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6 醫聲.罕見疾病
搜尋
癌症
共找到
4810
筆 文章
-
-
2024-11-06 養生.聰明飲食
同樣為富含蛋白質的優質食物 豆腐與雞胸肉哪個比較健康?
蛋白質是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中最受歡迎的大概就非雞胸肉和豆腐莫屬。不過,兩者之中哪一個比較健康?雞肉營養成分及益處每份3盎司(約85克)的雞胸肉含有約21克蛋白質和3.5克脂肪。雞肉還含有能促進血液生成的鐵、支持免疫系統的鋅和鎂,並且是維生素B群的豐富來源。B群有助於大腦功能並對抗疲勞,而蛋白質則有助於維持良好的肌肉量。1.更強健的骨骼和肌肉雞肉中的蛋白質是胺基酸的絕佳來源,人體透過使用胺基酸來建立肌肉組織。另外,較高的蛋白質攝取量也有助維持骨質密度。2.體重管理和心臟健康富含蛋白質的雞肉可以讓我們感到更飽,這有助於促進更好的體重管理,健康的體重則可以改善心臟病的危險因素。3.更好的心情雞肉含有胺基酸色胺酸,這與大腦中較高的血清素濃度有關。豆腐營養成分及益處每份3盎司(約85克)的豆腐大約含有8克蛋白質和4克脂肪。豆腐還含有鈣、鐵、鋅、鎂,這些營養素有助維持健康的血壓,以及有助肌肉的正常運作並保持體內液體平衡的鉀。除此之外,豆腐也是極佳的植物蛋白質來源。1.改善心臟健康黃豆和豆腐等豆製品富含異黃酮,這些植物性化學物質有助於降低血壓並提供其他心臟保護益處。2.降低癌症風險有研究表明,多吃豆製品乳癌患病和復發的風險較低,並且有助降低肺癌和攝護腺癌的罹患機率。3.增強肌肉及強化骨骼豆腐也含有必需胺基酸,幫助身體修復組織、運送營養素和增強肌肉。豆腐中的鈣和鎂可預防骨質流失和骨質疏鬆症,鎂也是健康神經和肌肉功能的重要營養素。雞胸肉和豆腐哪個健康?事實上,兩者都富含營養,雞胸肉和豆腐都是優質蛋白的良好來源,並提供多種對維持健康運作的身體至關重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專家指出,將各種不同類型的食物加入飲食中很重要。由於這兩種蛋白質都含有另一方所沒有的豐富營養,兩者都能有助於整體健康和福祉。然而,若你在尋找特定的營養,這兩種蛋白質各有其優勢。例如雞肉的蛋白質含量明顯高於豆腐,甚至是豆腐的兩倍以上。雖然雞胸肉的脂肪含量略低,豆腐在這個方面卻勝出,因為它所含的都是單元不飽和脂肪和多元不飽和脂肪,而雞肉含有少量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豆腐則完全不含這些。在維生素B群和鉀的含量上,雞肉也佔優勢,但豆腐在鋅、鎂、鐵、鈣的含量上較高,並且它還富含纖維。如果你不是素食者,專家建議將兩者都加入你的菜單中,以取得均衡的營養。值得一提的是,烹飪雞肉或豆腐時,最重要的是選擇健康的料理方式,這意味著避免選擇油炸,並且用大量新鮮香草和香料來調味,而不是過多的鹽。【資料來源】.Tofu vs. Chicken: Here’s How the Nutrition Differs, According to Dietitians.5 Reasons To Eat More Tofu.Health Benefits of Chicken
-
2024-11-05 癌症.胃癌
「恐怖漫畫之神」楳圖一雄胃癌逝!胃癌症狀像胃潰瘍、胃炎,胃痛自行吃藥可能忽略
有著「恐怖漫畫之神」稱號的日本漫畫家楳圖一雄於10月28日因胃癌過世,享壽88歲。楳圖一雄代表作品「漂流教室」在日本深受歡迎,更在1987年翻拍成電影,2002年翻拍成電視劇,由山下智久、常盤貴子等人主演。胃癌3大病因 發生率男高於女 依衛福部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胃癌排名第8位,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0人,每年新發生個案約4000人,男性發生率為女性2倍,好發年齡為40至60歲,威脅國人健康與生命。台北榮總副院長、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偉強說,胃癌致病原因包括遺傳、長期食用醃製食物、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等,由於日本飲食中多醃製食物,造成日本人罹患胃癌情形為世界第一,但醫學研究發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為胃癌重要致病原因,罹患胃癌個案中,約8至9成都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如未改善,胃部可能因慢性發炎進展成胃癌,而若父母、兄弟姐妹有胃癌病史,也要提高警覺胃癌初期無明顯症狀 有症狀也與胃潰瘍、胃炎相似李偉強說,胃癌初期無明顯症狀,即使有症狀也與胃潰瘍、胃炎症狀相似,如胃痛、胃脹等消化不良情形,門診收治胃癌患者已多為晚期,主要是胃不舒服時,民眾常自行購買藥物服用,而延誤了黃金治療期,建議若服用藥物後2至3個月症狀都未好轉,「病情可能就不是想的那麼簡單」,應盡速到醫院進行胃鏡、內視鏡檢查。李偉強說,確診罹患胃癌時,首先就是以手術切除腫瘤,但癌細胞容易侵犯胃四周的淋巴結、肝臟等,如有需要還須搭配化療殺死癌細胞。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增胃癌風險衛福部指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依研究顯示,一等親屬有胃癌病史者、50歲以上民眾,以及居住於胃癌高發生率地區民眾為胃癌高風險族群,為幽門螺旋桿菌優先篩檢的對象。為降低國人罹患胃癌機會,國健署已於全台9個縣市試辦幽門螺旋桿菌篩檢計畫。民眾若想了解自己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建議可以選擇非侵入式檢查,如碳13尿素吹氣法、糞便抗原檢查及血清學抽血檢查,若有上消化道不適症狀或胃癌高風險族群,則須經醫師評估後進行侵入式胃鏡檢查。李偉強說,民眾若檢測出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務必至消化專科就醫,並服藥治療,以降低胃癌發生的機會。【疾病百科】胃癌
-
2024-11-05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體重減輕】「我沒減肥,但怎麼體重一直掉?」體重異常減輕要注意!
【本文由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 林敬晃主治醫師提供】43歲王小姐因嚴重口渴就診,即使飲料甜點毫不忌口,體重卻不升反降,連朋友都好奇詢問如何減法,讓她很不好意思。陳先生67歲是資深老菸槍,三個月來體重從72變成64公斤,褲頭鬆了一大圈自己都嚇一跳,雖然努力吃好多碗飯,但情況依然沒有改善。現代人將纖瘦與健康劃上等號,許多減重秘訣也不離「熱量赤字」四字。但在醫師眼中,非刻意的(Unintentional)體重減輕卻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首先,「非刻意」是指未特別執行減重計畫,或改變飲食習慣與身體活動量的情況;而臨床上需注意的「體重減輕」,則常以六至十二個月內下降超過原體重的百分之五(含)以上為標準。 非刻意的體重減輕有許多成因,需要醫師根據病史、伴隨症狀、抽血及影像檢查,甚至針對心理社會層面進行整體評估。下面列舉體重減輕的主要成因:一、惡性腫瘤雖然惡性腫瘤最令人擔心,但其實只佔全部二至三成,當中又以腸胃道惡性腫瘤最多,此外肺癌、淋巴癌或腎臟癌也是可能導致體重減輕的惡性腫瘤。醫師除了根據伴隨症狀,如厭食、腹脹、排便習慣改變、久咳或倦怠發燒等,也會輔以抽血、糞便或影像檢查進行評估,民眾亦可定期接受政府癌症篩檢服務,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二、其他腸胃道疾病除惡性腫瘤外,任何影響腸胃系統消化吸收或發炎的疾病,都可能導致體重減輕,如慢性腹瀉、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小腸結腸炎、慢性胰臟炎及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等,都是可能原因。三、內分泌疾病內分泌失調也影響著體內能量的新陳代謝,如甲狀腺機能亢進使代謝速度加快,導致心悸、手抖和體重減輕。未控制的糖尿病導致血糖過高,造成血漿滲透壓升高,引起滲透性利尿作用,近一步造成脫水現象,導致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的「三多一少」症狀,是成年人常見的體重減輕原因之一。四、急慢性感染或發炎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會提高代謝率來對抗威脅,另外由於身體不適,也可能食慾不振而使體重下降。常見原因包括愛滋病、肺結核、肝炎病毒(如C型肝炎)、寄生蟲或黴菌感染。此外,風濕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也都可能影響腸胃道,降低食慾和消化功能。最後,一些重大慢性器官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衰竭和末期腎臟疾病等,也會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並由於器官衰竭的症狀、不適與心理影響,近一步導致體重減輕。五、神經心理層面神經系統疾病,如腦中風、失智症或帕金森氏症,藉由影響身體活動、情緒、感覺及認知,近一步導致食慾、吞嚥及食物獲取能力下降。心理層面則要評估是否具憂鬱、焦慮、躁鬱、厭食症等困擾,導致食慾不振與自我照顧能力下降。神經及心理的障礙也容易涉及照護(如家庭支持)、居家環境(如獨居)及經濟能力等社會支持議題。六、其他一些如甲狀腺素、糖尿病、抗癲癇藥及失智症的治療藥物,都可能包含會引發體重下降的副作用。此外,酒精或非法物質濫用也須列入考慮。七、年長者的非刻意體重減輕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會自然下降且脂肪比例增加,這些正常老化現象是積年累月的,不應與非刻意體重減輕劃上等號。此外,由於長者伴隨體重減輕的症狀不一定典型,成因卻可能更加複雜,除上述成因外,口腔衛生、身體功能下降、嗅味覺改變及咀嚼吞嚥(嗆咳)等原因也需列入考量,民眾可至家庭醫學或老年醫學門診,由專科醫師進行評估,並視需求安排其他醫療職系(心理師、營養師、復健師等)介入。經醫師仔細檢查後,發現王小姐血糖超標,在給予降血糖藥物後口渴症狀大幅改善;陳先生則在胸部X光中發現可疑腫塊,除建議戒菸後續也轉至胸腔科進一步評估。提醒民眾不要輕忽體重減輕的警訊,若有疑慮建議至醫院進一步評估檢查。【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醫師介紹|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1-05 養生.聰明飲食
省錢又能遠離慢性發炎 營養師推薦6種他們最喜歡的冷凍蔬菜
發炎是眾所關注的健康問題,營養師安賽爾(Karen Ansel)表示,雖然有些發炎是正常且必要的,但長期的低度發炎卻帶來隱患,會使罹患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風險增加。健康生活網站Eating Well報導,幸好在飲食中加入大量抗發炎食物蔬菜,可讓人遠離慢性發炎。安賽爾指出,多數人都以為新鮮蔬菜是最好的選擇,但這是個常見的迷思,冷凍蔬菜和新鮮的一樣營養。以下是營養師推薦的6種他們最喜歡的冷凍蔬菜:1.青豆一杯煮熟的青豆可提供降低發炎的抗氧化劑維生素C、超過每日攝取量的10%;此外,青豆含有類黃酮、類胡蘿蔔素和多酚等多種植物營養素,這些有助於對抗發炎和損害細胞的氧化壓力。2.番薯一個中等大小的番薯含有的維生素A超過每日攝取量的100%,對腸道健康也有益,在控制發炎上扮演重要角色。番薯含有一種稱為抗性澱粉的纖維,能滋養腸道裡的益菌;當這些益菌滋生時,會產生被稱為短鏈脂肪酸 (SCFA) 的強力消炎劑。3.綠、白花椰菜花椰菜是十字花科蔬菜家族成員,是維生素C的良好來源,並含有抗發炎化合物蘿蔔硫素(sulforaphane),它已被證明可減少發炎與氧化壓力。營養師薛斯(Vandana Sheth)說,這對控制心臟病和糖尿病等疾病者特別有幫助。4.甜椒與洋蔥在冰箱裡放袋甜椒、洋蔥混合蔬菜,除了省時省事,也是讓飲食充滿各種抗發炎化合物的簡單方法。甜椒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外,還有一種稱為槲皮素、能預防疾病的類黃酮,有助於預防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營養師安德魯斯(Lisa Andrews)表示,洋蔥含有比任何蔬菜都多的槲皮素,兩者結合,好處加倍。5.綠葉蔬菜冷凍菠菜並非唯一可冷凍的綠葉菜,羽衣甘藍和寬葉羽衣甘藍也是很好的選擇。營養師戈蜜斯(Jacqueline Gomes)說,有些冷凍蔬菜加熱後會變得黏糊糊的,但這兩種綠葉蔬菜往往能保留其質感與味道,營養也不比菠菜差;它們含有大量的多酚,抗發炎且有助改善血管功能。6.豌豆豌豆雖也是豆科植物,但與青豆一樣,因營養更接近蔬菜,所以農業部認為它們是蔬菜。豌豆富含可溶性纖維,讓人體能吸收更多短鏈脂肪酸,有助降低發炎,讓腸道更健康;此外,也是有益心臟健康的植物蛋白來源。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05 焦點.元氣新聞
醫告知脖子小腫塊是被收養流浪貓感染 34歲媽媽深入檢查驚覺罹癌
英國一名34歲年輕媽媽日前分享自己的就醫經驗,她今年4月發現脖子上有小腫塊,但由於剛生完孩子3個月,以為是產後身體變化,因此不以為意,沒想到找家庭醫生看診時,醫生竟然告訴她可能是從收養的流浪貓身上感染寄生蟲,隨著深入診斷,才發覺不是寄生蟲引起的病況,而是血癌,目前接受治療中。來自英國布萊頓的弗朗西斯卡(Francesca Knee-Wright)表示,一開始發現腫塊時只有豌豆般大小,家庭醫生在電話中輕描淡寫地說「可能只是腺體腫大」,要她兩週後再聯繫。後來她確實發現自己瘦了不少,但也單純以為是去健身房運動的效果。直到幾週後,弗朗西斯卡又發現脖子上新增兩顆腫塊,才緊張地親自前往診所就醫。由於她收養了兩隻西班牙流浪貓,家庭醫生最初猜測這些腫塊可能是因為她從兩隻收養的西班牙街頭貓那裡感染了寄生蟲。所幸弗朗西斯卡堅持做進一步檢查,超音波檢查結果令人震驚,她的頸部竟然總共有9顆腫塊,最終在今年8月確診為霍奇金氏淋巴瘤,是一種影響淋巴系統的血癌。據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指出,霍奇金氏淋巴瘤雖然是「相對具侵略性的癌症」,但也是「最容易治療」的癌症之一。醫生表示,弗朗西斯卡很幸運能在腫塊還不大時就發現。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弗朗西斯卡現在最擔心化療掉髮會嚇到3歲大和8個月大的兒子。她決定在頭髮掉落前主動剃髮,並將頭髮捐給為癌症兒童提供真髮假髮的慈善機構。弗朗西斯卡呼籲大家,「永遠不要忽視任何病灶,就算是很小的也要注意」,即使是醫生也可能錯誤判斷,她鼓勵大家在發現身體異常時,應立即尋求醫療幫助,而不應輕信非專業的自我診斷。原文網址:每日郵報
-
2024-11-04 醫聲.癌症防治
降低乳癌死亡率 早篩、治療宜同步
癌篩推動多年,乳癌與大腸癌等早期篩檢人數逐步增加,但涵蓋率僅三成五到四成,成了最大盲點,也讓晚期病患不減反增。多位專家不約而同指出,有些民眾無論如何都不願接受癌篩,須思考不同策略,而無論早、中、晚期,治療缺口也都要補足,才能真正翻轉情勢。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曾令民觀察到,過去廿年乳癌新藥蓬勃發展,但台灣在一九九六年到二○二一年的數據,乳癌發生率上升三點五倍,死亡率也增加一點五六倍,相較於美國穩定下降趨勢,台灣的發生率增長較快,原因有三,第一,美國自二○○○年便積極引進新藥,病患死亡率因而下降;第二,約百分之七的民眾無論如何都不願接受公費篩檢,也不願就醫。第三,在台灣,約百分之十一的病患在第四期才診斷罹患乳癌,相較於美國百分之六,高出許多。曾令民進一步分析,在今年「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提到,若要降低乳癌死亡率,推動乳癌篩檢的貢獻度約兩成五,第一期到第三期乳癌藥物的治療與運用貢獻了四成七,轉移性乳癌的治療則貢獻了兩成九,這代表若要降低乳癌死亡率,「篩檢、轉移性乳癌的治療與第一到三期的乳癌治療」都是重點。據癌症希望基金會統計,近五年乳癌新藥有六成二被健保限縮給付。以早期治療為例,像國際治療指引針對三陰性乳癌、帶有BRCA1、BRCA2基因變異病患所推薦的PRAP抑制劑,或像可用來治療三陰性乳癌的PD-1/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皆未納健保給付。至於大腸癌八年來第四期患者從百分之十六成長到百分之廿一,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院長張正雄表示,在治療上,台灣乳癌、腸癌等治療指標的認定、執行仍有進步的空間,國際上公認,為大腸癌病患進行淋巴結切除手術時,需要切除十二顆以上淋巴結,病患預後比較好,但在執行上,醫療機構之間仍存在一些差距,應推動統一的高標準治療模式,對病患較有利。至於篩檢方面,應有更好的效益評估,曾令民提到要七十、八十歲女性乳癌篩檢有必要嗎?她們乳腺已逐漸萎縮,反而要強調觸摸,年輕女性則因乳房緻密,乳房攝影是否適合,都可以討論。張正雄也認為,要整體降低癌症死亡率,除了先進治療的可近性,減少治療延誤及民眾健康意識外,必須尋求新的早期發現策略。對此,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指出,對於是否要用相同的篩檢工具會進行檢討,但癌症篩檢最大痛點是涵蓋率,乳癌篩檢一直沒有突破四成,大腸癌篩檢也沒有突破三成五,會持續努力;至於癌症篩檢陽性患者的計畫也將持續進行。
-
2024-11-04 醫聲.癌症防治
新藥臨床試驗數 增幅落後南韓
「參加新藥臨床試驗,可以讓癌症病人更早用到新藥,相對的也可以減少健保的支出。」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院長張正雄指出,台灣進行新藥臨床試驗數,已被南韓拋在腦後,差了四千多個臨床試驗案,這代表民眾免費用到新藥的可能性降低,台灣醫療實力也被削弱中。近年醫界一直擔心新藥政策及病人數並不多,會影響台灣臨床試驗的能力,現在問題開始浮現。張正雄指出,在二○一三年時,南韓全國的新藥臨床試驗有四千五百多場,台灣有三千多場新藥臨床試驗,差距不大;十年後,台灣成長至九千八百多場,南韓卻大幅增加到一萬四千多場,尤其疫情期間被快速超車,這是嚴肅的問題須要被重視。張正雄多年來都是癌症品質認證的委員之一,他提及,台灣目前申請進行新藥臨床試驗的時間,平均等待七十七天,且許多縣市並沒有進行新藥臨床試驗,為了讓各縣市癌症病患都有機會透過新藥臨床試驗使用新藥,應讓申請流程更流暢、更有效率,也要朝「去中心化」努力。張正雄認為,當所有民眾、癌症病患擁有平等獲得癌症診斷和治療的機會,才能幫助改善晚期癌症存活率。
-
2024-11-04 醫聲.癌症防治
追趕日韓不能等…晚期肺癌占6成 免疫藥物須補齊
肺癌有三高,死亡人數、死亡率及發生人數都是癌症之首,雖然目前政府推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確診者八成都為早期患者,但依據二○二○年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肺癌晚期患者並沒有減少,仍高達六成以上。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指出,鄰近日韓早已針對肺腺癌患者,給付國際認定的標準療法,包括免疫藥物,台灣須要盡快趕上,挽救晚期病人的生命。國健署推動肺癌早期篩檢,截至六月底止,總計十一萬四千四百四十五人接受LDCT篩檢,找出一千四百名確診個案,其中八成三是早期患者,顯示LDCT肺癌篩檢確實有助於發現早期肺癌患者,但這些早期患者僅占整體肺癌新增人數的百分之五,短時間內仍難以翻轉六成以上是晚期患者的現況。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志新指出,肺癌防治不是只有早期篩檢而已,卅年前四期肺癌的存活率平均只有半年,現在五年存活率可以超過兩成,雖然治療要花費很多預算,難道我們就要放棄嗎?早篩很重要,晚期治療也同等重要!及早以國際標準治療陳育民指出,呼應賴總統二○三○年要減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以肺癌為例,明年會擴大LDCT的篩檢對象,早期治療也應開始考慮圍手術期,以免疫治療為主的治療計畫,但最迫在眉睫的是晚期患者及早接受國際標準治療,目前健保署對於非小細胞肺癌基因突變治療藥物,在廿五個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建議中,健保有條件給付十九個,已算完整。陳育民認為,現今最須要補齊的就是無基因突變者的治療藥物,包括免疫藥物,NCCN建議的十二個治療指引中,健保有條件給付只有三個,遠遠落後日韓的治療條件。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統計,二○二○年日本與韓國的肺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及標準化死亡率都低於台灣二○二一年癌症登記報告數據,這也是臨床醫師擔心的事。治肺癌應有全面架構「過去十年來,第四期病人並沒有減少,健保投入的藥物並沒有增加很多,但現在治療多樣化,無論是標準治療、免疫治療及複合式治療,什麼時候該介入治療,如何標準化及管理,都是重要議題,即使早期患者愈來愈多,也須要開始面對如何避免復發的問題,因此肺癌的防治計畫,須要有全面性的架構。」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提醒。癌症治療已精準化,健保署日前針對十九類別的癌症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的部分給付,協助找出適合的癌症標靶用藥,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吳教恩指出,民眾過往的認知都認為健保是全部給付,沒了解若要做齊NGS所有項目須要部分負擔,讓民眾誤以為是醫院端要推銷產品,增加不少紛爭,因此,在政策上須要更多的宣導。吳教恩也認為,在肺癌的治療上,免疫治療仍有一段差距,應該補上,另外,臨床上面對肺癌腦轉移的患者,須要組織切片確診,但實際上很難取得,希望可以接受液態切片,讓患者能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的方式更加便利。
-
2024-11-04 醫聲.癌症防治
響應癌症登月計畫 專家提4建言
根據衛福部一一二年統計,台灣共有五萬三一二六人因癌症死亡,其中肺癌、乳癌與消化道癌症占了七成,賴清德總統期許二○三○年癌症死亡率減少三分之一。為此,立法院日前成立「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並發布政策建言書,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必須訂定癌篩成效指標、補足治療缺口、治癌指引接軌國際及落實肺癌防治指標等四大方向,目標是在廿五年內讓主要癌症死亡率減少一半。著重肺癌、乳癌、消化道癌立法院厚生會「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由立法委員林俊憲擔任召集人,台南市立醫院名譽院長吳明和擔任榮譽主委、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擔任主任委員,並邀請多位國內治療癌症專家、學者共同發表「促進台灣癌症登月計畫」政策建言書。建言書主要呼應二○二三年台灣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中心所啟動的「癌症登月計畫二.○」,並以國內死亡率較高的肺癌、乳癌及消化道癌為重點,合作建立癌症精準診斷、治療方針大數據分析及臨床轉譯等,期待在未來廿五年內將主要癌症死亡率降低五成。主動追陽 盼逐步增至九成早期篩檢政策一直是施政重點,明年還會擴大篩檢。出席會議的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指出,一一二年癌症篩檢高達近五百萬人,發現癌前病變五點二萬人、一萬名的早期病人,未來希望癌前病變人數達八萬、早期病人達兩萬人,目前的主動追陽模式,期待將追陽率逐步提升至九成。不過,林俊憲以衛福部推動肺癌高風險族群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為例指出,目前已超過十一萬人受檢,發現一千多人有早期病變,翻轉一千多個家庭命運,即使如此,癌症還是連年蟬聯十大死因榜首,而光靠早期篩檢並不足夠,若要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政府需提供更多臨床治療選項,幫助癌症病患延長存活期。吳明和則建議,目前使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早期肺癌,也可同時檢查其他部位,建議制定標準化流程,醫療端可有效追蹤、評估。立法院厚生會執行長陳柏同表示,根據統計,我國整體癌症存活率低於鄰近日、韓等國,這代表我國的癌症防治政策還有進步的空間。早篩有效 晚期治療也重要「早篩很重要,晚期治療也同等重要!」楊志新強調,目前晚期肺癌仍占六成以上,但現今免疫、標靶等多種治療策略已讓肺癌五年存活率超過兩成,讓患者回復正常生活、工作,且有機會延長生命,「難道要輕言放棄?」與會專家也建議,癌症治療須接軌國際,是未來減少癌症死亡率的重要方針,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回應,肺癌、乳癌治療指引的落差,健保署都已入案並持續開放,目前部分藥物也同步採用生物相似藥滿足需求,未來會更積極思考,並優先接軌NCCN國際治療指引category1及preferred treatment的建議藥物,以確保病患獲得所需治療。林俊憲強調,癌症對國人有嚴重威脅,除訂定癌症篩檢率成效指標,應優先補強治療缺口,且治療指引須接軌國際,針對死亡率最高的肺癌應設肺癌工作小組,才能逐步落實降低癌症死亡率的目標。
-
2024-11-03 醫療.百病漫談
慢性發炎檢測有用嗎?該不該定期進行發炎檢測?專家曝實情
慢性發炎導致疾病-商機篇哈佛大學在2022-3-29發表Should you be tested for inflammation?(您應該接受發炎檢查嗎?)。作者是Robert H. Shmerling醫生,哈佛醫學院風濕病科臨床主任。長期發炎會導致慢性疾病和死亡,但如果您只是依賴頭條新聞來獲取健康信息,您可能會認為消除炎症可以消除心血管疾病、癌症、失智症,甚至可能消除衰老。不幸的是,事實並非如此。儘管如此,近年來我們對慢性發炎如何損害健康的了解已經大大加深。有了這種認識,就出現了三個常見問題:我是否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患有發炎?我怎樣才能知道我是否患有發炎?有發炎的檢測嗎?發炎的檢測醫療保健使用許多發炎檢測。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測試無法區分急性發炎(可能因感冒、肺炎或受傷而發生)和更具破壞性的慢性發炎(可能伴隨糖尿病、肥胖或自體免疫疾病等)。以下是四種最常見的發炎檢測:1.紅血球沉降速率(ESR)。此測試測量紅血球沉降到垂直血液管底部的速度。當發炎存在時,紅血球下降得更快,因為血液中蛋白質含量較高,使這些細胞聚集在一起。雖然會因實驗室而異,但正常值通常在 20 毫米/小時以下,而超過 100 毫米/小時則是相當高。2.C反應蛋白(CRP)。當發炎存在時,肝臟中產生的這種蛋白質往往會升高。正常值是小於3mg/L。超過 3 mg/L 的數值通常用於識別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但全身性發炎可使 CRP 升至 100 mg/L 或更高。3.鐵蛋白。這是一种血液蛋白質,反映了體內儲存的鐵質。最常用於評估貧血者是否缺鐵,在這種情況下鐵蛋白水平較低。或者,如果體內鐵過多,鐵蛋白水平可能會很高。但當存在發炎時,鐵蛋白水平也會升高。典型的正常範圍是 20 至 200 mcg/L。4.纖維蛋白原。雖然這種蛋白質檢測最常被用來評估凝血系統的狀態,但當存在發炎時,其水平往往會上升。正常的纖維蛋白原值為 200 至 400 mg/dL。發炎檢測有用嗎?在某些情況下,測量發炎可能非常有幫助。診斷炎症狀況。其中一個例子是一種稱為巨細胞動脈炎的罕見疾病,其ESR 幾乎總是升高。如果新出現的嚴重頭痛和下顎疼痛等症狀表明一個人可能患有這種疾病,那麼上升的ESR就可增加對這種疾病可能性的診斷。監測發炎狀況。例如,當某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時,ESR 或 CRP(或兩種測試)有助於確定疾病的活躍程度以及治療的效果如何。這些測試都不是完美的。有時會出現假陰性,有時會出現假陽性。您應該定期進行發炎檢測嗎?目前,發炎檢測並不是所有成年人常規醫療照護的一部分,專家指南也不建議這樣做。就我所知,只有一個團體在沒有特定原因的情況下會建議對所有人進行常規發炎檢測,那就是,直接向消費者出售發炎檢測的公司。發炎可能是無聲無息的——那為什麼不進行測試呢?確實,慢性發炎可能不會引起特定症狀。但是,對許多疾病而言,常規的篩檢是比炎症檢測來得更有幫助。例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丙型肝炎及其他慢性感染、自體免疫疾病。大多數這些病症的標準醫學評估不需要進行發炎測試。如果您確實患有這些病症之一,您的醫療團隊可以推薦正確的治療方法。總結發炎測試在醫學評估和監測某些健康狀況(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中佔有一席之地。但作為常規測試,它顯然沒有幫助。更好的方法是養成健康的習慣並接受常規醫療護理,以識別和治療導致有害的發炎。版主總結:儘管慢性發炎的確是跟某些疾病有關,但如果您因為擔心發炎而私自購買檢測方案(例如Zoe這家公司的「個人化營養計劃」),那您就只會是詐騙的受害者。真正重要的是,要用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來降低發炎的風險。原文:慢性發炎導致疾病-醫療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03 癌症.乳癌
確診乳癌要更冷靜 記住4重點並問醫師2個關鍵問題
29歲的娃娃:以為是纖維囊腫 結果是三陰性乳癌二期每位乳癌患者都讓我心疼,尤其年紀輕輕就罹癌的病友。在聽到確診那一剎那、哭得無法控制的時候,我都希望自己成為她遭逢生命海嘯時,能夠抓到暫且棲身的浮木。娃娃就是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患者。在29歲那年,娃娃先是摸到自己胸部有個腫塊,但她認為自己高中時也曾長過良性纖維腺瘤,這次應該也是。她沒多想,只是趁著公司健檢,順便做了胸部超音波檢查。那天在健檢的時候,醫師觸診一摸就覺得是不規則形狀,囑咐娃娃要盡快去做進一步檢查。結果一到大醫院,醫師在門診檢查後立刻幫娃娃做了切片,並要她一周後回診看報告。娃娃說,那個時候她還是很有信心,覺得應該不會有事,因為之前有良性纖維腺瘤的經驗,自己又這麼年輕,絕對不會這麼倒楣的。然而,天不從她願。回醫院看報告那天,她的號碼到了,卻被一再跳過、延後。她看到後面號碼出來的好幾位患者,都確診乳癌,她已緊張到快哭了。當她終於進入診間,醫師抬頭先問了一句:「妳是一個人來嗎?」這時候,她的眼淚已經不由自主地奪眶而出。那天,醫師到底都說了些什麼,娃娃說:「我幾乎沒有印象了,因為哭到腦中一片空白。」只記得有位志工媽媽帶她下樓去辦了重大傷病卡,恍恍惚惚回到家,就開始上網瘋狂搜尋各種跟乳癌有關的資料。後來她來到北榮乳醫中心求診,先是想要聽取第二意見,接著決定在這裡接受治療,我因此成為她的個管師。娃娃的故事很長,但我要說的是,歷經化療、乳房全切除、乳房重建,接著為期一年的口服化療藥物後,在追蹤期的第三年,娃娃發現自己懷孕了!她順利生下了一位可愛的女孩,現在還在備孕,準備生第二胎,一路陪著她走過治療歷程的我,真的非常為她開心。像娃娃這樣,因為摸到腫塊發現乳癌的患者愈來愈多。不過許多女性也跟娃娃想法一樣,「我這麼年輕,乳癌不會找上我。」我想告訴大家,乳癌不會敲鑼打鼓找上門,看到、摸到胸部異常,務必就醫檢查,即使沒有症狀,45歲到69歲婦女定期接受乳癌篩檢,是讓癌細胞早期現蹤的最佳方式(國健署自2025年擴大乳癌篩檢年齡從40至74歲)。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發布的癌症登記報告,在2021年所有確診的17,432位乳癌(包含原位癌)病友年齡,從20歲到超過85歲都有。震驚之下,我該問醫師什麼呢?即使在懷疑罹患乳癌前,就已經先查詢相關知識,自以為已經做好了功課,但多數患者在聆聽醫師講述診斷與建議醫療措施時,就算頭腦沒有因為震驚與害怕而一片空白,在冷靜狀態下要立即聽懂醫師全部建議,也實在不容易。主要原因是,現今乳癌治療組合運用多元,對癌友來說,是比以往更複雜許多的醫療選擇。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乳房外科曾令民醫師就常說,要學習做個冷靜的聰明病人,對日後的醫療決策大有幫助。記住4個重點:1.聽懂或記下醫師的解釋建議聽報告時找親朋好友陪同,在醫師解釋病情及說明治療建議時,幫忙記下重點或者在醫師同意下進行錄音。包括乳癌分期、分型(如荷爾蒙接受體和HER2是陰性還是陽性等),或請個管師協助說明。2.問2個關鍵問題● 以我目前的狀態,國際的治療準則建議?● 以醫師的臨床實務,會怎麼建議?只要遵循國際的準則,不違背臨床實務的情況下,基本上醫師都會依病人狀況做出最佳的治療規劃。3.可尋求其他醫師的第二意見、求證治療建議必要時,可把乳房攝影光碟、病理報告等相關檢查資料準備齊全,去徵詢其他醫師的第二意見。4.要理智,不要陷入「最新就是最好的治療」迷思醫學是個實證科學,必須經過嚴謹的大型臨床試驗追蹤病友成效才能推到臨床實務應用。例如,有一個很有名的抗血管新生藥物剛推出的時候,臨床試驗發現對晚期乳癌等有很好的療效,提升了無病存活率,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2004年加速對此藥的核准進度;於2008年核准用在治療轉移性乳癌;不過,後來臨床試驗實驗結果顯示,接受Avastin的病人,與標準化療的病人相比較,存活時間相似。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記住這4個重點,就能幫助自己找到最適合的治療。
-
2024-11-03 焦點.元氣新聞
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邀諾貝爾獎得主 探討外泌體創新技術及最新突破
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今天在水湳校區隆重舉行「國際外泌體前瞻研究及創新治療論壇」,不僅促進台灣外泌體相關產學研究成果與國際接軌,並為外泌體技術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開拓新視野。大會邀請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教授(Prof. Randy Wayne Schekman)擔任主講嘉賓,與來自國內外的外泌體領域頂尖學者及產業領袖共同探討外泌體(Exosomes),亦即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技術在基礎研究、創新技術及產品開發上的最新突破與應用。 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表示,此次論壇標誌著中醫大在國際學術界的卓越地位,也代表著外泌體技術在精準醫療及再生醫學領域中的應用迎來重大突破,中醫大暨醫療體系將持續推動生技產業與國際接軌,期望透過本次論壇,為全球病人帶來更精準的個人化醫療方案。主講嘉賓蘭迪·謝克曼教授深入闡述外泌體作為細胞間因子傳遞的關鍵橋樑,以及透過量化科學方法提升外泌體傳遞物質效率的最新研究進展。謝克曼展示外泌體技術實現治療效果方面的潛力。中醫大校院務發展委員會執行長鄭隆賓表示,中醫大暨醫療體系在外泌體研究及產品開發上取得了顯著成果,並於本次國際論壇分享其最新進展;聖安生醫副總經理何慧君介紹HLA-G靶向外泌體在癌症治療中的應用,並展示該公司的創新技術及現階段產品開發成果,透過標靶外泌體裝載化療藥物,有效抑制乳癌細胞並降低化療藥物的副作用。聖安生醫更針對腦癌藥物,開發降低其抗藥性的核酸藥物,利用HLA-G靶向外泌體攜帶核酸藥物穿透血腦屏障,針對腦癌(GBM)這樣的困難癌症達到卓越的療效,為癌症患者福音。轉譯醫學研究中心副院長徐偉成展示雙基因改造外泌體在提升中風後神經功能恢復中的應用,不僅如此,外泌體轉譯開發中心副主任陳怡文分享該單位與聖展生醫合作開發神經退化性疾病創新治療,透過標靶外泌體技術平台,裝載再生修復藥物,同時應用於治療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疾病,並顯著提升細胞修復與再生功能。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強調,外泌體平台將引領癌症及神經退化疾病治療的新方向,聚焦藥物能降低藥量並減少副作用,但其大規模製造技術仍待突破,期望有志之士加入,共同開創生技新紀元。大會也邀請了國際細胞外囊泡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xtracellular Vesicles , ISEV)、亞太細胞外囊泡學會(Asia Pacific Societies for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PSEV)、台灣胞外體學會(Taiwan Society for Extracellular Vesicles, TSEV)等國際學會的重量級成員,如Andreas Möller教授、Houjian Cai教授、Le Thi Nguyet Minh教授、Johannes Grillari教授等,與國內專家學者包括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授黃奇英、成功大學醫學院院長沈延盛、中央研究院教授賴品光等,齊聚一堂,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及技術進展,並探討外泌體技術在臨床應用中的潛力。
-
2024-11-02 養生.聰明飲食
燕麥奶健康光環迅速消失!不光讓血糖升高 營養師:恐有致癌風險
燕麥奶的健康光環正在迅速消失。人們開始拋棄它,而專家也建議不要飲用,因為燕麥奶缺乏營養價值且成分經過高度加工。營養師在上星期向「每日郵報」(Dailymail)提出對植物奶的擔憂,指出植物奶中存在乳化劑,而有研究認為這種乳化劑與癌症有關。如今,他們再對另一種與腫瘤生長有關的化學物質表示擔憂。一項研究表明,市面上一些受歡迎的燕麥奶品牌,含有一種名為草甘膦(glyphosate)的除草劑,而這種除草劑與某些血癌有關。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這種用於清除農作物雜草的化學物質,歸類為「可能對人類致癌」。但美國衛生當局不同意,因為如此,每年有2.5億磅的農藥被噴灑在美國農作物上;有時,這些農藥會出現在最終產品中。非營利環境健康組織「環境工作組」(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EWG)2023年一項研究發現,他們所測試的14種非有機燕麥產品中都含有草甘膦,不過含量自 2018 年以來已大幅下降。「環境健康新聞」(Environmental Health News,EHN)在2023年進行的一系列測試,則是在Silk和MALK品牌燕麥奶中發現了「微量」草甘膦。營養師、食品活動家和網紅斯旺(Courtney Swan)告訴「每日郵報」,她就是因為這原因和其他原因,選擇不再飲用燕麥奶,並積極告訴大家不要購買燕麥奶。而在這方面,她也並不孤單,有不少其他創作者也都因為擔心擔心農藥、乳化劑等添加劑以及缺乏可以平衡血糖的營養素等原因,選擇放棄植物奶,改飲用牛奶。洛杉磯網紅羅賓森(Steph Robinson)在2023年就因為分享她對燕麥奶的看法而走紅;她說,燕麥奶會導致血糖升高,從而導致不健康的新陳代謝。與此同時,影星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等名人,也讓乳製品再次流行起來,說可以加在早晨咖啡中,更有營養的補充品。市場也似乎反映出了這些網路趨勢;根據美國購物數據的公司SPINS之報告,2024年杏仁奶銷量減少了8.5%,燕麥奶銷量也較2023年同期,出現1.25%的下滑。報告發現,2023年所有植物奶銷量下降了 5.2%,但仍為該產業帶來了28億元的銷售額。
-
2024-11-0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怎麼看一眼就知道我有青光眼?
真實故事。眼科門診。病人求診一位名醫,醫師只看了一眼,「你這是青光眼!」病人很不相信,心想,「怎麼什麼檢查也不做就判定我青光眼?未免太草率了!」病人不服,去別的醫院做了一大堆檢查,結果證明還是青光眼。這時,病人才心服口服:「薑還是老的辣!」古人說:「觀其眸子,人焉廋哉!」不管中西醫,看病的要領中「望聞問切」,望是第一步,有不少病,一眼觀之,就可得知大概診斷,例如病人消瘦,皮膚黃、肚子大、一看就知道是肝硬化合併肝癌。又如以前100元台幣上,國父遺像那張臉也是典型肝病末期的病人,在那張鈔票上,但見國父兩眉緊縮,下巴微翹,面無笑容,就是典型肝病末期的面容。反之1000元上的蔣中正肖像眉開眼笑,精神煥發,看起來就是一副很健康的樣子。如果是臨床經驗較少的醫師,因為腦袋資料庫缺乏這些資料,可能要做一大堆檢查才能判斷你是否有了肝病或青光眼。但經驗老到者就好像ChatGPT一樣,資料庫裡有這些資料,一比對,診斷就出來了。話說回來,在疾病的早期,例如肝癌的早期1公分大,肺癌的早期0.8公分大,或大腸癌的早期2公分大,通常都是沒有症狀的,不僅外表看不出來,人沒有任何感覺,只能由抽血查看腫瘤指數有沒升高,再加上用超音波、電腦斷層、內視鏡等影像檢查,才能正確診斷是不是得了早期癌症。也因為如此,定期保養我們的肉身,像車子出廠了一段期間就要做定期保養檢查一樣,車子才能開得久,人也才能活得久過著彩色人生。●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11-0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彭家勛行醫30多年 難忘病人手寫卡片
台北榮總桃園分院院長彭家勛今年7月底走馬上任,他承諾,桃榮將向醫學中心看齊,為醫院勾勒出新藍圖,做桃園市民最強的後盾,顧好市民的健康。專精神經醫學 作基因研究彭家勛是神經醫學的權威,專精於神經學研究,包括基因與酒癮、腦中風疾病及巴金森氏症。畢業於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的他,就學期間就對神經解剖學有興趣,發現神經內科疾病的應用發展空間很廣,因此畢業後投入神經內科醫學領域,並先後獲得尹士俊、胡漢華、洪昭雄三位教授指導提攜。尹士俊是國際知名學者、國防醫學院生化所教授,在基因及酒癮的研究相當出色;胡漢華則是台灣腦血管超音波血流動力檢查的先驅研究者。彭家勛結合兩位教授的研究,進一步探索與中風之間的關聯,在國際腦中風知名期刊發表研究結果,顯示酒精代謝基因差異與腦中風發生有關。彭家勛2003年赴美進修,接受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洪昭雄教授指導,以巴金森症老鼠模型探討神經保護藥物的作用,進而將神經保護概念應用在急性腦中風及慢性神經退化性病人的治療上,對病人有相當程度的幫助。自美返台後,彭家勛在全國積極推動急性梗塞性腦中風治療,在擔任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任內,與健保署溝通改善神經科醫師進行血栓溶解治療時的各種困境,包括提高執行給付和延長治療黃金時間,讓急性腦血栓溶解治療成為標準治療,幫助許多急性中風病患免於終生殘障臥床之苦。推取血栓聯盟 搶治療時間「今年腦中風治療工作重點,是爭取有效黃金治療時間,推動區域整合取血栓聯盟」,彭家勛說,桃榮是北榮在大桃園地區唯一的區域級醫院,他上任後即和鄰近有取血栓技術的醫院,如林口長庚醫院等聯盟,讓在地中風病人都能獲得最及時完整的治療。上任三個月的彭家勛,為桃榮擘畫未來的發展方向。首要是戮力讓桃榮成為桃園在地重要區域醫院,分擔北部地區榮民醫療體系的照護重任,結合桃園榮服處與4所榮家(桃園、八德、台北、板橋),以智能化醫療管理系統,提升榮醫體系醫養合一,長期照護榮民與在地鄉親的健康。重視智慧醫療 北榮當標竿其次,以Digital Health為規畫藍圖,以北榮總院為標竿,導入相關智能化醫療服務系統,讓桃榮成為在地榮醫體系的急、重、難症治療中心,因此急診室將擴建更新,並建立癌症治療中心,初期以肺癌、乳癌、腸胃道相關癌症治療為主,也逐步引進高階檢查與治療設備,網羅與培訓相關人才,落實醫療在地化與國際化的發展目標。行醫30多年的彭家勛,有一位女性中風病人最令他難忘。她中風接受治療後,每年都會寄親手繪製的卡片賀節,卡片上的構圖用色,讓他感受到病人滿滿的正能量,也使他更有信心去幫助中風的病人。彭家勛是基督徒,聖經對他的幫助很大,例如在照顧失智老人時,會想到「不可嚴責老年人,只要勸他如同父親;勸老年婦女如同母親」的經句,提醒自己對老人家的態度要溫和包容。飲食作息規律 讀聖經紓壓他的養生要領很簡單,每日規律生活作息、均衡飲食,休閒活動以跑步、爬山為主。面對壓力時,則以禱告、讀聖經進行紓壓,他很感謝心靈導師李敏椿牧師,每天傳給他聖經的話與教導,讓他能保持身心平安,面對每天的挑戰。在院長室牆上,掛著一幅建院以來書法家朱振南的墨寶─范仲淹「岳陽樓記」,彭家勛說,似乎欲引用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期勉桃榮同仁要有胸懷天下憐憫蒼生的志向與抱負。彭家勛● 年齡:61歲● 專長:神經醫學、腦中風疾病、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神經退化性相關疾病、酒精性相關神經疾病、各式神經痠痛等疾病● 現職:台北榮總桃園分院院長、國防醫學院神經學科教授●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 經歷:三總基隆分院院長、三總神經科部部主任、三總副院長、國防醫學院教育長、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台灣神經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新竹分院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期望每位病人都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珍惜健保資源。
-
2024-11-02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退休力/作家謝文憲:「要工作到臥床前一天!」罹癌調整腳步 尋找第二使命不關機
謝文憲是典型的X世代,職涯上半場當過房屋仲介,曾是年薪逾二百萬元的科技新貴,下半場投入知識創業,擔任企業講師,觀眾學員累積超過十萬人。他年輕當房仲時睡公司樓上,相信並力行「秦檜(勤快)能殺死岳飛」,五年前發現罹癌調整腳步,但他說自己的人生使用說明書寫著:「一直工作到臥床前一天」。對於「時間」,謝文憲有獨特的計算方式,爸爸高齡八十一歲過世,媽媽在五十九歲離開,而他有癌症病史,抓平均值約活到七十歲。以廿四小時為一生,一小時換算為三年,一整天正好是七十二歲,謝文憲今年五十六歲,時間已走到了晚上六時卅五分。罹癌讓謝文憲的人生徹底翻轉,加上爆發疫情,演講課程暫停,生活方式改變,「人生觀有很大的不同,成為一個新造的人」。疫情期間,謝文憲讀了史蒂芬.柯維的「第三種選擇」提到,人生除了工作及賦閒在家,有第三選擇,就是為貢獻社會,他領悟:「講課是我的事業,也可以幫助別人」。謝文憲認為,要尋找第二使命,總結三個字是「尋利寧」,「尋」是尋找使命,思考自己為何而戰;「利」是求有意思、再求有意義,不論做什麼都要好玩,不然做不久;「寧」是寧可降載,也不停機。數位版看這裡/不同世代抓人生重點XYZ世代如何看待百歲人生,不同世代人生使用說明書有哪些重點?聯合報數位版一次看。高齡社會催生「延遲轉大人」現象 XYZ世代該怎麼面對老
-
2024-11-01 焦點.健康知識+
仰睡比側睡好、左睡增心臟負擔?醫師說明各種睡姿優缺點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說「仰睡優於側睡」,但專家表示,醫學上比較鼓勵「側睡」大於「仰睡」,因為仰睡易因舌根塌陷阻塞呼吸道、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傳言說法錯誤。 (2)傳言說老人不要在太安靜的地方睡、以免容易被吵醒。但專家表示,有些人甚至覺得有白噪音比較好睡,睡眠時環境中的「背景音」要多少才剛好,端視個人喜好,傳言說法錯誤。網傳「再這麼睡覺,你的心臟就廢了」影片,片中提到「仰睡」優於「側睡」、左睡會增加心臟負擔,老人往往比較敏感,不要在太安靜的地方睡、以免容易被微小聲音吵醒。傳言說「左睡會增加心臟負擔」,但專家表示,對於有心臟病的人,左睡可能造成壓迫不適,但對於有胃食道逆流的病人來說,左睡有助於防止胃酸逆流,所以「左睡會增加心臟負擔」的敘述雖然沒錯,但也還要視每個人身體狀況、疾病需求去調整,睡眠是非常個人化的,傳言說法不夠完整、傳言說法易誤導。 網傳睡覺姿勢影響身體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再這麼睡覺,你的心臟就廢了!提醒:老年人睡覺要牢記「3不做」 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睡眠呼吸中止症宜側睡 避免仰睡阻塞呼吸道 傳言提到「仰睡的比那些側臥、俯臥的人,顯示心臟更健康」。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醫學界比較鼓勵的其實是「側睡」,但是也沒有說「仰睡」一定不好,主要還是視個人習慣而定,但有些例外情況要特別注意,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患, 仰睡的時候舌根塌陷、壓迫或堵塞上呼吸道,而睡眠呼吸中止症與心臟病、糖尿病、肥胖,甚至癌症有關聯性,所以醫學界會鼓勵這類的病人「側睡」,基本上就是希望能夠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傳言說法卻說「仰睡比側睡好」、傳言說法錯誤。 胃食道逆流宜左睡 胃袋低於賁門位置 傳言還提到「左邊側臥,雖然有助防止打鼾、緩解胃食道逆流,但會增加心臟負擔」。柳朋馳指出,過去曾有包括荷蘭在內的幾個研究,認為左側側躺時,胃的水平位置會低於位於胃和食道的「賁門」的位置,可以降低胃酸逆流,但柳朋馳指出,改善胃食道逆流不能只靠左睡,主要預防之道是不吃宵夜、不要吃太飽、不要吃太刺激性的食物等等,吃完東西不要馬上躺下、枕頭稍微墊高一點、左睡等,都只是間接改善、而不是針對疾病的本身去作為。傳言說法符合學理。 心臟科較建議右睡 左睡易使心尖有壓迫感 傳言說「左睡會增加心臟負擔」。柳朋馳也表示,心臟科醫師通常比較會建議「右睡』,因為人體心臟是中間偏左、左心室的心尖(cardiac apex)部位還會往前翹一點,有些比較敏感的病人,會覺得左睡時心尖會有頂到心壁的感覺,甚至有心悸感、胸悶感,這種情況就比較適合「右睡」。傳言說法符合學理。 但是柳朋馳強調,就像上述仰睡、側睡一樣,左睡、右睡的問題也是一樣,假如民眾本身左睡沒有任何不舒服,左、右隨便都很好睡,就根本毋需刻意計較哪一側。 不建議趴睡 高齡、幼齡易悶口鼻猝死 柳朋馳呼籲民眾,「趴睡』是醫學界最不建議的睡覺姿勢, 除非特定的疾病,像是腰椎有椎間盤問題的病人,在急性期的時候為了減緩椎間盤壓迫才會趴睡,但其實趴睡並不符合人體工學,趴睡時胸口、心臟都會有壓迫感,甚至腸胃也會被壓迫,反而容易睡不好,而事實上各國相關的研究也顯示習慣趴睡的人是最少的,大約只有 5% 到 10% 左右而已,此外年紀太大、年紀太小的人,趴睡還有悶住口鼻、增加猝死的風險。不建議趴睡 高齡、幼齡易悶口鼻猝死 柳朋馳呼籲民眾,「趴睡』是醫學界最不建議的睡覺姿勢, 除非特定的疾病,像是腰椎有椎間盤問題的病人,在急性期的時候為了減緩椎間盤壓迫才會趴睡,但其實趴睡並不符合人體工學,趴睡時胸口、心臟都會有壓迫感,甚至腸胃也會被壓迫,反而容易睡不好,而事實上各國相關的研究也顯示習慣趴睡的人是最少的,大約只有 5% 到 10% 左右而已,此外年紀太大、年紀太小的人,趴睡還有悶住口鼻、增加猝死的風險。 傳言說的研究未提出處 統合分析難證因果 傳言提到「40 萬人、5 年研究」、多國多機構等,未提供明確出處,MyGoPen查詢 PubMed 資料庫並無相關資料,醫師也表示查無符合的研究。柳朋馳指出,如果真的有相關研究,也必須客觀討論研究本身的嚴謹度,從傳言所說的 40 萬人、多國家等敘述,應可推論是一項統合分析的研究,包括收案的範圍、納入樣本的條件等等,條件訂得太緊會沒有相符的樣本可供統計、比較,放得太寬會變得沒有意義、干擾因素太多,且統合性分析只是觀察性的研究、往往難以證明因果關係,所以這些研究在結論的欄位都會說還需要更多研究佐證等,這也是很多坊間傳言引用統合分析型的論文時,往往忽略掉的重點。睡眠習慣極度個人化 背景音多小難以定論 傳言提到「老人敏感,不要在完全的靜默中入睡」、「以免因微小聲音而醒來」。柳朋馳表示,世界上沒有一個零分貝的地方,錄音間、聽力檢測室都還有極低音量的空調送風的聲音,空間中都還是會有背景音、基本的分貝數,太安靜反而睡不著的人通常是患有耳鳴的人,太安靜的會使耳鳴放大而干擾睡眠,醫學上對於睡眠環境到底要多安靜、或是什麼程度的背景分貝數最好,並沒有特別的定論,例如有些人睡覺反而需要「白噪音」輔助入睡,但有人會覺得白噪音很吵;有人睡覺要香氛、有人覺得有香味反而噁心;有人睡覺喜歡硬床,覺得軟床沒支撐、睡起來腰痠背痛,但習慣軟床的人反而覺得硬床太硬、才真的是讓人腰痠背痛,由上述各種例子可知,睡眠是極度個人化的喜好,各種研究的統計通常很難有定論,而且就算統計有意義、對個人也不一定有意義,因為個人的情況就不是統計的那樣,所以民眾面對這樣的研究或傳言時,其實只要確定自己哪樣睡、睡得最好即可,別人的情況僅供參考、不必強求。傳言說法錯誤。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並未提供該研究的出處,傳言提到「仰睡比側睡好」,而「左睡會增加心臟的負擔」等說法,專家表示,醫學上通常比較會建議「側睡」、尤其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傳言說法錯誤。 傳言說「老人不要在完全靜默中入睡」、「以免被微小聲音吵醒」,但環境中本來就會有背景音,背景音分貝多大、多小最適合睡眠,其實難有定論,每個人差異極大,傳言說法錯誤。衛教資源: 衛福部 - 夜夜好眠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 (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10/sleep.html)
-
2024-10-31 養生.聰明飲食
你覺得苦瓜很苦,是因為你吃錯顏色了!白玉苦瓜、山苦瓜...品種怎麼分?營養師公開最營養的是「這品種」
苦瓜(Bitter melor)為葫蘆科一年生蔓生攀藤草本植物。苦瓜的果實,外觀長滿突起瘤狀物,色呈白色,深綠色,翠綠色,後兩種比較苦,全年均產。盛產期4-10月,是長夏蔬菜不缺供應之一。 苦瓜盛產期4-10月,是長夏蔬菜不缺供應之一。暑天常吃苦瓜,使人涼爽舒適,能刺激唾液和胃酸分泌,令人胃口大開,食慾增加而得改善。苦瓜不只含有豐富的營養素及植化素,同時能烹調出許多美味佳餚,對身體保健有極大益處。王證瑋營養師曾於粉專「營養小當家_阿罐營養師 」分享苦瓜的6大營養功效: 控制血糖:研究發現,苦瓜中的苦瓜素類似胰島素的作用,可以幫助人體穩定血糖及預防糖尿病發生。 體重管理:苦瓜中含有苦瓜胜肽,可降低腸道中澱粉酵素活性,減少飲食中過多澱粉的吸收,藉此來幫助體重管理的執行。 降低膽固醇:於相關研究發現,苦瓜可調節人體膽固醇,幫助膽固醇正常代謝。 預防癌症:苦瓜中還有高量的活性蛋白及維生素C,具有抗癌功效,並可減少體內自由基,降低癌細胞生成;同時可以強化肝臟機能,促進肝細胞健康,降低肝病的發生率。 維持腸道健康:苦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幫助腸胃蠕動及排便正常,維持腸道機能及健康。 調節免疫力:苦瓜含有營養素「奎寧」,且維生素C豐富,可以幫助調節免疫功能,對抗外來病菌,亦可以促進膠原蛋白合成及幫助傷口癒合。苦瓜5大禁忌雖然苦瓜有很多好處及功效,學怡君營養師提醒以下族群不宜食用苦瓜: 孕婦:苦瓜含有奎寧,奎寧會刺激子宮收縮,因此孕婦不適食用。 低血糖人士:苦瓜能降低血糖,因此血糖低的人士都是不適宜食用。 脾胃虛弱者:苦瓜含有刺激胃黏膜的成分,有機會刺激胃部,引起噁心、嘔吐等症狀,因為患有胃病或胃潰瘍者均不宜食用。 蠶豆症患者:苦瓜籽中含有醣甙,有機會誘發蠶豆症症狀,忌食用。 缺乏鈣和鋅的患者:苦瓜中的草酸含量較高,食用太多或會干擾人體吸收鈣和鋅,缺乏鈣和鋅的患者不適宜多食。苦瓜如何挑選?選購時注意果體是否端正,果面潔白(或深綠、翠綠),色光澤明亮,瘤狀突出明顯,不受蜂咬,果瘤不裂為佳,若果心外露是紅色、黃化,軟化是屬過熟(煮湯可以)。若有水分壓傷和腐爛生蟲則最好不要購買。苦瓜品種,吃法大不同農糧署在臉書專頁「鮮享農YA - 農糧署」發文分享,國產苦瓜主要來自屏東、高雄、彰化、台中等地區,「白玉苦瓜」苦度最低適合燉煮,「大青苦瓜」苦度適中適合打汁,「翠綠苦瓜」苦味濃適合熱炒。 白玉苦瓜:紡錘果形,果色雪白,口感厚實,苦味低,適合做成各種料理。可加入豬肉、蔭瓜、水及調味,小火燉煮成苦瓜封。 大青苦瓜:長條果形,果色青綠,口感較脆,苦中帶甘,適合涼拌、打果汁。可製成苦瓜汁,比例為苦瓜:水果:水=1:1:200,再加入糖或蜂蜜打成汁。 翠綠苦瓜:細長條果形,果色深綠,口感清脆,苦味濃,適合汆燙、熱炒。可做成金沙苦瓜,先將苦瓜白色內膜刮乾淨,用鹽漬或汆燙去除苦味,放入鹹蛋、苦瓜,快鍋熱炒。苦瓜品種、吃法。(圖片/ 翻攝自農糧署。)此外,李婉萍營養師表示,苦瓜品種眾多,以苦味程度輕至最苦排序,包括:最常吃到的白玉苦瓜、圓又胖的蘋果苦瓜、淺綠色的粉青苦瓜、深綠色的翠綠苦瓜,還有體型最小、可切片曬乾泡茶飲用的山苦瓜等。其中,其獨特苦味來自當中的苦瓜素,品種越綠的味道越苦,營養價值也會越高。苦瓜品種、吃法。(圖片/ 翻攝自農糧署。) 延伸閱讀為什麼「苦瓜胜肽」可以改善血糖?吃苦瓜能補充嗎?苦瓜胜肽功效與機制,營養師一文解析天氣好熱沒胃口?國宴主廚:涼拌小黃瓜、梅汁苦瓜...3個私房撇步更好吃!苦瓜維生素C含量,瓜類第一,還能控血糖!營養師教你自製「蜂蜜梅漬苦瓜」 資料來源:營養小當家_阿罐營養師、台灣癌症基金會、鮮享農YA - 農糧署、台灣大學生化科技所黃青真教授、李婉萍營養師 責任編輯:曾耀儀核稿編輯:陳宛欣延伸閱讀: 重陽節拜拜可以提早嗎?要拜什麼?重陽節拜拜菜色及流程一次看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
2024-10-30 醫聲.疫苗世代
明年9月起 國二男「免費」 打HPV疫苗 國健署估9萬人受惠
癌症連續42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之首,據統計,全球近5%癌症與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有關,且不分男女一生中有8成機率可能遭到感染。衛福部國健署繼2018年為國中女生公費施打HPV疫苗後,預計明年9月起將國二男生納入接種對象,約9萬人受惠,明年男女疫苗經費編列4.7億元。國健署現行提供HPV公費疫苗可預防9種病毒型別,包含男女都有可能感染的頭頸癌、口咽癌、肛門癌、菜花,以及女性的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等。國健署長吳昭軍說,2018年起為國中女生公費施打HPV疫苗,目前接種率已從75%提升於92%,而依今年國中男生入學人數約11萬人,以施打率約85%預估,將會有9.3萬人受惠。吳昭軍說,目前已有部分縣市為國中男生公費接種HPV疫苗,待此預算通過後,將依各縣市財力分級的分攤比例原則,地方須負擔10%至30%的費用,為國中男生多加預防HPV。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台灣成為亞太先進國家第一個男女共同施打HPV公費疫苗,有助加速達成賴清德總統國家級防癌的目標,相信這項公衛政策對實質降低未來幾十年的癌症發生率,將有重大影響。蔡麗娟說,台癌2007年起推動子宮頸癌「HPV疫苗+抹片」雙重防護概念,但仍有多數人誤解將HPV與「子宮頸癌」畫上等號,事實上,HPV病毒男女生都會感染,也會導致不同癌症,且男性清除病毒能力比女生弱,男性又無常規檢查不易發現。台癌去年4月針對千名家長進行「國人最新HPV認知調查」發現,學童家長對兒子、女兒感染HPV風險與嚴重性,認知落差將近7倍。蔡麗娟說,期盼國健署明年強化男童HPV衛教宣導,於明年9月前能有足夠的衛教,讓學生及家長更加了解HPV疫苗預防哪些可能的癌病風險,並擴大接種年齡,提升接種率,讓公費政策確實執行。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張哲維說,HPV不分男女皆有機會感染,很感謝協助推動政策的委員們共同努力讓政策實現,但希望政府也考慮將12至18歲男學生都納入,補齊男女疫苗接種的年紀落差,至少讓同樣2018年入學的男學生一併納入,追捕男生公費疫苗的政策落後年限,如此2018年入學後的中學生不分男女將全數都有HPV病毒防護。吳昭軍說,依世界衛生組織(WHO)準則,HPV疫苗接種建議為15歲以下年輕男女,並應為女生接種率達9成後,再開始為男生施打,對於外界的意見,國健署會再研議、討論。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全國家長會長聯盟今天共同舉辦「守護學童健康HPV公費疫苗」感謝記者會,邀請過去參與協助推動HPV疫苗政策的立委楊瓊瓔、李彥秀、陳昭姿、陳菁徽、蘇巧慧、劉建國及國健署共同表達感謝,對下一代健康平權的重視。立委楊瓊瓔說,2018年起推動HPV疫苗政策始於國中女生,明年擴大到國中男生,她辦理各項公聽會、記者會和家長座談,這次進展是公衛的里程碑,讓所有學童都能享有健康保障,更是台灣因應少子化的重要政策,更是兩性平權的里程碑,讓所有家長放心。立委陳昭姿說,癌症發生與遺傳基因、環境因素、微生物及病毒感染等有關,HPV與多種癌病有關,疫苗並有黃金接種時間,且癌症不僅是個人疾病,它影響的是整個家庭,這次政策推動,不僅是保護青少年的健康,也避免許多可能因癌症發生的家庭悲劇,而所有孩子都是國家的寶貝,這是福國利民的事情,將會持續幫助國人健康。立委蘇巧慧表示,感謝國健署回應了我們的訴求,推動防癌政策男女平等,未來她將繼續監督衛福部落實疫苗接種率,讓男生也達到九成施打率的目標。立委陳菁徽說,經累積了非常多的世界數據發現,男生施打HPV疫苗可以讓女生感染HPV的情形下降,以預防癌病,這件事是真實的,她也身體力行,應是全台前100名以內接種疫苗的人,期待台灣未來為零子宮頸癌的國家。立委李彥秀說,在本會期質詢並提案希望HPV公費疫苗政策要納入國中男生,為孩子降低各項可能因HPV病毒引起的癌病風險,守護我們的下一代責無旁貸。立委劉建國說,他關注癌症議題已久,深知癌症對個人和家庭的傷害,很高興未來可以保護更多的學童免受癌症威脅,而台灣很多政策領先世界各國,宣導國中男女接種HPV疫苗,這是正確的一件事情,但此預算為新興項目,總預算必須通過後,才能執行。 HPV會導致子宮頸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頭頸口咽癌及生殖器疣(菜花),依美國臨床腫瘤學會近日發表研究指出,男女均接種HPV疫苗後,任何與HPV相關的罹癌風險都大幅降低。更有數據顯示,兩性接種HPV疫苗覆蓋率達80%,HPV在男女盛行率可下降達99%至100%。國內八大醫學會與專家學者也接連建議,青少男女應把握HPV疫苗黃金接種期,因隨年齡增長,將提高HPV慢性感染比例,施打效益也會逐漸遞減;且全球已有組織性地展開提高男性HPV疫苗接種率等計畫,2020年歐盟抗癌計劃更把「2030年前不分男女性,HPV疫苗接種率達成全體的90%」訂為首要目標,盼真正消除HPV的威脅。
-
2024-10-30 退休力.理財準備
2024退休力論壇/退休醫療照顧費該準備多少?專家提醒需納入10年通膨影響
根據中國信託銀行發布的「2024台灣家庭理財暨世代退休大調查」顯示,5成民眾認為退休後每個月僅有3萬元以下的現金可供生活使用;不過,據主計處2023年最新家戶收支調查資料則顯示,因通膨影響,每個月家戶支出中位數已上調增加1萬至7萬元。計算醫療照護費 需納10年通膨影響中國信託銀行專家團隊協理蔡安棋分析,在計算退休後的醫療、照顧費用之時,若將10年通膨影響納入考量,並以衛福部統計65歲以上族群每年平均醫療支出約58,600元為基礎,加上外籍看護費用每月約3萬元,20年累積下來,約需要3,048萬元,比去年試算金額2,808萬元足足增加240萬元。蔡安棋指出,若要準備足夠退休金,建議先定錨、釐清退休目標中的「必要、需要與想要」,以「必要」退休生活開支來說,建議用定存或還本險打造「穩定、永續金流」;對於所「需要」的育樂或健康保健,建議以平衡型基金、投資型保單或固定收益型工具等提升金流效率。退休後「想要」實踐的目標,則可以藉由股票型標的積極參與市場。蔡安棋建議,民眾可以參考「100法則」適當地規畫資產配置,100法則是指用100減去一個人的實際年齡作為風險性資產的比重,也提醒隨著年紀增加,應定期檢視、降低風險性資產比重。確保退休醫療保障 至少準備480萬元「年紀愈大,選擇愈少,建議醫療保障,要及早檢視。」蔡安棋表示,在退休前,可先透過「實支實付險」轉嫁小額、頻繁醫療支出;接著是「保大不保小」,可投保失能險、癌症險,以避免罹病、失能導致經濟中斷。退休後,若醫療保障不足,則建議民眾需至少準備約480萬元的醫療照顧費用,以支應不健康餘命下的外籍看護、生活基本開銷,計算方式為每月4萬元,以10年為準備的基礎,甚至可設置醫療專戶,確保以專款專用方式支付往後醫療開銷、照顧需求。樂齡族常憂慮「不知道財產要先給還是後給好?」「要如何公平分配財富,才能維持家庭和諧?」蔡安棋建議,要先顧好自己,再顧家人。對於老後照顧,要先確保自己的退休金流是否充足、永續,可以藉由「安養信託」,防止他人覬覦、挪用自身財產,確保退休金專款專用於自己的退休生活;若有想照顧的人,則可考慮規畫分年贈與、預立遺囑或「傳承信託」,依照自己的想法,把資產傳給珍愛的人。蔡安棋強調,無論如何選擇,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各項策略的特點,必須慎選專業團隊規畫、執行,較有保障。以中信銀團隊為例,在專業上常持續精進,並匯集各界專家,結合金控與外部資源,提供全方位理財服務,即使面對跨域、跨國籍、跨代傳承問題,也能提供專業協助,讓樂齡族群減少後顧之憂,更能享受、選擇自己所愛生活。2024退休力論壇延遲轉大人──XYZ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時間:11月9日(六)上午10時到下午4時地點:政大公企中心 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門票:888元報名:02-8692-5588轉2622或5616udn售票網購票連結(現場憑門票享千元好禮):https://tickets.udnfunlife.com/application/UTK02/UTK0201_.aspx?PRODUCT_ID=P0O0JKP3
-
2024-10-30 癌症.卵巢.子宮
子宮內膜癌年輕化 醫師分析與國人「一習慣」密切相關
今年9月,北市議員許家蓓因罹患子宮內膜癌病逝,讓各界加強重視婦癌預防及治療。國健署呼籲,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0至70歲婦女,停經後的女性,如果有不正常陰道出血、分泌物異常,要小心是罹癌警訊。年輕女性若月經滴滴答答或經血量突然變多,不要拖,盡快就醫檢查。根據我國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10年新診斷出子宮體癌個案3,181名,其中子宮內膜癌占92.61%,將近3,000人。其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17.0人,為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5位,發生的年齡中位數為57歲。112年子宮體癌死亡人數為535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2.4人,為我國女性癌症死因第10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表示,子宮內膜癌為女性生殖道常見三大惡性腫瘤之一;因內膜癌生長緩慢,且早期就會出現「異常出血」,並非完全無症狀。子宮內膜癌有跡可循,以110年癌症登記資料來看,診斷出子宮體癌時有71.9%的個案,屬於第0期或第1期之預後較佳的癌症發展初期。近5年的癌症登記資料平均值顯示,子宮體癌之5年存活率為83.9%。子宮內膜癌年輕化 太愛進補恐刺激雌激素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0至70歲婦女,不過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主要原因是受到環境荷爾蒙、飲食西化影響。「國人太愛進補了,女性初經之後,喝四物湯、中將湯,停經後又補充蜂膠、蜂王乳」,曾志仁認為,這些都會過度刺激雌激素,較易得子宮內膜癌。而國人飲食西化,吃進過多油脂、高鹽、高糖,累積成脂肪,「肥胖」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元兇,尤其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者。曾志仁說,脂肪會誘發癌症細胞成長,也會製造過多的雌激素,中年婦女容易發胖,一定要靠運動、飲食控制體重。4件事預防子宮內膜癌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AICR)指出,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及維持適當體重,可有效降低20至30%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曾志仁建議,預防子宮內膜癌或任何癌症,最好的方式是保持心情愉快、充足的睡眠、養成運動習慣、多吃原型食物。子宮內膜癌目前尚無有效篩檢工具,若發現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以及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症狀,應就醫接受專業診斷並及早治療。【疾病百科】子宮內膜癌
-
2024-10-29 焦點.健康知識+
每天都在做的1習慣讓身體發炎又助長癌細胞!醫師:一小時等於抽一根菸
每個人身體裡都有癌症因子,但因著不同飲食、生活、運動、壓力各方面發展,有些人會得、有些人則不會。據研究發現,癌症的發生只有1成是基因,而有9成是生活飲食造成;也就是說,癌症是你養出來的!人體自帶癌細胞日前營養功能醫學專家、醫師劉博仁在「健康晚點名」節目中指出,人體每天都會產生一些癌細胞,但會不會發出來,就看你保養得如何。飲食生活習慣不對、免疫力低下,身體的癌細胞就會變成腫瘤。節目中列出大眾常無形中踩雷的「十大壞習慣」,包括吃太甜太鹹、喜歡加工紅肉、睡覺不關燈、不喜歡刷牙漱口……等。其中「久坐不動」,看似沒什麼,對身體的傷害卻很大。劉博仁表示,澳洲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久坐一小時,就相當於抽一根菸!」一堆常久坐的上班族、家庭主婦根本躺著中槍。「久坐不動」罹癌機率升醫師解釋,我們坐的地方、下盤整個血液循環是變慢的,從骨盆腔、腹腔到下肢循環,靜脈會容易擴張,並堆積乳酸;而乳酸是非常酸的一個代謝物質,將刺激癌細胞生長。「久坐不動」也非常容易累積自由基,針對這些久坐族去抽血測自由基和發炎指標,數值都非常高,而「自由基高」、「發炎指數高」都與癌細胞息息相關!劉博仁提醒,所以真的建議不要坐太久,上班不時起來活動之外,下班也可以多去運動。5種防癌食物這樣吃除了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從飲食著手也很重要,節目中提到「5大超級防癌食物」:包括十字花科蔬菜、大蒜、菇類、魚和好油脂。1.十字花科蔬菜:白色或綠色花椰菜、羽衣甘藍、大小白菜或青江菜、白蘿蔔等,內含「蘿蔔硫素」與「異硫氰酸鹽」,能有效促進肝臟的解毒效率;像是吃太多的塑化劑,它就會代謝快一點。其中番茄雖不算十字花科蔬菜,但其中茄紅素對口腔黏膜、攝護腺的癌症預防有較好的效果,建議多用油拌炒,將茄紅素溶出來,身體會比較容易吸收。2.大蒜:蒜中含有「蒜素Allicin」,是一種含硫化合物,有研究發現,愛吃蒜的人大腸息肉會比較少、降低部分大腸癌的機會,但建議食用生大蒜,經過烹飪過程蒜素會被破壞。3.菇類:各種蕈菇類中都有「多醣體」,在腸子中能調節淋巴的免疫,對抗癌有幫助。菇類還含有「D2」,也稱為麥角固醇,吃到體內會慢慢轉化為維生素D,也有抗癌成分。國外也有研究發現,常吃菇類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會下降,所以整體菇類對提升人體免疫力是有好處的。但有自體免疫疾病,像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民眾注意勿食用過量。4.魚類:以中小型的深海魚類為主,魚肉中含有抗癌成分EPA、還有DHA兩種油脂,能促進人體吸收Omega 3脂肪酸,對於抗癌、腦力與眼力保護有顯著效果。其中,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有較好的的Omega 3脂肪酸;國外有研究表示,若一周吃3次魚,能有效降低心肌梗塞、心悸或心律不整等疾病的罹患率。5.好油脂:這裡指的是不飽和油脂Omega 3、6、9。Omega 3除前述的魚油有EPA、DHA,吃素的人也可攝取紫蘇油、亞麻仁籽油,都含有不錯的Omega 3脂肪酸。Omega 9則像橄欖油(70%出頭)、苦茶油(83%)、酪梨油(53%),內含的「油酸」成分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從養生抗老角度來看,適合用於烹飪。但建議烹飪盡量不要大火快炒,溫度過高會破壞油脂中好的成分,可使用「油水炒」,也就是將青菜川燙過後,再放入鍋中、加入油脂中小火拌炒。看到這裡,小編要起來動一動了!記住,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吃對身體有益的食物,都能減少癌細胞的生成。尤其上班族和婆婆媽媽們,大家都要平安健康。※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這「習慣」對健康傷害極大!一小時相當於抽一根菸,並可能刺激癌細胞生長
-
2024-10-29 癌症.胃癌
29歲正妹「從來沒胃痛過」罹胃癌三期!她嘆3惡習害慘:無症狀不代表沒事
癌症有時會毫無徵兆地找上門。一名29歲的正妹平常完全沒有胃痛或胃脹氣等症狀,等去檢查才發現已罹患胃癌三期,她推估應該與飲食和習慣有關,所幸抗癌成功並生下寶寶。廣西博主「漏漏子NONO」2015年當時29歲,被診斷為胃癌中晚期,她自稱確診前的20多年人生幾乎沒怎麼胃痛過,她人生第一次胃痛是出現在確診一年前,當時是空腹狀態胃有一絲疼痛,她還懷疑是不是心臟痛,直到進食後馬上就不痛了,自此沒再發生過胃痛,甚至連不舒服的感覺都沒有。NONO表示之後的一年頂多會有飽足感,對食物沒什麼興趣,一年後再次出現空腹胃痛,連續一周都沒緩解,但與先前不同,即使吃了飯還是沒有改善。她上網搜尋查出可能是胃潰瘍,於是到醫院預約照胃鏡,醫生表示有一個1公分的潰瘍,還要再做進一步切片檢查。三天後醫生通知她和伴侶一起去聽報告,發現是高級別的病變,後來又換了一家醫院再做一次胃鏡和切片,證實確診胃癌三期,經過手術更發現已轉移。幸好經過治療,NONO今年38歲已抗癌成功治癒,九年來未復發,還生了一個孩子。她表示自己從來都沒腸胃症狀,醫生說飲食習慣可能是一個誘發癌症的因素:一、吃飯不規律生病前三年吃飯時間很不規律,起晚了早餐經常不吃,晚餐又經常推到宵夜時間,而且經常這餐吃一點點,下一餐暴飲暴食,不規律進食使得胃分泌失調。二、喜歡吃醃製食品喜歡吃廣西特有的一種用米醋醃製的水果和蔬菜,基本每月會吃個10次,醃製食品的亞硝酸鹽有致癌風險。三、喜歡吃油炸食品油炸過的雞翅、排骨等都是最愛,而高溫油炸過的食物有致癌的風險。NONO補充並不是有以上飲食習慣就會一定罹癌,但這可能是她年紀輕輕就胃癌的原因之一。她提醒並不是胃要長期有問題,例如胃痛、胃脹氣或胃酸過多才可能罹胃癌,癌症很可能靜悄悄就占據了身體,因此不能單靠自己平常對身體的的感覺判斷,需要根據個人情況進行定期體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胃癌早期症狀:體重減輕、食欲變差、解黑便土城醫院胃腸肝膽科副科主任朱允義表示,早期胃癌症狀通常不明顯,病人常是因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的情況,去做胃鏡檢查,發現黏膜有些病變、不平整或是有小小的潰瘍,經過切片才發現有癌細胞,也有些是做健康檢查發現的。雙和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胡炳任提醒,有些早期症狀應多加留意,比如體重減輕、食欲變差或是有黑便。黑便是因為腸胃道出血,較嚴重的胃潰瘍及胃癌都有可能出現;體重減輕則不僅胃癌會發生,是所有癌症患者都會有的現象,因此,若有體重減輕合併黑便的情形,就要特別注意。胡炳任說若年紀在50歲以上、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家族病史者可盡早做胃鏡檢查。
-
2024-10-28 養生.聰明飲食
英營養師揭9大地雷超加工食品 「半數以上」長年被誤會為健康替代品
現代健康意識抬頭,大家都知道加工食品對身體的危害,其中含有防腐劑、食用色素、香料的「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UPF)除了增胖外,還會伴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健康風險。英國營養師凱拉丹尼爾斯(Kayla Daniels)列出九種對健康危害極大的超加工食品,其中除了白土司、香腸、泡麵、健怡可樂為眾所皆知的NG食物外,還有五種食品不少人誤以為它很健康,事實上也是過度加工的健康地雷。1.蛋白質優格很多人都以為蛋白質優格能幫助健身者增強肌肉,但凱拉指出很多都富含對健康有害的增稠劑、人造甜味劑、膠類,用以改善質地和口味。2.植物奶時下很多人宣稱用植物奶取代一般牛奶更健康,但凱拉指出許多植物奶產品含的精煉種子油和增稠劑比其他食品高很多,精煉種子油富含omega-6 脂肪酸,食用過量可能會導致發炎和其他健康問題。而添加至植物奶的增稠劑是為了改善質地和穩定性進而增加保鮮期,但這成份會擾亂消化系統導致腸胃健康出問題。3.蛋白能量棒蛋白能量棒是健身愛好者的熱門食品,被認為是巧克力零食棒的健康替代品,但同樣富含多種有害的添加物,通常含有人工甜味劑,會讓人產生更多對含糖食物的欲望,並擾亂腸道健康,讓身體能難以抵抗疾病。另外蛋白棒中也含棕櫚油,其飽和脂肪含量相當高,會增加高膽固醇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4.代餐奶昔很多正在減肥的人會用代餐奶昔取代正餐,降低卡路里攝取,但其中含有增稠劑和添加物會傷害腸胃道健康,損害腸壁的完整性,會導致腸炎等潛在消化問題。這些人工成份會破壞腸道微生物的平衡,這些腸道微生物對健康和免疫力非常重要。5.格蘭諾拉麥片棒(燕麥棒)內含現今最夯的健康聖品「燕麥」,燕麥棒被宣揚為健康零食,但含糖量相當高。凱拉指出許多大廠牌會添加大量的糖增添風味,讓這些燕麥棒更接近糖果而不是健康食品。即使宣稱「天然」、「有機」,仍因含糖量過高,糖帶來的危害已抵銷健康分數。資料來源/每日郵報
-
2024-10-28 名人.張金堅
三箭齊發 才能降低癌症死亡率
降低癌症死亡率有三「箭」,分別是「擴增癌篩」、「早期痊癒」、「晚期延壽」,三者並進。歐美近年整體癌症死亡率穩定下降,台灣癌症死亡率及發生率仍居高不下,比鄰近韓、日更高,且國人整體平均餘命也比韓、日短。賴總統就任提出「健康台灣」願景,表示將「強化癌症篩檢」、「聚焦基因檢測及精準醫療」、「成立癌症新藥基金」,承諾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雖有難度,但我們樂見其成。明年擴大癌症篩檢政府已積極規畫與推動,國健署正式公布從明年元月起,增列40億元擴大乳癌、大腸直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乃至肺癌的篩檢年限及適用範圍。以乳癌為例,下修降至40歲,上修至74歲,必可篩出更多早期乳癌患者,相信其他癌症亦有同樣成效,算是篩檢政策重大進展。健保署也積極推動「癌症新藥基金」,預定從民國114年起,以公務預算挹注50億元用於全民健保基金,擬定用於「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案」,並逐年增加達到百億元。確實近兩年來,健保署已將更多癌症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目前除了晚期癌症新藥快速納入給付,早期癌症亦加速納入,但到目前為止,仍有67%給付條件不符國際標準治療指引,另還有三大缺陷,包括「限縮療程」、「限縮適用對象」及「不得替換或併用」,乳癌有8項新藥,就有5項被限縮用藥資格,其他癌症新藥亦有同樣情形。從事乳癌診治多年,近20年來癌症醫療進步快速。台灣已是開發的先進國家,在2000至2019年,對健康的投資占GDP比重及年成長率,比「OECD(世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的平均值1.55%仍低,只占1.09%,南韓年成長3.96%,日本年成長2.26%,皆高於我國。及早引進癌症新藥目前台灣健康支出只占GDP 6.2%,為美國的三分之一、日本的二分之一。基於「健康人權」的普世價值,政府投入健康的預算應大幅度增加,癌症新藥基金上限100億元,其實上達千億元亦不為過。過去癌症新藥引進都從晚期癌症先核給,但晚期癌症只能延長生命,早期癌症新藥的核可使用才有完全痊癒的機會。過去的癌症篩檢年限及適用範圍也有很多限制,但期待癌症死亡率降低,應多管齊下方能落實。「擴大癌篩範圍,揪出早期癌症」、「早期癌症治療要完整,癌症新藥及早引進,增加痊癒機會」、「晚期癌症永不放棄,積極治療,亦可延命而且可以提高生活品質」,如此三箭並行,才能真正降低死亡率,達到增加活存率的目標。誠摯希望在賴總統呼籲「健康台灣」的願景下,相關單位積極整合、規畫並執行癌症防治各項計畫。另外,提升民眾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亦是防治工作重要一環,政府要勇於承擔,如此才能讓台灣的癌友在身心靈得到優質照顧,不僅能夠活命,更要活出尊嚴與精彩。
-
2024-10-28 養生.聰明飲食
蔬菜皇后「洋蔥」8大功效,生吃vs熟食哪個好?切洋蔥1招不流淚
台灣的春夏季是洋蔥產量最豐、品質最好、價格又便宜的季節。不管是解毒、防癌、抗氧化,洋蔥都是廣受推薦的食材,在歐美更被視為「蔬菜皇后」,是餐桌上常見的食材。以下是洋蔥的8大功效:洋蔥8大功效1.降膽固醇:不含膽固醇、脂肪、及鈉的成分,適合心血管疾病與高血壓患者食用。經實驗證明,高脂血症患者經常吃洋葱,體內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和血脂蛋白均會下降。2.增強免疫力:含有豐富的纖維,除能降血脂外,還可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調節腸道菌叢生態,增強免疫力。3.清除自由基:洋蔥含有多種的類黃酮成分,Quercetin(檞皮酮,Flavonoid類黃酮之一)能有效清除自由基,直接減少氧化壓力或間接活化酵素系統。4.降血壓:含有前列腺素A是較强的血管擴張劑,能激活溶血纖維蛋白的活性,降低周邊血管和心臟冠狀動脈的阻力,具有降低血壓和預防血栓形成。5.降血脂:含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及硫氨基酸有預防血管硬化及降低血脂的功能。6.殺菌:含有植物殺菌素如大蒜素等,因而有很强的殺菌能力,感冒時不妨一試。7.預防衰老:含微量元素硒是一種抗氧化劑,能增强細胞的活力和代謝能力,頗具防癌抗衰老的功效。8.預防癌症:具有抑制惡性細胞的生長,可對抗胃癌、直腸癌及皮膚癌等。洋蔥生吃有什麼好處?洋蔥生吃好?還是熟吃好?啟新診所說明,洋蔥生吃比熟食為佳,可保留較多的營養素。 洋蔥生吃 優點 .抗氧化力強的洋蔥,其刺激味正是具有降血脂、抗癌、燃脂等作用的蒜素洋蔥中的蒜素經過高溫烹調營養會流失,生吃可以吸收較多的蒜素。 .洋蔥成份中的維生素B、C遇熱後也會遭到破壞,用水加熱也會流失鉀離子營養素。生食可以吸收到洋蔥大部分的營養素。 缺點腸胃不佳者應避免生吃,以免胃痛。要想減少生洋蔥略帶辛辣的刺激感,可先稍風乾或冷藏後再食用。 洋蔥熟食 優點 洋蔥中的黃酮類物質槲皮素具有消炎功效,烹飪可以使黃酮類總量增加。 缺點 洋蔥加熱煮會使其他營養素流失,建議小火烹煮或用少量油煎或烤上5分鐘是最佳的烹飪方式。 什麼人不能吃洋蔥?家醫科李思賢醫師曾於粉專發文表示,不建議下列2種人食用太多洋蔥:.糖尿病患者:儘管洋蔥每一百公克只含有40大卡,但是糖量也有9.3克,已經算不多了,但是有遇過大量攝取結果血糖稍微飄高的案例,注意勿過量食用。.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患者:洋蔥內也有健康的寡糖果聚糖(fructan),是腸內菌非常喜歡的益生元,可經由腸內菌代謝產生有益腸道的短鏈脂肪酸丁酸,但若有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的患者要適量食用,因為有可能會產生過多的氣體導致脹氣不舒服。切洋蔥不流淚1方法當我們在切洋蔥、破壞洋蔥的細胞時,洋蔥本身的酵素就會開始分解洋蔥裡含有硫的胺基酸(例如:甲硫胺酸、半胱胺酸),最後產生具有揮發性的硫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刺激我們的鼻子或是眼睛,就會讓我們有流淚的反應。 這些胺基酸大部分存在洋蔥的根部,而且具有溶在水裡的特性,所以先切除洋蔥根部、浸泡洋蔥,都可以減緩眼睛和鼻子的不適喔! 延伸閱讀: 胃食道逆流7症狀:胸痛、喉嚨卡卡...原因、飲食宜忌、5招快速舒緩一次看 身為醫師,卻救不回自己爸爸...癌末父親臨終前教醫師田知學,最珍貴的一堂生死課
-
2024-10-28 癌症.卵巢.子宮
女性定期做子宮頸抹片 45歲以下男女建議打HPV疫苗
衛福部去年最新統計,子宮頸癌排名女性癌症發生率第四位、死亡率第八位,共3,717名新發生個案(含原位癌),608名女性死亡,是女性不可輕忽的疾病。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呂彥鋒說,子宮頸癌與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相關,罹癌初期無明顯症狀,不易發現,須靠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接種疫苗,早期發現及預防。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免費抹片,可自費做HPV病毒檢測。人類乳突病毒與六癌一病相關,包括子宮頸癌、口腔癌、陰道癌、肛門癌、陰莖癌、外陰癌及菜花,目前已知有200多種型別,其中高致癌型常見有9種,包含HPV6、11、16、18等型。呂彥鋒說,人類細胞有自我修復能力,但感染HPV後,自我修復能力喪失,如此細胞持續變異導致癌化,並從原位癌成為侵襲癌,最後轉移。呂彥鋒說,初期子宮頸癌不會癢、不會痛,也不像菜花可以肉眼看見或由外觀辨別,只能靠篩檢。而篩檢子宮頸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子宮頸抹片檢查,衛福部目前針對30歲以上有性經驗的婦女,每年補助一次子宮頸抹片免費檢查,許多女性都是透過抹片檢查發現癌症;如果經濟許可,也應進行HPV的病毒檢測,自費費用每家醫療院所不同,每次檢驗約在2000元左右。年輕女性多因抹片發現,可及時撲滅癌症火苗。呂彥鋒說,藉由子宮頸抹片檢查、HPV病毒檢測,如此精準性更高,有利於防範子宮頸癌。若HPV病毒檢測為陽性,一般會再進行陰道鏡檢查,研判子宮頸有無出現病變,且直接切片化驗,一旦發現初期感染,就能立刻給予治療,避免病情走向癌前病變或癌症。據呂彥鋒臨床觀察,患者是如何發現子宮頸癌,依年齡不同而有不同的原因,如30、40歲年輕女性患者,多是子宮頸抹片檢查發現異常,再經切片確診,這類患者病情多為初期,在病情的火苗尚未燒起來,還沒轉變為侵襲癌前,就把火苗給撲滅了,因此治療後五年存活率很高。年長者諱疾忌醫,常見病情嚴重難以手術治療。但若是50、60歲以上女性患者,常是出現陰道不明原因出血等異常症狀,就醫檢查後,才知道自己罹癌,這時通常已是晚期。他曾遇過一名50多歲女性,因陰道不明原因出血而就醫,患者自述在性行為後出血特別嚴重,檢查發現罹患子宮頸癌,腫瘤更已經潰爛,無法手術治療。經詢問發現,該名患者因覺得不好意思,從未做過子宮頸抹片檢查,直到腫瘤發展至晚期,才來就醫。甚至有晚期患者腫瘤潰爛後,流血程度幾乎是血崩,並伴隨異味,更有晚期患者子宮頸癌的癌細胞已擴散至肺、肝、骨骼等。推動國中男女生接種疫苗,保護效力約八至十年。為降低子宮頸癌發生率,衛福部近年來推動未有性經驗的國中女生接種子宮頸癌疫苗,目前政策也推廣至國中男生。呂彥鋒說,國中女生、男生接種HPV疫苗,即具有群體保護的效果,女生接種可以直接預防感染HPV,而男生接種疫苗,除降低罹患人類乳突病毒的機會,成年後,也不會將病毒傳染給伴侶。關於HPV疫苗,目前有二價、四價及九價疫苗,分別預防不同型別的HPV病毒。呂彥鋒說,以九價疫苗來說,可預防九種不同的HPV型別,並可以預防菜花,依實驗證實抗體保護效力可維持八至十年。即使是成年男女施打HPV疫苗也有其必要性,目前疫苗建議施打年齡為45歲以下女性,疫苗一劑費用為6000元,成人需打3劑,建議施打疫苗前可先諮詢醫師。Q:HPV傳染途徑有哪些?人類乳突病毒(HPV)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在性行為過程中,透過接觸皮膚、黏膜或體液而感染。有時,外部生殖器接觸帶有HPV的物品,也可能造成HPV感染。Q:接種HPV疫苗期間可以懷孕嗎?接種HPV疫苗期間是不建議懷孕的,雖然至目前為止,尚未發生HPV疫苗對母親或胎兒造成任何妊娠不良事件,但是目前尚不完全清楚HPV疫苗對懷孕會造成何種影響,所以不建議接種疫苗期間懷孕。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
-
2024-10-28 癌症.卵巢.子宮
及時阻斷癌前病變 子宮頸癌早期治療存活率達九成
國內女性子宮頸癌患者,逾九成都是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致。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文欣說,子宮頸癌的診斷方法,通常是在女性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時,醫師會一併檢查子宮頸,採集到的檢體也會請病理科醫師分析、確認;一旦確診罹癌,再依不同癌症期別給予不同治療,治療期間,病人需配合醫囑,以獲得最完善的預後。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能在癌前病變前即時處理。陳文欣說,顧名思義,子宮頸癌好發位置在子宮頸,位置在陰道最深處,女性平常自己摸不到、看不到,即使罹癌往往也不自知。當自覺不對勁,常是陰道出現不正常出血,目前國內女性多是透過子宮頸癌抹片篩檢發現子宮頸癌,在做抹片檢查時,醫師會一併檢查子宮頸是否有異樣,因此「抹片檢查一定要定期做」。臨床上,當子宮頸癌尚未進入癌症期別前,此時屬於「癌前病變」,正常細胞像是有著同心圓的荷包蛋,但感染到人類乳突病毒後,細胞開始變異,最後在周邊長出許多刺,成為具有武裝的癌細胞。此轉變過程,並非一夜之間,而在細胞變化的過程就稱為「癌前病變」,因此癌細胞進展是從正常細胞到異常細胞,最後變成癌細胞。癌前病變分三期,以電燒或圓錐切除清除異常組織。子宮頸癌癌前病變分為三期,陳文欣說,人體有自然代謝異常細胞的能力,面對子宮頸癌癌前病變早期患者,須先安排人類乳突病毒檢測,如果發現患者未有人類乳突病毒,輕度感染應可靠身體自然的免疫力消除。但如果驗出人類乳突病毒,就須進一步切片檢查;如果發現細胞已有變異屬於中度,就會以電燒清除,但若是癌前病變重度患者,則需要以圓錐切除的手術方式,清除異常組織。癌細胞一旦遠端轉移,晚期治療非常困難。而當變異細胞成為癌細胞後,子宮頸癌依癌細胞侵犯組織的深度及擴散到其他器官的情形分為四期。陳文欣說,癌細胞十分具有攻擊性,因此「不會只停留在某一器官上」,必會侵犯其他組織、器官。如第一期癌症,癌細胞侷限在子宮頸,但第二、三、四期時,癌細胞會侵犯子宮頸鄰近的組織、器官,包括子宮、卵巢、膀胱、直腸或腹壁等。陳文欣說,癌細胞特性是距離愈近的器官,愈容易先被攻擊,距離愈遠的器官,愈不容易被攻擊,一旦轉移到遠端器官,代表癌細胞攻擊力強,病情嚴重,如子宮頸癌末期病人的癌細胞還可能轉移到肺、肝、腦、骨骼等。早期子宮頸癌治療後,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治療方面,依病人罹癌期別不同而給予不同的治療,如第一期患者依病情不同,可以採用手術切除病灶;但無法手術的患者就須採電療合併化療,第二至第四期患者多採用電療合併化療;晚期病人則有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選擇,但任何治療都必須是醫師充分診斷後,選擇對病人最好的治療。衛福部國健署指出,早期子宮頸癌個案經治療後,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第二、三、四期的五年存活率分別為72%、59%及23%。女性篩檢後如有異常應盡速就醫,若延遲就醫或不去治療,將會影響存活率。30歲以上女性務必定期受檢,避免進入癌症階段。陳文欣指出,晚期子宮頸癌是治療非常困難的疾病,政府才會積極推動子宮頸癌抹片篩檢,為的就是能早期發現,不要讓病程進入癌症階段,如果可以在癌前病變階段發現,可以即時終止癌細胞病變,讓病人的生活品質獲得很好的改善。陳文欣提醒,子宮頸癌患者於治療期間,病人一定要配合醫囑,以獲得最完善的治療。至於未罹患子宮頸癌的30歲以上女性,政府給付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務必定期受檢;而多重性伴侶、吸菸為罹癌危險因子,都應該避免。Q:接受HPV疫苗接種後,是否還需要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需要。因疫苗的涵蓋價數不同,可以預防60-90%HPV感染,目前疫苗尚未涵蓋所有病毒型別,所以接受HPV疫苗接種後,仍須有安全性行為及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檢,以提供更完整的保護。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
-
2024-10-28 癌症.卵巢.子宮
不論年齡都要定期篩檢 子宮頸癌61-70歲最多、年輕患者增
子宮頸癌長年威脅女性,在最新公布的國人女性十大癌症死亡率排行榜中,子宮頸癌占第八名。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08年到112年診斷為子宮頸癌的年齡分布,以61至70歲最多,其次是51至60歲。平均來說,好發年齡為50至70歲,不過,由於性觀念逐漸開放,患病年齡有逐漸下降趨勢。性行為年齡層下降,子宮頸癌年輕化。在健保署的資料中,2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108年有21位、109年有19位,110年則為6位,隔年也增加了2位。專家指出,性行為的年齡層下降,讓子宮頸癌年輕化。資料也顯示,近五年來,21至30歲的確診患者,平均每年逾400位;31至40歲確診者,也高達4,000多位,子宮頸癌不再是中年婦女專利。近五年就醫人數微幅減少,檢查集中在婦產科。另外,從數字上來看,近五年子宮頸癌就醫人數微幅減少,108年為61,847人、109年58,345人、110年55,509人、111年56,663人、112年58,158人。而在就醫月份分布的資料,並沒有太大數字落差,僅二月份少了幾百人,推估跟過年長假有關。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陳依婕表示,民眾在子宮頸癌的醫療利用就醫檢查方面,最大宗的門診為婦產科,其次依序為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泌尿科、急診醫學科、中醫科、消化內科、外科、家醫科及直腸外科。因臨床症狀有白帶量增加、骨盆腔疼痛、因瘻管造成大小便失禁,所以有些患者會求診泌尿科、中醫師、直腸外科。去年58,158位患者中,進行全子宮根除術共301人。傳統治療子宮頸癌的方法,主要是手術、放射線治療,大多可以達到相當高的治癒率。林口長庚婦癌科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子宮頸癌的治療,要考量腫瘤大小、疾病分期、病患年齡及整體健康狀況,再評估進行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依健保資料顯示,去年診斷的58,158位患者中,進行全子宮根除術共301人,手數量並不多。周宏學說,選擇手術或放射線治療,視疾病的期別不同。極小的病灶只須切除較小的範圍,如果是第一期B,或癌細胞蔓延至陰道上端2/3的第二期A,可以開完刀再進行放射線治療。第二期A以上,癌細胞已經侵犯太深,開刀不一定優於放療,甚至開刀後再加放療,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會建議只進行放射線治療。子宮頸癌的分期方法,要靠臨床的婦科內診,另加上放射線檢查、膀胱鏡及直腸鏡檢查。在正確分期後,採對個別病患效果最好的方法;而除了手術、放射線治療,免疫療法亦有突破性進展。周宏學提到,期別較晚的患者,可以考慮同步進行免疫療法加放射線治療,爭取一線生機。子宮頸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近30年持續下降。80年至110年間,子宮頸癌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呈持續下降趨勢;110年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比80年減少75.1%。自民國84年起,政府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民國95年,台灣開始施打宮頸癌疫苗。國健署自107年起,啟動國中女生公費HPV疫苗接種服務,抹片、疫苗雙管防治,近年來的子宮頸癌罹患人數已逐漸減少。周宏學提到,112年十大癌症死亡率統計,子宮頸癌的死亡人數644人,死亡率5.5%。經由篩檢發現子宮頸異常的女性,癌前病變及早期(0+1期)個案比率高達97.7%。發展較慢的癌症,約60%的輕度癌前病變會自然痊癒。周宏學提醒,子宮頸癌是發展較慢的疾病,約60%的輕度癌前病變會自然痊癒,追蹤觀察即可;中度癌前病變經醫師評估,可進行環狀電燒切除術;高度癌前病變的治療是子宮頸錐狀切除術,若有侵犯性子宮頸癌,則視結果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向。在病灶仍為良性時,早期治療能中斷癌變進程,只要發生過性行為,不論任何年紀都要定期檢查,別以為是停經期族群而忽略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子宮頸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