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30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痠痛
共找到
1457
筆 文章
-
-
2020-03-29 科別.消化系統
她感染諾羅狂吐 4個室友也全被撂倒
一天晚上,小葵入睡前感到有些倦怠、噁心,原以為趕快入眠睡醒就會改善,不料夜半爬起來抱著馬桶嘔吐,吐到胃中沒有食物可吐還頻頻作嘔,隨後開始全身發冷、肌肉痠痛,熬到天亮才前往就醫。由於小葵沒有呼吸道症狀,只有突如其來以嘔吐為主的表現,因此醫師排除她罹患流感的可能性,研判較可能是感染諾羅病毒。經醫師問診,小葵回想可能的感染源還真不少,包括她發病當天午餐便當中的生菜沙拉或許沒有洗乾淨,兩天前跟朋友聚餐時並未使用公筷母匙,還有兩天前爬山時與山友共享包裝餅乾與水果時,可能在人人手抓食物的過程不慎沾染病毒。台灣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林應然表示,諾羅病毒是一群可引起腸胃道發炎的病毒,人們可能食用到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接觸到受汙染的物體表面再觸碰自己的眼口鼻、與感染者密切接觸,或者吸入到感染者嘔吐物、排泄物飛沫而罹病,「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感染。要說高風險群,那就是不衛生的人」。諾羅病毒感染人體後通常會潛伏一到兩天,發病時,多數感染者先吐後拉,可能合併發燒、寒顫、倦怠、頭痛及肌肉痠痛等。不過這個疾病恢復快,林應然在臨床上通常會處方止吐藥,但不太開止瀉藥,以免帶有病毒的糞便無法排出而延誤病情;感染者清淡飲食、少量多餐以避免刺激腸道蠕動而加速腹瀉,同時注意少量多次地補充水分等,其症狀通常能在兩、三天內緩解。值得注意的是,諾羅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少至幾十隻病毒就有造成人體不適的威力,因此有極高風險演變成群聚感染。小葵的四名室友在她發病後,就陸續出現腸胃道症狀而就醫。有鑑於此,林應然說,感染者的衣物、床單應立即更換,並以漂白水消毒環境與器物表面,酒精對於諾羅病毒無效。感染者於養病期間除應注意自身健康,同時須保持個人衛生,像是經常正確用肥皂洗手、在家吃飯須使用公筷母匙等,以避免將病毒帶給周遭人。由於目前並無預防諾羅病毒的疫苗,且諾羅病毒有多種型別病毒株,感染一種型別後並無法對其他型別產生完全的保護力,未來還是有可能再次染病,因此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仍須持續落實。
-
2020-03-27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牙根好好的… 我差點拔掉門牙
人生的第一次經驗,總是特別惶恐無助,我掉牙看診的經驗便是如此。孩童乳牙掉了,再長出來的稱恆牙,顧名思義就是跟著我們一輩子的牙齒,它不像頭髮長長剪掉,還會繼續長;也不像指甲剪掉,還可以再留長。有鑑於此,我一生特別寶貝我的牙齒,凡是吃過東西,一定刷牙漱口,清潔口腔。因為潔牙有成,從未看過牙醫。然而,任何東西都有使用年限,牙齒也一樣,去年七月突然有一顆門牙開始出現問題,咬食有疼痛感,我非常謹慎小心,不想被坊間「蒙古大夫」處理,就到醫院看診。因為初診,掛了號,等了大半天才輪到我,護理師先安排我做牙齒X光檢查,然後由一位年輕牙醫師接手,他看完X光檢查報告後,再用儀器測試,正常牙會痠痛,而有問題的那顆沒有感覺,他確認後說:「這顆牙沒用了。」第一次看診,其實完全搞不清狀況,當然是聽從牙醫師的指示。正當他準備要拔我牙齒時,我忽然警覺到恆牙掉落之恐懼,馬上制止他,強調我還沒有做好心裡準備,牙醫師不悅的說:「遲早都要拔,為什麼不馬上處理?」我說:「這顆牙根還很牢固,不會搖晃呀!等搖了再處理。」只拿了消炎藥回家,按時服藥和飯後漱口水,牙床就不再發炎疼痛了,保住了一顆門牙。今年年初,這顆門牙再次作怪,這時我不再去那家醫院,而去附近的牙科診所看診,那位牙醫師有了年紀,經常到學校為兒童檢查牙齒,雖然醫療設備不新穎,但是行醫經驗很豐富,他說牙根好好的,不建議我拔掉,先根管治療(抽神經),以維護牙齒完整為優先考慮,因此,安排我前後去了五趟,才做完療程,年後又去補牙,得以延續牙齒的壽命。看牙醫是很多人的噩夢,受盡拔牙、植牙、鑲牙之折騰,也花費大筆經費。我很幸運在關鍵時刻阻止醫生拔牙,後來遇到有耐心的陳醫師,他懇切地說:「萬不得已才拔牙,畢竟真牙比假牙可貴。」並細心幫我護住這顆門牙。生平第一次看牙科,心裡很忐忑,要把整張嘴張得大大的,任牙醫師擺布,無從置喙,發現有良知的好醫師願意付出時間、耐心為病患護牙,而躁進的醫師愛拔牙,賺錢比較多,這是我獲得的寶貴經驗。
-
2020-03-25 橘世代.愛玩橘
櫻花綴滿街!奔阿里山賞櫻王 再嘗碗清甜牛肉香
阿里山櫻花季至4月10日底,林管處阿里山工作站前的「櫻王」 染井吉野櫻已滿開,賞櫻遊客絡繹不絕,3月底還有800株重瓣櫻花將盛開;阿里山賞花除到受鎮宮旁吃便當、小吃,遊客中心附近欣欣餐廳的牛肉麵,清甜湯頭搭配山區特產竹筍,也值得品嘗。●櫻王滿開 白色霧社櫻也不可錯過阿里山近期山區天氣晴朗、藍天白雲,遊樂區湧入許多賞花人潮,阿里山工作站前「櫻王」滿開,吸引許多賞櫻拍照遊客,久久不願離開;阿里山賓館前吉野櫻因沒有護欄阻擋,遊客站在白色櫻花旁取景都驚嘆「好美喔!」林務局阿里山工作站櫻花保育員蕭明學表示,眾所矚目「櫻王」盛開,但櫻王花況受上周山區下雨,吉野櫻快速萌芽,加上部分花苞受水氣影響、櫻花盛開數量約往年9成,但還是非常漂亮。蕭明學說明,吉野櫻每年7、8月花苞分化,只要當年冬天氣溫夠低,有助櫻花冬眠,隔年春天花況就漂亮,但櫻花開3成時最怕下雨,雨水後陽光普照、益發綠芽,像今年櫻王部分芽葉快速成長,影響櫻花盛況,盛開期若下雨也少了滿開綻放美感。「除了櫻王,還有許多櫻花!」蕭明學指出,近日阿里山派出所旁吉野櫻也盛開,另遊客走步道經過員工宿舍旁,白色霧社櫻也不可錯過,沼平車站周邊有小火車經過,是非常漂亮賞櫻、拍照景點。●阿里山賞花吃甚麼?蕭明學表示,阿里山遊樂區餐飲、小吃其實不少,遊客上午進入森林遊樂區,沿步道賞花、拍照,中午想吃好一點,可到阿里山賓館點套餐、吃合菜,也可一路賞花步行到受鎮宮,對面就有數十家小吃、點心、特產店,買便當、品嘗韭菜盒都是不錯選擇,另遊客中心停車場旁也有多家餐廳,可吃合菜、套餐也可品嘗牛肉麵。位於阿里山郵局階梯下方的欣欣餐廳,在地服務超過50年,已傳承到第二代由年輕老闆陳煌仁接手,除了原有火鍋、簡餐,還搭配阿里山竹筍,烹調一道口味清爽的筍絲牛肉麵,成為店內特色。陳煌仁說,母親52年前就在阿里山經營餐飲,早期在沼平車站附近,後來遷到遊客中心,7年前因職業傷害、身體痠痛,才將料理手藝陸續傳給他和妻子,其中筍絲牛肉麵即是屬於阿里山特色的料理。他說,為讓遊客品嘗阿里山特產竹筍清甜滋味,紅燒牛肉麵湯頭雖是牛肉熬煮,但刻意不強調濃郁、減少香料、豆瓣醬等調味,湯內還加入雞骨、豬骨、山上白蘿蔔熬煮高清,讓遊客吃牛肉麵也能吃到筍子清甜。陳煌仁指出,牛肉用腱子肉熬煮,可以吃到半筋半肉口感,為讓麵有嚼勁,他還找麵廠製作專用生麵條,希望這碗牛肉麵不僅傳承媽媽味道,也能品嘗到阿里山特色。阿里山賓館嘉義縣阿里山鄉香林村16號05 267 9811阿里山欣欣餐廳嘉義縣 阿里山鄉 阿里山24號05 2679748●花季期間例假日,阿里山公路實施交通管制,部分時段小型車無法上山,遊客上山必須改搭接駁車,上山前一定要先確認,建議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上山賞花。 【期間限定/櫻花特輯↘↘↘】。不用遠征!捷運就能到的「內湖絕美櫻花隧道」。櫻花滿坑谷!新竹「山上人家」迎賓—賞櫻觀星看日出。最美賞櫻新秘境!桃園「翠墨山莊」3公頃櫻花大綻放 強力募集 橘世代社團 人生最自由開闊的階段就是熟齡,50以後的橘世代,用不同的態度看世界,深度旅行、體驗文化、品味人生,你也愛玩嗎?歡迎加入「愛玩橘」,展開生命的新旅程!【立即申請 專屬社團】
-
2020-03-25 新聞.用藥停看聽
市售感冒藥無法縮短病程 藥師:5種人不建議自行服藥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發燒、咳嗽、喉嚨痛,這些是常見的上呼吸道症狀,但不管是感冒或流感,都有這些不適症狀,讓許多患者搞不清楚自己是罹患哪一種疾病。藥師提醒,若持續發燒、全身性肌肉痠痛就是流感典型症狀,務必積極治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劑部藥師陳鳴翰表示,感冒係由鼻病毒等多種病原感染引起,症狀為咳嗽、喉嚨痛、流鼻水、打噴嚏,通常5至7天就會痊癒。至於流感則是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病程進展快速,症狀更厲害,包括頭痛、持續性高燒、全身性肌肉酸痛或導致嚴重併發症,必須儘速就醫,否則恐有致命危機。感冒為病毒感染,目前尚無治療藥物,需靠人體自身免疫來對抗病毒。大部分市售感冒藥屬於成藥、指示藥,常見類別為綜合感冒藥、鼻炎錠、止咳錠、感冒熱飲、感冒液等,成分大同小異,通常只是配方項數和劑量的增減。陳鳴翰說,市售感冒藥只能症狀治療,內含止痛退燒成分、止咳成分、抗組織胺(緩解過敏及流鼻水)、緩解鼻塞等成分,可降低不適症狀,緩解發燒及疼痛,但無法縮短病程。若持續服用感冒藥,或休養後病情仍持續惡化,需考量是否有併發症或其他感染症的可能,應及早就醫。至於高齡、嬰幼童、過度肥胖、慢性疾病患者或免疫低下者等,如有感冒症狀,不建議自行購買或服藥,務必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建議與治療。部分感冒成藥則特別標示鼻炎或止咳,主成分可能相對單純,配方則是特別針對其標示的症狀。陳鳴翰建議,挑選市售感冒藥品時,可諮詢藥師,挑選適合自己的藥品,並提出感冒自我照護7要訣:1.多休息、多喝水,避免過度勞累,睡眠充足。2.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戴口罩,咳嗽、打噴嚏時應遮掩口鼻。3.不要隨便服用偏方,也不要吃別人剩下的感冒藥,以免無法對症下藥,甚至產生副作用。4.服用市售感冒藥後,卻無法治癒或縮短病程,就要及時就醫。5.若感冒好轉、症狀緩解,可視情況停用一般感冒藥。而醫師開的藥物應按時服用,如果含有抗生素需配合完成療程。6.就醫時清楚交代感冒症狀、時程,並說明過去病史與是否有藥物過敏。7.感冒後切勿密集求醫或更換醫師,以免重複用藥增加治療難度。(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乍暖還寒咳不停? 試試5大經濟實惠蔬果止咳祛痰 打噴嚏、流鼻水是過敏還是感冒? 教你用2線索簡單分辨
-
2020-03-23 科別.新陳代謝
「間歇性」走路好處多 走對了可減肥又健身
疫情持續擴散,民眾要鍛練身體,沒時間、沒場地、沒設備不能運動?那就試試走路訓練吧!World Gym Blog教「間歇性」走路減肥好處多,只要用對方式並且調整正確姿勢,靠走路也可以減重保健康。綜合醫界説法,走路有10大優點包含:助減重、促進心臟健康、預防憂鬱症、提高免疫力、增加專注力、預防失智症、預防糖尿病、延長壽命,以及走路減肥是環保又省錢的運動方式!但不是走路時間長、累積步數多、速度夠快,就能得到走路的好處;走路減肥的姿勢,也是一大重點,若彎腰駝背的走路,不僅沒運動效果,還容易全身痠痛。World Gym Blog分享間歇性走路減肥,舉例來說:快走3分鐘(速度讓你感到微喘,或是有點吃力)→正常速度3分鐘,為1回合,交替做5回合再休息,建議剛開始練習,1天先以5分鐘為目標,接著10分鐘、20分鐘慢慢增加到1天可以訓練30分鐘,如果能堅持每個禮拜4次,每次30分鐘,減重效果會很顯著!World Gym Blog傳授間歇性走路減肥的正確姿勢:1.視線走路時不能一直低頭看地上,看不到前方很容易跌倒、撞傷,頸椎也會不舒服,把頭抬起來,眼睛直視前方,並隨時注意腳下和周遭環境。2.上半身抬頭挺胸,核心肌群用力,保持背部挺直,肩膀放鬆不用力,走路時讓手肘自然呈現90度,並且隨著節奏擺動。3.下半身步伐比正常走路略寬,前腳著地時,腿部伸直、腳尖朝上、腳跟輕輕放下;後腳腳尖輕點地面,更有利於行走。World Gym Blog提醒走路運動時一定要選擇安全的地點,並且注意路況,小心自身安全。World Gym BIog還指出,指出,連賈伯斯、祖克伯都喜歡走路開會,這是為什麼呢?史丹佛大學證實走路在創意表現的成果上,比坐著高出60%,正襟危坐的辦公室開會,可能不只肢體僵硬,連腦袋也變得遲鈍,因此當一般會議討論不出好點子,試試看和組員到戶外邊走路邊開會,打破僵化的思考模式、避免恍神、打瞌睡。
-
2020-03-22 癌症.血癌
骨頭痛、腳腫與骨折 竟是多發性骨髓瘤
年長民眾注意,如果常出現貧血、小便量減少、骨頭疼痛、容易骨折等情形,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的徵兆。一名七旬婦人長期感到骨頭疼痛、腳腫,並容易跌倒而骨折,原以為是老化導致,拖了快三年,等到越來越無法行走才到骨科就醫,經轉診檢查後發現是多發性骨髓瘤三期。收治該婦人的長庚大學醫學系教授、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志丞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常見血癌之一,主要是一種骨髓內漿細胞(白血球的一種)癌化所造成的癌症,致病因目前仍不明確,相關危險因子包括酗酒、暴露在輻射線或不好的化學物質導致;醫學上也認為是人體受到環境因素的長期慢性抗原刺激,而使漿細胞突變有關。陳志丞說,骨髓瘤細胞常會聚集在骨髓中,並包圍在骨髓外的硬骨上。當這些骨髓瘤細胞只在一根骨頭上形成單一腫瘤時,稱為漿細胞瘤。他說,但骨髓瘤細胞大多會蔓延到許多骨頭,形成很多個腫瘤引起病痛,故通常稱為多發性骨髓瘤。且骨頭中的鈣會流失到血液中,導致血鈣濃度過高,患者會產生一連串臨床表徵:如骨頭疼痛、無法行走、骨折、噁心、嘔吐、疲倦甚至貧血症狀,若血液中過多的抗體和鈣,經腎臟代謝而沈積在腎,則可能出現腎功能異常甚至衰竭。陳志丞說,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生率緩慢,但有逐年上升趨勢,十年前台灣每年約新增400例,但近三年則每年新增約600例,好發年齡約為65歲以上的年長者,男性略多於女性,患者確診時多為三期(晚期)為多。早期時患者通常不會有任何症狀,一般健檢也不會發現,當癌細胞向骨髓外延展時,上述症狀才會出現,患者最常先感到骨頭痠痛或腎功能異常而求診,臨床上從骨科、腎臟科轉來血液腫瘤科的患者各占三成。陳志丞說,若患者有長期骨頭痛的症狀,可透過X光檢查是否有骨折或骨頭被癌細胞浸潤;也可採血液及尿液檢查,看是否有異常高量的抗體蛋白質;或透過骨髓切片檢查是否有骨髓瘤細胞,讓醫師確認是否有癌細胞及擴散程度。
-
2020-03-18 名人.好食課
為什麼有運動就要補充蛋白質?營養師說有3項好處
平時有在運動的我們,不論是每週固定上健身房訓練、在操場跑跑步,還是參加各式球隊,肯定都對「補充蛋白質」的觀念不陌生吧!但是,你知道為什麼只要有運動就要「補充蛋白質」嗎?今天除了蛋白質之外,為什麼還要特別提到胺基酸?到底蛋白質和胺基酸對於我們的運動成效會有什麼影響呢?就由營養師為喜愛運動的你來解答「蛋白質與胺基酸」的秘密吧!蛋白質打造體態、保護肌肉,降低運動疲勞不適感可別小看我們平常吃下肚的豆魚蛋肉!蛋白質是所謂的三大營養素之一,對於人體的重要性和功效是其他營養素所無法取代的。那麼蛋白質有什麼樣的功效呢?除了影響生長發育、製造重要荷爾蒙和酵素、調節水分平衡以避免水腫等維持一般身體健康的作用之外,也是影響「運動表現」的關鍵!在對的時間點攝取足量的蛋白質,能夠幫助我們合成肌肉、增加力量、修復運動後受損的肌肉,並且減少高強度運動造成的疲勞和痠痛感,這也是為什麼「補充蛋白質」這件事在運動族群這麼火紅的原因。千萬不要以為只要拚了命大量的運動就能長肌肉或減脂!其實,運動會同時刺激肌肉蛋白的合成和分解,如果只有單純的運動訓練,而忽略足量的蛋白質補充,反而會讓肌肉流失,可說是得不償失。另外,長時間、大量的運動訓練也會增加壓力因子、讓免疫力降低,造成身體產生不適感,恢復速度變慢,甚至有可能提高感冒、生病的機率。因此運動後的黃金30分鐘以及平日其他餐次,都要攝取足量的高品質蛋白質,才能有效促進肌肉合成和修復,減少疲勞與不適感,讓你下一次的訓練都能順利突破、提升成效!不需經人體分解消化,小分子胺基酸效果更快那麼,胺基酸是什麼呢?想像一下,如果將蛋白質比喻成彩色磚牆的話,胺基酸就是一個個不同大小、形狀、顏色的小磁磚。許多小小的胺基酸連接在一起,堆疊後就會變成不同形式的蛋白質。雖然胺基酸就是組成蛋白質的原料,但是吃蛋白質和直接補充胺基酸其實是有差別的!蛋白質在被我們吃下肚之後,因為體積較大沒辦法直接被身體利用,需要經過腸胃道中許多的酵素分解、消化,才能吸收運動到身體各處發揮功能,整個吸收過程可能需要3-4小時。而如果是補充胺基酸的話,不需要像蛋白質一樣經過繁雜的腸胃分解步驟,只要約30分鐘就能夠直接被吸收至體內,因此胺基酸的吸收速度相較於蛋白質要快上許多,效率更好!想提升增肌、減脂效益?多注意必需胺基酸吧!以重視增肌或減脂效率的運動族群角度來看,其實需要特別注意胺基酸的種類!胺基酸可依照「人體是否能自行製造」分類為「必需胺基酸」和「非必需胺基酸」。必需胺基酸就是人類沒辦法自己合成出來的胺基酸,只能透過飲食來補充,目前已知有9種的必需胺基酸;非必需胺基酸則是我們身體內部就能製造出來的胺基酸,所以不一定全部都要從膳食中攝取。其中,必需胺基酸對於「肌肉蛋白合成」的影響力,相比之下來得更大!但必需胺基酸不能被人體製造,所以建議額外攝取,可以補充到最需要的胺基酸,有助於肌肉、蛋白質合成,必需胺基酸比例高的蛋白質,更有助於肌肉的成長,像是乳清蛋白、雞蛋、牛奶等,都是屬於十分優質的蛋白質。而消化吸收不好或想要提升增肌、減脂效率的人,也可以考慮補充必需胺基酸含量高的產品。*備註9種必需胺基酸: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纈胺酸(Valine)、蘇胺酸(Threonine)、色胺酸(Tryptophan)、異白胺酸(Isoleucine)、白胺酸(Leucine)、甲硫胺酸(Methionine)、離胺酸(Lysine)、組胺酸(Histidine)【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胺基酸專題】除了蛋白質之外,運動族群更該注意我們吃到的是什麼胺基酸!】
-
2020-03-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型冠狀病毒」小知識 專家告訴你
冠狀病毒在1960年代就被發現,當中有兩型可以引起人類的上呼吸道感染(Human Coronavirus 229E和Human Coronavirus OC43) ,歷來文獻上發表的死亡率都很低,極少導致嚴重的病情。但在2003年爆發的SARS-CoV(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感染,這個冠狀病毒與之前的病毒不一樣,容易引起肺炎,且死亡率大約在10%左右。全世界第一個SARS病例發生在2002年11月中國廣東,然而在一開始並未引起全球的大流行,直到2003年2月,一名來自中國廣東已罹患SARS的個案將SARS傳染給其它12名在旅館與他接觸的人,之後這個冠狀病毒就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傳播至許多國家,包括台灣。最後台灣總共有346個感染個案,37個死亡案例。在全球的努力之下,這一波大流行才在2003年7月宣告結束。然而,另一個嚴重的冠狀病毒感染在2012年又被發現,這一次發生地點是在中東國家,發現的過程和SARS很像,先有病人得到嚴重的不明原因肺炎,後來才發現是由一個新型的冠狀病毒引起(MERS-CoV,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WHO也在2012年9月發佈全球警訊,這個病毒到目前為止全球有超過2,000例的個案。MERS的源頭來自於蝙蝠,中間透過駱駝傳播到接觸的人類身上,它的致死率比SARS還要高(超過30%),而且和SARS相同的是也可以在院內傳播,導致其他病人與醫護人員的感染。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在2015年,韓國某家醫院只是因為一個從中東回來的病人帶有MERS病毒,後來傳播給超過100個個案。因此,台灣疾病管制署一直要求醫療同仁要針對旅遊史(Travel)、職業史(Occupation)、接觸史(Contact)及群聚史(Cluster)做詳細的詢問,並做好院內感染的監控與防治。在台灣的大小醫院都還在針對著MERS做定期演習的時候,2019年12月在中國就開始流傳著武漢有不明原因肺炎在流行,原本都只是網路上的流言蜚語,傳聞中國有海鮮市場流出的SARS病毒,結果在2020年1月個案數大量增加,中國官方在1月9日公開確認病原體為新型冠狀病毒,世界衛生組織在1月12日將此病毒命名為2019 novel Coronavirus,1月13日泰國就發現有境外移入個案,台灣也在1月21日發現第一例境外移入個案,全球個案快速累積,中國許多城市也陸續封城,許多國家也開始禁制中國人民的入境,到2月9日的統計數字全球有超過三萬七千例的確定個案,死亡人數已經超過八百人,這些數字都已經超越當年SARS的紀錄。武漢冠狀病毒徵狀從目前的資料來看,基因比對的結果高度懷疑2019 novel corona virus是來自蝙蝠的病毒,這個病毒感染後的潛伏期約為2到14天,死亡率約在2-2.5%,感染這個病毒後的主要徵狀為發燒、咳嗽、肌肉痠痛和呼吸困難,和SARS不同的是,得到SARS的病人超過99%都會發燒,而且發燒後才有傳染性,但是得到2019 n-CoV的病人約只有80%會發燒,而且這個病毒在病人沒有發燒的情況下就會傳播。因此,專家們預期這個病毒並不像SARS容易被控制,還好是2019 n-CoV的嚴重度與死亡率也低於SARS。要確認是否得到2019 n-CoV的感染需利用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來偵測呼吸道是否有病毒的存在,從一開始只有疾病管制署提供相關的檢驗,到2月已經有超過10家以上的醫療院所可以執行這個檢查。冠狀病毒的感染並沒有特殊的治療方法,需靠病人自身的免疫力和醫院提供的支持療法來對抗這個病毒。讓人振奮的是,有好幾個國家在成功培養病毒之後,發現有好幾個成分都可以在體外測試有效地抑制病毒,包括:Lopinavir/ritonavir、 Remdesivir、Chloroquine等,也有少數的病例報告展現這些藥物的治療效果,目前關於這些藥物是否能真正減少病人死亡的研究已在進行中。應多洗手和在人口密集區域配戴外科口罩隔離疑似/確診的病人、完整的防護、多洗手,確實的清潔消毒是控制所有傳染疾病的標準做法。冠狀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傳染,或是直接或間接接觸到感染者分泌物而得到感染。因此,在沒有特別的風險狀況下,多洗手和在人口密集區域配戴外科口罩是預防的最好方法。在沒有社區感染之前,有臨床症狀與旅遊史(Travel)的病人,會接受胸部X光檢查以評估是否有肺炎。一旦符合通報定義,會將病人安置於單人負壓隔離病室,若無負壓隔離病室則安置於有衛浴設備的單人病室。照護人員的防護標準為長袖防水的隔離衣、非無菌的外科手套、N95口罩以及護目鏡或面罩。如果發生社區感染後,旅遊史的參考價值就沒有那麼高,這時反而接觸史與群聚現象更為重要。只要有群聚現象,不管是在家庭內、工作場所或是醫院內,就要小心有可能有傳染性疾病發生。在中國的流行還沒被控制之前,最好避免前往中國。最近曾至中國旅遊的民眾,若出現身體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公衛人員進行後續檢查並主動告知醫護人員旅遊史。自人類有歷史以來,疫病的發生就從來沒有中斷,人類也從來沒有被那個疫病給擊垮。隨著科技的進步,對傳染病的偵測與瞭解與有大幅的進步。當年SARS花了很長的時間才確定致病原,這次的2019 n-CoV在短時間內就確定了病毒,也有了治療的方向。但是面對所有的傳染病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的好習慣仍然是最重要的。此外,生病的人少去公眾場所,公共衛生觀念的提升,疫情的透明與民眾的配合也都是這次武漢冠狀病毒能否順利控制的關鍵。如果這個病毒真的進入社區,那麼疫苗的施打也許才有機會完全地減少這個病毒造成的傷害。
-
2020-03-15 科別.腦部.神經
臂叢神經損傷 「轉位」手術效果佳
國內騎乘機車人口多,一旦不小心跌倒傷到手臂或工作損傷手神經,往往造成手部痠痛無力等後遺症。臨床上,有些人屬於臂叢神經損傷,容易與五十肩或肌鍵拉傷混淆,如果短時間無法恢復,就必須評估「神經轉位」手術,類似走捷徑治療概念,讓手臂回到正常功能。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殷震宇表示,「臂叢神經」是一組從頸部到上肢的神經叢,支配肩部、手肘、手腕、手部肌肉並提供上臂表皮感覺功能;造成臂叢神經損傷的原因很多,尤以牽引性拉傷最多,大部分病人是年輕時車禍,引發臂叢神經受傷的情況相當常見。有些臂叢神經損傷較輕微可在數周後康復,然而部分臂叢神經損傷會嚴重到上臂失能,包括肩膀抬不起手臂、手臂無法自主彎起等。除了創傷外,臂叢神經發炎也會導致臂叢神經短期或長期損傷,且常與肩旋轉肌袖撕裂、沾黏性肩關節炎(即五十肩)混淆。殷震宇說,部分臂叢神經損傷無法自行恢復,因此及早正確診斷評估非常重要,若受傷後3個月內確診臂叢神經損傷,屬於急性臂叢神經損傷,確定短期無恢復跡象,此時手術治療能發揮最佳效果;若受傷滿1年後才確診,慢性臂叢神經損傷雖也可透過手術治療,但功能改善較有限。手術治療方式,以前針對受損神經採取移植或修補,但目前對於急性臂叢神經損傷的手術治療趨勢是「神經轉位」手術,相較於傳統手術,除能縮短住院天數及減少活動限制,也得力於神經轉位的「走捷徑」概念,恢復時間比較快。萬一拖久了,變成慢性臂叢神經叢損傷,除了肌腱轉位手術,透過游離功能性顯微肌瓣轉位手術也能重建上肢功能,醫師建議,病人應及早就醫確診,把握最佳治療時機。
-
2020-03-14 癌症.抗癌新知
不要小感冒就吃藥!癌末重生首爾大學醫院院長:預防癌症該有的5個生活習慣
五大防癌守則一般人知道的其中一項癌症常識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有痊癒的可能。」這句話完全正確,尤其是韓國人最常見的胃癌,若初期接受治療,有95%的存活率。換句話說,現在癌症治療的成功與否,在於「是否可提早發現、盡快治療」,但實際上想要發現初期癌症可不是件簡單的事。有人或許會說只要定期接受檢查不就好了嗎?但不是每6個月或一年進行定期檢查,就能100%發現癌症,也有人雖然都有定期進行癌症檢查,還是被診斷出得了癌症末期。再加上一般人都認為自己身體沒什麼異狀,不會一年接受一、兩次精密的醫療保險檢查。由於這些現實狀況,加上癌症本身的特性,使得人們不易在初期階段發現癌症。首先,大部分的癌症在初期都沒有自覺症狀,很多人因為某天突然感到身體出現異常到醫院檢查時,癌症都已潛伏一段時間了。另外,就算是在擁有設備先進的醫院裡服務、經驗豐富、又有實力的醫生,也要腫瘤大小大於5到10公釐,才能辨識或診斷出來。此時,發現的腫瘤很難說是早期發現,腫瘤長到10公釐時,從原本一個癌細胞可分裂30次來計算,等於大約已經增加了10億個癌細胞。就許多研究報告來看,儘管腫瘤只有10公釐,卻明顯已經有70%以上的機率為轉移狀態。美國MD安德森醫院,不把癌症初期病患看成有90%機率可以醫好的病人,只要經判定罹患癌症,便把病人視為「全身罹病」的理由就在這裡。那麼,我們對癌症難道就完全束手無策嗎?每天都要戰戰兢兢地生活,深怕癌症找上自己嗎?現在許多醫生都在針對這些問題做各方面的研究。如果癌症不容易在初期診斷出來,一旦發病又將難以治療的話,「是不是一開始就應該先遠離會致癌的條件呢?」醫生們努力探討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可惜的是,至今為止還沒有確切的癌症預防方法,只有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才是最好的。雖然不知道這是不是100%預防癌症的標準答案,但還是有幾項預防癌症的基本原則。第一 先動手清理冰箱大多數的人應該都吃過所謂的抗癌食品。去烤肉店吃烤肉時會說:「聽說吃這個不會得癌症。」然後,一手夾起大蒜,放進包好的烤肉裡,這就是韓國人的面貌。也會到處尋找像蔬菜汁、大蒜汁,這類聽說可預防癌症的食品。我生病後,身邊一時間充斥了抗癌食品,所有的人都一副擔心自己某天起床就會得到癌症的樣子。聽說其中有一位親戚到市場購買大蒜汁,早晚各一包由大蒜和各種蔬菜製成的汁液,把它當水一樣喝,據說下訂的量多到連小型冰箱都快裝不下了。生病的我雖然沒有說任何話,但內心悶得要命。不知道從哪裡而來,沒有出產地的不明大蒜,加上沒有用自己眼睛確認過的蔬菜,就這樣攪和榨成汁後放到人工包裝的容器內,然後在冰箱放了快3個月後再喝掉?不論是包裝的濃縮液、製成錠劑的藥品,都已經不是食物原本的面貌,以人工方式製作成了別的形態,有可能加入防腐劑防止變質,甚至添加化學成分處理,這些都無法避免。最大的問題是材料的出處標示不清,不是說中國產的農產品對身體有害,是因為當它運送到我們面前時,已經添加了許多會傷害人體的防腐劑。當聽到親戚在喝大蒜汁時我心裡有個疑問:「塞滿這些抗癌食品的冰箱裡會是什麼樣子?」用塑膠袋包著的各種火腿、充滿許多色素的飲料、過度漂白的太白粉、過期3、4天打開過的麵包、好幾瓶打好的大蒜、不知放了多久的陳年小菜……等。我當下就跟告訴我那位親戚消息的妻子說:「請他先把冰箱大掃除一番,再去找大蒜汁吧。」預防癌症的最基本原則就是「學習並活出自然的原理」,這也是能阻止細胞突變的最基本生活態度,吃東西時最好能找優質且自然的東西。這裡所說的優質食物是指「最接近自然狀態的東西」,如不使用化學肥料,以有機方式栽培的農作物或沒有任何添加物的食品。遭化學物質汙染或添加不自然的成分,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這些物質凝聚在體內無法排出,久而久之就會讓身體出現異狀。最好不要讓食物連續放在冰箱好幾天,因為食物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變質,越接近自然狀態的物品,變質的速度就越快,最理想的抗癌飲食是趁新鮮時吃完未加工的食品。如果有時間和經濟的餘裕找抗癌食品,就先從查看冰箱開始吧。看著家裡人數不多,卻塞得滿滿的冰箱,一定能了解到一些東西。包含各種加工食品、冷凍食品、丟掉可惜的小菜在內,把冰箱裡擺很久、含有添加物的東西果敢地丟掉吧!冰箱內的空位越多,飯桌上的菜色也就越自然、新鮮,也就能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第二 做適合自己的運動現代人運動不足是眾所皆知的事實,但也有人相當注重運動,甚至還出現了運動後流汗能排出體內致癌因子的學說。先不論這個學說的真實性,運動確實是維持健康生活的必需條件,可是太多人對運動的關心,大過於運動主要的意義,很多人不是為了健康而運動,是為了運動而運動。我現在為了防止癌症復發也會運動。我的運動只是邊打高爾夫,邊慢慢地在草坪上走動,很多人會覺得這樣哪算運動,但我可以自信地說這是最好的運動,因為我自己有看出效果。如果要我在廣大的草地上跑步運動,或是在高爾夫練習場打一箱箱的球,現在的我肯定無法做到,就算勉強去做,反而會使肌肉僵硬、身體痠痛,這樣不叫有運動效果,而是無謂地浪費體力。先拋開預防癌症的運動要「忍耐辛苦,努力流汗」,這種既有觀念改掉運動越多對身體越好的偏見。不是要你隨便敷衍地運動,而是這項運動必須適當地維持自己的身體均衡,並愉快地進行。因此適當的運動依個人的年齡、身體狀況、興趣而有所不同。20幾歲的健康男性想脫離肥胖,每天上健身房也不會累,因為他有充分的體力並能樂在其中,但若4、50多歲的上班族,選擇每天1、2個小時以從沒跑過的慢跑來消除身體的疲倦,如此勉強自己不僅沒有運動效果,也會因過勞而令健康受損。各位不妨可以從自己能輕鬆享受的事情中,尋找可以當作運動的活動,並不斷維持愉快的念頭,自然而然就會產生體力,此時再提升運動的時間和強度也不遲。癌症發病大多和生活方式有關,若跳脫健康平凡,偏向不當或人工的生活時,罹患癌症的機率往往會變高。在注重運動效果前,應該先煩惱它是否有副作用,或會帶來精神上的壓力,別忘了,在基本的生活方式中找出適合的運動才有效果。第三 服用藥物要斟酌現在因卡介苗(BCG)接種普及,結核病的發生率降低,但1950年前,人類對結核病可是一點預防措施都沒有,很多人常會在毫無防備的狀態下,遭到結核菌入侵,這時為了尋找是否有結核免疫而施行的方法,叫曼托(Mantaux)測試。所謂的曼托測試是先在手臂上注射可檢測結核菌是否進入體內的針劑,沒有感染結核病菌的人,注射後不會出現任何變化;而遭結核病菌感染的人,注射後該處會立刻腫得又紅又大,當時測試的結果中有80%至85%的測試者呈陽性反應,不管是沒吃過藥或沒注射過針劑的人,5名中就有4名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感染結核後擁有了免疫力。人們體內有和病菌對抗的力量及自我治癒的能力,像跌倒後傷口會自己癒合,拉肚子一、兩天後會痊癒,或藉由短暫的睡眠就能消除疲勞等,這些都是人體自我治癒的能力,靠著這些能力,我們度過了幾萬年間的許多疾病和災害,這項能力要靠平常的自然生活才能維持。但科技文明的發達、醫學卓越的進步,逐漸讓人類數萬年間的免疫力或自我治癒力消失。近來,許多人只要有一點小咳嗽就會到藥局或醫院看病,數百年前沒有感冒藥或退燒藥我們也都能撐過,但現在只要不吃藥,就大驚小怪得好像感冒不會好一樣。肚子痛就吃腸胃藥、便祕就吃通腸藥,這些藥物會降低人體的自我治癒力,原本會自己增加抵抗力對抗外來刺激的身體,卻因藥物而變得遲鈍。亂用藥物會破壞生理節奏,降低人體免疫力或治癒力。癌症也是一樣的道理,從正常細胞突變成的癌細胞,在我們體內一定潛伏了一段時間,當潛伏後要現身時,唯一能阻擋它的就是我們的免疫系統,雖然不能全部阻擋,但體內的免疫系統越強,就越能減少發病的機率。我雖然是個醫生,卻不喜歡藥物,家裡的常備藥物就只有退燒藥。在三個女兒的成長過程中,也沒讓她們吃過任何感冒藥,雖然會有需要吃藥的時候,但過量食用只是百害無一利。我認為我接受化療後有這麼顯著的效果,是因為平常沒有吃藥的習慣和我的生活態度所致。不僅僅是為了預防癌症,想經營健康的人生就不該使用任何藥物,吃藥前一定要先考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第四 愉快進食是最好的良藥突然想起不久前,在網路上看到一位癌症病患妻子所寫的內容。那位丈夫被診斷出得了胃癌第二期,手術結束後,家裡的菜色有了大改變。原本家人愛吃的辣湯很久都沒出現在餐桌上,連泡菜也都盡量醃漬得很清淡;聽說動物脂肪對身體不好,所以妻子乾脆連肉類都不煮了,但家人間的相處狀況卻越來越不好。手術後恢復良好、返回職場工作的丈夫因自己還被視為病患而生氣、孩子們則是在壓力之下似乎也快被逼到有癌症,家人的不滿逐漸升高,妻子的煩惱也越來越多,她認為由於丈夫平常就喜歡刺激性的飲食,所以得了胃癌,不應該再繼續這種不好的飲食習慣,加上孩子們像丈夫一樣喜歡吃肉、辣的食物,讓她不知該如何是好。我們什麼時候開始因為對癌症有所利弊而選擇吃的食物呢?不論是對癌症或其他疾病,蔬菜都是極有幫助的,這是我們一直以來聽到的話。此外,也必須改掉喜歡吃辣的、鹹的等刺激性食物的飲食習慣。那麼,只吃蔬菜的人就不會罹患癌症了嗎?一生都不碰肉、不吃肉的和尚、尼姑能保證不會得到癌症嗎?不吃辛辣食物的日本人,胃癌發生率卻很高的原因在哪裡呢?1999年美國醫學團體協議發表了<美國人綜合飲食方針>,原先每個協會設立的方針都有所不同,很容易讓病患或一般人混淆,因此美國國立衛生局統合各領域專家後,立下新的飲食方針,主要以預防4大成人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癌症的飲食為方向。第一條飲食方針就是「均衡飲食」,不可以挑食,要均衡地吃東西,再來則是少鹽、多蔬果、少攝取脂肪等,對特定食物進行分析。其中,最重要的基本原則就是要攝取均衡的食物。如果喜歡吃辛辣食物的人,每一餐的食物都要加三匙辣椒醬,一定會出問題;單吃一種食物,例如一天三餐不吃飯,只吃烤到焦黑的肉,就算原本健康的人也會吃出問題來。只要不是這麼極端的飲食方法,每次吃東西時都有顧慮到營養均衡的話,也能夠預防癌症。反倒是一般人為了預防癌症,一整天固執地只吃蔬菜,不僅破壞均衡,長期下來也會累積不少壓力。想吃肉時就吃肉,記得也要和蔬菜一起吃,若是擔心堆積膽固醇或脂肪的話,調整飲食並加上運動就可以了。食物不要超過過度辛辣或過度鹹的範圍,愉快地享用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愉悅地進食可說是最好的良藥。第五 遠離致癌因子現代醫學一直以來最積極研究的領域就是癌症,其中主要都是在研究致癌因子,也就是探討何種情況會引發癌症。目前為止,最確定的致癌因子是我們常看到的香菸,迄今,臨床上發生癌症的主因有1/3以上都是因為香菸。香菸中有3000多種化學物質,其中數十種含有致癌的成分。當然,不是不抽菸就不會得癌症,常見到許多沒抽過菸的家庭主婦,卻發現自己得到肺癌的案例。但是,有研究報告指出,一天抽一包菸的人比不抽菸的人,罹癌率高出4倍,因此戒菸在某種程度上,可說是遠離癌症的捷徑。常和香菸相提並論的物品就是酒類,其實酒精成分並非致癌因子,但它是幫助許多致癌物質作用的角色,可刺激活化致癌因子。我不是要大家因此滴酒不沾,像我雖然不愛喝酒,偶爾也會小酌,只要不是每天喝得酩酊大醉,而是心情愉快時小酌一、兩杯,對精神健康就不會有壞處。肥胖也是導致癌症的原因之一。人們常覺得吃好的食物就對健康有益,殊不知飲食過量和均衡飲食不同。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對現代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認為吃點好的應該不會有任何危險的想法很常就會觸發致癌因子。再來,一定要記住,日常生活中要經常清潔雙手,規律地清洗全身,將周圍生活環境打掃清潔,也能降低癌症發病率。最後要說的是性生活,研究證實,不健全的性生活會增加生殖系統的罹癌率。因丈夫外遇而讓妻子罹患癌症,或自己也罹患癌症的例子一再發生。各位應該都能理解上述所提的內容,實際上罹患癌症的危險發病因子就是超出我們日常生活的所有東西,換句話說,健全的生活也就是可以預防癌症的方法。平凡又合宜的生活可以讓你遠離致癌因子,大家只要回顧自己的生活,即使不是前面所提,有哪些致癌因子也是顯而易見吧?各位不妨先找出這些因素,腦袋裡浮現的致癌因子,可能會因人而異,找出並改掉自己身邊最微小的致癌因子,才能預防癌症。延伸閱讀被醫生宣判剩下4個月,他卻活過16年!首爾大學醫院院長「與癌症為友」的5守則書籍簡介 超越5%存活率,我活過了16年:首爾大學醫院院長與癌症為友的治癒之路암과 싸우지말고 친구가 돼라作者: 韓萬青原文作者:한만청譯者:陳馨祈出版社:高寶出版日期:2014/04/30語言:繁體中文作者簡介/韓萬青1934年生,首爾大學名譽教授、前首爾大學醫院院長。畢業於首爾大學醫學院,並獲得首爾大學醫學博士。曾赴美國哈佛醫學大學進修三年。在擔任首爾大學醫院院長時,以「研究為重,病人為重」的概念改革,並制定體系化的服務系統,為韓國最早加入北美、日本、歐洲放射線醫學會的榮譽會員,將韓國影像醫學提升至國際水準。1998年初在肝臟發現了超過十四公分的惡性腫瘤,診斷過後被判定只剩下四個月的時間可活。選擇接受肝右葉切除手術。1998年切除癌症腫瘤兩個月後,發現癌細胞轉移至肺部。醫生宣判存活率不到5%以堅定的意志展開五個多月的化學治療。如今,年屆80歲,戰勝癌症十數年,仍維持健康的身體,積極地出席演講活動和培訓,為癌症病患們增加許多希望。韓萬青博士認為,越是想脫離癌症,反而越會像掉入沼澤般越陷越深,倒不如將「癌症」視為自己的「朋友」,好好照顧,送走癌症。著有《影像醫學》、《人體橫斷面解剖學》、《介入性放射線科學》等書。
-
2020-03-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過敏、流感、新冠病毒怎麼區分?專家教你從症狀判斷
過敏、流感、新冠病毒怎麼分?根據美國疫苗專家波蘭博士分析,流鼻涕、鼻塞、打噴嚏、咳嗽等,都是感冒與過敏性鼻炎的共同症狀。但如果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等合併呼吸困難、氣喘、四肢無力等,可能需就醫診斷是否為流感或武漢肺炎。病毒影響全身根據《CNN》報導,梅奧診所疫苗研究小組主任格雷格·波蘭博士分析過敏、感冒和流感症狀,以及與冠狀病毒相關症狀間的差異。「眼睛癢?流鼻涕?你可能有過敏或花粉症。」波蘭說,季節性過敏會影響鼻子和眼睛,往往集中在鼻腔,並且大多數症狀都局限於頭部;而冠狀病毒和流感症狀則傾向於全身性,即影響整個身體。波蘭指出,流感和新冠病毒會影響「下呼吸道」系統,即便不會流鼻涕,但會出現喉嚨痛,咳嗽,發燒或感冒,因此這是完全不同的臨床診斷。「務必注意體溫。」波蘭說,過敏不太可能導致發燒,通常也不會引起呼吸急促,除非有哮喘等宿疾。「過敏症狀經常發生的話,症狀通常是輕度的。」波蘭說,如果年復一年在相同的時間出現相同的症狀,可能是季節性過敏。如果患有冠狀病毒或流感的急性病例,人會感到非常疲倦且疼痛。過敏可能會使人感到疲倦,但不會引起嚴重的肌肉或關節疼痛。簡易症狀判別根據《WHIO》報導,以下是過敏、流感和冠狀病毒的常見症狀:過敏會打噴嚏、鼻子癢、眼睛濕潤、泛紅,並且流鼻涕;流感有發燒、咳嗽、肌肉酸痛、疲勞、發冷、出汗、充血和咽喉痛;冠狀病毒則可能需要2天到2週的時間才會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難等症狀。【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3-12 癌症.肺癌
肺癌轉移會噬骨 保骨針降低疼痛
66歲婦人5年前確診肺腺癌第四期,因癌細胞轉移至兩側大腿骨,一走路就痛得哀哀叫,每天得靠打嗎啡才能勉強止痛。在醫師協助下,她五年來使用標靶藥物並搭配每月一次的單株抗體藥物(俗稱保骨針),有效降低骨頭的疼痛,癌細胞的骨轉移範圍也縮小且維持穩定,終於解開總是痛到深鎖的眉頭。根據不同器官 輔助治療癌症為我國十大死因之首,其中,又以肺癌高居癌症死亡率之首。據了解,肺癌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有90%以上,但存活率隨病程階梯式下滑,第二期為70%至80%,第三期為30%至40%,第四期僅剩約10%。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表示,晚期肺癌常見的三大轉移器官為肺部、腦部及骨頭,癌細胞轉移的器官愈多,影響存活率愈甚。「此時除了主要治療,也應根據不同器官來決定是否要輔助治療。」晚期肺癌 四成轉移骨頭以骨頭轉移為例,晚期肺癌約有四成會轉移至骨頭,最常見擴散的部位為脊椎、髖關節與大腿骨。王金洲說,起初患者可能只會感到骨頭輕微痠痛,但癌細胞會不斷「噬骨」,出現脊椎神經壓迫,骨轉移所致的疼痛會影響患者的食衣住行,甚至躺著也痛,必須以嗎啡鎮靜,生活品質相當差。除了帶來劇痛感,骨轉移也會破壞骨質,使得骨骼脆弱容易發生骨折。有效治療 還是早期發現過去肺癌骨轉移的輔助治療為放射治療,近年則有健保給付的單株抗體保骨藥物,可有效抑制腫瘤所致的骨骼代謝不平衡,減少或預防骨質流失,降低病理性骨折等骨骼傷害風險。不過,王金洲提醒,單株抗體保骨藥物為減輕肺癌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提高生活品質的輔助治療方法之一,最重要的仍需根據主治醫師的治療方向,進行化療、標靶或免疫治療來控制腫瘤,才是抗癌與兼顧生活品質的關鍵。肺癌要能有效治療,最重要的還是早期發現。王金洲說,有抽菸史、家族史或環境職業暴露史者均為肺癌高危險群,建議逾50歲且具前述危險因子者,應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也是目前早期肺癌最有效的篩檢工具。
-
2020-03-12 橘世代.好心橘
住院化療仍堅持義演!「音樂是克服病魔最大動力」
工程行老闆林朝陽與妻子劉淑昭組成「凡人薩克斯風音樂志工」,10年來常到醫院、安養院當音樂志工,劉淑昭5年前突然罹患乳癌,歷經手術與電療、化療,數月來暴瘦10公斤,但她仍強忍病痛堅持義演,希望透過音樂帶給長者、病患歡樂,精神令人欽佩。60歲林朝陽年輕時當過警察,因在台中港服務,發現台中港附近沒有專業釣具行,從警4年後,因不愛警職生態遂辭職開釣具行,後來又轉行投入鷹架工程;57歲的妻子劉淑昭則是家庭主婦,平時幫忙顧店,兩人育有4名子女。 林朝陽從小熱愛音樂,但因家境清寒無法學樂器,長大後工作穩定,決定學樂器彌補幼時缺憾,他先學拉二胡,後又自學薩克斯風,學了10個月就到醫院當音樂志工,妻子也受他影響,隔年加入行列,兩人合組「凡人薩克斯風音樂志工」,10年來每周三固定在童綜合醫院梧棲院區演奏。林朝陽表示,第一次到醫院當音樂志工,看到病患因音樂暫時忘卻病痛,臉上露出笑容,那一瞬間,他認為做的事情非常有意義,決定繼續做下去。除了到醫院演出,不定期也會到安養院、老人院義演,最近因疫情暫停室內演出,但仍持續進行戶外的公益展演。劉淑昭5年多前赫然發現罹患乳癌,得知罹癌消息後,劉難以接受,反問「怎麼會是我?」但先生鼓勵她不能自亂陣腳,她才重拾信心,決定好好接受治療。劉淑昭先開刀切除腫瘤,並進行化療與電療治療,但因藥物副作用,造成她全身痠痛、噁心想吐,也沒有食慾,數月就暴瘦10公斤,僅剩42公斤。儘管身體不適,她仍強忍病痛,每周固定到醫院義演,甚至連化療期間住院,遇到義演時間,還是換裝下樓演奏,唯一一次請假缺席,是因為必須開刀切除腫瘤。劉淑昭說,「音樂是克服病魔最大的動力!」只要薩克斯風一上手,立即就忘記身體病痛,但治療期間因容易喘,且氣不夠長,現在吹20分鐘就得休息,「不過只要有力氣,就會義演到最後一刻。」林朝陽表示,每個人都會屆臨退休,鼓勵大家在退休前培養興趣,規劃退休生活。他當時就是為了想培養興趣而自學薩克斯風,沒想到一學,一頭栽進音樂世界,音樂不僅可以自娛,還能透過樂聲帶給許多人快樂,覺得很值得。【更多精彩故事↘↘↘】。最資深志工 楊滿時:「歌劇院就像我家!」實踐退休夢。拚命三郎退休好失落 從輔導找自己的人生。年差16歲合組「忘年知音」樂團 為疾病患者帶來正能量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3-12 養生.聰明飲食
斷食排毒讓身體更健康?醫師提醒6種人別輕易嘗試
一直有點微胖的王先生,因為工作時間長,幾乎天天都有吃消夜的習慣,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自己怎麼睡都睡不飽、身體常常不明原因痠痛,也一直感到很疲倦,問了中醫師後,才發現自己一身是毒,參加斷食排毒營後恍如新生,並體悟到少吃反而更健康。事實上,許多排毒課程都會告訴你,透過身體斷食的方式,能夠達到治病及排毒的功效,甚至能夠調整體質,真是如此嗎?中醫師林佩蓁表示認同並說明,人在吃東西的時候,腸胃會花很多時間去消化這些食物,一旦不進食,人體的消化需求下降了,代謝毒素的能力就會跟著上升;簡單一點來說,就是當身體不需要花很多時間來消化食物時,反而能夠刺激腸胃及其他器官,把多餘的脂肪及毒素排掉,因而達到治病與排毒的效果。雖然斷食可以讓身體有更多的時間來代謝老廢的物質,來達到治病及排毒的功效,但仍然有一些族群不適合斷食療法。因輕斷食施行方式較為簡單,對身體的影響並不大,所以一般人皆適合,但半日斷食、一日斷食,甚至是5日斷食、7日斷食,或是更久的30天、40天的斷食,以下這幾種族群都不適合:1、糖尿病患:尤其是血糖過低的人,在嚴格進食的情況下,會讓身體產生有毒物質「酮酸」,造成酸中毒,引起昏迷或生命危險。2、腎臟病患:以生理學的角度來看,超過24小時沒有進食,身體會開始分解蛋白質,當成能量來源,這時會使得體內含氮量過高,造成腎臟的負擔。3、痛風病患:斷食情況下,也會使得細胞核被分解,體內尿酸會跟著升高。4、膽囊疾病患:若膽功能不佳,加上水攝取不足時,容易引起病情的惡化。5、胃功能不佳者:本身患有胃潰瘍、胃曾經開過刀的人,都不適合半日以上的斷食療法,以免造成胃酸分泌出現問題,引起病情的惡化。6、孕婦、12歲以下的小孩及虛弱的人也不適合。很多人都會疑問,一旦施行斷食後,是要長期每週或每個月實行?還是只需實行一段時間即可不必再繼續?林佩蓁說,站在健康的角度,輕斷食大約每週施行2天為佳,半日及一日斷食則建議2~3個月1次,維持時間是越長越好,畢竟讓腸胃休息一下對身體有好處;只是,如果是5~7天的斷食,則時間要再拉長,大概3、4個月1次比較適合。延伸閱讀: 想瘦又怕餓? 8種減肥食物市場裡就能找到 五穀雜糧熱量低助減重? 錯誤迷思你可能也被騙了
-
2020-03-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陽光耀:加強不明原因肺炎篩檢
台灣出現無旅遊史、尚未找到確定病例接觸史的新冠肺炎死亡個案,令人擔憂,到底新冠肺炎重症的高危險群是哪些人?根據現有文獻,台灣肺炎專家已充分掌握關鍵危險因子。「二○一八年肺炎診斷指引」台灣共同編撰人、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在十七年前參與抗煞,治療過SARS重症病患。他分析上百篇揭露新冠肺炎臨床表徵文獻,歸納發現,重症及死亡的高危險族群為六十五歲以上、入院時胸部X光呈現肺炎影像、淋巴球減少的患者;實證亦顯示,五十歲以下無胸部X光異常的輕症患者,或可在地區醫院治療或居家隔離即可。惡化多在發病第二周陽光耀回顧在「刺胳針」、「美國醫學會雜誌」、「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等多篇論文,以及「medRxi」多篇預刊之未經審查的大型研究報告,整理出新冠肺炎的臨床表徵,百分之五十九患者體溫曾超過卅八度,百分之六十八曾咳嗽、百分之十九呼吸困難、百分之三點四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至於肌肉痠痛或頭痛或喉嚨痛者則各有一成多,少部分流鼻水。陽光耀歸納,新冠肺炎患者病情惡化通常出現在發病第二周,約百分之廿三到卅二住院病人會進加護病房,百分之十七到廿九住院病人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百分之十罹患次發性細菌感染。加護病房病人明顯較年長,年齡中位數為六十六歲,且高達百分之七十二有其他慢性疾病。胸部X光是重症指標「入院胸部X光影像是關鍵重症預測指標」陽光耀說,雖然已知患者入院胸部X光異常比率僅一成五,但重症病人有四成五入院時胸部X光影像呈現異常,電腦斷層檢查過於敏感,反而無法預先區辨可能發展為重症的病人。此外,六十五歲以上演變為進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或死亡的重症風險,是六十五歲以下的二點一倍;入院時胸部X光有間質性變化者,重症風險是三點三倍,入院時有嚴重肺炎,重症風險更高達十一點一倍。陽光耀建議,預防傳染和診治病患,應優先保護年長者,特別是入院時已有肺炎或胸部X光影像異常者,都要密切監測病情變化,以免演變成重症。淋巴球量預測嚴重度淋巴球減少則是另一預測病人重症的指標,多篇研究發現,大多數死亡患者入院時淋巴球已減少,中性白血球與淋巴球數量之比例指數則可早期預測患者嚴重度。陽光耀指出,根據北京某醫院六十一個案例研究,五十歲以上中性白血球與淋巴球數量之比例指數高者,常需要進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治療,指數正常者住有特殊照護的隔離病房即可。至於五十歲以下中性白血球與淋巴球數量比例指數偏高者可住一般隔離病房,五十歲以下中性白血球與淋巴球數量之比例指數不高的輕症,在社區醫院住院或在家隔離即可。陽光耀表示,一旦社區傳播發生,根據大陸現有資料,死亡率最保守估計百分之二點三,醫護人員感染率百分之三點八。台灣現在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加強不明原因肺炎篩檢、擴大旅遊史篩檢,以找出更多漏網之魚,透過隔離治療,盡可能阻止社區傳播。民眾要注意自身有無發燒咳嗽等早期症狀,不過,新冠肺炎症狀很多元,即便同一家戶群聚感染,症狀出現的順序也可能完全不同,應提高警覺。
-
2020-03-08 科別.婦科
身體明顯變化的分水嶺 醫師提醒這年紀女性提前做準備
40歲對女性來說,是身體出現明顯變化的分水嶺,身心可能陷入不穩定狀態。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婦產科主任許鈞碩建議,民眾如有更年期相關症狀,可在醫師診斷下,考慮補充荷爾蒙,或以運動等方式減緩不適。是否補充荷爾蒙 請醫師診斷許鈞碩表示,45至46歲婦女會開始出現更年期症狀,例如熱潮紅、心悸、四肢關節痠痛、骨質疏鬆、睡不好、陰道乾澀、頻尿等。平均大約在48至50歲停經,許鈞碩建議,停經前四年有更年期症狀的婦女,就可至婦產科諮詢是否適合補充荷爾蒙。更年期的症狀有很多面向,許鈞碩說,更年期婦女因較敏感,性格上會焦慮、脾氣變壞。但有部分症狀雖也被認為是更年期,事實上卻未必是,例如憂鬱症、暈眩、血壓上升等,在經過一個月的荷爾蒙治療後,如果還是沒有改善,醫師就會建議轉其他科檢查。許鈞碩建議,家人面對更年期的婦女,可多陪伴她們爬山、做瑜伽、追劇等,保持身心放鬆,較不會想東想西。政府目前提供不少免費健檢,例如30歲以上女性可進行子宮抹片篩檢、40歲以上每兩年可做一次成人健康檢查、45歲以上進行乳房攝影及大腸糞便篩檢等。除此之外,許鈞碩建議,因大腸癌是台灣三大癌症之一,建議40歲以上的民眾可自費多做大腸鏡及胃鏡篩檢較為安心。山藥、黃豆製品 天然荷爾蒙除了藥物補充,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張雅芳建議,民眾也可食用低熱量、低脂肪和均衡營養的食材,例如天然新鮮的山藥、黃豆製品、蔬菜和海帶等食材,藉由良好且均衡的飲食,補充這段時期所需要的營養成分,也能回歸更正常健康的生活。張雅芳表示,山藥是女性食補很好的選擇,含有澱粉質、蛋白質、維生素B群、磷、鉀以及豐富的鐵質等,山藥富含的黏液還能改善內分泌、養顏美容,其中的皂苷成分,更是合成女性激素的前驅物,也稱作「天然荷爾蒙」。但也提醒,有子宮肌瘤的女性,不宜多食。張雅芳提供一道適合更年期調養的「山藥養生鍋」,以山藥為主要食材,加入具抗氧化作用的番茄、富含大豆異黃酮的豆腐、具有防癌功能的香菇和金針菇等,火鍋湯底則由香菇、海帶、黃豆芽、高麗菜、白蘿蔔、玉米等新鮮食材熬製而成。溫和瑜伽動作 同時照顧身心靈嘉義市恬屋瑜伽中心負責人暨中正大學瑜伽教室老師鄭梅花表示,近幾年正統印度瑜伽盛行,是因瑜伽著重身心靈放鬆,且較不會有運動傷害,可改善更年期婦女困擾,增強免疫細胞、活絡新陳代謝等。很多有更年期障礙的婦女,在上過第一堂瑜伽課後,都說大大改善睡眠品質。鄭梅花建議,雖然大部分學生每天練習,約一個月就會有感覺,但她建議,一個禮拜三次、每天20分鐘、持續三個月,效果最好。如果時間上許可,能到瑜伽教室上課,經專業教師指導,較不會有運動傷害,且事半功倍。鄭梅花推薦更年期婦女在家做兩組瑜伽動作:1.單腿站立變化式(見圖)可改善睡眠障礙、舒緩情緒及工作壓力。先將脊椎拉直,挺胸、腹部縮、肛門夾緊、後腳跟靠在一起,雙手平伸、把左腳抬高停留5秒,後左手抓左腳膝蓋吸吐之後將左腳往外打開停留5秒,眼睛看右手,停留5秒後放下,休息一下換邊,循環10分鐘,建議練習時專注看一個點,多次練習能改善平衡。2.蝗蟲變化式(見圖)可改善便祕、頻尿問題。平趴地面,額頭貼地、雙腳合併,大拇指在裡面握成拳頭並放在髖骨下。吸吐時將夾緊的雙腿抬起,停3秒後慢慢放下,每天做6次,如果症狀較嚴重,建議早晚各12次。結束後進行兒童式,調整脊椎避免運動傷害,平躺於地墊上,雙手抱腳下壓,停留10秒後進行攤屍式全身放鬆,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手放身側,平躺休息放鬆。熟女健康表單穩定身心菜單● 選擇低熱量、低脂肪和營養均衡的食材,例如山藥、黃豆製品、蔬菜和海帶等。● 山藥富含的黏液能改善內分泌、養顏美容,其中的皂苷成分,更是合成女性激素的前驅物,也稱作「天然荷爾蒙」。小心相關病症● 更年期不適症狀,如熱潮紅、心悸、四肢關節痠痛、失眠、陰道乾澀、頻尿● 骨質疏鬆建議健檢項目● 子宮頸抹片篩檢● 45~69歲的女性或40~44歲二親等有乳癌病史的女性,政府提供每二年一次免費乳房攝影。● 政府提供每二年一次成人健康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 建議可自費做大腸鏡及胃鏡篩檢
-
2020-03-08 橘世代.健康橘
在家也能簡單練肌力!40+留住身體主導權
人體骨骼肌肉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年過40歲,肌肉量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因此容易感到疲勞,不管再怎麼進食依然無精打采,甚至變成易胖體質。專家教你在步入下個人生階段時,如何找回身體主導權,健康面對新生活。【肌力隨年齡減少 身體穩定性變差】世界健身(World Gym)的專業教練Jacko就提到,許多熟齡的人常覺得身體各處痠痛,有極大部分可能是肌力不足所導致。他以自身教學多年的經驗觀察到,很多熟齡的民眾因為肌力退化,活動時都會產生「代償」作用,例如若是手臂力量不足,搬運重物時,肩膀上的斜方肌就會跟著出力,由於穩定度不足,很容易受傷或是感到痠痛。所以,當這些民眾來尋求運動建議時,他都會建議,要從活動關節開始,讓身體先習慣如何正確的使用,之後再藉由其他方式來增加肌力。【肌力運動好處多多 預防變胖與其他病變】根據「台灣健康運動管理協會」的研究指出,想擁有健康有活力的樂齡生活,不能忽略肌力訓練的重要性,而且能夠帶給身體諸多好處,包括「增加骨質密度」、「提高基礎代謝率」、「強化結締組織」等。Jacko教練也表示,最怕就是不願意活動,讓原本因代償受傷的肌肉部分產生「沾黏」。所以他在教學時,多半會以鼓勵的方式進行,無論是靜態伸展結合肌力訓練,都是希望先找回身體的柔軟度為主要目的。【藉由機器判斷肌肉量 輔以重訓增加肌力】要判斷肌肉量是否不足,可以到國民健身中心或是健身房,以一般常見的測量肌肉量儀器inbody來判斷。標準肌肉量應該在90%,偏少就要思考如何增加,當肌肉量達標後,後續必須維持運動習慣,才能避免肌力不足的情況發生。增加肌力方式很多種,包括了游泳、慢跑、跳舞都能有助肌肉增加,但有氧運動的效果有限。Jacko教練建議,當身體習慣運動頻率之後,就能以器材輔助不同部位的「重量訓練」,這是最直接且有效的方式。他以李濤、李艷秋夫婦的經驗為例,兩人也藉由健身運動來讓人生產生正向的劇變。【不只是重量訓練 日常生活也能鍛鍊】維持了運動習慣後,不一定要到健身房或是戶外才能運動,Jakco說,在家也能夠做簡單訓練,以常見的「棒式」、「鳥狗式」來強化核心肌群。因為核心也就是腹部的肌肉穩定身體軀幹重要的力量,搭配「腹式呼吸法」效果更好,建議在重訓或其他運動之外,1周能操作3到4次為佳。【更多熟齡運動大指南↘↘↘】。50歲才開始練跑,還是能像運動員一樣敏捷。「123」三步驟正確運動 健康才能常保如新。運動後肌肉一定要有酸痛感 減肥才會有效果?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期間不得不去醫院怎麼辦?醫師教你3法則
目前全國各醫療體系皆為了預防「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蔓延,全體動員,呼籲民眾若無必要不要進出醫療院所,但許多慢性病患者仍有就醫需求,該如何因應呢? 臺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黃文男主任表示,過敏免疫風濕科病患多為全身性自體免疫性疾病(包括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肌炎、乾燥症、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等),除了有內臟器官侵犯外,也因為長期需要使用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等,免疫系統或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此也是感染性疾病好發的族群。 針對這次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疫情,建議風濕科病患的因應措施,依據預防、就診及用藥三部分分別說明: 1、預防:雖然目前的感染途徑尚未完全釐清,但高度懷疑可藉由近距離飛沫、直接或間接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或體液而增加人傳人之感染風險。因此,應確實依據目前的防疫要求,減少外出、避免人潮擁擠的場所、避免接觸可能存在感染的人群、出門配戴口罩及勤洗手等。不過,過敏免疫風濕科病患在疾病活動時常合併倦怠、疲乏、肌肉痠痛症狀,多數在治療緩解時就會減輕,切勿過度解讀為感染而增加恐慌。 2、就診:不該過度恐慌不敢就診,如果倦怠、疲乏、肌肉痠痛症狀明顯加重,即使休息都無法緩解,還是要考慮疾病活動的可能性,因害怕感染而不敢就醫,萬一延誤病情更加得不償失。至於常規的門診,過敏免疫風濕科病患到醫院時,一定要戴口罩、不要用手揉眼睛、挖鼻孔,在醫院用完廁所要確實洗手,到醫院時避免經過急診、發燒篩檢站等地點,回家後要立即丟棄口罩、仔細清洗雙手、臉部等。 3、用藥:藥物會影響免疫系統,增加感染風險,有些病患就會想是不是先停藥一陣子,等風頭過後再回復用藥,這是絕對不可取的方式,因為驟然停藥很容易疾病復發,活動性的疾病同樣會增加感染的風險。事實上,過敏免疫風濕科病患的致病機轉多是免疫系統混亂導致攻擊自身的正常細胞,自己打自己的結果除了造成器官受損外,也影響對外的抵抗能力;因此,控制病情是風濕科病患維持免疫系統功能最重要的方式,規則就醫及持續用藥才是正確的方式。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防疫時期出現發燒、咳嗽? 就醫時「這件事」一定得做 這3種NG衛生習慣最易染病! 第一點超多人都會犯 
-
2020-03-05 養生.運動天地
背部痠痛常發作?七分鐘運動加強背部與核心
加強背部與核心,能減少背痛發作,讓姿勢更好,痠痛不再來。超人跪姿平衡固定橋式固定V字坐棒式前後棒式抬腳棒式眼鏡蛇 單腳上提捲腹上下棒式腳踏車捲腹蜘蛛人原文:七分鐘運動–背與核心加強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3-03 科別.感染科
防肺炎、流感一樣重要!醫師:這樣做才能保護家人和自己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1位黃姓(化名)女主管就診時主訴前1周高燒、咳嗽、全身痠痛,在診所篩檢為B型流感,服用克流感藥物後仍然咳嗽不止。醫師問及群聚史時,黃小姐突然眼眶泛淚,原來65歲父親也突然出現一樣症狀,即使當天就醫服用流感藥物,沒想到隔天還是因呼吸困難住進加護病房,醫師發布病危通知。黃小姐很難過的說,自從被診斷流感之後,她都在房間自主隔離,為什麼父親還是會得到流感,自責父親是不是被自己傳染流感,不過父親的檢驗結果是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占率最高的A型流感,與黃小姐的B型流感不同。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感染科醫師蔡宛臻表示,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統計報告顯示,近4周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主,黃小姐父親可能是被生活周遭接觸的流感病人所傳染。但黃小姐自己發病後採取自主隔離,配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家人受到傳染,非常值得鼓勵。黃小姐疑惑,為什麼同樣是流感,自己吃了藥好轉,父親卻嚴重到有生命危險?蔡宛臻說明,流感病情可輕可重,多數患者即使不用藥治療也會自行痊癒,但是少數高風險群的患者會併發重症,常見的有肺炎、腦炎、心肌炎等,甚至導致死亡。過去研究顯示高風險族群包括老年人、嬰幼兒、孕婦、免疫功能不全、肥胖(BMI>30)、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氣喘、慢性肺病、慢性肝病、腎臟疾病及重大傷病等等。黃小姐本身不是高風險族群,而父親雖然平時注重養生,但黃父是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屬於流感併發重症的高風險族群。蔡宛臻醫師表示,為避免因流感併發重症甚至死亡,政府針對高風險族群提供公費流感藥物,除可以減緩流感症狀、減少重症及死亡外,也可以提早清除病毒並縮短可傳染期。符合公費用藥條件的民眾,請務必於48小時內就醫用藥效果最好。有些病人會問,為什麼去公共場所都有戴口罩還會得到流感?蔡宛臻醫師說明,流感的播方式主要是由患者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染,配戴口罩雖然可以有效預防,但是流感病毒可以短暫存活於物體表面,比如門把、扶手、電梯按鈕、桌面、小朋友共用的玩具等等,沾染了流感病毒的雙手一旦觸碰到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就有可能被感染。除了正確配戴口罩之外,也要勤洗手才能杜絕流感。另一方面,COVID-19(武漢肺炎)雖然症狀與流感類似,但是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也尚無抗病毒藥物可以治療。預防方法包括勤洗手、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必要依疫情指揮中心指示配戴口罩等。案例中黃小姐父親經過治療後,肺部狀況逐漸恢復,已順利轉出加護病房。蔡宛臻醫師提醒防疫需要全民共同努力,希望大家能透過正確的預防方式,保護家人也保護自己。(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症狀像流感、武漢肺炎! 年輕人有這6症狀當心是「這癌」 防疫時期出現發燒、咳嗽? 就醫時「這件事」一定得做
-
2020-03-03 科別.感染科
流感有6常見症狀!伴隨免疫力低下恐釀中耳炎
 在防範武漢肺炎的同時,也別忽略流感的嚴重性。流感最常見的症狀無非是肌肉痠痛、發燒、頭痛、喉嚨痛、咳嗽等,症狀輕微者,醫師多半採取症狀治療法,即視症狀投藥,以緩解不適,一般可於7天內痊癒;但流感若發生在抵抗力及免疫力低下的人身上,就要當心併發症。其中,較常見的即為中耳炎,會導致劇烈的耳痛、耳鳴,嚴重者還可能出現暫時性失聰現象,民眾不得不提高警覺。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中耳炎症狀多半來自於病原體的感染所致,依病程的長短一般可分為急性中耳炎及慢性中耳炎兩類,常見症狀有耳痛、聽力減退、食慾不振等情形。若罹患感冒、流感或有中耳炎病史,一旦發現耳痛、耳鳴的狀況時未能即時就醫,恐導致日後釀成慢性中耳炎、耳鳴等情況,且反覆發作。李宏信分析,中耳炎之所以會引起耳鳴,有可能是因為中耳積水,以致聲音傳導受阻,在耳內來回震盪的緣故,一般只要中耳炎治癒後,耳鳴症狀便會自然消失。倘若出現耳鳴持久不退,則要考慮其他可能的因素,進一步接受診斷與治療。耳鳴常見的發生原因還有年齡增長,耳朵老化造成的內耳血液循環不良;或焦慮引發血管收縮,狹窄造成血流不暢;以及內耳聽神經的問題,包括噪音損傷、病毒感染、中耳炎等,其他還有像高血壓、心臟病、過度疲勞、緊張、情緒不穩、用腦過度、胃食道逆流、藥物副作用等,也都可能造成耳朵發出嗡鳴聲響。李宏信說明,耳鳴初期因症狀輕微,容易被忽視,但隨著時間拉長,耳鳴聲量會逐漸加大且不間斷,甚至愈來愈尖銳,發作時間可能連續24小時,長久下來恐造成聽神經不可逆的傷害。耳鳴若能及早發現進行治療,預後多半良好,並非無法治療。李宏信解釋,耳鳴發生的前3個月症狀通常較輕微,雜音音頻很低且小聲,只要養成規律作息、飲食以清淡為原則,多休息及減少暴露於噪音環境中,多數患者都能不藥而癒。倘若耳鳴持續超過半年以上,且耳內雜音逐漸變大聲,嚴重干擾生活,治療上會利用藥物幫助患者打通內耳血液循環,並給予神經營養補給,加強活化受損的內耳神經,同時防止血管過度收縮,患者必須耐心長期持續治療,且勿擅自停藥,病情便可獲得逐步改善。當然,預防勝於治療,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要提防感冒所引發的中耳炎與耳鳴,除了接種流感疫苗外,平時應養成勤洗手的習慣,保持個人衛生整潔,出入人多的場合要記得配戴口罩,減低感染的機率。飲食上,建議均衡攝取,以提升抵抗力。(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耳鳴是身體在求救! 3種疾病徵兆你不應忽視 電視愈開愈大聲,老化還是生病? 
-
2020-03-0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明明沒有吹到風卻頭痛了?醫師說跟這些原因有關
Q:沒有吹到風,怎麼頭痛了?A:頭痛的可能原因很多,中醫依據頭痛原因之概分為外感型與內傷型,外感型頭痛是指由外邪侵犯頭部造成的不適,其中所指的外邪包括冷風、天氣悶熱或潮濕等,內傷型頭痛則源於氣血不足或久病成瘀。因此,沒有吹到冷風,也可能因著外在環境或自身體質造成頭部不適。在冬天,由吹到冷風引起的風寒頭痛,患者可能頭部緊痛、陣發抽痛、肩頸僵硬、全身痠痛等,平日裡怕冷的寒性體質者較易發病。夏季悶熱時,熱性體質的人可能容易發生風熱頭痛,患者可能頭部脹痛、眼睛與面部泛紅、喉嚨痛與便秘等。濕氣重的天氣,可能讓脾虛體質的人因體表濕度高、不易流汗而悶逾體內,造成濕氣上犯頭部、頭重頭昏,是為風濕型頭痛。在內傷型頭痛方面,工作勞動多,流汗量大的人可能產生腦絡頭痛、月經經血量大的婦女可能產生血虛頭痛、過度節食的人可能產生氣血雙虛頭痛。上述內傷型頭痛患者的症狀多為隱約疼痛,時而伴隨頭暈心悸、面色蒼白、疲憊等症狀。至於血瘀頭痛則多出現在頭部外傷過後,或是上述的各種頭痛許久未癒,久而久之造成局部氣血不通而有瘀象,這類型的頭痛表現多是定點刺痛或鈍痛,同時伴有面色與嘴唇偏暗、舌頭上有瘀斑等。有鑑於頭痛原因多元、對治方法不同,因此如果不適難癒,建議別自行買成藥服用,而需就醫接受評估。在日常生活中,古書《黃帝內經》嘗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換句話說,體內正氣虛弱,外邪就容易侵犯人體,因此平時應養成規律作息,保持睡眠充足,且要適時紓壓。諮詢專家/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吳宛容
-
2020-03-01 橘世代.好心橘
跨縣市勤學不倦 她還下鄉當長輩的「運動」老師
弘光科技大學物理治療系畢業校友吳淑妮,任職醫院32年仍持續提升自己的職能,連續4年從雲林到台中上課,畢業後利用所學技能下鄉擔任樂齡講師,教導偏鄉長者預防及改善農務造成的身體痠痛,還鼓勵退休同事一起加入,也帶年輕人響應,她去年獲得教育部108年度全國終身學習楷模個人獎,她說運用所學幫助更多人,讓自己更有自信。弘光科大物理治療系主任陳志鳴表示,吳淑妮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復健科任職,96年從該系進修部畢業,為了精進專業知識,每天下班後從雲林趕到台中上課,持續4年不中斷,將學校所學運用在職場,回饋社會,幫助偏鄉社區長者運動及復健,107年獲教育部第4屆樂齡教育奉獻教學優良獎,去年再度榮獲教育部全國終身學習楷模個人獎。今年55歲的吳淑妮說,在職場上很開心,還沒有退休打算,平時在醫院接觸很多過度勞動的長輩,改善痠痛需從日常衛教做起,才起了走入偏鄉的念頭,103年開始參加樂齡總輔導團培訓師資,結合物理治療規劃課程,走入雲林古坑山區偏鄉教長者預防腰酸背痛、關節痠痛,改變工作姿勢減少工作傷害,也協助復健。吳淑妮說,開始推動時長輩們興趣不大,遇到困難瓶頸,她只能「頭很低、嘴巴很甜」拜託長輩參加課程,還要帶著貼布、復健器材當小禮物,為找出痠痛原因,擬出有效的預防方法,她曾請假到農田實地訪視,觀察長輩們如何採收農作物如割竹筍、剪柳丁、除草等等農務工作的動作。吳淑妮表示,長者長時間同一個姿勢,或農作時彎腰蹲地,都會腰痠背痛,她希望長者工作一段時間站起來,雙手擴展伸展一下;她在銀髮族體適能課中也教長者伸展動作,其中一項,將右手往後頸下方拉,左手也往後,觸摸右手的手肘,同一動作,雙手互換再作一次。下鄉推動長輩運動和復健課程5年來,吳淑妮說最大成就是長輩從排斥變主動,也不再需要小禮物誘惑,還會問說「老師為什麼還不來?」,期待每個月2小時的課,能學習到新知識減少痠痛。吳淑妮也鼓勵退休同事加入樂齡總輔導團培訓,幫長輩衛教,也引導年輕人到場觀摩,經驗傳承,她希望讓雲林各地區都有種子教師,她常廢物利用,找紙箱、廢布設計教具,讓前來上課的長輩人人都有教具,用各種方法教長輩減輕的痠痛感。她說自己不是很聰明,但很喜歡讀書,到弘光科大念書提升自己在物理治療上的技術,學到更多,更有自信,能給病人更多專業服務,她說自己是一步一腳印努力。學校很多老師認真帶著她學習與成長,期勉更多學弟妹運自己所學,投入社會服務上,有成就感又有意義。【樂齡講師系列閱讀↘↘↘】。3歲到8旬都是她學生 黏土達人:肯學,年齡就無妨。退休生活更好玩! 58歲黃芝蘭:我沒想過這輩子可以被叫老師。鐵路站長到武術大師 林朝來:健康才能讓退休人生有意義!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2-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式焦慮!沒染疫卻進重症室 竟是得了「太擔心」的病
新冠肺炎令人聞之色變,社會到處瀰漫著不安與恐懼。疫情最嚴峻的武漢多人已有焦慮、失眠等心理問題。一名武漢的諮詢師表示,懷疑自己感染武漢肺炎的求助者愈來愈多,一名武漢本地人甚至太擔心得到新冠肺炎,自行服用治療藥物,導致身體出現異常被送入重症監護室。一場疫情的心理反應不能小覷。封城一個多月 武漢失眠的人變多了武漢已經封城一個多月,儘管大陸加大疫情的「正面」報導,但是隨著疫情發展,各種訊息撲面而來,有醫療人員面對媒體爆哭;有發燒咳嗽患者就診時被醫師判斷為「疑似病例患者」後,打給家人爆淚說「我不想死」;沒病的人在這樣的氛圍下也深怕自己染病,在身體出狀況前,心理得先面對「疑病症」的恐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大陸開通448條免費心理援助熱線諮詢。武漢封城後,湖北心理諮詢師協會會長蕭勁松與心理諮詢師杜洺君開設疫情心理熱線,幫助民眾排憂解心理的難。杜洺君說現今的武漢市,「夜裡亮的燈更多了,許多人因為疫情而無法入睡」,這些無法入睡的人不是第一線抗疫的醫療人員,而是向他求助心理安撫的人。乏力、頭昏眼花...病名是「睡得太多」來電詢問的求助五花八門。杜洺君表示,他曾經接過一名做過心臟手術的老翁來電,由於行動不便加上疫情影響,這名老翁已經一個多月沒有下樓、多日失眠睡不著。老翁要求諮詢的時候能夠錄音,因為能夠聽諮詢的錄音檔助眠。另一名熱線諮詢師張曉接過一通求助者來電,對方說他感到乏力、頭昏眼花,深怕自己感染新冠肺炎,在張曉連番詢問「有沒有發熱現象?」、「最近一段間跟誰接觸過」等問題後,張曉幫這名求助者找到病因:只是「睡得太多」。太害怕染疫 自行服藥送醫急救最奇葩的是一名武漢女子因為太擔心自己得到新冠肺炎,而網購服用了硫酸羥氯喹片。這是大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的藥物磷酸氯喹的「兄弟藥物」。這名女子一天之內服用18片,導致精神出現異常、心律失常等症狀,送往醫院急救。醫生表示,該女子未患新冠肺炎,家中也沒有確診或疑似新冠肺炎病例。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群眾容易恐慌,之前大陸民眾瘋搶雙黃連等藥物,即是心理作祟。看新聞就焦慮...強迫自己休息一下疫情爆發後,著名的醫學雜誌「柳葉刀」(台譯:刺胳針)精神疾病專刊呼籲在疫情之下,要及時提供心理健康護理,但至今為病人和醫務工作者提供心理健康護理的問題關注仍不足。大陸國家衛健委醫療專家組成員、心理衛生學家馬弘曾經接受新華社的專訪。對於有些人每天看到確診病例數都莫名緊張,認為自己乾咳、乏力與肌肉痠痛都認為自己可能得到新冠肺炎,且一直看新聞有莫名焦慮感,這時要怎麼辦?馬弘表示,有些「懷疑」症狀可以在家觀察兩天,但如果有持續加重的呼吸道症狀與發燒,就應當去醫院看診,沒有加重就待在家,待兩三天都沒有關係,哪都不用去。至於看新聞看得很緊張,他則建議,要每天強制自己放下手機一段時間,「每天至少有一段時間不看手機,就保證一個休息,保證一個調整。」
-
2020-02-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陳秀熙:因應社區疫情 做好前端準備
校園、企業相繼開學、開工,不少台商陸續回到大陸,重回工作崗位,生活雖逐步回歸正軌,但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嚴峻,新確診的案卅二外籍看護,更讓我國陷入院內感染恐慌,行政院昨宣布「超前部署」,指揮中心提升為一級開設,學界提出簡易評分表,若社區同時發生流感及新冠肺炎,可輔助醫療院所篩檢。部分患者症狀不典型 防堵難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症狀不典型,甚至不明顯,或與流感非常類似,有些甚至沒有任何症狀,為方便區分流感還是新冠肺炎,台大公衛學院推出「新冠肺炎危險評估分數模式」,加總分數大於或等於四十分,就需要進一步篩檢。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表示,根據一項針對一千零九十九位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發現,至少有半數患者沒有發燒症狀,凸顯新冠肺炎與SARS之間的不同,SARS是在患者發燒後才有傳播力,防堵相對容易,但新冠肺炎顯然並非如此。陳秀熙表示,自我危險評估分數的評估項目有四個,分別是「下呼吸道症狀」、「慢性病」、「上呼吸道症狀」及「全身性症狀」。症狀計分 大於等於40就篩檢下呼吸道症狀,如咳嗽加八分、呼吸急促加十七分;在慢性病項目中,如有糖尿病、高血壓,分別加十分;但若是上呼吸道症狀,如鼻塞就減十分、喉嚨痛減十五分;全身性症狀,如頭痛、肌肉痠痛等也各減十分。透過各症狀分數加總,若大於等於四十分就建議接受新冠肺炎篩檢。陳秀熙解釋,「負分」部分是流感主要症狀,「加分」則是新冠肺炎症狀,這樣簡單區分可輔助醫療院所,除了接觸史之外,能有依症狀的判斷工具。隨著資料增加 模式滾動修正陳秀熙說,這項評估模式適用所有民眾,不過,隨著疫情的資料不斷增加,新冠肺炎危險評估分數模式將會滾動式修正,而不同的年齡層罹患新冠肺炎的風險一定會有所不同,後續會依照更多個案的數據,提出不同年齡層的評估風險依據。陳秀熙表示,目前台灣的確定病例數不多,因此這個模型係依據中國大陸的病例為基礎設計,需要滾動修正。希望在社區流行前,建立進入篩檢的工具,幫助阻斷第二波流行,減少需快篩人數,也減輕醫療人員負擔。名利一下子,健康一輩子!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我們是來自聯合報系家族、最有活力的「元氣網」,給你最需要的保健、疾病、樂活訊息!加入>>
-
2020-02-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陸續傳出家庭群聚案例 專家教你如何阻止病毒在家擴散
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不斷發現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同時因為傳染性高,病毒在環境下推估能存在數天,台灣陸續傳出家庭群聚案例。台灣大學公衛學院24日公開提醒,居家環境與個人清潔可以大幅降低接觸感染風險,勤洗手、戴口罩、規律清潔環境,可以降低家庭感染率至20%以下。台灣大學公衛學院教授張靜文表示,目前資料顯示,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最主要傳播媒介就是飛沫,如果人與人距離比較近,有可能直接吸入帶病毒的飛沫,如果飛沫掉落在物體或床上,另外一個人手接觸,就會把病毒帶到自己身上。另外,飛沫如果在空中變成飛沫核,就容易隨著空氣四處飄。武漢肺炎病毒在環境可能活數天 居家消毒非常重要張靜文說明,目前沒有研究能夠證實,新型冠狀病毒能夠在外在環境能夠存活多久,但藉由同樣是SARS與MERS冠狀病毒研究,可以推算新型冠狀病毒也應該能存在數天,也就是說,當新型冠狀病毒離開人體到任何環境表面,連續數天都有可能接觸感染的風險,所以最好的防護措施就是勤洗手跟環境清潔。勤洗手可以把手上病源去除外,如果可以把環境病源規律去除,雙手碰觸到病毒機會也能減少。張靜文強調,目前台灣家庭群聚都仍是零星個案,沒有繼續向外擴大,因此只要家庭環境清潔做好,就能有很好防疫方式。而漂白水就是很好的居家消毒工具,成本低也容易取得,增加家庭清潔頻率,環境病毒致病風險就能降低。張靜文提醒,使用漂白水清潔環境,由於漂白水可能對皮膚黏膜有些傷害,要記得戴上口套、口罩、手套,不要讓皮膚直接接觸漂白水。漂白水和清水比例最好保持1:100,清潔的環境一定要通風,讓身體不會因揮發物質而受傷。張靜文特別指出,如果跟有高風險家人同住,不論是有輕微呼吸道症狀、疫區旅遊史、容易接觸病患的醫護人員等,就一定要做好居家防護,不但防護自己,同時也降低其他成員危險。家庭群聚管控好,也就阻止病毒繼續擴散,社區散佈的危險也就降低,醫療防疫資源就能維持,台灣醫療力量也不會被擊潰。戴口罩勤洗手 家庭感染率能降低至20%以下目前越來越多無症狀或輕症武漢肺炎患者,傳染力也都非常高。台灣大學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表示,分析湖北省病患,除初期高燒患者比較多外,接下來的病患出現高燒比率約43%,也就是說很多人沒有發燒。因此目前必須考慮,假使沒發燒卻有呼吸道症狀,到底該不該採檢,要不要列為疑似患者非常關鍵。陳秀熙說明,分析目前台灣28名病患,平均潛伏期約7天,比中國大陸病患稍微長一些,康復時間需要2周以上,需要非常多醫療資源。如果家庭感染可以管控好,就能保護住台灣的醫療能量,目前武漢肺炎家庭感染率(密切接觸)約46.2%,如果家裡有高風險者,戴上口罩加上勤洗手,感染率能降低至20%以下。無症或輕症患者隱憂 自我判斷成關鍵陳秀熙強調,分析中國大陸武漢病毒與台灣流感相關數據資料,民眾或醫療單位就可以先行判斷對武漢肺炎的危險評估。沒有發燒的狀態下,基礎分數50分;有下呼吸道症狀或慢性病,如咳嗽、呼吸急促、糖尿病,分數往上加;有上呼吸道與全身性症狀則往下扣分,如鼻塞、喉嚨痛、肌肉痠痛等(類似流感症狀);危險分數大於與等於40分,就須要採檢確認有無感染武漢肺炎。台灣大學公衛學院副教授黃俊豪提醒,傳染疾病自我防護,必須要隨時提醒自己,勤洗手、戴口罩、維護環境消毒,這是一定有防疫作用的;但假如社會風氣越恐慌,反而會降低防疫行為意願,因此疫情報導不能引起恐慌。如果防疫單位能將過往傳染疫情作為參考,將有利於民眾對預防新興疾病的現實感。★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2-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夏天到來病毒就消失?黃瑽寧6個重點解析新冠肺炎
上周(2/16)在一場由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主辦的研討會,針對目前已在全球迅速傳播開來的新冠肺炎(COVID-19),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在會中提出對於新冠狀病毒的一些重要觀察,《元氣網》特別整理節錄以下重點,讓大家多認識新冠狀病毒,及了解如何防範。一、新冠肺炎可無症狀傳染?學理上來說,無症狀傳染是可以的,但理論上傳染力會比較差。之前德國有個案例,一開始說是無症狀傳染者,後來發現不是,他其實有症狀,還吃了藥,其實他已經覺得肌肉痠痛不舒服,但他還是去開了會,開會之後就傳給其他人,所以他不算是一個無症狀的傳染者,算是輕症患者。此外,我們知道 ACE2 最多的地方在肺部,想說跟禽流感一樣,病毒要到很深的地方才找的到門,理論上沒有上呼吸道症狀,可是還是有 5% 的病人說我有流鼻涕、鼻子之類的症狀。最近有一篇研究也發現,其實鼻腔裡也是有ACE2受體的。目前醫療共識是,一開始輕症狀況就是咳嗽,然後肌肉酸痛,再嚴重一點就發燒,開始喘。根據WHO的估計,82% 的人是輕症,15% 是會喘,3% 會進入到嚴重的症狀。二、會否糞口傳染?前陣子有新聞報導這個病毒也可以糞口傳染,這我要打個超級大問號。找到屍體不代表可以找到活的人。一個病毒在糞便中找到 RNA,跟糞口傳染還有距離,要有活的病毒從大便出來才可以證明有糞口傳染。三、為何重症多抽菸男性?ACE2(人體細胞的血管張力素轉化酶2)可以說是冠狀病毒進入人體的「門」,ACE2在人體很多地方都有,包含在腸胃道的平滑肌,還有血管內皮細胞都有。如果ACE2 在我們細胞表現越多的話,可能這個病毒就找到更多機會進到我們的身體裡面,ACE2 的表現或許可以跟我們的嚴重度成正比。而根據研究指出,抽菸者的ACE2比非抽菸者還要來的高,或許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抽菸者重症機率高,因為他進去門檻比較低。而在中國抽菸的男性佔 48%,也就是兩個男性就有一個抽煙,而女性抽菸比例可能只有3% 左右,或許就一個機轉可以解釋兩個答案,就是為什麼男性在重症多,還有就是為什麼抽菸的人會是重症的危險因子。四、夏天到來病毒就消失?很多人說:「沒關係,到了夏天這個病毒就不見了」,你可以看到過去冠狀病毒的季節特性,在緯度高的地方,可以看到冬天時冠狀病毒流行比較多,但是那是北半球、那是緯度比較高的地方。但如果看到跟我們比較相近緯度的廣州,經過這三年,看起來其實沒有什麼季節性,到夏天這個病毒是不會消失的,它跟流感一樣,流感也只有在緯度高的地方有很明顯的季節性,在台灣甚至是更熱的地方,它是一整年都有的。所以,「不用期待這個病毒在夏天自己會自殺,其實還是會留下來的。」五、新冠狀病毒能否控制住?未來到底能不能把這個病毒限制住?就像當年的 SARS 把它關起來呢?根據數學模組,一隻病毒只要有10% 的無症狀感染者,這名無症狀者就算他才剛傳給一個人,就是他傳染力還不到一般能傳播的 1%,對防疫者而言,就很難百分百掌握所有的接觸者。如果傳染力可能已經出去了 15% 到 30%,那麼你要在爆發前控制就更困難了。新冠狀病毒的輕症患者高達八成,所以這個病毒要像 SARS 一樣完全消失,我是採比較悲觀的態度,但是如果有疫苗事情就可以改觀了。六、如何面對存在的病毒?很多的研究講到冠狀病毒放在無生物上面到底可以活多久?只要條件良好,它要活 5 天 10 天都有可能,只是病毒量還剩多少不曉得。其實在無生物表面上面的接觸傳染是很常見的事情,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抗冠狀病毒,最重要還是洗手。等藥物的臨床實驗也沒這麼快,疫苗沒那麼快上市,因此一般民眾最重要的還是做好洗手的工作,還有飛沫傳染的預防。新冠肺炎讓你很焦慮?加入元氣網粉絲團快速掌握疫情!我們是來自聯合報系家族、最有活力的「元氣網」,給你最需要的保健、疾病、樂活訊息!加入>>
-
2020-02-25 醫療.自體免疫
乾燥症婦憂防疫狂喝中藥補氣、吃薑黃素 醫籲:母湯
56歲曾女士因罹患乾燥症,必須服用免疫調節劑藥物,她擔心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新冠肺炎風險,為了是否服藥夜夜失眠,一度還狂喝中藥補氣湯,以及號稱抗炎的「薑黃素」,但醫師陳書怡提醒,免疫系統失調的患者千萬不可自行停藥或亂服藥,若有任何疑慮,應尋求專業醫師意見。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陳書怡說明,自體免疫功能亢進患者,自行服用坊間常見以當歸、黃耆為主的補氣湯品,反而更容易助長自體免疫細胞的攻勢,口乾、關節疼痛可能更加嚴重,此外,號稱抗炎的「薑黃」,性味辛、苦、溫,除了對於關節無力痠痛可能有些微幫助外,也會加重免疫疾病的嚴重程度,故使用前應諮詢合格中醫師。陳書怡說,防疫成全民運動,口罩、酒精幾乎是出門的標配,許多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不免擔心「這樣真的夠嗎?」,尤其乾燥症、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都屬於自體免疫疾病,是因免疫系統紊亂,導致免疫細胞將自家的黏膜、內臟、關節當成攻擊目標,造成組織發炎失能,必須使用免疫調節劑治療。陳書怡指出,除了基因、賀爾蒙外,細菌病毒的感染都有可能引發或加重自體免疫細胞的異常狀況,所以常見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或是泌尿道發炎,常常會加重這類病人的病情,因此防疫、抗病毒,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而言更需謹慎。陳書怡強調,國人奶蛋魚肉蔬果樣樣不缺,營養不足造成免疫力低下實在少見,臨床上常見的患者反而是過敏、免疫系統「亢進」的族群居多,一般民眾常言「免疫力差」,其實是免疫系統失衡,與真正免疫力低下族群(常見如移植、免疫不全患者)相差甚遠。
-
2020-02-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時期出現發燒、咳嗽?就醫時「這件事」一定得做
「這幾天有點微燒,也出現咳嗽症狀,但最近都沒有出國,會不會得了武漢肺炎啊?」近期「COVID-19」(武漢肺炎)肆虐全球,加上天氣不穩,感冒及流感的患者亦不在少數,使得許多有類似上述症狀民眾不免擔心:自己究竟罹患了什麼病?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為碩表示,「COVID-19」(武漢肺炎)迄今已造成29個國家流行,超過7萬人感染,死亡人數也達1千7百多人,此病症狀與台灣時常流行的流感難以區分,令不少民眾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時,不免擔心自己是否中鏢。張為碩指出,依照中國傳染病專家鍾南山所領導的團隊發表論文(案例數:1099)來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症狀以發燒(87.9%)、咳嗽(67.7%)、倦怠感(38.1%)與痰(33.4%)為主,肌肉痠痛比例僅14.8%,不幸的是,在疾病初期發燒的比例並不高,僅有43.1%,顯示無症狀感染者將會增加防疫難度。由於疫情於國際間延燒,為及早發現疑似個案,以及避免社區傳播,張為碩強調,無論從哪個國家歸國,就醫時務必確實告知旅遊史,除了保護自己,也提升大眾的安全;此外,被要求居家檢疫者,若有就醫需求,務必聯絡地方衛生單位,切勿自行就醫。由於武漢肺炎與流感的症狀頗為相似,若非由專業醫師依不同個案判斷,恐怕難以正確解讀,所幸流感已有疫苗可以預防接種,也有藥物可供治療,武漢肺炎目前雖尚未發展出疫苗與藥物,一旦有類似症狀,都應儘速就醫尋求協助。張為碩提醒,在武漢肺炎可能的治療效果尚未被確認前,防治此疾病須仰賴有效的感控措施,除了口罩以外,避免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同時避免前往疫區,以及勤洗手等,才是避免感染的不二法門。延伸閱讀: 這3種NG衛生習慣最易染病! 第一點超多人都會犯 超過38℃發燒了! 感染科醫師解析退燒藥正確使用時機 肺癌、普通感冒咳嗽有差別! 咳超過「這天數」別再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