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0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癌症發生率
共找到
202
筆 文章
-
-
2023-11-01 醫聲.醫聲
楊瓊瓔多位立委推國中男生HPV公費疫苗政策,侯友宜也按讚
「男生感染HPV(人類乳突病毒)不只會得口咽癌,還可能得肛門癌、陰莖癌,好可怕的!」立法委員楊瓊瓔、林為洲與張育美國會辦公室於今(31)日舉辦「政策防癌,守護未來」推動國中男生HPV公費疫苗政策公聽會,楊瓊瓔談到HPV所帶來的種種癌症威脅,憂心忡忡,她也在臉書強調國中男生施打HPV疫苗、男女健康平權的重要性,連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也來回應,且深表認同。預防重於治療,疾病防治不應存性別差異!過去,許多人認為,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只與女性子宮頸癌有關,事實上,人類乳突病毒感染也可能讓男性罹患口咽癌、肛門癌、陰莖癌等多種癌症與菜花等性病。在這場政策公聽會當中,楊瓊瓔表示,研究發現,新型HPV疫苗除了可以保護女姓,也可以保護男性,目前國際建議HPV疫苗的黃金接種期為9到14歲,希望我國也比照國際建議標準,針對國中男生、女生提供公費HPV疫苗施打。「預防重於治療!疫苗施打政策,不應存有性別的差異!」楊瓊瓔強調,目前全球已有58國將男性列為HPV疫苗公費施打對象,全台則有嘉義市、雲林縣補助男生施打HPV疫苗,但若要政策完整落實,應由中央統一提供,讓全國的國中男女都可以施打HPV公費疫苗。中央政府要趕快匡列預算,以保護孩子、國人健康!及早注射疫苗,才能減少未來醫療、社會成本支出「現在給孩子打疫苗,是預防和降低未來可能發生的疾病!」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教授婁培人指出,進行疾病成本效益評估、分析時,不能只看當下數值,現在年輕人的生活型態已有轉變,如果在很年輕時反覆感染HPV,到了50歲後,身體免疫力下降,癌症可能就會出來,這時,不只醫療花費,勞動力與社會、家庭成本的損失,就會非常龐大。因此,婁培人認為,政府若要評估HPV公費施打效益,除了醫療花費,也要將勞動力損失、社會與家庭成本納入評估,呼籲台灣如果現在不積極預防,未來台灣因HPV相關的癌症發生率將更高,也將有更多人受HPV傷害。台北市聯合醫院小兒感染科吳宗儒主治醫師指出,國中男生、女生在性生活尚未開始前就施打疫苗,不僅可保護未來伴侶,也可保護自身健康。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也提到,根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建議,每人一生都要接種一次HPV疫苗。台灣癌症基金會蔡麗娟副執行長認為,依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也發現,多數家長在HPV認知上比較重女輕男,風險認知比較偏重女生,建議應加強衛教推動,才能減少民眾錯誤認知。病團建議:調整菸捐,可作為公費HPV疫苗財源臺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國健署明(113)年將討論菸捐調整事宜,如果將調漲菸捐後的收入做為HPV公費疫苗施打財源,不僅可減少青少年和男性的吸菸率,還可以降低醫療資源耗費,更能幫助降低HPV相關癌症發生。衛福部次長周志浩表示,針對專家提出的建議會慎重評估;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目前政策沒有預設立場,在政策執行上確實因資源有限有分配上的考量,未來會針對HPV兩性衛教加強溝通,提高HPV相關的健康識能。
-
2023-10-22 醫聲.癌症防治
頭頸癌免疫藥物治療12月放寬健保給付 此類肺癌也受惠
我國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三名的頭頸癌,衛福部健保署共擬會議19日拍板,12月將放寬免疫藥物給付,預估約700病友受惠。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藥物將適用在先前沒有接受過全身性治療,且無法手術切除的復發性或轉移性的第三期、第四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成人患者。我國頭頸癌發生率世界第一,又高居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三位、死亡率第四位,頭頸癌患者的自殺風險更高居各癌別之冠,也比一般民眾多出5倍。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日前邀集臨床專家、病友團體代表,針對「頭頸癌治療指引」凝聚共識,要求健保署盡速放寬免疫藥物用於第一線治療晚期復發或轉移的頭頸癌。19日「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討論通過,蔡淑鈴說,免疫治療將放寬使用在兩類患者,分別為「先前沒有接受過全身性治療,且無法手術切除的復發性或轉移性第三期、第四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成人患者,且是PD-L1表現CPS≥20」,以及「移轉性鱗狀非小細胞肺癌且是PD-L1表現CPS為1~40」第一線治療,各有約680至730人,與250至280人受惠。兩類受惠人數合計上看千名癌友,蔡淑鈴說,目前藥物原先健保支付為5萬5769元,這次再調降為4萬9334元,加上簽有藥品給付協議(MEA),實際上支付價錢還會再更低,預估支出仍在可控範圍內,並於12月生效。★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10-12 癌症.乳癌
你知道台灣乳癌有多嚴重?篩檢乳癌的最佳工具是什麼?女性朋友需要了解的乳癌篩檢大小事!
什麼是「粉紅10月」?了解台灣乳癌的嚴重性!十月為國際乳癌防治關懷月,也被稱為「粉紅十月」,最早由美國癌症協會所發起,目的在喚醒女性對於乳癌的重視。安南醫院外科部主任暨乳房外科主任戴運生整理相關數據,說明如下:根據衛福部2022年的死因統計:●癌症是十大死因中第1名●乳癌十大癌症死亡率中排行第4名●2022年2,834名女性死於乳癌●2022年乳癌的死亡率:24.1(每十萬人口)。整理國民健康署2019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可知:●乳癌一年新發生人數為14,856人,排行婦女癌症發生率第1位。●平均每10人就有1人罹患乳癌。●每36分鐘就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早,在45~64歲,較歐美國家更早台灣地區較常見的乳癌高危險族群:●乳癌家族史●初經太早●停經較晚●從未生育或30歲以上才生育●停經後有使用賀爾蒙補充劑●未曾哺餵過母乳●攝取高脂肪高熱量食物●停經後肥胖者乳癌篩檢的最佳工具是什麼?乳癌篩檢適用的女性族群是哪些?戴運生部主任指出:乳癌並非短期快速發展而成的疾病,當乳癌腫瘤大於1公分,能藉由觸診和異常症狀發現時,此時乳癌通常已存在乳房一段時間。如果想找出第0期的原位癌,此時可能無任何臨床症狀,就必須透過乳房X光攝影來捕捉發現異樣微小鈣化點。目前乳房X光攝影仍是乳癌篩檢的最佳工具,能發現極細微的乳癌病變線索、捕捉微小的乳房鈣化影像,有助於早期偵測出原位癌(第0期的早期癌症階段)。呼籲女性朋友:「定期接受乳癌攝影檢查,越早發現的存活率越高!」早期乳癌的治癒率可達9成以上、5年存活率可達8成。建議以下的女性族群,應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年齡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女性●或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的女性乳癌篩檢的注意事項有那些?複檢的方式有哪些?戴運生部主任指出新型的乳房攝影儀器已可大幅降低檢查的不適感,建議女性朋友可在經期結束1至2週內檢查,避免乳房因賀爾蒙作用較為漲痛,減少乳房X光攝影產生的不適感。如果乳房X光攝影檢查出異常時,病人不應慌張,應轉往乳房外科就診。醫院通常會再進一步檢測:1.安排進行乳房超音波或針對病灶處進行放大攝影複檢2.難解的情況時,可再安排乳房核磁共振檢查3.可疑病灶,可再進一步切片化驗,判斷是良性或惡性細胞。戴運生部主任貼心提醒:許多女性朋友篩檢結果發現異常時,因為不嚴重並未積極治療,一年多後再回診時,才發現腫瘤已經變大,甚至轉移至淋巴,可謂悔不當初。乳房X光攝影仍有限制,即使檢查結果正常,平常女性朋友如要多注意乳房是否有異常:●發現乳房有硬塊或腫瘤●乳暈或乳頭的皮膚有濕疹紅腫和潰爛●乳房皮膚有潰瘍或橘皮狀變化●乳頭異常出血或產生不正常分泌物●腋下或頸部淋巴結腫大等異狀如有異常,仍應儘速到乳房外科就醫診治。10月份台南市鄰近安南醫院的民眾如有乳癌篩檢需求,可以參考活動相關辦法。元氣網想了解更多乳癌知識→元氣百科乳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08 癌症.抗癌新知
5個關鍵因素,全球50歲以下罹癌數遽增!病例最多的是這種癌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全球50歲以下族群中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的人數,在30年間增加近80%。衛報報導,這項由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和中國浙江大學醫學院領導的最新研究顯示,全球早發性癌症病例從1990年的182萬例增加到2019年的326萬例,而40多歲、30多歲的年輕人死於癌症的人數增加了27%。而現在,每年有100多萬名50歲以下者死於癌症。50歲以下罹癌數增 5個關鍵因素專家們對病例增加背後的原因仍處於初步了解階段。研究作者認為,不良飲食、酗酒和吸菸、缺乏運動和肥胖可能是關鍵因素。報告稱,「自1990年以來,全球早發性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上升。鼓勵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飲食、限製菸酒消費和適當的戶外活動,可以減輕早發性癌症的負擔。 」過往研究表明,過去幾十年來,世界各地50歲以下成年人的癌症發病率一直在上升,它們大多側重於地區和國家差異。而在這項全球性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204個國家的數據,涉及29種癌症。研究人員調查所有14至49歲人群的新發病例、死亡人數、健康後果和致病風險因素,以評估1990年至2019年期間的變化。50歲以下 乳癌病例最多、攝護腺癌增長最快2019年,50歲以下族群中新診斷出的癌症病例總數為326萬,比1990年增加了79%。乳癌病例和相關死亡人數最多,分別佔全球人口的13.7%和3.5%。1990年至2019年間,早發氣管癌和前列腺癌(攝護腺癌)病例增長最快,估計每年分別增長2.28%和2.23%;與此同時,早發性肝癌病例估計每年下降2.88%。2019年,共有106萬50歲以下者死於癌症,比1990年的數字增加了27%。在乳癌之後,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是氣管癌、肺癌、胃癌和腸癌。腎癌和卵巢癌患者的死亡人數增幅最大。》看更多疾病百科/癌症【中央社/倫敦5日綜合外電報導】刊登在英國知名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過去30年來,全球50歲以下人口罹癌人數似乎急劇增加。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 News)報導,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腫瘤學」(BMJ Oncology)的研究發現,2019年共有326萬個病例,比1990年高出79%。不過,專家警告不要過度解讀研究結果。這項研究並未將總人口增加40%納入考量,而更完善的健康回報系統等因素也可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這個研究團隊由來自美國、中國和英國等全球各地專家組成,他們一致認為目前尚無定論。但研究人員擔心,某些生活方式可能會使14至49歲的罹癌人數增加,例如體重超標、嗜吃紅肉和高鹽飲食及缺乏運動。研究人員補充說,遺傳因素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消化系統癌、皮膚癌和乳癌是最常見的癌症。2019年,癌症導致逾百萬名50歲以下人口死亡,增幅超過25%,然而,隨著全球人口在過去30年間成長了40%,實際上可能代表癌症死亡率正在下降。這項研究資料取自「全球疾病負擔」(GlobalBurden of Disease)資料庫,這個資料庫的數據涵蓋了200多個國家。研究人員表示,還需進行更多研究,才能「充分了解」癌症病例增加的原因,在改善檢測技術和預防年輕人罹癌方面也需更多努力。「英國癌症研究協會」(Cancer Research UK)表示,有證據顯示,英國18至49歲人口的癌症發生率正在上升。不過,英國癌症研究協會的奈特(Claire Knight)博士補充說,「無論這看起來多麼令人憂慮,癌症主要是一種老年疾病,全球新癌症病例大多都是從50歲以上的族群中診斷出來。」(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04 養生.聰明飲食
常放臭屁或一天排便逾3次是腸道不健康 專家授10大改善方法
衛福部說,台灣大腸癌發生、死亡人數,每年呈快速增加的趨勢,居所有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第2位及第3位。國人飲食攝取過多紅肉及缺乏運動,是大腸癌發生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其實腸道健康不僅與預防大腸癌有關,與各方面的健康都息息相關,日本是非常重視腸道健康的國家,依照日本腸胃醫療機構統計,有4大類的人出現特別需要進行腸活,因為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深深地被腸道問題所困擾。所謂腸活就是積極調整腸道健康,並且以生活方式持之以恆地維持健康的腸道,日本也找出10大腸活方法,藉由調整生活方式與飲食,好好做到腸活這件事。需要腸活的4類人大便需要很用力的人排便不要過度用力也不要過度花時間非常重要,強迫排便可能會對肛門和腸道造成壓力。如果在約5分鐘的嘗試後未能成功排便,應該不要再強迫,稍後再嘗試。提高腳的姿勢可能有助於排便,使用一個小凳子墊腳可以更容易採取自然的姿勢,減輕腸道的彎曲,使排便更加順暢。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和進行適度的運動有助於預防便秘。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內便便的柔軟度,而運動則可以刺激腸道活動。困於頻繁的拉肚子與便祕循環的人便秘或腹瀉「反覆出現」原因很多,一種可能是腹部肌肉較弱,腹部運動不足是便秘的一個原因。有的人過度依賴瀉藥,固然瀉藥是緩解便秘的一種方法,但必須遵循醫生的建議。不要自行決定使用,按照正確的方法使用。有的人可能是腸道菌相失衡,造成常到黏膜發炎而過度敏感。一天排便超過3次的人每天排便1到3次被認為是正常範圍。然而,如果出現了最近突然排便次數明顯增加的情況,這可能是有某些原因,建議可以去諮詢醫師。建議大家也關關心自己每天排便的次數與時間。常放臭屁的人放屁的氣味通常與食物和腸道菌的活動有關。腸道中有許多不同類型的細菌,它們參與食物的分解和消化過程,並產生氣體。這些氣體通常是二氧化碳、甲烷、氫氣和硫化氫的組合,它們可以產生不同的氣味。某些食物,特別是高纖維、高蛋白質或硫化物含量高的食物,容易導致放屁的氣味較重。此外,腸道菌相與健康狀況可能會影響放屁的氣味。某些腸道疾病或腸道菌不平衡可能導致氣味較為不正常的情況。日本推薦,腸活的10大方法1.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有助於腸道功能順暢。2.攝取益生菌補充好菌可以調整腸道菌相。醫學之父-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曾說「百病始於腸道」。經過現代醫學證實,腸道菌相不僅影響消化道健康而已,很多的疾病可能都跟共生菌失調有關,它們還透過內分泌、神經系統影響人體多種系統的健康,參考專文:益生菌是什麼? 有什麼功效? 該怎麼挑選與保存? 一次了解益生菌的10大問題。3.多吃發酵食物發酵食物如優格、泡菜、味噌、康普茶等含豐富天然益生菌、益生菌、寡糖、消化酵素等,有助於維持腸道菌叢的平衡。所謂發酵食品,簡單來說是使用包含酵母菌、乳酸菌、黴菌等等的微生物把食材加以發酵、進行物質的轉化,目的是讓食物能夠長久保存、提升營養、或是發展出讓人喜好的風味。這些微生物在發酵時產生非常豐富的代謝產物,食用後可以幫助腸道內有益菌生長;依據一些最新的醫學證據發現,還可能有調節血脂、血糖、免疫等等的廣泛健康功效。參考:日本健康的發酵食物-甘酒、味噌、醬油、鰹節、鹽麴、麴水、納豆。日本流行的腸活飲品是什麼?甘酒、麴水、優格、康普茶、青汁。4.攝取食物纖維多攝取富含食物纖維的蔬果(如海帶、香菇、牛蒡等)有助於促進腸道健康和正常排便。5.攝取寡醣攝取富含寡醣的食物(如香蕉、蜂蜜、洋蔥等)有助於腸道中有益菌的生長。6.攝取多酚多酚如藍莓來源的花青素、或是綠茶來源的兒茶素也都被研究指出有益腸道環境,幫助益菌生長。7.保持足夠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於身體的修復和恢復,也有利於腸道健康。有的益生菌產生的天然GABA提供了很多舒緩、安寧、調節的作用,而且這些益生菌也可以產生色胺酸,色胺酸之所以又稱為生理時鐘胺基酸,是因為它是褪黑激素的前驅物,而且也是血清素的前驅物,褪黑激素或血清素都對人體的生理時鐘調節非常重要。參考:晚安益生菌(2022改名為好菌家睡益益生菌)的睡眠實驗。8.多運動運動有助於刺激腸道活動,促進正常排便。9.進行腸道按摩輕輕按摩腹部可以幫助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便。10.紓壓追求無壓力的生活避免長期的壓力有助於維護腸道健康,可以減少壓力對腸道的不良影響。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5 醫聲.疫苗世代
編千萬預算守護子女健康 雲林縣國二男生公費施打新型HPV疫苗 降低癌症發生率
不只國二女生可以免費接種兩劑的HPV九價疫苗,雲林縣政府也即將在9月中旬提供設籍雲林縣的國二男生公費接種,預計一年花1200萬,這項超級福利,將嘉惠全縣2,700名國二男生。雲林縣長張麗善指出,雲林縣雖然資源不夠多,但仍有義務保護縣內國中男女的健康,尤其預防HPV相關感染的疾病及癌症,每人花一萬多元的疫苗經費,為孩子打造健康的未來是值得的。一坐下來,張麗善就侃侃而談,縣內大大小小的衛生政策,護理師出身的背景讓張麗善對於預防醫學特別在意,「若能從孩子開始保護起,提前防範,減少風險,花多少錢我都願意,尤其疫苗能預防癌症,有時候用錢買健康是需要的。」因此,雲林縣政府在2019開始提供國中女生HPV九價疫苗,領先中央的2022年HPV兩價疫苗提升至九價的政策。2020年美國FDA增加疫苗適應症,預防9歲到45歲,由HPV16、18、31、33、45、52、58型引起的口咽癌及頭頸癌,隔年台灣食藥署也通過HPV疫苗男性的適應症。性行為都是雙向,HPV並不是女性專屬的病毒,性伴侶被感染的機會一樣高。2019年台灣頭頸癌醫學會建議可考慮兩性施打HPV疫苗以預防相關癌症,而雲林縣男性的十大癌症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發生率第一,每十萬人口57.71人,高於全國的平均值每十萬人口41.64人。有了科學基礎後,雲林縣政府就開始著手規畫國二男生公費施打HPV九價疫苗的可能性。張麗善指出,當去年政府全面補助國二女性HPV九價疫苗的政策後,我們就把原本自購的經費用於國二男性,目前一年約1200萬的預算,讓全縣國二男生可免費施打兩劑疫苗,減少這些青少年被頭頸癌威脅的可能性,在保護全縣國中女性的同時,對於男生我們也要照顧,預防走在前頭,就能節省罹病後所耗費的高額醫療費用。另外,HPV引起的子宮頸癌,在全球推動抺片檢查及疫苗問世後,世界衛生組織推動2030年根除子宮頸癌計畫。張麗善指出,預防子宮頸癌的三部曲,就是安全性行為、子宮頸抺片檢查及HPV疫苗接種,除了疫苗政策外,為了消弭偏鄉的健康識能落差,讓女性出門進預防性的篩檢,也募得一輛子宮頸抹片及乳房攝影二合一的行動車,提供女性服務員及更隱密的環境,提高雲林縣女性對健康的自主性,也要告訴女性要多愛自己,多照顧自己。目前雲林縣提供一站式篩檢服務,每年約有400個場次,截至今年8月已有21,370人參與衛生所社區篩檢。由於雲林縣幅員遼闊又是農業鄉鎮,交通不便,為了提高服務的品質及篩檢效率,更把4癌篩檢服務直接送到各村里服務鄉親。張麗善也提及,雲林縣也是C肝發生率相當高的地區,在政府吸收篩檢及治療的費用後,我們就撥一些預算用來補助確診者交通費,鼓勵他們出來治療。「以人為本,以民為尊,將心比心,公務人員就不會只做份內事,而是能提供更貼近民眾的服務品質。」
-
2023-07-13 癌症.飲食與癌症
預防癌症到底該怎麼吃?針對肺癌、肝癌、大腸癌、乳癌的防癌食材一次看
擔心癌症上身嗎?台灣十大死因中,癌症已連續超過40年名列頭號殺手,若想遠離癌症,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可或缺,但我們可以吃些什麼來預防癌症?而針對前幾大癌症的高風險族群,如肺癌、肝癌、大腸癌、乳癌等,又可以怎麼挑選適合的「防癌食物」?想預防肺癌請吃...一般會認為白色食物像是糖、鹽、麵粉等吃多容易有害健康。然而,白色水果、蔬菜這類的白色食物對於患有肺部或支氣管等疾病的人,則是有很大的益處。1.白色蔬果白色食物中所含的花黃素(anthoxanthine)具有溫熱性質,可緩解咳嗽、去痰。白色蔬果包括桔梗、蘿蔔、洋蔥、黃豆芽、梨子等,但因花黃素易溶解於水中,快速清洗後,最好在短時間內做好料理,避免浸泡在水中過久。2.優格《美國醫學會腫瘤期刊(JAMA Oncology)》中的一項研究發現,常吃優格或喝優酪乳和沒有攝食的人相比,罹患肺癌風險比較低。3.綠茶發表在美國癌症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Cancer)的研究發現,每天喝5杯以上綠茶的人,可以降低肺癌的風險。4.全穀類、糙米維生素B可降低肺癌的風險,B群存在於全穀類、魚、瘦肉、雞蛋裡。糙米富含礦物質硒和維生素E ,可以增進肺部健康。5.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花椰菜和其他十字花科的蔬菜可以預防肺癌和改善阻塞性肺炎和氣喘的症狀。6.胡蘿蔔、紅紫色蔬菜富含β胡蘿蔔素的食物可以預防肺癌,包括胡蘿蔔、各式紅紫色的蔬菜如紫色高麗菜、茄子等。想預防肝癌請吃...肝病最主要的原因來自肝炎,當肝臟負擔過荷導致發炎,B型肝炎、C型肝炎持續超過半年,可能造成肝臟纖維化、壞死、肝功能異常,甚至肝硬化,有極高可能導致肝癌。另外高風險群也包括家族史、抽菸飲酒、糖尿病患者、肥胖以及生活作息不佳者。另外除了肝炎,近幾年也有一個危險因子逐年上升,那就是「脂肪肝」。脂肪肝其實不是油或脂肪吃太多才會有,愛喝酒、愛吃甜食或喝含糖飲料、減肥不當的人,也會使得身體營養不良、不均衡,讓脂肪在肝臟堆積。目前醫學上雖然沒有研究證明哪些食物可以預防肝癌,但以下列舉對保護肝臟有幫助的食物:1.優質脂肪健康的脂肪攝取可以支持細胞生長和保護器官,包括橄欖油、芥花籽油、酪梨、堅果類、瓜子類、魚類等。2.燕麥燕麥是增加膳食纖維的好方法,膳食纖維對維持良好消化至為重要。此外,燕麥中的水溶性膳食纖維β - 葡聚醣可以對抗發炎、幫助調節免疫系統,在針對小白鼠所做的實驗,燕麥中的 β - 葡聚醣可以幫助減少肝臟所儲存的脂肪,也對保護肝臟有所幫助。3.大蒜有研究發現,蒜素目前已被證實可以防止腫瘤增生、抑制致癌物亞硝胺的形成與代謝。但要注意,加熱之後會降低蒜中的抗癌有效成分,最好能將生蒜切薄片或拍碎後,放置常溫中10分鐘,讓空氣與之接觸,能讓蒜中的蒜胺酸、蒜酶轉化為蒜素,提高抗癌效用。4.葡萄和莓果類食物葡萄和莓果類食物是白藜蘆醇的理想來源,白藜蘆醇在細胞和動物研究中,證實具有抗胰臟癌的效果,可以壓抑癌細胞的生長、加速癌細胞死亡,另外莓果類食物也含有抗氧化劑和膳食纖維,有助預防癌症。5.咖啡咖啡之所以能減輕肝病惡化,據推論可能是喝咖啡較不會罹患糖尿病,而糖尿病與肝病,如脂肪肝息息相關;也有推論是咖啡能夠減輕人體內的發炎反應,和緩肝臟發炎,因此能夠減少肝臟纖維化及肝硬化的發生。第3種推論則是咖啡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於減輕對肝臟的損害。想預防大腸癌請吃...大腸癌發生的原因之一,有不良的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建議可從改善飲食著手,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新鮮蔬果,促進排便,幫助腸道蠕動,減少食物停留腸道過久,而引發不好的變質機率。推薦以下幾種防癌食物:1.富含 Omega-3 的魚類營養師劉怡里指出,「魚類」如秋刀魚、鯖魚、虱目魚,皆含有豐富Omega-3脂肪酸,有抑制發炎的功效,其中秋刀魚的Omega-3含量高且價格便宜,加上此魚種屬於小型的深海魚,食用起來也很安全。不過秋刀魚內臟油脂含量高,建議避免攝取。2.番茄含有豐富β胡蘿蔔素的「番茄」,可以降低發炎反應,尤其煮熟、加了油進去的番茄,β胡蘿蔔素吸收更高。若不敢吃番茄的人也可以用地瓜葉、南瓜替代。3.燕麥或薏仁燕麥和薏仁都有黏黏滑滑的口感,具有水溶性膳食纖維,可幫助排便。4.豆類食物豆類食物中含有葉酸,具有修復的功能,若大腸癌病人痊癒,在事後預防也可以多攝取豆腐或豆干、豆皮(非油炸)等食物,補充葉酸。5.綠茶、薑黃「薑黃」有抑制發炎的功效,若不喜歡薑黃,也可以選擇以「綠茶」取代,咖啡因沒那麼高,一天可喝2杯。另外,想預防大腸癌要盡量避免這兩類食物:1.加工重組的食物加工重組的食物缺乏自然養分,雖然可以充飢,但長久攝取下來,身體的營養會變得不均衡。過多的紅肉攝取,會代謝出許多硫化物,破壞大腸中的生態,造成壞菌繁殖較快、益生菌不足。而非天然成分的奶茶、人造奶油等食物,會累積許多壞油脂在血管內,造成病變,同時破壞腸道修復,導致黏膜被破壞,長期發炎的腸道就有癌化、長瘜肉的可能。2.太過冰冷的食物冰冷的食物易影響血液循環,造成風險、病變,影響消化,不利於油脂的吸收,雖然身體會自行調節體溫,但太常吃冰冷的食物還是會影響消化的能力,建議不要太常吃。想預防乳癌請吃...有許多因素會導致乳癌,其中一個常見因素就是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健康的飲食雖然無法神奇地治癒乳癌,但根據研究,還是有些食物能有助降低罹患乳癌發生的機率。1.海藻類食物哈佛大學公衛研究人員指出,餵食海帶的老鼠比不吃者,產生乳癌的比率較低。同樣的,日本婦女罹患乳癌的比率是美國的1/3,也可能是因海帶吃得多的關係。海帶、綠藻含葉綠素,具抗癌作用,而它所含的維生素C及類胡蘿蔔素也可對抗自由基。2.大豆食物多吃如豆腐、味噌等大豆食物,大豆含genistein,為一種天然的植物性動情激素,能和乳房接受器結合,而減少乳房細胞接受器和致癌型式的動情激素結合。另外素食者也比一般人罹患乳癌的機率低,這可能與她們體內「脫氫異雄固酮(DHEA)」的值較高有關。DHEA全名為「脫氫異雄固酮」(dyhydroe-piandrosterone),是人體內最多的固醇類荷爾蒙,能夠轉換為男、女性五十種以上的荷爾蒙,因此也被稱為「超級荷爾蒙」。3.菇類多吃如香菇、舞茸、松菇、靈芝等菇類食物,舞茸能刺激免疫機能及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舞茸的D-fraction,為舞茸中的活性成份,雖不能直接殺癌細胞,但可以活化免疫系統,來對抗乳癌。香菇含多醣類稱為lentinan,能活化免疫系統。靈芝的有效成份也為多醣體。4.十字花科蔬菜多吃如高麗菜、孢子甘藍、花椰菜、綠花菜、甘藍菜、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生吃、川燙或蒸煮方式,是保留抗癌營養素最佳的烹調方法。十字花科蔬菜含硫化合物,稱為吲哚(indole),能經由減少身體的動情激素來避免誘發乳癌的生長。有研究指出,十字花科蔬菜能將身體中的動情激素由癌症誘發型轉成抗乳癌型,indole中的indole-3-carbinol具有抑制乳房癌細胞產生的功能。5.深海魚類每週至少吃3次深海魚,如鮪魚、鮭魚、鱈魚、沙丁魚。深海魚含Omega-3脂肪酸,會抑制前列腺素的作用,前列腺素會引起發炎反應,抑制免疫系統對癌細胞辨識的能力。在英國有針對24個歐洲國家之乳癌和結腸癌死亡率之研究,發現多吃動物性脂肪者容易得癌症,而魚消耗多的國家則癌症發生率較低。例如芬蘭,發現比起良性纖維瘤的患者,乳癌患者乳房組織的EPA、DHA含量較低。而在愛斯基摩,常吃高量的Omega-3脂肪酸者也較無乳癌發生。參考資料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資料延伸閱讀: 原來黑木耳加兩種料,就是最強的「血管清道夫」!16種食物清血排毒防中風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31 癌症.大腸直腸癌
18年前罹直腸癌2期,楊烈抗癌成功,二哥卻癌逝!從發現到癌後,楊烈做了什麼?
大腸癌連續15年成為癌症發生率首位,許多演藝圈名人都是大腸癌患者,包括70歲資深藝人楊烈也是。楊烈之前還在節目中談及三月才因大腸癌病逝的二哥,透露二哥發現時已是末期,才一年多的時間就走了。臨終前去看他,他當時吃了就吐,越來越瘦,「摸到背直接就是骨頭而已」。楊烈血便以為痔瘡,竟是直腸癌2期楊烈是在2005年發現罹患直腸癌第2期,當時受訪指出,因長期作息不正常,吃飯不定時、不定量,加上工作壓力,先是痔瘡就醫,後來開始血便,還以為仍是痔瘡問題。直到持續腹瀉,體重直降,他才警覺不對,就醫檢查時才知道出大問題。楊烈當時先切除腸子裡8公分腫瘤之後,後又發現腸粘黏,又再開一次刀。楊烈今年四月上節目《新聞挖挖哇》時談到當年動了二次刀,切除的腸段總長約20公分,他還表示有看過當時切下來的腫瘤,「就像一整串紫葡萄」。他後續還做了十個月的化療,手腳腫到像麵包,無法握緊東西。楊烈罹癌後開始養生,二哥卻仍不幸癌逝楊烈罹癌後才開始重視養生,不再輕忽胃腸問題,定期檢查,儘量放鬆,不熬夜,不吃油炸食物,偶爾喝一點小酒,癌細胞也沒再擴散,最近他和李冠毅正在拍攝全新台語劇《我的意外室友》。相較於楊烈抗癌成功,楊烈的二哥就沒有躲過癌症侵襲。楊烈於節目中陳述,二哥約一年前身體不適就醫竟已是大腸癌末期,二哥選擇不治療,最後住進安寧病房,並於3月26日凌晨辭世。楊烈透露二哥當時吃了就吐,越來越瘦,當時到醫院看二哥,一摸二哥的背時嚇一跳,「因為摸到直接就是骨頭而已」。痔瘡、大腸癌的血便如何辨別?許多大腸癌患者在患病初期都有血便,但卻當痔瘡而輕忽。痔瘡、大腸癌症狀相似的出血如何辨別?國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雨農曾受訪指出,「可以從出血顏色、頻率及出血量多寡等三項指標初步判斷。」痔瘡出血是因肛門四周靜脈叢破裂造成,常在便祕後或吃完辛辣食物後引發痔瘡出血,血液顏色為鮮紅色,出血量可能較多;大腸癌的出血,可能是糞便帶血,也可能大量出血,血液顏色多為暗紅色或鮮紅色,出血較頻繁,且不管有沒有便祕、吃辣等,都可能一直流血。【延伸閱讀】「血便」該懷疑是痔瘡還是大腸癌?醫師教從症狀分別兩者差異,解析何時該做大腸癌篩檢每2年定期篩檢揪出大腸癌大腸癌最有效的預防仍是透過每2年定期篩檢,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先做糞便潛血檢查,若陽性再進一步接受大腸鏡追蹤。目前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無侵入性,檢查前不需限制飲食,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https://escreening.hpa.gov.tw/Home),拿採便管回家自我篩檢,只需要8個步驟,在家就可輕鬆定期篩檢。》看詳細步驟【參考資料】.名人抗癌》2期癌兩次刀 楊烈提醒勿輕忽徵兆.楊烈談二哥「一摸直接是骨頭」 曝抗癌經驗「切下腫瘤如整串紫葡萄」.痔瘡和大腸癌的排便出血有不同嗎?專科醫師教你依3指標分辨
-
2023-04-24 醫聲.癌症防治
超前六都 北市HPV疫苗接種將納國一男性
國健署民國107年起提供國一女性公費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然而,近年研究顯示,HPV除了導致女性子宮頸癌,也會造成男性口咽癌、肛門癌與陰莖癌。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22日出席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舉辦的「聯合城市健康論壇」時宣布,北市將超前六都,開始推動國一男性接種HPV疫苗。陳彥元表示,台北市市長蔣萬安要加強預防醫學政策,朝健康城市前進,故將推動國中男性免費施打HPV疫苗,成為六都第一。台北市議員張斯綱則說,癌症發生年齡越來越低,透過預防降低癌症發生率,加強推廣癌症篩檢、將國中男學生納入九價HPV疫苗接種對象,以及改善年輕族群的就醫困境等,都是未來努力目標。新北市衛生局陳潤秋局長說明,新竹市HPV防癌政策包括「疫苗施打」及「篩檢」兩大重點。他表示,新北市民國89年起推動HPV四價疫苗讓國中女生全面施打,至今已造福20萬年輕女性。此外,新北市衛生局也針對3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以及沒有納健保的女性,提供免費子宮頸抹片篩檢。台中市衛生局副局長陳麗娟則指出,台中市從民國94年起實施HPV國中女生全面施打,截至去年接種比例已達9成。她表示,未來將支持國健署爭取預算,將國中男性也納入免費施打對象。「全球現已有47個國家提供男女共同施打HPV疫苗,因為不分男女皆有八成的機率接觸HPV病毒。」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林芯伃指出,男性不僅同受HPV威脅,感染後的病毒清除能力更是低於女性;此外,研究顯示,英國、美國的HPV病毒相關的口咽癌發生率已超過子宮頸癌,且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林芯伃說,男女共同接種HPV疫苗,能更進一步保護民眾遠離HPV病毒相關癌症。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荷爾蒙治療+細胞週期抑制劑 曾令民:早期高危復發率降
乳癌佔據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不過,八成患者多屬於○到二期的早期乳癌。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主任曾令民指出,進一步以生物標記檢測分析,七成癌患為荷爾蒙陽性(HR+/HER2-),雖然預後良好,但萬一是高風險患者,會有高達七成在手術後的前5年復發,建議選擇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與傳統治療相比,能有效降低30%以上的復發風險,達到治癒的目標。癌友除了擔心復發,也害怕遠端轉移。曾令民表示,通常第一個轉移的部位有33%是在骨頭、近19%在肺部,且發生遠端轉移就是進入乳癌晚期,治療目標必須從治癒變成延長壽命。他指出,特別是高復發風險族群,像是4顆以上淋巴結感染,或是1到3顆淋巴結感染加上,如腫瘤≧5公分、腫瘤細胞分化程度第三級、Ki-67指數≧20%,通常會有三成以上會在術後的前2年復發,高達七成會在術後的前5年發生,且三成的患者會有多部位遠端轉移狀況。不過,他說,隨著醫療科技進展,目前高復發風險族群使用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有效降低30%以上復發風險,針對早期乳癌患者最怕的「遠端復發」,新藥也能顯著降低。他提醒,患者要定期追蹤,若出現淋巴結陽性等,就要回診與醫師討論治療方針。👉🏻【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4 醫聲.癌症防治
抗癌神隊友 權威專家獻策四大資源
血液癌多發性骨髓瘤 滕傑林:單株抗體增生活品質「多發性骨髓瘤是過去10年來,血液惡性腫瘤中最蓬勃、迅速發展的疾病。」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指出,對病人來說衝擊很大,患者及照顧者都很辛苦。因此治療前須經正確診斷,並擬定治療目標、方法、代價及如何評估治療效果。滕傑林指出,多發性骨髓瘤雖然不難診斷,但症狀不典型,如骨頭出現痠痛常聯想到可能是太累了,或是想去按摩,讓患者常常跑了多家醫院。多發性骨髓瘤併發症多包括高血鈣、腎功能不良、貧血及骨頭病灶四大症狀,其中貧血症狀約占七成,頭痛約占六至七成,高血鈣、腎功能不良約各占三成。滕傑林說,目前多發性骨髓瘤第一線治療最好方式是自體幹細胞移植,但國內僅20%患者進行移植,統計指出,自體幹細胞移植後,若搭配抗CD38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相較未使用標靶治療患者,18個月疾病不惡化存活時間高達八成,且九成患者可以存活約3年,病情不會惡化,生活品質大幅改善。淋巴瘤 余垣斌:化療沒想像中可怕「許多淋巴瘤病友一聽到化療就垮掉,事實上化療沒想像中可怕!」在亞東紀念醫院血液淋巴腫瘤團隊召集人、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余垣斌的門診經驗中,不少淋巴瘤病患,特別是年長者在經化療等正規治療後,成功治癒,重新享有精采生活,因此他鼓勵病友勇敢踏出治療第一步。余垣斌表示,對於淋巴瘤治療,化療是重要選項。化療領域含括多種藥物,治療淋巴瘤所用的化療藥物相對使用容易,每3周用藥一次,每次2到3小時,且治療反應率達八成,即使年長者需減量,仍可發揮效果,若有嘔吐、噁心副作用,目前有很好的止吐藥可供使用,不過病患要留意感染危機,若出現發燒,千萬不要自行吃退燒藥,務必盡快就醫。研究也發現,化療合併部分標靶藥物,效果更提升。此外,像新一代標靶藥物口服BTK抑制劑等也是重要治療選項,對某些淋巴瘤病患,可在化療失敗後做救援治療,甚至可取代化療成為第一線治療,對年紀大的病人來說,比化療更安全。不過,無論採取哪種治療,病患、病患家人須與醫師充分溝通,並尊重醫師建議,不要亂服偏方、不輕易放棄,治療才會順利。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侯信安:標靶藥物減副作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年族群中,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但治療上卻面臨「存活時間短」、「年長者治療效果差」的瓶頸,從2011年到2015年統計8,000名病友,平均存活時間8個月,60歲以上年長者僅3至5個月,在17種癌症分析中,白血病友平均損失17年半的壽命,遠高於胰臟癌。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祕書長侯信安指出,長者因體力不堪承受傳統治療,包括化學治療、血液幹細胞移植的治療,年長病人治療效果差,中位存活期僅3個月,20年來沒改善,醫療照護需求未被滿足。由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相當複雜,正確診斷、分類對治療計畫擬定至關重要,現在可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帶來新的希望,判斷是否要化療結合標靶治療,或是盡早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讓治療「贏在起跑點」,疾病的存活率亦有望突破。侯信安說,目前國外所使用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標靶藥物,約有10種之多,能減輕治療副作用,但國內現在引進、獲得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只有兩種,分別為BCL-2口服抑制劑與FLT3抑制劑,期待國內引進藥物的速度可以加快,也希望台灣加入更多國際臨床試驗,病友若能加入臨床試驗,也可得到新藥醫治的機會。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李啟誠:細胞治療精準滅癌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未來可能「完全免化療」,免疫力好壞是關鍵之一;標準治療都要先經過1個月的誘導性化學治療,高風險族群先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再進入25至30個月的鞏固性化療,小孩成功率八成五、成人則低於五成。「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結合新世代抗體注射藥(BiTE),可達到完全免化療。」李啟誠指出,根據醫學期刊「刺胳針」發布的研究,針對40位新診斷最困難治療的「成人費城染色體陽性血癌」患者,經過1年治療後,在免化療的情況下,無病存活率高達九成五,1年總存活率同樣九成五,不僅免除化療,也避免骨髓移植的毒性產生。李啟誠說明,過往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患即使完成療程後,一旦復發,5年存活率僅剩7%至8%,根治機率低;BiTE就像是體內線民,一端抓住血癌細胞、另一端抓住T細胞,誘發T細胞精準消滅癌細胞。李啟誠說,花蓮慈濟醫院5年前也協助標準療法後復發的病友,透過BiTE結合CAR-T控制住血癌細胞,並恢復體內T細胞將其改造成為更強的CAR-T細胞,對抗血癌同時也預防復發,如今患者恢復良好。真心話自殺率居高不下 方俊凱:心理照護政策不足台大公衛學院曾經進行台灣癌症患者自殺死亡比例調查,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指出,一般而言,癌患自殺死亡比約一般人的2倍,但台灣癌患標準化死亡比約2.47倍,高於他國,支持癌友需要政策推動,增加癌症心理師人力及健保給付,讓心理照護制度化,減少癌友自殺的比例。方俊凱指出,對於癌友心理的照護,國健署從癌症診療品質提升計畫開始,並推動「癌症病情告知溝通技巧培訓計畫」,讓跨領域的團隊能了解心理腫瘤學,規定每家醫院要有一位心理師負責癌友的心理照護,但經過多年,台灣「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癌症防治法」都立法,但癌患的自殺率並沒有下降。10年來,每家醫院一名心理師負責所有癌友心理照護,嚴重不足,方俊凱指出,醫學會已提出每家醫院新診斷癌患只要500人就需要一名專職心理師,每2,000人就需要增聘一名心理師,這些心理師人力缺口已提供給國健署,也希望健保署給予經費上的補助,支持癌友不能單靠NGO團體,而是需要政策來推動,才能讓癌症患者不會是一個人。照護者身心負荷大 史莊敬:資源、支援一樣重要癌症照護中,照顧者除了照料癌友生活起居,也承接癌友的情緒、外界的期待,然而,他們的感受與需求卻鮮為人知,導致生理、心理出現狀況,進一步惡化與癌友的互動。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史莊敬表示,照顧者因生活繞著癌友打轉,出現睡眠不足、工作受影響等問題,也會時常深陷自責、焦慮、疲倦等負面情緒,進而降低耐心,說話口氣差,動作粗魯,「癌友是會察覺出來的,如此容易引起猜疑、疏離或衝突。」他分析,一旦照顧者的感受與需求不被滿足,如沒有得到尊重與關心,休閒時間或個人空間消失等,便會感到失落,甚至對別人給予的關心產生疑惑。因此史莊敬認為,需要多項資源投入,降低照顧者的身心負荷,並在協助癌友就醫、診療、休養與復原的過程中,一同考量照顧者的想法、感受與需求;照顧者也不需過度要求自己,而是把握當下可以休息的機會,「自己的重要性需自己給,而且照顧者站穩了,才有辦法照顧癌友。」生病經驗非常寶貴 潘怡伶:癌友是職場新助力罹癌從來不會成為任何人的人生規畫,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在32歲那年確診乳癌,當時新婚燕爾才3個月,人生陡然劇變;當下腦袋雖然一片茫然,但對醫師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卻是:「我還能返回職場嗎?」所有影響人生的重大選擇,全都要在短時間內下定決心。「曾有病友在手術前被要求簽下『自願離職書』。」潘怡伶表示,病友遭受到許多職場歧視,一名不到而立之年的年輕病友,在病床前被迫簽下自願離職書,本就緊張的心情,又因遭逢職場歧視更加自我懷疑。潘怡伶希望,罹病經驗是所有病友的寶藏,應替之「賦能」,讓罹患癌症的經驗成為職場上的助力,不論是癌症相關的學術研究、病友陪伴工作,都能替醫藥廠,甚至更多病友提供珍貴的協助,除了友善企業外,也需要更多大眾的加入,替病友創造友善的職場環境。營養超量干擾治療 黃孟娟:保健食品用錯傷身保健食品非越多越好!癌症希望基金會學術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提醒,保健食品不當使用不僅傷身,「高劑量、多重服用」更可能與癌症治療產生衝突疑慮。黃孟娟指出,據美國Preventive Service Task Force 2022年JAMA發表的大型研究,健康人額外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對預防癌症、心血管疾病與減少死亡風險無顯著益處。歐洲腸道靜脈營養醫學會癌症營養治療建議,癌友治療期胃口不佳,可補充符合「膳食營養素建議攝取量」維生素、礦物質,不建議高劑量及多重補充。另外,癌友普遍聽聞麩醯胺酸可修復口腔黏膜,但例行補充麩醯胺酸與血液腫瘤再發疑慮有關。建議使用劑量以0.5克/公斤/天為限,可多次漱口後食用緩解症狀,但僅有症狀短期使用,不宜例行補充。黃孟娟建議,預防癌症及降低癌症復發風險的有力做法,是實踐地中海飲食,多吃蔬果、全穀及豆類,每天攝取奶類、每週有海魚及適量優質蛋白質,減少高油食物及精緻糖攝取也是重點。乳癌荷爾蒙治療+細胞週期抑制劑 曾令民:早期高危復發率降乳癌佔據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不過,八成患者多屬於○到二期的早期乳癌。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主任曾令民指出,進一步以生物標記檢測分析,七成癌患為荷爾蒙陽性(HR+/HER2-),雖然預後良好,但萬一是高風險患者,會有高達七成在手術後的前5年復發,建議選擇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與傳統治療相比,能有效降低30%以上的復發風險,達到治癒的目標。癌友除了擔心復發,也害怕遠端轉移。曾令民表示,通常第一個轉移的部位有33%是在骨頭、近19%在肺部,且發生遠端轉移就是進入乳癌晚期,治療目標必須從治癒變成延長壽命。他指出,特別是高復發風險族群,像是4顆以上淋巴結感染,或是1到3顆淋巴結感染加上,如腫瘤≧5公分、腫瘤細胞分化程度第三級、Ki-67指數≧20%,通常會有三成以上會在術後的前2年復發,高達七成會在術後的前5年發生,且三成的患者會有多部位遠端轉移狀況。不過,他說,隨著醫療科技進展,目前高復發風險族群使用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有效降低30%以上復發風險,針對早期乳癌患者最怕的「遠端復發」,新藥也能顯著降低。他提醒,患者要定期追蹤,若出現淋巴結陽性等,就要回診與醫師討論治療方針。魔術子彈精準攻擊癌細胞 郭文宏:晚期治療有新武器乳癌病友進入晚期,仍有治療希望!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台灣乳房醫學會常務理事郭文宏指出,據統計,晚期乳癌病患的5年存活率為36.2%,比過去進步,隨藥物推陳出新,特別是像「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俗稱魔術子彈)的研發,更讓晚期乳癌治療有新武器,病患更有希望延續生命。郭文宏說,每4名乳癌病患中,有1人為HER2陽性乳癌,過去,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陽性病患因疾病易惡化,復發、死亡機率較高,讓醫界很棘手,自從針對HER2陽性的標靶藥物問世,情況漸有改善,而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的出現,更受關注,這類藥物運用連接子(Linker)連結標靶單株抗體與化療藥物(Payload),好似戰鬥機配置飛彈,到腫瘤處再以化療毒性精準攻擊,只針對HER2陽性癌細胞,較不會傷及無辜。近來也發現,HER2弱陽性病患佔整體乳癌約55%,臨床試驗顯示,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對HER2弱陽性病患也可產生療效。加上旁觀者效應,致使周遭癌細胞即使沒有HER2表現,也遭受「池魚之殃」,病患存活生機大為增加。郭文宏也鼓勵病患,「積極治療,永不放棄,有一天癌症將成為慢性病!」經濟一次性支付險種佳 林志潔:商保成抗癌金融力「要建立正確金融商品知識、提升健康風險意識!」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董事長、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林志潔表示,她年輕時買癌症險,而擁有足夠的金融力,罹癌時才有能力動微創手術,她也因及早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早期發現肺腺癌,並了解定期健檢的重要性。林志潔說,當初動微創手術,沒化療,但體內有傷,需休養,所以工作須減量,收入減少,加上有房貸要繳,經濟有缺口,此時,癌症險一次性支付就很重要,買保險要看個人的風險承擔能力而定,需自己做功課、進行評估。林志潔提醒,長輩除了要注意健康外,近來,高齡金融詐騙日趨嚴重,已成國安議題,像往生互助會這類非法商品,很沒保障。另像一位66歲長輩原沒線上銀行帳戶,後來被騙去辦線上銀行帳戶、變更手機號碼,很快遭騙走新台幣900萬。由此可知,不只保險規劃,財產信託也值得考慮,對不懂的金融理財商品,千萬別輕易嘗試,可撥打金融服務專線1998,助釐清疑慮。整合全台保險公司 陳乙棋:縮醫療險理賠時間商業保險是癌友的重要經濟支柱,然而民眾罹癌後要申請理賠,須提供保險公司詳細病歷紀錄與診斷報告,奔波醫療院所申請文件,繁瑣費時。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資訊應用組主任陳乙棋說,壽險公會作為保險產業平台,已整合全台19家保險公司,設立「理賠醫起通」服務。陳乙棋說,該服務具一站式、無紙化的特點,民眾一機在手,只要上傳授權同意書和授權範圍,若就醫醫院是理賠醫起通合作的19家醫療院所,就能直接把治療期間的診斷報告、病歷紀錄和收據等所需資料上傳,同步授權給患者其他保險公司,民眾不必再擔心資料缺漏。他強調,此服務透過區塊鏈等技術保障個資,民眾不必擔心個資外洩。陳乙棋指出,理賠醫起通服務是建構在壽險公會整合21家保險公司的「理賠/保全聯盟鏈」之上,截至去年已為逾24萬民眾節省二次以上的重複申請過程及費用,理賠金核發的時間也從7天降至3天。壽險公會提供的「保險存摺」,讓民眾可以隨時隨地、一站式瀏覽自身所有保單重要資訊。陳乙棋表示,民眾不必擔心紙本保單遺失,能夠定期檢視保單情況,未來將納入更多給付詳情,並以免費使用為目標。新療法 舊保單理賠受限 陳碧玉:癌症保單需定期審視只有罹癌後申請理賠才會找保險公司?現在的保險公司要翻轉觀念,攜手保戶一起促進身體健康。南山人壽健康照護企劃部副總經理陳碧玉表示,作為保戶人生道路的神隊友,在健康促進期透過APP指導運動、定期健康檢查,給予回饋獎勵,如果罹癌也有「健康守護圈」從治療照護到復原期都提供足夠的支持。陳碧玉指出,根據2022年理賠數據顯示,光是癌症險理賠達135億元,平均每個月有3,000位保戶申請理賠,年紀落在40到60歲之間、女性多於男性,但近年也有好幾位40歲以下罹癌,而攤開保戶的癌症險平均保額約56萬元,隨著新的療法問世,不見得以往的保單會理賠,因此需要定期審視保單。針對年輕小資族,她建議,可以買定期癌症保障及外溢保單,待預算足夠或成家立業,首要先檢查過去買的癌症險,對於新式療法可以利用補充包險種來補齊。她舉例,一位35歲男性購買保額100萬元的10年定期險,年繳5,500元,新型補充包則有包含基因檢測、標靶藥物、微創機械手臂等,年繳約莫1萬元預算就能做到。
-
2023-03-31 癌症.頭頸癌
18歲起菸酒檳榔不離口 49歲罹口腔癌
54歲的永安是口腔癌患者,18歲進入營造業當學徒,做過模板、裝潢、鐵工,卻養成菸酒、嚼檳榔習慣,49歲時嘴巴突然張不開,口腔內傷口難癒合,就醫確診口腔癌四期,歷經手術、化療和放射治療,因外觀改變講話不清,一度只能靠流質飲食過活。口腔癌好發於25至44歲男性,嚼檳榔、吸菸是造成口腔癌的主因,罹病後輕則毀容,重則奪命。根據109年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新增8277名口腔癌病友,我國十大癌症發生人數口腔癌排名第5位,而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口腔癌為第3名。據勞動部調查,台灣勞工口腔癌發生人數前三大行業,分別是漁撈業、建築工程業及汽車客運業。營造業從業人員因工作環境、社交文化及需要付出大量體力,常以菸、檳榔、酒維持工作強度及品質。台灣檳癌防制聯盟主席韓良俊表示,預防口腔癌,應拒絕菸檳、定期檢查,民眾若發現口內出現「破、斑、硬、突、腫」任一症狀,應盡速至牙科或耳鼻喉科治療,也呼籲政府盡速訂立「檳榔危害防制專法」,增強民眾對檳榔危害的認知。疾病百科「口腔癌」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之總稱,大部分屬鱗狀細胞癌,可出現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包括唇、舌、口腔底、頰黏膜、齒齦、硬腭部、臼齒後區及軟腭部。絕大多數的口腔癌是由黏膜上皮的鱗狀細胞惡化所形成。》看完整(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17 醫聲.Podcast
🎧|大便沉水底正常嗎?哪些形狀、顏色有大腸癌風險?台大權威解答
今年二月初,台大政治學系教授、中研院院士朱雲漢因直腸癌離世,這又讓這項連續十多年霸佔台灣癌症發生率、十大癌症排行榜的大腸直腸癌再度成為焦點,其實,觀察身體出現警訊的第一步就是在廁所的馬桶裡!但大便的形狀、顏色,又該怎麼辨別出問題?本集邀請到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分享大腸直腸癌從早期徵兆、篩檢到治療,由專家傳遞正確觀念,不用自己胡亂緊張。🎧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 📣本集重點 🔍0:26:大腸直腸癌一年有1.5萬名病人,是發生率最高的癌症🔍3:54:活得夠久才有機會得大腸直腸癌?幾歲開始要做相關檢查?🔍10:59:大便沾有血,是不是就得了大腸直腸癌?大便噗通沉到水底,其實不太健康?快來了解大便給的暗號!🔍18:35:110年國健署統計,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三名是結腸、直腸和肛門癌,萬一確診,是不是就沒救了?🔍21:25:給醫事人員、病患家屬的攻略手冊——《大腸直腸癌臨床診療的全方位指引》🔍23:03:定期做好「這件事」,一起成為人生勝利組👤 本集來賓:梁金銅現職:・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大腸直腸癌臨床診療的全方位指引》作者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日本東京國立癌中心研修・美國Cleveland Clinics Florida研修經歷:・台灣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長・台灣機器人手術醫學會理事長・臺大醫學院外科 教授・台灣內視鏡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腫瘤醫學中心主任責任編輯:林琮恩
-
2023-02-01 養生.聰明飲食
影響身體健康與否關鍵 專家教掌握6原則增腸胃道免疫力
近年國人罹患腸胃道疾病人數急速竄升,其中大腸癌躍居台灣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前三名。影響腸胃道健康因素很多,包括飲食、活動、環境、壓力、生活作息等。「萬病之源始於腸道」,腸胃道運作是否正常,是影響身體免疫力與健康的關鍵,因此,掌握六大腸胃道營養原則,才能擁有順暢健康的人生。一、新鮮天然1.食用當季新鮮食物,建議少用或勿食精緻或加工食品。2.食材勿過度烹調,像肉品經過燒、烤、煎、炸等過度處理程序,易產生致癌物質,造成腸道發炎或大腸癌發生。二、衛生安全1.注意烹調及用餐前的手部清潔衛生。2.注意食材、餐具及廚房的清潔衛生。3.適量烹煮,適當保存,以當餐食用完畢最佳。三、多樣均衡均衡食用六大類食物,以自身的手為一份量計算。五榖根莖類、蔬菜類及水果類一拳頭為一份,豆、蛋、魚、肉及海鮮類為掌心一半的大小及厚度為一份,每日建議食用份量如下:1.五榖根莖類:1.5至3份,富含醣類、植物性蛋白質及維生素B群,為人體主要熱量來源。2.豆、蛋、魚、肉及海鮮類:3至8份,富含優質蛋白質、維生素B群及礦物質,用以建構身體組織、維持正常新陳代謝及增強免疫力。3.奶類:1.5至2杯(每杯為240毫升),補充鈣質、維生素B2及維生素D,以保持骨頭及牙齒堅固健康,儲存骨本,預防骨質疏鬆症及骨折發生。4.油脂及堅果種子類:3至6茶匙,以提供人體必需脂肪酸、維持正常生理代謝,協助脂溶性維生素A、D、E、K吸收。5.蔬菜類:3至5份,包含各色蔬菜、番茄、茄子、瓜類、筍類等,由於富含纖維質、維生素、礦物質及抗氧化物質,能保持腸道順暢,預防便祕。6.水果類:2至4份,用以維持代謝正常及增強抵抗力,含有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及抗氧化物質等營養素。四、適當補充1.補充水分:每人每天攝取的水分至少要達到體重×30ml的標準。例如體重60公斤者,每天至少需攝取1800ml水分,分多次補充,每次以補充100至200ml為佳。2.特殊營養素:在特殊期間需補充的特殊營養素,例如:左旋麩醯胺酸、益生菌、微量元素等,可聽從專業醫護人員或營養師建議補充。五、維持體態1.最佳身體質量指數BMI為18.5至24間。2.每天固定時間測量體重。3.若無特殊原因體重一周下降2%或一個月下降5%,應至醫療院所就診查明原因。六、分散風險在購買食物時,可選擇不固定廠牌或商店,減少同一種有毒物質攝入或累積體內。
-
2022-12-30 癌症.抗癌新知
每4分19秒有1人罹癌! 這「5癌症」增加最快 教你看懂癌症登記報告裡隱藏的抗癌密碼
衛福部公布民國109年癌症登記報告,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比108年提早1秒,而十大癌症排名第一名依舊是大腸癌,已經連續15年蟬聯冠軍。有五個癌症發生率增加,分別是甲狀腺癌、女性乳癌、胃癌與胰臟癌、卵巢癌。台灣的癌症登記資料庫起始於民國68年,為亞洲最早,希望透過持續監測制定癌症防治措施、醫療資源配置等。因癌症發生資料的申報,必須配合患者就醫、檢查及接受治療等程序,並進行資料正確性及品質確認,需費時兩年收集與分析,所以109年癌症登記報告是目前最新的癌症登記資料。癌症時鐘快轉1秒,5癌症較早發生109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較108年增加725人,全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11.3人,較108年下降4.6人。109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8年相同,但乳癌、口腔癌、甲狀腺癌、子宮頸癌和子宮體癌的發生年齡較早,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為58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56歲、甲狀腺癌為50歲。大腸癌蟬連第一 肺癌和乳癌在二、三名 109年十大癌症排序(1)大腸癌(2)肺癌(3)女性乳癌(4)肝癌(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6)攝護腺癌(7)甲狀腺癌(8)胃癌(9)皮膚癌(1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除了胃癌與皮膚癌、子宮體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序位互換,其餘排序與108年相同。癌症發生率 男降女升在男女性十大癌症排名,109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6萬3893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6.2人,較108年減少9.2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8年序位相同。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86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92.8人,較108年增加0.1人。女性十大癌症排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與108年相較,皮膚癌及子宮頸癌往後至第9、10位,胃癌往前至第8位。國健署癌症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大腸癌連續11年蟬聯男性癌症第一名。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今舉行記者會示警,這兩年受疫情影響,糞便潛血篩檢率下降,平均每3個符合資格的民眾只有一人按時篩檢,2023年新診斷出大腸直腸癌的人數可能出現彈跳式大幅成長,呼籲出現以下八症狀應特別注意:1.腹脹腹痛2.血便帶有黏液3.明顯排便習慣改變4.經常性腹瀉或便秘5.大便變細小6.重量減輕7.貧血8.可觸摸到腫塊甲狀腺癌、女性乳癌、胃癌與胰臟癌、卵巢癌發生率增加林莉茹表示,乳癌連續18年蟬聯女性癌症第一名,發生率較108年增加2.71%,且發生年齡56歲低於全癌症64歲,但死亡率持平,乳癌0到2期5年存活率9成以上,第4期僅3成,建議避免肥胖、減少高糖、高脂等西方飲食攝取、保持運動習慣。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乳癌篩檢速度不及發生速度,呼籲盡早篩檢。另外,甲狀腺癌發生率增加10.96%、胃癌增加8.10%、胰臟癌增加7.46%、卵巢、輸卵管及寬韌帶癌增加8.77%;胃癌、肺癌跟肝癌死亡率高於全癌症。男性食道癌、口腔癌發生率為女性15倍、10倍男女十大癌症差異較大的癌症別是男性口腔癌與食道癌,分別是女性10.6倍與14.6倍,研究指出嚼檳榔、吸菸造成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風險增加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之風險更高達10.5倍。國健署提醒民眾,戒除檳榔、菸、酒,可降低發生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而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提早發現口腔癌前病變,及時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這四癌尚無法有效篩檢工具 勞記這些症狀 提早覺察異常對於十大癌症中的甲狀腺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子宮體癌,目前國際間尚無實證建議對無症狀者進行篩檢,若民眾察覺自身有以下異常症狀,請務必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及早診治。‧甲狀腺癌:快速長大的頸部腫塊、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持續咳嗽、吞嚥困難。‧皮膚癌:皮膚局部隆起小結節、隆起的鱗狀硬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局部或全身如頸部、腋下、鼠蹊等表淺淋巴腺無痛性腫大。‧子宮體癌:不正常的出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長期持續性出血、月經長久不來後突然大量出血或者停經後的出血。防癌最重要 國健署提供免費五癌篩檢 依WHO及實證醫學證明,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如下:‧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對於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糞便潛血檢查:每2年1次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乳房X光攝影檢查:每2年1次乳房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依據國際研究實證,LDCT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國健署補助五癌篩檢服務:‧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大腸癌: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乳癌: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肺癌: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包-年:平均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共吸菸30年,或每天1.5包菸,共吸菸20年,皆為30包年)。吳昭軍提醒,定期篩檢,可提早發現癌前病變,避免轉變為癌症。近年受疫情影響,公費癌症篩檢利用率降低,往年篩檢量約500萬人,疫情發生後只剩450萬人和389萬人,今年略為回升到435萬人,符合癌症篩檢條件國人應積極參加。相關資訊查詢管道:1.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2.提供篩檢醫療院所看【這裡】
-
2022-12-3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時鐘 快轉1秒 大腸癌連15年居首
國健署昨天公布一○九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十二萬一九七九人,相較一○八年增加七二五人,癌症時鐘再快轉一秒,平均每四分十九秒就有一人罹癌;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六十四歲,但甲狀腺癌發生年齡中位數僅五十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五十六歲,口腔癌、子宮頸癌為五十八歲,民眾應提高警覺。肺癌新增數緊追在後一○九年十大癌症男女合計,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大腸癌蟬聯十五年居十大癌症排行首位,新增一萬六八二九人,肺癌一萬六三七○人緊追在後。肺癌權威、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表示,今年七月起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相信肺癌個案數將超越大腸癌,成為十大癌症第一位,如能早期篩檢、治療,就可降低死亡率。乳癌發生率持續上升女性乳癌一萬五二五九人,雖然排名第三,因為集中於女性,因此,標準發生率位居第一(十萬分之八十二點一),而大腸癌也才十萬分之四十點五;國健署長吳昭軍指出,乳癌發生率持續上升,令人憂心,代表篩檢速度遠遠落後發生率。此外,甲狀腺癌、胃癌的標準發生率也處於上升態勢。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名次排序與一○八年相同。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與一○八年相較,胃癌上升至第八位,皮膚癌及子宮頸癌往後至第九、十位。如以性別做區分,男性食道癌、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十四點六倍、十點四倍,再者,膀胱癌、肝癌則分別為女性的二點八倍、二點七倍;整體來說,男性癌症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為女性的一點一倍,一○九年男性罹癌人數六萬三八九三人、女性五萬八○八六人。一○九年癌症時鐘快轉一秒,陳晉興表示,癌症是老年人疾病,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除了腦中風、心肌梗塞等,老年人最常往生的原因就是癌症,未來癌症時鐘持續快轉,是無法避免的趨勢。
-
2022-12-29 癌症.抗癌新知
109年最新癌症登記:大腸癌連15年居首 每4分19秒就1人罹癌
大腸癌連續15年蟬聯十大癌症第一。國健署今天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民國109年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比108年快轉1秒,十大癌症排行,再度由大腸癌居首;除了胃癌與皮膚癌、子宮體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序位互換,其餘排序與108年相同。109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較108年增加725人,109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8年相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大腸癌、肺癌及子宮頸癌延後1歲,皮膚癌早1歲,其餘與108年相同。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癌症發生發生人數集中50歲以上,占8成3,癌症發生人數增加以70至79歲較明顯;減少以50-59歲較明顯。而部分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早的癌別,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為58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56歲、甲狀腺癌為50歲。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針對大腸癌再度蟬聯十大癌症之首,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癌症發生原因多,不過食用紅肉、酗酒、纖維與礦物質攝取不足、肥胖不運動等都有關係,仍鼓勵國人養成更好的生活習慣,大腸癌也是5癌篩檢工具中非常有成本效益的一項,目前大腸癌發生率有所趨緩。國健署統計,歷年來全癌症篩檢量平均約500萬,109年為450萬、110年受到疫情影響為389萬,今年111年為435萬,稍稍回溫。吳昭軍表示,過去2年的確滿擔心,全世界都是如此,因為疫情導致醫院降載、民眾不敢到醫院篩檢等,所以癌症與部分慢性病篩檢都有下降。吳昭軍表示,隨這疫情下降,篩檢人數有慢慢回流中,畢竟癌症不會因為不篩檢就不存在或不發生,雖然整體下降人數減少,不過找出的陽性率和2019年相比是沒有下降的,也比較不擔心「後癌風暴」,但還是呼籲符合資格的民眾進行篩檢。雖然今年癌症時鐘快轉1秒,但吳昭軍表示,整體而言是有趨緩的,代表全癌的發生率有在慢慢下降中。以性別區分,109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3893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8年序位相同。109年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86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頸癌。相較108年,女性皮膚癌、子宮頸癌往後至第9、10位,胃癌往前至第8位,其餘序位與108年相同。吳昭軍指出,乳癌發生率持續上升也是令人憂心的,因為這代表篩檢速度遠不及篩檢速度,呼籲民眾還是儘量篩檢。男性口腔癌、食道癌發生率,相較女性更高。男性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食道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10.6倍、14.6倍。目前國際間尚無實證建議對甲狀腺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子宮體癌的無症狀者進行篩檢,建議若有異狀應及早就醫、治療。恐有甲狀腺癌狀況,包括快速長大的頸部腫塊、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持續咳嗽、吞嚥困難;皮膚癌則是皮膚局部隆起小結節、隆起的鱗狀硬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包括局部或全身如頸部、腋下、鼠蹊等表淺淋巴腺無痛性腫大;子宮體癌則可能有不正常的出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長期持續性出血、月經長久不來後突然大量出血或者停經後的出血。
-
2022-12-28 癌症.乳癌
魔術子彈登場,精準殲滅乳癌細胞靠「這招」!
晚期乳癌病友想延長生命,有了新的希望!由於「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結合標靶藥物、化療藥物,能精準鎖定、擊殺癌細胞、特定蛋白質,不會傷及無辜正常細胞,因此比傳統化療毒性小,且副作用較少,被醫界喻為「魔術子彈」,這也讓乳癌病友在抗癌戰爭中勝算大增。在台灣,每天有大約7.3人因乳癌失去生命。根據衛福部資料,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以女性癌症死亡率來說,則是第三名,當乳癌進入晚期,五年存活率不到三成,近16年來,乳癌死亡率上升20%,這些數據顯示,乳癌正嚴重威脅台灣女性的健康與生命。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饒坤銘表示,與其他癌症相較,乳癌分類複雜,用藥選項、情況多樣化,如何精準用藥、降低副作用,有一定難度。這篇文章會告訴你:●乳癌治療選擇多, ADCs對於晚期乳癌病友的幫助是什麼?●ADCs與其他藥物治療方式(化療、標靶、免疫治療)有什麼不同? ●哪些乳癌病友可以參考ADCs治療選擇? 目前,乳癌的治療策略取決於雌激素(ER)、黃體素(PR)與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HER2)等三種受體,其中HER2陽性的病患占了25%-30%,一旦癌細胞帶有大量HER2基因,就會變得很兇惡,不僅癌細胞的繁殖能力增強,腫瘤生長較快、較容易轉移、復發,對藥物,也常產生抗藥性,病患即使接受傳統化療等療程,辛苦從化療地獄重生,未來仍面臨高復發、高轉移風險。此外,在乳癌類型中,三種受體都呈現陰性反應的三陰性乳癌則占了10%-15%,治療上也面臨許多挑戰。當HER2陽性病患進入晚期階段,過去治療選項很稀少,隨著「抗體藥物複合體」問世,這些病患的選擇變多,讓生命更有機會延續下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台灣革瑞蔻癌醫智療藝術學會理事長劉良智表示,經過臨床追蹤20年的經驗來看,HER2陽性病患若手術搭配標靶藥物,存活率可達8成,而創新藥物「抗體藥物複合體」結合HER2單株抗體、化療藥物,可將帶細胞毒性藥物精準投放至腫瘤細胞,發揮最強殺傷作用,因毒性精準投放,副作用比傳統化療少,病患的生活品質較不會受到影響。延伸閱讀:右乳有硬塊 拖到癌末嚴重肺積水 她抗癌逆轉人生傳統化療 VS.精準治療 降低副作用提高治療意願到底新式精準治療和傳統療法有何不同?維馨乳房外科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歐陽賦表示,傳統化療的缺點是「通殺」,敵我不分,會傷害患者的正常細胞,副作用較大,很多患者因此治療意願低落,常因受不了副作用而放棄化療。相較傳統化學治療,「抗體藥物複合體」精準得多,它好比是一顆「魔術子彈」,將藥物精準投放到腫瘤組織,當透過抗體找到癌細胞,精準擊殺癌細胞同時,也可降低副作用,療效更佳,患者治療過程中也會感到比較輕鬆。魔術子彈兼具標靶和化療優點 治療成效更佳 新光醫院乳癌中心主任鄭翠芬解釋,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是將可殺死癌細胞的化療藥物,搭載在具有專一性的抗體上,當ADCs抵達癌細胞所在位置時,才會釋放化療藥物,尤其現在ADCs技術可結合多種抗體,結合型式更為穩定,可精準地將藥物送達指定地點。另一方面,傳統治療通常無法抑制晚期乳癌患者的癌細胞,但透過ADCs結合標靶與化療,有助於清除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細胞。這種治療方式主要適用於HER2陽性、三陰性等乳癌型別,因癌細胞基因型別不同,使用不同的導彈彈頭(抗體),可搭載不同藥物。對於抗體藥物複合體的精準擊殺效果,茱麗葉乳房醫療集團醫療長葉大成醫師形容,ADCs精準命中腫瘤時,不會傷及無辜,相較之下,傳統化療藥物精準度較差有如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型轟炸機,丟擲炸彈後即玉石俱焚,周邊細胞也跟著遭殃。談到治療副作用,鄭翠芬表示,新一代ADCs技術用藥精準,且能一併清除殺死癌細胞周邊範圍的癌前病變細胞,雖難免傷及少數正常細胞,但噁心、嘔吐、落髮等副作用,都遠較傳統治療方式輕微。鄭翠芬說,ADCs兼具標靶治療和化療等優點,治療效益大於兩者,副作用則介於兩者之間,因此治療過程須嚴密監控病人是否出現咳嗽、呼吸困難或發燒等症狀,也會安排胸部X光、斷層掃描以及SpO2等常規檢查。延伸閱讀:皮膚紅腫以為過敏 竟是晚期乳癌轉移「魔術子彈」降低晚期乳癌治療不適精準命中+誘導「旁觀者毒殺」 提高治療邊際效益此外,許多臨床研究也發現,ADCs療法還具備了「旁觀者毒殺效應」。饒坤銘解釋,在治療過程中,透過精密導引,藥物成分不但能直接命中腫瘤目標,「連在一旁看好戲、事不關己的癌細胞也一併被殺死。」研究顯示,即使癌細胞只帶有少量特定蛋白質,理應不在標靶、化療藥物攻擊範圍,但藉由ADCs療法,可誘發一連串反應,並殲滅更多不同型態的癌細胞,治療效果也提升許多。事實上,乳癌愈早發現診治,存活率也愈高,葉大成也提醒,女生應定期接受乳癌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即可大幅延長存活期,並有機會擁有良好生活品質。延伸閱讀:剋癌魔術子彈 晚期乳癌治療精準化治療策略三大指標:療效、副作用、醫療費用在抗癌的過程中,家人扶持鼓勵、發揮愛的力量,是晚期乳癌病友可以勇敢對抗病魔的重要因素,而許多病友在沒有健保或商業保險的情況下,常面對昂貴藥費所來的沉重經濟壓力,導致沒有機會選擇適合治療方式,甚或萌生放棄念頭。「療效、副作用、醫療費用為決定治療策略的三大指標」葉大成強調,前兩者指標明確,但對於醫療費用,不同的病人的經濟負擔能力不一樣,這也左右著治療方向,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每位醫師都希望給病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作病人的後盾,期盼健保適度放寬給付,造福更多晚期乳癌病患延伸閱讀:家人守護積極治療 新選擇「魔術子彈」助晚期乳癌病人走更遠活更好想瞭解更多乳癌治療及術後照護資訊?歡迎加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因為胸口都有同樣的印記,願意陪伴所有乳癌病友走過生病歷程,妳不孤單!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官網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臉書延伸閱讀: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在乳癌治療的角色
-
2022-12-24 癌症.乳癌
我沒有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乳癌?乳頭凹陷是乳癌嗎?醫師破除常見5迷思
乳癌目前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雖然發生率高,不過只要及早發現,預後狀況大多很好。其實無論是懷孕或是未懷孕的女性,皆可能罹患乳癌。然而很多人對於乳癌的許多相關問題都一知半解,甚至有許多疑惑迷思,醫師經常被詢問的問題,在此一一為大家解答。延伸閱讀:乳房痛就一定不是乳癌嗎?醫師告訴你真相!乳房疼痛有3類,教你如何治療迷思一/我飲食、生活作息正常,家族也沒人罹患乳癌,怎麼會得到乳癌?不良的生活習慣是癌症的禍因,但僅佔癌症死因的 30%,還有很多危險因子,都會導致罹癌;即使沒有乳癌家族史,也可能會罹患乳癌。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主要危險因子,佔癌症死因的 30%。癌症的發生,不良生活習慣是禍因,除前述危險因子外,其他如老化、性別、基因、感染(如B、C 肝炎病毒、人類乳突病毒等)、環境因素(如空氣污染、職業暴露、環境荷爾蒙等)也都是導致癌症發生的危險因子。可見罹癌因素跟飲食、生活作息習慣及致癌環境等相關,盡量避免暴露在上述危險因子,可免癌症(含乳癌)上身找麻煩。即使沒有乳癌家族史,也可能會罹患乳癌。根據統計,大約僅有 5% 至 10% 的乳癌患者有乳癌家族史。此外,大約有高達 75% 的乳癌患者沒有明顯的罹患乳癌危險因子,卻仍然罹患乳癌。迷思二/我沒有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了乳癌?早期乳癌大部分都不會有任何症狀或不舒服,尤其零期乳癌(即原位癌)臨床上常常無任何症狀。零期乳癌(即原位癌)常常無任何症狀,但會以異樣微小鈣化點為表現,在施行乳癌篩檢接受乳房X 光攝影時意外早期發現;等到發現乳房或腋下有明顯硬塊或腫瘤、乳房變形、乳房皮膚有潰瘍或橘皮狀變化時,大多已不是早期乳癌。甚至臨床症狀因骨頭轉移呈現骨頭疼、肺部轉移呈現呼吸困難、肝臟轉移呈現肝機能衰竭、腦部轉移呈現頭痛,神智昏迷時已經是四期乳癌而無法根治痊癒。迷思三/胸部大的人容易罹患乳癌嗎?隆乳的人會比較容易罹患乳癌嗎?胸部大小與是否容易罹患乳癌無關係;隆乳也不會使乳癌的發生率提升。胸部大小與是否容易罹患乳癌無關,不過從流行病學統計得知,肥胖者較易罹患乳癌。尤其是停經後迅速發福者,更是罹患乳癌的危險族群。隆乳、矽膠注射並不會使乳癌的發生率提升,但是會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度,有可能會使乳房攝影和超音波的檢查結果不準確,必須進一步的使用核磁共振(MRI)來檢查。迷思四/乳頭凹陷,會是乳癌嗎?乳頭凹陷可能是一個危險警訊,尤其是單側乳頭凹陷。不過並非乳頭凹陷都是乳癌造成,也有可能是正常現象,不用過於緊張。從以下方式有助於初步判斷乳頭凹陷是否具有癌性可能:如果是天生的乳頭凹陷,在青春期時就會發現乳頭凹陷,有時可發生在雙側,乳頭可以輕易拉回原位;至於乳癌的乳頭凹陷則是在乳房完整發育後才出現,乳癌有時候會造成乳房組織結構變形(乳頭下的病灶腫塊,可能會使乳頭凹陷、並且不容易拉出),大多發生於單側乳房,雙側乳房同時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低。尤其如果在凹陷的乳頭下方摸到硬塊更要小心。另外如果雙側乳房相同部位皆有對稱的硬塊組織,該組織為乳癌病灶的機率則比較低,因為乳癌大多發生於單側乳房。迷思五/乳房腫痛,可能是乳癌嗎?乳房腫痛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乳癌。儘管多數會痛的情形都不是乳癌,不過也不能掉以輕心。雖然九成乳癌不會痛,卻仍有一成的乳癌會使患者感到疼痛。乳房腫痛或突然的刺痛,大多是因為雌激素與黃體素對於乳腺體所產生的反應,通常都是纖維囊腫,發生位置以乳房外側上方較多,因為此處的乳腺體分佈較廣泛。纖維囊腫所引起的疼痛,大部分發生於月經前幾天,少部分則是任何時間點皆有可能。儘管多數會痛的情形都不是乳癌,不過也不能掉以輕心。雖然九成乳癌不會痛,卻仍有一成的乳癌會使患者感到疼痛。乳癌的疼痛表現方式,通常為「同一位置」定點持續疼痛,頻率會愈來愈頻繁;會變換位置的疼痛大多並非乳癌所致。乳腺炎會導致乳房疼痛但大多是良性,不會導致罹癌率上升。但是要小心「反覆發作的乳腺炎」,因為乳癌可能會導致乳房組織部分壞死,繼而造成續發性感染,因此如果乳腺炎發作次數相當頻繁,則不能完全排除乳癌的可能,建議需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其他問題。本文節錄:《台灣女性乳癌白皮書:100個非知不可的醫學知識,關於妳的乳房 掌上微型Google冊》一書
-
2022-12-05 癌症.頭頸癌
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得甲狀腺癌?醫教你從脖子觸感初步檢察
「頸部長了一個腫塊,是良性還是惡性的?是甲狀腺癌嗎?」不用擔心,繼續往下看,教你認識甲狀腺癌的流行病學、診斷、分類及癌症分期。甲狀腺癌流行病學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年發布的「108年癌症登記報告」[1],甲狀腺癌的發生率為台灣十大癌症中的第八名,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 4.00%,並且逐年攀升;以性別來說,為女性癌症發生率中的第四名,僅次於乳癌、肺癌及大腸直腸癌。甲狀腺癌好發於20至45歲的年輕女性,其他危險因子包括:放射線暴露、個體基因等[2]。根據研究,童年、短時間大量的輻射暴露,如遭遇輻射意外事故;或是長期的輻射暴露,如職業傷害、放射線治療等,都是甲狀腺癌好發的危險因子。除此之外還有名為多發性內分泌腫瘤(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MEN)的一種「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這是一種多種內分泌組織發生腫瘤症候群的總稱,至少有兩個內分泌腺體的病變。臨床上這類疾病可分為一、二(MEN-1、MEN-2)兩型,第二型又可再分為A、B(MEN-2A、MEN-2B)兩型。若基因中帶有MEN-1或MEN-2的基因型態,便可能有較高的機會得到內分泌系統的腫瘤。其中,甲狀腺髓質癌即為MEN-2的表徵之一。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得甲狀腺癌呢?您或是您的家人有遇過這種狀況嗎?自己摸到頸部前方有一個腫塊,不知道他是什麼;健康檢查發現自己有一個頸部結節,不知道是良性還是惡性的。若有這種情形,建議至醫院求診,請醫師幫忙檢查、確認喔!另外,若有發現聲音沙啞、呼吸困難或吞嚥困難等症狀,可能是腫瘤的壓迫所致,請盡快就醫!在診間,醫師會先進行觸診、摸摸看腫塊的型態,若是良性腫瘤,通常摸起來會比較軟、有彈性,且邊緣平滑;惡性腫瘤則通常較堅硬且不平滑。若懷疑有惡性的可能,醫師會用超音波來觀察腫瘤的質地,可看出他是偏向囊腫、液體或是實質的成分,之後會進行「超音波導引細針穿刺檢查」,用細針將細胞吸出後,放在玻片上以顯微鏡觀察細胞的型態,來確認是這個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的,是診斷甲狀腺癌最簡單且有效的方法。若依然懷疑是惡性腫瘤,醫師會進行手術將腫瘤切除。而若術前懷疑是乳突癌,會在手術中加做「冰凍切片(Frozen section)」,以決定是否需要更改手術範圍。當冰凍切片的結果報告為「乳突癌」,通常會考慮將雙側的甲狀腺、淋巴結一併切除;若非,則待術後5至7天正式報告出來才能得知檢驗結果,再做後續治療。「冰凍切片」為在手術中以-20℃低溫迅速將組織檢體固定,進行切片、染色,送病理科做切片化驗,一般會在收件後20分鐘內完成報告。品質比不上常規切片,但方便快速,在手術中需要馬上診斷時會採用[3]。分類與癌症分期甲狀腺癌主要可以分成四種類型,其發生率、預後、轉移方式、性質等都有不同的特性:- 乳突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PTC)為最常見的甲狀腺癌,約佔9成患者,預後最好、可存活時間最長,也較少復發。其中,甲狀腺微小乳突細胞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被定義為≤1公分的甲狀腺乳突癌,對治療的成效最好。- 濾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 FTC)常見程度與預後均僅次於乳突癌,約佔甲狀腺癌患者中的一成,若在缺碘的地區,則盛行率會提高到患者中的25-40%。濾泡癌無法用細針穿刺檢查或冰凍切片診斷,只能靠一般病理切片化驗。另外,濾泡癌有一種變異型為「賀氏細胞癌(Hurthle cell cancer)」,其淋巴轉移的機會較一般濾泡癌高。- 髓質癌(Medullary thyroid cancer, MTC)為唯一源自甲狀腺旁濾泡細胞的甲狀腺癌(其他類型都源自於濾泡細胞),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一種,會分泌抑鈣素(calcitonin),可協助醫師進行追蹤。髓質癌的發生率很低,其中約有30%和家族遺傳相關,包含前述提及之MEN-2A、MEN-2B等疾病。- 分化不良癌/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 ATC)為甲狀腺癌中最罕見的一種,預後最差。且不同於其他種類好發於年輕人,分化不良癌/未分化癌好發於長者,平均發病年齡約65歲。根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4],目前甲狀腺癌的分期方法主要是根據原發腫瘤大小(T)、頸部淋巴結轉移狀況(N)、是否有遠端轉移(M)的TNM系統及年紀、擴散至甲狀腺包膜外之程度(gross extrathyroid extension, ETE)來決定。以下詳列較常見的乳突癌與濾泡癌詳細分期:小於55歲:- 第一期:無論病灶大小及淋巴結轉移狀況,且無遠端轉移(M0)者。- 第二期:無論病灶大小及淋巴結轉移狀況,有遠端轉移(M1)者。55歲以上:- 第一期:病灶最長直徑小於4公分、僅限於甲狀腺內(T1-T2),且無頸部淋巴結(Nx/N0)或遠端器官轉移(M0)。- 第二期 有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包括:1. 無論病灶大小,有頸部淋巴結轉移(N1),且無遠端轉移(M0)。2. 病灶最長直徑大於4公分(T3a),無論淋巴結轉移狀況,且無遠端轉移(M0)。3. 病灶有明顯甲狀腺外之侵犯至頸帶狀肌群(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甲狀舌骨肌、肩胛舌骨肌)(T3b),無論淋巴結轉移狀況,且無遠端轉移(M0)。- 第三期:病灶有明顯甲狀腺外之侵犯至皮下組織、軟組織、喉、氣管、食道或反喉神經等(T4a),無論淋巴結轉移狀況,且無遠端轉移(M0)。- 第四期 有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包括:1. 病灶有明顯甲狀腺外之侵犯至椎前筋膜或包圍頸動脈或縱膈血管(T4b),無論淋巴結轉移狀況,且無遠端轉移(M0)。2. 無論病灶大小及淋巴結轉移狀況,有遠端轉移(M1)。結語甲狀腺癌的發生率逐年提高,若為高風險族群,應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提及之症狀,必要時至醫院就醫。發生率增高的情形亦可能是現今健康意識抬頭、健檢普及,造成發現的人數較多所致。透過健檢或自我檢查,就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達到較佳的治療成效。參考資料:[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報告[2] Bogović Crnčić T, Ilić Tomaš M, Girotto N, Grbac Ivanković S. Risk Factors for Thyroid Cancer: What Do We Know So Far?. Acta Clin Croat. 2020;59(Suppl 1):66-72. doi:10.20471/acc.2020.59.s1.08[3]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解剖病理科-冰凍切片是什麼?[4]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Eighth Edition (2017) published by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Corrected at 4th printing, 2018.【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兆偉醫師】好發於女性的十大癌症!甲狀腺癌詳解】
-
2022-10-29 癌症.乳癌
胸部越大的人,罹患乳癌的機會越大? 醫師破除乳癌常見5個迷思!
「乳癌」是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顯示每年有超過一萬名以上的女性罹患乳癌,108年新增病例數為14‚856位,相當於平均每36分鐘新增1名女性乳癌發生個案。其中,大約有超過七成的乳癌發生在45~69歲的女性。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提醒所有女性朋友,雖然乳癌好發於中年以後女性,不代表乳癌就與年輕女性無關,也強調「乳房健康」不論對哪個年齡層的女性都非常重要!事實上乳癌並不可怕,只要在早期發現,透過正規治療乳癌的整體治癒率可高達85%,第0~1期個案還可高達95%以上。不過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可發現,乳癌死亡人數卻高居女性主要死亡癌症第三、四位,且標準化死亡率還有逐年成長的趨勢。沈彥君醫師指出這樣的結果,可見國人女性對於乳癌篩檢仍然不夠主動積極!除此之外,她也分享過往遇過不少女性朋友因對於乳癌認知不足,甚至有錯誤的觀念,導致錯失早期發現的機會,也整理5個關於乳癌的常見迷思與民眾分享。迷思一:乳癌都是中年後才會發生的癌症,我還年輕可以先不用檢查正解:錯!事實上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沈彥君醫師分享就曾遇過年僅22歲就已罹患乳癌的個案。建議女性從20歲開始可安排自我觸摸檢查,並搭配每1到2年一次乳房外科理學檢查及乳房超音波檢查。迷思二:胸部越大的人,罹患乳癌的機會越大正解:錯!乳癌與乳房大小一點關係都沒有。沈彥君醫師分享曾遇過一位女性朋友就是自認胸部太小,罹患乳癌的機率很低,所以都不需安排乳房檢查。直到45歲那年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健康檢查,醫師建議可將已符合資格的國健署補助乳房X光攝影納入這次健檢行程當中,她心想不需另外付費就接受檢查,卻意外發現乳癌第一期。迷思三:乳癌跟家族遺傳比較有關係,我沒有家族史,乳癌跟我無關正解:錯!除了乳癌家族史,乳癌相關的危險因子還有很多,包括有年齡(年齡越大乳癌發生率愈高) 、初經來得太早或停經太晚、肥胖、抽菸飲酒、未曾生育哺乳、超過30歲才生第一胎、偏愛吃高油脂食物、日常生活長時間接觸環境荷爾蒙(化妝品、殺蟲劑、藥物、塑化劑)等都可能使罹患乳癌的機率提高,所以所有的女性朋友都應該要主動為自己安排乳癌篩檢。有家族史的病患比例也並不如一般民眾想像的多。根據國外的統計,乳癌病患其一等親(母女姊妹)有乳癌病史約佔13%,有家族史的人也不可因為比例低就忽略檢查,別忘了乳癌家族史就是一個重要且確定的危險因子!迷思四:乳房檢查超痛,所以我檢查過一次沒問題就不用再做了正解:錯!雖然乳房X光攝影為了要讓乳房檢查精準度提高,檢查過程中會造成些許不適,但不適感時間其實很短,才不到1分鐘。沈彥君醫師指出不管是哪一種疾病,健康檢查的用意是幫助有機會提早發現早期病灶,才能夠及早接受治療,使疾病對健康危害降到最低。但不能夠把一次的檢查結果當作鑑定一生的身體狀態,可能因年紀增長、環境暴露或個人生活習慣改變等因素,都會造成身體健康的變化。所以想降低乳癌的發生風險,最好的方法除了不抽菸、不喝酒、飲食均衡、培養運動習慣之外,定期篩檢也相當的重要!定期安排乳房篩檢,才能更有機會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迷思五:我都會自我檢查,都沒有發現硬塊,所以我的乳房很健康正解:錯!乳癌依照病理的分類不是只有一種,不同的乳癌類型或是不同時期的乳癌症狀表現都會不太一樣。要注意的是乳癌的表現不只有硬塊而已,還會出現如乳頭或周圍有皮疹或發紅、一邊或兩邊乳房大小或形狀產生變化、乳頭外觀出現如凹陷等變化、乳房不適或搔癢、乳房顏色改變、乳房短時間內出現尺寸改變、乳頭皮膚脫皮、乳房增厚或腫脹等。沈彥君醫師也提醒如果發現乳房出現腫塊,也不用太過於驚慌,因大部分的乳房腫塊常常是良性的變化(乳房纖維瘤、乳房囊腫),但務必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安排相關影像檢查,才能夠清楚確定腫塊的性質為何。若檢查判定為良性,也務必依照建議做好後續追蹤檢查,因乳癌細胞在發展最初期時的影像外觀可能與一般良性腫塊的型態類似,後續追蹤的目的就是不要錯過任何可能的異常變化。【作者簡介】沈彥君 主任醫師 專長:放射診斷科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 放射線部主治醫師
-
2022-10-28 癌症.乳癌
前主播張瑞玲51歲癌逝!自我檢查沒發現硬塊就沒事?乳癌5個常見迷思必知
27日傳出前主播、資深媒體人張瑞玲罹癌病逝,享年51歲。其臉書代理人代轉達她的遺言,「我沒有當逃兵,是醫生叫我放棄的!」坦言自己用盡所有治療方法仍無效。有媒體推測,張瑞玲可能罹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的乳癌,國內平均每卅六分鐘新增一名女性乳癌個案,七大風險族群應特別留意乳房硬塊等八大症狀,一旦出現,一定要就醫檢查。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顯示,每年逾一萬名以上的女性罹患乳癌,一○八年新增病例數為一萬四八五六位,相當於平均每卅六分鐘新增一名女性乳癌發生個案,大約七成乳癌發生在四十五至六十九歲的女性,但也不乏有更年輕的乳癌患者。【延伸閱讀】疾病百科/乳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指出,乳癌並不可怕,只要早期發現,透過正規治療,整體治癒率高達八成五,第○至一期個案還可高達九成五以上。但據國健署統計,乳癌死亡人數高居女性主要死亡癌症第三、四位,且標準化死亡率逐年成長。推測原因可能是國內女性對於乳癌篩檢不夠主動積極,除此之外,不少女性對乳癌認知不足,導致錯失早期發現的機會。乳癌高危險群: .一側曾得過乳癌。.30歲以上才生頭胎或未曾生育者。.初經早來(12歲以前)或晚停經(55歲未停)者。.中年或停經後肥胖者。.二等親內有人罹患乳癌者。.未曾哺乳者。.喜食高熱量、高脂肪食物者。乳癌的症狀:.乳房有腫塊但不會感覺疼痛。.乳頭出現異樣分泌物。.乳房有局部或全面性凹陷。.乳房皮膚紅腫或潰爛。.腋下淋巴腺紅腫。.在乳房附近或腋下的區域有腫塊或變厚。.乳房大小或形狀改變。.乳房、乳暈或乳頭顏色或皮膚感覺改變,如凹陷、皺摺或呈鱗片狀。乳癌防治基金會提醒,女性若注意乳房出現上述變化,應該就醫。乳癌篩檢:乳房攝影可用來偵測乳房鈣化點或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證實最有效的篩檢工具,適合45歲以上無症狀婦女之乳癌篩檢。目前衛福部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的乳房攝影檢查。40至44歲具二等親以內血親罹患乳癌婦女也納入篩檢對象。小於35歲的年輕女性,由於乳腺較發達,組織較緻密,脂肪含量較低,乳房攝影的影像相對不易判讀,敏感度偏低,因此建議加上高解析度超音波做為輔助診斷工具。如何預防乳癌:1. 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 : 規律的生活,少熬夜,少壓力2. 均衡飲食 : 多纖維,多蔬果,少油,少糖,少鹽3. 多運動 : 持之以恆適度的運動,維持理想的體重控制4. 愛自己 : 適當舒壓,避免太晚生育,了解乳癌家族史5. 好習慣 : 保持愉快的好心情,養成定期乳癌篩檢的習慣五個關於乳癌的常見迷思:迷思一:乳癌是中年後才會發生的癌症?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沈彥君表示,在臨床曾有年僅廿二歲罹患乳癌的個案。建議女性從廿歲開始可安排自我觸摸檢查,並搭配每一到二年一次乳房外科理學檢查及乳房超音波檢查。迷思二:胸部越大,罹患乳癌的機會越大?乳癌與乳房大小一點關係都沒有。沈彥君表示,臨床有人自認胸部太小,罹患乳癌機率低,一直未受接乳房檢查。直到四十五歲那年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檢,醫師建議將已符合資格的國健署補助乳房X光攝影納入這次健檢行程,意外發現乳癌第一期。迷思三:乳癌跟家族遺傳有關,我沒有家族史,乳癌跟我無關?除了家族史,乳癌相關的危險因子很多,沈彥君表示,年齡越大乳癌發生率愈高、初經太早或停經太晚、肥胖、抽菸飲酒、未曾生育哺乳、超過卅歲才生第一胎、偏愛吃高油脂食物、日常生活長時間接觸環境荷爾蒙(化妝品、殺蟲劑、藥物、塑化劑)等,都可能使罹患乳癌的機率提高。有家族史的病患比率也並不如一般民眾想像的多。根據國外統計,乳癌病患其一等親(母女姊妹)有乳癌病史約佔一成三。迷思四:乳房檢查超痛,所以只要檢查過一次沒問題就不用再做了。沈彥君表示,乳房X光攝影為了要讓乳房檢查精準度提高,檢查過程中會造成些許不適,但不適感時間其實很短,才不到一分鐘。迷思五:自我檢查沒有發現硬塊,所以我的乳房很健康。乳癌依照病理分類,不只一種,不同的乳癌類型或是不同時期的乳癌症狀表現都會不太一樣。沈彥君表示,乳癌的表現不只有硬塊而已,還會出現如乳頭或周圍有皮疹或發紅、一邊或兩邊乳房大小或形狀產生變化、乳頭外觀出現如凹陷等變化、乳房不適或搔癢、乳房顏色改變、乳房短時間尺寸改變、乳頭皮膚脫皮、乳房增厚或腫脹等。沈彥君也提醒,如果乳房出現腫塊,也不用太過於驚慌,大部分的乳房腫塊常常是良性的變化,如乳房纖維瘤、乳房囊腫,但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安排相關影像檢查,才能夠清楚確定腫塊的性質為何。若檢查判定為良性,也務必依照建議做好後續追蹤檢查,因乳癌細胞在發展最初期時的影像外觀可能與一般良性腫塊的型態類似,後續追蹤的目的就是不要錯過任何可能的異常變化。根據張瑞玲臉書代理人公布的訊息是:「很遺憾地在這裡告訴大家,瑞玲暫時先離開我們,到無病無痛的天堂當天使去了…」,並傳達張瑞玲生前留下的遺言:「我不想裝堅強。罹癌很痛苦,手術、化療、放療、鏢靶、免疫療法,我都試了,我沒有當逃兵,是醫生叫我放棄的!」張瑞玲的堅強也讓人心疼,她留下遺囑外,張瑞玲也透露自己在生前已自行完成生前契約和靈骨塔等身後事的安排,並提及自己在最後這段時間,住在自己打造的空間,非常舒適,身旁有2隻貓女兒陪伴,還有一群好友,她也強調自己刻意和家人保持距離,「不表示我不在意他們,但這是讓彼此都舒服的做法。」參考資料:.乳癌防治基金會.北投健康學院
-
2022-10-25 焦點.元氣新聞
金馬影帝楊群膀胱癌逝 專科醫曝膀胱癌唯一症狀及預防方法
縱橫影壇和電視數十年的老牌明星楊群,已於10月24日凌晨2時10分因不敵膀胱癌,在妻子俞鳳至和子女的陪伴下逝世,享壽88歲。據悉,楊群已與病魔纏鬥一年半,癌細胞並擴散至肺部,雖經醫師治療及家人細心照料,仍然藥石罔效,終於不治。亞東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鄭百諭受訪曾指出,「血尿是膀胱癌唯一症狀」,有些癌友合併頻尿、急尿等攝護腺肥大症狀,但因無疼痛感,且症狀容易被忽略,以致不少人確診時,都已經到了晚期。根據107年癌症年報,膀胱癌在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11位、女性則在第16位,男性發生率約為女性2.4倍,最常見的致癌因子就是抽菸,另外,如果長期接觸化學藥劑、染劑等含有芳香胺物質,則可能誘發膀胱癌。鄭百諭表示,傳統染髮劑含有芳香胺,經常使用確實可能提高膀胱癌風險,近年大部分染髮劑均已捨棄芳香胺,因染髮而罹患膀胱癌的個案並不多見,抽菸則是大部分膀胱癌友的共同交集。膀胱癌初期多半無法直接觸診,最典型的膀胱癌症狀就是血尿,特別是無痛性的血尿,多半的膀胱癌病人都是因為出現血尿症狀才求診,血尿會持續或反覆發生。有哪些方法有助篩檢出早期膀胱癌?1.尿液檢查:最普遍且廣泛的方式為尿液檢查,檢視是否有血尿存在,如果肉眼就可以清楚看到有血尿,相對癌症腫瘤的大小也會增加。尿液檢查為非侵入性,檢查的途徑又易取得,一般健康檢查或檢驗所的尿液檢查,患者接受度都很高,所以也是篩檢膀胱癌重要的診斷。2.注射顯影劑:由靜脈將顯影劑注入體內後,再以X光檢查整個泌尿系統,包含腎臟、輸尿管,以及膀胱有無異常的影像。3.膀胱鏡檢查:目前軟式膀胱鏡可以降低患者對膀胱鏡的不適感,進一步了解腫瘤的位置、大小、膀胱壁侵犯程度。門諾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鍾慧明醫師受訪曾指出,各種篩檢試驗的敏感度不同,都可能存在一些偽陰性、偽陽性的問題,所以除了定期健康檢查,培養良好的生活作息與健康飲食,才是遠離癌症的不二法門。有哪些方法可以預防膀胱癌?1.日常生活中避免接觸一些化學物質,如染髮劑。2.不吸菸與戒菸,並杜絕二手菸,遠離菸害。3.對於經常接觸染色、印刷、皮革之化學物品的人,較容易得到膀胱癌,更應每半年接受一次尿液檢查及尿液細胞學檢查。4.多喝水,每天至少喝2000cc以上的水,排尿量維持在2000c.c.~2500c.c.以上,不要養成憋尿習慣。5.不要長期使用止痛劑。6.如需長期導尿或有尿道結石者及有膀胱癌家族病史者,需定期追蹤檢查。7.盡量少食用含有防腐劑及人工色素和化學物質的食物。看詳細》疾病百科/膀胱癌
-
2022-10-06 癌症.抗癌新知
四癌篩檢率降低27.5% 台癌示警:癌症與我們愈來愈近
新冠疫情籠罩全球超過二年,國人擔心赴醫院增加染疫機會,就醫率降低,連帶也使四癌篩檢率下降。以台北市為例,108年四癌篩檢總量為53萬多人,110年降為39萬多人,約下降27.5%。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數據顯示「癌症將離我們愈來愈近」。台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表示,北市癌症發生率,乳癌及大腸癌位居第一位以及第四為,但四癌篩檢率嚴重下降,他也認為可能會導致更高的癌症死亡率。賴基銘表示,四癌篩檢分別為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以及口腔癌。國健署提供免費的四癌篩檢,主要就是這四種癌症及早治療能獲得非常好的治療效果,如果在癌症發生前就揪出來,甚至不算入等於罹患癌症。只是四癌篩檢率大幅降低,也讓這些可透過篩檢,及早揪出來的癌症延誤治療時機。賴基銘表示,定期乳房攝影檢查,可以降低41%的乳癌死亡率;抹片篩檢,可以降低70%的子宮頸癌死亡率,至於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藝人艾力克斯表示,他自己的媽媽不菸不酒,幾乎不外食,且在醫院擔任義工,但因為咳嗽不停,先是自己到藥房買藥服用,仍持續咳,才聽取醫師建議照X光。在美國,各種檢查都要預約等候,預約看報告的時間更是漫長等待,最後醫生發現她的肺部左上葉有腫瘤,很快地,母親在確診的五個月後因肺癌過世,這段經歷讓艾力克斯深深感受到癌症的可怕。藝人李詠嫻說,自家親戚中有人有乳癌病史,自己非常重視癌症的預防篩檢,過去就約媽媽一起做健康檢查,提早發現媽媽癌前病變,提早治療重拾健康。台北市衛生局為鼓勵民眾接受四癌篩檢,自111年8月1日起至11月30日止,凡設籍台北市符合活動資格完成乳房X光攝影、子宮頸抹片、糞便潛血檢查,每完成一項篩檢即可線上抽刮刮卡一次,做愈多中獎機會愈高,還有機會刮中萬元家電及千元禮券。北市衛生局癌症防治專區:https://health.gov.taipei/Content_List.aspx?n=A9B0D9BC164C5F3F
-
2022-10-05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一圖看懂大腸鏡需多久做一次?應從幾歲開始做? 醫:3大高危險族群需當心
大腸直腸癌已連續多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院長暨肝膽腸胃科鄭乃源醫師表示,近年來,大腸直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西方國家發現約10%至15%患者小於50歲;因此,提醒國人應及早開始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以掌握自己腸道的健康狀態!大腸直腸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榜首,也是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二名;雖然大腸癌的好發年齡為50歲以上,但鄭乃源醫師提醒,根據近年臨床觀察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西方國家發現約10%至15%腸癌患者小於50歲,提醒民眾勿輕忽腸道異常症狀,更要及早接受腸鏡檢查,以期能早期發現病灶、早期接受治療。然而,大腸鏡到底應從幾歲開始做?鄭乃源醫師表示,有鑒於大腸癌的年輕化,建議民眾最好從30歲開始進行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尤其若為腸癌高危險族群,更應對個人腸道健康狀況提高警覺!鄭乃源醫師進一步補充,腸癌的三大高危險族群包括:1. 平日飲食習慣偏好高油、多肉、少蔬果、飲水不足,有吸菸習慣、不愛運動或體重過重(BMI≧24)者。2. 有腸癌家族病史,或帶有好發腸癌基因者。3. 前次大腸鏡檢查結果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或有腺瘤型息肉者。由於腸癌大多由大腸息肉演化而來,因此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有其必要性,及早將大腸息肉切除,也有助於降低日後癌化的可能。但大腸鏡應該多久做一次比較合適呢?鄭乃源醫師說明,腸鏡檢查的頻率要考慮幾點要素,包括自身罹患腸癌的風險高低、腸鏡檢查前腸道清潔的乾不乾淨、每次腸鏡檢查結果是否具有息肉或潰瘍等。若屬於高風險族群或是腸道清潔程度不佳,建議隔1至2年就應再檢查一次,以免有之前未見或新生的息肉;反之,若為低風險族群,或前次腸道檢查時,腸道清潔乾淨且結果完全正常時,可拉長腸鏡檢查的時間到5年以上;然而,若介在這兩者之前,或不確定自己前次的腸鏡狀況者,建議根據個人狀況向醫師諮詢合適的大腸鏡複診規劃。大腸鏡檢查相關問題,建議諮詢「肝膽腸胃科」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安診所院長暨肝膽腸胃科 鄭乃源醫師資料來源:聯安醫周刊 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2-09-30 癌症.肺癌
女子不菸不下廚卻罹患肺腺癌,靠LDCT兩度揪出肺腫瘤! 醫:有這4種危險因子者要當心
53歲陳姓女子生活作息正常、不抽菸也少下廚,但去年底配合公司體檢,以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側肺上葉有個1.2公分的腫瘤,經微創胸腔鏡手術切除後,證實為右側肺腺癌第一期,持續追蹤半年後,她左側肺上葉又出現2公分毛玻璃樣病變,再次安排微創胸腔鏡手術,並證實為左側肺腺癌第一期;由於發現早,經兩次手術,恢復狀況良好,已能正常工作生活,定期於門診追蹤。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楊絡勝表示,常見的肺癌危險因子包含重度吸菸者、有肺癌家族史者、致癌環境、慢性肺部疾病等;國民健康署目前針對重度吸菸或有肺癌家族史,同時願意接受戒菸服務的民眾,提供2年1次免費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優點是影像解析度與靈敏度較高、可偵測到小於0.3公分的肺部病灶,是目前檢測早期肺癌的有效工具。他指出,過去傳統肺癌手術傷口大,約20至30公分才能將腫瘤切除。隨著醫療進步,肺癌手術已進入微創階段,這次進行的微創胸腔鏡手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感及併發症少、術後恢復快,幫助病人可以盡早回復正常生活。楊絡勝提醒,肺癌已連續15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也是台灣癌症發生率第二位,尤其現在的生活充斥著隱藏的致癌因子,加上肺癌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因此許多病人出現病徵時,多數已是肺癌晚期,大大影響治癒機會,如能定期接受檢查,及早發現異常並治療,預後成果將會大幅提升。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9-27 癌症.乳癌
乳癌篩檢「鈣化點」勿輕忽 13年後全身癌細胞轉移
乳癌位居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每年新增破萬名女性乳癌患者,當中有7成發生在45到69歲婦女,且醫師提醒,乳癌有8成不一定是痛乳房,可能以神經痛、肌肉肌腱痛來表現,因此定期乳房攝影檢查相當重要,檢查出「鈣化點」需進一步檢查,另也可透過飲食、運動來降低乳癌發生率。據統計,108年乳癌新增病例數為1萬4856名,等於平均36分鐘新增1例。110年死因統計2913名女性因乳癌死亡,平均每天約8人死於乳癌,若定期接受乳癌篩檢可及早發現,目前國際上最有效的工具為乳房X光攝影,可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實證研究發現,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減少約30%晚期乳癌的發生率,並降低41%的死亡風險,每年經篩檢發現的早期乳癌(0-1期)高達6成以上。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台北榮總放射線部醫師賴亦貞舉例,一名年約50多歲的醫院同事,每年都有定期做乳癌篩檢,近期最新一次檢查,卻發現6、7顆鈣化點,比對舊X光片,並進行切片檢查,竟發現是0.6公分侵襲癌,立刻做手術處理,不讓癌細胞有機會增生。賴亦貞表示,人體本身可能有鈣化點,放射科醫師會依據鈣化點數量、形狀、分佈,來判別是否以定期追蹤、或需要立即切片檢查。因該名同事有定期追蹤,都有舊紀錄可以比對。但東方女性乳癌好發年紀比西方女性早10年,且致命性乳癌更多,也摸不到,乳房攝影才能看出病灶。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2009年一名50多歲患者做乳房攝影篩檢,發現2處微鈣化點、疑陽性,但沒有後續追蹤,等到今年3月因全身痠痛再度就醫,發現癌細胞全身轉移,除乳房有腫瘤,包括腋下淋巴、頸部淋巴皆有轉移,若在10多年前手術治療,有99%機率能治癒。陳守棟說,臨床上有5%的患者來檢查已是第四期乳癌,且乳癌患者僅2成乳房會疼痛,有8成不一定會痛,有可能是以神經痛、肌肉、肌腱松通表現,必須以乳房攝影才能揪出問題。不過有些患者確診乳癌但不願開刀,他說,現在可選擇乳房重建手術,可評估不一定要全部切除。追究台灣女性乳癌發生原因,陳守棟表示,民國68年時乳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8人,現在每十萬人口81人,增加10倍,與現代女性初經來的早有關,另外像是飲食西化、環境賀爾蒙等因素,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習慣,也增加乳癌發生風險。陳守棟建議,定期乳房篩檢能及早揪出病灶,另外可從生活習慣預防,像是「飲食」及「運動」,飲食建議以低脂肪、高纖維為主,不一定要吃素,仍要均衡飲食;過去研究發現「運動」也能降低乳癌發生率。國健署補助45歲以上未滿70歲婦女、以及40歲以上未滿45歲且有家族史(母親、女兒、姊妹、祖母、或外祖母曾患有乳癌)的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若乳房攝影結果異常,切勿驚慌,篩檢仍須進一步確診,請儘早至國民健康署認可的168家乳癌確認診斷及治療之醫療院所,進行複檢或確認診斷,以便及早處置。國健署提醒,乳房X光攝影檢查仍有其限制,約15%的乳癌無法透過乳房X光攝影偵測,即使檢查結果正常,在下次定期篩檢前,如發現身體有異狀,例如乳房腫塊、乳房皮膚異常凸起或凹陷、乳頭有濕疹樣變化、潰爛或凹陷、乳頭帶血樣分泌、腋下或頸部淋巴結腫大等,請儘速就醫。國內有200多家醫事機構通過「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資格審查」,認證名單可上國健署官網查詢(http: //www.hpa.gov.tw/)。
-
2022-08-26 癌症.乳癌
30歲女切除乳癌靠重建恢復自信 醫師曝術後最關鍵事項
知名歌手朱俐靜2020年被診斷罹患乳癌,勇敢抗癌但仍不敵病魔,今年7月病逝,年僅40歲。衛福部統計,乳癌為國內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約每10萬名女性約有188到194人,且已成為女性不可忽視的癌症。醫師表示,許多乳癌患者為了治療,選擇乳房全切除手術,但常於日常生活中感到不自在,而進行乳房重建,但重建後最重要的是需定期追蹤檢查,以利若有復發病灶時,可以及早發現。整形外科醫師劉昌杰說,門診收治一名30歲女性,於健康檢查時發現乳房出現微小鈣化病灶,切片診斷後確認為乳管原位癌,一般治療方式分為乳房全切除手術與保留手術搭配放療,該患者為防止癌細胞擴散、轉移,選擇單側乳房全切除手術,但術後乳房左右不平衡,讓患者於日常生活中感到不自信與不自在,經與患者討論進行乳房重建,搭配健康乳房的隆乳手術,讓患者重拾自信。劉昌杰說,乳房重建後,外表看似恢復到罹癌之前,但務必定期檢查、追蹤癌細胞有無復發,因即便乳癌經完整治療,5年內復發率約為1至2%,而復發高峰期為結束療程的1至2年間,復發位置包含胸壁、腋下、鎖骨上淋巴腺,也可能復發至其他部位。一般療程結束後,建議追蹤期拉長至5年到10年以上。依美國腫瘤臨床實踐指南建議,罹癌治療結束後5年內每年回診1至4次,之後每年回診1次。劉昌杰說,乳癌檢查常見4種方式為,每月自主以指腹平壓檢查乳房是否有異常硬塊,並可經乳房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及磁振造影檢查,以偵測各種腫瘤及囊腫病灶。但乳癌重建後或曾經隆乳女性,因乳房X光攝影檢查時,乳房擠壓過程恐導致假體破裂,而自主檢查與乳房超音波檢查,也可能與自體脂肪隆乳所產生的油滴或鈣化造成混淆,只有透過磁振造影檢查,才有比較高的精確度。劉昌杰提醒,女性平時應保持健康生活習慣,降低罹癌機率及定期乳癌健檢,不論有無乳癌家族病史,女性平日可自我進行乳癌檢查,若早期發現異狀,有助後續治療成效。
-
2022-08-16 癌症.卵巢.子宮
子宮內膜癌發生率持續上升 醫籲:非經期出血勿輕忽
衛福部國建署今發布新聞稿指出,根據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子宮體相關癌症發生率在我國婦女中居第5名;110年死亡率統計中,更是婦女死因第10名因素,子宮內膜癌更是其中最常見的癌症。專家表示,女性朋友在2個經期區間若有不正常的出血,千萬不可忽略,即使是微量出血都應該盡早就醫診斷。國建署今表示,子宮體相關癌症在108年的癌症統計中,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17.0人,年齡中位數56歲,為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第5位;110年子宮體癌死亡人數為489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2.3人,為我國婦女癌症死因第10位。一名年屆57歲的黃女士,已經停經3年多了,但3個月前開始出現陰道出血,因身體未有不適,讓她誤以為月經又來了,因此未多加留意;直到出血情形加劇,才前往醫院就診。經超音波檢查發現,她的子宮內膜厚度達1.2公分,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檢驗,結果為子宮內膜癌。不過,黃女士進一步接受影像學檢查,初步診斷為早期子宮內膜癌。在醫師的建議之下,她接受手術治療,術後的病理報告確認為第1期子宮內膜癌;後續也定期回診追蹤,預後情形良好,並未出現其他後遺症。國健署指出,子宮內膜癌為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一種癌症類型,每年新診斷的子宮體癌,超過9成以上都是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常見的異常症狀包括: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症狀,都有可能是子宮頸癌或子宮內膜癌的徵兆。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賴基銘表示,子宮內膜癌發生率確實有增加的趨勢,主要跟國人近年來飲食習慣愈來愈西化有關,喜食紅肉、高熱量的食物,加上運動習慣不足,讓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逐年增加。目前國際科學實證子宮內膜癌並無有效之篩檢工具,賴基銘也說,政府雖然新推動了「五癌篩檢」,較去年新增了電腦斷層肺癌篩檢,但並未包括子宮內膜癌,若要及早發現就得靠全面篩檢,卻又所費不貲。子宮內膜癌治療上,賴基銘表示,切除子宮體是目前的首選方式,但也有許多狀況是發現時,癌細胞已擴散到淋巴、腹膜、皮膚,就得要化療、切除雙管齊下。因此,女性朋友若要早期發現子宮內膜癌,賴基銘提醒,一定要自我多加警覺,只要2個經期中間有異物、微量血液排出,就應該前往婦科就診,千萬不可輕忽;必要時透過陰道鏡觀察是否內膜增生,或刮除部分子宮內膜檢驗是否有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