礙、藥物中毒與低體溫所導致之昏迷。腦死判定之進行應由具有腦死判定資格之醫師兩名,及病人之原診治醫師,在具人工呼吸器及測定血液氣體等腦死判定所需設備之醫院內,依嚴謹的腦判步驟進行兩次測試。第一次腦幹功能測試通過之後,間隔至少四小時以上,再依第一次測試之規定程序再進行一次。經兩次腦幹功能測試,如果病患完全符合無腦幹反射與不能自行呼吸之條件,即宣布病患「腦死」。摘取器官或組織捐贈者若是因病腦死,則只能摘取器官捐贈同意書上填寫之器官或組織;若是因意外導致腦死,則只能摘取檢察官同意書上所填寫的器官或組織。 由於人體組織細胞須不停地利用氧氣,進行代謝作用以維持正常功能。而人體器官在缺血的情況之狀態下很容易受損,在正常體溫下,器官缺血數分鐘後就因功能受損而不適合移植,維持捐贈者之器官於正常血液循環,可避免溫缺血(warm ischemia)和減少器官功能受傷害之機會,而心、肺、肝、胰尤其不宜於摘取之後保存太久。因此,捐贈者一經腦死判定確定之後,各種器官移植團隊會盡速整合,於最短的時間內在手術室內進行摘取器官,取出之後以無菌方式暫時保存在低溫之保存液,以減少細胞之代謝速率,使細胞對氧氣及養份之需求降低,如此,可以延長器官保存時間,並配合院際間長途運送,以利移植手術之進行。 器官或組織摘取之後,醫生會在捐贈者四肢放入支撐物,並仔細縫合傷口,讓捐贈者保持完整的外觀。器官捐贈者的條件是:1.符合腦死條件而器官功能正常2.無惡性腫瘤病史3.無愛滋病病史4.無明顯敗血症5.無長時間(15分鐘以上)低血壓、休克或無心跳(asystol)6.無明顯肝病史或肝損傷(非絕對)7.無長期控制不良的心臟血管疾病、高血壓或糖尿病、無心臟畸型之病史(非絕對)8.肺臟捐贈者必須胸部X光清晰;無明顯胸部外傷、胸腔手術之病史9.年齡六十歲以下者(非絕對)(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器捐協會)大體捐贈的相關流程及QAQ:民眾如果想要捐贈大體,應該完成哪些前置手續?A:民眾如果想要往生後捐贈大體供醫學研究,可至各大醫學中心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除本人意願外,大體捐贈同意書還需要「受任人」(家屬)簽署同意。擔任受任人的優先順序依序為配偶、子女、父母或兄弟姊妹等。捐贈者如果沒有家屬,生前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後,還要到法院辦理公證,符合相關法規,以利日後往生後,受贈單位能順利取得大體,協助處理身後事。Q:大體捐贈可能會遇到的障礙?A:民眾能否如願捐贈大體,關鍵在於家屬是否願意配合,捐贈者就算生前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往生後,受贈單位仍須仰賴家屬通知,並由家屬協助辦理死亡證明書、申請病歷等文件,如果家屬未出面協助辦理,在法令約束下,受贈單位仍無權取得大體。Q:哪種情況下的大體不能捐贈?A:基於解剖教材完整性、大體防腐處理的考量和保護處理人員的健康等因素下,下列情況的大體不能捐贈:1.生前曾罹患法定傳染病。2.受過嚴重創傷和做過重大器官摘除或移植手術者(視個別狀況而定)。3.溺斃或嚴重水腫。4.太胖或太瘦不適合捐贈。超過或低於標準體重百分之三十者不適合捐贈。標準體重參考公式:男性:(身高減80)X0.7, 女性:(身高減70)X0.65.大體做過死亡病理檢驗手術或器官捐贈。但器官捐贈僅作眼角膜者,仍可捐贈大體。6.自殺身亡者。7.嚴重褥瘡。8.未滿16歲者。Q:民眾是否能同時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與器官捐贈同意書?往生後應該先器官捐贈,還是大體捐贈?器官捐贈後,其餘身體是否還可以做大體捐贈?A:民眾可以同時簽署大體捐贈與器官捐贈的同意書,日後往生後,建議第一優先選擇應該是器官捐贈,因為可以立刻幫助病重之人。不過器官摘除後,剩餘身體無法再做醫學研究,因此無法捐贈,不過只捐贈眼角膜的遺體,仍可作為大體老師。Q:如果身體動過手術,是否就不能捐大體?如果意外死亡導致身體支離破碎,或是突然死亡,卻無重大疾病就診紀錄,是否還能捐大體?A:民眾身體進行手術治療,只要傷口癒合完全,仍可進行大體捐贈;但如果發生車禍等意外,導致肢體破碎,就不適合當大體老師,難以判定,可由負責的受贈單位派人評估;突然猝死,生前沒有就醫紀錄,仍可捐大體;但基於尊重生命,自殺者不能捐贈大體。Q:癌症患者需要進行化學治療或放射性治療,日後往生能否捐大體?A:癌症病患進行化學治療療與放射性治療,並不會妨礙日後的大體捐贈。大體捐贈流程生前需要簽捐贈大體同意書1.往生後,由家屬通知醫院等受贈單位出面評估大體是否堪用。2.往生後,由檢察官或醫師開具死亡證明書,並由家屬協助受贈單位取得大體。3.受贈單位接回大體,妥善保存,等待進行醫學解剖研究。4.大體完成解剖研究後,由家屬接回安葬或由受贈單位妥善安葬。註:如果沒有家屬,生前除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後,還要到法院進行公證,以利往生後,受贈單位能順利取得大體。往生後需要由家屬決定1.往生後,家屬同意捐大體,由醫學中心等受贈單位評估大體是否堪用,並簽署同意書。2.由檢察官或醫師開具死亡證明書,並由家屬協助受贈單位取得大體。3.受贈單位接回大體,妥善保存,等待進行醫學解剖研究。4.大體完成解剖研究後,由家屬接回安葬或由受贈單位妥善安葬。(資料來源:基隆長庚醫院、臺大醫院、慈濟大學網站)
-
2024-07-19 醫療.眼部
紫外線傷害眼角膜,突然眼前一片黑!護眼4招延緩白內障
近年戶外運動風氣盛行,眼睛易受到紫外線傷害,加上過度使用3C產品,白內障患者逐漸年輕化。振興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許粹剛表示,若出現視力模糊、開車視線不清晰等狀況,恐白內障上身。尤其高度近視、眼睛曾受傷、做過近視雷射手術、糖尿病患者、長期依賴3C等民眾,是容易提早出現白內障的高危險族群,必須慎防。小豪夏天熱愛爬高山和衝浪運動,他總不忘在皮膚塗上防曬乳,但卻在一次百岳登頂回程下坡時,突然之間「眼前一片黑」,差點跌落碎石陡坡,嚇出一身冷汗,下山後趕緊到眼科檢查,經診斷發現罹患了「光害性角膜炎」,原來紫外線嚴重傷害了眼角膜,醫師警告他再不好好防護,白內障將會提早來報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年約有2000萬例白內障手術,其中500萬例與紫外線曝露有關。許粹剛指出,紫外線對水晶體的傷害是長期累積的過程,因此,長時間的紫外線曝曬,光線透過水晶體及視網膜中心黃斑部吸收,會讓晶狀體和角膜受損,若未採取適當防護措施,久了將導致白內障的產生。白內障主要症狀為視力模糊,至於是否需要手術仍得由醫師判斷症狀而定。一般採用裂隙燈檢查,並評估患者的最佳矯正視力,矯正後視力低於0.5者,健保給付手術。許粹剛指出,手術會先用超音波乳化儀在小切口下,摘除原本混濁的水晶體,並置換人工水晶體進入眼球。人工水晶體多樣化,可分為球面、非球面、非球面散光矯正及抗老花人工水晶體等4種。
-
2024-07-10 醫療.眼部
太陽眼鏡選錯!小心水晶體「被煮熟」 反而更傷眼
紫外線傷皮膚,也傷眼睛,夏天曝曬在豔陽下,若沒有配戴太陽眼鏡,眼角膜、水晶體都會受到損傷。基隆長庚眼科主治醫師孫啟欽表示,許多急性、慢性眼睛疾病,均是由紫外線造成,一定要趁年輕時好好護眼,避免水晶體提早老化。太陽眼鏡不只是時尚配件,孫啟欽說,預防紫外線的傷害、降低光線強度更是配戴重點。大部分的視力矯正眼鏡也具備抗紫外線的功能,差別在於阻隔的波長,因此,一定要選擇「UV400」標誌,這組關鍵數字才能有效抗紫外線、濾藍光。孫啟欽提到,紫外線(Ultraviolet Ray)簡稱UV,依據其波長、能量,主要分成UVA、UVB、UVC。紫外線的特性UVA:長波,波長介於400-320,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對肌膚傷害最大。UVB:中波,波長介於320-280,能達到肌膚表層,較容易防護。UVC:短波,波長小於280,對人體影響較不大,但近年來臭氧層不斷被破壞,仍要注意。當曝曬時間累積過量,紫外線易使水晶體變硬、變得混濁;有些人從事戶外活動,沒戴或戴錯太陽眼鏡,更容易傷眼。孫啟欽強調,抗UV400的太陽眼鏡,可以阻擋99%的紫外線,選購前一定要注意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合格標章。鏡片的顏色並不是愈深愈好,價錢也不是愈貴愈好,重點是「UV400」,若配戴不合格的鏡片,因為光線變暗、瞳孔會放大,反而讓更多紫外線進入眼睛內,更加傷眼。至於鏡片顏色該如何選擇?孫啟欽提醒,只要戴得舒服,自己覺得光線柔和、看物品不會有過度色差,也符合「UV400」的標準,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孫啟欽強調,眼睛若沒有鏡片遮擋紫外線,曬久了還會造成黃斑部病變、光照性角膜炎、加快眼睛老化,勿輕忽看不見的光線傷害。如果眼睛有紅腫痛、看不清楚的水霧感、流眼水等症狀,一定要就醫檢查,由醫師評估開立人工淚液或口服止痛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30 醫療.眼部
健保大數據/青光眼開刀無用?當藥物控制不住 別逃避手術
隨科技利用逐漸普遍,民眾長時間盯著螢幕看,加上工作環境高壓,時常傳出眼壓升高導致青光眼等狀況。不過,眼科醫師說,眼壓高並非青光眼的判斷依據,而是依照視野缺損程度進行區分,患者若接受雷射後治療效果不顯著,恐必須接受手術,且青光眼治療只能避免惡化,不像白內障治療能讓患者恢復視力。即使眼壓不高,視神經也可能持續受損。新光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林惠真表示,青光眼致病原因醫界仍未有定論,僅知道致病機轉是眼壓高,視神經受到壓迫導致視神經纖維缺損,屬視神經疾病的一類。不過,許多人即使眼壓不高,視神經纖維仍持續受損,目前認為與眼球周圍血液灌流情況有關。青光眼一般分為隅角閉鎖性青光眼與隅角開放性青光眼兩大類。林惠真表示,眼睛就像一顆水球,會不斷產生水分,隅角則類似「排水溝」,當隅角閉鎖時,眼壓會突發性升高,造成患者視力模糊、頭痛、嘔吐等症狀,病人通常必須至急診就醫,此類青光眼即稱為隅角閉鎖性青光眼。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症狀與隅角閉鎖性青光眼類似,但較少突發狀況。東方人眼球小,空間擁擠造成排水性差。「東方人眼睛普遍較小、眼軸較短,就像一樣的東西要放入較小的空間,勢必造成擁擠,導致閉鎖性青光眼較常出現。」林惠真表示,眼睛較小導致東方人隅角較窄、排水性較差,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疾病機率提升。林惠真說,青光眼導致的視神經受損並不可逆,通常初期是緩慢受損,不會造成明顯症狀,神經受損嚴重時,患者會出現視野縮小、視力變差等症狀,部分患者會因視神經受損發生頭部腫脹感,或因眼角膜水腫,觀看燈光等亮處時,會出現「七彩光暈」。確診青光眼需做視野檢查,不能靠眼壓判斷。「青光眼患者必須接受視野檢查。」林惠真表示,青光眼確診與否,不是以眼壓高低判斷,而是依據視神經受損程度、視野缺損範圍等進行判斷,並依照視野受損的程度進行分期;視野缺損較嚴重的患者,有時「只看得到中央,看不到旁邊」導致走路時常踢到東西,或與人擦撞等狀況。不過,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導致多數患者難以主動求醫。林惠真表示,許多青光眼病人在日常生活未受到明顯影響的情況下,多在體檢時測到眼壓升高,或在眼科治療其他疾病時發現。急性發作需進行虹膜雷射,降低眼壓。在治療方面,林惠真表示,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患者急性發作被送至急診時,必須先緊急處理,以利尿劑等方式減輕患者眼壓。經眼科醫師評估後,若確定為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會先為病患進行虹膜雷射,如雷射後眼壓正常,則繼續門診追蹤即可,部分患者必須使用青光眼藥水控制。若患者經虹膜雷射後,狀況仍未改善,就必須接受手術。林惠真說,手術目的是在眼中打造「新通道」,讓眼中的水分排至結膜、眼白下方蓄水處,再由附近血管吸收水分,手術過程安全,但有時會發生沾黏,必須進行多次手術處理,不像白內障手術一次開完即可。嚴重患者必須開刀找通道,別拖到神經損壞。青光眼是神經受損無法回復,病人常會認為開刀沒有變好,因此認為沒有開刀必要。林惠真表示,坊間流傳錯誤觀念,認為青光眼無法開刀,病人常認為以眼藥水治療就好,因此延誤治療到眼壓已經壓壞神經,直到很嚴重時才願意開刀。事實上,眼科醫師多建議,患者若在二、三種眼藥水治療下,眼壓還是無法控制,不論病人視力情況如何,都應該接受手術治療,否則長期點眼藥,也會對病人生活造成困擾。至於口服藥物方面,林惠真說,口服青光眼藥物類似利尿劑,病人服用後容易出現手麻、腳麻副作用,因此臨床上擔心造成病人不適,較少長期開立降眼壓藥物給患者,僅在急性發作期間,為讓患者眼壓快速下降才會使用。
-
2024-06-2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看診,為什麼醫師都不說話?
話說,有一位醫師醫術很好,獨門絕技,病患很多,但病人常抱怨,看診時病人問醫師,醫師都不說話。有一位病人終於忍不住發難了。「再好再高明的醫師也應該視病猶親,回答病友的問題啊!」「我到底得了什麼病?」只見這位醫師,拿起印章來在空白的紙上蓋了幾個字,開了藥就將他打發回去,想不到,藥還真有效,診斷完全正確,真是神醫啊!但病人還是憤憤不平。這時醫師娘出來說話了。「你去恩主公求神拜拜,恩主公內的諸神有跟你說話嗎?」他給你的診斷就是籤詩上面的答案啊,你一次看不好,再來看,他會給你另一張籤詩治病啊!古人說:「望聞問切」,的確,厲害醫師看你一眼就知道你是什麼病,如加上聞一聞嗅覺診斷,不必開口問你,大概也就心中有譜了。話雖如此,有些疾病的正確診斷需要問診、觸診,醫師在您身上摸一摸或進一步檢查一下才能知道答案的。有些人會說話會溝通,也有些人不愛說話,惜話如金。事實上人體內的器官也類似現象。人體的各器官布滿神經系統,其中最敏感的器官就是眼角膜,「情人眼裡容不了一粒細沙!」一粒小沙子在眼睛裡任何人都受不了,會趕快求醫,此外,生殖器官也會很敏感,這是造物者為了幫助人類繁殖後代而設計的。肚子吃壞了會上吐下瀉,因為腐敗的食物會刺激胃黏膜,刺激腸黏膜,將食物吐出去或拉出去;心肌缺氧,會胸悶、胸痛,感冒會喉嚨痛、會咳嗽,都是因為心臟及呼吸道有神經。但號稱為國病─肝病,這個人體最大的器官,它的警報系統就不好了。肝臟的包膜才有痛覺神經,內部沒有什麼痛覺神經。因此肝硬化了,肝長了番石榴大的腫瘤,通常是不知不覺,不會痛的。因此,肝癌會痛,常常是長在肝表面或破掉了才會痛。這時才求醫就太晚了。因此,面對家人或朋友話不多時,我們要內修,察言觀色,碰到醫師不說話,我們把他當神像看待,拿著他給你的籤詩─處方箋,問醫師娘或診助,就可以得到真相。至於我們人體的器官,如肝臟沒有痛覺神經的,我們更要注意定期去檢查,求醫師診斷才不會誤了大事。●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06-07 醫聲.醫聲
癌逝捐眼角膜 女兒盼媽媽的眼可以看向全世界
「媽媽兇的時候像獅子;溫柔的時候又像綿羊。」談起最愛的媽媽杜婉瑜,郭育伶眼中滿是孺慕之情。自從媽媽因大腸癌末期併肺轉移離世後,郭育伶感到那些只想對媽媽說的話,再也無處傾訴,她眼底深藏的落寞與哽咽的聲音,無不讓人感受到她對媽媽的無盡思念。在媽媽臨終階段,她和弟弟完成了她的心願,將她的眼角膜捐贈給有需要的人,期盼媽媽能以另一種方式繼續看見這世界。郭育伶提到,從小到大她與媽媽的關係非常緊密,每天放學回家後,她總會和媽媽分享當天發生的事情,媽媽總是會耐心傾聽,並在必要時給予建議。即使現在媽媽已經離世,她仍然很想和她說話,渴望著媽媽能夠再多陪伴她一段時間。談到媽媽在她和弟弟上學期間,從不過分要求成績,任由他們自由成長。然而,對於哥哥的教養方式則較為嚴厲,尤其在哥哥高中叛逆期,曾經嚴厲管教導致哥哥曾離家出走過。後來友人邀約媽媽參加慈濟的活動後,開始在醫院擔任志工和參與親子成長班,這些經歷讓她的教養方式逐漸變得溫和,也開始懂得更柔軟的教育小孩。在照顧家庭的同時,郭育伶談到,媽媽年輕時曾在幼兒園工作,結婚後為了照顧孩子,改開設課輔班;隨著孩子長大,又重回慈濟幼兒園擔任教師。她善於與家長溝通,總能發現孩子的問題,並給予適當的建議,這種能力讓她在幼兒園工作期間,贏得了家長們的高度讚譽,甚至在她過世後,許多家長都特地來向她致謝。去年11月,杜婉瑜被診斷出大腸癌並且已經轉移到肺臟。經過多次化療,病情依然惡化,最終她選擇簽下安寧緩和醫療,同時表示願意捐贈眼角膜。這一決定對於郭育伶和家人來說,更是意義深遠。郭育伶強調,媽媽從不強迫家人接受她的觀點,而是讓他們理解人生的各種可能性,並尊重其選擇。儘管爸爸起初不同意捐贈器官,但最終也尊重了媽媽的決定。郭育伶表示,未來會和另一半討論器官捐贈,並希望能夠在自己人生的最後階段,也做出同樣有意義的決定。郭育伶提到,媽媽從小就教導他們,要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並鼓勵她從事教育工作,她現在是小學教師,就是因為媽媽的影響。她希望能夠以媽媽為榜樣,堅持做有意義的事情,並在未來繼續推動器官捐贈,讓更多人受益。面對親人的猝然離世,家屬需要練習讓想念陪伴生活,成大醫院陳雅蓮社工師分享:「成大醫院長年致力於器官捐贈之推廣、勸募及家屬關懷,我們深知大愛捐贈結束後,社工師與家屬仍透過捐贈者家屬聚會延續緣分。為了凝聚家屬的愛,於1999年成立家屬團體「成愛家族」,意喻『成人之美 愛心家族』,協助彼此走出悲傷與失落,同時因為延續他人生命而感到驕傲。」
-
2024-06-07 醫聲.醫聲
19歲少女車禍遺愛人間 父母道:「她早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我們只是完成她的心願」
時間彷彿凍結在2005年那天,19歲的陳椀晴一如往常,騎著機車前往虎尾科技大學上課,不幸遭到遊覽車追撞重傷,呈現深度昏迷狀態。因為病況實在危急,椀晴先緊急送至鄰近急救醫院,再後送至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雖然經過緊急治療,她的昏迷指數一直維持在最低的3分。醫師告知椀晴家人其情況極其危急,最好的情況也可能僅是植物人狀態後,家人陷入了巨大的痛苦與掙扎中。就在家人整理椀晴的物品時,發現了她的器官捐贈同意卡,這張卡片成為了家屬做出艱難決定的莫大關鍵。雖然父母對於捐贈女兒器官的決定非常不捨,但他們回憶起椀晴生前一直有捐血助人的習慣,並且她自己也簽署了器官捐贈同意。大姊陳孟芸說道:「雖然爸爸媽媽當時很痛苦,害怕做下錯的決定,最後我們都覺得這樣做是對的,因為椀晴一定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人。」在椀晴彌留之際,家人和她的同學、朋友都一直陪伴在旁,給予她最大的支持與祝福。隨著椀晴的生命跡象越來越薄弱,經腦死判定後,在父母和三位姐姐的支持下,椀晴捐出了心臟、肝臟、兩枚腎臟和兩枚眼角膜,讓這些器官幫助需要的人,給予更多人重生的希望。「椀晴是個貼心又善良的孩子,從不對爸媽有過多的要求,她和同學們相處融洽,大家都很喜歡她。雖然家裡經濟狀況不佳,她也從不抱怨。」陳孟芸回憶起妹妹時,眼眶微微泛紅。她還記得,椀晴曾經夢想成為一名空姐,加上她非常喜歡猴子,所以被家人暱稱為「大隻猴」,還買了許多與猴子相關的紀念品,如今成了家人心中思念的寄託。陳孟芸表示,器官捐贈讓她們堅信妹妹的愛心與善良,依然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她的心臟仍在別人的胸膛中跳動;眼角膜則讓另一個人重新看見光明。對於其他面臨相似情況的家庭,陳孟芸提到:「經歷過這些,我知道做出決定有多難。但至少我們知道,妹妹的心臟還在跳動,她的器官幫助了很多人,這讓我們感到莫大安慰。」大林慈濟醫院移植中心尹文耀主任說:「在無常來臨時,總是讓人悲傷錯愕,在煎熬的時刻要做出器官捐贈的決定是十分艱難的,醫療團隊能做的是盡可能詳細地解說,幫助家屬理解病人的狀況,透過醫護人員專業的評估與照護病人,加上社工師與志工全程地陪伴關懷家屬,才能真正讓病人與家屬的大愛得以延續。」
-
2024-06-07 醫聲.醫聲
在黑暗裡尋找曙光 陳家人遭受困境仍不忘獻大愛
在外人看來,陳家似乎多有磨難,二兒子在國中時,因練習柔道導致頸椎以下癱瘓、大兒子陳奕群則罹患俗稱漸凍人症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而陳爸爸也曾罹患白血病,這些對一般人來說難以承受之重,反而讓他們更珍惜在黑暗中燃起的微光。一直以來陳爸爸都在當志工,他及一雙兒女都已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因此,當奕群臨終後,陳爸爸即為其捐出兩枚眼角膜、皮膚以及鞏膜等組織,讓兒子的生命得以延續。「其實奕群去從軍,也是為了完成我的夢想。」談起兒子的孝心,72歲的陳爸爸似乎打開話匣子,提到「那個年代,當兵是很穩定的職業,也是每個國民都該有的愛國情操。」陳奕群為了完成爸爸的夢想,當了職業軍人22年,原本再3年就要申請退休,沒想到在2020年,因為手部與神經疼痛,被醫師判定罹患漸凍人症,只能忍痛退役。奕群去年病情惡化離世,陳爸爸至今仍難掩心痛,因為沒人能想到,熱愛三鐵運動、體格強健的他竟然會罹患如此不治之症。發病後奕群曾提到「如果我真的要離開了!請讓我死得有尊嚴,不要讓我拖累你們。」這也讓陳爸爸心疼到無法言語,看著兒子日漸消瘦,四肢不聽使喚,決定依照兒子的心願,臨終前不再做無效醫療,捐贈大愛讓生命的離去更具意義。從55歲開始擔任志工的陳爸爸,談起這一切,雖語帶哽咽,仍非常灑脫;原來他在64歲那年罹患白血病,人生一度以為會停止前進。當時他在病床上,甚至找了兩位見證人,就為了要表達自己捐贈器官的意願,他談到「人死後就剩一抔黃土,不如就讓身體發揮大愛。」也簽下捐獻大體的意願,兒子和女兒也被他感召,一起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大難不死後,陳爸爸依舊當著志工,現在的他不僅在食物銀行服務,更擔任器官捐贈宣導推廣服務,因為他相信自己的親身經驗,能幫助到更多有相同處境的家庭,他更鼓勵年輕人在閒暇之餘能加入志願服務行列,甚至也帶著女兒一起去照顧獨居老人,也許就像陳爸爸說的「人生要看破,每個人都能做到。」三軍總醫院社會服務室王怡青主任表示 :「每一位器官捐贈者家屬都必須在最悲傷的時刻、最緊繃的狀態去做選擇,在那個情緒張力最高張的階段,三軍總醫院醫療團隊及社工師全程協助家屬成就捐贈者大愛,並陪伴家屬度過親人離去的哀慟歷程。在捐贈者完成大愛義舉後,醫院亦透過每年辦理之捐贈者家屬關懷旅遊及年度追思感恩會,藉由捐贈者家屬共聚交流及互相扶持,陪伴家屬走出人生幽谷。」
-
2024-06-07 醫聲.醫聲
爸爸搭火箭當天使 11歲兒「他是很多人的生命英雄」
「我的爸爸很強壯,他的工作是廚師,我很想念爸爸做菜的味道。他是一位英雄,先搭了火箭去天國當天使了,我們以後也會搭火箭去找他。」11歲的林宇恩,談起爸爸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在真實世界裡,他的爸爸林子翔在離世時捐贈了肝臟、腎臟、眼角膜和血管,真正成為了許多人的生命英雄。林宇恩的媽媽鄭雅文,談起先生和兒子最愛的嗜好就是電影《星際大戰》,這份愛好讓他們有共同回憶,也讓兒子在失去爸爸後,依然覺得爸爸是無所不能的英雄。她回憶,有次帶兒子去「羅東文化工場」旅遊,兒子看到其建築風格很像星際太空船艦,脫口說出:「爸爸會不會就在裡面?」這讓鄭雅文不禁想像,雖然身處於現實世界,但星球宇宙卻幅員遼闊,她感覺先生依然在身邊,只是先一步成為了星際英雄。原先美好的家庭一夕間被車禍給摧毀,鄭雅文在2021年的9月突然接獲陽明交大附設醫院電話通知,趕至急診室卻得到極不樂觀的病危通知,甚至要做安寧緩和或器官捐贈的臨終準備,當時她只想到先生才30多歲,怎麼可能就這樣離去,連忙拜託醫師再盡力搶救。四天後,先生的病情仍沒有好轉,醫療團隊再次向家屬說明,並詳細解釋了器官捐贈的程序和意義。鄭雅文說道:「我和家人討論了很久,最終決定捐贈器官,讓爸爸成為孩子心中真正的英雄。」從事社會工作二十多年的鄭雅文,在面對先生離世的當下依然難以承受。她坦言,雖然是家屬共識下同意器官捐贈,卻不時有個聲音告訴她,「先生的生命是她簽下器捐同意書才結束的」。這點讓她非常自責,為了走出陰霾,她求助於專業心理諮商,心理師協助自己面對內心創傷,並適當的釋放情緒。經歷了幾次諮商,她慢慢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心理師也告訴她,「妳已經做了最好的決定」,讓她人生有繼續前進的動力。後來,鄭雅文陸續參加了多場由捐贈醫院、移植醫院以及器捐病主中心舉辦的感恩活動,這些活動讓她深刻地感受到大愛捐贈的真諦。她強調,「看到器捐相關宣導影片,才知道分秒必爭的過程是多麼不容易。感謝這片土地上的醫療團隊,大家盡力在每個崗位做好每個環節,這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形容。」也鼓勵大家,世界上意想不到的事情很多,不論是天災、人禍或意外;只要活著,就要珍惜每一天。
-
2024-05-31 醫聲.醫聲要聞
38歲孝順弟腦出血意外離世,姊忍痛捐器官,盼「讓他生命更有意義」
「9年前,爸爸因腦出血而離世。」相同情景,竟在5年後又發生在弟弟嚴楚忠身上,嚴楚蘭語帶哽咽,談起弟弟因急性腦出血病況危急,當醫師通知「即使急救回來,最好的情況也可能是植物人」時,她決定不再急救,並提出器官捐贈的想法,想讓弟弟能「走得更有意義」。嚴楚蘭提到,弟弟因為工作關係常年在外,但他總會在忙碌之餘,回家探望失智的媽媽。只是沒想到,親情緣薄,弟弟竟然這麼年輕就離開。回想事發時弟弟被緊急送至鄰近急救醫院,醫院的同事認出後隨即通知嚴楚蘭,當她抵達醫院時,熟悉的場景印入眼簾,跟9年前父親送醫急救的狀況相同:同樣的疾病、同一位急診室醫師,彷如鏡像般的重現,腦海頓時一片空白。嚴楚蘭回憶,「當時只剩我一個人了!」媽媽因為失智無法表達意見,她只能強打起精神,但內心的傷痛卻無法言喻。弟弟陷入重度昏迷,加上醫師宣告最好的情況應該也會是植物人,她便向社工提出了器官捐贈的想法。經過臺大醫院器官勸募團隊謹慎評估後,便將弟弟自桃園轉院至臺大醫院,通過了兩次腦死判定,最後,弟弟捐贈了肝臟、肺臟、雙側眼角膜和血管;而其心臟、兩枚腎臟及胰臟,雖因醫學因素無法用於移植,仍全數捐出做為醫療教學研究使用。她認為,這是讓弟弟的生命最有意義的方式。作為醫療工作者,姊姊見證了無數患者的生離死別,但面對自己親人的離開,仍無法避免悲傷。她沒有掙扎過是否應該進行器官捐贈,因為弟弟是如此的年輕,姊姊提到「當時的我,感到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她強調,「弟弟的器官能夠幫助那些想要活下去的人,這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情。」想到弟弟的生命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下去,嚴楚蘭語帶哽咽:「我的弟弟是個平凡人,但他走得很不平凡。」
-
2024-05-27 醫聲.醫聲要聞
為生命畫下完美句點 父捐眼角膜 盼「讓別人代替我繼續看世界」
那一天,許賢德在工作途中發高燒,緊急送醫後,被診斷出壺腹癌,生命從此開始轉變。隨著病情逐漸惡化,他決定捐贈器官,去年5月15日他完成了這個願望,捐出眼角膜。在台中慈濟醫院擔任醫務社工師的女兒許秀瑜說,父親曾提:「既然我不能繼續使用這些器官,不如就讓別人代替我繼續看這世界!」許秀瑜回憶,爸爸在第一次手術後,因化療副作用,走路都需要旁人攙扶,讓一向堅強的他感到挫敗,總覺麻煩家人。「化療療程結束後,沒想到爸爸的病情又復發,我們開始坦然地談論後事的準備。」許秀瑜提到,「爸爸不希望因為他的病情,帶給我們困擾,對於後事也選擇簡單的植葬。」這一切只為減輕家人的負擔。隨著病情的反覆,許賢德在最後階段,選擇不積極治療,他提道,「遲早有天會走,與其痛苦的經歷副作用,還不如快快樂樂地離開。」在生命最後階段,他簽署了「器官捐贈同意書」,希望離世後,能捐贈眼角膜,幫助他人重見光明。面對生死,爸爸始終保持著那份坦然,但媽媽卻難以承受,甚至一度無法和他人說起丈夫的離世,後來母女倆靠著摺蓮花、誦經,在告別式上道別,做完這一切,似乎真的好好地送別了爸爸。儀式過後,媽媽對她說:「對不起,忘記你也會難過。」這句話讓許秀瑜瞬間淚崩,壓抑已久的情緒,讓母女倆相擁而泣。許秀瑜回憶,收到受贈者家屬感謝信時的感動,她提到「儘管面對自己的親人離世是那麼痛苦,但看到父親的捐贈能夠改變他人的生命,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她強調,其實工作時,情緒再怎麼抽離,偶而還是會投射太多情感。曾遇過30歲的年輕人,和爸爸一樣將眼角膜捐出,年輕人的媽媽最後確認兒子「依舊帥氣」,握著她的手向她道謝,甚至對她說「我兒子原本想要出國,希望獲得捐贈的人,能代替他繼續探索這美麗的世界。」這段話讓她明瞭,冥冥之中早有注定,也得到很大安慰。爸爸離世後,許秀瑜開車載母親去了花蓮旅行。她回憶「我記得爸爸手把手教我開車,這是他留給我的禮物。」耳邊似乎還能聽見爸爸叮囑她「停車要小心」的貼心話語,「雖然爸爸不在了,但他好像還是坐在副駕上,跟我們一起出遊,陪伴著我們。」
-
2024-05-21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台灣眼角膜不足,竟是向「這國家」的眼庫尋求協助!醫界建議「人體組織保存庫」應由政府整合共享,莫負大愛好意!
台灣目前存有17類組織及周邊血液幹細胞,政府應整合共享大腦、皮膚、肌腱、韌帶、神經…,國內有62家醫療機構設置人體組織保存庫,共存17類組織及周邊血液幹細胞,但各醫院間大多自用,目前缺乏整合,無共享機制,一旦組織存放過期,便直接銷毀,讓其他醫院可能需要的病患錯失機會。台灣組織庫學會呼籲,政府應出面整合,成立平台,資源共享。立法院厚生會日前舉行「台灣人體組織產品共享平台」協調會議,台灣組織庫學會理事長陸振翮發表相關調研報告,呼籲衛福部醫事、健保署、食藥署共同針對組織庫的未來發展進行規畫。目前僅有「眼庫」和「皮膚庫」屬國家級編制陸振翮也是台北醫學大學附醫兒童心臟科教授,他表示,推動人體組織捐贈的最大目的為「共享」,目前僅有「眼庫」、「皮膚庫」屬國家級編制,其餘均為各家醫院自行建置,如果能夠建立國家級組織庫運作平台,串聯起各家醫院資源,相信可以造福更多病友,提供醫療需求。陸振翮解釋,如果把移植器官比喻成「零件」,則人體部分「組織」就像「螺絲」,將各大關鍵零組件組合在一起,讓移植後的器官得以正常運作。例如心、肝、腎、肺等重要臟器移植後,醫療團隊需在短時間內幫受贈者接通血管,恢復輸送氧氣及營養成分,並將軟骨等相關組織接上器官,才可讓器官持續運作。目前衛福部核准人體組織保存庫可放置17類組織及細胞包括:硬骨、軟骨、眼角膜、筋膜、心瓣膜、韌帶、心包膜、周邊血液幹細胞、鞏膜、皮膚、肌腱、臍帶血、血管、羊膜、骨髓、骨粉、神經。陸振翮指出,器官捐贈、移植常為救急、救命之用,上述組織及細胞,不屬於緊急使用,依現行規定,由醫院自行成立組織保存庫,食藥署則定期實地查核,以確保品質。不過,絕大部分保存庫僅供自家醫院使用,讓醫療資源無法流通。之前曾發生醫療團隊完成移植手術,但院內人體組織保存庫無血管可用,臨時無法請求其他醫院支援,最後只能用人工血管,恐增術後的副作用,影響預後成果。陸振翮強調,目前國內各醫療院所保存庫規模不大,且資源不足,最需克服的是,彼此之間無法互通有無,不能交換、交易和買賣,純屬自募自用,不少遺愛人間的捐贈者組織最後竟被丟棄,讓人惋惜。借鏡歐盟7個國家設立統一登錄平台,資源仍需整合我國為亞洲第一個進行器官移植的國家,器官移植與捐贈數量領先亞洲,但人體組織捐贈、移植和共享,則急需整合,陸振翮表示,歐盟27個國家設立統一登錄平台,擬定品質安全規章、規範標準,台灣應比照辦理,借鏡成功案例模式,建立國家級共享平台,除了擬定嚴格的蒐集流程,以達到一致性檢驗品質,並讓各家醫院互為備援,不再單打獨鬥。目前全台共有兩所國家級人體組織庫,分別為國家眼庫(台大承辦)、國家皮膚庫(三總承辦),2015年八仙塵爆悲劇,喚起大眾對捐贈皮膚的認知,打開「捐皮」效應,近年來,位居組織捐贈的第三名,僅次為骨骼、眼角膜,但還是不敷使用,必須向外求援,緊急採購。八仙塵爆事件震驚全國,燒傷人數眾多,當時三總皮膚保存庫發揮功能,在第一時間救災,並提供患者傷口清創和植皮,但還是不敷使用,衛福部緊急向國外皮庫採購大體皮膚,分配給各醫院使用。眼角膜的大愛捐贈仍有限,倚賴斯里蘭卡國際眼庫中心三軍總醫院皮膚組織保存庫前主持人、懷寧醫院院長戴念梓表示,儘管醫學發展進步,幹細胞再生技術精進,但仍無法研發可用於移植的器官及組織,仍需寄託於大體捐贈,但國人器捐風氣及認知,仍有待加強,政府只能向外採購。以眼角膜為例,台灣大愛捐贈來源有限,以往必須倚賴斯里蘭卡國際眼庫中心,但近年來該中心陸續與許多國家眼科醫院簽訂合作備忘錄,已無法足量提供給台灣患者。衛福部應推動建立全國性的組織移植醫療共享平台戴念梓指出,衛福部應盡速成立組織庫平台,制訂作業流程,並導入共享機制,除了避免冰存組織因過期,浪費珍貴醫療資源,也可考慮統一埋單機制,除健保給付外,患者也需部分負擔,讓醫院自籌財源,維持組織庫品質。唯有政府提供資源及支持,加上患者自費,各醫院組織庫才可能收支平衡。再者,政府應該積極宣導器官捐贈、組織捐贈的重要性,讓更多民眾願意提供大體,遺愛人間。厚生會建議,應借鑑先進國家模式:從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學習,建立本土化的專業人員訓練體系,提高保存庫的品質和效率。推動建立全國性的組織移植醫療共享平台,從心血管組織開始,逐步擴大到其他組織,滿足更廣泛的醫療需求。再來是強化認證與查核,加強對保存庫的認證與查核,確保保存庫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20 醫聲.醫聲要聞
車禍腦死獻遺愛救五人性命 爸爸驕傲地說:「他是無名英雄!」
「叮昤~叮昤!」清晨6點50分,莊爸爸的床頭,總會響起熟悉的手機鬧鈴聲。他盯著那部從未解鎖的手機,彷彿聽見兒子士豪在呼喚他起床。「我總覺得那是士豪在叫我!」莊爸爸哽咽地說,自從兒子因車禍離世後,他便將車禍現場拾起的手機放在床頭,彷彿兒子未曾離去。雖然家屬已多次嘗試解鎖士豪的手機,希望透過手機中的資訊與照片,重溫與兒子的點滴記憶,卻因個資保護法而被拒絕。「我們真的很想看看他手機裡的照片,也想通知他朋友。」莊爸爸無奈說道。兒生前曾表達器捐意願 死後父代子實現承諾談起車禍的經過,莊爸爸眼眶泛紅,「出事那天是凌晨一大早,士豪走在斑馬線上,其實他只差再兩步,就可以安全抵達對面...。」但意外的到來,總是令人措手不及,凌晨天色的朦朧,讓肇事者掉以輕心,甚至撞到人後都未曾踩下煞車,「出事這兩個半月以來,肇事的年輕人,更是一通道歉的電話,都沒打來。」莊爸爸嘆氣說道,搖了搖頭,接著一言不發。莊爸爸回憶道:「士豪一直是一個善良的孩子。他曾經在家庭聚會時說過,如果有一天他發生什麼意外,願意將器官捐出來幫助別人。」車禍發生後,士豪被送到新竹國泰醫院進行搶救,醫療團隊告訴他們兒子恐怕即將離開,在得知可以器捐時,莊爸爸毫不猶豫地替兒子了了心願。「我替他實現了他的承諾,相信士豪不會怪我自作主張。」莊爸爸的首肯,讓士豪捐了心、肝、腎、眼角膜等器官,救了五個人,其中一名年僅18歲患有腎衰竭的年輕人,更因此獲得全新人生。葉俐妤社工師表示: 「 面對意外突然發生,家屬第一時間手足無措,加上病人病況不佳時,也曾發生家屬不清楚病人想法而拒絕器官捐贈之情況。器官捐贈是大家一起完成的大愛,除了捐贈者的幫忙,家屬的捨得,也需要醫師專業的病情解釋及評估、醫療團隊細心的照護,還有社工師全程陪伴及支持。 」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器官勸募醫療團隊開院迄今,共完成 41 起器官勸募,有 145 人因獲得器官組織重獲新生。器捐賦予他人新生 更助捐贈者家人找到新意義在這段哀傷的日子裡,家屬選擇將痛苦轉化為幫助他人的力量。士豪的器官捐贈不僅延續了其他人的生命,也讓莊家感到一絲慰藉。妹妹提到:「哥哥的逝世讓我們痛不欲生,但他的器官卻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持續好好的生活著。」莊爸爸表示:「坦白說,燒掉就沒了。如果可以幫助別人延續生命,為什麼不呢?」他深信兒子會為此感到驕傲。莊士豪的妹妹也深感器官捐贈的偉大,不僅給予他人新生,也讓家人找到新的意義。「最初,我們對器官捐贈的認識,多來自電視與宣傳,知道這是一種善舉,但從沒想過真的會發生。」她堅定提到:「哥哥的離開讓我們學到,器官捐贈不僅能給予他人新生,更幫助我們家人找到新的意義。」想念哥哥時,妹妹就透過Line傳訊息給哥哥,「我們總覺得哥哥還在,只是去了不同的城市,想他的時候,就傳訊給他,這是我跟哥哥的祕密。」雖然無法再聽到士豪的聲音、看見他的笑容,但他的愛,依舊在各個角落,對家人而言,他曾來沒有離開過。
-
2024-04-12 養生.聰明飲食
膠原蛋白是什麼?該補充膠原蛋白嗎?營養師提醒搭配「1物」一起吃更有效
膠原蛋白是人體內含量最高的蛋白質,佔體內總蛋白量的25%以上,並且廣泛分布在身體各處,像是皮膚、軟骨、韌帶、肌腱、眼角膜、血管壁和內臟器官等地方都有它的蹤跡。膠原蛋白的-組成及構造它是種纖維狀的含醣蛋白,基本構造為3條多肽鏈纏繞成的三股螺旋蛋白分子,其中每條多肽鏈約含1000個胺基酸,裡面主要的胺基酸有甘胺酸(Glycine)、脯胺酸(Proline)、羥脯胺酸( Hydroxyproline)及羥離胺酸(Hydroxylysine)。這些膠原蛋白分子會再連接成更大的結構,來發揮它的功能。膠原蛋白纖維目前已發現的膠原蛋白至少分為28型,不同類型的膠原蛋白,在構造和功能上也會不同。其中比較常被討論的是第一型與第二型。第一型膠原蛋白是體內含量最多的類型,也是皮膚裡主要的膠原蛋白,第二型膠原蛋白則常見於軟骨中。生理功能不同類型的膠原蛋白可以提供不同的生理功能,讓我們舉幾個例子作描述:它是細胞間質的重要成分,細胞間質是細胞與細胞間的空隙,分為纖維基質和流體基質兩大部分,而膠原蛋白是纖維基質的一員,可以作為細胞粘附蛋白(Cell Adhesion Proteins),將細胞連接起來,也可以提供結構及支撐的功能。在皮膚中可以支撐皮膚細胞,讓表面不塌陷,也可以和彈性纖維一起維持皮膚彈性。主要存在於結締組織中,具有支撐及保護內臟的功能。在器官裡有個構造叫基底膜,它是結締組織的一部分,通常位於體腔或器官表面(在上皮組織的下一層),這個構造可以用來將上皮組織固定在結締組織上,也可以做為機械屏障,保護器官,而膠原蛋白就是基底膜的組成物質之一。皮膚組織分層膠原蛋白纖維的機械性質可以提供組織所需要的張力和強度,抵抗外來壓力。這些特性讓韌帶、肌腱在伸張的時候不易斷裂,使血管壁具有彈性,也幫助軟骨承受身體壓力。具有幫助傷口癒合與組織修復的功能,協助凝血等作用。能透過受體執行調節細胞生長、分化、遷移之功能。膠原蛋白的補充 由上述的內容我們大致了解膠原蛋白在人體中扮演的功能及角色。不過隨著年紀增長,受外在破壞因子及內在代謝因素影響,使膠原蛋白因合成趨緩、分子變得破碎且分解的速度提高而逐漸流失,接著影響部分生理功能並反應在外表上。因此,為了保留更多體內的膠原蛋白,有人會好奇是否該使用膠原蛋白補充品呢?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可以先來討論膠原蛋白的合成。蛋白質是由許多胺基酸所組成的,而胺基酸又有分必須胺基酸跟非必須胺基酸,其中必須胺基酸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需不斷透過飲食補充才能滿足身體需要,非必須胺基酸為可以由人體自行合成的胺基酸。構成膠原蛋白的3個主要胺基酸(甘胺酸、脯胺酸和羥脯胺酸)皆為非必須胺基酸,也就是說如果能均衡飲食,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也許就能獲得足夠的原料來合成膠原蛋白!那為什麼要補充膠原蛋白呢?是為了直接提供身體合成膠原蛋白所需的原料,提升合成機率!透過飲食吃下的膠原蛋白,實際上並不是直接轉變成我們體內的膠原蛋白,它會先經由消化道分解,再以小分子胜肽(二胜肽、三胜肽等)或胺基酸的形式吸收進入體內,接著這些分子會循環到身體各處,有可能到皮膚或軟骨等處合成膠原蛋白(由纖維母細胞合成),也可能到體內各地修補受損組織,或作為合成其他物質的原料。其中,膠原蛋白小分子二胜肽Pro-Hyp(PO)具有刺激纖維母細胞表現的作用,可以促進玻尿酸合成。因此,吃膠原蛋白除了提供身體充足的合成原料、還能刺激纖維母細胞表現,這時候吃進來的「膠原蛋白分子大小」就是一大重點。除了補充膠原蛋白,透過一些生活及飲食習慣的調整,也可以減緩膠原蛋白的損失,如:作息規律改善新陳代謝、做好防曬降低紫外線威脅等;在飲食上可以選擇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如:穀胱甘肽、維生素C、維生素E及β-胡蘿蔔素等),保護膠原蛋白不被破壞。其中,維生素C還具有促進膠原蛋白合成的功能。膠原蛋白合成的關鍵 – 維生素C維生素C參與合成膠原蛋白的關鍵步驟,是離胺酸羥化成羥離胺酸反應的重要輔酶,要是體內維生素C不夠,降低反應進行的話,就會影響到膠原蛋白的合成。因此,希望膠原蛋白可以順利生成的話,適量補充維生素C顯得格外重要喔!即使人體可自行合成膠原蛋白,但會受到年齡、體質及環境影響,導致透過一般飲食獲得膠原蛋白的速度,也許比不上它流失的速度,所以直接補充膠原蛋白也是選擇之一,但考量個人體質、補充的膠原蛋白品質等各種因素影響,產生的效果因人而異,因此要不要額外補充膠原蛋白,可以依照個人需求,仔細評估後再決定。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9 醫療.眼部
眼睛從40歲開始老化!醫曝紫外線是視力最大殺手,也是白內障主要原因
「最近看東西常感覺模糊不清,被檢查出有輕度白內障,我才50歲耶!」現代人用眼過度,視力提早老化、退化,白內障有年輕化趨勢。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鄭毓郡說,白內障是正常老化的過程,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但如果拖著不治療處理,不僅影響視力和生活,也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老年眼疾多 影響社交、健康眼睛疾病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尤其上了年紀之後,毛病也愈來愈多,除了會洩露年齡的老花眼,還包括白內障、青光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乾眼症。這些眼疾讓視力變差,連帶影響社交困難,不想參加團體事務、減少人際互動以及降低運動意願。本身的活動性變差,心情跟著憂鬱,漸漸地對周遭事情漠不關心,原本喜歡的事情也提不起勁。鄭毓郡表示,視力不好影響的層面很多,當人變得退縮、陷入自我封閉,少了外界的刺激時,認知功能會逐漸衰退,日後發展為失智症的風險也會提高。視力不良是失智的危險因子之一,以好發於55歲以上的白內障為例,國內外的研究指出,接受白內障手術治療後,日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明顯較無手術的患者減少了一半。做好眼睛保養 每年定期檢查鄭毓郡強調,民眾平常要做好眼睛保養,預防視力減退及老化。「紫外線」是眼睛視力最大的殺手,也是造成白內障的主要原因,眼睛過度曝曬,會破壞視網膜、眼角膜的健康,患有高度近視(500度以上)的人,得到白內障的機會也高出許多。一般來說,眼睛從40歲開始老化,慢慢失去調適能力、無法準確地聚焦,如果有高度近視,更要特別注意定期做眼睛健康檢查。眼睛健檢項目,包括基本的視力、眼壓及裂隙燈檢查,另點散瞳劑放大瞳孔做眼底檢查。白內障不可逆 嚴重需開刀患有白內障該怎麼辦?鄭毓郡建議,初期可以點眼藥水、配戴眼鏡改善模糊症狀,一定要避免用眼過度、適時補充維生素。白內障不可逆,若視力模糊到影響生活,就需要開刀矯正視力,目前置換人工水晶體手術普及,且人工水晶體選擇多樣化,治療效果不錯。術後仍要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好防曬、戒菸、控制血糖,減少發炎反應。白內障好發族群1.55歲以上的人2.高度近視者3.眼睛曾經受過外傷者4.糖尿病患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07 焦點.杏林.診間
甜美娃娃臉被病人質疑專業 眼科醫師褚庭雯擦亮患者靈魂之窗
娃娃臉、聲音甜美、把患者當作朋友的褚庭雯,實際上是馬偕紀念醫院執業已邁入第九年的眼科醫師。時常受到患者稱讚親切,還遇過病人想要牽紅線的她,也曾因外貌年輕甜美,被病人質疑專業與經歷。九年眼科醫師經歷,卻因外表年輕被質疑。「妳這個刀有開過很多次?」褚庭雯回憶,曾經在診間被病人當面質問,就算給對方的回覆是經驗很豐富,但病人仍是半信半疑,後來也真的取消手術,改去找其他「資深」醫師進行手術。雖然病人仍有積極治療,褚庭雯也確信病人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顧,但是內心仍不免有些受傷、失落。她相信患者與醫師間有所謂的「緣分」,若病人相信她,專業部分她會盡力照顧,對於有疑慮的,仍會提醒一定要接受追蹤、治療,但不會強留。憑藉專業、溫柔親切、耐心等特質,褚庭雯也獲得不少病人信賴,面對需要定期追蹤的疾病,如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青光眼、乾眼症等,與患者的相處就像朋友一般。她說,很多長輩很熱情,不只自己來看診,還會揪親友一起來找她看診,彷彿變成家庭醫師。【快來醫師百科分享褚庭雯醫師診間的就醫經驗】手術室裡,阿嬤抱著她說「好險遇到妳」。褚庭雯謙虛地說,來眼科求診的患者大部分視力比較不好,可能因為自帶「朦朧濾鏡」,因此較常稱讚醫師漂亮。有次幫一位大哥做完白內障手術,患者術後跟她分享「家裡的電視像換了新的一樣,本來以為是電視太舊才模模糊糊,還想換掉它。」患者開心彷彿賺到一台新電視。最近更遇到一個來做糖尿病視網膜檢查的阿伯,看診後大讚她「長得漂亮又會看診,娶到妳真的很幸運。」隨後更意有所指表示自己的兒子也長得帥。她笑稱,她遇到的病人大部分都很可愛,相處起來就像朋友一樣。褚庭雯說,曾經幫一位阿嬤處理因糖尿病引起的黃斑部水腫,阿嬤因為病情較複雜、本身也有白內障,需要多次手術、打針治療,才可以重見光明。她回想,「每次阿嬤一踏進手術室時都很緊張,會抱著我說『好險遇到妳』,這樣被病人信賴,真的很感動。」後續隨著血糖控制良好以及規律回診,阿嬤視力也獲得穩定控制。眼科非常仰賴團隊合作,感謝學長姐給後援。褚庭雯表示,眼科與其他專科不太一樣之處,在於眼科所有團隊都在同一個區域,治療流程環環相扣,因此極度仰賴團隊合作、分工。例如,一個要開刀的病人,在看診或是手術前,需要經歷很多儀器檢查,驗光、量眼壓、眼底掃描等,因此團隊特別重要。她說,自己很幸運,遇到很好的團隊,不只在醫療專業上可以安心,連日常生活都被照顧。特別是在菜鳥醫師時期,常常會忙到忘記訂便當、吃飯,這時團隊的學長姐們就會想方設法變出很多食物,幾乎都沒讓她餓著。國內眼角膜需求上千,捐贈僅有500個。褚庭雯的次專科為角膜科,她表示,目前國內眼角膜的捐贈量仍然不算多,根據統計,我國一年捐贈的眼角膜約在500個左右,但是需求卻高達上千個。需要眼角膜的患者可能是自身有角膜疾病或是外傷,甚至是配戴隱形眼鏡沒有確實照顧好眼睛,導致角膜潰傷、感染、混濁等。眼角膜移植門檻比其他器官低,因為角膜沒有血管,不需要組織配對即可移植改善病情;但受到民間傳統觀念影響,整體器捐的風氣仍有待加強。褚庭雯說,有時候眼角膜捐贈的等候期可能要半年、甚至是一年以上,當患者有急需時,就必須從捐贈風氣較盛的美國引進。雖然「眼角膜」本身不需付費,但是仍要負擔國際運費,對經濟弱勢的患者是一筆負擔。褚庭雯醫師小檔案.現職:馬偕紀念醫院眼科醫師.經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馬偕紀念醫院眼科總醫師.給患者的一句話:生活忙碌也不要忘記照顧自己的眼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10 醫療.眼部
「開過RK近視手術要小心」利菁曝正排隊等換眼角膜!眼角膜移植申請流程及順序,看需等多久
藝人利菁今於臉書自曝正在等待眼角膜捐贈,文末則提醒民眾注意「開過RK近視手術的人都要小心」,疑手術後遺症,造成眼睛嚴重傷害,需等待眼角膜移植恢復視力;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科主任呂大文表示,RK近視手術是30年前的近視手術,術後眼角膜會變得不安定,約有1%左右的患者,術後可能需要換眼角膜。國內需移植眼角膜最大的眼疾,以眼球外傷為最大宗。什麼是RK近視手術?呂大文表示,RK近視手術,全名為放射狀角膜切開術,是一種不理想近視手術,該手術盛行於30年前,該手術的方式是,利用不同切割的深度與數目、長度以及畫分光區的大小,矯正近視度數,過去曾有紀錄,矯正約800度的近視。但是該手術的方法,會在光區外到眼角結膜的交界處,畫上6到8刀,但交界處並不明確,得靠醫師的經驗與判斷,等同是交由醫師「選擇性」在角膜上畫刀,如果醫師畫刀的深度太深,也可能會產生斑疤反應,使眼睛出現失養變化,即細胞壞死或纖維化等。RK近視手術後遺症多 但需移植眼角膜者少因此,接受RK近視手術後,近視度數雖然被矯正,但是角膜卻變得不安定,國際上有不少案例術後20年,出現嚴重遠視、散光,但需要接受到眼角膜移植的人數非常少,大約僅有1%,甚至低於1%以下的患者,需要移植眼角膜。呂大文表示,近年的近視手術已經大幅改變術式,像是雷射角膜層狀重塑術(LASIK)等,在眼角膜上協助校正時,不再是選擇性的畫刀,而是均勻的執行手術,不再讓眼角膜出現不安定的狀況,也是較安全的手術。哪些情況需眼角膜移植?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目前等待眼角膜移植的人數為1276人,今年已完成移植的人數有493人。呂大文表示,國內需要等待眼角膜移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種情況,目前等待最大宗的原因則以「眼球外傷」為主,如車禍引起等。.施行過白內障手術出現併發症.眼球外傷,如車禍引起。.化學性傷害(如燒傷).帶狀皰疹感染等待眼角膜移植 約需3至8個月 呂大文表示,台灣目前等待眼角膜移植的時間,約3個月到8個月之間,移植之後,視力會改善,但沒辦法完好如初,等待移植的期間,並不會因此全盲,只是眼角膜移植仍可能會有移植失敗的風險,如出現排斥反應等,移植完成後,也需要長期點抗排斥藥水,需長期細心照顧。眼角膜移植申請流程先經具移植醫院資格的醫師評估↓由您就醫的醫院眼科負責窗口登錄至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登錄中心)↓列入國內角膜等候受贈名單↓當國內有捐贈者捐贈角膜時,將依據登錄中心排序結果由就醫的醫院端通知是否受贈大愛角膜↓由您就醫的醫院眼科醫師檢查受贈的角膜品質及是否合適↓醫院通知您入院手術↓接受移植接受眼角膜移植順序1. 二歲以下之器官捐贈者,優先分配予二歲以下之待移植者。2. 待移植者之配偶或三親等以內血親曾為死後器官捐贈者。3. 辦理器官捐贈者之醫療照護、腦死判定、必要性檢查與檢驗、協助司法相驗、器官分配聯繫運送、遺體禮儀及資料登錄通報等事項之醫院。4. 地理位置:器官捐贈者及待移植者所在區域相同為優先。5. 擬接受眼角膜移植之眼為病人唯一具有視力潛能者。6. 視力預後較佳者(無可檢查出的視網膜及視神經病變)。7. 等候時間:等候時間長優先於等候時間短之待移植者。8. 曾為活體肝臟或腎臟器官捐贈者。9. 未曾使用本國捐贈眼角膜之待移植者。(6註:預後指預計恢復狀況)【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臺灣國家眼庫.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05 醫聲.醫聲要聞
太想念車禍身亡爸爸 女兒也簽器捐!器官移植等腎臟的最多
疫情期間,器捐人數直直落,二○二一年僅二九四人,創史上新低,今年為疫後第一年,累計至昨天已有三一五人完成器捐,可望逐步回升;今年七月不幸因車禍離世的高先生,將眼角膜、肝、腎捐給等待患者,北榮昨舉辦器捐感恩會,高先生的女兒在今年父親節時完成器捐簽署,盼能延續父親的愛。逾1.1萬人等待器官移植 等腎臟最多、眼角膜次之根據器捐病主中心統計,全台目前有一萬一三五一名患者等待器官移植,以腎臟等待人數最多、眼角膜次之。今年器官捐贈人數逐漸回到疫情前的人數,累計至昨天為止,捐贈者有三一五人、受贈者八八八人。台北榮總移植外科主任林釀呈說,事故造成腦傷是器捐的大宗,受疫情影響,最嚴峻時最低僅個位數,是往常的三分之一。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理事長江仰仁表示,今年每個月平均約有卅人完成器捐,顯示器捐人數已逐步回溫。太想念車禍身亡爸爸 自己也決定簽器捐國內對於器官捐贈的討論,不再像過去那般保守。六十四歲的高先生今年七月車禍身亡,生前並未簽署器官捐贈卡,但家屬於車禍後廿四小時內,決定將其器官,捐給正在等候移植的患者。高先生的女兒說,爸爸離世後,感受到生命無常,離世後不到一個月,就是父親節,因為太過想念爸爸,自己也決定簽署器官捐贈,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人,也藉此懷念爸爸。器官捐贈者家屬鄭小姐說,父母先前發生車禍、分送不同醫院急救,父親送醫時已無呼吸心跳、頸椎脊髓嚴重損傷,搶救後呈現腦死狀態;鄭太太則因腿部嚴重開放性骨折,於醫院接受骨骼移植及重建手術。鄭小姐說,爸爸過去會將汰舊機體中的好零件保存下來,再安裝到另一個需要替換修繕的機體內,再加上他認為人生就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最後捐出肝臟、腎臟、胰臟、眼角膜、皮膚、骨骼、肌腱、韌帶,「知道他無法重生,但有其他人可以」,相信父親也會支持。二○一七年,台灣通過無心跳器捐,每年約增加十多例大愛器捐。江仰仁表示,台灣不斷找尋可以增加器官捐贈來源的方式,期待未來有機會能採取如西班牙的「默許制」,不過,如何協助醫師與病患溝通,仍然需要努力。
-
2023-10-05 醫療.眼部
睫毛倒插怎麼辦?醫曝常見3原因:未即時治療恐會影響視力
年長者常會遇到「倒睫毛」困擾。正常的狀況下,眼瞼的睫毛方向應該是朝向眼外側生長,當其改變方向接觸到眼球表面時,會造成眼刺痛、紅、流淚、怕光等症狀。常見眼瞼睫毛會接觸到眼球表面有3個原因,分別是好發在老年人的「退化性眼瞼內翻」、「倒睫毛」及東方孩童的「眼瞼贅皮」。當眼睫毛摩擦眼球表面時,會造成眼角膜受傷而破皮,若角膜長期反覆受傷破皮,容易因為感染病菌而發炎,若沒有及時治療,即使破皮最後癒合了,也容易在角膜上留下永久性的疤痕而影響到視力。1.眼瞼內翻發生眼瞼內翻主因,多因年紀增長時,下眼瞼的縮肌或水平緊度會逐漸鬆弛,導致眼輪匝肌(閉眼肌)作用過強,將睫毛內推而刺到眼球表面。治療上主要靠手術,也可局部注射肉毒桿菌素,讓肌肉放鬆而達到短期改善症狀的效果。2.倒睫毛倒睫毛的發生,是因為長期眼瞼慢性發炎、受傷或砂眼,造成睫毛生長方向錯亂而容易刺傷眼球。平常保養可局部點眼藥膏、藥水,以減輕眼瞼、結膜發炎、防止倒睫毛惡化;治療可定期找醫師拔睫毛(約3至4周又會長出)、睫毛電燒術、冷凍治療、雷射治療(適用於倒睫毛數量少)及手術治療。3.眼瞼贅皮眼瞼贅皮是東方孩童最常見的睫毛問題,常合併倒睫毛。通常發生在下眼瞼,成因為下眼瞼邊緣的眼皮及皮下眼輪匝肌過多,而推擠睫毛讓其貼在眼球表面,當眼睛望下看時(例如閱讀時)尤為明顯,常影響到內側1/2到2/3的範圍,在家可利用自拍或請家長拍照,自我檢測下眼瞼贅皮嚴重程度及範圍。患有眼瞼贅皮的孩童不容易被發現,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當家長發現孩子時常揉眼、眨眼、流淚、怕光、紅眼或有分泌物時,應簡單自我檢測,可早期判斷孩童是否患有眼瞼贅皮。若自我檢測發現有明顯的下眼瞼贅皮時,應就醫檢查眼角膜受傷破皮情形。眼角膜破皮輕微可先點藥觀察,若角膜破皮嚴重有發炎感染風險,應考慮手術治療,術後睫毛會恢復正常朝外方向,傷口痕跡也會逐漸變得不太明顯。多數小朋友會隨著年紀成長到大學之後,症狀會變得更明顯。有人會尋求戴隱形眼鏡來隔絕睫毛的刺眼問題,但須注意當眼睛發炎或有感染風險時應停用隱形眼鏡(包括角膜塑型片),並到眼科就診治療,以免增加角膜潰瘍的風險,造成視力永久性的傷害。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3 養生.保健食品瘋
吃補充劑反而容易過量!富含維生素A食物有哪些?有何功效?過量有什麼問題?
前幾年新冠肺炎疫情,維生素D成了火紅的營養素之一,不少國際研究指出,維生素D是對抗新冠病毒的利器。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的一員,其他同屬脂溶性的還有維生素A、E、K,上周介紹完水溶性維生素B和C,本周將介紹這幾大脂溶性維生素對健康的重要性。維生素A與人體接觸到「光」的器官息息相關,可幫助眼睛調節光線、維持視力,同時也讓黏膜、皮膚維持正常功能。維生素A缺乏大多出現在開發中國家,根據國民營養調查資料顯示,國人鮮少缺乏維生素A。維生素A很容易從飲食中攝取,如魚油、內臟類食物,如果吃富含β胡蘿蔔素的食物如胡蘿蔔、南瓜,人體也能自行合成。維生素A的重要性有哪些?.保護視力健康.維持皮膚、毛髮與黏膜健康.維護免疫功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人體的視覺、基因、生殖系統、免疫系統,以及皮膚、黏膜等都需要維生素A協助維持功能。如果身處食物匱乏的國家,比較容易出現缺乏維生素A的現象。缺乏維生素A,嚴重者會引起夜盲症,患者的皮膚也會格外粗糙、角質化,免疫系統也會受到影響,同時影響生長發育。有些小孩出生就營養不足、缺乏維生素A,但是小朋友還不會說話,視力衰退或是在暗夜中看不到東西也不會表達,後續會開始出現眼角膜或是角膜乾燥症狀,孩子會時常揉眼睛,把眼睛抓得又紅又腫,再加上陸續會出現畏光、眼痛才被發現已經罹患夜盲症,再從夜盲症追到營養素缺乏,往往都已經太晚,嚴重可能會導致失明。維生素A除了幫助眼睛或是皮膚維持健康以外,也在免疫功能上扮演重要角色。根據研究顯示,體內若能維持維生素A足量攝取,與缺乏維生素A的人相比,能降低罹患癌症的機率。維生素A每日建議攝取量?.攝取100公克肝臟可能就會超過男女每天建議攝取量根據國民營養建議,男性每天建議攝取600微克維生素A、女性攝取500微克。每100公克的肝臟約有7000多微克的維生素A。蘇秀悅表示,攝取100公克肝臟可能就會超過男女每天建議攝取量,但很難有人每天都吃肝臟,且單從飲食中,很難引發維生素A中毒,民眾不必過度擔心。維生素A過量可能發生什麼問題?.一般正常飲食不會過量.短時間高劑量或長時間攝取,才會出現異常根據過往的研究,單一攝取維生素A或短時間內高劑量攝取維生素A,才可能導致急性中毒,攝取劑量大約是15萬微克以上,才有可能引起。蘇秀悅表示,如果急性維生素A中毒,會出現噁心、嘔吐、嚴重頭痛、頭暈、視力模糊等現象,緊急接受治療幾乎都可以恢復。不過國際上比較擔心「慢性維生素A中毒」,每天攝食超過3萬微克的維生素A長達數年,可能會出現中樞神經異常、肝臟、骨骼異常或是皮膚變異等反應。女性懷孕期間或懷孕前期,大量攝取維生素A則可能導致胎兒畸形。嬰兒如果每天攝取5500微克以上的維生素A補充劑,短短三個月,可能就會造成厭食、易怒、顱內壓增高、皮膚病變、脫皮等。但蘇秀悅強調,一般正常飲食都不太可能出現過量的情況。蘇秀悅表示,維生素A對人體而言是重要的維生素,有些人會擔心平常愛吃肝臟又愛吃胡蘿蔔會不會維生素A爆表?她說,如果天天吃胡蘿蔔頂多皮膚變黃,並沒有這麼嚴重。服用維生素A補充劑須注意?.不建議透過保健食品補充維生素A蘇秀悅不建議民眾透過保健食品補充維生素A。她說,飲食中非常容易攝取到維生素A,連芒果、西瓜等水果中都含有微量的維生素A,一份芒果有108微克、一份西瓜有58微克,因此在台灣,每天很容易攝取足量維生素A,不需要額外補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2 醫療.眼部
癢到受不了!眼睛過敏怎麼辦?原因、症狀及治療一次看,7招預防過敏
眼睛過敏時,會出現眼睛紅癢難耐、異物感、燒灼感和分泌物增多等症狀。眼睛又紅又癢,眼睛過敏怎麼辦?過敏體質者在接觸到花粉、灰塵、動物毛髮等,不僅打噴嚏、流鼻水,有些人也會發生眼睛過敏的情況。在台灣,約有三成人口患有過敏性結膜炎,且有過敏性鼻炎的患者高達七成伴有過敏性結膜炎體質。雖然眼睛過敏對視力不太會造成影響,但是過敏的不適症狀卻非常惱人。究竟眼睛過敏原因是什麼?眼睛過敏症狀有哪些?眼睛過敏怎麼治療?如何預防眼睛過敏?本篇一次整理。眼睛過敏原因眼睛過敏指的是過敏性結膜炎。由於眼瞼及結膜有許多肥胖細胞(mast cell),並富含組織胺(histamine)以及形成發炎反應的介質,而肥胖細胞的表面存有免疫球蛋白E分子(IgE)。當外在過敏原刺激時,會使兩個IgE連結,使肥胖細胞釋放組織胺與介質,進而引起眼睛癢、充血、水腫等過敏反應。根據書田眼科診所主治醫師吳仁斌表示,依過敏性結膜炎臨床症狀表現,可大致分為急性與慢性二種: 急性過敏性結膜炎:當大量過敏原突然進入眼睛,會造成眼睛很眼、結膜水腫及眼皮腫大等過敏反應,常見急性過敏性結膜炎誘發因子如花粉、寵物毛髮等,通常過敏症狀會於數小時後逐漸緩減,避免接觸過敏原可降低發作頻率。 慢性過敏性結膜炎:由於塵蹣、隱形眼鏡等慢性刺激造成眼睛癢、刺痛及充血。眼睛過敏症狀通常眼睛過敏時會出現眼睛紅癢難耐、異物感、燒灼感和分泌物增多等症狀,其中結膜充血與分泌物多是結膜炎的典型症狀,單眼或雙眼不一定,當發炎反應嚴重時,可能會有發生視力模糊、眼睛畏光。嚴重過敏性結膜炎可能造成眼角膜病變及其它併發症。過敏性結膜炎分五類過敏性結膜炎分為春季性、異位性、常年性、季節性、隱形眼鏡性,共五種類型,其中季節性過敏性結膜炎及常年性過敏性結膜炎最常見。1.春季性常見於初春至夏末期間,好發於幼童、小童及青少年,多數患者在過了青少年後,過敏發作次數會逐漸減少。臨床症狀有眼睛紅、上眼皮翻起的眼瞼結膜部位可能會有鵝卵石狀的凸起,以及輪狀部位出現白色小點,而角膜部位可能出現點狀破皮甚至盾牌狀潰傷。2.季節性由於空氣中散布花粉、孢子等過敏原,故好發於春夏花草樹木盛開時,除了眼睛紅、灼熱感等典型症狀之外,鼻黏膜也會受到過敏原刺激,或由淚液經由鼻淚管將過敏介質帶入鼻子,因此季節性過敏性結膜炎患者經常合併鼻炎、呼吸道症狀。3.異位性無特定好發季節,空氣中的過敏原為誘發主因,通常發生於成人,經檢查可見,結膜瘢痕以及較小的乳突,有些患者侵犯至角膜之外也有可能因白內障而影響視力。異位性過敏性結膜炎與其它類型最大的不同是患者會有濕疹、氣喘、鼻炎等其它異位性體質。4.常年性塵蟎、寵物毛髮及黴菌是引起常年性過敏的主因,與季節性類似,患者經常伴隨打噴嚏、流鼻水等其它過敏症狀,發炎反應大多局限在結膜,除了分泌物可能造成暫時性視力模糊之外,不太會造成嚴重的視力影響。5.隱形眼鏡性與長期配戴隱形眼鏡有關,由於隱形眼鏡的鏡片與眼球表面摩擦,以及保存液及化學物質殘留。除了發生輕微結膜發炎及水腫、眼睛癢、眼睛刺痛感及異物感等不適症狀之外,也有可能產生巨大乳突又稱巨大乳突結膜炎,巨大乳突可能會摩擦角膜表面、造成角膜破皮,嚴重時可能併發角膜潰瘍,會對視力造成極大影響。眼睛過敏怎麼辦?如何治療?在治療過敏性結膜炎,大多以眼藥水或口服藥物。為減少過敏原聚集在眼球表面,在藥物使用上,一開始會先使用局部抗組織胺、含肥胖細胞安定成分的眼藥水以及人工淚液。嚴重過敏反應時,在治療上會再加上局部類固醇,而嚴重的春季性、異位性結膜炎甚至需要用到口服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另外,眼睛過敏時,若眼睛癢到受不了,可先冰敷眼睛5-10分鐘,應避免大力揉眼而導致血管擴張進而引發強烈過敏反應。如何預防眼睛過敏?想要預防眼睛過敏、降低過敏發作頻率,可先做過敏原檢測,進而避免過敏原。根據《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衛教指出,預防過敏可遵循以下幾點生活守則:1.建議使用濕抹布或吸塵器(可過濾過敏原、集塵袋較多層的吸塵器)打掃居家環境,避免使用掃把、雞毛撢子,以減少灰塵揚起。2.避免接觸過敏來源,如室內不放花草、家中不使用絨毛地毯、布沙發、布製窗簾、絨毛玩具及易沾灰塵的裝飾物等。3.有養寵物者應與寵物區分生活空間,避免寵物進入臥室且在接觸寵物後應立即洗手。4.避免接觸菸、香水、殺蟲劑及廚房煙霧等刺激物物質。5.每 1~2 週以約 55℃熱水清洗外蓋寢具(床單、枕套、被單),避免使用厚重毛料寢具、不使用棉絮類當填充物,且應定時曝曬、清洗寢具,避免塵螨孳生。6.將室內保持溫度 25-27℃、濕度 40-50%,並空氣清淨機來清除空氣中的過敏原以及定期更換冷氣濾網。 更換合適的隱形眼鏡。若眼睛出現不適症狀,應先停止帶隱形眼鏡並且冰敷,不要揉眼睛。參考資料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亞東紀念醫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書田眼科診所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生,你比我更懂我的女兒嗎?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不滿」。一位白內障病人因為接受眼科手術後未能達到預期效果而寫出他心中的遺憾,尤其是對這位眼科醫師回應的態度頗有微詞。→想看本文一位眼科醫師以客觀超然的態度說出他的看法,認為醫師在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避免「防衛性的回應」,以避免火上加油,並且指出當下業績效率掛帥的醫療院所,醫師應該反躬自問虛心檢討。→想看本文一位長年在美國行醫的醫師,介紹一部以真人實事的醫療悲劇為主題的電影,以及自己親人在美國發生不良醫療效果的自省,對醫病衝突有更深入的剖析。希望醫病雙方都能從這種「不良事件」虛心檢討,使台灣的醫病關係更上一層樓。醫學的灰色地帶Take Care of Maya是剛剛發行的一個罕見疾病病例的記錄影片。Maya 9歲的時候,在一次嚴重的氣喘病發作過後,開始出現四肢有如刀割的疼痛,以及肌肉無力的症狀。Maya的父母帶著她四處求醫都不見成效。Maya的爸爸是退休的消防隊員(一般美國的消防隊員都有完善的急救訓練,醫療常識是高過平常百姓的)。媽媽是個護士,在她自己努力搜尋後,覺得 Maya的症狀符合一個罕見疾病叫做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CRPS),夫婦倆帶著Maya去看一位對於這個疾病有權威的麻醉科醫師 Anthony Kirkpatrick 。這位醫師認定Maya是患了這個病,開始給她 ketamine—一個麻醉科的常用藥—但是效果不顯著。Dr. Kirkpatrick接下來建議 Maya的父母帶她到墨西哥去接受超高劑量 ketamine誘發昏迷的治療。Dr. Kirkpatrick 告訴他們這樣的治療是有些死亡的風險,也不能保證有效,但還是鼓勵他們嘗試。Maya 在墨西哥的醫院接受了這樣的治療,在加護病房裡度過大約一週的昏迷狀態,靠著氣管插管和呼吸器維生。當治療結束,Maya 酥醒後,一開始看不出來治療是否有成效。回到美國後,因為Dr. Kirkpatrick的診所不接受Maya的醫療保險,將她轉介給另一位醫師,繼續給Maya 開高劑量的ketamine。影片裡説是Maya在這樣的治療下,病情有好轉,也恢復了接近正常的作息。幾個月後,有一天Maya忽然發生嚴重的腹痛。Maya的媽媽不在家。她的爸爸眼看著她一直喊痛,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就決定帶她去兒童醫院的急診就醫。在開車去醫院的路上,他打電話通知了Maya的媽媽到醫院去會合。這是Maya第一次到這個有名的兒童醫院就醫,所以醫院完全不清楚她過去的病史。Maya的媽媽認定她的腹痛是CRPS復發造成的,要求醫師給 Maya高劑量的 ketamine,醫師認為她的要求不合理(劑量遠超出安全範圍)。雙方僵持不下,Maya住院了,依照醫院醫師的想法治療,但是Maya的媽媽認為 Maya一點也沒有改善,繼續堅持要醫院給Maya使用高劑量的ketamine。因為屢次與醫院衝突,醫院的一個調查受虐兒童的專科醫師來看會診,判定Maya 的病痛是被她媽媽暗示牽引所致(Munchausen by proxy)。當兒童懷疑有家虐的狀況時,法律的規定是政府接管小孩的監護,父母不再擁有為孩子做任何決定的權利。Maya的媽媽被限制不能去醫院探訪Maya。爸爸去探訪時,也不能談任何有關治療的話題。Maya總共在醫院的監管下過了三個月,包括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和她11歲的生日。她的父母請了律師控告醫院,希望能把Maya接回家。出庭的當天,Maya 對法官提出兩個訴求,希望法官能聽她自己説明她的狀況,另一個訴求是讓她能擁抱媽媽一下。不幸的是法官認為這個案子還在爭議中,拒絕了這兩個訴求。不久過後,Maya的媽媽在家裡的車庫上吊自殺,遺書裡説她選擇自盡是因為再也不能忍受與Maya分離,而且被視為罪犯的痛苦。這樣慘烈的結局既令人震驚扼腕,也絕不是醫院所能預料到的悲劇。這個記錄片是從Maya和她家人的角度出發來報導這個事件,相信多數人的直接觀感是認為醫院是整個事件的罪魁禍首;我自己身為醫事從業人員,心裡則有很多的疑問。這個案子其實充滿了許多醫學的灰色地帶,值得進一步的思考。權威的醫師或醫院不一定都有不容質疑的診斷與治療建議Maya 9歲時發生的病,是不是肯定是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 ?小孩子發高燒,扁桃腺紅腫發炎,喉嚨拭檢證實有鏈球桿菌,可以確診扁桃腺感染;治療是使用對鏈球桿菌有效的抗生素;病人也會在預期的時間內好轉,恢復健康。許多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是黑白分明,沒有爭議的。有一些疾病是醫學上還不瞭解的,既不知致病原因,也不知發病的機制,因此也很難發展出有效的治療。有時候,某些醫學權威提出一些見解,就被當成肯定的看法。這樣的疾病診斷常常靠排除掉其他可能性來做成結論的。CRPS的診斷是沒有任何特定的檢驗能確認的,而是靠著排除其他可能性來做判斷。Maya的疾病的確是不尋常的;在去看 Dr. Kirkpatrick 之前,她已經看了很多其他的醫生,既沒有得到一個確定的診斷,所嘗試過的用藥也都沒有幫忙。當Dr. Kirkpatrick告訴他們這個診斷,相信對Maya一家人而言是久旱逢甘霖,加上Dr. Kirkpatrick提供他們一個帶著他個人權威的治療方案,可能也給Maya的父母一種定心感。Maya 在接受高劑量ketamine注射之後,病情似乎也有好轉,難怪他們完全認定這個診斷,以及使用高劑量ketamine注射的必要性。我在網路上進一步找尋這個案子的來龍去脈時,發現Dr. Kirkpatrick 經營一個CRPS的特別門診,專門給病人做高劑量ketamine注射。因為Maya每三至四週就要連續四天的治療,自費負擔是一萬元美金,超出了他們的經濟能力,才轉到另一位Dr. Kirkpatrick介紹的醫師那裡去繼續治療。Dr. Kirkpatrick 第一次看到Maya時,因為她已經看了很多其他醫師,也做了很多檢查治療,我可以了解他不需要再做任何檢查,而憑著他的經驗做出CRPS的診斷。問題是一個經營CRPS特別門診的醫師會不會有不管什麼病看起來都像CRPS呢?畢竟很多病的症狀可以很類似,疾病的自染發展過程也可能自己慢慢痊癒。兒童醫院與Maya媽媽的衝突Maya剛剛到兒童醫院是因為腹痛去就醫的。當然腹痛的原因形形色色,需要檢查才能判斷,以便做適當的治療,但是Maya的媽媽阻擋醫事人員給Maya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只是強烈地要求高劑量ketamine注射;這是種下雙方敵峙的原因。溝通破裂的情況下,容易懷疑對方的動機,才會造成醫院向政府機構報告家虐的可能性。Maya的媽媽也許有「你比我更懂我的女兒嗎?」令醫護人員反感的態度,後來醫院拿法律來制約處罰Maya的媽媽,造成她尋死,反過來處罰醫院與醫師的悲劇。遇到不如預期的醫療結果時,醫病雙方如何創造最好的結局怪老子先生白內障手術後,視力不得改善,他當然有理由提出他的失望與不滿,而治療的醫師似乎有惱羞成怒之嫌,將結果歸咎於與他無關的原因。我的婆婆在美國有兩次嚴重的術後併發症;雖然經歷了很多困難,最後也化險為夷,沒有任何長期的後遺症。第一次是心臟冠狀動脉置換術,手術後第一天晚上,因為語言不通,她沒有遵從醫囑,夜裡自己下床去上廁所,造成大腿摘取靜脈的傷口裂開,又因為術後例行的抗凝血劑治療,在大腿肌肉層裡形成很大的血腫,遅遅無法消退,幾週後,又動了一次手術清除血塊,之後,身體才慢慢康復。這個事件不是醫院或醫護人員的過錯,我們也感激原來的心血管醫師團隊及後來的一般外科團隊的照顧。婆婆手術前因為心臟狀況不好,總是走不動路,氣接不上來;術後,總算也能享受與家人出遊的喜樂。第二次手術併發症是白內障摘除術。她另一個眼睛的白內障是在台灣開刀的,術後視力立刻好轉。第二次白內障在美國住家附近的眼科診所手術,但是術後視力反而變差。這位眼科醫師一直密集的觀查及治療都沒有成效,建議婆婆要去舉世聞名的麻省眼耳鼻喉科醫院看眼角膜專科的醫師。所有後續的會診與治療,都在這位醫師的協助與指導下完成。婆婆接受角膜移植,視力也完全恢復正常。結語我從怪老子先生的故事,聯想到婆婆的故事,再加上Maya家庭的悲劇,心裡有許多感慨。多少醫病之間的對峙是因為溝通態度不良所致?醫護人員總是希望病人有最好的醫療結果,但是,醫護人員不是神,當醫療結果不如理想時,醫病雙方更要加強溝通合作,才能彌補缺陷,得到不幸中的大幸結局。★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11 醫療.眼部
隱形眼鏡怎麼挑讓眼睛不乾澀?視光學教授:關鍵在淚液交換率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台灣18至24歲人口中,每100人就有近73人近視。基於美觀與便利等因素,不少近視民眾選擇配戴隱形眼鏡。隱形眼鏡類型主要分為硬式、軟式二大類,較多民眾偏好異物感較小的軟式隱形眼鏡。不過,亞洲大學視光學系助理教授陳經中指出,硬式隱形眼鏡除了光學品質較好,也因為淚液交換率高,能降低角膜感染風險,並避免乾眼造成的不適感。選擇隱形眼鏡注意矽含量,越高者透氧量越佳。「硬式隱形眼鏡的異物感其實十分輕微,就像眼睫毛掉進眼睛裡。」陳經中表示,多數民眾配戴五至七天後,異物感就會改善。他指出,硬式隱形眼鏡顧名思義硬度較高,不易受到眨眼時眼皮擠壓而變形,光學性較佳,患者能夠看得更清楚。此外,市面上部分隱形眼鏡商品強調高透氧,陳經中說,角膜屬於人體組織,需要氣體交換維持健康運作,硬式面積較軟式隱形眼鏡小,氣體交換相對容易。他建議,民眾選擇隱形眼鏡時注意其矽含量,含量越高則透氧量也越佳。硬式隱形眼鏡「淚液循環率」遠高於軟式。此外,陳經中表示,硬式隱形眼鏡由於形狀固定,與角膜之間留有一定空間,每次眨眼時淚液循環率約20%至25%;軟式隱形眼鏡則因質地軟,配戴時貼附於角膜上,角膜與鏡片之間幾乎沒有空隙,每次眨眼時鏡片與角膜間的淚液循環率僅1%至2%。他指出,藉由淚液循環可將眼睛中的髒污、代謝產生的乳酸等物質排除,減少角膜感染的機率,同時也能避免乾眼帶來的不適感。「尤其3C時代,大家常盯著螢幕看,乾眼的問題更需要注意。」陳經中說,根據研究,一般人平時每分鐘眨眼次數約16到20下,但是盯著螢幕時,眨眼次數減少三分之一,就有可能導致眼睛乾澀。除了選擇硬式隱形眼鏡加快淚液交換,陳經中也建議民眾可在螢幕旁邊貼上「記得眨眼」便利貼,透過「眨眼訓練」保持眼睛濕潤。配戴需量身訂做,一定要找合格驗光人員。「硬式隱形眼鏡每副都要依照使用者的眼弧度、眼眶大小等不同數據量身訂做,一定要選擇合格的驗光人員協助配鏡。」陳經中說,硬式隱形眼鏡若保養得當,使用年限約為兩年,且每天配戴時間可達10小時,高於軟式隱形眼鏡的6至8小時,長時間使用的醫材更需要專業人士協助配置。他指出,「驗光人員法」施行六年,合格的驗光所都須配置符合醫事人員資格的驗光師,民眾可上衛福部網站查詢驗光所列表。陳經中表示,硬式隱形眼鏡的配置相當考驗驗配者的技術和經驗,除了最基本的近視、散光度數,還需要透過不同儀器測量使用者的眼皮鬆緊、眼睛直徑、瞳孔大小及弧度,以及角膜型態及直徑等多項參數,再依照數值訂製合用的硬式隱形眼鏡,才能避免隱形眼鏡在眼中滑動造成不適等問題,每次驗配時間一小時起跳。此外,針對老花眼民眾,硬式隱形眼鏡已可做到如同一般眼鏡的多焦距功能,使用者生活中不論看遠、看近都能使用。「血壓、血糖大家都知道要管理,近視、散光度數同樣也需要管理。」陳經中說,過去民眾認為成年後近視度數會「定型」,實則不然,依照自身用眼情況,成年後度數仍會改變。他表示,現代社會電子產品普及,民眾度數穩定性降低,應定期檢測進行度數管理,並依照度數及生活習慣選用合適的矯正產品,「這也是精準化、個人化醫療的一環。」台北市明視域眼鏡驗光師陳浩正矽水膠材質 可提升眼角膜氧氣供應市面上隱形眼鏡商品琳瑯滿目,建議民眾選擇硬式高透氧隱形眼鏡,其矽水膠材質可提升氧氣供應,避免眼角膜缺氧導致的併發症。眼角膜是沒有血管的透明細胞組織,維持眼角膜新陳代謝所需的氧氣80%來自外界空氣,配戴隱形眼鏡阻隔了氧氣進入,故透氧度對隱形眼鏡來說至關重要。台北市新明眼鏡驗光師郭慧貞選錯隱形眼鏡 小心角膜缺氧、危害視力隱形眼鏡覆蓋在角膜表面,直接影響角膜健康,須與專業驗光師討論,慎選合適的隱形眼鏡。配戴隱形眼鏡會影響角膜的淚液交換率,若長時間配戴不適合的隱形眼鏡,使用者會出現眼睛異物感、乾澀等症狀,不僅容易造成角膜缺氧、新生血管增生以及內皮細胞數量減少,嚴重時角膜發生感染甚至會危害視力健康,不容輕忽。台中市宏恩眼鏡台中育才店驗光師張君銜隱形眼鏡清潔不當 恐致眼部疾病隱形眼鏡配戴時間和衛生習慣會影響角膜健康,配戴後的清潔工作也很重要,卸下隱形眼鏡後應依指示以清潔液搓洗、食鹽水沖洗,放入保養液中浸泡。他指出,不當的清潔和保養會增加細菌感染風險,導致眼部疾病、影響視力健康。民眾若要配戴隱形眼鏡,應先進行專業的配戴檢查,選擇高透氧度的產品,並且按照指示注意配戴時間和清潔保存,同時避免長時間佩戴。使用者應定期接受驗光師及眼科醫師檢查,對眼部健康做好保護,才能確保享受美觀的同時,保有清晰明亮的視力。配戴隱形眼鏡對角膜健康的影響相當大,尤其材質透氧度。配戴低透氧度的隱形眼鏡會阻礙角膜的氧氣供應,導致缺氧現象,進而引起各種眼部問題,如:角膜炎、角膜潰瘍等。台南市宏恩眼鏡公園店驗光師邵昌生硬式隱形眼鏡幫助穩定近視度數不少近視民眾沒有聽過「硬式隱形眼鏡」,或曾經嘗試卻因驗配人員專業度不足而放棄。硬式隱形眼鏡透氧度較高,除了避免眼部感染等併發症,也能穩定近視度數。不少長時間戴軟式隱形眼鏡的使用者,到了晚上覺得眼睛悶,拔下隱形眼鏡後,有種眼睛吸到空氣的感覺。部分使用者甚至配戴半天就無法繼續,這都是眼睛發出的警訊,不可忽視。他指出,不正確使用隱形眼鏡可能引發的併發症,包括新生血管增生與角膜內皮細胞受損較為常見。眼角膜是無血管的組織,然而若使用者配戴的鏡片材質不佳、直徑過大,或弧度不正確,長久下來將導致眼角膜缺氧,為了將氧氣送入角膜,角膜外側會增生血管穿入其中,造成角膜透明度下降,此現象即為「新生血管增生」。他指出,有經驗的驗光師透過使用者血管數量、長度及顏色,就可判斷其配戴習慣及角膜健康程度。此外,角膜缺氧會導致乳酸產生,進而影響內皮細胞運作,造成角膜水腫。雖然使用者在取下隱形眼鏡後,水腫情況就會消退,但不斷重複水腫會導致角膜曲率受到影響,造成近視加深。多數使用者近視增加都是配戴軟式隱形眼鏡引起,因其透氧率過低。由於材質及面積等因素,硬式眼型眼鏡透氧率較高,能確保角膜不缺氧,進而穩定近視度數。高雄市黎明眼鏡驗光師張微娟透氧、濕潤、尺寸三大選配要素民眾選擇隱形眼鏡時,可把握透氧、濕潤、尺寸三大要素,同時也應注意舒適度與穩定度。配戴不適當的隱形眼鏡不只無法提供正確的屈光矯正,更有可能傷害珍貴的角膜。建議民眾經由驗光師專業驗配評估,找到適合的隱形眼鏡類型,漂亮的造型隱形眼鏡很好,但更需要考量的是它能提供的健康配戴時間;經濟方便的隱形眼鏡很好,但更要思考的是尺寸跟穩定狀況。
-
2023-06-01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腸衰竭治療最後一塊拼圖!亞東醫院完成台灣首例活體小腸移植:小腸移植生存率有多高?
終於等到!亞東醫院副院長、小兒外科主任陳芸及其團隊5月30日完成台灣首例「活體小腸移植」,幫助一位成年腸衰竭女性,有機會重獲新生。該案例是亞東活體小腸移植人體試驗的首位案例,也是台灣第一例,完成案例後,亞東醫院第一時間向衛福部醫事司通報,術後個案需觀察半年,人體試驗將進行到年底,未來將視人體試驗結果,申請是否列為我國常規器官移植項目。.腸衰竭小檔案:腸衰竭是指腸胃道失去蠕動功能,使腸道無法吸收營養或水分,無法維持正常生活。造成腸衰竭的原因有先天或後天短腸症、腸道神經系統異常無法蠕動(如:先天性全腸無神經節、腸神經發育不良、後天慢性小腸偽阻塞症候群)、腸道粘膜細胞病變(如:先天腸粘膜病變等)、手術或腹部放療等因素導致嚴重腸沾黏。部分腸衰竭患者可透過治療恢復,其餘得透過小腸移植才有機會恢復,否則得終生無法順利進食,仰賴施打靜脈營養維生。首例活體小腸移植的患者,為一名成年女性,去年因腸缺血出現腸衰竭症狀,腸道無法正常蠕動,進食成為她最大的奢求,僅能靠施打靜脈營養維持生命。長期打針需在皮下建置人工血管協助,她的人工血管狀況愈來愈差,腹部20公分的空腸造口(即人工肛門),每天流出3000毫升的腸液,也使點滴數量愈打愈多,每天點滴可以打到5000毫升,一天24小時,幾乎隨時都得靠點滴維生。患者的狀況急迫,加上活體小腸捐贈的親屬配對符合條件,成為活體小腸移植首選對象,該名成年女性的兩位妹妹都願意將小腸捐贈給姐姐,經配對,其中一位妹妹的人體白血球抗原(HLA)相符達80%,最後選擇她與姐姐進行活體移植,取出妹妹體內150公分小腸,移植到姐姐體內,歷時多時的手術,5月30日傍晚完成,也成為台灣第一例活體小腸移植案例。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國內僅有亞東醫院申請活體小腸移植人體試驗計畫,完成第一例移植後,第一時間即向衛福部通報,不過,活體小腸移植目前仍在人體試驗階段,後續待計畫完成後,由試驗單位申請是否要列入常規的移植項目,申請後,由專家審查委員審核決定。根據器捐登錄中心顯示,台灣目前有15人正在等待小腸大愛移植(死後屍體捐贈)。據了解,5月30日完成的活體小腸移植案例,也在器捐登錄中心的等待名單中。依照現行小腸大愛移植的條件,需在捐贈者過世後的4到6小時內完成移植,因小腸缺乏血液循環超過一定時間,將無法具有蠕動功能,而且小腸的配對需血型相同,捐贈者的年齡須在45歲以下,過世前,腹部都不曾開過刀,腸道沒有沾黏,才有機會可以移植。大愛移植與活體移植相比,前者可以捐贈的小腸長度可以達300公分,後者約150公分到200公分,兩者成功率相當,五年存活率都在六成左右。台灣每年約有100多位腸衰竭的患者,成年與兒童的占比各占一半,過去台灣等不到大愛移植的腸衰竭患者,都需要去國外試試看機會,如今亞東醫院完成首例小腸活體移植,等於是將腸衰竭治療的最後一哩路補足。大愛小腸捐贈困難,小腸移植手術難度高、如今國內完成首例活體小腸移植,代表完成腸衰竭治療的最後一塊拼圖。什麼是小腸移植?誰需要移植,以下整理相關QA一次解答:.誰需要小腸移植?病人小腸衰竭,包括嬰兒或成人有超短腸情形(嬰兒小於10 cm的空腸,或成人小於50 cm的空腸),並且沒有迴盲瓣。還有先天性腸黏膜發育不良、長期靜脈營養導致併發症,如肝功能障礙、主靜脈管道栓塞、因腫瘤治療造成造成短腸症等。.小腸的功能是什麼?食物從胃送入小腸,小腸是條彎彎曲曲的管道,約有6公尺長。在小腸中,食物會被進一步的分解,養分也在此吸收。小腸和胃在幽門括約肌處相連接,小腸末端則終結於大腸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盲腸處。小腸主要有兩大功能:完成食物之化學分解作用,也是消化產物被吸收進入血液的場所。小腸的內部構造可吸收從食物轉變而來的各種養分。小腸第一部分叫十二指腸,約有30公分長,它可接受胰臟及肝臟所分泌之消化液。小腸的第二部分叫空腸,約有1.8公尺長。空腸黏膜細胞所分泌之酵素,再加上十二指腸之分泌液後便可使養分之分解工作完成。而小腸的第三部分叫迴腸,約有4公尺長,其主要功能為養分之吸收。當小腸長度或吸收能力大量或漸進的減少,可能導致不可回復的腸衰竭。.小腸移植執行難度多高? 小腸移植是所有器官移植中最複雜且艱鉅的治療,台北榮總於108年個案發布記者會指出,每年全世界執行個案約100例,遠低於其他器官,主因在於受贈者嚴格的篩選條件,例如短腸症患者必須能夠長期存活,並且通過移植評估,沒有任何惡性腫瘤;醫療團隊執行的能力與規模也很重要,具有照顧腸道衰竭患者的能力,包括居家全靜脈營養照護團隊,還有移植團隊,術後照顧團隊,內視鏡專科醫師與病理科醫師等。.小腸移植大愛捐贈條件為何?小腸移植需在捐贈者過世後的4到6小時內完成移植,因小腸缺乏血液循環超過一定時間,將無法具有蠕動功能,而且小腸的配對需血型相同,捐贈者的年齡須在45歲以下,腹部都不曾開過刀,腸道沒有沾黏,才有機會可以移植。.為什麼推動小腸活體移植?亞東醫院官網指出,成年小腸衰竭患者若能排進器官移植等候名單,平均約2到3個月,就有希望等到捐贈;至於兒童患者,因體型差距,兒童小腸衰竭患者無法接受成人大體的小腸捐贈,但幼兒大愛器捐勸募難度高,合適的器捐來源難求,臨床上兒童小腸衰竭患者動輒得拖著病體苦撐2、3年以上,好不容易才能等到移植機會;期間撐不過而抱憾離世者,不勝枚舉。亞東醫院副院長陳芸過去受訪強調,等待小腸大愛捐贈緩不濟急,醫療團隊與時間賽跑的唯一利器,就是盡早推動小腸活體移植醫療技術。亞東醫院於2021年3月得到衛福部許可,可開始進行活體小腸移植的人體試驗。大愛移植與活體移植相比,前者可以捐贈的小腸長度可以達300公分,後者約150公分到200公分,兩者成功率相當,五年存活率都在六成左右。.小腸移植可能有哪些併發症?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的資料,與所有類型的手術一樣,小腸移植也存在風險。以下為可能發生潛在的嚴重併發症:.心臟和呼吸問題.小腸感染——例如巨細胞病毒(CMV)感染.血塊(血栓形成).移植後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 (PTLD),由EB病毒感染白血球,如果不及時治療,可導致全身異常生長和多重器官衰竭.捐贈器官的排斥反應.與長期使用抗排斥藥物相關的問題——例如感染風險增加、腎臟問題和某些類型的癌症.為何小腸移植會出現排斥反應?排斥是身體的正常反應。移植新器官時,你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將其視為威脅並產生抗體,從而阻止器官正常工作。器官移植術後排斥反應分三種,分別為超急性、急性與慢性排斥反應,其中小腸移植排斥反應最強烈。亞東醫院副院長、小兒外科主任陳芸過去曾受訪表示,相較其他器官,小腸淋巴組織多,易引起強烈免疫反應,產生排斥。【延伸閱讀:器官移植後/排斥反應...小腸最劇烈、眼角膜最小】為了降低捐贈器官排斥反應的風險,醫療人員會在移植期間和移植後給予削弱免疫系統的免疫抑製藥物,並且必須終生服用。除了停止捐贈器官的正常工作外,排斥有時還意味著小腸中的細菌會進入你的血液並導致嚴重的廣泛感染。手術後移植團隊會密切監測,以降低這種風險。還有另一種罕見的排斥反應,即移植新器官的免疫細胞與宿主細胞作鬥爭。這稱為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GvHD可能在移植後的幾週內發生,或者較少見的是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後發生。.目前有那些醫院執行小腸移植手術?2012年亞東醫院獲得核准,成為台灣第一家可執行小腸移植醫院,目前可執行小腸移植的醫院有亞東、台北榮總、中國醫藥附設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 .小腸移植手術健保有給付嗎?根據健保署2008至2021年統計,全國共進行14例小腸移植手術,年齡中位數為36歲,病人存活率3個月為93%,1年為71%、3年為64%、5年為54%,手術費用為健保給付。14位移植患者中,男性8例,年齡中位數53歲,病人存活率3個月為100%,1年為75%、3年為63%、5年為53%;女性6例,年齡中位數為30歲,病人存活率3個月為83%,1年為67%、3年為67%、5年為67%。目前14例小腸移植個案,執行醫院分別為亞東醫院12例、台北榮總2例,年齡中位數分別為32.5歲及58.5歲,亞東醫院移植病人存活率3個月為92%,1年為75%、3年為67%、5年為67%。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6 醫聲.醫聲要聞
「善終三法」全台首套生命教育繪本出爐 觀念向下紮根
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統計,器官捐贈意願2017年有4萬3626件、2018年4萬0808件、2019年4萬3510件,但2020年變為3萬2496件、2021年2萬2793件、2022年1萬7145件。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指出,器官捐贈人數於新冠疫情前後有落差,因疫情期間政策規定醫院分艙分流,禁止醫護人員進入其他家醫院,除非只有緊急狀況才會例外,因此案件數才會下滑,然而隨著疫情解封,今年度器捐登錄人數已有回流。每年約有1萬多人等待器捐,最多為腎臟、眼角膜、肝臟、心臟、胰臟、肺臟、小腸等。劉越萍指出,等待腎臟移植患者,可以用洗腎處理,因此等待洗腎患者人數最多;而心臟捐贈需要有來源包括意外等,而新冠疫情期間減少移動,意外事故相對少,不過疫情也提醒我們,如果不提前面臨善終,當生命快到盡頭時可能留下遺憾,希望持續推廣器官捐贈移植、病人自主法,有機會多救一個是一個,讓生命活得更有價值。歷經3年新冠疫情,深刻體會到生命無常、家人間情感交流的重要性,而疫後新生活展開,更應將生命教育應融入生活,如同空氣般無感卻重要的存在,也是開啟談「愛」、談「生死」的重要契機。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今推出全台首套談論「善終三法」的生命教育繪本,鼓勵親子共讀,深耕生命教育觀念。器捐病主中心副執行長柯彤文表示,生離死別是日常,從小形塑正確觀念就顯得重要,此次推出《小紅機器人》、《豬二哥的歡樂派對》、《樹懶爺爺的心願》等3本親子繪本,用可愛的動物角色作為討論媒介,透過家長和孩子的互動,將《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概念慢慢地放到了大小朋友心中,希望將生命教育的觀念往下扎根。《小紅機器人》以器官捐贈為主題,主角兔寶寶心愛的小紅機器人機芯不能動了,而貓妹妹願意捐出手上壞掉無法修理的機器人零件,延續了玩具的功能,進而帶出器捐核心的價值「分享」。《豬二哥的歡樂派對》是討論安寧緩和醫療,在導讀時,小朋友或許好奇豬二哥生了嚴重的病是什麼病?這時就能和他們淺談癌症及醫療的治療層面,而最重要是開放式結局,停在了豬二哥與好友們愉快及溫馨地舉辦完派對後的告白,讓死亡不再是恐懼的陰影。而《樹懶爺爺的心願》則是提到病人自主權利,藉由在森林中備受大家敬重的樹懶爺爺,他在醫院見到自己的好友牛伯伯在治療過程中,家人間對治療選擇時的拉鋸,而決定開啟一趟自己做主的醫療決定過程。同時也提醒小朋友,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很重要的事。繪本作者王元容分享自身經歷,父親癌症末期時醫師曾建議家屬讓父親如同睡覺般離開,但身為子女的她不願放手,仍想試試最後的機會,「但是個錯誤決定」,決定執行化療後2天,父親就陷入昏迷再也沒醒來,「這件事讓我走不出去,我沒有好好跟父親道別,他似乎還有些心願想跟我說,但我不知道」。在完成這本繪本後,自己也獲得療癒,希望每個人能尊重他人生命及意願,最後做好道愛、道謝、道歉、道別。繪本繪者黃淑華表示,議題需要靠社區所有人一起來推廣,繪本中故事透過主角個人,一路延伸到社區,讓小朋友閱讀時,自己慢慢了解故事內容,並可以與自己的朋友分享,在同儕間推廣器捐移植、安寧緩和及病主法議題。教養KOL「神老師」沈雅琪表示,預立遺囑、安寧病房等名詞,對小孩來說太陌生,如果寫成教科書沒有人想看,做成橋樑書透過圖文故事,讓孩子好閱讀,也體會生老病死,如果孩子對於善終三法有興趣,繪本最後也有整理法令、相關QA,都能從中找到答案。這三本親子教育繪本不只適合學齡期孩子閱讀,更適合全家人一起共讀分享,有國民奶奶之稱的譚艾珍女士在讀了繪本後,深有所感地說:「我們沒有辦法決定生命長度,但能自己決定生命的厚度。」期待藉由系列專書,讓大人及小孩能瞭解生命自主的意義,進而尊重自己與其他人的決定;除此之外,也希望社會大眾及企業能共襄盛舉,讓生命教育系列繪本能接觸到更多民眾,為國內善終生命教育的啟發共同努力。
-
2023-03-24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陳家兄弟同成大體老師的暖意:完整瞭解捐贈大體的QA與流程
【本文重點】台北醫學大學2023年3月22日舉辦「解剖教學英靈追思紀念會」,感念大體老師們無私奉獻,期許醫學生們皆能成為良醫。陳家兄弟十幾年前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2020年底兩人在半個月內相繼去世,都成為大體老師,哥哥還捐贈眼角膜,幫助兩人重見光明。想瞭解如何捐贈大體?相關QA整理報你知!--by ChatGPT陳家兄弟相隔半月辭世 同當大體老師陳家小弟廿多歲因失戀重創,精神狀況不穩,惡化為思覺失調症,長年進出醫院接受治療,長兄陳照耀照顧弟弟數十年;2020年底,小弟因多重疾病離世,兩個星期後,當時72歲陳照耀騎車自摔,也傷重死亡。兄弟兩人十幾年前陸續簽過器官捐贈同意書及大體捐贈書,陳照耀太太說,先生生前曾提及,社會真的幫助家人太多,身體不過是個軀殼,「如果能幫助到更多的人,把身體捐出去是他唯一能做的。」她表示,先生小時家境不好,小叔精神狀況差,必須經常住院,幸好在社福系統協助下,才能逐一度過難關;社會幫助過陳家,先生心存感激,希望可以回饋社會。陳照耀太太指出,小叔因長年進出醫院,嚴重時得住院治療,為了照顧他,她與先生搬回苗栗老家附近居住,那年政府積極推廣器官捐贈,在醫院志工勸募下,陳家兩兄弟均簽下捐贈同意書。冥冥之中,兄弟情深,兩周內相繼去世,依照遺願,均成為大體老師。陳照耀女兒表示,受到爸爸影響,身體僅身外之物,她也簽署器捐,未來也會捐大體。大體捐贈的相關QAQ:民眾如果想要捐贈大體,應該完成哪些前置手續?A:民眾如果想要往生後捐贈大體供醫學研究,可至各大醫學中心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除本人意願外,大體捐贈同意書還需要「受任人」(家屬)簽署同意。擔任受任人的優先順序依序為配偶、子女、父母或兄弟姊妹等。捐贈者如果沒有家屬,生前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後,還要到法院辦理公證,符合相關法規,以利日後往生後,受贈單位能順利取得大體,協助處理身後事。Q:大體捐贈可能會遇到的障礙?A:民眾能否如願捐贈大體,關鍵在於家屬是否願意配合,捐贈者就算生前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往生後,受贈單位仍須仰賴家屬通知,並由家屬協助辦理死亡證明書、申請病歷等文件,如果家屬未出面協助辦理,在法令約束下,受贈單位仍無權取得大體。Q:哪種情況下的大體不能捐贈?A:基於解剖教材完整性、大體防腐處理的考量和保護處理人員的健康等因素下,下列情況的大體不能捐贈:1.生前曾罹患法定傳染病。2.受過嚴重創傷和做過重大器官摘除或移植手術者(視個別狀況而定)。3.溺斃或嚴重水腫。4.太胖或太瘦不適合捐贈。超過或低於標準體重百分之三十者不適合捐贈。標準體重參考公式:男性:(身高減80)X0.7, 女性:(身高減70)X0.65.大體做過死亡病理檢驗手術或器官捐贈。但器官捐贈僅作眼角膜者,仍可捐贈大體。6.自殺身亡者。7.嚴重褥瘡。8.未滿16歲者。Q:民眾是否能同時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與器官捐贈同意書?往生後應該先器官捐贈,還是大體捐贈?器官捐贈後,其餘身體是否還可以做大體捐贈?A:民眾可以同時簽署大體捐贈與器官捐贈的同意書,日後往生後,建議第一優先選擇應該是器官捐贈,因為可以立刻幫助病重之人。不過器官摘除後,剩餘身體無法再做醫學研究,因此無法捐贈,不過只捐贈眼角膜的遺體,仍可作為大體老師。Q:如果身體動過手術,是否就不能捐大體?如果意外死亡導致身體支離破碎,或是突然死亡,卻無重大疾病就診紀錄,是否還能捐大體?A:民眾身體進行手術治療,只要傷口癒合完全,仍可進行大體捐贈;但如果發生車禍等意外,導致肢體破碎,就不適合當大體老師,難以判定,可由負責的受贈單位派人評估;突然猝死,生前沒有就醫紀錄,仍可捐大體;但基於尊重生命,自殺者不能捐贈大體。Q:癌症患者需要進行化學治療或放射性治療,日後往生能否捐大體?A:癌症病患進行化學治療療與放射性治療,並不會妨礙日後的大體捐贈。大體捐贈流程生前需要簽捐贈大體同意書1.往生後,由家屬通知醫院等受贈單位出面評估大體是否堪用。2.往生後,由檢察官或醫師開具死亡證明書,並由家屬協助受贈單位取得大體。3.受贈單位接回大體,妥善保存,等待進行醫學解剖研究。4.大體完成解剖研究後,由家屬接回安葬或由受贈單位妥善安葬。註:如果沒有家屬,生前除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後,還要到法院進行公證,以利往生後,受贈單位能順利取得大體。往生後需要由家屬決定1.往生後,家屬同意捐大體,由醫學中心等受贈單位評估大體是否堪用,並簽署同意書。2.由檢察官或醫師開具死亡證明書,並由家屬協助受贈單位取得大體。3.受贈單位接回大體,妥善保存,等待進行醫學解剖研究。4.大體完成解剖研究後,由家屬接回安葬或由受贈單位妥善安葬。資料來源:基隆長庚醫院、臺大醫院、慈濟大學網站大體捐贈的相關QA與流程整理 by記者:沈旭凱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3-12 醫療.眼部
哪些方式有助保養眼睛?ChatGPT v.s.醫師 揭3大族群護眼重點
【本文重點】ChatGPT建議6點眼睛保養:1.正確使用電腦2.戒菸限酒3.飲食均衡4.避免長時間注視5.注意衛生6.定期眼檢。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副教授孫銘輝補充:上班族可多看遠方,每隔30-60分鐘離開螢幕。長時間注視電腦螢幕容易出現乾眼症,專心工作眨眼次數降低,建議每隔一段時間休息,多看遠方;且避免冷氣直吹眼睛,注意眼睛保濕。老年人視力退化需避免光線不足,建議光線明亮的地方閱讀,適當運動增強身體機能。--by ChatGPTChatGPT說/保養眼睛有什麼重點?「保養眼睛有什麼重點?」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長黃奕修向ChatGPT提問之後,得到以下6點建議:1.正確使用電腦長時間使用電腦或其他電子產品,容易引起眼睛疲勞和散光等問題。建議每隔一段時間休息幾分鐘,並且調整電腦屏幕的亮度和對比度,保持適當的距離。2.戒菸限酒菸草和酒精對眼睛健康有害,容易導致視力下降、眼睛乾燥等問題。3.飲食均衡攝取豐富的維生素A、C和E等抗氧化物質可以幫助保護眼睛健康。建議食用深色蔬菜、水果、堅果等食品。4.避免長時間注視長時間注視細小的物體或細節,容易導致眼睛疲勞和近視等問題。建議每隔一段時間休息幾分鐘,或使用放大鏡等輔助工具。5.注意衛生避免接觸眼睛的手部和工具不潔,防止眼睛感染和炎症等問題。6.定期眼檢:建議每年進行一次眼部檢查,以確保眼睛健康。如有必要,可根據眼科醫師的建議進行視力矯正或治療。【延伸閱讀:ChatGPT內容是真的?還是假的?】醫師說/保養眼睛有什麼重點?對於上述ChatGPT的回答,黃奕修表示,「真的回答得蠻好的!」這6點建議非常合理且有證據力,但這些護眼方法屬於一般原則性的概念,於是他請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副教授孫銘輝為大家進一步說明護眼怎麼做。孫銘輝也說,ChatGPT提供的保養眼睛重點都正確,推測可能是眼睛保健相關資訊在網路上十分常見,ChatGPT廣泛搜尋後,可以獲得較正確的保健知識。他針對需要用眼的上班族、手機重度使用者和老年視力退化族群,提出進一步的護眼建議:雙眼緊盯電腦的上班族 多看遠方 每隔30-60分鐘離開螢幕上班族長時間使用桌上型或平板電腦,可能有人因此覺得眼睛乾澀,甚至出現出現乾眼症。主要原因是專心工作,緊盯電腦螢幕,眨眼次數降低;也有人的座位正好在冷氣出風口下方,導致眼睛表面淚液蒸發速度過快,出現乾、澀、痛、視力模糊等不適症狀。乾眼症嚴重時,還容易出現反射性淚液分泌增加且淚流不止,甚至因眼角膜過於乾燥,引起發炎、破損,眨眼產生劇痛。眼角膜反覆發炎及破損,也容易引發細菌感染,若未盡速治療會形成疤痕,如果疤痕位置在視力周邊,會引起散光,在視力中心位置會永久影響視力。要遠離眼睛乾澀或乾眼症,首先眼睛與電腦螢幕距離應保持30至40公分,其次每看電腦螢幕30至60分鐘,應讓眼睛離開螢幕,眨一眨眼,並多看遠方。如果座位在冷氣出風口下方,應適時調整座位或出風口方向,若無法調整,可在辦公桌上放一杯水,增加附近環境濕度,減輕乾眼症狀,但若眼睛還是過於乾澀,也可使用人工淚液、乳膠,緩解不適。此外,缺乏維生素A也容易引發乾眼症。孫銘輝建議,平時應均衡飲食,並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胡蘿蔔、枸杞等,以及具有抗氧化成分的菠菜、花椰菜、堅果等。若乾眼症已造成視力模糊,影響生活品質,應速就醫治療。手機重度使用者手機到眼睛距離 至少手腕到手肘的長度許多人睡前的最後一個動作和起床的第一個動作,便是看手機。重度手機使用者除了注意避免眼睛乾澀外,還需注意手機螢幕藍光對眼睛的危害,更要保持距離避免近視度數增加。醫學研究證實,手機藍光會對眼睛視網膜、黃斑部造成傷害,雖然使用多久才會造成傷害,目前沒有明確的科學數據,建議每次使用手機時間不宜過長,並使用具抗藍光功能的手機螢幕保護貼、眼鏡鏡片等,降低藍光對眼睛的傷害。另外,手機重度使用者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眼睛睫狀肌過度緊繃,易增內斜視、近視度數忽然增加的風險,建議手機螢幕與眼睛保持距離,至少維持從手腕到手肘的長度。有人擔心使用手機會傷害眼睛的感光細胞,雖然目前沒有確切的科學數據,但建議避免在昏暗的環境中使用手機。老年視力退化族放大手機字體 做好慢性病管理年長者可能因為水晶體混濁引起白內障、視神經退化導致青光眼,或出現黃斑部病變,這些都會導致視力退化,建議找出病因加以治療。例如白內障須置換人工水晶體,控制青光眼需注意眼壓不宜過高,糖尿病患定期接受視網膜檢查,避免黃斑部病變,做好慢性病管理。年輕時應避免高度近視,以降低年老時出現白內障、青光眼及黃斑部病變的機會。年長者視力不佳,為了想看清楚手機上的字,常導致眼睛睫狀肌過度緊繃,甚至出現頭痛、眼睛痠痛等,建議可使用放大鏡或將手機螢幕字體放大,並配合適度休息,有助緩解頭痛等症狀。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急診室內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急診處的面面觀」。我們邀請病人家屬、護理師、醫師,寫出他們對這充滿緊急不安的醫療環境所觀察到的問題以及改善的意見。「懇請醫療人員不要當省話一哥一姐,多說明是很好的溝通方法,也可以安定病人及家屬的心。」 「身為護理師,如何讓病人知道我們的難處及處境也是一門學問。醫護與病人會產生衝突,常是因為彼此認知上的不同,然而要如何在不影響病人治療的前提下,與健保體制做取捨,是值得大家省思。」 「希望來診的病人,能體諒醫療團隊,有時來診量真的太多,現場非常忙碌以致難以騰出時間慢慢說明的時候,也能稍有耐心體諒及等候。」期待我們一起發揮同理心,共同營造更祥和的急診氛圍。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如果急診團隊不再省時省話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急診室,不是你的便利商店來到急診的病人往往帶著一定程度的不舒服,無論是身體或心理上的感受,而這些不適如果沒有被及時處理,或是等待過久,跟預期產生了落差,往往就是紛爭的來源。在筆者過去的經驗中,即便病情變化快速,生離死別,只要妥善解釋,病人或家屬大多可以接受。就算一開始會有較大的情緒反應,往往也不會苛責醫療團隊。相反的,即使是芝麻蒜皮的小事,一但產生誤會,就會導致不愉快與衝突。所謂期望與現實的落差,舉例如下:病人可能認為急診室的看診速度比較快,所以在出國當天來急診室看感冒,想要帶一點藥物備用,殊不知急診室的流程是依照檢傷級數來決定看診優先順序,越是嚴重有生命危險的病人會優先處理,輕症病人反而有可能會有較多的等待時間。後續的結果可想而知了,該位病人焦急地有如熱鍋上的螞蟻,不斷的催促醫療團隊,好不容易完成診療流程領藥離開,差點沒趕上飛機,後續也發了一篇心得:「急診室草菅人命,服務又慢又差,一定要自己去三催四請才會有進度。」事實上,在那段時間裡,急診室的醫護們可能已經把無數個病人從鬼門關前拯救回來,並且持續地和死神進行搏鬥。另外像是深夜時段的輕症來診,例如牙痛、眼睛不適、喉嚨異物等等,有時候院內並沒有相對應的次專科醫師值班,急診室醫師會先評估是否有生命危險、有無不穩定的徵兆,若沒有的話會傾向讓病人隔天清晨再接受次專科的評估,或是轉介至門診。如果來診病人一心想要趕快解決問題趕快回家,就會對這樣的流程有諸多的不諒解了。過去曾有一位小姐,隱形眼鏡配戴時間過久,導致眼角膜破皮,深夜時分來到急診室又堅持希望眼科醫師檢查,好不容易捱到清晨,當班的眼科醫師臨時有緊急病人需要處置,未能準時前來會診。小姐一夜沒睡,白天上班又要遲到的情況下情緒自然爆發,直說急診室服務品質低落等等。此外還有急診室的處置與收住院程序,也會因為每間醫院的能量與作業流程有所差異。有些醫院經常滿床,急診待床三至五天是經常有的事情,而手術及特殊處置又非常需要術後觀察,就會發生外科醫師可以開刀但是沒有病床可以住院,或是相反過來,有病床但沒有醫師可以開刀或進行進階處置,以至於需要轉院的狀況。這些貌似對於治療有所延誤的過程,其實都是現代醫療系統發展下的必然產生的狀況,並且都已經有十分穩定的流程了,目標是在最短時間內穩定病人,並轉送到可以收治的院所。這樣的過程中如果病人不了解,或是病人不希望轉院,要求指定院所,也會是爭端的來源之一。由上可知,病人如果不了解急診室的流程,期待與現實有落差,就有衝突的風險。對於醫者而言,多說明幾句,平時分享一些衛教常識,都是避免醫病之間認知落差,減少紛爭的方法。醫者,除了治癒病人,也要療癒人心。因此在多年行醫經驗後,哪些環節容易產生紛爭誤會,都是訓練有素的醫療團隊會刻意提醒的部分,我們在病人到急診室以後,後續的診治流程,收床順序,以及等待時間都會盡可能抽空說明,希望讓病人在急診室的過程不至於因為一些誤解而導致不愉快。唯一希望來診的病人們,也能體諒醫療團隊,有時來診量真的太多,現場非常忙碌以致難以騰出時間慢慢說明的時候,也能稍有耐心體諒及等候。畢竟,沒有急診室醫護希望急診室是處於高朋滿座的狀況,團隊每一個成員都是抱著急診室不空誓不成佛的心態在努力服務著,務求讓每一位病人既安全又有效率的接受適當處置與安排。
-
2023-02-14 醫療.眼部
用眼藥稍不慎恐傷角膜 圖解如何正確點眼藥水及避免吃到嘴裡
很多人都有點眼藥水的經驗,但你知道點眼藥水要注意哪些細節嗎?如果稍有不慎還可能把眼睛給戳傷,眼科醫師王孟祺就在臉書粉專分享如何安全點眼藥水方法,以下為貼文內容:眼科醫師王孟祺示範如何正確點眼藥水家人幫這位伯伯點藥水時,不小心把伯伯的眼角膜戳傷了,很不舒服。其實很多人都不太會點用藥水,點的時候很緊張,甚至發生意外。幫別人點藥水時,只要讓他稍向後仰(有牆面或穩固的傢俱倚靠最好),並將下眼皮稍微下拉就可以形成一個承接藥水的小凹槽(結膜穹窿),此時將手的小指無名指依托在患者的額頭上,水平的移動調整瓶尖位置,讓藥滴可以完美的落在小凹槽內就好了。這樣既可以保持適當距離,又不至於戳傷眼球。但是很多人使用錯誤的方法。例如去拉患者的上眼皮,結果患者反而眼睛閉的更緊,完全點不進去。或者手完全懸空,將瓶尖往眼球的方向移動,這樣會很難控制正確的距離,甚或在手抖或患者身體晃動時去戳到眼球。自已點藥水時也是一樣,要有一個手部的依托,才安全且穩定,可以百發百中。點藥水時也要注意瓶尖不要觸碰到睫毛,才不至於污染藥瓶喔。點眼藥水時如何不讓嘴巴苦苦的?點眼藥水,有個動作很重要,但很多人不知道,那就是壓鼻淚管。三總眼科部主任呂大文曾表示,眼藥水有時會經鼻淚管流到咽喉,再進入胃裡,如此可能會感覺吃到藥水,口中苦苦的。口苦不要緊,部分青光眼藥水經鼻吸收後,可能使心跳變慢、氣喘加重,反而造成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壓鼻淚管俗稱「壓眼頭」,書田診所眼科醫師顏敏芳曾指出,點完眼藥水後,輕壓眼角內凹側,至少一分鐘以上。由於眼球表面容積有限,而淚液由鼻淚管排掉的速率很快,如此才可增加眼藥水與眼球表面接觸時間,也減少藥水經鼻淚管進到咽喉的機會。常見眼藥水種類有哪些?.抗生素類:種類最多的眼藥水,主要治療眼睛感染。.降眼壓:主要治療青光眼,有縮瞳劑、前列腺素等。.眼科檢查用:散瞳及睫狀肌鬆弛劑、麻醉止痛類眼藥水,會引起視力模糊、怕光等副作用。.類固醇:消炎作用很強,長期使用會有全身性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副作用。.收斂劑及充血解除劑:含血管收縮成分可使結膜充血變白,若使用頻繁,一旦停藥,反而使得眼球更紅。.人工淚液及潤滑劑:可減輕乾眼症狀,但部分藥水含防腐劑,可能造成過敏反應,需小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