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6 癌症.飲食與癌症
搜尋
癌症治療
共找到
649
筆 文章
-
-
2023-09-03 失智.長期照護
當我們處在疾病的邊界上 失智母親與罹癌女兒跨越疾病的一場旅程
2018年7月,人類學家劉紹華和她的母親接連確認罹患「世紀之症」,其母診斷為阿茲海默症初期,而劉紹華得了癌症。兩人同時生病,對於家人打擊重大,家中混亂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各種沒想過的生命經驗陸續發生。不論生病或康復,變壞或變好,都不是跨過一條界線那麼簡單,而是得經歷一段來回反覆的灰色地帶。生病或老化的身體,很多的身心感受一言難盡,因為病人可能正困惑於不明的處境,也可能難以啟齒內在的憂心。當病人正在跨越身心的邊界,能靠什麼擺渡以順利超越現況、朝向安頓之境?我想,除了良好的治療,以及病人自己的身心探索與活在當下的修行功夫外,親友的同理心、照護和言行反應,也是下墜之人能否被接住、順利擺度過關的重要因素。我和母親同時經歷身心下墜的慌張。當我陷入化療副作用和孤立無聊導致的身心變化時,母親也正陷入腦部退化的風暴之中。半年的治療期間,醫囑盡量迴避親友探視,以預防感染。母親雖常跟我通電話,但只能等待我的白血球數回升且哥有空時再帶她來看我。雖然我們對各自病程的認識和投降的時間點不同,卻同樣經歷過身心下墜的慌張。我接受治療約三個月後,母親從擔心和掛念我,變成只有掛念,到主要剩下「為何我都不回家」的疑問。她逐漸忘記我生病了。當我偶然發現母親遺忘此事時,我感到難得的欣慰,從此在她面前絕口不提。我以為,遺忘不好的事就等於放下。但是,仍有清晰邏輯認知的母親,不見得這麼想。遺忘並不等於放下,而是想不起來的懊惱。有回聊天,母親提到一些她記不清楚的不愉快往事,我說:「這些事忘記了,不就輕鬆了嗎?就不用再想了啊。」 母親偏頭瞅我:「怎麼會輕鬆?」 我又問:「那是什麼感覺呢?」 母親低下頭,似乎認真用力地在思索:「覺得很……懊惱,想不起來很懊惱。」母親用加強語氣說了「懊惱」兩次。我有點訝異,這是非口語的正式用詞,母親的表達能力仍非常精準。母親和我的對話讓我明白,沒有完全遺忘的記憶,仍是記憶。記憶破碎的狀況勾引出自我認同的焦慮與懊惱,哪怕是不愉快的記憶,都不想失去。母親想要拾回的,不一定是記憶本身,更是記憶的能力。母親經常清晰具體地描述自己的腦霧狀態,她能認知並表達細微的變化。外人看來是幻覺,卻是病人的真實感受。有一天,我牽著母親的手散步,她突然問我:「妳有沒有覺得我走路搖搖晃晃?」其實,母親走路並沒有搖晃,但那是她身體內在的真實感受。我在治療後期,偶爾也有那種身體內在非常脆弱,像是隨時想坐下的感覺,但是外人完全看不出來,甚至可能以為是病人的幻想。那不是錯覺,是真實的感受,病人正在辨識體內的訊息,並努力穩住自己。母親所經歷的病識感,是種覺察自己正在往下墜的失控感受,儘管速度不一定很快,方向卻很明確。我感同身受。治療期間,我的病識感也很明顯。在一般的社會認知裡,化療就像是把「毒藥」打進身體裡,癌細胞殺死了,無數的好細胞也陣亡犧牲,化療就是一種必要之惡。我的病識感,主要源自於化療的副作用,而非已受藥物控制的疾病本身帶來的傷害,所以,我相信自己度過化療的難關後將得以康復。然而,儘管有此信心,我都免不了陷入低潮。而快速老化愈趨逼近、失智愈趨明顯的母親如何能有信心?如何能安置自己的不安?當我們處在疾病的邊界上失智症狀一再浮現的母親和癌症治療中變得脆弱的我,都處在邊界上。在此之前,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我會用上這套我熟稔有餘的觀點,來理解母親和我的這段生命交會時刻。我的人類學研究讓我慣於「永遠處在邊界上」,向來以為那是一個來回進出隱微邊界的不穩定狀態,因為堅守模糊地帶,才能在其中探尋和理解不同世界的脈絡。這種狀態最適於思考,尤其是關於自身認同與位置的思考。只是,以前的我未曾想過,處在邊界上對於生命的思索和昇華有利,卻也可能延長病中之人的困惑與苦痛。因為,多數時候必須跨越模糊邊界,才有可能朝向穩定,或邁向新生。位於邊界上的處境若欲是福而不是禍,端賴對於前景能否有所期盼。治療是我的擺渡人,得以協助我跨越有限可期的邊界之苦,只要前景在望,處在邊界上仍有新生的期待。但是,母親的擺渡人何在?母親正在經歷的生命過渡,是否還能有機會走向某種重生,而不僅只是一路失控漂流到生命的終點?
-
2023-09-01 癌症.癌友故事
為何我要坐火車到外縣市住院打標靶?得了三陽性乳癌才發現的慘痛事實
讀者投書/請給癌友求生的區間車【聯合報民意論壇/李晴/新聞傳播業(台北市)】日前聯合報「陽光行動」報導因「健保丟包、商保過時」,致癌友斷求生路,也讓健保身分住院與自費身分住院的爭議浮上檯面。很多人疑惑,台灣不是有全民健保嗎,怎麼會有自費住院這奇怪名詞出現?在健保的照顧下,不是有基本保障?自費項目不是屬於醫美或特殊高昂的醫療項目才會用上?去年之前,我也以為是這樣。我繳稅也繳健保費,以為健保會是我的基本依靠。這幾年健保署頻喊「商保補位健保」,商保我也有,應該不用擔心了吧?萬萬沒想到,有一天健保署不但不保護我、不給我依靠,還聯手商保斷我生路。去年之前,我也不懂什麼是健保身分住院、什麼是自費身分住院;之後,我全都懂了,但我寧願一生都不懂。在一次例行檢查中,我發現自己得了乳癌中的三陽,標準治療方式是六次化療加上十八次雙標靶,因為淋巴沒有感染,兩隻標靶藥健保都不給付,三個禮拜打一次雙標靶,兩隻標靶藥一支六萬多,一支三萬多,加起來破十萬元,打十八次接近兩百萬元。【註】三陽性乳癌:即ER、PR、Her2都陽性乳癌治療有多種方式,包括手術治療、化學治療、賀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及放射線治療、免疫治療等治療策略根據受體表現可分三類:.荷爾蒙受體陽性(ER+,PR+):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第二型表皮因子生長受體(HER2+):標靶治療、化學治療。.三陰性(ER-,PR-,HER2-):化學治療。看完整疾病百科》乳癌我的媽媽從小幫我們保了防癌險、醫療險;但即使有保險,我得到的保障遠遠不夠支付數百萬元的標靶藥費。我的婆婆跟爸爸都說要賣房為我付標靶藥費,但我能讓老人家為我賣房嗎?我的醫療險有實支實付,但條款規定要以健保身分住院才能獲得理賠。雖然我在一家大型教學醫院開刀治療,但醫師明白告訴我,無法讓我用健保身分住院打昂貴的標靶,必須用自費身分住院。我已自費負擔高昂的標靶藥了,健保署不給付我的藥費,連健保身分都不讓我用。在保險公司的認定裡,非健保身分住院就等於自費身分住院,亦等同非必要性住院,也就等於「不予理賠」。於是,為了能以健保身分住院,我必須每三周坐一個半小時的火車,到外縣市住院打標靶藥。謝謝這家大型教學醫院為我開刀的醫師,容許我跑到外縣市打標靶藥後再回到他這追蹤,也謝謝外縣市醫師接收了徬徨無依的我。在我每次獲得保險理賠來支付龐大的卡費時,我總是想,有保險的我已經如此辛苦,沒有保險的人,會有多無助呢?我不懂,得了小感冒的時可以拿著健保卡走進診所看診拿藥,得到健保補助,怎麼得了重大傷病,健保卻急著切割,要我只能用奇妙的自費身分就醫?我曾經以為,健保就像台鐵的區間車,人人可搭終會到達目的地,如果想求快速求舒適,就自費加價去搭普悠瑪;罹癌後我才知道,很多癌症治療並沒有區間車,只有普悠瑪。作為一個中華民國國民,我只卑微的希望能夠活下去。健保署年底前討論解方【聯合報/記者林琮恩、李青縈、李樹人/台北報導】癌症就醫帳單價格不菲,賣房、借款就醫案例屢見不鮮,有些保了商業保險的癌友,受限於商保綁定「不住院就不理賠」的規定,要求醫院安排短期住院以利理賠。但近期健保署察覺異常,發文盤查,醫院擔心被核刪,要求醫師不得讓自費用癌藥患者採健保短期住院;規定一推行,立刻影響大批癌友就醫。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接到病友團體反映後,立即承諾「暫不盤查」,但他說,健保資源有限,輕症住院過往都會盤查,不該為了滿足商保資格而占用資源;他能理解癌友有經濟上困難,因此暫不盤查,根本上仍須正本清源,健保署年底前將主動找保險主管機關,討論如何解決現行困境。癌症希望基金會:保險局把責任甩鍋給民眾、醫院癌友面對高額藥價,健保不付,商保規定又不合時宜,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多年前就已發現商保理賠項目、金額、機制跟不上時代,多次與保險局溝通,保險局卻以保單很多,是民眾不會買或沒有更新規畫搪塞,把責任甩鍋給民眾、醫院,從未正視癌友困境;健保署雖倡議用「商保補健保」,也建議政府推出「健保補位險」補足需求。癌友商保理賠引討論 壽險公會成立「專案小組」【經濟日報/ 記者戴玉翔/台北即時報導】壽險公會理事長陳慧遊表示,由於新光和國泰兩業者在集團內有壽險和醫院,已請兩家先做協調,討論有無更好的做法,政府應該很快就會召開專案會議,在此之前,壽險公會率先成立專案小組因應。該小組成員包括商品精算、核保理賠專門人員,且要求前六大壽險公司一定要參加討論,其他有興趣的同業也歡迎參加,雖然還沒運作,但很希望癌友得到適當照顧之餘,保單設計也要合理,不要因為副本理賠太多,成為理財工具。陳慧遊提到,現在還沒有大致方向,具體時程尚未出爐,「但因為這個決定影響不是一時,而是很長遠」,所以要由精算、核保理賠專長的同仁研議比較好。現在各方講的都有道理,問題在於過去醫療險的保單設計,並不足以應付現在癌症患者不需住院即可接受治療的情況,站在保險業的立場還需要聽醫生的說法,以及健保署的意見,也許之後可以集結三方開一個論壇公開討論,找出共贏的做法。看更多》「商保補健保牛步專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30 醫聲.癌症防治
保險業者曝癌友有住院事實就理賠 專家:商保要先調整/健保、商保裂口4
商業保險長年設下「不住院就不理賠」條款,為協助癌友申請理賠,醫師多會安排二天一夜短期住院,卻造成健保財務負擔。專家提及,癌症治療早就不一定要住院才能治療,綁定「不住院就不理賠」已不合時宜,但政府未正視此議題,最後搞得醫院、病人、健保三輸,行政院應號召衛福部、金管會,好好正視該如何調整國內保險制度。醫院夾在健保署、癌友間 洪子仁:與防疫險理賠如出一徹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過去沒人能預料,癌症從需躺在病床上全身裝滿儀器的重大疾病,到現在可能成為一種慢性病,即使是晚期患者,也不一定要住院,吃口服藥就能治療。只是現在的商保還是綁定「不住院就不理賠」條款,才會出現佛心的醫師為幫患者申請理賠,安排短期住院。洪子仁說,健保總額有限,實際可用病床數已因護理人員不足而減少,從醫院管理角度來看,住院管控「一定要更嚴謹,不需住院治療的病患,不論使用健保或自費身份,都不應住院。」但癌症新藥因健保總額不足,納保初期多採限縮給付,有三分之二的癌症病友「只能自費治療」,才必須尋求商業醫療保險,補足高昂的自費新藥支出。他也說,商業醫療保險的保單設計跟不上醫療科技、治療方法與藥物進步,故設下必須住院才能實支實付的規定,導致不須住院治療的癌友被迫到醫院住院,造成「健保、癌友與醫院三輸」的局面。此事與去年5月,新冠疫情期間保險公司要求PCR檢測陽性診斷書,才能獲得「防疫險」理賠的情景如出一轍,當時就造成醫院急診大排長龍的亂象。洪子仁表示,商保未與時俱進,醫師佛心為病友安排短期住院好申請理賠,若被健保署揪到濫用健保資源,醫院就可能被核刪,醫院儼然是整起事件的夾心餅乾。商保未與時俱進,傷害醫院、患者及健保總額,政府應擔起責任,由行政院召集衛福部與金管會盤點健保、商保可能疏漏的問題。張鴻仁:商保盲目跟著健保給付 要先解決商保審核能力不足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表示,商業保險業者未養一群專業團隊,審核病患的治療或用藥是否合理,但健保署具有該團隊,還握有「核刪」權利,保險業者幾乎都是盲目地跟著健保給付項目。如今健保署未能即時將高價癌藥納入給付,反而期待用商保補健保,首要得解決商保審核能力不足課題。保險業者指出,保險公司自己都有核保的醫師顧問團隊,檢視病人是否有住院需求,倘若沒有住院需要,即使是用健保方式住院,理賠申請仍會被打回票。至於未透過健保方式,而是自費方式住院,且經保險公司醫師顧問認定,則可獲得大約65%理賠金,若是用健保方式住院則可獲得全額理賠金。但保險公司雖然設有機制審核,實務上只要有住院事實,都會給予理賠,一是癌症醫療花費龐大,二是送到金融評議中心或走法律途徑訴訟,通常基於保障消費者權益,保險公司經常敗訴,乾脆對癌症保戶成人之美。李伯璋:商保可先隨藥證理賠 擴大補足健保健保署前署長李伯璋說,健保財務吃緊是事實,但保險業者在商言商,不可能做賠本生意,健保署若要透過商保補足健保,不一定一口氣補位到健保完全沒給付的項目,可以先從擴大健保的不足著手。舉例來說,健保假設已給付某款藥品,但僅供45歲以上患者使用,只是該藥品取得藥證的使用範圍是18歲以上成人,商保可協助補足18歲到四45歲這段需求。李伯璋說,有些藥品在健保共擬會議上對於是否納入健保給付一直延後,就是考量財務衝擊的問題。如果健保財務健全、可以滿足病人需求,病人就不需要額外買保險,商保可把主力放在其他目標,但現在仍無法達成這個目標。有些傳統醫療險保單是以手術或住院為前提,「隨著醫療發展進步,部份這類保險單就比較無法滿足醫學進步的需求。」李伯璋說,現在已經有部分新型態醫療險明示標靶藥物可以理賠、沒有要住院的規定,如富邦產物的愛藥即時及富邦人壽的CLO。保險業者:挑惕癌友住院得不到理賠 反擴大爭議保險業者坦言,很多病人10幾年前就投保,但當初不管是保戶或保險公司,都沒想到醫療技術如此日新月異,可以不用住院,直接去醫院吃口服藥就直接回家,很多醫院為讓患者可以獲得理賠,確實會讓不需要住院的癌症患者住一晚,多少彌補昂貴的藥費。保險業者也證實,實支實付理賠確實得綁定「住院」事實,金管會保險局曾評估過這類醫療糾紛,由於涉及保險公司與客戶早先所訂定合約內容,使其得回歸合約規定處理,保險局無法直接干預民間契約。保險業者指出,健保署真正的健保補貼主要都在門診,用在病房的部分很少,況且很多醫院並非一房難求,也有不少閒置病房,如果要特別挑剔癌症病人的住院,讓病人得不到理賠,反會讓爭議愈來愈大。
-
2023-08-30 醫聲.癌症防治
病團批健保署禁令「要癌友等死」 拋3解方盼保障權益/健保、商保裂口3
衛福部健保署提倡「商保補位健保」多年,昨卻傳出健保署要求各醫院,不得讓使用標靶藥物等口服癌症新藥的病人使用健保病房,癌症病友無法符合「實支實付」保單「要住院才能給付」的要求,被迫中斷治療。病友團體表示,症病人是被健保丟包,才需使用商業保險支應昂貴的救命藥,無法理解為何健保署要祭出禁令,建議提升癌症藥品給付涵蓋率,保單支付也應跟上時代,否則是變相懲罰癌症病人。封死癌友最後一條生路 病團:說好的商保補位呢?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隨醫療科技進展、癌症新藥突破,癌症病友看到一線生機,但不少救命用藥健保考量財務負擔並未給付,須由病人自費完成治療。如今,健保署不讓自費用藥的病人以健保身份住院,連帶導致商保認定為「非必要治療」不能給付,「這群癌友被健保丟包,商業保險也不給付,難道要病人等死?」劉桓睿表示,衛福部喊出「商保補位健保」,卻在明知若沒有商保支應,病友難以支應動輒要價數10萬的創新治療的前提下,嚴查癌友住院情況,不僅封死癌友求生的最後一條出路,質疑「說好的商保補位呢?」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也指出,少數病人繳交較高的保險費用,即使被要求不得入住健保病房,也能藉商保先入住自費病房,再獲得用藥給付;但多數病人仍受限必須住院才能給付的規定,每月動輒10多萬的標靶治療費用,若沒有商保一般民眾難以支應。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總監馬吟津說,基金會一直有癌友保險諮詢服務,協助癌友於治療時可掌握保單給付範圍,有利與醫師討論治療計畫,其實在服務過程就常會聽到癌友各式的理賠爭議,其中不乏住院理賠的認定,不只影響抗癌心情,更可能因經濟因素中斷治療王正旭表示,醫師也為協助病友順利治療,做出非必要的住院安排,陷於道德風險中。劉桓睿也說表面上是罰醫院,實則是由醫師自行交錢,「醫師想要救人卻因此被處罰,這樣合理嗎?」癌症希望基金會:保單應與時俱進、催生健保補位險王正旭說,基金會多年前就關注到商業保險理賠項目、金額、機制等跟不上時代的問題,並且多次與保險局溝通,但官方多次以「保單很多,是民眾不會買或沒有定期更新規劃」為由搪塞,抑或告知金管會早在民國99年起,已多次發文要求保險公司彈性理賠「高度替代性醫療」,但卻將認定「高度替代性醫療」的任務交由臨床醫師,「主管單位將責任歸咎民眾、甩鍋給醫生,未從根本解決商業保險理賠項目、金額、機制等跟不上時代的問題,也沒有積極面對癌友申請理賠的困境。」新冠疫情期間,住院感染風險上升,金管會就曾出面協助,要保險公司通融,醫師得視患者病情需要,在診斷書中陳述「門診治療視同住院」時,也可申請商保給付。王正旭說,醫師為讓病友申請保險理賠而安排住院非長久之計,應由主管機關金管會出面,要求保險公司考量醫學進步,實支實付的給付也要與時俱進,不宜再強制要求病友住院。王正旭說,既然金管會已多次發文,又有新冠疫情的前車之鑑,應由衛福部、醫療端專家、金管會等,研擬合適的方式,讓病患能夠因時制宜的方式來申請理賠、接受及時適切的治療,否則只是變相懲罰醫師及病人。 他表示,癌友為申請商保給付而要求住院實屬不得已,健保希望可以有效給付醫療需求也可諒解,但癌症治療未來恐怕會有愈來愈多「高度替代性醫療」被核定要理賠,如何透過政策解決理賠規範等問題才是根本之道。事實上,目前健康險保單提高保費或退出市場是正在進行式,意味著檢討現行保單和整個保險制度有重整的必要性,如何有效為健保、病患和商保三方尋求最佳協作方案亟待創新政策。癌症希望基金會倡議,應盡速催生政策型第二醫療保險「健保補位險」,轉嫁自費醫療的風險,且政策險型的「健保補位險」必須具備以下4項目標:1.保費不能貴:必須讓民眾覺得保單低廉,有愈多人購買才能達到「大數法則」。2.產業不能賠:現存的政策險如學生保險、汽機車強制險都是以不虧本的前提經營,才能促使更多保險公司加入經營,願意共同承擔風險。3.風險要能控:必須讓保險公司掌握一定的風險資訊,才能夠精算出合理的保單商品,理賠內容才會到位。4.弱體不能排:以存活超過五年的癌症患者為例,不但已無重大傷病資格,且多比未罹癌者更重視健康維持,但仍被商業保險拒於門外。因此,政策性的健保補位險應儘量容納弱體。王正旭表示,「政策險」在台灣並非先例,如地震火災險、學生保險、汽車機強制險等都是可參考模式;成功推動政策險的關鍵在於啟動跨部會合作與公私協力,由政府指派合適單位主責如健保署,引領研討更細緻的執行細節,健保補位險才有問世的機會。發展健保補位險,對健保、保險業、民眾來說是「三贏」:健保署不需要負擔費用;自願的民眾每月額外掏出小錢來投資自己的健康;保險公司也能透過健保補位險獲取穩定收益。台灣癌症基金會:應提升健保給付涵蓋率馬吟津說,大家都知道癌友在健保用藥上的困境,不只等待時間長,給付還嚴格限縮,對部份癌友而言商保是一線希望。面對健保尚未給付的癌藥需高額自費,因此透過實支實付保險理賠來解決自費困境已成為癌症家庭常態。她表示,若要從源頭來根本解決,提升癌症藥品的給付涵蓋率才是關鍵,政府應設立「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透過額外預算來減輕癌症家庭自費負擔,保障癌友權益。自費藥癌友住院恐排擠資源? 但馬吟津也說,健保資源有限,若是無住院必要而使用健保資源,也一定是造成資源相互排擠情形,因此健保要改革非必要性住院,從資源分配角度來看雖不能說是錯誤的,但最終受懲罰的還是癌友。王正旭表示,疫後護理人力缺工嚴重,許多醫院病床無法全開,病情不需住院的癌症病友為申請保單住院,恐造成真正需要病床的患者反而無法入院。劉桓睿說,病人可以入住,表示還有量能,根本不必核刪;若是因為財務考量,住院帶來的健保支出本就不高,「其實省不了多少錢。」協會經營的乳癌社群中,已有人在討論,受到健保署行政命令影響,自費使用的標靶藥物遭到「打折理賠」。(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8-30 醫聲.癌症防治
健保丟包、商保規定不合時宜 癌友沒錢用藥中斷治療/健保、商保裂口1
癌症就醫帳單價格不菲,賣房、借款就醫案例屢見不鮮,有些保了商業保險的癌友,受限於商保綁定「不住院就不理賠」的規定,要求醫院安排短期住院以利理賠。但近期健保署察覺異常,發文盤查,醫院擔心被核刪,要求醫師不得讓自費用癌藥患者採健保短期住院;規定一推行,立刻影響大批癌友就醫。自費用藥要靠商保支付 非健保房不給付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貼出病友「求救」訊息,指健保盤查等同斷送唯一能減輕醫療負擔的路,健保署也宣布「暫緩盤查」,但事件已凸顯健保困境及商保亂象。一位40多歲的乳癌患者,使用健保給付多種藥物後,宣布治療無效,經建議,自費改用口服標靶藥物,去年起透過每個月住院一天,申請私人醫療保險實支實付,以繳付每個月6萬多元的口服標靶藥費,但前天就醫時,醫師默默遞上一張字條。字條上寫著「健保署近日盤查癌症病人兩天一夜以健保身分住院,開立自費癌症用藥的情形。經查個案的健保住院費用恐遭健保署核刪給付,並由醫師支付還款予健保署。即日起,自費用藥住院需以自費身分,無法使用健保。」她說,健保署的盤查,讓她無法符合商保的資格,該療程還剩下一年多,每個月6萬多元,如果沒有商保,後續90多萬的費用根本無力支付。全癌連秘書長齊秀惠說,健保署動作讓許多癌友跳腳,商業保險多規定須以健保身分住院,才能請領實支實付,若自費住院,與理賠規定相左,就不予理賠。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批評,癌症用藥已經被健保「丟包」,商保也不給付「難道真的要病人等死」?嚴查短期住院卻「捅到癌症病人」 薛瑞元:意料之外衛福部健保署先前喊出「商保補位健保」 ,如今卻要求各醫院不得讓使用標靶藥物等口服癌症新藥的病人使用健保病房,否則要核刪醫院健保點數,導致病友無法獲得商業保險給付。衛福部部長薛瑞元表示,短時間住院是否真有必要,健保當然要查,沒想到意外「捅到癌症病人」。這群病人原本可以門診治療,但為申請商保必須住院,健保署一查之下喪失領取保費權利。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說,過往商業保險多用「住院天數」作為給付基準,但醫療進步,許多手術、癌症化療逐漸變成門診,若維持原來的狀態,等同浪費不必要的住院需求,保險公司又怕自費住院遭濫用,因此要求健保住院才給付。石崇良宣布「暫緩盤查」 健保署年底前討論解方石崇良接到病友團體反映後,立即承諾「暫不盤查」,但他說,健保資源有限,輕症住院過往都會盤查,不該為了滿足商保資格而占用資源;他能理解癌友有經濟上困難,因此現階段暫時不會強制清查或要求一定不可以住院,根本上仍須正本清源。薛瑞元說,健保署會有折衷方案,但須改變保單設計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現行保單「一定要住院才能給付,不太合理。」現在的醫療取向是「能夠門診治療就不要住院,有些手術也能在門診進行,須有住院事實才能領取給付,與癌症治療趨勢並不符合。石崇良也說,民眾已經買了保險卻不好用,不需要住院者卻要透過住院來請領保險,商保補健保在這部分確實有些問題要處理。健保署年底前將主動找保險主管機關,討論如何解決現行困境。癌友面對高額藥價,健保不付,商保規定又不合時宜,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多年前就已發現商保理賠項目、金額、機制跟不上時代,多次與保險局溝通,保險局卻以「保單很多,是民眾不會買或沒有更新規畫」搪塞,把責任甩鍋給民眾、醫院,從未正視癌友困境;健保署雖倡議用「商保補健保」,也建議政府推出「健保補位險」補足需求。至於為何這時間點開始積極查核,是否與醫護缺工導致醫院病床無法全開、保險公司反因防疫險導致虧損有關?薛瑞元表示,健保署加強查核與上述因素均無關聯。(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8-25 癌症.乳癌
少量多餐、攝取高蛋白…乳癌治療飲食5原則 「這些」保健品不建議吃
很多癌症病患不是被癌細胞打敗,而是營養不良的問題,就連乳癌患者也是,一心想要餓死癌細胞,殊不知先餓死具有戰鬥能力的免疫細胞,使體力不支、免疫能力降低最後迎來的是生命的尾聲。所以足夠的熱量營養還要有足夠的蛋白質,才能幫助身體修復、讓開刀傷口癒合快些製造出強力的免疫細胞、縮短癌友住院時間。乳癌治療營養原則乳癌治療飲食重點是高熱量營養均衡並充分補充高蛋白質,意指比一般飲食有更多的熱量及蛋白質,為了避免在手術前後、化療時體重減輕、發生組織耗損或惡病質。一般來說,成人乳癌癌友每公斤體重至少需要 1 - 1.5 公克蛋白質,以及 35 大卡熱量。 ✔ 少量多餐——增加熱量攝取乳癌飲食重點1:少量多餐——增加熱量攝取依照癌友自己的食慾與體能狀況,每 2 ∼ 3 小時進食一次。除了一天三餐以外,增加 2 ∼ 3 次的點心時間。點心方面可以準備蒸好的紅豆、綠豆、紫米或是薏仁,再與癌症罐裝營養品混合一起當作甜點,既能補充熱量還有吃到甜品的感覺。如果化療後有口炎、潰瘍的癌友,則考慮將罐裝營養品放入冰箱冷藏,飲用時能舒緩口腔不適感也可以補充到營養。✔ 攝取高蛋白質——提升組織修復乳癌飲食重點2:攝取高蛋白質——提升組織修復如雞蛋、魚肉、去皮的雞肉、鴨肉,除去肥肉的牛、豬,同時也要吃植物性蛋白質,如豆腐、豆干等黃豆製品。口渴時候可以喝豆漿或牛奶,無形中補充了水分,也達到補充熱量及蛋白質的目的。✔ 增加蔬果類食物乳癌飲食重點3:增加蔬果類食物蔬果含非水溶性膳食纖維會刺激腸胃蠕動,減少糞便在大腸的時間,降低消化過程中腸細胞與致癌分子接觸。另外,水溶性纖維可使糞便吸收水分,稀釋糞便中有毒物質的濃度。因此每天至少攝取 3 碟蔬菜,2 個水果,三餐以全穀雜糧類為主食,在飲食中獲得足夠的膳食纖維。✔ 減少動物性油脂乳癌飲食重點4:減少動物性油脂油脂攝取過多,會產生較多的自由基,刺激細胞的分裂及變質。請不要為了提高熱量的攝取,而進食過多無益的動物性油脂食品和富含反式脂肪的點心。✔ 注意避免生食乳癌飲食重點5:注意避免生食乳癌化療期間容易造成白血球數目降低,而導致患者的免疫力與抵抗力變弱的情形發生,所以要注意避免生食,如生魚片、生菜沙拉、泡菜等,水果也要盡量洗淨削皮後再食用。乳癌治療不舒服的緩解方法在癌症治療期間,因為手術、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關係,癌友可能會對於食物提不起勁、吃東西會有噁心嘔吐的感覺、口乾舌燥甚至是嘴破問題而進食困難,以下提供應對方法供癌友與癌友家人參考,來減緩副作用的不適感。乳癌飲食常見 Q&AQ1:如何減少脂肪的攝取?Ans:肉品可已去掉看得見的脂肪,食物的種類可以彈性替換並且改變烹調方法。 Q2:蔬果要怎麼處理?Ans:➊ 花果菜類:果蒂凹陷:甜椒、苦瓜、佛手瓜。易沉積農藥,宜先切除果蒂後再沖洗。連皮食用:小黃瓜、蕃茄、馬鈴薯、地瓜,以軟毛刷刷洗。需削皮食用:絲瓜、蘿蔔、大黃瓜,先洗後再削皮。➋ 包葉菜類:包心白菜、高麗菜。去除外葉後,再剝成單片沖洗。➌ 小葉菜類:青江菜、小白菜、菠菜。近根處切除後,張開葉片,直立沖洗。➍ 水果類:任何水果削皮或剝皮前都需要清水沖洗乾淨 Q3:生機飲食對乳癌病人好嗎?Ans:生機飲食含豐富的植化素及纖維素,且沒有化學肥料及農藥的有機磷成份,對身體是有好處。但是乳癌患者還是需要搭配均衡飲食為基礎,只吃有機蔬果,沒有足夠的蛋白質,則無法提供治療所須營養,尤其在化學治療期間,反而造成營養不良,以致於身體虛弱、抵抗力減弱。 Q4:乳癌病人可以吃黃豆嗎?Ans:2009年《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在中國針對乳癌患者做的研究,以 5000 多名中國女性為實驗對象,長達 5 年的研究,探討「黃豆攝取對於乳癌病人存活率的影響」,結果顯示,黃豆類食品對乳癌病人是安全的。適當攝取黃豆及黃豆製品,對於罹患乳癌的病人是安全的,但是不建議乳癌患者攝取萃取提煉過的大豆或黃豆萃取的大豆異黃酮,一方面是製作過程的安全還有高單位劑量的攝取。Q5:有什麼保健品是需要避免的?Ans:其實所有的天然食材、原型食物都可以吃。以下是大家最有疑問的食物:●大豆製品,如:豆腐、豆漿、豆干等:可以吃。●蜂蜜:可以吃。但化療期間不建議使用,因為蜂蜜屬於生食。●麻油麵線:可以吃●燒烤、炸物:可以吃,一個月不超過兩次,偶爾享受一點壞東西,身體其實有能力排除,吃完記得多喝水。●薑母鴨、人參雞:少量吃,吃肉就好了。不建議吃的食物:蜂王乳、大豆異黃酮萃取物、白高顆(野葛根)以上通常都是保健食品的原料,通常都是高濃度萃取,主要是調節荷爾蒙的成分,因此不建議乳癌、子宮頸癌等荷爾蒙相關的癌症患者時使用。(本文由米蕈多醣體學會授權刊登)
-
2023-08-24 醫聲.癌症防治
弱勢病人 醫界:藍領頭頸癌友不是次等公民!/勞工博命難3
「外界大概很難想像,頭頸癌病人住院期間,晚上還要出去打工賺錢…」台大醫院副院長婁培人講述了一個很日常的辛酸個案。在診間裡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醫師,你一定要救我,我的孩子還小。」這群患者即使生病,都要想辦法賺錢。看著病人為生計及疾病折磨,婁培人不平地說,「頭頸癌的健保給付要符合人道!」他認為,各種癌症的治療資源分配要公平,像是在癌症轉移復發上,不同癌別應該要統計整體治療上所有的資源包括標靶、化療、免疫藥物等,再進行分配,頭頸癌只有一個傳統標靶和化療,因此,治療資源應著重在證實對長期存活有效益,且是國際標準治療的免疫藥物上,讓不同癌症的患者可以受到公平對待,「頭頸癌病人不是次等公民!」婁培人建議,健保在用藥規劃上應更細膩,像是癌症免疫藥物的基本用藥週期是三個月,可以每三個月評估一次,有效繼續給付,無效再調整成自費,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通通不使用,不給癌友治療的機會。本土研究發現,頭頸癌的自殺風險是一般人的5.14倍,居各癌別之冠,肺癌、肝癌分別是4倍、2.92倍,進一步分析輕生原因,癌症治療的難易、生活品質的衝擊等,都會影響癌患的自殺意念。婁培人坦言,手術治療造成癌友的外貌改變,無法說話及進食,讓他們難以回歸社會,又因治療副作用大,得仰賴他人照護,對生活品質的衝擊很大,因此頭頸癌是自殺率最高的癌別。「如果癌友的病情未好轉,一人罹癌拖垮全家更是常見!」婁培人強調,頭頸癌病人若能及早使用癌症免疫藥物,副作用與恢復的時間較短,他們就有機會儘速回歸職場,減少對家庭的衝擊,也能降低家庭長期照護的負擔。
-
2023-08-23 癌症.抗癌新知
國人最害怕的疾病 防癌險怎買?四大要訣告訴你
依據衛福部公布最新的2020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的癌症人數12萬1,979人,比前一年增加725例,日前聯合報「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與富邦綜合保代進行「癌症保險大家問」問卷調查,發現有69%的填答者親友罹癌,97%的人覺得防癌險很重要,大家想了解防癌險可減輕負擔的程度,可見癌症對家庭帶來極大的影響,希望保險能協助減輕治療支出的負擔。【防癌險相關資料】立即索取防癌險資料「癌症保險大家問」問卷調查,回收150份問卷,女性佔6成8,一半以上收入4萬元以上,4成7的人都是年齡51歲的中壯年,也代表這群家中經濟支柱對癌症保險議題很關心。分析結果,發現大家已投保的保險前三名為醫療險、壽險及意外險。排名第四的防癌險也有55%的人有投保。而幾乎所有人都認同防癌險很重要,高達69%的人有親友罹癌。大家重視的防癌險保障,包括自費藥費、手術費及住院費,也想了解防癌險是否足以給付治療支出、防癌險如何挑選及防癌險的理賠項目差異。針對上述民眾想要了解的問題,我們訪問了富邦綜合保代副理何嘉怡。Q1.醫療險和防癌險有何不同?給付範圍的差異?A:若以速食店的商品來舉例,醫療險就像是套餐;癌症險就是單點。醫療險屬基礎打底的醫療保障,主要針對一般疾病的門診、住院、手術為給付範圍,有分實支實付及定額給付,實支實付的理賠申請需檢附醫療收據,給付金額的多寡依投保的單位數而定,可補住院期間病房費的差額或部份自費治療;而定額給付,就是給予一筆金額。至於防癌險就是針對癌症,保單的設計通常會有初次罹癌一次性的定額給付外,還有醫療給付。一次性給付,以富邦綜合保代「抗癌達標」專案為例,如為初次罹患癌症,只需提供診斷證明書及病理切片報告,就先給付初次罹患癌症保險金50萬,針對特定癌症再增額給付50萬保險金。另外,還包含了初次罹癌使用達文西手術醫療費用保險累計最高給付50萬元、癌症標靶藥物治療費用保險累計最高300萬。另外醫療給付,包括住院費、門診追蹤、藥物費、營養品補給費、照護費等,甚至生病請假期間的薪資及生活費都可以包含在內。目前會建議,民眾以年薪的一成做為醫療保障的規劃,若個人預算充足可將醫療險與防癌險做為互補,必需提醒,給付項目及金額都需依個人的保單而定。Q2.已經有健保及醫療險了,為何還需要加保防癌險,防癌險的重要性?A:防癌險有初次罹癌一次給付的機制,對於家庭資金的運用非常重要,且癌症非短期治療,而是需要長期復健的疾病,防癌險的保單,多數有日額設計,且包含復健恢復期所要的照護及營養品補充等,這會影響到是否有更多資源可以運用在癌後復健。尤其隨著醫療科技的大幅進步,癌症的治療日新愈益,健保經費有限,很多新治療會被限縮條件給付,在癌症新治療無法獲得足夠的健保給付下,一個月自費藥費10-20萬都有可能。由於傳統的醫療險保障以一般疾病為主,針對癌症的給付大概是手術費及住院費用,若病人需額外自費使用的醫療就會陷入「錢不夠用」的情形,有一些人會被迫變賣家產解燃眉之急。而防癌險就有可能補其不足。目前醫師在與病人討論治療計畫時,也會參考病人是否有商業保險,能獲得給付的金額,而進行個人化醫療的規劃。Q3.如何選擇防癌險?A:市面上防癌險保單眾多,想投保的民眾須多比較,由於癌症治療會比保單設計走得更前面,因此無論是新保戶或手上已有防癌險的民眾,都需要請業務員審視保單及重新規劃,以下是注意事項:1.防癌險目前有推定期險,就是一年一約,個人可以規劃要保幾年,好處是可以隨時依個人預算而調整保險的年限,另外,保單設計有可能會依治療進展有所更新,定期約可彈性轉換保單。2.除了醫療費的給付外,通常會有一筆一次性的給付,因此,必需注意給付的條件,是否會有癌症期數的限制,留意原位癌有無給付。3.了解癌症治療方式的給付,例如新手術、新藥物,除了化療及放療外,有無較新的標靶藥物或免疫藥物等。4.舊型的防癌險多設計為住院給付,但目前癌症治療已經可以在門診進行,因此要注意有無門診治療的給付。Q4.防癌險可以怎樣減輕負擔? A:生病期間最怕影響家庭功能,包括子女教育權及醫療自主權都不希望因為經濟問題而有所打折,因此,防癌險的主要目的就是維持家庭正常運作,除了讓病人安心養病外,家庭成員的日常工作及就學能不受影響。因此,規劃防癌險的時候,必須先計算家庭年支出,甚至得考慮生病後可能中斷工作的情形下仍得維持家庭功能,再搭配自己能運用的資金來設計保單。要減輕經濟及生活上的負擔,也需依不同的人生階段進行保單的審視,包括結婚生子及35-55歲的人生黃金期,都會依家庭任務的不同,得進行保單調整,自己健康得以保護,才有能力保護家人。【貼心提醒】索取防癌險相關資料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20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在不得已的病況中 看到另一種生命的體會與思考
一位在丈夫去世後持續守護兒孫、又以健身開拓人生的奶奶,被醫師診斷為阿茲海默型失智初期,全家上下手忙腳亂。一位享譽國際的學者,當醫師向她宣告罹患淋巴癌,在診間突然昏倒。雖然迅速甦醒,卻暫時不打算找自己家人前來陪伴,因為她的母親,幾天前才確診失智。那位學者,就是我的朋友,醫學人類學家劉紹華,但她這回的田野不在涼山,而是醫院與日常生活的角落。 2018年末,我與紹華共同的朋友轉達,她想來我在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的門診聊聊,詢問如何掛號。不久,我們在診間見面了,我得知她的癌症治療即將完成,精神卻進入低潮,但我不認為那是憂鬱症,更精確地說,即便貼上憂鬱症的標籤,對她也不會有甚麼好處。之前與後來的事,我們在紹華剛出版的《病非如此》知道更多。紹華如預期恢復健康,展開新生;劉媽媽的病況,亦無意外漸漸退化,情緒卻比病前放鬆,全家的凝聚力也比以前更好。無論是癌症、失智症,從來就不只有一種樣貌、一個階段,或一類處境,紹華以她身為病人、家屬與醫療人類學者的特殊觀點,提供獨特的疾病經驗敘事與分析,還有為新書起名字的朋友,更是畫龍點睛地告訴讀者,「病了,並非一定如何」。身為一個母親、父親先後罹患癌症及失智症的女兒,同時是投入癌症病人心理照護多年的精神科醫師,我完全同意紹華的觀點。多年來,傳媒、網路與書籍不僅傾向傳遞失智引起的恐懼、絕望與悲情,還一味宣揚抗癌的戰鬥精神,以及各種似是而非的資訊,令我深深不安。因為身在臨床第一線,我見過太多病人和家屬,不僅要面對疾病與治療帶來的變化,還得受困、受挫、甚至因周遭刻板的反應與不理解而受傷。我感謝紹華,寫下自己、母親以及家人一起因疾病產生的生命變化,無論是互動調整,或是關係熟成,一路讀來,我不僅感受到她「在不得已的病況中,看到另一種生命的體會與思考」,還有她的體貼與細心。例如第三章的〈十個不要對癌症病人說的話〉,正是她以親身經驗,為平淡的癌症衛教文章加上最好的註解。隨著時間推移,紹華與劉媽媽一家,順利挺過COVID-19疫情。劉媽媽因暫停治療活動,加速失智退化,又因疫後重新參與,稍有恢復。然同樣罹患阿茲海默氏症的家父,經此一疫,已無法回到日照中心。明知家父發病較早,病程理應先一步進入下個階段,我卻讀來分外感傷----看來,身為父親的照顧者,一路走來,也該「在不得已的病況中,看到另一種生命的體會與思考」。【推薦閱讀】●劉紹華《病非如此》 大塊文化出版╱2023年●和信醫院雙週刊318《10個不要對癌症病人說的話》╱2016年
-
2023-08-18 癌症.抗癌新知
將9種癌症風險最高降低40% 研究揭一部位健康可能有助防癌
良好的心肺功能不只對身體健康有益,一項刊登在《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的大型研究表明,心肺系統健康的男性,可以將九種不同形式的癌症的風險降低高達40%,受影響的癌症包括頭部、頸部、肺部、腎臟和腸胃系統的癌症。心肺健康是指一個人進行有氧運動的能力,例如持續跑步、騎自行車、游泳,甚至爬樓梯。眾所周知,它與降低某些癌症的風險有關,但較少有針對多個癌症部位的長期研究。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瑞典超過100萬年輕男性進行了平均33年的追踪調查,從他們參加軍事體能測試開始,直到2010年為止。研究人員隨後分析了這些男性的癌症診斷率,並將其與軍事測試中記錄的健康狀況進行比較。研究人員根據參與者的體能測試結果,將參與者區分為低、中和高三個級別的心肺適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CRF)或稱心肺耐力,這是衡量一個人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統向肌肉供氧能力的指標。在分析數據後,研究人員發現較高的心肺適能與較低的患九種癌症的風險之間存在關聯性,其中尤以腸胃道癌症中最為明顯:.直腸癌風險降低5%.胰腺癌風險降低12%.腸癌風險降低18%.頭頸癌風險降低19%.腎臟癌風險降低20%.胃癌風險降低21%.食道癌風險降低39%.肝癌風險降低40%.肺癌風險降低42%但是,研究人員還發現,較高的心肺適能與增加7%的前列腺癌風險及31%的皮膚癌風險之間也存在關聯。研究人員推測,健康的男性也更容易篩查前列腺癌和皮膚病變,從而導致更多病例和更早診斷有關。該研究主要作者、瑞典哥德堡大學兒科系博士後研究員Aron Onerup博士表示,良好的健康水平似乎能夠降低許多類型的癌症風險,同時在接受癌症治療時更容易獲得成功的結果。這些研究結果強化了建立健康習慣以提高健康水平的論點,並且應該從小開始。不過研究人員提醒,該項研究是觀察性的,並未證明較佳的心肺能力會降低患這些類型癌症的風險,它只是發現了一種關聯。此外,該研究僅針對男性,因此尚不清楚女性的結果是否相似。【資料來源】.Good fitness levels in youth linked to lower cancer risk.Being in good physical shape could reduce the risk of nine types of cancer, study finds.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Linked to 40% Lower Cancer Risk.Goo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ssociated with up to 40% lower risk of 9 cancers
-
2023-08-17 癌症.飲食與癌症
吃太營養可能會養到癌細胞?營養師破癌症飲食3大常見迷思
從確認癌症診斷到接受治療前,心中一定會有許多的不確定、擔心和害怕,不論是受疾病影響或是擔憂自己的健康狀況、將面臨的治療挑戰,都可能會造成胃口不好、吃不下飯的情況。有時也會聽到病人說:「我聽人家說,吃太飽、太營養可能會養到癌細胞,是真的嗎?」然而,對癌症病人來說,擁有好的營養狀況才有對抗疾病的本錢。以下將告訴您為什麼營養這麼重要,接受化療前又該如何儲備良好的營養狀態。為什麼好的營養狀況對癌症病人很重要?足夠的營養與我們良好的健康狀態息息相關。然而,癌症病人經常會因為腫瘤本身的狀況以及伴隨而來的治療,造成營養不良的問題,而不同的腫瘤部位也會帶來不同的影響。一般而言,發生在頭頸部、胃腸道 (例如:食道、肝、膽、腸、胃、胰等) 的癌症比較容易影響飲食並引起營養問題。研究中也證實,營養不良與癌症病人對治療的反應有關,甚至會影響住院的天數、後續的生活品質。當營養狀況好,對治療的耐受程度也會比較好,也可能降低副作用的嚴重程度。接受化療前如何照顧好營養?罹患癌症時,除了進食種類、進食量可能受到不適症狀 (像是嘴巴痛、吞嚥困難等) 的影響,也可能會因為某些相關檢查的飲食限制,使進食量更少,進而使體重一下子下降許多。不過,維持足夠的營養狀態和健康的體重,為接下來的治療儲備能量是很重要的。以下是一些飲食原則及建議:・維持正常飲食:基本上治療前這段期間,沒有什麼東西不能吃,比較重要的是找到能吃得下的東西。・如果無法順利進食,可以1.調整食物的質地:嘴巴無法咀嚼的情況下,選擇細碎、軟爛的食物;食物吞不下去,則可選擇流質飲食2.諮詢營養師,選擇適當的營養品補充3.採取醫療介入措施:經醫師評估後接受靜脈營養補充、放置鼻胃管或胃造口灌食癌症飲食的誤解與迷思談到飲食、營養,總是會有很多相關的訊息,有些不容易區分對錯。但錯誤的觀念和訊息可能會影響到營養狀況,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和恐懼。以下我們來談3個常見問題。1.湯好像很營養,料吃不下沒關係,喝湯就好?我們時常在感冒、生病的時候,提到用喝的補充營養就會想到喝湯。事實上,湯汁的營養價值很低,但又容易讓人產生飽足感,其他食物就吃不下了,反而會影響到病人的營養狀況。因此,建議仍應以吃進固體食物為主。2.罹癌不能吃肉,改吃素比較好?有些人覺得吃肉容易得癌症,不過其實癌症的病因很多,並不完全與吃肉有關。此外,在癌症治療 (像是化療、電療) 期間,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對治療的副作用、恢復的狀況都會有影響。因此,如果原本不是素食者,不會建議或鼓勵因為罹患癌症就改吃素,另一方面是食物的選擇也會受限,像是當食慾不好的時候、又沒買到想吃的,可能就會吃得更少。3.不能吃太飽、太多,可能會養到癌細胞?化療除了會去殺癌細胞,也會傷害到健康的細胞,若此時營養不夠,反而可能會影響治療的效果。因此,要先顧好自身的營養狀況,才能一起去對抗癌細胞。原則上,癌症病人接受治療前沒有特別的飲食限制,主要是可以視個人狀況選擇適合的食物。此外,對癌症病人而言,維持好的營養狀況很重要,因此若因為疾病影響心情和食慾,建議可以適時尋求專業協助來度過較困難的期間喔!參考資料:1.Bossi P, et al. Malnutrition management in oncology: An expert view on controversial issu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Front Oncol. 2022; 12: 910770.【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曹雅姿營養師】即將接受化療,營養跟上了嗎?嘴巴痛、吃不下可以這樣做】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16 醫聲.癌症防治
47萬青壯年罹癌,被迫離職零收入,台勞動產值年損8千億/年輕癌友1
「我們有些青壯癌友是躺在病床上,被迫簽下自願離職證明,結果不但沒工作、沒收入,失業補助也領不到…」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分析衛生福利部、行政院主計處資料發現,全台20到64歲勞動人口中,罹癌人數約47萬人,當這些人因為罹癌而無法工作或被迫辭職,全台每月流失的勞動力產值達682億元,如果離開職場時間達12個月,全台流失的勞動力產值就上看8千億元。該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上述青壯年癌友遭遇的情況,事實上十分普遍,由於癌友需要接受治療,加上病痛折磨,在心力交瘁當下,根本無法與資方據理力爭,也沒有體力、精神打官司,最後只好躺在病床上被迫簽自願離職證明,許多癌友是家庭經濟支柱,家庭收入也出現極大破口。癌症攻擊青壯族群 正蠶食台灣勞動生產力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在今(112)年8月12日舉行的2023青年健康論壇上,以「病得起的未來」為主題針對青壯年因罹癌失去經濟來源、勞動生產力,以及高齡化、少子化所帶來的健保財務挑戰等議題進行系列討論。劉桓睿指出,癌症為我國十大死因首位,每年約5萬人因癌症而失去生命,其中25-44歲與45-64歲的死因首位都是癌症,代表癌症正以肉眼看不見的方式蠶食台灣的勞動生產力。期待透過「加強癌症預防政策」、「增加健康投資」、「產官聯手友善病友」等解方確保健保財務永續運作,並維持國家競爭力。20多家企業 響應《病友友善職場宣言》在這次論壇當中,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立法委員吳玉琴、時代力量秘書長李兆立、健保署蔡淑鈴副署長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行政副院長周穎政等皆蒞臨現場。活動中,鄭文燦頒發感謝狀給二十多家響應《病友友善職場宣言》的企業代表,這些企業單位也宣告共同為打造癌友友善職場而努力,此外,鄭文燦也簽署《抗病保台,搶救國家競爭力》宣言,希望未來可更有效地預防青壯年族群罹癌,青壯年病友也可獲得最佳治療選項,且可順利回歸職場、社會。面對醫療4C挑戰 需全方位思考解方鄭文燦表示,克服癌症挑戰是人類在醫療、健康與公衛領域上的重要課題,今年政府面對醫療4C挑戰,也就是「CPI物價指數上升造成醫療成本提高」,「Covid-19新冠後讓中西醫支出增加」、「C肝滅除計畫的政策資源挹注」與「Cancer癌症新藥、新科技的醫療支出增加」。鄭文燦進一步指出,在民國111年,癌症醫療花費已達1334億元,佔健保總額的六分之一,像基因檢測、癌症治療免疫療法加標靶藥物等,都是重要趨勢,未來會把病人的權益放在第一位,先針對新藥、新療法推動暫時性支付,之後,觀察藥品、療程效果兩年,再根據觀察結果進行調整,進而提升藥品可近性。吳玉琴提醒,在肝炎、乳癌與大腸癌等疾病年輕化的議題上,希望未來可以下修乳癌、大腸癌等癌症篩檢年齡,提高國家健康投資幅度,從前端做起,預防癌症的發生,即使發現癌症病灶,也能及早治療,減少後續龐大醫藥、照護支出。打造更好醫療、支持環境 才能挽救國家競爭力時代力量秘書長李兆立表示,新藥研發日新月異,但目前政策腳步因財務限制無法跟上新藥發展趨勢,若要接軌國際腳步,相關流程的優化和病友的參與都是重要條件,減輕癌友的家庭經濟負擔、減緩國家勞動力的流失等,也都是重要課題。透過打造更好的醫療、支持環境,才能達到抗病保台、挽救國家競爭力目標。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劉桓睿強調,產業界、官方應攜手合作,幫助青壯年族群積極接受篩檢、預防癌症發生,期待當青壯年族群遭遇癌症侵襲,可獲得最佳治療策略的支持,職場生涯、經濟來源也可不中斷,並擁有更具體的保障。
-
2023-08-13 名人.好食課
B群別和這些藥一起吃 一圖看懂維生素與哪些藥物會有交互作用
想提神吃B群、快感冒吃維生素C跟D,你身邊也有保健食品常掛身邊的朋友嗎?尤其是維生素類的保健食品,更是成為不少想養生或追求健康的人的首選,但如果又有同時吃藥,可別以為維生素+藥物會讓身體變更好喔!好食課此次邀請到微笑藥師Phar.Smile 廖偉呈藥師與張宜臻Lexie營養師聯手合作,一同整理維生素與藥物的交互作用表給大家參考參考!還有什麼想知道的保健食品 x 藥物交互作用都歡迎敲碗製作喔!維生素 x 藥物 交互作用表維生素A:口服A酸、乾癬藥物一同食用會導致體內維生素A濃度增加,過量的維生素A容易產生中毒問題。維生素E:抗凝血劑 華法林(Warfarin)一同食用會增加藥效,導致出血風險增加,建議若維生素E每日服用300IU以上(相當於200毫克的天然α -生育酚),則不要併用抗凝血劑,或先與藥師醫師確認,併用時時時注意出血情形。維生素K:抗凝血劑 華法林(Warfarin)維生素K本身具有凝血功能,同時補充會降低抗凝血劑藥效,如果有在服用抗凝血劑的病患記得要跟醫師及藥師確認。維生素B3:1.抗凝血劑 華法林(Warfarin)與維生素E一樣,若每日維生素B3攝取量超過1克以上,會增加出血風險,食用前需先跟醫師藥師確認。2.降血脂藥:Statin類合併服用容易增加藥物副作用,可能會有肌肉痛、橫紋肌溶解發生。維生素B6:帕金森氏症用藥(左多巴 Levodpa)維生素B6會降低Levodpa的藥效,但目前帕金森氏症用藥多為複方,較不受維生素B6影響,有服用藥物需求者可先向醫師藥師詢問藥物屬於單方或複方。維生素B9(葉酸):部分化療藥物部分癌症治療會用葉酸搭配化療藥物(5-FU)來加強治療效果,但過量補充也可能導致5-FU毒性加劇。維生素C:含鋁制酸劑(常見胃藥成分)高劑量維生素C(2公克/天)會增加含鋁制酸劑的吸收,若是食物中含量不高的維生素C則影響不大,如果腎功能不好的人,盡量避免合併使用。*以上只提及部分較常見的維生素與藥物交互作用,建議服用任何藥物前,如果有習慣性補充保健食品,最好至少間隔2小時以上再補充,並以諮詢醫師、藥師建議為主!【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藥物交互作用大百科!這些維生素與藥不要一起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12 癌症.癌友故事
唐玲胃癌挺過8次化療!靠運動「超慢跑、滾輪按摩」走過人生低潮
2019年,女星唐玲接了舞蹈選秀節目而努力學習國標舞,在一次練舞時受傷,看診吃藥後卻覺得胃悶、脹氣,醫師建議安排照胃鏡檢查,卻沒想到診斷出胃癌!唐玲受到嚴重打擊,腦海不斷浮現:「為什麼是我?」自認是認真生活的人,上天為什麼這麼不公平。罹癌是自找的! 反省得胃癌原因唐玲說,以前總把癌症跟不治之症畫上等號,罹癌後,覺得離死亡很近,對病情充滿未知與恐懼。為了緩解心中的不安,上網搜尋各種資料,發現自己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喜歡吃加工食品,這些都是慢性胃炎及胃癌的好發原因,罹患癌症怪不了別人!螢光幕前,唐玲積極參與各種通告,尤其是需要體力、腦力的綜藝節目,包括電視戲劇演出,給人陽光、健康的正向印象。螢光幕後,唐玲投入運動、宗教信仰,對生活保持滿滿熱情。突如其來的噩耗,心想「絕對不可以告訴任何人」,擔心健康的形象毀了。得知罹癌消息後,仍裝作沒事般照樣上節目通告,唐玲看著台下觀眾快樂大笑的模樣,忍不住自憐自艾,引發更多負面情緒。某次,腦海突然冒出一個念頭:上帝會讓我獲得醫治,並希望我傳遞信仰的力量,我將是癌症治療成功的見證,一切都會好轉。死亡教我如何活 積極治療、重拾運動在省思罹癌原因後,唐玲告訴自己「不能再這樣消沉了」,決定接受命運的考驗,歷經切胃手術、8次化療,對抗病魔期間,經常開直播與粉絲聊天,分享生活點滴趣事,慢慢讓自己的人生回到正軌。但是,2022年初,發現癌細胞轉移到左側卵巢,再次與癌症奮戰。一度抗癌成功,沒想到這次疾病來勢洶洶,癌細胞轉移惡化至第4期,聽從醫師建議切除卵巢和子宮。唐玲分享,術後幾天,出現燥熱、盜汗、失眠、恐慌等症狀,以為是更年期報到,醫師解說卵巢切除會停止分泌雌激素,後續可用低劑量的女性荷爾蒙藥物治療控制。失去卵巢和子宮後,才知道各個器官的重要性,某次跟朋友的聊天對話,啟發自己可以成為「罹癌也能活得很好」的個案,把生病當作「身體故障」,用飲食和運動幫助身體修復。從發現罹癌的震驚沮喪,到抗癌的堅強求生,如今每天都在研究如何開心生活,並學習與癌共存,不把自己當「病人」,認真過好每一天。BOX 唐玲推薦「超慢跑」運動、「滾輪按摩」紓壓唐玲熱愛運動,喜歡有氧、重訓、瑜伽,癌症治療後最明顯的症狀之一就是容易疲勞,運動可以改善因罹癌所導致的癌因性疲憊症。低強度的超慢跑結合有氧、鍛鍊肌力、加強心肺耐力,室內、戶外都能進行,很適合癌症病友。覺得胸悶、筋骨痠痛時,使用滾輪按摩肩背,放鬆肌肉。◎超慢跑步驟1、準備節拍器或手機下載APP,調整180 bpm,頻率是每分鐘180步,跟著tempo一起跑。步驟2、用最自然的姿態慢慢跑,抬頭挺胸、收緊腹部核心,雙手跟著自然擺動,手肘稍微往後幅度多一點。步驟3、室內超慢跑原地踩踏即可,戶外可原地、可維持每分鐘180步的速度前進,每次以10分鐘為運動單位。◎滾輪按摩1.躺在瑜伽墊上,滾輪放在背部,慢慢移動部位按壓,同一個部位勿超過30分鐘。2.坐在瑜珈墊上,將滾輪放在小腿後側,一腳伸直放在滾筒上,屁股懸空來回滾動。3.進行大腿後側的放鬆,雙手打直以手掌撐住地面,臀部控制力道來回滾動。4.用趴臥的姿勢撐地,將滾筒放在大腿內側下方,來回滾動放鬆肌肉。【免費線上課程】抗癌神助攻!節拍超慢跑不傷膝 心肺、肌力一次鍛鍊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07 醫聲.癌症防治
圖/癌友福音次世代基因定序明年納健保 一張圖帶你看懂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發展蓬勃,一次可執行多個基因檢測,加速確定癌症患者治療方向,衛福部健保署宣布明年將次世代基因定序納保。專家表示,相當樂見健保將基因定序納入給付「給健保署按100個讚」,但提醒政府,我國已落後日韓四年,現在要急起直追;過度篩檢恐也會造成民眾恐慌,建議組成專家小組,決定檢驗的基因套組,避免過度篩檢。林口長庚醫院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表示,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形容,基因檢測就像是「先檢測你的血型,再給你輸血」,先確認自己的癌症基因型別後,再給予相對應藥物;相較於韓國2018年、日本2019年皆在政府支持下,開始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我國相較日韓「已經落後4年」,很高興健保署納入健保給付,但現在絕對要急起直追,一刻不能等。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現行部分癌症用藥有健保給付,但條件是病友須符合基因型別標的,過去病友得先「驗身」,先到醫院自費做基因檢測,確認符合癌症基因標的、取得檢驗報告後,才能申請健保給付;而人體基因數龐大,仍有許多未知型別,許多癌友為求一線生機,即使不清楚型別是否與藥物吻合,仍抱持「試試看」心情用藥,但以臨床觀點上,並不一定能達到治療效果。王正旭表示,過往癌症治療邏輯是依序檢查,先檢查常見的基因別,若無相符才會檢查第二、第三項,需歷經較久檢查時間,腫瘤細胞都可能再突變;且每一次檢測都會耗用檢體,用畢後得重新採檢,但每次採集檢體對病人都是風險。未來次世代基因定序若更加普及,一次檢驗能針對多項癌症基因做整合式檢查,有助於臨床端加速診斷,精準用藥。張文震說,現行檢測常見癌症基因型別約40、50種,包括肺癌、乳癌等,檢測費用約落在6萬元上下,健保署或許可考慮補助一人終生一次3萬元檢測費,檢測項目則由臨床醫師決定;當檢測人數增加,或許也能將檢測價格再壓低,連自費市場的價格也能更親民。 防過度篩檢釀恐慌 應組專家小組決定基因套組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檢驗次世代基因定序基本款是50到60個基因起跳,最多一次可以檢驗324個基因,健保署給付定序的基因項目,必須要抓好輪廓,過度定序反而會引起恐慌。「精準醫療的精神,就是精準找到標的,並給予合適藥物。」王正旭表示,基因檢測依照疾病、部位不同,費用從數千至數十萬院皆有,健保署或許可以考量優先給付臨床上已找出明確癌症位點、以及後續有可使用藥物的項目,像是肺癌有數種明確基因型突變,透過基因定序可一次取得完整資訊,精準用藥達到最好效果,也讓醫療資源做最有效利用,省去不必要的藥物使用。好萊塢女星安潔莉納裘莉,檢驗出帶有乳癌基因BRCA1及BRCA2,預防性切除乳房、卵巢。不過賴基銘提醒,有些基因即使已知突變會引發疾病,但並沒有相對應的藥物研發,患者得知基因變異也無法接受治療。賴基銘表示,健保署應成立專家小組,針對不同的癌種,規畫出「基本款」、「高配款」的基因檢測套組,價格能降低,讓健保經費可以花在刀口上。(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7-26 癌症.乳癌
走出乳癌低潮,朱芯儀感激「揭開傷疤」貴人! 專家:最好的心理照護是傾聽支持
朱芯儀去年生日時宣布罹患乳癌,當時已進行2、3次化療,原本很擔心被拍到頭髮掉光的憔悴照片,選擇鼓起勇氣、主動公開,也因此收到許多幫助,她透露,在最恐慌、徬徨時,在醫院遇到一位回診的癌友,主動向她加油打氣之外,還願意「揭開傷疤」,讓她看手術、乳房重建後的樣貌。朱芯儀近來出書《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分享抗癌過程,她笑說:「如果(治療)成功,就是紀錄;如果失敗,就是紀念。」看似一派輕鬆,過程艱辛卻非外人能體會。她在孩子面前也從未講過喪氣話,或是交代遺言,淡淡表示:「我不想嚇唬他們。」但在開刀前,向妹妹「託孤」,「我如果怎麼了,要幫我照顧好小孩。」也教導孩子們照顧自己,最小的女兒,3歲時就會幫忙洗碗,相當懂事。治療過程中,「抉擇」是困難的事情之一,因醫生只會告知有哪些治療選擇,但不會幫病人做決定,朱芯儀透露,當時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進行手術,非常心慌,不斷在內心喊話:「好希望有人給我一點訊息。」後來在醫院遇到幫她打氣的癌友,對方還說:「妳敢看(傷口)嗎?」願意到洗手間讓她看甚至觸摸傷口,也為她後來的治療打了強心針,讓她直呼:「真的非常幸運。」對癌症病人說加油,有用嗎?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主任鄭致道日前在《元氣醫聲》Podcast中提到:「近年來,慢慢的癌症治療越來越進步,存活率越來越高,可是我們注意到,存活下來的患者,身心狀況其實不盡理想。」追根究柢,可能是患者一心專注於治療成果,結果陷入焦慮、憂鬱及失眠等情況卻不自知。在Podcast中鄭致道也提到:根據研究,心理照護能夠減少癌症患者的復發、轉移,提升患者配合度,也避免生活品質下降。愈來愈多人開始認同癌症患者要過得「快樂」才有助於治療,很多親朋好友也會替患者加油打氣,「你要堅強!」、「你要為家人著想..」鄭致道解釋,真心誠意的關懷病人一定可以感受,但我們也要允許病人有悲傷難過的時間,也需要有空間喘息,而陪伴就是最好的方式。因此,當你身旁有癌症患者時,最好的心理照護就是傾聽支持。同時,醫療體系也開始加強「心理腫瘤學」的應用。心理腫瘤學起源於二戰期間的美國。1984年,紐約一位女性精神科醫師吉米・霍蘭德(Jimmie C. Holland)聽見身為腫瘤科醫師的丈夫與朋友高談闊論,講述自己的臨床試驗做得多好。霍蘭德忍不住插話詢問,「那病人過得好嗎?」丈夫卻無言以對,說自己只知道新藥非常有效,也因為這件事情,霍蘭德開始投身心理腫瘤學研究。身為癌症病患親友,我們可以做什麼事情來支持呢?有時候,碰到特殊的聚會場合,病友與家屬朋友都需要學習面對,很多親戚朋友都會不知如何關心,反而讓病友壓力更大。學生時期罹患淋巴癌的諮商心理師葉北辰認為,有一種支持叫「保持常態」,有時候維持原有的互動方式反而是一種支持,當然不是要假裝生病這件事情沒有發生,而是帶著生病這個事實如常的互動。葉北辰舉例,平常親戚間不常聊天,卻因家人生病常常噓寒問暖,硬要找話講,反而給彼此壓力;反之,家庭成員互動很頻繁,常常彼此開玩笑,卻突然覺得生病不能再打鬧,家人們的相處反而變得卡卡的。癌友的叮嚀:允許自己對外求救!有癌友曾經在《元氣網》分享自己在治療期間的心路歷程,她特別提到:我在化療期間還是求助心理師。或許很多人認為,癌症治療為優先,心理支持是往後的事,但罹癌至今一年,仍覺得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患者會不斷的在沮喪、無助、孤獨之間徘徊。心理師告訴我,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反應,只是不甘心的念頭仍存在,我還無法像有些癌友認為,罹癌是個「幸運」,可以反省自己的過往人生,至今仍走不到這個境界。在化療期間副作用常讓人孤獨沮喪,疾病的苦與痛他人無法代勞代受,躺在床上望著窗外的天空會放任自己掉淚,當我狂奔至廁所嘔吐或拉肚子時,也會氣到飆髒話。我允許自己悲傷,但當快撐不住時就會對外求救,打電話跟好友訴苦,你要相信你不是一個人,是有人可以陪你,一定可以走出來。參考資料:.家人罹癌後第一個年 避免對病人過度關愛變壓力 .🎧|對癌症病人說加油,有用嗎?當癌症存活率提高,家人該學會的一件事|理事長講堂EP4.我是癌友9/厭世、孤獨、我要活下去:找人聊聊的重要性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6 癌症.肝癌
不想手術也能把腫瘤清乾淨嗎?早期肝癌病人有哪些治療方式?
「聽說隔壁小陳肝癌末期去世了,但他三個月前不是還好好的嗎?」肝臟沒有神經,因此早期肝癌幾乎沒有症狀,通常病患出現症狀時,都已經進入晚期或末期。這時沒有根治性的方法能夠治療癌症,只能採取保守治療。事實上,早期肝癌是有機會根治的,故高危險群應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就能早期介入治療。下面將介紹早期肝癌的定義及有哪些根治性的治療選項。早期肝癌定義肝癌有許多分期系統,其中,巴塞隆納臨床肝癌分期系統(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Classification,BCLC系統)為目前最廣為使用的依據。BCLC系統根據腫瘤大小、腫瘤數目、腫瘤侵犯範圍及病人肝臟功能將肝癌分為零(極早期)、A(早期)、B(中期)、C(晚期)、D(末期)五個期別。 根據BCLC系統,早期(A期)肝癌被定義為:.腫瘤顆數在3顆以內且每顆直徑皆小於3公分。.單顆腫瘤且直徑小於5公分。.腫瘤侵犯範圍:僅在肝臟組織內,未侵犯肝內血管。.肝功能正常。.日常生活能力未受影響。早期肝癌根治性治療選項根據腫瘤生長與侵犯的狀況,可以決定較適合的早期肝癌治療方式。較常見的方式有:「依照肝腫瘤位置分區進行肝臟切除」、「腫瘤消融或燒灼治療」、「肝動脈栓塞」等。這三種治療方式各有不同,以下將分別針對這些治療的過程及適用於哪些族群進行詳細的介紹。肝臟腫瘤局部切除(Hepatic resection)術肝臟腫瘤局部切除是早期肝癌治療方式中治癒率最高的,手術時會將腫瘤及其附近的肝臟區域一併切除。方式有肝葉切除(右葉切除、左葉切除、左外側葉切除、肝小節切除、廣泛性右葉或左葉切除)或楔狀切除(只根據腫瘤大小切除附近組織 ) 等。在評估上,醫師會根據腫瘤位置及腫瘤切除後剩餘的肝臟功能來決定手術切除的範圍。手術中,肝臟腫瘤切除後,會將切下的組織同步進行切片化驗,分為冷凍切片或是抽取腫瘤進行切片檢查兩種方式,能夠判別腫瘤的類型及惡性程度,同時確認切除是否乾淨,醫師會再根據結果決定後續的治療方向。肝臟腫瘤局部切除的適用族群有一定的限制,通常用於:.無肝硬化、肝功能未受影響的早期肝癌病患。.腫瘤無轉移、亦無侵犯至血管。.腫瘤包膜或界線明顯、非瀰漫性的病灶。另外,由於要切除部分肝臟,若腫瘤位置太深會傷害到過多正常組織,因此較適合用於肝臟的表面病灶。肝臟腫瘤局部消融(Tumor ablation)術「醫生,手術風險會不會很高,不想做手術的話,有什麼其他的治療方式嗎?」事實上,能夠進行肝臟腫瘤局部切除的病患也經常能適用肝臟腫瘤局部消融術。相對於手術,局部消融的長期預後差不多,但較沒有侵入性,且治療傷口小、病患復原速度較快,也能保留較多肝臟組織,因此現在也廣為使用。肝臟腫瘤局部消融術運用「磁導航超音波定位」,先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影像精準定位腫瘤位置,在超音波下找到腫瘤,將探針刺入腫瘤後,使用無線電射頻電波或高頻率電磁波產生熱能破壞腫瘤及附近組織,讓細胞凝固性壞死。其中,無線電射頻消融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或微波消融術(Microwave ablation, MWA)是目前最常用的局部消融方法。在適用族群上,基本上和手術切除的族群差不多。但由於要用探針插入組織,故較適合用於肝臟的深層病灶。而肝臟表面的病灶不易插入探針,較適合以外科手術切除。此外,肝臟血流豐富,容易帶走局部消融術的熱能,因此,若病灶太靠近血管,會建議先使用預防性栓塞術再進行消融,避免影響治療的效果。肝動脈栓塞(Trans-arterial embolization, TAE)術對於一些無法進行手術切除腫瘤的患者來說,可以選擇肝動脈栓塞。這個治療方式適用於腫瘤較大而無法通過消融治療(通常直徑大於5公分)且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和肝臟腫瘤局部消融術同樣有治療傷口較小、保留較多肝臟組織的優點。肝動脈栓塞術是將血管栓塞劑注入供應腫瘤的肝動脈分支,阻斷癌細胞附近的血液供應,讓肝腫瘤缺血壞死。通常會請放射科醫師在病患鼠蹊部進行局部麻醉,從股動脈將導管置入,再送至肝動脈的目標位置進行阻斷。肝動脈栓塞術可以單獨進行或合併肝臟腫瘤局部消融術一同進行,亦可使用化療藥物進行栓塞,同時達到局部化療的效果,稱作「經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結語相對於中晚期或末期肝癌,早期肝癌是有機會能治癒的。肝癌治療方式不斷進步,除了「肝臟腫瘤局部切除」外,也有非手術的方法如「肝臟腫瘤局部消融術」及「肝動脈栓塞術」等,醫師會根據疾病狀況協助病患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幫助病患達到最好的療效及最低的傷害。然而,由於早期肝癌沒有症狀,難以發現,故建議高危險族群要定期健康檢查,來提高肝癌的治癒率。肝癌的高危險族群包括肝硬化病人、慢性肝炎病人、B型或C型肝炎帶原者以及長期酗酒、有肝癌家族史者。若你符合上述族群,要至診所或醫院定期追蹤肝臟功能與狀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延誤病情釀成大錯!【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王鴻偉醫師】早期肝癌不想手術也能把腫瘤清乾淨嗎? 談早期肝癌的根治性治療選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18 焦點.健康知識+
癌症指數怎麼看?正常值是多少?「指數高不等於罹癌」醫師教你如何解讀
「癌症指數」指的是「血清腫瘤標記」,又稱腫瘤指數「醫生!我的癌症指數檢查出來偏高,是不是代表我已經得癌症了?」又或是「我的癌症指數明明正常,為什麼還是得癌症?」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秘書長、臺大醫院腫瘤部主治醫師陳偉武表示,這是診間常會聽到的疑問。到底「癌症指數」準不準?正常值是多少?造成它上升或下降的原因有哪些?癌症指數是什麼?所謂「癌症指數」指的是「血清腫瘤標記(tumor marker)」,又稱腫瘤指數,是指人體血液中的某類蛋白質,當其濃度上升時,經常與特定癌症相關,這時便可以利用其抽血數值的高低變化,來預測特定癌症的發生與進展。然而,癌症指數在癌症預測上是有其極限的,陳偉武醫師表示,當人體器官受到其他良性狀況影響時,也可能造成癌症指數的異常上升;相反的,當癌症指數顯示正常時,也不代表人體一定沒有癌症。癌症指數的種類繁多,在健檢應用上,目前常見的有鱗狀上皮癌關聯抗原(SCC-Ag)、愛氏頓病毒抗體(EB-VCA IgA)、肺癌腫瘤標記(NSE、Cyfra21-1)、癌胚胎抗原(CEA)、四種癌抗原(CA72-4、CA199、CA125、CA15-3)、胎兒蛋白(AFP)、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及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B-HCG)等項目。不同的癌症指數有什麼應用?目前健檢項目上常見的癌症指數項目包括以下幾種,其應用也一併說明如下:1.甲型胎兒白蛋白(AFP)可作為肝癌初步篩檢,不過AFP升高,也可能跟肝硬化、懷孕等因素有關。2.CA19-9可作為胰臟癌初步篩檢,但其他腹腔的腫瘤,如大腸直腸癌、胃癌等也可能讓CA19-9升高外,膽道炎、胰臟炎等非惡性疾病,也可能讓CA19-9濃度上升。3.CA153可作為女性乳癌的初步篩檢,但在大腸癌、胰臟癌、子宮頸癌等其他癌症,或是乳房、卵巢等疾病,也可能會導致CA153濃度升高。乳房的自我檢查、定期找專科醫師觸診和接受乳房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等檢查也很重要。4.癌抗原125(CA-125)可作為女性卵巢癌初步篩檢,不過CA-125的升高,可能跟子宮內膜異位、骨盆腔發炎、子宮腺瘤等問題有關。另外,乳癌、肺癌、子宮內膜癌也可能讓CA-125升高,但CA-125對偵測卵巢癌的敏感度不夠高,有些罹癌患者仍在正常值以內。5.癌胚抗原(CEA)可作為大腸癌及腸胃道癌症初步篩檢。但CEA數值升高與抽菸、腸胃炎、肝硬化、甲狀腺功能低下等情況可能也有關聯。建議搭配腸胃鏡以及糞便潛血檢查,更能掌握腸胃道健康。6.前列腺特異抗原PSA前列腺特異抗原由男性的前列腺製造,可作為男性攝護腺癌篩檢的指標。不過,攝護腺腫大、生殖系統發炎、性行為後時,PSA也可能會上升。需配合肛門指診、攝護腺超音波等檢查,才能確診。癌症指數正常值是多少?陳偉武醫師表示,癌症指數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標準值,只能說是大部分正常人的平均數值。此外,不同醫院、不同平台、不同檢驗中心、檢驗工具的不同,或是經驗法則,訂定的參考值或標準值也會有些微差異。.癌抗原 125(CA-125)正常值:<35 u / ml相關癌症:卵巢癌、子宮內膜癌、乳癌相關良性疾病:懷孕、子宮內膜異位等婦科疾病、肝硬化.癌胚抗原(CEA)正常值:<5 ng / ml(如果是吸菸者,正常值則應<8 ng / ml)相關癌症:大腸癌(最常用)、胰臟癌、肺癌、胃癌相關良性疾病:抽菸、甲狀腺功能低下、肝膿瘍、消化性潰瘍、慢性氣管炎、憩室炎、阻塞性黃疸、酒精性肝硬化等.甲基胎兒白蛋白(AFP)正常值:<20 ng / ml相關癌症:肝癌相關良性疾病:懷孕、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CA19-9正常值:<37 u / ml相關癌症:胰臟癌、膽管癌、大腸癌相關良性疾病:胰臟炎、膽管炎、結石.PSA正常值:<4 ng / ml相關癌症:攝護腺癌相關良性疾病:攝護腺炎.癌抗原15-3(CA 15-3)正常值:< 22 u/ml相關癌症:乳癌、轉移性乳癌、大腸癌、胰臟癌、子宮頸癌、肝癌等相關疾病:肝炎、肝硬化、卵巢或乳房的疾病等癌症指數準確度多高?抽血癌症指數偏高,就代表罹癌嗎?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吳教恩指出,幾乎所有癌症指數都無法作為診斷罹癌的依據,「都還是需要影像檢查與病理切片才能確診」。唯獨 AFP,如果病患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抽血驗到 AFP 指數很高,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也發現肝臟腫瘤,可以不用再做病理切片即診斷為肝癌。「但這種情況還是要符合諸多條件,並非單靠一個 AFP 指數便能確診,只能作為輔助性診斷工具。」醫師表示,即便抽血癌症指數偏高,也不代表罹癌臨床上,癌症指數最常見是應用於治療後的追蹤與偵測復發,當病人接受治療之後,包括手術、化療、標靶藥物等,如果腫瘤指數下降,表示腫瘤對此治療有所反應;若是指數有再升高的跡象,就會合理懷疑是否復發,或是產生抗藥性,治療的預後狀況相對而言會較差。「如果病人在治療前,癌症指數就維持在正常值,並未上升,那這個指數就無法作為理想的追蹤指標,」吳教恩表示。「正常細胞也會分泌這些特殊物質,當身體處於發炎狀態如胃炎、腸胃炎、皮膚炎等,或是有些良性病變,甚至懷孕、吸菸等,都有可能使癌症指數升高,」吳教恩解釋。以 CA199 為例,這個癌症指數與胰臟癌、膽管癌有正向關聯,但是如果體內有結石、胰臟或膽管發炎,也會導致指數升高,甚至破千、破萬。指數偏高只是提醒要評估癌症的風險與可能性,並不代表就能確定罹癌,還是得合併其他臨床資訊如影像檢查、病理切片等,才能判斷是身體發炎或其他良性疾病還是惡性腫瘤引起。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血清腫瘤指數不斷上升或大輻度上升,便要積極檢查,排除癌病發生或惡化的可能。癌症指數檢查費用多少?一般在抽血檢測時,就可以加價測試一些癌症指數,像大腸癌胚抗原、胰腸胃道、女性卵巢癌等,每個項目費用600~800元不等。但專家建議,這類檢測最好對症下藥,先了解自己有哪類疾病的家族史,再來挑部位檢測,效率會比較好。輔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兼任主治醫師梁程超說,「有些人驗血,可能CEA癌症指數都正常,但是這些腺瘤是有機會會長大的,比較安全的方式還是大腸鏡的檢查。」因此癌症指數不能代表一切。有些民眾在健檢中心測出癌症指數偏高,但到醫院檢查後普遍沒有問題。吳教恩醫師指出,目前臨床上仍然找不到敏感度、專一性都很理想的癌症指數,因此大多數癌症指數並不適合單獨做為篩檢或診斷的工具。健康飲食、良好生活習慣,才能降低罹癌風險。只是一味檢測癌症指數,擔心自己是否罹癌,對一般民眾並沒有太大意義。然而對於曾經罹癌,或是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癌友來說,癌症指數就是個重要的指標,需要定期抽血追蹤指數是否有所變化,這部分是健保有給付的。參考資料東元綜合醫院高級健檢中心健康資訊:12大癌症指數大解析-醫師教你如何正確解讀癌症指數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癌指數檢查的迷思(上)延伸閱讀:.超實用!看不懂健康檢查報告?常見數值大解密讓你一看就懂.許多癌症是自己吃出來的!營養師曝「12大類易致癌食物」絕對要少吃.罹癌絕不是運氣不好!營養師傳授不易得癌症的7種飲食原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4 醫聲.醫聲要聞
罕病SMA藥物一劑4900萬 精準醫療協會籲健保給付篩檢
精準健康是趨勢,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徵詢產、官、學、研、醫、病六大領域專家意見,提出「2023精準健康產業政策白皮書」 ,推動包含以精準健康優化醫療配置、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納入健保給付、推動大型群體基因體定序計畫、優化醫療機構申請實驗室開發檢測(LDTs)、打造健康大數據永續基礎等五大政策建議方向,期待政府與產業開拓精準健康下一步。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理事長蔡政憲說,精準醫療可以更全面分析個別病患基因變異的相互關係,舉例來說,罕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早期幾乎無藥可醫,目前雖有新治療方法,但治療費用昂貴,目前台灣約有400多位病友;若以SMA發病率預估,約每1萬多名新生兒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SMA,如能普及先行檢測預防,就可節省後續的治療與照顧費用,而目前僅彰化縣補助篩檢費用。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說,如今人口老化、醫療需求提高,精準醫療更顯重要,白皮書中提及的項目,部分政府已經著手進行,包含研擬相關法規,照顧國人健康、保護國人個資,同時推動健康大數據發展,兼顧醫學倫理。期待未來可導入最新科技,持續推動生醫、精準醫療等攸關患者權益方案,保障病人獲得最優治療權益。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榮譽理事長李鍾熙表示,精準健康發展需仰賴大量數據才能實現,台灣目前已有數位、AI、半導體科技等「護國神山」,應善用科技優勢並結合生醫產業發展環境,推動更具前瞻性的大型群體基因定序計畫,找出國人罹病風險因素及對應基因,將可治病於未病、打造另一座護國神山。台大醫院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說,次世代基因檢測等癌症基因檢測,已是許多癌症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項目,希望健保可儘快趕上國際水準。台灣醫療支出只占GDP的6.1%,歐美及先進國家多在8%以上,期望政府、私人保險,與民眾都可重視精準健康,雖然感覺初期花費較高昂,但可有效省去後續的龐大醫療開銷。台中榮總醫學研究部轉譯醫學研究科主任陳一銘表示,中榮與多家大型資訊科技公司、學術研究機構簽訂合作備忘錄,推動跨域協作經驗,透過智慧醫材與精準醫療,打造全方位醫學中心,讓醫療再進化,不僅只是解決人類的病痛,更讓疾病成為可以被管理的風險。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說,癌友對於精準檢測與治療可近性非常有限,近期著重倡議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CDF),期待本案可快速過關,造福更多癌友。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表示,期待優化健康資源能多配置於精準醫療,也提醒未來應該更落實民眾衛教,讓民眾了解健康數據蒐集用意與未來可能應用,讓精準醫療可有更長足進展。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長陳鋕雄說,許多檢測涉及高敏感度的基因資料,政府需設立專責機構及相應法規管理,強化資料分享的可信任性。
-
2023-07-13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乳癌化療體會生不如死 鄭伃書學到醫學院沒教過的事
39歲鄭伃書是中國附醫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收治過近千名乳癌患者,動過數百例手術,常叮嚀癌友要積極面對癌症,提醒女性朋友定期自我檢查乳房,從沒想過自己也罹患乳癌第二期,且為棘手的三陰性。抗癌期間,除了感受到瞬間大量掉髮的恐懼,也深知癌友的無奈,這些都是醫學院教授沒教過的事,現在面對癌友,能更具同理心,感同身受。觸感像皮球 一按是硬塊2019年6月2日,星期天,鄭伃書永遠記得這個日子,當天早晨她意外發現左邊乳房異樣,觸感像是一顆小皮球,用力一按,卻是硬塊,觀察形狀、大小及位置,深感不妙。周一上班,起個大早,獨自進入超音波室,拉起布簾,熟練地使用探頭,只是這次對著自己乳房,螢幕顯示形狀不好的陰影,她一顆心頓時沉了下去。為了確認乳癌期別,鄭伃書開檢驗單據,為自己安排穿刺,而影像醫學部主任一邊操作著儀器,一邊看著螢幕,低聲說著「怎麼會這樣」,眼底盡是不捨。得知罹癌時 如墜入深淵終究必須面對宣判,答案是三陰性乳癌,腫瘤2.8公分,鄭伃書罹患乳癌所有類型中,最惡性、最容易轉移的三陰性,不只要開刀,還需合併化療。鄭伃書說,她是乳房外科醫師,但在得知罹癌那一瞬間,身陷暗黑的深淵,承受著一波又一波的恐懼情緒,內心無法調適,一直想著「這是怎麼發生的?」因家中成員並無乳癌病史,那時也才35歲,怎可能罹癌?在冷靜後,擬定治療策略,先作前導化療,視腫瘤縮小程度,決定全切或部分切除。原本以為可以隱瞞罹癌、安穩地做完化療,但醫院一名個管師點閱乳癌患者名單時,看到「鄭伃書」三字,以為眼花,或是電腦出錯,怎可能醫師與癌友身分對調,但進一步查證資料,確認此事,立刻通報主任及醫療團隊。同事接手後,醫療團隊在鄭伃書身體放置人工血管,開始每三周一次化療,期間出現惡心、狂吐、發疹、皮紅、掉髮…,只要說得出來的化療副作用,全發生在她身上,終於體會到什麼是「生不如死」。鄭伃書說,曾多次遇過乳癌病友因掉髮、禿頭,而停止治療,那時總想著「怎會為了不痛不癢的掉髮,而不想治療,戴上假髮,不就沒事。」著實讓人百思不得其解。頭髮整片掉 尖叫又崩潰直到第二次化療,鄭伃書沐浴時,以水龍頭淋濕頭髮,不料,這一沖竟讓一大片頭髮從額頭滑落到浴室地板,她頓時尖叫,陷入崩潰狀況。事後回想,自己可以忍受皮膚癢、腹瀉、白血球低下等身體不適,卻跟許多乳癌病友一樣,過不了掉髮這一關,原來那是一種身體分離、失去掌握的深沉恐懼。原本以為自己夠堅強,化療隔天還可回到診間,從病患變成醫師,成為癌友的表率,但身體卻是極度虛弱,連講話都覺得吃力,勉強看完一個診次,嘴唇發白,身體輕飄飄走不穩,這才取消夜診,返家休息。前四次化療效果不錯,腫瘤明顯縮小,但第五次化療突然引發敗血性休克,鄭伃書被送至加護病房,等病情穩定後,她陷入艱難的抉擇,要再拚一次,做滿六次化療,再做切除手術?還是直接就進開刀房?在同仁評估下,選擇後者,這也是她第一次身處手術房時,並非執刀醫師,而是乳癌病友。手術順利 宛如天籟之音鄭伃書表示,迄今仍記得術後情況,儘管身體不聽使喚,但仍可清晰聽到主刀醫師親切喊著「放心,手術一切順利」,這宛如天籟之音。正因這奇特經驗,讓她日後在完成乳房腫瘤切除手術,病人仍迷糊時,總是習慣彎著腰在癌友耳邊輕聲說「手術順利,放心」。在完成化療、局部切除手術後,還得面對局部放療、抗荷爾蒙治療,這使得鄭伃書更加瞭解癌友的感受,她表示,以前在電腦螢幕前敲打鍵盤,輸入藥名,列出單據,再交給護理師,從沒看過抗荷爾蒙針劑模樣,沒想到,這針劑粗如麥克筆,針頭又粗又大,光是外觀就夠嚇人的。對於罹癌,鄭伃書從無法置信、坦然面對,以及深刻體會癌友的無助與恐懼,她說,感謝老天讓她走這麼一回,承受化療所有的副作用,也做過手術、放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抗荷爾蒙療法,甚至住過加護病房,在短短一年內經歷過教科書上所有乳癌病友可能遭遇的狀況,也學到醫學院裡沒有教過的事情,那就是癌友真實感受。鄭伃書小檔案現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年齡:39歲罹患疾病:三陰性乳癌第二期發病時間:2019年35歲症狀:左側乳房出現硬塊治療方式:前導型化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抗荷爾蒙療法、外科切除手術、放射線治療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癌症,讓我更健康。
-
2023-07-12 癌症.飲食與癌症
罹癌絕不是運氣不好!營養師傳授不易得癌症的7種飲食原則
癌症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大多數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的人和大多數癌症倖存者的年齡都在65歲以上。根據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的數據,癌症是65歲以上人群中第二大死亡原因,年齡在65歲以上,有28%的男性和21%的女性被診斷有癌症。美國癌症學會公布,2023年新病例數為1,958,310人(男性51.59%,女性48.41%)。但因2019年之後治療方案進步,死亡人數下降33%,609,820人死於癌症(男性52.82%,女性47.18%)。在臺灣,癌症是十大死因之首,發生人數2020年一年內有11萬人。在中國,2022年癌症新病例數約是美國的兩倍,但死亡病例數約是美國的五倍。許多類型的癌症透過篩檢(如乳房X光檢查、結腸鏡檢查和皮膚檢查)能夠提早發現,都可加以治療控制。倘若已經發生,癌症並非絕症,仍然可以與個人的醫療團隊配合,維持健康生活,改善高齡癌症者的生活品質(包括治療期間)。罹患癌症絕不是運氣不好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延緩腫瘤形成的速度。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曾有一項臨床醫學研究報導,提到「罹患癌症的人當中,有三分之二大都是運氣不好」,這指的是細胞「基因」的改變,千萬不可以誤解成聽天由命。事實上,每一個個體內或多或少都有癌細胞存在,人體具有極為奇妙的防衛系統,在免疫功能好的狀況下,會自動將不好的細胞排除;反之狀況不好時,這些癌細胞就有可能快速不正常增生,進而侵犯身體正常生理功能。也有不少人在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後,第一個反應是心理上出現憂鬱,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品質及飲食。換言之,不少癌症病人並非死於原來診斷的病症,而是因營養不良導致免疫力下降,治療效果不佳,或是有其他併發症。因此,一旦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務必以正面的態度面對,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積極地治療;而不是沮喪或迷信於沒有根據的偏方。癌症患者的熱量攝取應該比一般人多20%。在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攝取足夠的各種營養素,讓身體備足本錢,維持良好免疫功能,以接受治療期間的種種挑戰。良好的飲食內容可以延緩癌細胞的生長癌細胞的形成有兩個階段,首先是細胞內基因DNA發生異常,造成細胞病變的致癌啟始因子包括:石棉、輻射線、黃麴菌毒素、農藥、殺蟲劑、激素等。一旦細胞內基因異常形成所謂的癌細胞,在成長為腫瘤,影響到正常生理功能的過程中,會因應環境以及飲食內容而有「加速」或「延緩」病變速度的兩種可能性(參考圖3-5):兩種會「加速」癌細胞形成的促進因子(1)飲食:過量蛋白質、高飽和脂肪酸飲食、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煙燻及鹽醃食品、某些人工添加劑、色素……等。(2)環境:水汙染、缺乏運動、飲酒、吸菸、二手菸……等。反之,可以「延緩」癌細胞形成的兩種因子(1)飲食:抗氧化劑、維生素A、E、C、膳食纖維、硒等礦物質。(2)環境:遠離所有促進因子。雖然仍無法完全掌控細胞基因的異常,但日常生活中可以經由減少接觸環境中的汙染因子,來減低基因異常的發生速度,以健康飲食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來延緩癌細胞形成的過程。由飲食延緩癌細胞形成若要延緩癌細胞的生長,多吃蔬菜水果是最簡要的方法。一些研究表明,癌細胞偏愛在酸性環境下生長,所以多吃蔬果可以使體液偏微鹼性1,換言之素食者罹患所有癌症的風險都較肉食者低,但不代表要飲用鹼性水。此外有乳癌和大腸癌高危險機率者,飲食中過多的飽和脂肪酸會加速癌細胞的生長;反之增加飲食中膳食纖維的攝取量,縮短代謝廢物殘留在體內的時間,可以減緩癌細胞的形成速度。發霉的玉米及穀類(米)絕不能吃,因為很可能含有黃麴菌毒素,其會導致肝細胞變異成癌細胞。燻烤和醃漬食品所含的硝酸鹽添加物,會加速胃癌細胞的形成。而維生素C可以減少傷害物質的形成,所以在吃烤肉、香腸或熱狗的同時,必須同時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例如與橘子或新鮮的橘子汁一起食用。注意香腸和烤肉不要和養樂多或其他乳酸飲料共同食用,這兩者的組合會產生致癌物亞硝胺。延緩癌細胞生長的飲食原則以下提供7個飲食原則,可以審視自己的飲食習慣加以修正,以減少不良的飲食因素,改善健康狀況,正在接受治療的人也可以參考:1.增加植物性食物,減少動物性食物‧ 增強膳食纖維的攝取量,多食用蔬菜及全穀類。‧ 減少肉類的攝取量,尤其是紅色肉類及加工肉品。2.增加健康油脂,減少飽和脂肪酸‧ 烹調或涼拌時,採用橄欖油替代麻油、奶油、豬油或雞油。‧ 盡量去除肉類所含有的肥肉部分,以減少動物性飽和脂肪酸的攝取。‧ 每週至少吃1~2次的魚或海鮮。‧ 減少速食、油炸食品、加工食品的攝取。‧ 仔細核對營養成分標示,避免含有氫化油、高果糖玉米糖漿、人工色素、人工調味劑、防腐劑、棕櫚油和椰子油的加工食品。3.增加含抗氧化力的食物‧ 增加攝取顏色深的漿果類水果:藍莓、黑莓和深色葡萄。‧ 增加攝取各種各樣顏色鮮豔的新鮮水果和蔬菜。‧ 多攝取天然食物,減少加工食品。‧ 食用燒烤或加工肉品時,在同一餐中同時攝取橘子或其他含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豐富的蔬菜和水果。‧ 在烹調中添加可以增強免疫力的植物香料,例如咖哩、大蒜、薑、九層塔等。‧ 飲用足夠的水分。4.避免在烹調過程產生致癌物‧ 採用水煮、清蒸、涼拌等較為健康的食物烹調方式,避免在烹調、加熱過程中產生致癌物質。‧ 避免高溫加熱食用油。‧ 避免食用過度燒烤的食物。5.注意使用的容器以及食物的保存‧ 避免食用發霉的食物。‧ 正確使用微波爐,使用可耐高溫的玻璃、陶瓷容器、耐熱型塑膠容器加熱,不要任意使用塑膠容器。‧ 選擇品質好的碗盤、杯子、鍋鏟,勿忽略這些也可能是汙染食物的外在因素。‧ 避免用塑膠袋、免洗餐盒等盛裝熱食,高溫會讓塑化劑滲入食品。‧ 請將食用油儲存在密閉容器中,並儲存在陰涼避光處。6.確保衛生與食品安全尤其是癌症治療期間免疫力較弱,一定要注意!‧ 準備食物及進食之前,務必要用肥皂充分洗手,而不是消毒液。‧ 蔬菜和水果必須徹底清洗乾淨(不妨在浸泡的水中加入數滴白醋)。‧ 食物必須保存在適當的溫度下,儲存在冰箱(低於4℃)或冷凍庫中,抑制細菌的生長。‧ 生肉、魚、家禽和雞蛋必須分開處理。‧ 徹底清洗使用過以及接觸過生肉的餐具、檯面、砧板、海綿或抹布。‧ 肉類、家禽、海鮮必須徹底煮熟,食用前,使用食物溫度計測量肉內部中心點的溫度(畜肉須煮熟至中心溫度72℃以上,禽肉則須煮熟至中心溫度74℃以上),以確保食物安全。‧ 忌吃未經處理過的蜂蜜、牛奶和果汁,選擇經巴氏殺菌過的產品。‧ 避免沙拉吧、壽司、未煮熟的肉、魚、貝類、家禽和雞蛋。7.舒適的用餐地點與用餐方式,促進食慾‧ 自備餐點,以確保食物的內容、分量及安全。‧ 確保進食的環境乾淨衛生,避免吵雜擁擠。‧ 依據個人的吞嚥能力,調整食物的型態。本文節錄:時報出版 《打造健康的老後:少吃藥、少坐臥、少加工,65歲後一定要知道的飲食生活觀念》延伸閱讀:.抗癌怎麼吃?營養師授癌友「9要9不要」飲食攻略,幫助康復遠離癌症.70%的老化速度可由自己掌握!專家曝「延緩老化」秘訣,加速變老7地雷別做.「抗老」怎麼吃?專家點出7個好習慣+10大抗老化食物越吃越年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1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肺癌切除又復發 蔡松彥曝術後做2事讓他已無使用抗癌藥物
九年前,南投基督教醫院神經科暨環境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蔡松彥被診斷罹患肺癌,經歷手術、化療以及自療後,已完全治癒。當時是因定期健康檢查,才發現肺部長了10公分腫瘤,且已淋巴轉移,屬於肺癌第二期,但身體並未出現異狀。因為在醫院工作,蔡松彥發現罹癌後,立即安排內視鏡手術切除肺部腫瘤及淋巴,緊接著進行化療,但當時的標靶治療並沒有與他狀況匹配的選項,只得選擇傳統性化療「鉑金類藥物」,可以殺死癌細胞,卻也會傷害腸胃道,原本應該三周一次的化療,因為腸蠕動不良一度暫停,化療延長到5個月才結束。自我療癒 生病後減少工作量不料,五個月後腫瘤卻在肺部同一側復發,蔡松彥說,他已54歲了,就沒再做病理切片,臨床上來看是高度復發,疑似肺癌第三期,外科醫師建議再做切除手術。但他認為,肺葉有五葉,在經歷第一次手術已經少一個,若再度進行手術,肺功能恐怕不完全也活不了多久,且考量才剛做完化療,因此他選擇走上「自我康復療癒」的道路,一年多後即痊癒,迄今都沒有復發。肺癌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五年存活率只有一半,蔡松彥被診斷罹癌時,坦言當時能否活下來都不確定。對於這段抗癌過程,他視之為人生歷練,認為是上天希望他在54歲時應該對人生作出調整。他娓娓道出,他38歲就當醫院院長,後續還有接行政職,因為過度傷害身體而罹癌,生病之後,他開始減少工作量,休息一段時間後,重新調整腳步。首重營養 補充維生素益生菌除了正統醫學,工作避免過勞、飲食清潔衛生等要留意外,蔡松彥也嘗試過不少輔助治療方式,最重要持續維持至今的是「營養學」以及「運動」。蔡松彥說,醫學治病上鮮少把營養學擺在首要,但營養學是固本培元的概念,應先把基礎的身體體質加強。現代人多外食而營養失衡,多數人是處在亞健康、亞疾病的狀況,身體健康普遍有偏失,因此更需要注重維生素D、腸道益生菌等攝取。在生病期間,蔡松彥的家人也配合他減少外食,食物都是家裡準備的,就算現在癌症已經康復,仍然吃得養生。他說,在食物選擇上不管是否罹癌,都應該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不可過高,也要避免抽菸、喝酒;維生素、礦物質、Omega-3油脂等攝取不可偏廢,可以從優酪乳、奶酪、泡菜等發酵食品補充益生箘。登山紓壓 每周至少運動3次蔡松彥也強調運動的重要性,登山是他最愛的運動,也是紓壓管道,一次登山可能就會花五天以上的時間,因此耐力跟體能就更顯重要。沒有登山的日子,他會在室外跑步或在室內使用跑步機,重點在於要維持心肺功能、肌耐力,以運動「333」為低標,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超過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現在的蔡松彥已經沒有使用任何抗癌藥物,維持一至兩年做一次肺部低劑量斷層追蹤。原先專長於神經科、環境職業醫學科以及急重症的他,把看診重心轉往「整合醫學」,針對癌症病患提供更多元的治療諮詢建議。蔡松彥強調,他沒有放棄「主流醫學」,而是在主流醫學外加入營養學、運動醫學、紓壓等選項。不會貿然地勸病人不要動手術,而是審慎評估其自律能力及身體狀況。蔡松彥小檔案現職:南投基督教醫院神經科暨環境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年齡:63歲罹患疾病:肺癌發病時間:2014年7月症狀:無症狀治療方式:手術及化療,但五個月後腫瘤復發,補採行營養學、運動醫學、紓壓方式,十個月後腫瘤自行消失。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癌症不是絕症,心轉癌自癒,只要願意改變,往正確的方向持續努力,任何種類及期數的癌症有機會完全治癒。
-
2023-07-07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死亡近9成在「這歲數」,哪些癌症最不容易被發現?5大癌症免費篩檢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癌症已經第41年高居國人死因第一名。2022年的報告指出,台灣有5萬多人因癌症而死亡,占總死亡人數24.9%,等於每4名死亡人口中就有1人是罹癌身亡。若就年齡觀察,癌症死亡有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癌症自1982年起,已連續41年位居十大死因之首,肺癌、肝癌更是連續43年排名十大癌症死因前2名。而今年的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序與2021年相同,排序如下: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此外,近幾年來,攝護腺癌、胰臟癌、卵巢癌的死亡率則大幅增加,如胰臟癌死亡率與2021年相較,上升了4.8%;胃癌排名則往後退。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在受媒體訪問時指出,癌症死亡時鐘每年都在變快,2022年又較前年的10分10秒再快轉了3秒,也就是平均每10分7秒就有1人因癌症死亡。此外,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國內四癌篩檢率下降了14%之多,等於約有72萬人中斷篩檢,成為癌症死亡攀升的最大隱憂。若是將男女分開統計,男性每10萬人口的癌症死亡率為270%,女性為176.3%。男、女性第一大癌症死因都是肺癌,男性第2和第3名的癌症死因是肝癌與結腸直腸癌,女性則為結腸直腸癌與乳癌。受到疫情影響,國內四癌篩檢率下降了14%之多,等於約有72萬人中斷篩檢,成為癌症死亡攀升的最大隱憂癌症死亡率之首「肺癌」,平均每人得花25萬治療檢視2022年全民健保惡性腫瘤醫療支出「排名前十大癌別之醫療費用支出統計表」,惡性腫瘤醫療支出費用高達1334億元,5年平均成長率6.3%。至於十大癌症之首的「氣管、支氣管及肺癌」,藥費每點為1元計算,換算成新台幣,2022年醫療費用高達224億元、較2021年的228億元減少1.7%。每人平均支出藥費133,298元,較2021年的156,061元減少14.5%;而每人平均醫療費用257,094元,亦較2021年282,515元減少8.9%。肺癌醫藥費較去年減少,顯示肺癌篩檢防治已見成效。而十大癌症治療費最貴的,則是第8名的白血病,每人平均藥費276,165元、每人平均醫療費用431,420元,相當驚人。癌症醫療費用及就醫病人數均呈成長趨勢,不僅影響病患及家庭生活品質,亦減少工作年數,造成經濟損失及龐大醫療費用支出,故有效防治癌症乃重要之醫療照護議題。糖尿病罹患「這些癌」的風險,是常人2倍以上三軍總醫院院長洪乙仁表示,癌症是糖尿病常見的共病之一,同時會增加許多癌症發生的風險,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色素每增加1%,罹癌風險也會增加18%。糖尿病患發生肺癌、肝癌、胰臟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胃癌、膀胱癌及乳癌等風險是一般人2倍以上,原因相當複雜,像是胰島素阻抗,會造成身體分泌更多的胰島素,反而刺激腫瘤細胞成長。發炎反應也常伴隨脂肪組織增生,分泌許多發炎物質,可能間接造成癌症的發生或惡化;另外,高血糖會造成免疫力系統機能的降低,也降低對抗癌細胞的能力。洪乙仁提醒,糖尿病患者要預防癌症發生,最重要就是「積極控制血糖」,延緩糖尿病的進展,降低罹癌或癌症惡化、復發風險,並定期接受糞便潛血、口腔癌、子宮頸抹片、乳癌及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2021年已新增至「五癌篩檢」國健署2021年已經把四癌篩檢擴大到五癌篩檢(增加肺癌),從最新公布的2022年國人死因更已看到數字的相關性,提醒民眾在疫情解封的今日,要重新注重篩檢的規律性對自己健康的保護。目前政府補助五大癌症篩檢如下:1.子宮頸癌篩檢: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2.乳癌篩檢: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3.大腸癌篩檢: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4.口腔癌篩檢: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5.肺癌:(1)具肺癌家族史:50~74歲男性或45~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重度吸菸史:50~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延伸閱讀 用「檸檬洗電鍋」看起來很乾淨,卻可能留下後遺症!台大化工博士:最好的清潔方法是...
-
2023-07-05 醫聲.癌症防治
大學生罹晚期肺癌去世 免費癌篩早期發現治癒率達9成
國健署推動高風險族群肺癌篩檢,提供每2年1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檢查,全國已有4萬9508位民眾接受檢查,並找出531名確診肺癌個案,但國健署預估高風險族群應有50萬人。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鼓勵民眾前來篩檢,早期篩出、治療。衛生福利部自去年7月1日起,將肺癌篩檢納入台灣第五癌篩檢,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免費LDCT檢查。國健署今統計,111年7月1日至112年6月30日止,全國已有4萬9508位民眾接受檢查,找出531名確診肺癌個案,其中早期(0及1期)個案有452人,占85.1 %。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過去沒有LDCT檢查時候,肺癌確診民眾有3成以上都是第3、4期,五年存活率較差外,需要接受的治療也較多、較貴,生活品質沒辦法達到太好,早期篩檢把肺癌找出來,有9成以上的治癒率,後續也無須標靶治療,對整體健保財務負擔、病患生活品質上,都相當有意義。吳昭軍表示,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我國肺癌篩檢計畫實施週年以來,找出的肺癌個案有85.1%為早期,證實能有效於早期發現肺癌,有助提高肺癌存活率。公費補助LDCT肺癌篩檢服務已受檢民眾中,約9.2%經醫師評估有疑似異常之肺部結節,需定期檢查追蹤或進行確診程序。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楊政達表示,臨床上個案面對癌篩也呈現兩極化反應。當患者篩出肺部有「異常結節」時,一類會驚慌失措,到各家醫院檢查,當聽到醫師說只要追蹤後,出現「假性安慰」開始掉以輕心;另一類則為鴕鳥心態,不將篩檢結果當一回事,或覺得癌症治療很麻煩而不想面對,錯失治療良機。薛瑞元表示,肺部結節多數為良性,檢查結果疑似異常的民眾,務必遵醫囑定期追蹤,以觀察結節有無新增或變化,若經醫師確診為肺癌者,更應配合治療計畫,儘早診治,爭取較大的復原機會。免費肺癌篩檢吸菸者不願篩 4期篩出治癒率剩1成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台灣111年肺癌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21.8人,相較100年每十萬人26.0人,已下降16.2%,但仍然高居臺灣癌症死因第一位,占了111年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19.4%)。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肺癌患者存活率較低,主要原因是早期肺癌無明顯徵狀,而出現顯著症狀時,診斷已多為晚期。早期肺癌(0及1期)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就急降至1成,不同期別的存活率差距甚大。但109年臺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每2個肺癌確診個案就有1個已經是第4期,晚期個案占6成以上,錯過早期治療機會。楊政達分享,一名18歲男性在大一新生健檢時發現肺部有陰影,但他沒有家族史、吸菸史,後續確診斷出「肺腺癌第四期」,當時2015年進行標靶治療,依舊不幸罹世。楊政達表示,家族史、吸菸史是最有實證的罹癌因子,但顯然還有其他未知的危險因子,國健署早期偵測都能夠累計資料庫,透過基因檢測,以利未來找出台灣人的某些危險基因,或許跟白種人不同,也能夠為往後的肺癌治療提供資料。國健署統計顯示,公費LDCT肺癌篩檢,找到531名肺癌個案中,有396人具肺癌家族史,118人為重度吸菸者,17人為同時具肺癌家族史之重度吸菸者。進一步分析肺癌偵測率(每100個完成篩檢流程的人,可找到的肺癌個案數),整體為1.1%,具肺癌家族史為1.4%,重度吸菸者為0.6%,同時具肺癌家族史之重度吸菸者為0.9%。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這顯示除吸菸外,肺癌家族史確實是國人重要的肺癌風險因子。「具肺癌家族史者,前來LDCT篩檢最為踴躍。」楊政達表示,吸菸者本身因為知道吸菸會增加罹癌風險,心理上會較不願意面對;但有家族史的民眾,會看到家人罹癌後的治療歷程,紛紛主動前來篩檢。國健署分析數據,將受檢者之診斷期別及風險因子進行交叉分析,具肺癌家族史有89.4%為早期,晚期(3及4期)僅占7.6%。與具肺癌家族史者相比,重度吸菸者早期比率稍低(71.2%),晚期比率較高(23.7%),但仍遠比109年國人肺癌期別分布佳(早期33.4%,晚期62.9%)。顯示重度吸菸者應儘早定期接受肺癌篩檢,若有肺部相關異常,應儘速就醫檢查,提高早期發現肺癌的機會。吳昭軍提醒,LDCT僅能早期發現肺癌,並不能降低肺癌的發生率,吸菸者戒菸10到15年,肺癌發生機會可減半。對於目前仍有吸菸的民眾,請多善用戒菸服務資源,增加戒菸成功的機率,同時遠離二、三手菸,並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才能降低罹患肺癌風險。國健署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高風險族群對象包括: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備註)以上,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國民健康署與全國167家醫院合作,符合資格民眾可至國民健康署肺癌篩檢合約醫院預約及檢查(查詢網址https://gov.tw/ZUp)。(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7-02 癌症.抗癌新知
生殖系統癌症改變親密關係 癌症治療手術後還能有性生活嗎?
罹癌後,不只生活出現大幅度變化,親密關係也可能悄悄改變。無論婦癌、乳癌、攝護腺癌等生殖系統癌症,治療過程或療程結束後,都可能因身心變化影響親密關係。癌症希望基金會近期將針對婦癌與乳癌患者,協助癌友面對親密關係課題,即使罹癌後身體狀況不如過往,仍可在親密關係中滿足彼此需求,更不再是不能啟齒的事。「他可能不愛我了」,太太憂心手術後不再有性生活。40多歲女性小雅(化名)罹患子宮頸癌,子宮頸經切除後長度縮短,她和先生感情一直都很好,性生活也非常融洽,但在手術後,她與先生就再也沒有性行為。她開始萌生各種憂心「為什麼不碰我?」「他開始嫌棄我了嗎?」「怕我傳染給他嗎?」「我的女性魅力不再了嗎?」「是不是他出軌了?」「他已經有新對象了?」小雅說,內心各種疑問,每天都環繞在腦中,某天詢問其他病友,病友告訴她「不要怕,一定要試試看」。當晚她硬著頭皮,嘗試與先生恢復性行為,但術後子宮頸功能不像過往,潤滑程度不如生病之前,那一晚小雅與先生的經驗很差,讓小雅更為沮喪,她哭著打給當初給予建議的病友說「怎麼辦?先生可能真的不愛我了。」「太太活下來就很好了」,先生壓抑自我需求。荷光性諮商專業訓練中心團隊成員、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邱似齡說,性議題對於亞洲人本來就難以啟齒,更何況是癌友。有些夫妻自訴性生活融洽,並不是真的融洽,而是沒有發生問題,但是否滿足彼此,都是「猜測」而已。許多夫妻會說「我們都有談呀」,看似有溝通,但他們口中的談,是確認兩人今晚同意性行為、約好時間,至於怎麼進行才能滿足彼此?「幾乎沒有談過」,也因此,癌友更難向伴侶開口,提出對性生活的需求。邱似齡說,小雅夫妻後來參與諮商,先生說,他不是不想跟小雅有性行為,而是不知道太太治療結束後,什麼時候可以怎麼開始。當太太在術後主動表達需求,但結果卻沒有獲得很好的回饋,他也很挫折,甚至告訴自己,太太能活下來就已經很好了,至於性生活,「沒有就是沒有了」,安慰自己並壓抑需求,他也不敢再提,擔心一開口,成了太太心中的衣冠禽獸。類似案例非常多,邱似齡說,年輕夫妻對性溝通上優於長者,比較有機會在罹癌後,溝通出適合兩人的模式,但是對於保守的50到60歲族群,也是罹癌高峰年紀的夫妻來說,「根本沒辦法這麼細緻的溝通」。生育年齡罹婦癌,事先與醫師討論,仍有機會生小孩。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李佩怡說,多數癌友面對癌症的當下都很茫然,一聽到「癌症」二字,內心剩下的只有恐懼,且馬上聯想到死亡,沒有看到現在的醫療已經讓癌症走向慢性病,也沒有思考到罹癌得同時準備維持生活品質,或是直接判定自己是沒有機會生育、擁有性行為,但實際上這些都可以維持。癌症希望基金會服務全癌症病人,議題多元也牽涉各面向。李佩怡說,乳癌病人多數面對切除乳房、失去性徵後的自我認同課題,伴侶怎麼看待自己?自己該怎麼面對各界觀感?婦癌患者,除了子宮頸癌,還包含卵巢癌,卵巢癌患者可能因為化療,提早停經面對更年期,也可能無法再生育。本來有計畫生育的女性,可能沒想到可以先與醫師討論,如何讓自己還有機會擁有孩子,只想到癌症恐讓小命不保,直接先手術化療,術後再來討論卻已經來不及。男性化療影響精子品質,須提早做好規畫。不只女性,男性也有類似課題,攝護腺癌患者因為化療,可能影響精子製造,或精子品質不佳,同樣也可能不孕。李佩怡說,如果病友能提早認知,這些事情都可以談,癌症希望基金會能給予資源協助,癌後也能維持有品質的生活。癌友的生育計畫美國癌症醫學會曾建議醫師面對癌症病患,必須將生育能力列入治療考慮因素之一。.卵巢癌、睪丸癌,手術切除癌細胞後,男性保留一側睪丸,就還能製造精子。女性卵巢左右兩側輪流排卵,只要留下一側卵巢,基本上還有排卵能力。.如果因子宮內膜癌或子宮頸癌,需要切除子宮,患者就得找代理孕母,才可能生育。.化療藥物對精母細胞、卵母細胞這類分裂中的細胞來說,影響最大,可能導致不孕或受孕機率下降。但現在化療種類繁多,毒性差異很大,並非所有化療藥都有強大殺傷力,有些懷孕時也能用。.懷孕三個月內的胚胎很脆弱,這個階段不能化療,但三個月後,寶寶成形,器官慢慢成熟,孕婦有機會接受化療。現在愈來愈多懷孕病人可兼顧治療和寶寶。.若經濟能力許可,趕在治療前把卵子取出來冷凍。HOPE癌友常見生育問題懶人包:https://hopecancerfertility.pse.is/fertilitylazybagpdf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2 癌症.抗癌新知
活得久也要活得好!癌症存活者在治療完成後的人生該怎麼過?
癌症時鐘年年快轉,衛福部公布2022年十大死因,平均每10分7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不過,醫療不斷進步,全癌症的五年存活率從過往的五成,到現在超過六成,癌症已成「慢性病」,如何與癌症共存成了癌友一大課題。美國多年前即推出「癌症存活者指南(NCCN)」,癌症希望基金會也展開倡議,台灣應教導癌友面對癌症治療後的身心議題,推動台版「癌症存活者指南」。癌症存活者身心潛藏各種問題,需要指引協助。國人對於「癌症存活者」這五個字並不熟悉,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所副教授邱秀渝說,癌症存活者是指完成癌症治療後存活的對象。罹病後,多數癌友關注在「該怎麼治療?」「如何活命?」,無法思考治療後的生活,該怎麼活得久也活得好。邱秀渝說,罹癌後面對五花八門的課題,她自己也是癌友,治療結束後,身體與過去相比較容易疲憊,精神狀態也比較差。許多癌友面對的更是罹癌後「關係的變化」,如何向伴侶說出自己身體的改變、期待對方怎麼配合?又或是如何向新認識的朋友、對象,提及過去生病的經驗,都需要一套指引協助。生病後的身體、關係變化,常不知向誰求助。美國推出的「癌症存活者指南」,是由27個專業性團體,每年依照癌友提出的身體變化狀況,訂出的照顧指引指南。例如,婦癌治療後,有些女性會提早面對更年期,或因手術、化療等副作用,影響日常生活等。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櫻說,20多年前,她曾接觸過一位40多歲罹患子宮頸癌的癌友,因癌細胞擴散,醫師切除她的子宮頸,同時也切除子宮、卵巢。術後她時常感覺到不適,後續回診發現,當時手術切除卵巢時,不慎傷及神經,導致療程結束後,陸續出現「漏尿」症狀。當時她以為是年紀大才漏尿,當她與先生的性生活受到漏尿影響時,她羞愧到害怕親密關係,但她既不敢詢問醫師,也不知道該向誰求助,最後嘗試詢問基金會,才輔導她找出解方。蘇連櫻說,癌友在面對癌症的過程中,通常很慌、很害怕,從沒想過,生病後代謝會變差、身體需要調養、親密關係可能出現變化。邱秀渝說,國健署針對癌症治療品質一直有提升方案,只是癌友也要認知,與醫療團隊一起協力工作,提出需求。如果醫療團隊能力有限,基金會則提出相對應的資源,協助癌友生活品質提升。出院後離開個管師的生活,才發現不知怎麼料理三餐。美國癌症存活者指南有十大建議,包括:需維持體重、養成每天固定運動習慣、少喝酒、維持蔬菜水果或全穀類較高比率的飲食模式、限制紅肉或加工品攝取量、注意防曬、足夠睡眠時間、禁菸、盡量從原型食物獲取營養而非仰賴營養補充品、定期回診與癌篩。邱秀渝說,許多癌症患者都不太知道癌症治療計畫結束後,生活會遇到什麼變化。曾有癌友告訴她,下個月她就要出院了,離開個管師的生活,才發現不知道怎麼料理自己的三餐,甚至自己的照顧計畫也不曉得怎麼擬定,出院本來應該是開心的事,卻讓她覺得壓力倍增。美國癌症存活者指南,特別強調運動、營養以及親密關係。邱秀渝說,癌友大多擔心「癌症復發」,但如何養成好習慣,降低癌症復發的機率,需要足夠的知識,也需要團體的協助。美國癌症存活者指南中的照顧計畫,特別強調運動、營養以及親密關係。許多癌友治療結束後,因為治療期間疏於運動,以及飲食可能受藥物副作用影響,沒辦法吃太多,未能即時接受到飲食營養概念。治療結束後,又回到原本的生活型態,高油、高鹽、高糖,也因為治療過程中,家人不捨得癌友多動,反而距離運動愈來愈遠。癌症希望基金會針對運動、營養、親密關係,甚至是罹癌女性的生育計畫都提供協助,可供癌友參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2 癌症.飲食與癌症
雞、鴨、鵝比較毒,生病的人盡量不要吃?癌友該怎麼補足營養
癌友最忌諱的是不均衡的營養補充方式,導致身體沒有足夠的能量抵抗癌症。高醫大附設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表示,癌症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例如胃口不好、噁心、嘔吐、吞嚥困難,常會影響癌症患者攝食的情況,造成營養不良的風險,甚至讓體重往下降,進而影響患者的免疫力,甚至影響療程。黃孟娟說,在癌症治療期間,要關注體重有沒有下降,如果病人的體重有較大流失,在治療之後,要先把體重恢復到正常;有一些癌症,例如乳癌,與肥胖有關係,治療後一定要維持理想體重。癌友要怎樣維持健康均衡飲食?國民健康署公布「我的餐盤」圖像,將每日應攝取的六大類食物「我的餐盤」圖像分成六個部分,分別為全榖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堅果種子,以提醒民眾每餐皆應攝取到6大類的食物。癌友正確營養觀念蔬果、蛋白質攝取要足量黃孟娟說,台灣人比較注重吃飯,癌症患者更要重視蔬菜水果、一定要足量,「飯跟蔬菜一樣多,菜比水果多一點!」每一餐都要有深綠色蔬菜,因為營養豐富,再搭配其他顏色蔬菜及各色水果,才能攝取比較多的營養素、維生素、礦物質。除了蔬菜水果足量,還要提高蛋白質攝取,尤其動物性蛋白質不能少,素食者可從奶、蛋中攝取。黃孟娟說,蛋白質類的食物,食用順序黃豆類擺在第一位,第二位是魚類與海鮮,第三是蛋類,第四是兩隻腳的肉,最後是四隻腳的肉。癌友每一餐大約要吃一個掌心大小的豆魚蛋肉類食物,才能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紅肉限量、加工品建議別吃黃孟娟表示,癌友食用紅肉,也就是豬、牛、羊肉,建議一星期小於500克,換算成每天的攝取量,一天最多不要超過女生手掌的三分之二。加工肉品例如熱狗、肉乾、香腸、粉腸、逢年過節的醃肉、臘肉,都不建議食用。糖攝取量不能超過總熱量5%黃孟娟說,如果有慢性病或癌症,糖的攝取量不能超過總熱量5%,一個60公斤到70公斤的人,一天約需2000大卡熱量,5%就是100大卡、大約是五顆方糖,一杯750c.c.半糖飲料的糖含量,就可能超過癌友一天的糖攝取量。黃孟娟建議癌友,要追蹤記錄體重,尤其是必須做好體重管理的大腸直腸癌或女性乳癌患者,最好能養成每天早上起床記錄體重的習慣。如果想了解自己的飲食有無缺點、健不健康,就診時可到醫院諮詢營養師。癌友飲食最想問Q:癌友能不能外食?黃孟娟說,癌友並非不能外食,而是要盡量選擇比較原型的食物,並謹記「我的餐盤」圖像,「飯跟蔬菜要一樣多」。例如去麵店可以點水餃,水餃就是水餃皮包肉,再搭配燙青菜,紫菜湯或酸辣湯,大部分的食物原型都看得到。湯麵與乾麵來說,湯麵比較好,乾麵放了很多豬油,豬油對很多癌症比較不好。便當店盡量找可以選三格蔬菜的,這樣蔬菜的份量才會跟飯差不多。不要選油炸肉品,因為台灣常用飽和油脂或豬油去炸,高溫烹調致癌物較多,可以選滷雞腿,也能選燒肉,但不要有烤到變黑的部分。超商最好的主食是番薯,如果有用小麥粉、五穀粉加上堅果、乾果製成的雜糧麵包也很好;超商的蔬菜不多,不過可以買到生菜沙拉、水果;蛋白質可以選擇茶葉蛋或蒸蛋、豆漿、牛奶、燕麥奶、優格或優酪乳;超商也有白飯,不過是微波爐食品,含防腐劑、保存期限二到三天,如果一個禮拜吃兩、三次還行,再多就不建議。Q:癌友能喝雞精嗎?黃孟娟表示,雞精是把雞放在電鍋上加熱,讓牠所有的汁往下滴,汁再去油就是雞精,內容物是水解的胺基酸或維生素,加上少許的蛋白質,一般的雞精一份是35大卡左右,熱量相當低。癌友可以吃雞精,但不能把雞精當成主要食物,曾有案例一天吃六罐雞精,卻造成熱量與蛋白質不足,體重減輕、免疫力變差。Q:雞、鴨、鵝比較毒,癌友盡量不要吃?民間流傳雞、鴨、鵝比較毒,生病的人不能吃。黃孟娟說,其實這句話是錯的,雞、鴨、鵝可提供蛋白質、胺基酸、鐵質、維生素B等營養素,而且都是健康的白肉,只是皮的脂肪含量高,建議避免食用。烹調時不要用油炸或長時間燒烤,可以用水煮或滷,並注意均衡飲食原則即可。Q:卵巢癌和乳癌患者不要吃黃豆?黃孟娟說,雌激素過高有引起卵巢癌跟乳癌風險,天然的黃豆食物如豆腐、豆漿,雖有大豆異黃酮但含量不高,而且其作用僅雌激素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不足以改變體內雌激素狀態,一天可以吃一份到三份的黃豆製品,一份黃豆製品相當於一杯240c.c.的豆漿,或嫩豆腐半盒,或豆皮三分之二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9 醫聲.醫聲要聞
後疫情時代新威脅!抗藥菌風暴 恐年奪逾3萬人命
新冠走入後疫情時代,兩大感染醫學會憂心「抗生素抗藥性疫情」風暴隱然成形。專家指出,一旦染疫合併感染抗藥菌,住院時間可能延長二至三倍,若抗藥性問題持續惡化,未來包括化療、幹細胞移植治療等都可能受到衝擊。國外研究發現,近三成醫師認為五年內癌症治療選擇就可能因抗藥性而受限。衛福部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抗生素抗藥性是全球都重視議題,不只造成病程延長也衝擊經濟,預估全球GDP將減少2%至3%;2050年推算台灣每年有3萬3千人死於抗藥性病菌感染,相當於肺癌、肝癌、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與口腔癌等前六大致命癌症造成的死亡總和,經濟損失達5千2百億元,醫療支出9百億元。國際研究顯示,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部分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暴增約兩倍。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說,對比2013年與2022年,我國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加護病房抗藥性百分比持續上升,以克雷伯氏肺炎菌CRKP(KP菌)為例,醫學中心從14.8%上升到38.4%,區域醫院則從12%上升到48.9%。邱政洵先前收治一名51歲婦女,因感染新冠雙側肺浸潤住院,卻又先後感染綠膿桿菌及KP菌,一度出現敗血症、腎功能低下等,所幸使用後線抗生素才脫險。社區中也有抗藥性細菌風險,邱政洵指出,日前一名12歲男童因右臀部疼痛和間歇性發燒就醫,發現感染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經一個月藥物及手術治療才出院。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以棒球賽譬喻抗生素與抗藥性的關係。他說,投手相當於「抗生素」,打擊者就像「細菌」,野手是「免疫系統」。如果比賽一直使用同一個投手,投手習性會被打者摸熟、能力就會變弱;而免疫力不好的人就是防守能力差,一但被打擊出去免疫系統就會受到威脅。王復德說,造成抗藥性疫情升溫的原因,包括民眾未依照醫囑使用,醫療院所未落實感染管制、抗生素未合理使用,研發速度趕不上細菌變異,再加上政策不利抗生素取得、給付不利感染專業人力充實,都讓抗生素抗藥性更加嚴重。邱政洵也說,美國傳染病學會2004年也公布「六大逃脫菌」分別為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肺炎菌、綠膿桿菌,與屎腸球菌、鮑氏不動桿菌、腸內菌屬,取英文字首合稱為「ESKAPE」。台灣僅3種抗生素獲藥證 感染管制學會:現有藥物已捉襟見肘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引用美國商會《2023台灣白皮書》建議,我國增加創新且可負擔抗生素藥物投資。他也說,新冠疫情下感染科醫師短缺,十年來報考人數減半,建議提供合理報酬,並且呼籲專科醫師的付出可以給予合理健保給付。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現有抗生素藥物已經捉襟見肘,自2017年以來,全球只有12種抗生素獲得批准,更只有3種在台灣獲得藥證。她說,抗生素使用應該把握對症下藥、究因解決、因人而異、因時制宜四大原則;對抗同一種細菌也並非所有人都適用同一種抗生素。門診中常遇到病人同時懷孕、患有肝腎疾病或過敏,使用既有藥物出現明顯的副作用,家屬上網搜尋發現國外有更好的新藥,詢問醫師卻獲得「國內沒有引進」的無奈回覆。陳宜君也說,期盼食藥署加速抗生素新藥引進且以合理價格納健保,讓感染專科醫師有更多種類的抗生素選項。另一方面,兩大感染醫學會共同提出「抗微生物製劑管理及感染品質改善計畫」,透過結構面、過程面、結果面三面向評估,包含攬才、留才制度等,希望帶來病人、醫院、社會三贏。疾病管制署長莊人祥說,目前已經有國家抗生素抗藥性的管理計畫,以及醫療照護感染管制計畫。由醫學中心帶動區域醫院跟診所,執行勤洗手或是抗生素管理等計,因為診所等地的感染人員除了要照顧病人之外,較沒有能力做指引 。另外,莊人祥表示,疾管署也跟農委會合作一起針對人類、動物如何減少不適當抗生素使用,並且也利用也世界手部衛生日、世界抗生素周等機會讓民眾了解抗生素抗藥性的重要;而衛福部亦有跨司署的推動,如,食藥署縮短新上市抗生素時間以及健保署透過計畫讓專業人員納入健保給付。(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6-12 名人.林思偕
「要怎樣和我的孩子們說再見?」癌症病人的提問讓醫師沉默了
很多年以前,我曾經走進一個我從未見過的病人房間,告訴他,他的腫瘤已經轉移。他正值壯年,孩子上大學。做過幾次放療和化療,因劇烈腹痛被收住院。其實他看起來還不錯,除了腹脹,我進去的時候他還笑瞇瞇的。我問了一些例行的問題後,聊了一會兒,我問他的家人今天是否會來。我們一起討論如何控制他的疼痛。他轉過頭問我:「我要怎樣和我的孩子們說再見?」聲音裡有一種痛,發自內心深處,有一種冷,凍到骨髓裡。我突然喪失說話的能力。死亡點滴滲進他的血管。我感覺自己的細胞也在裂解凋零。要說什麼才能稍稍化解他的哀愁,我找不到答案,陷入沉默。大衞吉摩爾(David Gilmour)是Pink FIoyd的吉他手。他有一個很獨特的風格。就是在曲調之間意外的休止,刻意的沉默。正是這些「沉默」,而非音符, 造就了他的音樂之美。換言之,他懂得什麼時候不要演奏。那些微妙的留白,使他的樂曲更動人。醫院充滿聲響,空氣中瀰漫著急迫感。查房時大隊人馬,七嘴八舌討論病情。我的神經系統習於喧鬧亢奮,常常對沉默感到不安,急於用話語填補空白。漸漸地,我了解到沉默的必要。當病人說出我不知道如何回應的話時,正確的做法是保持安靜,讓病人繼續說下去。病人此刻最不需要的,就是喋喋不休,如說明書似的冗長獨白。其實,無論說什麼,都已無力回天,所以病人也不再聽了。這場戰鬥不值得打,他選擇孤獨的走開,過剩下的生活。瀕死的人,心像一片廢墟。想要在上面蓋任何的建築,都是不穩固的,終必要坍塌。當你沒有比沉默更正確的話可以說的時候,就和他一起置身廢墟之中,坐在瓦礫上,注視他的眼睛,全心全意,專注傾聽……或許病人要的是一個靜靜的陪伴,我抬起頭,拉張椅子,坐在他床邊,多坐一會兒。身體前傾,微微點頭,以專注的目光,聽他說點什麼,看他偶爾流下眼淚……療傷已經開始。那是醫病間極神奇的時刻。在醫學領域,沉默是連接醫師知識和患者體驗的無形橋梁。它創造了一個神聖空間,讓患者內心的聲音真實浮現。沉默是一種意味深長的停頓,它建立了懸念,使一切都慢下來 ,並打開了發現之門。我聽到身體的低語,疼痛的細微差別,以及患者將說未盡的恐懼。有時候,最深刻的聯繫不是言語建立,而是通過醫師的溫柔在場,醫師知道沉默的力量,並允許患者用自己的真相來填充它。在沉默中,醫師可以聽到未說出口的聲音,而患者可以感受到真正的被看見。有時候,我們和病人的距離,只差一雙眼睛, 只差一點同理。了解病人多一點,醫療方面 就可以少做一點。就像音樂感化人心,沉默會抵達語言到不了的地方。即使在兩個遙遠的陌生人之間。沉默使下一個音符找到蓄勢待發的動力。奇蹟在靜謐中展開。不久,家人都到了。討論後同意先做腹部穿刺,緩解病人疼痛。後續安排腫瘤科門診,考慮進一步化療。家人溫暖而支持。醫師的善意像地下的一道暗流,默默的使地面上的草更綠一些。寂靜之聲,就是最好的藥。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