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 醫療.耳鼻喉
搜尋
症狀
共找到
13563
筆 文章
-
-
2024-11-22 焦點.健康知識+
容易感冒與不易感冒的人差別在哪?想加速康復靠它可抑制病毒
入秋後天氣逐漸轉涼,民眾也要多注意溫差,不要感冒了。日本山田養蜂場健康科學研發部的經理松崎英典就教大家如何從日常習慣中預防感冒,並在感冒時加速復原的方法。容易感冒與不容易感冒的人差別在哪?入秋後空氣乾燥,容易引起感冒等傳染病的病毒會變得更加活躍,然而,可以發現有些人是反覆感冒,有些人卻好像比較不容易生病。差別其實就在於「免疫力」,如果免疫系統很強,就算病毒侵入身體,也不太可能導致感冒,如果真的感冒康復速度也非常快。由於目前沒有針對感冒病毒的特效藥,感冒藥只是減緩症狀而非殺死病毒,因此要保護身體免於感冒侵害,最好的方式還是增強免疫力。會降低免疫力的日常習慣松崎表示民眾可以先反思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模式,如果有以下壞習慣,就可能降低身體的免疫力。1.沒有做足身體保暖當身體變冷時,血管會收縮,當血液流動變差時,就會影響體內營養素和氧氣的輸送,進而導致健康問題,松崎指出,體溫每下降1度,免疫力就會下降30%。因此預防感冒要先改善血液循環,例如避免吃讓身體寒涼的食物,也要特別注意頸部、手腕和腳踝等部位的保暖,因為這些地方都有主要血管。2.睡眠不足睡眠不足會減少免疫細胞的數量,並且降低抗氧化能力,容易使人體產生活性氧,過多的活性氧會傷害免疫系統,因此最好每天睡足7~8小時。 3.飲食不均衡不均衡的飲食習慣會使腸道環境惡化,腸道中存在大量的免疫細胞,被稱為「免疫的核心」,因此應盡量避免攝取過多的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肪。增強身體免疫力的習慣除了改掉上述壞習慣之外,也建議試著養成以下習慣增加身體抵抗力:1.適度出汗的運動 運動可以增強免疫系統,但要注意是可以持續進行而不會過度勞累的運動,建議平常沒有健身習慣的人先從簡單的走路或伸展運動開始。2.改善睡眠品質 睡得好免疫力就會提升,改善睡眠品質的關鍵是調整生理時鐘,可以先從固定起床時間開始,並養成白天起床後到外頭曬一下太陽的習慣。 3.每天泡澡15分鐘 洗澡時泡在浴缸裡可以提高核心體溫,建議用40度左右的熱水浸泡15分鐘,脖子以下都要浸泡在熱水裡,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增加免疫力。4.均衡飲食營養均衡的飲食可以維持健康、提升免疫力。除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三大營養素外,也建議多補充乳酸菌和膳食纖維,有助於改善腸道環境。另外食用生薑等溫補食物有助於預防感冒。 5.多笑快樂的人似乎也看起來容光煥發、神采奕奕,壓力確實會影響身體激素分泌,可能導致免疫系統的保護功能下降,除了和朋友進行一場愉快的聊天、看搞笑節目之外,微笑或是模仿笑聲也有增強免疫力的效果。感冒了如何更快康復?當感冒發生時,必須確保睡眠充足、多多休息,也盡量吃些營養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此外,由蜜蜂產出的天然蜂膠也可以加速身體恢復,松崎表示,蜂膠有助於提升腸道免疫力、還具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因此除了採取日常預防措施之外,在抵抗力較弱的非常時期也可以補充蜂膠這類保健食品。資料來源:halmek
-
2024-11-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29歲男罹大腸癌晚期 他坦言只能怪自己飲食習慣「狂吃一家健康速食店」
誘發癌症的原因諸多,其中飲食是關鍵的要素之一。一名29歲的美國男子被診斷罹患大腸癌晚期,他回想自己並沒有這方面遺傳基因,也許一切都要歸咎自己不良的飲食習慣,其中還包括標榜健康的速食店Subway。《每日郵報》報導,住在美國洛杉磯的男子喬(Joe Faratzis)今年34歲,他2019年(當時29歲)被診斷大腸癌第四期。年紀輕輕就得這樣的病讓喬難以接受,他進行基因檢測,證明沒有遺傳易患結腸癌的因子。他回憶起生活習慣:「我真的認為可能是自己的習慣導致了大腸癌。」喬表示:「我的飲食以外食為主,基本都是加工食品和紅肉,我經常點像賽百味(Subway)三明治之類的加工食品,還喜歡吃宵夜。我因為太懶不想自己做飯,經常吃Subway,像是義大利潛艇堡之類的,幾乎是不停地吃。」,另外他說也喜歡吃牛排,只要有機會就是吃爆。喬指出醫生說腫瘤可能已經存在大約三年左右,當時大約25歲,沒有好好照顧自己。喬20多歲時首次出現癌症症狀,當時他彎腰時胸部感到隱隱作痛去就醫,醫生要求進行CT檢查,當時他認為太貴並不必要。大約六個月後,他發現自己時常血便,但他依然沒有太在意,他自認身為一個20代的人不可能有什麼問題,所以我沒有採取進一步動作。然而幾個月後,當他坐在沙發上,突然看到沙發上有血跡,他趕緊跑到廁所,身體裡流出了大約半杯血。他趕緊去看醫生,醫生要求進行CT和大腸鏡檢查,當時他被診斷為大腸癌四期。之後他接受化療,並在2020年初接受手術,切除了含有癌細胞的結腸部分。過去幾年裡喬進行了11次手術,以移除不斷出現的癌症斑點。積極治療下目前已經一年沒有出現新的癌症了,但他仍然需要每三個月去醫院進行複檢。喬經常在社交媒體記錄抗癌生活,同時他告訴網友會罹癌需歸咎為自己的錯,因為從來沒告知有大腸癌的遺傳因素,覺得是飲食最終誘發了大腸癌。 @radiant14percent Replying to @David quick rundown of a few symptoms i had before my colorectal cancer disgnosis for those asking! #cancer #cancersurvivor #cancersymptoms #coloncancerawareness #coloncancersymptoms #rectalcancer #guttok ♬ original sound - radiant14 直到2014年,Subway潛艇堡都含有防腐劑偶氮二甲醯胺,它可以在體內分解成致癌物質,歐盟和澳洲於2005年宣佈該物質為非法,在美國、中國大陸和加拿大為准許使用之麵粉改良劑,根據衛福部食藥署公告,我國也可合法添加使用於麵粉,用量為45 mg/kg以下,並訂有規格標準。有許多醫生表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大腸癌的受害者之一,他們將此歸因於不良飲食和加工食品。幾項研究還將大量食用紅肉與大腸癌進行連結,警告稱肉類中的亞硝酸鹽可以分解成損害腸道細胞的物質,導致罹患腸癌的風險增高。
-
2024-11-22 養生.聰明飲食
延緩老化、降血壓血脂…天天喝茶好處多 6種抗發炎茶飲推薦
茶是世界上僅次於水之外,最多人喝的飲料。而喝茶對健康也有很多好處,茶中的兒茶素可以幫助身體抗氧化以及促進代謝,推薦6種抗發炎茶飲幫助身體建立疾病防禦能力。喝茶所能獲得的健康益處茶葉含兒茶素、多酚類、類黃酮等抗氧化物質,抗氧化物質有抑制血脂肪代謝合成作用,可降低血壓、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和血糖,進一步預防中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還可降低身體發炎,抑制癌細胞的生長,降低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肝癌等癌症的風險。不過並非所有的茶飲都能喝到兒茶素。茶葉被發酵得愈久、兒茶素含量愈低。所有茶種中,抹茶是兒茶素含量最高的茶種。而台灣人較常喝的茶種,以綠茶屬於未發酵兒茶素最多,其次為半發酵的烏龍茶,其兒茶素是綠茶的三分之一,紅茶發酵程度達九成五,兒茶素含量僅剩綠茶的四分之一,普洱茶則是採全發酵,兒茶素幾乎所剩無幾。6種抗發炎茶飲推薦以下整理6種抗發炎茶飲,常常喝有助身體建立疾病防禦的能力。1.綠茶綠茶咖啡因含量低,屬於未發酵茶,兒茶素最多,多喝有助於降低多種慢性病風險,包括:.燃燒脂肪,促進新陳代謝.提高注意力和思維清晰度.消除口臭、維持口腔健康.降血壓、膽固醇.調控血糖,降糖尿病罹患風險.降中風、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降阿茲海默症罹患風險.預防子宮內膜癌、食道癌、肺癌、膀胱癌、攝護腺癌等多種癌症上午喝綠茶最適當,可幫助脾胃運化,讓五臟的功能表現得更好,有利代謝。但未發酵茶單寧酸含量較高,單寧酸會阻礙鐵質吸收能力,所以飯後一小時內不建議喝綠茶,以免影響鐵質吸收。2.烏龍茶烏龍茶的兒茶素含量僅次於綠茶,屬半發酵茶,茶中的單寧酸因受到酵素性氧化,茶湯呈棕紅色,顏色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烏龍茶適合中午飯後喝,有降低血脂、促進腸胃蠕動的作用,幫助增加胃腸排空的能力。3.紅茶紅茶屬於發酵茶,兒茶素的量最少,所含的多酚類多為茶紅素。過去關於茶飲有益健康的研究多指向綠茶,不過一項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研究發現,紅茶的健康益處與綠茶相當,每天喝兩杯紅茶能降低死亡風險。紅茶適合下午喝,中醫認為,紅茶經過發酵氧化已去除茶葉微寒的特性,可以去濕暖胃,使氣血暢通,尤其適合在冬末春初時節飲用,可以預防寒邪入侵,又具有保護脾胃的功效。4.薄荷茶薄荷是一種提神醒腦的植物,根據《Nutrients》在2024年發表的研究指出,它也可以消除可能與癌症有關的發炎。當然不是說薄荷茶可以治療癌症,但將薄荷茶納入整體健康飲食中有好無壞。另也有研究發現,薄荷茶能相當程度改善健康成人的記憶問題。5. 薑茶薑茶是抗寒的好選擇,生薑抗氧化效力高,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手足冰冷,預防感冒,及改善女性生理期下腹悶脹不適。若不喜歡單喝薑茶,可以搭配紅糖、大棗增加風味,也可將黃耆、當歸沖泡熱水飲用,能夠補血、補氣,加些枸杞則可保養眼睛。不過薑味較刺激,因此患有胃疾者,胃部有傷口者不適合飲用。6.洋甘菊洋甘菊是最常被建議睡前喝以鎮定心神的飲料。根據之前賓州大學的研究顯示,患有焦慮症的57人食用洋甘菊補充劑8周後,焦慮症狀大減。馬里蘭大學醫療中心則發現,除了鎮定心神以外,洋甘菊也幫助睡眠。洋甘菊茶還有抗發炎特性,能緩解腹瀉、胃潰瘍、噁心和脹氣。喝茶禁忌 空腹別喝綠茶茶飲熱量低,經常喝茶能對健康產生好處,不過一定要喝不加糖的茶。更要提醒,茶仍含有咖啡因,茶類中以紅茶的咖啡因比例稍高,可能對某些人造成刺激,睡眠容易受到喝茶影響者不可喝太多。茶也是一種利尿劑,喝過多可能導致脫水。胃不好的人最好不要空腹喝茶,尤其是未發酵的綠茶,單寧酸釋出比較高,會破壞胃黏膜,讓胃更不舒服。若是正在胃痛、有胃潰瘍或胃食道逆流的人,此時更不適合喝茶。【參考資料】.《Eating Well》.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21 醫療.腦部.神經
記憶衰退是正常老化或失智?醫教你如何分辨及何者可能恢復
你記得有東西放在另一個房間,於是想去拿,但到門口時,所有關於進去拿東西的記憶都消失了,只能站在那兒努力回想;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幾秒或幾分鐘,但通常最終會想起要找的東西及放在哪裡。信不信由你,這也許不算太壞。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傅拉姆金(Kenneth Frumkin)是位急診醫學專家,著有「老化還是阿茲海默症?」一書,探討什麼是隨年齡增長的健忘,或是阿茲海默症或其他類型失智症的早期症狀。他表示,一時的健忘,不代表記憶力消失。記憶力衰退是阿茲海默症與其他類型失智症的共同特徵,雖然所有罹患阿茲海默症者都會記憶力衰退,但並非每個記憶力衰退者都是或將罹患此病。記憶力衰退是正常老化過程的常見現象,而認知能力衰退則是它的「邪惡分身」。傅拉姆金說,認知(cognition)是「記憶」(remembering)與「辨識」(knowing)之間的差異。他說,當出現認知衰退時,可能會被誤為是記憶力惡化,掩蓋或延遲了意識到這對安全與獨立性所造成的嚴重威脅;忘記為什麼要去商場(記憶力),與找不到回家的路是兩回事。每個人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出現認知能力衰退,與年齡有關的認知能力衰退(ARCD)是指與語言、注意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有關的自然變化,通常在60歲左右開始;例如詞彙檢索能力下降,但詞彙量卻相對維持不變,或是無法再邊講電話邊煮晚餐。ARCD通常是個漸進的過程,因此對於自身、家人以及照顧者來說,較容易應對。但當記憶力衰退者明顯感覺事情不對勁,或需家人介入時,醫生會進行認知測試,以確定是否患有輕度認知障礙(MCI);這並非等同失智,但也不能忽視或歸咎於年紀大。傅拉姆金指出,在診斷出MCI後,所有結果都有可能發生,包括情況有所改善、轉為其他形式失智症,甚至可能回復正常認知功能。一項針對退伍軍人平均罹患兩年半MCI的病患研究發現,僅12%發展為失智症,大部分(67%)維持不變,21%有所改善。傅拉姆金的結論是,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過程像是頻譜,是循序漸進的,從大腦無任何改變症狀,到明顯記憶衰退,接著是輕度認知障礙,最後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或失智。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21 醫療.骨科.復健
改善腰痛最好的方法是「練核心」!復健科醫師公開「3大動作」 預防改善都有效
腰痛是困擾許多人的毛病,據醫師在診間的觀察,有腰痛或腰部相關症狀的病患,竟高達一半以上!若被腰痛纏上,走路也走不好、坐也坐不好,就算要運動也害怕運動傷害,會加劇腰痛症狀,到底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這個棘手的病症呢?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前復健科系主任周適偉醫師表示,要預防及改善腰痛,最好的辦法就是「鍛鍊核心」!「核心」是什麼?為什麼這麼重要?最近重訓風氣興盛,大家可能有聽過「核心訓練」,不過卻不一定真的了解,核心到底是在練什麼?首先我們先了解何謂「核心」,從身體的橫膈膜到骨盆底,這一段就是指核心,而核心中最重要的就是腰。核心的重要性為何?周適偉醫師在診間看到許多病人都會有個疑問:「為什麼以前我年輕都沒有腰痛的毛病,年紀大了就出現了呢?我的坐姿都一樣啊!」這個疑問的答案就是所謂的核心。在年輕的時候,人的體能高峰落在25歲,在這個年齡之前,可能不需要特別訓練,核心也很強健,但過了25歲,當核心隨體能逐漸掉下來,就會因為支撐不住,而在其他部位出現疼痛的狀況。以坐骨神經痛為例,當坐骨神經受傷,又或者腰的核心不夠強壯,撐不住了,身體就會靠臀來支撐,臀支撐不住就改靠大腿,大腿支撐不住就改靠膝關節、小腿,甚至踝足部,一路往腰核心遠端或是往下漸漸出問題,因此若不想讓疼痛擴散,將核心訓練強壯是非常重要的。健身教練教的棒式有用嗎?在重訓的時候,常聽教練說可以透過做棒式運動來訓練核心,這樣的核心運動對腰痛有幫助嗎?周適偉醫師指出,棒式的確是核心訓練的動作之一,但並不算是很有效動作。為何會這麼說呢?周適偉醫師解釋,核心訓練最重要的兩個關鍵,就是「慢」和「轉」。首先,所有核心動作都一定要慢,太快的動作都只是在練大肌群,只有慢慢做才練得到小肌群;第二是轉,沒有做到轉,就不能叫做核心動作,因為脊椎兩側的肌肉,排列都是斜向的,並不是直向的,如果動作缺乏轉,這些斜向的肌肉只能練到一點點,只有透過慢轉的動作,才能動員核心肌群、澈底鍛鍊。像許多人在健身房做的基本棒式,有符合慢的條件,卻沒有符合轉的條件,因此在周適偉醫師看來,並不算是很有效訓練核心的動作。怎麼樣的動作才有效?周適偉醫師歸納以下3個訓練核心的動作,建議每天可進行一次:舞動山河:準備一條彈力帶(磅數依個人體能挑選),將兩端對齊並打結,形成一個圓圈。坐在地上並將雙腳腳跟放到彈力帶圓圈中間,將彈力帶打一個八字環後,包覆在雙腳小指頭上。接著將膝蓋打直,腳掌往身體方向勾,腳後跟併起,接著把雙腳腳掌往外側打開,最後將腰微微抬起,過程中維持吐氣,此動作維持10秒後緩慢回復到原位。橋式抬腰:後腦杓及肩背平貼在地面上,兩腳與肩同寬,屈膝成90度,以肚臍為中心將腰部抬到最高點,過程中維持吐氣,此動作維持10秒後緩慢回復到原位。尾閭中正:將一顆硬式網球或軟式棒球夾緊於會陰處,過程中球會稍微往前跑,並沒入於兩邊臀部之間,此時會感受兩邊臀部向內轉及大腿向外轉,此動作維持10秒後緩慢回復到原位。延伸閱讀: 濕疹、尿布疹、念珠菌感染...「萬用藥膏」止癢抗炎真那麼神?醫師從成分到用法一次解密
-
2024-11-21 醫療.牙科
含氟牙膏中的氟化物會導致癌症或智商下降嗎?專家們這麼說
一位讀者在2024-11-12來函詢問一位腎臟科醫師提出的「含氟牙膏傷腎」是否屬實,所以我立刻就寫了一篇駁斥的文章,準備在幾天後發表。很巧,我常引用的醫療資訊網站KFF Health News在2024-11-18發表Does Fluoride Cause Cancer, IQ Loss, and More? Fact-Checking Robert F. Kennedy Jr.’s Claims(氟化物會導致癌症、智商下降等嗎?對小羅伯特·F·甘迺迪的說法進行事實查核)。有關「氟會致癌,令人變笨」這個議題,我在2020-1-12就已經發表自來水加氟,會致癌,令人變笨?。不過,由於這個說法現在又被一個赫赫有名,剛被川普提名為衛生部長的人提出,我決定先把KFF這篇文章介紹給大家。順便先提一下,由於這位衛生部長提名人是「疫苗懷疑論」的領導者,他在去年被PolitiFact選為「2023 年度謊言」。請看2023年度謊言獎:總統候選人榮膺。甘迺迪11 月 2 日在 X (原推特)上寫道:「1 月 20 日,川普白宮將建議所有美國供水系統去除公共水中的氟化物。氟化物是一種工業廢物,與關節炎、骨折、骨癌、智商下降、神經發育障礙和甲狀腺疾病有關。」長期研究發現,在美國飲用水中添加氟化物是促進兒童口腔健康的安全方法。自 2015 年以來,美國的建議水準為每公升 0.7 毫克。包括美國牙科協會、美國兒科學會和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在內的公共衛生組織支持這種做法。馬林 (Ashley Malin)是佛羅裡達大學流行病學系的助理教授,研究氟化物對孕婦的影響。她的研究表明,較高的氟化物暴露量,特別是在懷孕期間,與兒童智商降低有關,而產前接觸氟化物也與智力功能和執行功能下降有關。對於懷孕期間的高暴露,研究顯示了與其他神經行為問題相關的症狀,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然而,其中許多研究是在美國以外的國家進行的,研究的飲用水中的氟化物含量有時是美國建議水平的兩倍。此外,甘迺迪列出的其他一些疾病,例如與骨癌的關聯,證據不夠有力。哈佛醫學院神經學教授兼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系教授貝林格(David Bellinger)表示,添加氟化物的風險效益計算會有所不同,取決於典型的氟化物暴露水平是否會導致健康問題,或是否僅在建議等級時才會出現問題被超過。他說:「在毒理學中,『劑量產生毒物』是一條長期存在的原則。 因此,氟化物與 X、Y 和 Z 疾病相關的一般性陳述並沒有太大幫助,除非具體說明了可能造成影響的劑量。」美國牙科協會表示,研究表明,社區供水系統中的氟化物可以預防至少 25% 的兒童和成人蛀牙,並且75 年多來,最好的科學證據始終表明氟化物是安全有效的。該協會在其網站上表示:「這類似於強化其他食品和飲料,例如用碘強化鹽、用維生素 D 強化牛奶、用鈣強化橙汁以及用葉酸強化麵包。」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稱,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健康專家和科學家迄今為止「尚未發現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表明社區水氟化與任何潛在的不利健康影響或系統性疾病有關,例如癌症、唐氏綜合症、心臟病的風險增加、骨質疏鬆症和骨折、免疫紊亂、智力低下、腎臟病、阿茲海默症或過敏反應。今年八月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國家毒理學計劃發表的一項聯邦審查報告得出的結論是,較高水平的氟化物暴露與兒童智商較低有關。但報告主要是基於加拿大、中國、印度、伊朗、墨西哥和巴基斯坦等國家的研究,涉及的氟化物含量達到或超過每公升 1.5 毫克,是美國建議限值的兩倍。研究人員在報告中表示,他們沒有發現任何證據顯示氟化物暴露會對成人認知產生不利影響。哈佛大學教授貝林格指出,這項回顧是氟化物含量重要性的一個例子。他指出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美國祇有極少數人暴露於與智商下降相關的水平。他透過電子郵件表示,事實上,除了氟化水、牙膏和其他牙科產品之外,現在還有多種接觸氟化物的途徑,因此很難將特定的不利影響歸因於添加到水中的氟化物。今年9月,一名聯邦法官下令環保署進一步監管飲用水中的氟化物,因為較高含量的氟化物可能會影響兒童智力發展。美國地區法官愛德華·陳(Edward Chen)寫道,法院的裁決並沒有「確定氟化水對公眾健康有害」,但有足夠的風險值得調查。該裁決沒有具體說明環保署應採取哪些行動。裁決後,美國兒科協會發表聲明,飲用水中的氟化物對兒童來說是安全的,並表示此一政策有堅強的證據基礎。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發表一份報告指出,最近的研究發現癌症風險與飲用水中高含量的氟化物之間沒有關聯。原文:氟會導致癌症、智商下降等等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21 養生.運動健身
初學者天天堅持慢跑5公里卻想睡?達人:「隔天跑」比每天跑更健康
很多人透過跑步增加運動量和保持健康,但有人遇到每天跑步卻出現疲倦不適的副作用,疑惑是不是該間歇性休息,達人建議對跑步新手而言應用隔天跑取代天天跑,讓身體有恢復的時間才能走得更長久。一位網友在網上發問,他在進行有氧慢跑,每天堅持3~5公里,已持續一段時間,但跑著跑著會想睡覺,有種醉氧的感覺(註:醉氧是人的生理機轉適應了高海拔地區的低氧環境後,又重新進入氧氣含量相對高的地區,就會再次發生不適應的情況,從而出現疲倦、無力、嗜睡、胸悶、頭昏、腹瀉等症狀。),想知道是怎麼回事以及如何調整。運動博主「慢跑陳Sir」回應,這是初學慢跑者經常遇到的問題,這是身體疲勞的信號,即使自己感覺還OK,也很多人認為每天跑步是自律或有毅力的表現而努力堅持,但是從運動學角度來說,合理的「跑休」其實對身體更好,不僅可以減少受傷風險,還可以使身體的疲勞充分恢復。陳Sir表示因為運動過後,肌肉處於撕裂狀態,而重組需要時間,肌肉在一次次撕裂和重組之間變得愈來愈強大。所以對於初學跑者而言,科學的跑步方法是「跑一休一」或「跑二休一」,不僅能讓人跑得更輕鬆,也能讓你跑得更長久。初學跑者注意身體的疲勞警訊跑步會產生「跑者高潮」讓人容易有快感容易上癮,但很可能會太依賴這份熱情,忽略身體發出的警訊,最終導致身心疲憊反而本末倒置、傷害健康。跑步時可能會覺得不但沒有進步反而退步、跑後身體反應更加難受、運動過後持續感受輕微關節或肌肉疼痛、完成一次訓練的難度增加、或者難以跟上平常的跑步速度等等。穿上跑鞋時心情也不像以前那麼愉快,覺得比較沒動力。每天的睡眠品質都比較差、覺得比較沒有精力、食慾下降或者情緒起伏變化較大等。新手建議跑一休一 用動態休息取代對新手跑者而言,應該衡量自己的體能,剛開始一周跑3~4天得出學者建議一次不要跑超過30分鐘,一周可安排兩次非跑步訓練和至少一次的休息,新手可以嘗試跑一休一,休息日進行其他訓練或完全休息,等耐力、速度都提升之後,再慢慢增加訓練量。如果休息期間覺得有罪惡感或靜不下來,那可以選擇聽起來很矛盾的「動態休息」,出外散步、騎自行車或是游泳,速度雖然悠閒,卻不會讓你覺得自己毫無進展,由於關節和心肺韻律沒有承受劇烈影響,身體還是維持在重建階段。資料來源/迪卡儂運動誌、hello醫師、慢跑陳Sir
-
2024-11-21 醫療.中醫
節氣小雪22日報到 中醫推2穴位、1茶飲養腎打通身體暖氣開關
明天是24節氣的「小雪」,氣溫會明顯下降。中醫師彭溫雅表示,此時節可進行冬季養生「補腎」,建議可以按摩「大椎穴」與「湧泉穴」二大穴位,通暢氣血,並推薦飲用松子、黑芝麻與枸杞沖泡的「松芝茶」,補充熱量、提高免疫力。冬季對應的臟腑是腎,「先天之本在於腎」,人體最容易在這個季節被寒氣入侵,因此「冬養腎」能抗病。彭溫雅說,冬養腎首重保暖,從頭到腳都要做好防寒措施,穿戴帽子、圍巾、手套把寒氣隔絕在外;也可按摩身體的二大暖氣開關「大椎穴」與「湧泉穴」,還有「足浴」,可以通暢氣血,達到暖身效果。彭溫雅建議,可先從頭部的大椎穴開始啟動,大椎穴又名「百勞」,位在後頸部下方最凸出的骨頭下緣凹陷處,是頸動脈與自主神經節分布處,可用指頭以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各按揉1到3分鐘,或是使用暖暖包熱敷頸部,身體會暖得比較快。湧泉穴是腎經的重要穴位,也是足少陰腎經的起點,又稱「長壽穴」,經常按摩這個穴位可提升腎機能。先找到足部第二趾跟第三趾之間,拉一條直線到腳跟,位於腳板底前三分之一的正中凹陷處,就是湧泉穴。按摩時以雙手輕輕搓揉按壓,腳心有發熱感即可。「足浴」也是祛寒保暖的好方法,建議以42℃水溫泡到小腿肚,可促進血液回流,讓各經絡運行更加通暢。彭溫雅提醒,浸泡時間不要超過15分鐘,泡太久血液容易堆積在下肢,難以順利回流至心臟。足浴除了注意水溫、時間之外,有靜脈曲張、患有足部病變糖尿病者,不建議用熱水泡腳。彭溫雅指出,冬季日照減少,影響人體大腦「血清素」分泌,干擾褪黑激素的代謝,易引發焦慮、煩躁、易怒或憂鬱沮喪等情緒,也會出現失眠症狀。建議白天多曬太陽補陽氣,把握早上10點到下午2點陽氣最旺期間,溫暖身體,讓人較有精神元氣。飲食養生部分,彭溫雅推薦飲用「松芝茶」,富含堅果的營養,枸杞含有花青素、葉黃素,黑芝麻可促進「氣」的循環,溫熱茶飲進補兼養身,對改善失眠也很有效。「松芝茶」茶飲材料:松子、黑芝麻、枸杞各5克。作法:松子、黑芝麻磨成粉後,加入枸杞,用100℃、200ml的水沖開攪拌,靜置3分鐘泡開後飲用。
-
2024-11-21 醫療.心臟血管
前警政署長猝逝…冷熱交替好發心血管疾病 醫揭發病前有一重要警訊
前警政署長張四良19日凌晨辭世,享壽83歲,由於不久前才與好友、部屬聚餐,席間並無異狀,驟然的噩耗讓人震驚。最近天氣多變,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提醒,環境冷熱交替時,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都會升高,患者發病前幾天或一、兩周,通常走路或運動時感到不適,建議民眾留意身體警訊,及時警覺與求助。最熱和最冷好發心血管疾病 發病前走路就不舒服衛福部統計,2021年急診20大疾病,包括頭(部)傷害、食道與胃和十二指腸疾病、泌尿系統其他疾病、流行性感冒(流感)及肺炎,其中缺血性心臟病位居第11名。洪惠風說,缺血性心臟病包括急性冠心病、慢性冠心病,其中心肌梗塞、不穩定型心絞痛,屬於急性冠心病。針對忽冷忽熱的天氣,洪惠風曾引述醫學雜誌《循環》(Circulation)的一項研究,天氣最熱和最冷時,包括中風、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疾病等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升高,且冷比熱更可怕,兩者相差4至5倍。他也提醒,患者發病前的幾天或一、兩周,通常走路或運動時會感到不適。心肌梗塞病情十萬火急 拖久了很多後遺症另外,胸悶、胸痛,肩部、頸部、背部,甚至是下巴痛、左手痛、耳朵痛,或呼吸困難、疲憊、冒冷汗等症狀,可能都與心肌梗塞有關,行動或運動時,不適感能更明顯。洪惠風說,也有患者在發病前沒有症狀,只是突然胸悶、胸痛,接著心律不整倒地,此時若未及時接受心肺復甦術(CPR)或立刻送醫,很有可能因此死亡,「不是每個心肌梗塞的患者都救得回來。」洪惠風強調,心肌梗塞就像火燒房子般十萬火急,要把握每分每秒趕快就醫,越早把血管打通,被火燒掉的房子區域就越小,甚至可以幾乎完全康復,「但如果病情拖久了,就會留下很多後遺症,甚至死亡。」洪惠風說,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包括身體老化、罹患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患者,且若長期情緒不佳、壓力過大、飲食與作息不良、病毒感染、組織發炎等,發病風險就也愈高,而當心肌梗塞當下,救援的黃金時間非常重要,及時警覺與立刻求助,才能留住一線生機。
-
2024-11-21 醫療.消化系統
良好的腸道有助健康老化 專家授5個應優先考慮的日常生活習慣
腸道有人體「第二大腦」的稱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關乎消化系統正常運作,與老化也密切相關。為了打造健康的腸道,專家建議有5項生活習慣可以優先考慮,這也是他每天正在做的事。1.戶外運動專家指出,曬太陽是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這也是他每天早上都會散步的原因之一,並且還會進行一些額外的運動。戶外活動除了有助於改善睡眠質量,還能幫助減輕壓力並提升心情。整體來說,散步對消化健康非常有益。2.吃高纖食物纖維有助於讓我們保持飽足感、充滿活力,並且維持規律的消化。專家建議攝取大量的水果、蔬菜以及其他富含纖維的食物,例如豆類和種子,將幫助你獲得這種營養素的好處,包括長壽。有研究發現,定期攝取足夠的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纖維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其他常見死因的風險較低。3.限制酒精攝取經常性喝酒,例如每天晚上習慣性地用一杯酒來放鬆,可能會增加患心臟病和某些癌症的風險。不過在控制的情況下,例如特別的場合或與朋友外出時,一兩杯酒是可以享受的,並不需要感到內疚。適量非常重要,尤其是酒精。4.限制3C產品使用時間限制螢幕時間可能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關鍵。專家建議,優先考慮更多真實的人際互動,減少讓自己受到媒體的刺激。有研究顯示,孤獨感會使你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增加,這也是為什麼與家人和朋友面對面聯繫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而過度滑手機對健康有不良影響,因為它可能會擾亂你的睡眠,並引起憂鬱、壓力等情緒問題。5.充足的睡眠專家建議,優先考慮睡眠,早早上床並確保自己在一個非常黑暗、涼爽的房間裡得到八小時的睡眠。當你獲得足夠的睡眠時,你是在支持免疫健康、心臟健康、皮膚健康和精力狀況。但如果你不優先考慮睡眠,它可能會對你的記憶、工作等方面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當我們想到腸道健康不佳時,脹氣、不規則的排便和腹痛等常見症狀可能會浮現在腦海中,但還有哪些較少被注意到的腸道不健康的症狀?專家就透露了一些你可能忽視的4個腸道不健康的徵兆。1.經常頭痛如果你不確定是什麼原因引發你的頭痛,那可能與腸道健康有關。有研究指出,偏頭痛與腸胃疾病和腸道發炎有關,若藉由「對腸道微生物群有益的飲食方式」,例如攝取足夠的纖維,頭痛或偏頭痛有可能得到改善。2.總是感到疲倦你是否有足夠的睡眠,但仍然感到整天昏昏欲睡?身體和心理的疲勞是腸道健康不佳的另一個症狀。有研究提出了疲勞與腸道微生物群狀態之間的聯繫。疲勞也可能與一些特定的消化問題有關,例如便秘。3.濕疹發作雖然濕疹可以是遺傳性疾病,但你的皮膚刺激可能會根據腸道健康的狀況而加劇。有研究顯示,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可能與濕疹的症狀相關。包括濕疹在內,偶爾為某些皮膚狀況開立的抗生素會加劇腸道微生物群惡化。長期使用抗生素可能會導致菌群失調的症狀,如慢性疲勞、發炎和消化問題。4.壓力或焦慮增加事實上,人體95%的血清素是在腸道中產生的,這也代表壓力程度與腸道健康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有研究探討了腸道發炎與焦慮和憂鬱風險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腸道微生物群在壓力反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資料來源】.5 Habits a Gastroenterologist Does Every Day for Healthy Aging.4 Sneaky Signs You May Have an Unhealthy Gut, According to a Gastroenterologist
-
2024-11-21 焦點.健康知識+
咖哩是抗發炎好物、辣椒可緩喉嚨痛?感冒適合及不適合吃的食物整理
最近身邊感冒、流感的人愈來愈多。多數人偶爾都會發生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扁桃腺炎、鼻咽炎等,如果症狀輕微,有的人甚至不看醫生,靠自身免疫力自行痊癒。但流感則最好還是要就醫治療,以免引發重症。而不管有沒有看醫生吃藥,如能輔以食物補充營養、舒緩症狀,一定可以好得更快。當你快感冒了、或感冒了,請注意以下這些適合及不適合吃的食物,如秋冬盛產的柑橘類水果就是感冒時的好食物,辣椒竟能緩解喉嚨痛!而咖啡因及油炸物等,請暫時不要吃,以免病情加重。感冒適合吃的10項食物1.雞湯具有抗發炎作用,湯汁也提供必要的水分補充,以及電解質、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等營養素。2.柑橘類水果如柳丁和葡萄柚,其含的維生素 C 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從一開始就降低患感冒的風險。3.優酪乳優酪乳含有活的有益細菌,例如乳酸菌和雙歧桿菌,這些益生菌有助於維持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組,對整體免疫健康有幫助。4.辣椒辣椒無法治癒感冒,辣椒當中的辣椒素可以稀釋粘液以清理鼻塞並緩解充血、但幫助清理呼吸道,還可以作為溫和的鎮痛劑,緩解喉嚨痛。5.蜂蜜蜂蜜的抗氧化劑可以減少炎症並促進組織修復,舒緩喉嚨,減少刺激和感染,使其更容易吞咽並抑制咳嗽。6.大蒜與柑橘類一樣,大蒜可以從一開始就降低感冒的風險、增強免疫力。感冒了也可更快地恢復並減輕症狀的嚴重程度。7.香蕉香蕉富含碳水化合物,提供快速、易消化的能量。香蕉還富含鉀,對體液平衡、神經功能和肌肉收縮都很重要。8.生薑生薑含有薑辣素,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特性,有助抵抗感冒和流感,減緩喉嚨痛和發炎情況。可將新鮮生薑片浸泡在熱水中 10 分鐘,當水喝。9.咖哩咖哩包含了所有治療感冒的最佳成分,如大蒜、生薑和辣椒,提供抗發炎、抗菌等好處。10.新鮮蔬果蔬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水分。它們也是纖維的主要來源,多吃能創造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環境,進而強化免疫系統。感冒不適合吃的5項食物感冒、流感生病時,也應暫緩吃一些平時你可能愛吃的食物,它可能本來就不是很健康,在你生病時更會讓你症狀惡化。包括酒精、咖啡因、糖分、高鹽、油炸食物。感冒一定要吃藥嗎?也有不少人疑惑,感冒一定要看醫生吃藥嗎?一般是建議,輕微的感冒是可以靠自身抵抗力逐漸痊癒,但若因自體免疫不足,病毒感染到其他器官引起喉嚨發炎、鼻竇發炎、嚴重可能會引起肺炎等併發症,一定要盡速就醫治療。及症狀較嚴重流感,也最好就醫治療。事實上,對抗感冒沒有什麼特效藥,就是多休息、多喝水、平時多運動,吃藥的目的只是讓患者在感冒的過程中舒服一些,但並不能縮短病程。食藥署也指出,感冒大部分是由病毒入侵所致,市售綜合感冒藥主要的作用亦是緩解症狀,不能預防感冒,且要依症狀挑選感冒藥,才能對症下藥。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發布的數據,本流感季從十月至今,已累積219例流感重症,以A型H1N1居多,並已有34人死亡,創下十年同期新高。下周又迎來一波冷空氣,疾管署預估12月流感流行期將提早報到,提醒慢性病及長者、幼兒等高風險族群應盡快接種疫苗,減少重症和併發症的發生。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參考資料】.《The Telegraph》.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20 醫療.眼部
服用感冒藥後突頭痛、視力模糊 醫揭秋冬這疾病患者暴增3成
時序進入冬季,由於晝短夜長,夜間眼睛瞳孔常處於放大狀態,近期許多民眾服用感冒藥物,容易誘發急性隅角閉鎖型青光眼。三總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說,近日門診收治急性青光眼患者人數,較春夏暴增3成,每2至3天就會收治一例,民眾應多留意。呂大文說,人體眼球內分泌液體,稱為房水,以維持眼球形狀,隅角是排出房水管道,一旦閉鎖將造成房水無法排出,讓眼壓飆高,引發急性青光眼,並常合併有頭痛、頭昏、惡心、嘔吐、視力模糊等症狀;一般來說,正常眼壓為20以下毫米汞柱,但急性隅角閉鎖型青光眼發作時,眼壓可以飆升至60、70毫米汞柱,如果8小時內沒有及時治療,將有失明風險。急性隅角閉鎖型青光眼好發秋冬呂大文說,秋冬季節原本就是急性隅角閉鎖型青光眼的好發季節,除晝短夜長因素外,感冒患者增加也是原因之一,由於感冒時症狀多為流鼻水、咳嗽等,醫師多開立抗乙醯膽鹼藥物,但此類藥物會抑制副交感神經,造成瞳孔放大、隅角閉鎖,引發急性青光眼。呂大文說,急性隅角閉鎖型青光眼好發於東方人,最容易好發於四大族群,分別是女性,年齡55歲以上、身高160公分以下,遠視100至300度,這些族群要多留意,目前急性隅角閉鎖型青光眼治療方法,多以雷射及藥物治療,以保持隅角暢通。服用感冒藥物注意相關症狀呂大文提醒,正在服用感冒藥物的患者,應隨時注意有無出現頭痛、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等症狀,一有類似症狀出現,應速就醫,並最好於8小時內就醫,以防喪失視力。
-
2024-11-20 養生.聰明飲食
冬天血壓易忽高忽低 吃鍋遵循「2少1多」、不要亂進補
秋末冬初,大家開始吃火鍋,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介入性心血管科主治醫師黃晨祐提醒,天冷吃鍋溫差大,心血管高風險族群要小心,吃鍋應避開暗藏高鹽、高油、高熱量的湯底,否則會讓血壓飆升,刺激交感神經亢奮、血管收縮,易致心肌梗塞、急性梗塞性腦中風。心肌梗塞來得又快又急冬天是急性心血管疾病好發期,黃晨祐說,氣溫驟降時,血管收縮,使血流阻力上升,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引起血管內皮細胞和動脈粥狀硬化斑塊的不穩定性。若是斑塊剝落,可能會引發中風、血栓,因此,一旦出現持續性胸悶、呼吸困難、單側突發無力或口齒不清等症狀時,一定要及早就醫,預防猝死意外。心肌梗塞往往來得又快又急,血管在完全堵塞之前,會出現胸悶、胸痛、下巴牙齦痠麻、左手臂痠麻、惡心、冒冷汗等訊號,即使休息或服用舌下含片後,症狀也不會有明顯改善。心肌細胞在心肌梗塞發生後約20分鐘後會進行不可逆的壞死,此時需要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及早打通阻塞的血管。冬天血壓易忽高忽低 多記錄居家血壓天氣逐漸寒冷,人體血管收縮功能相對變差,低溫可能直接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室內外溫差也可能導致血壓波動。黃晨祐提醒,高血壓患者必須注意,不論年紀及性別,每天居家量測血壓要控制在收縮壓130、舒張壓80毫米汞柱以下。冬天的血壓容易忽高忽低,黃晨祐強調,高血壓患者應多記錄居家血壓,回診時和醫師討論必要的高血壓藥物微幅調整,避免血壓過度上升;抽菸者及慢性腎臟病患者,除了按時服藥之外,必須定期追蹤各類膽固醇數值、糖化血色素、空腹血糖、腎功能肌酸酐指數等。在飲食部分,不要亂進補,以免疾病惡化。吃鍋2少1多 避免身體水腫黃晨祐說,鍋物含有大量的鹽,攝取過量容易讓水分留在身體裡,造成水腫及心臟、腎臟負擔,因此,吃鍋不需特別強調進補,少喝湯、多吃青菜及魚肉,也少沾口味過鹹的佐料。若真的想吃鍋,建議避開高油脂的肉類以及加工火鍋料,火鍋湯底則以昆布、柴魚風味的清湯為主。
-
2024-11-20 醫療.心臟血管
一起身眼前發黑、眩暈 姿勢性低血壓作怪!5招預防
如果常出現眼前發黑,甚至感到眩暈,尤其是每天早上起床時最常發生這些症狀,小心可能是「姿勢性低血壓」在作怪。自主神經失衡 年長者好發姿勢性低血壓又稱「直立性低血壓」,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彥伯表示,姿勢性低血壓是一種自主神經系統失衡,常發生在坐下或躺下後,再起立時感到一陣天旋地轉。通常症狀一下子就會改善,容易被忽略,好發在年長者身上。據統計,65歲以上年長者,姿勢性低血壓盛行率高達20%。姿勢性低血壓高危險群,包括65歲以上、有心房顫動者、服用降血壓藥物的高血壓患者,或是有頸動脈阻塞、糖尿病、長期臥床、喝酒過量等情形者。蘇彥伯指出,發生姿勢性低血壓,主要與循環血液量不足、神經系統功能受損、服用特定藥物有關,這些情況可能會讓身體的調節功能出現障礙,進而發生頭昏、頭暈、眼前發黑或暫時性視覺消失等症狀。心血管疾病徵兆 潛藏危險不過,有些人出現姿勢性低血壓時並無自覺症狀,所以不容易診斷。蘇彥伯說,有些嚴重的患者會因眩暈、昏厥被送醫急診但找不出原因,檢查過程中患者醒來且無後續不適,就直接出院回家了,建議患者應該再經由心臟科、神經內科、耳鼻喉科做更詳細的檢查。姿勢性低血壓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徵兆,血壓過低則潛藏休克的危險。姿勢性低血壓3大類型蘇彥伯表示,姿勢性低血壓的成因,可分為藥物型、神經疾病型、心血管疾病型三大類型。1.藥物型姿勢性低血壓有些中高齡長者控制慢性病常服藥的藥物,例如血管擴張劑、利尿劑、降血壓藥物、鎮靜安眠藥等,可能會引起姿勢性低血壓,建議患者要定期請醫師檢視使用劑量、有沒有重複用藥,如果用法不恰當,血壓忽高忽低,就容易傷害心血管。2.神經疾病型姿勢性低血壓糖尿病引發的神經病變、神經退化引起的巴金森病,常會導致神經疾病型的姿勢性低血壓發生,機轉為自主神經功能失調。3.心血管疾病型的姿勢性低血壓急性脫水、出血及慢性的貧血、血液循環差等因素,則易發生心血管疾病型姿勢性低血壓。常見夏日高溫水分攝取不足,導致血液體積變少,更容易發生低血壓。另外,酒精會讓體內脫水,咖啡及濃茶有利尿作用,都會加劇低血壓。物理方式緩解症狀姿勢性低血壓該如何預防及治療?蘇彥伯說,如果排除藥物、神經受損、心血管疾病等因素,只能靠物理方式緩解,例如放慢動作、調整沐浴水溫、攝取足夠水分、穿著彈性襪等。飲食是否該多攝取鹽分改善?蘇彥伯指出,要評估是否有其他慢性病問題,請營養師規畫菜單,但飲食不需要刻意太清淡,且少量多餐較佳,避免吃太飽讓血液都往消化系統集中,飯後容易頭昏。如何判定姿勢性低血壓一般低血壓的判定標準是收縮壓低於90mmHg、舒張壓低於60mmHg。若在姿勢變換的3分鐘內,收縮壓下降超過20mmHg、舒張壓下降超過10mmHg,則可判斷是「姿勢性低血壓」。5招防姿勢性低血壓1.放慢動作:變換姿勢時放慢速度,尤其是剛起床時,不要突然起身。2.注意水溫:不宜泡溫泉、洗熱水澡,容易讓血管擴張,引起相對性的血量降低。3.足夠水分:水喝不夠會身體脫水而致血液體積變少,易發生低血壓。4.穿彈性襪:讓血液由腳踝有效壓迫至大腿,增加靜脈血液回流。5.規律運動:訓練核心肌群,可增加血管彈性、降低動脈壓力。
-
2024-11-19 醫療.腦部.神經
睡眠中拳打腳踢、大吼大叫是怎麼了?教授揭該如何應對與處置
讀者張小姐在2024-11-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最近與家人一同去韓國旅遊時,意外的發現家父有快速動眼期行為異常(RBD)。當晚跟家父同睡一房的姊姊跟媽媽都被吵到睡不著,因為爸爸會大聲的說夢話、拳打腳踢,隔天還跟我說有背部拉傷,我想應該也是快速動眼期時,無法控制身體躁動而造成的肌肉拉傷。我在網路上查詢,這個病症無法治療,只能吃藥控制以免晚上因動作過大而受傷,後續也可能發展成帕金森氏症或路意士體失智症,我查克里夫蘭診所的網站,上面也說機率非常高,幾乎是八成以上會有這樣的發展。……想知道您有什麼建議。我會分成兩部分來回答張小姐的提問。第一部分是梅約診所提供的資訊,第二部分是最新的研究論文。為了簡單明瞭,我會用RBD來代表快速動眼期行為異常,用PD來代表帕金森氏症。梅約診所的資訊RBD的危險因子:1.年齡超過50 歲的男性— 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女性被診斷出患有這種疾病,尤其是50 歲以下的女性,年輕人和兒童也可能患上這種疾病,通常與發作性睡病、抗憂鬱藥物的使用或腦瘤有關。2.患有某種類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例如PD、多系統萎縮症、中風或路易體氏失智症、帕金森氏病或多系統萎縮。3.患有發作性睡病,一種慢性睡眠障礙,其特徵是白天極度嗜睡。4.服用某些藥物,尤其是新型抗憂鬱藥,或使用或戒斷藥物或酒精。5.最近的證據表明,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也可能存在一些特定的環境或個人風險因素,包括職業農藥接觸、務農、吸菸或先前的頭部受傷。RBD的治療:身體保護措施:1.床邊地板加上墊子。2.床邊加裝護欄。3.清除臥室中的危險物品,例如尖銳物品和武器。4.移開床邊的家具和雜物。5.保護臥室窗戶。6.與床伴睡在單獨的床或房間裡,直到症狀控制。藥物:褪黑激素:可能有助於減輕或消除您的症狀。褪黑激素可能與氯硝西泮一樣有效,通常耐受性良好,副作用很少。氯硝西泮(Klonopin):這種處方藥物通常用於治療焦慮症,也是治療RBD的傳統選擇,似乎可以有效減輕症狀。氯硝西泮可能會引起副作用,例如白天嗜睡、平衡能力下降和睡眠呼吸中止惡化。最新論文:2024-3-1: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Management and Prognostic Counseling(RBD:管理與預後諮詢)。患者應考慮使用能減輕 RBD 症狀的藥物,如褪黑激素、氯硝西泮(clonazepam)、普拉克索(pramipexole)和卡巴拉汀(rivastigmine)。2024-5-1:Treatment of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with trazodone: report of 3 cases(曲唑酮治療RBD的3例報告)。睡前服用 50-100 毫克曲唑酮 (trazodone)4-6 個月可帶來顯著的臨床改善。這些病例強調,曲唑酮可以作為RBD的治療方法。2024-7-1:Minimal effect of long-term clonazepam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isolated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長期服用氯硝西泮對孤立性RBD患者認知功能影響很小)。沒有證據顯示長期使用氯硝西泮與 RBD 患者認知能力下降有關。2024-9-9:Causal Associations between Tea Consumption and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飲茶與RBD之間的因果關係:孟德爾隨機研究)。飲茶與 RBD 之間存在強烈的因果關係,表明飲茶可能是預防 RBD 發展的保護因素。2024-9-14: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kinson’s Disease and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帕金森氏症與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關係的研究進展)。先前的研究顯示PD和RBD之間存在密切關係。 RBD除了是PD的前驅症狀外,對PD患者的預後也有重大的負面影響。這種內在聯繫顯示PD和RBD之間存在雙向關係。從梅約診所的資訊和上面5篇論文(以及其他資訊和未列出的論文)可以看出,clonazepam是一個最常被用來控制RBD的藥物,效果也非常好。但是,clonazepam在美國是管制藥物,因為它有成癮性,會被濫用。Trazodone是另一個廣泛被用來治療失眠的藥,好處是沒有成癮性,所以張小姐可以考慮勸父親試試看(需要醫師處方)。原文:睡眠拳打腳踢大吼大叫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9 焦點.元氣新聞
南投草屯鎮長一睡不起疑心肌梗塞猝逝 醫曝黃金急救時間與前兆
南投縣草屯鎮長簡景賢躺在辦公室叫不醒,今被發現已無呼吸心跳,外界猜測可能心肌梗塞導致猝逝。員林基督教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李旭雲指出,心肌梗塞黃金急救時間僅5分鐘,沒人發現就救回不來。天氣變涼,有時日夜溫差大,簡景賢在辦公室猝逝震驚南投政壇,目前尚未證實致死原因,但外界認為心肌梗塞的可能性極高,再次正視隱形殺手的可怕。員基急診醫學科主任李旭雲表示,心肌梗塞的前兆有後背痛、前胸悶或痛、臉麻、左臂麻、左手麻、疲勞、頭暈,覺得身體虛弱,通常症狀持續2至3天,有些病人病發前沒明顯症狀,忽然胸悶、胸痛的倒下。李旭雲說,心肌梗塞症狀每個人不同,有吸菸習慣及膽固醇過高、高血壓的病史者應注意可能發生,如果出現未曾有過的上述症狀,像是胸悶、胸痛、後背痛之類的最好立刻就醫,可到家醫科或心臟內科求診,先檢查以保平安。李旭雲表示,目前醫學認為心肌梗塞與吸菸有關,尤其年輕人吸菸容易導致心肌梗塞,最好預防辦法就是戒菸,此外,心臟是人體極重要器官,病人倒下後立即按壓胸部施予心肺復甦術,等待救護車到來,一旦塞住時倒下無人發現,錯過黃金急救時間5分鐘那就回不來了。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4-11-19 醫療.呼吸胸腔
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 重視肺功能變化
11月20日是「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日」,今年主題是「Know Your Lung Function」,呼籲民眾多重視自身肺功能的變化。WHO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全球第三大死因,台灣每年超過5000人因為COPD死亡。COPD是影響肺部和呼吸道的慢性病,因吸菸、空氣汙染、呼吸道感染、長期過敏、老化、遺傳等因素產生長期不正常發炎反應,導致肺部氣管產生不可逆、退化性的狹窄或阻塞,COPD患者較一般人感染肺炎風險增8倍,罹患肺癌風險增2倍。患者會出現「咳、痰、喘」症狀,治療目標以減少症狀、降低發作頻率和惡化程度為主。臨床上,除了口服藥物外,患者可藉由使用不同成分的吸入劑(Inhaler)控制疾病,若疾病進展到末期,藥物療效不佳時,可考慮安排外科手術,如肺氣泡切除手術、肺臟容量縮減手術、肺臟移植等來改善肺部功能。藉由吸入方式攝取藥物,可達到良好治療效果,亦可降低全身性吸收,避免全身性的副作用。此外,藥物經由肺部吸收的途徑,可避免因藥物經過消化道、肝門靜脈系統而被代謝失去活性,導致進入循環的藥量減少、藥效降低的風險。吸入性類固醇在COPD治療扮演重要角色,有人擔心使用含類固醇吸入劑會產生副作用。事實上,以吸入取代口服投藥,可減少全身性不良反應,有些患者使用後可能喉嚨疼痛、聲音嘶啞、口腔黏膜念珠菌感染等,但用藥後以清水漱口或刷牙可獲得改善,用藥後如有不適,回診時應告知醫護人員,避免因不敢用藥而錯失治療黃金時機。患者需正確使用吸入劑,才能使藥物順利進入肺部達到期望的療效,各類吸入劑的使用方法與技巧不盡相同,可藉由醫療人員的現場指導或透過藥物仿單、衛教單張、線上教學影片,學習正確的使用方法。COPD除了用藥控制外,民眾也可透過戒菸和避免接觸二手菸、三手菸來預防惡化。
-
2024-11-19 焦點.食安拉警報
36歲水果行老闆「長年吃店裡一物」罹患肝癌!醫師指節儉習慣害了他
有些水果價格昂貴,如果放太久部份腐爛,很多人會把壞掉的地方切掉繼續吃,但這樣很可能會不知不覺中攝入足以致癌的劇毒物質。陸媒報導,湖南一名36歲的汪姓男子經營水果店,近日感到疲憊無力,本以為是長期操勞所致,但隨後出現皮膚發黃、體重驟降、食欲不振等症狀,立即到醫院就診。經醫生診斷汪男罹患肝癌,他坦言自家水果店裡經常有腐敗的水果,他捨不得丟掉就把爛掉的部份切除後食用,這一習慣持續很多年,醫師懷疑汪男年紀輕輕就得肝癌和經常性吃腐爛、發霉的水果有關。湖南省中西結合醫院腫瘤二科主任教授鄭天好指出,腐爛的水果裡存在黃曲霉毒素(黃麴毒素),這是一種劇毒,甚至比砒霜還毒,只要一毫克就可致癌。黴變產生的微生物不只存在於腐爛部位,還會隨著汁水在水果內部擴散,肉眼並不能判斷毒素的擴散範圍。因此即使是只壞了一點的水果,為了安全起見最好整個扔掉。最惡名昭彰的霉菌毒素:黃麴毒素根據南投醫院衛教資料指出,黃麴毒素不僅是有毒物質,更已被證實是誘發肝癌的主要毒素之一,最常和黃麴毒素聯想在一起的是發霉的花生,但所有沒有保存好的食品都有可能滋生黃麴毒素,包括五穀雜糧、堅果類、豆類、內臟、乳製品、雞蛋水果等。如何預防黃麴毒素?1.挑選新鮮的魚、肉、蔬、果,剩餘的最好置於冰箱保存,食材採先進先出的觀念。若發現食物發霉、過期,應立即丟棄。2.儘量少吃內臟類、醃漬類、乾貨式食物及經過長黴程序調味醬油。3.少吃易受污染的食物及其製品。4.注意農作物的收成、運輸、貯藏程序,避免黃麴毒素的發生。5.購買新鮮、真空包裝的米、豆、麥、五穀雜糧及其製品,並從外觀察是否長黴。包裝若有破損或色澤改變,不可購買。6.打開後,最好以乾燥的密封罐貯存在低溫、乾燥處,並在有效期限內吃完。7.政府定期抽檢食品中黃麴毒素含量,使食品業者重視黃麴毒素的預防。8.改變錯誤的飲酒習慣。9.不要因為可惜還是把沒發霉的部份吃掉,雖然外觀一切正常但其實菌絲早已在食物內生長了,若誤食輕者-噁心、嘔吐,重者-休克甚至造成死亡。
-
2024-11-19 焦點.元氣新聞
吃完人氣厚鬆餅堡出現頭暈、口渴 你可能有這毛病
「你吃到厚鬆餅堡了嗎?」自麥當勞開賣神級早餐以來,連日吸引大批民眾在營業前排隊搶購,全台共計供應約70萬顆的厚鬆餅堡系列,有些門市已經售完停止供應。不過,速食店早餐的跟風熱潮,卻是營養師眼中的「高鈉高糖食品」,如果進食30分鐘後出現頭暈、口渴症狀,要小心是三高族群。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陳姿吟說,厚鬆餅堡的熱量大約378至481大卡左右,其特色是把滿福堡「英式馬芬」換成楓糖口味的鬆餅皮。上下2層鬆餅的糖、鈉含量都很可觀,共有14克的糖分、3克鹽,再加上高油脂的豬肉加工製品,吃完後血糖迅速升高。陳姿吟表示,當吃進太鹹、太甜的食物時,身體會啟動保護機制,以頭暈、口乾舌燥來表現,要趕緊補充水分維持正常運作。若是症狀持續,要小心隱藏的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問題,過度加工的食物容易影響血管而造成頭暈、頭痛;高鹽也容易讓身體處於脫水狀態。國人飲食西化,速食餐深受各年齡層喜好,但是漢堡的鈉含量高的驚人,想要降低健康危害,陳姿吟指出,重點在於「搭配」。以早餐為例,若點了堡類,可加黑咖啡或無糖綠茶,盡量不要再吃薯餅、玉米濃湯,套餐組合可能會吃進過多熱量。麥當勞宣布,20日起漲價,將推出全新菜單,包括選用台農57號地瓜製成的「地瓜球」點心。陳姿吟認為,如果嘴饞想吃速食,薯條、地瓜球屬於原型食物製成,加工程度較低。吃速食其實很難達到均衡,若有一餐吃了漢堡,其他餐就要多吃蔬果,補充膳食纖維。陳姿吟提醒,速食餐屬於高脂飲食,漢堡、醬料含有過多的油鹽糖,三餐之中若有一餐選擇速食,其他餐點一定要避開火鍋、油炸及勾芡食物,否則會熱量爆表、血糖飆升,體重也跟著飆高。
-
2024-11-18 焦點.元氣新聞
女子胸悶以為胃食道逆流 內視鏡一照驚見「食道長滿白斑」醫曝黴菌生長時機
台灣氣侯潮濕,環境也經常看到發霉的情況。但是如果黴菌跑到人體內去生長,那可就相當嚇人了。日本關東有名女子因為胸悶而就醫,經檢查後發現竟然是食道被黴菌入侵。胸悶竟是食道發霉,兇手是「它」根據日媒報導,該名女子經常感覺胸口悶悶的,而且一直沒有好轉,原本以為是胃食道逆流又發作,去腸胃消化科問診後,醫生決定進行內視鏡檢查,沒想到在女子的食道內照出有黴菌生長。所幸經過藥物治療後,女子已經恢復健康,胸悶不適的症狀也跟著消失。問診的姫野友美醫師表示,在該名女子的案例中,食道中出現的黴菌屬於「念珠菌」,在身體健康是這種細菌對人體無害,但當疲勞或是免疫系統功能下降時,就會在皮膚、口腔、消化系統和泌尿道等處繁殖並發炎,造成伺機性感染。「念珠菌食道炎」屬於表層黏膜感染,但若是擴散到身體深層組織,引起血液、腹腔、腦膜的侵入性感染,嚴重時可能導致死亡。腸道念珠菌感染要注意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免疫系統的心臟」,醫師指出,當念珠菌感染發生在腸道時要特別小心,因為可能連帶影響到營養吸收與免疫功能。當出現疲勞、腹脹腹痛、胃不舒服、月經不規則或經痛、皮膚搔癢起疹子等狀況,就要當心是念珠菌在腸道內過度生長導致發炎。姬野醫師表示腸胃健康與大腦息息相關,兩者之間的神經系統、賀爾蒙相互作用,例如感到壓力時會胃痛,大腦情緒會影響消化、腸胃狀態也會改變大腦接收到的訊息。醫師指出,防止念珠菌的數量在體內過度生長要從飲食方面做起,日常中要避免甜食、小麥製品和乳製品。如果已經被診斷出念珠菌感染,也要避免食用發酵食品,因為它們是黴菌的營養來源。建議攝取「中鏈脂肪酸油」(例如 MCT 油)、香料及藥草,這些食品對平衡腸道菌叢較有幫助,但這都只是日常保養的一環,若身體有任何不適最好還是請求專業醫療協助。
-
2024-11-18 養生.聰明飲食
早餐喝冰奶茶易腹瀉?營養師曝可能4原因
早餐是一天能量的來源,但坊間流傳「喝早餐店的冰奶茶,必拉肚子!」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指出,這種情況並不多見,可能是冰奶茶的溫度低、含咖啡因、冰塊有「大腸桿菌」等因素,刺激腸道蠕動所致,或是患有乳糖不耐症因而產生腹瀉。喝完冰奶茶拉肚子 可能4原因不少民眾買早餐時,除了蛋餅、三明治、蘿蔔糕、麵包等主食,還會搭配一杯冰奶茶、咖啡等飲品,其中喝冰奶茶必拉肚子的傳聞屢見不鮮。許惠玉說,由於冰奶茶的主成分是紅茶、牛奶或奶精,不僅溫度低,內含的咖啡因會利尿,因此刺激腸胃蠕動,增加如廁頻率。喝完冰奶茶拉肚子,也可能與飲食不潔有關,許惠玉指出,冰塊常有大腸桿菌等細菌孳生,若從口中進入腸道,就有可能會引起腹瀉。有乳糖不耐症者喝下含牛奶的奶茶,也會引起腸胃不適,「一般早餐店奶茶的牛奶含量約占三分之一」,因此出現不適的症狀可能不如一杯牛奶來得強烈。早餐飲品建議選擇少糖或無糖許惠玉指出,其實喝完冰奶茶拉肚子並不常發生,個人體質的影響成分居多,因此挑選早餐飲品時,建議選擇少糖或無糖、成分是紅茶與牛奶的溫奶茶為主,又因奶精是植物性油脂,不具太多營養價值,雖然不會引起乳糖不耐症者的不適,但從健康的角度來看,還是應盡量避免攝取。食藥署指出,早餐店的冰奶茶關鍵原料,包括冰塊、奶精或鮮奶、茶水,其中製作冰奶茶水的茶葉富含單寧酸,學理上單寧酸容易與鮮奶中的蛋白質凝結成塊,因此茶水與鮮奶同時食用常會相互影響,反而不易消化吸收,因此造成腸胃不適,甚至會引發腸絞痛。
-
2024-11-17 失智.大腦健康
牙周病會提高失智風險 研究曝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發現牙菌斑
普遍認為阿茲海默症還是與遺傳、老化、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以及抽菸等生活習慣有關;但是,目前已經發現阿茲海默症和牙周病之間,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據,40歲以上的人們中,有40%罹患牙周病,牙周囊袋深度在四公釐以上。這時正是免疫力下降、感染風險增加的時候。我們的口腔裡有各種細菌,免疫系統可以保護我們免受細菌攻擊。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免疫系統逐漸低落,牙周病的發生率也會因此增加。用牙齒咀嚼食物,可以將血液輸送到大腦。當血液被送入大腦時,β澱粉樣蛋白就更容易排出大腦。如此一來,便不太可能累積「大腦垃圾」。保留越多顆牙齒,越有機會好好多咀嚼幾次,輸送到大腦的血液也會越多。所以牙齒的數量,與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非常有關係。更具決定性的一件事情是,美國製藥公司寇特新(CortexymeInc.)的研究團隊在2019年發表一篇論文,並刊登在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dvancement of Science)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先進科學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論文中提到:該公司調查的阿茲海默症患者中,96%的患者大腦中都發現了牙菌斑。這項研究的結果已經告訴我們,牙菌斑產生的酵素很可能就是導致阿茲海默症發病的原因。如果牙周病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就有必要預防並改善牙周病。刷牙正確步驟刷牙前使用牙間刷和牙線詢問來診所就診的患者時,發現有許多人會在刷牙後使用牙線或牙間刷。使用這些工具很好,但我推薦的刷牙順序恰恰相反。要先透過牙間刷和牙線清除牙齒上的一些汙垢,然後再使用牙刷好好清潔牙齒。推薦大家這麼做的原因是:清除掉牙周病高風險區域的汙垢後再刷牙,牙齒會更乾淨。牙刷適合清除牙齒表面的髒汙,卻不能清除牙齒之間的汙垢。要是牙齒之間有食物殘留,細菌會更容易繁殖。然而,刷牙後使用牙間刷或牙線來清潔齒縫中的汙垢,口腔中仍然不乾淨。明明都為了牙齒健康,用了牙刷和各種工具卻沒有徹底做好清潔,實在太可惜了。因此,才建議大家先清除汙垢再刷牙。研究表示,連牙縫都能好好照顧的人,可以活得更久。所以大家一定要使用牙間刷和牙線清潔牙縫,再搭配牙刷好好清潔口腔。然而,每次刷牙都要使用牙間刷和牙線,可能會讓人覺得很麻煩。因此,以每天使用一次牙間刷和牙線為目標也是可以的。每天一次的使用頻率是有根據的。當食物殘渣黏在牙齒表面後,會在四至八小時內變成牙菌斑。20個小時後,牙齒表面不僅形成生物膜,細菌的毒性也會變得更強。如果每天徹底清潔口腔一次,就可以在生物膜形成前清除口中的汙垢。順帶一提,我個人都是早上使用牙線和牙刷,午餐只用牙刷,晚上則用牙間刷和牙刷。不管在哪個時段使用牙間刷和牙線都可以,請試著根據自己的生活方式,將牙刷與牙線、牙間刷一起結合使用。牙周病自我檢查只要符合這13項當中的任何一項,就代表可能罹患了牙周病。而且符合的項目越多,牙周病正在惡化的可能性就越大。□ 刷牙時出血□ 刷牙時牙齦疼痛□ 牙齦腫脹□ 牙齦化膿□ 牙根處有縫隙□ 嘴巴感覺黏黏的□ 食物殘渣會卡在齒縫間□ 難以咀嚼食物□ 感覺牙齒有點浮動□ 牙齒鬆動□ 牙齒排列發生變化□ 介意口臭□ 被家人發現有口臭另外,只要符合以下條件,也更容易罹患牙周病,請務必當心。●中年世代●抽菸●罹患糖尿病●刷牙方式不正確不過,要確定是否罹患牙周病,最好的方法就是走一趟牙科診所,接受醫師的檢查。只要你的情況符合牙周病檢查表中的任何一項,都最好前往牙科診所接受治療。口臭是牙周病最明顯的症狀之一。牙周病引起的口臭非常嚴重,連一公尺外的人都能聞到。牙周病患者口腔內的氣味,通常被描述為「聞起來像爛掉的洋蔥或雞蛋」。隨著病情惡化,牙周囊袋持續發炎,口臭就會變得越來越嚴重。吃完東西後出現口臭,暫時的口腔異味倒是不用擔心。若你很在意口臭的問題,請到牙科診所尋求適當的治療。
-
2024-11-17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反覆感冒、咳嗽未必免疫力差 4個好習慣有助支持健康免疫系統
氣溫變化大,感冒頻繁不易痊癒、過敏嚴重、倦怠感揮之不去,可能都是免疫力下降的警訊。身體的免疫細胞擔當「保家衛國」的任務,太弱容易被各種病菌入侵,太強可能起內鬨打起細胞內戰。在各種病毒肆虐的環境中,如何適當強化免疫力?免疫系統是人體健康的關鍵,不過「免疫力」和人們口語常說的「抵抗力」不完全相同,抵抗力可以視作免疫力的泛稱。以過敏為例,表現出來的症狀,是反覆感冒、咳嗽、流鼻水,醫師指出,「但是他們的免疫力沒有比人家差」,生病只是「身體這次作戰輸了」,下次再碰到這個病菌的抵抗力就上升。均衡飲食、充足睡眠、規律運動和壓力管理,都是提升抵抗力的方式。被病毒侵犯如「更新病毒碼」,能提升抵抗能力。秋冬天氣變化,免疫力較容易下降嗎?中華民國免疫學會理事長葉國偉認為「不會」,免疫力下降應該是指個人的體質,精確來說,「免疫力差」應該是指患者「免疫功能有問題」。每個人都有免疫力,少數罕病個案,是基因等先天因素導致免疫力缺損,遭受病毒或細菌強烈攻擊時,可能完全無抵抗能力,因此引發敗血症等。葉國偉表示,免疫力是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有很多不同的細胞,一般來說,是當身體遇到外來病菌侵犯的時候,細胞會趕快製造出對抗外來侵害的「武器」,作戰贏了當然就不會生病,輸了就會產生疾病症狀,但也代表身體再遇到同個病毒就不會生病、下次的對抗能力會提升,就像是家長常說陪孩子「更新病毒碼」。孩子常咳嗽、流鼻水,過敏症狀可能被誤為免疫力差。有些小朋友常感冒、咳嗽、流鼻水,家長就會認為孩子免疫力比較差,但其實有時候是過敏症狀。葉國偉指出,以過敏症族群為例,表現出來可能是反覆感冒、咳嗽、流鼻水,但是他們的免疫力沒有比人家差,而是身體出現的過敏症狀被誤會成免疫力差。常有人說,高壓忙碌會造成免疫力或抵抗力低下,因而容易生病。葉國偉說,有可能是生活作息改變,壓力大的確會影響身體對抗病菌的侵犯,「抵抗力」變弱就容易生病,未必是「免疫系統」出問題;而且抵抗力變差有時候是暫時性的,只要調整好作息、壓力解除,這些症狀自然就會減少。免疫系統與生俱來,過強可能侵犯正常細胞。葉國偉表示,身體的免疫系統是與生俱來,多數人都有正常的免疫系統,僅少部分的人有免疫缺損,如抗體缺乏、嚴重的複合型免疫功能缺乏等,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遭受病毒或細菌的強烈攻擊,甚至對於病毒完全沒有抵抗能力,或在出生幾個月後,被嚴重的細菌感染,導致敗血症甚至死亡。不過,免疫能力也可能在後天受到影響,例如愛滋病就屬於「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病毒感染會造成患者的免疫能力整個被壓制,容易受到感染。不過,免疫系統太強也不好,會讓身體喪失辨識病源的能力,可能發生攻擊自己身體正常細胞的「自體免疫疾病」。帶狀疱疹病毒活化 多因老化致免疫力下降談到免疫力減弱,常讓人聯想到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蔡長祐說,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活化引起的皮膚病,好發於冬季至早春,通常在過度勞累、緊張、季節變換之際發生,與免疫功能低下有關。隨著年紀增長所導致的免疫力下降,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次活化的重要因素。治療方面,使用抗病毒藥、藥膏敷料及減緩神經痛藥物,主要目的是抑制病毒繁殖及水泡擴散,並避免傷口感染以及後續神經痛。預防帶狀疱疹,需要良好的免疫力,施打帶狀疱疹疫苗是提升抵抗力的方式之一。蔡長祐提醒,罹患過帶狀疱疹不代表終身免疫,當人體抵抗力下降,還是有可能復發,特別是50歲以上、慢性病患者或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大等免疫力較差者,都是高危險族群,應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充足睡眠、調適壓力及接種疫苗,都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感冒頻繁不易痊癒、過敏嚴重、倦怠感揮之不去,都可能是免疫力變弱的警訊,就好像身體內的士兵,要抵抗入侵身體的病菌,可透過調整生活作息、規律運動、釋放壓力等,飲食也是重要的關鍵,包含國健署「我的餐盤」所列的六大類食物。參考「我的餐盤」口訣,盡量攝取原型食物。對於提升免疫力的食物,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理事李哲佑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質等巨量營養素都不能缺乏,可參考衛福部國健署推出的「我的餐盤」,口訣包含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很多民眾可能會認為,直接吃維生素保健品更方便,但營養師建議應該先補充巨量營養素,並建議從「原型食物」中攝取,如南瓜、馬鈴薯、地瓜等,之後才是維生素C、D和鋅、硒等微量元素,其中鋅、硒可從海鮮類取得;維生素C可從蔬果等攝取;維生素D則能藉由菇類或牛奶等補充。攝取植化素抗氧化:茄紅素、花青素、葉黃素。除了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外,有抗氧化功能的植化素也很重要。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包含葉黃素、葉綠素等,都能免於自由基的發炎反應,間接提升免疫功能。許惠玉說,常見的植化素如茄紅素,協助人體清除導致老化與眾多疾病的自由基,具有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等作用,可從番茄、紅椒、胡蘿蔔等獲取;花青素可抗氧化、抗發炎、預防罹患癌症,以及增強血管的彈性,預防心臟疾病、舒緩過敏症狀等,可藉由紫高麗菜、茄子、紫菜等獲得。增加腸道好菌、睡個好覺,都能增強免疫力。李哲佑說,很多研究都傾向維持腸道健康,免疫力會增加。因為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除了補充益生菌,增加腸道菌叢的多樣性、生態平衡,更重要的是日常飲食,腸道容易發炎的人,通常是加工製品攝取過多、原型食物吃太少。除了飲食,充足的睡眠也和抵抗病菌有關。李哲佑表示,常見於蛋白質食物的酪胺酸如奶製品等,屬於褪黑激素的原料,建議在睡前約30分鐘至1個小時,可以喝一杯溫牛奶;其餘如最近熱門的GABA也可助眠,常見於糙米、發酵的茶等,但建議不要太晚吃這類食物,以免反而影響睡眠。長期規律運動,再忙都要給自己15分鐘動一動。除了食物,長期規律運動也相當重要。中華民國免疫學會理事長葉國偉說,最基本的「健走」簡單又省錢,也可以騎腳踏車,或稍微提高強度,跑步或爬郊山,也可以到健身房運動,「我自己以前也很少運動,現在一天不運動很難過。」有時候覺得工作很累,就要有點「強迫自己」動起來,每天至少半小時,如果真的很忙,15分鐘稍微伸展也好,好過直接坐在沙發上休息。葉國偉說,有時候結束工作很累,也會有想偷懶的時候,但他會強迫自己至少騎半小時的腳踏車,能換來身心舒暢。他也建議民眾,運動不要只做一兩天,就因為肌肉痠痛想放棄;短時間的運動累積起來雖然也有好處,但不建議每次只動個3、5分鐘,因為5分鐘內的運動,通常只是在熱身而已,持續較長時間可以讓心肺功能更提升。每個人對壓力的適應能力不一樣,葉國偉表示,小朋友可能因為考試或學業因素,上班族則因工作節奏帶來壓力,會導致睡不好或亂吃東西而營養不均,進而衍生失眠等慢性問題。如果因為工作或學業壓力,覺得自己的免疫力稍微減弱,就要找到自己的壓力來源並改善,例如正向思考,或把自己的時間管理做得更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7 失智.大腦健康
不良飲食與失智息息相關 研究揭每天吃一物可降12%患病風險
最新研究發現,中年人每天吃堅果可明顯降低失智症風險。這是一國際小組的研究結果;該小組針對5萬300名英國成年人進行問卷調查,以50多歲為主,受訪者回答堅果食用習慣的相關問題,研究小組再後續追蹤,平均七年,檢視是否患有失智症。5萬多名受訪者約發現1400失智症病例;研究人員將年齡、性別、體重、教育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多方納入考量後確定,每天吃堅果可降低 12% 失智症風險。選擇無鹽堅果並每天吃大約40克的一把,好處更大,罹患失智症風險更降低16%。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九月份的「Geroscience」雙月刊;該刊物以衰老生物學及相關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為主題。多項研究長久以來一直認為不良飲食與失智症風險息息相關。由27名失智症專家組成的「柳葉刀委員會」(Lancet Commission)今年確定,肥胖、糖尿病和中年高膽固醇都在導致失智症風險增加的14項生活型態因素之內。專家建議,富含水果、蔬菜、全穀物和健康脂肪的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DASH,旨在降血壓) 和麥得飲食(MIND,以吃深綠蔬菜為主) 可能對大腦健康最有利。這三大類飲食的關鍵元素就是「堅果」。西班牙研究人員去年在「營養」(Nutrients)雜誌上撰文稱,堅果是營養豐富的食物,含有許多潛在的神經保護成分,包括單元不飽和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纖維、維生素B群、非鈉礦物質和高營養成分。他們也將核桃稱為「最有利於認知健康的堅果」。一位骨科醫生最近表示他愛吃核桃,核桃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於大腦發育和功能。美國國家老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研究人員發現,吃核桃可能有助於增強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記憶力。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是美國老年人失智症最常見原因。最近研究顯示,全美近700萬人已被診斷出患有失智症,該研究警告,另有數百萬人可能出現症狀但尚未被正式診斷出來。人口老化趨勢下,全球失智症患者預計將從2019年的5700萬人增加到2050年的1.53億人。
-
2024-11-17 養生.聰明飲食
三多營養最前線/ 疲勞 焦慮 難入睡 B群怎麼吃最有效?
現代人飲食精緻,且全穀類等攝取少,導致人體中B群容易不足,而出現疲勞、甚至焦慮,難以入睡等問題。雖然很多人知道,補充 B群可以減緩疲勞,但B群種類很多,到底應該怎麼補充才能發揮最大好處?維生素B群的重要性?維生素B群是現代人維持能量、緩解壓力、支持身心健康的重要營養素,且廣泛存在於全穀類、豆類、蛋類、乳製品、綠葉蔬菜等。不過,許多人因生活忙碌,或飲食過於精緻化,例如多半將全穀類、堅果等去皮食用,因而無法攝取足夠的B群。B群在人體作用為輔酶,也就是輔助酵素代謝營養素的作用,有一種催化的功能。營養師賴怡帆表示,它能更有效率的將飲食中的營養素轉換為能量。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張舜欽也形容,B群所扮演的角色,如同工廠運作時,員工工作不起勁、拖拉、疲憊,將影響整體工廠進度,需要輔助的能量提升工作效率。尤其對年輕人來說,缺少這部分營養,頂多感覺疲倦等,但對原本營養較不足或不均的老年人來說,很可能引起貧血,或認知功能問題。B群包含哪些重要類別?賴怡帆也說,每個年齡層都應補充足夠的B群,且每一種B群種類雖有其特性,但彼此間具有協同性,也就是能夠互相提升彼此的功能,這是補充完整B群的好處。1.維生素B1張舜欽解釋,B1對神經系統、肌肉與心臟健康很重要,尤其經常熬夜、壓力大的人來說,B1有助減少疲勞感。不過,現代飲食中精緻碳水化合物,例如白米、白麵包,恐導致B1攝取不足,一旦缺乏恐引起腳氣病、四肢無力或心臟、神經系統異常等症狀。2.維生素B2能促進細胞生長、能量生成,有助於皮膚、眼睛和神經系統健康。B2能協助身體處理來自電子產品的藍光傷害,緩解眼睛疲勞。缺乏時易導致口角炎、皮膚乾燥、眼睛不適等症狀。3.維生素B3現代人飲食常為高脂、高糖,而B3能幫助控制膽固醇,有助心血管健康。若缺乏易引起皮膚炎、腹瀉等。4.維生素B5對減輕壓力有幫助,適合壓力大的上班族及學生,如果缺乏可能會有疲勞、頭痛及胃腸不適等症狀。5.維生素B6有助製造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緩解焦慮、壓力,尤其易焦慮、抑鬱或常熬夜等,可補充B6穩定情緒,也有助入睡。6.維生素B7保護皮膚、頭髮及指甲健康。7.維生素B9參與DNA合成,對細胞生長與分裂很重要,尤其備孕、懷孕女性,能預防胎兒神經管缺陷等問題。此外,對素食者或飲食單一的人群,尤為重要。8.維生素B12有助維持神經、造血系統健康,幫助記憶及注意力集中。此外,素食者容易缺乏B12應多補充。如何補充B群?張舜欽說,B群屬於水溶性維生素,不會累積在身體中,因此,較不會有過量的問題。但有些人服用B群後卻晚上睡不著,他解釋,每個人情況不同,有些人服用後,晚上睡得很好,有些人則相反,若擔心睡不著,建議在中午前服用。此外,賴怡帆表示,民眾常同時購買許多保健食品更要注意劑量與成分,避免B群劑量的疊加,如果長期服用高劑量B群,則可能導致噁心、皮膚潮紅、腹瀉等問題,因此,建議依照包裝標示劑量或諮詢醫師建議後服用。B群提供了人體基礎新陳代謝所需,賴怡帆建議,針對男性與女性不同需求,例如女性可以補充鎂,幫助睡眠品質、維持放鬆好心情,減少骨質流失,補充鐵可維持紅潤氣色;男性補充硒、鋅,可維持男性睪固酮濃度幫助生殖機能、延緩攝護腺肥大等問題。
-
2024-11-15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一口氣吃根香蕉都會死」她目睹丈夫10年洗腎歷程 曝最大苦痛:被當作通勤普通人
日本小說家堀川惠子目睹丈夫林新氏10多年來接受血液透析(洗腎)、腎臟移植和再透析的療程,她伴在身邊一切看在眼裡,出版了一本實錄書籍「停止透析的那天」(透析を止めた日),揭露透析患者的心酸歷程。只是吃根香蕉都會出人命?林先生有時會開玩笑說「我聽說一口氣吃掉一根香蕉很容易就死了」,這也不完全是個玩笑,背後藏著透析患者害怕猝死的恐懼。對透析患者來說,香蕉是一種象徵鉀的食物,鉀是人類所需的礦物質,能正常維持肌肉收縮和神經功能,在水果和蔬菜中含量豐富。透析病人因為排出鉀的能力降低,若飲食未限制鉀的攝取,容易使血鉀過高。鉀可透過透析過濾,但一次可過濾的量有限,高鉀血症會影響心肌收縮並導致心臟停止跳動,鉀超量常被認為是透析患者猝死的原因。(相反地低鉀也會引起問題),林先生先前的血液檢查鉀量經常超標。猝死總是來得很突然,因此惠子非常注意先生飲食的鉀含量,含有大量鉀的蔬菜,如菠菜、芋頭、馬鈴薯和竹筍,應該徹底煮沸,盡可能排出多餘的鉀; 如果將其切碎增加截面,就可以排出更多的鉀。 為了保持鬆脆感,必須在它們變形之前從水中取出。而處理生菜沙拉由於是生的不能煮沸,鉀容易溶於水,所以會將切碎的高麗菜或切成薄片的黃瓜或洋蔥長時間泡水,並且增加橫斷面,用流動自來水沖洗比泡在碗中效果更好。林先生最愛的水果也是隔天才能吃一次,而且是夫妻一人一半分食。惠子意識到一天三餐要達到均衡飲食是不可能的,所以會努力以周為單位達成均衡,重點在於不要在短時間大量吃同樣的食材。血液透析的痛苦就像跑完一場全馬惠子只要有空就會陪先生去做血液透析,過程非常煎熬,針頭比一般抽血的針粗兩倍多,患者被迫固定在位置上4小時。許多人會以為他們只是睡在床上,認為是輕鬆的休息,但血液被抽出身體、經過機器過濾再輸回體內,那樣巨大的工程會給心臟和血管帶來沈重負擔,4小時的透析就像跑個全程馬拉松一樣繁重,很多長時間透析的患者都有心臟疼痛和四肢末端以及穿刺部位疼痛的症狀。在這漫長痛苦的4小時無法動彈、入睡和上廁所,心理壓力也很大,林先生只好看書打發時間,還練就單手翻書的熟練本領。惠子為了體驗先生的感受,有幾次在家沙發躺4小時並持續伸出左手,還把手機和飲料放在身旁打算放鬆一下,最終從來沒有撐完整個過程,要維持同個姿勢躺在同個位置沒想到會這麼痛苦。透析患者最大的苦痛 家人都不了解惠子陪先生去做透析時,環視整個透析室,發現陪患者來的親人非常少,但這也不奇怪,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忙,但這也意味著很多家人對透析患者的處境不夠清楚,甚至一無所知。患者自己走出家門去做透析、自己回家,往返醫院就像上班通勤,他們看起來很獨立,和健康的人沒什麼兩樣,可能內臟裡的疾病也與普通人沒太大差別;但對透析患者而言,只要停止透析就意味死亡,血液透析這種醫療的表象和現實存在巨大落差。林先生先前和父母同居,在某個深冬的凌晨五點,他要搭最早一班電車去醫院做透析,在走廊遇到剛從廁所出來的父親,當時父親對著他大吼「這麼早你要去哪?」,林先生表示要這麼早起、每周要到診所報到三次求生存,但爸爸卻彷彿活在另一個世界,當時這讓他非常震驚。惠子補充公公並不是特別冷漠或健忘的人,但任何人都對自己不了解的世界難以想像,即使是自己也一樣。惠子坦言透析患者非常孤獨,往往只能躺在床上4小時忍受痛苦等著時間過去,而且透析是一種「替代」部分腎臟功能的方法,並不是「治癒」腎臟,繼續透析不代表會好轉,很多患者被焦慮折磨,擔心他們是否一輩子都得與機器設備為伍,以及自己還能活多久。她呼籲患者的親人如果能在透析過程中稍微體貼一下患者,就能減輕他們的孤獨感;當她第一次了解透析治療的殘酷,並看到丈夫從不抱怨,就此意識到透析患者最大的痛苦是來自心理上的苦。資料來源/現代ビジネス
-
2024-11-15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9.七十四歲兒子照顧九十六歲母親,推理小說家葉桑把失智母親當女兒寵愛
將年老的失智母親當成今生的女兒來疼愛,她是他的一生。在最新一集的《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中,74歲的推理小說家葉桑分享了他照顧96歲失智母親的24年歷程。即便自己也步入老年,他依然選擇陪伴和守護母親,用愛撐起這段漫長的時光。隨著台灣失智症人數持續攀升,許多退休年齡的子女,尤其是沒有兄弟姊妹的獨生子女,正肩負著照護失智父母的重擔。內政部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6月底,全台有超過51萬人面臨「老老照顧」的困境。未來,這或許是你我都可能面對的挑戰。獨子身兼三職 照顧失智母葉桑是位獨子,在父親過世後,單身的他責無旁貸地扛起照顧失智母親的責任,同時還兼顧寫作和ISO稽核員的工作。失智症者的症狀會隨著病程發展而改變,這對照顧者是一大考驗,主持人陳韻如相當好奇,他如何在如此繁忙的生活中,同時承擔起照顧失智母親的責任。葉桑強調,社會資源對於失智照護至關重要,一定要對社會提出需要協助的訊號。高齡照顧者常見困境老老照顧不容易,長年單打獨鬥的他,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強調與失智者建立情感連結是持續照顧的關鍵。他表示:「我與母親之間的感情始終如一,我絕不會放棄她。」高齡照顧者常見的困難包括體力和財力的不足,因此需要申請社會資源來協助照顧。葉桑住在傳統公寓的五樓,由於母親行動不便,他後來通過家照據點申請爬梯機,方便母親就醫,讓他的照顧工作變得更加輕鬆。失智照顧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除了繁瑣的日常照顧,還要安撫他們的精神狀態,長期下來照顧者容易身心俱疲。葉桑在照顧失智母親的過程中,經歷了三個階段的壓力,從最初的重複進食到後來的失能照顧。隨著母親罹患「失語症」,他無法理解母親的表達,讓他感到無比無力和挫折。失智母親是今生的女兒葉桑的母親並非生母,雖然彼此無血緣,卻甘苦與共長達24年的照顧關係,葉桑透露在父親墓碑前允諾照顧母親,這個諾言成為他照顧母親的信念,他將年老的母親當成今生的女兒疼愛,隨著母親的失智病程,他對待母親的態度從朋友到女兒,最後母親完全失能,他將母親當成寵物無條件的愛她,更多葉桑與母親的動人故事,請收聽本集節目。本集重點:✎如何照顧年邁母親,同時身兼三職?✎情感連結是長期照顧的關鍵?高齡照顧者如何克服體力與財力困境?✎照顧無血緣媽媽,背後有暖心原因!?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lihi.cc/11HLm🎧Apple Podcast:https://lihi.cc/1OHl1🎧KKBOX:https://lihi.cc/ReIRA🎧Spotify:https://lihi.cc/H2jM7⭐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11-15 養生.運動健身
走路沒有運動效果?專家教加入4動作讓你「氣血翻湧」:體虛者也能練
現代人生活忙碌,許多人利用走路當作唯一的健身方式,但愈來愈多研究指出,光只是慢速散步無法達到運動效果也無法增加肌力,但如果加入一些動作能達到對身體更有益的效果。健康管理師博主Grace指出現代很多女性氣血不足,症狀包括臉黃、掉髮、睡不好,依據中醫原理只要在走路裡加入一些動作,就能陰陽中和、氣血翻湧。第一招:大步流星步子跨大,手甩起來,舉過頭頂,大幅度拉伸全身經絡,讓氣血活躍起來。第二招:搓腰行走一邊慢走,雙手一邊搓搓後腰的八髎(註:位於臀部上方,骨盆的後壁、尾骨的上面),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對,是調節氣血的這種開關,久坐的女生戳開這裡就把氣血循環打開了。第三招:左右旋肋左右擺臂大步行走,幫助疏通肝膽經,寬胸解鬱,做完感覺心情都變好了。第四招:前後擊掌一邊走一邊擊掌,不僅可以開肩美背,讓整個人的儀態看起來更挺拔,還可以震動手掌的反射區,加速指尖末端循環。Grace表示這四個動作一邊走一邊練,氣血不足、體虛的人如果不能劇烈運動,也不建議久坐不動,那就從走路開始練起來。資料來源/GRACE佳佳
-
2024-11-15 醫療.新陳代謝
每周健走3天、每天5000步 有助控糖遠離糖尿病
台灣18歲以上糖尿病盛行率約11%,推估全台有218萬糖尿病人口,昨天是「世界糖尿病日」,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與台南市政府衛生局日前於奇美博物館舉行園遊會暨點燈儀式,台南市長黃偉哲指出,糖尿病早期症狀並不明顯,若代謝症候群指標達三項或糖化血色素(HbA1c)在5.7%至6.4%之間,建議接受檢查,降低風險。「2024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園遊會暨點燈儀式」日前舉行,今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糖尿病與幸福健康」,糖尿病衛教學會策畫「健康i台灣,達標一起GO!」健走挑戰,鼓勵民眾每天步行5000步,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黃偉哲也對市民提醒,必要時可至308家代謝症候群防治診所檢查,降低糖尿病風險。健走挑戰還設立了機關團體組競賽,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慢病好日子」團隊在競賽中,榮獲醫藥設備廠商組第一名,台南市政府衛生局則在全台衛生局組獲得第二名。每周健走3天 有助控糖健走好處多多,成大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建議,推行健走,主要是國人運動風氣較不盛行,不只是糖尿病患,連照顧者也活動量不足,健走比其他的有氧運動容易量化,可透過應用程式記錄,建議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3天、單次2.5小時,健走5千至1萬步,直至流汗、微喘,有助控制血糖。歐弘毅表示,健走隨時可做、在短時間內就能達到人體所需的一般活動量,可幫助增強心肺耐力、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健走雖然簡單,但每天要達標並非易事,透過這項挑戰,希望喚起社會各界健康意識,無論是糖友或一般民眾,都應養成中強度有氧運動習慣,並利用數位科技來追蹤進度,達成健康目標。數位療法 提供精準治療台南市政府衛生局長李翠鳳說,數位科技讓糖尿病管理更為便利,如胰島素注射智慧軟體這類「數位療法」,可為糖友提供個人化精準治療方案;數位化不僅增強控糖效果,還促進糖尿病預防知識的普及。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也在活動現場推出「慢病好日子」攤位,讓市民在輕鬆的氛圍中了解糖尿病相關知識。黃偉哲提醒,糖尿病患者須與醫療團隊密切配合,不只應定期治療與追蹤,應透過健康飲食、控制體重,防止併發症產生,台南市已有145家醫療院所加入糖尿病共照網,為糖友提供全面性照護。歐弘毅指出,糖尿病患若要健走,建議挑選適合的鞋子、服裝、場地,循序漸進、過程中覺得不適可放慢速度,或立即停止,適時求助。【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