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7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疑似症狀
共找到
311
筆 文章
-
-
2022-08-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98例!增5童MIS-C 5歲男童確診休克加護病房治療中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98例中重症個案,包括51例中症、47例重症,新增死亡54例。較年輕死亡個案為2名40多歲男性。另外新增5例兒童MIS-C重症個案,其中5歲男童出現休克,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較年輕死亡個案,為2名40多歲男性。一名40多歲男,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史,曾接種三劑疫苗,7月5日檢驗新冠陽性住院,住院後不幸併發多重疾病,心肌梗塞、感染性心內膜炎、肺炎併呼吸衰竭,不幸在7月28日於院內死亡。另一名40多歲男性,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5月21日接種一劑疫苗,5月22日出現發燒、咳嗽、頭痛、全身不適,5月23日就醫後有服藥,5月26日因呼吸困難,自行快篩陽性,到醫院急診就醫,PCR檢驗確診,診斷有肺炎併呼吸窘迫,住加護病房,給予瑞德西韋藥物治療,住院期間不幸出現心肌梗塞,合併急性心臟衰竭,因急救無效,於5月28日過世。此案因醫院近期修改死亡證明書,將主要死因載入新冠確診,重新提報。今新增5例兒童MIS-C重症個案,羅一鈞表示,其中5歲男童,7月4日確診,不到一個月後,於7月30日陸續有發燒、皮疹等症狀,8月2日到急診,發現血壓偏低、發炎指數升高,疑似MIS-C住院,隔日8月3日出現低血壓、休克而轉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及升壓劑治療,目前仍住加護病房治療中,病況較穩定。另外四名兒童病況,1歲女童,7月2日確診,7月29日陸續發燒等疑似症狀,8月2日急診檢查結膜炎、草莓舌,診斷MIS-C住院,給藥治療,目前仍在一般病房中。3歲女童,有過敏性鼻炎病史,6月19日確診,7月30日陸續有發燒等疑似症狀,8月1日急診檢查冠狀動脈擴大,診斷MIS-C住院,目前住一般病房。7歲女童,5月28日接種一劑BNT,6月8日確診,7月13日陸續有發燒、頸部淋巴結腫,7月15日到急診,疑似MIS-C住院,住院後檢查有冠狀動脈擴大,給予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7月20日病況好轉出院。9歲女童,5月23日確診,7月29日起陸續有發燒、腹瀉、腹痛等症狀,8月2日就醫,疑似腸胃炎併脫水住院,住院後症狀持續且出現紅疹,懷疑MIS-C,目前仍住一般病房治療中。目前累計國內兒童重症151例,84例MIS-C,腦炎26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20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家中死亡(含到院前死亡)6例,共病3例(腦腫瘤、癲癇重積)。其中25例死亡,分別為9例腦炎、4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6例到院前死亡。
-
2022-07-24 醫療.感染科
猴痘抗病毒藥物已簽約 疫苗還要再等等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昨天宣布,將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是世衛最高等級公衛警報。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疾管署已在6月23日將猴痘公告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目前也已完成抗病毒藥物簽約,預計8月可到貨;至於疫苗尚在洽談。莊人祥表示,疾管署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後,已依專家建議規劃採購、儲備抗病毒藥物及洽談安全性較高的MVA-BN疫苗,並研訂猴痘檢驗的實驗室操作標準流程、進行檢驗網絡布建,提升檢驗量能。而目前藥物已經完成簽約,進度比較快,預計8月底前到貨,還需要等待班機安排等時間。不過對於簽約數量,莊人祥表示,不便透露,但藥物主要是針對重症或是高風險重症者使用,因此購買數量以廠商提供的最低限度為目標。至於疫苗的合約還在簽訂中,仍希望爭取在8月底前到貨。我國截至目前已通報10例病例,累計2例境外移入確診病例,感染國家為德國及美國,將持續密切觀察國內外疫情發展。另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已於今年6月30日起將具有本土或不明感染源猴痘個案之49個國家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目前全球累計至少74國家、地區報告1萬6836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區域疫情最嚴峻,累計病例前五名分別為西班牙、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疾管署也提醒,國人若前往該些國家,應避免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的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
-
2022-07-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市即起放寬防疫管制 醫院、住宿型機構已可陪探病
疫情趨緩,高雄市長陳其邁宣布,即日起放寬高市醫院、住宿式長照機構及各類醫事人員防疫管制措施,陪病、探病及探視管理均比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規範,並取消門診陪探病管制。即起50歲以上市民開放施打第4劑疫苗。高雄市今天新增2287例,18例由境外移入,盛行率達18.53%,負壓及專責病房降載至1053床,空床率56.8%,量能充足。2至5歲嬰幼兒莫德納疫苗社區接種站今天一個上午共1137名小朋友完成接種,高市衛生局表示,疫情穩定趨緩,經高雄市專家會議討論,指揮官陳其邁宣布即日起放寬醫院、住宿式長照機構及各類醫事人員防疫管制。6個月至5歲嬰幼兒莫德納疫苗昨起在醫療院所開打,高市105間醫療院所202診次,共接種1541名嬰幼兒。今天社區疫苗接種站則提供2-5歲幼兒接種,為安撫小朋友情緒,安排折氣球表演,打完針的小朋友還可領1支兒童牙刷,今天5處社區接種站共1137名幼兒完成接種,還沒施打的可上「高雄市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預約系統」https://vaccine.kcg.gov.tw 預約。衛生局表示,24日社區嬰幼兒疫苗接種站尚有名額,2歲以下幼兒可到鄰近合約醫療院所接種,無法上網預約者,也可打電話向住家附近的幼兒疫苗合約診所預約,若幼兒曾感染過,應間隔滿3個月後再行接種。5歲以下幼兒打mRNA疫苗如發生不良反應,家長可盡速帶小朋友前往高雄長庚醫院、高雄榮民醫院、市立小港醫院、市立聯合醫院、義大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就醫。高市65歲以上長輩疫苗接種率29.1%,7月31日前完成第3或第4劑疫苗接種的長輩,可領取700元禮券及2支快篩試劑。衛生局也提醒,境外移入BA.4、BA.5變異株風險持續,民眾若出現疑似症狀請先行快篩或前往醫療院所看診快篩。
-
2022-07-13 焦點.元氣新聞
國內出現第二例猴痘個案 莊人祥:期待疫苗8月前到貨
自6月24日國內出現首例自德國境外移入的猴痘確診病例後,疾管署今天公布第二例猴痘境外移入病例。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個案為自美國入境的北部30多歲本國籍男性,出現左睪丸腫脹、發燒、鼠蹊淋巴結腫脹狀況,入境時自述疑似罹患猴痘,採檢通報於今天確認陽性,目前在醫院隔離治療中。莊人祥表示,個案今年5月至7月至美國出差,7月3日開始出現左睪丸腫脹、發燒、鼠蹊淋巴結腫脹狀況,曾於7月5日就醫服用抗生素,但當時未診斷為猴痘陽性,後續未改善且出現皮膚紅疹及腹瀉等症狀。7月10日返國入境時,自述疑似罹患猴痘,由機場檢疫人員後送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通報,於今日確認陽性,目前於醫院隔離治療中。至於我國首例猴痘個案,莊人祥表示,該名個案仍在醫院等待所有結痂脫落,因此尚未出院,但整體狀況良好。莊人祥說,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或與照顧確診者的醫護人員有關。疾管署正積極與國際藥廠洽談採購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期待八月前能談定並到貨。此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64國報告至少9664例確診,其中以歐洲7838例及美洲1551例病例數最多。亞洲目前韓國報告1例境外移入病例,新加坡則已報告3例境外移入及1例本土病例。由於國際猴痘疫情逐漸擴大,疾管署也將持續加強國際港埠檢疫措施及民眾風險溝通與衛教宣導。另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疾管署已於今年6月30日起,將具有本土或不明感染源猴痘個案的49個國家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若國人前往前述國家地區旅遊,應避免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也要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
2022-07-10 醫聲.高齡社會
投票/防失智、不憂鬱 高齡世代讓自己老得幸福
台灣2025年就要步入「超高齡社會」,未來走在路上,每5個人就有1人是65歲以上的長者。為了邁向「樂齡友善理想國」,提升長者幸福感,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舉辦「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邀請逾20位重量級專家,就老後的心理、精神等面向,提供樂齡長者及家人實用且精彩的內容。文章重點1.自殺原因與失智、憂鬱相關2.如何應對長者憂鬱情緒3.影片精華:張家銘主治醫師4.預防失智有妙招5.影片精華:黃宗正理事長6.投票:您及身邊的長者,老得幸福嗎?綜觀近十年數據,台灣長者的不健康餘命平均達八至九年,可見台灣人口「雖然老,卻老得不幸福」。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黃宗正說,要達到健康老化,抑或近年專家提倡的「最適老化」——即長者有健康的身、心理及認知功能面對老化歷程——需重視長者四大面向:生理、心理、人際、靈性。他指出,心理健康又分為認知、情緒兩大主軸,分別反映在長者的失智症、憂鬱症兩項疾病,「如何預防這兩個疾病,是最適老化、精神健康的重點。」留意身心警訊,80%自殺原因與失智、憂鬱相關。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名譽教授李明濱指出,長者自殺是全球性的問題。深究長者自殺原因,高達80%與失智、憂鬱等精神疾病相關,「這些疾病,都可以透過治療獲得改善。」他強調,長者自殺是要解除痛苦,並非結束生命,而痛苦源自失眠、憂鬱、焦慮、憤怒、自卑等情形。事實上,自殺前長者往往已出現憂鬱症狀或警訊,需要陪伴者細心覺察。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張家銘指出,國內高齡人口約六分之一有輕重度不等的憂鬱情況,有別於青年憂鬱症,長者憂鬱症更可能伴隨身體不適,包括口乾、胃口不佳、便祕、失眠等,當長者出現類似症狀時,除了生理疾病,也須懷疑是否為心理因素所致。此外,張家銘表示,老年憂鬱症也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之一,且出現時機早於失智症,發生情形也較為普遍,加上治療相對容易,應受重視。憂鬱症長者情緒勒索,家人需智慧面對。張家銘說,憂鬱症長者有時也會出現「情緒勒索」言行,讓長者與家人、照顧者關係陷入緊張。他建議照顧者,把握「理解、關懷、傾聽、支持、陪伴」的原則與憂鬱症長者相處;「想開一點、加油」等過度簡化、將受苦過程去脈絡化的話語也要減少。如何應對長輩情緒勒索,是不少長者家屬的共同難題,張家銘說,照顧者應明辨情緒勒索三大特徵:恐懼、義務、罪惡感,他建議照顧者暫離現場,切忌惡言相向,陷入互相情緒勒索。照顧者若出現焦慮、疲憊,應適度喘息,避免將長者需求全放在自己身上,以提防照顧者浩劫。此外,張家銘特別強調,「憂鬱症畢竟是一種疾病,除了陪伴,就醫也很重要。」若長輩不願就醫,他也提出妙招:在長輩因生理不適就醫前,家屬提前與醫師溝通,請醫師協助關心或轉介醫院身心科。動腦、動身、吃好、睡好、關係好,降低失智發生。黃宗正指出,台灣失智症人口比率達8%,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比率更佔高齡人口19%。他直言,要達成最適老化,必須重視大腦健康。黃宗正解釋,失智症又分為阿茲海默症、血管型失智症,與路易氏體失智症三大類,症狀除了記憶、認知功能喪失之外,也可能有幻覺、睡眠障礙,甚至憂鬱傾向,相當複雜,若家中長輩出現疑似症狀,宜盡快就醫。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一項重要研究指出,導致長者失智症的關鍵風險因素包括:低教育、糖尿病、高血壓、肥胖、抽菸、憂鬱/孤獨等。要避免失智,就要遠離上述危險因子,黃宗正提出「3+3妙招」,第一個3是三動,動腦、動身體、增加人際互動;第二個3,則包括地中海式飲食、減少心血管疾病、正念減壓3項。地中海式飲食除了對大腦有益,也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此外,根據研究,藉由從事大量的運動,「老人的腦也可能長出新的細胞。」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說,「吃好、睡好、關係好」是他常給長者的建議,其中的關係好又涵蓋與身體的關係、與家人的關係、與環境的關係,長者可藉由關心社會時事,活化大腦、預防失智。李明濱則建議長者,勤量心情溫度計、注意壓力管理,他指出,精神相關疾病預防與有助釋放腦內啡的「放鬆」關係密切,放鬆三要素包括:專注力集中在當下、全身放鬆不用力、腹式呼吸,加上正向心情面對老化,持續為自己的生活找出意義,就能防止大腦失能、退化。★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07-09 焦點.健康知識+
猴痘是實驗室洩漏出來?會引發下一波全球流行?4個QA、如何預防,醫師一次告訴你
新冠疫情尚未消失,另外一種病毒-「猴痘病毒」,出現多個非洲以外的傳染病例,再度引發大家的擔憂。猴痘(Monkeypox)是猴痘病毒所引起的一種罕見人畜間傳染病,主要發生在一些非洲國家,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於5月26日表示,迄今逾20個國家共通報約200起確診病例,令人關心歐美疫情特別是美國、加拿大、英格蘭和蘇格蘭等地區,所幸已知傳染速度相對緩慢,目前疫情主要歐美疫情在親密接觸者,同性間性行為者。目前並無大規模接種疫苗的必要,而且並未建議使用天花疫苗對抗猴痘。猴痘的疫情起源英國5月7日出現第一例,該病人曾經去過猴痘流行地區奈及利亞(西非),推論他在那裏感染病毒後,返回英國發病,迄5月24日英國感染總數累計達到57例。加拿大在5月中發現首例,至月底目前確診猴痘病例累計26例,美國境內迄今在7個州分共發現9起猴痘病例,其他比利時、德國、法國、義大利、瑞典、以色列及澳洲等國亦陸續報告零星病例。早在1958年猴痘病毒是從研究用猴子身上發現的,而人感染猴痘病毒最早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9歲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過往屬於地區性流行,集中在非洲國家包括:貝南、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加彭、迦納(僅有動物病例)等國。2003年美國出現猴痘病例,是非洲地區之外首次猴痘病例報告,多數患者曾接觸受到猴痘病毒感染的進口寵物鼠而感染。2022年5月14日,英國衛生單位接獲兩例家庭群聚猴痘病例通報,病人並無旅遊史,也無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之接觸史,隨後歐洲與北美洲其他國家陸續通報確定病例。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個案以男性為主,且大部分為「曾與男性發生性行為者」,均無流行地區旅遊史。2022年5月這波疫情,目前經PCR確診之樣本均為西非分支猴痘病毒。猴痘的臨床症狀猴痘臨床症狀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嚴重度較輕微。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macules)、丘疹(papules)、水泡(vesicles 圖a)、膿疱(pustules圖b c)階段變化,結痂(crust圖e)脫落(圖f),嚴重病人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報告,2022年的疫情病患症狀表現較不典型,包括皮疹最早出現於生殖器或會陰部,且不一定會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發燒等前驅症狀較不明顯,因此在就醫時容易與其他性傳染病混淆。猴痘的潛伏期約為5-21天,通常為6-13天。猴痘病毒 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主要)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病毒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中非分支致死率高達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1%。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猴痘的治療照護 大多數猴痘病患的病程為自癒性,因此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目前有數種藥物可用於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猴痘的預防方法1.降低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2.降低人際間傳播風險: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3.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4.疫苗接種:台灣自1955年起就未曾再有天花病例發生,因此自1979年起即停止牛痘接種,故該年以後出生之臺灣民眾均為未接種族群。提供一些網路常見的Q&A供民眾了解Q1:猴痘是由實驗室釋放/合成/洩漏出來的?A:猴痘病毒是一種已知的病毒,早在1958年被發現確認,當時實驗室研究用的猴子出現類似天花的水皰,是人類首次發現猴痘病毒。Q2:猴痘與新冠疫苗的關係?AZ疫苗是以黑猩猩腺病毒為載體製成的疫苗?A:引發猴痘的病毒與阿斯利康疫苗中的病毒完全不同。而且猴痘病毒主要是存在於嚙齒目動物,而非猿猴。Q3:猴痘會引發下一波全球流行?A:猴痘的症狀獨特且明顯,不像新冠肺炎有無症狀的傳染,猴痘病毒症狀獨特而明顯,患者通常會出現皮膚創傷,此外發燒、嚴重頭痛、淋巴結腫大、背痛、肌肉痛和無力等症狀配合皮膚病灶的PCR也易於此病的診斷。Q4:猴痘目前無疫苗可以施打?A:答:猴痘疫苗很有效,但是目前不需要大規模施打。最初的天花疫苗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基於牛痘病毒的第二和第三代疫苗已經被研發出來,這些疫苗展現出能夠對抗天花和猴痘的效果,能夠引發強大的免疫反應抵抗天花和猴痘。
-
2022-07-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治療/別怕失能找上門 專家解密3關鍵 減緩巴金森病退化速度
70歲的王爺爺經常不明原因地跌倒,以為只是老年退化不以為意,直到家人陪伴至神經內科就醫後才確診已罹患巴金森病(也作帕金森病)。初期治療時王爺爺常忘記吃藥或不按照處方自行減藥量,也不願意定期回診,導致單側肢體顫抖、步伐不穩的狀況日漸嚴重,某日再次跌倒導致骨折送醫,出院後病情愈來愈嚴重,出現吞嚥障礙且引發吸入性肺炎,再度入院治療後返家的王爺爺身體明顯退化,變得無法行走、臥床且仰賴鼻胃管進食…🔔關鍵一:巴金森病失能原因百百種,趁早治療延緩病程是解答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志宏表示,巴金森病為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包含動作障礙與非動作障礙),好發於70歲以上: 🔍早期:運動障礙症狀包含單側肢體顫抖、動作逐漸變慢、僵硬、走路小碎步。 🔍中期:演變為雙側肢體症狀,容易跌倒,常需以助行器輔助。 🔍晚期:症狀加重,失能、以輪椅代步、營養不良及反覆性感染等。進入中晚期的病患可能頻繁出入醫療院所,照顧者除需費心照料,也衍伸出不少經濟負擔。蔡志宏說,巴金森病惡化的速度取決於個人體質、有無其他慢性病等共病、後天環境因素,但早期發現並治療,搭配運動及足夠的家庭支持與醫療照護,仍可見巴金森病患者與病共處10多年才慢慢地退步,保有正常生活的時間比想像中長。🔔關鍵二:巴金森病各藥物治療原理不同,主動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由於大腦中的多巴胺細胞減少,導致巴金森病的相關症狀。治療上需維持多巴胺濃度達穩定的量,好比發電廠需固定補充可供發電的材料以補充電力,像能直接補充多巴胺的左旋多巴,或是仰賴外接電源供電或減少過度消耗,如刺激多巴胺受體達成治療目標的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與阻止多巴胺代謝分解的酵素抑制劑等類型藥物。至於採用何種藥物,關乎發病年齡及症狀嚴重度。一般而言50到60歲、症狀輕微的病人,前5年會先觀察病患對藥物的反應,來評估後續的用藥調整,醫師和病人需保持密切合作討論。中晚期後藥物組合多樣,主線用藥等劑量逐漸加重,有非動作障礙症狀,如憂鬱、睡眠障礙等病患則提供相對應的藥物治療。各種巴金森病用藥有利有弊,如何善用每個藥物,延長每個藥物使用時間,所以與醫療團隊配合「治療策略」的商議是必要。🔔關鍵三:降低巴金森病失能風險,關鍵是不擅自斷減藥蔡志宏強調,「延緩病程惡化速度,藥物遵從性十分重要」,巴金森病藥物在血中維持的濃度與病患的生活作息直接相關,如自行停藥或調整藥物劑量,將有一定的風險造成病情失控,如一段時間沒服藥症狀變重,補吃了好幾顆藥後,彷彿飢渴許久的腦細胞會一次吃下過多劑量,往往不能真正提 供腦細胞飽足感,而是過多負擔,久了會形成多巴胺失調症狀與藥物失效,導致後續治療更為棘手。蔡志宏建議病患或照顧者可透過藥物日記,紀錄服藥及症狀變化的時間,歸納出一天的藥物波段變化以提供日後藥物調整的參考。針對中晚期的病患也有相關的社會救助支持,如申請身心障礙手冊減免部分醫療負擔等。醫師在地觀察小叮嚀:雲林衛教推廣成效好,長者病識感與醫從性高比起其他縣市,蔡志宏說,雲林務農的病患居多,年紀較長,隨著當地衛教的推廣,許多病患在肢體有些抖動、走路出現小碎步時便知道就醫諮詢,確診時多為輕到中期階段,極晚期才確診的病患不多,且配合治療的意願高,有一定的治療成效。另外台灣動作障礙學會也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手指操」、巴金森自我評估量表進行檢測,協助早期發現疑似症狀。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06-26 醫療.心臟血管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二尖瓣脫垂是所有心臟瓣膜異常中最常見的一種,其盛行率約為10%,女性發生的機率是男性的兩倍。據健保數據顯示,近三年就醫人數與就醫率持續增加,並未受到疫情影響減少,醫師分析,二尖瓣脫垂雖大多屬於「無症狀」,但新冠疫情出現的症狀類似二尖瓣脫垂,加上施打疫苗也會有心血管相關副作用,因此增加就醫檢查的機會,可能因此讓就診人數提高。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國人因此警覺就醫。根據健保數據顯示,108年二尖瓣脫垂就醫人數6萬7,810人、109年7萬6,298人、110年7萬9,618人,近三年的就醫率從每十萬人口287人到340人,明顯增加。北醫附醫內科部主任、心臟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黃群耀表示,二尖瓣脫垂會伴隨著二尖瓣逆流現象,容易出現心悸、胸悶、心臟亂跳、頭暈等現象,多數症狀都不典型。黃群耀表示,108年底到現在,全球都還籠罩在新冠疫情中,新冠肺炎雖然常以呼吸道症狀表現,但仍會伴隨胸悶等其他症狀,特別是新冠疫苗可能會產生心肌炎等副作用,也讓國人更加緊張,只要有疑似症狀,幾乎都會向醫院求助。他認為,新冠疫情增加民眾檢查的機率,可能是因此讓二尖瓣脫垂患者增加的原因。患者多為年輕女性,但經常在50歲後症狀加劇才發現。過去介紹二尖瓣脫垂,醫界多指向是「年輕」、「女性」常見的疾病,但根據健保資料顯示,患者集中在51歲到60歲,若以就醫率來看,則以71歲到80歲最多。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簡韶甫表示,二尖瓣脫垂發生在「心臟發育完成」時,平均20歲左右就能透過聽診或是心臟超音波得知,不過高達九成的二尖瓣脫垂患者,並不會有任何症狀。只是隨著年紀增長,二尖瓣脫垂可能會導致二尖瓣逆流,從發生逆流到產生明顯的症狀,大約是50歲以後,因此50歲以後才被診斷,是蠻普遍的現象。簡韶甫表示,二尖瓣脫垂仍是盛行在20多歲的民眾身上,盛行率一直都是女性高於男性。據健保資料庫,110年被診斷為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女性占5萬6,267人、男性占2萬3,351人,相差二倍多。「胸痛」是最常見的主訴症狀,合併焦慮比率高。根據健保數據顯示,110年二尖瓣脫垂患者常見的十大共病,排名依序為,胸痛、心臟節律不整、心悸、高血壓、非特定性焦慮症、非類風濕性二尖瓣閉鎖不全、高血壓性心臟病(無心臟衰竭)、混合型高血脂症、高血脂症、非風濕三尖瓣閉鎖不全。簡韶甫表示,與二尖瓣脫垂直接有關的共病,只有心臟節律不整、非特定性焦慮症、非類風濕性二尖瓣閉鎖不全。胸痛與心悸屬於症狀,並非疾病;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無心臟衰竭)、混合型高血脂症、高血脂症則是50歲以上常見的疾病,因此屬於背景值的疾病;至於非風濕三尖瓣閉鎖不全則是太過常見,總人口中至少有50%以上的人有三尖瓣閉鎖不全。簡韶甫表示,二尖瓣脫垂主要是因為二尖瓣逆流導致心臟節律不整,但發生機率相當低。而有些患者會感受到胸悶、胸痛以及心悸,長期以來就可能讓患者出現焦慮感。8%患者曾因二尖瓣閉鎖不全就診,住院比率僅4%。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在過去最擔心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心臟瓣膜或是心臟內膜受到細菌感染,並擴散到全身器官,可能會引發栓塞性腦中風、敗血性休克、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等,恐造成猝死。根據健保資料顯示,110年被診斷為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僅有102人因為心內膜炎就醫,比率約為0.1%。黃群耀表示,現今台灣衛生環境好,也讓心內膜炎的機率降低。不過,嚴重二尖瓣逆流的患者,臨床上要執行比較容易細菌感染的手術,如肛門手術等,就會特別小心處理,避免出現心內膜炎。二尖瓣脫垂常會合併二尖瓣閉鎖不全,根據健保統計,110年被診斷為二尖瓣脫垂患者有7萬9,618人,曾因二尖瓣閉鎖不全就醫為6,614人,占整體約8%。而110年被診斷為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僅3,200人需要住院。黃群耀表示,二尖瓣脫垂大多屬於無症狀,需要住院的機率極低,住院通常都是因為心律不整或是心房顫動等因素就醫,並非二尖瓣脫垂所致。
-
2022-06-26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首例猴痘 匡列縮減為9人
台灣前天出現首例猴痘病例,原匡列廿名密切接觸者,昨公布猴痘接觸指引後,縮減匡列九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依接觸指引主要分低、中、高風險,因此排除十一人,改匡列的九人須自主健康監測廿一天至七月十四日。國內首例猴痘患者是留學德國的台南男學生,因跨區到高雄就診引發驚恐。高雄市長陳其邁昨表示,患者當時在戶外診療站就診,三名醫護有完整防護裝備,三名醫護已匡列,評估無傳染風險,猴痘須經親密接觸或長時間接觸感染,民眾不用太恐慌。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說,確診個案收治在醫院負壓隔離病房,狀況穩定,將治療至全身皮膚病灶結痂完全脫落沒有傳染力才可解隔,猴痘屬人畜共通傳染病,雖證實可有效人傳人,但傳播對象具局限性。台南市長黃偉哲表示,台南市擴大匡列增加到六人,因猴痘潛伏期很短,只要沒有發病就過關。莊人祥說,猴痘臨床症狀包括皮疹、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皮膚病灶,及發燒卅八度以上、畏寒或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若有疑似症狀務必提高警覺;猴痘先前盛行於非洲國家,致死率約一成,但他國通報病例多屬輕症。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猴痘患者皮膚病灶最多,尤其是痘子病毒量最高,相較過往猴痘案例病灶明顯,此波猴痘疫情痘子較小,症狀不典型,患者及周遭親友或醫護難察覺,恐增接觸風險,雖機率小但仍有飛沫傳染風險,籲民眾勤洗手、酒精消毒、戴口罩。
-
2022-06-26 焦點.元氣新聞
照片曝光!國內首例猴痘確診患者 25歲男腿部密集冒痘
台南市昨天通報1名德國返台的25歲男性猴痘確診個案,該個案16日返台,檢疫結束後因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皮膚出現紅疹及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就醫,昨天經研判通報為國內首例猴痘確診病例,目前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相關症狀皆有改善。衛生局下午公布該個案腿部冒痘照片,和之前看到國外確診的情況並不相似。根據衛生局資料,猴痘相關症狀包含皮膚病灶如斑疹、丘疹、水泡、膿疱、發燒、畏寒或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25歲確診個案台南市匡列密切接觸者共6人,包括家人及醫療相關人員,目前均無症狀,將由衛生單位進行健康關懷,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4日,若無發病就解除危機。衛生局提醒,國際猴痘疫情逐漸擴大,自海外入境者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及接觸史,如有猴痘防疫相關問題,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台南市防疫專線06-2880180諮詢,相關資訊可至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查詢。
-
2022-06-26 焦點.元氣新聞
疾管署公布猴痘疫調及接觸者指引 依風險高低處置
繼新加坡、韓國後,台灣成亞洲第3個出現猴痘病例國家,衛福部疾管署今天公布包括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等相關指引,未來依情境匡列為高、中、低風險接觸者,健康監測或衛教。衛福部疾管署23日公布,猴痘正式列為台灣第2類法定傳染病,若遇疑似個案,依規定須於24小時內通報。隔天出現台灣首例境外移入猴痘確診,為一名25歲本國籍男子,16日自德國返台,20日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身體出現紅疹及鼠蹊部淋巴腫大,目前收治於醫院。疾管署今天下午公布包括猴痘個案隔離處理流程圖、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指引等相關處置原則。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接受媒體聯訪表示,因為是新的病,未來可依據情境,把接觸者匡列處置分成高、中、低風險。根據猴痘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指引,高風險及中風險接觸者應自最後一次和病例接觸後21天進行健康監測,若無症狀可正常工作生活,但建議避免近距離接觸免疫低下者、孕婦與孩童,以及在健康監測期間避免性行為、捐血,如於追蹤期間出現發燒或出疹,應協助其就醫。至於低風險接觸者,僅須一般衛教。疾管署呼籲,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建議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
2022-06-25 醫療.感染科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國內首見猴痘個案,疾管署昨天(24日)公布,一名20多歲本國籍男性,過去半年於德國留學,經採檢檢體通報,認為為猴痘,台灣也是繼新加坡、韓國、亞洲第三個國家出現猴痘案例,對此,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猴痘通常只有小規模感染,但若發生在社區的話傳播恐難斷根。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黃立民表示,猴痘傳播類似淋病等性病,發生在人與人親密、長時間接觸才可能傳播,但若發生社區傳播就很難斷根,他也指出,猴痘尚未嚴重到需要人人打疫苗,致死率不高,不用太過緊張。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除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前往猴痘流行區所有食物應徹底煮熟才食用,疫苗接種也是預防方法之一,目前已經列醫護、實驗室人員及高風險密切接觸者等為三大優先施打對象,正與國際藥廠洽談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莊人祥呼籲,為減少感染風險,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
2022-06-25 醫療.感染科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台灣也出現了第一例境外移入的猴痘。曾任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的林氏璧(本名孔祥琪)在「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臉書粉專指出,猴痘至少威脅不會有新冠病毒高,主要要提醒的是,不要進行不安全的性行為。我國首例境外移入猴痘確診個案,為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1月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機場COVID-19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6月21、22日就醫,昨天確認陽性。疾管署說,此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50國報告至少3598例確診,以歐洲及美洲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五名為英國793例、德國592例、西班牙520例、法國330例及葡萄牙328例,亞洲目前為南韓與新加坡有境外移入病例。林氏璧說,此波猴痘疫情已經超過3千例,八成都在歐洲。多半都有性行為密切接觸史。WHO報告中表示此次病毒有不典型表現,不會像傳統上先發燒然後起疹子,從臉部開始,然後到身體其他部位這樣的病程。這次滿多病患可能僅有少數疹子,甚至只有一顆。他可以侷限在生殖器或是鼠蹊部,肛門周圍,而不會到全身。他也可以在發燒前就有疹子。他說,他個人猜測這樣的不典型表現,「似乎代表病毒本身已經有突變了」。和之前在非洲看到已經不同。這樣輕症的表現,可能讓這個病較難診斷,且已經在歐美傳播一陣子了。林氏璧說,目前僅通報一例奈及利亞案例死亡,似乎致死率也和之前有所改變。病毒有可能突變到比較會傳染,但致死率也降低。起碼不像非洲看到的1%甚至到10%的致死率。林氏璧表示,目前不是很確定性行為體液是否會傳染。但確定的是透過直接接觸受感染的皮膚疹子是會傳染的。在非洲比較常見的傳染途徑是囓齒類傳染人,但這波歐美疫情顯然主要應該是人傳人,且多半是親密接觸。他指出,他個人目前不會特別擔心猴痘,至少威脅不會有新冠病毒高,主要有以下原因,包括目前看來飛沫甚至空氣傳染應該不是主要傳播途徑,不然案例數理當更多。且在戴口罩勤洗手的新冠防疫習慣之下,應該不太容易傳播。主要要提醒的是,不要進行不安全的性行為。林氏璧說,此疾病已經有疫苗也有藥物。且絕大多數都會自己好。這是DNA病毒,不會像RNA病毒一樣這麼容易突變。「別被新聞嚇到了!我不會理解猴痘為下一個大魔王。新冠對於全人類的威脅目前還是大很多啦」。疾管署指出,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或照顧確診者的醫護;疾管署與國際藥廠洽談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疾管署說,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建議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盡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
2022-06-25 醫療.感染科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疾管署今公布,南部通報一名20多歲本國籍男性,過去半年於德國留學,自6月16日入境後,6月21日出現疑似症狀,經採檢檢體通報,經確認為猴痘,該例為本國首例猴痘案例,也是繼新加坡、韓國,亞洲第三個國家出現猴痘案例。對此,元氣網整理11題QA,讓你一次看懂「猴痘」的疾病資訊。Q1:猴痘是什麼?猴痘病毒首次出現於1958年的研究用猴子身上,人類感染個案最早出現於1970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歲男孩,此後陸續於中非和西非地區傳出個案。除了非洲是主要流行國家,近期也開始出現於英國、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美國等國。猴痘與天花病毒一樣都屬於「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皆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可分為「中非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其中中非分支嚴重度及傳播力皆高於西非分支。近年猴痘致死率為3%到6%。通常透過與受感染的人或動物密切接觸,或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體而感染,感染猴痘後,身體會出現皮疹且有發燒、頭痛、淋巴腺腫大等狀況,與天花症狀類似,但病情較輕微,症狀一般會持續14至21天,以症狀治療為主,病人通常會逐漸康復。Q2:猴痘有哪些症狀?若確診猴痘,會有皮膚病變(如:皮疹、斑疹、水泡、膿疱等)、發燒、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口腔潰瘍...等症狀。Q3:猴痘發生的原因為何?猴痘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可能經由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被感染;或是由感染者的呼吸道飛沫、損傷皮膚、黏膜、體液或被污染物品進行人傳人感染。Q4:猴痘的併發症有哪些?若不幸感染猴痘,會有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併發症。Q5:哪些人是猴痘的高危險群?‧猴痘感染者的同住家人及醫護人員‧有猴痘感染者接觸史‧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Q6:該如何預防猴痘?‧避免接觸猴痘感染者‧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如:老鼠、松鼠)和靈長類動物(如:猴、黑猩猩)‧疫苗接種:天花疫苗對猴痘有85%防護力,但台灣於1979年停止接種,故該年後出生之民眾均為未接種族群;美國FDA於2019年核准的JYNNEOS疫苗也可用於預防天花和猴痘感染Q7:若不幸得到猴痘,該如何保養?猴痘屬自限性疾病,症狀一般持續14至21天,通常會逐漸自行康復。Q8:猴痘該如何治療?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症狀治療為主,多數病人在猴痘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會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重症者則須使用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Cidofovir、Brincidofovir或是注射針對天花病毒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VIGIV)來治療。Q9:如何檢查猴痘?若出現疑似猴痘症狀,可透過「病原體檢測」檢查是否確診:‧病患發病期內的皮膚水泡、血液、咽喉擦拭液或瘡痂,分離並鑑定出猴痘病毒‧臨床檢體猴痘病毒分子生物學核酸檢測或定序為陽性Q10:猴痘的疾病進程為何?猴痘的潛伏期通常為6至13天,但範圍也可能為5至21天,感染猴痘後病人會出現發燒、劇烈頭痛、淋巴腺腫大等症狀。大部分病人在出現發燒後1至3天,並於臉部、身體皮膚出現皮疹,包括口腔黏膜、生殖器、及結膜、角膜都可能受影響;10至14天內皮膚會從斑疹、丘疹發展到水泡、膿疱,最終會結痂脫落。猴痘症狀大部分會持續14至21天,病人多會自行康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Q11:若出現疑似猴痘症狀,就醫前應該要注意哪些事情?如皮膚出現皮疹、斑疹等病變,又有發燒、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醫師是否有旅遊史與接觸史,隔離曾接觸之哺乳類動物、寵物。由於猴痘可能透過接觸感染源的傷口、體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方式傳播,故建議佩戴醫用口罩並與其他病人保持距離,採檢/醫療照護人員也建議穿戴手套、隔離衣、醫用口罩、護目裝備。
-
2022-06-25 焦點.元氣新聞
台首例猴痘!20多歲台男自德返台現紅疹 匡列19人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疾管署今公布,南部通報一名20多歲本國籍男性,過去半年於德國留學,自6月16日入境後,6月21日出現疑似症狀,經採檢檢體通報,經確認為猴痘,該例為本國首例猴痘案例,也是繼新加坡、韓國,亞洲第三個國家出現猴痘案例。【延伸閱讀: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這名20多歲本國籍男性,今年1月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機場COVID-19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於6月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及通報,檢體送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於今日確認陽性。莊人祥表示,6月23日將猴痘公告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隔天即出現首例,地方衛生單位已依規定進行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等防治工作。該名20多歲男昨日已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將治療至全身皮膚病灶結痂完全脫落,才可解除隔離。莊人祥說,該案先前採一人一戶居家隔離,目前密切接觸者共19名,包含家人2人、醫療相關人員10人、司機3人及其他4人,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3日。因我國出現首例確診個案,疾管署將同步透過IHR聯繫窗口通報世界衛生組織。莊人祥表示,此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50國報告至少3598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五名為英國793例、德國592例、西班牙520例、法國330例及葡萄牙328例,亞洲目前為韓國與新加坡有境外移入病例。莊人祥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或照顧確診者的醫護,包括接觸確診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皮膚粘膜、被污染物體及飛沫傳播、長時間面對面接觸等;由於國際猴痘疫情逐漸擴大,疾管署將持續加強國際港埠檢疫措施及民眾風險溝通與衛教宣導,並積極與國際藥廠洽談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疾管署呼籲,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建議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2022-06-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下降、病故居高不下 莊人祥:死亡是落後指標
本土疫情下降,今如指揮中心先前預估跌破單日確診5萬人,但死亡個案仍居高不下,今天新增166例死亡。外界關心,死亡數何時會下降,以及如何加速下降速度。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死亡是落後指標,這部分指揮中心也增加口服藥的開立和提供比例,目前約達到8%,盼更快診斷及早治療對於死亡率下降有幫助。莊人祥表示,針對死亡部分有幾個可降低的因素,在預防面,接種疫苗仍是重要的預防方法,尤其針對長者、具慢性病的高風險民眾,特別希望能接種三劑。除此之外也應避免感染,如果家人曾有疑似症狀或曾與確診者有接觸史,應避免接觸長者或高風險長輩。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昨天共開立6953人份口服抗病毒藥,其中輝瑞「倍拉維」(Paxlovid)共5540人份、默沙東「莫納皮拉韋」1413人份;今年以來累計開立約27萬9575多人份,包括22萬5451人份倍拉維及5萬4124人份莫納皮拉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口服藥開立數量與之前趨勢差不多,但隨著疫情下降,開立人數比前兩周下降。醫療資源統計方面,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1萬3930床、空床6905床、空床率49.6%,其中台北區52.5%、北區56.3%、中區45.6%、南區33.4%、高屏區54.4%、東區59.9%;55家集中檢疫所共8131床、空床數5146床、空床率63.3%;48家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4533床、空床數2111床、空床率46.6%。另有媒體關心國內可能會有夏季流感疫情,可能影響新冠肺炎的疫情。不過,莊人祥表示,確實有觀察到周邊國家最近有流感疫情,但台灣因為有邊境檢疫和戴口罩防疫措施等,流感併發重症自去年十月到今年沒有任何病例。目前看到的是類流感,多是因為新冠疑似症狀而就診,所以目前沒有所謂的流感疫情再發生。
-
2022-06-19 醫聲.數位健康
2022高齡論壇/高齡心理健康專家解惑 失智、憂鬱、失眠都有解
編按:「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由國衛院、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主辦,台灣大學、台灣房屋、桂冠營養研究室、庇卡任意門合辦,邀請20位專家針對高齡生活的精神、心理健康提出實用建議,內容橫跨失智預防、長輩憂鬱症怎麼辦、長者孤獨感因應...等,更多精彩報導敬請期待7月10日《元氣周報》。在高齡化海嘯席捲的今天,「如何打造樂齡友善理想國?」、「樂齡族如何擁有幸福、美好生活?」,備受關注。今由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共同舉辦的「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線上直播活動中,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表示,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根據研究,影響長者主觀幸福感的因素,除了生理健康外,影響程度最大者為心理健康,其次是社會健康、靈性健康。長者自殺率居首位 憂鬱、失智、睡眠皆須重視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名譽教授李明濱指出,長者自殺是全球性的問題,台灣長者自殺死亡率雖有下降,去年仍有超過1千位長者自殺身亡,4千餘長者有自殺行為。而長者自殺是要解除痛苦,並非結束生命,多數痛苦源自失眠、憂鬱、焦慮、憤怒、自卑等,因此高齡族群要快樂,須從家庭、心理、社會各面向,達到生活品質的提升。一旦長者罹患失智症,無論是自身或對家人、照顧者,身心健康與幸福感都會受影響。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黃宗正解釋,失智症又分為阿茲海默症、血管型失智症與路易氏體失智症三大類,症狀除了記憶、認知功能喪失之外,也可能有幻覺、睡眠障礙,甚至憂鬱傾向,相當複雜,若家中長輩出現疑似症狀,宜盡快就醫。事實上,國內高齡人口約六分之一有輕重度不等的憂鬱情況,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主治醫師張家銘指出,有別於年輕人的憂鬱,長者憂鬱症更可能伴隨身體不適,包括口乾、胃口不佳、失眠等;照顧者除了覺察長輩心理狀態、給予陪伴外,也應鼓勵就醫,同時注意自身身心狀態避免照顧者浩劫。研究顯示,台灣失眠人口逐漸增加,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說,許多高齡長輩常有失眠問題,而睡眠由大腦所管理、是腦功能的表徵,隨年齡增長,睡眠越淺、越容易受干擾,越是步入高齡者,越應該重視睡眠。人老、心不老 調適心態面對老後生活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長楊政達說,老化可能會影響生理,如動作遲緩、失智、睡眠等問題,而須進一步思考老化對心理、社會、大腦等健康層面的重大影響。至於要如何維持健康,這是非常重要的任務,並從年輕人的角度思考,要如何幫助家中長輩?讓長輩活得更幸福、更快樂。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吳治勳說,其實人在老的過程,一定會遇到退化及失去,但「老」對不同人來說,應是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老」,因此,最重的是「心不老」,充滿彈性面對及調整生活,比去學習年輕人的東西更重要,每個人應採用智慧、慈愛,老成最適合自己的樣子,以最美好的方式面對老化。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則提醒,孤獨與孤立感可能對身心健康帶來極大傷害。他解釋,孤獨是一種因與社會缺乏連結等因素,個人主觀產生不愉悅內在感受,而社會孤立是指個人真實地斷絕於社會連結與人際關係之外,這兩項常常容易一起被提出討論。經統計,已開發國家社區60歲以上高齡民眾近3成感覺孤單,而在住宿型長照機構住民約6成感覺孤單。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郭乃文指出,隨著老化過程,大腦應要成為「抗老腦」,從全生命觀點了解過去是否被約束,應該調整一下,讓生活轉變為一種用腦設計過的生活,並以學習腦逐步成長。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則以自身為例表示,在疫情期間,晚輩可以多打電話或以視訊方式與長輩互動,讓長輩感覺備受關注,身心健康自然就會有所提升。華人本土心理研究基金會顧問林以正認為,人與人的連結是互相影響,有些人是正面想法,讓自己的人生更豐富,有些的想法是比較負面,這樣的連結就會讓人非常疲憊。智慧手機助功 數位足跡預測認知功能至於手機到底對長輩能發揮什麼樣的功能,是好還是壞,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煜軒指出,以前在醫院進行認知功能檢查時,得到醫院排檢查,時間過久,問題也不符合實際狀況,但現今利用智能化的手機,可以紀錄使用者的數位使用軌跡,就能推測個人的認知行為。此外,生老病死是人一生中都會遇到的事,談到在最後一哩路時到底要怎麼善終呢?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科主任、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蔡兆勳表示,安寧緩和是提供末期病人身心靈最好的照顧,是一種樂活積極並非等死,也不是浪時間的醫療行為。👇🏻👇🏻👇🏻看論壇精彩回顧👇🏻👇🏻👇🏻打造老後幸福感 樂齡族食、宿都要顧國家衛生研究院技轉及育成中心主任蔡熙文表示,對於樂齡族而言,飲食健康、居住品質與照護系統等,都深深影響其生活品質與幸福感覺。桂冠實業營銷副總經理王振宇認為,台灣家庭結構從過去的核心家庭,轉變成現在以小家庭、單親家庭、空巢家庭居多,因此民眾的備餐習慣也有所調整,特別是疫情時刻,冷凍食品的使用量明顯增加,許多家庭會搭配生鮮食品使用,而飲食對於樂齡族的幸福感可帶來深刻影響,當冷凍食品的營養價值更符合樂齡族健康需求,而味道又非常美味,兒女、照顧者就會更安心,與長輩的關係也會更圓滿、融洽。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則以「三本」祝福所有樂齡族群,他認為,樂齡族要幸福,除了本人要健康,也必須要有本事、本錢,本事是指興趣、娛樂,本錢則是財務基礎,當「三本」都充足,生活自然幸福、美好。庇卡任意門行銷總監鄭凱文表示,樂齡族退休後的生活若要幸福、健康,可以多學習、多探險,也可以多探索,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退休生活也可以有更多樂趣。
-
2022-06-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中重症破萬例 9成是長者 專家呼籲盡早用藥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案例累積已破300萬例,雖99%以上都是輕症,但二個多月來中重症也破萬例。其中,60歲以上長者,僅佔全體確診病例的16%,卻佔中重症的85.7%,死亡病例的9成,這群長者一旦發展到中重症,死亡率近4成,相當於每三人會有一人死亡。因此,專家建議,長輩疑似染疫時要立即快篩或做核酸檢測,一旦確診要儘快使用抗病毒藥,才能減少死亡危機。衛生署疾病管制署預防接種諮詢小組召集人、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暨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指出,「所有的病毒感染都一樣,要在病毒沒有大量複製前,在火勢擴散之前,就把星星之火給消滅掉,老人家感染新冠肺炎,最怕肺炎、心臟發炎、敗血症;只要是輕症患者發病五天內,就要馬上用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盡快使用是最重要的原則。」兩種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藥物分別能降低68%、45%死亡率最近在香港發表一篇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藥物在真實世界的使用證據,分析2022年2月26日到4月26日期間,確診是新冠肺炎Omicron BA.2感染為主的住院病人,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倍拉維(Paxlovid)、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治療後,前者能減少68%死亡率,後者則是減少45%死亡率。李秉穎指出,「香港的這項研究,確實反映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藥物的保護效果,這二種藥物都是緊急授權使用,目前尚未有長期追蹤研究。莫納皮拉韋的顧慮會比較大,孕婦也不能使用,因怕細胞變性,有基因傷害的風險,當其它藥物都沒辦法用時,才考慮使用;倍拉維比較沒有特別需要注意的不良反應,只是藥物交互作用比較多,小心使用就可以了,所以,台灣用得量比較多。」面對新冠病毒驚人的傳染力,恐怕這輩子至少都有機會得到一次。李秉穎提醒,「雖然年長者,打疫苗的保護效果比較差,但要避免長者染疫後進展到中重症,首先是適當、確實的接種疫苗,老人家建議要接種第四劑。」很多人可能認為長輩又不常出門,但一旦社區流行,全部家人都打過疫苗,可以減少感染、減少重症率,還是有可能會不小心帶病毒回去,在不知不覺中傳染給家中的老人家。不打新冠肺炎疫苗,就像沒有穿戴護具,就跑去玩高空彈跳一樣玩命。盡早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減少重症風險另外,李秉穎也提醒,在這段時間嚴格的防疫手段,像是勤洗手、戴口罩,已經讓許多病毒感染變得很少見,但新冠肺炎病毒還在流行,老人家本人或親密接觸者有任何發燒、咳嗽、流鼻水、拉肚子、嗅味覺異常等疑似症狀,就馬上要快篩。如果懷疑是感染新冠肺炎,即使快篩陰性,也要考慮去做核酸檢測,及早診斷、盡快治療。若發現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喘、意識改變,血氧低於95%,應盡速送醫。
-
2022-06-16 失智.像極了失智
記憶力變差、詞不達意就是失智?10項真實「失智症症狀」大公開
最近記憶力不好,常常找不到東西、忘記與別人的約會?原本熟悉的動作,像開瓦斯爐、門鎖也不會了?某個詞語突然想不起來該怎麼說?當這些情況頻繁出現的時候,會讓人不禁懷疑身邊的人,甚至是自己,是不是得了失智症。這裡就結合失智症照顧者的真實經驗,幫你整理出有關「失智症症狀」的常見問答,讓你全方位了解「失智症症狀」。Q:怎麼發現身邊的人、自己失智?A:失智症一開始的症狀很難察覺,就算身邊的人出現反常行為,大家也可能只當是一時忘記、特殊事件,而不當一回事,都要等到更嚴重才意識到可能是疾病影響。所以讓我們從失智症患者家屬分享的親身經驗中,來看看他們當初是怎麼發現家人失智,如果自己或身邊的人有類似行為,就能及早注意、提高警覺。他們觀察到的行為分成以下幾類:1.認不出、認錯人:當一個人開始認不出、認錯熟悉的人,而且經常發生時,就可能是失智的警訊像是當爸爸看著女兒的臉說:「你是誰?」,看到兒子都要想很久,或是把外籍看護錯認成小三等情況,在有失智者的家庭都會發生。2.忘記事情:由於記憶出現問題,忘記事情也是常見的徵兆,從忘記日期、跟人的約會,甚至到熟悉的例行公事都有可能。像是突然不會打電話、關水龍頭,或是本來很會料理,卻突然不會,明明連續買了一個月衣服卻一直説沒衣服穿⋯⋯。3.遺失物品:經常遺失物品或是懷疑有人偷取他的錢財,也是很多家屬一開始會注意到的跡象,由於記憶出現狀況,會讓失智者記錯或忘記東西在哪,而懷疑被別人偷竊。舉例來說,像是東西壞了就說被人弄的,身分證、健保卡一年掉6次,每次都說是人家偷的。還有家裡出現很多新的東西,患者說人家送的等等。4.幻覺:幻聽、幻覺也是一個徵兆,他們可能會看到一些看不到的人,講一些天馬行空、不存在的事,疑心病也感覺變重了。例如某位家屬的婆婆,只要公公不在家,情緒就焦燥不安,甚至會哭鬧懷疑公公有外遇,之後才發現是失智症引起的。5.性情大變:原本性情溫順的家人,突然變得多疑情緒暴躁,甚至會攻擊打人;平時看電視喜歡邊看邊罵,卻變得安靜呆滯,原本外向熱情,反而不再與人社交,這種極大的性格改變,都可能是失智的徵兆。 Q:什麼症狀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A:隨著老化,智能也會減退,許多人分不清楚這與失智症的差別,如果自己、家人或身邊的親友,於日常生活中出現以下10種症狀、情境,就要提高警覺、意識到可能為失智症,並立即就醫接受完整檢查和診斷。 1.記憶力減退影響到工作:忘記頻率高,即使提醒也想不起來。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例如英文老師忘記ABC、銀行行員無法數鈔票。3.言語表達有問題:想不起來,甚至以替代方式來說明簡單詞彙。4.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搞不清楚早晚、年月,找不到回家的路。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借錢給陌生人、一次吃下一週藥量等等。6.東西亂擺錯位:將物品放置在不合理的位子,如鞋子放在冰箱之類的。7.抽象思考有困難:對言談中的抽象含義無法理解,聽不懂操作機器的指示。8.行為與情緒改變:情緒起伏大,一下哭一下罵人,出現買東西不付錢等異常行為。9.個性大變:變得疑心病重、口不擇言,也可能沈默寡言或失去自我控制能力。10.喪失活動力與開創力:對原本的興趣、嗜好失去動力。Q:真的得了失智症,會有哪些症狀?A:當確診為失智症後,早期出現的病症會以「認知功能」障礙為主,而認知功能症狀包含5大面向。 1.記憶:早期失智症病人會有記憶喪失的現象,像是忘記近期重大的事件,而且連提示都無法回想起來,這種情形還會持續惡化。2.語言:某些病人的症狀表現以語言功能障礙為主,他們常無法說出物品的正確名稱,而以替代詞代替,逐漸減少語言表達,整體溝通能力變弱。有些病人則是理解力下降,也因此被誤以為重聽。3.推理和判斷:病人的判斷力大不如前,做決定變得猶豫不決,會無法了解生活中潛在的危險、處理複雜的事,或解決突發的小狀況。4.視空間:在視覺上,病人可能無法辨識熟人的面孔或認不得物品。在空間上,病人可能認不得周圍環境,而常有迷路的狀況。5.個性和行為:病人的個性會有巨大轉變,像是變得退縮、被動,或出現重複行為、不恰當的社會行為等等。後續則會出現各種「精神行為症狀」,常見的「精神症狀」如妄想、幻覺、錯認;「行為症狀」如重複行為、迷路、攻擊、日夜顛倒、漫遊、貪食,或是出現譫妄、日落症候群;而情緒上則可能出現,如焦慮、憂鬱、淡漠等症狀。●重複行為:失智症患者常出現言語、行為的重複,像是重複提問同樣的問題,或是一直重複說一樣的話。除了言語也能出現重複進食的情形,因為失智者的記憶、判斷力喪失,使得他們忘了自己吃過東西,而反覆吵鬧、生氣。●日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又稱日落症候群,它並不是一種疾病或診斷,而是一群行為的總稱。多好發在包含阿茲海默失智症等各種失智症患者或意識混亂長者身上,在傍晚或夜晚來臨前,患者出現行為或意識上的混亂,或是原有的精神行為症狀變得更嚴重,包括躁動、踱步、攻擊、不安、焦慮、沮喪、遊走、注意力不集中、尖叫、幻覺等症狀。●日夜顛倒:失智症患者因為大腦功能退化,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所以可能出現日夜顛倒的情況。加上患者對於環境刺激與外界噪音更加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醒來,睡眠環境需要費心經營打造。Q:失智症有不同類型?不同類型的症狀也不一樣嗎?A:失智症的種類主要可分為:退化性(阿茲海默氏症屬於其中一種)、血管性、混合性(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並存),以及其他因素導致的失智。不同類型的失智症出現的症狀也有所不同。1.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1906年由德國Alois Alzheimer醫師發現並命名,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特性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主要以記憶力不好,經過暗示也想不起來,但並無意識障礙,屬進行性退化。●額顳葉型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中,容易被忽略是額顳葉型失智症,其早期症狀包含言語及人格變化、不合常理行為(拾荒癖)或重複動作,如不停開關抽屜等;與阿茲海默症較大不同是,初期極少出現時空混亂或健忘,但因發病年紀較輕,初期短期記憶不受影響,難被周遭的人發現或誤認是其他精神疾病,確診時間易延誤。●路易氏體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時好時壞起伏變化大、對抗精神藥物十分敏感、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每次發作持續數周至數月。另外還有巴金森氏病、進行性上核神經麻痺症與合併其他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之病變。2.血管性失智症:腦中風、多發性血梗塞失智症、心衰竭引起缺氧症等。3.嚴重創傷:拳擊性失智症、頭顱大腦傷害等。4.特殊感染: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進行性多發性血腦病變等。Q:失智症有幾個階段?不同階段症狀也不一樣嗎?A:失智症是一種會不斷退化的疾病,最早期出現的是輕度認知障礙或及早期失智症,接下來分為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三個階段。不同階段的症狀也不一樣,身體機能會隨著病程逐漸惡化。1.輕度(初期):記憶力、語言能力、判斷力等已經出現問題,對工作和社交能力造成影響,無法處理太複雜的事物,情緒、行為也有所轉變,但大部份日常生活仍可自理,時常因症狀輕微而延誤就醫。2.中度(中期):記憶、認知功能、生活能力等更退化,能明顯發現異狀,需要仰賴他人協助,才能處理日常生活瑣事。由於尚有行動力,走失的機會增加,生活中也有吃壞掉的食物、藏東西、日夜顛倒等狀況出現,反而增加照顧的困難度。3.重度(晚期):幾乎認不得自己和家人,認知與日常生活功能更是嚴重退化,只會講簡單的字句,行動能力、吞嚥能力也退化,基本上要完全仰賴他們照顧。Q:容易與失智症混淆的病症有哪些?A:失智症(Dementia)、譫妄(Delirium)和憂鬱症(Depression)最容易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因某些症狀相同而忽視了譫妄或憂鬱症。「譫妄」的症狀與失智症很類似,常見的現象有注意力分散、意識混亂、說話語無倫次,出現幻覺及妄想、情緒起伏變化大、行為激躁不安等等。但失智症和「譫妄」兩者最大的區別是疾病發作的時程,失智症是緩慢、持續的腦功能退化,譫妄則是急性發生的精神狀態變化。前者較不易察覺,常被誤認為「人老了就是這樣!」後者則因為是突發性的,照顧者馬上就能發現異狀。「憂鬱症」也經常與失智症混淆,老年憂鬱會引發假性失智症,不定時發生陰霾般的低潮情緒籠罩,連日常生活瑣事都受到影響。其症狀常伴隨記憶力變差、無法專心、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因為表現狀況跟失智症非常相似,讓人難以察覺是憂鬱症所引起。另一個相似的疾病是「巴金森氏病」,兩者都是腦部疾病,雖然某些症狀相似,但發病初期的病症還是不太一樣。巴金森氏病常見症狀包括行動遲緩、不靈活、四肢僵硬、手腳顫抖、駝背等,雖然患者動作障礙、變慢,但智能未受影響,不會出現判斷力減低、問題一再重複、忘記現在何年何月、疑神疑鬼等失智症症狀。但巴金森氏病到了後期,約有三到四成的患者會出現失智症的狀況,所以兩項疾病常讓人分不清。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6-16 醫療.感染科
QA/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的新興傳染病「猴痘」,一般人如何預防?
五月中下旬,世界衛生組織(WHO)召開緊急會議後表示,已在全球11個國家和地區確認逾80例猴痘病例,並警告未來可能會發現更多病例。衛福部疾管署指出,猴痘臨床症狀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嚴重度較輕微。國內迄今尚未曾出現猴痘病例及相關通報。以下整理關於猴痘的介紹,讓大家更認識這個疾病,以防患未然。Q1:什麼是猴痘?1958年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該病被命名為「猴痘」。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個案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歲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病毒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中非分支致死率高達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1%。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Q2:人類如何感染猴痘?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被感染。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也是一種危險因子。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因此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都有較大的感染風險。產婦若感染猴痘病毒,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儘管密切接觸已知是傳染危險因子,目前尚未確定猴痘是否透過性接觸傳染。Q3:感染猴痘會出現什麼症狀?猴痘感染後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Q4:猴痘如何治療?大多數猴痘病患的病程為自限性(self-limiting),因此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目前國外有數種抗病毒藥物如Tecovirimat、Cidofovir 與Brincidofovir以及針對天花病毒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Vaccinia Immune Globulin Intravenous, VIGIV)可在試驗情境下用於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我國目前尚未儲備上列藥物。Q5:猴痘是否有疫苗可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於2019年核准由含有減弱天花病毒株(attenuated vaccinia virus Ankara strain)製成之新疫苗(JYNNEOS),可用預防天花和猴痘感染,適用於18歲以上感染猴痘之高風險族群。美國FDA亦核准ACAM2000為含有活病毒的天花疫苗,目前被用於感染天花高風險者,如在實驗室操作天花病毒之人員。台灣目前尚無此兩種疫苗。Q6:一般民眾如何預防猴痘?一、降低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二、降低人際間傳播風險: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醫院照護疑似或確定病例時依循標準防護措施、接觸傳染防護措施及飛沫傳染防護措施。針對陽性個案應啟動接觸者追蹤,並隔離曾接觸之哺乳類動物寵物。三、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Q7:猴痘的致死率高嗎?哪些人感染後要注意?猴痘對大多數人的的症狀通常輕微,症狀持續14至21天會痊癒。西非分支猴痘病毒株,也就是英國病例的病毒株,其致死率為1%;但中非(剛果地區)分支病毒株致死率則高達10%。免疫功能低下族群,孕婦及幼童感染後要特別當心。Q8:醫護人員如何保護自己不受病人感染?因猴痘可能透過接觸病患的傷口、體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方式傳播,故建議醫院照護疑似或確定病例時依循標準防護措施、接觸傳染防護措施及飛沫傳染防護措施。採檢/醫療照護人員建議穿戴手套、隔離衣、醫用口罩、護目裝備(護目鏡或全面罩);如果病人情況允許,其他人與病人近距離(小於1公尺)接觸時,建議病人佩戴醫用口罩。(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管署)
-
2022-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康復者注意!滿足3條件要懷疑「多系統發炎」 未來2周可能20幾例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6月2日未滿20歲新冠肺炎確診者達43萬人,多數為輕症。不過兒科急診醫師提醒,「21歲以下」確診後一個月內若「高燒超過24小時」合併「兩個以上器官系統之症狀」,可能是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致死率2%,多需住加護病房。以國外10萬分之8.3的發病率加上台灣10歲以下約25萬人確診推估,未來1到2周可能陸續出現20幾例,台大醫院近期已收治首例。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林銘泰昨晚間於臉書揭露,一名10歲男童4月底輕症確診,兩天就痊癒,但5月28日至31日在外院有高燒、腹瀉、淋巴結腫大、紅疹、手腳腫等症狀,確診MIS-C。6月1日轉至台大兒醫時,男童血壓不穩合併休克,加護病房與感染科團隊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強心劑等藥物,病況終於趨穩,昨順利轉出加護病房。林銘泰寫道,一直苦口婆心勸家長快帶小孩打疫苗,因為疫苗不只能預防新冠肺炎重症,也能預防確診一個月後發生MIS-C。這名男童是為台大收治的第一個MIS-C案例,真的不希望再出現第二個,他也於留言回覆友人說「是要打仗的時候了!」兒童急診醫學會日前曾發布聲明提醒, 5至11歲孩童發生MIS-C風險較高。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兒科醫學會兒科急診次專科委員會主委吳昌騰今上午受訪指出,目前醫界還不清楚為何MIS-C會延遲發生,可能是身體出現過度免疫反應所致,歐美資料顯示21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有較高風險。吳昌騰表示,MIS-C常發生在確診後第3到4周,併發冠狀動脈異常比率可高達10至50%,有超過三分之一病童會併發休克,需要在加護病房治療。MIS-C發病率雖從Alpha流行期的10萬分之54.5、Delta流行期10萬分之49.2,降低到Omicron是10萬分之3.8人,但以台灣10歲以下約25萬人確診換算,此年齡層未來1到2周可能陸續出現20幾例,家長和臨床醫師應提高警覺。吳昌騰指出,MIS-C的診斷包括臨床症狀與實驗室血液檢查,家長可觀察的臨床症狀重點有二,第一是高燒超過24小時,再者是2個以上的器官系統出現症狀。美國對高燒的定義是攝氏38度以上,他自己的臨床經驗大約是抓38.8度到39.5之間。臨床症狀會出現在兩個以上的器官系統。例如腸胃道症狀(嘔吐、腹痛、腹瀉)、皮膚粘膜症狀(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手足肢端腫脹)、心血管系統(心肌功能異常、冠狀動脈異常),另也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凝血功能異常、呼吸症狀等。臨床症狀之外也要搭配血液檢查結果,才能確診。吳昌騰表示,MIS-C的死亡率約為1到2%,若能早點讓生命徵象穩定下來,不會有這麼大的危害,但就怕跟腦炎一樣來得又快又急又猛。他觀察,指揮中心宣導兒童重症和腦炎警示徵兆之後,後來接手的兒童重症案例有明顯比之前更早送醫,或許現在也是可宣導MIS-C的觀察重點的時機。也要特別提醒家長,若孩子確診後一個月出現疑似症狀,就醫時一定要告訴醫師孩子確診的日期。
-
2022-06-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次確診要再隔離? 羅一鈞:正在研擬流程或可提前解隔
國內新冠肺炎本土疫情還在高原期,每日仍有上萬人確診。但也不斷傳出有民眾解隔離後仍快篩陽性,且有症狀,認為是二度確診。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二度感染機率頗低,除個案自述外並未接到臨床醫師很多要通報的二次確診個案,多半是陰陰陽陽階段。羅一鈞表示,三個月內若檢驗陽性通報至系統,會自動歸併為重複通報,成為一案。但臨床端如有高度疑似相關症狀或Ct值低,懷疑是二度感染,也可透過通報再次成為確診紀錄,並且開立法定文件、隔離。但因為新冠肺炎症狀從很輕微的喉嚨癢流、鼻水到嚴重肺炎都有可能,關卡設在哪裡也還需要和臨床端討論才能決定,否則將造成臨床困擾。不過羅一鈞表示,新冠肺炎二度感染機率低,目前個案自述外本身沒有高度疑似症狀或Ct低則狀況,因此並未接到臨床端有很多想要通報的個案。當然不能排除二次感染案例會陸續出現,所以正在研擬相關流程,包含隔離以及開立文件等,或可在檢驗一次陰性或綜合評估後提前解隔或銷案,避免產生不必要的人身自由限制。
-
2022-06-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當確診成常態…日常生活該做哪些準備?環境防疫6建議
COVID-19病毒從2019年底在武漢爆發開來,至今已進入第三年,某些科學家預測,新冠病毒並無消失跡象,能夠穿透身體抵抗力的各種變種病毒將持續出現,導致有些人不斷遭到感染,一個人染疫兩次甚至三次,都有可能。而染疫的人在康復後也有後遺症等問題,「長新冠」後遺症可能達半年。人們不可能一直封閉在家,當我們漸漸得與病毒共存時,《元氣網》以下整理日常生活該做的應變及調適,走向後疫情時代,才能恢復正常生活。自我檢測家中常備快篩試劑,如有疑似症狀時,可先自我篩檢,再視情況就醫。【延伸閱讀】>>一表比較唾液快篩與鼻咽快篩用法、準確度、優缺點… 診療就醫健保署與衛福部共同推動「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提供確診解除隔離後6個月內之康復者,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照護期限為6個月。只要掛一次號,就能由跨科別醫師看診。就醫流程就診醫院名單及科別全台現有104家醫院參與健保署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診整合醫療計畫,包括臺北區26間、北區18間、中區26間、南區14間、高屏區13間、東區7間。>>參與醫院名單及科別常備品與藥物家庭一般備藥.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腸胃止瀉藥、電解質補充劑、葡萄糖口服電解質液(補充水分).體溫計、血氧計.維生素B、C等【注意】綜合感冒藥多為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的複方,需注意不要再重覆服用單一項目藥品。【延伸閱讀】>>確診用藥QA/一般確診吃什麼藥?輕中重症適用藥品詳細看 兒童備藥止痛退燒使用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或是NSAID(Non-Steroidal Anti-Infammatory Drg,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類藥物。.發燒超過38.5度時:小於1歲孩童:可使用Antiphen(安佳熱糖漿),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5c.c,每六小時一次,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0c.c。1歲以上孩童:可使用lbuprofen oral susp(依普芬口服懸液),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5c.c,每六小時一次,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0c.c。.發燒超過39度時:可使用Voren Supp(12.5mg)非炎栓劑:肛門塞劑,劑量為(體重/12.5)顆,如體重6公斤可用約0.5顆;可吞藥孩童則可使用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一顆500mg)(普拿疼:Paramol、Depyretin、Acetal、ARAN)劑量為體重/40顆,每四到六小時一次(例如 20公斤,就20/40吃半顆),單次最大劑量為一顆,一天不多於五顆。鼻塞、流鼻水症狀可使用Antihistmine(抗組織胺類藥物)包括:1.Cypromin soln希普利敏液:第一代抗組織胺,比較嗜睡,劑量為體重x0.25cc,一天3至4次。2. Peace鼻福:第一抗組織胺+交感神經奮劑,對鼻塞很有效,建議短期用,不要超過七天,避免停藥後產生彈鼻炎。劑量為體重x0.25cc ,一天3次。3. Cetirizine Soln 勝克敏液:第二代抗組織胺,較不嗜睡,劑量為體重x0.25c.c最多不超過10c.c,一天1至2次。30公斤以上大小孩方面:1. Xyzal驅異樂:6到11歲,睡前0.5顆,12歲以上睡前1顆。2.Allegra艾來、Denosin停敏:6到11歲,一次0.5顆,一天兩次;12歲以上,一次一顆,一天兩次。咳嗽化痰咳嗽藥部分,許書華提醒必須小心使用,小孩勿用如甘草止咳水等麻醉性鎮咳劑,可使用含Butamirate Citrate成分的Mirate 米瑞液,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25c.c,一天三次。化痰可使用含Ambroxol HCI(氨溴索)成分的Soltan liquid 舒痰,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2c.c,一天三次。 【注意1】許書華醫師強調不鼓勵自己拿藥不看醫師,但非常時間以上症狀輔助藥物僅供參考,請記得在有藥師諮詢的藥局購買。【注意2】兒童用藥不是成人縮小版,劑量需依照體重或年齡精算,且應優先使用易於依照年齡或體重進行劑量調整的「兒童專用製劑」。購買藥物注意事項1、必須到藥局購買,且有藥師詢2、有些藥物需要醫師處方箋,可以詢問藥師3、有症狀的時候依照症狀投藥4、以上所列藥名為熟悉的藥物,可以選擇相似藥物(記得選大廠牌)5、有危險徵兆別等待,立刻聯络就醫(可參考之前貼文)6、成人處方小朋友不適用(>18歲可,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長照死亡率升 專家:應早期投藥、降低行政門檻
國內今天145例死亡個案中,45例來自長照機構,佔31%。針對長照住民用藥,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藥物不能預防或取代疫苗,仍須快篩陽性才能投藥,而長照最早開始「快篩陽性經醫師診斷就能直接給藥」的措施。不過,專家表示,考慮疫情規模和利弊並非不能改變給藥策略,應針對有症狀、有接觸者早期投藥,並降低相關行政門檻。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投藥部分各縣市機構都在積極執行,只要快篩陽性,沒有藥物禁忌症都會盡快投藥,是降低致死率的重點。至於有疑似症狀就投藥,可能讓處方醫師有疑慮。因為慢性咳嗽、呼吸道症狀很常見,從臨床症狀給藥不保證無副作用。且抗病毒藥物目前不符合藥害救濟的管道,因此利弊權衡下很多醫師會擔憂。目前快篩普及率和操作方便性都很好,出現疑似症狀仍建議先快篩,讓醫師有檢驗佐證做為開藥依據才較符合實證。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則表示,一波流行中可考慮有症狀、有接觸,儘管檢驗陰性即投藥,尤其住在同一個長照機構本就容易傳染,這就是「經驗性」和「積極性」的投藥;過去流感就是這樣做。他直言,在醫學上臨床副作用等都是可以討論,考慮疫情規模和利弊也不是不能改變。中華民國防疫學會榮譽理事長王任賢說,疫情一旦傳進長照機構,死亡率就會高,這是各國疫情共同特徵。要預防死亡,唯有靠「及時連結醫療」,之前醫療量能吃緊,醫療院所自己的問題都處理不完,長照的病人根本很難轉進去。現在快篩陽確診開始紓解醫療量能的壓力,但仍卡在給藥速度不夠快。王任賢表示,長照與醫療是兩套系統,兩者間本就有隔閡,加上新冠肺炎是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通報和給藥都要符合一定程序,就算把藥直接放在機構,都不見得能很快就給出去。現已既然不再疫調,不明白為何不讓新冠肺炎回到第四類法定傳染病,與「流感併發重症」一樣,可大幅降低相關行政流程的門檻,進而加速給藥。王任賢猜測,政府遲遲不願意將新冠肺炎改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或許是因為如此一來,擁有極大權力和大筆特別預算的指揮中心,很可能就得解散了。
-
2022-05-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長照有症狀即投藥? 羅一鈞:憂副作用、無藥害救濟
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死亡個案145例,其中45人來自長照機構。前疾管局長蘇益仁不斷強調,應注意長照機構的死亡率,建議針對住民直接百分之百給予投藥。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藥物不能預防或取代疫苗,但快篩陽性經醫師診斷就能直接給藥,長照最早開始做;若有些機構或醫師因為慢性病多重用藥而開藥較保守,可以討論,但目前仍維持此措施。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過去一周統計機構住民占每天死亡人數平均約26%至27%。每天死亡個案中80歲以上都占大多數,雖有一定比例在長照機構,但整體來看機構致死率還是偏低。羅一鈞表示,截至昨天共有1018家住宿機構有染疫確診事件,包括1萬724名住民、4020名工作人員,機構送出就醫和後續死亡正請機構統計中,待回報後會再完整報告。投藥部分,各縣市機構都在積極執行,只要快篩陽性,沒有藥物禁忌症都會盡快投藥,是降低致死率的重點。專家提到不需快篩有疑似症狀就投藥,可能讓處方醫師有疑慮。因為慢性咳嗽、呼吸道症狀很常見,從臨床症狀給藥不保證無副作用。抗病毒藥物目前不符合藥害救濟的管道,因此利弊權衡下很多醫師會擔憂,因此需要看疫情發展是否能用症狀預測而不用快篩。目前快篩普及率和操作方便性都很好,出現疑似症狀還是先快篩,讓醫師有檢驗的佐證做為開藥依據才比較符合實證。陳時中表示,目前針對機構工作人員和住民都以每人三劑發放,使用可近性高,且15至20分鐘可完成檢驗。只要快篩陽性經過醫師診斷,就可以直接給藥。
-
2022-05-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喉痛好痛快篩還是陰? 台大醫教你「雙採」提升靈敏度
對於新冠肺炎重症高危險群來說,能否及早確診、在病毒量還不高時及早給藥,是高風險群遠離死亡的關鍵動作。但快篩要病毒量夠高才驗得出來,該怎麼突破困境?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李建璋指出,因為Omicron特色是先攻擊喉嚨,加拿大研究發現如果拆兩支快篩,一支採檢鼻咽、一支採檢扁桃腺,可將靈敏度從7成提升到提升8成8,值得推廣,幫助有疑似症狀的長輩及早適用「快篩陽確診給藥」的新制。李建璋昨天於臉書撰文分享這項研究新知,今早接受採訪時進一步提醒兩點。首先,從喉嚨採檢不是採中央,而是左右兩邊的扁桃腺。可以對著鏡子張開嘴巴,發出「啊」的聲音,就會看到喉嚨兩側有兩個小山丘狀的構造,就是扁桃腺。他表示,採檢這個部位時可能會引發噁心感,但喉嚨分泌物比較多,不需像鼻腔那樣一邊採15秒,建議在感覺痛的位置採檢,因一般來說受到病毒攻擊的部位會最痛,可增加採到高病毒量的機會。第二個提醒是,採檢兩個部位,可以分別用兩組快篩卡匣和兩支棉棒,也可以共同一組快篩卡匣和一支快篩棉棒,但要注意,不可以改用一般藥局購買的棉棒採檢。快篩棉棒頭都是專利材質,一般棉棒頭的材質會吸附蛋白質,抗原無法溶到快篩試管的溶劑中,就驗不出來了。李建璋指出,很多患者都說喉嚨痛如刀割,但主訴流鼻涕的人不多,如果快篩只有從鼻子採檢,很可能沒有採到病毒最多的地方,如果喉嚨和前鼻腔都採檢,或許有望提升採到病毒抗原的機會。他爬梳文獻發現,加拿大一所大學今年1月已發表集合1400多人、品質不錯的研究,用的是現在便利商店就有販售的亞培家用快篩試劑。研究顯示,只有從鼻子採檢,敏感度是68.4%;如果用一支快篩棉棒,扁桃腺、鼻子都採檢再驗,敏感度進步到81.6%;如果用兩組快篩試劑,一組驗鼻子、一組驗扁桃腺,敏感度可達到88.1%。李建璋表示,他在夜班處理15個快篩陽性確診病人的PCR結果,發現15個人裡面有13個人Ct值都小於20,顯示大約有90%病人都要病毒量很高,才能從快篩看到陽性。李建璋的學弟,長庚放射科陳煥武醫師在臉書分享自己PCR的Ct值只有15,卻經歷6次快篩陰性,引發臉友熱烈回響,顯然不是單一經驗。李建璋表示,因此,「快篩陽投藥」新制的確可提升給藥效率,但他仍擔心可能沒有打到痛點,因為快篩受限於敏感度,容易錯過給藥黃金期。當病毒量高達到「飽和攻擊」的程度,這時就算給予抗病毒藥物,也沒有把握可以抵禦病毒的攻勢,指揮中心公布有47%死亡患者是確診後3天內死亡,亦反應出這個事實。既然有研究證實同時採檢鼻子和喉嚨,方法簡單又可顯著提升快篩靈敏度,值得推廣,幫助更多人及早診斷、用藥。
-
2022-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檢驗試劑敏感度不同 石崇良:快篩陰卻有症狀應就醫
宅神朱學恒昨日以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投資富佳生技公司研發的,新冠病毒家用核酸檢測套組(鼻腔)、艾卡爾核酸檢測分析儀檢驗,Ct值27.7,而篩檢前後,另經快篩檢驗都為陰性,這要如何解讀?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說,各類試劑敏感度不同,若以快篩試劑採檢,Ct值25以下都可以驗到,但如果超過Ct值25可能有偽陰性問題,因此應是有症狀再驗,比較容易驗出來。朱學恒Ct值27.7,有無可能是感染很久卻未被檢出?石崇良說,這有很多種可能性,需觀察有無症狀,如果症狀持續,可能是在染疫初期,但如果是無症狀,也可能是在感染後期,採檢結果陰陰陽陽的階段。石崇良說,民眾若快篩陰性,但有新冠肺炎疑似症狀,且症狀持續沒有好轉,仍應盡速就醫或進行PCR檢驗。因確診感染後盡速投藥,可以降低轉變為重症及降低住院風險,需注意具有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等12項危險因子,一旦快篩陰性且症狀持續者,仍應盡速就醫。
-
2022-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快篩後不能馬上放心 醫曝染疫「4狀況」恐是偽陰性
不少民眾有疑似症狀或有接觸史,會使用居家快篩。但醫師提醒,感染發生還不夠久、試劑操作錯誤等4種狀況下感染COVID-19快篩可能造成偽陰性,建議間隔1到2天再次採檢。高雄市長陳其邁今天召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記者會,高雄市民生醫院副院長林俊祐說明居家快篩採檢陰性的幾種可能性。林俊祐指出,除了真的沒有感染或感染的是其他病毒,有4種情況會造成快篩呈陰性。包含採檢時感染發生時間還不夠久,可能剛暴露感染源就去驗,病毒抗原量還沒有多到可以被偵測到;採檢技術不佳,如採檢方向不對、採檢時間過短等;或是操作程序失誤;及無症狀感染者已經快痊癒了才採檢等因素,都會造成偽陰性。林俊祐說,若民眾持續有症狀,或有明確接觸史,快篩陰性後,建議間隔1到2天再次快篩,以求精確。並提醒民眾快篩前務必詳閱說明書、跟著指示操作。高雄市今天啟動4處社區篩檢站9間醫院的小兒快篩陽性特診,快篩陽性且有症狀兒童可採檢、看診、領藥一次搞定。林俊祐說,民生醫院負責的社區篩檢站今天約有10名小朋友來看診,採檢PCR後,醫生會評估是否有危險症狀需住院,若無須住院,會詢問症狀,開立3到5天份的口服藥。民眾大多是騎車、開車前來,約10分鐘就可以看完,相當順利。北市衛生局日前承諾設快篩陽性兒童綠色通道,事後稱用藥複雜而轉彎,媒體詢問,小兒用藥是否困難。林俊祐說,現場準備藥品多為小兒科常見感冒藥物,如退燒藥、鎮咳等,如有特殊症狀,會再考慮送醫治療。陳其邁表示,高雄市小兒特診用藥是由各站負責的醫學中心或地區醫院備藥,醫師由基層診所專業小兒科醫師支援,藥師公會指派藥師。跟一般小兒科、地區醫院的藥品整備同等級,準備上沒有困難。至於各地區小兒特診情況,則因人口、大家看診習慣等情況不太一樣。國小生疫苗開打首週,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說,這2天每天約有300到500名學生接種,共約12間以上偏鄉、特殊學校完成施打,接種率近5成。沒有接獲不良反應通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高雄有2163例確診個案,高市府表示,其中有18例轉外縣市、21例重複鍵入、172例隔離轉陽、69例有外縣市足跡、特定娛樂場所21例、密切接觸者1821例、新案疫調中41例,整體看來職場接觸傳染增加,提醒民眾注意職場傳播風險。
-
2022-05-04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世界氣喘日/適度用藥 別因疑慮拒治療
「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歌后鄧麗君的歌聲傳世至今,當年因氣喘病發猝然離世的她,令許多歌迷不捨,也敲響民眾對於氣喘控制重要性的警鐘。5月3日是「世界氣喘日」,氣喘是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好發於幼年時期,也可能在成年後才發病或被診斷。氣喘未發作時,可如正常人一般無症狀,但當呼吸道接觸過敏原或刺激物後發炎,造成過度反應,就可能引起咳嗽、胸悶、呼吸困難、喘鳴音等,不但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增加死亡風險,若有疑似症狀,千萬不可諱疾忌醫,應向醫療專業尋求協助。雖然氣喘目前無法根治,但可以藉由良好的治療來預防與減少氣喘發作的頻率,藥物是氣喘治療很重要的一環,包括使用支氣管擴張劑、類固醇、白三烯素拮抗劑等,亦有吸入劑、口服藥、注射劑等多種劑型可供選擇,依據不同的藥物特性,可用來作為患者的長期控制,或是病發的急性緩解。適當用藥對於氣喘控制有相當大的幫助,但也常遇到病患對於藥物使用心生疑慮,像擔心長期使用類固醇會有副作用,其實局部使用類固醇成分吸入劑造成副作用風險較口服類固醇低,但需注意使用後要漱口,避免口腔念珠菌感染風險。若是擔心不會操作吸入劑,除了醫療人員的現場教學,各式教學說明書或影片都可以協助病患正確使用藥物,或者可依患者用藥需求選擇其他適宜使用的劑型替代。民眾若因疑慮而拒絕治療,造成病況惡化,未來需要使用更多藥物才能控制病情,反而會造成藥物副作用風險與醫療花費的增加,若是有任何用藥問題,可向醫療人員諮詢,不可自行停藥,對於疾病的自我管理不可輕忽,遵從醫囑並按時用藥,定期就醫追蹤,才能控制好氣喘,以免導致氣喘病發。