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4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症狀
共找到
13117
筆 文章
-
-
2020-04-04 養生.聰明飲食
「吃醋」排毒又可降膽固醇!中醫師教喝對3時間、3種類,效果更加倍
人的一日三餐會攝取各種不同的食物,在補充身體必需營養的同時,也會吃進或產生許多莫名其妙的毒素,為了維持健康,防止疑難雜症搶著出籠,排毒便成了生活中刻不容緩的功課。1.食醋排毒法的原理《本草綱目》記載:「醋能消腫、散水氣、殺邪毒、理諸藥。」醋中含有多種胺基酸和有機酸,對人體非常有益,同時也是每個家庭的廚房中,必不可少的調味料。夏季時,食物容易遭到微生物汙染而酸敗,甚至發生食物中毒的現象,這時候,就可以在料理時加點醋來殺菌,延長保存時間;它的味道雖然是酸的,卻是不折不扣的鹼性食物,具有抗氧化的功能,可達到排毒養顏的效果。醋也能刺激胃酸分泌,健脾開胃,使人食慾大增;同時,醋中的醋酸可以加快胃排空的速度,或增加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而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這在老鼠實驗和人體實驗都已經獲得證實。醫學研究發現,醋亦可降低膽固醇、調節血壓來促進心血管的健康。❶食醋有助於清腸排毒。食醋中豐富的醋酸,不僅能夠抑制細菌的快速繁殖還能夠將其殺死,迅速清除腸胃有毒物質;食醋與大蒜配合使用(醋泡大蒜),能強身健體、預防感冒、增強抵抗力。❷食醋有助於治療便祕。醋裡含有二氧化碳,在消化過程中會變成氣體,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排便順暢。❸食醋有助於提高肝臟的排毒功能。肝臟是人體最主要的排毒器官,飲用食醋能夠有效排出血液裡的老舊廢物,淨化血液,消除脂肪肝(從脂肪肝惡化至重症,一定會經歷血液變黏稠的過程),保護肝臟。2.食醋排毒的飲用時間根據個人體質以及生活、飲食習慣的不同,喝醋的時間可以有所調整,而且不同時間喝,效果也各異。❶早餐後飲用食醋。對於感冒的患者來說,早餐後飲用食醋,有助於抵抗身體的寒冷,尤其是在冬天,可以選擇溫醋飲,減少對胃部的刺激,提高醋的殺菌效果。❷下午飲用食醋。在長時間的學習和工作,或者經歷了劇烈運動後,人會感覺特別疲憊,這時候喝上一小杯食醋,能夠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消除疲勞。❸臨睡前飲用食醋。夜晚通常是人體油脂分泌最旺盛的時刻,這也是皮膚細胞容易衰老的主要因素。因為在夜間,人的皮膚處於一個pH值失衡的狀態,導致血液的循環不順暢,往往出現緊繃的情況。臨睡前喝一些食醋有助於緩解這種情況,因其含有的有機酸、甘油和醛類等,有助於平衡皮膚的pH值,並控制油脂的分泌,加快血液循環,有利清除體內沉積已久的廢物。3.適合排毒的食醋種類❶食醋分為化學合成醋、混和醋和釀造醋三類。合成醋亦稱醋精,是以冰醋酸為原料,再添加香料、色素進行人工合成,酸味大,刺激性強烈,沒有營養價值;而混合醋,就是把釀造醋和化學合成醋依適當比例混合而成;釀造醋則是以穀類、麥、水果、草本植物等,透過微生物發酵釀製而成,工序繁瑣多重,味道香醇。其營養成分包含胺基酸、有機酸、無機鹽及醇類等,具有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去除累積毒素的功效。前2種的品質當然也比不上釀造醋。❷果醋─食醋的完美替代品。當你有渾身乏力、食慾不振、免疫力下降等等問題時,「吃醋」都能搞定,由於食醋一般都用於做菜,因此果醋就成為一種健康飲品應運而生。果醋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胺基酸,可有效提高免疫力;其酸性物質能溶解食物中的鈣,加強人體對鈣、磷等營養物質的吸收;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它是一種強大的抗氧化劑,具有防止細胞癌變和延緩細胞衰老的功效;另外,果醋中的醋酸,還能夠增加胃腸蠕動的速度,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喝醋之後,要記得喝點開水漱漱口,因為醋酸會傷害牙齒琺瑯質,所以不要讓它停留在口腔過久的時間。有些果醋含糖分較多,容易讓血糖上升,糖尿病患者要自己衡量。正在服用西藥的患者不適合飲用果醋,因為部分藥物會與醋產生酸鹼中和的現象,從而導致藥效無法發揮。❸老醋花生。老醋又稱為陳醋,以山西釀造出產者最為有名,所以這道菜也是山西人愛吃的涼拌小菜。雖然花生含有人體所需要的不飽和脂肪酸,但熱量高、有油膩感,而食醋中所含的有機酸恰好是解膩又生香的。老醋花生有清熱、活血的功效,可保護血管壁、阻止血栓形成。做法是把花生(生熟皆可)放到密封的罐子裡,再倒入陳醋,醋要沒過花生,上蓋密封放置陰涼處7至10天就可以吃。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可多吃,一天最多十幾粒,吃完一定要及時漱口,否則不利於牙齒健康。4.食醋排毒法的注意事項現今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將「醋」當做保健飲品。但醋並非人人都適合,要有科學合理的方法飲用,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❶食醋的用量。成年人每天可以飲食醋20∼40毫升,即便是米醋,最多也不可超過150毫升。老年人或者兒童以及各種疾病的患者,可依據自己的體質情況減少分量。剛開始飲用的人應該少量試服,如果依然感到不適,則要立即停服。食醋飲用要適量,不要急於求成。食醋的飲用方式。喜歡並且習慣的人可直接飲用,喝完記得用溫開水漱口;怕酸的人可用2∼3倍的溫開水稀釋後再喝,也可選擇加入適量的蜂蜜。同樣的,也要及時漱口,以免損害牙齒。❷不適宜飲用食醋的人群。患有胃潰瘍,且胃酸分泌過多的病人,要避免飲用。因過量的食醋,會刺激胃部,使潰瘍情形加重。正在服用「解表發汗」中藥的患者不適宜飲用食醋,因為醋有收斂之性,會促進人體汗孔收縮,還會破壞中藥的有效成分,干擾其發汗解表作用。對醋過敏者及低血壓者不適宜飲用食醋。食醋過敏則會導致皮疹、瘙癢、水腫、哮喘等症狀;低血壓者飲用食醋,則會出現頭痛、全身無力等現象。❸食醋的保存方法。如果發現食醋發酵,出現泡沫、腐敗變味等情況時,應立即停止飲用。最好的保存方法,即是將食醋放入冰箱內冷藏,以免變質。延伸閱讀: 腰痛、肩頸痠痛,原來可能是你的胃不好!日本名醫教你2動作,改善「胃弱姿勢」●書籍介紹一天一排毒,身體才會好:中醫師的全身天然排毒法,清淨五臟,防生病作者:張霆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19/12/04作者簡介張霆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習各科醫術,師從多位名家,其中包括著名兒科專家方鶴松教授、知名中醫專家王鳳岐主任、皮膚科中醫專家許銑主任、民間名老中醫,有“神針王”之稱的王修身大夫等知名專家,同時研讀各家經典古籍,中西醫結合針藥並用,對中醫保健養生有豐富的經驗。出版了《解決小病痛,不用看醫生》《醫生秘而不傳的養生秘笈》《氣血調養好,疾病不來找》《腎好人不老,胃好命就長》等作品。
-
2020-04-04 科別.兒科
氣候變化大咳嗽咳不停!感冒、氣喘該怎麼分
由於開學沒多久加上進入春天後氣候變化大,最近因為咳嗽來看診的寶包增加不少,爸媽都很擔心寶包是否有氣喘或是呼吸道敏感的狀況,所以今天阿包醫生來跟大家聊聊感冒和氣喘的差異。 感冒感冒是一種呼吸道疾病,以飛沫、接觸傳染為主,致病原高達數百種,包括腺病毒、鼻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常見於溫差變化大、秋冬轉涼之際,病程大多3~5天。常見症狀感冒常見症狀包括咳嗽、流鼻水、鼻塞、發燒、肌肉無力或痠痛。咳嗽狀況當感冒並合併咳嗽症狀,通常會 #一整天都在咳嗽,部分患者喉嚨會有痰音。治療與照護通常採用支持性療法,爸媽平時也需給予寶包適當水分,並要求孩子適度休息,才能盡快痊癒。當感冒合併其他症狀,例如:有膿痰、黃鼻涕、怕冷、發抖,或是吃藥3天後仍未改善,甚至食慾活力不佳,應進一步就醫檢查。氣喘氣喘又稱為哮喘病,是一種慢性氣道阻塞疾病,症狀表現通常是好幾個月的時間,一般是受到遺傳體質和環境因素影響,不少爸媽聽到受遺傳影響會很擔心,但氣喘若控制得宜,是可以正常生活,不必過於憂慮。常見症狀氣喘症狀包括咳嗽、喘鳴聲、胸悶、呼吸困難等。依嚴重度可區分為三種,輕微者幾乎沒症狀,可以正常進食、睡覺、生活;中度者發病時會有咻咻的喘鳴聲與咳嗽,有時會伴隨呼吸困難;嚴重者常覺得呼吸困難,晚上也無法睡覺,會影響生活起居。咳嗽狀況不少氣喘發作時會合併咳嗽症狀,時機點通常落在運動時、傍晚、換季或塵蟎過敏時,等待過敏原散去或是環境溫度逐漸恢復恆溫,症狀也會慢慢停歇。治療與照護減少氣喘發作可區分為兩種,第一種是依照醫囑做治療,平時做好氣喘症狀與肺功能的監測,降低氣喘惡化機率,第二種是減少誘發因子,例如:塵蟎、灰塵、花粉、溫差等。此外,部分孩子常因運動而誘發氣喘,歸納原因可能是因為未做足夠暖身運動,以至於運動時吸入大量乾冷空氣,刺激呼吸道而產生症狀,建議有氣喘者應做足15~30分鐘的暖身,來減少氣喘誘發機率。小叮嚀不論是感冒還是氣喘,都算是寶包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對於感冒建議爸媽從小養成寶包正確的衛生習慣,來減少感染機率;若經過診斷確診為氣喘,爸媽在生活照護上會比較辛苦些,但只要控制得宜通常可以得到良好效果,並且降低氣喘機率產生。本文摘自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粉絲團 原文請點此
-
2020-04-04 新聞.科普好健康
濾泡性淋巴瘤 觀察先於治療的癌症?
在被告知確診罹癌時,每個人反應都差不多,震驚、傻住、無法接受,但如果醫師接著說,「不用治療,先觀察就好」,一時之間,癌友應該很難接受,質疑既然已經罹癌,為何能夠不做任何積極治療,只需慢慢「觀察」?濾泡性淋巴瘤 長得很慢每一位濾泡性淋巴瘤病友都有過類似無奈、難解的就醫經驗。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目前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中,濾泡性淋巴瘤約占20%至30%,而這類腫瘤生長極為緩慢,長久以來,「觀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罹患癌症,卻不做任何治療,只需「觀察」,這應該算是最幸福的癌友,但對於病人而言,在得知罹癌後,要自己故作鎮定,毫不在意,只要定期回診「觀察」,這似乎又說不過去。因此,有必要向病患好好解釋,什麼是濾泡性淋巴瘤。一般來說,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可分為極高惡性度、高惡性度以及極低惡性度,其中濾泡性淋巴瘤屬於低惡性度的非何杰氏淋巴瘤,且占比偏高,由於生長速度緩慢,幾乎沒有明顯臨床症狀。初期濾泡性淋巴瘤症狀不明顯,到了中晚期,頸部、腋下、腹部或腹股溝等部位的淋巴結腫大,此外,容易疲勞、呼吸急促、盜汗和體重減輕,大部分患者是在這個階段才被確診。學界:出現症狀才須積極治療在癌症治療上,總是認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但濾泡性淋巴瘤卻不適用這項準則,國外一項相關研究發現,等到症狀出現,再開始接受化學治療,效果一樣好。該研究將193個新診斷濾泡性淋巴瘤的病人被隨機分為觀察組、治療組,結果發現,治療組一開始就接受治療,至於觀察組則是等到出現症狀,才做化療,但令人意外的是,兩者治療效果差不多,這也是為何腫瘤學界認為,這類患者不必急著化療,等症狀出現後再說。在所有癌症中,濾泡性淋巴瘤應該是生長速度最緩慢的一種腫瘤,慢到變成有些無害,確診後,如果沒有症狀,一般建議等幾年後出現症狀,再積極治療。「觀察」僅是治療濾泡性淋巴瘤的一個選項,但病人只能等待發病,過程中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性,身心承受極大壓力。目前血液腫瘤學界共識為,如果已經出現症狀的濾泡性淋巴瘤病患,建議施以「單株抗體加上化學治療」。至於年紀大、沒有症狀,以及身體狀況較差,難以承受化療的病患,則建議考慮「觀察」。2成患者 化療後2年內復發但終究濾泡性淋巴瘤無法治癒,儘管對化療反應不錯,但仍有兩成患者在接受化療兩年內就復發,而復發時間越早,死亡風險就越高,原因在於復發後,治療反應率變差,處於緩解的期間會愈來愈短。這群早期復發的濾泡性淋巴癌病友屬於高危險族群,臨床顯示,五年存活率僅約五成,遠低於非早期復發患者的九成,且死亡風險增加26倍。所幸近幾年來,新一代標靶藥物問世,有效降低五成左右的復發風險及死亡風險。健保最近將新一代標靶藥物納入給付,條件為「曾接受過第一代標靶藥物,很快就失效,且在療程結束六個月內即復發。」
-
2020-04-04 癌症.抗癌新知
關於COVID-19的治療 新冠肺炎的最新進展
自2019年底,在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出現了不明原因肺炎的群聚現象,在許多實驗室的合作下,終於確定其病原體為新型的冠狀病毒,最早的三位病例報導已經發表於2020年1月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中。然而,因為該病毒的高度傳染力,及缺乏有效的控制方式,如疫苗或抗病毒藥物等,造成疫情已散佈世界各國。至2020年3月15日止,已有134國共超過十五萬人感染新冠肺炎,其中全球已超過5,900人以上死亡,且趨勢仍持續上升中,造成全球的公共衛生問題。因此,希望能藉由此醫學知識的更新,能協助加速疫情的控制。病原學特點COVID-19的致病原稱為SARS-CoV-2,為冠狀病毒中的B型冠狀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一般有包膜,直徑60-140nm。其命名雖稱呼為SARS-CoV-2,但是其基因特徵和SARS-CoV或 MERS-CoV均有相當程度之不同。依照目前研究顯示,其基因親緣分析與蝙蝠的冠狀病毒較接近,其同源性可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以體外細胞進行病毒培養時,SARS-CoV-2約96個小時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細胞中培養出現,而在其他的細胞株,如Vero E6和Huh-7細胞系中則約需時6天。因為SARS-CoV-2的研究還有許多謎團正待釐清,因此,對其病毒的分析,許多都是來自於對SARS-CoV或MERS-CoV的研究。一般而言,冠狀病毒對於紫外線和熱都相當敏感,曝露在56度C的環境下超過三十分鐘以上、乙醚、75%以上濃度的酒精,含氯的消毒劑等,都可以破壞表面的包膜造成殺死病毒。流行病學特點傳染源:早期湖北省的疫情懷疑為動物造成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但現在的流行病學分析,已證明此種病毒可以有效的人傳人。因此,動物接觸史或湖北的華南海鮮市場旅遊史已不再是判斷的關鍵。另外,雖然WHO認為無症狀者傳染機會較低,但是依據中國大陸地區及德國研究,目前認為無症狀的感染者仍可能為傳染源。傳播途徑: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曝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或稱懸浮微粒,Aerosol)情況下,也可經由Aerosol傳播。目前在感染者的的部分體液中,如糞便或尿液中也可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但是否為活性病毒,或僅是已死亡的病毒基因,目前仍無定論,故無法判定是否可經由糞便或尿液傳染。故除飛沫或接觸傳染外,仍須注意糞便及尿對環境污染造成氣溶膠或接觸傳播的可能性。 易感族群:因此種病毒為全新出現,所有人類均無有效之抵抗力,因此所有人群均普遍易感。過去曾有報導認為兒童較不易感染,但後續報導均陸續發現有兒童、幼兒或是新生兒的感染報導。因此可能與初期文獻均集中在重症及老齡患者有關。目前研究顯示,成人及兒童的感染風險均相同,但越高齡的患者演變為重症的機會較高。因此,不分年齡均不可掉以輕心。臨床嚴重度分級COVID-19新冠肺炎感染者,臨床表現差異相當大。由輕症到極嚴重的呼吸衰竭都有可能。對輕症患者來說,僅需密切觀察避免傳染,但對於重症患者而言,除了呼吸器及有效的支持性治療外,目前已有多種抗病毒藥物組合在試驗中。因此,適當的對病患的嚴重度分期有其必要。基於目前的流行病學調查潛伏期1-14天,多為3-7天。以發燒、乾咳、全身倦怠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鼻涕、咽痛、肌痛和腹瀉等症狀。COVID-19新冠肺炎感染者輕、重症的介紹輕型患者臨床症狀輕微,影像學未見肺炎表現。中度患者具有發燒、呼吸道等症狀,影像學已可見肺炎表現。重度患者的定義在成人及兒童不同。 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條: ●呼吸速率RR>30次/分。 ●靜止狀態血氧飽和度SpO240次/分;5歲以上,RR>30次/分) 。 ●靜止狀態下,血氧飽和度
-
2020-04-04 性愛.性病防治
沒有性行為竟然也會感染菜花?這些地方也藏病毒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沒有性行為竟然也會感染菜花?日前一名男子總覺得肛門有異物感,且摸到不明突起物,就醫檢查發現竟是感染菜花,但男子向醫師表示,已許久都沒有過性行為,經詳細詢問之下,研判可能是使用公廁時受到感染。中醫師黃慶雲解釋,公廁馬桶座如果被菜花患者使用過而未經清潔,或肛門處有小傷口時被馬桶水花濺到等,都可能是菜花傳染途徑。一旦開始長出菜花,務必儘快就醫,越早治療,越快復原。黃慶雲表示,俗稱菜花的「尖銳溼疣」(HPV),是一種由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的性病。由於菜花病毒潛伏期長,加上感染初期無明顯症狀,不痛又不癢,只有皮膚外觀顆粒突起,患者很難在早期發現。因此,菜花的傳染率成為凌駕梅毒、淋病之上的性病。雖然菜花主要是透過性行為傳染,但進出三溫暖、游泳池、泡溫泉等潮溼環境,或接觸到菜花患者的分泌物、傷口,也可能受到間接傳染。醫師提醒,使用公共場所浴巾、或坐在菜花患者曾坐過的椅子、水池邊,也會提高感染風險。通常感染菜花後不會立即有症狀,一般約在半年內發作,也可能潛伏2年之久,等人體免疫力下降才發作。黃慶雲強調,確定感染菜花後,如延誤治療,男性容易引發陰莖癌,女性則會提高子宮頸癌風險,後果不堪設想。西醫以雷射、電燒或二氧化氮冷凍等方式治療菜花,目的在去除表皮突出肉芽,但肉眼看不到的肉芽無法清除,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病原沒有從根本去除,只要患者抵抗力下降,病毒又會伺機復發。此外,電燒、冷凍治療後的傷口復原不易,菜花若又在傷口周圍復發,將成為許多患者的惡夢。中醫治療菜花,主要透過內服五寶解毒散,以產生排毒、解毒、消疣等功能,提昇細胞免疫力,再加上外抹蒲公英、冇骨消的萃取液,加速菜花病源體自然脫落,同時兼顧解毒及提昇抵抗力,將復發機率大幅降低,達到完整去除病源的目標。隨民眾防疫觀念提升,黃慶雲呼籲,民眾使用公廁時最好先以酒精棉片擦拭馬桶蓋,或衛生紙沾水擦拭並擦乾,盡可能保持物品乾燥可降低感染;到三溫暖、游泳池、溫泉等地,也建議使用自己的毛巾,避免與他人共用而染病。若民眾摸到皮膚或肛門黏膜等有異物,就應立即就醫,否則菜花愈長愈大,治療愈困難。確診感染菜花後,務必帶伴侶一同治療,以免一人治癒後又接觸染病的另一半,一再重複感染。(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感染HPV病毒非女性專利! 男性3種癌多由「性」引起 泡溫泉、做SPA怕染菜花! 這2個地方最容易藏病毒  
-
2020-04-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鍾南山:應更加注意兩類無症狀感染者
中國官方最新通報,昨天新增31例武漢肺炎確診病例,其中7例原為無症狀感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說,應更加注意兩類無症狀感染者,包括確診患者密切接觸者以及來自重點疫區的人員。北京財新網今天報導,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昨天在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俗稱武漢肺炎)疫情防控國際經驗分享會,做了上述表示。他說,「無症狀感染者也具有傳染性,應該更加注意兩類無症狀感染者:確診人員的密切接觸者和來自重點疫區的人員」。鍾南山並指出,「疫情在有些國家擴散很快,一天就增加1萬病例,這是個大問題」。他強調,「如果一些國家控制不了疫情爆發,就會給全世界帶來災難,沒有哪個國家能置身事外,這是我最擔心的」。無症狀感染者對武漢肺炎疫情的影響漸受重視,中共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日前要求加大對無症狀感染者的篩查力度;國家衛健委則自4月1日起,在每日疫情通報中公布無症狀感染者相關情況。官方今天通報,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日報告新增60例無症狀感染者,其中境外輸入7例;當日轉為確診的有7例,皆是境外輸入;解除醫學觀察101例(5例境外輸入);尚在醫學觀察的無症狀感染者1027例(221例境外輸入)。中國政府目前雖尚未將無症狀感染者列為確診,但無症狀感染者已具傳染力,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昨天在「疫情防控與醫療國際合作」記者會表示,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效率約相當於確診病例的1/3,造成流行的可能性很小。不過,寧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治所陳奕等專家稍早前曾發表論文說,2019冠狀病毒疾病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染率與出現症狀的確診患者不相上下,與病毒帶原者接觸的人群中,家人、進香客的被感染率最高。
-
2020-04-03 養生.聰明飲食
連假大吃大喝鬧肚痛! 防止食物中毒要這樣做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民眾吃東西後,出現腹瀉、嘔吐症狀,當心是細菌及病毒引起的食物中毒。曾有民眾飲用未經充分消毒及煮沸的山泉水,導致諾羅病毒食品中毒案例。此外,也曾發生誤食綠褶菇、姑婆芋、大花曼陀羅及蟾蜍等動植物後,造成食品中毒的情形發生。107年造成臺灣食品中毒的前三名病原性微生物,分別為諾羅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及仙人掌桿菌。其中最常被發現造成食品中毒病因的諾羅病毒,只需要少量的病毒就可導致上吐下瀉,諾羅病毒不耐熱,因此,餐點都要徹底加熱至中心溫度70℃以上再食用,即可避免中毒。但要注意的是,酒精無法消滅諾羅病毒,所以在如廁後、製作及食用餐點前,一定要用肥皂等清潔產品徹底清洗雙手。至於容易被微生物污染的貝類水產品,應避免生食,在烹煮蛤蜊或牡蠣時,當貝類的殼張開後,也要再多煮一會兒再吃。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微量存在人體表皮的微生物,若調理食品的人手部有傷口化膿時,就容易孳生金黃色葡萄球菌,食品製備過程一不慎,就可能污染食品,食入後造成上吐下瀉等不適症狀。調理食品的人應注意個人衛生及應穿著整潔,並注重手部清潔及消毒,若手部有傷口,則需妥適包紮處理,並戴上不透水手套。在仙人掌桿菌方面,容易透過環境中的灰塵或病媒污染食品,菌體不耐熱,但可能形成耐熱性芽胞,因此便當或餐點製備後,又在室溫下貯存過久,就可能使仙人掌桿菌芽孢萌芽增生,並產生毒素,吃了導致腹瀉或嘔吐等症狀。食藥署建議,應注意衛生管理,避免食品受到灰塵及病媒等污染;食品食用前也要徹底加熱,烹調後也應儘速食用,如未能馬上食用,最好保溫在60°C以上,或儘速冷藏(7°C以下)或冷凍(-18°C以下)保存。若計劃出外郊遊,請遵守「不要飲用山泉水、不要食用不明的動植物」原則,想遠離食品中毒,預防食品中毒的5要:「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徹底加熱及要注意保存溫度」,可常保飲食安康。(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這3種NG衛生習慣最易染病! 第一點超多人都會犯 一人中標全家遭殃! 感染諾羅病毒其他人該如何自保?
-
2020-04-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期兒童一發燒就送急診?急診醫良心建議:母湯喔!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吳漢屏觀察,防疫期間,一般急診就診較去年同期少三成,兒童急診少五成,但還是有家長因為孩子一發燒、咳嗽送急診,有的是太緊張,也有的是因為「比較快」、「不用等」,令人傻眼。他建議,防疫期兒童若不是病況嚴重、需緊急救護,或有接觸史、旅遊史而出現呼吸道症、發燒,小病優先選擇至診所就醫。吳漢屏提醒家長,雖然疫情期間,醫院病患分流,但急診醫護人員也要協助新型冠狀病毒採檢,應盡量減少到醫院兒童急診就醫的頻率,目前在台灣兒童急診室,需要做新型冠狀病毒篩檢的兒童遠比成人急診室少,兒童感染源絕大多是親人傳染,建議有接觸史、旅遊史出現呼吸道症狀或發燒的兒童,可經由兒童急診來做相關檢測。很多家長詢問「兒童什麼情況該送急診?」吳漢屏說明,例如若發燒超過三天,或到診所就醫、吃了退燒藥,仍出現呼吸急促、呼吸特別費力、走路會喘,或精神萎靡、活力下降、缺氧發疳口唇、手指和腳趾呈紫藍色等異常現象,盡速送醫。一名急診醫師私下分享,有家長發現孩子一發燒很緊張,沒有接觸史、旅遊史,連忙送孩子到急診,結果急診的處置和基層診所完全一樣,這名就醫的兒童吃了退燒藥後就退燒、人也有活力,但讓自己和孩子增加感染風險。
-
2020-04-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無症狀感染近5% 潛伏2周 腹瀉為轉重症指標
無症狀感染者一直是防疫專家眼中最可怕的噩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首度公布我國無症狀確診患者比率,截至四月一日為止,三百廿九名確診患者中,十五位為無症狀感染者,約占百分之五,無症狀期間長達二周之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無症狀感染者並非是「完全無症狀」,有些患者被感染後,在尚未出現症狀前就被篩檢陽性。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徐上富說,依照國外文獻指出,無症狀感染者分兩種層次,一為尚未出現症狀被確診,即潛伏期被確診,另一是感染到自癒都沒有症狀。徐上富表示,人體被感染後,約三到十四天才會出現症狀,這段期間被稱為潛伏期,不少感染者在潛伏期時被篩出;中國發表研究顯示,完全無症狀者約占整體一成,這也是新冠病毒在全球大流行的關鍵原因。在症狀表現方面,不少確診個案主訴嗅味覺喪失,指揮中心日前修訂通報採檢定義,將嗅味覺異常納入,值得注意的是,昨新增十例確診案例中,四例出現腹瀉、腹痛症狀,張上淳說,確診案例中少數主訴腹瀉,將視後續資料再決定是否納通報定義。其中案335(五十多歲本土案例)腹瀉症狀明確,是少見主訴腹瀉後確診的案例,張上淳說,過去確診案例中也有零星個案出現腹瀉症狀,但單純主訴腹瀉非常少,截至目前為止,僅有此例。徐上富表示,新冠病毒入侵人體主要的受體為ACE2,人體組織中以支氣管、肺部、腸胃道、大小腸的ACE2最多,依照中國及世界衛生組織的觀察報告指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主訴腹瀉症狀的比率,遠高於住在一般病房的確診者,且多數腹瀉症狀都是確診患者較後期症狀,目前臨床上已將腹瀉視為病情轉為重症的指標之一。另,國衛院昨宣布成功以SARS抗體研發出可以檢測新冠肺炎的快篩試劑,十到十五分鐘就能有結果,將進一步確認快篩試劑的專一性及靈敏度,下周啟動招商進行試量產。
-
2020-04-03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無論吃多少感冒藥都不會痊癒?你可能是「花粉症」
春暖花開,是出遊的好時機,又正值清明連假,不少景點都擠滿了賞花及攝影愛好者,但對於花粉症的病人來說,卻是夢魘的開始!花粉症其實是過敏性鼻炎的一種,隨著季節發作,國外又俗稱Hay Fever,乾草熱或花粉熱,一般像北美及日本等比較乾燥的地方比較常見。在日本,花粉症的高峰期是每年2至4月花季的時候,但在其他季節或地區都可能發生,而且不是只要會開花的植物的花粉才會引起過敏,有些樹或草甚至農作物繁殖的季節,也會散發出大量孢粉,進而引起過敏。常見過敏4大症狀:.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癢。.眼睛癢、眼周皮膚紅腫、流淚。.上顎及喉嚨癢、咳嗽。.若本身有氣喘的患者較易被誘發。花粉症有季節性,在每年2至4月或10至12月,隨著植物花期變化,花開時患者才會開始出現過敏症狀,而常在環境中存在的過敏原如塵蟎、動物毛,只要一直暴露在有過敏原的環境中,過敏症狀就會不分季節的經年性發病。台灣哪些植物容易引起花粉症?目前缺乏大型的本土性研究,會引發過敏的花粉或孢粉,主要來源以風媒種類為主的植物,只有少數為蟲媒花。因此,如果花粉產量大、花數眾多、各花部特徵利於以風散播,以及株數多且分布廣及常見的植物較容易引起過敏。此外,花粉的傳播,多以近距離為主,大多是發生在花粉源頭的地區內 。台灣氣候潮濕,花粉的位置較近地面,引發的花粉過敏較不明顯,加上黴菌及塵蟎過敏較多,因此在國外是常見現象,但在台灣的花粉熱臨床確診比例不高,也缺乏本土的花粉過敏原檢測試劑;國內採用的過敏原試劑都來自國外藥廠,所以只能檢測出國外常見的花粉過敏原。由於花粉能附著在空汙PM2.5與PM10上一起飄散,隨空汙問題,花粉過敏也可能加劇。但究竟是空汙過敏或是花粉過敏,須予以釐清。許多有花粉症的人都不知道,因為花粉症的症狀和感冒類似,常會讓人誤會自己感冒了,然而當患者的生活環境中一直存在過敏原─花粉,症狀就會持續,無論吃多少感冒藥都不會痊癒。尤其有許多過敏性鼻炎患者反覆就醫,卻不見症狀好轉,會建議有此困擾的民眾,可以至醫院進行「過敏原檢驗」,找出真正過敏原凶,才能對症預防。
-
2020-04-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增10例3腹瀉、1腹痛 醫師:腹瀉恐是轉重症指標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新增十名確診案例,其中有三人主訴有腹瀉症狀、一人腹痛;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徐上富表示,腹瀉症狀恐比嗅覺、味覺喪失更加值得關注,已有臨床觀察報告顯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有一定的比例皆主訴有腹瀉症狀,不少臨床醫師也將腹瀉視為觀察的症狀變化的指標之一。新冠病毒已知是透過人體內ACE2受體感染人體,徐上富表示,人體內ACE2分布最多的組織,以支氣管、肺部、腸胃道、大腸、小腸最多,鼻腔內部雖然有ACE2,其量遠低於支氣管等組織;因此,新冠病毒入侵人體後,最快侵襲的組織就是支氣管、肺部,其症狀表現為咳嗽、喘等。而腸胃道中也能發現有豐富的ACE2,無論是國內外的確診案例,不少都有患者主訴有腹瀉、腹痛、噁心想吐等症狀;徐上富表示,中國大陸是第一個確診案例突破八萬人的國家,當初確診案例到達七萬多人時,曾有一分研究報告,顯示有2%到10%的患者出現腸胃道症狀,且該症狀屬於較為後期症狀,其中住進加護病房的確診患者,腸胃道症狀的比例遠高於住在一般病房的確診患者。二月中旬,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曾有一份報告顯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有5%有腸胃道症狀。發明雞尾酒療法的華裔科學家何大一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提及部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會有出現腸胃道症狀。徐上富表示,依目前觀察,腹痛、腹瀉恐怕會是確診患者發展到重症的指標;他說明,病毒入侵人體後,病毒會透過細胞不斷複製,當病毒量大的時候,就會入侵到更多的組織,換言之,會出現腹痛腹瀉的患者,恐是體內病毒量已經相當高後,進而侵襲腸胃道。至於病毒濃度高一事,是否也可以解釋,病毒侵害至ACE2含量較低的第一對腦神經到鼻腔底部?徐上富表示,不無可能,但是他認為,腸胃道不像是鼻腔,會暴露於接觸到空氣,病毒可透過飛沫等機會,接觸到鼻腔,因此鼻腔可能是接觸到病毒的第一道門。所以即使鼻腔內的ACE2含量低,也可能因為是大門,讓病毒得以首先入侵,他認為,並不是病毒量高才導致病毒侵害第一隊腦神經到鼻腔底部,進而出現嗅覺、味覺喪失,反而腸胃道症狀的出現,較有可能是病毒量高的表現。不過,徐上富強調,目前的研究都屬於觀察性的實驗,盼後續更多國家釋出資訊,更能解釋病毒量與症狀之間的關係。
-
2020-04-02 科別.皮膚
防曬、防恙蟲、小黑蚊/出遊掃墓做好防護 皮膚不NG
春天是闔家出遊,也是慎終追遠的好時節。今天起一連四天清明掃墓假期,提醒大家出門在外要懂得照顧自己的皮膚,除了要做好防曬措施,更要小心防範避免小黑蚊、恙蟲的叮咬,才能玩得盡興、掃得安心。【防曬】出門在外,防曬是照顧皮膚的第一道基本功。防曬產品的選用,建議挑選防曬係數SPF30至50以上,PA值++++或標示broad-spectrum的產品,才能兼具防護紫外線A光及B光的功能。凡在室外活動,建議每兩小時就要補充擦一次防曬產品。若是家中有幼兒,則建議挑選純物理性(氧化鋅/二氧化鈦)成分的產品,較不易引起過敏反應。此外,陽傘、太陽眼鏡、寬邊的帽子、袖套或防曬衣也都是防曬的好夥伴。【小黑蚊】小黑蚊的學名是「台灣鋏蠓」,在台灣分布地區以中南部及花東地區最多。每年四月開始孳生,數量到夏天達到最高峰。跟蚊子相比,小黑蚊的叮咬反應更劇烈,紅癢的情形更甚,且引發過敏反應的時間更久,可以拖到一周以上,甚至接近一個月才完全退去。防護小黑蚊,首要清理青苔藻類,保持乾燥環境,家中需裝細目紗窗紗門;外出要避開中午小黑蚊出沒的高峰期,穿著長袖長褲衣物,並且使用含DEET(敵避)成分的有效防蟲產品。【恙蟲】恙蟲是八隻腳的小節肢動物,喜歡居住在高草叢和森林區域,尤其清明掃墓時節,因為清理雜草的關係,很容易接觸到恙蟲。恙蟲叮咬的疹子形態,通常是鮮紅色的點狀疹子,可能咬在皮膚皺褶或衣服遮蓋的地方,如膝窩、腋窩、腰部、腳踝等。被恙蟲叮咬非常癢,千萬不要抓破皮導致感染。避免用過熱的水洗澡,可以用冰敷或外用止癢藥膏來減低癢感。預防恙蟲叮咬首重保護皮膚。當您在林間小徑漫步時,盡量穿著長袖長褲衣物,並將褲管塞入襪子中。可以將防蟲液塗抹在領口、袖口、腰部、褲管等處。從野外回到家後馬上淋浴,也可以預防恙蟲滯留在您的皮膚上。恙蟲最惡名昭彰的是可能傳染恙蟲病,又稱叢林型斑疹傷寒,被恙蟲幼蟲叮咬,易產生發高燒、頭痛、背痛、惡寒、盜汗、淋巴腺腫大等症狀,叮咬處出現無痛性的焦痂。在台灣主要發生在金馬離島以及花東地區。如果去上述地方旅行,回來後出現類似症狀,請務必向醫師求診。
-
2020-04-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護小心!部分新冠患者出現腦病變 比發燒咳嗽更早
紐約時報報導,全球各地的神經科醫師說,有一小群新冠肺炎病患出現腦損傷現象。發燒、咳嗽和呼吸困難是典型的感染症狀,但有些患者顯現精神狀態改變,或腦病變(這是一種可能有許多潛在病因的腦部疾病或功能障礙的統稱),以及其他嚴重問題。這些神經系統症候群伴隨其他異常狀況,例如嗅覺和味覺失靈,以及心臟病。3月初,佛州一名74歲男子被送進急診室,他當時咳嗽發燒,但X光片排除肺炎,所以未被醫院收治。隔天,他高燒不退,家屬又送他就診,這時他呼吸困難,但已喪失說話的能力,沒法告訴醫生他的名字或解釋問題所在。這名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和帕金森症的病患,四肢抽搐,明顯是痙攣,後來檢測證明他感染了新冠肺炎。底特律醫師31日通報另一個令人擔心的案例,一名罹患新冠肺炎的50多歲航空公司女員工,意識混亂並抱怨頭痛。她能自報姓名,但其他的事都說不清楚。腦部掃瞄發現數個部位水腫發炎,還有幾個較小區域的腦細胞已經死亡。醫師將此診斷為「急性壞死性腦病變」(acute necrotizing encephalopathy),是流感和其他病毒感染的罕見併發症。義大利和世界其他地區的醫生先前也通報過類似案例,新冠肺炎患者中風、抽搐、有類似腦炎的症狀和血栓,以及四肢末端覺得刺痛或麻木的「肢端感覺異常」。某些案例裡,患者出現精神錯亂的時間甚至早於發燒和呼吸道症狀。專家警告,入院病患可能因為四肢抽搐而急需照護,但醫護人員要能意識到,這些可能是新冠肺炎患者,醫護人員必須採取防護措施別讓自己被感染。
-
2020-04-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鍾南山:無症狀感染者 不會引起疫情大爆發
中國大陸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表示,新冠肺炎無症狀患者有明確的傳染性,但是否有很高的傳染性,現在沒有證據,無症狀感染者不會引起大爆發。他強調,在強有力的監測系統之下,第一時間切斷傳播鏈的話,中國大陸不會出現像第一波那樣的疫情爆發。鍾南山昨(1)日接受深圳衛視專訪時預計,全球的新型肺炎疫情會在這個月底出現轉捩點,相信隨著各國採取強而有力的措施,全球疫情能夠控制下來。他表示,疫情4月底下來之後,病毒是否有可能會在明年的春季繼續暴發,還是沒有人能夠估計,也不知道會不會隨著高溫的到來消失。但隨著高溫到來的話,這個病毒活性肯定會降低。鍾南山還提及目前有部分康復出院後再對病毒呈陽性的個案,他指出,「復陽」患者傳染機率低,而且患者康復後會產生比較強的抗體,一般不會重新感染,但到目前為止,很難說康復患者是否有後遺症。
-
2020-04-02 科別.心臟血管
你的心臟健康嗎?醫師教你8項方式檢查有無隱藏毛病
日前藝人劉真驚傳不治離世,享年44歲,其當時入院治療主要是因為主動脈瓣膜狹窄。這個消息除讓外界對於劉真感到相當不捨之外,最令大多數人驚訝的是為何看似健康又有舞蹈習慣的她竟有心臟健康上的問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以此例來說,主動脈狹窄就是屬於瓣膜性心臟病,常見於老年人與老化相關,隨著年齡增長瓣膜老化出現鈣化;若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則與先天瓣膜異常有關。以心臟的結構來看,心臟分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四個部分,其中以左心室最重要,擔負了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各部位的主要功能;主動脈瓣是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若瓣膜口狹窄就會引起心臟負荷增高,長時間下來就會造成心臟衰竭。心臟衰竭分成四個階段,若達到第四級的時候平均五年存活率只剩下50%,死亡率比癌症還高。美國心臟協會將心臟衰竭分成四個階段:根據衛福部統計2018年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疾病」仍居榜上排名第二位,奪去21,569條寶貴的性命。常見的心臟疾病包括: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狹心症及心肌梗塞)、瓣膜性心臟病、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疾病發作會影響心臟運輸血液功能,嚴重時還會有猝死的可能。若身體出現異常疲倦、胸口有壓迫感、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或急促、心悸、不明原因暈厥等症狀,就要提高警覺當心是否是心臟出了毛病。蔡聰聰提供8項常見檢查方式可用來檢視心臟的健康狀態:1、理學檢查:藉由聽診依照受檢者心跳是否正常或是否有雜音,判斷是否有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瓣膜性心臟病等問題。2、胸部X光:檢查患者心臟的情形,看心臟是否變大等。3、心電圖:可以發現左心房以及左心室肥大,可搭配其他診斷方式增加準確度。4、心臟超音波:心臟超音波可以看出心臟結構、瓣膜的厚度、鬆弛以及脫垂的程度,二尖瓣閉鎖不全的嚴重度,評估左心室肌肉的收縮功能以及心房心室是否擴大、心臟幫浦功能是否正常等。5、運動心電圖:藉由受檢者在運動負荷增加時,觀測心電圖、心跳速度以及血壓之變化,了解心肌缺氧和心律不整的狀態,可做為評估心肌梗塞的預後。6、心臟電腦斷層(CT):利用超高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可有效早期發現心血管疾病,評估冠狀動脈的鈣化班塊狹窄程度。7、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CTA):需施打顯影劑再進行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的影像可得到良好的動脈顯影,可偵測動脈瘤、動脈 剝離、動脈硬化、狹窄和栓塞等疾病。特別是針對有三高問題或有冠狀動脈阻塞嚴重的族群,可能本人還未有明顯不適症狀,但可藉由檢測影像清楚觀看到心血管阻塞的嚴重程度。8、心臟磁振造影檢查(MRI):磁振造影檢測不需注射顯彰劑及零輻射影響是一種對人體安全又精準的檢查方式。利用磁振造影檢測可針對心臟肌肉及瓣膜做分析,還可測量心臟大小及精準計算心臟的收縮力,對於心臟組織測量較優於超音波檢測。延伸閱讀: 心臟病不只會胸痛! 身體3部位會痛也是警訊 裝心室輔助器等換心續命! 心臟外科醫曝3大使用時機
-
2020-04-02 橘世代.健康橘
一活動就喘?小心「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找上你
人步入中年後,千萬要提防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找上你,台東馬偕醫院心臟外科醫師李應羣說,民眾若有胸悶、胸痛、頭暈、昏倒及稍一活動就喘,最好即時就診,以免延誤,因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導致猝死的機率高。人自出生後,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所有器官就如同新出廠的機器零件不斷運轉而磨損,心臟跳久也是會壞的。李應羣說,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成因有先天、後天,先天是胎兒發育期間就有缺損,正常心臟主動脈瓣膜有3片,有人先天只有2片;後天則是心臟退化,人年紀一大,瓣膜組織會逐漸鈣化或變厚變硬,因而造成瓣膜開啟與閉合不完全,血液無法正常流通。李應羣說,一般主動脈瓣膜狹窄好發於70歲上下民眾,「零件耗損」,但也有50至60歲退化的,至於50歲以下發病的,則屬先天性缺陷導致。他指出,主動脈瓣膜狹窄有三大病癥,一胸悶、胸痛;二頭暈、昏頭;三會喘,活動力變差,如經常性發生上述三種症狀,應儘速就醫。一般從聽診聽到有心雜音或心臟超音波就能診斷是否為主動脈瓣膜狹窄。他說,主動脈瓣膜狹窄造成的傷害很嚴重,醫界以「532」來解釋主動脈瓣膜狹窄的危險性,如活動、運動時會胸悶、胸痛,存活期約剩5年;稍微活動就易喘,則只剩3年;若有頭暈又曾暈倒,平均只剩2年壽命。李應羣說,主動脈瓣膜狹窄若屬輕、中度可藉藥物控制,一旦達到重度就只剩開刀手術一途,手術分為經導管微創主動脈瓣植入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TAVI)、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及傳統開胸手術。在開刀手術前,應避免從事高張力、高耗氧的劇烈運動如鐵人三項、有氧舞蹈等,避免猝死。他指出,主動脈瓣膜可分機械性瓣膜及生物性組織瓣膜,機械性瓣膜可以用一輩子,缺點是患者須長期使用抗凝血劑;生物性組織瓣膜,患者不必服用抗凝血劑,國內依健保或自費不同,生物性組織瓣膜使用年限為15年(健保)至20年(自費)。李應羣表示,患者經手術置換心臟瓣膜後,就能恢復病前的正常生活,可跑可跳,但置換生物性組織瓣膜,就跟汽車更換零件一樣,時間到了還是會壞,還是會再發生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至於患者平常的保健,在飲食方面則宜少油少鹽少糖,其他沒有太大限制。【關於更多「健康橘」嚴選好文↘↘↘】。清明吃春捲引血糖飆! 醫師:遵守5招顧健康。如何吃蛋膽固醇不飆升?靠1杯鹽水,分辨蛋鮮不鮮。123慢鬆呼吸操 讓身體自癒,緩解感冒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蘇東平:重視醫護的精神支持
疫情嚴峻,全民防疫,現在還能歲月靜好,那是因為全體醫護人員負重前行,許多居家隔離與檢疫者嚴守規定。醫護人員相當辛苦,但遭歧視消息卻時有所聞,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蘇東平呼籲,政府及社會應重視醫護人員的精神支持。十七年前抗煞,醫師、護理師、救護人員等殉職的醫療救護人員超過十位, 甚至懷孕護理師染煞過世,這對當時許多醫護人員是不堪回首的記憶。蘇東平記得,那時有些護理人員連家都不敢回,擔心家人因自己在醫院工作被歧視,也害怕自己染病而傳染給家人。抗煞護理師 憂鬱失眠比率超高最直接照顧SARS患者的護理人員,受創最深。SARS時,蘇東平針對醫院護理人員進行研究,發現他們除了受到感染威脅,心理精神層面也出現災難後經常見到的精神疾病,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重度憂鬱症、恐慌、害怕以及失眠等。蘇東平以某醫院醫護人員為對象,以「劑量效應(Dose-Response)」定義其接觸SARS的程度,劑量最輕的是被隔離的醫護人員,中度劑量則是直接照顧SARS患者,劑量最重的則是實際罹患SARS的醫護人員。在被隔離的一○七位醫護人員中,百分之五到十七在隔離時出現精神症狀,他們擔心親人也遭感染,在工作、社交與家庭上的互動關係都受到干擾。調查在SARS病房直接照顧病患的醫護人員七十位,評估其身心狀態評估一個月,並與非SARS病房工作的醫護人員相互對照。結果發現,在SARS病房工作的護理人員,其憂鬱症發生率比非SARS病房高出十三倍,失眠發生率則高出四倍。染煞醫護 多年後仍有PTSD另外,針對廿二位在照顧SARS病患時被感染的倖存者,進行長達一年半及四年半的追蹤,發現在SARS盛行時,這些染煞的醫護人員,三分之二以上都有急性PTSD及重度憂鬱症,一年半之後降低至三分之一左右,但四年半後仍有三至四成有輕微的殘餘症狀,且少數個案的精神症狀十分脆弱,對災難報導敏感,甚至聽到就導致症狀復發。調查也發現,護理人員韌性極大,在SARS病房工作的醫護人員,一個月後,因為對SARS的知識和經驗逐漸增加,負面感受也隨之降低,心理層面上漸漸適應,血液中的壓力激素「皮質醇」(cortisol)濃度也在一個月後逐漸恢復正常。嚴守SOP 可以避免感染疫病蘇東平指出,上述研究顯示,疫病流行時,有組織的工作環境和條理分明的照護步驟是可以避免感染、增加安全保護的良方。目前政府已定期將新冠肺炎最新資訊上網公告給醫護人員,蘇東平提醒,公開透明的資訊非常重要,更應給予醫護人員精神支持,提供篩檢和協助,甚至實質的鼓勵。統計顯示,接受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人數已有五、六萬,蘇東平指出,這群人心理健康也值得重視與關懷,建議利用電子設備提供心理諮詢,並建立溝通管道,鼓勵聯繫,降低隔離感。
-
2020-04-02 科別.眼部
醫病天地/養貓婦感染弓漿蟲 引發視網膜發炎
新竹縣一名66歲婦人日前因右眼突然感到視力糊模、畏光及疼痛求診,檢查後發現右眼視網膜有一塊黃色的突出物,但核磁共振檢查未發現眼球內有腫瘤或異物,經抽血檢驗才確診是被以貓科動物為宿主的「弓漿蟲」感染,引發視網膜脈絡膜炎。榮總新竹分院眼科醫師岑在增表示,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資料,弓漿蟲分布於世界各地,可感染大部分溫血動物,包含人在內的溫血動物誤食被弓漿蟲芽孢化卵囊汙染的水源或食物,就會被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若感染弓漿蟲,通常是良性而沒有症狀,少部分急性感染會出現淋巴結腫大、倦怠、衰弱及發燒的症狀,弓漿蟲雖對大人沒有明顯的傷害,但對胎兒影響較大,若懷孕早期感染,可能會發生嚴重的先天畸形、甚至流產;隨著懷孕周數愈大,胎兒受感染的機率愈高,但對胎兒的影響較小,可能影響視力、聽覺障礙或學習發育障礙等。岑在增指出,這名婦人右眼視網膜有發炎特徵,但未發現眼球內有腫瘤或異物,經抽血才發現弓漿蟲IgG抗體為陽性,以抗生素治療兩周後,病情趨穩定,但視網膜脈絡膜炎仍可看到界線,持續服用抗生素治療六周,視網膜病灶才完全消除,因為病變不在黃斑部附近,視力完全恢復。岑在增提醒,家中若飼養貓咪,要特別注意清潔,建議清理貓砂盆時戴手套,並定時用溫水和清潔劑清洗;蔬果應洗乾淨再食用,肉類則建議煮熟再食用,避免感染弓漿蟲。
-
2020-04-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已列入新冠肺炎通報定義!有人知道嗅覺、味覺失靈到底是什麼情況嗎?
之前NBA首名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的球員─爵士隊的球員魯迪.戈貝爾(Rudy Gobert)在Twitter上表示,「我認為嗅覺變差和味覺變差一定是新冠肺炎的症狀之一,我已經連續四天聞不到任何味道了,請問有人也有相同的經驗嗎?」台灣ptt上也有不少人在問,失去嗅味覺的具體症狀是怎樣啊?日媒報導,日職首例確診的阪神虎隊投手藤浪晉太郎因失去嗅覺跑去醫院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他說他發現自己聞不到咖啡跟酒的味道。此外,另二名隊友也因為喝不出味噌湯的味道而送檢,阪神虎隊計3名球員確診。而日前《紐約時報》也有報導指出,有更多例子顯示相同情況,包括確診的母親聞不到孩子尿布臭味,一向味覺嗅覺靈敏的廚師聞不出咖哩和大蒜氣味,還有人對洗髮精強烈的香味或貓砂的臭味毫無感覺。新冠肺炎症狀除了最常見的發燒、乾咳、倦怠之外,愈來愈多患者自述出現無嗅覺、嗅覺低下及味覺障礙的非典型症狀,昨(3/31)日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也宣布將味覺或嗅覺異常列入通報定義,因目前國內已有至少24名確診個案有此症狀。雙和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巫承融日前於《聯合報》專欄撰文指出,在平常耳鼻喉科門診中也常會有病患因為嗅覺變差而就診,成人的嗅覺喪失或是嗅覺變差的最常見原因,大多是因為先前的病毒感染所導致。可以合理的推測,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可能會造成嗅覺變差和味覺變差,但這仍需要更多的醫學研究和證據來證實。巫承融也提醒,不只是一般民眾,甚至醫師也有可能輕忽這些非典型症狀。
-
2020-04-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執意赴新冠肺炎病逝親人葬禮 一家17人全中鏢
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全球已逾四萬人死亡,感染快速且持續蔓延。英國有一家族因執意參加一名因新冠肺炎病逝親人的葬禮,共17名成員出席,竟陸續發病,無一人倖免,且至今已有一人死亡。英國大都會報報導,該家族中,一名86歲的女性席拉·布魯克斯(Sheila Brooks),於2月9日死於新冠肺炎。她的葬禮在3月13日舉行,當時英國尚未發布禁足令,其家族成員共17人皆出席了她的葬禮。葬禮結束後沒多久,現年65歲,死者的侄女蘇珊·尼爾森(Susan Nelson)發病,3月16日被送進伊莉莎白女王醫院,3月24日凌晨不幸過世,死因也是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參與席拉·布魯克斯的葬禮成員中,現又有其他16名家庭成員,包括從21歲到88歲的親友,懷疑他們也在葬禮上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經檢驗後皆確為新冠肺炎,蘇珊的女兒阿曼達表示,「我們家從21歲的表弟,一路到88歲的舅爺爺,全都出現症狀,無一倖免,我們沒有一人逃過,真的有點奇怪。」因為太多親人染病,只能猜是從席拉的葬禮上被傳染的。阿曼達的父親呼籲務必遵守社交距離準則的重要性,這樣做不是瘋狂的行為。「疫情擴散的速度相當驚人,而且它的邪惡程度不可低估。」
-
2020-04-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國也戴口罩?CDC:25%感染者無症狀 考慮建議更多人戴
美國聯邦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警告,新的數據顯示,有多達25%的新冠肺炎感染者也許沒有症狀,而且沒有症狀也可能傳播病毒,因此,為防止無症狀感染者傳播病毒,CDC考慮建議更多人戴口罩。CDC主任芮斐德(Robert Redfield)在31日播出的公共廣播電台訪談中表示:「從新加坡、香港和中國的數據看來,有相當高比率的無症狀傳播,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病毒在全美各地持續快速傳播。」CDC一再重申,除非生病,一般人不必戴口罩。但是新資料顯示,有些感染者始終沒有出現症狀,有些感染者在出現症狀之前已將病毒傳播出去。因此,芮斐德表示,「正認真檢討戴口罩的準則」。世界衛生組織(WHO)一再重申,健康的人不必戴口罩。歐洲國家普遍遵循此建議,但近來一些歐洲國家,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士尼亞要求民眾出門就戴口罩,奧地利也規定上超市一定要戴口罩。
-
2020-04-01 科別.眼部
春暖花開 容易過敏 小心春季型角結炎
春暖花開季節到來,對有過敏問題的人卻是不舒服的開始。不少人會發生「春季型角結炎」,這是一種過敏性角結膜疾病,患者的眼睛紅癢、流眼淚加劇,尤其天氣炎熱或過敏嚴重時,會有黏絲狀分泌物,甚至視力模糊痛睜不開等症狀。臨床上分為三種形態春季型角結炎好發於兒童和青少年,大部分患者在4至7歲前發作,男生比女生多2到4倍,大多在成年後症狀就減輕。此種病人也常伴隨過敏性皮膚炎、鼻炎和氣喘等過敏疾病。免疫球蛋白E、非免疫球蛋白E、非特異性過敏反應皆是致病原因,免疫、基因和環境互相間複雜反應導致此病。紫外線暴露、風吹含過敏花粉、菸灰、灰塵、熱等環境因素,會增加結膜的過度反應和發炎加劇。此病臨床上分為三種形態:一是瞼結膜型,病變大多位於上瞼結膜,眼瞼翻起來看到結膜充血且產生許多巨大乳頭狀的突起,像鵝卵石狀。二是角膜緣型,常在上方角膜緣見到一個或多個灰黃色膠樣隆起的小結節,同時伴隨有結膜充血。第三種是前兩種形態皆有。造成不同形態角膜變化春季角結炎也會造成不同形態的角膜變化,點狀角膜上皮糜爛位於角膜中央及上半部最常見,有時可見角膜緣有新生血管,通常位於上半部,但360度角膜都可能侵犯。非感染性的角膜上皮潰瘍合併角膜基質混濁也會產生盾狀潰瘍。角膜的變化如果位於中央,則會影響視力。也有報告指出,春季角結膜炎患者有較高的比率有乾眼症和圓錐角膜。長期嚴重發炎,會導致極少的輪部幹細胞缺乏。治療春季角結膜炎,多採用對症治療,以減輕病人痛苦。如為輕微患者可以局部點抗組織胺眼藥和肥胖細胞安定劑的眼藥,或者新型有此雙重作用眼藥。人工淚液也可減輕症狀和沖刷掉發炎介質。長期用類固醇有風險也可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NSAID)眼藥,因而可降低類固醇的使用,但要小心使用有時會有角膜融化的可能。嚴重的患者有時需要局部點用含類固醇眼藥,但是類固醇如長期使用會有導致青光眼、白內障、次發性感染等的風險,而使用loteprednol或低效力的fluorometholone則是稍微較安全的類固醇。另外,免疫抑制劑的眼藥如cyclosporine A或tacrolimus,兩者皆可以有效地減少發炎反應及患者的症狀。為了減少類固醇的副作用,在急性發作期間,可以先高頻率給予高劑量類固醇,然後改用低效力的類固醇眼藥,並用抗組織胺或免疫抑制劑,期間要注意眼壓是否有升高,等控制好後再把類固醇停掉,只用肥胖細胞安定劑或併用免疫抑制劑來長期治療。一般控制發炎到成年後就很少發作,也很少需要用到高劑量的類固醇。
-
2020-04-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重症看年齡 英研究:50歲以上風險高
根據英國研究人員今天發表的一篇論文,不只老年人,中年人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後,演變為重症或死亡的風險也明顯偏高。這份研究分析超過3600例中國的武漢肺炎確診患者,並參考從疫情爆發地武漢撤回各國的數百名旅客數據。結果發表在「刺胳針傳染病期刊」(LancetInfectious Diseases)。這是對中國武漢肺炎病例所做的最新大規模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年齡是決定病症輕重的關鍵因素:80歲以上病患有超過1/5需要住院,30歲以下患者住院比例則僅1%。若再將可能未獲醫療單位確診的感染人數納入考量,包括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結果顯示,50多歲的武漢肺炎患者住院率為8.2%,80多歲住院率為18.4%,40多歲住院率為4.3%,20多歲患者住院率則僅1%。這篇論文估計,中國的武漢肺炎確診病患死亡率為1.38%;若加上未確診病例,死亡率則降至0.66%。論文的共同作者、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College London)研究人員甘尼(Azra Ghani)表示:「我們的估算結果能適用於任何國家,提供資訊以針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訂定最佳的隔離政策。」甘尼還說:「有些少見案例可能大受媒體關注,但我們的分析非常清楚顯示,50歲以上患者住院率遠高於50歲以下患者,且死亡的比例也很可能較高。」截至格林威治時間昨天19時,全球通報的武漢肺炎確診病例累計75萬7940例,死亡3萬6374例,換算死亡率為4.8%。但專家強調,若未經大規模採檢,不可能知道實際感染武漢肺炎的人數有多少,以及有多少人康復,因此實際死亡率可能低許多。這也符合今天在刺胳針發布的論文及中國先前的一份研究呈現的結果。
-
2020-04-0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圖表看疫情/智利單日確診創新高 醫療系統拉警報
【更新時間:5月14日 15:30】全球各國 | 中國大陸 | 台灣2019新冠肺炎(COVID-19)擴散全球,死亡數不斷攀升,各國紛紛祭出鎖國政策,試圖阻止疫情蔓延。截至目前為止,全球有186個國家(地區)傳出確診案例,病例數逾434萬人,超過29.7萬人喪命,致死率約6.8%。聯合新聞網提供最新疫情整理: 全球各國中國大陸台灣確診 4,350,026 82,929 440 死亡 297,251 4,6337根據資料:疾管署、大陸衛健委●全球:韓國防疫當局統計,夜店群聚感染確診數至今天上午累計已達133例,確診者以19歲到29歲共83例最多,18歲以下確診共13例,且疑似出現接觸者感染後再傳染給其他案例的狀況,當局憂心疫情進一步擴大。智利單日確診新增2660例創新高,首都將實施全面居家隔離。智利大學公衛學院研究指出,醫療系統恐在兩週內崩潰。英國多達100名孩童出現疑似川崎氏症症狀的病例,專家認為這可能與新冠肺炎有關。墨西哥疫情升溫,外交部長的主要發言人費拉斯柯本週確診,總統府辦公室另有一名人員染疫不治。   確診病例 死亡                    備註 美國 1,390,746例 84,133例 確診數全球最高,死亡人數全球最高 俄羅斯 242,271例 2,212例 首例患者從伊朗入境 英國 230,985例 33,264例 死亡數歐洲最高 西班牙 228,691例 27,104例 義大利 222,104例 31,106例   巴西 190,137例 13,240例   法國 178,184例 27,077例   德國 174,098例 7,861例 首例歐洲境內傳染 土耳其 143,114例 3,952例   伊朗 112,725例 6,783例   中國大陸 82,929例 4,633例   印度 78,194例 2,551例   秘魯 76,306例 2,169例 未列鑽石公主號2印度籍船員 加拿大 73,568例 5,425例   比利時 53,981例 8,843例   沙烏地阿拉伯 44,830例 273例   荷蘭 43,410例 5,581例   墨西哥 40,186例 4,220例   巴基斯坦 35,788例 770例   智利 34,381例 346例   厄瓜多 30,486例 2,334例   瑞士 30,413例 1,870例   葡萄牙 28,132例 1,175例   瑞典 27,909例 3,460例   卡達 26,539例 14例   白俄羅斯 25,825例 146例   新加坡 25,346例 21例   愛爾蘭 23,401例 1,497例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20,386例 206例   孟加拉 17,822例 269例   波蘭 17,204例 861例   以色列 16,548例 264例 第1、2例為鑽石公主號下船 烏克蘭 16,425例 439例   日本 16,049例 678例   羅馬尼亞 16,002例 1,036例   奧地利 15,997例 624例   印尼 15,438例 1,028例   哥倫比亞 12,930例 509例   南非 12,074例 219例 非洲南部首例 菲律賓 11,618例 772例   多明尼加 11,196例 409例   科威特 11,028例 82例 波斯灣國家首度傳出病例 南韓 10,991例 260例   丹麥 10,865例 533例   埃及 10,431例 556例   塞爾維亞 10,295例 222例   巴拿馬 8,944例 256例   捷克 8,269例 290例   挪威 8,175例 229例   澳洲 6,989例 98例 1確診男子曾搭長榮班機 阿根廷 6,879例 329例   馬來西亞 6,779例 111例 其中1例為威士特丹號郵輪乘客 摩洛哥 6,512例 188例   阿爾及利亞 6,253例 522例   芬蘭 6,054例 284例    巴林 5,816例 10例 首名患者從伊朗入境 哈薩克 5,517例 32例   迦納 5,408例 24例   摩爾多瓦 5,406例 185例   阿富汗 5,226例 132例   奈及利亞 4,971例 164例   阿曼 4,019例 17例   盧森堡 3,904例 103例   亞美尼亞 3,718例 48例   匈牙利 3,380例 436例   玻利維亞 3,148例 142例   伊拉克 3,032例 115例   泰國 3,018例 56例 其中1人為撤僑專機泰國人 喀麥隆 2,800例 136例   希臘 2,760例 155例   亞塞拜然 2,758例 35例   烏茲別克 2,620例 11例   幾內亞 2,374例 14例   宏都拉斯 2,255例 123例   克羅埃西亞 2,213例 94例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2,181例 120例   塞內加爾 2,105例 21例   保加利亞 2,069例 96例   象牙海岸 1,912例 24例   蘇丹 1,818例 90例   古巴 1,810例 79例   冰島 1,802例 10例   愛沙尼亞 1,751例 61例   北馬其頓 1,694例 95例   立陶宛 1,505例 54例   紐西蘭 1,497例 21例   斯洛伐克 1,469例 27例   斯洛維尼亞 1,463例 103例   瓜地馬拉 1,342例 29例   吉布地 1,268例 3例   索馬利亞 1,219例 52例   剛果民主共和國 1,169例 50例   吉爾吉斯 1,082例 12例   香港 1,050例 4例   薩爾瓦多 1,037例 20例   突尼西亞 1,032例 45例   加彭 1,004例 9例   馬爾地夫 955例 4例   拉脫維亞 951例 19例   科索沃 919例 29例   斯里蘭卡 915例 9例   塞普勒斯 905例 17例   阿爾巴尼亞 880例 31例   黎巴嫩 878例 26例   尼日 860例 49例   幾內亞比索 836例 3例   哥斯大黎加 815例 7例   塔吉克 801例 23例   布吉那法索 773例 51例   安道爾 760例 49例   馬利 758例 44例   巴拉圭 740例 11例   肯亞 737例 40例   烏拉圭 719例 19例   鑽石公主號 712例 13例 其中共5名台人確診 喬治亞 647例 11例   聖馬利諾 643例 41例   約旦 582例 9例   赤道幾內亞 522例 6例   坦尚尼亞 509例 21例   牙買加 509例 9例   馬爾他 508例 6例   尚比亞 446例 7例   台灣 440例 7例 確診病例中1例為武漢專機台商、1例為鑽石公主號返台旅客、4例為珊瑚公主號返台旅客、36例為海軍艦隊官兵 委內瑞拉 423例 10例   獅子山 387例 26例   巴勒斯坦領土 375例 2例   查德 372例 42例   剛果 333例 11例   模里西斯 332例 10例   貝南 327例 2例   蒙特內哥羅 324例 9例   *備註:僅列確診案例300例以上之國家,其他更詳細數據請點選此。》》延伸閱讀:圍堵新冠肺炎疫情 哪些國家進入「新鎖國時代」●中國大陸:據中國大陸官方通報,13日新增確診3例本土病例,無新增死亡病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8萬2929例,死亡4633人。(香港累計確診1050例,包含出院1008例,死亡4例;澳門45例(出院43例)。 中國大陸確診病例 死亡人數 治癒人數 82,929 4,633 78,195 大陸疫情統計 Infogram ●台灣: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4日表示,國內今日無新增病例,13日新增228例相關通報,截至目前累計通報68,335例(含67,265例排除),其中440例確診,分別為349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及36例敦睦艦隊。確診個案中7人死亡,383人解除隔離,其餘持續住院隔離中。有關129名印度返台民眾,目前1人後送就醫,其餘持續於集中檢疫所密切健康監測。》》延伸閱讀:地圖/台灣確診病例分布圖 台灣疫情確診數 死亡數 治癒人數 440 7 383 台灣疫情統計Infogram
-
2020-04-01 科別.腦部.神經
腦動脈瘤半數搶救前死亡!揭4個身體不定時炸彈因子
62歲蔡先生有缺血性腦中風及高血壓病史,時常頭暈,症狀長達3年,至醫學中心檢查出1.8公分的「腦前交通動脈瘤」,輾轉至台北慈濟醫院就醫,神經外科徐賢達醫師考量動脈瘤隨時有破裂造成死亡的風險,與其溝通後進行「開顱夾閉手術」;術後狀況良好且無任何併發症,回歸正常生活。腦動脈瘤是因腦動脈管壁長期受到不平均的血流壓力,導致血管壁形成向外突起的囊泡所導致,常見於前交通動脈和後交通動脈等血管交會處,在台灣盛行率約5%,好發於40至70歲年齡間,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1.5倍;先天缺陷、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栓等皆為致病因子。徐賢達說明,腦動脈瘤破裂出血時,病人會出現爆炸性頭痛,感覺有生以來從未過有的頭痛。而出血病患中,超過一半在就診前或搶救過程中便回天乏術,另一部分患者則在術後24-48小時內因再破裂出血,導致死亡;少部分患者在手術後,因出現水腦症或腦血管痙攣等併發症,導致終身臥床、失語症、意識障礙等重度失能或神經缺損的後遺症;僅少數患者能幸運醫治,癒後能自理生活。目前腦動脈瘤主要治療方式為「開顱夾閉手術」及「經血管內栓塞手術」兩種。徐賢達表示,開顱夾閉手術須移除頭蓋骨,以鈦合金動脈瘤夾夾住動脈瘤根部,防堵血流進入動脈瘤,避免再次破裂,屬於精密手術,手術成功後復發率幾近於零,適用於前交通動脈瘤、中大腦動脈瘤及後交通動脈瘤等。而栓塞手術則是從鼠蹊部穿刺動脈,置入導管至動脈瘤處,以白金線圈填塞動脈瘤腔的方式治療,手術困難度相對低,但存在與動脈瘤大小成正比的復發率,適用於基底動脈瘤及高齡患者。徐賢達提醒,三高患者是動脈瘤的危險族群,因此患有慢性疾病者,須遵循醫師指示用藥,維持規律化生活作息,避免熬夜、日夜顛倒,並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另外,腦動脈瘤生長過程無明顯症狀,建議高風險族群應定期做腦血管健檢,及早揪出潛在腦動脈瘤;若日常中出現不明原因的噁心、嘔吐、視力突然改變等,務必前往就醫。延伸閱讀: 從前胸痛到後背別大意! 當心是體內這顆不定時炸彈爆了 中風都是「養」出來的! 4件要命習慣快戒掉
-
2020-04-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X光有異狀就通報 治療勿用類固醇
「我們希望將篩檢範圍擴大到所有肺炎,以免有確診病例的漏網之魚!」疫情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31日分析,國內確診案例307與322都經過至少2次就醫才通報,因此經由專家討論後決定,未來只要肺部X光有肺炎症狀都可以通報。另外,如果有類似症狀,也不要輕易用類固醇治療,怕類固醇會加劇肺炎病情。張上淳表示,雖然國內還沒有針對確診族群的職業類別進行分析,不過目前看來是以學生、旅遊團與退休族群居多。另外,他們也發現從歐洲回來的確診病例轉重症的機率會比較高,有媒體問這是否代表歐洲可能有病毒變異的可能?張上淳回應說,還不確定原因,會持續研究。另外他也說,國內至30日為止有306例確診案件,其中有24個出現味覺、嗅覺喪失的狀況,因此專家會議已決定將這些病徵加入治療指引中。而31日的案307跟案322則是因為肺部X光發現肺炎症狀而進行通報,因此它們也修訂治療指引,只要X光有出現任何肺炎症狀就可以通報,希望減少漏網之魚。張上淳還說,目前有確診病例因服用類固醇,使身體降低免疫反應而延遲就醫。因為類固醇會降低身體的免疫反應(如發燒、流鼻水),因此如果醫生在看診時認為有需要通報,就不要用類固醇治療,如果確診還用類固醇治療,反而會降低身體免疫力,重症風險可能會更高。【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3-31 科別.婦科
經痛連肛門也受累 原來子宮內膜異位惹的禍
30歲李小姐這幾個月來飽受經痛之苦,以為忍一下就沒事,想說自己吃了止痛藥就好,沒想到症狀惡化到連肛門也覺得痛,至直腸外科就醫,檢查發現直腸找出腫瘤,表示必須切除並做人工肛門造口,所幸高階影像檢查後,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症,而非腫瘤。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產科主任暨台灣婦科醫學會秘書長洪煥程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台灣生育年齡婦女常見的疾病之一,而經痛是其最明顯表徵,好發於25歲至45歲。台灣婦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怡仁解釋,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子宮內膜組織跑到子宮腔以外的地方,雖不是惡性疾病,卻是造成女性不孕的最大兇手,最常見症狀就是經痛,其次骨盆腔疼痛、性交痛等。因此,經痛女性應該先了解經痛類型:原發性經痛:通常發生在月經期間,症狀為腹部痙攣和下腹疼痛,通常是月經來潮的第1、2天,且疼痛感較輕微。續發性經痛:則可能是因骨盆腔發炎、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腺症或子宮肌瘤等疾病造成,大部分患者在月經來之前就會感到疼痛,有些經期結束還繼續疼痛。陳怡仁指出,透過婦產科超音波及骨盆腔等檢查,就可初步了解造成經痛的原因,不建議自行服用止痛藥,或是熱敷等物理性治療,應該尋求專科醫師協助,找出病因。李小姐就是典型個案,屬於續發性經痛,持續服用止痛藥,最後伴隨肛門疼痛,最後接受大腸鏡、核磁共振與切片檢查,才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症,服用新型口服黃體素,腫瘤獲得控制。陳怡仁呼籲,若有經痛或類似子宮內膜異位症症狀時,應提高警覺,先自行辨認經痛類型,尋求婦產科醫師協助,接受超音波、內診骨盆腔檢查、抽血等檢查,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奎寧治新冠肺炎 醫籲:輕症就要用
新冠肺炎在台昨日增三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三例確診個案死亡,包括案34、案108、案170,為北部某醫學中心院內感染指標個案六旬婦人、到捷克奧地利帶旅行團的40多歲領隊、西班牙旅遊返國的六旬男性。綜歸上述個案,雖其本身身體就有健康問題或身體狀況較差,不過三者都有使用過奎寧類藥物,但病況後續未見改善而逝世,不僅讓外界好奇,目前被視為確診者救命用的奎寧類藥物,是否有那些人適用、症狀不適用?對此,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表示,奎寧類藥物在台灣本身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用藥,基本上風險不大,昨日三例死亡患者,可能跟本身就有慢性病、癌症,或年紀稍長、身體狀況有關。他表示,奎寧類藥物應在患者確診新冠肺炎,還是發病早期、輕症時就應使用,而非到重症時才使用。李明政說,奎寧類藥物在台灣是常用的慢性病藥物,風險小,使用過多時可能得注意心律不整的問題,但也視患者本身心臟是否有問題而論。而昨日新冠肺炎死亡個案,應跟使用奎寧類藥物無直接關聯,可能是本身分別有糖尿病、肥胖、癌症等症狀以及年長有關。他說,據美、中等國近期所做相關研究,確診患者60歲以下死亡率不到1%,但70至80歲就明顯上升,尤以80歲以上有20%為最;而目前死亡與重症患者中,本身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癌症、菸癮者佔一定比例,其死亡率本來就會比較高,與奎寧類藥物應無直接關聯,且劑量都由專業醫師評估,現行七天治療所使用劑量並不高。另外在抗生素使用上,李明政表示,部分個案在治療後期常會合併細菌感染,因此會加入抗生素治療,不過因抗生素種類眾多,與奎寧類藥物一起併用,恐會增加心律不整的副作用,也得經醫師評估後使用。最近三天有十名有味覺與嗅覺喪失情形,是否為新冠肺炎的特徵、或和病毒變異有關?李明政則表示,以前只要是病毒感染,部分患者就會出現味、嗅覺短暫異常,並不特別,只是不像發燒、咳嗽呼吸道症狀般那麼常見。
-
2020-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昨增3死皆用過奎寧類藥 感染科醫:建議這時候就使用
新冠肺炎在台昨日增三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三例確診個案死亡,包括案34、案108、案170,為北部某醫學中心院內感染指標個案六旬婦人、到捷克奧地利帶旅行團的40多歲領隊、西班牙旅遊返國的六旬男性。綜歸上述個案,雖其本身身體就有健康問題或身體狀況較差,不過三者都有使用過奎寧類藥物,但病況後續未見改善而逝世,不僅讓外界好奇,目前被視為確診者救命用的奎寧類藥物,是否有那些人適用、症狀不適用?對此,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表示,奎寧類藥物在台灣本身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用藥,基本上風險不大,昨日三例死亡患者,可能跟本身就有慢性病、癌症,或年紀稍長、身體狀況有關。他表示,奎寧類藥物應在患者確診新冠肺炎,還是發病早期、輕症時就應使用,而非到重症時才使用。李明政說,奎寧類藥物在台灣是常用的慢性病藥物,風險小,使用過多時可能得注意心律不整的問題,但也視患者本身心臟是否有問題而論。而昨日新冠肺炎死亡個案,應跟使用奎寧類藥物無直接關聯,可能是本身分別有糖尿病、肥胖、癌症等症狀以及年長有關。他說,據美、中等國近期所做相關研究,確診患者60歲以下死亡率不到1%,但70至80歲就明顯上升,尤以80歲以上有20%為最;而目前死亡與重症患者中,本身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癌症、菸癮者佔一定比例,其死亡率本來就會比較高,與奎寧類藥物應無直接關聯,且劑量都由專業醫師評估,現行七天治療所使用劑量並不高。另外在抗生素使用上,李明政表示部分個案在治療後期常會合併細菌感染,故會加入抗生素治療,不過因抗生素種類眾多,與奎寧類藥物一起併用,恐會增加心律不整的副作用,故也得經醫師評估後使用。而目前確診患者中,最近三天就有十名有味覺與嗅覺喪失情形,是否為新冠肺炎的特徵、或和病毒變異有關?李明政則表示,以前只要是病毒感染,部分患者就會出現味、嗅覺短暫異常,並不特別,只是不像發燒、咳嗽呼吸道症狀般那麼常見,並非新冠肺炎的唯一特徵,民眾應不必過度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