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1 焦點.生死議題
搜尋
癱瘓
共找到
335
筆 文章
-
-
2024-02-29 醫療.骨科.復健
游泳愛跳水?復健科醫師告訴你跳水意外可能造成的脊髓損傷
「嗶 嗶」泳池裡總是常常聽到救生員的吹哨音。玩水跳水正開心的大人小孩常常都覺得很掃興,或是假裝沒聽見。殊不知,這是救生員盡責地在幫大家維護玩水的安全。可能很多人在心裡嘀咕著,有這麼嚴重嗎?不過是從泳池邊跳下來而已,而且水又不深,挺安全的。然而,水不深就安全嗎? 近期新聞報導一高中游泳校隊選手在校內泳池進行跳水訓練時,頭部不慎撞擊泳池地板,導致外傷性頸椎骨折及高位脊髓損傷,目前仍因四肢癱瘓長期臥床,復健之路辛苦且漫長。在台灣大部分的游泳池其實是禁止跳水的,因為不當的跳水可能導致自身或其他泳客受傷。其中特別以頭部朝下的跳水姿勢最為危險,可能造成如頸椎骨折、高位脊髓損傷等嚴重後果。而高位脊髓損傷的後續臨床症狀包含肢體感覺喪失、痙攣,重則四肢癱瘓、呼吸衰竭、大小便失禁等,甚至可能立即有生命危險。因此希望大家能夠了解跳水的潛在風險以及跳水安全的重要性,以免造成脊髓損傷的後果,後悔莫及。什麼是高位脊髓損傷?高位脊髓損傷是指脊髓在頸椎或上胸椎受到損傷的情況。脊髓是負責傳遞神經信號的通道,其受傷可能導致以下問題:.肢體癱瘓:高位脊髓損傷可能造成部分或全身的肢體癱瘓,因而導致病患喪失自我照顧能力,嚴重者甚至需要終身臥床。.呼吸困難:如支配呼吸肌群的脊髓神經受損傷,可能會導致呼吸困難,嚴重者可能需要呼吸機輔助。.感覺喪失:患者受傷脊髓以下的部位,可能會失去部分或全部的感覺,其包括觸覺、溫覺和疼痛覺。.其他合併症:高位脊髓損傷可能伴隨著一系列合併症,如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礙、臥床導致的壓瘡等。跳水安全的重要性在造成青少年脊髓損傷的原因之中,最常見是交通事故,第二常見則是運動意外傷害。其中運動傷害以跳水佔絕大多數,因此可知跳水的安全宣導不容忽視。在跳水過程中,遵守安全規則和採取意外預防措施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項:.檢查場地:在跳水之前,需確保該池的水深符合安全標準,千萬不要跳入不清楚水深的地方。在國際游泳總會(FINA)設備規章中規範到,跳水側的游泳池水深最低限度為135公分,且其他區域的水深必須達到100公分以上。但此規範為游泳比賽規格,並非一般教學泳池的強制規範,因此於游泳池應遵守泳池中公告的規範,並避免跳水為宜。以台北市松山運動中心舉例,其25米泳池雖深度達135到160公分深,其使用規範仍有規定禁止跳水。而其50米泳池深度超過260公分,池邊有跳台提供給進階泳客練習跳水。.訓練和技巧:跳水實為高危險性之運動,若切入水面的姿勢不正確,其水面瞬間產生的衝擊力過強可能導致胸悶、器官破裂出血等等。因此建議學習正確的技巧和姿勢,以降低受傷的風險。以初階跳水而言,站在池邊準備時雙腳與肩同寬站穩,將雙手臂伸直並高舉到頭頂上,手掌交疊使手臂貼近耳側,膝蓋略彎曲保持彈性,身體慢慢向前傾,當重心往前移時伸直腿輕蹬,讓身體如彎月、指尖為入水點切入水中。.謹慎選擇跳水地點:避免在不熟悉或危險的地方跳水,例如不確定池底深度、水底有障礙物的地區。.應對跳水事故:如發生跳水事故,例如撞擊頭部或脊髓損傷的情況,應立即呼叫緊急救援並避免移動受傷者,以免加重損傷。跳水是一項兼具刺激與娛樂性的活動,近期在網路上短影音盛行的「跳水挑戰」,這股潮流讓許多年輕人在危險地點進行跳水,導致嚴重的頸髓受傷甚至死亡事件。合併前文提及的游泳選手跳水意外,我們需要了解跳水潛在的風險,尤其是高位脊髓損傷的可能性。為了保障自身安全,我們應遵守上述的注意事項:1.謹慎選擇跳水場地2.確認泳池水位高度3.學習正確的跳水姿勢。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和其他人分享跳水的安全知識及注意事項。特別是針對青少年,以免因意外受傷而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跳水意外造成的脊髓損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26 焦點.元氣新聞
《驚奇隊長》男星病逝!為什麼會得漸凍症?比植物人痛苦的漸凍人平均壽命僅3年
去年8月才傳出影壇天后珊卓布拉克交往8年的攝影師男友因漸凍症57歲去世的消息。近日美國影壇又有病逝明星,他是曾在漫威大片「驚奇隊長」中扮演女主角的父親、並在「星際爭霸戰:發現號」中演出的加拿大男星肯尼斯米契爾,已因漸凍人症併發症而去世,享年49歲。把每一天都看成是上天的禮物…肯尼斯米契爾4年前宣布得漸凍人症根據歐美媒體報導,肯尼斯米契爾早在2020年受訪時承認自己罹患「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人症),他當時形容被告知患病的那一刻,彷彿像是在自己的電影裡一樣,有如在旁邊看著別人驚聞自身得了絕症,徹底的難以置信與震驚。儘管如此,他還是在人生中最後的5年半,努力將生命活到最充實,盡情享受生活中的樂趣,把每一天都看成是上天的禮物,也沒有停止過演藝工作。「漸凍人」比「植物人」痛苦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指出,漸凍人症的全名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屬於運動神經元疾病(Motor Neuron Disease)的一種。此病會導致患者的運動神經元在短短數年間漸進式的凋亡,使患者出現肌肉萎縮、四肢癱瘓、無法言語、無法進食吞嚥、甚至無法自主呼吸等症狀。但患者的意識與認知功能通常不會受到影響,且感覺正常,就像是活生生的靈魂被禁錮在一個僵死的軀殼裡,無法與外界溝通。潘懷宗曾在元氣網專欄撰文寫漸凍症治療新藥物,談及「漸凍人」意識清楚,全身卻漸進癱瘓的狀況,比起「植物人」實在更加的痛苦。》看完整「漸凍人症」介紹漸凍症無法治癒 患者平均壽命3年新光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冠佑曾受訪表示,ALS分為原發性與家族遺傳,家族遺傳通常發病年齡較早,但人數少;約9成漸凍症屬於為原發性,致病原因不明,導致運動神經開始退化,發病年齡大約60至65歲左右。漸凍症患者平均壽命為3年,因不同型態有壽命長短差異,有些患者可以活很久,但有些患者半年、一年就需要呼吸器協助,甚至不幸離世。目前漸凍症仍無法治癒,僅有藥物延緩患者使用呼吸器時機。但近年基因治療發展讓漸凍症治療有了更好的進展。2023年4月第一個獲FDA批准,針對「漸凍症」遺傳原因的治療藥物問世。【資料來源】.噓新聞.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2-19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女星19歲病逝 醫提醒這病未及早治療恐侵犯全身器官
印度媒體報導,曾在2016年的印度賣座電影《我和我的冠軍女兒》飾演二女兒「芭碧塔」的印度知名女星蘇哈尼.巴特納加(Suhani Bhatnagar)已病逝,得年19歲。根據相關內容指出,她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皮肌炎」(dermatomyositis),但在接受類固醇治療後,她的免疫力急遽下降,又在醫院感染病毒,導致肺部功能減弱,於2月16日晚間宣告不治。什麼是皮肌炎?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黃光永曾受訪表示,皮肌炎是自體免疫疾病,發病機率只有百萬分之五,病因不明,女性發生機率又比男性多一倍,常在20至40歲出現,症狀從輕微四肢肌肉無力到嚴重四肢癱瘓、吞嚥困難、肺纖維化等,常因吸入性肺炎或呼吸衰竭而致死。皮肌炎可能的致病因素.遺傳因素:一些研究顯示皮肌炎是一種遺傳性疾病。.自體免疫問題:皮肌炎與許多自體免疫疾病類似,這些疾病會使身體的免疫系統攻擊健康組織。.病毒感染:有一些證據表明,病毒感染可能會引發某些人的皮肌炎,即使感染本身已被治癒。.環境因素:研究發現,生活在汙染較高或空氣品質較低的地區可能會更容易罹患皮肌炎。皮膚科醫師陳志斌曾受訪指出,皮肌炎主要侵犯皮膚和肌肉;若侵犯到皮膚,會造成上眼皮、臉頰兩側、頸部、前胸範圍及手背指關節出現紅紫色皮疹的情形。若侵犯到肌肉,較典型的症狀為近端肢體無力,易導致手抬不起來、無法爬樓梯等情況,嚴重者甚至可能侵犯肺臟、心臟、食道等器官。陳志斌說,皮肌炎無法根治,需終身服藥。急性期發作時必須使用全身性類固醇予以治療,當症狀和緩後,則以免疫調節劑來控制病情。另外,皮肌炎具光敏感性,患者需注意防曬,防止患部惡化,且因有合併癌症的可能性,建議確診病患定期健檢,防患未然。皮肌炎患者可能罹患的癌症.卵巢癌。.肺癌。.淋巴瘤。.乳癌。.結腸癌。黃光永提醒,很多人會以為自體免疫疾病是免疫力不夠,自作主張多吃提升免疫力的食物,結果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延伸了解】:自體免疫疾病與肺纖維化的關係.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肌炎、硬皮症等要留意急性肺纖維化.「既難、又重、且罕」1疾病9科室共同診治 中榮首揭肺纖維化台灣本土研究數據如何預防皮肌炎?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指出,皮肌炎初始症狀不明顯,最好的辨識方式是雷諾氏現象。一般人天冷時因血管收縮,手部皮膚變白,接著因血管缺氧而變成青藍,最後血管恢復正常又轉紅。但如果是短時間內白、青、紅輪流出現,就要提高警覺,盡快至風濕免疫科就診,醫師會透過病理檢測,查出背後的自體免疫統問題。其他警訊還有莫名的關節痛、肌肉無力以及皮疹,患者常會先於神經科和皮膚科就診,但有經驗的醫師會找出背後可能隱藏著皮肌炎和多發性肌炎。【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Dermatomyositis.47歲女眼皮長紅紫斑還擴到脖胸 罹皮肌炎常誤為濕疹.小學生皮肌炎肌肉無力卻誤認過敏 溜滑梯一直撞到頭.元氣網疾病百科:皮肌炎【延伸閱讀】肺纖維化的相關內容.沉默的重症 自體免疫病人更要留意肺部健康.健保擴增給付於慢性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了解更多肺纖維化,疾病百科:肺纖維化
-
2024-02-16 焦點.元氣新聞
在「賀瓏夜夜秀」被嘲諷模仿的陳俊翰病逝!律師高考榜首、密西根法學博士…罕病人生超勵志
曾被列入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陳俊翰傳出離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陳俊翰被送至新竹台大分院急救後身亡,病情與肺部感染有關。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聞訊感到訝異,她表示,陳俊翰初一都傳訊息跟自己聯繫拜年。陳俊翰出生時即被診斷罹患SMA陳俊翰出生時即被診斷罹患SMA,醫師曾告訴他與家人,患者在不用藥前提下存活時間僅三至四年。全身癱瘓還經歷火警導致雙腿截肢的陳俊翰,卻克服疾病,考取哈佛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學位,曾任加州柏克萊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並取得密西根大學法律博士學位歸國。他是台大法律、會計雙學士,是2006年律師高考榜首,是台灣第一位SMA律師,同時也取得會計師執照。陳俊翰曾說,除了擔任律師,更想當一位倡議者,從事可以改變政策、制度的工作,為身心障礙者發聲,「讓身心障礙者發揮自我價值。」以取得美國紐約州律師執照的他,為此放棄美國高薪,執意回到台灣,不但薪資較為有限,也受限健保無法取得治療藥物,但受法庭劇啟發踏上法律之路的他,仍希望為國內身障人士發聲,幫助他們獲得應有權利。民進黨發聲明證實噩耗民進黨也在臉書發聲明證實陳俊翰逝世的噩耗:陳俊翰律師因疑似感冒引起併發症,2/10前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雖經醫護人員極力搶救,仍於2/11凌晨不幸逝世。我們聞訊感到無比震驚與悲傷,俊翰的家人低調辦理後事,年節期間未對外公布,今日委由民進黨黨中央代為發布消息。感謝各界關心,也請給家屬空間處理相關事宜。台版「非常律師」! 首位罕病SMA律師 陳俊翰獲美法學博士日前熱播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引發討論。劇中女主角是韓國首位自閉症律師,靠著超越常人的毅力與疾病共存,在法律世界中闖蕩,十分激勵人心。在台灣,也有一位不畏病魔,勇敢追逐理想、為病友發聲的「非常律師」——罹患罕見疾病「先天性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的陳俊翰。【疾病百科】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主要病症為肌肉無力、萎縮,依照發病年齡、症狀輕重,分為五類型。第0型及第1型通常在嬰兒期即死亡,第二型為中度,第三型較輕微,第四型患者在成年後才會發病。>>看詳細曾是律師高考榜首、哈佛碩士 今獲密西根法學博士出生時就被診斷出罹患SMA,醫師告訴陳俊翰與家人,一般來說,SMA患者在不用藥的前提下,存活時間僅有三到四年。全身癱瘓,還歷經火警導致雙腿截肢的陳俊翰,卻以驚人的精神,克服疾病的桎梏,在法學專業上取得超人成就:他不但取得台灣大學法律、會計雙學士,是2006年律師高考榜首,是台灣第一位SMA律師;陳俊翰同時也取得會計師執照。陳俊翰並於2014年取得哈佛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學位,曾赴加州柏克萊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今年,他剛取得在密西根大學的法律博士學位,8月底學成歸國;他長期鑽研國際人權、身心障礙政策與法律。無藥可用仍執意回台 陳俊翰盼改變制度、為身障者發聲回到台灣,陳俊翰說,除了擔任律師,未來更想當一位「倡議者」,做可以改變政策、制度的工作,為身心障礙者發聲,「讓身心障礙者發揮自我價值。」他目前擔任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法律顧問。事實上,陳俊翰早已取得美國紐約州的律師執照。陳母說,若留在美國,不僅SMA藥物有保險給付,執業的薪水也比台灣高。執意回到台灣,是希望「看看有什麼是我可以做的。」在美國,由於外籍學生的身份,陳俊翰必須負擔保險金額,而他也因此受惠,取得SMA治療藥物,「美國追求的是平等,大家交的保費一樣,受到的保護也是一樣的。」陳俊翰說,有別於台灣商業保險不接受「帶病投保」,美國的保險機制強調「無差別、無歧視」,讓自幼就確診罕見遺傳疾病的他,得以安然接受治療。回到台灣,因為健保針對SMA患者用藥採限縮給付,須於一歲內確診,且年齡未滿七歲才能獲得給付。年近40、早已超過限制年齡的陳俊翰,因此無藥可用,只能任憑身體機能逐漸退化,陳母苦笑說,「其實根本就是等死。」全身癱瘓仍有高成就 罕病創辦人陳莉茵:堪比霍金癱軟的身軀,坐在從美國攜回,不需動手就可以操縱的電動輪椅上,四肢癱瘓、萎縮的陳俊翰,偶爾還需要請一旁的母親協助「喬」一下身體的位置,讓人不禁聯想到罹患罕見疾病「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的天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就曾在健保會會議中,拿陳俊翰與霍金相比,希望說服認為部分罕病孤兒藥治療後患者仍無法自理,就是「無效醫療」的會議委員,在療效至上的新藥給付原則外,也應該考量「病人本身的價值」。陳莉茵說,霍金雖然只剩下一根小指頭可以活動,但是仍對物理學界有重大貢獻,「健保永續的價值,是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終極關懷。」她認為,疾病是人的本質,不應該因為一個人罹患重大傷病就輕看他,陳俊翰就是最好的例子。冰冷指標之外 罕藥納保應考量人的價值「我覺得很沮喪的是,明明有藥卻無法獲得給付。」 陳俊翰說,回台後他更深入了解罕病新藥健保給付的審查機制,包括醫療科技評估(HTA)、成本效益比值(ICER)、生活品質調整後存活年數(QALY)等,「這些都只是冰冷的指標,而且有很多人為操作的空間。」他希望罕病用藥能更快納保,讓更多患者有藥可用。國內現行藥物納保審查機制及指標,多須考量藥物療效與成本效益。陳俊翰說,「難道所謂的成本就只有藥價嗎?」他認為,罕病患者因為疾病而住院、無法就業,也會增加社會成本。至於療效方面,陳俊翰說「難道你期待罕病患者,用藥之後,就能像正常人一樣過生活?」他認為,罕病用藥不能和一般疾病藥物使用相同的療效標準。罕藥專款執行率低 陳俊翰籲提集體訴訟陳俊翰認為,財務衝擊不可作為正當化「不讓罕病孤兒藥納保」的理由,「這是一個很廉價的藉口。」如此悲憤,是因為這些藥物,對於陳俊翰與罕病病友而言,是活下去的救命藥。他指出,面對健保罕藥專款執行率未達百分之百,有錢卻付不出來的現況,「我覺得這是健保署的行政怠惰。」事實上,雖然未執行的數億金額,相對逾8000億的健保總額來說,只是「麵包屑」,卻是等待救命藥治療的罕病病友、家屬的巨大希望,陳莉茵說,這些預算「涓滴都珍貴」。陳俊翰則以自身法律專業說明,為了病友權益,應該提起集體訴訟,或是赴監察院陳情、舉發,藉由法律途徑,讓更多病友得到藥物救治。病友聲音聽不見 應團結病友取得認同在台灣,審核新藥納入健保的健保大會、藥物給付共同擬定會議(即共擬會,PBRS)中,病友代表至多只有2位,且僅為列席,雖可以發表意見,但無法做成決議。陳俊翰說,共擬會中都是醫療提供者、付費者代表的聲音,健保應保障的對象民眾、患者反而幾乎沒有置喙餘地,遑論病患中因人數少,而相對弱勢的罕病病友。「必須先讓罕病病友的訴求得到社會的認同,這樣才能讓行政單位感到壓力。」陳俊翰期待透過集體的努力,讓罕病患者的聲音能夠「上達天聽」。其實除了罕病,陳俊翰想得更遠,希望幫助不分疾病別的身障人士,都能夠獲得應得的權益,以無愧於他受法庭劇啟發,踏上法律之路的初衷——消弭社會不公義。(更多罕病議題,請看「經濟學人評7國罕見疾病用藥可近性:台灣核准藥物漸少又耗時,落後國際」)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2-16 醫聲.罕見疾病
陳俊翰病逝/台版「非常律師」 首位罕病SMA律師陳俊翰獲美法學博士
【2024/02/15編註】日前在脫口秀節目「賀瓏夜夜秀」被嘲諷模仿的民進黨不分區立委被提名人陳俊翰律師,驚傳在春節期間離世。根據聯合報報導,據悉陳俊翰在春節期間送醫急救,隨後不治,享年40歲。陳俊翰患有先天性「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在家人支持下,考取律師高考榜首與會計師執照,在第11屆立委選舉獲民進黨提名不分區立委第16名。日前熱播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引發討論。劇中女主角是韓國首位自閉症律師,靠著超越常人的毅力與疾病共存,在法律世界中闖蕩,十分激勵人心。在台灣,也有一位不畏病魔,勇敢追逐理想、為病友發聲的「非常律師」——罹患罕見疾病「先天性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的陳俊翰。【疾病百科】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主要病症為肌肉無力、萎縮,依照發病年齡、症狀輕重,分為五類型。第0型及第1型通常在嬰兒期即死亡,第二型為中度,第三型較輕微,第四型患者在成年後才會發病。>>看詳細曾是律師高考榜首、哈佛碩士 今獲密西根法學博士出生時就被診斷出罹患SMA,醫師告訴陳俊翰與家人,一般來說,SMA患者在不用藥的前提下,存活時間僅有三到四年。全身癱瘓,還歷經火警導致雙腿截肢的陳俊翰,卻以驚人的精神,克服疾病的桎梏,在法學專業上取得超人成就:他不但取得台灣大學法律、會計雙學士,是2006年律師高考榜首,是台灣第一位SMA律師;陳俊翰同時也取得會計師執照。陳俊翰並於2014年取得哈佛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學位,曾赴加州柏克萊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今年,他剛取得在密西根大學的法律博士學位,8月底學成歸國;他長期鑽研國際人權、身心障礙政策與法律。無藥可用仍執意回台 陳俊翰盼改變制度、為身障者發聲回到台灣,陳俊翰說,除了擔任律師,未來更想當一位「倡議者」,做可以改變政策、制度的工作,為身心障礙者發聲,「讓身心障礙者發揮自我價值。」他目前擔任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法律顧問。事實上,陳俊翰早已取得美國紐約州的律師執照。陳母說,若留在美國,不僅SMA藥物有保險給付,執業的薪水也比台灣高。執意回到台灣,是希望「看看有什麼是我可以做的。」在美國,由於外籍學生的身份,陳俊翰必須負擔保險金額,而他也因此受惠,取得SMA治療藥物,「美國追求的是平等,大家交的保費一樣,受到的保護也是一樣的。」陳俊翰說,有別於台灣商業保險不接受「帶病投保」,美國的保險機制強調「無差別、無歧視」,讓自幼就確診罕見遺傳疾病的他,得以安然接受治療。回到台灣,因為健保針對SMA患者用藥採限縮給付,須於一歲內確診,且年齡未滿七歲才能獲得給付。年近40、早已超過限制年齡的陳俊翰,因此無藥可用,只能任憑身體機能逐漸退化,陳母苦笑說,「其實根本就是等死。」全身癱瘓仍有高成就 罕病創辦人陳莉茵:堪比霍金癱軟的身軀,坐在從美國攜回,不需動手就可以操縱的電動輪椅上,四肢癱瘓、萎縮的陳俊翰,偶爾還需要請一旁的母親協助「喬」一下身體的位置,讓人不禁聯想到罹患罕見疾病「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的天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就曾在健保會會議中,拿陳俊翰與霍金相比,希望說服認為部分罕病孤兒藥治療後患者仍無法自理,就是「無效醫療」的會議委員,在療效至上的新藥給付原則外,也應該考量「病人本身的價值」。陳莉茵說,霍金雖然只剩下一根小指頭可以活動,但是仍對物理學界有重大貢獻,「健保永續的價值,是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終極關懷。」她認為,疾病是人的本質,不應該因為一個人罹患重大傷病就輕看他,陳俊翰就是最好的例子。冰冷指標之外 罕藥納保應考量人的價值「我覺得很沮喪的是,明明有藥卻無法獲得給付。」 陳俊翰說,回台後他更深入了解罕病新藥健保給付的審查機制,包括醫療科技評估(HTA)、成本效益比值(ICER)、生活品質調整後存活年數(QALY)等,「這些都只是冰冷的指標,而且有很多人為操作的空間。」他希望罕病用藥能更快納保,讓更多患者有藥可用。國內現行藥物納保審查機制及指標,多須考量藥物療效與成本效益。陳俊翰說,「難道所謂的成本就只有藥價嗎?」他認為,罕病患者因為疾病而住院、無法就業,也會增加社會成本。至於療效方面,陳俊翰說「難道你期待罕病患者,用藥之後,就能像正常人一樣過生活?」他認為,罕病用藥不能和一般疾病藥物使用相同的療效標準。罕藥專款執行率低 陳俊翰籲提集體訴訟陳俊翰認為,財務衝擊不可作為正當化「不讓罕病孤兒藥納保」的理由,「這是一個很廉價的藉口。」如此悲憤,是因為這些藥物,對於陳俊翰與罕病病友而言,是活下去的救命藥。他指出,面對健保罕藥專款執行率未達百分之百,有錢卻付不出來的現況,「我覺得這是健保署的行政怠惰。」事實上,雖然未執行的數億金額,相對逾8000億的健保總額來說,只是「麵包屑」,卻是等待救命藥治療的罕病病友、家屬的巨大希望,陳莉茵說,這些預算「涓滴都珍貴」。陳俊翰則以自身法律專業說明,為了病友權益,應該提起集體訴訟,或是赴監察院陳情、舉發,藉由法律途徑,讓更多病友得到藥物救治。病友聲音聽不見 應團結病友取得認同在台灣,審核新藥納入健保的健保大會、藥物給付共同擬定會議(即共擬會,PBRS)中,病友代表至多只有2位,且僅為列席,雖可以發表意見,但無法做成決議。陳俊翰說,共擬會中都是醫療提供者、付費者代表的聲音,健保應保障的對象民眾、患者反而幾乎沒有置喙餘地,遑論病患中因人數少,而相對弱勢的罕病病友。「必須先讓罕病病友的訴求得到社會的認同,這樣才能讓行政單位感到壓力。」陳俊翰期待透過集體的努力,讓罕病患者的聲音能夠「上達天聽」。其實除了罕病,陳俊翰想得更遠,希望幫助不分疾病別的身障人士,都能夠獲得應得的權益,以無愧於他受法庭劇啟發,踏上法律之路的初衷——消弭社會不公義。(更多罕病議題,請看「經濟學人評7國罕見疾病用藥可近性:台灣核准藥物漸少又耗時,落後國際」)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2-13 醫療.新陳代謝
22症狀告訴你五臟積毒了!肝臟、腎臟之外還有一個意想不到器官,3大天然排毒器官必保養
我們經常從報章雜誌或網路資訊中看到「排毒」兩個字,但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指出,不論是西醫或傳統醫學中,並沒有現代所講的「排毒」這個名詞,在傳統醫學上稱之為「解毒」,而一般中醫師所說的解毒中藥,是指具「清熱解毒」作用的藥材。 中醫對於「毒」的定義很廣泛,舉凡對身體有害的都稱為「毒」,例如火氣大、發炎、過敏等症狀,或中醫常說的熱毒、寒毒、濕毒等,甚至化學毒素、魚蟹毒、蟲蛇毒等都是。就現代醫學來說,導致身體老化、致癌的自由基,也是毒物的一種,這些所謂的毒物若長期積聚在體內,將會造成身體負擔而引發疾病。 毒素累積五臟的表現 22症狀告訴你五臟積毒了陳潮宗指出,在中醫診療上,當患者出現口臭、便祕、青春痘、舌苔黃、牙齦腫脹、嘴破、眼睛通紅等症狀時,就代表體內累積了過多的毒素,身體便以這些症狀來告訴主人,需要注意自己的健康了,倘若總是置之不理,就可能引發各種疾病,甚至是癌症的發生,而毒素累積在身體不同的部位,各有不同的表現。.累積在心臟(1) 心臟有內火或是火毒的時候,舌頭容易出現潰瘍,也就是嘴破的現象。(2) 額頭部位狂長青春痘。(3) 睡眠時不安穩,容易發生失眠的狀況。(4) 常有胸悶或是胸部有刺痛的感覺。.累積在肝臟(5) 指甲表面,有凸起的稜線,或是指甲有向下凹陷的痕跡。(6) 因乳腺增生的關係,導致月經週期之前,有明顯的脹痛感。(7) 情緒常常容易感覺抑鬱。(8) 經常性的偏頭痛。(9) 每個月都會發生經痛。(10) 臉部兩側的部位,會長青春痘。.累積在脾臟(11) 臉部出現色斑,通常女性臉上有斑點的時候,就代表消化系統變差。(12) 女性朋友容易有白帶過多的狀況發生。(13) 脂肪容易堆積在體內,脂肪在中醫稱為「痰濕」,主要是因為脾臟消化功能減弱,導致毒素無法排出而堆積。(14) 容易有口臭情況發生。(15) 嘴唇週圍容易長青春痘或是發生潰瘍。.累積在肺臟(16) 皮膚呈現黯淡、沒有光澤的狀態。(17) 常常有便祕情況發生。(18) 比較常有情緒化的狀況發生,或容易多愁善感且常常感覺悲傷。.累積在腎臟(19) 女性月經量會減少、經期變短,經血的顏色偏暗。(20) 身體容易有水腫狀況發生。(21) 臉部下頜部位容易長青春痘。(22) 常常感覺疲倦、想睡覺,且四肢常會有無力感。必保養!3大天然排毒器官上帝在造人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毒物對人體的危機了,因此,設計了一套天然的解毒系統,能夠自動自發地將體內的毒素清除乾淨,進而預防疾病的發生。而我們的肝臟、腎臟以及皮膚,就是這套解毒系統主要的排毒器官。 肝臟肝臟是人體中最重要的解毒器官。肝臟細胞中蘊含著豐富的酵素,不論是藥物、激素、微生物產生的毒素等,不管是內生性或是外生性的有毒物質,通通都需要靠肝臟來分解,以減少體內毒素的累積。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指出,肝臟狀況不好的時候,就會造成毒素在血液中循環,間接導致皮膚狀況變得比較不好(因為皮膚下有許多細微血管),皮膚粗糙、黯淡、長痘痘、長瘡……等肌膚問題頻生。中醫理論認為, 晚上11點到凌晨1點及凌晨1點到3點,是肝經與膽經排毒的時間,但是必須在熟睡的狀況之下,肝膽才能夠順利排毒,因此,在這段時間之內一定要睡覺,才能讓肝臟做好解毒的工作。腎臟腎臟主要的功能就是排泄廢物,包括多餘的水分、電解質、尿素、藥物成分等的代謝產物,都是藉由腎臟、膀胱、輸尿管等的排泄系統,並以尿液的方式排出。 因此,如果腎臟功能不好的話,降低尿液的排泄量和次數,就會讓這些毒物(廢物)一直停留在體內。所以,每天尿液排泄很重要,要多喝白開水、多排尿,。要提醒的是,現在正值炎熱夏天,很多人會以含糖飲料來取代白開水,應該盡量避免,以免含糖飲料造成身體外另外的負擔。皮膚皮膚是身體抵禦細菌、微生物、病毒等侵襲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還能夠防止體表的水分蒸發與散失。此外,皮膚中汗腺的主要功能就是排汗,汗水是由鹽分、尿酸、尿毒等廢物所組成,所以才說皮膚也是解毒系統的一部分。我們可以透過每天固定且適量運動來讓身體流流汗,藉由汗水把毒素從皮膚排出來。另外,皮膚的清潔對排毒來說,也不可少,一定要注意。(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延伸閱讀】。名中醫師盤點泡澡後必按摩5大排毒穴位 。針灸後有這些狀況,恐蜂窩性組織炎、癱瘓、死亡,找對醫師很重要
-
2024-02-08 醫療.腦部.神經
年節喝酒小心樂極生悲!喝酒不只是傷心、傷荷包,而且也會「傷神經」
年節到了,各種聚會更多,提醒民眾要注意!一位年輕人進診間告訴我,前天開始右腳踝及腳板外側開始麻木,測起來比較像周邊神經的問題。 他接著提到,之前開車可以直接腳踝左右轉動踩煞車跟油門,現在得要把整隻腳連同腳板抬起,左右平移才能夠踩踏。我試著在右膝蓋外緣腓骨頭後側輕敲,刺激腓神經處,果然引起右腳踝的外側刺麻。年節喝酒小心樂極生悲我問他:「你最近有沒有喝酒?」他嚇了一跳,一副被窺見秘密的模樣,不好意思的問:「喝酒會這樣啊?」我說:「你喝酒喝太茫了!側睡壓太久,把腳的腓神經給壓傷了!」接著我要他腳跟著地走路,右腳做不到! 顯然腓神經的感覺跟運動功能都受損了!他的情況還不算是最嚴重的,預計這樣的急性神經炎,6個星期內有機會完全復原。然而另外一個病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經常酒醉,兩個月前他喝完酒之後,更連續一動也不動睡了兩天48小時。起來之後左手完全癱瘓,左腳也沒辦法正常走路,看起來像是中風的模樣!他來復健科門診,詳盡的神經學檢查起來,才知道原來他是左側臂神經叢損傷影響手部功能,左側下肢腓神經損傷造成垂足,只能拖著腳板走路。因為爛醉如泥,兩天一直保持固定姿勢,造成長時間的神經壓迫,現在還在持續復健當中。喝酒不只是傷心、傷荷包,而且也會「傷神經」慢性酒精中毒造成腦部酒精性腦炎,提早失智退化,行走和自理功能受損~ 這樣不可逆性的中樞神經病變,是患者家庭最深切的痛。然而除此之外,三五好友遇到假期開趴,酒酣耳熱不知節制,爛醉如泥,睡醒之後發現突然手動不了、腳動不了!表淺的神經壓迫損傷,造成的急性神經炎,更常常讓人嚇壞了。這種週邊的神經損傷,大部分還是屬於可逆性的神經失用(Neurapraxia):神經傳導功能障礙為暫時性的生理性阻斷,一般神經傳導功能於數日至數周內自行恢復。把握急性期,正確合宜的使用類固醇用藥,可以降低急性發炎的神經損傷,也不用擔心類固醇使用,引起所謂月亮臉及腎臟功能障礙等問題。可逆性的神經失用最有名的例子,是所謂的蜜月麻痺(Honeymoon Palsy),蜜月夜先生擁著妻子,妻子頭就枕著先生張開的上臂甜蜜沈睡,一覺醒來發現先生的手腕翹不起來,手指伸不直了~「垂手」可得,卻是一點都不開心!進一步的神經學檢查可以發現,掌管手腕手指伸展的橈神經在上臂處被長時間壓迫,導致暫時性的神經損傷,一般應該6週內有機會完全復原。然而更嚴重的,就是軸突斷裂(Axonotmesis),軸突在髓鞘內斷裂,神經鞘膜完整,遠端神經發生退行性改變,一般在3到6個月內神經可以恢復, 然而過程就更辛苦了。上述那位沈睡兩天,左側上下肢都不能動的患者,就是這樣的情況。等待神經復原的過程中,我們持續以電刺激協助沒有神經支配功能的肌肉,使其持續收縮,防止萎縮!但無法避免的,他的肩關節跟手還是出現明顯的腫脹疼痛,甚至關節僵硬,活動度受限~就是的所謂的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舊稱交感神經失養症(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復健之路因此辛苦許多!要分辨神經損傷的程度,是比較輕度的神經失用,或者是比較重度的軸突斷裂,電生理檢測~包括神經傳導、肌電圖檢查是一個好的診斷工具。同時也可以看出是否有進行性神經損傷或是神經已經在逐步修復當中!因為這一類病變大多是屬於週邊神經損傷,如果神經學檢查有出現神經恢復的跡象,通常都有機會可以完全恢復,只是時間長短不一。然而臨床上,極少數的神經斷裂(Neurotmesis)仍可發生,導致個案必須接受之後的神經縫合修補,甚至肌腱轉位(Tendon Transfer)手術。在等待修復的過程當中,肌肉缺乏神經的供養,容易導致廢用性萎縮,甚至也會引起關節僵硬、自律神經障礙……等問題。患者一定要配合積極復健治療,包括電刺激及關節活動訓練,讓肌肉持續性被動收縮,並且防止關節的攣縮。復健科副木輔具的處方使用,如AFO(Ankle Foot Orthosis, 俗稱垂足板)可以協助患者維持較正常的步態,而不致於拖曳著腳,增加跌倒的風險。慢慢又靠近年底了,越來越多的酒席、聚會、開趴…… 真的要提醒大家,喝酒要適量, 切莫樂極生悲!👉 更多復健小知識-🔎主頁連結🔗台灣復健醫學會網站網站IGFB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授權元氣網刊登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8 醫聲.罕見疾病
夜夜秀引爭議 重傷罕病家屬的心 前立委楊玉欣:罕病患者父母其實都很自責
「罕病病患面對日益嚴重的病況,其實想要的是『好好死去』,但又不知道有什麼辦法,所以能想到的就是自殺。尤其是遺傳性的罕病病人,他們的父母其實都很自責,常常想要帶著小孩一起去自殺。」楊玉欣難過地說。《賀瓏夜夜秀》節目對於罕病身障者陳俊翰律師不當言論,引發喧然大波,除了罕病基金會發表抗議聲明外,各界也聲援陳俊翰律師。實際上,台灣也有罕病患者進立法院執行參政權,那就是現任基隆市社會處處長楊玉欣,她是第一位罕病立委,也是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重要推手。 楊玉欣是第8屆國民黨不分區立法委員,本身是罕病患者,深知重病患者備受磨難的煎熬。也思考著有沒有可能有一條「安全防線」,讓每個人和每個家庭不要掉入痛苦的深淵,而這就是她與同僚們推動病主法的最重要原因。約莫一年半前,楊玉欣接受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採訪,談及自己從政歷程,及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心路歷程。以下文章節錄自「穿越生命之河 預見未來的自己」一書,全文將分上下兩集刊出。內文:19歲發病罹患罕見的遺傳疾病:「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我自己就是罕病患者,完全了解病人對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的渴望,我希望能有法律來維護每人生命最終的尊嚴。」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創辦人(目前擔任基隆市社會處處長)楊玉欣說。回想起民國82年,她在花樣年華的19歲時發病,突然跌倒、爬不起來,大她1歲的姊姊也在同一個時間點發病,經由醫師檢查診斷之後,確診為「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這是一種全身性肌肉退化的罕見遺傳疾病,身體每一個有肌肉的地方都將慢慢失去功能。「當醫師宣佈確診時,告訴我『你無藥可醫、你會癱瘓』時,其實那時候我就已經死了。沒有什麼事情比你得了一個『好不起來的絕症』更恐怖。」楊玉欣訴說著當時這個如晴天霹靂的消息,帶給她的衝擊。「既然已經死過一次,就沒有什麼可害怕的了。當你已經接納它,也願意繼續往前走,就不那麼害怕,也就願意承擔了。」籌建「罕見疾病基金會」,傾聽病人的聲音──「自殺」有了這番醒悟,楊玉欣試著轉換心情,她想,要如何讓自己受到的苦可以幫助到別人?於是她開始共同參與民國87年「罕見疾病基金會」的籌備(88年正式成立),藉由自身及服務重症病人的經驗,讓她徹底了解病友切身的需要。罕見疾病大多無法治癒,楊玉欣在關懷病人及家屬時,發現病人經過病魔長期的折磨,他們都會談論一個問題,就是「自殺」。楊玉欣說,「面對日益嚴重的病況,其實想要的是『好好死去』,但又不知道有什麼辦法,所以能想到的就是自殺。尤其是遺傳性的罕病病人,他們的父母其實都很自責,常常想要帶著小孩一起去自殺。」楊玉欣開始思考,當疾病極其痛苦、難以治癒,幾乎無尊嚴的生命樣態,要如何在最後得到圓滿?然而,無論對罕病病友或一般人來說,醫療不斷進步,有越來越多的辦法來延長生命「徵象」,但當事人想要喊停的時候,卻無法再為自己發聲……她不斷思量這當中關於生命意義、生命價值的問題。讓重症病人有一個尊嚴離開世界的方法: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於是她腦海中一直浮現一個想法:「這些重症病人,難道沒有一個有尊嚴離開這個世界的方法,而不是採取自殺的方式嗎?」這個疑問在她心裡累積長達20年。直到她擔任第8屆不分區立委時,這個契機來了!101年2月,楊玉欣37歲時,獲選為第8屆不分區立法委員,她一上任就立刻著手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她認真說道,促使她推動這部法律的「初衷」是:「希望所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病人和家庭,不是在痛苦掙扎中死去,而是能夠獲得有尊嚴、自主善終的機會,而國家有義務要建構友善的制度,來保障重症病人的尊嚴和自主權。」對於生命的看法:已死過一次 就戰鬥吧!「『活著』很不簡單!」經過確認罹患罕病之後,她每天都在經歷著旁人無法想像的極大痛苦,她說:「想想看,你每天跟人家講300次『幫我』,這種『活著』必須靠別人幫你做所有一切,洗澡、穿衣服、撥頭髮、拿開水、把腳動一下、脫褲子、擦屁股等,會是什麼感受?」如果苦難不能有意義,如果疾病受苦對社會不能有所助益,那真的當時就該死去!楊玉欣認為:「既然已經死過一次,就知道為何而戰,那個戰鬥就是,如果我的疾病的經驗可以讓我有一些反思,思考著如果有一件事可以不讓別人遭受同樣的痛苦、不再經歷我所經歷過的苦難,就值得為它奮戰!」雖然疾病對病人的打擊是很劇烈的,但同時它也能夠產生巨大的爆發力,讓問題成為創造價值的契機!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5 醫療.皮膚
熱敷墊怎麼用?可以敷多久?醫揭熱敷墊和電毯使用方式不同處
不少民眾會在寒流來襲時,使用電毯等保暖物品,也有人選擇插電的動力式熱敷墊,專家提醒,動力式熱敷墊使用目的是緩解疼痛、促進循環,溫度應設定於40℃至45℃之間,通常一次使用15至20分鐘,避免因為熱蓄積造成燙傷;也禁止嬰兒、癱瘓者或對溫度感覺遲緩者使用;更應避免坐、壓在熱敷墊上,睡覺時不要使用,以免造成內部線路損壞。桃園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智光表示,動力式熱敷墊和民眾常使用的電毯不同,睡覺時使用電熱毯,建議定時1小時,熱敷墊則是專業醫師診斷認為需要熱療時使用,屬於可提供體表乾熱治療的電力醫用器材,使用時可維持一定的高溫。熱敷墊接觸皮膚 溫度限45℃以下陳智光說,熱敷墊直接接觸到皮膚表面時,溫度應於40℃至45℃之間,如與皮膚間隔著衣服或毛巾,熱敷溫度可適度調高至50℃,但熱敷或熱療的時間不能太久,通常約15至20分鐘即可,否則可能會因為熱蓄積造成燙傷,如果仍感覺痠痛,可於1小時後再熱敷,將時間分散使用。對熱感覺遲鈍 用熱敷墊特別留意陳智光提醒,在身體某些部位使用熱敷墊時要特別注意,手腳部位皮膚較厚,對溫度的耐受度較高,但在脖子等皮膚較薄的部位,因為對熱的耐受度較低。有些族群如糖尿病患等,因為對熱的敏感度低,使用上要非常小心,小朋友因為皮膚薄,則不建議使用。曾有中風患者使用熱敷墊,但因為對熱的感覺遲鈍,導致出現皮膚紅腫、水泡等燙傷情形,陳智光表示,這類患者在使用時一定要特別留意,即便沒有燙傷,卻可能因為使用處循環過好,造成色素堆積,還有要避免以強力壓折或扭曲方式使用或收納熱敷墊,也不可直接坐或壓在上面,以免造成內部線路損壞。陳智光表示,熱敷墊不可在易燃環境使用,也不能使用延長線,市售熱敷墊形式多樣,應先挑選有食藥署核准的產品,再依照需要熱敷的部位與尺寸,選購適合的型號。食藥署對使用「動力式熱敷墊」提心提醒動力式熱敷墊屬於第一等級醫療器材,透過電能轉換成熱能,提供使用者一定的高溫,促進熱敷部位的血液循環,具有舒緩肌肉痠痛的效果。「動力式熱敷墊」使用的「3要」原則,確保使用安全:●要注意溫度:熱敷墊直接接觸到皮膚表面時,溫度應於45℃以下;若是熱敷墊與皮膚間隔著衣服或者毛巾,熱敷溫度可調高至50℃。●要控制時間:進行熱敷的時間請勿超過15至20分鐘,否則可能會因為熱蓄積於體表而導致燙傷。●要小心位置:皮膚較薄的部位(如脖子),對熱的耐受度較低,因此需要注意使用熱敷墊的位置,以免燙傷。「動力式熱敷墊」使用的「4不」原則,確保使用安全:●不使用於嬰兒、及溫度感覺遲鈍者 (例如:孕婦、糖尿病患者等)。●不於易燃環境下,或鄰近充滿氧氣及氧氣儲存設備旁使用。●不以強力壓折及扭曲方式使用或收納熱敷墊。●不以別針或其他金屬物品固定熱敷墊,以避免觸電。食藥署提醒您,選購此類產品時,應依照「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認識動力式熱敷墊是醫療器材●「二看」-購買時要看外盒有無標示登錄字號●「三會用」-使用前要詳閱說明書,才能正確使用如有需查詢醫療器材登錄產品相關資料,可至食藥署網站之許可證資料庫查詢(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首頁>醫療器材>資訊查詢>醫療器材許可證資料庫>西藥、醫療器材、含藥化粧品許可證查詢作業)。此外,若醫療器材引起之不良反應,請通報衛生福利部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網站)。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7 醫療.骨科.復健
喝酒傷心、傷荷包也「傷神經」!中樞神經病變可能讓你提早失智退化
四天連假剛結束,一位年輕人進診間告訴我,前天開始右腳踝及腳板外側開始麻木,測起來比較像周邊神經的問題。 他接著提到,之前開車可以直接腳踝左右轉動踩煞車跟油門,現在得要把整隻腳連同腳板抬起,左右平移才能夠踩踏。我試著在右膝蓋外緣腓骨頭後側輕敲,刺激腓神經處,果然引起右腳踝的外側刺麻。醉酒側睡壓神經 急性神經炎我問他:「你最近有沒有喝酒?」他嚇了一跳,一副被窺見秘密的模樣,不好意思的問:「喝酒會這樣啊?」我說:「你喝酒喝太茫了!側睡壓太久,把腳的腓神經給壓傷了!」接著我要他腳跟著地走路,右腳做不到! 顯然腓神經的感覺跟運動功能都受損了!他的情況還不算是最嚴重的,預計這樣的急性神經炎,6個星期內有機會完全復原。然而另外一個病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經常酒醉,兩個月前他喝完酒之後,更連續一動也不動睡了兩天48小時。起來之後左手完全癱瘓,左腳也沒辦法正常走路,看起來像是中風的模樣!他來復健科門診,詳盡的神經學檢查起來,才知道原來他是左側臂神經叢損傷影響手部功能,左側下肢腓神經損傷造成垂足,只能拖著腳板走路。因為爛醉如泥,兩天一直保持固定姿勢,造成長時間的神經壓迫,現在還在持續復健當中。喝酒「傷神經」!中樞神經病變不可逆喝酒不只是傷心、傷荷包,而且也會「傷神經」!慢性酒精中毒造成腦部酒精性腦炎,提早失智退化,行走和自理功能受損。這樣不可逆性的中樞神經病變,是患者家庭最深切的痛。然而除此之外,三五好友遇到假期開趴,酒酣耳熱不知節制,爛醉如泥,睡醒之後發現突然手動不了、腳動不了!表淺的神經壓迫損傷,造成的急性神經炎,更常常讓人嚇壞了。這種週邊的神經損傷,大部分還是屬於可逆性的神經失用(Neurapraxia):神經傳導功能障礙為暫時性的生理性阻斷,一般神經傳導功能於數日至數周內自行恢復。把握急性期,正確合宜的使用類固醇用藥,可以降低急性發炎的神經損傷,也不用擔心類固醇使用,引起所謂月亮臉及腎臟功能障礙等問題。蜜月麻痺屬可逆性神經損傷可逆性的神經失用最有名的例子,是所謂的蜜月麻痺(Honeymoon Palsy),蜜月夜先生擁著妻子,妻子頭就枕著先生張開的上臂甜蜜沈睡,一覺醒來發現先生的手腕翹不起來,手指伸不直了~「垂手」可得,卻是一點都不開心!進一步的神經學檢查可以發現,掌管手腕手指伸展的橈神經在上臂處被長時間壓迫,導致暫時性的神經損傷,一般應該6週內有機會完全復原。然而更嚴重的,就是軸突斷裂(Axonotmesis),軸突在髓鞘內斷裂,神經鞘膜完整,遠端神經發生退行性改變,一般在3到6個月內神經可以恢復, 然而過程就更辛苦了。上述那位沈睡兩天,左側上下肢都不能動的患者,就是這樣的情況。等待神經復原的過程中,我們持續以電刺激協助沒有神經支配功能的肌肉,使其持續收縮,防止萎縮!但無法避免的,他的肩關節跟手還是出現明顯的腫脹疼痛,甚至關節僵硬,活動度受限~就是的所謂的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舊稱交感神經失養症(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復健之路因此辛苦許多!電生理檢測分辨神經損傷程度要分辨神經損傷的程度,是比較輕度的神經失用,或者是比較重度的軸突斷裂,電生理檢測~包括神經傳導、肌電圖檢查是一個好的診斷工具。同時也可以看出是否有進行性神經損傷或是神經已經在逐步修復當中!因為這一類病變大多是屬於週邊神經損傷,如果神經學檢查有出現神經恢復的跡象,通常都有機會可以完全恢復,只是時間長短不一。然而臨床上,極少數的神經斷裂(Neurotmesis)仍可發生,導致個案必須接受之後的神經縫合修補,甚至肌腱轉位(Tendon Transfer)手術。在等待修復的過程當中,肌肉缺乏神經的供養,容易導致廢用性萎縮,甚至也會引起關節僵硬、自律神經障礙……等問題。患者一定要配合積極復健治療,包括電刺激及關節活動訓練,讓肌肉持續性被動收縮,並且防止關節的攣縮。復健科副木輔具的處方使用,如AFO(Ankle Foot Orthosis, 俗稱垂足板)可以協助患者維持較正常的步態,而不致於拖曳著腳,增加跌倒的風險。慢慢又靠近年底了,越來越多的酒席、聚會、開趴…… 真的要提醒大家,喝酒要適量, 切莫樂極生悲!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12-1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紅斑性狼瘡讓你一身都是病!11項症狀符合4個即可能確診
你聽過「紅斑性狼瘡」這個疾病嗎?這是個容易發生在15到40歲之間的疾病,且以女性居多。男性患者不是沒有,但目前女性與男性患者的比率是9:1。紅斑性狼瘡的特點是,會影響許多器官,包括關節、皮膚、腎臟、血球、腦部、心臟、肺臟都會受到影響,也因此會與其他疾病有類似、重複的症狀,並不是那麼好診斷,甚至被稱為「偉大的模仿者」。 專看紅斑性狼瘡的醫師可能會搖搖頭,說:「我剛看了二十個病人,每個人的症狀、表現、病程進展都不一樣。有人的症狀來的急,有人是慢慢浮現;有的人一發病就很嚴重,有人發病幾年來總是很輕微。有的患者只有暫時出現症狀,有些卻持續發病。幾乎很難找到病情完全一樣的兩個人啊。」紅斑性狼瘡症狀過去台灣最早受到關注的網路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內,女主角就患有紅斑性狼瘡,患者可能會有以下的症狀:● 非常疲憊,很難恢復活力,疲憊的程度會讓人覺得連平常過日子都很累,自覺無法勝任生活● 發燒超過38.3度但找不到原因● 關節疼痛、腫脹、僵硬,或是肌肉痛● 橫跨鼻樑至兩側顴骨的蝴蝶紅斑● 對光敏感,曬到太陽後皮膚變得更差● 寒冷或有壓力時指尖腳趾會轉藍紫或轉蒼白● 喘不過氣● 深呼吸時感到胸痛● 嘴巴或鼻子的潰瘍● 頭痛● 不明原因掉髮,可能是頭皮某區域的頭髮流失,或頭髮整體變薄、量變少紅斑性狼瘡真正的致病機轉還不甚明確,但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個綜合基因、環境、與荷爾蒙變化而造成的「自體免疫疾病」。簡單來說,我們的免疫系統是用來防衛身體的,遇上外來物時會做出適當的抗體與之對抗。然而自體免疫疾病就是說,身體內產生了抗體,但這個抗體不是用來對抗外界的細菌、病毒、或外界物質,而這抗體反而會攻打自己的身體器官。就像是原本應該保家衛國的軍團,卻突然叛變化身為反抗軍似的。這些反抗軍抗體會侵犯各個器官,引起各個器官的嚴重發炎與組織損害,帶來不少危害。 紅斑性狼瘡患者發病前,可能是受到了壓力大、陽光、藥物、或某些感染的刺激,也可能是家族遺傳,被感染、藥物等刺激物誘發而發病。紅斑性狼瘡病情可能會起起伏伏,時好時壞,也不是所有患者都會出現最具特徵的臉部蝴蝶般的紅疹,因此不一定能在首次發病時就找到病因,也無法從單一檢查就能確診紅斑性狼瘡。11項診斷標準目前風濕免疫科醫師可能會依據準則。在十一個診斷標準中,至少要符合四樣,這四樣症狀不用同時出現,可能是在不同病程時依序出現:● 臉部蝴蝶斑● 盤狀紅斑● 對光敏感● 口腔潰瘍● 關節炎● 肋膜發炎或心包膜發炎● 腎臟疾病(蛋白尿、血尿)● 神經疾病(癲癇、精神錯亂)● 血液疾病(血球數目降低)● 免疫疾病(抽血看到存在某些抗體)● 抗核抗體(抽血看到存在抗核抗體)我們剛剛提過紅斑性狼瘡是個自體免疫疾病,其中身體產生最著名的一個抗體是antinuclear antibody (ANA)抗核抗體,但要提醒大家,抽血看到抗核抗體雖是個重大線索,但不能直接就診斷為紅斑性狼瘡,還有可能是其他病的。美國流行音樂小天后賽琳娜(Selena Gomez)在23歲(2015年)時,因為關節疼痛、皮膚紅疹、焦慮恐慌、及腎臟問題被診斷為紅斑性狼瘡。2017年,賽琳娜25歲,就因為紅斑性狼瘡引發嚴重腎臟病變而接受活體腎臟移植。可見,紅斑性狼瘡影響身體健康的程度可以很廣泛與嚴重。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紅斑性狼瘡會如何侵害各個器官:● 關節關節與肌肉疼痛、紅腫可能是紅斑性狼瘡侵犯身體的第一個表現,紅斑性狼瘡造成的關節僵硬與疼痛在早晨較明顯,雖然紅斑性狼瘡患者常有關節痛,但通常這樣的侵襲不會造成永久性破壞,不至於到讓患者癱瘓的程度。● 腎臟大約五成的紅斑性狼瘡患者其腎臟會受到自體抗體攻擊,而且這與關節受到的侵犯不同,其中的一成到三成患者會進展到腎衰竭,因此,腎臟問題是常見的紅斑性狼瘡的致死原因。但剛開始腎臟受到侵犯時,引起的症狀不明顯,有人會表現腳腫、噁心嘔吐、胸痛、與到處癢這些症狀,但有患者是到了驗尿時發現蛋白尿、血尿等問題才發現。● 腦部抗體攻擊腦部後,患者最常抱怨頭痛,另外也可能表現頭暈、行為改變、出現幻覺、中風、癲癇、記憶困難等問題。● 血管抗體攻擊血管,會讓血管發炎、血球數目下降、增加血栓生成或出血的可能,因此會引發不少症狀。當紅血球數目下降會引發疲憊,白血球數目下降則感染機會大增,血小板數目下降時出血與瘀青的機會都會增加。有些自體抗體的出現則增加了血栓生成的機會,患者因此會有深部靜脈血栓、肺栓塞、及腦部中風的可能性。這些症狀可能來得又快又急,因此紅斑性狼瘡患者最好定期抽血檢查。● 肺與心臟抗體會導致肋膜發炎,心包膜也會發炎,患者在呼吸時會感到胸痛。另外心臟的肌肉、血管都更容易發炎,影響血液循環,大幅提高心肌梗塞的機會。討論到如何治療時,要先看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及發作部位。若症狀輕微可用減少發炎的藥物,症狀嚴重則要抑制免疫系統運作,降低抗體數目。類固醇、奎寧、化療藥物、免疫抑制劑都是選項之一。● 類固醇對付紅斑性狼瘡造成的身上紅疹時,醫師常建議先擦類固醇藥膏。當身體其他器官遭受自體免疫抗體攻擊時,較高劑量的口服或注射型類固醇能減少器官發炎反應。● 奎寧奎寧是用來治療瘧疾的老藥,同時也是風濕免疫科的用藥,能使紅斑性狼瘡的皮膚與關節問題獲得控制,有時也能預防紅斑性狼瘡復發。● 化療藥物化療藥物原本是用來殺死癌細胞的,接受化學治療後會有效地抑制免疫系統的作用,但也會帶來不少副作用。因此化療藥物多是用在嚴重到侵犯腎臟、腦部的紅斑性狼瘡患者身上● 免疫抑制劑免疫抑制劑本來是運用在降低器官移植後排斥作用的藥物,現在亦能運用在治療嚴重的紅斑性狼瘡上,降低身體的免疫系統運作。然而,現代醫學仍然無法治癒紅斑性狼瘡,患者們除了配合藥物治療之外,還要參考以下辦法,盡量增進生活品質。雖然無法治癒,但許多紅斑性狼瘡還是能過著活躍的生活的。● 定期回診,並對自己的疾病取得更多認識,與醫師建立良好溝通。● 盡量獲取足夠的休息,有些患者甚至需要一天睡8-12小時● 防曬與保護皮膚,中午時分盡量別出門在外,並用太陽眼鏡與防曬乳保護眼睛皮膚,減少陽光刺激● 規律運動,運動好處多多,並改善心情與增進骨質,預防肌肉流失● 戒菸,香菸會影響循環系統,加重紅斑性狼瘡的症狀,而且菸草對任何一個器官都不好● 吃得健康,不是暴飲暴食,但要吃得營養與均衡● 如果覺得自己「燒燒的」,要注意量體溫,並找到發燒原因,看看究竟是感染了,還是紅斑性狼瘡復發了。或許大家會想問,賽琳娜(Selena Gomez)這麼年輕就做了腎臟移植,那她的紅斑性狼瘡會不會繼續侵襲新的移植腎臟呢?嗯,這不是不可能的事,但超過九成的紅斑性狼瘡案例並不會。甚至紅斑性狼瘡患者接受腎臟移植與免疫抑制劑治療之後,還有助於改善關節腫脹等其他症狀。但現在賽琳娜除了紅斑性狼瘡外,還要注意很多其他事情,例如接受腎臟移植之後,前六個月是排斥反應發作的高峰期,而且患者開始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後變得很容易感染,甚至增加罹患癌症的機會,實在還有許多的難關要度過呢!原文:
-
2023-12-13 醫療.骨科.復健
健身網紅Peeta葛格練後空翻「脖子直接著地」 骨科醫喊危險曝嚴重後果
知名健身網紅Peeta葛格,今自曝「頸椎裂開」,主因是日前在健身房練習後空翻不慎,脖子直接著地。他也貼出練習影片,脖子著地後他完全無力起身,直接躺平在原地,一旁友人上前協助。他說,目前頸椎裂開,需要套上護頸休息三個月,還可以活動,還活著,但需要休息一段時間。後空翻不慎恐傷頸椎 若著地斷裂極可能癱瘓長庚醫院骨科部副部主任賴伯亮說,後空翻是一項危險的練習,如果沒有教練在一旁協助,或是練習許久,但地板未鋪有軟墊,一不小心就可能傷害到頸椎。後空翻若是脖子直接著地,輕則頸部劇烈疼痛,再嚴重一點骨裂壓迫到神經,會造成四肢麻痹,如果頸椎直接斷裂,甚至極可能癱瘓。賴伯亮表示,過去造成頸椎受傷最大宗的原因為「機車車禍」,早年騎車未強制要求佩戴安全帽,騎士出車禍時,撞擊力強,若頸部直接著地,極可能直接斷裂,造成終生癱瘓。他近期收到頸椎裂開的案例,是一位年僅16歲的少年,在游泳池池畔跳水,泳池深度僅有一米,他一躍而下,頭直接撞到池底地板,同樣造成頸椎裂開。頸椎輕微骨裂會自我修復 但後續使用不當易再次受傷賴伯亮說,頸椎總計有七節,最常斷裂的部位是第二節頸椎,如果是輕微骨裂,僅需要配戴頸圈,靠自己漸漸修復,不過裂開一次之後,後續使用頸部力量不當,再次受傷機率就會增加;若骨裂有壓迫到神經,則需要開刀取出壓迫神經的組織,為脊髓神經減壓,並放置墊片,維持頸椎的功能,後續則需要透過復健,慢慢恢復功能。賴伯亮提醒,現代人大多為低頭族,頸部功能相對於非低頭族群脆弱,如果遇到撞擊,傷害恐會比預想的嚴重,應格外注意小心,避免危險的練習或運動。
-
2023-12-12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周海媚病逝!血小板低下2原因 若紅斑性狼瘡常見「全身器官毀壞」
聯合報報導,有「最美周芷若」之稱的香港女星周海媚,11日在微博上突然被傳離世消息未獲證實。12日晚間她的工作室終於發出聲明:「海媚姐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12月11日離開了我們。願天堂沒有疾病,願來生我們再相識!」證實噩耗。周海媚血小板低下老毛病 經常滿身瘀青周海媚多年被爆遭紅斑狼瘡折磨,不過周海媚早在2021年就親口駁斥罹病傳言,僅說是「血小板偏低老毛病」。醫師表示,血小板低下是紅斑性狼瘡患者中,最令人擔憂的症狀之一,可能皮膚容易瘀青,嚴重則會流鼻血、腦出血、內臟出血,患者務必積極接受治療,控制疾病。周海媚過去上節目的訪談,表示自己從10幾歲時,就有血小板低下的問題,最嚴重的情況就是昏倒被送醫,也因此自己很常滿身都是瘀青。血球低下2原因新北巿立土城醫院長、兒童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黃璟隆表示,人體中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是3個相當重要的血球,會造成低下的原因有兩種:第一種是骨髓製造不足,造成「再生不良性貧血」,導致血小板過低;第二種則是血小板破壞過多,免疫系統不明原因自我抗體攻擊血小板,即使血小板生成很多,但還是會被抗體破壞掉。紅斑性狼瘡就屬於這種。最怕免疫系統攻擊3器官「最怕免疫系統攻擊3個器官,大腦、腎臟、血小板。」黃璟隆指出,自體免疫系統若攻擊大腦,會造腦炎、腦病變,有時導致精神狀況;攻擊腎臟,最造成嚴重發炎、腎衰竭;若攻擊血小板,就會導致凝血功能異常,容易出血、皮膚瘀青,嚴重可能會流鼻血不止,甚至腦出血、內臟出血等等;有時也有蝴蝶斑、禿頭、心臟疾病問題。紅斑性狼瘡治療相當辛苦 與疾病共處很重要對紅斑性狼瘡的病友來說,與疾病共處相當重要。黃璟隆說,因為抗體過多導致的血小板低下,治療上會使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治療,近年來標靶藥物、生物製劑也愈來愈多,但對病人來說治療之路仍相當辛苦,最重要的仍是接受疾病,並尋求正確治療。黃璟隆表示,臨床上希望能夠減少病患類固醇的使用,使用過多患者容易出現水牛肩、月亮臉、白內障、骨質疏鬆等狀況,以前許多患者疾病控制不佳,許多腎衰竭的個案,但經過這幾年的努力,10年存活率已達到9成,治療上也愈加導向生物製劑,但價格較高,通常健保傳統治療無效才能夠給付,目前僅2成患者可使用。紅斑性狼瘡病症多 常見「全身器官毀壞」紅斑性狼瘡是一種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由於病患的免疫功能產生異常、混亂,導致體內器官受自身免疫系統攻擊。每位病患的狀況不同,受自身免疫抗體攻擊的器官與出現的症狀、病程也各不相同,症狀千變萬化,從蛋白尿、腎臟發炎到關節疼痛、兩側股骨壞死,乃至肺出血、中風癱瘓等,都可能發生,很難早期察覺,被醫界稱為「偉大的模仿者、偽裝者」,器官受損情況隨時可能發生,嚴重時可能會致命。紅斑性狼瘡常見全身併發症蝴蝶班、疲憊、發燒、關節疼痛或腫脹、口腔潰爛、腎臟問題、肺部問題(像肺出血)、心臟問題、癲癇、精神病、血液細胞疾病與免疫功能異常。資料來源:美國CDC網站、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梁培英主任【延伸閱讀】.疾病百科/紅斑性狼瘡(SLE).紅斑性狼瘡讓你一身都是病!11項症狀符合4個即可能確診
-
2023-12-05 焦點.元氣新聞
心肌梗塞猝死算是意外嗎?重大疾病險、意外險能不能理賠?得視幾個條件
心肌梗塞通常來的又快又急,如果急性發作死亡,到底算是意外,還是疾病?它算重大傷病嗎,能不能理賠?這都要看投保的險種及業者,而可能有不同結果。心肌梗塞是重大傷病?還是重大疾病?預防心肌梗塞發生該買哪種險?重大疾病的相關保險分為重大疾病險、重大傷病險、嚴重特定傷病險,三者都是經醫師診斷、確認罹病後申請一次性的理賠給付,但各家各自保障範圍不同。.【重大傷病險】只要被保險人初次罹患疾病,並取得健保署核發非屬除外項目的「重大傷病證明文件」,或「區域醫院」層級以上的醫療院所開立重大傷病診斷書、病歷摘要或其他足以證明符合全民健保「重大傷病」之證明文件,就能申請理賠。保障的範圍最廣,包括22大類、300多項的疾病。》看詳細項目.【重大疾病險】保障項目最明確,含七大疾病:癌症(重度)、腦中風後障礙(重度)、急性心肌梗塞(重度)、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末期腎病變、癱瘓(重度)及重大器官移植或造血幹細胞移植。.【嚴重特定傷病險】各家所推出的嚴重特定傷病險保障項目不同。「重大疾病險」依金管會規範定義的7項重大疾病,包括癌症、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腦中風、慢性腎衰竭、癱瘓、重大器官移植手術等。多數保險公司的重大疾病險根據七大疾病保障,急性心肌梗塞有包括在內,因此如果是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可選擇重大疾病險。心肌梗塞猝死,重大疾病險一定會理賠嗎?不過多數市售重大疾病險也分2類,包括只保障重度的甲型,給付內容包括「重大疾病保險金」和「身故保險金」。另一種乙型保障範圍涵蓋輕度和重度,輕度可獲「重大疾病保險金」保額10%,但沒有「身故保險金」。而二者理賠標準也不太一樣。輕度心肌梗塞須符合下列3項條件其中2項:1.典型之胸痛症狀。2.最近心電圖的異常變化,顯示有心肌梗塞者。3.心肌酶或肌鈣蛋白異常。重度心肌梗塞除須符合輕度條件外,還須俱備「發病90天(含)後,經心臟影像檢查證實左心室功能射出分率低於50%」。即罹患心肌梗塞還必須活超過90天才能獲賠「重大疾病保險金」。但突發性心肌梗塞,常在短短幾分鐘內造成死亡的意外,事前根本沒有徵兆,也來不及做任何檢測。由於重大疾病險對於心肌梗塞的認定須滿足特定條件,萬一不幸在到院前身故,便無法在發病後90日進行檢查,也無法獲取心電圖、心肌酶等檢查數據。因此即使醫師可依照臨床經驗判斷是否為心肌梗塞,也難以獲得重大疾病險的理賠。不過過去也曾有判賠部分保險金的案例,如果遇到類似情形,還是能夠試者爭取看看。心肌梗塞猝死算是意外嗎?意外險賠不賠?心肌梗塞通常都突然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猝死的死亡率更是高。因此許多人有疑問,心肌梗塞算是意外嗎?猝死在意外保險的理賠上經常發生爭議,就是因為事故來得非常突然,死亡原因也不容易判定。根據壽險公司主管表示,突如其來的猝逝意外險不一定會理賠,須看「致死的主因」個案認定。如果保的是意外險,並假設因跌倒與心肌梗塞而猝逝,經過醫學判斷死亡主因是心肌梗塞,是心肌梗塞後才跌倒離世,就不符合意外險的啟動條件,因意外險是針對意外事故進行理賠,必須符合外來、突發、非疾病引起三大要件,心血管疾病短時間猝死就不在意外險理賠範圍內。心肌梗塞猝死 3步驟提高理賠談判籌碼若有親友不幸發生心肌梗塞猝死的狀況,也並非全然得不到意外險的理賠,只要能夠了解死者(被保險人)過去的病史(例如有無心血管疾病),再去釐清導致死者(被保險人)猝死的原因,最後則是要善用法院提出降低舉證責任的見解,透過這三個步驟,應該可以促使保險公司慎重考慮你的理賠請求。【資料來源】.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局.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26 醫療.骨科.復健
手術僅能緩解疼痛 骨科醫提醒用骨鬆藥物治療需留意2大副作用
骨骼流失速度大於生成速度會讓骨骼出現縫隙,也會讓骨質疏鬆;而民眾隨著年紀增長,骨質含鈣量下降,也會提高骨質疏鬆機會,增加骨折風險,連帶會影響生活行動,甚至需要輔具。馬偕醫院骨科醫師張定國表示,骨質疏鬆治療雖然有手術,但手術僅為緩解疼痛、改善生活,要解決問題仍要靠藥物治療。促進造骨細胞藥物價錢較高,屬於第二線用藥。張定國表示,目前骨質疏鬆治療藥物主要分成兩大類,一類為抑制蝕骨細胞作用,如雙磷酸鹽、RANKL受體刺激素、雌激素受體調節劑等;另一類為促進造骨細胞,如合成副甲狀腺素、硬化蛋白抑制劑。他進一步解釋,抑制蝕骨細胞的藥物為第一線藥物,促進造骨細胞的藥物價錢較高,屬於第二線藥物,會在患者出現新的骨折,或是第一線藥物無效時才使用。骨折後是否手術,需視部位與對生活影響而定。有骨質疏鬆的長者更容易發生跌倒骨折,但如何判斷是否要執行手術?張定國說,取決於骨折發生部位以及對生活的影響。如果是脊椎壓迫性骨折讓病人出現駝背、疼痛、身高變矮等狀況,或是髖關節骨折讓病人活動困難等,就必須考慮動手術,減緩疼痛。例如脊椎的單純壓迫性骨折,會採用骨水泥灌入受傷處;而髖關節受傷常見手術為置換人工關節、打骨釘。張定國表示,若是骨折發生在近端肱骨、手腕等處,未移位之骨折對生活影響較有限,可以石膏固定,就不一定需要手術,但若骨折錯位則仍需手術治療。一般骨折的復原時間大約三個月,也就是俗話「傷筋動骨100天」,但若是跌倒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讓神經受損,可能出現永久癱瘓。而髖關節骨折的一年內死亡率在男性中更是高達近兩成,女性也有約一成,不可輕忽其風險。兩副作用:下顎骨壞死、非典型股骨骨折,需評估是否暫時停藥。另外,手術本身有一定風險,加上不少骨鬆病人年紀都不輕。張定國提醒,若是患者慢性病多,手術更容易出現麻醉風險,例如心臟問題、中風等,年紀越大手術風險越高,病患及家屬可先與醫師討論。再者,因為患者的骨質疏鬆沒有辦法透過手術改善本質問題,僅是處理疼痛,仍得靠藥物治療。然而藥物治療有部分副作用,張定國說,抑制蝕骨細胞的藥物最主要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容易造成下顎骨壞死。如果是牙齒不好的病人,需要拔牙、植牙等,會先請病人去牙科評估,若是要拔牙,必須暫停骨鬆的藥物約3個月。第二個副作用,張定國說,是非典型的股骨骨折,雖然不常發生,但在服用藥物達到3至5年有機會出現,患者可能會出現腹股溝、大腿骨疼痛,屆時可以透過X光檢查是否有早期徵兆。這時醫師會評估是否要暫停使用藥物(drug holiday)。部分藥物加劇骨鬆,需更留意運動與營養補充。除了隨著年齡老化會使骨質疏鬆惡化外,有些藥物也會讓骨鬆問題加劇,必須加強鈣及維他命D的補充。張定國說,最常見的是類固醇藥物帶來的威脅,例如紅斑性狼瘡、風濕性免疫或是特殊皮膚病患者,在用藥時應該要與醫師討論。另外,部分胃藥、精神科藥物、乳癌製劑以及抑制荷爾蒙藥物,或是器官移植的抗排斥藥物,也會影響鈣在腸胃道的吸收,容易讓骨質疏鬆突然加劇,由於部分藥物可能無法取代,在生活上要特別留心。除了依靠藥物治療外,張定國說,骨質疏鬆者規律運動、曬太陽、飲食均衡以及維他命D補充,也是對抗骨鬆的重要因素。他表示,骨鬆常常合併肌少症發生,民眾應增加運動肌耐力、增加反射能力,一旦被踢到或是受撞擊時,也比較不容易跌倒、受傷。骨質疏鬆症自我檢測頸與牆縫隙超過3公分 小心骨鬆已上身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許皓為建議民眾平時就應關注自己是否已陷入骨鬆危機。1.首先應觀察自己有無駝背,可以將背靠著牆,如果頸部與牆面有3公分以上的縫隙,或身高變矮,相較年輕時差距達4公分以上,都應懷疑有骨鬆問題,盡速就醫檢查。2.若長者出現超過一周以上的背痛、腰痛,應懷疑可能是骨鬆造成骨折,盡速就醫檢查釐清病情。
-
2023-11-02 醫療.心臟血管
中風後該怎麼復健?復健需要多久時間?可做什麼運動助康復?
中風是一種危及生命的疾病,當大腦的一部分沒有足夠的血流量時就會發生中風。假若你曾經歷中風,從中風狀態恢復到先前的活動標準可能具有挑戰性。中風後你可能會有什麼感覺?中風會以多種方式影響你的身體,以下為你可能會遇到的中風後症狀:.癱瘓:中風後,身體的一個或多個部位可能會癱瘓。 .虛弱:你可能會感到全身明顯無力。.協調能力下降:你可能難以協調自己的動作,導致你感覺有點緩慢或笨拙。.肌肉異常:你的肌肉可能緊繃僵硬,以至於難以使用它們。相反,它們也可能會異常鬆軟。 .平衡:你可能難以保持平衡,並且經常感到不穩定或頭暈。 .腫脹:如果你的腿部失去活動能力,體液通常會積聚在受損的肢體中。.感覺發生變化:常見的是,人們會失去知覺或感覺增強,或開始感覺到身體某些部位有針刺感。 .疲勞:你可能會發現,以前對你來說不成問題的任務後,例如短距離步行,你會感到疲勞。簡單的動作可能變成複雜而需要努力的任務。.疼痛:感覺到臀部、腿部或身體一側的疼痛相當普遍。中風會持續多久時間?中風復健要多久?只要大腦部分區域供血不足,中風就會持續存在。如果不進行治療,中風將會持續下去,直到大腦受影響區域的腦細胞死亡,造成永久性損傷。即便在你接受中風治療後,這種影響通常會持續存在。大多數中風倖存者需要幾週甚至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康復。大部分康復進展發生在中風後的前六個月至十八個月內。此後可能會取得進一步的進展,但可能更難實現或需要更長的時間。有研究表明,運動和增強體適能有助於身體從中風後康復。尤其是如果你能在中風後六個月及以後堅持遵循你的復健計畫,效果更佳。運動還可以幫助緩解中風帶來的一些情感困擾,如憂鬱或情緒不穩。中風後該怎麼復健?中風的治療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幫助中風倖存者恢復或適應他們大腦中的變化。當談到幫助他們恢復中風前的能力時,這一點尤其重要。對於大多數中風患者來說,復健是康復的關鍵。中風復健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其中物理治療可以幫助患者提高或恢復使用手臂和腿部的能力,這也有助於解決平衡及肌肉無力等問題。你的物理治療師將評估你移動、坐下、站立和行走的情況。然後,他們將與你一起設定目標並製定復健計畫來滿足你的日常生活需求。你可能需要重新學習如何:.在床上翻個身。.從坐著的姿勢起身。.從床上移動至椅子或廁所。.行走。經常重複上述這些練習效果最佳。重複練習是減輕僵硬和肌肉疼痛的最佳方法,即便一開始並不舒服。 另外,根據美國中風協會(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指出,中風倖存者跌倒的風險很高。事實上,高達73%的中風倖存者在出院回家後的前六個月內經歷過跌倒。可按照該協會的影片建議步驟安全地從地板上爬到椅子上。中風後適合做哪些運動?中風後每天應進行20至6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果無法一次完成的話,你可以將單次運動分為多次來完成。中風倖存者還應該使用輕量的重量訓練和輕量的阻力訓練,以恢復可能喪失或減弱的肌肉。建議中風倖存者每週進行兩到三次這類訓練。除了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外,中風倖存者還應該經常伸展以增加靈活性。你可能會發現舉起手臂和移動腿部變得困難,試著在其他運動之前或之後進行伸展,你的動作將變得更容易執行。你還可以加入平衡訓練,因為中風倖存者常常失去平衡。建議中風倖存者每週進行兩到三次平衡或協調性訓練。【資料來源】.How to Exercise After a Stroke.Stroke Foundation: Mobility and exercise after stroke fact sheet.Cleveland Clinic: Stroke.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Post-Stroke Exercise Videos .Stroke Association: Exercising after stroke
-
2023-10-1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暖陽在心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對病人與家屬的感激」。他們真誠地道出開始踏入病房實習,與病人與家屬的互動,學到課堂或教科書所學不到的、成為良醫不可或缺的經驗。我忍不住抄錄幾段醫學生真誠的道白:「未來路上我也會持續精進自己,有一天我也終將獨當一面,不被忘記的將會是在我臨床學習生涯的起步時,一位病人為我上了一堂珍貴的、有關生命韌性、有關醫病互動、有關信賴與無私提攜的人生課。」 「我始終相信一個病人能帶給醫學生的學習不僅限於疾病的知識,病人對於生命的態度、發病過程的情緒、認知變化,就我們旁觀者而言,都將帶來不同的衝擊。」 「身為醫學生的我,從病人身上學習到的永遠不只疾病本身,而是病人因信任願意敞開、分享這段辛苦難受的回憶,使我可以藉著陪伴,學習同理病人的情緒及所經歷的生命試煉,而踏上成長為一位全人關懷醫生的道路。」「聽其輾轉就醫的故事,我設想他過去數年間歷經複雜的情緒轉折,可能從驚訝、否定或憤怒,到如今能平靜微笑著向我展示消瘦冰冷的雙腿,樂觀釋懷和無奈接受或許只是一體兩面。病因不明對醫生和病人來說都是不樂見、折磨人的事,這次照顧陳伯伯的過程我並未學到哪個病的典型特徵,但留下的印象卻比其他診斷明確的案例更深刻。」真誠地盼望社會大眾能因為感動、瞭解醫學生臨床實習的重要而踴躍參與醫學教育。窗外盛夏的驕陽如炙,窗內的神經科病房卻依然在白潔的燈光下,不見四季流轉綠茵蟬鳴的雀躍,反而透露著寧謐、秩序與一絲絲不安的緊繃。多少年的光陰裡人來人去,無數病人家屬的歡欣與悲慟雜揉著一代代醫師與醫學生們身影奮鬥的雪泥鴻爪,在病房靜佇的時空中凝鍊成了無言的肅穆與悄然的見證。時光流轉,又是個新的學年,新的病人、新的醫師與醫學生,也將在同一個場域中,繼續交會互放著對彼此而言獨一無二的光亮。「楊先生,你好!我是這個月的實習醫學生,您今天身體感覺還好嗎?」剛升上大五初入臨床實習的我,持著生澀的語氣便開始了與我主要關照病人楊先生的第一次接觸。每個實習醫學生來到病房,都會分配到一個主要病情追蹤的住院病人,觀察並練習入院病史詢問、身體診察、後續檢查與治療等一系列的臨床醫療照護流程,過程中也會持續地與住院醫師、主治醫師進行多次的病情討論與思維推演,期待能在實務互動中慢慢在專業上與心態上茁壯為一個術德兼備的好醫師。事實上,踏入病房前,住院醫師也早已與我進行了初步的病史討論,楊先生的病史可謂相當罕見:除了這次入院的不明原因脊髓炎致下半身癱瘓外,他也有肺癌併發罕見肌無力症候群及中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病史。看到這樣龐雜的資訊心中不禁打一寒顫,倘若是一般人經歷如此多量的不幸與磨難,灰心喪志乃至於棄絕人世者定當大有人在,而身為一個初出茅廬的醫學生,我如何能有足夠成熟的智慧與心態來承接病人可能的大量負面情緒?然而,出乎預想的是,楊先生並沒有因為一連串不幸健康事件而在心態上被擊倒,反而大有千磨萬擊還堅勁、愈挫愈勇之勢,中氣十足地向我娓娓道來其特殊的病史,如何由一個健康的商人一夕間進展到中晚期肺癌併發四肢肌無力,奇蹟似地在醫師積極機警的縝密檢查與治療而完全康復後,又是如何突然再次進展至下半身癱瘓的情況。言談中除了病情之外,楊先生提及最多的便是對主治醫師充分的支持與信任:若過去主治醫師因考量檢查的侵入性與病情的罕見性而並無與之充分討論並安排深入追蹤檢查,便無可能確認定位出肺癌病灶,進而在積極試驗治療中得以痊癒,也便不會再有任何後來人生的點滴故事。另外,在經歷自身的罕見病情後,他也深刻體認實證經驗作為醫學之本的重要意義,尤以罕見病例的治療在經驗上的累積更為緩慢,因此假如他能以一個病人人師的身分,向主治醫師身邊的住院醫師、實習醫學生們分享他的罹病經驗,給予實例表現的身教,則終有一天會有更多成熟的醫師能夠在面對類似罕見的病情時有所經驗上的依循與參考,不啻亦是另一種盡己所能造福社會之舉。與楊先生的對話中便是如此滿溢著對醫師的感謝、對生命再一次機會的豁達開闊,以及對於醫病互動教學相長的深刻體悟,至此我小小的心頭便湧上一股暖流,原先預期陰霾蔽天的沉重情緒悄悄揮散,病房外的豔陽彷彿也在病人的信任與無私分享中照進了心底最幽微的一隅。或許,我與楊先生的兩條生命軌跡,終究只有這近一個月的交錯重疊,但我確信我將永遠銘記著,曾有那麼一個對生命充滿熱情的鬥士,在經歷數次反覆的重大不幸後,依然帶著笑容與自信擁抱每一天的開始,依然在醫病溝通的互動過程中對醫師專業的判斷與治療表現珍貴的信任,依然在床邊教學上願意給予醫學生們細心耐心的病情講述與實例指點。一切一切於我這個年輕的醫學生而言,實是備感感激與幸運,未來路上我也會持續精進自己,有一天我也終將獨當一面,不被忘記的將會是在我臨床學習生涯的起步時,一位病人為我上了一堂珍貴的、有關生命韌性、有關醫病互動、有關信賴與無私提攜的人生課。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14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走出校園的部落校護!賴春美守護部落族人健康 照顧中風失智90歲母和癱瘓哥哥獲「孝行獎」
今年51歲的賴春美來自萬榮鄉太魯閣族,小時候體育很好,學業成績普普。因為大姊是護理師,就跟著讀護理,專科畢業後,到門諾醫院任職,擔任臨床、專科護理師。醫院的工作從早忙到晚,可怪的是她越來越喜歡進修,先後就讀慈濟大學的護理系在職專班和公共衛生研究所。接觸公衛領域,啟發了她改變部落族人健康的理想,決定捨棄16年的醫院護理師職位,轉換跑道到明利國小擔任校護。從預防醫學到部落文化 把校護角色最大化賴春美是花蓮縣萬榮鄉明利國小的學校護理師,她不止步於校護,而是一再走出校園,到有頭蝨的學生家裡打掃;到雜貨店裡勸人少抽菸少喝酒;深入部落教導減重、帶領長者做運動;甚至幫忙原住民技藝師開班傳授編織文化,還陪同去市集銷售。有當地人士讚美她改變了部落風氣,賴春美則說,這裡是她的家鄉,她希望「小小校護」也可以成為大家的健康守護天使。視力、口腔、體重列重點項目,讓預防走在疾病的前端原先父親擔心會不會「大材小用」,賴春美也認為在醫院才能救更多人。但是「預防勝於治療」,校護角色正可以做更多「預防」的工作。回顧校護生涯,賴春美舉了幾個認為成果不錯的例子。她發現學生有頭蝨、手上長疥瘡,不是「盡校護本分」的塗抹藥膏就算了,而是帶學生就醫,也幫學生洗頭,再擦藥,還邀請慈濟大學公衛研究所的師生幫學生義剪。她又考慮到學生的家裡如果不做好環境衛生,頭蝨、疥瘡有機會再犯,乾脆邀請老師一起到學生家裡打掃,教導家人要保持清潔。治本的計畫執行1個月後,有頭蝨的學生從占半數減為五分之一,短時間即改善頭蝨問題。賴春美將視力保健、口腔健康、體重管理,列為校護的重點項目。老師們也會主動發掘學生的健康問題,像是視力不好的學生,賴春美會請老師輔導追蹤;體力不佳的學生,體育強項的賴春美在每個上學日利用半小時下課時間,帶他們做運動。學校位於偏鄉,牙科醫療資源明顯不足,有些孩子有齲齒(蛀牙)問題。賴春美請來陽明交通大學口腔衛生服務隊,固定到學校做口腔檢查與教育宣導;也從校外找資源,拿免費的牙刷牙膏給小朋友用。2017年,賴春美針對學童的睡前潔牙、定期檢查,進行口腔保健行動研究;2018年代表花蓮縣的校護,參加亞太地區學校護理與衛生教育專業學術研討會發表研究;2021年再製作學童潔牙微電影,榮獲全國第二名佳績。著眼部落肥胖問題,申請經費推動「長者動動班」計畫賴春美還建立孩子的體重觀念,要求體重過重的學生少吃多動。有個國小三年級學生,從104公斤減到71公斤,孩子變得健康,她也很有成就感。部落族人也有肥胖問題。賴春美自認對部落健康有責任,於是請教慈濟大學教授學著寫計畫書,申請到10萬元經費辦活動。為了節省講師費,她先學會健康操,再邀過胖的族人按時聚集學校操場,由她帶領做運動。加上大家互相認識後會彼此提醒少吃多動,成效很好。10餘名肥胖者共甩肉205公斤。賴春美的觸角伸向社區後,寫了更多計畫書,申請更多經費。因為她注意到部落有許多獨居長者,老人家孤單坐在門口沒有活力。她以經費推動「長者動動班」計畫,在周末邀請45歲以上居民,到社區多功能中心學習健康促進課程,也安排長者與孩子牽手登山健走。有位48歲居民雙腿受傷需用輔助器行走,參與活動後,只需要拐杖即能走到教室上課,賴春美非常感動。部落居民多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肝硬化與痛風等慢性病,賴春美已經在思考如何寫申請書,推動慢性病防治計畫。擔心傳統技藝失傳,申請文化部落營造計畫在眾多計畫中,最令賴春美印象深刻的反而不與健康相關。她說,部落有傳統技藝師,作品卻沒有人看見也賣不出去,更有隨時失傳的危機。五、六年前,她向花蓮縣文化局申請文化部落營造計畫,拿到10萬元經費,利用寒暑假期間在部落文化健康站開編織班,供有興趣的人來上課。成品在花蓮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展售,也與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合作協助銷售,各方蒙受其益。「讓部落活躍起來」一直是賴春美心中的夢。她想吸引年輕人回部落,進一步培訓年輕人成為部落導覽員,與旅行社合作,將遊客帶進部落,認識原住民太魯閣族文化之美。賴春美銘記父親「有多少能力就要做多少事」的訓示,下班後會跑去圖書館,希望吸收更多知識把事情做好。她得過許多獎項,包括全國視力保健優良獎、菸酒檳防治網紅優良獎、擔任教育部菸害防制編撰委員,還獲得「台灣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在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期間,賴春美運用通訊軟體,讓學童與家長得知要配合的防疫事項,也規畫學校及社區的防疫宣導、消毒、諮詢,製作學童、教職員及訪客體溫記錄表,隨時補充防疫物資,也對未到校學童及老師追蹤原因。座右銘「不要侷限自己」,有餘力就致力謀福利賴春美以「不要侷限自己」為座右銘,期許自己「只要有餘力就去做對的事」。她特別感謝明利國小校長熊湘屏的信任。熊校長讓她「對於學童、居民有益的事,直接去做,不用特別問校長」。熊校長的放手給了她很大空間。她說,也感謝慈濟大學副教授謝婉華的鼓勵,還有高雄左營國中校護黃芝萍,猶如職場上的心靈導師,都是一路上的貴人。在父親過世後,賴春美負責照顧中風失智的90歲母親和多年前受傷癱瘓的哥哥。儘管辛苦,不過她仍保持樂觀的心,今年獲得花蓮縣「孝行獎」,哥哥也對妹妹讚譽有加。因為媽媽失智,賴春美想要進修老人相關的健康照護,5年前考取台北醫學大學老人暨社區健康護理組研究所,學習最新的照護知識。賴春美說,教授曾問自己退休後要做什麼,為了繼續為大家謀福利,想做萬榮鄉鄉民代表,這是心中對自己的期許與夢想,希望有天能實現。個人獎:賴春美年 齡:51歲出生地:花蓮縣學 歷: 台北醫學大學老人暨社區健康護理組研究所肄業、慈濟大學護理系經 歷: 門諾醫院內外科病房、加護病房臨床、專科護理師、護理長花蓮縣卓溪鄉太平國小學校護理師現 職: 花蓮縣萬榮鄉明利國小學校護理師主要事蹟:●代表花蓮縣學校護理師,參與亞太地區學校護理與衛生教育專業學術研討會●全國性國小學童潔牙微電影觀摩獲全國第二名●榮獲台灣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榮獲花蓮縣孝行獎【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2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彭啓清:台灣不缺頂尖牙醫,但年輕醫師都在都市!到宅看診看盡悲歡離合,也看見人間有愛
彭啓清30年前返回家鄉開牙科診所,不久就遇上一批棘手的病人,他們是附近世光教養院的院生,大部分有腦性麻痺或多重身心障礙,不容易溝通,更經常因為恐懼而在治療椅上躁動不安,治療時甚至要出動3、4人束縛住他們的手腳和頭部才能開始治療。世光教養院的老師告訴彭啓清,他們很難找到合適的牙醫師願意為院生治療。「照顧特殊需求者」從此成為彭啓清一輩子的耕耘。從身心障礙孩子到長照老人、從山地偏鄉義診到巡迴缺醫地區,甚至長途跋涉替沒法出門的人到宅治療。彭啓清是新竹縣竹東鎮這座小山城資歷最深的牙醫師之一。1989年他從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畢業,1994年因為家鄉需要牙醫師,毅然辭去在台北的牙醫師工作,選擇回到竹東自行開業。腦麻、多重障礙患者求診,他決定耕耘特殊需求領域。竹東本來就缺牙醫師。彭啓清小的時候,竹東只有一家牙醫診所,看牙是一件非常不方便的事。牙疼了,常常只能自己含著冰塊緩解疼痛。幼年的彭啓清便想,「如果當牙醫師,幫助人解決牙疼的問題,也不錯」。那時大多數人都不太重視牙齒健康,彭啓清直到長大後學習牙科醫療專業,才漸漸認識到口腔的健康跟身體健康息息相關,開業後便開始走進社區做口腔衛教。治療教養院孩子的震撼經驗,開啟他關注特殊需求領域。的確,一趟治療下來,彭啓清疲累不堪,但也讓他深刻體悟,特殊需求者的治療長期被忽視,必須有醫師投入,肯為他們努力。此後,他擔任新竹縣牙醫師公會「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委員會」的主委,以公會力量陸續建置身障福利機構、智能發展中心及教養院、安養院、特殊教育學校、老人養護中心等等的醫療團。居民下山看牙得花兩天一夜,他加入山地醫療義診。彭啓清的名聲日漸響亮,居住在尖石、五峰的部落居民也慕名而來。這讓彭啓清發現,住在山上的居民,為了看顆牙竟然得特地花費兩天一夜下山就醫,更別說定期檢查;不少部落居民寧可忍受牙齒疼痛,非要痛得受不了才下山找醫師。也因為牙醫醫療資源缺乏,山上的學童許多都有蛀牙問題。彭啓清於是參與牙醫師公會的山地醫療義診,也參與醫缺地區的巡迴醫療,在司馬庫斯部落設立醫療點。為了方便山上的病患就醫,彭啓清背起工具就往山上跑,甚至簡單的板凳都能成為他的臨時診間。他也熱情的號召牙醫同行下鄉,四處募集淘汰的牙科治療椅搬到山上看診。倡議口腔照護納入長照,避免發生肺炎等重症。日本很早就將口腔照護納入長照。2012年彭啓清隨牙醫全聯會前往日本參訪長照保險,返國後積極建議衛福部效法,希望長照不只是延續被照顧者的生命,還要兼顧健康與生活品質。彭啓清也曾是照顧者。10多年前父親肺炎,直到往生都沒有痊癒。彭啓清記得父親喝水、吃東西常常會嗆到,直到參訪日本後才了解口腔照護與吸入性肺炎之間的關係。父親離世的遺憾,彭啓清化為動力,有任何演講衛教的機會,都苦口婆心呼籲為長照的被照護者做好口腔清潔、維持口腔機能,強調可以減少因為嗆咳造成吸入性肺炎的機會,從而減少肺炎重症帶來生命及醫療資源損失。彭啓清解釋,被照護者往往口腔組織老化,不但有口腔衛生問題,還常有許多口腔疾病,包括牙周病、蛀牙,甚至斷牙、口腔炎或口腔癌等,日常的進食咀嚼吞嚥也面臨困難。可是若能維持口腔清潔、做好咀嚼訓練,就能維持口腔機能,更能避免因為誤嚥造成的上呼吸道疾病。到宅看診看盡悲歡離合,也看見人間有愛。經過多年特殊需求者口腔醫療的經驗,彭啓清於2017年加入到宅牙醫師的行列,成為竹竹苗地區第一位提供到宅服務的牙醫師。觸動他的個案是尖石鄉一位病患。這位病患因脊髓損傷而癱瘓,那天急性牙痛,打電話給彭啓清求救,隔天彭啓清專程上山,為他治療。治療結束,病患鬆一口氣,感謝的眼神讓彭啓清至今難忘。到宅治療特別容易碰上情感衝擊。他記得有一次,到偏鄉為行動不便的腦性麻痺孩子看診,孩子長期因牙疼哭鬧,讓家庭生活大受影響,媽媽更瀕臨精神崩潰邊緣。但自從解決了孩子的牙痛,這些問題都煙消雲散,彭啓清初次感受到自己不僅能解決疾病的困擾,還能幫助一個家庭重返正軌。到宅的過程中也可以看到悲歡離合的故事。彭啓清說,需要到宅治療的患者大部分都有一段不幸的意外或疾病,家人卻不離不棄的照顧。夫妻之愛、父子母女的親情,讓他深深覺得人間有愛,這種美好的心靈感受也是驅動彭啓清繼續走下去的力量。彭啓清說,到宅看診的大困難是,要帶著30幾公斤的裝備,像是簡易的移動式牙科治療工具、沉重的空氣壓縮機。再者,由於病患臥床,治療的空間十分受限,彎腰駝背的姿勢也造成體力上的負擔。而如何在維護病人安全的前提下完成治療,更是挑戰。彭啓清的愛心贏得許多長照家庭的信任,不僅被照顧者指定只給彭啓清看牙,還有不少家屬因為彭啓清在治療過程中的衛教宣導而了解口腔照護的重要,即便後來被照顧者往生,家屬仍願意不遠千里前來彭啓清的診所,定期請彭醫師檢查牙齒。「辛苦但值得」的工作,需要更多年輕牙醫參與。如今台灣的口腔照護長照制度正在扎根,彭啓清盼望更多年輕牙醫師投入這份「雖然辛苦但值得」的工作,認為政府也該投入更多資源,培養年輕牙醫師在長照者口腔照護方面的專業,也開設更多課程教導照服員口腔照護的觀念,並向國人宣導口腔健康與身體健康的關聯。彭啓清認為,台灣不缺頂尖牙醫,但牙科醫療資源仍集中在都市,多數年輕牙醫也更傾向留在都市發展。他鼓勵年輕的牙醫師從參與巡迴醫療做起,或響應牙醫公會的志願者定期招募,「花費一點點時間走訪偏鄉義診,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成就感與領悟。」彭啓清感謝妻子、孩子的支持,讓他能實現自我期許,也感謝每個他服務過的病患體諒。彭啓清笑說,他把大半的時間都花在走訪偏鄉及到宅看診上,「診所大門最常張貼的公告就是巡迴醫療公告,病患一看就知道我出門看診去了。」個人獎:彭啓清年 齡:59歲出生地:新竹縣竹東鎮學 歷: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現 職:啟清牙醫診所負責人經 歷:新竹縣牙醫師公會理事長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台灣特殊需求者口腔照顧理事主要事蹟:●推動長照者口腔照護制度●推廣身障、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醫療●推動偏鄉到宅醫療●協助成立司馬庫斯巡迴醫療團●投入原鄉校園學童口腔保健【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25 醫療.呼吸胸腔
可改善口腔插管不適 呼吸治療師告訴你哪些病人需要氣切?
60歲李先生因車禍導致頸椎損傷送急診救治,臨床身體評估發現,患者意識清楚、全身肌肉無力,電腦斷層顯示為高位頸椎損傷,因呼吸窘迫、橫膈肌肉無力,加上腹部肌肉癱瘓,導致呼吸功能受損,繼而引發呼吸衰竭,因此緊急接受經口內氣管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經口內氣管插管在急重症單位是一種常見且重要的技術,對於重症病患插管與機械通氣,亦是維持生命所必須的處置。李先生於加護病房住院期間,先接受氣管內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雖積極訓練及嘗試脫離呼吸器,但因訓練期間發生肺部擴張不全,導致呼吸訓練中斷。醫療團隊評估患者為呼吸器困難脫離個案,向家屬解釋病情,說明經口內氣管插管與接受氣切對於呼吸器脫離訓練的差異性。所謂的氣切,全名為氣管切開術,是從頸部切開氣管,並放置氣切套管的外科手術,氣切造口可取代經口內氣管插管,目的是讓空氣進出肺部,避免呼吸道阻塞。使用氣切套管呼吸阻力較小,可改善病患因口腔插管引發的不適,有助於脫離呼吸器。氣切術後,可增加病人舒適性,維護口腔衛生,減少喉頭水腫、聲帶受損。1. 若是上呼吸道阻塞、頭頸部或胸腔外傷、昏迷或四肢癱瘓需要長期臥床病人,須盡早接受氣切手術。2. 脫離呼吸器有困難,需較長時間訓練者。病患若是呼吸器使用大於21天以上,建議儘早氣切,以利脫離呼吸器。3. 無法自行咳痰,可能有吸入性肺炎危險者,如頭部外傷、中風、缺氧性腦病變、神經肌肉疾病、慢性肺疾等。4. 曾嘗試拔除氣管內管卻失敗。病情穩定,經醫護人員評估訓練後,可醫囑移除氣切套管。氣切傷口約7天會自行癒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2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健保大數據/SLE紅斑性狼瘡病友 盼扭轉「全身器官毀壞」命運
「與我同期發病的一位紅斑性狼瘡病友,有一次,她突然視力不好、視力變得很模糊,然後很快就一隻眼睛失明,還有一位病友,是肺部受損傷,肺功能最慘時只剩30%、40%,後來插管撿回一命,現在動不動就會喘….」年約35歲的M小姐(化名)兩年前確診罹患全身性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簡稱SLE),活潑開朗的她,生活、外貌很快產生劇變,正職工作也被迫中斷,即使如此,她還是努力維持正向、樂觀,只不過看到其他病友因這種自體免疫疾病而產生器官受損的慘狀,她還是非常擔心,害怕同樣的命運有一天也會降臨到自己身上。紅斑性狼瘡一發病,患者症狀、病程各不相同。「紅斑性狼瘡可能一開始的表現,就是中風、肺部出血,每個人的表現是不同的!」紅斑性狼瘡是一種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梁培英解釋,由於病患的免疫功能產生異常、混亂,導致體內器官受自身免疫系統攻擊。因為每位病患的狀況不同,受自身免疫抗體攻擊的器官與出現的症狀、病程也各不相同,加上症狀千變萬化,從蛋白尿、腎臟發炎到關節疼痛、兩側股骨壞死,乃至肺出血、中風癱瘓等,都可能發生,很難早期察覺,被醫界稱為「偉大的模仿者、偽裝者」,器官受損情況隨時可能發生,嚴重時可能會致命。中壯年、年輕病患居多,常是重要經濟支柱。根據最新健保大數據資訊,從2018年到2022年,紅斑性狼瘡病患就醫人數從37702人上升到41602人,其中女性佔多數,約3.2萬人至3.5萬人,而新發生人數,每年約8千人左右,女性則約6千到7千人。而在衛福部健保署重大傷病統計資料中,截至今(2023)年7月底,領有重大傷病卡的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病患人數為2萬4686人,代表每兩位紅斑性狼瘡就醫病患,就有大約一位領有重大傷病卡。最新健保大數據也顯示,從2018年至2022年,在所有住院病患當中,每年約有6千人因紅斑性狼瘡住院,其中以18-44歲族群最多,其次為45-64歲族群,這兩族群都是社會、家庭重要經濟支柱。進一步分析顯示,在紅斑性狼瘡病友中,每年因紅斑性狼瘡發作住院的病患人數為1千5百人上下,平均住院天數為4到5天,年齡越大,一旦住院,住院天數越長,以65歲以上住院病患為例,平均住院天數約9-11天,與其他年齡層病患的住院天數4-5天相比,相差一倍之多。此外,統計紅斑性狼瘡共病情形可發現,合併骨質疏鬆症的病患約為2,000至2,300人,合併腎炎診斷者約為3,200人,除了骨質疏鬆症、腎臟發炎,其他像疲憊、關節疼痛、重大器官損傷等併發症,加上當病情沒有穩定控制,病患需反覆就醫,病患的生活品質、職涯發展,也會大受影響。紅斑性狼瘡常見全身併發症蝴蝶班、疲憊、發燒、關節疼痛或腫脹、口腔潰爛、腎臟問題、肺部問題(像肺出血)、心臟問題、癲癇、精神病、血液細胞疾病與免疫功能異常。資料來源:美國CDC網站、梁培英主任新型生物製劑問世,大幅降低疾病活躍度。目前治療紅斑性狼瘡的藥物選項以免疫調節劑(也稱免疫抑制劑)、類固醇與生物製劑為主,從最新健保大數據來看,用藥人數最多的藥物品項為免疫調節劑、類固醇。對於紅斑性狼瘡的治療,M小姐和許多病患一樣,都曾接受免疫調節劑、類固醇治療,在這過程當中,M小姐因類固醇副作用在短短三個月就變胖14公斤,社交生活大受打擊。當紅斑性狼瘡病患長時間使用類固醇藥物,不只容易體重上升、影響外觀,還可能伴隨高血壓、高血糖、骨質疏鬆、皮膚變薄、瘀青與感染風險增加等副作用,且這類藥物僅能讓症狀暫時緩解,治標不治本,治療效果相對很有限。類固醇常見副作用.消化不良或胃食道逆流、火燒心。.食欲大增,導致體重上升。.失眠、難以入睡。.情緒、行為產生明顯變化,像易感覺焦慮、煩躁。.感染風險增加,特別是像帶狀皰疹、水痘、麻疹等發生機率,也會上升。.高血糖、糖尿病。.高血壓。.骨頭變得比較脆弱、骨質酥鬆症。.庫欣症候群(Cushings syndrome)(又稱皮質醇增多症),症狀包括皮膚變薄、容易瘀青,脂肪也容易堆積於頸部、肩膀,臉部也容易腫脹,形成水牛肩、月亮臉。.眼部疾病,像青光眼、白內障。.心理疾患,像憂鬱症或容易產生輕生念頭。資料來源:英國國家健康醫療服務NHS網站梁培英分析,治療紅斑性狼瘡,需要根據病患臨床表現、哪些器官受侵犯與嚴重程度等選擇適合療程,並非只用單一藥物,舉例來說,如果出現急性血栓,也就是有中風跡象,必須緊急注射高劑量類固醇,必要時,還要進行「血漿置換」、注射免疫球蛋白,幫助病患度過鬼門關,才能使用其他藥物做輔助治療。與傳統療程相比,許多證據顯示,生物製劑可有效幫助紅斑性狼瘡病患保護器官、減少器官遭受破壞、抑制發炎反應,並增加存活率,加上副作用較輕微而成為治療紅斑性狼瘡重要選項。近來,最新研究更發現,在紅斑性狼瘡病患的免疫系統運作上,第一型干擾素常是重要致病關鍵,隨著第一型干擾素的生成,很容易就會誘發疾病相關基因過度表現,而多達八成的中、重度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成年病患有上述現象。不少專家學者也發現,當第一型干擾素活性增加,全身許多器官便容易受到破壞,目前已有新型生物製劑可抑制第一型干擾素活性,從根本降低免疫系統的異常活化,顯著降低全面器官疾病活動度及減少復發,亦可減少類固醇的使用次數及劑量。不過這類藥物並沒有納入健保給付,病患若需要用藥,費用負擔較沉重。年輕患者穩定控制疾病,才有機會翻轉人生。M小姐觀察到,不少紅斑性狼瘡病友年紀輕輕就確診,因此領有重大傷病卡,但因而無法投保商業保險。加上傳統藥物副作用、疾病症狀影響,且需要常常跑醫院就醫、檢查,工作只能斷斷續續,收入非常微薄,若使用生物製劑等效果較好、副作用較少的藥物,常只能自費,結果就是入不敷出,生活只能陷入貧病交加困境,希望政府讓紅斑性狼瘡病患有多一點健保用藥選項,她也期待未來可以擁有正常的生活、社交,同時也可以穩定控制疾病、避免全身器官毀損命運。梁培英認為,紅斑性狼瘡病患往往很年輕就發病,若任由全身器官毀損,病患常因此失去工作、賺錢能力,原本可以有很多夢想,且可以貢獻於社會、國家,也因此被迫中斷工作,實在非常可惜,若臨床證據證實使用新型生物製劑可以有較佳治療效果,副作用也比較少,建議未來可以納入健保給付,讓病患可以有更多治療選項,人生也可以有更多發光發熱的機會。
-
2023-09-22 醫聲.Podcast
🎧|亞運選手運動傷害後遺症處理 醫療長林瀛洲告訴你
台灣運動風氣盛行,但民眾也要預防拉傷、扭傷等運動傷害,而對運動員來說,更需要全面的照護,避免發生運動傷害留下後遺症,影響比賽表現;這次杭州亞運台灣共524位運動選手出戰,其中不少人帶傷上陣,包含體操王子李智凱、柔道男神楊勇緯、跆拳道女將羅嘉翎等人,究竟醫療團隊應要如何協助他們,減少上場受傷機率,治療運動傷害呢?🎧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亞運新增項目霹靂舞、電競選手等也需要醫療照護,運動醫療團隊是亞運運動健兒最強力後盾「近幾年台灣運動選手的表現越來越好,與醫療團隊的付出有很大的關係。」杭州亞運中華代表團醫療長、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林瀛洲指出,現在醫療團隊組成多元,且非烏合之眾,而是陪伴選手已久,使照護有連續性。以此次杭州亞運為例,有8位醫師、34位運動防護員及物理治療師隨隊,事前還有營養師、心理師、護理師參與,彼此互相合作,一起走過世大運、亞運、奧運,提供選手最好的訓練建議。林瀛洲分享,男子400公尺跨欄選手彭名揚平時都有物理治療師貼身照護,每每賽前也會找他做乾針治療放鬆筋膜,賽後運動防護員、物理治療師協助做疲勞恢復,讓彭名揚屢創佳績,今年成都世大運更飆出破全國紀錄的48秒62。近幾屆亞運新增過去想像不到的運動項目,像是黑嘉嘉出戰的圍棋等,而醫療團隊自然也不缺席。林瀛洲說明,電競選手的運動傷害有如上班族,久坐少動、手指和手重複高強度的運動,造成頸肩腰腿的勞損及肌腱炎等,霹靂舞選手則常做手撐地、「脊椎炸地板」等極限動作,讓手臂、胸肌承受巨大壓力,所以醫療團隊會給予姿勢、肌群訓練或其他相對應的建議。運動員場上比賽孤注一擲,傷勢再重仍尊重選手意願「站在醫生的角度,我們以避免留下後遺症為原則,但有時也須為選手設身處地。」林瀛洲感嘆,運動選手的黃金期短暫,大多只到30餘歲,之後表現易隨著體力衰退而走下坡,因此每場比賽堪稱孤注一擲,受傷仍選擇奮戰到底,此時醫療團隊縱使心疼,也會尊重選手的意願。例如上屆雅加達-巨港亞運中,有位運動項目牽涉抱、摔等激烈動作的選手,其實賽前就出現頸椎嚴重壓迫的情況,練習時會手麻、沒力,大家都時刻擔心癱瘓,不過在選手堅持下,運動防護員、醫師只能全力幫助他,雖然最終止步於銅牌,「但醫療團隊都抱在一起,開心比賽能安全結束。」林瀛洲與選手情同家人暢談退休、揪團運動,只因「看到選手們最脆弱的一面」 當運動員的黃金期一過,就得考慮退休的殘酷事實,「尤其因傷退役的選手更加徬徨無助,需要時間思考將來。」林瀛洲表示,選手詢問他們的意見前,其實早已預想好未來規劃,多數人改任教練,也有國手轉往演藝圈發展;他還透露,預告明年底巴黎奧運後退休的戴資穎,可能專注自有品牌,累積不同人生歷練,不見得會擔任教練,因為打球真的「打太久了」。已跟運動員建立如家人般的感情,林瀛洲平常也會跟選手相約運動,「我跟王子維打羽球時,11球得讓我9球,而且不可以殺球,不然要怎麼打?」林瀛洲哈哈大笑地說,這樣的好感情,歸功於醫療團隊跟隨選手四處征戰,「看到他們最脆弱的一面。」長庚運動醫學照護計畫向下扎根,栽培頂尖選手運動員若有醫療團隊支持如虎添翼,因此體育署推出黃金計畫,挑選具奪牌潛力的菁英選手重點栽培,實施專業個人化訓練,但長庚運動醫學照護計畫更向下扎根,透過遍佈全台的長庚醫院團隊,定期訪視不同學校,將整合照護的觸角伸向國、高中,希望儘早灌輸預防運動傷害的觀念。「運動傷害是運動員最大的敵人,譬如棒球好手大谷翔平,他現在受傷後,別說二刀流,連零刀流也沒了。」林瀛洲表示,為了使運動員長遠發展,他們也會與教練溝通,適度讓運動員休息,「這些人可能是下一個戴資穎、李智凱,若是受傷了,所有的訓練成果就沒了。」林瀛洲小檔案現職: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體適能中心主任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體育學系博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經歷:2020奧運中華代表團隊醫療長2007年曼谷世大運中華代表團隊醫2006年亞洲杯跆拳錦標賽中華代表團隊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周佩怡音訊剪輯:黃琬淑腳本撰寫:周佩怡、蔡怡真音訊錄製:蔡嘉哲特別感謝:台灣運動醫學學會
-
2023-09-2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最好的醫生同時也是一位哲學家
【編者按】:本週由長庚醫學系師生二度分享「醫學人文的教與學」。一位人文及社會醫學的老師分享她教人文哲學的心得,她希望培養出來的醫學生將來在面對病人與家屬時,可以有能力「換位」思考,在知己知彼的平台上,看見與聽懂彼此,進而創造可互為主體的對話空間,這是何等的理想境地。→想看本文兩位還沒有進入醫院實習的醫學生各寫出令人感動的醫學人文的學習心得,「再多的資源也無法取代單純的陪伴與傾聽,也重新反思了也許應當從『我們希望能帶給他們什麼』,轉變為『他們真正需要與想要的是什麼』」;「即將成為一名醫者的人,我仍有許多值得學習的空間,方能體察、感悟並如日一般溫暖關懷更多沒被看見的人們」。「如何才算是一位好醫師?一位好醫師的定義是什麼呢?」相信在大家的心目中,一位好醫師除了須具備豐富的醫學知識外,能否將專業化為有溫度的醫療才是關鍵。他們重視良好的溝通能力,能傾聽病人的感受與需求,同時以淺顯的方式解釋病情,走進病人心中;他們擁有多元的視角,能依照病人的不同背景,提供尊重和文化適切的醫療服務,理解同理病人的處境;他們具備完善的倫理準則,能夠將病人的權益置於首位,並適切的應對醫療上的倫理困境。為了讓醫學生在進入醫院之前就具備這些人文素養,醫學教育越來越重視「醫學人文」領域,而開設醫學人文課程也成為全球各國醫學院的趨勢。醫學人文教育使我們得以自過去中的案例進行學習與反思,吸取前人的經驗,不再需要等到畢業後進醫院後才開始摸索如何與病人互動。而秉持著培養醫學系學生能成為「全人醫師」的長庚也在這波醫學人文的熱潮中。長庚醫學系提供學生相當多元的人文素養課程,舉凡理論型的「醫學與哲學」、「醫學與歷史」、「生命倫理學」等等,以及實作型的「志工參與」、「利他行為與生死迷思」等課程,豐富的不勝枚舉。回顧這兩年來的醫學人文旅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醫學與哲學兩領域的緊密連結,從最初在哲學的深奧中茫然摸索著醫學,到最後逐漸能夠欣賞哲學與醫療融合出的美妙樂曲。長庚醫學人文課程的設計使我得以獲得完善且循序的學習,大一初次接觸「醫學與哲學」課程奠定了哲學基礎後,在大二的「生命倫理學」中我開始產生了不同的想法觀點與體悟,開始欣賞課堂上學生與老師再來回辯論中所擦出的火花。影響歐洲醫學發展長達數千年之久的著名醫學兼哲學家克勞狄烏斯·蓋倫曾經提出:「最好的醫生同時也是一位哲學家。」醫生研究人的身體,而哲學家則關注人的靈魂,無怪乎哲學在培育醫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這一堂堂的課程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主題是「生命倫理學」的某次課堂中老師以《一念》此紀錄片帶領我們探索的無效醫療。《一念》中寫出了一位因車禍全身癱瘓的青年進育,與致力推廣安寧療護的吳育政醫師之間的故事。在年僅17歲時,進育正值青春年華,但一場車禍卻讓這美好時光瞬間破碎。而將他從鬼門關拉回來的醫師也面臨了如何避免無效醫療的課題。儘管意識清晰,卻因長期臥病在床僅能依靠呼吸器維生,且一躺便是長達十幾年之久,進育逐漸失去了求生的意志,然而,在當時《病主法》尚未生效的年代,吳育政醫師決定帶他出去走走,看山看人,找回對生命的熱忱。也許有些人會認為病人已對生命失去期許,並且施加在他們身上的治療難以恢復期望的平衡,這豈不是「無效醫療」?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現在放棄無效醫療,可能是對病人的解脫;但若是幾年以後技術有所突破而能夠成功治療時,會不會感到愧疚或後悔,當初不應該就這樣放棄治療呢?此外,影片中也顯示了進育從一開始想一了百了,到現在30歲已經可以保持信心地活著,這樣是否算是一種醫治心理的醫療呢?這麼多的想法與觀點使我深受感觸,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端看我們看事情的角度與方法。我想這也是醫學與哲學的奧妙之處,它使將身為醫師的我們在未來都能以更全面的視角面對每一位不同的病人,理解他們的想法與價值觀,並同理,進而針對不同的需求給予身心理的治療。除了學校的課程,我也從社團活動中獲得了許多醫學人文素養。羅卡達山地醫療服務隊是長庚重要的社團性服務隊,致力於服務桃園復興區深山中的居民。懷抱著熱忱的我們一心希望能藉由上山服務帶給當地居民些什麼,準備了豐富的物資與小禮物,更籌辦了各式的衛教講座與小活動。然而,深入復興鄉進行服務後,我深刻地體會到,山上居民和孩童最需要的並非物資,而是陪伴和傾聽。我們發現當地的國小其實資源非常充足,不但每間教室配有一台鋼琴,兩台電子白板,健身器材與書籍等也不太缺乏。而在居家訪視計畫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爺爺不但三餐皆有人員準時送達,家中還有一台垂直律動機。然而,爺爺表示他其實平常在家中並不常使用,反而是我們拜訪的時候,熱情的向我們介紹,一同玩耍使用。我忽然領悟,再多的資源也無法取代單純的陪伴與傾聽,也重新反思了也許應當從「我們希望能帶給他們什麼」,轉變為「他們真正需要與想要的是什麼」。我想在對待病人也是相同的道理,除了與病人共同對抗病魔外,我們更應關心病人的內心所求,而非僅僅將自己的專業應用在病人身上。總結來說,回首這兩年來在醫學院中的求學之旅,醫學人文教育著實產生不少潛移默化的效果。醫學人文教育不只局限於課程中,大學生活處處存在著提升醫學人文素養的機會,使我們提早訓練未來與病人相處的能力,避免成為一位「見病不見人」的醫師。我也非常感謝這一路來澆灌我們的老師們,相信醫學人文在未來醫院這樣緊張與凝重的環境中,必定能成功成為醫師與病人間的潤滑劑。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17 醫療.精神.身心
如何改善拖延症習慣?專家教你5招應對:做得很糟也沒關係
拖延應對策略—如何產生動力1.做得很糟在深入研究之後,我發現了獲得動力的最大祕密。我現在就和你分享這個祕密:做得很糟。當你面對一項艱鉅的任務,而且還不想開始做時,就先隨便做,做得很糟也沒關係。當你面對一個有壓力的專案時,與其拖到你以為會出現的天時地利人合,不如就直接開始。不要擔心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也不要想成品會是什麼樣子。雖然你做得很糟,但你不僅邁出了第一步,而且已經走在把事情做完的途中了。「做得很糟」是用興奮取代沮喪,讓你的情緒從消極轉為積極。確實使用這句口訣的人告訴我,他們開始感覺自己有能力,而且很開心。他們完成了那件事情,而不是逃避。我經常聽到的一件事是,人們認為「很糟」的嘗試,結果卻相當令人滿意。不管他們是匆忙地做了什麼,還是沒有多想,結果都做得相當不錯!正如作家兼詩人G.K.卻斯特頓(G.K. Chesterton)曾說:「任何值得做的事情,第一次做得很糟也值得。」所以,現在就把它做得很糟,你總是可以之後再回頭來好好修整。二○二○年八月,我收到一封來自班的電子郵件,他使用了在我某次演講中說的「把事情做得很糟」策略。他告訴我,以前他遇到新的機會時,他可說是「這個星球上最浪費時間的人,簡直就是徹底癱瘓的程度!」不過,聽完那次演講後,他就一直在嘗試我的建議,現在他的焦慮也緩解了:「這幾個字做到了成千上萬個小時的自我成長書、自我對話和其他行動都做不到的事情。我讀過很多『從失敗通往成功』的書,也讀過各種『克服』自我、恐懼和焦慮的方法,但一直到聽了你說的方式,我才產生了共鳴。」2.忍受不舒服一旦你開始做,就能養成行動的習慣。做得很糟可以幫助你開始做,這是很關鍵的一步。但你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策略,以更輕鬆的態度做事,就像你接下來將看到的方法。另一個策略是:當你坐下來工作時,練習忍受不舒服的感覺。你會拖延某項任務,是因為它可能會讓你產生不舒服的情緒:厭惡或沮喪。你不喜歡這種感覺,所以想要逃離這些情緒。但是當你把追求快樂看得比追求目標和夢想更重要的時候,就可能得付出代價。所以,與其逃避負面的感覺,不如練習忍受必須好好工作時的不舒服。那些感覺會過去,它們只是短暫的。3.改變焦點我念大學的時候,必須要讀大量的期刊文章,其中很多既枯燥又複雜。大一的時候,我有時會很不願意閱讀堆積在桌上的那堆論文─我把它們看作是為了獲得學位而必須閱讀的東西,是難以下嚥的苦澀果實。直到我開始和人們談論他們的情緒和心理健康,我才開始看出這一切背後的意義。直到我開始看到焦慮和憂鬱對一個人生活的影響,以及應對策略有多麼強大,我的觀點才有了改變。在與人們談論他們的掙扎和心理健康問題後,我意識到,科學論文不只是我工作的先決條件,它們掌握著通往幸福的鑰匙、找到目標的鑰匙,以及美好生活的鑰匙。我開始沉浸其中,我意識到答案就在科學中。研究人員投入了無數的時間,尋找我們該如何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受試者參加了這些研究。所以我更認真看論文。我想和你們分享這個故事的原因是:當我們面對一項任務,卻只看到我們必須閱讀的成堆論文、必須填寫的Excel 表格時,等於是把自己放入一個死胡同,限制了自己的能力。但當你開始思考同時產生的其他情緒時,事情就開始發生變化。當你把注意力從對任務的厭倦和厭惡中移開,去留意另一種不同的感覺─也許是想學習新東西的渴望,或是想在工作中晉升的野心,這些都會大幅提升你的動力。與其一直糾結於你不喜歡的情緒,不如專注於你喜歡的情緒。每一個人都有完整的情緒全景,隨時可以自由選擇。這個情緒景觀非常豐富,雖然包含負面情緒,但也有發自渴望和好奇心的正面情緒。當我們選擇積極正向的情緒,就會開始順流而行,而不是與之對抗。當我專注於做這份工作的好處、我想幫助的人,事情就開始迅速往好的方向轉變。儘管如此,還是有些日子,我會覺得工作很困難。即使有了目標感,連續幾星期閱讀相同主題的論文,也會讓我感到非常沮喪。在比較難受的日子裡,我會休息一下,讀一些勵志書籍的節選。這樣做可以重新點燃我內心的熱情,讓我記起我所做的事情的意義,把研究拼湊起來的樂趣,還有發現新事物的樂趣。然後我就能以不同的心態─好奇的心態,重新回到工作中。4.培養成長型思維想要獲得動力,更接近你想要的生活,你還可以採取的另一個方法,就是培養「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研究了這個主題,並發現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在生活中通常表現得特別好。這些人視挫折為機會,他們不會逃避問題,如果遇到無法立即解決的問題,他們反而會變得更有動力。這些人在執行某項任務時,他們的自我滿足感比較不是取決於結果—是否成功完成了任務或是否做得完美—而是取決於過程。有時候,旅程越艱難,他們就越快樂。當放棄比較容易的時候,他們對堅持的滿意度就越高。即使沒有成功,他們也會因堅持下去而感到自豪。你有沒有想過,當人們冒著可能被凍死的危險,決定去爬聖母峰時,是什麼讓他們感到滿足?或是明明跑到想吐,還是去跑馬拉松?就是因為他們想要感受到那種自豪感、成就感。因為即使他們不能贏得馬拉松比賽,或無法抵達山頂,他們仍然會因為自己的努力而感覺很棒。儘管疲勞、疼痛、充滿困難,他們還是朝著終點前進。成長型思維很能激勵人,可以成為行動的燃料。只要你帶著成長型思維,錯誤就不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只是眾多不成功策略中的其中一個而已。嘗試與錯誤比追求完美更重要。5.做三十分鐘的有氧運動有氧運動可以顯著提高幸福感。研究顯示,你比較快樂時會比較有動力,朝著你的目標努力也會變得比較容易。所以出去散散步、在廚房裡跳個舞、播放運動的影片,或做任何你喜歡的有氧運動,都是重新開始的好方法。總結每當你覺得沒有動力時,可以使用本章的策略讓自己直接行動。培養成長型思維,把焦點放在目標上:「你想要實現什麼?今天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一種策略沒有效,那就試另一種。不需要追求完美,做得很糟就好。※ 本文摘自《即時情緒修復:2分鐘告別壞情緒,透過50個小練習,讓你擺脫焦慮、恐慌和壓力》。《即時情緒修復:2分鐘告別壞情緒,透過50個小練習,讓你擺脫焦慮、恐慌和壓力》作者:奧莉維亞‧瑞米斯譯者:吳宜蓁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3/06/29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7 養生.聰明飲食
美公布2023年「最髒」與「最乾淨」蔬果!處理農藥殘留蔬果 謹記4原則3秘訣
常上美式大賣場買東西的民眾要注意了!根據美國近期公布的《2023年農產品農藥購物者指南》,草莓、菠菜、羽衣甘藍是今年農藥最多、「最髒」的非有機農產品前三名;最「乾淨」前三名則是酪梨、玉米、鳳梨。為了讓民眾留意哪些蔬果含有較多農藥,我行政院農委定期會公布農藥殘留率最高的蔬果。美國非營利環境健康組織環境工作組近期也公布了《2023 年農產品農藥購物者指南》,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農業部對 46 種水果和蔬菜的 46,569 個樣品進行 251 種不同農藥、殺蟲劑檢查的檢測數據。2023年美國12種骯髒蔬果(污染程度由高到低)1.草莓2.菠菜3.羽衣甘藍和芥菜4.桃子5.梨子6.甜桃(油桃)7.蘋果8.葡萄9.彩椒/甜椒10.櫻桃11.藍莓12.四季豆2023年美國15種乾淨蔬果(污染程度從輕到重)1.酪梨2.甜玉米3.鳳梨4.洋蔥5.木瓜6.冷凍甜豌豆/甜豆7.蘆筍8.哈密瓜9.奇異果10.高麗菜/白菜11.蘑菇12.芒果13.紅薯14.西瓜15.蘿蔔與去年(2022)一樣,草莓和菠菜蟬連排行榜前2名,接著是羽衣甘藍和芥菜。桃子、梨子、甜椒、櫻桃、藍莓、四季豆等也都入列。而其中,羽衣甘藍和芥菜含有最多不同農藥(103 種),其次是彩椒(101 種)。研究人員指出,這些毒素會對兒童發育中的大腦和神經系統產生影響,一般人也有罹患癌症的潛在風險。四季豆也含有84種不同農藥,樣品還檢測出被美國環境保護局禁止在蔬菜中使用的殺蟲劑乙酰甲胺磷,其可能干擾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如長時間接觸少量,可能會感到疲倦或虛弱、易怒、抑鬱或健忘等症狀;高劑量攝取則可能導致呼吸困難、噁心、心率降低、嘔吐、虛弱、癱瘓和癲癇發作。雖然這些農產品含有農藥,但它們仍有豐富營養素,如果怕農藥而完全不吃也可惜。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建議可改買有機農產品。若沒多餘的預算,買上述農藥殘留較多的蔬果回家一定要仔細處理,專家建議以下4方法,最重要的是去皮並用水徹底清洗。農藥殘留蔬果處理4原則1.農藥殘留蔬果在處理前後,先用溫水和肥皂洗手。2.在削皮之前沖洗農產品,污垢和細菌就不會從刀轉移到蔬果上。3.使用乾淨的刷子擦洗堅硬外殼的農產品。4.洗完後用乾淨的布或紙巾擦乾,以進一步減少可能存在的細菌。有些人會特地買蔬果專用的清洗劑來洗蔬果,其實不必,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也教過大家清洗蔬果3秘訣,要去除蔬果上的農藥,流動清水就是最好的法寶!譚敦慈清洗蔬果3秘訣秘訣1:水果歸水果,蔬菜歸蔬菜秘訣2:洗臉刷,洗蔬果硬度最剛好秘訣3:無需小蘇打、醋、鹽,只要流動清水【資料來源】.《CNN》Blueberries have joined green beans in this year’s Dirty Dozen list.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當季好食」專題:https://healthudn.pse.is/568g9u.水果身世大考驗,送你最夯2024水果月曆:https://healthudn.pse.is/597afe
-
2023-08-28 焦點.元氣新聞
喝符水抗疫 一家三口「抓狂」險成滅門慘案!大花曼陀羅有劇毒,半小時內就會出現這些中毒症狀
高雄一對夫妻疫情期間向旗津區某間廟求取「抗疫符水」,返家與兒子飲用後,三人出現語無倫次、精神錯亂等症狀,送醫被發現都中毒,檢驗符水竟是用有毒植物大花曼陀羅泡製;高雄市衛生局已展開追查,若確定廟公調劑給藥,可依醫師法送辦。吃了大花曼陀羅「抗疫符水」 一家三口中毒「抓狂」高醫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林金生說,大花曼陀羅花全株有毒,文獻記載吃六朵花會產生幻覺,吃超過九朵花除了幻覺,還可能四肢癱瘓,甚至昏迷、呼吸麻痺死亡;其他中毒症狀還有皮膚潮紅、心跳快、步態不穩、尿液滯留等。林金生說,這一家三口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喝了某間廟「抗疫符水」,五十五歲媽媽先發病,胡言亂語,又笑又哭,被送醫時在急診室裡抓狂,被醫護人員制伏綁住、施打鎮靜劑;當時她瞳孔放大、皮膚發熱,出現中毒症狀。不久,婦人丈夫、兒子也因神智不清、頭暈,被家人連同符水一起送抵高醫,三人經採檢,尿液與符水都含有東莨菪鹼、阿托品等毒性成分,經檢驗符水是採有毒植物大花曼陀羅泡製,經支持性療法,體內毒素漸進代謝,陸續康復出院。大花曼陀羅吃過量 半小時到三小時會出現症狀林金生表示,早期坊間曾使用大花曼陀羅治療咳嗽及氣喘,但因無法控制劑量,很容易服用過量中毒,一般服用後半小時到三小時會出現症狀,要盡速就醫。林金生公布此病例後,引起高雄市衛生局重視,衛生局說,依醫師法取得醫師資格才可執行醫療業務,廟公若涉及問診或調劑給藥,依違反醫師法可處六個月至五年有期徒刑,得併科卅萬元至一五○萬元罰金。也提醒民眾勿濫服偏方。【延伸資訊】.有毒植物 像百合花的大花曼陀羅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24 寵物.照顧指南
「老公會背叛我,但我的狗不會」毛小孩驟逝 她憂鬱暴瘦15公斤!寵物過世假有可能嗎?
許多人視寵物狗貓為家人,寵物過世時,許多飼主痛不欲生,更陷入憂鬱。精神科醫師表示,人與人疏離,寵物狗貓成為最親近的對象,當寵物過世,痛苦程度有時已超過疏遠的家人,精神科門診曾有飼主爲寵物狗安樂死或承受狗被毒殺、年邁死亡等,感到內心痛苦、難過哭泣、吃不下、睡不好,甚至尋求自殺。快樂心靈診所院長、精神科醫師陳豐偉說,很多人平時透過網路與人溝通,但下班後很少社交,每天與寵物狗貓相處、吐露心聲,有些飼主養寵物十幾年,就像拉拔小孩長大,當寵物過世,常感到痛苦。這類患者在診間分為兩種,一原本病情穩定的憂鬱症、焦慮症病人,寵物過世使病情加重,幾乎每個月都會遇到。另沒有精神病病史的人,寵物過世後仍會覺得悲傷,但就醫較少,一個月平均不到一人。「老公會背叛我,但我的狗不會」 寵物意外死亡對飼主衝擊大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曾收治一名四十多歲獨居的單身女性,養了一隻吉娃娃,但吉娃娃不幸車禍全身癱瘓,不得已決定安樂死,為陪伴愛犬走完最後一程,女子隨側見證愛犬接受安樂死。但愛犬過世後,女子總是不自主哭泣、不願意出門,只待在家看著愛犬的照片,後續出現失眠、食慾不振、情緒低落,甚至試圖自殺。楊聰財說,問診發現,女子自認是害死愛犬的劊子手,導致強大情緒壓力,症狀持續長達三個月,暴瘦十五公斤,確診為重度憂鬱症。經藥物、認知行為治療,並透過親友陪伴,經一年治療病情才好轉。飼主要走過悲傷,除尋求家人、朋友支持及專業心理輔導外,也可製作繪畫、墓碑等寵物紀念品,或是舉辦一個儀式釋放悲傷,並允許自己在這段時間經歷情緒的起伏。「老公會背叛我,但我的狗不會,十分忠誠。」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說,診間一名女子如此形容她的狗,談到狗時總是深深的想念。門診還有民眾的狗在戶外誤食含毒食物,被人「毒殺」,但始終無法找到犯人,飼主充滿憤怒,久久不能平復。若寵物離世是生病、年老等已預見情況,飼主心理衝擊較小,但是,意外死亡對飼主心理很大的衝擊,恐引起病態性哀傷。在不銹鋼診台上躺著不動的毛小孩,是家人、親人另一名男飼主抱著一隻哈士奇衝進動物醫院,大喊著「趕快救救我的狗兒子」,獸醫師檢查後為中暑引發急性腎衰竭,經緊急搶救,打了強心針,還是回天乏術。聽聞寵物死訊時,飼主抱著狗狗癱軟身體,嚎啕大哭。新北市獸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蔡志鴻表示,動物醫院經常上演著類似場景,安慰開導飼主,也成為獸醫師的日常工作之一。蔡志鴻表示,如何讓毛小孩的爸媽釋懷、接受死亡,的確是一門學問,獸醫系養成課程中應開設這類生死學課程,讓獸醫師在關鍵時刻扮演心靈導師。因為對許多飼主來說,在不銹鋼診台上躺著不動的毛小孩,那是家人、親人,那種朝夕相處、陪伴互動,一旦離世,那種撕心裂肺的痛楚,絕非外人所能感受。寵物喪假/狗貓離世飼主如何請假? 勞動部說話了【記者沈能元、鄒尚謙、葉冠妤、編譯羅方妤/台北即時報導】許多人視寵物為家人,毛小孩離世,許多飼主痛不欲生,陷入憂鬱、失去生存意識等情緒,處理毛小孩後事也是心力交瘁,但目前各國針對「寵物過世假」沒有相關法規,就有精神科醫師表示,企業、雇主於准予寵物過世的休假上,應更有彈性,政府也應多關注「寵物友善」議題,讓飼主可以送毛小孩最後一程,紓解心理的悲傷。快樂心靈診所院長、精神科醫師陳豐偉指出,當寵物過世,有三分之一飼主會難過半年,約二成的飼主會經歷如同親近家人過世的痛苦。目前在歐美國家,寵物過世假已是熱門議題。「寵物過世,主管不准假,引發員工請願、網路串連,在美國已經發生好幾次。」陳豐偉說,但目前還沒有國家把寵物過世假寫入法規,主因是醫療業、服務業恐怕受不了這樣的衝擊。即使法規沒有,但企業主管要能理解,社會快速變遷,許多人放棄傳統的結婚與生育小孩的人生,這時寵物貓狗就取代了伴侶或小孩心靈陪伴、互相依附的角色。華爾街日報日前報導,美國加州舊金山金普頓酒店和餐廳提供員工3天寵物過世假。酒店創辦人金普頓自1981年起就一直帶著自己飼養的邊境牧羊犬工作,也鼓勵員工和客戶帶寵物來酒店,還提供員工寵物保險和過世假。美國亞歷桑納州鳳凰城就業律師西弗斯曾研究過寵物過世假議題,指出家事假法律沒有提供員工關於寵物生病或過世的休假。一些雇主則想知道如何劃定寵物過世假界線,如果給寵物狗過世的員工休假,那另一位員工的寵物魚過世,要不要讓他休假。有生理假也該有心理假 「寵物過世假」應更有彈性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說,社會進步,目前依「性別工作平等法」已有「生理假」,近期部分大學也設立「心理假」,對於寵物過世假應更有彈性。以往依不同假別,如病假需要醫師診斷書,事假需要理由,但現在許多假別已經不需要任何理由,企業、雇主應該尊重員工請假的權益。張家銘說,寵物離世在許多人感情上等同家人離世,雖然寵物過世假在假別上很難由政府制定,但企業主應重視員工的心理,請假應該給予更多的彈性,不應一概而論。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許多人與寵物親密如同家人,平時陪伴著飼主日常生活,提供情感支持和快樂,當寵物過世後,對飼主的影響可以是非常深遠的,飼主面臨的壓力指數,相當於親密家人或配偶死亡的程度,可能經歷強烈的悲傷和失落感,這種憂鬱情緒因人而異,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陳豐偉說,當員工為寵物過世哀傷時,主管應盡可能以事、病假通融,或協助調班,讓員工走過悲痛期。勉強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的員工來工作,反而更容易出錯,對公司也沒好處。也有少數員工會在寵物過世後陷入憂鬱、全身乏力、失去生存的意志,連來工作都有困難。這時會需要主管與同事支持,協助難過的飼主走出來,不要一直陷落在寵物過世的陰霾裡。美國公司「寵物友善」政策吸引年輕人應徵陳豐偉說,美國因年輕人不想返回工作造成缺工潮,所以愈來愈多公司推出「寵物友善」政策吸引年輕人應徵,讓員工可以在工作時有寵物陪伴,在寵物過世時可以請假,寵物要就醫可以調班。少數美國公司也明文規定,當寵物過世可以請1至3天假,或短暫改彈性工作、在家工作,以便員工處理寵物過世的事情。寵物過世假是值得台灣注意的議題。陳豐偉表示,寵物過世假應由各公司自己訂定,至少當員工提出這樣的要求時,社會大眾要能夠同理,不要覺得這種想法很奇怪。勞動部:目前社會沒共識,仍建議請事假或特休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司長黃維琛表示,對寵物有深厚感情的人來說,寵物不只是寵物,可能已經是家中的一份子,一旦寵物離世,確實會感到哀傷。不過,到目前為止,關於寵物喪假這個議題,各國目前沒有這樣的規定,社會上各界也沒有共識。勞動部建議,若是有請假的需求,可以先運用目前有的事假或特別休假來處理。★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24 養生.聰明飲食
烹調「10個NG習慣」恐食物中毒!在廚房檯面解凍或醃製食物也是地雷
有時候可能在處理和準備食材時,稍稍不甚就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疾病。像是沙門氏菌等致病菌,在沒有確實煮熟的食物中,只要少量就能引起食物中毒!而含有肉毒桿菌毒素的食物,則只需一點點就能導致癱瘓甚至死亡。下廚要掌握哪些重點,美國CDC列出10個錯誤方式及解決方法: 錯誤一:洗肉、雞肉或火雞錯誤原因:清洗生肉、雞肉、火雞或雞蛋會將細菌傳播到水槽、檯面和廚房的其他表面。這些細菌可以藉由附著其他食物,如沙拉或水果。解決方法:不要洗肉、雞肉、火雞或雞蛋。徹底煮熟就可以殺死有害菌。 錯誤二:吃生麵糊或生麵團,包括餅乾麵團,以及其他含有生雞蛋或生麵粉的食物錯誤原因:未煮過的麵粉和雞蛋可能含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或其他有害細菌。解決方法:徹底煮熟或烘烤麵粉和雞蛋。不吃含生雞蛋或未煮熟雞蛋的食物,例如半熟蛋、自製蛋黃醬、蛋酒。不吃含有麵粉或雞蛋的生(未煮過的)麵團或麵糊。 錯誤三:在廚房檯面上解凍或醃製食物錯誤原因:有害菌在室溫下會迅速繁殖。解決方法:安全解凍食物,包括在冰箱裡、在冷水中、使用微波爐;在冰箱中醃製食物。 錯誤四:沒有徹底煮熟肉類、雞肉、火雞、海鮮或雞蛋錯誤原因:未煮熟的食物可能含有致病菌。解決方式:使用食物溫度計,確保食物煮熟且安全的溫度。 錯誤五:剝水果和蔬菜時,不先清洗錯誤原因:水果和蔬菜的果皮可能有細菌。切或剝皮時,細菌很容易就附著水果和蔬菜裡面。解決方式:即便要剝皮水果和蔬菜,也要用流動水流沖洗過。用乾淨的蔬菜刷刷洗堅硬的水果和蔬菜,如瓜類、酪梨和黃瓜。不建議使用肥皂、洗滌劑或商業產品清洗劑清洗水果和蔬菜。更不要在水果和蔬菜上使用漂白劑或其他消毒產品。 錯誤六:不洗手錯誤原因:手上的細菌會污染到食物。解決方式:用正確的方式洗手,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2 秒。在準備食物之前、期間和之後洗手;食用前、如廁、幫孩子換尿布後。 錯誤七:如果為食物中毒高風險族群,就盡量避免有風險的食物錯誤原因:任何人都可能食物中毒。但有些人更容易生病並患上嚴重的疾病,包括:65歲及以上的成年人、5歲以下的兒童、有健康問題或服用降低身體抵抗細菌和疾病能力的藥物(免疫系統減弱)的人、孕婦解決方式:容易食物中毒的人不宜吃,包括:未煮熟或生的動物性食物(如肉、雞肉、火雞、雞蛋或海鮮)、生的或稍微煮熟的豆芽、未經滅菌的(生)牛奶和果汁。 錯誤八:把已經煮熟的肉放到裝有生肉的盤子錯誤原因:生肉中的細菌會傳播到熟肉。解決方式:生肉和熟肉要用不同盤子,雞肉、火雞和海鮮也一樣。 錯誤九:直接品嚐或聞食物,確認是否還可以食用錯誤原因:不建議用嚐來確認食物的品質,因為只要吃進少量就會致病。解決方法:最佳方式就是檢視包裝的保存期限,如果效期已過,記得不要再食用。 錯誤十:食物放在室溫太久錯誤原因:將易腐爛的食物(包括肉類、雞肉、火雞、海鮮、雞蛋、切好的水果、米飯和剩菜)放在冰箱以外超過2小時或更長時間,有害細菌會生長。解決方法:2小時內將易腐爛的食物放入冰箱、若是放在超過 90°F(32.22°C)的溫度下,則在1小時內。將熱的食物放入冰箱是可以的,只要分裝到小容量,就可以快速冷卻。 【延伸閱讀】·「4個習慣」都會讓冰箱不保鮮!不少人每天默默做 食物退冰又放回也錯爆 ·吃不完的食物加蓋、保鮮膜密封都錯了! 專家親授「正確做法」防變質、延長保存期
-
2023-07-09 醫療.骨科.復健
病人陳述的症狀都發生在自己身上 一位復健科醫師患頸椎病的自白
我是復健科醫師「Dr.53林頌凱」,多年來透過寫文章、上節目、拍影片、出書等各種管道,向大眾傳遞「如何利用復健醫學,讓你的生活更輕鬆」的理念。我是當了復健科醫師後,才意識到自己的頸椎有問題、知道什麼叫「頸椎病」;罹患頸椎間盤突出後,才切身明白頸椎病有多麼痛苦、是一個多麼困擾人的病。病人在診間陳述的症狀,怎麼全出現在我身上?現在回想起來,我在就讀醫學系時,頸椎就數度出現求救警訊。當時脖子緊繃痠痛是家常便飯,腦袋的沉重感令我經常上課上到一半就得用手托著。後來去參加一些會議時,脖子連掛個識別證都會出現緊繃反應,覺得不舒服。然而那時才30歲、剛當上主治醫師,怎麼也不會聯想到骨刺、椎間盤突出會出現在我的脊椎上。沒多久,我的症狀越來越嚴重。頸痛加劇,不時伴隨著頭痛、頭脹,還有右邊的肩胛骨痛得厲害,常常動都動不了;晚上時常翻來覆去睡不著覺,頸部的承重能力越來越差,手部也三不五時麻麻的。為什麼病人在診間裡敘述的症狀,一個個發生在我身上?做了物理治療以為好了,半年後竟變得更嚴重。後來陸續做了X光、核磁共振檢查。這一照,片子顯示我的頸椎完全是直的,更慘的是第4、5、6節的椎間盤已經突出。心情低落之餘,我每周乖乖撥出3天、趁著看診空檔認真的做物理治療,大概在第3、4周左右看到效果。乖乖做了半年的物理治療,縱使脖子還是有些許疼痛,至少手麻狀況完全消失。和多數頸椎病患者一樣,以為有改變,應該就沒事了。不到半年的時間,那些老症頭居然跑回來了,這次連白天身體不動時也會手麻。我接受了另外一次的核磁共振檢查,下了檢查台看影像結果,心涼了半截。跟之前的片子相比,我的頸椎間盤突出變得更嚴重,而且在第4、5節處的壓迫已經從神經根發展到脊髓,壓迫神經根頂多手麻無力、肌肉小萎縮,但壓迫到脊髓極有癱瘓的可能性。當下心情非常沮喪,也相當自責,一來是無法接受我把自己的身體搞砸了,二來是覺得很諷刺:我就是復健科醫師,怎麼會把自己搞成這個樣子?學會覺察身體,發現好好睡一覺比拉脖子更有效。病況變壞得太快,那時醫師同事告訴我要動頸椎手術。其實我心裡也清楚,如果外科醫師看了我的頸椎影像檢查,八成會說:「這個狀況要開刀」。可是當我真的被宣告要動手術的那一刻,「我也怕開刀」,因為任何手術對身體來說都是一種傷害、風險。在決定不開刀後,我走向另一個治療頸椎的歷程,學習「和頸椎病和平相處」。頸椎病況會惡化得這麼快,一定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包含身體處於發炎狀態、睡眠作息、姿勢不良,同時也凸顯我的肌肉力量不足。當時除了對焦日常生活中的每個姿勢做矯正,還調整了復健與運動訓練的時間占比,不僅做運動,而且是做「對的」、「有效」的運動,物理治療師同事帶著我做深層的肌肉力量強化運動,同時在打開胸椎的運動方面下了不少工夫,這對我帶來很大的幫助,因為胸椎太卡會影響到頸椎的角度。「疼痛發作的狀態」成為我當時覺察身體很重要的一件事,譬如我發現好好睡一覺比去拉脖子的效果還要好,從此就改變作息不讓自己熬夜,每晚12點以前就寢,長久下來也真的證實帶來助益。下定決心不開刀,「我可以讓我的脖子變好」。這些一點一滴的改變,讓我看到除了做復健,原來頸椎病還有很多方法和空間可以獲得改善。也因為自己經歷過,而和患者有更深刻的溝通,聽他們怎麼做,給他們建議,鼓勵每位患者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和減緩疼痛的方式。接受我有頸椎病的事實後,我將焦點放在兩件事:● 不要讓我的脖子變得更不好:這對所有頸椎病患者是很明確的事實,避免會讓自己越來越不舒服的姿勢和動作。● 我可以讓我的脖子變好:意即做好「預防」和「強化」,以我的狀況來講,就是隨時注意姿勢的正確性,有時間就做胸椎運動,保持胸椎的靈活度,就不會讓脖子是卡住的狀態。當我徹底改變自己,確認不開刀治頸椎的決心和治療方法,十年多來我沒再吃過一顆止痛藥、沒打過止痛針。如今雖然脖子還是會不舒服,沒辦法維持同一個姿勢太長時間,但我知道自己身體負荷的極限在什麼地方,耐受不住了我可以選擇休息、睡覺、去打網球,頸椎病這件事已經不會影響到生活品質、工作效率,也不再因此產生自責情緒。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