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疫苗
共找到
8912
筆 文章
-
-
2022-06-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該不該打第4劑?前台大醫揭「2情況」可不打:效果有限且不持久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仍在高原期,加上國外BA.4、BA.5病例逐漸增加,不少專家疾呼應在秋冬前接種第四劑,以防疫情再度捲土而來。曾任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的林氏璧(本名孔祥琪)今(28日)指出,「最近很多醫護人員來問我該不該打第四劑」,他因此分享個人看法。林氏璧表示,台灣目前有三類人可以在第三劑施打完五個月之後繼續施打第四劑:一、5月16日公布: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及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低下且病情穩定者;二、6月10日公布:第一類醫事人員(包含醫事執登人員及醫事機構非醫事人員);三、6月27日公布: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及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林氏璧解讀,目前沒看到其他國家針對醫護人員或邊防人員施打第四劑疫苗,多半是針對一定年齡以上,或是免疫不全的患者。同時,打第四劑的建議主要是來自「以色列的研究」,其中有個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醫護人員在打完第三劑四個月後,打第四劑的研究對象裡「有154人打BNT、120人打莫德納」,其中和抗體僅能回到比第三劑稍高的水準,且防Omicron有症狀感染各自僅有43%和31%;若把無症狀感染也加進來,則各自僅有30%和11%,效果更差。林氏璧說明自己可以理解ACIP的決定,畢竟國內疫情雖然已經在下降中,但還是有一定的程度;此外BA.4、BA.5已經要進來,因此想短暫的加強一下醫護和邊防人員的免疫力。不過林氏璧強調,「不應該太過期待打第四劑能減少感染的效果」、「防感染效果有限且可能也不持久」。最後,林氏璧也列出四點條件,提供醫護作為參考是否該接種第四劑的依據:一、若本身有新冠重症風險因子如肥胖、糖尿病,可以打;二、若接種前三劑疫苗時,曾發生對mRNA疫苗有嚴重不良反應,可不打;三、若評估工作環境,發現接觸病毒的風險實在太大,可以打;四、若已經感染過了,可不打;但是假如只打兩劑就感染了,那在感染後三個月,可追加第三劑。
-
2022-06-2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確診請特休不能申請補償?疫苗險只針對不良作用給付?統整容易忽略漏領的防疫補償金
新冠肺炎確診的人愈來愈多,全台目前每天仍有數萬人確診。確診者、隔離者,各有不同的防疫補償金及防疫險、疫苗險的保險金可領,但規定也各異,例如確診者不能領防疫補償金,但可以申請勞保傷病給付;有些疫苗險有針對施打疫苗後突破性感染給付…。《元氣網》整理主要四種補償金的申領要點,大家可要看清楚規定,別讓自己的權益睡著了。防疫補償金防疫補償是針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補償措施,只有「受波及」而被隔離的人才可申請,自主防疫、自主健康管理,皆不可申請防疫補償;而確診者隔離治療,還有確診者在家裡居家照護,都不可申請。分為分為本人被匡列隔離的防疫補償金與照顧者防疫補償。重點1:有收到居家隔離通知書者,不管是紙本或電子。重點2:隔離期間未領有薪水重點3:未違反隔離規定(無年齡限制、不論原本有沒有工作)【延伸資訊】>>確診居隔就能領每日1000元防疫補償金?四張圖說明申請資格、請領方法總整理勞保傷病給付勞動部自5/5起即已放寬,確診者不論是收治在醫院、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或進行居家照護期間,如不能工作,以致未能取得原有薪資者,自不能工作之第4日起,皆可依勞工保險條例相關規定請領傷病給付。而勞保傷病給付分二種,即普通傷病給付及職業傷病給付。重點1:確診者才能申請。居家隔離、居家檢疫不能申請。重點2:給付自不能工作之第4日起算。重點3:根據《傷病給付Q&A》第8問,只要是「未取得原有薪資」即可請領。如請「特別休假」、「加班補休」、「彈性假」、「輪休假」或「排休」等,亦屬損失原有薪資性質,得依規定請領傷病給付。這是大家比較容易忽略及搞不清楚的,請務必注意。重點4:根據《傷病給付Q&A》第11問,正在領失業補助津貼的確診者,基於社會保險不重複保障原則,二者不得同時請領勞保傷病給付金。【延伸閱讀】>>勞保確診COVID-19申請居家照護期間傷病給付Q&A防疫險防疫險則依所購買的各家保險公司規定,主要針對確診的給付,及住院日額給付等。但有的是確診者本人才可領,有的是連一起隔離但沒確診的家人也可以領。本人的部份也有分確診才可領,或隔離也可領。疫苗險疫苗險主要針對保戶施打COVID-19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或不良事件,給予醫療補償或喪葬費用保險金。但也有部分疫苗險針對施打疫苗後突破性感染給予給付,有買疫苗險的人,可詳細看一下條款以申請理賠。如果你漏了以上哪項補償金,也不用緊張,這些補償金申請的時效都很長,勞保傷病給付5年內、防疫補償金2年內,都可申請。僅防疫險及疫苗險則依各保險公司規定為準。
-
2022-06-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莊人祥估本土跌破萬例「也許要到七月底」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下降,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雖然周二、周三的病例數都會較高,但目前每周仍以減少約八萬人的速度下降。不過對於外界推測7月中旬可跌破萬例以下,莊人祥則表示,要看疫情下降情形,有人預估六月底、有人預估七月中,但「也許要到七月底」,下降速度沒有大家想得這麼快。至於BA.4、BA.5預期八月左右或以後才可能一小波疫情出現。莊人祥表示,目前看來死亡人數也有下降,當然希望致死率可以再降低一些,若以一月以來Omicron疫情,致死率約萬分之15,希望加強診斷治療可降低致死率,讓死亡人數跟致死率越低越好。另外,外界關心BA.4、BA.5是否很快會出現本土個案,莊人祥則表示,目前國內主要感染為BA.2,加上先前七成民眾接種三劑,雖然有些人接種間隔較久,保護力下降,但現在也提供符合資格民眾可接種四劑,因此藉由自然感染和接種疫苗,預期八月左右或以後才可能一小波疫情出現。莊人祥表示,目前認為BA.4、BA.5傳染力雖高,但嚴重度沒有特別高,民眾若還沒接種完全三劑疫苗趕快去打,若符合四劑資格也趕快去打。另外口罩策略暫時維持至少到七月不會更動,希望未來BA.4、BA.5進到社區時,能夠降低影響。而針對6月15日起限制每周入境容額人數為2.5萬人,是否會再調整?莊人祥表示,入境總量從原來1.8萬人提升到2.5萬人,當時就預計政策執行兩週,之後針對結果再進行評估,因此目前沒那麼快進一步放寬。他表示,政策實施兩周後要搜集資料,且資料做後續疫情及國際疫情評估,另需要入境後防疫旅館、防疫計程車等配套措施,「還需要一周吧!」
-
2022-06-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Novavax疫苗月底到貨何時能打?莊人祥:7月14日後才開放
食藥署日前召開專家會議,討論通過Novavax新冠肺炎疫苗施打建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日表示,6月底預計Novavax疫苗就將到貨。如今已屆月底指揮中心今日再度被追問到貨進度,莊人祥則回應,規畫6月底到貨,但食藥署通常需要2周封緘檢驗,要7月14日後才會供民眾施打。莊人祥表示,因為次蛋白疫苗一般而言比BNT、莫德納這類mRna疫苗副作用來得低,有些長者連打一劑都會擔心的話,也許可試看看施打Novavax疫苗,副作用屬於較少的次蛋白疫苗。莊人祥提醒,因為Novavax疫苗屬於新的疫苗,食藥署通常會需要2周封緘檢驗,實際施打時間會在7月14日後,只要是18歲以上民眾,希望打次蛋白疫苗,都可以接種。預計到貨量,莊人祥透露,採購總量是200萬劑,月底會先到50幾萬,明天才會有較清楚的說明。
-
2022-06-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回升百例 1歲男童重症 年齡最小MIS-C
單日死亡人數又回升至百例,國內今天新增103例死亡個案;另新增180例中重症,其中新增一例兒童重症個案,為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為一歲男童,是目前年紀最小的MIS-C的個案。新增中重症包括87例中症、93例重症。羅一鈞表示,新增一例一歲兒童重症,5月28日確診新冠肺炎,6月17日又開始發燒,且嘴唇變紅,出現紅疹、腹瀉等症狀。症狀持續三天且未退燒,6月20日赴急診就醫,抽血發現發炎指數和血栓因子異常升高,醫師懷疑是MIS-C而住院檢查。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輕微冠狀動脈擴大,住院後也出現結膜炎,以及血壓偏低、冒冷汗等症狀 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所幸病況好轉,6月27日出院。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70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15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MIS-C15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2例及6例到院前死亡;其中20人死亡。死亡個案年齡分佈自30多歲至90多歲,97人具慢性病史、60人未接種完三劑疫苗、58人超過80歲以上。其中最年輕的死亡個案為30多歲男性,曾打過三劑疫苗。個案有肝硬化、慢性腎病等多重慢性疾病史,5月19日發病,出現呼吸、喘等症狀,隔日到醫院PCR陽性確診,收治加護病房,因細菌性肺炎併呼吸衰竭,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但後續仍因多重慢性疾病和肺炎,於6月24日過世。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5266例、5595例死亡。
-
2022-06-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個案回升至4.4萬 莊人祥:較上周二下降二成
單日確診人數又回升,今天本土個案新增4萬4379例,另新增境外移入個案49例,確診個案中死亡個案新增103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周二、周三都會比較高,但如果只看今天和上周二的確診人數比較,降低了21%,每個禮拜以約減少八萬人的速度下降。今日新增4萬4379例本土病例,2萬1130例男性,2萬3229例女性,2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6,397例),高雄市(5,816例),新北市(5,653例),台南市(4,145例,桃園市(3,521例),彰化縣(3,452例),台北市(3,116例),屏東縣(2,053例),雲林縣(1,432例),苗栗縣(1,151例),嘉義縣(1,073例),新竹縣(1,069例),南投縣(999例),宜蘭縣(870例),新竹市(760例),花蓮縣(678例),嘉義市(647例),台東縣(553例),基隆市(491例),澎湖縣(241例),金門縣(240例),連江縣(22例)。今日新增10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60例男性、43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97例具慢性病史、60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8日至6月24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6日至6月26日。今日新增4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31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及英國(各4例)、土耳其(3例)、越南(2例)、新加坡及德國(各1例)移入,另3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6日至6月2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68萬6338例確診,分別為1萬4429例境外移入、367萬18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6448例死亡病例,其中6,43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645例、台北市878例、台中市573例、桃園市及高雄市各533例、台南市392例、彰化縣313例、屏東縣247例、基隆市167例、雲林縣159例、南投縣157例、宜蘭縣142例、苗栗縣120例、嘉義縣111例、花蓮縣103例、新竹縣101例、嘉義市96例、台東縣85例、新竹市60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8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8 醫療.感染科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猴痘」是一種令人陌生又害怕的疾病!長輩或許有聽過死亡率很高已絕跡的「天花」,而猴痘病毒跟天花病毒是近親,都屬於「正痘病毒屬」,所以猴痘又稱為「類天花」。最近歐洲、美國、澳洲及亞洲許多國家陸續都有案例發生,台灣日前也出現首例猴痘病例,一名20多歲男性從德國求學返國,居家檢疫時有發燒、皮膚紅疹及鼠蹊淋巴結腫大症狀,檢查後確診為猴痘。猴痘是於1958年在實驗室的猴子身上發現而命名,1970年在剛果發現第一例九歲兒童感染案例。以往只在中非、西非流行,這次從歐洲、美國、澳洲、新加坡、南韓都發現案例跨洲傳播,世衛專家認為這次疫情並不單純。猴痘感染方式,最主要是經由親密接觸感染,例如接觸到感染的齧齒類及靈長類的血液、體液、黏膜及病毒附著的物體表面,或是經由不安全的性行為感染,也可長時間人與人面對面近距離飛沫傳染。是一種人畜共同傳染病,可以動物傳人、也可以人傳人。從感染猴痘病毒到發病潛伏期約5至21天,年輕人及兒童比較常見,大部分為輕症,但也曾有兒童重症及死亡個案,粗估死亡率約0-10%,以幼兒、兒童或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死亡率較高。發病的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腫痛及淋巴結腫大,患者皮膚從臉開始擴散至全身,形成搔癢的皮疹、水泡、膿疱,最後結痂脫落。台灣在今年6月23日將猴痘列入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隔日便發現首例猴痘境外移入確診個案,猴痘在非洲以外的國家傳染的速度超乎預期,從5月中旬至6月24日止,全球累積有50國通報確診案例近3600例之多。猴痘病毒傳染力很強,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根據過去研究,只有天花疫苗(種牛痘)對防範猴痘感染有85%預防效果,但是天花早已絕跡,所以45歲以下的人幾乎沒有接種過天花疫苗。如果接觸到確診案例須隔離3周,感染猴痘現在無特效藥治療,臨床治療以負壓隔離、支持性及症狀治療為主。雖然猴痘重症及死亡率不高,但是傳染力強,應提高警覺,避免到疫區旅行及接觸疑似病例才是防範之道,預防國內大流行,以免衝擊國內醫療量能。
-
2022-06-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CIP通過2劑隔4至8周 6月至5歲幼兒可打莫德納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昨天決議通過六個月至五歲幼兒接種莫德納疫苗,兩劑接種間隔四至八周,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國內仍處於社區流行階段,專家建議幼兒應接種莫德納疫苗以降低重症死亡風險;至於五至十一歲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病況穩定者,完整接種第一、第二劑基礎劑滿五個月,應接種同廠牌追加劑(第三劑)。此外,七月一日起,免費提供零至六歲幼兒第二輪免費快篩,民國一○四年九月二日(含)以後出生者,家長可持其健保卡至快篩實名制販售點免費領取五劑。現尚無健保卡或後續出生的孩子,只要拿到健保卡都可以領。成人疫苗部分,ACIP專家建議,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社福機構等工作人員第一次追加劑(第三劑)接種滿五個月,可接種第二次追加劑(第四劑);此外,次單位蛋白疫苗「諾瓦瓦克斯」可與其他廠牌疫苗交替,用於各劑次接種。莊人祥表示,之前開放六十五歲以上民眾、十八歲以上免疫不全或低下者接種第二次追加劑(第四劑),從即日起,可能接觸病人的高風險工作人員,也可依自身意願接種第四劑。專家考量感染後接種間隔延長,可誘發更多免疫保護力、降低重複感染機率,建議可自發病日或無症狀確診日起算,滿三個月且急性症狀過後,即可接種下一個疫苗劑次。莊人祥說,如果確診後還不滿五個月,符合「工作需要或性質導致感染風險增加」、「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全導致感染風險增加」、「入境其他國家時需查核接種紀錄」等三種情況,經醫師評估適合,仍可接種疫苗。針對五到十一歲兒童,莊人祥表示,先前專家僅建議接種兩劑基礎劑(第一劑、第二劑),這次進一步建議免疫力較弱的兒童應追加接種一劑基礎加強劑;一般兒童完整接種兩劑基礎劑滿五個月也應接種第三劑。不過,專家尚未建議兒童混打,仍建議以同廠牌完成基礎加強劑和追加劑。
-
2022-06-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單日確診降至3萬以下 本月首次死亡未破百
新冠肺炎本土個案昨天新增二萬八四八九例,創近兩個月來新低,新增死亡九十一人也是本月首度低於一百,專家預估七月中旬單日確診人數可降至萬例以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這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民眾自覺做快篩、減少黑數。不過,上周境外移入個案基因定序報告顯示,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占比首次超過五成,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這兩個新亞型變異株進入台灣社區「已不遠矣」,會在社區中慢慢傳播,預估九月再掀一波疫情,建議盡速接種第四劑疫苗,且以對抗Omicron的次世代疫苗為主,希望政府盡快採購以便民眾接種。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以國際趨勢來看,BA.2疫情正在下降中,未來疫情被BA.4、BA.5取代的機會很高。BA.4、BA.5要變成國內社區主要流行病毒株還需一段時間,或是規模不大。昨新增本土病例仍以中南部為主,以台中市四○○八例最多,其次是高雄市三八八八例、新北市三六七九例、桃園市二七七四例、台南市二五○三例、彰化縣二○二六例、台北市二○二五例等。自五月四日二萬八四二○例以來,首次掉回二字頭。九十一例死亡個案有八十六例具慢性病史、五十九人未接種完三劑疫苗、五十一人年齡超過八十歲。最年輕個案為卅多歲女性,曾接種一劑疫苗,有神經系統疾病需長期照護,六月廿日出現發燒、咳嗽就醫,隔日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莫納皮拉韋」,但病情惡化,廿三日死於心肺衰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昨無新增兒童、青少年等重症和死亡個案,十二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六十九例,共廿人死亡。今年一月以來,中重症累計一萬五○八六例,五四九二人死亡,輕症、無症狀個案占百分之九十九點五八。另外,上周檢驗一二○例境外移入個案(六月十日至十八日入境),六十一人感染新亞型變異株,五十三例BA.5、八例BA.4,累計已攔截一二六例感染變異株,大部分為無症狀或輕微症狀,以發燒、流鼻水、咳嗽為主,尚未發現新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個案傳給國內家人情形。
-
2022-06-2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確診當天竟不是臥床休息 婦癌權威賴鴻政染疫仍做一事避免肺部積痰
即使謹慎以對,小心防範,但雙和醫院副院長、國內婦癌權威賴鴻政仍染疫,也不知從哪裡感染病毒,談起如何抵禦病毒,除了家中備用感冒成藥,還有患者提供「清冠一號」,讓他感動萬分,「現在是反過來病人在照顧醫師了。」平日會慢跑、騎單車、做重訓的他,染疫後更有一套特別的心肺復健方法,雖身體不適,仍堅持在跑步機上緩走著,適度擴張肺部組織,咳出痰液,避免病情惡化。6月1日(周三),賴鴻政帶著口罩、防護罩,看完門診患者,開車返回內湖住處,身體略感不適、喉嚨怪怪的,隔天一覺起床,頭痛、喉嚨痛、全身痠痛,染疫症狀全數湧現,心中想著,「大概是中獎了」;做了快篩,檢測卡匣清楚顯示著兩條很強、很紅的線,他趕緊連絡醫院,延後門診及預定手術,啟動居家隔離措施。經過視訊看診,賴鴻政確定染疫,擔憂父母年事已高,若也感染,更加棘手,趕緊安排雙親至另一住處,自己開始為期7天的居家照護。因不符合抗病毒口服藥的用藥資格,而以家中常備藥物症狀治療;停診多日,有婦癌老病人猜到確診,特地送來「清冠一號」,要他好好養病,保重身體,因為抗癌之路,還需醫師陪伴。賴鴻政表示,染疫第2天症狀劇烈,咳嗽、喉嚨痛,咳出相當濃稠的痰液,幾個小時內血氧濃度不斷下降,一度掉到90%以下,智慧手錶不斷發出警示聲響,他也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仔細觀察身體的變化。單看有無症狀,容易讓自己陷入焦慮情緒,賴鴻政建議,每隔幾小時應自我判斷症狀是否加劇,例如,思緒是否是否愈來愈迷糊,呼吸愈來愈急促、急喘?此外,肌肉痠痛、喉嚨痛、疲倦感等症狀,逐漸變嚴重嗎?只要主觀感覺到症狀加劇,就應撥打1922,尋求協助。除了透過藥物症狀治療,賴鴻政另有「規律運動」的抗疫密招,確診當天就在跑步機、飛輪機器上做復健,先從「緩走」開始,每天半小時,一開始速度為每小時五公里,就會發喘,但仍強迫自己要走下去,幾天後能夠「緩跑」,調高強度,藉此維持心肺機能。「臥床休息不一定對身體好。」賴鴻政說,染疫後,如果一直臥床,身體可能愈睡愈差,因為肺部持續擴張不全,痰液等分泌物蓄積在肺泡末端,透過輕度運動讓自己喘一下,可適度擴張肺部,容易咳出分泌物;許多染疫死亡個案在解剖時發現「肺部全積滿了痰」,彷彿溺死。賴鴻政強調,訓練心肺功能,可以避免病情惡化,若持續臥床,一旦感到不對勁,可能就已經太晚;有人一確診就躺兩周,心肺功能退化,肌肉也會流失,下床走路時都站不穩。熱愛運動的賴鴻政,在今年三月完成生平首次標準鐵人競賽,雖然染疫,前後約兩個星期無法練跑,但仍要參加台北全馬,明年則將挑戰超級鐵人三項113K競賽,邁向人生另一個里程碑。醫師小檔案姓名:賴鴻政 頭銜:雙和醫院副院長確診時間:6月2日如何感染:未知感染源症狀:低溫發燒、血氧下降、咳嗽、濃痰、頭痛、喉嚨痛、全身肌肉痠痛治療:普拿疼、清冠一號、低強度運動給確診者一句話:確診毋須驚慌,染疫前打滿疫苗,染疫後多多運動,總有一天會與病毒共存、回歸正常生活。
-
2022-06-28 醫療.感染科
再增三例日本腦炎!北到南都有個案 莊人祥:無地緣關係
日本腦炎自6月20日出現今年首例個案後,由北到南再出現新個案。疾管署今天公布上周於屏東縣、新竹縣和嘉義縣分別出現三例日本腦炎確診病例,為40至50多歲男性,現正在住院治療中。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三名個案目前暫無地緣關係,而日本腦炎疫情尚在初期,且和往年相比個案數算低。莊人祥表示,新增三例日本腦炎個案分別為屏東縣屏東市50多歲男性、新竹縣湖口鄉50多歲男性及嘉義縣民雄鄉40多歲男性,發病日分別為6月1日、6月14日及6月15日,症狀包括發燒及意識改變等,經就醫通報後確診,目前均仍住院治療中。其中屏東市50多歲男性6月1日即發病,為何現在才通報?莊人祥解釋,由於日本腦炎的診斷需要兩次抽血檢查,個案6月3日便抽取一次腦脊髓液和血清,16日再驗一次皆為陽性,才確診通報。而三名確診個案中,屏東縣個案住家及工作地周邊發現有水稻田、豬舍等高風險場所,研判於住家及工作地周邊感染的可能性高;嘉義縣個案主要於其租屋處、案母住家及工作地活動,其工作地周邊亦有雞舍、牛舍、水稻田及豬舍,研判於工作地周邊感染的可能性高。至於新竹縣個案於新竹縣湖口鄉住家周邊無高風險場所,但其潛伏期間曾居住於某中部縣市,該住家周邊有豬舍及羊舍,但莊人祥表示,該縣市目前並無病例傳出,因此感染源待進一步釐清。目前衛生單位已前往三名個案活動地周邊進行誘蚊燈懸掛及化學噴藥等防治措施,同時加強對當地民眾衛教宣導及預防接種。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目前共4例確定病例,個案居住地分別為新竹縣、嘉義縣、臺南市及屏東縣各一例,個案活動地附近多有高風險環境;2018至2021年全國同期確定病例數分別為21、12、7及13例,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但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台灣每年5至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其中6至7月為流行高峰。臺灣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病媒蚊,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因此住家或活動地有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的民眾應加強防蚊,如自覺有感染風險的成人,可前往旅遊醫學門診評估自費接種疫苗。
-
2022-06-27 焦點.元氣新聞
法國驚現首例兒童猴痘病例 疾管署:同住家人可能染疫
國內上周出現首例猴痘境外移入個案,為25歲男性。而法國衛生當局在當地25日晚間宣布,巴黎出現一名小學生感染猴痘病毒,成為該國首宗兒童猴痘病例。對於兒童也可能染疫,疾管署防疫醫師陳婉青表示,猴痘主要就是接觸或飛沫,同住家人可能會感染風險,但仍要看後續更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不過小孩可能因免疫較低下,嚴重度高於成人。陳婉青表示,人畜共通病毒感染,潛伏期約為5至21天,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極度倦怠、皮疹。通常發燒1至3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不過不建議大規模接種猴痘疫苗,國際間通常建議高暴露風險職業,如醫護,或高感染風險密切接觸者可接種疫苗。另前往猴痘病毒動物流行地區時,應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澈底煮熟後才能食用、避免與猴痘病患接觸。針對可預防猴痘的第三代天花疫苗,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猴痘抗病毒藥物和疫苗,不需要大規模接種,或感染一定要服用。不過疾管署也在跟藥商進行採購、詢問,一切都還在進行,主要採購第三代天花疫苗。至於庫存的第一代疫苗,副作用比較大,屬戰備使用,以防未來有生物恐怖事件需要大量接種才會啟用。第三代疫苗副作用較低,將針對第一線醫護人員、實驗室、接觸者,做接觸後預防暴露使用;採購進度如有更近一步訊息會說明。
-
2022-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七月中單日確診降到萬例以下? 莊人祥:需要一起努力
本土個案自5月4日的2萬8420例以來,再一次見到掉回2萬多例。不過外界關心七月中旬是否可降到單日確診萬例以下。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七月中是否可降到萬例以下,需要靠民眾大家一起努力。而不論是台灣或其他國家,一定都有確診黑數,要靠民眾自覺快篩,並和醫院通報;若黑數過高,死亡數可能就會上升,但目前死亡沒有高到離譜的現象。醫療資源統計,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1萬3824床、空床6866床、空床率49.7%,其中台北區50.9%、北區54.3%、中區48.4%、南區37.0%、高屏區52.7%、東區67.2%;55家集中檢疫所共8131床、空床數5363床、空床率66.0%;48家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4533床、空床數2216床、空床率48.9%。針對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昨天共開立2271人份口服抗病毒藥,其中輝瑞「倍拉維」(Paxlovid)共1790人份、默沙東「莫納皮拉韋」481人份;今年以來累計開立約29萬8790多人份,包括24萬1000人份倍拉維及5萬7790人份莫納皮拉韋。另有專家提醒應注意夏季流感與新冠肺炎同時流行,不過莊人祥表示,雖然看到周邊國家正流行流感,但台灣從去年二月到現在,都沒有任何流感重症,社區也沒有監測到疫情。未來病例可能藉由境外入境,在國內交流造成傳播。不過因為目前國內針對入境仍有「3+4」的規定,也暫時可以阻擋流感,加上戴口罩等措施,都能降低流感疫情發生的可能性。至於流感疫苗都有效期,去年流感季的疫苗到八月底還有2.8萬劑,如民眾有意願都可接種。
-
2022-06-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兒童疫苗指引通過 建議0-6歲幼兒打2劑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6個月到5歲幼兒的莫德納疫苗已通過食藥署的EUA,7月中下旬有望開打。今日指揮中心疫情記者會上,發言人莊人祥表示,ACIP已通過建議,6個月至5歲幼兒建議接種2劑基礎劑,間隔4-8週以上。根據ACIP專家會議通過的建議,6個月至5歲幼兒莫德納疫苗施打2劑基礎劑,施打間隔為4-8週以上;5-11歲兒童疫苗方面,建議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建議接種基礎加強劑,在第二劑間隔28天後接種,對於完整接種基礎劑對象,建議於滿5個月(150天)後,接種追加劑。第2次追加劑部份,即一般民眾的第4劑疫苗接種建議,建議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及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都可以接種第2次追加劑,建議間隔5個月以上,不論先前是否確診過新冠肺炎,建議確診者可自發病日,無症狀感染者則依確診日起算,3個月後且急性症狀過後,再完整進行COVID-19疫苗接種。指揮中心表示,確診者若已無急性症狀且符合解隔條件,如符合下列情型,經醫師評估適宜接種後,完成未完成之COVID-19疫苗劑次:1.因工作需求、工作性質等原因導致感染風險可能增加2.免疫力/免疫功能低下導致感染風險增加3.因應入境其他國家時疫苗接種紀錄查核之需此外,指揮中心也公布Novavax疫苗的施打指引,建議使用於18歲以上民眾接種基礎劑、基礎加強劑,及第1次第2次追加劑,可混打。Novavax實際到貨時間,發言人莊人祥表示,6月底會有消息;莫德納兒童疫苗則是7月初就可能到貨。莊人祥也說明,今天ACIP會議只針對莫德納做出接種建議,BNT疫苗是否能是打0-5歲幼童部份,只有提供給美國FDA,各國目前都沒拿到相關資料。
-
2022-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兵臨城下!上周境外定序結果BA.4、BA.5過半 計126例
上周境外移入個案定序,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超過一半,檢驗120例驗出61例變異株個案,包括53例BA.5、8例BA.4。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不論BA.4及BA.5都以美國最多共16例,其次為法國7例。目前BA.4及BA.5已累計攔截到126例,包括107例BA.5及19例BA.4。不過,國內5、6月已完成的443例本土個案定序,仍為BA.2。羅一鈞表示,上周針對6月10日至18日入境的個案進行定序,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8株OmicronBA.4及53株Omicron BA.5,個案分別為40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6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0日至6月18日。其中檢出Omicron BA.4個案分別自美國(3例),新加坡(2例),法國、馬來西亞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1例)移入;檢出Omicron BA.5個案分別自美國(13例),德國及法國(各6例),新加坡(4例),英國(3例),泰國、土耳其、丹麥(各2例),西班牙、馬來西亞、日本、韓國、波蘭、奈及利亞、印尼、荷蘭、印度、比利時、挪威、沙烏地阿拉伯、肯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1例),另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羅一鈞表示,根據6月22日世衛統計已有62國檢出BA.5,累計占全球25%,58國檢出BA.4占9%。病例雖然正增加中,但沒有爆炸性成長,BA.2還是主流,因此會繼續觀察國際疫情。而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指揮中心呼籲民眾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羅一鈞表示,因應變異株,指揮中心從驗到境外首例開始,便請地方衛生局針對個案的同行者、居家檢疫同住家人若發現確診,需再次採檢,以了解可能的傳播範圍,屬擴大監測的一部分,但目前沒看到境外移入個案傳給國內家人的情形。目前境外移入個案九成都是無症狀,輕微症狀的都是以發燒、流鼻水、咳嗽為主,沒有特別的不同的症狀。
-
2022-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0-6歲幼童第二輪免費快篩 指揮中心:7/1可再領5劑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自7月1日起,將免費提供第二輪5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給0至6歲學齡前幼兒,民眾可持2015年9月2日(含)以後出生的學齡前孩童健保卡,至各快篩實名制販售據點再免費領取一份5劑家用快篩試劑。指揮中心說明,為提供幼兒家庭更足量的家用抗原快篩試劑,以及保障無法接種COVID-19疫苗的0-6歲幼兒健康,自6月1日實施0至6歲免費領取5劑快篩試劑政策,並於6月6日起,實施對象擴大為2015年9月2日(含)以後出生的童學齡前幼兒。指揮中心進一步說明,無論之前是否曾領過幼兒免費快篩試劑,民眾都可於7月1日起持學齡前幼兒健保卡(2015年9月2日(含)以後出生的孩童),至全國近5千家販售家用快篩試劑的實名制健保特約藥局及衛生所,再免費領取一份5劑家用快篩試劑,且此免費領取份數,不會計算入第三輪(7月1日起)家用快篩抗原試劑實名制的購買資格。經統計自6月1日至6月26日,至實名制健保特約藥局及衛生所領取幼兒免費家用快篩試劑的份數已逾78萬份,領取率超過6成。指揮中心提醒幼兒家長,家用快篩僅可用於2歲以上幼童,幫2歲以下幼童領取的快篩試劑,可供幼童家長使用,勿使用於2歲以下幼童。
-
2022-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終結六月死亡案例天天破百 今死亡降至91例
新冠疫情蔓延,國內自六月以來天天死亡案例破百後,今天終於降到百例以下。國內今天新增205例中重症個案、91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無新增兒童、青少年重症和死亡個案,最年輕死亡個案為30多歲女性,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死因診斷為心肺衰竭併新冠確診。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分布為30多歲至90多歲,86人具慢性病史、59人未接種滿三劑、51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5086例,死亡5492例死亡。最年輕個案為30多歲女性,曾接種一劑疫苗,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需長期照護。6月20日出現發燒、咳嗽至醫院就醫,篩檢陽性,6月21日開始使用莫納皮拉韋,但住院期間仍因心肺衰竭,於6月23日死亡,診斷為心肺衰竭併新冠確診。
-
2022-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2.8萬 單日確診人數創近兩個月來新低
單日確診人數近兩個月來新低!國內今天新增2萬8489例,是本土新冠肺炎疫情5月4日新增2萬8420例以來,再度降到二字頭,另境外移入新增91例;確診個案中新增91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比前一天下降28%。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2萬8489例本土病例,為1萬3450例男性、1萬5022例女性、17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臺中市(4,008例)、高雄市(3,888例)、新北市(3,679例)、桃園市(2,774例)、臺南市(2,503例)、彰化縣(2,026例)、臺北市(2,025例)、屏東縣(1,174例)、雲林縣(879例)、苗栗縣(798例)、新竹縣(749例)、新竹市(603例)、嘉義縣(602例)、南投縣(590例)、宜蘭縣(485例)、花蓮縣(453例)、基隆市(372例)、嘉義市(349例)、臺東縣(276例)、澎湖縣(163例)、金門縣(76例)、連江縣(17例)。今日新增9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57例男性、34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86例具慢性病史、59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1日至6月24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1日至6月24日。今日新增9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54例男性、3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4例)、韓國、泰國、土耳其及新加坡(各1例)移入,另83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5日至6月2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64萬1921例確診,分別為1萬4379例境外移入、362萬748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6345例死亡病例,其中6,33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638例、臺北市876例、臺中市561例、桃園市527例、高雄市522例、臺南市382例、彰化縣306例、屏東縣237例、基隆市166例、南投縣154例、雲林縣149例、宜蘭縣139例、苗栗縣119例、花蓮縣103例、新竹縣及嘉義縣各101例、嘉義市88例、臺東縣85例、新竹市58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8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7 養生.保健食品瘋
你在浪費你的錢在補充劑上嗎?為什麼過多的維生素讓人感覺恰到好處?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前天(2022-6-21)發表4篇跟維他命相關的論文。我昨天把其中兩篇做了重點整理,請看心血管疾病、癌症預防:β-胡蘿蔔素、維他命 E有害、綜合維他命無益。美國主流媒體也都有對這幾篇論文做了報導,例如CNN的Are you wasting your money on supplements? Most likely, experts say(你在浪費你的錢在補充劑上嗎? 專家說,很有可能)。不過,CNN的這篇報導其實還包括了一個標題為How safe are supplements?(補充劑有多安全?)的影片。在這個影片裡,美國CDC的醫療官Andrew Gellar醫生說美國每年有超過兩萬三千人因為服用補充劑而被送入急診室。JAMA前天發表的那四篇論文裡,有一篇是編輯評論Why Too Many Vitamins Feels Just About Right(為什麼過多的維他命感覺恰到好處)。這篇評論的作者是杜克大學的教授Peter Ubel 醫生。他是這麼自我介紹:「我是杜克大學的醫生和行為科學家。我的研究和寫作探討了影響我們生活的人性中的怪癖——理性和非理性力量的混合,影響我們的健康、幸福和社會運作的方式。」我把這篇評論翻譯如下:目前,美國成年人每年在維他命和膳食補充劑上的花費超過 100 億美元。…… USPSTF總共審查了對近 70 萬人進行維他命測試的 84 項研究,而所得到的最樂觀的結論是「需要更多證據」。面對如此平淡無奇的好處,有多少人經常食用這些不必要的補充劑?根據人口調查,人們服用維他命是為了保持健康,感覺更有活力,或者是為了安心。巧妙的營銷活動支持了這些違背證據的信念。廣告告知消費者潛在的維他命缺乏跡象包括疲勞、動力不足和頭髮稀疏。好像這個信息沒有引起足夠多的人的共鳴,他們給他們的產品貼上誘人的名字,比如「真正的力量」、「核心營養」(拐角處的 6 塊腹肌)和「不朽的精英維他命包」(因為誰會想要 以精英的方式獲得不朽?)。必需營養素加上巧妙的營銷:很明顯為什麼維他命和礦物質補充劑會如此吸引人。但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推銷這些產品未經證實的好處是如此容易,而說服人們接受拯救生命的疫苗卻是如此困難。有幾種可能的理論。首先,人們傾向於以尖銳的二分法來看待世界:好/壞,支持我/反對我。面對這種二分法的想法,維他命被歸為好和健康(相對於壞和不健康)的類別。一旦人們認為維他命是好的和健康的,第二點心理學就開始了——行為科學家稱之為劑量不敏感(dosage insensitivity)——他們假設某些東西要麼改善健康,要麼不改善健康,而忽略了這種產品的健康益處可能會因劑量而異的可能性。與這種心態一致,人們知道不攝入維他命 C 對健康有害,而攝入少量維他命 C 可以改善健康;因此,額外的攝取應該會進一步改善健康。好萊塢明星梅·韋斯特 (Mae West) 巧妙地捕捉到這種心態,她打趣說,如果一點點很棒,多點更好,「那麼過多就是恰到好處!」第三種心理現象強化了這種心態——人們對天然物質的偏見,與這些物質是否能改善他們的幸福感無關。例如,在一項研究中,人們可以在兩種藥物之間做選擇:一種被描述為天然藥物,另一種被描述為人造藥物。他們還被告知,這兩種藥物的危害和益處沒有區別。然而,他們還是會比較喜歡天然的。廣告公司認識到這種偏見,強調維他命補充劑是天然的,這意味著它們一定是對人們的健康和福祉有益。更厲害的是,他們強調他們的產品是「植物性的」,而這就意味著,人們可以通過攝入日常補充劑來彌補飲食中水果和蔬菜的不足。第四個因素進一步增強了維他命補充劑的吸引力,即行動偏見——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寧可因為有所作為而犯錯,而不要無所作為(to err toward harms of commission rather than omission)(類似台語的「有呷有保庇」)。這種行動偏見在對精英足球守門員的研究中得到了出色的證實。大型研究表明,阻擋點球的最佳策略是保持原地不動,而不是向左或向右跳躍。但是,在面對射球時,站著不動會感覺很糟糕。因此,守門員通常會向一個方向或另一個方向拋出身體,想到當對手不可避免地得分時,他們至少是有做出英勇的努力來阻止這種結果。當然,人們並不總是喜歡行動而不是不行動。考慮所有拒絕接受有益疫苗的人。這就是為什麼值得考慮維他命和疫苗之間的差異,這可能解釋這種偏好從行動到不行動的轉變。首先,人們認為維他命是天然的,而疫苗是人造的。維他命是必需的,而疫苗是可有可無的;維他命是沒有爭議的,而疫苗是政治的。此外,當人們接種疫苗時,他們會感到手臂酸痛,偶爾還會出現一兩天的流感樣症狀。儘管有這些不愉快的感覺,但他們永遠不知道疫苗是否可以防止他們生病。相比之下,當人們攝入維他命時,他們不會出現手臂酸痛或流感樣症狀。相反,他們體驗到了安慰劑效應:更多的能量、更強烈的健康感和幸福感。所以,儘管專家組說維他命補充劑的益處是微乎其微或根本不存在,但是科學事實又如何能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競爭呢?USPSTF 出色地綜合了有關維他命和礦物質補充劑對健康的影響的證據。但工作還沒有結束。如果我們希望人們停止服用不必要的維他命並開始接種拯救生命的疫苗,我們需要解決導致人們接受與證據不一致的信念的心理(和政治)因素。原文:為什麼過多的維他命感覺恰到好處
-
2022-06-27 名人.精華區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台灣本土疫情自4月初爆發至今,Omicron確診人數突破340萬人,約占人口數14.6%,本波疫情最高點是5月27日的9萬4808例,6月起未再突破高峰,且緩步下降,死亡人數則在高點的14天後,即6月9日至11日,連續3天超過200位,之後未再出現200位以上,表示疫情已過高原區。台灣疫情 將於7月底趨緩觀察亞洲鄰近國家,如韓國經驗,韓國今年疫情自1月15日起大幅上升,3月17日到達頂峰,每百萬人口7千人染疫,直至5月31日回復爆發前水準,每百萬人口200人染疫,前後歷時4.5個月,台灣預估與韓國趨勢相近,預測疫情將於7月底、8月初趨緩,病例約單日6千至2萬例之間。台灣Omicron全人口死亡率目前為萬分之2.1,即全國2321萬民眾中,每萬人有2.1人因確診COVID-19死亡,與台灣疫情相近的紐西蘭,死亡率為萬分之2.6,南韓萬分之3.6,英國高達萬分之4.6。相同的病毒變異株流行,為何於不同國家造成死亡高低差異?計算方式不同 影響死亡率2019年底COVID-19全球流行以來,通常首波較具規模的社區流行發生時,皆會造成易感及脆弱族群染疫甚至傷亡,像英國已來到第五波感染,易感及脆弱族群可能在前幾波就已不幸染疫或死亡,留下來的居民都是相對健康的群體,但今年Omicron疫情可算是台灣第一波大規模社區感染,這可能是影響死亡率高低差異的原因之一。另外,探討COVID-19死亡率時必須了解,不同定義及計算方式也影響高低差異,各國對死亡率計算方式與定義不同,這些因素都會直接影響數據,疫情期間解讀死亡率數據,一定要嚴肅看待。黑數未通報 死亡率就高估以該國家全人口估算死亡率,因人口數固定、母數大,平均後死亡率較低;若以通報確診Omicron人數進行計算,數值即偏高,這是因為部分真正在社區中感染的人數未通報,就是媒體所謂的「黑數」,未通報病例數愈多,就會造成COVID-19死亡率被高估的狀況。無論如何,現階段降低確診者重症與死亡率乃當務之急,建議「三大方向」:首要目標是持續提升長者疫苗覆蓋率,目前全台仍有61萬多名65歲以上長者未完整施打兩劑疫苗,以目前各國疫情趨勢了解,染疫對長者重症與死亡風險高,若長者疫苗覆蓋率能持續提升至與日韓相當的90%以上,可大幅減少重症與死亡風險。長照機構長者 增快篩密度其次是必須加強對長照機構監控,適度增加長照機構長者快篩密度,尤其快篩陰性但有症狀的長者,應接受PCR檢測早期找出確診者,盡早掌握長者是否染疫,及早投予抗病毒藥物避免重症跟死亡。第三是盡速針對5歲以下嬰幼兒疫苗接種,美國FDA及CDC已通過5歲以下嬰幼兒施打疫苗,透過嬰幼兒疫苗接種,一方面保護其避免重症,另一方面避免幼兒將病毒攜帶回家傳染。
-
2022-06-27 醫療.感染科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台灣在1979年之前,幾乎每個人都打過俗稱牛痘的天花疫苗,成大感染科醫師陳柏齡表示,針對猴痘最新的感染與變異等資料還不是很多,從現有資料來看,打過天花疫苗的人,對猴痘應仍有部分的預防效果,但不是百分百,此外,猴痘與水痘是完全不同的病毒感染,打水痘疫苗對預防猴痘沒有效果。國內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的猴痘患者,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嚴峻下,讓不少民眾擔憂,而猴痘目前沒有專用的疫苗,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核准一款天花疫苗,可用在預防猴痘上。猴痘因為快速在全球傳染開來,引發全球公衛的關注,但猴痘到底是什麼?為何天花疫苗可以預防猴痘,猴痘與水痘有什麼不同,可能很多民眾都搞不太懂。「醫師,我有打過水痘疫苗,可以預防猴痘嗎?」陳柏齡表示,最近有接獲這樣的詢問,但事實上兩者完全不同,水痘是水痘病毒引起的,一旦感染後,即使痊癒,病毒會潛伏在體內,之後再度復發就是帶狀皰疹,也就是俗稱的「皮蛇」,目前全球雖然仍有水痘疫情,但台灣水痘疫苗是常規疫苗,已很少看到病例。而猴痘則是與天花同屬「正痘病毒」,陳柏齡表示,天花與水痘身上都會起水泡,但天花的情況嚴重很多,死亡率更是達到3成(猴痘死亡率大約是0到1成),在牛痘疫苗發明後,成功的控制了疫情,台灣在1979年就停止天花疫苗(牛痘)的注射,世衛組織也在1980年宣布人類已根除天花病毒,而在1979年之前台灣人應該多數都有打過牛痘疫苗,注射的部位在大腿或左臂,呈散狀花型。陳柏齡表示,天花疫苗是一種很成功的疫苗,主要是正痘病毒為一種DNA病毒,與新冠肺炎是RNA病毒不同,後者很容易變異,讓疫苗失效,但前者變化很慢,因此疫苗能夠根除天花,卻很難根除新冠肺炎。早期牛痘的研發是利用在牛身上產生的牛痘病毒,注射到人體,牛痘病毒與天花病毒類似,對人類的毒性低很多,藉此預防天花,但科技進步,現在的天花疫苗已經不是用牛痘病毒製造。他表示,過去天花病毒只要打一劑就能終身免疫,一般的疫苗打過一陣子後體力抗體濃度就會減少,但天花疫苗在隔很久後再次遇到病毒仍能有很高的抗體,也因此曾經打過天花疫苗的人,雖然至少都4、50年以上,對於猴痘仍會有部分的保護效果,不過猴痘病毒經過這麼多年,可能也有某種變化,讓其傳染能力增加,流行範圍變大,天花疫苗到底還能有多少保護效果,可能須要進一步的研究。他表示,目前根據疾管署的認定,仍不需要大規模注射天花疫苗來預防猴痘,注射對象仍以高危險族群為主,例如醫護人員。
-
2022-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確診降回3字頭 連26天死亡破百
昨新增三萬九五八六例本土病例、三六九例中重症、一三四人死亡,疫情雖日趨平穩,但死亡個案仍居高不下,連廿六天單日均超過百例,昨天死亡案例中,一名罹患神經系統疾病史的卅多歲女性,曾接種三劑疫苗,確診當天即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但病情惡化,從確診至病故僅九天,醫院收治當天即不幸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新增本土個案為一萬八三七二例男性、二萬一二○五例女性、九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五歲至九十多歲以上。在個案分布上,以台中市五五二○例最多,其次較多確診者縣市為新北市五三二○例、高雄市五三○九例、桃園市三七九一例、台南市三七八六例。昨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卅多歲女性,已打滿三劑疫苗,六月十三日快篩陽性,經醫師診斷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廿日突然血氧下降、呼吸困難且發燒,廿一日收治醫院專責病房,接受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但病況仍不佳,家屬放棄急救,當天即不幸死亡。新增三六九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一例兒童MIS-C(兒童多系統炎性症候群)重症個案,為十一歲女童,莊人祥表示,女童五月廿一日接種疫苗,五月卅日發燒就醫,快篩陽性確診,隔日退燒,但全身起紅疹,六月四日她再度高燒四十點一度,且畏寒、頭痛、頭暈、咳嗽、喉嚨痛,就醫服藥仍未緩解,六月六日因腹痛、嘔吐、食欲活力降低至急診檢測發現,血壓降低、發炎指數升高懷疑是MIS-C個案。因病情危急,立即收治於加護病房,所幸用藥後況好轉,女童於六月十日轉出加護病房,並於十四日出院。莊人祥表示,十二歲以下重症兒童重症累計六十九例,其中十四例為MIS-C。
-
2022-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流感一起來 今年新考驗
近日單日新增染疫人數仍在四、五萬之間,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預估,這波本土疫情應持續至年底,若BA.4、BA.5變異株未能拉升疫情,七月底可望趨緩,單日新增三千例以內。屆時指揮中心應將新冠肺炎降至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如同流感,回歸常態監測體系,在醫療上則從公務預算回歸健保給付,逐步讓邊境及國內經濟民生活動回歸正常。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新冠肺炎法定傳染病降至第四類,已討論多時,但目前尚無上路的時間表。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現階段防疫重點「管好重症和死亡」,若能改列第四類,將大幅減輕行政負擔及醫療量能。隨著疫情趨緩,應可考慮放寬戶外或接觸風險較低場合的口罩規定,另著手研議放寬國際旅遊旅客的入境條件,以復甦經濟。蘇益仁則提醒,無論夏季或冬季,今年都會出現「新冠和流感一起來」的雙重考驗,這是過去沒遇過的。建議常態監測系統應同時且有效地監測這兩種傳染疾病。未來幾年須比照流感,預估隔年可能流行的新冠病毒株,採購疫苗並安排接種時程,例如莫德納和賽諾菲針對Omicron研發的次世代疫苗。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團隊六月初曾分析,新冠肺炎要接軌流感監測體系並不難,只要做好臨床「定點監視」與實驗室「被動監視」,監視重點包括季節趨勢、不同年齡陽性率、住院比例、在呼吸道疾病之占比、基因型差異、不同族群的疫苗效益與免疫狀態。「新冠肺炎是否改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和疫情趨緩沒有關係。」莊人祥說,指揮中心已在討論改列第四類的相關措施,研議兩種方式,一為輕症重症的確診監測,另一則類似於流感,只監測新冠肺炎重症。
-
2022-06-27 醫療.感染科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猴痘疫情於多國擴散,我國六月廿四日出現首例猴痘案例,該名廿五歲男性患者已住在負壓隔離病房,依循最新版指引,共匡列九名接觸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九人均無症狀,但須持續觀察一至兩周。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廿五日表示,全球各地爆發猴痘疫情令人深感憂心,為不斷發展的健康威脅,將密切關注相關發展,但目前尚未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截至目前,世衛已接獲五十多國通報逾三千兩百起確診猴痘病例和一起死亡病例。原先猴痘為中西非的地方性傳染病,但五月初以來,世衛組織在西非和中部非洲以外地區偵測到的猴痘病例激增,目前以西歐地區最為嚴重。依據疾管署指引,我國猴痘首例個案須等到全身皮膚病灶結痂完全脫落,才能離開病房,但猴痘病毒傳播途徑為接觸傳染,就有醫師戲稱「這是最高規格」。對此,莊人祥表示,為了保護醫護人員安全,且負壓隔離病房充裕,目前不會修正指引,沒有調整必要。天花疫苗可預防猴痘,莊人祥說,正積極洽購第三代天花疫苗,「年底一定要買到」。
-
2022-06-2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Omicron比想像中強!」胸腔科醫師李國賢染疫:喉嚨乾最痛苦,孤獨感最揪心
目前在宜蘭診所執業的和信醫院胸腔及加護內科兼任主治醫師李國賢,在接連接觸五、六位新冠確診病人後,今年五月廿五日出現體溫發熱、胸口癢、鼻炎等症狀,廿六日全程配戴N95口罩看診,直到下班後仍覺得鼻子狀況未改善,快篩後陽性確診。作為一個有十四年經驗的胸腔科醫師,肺炎是很常碰到的疾病,李國賢從以前就不斷和太太、病人說,當新冠肺炎進來台灣後,「我們都要有得病的準備」,因此目睹快篩兩條線的當下,心情並不意外,倒是急著取消診所內的門診、疫苗施打期程,並和太太討論該如何保護正在念國小的孩子們。第一時間,李國賢打給宜蘭縣醫師公會理事長林旺枝,詢問如何處理染疫後診所的相關事宜,「因為病人還是有就診的需求」,加上居家隔離地點在診所二樓休息室,無須更動診察場所,最後決定停止實體門診,以視訊診療進行居家關懷及線上門診,並在合作藥局配合下,順利在居隔期間內維持診所的基本醫療運作。「我算蠻幸運的,只有輕症,僅有一點點咳嗽、鼻炎及聲音沙啞。」李國賢說, 確診後第三到五天是最不舒服的,經過服用鼻炎、咳嗽藥物、普拿疼及抗病毒藥物後,症狀才逐漸緩解。但令他痛苦的是,喉嚨乾的嚴重,一天就算喝五、六公升的水,仍會覺得口乾,因此他認為「Omicron這隻病毒還是比想像中強!」不能當作流感看待。居隔中的物資、食物有賴太太及家人準備,讓李國賢得以衣食無虞,但隔離久了,難免會想念人群,有種說不出口的孤獨感,好在遇到的病人都相當窩心,總是給予他正向的回饋與關懷,提醒他要多喝水、休息。盡管視訊看診時,有時病人在咳,自己也在咳,但大家反而會互相交流確診心得、經驗,他認為,當大眾對這個疾病越來越熟悉後,恐懼度似乎已越來越少,好像沒有所謂的標籤化。「醫護人員都認為這是一場必須打的仗!」在確診者藥物取得方面,李國賢認為,只要民眾跟院所接上端,不論醫院得來速或視訊診療,大部分藥物取得都不是問題,醫師也都會想盡辦法送藥,包括請求藥師或附近診所協助送藥等。「坦白說這賺不了什麼錢,但就是我們的責任,應該把這場仗扛起來!」李國賢說,目前在做居家關懷時,發現仍有很多民眾不懂確診後下一步該怎辦?他建議媒體跟指揮中心可以多花一些時間向民眾宣導,例如:如何照顧自己、該尋求怎樣的協助等對確診者有用的資訊,相信對確診者及家屬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染疫後的李國賢,更懂得病人心情,也能有同理心對待確診病人,他表示,現在自己對Omicron這個疾病更加敬畏,絕對沒有如外界所說的,像流感那麼簡單,並不會把它當作普通疾病看待,即使認為自己防護做得再好,仍會有漏網之魚,所以仍會時刻提醒自己要格外小心,同時很慶幸自己只是輕症,才能快速地再重回崗位幫助病人。李國賢提醒民眾,染疫後一定會緊張,但只要試著尋求家屬、醫療院所或是一九九九、一九二二專線等資源,應循正當醫療管道,基本上染疫其實並不可怕。● 醫師小檔案姓名: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胸腔及加護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李國賢確診時間:5月26日如何感染:可能接觸到確診病人症狀:咳嗽、口乾、鼻塞、鼻涕倒流治療方式:服用緩解症狀藥物、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給確診者一句話:染疫當下可能會覺得緊張、無助,記得要尋求家人幫忙或任何醫療協助,不論是打1999專線、上網找可以視訊或諮詢的診療院所,我想都會有所幫助。
-
2022-06-26 焦點.元氣新聞
獨/疾管署曝天花疫苗庫存及到貨時程 專家提醒3基本功
截至6月23日,全球累計48國報告至少3419例猴痘確診,主要在歐洲(2934例)及美洲(391例),不過世界衛生組織25日宣布尚未構成全球衛生緊急事件。台灣6月24日出現自德國移入首例,匡列9名密切接觸者,疾管署初步規畫照顧確診之醫護、密切接觸者、實驗室人員要打疫苗,但目前國內並無合用之疫苗。專家指出,「疫調、匡列、衛教」是現階段三個防疫重點工作,只要都確實做好,一般人毋需太擔心。疾管署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國內庫存之第1代天花疫苗,約可稀釋為600萬劑,使用雙叉針接種,每劑可供4人使用,可供全台灣2300萬人口施打1劑。由於初代疫苗副作用較高,庫存是為了「可能的天花生物恐怖事件」做整備。至於第三代疫苗正在洽購,到貨時間和訂的數量有關,但「年底一定要買到」。外電報導美國將資助丹麥生技公司Bavarian Nordic提高產能,預計2023到2024年間生產首批冷凍乾燥第3代天花疫苗(JYNNEOS),預計總產量約1300萬劑。這是否代表台灣採購的第3代疫苗明年可望到貨?莊人祥說,「明年到貨的時間點太久了,會積極爭取愈早到貨。」至於採購的量及到貨的時間,還在與廠商積極洽談中。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國際上只有一家廠商在做第3代天花疫苗,平常產量就少,生產線也不大,除非投入大筆資金,否則很難忽然要提高產量。外電報導未來兩年產量才1000多萬劑,也沒看到大藥廠喊聲要做,由此可知,國際上對此疫苗的需求並不大,因此他認爲疫苗採購問題不大。黃立民表示,目前防疫重點在於「疫調、匡列、衛教」。因為猴痘病毒可能是突變走對方向,臨床表現變得比較不明顯,使人戒心降低,才會從非洲傳出來,進入許多國家。其傳播途徑以「親密接觸、體液接觸」為主,比較不會大流行,所以世界衛生組織不認為是全球健康威脅。只要給予社會大眾正確衛教資訊,並在發現病例時,確實做好疫調和匡列,一般人不需要太過擔心。疾管署統計,累計猴痘病例前5名的國家為英國(793例)、德國(521例)、西班牙(520例)、葡萄牙(317例)、法國(277例),加、荷、美、義等多國報告也有1至210例。莊人祥表示,目前觀察到美國及加拿大都有將近來有猴痘病例的國家,列為「2級旅遊警示」,台灣已於6月24日公布境外移入首例之新聞稿,呼籲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也會再評估是否要將部分國家列入「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
-
2022-06-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增369例中重症個案134死 11歲女童重症、MIS-C已出院
國內新增369例中重症個案、134例死亡。其中新增一例兒童重症個案,為11歲女童,診斷為MIS-C。目前兒童重症個案累計69例,MIS-C增為14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中重症個案包括222例中症、137例重症。1月以來中重症個案累計已1萬4881例,其中5401例死亡。今天新增重症,其中一例為兒童MIS-C個案,為11歲女童。個案於5月21日曾接種一劑疫苗,5月30日發燒就醫,快篩陽性確診,隔日退燒但全身起紅疹。6月4日再度高燒40.1度且有畏寒、頭痛、頭暈、咳嗽、喉嚨痛等感冒症狀,就醫服藥,但症狀未緩解。6月6日因腹痛、嘔吐、食慾活力降低前往急診,檢測發現血壓降低、發炎指數升高懷疑是MIS-C收治於加護病房。所幸病況好轉,已於6月10日轉出加護病房,並於14日住院。死亡個案年齡分布為30多歲至90多歲,127人具慢性病史、80人未接種滿三劑、75人超過80歲以上。最年輕個案為30多歲女性,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史,曾接種三劑疫苗。6月13日快篩陽性,經醫師診斷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6月20日突然血氧下降、呼吸困難且發燒,收治於醫院使用瑞德西韋,但病況仍不佳,家屬簽立DNR死亡。
-
2022-06-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指下半年新冠防治3個回歸 最後考驗在流感季
新冠肺炎自2019年底出現以來,已席捲全球兩年半,何時可回歸正常生活?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疫情應該會持續到年底,目前最大的變數是BA.4、BA.5是否再次拉升疫情,若沒發生,7月底或8月初可望趨緩至單日新增3000例以內,到時相關措施應「更平常心」運作,包括改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並回歸常態監測體系,就醫從公務預算回歸健保給付,邊境及國內也該逐步回歸正常生活及經濟運作。另要提醒的是,7、8月和秋冬時還有「流感」這個挑戰。蘇益仁表示,「新冠和流感兩個一起來,這是過去沒有遇過的情形。」他說,雖然病毒之間也有競爭性,兩者的疫苗和藥物也都有一定的整備,仍必須讓新冠肺炎和流感一樣,進入常態的監測系統,未來也要像流感一樣,視每年所流行的病毒株去買疫苗並安排接種時程,例如莫德納和賽諾菲針對Omicron所研發的次世代疫苗。「現在的重點是只要管好重症和死亡」,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中央只要一聲令下改列第四類,所有行政負擔就會大幅減輕。隨著疫情趨緩,可考慮放寬戶外或接觸風險較低場合的口罩規定,也應著手研議放寬國際旅遊旅客的入境條件,以復甦經濟。蘇益仁表示,三年下來,大家已經夠辛苦了,疫情走了三年,也差不多了,台灣的邊境開放也已經比其他國家晚了兩、三個月。以目前的中重症人數看來,醫療量能要守住是沒問題,新的變異株的變異程度也不大。進入病例減少的階段,相關措施可以更平常心運作,包括監測及醫療要回歸流感化的應對策略,民眾才能回復正常生活與經濟運作。
-
2022-06-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再度回到3萬!今新增3萬9586例本土、134人染疫死亡個案
本土疫情新增確診人數繼6月20日閃現三字頭後,睽違一周再度回到3萬多人。今天新增3萬9586例本土個案及6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34例死亡。今日新增3萬9586例本土病例,為1萬8372例男性、2萬1205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5,520例)、新北市(5,320例)、高雄市(5,309例)、桃園市(3,791例)、台南市(3,786例)、彰化縣(2,761例)、台北市(2,734例)、屏東縣(1,655例)、雲林縣(1,111例)、新竹縣(1,008例)、苗栗縣(906例)、南投縣(902例)、新竹市(837例)、宜蘭縣(786例)、嘉義縣(757例)、花蓮縣(587例)、嘉義市(548例)、基隆市(484例)、台東縣(396例)、澎湖縣(201例)、金門縣(166例)、連江縣(21例)。今日新增13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70例男性、64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27例具慢性病史、80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8日至6月23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0日至6月23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6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34例男性、2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法國及泰國(各2例)、德國(1例)移入,另5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4日至6月2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61萬3345例確診,分別為1萬4287例境外移入、359萬900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6254例死亡病例,其中6,2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631例、台北市870例、台中市548例、桃園市525例、高雄市512例、台南市374例、彰化縣295例、屏東縣234例、基隆市165例、南投縣149例、宜蘭縣139例、雲林縣138例、苗栗縣119例、新竹縣100例、花蓮縣101例、嘉義縣97例、台東縣85例、嘉義市82例、新竹市58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7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