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疫苗
共找到
9156
筆 文章
-
-
2022-05-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長照機構確診人數破萬 專家籲機構、臥床老人應「清零」
指揮中心最新數據顯示,昨共有九百家住宿型養護機構爆發群聚,三一七六名工作人員、七四七一名住民染疫,與前天相較,一天內大增一七○一人,長照機構確診人數破萬。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長期臥床患者染疫後致死率偏高,如果政府仍消極以對,死亡人數恐繼續飆升。不少住宿型長照機構住民行動不便,長期臥床,因年長且免疫力較低,染疫後重症及死亡風險較高,昨天新增四十二死亡個案,就有十五人為長照機構住民,比占達百分之三十五;但指揮中心卻未掌握長照住民確診後的中重症人數,只提供死亡人數及占比。此外,新北日前有八旬老翁倒臥家中死亡,中風的妻子及五十多歲、有重度智能障礙的兒子無法求救,在家伴屍數日,後來發現三人都確診。施文儀擔憂,居家臥床長者和住宿長照機構住民染疫致死率相當高,建議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以「清零」態度處理這群高風險族群,力促接種疫苗、積極快篩,配合快篩陽性立即給藥,才能減少悲劇發生。指揮中心預定「快篩陽性視同確診」於周四上路,屆時快篩更顯重要,不過,施文儀表示,本波本土疫情爆發一兩個月,但許多照護機構仍急缺快篩試劑。呼籲社政和衛政主管機關主動掌握情況,設法解決問題,若抱持「省小錢」心態,一旦眾多染疫住民變成中重症,後送到醫院,死亡人數勢必激增,且醫療恐面臨崩潰。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指出,兩周前長照機構「人心惶惶」,當時疫情升溫,機構缺快篩、N九五口罩、防護衣等防疫物資,因住民多半為高齡長者、合併多重疾病,屬於重症高風險族群,協會向衛福部求救;最近幾天衛福部才宣布提供物資、津貼,緩和機構內緊張氛圍。台灣護理之家協會理事長周矢綾表示,中央希望機構就地收治輕症、無症狀等確診長輩,避免增加醫院醫療量能,但應給足前線物資,包括快篩試劑及N九五口罩等,許多機構因快篩試劑不足,無法每周定期篩檢,增加機構內感染風險。
-
2022-05-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南北交叉?中南部戒慎恐懼
昨天新增八萬二三六三例本土病例、二五一例中重症案例、四十二例死亡,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病例數較前天增加二成四,但整體趨勢相對平穩,「往上走很快、很高的可能性沒那麼高,但一定會往上走」。高雄市連續兩日染疫人數超過台北市,昨天台中市染疫人數也首度多於台北市,外界認為疫情出現南北黃金交叉。陳時中表示,全國都是一日生活圈,可預期各縣市染疫率漸漸趨於一致。台中市長盧秀燕昨表示,現在要換中南部戒慎恐懼。這波疫情引發不少民怨,蔡英文總統更遭批「過疫情而不入」,昨天下午她特地到台北榮總視察,對於地方反映多時的法傳系統卡卡、確診給藥問題,蔡總統當場表示,行政院正全力改善法傳系統,指揮中心也應對外說明清楚。五月十八日本土病例為八點五萬人,十九日升至九萬多人,至今單日確診數未超過十萬,陳時中表示,關鍵在於民眾自主意識高,在沒有管制的情況下,監測結果發現,人流確實下降;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補充,最近人流狀況介於去年二與三級之間。除人流下降,陳時中表示,民眾在戴口罩措施上並未鬆懈,縮短居家隔離時間後,民眾積極使用快篩,「甚至過於積極」,在在表示民眾重視防疫,加上疫苗接種持續增加,種種因素讓疫情控制在一定範圍。莊人祥預估,五月底、六月初,這波疫情達到高峰,之後就會往下降,到七月底確診個案數可能更低,但也可能因為恢復活動而再次讓疫情嚴峻,就看屆時政策和人民自主防疫的狀況。國內兒童染疫併發腦炎個案日增,陳時中表示,一直都很重視兒童重症,「但沒想到案例相對較多」,將嚴密觀察,並且提供更多兒童就醫通道及加護病房。昨本土個案為三萬九一一六例男性、四萬三二一二例女性、卅五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五歲至九十歲以上,個案分布前幾名為新北市一萬六六○九例、桃園市一萬五三二例、高雄市九四三七例、台中市八九八九例。「快篩陽性視為確診」原則目前僅適用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防疫、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以及原住民、離島民眾,指揮中心表示,預計廿六日起全體人民一律適用此規定。陳時中說,正確認各地醫院篩檢站人力安排,很可能在周四全面實施,屆時民眾快篩陽性就可經醫師診斷後直接領藥,相信口服抗病毒藥物使用比例將再增加,前天藥物共使用七三四一人份。
-
2022-05-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時中:疫情短期不會暴增 個案數上升是必然
COVID-19本土單日新增個案維持6至8萬例,指揮中心揮官陳時中表示,民眾自主防疫意識高、疫苗施打率較鄰近國家好,疫情趨勢平穩,研判短期內個案數不會暴增,但上升是必然。衛福部預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疫情5月中旬進入高峰,單日新增病例上看10萬例或更多,但自從5月19日出現單日新增9.5萬例後,新個案數連續多天維持在6至8萬例,外界關注台灣疫情是否進入南北黃金交叉,確診潮將往中南部走。陳時中今天下午疫情記者會中表示,台灣本來就是一日生活圈,各縣市染疫率漸漸趨於一致是可預期的,原本推估5月底單日確診數可能上升至16萬例,「我個人推估會比較低一點點」,疫情持續高高低低,但整體趨勢相對平穩,研判短期內應該不會快速暴增,但個案數往上走是一定的。有媒體詢問,台灣單日確診不超過10萬例,是否與民眾自主防疫,如大眾運輸運量降低、部分店家自主禁內用有關,陳時中說,據近期監測顯示,現階段人流約為去年3級警戒人流降幅的3/4。換句話說,即使沒有強制性管制,民眾自主防疫意識高,口罩措施也沒有鬆懈。即使居家隔離、檢疫持續鬆綁,也沒有明顯影響國內疫情。陳時中說,可能與民眾積極快篩有關,「甚至過於積極」,代表大家都很重視防疫。另外,以這一波疫情來看,台灣疫苗施打率比鄰近國家多,上述原因都成功把疫情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預估這一波疫情大約會在5月底至6月初過高峰期,疫情可能持續起伏,每日新增個案不會立刻清零,6月底並不會是疫情探底的時間點,研判7月每日新增個案數可能下探到更低點,但後續可能因民眾恢復活動,疫情再次升溫。快篩陽視同確診全民適用預計26日上路,大型社區採檢站將隨之轉型,陳時中表示,採檢站預計變成三合一站,可以協助診斷、確診,遇到重症高風險個案,可協助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同時一併領取症狀用藥。另外,台北市長選舉年底登場,陳時中是外界眼中熱門人選之一,今天記者會中有媒體提問,傳出陳時中下週將會被黨內提名參選,衛福部長之位將由台灣大學副校長、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接任,對此,陳時中僅說,希望大家還是先關心疫情,針對提名、接任人選,他一無所悉。
-
2022-05-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42 10歲童列死亡統計 累計5童死
國內中重症今天新增251例,包括中症198例、重症53例;確診個案中有42例死亡個案。其中,死亡個案再增一例兒童個案,為前幾天公布的10歲男童。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兒童死亡個案累計至五例,42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22人為80歲以上,39人有慢性病史,16人未接種疫苗。其中一例為5月22日公布的10歲重症男童。該名男童無慢性病史,出現腦炎併多重器官異常。個案5月13日開始出現發燒、頭暈、嘔吐等症狀,當天至診所就醫時評估良好而返家療養,隔天出現意識變化,使用快篩楊姓,合併肌肉抽蓄緊急送急診,體溫高達40.1,發現肺部影像有輕微肺炎、頭部電腦斷層發現嚴重腦水腫也有心律不整、血氧下降等,緊急插管送加護病房發現多器官指數異常,曾使用瑞德西韋和神經系統用藥救治,5月18日不治。羅一鈞表示,累計兒童重症14,經過審查研判與新冠肺炎有關死亡共5例,其中4例腦炎,1例為在家死亡後經法醫研判為新冠肺炎。另有一名個案為20多歲男,無接種疫苗,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染疫後呼吸衰竭,不幸過世。53例重症個案中,17例未接種疫苗。其中一例為20多歲,有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曾接種過一劑疫苗。出現肺炎、泌尿道感染併敗血症。
-
2022-05-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8.2萬 死亡+42 指揮中心:和上周差不多
國內新冠肺炎本土個案又再度上升,今天新增本土個案8萬2363例,新增中重症251例,確診個案中死亡新增42例;另有境外移入個案72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今天本土病例較假日時多一些,但和上周差不多。今日新增8萬2363例本土病例,3萬9116例男性,4萬3212例女性,35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6,609例),桃園市(10,532例),高雄市(9,437例),台中市(8,989例),台北市(8,566例),台南市(5,593例),彰化縣(4,120例),屏東縣(2,670例),新竹縣(2,186例),宜蘭縣(2,128例),基隆市(1,897例),苗栗縣(1,630例),新竹市(1,583例),南投縣(1,243例),雲林縣(1,216例),花蓮縣(1,211例),台東縣(911例),嘉義縣(890例),嘉義市(585例),澎湖縣(210例),金門縣(119例),連江縣(38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今日新增4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5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39例具慢性病史、16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日至5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3日至5月22日。今日新增7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44例男性,2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為美國7例、法國2例、調查中63例。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22日至5月2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46萬9,019例確診,分別為1萬2631例境外移入、145萬6,33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478例死亡病例,其中1,46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656例、台北市454例、基隆市75例、桃園市42例、台中市40例、彰化縣33例、高雄市29例、花蓮縣26例、屏東縣18例、新竹縣17例、台南市16例、台東縣12例、雲林縣11例、宜蘭縣9例、嘉義縣7例、苗栗縣及南投縣各6例、嘉義市3例、金門縣2例、新竹市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邁向共存 醫師曝應思考如何有秩序輪流確診積群體免疫
全台持續受疫情壟罩,確診後該如何做及居家照護,許多民眾仍霧煞煞,國軍桃園總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楊大緯提醒,確診後就於家裡關7天,不必快篩即可出關,雖仍有傳染風險,卻是邁向共存的必經過程,應該思考如何讓全台民眾有秩序地輪流確診,去累積及體免疫。現在確診後居家照顧為在家隔離7天後,就可出關恢復正常生活,楊大緯表示,不管有沒有PCR,快篩後就該將自己當病人,楊大緯表示,9成以上皆為輕症或無症狀,解隔後無需採檢雖有一定程度的人具傳染力,不過政策設計要讓大家慢慢接受走向共存開放,民眾仍需一段時間接受。楊大緯說,急診室有一半為確診有住院需求但沒有專責病房病人的留觀區,醫護人員在過程中可能受感染,便由其他人遞補,雖然1周後仍可能有傳染風險,不過允許最低程度狀況發生,並維持正常醫療工作。「台灣不是世界上最先進國家,比我們先進邁向共存走上開放都付出不同程度代價」,楊大緯想跟大家分享,到底何謂共存走向開放,他認為應思考讓全台灣民眾能夠有秩序的輪流確診,去累積群體免疫,這概念不是大家一時之間能接受的,不過客觀事實就是這樣。楊大緯最後說,過去這段時間遇到因新冠失去生命的朋友,邁向共存台灣也不可能無痛過關,因此該打疫苗就去打,懷疑感染做快篩,高風險的族群用上口服抗病毒藥,一起度過難關。
-
2022-05-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死亡人數飆 施文儀:這三種場所應以「清零」態度防疫
本土疫情嚴峻,近期每天新增死亡約50例上下。許多民眾都有屬於重症高危險群親人,住在住宿型長照機構,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卻未掌握長照住民的中重症人數,死亡規模也僅說「約占每天新增死亡個案數的15%。」此外,雲林、宜蘭、台東的監獄也都傳出群聚感染事件。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對此擔憂,特別是居家臥床長者、住宿長照機構、監獄的防疫,他提醒,人口密集機構疫情已遍地烽火,尤以居家臥床者及長照住民染疫致死率最高。施文儀建議,上述機構所屬的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必須以「清零」的態度去掌握並管理,包括疫苗是否完整接種、快篩數量夠不夠、有沒有積極篩查、篩出陽性能否立刻給藥,否則死亡人數勢必會繼續飆。施文儀表示,目前死亡個案資料顯示,有18%死者都是採檢當天就死亡了,代表發現得太慢,這種情況最可能發生在家裡長期臥床長者或是住在機構的長者,可能都是照顧感染後傳染給他們。這些長者都是重症高危險群,必須要全力保護他們避免感染,身邊的家人和照顧者應以「清零」的態度進行管理。施文儀表示,人口密集機構的工作人員和照顧者,除了最基本的個人日常防疫措施,也要完整接種疫苗、經常快篩。然而,疫情都已經這麼久,他隨便問幾家機構,都說缺快篩。為什麼機構快篩不夠?有沒有預算可以買?施文儀呼籲,獄政、社政、衛政主管機關都應該要主動掌握情況,並積極幫忙設法解決問題,若抱持「省小錢」的心理,當大量中重症後送到醫院,無論醫療及人命都將附上鉅額代價。
-
2022-05-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BNT開打 2圖表看各縣市分配量及開打日
BNT/輝瑞兒童疫苗5/25開打,指揮中心24日陸續配送疫苗至各縣市,其中新北市配送5萬7千劑最多;至於家長及學童接種意願調查,因有七天考慮期,預計明天後才會陸續彙整各縣市調查結果。指揮中心表示,兒童疫苗陸續配送至各縣市,預估需求主要以5至11歲各縣市人口數的七成,並以原默德納疫苗意願調查人數的八成作為預估接種數後扣除,並考慮確診人數進行分配,首批預估配送約40.3萬劑,後續視接種情形,預計於5月27日再配送約26.9萬劑。中央將預留約10萬劑,將依接種及疫情等狀況再行分配。今天配送量以新北市5萬7千劑最多,其次為台中市5萬6千劑、台北市5萬4千劑;總配送量前五名則為新北市9萬5千劑、台中市9萬3千劑、台北市9萬劑、桃園市7萬3千劑、高雄市6萬7千劑。指揮中心表示,教育部於5月17日轉請地方政府教育局及國小配合相關準備作業,並協助進行家長及學童接種意願調查,提供7天考慮期,預計5月25日後陸續彙整各縣市調查結果。除各地方政府校園集中接種作業預訂於5月25日至6月1日間陸續開打外,也安排、指定合約醫療院所提供接種服務,未於校園接種或滿5歲未入學兒童可至各縣市安排、指定合約醫療院所接種。
-
2022-05-24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失能失智者染疫 照護難度高
肆虐全球兩年多的新冠疫情,台灣已進入新的共存減災階段,雖說這是各國共同經歷的過程,大量增加的確診個案與衍生醫療需求成為關注焦點。在大量社區感染個案之外,全國有817家住宿機構爆發群聚感染,5770位住民以及2949位工作人員確診,指揮中心昨天也公布,這兩天死亡病例中有15%來自長照機構。醫療量能緊繃 長照自助自救許多關心長照的學者總說「長照是百分之九十的生活照顧,醫療的占比不超過一成,」力主長照不應由只占一成業務的醫療影響,部分醫界人士擔心長照影響健保經費,也附和長照與醫療的脫鉤。居住空間高度密集的長照機構,欠缺醫療與防疫專業人員,過去仰賴醫療院所提供協助,在社區疫情爆發、醫療量能緊繃時,醫院已自顧不暇,長照機構須自助自救。現階段,長照機構住民的感染甚至難以全面掌握,指揮中心也指出目前無法全然掌握機構住民中重症與死亡個案數,未通報的黑數恐也不少,預期持續的疫情與高死亡率,對於長照機構恐是極大挑戰。住民染疫不典型 美制定標準沒有疫情的平日,機構住民出現發燒狀況便可能轉送急診,因為長照機構多不具有相關醫療診治能力,而社區與長照體系同時發燒的疫情,要求長照機構就地照顧,真的有足夠的人力與專業嗎?更遑論,失能與失智的機構住民最著名的特質就是不典型的臨床表徵,美國針對長照機構住民制定專屬的發燒、肺炎、泌尿道感染等狀況的診斷標準和治療建議,而台灣在此領域並無著墨。照顧老人是門專業,長照體系內的衰弱、失能、失智個案尤為特殊,教科書所寫的疾病診治標準常不適用,而政府對這群個案的醫療需求從未曾建立優質服務體系與專業訓練。傳統長照體系慣於將罹病的個案送至醫療院所,一旦醫院接手便盡到照顧的責任,這是體系上未能融合醫療與長照的缺口。此外,我國醫事人員訓練向來以器官專業和急性醫療為主,長照是醫療照護中很關鍵的特殊族群,不能以慣用的標準診療,國家醫療與長照體系長期忽略高齡醫療的專業,也影響照顧的品質。長照機構 醫事專業人力最缺研究資料顯示,長照住民罹患新冠肺炎風險高、重症比例高、症狀不明顯、死亡率高、疫苗保護效果差、藥物治療效果差,需要照顧人員具有正確防疫策略與高度警覺,但長照就是醫事專業人力最缺乏的場域。造成長照住民的失能與失智原因,背後都有很多疾病的影響,當個別疾病加上失能與失智,治療難度數以倍計,但在長照體系僅界定為不到一成的業務。優質的高齡照護需要愛心與細心,但更需要的是專業,如果未能執行正確的作為,那些出現在媒體的承平歡樂相片都只是假象。
-
2022-05-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幼童染疫併發腦炎「病程超快」 醫師坦言難救提一點建議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染疫者除成年人也包含10歲以下幼童,指揮中心23日指出,台灣重症病童出現腦炎症狀有增加趨勢,認為是警訊,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也指出,由於未滿5歲的幼童體內幾乎沒有抗體,加上新冠肺炎併發腦炎病程超快,醫療處置效果十分有限,「無法輕鬆說出家長不用擔心等類似的話語」。指揮中心23日指出,目前累計14名兒童重症中,臨床症狀腦炎多於肺炎,6名重症死亡的兒童有也5名發生腦炎,認為「這是警訊」,醫師謝宗學也在臉書發文,呼籲家長接種疫苗、減少社交降低染疫風險,以保護孩子。謝宗學比較Omicron變異株與1998年腸病毒71型首次在台爆發大流行的情況,指出兩者都針對未滿5歲的幼童併發腦炎,且因是首次流行,幼童體內幾乎沒有抗體,若單就重症率、死亡率、重症死亡率而言,腸病毒71型都比Omicron變異株高,但Omicron變異株流行不到半年,兒童染疫人數就已接近30萬人,傳染力大幅超越腸病毒71型。他再指出Omicron變異株最致命的一點「病程進展迅速」,腸病毒71型腦幹腦炎發生的時間約在病程第2天至第6天,出現重症前驅症狀到真正重症還有8-12小時到24小時以上的空窗期,能讓醫療介入搶救,然而目前新冠肺炎併發嚴重急性腦炎的病例「病程超快」,幾乎在「發病當天或隔天就猛爆性出現」,似乎前驅症狀出現後就變成真正重症,造成腦部破壞、水腫,最後回天乏術。謝宗學表示「依現有病例資料分析,新冠肺炎併發嚴重腦炎時,目前所有醫療處置的治療效果十分有限」,因此他也無法說「嚴重急性腦炎發生率極低、家長不用擔心」之類的話,只能建議家長們減少不必要的社交活動、能打疫苗盡量去打,大人小孩都做好衛生防護,即使染疫無法避免,也能拖延染疫時間,拖到孩子能接種疫苗、年齡增長免疫力完善,以降低嚴重急性腦炎發生的機率,「對於未滿五歲的幼童,只有盡量不要染疫才是避免嚴重急性腦炎的方法」。
-
2022-05-2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憂慮小孩染疫頻拉肚子 醫:焦慮引起的大腸激躁症
幼童染疫頻傳,不少家長擔心小孩染疫及是否該打疫苗,焦慮油然而生,幾位媽媽求診,都說最近想到疫情都很不安,常常吃飽飯就會腹痛,或吃飯吃到一半就必須要去跑廁所,有時候還會拉肚子,每天都要上廁所好幾次。醫師發現,他們都是焦慮引起的大腸激躁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江承源說,大腸激躁症是一種腸胃比較敏感的慢性疾病,會出現反覆腹痛、拉肚子、便祕及脹氣等症狀,屬於功能性蠕動障礙,因患者的腸子蠕動收縮比一般人還快,不僅僅是大腸會出問題,連小腸或胃部也會出現相關症狀,通常會持續6個月以上。他說,造成大腸激躁症的原因很多,除了飲食不正常、腸道發炎或感染之外,心理因素也是致病原因,例如處於憂鬱、焦慮等情境下,會造成自律神經功能失調,對腸胃道膨脹的感覺變得異常敏感,因而改變了腸道的滲透性、腸道免疫和微生物菌相,造成腸道蠕動的障礙,因而罹患大腸激躁症。江承源說,臨床上大腸激躁症的排便習慣不規律,依照不同的病因以及發生部位,分成腹瀉型、便祕型、腹痛型以及混合型四種,其中以腹瀉型的患者佔最多數,一天腹瀉次數會超過三天以上,甚至剛用完餐就馬上有便意感,至於其他常見症狀還有:1.腹部常出現絞痛、脹氣,但解便後會暫時緩解2.解便時需要非常用力,時常會出現急迫感、殘便感3.解便次數不規律,一天超過3次或一周少於3次4.腹瀉與便秘會交替出現5.糞便的型態改變,呈現硬塊、稀軟狀,甚至嚴重點會出現水便江承源提醒,大腸激躁症患者雖飽受腸胃症狀困擾,但體重並不會減輕,也不會出現嚴重併發症,除了提供藥物劑型治療之外,也會建議民眾需適當紓解情緒壓力、保持充足的睡眠以及避免刺激食物,並輔以定期檢查,遠離大腸激躁症之苦。
-
2022-05-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科專家:染疫兒童出現8項腦炎前驅症狀就該就醫
兒童重症累計十四例,其中六例腦炎,已造成五人死亡,染疫幼童如併發腦炎,致死率相當高。專家表示,確診幼童併發腦炎的機制仍不清楚,但觀察流感、腸病毒等臨床現象,確實出現少部分病童併發腦炎,甚至致死案例,這可能是病毒傳染病的共同特徵,家長務必留意前驅症狀。兒童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指出,回顧國內幾個腦炎重症病例,大部分都燒到四十一度,不過,確診是否腦炎,不能只看體溫,還需注意其他症狀。夏紹軒說,指揮中心公布「體溫大於四十一度、意識不佳、持續昏睡、持續頭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抽搐和步態不穩」等八個腦炎前驅症狀,提醒家長和臨床醫師多加留意,建議只要出現兩個相關症狀就應該就醫;家長可以先透過視訊診療或給兒科醫師診療,並詳述孩子狀況,幫助醫師綜合研判。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雖然絕大部分兒童感染新冠後為輕症,但仍有少數兒童併發腦炎,真正致病機轉仍尚待釐清,大一點的孩子務必接種疫苗以降低重症風險。五歲以下幼童無疫苗可打,只能給予抗病毒藥物或依症狀給予降腦壓藥物,或投以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抑制發炎。
-
2022-05-23 新聞.元氣新聞
因應猴痘搶天花疫苗?中央無搶購計畫 45歲以上可能都打過
自5月初以來,北美洲與歐洲相繼發現猴痘病例,引發各界擔憂,這個在非洲部分地區的地方性流行病正在向外擴散。美國總統拜登坦言,若疫情進一步擴散,後果恐不堪設想,這是「每個人都該關注的問題」。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會針對疫情密切關注,尤其美國本土有人傳人病例出現,昨天也發了醫界通函,請醫師針對疑似病例通報,以利後續追蹤。而根據美國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消息,有研究表明天花疫苗對於猴痘病毒至少85%有效,CDC表示美國有兩種已授權的天花疫苗,其中一種經批准專門用來對抗猴痘。我國是否也會採購天花疫苗,莊人祥表示,台灣於1945年就推動過接種天花疫苗,1955年已無天花流行,所以1979年即停止接種天花疫苗;45歲以上民眾可能都打過,但人數先前資料並沒有留下來。有注意到美國似乎針對疫苗要編列預算,國內也會密切關注。至於國內是否有猴痘疫苗的搶購計畫,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沒有計畫要搶」。
-
2022-05-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疫苗接種23萬人 7月後莫德納新劑型可望到貨
BNT兒童疫苗5月25日開打,但地方傳出塞爆預約不到。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給5至11歲接種的BNT/輝瑞疫苗有77萬劑,一定夠打,7月後莫德納會有新的劑型供兒童接種。12至18歲已有95萬人接種第二劑施打,作為第3劑接種的成人疫苗也進貨185萬劑,先提供青少年施打,剩餘數量再給成人。針對6歲以下使用的莫德納疫苗,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莫德納在美國已提供6歲以下的臨床試驗資料,等國外EUA情形,後會請對方儘速提供相關資料。國內訂購的2000萬劑莫德納也包括此額度,未來若有半劑劑型,若順利7月可提供6歲以下施打。截至目前國內新冠肺炎疫苗第一劑覆蓋率86.88%、第二劑為81.35%、追加劑64.25%。至於第4劑疫苗,陳時中表示,目前已接種2608劑;6至11歲則已接種23萬人。
-
2022-05-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再增2童新冠肺炎死亡 一歲童「午睡中昏迷」送醫急救後才確診
國內中重症今天新增173例,包括中症130例、重症43例;確診個案中有40例死亡個案。其中死亡個案再增兩例兒童個案,分別為一歲及三歲男童,其中一例為併發腦炎死亡。目前兒童重症累計14例,四例死亡,其中三例死因為併發腦炎。1月1日至今輕症無症狀者占99.77%、中症人數為2173人,占0.17%、重症及死亡共680人,占0.06%。死亡個案年齡介於1歲至90多歲,20人超過80歲以上,37人具慢性病史,未接種疫苗者15人。其中兩名為未滿10歲死亡的兒童個案。一是一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於家中午睡家人要叫醒時發現昏迷,送醫發現沒有心跳、沒有呼吸且無無外傷,也無心肌炎等心臟急症,病程變化未知,但因急救採檢時呈新冠陽性,Ct值9點多,因此判定死因為新冠肺炎。另一名為三歲男童,無慢性病史。5月16日發燒至攝氏38度以上,快篩陽性;5月17日高燒至攝氏41度,且四肢發紺。送急診時發現意識喪失、四肢痙攣、抽搐,有肺炎腦水腫,合併腦炎缺氧、神經性休克、頭部僵硬。曾使用瑞德西韋、降腦壓等藥物,仍於5月20日病況惡化去世,死因為腦炎併神經性休克。另外,重症43例個案中,其中一位為20多歲男性。羅一鈞表示,該名個案未接種疫苗,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肺炎合併呼吸窘迫,於加護病房治療中。
-
2022-05-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6.6萬、死亡+40 疫情平穩?莊人祥:恐是周末因素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今天66247本土個案,新增中重症173例,確診個案中死亡新增40例;另有境外移入個案36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已經連續幾天病例下降,但可能是周末因素導致。今日新增之6萬6247例本土病例,為 3萬1588例男性,3萬4625例女性,3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5,708例),桃園市(8,636例),高雄市(7,286例),台北市(7,185例),台中市(7,140例),台南市(4,501例),彰化縣(1,979例),屏東縣(1,973例),新竹縣(1,927例),基隆市(1,478例),宜蘭縣(1,473例),新竹市(1,300例),苗栗縣(1,130例),花蓮縣(1,033例),雲林縣(906例),南投縣(843例),嘉義縣(568例),台東縣(549例),嘉義市(317例),澎湖縣(159例),金門縣(119例),連江縣(37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今日新增4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0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37例具慢性病史、15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12日至5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6日至5月20日。今日新增3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20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均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20日至5月2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8萬6640例確診,分別為1萬2559例境外移入,137萬4027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436例死亡病例,其中1,421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645例、台北市451例、基隆市73例、桃園市42例、台中市38例、彰化縣31例、高雄市24例、花蓮縣22例、新竹縣17例、屏東縣16例、台東縣12例、台南市10例、宜蘭縣9例、雲林縣8例、嘉義縣、苗栗縣及南投縣各6例、嘉義市及金門縣各2例、新竹市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開業醫服用抗病毒藥初體驗:腹瀉、嘔吐、舌苦麻
國內確診患者增多,醫護人員也難倖免,高雄一名開業醫師最近確診,因年逾65歲符合開立Paxlovid 抗病毒藥物資格,他立即投藥,結果發現有輕微腹瀉、嘔吐症狀,味覺也麻麻苦苦,但無其他染疫後的嚴重不適症狀,笑稱,再過一周診所重新看診,自身的用藥經歷應更具說服力。這名醫師的親人近日有人確診,但他個人小心翼翼,原本連續快篩7天都是陰性,至前天時感覺異樣,咳得很厲害,再度篩檢結果呈陽性!他表示,上周診所有不少確診病人,懷疑可能因此不小心染疫,目前已服Paxlovid 抗病毒藥,僅輕微副作用。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衡量,「快篩陽視同確診」政策本周內可能全面上路,各界擔心是否因此衝擊醫療量能,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評估應該不會。他說,國內長輩疫苗覆蓋率尚不足,快篩陽即確診政策上路後,患者一確診就投藥,反而可減少89%中重症,進而住院或死亡的機率,在診所端即及時投藥,反而能減少病患因重症湧入大型醫院。不過他特別提醒,這個藥物有非常廣泛的交互作用,若病人服用「某些」特定降膽固醇、心律不整、攝護腺、止痛、精神科及神經科等藥品,就不能服用,或是要先停藥。嚴重肝、腎病人也不能使用,腎功能不佳要減量,早晚服用三粒變成兩粒。他舉例,像高血壓的病患平日服用的「脈優」不好代謝,萬一確診吃Paxlovid時,藥量就應減半,否則血壓會降得很低。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10歲男童確診引發自體免疫風暴 急性猛爆腦炎5天不治
成大醫院本月14日收治一名新冠肺炎確診10歲男童,在家中出現抽筋、胡言亂語「廁所有妖怪、妖怪附到我的身上」,緊急送醫住進加護病房,經醫院多項治療,仍然在18日不治,成大小兒胸腔暨重症科主任王玠能表示,是非常罕見的「急性猛爆型腦炎」,應該是病毒引發的自體免疫風暴造成,這在過去的腸病毒個案中也曾經看到。王玠能表示,這個是目前國內新冠肺炎因為嚴重腦炎死亡年紀最大的病例,提醒家長一般在5歲以下幼童,發燒容易出現熱痙攣,但是在發作之後就恢復正常,如果6歲以上出現熱痙攣,就要特別注意,同時還出現嗜睡、幻覺、意識不清等狀況,可能就是腦炎的徵兆,必須馬上就醫。這名10歲男童13日出現發燒38.5度、嘔吐等症狀,家長帶到診所就醫,隔天早上連續出現三次的熱痙攣,每次大約5分鐘,而且胡言亂語,對家人表示廁所裡有妖怪,妖怪附到他的身上,還說電燈在晃動等,非常嗜睡,家人叫都叫不醒。家人警覺狀況不對,9點多就送到成大醫院,到院時,發燒已經到40.1度,但相關的生命指數大致正常,由於有腦炎現象,醫師在下午1點安排住進加護病房,到5點多就出現心律不整引發心室頻脈,經搶救後恢復,但是狀況仍然不好,過程中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腦部不斷地腫大,即使給予消腫藥物,仍然沒有改善。王玠能表示,患者在住進加護病房後,狀況急轉直下,過程中雖然給予瑞得西韋抗病毒藥物、免疫球蛋白、類固醇、介白素抗體等,並給予低溫治療希望能控制腦壓,最後甚至還洗腎,但是仍然在18日再度發生嚴重心律不整,經過急救無效死亡。患者家中5人都陸續確診,包括爸爸、媽媽及哥哥,只有弟弟沒有確診,學校同班同學也有確診,目前還沒有打疫苗,急救的過程中,媽媽一直在加護病房內陪伴,目睹兒子在短時間之內病程變化快速,醫院雖然全力搶救仍不治,難以接受。王玠能表示,患者腦炎的進程比起一般快速很多,目前新冠肺炎造成兒童腦炎的病例並不多,歐美相當少見,但是在東方人種卻有這種情況,包括日本、香港都有類似的病例報告。而腦炎可能是因為細菌、病毒、或者是自體免疫攻擊而產生,王玠能表示,在這個個案中,患者雖然確診,但CT值將近30,而且腦脊髓液中並沒有病毒,很難確定是病毒攻擊造成的,最有可能的是因為感染病毒後,引發自體免疫風暴,抗體攻擊自己產生嚴重後果。而且一般如果是腦部發炎,情況不會這麼嚴重,但是如果是腦幹發炎,那裡是生命中樞,包括呼吸、心跳都會受影響。
-
2022-05-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最新疫苗預防接種受害救濟 達法定金額上限600萬又一案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4月28日召開第178次會議,這次共審議51案,八案核予救濟,包括AZ五案、莫德納兩案、BNT一案,另外有一案因發現新事實,將重新審理。其中,此次核予救濟的案件最高金額為600萬元,為接種AZ疫苗後發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此案是達法定最高救濟金額上限的第二案。本次核予救濟的金額自新台幣5000元至600萬元不等。其中,桃園市劉○○(編號:3323)因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造成腦部血栓及導致腦壓升高,併發後續腦出血致死。但個案無慢性病史也無任何潛在疾病史,且發病時間在接種AZ疫苗可能發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的合理時間內,因此判定與接種AZ疫苗相關,核予救濟新台幣600萬元。上次核予600萬元為3月10日召開的第175次會議,台北市游○○(編號:2841)也判定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致死與接種AZ疫苗相關,而核予救濟。當時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案為目前核予救濟的最高金額,也已達法定最高救濟金額上限。本次通過救濟案件摘要:※BNT一案:臺南市謝○○(編號:4394)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 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自述接種疫苗後21日陸續出現頭痛、頭暈及說話變慢等情形,就醫後經醫師診斷為失語症。住院期間個案之血液檢體及腦脊髓液Anti- NMDA檢驗結果均為陽性,診斷為抗 NMDA 受體腦炎,並接受自費血漿置換術及自費抗CD20 單株抗體治療。目前並無醫學實證顯示抗NMDA受體腦炎與COVID-19疫苗關聯性,惟發生時序上仍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 19疫苗(BNT)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 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 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100萬元。請繼續追蹤個案預後情形1年,並每6個月提會報告。※莫德納兩案:1.新北市郭○○(編號:407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 自述於接種疫苗後2小時出現全身紅疹,隔日因紅疹併癢感、輕微呼吸困難等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為疑似蕁麻疹。依發生時序研判,其症狀與接種 COVID-19 疫苗(Moderna)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 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000 元。2.雲林縣張○○(編號:279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及臨床表現等研判,個案接種COVID-19疫苗(Moderna) 後 6 日死亡,查個案曾因股骨缺血性壞死接受人工關節置換,亦曾於109年因車禍導致創傷性硬腦膜下出血,至110年1月仍有腦部晚期出血紀錄。依發生時間及臨床表現較可能致死原因為急性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疾病,或與其嚴重腦出血病史有關,惟接種疫苗後並無就醫資料,致無從判斷確切死因。考量時序上無法排除發生心肌炎之可能性,且個案屬接種mRNA 類型COVID-19疫苗後可能發生急性心肌炎之風險年齡族群。綜上所述,個案死因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 (Moderna)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 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 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75萬元。※AZ五案:1.桃園市蔡○○(編號:332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之症狀與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相符,與接種COVID-19 疫苗(AZ) 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200萬元。 請繼續追蹤個案預後情形 1 年,並每 6 個月提 會報告。2.台北市黃○○(編號:285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本身有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乾燥綜合症、系統性硬化症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史。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自述於接種COVID-19 疫苗(AZ)後 7 日出現臉部、四肢及軀幹紅斑情形,而後陸續因皮膚廣泛性紅疹、關節痛及腰痛等症狀就 醫,經醫師診斷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合併急性發作。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 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 第 1 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3 萬元。3.苗栗縣李○○(編號:3258)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 23 日因右側肢體無力且有麻感就醫,血小板檢驗結果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腦部磁振造影檢查結果顯示右側延腦有一處急性腔隙性梗塞,理學檢查及血液檢驗結果顯示有高血壓、高血脂情形,以及抗心磷脂抗體 IgM 為 陽性。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 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9 萬元。4.桃園市劉○○(編號:3323)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無慢性病病史,亦無任何潛在疾病史足以引起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個案血液檢驗結果顯示其確實罹患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其發病時間亦在接種 COVID-19 疫苗(AZ)後可能發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合理時間內,研判個案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與疫苗接種相關。又個案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造成腦部血栓及導致腦壓升高,併發後續之腦出血致死,故其死 亡亦與接種COVID-19 疫苗(AZ)相關。綜合 考量個案之受害就醫過程、醫療處置及與預防接種之關聯性等相關事項,依據「預防接種受 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 及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600 萬元。5.台北市林○○(編號:370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 5 日因臉部麻痺、僵硬及手腳麻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惟個案神經生理檢查及腦 脊髓液檢驗等相關檢查結果並不符合典型格林巴利症候群之臨床表現,然考量相關神經檢查結果確有異常,故研判其症狀仍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7萬元。
-
2022-05-23 名人.精華區
張德明/正確的策略 才能與病毒共存
新冠病毒肆虐已超過兩年,全世界迄今已有5.2億染疫人口,約占全人類6.5%(根據維基百科,至2022年5月1日,世界人口總數為7947059000)。其中628萬人死亡,占染疫人口1.2%,且皆被認為嚴重低估。人類為了生活,不得已,由清零退而求其次的喊出共存。但必須認清,這只是片面的吶喊,病毒依然不斷的變種、傳播,它們思考的或許仍是對人類的清零。殘酷的說,這是一場找不到對手談和的異種戰爭,唯有自求多福。四大原則 防疫重中之重要共存,也要有嚴謹的策略,求的是互不干擾,而不是割肉餵鷹。新冠病毒出現,美國疾管中心主任Robert Redfield即認為,將是本世紀最大公衛危機,是福是禍,端視人民選擇。他認為關鍵即在人民是否能持續的遵行戴口罩、保持6呎(1.82公尺)的安全距離、勤洗手及避免群聚四大原則。這才是防疫的重中之重,也是現階段個人必須肩負的義務與責任。Omicron一般的認知是傳播快、傷害輕、重症與住院比率較低的病毒,但也常讓人掉以輕心。最近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認為,其實和Delta間並無差異,並認為過去研究可能忽略,這一波的影響,面對的多是已接受過疫苗注射者,且許多人在家快篩確診後,並未再去醫院而被低估。好消息是,幾乎所有醫學報告都指出,疫苗注射確實可以預防重症、住院以及相關的死亡。在美國,五歲以上的每一個人都是疫苗的適打者。研究也顯示疫苗的效力,沒有年齡差別,也不受其他共病的影響。其實這才是保命符,不接種,就是選擇聽天由命。當絕大多數人都有了疫苗盾牌後,我們才能放手一搏。這時快篩就能廣泛且快速的撈出可能的感染者,迅速居隔,並待確診後予以及時治療。雖然在敏感度和專一性上,抗原快篩都不及核酸檢測,但因便宜迅速,且不需設備儀器,快篩仍不失為安定人心,協助社會回復正常運作的手段。諮詢便利 民眾才能安心其實快篩還不是重點,重點是若真看到兩條線後該怎麼做。政府已逐漸有了規範,但對民眾而言,性命的惶恐,很難冷靜的按圖索驥,宣導的強化與諮詢的方便,才能讓民眾心安氣平,醫院也才能回歸正常,不至被輕症拖得步履蹣跚。此外,數字的變化,居隔規定「3+4」或「0+7」常令人目不暇給,以人為本故爭議不斷,且顧此失彼難以自圓其說。或許應先設幾個指標,如疫苗接種率、染疫人口、重症率等,讓科學協助決策,才易杜悠悠之口,並利於執行且利於民生。藥物準備 要能超前部署最後就是藥物的準備,這就是政府要超前部署的地方,準備充足,才能豪邁的說,勿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這是人類與病毒的戰爭,是各國必經的道路和必受的考驗,唯有全民一心,才能早日走出陰霾,將傷害降到最低,讓台灣能真正安逸自在的與病毒共存。
-
2022-05-23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居隔怎麼伴?/染疫兒童可服用清冠一號嗎?打疫苗前能不能喝防疫茶舒緩副作用?
Q:染疫兒童可不可以服用清冠一號?該怎麼服藥?兒童要打疫苗了,擔心副作用可以喝防疫茶舒緩嗎?A:實證研究,確診兒童經中醫師診斷開立處方,可服用清冠一號,但使用劑量須依體重調整,一般40公斤以上使用大人劑量,30公斤使用四分之三劑量,20公斤則減半劑量。大多數兒童都怕吃苦味的中藥,建議可以在一杯溫開水中,加點蜂蜜與清冠一號粉劑一起攪拌,在飯後30分鐘服用,或是搭配吃山楂片,減輕吃中藥的苦味。許多人喝防疫茶保健,但不建議兒童在打疫苗前飲用防疫茶,避免讓免疫力的調節太過亢進,反而副作用更嚴重。若兒童接種疫苗後出現不適症狀,應尋求合格中醫師診斷開立處方調理。諮詢╱三總中醫部主任黃怡嘉、台中榮總傳統醫學科主任蔡嘉一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過新冠疫苗後染疫可獲得超級免疫力?專家解析「刻意被感染」到底是不是好主意
「綜合免疫力」最近引發討論,最先是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在民進黨中常會提出,打疫苗加上自然感染可獲得綜合免疫力。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日前也表示,確診康復並解隔,三個月內再接觸個案不用被匡列,像獲得「無敵星星」。到底什麼是綜合免疫力?疫情嚴峻,透過自然感染可獲得綜合免疫力?「元氣網」整理專家意見,首先,包何美鄉和羅一鈞都不贊成刻意去染疫。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與預防醫學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認為,不宜宣導自然感染,以免高風險族群染疫後併發重症。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專家黃立民認為染疫康復者三個月後還是要接種疫苗,因為自然給的免疫力不是非常確實,「就算有效,效果也很短暫」。什麼是綜合免疫力 (Hybrid Immunity)?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廿日在臉書貼文說明:「綜合免疫是一個大家不大喜歡聽,但我一定要講的議題。因為它是自然現象。瞭解自然現象是科學研究很重要的一部份。科學(Science)期刊去年4月份 Vol 372,Issue 6549,首次登出兩篇敘述新冠病毒綜合免疫的文章,主要敘述那些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當他們接種疫苗後,所產生的中和抗體,遠遠比只有接種疫苗、或只有感染過的人,都高很多。同一期的科學刊物,也有一篇針對這兩篇文章的評論,顯示其重要性。也是在這評論中,首次用綜合免疫的名詞來形容,感染加疫苗免疫力。之後的一年來,已有多篇科學文獻也得到同樣的結果,並且科學界逐漸意識到綜合免疫的效果,及其在公共衛生防疫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提出綜合免疫的概念,不是鼓勵你去感染,而是告訴你,把新冠疫苗接種齊全,過一個健康的生活模式,不要恐懼被OMICRON感染。」Omicron擋不住 疫苗加上無症狀感染增強免疫力?根據何美鄉五月十八日於民進黨中常會報告「洞悉COVID-19疫情的樣貌與國際防疫策略之借鏡」,她會後受訪表示,有一種免疫力叫「綜合免疫力」,以前是被感染後再打疫苗,免疫效果特別好、抗體特別高,且抗體很廣效,也比較持久;現在則是先打了疫苗、再受到感染,也有同樣效果。因為Omicron擋不住,剛打完第2、第3劑後疫苗效果最高只有70%,每個月就會再降一點,全民打完1000多萬劑第3劑時,平均下來約只有30%、40%的保護性,等於有60%、70%的人會被感染。何美鄉表示,好處是Omicron大部分是輕症或無症狀。且疫情不會消失,可能還有新的變種,所以全民用疫苗加上無症狀感染增強免疫力,綜合免疫是最好的免疫。陳時中:現在染疫的情況跟以前不同 重點在於疫苗完整接種何美鄉的說法獲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認同,他於五月十九日疫情記者會上表示,相關看法大家都是一致,他說現在染疫的情況跟以前不同,但重點還是在於疫苗一定要打好打滿,並非是說要大家故意去染疫,「只是如果有接種完整疫苗,萬一染疫也不用太擔心,接種疫苗後重症跟死亡率降低83%。」日前說明確診者康復並解隔後,三個月內再接觸個案不用被匡列,像獲得「無敵星星」的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長羅一鈞強調,並非鼓勵主動染疫,民眾不應為了自然免疫故意感染,尤其像他一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患,更不適合刻意染疫,以免增加中重症風險;但若不慎染疫,多數是輕症,民眾不用擔憂、恐慌。外界質疑羅的說法有鼓勵人刻意染疫的意思,羅一鈞強調,他很多在醫療場域工作的朋友確診,但是只要有接種完整疫苗,即使染疫都會獲得更多的保護力,「無敵星星」說並非是鼓勵大家故意染疫,且如果是慢性病患更不需要刻意染疫,因為仍有中重症的風險,但絕大部分染疫都是輕症,適度休息,或者透過視訊尋求用藥即可。金傳春:自然免疫可能會讓高風險族群成為重症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與預防醫學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認為,自然免疫可能會讓高風險族群付出生命的代價,在公衛的倫理上不應該強調,以免誤導。金傳春表示,Omicron傳播力非常強,許多人即使打了三劑疫苗依然感染。每個人體質不同,自然感染讓全體族群都受影響,例如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等高危險群,還有未打疫苗的高齡族群,他們染疫後極可能成為重症。若有人重視自然感染,這不符合公衛精神。目前全球取得EUA的新冠疫苗都針對武漢病毒株,但Omicron在棘蛋白(spike protein)上有30多個胺基酸變異,所以目前疫苗防範Omicron感染的效果有限,更別說國內接種率也不如紐西蘭等國家。正因為疫苗無法完全避免染疫,因此疫苗加上自然感染也未必能成為我們期望中的「超級免疫」。自然感染的前提應是染疫後完全沒有後遺症,不會造成健康傷害,況且Omicron仍會在「與病毒共存」環境中繼續變異。對於「與病毒共存」,金傳春也不贊同,「做決策者應該親自明瞭照顧染疫患者的第一線現場的苦處」目前在前線防疫的醫護人員、醫檢師、藥師面臨突如其來的大量病患與工作量,苦不堪言。提出與病毒共存的決策之前,更應該對出現大量病患等情況進行完善規畫與準備妥當,目前指揮中心僅統計空床數的百分比,但未考慮醫護人力吃緊,尤其超時工作時還要面對大量患者與家屬的壓力及執行院內感染防治愈加困難,染疫者與家屬更痛苦不堪。金傳春認為,制定防疫政策不能坐在辦公室思考,「前線作戰和坐辦公室讀科學文獻,差別很大。」她也認為,目前指揮中心並未公布國內詳細的數據,例如部分重症患者雖然打滿三劑疫苗,何時打第一劑、二、三劑疫苗?打什麼廠牌?打了疫苗還染疫的風險因素是什麼?這些流行病學因素應該調查,再就數據提出建議與決策。 專家建議這樣做:金傳春:在病例數激增的情況下,在部分地區應自主減少移動,例如病例數較多的地區、疫苗接種不足之處、人口密度高與交通流量高的場所,大家應減少移動避免感染,齊心協助盡量降低感染後造成醫療負擔。目前已有地方政府進行減少自主移動而避免傳播的宣傳,例如新北市目前即採取這樣的措施。何美鄉:沒有鼓勵大家感染,但是要告訴民眾不要害怕,把疫苗打滿、打齊,讓自己更健康就可以不怕,例如抽菸的人快戒菸、過肥的人開始運動減重,吃得不健康、高糖高熱量的人,儘量吃原型食物,健康的生活模式才能長久預防各種疾病。黃立民:康復後的民眾還是要接種疫苗追加劑,因為自然給的免疫力不是非常確實,透過疫苗接種與自然感染嘗試達成群體免疫「就算有效,效果也會很短暫」,加上如果未來又有新的變異株入侵,感染的抗體可能就起不了作用,有可能再次感染。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傳染病專家:新冠病毒感冒化 可能還要5年
舊金山紀事報報導,新冠病毒不斷演化產生新變種病毒株,造成每四到六個月就出現一波新疫情,衛生專家表示,如果這個情況持續下去,新冠病毒的傳染力很快就會超越目前已知最具傳染性的病毒麻疹。專家也指出,病毒毒性若要變異到不比普通感冒嚴重的話,可能需要幾年時間。衛生專家認為,目前主要傳播的新冠病毒株,其傳染性可能是2019年底導致中國大陸爆發疫情的原始病毒株的5到10倍。近來,每一個新出現的變種病毒株的傳染性,都比其母病毒株強。例如,Omicron的傳染性是Delta的三倍,Omicron亞型BA.2和BA.2.12.1又比Omicron分別高出20%和30%。這些亞型病毒株的基本再生數可能已接近15,和麻疹不相上下。史丹福大學傳染病學家席格(Robert Siegel)說:「理論上,新冠病毒的傳染性沒有上限。在大家的認知中,麻疹是病毒中的麥可喬登(Michael Jordan),但新冠病毒有奪取寶座的可能,因為我們提供絕佳的機會讓它實現這個目標。」許多科學家仍然相信,雖然新冠病毒傳播速度變得愈來愈快,但也變得愈來愈不致命,病人的病情也變得較不嚴重。但是,無法保證病毒會循著這個路線變異,而且病毒毒性若要變異到不比普通感冒嚴重的話,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舊金山加州大學傳染病學家李維(Jay Levy)說:「我的看法是,新冠病毒的毒性會愈來愈弱,會一直減少到只會導致出現普通感冒症狀,但可能需要五年的時間,我們在這段時間內不能只是坐視。」衛生專家表示,在科學家研究出新冠病毒是如何變異,以及如何減緩其進化過程的辦法之前,最有效避免病例激增、重症和死亡的方法,仍是採取防疫措施,例如接種疫苗和戴口罩。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死亡快速 專家:流程麻煩、兒童重症多是關鍵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嚴峻,根據統計四月以來公佈的死亡個案,約四成死者確診後快速死亡或根本來不及確診。專家指出,主要是治療流程麻煩,影響原本疾病無法接受常規治療、預後變差,另外這波疫情很多為兒童重症,因此除了腦炎外,非腦炎的重症病程也很快,家長和第一線醫護應注意相關症狀,「及早反應、早期診斷 、快速治療」。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快速死亡和死後確診的比例有點太高,代表「診斷不及時」,壓縮到可以治療的時間。治療時間一壓縮,急重症醫療人員壓力更大,也可能醫療還來不及上場,人就走了。黃立民分析,延遲診斷原因包括檢測不夠方便,比如日前長照機構反映急缺快篩,是可能原因;民眾或照顧者對疾病認知不足,或覺得程序太麻煩就不想驗。找到原因就要改善,讓診斷變容易,才能將快速死亡或死後確診的比例降下來。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表示,有愈來愈多病人原本就有其他疾病需要住院治療,卻因為驗出確診,治療流程變得很麻煩,影響到原本疾病無法接受常規治療,預後也變差。為了減少這種不利病人的情況,第一線都在努力減少簡化流程,最直接的作法就是讓確診過的醫護人員去照顧確診者、確診過的外科醫師去開刀。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則表示,很多病程快的多是兒童重症,尤其若出現腦炎,往往都在五天內去世。目前指揮中心也注意到這件事,包括舉行研討會、訂立指引,並在記者會上宣導前導症狀提醒家長和第一線醫護注意,都是好的一步。他也提醒,另外也有一群非腦炎的重症兒童,包括出現哮吼、患有癌症、正接受免疫製劑治療等兒童,也可能因為染疫,出現缺氧、敗血症和呼吸衰竭而快速死亡。邱政洵表示,這次看到很多小朋友,尤其小嬰兒因為新冠的上呼吸道症狀導致咽喉腫脹,而出現哮吼。過去小嬰兒出現哮吼往往打一針類固醇,就有很好的消腫效,但這次卻出現許多要插管的狀況,光是林口長庚就救治了近三名這樣的小朋友。而這些小朋友重症住院如果能夠及早使用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或類固醇等適當藥物治療,仍有機會就活。因此若有潛在疾病的小朋友一定要特別注意,若出現腦炎前導症狀、哮吼等,一定要盡快送急診,第一線醫護人員也要有所警覺,及早給予對應的治療。不過邱政洵也直言,新加坡雖有兒童重症個案,卻無兒童死亡個案,主要就在該國很重視兒童疫苗的涵蓋率。由於兒童個案無法使用Paxlovid或莫納皮拉韋等口服藥物,因此一但染疫就會非常麻煩。而我國兒童疫苗接種落後,莫德納開打多時,卻有很多人不願接種在等BNT,「這是錯誤的」;偏偏BNT又延遲交貨,導致兒童接種率不佳。他表示,接種疫苗可預防重症,雖然五歲以下兒童尚無法接種疫苗,但如果哥哥姊姊接種,就多一層保護,避免兒童密切接觸染疫;尤其現在看到也出現10歲的腦炎個案,因此應儘早將兒童疫苗接種率拉上來才行。
-
2022-05-23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討論度高卻容易被忽視的Omicron症狀 醫師告訴你出現嘔吐狀況該怎麼辦及緩解方法
Omicron疫情恐怕不只有「呼吸道症狀」表現,臨床發現有非常多染疫者出現「腸胃道症狀」,特別是「嘔吐」,甚至有人的唯一症狀就是反胃。UDN元氣網和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許多確診者熱絡交流,不少人提及一個大家比較少提到的症狀,也就是嘔吐,這個症狀造成許多人困擾,「現在吃東西都怕怕的。」有人服用止吐藥之後,症狀改善。《元氣網》請教醫師,為大家說明為何會出現嘔吐症狀,應該如何處理,通常嘔吐之後,建議飲食清淡,多補水分,避免脫水。「有人確診第6天才開始噁心想吐嗎?感覺都快好了的說。」馬上有人「+1」,表示也是第六天開始反胃比較嚴重,「今天第七天,吃了,胃藥都沒用,過了一兩個小時照吐。」嘔吐也是幼兒染疫常見症狀,一位媽媽說:「女兒三歲半,有症狀第一天吐三次。」還好去打了止吐針加定時吃藥,後來就沒吐了。還有人的嘔吐症狀一直持續,「我老公今天解隔後第一天,早上還說自己好的差不多了,但下午抱著馬桶吐。」.有人感染早期就出現嘔吐症狀,「我太太是直到發燒隔天退燒都仍是陰性,又咳又吐又拉了三天驗出來才變陽性。」嘔吐讓許多人困擾,「現在吃東西都怕怕 但是不吃沒辦法吃藥。」台大感染科前醫師孔祥琪(林氏璧)多次在公視有話好說節目提及,臨床愈來愈多無呼吸道症狀卻有腸胃道症狀的染疫者,特別是感染Omicron BA.2變異株。5月21日國中會考,台中考區一位女學生下午考試時突然嘔吐,考場協助快篩結果為陽性。而指揮中心先前曾公布一例24歲女性的死亡案例,無慢性病史,打滿三劑疫苗,染疫後僅有腹瀉、嘔吐症狀,確診六天後重症死亡。根據美國CDC最新於今年5月8日到14日的NOWCAST數據顯示,Omicron BA.2以及BA2.12.1為主要流行的變異株,占整體的98.4%,其餘1.5%為BA.1相關變異株。BA.2患者主要表現的症狀為發燒或發冷、咳嗽、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疲勞、肌肉或身體疼痛、頭痛、新型態味覺或嗅覺喪失、咽喉痛、鼻塞或流鼻水、噁心或嘔吐、腹瀉。英國ZOE新冠症狀研究曾指出,Omicron患者有很多案例僅有腸胃道症狀,且有些腸胃道患者根本不曉得染疫,赴醫院就醫治療腸胃道症狀或是死後才發現染疫。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表示,每天收治超過100多例確診兒童或是青少年,確實有非常高的比率患者出現噁心嘔吐,僅次於發燒或喉嚨痛,整體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會有腸胃道症狀。他分析,Omicron引發的症狀極度類似腸胃型感冒,此次有非常多患者在家嘔吐到幾乎脫水,導致增加病情的嚴重度。吳昌騰表示,近期若不明原因出現嚴重的噁心嘔吐症狀,也可以嘗試快篩確認,若已確診,居家照護期間出現噁心嘔吐症狀,可告知醫師,請醫師協助開立止吐藥緩解症狀。至於飲食,建議採取「沒有過多調味」的料理,如吐司、稀飯等,嘔吐後也建議補充水分或是稀釋過的運動飲料,讓正處於發炎狀態的腸胃道可以休息,逐步恢復。基隆長庚胃腸科主治醫師錢政弘表示,感染新冠病毒後以腸胃道表現,過去就曾有研究。主要是新冠病毒入侵人體是採取與ACE 2受體結合而威脅人體健康,ACE 2受體分布最多的位置雖然是呼吸道,但同時也存在腸胃道或是其他的臟器如肝腎、心臟或血液中。錢政弘認為,人類感染新冠病毒,不只會從飛沫或空氣,也可能是透過「吃」,如果病毒是直接吃進肚子裡,腸胃道症狀也許就會是染疫後的前驅症狀。史丹佛大學近期發表一項最新研究,他們長期透過監測糞便追蹤新冠患者染疫情形。研究發現,患者染疫出現症狀的一周內有50%的機率會在糞便中檢測到病毒,4個月剩下12.7%,7個月還有3.8%。錢政弘表示,感染Omicron變異株並即時投藥,通常呼吸道症狀一周左右會有改善。該研究突顯,新冠病毒存在腸胃道的時間遠高於呼吸道,且從多個國家的研究調查發現,長新冠的症狀中,有很大一部分會有「腸躁症」的問題,顯示新冠病毒可能改變了腸胃道的菌象,造成腹瀉或嘔吐,但這些都只是推測,尚未被完全證實。值得注意的是,若幼兒染疫後持續嘔吐,可能是重症前驅症狀,一旦出現,要立即就醫。指揮中心五月廿一日召集專家制定「兒童急性腦炎的臨床處置指引」,專家指出,兒童染疫仍以輕症、無症狀為主,若不幸發展為重症,病程發展相當快速,避免重症合併腦炎或導致死亡,家長必須認識「重症前驅症狀」,協助孩子能盡速就醫。衛福部前部長、長庚大學醫院系小兒科教授林奏延表示,Omicron引起的兒童重症合併腦炎的患者有三大特點,多數是「學齡前」孩童、被診斷合併腦炎後約2到3天內過世、無其他疾病。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加護科主治醫師林建志表示,兒童重症合併腦炎的前驅症狀有「八大指標」,分別是體溫大於41度、意識不佳(GCS≤12) 、持續昏睡、持續頭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抽搐、步態不穩。林建志說明,合併腦炎的孩子會持續頭痛,通常大小孩會說話反應,小小孩沒辦法說,但腦炎會讓小小孩的囟門關起來,相對應的反應是「持續嘔吐」,如果小小孩染疫後,持續「莫名其妙地嘔吐」也可能是引發腦炎的反應,家長應特別留心注意。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高峰估單日達10萬 莊人祥:疫情應會延續到7月
網紅醫師預估疫情高峰在5月底、單日新增達16萬人,6月底新增人數到最低點。指揮官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關於未來高峰都有很多估計,包括高、中、低推估,先前推估6月初可能達單日確診16萬,中推估為5月底10萬,低推估則是7萬;不過以目前疫情趨勢,單日10萬左右的確診人數可能最大。莊人祥表示,疫情可能延續到7月底,不會在6月底就到低谷,可能呈現起起伏伏的情況。例如紐約疫情高峰下來後過了兩三個月,目前因Omicron又往上升,要看未來新的變異株是否進到國內,大流行後或可休息一、兩個月,有無新的變異株,每個國家都是一波再一波,要看染疫人數、新疫苗研發等,是否對疫情有較好的防護。對於這波疫情病人病程、死亡時間相對短,陳時中表示,不認為與投藥有關係,如果一開始就重症也無法投藥。羅一鈞則表示,這是指口服藥物,很多個案如果到醫院還可住到病房,仍有瑞德西韋等藥物可治療中重症個案,而發病速度較快,送醫評估中重症以上需要用氧氣,就不是口服藥對象,會給瑞德西韋或其他抗病毒藥物治療。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56創新高 再增3例兒童重症個案
國內新增256例中重症個案,創這波疫情新高;其中198例中症、58例重症,另有53例死亡。重症個案中再增三個兒童重症。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其中兩名兒童為腦炎,目前已累計五例兒童腦炎個案。1月1日至今輕症無症狀者占99.77%、中症人數為2050人,占0.17%、重症及死亡共690人,占0.06%。重症率也從0.05%首度上升至0.06%。羅一鈞表示,53例死亡個案中,死亡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歲。52例有慢性病史,17人未接種疫苗,28例為80歲以上個案。其中兩名40多歲的死亡個案為一男一女,分別接種一劑和三劑疫苗,分別有肝硬化和神經系統疾病史。另外,重症個案中,新增三例兒童重症,其中兩名個案併發腦炎。三名重症個案,包括一名一歲女童,出現敗血症併呼吸窘迫,本身有腸道閉鎖症、一名一歲男童無慢性病史,發燒全身抽蓄,疑似腦炎、一名10歲男童,無慢性病史,腦炎併多重器官異常。目前累計12例兒童重症個案,五例兒童腦炎個案,二人不幸過世。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增7萬9441例較昨天略降 死亡個案53例中有52例具慢性病史
國內今天新增7萬9441例本土個案,較昨天略降。中重症新增256例、死亡個案53例,另新增46例境外移入個案,其中26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3萬8290例男性,4萬1097例女性,5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0,698例,桃園市11,168例,台北市9,645例,臺中市7,250例,高雄市7,135例,台南市4,678例,彰化縣2,358例,新竹縣2,328例,屏東縣2,256例,基隆市1,799例,宜蘭縣1,778例,苗栗縣1,636例,新竹市1,613例,花蓮縣1,096例,南投縣953例,雲林縣916例,嘉義縣760例,台東縣565例,嘉義市431例,澎湖縣165例,金門縣139例,連江縣74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今日新增5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3例男性、30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52例具慢性病史、17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4日至5月1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0日至5月20日。今日新增4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21例男性,24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為美國2例、韓國1例、日本1例、調查中42例。入境日今年5月19日至5月2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2萬0371例確診,分別為1萬2523例境外移入,130萬7794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396例死亡病例,其中1381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637例、台北市443例、基隆市72例、桃園市40例、台中市33例、彰化縣29例、高雄市21例、新竹縣17例、花蓮縣16例、屏東縣13例、台東縣12例、台南市10例、宜蘭縣9例、雲林縣8例、嘉義縣6例、苗栗縣及南投縣各5例、嘉義市及金門縣各2例、新竹市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22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運動加上森林浴是增強免疫力、抵擋疫情的利器
近日COVID-19確診人數飆升,為了減少群聚感染,許多活動都取消或改為線上視訊,但是我每星期的兩個戶外健行活動都仍維持照常,因為運動加上森林浴,也就是在山林中健走,不僅簡單可行、花費少,而且有多篇學者們發表的論文加以佐證,是增強個人免疫力、抵擋疫情的利器。運動時會增加人體內的循環淋巴球,並釋放出抗發炎的細胞激素(cytokines),因此若平常有規則運動,當受到病毒感染時,症狀會較輕,死亡率也較低。例如一篇來自美國,發表於2021年《英國運動醫學期刊》,對48,440位感染COVID-19病人的回溯性研究,發現平常很少運動者的死亡率,為每周至少從事150分鐘的中等程度運動者死亡率的2.49倍。走入山林,除了綠意盈眼,心情舒暢外,許多樹木都會釋放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如芬多精(phytoncide),具有抑制空氣中微生物和病毒的作用,並且降低人體內的皮質酮,舒緩焦慮與壓力。一篇發表於2020年《環境化學書信》期刊的論文,發現義大利南部地區COVID患者的病情嚴重度與死亡率較北部的工業區低,其中一個原因是南部靠近地中海,平均每位住民所可使用的森林區較北部大。森林裡,尤其是月桂樹和和冬青櫟等,不僅可以攔截細懸浮微粒(PM),減少空氣汙染,植物還能釋放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增強居民的免疫力。那麼把運動與森林浴結合,就會產生加成作用,因此在山林間健行、打太極拳或從事其他運動都是很好的方法,而臺北近郊的陽明山或是住家附近的郊山都是很好的去處。如果樹林間有瀑布,其間的負離子,更可淨化空氣。定期與三五好友一同到郊外健行,或參加社團的走入山林課程,除了研究地形與地質,更可學習新知與人際互動,而且萬一發生意外時,也會有同伴幫忙。只要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如此則可充分享受這兼具「山林」、「健行」與「人際互動」的行程,而且在空曠地區還可暫時拿下口罩,好好吸收芬多精。但若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狀時,請不要出門參與活動以保護他人。有些人在疫情期間不敢出門,更不敢去健身房,因而缺少運動與人際互動,可能造成情緒低落、身體衰弱或免疫力降低,因此不妨在清晨人少時,載著口罩在住家附近的綠地、公園走走,也是有助益的。疫情不斷升溫,每個人生活圈裡確診的人愈來愈多,難免會擔心甚至恐慌。但是我們一定要靜下心來,盡個人之力,除了打疫苗、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外,還可再加上運動,走入山林,就更能增強免疫力,遠離病毒,而且即使受到感染,也可能只是輕症。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收聽劉秀枝醫師的「神經會說話」:https://open.spotify.com/show/7LKUC9kplPhfwc2JP2YvAB?si=jzn_Ak2ySsib_Hf4Z22GNA&n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